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新教育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创新教育不只是授人以渔
张海霞 2018-8-16 14:41
【题记】这是为华东交通大学黄德昌老师的新书《新工科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写的序,黄老师是iCAN大赛在江西落地的第一个老师,他带着学生参加iCAN大赛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还非常擅长总结,四个“Yu”的理念非常好。 创新教育不只是授人以渔 北京大学 张海霞 2018 年7月18日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和新工科这几年才成为教育界的热词,黄德昌老师和他的团队却已经带领学生在华东交通大学为此做了十年的努力,我认识黄老师便是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里的机缘, 2007 年我创办了国际大学生 iCAN 创新创业大赛,江西赛区第一个参赛的队伍就是黄德昌老师带领的学生创新团队,由于江西参赛人数少没有设立分赛区,他们带着学生先后到福建厦门、湖南长沙和湖北武汉参加选拔赛,虽然很辛苦,但是黄老师和他的学生从来没有怨言,而且把作品做得一次比一次好,在全国同学面前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创新热情和激情,黄老师本人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位说话不多但是非常务实的江西小伙子,不仅仅是工作很创新,带学生很有热情,对工作很有激情,而且他很有思想,最好的体现就是他为创新实验室提出的四个“ YU ”的理念: 第一个“鱼”:学习传统文化,学习知识,懂得感恩; 第二个“渔”:授予学习的方法,创新的思维方法; 第三个“欲”:培养在学习过程中的原动力; 第四个“寓”:培养大局观,感悟人生道理。 这四个“ YU ”可以说不单单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也涵盖了中国教育的主要精华,带着学生从这里出发,老师和学生都不断地提升,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和影响,这从本书的内容和学生的感悟中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发自肺腑地感谢在创新实验室度过的岁月和成长,也将这样的精神带到了工作和生活中去,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非常鲜活的新工科教育实践的例子。 祝福黄德昌老师和他的团队取得的成绩,也期待他们能够在创新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成功,带领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走上创新创业之路! Yes , iCAN , uCAN , vCAN !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6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博导实验室开课之前
热度 1 martinluomin 2018-4-15 10:16
博导实验室是西安交通大学李成新教授和合伙人苏小龙联合创建的创新教育品牌。年初在我的老师 - 西交杨教授推荐下认识了李教授, 3 月份我们终于在凤城银川得以面晤。席间李教授开门见山的提出了自己的创新教育理念,有志于面向中小学生推广创新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创新的种子,对此我心有戚戚焉,并愿意为宁夏的创新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运营团队和教学团队的通力合作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宁夏博导实验室也准备在五一前开课试讲,在此我也回顾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位大学老师,最为关心的要数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然而我们的教育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学课堂上已经很少有老师提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同学更是凤毛菱角;研究生阶段,组会的时候很少能听到研究生提出大胆而创新的想法,他们经常说文献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作,但是为什么这样作却并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呢? 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他们还缺少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探索的精神。 人的一生中什么时候最具探索精神呢 ? 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培养这种探索精神呢? 回顾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初高中时期经常会产生很多的奇思妙想,为了一个问题争论的面红耳赤;高中的时候会组织骑车去贺兰山徒步探险,走行人罕至的樱桃沟,爬很陡峭的悬崖峭壁;在没有网络的年代,我们会痴迷于围棋,自行组织各种擂台赛和对抗赛。由此可见,青少年阶段无疑最具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时期。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有了自己的女儿。作为一名家长,伴随女儿成长,我的忧虑也不断累积。从小学就开始有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写什么才好,解数学题的时候总是要求助家长,很明显, 他们缺乏生活的素材和探索的勇气。 很多小孩沉迷于网络,手机和电子游戏而难以自拔,是因为现实很乏味,所以才到虚拟的世界来寻找慰籍吗?前两天刚看了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人们面对无法解决的生活困境,而试图去游戏中逃避解脱,最终有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正如在游戏的世界中要寻找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平衡点,在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在学习和游戏之间寻找交叉点和平衡点。 博导实验室来的正是时机,是时候为创新教育作点能改变现状的事情了。 在此预祝宁夏博导实验室成功开课,为我们宁夏的小朋友带来丰富多彩的课外科学实验活动。启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开拓他们的科学视野,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个人分类: 社会百态|4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新加坡LITHAN 立腾学院简介2017
merp 2017-1-3 11:11
关于 LITHAN LITHAN 学院于 1997年正式在新加坡注册。 学院拥有新加坡教育监管署( CPE )颁发的四年制 Edutrust正式认证,这是新加坡教育署对办学机构的课程质量、教学管理、教务和管理团队的肯定。同时,学院的 课程获得新加坡国家信息技术职业能力鉴定署 National InfoComm Competency Framework (NICF)认可,并得到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 IDA )的监管和认证, 同时荣幸的进驻 Lifelong Learning Institute成为 新加坡未来就业技能管理中心( SSG )的指定授课基地( CET );学院不仅是 澳洲维多利亚大学 的教育合作伙伴,同时也是英国高等教育文凭( BTEC HND )的指定授课机构。 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 LITHAN培养了约1.3万名优秀人才,成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优质教育机构。通过与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联手,以及LITHAN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缅甸及中国的八所分校的国际化资源,携手打造IT专业国际课程中心,运用创新教育理念及学习模式培养国际化数字专业人才。 LITHAN 中国 我们坐落于天津第三高教园区,是由天津市教委、科委、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相关高校协商共建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这里拥有与国际接轨的一流软硬件环境,其基础建设资金 7.6亿元,拥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舒适的学生宿舍,便利的交通。 我们建立双语复合型 IT人才基地,努力推动人才国际化流动,铺设海外升学有效路径,最大化实现学生的综合价值体验。 我们 因教育而相识 因国际教育而卓越 因教育创新而领航 因优化教育成果而携手 LITHAN 中国 电话: 4009 016 155 微信: tracyview(合作洽谈) Email: tracy@lithan.com (合作洽谈)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中北天软创业学院 105室(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 官网: www.lithan.cn www.lithan.com
3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CLaaS 创新教育模式-新加坡LITHAN
热度 1 merp 2017-1-3 10:32
助力数字化能力培养 引领未来科技 Competency Learning as a Service (CLaaS) 用 CLaaS打破Class 文章译自:《新加坡商务时报》 2016年11月10日报道 传统课堂式教学已不再适用,特别是当它需要教授学生有价值的技能来应对企业期待的即刻价值。同时,传统课堂教学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讲具有较强的时间独占性,学生需要离开家或工作岗位外出上课。换言之,传统课堂教学只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较低的回报。 Lithan 运用 “CLaaS”来克服低效率的传统课堂教学,凭借学习技术及教学法的创新,CLaaS教学理念可以让大规模定制化学习内容转型为借助云技术,根据各自需求向个人和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灵活且质优价廉的学习内容。 CLaaS(教育是一种提供能力本位学习的服务)是一个按需学习和专家指导平台,它通过能力本位教学大纲(Competency-Based Curriculum)、产教融合应用型学习(Work Integrated Applied Learning)及私人定制化混合式学习(Personalized Blended Learning),更有效的为数字化技能的提升加速。 CLaaS教学理念以能力本位教学为中心,对应企业和行业所要求的具体技能和能力。我们的证书及模块化课程已获得多种技能及学术架构的认可,从而实现了应对未来工作所需的跨学科技能的有效融合。 我们采用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教学法,确保学生从我们的课程中获取 KSAs - 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高阶技能(Higher Order Skills)和能力(Ability)全方面的提升。我们的学生首先对概念进行理解,之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真实或模拟项目中,从而获取高阶技能。我们将抱着学无止境的精神,只为提供即时有效的职场即需技能以及专家指导给有需要的人。 CLaaS教学理念由“EASE学习系统”进行支撑,该系统通过自我导向的在线学习(Econtent),应用翻转课堂专家指导(Activity)、结合在线辅助(Support)进行授课,并且学生可通过线上测评(Evaluate)获得学分,真正实现了线上互动学习。 借助 EASE系统,每个人都可定制自己的学习进程,不再大量独占时间,而只是适度适量的适时学习。学生可依据各自对应的职业和个人情况,根据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切实实现了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网站: www.lithan.cn 电话: 4009 016 155 关注微信:lithan66
2200 次阅读|1 个评论
熊彼特论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与创新教育
zhmsong 2016-9-20 23:09
摘 要: 本文以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之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为蓝本,进行了一种注释性的解说,将其发展的本质、创新的本质、及企业家的本质等诸理论从晦涩的经济学语言中呈现出来,最后结合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谈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字: 经济发展;创新教育;创新;企业家; 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是创新创业教育,当我们抛开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理论循环,努力寻找它的外部驱动时,我们会发现符合了教育的本质,即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是延续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及与之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在 21 世纪经济增长乏力、未来人口红利减少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提出的,正如 2016 年在中国召开的 G20 峰会提出的那样,世界需要创新驱动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外,作为民族院校其意义可以使用简单修辞,加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就可以了。当然,正像有言论指出的,创业教育可能是面向解决就业的,但总之培养创新人才是主导。 根据这一议题,我们沿着历史学的轨迹,着实想了解一下什么是创新,更想知道经济发展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我们认为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纯粹在教育领域搞创新教育,不光是没有意义,也实现不了国家总体战略,当然社会发展某种程度上与经济发展没有区别。根据这一议题,我们选择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其实主要是第二章“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来进行研究和论说。开心的是,着手写作时想到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原因只因为题目中包含了“经济”一词,特别是马林诺夫斯基序言中提到“我个人认为或许有关蚕丝业的这一章是本书最成功的一章。它向我们介绍了家庭企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成为合作工作,以适应现代形式的需要。” 变化也好、变迁也好、变革也好,都似乎与经济有关,似乎不变就是不经济的,而经济这个热门的东西已经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不说,就连每年的转专业考试,经济学、金融学都是一大热门。 一、 熊彼特是谁? 约瑟夫 . 熊彼特( JosephAlois Schumpeter ), 1883 年 2 月 8 日— 1950 年 1 月 8 日),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 1919 年担任奥地利财政大臣, 1932 年其后移居美国,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其与同时代的凯恩斯,两人是“既生瑜,何生亮”。先说熊彼特被誉为“创新理论”的鼻祖,代表作是《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认为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作为基石,而与之相反,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1883 - 1946 )不相信经济发展周期模式,总认为政府调节的重要性, 2009 年的“ 4 万亿”就是这种凯恩斯主义的结果。但我们看到就像印钞票本质上是无法创造新价值的一样,政府的财政支持也是无法创造新价值的, 什么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呢?或许是遵循熊彼特的企业家的创新。 在对比中我们介绍了熊彼特,同时在对比中,我们欣然发现,现在的中国,是两条腿走路,既有针对凯恩斯主义的积极的政府干预,又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这条腿也从来没有忘记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突破,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外,像这些经济学家,貌似没有把经济问题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比如说一国的经济、一个地区的经济,或许我们读者自己到经常在想某个问题是不是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不是解决方案也适用于中国,这点上可能我们个人真的落后了,中国的目光已经从国内转向了世界,近年是有实质性的突破,亚投行、一带一路等策略,实际没有把目光局限在中国,而是放眼世界, G20 的口号说明了这些,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了这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如果经济问题可以推导非经济因素上找到答案 ,那么我们也可以大胆地把非经济问题推导到经济因素上,幸运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来了位搞经济的校长! 二、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解说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二章,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章,熊彼特在第一章“由一定环境所制约的经济生活的循环流转”,实际是提出了一种假设,或者说经济运行的理想环境,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不断的循环,有低谷、有高峰、有复苏。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许就是之前世界经济危机发展低谷中发生的一种人为干预,战争的干预当然是一种极端手段,而非极端的就是凯恩斯所讲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介入。而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怎么办呢?这就是熊彼特提出的需要创新,通过创新让人们看到哪些是增长点、哪些是投资机会,也就不去把钱存到银行了。而如果不创新,也要有增长点,这种情况下,就是政府干预, 4 万亿就出现了,这肯定不是创新,但这真的是增长或者说发展吗?熊彼特给出了答案。熊彼特的论说从三个角度、也是分三个步骤,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即,发展的本质、创新的本质、企业家的本质。 a) 发展的本质 第一个本质是发展的本质,当然是经济发展的本质。首先从模式开始,从中我们知道,不要以为知道了一些模式,比如社会直线发展、进化论等,就先入为主的认为什么都是那么发展的。这显示出两个问题,我们做出判断,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先入之见),还有就是“浅薄涉猎”,读的书太少,见过的世面也太少。历史变化有循环过程、有钟摆过程,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这其他情况,熊彼特给出的是 1919 年德国的例子,那就是当社会发展遇上战争。作者总结,经济史表面是经济史,但“一国人民的经济状态并不单是从以前的经济情况中产生的,而只是从以前的全部形势中产生出来的。”似乎在强调,经济问题是所有问题在影响与被影响中产生的。 在历史的角度,熊彼特提出发展即变化,但特别提出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不是那些小的变化,而是能引起结构性改变的变化,而且需要我们感兴趣的是这样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和将会引起什么经济现象。什么是小的变化?小变化是逐渐适应的、连续的变化,明显的例子是小商店逐渐做大为百货公司;而什么是大变化?熊彼特认为,大变化是另一种变化,是革命性的变化,原因是,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来讲才更富有成效。那么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熊 明确指出,因为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经济变化,称不上经济发展,这些外部因素包括非社会的自然条件的变化(如地震),也包括非经济的社会因素的变化(如战争、社会的、商业的、经济的政策的变化(国家调控政策)等),这样的经济发展是被外界“拖着走”。熊进一步明确,在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下,所谓人口或财富的增长,不能称为经济增长。人口的增长已经被看到,至少在现在中国已经不会将人口的增长视作经济增长了。而在财富方面,至少目前也还是在看 GDP ,不过鉴于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等,逐渐在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或许是回归到经济发展本意上来。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真正本质,当然也是对比中将问题说的更清晰,即真正的发展,不是静态的、渐增型的发展,而是动态的、突变型的发展,是排除了非自然因素、非经济因素引起的发展之外的发展,是从经济内部对经济均衡的产生干扰的发展,是对自身平衡打破的发展。 b) 创新的本质 在评说创新的本质前,熊继续深入发展的话题,这次将“发展”直接转向了“变化”,提出了变化的来源:真正的变化不是来自于消费者的需求。我们想到,正像雾霾的加重造成了防霾口罩的热销,这仅仅是口罩销量带来的产量的增加而已,对于 3M 来说,不管他的口罩多么高科技,也区别不出太多的创新,只是在消费群体上的差异。如果说这雾霾是 3M 等厂商联合发起的一场阴谋,故意为了提供防霾口罩的销量、而投放一种化学制剂造成了雾霾,如果是这样的话,才是熊彼特所称的真正的变化,也就是变化来自于工商业家,而不是消费者:“可是,一般是生产者发动经济的变化,而消费者只是在必要时受到生产者的启发;消费者好象是被教导去需要新的东西,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同于,或甚至完全不是他所习惯使用的东西。”根据这样的描述,像 iphone 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的例子就显而易见了。 接着从变化的来源,转向变化的类型。熊此说从类型的角度切入,其实已经有点要说“创新”的意思了。熊将这种变化或者创新定义为:一种从旧的生产组合中产生出新的生产组合,而新组合,有两种,一种是类似于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的、逐步的、调整型的、新组合;二种是,间断型的,突变型的,不只是优化,而是一种彻底变革的新组合,这第二种熊彼特认为是一种发展,一种创新的发展。举例来说,就像是普通燃油小轿车之于纯电动力汽车的变化,而不是奥迪 A6 、 A6L 、 A8 、 A8L 这样的变化。下面熊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创新的类型”,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精要,是熊被誉为创新之父的撒手锏,我们在此为表示尊敬,还是全段抄录如下。 这个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 ”),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对于第三条,新的生产方法,熊特别注明了“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让我们想起了假鸡蛋的制作方法(假蛋黄、假蛋清、假蛋壳),直觉判断没有科学家主动发明这种东西,应该不会获得某某基金立项。 接下来,熊更加深入了他的研究,在“创新”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引出了创新的本质“破坏性创新”。先从人开始,也就是执行新组合的人,或者说执行创新的人,在某一企业中,不是来自这个企业,而是来自同行中新的企业,或者说干脆不是同行,可能是转行来到这里,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的例子很庞大,比如说造铁路的人肯定不是来自原来的马车夫。这在现实中有很多例子,我们身边中往往有很多“外行”,而人们往往会说,外行人才能干出成绩来,内行往往不行,这或许是固定思维造成的。另外,考察一下我们这些身边熟悉的伟大的人类学家、教育学家,貌似很多不是从事人类学或教育研究的,其原因简单又深奥。虽然熊彼特没有明说,但他总结的现象一直被认为是“破坏性创新”,新的破坏旧的,且从人的角度,也大有外族入侵的破坏味道。熊彼特也谈到了个人和家庭在财产与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我们用“富不过三代”和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来解说,可能显得更具有破坏性。进一步,新组合的供给来源(人和物资),不是现在的失业者,也不是被限制的资源,换句话说,可能是有失业者成为创业家,但多数是在现有产业工作的人;资源,也不是说使用闲置无用的资源,后来被发现可以利用,而主要的途径是现有资源的新的利用方式;当然也有变废为宝的例子,但不是主流。熊彼特得出一个结论:人口的增长、居民储蓄(财富)、国家储蓄(财力)、企业储蓄(资本)的增长,是生产资料采用不同的使用方法的结果;如果不是这样,单纯的积累的增长是达不到过去 50 年( 1870-1926 )的发展成就的。 从创新的该说,到本质性的“破坏性创新”,熊开始引入一些特征性的问题,比如创新的机制:一是创新者对生产手段(人财物)的控制权,或者称为支配权更好理解,因为对比计划经济体制中,我们很好理解,国家控制一切,私营经济没有什么支配权,甚至初期连私营经济都不存在。二是信用,可以简单理解为银行贷款,企业运转需要资金,有一定抵押就可以贷款,现在大学生可以靠国家政策创业贷款,这种抵押或者政策及大学生的身份,就似是一种信任的体现。这种信任,哪怕是高利贷好吧,也是自由经济运行的一种机制,是推动创新的一直机制,这种机制是权钱交易无法达到的,被权力控制的信用是有毒的,正如房价一旦下跌,地产商收不回资金,银行贷款还不上,呆帐和坏账立即浮上台面;同时,由于使用了价格下降、资产缩水的楼盘做抵押物,银行这时就会要求清偿抵押物减少的价值,谁来还,没有人有能力还,如果政府拿出卖地的钱拯救银行业,那就更没钱搞 4 万亿、没有投资教育了,经济危机爆发。所以房价不会跌,也就所以,权钱交易不是信任机制,但正如我们看到的,这个局面不会有人买单。“信用对于新的组合是首要的”。利用信用机制实现了生产手段从旧的体系中抽离出来,可能会以更高的价钱,去实现新的组合。而如果没有信用机制,生产手段无论如何积累,也永远在旧的组合中循环。信用实际上创新的资金来源,熊明确,创新者不可能使用节约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储蓄去创新,去实现新的组合。因为就算有,那些储蓄也得为“灾祸和老年做准备”。那么如何利用信用呢,还是刚才说的像贷款上学一样,创新中,“这种获得货币的方法,是利用银行来创造购买力”。熊彼特有句话,说得很到位,就是银行可以实现“总是从无有之乡创造出新的购买力的问题”,这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信用卡的使用,提前支出,手里根本没有钱,只要有信用卡,就可以购买。从根子上说,大家都是在消费自己的信用。房地产业虽然不是我们说的所谓实体经济,有创新的经济体系,但地产商正是利用自己的楼盘做抵押取得银行的信任,使用信用来实现扩大生产的。本质上,信用就是一种支付手段。获得资金,用于购买生产手段、雇佣劳动力。类似于我们的小额银行贷款,当前更多依托市场,加入了风险投资机制。这种信用机制,重要的特点在于不用提前积累财富,省去了所谓先挣到第一桶金再起步的过程,以以往艰苦卓绝的创业环境比,创新的活力会进一步得到释放。因为新创业者们只要有创新,他们就不用从头开始,也不用从储蓄积累财富开始,直接使用信用,只要创造的东西足够好,哪怕是在概念层面,只要有人能够预见到这种东西的好。 一系列的论述后,熊提出了创新的主宰:银行。银行成为主宰,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因为银行成为信用支付手段的主宰。银行和银行家处于新组合与旧组合之间,他们能够采用信用手段实现资源的优良配置。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所有的准备基金、各种储蓄都是流向银行的,事实也就是这样。 c) 企业家的本质 创新及创新的机制真是威力无穷,就像我们说历史上朝代哪个厉害,历数万了之后,还得从唐宗宋祖开始,熊转向了最具魅力的、创新最具活力的元素:企业家。 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在企业家的定义上,熊强调了几个层面,首先是“第一次”的概念,熊彼特认为只有在要素是第一次实现新组合时,执行这个动作的人才是企业家,而一个企业已经在经营的进程中再去做新组合时,就已经变成例行工作,比如经理的工作。企业家的同义词可以包括:发起人、创始人,甚至有些第一次参与投资而后撤离的金融家。另外,普通股东也不是企业家,说股东玄乎一些,在就算买了 1 股也算股东的时代,还不如说股民怎么能算企业家呢,顶多是“散财童子”。企业家,再精确一点就是“发起人”,熊彼特进一步雕琢了企业家的概念,企业家的存在有一个时间段,在企业成立前后存在企业家,而当企业成立后进入正常运营了则成为一个地道的经营者,一个管理者,或者说是工商业者,熊彼特总结:“因此,任何一个人在他的几十年的活动生涯中很少能总是一个企业家,就象一个工商业者很少能从来没有一个时刻是一个企业家一样,不管其程度是多么微小”。另外,企业家是不是一个阶层,或阶级呢?熊进行了回应。从职业角度入手,企业家不是一个职业,也不像工人、农民、资本家一样是一个阶层。从亲属关系上,或者继承关系,熊彼特也讲到,家族产业可以继承,事业可以继承,贵族身份也可以继承,但企业家身份无法继承,如果说继承,也是企业家的后代实现了又一次的创业。 接下来,熊提出了激动人心的问题,“为什么能“的问题,即企业家为什么能创新,为什么能创造历史。在回答中,熊强调了一种特殊性。熊认为,直接面向实现新组合是一个特别的过程,企业家是个特殊的职能。这个特别和特殊,说明了创新的很难!那么难点在哪?熊揭示,创新是逆潮流而动,在人们熟悉的环境中,定势思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情况发生变化,当助力变成阻力,当已知变成未知,如何去做?熊彼特提出,人们总是有一些理论出来,一些虚构出来,在面对新情况时,人们可以使用拿来主义,说国外如何做的,历史上如何做的,同行学校如何做的,别人是如何做的,但是这总是一种虚构,这些虚构在未经过检验前,仍然会“失去了它的对现实的接近性”,所以下面继续,提出了“适应”,也算一种“改变”。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了三对矛盾来加强熊彼特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的特征,一、均衡的经济和变化的经济,二、静态理论和动态理论,三、经理的行为和企业家的行为。 为什么难:原因之一,在任务方面,“在这些习惯的渠道之外,个人没有在渠道以内他常常知道得非常准确的那些供他作决策之用的数据和那些行动规则。”,“实现一个新计划,和根据一个习惯的计划去行动,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就象建造一条公路和沿着公路行走是两件不同的事情一样”。“即使如果人们有着无限多的时间和资金,以致那些影响和反影响可以在理论上加以确定,也必然在实际上处于不可知的状态中。”,就像军事行动,在总攻命令发起前,不可能知道战场上每个细节的状态,而必须要有一个指挥官的意思,也就明确了,需要有人在不确定中做一些决断。相反,一切都能掌握,一切状态数据都可知,或更进一步,基于这些数据的决策都已模式化,也就不需要企业家型的人物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做了,就如同定时器响了,烧饼该出锅了一样。   为什么难:原因之二:在心灵方面,人们总想省事,这个就是熊彼特说的“节约能力”,省点劲,人们都是按习惯思维、按已经形成下意识去做事。在心灵方面,超越和创造的心态是“一种特殊的并在性质上稀少的东西”,对于这种困难,熊彼特给予了富有文采的描绘“在想要做某种新事情的人的心中,习惯的力量升腾起来,反对处于萌芽状态的规划或设想。” 为什么难:原因之三:社会舆论与环境的反作用,创新的困难,还在于创新者所在的环境,所有形容词都指向这个问题,“不靠谱”、“离经叛道”、“荒诞”,那种环境的压力、指指点点的压力,想必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熊彼特还有一个论断有必要拿出来分享,“即使不管一个难以抑制的发展时期已使我们习惯于创新的出现和实行,上述的这种反对要素在今天仍然在起作用”,他说的很好,我们当前社会已经习惯于创新,甚至是言必称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真要问问习惯的力量有多大。面对创新,或者换个词,面对有新意的思想、或者属于 argue 的东西,都是会抱什么样的态度呢?有没有一颗包容的心,如果有,这种包容的心是不是传递到我们创新者心中,让他们不再畏惧我们的环境呢,他们是不是还是持一种不敢、害怕、缩手缩脚的态势呢?值得思考。 面对这么多“难”,怎么会出现企业家呢?熊提出了一种必然性的说法,论述中强调:必然存在或需要领导(企业家)这样的人。为什么?因为世界不总是像普通劳动者那样例行公事的运转者,总是有变化,就算有那么多困难,也总有人突破习惯思维、突破心理障碍、突破环境和舆论的副作用,而成为推动发展的(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教育等其他发展)领导者。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人呢?“只有在新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时,领导的特殊问题方才产生,领袖类型的人物方才出现。”熊彼特列举了比较极端了例子来说这种“新的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战争,而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引到创新上来也算合适。相反和平年代这种人物少一些,估计是缺乏极端环境。不过在经济领域,中国应该处于一种白热化的阶段,另外,也面临着不断的内忧外患,虽然不是民不聊生,但挑战不少。 后面,熊用区别的方式,再次深入辨别企业家。一、企业家不是发明家,发明家只负责发明出来,而企业家则要实施,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经济实践,有时企业家的内涵包括发明家,甚至是资本家。二、政治家和暴发户。对于政治家或政治领导来说,他们可能都具有说服的动作,但显然企业家要说服银行家(投资人),但更深入的是企业家要以新的方式组织生产手段和生产要素去实现新的价值。对于暴发户,我们通常认为的暴发户,产生的背景,实际上是存在一种对差距的认识,熊彼特提出了这种差距,就是“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企业家通过完成新的组合实现了自己社会地位的提升(某种程度上是以财富为后盾的),这种提升有时是摇身一变,但在别人眼中,中产阶级嘲笑他们的低俗,老的贵族在没有利益纠葛时根本不愿意评论他们,连看一眼都不愿意。这就是熊彼特说的“有当他的成功提高了他的社会地位时他也没有文化传统或态度可以依靠”,但他们的确推动了经济的真正发展和实现了创新。还好,中国这些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企业家们也特别注意适当的时候向文化靠拢,向公益靠拢,只是有的做的太过做作,有的则自然许多。 最后,也是重点,熊使用了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企业家的行为动机,他称之为“企业家心理学”,说是经济学家要入侵“心理学”领域。熊彼特首先表明,在完全最优(帕累托最优)的情况下,是不存在什么特别的动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群和资源,会使资源得到最佳分配,而分配的结果是,用分馒头的办法来解释,结果就是,所有人都能分到两个,都能吃饱(或者说吃到最健康的八分饱),而且还至少有一人能吃到三个(全饱的状态)。这只是理想状态,当我们回到现实,少有或几乎没有帕累托最优,不是饿死的饿死,就是撑死的撑死。这就有了动机!熊彼特,非常愉快的推理!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微观分册)中讲到,普通人如何理解经济现象,挺简单,提到经济,就要想到两个词语—供给和需求。回到这里,熊彼特也说,“在一切的场合,经济行动的意义就在于满足需要”。马克思也说过,资本主义很多时候是创造出了需求,让人去接受和认为不能或缺,就像几年前的 iphone 手机。这进一步就有了动机。 熊彼特探讨了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会遵循社会的或宗教的规则做事,而且还会顾及到其他人的想法,如家庭、同事、单位等,也就是说纯粹利己主义的人很少很少。但是,企业家,与此相反,熊彼特认为,他们能够打破传统,他们有时是不顾所谓道义的,他们是纯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天生这样的人吗?是不是与生俱来我们真不好说,但熊彼特强调了,这样的人是最理智的,他们的理智用在了满足需求上,这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当然,因为这种动机,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功利主义,以及和金钱有关的道德上、文化上、社会上的各种后果。 明确了什么样的需求是企业家的行为动机,第一排除了享乐主义!“如果我们想要使它具有意义,我们就必须把它限制在能用货物的消费去满足的那种需要上,限制在我们期望能从它得到的那种满足上。”下面再次否定享乐主义!戈森第一定律明确了享乐程度和消费次数的递减关系,所以企业家在能够有所突破的年龄范围内,是不会以追求享乐为终极目标的,即便是纯粹为了喝酒,他的终极目标估计是为了喝遍世界所有的酒而创造出新的旅行风格,他们肯定也早就知道娱乐至死的虚妄和空虚。熊彼特更有一个妙论“企业家类型的人的活动,显然是享乐主义地享受常常是用超过一定数量的收入去购买的那些商品的障碍,因为这些商品的“消费”是以闲暇为前提条件的。”,企业家没有时间去享乐,因为那个消费和享受的过程太废时间。 通过一系列的否定,企业家对享乐主义的否则,对享乐的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熊提出三个,每个都分析的很透彻,实际上是正面提出了企业家的行为动机到底是什么。 行为动机:私人王国—权力与独立:“首先,存在有一种梦想和意志,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常常也是(虽然不一定是)一个王朝。”。现代社会可能不会再出现一个王国,也很难再成就一个帝王,而在经济社会中,熊彼特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示“但是工业上或商业上的成功可以达到的地位仍然是现代人可以企及的最接近于中世纪的封建贵族领主的地位”,看来对人在人群中的地位来说,当个王是种很愉快的体验。更何况,在经济世界里,这个王是真正有实力、财力的王,不论“有钱能使鬼推磨”正确与否。   行为动机:征服成功:成功的成功。“其次,存在有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求得成功不是为了成功的果实,而是为了成功本身。”。 行为动机:创造欢乐:“最后,存在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办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的能力和智谋的欢乐。” 熊彼特最后的总结:相比对成功本身的追求以及本性中对创造的快乐的渴望,第一动力绝对是“非常精确的”表现,构建一个帝国是企业家的梦想,金钱上的收益也是最直接的、和能够支撑起帝国的强大基石。这让我们想起,当 CCTV 年度经济人物颁奖的时候,这些帝国的控制者们在财富的渴望背后,又实实在在巩固着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地位! 三、 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与创新教育 当我们从轰轰烈烈的对熊彼特著作的解说中回到教育的现实时,我们不仅要冷静下来,因为我们天天认为的创新教育似乎真的不对了,首先没有重视对未来企业家的培养,光看成果去了,舍本逐末了。第二,没有认识到创新的本质,直接造成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走样。这里要多说两句,正如熊提出的响亮的名字“破坏性创新”所展示的威力一样,我们很多教育者,不敢了,踌躇不前了,害怕了,怕什么呢?实际是怕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时候也真没有采取拿来主义,没有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方法。但我想说的是,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中国特色”这个词语上,党和国家说的没错,我们不用破坏原则,也更不用改掉自己的 DNA ,我们需要的是,在教育界,需要出现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家,创新的教育家,能够创造出“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路径的人!第三,更没有认识到发展的本质,创新人才是不能钻进“创新”的本质里的,教育要放眼社会,要把培养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去摸索和探索,不然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发展的内涵。 关于这个话题还应该再另辟一章,本文就先写到这里,将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注释出来费了些心思,希望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费孝通 . 江村经济 -- 中国农民的生活 . 商务印书馆 , 2001. 许小年 . 中国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缺的是常识 . (2016-8-10) 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101279890 . 新华社 . 习近平: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 (2016-8-17)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8/17/c_1119408654.htm . 约瑟夫 . 熊彼特 . 经济发展理论 : 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 . 商务印书馆 , 1991.
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创新教育现状的思考
热度 13 lyxiang 2015-12-28 09:57
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仅估计为30%;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仅估计为50%; 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 美国、日本仅在5%以下 ,先进国家仅是30%,而我国则高达50%-60%;而 新产品的开发、竟要70%依靠外来技术的状态呢? 触目惊心的数字,清晰直白地向每一位共和国公民描述了我国科技领域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亦间接地向每一位共和国的公民阐述着我国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创新人才的匮乏,公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贫乏的现实。 科技的创新与崛起,即需要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更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即需要奠定产生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的群众基础,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更需要确立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与教育、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基本理念。因此,回顾已多年开展的创新教育, 梳理与思考、研究与探讨创新教育的状态与进展、成就与问题,以清晰科学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思路与途径,是 非常 必要的。 人们从婴幼儿时代起(亦可从胎教计起),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校外)教育,以建构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与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等)、基本生活与生产技能(创新能力等),从而奠定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的基础。如若在家庭、学校与社会(校外)教育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出现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教育偏离其目标与理念,导致整个教育的不完整,从而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以致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贫乏,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不完整。 一、家庭创新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起于婴幼儿时代的启蒙教育,是青少年认知社会、影响终身的教育。 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疼爱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性。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每一位家长不言而喻的期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生子女等大环境下,不论家庭的经济条件与能力如何,均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具有良好人格与品德,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生存状态的技能与能力,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良苦用心、舔犊之情,均体现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但是,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受社会上评价、用人机制等的影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攀比、虚荣等错误理念的引导,部分家长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追捧名师家教、让子女参加各种名目的文化补习班,步入名校,却鲜见家长带领子女去参观各类科技成果展览、参加各类科普教育活动,鲜见家长结合科技成果、科教展品向子女提出、解答或共同讨论带有批判思维、质疑性质的各类问题,更鲜见家长随时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与客观事物、启迪子女对科学知识与规律的思考。即,众多家庭的教育目标与高度关注的,是子女能否熟记考试所需的知识点,能否熟练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在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而忽视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启蒙教育,忽视了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科技成果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状态的启迪教育,完全忽略了子女认知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基本属性(一定条件、环境下的适用性,螺旋发展过程中具有局限性的相对真理)的创新思维教育,完全忽视了 从各个角度制造出子女感悟科技与社会的教育机会。 二、学校教育与教师教学的现状 1 、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养成健康人格(创新人格)、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关键。 是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切身体会到:一是从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到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从几间小平房到教学楼、实验楼的教学条件与设施,从三字经到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的教学内容,均发生、并继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二是从私塾、完小毕业就是当地的“秀才”到每年毕业数百万的大学生,学校教育在迅速地改变着、提升着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生活与生产技能;三是 为普遍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教育已纳入部分行政区域、或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走进了课堂;亦或形成了校本教材,成为科学课、综合实践课、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等不可或缺的内容;部分行政区域专设了创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学生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已成为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各类科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 政绩 为大、对上负责 等 从政意识,一切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办、围着考核指标转 的 思维方式 ,“考试成绩 一抓就灵,显示力度高, 有目共睹,创新教育效果无法立竿见影, 费力不讨好”的 绩效观念, “学生成绩 是 学校的生命线”认知, 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致使对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思想,管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考核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标准等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宗旨、基本理念的偏离,较为普遍地呈现以教学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状态。这种状态,致使相当数量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与方法等诸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以完成各“考试科目”的教学任务为工作重点,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强化“考试科目”题海、模拟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运用解题技巧与方法的状况。这种状态,致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教育的管理、相当数量的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基本忽视了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创新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亦尚未出台相应的、发展创新教育所必需评价体系与标准(职称评价体系与标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尚未出台体现各学科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真谛的感悟、局限性以及发展的思考启迪方面的教学要求与评估标准。是否可以讲,学校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我发展、“边缘化”的状态。 2 、教师创新教学的状态 教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基本素质、生活与生产能力的形成。 是教师、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教师的任职要求从私塾到专科水平,从利用粉笔到使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教师基本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教师队伍亦在扩大与发展;成千上万的教师们非常地努力、敬业,教师们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有用之才,“春蚕到死丝方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奉献着青春与才华。 但是,教师的教育、创新教学确实存在着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强大惯性以及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制约与影响,致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内容与方法等诸方面,均与教育的核心宗旨存在着一定的偏离。一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学生成绩是 教师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等基本教育观点 , “以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掰开揉碎、进行有效“灌输”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亦或停滞在“过去时”教材的教学内容,满足于亦或终止于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规律与知识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状态;二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缺乏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教学需融入创新思维理念的认知,认为创新教育与考试科目无关, 属于教学上的 “小儿科”, 术有专攻、 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学生搞几个“小发明”等 创新作品,为 学校教育“锦上添花”活动的 教学认知,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以致为了学科教学任务,对进行的创新教育有所“抵触”、甚至抵制创新教师教学安排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社会(校外)创新教育的现状 社会(校外)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憾,拓展学生的视野,助推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增长实践经验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是校外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觉到:一是校外教育机构 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几个少年宫发展到数以百计的科技馆(各类主题科技馆)、数以千计的各类科技教育基地,教学内容从组装矿石收音机到组装机器人,校外科技教育的设施与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由社会各界参与组织、旨在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展示、推介、传播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大赛,以及各地自行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在实施取消保送、加分等优惠政策后,依然势头不减,在稳健地发展。亦有“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等新赛事在迅速普及拓展。 如,据中国科协2014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1万项,参加竞赛活动的青少年4362万人次,获奖人数达106万人次。 但是,校外教育、校外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与学校教育相类似,受功利主义、 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条块 管理、评价体系的制约 , “科技竞赛成绩 是校外科教机构 的生命线,是科技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有背景、有苗头的学生重点辅导 ” 等教学理念与认知 , 以学生的 获奖率、获奖等次论 成败、论英雄等 绩效观 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校外科教机构的创新教育,一定程度地存在着 创新教育变相为“应赛教育”,根据竞赛规则对参赛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方面重复、机械性的强化训练,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性的强化培训,一定程度地忽略了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忽略了参赛项目虽然一定程度解决目前所发现的问题、但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等创新教育,忽略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训练。 综上所述, 我们 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创新教育,成效显著、成绩斐然: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效地探索创新理论、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在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路;创新教育的教学实践、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普及,逐步在拓展着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积累着宝贵的成果与经验,创新教育已全面呈现全方位、可持续、科学发展之端倪。 但是, 我们亦 清晰地看到:由于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理念的缺失,有 多少青少年天真好奇的个性、逐步被升学率与分数所覆盖而泯灭,被疼爱子女的家长、辛勤教书育人的“园丁”,一步步地修剪成记忆“神器”、会考试的机器,成为擅长于死记硬背、迷信于标准答案、盲从于书本真理、习惯听命于“学术权威”、“千人一面”的人才,走进社会,走进需要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亦 清晰地感觉认知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之强大,滞后时代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之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教育,其危害之巨大;缺乏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创新教育,只能是官样文章、应景教育,更加误人子弟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创新思维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家庭、学校、校外教育过程中,才能实现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四、一点思考 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崛起,需要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奠定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产生群众基础,奠定科技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需要从娃娃抓起,以形成全民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意愿与需求,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观念, 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家庭、学校、校外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方可逐步 构建出全体公民关注、支持创新教育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方可形成全体公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实施、推进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具体行动。 创新教育,任重道远!行远自迩,躬身前行!
52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关于创新教育现状的思考
热度 1 lyxiang 2015-12-28 09:53
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仅估计为30%;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仅估计为50%; 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 美国、日本仅在5%以下 ,先进国家仅是30%,而我国则高达50%-60%;而 新产品的开发、竟要70%依靠外来技术的状态呢? 触目惊心的数字,清晰直白地向每一位共和国公民描述了我国科技领域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亦间接地向每一位共和国的公民阐述着我国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创新人才的匮乏,公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贫乏的现实。 科技的创新与崛起,即需要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更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即需要奠定产生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的群众基础,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更需要确立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与教育、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基本理念。因此,回顾已多年开展的创新教育, 梳理与思考、研究与探讨创新教育的状态与进展、成就与问题,以清晰科学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思路与途径,是 非常 必要的。 人们从婴幼儿时代起(亦可从胎教计起),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校外)教育,以建构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与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等)、基本生活与生产技能(创新能力等),从而奠定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的基础。如若在家庭、学校与社会(校外)教育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出现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教育偏离其目标与理念,导致整个教育的不完整,从而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以致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贫乏,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不完整。 一、家庭创新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起于婴幼儿时代的启蒙教育,是青少年认知社会、影响终身的教育。 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疼爱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性。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每一位家长不言而喻的期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生子女等大环境下,不论家庭的经济条件与能力如何,均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具有良好人格与品德,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生存状态的技能与能力,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良苦用心、舔犊之情,均体现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但是,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受社会上评价、用人机制等的影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攀比、虚荣等错误理念的引导,部分家长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追捧名师家教、让子女参加各种名目的文化补习班,步入名校,却鲜见家长带领子女去参观各类科技成果展览、参加各类科普教育活动,鲜见家长结合科技成果、科教展品向子女提出、解答或共同讨论带有批判思维、质疑性质的各类问题,更鲜见家长随时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与客观事物、启迪子女对科学知识与规律的思考。即,众多家庭的教育目标与高度关注的,是子女能否熟记考试所需的知识点,能否熟练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在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而忽视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启蒙教育,忽视了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科技成果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状态的启迪教育,完全忽略了子女认知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基本属性(一定条件、环境下的适用性,螺旋发展过程中具有局限性的相对真理)的创新思维教育,完全忽视了 从各个角度制造出子女感悟科技与社会的教育机会。 二、学校教育与教师教学的现状 1 、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养成健康人格(创新人格)、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关键。 是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切身体会到:一是从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到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从几间小平房到教学楼、实验楼的教学条件与设施,从三字经到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的教学内容,均发生、并继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二是从私塾、完小毕业就是当地的“秀才”到每年毕业数百万的大学生,学校教育在迅速地改变着、提升着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生活与生产技能;三是 为普遍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教育已纳入部分行政区域、或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走进了课堂;亦或形成了校本教材,成为科学课、综合实践课、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等不可或缺的内容;部分行政区域专设了创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学生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已成为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各类科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 政绩 为大、对上负责 等 从政意识,一切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办、围着考核指标转 的 思维方式 ,“考试成绩 一抓就灵,显示力度高, 有目共睹,创新教育效果无法立竿见影, 费力不讨好”的 绩效观念, “学生成绩 是 学校的生命线”认知, 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致使对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思想,管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考核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标准等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宗旨、基本理念的偏离,较为普遍地呈现以教学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状态。这种状态,致使相当数量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与方法等诸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以完成各“考试科目”的教学任务为工作重点,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强化“考试科目”题海、模拟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运用解题技巧与方法的状况。这种状态,致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教育的管理、相当数量的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基本忽视了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创新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亦尚未出台相应的、发展创新教育所必需评价体系与标准(职称评价体系与标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尚未出台体现各学科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真谛的感悟、局限性以及发展的思考启迪方面的教学要求与评估标准。是否可以讲,学校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我发展、“边缘化”的状态。 2 、教师创新教学的状态 教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基本素质、生活与生产能力的形成。 是教师、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教师的任职要求从私塾到专科水平,从利用粉笔到使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教师基本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教师队伍亦在扩大与发展;成千上万的教师们非常地努力、敬业,教师们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有用之才,“春蚕到死丝方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奉献着青春与才华。 但是,教师的教育、创新教学确实存在着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强大惯性以及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制约与影响,致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内容与方法等诸方面,均与教育的核心宗旨存在着一定的偏离。一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学生成绩是 教师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等基本教育观点 , “以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掰开揉碎、进行有效“灌输”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亦或停滞在“过去时”教材的教学内容,满足于亦或终止于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规律与知识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状态;二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缺乏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教学需融入创新思维理念的认知,认为创新教育与考试科目无关, 属于教学上的 “小儿科”, 术有专攻、 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学生搞几个“小发明”等 创新作品,为 学校教育“锦上添花”活动的 教学认知,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以致为了学科教学任务,对进行的创新教育有所“抵触”、甚至抵制创新教师教学安排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社会(校外)创新教育的现状 社会(校外)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憾,拓展学生的视野,助推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增长实践经验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是校外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觉到:一是校外教育机构 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几个少年宫发展到数以百计的科技馆(各类主题科技馆)、数以千计的各类科技教育基地,教学内容从组装矿石收音机到组装机器人,校外科技教育的设施与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由社会各界参与组织、旨在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展示、推介、传播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大赛,以及各地自行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在实施取消保送、加分等优惠政策后,依然势头不减,在稳健地发展。亦有“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等新赛事在迅速普及拓展。 如,据中国科协2014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1万项,参加竞赛活动的青少年4362万人次,获奖人数达106万人次。 但是,校外教育、校外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与学校教育相类似,受功利主义、 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条块 管理、评价体系的制约 , “科技竞赛成绩 是校外科教机构 的生命线,是科技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有背景、有苗头的学生重点辅导 ” 等教学理念与认知 , 以学生的 获奖率、获奖等次论 成败、论英雄等 绩效观 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校外科教机构的创新教育,一定程度地存在着 创新教育变相为“应赛教育”,根据竞赛规则对参赛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方面重复、机械性的强化训练,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性的强化培训,一定程度地忽略了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忽略了参赛项目虽然一定程度解决目前所发现的问题、但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等创新教育,忽略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训练。 综上所述, 我们 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创新教育,成效显著、成绩斐然: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效地探索创新理论、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在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路;创新教育的教学实践、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普及,逐步在拓展着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积累着宝贵的成果与经验,创新教育已全面呈现全方位、可持续、科学发展之端倪。 但是, 我们亦 清晰地看到:由于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理念的缺失,有 多少青少年天真好奇的个性、逐步被升学率与分数所覆盖而泯灭,被疼爱子女的家长、辛勤教书育人的“园丁”,一步步地修剪成记忆“神器”、会考试的机器,成为擅长于死记硬背、迷信于标准答案、盲从于书本真理、习惯听命于“学术权威”、“千人一面”的人才,走进社会,走进需要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亦 清晰地感觉认知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之强大,滞后时代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之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教育,其危害之巨大;缺乏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创新教育,只能是官样文章、应景教育,更加误人子弟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创新思维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家庭、学校、校外教育过程中,才能实现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四、一点思考 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崛起,需要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奠定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产生群众基础,奠定科技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需要从娃娃抓起,以形成全民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意愿与需求,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观念, 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家庭、学校、校外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方可逐步 构建出全体公民关注、支持创新教育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方可形成全体公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实施、推进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具体行动。 创新教育,任重道远!行远自迩,躬身前行!
1728 次阅读|1 个评论
“坐不住”怎么办?
shuz 2013-12-13 10:27
上课坐不住?还没看几小时的书, 没听几节课就开始烦躁了,怎么办??? 2013 年 11 月科研出版社英文期刊《 Creative Education 》 ( 创新教育 ) 发表的一篇文章《 21 世纪高等教育中伴随着社会化媒介的学生学习持久力概念》分析了电子学习对学生学习持久力的影响。 美国赛普里斯 TUI 大学教育学院 Anna H. Lint 教授针对学生在电子学习中的持久力进行了一项定性分析研究,该项定性分析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和检验 Kember 的学生进步模型的理论基础,该模型是通过确认动量诸如学生认知力、表现能力、成本 - 收益分析及学生持久力之间的关系,来检查学生在电子学习中的持久力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Thomson (1999) 、 Houle (2004) 、 Harlow (2006) 及 PortaMerida (2009) 确认了该理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然而他们的研究在学生持久力影响的重要性上稍有区别。早期的研究表明对最新研究中的变量进行重新调查是有意义的,而该研究中的网上调查探索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集了来自马里兰州提供网上课程和混合学位课程的公共社区大学的 169 名学生的数据作为样本,采用了逻辑回归和多元回归分析来分析问卷数据。该项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消极的外在影响对于学生的持久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影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每个学生的平均分数和学习综合能力与学生的持久力高度相关。 该项研究结果展示了最近就 学生持久力 而言电子学习的现象和信息:社会化媒介已成为潜在问题所在,但如能增加相关学术议题与社会相关联性也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减少外向归因和通过鼓励学习综合能力来增加平均分数有助于学生继续追求他们的教育目标。 了解更多请点击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38930#abstract 本文版权属于科研出版社( http://www.scirp.org/ ),转载请注明出处。
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教育、教师及科技史的思考
gongjintao 2010-7-8 19:26
教育本身就是条条框框知识的讲授,它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的,教育本身就是以牺牲少数的创新人才而使社会整体人员知识水平的提升。所以一刀切的教育培养模式对真正兴趣拔尖创新人才具有毁灭的作用,除了保障一般人的成才外,国家应该有另一种培养真正精英的教育模式。 埃尔米特通过不了学校组织的数学考试但仍改变不了他是一位世界著名数学家的事实,这件事证明即使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内部联系也不是无比紧密的。将所有知识不分情况的倒入学生脑袋里是消除学生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创新性,瓦解学生自学时间的罪魁祸首。 教育模式改变要靠谁?教师的转变。处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期,我认为老师教学要向两个方面转变, 一是知识的照搬讲授转移到组织课堂学习过程上来,因为因特网中的知识获取这么方便,也许学生知道的东西会比你多,再说学生时间充足,而你有评职称,做报告,顾家庭,管孩子等众多的事情,勤奋好学的学生是足有可能知道的专业知识比你多的。第二个转变是教师要从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到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大学中作业还是应该留的,给学生留他思考并能完成的作业,能让他自主的去探索,去学习。特别是大学学生,他们具有丰富的数学、物理、化学、历史、语文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足以让他们完成对更细学科的认知和求实。 关注科学史的讲述,我觉得百家讲坛不应只包含文学和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专家教授的讲座。理工科的教授也应该做客百家讲坛,他们应该以历史的形式将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学科框架讲授给学生。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学习了太多的知识点,但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知识,不知道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实只有知道一门学科知识的来源,框架和未来展望才能理解性的去学习,才能创新。比如数学,三角学为什么会产生?它是古代西方人研究天文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解析几何,它的作用是什么?解析几何将代数和几何联系了起来,为将来微积分的发现提供了基础。微积分思想也是有其来源的,它是古代圆形物体体积求算思考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觉得现在科学界的大师们以风趣的教授方式将科学以脉络的形式教授给学生,包括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这件事情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借鉴学科发展中的创新方式,有利于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用他们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371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