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创造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适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SmileyCat 2010-8-18 15:40
继续瞎扯想象力和创造性。 先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如果概括他们的特质,那就是热情和专注。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热爱他所从事的工作,他才会付出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得尽善尽美,创造力便从中而出。 长这么大,我很幸运地遇到过好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富有创造力的人。观察他们的共同之处,我觉得创造力来自于对所做工作的热忱和专注。不论他们具体作的是什么,他们对所热爱的事都倾注相同的,持久的激情。 要强调一句,这种激情不是叶公好龙。这种热爱是对这一事业本身,而不是对因这事业的成功而带来的其他的什么东西。比如说,做学问的人就是真正喜欢研究,而不是要因此升官发财;喜欢摄影的就是要不断地追求艺术上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奖或是出名。你同他聊他的兴趣,他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连作为听众的你也会被感染。进一步了解他的生活,你会发现他花在他所热爱的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他们的成功同他们付出的努力相比,一点儿也不令人吃惊。我常常会想,即便对一个智力一般的人,如果也下了这么大的功夫,不作出点什么来反倒是令人奇怪的事。 如果一个社会鼓励人们去做自己热爱,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宽容那些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人,那么这个社会里的创造性就会被不断发掘出来。 再来讨论刘晓瑭老师的问题: 。。。我们是不是也会认为我们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呢?原因就是您说的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而这些条条框框从何而来呢? 对,我同意。相对而言,在我们的文化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足,思维所受的条条框框限制太多。什么原因呢?我不认为是我们缺少创造性的基因。主要的问题在后天成长的环境,在于这个环境如何鼓励人们发展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 刘晓瑭老师的博文里分析比较了中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我觉得究其根本,在于人们对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优秀人才的观念不同。国内的人们把优秀人才定义得太狭窄了,好像只有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在学术界里拔尖儿的,得了什么什么奖的才算。这种观念反映在家庭里,是家长一味鼓励孩子在学业上努力上进,并不重视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当父母的望子成龙,鼓励孩子要成名成家,光宗耀祖,如果孩子只想发展自己的兴趣,做一个普通人的话,往往会被认为是没出息。 这种观念反映在学校里,是中小学里只强调升学率,着重培养拔尖儿的孩子,学习好的孩子什么都好,其他方面的缺点都可以被忽略掉。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出来的好学生,往往自视清高,个性脆弱,不懂得同其他人合作,也受不了委屈。他们可能很有才华,但在公司里做需要很多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合作的项目时反而做不好。同时,对那些没有爬到象牙塔的最顶层的孩子,这种教育体制带给他们的是被淘汰的失败者的感觉。如果在一种教育体制下,只有极少数的能够拿到最高学位的人才被称为成功,这种教育体制本身是不是应该说是很失败? 就拿森林当个比喻吧。自然环境里的健康的森林,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和小草。不同高度不同种类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阳光。国内整个社会一古脑儿地追求尖端人才,就好像是鼓励大家都去当大树,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水平。看看国内来美招贤纳士的广告,不论是怎样的单位,也是喜欢招一些顶尖人才。其实人类社会跟森林很像,并不是只有长到最高,爬到最高点才能生活的最好,也不是任何一个位置只有要顶尖人才来做才最合适。森林里,在不同的高度都有适合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里是适者生存--作为一个人,认清自己的能力是适合当大树,灌木,还是小草,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在这个高度里做最好的自己。即便是棵小草,能开出小草能开得最美的花儿,充实愉快地渡过一生,那也该算是成功。 如果再往社会文化的习惯或根源里探讨,我想,是不是我们的文化过于重视共性,忽视了人的个性,从而造成人们缺少独树一帜的自信,盲目地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从小就被教导: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是不是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力量压抑人们充分地,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从社会环境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就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我们尊重长者,要求晚辈孝顺。而这些年又似乎到了另一个极端:大城市的独生子成了父母,祖父母围着转的家庭的中心。不论怎样,我觉得这两类家庭都缺少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气氛。这样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往往背负了太重的包袱,不能简单地为自己活着,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要光宗耀祖,要去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梦想。活得这么崇高,这么辛苦,谁还有闲情逸致去想,自己到底最喜欢做什么?那些背负着父母,祖父母的期待的孩子们,他又怎么敢只去做自己喜欢,但看上去不那么有出息的事?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既是值得我们炫耀的财富,也是阻碍我们创新的枷锁。从这样的环境里标新立异不容易,不过也不是不可能。这几年里我们的社会里已经开始出现了敢于表现自己,敢于与众不同的人。我想,这是一个孕育创造性的开始。等到有一天,人们对这些标新立异者习以为常,不再追捧;人们也不再抱怨自己生活得不如意,羡慕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是有滋有味儿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对没拿到什么学位而耿耿于怀时,那时我们的社会大概就已经了能成批地造就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人了。 总之,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某些潜在的才华等着我们去发掘和实现。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认识,了解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同时认识和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在那儿能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出一份贡献,同时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4586 次阅读|2 个评论
《武林外传》的文化
phd9992000 2010-8-8 10:37
最近看见文化人在谈文化。也凑个热闹说说《武林外传》。 《武林外传》是一部电视剧,最近还出了卡通版。描述了几个年轻人在一家同福客店的生活。很多人喜欢看。 确切地说我不喜欢。只是吃饭时不得不陪看几眼。太荒诞。太娇柔造作。没有血性。令人沉沦的慢性毒剂。 有文化的人说那叫解构。然后重构。我不管怎么构。横竖不喜欢胡诌八扯。 一帮年轻人,可支配资源本来无多。在外界层层挤压下,苦中作乐。中国人的生存能力确实强。作为一个物种,具有超强的韧性。这帮人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耗尽一生。时间过去了。过程和谐。 外界层层挤压。为何一定要挤压。可能是为了暂时的稳定吧。长远未必。像弹簧。 电视剧本身也是挤压的结果。所以只好扯淡给别人看。别扭。其他的还有各种扭曲的辫子戏。演绎点现实的东西不好吗?《西游记》的手法当时很高明。今天仍然不过时。 开首和末尾的歌曲有几句话还是能够引起很多人共鸣的,特别是挤压在大城市的年轻一族。不显山露水,各怀武艺,不如意,生活还是要继续。 该死的柔韧。
20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瞎扯想象力和创造力
SmileyCat 2010-8-7 10:24
这几天,在科学网上拜读了不少谈论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博文和讨论。对到底是谁之过,刘晓瑭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925)已经总结得挺全面了。 其实,刚读了那篇报道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后,我挺不以为然地--我的日常工作也含有不少数据分析。职业习惯让我对所有具有煽动性的结论都持保留意见,要先看看这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计算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量化。想象力和创造力怎样定义和评估?他们用的方法能在多大范围里衡量出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退一步想,即使他们有科学和可靠的方法评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知道他们到底是采了多少样,怎么采的样,作了怎样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同样是中国孩子,一个从小就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还要承担家务活儿的农村孩子,跟一个衣食无忧,整天忙着考试,练琴,上重点学校的城里孩子,或是一个在相对宽松和自由,并跟大自然比较接近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决不能一概而论,说中国孩子怎么怎么样。对说这种话的文章,我首先觉得作者以偏概全,缺乏谈论科学的基本素质。 好啦,不较这个真儿。就算那文章里给的数据是事实。难道中国人真的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吗?有趣的是,几天前我刚刚看到王修慧老师的一篇小博文:原来老娘天然具有科学家的素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9625)。读完时会心地笑,也想起生活中常常碰到的一些极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想法,是在那些你完全不会预料到的场合和人身上遇到。 甚至不光是人才有创造力。记得曾看到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位研究黑猩猩的科学家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黑猩猩有多少创造性思维。他在一间空屋子的天花板上吊了一个香蕉,高度是猩猩跳起来也够不着。同时在屋角处放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箱子,希望看到黑猩猩能够有本事想起来用这些箱子当工具,摞在香蕉下面够到香蕉。结果是,他的实验大出所料。 怎么回事呢?原来在他忙着挂香蕉,放箱子时,他的实验对象,那只黑猩猩,都一直蹲在一旁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当他从挂着的香蕉底下经过时,那猩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跃而起,跳上他的肩膀,立马儿把香蕉抓到了手。黑猩猩用了那位科学家没有想到的更聪明的方法拿到了香蕉,可以下结论说黑猩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人还高吗? 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首先不能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受教育的根本是让我们了解常识,学会科学地分析和思考,不轻易地相信,更不轻易的情绪化。
个人分类: 杂文随笔|3705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研究:脚蹬风火轮,手持火箭枪
sungennian 2010-8-7 10:07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 小的时候喜欢看连环画《哪吒》,那是很能激发男子汉勇敢气概的故事;后来又看了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哪吒脚蹬风火轮、手持火箭枪,被封为兴周灭纣大元帅,为推翻殷商建立西周立下的赫赫战功,让人佩服不已。再后来成为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将这些故事忘的干干净净。 近10年来给博士研究生讲授《科研方法》课,将科学研究从如何选题到成果产出,总结为一个循环的框图(图1)。在讲给我女儿听的时候,她说这就是哪吒脚蹬的风火轮,我看也有点像,就命名为科研风火轮。有一次和大家讨论问题,一位学生问我:那科研的火箭枪是什么样的,我当时说不清楚。后来思考几年,给出了科研火箭枪的初步轮廓(图2)。 一、科研风火轮(图1) 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 选题阶段:做正确的事,选题要具有前位性、新颖性和独特性,能够站在科学的前沿来选题,抓住那些人们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些大家认为是不可能的问题。如果该问题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就不要跟风去研究了。 计划阶段:谋事在人,将计划安排的周详细致一些,做到目标明确,方法合理,任务具体。目标不明方向不定,技术路线不合理,事倍功半;任务不能分解具体,工作起来就缺少头绪。 研究实施阶段:将选择的事做正确,力争使研究工作深入细致,入木三份,厚重大气。在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如何去做,做什么样的实验,收集什么样的数据,构建什么模型,分析什么问题。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是看谁的活作的细,谁的工作什么。 总结阶段:成事在天,你的研究工作完成了,成果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心态要平静,这不是你自己能左右的。你需要将研究的目的意义说清楚,把研究的成果能够拿给人看,让大家去鉴定。 任何科技成果,总是先有研究、后有论文,科研成果不是发表的论文,最重要的是看你解决了什么问题,形成什么可以固定化下来的东西。如神州飞船研究,不能上天就是失败了;在如古生物研究,你必须保存好修复后的化石标本,以供大家去鉴定。 科学研究是多种知识和多种技能并用的创造性活动,我想大概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三、科学研究的创造能力 非智力因素:兴趣与爱好、勇气与胆量、意志与毅力等; 思维方法:直觉思维、理论思维、灵感思维等; 资料与信息:阅读文献、科学实验、模型构建等; 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交叉知识、发展知识等。 我曾经阅读过一份文献,一位外国学者提出了一个创造力的公式,大致是这样的(图3)。我记不清楚它的来源了,希望有谁知道告诉我。 我做科研的方法是:先有idea;然后观查调查,收集数据资料;构建模型,分析计算;形成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结论;最后总结,撰写论文。我的社科实证研究要求:思想可见,方法可算,结论可验。 二、科研火箭枪(图2)
个人分类: 课程讲稿|48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青少年想象力世界倒数第一
wliming 2010-8-4 19:20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呼吁解放孩子好奇心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讯(记者魏娜 通讯员赵武英)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中国教育的解放必须从解放孩子的好奇心开始。昨日,刘道玉在武汉如是说。 刘道玉认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状况令科学界陷入忧虑。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 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 刘道玉以武汉以武汉一所学校应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 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 刘道玉说,中国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埋没了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他提出,教育改革应首先从高考制度下手。如果现阶段无法取消高考,至少可以采取一年多考的形式,同时将考试与录取分开。只有高考指挥棒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能回来。
个人分类: 社会|1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培养创新能力应以提倡自主学习
热度 1 uqysong 2010-7-13 19:21
通过观察中国和澳洲大学教育,有些感触。他们的本科教育一般是三年,有的读荣誉学士一年,如果获得I类,可直接读博士,博士也就大概三到四年。所以,他们如果一直读下来,很年轻,25-26岁。而我们上大学四年,硕士2-3年,博士4年左右(直博可能快点)。时间其实不是大问题。有的国内导师坚持要多少年才博士毕业,其实没必要,只要有科学的方法,也用不着那么折磨青春。 是什么造成培养质量的差距呢? 鼓励自主学习不可或缺。 我们都知道在国内上大学,上课接受老师灌输知识非常重要,学生需要做笔记,而且也确实很多老师的课讲的非常好。讲再好也忘掉。但课程都有个共性就是忽略这个主体学生,没有让他们进入角色。其实,学生光记住了知识是没用的。国内不乏考试高手。而且也别指望学生自己去单独学习。最好的方法是改变培养体制。课程的设置是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知识场景中,完成一个自己的故事。只有他自己经历了,甚至犯错误,克服了困难,是个完整的经历,这样,学生才能融入其中,有酸甜苦辣,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然后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有个生活小例子。我爱人在一个餐馆打工,母亲很像朋友似的问她很小的孩子,你想吃什么?结果这个小女孩点了个大号的套餐,母亲按照她的意思点了孩子要的。结果是没吃完,打包带走。这在西方社会,很普遍,就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决定自己的选择。如果换中国,父母和老师,早帮忙选好了,或者尊重孩子的意思,如果孩子选的不对,可能选择不听。这种生活上的小事,很多被父母包办了。实际上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体会社会的生活。教育也是如此,教师灌输太多,学生只有被动接受,而且评价标准也是通过考试谁记住的更多。而反观西方学生,他们不一定记得很多,但他们知道怎么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也不是多聪明,就是他们教育模式就这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规律培育人才呢?
个人分类: 科研模式中西比较|3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译]科学发现:白日梦自有其功效
panfq 2010-6-30 00:00
Viktor Koen 在过去,白日梦经常被当作一种心理约束方面的失败,或更糟。弗洛伊德地称之为幼稚和神经质。心理学教科书警告说,白日梦可能导致精神错乱。神经学家抱怨说,与之有关的脑扫描中的脉冲妨碍着他们对更重要的心理功能的研究。 但现在,研究人员分析了这些迷离的想法,发现白日梦是极为常见 - 而且往往是相当有用的。漫游的心灵能保护你免受即时危险的伤害,让你不偏离长远的目标。虽然有时白日梦具有反作用,但有时它又能培养人的创造力,帮助你解决问题。 终于,涂鸦空想家正日益得到一些尊重 漂泊游荡之心灵自有其功效。 【译者言:你可以放心地做你的白日梦了,不过注意别做得过头了 摘编自《纽约时报》 2010-6-28 http://www.nytimes.com/2010/06/29/science/29tier.html?themc=th
个人分类: 科学与技术|3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效率和创造力的两难
bearmountain 2010-3-26 11:37
从科学管理说起。 德鲁克说,美国对西方思想界的两大有持久影响的贡献,一是联邦宪法,二是泰勒的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何方神圣?泰勒( 18561915 )说,科学管理的意义在于,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如果 诸 君还记得社会主义的定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很容易看出来,早在一个世纪以前,泰勒就指引美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不过,科学管理的主要思路,是反技能:把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分解成多个简单的工作。 最早把科学管理思想发挥到极致的,是福特汽车的流水线。老福特本人是天才工程师,开始时一年敲敲打打也只能造几十辆汽车。后来老福特把造车工艺分解成上千个步骤,招聘工人,只需要几天的培训就能上岗。 T 型车不断降价, 1908-1927 年 20 年间共售出 1500 多万辆,最低达到了 260 美元,把美国搞成了汽车轮子上的国家。福特也因为成功而败给了通用:车太便宜了,消费者宁愿多花点钱买高档一点的。 工人的工作变成了《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大师那个样子,简单机械,导致工人的流失率一度达到了每年 380% ,一年换三、四茬,严重影响生产。老福特发狠把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一倍有余(日工资 5 美元),才把工人队伍稳定下来。对外宣称是要让每个工人都买得起车,虽然有点虚伪,但工人的高生产率使福特付得起这个工资,这不是虚的。 像老福特这种做法,美国工业体系几十年改造下来,再逐渐机械化、自动化,就物质极大丰富了。到六、七十年代,连钢琴都成了生活必需品,找政府要救济金的人,家里可以有钢琴。就业人口大量被机器排挤到第三产业。 不过,科学管理最初受到了有技能的工人的强烈抵制,谁愿意让自己积累了多年的技能失效,跟生手挣一样的工资呢。 兜了一个圈子,再回到德鲁克。德鲁克说:知识生产领域,也有提高生产率是需要,就目前来讲,思路也无非是科学管理,即把需要复杂技能的工作,分解成简单的工作。 科研机构做课题,要省钱高效,就会尽量把课题分解成简单、低要求工作,而不是尽量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这种简单分工,有天赋、有抱负人是难以忍受的。结果自然是逆淘汰:最有天分、有奋斗精神的人被淘汰到国外去了,留下听话干活儿的。 对于公司来说,科学管理造成的这种逆淘汰是正常的。虽然有弊:创新能力下降;也有利:工资成本降低,且不会因为少数关键员工的变动,造成对公司业务的大的冲击。下降的创新能力,也可以由收购新的、有创造力的高科技小企业来弥补。 对于科研机构来说,下降的创新能力,只能由引进国外人才来弥补。引进到诺贝尔奖潜力股的可能性有多大?恐怕没多少想象空间。 省钱高效和创造力的两难,难说有什么办法能解开。国内的科研机构,如果是课题导向、公司化管理,很自然会走上反技能的路子。所以对于那些想做学问的学生,要解除郁闷,抗争是没前途的,只有用脚投票一途。 不过科研机构的公司化管理、提高效率也是正经工作。最坏的选择可能是夹在中间,什么都想要,就像布里丹的驴子,什么都做不好。
个人分类: 未分类|370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孩子为什么缺少创造力(转)
maokebiao 2010-1-3 17:22
引自: 乔磊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0202why 本文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d68c10100f328.html 博主声明:博主发表的文章专为新浪网博客提供,媒体或网站未经博主许可不得转载,个人博客可以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标明来源、博主姓名或以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博主电子邮件为: lleiqiao@yahoo.com 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 一个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教育结果,也让人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 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强,这是世界许多教育发达国家所羡慕的。但这只表明,中国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强,多做练习、多背数学公式,多抠数学习题,结果自然会好。中国的普通教育培养了很多具有数学天分的人才,但在现实中数学在各领域的应用却很狭窄,所谓的数学家不少都去搞象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高端数学命题去了。 中国的孩子缺少想象力吗?不缺!中国的孩子没有创造力吗?有!但为什么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发挥不出来或是体现不出来。为什么中国的学生会被人们视为书呆子,大学毕了业,还会被人认为是无用之人。 在学校,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的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但人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要想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人们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一个人的知识再学高八斗,如果没有创造力,也只能算是个懂得些之乎者也已焉哉的穷酸秀才。 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读书好的学生未必就要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要求有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孩子们有创造力重要吗? 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突出。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突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没到市场上人才已饱和的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从深层上讲是大学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需求变化。换言之,市场上需要的人才,大学培养的不多,市场上饱和的人才,大学却培养出一大堆。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人们会说,教育是为了培养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也有人会认为,教育是进入精英阶层的阶梯。有的人会说,上了大学好当官,也有的人讲,只有读书好才能有前途。至于古人云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被人们背得发酸了。但这一切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吗? 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创造力。在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将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不论是新的产品的研发、新行业的崛起、新的管理意识,这一切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正日益革新,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专业化、职业化。而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人才战略的角度观察,21世纪的竞争将更加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有人将此比喻为人才战争。 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教育体制、高质量的的大学、具有远见的教育理念、人才的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体现着教育的功能。面对21世纪,教育的地平线也是人才的地平线,因为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现实和未来发展最关键的基础。只有拥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民族才有前行的动力,一个国家才会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富有活力。 博主最新博文 美国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工作 美国女性调查: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美国人眼中最有意义的工作是什么? 当蓝领外国大学生美国就业更难 美国什么职业盛产平民富翁 美国人心目中最好的工作是什么? 大学生工资等同农民工正常吗? 模特儿为何成了美国最差职业 美国年薪6万的工作为啥雇不到人 小孩子的屁股为何打不得 美国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就业 在压力中挣扎的美国大学生 美国大学生如何在失业浪潮中寻找生机 美国80后:挣扎和失落的一代 美国女性最赚钱的十大职业 教育程度与收入成正比是社会发展趋势 美国大学为何成了废品工厂 大学毕业生工资等同农民工是一种悲哀 就业有前途 美国流行的冷门专业 同样职位 美国男女收入的差距是多少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3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对问题产生“心理距离”可提升创造力(zz)
whitesun 2009-7-29 18:19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提升创造力,让人们更宏观、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使难题更有可能得到解决。   据《科学美国人》网络版27日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心理距离影响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给人们心理上带来越大压迫感(心理距离近)的事物,人们看待它的角度就越具体。比如,就一株玉米而言,对它的具体看法会涉及玉米本身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食用功能等,而抽象看法则会让人联想到玉米作为酒精原料的能源用途等,而不会去关注一些琐碎的特征。这表明,对事物或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人们把看似不相关联的事情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大脑中灵感,提升创造力。   研究人员开展的试验证明,人与问题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越远,反而越容易迅速找到解决方法。在试验中,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人要想象自己在一年后如何处理问题,一组人则想象自己在第二天如何处理问题。结果显示,前者比后者在处理问题时更富有创造性,也更容易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研究人员据此建议人们在面对棘手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离难题或想象自己远离难题、放眼未来、与不同的人交流等途径,给自己和问题之间增添一段心理距离,以使自己更抽象、更宏观地考虑问题,提升创造力,从而使难题得以解决。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2813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敬佩的眼光看孩子
jlpemail 2009-5-31 18:04
曾经开玩笑地称呼儿子为老大和牛哥。牛哥很大度,并没有许多许多影视作品中的老大表现得那末残忍和无情。这个老大是人情味很浓的,很重情谊的。 某日,我说,牛哥,咱们交换背心吧。牛哥二话不说,就把印刷着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图案的背心脱了下来。我也几乎同时,把印刷着阳刚歌词的背心脱了下来。随后,牛哥参加考试去了,我则开始了 100 公里以内的司空见惯的旅行。是上班途中的旅行。 牛哥,已经是准中学生了。三个月后将进入一个中学。这个 5 尺有余的少年汉子,假如不是一副小圆脸的话,完全可以当成成年男子了。他的语言和心态当然还是孩子的。 以上这些,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在后面。 现在的孩子,比 30 年前的孩子抗拒诱惑的能力,要强至少一个数量级。三十年前,在贫困到没有几乎报纸 \ 广播 \ 电视的诱惑中,我进入了高中。三十年后,牛哥要在电视 \ 网络 \ 报纸 \ 期刊等的多维诱惑中,坚持获取知识的主旋律。我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比 30 年前沉重了许多。我小学期间,从来没有因为作业很晚才休息的时候。中学也基本没有在晚上 10 点后完成作业的事情。当时中学生的难题,有的已经下放到了现在的小学作业中。那时候,也没有华数 \ 奥数等连当今成年人都头疼的数学挑战学生的智力。 我要说的重点是,当今的孩子们,能从各种海量的杂乱无章的信息的包围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确可贵。 最值得佩服的是,他们的童心,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我不是赞成所有的欲望的,比如权力,但欣赏孩子们的求知欲是值得肯定的。 而且,从他们明亮清澈的眼睛里,是可以看出他们内心世界的纯净的。这是许多老于世故的油条无法保持的清澈。油条很光滑,但浑浊的目光,犹疑的眼神暴露的是不敢袒露的阴郁内心世界。他们的言语可以说是漂亮的,滴水不漏的。但是,眼睛无情地戳穿他们的谎言。这样的眼神,我在一些专职或者兼职的政客眼睛里阅读过。他们的眼睛,已经成了死亡的湖泊,浑浊而且肮脏。 我要称赞的是,儿童们的艺术鉴赏力。他们可以在大人们司空见惯的物件中发现特别的事物。比如一朵普通的鲜花,一片脉络分明的落叶,一幅构图简洁的图案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欣赏品。 这在儿子卧室的墙壁上,可以具体地体现出来。墙壁成了他的巨幅画布。张贴了各种主题的图片。黑白和彩色都有,尺寸不一,有杰出的人物,有漫画,有建筑物,有各种兵器,还有许多无法一一列举的图形。人们已经提示过的简单的快乐,我就不再重复了。我要重复的是,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这是我愿意强调的重点中的重点。 这些想像力和创造力,有许多成年人已经丧失了。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无法找回来了。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的创造力惊人
ecosinic 2009-5-22 16:32
中国人的创造力惊人 ――从中格列兮到 niubious 没有人敢小视中国人的创造力,大到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小到吃喝穿的翻新,不同领域中国人都有辉煌的建树。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两位数增长更让老外门摸不着头脑,只好凭自己的喜好隔着印度洋、太平洋和中国人说话,结果是说的听的都搞不清楚对方在干什么说什么。中国人的创造力不仅在以上提到的,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方面也有惊人的成就。如文革期间,没有办法创造生产力,就在家造人;上班没事干,就造谣、造假,造英雄,造时势,造市场等等。当然,如果我的说话多了,那就算造次了。 最近有一个词横空出世,据说也是从外界引进的东西,引进的东西多半先消化吸收,然后有了在引进基础上的创造,使其看起来特有改革开发以来的特色。 第一次听到中格列兮没有明白什么什么意义,辗转反侧觉得博士也白读了,这么简单的词竟然不知所以。后经高人指点,才知道中格列兮是从 English 演化而来,不禁大为佩服。洋为中用竟至如此,的确为国人的高超创造也。 中格列兮之后,又有一词曰 niubious 撷洋风而来,估计该词旬日当流行如神州大地。为了增加其流行,本人以该词为蓝本再狗尾续貂式地造几个生词。 一曰: Niubist ,既然有 niubious ,得有牛人,为了让洋人明白,没有理由不告诉它们中国有大批 Niubist 。 二曰: Niubilogy ,有了牛人,有了牛事,自然要生出很多学问来,如是我们不得不进行该类学问研究,若干年后, Niubilogy 的研究不会逊色于红学鲁学。 三曰: Niubism ,主义在中国是最重要的,几十年前有人不谈主义,至今在大陆没有挣得什么地位,不管其学问做得如何。人有了,学问做足了,自然要提升到主义的层次,有了主义,那就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百多年来,中国在世界上能够得上主义层次的贡献只有毛主义了,而今若加上 Niubism ,定光大祖宗,扬威国际。 本来不想凑热闹,但刚才在办公桌前小寐了一下,梦中被 SCI 一词猛然惊醒,于是大喊一声,对呀 Niubist 、 Niubilogy 、 Niubism 等若将来收进牛津、韦氏词典之流,应该抵得上 SCI 论文一篇。因为牛津、韦氏应该是 SCI 的祖师爷。即使有人不承认牛津、韦氏是 SCI ,只要我弄个什么证明大抵上还能算数。所以,若能列进该本本,对我未来报奖,提职,升院士将大有帮助。 想到此,我不犹豫,写了此文,并以此告天下,该系列词汇,为我所独创,所有权归我,版权归我,如果有若干银子进帐也应该是我的,与其他人断无干系。
个人分类: 杂谈|5118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博阶段创造力最旺盛?
jlpemail 2009-4-30 07:10
读博阶段创造力最旺盛? 有道理,尤其是一口气从本科读到博士的。由于在 30 之前就进入了科学技术或者文学艺术之门,年华没有白白流失,尽快进入了情况,创造力的发挥佳境进入的比较快。 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读博时已经进入了高龄的奔 5 群落。这样的人或许属于大器晚成的行列,也无须小看。 由于处于起步阶段想法比较多,由于处于学术的幼年阶段,一切都比较新鲜,所以观察力敏锐,创造力旺盛不新鲜。还由于好奇心像孩童一样强,探索的欲望强烈,而且想证明自己行的心理促使读博阶段的学子(无论年龄高低)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像铁石遭遇飞旋的砂轮那样多。 另外,跨学科的学子,虽然存在跨越的障碍,也由于没有学科思维定式的藩篱的束缚,也成为思想火花飞溅的因素之一。 跨学科的学子个人的艰难,对于学科是一种幸事。也许跨越的过程是障碍重重的,也不否认失败的潜在威胁。但,只要有学术的战略眼光和勇气,看准了突破口,全力以赴地突击,不是没有建立功业的可能。这需要大的智慧和勇气。 这里,笔者愿意举李约瑟的例子。一个化学从业者,因为对于中国科技史的强烈学术兴趣,做出了跨学科的抉择,勇气甚可嘉许。 对于李而言,汉语原来是障碍。由于学术兴趣浓厚,汉语言(包括古汉语)这个工具就不过是纸老虎了。学习和熟练使用非母语,进行学术研究,有困难,更有乐趣。一种新的语言,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狭义的 读博 ,是在院校或者研究所完成的。 广义的读博,是在深入的文献研究中完成的。有表面看上去没有完成 读博 的,也有相反的。这从其言谈和著述中可以体悟出来。 广义也罢,狭义也罢。在探索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在求索中释放的能量,在书写中流露的创造力都是无法遏止的,即使受到一些外界的阻力。 广义地说,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牛顿在乡下躲避瘟疫,苏轼在黄州、儋州,王阳明在龙场,都是一种开题和进入课题。他们都进行了深刻的思想试验,收获不匪。 ----谨以此文向各界朋友祝贺劳动者的节日来临! 学术开拓者属于超强脑力劳动者,向他们致敬!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899 次阅读|3 个评论
"优秀"也许是一种陷阱
jiyipeng 2009-4-8 22:04
记得当年年少孟浪,舅父恨铁不成钢;对我说:将来即使我自己办企业也不会用 你,只会请最优秀的人。 自己觉得很惭愧,自己不优秀,总觉得这辈子优秀不起来了。 十多年过去了,自己每当方便后洗手的时候都会揽镜自照,喃喃自问:兄弟你优秀了 吗?每次给自己的答案都是否;还有位仁兄不知从哪里学得一句真言:优秀是一 种习惯;当时也觉得非常佩服,觉得要改正自己不优秀的习惯。但是总也纠正不过 来,后来干脆不纠正了,倒是觉得非常舒服。但是对优秀之人倒是依然羡慕得紧。 不过心里始终觉得这个命题有问题,难道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存和发展吗?后来觉得 优秀也许是一种陷阱,一个浅薄的标签,常识才是最重要的东西;甚至产生了这样一种 想法将来要和一些不那么优秀的人一起证明这个命题错误,但这个命题显然已经被证明 过了,这个人给出了答案,也许他的思想在以后会变得更有光芒,更有影响力。 也奉劝一些导师不要选自己学生的时候,不要太关注学生的所谓的基础;要关心其 心智的和谐,要学会用自己手中的火炬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美的人性),然后让学生 神灯自照,他会走得更远,,更近自然。 --------------------------------------坦诚的分割线 【转载】 不问聪明人要问过来人。,76岁高龄的稻盛和夫他曾经一手缔造了两家 世界500强 企业。 创造力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能力主要指遗传基因以及后天学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从事一件工作时所有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等因素;思维方式则指对待工作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一个人和一个企业能够取得多大成就,就看三个因素的乘积。   其中,能力和热情,取值区间为0100。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而缺乏工作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自知缺乏能力,而能以燃烧的激情对(全球品牌网)待人生和工作,最终能够取得比用有先天资质的人更好的成果。思维方式取值范围则为-100+100。改变思维方式,改变一个人的心智,人生和事业就会有180度大转弯;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这个成功方程式,不是稻盛和夫用来展示自己理论的坐标,而是在实践中考察提拔干部和选聘员工的标尺。从这个等式出发, 稻盛和夫坚持在公司中不用聪明人,不用一流大学毕业的学生,更不用有资深背景的人。在他看来,这些通常让人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恰恰是专注做事的障碍。如果不能调动全身的感觉和能量潜身于 细节 之中,就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到位的思维。他一再强调:我希望人们铭记这个神秘预言,人生与心意一致,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这就是稻盛和夫诠释的创造力了:需要有极其敏锐的头脑和极其柔软的心,需要用神经、眼睛、身体、耳朵、嗓音去全然地敏感,去觉知并跟随一刻接一刻的真实,才有可能抓住那个神秘预言。     稻盛和夫不属于聪明人,初中、高中、大学考试常常不及格。他原本想当个医生,可是却只能在一个 陶瓷 厂找到一份工。工厂濒临倒闭发不出工资,员工士气低落,常常以罢工来宣泄。跟稻盛和夫一起去的4个 大学生 全辞职了,稻盛和夫却留下了。他吃住在实验室。不断地想,不断地去思考,一次又一次地在头脑中模拟推演,那些开始只出现在梦境里的东西逐渐清晰,最后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消失,难以想象的事情发生了:既无知识和技巧,又缺乏经验和设备的稻盛和夫,却搞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明,给快要倒闭的工厂带来了生机。   自1959年创立京瓷公司,稻盛和夫几十年一直是京瓷 研发 带头人。 他发现,一旦发疯的投入工作之中,对某个目标有强烈的渴望,就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意象,身边的任何一个新发生都会坚定地指向那个意向,这时,神灵就会给你一把照亮前途的火炬,智慧之井就会向你洞开。   稻盛和夫体悟到了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的真实过程。他知道追求尽善尽美的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和一个公司的前景。一次,一个跟他同时大学毕业的同学在京瓷公司领军做一个 新产品 的研发,他和他的团队历经几个月的艰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拿出了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但是,稻盛和夫却以这不是他心里所见的鲜亮陶瓷为由把设计打了回去。那个主管简直是怒气冲天。还不得不回去研制稻盛和夫梦里看到的鲜亮陶瓷,最后历经磨难终于拿出了完美的产品。   稻盛和夫的体悟,给了我们一个相当重要的启示。 当对一个目标有着强烈的持续的渴望时,苦苦思索体悟,就可能在事先清晰地看见那个崭新的结果。相反,如果事先没有清晰的意象,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出现。这是稻盛和夫在 人生 的各种经历中体验到的真实。   这似乎很悬很神秘。稻盛和夫没有停留在灵感的顿悟上,而是继续深入觉知,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创造力方程式:
个人分类: 境界提高|26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创造环境,让孩子自主起来。
jijianlin 2008-12-6 10:51
有不少孩子对本该是自己处理的事毫无主张,事事都依靠家长;也有些孩子年龄虽然不大,却很自觉。早上自己按时起床;自己上学;放学回家,自己抓紧时间做作业这完全是孩子自己的自主性,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家长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主性强了,那么在平时就要注意培养。   我们要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有一位父亲,他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不出危险,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电视,画画,拼图,或者什么也不干无聊了,他最终还是会主动来找父母,父母就给孩子一些指导性的建议。长此以往,孩子便逐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安排时间。   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培养孩子用拔苗助长这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采取消极地完全顺其自然的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遵照客观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这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有一位母亲看到5岁的孩子对洗碗感兴趣,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小板凳,对孩子说:我知道你特别爱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龙头太高,你够不到,妈妈给你准备了小板凳孩子兴奋地喊着:谢谢妈妈!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兴地学着大人的样子去洗碗了。 要给孩子问题,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有一位家长的成功经验是:孩子问我字,虽然我认识,但我不告诉他,教他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认识的字,他也不来问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给孩子困难。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穷困家庭的孩子,恶劣的生存环境自然就为他准备了艰苦锻炼的条件;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长应多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也要求他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能力和意志。   给孩子机遇。人的一生会遇到不少机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机遇就会和你擦肩而过。家长的任务应该是提供或指出各种机遇,启发孩子自己去抓住,培养孩子善于抓住机遇、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一位小学生偶然同妈妈讲起学校要进行英语选拔赛的事情,妈妈就鼓励英语成绩不错的孩子争取参加,并告诉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住一个机会就意味着在成功的道路上迈进了一步。在小学升初中时,这次比赛的成绩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妈妈的提醒,以后很主动地在各种机会中表现自己。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在一起也难免有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长、走向成熟的过程。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遇到的诸如人际交往之间的矛盾时,家长应鼓励孩子去面对它,指导孩子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动辘由家长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为了让孩子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必须让孩子从小既学会合作,又学会竞争。有效的办法,就是经常在他的身边树立一个友好的竞争对手。   给孩子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创造是自主性的最高层次的表现。孩子的创造性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巧妙激发。有一个孩子特别爱玩泥,而且能捏出一些花样来。于是家长主动给孩子买了各种各样的泥塑和橡皮泥,对孩子说:你要玩就好好学、好好捏、好好练,要有新点子。在家长的鼓励下,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初中毕业时,已经能轻松捏出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并以此特长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   在生活中,家长还要不断和孩子进行良好有益的交流,鼓励孩子,评价他的成果,提出新任务,使他的进步永不停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才还是人材? 也谈创意无止境.
热度 1 隔壁家的二傻子 2008-12-6 03:43
人才还是人材? 也谈创意无止境 ! . ... 在电影 天下无贼 中 , 葛尤说过一句名言 : 21 世纪 , 最缺的是人才 ! 那什么是 人才 ? 美国密西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为七个层次 . : ① 第一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 第二等善于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 ③ 第三等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④ 第四等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自己的见解却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 ⑤ 第五等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 ⑥ 第六等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 ⑦ 第七等满足于让干啥就干啥,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 ? 从上面的定义来看 , 人才 的几个层次基本上就是按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划分的 好象和知识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哦 ? 俺二傻是博士, 算是人才吗? 对了 ! 记得师傅说过 : 按知识多少来划分的不叫 人才 , 而是叫 人材 比人才多了个 木 字! 人材 如木材 , 可以用来盖房子 ; 而盖房子的 , 则必须是 人才 ! 当然 , 如果 人材 那天突然有了创意 , 也可能变成 人才 , 去指挥那些木材 当然 , 如果 人才 那天突然江郎才尽 , 也可能变成 人材 , 去充当那些木材 其实 , 所有小孩子天生都是人才 ! 因为他们无拘无束 , 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惜大多数人才都被教育给毁了 , 所谓 没有规矩 , 不成方圆 于是寒窗十载 , 学富五车 , 终于将自己改造成方方正正的人材 / 木材 ! 还拼命向人家推销自己 : 俺是个栋梁之材 ! 若不用俺 , 定是昏君 !... 如是云云 . 唉 ! 说了半天 , 二傻早就不知给谁弄成方脑壳了 , 多年来一直希望别人来用自己 总觉得自己是把宝刀 , 可以杀猪宰牛万万千而不钝 !... 岂不知总被庖丁玩弄于股掌之中 师傅见俺心地厚道 , 且慧根未尽 , 便一棒子将二傻多年练就的金刚方脑壳打得粉碎... . 脑袋碎了没事,灵魂还在呢! . 但如何找回自己的脑袋?师傅给了个药方,叫: 天马行空,创意无止尽! 于是二傻灵魂出壳,云游四海,还真的发现不少创意吔 ! ( 谢朋友推荐 ) 愿与大家分享如下: . (注:可借鸡下蛋...但凡想借此发财者,请注意专利法哦?) (1). 在经济危机时 , 勒紧裤腰带 准没错 ! 时刻注意自己的腰围 . (2). 非常实用的设计 ! 有复式公寓或别墅的兄弟可以参考参考 . (3). 多年来蠢笨的插座板也可以升级到 2.0 版啊 ? (4). 温度控制色彩的咖啡杯 ? 高科技啊 ! (5). 黑手党老用这来藏手枪 比保险箱更保险 ! (6). 波波也会唱歌 ? 妙 ! 可惜被苹果抢先注册了 .iBoob. (7). 这样的纸巾用起来是不是很爽啊 ? 视金钱如废纸啊 ! (8). 绝对是秀色可餐 ! 不过如果是二傻在上面 , 就象牛奶中的一粒老鼠屎了 . (9). 真舒服啊 ! 所谓 神仙不过如此 (10). 衣 --- 小子 ! 长大了想当土匪啊 ? (11). 食 --- 小子 ! 吃驴打滚也可以练胆嘛 (12). 住 --- 小子 ! 真的想卧薪尝胆吗 (13). 行 --- 小子 ! 穿这鞋走出去 , 真的可以吓死所有 MM 各位看官 , 以上创意如何 ? --- 不行 ? WHY? 哦 ! 原来科学网上多是正人君子 , 视此类奇技淫巧为雕虫小计也 ! 不怕不怕 ! 俺还发现了一个创意 , 绝对适合科学网上的大师们 , 尤其适合象杨玲大才子这样的书虫 ! 哈哈 ! (14). 为杨大才子定制的沙发 绝对可以让他三月不知肉味 ! 哈哈! .
个人分类: 大开眼界|19933 次阅读|30 个评论
破坏力与创造力
yixin 2008-11-28 18:03
乔布拉在《不老的身心》中指出,所有生命中都充斥着三种力,创造力、维持力、破坏力,因为每一个生命形式都要经过诞生、维持与衰亡。生老病死确实是大自然中最普遍的规律,谁也无法与之抗争。我们既然不能奢求永远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消失,也就不能奢求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创造而没有破坏。恰恰相反,破坏是创造的源泉,破坏之后的创造使人类大步向前发展。 之于科学研究,没有大胆的破坏思维就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都是有名的破坏大师。上次在研究生心理讲座上听到个笑谈,奥运前的一次大规模开幕式彩排,四个中科院的博士去参观,入场的时候每人给发了两根荧光棒,结果当看着别人都拿着发光的彩色荧光棒挥舞的时候,他们却都不知道怎么让它发光,于是聪明的博士就发挥他们渊博的知识思考,学物理的认为,发光肯定是给他加热,所以在那使劲的摩擦,很久无果,学化学的认为,荧光效应应该是两种物质混合所至,于是就拿着荧光棒使劲的晃动,最后也没有办法,后来他们看着旁边的一个小学生拿着荧光棒使劲折了几下,终于恍然大悟,自惭形秽。读了近二十年书的博学之士,竟然丧失了人类最原始的破坏力,丧失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的能力,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可见高等教育并不是要形成一种思维的定势,也不是将个性禁锢在一个方向,不然何谓博士? 创造力与破坏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也许当你看到你的孩子把刚买的玩具五马分尸的时候,当你看到他柜子里的东西翻得到处都是的时候,当你看到他把遥控器电话机都大卸八块的时候,你会火冒三丈,但是,从今天开始,正视孩子好奇与破坏的天性吧!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吧,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小时候,一次把母亲刚买回家的金表给摆弄坏了。母亲看到孩子搞破坏,就狠狠地揍了陶行知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老师。陶行知的老师听了这件事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陶行知的母亲很不理解,老师对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后来,老师给母亲找到了一个补救的方法,让母亲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修表匠的身边,亲自看一看金表的内部结构,修表匠是怎么把金表修理好的。这件事让陶行知先生终生难忘。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说:所谓教育,并不仅仅指读书、认知,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激发多样的兴趣,使孩子将来有可能更充分地实现自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行为受到了来自周围环境的限制,如何能充分的实现自我呢?创造力和破坏力不仅是人与生俱来的,而且与人相伴终生,走到地老天荒,走到天涯海角。人们的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知识不同学历不同,他的创造力也不同。虽然我们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样盲目的破坏,但是我们原始的破坏思维是可以存在在生活中任何时候的,打破常规,冲出禁锢,天马行空,就是科研的一个瓶颈,思想上做到了破坏,才能创造出不世之作。
个人分类: 原创心情|6749 次阅读|4 个评论
你有智慧吗?那好,钱来了!
shareworld 2008-10-25 13:27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之余找一点挣钱的事情干干。那么,你听说过威客这个词吗? 所谓威客,就是wisdom的变形,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或者叫凭自己的点子挣钱的人。在校的大学生,如果时间允许,不妨试试这样的工作。 你可以上互联网搜索威客,google或者百度会给你推荐很多的威客网站出来,在这些威客网站,有很多人出钱要购买你的点子,比如设计一个商标,设计一个广告语,或者翻译一篇论文,甚至为孩子起个好听的名字,你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在指定的时间提交成果,如果你的作品足够优秀,就会有招标者付钱。 优秀的威客,每个人都会有不菲的收入。 上一篇博客:地图,下一个富足的金矿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583 下一篇博客:悲哀:我们的世界竟容不下女性优秀 http://blog.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03710
个人分类: 我有一个收获|688 次阅读|3 个评论
好奇心和创造力
jlpemail 2008-1-29 23:37
我以前以为没有上幼儿园的经历是一种损失,现在不那样认为了。不进幼儿园,至少还保留了一部分好奇心。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教师的天职就是,从幼儿阶段开始,扼杀好奇心。以淹没一切好奇心的强制手段,把他们的想法统一起来,逐渐扼杀学生们的创造萌芽,直到他们连企图创造的幻想都消失。 我们的所谓应试教育,从 3 岁到 30 岁,以标准答案,以老师以及标准答案通领求学生涯的 20 多年,(以最简洁的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教育不间断,直至博士毕业为例,有间断则时间跨度更长) 研究生课堂教育也是满堂灌,也是被动接受,几乎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是在不断消减中勉强发挥的。他们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弱化,创造力也是。 对于那种一直令学生被动接受,无法主动思考、创造的教育或者科研机制,需要保留一定的距离。那样的机制,表面上看起来是运作正常的,其实把一代代人的创造力浪费了。也有发挥出来的,但是代价本来可以没那样大的,成就本来可以更大的,或者本来可以早些获取应有的成就的。磨练是必要的,但是,消磨就是损失了。 假如一个体制的主流不是鼓励哪怕经常出现可笑的错误、谬误的创新或者好奇的想法,那么这样的主流以及体制就不值得称赞。 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工程以及艺术探索的重要源动力之一,是创造科学和艺术作品的必要素质,需要小心呵护,而不是极力摧残。 屈从于权力、职位、光环等,人云亦云,而不是自然地趋近于科学真理,那样的人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一定微弱得可怜,虽然他们可以得意洋洋地在科学、技术、工程或者艺术之外的领域获取一些利益,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准比较高。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已经苍白无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93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