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埃舍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30—奇空b
热度 4 liangjin 2015-7-24 08:07
“画展”( Print Gallery , 1956 )是埃舍尔晚期的作品。同样是屋里屋外,相比于他早期的“静物与街道”,这幅画用了更深奥的理念和和更高超的技艺揉和了创作和现实的一虚一实两个空间。揉合也不是普通的粘合,而是通过数学的连续变换。这幅画从一个在画展的画廊里看画的年轻人开始,他所欣赏的画是一幅人工创作的城市风景画,画里有河,有船,有楼。画中楼房扭曲发展出来,蔓延到画廊外,晃过观众的眼睛,变到了实际的现实空间,最后竟然包括了画展所在的画廊,把看画的人自己也看进了画里!但实际上这种超循环在我们循序渐进的日常生活是似乎是很难瞬时实现的,在数学抽象的空间里中,这种变换就是非常规变换,一定会有奇点(即接近奇点处,变化率趋于无穷)。在这幅画中埃舍尔巧妙地利用拓扑变换将房屋围绕奇点变形,越变越大,转一圈后,将后来的环境与开始的环境无缝衔接,然后将奇点用一团白雾遮住,并在上面签了名。埃舍尔将创作世界和现实世界如此融为一体,反映了他高屋建瓴的世界观。看了这幅画恍然想到我们自己也在看画,这幅画是不是也包含了我们自己?如果是这样,我们所在的宇宙是不是也有这种结构?那么宇宙中的奇点在哪里?不错,当我们去看待客观世界,别忘了我们也身在其中,我们的行为也改变着这个世界,而要认清这个受我们影响的客观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应该意识到其中一定有作为奇点的盲区。在物理中,有“测不准原理”,而在中国古诗中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种画中有我,我中有画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如果苏轼用诗,那么埃舍尔的确用画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迷人神奇的奇幻意境。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31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埃舍尔猫
热度 5 lvnaiji 2015-5-3 09:48
猫,真是奇异的生灵!且不说一猫九命,高空掉落时猫尾巴的神奇功能,以及作为宠物与人的若即若离;猫,在科学上也是一再作为隐喻被提起,如薛定谔猫(参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734759.html ),从而具有了认识论功能。眼下又是一例,且不是隐喻,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版的猫,以其昂首阔步旁若无人的让围观者惊羡不已,更在惊羡之余引发争议:这猫,究竟是上楼还是下楼? 想起那位著名的埃舍尔。他的画也常令众人困惑:上还是下,内还是外……。故此,这只雄赳赳气昂昂的猫即可称之为“埃舍尔猫”。 那两只在叶片上下的东东,似乎可以联想到“莫比乌斯带”……
个人分类: 杂谈|42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9—奇空a
热度 5 liangjin 2015-4-3 14:24
埃舍尔最引起人们痴迷的是他那在二维画面上利用错觉、多焦和数学抽象等多种手段将一个个不可能的奇空表现出来。 20 世纪初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 , 1872-1970 )提出了罗素悖论,简单通俗地说 “只给本村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的理发师应不应该给自己刮脸”的悖论,从而引发 第三次数学危机并使这座大厦摇摇欲坠。但罗素不只是一个破坏者,也是一个修补者。他和其老师阿尔佛莱德·怀特海(A lfredNorth Whitehead , 1861 - 1947 )写出《数学原理》( Principia mathematica )努力维持着这座大厦,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 David Hilbert,1862-1943 )更是要求数学家们按照罗素他们的定义系统既一致又完备去修建大厦。这就是所谓的希尔伯特纲领。这个梦想被捷克裔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库尔特·哥德尔( Kurt Gdel , 1906—1978 )打破,他彻底摧毁了希尔伯特纲领,他指出,没有一个公理系统可以导出所有的真实命题,除非这个系统是不一致的,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悖论! 埃舍尔则把著名数学家哥德尔“拯救”的“悖论”图示出来,反映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力,超人的空间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我们来看一幅埃舍尔早期的作品“静物和街道”( StillLife and Street , 1937 )。这幅木刻画已经显示出埃舍尔捏合不同空间的能力。画面画了两个实际空间:屋内的和屋外的。传统的画用个窗口把两个空间分开来,而埃舍尔的这幅画却把窗户革除了,直接用交接物体的双重定义把它们粘到了一起。例如屋里的书本是屋外的建筑物,屋里的那个装扑克牌的容器象是屋外的一个岗亭,而屋里的桌子直接和屋外的街道成为一体。屋里主人公并没有出现,但桌面上的那些书本、纸牌、火柴和烟斗那些静物隐喻着主人平静的生活。然而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应该是吵闹的,但由于比例的悬殊,反而更衬托了屋里的平静。 埃舍尔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同一个元素在不同的空间里的角色是不同的。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2101 次阅读|5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8—几何j
热度 5 liangjin 2015-3-26 10:57
埃舍尔的“生命轨迹”系列也采用了数学曲线。这次的数学曲线是最漂亮的花状线叫玫瑰线,( Rose-rhodonea-curve )。其轨迹方程用极坐标表示是 r =sin( n / d ) θ ,这是一族美丽的曲线,随着参数 n,d 的不同展现出姿态万千的优美形状。下图就是这族美丽曲线的7代全家福。 也许花代表着生命最灿烂的阶段,埃舍尔选择了这族玫瑰线来刻画生命轨迹。埃舍尔当然不会是根据玫瑰线的轨迹方程来作图,而是根据轨线的状态略作变形,加上动态的鱼和鸟的变形来诠释生命。在生命轨迹 II (下上, Path of Life II, 1966 )中,用了玫瑰线在 d=3, n=2 时的形状,将四组灰白两色紧密镶嵌的鱼儿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描述出来,最后两色鱼融为一体。在生命轨迹 III (下下, Path of Life III, 1966 )中,数学曲线更是强调画出,鸟儿的演化反而成了背景。这次埃舍尔用的是玫瑰线在 d=4, n=3 时的形状,也是黑白两色的六组鸟紧密镶嵌从小到大的演化过程,最后虽没有融为一体,却逐渐网格化,彼此边界已难区分。用数学轨线刻画生命轨线,表现了生命美丽而规律,不愧为埃舍尔一绝。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4634 次阅读|8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7—几何i
热度 9 liangjin 2015-3-12 15:27
埃舍尔还利用很多奇妙的数学曲线作画。欧拉螺线就是其中之一。 欧拉螺线( Euler spiral ),也叫羊角螺线( Cornu spirals )和回旋曲线( clothoids )。这个螺线美丽而又非常实用。它被美国著名微分几何学家 Alfred Gray 称为“最优美的平面曲线之一”( one of the most elegant of all plane curves )。它广泛应用于衍射计算并且在铁路和高速公路工程的弯道技术中起重要作用。该曲线开始于原点,以零曲率零斜率向两边延伸,曲率随着其曲线的长度增长而增长,最后曲线收敛于两个镜像点或以这两个镜像点为圆心的圆。 欧拉螺线之所以以大数学家欧拉( Leonhard Euler , 1707-1783 )的名字命名,并不是因为欧拉发现了这个螺线,而是因为欧拉彻底解决了这个螺线的数学问题。这个曲线最早在 1694 年由瑞士著名的贝努利数学家族的雅各布 . 贝努利 (Jakob Bernoulli,也叫 James Bernoulli, 1654-1705 )从一个弹性力学问题提出,他写出了这个曲线的近似方程,但并没有解出来,也没有准确地画出来,甚至没有任何数值计算。也许他并没有把这个结果当回事,这个工作也没有发表。雅各布.贝努利生生死死都在和各种螺线较劲,他特别喜欢并深刻研究了笛卡尔发现的对数螺线,甚至要求将对数螺线刻到他的墓碑上,并附言“纵使改变,依然故我” ( eadem mutata resurgo ) ,尽管后来工匠悲剧性地误刻了阿基米德螺线(等速螺线,见下图下方)。 直到 1744 年,尼克拉斯 I. 伯努利( Nicholas I Bernoulli )将他大伯的工作整理后发表。同年,欧拉写出了曲线准确的方程,即这个曲线的参数形式是以菲涅耳( Fresnel )积分表达,欧拉还得到其展开式。 37 年后的 1781 年,欧拉巧妙地利用积分变换,找到了曲线的极限点,即将相关的无穷菲涅耳积分的收敛点算出。不仅如此,如果用这个曲线的 x 和 y 的参数表达式分别作为一个复变函数的实部和虚部,还可以得到很多著名的函数。 这么有意思的数学曲线,埃舍尔当然不会放过,他将此赋以另一种人文哲学的含义。上图叫漩涡( Whirlpools , 1957 )。两队红色和灰色的鱼沿着欧拉螺线相向而游,分别从欧拉螺线的一个极限点旋转游出,由小变大,进入另一个漩区后,再由大变小,旋转地游向另一个极限点。寓意着不同世界的人擦肩而行,方向却是相反,分别奔向另一方的出发点。这让我想起钱钟书“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之名言。不过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两种世界的循环轮回。当然两个世界也可以简单地穿插行进而过,一如鱼鸟在埃舍尔的另一幅画题很数学的画“两个相交的平面”( Two Intersecting Planes , 1952 )中的行为。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4580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6—几何h
热度 9 liangjin 2014-12-16 08:09
分形(Fractal)是很近代的数学思想,它表达了具有以非整数维形式充填空间的形态特征。尽管分形的思想雏形自古有之,1895年 魏尔斯特拉斯(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构造了具有“处处连续,点点不可微”性质的被誉为分形鼻祖的曲线。随后著名的雪花边的kouch曲线(下左图),Sierpinski三角形(下右图)被构造出来。但长期以来,具分形特点的几何体一直被认为只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直到1967年,芒德勃罗(B.B.Mandelbrot) 在美国《科学》( Science) 杂志上发表题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论文,才把分形从象牙塔中请了下来,告诉人们英国的海岸线可以无限长,不可以用欧几里德几何度量。人们惊讶地发现,分形几乎到处存在。 1973年芒德勃罗首次提出分形一词,以此来表达其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并创立了分形几何理论学科。之后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分形成为一门热门的数学学科,并衍射到许多其他科学学科。 分形一般有以下特质: 在任意小的尺度上都有精细结构 不规则,难以用传统欧氏几何的语言来描述 具有自相似形式 一般地,其“分形维数” 会大于拓扑维数 在多数情况下有着简单的递归定义 1972年就去世了的埃舍尔应该不知道什么是分形,然而在他的画里,我们已经可以捕捉到分形的思想。尽管埃舍尔的大量作品不乏有自相似、递归等分形特点,要真正算上符合分形定义虽然不多却已经光彩夺目。 上面的这副画叫“刺花”(Prickly Flower,1936)。这实际上已是一幅典型的分形画。那花边的毛毛刺刺连起来恐怕比英国的海岸线还要长。 如果说埃舍尔画“刺花”还只是碰巧画了一个具分形特点的花,那么下面这幅“露珠”(Dewdrop,1948)就能直接触摸到画家的分形思想。画中叶面上有一滴水,除了反射 和叶脉结构类似的窗户, 还像一个显微镜。通过这个水滴,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叶子更细微的结构,这种结构就是不规则叶脉递归的自相似性,越来越小。很多年后,当计算机可以模拟出了类似的图形后,再回来看埃舍尔的这幅作品,不能不佩服他那超越时代的分形感悟。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8551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5—几何g
热度 5 liangjin 2014-11-17 08:53
在埃舍尔众多的多面体中,有一个多面体需要特别提出,这就是后来以埃舍尔命名的多面体:埃舍尔体( Escher's solid )。埃舍尔体在埃舍尔著名的画作“瀑布”中出现,也在下面这幅叫做“群星探索”( Study for Stars , 1948 )的多面体全家福木刻中最为显著,即它是其中最大的那个。这幅包含全部正多面体的多面体全家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正立方体和正八面体组合,正四面体,埃舍尔体,菱形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正八面体,正六面体(立方体),星形八面体(两个四面体组合),正十二面体,两个立方体组合。虽说的是全家福,却不呆板,各多面体错落有秩,大小协调,表现了一种结构美。 我们来特别谈谈埃舍尔多面体。这可以说是埃舍尔的原创几何体了,是作为艺术家的埃舍尔对数学的贡献。 这个多面体神秘兮兮的,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它是一个星状菱形十二面体( Stellated Rhombic Dodecahedron ),即在一个菱形十二面体的上每个面上“长”出一个四棱锥而形成的多面体。 它可用八个相同的小八面体组合而成。 它也可由三个完全相同的大八面体相嵌组合而成的。 它还可以既无重复又无缝隙地填满整个空间。这很难想象,却是事实! 当然作为艺术家的埃舍尔,不会让他钟爱的这个多面体只当个规规矩矩的陪衬。1958年他用枫木雕刻了一个美丽的花叶繁茂的修正版的埃舍尔多面体,他把它叫做“花朵多面体”(Polyhedron with flower,1958)。这个雕刻中,叶子巧妙地变成了多面体的菱角,而花藏在了叶子深处的枝丫中。这个雕塑极富装饰性,这是数学、艺术和实用最完美的结合。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689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4—几何f
热度 7 liangjin 2014-10-21 14:28
埃舍尔对几何多面体情有独钟,各种多面体经常出现在他不同题材的画作中,他还出了一本关于正规几何体的书《 Regular Division of the Plane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业余天文学爱好者,上个世纪 40 年代他成为荷兰气象和天文协会的成员。我想如果埃舍尔与科学界,特别是分子结构晶体的对话再早些,他还一定会成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建筑,特别是数学等诸多协会成员。他多次专门以星为题做了许多木雕和木刻。下面这幅“星”( Star , 1948 ),埃舍尔将不同的多面体分别以实体和棱边形式放在同一幅画里,形成群星闪烁,互相照耀的效果。我们知道,一共只有五种正多面体(又称柏拉图立体,即各面都是全等的正多边形且每一个顶点所接的面数都是一样的凸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我们在这幅画中可以全部找到。然而埃舍尔不满足于此,他还利用正多面体的组合,叠加,互嵌等方式构造更多的多面体,有的以后还被命名为埃舍尔多面体。这幅画由漂浮在空中的多面体组成:正中的一个多面体和围绕它四周的四个小一些的多面体和其他作为背景的众多更小的多面体。正中最大的多面体由三个正八面体的棱边互嵌组成,并且其中缠绕着两条埃舍尔最喜欢的变色龙。埃舍尔说,他选择变色龙 “是因为它们可以用自己的舌腿尾依附并强调它们的笼子好像旋过空间”。如果读者还看不太清楚,可以通过右下角那个小一些的与此相似的但为实体形式的多面体去理解。另外三个小些的多面体分别为:左上角的多面体由一个正八面体和一个立方体(正六面体)组成,右上角是一个星状八面体,即由两个四面体镶嵌而成,左下角的多面体有两个立方体镶嵌组成。 在下面这幅“两个星体”( Double Planetoid,1949 )以多面体作为主体的画中,寓意更为深刻,已超出了数学本身的含义。埃舍尔充分利用了互嵌将两个不同颜色分别是人造和自然风格的四面体穿插组合在一起,多面体的尖角被分别画成了楼顶和山峰。这幅画表达了人文和自然以及不同文化可以互相独立又可以融合贯通在一起。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105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3—易维f
热度 7 liangjin 2014-10-3 07:45
埃舍尔还擅长用隐喻的形式表现我们所不可及的高维空间,这在他早期的画作“巴比塔”( Babel , 1928 )中就表达了这个思想。《 圣经 · 旧约 · 创世记 》第 11 章宣称,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 天堂 的高塔——巴比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 上帝 派使者下凡混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之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从此人类各散东西。 这幅画用一个特殊的透视技巧,将视线从上而下聚焦在地面上,即从鸟瞰的角度看着正在兴建中的巴比塔,好像是从上帝的眼光审视人类的工作。也许在埃舍尔看来上帝所处的空间比人类所处的空间更高维。所以上帝可以让人觉得他处处在却处处不可琢磨。从埃舍尔玩过的那么多维数游戏中可以感到,埃舍尔一直在尝试扮演“掌控维数的上帝”。回到人类生活的空间,那基本生活在地面上,这样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要升高维空间就只能往高处去,所以他们可以建造通天高塔以求可以进入天堂。这个想法中外文化都是公有的,只不过在中国文化中,上帝换成了神仙。但上帝只是轻易地将人们的语言搞乱就让人们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在埃舍尔的这个高塔上我们可以隐约看到不同肤色的人,好像有人在工作,有人在拆台,形不成合力继续建造高塔。这是不是隐喻语言就是人类打开偏见,进入高维空间的钥匙 ? 埃舍尔的另一幅画是一个相反的角度反映了同样的思想,即将视线聚焦在天顶上。这是1947年他为荷兰藏书票俱乐部制作的小幅木刻,木刻下面刻了一排荷兰字:“我们会出来的”。这幅画中的两只手孔武有力,正沿着类似地井的隧道,艰难地向上爬。井口外有一个支架、水桶,更远处有房子、树。视线可以一直延伸下去到天际那云鸟飘逸的方向。当然从作画的时间上看来,这幅画可以说是反映二战后人们渴望自由的努力。但结合上一幅画,我们也似乎看到,这反映了埃舍尔升维的期盼——从一维的隧道升到三维空间,乃至更高维空间的不懈努力。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6886 次阅读|25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2—易维e
热度 4 liangjin 2014-9-11 08:04
在二维平面上画三维的物体本来是几乎所有画家都在干的事,但埃舍尔却不仅仅满足于此,他探索着通过另类别样的降维方式来表达高维的东西。我们先来看一幅叫做“波面”( Rippled Surface , 1950 )的木刻。画面非常简单,画的是带波纹的二维水面。这幅画并不直接在二维画布上画太阳、树和池塘等三维场景,而是通过带波纹的水面反映这些东西,并通过水面上的两个波环一强一弱达到了一种动感的效果。从绘画技巧上看,没有应用任何透视什么的三维技术,而是平铺,画得很“二维”。所以埃舍尔实际上通过二维水面表现了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的一个四维情景。太阳和树枝一远一近的外观影像以及通过波动表现的动感使得画面表现的这个四维空间尺度拉的广阔而深远。 那波环扭曲了太阳和树枝的影像,暗示着在我们所处的低维空间里看到的高维空间的某些东西影像也许并不是它们的原像,而是受到了某些干扰后的形象,这提醒我们观察事物时应摒除和避免主观的武断、狭隘和偏见。 人的思维是几维的?不知道,那实在太丰富了。但产生思维的脑袋是三维的。俚语常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而事实上,即便肚子里的蛔虫钻进了某人的脑子,蛔虫也不知道这人的脑子在想什么。那么既然不知道三维的脑子在想什么更高维的主意,那怎么画出来呢?埃舍尔竟然通过降维来探求表述。 上面这幅画叫“连体”( Bond of Union, 1955 ),两个三维的男女脑袋被异化降维成了连在一起而且纠缠交错的封闭二维带子。但却强烈地表达出一种亲密、交融、一致、相连、同生、共存的信息。而这个带子的背景空间又是那么空灵,幽远,好像在茫茫的宇宙中。真不由让人感叹,什么叫心心相印,什么叫海枯石烂!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590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1—易维d
热度 5 liangjin 2014-9-2 09:14
如果莫比乌斯带是 “ 二维空间中一维可无限扩展之空间模型 ” ,那么克莱因瓶就是 “ 三维空间中二维可无限扩展之空间模型 ” 。 在数学中, 克莱因瓶 ( Klein bottle )是指一种无定向性的封闭曲面,却没有 “ 内部 ” 和 “ 外部 ” 之分。这个瓶的结构在我们可见的三位空间里的素白描述是在一个瓶子底部有一个洞,延长瓶子的颈部,并且扭曲地进入瓶子内部,然后和底部的洞相连接。和普通的杯子不一样,这个物体没有 “ 边 ” ,它的 表面 不会终结。它也不同于气球 ,一只小虫可以从瓶子的内部直接飞到外部而不用穿过表面。克莱因瓶最初的概念是由 德国 数学家 菲利克斯 · 克莱因 提出的。克莱因瓶和 莫比乌斯带 非常相像,同样是二维曲面, 莫比乌斯带 把普通曲面的两面变成了一面,还保持着一条边,而克莱因瓶不仅只有一面,连边也消灭了。不过克莱因瓶在三维空间里也展示不了其特性,只有在四维空间里才可以,比 莫比乌斯带 要求的维数高了一维,也有人称其为高维的莫比乌斯环。如果我们一定要把它展现在我们生活的三维空间中,我们只好让它穿越自己,就像我们强求 莫比乌斯带 在二维空间里展现一样。事实上,克莱因瓶的瓶颈是穿过了第四维空间再和瓶底圈连起来的,并不穿过瓶壁。也就是说克莱因瓶是一个处于四维空间中的曲面。 埃舍尔在他画面上的维数戏法已不满足于在我们熟悉的二维和三维空间里玩,而是直指更高维。莫比乌斯带已不够埃舍尔折腾,那么克莱因瓶就是下一道菜,当然这道菜埃舍尔想要在二维画面上做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了。下面的这幅版画“龙”( Dragon , 1952 )就是埃舍尔的高维尝试。画面上那条有点疯狂的反叛龙用武装到牙齿的嘴巴咬住了穿过了自己身体的柔软的尾巴,整个形象像极了一只克莱因瓶。只不过龙的嘴巴只是咬住而没有超越现实地无缝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克莱因瓶。但作为艺术表现埃舍尔已达到了目的:这条反叛龙如果身体完美无伤,那它就只能存在于四维空间里,而埃舍尔想在二维空间里表现它已经是黔驴技穷了。在二维画面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龙的翅膀和身体上的两个明显的裂口,它们暗示着这条龙只是一条具有二维龙面的三维龙在二维平面上展示其在四维空间里的扭转。或许这两个裂口是埃舍尔的有意为之,想表达处于低维空间里对刻画高维物体的局限。有意思的是,龙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生物,用一个想象的生物描述一个想象的高维空间,这不能不体会到埃舍尔的良苦用心。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6828 次阅读|8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20—易维c
热度 13 liangjin 2014-7-29 07:55
莫比乌斯带是数学中拓扑学上的一朵奇葩。 1858 年, 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 Mobius , 1790 ~ 1868 )发现:把一根纸条的一段扭转 180° 后,再与另一段粘上,形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 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一条边,一只小虫可以 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就被称为 “ 莫比乌斯带 ” 。这个带子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本身是个二维面却只能在三维空间里展示自己的特性,如果硬要把它按在二维空间里,它只能自己穿越自己了。所以有人称它 完美地展现一个 “ 二维空间中一维可无限扩展之空间模型 ” 。 埃舍尔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莫比乌斯带( Mobius Strips )的。他说:“ 1960 年,一位英国数学家(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了)劝我作一幅莫比乌斯带的版画。而那时我对这个东西还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莫比乌斯带好象就是埃舍尔带,专门为埃舍尔所生,专等埃舍尔赏识,一旦埃舍尔发现了它,它立即就成了埃舍尔的主题。埃舍尔不仅画各种莫比乌斯带,却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莫比乌斯带。他将其与自己擅长的镶嵌画融合,探索各种可能,达到了形形色色的奇妙效果。 下面这幅画和我们在互耦中提到的画同名,都叫“骑士”( Horseman ),也都在 1946 年完成,不过那幅画是水彩画,这幅是木刻。埃舍尔试图在二维空间里表现莫比乌斯带,但他巧妙地避开了穿越,而是用两个半周的莫比乌斯带通过一个平面连起来。带子上正反两面行走这同向却反色的骑士。本来在莫比乌斯带走的骑士走遍带子的两面都不可能改变颜色,但通过这个连接的平面,互为反色的骑士却通过埃舍尔最拿手的镶嵌而易位了! 我们再来看埃舍尔的“莫比乌斯 II ”( Mobius II, 1963 )和“缠着魔带的立方体”( Cube with Magic Ribbons , 1957 )。前一幅画的是典型的镂空的莫比乌斯带。通过绘画技巧,在二维画布上营造一个三维空间,并在三维空间上通过一队红蚁展示莫比乌斯带的奇妙特性。这队红蚁有 9 只,队伍无首无尾,却一个连着一个,沿一个方向行进,布满了带子的两面,尤其诡异的是,红蚁和它的有序的队友可以肚皮贴着肚皮,相向而行。后一幅画埃舍尔利用二维对三维的视力错觉让那个缠在三维立方支架上的带子看起来好像是两个相套又分离的莫比乌斯带,又好像这两个带子是粘在一起的。带子上面连续嵌着的个个圆台好像是凸的又好像是凹的,让人玩味不已。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9056 次阅读|27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9—易维b
热度 5 liangjin 2014-7-16 15:23
埃舍尔是玩穿越的大师。在他眼里二维和三维空间,只不过是可以互相穿越循回的两个世界。这个想法在他的画“蜥蜴”( Reptiles 1943 )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一列灰色的蜥蜴先升头,后收脚,从埃舍尔标志性的二维黑白灰三色蜥蜴镶嵌图中爬出,来到三维世界,先爬上一本隐喻理论的动物学的书,爬过一个寓意作为理论和实际桥梁的平面几何三角形,爬上一个暗示理想实际的立体几何正十二面体,打了一个喷烟的胜利响鼻,接着跳进一个装满世俗物品的铜钵,再跳到桌面上,将头伸进原来的那幅二维画,进入了二维的另一个世界,完成了一个周期。埃舍尔说:“有一次,一位妇女在电话里对我说‘埃舍尔先生,我对您的作品完全着了迷。您的版画《蜥蜴》把轮回再生的过程描绘得那么生动。’我答道,‘夫人,您要是那么认为,那就那样好了。’”这段对话埃舍尔技巧地回答了粉丝的提问,给与了粉丝再创造的权力。“轮回”也许不是埃舍尔创作的本意,但“轮回”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解读,那么用数学的眼光看是什么呢? 是循环迭代。而这在数学证明和现代计算机技术里经常使用。如果有机会将这个意思说给埃舍尔听,不懂计算机的他一定也会说“那就那样好了!” 下面的这幅“相遇”( Encounter 1944 ),埃舍尔玩穿越玩得更起劲。这回,不是一列,而是两列,只不过一列是白人,另一列是黑猿, 不过做为贯穿上下的背景墙的二维空间仍然是埃舍尔标志性的富有韵律感的周期性镶嵌图。在图里,白人和黑猿紧嵌着,互为存在,互为衬托,然后他们分道扬镳,分别从两侧由二维画里走出来。埃舍尔为了体现与画对应的三维空间,特地在视觉与画垂直的中间画了一个圆边平台。走出来的两列沿着平台边缘,保持着镶嵌画中的姿势前进,居然在圆的另一边相遇握手了!这幅画让我们联想很多: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还是殊途同归?抑或是缘份天定?在一个世界里对立的双方是可以高维世界里对话的!用数学的话说就是低维空间里的元素在高维空间里会有别样的性质,会有另一番作为。据说这幅作品第一次印刷时,画商不敢卖,因为那小白人象极了很受欢迎的荷兰总统科莱恩( Colijn ),说明埃舍尔在严肃的理性思考中不忘调侃一把现实。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695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8—易维a
热度 8 liangjin 2014-7-3 12:39
刚性的维度在埃舍尔手中好像是一团面,可以任意拉伸扭转。画家通过二维平整的画面应用绘画技巧去表现三维的世界已不是新鲜事,他们利用人们的视觉幻象,在画布上逼真地表现三维世界,并毫不掩饰地号称绘画就是欺骗的艺术。而赏画者也甘心情愿地受骗,并且被骗越深越叫好。埃舍尔却并没有只是满足于骗骗观画者,他利用二维画三维的矛盾和诡术,在想象的空间里表现各类不同维的空间和它们的不可思议的魔法变化。除了前几集提到过“画手的手”和“解放”,他还做了很多探索。 下面这幅“三个球面”( Three Spheres I, 1945 ),就是他变的维数戏法之一。这三个简单的几何体,号称是球面。对于最上面的那个,通过经纬线,观画者都没有疑问,认可是个球面,可忘了那只是一个在二维平面上画的球面。埃舍尔把这个球面折了一下,经纬线做了相应变动,然后将其放到了中间,观画者看到了一个半球面,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半球也是在二维平面上。埃舍尔接着带着观画者玩,继续压那个球面,直至它成了一张皮,摊在桌子上,观画者这才看到最底下的那个是一个一个二维的圆,可这个二维圆却在一个三维空间里,更像是三维球面在一个三维桌的桌面上的投影。观画者还是没有从那个埃舍尔营造的三维空间里走出来。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画面背后的埃舍尔在捉弄人后得意地坏坏地笑。 下面的这幅“三个世界 ( Three Worlds,1955) 是埃舍尔在另一个方向的易维探索。还是二维的画面,画的是一个三维的池塘,重点是二维的池塘水面,却在这个水面上画出了三个世界:第一个世界是池塘外的世界,这个世界通过池塘边的树反射在池塘水面上,是外面三维世界的二维幻像;第二个世界是池塘表面的世界,这个世界通过外面世界掉到水面上飘浮的落叶饵证明了其存在性,是个实实在在的二维世界;第三个世界是水底的世界,通过水面透视,我们看到了水底的鱼。那是个水底三维世界在二维水面上的投影。所有的物体互不干扰的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发展。那两个水里水外的三维世界,画中都没有直接表现,都是通过它们在水面上这个二维世界的像来推测,象极了我们的科研。而画却利用水面交互,将这三个世界融合,共同形成一个大世 界。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7838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7—变换c
热度 7 liangjin 2014-6-10 12:41
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哈哈镜,看着镜中各种扭曲变形的自己之像就会忍俊不禁地哈哈大笑。物理学家告诉我们,这种现象是因为镜面凹凸不平的原因所致。换句话说,我们看到了在另一个弯曲扭屈空间的自己的形象。尽管经过了变形,那个变了形的形象仍然保持着我们的很多特征。在数学上我们把两个空间的对应叫做变换,也特别有兴趣什么样的特征在什么样的变换下保持不变,例如保角变换,共形变换等。 埃舍尔娴熟地应用各种变换技巧,使得他的画充满着哈哈镜般的喜剧效果。上面的这幅画叫“阳台( Balcony , 1945 )”,它通过局部的球形变换,突出了整个建筑物中一个阳台。阳台上还有一盆被放大的看起来有一两层楼高的盆栽植物。但这盆植物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下子使画面充满生机。这幅画使人感觉到那个阳台是被吹大的,而那个阳台门就象是吹气口,这对当时普通建筑物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画中的建筑更像是童话中的城堡或者是孩子手里的玩具。这说明了埃舍尔具有超强的想象力和至纯至朴的童真情怀。然而从冷峻的数学眼光看,这只不过是对普通的建筑物作了一次小小的变换。后来,很多建筑家从埃舍尔的画中找到灵感,加上理论和计算机的发展,使得在实际中建造扭曲建筑成为可能。 在数学的变换对应中,将高维空间的函数映射到低维子空间上叫投影。同样的函数在不同的子空间上会得到不同的投影。平面是三维空间的子空间,我们也可以把球面看作是同一个三维空间的另一个子空间。有一种一对一的变换将整个平面加上无穷远点变换到了整个球面上。在复变函数里我们把这样的平面称为复平面,这样的球面称为黎曼球面。在上面的名为“手持反射球 ( Hand with Reflecting Sphere , 1935 )”的画中,埃舍尔用画笔在球面上把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出来,特别寓意着自己独立特行,超越平庸的特性。自画像一般是将自己三维的形象投影到平整画面上,如同在平整镜面上看到的自己。而埃舍尔拿着一个球面,将平整镜面的像投影到了球面上,并把自己的形象以及背景都在球面上反映出来。有趣的是,画面本身是一个二维的平面,埃舍尔利用如透视、光线等绘画技巧画三维空间里弯曲的球面,再在球面上画投影,然后把这个弯曲球面再投影到平整的二维画面上,顺便通过景弯把平面画拉向纵深。在这幅画中,有不小的篇幅画了只托球的手,让人联想到作者作画的手,好像这只手边作画变伸进了画面,伸进了另一个空间,而这只手在球面中变换最大,甚至大过了人体,对比格外强烈。除了手和埃舍尔本人,还有他背后的环境。从理论上讲,这个影射可以把整个世界映在球面上。除了球面,埃舍尔还在不同的曲面上尝试画过自己的自画像。埃舍尔利用高低维之间的奇性和异质,玩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8159 次阅读|8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6—变换b
热度 8 liangjin 2014-5-16 08:42
变换有时表现出一种突变的形式。也就是说当物体满足了某种条件后就会变成另一种状态。这样的现象在数学物理中叫“相变”。 我们来看看埃舍尔是如何表现相变的。 上面这幅埃舍尔的《魔镜》( Magic Mirror , 1946 )是他一幅很有名的作品。这幅作品,通过镜面将世界分为了真实和镜像两部分。如果只是如此,倒也没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每天照镜子,知道镜子里面的人就是这个世界里“我”的像。如果镜面足够平,这个“像”除了左右颠倒,是完全反映了真实世界里“我”的面貌。埃舍尔却没有止步于此,他让镜前真实世界里有一群运动着的小生物,而且他还画了一个镜子背后的世界。镜前小生物的运动线路很诡异,它们好像是是从镜子里面爬出来,绕了一圈,又以渐变的方式进入镜子背后的世界。同时,镜子背后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像”世界,与镜前的世界完全对称,好似虚世界不只是在二维的镜面上,而是有一个和实世界一样的三维空间,它们的界面就是镜面。有意思的是渐变过程,过了镜面以后,方向不变的小生物的颜色黑白相易了,也就是说虚实交换了,这反映了“虚”和“实”相对的辩证关系,在虚世界,实空间里的虚像是实的,而实空间里的实像在那里是虚的。这种现象在数学中称为“共轭”,而数学中映射与反映射,互为映射对方的像空间是很普遍的。镜面的二维世界和真正的三维“像”世界通过那只球反映出它们的差异。埃舍尔以这样一种现实生活中常见却超常的方式图示了相变、共轭和反射等数学概念。见到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让那些自视清高,生活在抽象世界里的数学家们抓狂呢? 下面这幅画叫《解放》( Liberation , 1955 ),描述了一群飞鸟从二维到三维,从束缚到自由的过程。这幅画从一个卷轴开始,卷轴上开始是一些镶嵌的平面三角形。埃舍尔应用他熟练的渐变技巧,将其慢慢变成了鸟形。开始时,这些鸟紧嵌在一起,慢慢地它们之间的制约越来越弱。在跨过一个隐约可见,灰白相间的界面后,二维的鸟忽然挣脱束缚,变成三维的鸟飞向空中,并且越飞越远。在数学物理的眼光中,如果把鸟看成是物体的分子,这幅画活脱脱地诠释了物体从固态到气态(过渡过程是液态)的相变过程。画中由下至上,“温度”逐渐升高。开始时反映能量的“温度”很低,几乎没有热运动,分子束缚于晶格中,物体为固态。随着“温度”的上升,热运动愈演愈烈,分子获得的能量也逐渐增多。当能量足够大时,晶格被彻底摧毁, 热运动打破了分子间的束缚,物体变成自由的气态。分子们得以“解放”。 在数学上,两个状态分别满足两个数学过程。这两个过程通过在相变面上满足一定的条件连接起来。如果相变面还与未知的状态函数有关,那么这就是数学中的自由边界问题。从数学的观点看,如果高维函数维度之间联系很弱,是可以通过降维的技巧加以考虑。而上述的固态相比就比气态更有可能降维,埃舍尔直接将固态画成降维状态,不能不说作为艺术家的他的确有驰骋于数学物理世界的“直通车”。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7977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5—变换a
热度 2 liangjin 2014-4-22 08:33
变换,是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而在数学上的含义是指将一种状态或一个空间转到到另一个。这种转换形式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突变;可以是必然,也可以是或然。最简单的变换就是人人都懂得平移、旋转、反射等简单的图形变换。抽象一下,最简单的数学变换形式就是函数,它建立了自变量和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再往前走一步,从一个函数转换成另一个函数也叫变换。例如有两个函数 f ( x )和 g ( x ) , 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新的函数 F ( x,t )=(1- t ) f ( x )+ tg ( x ),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个函数联系起来了,并且在 t =0 和 t =1 时, F ( x,t ) 分别为 f ( x ) 和 g ( x ) 。 而当 t 从 0 变到 1 时 F ( x,t ) 就从 f ( x ) 渐变到 g ( x ) 。这样 我们找到一个方法将这两个函数连起来,然后沿着连接的路径从一个函数走到另一个函数,并且把这个路径记录下来,我们就看到了函数 是怎么变换的,当然这是一条最直接的路径。 这段话是典型的数学语言, 有些读者也许听起来有点晦涩,然而埃舍尔却用他的画笔轻松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埃舍尔把这种变换称为变形,通过图形的渐变,把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下面一幅画《变形 I 》( Metamorphosis I, 1937 ) 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这幅画将人渐变成一座城市,这里我们可以把 f ( x ) 看作是人,而把 g ( x ) 看作是城市。埃舍尔的画艺术地复原了这个渐变过程。 下面的埃舍尔的《变形 II 》( Metamorphosis II, 1940 )很长( Metamorphosis II I 更长), 不仅渐变从英文 Metamorphosis ,开始,通过棋盘、 蜥蜴、蜂巢、鱼、鸟、立方、城市、棋盘又 循环变了回来到 Metamorphosis ,完成了一个周期,并且来回的路径是不一样的。 在计算机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很多不同的图形连接起来,如将两张不同的脸连起来,然后展示从这张脸变成另一张脸的渐变过程,我们就会发现与埃舍尔的画异曲同工的效果。然而埃舍尔却是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感悟到这过程背后的数学。 其实埃舍尔走得更远。 如果我们说的两个函数在不同的空间里,那怎么变?原来的方法可能不管用了。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找到一条直接的路径将它们连起来。 在数学上我们会通过“加参数”的手段构造一个新的函数,而原来的两个函数分别是它们在各自空间的“投影”。例如 我们再构造一个函数 G ( x,t )=(1- t ) f ( x )+ tg ( x ) i , ,多了一个 i 虚维度,这时 G ( x,t ) 是定义在复空间上的一个复变函数,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它连接了虚实两个空间。特别地, t =0时, G ( x,0 )= f ( x ) 是实空间函数, t =1时, G ( x,1 )= g(x)i 是虚空间函数。当 t 从0变到1时就从实空间函数渐变到了虚空间函数。 通过这个复变函数,我们就可以把实空间的函数渐变到虚空间的函数。 我们来看看,埃舍尔又是怎样来表现这件事的。 上面这幅画叫《天与水》( Sky and Water I, 1938 ) 。埃舍尔也画出了一种变换,与《变形》不同的是,不是物体的直接变形,而是背景与物体同时变形,互为衬托。我们可以把水看作是实空间,天看作是虚空间。这幅画里两个空间共存,各有特征,互为背景,通过渐近完成了从实空间的鱼到虚空间上的鸟的变换。两个空间里的两种生物以这样的形式连接起来,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6891 次阅读|3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4—互耦
热度 14 liangjin 2014-4-9 08:42
这集,我们聊聊埃舍尔的互耦。 中国很早的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说就有互耦的思想,太极阴阳八卦图就是一个典型而简单的互耦图形。这个图形已然成为重要的东方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更用优美的文笔将互藕发扬光大: “尔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似火。 捻一个尔,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我与你, 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管道升的互耦表达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爱情。 埃舍尔对互耦有着独到的感觉,他的画充满这互耦的隐喻,不仅将互耦直观化,而且表现了互耦的转化过程。 他最出名的画之一是“白天与黑夜( Day and Night , 1938 ) ”。 这副画的色彩非常简明,一如主题白与黑。画面左右出现了一个镜像但黑白对称的图案,似乎分别代表有城有河有田同一个地方同一种景色的白天与黑夜。但令人称奇的是白天黑夜的过渡却是通过画中元素的变形渐近实现的。特别是那一列飞雁,互耦着穿过画面,把白天和黑夜连接起来,反映了一件事物的两面,隐喻着黑白既对立又依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的关系,十分耐人寻味。人们不得不感叹埃舍尔的神来之笔。 用互耦画镶嵌是埃舍尔的最爱,他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镶嵌,表现了对称、守恒和互耦这些数学的基本元素。下面的这幅“骑马人( Horseman , 1946 )”描述了棕白两队相向却形同的骑马人互耦着将画面完全填满, 构成了一副规整的画面 。 因为发现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李政道共同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所著《基本粒子发现简史》一书将这副画用作封面上。大概画面所隐含的某些信息与杨先生的高深理论不谋而合。 说到互耦,埃舍尔最神奇的一幅画可能要算下面的这幅“画手的手( Drawing Hands , 1948 )”。画中两只从二维画布上伸出的在三维空间里对称的持笔的手在二维画布上互相描绘着。这已经超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简单 互耦,而成了“你正塑我 ,我正塑你”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超越了所处空间的维数,升华到了更高维的空间。管道升所提到的塑互耦,好像还有个充当第三者的上帝之手在塑,而埃舍尔直接就通过“升维”让自己互塑了。这幅看似诡异的画却意味深长,至少把数学中迭代和升维的思想揭示地淋漓尽致。有很多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其变量互相搅合,难以解出。但如果把它们放到高维空间里统一考虑,需要的话进行反复迭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升维”的思想在埃舍尔的很多画里都有表现,表达着不同的目的意向。这幅画里所隐含的互耦思想真是把互耦说到了极致。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2546 次阅读|40 个评论
世界名画中的数学13—极限
热度 8 liangjin 2014-3-25 09:49
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这个系列是因为应中国科学报邀请在那里开专栏“数说名画”,而他们希望我的新文在专栏中首发。这就是延迟的原因,我在此向喜欢这个系列的博友致谦。今天贴出来的主要部分已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所以根据承诺,我可以延续这个 系列了。不象专栏有字数和图数的限制,在这里我可以畅所欲言。 前面已经有博友在评论中指出,说名画与数学关系最密切的是埃舍尔。的确,谈名画中的数学不谈埃舍尔是不可思议的。但恰恰是因为这种密切关系才让我踌躇。当然再难也是要面对的。埃舍尔的论题一集难以说透,再以后的几集里我就试着谈谈埃舍尔,不妥之处请商榷。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 1898-1972 ) , 荷兰图形艺术家。他以其源自数学灵感的木刻、版画等作品而闻名。他的作品隐含耐人寻味数学意念和哲学思考却无法归属于任何一家流派。他所创立的风格有点空前绝后的状态,不仅前无古人,好象也看不见追随者,却被众多科学家推崇。他的艺术显示了数学之魂,哲理之美。他将数学的匀称、精确、规则、循序、奇幻等抽象特性以不可思议的方法表现在神奇作品中,并将貌似矛盾的异次元空间状态用难以言喻的形式糅合到平面画布上。例如明明是向二楼上去的楼梯不知为什么却返回到了一楼,鸟儿在不断的变化中不知什么时候却突然变成了鱼儿。他的艺术充满着难以抗拒的魔力,征服着人们的心灵。尽管很长时间以来他的艺术被美术界视为异端,却在科学家们的广泛而深刻的欣赏中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 田松和王蓓曾翻译过布鲁诺.恩斯特的一本书《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和埃舍尔的交往以及近距离的观察,试图解读埃舍尔通过画笔给人们呈现的不可能世界。然而,作者笔下的埃舍尔似乎和常人没什么两样,甚至广受数学家们热爱的他数学训练却十分有限,他说道:“我的数学从来就没有及格过。滑稽的是,我似乎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理解了数学理论。的确,我在学校里的数学成绩非常差。可现在,好家伙——数学家在用我的版画给他们的著作插图。真想不到,我竟然与这些有学问的家伙一唱一和,仿佛我是他们失散多年的兄弟。我猜他们对我在数学方面的无知肯定一无所知。”这段话释放出来的信息是,埃舍尔没有经过太多的数学训练,并且传统的数学课成绩并不好。但他却是以一种“直觉”的方式理解了很多人感觉深奥难懂的数学,并且可以用他的画笔与那些不明觉励的真正的数学家们沟通。这样的现象,除了“天才”,别无它释。 埃舍尔的画从数学的眼光来看,大致可分为极限、互耦、变换、易维、奇空等方面。以后我们分别欣赏。这集里我们先欣赏他的极限图。 下面两幅画,左边的叫 Circle Limit III (圆之极限 .1959 ) ,右边的叫 Smaller and Smaller (越来越小 .1956 )。 画题就点明了极限。 极限的萌芽很早就有,我国古代的庄子在《庄子。天下篇》记载“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反映了其朴素的极限思想。极限的概念在数学上的精准刻画 是在 18 世纪随着数学的 微积分学科的完善由柯西( AugustinLouis Cauchy , 1789-1857 )和魏尔斯特拉斯( Karl Theodor Wilhelm Weierstra , 1815-1897 )等人严格阐述而完成。它指的是变量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中,从趋势上来说无法控散或者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前者称为发散趋于无穷,后者称为收敛到极限值。在现代的数学分析中,几乎所有基本概念如连续、微分、积分都是 建立在极限理念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极限就是微积分的灵魂。而“数学不好”的埃舍尔却驾轻就熟地将抽象的极限概念形象地在具体的画布上表现出来,用有限挑战无穷,用静止刻画变程。 庄子是在一维空间里的棰子上诠释微积分中极限无穷小,而埃舍尔,则是在二维画布上描述极限。他画过很多极限图,上面的图是典型的两幅。它们分别通过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用动物的形象(埃舍尔最喜欢画的动物鱼和蜥蜴)越变越小,分别收敛到边缘和中心。因为在二维空间里,极限一般是一个二维空间里的一维曲线,也可能退化到一个点。在左图中极限是圆边周,在右图中极限是中心点。 尽管在计算机发达的今天,人们很容易通过程序来画出类似的图形。但想想在埃舍尔的时代,这个过程就是埃舍尔天才的“预见实现”。
个人分类: 名画数学|10430 次阅读|16 个评论
无穷的世界
热度 1 songshuhui 2010-7-4 23:46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0-06-30 8:00 作者:jdxyw 无穷,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说无穷,可能第一印象是那些很大很大的数,所以我们先从比较直观的大数开始。 大数与无穷大 在汉语中,如果我们要具体表示数量大小的话,我们可以用十,百,千,万,或是它们的组合一百万,一千亿,一万万亿等等去表示。如果是英语的话,我们就用hundred,thousand,million等去表示。当一个中国人对你说出一万亿亿,或是一个美国人民用着正宗的伦敦音跟你说ten billion的时候,你是不是觉的这些数字已经有点震撼到你了?其实这还只是热身。大家都用过Google吧,如果你对IT界的八卦比较熟悉的话,那么你应该知道,Google这个名字来源与西方世界的一个单词Googol,这是西方世界中能够用独立名词说出来的最大数,它为10的100次方。但这还不是最大的,在除了浩瀚无边,恒河之沙之类的虚幻性的描述和当当用数字表示以外,具有独立名称最大数是佛教的asankhyeya,它等于10的140次方。这些数已经很大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一生都不见的会遇见或是用到这么大的数。可是在无穷前面,无穷大与Googol的距离和无穷与1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无穷大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概念。 在数学和物理学上,有着许多不同的常数,可是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你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个很有趣的差别:数学上的常数都很小,而物理学上的常数要不很大,要不很小。在数学上, 算是两大明星,可是它们的值一个大约是3.14,一个大约是2.72,跟物理学上的常数比起来,真是有点那不出手。物理学上一出手就是10的10次方以上,你要是弄个8次方,你都不好意思见人。例如电子质量是 ,普朗克常数是 。 以上举了这些大数的例子,视乎与无穷没有太大的联系。如果你这样想的话,就对了。因为它们都是陪衬。就像我在第一段讲的,无穷是一个概念,它是无法用数去表达出来的。无论你写出了多大的数,它与无穷大的距离与1还是一样的。哪怕你把宇宙中的所有原子排成一排,第一个当1,后面都当0,这个数依然离无穷大很遥远。无穷大是一个无法企及的距离。在现代数学中,我们用 表述无穷大,这是英国数学家在1655年首次使用这个符号。 级数与无穷 我们先来看一个非常著名的级数-调和级数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这个级数是发散的还是收敛的?如果你对数学不是很了解的话,乍一看,这就是一个收敛的级数。然而你错了,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发散的级数。只不过它的发散速度实在是令人发指。调和级数的前1000项的和约为7.485,前100万项的和约为14.357,前10亿项的和约为21,前一万亿项和约为28,当它的和超过100时,如果每一项在纸带上只占1毫米,我们必须使用10^43毫米长的纸带,这大约是10^25光年,而宇宙估计尺寸只有10^12光年。当宇宙都已经被贯穿了,而调和级数才不过100.如果想让其趋向无穷,我觉的这件事情还是交给无穷去做吧,人类就不要插手了。 另外一个无穷级数的例子,跟一个著名的悖论有关系,那就是芝诺悖论: AB两点,一个人从A点走向B点,他必然要经过AB的中点,我们称为C点。同样他也要经过C和B的中点,我们称为D,依次反复,他要经过无穷个中点,因此,他永远也到不了B点 这种说法乍一看,视乎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一些计算,首先假设AB之间的距离为1米,这个人走的速度是每秒1米。根据这个人要经过无数个中点,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个式子: S为他通过的距离。大家一看这个无穷级数,立马可以得出S的值为1.而人行走的速度为每秒1米,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式子计算出行走的时间为1秒。 Euler一生中最喜欢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无穷级数了。在他的那本被称为数学界的七大奇书之一的《无穷分析引论》中,可以看到他用大段大段的篇幅介绍着各种各样的无穷级数: 这些级数如果没有了无穷这个条件,是无法写出这样优美的式子,你可以这样说是无穷赋予了它们生命,没有了无穷的这个条件,这些式子就失去了意义。 康托尔眼中的无穷 康托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集合论的创立者。是数学史上最富有想象力,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19世纪末他所从事的关于连续性和无穷的研究从根本上背离了数学中关于无穷的使用和解释的传统,从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乃至严厉的谴责。然而数学的 发展 最终证明康托是正确的。他所创立的集合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创造。 以上是一段康托尔的介绍,还是要告诫同学们,没有很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了身心健康,要谨慎的去思考宇宙从何而来,将往哪去?苍穹深深深几许之类的问题。 康托尔认为,不是只存在一个无穷大,而是有很多类型的无穷大;这些种类在本质上互不相同,但在很大程度上也像寻常数一样可进行互相比较。这种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不同。换句话说,无穷大与无穷大是不一样的,还是有高低大小之分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大家先考虑一个问题,是自然数集合大还是偶数集合大?也许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是自然数集合大。要是我告诉你,它们一样大,你是不是觉的有点不可思议,有种我在散布伪科学的想法? 2 4 6 8 10 12 14 16.. 1 2 3 4 5 6 7 8 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数集中的任何一个数都能在偶数集中找到唯一相对应的数,相反,偶数集中的任何一个数也能在自然数集中找到唯一的一个相对应的数。也就是说自然数集与偶数集一一对应,它们两个集合的元素数目一样多!这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相悖-整体大于部分,一个集合的子集等于集合本身!这是多么让人难以相信的事情。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局限于有限世界中,它们并没有扩大到无穷大。而在无穷集合的世界里面,有限集合的规律都被打破了,有种到了新的山头,有新的规矩的样子。 康托尔的理论是很博大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相关的熟悉看看。这里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几何与无穷 我们说数学是美的,并不仅仅说它有着非常巧妙的证明,优美的公式。数学也能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震撼,就像绘画,雕塑一般,有种不朽的感觉。 首先,先介绍一个人:埃舍尔。 埃舍尔把自己称为一个图形艺术家,他专门从事于木版画和平版画。1898年他出生在荷兰的 Leeuwarden,全名叫 Maurits Cornelis Escher. 说到埃舍尔,首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迷惑的图画。明明是向二楼上去的楼梯不知为什么却返回到了一楼,鸟儿在不断的变化中不知什么时候却突然变成了鱼儿,这些图画就是埃舍尔所描绘的幻想的异次元空间,它具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征服着人们的心灵。他那特别稀有的画风在很长时间以来被美术界视为异端,后来数学家们开始关注埃舍尔的画面的高难度构成,接下来他的画又在年轻人中间大受欢迎,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有的时候,一张图片比上千字的说明都来的有效。周而复始的瀑布,走不完的楼梯,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无穷无尽,没有开始,没有尽头,周而复始的世界当中。 无穷的话题是一个贯穿几千年数学历史的一个重要话题,从阿基米德推算出球体体积,到Euler的无穷级数的研究,从牛顿-莱布尼茨创建微积分,到康托尔的集合论,无穷这个概念在逐渐的得到完善和发展。不仅仅在数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多年来的发展中,也让许多人重新思考了许多有关神学与哲学的问题。这里只是尽我所能,列出一些喜闻乐见的内容,希望大家对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个其它方面的认识。
个人分类: 数学|1328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