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历史人物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千秋风雨 中国版图 生存空间及其他——博文阅读思考札记(21)
pww1380 2013-7-11 22:46
千秋风雨 中国版图 生存空间及其他 ——博文阅读思考札记(21) 杨文祥 2013-7-7日 着手回溯与整理 2013-7-11日完成并发布 题记: 翻阅旧日的博文阅读札记,千秋的历史风雨不觉扑面而来。 心灵深处经历了这番疾风骤雨的洗礼和震荡,一股莫名的力量催促我将这些往日的思绪加以回溯,将这些旧时的文字加以整理。 于是,在将这些材料分门别类,分别集中、重组、调整、补充、拟定标题之后,发布于此。 如此,不但便于日后的重温与查阅,而且通过《信息文明之光》这一网络个人空间,与网络世界对这些材料感兴趣的朋友们共享这些思想资源,更是一具有信息文明建设意义的赏心乐事。 1 . 一诗写尽了数千年封建文化的残酷与黑暗! ——参见杨文祥: 侯成亚 《 七绝读史偶得 》欣赏与点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93844 2 . 应该说,博主提出的“ 谁是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这一讨论议题很有历史意义。不过在这一历史内涵颇为复杂的议题之下又设计了一个二选一的单选题,这就难免有失简单与偏颇。 革命 ,是一个 政治概念 。这一概念的 一般理论内涵 是指对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实现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和历史规律的 急剧的质变 的社会行动 。 在社会发展史的 不同历史阶段 , 革命 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 具体 历史内涵 。 而 中国社会的 近代革命 ,其 具体历史内涵 就应该是一种 推动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从封建专制的社会制度转变为民主共和制度,从而实现古老的中国由具有数千年封建统治历史的传统社会走向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社会革命 。 厘清了上述理论概念, 对特定政治群体和特定人物个体的历史评价 就不言自明了。 —— 参见 杨文祥 : 伊川击壤集 《 谁是近代革命的先行者? 》点评 http://bbs.gmw.cn/thread-1850201-1-1.html 3 . 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让 历尽千秋风雨的历史进程本身 去评说吧 ,欲在 历史进程尚未充分完成 的今日得出 能够经受住未来历史风雨严格检验的科学结论 ,恐怕为时尚早。 不过, 如能 客观全面地 审查 汪精卫个人的 全部历史 , 而非出于 主观的和一时的民族义愤 而仅关注其后来的 误入歧途 ,就不难看出, 其 家国情怀 和 政治操守 毕竟是后世那些权欲熏心,翻云覆雨,唯利是图,贪赃枉法的无耻政客所无法同日而语的。 ——参见 杨文祥 : 伊川击壤集 《 汪精卫“ 君为其易,我任其难” 你怎么看? 》点评 http://bbs.gmw.cn/thread-1114351-1-1.html 4 .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 为达到其肢解、削弱中国的战略目的 , 前苏联 利用当时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合力消灭法西斯这一特殊的国际环境和战略形势,坚持把 外蒙独立 作为其出兵歼灭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军的前提条件,从而 强行把 外蒙古 从中国的版图上割裂了出去 。 今天是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76 周年纪念日,我于是又想起了 中华民族这一屈辱而沉重的史实 。 这是中国现代史格外沉重的一页,更是作为 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 所 无法承受的历史之重! ——参见: 杨文祥《 写在哈拉哈河源头 》评论回复 2010-12-16 11:4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3923.html 5 . 花盆 在为 种子 提供了 生长发展 的 现实基础 和 发展空间 的同时,其自身的大小 也限定了种子 充分发展的可能 。 我们人类只有一个 现实空间十分有限的地球 , 于是也就决定了人类在现实空间不可能有 无限发展的可能 。 为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 无限发展的梦想 ,我们唯有把眼光转向将我们头脑中的 虚拟空间 —— 意识空间 的无限拓展上。 不过,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一个百年沉沦的民族衰亡与屈辱史。 清末以来,一方面是 国土的不断流失 , 一方面是 封闭僵化的陈旧意识形态的禁锢日益强化 ,我们中国人无论是 脚下的 现实土地 还是 头脑中的 意识空间 都在不断地萎缩 。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力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自去年钓鱼岛事件以来,这一 危及我们民族生存的颓势 正在被逐渐扭转。 这样,自强不息,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创造有利的历史条件,通过当今世界所能够接受的现实手段, 逐渐恢复我们曾经的家园——祖先留给我们的现实生存空间,就是当代中国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 。 至于 如何拓展我们中华民族头脑中的意识空间,则不但与彻底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相联系,更是通过知识-思想-理论创新来推动和深化信息文明建设这一历史课题的核心问题 。 ——参见 杨文祥 : 刘桂秋 《 【哲理美文】窗台上的两株辣椒 》欣赏、点评与阅读札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10681do=blogid=654915 6 . 民族文化的劫后复兴与重塑 , 萎靡迷惘的民族精神的重振 的确是当代中国深层次的核心问题。 —— 参见 杨文祥 : 柳林涛《从《皇帝的新衣》说起》欣赏与点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4454-675308.html 7 . 诚如斯言! 中华文明复兴的现实起点 就在于此—— 在于缅怀先祖、慎终追远的清明祭祀 。 ——参见: 杨文祥《 “ 清明时节雨纷纷”,心花一束祭亲人——祭奠双亲缅怀大姐二妹 》评论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42do=blogid=676852 8 . 从法学理论角度上看, 如果没有 普通百姓 在 社会实践层面上 具有一定制度化形式的 参政议政实践 ,就说明 宪法所明文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尚未得到落实。 在这种情况之下,不仅公民社会无从谈起,即使是作为 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也 严重缺乏其所应该具备的实质性的现实意义 。 ——参见: 杨文祥《 小议“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评论回复 2010-12-20 19:5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5458.html 9 . 这是一个十分典型也十分生动,更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制建设问题案例。这一案例以 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 说明了这样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要将今日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法制社会,依然任重而道远 。 —— 一个被忘却的新闻报道 阅读札记 10 . 历史的步履, 尽管缓慢,有时甚至迟滞 ,却 始终是坚定不移 。 ——参见: 杨文祥《 未名湖的遐想——心中的梦,明天的希望 》评论回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92528.html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19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历史人物张申府
heitiedan2012 2013-6-3 05:13
昨天提到张申府,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他与中共还是很有渊源的。百度百科上说: 1921 年建党时他就是党员,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奔走联络,后来他在德国还介绍发展了周恩来和朱德入党。这资格确实不浅。他还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副主任。在周恩来之前,张申府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校政治部主任。而后来周恩来担任这一职务,也是张申府推荐的。当时廖仲凯要求中共方面给黄埔军校推荐人才,张申府一下子就拉出一个十五人的名单,周恩来就名列其中。 这样一个在中共党史上有着较多印迹的人,在很多党史记载中,却很少提到。这恐怕与他后来退党有着很大的关系。他退党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不造成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合作的政策。当时周恩来也支持他的观点,但后来,周恩来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而张申府一怒之下,宣布退党。他自己后来评价这一段历史时说,我是宁折不弯,周恩来是弯而不折。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到位,但是后来周恩来成为中共优秀的领导人,与周恩来的这种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或许说,性格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周恩来之所以没有像张申府那样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没有宣布退党,更重要的是周恩来认为党的团结、党的事业是最重要的,个人的观点和性格必须服从这一点吧。 估计也正是因为张申府后来退党了,这在文革中是会给他带来很大麻烦的。今天我们看这段历史,肯定要客观一些。但在文革那个时期,是很难做到的。估计那个时候,一大堆不好看的帽子在等着他给他戴上。他也肯定吃了不少苦头,而能活到文革结束,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学术上,他教过数学和逻辑学的课,后来又担任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他的弟弟张岱年后来成为北京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有意思的是,在清华时,他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钱钟书和和他的弟弟张岱年并为国宝。而当时的钱钟书不过是 20 多岁的在校学生。不过,后来钱钟书和张岱年都成为国内甚至在国际上的著名学者,也可见张申府识人之慧。 他上过北大的预科,学习哲学,后来也转入数学系。他翻译过罗素的多篇文章,并与罗素接触交谈过。同时在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不久,他也认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物理学具有很大的意义。 张申府一生中,既做了政治,也做了教学,两个方面都做得有声有色,但这两个方面做得也都有缺憾。解放后,由于他曾有退党的历史,所以国内对他大加封杀,不允许他上讲台,只好被安排在图书馆工作。他在哲学学术方面的思想,虽然有很多文章,但他没有来得及系统地加以整理。 作为一个人,张申府当然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政治倾向和观点,只是在那个急风暴雨的年代,这种极“左”的东西还是很有影响的。别说张申府了,就是郭沫若,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对他也是不拿正眼看的,因为他在大革命失败后脱党了。虽然脱党与退党相比,问题好像不那么严重,但在当时受到极“左”思潮影响的青年学生们看来,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虽然郭沫若当过中科院院长,当过人大的副委员长,但在我们年青时,他的口碑实在不好说。当然,今天来看,这都是极“左”思潮遗留下来的,理应予以清除。 张申府在离开中共后,也多次参加了民主党派的活动,也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不太容易的。人总是复杂的,多面的。有时候,他的行为用某一种逻辑来解释,看来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用同一个逻辑来解释他另外方面的行为,可能就解释不通。如果用不同的逻辑来解释不同的行为,那么这个人在受众的眼里就很难成为一个统一的、具体的人。所以究竟应该如何是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共党史中类似的人物还有陈独秀。陈独秀早年在建党中的贡献众所周知,今天也无人能否定得了。后来共产国际把大革命失败的责任推在陈独秀一个人的身上,是不公平的。其实这其中的责任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应该由共产国际来承担的。可是陈独秀后来还是离开了中共,虽然在很多其他方面,他自身为人的逻辑仍然是统一的。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是不要苛求为好。谁都不是圣人,谁都会在历史上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迹。这就是历史,这也就是人生。
1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脍炙英诗雄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warlong 2012-12-8 22:36
脍炙英诗雄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近现代主要历史人物诗词选评 编撰:郑 中 2012.12.8 On the gread heroic poetry : Talk about the great people, still look today! The main historical personage's poetry selected to comment in neoteric and modern China 目 录 引 言 一、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选评 (一)毛泽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 、现实性、革命性 2 、豪放性、乐观性 3 、浪漫性、艺术性 4 、史诗性、记录性 5 、生活性、情感性 6 、推陈出新,诙谐幽默 7 、文学地位:曹操、李世民 VS 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选集 (二)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早期诗选 (三)朱德: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一)辛亥革命前后 (二)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 (三)新中国成立后 朱德诗词选集 (四)陈毅: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一代元帅诗人 毛泽东的战友和诗友 陈毅诗词选集 (五)叶剑英: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 叶剑英诗词选集 二、辛亥革命诗词选评 (一)孙中山: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二)黄兴:独立苍茫自咏诗,江湖侠气有谁知 (三)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七、其它历史人物诗词选评 (一)汪精卫诗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二)袁世凯诗词: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三)蒋介石诗词: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引 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形成中国诗歌四大高峰。历代诗人,如群星璀璨,照耀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天空。各领风骚,遗响千秋,如星月浮空,辉映宇宙。 中国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许多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以毛泽东诗词为代表,形成一片读书习史、躬修践行的优良传统,乃至形成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少有的文武辉映、蔚然霞蒸的风流气象。他们或以诗言志,以诗纪事,或以诗唱和,以诗赠答,与时代背景、革命斗争、历史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相互熏染、相互激励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兴观群怨对周围士兵和民众形成某种教育感化作用。虽陈毅、朱德貌似粗人,但自说粗人乃其自谦。在深厚流丽的传统文化熏染下,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许多将领、甚至那些民国武夫也都具有相当的国文功底,否则就似乎缺乏点文化魅力。可以说,中国近现代革命是由一群有文化的各种粗人带头搞起来的。 古有诗仙、诗圣、诗哲、诗鬼,今有诗豪、诗帅、诗将、诗士。这些革命家诗词能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历史和现实,为我们展现了 20 世纪中国革命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是我国革命及建设的文献资料。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为代表的革命家诗词,即使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或应有一席之地。观夫当今所谓盛世,物欲横流,腐丑丛生,精神贫乏,信仰崩溃;重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诗词,可重温那段炮火纷飞的血色岁月,从中可找到发自艰难困苦的生命意志,体念到那种来自苍茫大地的历史呼吸! 2012 年,在南京举行“理想之歌江苏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该音乐会演奏了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曲目。一共是“七地八场”,所到之处受到了广大乐迷欢迎。 且引友苍山牧云之赋为序 * 。 夫将星垂世,借母胎筑凤巢,托麟体于人间。及成,乃提三尺,聚丈夫,襄英雄力夺九鼎,威定八荒;用命四海,为公天下。故行走之年,能攻必克,身临枪林而不知怯;战必胜,深陷弹雨而不可死。反清廷,抗倭寇,拯救万民于水火,光复华夏;征军阀,灭鞑虏,度黎庶于浩劫,匡扶寰宇。其生年也,骁勇善战,称其姓足令鼠辈丧胆;叱咤虎变,呼其名可止小儿夜哭。立极垂统,功称其位。授衔拜将,大名充斥宇宙间。 数英雄,道成败;谈兴亡,论盛衰,轻生死,重豪迈;听风雨,叹荣哀。海雨随烟去,天风独往来;往事成一梦,百年说慷慨。开国有良将,利天下者垂青史;安邦岂无凭,江山曾经我主宰!而今,刀光暗淡,铮鸣远逝;黄尘湮没,烽火尽歇。为补开国将帅音容笑貌泯灭风尘,令后人有失仰之缺,晋籍画家吉小宝,积十数年丹青之功,绘影图形以妙手,奉军博为凌烟之阁,以诏世人来观。 曩寇进荒芜之时,君子起浪花而立江河;铁蹄荡烟之际,布衣持长缨以赴疆场。捐肝胆,许社稷,艰险受命何辞,担当生前;抛头颅,洒热血,天赐华年岂负?重塑河山。纵然朔气袭人,安得人间享太平,何惧风刀霜剑;便是鼓角入梦,但为生灵驱远祸,焉避紫电青锋。终换得,古道商串,边城繁华;原野堆穗,赤地粮仓。火焰起舞,凝辉煌之停顿;灰烬余热,祈慈辉之永恒。只留下,一卷浩气,于红尘涤荡浊物;谱写就,长风如歌,在人间纵横驰骋。 壬辰年仲夏 苍山牧云撰 诗词文集清单 : 《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 67 首本; 《周恩来青年时代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8 年 12 月; 《朱德诗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77 年 3 印 大 32 开 94 页; 《陈毅同志诗词选辑》,黑龙江大学资料室 77 年印 32 开 343 页; 《远望集》(叶剑英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79 年, 73 页; 《董必武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78 年 1 版 1 印  32 开 273 页; 《林伯渠同志诗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80 年 1 版 1 印大 32 开 128 页; 《胡厥文诗词选》,文史资料出版社 82 年一版大 32 开 190 页; 《陶铸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79 年一版一印 87 页; 《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中华书局 1962 年 12 月 1 版一印, 32 开 269 页;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爱国老人诗词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宣传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83 年一版一印,大 32 开 276 页。本书共选入五十五名老人的三百数十首旧体诗词; 《片石集》(赵朴初诗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年一版一印, 372 页; 《公木旧体诗抄》,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6 月 1 版 1 印, 32 开 148 页; 孙中山诗词可见《孙中山全集》; 黄兴诗词见《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等; 其余,略。 总体而论,陈毅诗词达七百首,在中国近现代革命者、甚至近现代主要历史人物中,诗歌数量可能算第一,总体雄厚大气,刚毅朴质,有时似步杜甫,有时似追岑参,读史、出行,随感而发,才思较敏捷,长篇五言、七言诗不少,有些精华之作。朱德诗词在数量也较多,一百多首,雄壮遒劲,大气开阔,粗粝率直,但不失工整,五言、七言居多,不缺精彩之作。叶剑英诗词数量稍次之,早期绮色古雅,后期朴实无华,不事雕琢,通俗直白。而毛泽东诗词一百多首,但精华居半,论其思想性、浪漫性,以及典故神话的应用、意象的构思、词句的锻造和和境界的高地等方面,都相当优秀,多种优点复合,使得其前无古人而独领风骚,前三者与之比,仍输一筹。 中华民国( 1912 — 1949 )时期的领导人也多能写诗词。孙中山、黄兴等同盟会一系领袖有诗词传世,常并称孙黄。孙中山的诗词,革命气、浪漫气、文化气还比较接近毛泽东,但他无志于诗词,数量少,比毛诗词略差一些。而黄兴的诗词比孙中山多,与秋瑾等人一样带有些侠气。 北洋政府首脑多军旅出身,亦不乏涉猎风雅者,袁世凯之后,徐世昌诗字画俱工,段祺瑞有《正道居诗》集。蒋介石、汪精卫也有写了些古体诗,其中汪精卫的诗词成就还很不一般,那“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曾传唱一时。戎马倥匆,政余事诗,以诗词志怀,乃中国政要的传统和特色。如汪精卫诗词,精炼古雅,才气清高,措辞练达,但其政治品格无法与其诗词艺术品格相比,后来名节败坏,败者何论其诗词优劣乎?而袁世凯有些国文功底,遗诗二十多首,但毕竟是封建遗孽、帝王思想,早年仕途受挫,装似怡然自得,实怀勃勃野心,诗常露统盖天下、力擎九鼎之意,成帝败寇之心昭然,最后一个复帝失败者,其诗词也空作笑料。而蒋介石作文古拗,缺乏浪漫、灵秀感,雄赳赳的武夫气概明显,诗作不过十余首,整体品位不高。 一、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选评 (一)毛泽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 1893 年 12 月 26 日 - 1976 年 9 月 9 日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经毛泽东本人正式发表的有: 1957 年 1 月至 1963 年 12 月先后分 5 次发表 37 首, 1976 年 1 月发表 2 首,共发表 39 首。此外,还有一些未经他本人手定发表的诗词。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共发表 43 首,其中诗 14 首,词 29 首。后来,在与毛泽东同时代人的回忆文章中,又披露了毛泽东另外一些诗词,由刘先银编审编著的达到 129 首。 毛泽东怀着充沛的激情,遵循诗歌艺术规律,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一系列博大恢宏、豪放浪漫、含义隽永的诗词,展现出一派风云激荡、吞吐山河、气势磅礴的史诗景象。在他的诗词中,有李白李贺苏轼的浪漫,有陆放翁辛弃疾的豪放性,博览群书,思想博大精深,感情雄壮细腻,从现实历史中提炼新意象,从历史典故吸取文化养分,从而推陈出新,一扫故国腐气,将中国传统诗词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诗词中热情讴歌革命理想、描画江山美景、挥写波澜壮阔的历史斗争。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 毛泽东作为当代历史伟人,他的伟大也源于历史,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毛泽东根植于这块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他的人格特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中华民族性格的滋养。毛泽东既是一个气度恢宏,睿智深邃,在斗争的狂涛巨浪中谈笑自若的政治家,也是一个运筹帷幄,料敌如神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的军事家,他又是一个能诗善书、才学横溢、胸中自有万卷书的大学问家(刘泽林, 2007 )。 博主认为,毛泽东博览群书,上承传统精华,下开时代诗风。心似屈原,风继李白,境似李贺,意似东坡,调似放翁。善用典故,香有文气;情境壮丽,富有朝气;生动鲜明,藏有秀气;偶尔俚俗,带点黠气;荡拓无惧,含有霸气;气势磅礴,露有王气。 1 、现实性、革命性   毛诗词中讴歌革命理想、藐视敌人、战胜困难,炼词精辟,朗朗上口,起到催人奋进的作用。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   毛泽东 1928 年在井冈山创作的那九篇诗词,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这组意境超拔、文采飞扬的马背词,场面恢宏,气势磅礴,充满战斗豪情。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风卷红旗过大关,十万工农下吉安”。《从汀洲向长江》“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而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表现出巨大的慷慨之情和历史感叹。 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进取。 2 、豪放性、乐观性 与其博大境界和相辅相承的是毛诗词的磅礴的气势。在毛泽东诗词中,气势宏大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千村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写景的诗句显示了惊天动地,吞吐风云的气势,形象的概括了时代激变的特征。 再如,毛泽东对内心情感的抒发,也带有气贯长虹的特色。《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示出主宰世界的雄心壮志。《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想象奇特,表现战胜自然的气概。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把地球写成“小小寰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出移星转斗、藐视一切困难和强权的气魄;在毛笔下,世界运于掌中,强暴不堪一击,一切藐若游戏。此等气魄比苏轼“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有过而无不及。    3 、浪漫性、艺术性 毛诗词在中国诗歌史上铸造了新的美学殿堂,而这种审美艺术性正是毛泽东源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精神升华。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艺术形象,表现出时代的战天斗地的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切融入自然描写之中的诗人是屈原,从而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皆为其代表。毛泽东诗词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其诗词也常采用借景抒情这种诗歌表达手段。 《沁园春·雪》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然后引出曾主宰这江山的“风流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其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柳亚子评论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苏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毛诗词中景物描写色彩明丽,如“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白浪滔天”“ 红装素裹等,有时还选用色彩鲜明的事物。如“苍山”“残阳”“稻菽”“黄花”“杨柳”“红雨”“青山”等,使其意境新美如画,读之爽心悦目。在《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构画出一种空旷、寂寥、寒凉的意境;又如“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风吹”,“白云山头云欲立,万木霜天红烂漫”,“钟山风雨起苍黄”等,每种自然景象的描绘都可衬托出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和气氛。    4 、史诗性、记录性 如第一次大革命前夕,中国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工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强音和“到中流击水”的斗争渴望。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对即将出现的革命危机作出了预言。    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一年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工农革命蓬勃发展,共产党利用军阀战争的机会,不断壮大革命势力,中国革命又出现了新的高潮,在这期间,毛泽东相继创作了《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等作品,全面反映了这一期间欣欣向荣、不断胜利的革命形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写出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表现了人民武装力量反击反革命围剿并不断胜利的战斗场景。    长征期间,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作品,反映了长征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和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抗战前夕的《沁园春·雪》在抗日高潮即将到来之际,以其最先进的历史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历史的主人,这首词又以其至高无上的艺术价值,被评论家称为“千古绝唱”。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更是直接向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令。    1949 年建国后,五十年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时期,六十年代反对国际反华势力时期,都有不少作为时代强音的诗词作品产生。 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透过超越时空的浪漫情怀背后,展现出新中国建设的豪迈。   5 、生活性、情感性 毛泽东的诗词中,也有一些是赠答、挽诗、送别、怀念、吊祭之作,如《五古·挽易昌陶》、《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七律·答友人》、《祭母文》等,寄托着充沛的感情,具有高迈旷达的人生格调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挽易昌陶》中写道:“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写道:“。。。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祭母文》中写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无题》:“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另一首《无题》:“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6 、推陈出新,诙谐幽默 毛诗词曾多次引用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历史意境。如“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又如:《七律·答友人》“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清平乐·蒋桂战争》“一枕黄粱再见”借用民间故事传说,增强了讽刺意味。    毛诗词常用赋予中国古典意象以新的含意。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是化用唐代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诗句。形容了当时国际反华势力的末日来临。“秋风”“落叶”也形象生动,使人能产生联想。 毛诗词另一个较明显的特征是诙谐幽默,这是毛泽东个性特征的一方面。《念奴娇·鸟儿问答》“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这几句词用最幽默的语言讽刺了当时某国际势力胆小怯懦的形象。《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用极幽默的笔调描绘了敌人失败的丑态,讽刺了敌人的愚蠢。 毛泽东诗词善用典故,证明他深厚渊博的历史文化素养,也显示出他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信。 7 、文学地位:曹操、李世民 VS 毛泽东 从文化气质上讲,北方文化发展源于黄河流域,质朴刚健;重论理人事,在此基础产生的《诗经》是其文学上的源头。南方文化发源于长江流域,阴柔超逸,重自然灵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楚辞》是其文学上的主要源头。毛泽东博览群书,羁旅神州,革命经历丰富,使他兼具北方的沉雄刚健和南方的奇幻俊秀。恣肆雄辩,酣畅挥洒,骏爽勃发,阳刚豪放,旁征博引,结构清晰。有“桐城”派的简切博雅,又有“文选”的华丽文采。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无论是精巧工对,还是散出一股思想气势,光彩流丽,思之入情入理。这就是毛泽东文风。 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渊源流长,从西周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及宋代陆游、辛弃疾等爱国诗词,都深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面貌或人民疾苦。但从诗词内容上,都没有、也不可能将笔深入到社会革命斗争。如辛弃疾的《卜算子·醉里挑灯看剑》只是幻想战斗场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是凭吊古战场。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可稍微与毛试比,那就是三国曹操和唐初李世民。 曹诗虽不多,但气质奇峻,风格悲凉,荡涤汉末萎靡气息,而开创了“建安风骨”。其诗分三类:时事诗、言志诗、游仙诗。曹操的《蒿里行》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其中“在《蒿里行》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出了广大人民在战乱中所罹的深重苦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现出一代枭雄对人民的悲悯之情;又如“观沧海”描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显示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阔大胸怀;又如《苦寒行》中“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记录了行军的艰辛;又如《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抒发了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以成大业的心情。总之,曹诗在艺术风格上讲究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在诗歌情调上,以慷慨悲凉为特征;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打破汉乐府成规,对未来中国诗词发展有所开拓和发展。 另一位就是秦王李世民,他传有《帝京篇十首》以及其它 32 篇古诗,其中多有战争有关的诗,如《饮马长城窟行》中“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描绘出一片寥廓冷峻的行军景象;在《还陕述怀》中“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表达了诗人领军荡平戎敌的豪情;《经破薛举战地》中“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表现出骁勇善战的才能,等等。但李诗基本都是五言诗,体式有限,而且毕竟仍是封建帝王,终究有时代和思想的局限。 毛泽东、曹操、李世民,三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就诗歌对文学历史的影响力,还要数曹诗为深远,因为他恰恰处在汉朝崩解的乱世,即将转入下一个盛世的过渡期;李世民诗虽不错,但对后世影响不大,这主要可能是因为唐代杰出诗人太多了,后来将其光辉掩盖了吧。而毛泽东诗词就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确实算前无古人,将中国古典诗词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但是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整个中华文化大转型的时代,从文言文转向白话文、从古文化转向新文化,在这样的时代中,古典诗词的重视程度必然相对衰落,即使像毛泽东这样取得杰出成就的大诗人,其诗词作品对诗词文学历史影响力也就必然相对减弱了。虽然如此,但当代诗人中仍有不少人喜爱毛诗,只是由于各种文学媒体(包括现代诗)兴盛而被遮掩罢了。 但毛泽东与曹操、李世民的诗歌最大区别是,毛泽东诗词则像一组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史诗,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近半个世纪艰苦卓杰的斗争历程。 在艺术风格上,毛诗词继承了古代屈原、李白等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创造出比前人更奇特风格。毛泽东诗词把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作家丰富的情感和姿态万千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手法上,毛诗词在继承建安文学苍凉刚劲、宋代“苏辛”豪放派风格的基础上,更植入了来自时代和民间的语言要素,开创了历代作家所没有达到的“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幽默、洒脱的艺术风格。 在艺术审美上,毛诗词呈现出雄伟、阔大、振奋人心的动态美,威猛、壮烈、鼓舞人心的崇高美,以及细腻、真挚、打动人心的感情美。 毛泽东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最高点,运用中国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彰显出一种前无古人的“历史大气”,这一点是曹操、李世民、苏轼等无法望向其背。毛诗词数量不是很多,除了革命性、思想性、历史性,其诗词融汇古今,艺术成就杰出,开创了新的诗词风格,把中国古典诗词推向新的文学高峰。 (二)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1898 ~ 1976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相对于毛泽东、陈毅、朱德、叶剑英等,周恩来诗词不多。与孙中山一样,周恩来无志于诗词。在 1978 年《诗刊》第三期第一次发表他青年时期诗作 14 首,使人领略其青年时的风采。总理生前几乎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智慧、学识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业中,似乎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诗作。在他过世后,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挖掘,陆续整理、出版了他的部分诗篇。 1914 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时,写成两首五言绝句《春日偶成》,这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歌作品,刊登在天津南开中学《敬业》杂志创刊号上。两年后写就《送蓬仙兄返里有感》 ( 三首 ) 、《次皞如夫子伤时事原韵》。 1917 年 6 月,周恩来以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后,作出了到日本留学的选择。 9 月,他吟罢苏轼的《大江东去》词后,写下了 大江歌罢掉头东 的著名诗篇。两年后的 4 月,周恩来在由日本回国前夕,写下《雨中岚山 --- 日本京都》、《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四首白话诗。其中,《雨后岚山》这首诗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颇为珍贵的革命史学价值。 五四运动后,周恩来创作了两首新诗,一首是写于 1919 年 12 月的《死人的享福》。另一首是写于 1920 年 6 月 8 日 的《别李愚如并示述弟》,这是一首八十行自由体长诗。 1920 年 11 月 7 日 ,周恩来在上海搭乘法国邮船前往欧洲,开始了旅欧留学生涯。在欧洲,他度过了近四年的岁月。旅欧期间,创作了三十八行自由体长诗《生别死离》。这首诗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另有一首《赤光的宣言》,发表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一日于法国出版的中共旅欧总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合办的《赤光》半月刊第一期上。 1941 年,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愤怒地写下《千古奇冤》。这首诗是周恩来留传下来的一首震撼人心的力作。两年后,在刘志丹烈士殉国七周年之际,他怀着深厚的阶级情感,为其陵墓碑敬题五言诗一首《上下五千年》。 遗作不多,但梳理之、品读之,能帮助我们深切地感悟到周总理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忧国忧民,不满黑暗势力的统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能帮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他为拯救祖国而立志刻苦奋斗,勇挑救国救民的重担,奋发进取的精神。 (三)朱德: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朱德( 1886 年- 1976 ),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仪陇县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2003 年 12 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朱德诗词集》,共有 159 首诗词。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朱德研究所后来编写了《朱德诗词赏析》 100 首。 世人评价道:“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自从井岗山会师后,朱德就成为了中共军队中偶像级的人物,长期任总司令,但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朱宽和忍让、纯朴谦逊,对这样一位没有野心的忠厚长者当然会赞誉有加。”“一位忠诚厚道的军人,一条扁担从井冈山担到北京天安门。”下面对朱德诗词作初步介绍 * 。 (一)辛亥革命前后 很多人只知道朱德是共和国第一元帅、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叱咤风云的军事家,但却不知道他正如许多近现代革命者一样,也是一位热情而真挚的诗人。朱德诗词中跳动着强烈的时代音符。从中,我们可听到辛亥革命起义的号角,听到反对袁世凯的护国战争的炮火,听到一代爱国者为寻找救国道路而曾有过的彷徨和痛苦,听到他们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誓与强敌血战到底的冲锋喊声,看到他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斗的飒爽英姿和伟大情怀。   朱德在他投笔从戎之前,是个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功底的青年学子,后来戎马倥偬,他常以诗词抒情言志。   1906 年 ,他离别顺庆府中学堂时,赠同窗一诗:   骊歌一曲思无穷,今古兴亡忆记中;   污吏岂知清似水,书生便应气如虹;   恨他狼虎贪心黑,叹我河山泣泪红;   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   年轻朱德,纵有“冲天壮志”,却报国无门。后来从成都高师毕业后,回乡教小学。但当地守旧势力反对新式教育,认为“有伤风化”,竭力诬蔑捣乱。朱德感到“教书不是一条出路”,愤然辞职,徒步千里,来到昆明,投身军旅。行前,他赋诗《赠诸友》:   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   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    1911 年 11 月,朱德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不久,毅然参加辛亥革命,在云南的起义,曾率先锋队攻打总督衙门,进行了英勇的战斗,但这场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攫取。一些人就此止步不前了,而朱德有心于共和建国的理想。后跟随蔡锷参加反袁护国战争,与北洋军争夺泸州,大战纳溪。战斗间隙,他在叙永县写了《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   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   铁柱幸胜家国任,铜驼慢着棘荆游。   千年朽索常虞坠,一息承肩总未休;   物色风尘谁作主,唯看砥柱正中流。 他决心肩负起挽国运于既倒,救生民于水火的重任,在浪卷涛涌的历史大潮中勇做“中流砥柱”。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率部驻防泸州,与部队同人和当地的文人名士先后组织了两个诗社,一个叫“东华诗社”,一个叫“振华诗社”。他在起草的《东华诗社小引》中表明了组织诗社的宗旨:“大力宣传,振兴东亚中华;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方称联翰墨之因缘,咏吟哦之乐事。唯求良友,无负河山。”   朱德在泸州前后有5年时间。其间,屡经云、贵、川军阀与北洋军阀之间争权夺地的混战。他作为滇军的一名将领,身不由己被卷入军阀混战的漩涡之中。这是他从追求辛亥革命的理想到深感失望,陷入困惑、迷茫、痛苦的时期。他在战事间隙,写下多篇感时抒怀之作。如《题护国岩》、《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韵》、《苦热》、《征人怨》、《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等。在这些诗中,跃动着一颗强烈的爱国心。   他赞颂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希望:   中华灵气在仑山,威势飞扬镇远关。   史秽推翻光史册,人权再铸重人间。   他缅怀辛亥革命时他所亲历的为响应武昌首义而在云南昆明举行的重九起义:   传遍军书雁字斜,誓拼铁血铸中华。   悲秋客忆重阳节,起义师乘八月槎。   他热情抒发参加辛亥革命的一代革命者倾心报国的豪情壮志:   喜当年富兼身壮,时正秋高又马肥。   戎马少年半同学,倾心为国志无违。   他在多首诗中对护国战争胜利后国家仍陷于军阀争权夺地的混战之中发出慨叹:“年年争斗逼人来,如此江山万姓哀。”“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他用诗句对军阀政客加以揭露和抨击:“伟人心事在争城,扰攘频年动汉旌。”“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   他在诗中倾诉自己的苦闷心情:“深海当年姓字标,茫茫大地愿难销。南滇爱友嗟离别,西蜀知音太寂寥。为国无时还梓里,戎衣何日换金貂。”这种心情,在《征人怨》中,有了更深刻、生动的表达:   家园在望我当归,无奈人民盼解围。   枉自梦魂萦弟妹,空教心事负庭闱。   玉关杨柳悲摇落,金井梧桐感散飞。   起舞闻鸡生叹息,总因血战咎功微。   在黑暗的现实中,他仍然表示要保持刚正不阿的气节,要干一番大事业:   博得勋名万古垂,轰轰烈烈不逶迤。   雄飞志在五洲外,烈战功存四海陂。   信有霜寒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   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   就在朱德极度苦闷、彷徨的时候,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朱德又燃起新的希望。他决心抛弃高官厚禄,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1922 年,朱德终于摆脱旧势力的羁绊,远渡重洋到德国留学。在那里,他学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民主主义革命者向共产主义战士的转变。 1926 年,他按党组织安排回国参加北伐战争。为策应北伐,他曾去泸州,会友时写了几首诗,从诗中可以看到他当年毅然出国的动因:   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 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   他在诗中还郑重表明:“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为了什么呢?因为“锦绣山河坏虎狼”,因为“火热水深民望救”,所以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新的革命道路,并充满信心地宣布:“我欲回天力自强”,“安危度外不思量”。 。。。 (四)陈毅: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陈毅( 1901 年 8 月 26 日 - 1972 年 1 月 6 日 ),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2012 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发布的《陈毅诗词集》,分上、下两册,收入陈毅从 1921 年 11 月至 1968 年 7 月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共计 355 篇,约 700 余首。 陈毅诗词在数量上在中国近现代革命者中可算最多,但也有精华,如写入语文课本的《青松》、《梅岭怀古》等。陈诗词虽然不能毛诗词成就相比,但总体风格朴实,有不少豪雄佳句,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一代元帅诗人 陈毅素有“元帅诗人”之美誉,他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无论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纵横捭阖的外交场合,挥笔书写瑰丽诗篇,抒发豪情壮志,从未辍断。不少篇章在他生前便在社会上有所流传;他逝世以后,由他夫人张茜编选的《陈毅诗词选集》不胫而走,在群众中广泛传诵。由于当时“文革”左风正盛,这部诗集难以出版,人们便冒着危险手抄、油印,甚至铅印出各种式样的陈毅诗集。“四人帮”被粉碎不久,《陈毅诗词选集》正式印行出版,一时间,引发了多个新华书店门前争购的长队。 ? 人们对其诗词感兴趣,除了文学魅力了,其人格魅力是最主要的原因。陈毅是一个一身正气、无私无畏的革命者,一个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骁将,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坦荡的热血男儿。他那革命者的正气、军人的血性、男子汉的情怀熔铸成一篇篇荡气回肠的诗篇,给人以心灵的震颤、精神的鼓舞和人格的熏陶。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的卓著功勋建于战争年代,而其辉煌诗篇也多出自军旅之中,因此,我们将本文聚焦于陈毅诗词的人格魅力,而把视角侧重于他的军旅诗中。作为一个胸怀坦荡的热血男儿,陈毅敢爱敢恨、爱憎分明,他的诗篇洋溢着对领袖、对党和人民、对亲人、对朋友的热爱和对敌人的痛恨。 。。。 (五)叶剑英: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 叶剑英( 1897 年 4 月 28 日 - 1986 年 10 月 22 日 ),原名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叶剑英元帅是一位诗词大家。毛主席曾赞誉其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形容叶剑英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叶剑英喜爱读诗、写诗,一生写了许多诗词,有《远望集》传世,其题材丰富,充满磅礴的革命激情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 二、辛亥革命诗词选评 * 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是今年全球华人最隆重的节日。那刀光剑影血染沙场的一幕早已融入历史,但出自革命先驱之手的铮铮诗词,却与他们的赫赫功绩一样光照寰宇与日同辉。其中,“国父”中山先生的诗词,最堪一咏三叹。 1899 年秋,孙中山作七言绝句《咏志》:“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该诗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极具鼓动性,曾被用作革命口号和联络语,故又被称作革命歌和起义歌。 1906 年,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参加湖南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就义,年仅 22 岁。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牺牲的第一位烈士。孙中山写了《挽刘道一》一诗悼念他,诗云:“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策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几时痛饮黄龙府,横揽江流一奠公。” 该诗气魄宏伟情真意挚,堪称彪炳史册之作,不难看出孙先生对刘道一的高度评价和惨遭不幸的伤痛。翌年 12 月镇南关起义爆发,孙中山亲临战场,向清军开炮。失利后率军退入安南(今越南),在马背上吟成了一首七绝:“咸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征马中。漠漠东南云万叠,铁鞭叱咤厉天风。”悲壮中不乏百折不挠的革命豪情,读后令人感佩万分。 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黄兴也是一位“革命诗人”, 1902 年黄兴被张之洞选派留学日本,临行前他写诗表明心迹:“沉沉迷梦二千载,迭迭疑峰一百重。旧衲何因藏虮虱,中原无地走蛇龙。” 1911 年 4 月 27 日 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写下“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一诗赠予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的遗孀王颖,悲壮之情跃然纸上。 黄兴还填写《蝶恋花·辛亥秋哭黄花岗诸烈士》:“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和风吹上无情墓。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纷飞,气直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武昌首义胜利后,黄兴前往上海主持东南军务。在船上回首武汉三镇,他感慨万分,赋《山虎令》一首曰:“明月如霜照宝刀,壮士掩凶涛。男儿争斩单于首,祖龙一炬咸阳烧。偌大商场地尽焦,革命事,又丢抛,都付与鄂江潮。”叹息家国不幸,期盼革命成功的心绪呼之欲出! 。。。 七、其它历史人物诗词选评 * (一)汪精卫诗词: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 1883 — 1944 )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生于广东三水。汪氏附逆前,也算是民国的一个头面人物。 汪精卫其人长于诗文,早年发表于《民报》的一系列宣传革命的文章,笔锋犀利,名重一时。其中《革命决不致召瓜分》等篇,为中山先生激赏。著名的《总理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同等…… 实由汪精卫代笔,孙中山未作一字添改。其诗词有《小休集》、《扫叶集》和《三十年以后作》,合为《双照楼诗词稿》,共四百多首。集外散逸者还有若干。相对于一般政治人物之与诗词的客串身份,汪精卫则是十分专业的诗人。汪的诗词造诣颇有渊源,其叔父汪瑔有《随山馆词》,为 粤东三家 之一,其堂兄汪兆铨、同父异母长兄汪兆镛都名列《近百年词坛点将录》(钱仲联编)。以钱钟书之恃才傲物,读汪氏诗词集,也有 扫叶吞花足胜情,鉅公难得此才清 的赞语。 汪精卫最早的诗,是他十四岁时所作的《重九游西石岩》: 笑将远响答清吟,叶在欹巾酒在襟。天淡云霞自明媚,林空岩壑更深沉。茱萸枨触思亲感,碑版勾留考古心。咫尺名山时入梦,偶逢佳节得登临。 字正腔圆,情景协和,才华初显。 汪精卫最负盛名的诗作,是当年在狱中写成的《被逮口占四绝》: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同盟会成立后,武装起义屡次失败,大批革命青年流血牺牲,梁启超等保皇派批评革命党领袖 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间隔革命家’而已 。同盟会内部也有人指责孙中山的跋扈作风和将革命经费挪作私用。为挽回党人和民众对革命的信心,汪精卫遂有亲赴北京行刺的壮举。汪在《致南洋同道书》中说: 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1910 年 4 月,汪精卫、黄复生等谋刺清朝摄政王载沣事败被俘。这一组诗壮怀激烈,又被称为《慷慨篇》。其中尤以第三首脍炙人口,以燕侠荆轲及楚囚钟仪自许,直欲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其晓畅刚毅、练达天成,作为就义诗,可谓冠绝古今。 《秋夜》一首也分外感人: 落叶空庭夜籁微,故人梦里两依依。风萧易水今犹昨,魂度枫林是也非。入地相逢虽不愧,擘山无路欲何归?记从共洒新亭泪,忍使啼痕又满衣。 此诗由狱卒辗转传递到其女友陈璧君手中,胡汉民、赵声等同盟会骨干读后,激动不已。其中三四句用荆轲《易水歌》和杜甫《梦李白》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典故,陈衍誉之 工切绝伦 。 。。。。 (二)袁世凯诗词: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袁世凯( 1859 — 1916 )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 袁世凯的诗多作于二十岁之前和五十岁之后。十三岁时曾制一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以潜龙自许,以逐鹿自励。青壮年时代奔走于军界政界,无暇于诗。待宣统年间养疴洹上,与僚友村居唱和,得诗可观。后辑为《圭塘倡和诗》,乃其次子袁克文在其任大总统时书写影印。另有《洹村逸兴》,乃其手书诗稿,由其长子袁克定在其身后影印。 袁世凯的第一首诗,据说是他十四岁乡试落榜后的《言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平仄音韵固不协,气概却不同凡响,略似黄巢《不第后赋菊》,有草莽匪气。 十五岁重来南京,登雨花台,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颐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凭陵史迹,吊古伤今,辄以救世英雄自许,一派少年豪情。 1878 年,十九岁的袁世凯返回项城坐享祖业,组织文社,自为盟主,留下《咏怀诗》十几首,如:“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又如:“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这些诗作大多不工对仗,不合格律,而粗犷雄肆,意气风发,正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急欲入世者或野心家的写照。待科举考试又一次受挫,袁世凯便怒焚历年诗稿,决意弃文从武了。 。。。。 (三)蒋介石诗词: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 蒋介石( 1887 — 1975 )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 蒋介石习武出身,舞文弄墨非其所长,平生诗作不过十余首,艺术品位亦不算高。 早年,获清廷公派去日本留学,蒋介石就读于日本士官预备学校——振武学校。不久,就由他的浙江同乡陈其美介绍加入了同盟会。蒋介石对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俄国和日本的侵华野心有清醒的认识。 1909 年,他有一首小诗《述志》,述说一个热血青年的报国之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此诗可谓蒋氏代表作,其平生之志趣、抱负、性格乃至命运,都可以从中窥见。爱国是无疑的,以光复神州为职责并非大话。个人抱负也不必讳言,其志岂在封侯,其志又岂止在封侯!在二十世纪的腾腾杀气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终是“力不如人万事休”,一语径自成谶。以诗质论,则粗豪无文,正是赳赳武夫本色。 。。。 * 本节摘自作毛翰发表于《书屋》杂志上的《学者评孙文、黄兴、袁世凯、汪精卫、蒋介石诗词》一文。 * 作者马承钧,摘自《科学时报》( 2011-10-19 B3 科学与文化周刊)。 * 对朱德诗词的评析引自吴殿尧( 2007 )编写的文章。 * 原题为“开国百位元勋戎装画展序”。苍山牧云,本名潘成稷,字泓西,号九州,安徽怀远人,一级作家、编审,当代著名文赋家、诗人,现居成都。有“新诗路 * 漂系列”著作,《萱晖文存》 69 卷,约 600 万字。
个人分类: 历史人文|1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电影《一九四二》是伪真相?——与王铮老师商榷
热度 14 enthusiasm730 2012-12-5 21:29
电影《 1942 》我看了两遍,我认为是中国近期公开放映的电影中的精品。而在科学网上,我又看到了王铮老师的这篇文章,王老师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还原历史真相,尤其是李培基和蒋鼎文这两个历史人物在河南旱灾中的表现,基于电影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扮演角色的颠倒,王老师展开了论述,评论了旱灾恶化的具体原因,得出了电影《 1942 》是伪科学,哗众取宠的伪真相电影的结论。 我认为,尊重历史,尊重客观是必须的,但是王老师说《 1942 》哗众取宠,伪科学,伪真相太过了一点。原因有如下几点: 1 :选题值得表扬。 相比时下那些剧情晦涩,情节冗长,莫名其妙,爱来爱去,杀来杀去的电影,这部电影至少在选题上是值得我们鼓掌的。它告诉我们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真实历史,告诉我们这片土地上人民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只是从这一点来说,影片选题就可以打 90 分。(影片的拍摄水平,演员的表现功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列) 2 :抛弃了脸谱化的演员角色。 这点是电影让我觉得最最难得的地方。李培基和蒋鼎文在真实的历史上什么样,不是我所关心的。毕竟,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的不是这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而是曾经发生了什么灾难,而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灾难,影片已经告诉了我们原因。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外忧内患,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地方军阀的四分五裂,身为一国领袖的蒋介石,不但要领导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与亡国亡种的命运作斗争,一方面还要念念不往“攘外必先安内”,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掀起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历史篇章,这些都是我们熟的不能再熟的历史……,这个不是我今天要论述的重点。我想说的是电影里的许多镜头,让我无比震撼:开场时蒋介石向全国军民的讲话,李培基打算向他汇报河南旱灾时候秘书给蒋介石口述当天世界大事,看望儿童救国军时候蒋介石“你们的父亲都是好军人”;蒋介石问李培基究竟死了多少人后他独自一人在基督教堂流下的眼泪,以及陈布雷向他反映丘吉尔和斯大林不想让中国参加开罗会议……。 看完这些,我只是感觉,中国的电影人,进步了,大胆了……。 3 、对王老师部分观点的评析 “电影出现中国军队拒绝灾民入陕西和侵华日军鉴定救灾,恰恰没有八路军太岳军区接受灾民的故事。作者可谓费尽心机。”中国军队拒绝灾民入陕西,我认为原因两个: 1 、中央政府无力约束地方政府; 2 、蒋介石阴奉阳违,出尔反尔,根本不想运输灾民入陕西,是做个样子。(具体那个原因大家自己选择)侵华日军救灾,是说明这个对手太过于狡诈,这招太高。“没有八路军太岳军区接受灾民的故事”,我认为如果要看这个,每天电视里面各种各样的电视剧出现这样的镜头太多了,可能冯小刚刚好忘了,下次应该提醒他加上这个镜头。另外:作者费尽心机我确实没感觉到。 “《一九四二》为什么要颠倒篡改历史呢?一种可能性是根据冯玉祥对蒋介石的指责,另一种可能是李培基 1949 年后参加了人民政协,蒋鼎文则去了台湾。”这个我要先表明观点,王老师严肃认真的对待历史真相我是同意的,还原李培基和蒋鼎文在历史上的角色我也不反对。但是我还是想说几句:如果没有王老师这篇文章和《 1942 》这部电影,我确实不知道李培基这个历史人物,更不知道他后来加入了政协,蒋鼎文我倒是知道,不过去没去台湾我没关心。我不知道写剧本的时候有没有人给冯小刚提醒过这两个人后来的选择,李和蒋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两个具体人物,他们的选择应该只是反映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而不涉及给谁翻案的问题吧?所以我觉得下次拍冯小刚应该把这两个人的历史角色说清楚了,不要让我也觉得李培基是个大大的好人,而蒋鼎文是个大大的坏人。 “民主才是最大的反腐败力量,不知道蒋介石先生去世时是否明白了这个道理。蒋经国先生是明白了,所以他的太子党上台实现不是立威,而是走向民主。”这话倒是对的,不用太多辩驳。我的意思是,老蒋够专权了,可惜还是摆不平那么多军阀,也制止不了那么多贪污腐败,临到兵败大陆,还被逼二次下野退居溪口,老蒋要是早点民主,我估计好多问题都解决了,而且,老蒋的儿子晚年居然走向民主,要是老蒋在世,真的怕是气也被气死了。 “国民党作为革命党在掌握政权后被自己的利益追求腐化了。”这句话,我无论如何不敢不认同,绝对是这样的!国民党跟共产党相比,我认为失败的根源就是,他确确实实没有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贫苦老百姓的利益,而我们共产党做到了,所以成立了新中国。 好了,多的俺也不想写了,这篇文章我没写几个字,但是写的我自己如履薄冰,胆战心惊的,观点也有点不伦不类的,大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最后我还是啰嗦一遍: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是精品,至少,看到张国立带着那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走向回家的路,我流泪了。 大家觉得呐?
4391 次阅读|25 个评论
人工社会——站在“如其所能”的角度
热度 1 weiduan 2012-10-11 22:17
人工生命研究不光研究“如其所在”的生命,还研究所谓“如其所能”的生命。联系到人工社会的研究,“如其所在”的社会是现实的社会,现实社会发展到今天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例如与每届政府的重大决策或重要历史人物的行为有关系。一些关键的决策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或轨迹,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看到的真实社会只是它的一种实现。如果对人工社会从“如其所能”的角度考虑,我们就可以构建各种“可能的社会”进行实验。这样看来,存在两种途径:对于“如其所在”的社会,我们要基于建模与仿真的思路进行研究,要求所建的人工社会和现实社会很接近,这样我们的各种政策、各种调控方式,都可以在人工社会做实验,预测它对现实社会可能产生的效果。对于“如其所能”的社会,我们可以设想社会有各种各样可能的实现,不一定限制在现有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中,因为这可能会使我们对社会变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思路受限制。如果能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人工社会,我们可以在这些虚拟社会上做很多实验、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结果。这对真实社会的管理、改革可能会有很多创新性的启发。哪怕你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或者科学幻想,但是它是把你的思路空间打开了,因此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韩力群——社会能计算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理论力学课程中的历史人物及其相关工作
热度 2 Mech 2012-7-27 18:56
为便于理论力学课程教师的教学,本文概述理论力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学术职业生涯和力学工作。理论力学课程的内容参照《“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A 类 ) 》 ,该文件中提到名字的力学史人物有:欧拉、达朗贝尔、拉格朗日、哈密尔顿。在课程教学中通常还不可避免地要提到牛顿和科里奥利的名字,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学者有雅科布第一 · 伯努利、 约翰 第一 · 伯努利 和丹尼尔 第一 · 伯努利 、 伐里农、 库伦、潘索和 傅科 。为使力学发展的过程更完整,也涉及古代力学以及经典力学奠基阶段的代表性人物,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 达 · 芬奇 、斯梯芬、伽利略、惠更斯和 莱布尼兹 。本文所述这些名家的著作和工作只限于与理论力学以及先修的物理力学部分相关的内容,有些并非是他们最重要或最有代表性的工作。史实取自国内外的力学史著作 和网上资料,在文中不再一一标明出处。 粗略划分,力学的发展经历古代、经典、近代和现代 4 个阶段。 1600 年前为古代力学,有个别正确的力学结论并解决当时的工程问题,但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力学理论。 1600 年到 1900 年的力学为经典力学,其中又可以分为奠基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各自历时大约 100 年。 1900 年后,力学从物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的独立的学科,侧重解决工程问题,形成近代力学。 1960 年后,以计算机在力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现代力学诞生。力学是物理概念、数学方法、计算工具和实验技术以及时常还有工程目标的有机结合。理论力学课程是全部力学学科的基础,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在经典力学发展阶段,也涉及少量成熟阶段的成果。古代力学主要有历史方面的意义,是构成文明史、思想史、哲学史、科学史和技术史的重要部分;经典力学奠基阶段的内容通常属于大学物理的力学部分,而成熟阶段结果的系统阐述、近代力学和现代力学,基本都属于本科专业课。或研究生课程。 1 古代力学 古代力学阶段只介绍 4 位学者。古希腊学术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和天文学家阿基米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 ( 画家、雕塑家、音乐家、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 ) 达 · 芬奇,以及数学家和军事工程师斯梯芬。 1.1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384-322 B.C.) 力学理论的思考和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他 17 岁到雅典柏拉图学园学习, 27 岁至 36 岁年在学园授课; 41 岁年任幼年的亚历山大的老师,并且是马其顿皇家学院的负责人; 49 岁年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在此教学 12 年。亚里士多德用纯粹思辨的方法考察运动。涉及力学的著作有《物理学 ( F u s i k h , 350, B.C.) 》和《论天 ( 350, B.C.) 》,都有多种英译本和汉译本。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了空间、运动、时间等基本概念,而且讨论了力和运动。在运动学方面,他考察了合成运动,认为两者运动的平均速度成比例时合成运动是以这种比例线段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而不成比例时合成运动是曲线运动。在动力学方面,他的“落体运动法则”断言了物体下落的 ( 平均 ) 速度与该物体重量成比例。他关于力与在力作用下运动路程的关系的讨论,被认为是虚位移原理的雏形。值得一提的是,力学的名称来自于一本作者托名为亚里士多德的匿名著作《力学问题 》,该书是关于简单机械的教材,把所有机械的运动原理都归结为杠杠和圆的性质。 1.2 静力学的创始人----阿基米德 (Archimdes of Syracuse, 287-211 B.C.) 由于静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此也可以认为阿基米德为力学学科的创始人。阿基米德职业经历不详,有记载他年轻时曾到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求学。阿基米德开创了力学与数学密切结合的传统,并对计算给予充分重视。阿基米德的著作用希腊语写成,全集有英译本,也有汉译本。阿基米德关于刚体静力学的著作是两卷本《论平面图形的平衡》开篇提出与杠杆和重心有关的 7 个公设,然后证明了杠杆的性质已经大量关于图形重心的结果。此外,他的《论螺线》中有涉及匀速运动的内容,本质上是用几何方法研究曲线运动。 1.3 达 · 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达 · 芬奇 在力学研究中开展实验工作,也应用数学进行分析。他留下五千多页笔记手稿,部分内容整理出版,并有多种英文和中文译本。达 · 芬奇研究的力学问题包括重心、自由落体和斜面上的平衡与运动。他有清晰的力矩概念,并由此给出确定几何体重心的方法。实验发现重物下落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用力的合成法则研究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并发现摩擦力的存在。 1.4 静力学的奠基人---- 斯梯芬 (Simon Stevin, 1548–1620) 斯梯芬 起初做企业的簿记和出纳, 23 岁至 29 岁在波兰、丹麦、普鲁士、挪威等国游历; 29 岁时在布鲁日的税收办公室做职员。 33 岁进入莱顿的拉丁学校学习, 35 岁起在莱顿大学读书; 44 岁时他担任荷兰联合省总督的数学和科学教师和军事顾问; 52 岁时他在莱顿大学内组建工程学院,授课语言为丹麦语而不是拉丁语。斯梯芬 60 岁才结婚,仍养育了 4 个孩子,其中次子也就读莱顿大学并成为著名科学家,编辑他父亲的全集。斯梯芬关于静力学的著作是《静力学原理 ( Staticae Elementis , 1586) 》,用荷兰语写成, 1608 年收入全集, 1634 年有法译本。斯梯芬从“永久运动不可能”出发解决了斜面上重物平衡问题并发现了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对滑轮和滑块系统的分析发现两侧重量与位移的乘积相等,“得之于力者,失之于速”,为虚位移原理的雏形。 1586 年斯梯芬用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法则”,两个重量相差 10 倍的球自由下落,同时落地,但该结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从以上叙述可知: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是对物理概念的深刻思辨。阿基米德的著作有严谨的几何论证和巧妙的数学计算。达 · 芬奇进行大量实验研究。斯梯芬的工作模式最接近现在的力学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验研究,同时解决工程问题,而且还在大学中教学。 2 经典力学:奠基 本节介绍 4 为在经典力学奠基阶段起关键作用的人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伽利略,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钟表学家惠更斯,哲学家和数学家 莱布尼兹,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炼金士和神学家牛顿。 2.1 经典力学的先驱---- 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伽利略 17 岁开始在比萨大学学习医学,但很快就对数学、物理和哲学感兴趣, 21 岁时无学位肄业;随后私人教授数学课程,并参与佛罗伦萨科学院的学术活动; 24 岁申请博洛尼亚大学数学教授职位没有成功; 25 岁任比萨大学数学教授, 28 岁因学术观点没有获得续聘;同年任帕多瓦大学教授几何、力学和天文学, 45 岁获得终身教职; 46 岁时他辞去大学教职,担任托斯卡纳公国宫廷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伽利略的主要著作有《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istemi del Mondo, Tolemaico, c Copernicano , 1632) 》 ( 从 1661 年起有多种英译本, 1973 年有汉译本 ) 和《关于力学和局部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及数学证明 ( Discorsi e Dimonstrazioni Matematiche intorno à due Nove Scinetz Attenenti alla Mecanica ed i Movimenti Locali , 1638) 》 ( 从 1665 年起有多种英译本 , 2006 年有汉译本 ) 。伽利略对力学做出多方面重要贡献。在静力学方面,他在 1594 年研究斜面上物体平衡时发现“力的节省,损失了相当的距离”,有虚位移原理的思想。在运动学方面,详细研究了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特别是首次提出了加速度的概念;用运动合成的方法研究了抛射体的运动。在动力学方面,他否定了在亚里士多德的“落体运动法则”,引入了动量概念,提出了惯性定律,建立了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2.2 经典力学的先驱---- 惠更斯 (Christiaan Huygens, 1629-1695) 惠更斯 16 岁 至 18 岁 在莱顿大学学习法律和数学 , 18 岁至 20 岁在布雷达大学; 1666 年法国科学院创立 , 37 岁的 惠更斯成为第一批 60 个成员之一,工作到 52 岁。法国科学院与以往的科学院,例如伽利略参加活动的佛罗伦萨科学院不同,为其成员支付薪酬。惠更斯的主要贡献包括对碰撞和摆钟。通过对弹性碰撞的细致研究,发现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不变,认识到动量在碰撞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物体间作用的相互性;这些结果为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这方面的工作总结于 1656 年完成但身后出版的《碰撞作用下物体的运动 ( De Motu Corporum ex Percussione , 1703) 》。在摆的研究方面,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和受约束下滑的运动;研究了圆周运动,提出了离心力公式;提出了摆动中心的概念,可以把复摆的研究归结于单摆;这方面的主要 论著是《摆钟或关于应用于时钟的摆的运动的几何证明 ( Horologium Oscillatorium sive de motu Pendularium ad Horologia Aptato Demonstrationes Geometricae , 1673) 》 ( 英译本 1986 年出版 ) 和《论离心力 ( De vi Centrifuga , 1703) 》 ( 有英译文 ) 。 2.3 莱布尼兹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1716) 开创了从能量观点研究动力学的思路 莱布尼兹 15 岁时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 , 开始对数学感兴趣 , 17 岁时到耶拿大学学习数学一个短学期; 19 岁时通过论文答辩,但学校因他过于年轻没有授予博士学位; 20 岁时转入阿尔特道夫大学, 21 岁获法学博士学位;该校有意请他做教授,但他没有接受,而当了外交官,出访多地,但长期居住在法国; 29 岁时被推荐申请法国科学院院士和王家学院拉梅数学讲席教授,但没有成功; 30 岁时回德国在汉诺威公爵府任法律顾问和图书馆馆长; 36 岁时与人合作创办最早的拉丁文学术期刊《学术学报 ( Acta Eruditorum ) 》; 39 岁时任宫廷史官; 54 岁时创建柏林科学院,并任第一任院长。莱布尼兹对力学的贡献是提出了动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的雏形。 1686 年,他发表论文主张采用重量与速度平方的乘积来度量运动,并称这种度量为“活力”;在 1695 年发表的论文中,他更明确提出力与路程的乘积等于活力的增加。 2.4 牛顿 (Isaac Newton, 1642-1727)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牛顿 19 岁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 21 岁成为教授的助手并获得奖学金 , 23 岁毕业获学士学位; 25 岁成为剑桥大学教师,任选修课研究员, 26 岁晋升专修课研究员并获得硕士学位, 27 岁成为剑桥大学第二任卢卡斯讲席教授,直至 59 岁时辞去该教席。牛顿的主要力学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Philosophia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 , 1687) 》,该书 1713 年和 1726 年两次修订; 1729 年有英译本, 1930 年校订后成为标准英译本,另有多种英译本; 1931 有译自德文译本的汉译本, 1992 有译自标准英译本的汉译本。在物理概念方面,牛顿明确了质量的概念并与重量做了区分,他还采用了动量的概念。在原理方面,牛顿提出了惯性定律、运动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天体力学的基础。牛顿还研究过一些重要的力学问题,例如离心力、天体的运动、摆在阻尼介质中的运动和弹性及非弹性碰撞。 在经典力学奠基阶段,也形成了力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将基本的物理原理表达为定量的数学关系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关注因果性解释,再利用数学论证预测新的物理现象。这一方法由 伽利略开创并为牛顿所继承和发扬。 3 经典力学 : 发展 经典力学发展阶段的成果是理论力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本节简介 7 位数学家: 雅科布 ( 第一 ) · 伯努利, 约翰 ( 第一 ) · 伯努利, 丹尼尔 ( 第一 ) · 伯努利,伐里农,欧拉 ( 也是物理学家 ) , 达朗贝尔 ( 也是力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音乐理论家 ) 和拉格朗日 ( 也是天文学家 ) ,还有位物理学家库伦。 3.1 雅科布 ( 第一 )· 伯努利 (Jacob (James) Bernoulli, 1654-1705) 雅科布 ( 第一 )· 伯努利 是位 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教授。他游历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 10 余年,与惠更斯和莱布尼兹等名家交流; 33 岁时 回瑞士后担任巴塞尔大学数学教授,教授实验物理和数学,直至去世。在 1703 年 发表的论文中, 他 尝试把静力学中的杠杠原理推广到动力学,提出了动量矩定理的思路。 3.2 约翰 ( 第一 )· 伯努利 (Johann (Jean, John) Bernoulli, 1667-1748) 约翰 ( 第一 )· 伯努利 是变分法的奠基人。他是 雅科布 ( 第一 ) · 伯努利 的弟弟。他 最初学医,同时研习数学,于 23 岁获医学硕士学位, 27 岁获得博士学位; 28 岁约翰担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数学教授。 10 年后约翰接替去世的哥哥雅各布接任巴塞尔大学数学教授;在 1717 年给 伐里农的信中,他定义了约束允许的虚速度,定义力在虚速度方向投影与虚速度的乘积为能量,给出平衡条件为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和为零。这已经非常接近虚位移原理的现代表述。 3.3 丹尼尔 ( 第一 ) · 伯努利 Daniel Bernoulli (1700-1782) 丹尼尔 ( 第一 ) · 伯努利 以流体力学的贡献著称。他是 约翰的次子 。他也是先学 医, 21 岁获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转向数学研究, 24 岁时被邀请到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 25 岁任圣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 33 岁起任巴塞尔大学解剖学、植物学和自然哲学教授。在 1726 年发表的论文中,他试图从更显然更直观的假设出发证明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在 1745 年发表的论文 中, 他 意识到内力和力矩为零,完成建立动量矩定理的关键一步。 3.4 伐里农 (Pierre Varignon, 1654-1722) 伐里农 初创了静力学的的理论体系。他先在耶稣学院学习神学和哲学,并在卡昂大学学习, 28 岁获得硕士学位; 29 岁成为牧师。他的《新力学纲要 ( Project d’une Nouvelle Mécanique , 1687) 》出版后受到学界重视,该书试图将微积分应用于牛顿的动力学; 34 岁时,他担任 马扎兰 学院数学教授; 50 岁时任法兰西学院数学教授。他的静力学研究成果总结于身后出版的《新力学或静力学 ( Nouvelle Mécanique ou Statique , 1725) 》。在该书中,他从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复合运动研究中受到启示,他对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做出科学的说明,并系统地应用该方法而不是以往所用的杠杆原理解决各种机械问题。他还进行实验研究,证明汇交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5 欧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现在所称的矢量动力学体系是欧拉 所建立。他 13 岁入 巴塞尔大学学习神学、哲学、希腊语和希伯来语, 17 岁年以比较笛卡尔和牛顿的哲学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 雅科布 ( 第一 ) · 伯努利曾给欧拉单独授课,并说服欧拉的父亲不再坚持让欧拉当牧师; 欧拉的第一项成功的科学研究是关于巴黎科学院所提出在船上装桅杆的有奖竞赛问题,以第二名而获得提名奖,虽然 20 岁的 他当时还没有见过装有桅杆的大船;在申请 巴塞尔大学物理学教授没有成功后, 20 岁时接受了圣彼得堡科学院的初级研究职位,先在医学部后到数学部; 24 岁成为物理学教授, 26 岁起担任数学部的负责人; 24 岁时年欧拉厌倦俄国不断的政局动荡而到柏林科学院就职数学部主任,期间圣彼得堡科学院仍给他部分薪俸; 59 岁时由于与普鲁士国王的性格冲突返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职,俄罗斯女王给他和他的 18 个家人 ( 他有 13 个孩子,其中 8 个在童年时夭折 ) 一套家具齐全的房子;他居住在圣彼得堡,直至去世。欧拉 28 岁右眼失明, 59 岁时左眼也失明,但仍凭记忆和心算从事研究。例如,在 1775 年,他平均每周发表一篇论文,包括后面提到的关于动量矩原理的重要力学论文。 在《力学或分析表述的运动科学 ( Mechanica sive Motus Scientia Analytice Exposit a, 1736) 》中 , 欧拉运用微积分把牛顿的动力学理论系统化和精确化 , 发展了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分析方法 , 提出了力的冲量概念。 《刚体运动理论 ( Theoria Motus Corporum Solidorum seu Rigidorum , 1765) 》总结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刚体动力学的基础; 在运动学方面,提出了刚体运动分解的思路,事实上也应用了运动参考系,给出了刚体转动的描述方法 ( 欧拉角 ) ;在动力学方面,有了动量矩定理的思想,引入惯性矩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实例,提出了刚体运动动力学方程 ( 欧拉方程 ) ,并求出一种特殊条件下的积分解。在 1775 年发表的论文中,欧拉将动量定理和动量矩定理并列为动力学基本原理。因此,基于动量和动量矩进行动力学系统建模的矢量力学方法现在称为牛顿 - 欧拉法。 3.6 达朗贝尔 (Jean le Rond d’Alembert, 1717-1783) 率先研究了受约束系统 达朗贝尔 是位贵族军官和作家的非婚生儿子,出生后被生母放置在巴黎圣 Jean le Rond 教堂台阶上;生父得知后安排一对玻璃工夫妻养育他,并资助 达朗贝尔在私立学校读书;生父在去世时留给他一笔年金。达朗贝尔 12 岁时进入马扎兰 学院 学校哲学、法律和艺术, 18 岁获学士学位;后又入法律学校学习两年, 21 岁成为律师; 达朗贝尔对医学和数学感兴趣, 22 岁开始发表论文;在几次失败的尝试后, 24 岁入选了巴黎科学院; 37 岁入选法兰西学院并从 55 岁起担任终身秘书。 在《论动力学 ( Traité de Dynamique , 1743) 》 (1758 年修订扩充 ) 中, 达朗贝尔研究了受约束物体的运动。他论证的基础是他所称的惯性力原理 ( 即牛顿第一定律 ) 、平衡原理和复合运动原理。关于复合运动,他认为运动是由初始运动和获得运动所合成,而初始运动又是由设定的运动和消失的运动所合成。有约束时,遇到约束前的运动包括不变的运动和消去的运动。他以单摆和复摆为例说明他的原理应用过程,还讨论了碰撞问题。达朗贝尔指出他的原理可以导出运动能量守恒,但没有系统的论证。拉格朗日认为达朗贝尔提出的原理可以把动力学问题转化为静力学问题求解。因此在动力学教材达朗贝尔原理往往以动静法的形式出现,虽然该原理其实有更广泛的内涵。 3.7 库伦 (Charles Augustin Coulomb, 1736-1806) 提出了摩擦力的基本模型 库伦 曾在马扎兰学院学习,并 23 岁时进入梅济耶尔军校。 25 岁毕业后从事海岸地图绘制。 28 岁起领导要塞建设,历时 8 年。 38 岁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1781 年,法国科学院有奖竞赛题目是与海军机械如滑轮、绞盘和斜面相关的摩擦规律和绳索刚度的实验研究。 库伦关于摩擦的实验研究论文获奖。他给出摩擦机制的一种解释,并把实验结果概括为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比例,并将这个结论应用于斜面上的平衡问题。 3.8 分析力学的奠基人---- 拉格朗日 (Joseph Louis Lagrange, 1736-1813) 拉格朗日 在都灵学院学习法律,最偏爱的科目是拉丁语;后来对物理和数学问题感兴趣;由于发展变分法解决最速降线问题而受到欧拉的称赞, 18 岁担任都灵炮兵学院的几何学教授; 21 岁时创建都灵科学学会,后成为都灵皇家科学院; 30 岁时接替欧拉成为柏林科学院数学部主任; 51 岁到巴黎法国科学院任职; 1794 年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成立,他是第一位分析学教授; 1795 年巴黎高等师范成立,他担任数学主任并讲授初等数学课程。拉格朗日的主要力学成功总结于《分析力学 ( Mécanique Analytique , 1788) 》中,该书从 1754 年研究变分法时就开始设想, 直到 1782 年才基本完稿, 1788 年才出版, 1811 年修订并于 1816 年再版, 1853-1855 年间又补充进一些没有发表的结果而成为标准版本,英译本 1996 年出版。在该书中,拉格朗日完全用分析方法研究力学,“全书没有一张图”;引入了描述系统状态的独立参数即广义坐标;从变分原理出发建立受约束系统平衡和运动方程,所得到两类一般形式的运动方程,现在分别称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并且证明了动量原理、动量矩原理和动能原理都是所得到普遍形式方程的特例。该书还借助滑轮系统论证了虚位移原理,提出约束解除原理,并给出多自由度系统线性振动的基本理论。 从以上叙述可知,在经典力学发展阶段做出主要贡献的主要是数学家。在解决力学问题的同时,发展需要的数学方法。当时的主流观点有两种, 达朗贝尔认为力学应该是数学家的主要兴趣,拉格朗日则说爱好分析的人会高兴地看到力学变成它的一个分支。两种观点异曲同工,都使得数学和力学密切结合,物理原理比较清晰的力学分支有了基本完善的数学结构。 4 经典力学 : 成熟 本节简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潘索,数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科学家科里奥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哈密尔顿,物理学家 傅科。 4.1 潘索 (Louis Poinsot, 1777-1859) 完成了刚体静力学的理论体系 潘索 17 岁进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学习, 20 岁转入国立桥梁公路学院学习;因为发现对数学感兴趣,他放弃了土建工程专业, 27 岁至 32 岁担任中学数学教师; 32 岁时他成为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分析和力学助教授; 1813 年,他进入法国科学院数学部,接替去世的拉格朗日。在《静力学原理 ( Eléments de Statique , 1803) 》中, 潘索 首次提出力偶的概念并讨论力偶的合成与分解,提出力系简化和平衡的系统理论,明确定义了约束并提出解除约束原理。 潘索用纯几何方法研究刚体运动。在 《物体转动的新理论 ( Theorie Nouvelle de la Rotation des Corps , 1834) 》中,用惯性椭球表示惯性矩,说明绕质心自由转动的刚体等价于惯性椭球在一固定平面上的无滑动滚动,还引入本体极迹和空间极迹的概念。 4.2 科里奥利 (Gustave Gaspard Coriolis, 1792-1843) 对相对运动有原创性贡献 科里奥利 16 岁进入巴黎综合工科学校学习,后转入国立桥梁公路学院并获得工程学位; 24 岁至 37 岁间担任巴黎综合工科学校的数学教师; 1929 年制造技艺中心学校成立,他任物理学教授; 40 岁时任国立桥梁公路学院应用数学教授。 1835 年 他发现物体在转动参考系中运动时会受到一种不同于离心力的惯性力作用,这种惯性力现在称为科里奥利惯性力或科里奥利效应,相应的加速度称为科里奥利加速度。在他的著作《机械效率计算 ( Calcul de l'Effet des Machines , 1829, 1844) 》和《论固体力学 ( Traité de la Mécanique des Corps Solides , 1844) 》中,他澄清了 功的概念,给出动能定理和虚位移原理的现代表述。 4.3 哈密尔顿 (William Rowan Hamilton, 1805-1865) 对分析力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哈密尔顿 在 14 岁前便掌握 10 余种语言而被誉为“神童”; 18 岁时他以第一名考入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就读期间,不仅多次取得古典文学和数学课考试的最高荣誉,而且还发表了科学论文; 1827 年都柏林大学的天文学教授职位空缺公开招聘时,大学理事会拒绝了 6 名其他申请者选择了不曾申请的仅 22 岁的 哈密尔顿;按惯例,他同时兼任爱尔兰皇家天文官,负责邓辛克天文台工作。哈密尔顿对分析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834 年和 1835 年发表的两篇论文中。哈密尔顿以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作为独立变量处理动力学方程,导出具有某种对称性的一阶方程组,这类方程现在称为哈密尔顿正则方程。他还引入系统动能与势能差的积分为作用量,真实运动使该作用量取驻值。这一结果现在被称为哈密尔顿变分原理。 4.4 傅科 (Jean-Bertrand-L é on Foucault, 1819-1868) 基于相对运动理论用实验证实地球的转动 傅科 曾入大学学医,因为晕血而辍学,为医用显微镜课程的教授做助手; 26 岁时接替该教授成为《争论杂志》的科学编辑; 36 岁时被任命为巴黎皇家天文台的物理学家,该职位专门为他而设。 1851 年,他用 67 米 长钢丝悬挂 28 千克铁球构成的单摆实验证明摆平面存在转动,从而说明地球自转。演示地球自转的单摆后来称为傅科摆。 1852 年他又设计了陀螺仪,能更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该陀螺仪被称为傅科陀螺仪。 5 结束语 从上述叙述可以归纳出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历史发展几条主线上的重要人物:矢量静力学:阿基米德 - 斯梯芬 - 伐里农 - 潘索;分析静力学 ( 虚位移原理 ) :斯梯芬 - 伽利略 - 约翰 ( 第一 ) · 伯努利 - 拉格朗日;运动学:伽利略 - 惠更斯 - 欧拉 - 科里奥利;矢量动力学:伽利略 - 惠更斯 - 牛顿 - 雅科布 ( 第一 ) · 伯努利 - 丹尼尔 ( 第一 ) · 伯努利 - 欧拉 - 达朗贝尔;动力学的能量方法:惠更斯 - 莱布尼兹 - 拉格朗日 - 科里奥利 - 哈密尔顿。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对力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通常并不认为是力学家。这是因为直到上世纪初近代力学形成,力学才从物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参考文献 理工科非力学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试行 )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5 Mach E. The Science of Mechanics: 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Account of Its Development .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Duhem P M M. The Evolution of Mechanics . Sijhoff Noordhoff, 1980 Dugas R. A History of Mechanics . Routledge Kegan Paul, 1955 Truesdell C.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Mechanics . Springer, 1968. 武际可 . 力学史 . 重庆出版社 , 2000. 武际可 . 力学史杂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0 发表于: 力学与实践 , 2012, 34 (3): 70-74
个人分类: 往事钩沉|8420 次阅读|5 个评论
莫斯科的街心景观:雕像
热度 1 jianxu 2012-6-25 21:09
雕像能够极大地增加一座城市的艺术气息,反映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但 雕像的人物一定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名人 ,包括文学家、军事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他们的贡献与名气可以大到人类,小到本市。看来雕像要成为受人关注的地标或者景观,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人物本身的历史价值与知名度;二是雕像本身的艺术水平,能否反映人物的“精气神”和当事人年代的背景(如苦难、战争、变革等等);三是周边环境的衬托,如基础( matrix )广场的大小,周边建筑的高矮甚至颜色等。 触景生情,想来想去,自己居住的城市好像也没有什么像样、有特色的雕像。也就没有什么 unique 和 special 的。 说穿了还是缺少名人。倒是觉得可以给张学良将军雕一个。 他的贡献一是放弃小军阀的利益,易帜归顺中央,促进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二是,后来的兵谏抗日。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齐名的文学泰斗。为了写作辞掉自己的工作。位于“围城”外的西面大街处。 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雕像。 卡尔 × 马克思。坐落在红场北面、莫斯科大剧院对过的革命广场。好像是这里仅有雕像的外国人。 列宁的雕像很有特点,把领袖的风度体现得淋漓尽致。爱思考、有思想的大脑,喜欢叉腰。迎风后摆的风衣, 让人联想到,革命者或者改革者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与决心。 二战英雄朱可夫元帅,曾率领苏军攻克柏林。似乎当时在苏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斯大林,是实际上的军事最高军事统帅。著有著名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赫鲁晓夫时期曾任国防部长。 国难见英雄 ! 相关链接 莫斯科相信什么? 走进克里姆林宫 莫斯科地铁:地下艺术殿堂
个人分类: 海外见闻|8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毛泽东不是历史罪人,那是什么?
热度 19 slideicy 2012-1-11 15:57
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8831do=blogid=526208 黑体是我写的,其它的见上述链接 科学网公开发表/转载毛泽东是历史罪人的文章,令人震惊!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6945do=blogid=523539 。由此我想到了两点: 1.毛的功过是非,应由历史学家系统评论和阐述呢,还是阿猫阿狗都可以妄断,并在主流媒体大放厥词? 主流媒体,你做梦吧?科学网啥时候主流了?评价历史人物,需要学位,职称还是啥子? 2.如果西方政客媒体再次抨击中国没有言论自由,那些把事情已做到了极致的中国人,你还会有什么新的花样呢? 你认为有言论自由?私下言说可以,你到主流媒体试试,注意,网络可不是主流媒体? 你可以办报吗?可以结社吗? 当然理论上有这个可能。 本博文本无意探讨毛,他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伟人!只是震惊于今日之媒体,困惑于无常的小人心态。 何为小人?指老百姓? 后记:静下来数一数,中国有英雄吗? 有民族的脊梁吗?至少在现在的中国人的心目中没有。中国不是缺少英雄,而是缺少英雄的民众基础。这样下去,国家民族还能有希望吗? 就这样发展没有希望,原因另说。 美国可谓是一个精英社会,但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对英雄的敬仰可谓到了极致,大到对历任总统的敬仰,小到对退役军人的敬仰。当然也敬仰像Helen Keller, Steven Jobs等等这样的人,这是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缺乏的。 对钱的崇拜,狂妄和虚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道德沦丧,可悲啊! 这种美国精神,头一次听说。 美国之幸,就在于它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新闻媒体,他们给民众以正确的导向,使民族走健康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知识分子,你没有责任吗? 有责任,但这样的环境是怎么造就的呢? 建国前整风,建国后的运动一坨一坨的 后记2:对于毛泽东,只从几件事实看,我觉得他无愧为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抗日战争,小日本怕他,恨他;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人怕他,恨他;中苏较量包括珍宝岛事件,俄国人怕他,恨他;中印战争,印度人怕他,恨他;狗汉奸们,怕他,恨他!建国后,高瞻远瞩,勒紧裤腰带搞两弹一星,让西方列强胆寒,几十年不敢再来践踏中国!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有谁可比?中华民族大英雄的桂冠,舍他其谁?现在,不少人编造历史,造谣中伤毛泽东,居心叵测,令人气愤!这些人中,估计其中不乏汉奸的徒子徒孙(也可能不是嫡系), 或者是被西方收买豢养的犬类。 只说一点,日本怕毛啊? 也太扯了,他打了几个鬼子啊?这年头如果还相信毛新宇博士辛辛苦苦考证出来的,他爷爷领导了抗日,也太没水准了。 郑重申明:本人提倡言论自由,中国现在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靠舆论监督,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反对捏造事实,往别人身上泼脏水!特别是往为中华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身上泼! 对于那些瞎起哄,想通过贬低领袖人物来抬高自己的人,觉得自己更聪敏更高尚的人,我想奉劝,你省省吧! 义正词严啊,有点象喊口号!除了gongdang的历史书,你还是多看看的好。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835 次阅读|44 个评论
【台湾行】宋美龄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2-1-7 07:38
  在台湾的几天之旅,给我各个方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宝岛的自然风光,日月潭迷茫的白雾,还有关于国民党,关于台湾人物的此此彼彼。   在沿途的大巴里,除了唱了一次歌,看了一部王宝强的《人在囧途》的电影,还看了一部“正面”描述宋美龄的纪录片。   我们过于习惯脸谱化一个历史人物,于是,曾国藩由中兴名臣到刽子手,由封建官僚到可以和“窦燕山”齐名的好家长,一个人就脸谱化了很多次,而每次都是展示或强调其一面,于是,他好像给量子化了的,我们每个阶段只知道他的一副脸孔。   太平天国也一样。   当然,蒋宋美龄女士也摆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她是中国内战排名靠前的战犯之一,她是穷奢极欲的,在抗日期间在美国花钱几百万美元,而那个时代的美元价值几何我想大家都能够知道,她在某些时刻也是贤妻,所以才不顾危险去西安事变后的张学良处给老公送衣服并斡旋。   这部纪录片里有几个地方我有点兴趣,一是纪录片制作者的口吻,只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超然,当然,台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政治转型,做到客观或叙述者角度的客观已经有了环境上的可能;二是里面对于宋美龄一生高潮时分和坎坷经历的评述。   里面说到宋整个一生的高潮部分是宋抗战期间在美国国会的讲演,她用她那带有美国地方口音的英语娴熟地将中国政治对于抗战的理解传达给了更多美国人。纪录片播放了几段她当时讲演的实况,我看着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英文能够说到让美国动容到这样的地步也确实是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当然,她个人独特的身份(第一夫人)也帮助她赢得了这样的荣耀,而并非纯是她本人的魅力所导致的。   宋美龄的讲演是多次的,连续的,且在美国的多个城市。作为美国人,也许也乐见一个曾经在美国受过完整教育的东方女子登台美国讲演的最高殿堂。她优雅的风度和娴熟的英文,讲演技巧加身份地位,都造就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女人,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个可以代表中国出访美国的女人,除了宋美龄女士,似乎不可能再有第二个人选。   纪录片里还提到我之前就已经知道的一个细节,当罗斯福和宋美龄就民主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罗问道对于反对派的态度,宋当时做了一个优美的砍头动作,回头罗斯福感慨道:宋女士虽然是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很西方做派,但是和那张脸孔无法西化一样,她的思想完全是东方的。对于民主的理解和真正民主的概念是如此不同。   宋的父亲宋耀如先生是受洗的基督徒,而对于教会来说,用东方人去东方传教当然效果要好得多,宋基于多个因素,还是回来到东方,在上海落脚,继续他的生意和传教事业,并因此被四处寻找奥援的孙中山等结识并成为朋友。我个人倾向于相信,宋美龄女士的思想其实更多还是来自于这个不中不洋,但是更有中国底蕴的家庭里的熏陶,即便距离哈佛大学很近的韦斯利学院几年的熏陶依然无法使其改变这个底蕴。   待续......
个人分类: 人论|2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曹操后人探究
MedXia 2011-12-28 21:31
这两天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曹操后人的曹氏族群的研究在新闻里广泛转载。因为我妈妈姓曹,且外公家所在的村名即叫曹家埭,几乎每户人家都姓曹,我下载了文章了解了情况,想看看是否跟曹操有关。我从小就知道在浙江萧山,有两个地方曹姓聚居(另外一个是曹家桥)。文章中的图和附表都提到了萧山,从基因分析结果看,所测的人并不是曹操后人。 可惜文章只提到了萧山,没有再往下细分。到底采用了萧山哪个地方族人的样本,这些细节还需要向作者询问,看看是否真的跟曹操无缘。过年回家的时候也能够向长辈们介绍一下。 这个研究蛮有意思,对历史人物后人的溯源归宗都有意义。不知道李辉教授他们会不会对其他宗族进行研究呢?
41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海泛舟 读博偶得:对历史人物的臧否是学者最不失真的自画像
pww1380 2011-8-13 19:57
网海泛舟 读博偶得:对历史人物的臧否是学者最不失真的自画像 杨文祥 武之彰先生的《大江大海騙了你 - 關於龔德柏》是一篇很值得一读的博文佳作。 (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205499-2.html?time=1313212583#comments17362273 ) 读罢武先生的这篇佳作倏然间领悟了这样一个道理: 臧否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务须基于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秉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 对于历史人物作出学术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考察和考验评价者的学术功力和学术道德的过程 。 因人废言、因言废人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的这种品评历史人物的做法,在学术交流不畅,学术自由不足和学术争鸣不充分的形势下 有可能风行一时,但绝不可能经受住严谨的学术诘问和长久的历史检验 。 严谨的学术诘问和长久的历史检验不但会使被评价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真相大白,同时也将无情地暴露出玩忽学术嘲弄历史的人的固陋与狭隘。 因此,真正的史学大家绝不该仅仅是史料专家,必须同时又是经得住学术诘问和历史检验的思想大师、精神导师和道德楷模。因为在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臧否的同时,专司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之神就在冥冥之中通过你自己的手,为你画出了一幅完全不失真的自画像,而这幅自画像就是历史对你的学术研究和生平作为所做出的最具权威性的科学评价和历史鉴定。
个人分类: 天地悠悠(Lasting Forever Heaven and Earth)|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共更加客观坦诚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xupeiyang 2011-5-7 20:19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07/c_121389394.htm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1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菊花的名字
wangproject 2011-3-1 20:43
[转载]菊花的名字
  看菊展,赏之品之,发现众“菊仙”的名字意韵超凡,形象贴切。这些绝妙的菊花题名,虽不是诗句,却如诗般地赋予欣赏者以美感和激情。笔者观赏之余,摘录一些佳句,以增加读者的赏菊雅趣。   以花色命名:白色菊花被称之为“银丝串珠”、“空谷清泉”、“珠帘飞瀑”、“月涌江流”;黄色的有:“黄莺出谷”、“混金狮子”、“沉香托桂”;绿色的有:“平洒绿燕”、“绿阳春”、“绿柳垂阴”、“春水绿波”;白色微绿的称“玉蟹冰盘”;红色中夹白的叫“枫叶芦花”,红白绿三色的名为“三色牡丹”、“绿衣红裳”等等。   以花瓣命名:“惊风芙蓉”、“飞龙舞爪”、“松林挂雪”、“落花飞絮”、“香罗带”、“老翁白发”、“金铃阁”等等。   以花形命名:如松针形的“白松针”;毛刺形的“金毛棘”;托桂形的“金盘托桂”;莲座形的“黄石公”;球形的“金碧辉煌”等等。也有以历史人物和故事命名的:如“出师表”、“龙城飞将”、“木兰换妆”、“龙图阁”、“白西厢”、“嫦娥奔月”、“湘妃鼓瑟”等等。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蕴含一串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的联想。   还有以景色命名的:如“幽谷残霞”、“平湖秋月”、“太白积露”、“潇湘夜雨”、“春江月色”、“细雨寒沙”、“夕阳松阴”、“风清月白”、“柳浪闻莺”、“断桥残雪”、“黄鹤楼”等等,让人在观花之时,融入大自然。   此外,尚有一种依据色、瓣、朵综合成“韵”而命名的,叫“醉荷”,取其似荷非荷,极似微醉之人,飘洒无羁;又如“醉舞杨妃”,取其色粉红,瓣肥厚,形多姿,极似历史故事中的杨贵妃带醉曼舞。   总之,菊花的艺名甚多,皆富有诗情画意,雅俗共赏,比喻贴切,引人遐思。(安徽省天长市纪委宣金祥) (责任编辑:李晓东)
个人分类: 雅俗共赏|40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鞅变法的法学意义
Zhanglincn 2010-10-24 21:48
古老的中国在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 年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战国时代,战国的发展兴亡为今日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例。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在战国这个纷争不断的时代,国家的存亡让致用之学成为天下显学,让变法图强之举成为立国之本,然而在今天看来,很是模糊的历史人物又活生生出现在今天改革的洪流之中,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场景在今天却如此贴切和生动! 改革为何?何为改革?改革重任何人可当? 在千年以前就有一个依法治国的强臣,他通彻变法的精髓,明晰法律的本质,今天,在我们这些俗人反复挑剔的眼里,他竟是何等的一个先知圣贤!伟大啊,一个在几千年前就熠熠生辉的人格在今天还依然能照亮我等愚钝的心田,让人明透中国改革未来之希望所在。商鞅,君子也,有士之高品,有贤之大才,唯公无私,投身变法,成就大秦统一的基业,虽身首异处而不悔,明知赴死而不退,从容就刑,虽死犹生,令人赞叹!卫鞅为人之一生,痛快也! 试想,今天可有此等血性之人、磊落丈夫为变法改革舍弃自己,成就强国,虽历险途而不惧,处高位而不浊,处心积虑为国改革谋政。卫鞅的光芒,经过再漫长的历史也无法被掩盖,经过多少代世人的评判也无法被诋毁。虽然卫鞅变法开始人言”法家冷酷“,虽然变法后来”秦国灭亡“,但那恰恰不是变法精神的冷酷和灭亡,却是法的大大的温情和永生,人生于世,总有高过自己生命意义的东西存在! 来吧,贫贱的挣扎,困苦的卑微,底层的软弱,是法给了人平等的尊严,是渴望平等的人给了商鞅永久的怀念! 商鞅,变法吧!
个人分类: 人文历史|4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兼谈对毛泽东的评价
周可真 2010-8-9 18:54
发表评论人: QFL 批判毛的错误不等于反毛、贬毛、或反毛泽东思想,但后三者却肯定会抹杀毛的丰功伟绩的。 反过来,不容许他人谈论毛的错误,动辄就上纲上线者,既不是实事求是,也不是真正地尊重毛。 总之,目前,评价毛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更何况,好多评价者和捍卫者的本身态度就不正确。 博主回复 : 评价历史人物应运用历史学方法,针对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及其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实际作用和产生的历史影响来进行评价。 毛主要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和哲学家,而不是像李白那样主要是一位诗人,也不是象鲁迅那样主要是一位反思历史和批判现实的杂文作家,更不是像雷锋那样主要是一位道德楷模,因此,对毛的评价,主要应从他在中国现当代史上在军事、政治和哲学上的表现及其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实际作用和产生的历史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如实的考察和客观的评价。 魔鬼或“魔鬼的代言人”之类的概念是属于宗教神学概念,是以一定的宗教伦理标准对某种存在物的道德评判。把这类概念运用于对毛的评价,这完全是把毛当作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一种存在物来加以宗教伦理的道德评判。这种道德评判的潜台词就是: 像毛这样的历史人物本来是应该成为宗教神学意义上与魔鬼相反对的“天使”或“神圣”的,而其实际表现却表明他不是“天使”或“神圣”,而是魔鬼。 对毛做出这样一种在宗教伦理上具有彻底否定意义的道德判断,这与“文革”中对毛的神化和崇拜完全是出于同一种思维方式——与科学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的神学思维方式,是这种神学思维的两个不同极端的现象形态。
个人分类: 马克思主义|3569 次阅读|3 个评论
敬畏/崇拜/欣赏一个人,最好先了解他
qlms 2010-7-12 19:41
大千世界,英雄辈出。风流人物受到别人的欣赏、崇拜抑或敬畏,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大浪淘沙,清浊自见。有人名传千古至今仍被传颂,有人荣耀一时随即如海中浪花。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可以照出来一个人的原形。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历史评价的当代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您崇拜的时候,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免得最后发现自己竟然是出于无知才崇拜。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下面简单举几个吧。 最近的一个例子,那自然是唐骏。学历门事件拷问了唐骏做人的诚信,也让这厮一直强调的先做人,后做事的格言成为笑谈,自然让很多唐粉们很失望。其实这事也怨唐粉们,谁让你不先了解就盲目崇拜呢! 再远一点的例子,那就是文革,今天科学网有两篇文章讨论文革,一个是旅美科学工作者智宇和陈昂夫妇教育博客上的《 红卫兵暴力革命的动因 哈佛大学文革课程读书报告 》,文章是其儿子在哈佛大学二年级时的课程作业。另外一篇是王铮老师的文章《 红卫兵为什么奉行暴力兼补充陈昂博友介绍的观点 》。文革十年,并不遥远,很多当事人还在。孰是孰非,争论依然激烈。原因何在?自然是很多事情并没有公开,亲身经历的当事人,也只能根据自己身边的事情来做推测。我想等慢慢一些档案公布了之后,大家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文革的风云变幻,自然有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 科学网最近一段时期,争论比较多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评价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的英明自然不用多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也基本得到所有各方人物的认可。比较难的是,如何评价他老人家的过,却是个难题!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晚年犯过错误,而且邓小平同志用七三开来给功过定性,也是大家基本能接受的。比较难的是,更具体的一点的认识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没人去做,没法去做,也许是现阶段没有必要去做。但对于毛主席无限崇拜的人,应该多读读关于毛主席评价的书,不仅要读读大陆出版的,也要读读港台出版的,还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从多个角度认识一下,可能看的更全面,崇拜起来也更理直气壮一些。 对于近代史上风云人物们的评价,抑或是鄙视或者崇拜,建议都要多了解一下。比如对蒋经国的评价,过去我所见到的所有的书中的介绍,都把他看做蒋家王朝的代言人,或者国民党反动派之类的评语。后来读了一些港台出版的介绍其经历和工作的书,才知道这个人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可能在台湾人民眼中和大陆人眼中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有一样的地位。在王永庆葬礼上,郭台铭按照中国传统礼节行了磕头大礼,后来接受采访时说,除了家族之外的人,我只对两个人行过磕头大礼,他指的另外一个,就是蒋经国。 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还是希望,崇拜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多了解一下,以免贻笑大方,闹出笑话。 当然,这里说去了解一个人,并不是只去找一个的缺点,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想都是瑕不掩瑜的。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崇拜一个人,而去刻意拔高一个人,比如北大的研究熊猫的专家吕植老师在北大获得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在美国作为博士后工作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没有必要非说吕老师在国外获得学位,具有国际视野云云。其实在我看来,作为研究熊猫的专家,中国具有最好的条件,吕老师的水平,应该就代表了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 另外,就是崇拜一个人的时候,千万不要把他 / 她当做一个神来看待。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都不是天外来客,人的这点事,都差不多,七情六欲都是有的。就算吕植老师这样的大自然的守望者,也曾经恋爱过。这点,从唐师曾的博客或者所写的书中,都很容易找到,我就不做连接了。而且,在百度百科的词条--吕植一词中的人物介绍'栏目,最后一句话就是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的初恋女友。 对科学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有感而发。事情太多,文笔不好,以至文章组织散漫,大家凑合看吧。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41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