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寻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方舟子评科学网推荐的寻正奇文《不仅仅是测序》
zbt92 2013-12-12 07:18
方舟子评科学网推荐的寻正奇文 11 19:47:17] 字号: 大 中 小   财务分析师寻正(廖俊林)恶补了几天分子生物学,摇身一变自称“生物化学内行”,居然也写起了关于DNA测序的“科普”文章来攻击我,而且还被号称面向中国科学家的网站推荐到头条。对此人不懂装懂的骗人、害人“科普”,此前我已揭露过很多次了,既然科学网对其“科普”如此看重,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个速成生物化学家是怎么“科普”测序的。   【寻正:《新华每日电讯》这样写道,桑格在1955年测了蛋白质的序,三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他又在1977年测了DNA的序,三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两个“三年”显得很有气势,然而却是错的,当然不阅读原始文献或者说从未阅读过相关的原始或者二手文献,只是在网络上乱抄抄错的。】   错在哪里呢?寻正说,桑格在1953年完成的是牛胰岛素测序,而1955年完成的是牛胰岛素结构测定,所以我说“错”了。且慢,我在文章中是怎么说的?“1955年,桑格测定了第一种蛋白质(牛胰岛素)的序列和结构,3年后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中的“结构”两字被寻正化身疯狗给吃了?   【寻正:在桑格攻克DNA测序难关的同时,也有人采用他先前的强攻方式,用化学降解、片段分析与拼图的方式完成了DNA测序,但二者就思路与应用前景而言,不可同日而语,这是为什么桑格获得了诺贝尔奖而另外的同时发明DNA测序的人却被忽略的原因。】 与桑格分享诺贝尔奖的,是差不多同时发明化学测序法的吉尔伯特,寻正想把诺贝尔奖的历史给改了?化学测序法在早期用得很多,后来虽然很少用,但是在我读博士的年代,碰到某些序列特别、难以用桑格准确测序的片段,还不得不用它。   【寻正:在DNA复制反应中加入一种双脱氧核苷酸(ddA、ddT、ddG、ddC),那么DNA合成的产品就会随机地终止对应编码的位置,桑格再用电泳把DNA复制链加以分离,就确定了相应的核苷酸位置。要准确读出四种编码的相对位置,桑格还得要同时进行四种反应,每一种反应加入不同的双脱氧核苷酸,同时终止反应,再把反应结果使用同一电压进行电泳,跑出四个并列的条带,然后可以逐个阅读DNA上的编码。】   按寻正的说法,桑格测序法要做都添加了双脱氧核苷酸的两次反应。这真是让做过桑格测序法的任何人都会看得莫名其妙,怎么双脱氧核苷酸还要用两次?那第二次是什么反应能保证“准确读出四种编码的相对位置”?显然寻正在恶补桑格测序法的时候补出了问题了。我猜测是因为在桑格测序法中,加了双脱氧核苷酸的溶液被称为“终止混合物”(Termination Mix),于是他望文生义以为那是来终止整个反应的,于是以为为了终止反应还得再加一次双脱氧核苷酸。他不明白,此处的“终止”指的是用来终止一次复制,而不是终止反应,要终止反应很简单,加上电泳负载缓冲液就可以了。寻正没做过测序,可能连别人做的都没看过,哪知道这些细节?于是在那里浮想联翩:“要准确读出四种编码的相对位置,桑格还得要同时进行四种反应……”   然后寻正从英文维基的DNA Sequencing条目“编译”了一段DNA测序仪的发展历史,据此认定我本人只在生化课程中做过手工测序:   【寻正:回到《新华每日电讯》的科普上来,一位1990年才入学学生化的博士生居然宣称自己从阅读桑格最初采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测序胶获得了极大的满足,难道其所在大学在成本已经因为自动化测序而极大地降低的1990年代的中后期仍然坚守着放射线的阵地?那可是傻到了极点,一是这样的科研申请不会因为成本被批准,二是进入1990年代,研究者对放射线的警惕跟现在已经差不多了。该文作者可能只是在生化课程中做过手工测序的试验,在试验课中,老师当然只给一个DNA片段来手工测序加深印象,学生依此窥破了自然界的奥秘,实在是意外之喜。】   我大量地做测序是在1991~1994这几年,在寻正口中这竟然成了“1990年代的中后期”。在我读博士的时候,虽然自动测序仪已经有了,但是仍然很昂贵,最初系里没有,后来有了整个系也就那么一台,需要排队,把样品送过去可能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才给结果,所以大家仍然宁愿自己测序,因为第二天就能出结果了。只要在90年代早中期在分子实验室呆过的,都知道当时手工测序非常普遍。寻正说“研究者对放射线的警惕跟现在已经差不多了”,这也是从未进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无稽之谈。即使在现在,测序用到的放射性同位素S35,哪个实验室不敢用了?我们实验室1992年发了一篇《Nature》论文,发表的是普遍转录因子RAP74基因序列,里面的每个核苷酸序列,都是我们实验室手工测定的,我在其中挂了名,原因也是因为参与了测序,难道靠的是生化课程的实验?我大概是1994年起才开始送样本去做自动测序,但是有时为了尽快知道结果,仍然自己做测序。   【寻正:《新华每日电讯》的编辑很明显又愚蠢了一回,因为作者在该文中自己就提出了引物的问题,引物是化学合成的已知核苷酸序列,按文章中的说法,桑格才发明了测序,引物又怎么会有已知序列了?作者自己就觉得无法自圆其说,还专门解释了一大堆,说测序要把待测序列插入已知序列中——但是,那另外已知序列又是从哪里来的?作者科唬的本质由此而知,他不懂DNA测序,更不懂桑格的工作。桑格进行他的DNA新法测序时,科学家已经通过蛮办法测定了一些DNA序列,还通过RNA聚合酶获取对应的RNA片段测序,从而推测出对应DNA序列,当然,更好用的是用限制性内切酶直接在DNA上切取一段做引物,你不需要知道引物序列,事实上,当初桑格大多用的就是这个笨办法。引物有好有坏,好的引物有许多条件,这是为什么现在测序都要设计引物,而在桑格发明之初,他还没有选择引物的条件。】   寻正质问到:那另外已知序列又是从哪里来的?其实我在文中对此回答得清清楚楚:“你可能会奇怪,还没测序呢,怎么知道引物的序列?这是因为要测序的DNA是用分子克隆技术插进载体DNA中的,载体DNA的序列是已知的,可以根据载体DNA序列设计引物,最后测序的结果实际上是前面有一段载体DNA序列,后面才是我们要的DNA序列。”哪一点他看不明白?因为他不懂什么叫载体DNA?在早期,人工合成引物不容易,所以采用取内切性限制酶片段当引物的方法。等到能轻易人工合成引物了,谁还用那种笨方法?   【寻正:该作者重复了多年前一个让人笑掉牙的错误,他认为DNA复制就是DNA聚合酶从染色体DNA链最远端慢条斯理地一个一个硷基地复制,直到另一端,如果以这种方式复制,细胞分裂一次需要数月乃至数年。】   我在哪个地方提到这种复制方式?寻正真得了妄想症了?   一个没有上过一门分子生物学课程,没有进过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没有做过一次测序的财务分析师,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分子生物学专家,以为靠恶补几天、半懂不懂读几篇文献就能比谁都懂测序,嘲笑起亲手跑过几十块测序胶的生物化学博士不懂测序、只在生化课做过测序,这本来就是很滑稽的一件事。而科学网推荐这种不懂装懂的骗人“科普”,就更滑稽了,难道他们办的是伪科学网?难道他们以为国内的分子生物学家都死光了?这也告诉我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不是靠恶补几天就能搞懂,就能不懂装懂出来吓人的,即使你是天才,更不要说智商很低如寻正之流。
2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寻正:法国人转基因玉米毒性实验阅读指南
热度 1 蒋高明 2013-12-1 11:41
关心法国科学家转基因论文被撤稿事件的网友,可以仔细读读该文的分析。这篇文章就发在科学网,是一年之前的事了。法国人转基因玉米毒性实验阅读指南 精选 已有 3586 次阅读 2012-9-27 19:30 |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玉米 转基因 法国人 Seralini 曾庆平 毒理实验 统计学 显著性 偏见 肿瘤 探索性实验 样本 寻正 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全面关注中国人以及“世界顶尖科学家”针对法国人Seralini等人转基因玉米毒性实验的批评,更没有看到曾庆平老师打击法国人长期实验,力捧中国人短期实验的壮举,由于友人关注此事,我专门写了一篇分析,最终还被科学网精选,因此我稍微关注了一下,不由得 被滚烫的战火吓了一跳 。 谁说法国人实验无懈可击了?谁又那么大胆指责曾老师读不懂法国人科学报告了?我不得而知,但滚烫的战火还是让我感受到几分热意,毕竟我公开维护过法国人的研究而贬斥过中国朱雅西等人的研究。 首先,我批评中国人一轰而上带着利益倾向恶评法国人Seralini等人的报告,并不等于我认为法国人的研究无懈可击地完美。Seralini等的报告有两大缺点,一是可读性不强,二是统计分析做得不到位,后者曾庆平老师正确地指出来了。这二者某种程度上是相关的,如何做统计分析,往往决定了作者如何表述其发现。 原文的图表由于信息量大,而作者没有刻意考虑受众的需要,使之不易理解,容易被误解。转基因玉米有防癌效果原来并非方舟子这种科学的二百五才会得出的结论,包括正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曾庆平老师也会有,还理直气壮地宣称读懂了原图,还要继续接受媒体的采访,把这种谬论传播开去。那就产生一种需要,需要全面地评估法国人的发现,用更易懂的方式把Seralini等人的报告展示出来。我在此进行此类尝试。 我们逐个图表评述,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表1. 本研究设计与现有的研究设计以及非强制的法定管理机构推荐设计的比较 这个表格表示作者在实验设计中参考了现有最佳设计以及法定管理部门推荐的设计,与之对比,有两个显著亮点:一是长期喂养达到两年,二是针对实验动物的监测更为详尽。中国学者或者中国学者代表“世界顶尖学者”针对此研究的对照组的吹毛求疵式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朱雅西等人针对每一剂量转基因玉米都设立了对照组,而其结果就起码证明了这些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从另一角度支持了只设一个对照组是有道理的,节约了成本。 接下来我们看图1. 动物的死亡率: 这里左边的是雄性动物,右边的是雌性动物,最上边的是转基因玉米,中间的是转基因玉米施加了农达(Roundup)培育的玉米,最下边的是在饲料中加入三种浓度的农达。大图表示的是死亡率,图中粗实线是33%或者最高的农达浓度,而虚线是对照组,其它两组是不同粗细的实线,在图中不易于区分。在大图的最右边有一个对照组寿命区间,垂直的实竖线为平均寿命,而虚竖线则是标准误。 怎么读这些图呢?以雌鼠转基因玉米组(右上)图为例,在接近300天时,22%的组迎来了第一只鼠的死亡,在大约500天时又有一只鼠死亡,其曲线在这里再拐一次;33%的组在接近400天死亡一只鼠,很快又死了两只鼠,所以看到两个急拐;对照组在接近550天有了第一只鼠的死亡,而11%的组则在接近650天才有第一只鼠的死亡。在雌鼠可以明显看到实验组的鼠比对照组死亡更早更快,而雄鼠效果在农达组不明显,在转基因玉米加农达组明显,而单纯转基因组不那么明显。 在每一幅大图中,有一幅小图,显示的是大鼠死亡原因,白色表示未死亡,黑色表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灰色表示自然死亡(即非肿瘤性死亡)。对比大图小图可知,死亡的截止时间为对照组寿命期。又以右上图的雌鼠转基因玉米组为例,在对照组有2只鼠因肿瘤死亡,在11%组有2只,而自然死亡1只,在22%组有6只,而自然死亡1只,在33%组有4只因肿瘤死亡。 很明显,无论是雄鼠,还是雌鼠,实验组因为肿瘤而死亡的鼠显著多于对照组。Seralini等人的一个失误是没有做统计分析,为什么呢?因为样本太小,每组只有10只鼠,死亡率差别最大也不过40%,在组样本只有10的情况下不会有统计学显著性。我们以雌鼠的最大差别为例,对照组2/10,实验组22%组6/10(也可用6/9,自然死亡让因变量具有不确定性),那么费氏(Fisher’s)确切概率计算p值为0.170;又同样地对待雄鼠,对照组0/10,实验组22%转基因加农达组3/10,那么费氏确切概率计算p值为0.211。 很明显,Seralini等人没有做统计对比是藏拙,因为样本太小而做这种统计对比没有意义。在批评者欢呼之前,我还要指出,根据Seralini等人的图估计的数据,换一种分析方法,比如生存率分析,则雌性22%转基因玉米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显著性,p=0.040。 现在我们来看图2.动物肿瘤数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曾庆平老师可能仍然糊涂着的概念,Non-regressive Tumor,曾老师译为“非退化性肿瘤”,这是什么玩意儿啊?这就是肿瘤。在肿瘤学中,由于部分肿瘤(癌)会自消(Regression自愈),这主要发生在比较小的肿瘤,比如乳腺癌中,如果凭现代高科技比如乳腺照相发现的早期癌肿,可能超过1/5会自消,没有任何治疗,或者治疗手段不足以杀死癌细胞时,人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把癌细胞给消灭了,癌瘤自然地消失了。癌肿的体积大了,自消的可能性呈几何组数递减。本研究中用了摸得到(Palpable)一词,摸得到的肿瘤,就几乎完全不可能自消(概率一般低于10万分之一),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言的肿瘤,在普通人的概念中,肿瘤是不会自消的,因此,我们用不着这么麻烦,处处要用“非自消性肿瘤”这个专业词汇。 该图的小图表示发现肿瘤数量,其中黑色表示大的肿瘤,即摸得到的肿瘤,更精确地说,在雄性肿瘤直径在20毫米以上,在雌性则为17.5毫米以上——这不是说研究者在搞性别歧视,而是在两种性别中发现的最小的大肿瘤。摸不着的是如何发现的呢?记住,所有的大鼠在实验结束时是要杀死,用显微镜检查组织器官的,在尸检时就会发现在体外摸不着的内脏的小肿瘤,所以文章中特地称之为小的内脏肿瘤。 那么大图表示的是什么呢?大图表示是摸得到的大肿瘤的发生时间,跟此前图1类似,其横轴是时间,竖轴是大肿瘤的个数。总的趋势很明显,在实验组出现大肿瘤的次数以及出现时间要早于对照组。以右上图为例,在240天左右,转基因玉米22%组即出现了大肿瘤,而对照组要等到430天左右才出现第一例大肿瘤。由于同一只鼠可以出现多个肿瘤,所以肿瘤数可以超过动物样本数。 图2的小图具有欺骗性,叠加图让读者易于误会这三种肿瘤状态(大肿瘤、小肿瘤、肿瘤转移)是可以叠加的。这三种状态相当于西瓜、李子、与西瓜籽儿。现在发表文章有篇幅压力,作者为了尽可能性呈递信息,把不应当叠加的叠加在一起了,但显然作者并不认为这些状态具有可加和性,故而其大图集中对比大肿瘤的发生数与发生时间。分辨苹果与梨子的不可加和性是统计学基本功,方舟子不懂不奇怪,曾庆平老师战斗在科研第一线,居然也跳入此陷阱,是怪基本功太差,还是洋鬼子太恶劣,居然无意挖了这么一个坑? 由于Seralini等人选择的数据汇报方式,使得直接对比三种肿瘤状态十分困难,我们不能象前面那样从图中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要意识到,这里有两个分析单元(Unit of Analysis),一是动物,二是肿瘤数,要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必须确切地知道每一只鼠对应的肿瘤数。肿瘤发生率的统计模型更为复杂,也不可能从图中提取数据分析。但我们凭观察可以估计,从大肿瘤数而言,可能凭每组10只的样本量达不统计比较的显著性,而如果同时考虑发生时间,则会有统计显著性。 在表2提供了更多更详尽的关于病变的统计 这一表格依次统计了雄鼠的肝、肝消化道管道、以及慢性进行性肾病,而在雌鼠则统计了乳腺肿瘤、乳腺病变、以及垂体病变。这个表格在括号内的数据是累及鼠只数,所以有了两级分析单元的数据,起码可以在鼠只数这个分析单元上进行统计分析。 以肿瘤为例,雌鼠乳腺发生肿瘤在对照组为5只,而实验组为6-10只。其中达到10只均发生肿瘤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显著性,p=0.033,其它组没有显著性。由于在不同浓度之间未观察到量效的反应,可以假定实验组效果相似,因此,可以合并所有实验组以克服样本小的缺陷,那么,对照组为5/10,实验组为72/90发生乳腺肿瘤,确切概率p值为0.047,而皮尔森卡方p值为0.032。也就是说,从肿瘤发生率上说,即使不考虑发生的时间关系,实验组有增加的患肿瘤风险也具有统计上的确定性。 在原文的图4与表3中还有更多的数据显示实验组的异常,并且作者进行了复杂的统计分析。 针对图3、图4、与表3,批评者的争议甚少涉及,本身也属于支持性的资料,在此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探索性的研究 在讨论到Seralini等人的研究时,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样本量太小,导致看到的明显的毒性作用都无法得到统计学支持,比如肝病变,在对照组为2/10,如果要达到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得有8/10这么大效应!如果我们要强求统计分析的显著性,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叫停所有的毒性分析研究了,因为这么强的毒性,往往不用正规的动物实验就能观察到。 为什么科学家又要进行这种小样本的动物实验呢?为什么法定管理机构也推荐10只动物作为标准样本大小呢?原来研究还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探索性的研究(Exploratory Study),二是确定性的研究(Definitive Study)。 当我们处于对研究话题完全无知的状态时,我们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比如毒性实验中,我们不知道具体毒性是什么,更谈不上估计毒性大小了,这时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就致关重要。探索性的实验是在寻找线索,而非确定因果关系,所以通样采用小样本,为的是控制成本。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是在寻找转基因玉米的潜在毒性,而不是确定转基因玉米是否的确引起了肿瘤,统计分析的缺乏,实际上无伤大雅——即使是可以下确定性统计学结论,这种单一的孤立的实验仍然不足为凭,确认相应的因果关系。 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探索性的研究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叫定性研究(Qualitative Study),不但没有统计学,可能连数据统计也没有,但你不能凭此否认探索性研究的科学价值。相反,某些探索性研究,尤其是这种毒性实验,在样本量明显不足的时候,依赖统计学结论就是忽悠与欺骗,研究者的结论应当更多地依靠对实验参数的病理生理学解释,而非简单地因为缺乏统计显著性而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同。 有了探索性研究,我们知道转基因玉米可以引起乳腺癌,然后我们专门设计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实验就叫确定性实验。由于有了探索性研究给出的参数,比如自然发生乳腺癌为50%左右,而转基因玉米可以增加净风险30%,那么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来确定性地判断转基因玉米与乳腺癌的关系,凭探索性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估计需要的样本量达到每组45只鼠。 研究问题 法国研究的批评者应当牢记,Seralini等人的研究并不回答所有的问题,他们在试图判断转基因玉米是否安全,这一判断只涉及转基因玉米是否有潜在的致病性,而非确定的致病性。他们的研究表明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肿瘤,就观察到的数据而言,是不安全的,这并没有跨出数据所提示的结论,因为涉及食品安全,我们是宁可错估而不错失的。 批评法国研究者,请不要跨越探索性研究的前提要求探索性研究解决确定性研究的问题。 结论 Seralini等人的研究报告的确存在统计分析不足的情况,但无伤大雅。从研究呈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判断,如果作者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不少安全性指标上的差异也会具有统计学确定性的。Seralini等人的研究有力地质疑了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 批评者针对探索性的实验要求确定性的结论是带着严重偏见的,这种偏见导致了即使是值得尊敬的学者也失了方寸。方舟子说Seralini等人的数据表明转基因玉米对肿瘤发生有保护作用是因为无知,这种无知对科学研究影响不大,因为他毕竟只能遥远地制造无意义的噪声。而活跃在一线的研究人员也鹦鹉学舌,那就值得警惕了。更可笑的是,曾庆平老师指责Seralini等人未进行统计结论,并且代为进行了统计估计,认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并无不同,一转身,就重复起方舟子的无知论调,指责该实验结果有吃转基因玉米多的比吃得少的更少肿瘤。Seralini等人的数据“不洽”在可理解范围内,但曾庆平老师的逻辑不洽则不在。 急欲批评法国研究者,你们真把这一篇论文读懂了吗?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1834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原知趣
热度 1 fs007 2013-11-23 14:48
寻正 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邀请,我于该网开设《科原知趣》科普专栏。我的科普文章会定期在该专栏发表,根据协议,我的博客转载这些文章会延后一周,关注我的科普的读者可至该网先睹为快。 我在博客上发表文章若未注明一般允许转载,但该专栏文章根据协议不许可,欲转载者必须获得我与《纽约时报》中文网的同意。 在我的专栏文章发表之时,我一般会在博客上发布内容介绍。 科原知趣专栏取意于在科学的原野中因为知识而获得人生乐趣。取科原而非科苑,盖因科学总是涉及未知,虽有错落有致的胜景,但总体而言,是一望无际的的原野。知趣者,也取意于人需知趣之意,不知趣的人,往往亵渎、怠慢、曲解科学,我的科普偶有棱角,敢直面不知趣者,故而有知趣的深意。 我的《科原知趣》专栏侧重于科学知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欢迎我的“皇家读者”(Royal Readers)提供写作建议。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33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寻正:正确面对法国研究的国外批评
蒋高明 2012-10-1 00:34
这篇文章科学网不会推荐的,这里特向读者推荐,请参考。 正确面对法国研究的国外批评 已有 115 次阅读 2012-9-29 20:42 |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 | 系统分类: 科普集锦 | 关键词:法国 Seralini 转基因 玉米 毒性实验 专家 统计学 安全性 量效关系 大白鼠 寻正 当我写了《冷眼旁观》一文之后,认为自己这次讨论转基因可以结束了,没有更多需要说的了。一位读者要我留意 科学网2012年9月22日的新闻 ,新闻报道Seralini等人的研究在国外备受质疑。 由于中国人在科学上极度不自信,崇洋媚外的态度很明显,再加上刻意偏向性的报道,这种新闻的意义就变得十分复杂。我就进一步针对这些国外批评进行点评,让人们知道我之前谈及的转基因的疯狂并不局限于国内。 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发表之前,Seralini等人已经把相关研究结果传给媒体了,但要求记者签置保密协议。对此,其批评者认为这是Seralini等人屏蔽批评者与同行评议,《科学》杂志也曾对此进行报道。如果你发表过学术文章,就明白这些批评者某种程度的阴险与无耻,因为大多数杂志对文章发表有新颖性的要求,在文章发表前,不得在媒体公开细节——由于学术会议的需要,在学术会议上提前公开结果是允许的。Seralini等人的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Seralini等人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要进行同行评议,指责Seralini等人回避同行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在文章发表之后,这些批评者就马上获得了文章的全部。这此批评集中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在媒体爆光之后,媒体没有同时报道批评者的声音——这一批评更是无理,因为媒体是否同时采访批评者,决定权并不在Seralini等人。 最有趣的是,这些批评者指责媒体报道不公正之时,他们在他们掌握的媒体中针对Seralini等人的研究进行攻击时,也从来没有加入被攻击者的回应。 我们来分析一些经典的批评: 一、Seralini等人没有揭示利益倾向。 这些批评者又持有典型的两重标准,他们所谓的揭示利益倾向无非是要求Seralini等人自证自己持反转基因观点,从而使得该研究带有反转倾向。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学术杂志针对利益倾向有着严格的定义,这一定义从未要求学者揭示自己的观点倾向——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利益倾向了。 如果我们把这一要求应用于支持转基因者的论文、研究、以及评议时,他们真的就会惨不忍睹。以《新华国际》的报道中的热拉尔·帕斯卡尔(Gerard Pascal)为例,他是哪方圣贤呢?他是一个毒理学家,曾为国立农业研究院的转基因专家,参与了审批相关转基因产品,而现在他担任了食品公司的顾问——这是方舟子可能一直回避承认的所谓“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一类的角色。 帕斯卡尔在恶评Seralini等人时会揭示自己的利益倾向吗?不会,尽管从现实利益上说,唯有他们才有因为自己观点而获利的可能。反转并不能为观点持有者带来现实利益,这是批评者们无聊指责的软肋(阿溪里脚跟)。 二、样本不够 我嘲笑了中国拥转派对样本吹毛求疵的批评。帕斯卡尔等人也重复着这一论调。帕斯卡尔等人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引以为据的绝大多数证明转基因安全的研究样本不比这多,而法定管理机构的推荐样本量也是每组10鼠。这些科学家动辄指责Seralini等人的研究统计分析不到家,而他们的统计知识却不到家:小样本结论不安全远比小样本结论转基因安全更为可靠。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些科学家昏了头。 三、大白鼠不适当 帕斯卡尔说Seralini等人的研究用鼠“容易自然罹患乳腺癌”,这人大概正是方舟子所言的“老糊涂”了——他忘了他审批通过的那些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大多用的正是这种鼠! 中国的曾庆平老师也跟着糊涂,那些肿瘤是老化造成的,当然是老化造成的——问题是为什么实验组老化更快?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这是有对照的研究,没有人对对照组也有的基础水平的肿瘤感兴趣,大家感兴趣是实验组跟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你再愚蠢,也不会认为那是“老化”这个共同机制造成的。 事实上,实验用的大白鼠在寿命期间极大地仿真了人类病理发展状态,对照组跟人类女性在寿命期内发生乳腺癌水平相当。有医学研究常识即知,这种鼠并非易于患癌的鼠。 四、该实验没有提供食谱信息 这种说法跟老鼠易于罹患乳腺癌是一样的,即使没有提供相关信息,也可能是限于发表文章篇幅要求所致,这种阴险的暗示作者隐藏了关键信息是无理批评。即使老鼠食谱中有致癌因素——我们现实生活中恐怕也从未少了致癌因素,在有对照组的前提下,我们感兴趣的不是基础肿瘤发生率,而增加的肿瘤风险。有了对照组,这种指责就是无事生非。 五、研究者拒绝提供原始数据 这是《新华国际》未揭示而在国外有着较高分贝的声音之一。对此,读者应当有一些背景知识,在2004年孟山都(Monsanto)向欧盟申请MON863的批文,绿色和平组织即要求孟山都公示其相关安全性研究的原始数据,孟山都拒绝了!绿色和平组织随后在德国发起诉讼,法庭下令孟山都公示原始数据,孟山都才提供了相关数据的。Seralini等人随后针对孟山都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研究,先后发表过两篇论文,认为转基因食品导致了动物的病理生理学上的改变——这是Seralini等人设计此次实验的根本原因,通过对孟山都自己实验的分析,他们认为长期实验可能更能证明转基因食品的毒性作用。 本研究的资助者之一,CRIIGEN的创立者,欧洲议员Corrine Lepage这样评述,Seralini教授致力公开原始资料,以激发真正的科学探讨,但等着孟山都迈出第一步。孟山都在德国被法庭强迫公开了一项实验的原始资料,但其大部分的研究原始资料还不是公众可以接触得到的。 谁在拒绝提供原始资料? 不仅仅是原始资料的问题,孟山都由于拥有转基因种子的“版权”专利,得不到它的同意,要进行独立的毒性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Seralini等人此次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绕过了孟山都的专利障碍而获得了独立研究的机会【注1】。 六、该实验违背了动物伦理 【注2】 这大概是最为无理的指责了,如果进行长期喂养实验,就会涉及产生肿瘤如果处理的问题,在人或者鼠的寿命期内,发生肿瘤是必然的,因此,该实验针对肿瘤过大,很明显威胁到生命时,采取安乐死。通过了伦理委员会审查的实验计划(Protocol)要求在肿瘤超过体重25%,体重丧失超过25%,大出血以及其它相似情形时针对实验动物安乐死。如果这样对动物太残酷,那么这些批评者有什么样的建议呢?没有,反正就不反对你把实验组长了过大肿瘤的照片出示出来。 七、实验组发生肿瘤符合“历史常态”(Historical Norms) 【注2】 实际上,这个论点某种程度反应了短期饲喂实验以及许多专家判断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思维定势,即使实验组有所不同,他们看了具体数据之后,说,这些数值仍然在正常范围内,而所谓的正常范围,通常指95%的可信区间,往往是很大的。由于短期实验通常采用每组10只鼠,统计分析样本量过小,很难发现“统计学异常”,即使有所发现,也“符合历史常态”,这种赤裸裸的倾向性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出来,真是转了理性基因的疯狂。 如果“历史常态”是判断标准,那还要对照组干什么?“历史常态”就是“强词夺理”。 八、实验组有统计巧合 【注2】 佛罗里达大学生物学教授凯文·福尔塔的观点折射的是同样的观点,其原话是“观察到的(实验组效应)可能是样本量过小而在鼠群中正常发生的乳腺肿瘤发生的各种变化”,其实这就是说,如果随便抽10只鼠,总会抽到平均发生乳腺肿瘤过高的样本。 这一批评广泛地见于某他批评者,比如伦敦大学的山德斯(Tom Sanders)说该研究是a statistical fishing trip(一次统计钓鱼之旅)。Fishing(统计钓鱼)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多次比较,由于数据的离散趋势,如果进行多次比较,研究总会发现少数的统计学异常。在统计学中,针对同时进行多次的比较,要求进行I类错误(即Alpha)较正。 当实验中只有一个对照组,而实验组达到9个时,这种批评有定的道理,因为我们抽一个对照组,再抽多个实验验组,基于随机效应或者说组平均值的自然离散趋势,的确会有比对照组高的组。然而,这样的批评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就争议中关注的乳腺肿瘤而言,所有的实验组都比对照组后果要差,那是一个随机现象、统计巧合吗?读者请自己判断。 在这里这些批评者再次忽略了探索性研究的要义,Seralini等人并不需要证明乳腺肿瘤跟转基因玉米之间的必然关系,而只需要证明这二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就足以说明转基因玉米的不安全。而孟山都及其支持者们需要证明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才需要证明乳腺肿瘤跟转基因玉米之间不存在关系。而后者,才需要这些苛责的批评者口中所需要样本量。 九、缺乏量效关系 在Seralini等人的研究,一个比较显著的现象就是缺乏量效关系,并不存在明显的吃了转基因玉米越多,后果越严重的关系。量效关系的缺乏给研究因素与后果之间的明确关系蒙上一层不确定性。如果存在量效关系,那么我们可以用更肯定的语气,比如用May(较有可能),取代Might(有可能)来说明转基因玉米跟肿瘤之间的关系。 缺乏量效关系的批评估计是批评者能发出来的唯一有效的反击。我们应当正视这个问题,对该研究的结论持有所保留的态度。然而,诚如我此前的分析,量效关系的缺乏作者给出了完全可以接受的解释(Perfectly acceptable),超过最大效应就没有边际效应了,在生物学中很普遍。可接受的解释并非完美的解释,进一步的研究应当试图澄清这一现象。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Seralini等人象不少拥转批评者明示或者暗示的那样,试图伪造数据反转,他们极有可能编造好明显的量效关系以获得有力的质疑转基因玉米安全性的证据,而不是这样留下一个明显的破绽。对于一个探索性的研究责备求全充分体现了拥转派科学家的利益倾向性。 十、转基因吃得多的后果比吃得少的好 我一度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发明,实际上外国拥转专家也是如此,这些批评者一方面指责样本太小,没有差异,另一方面却不妨碍他们指责该研究中转基因吃得多的后果比吃得少的好。到底他们是学中国人的舌,还是中国拥转派过足了方舟子式的写作瘾,一船搬到另一船? 总结 中国拥转派的疯狂只是世界性的疯狂的中国版,这些所谓的外国专家的质疑也多是无事生非之举,屁股决定脑袋。 有了利益倾向的学者也会厚颜无耻,符合自己观点的,小样本也可以,原始数据保密也必要,一旦跟自己观点相左,就变成了不可接受的“伪科学”了。 Seralini等人的研究并非确定性的研究,我们不能因之结论转基因玉米肯定会导致大鼠发生肿瘤,或者缩短其寿命,这样的结论需要更多的样本更大的确定性研究来证实。 Seralini等人的研究足以证实转基因玉米可能导致大鼠生长适应性降低,包括导致肿瘤发生率增加。当然,这些结果也可能是某些未明因素造成的,转基因玉米本身可能是安全的。基于这一研究,我们可以结论转基因玉米目前看来是不安全的,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是“危房”。 Seralini的研究在没有重复研究证伪之前,表明现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验证模式是不安全的,90天的饲养实验远远不能称之为长期实验,达不到验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要求。 注: 【1】见Lepage反驳有关指责: http://www.campaignforrealfarming.org/2012/09/corrine-lepage-mep-and-founder-of-criigen-speaks-out-against-seralinis-critics/ 【2】见 http://academicsreview.org/2012/09/scientists-smell-a-rat-in-fraudulent-study/ 【3】见 http://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dn22287-study-linking-gm-crops-and-cancer-questioned.html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9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搜狐微博开通
热度 2 fs007 2011-11-30 09:20
寻正 我接受邀请开通了搜狐微博, 欢迎到搜狐交流 。 搜狐微博已经有人占据“寻正”这一笔名,因此,我在搜狐改称为“循正”,跟以前一样,简为遵循正道之义,与循证偕音,取自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搜狐博客: http://xunzhengxz.blog.sohu.com 初上搜狐,如果大家有什么建议与小常识分享,不胜感激。 2011.11.29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3557 次阅读|2 个评论
方舟子和寻正:这个决斗我喜欢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10-18 15:30
  今天,看到科学网上的寻正(廖俊林)兄写了一篇新博文《杰佛逊的爱国科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98060 ),看到题目时我就心里一乐,好像方舟子刚刚写过一篇类似的科普文章嘛。   回头再翻新语丝,果然,《杰斐逊的化石》( http://xys5.dxiong.com/xys/netters/Fang-Zhouzi/xinhua/jefferson.txt )赫然还在列呢.   老方的新语丝俺们是每周必上的,里面至少会有几个东西还算好玩,加上一些揭露类的文章,更添好玩性。   看完寻正兄的文章,发现其实和老方科普的是一回事,就更乐了。   俺觉得,两个论敌之间的决斗用这个方式比较好一些,很多时候,俩人决斗,其他人都没有任何收益,除了洒狗血(大漠孤魂语)带来的瞬间的刺激感外,真正的收获是没有的。   而两人同唱一首歌、同写一篇文则不然,外人能够从中获得知识,而且不同的科普作家风格不同,给人带来的感受也就相异,那么,也许会诱发大家更多的思索。   这样斗!我赞成!
个人分类: 人论|4342 次阅读|12 个评论
Root-Bernstein 是位艾滋病毒否认者
热度 7 Amsel 2011-8-7 12:27
  近来被反方舟子人士撺掇到反方运动中来的方舟子母校教授Robert ("Bob") Root-Bernstein (被寻正翻译成“卢伯斯顿”,被刘实翻译成“根伯”,标准翻译应该是鲁特-伯恩斯坦),是位艾滋病毒否认者。所谓艾滋病毒(HIV)否认者,按照中文维基的介绍(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6%BB%8B%E7%97%85%E9%87%8D%E4%BC%B0%E8%BF%90%E5%8A%A8 )是: 他们以很多形式提出质疑,可以大致表述如下: HIV不存在; HIV是一种无害的逆转录酶病毒; HIV确实存在,并可能引起艾滋病,但是没有证实; HIV确实存在,但是不会引起艾滋病:是其他的因素引发艾滋病的; HIV确实存在,但是不会引起艾滋病:艾滋病不是传染病; HIV确实存在,但是不会引起艾滋病:是其他的传染因素和非传染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艾滋病的; HIV确实存在,并可能引起艾滋病,但是必须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药物引起的; 艾滋病不存在; 艾滋病不过是由腐败的药物公司、科学家和医生提出的骗人的幌子。 这些声明通常受到并引发来自很多科学社区的抵制、挑战和敌意,他们把艾滋病否认主义人士称为是不顾有关HIV在艾滋病中起作用的证据,并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通过他们的持续活动威胁公共卫生。否认主义者则认为当前基于HIV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只会导致不精确的诊断、心理恐惧、毒性治疗以及一系列的公共资源的浪费。这场源于1980年代并持续到现在的争论已经引起了双方相互的敌对情绪。   Root-Bernstein在英文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Root-Bernstein )上的条目被称为艾滋病毒否认者,其观点是上述第6或第7条。    Root-Bernstein本人是搞科学哲学的,而对艾滋病却采纳和宣传这样非主流的观点,所以让人对其信誉不得不持保留意见;他能够被一位挑战生物学主流的刘实推入一场自己无法清楚了解背景的中国人的争执,其言论和推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更让人起疑。不过和常见的非主流人士一样,他会有足够的精力介入这个事件。 (附:“否认者”(denier 或者denialist)在科学-社会问题上是一种极负面的指责,所以在全球变暖争论双方中,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争论话题,在此不论。)
个人分类: 杂谈|43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苟活着”的方舟子夫妇:不是一样人,不进一家门。
热度 11 XiaoCG 2011-4-11 03:11
寻正:“方舟子”的这个,剽窃的比较通俗,清晰。识字就能看懂。 寻正微薄 做事要认真,咱们再来一个清晰版本的。方舟子剽窃WHO相关中文材料爆光于众,看这位剽客如何借抹黑寻正而逃避其抄剽事实的。此人跨语言剽窃你们有不看或者看不懂英文的借口,这中文该看得懂吧?当然,智力被方舟子劫持了时,又当别论。更详细内容见: http://sinaurl.cn/h5eA36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以下是白字秀才和虹桥科教论坛诸位网友检查发现的方舟子老婆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的海量抄袭。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50447select=forum=1 刘菊花硕士论文的最后一小节是抄袭易凯资本CEO王冉的一篇文章中的文字 刘记者所谓做了点点修饰。有趣的是,在抄袭时,刘记者连王总的一个漏字错误也copy过去. 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易凯资本CEO王冉的一篇文章 iamback (325字节) 04/10 14:52 (150611) 刘女士的论文,大段大段地引用别人原文,对于那些 iamback (130字节) 04/10 15:11 (150621) 社科院好歹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没想到竟这么水。 柯华 (179字节) 04/10 18:11 (150652) 不想再找了,累死,每个意思。用我楼下一句话已经概括了。 (无内容) menkanqing (0字节) 04/10 18:19 (150656) 基本都是这样:有引号,都是引的;没引号,都是抄的 menkanqing (1509字节) 04/10 16:17 (150631) 同是菊花文第4页,下一段,也就是这一节的最后一段。 menkanqing (912字节) 04/10 16:30 (150632) 第5页第一段,即第二节第一段来源 menkanqing (823字节) 04/10 16:40 (150633) 第二节第二段,这个贼逗 menkanqing (144字节) 04/10 17:22 (150637) 第5页第三段,即第二节第三段来源 menkanqing (553字节) 04/10 16:54 (150634) 第5页第4段,即第二节第4段,三无,照抄自 menkanqing (808字节) 04/10 20:58 (150681) 第5页第5段,即第二节第5段,三无,来源于 menkanqing (1526字节) 04/10 21:04 (150682) 第6页第1段,即第二节第6段,三无,来源于 menkanqing (764字节) 04/10 21:07 (150683) 第6页第2段,抄得有意思,基本来源于 menkanqing (374字节) 04/11 00:32 (150708) 第6页第3段,也就是整个第二节的最后一段 menkanqing (855字节) 04/11 00:37 (150711) 菊花文,第13页,整段照抄 menkanqing (1304字节) 04/10 17:49 (150646) 菊花文,14页中间段落直至15页第一段,基本来源 menkanqing (1827字节) 04/10 18:00 (150650) 这里面又是连错一起抄,没经过勘误哦 menkanqing (131字节) 04/11 01:30 (150721) 以下只找三无(无标注文献、无引号、无勘误)段落 menkanqing (1023字节) 04/10 18:50 (150662) 菊花文第22页第一段来源,有删减 menkanqing (821字节) 04/10 19:06 (150664) 第22页第二段来源 menkanqing (820字节) 04/10 19:17 (150666) 这个也是抄袭的论文 星探 (150字节) 04/10 20:09 (150674) 第25页,第一段,谁抄的谁不清楚,有可能来源于纸媒 menkanqing (503字节) 04/10 19:25 (150668) 硕士论文全文40%?这不不可想象符合任何规定。 cruiser2009 (28字节) 04/10 15:35 (150626) 送分
8146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严正申明
热度 4 fs007 2011-3-5 11:52
寻正 方舟子被我揭发不但抄袭英文,他还抄袭中文。我尽管对方舟子的无耻比常人有更多的心理准备,但我还是低估了方舟子的不要脸程度。方舟子日前针对我的爆光宣称: 这是在我知道《南都周刊》是谣言小报之前他们约我写的,文中已写明资料来源是世界卫生组织,雷同文字属非特异性叙述。郭宇宽与其如此拐弯抹角想抹黑我,不如请执行传谣主编许庆亮西门不暗宣布该约稿是抄袭算了。用同样办法我也可证明该刊御用医学家寻正的所有‘医学科普’都是抄袭的。 方舟子在我出手揭露他的无耻、抄袭、以及在科学上不懂装懂之后,恨我入骨,无时无刻不想报仇。如果方舟子能抓到寻正的抄袭,恐怕新语丝集团又要开庆祝大会了,批判寻正的材料会堆得山高。事实上如何呢? 方舟子抓过我三次错,一次是无知到把维基上关于泻湖的中文写法重复一遍,自以为抓了寻正一个错,结果被我彻底地修理了一番,原来是语文状元没搞懂汉字的合理用法!另一次则是方舟子在麻疹疫苗上抄到了美国CDC的信息卡上,以为信息卡上的内容就是科学的绝对权威,见我在麻疹免疫上说的跟信息卡不一样,就无知地以为我犯了大错,却暴露了自己的无知;方舟子另外一次闹抓错的笑话是关于食疗,我倡导合理科学的食疗,想不到松鼠会几个所谓的“医学科普专家”,乃至于营养学博士,居然对现代医学与营养学的基本规范与功能缺乏基本知识,跑来嘲笑我,方舟子于是跟风也以为我犯了错,结果又跟着松鼠会的几位丢人大侠被我教训,我数次撰写关于食疗的科普,让他们无地自容。 如果方舟子能找到寻正的抄袭,哪怕是一段话,一小段话,方舟子都可能会大张旗鼓地批判,然而,方舟子及其狗们无论多么努力,迄今为止,他们的搜查记录是零。很简单,我在跟方舟子翻脸之前,甚少写科普,写了数百上千篇文章,只有两三篇科普,那是看到方舟子拙劣的科普为间接地纠正他而写的。在我开始嘲笑方舟子的抄袭与科普上胡说八道之后,我才开始大量地写科普,方舟子的狗们动不动狂吠,不抄袭科普没法写了,我用自己写的大量科普教育他们,写科普是完全用不着抄袭的! 我从未抄袭过么?那也未必,但很遗憾,我抄袭的东西,方舟子及其狗们是看不到的。在我初到美国读书时,尚不完全明白写作规范,英文表达能力不强,有时会照搬别人的一句话而不加引号(但仍会注明参考文献),我被同学告知,如果连续四个词(句意群)雷同,就存在剽窃嫌疑。从此,我脑海中就有这个深刻印象,我除了直接引用,绝不会照搬或者复述别人的大量词句。 一个抄袭与否,要看其人的教养。抄袭,是缺乏教养的表现。我曾经在语文考试中也得过作文的满分,不过,大部分时间,我的作文很差劲,别人会模仿,会无病呻吟,我不会,因此,我的作文被人欣赏时,得过满分,但大部分时候不为人所欣赏,因此,我习惯于在极格的边缘挣扎。尽管如此,我不觉得羞愧,我写的,就敢署上自己名没有并发症。 方舟子的无耻,世所罕见,他跑进别人的菜园做了贼,偷窃了东西,随后被人揭发,他从别人的菜园直起腰来,振振有词地说,“哈!这颗菜是 非特异性大白菜 !怎么能算偷呢?”偷东西被人抓获,居然宣称所偷之物是公共财产,自己偷得理所应当!做贼爆光就当强盗。这就是中国的“正义”人物?那些评委,一个个瞎了狗眼。 方舟子如此无耻,还兼任了道德委员会主任,在许多人眼目中还是行为模范,其变偷窃为强盗的逻辑说不定还会为许多用心不良的人采用。本人虽然在科普上只做了小小贡献,但知识主权产权意识还是有的,本人的任何作品,拒绝被 非特异性 :我的所用描述,除非特别注明,均属自创,抄袭者强盗者一律止步,不得任意将之划为公产并以此名侵占,违者必将追究道德或(及)法律责任。 面对方舟子赤裸裸的谣言,什么寻正发表的科普也存在 非特异性现象 ,对此我对方舟子深感同情,剽客沦落到这一步,他的防卫手段已经不多了。对于相信剽客的污蔑之言的,我严重鄙视,智力退化到这种程度,可以回老妈怀中吃奶了。方舟子放出如此毫无根据的谣言,说明了他是多么的绝望(Desperate),只能寄希望于这种下作的手法转移视线,行为人很易理解的,因此,我丝毫不觉得愤怒。但继他之后传谣或者信谣者,则不在可以理解之列。 面对方舟子的黔驴技穷与困兽犹斗的窘境下放出来的谣言,我只有一言相告,如果方舟子有同样办法证明寻正存在抄袭,继别人之后进行 非特异性 的表述,那么,请啊,我都揭露你老婆跟你互剽了,你怎么还那么客气?不是篇篇如此吗,那不费力地揭发一篇出来嘛!方舟子在我面前只有做缩头乌龟的命,因此,我也就不进一步挑战你了,免得浪费表情。 方舟子在造我的谣的时候,还在继续为自己的剽窃打马虎眼,好象他剽窃的时候还跟主人家打过招呼一样。我也在这里不客气地指出来,让方舟子知道自己的所谓科学是多么的无知,所谓的逻辑是多么的破烂。在方舟子原文中看不到任何迹象他将抄剽的文字归功于世界卫生组织,但在他实际归功世界卫生组织时,他会傻乎乎地犯错,比如他宣称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1.25亿人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石棉,每年至少有9万人死于石棉相关疾病。” 实际上,这两个估计都不是世界卫生组织做的,而是世界卫生组织引用的相关文献估计的,其中三篇文献中的一篇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收集过,但按贯例,那亦不算世界卫生组织的功劳。 做了婊子,不要在我面前来竖牌坊,跟着婊子转的龟公之流,更不要跟我讲道德,我对此过敏。再次申明,我的任何作品,可以转载,但不允许被“非特异性地”剽窃。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366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我晋级了!歌唱。
热度 1 fs007 2011-2-18 11:45
方舟子团伙太搞笑了,我记得不久前他们列排榜我排得很后面的嘛,怎么三秋不到,就自动晋级了,现在居然成了季军-探花。看看方舟子的下流招数,实在太让人不耻了,什么玩意儿,就只能造谣中伤了么?这类货色,居然动不动跑我面前卖弄道德正义。 本人从未声称自已是什么“美国医学专家”,倒是方舟子给自己戴过不少什么“生物医学专家”,“打假斗士”这类的自己远远配不上的帽子!方舟子在医学上极其无知,笑话百出,多次被我揭露,从开始辩解,到再也不敢出声,这种玩意儿,居然敢宣称打我屁股,正所谓没有更不要脸的,只有最不要脸的货色。方舟子已经沦落到靠单纯制造谎言打击对手的地步了。关于高血压食疗与麻疹免疫,呵呵,方舟子就是跌在这上面的,被我痛斥,换一个稍有羞耻感的人,早已内伤住院了,居然方舟子把这两件事当作他打我的屁股的证据,方舟子的无耻,无人能及。我以前嘲笑他“一人顶一万人”,看来还是有根据的,一万个无耻的人脸皮加起来,未必有他的厚! 附:  “方学家”排行榜   “方学”,得名于方舟子本人的戏言,主要指的是系统研究和攻击方舟子的 学问,“方学家”指的是那些认真从事方学事业的人们,他们致力于“研究”方 舟子的个人经历,精心包装宣传各种诋毁方舟子的谣言。当中一些人已默认了 “方学家”称谓。   1、亦明(葛莘,曾在美国教中文,回国假装美国副教授,发明并推销“解 酒大力丸”)   亦明多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身攻 击方舟子的事业之中,撰写了洋洋洒洒上百万字“方学”材料,一举了奠定了他 在“方学”界的崇高地位。   代表作有《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像写给情人的)、《方舟 子Y传》(书名不给力啊)、《方舟子恶斗肖传国始末》等等,眼睁睁看着自己 的谎言被一个个委员会否定,看着方舟子三次得到其所“抄袭”的《科学》杂志 正面报道,还看着2010年《自然》杂志子刊年度人物和中国正义人物授予方舟子, 哥不甘心啊。   他或许要念叨:你放心吧,哥从来不会认错的!我一定会回来的!   卖力指数:★★★★★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2、昏教授(肖传国,华中科大“锤子教授”,肖氏反射弧第一骗子)   他能“混”进“方学”界,首先还是锤子的“功劳”,因组织袭击方舟子、 方玄昌,自己锒铛入狱;其次,他作为反方队伍里的干将,多年来在网络电视各 种媒体上,对宿敌造谣传谣一点也没偷懒。就是指派歹徒打了方,还“贼喊捉贼” 地大肆宣传方“自我炒作”“报假案”。   当年他在新语丝自封网名“昏教授”,名副其实啊!   卖力指数:★★★★★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3、寻正(廖俊林,美国一所医学院的财务分析师,冒充“美国医学专家”)   他是后来者居上的“方学家”,和肖传国抱成团,在反方阵营中十分活跃。   2008年一场网络辩论,他为杀人犯极力辩护,暴露了自己“出众的逻辑”, 后来他在《南都周刊》当御用砖家,继续胡说八道(如美国治疗高血压以“食疗” 为主,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麻疹接种是胡闹),又被方舟子打了屁股。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4、柯华(边建超,复旦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虹桥科技论坛” 负责人)   搞假“慈善”,专业知识缺陷,英语水准不高,全给方舟子及其新语丝揭了, 影响了饭碗,故“结怨”十年。近年他的新动作是搞了个“中国学术评价”网, 够大牌吧,仔细一看,内容全是批判方舟子的,造谣的招式也老套,这是黑色幽 默还是行为艺术呢?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5、离乡客(赵纪军,高材生,留美做博士后研究,“虹桥科技论坛”负责 人)   《方舟子剽窃铁证如山》主笔者。当年他们在“虹桥科技论坛”搞问题慈善 募捐,遭到揭露,于2001年10月和“昏教授”“柯华”一起向美国《科学》杂志 诬告方舟子剽窃《科学》论文,被《科学》编辑部否定。但是由他主笔的谤文仍 被到处张贴,紧跟着方舟子在网上出现的地方。   作为“方学”的老前辈,他可能已经金盆洗手了吧,却也保留了他们的共同 特点——不认错。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6、白字秀才(陈廷超,留学加拿大博士生,现在上海亚洲寰宇生物医学咨 询公司替人写论文)   1999年和朱海洋质疑达尔文的进化论,欲“推翻”之,遭方批评,又署名 “宋非”,投稿起哄,不依不饶,愈演愈烈。原来“宋非”只是从其他学科交叉 到生物学领域,从事生物物理研究而已,遗传学文献频繁地读错,堆砌论文以吓 唬外行,论战时许多生物业内行家都看不过眼了。   这位“秀才”算是国内最早“方学家”吧,明显他具备了偏执到底和不要脸 面的“方学家”优点。方舟子打的各大官司,总能出现他“反方”的身影,这是 怎样的一种精神啊!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7、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文化人”)   原本刘华杰、刘兵、田松等一批“科学文化人”对方舟子的科普、打假很是 敬佩,喜欢他,力挺他,结果到2001年,方舟子打到自己的头上,又是反对自己 推荐的伪科学著作,又是曝光其英语阅读差,又是揭露出手下学生剽窃,浑身上 下可不自在了。一不做,二不休,他们立马翻脸,狂啸至今。   当时刘华杰就到新语丝注册几个马甲,骂方舟子的人品差,结果又被曝光, 人品反受损。再后来,方舟子支持什么,他们就联合起来反对什么。肖传国行凶, 刘还扬言 “这一尝试是了不起的。”《南方周末》做一次方舟子报道,他以当 年一点小交往,又装起了方舟子的“朋友”,侃侃而谈,很是逗趣。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8、苍蝇群   方舟子是“中国树敌最多的人”,受损的既得利益集团和不讲科学理性的普 通一员,数量很多,心理很不爽,所有“高明”的又不服气的人(如赵丽华), 以“发明天才”自居的妄人,通过“反方”博名博利的狂人,统统加入网上谩骂 攻击的队伍,“组团忽悠”来了,新旧媒介齐上阵,新老质疑齐发问,“反方” 情况或许会愈演愈烈吧。世界在变,不变的是,他们的无厘头“批判”。   忽悠效力指数:★☆☆☆☆   搞笑指数:★★★☆☆   执笔:小艾、平凡大树   方舟子书坊   2011.2. (XYS20110216)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2278 次阅读|1 个评论
既然是“寻正”,就不要那么“偏执”。
liwei999 2010-9-12 07:44
既然是寻正,就不要那么偏执。 (36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September 11, 2010 05:14PM 《泻湖、潟湖、澙湖,你搞清楚了没有?》是小廖老师的文章( )。原本就是个学习了一句话的事情,结果搞得如此狼狈,很是不好。 术语翻译中总有一些有争议的东西。但是这次泻潟之争显然是小廖老师不占理儿。学术这类东西比起大众文化来原本就是个少数。用搜索工具得到的数字来决定术语的译法的思路本身有些问题。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6235,66235#msg-66235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2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唐骏与方舟子的故事
fs007 2010-7-13 11:51
【警告:我以前是一个崇拜方舟子的人,崇拜到盲目相信他对任何国内名人的判断,但阴差阳错,我成了一个方舟子的激列批判者。我的言论都带有我的偏向性,读者请自己判断,免受误导。】 方舟子是靠攻击名人出名的,无聊到亦明的程度,就会将他攻击过的名人一一列举出来,亦明列举过了,我就不便拾人牙慧,再抄来一遍。 方舟子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就是他比唐骏更有名,对此我虽然半信半疑,但没必要在这上面做文章,我质疑的是他的说法,因为他比唐骏有名,所以,他不借攻击唐骏出名。这出名,是一种广告效应,方舟子的说法如同可口可乐郑重宣告,由于他们做成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已经出名得不能再出名了,所以不用做广告了。可口可乐如果用不着做广告了,你猜会有结果?所有可口可乐的东家会把脸笑烂的。 可口可乐为什么不把做广告的钱节约下来,比如回馈给消费者,或者放入投资东家的钱包呢?因为有前车之鉴,在商学院广告学一课上,老师就介绍过做成品牌后停止广告,意欲节约这广告成本的,结果惨不忍睹,时间久了,把两家具体的公司名字忘了。 唐骏很狼狈,不过,他也有底气,他的底气在于,他的确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搞出博士学位来,并非要行骗,因为他有没有博士学位并不重要,对他的成功似乎连锦上添花的作用都没有。唐骏无非是又一个中传统观念的毒的人,中国人讲学而优则 X ,让名人们政要们产生了身份认知危机,他们觉得自己再牛 X ,没个博士头衔跟在名字后面,就不爽快,尤其是唐骏,去日本留学混了 4 年,结果没拿到博士学位,心中不爽之极,于是自封了一个,或者别人捧场,误传自己为博士,在虚荣心的主宰下,就默认了,给方舟子留下一个有缝的蛋。 唐骏的不聪明在于,他低估了方舟子,或者说他中了伟光正的毒,你没有博士学位,认账认错,大家仍然认为他是条汉子,但国人似乎很在乎面子,宁愿弄得灰头土脸也不愿认错,没博士学位,去搞一个掺水型学位,你不是为方舟子添薪加材么? 说了唐骏,就得说说打假斗士。唐骏以及所以被方舟子修理的人的一个通病,就是被动防守,当他们被方舟子抓住短处痛处时,个个只想到如何脱身,结果方舟子只攻不守,全无后顾之忧,弄得这些人狼狈不堪。当我嘲笑一位叫奥卡姆剃刀的网友,说他拍方舟子的马屁而反而被方舟子训斥不讨好时,奥卡姆剃刀的朋友就把寻正当初拍方舟子的马屁文章拿出来亮相,这一招在国人中属于经典,对寻正无效,但对有伟光正思想的人有奇效,而方舟子呢,习惯于自吹自擂,是属于典型的伟光正人物,唐骏如果懂得嘲笑方舟子抄袭、欺骗、不懂装懂、在科学上硬伤成团,方舟子绝对会在很早就收声,方舟子绝顶聪明,打假打得自己伤痕累累,名誉受损,他是不会干的。 我当初初玩网络,是方舟子名下的新语丝的一位主要作者,发表文章不上千,也有好几百。新语丝是方舟子的舆论工具,在新语丝上发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定期要拍方舟子的马屁。我不太喜欢拍马屁,很少违心地大吹方舟子文章如何如何好,方舟子倒不致于因为这个不喜欢我,但从不把我当着自己的粉丝,算是一种道同而不谋的境界。新语丝当时受网友支持,搞了一个读者网,可以开博,读者网中方舟子的粉丝中疯和尚因为政治见解而与方舟子产生不愉快,方舟子把读者网当着自己的后园,因此耍大牌,弄得大家关系十分紧张,本着不愿意闹不必要的矛盾的心态,我写过一两次拍方舟子的马屁文章。这算是我在网络比较少有的收敛个性的时候,疯和尚很鄙视我的拍马作,我板起面孔来教训人跟奥卡姆剃刀一样,腔调也可爱得相同,那就是自己如何表达的是肺腑之言云云。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心中有鬼时腔调特别严正,一付我就是达尔文的斗犬模样。网络上的人,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什么时候说的是真话,什么时候是假话,好在那时我在大家眼里形象还行,大家给我面子,没有让我太难堪。 方舟子因为政见莫名其妙地跟我闹翻,我从来都把网络当着电子游戏的替代品,当初既然崇拜敬佩方舟子的为人,就不愿跟他交恶,你不喜欢我,我不在新语丝上发文便是。因此一如我当初写马屁文章一样,我退让了,而且一让再让,坚持了几乎一个月,针对方舟子我不出恶言,尽力辩解自己的立场,全力防守。 世事无情,真正让我对方舟子进行反击的关键是西风独自凉。我跟西风独自凉没有太多的交集,他的文章粗逛豪迈,在政治见解上大开大合,读起来很有味道,不过,他在新语丝时却因为好几个医学伦理问题跟我打过笔战,我都讽刺过他做缩头乌龟。方舟子攻击别人,旗下总有大批人跟风,方舟子攻击我时,一大批战士跟着群殴,我对方舟子客气,但对这些跟风的人并未留情。在激烈的战火中,西风独自凉不计前嫌,仗义执言,批评方舟子霸王口气,因为方舟子指着寻正说,《寻正也配教我逻辑?》方舟子断然说,教我逻辑的人还没出生。 方舟子与他的粉丝迅速地把火烧到了西风独自凉身上,让我陷入两难境地,我可以自己受委屈,但无法忍受路见不平的西风独自凉因我受累,方舟子不依不饶穷追不舍也让我意识到自己无路可退。于是我出手反击了。 方舟子极为成功地在中国人中把自己的形象做成了敢于打假、正直、博学、铁面无私的良好形象,但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没能成功地改变自己的本性本色。我谈不上深知方舟子,但他在跟我交恶期间所做所为却也让我极易把握其本性与弱点。我出手第一招,就让方舟子口中发酸,几欲掉泪,数招之后,方舟子再也没有兴趣攻击寻正了,我毫发无伤,方舟子反而把本性全现,方舟子是不会做这种赔本买卖的。 方舟子的本性第一点是小气,极为小气(以前没有细想,被人骂得吐血的人大方不到哪里去)。我给方舟子的基金会捐款,数额不大不小,而为了扶持读者网,我捐了一大笔钱,同时还捐给方舟子的国外的基金会同等数额的钱,可惜,方舟子的基金会是我见过的管理最差的机构,没有及时更新,估计方舟子对我心生不满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个基金会方舟子还出面请我做理事,想想都好笑,幸好及时跟方舟子闹翻。 方舟子的小气就体现在他要网友奉献的读者网,而自己处处却又提醒别人,读者网跟新语丝没有直接关系。由于我捐款数额大,读者网在决定将交付方舟子时,读者网捐款颇有余额,读者网决定循捐款人意愿处理剩余捐款,这本是方舟子管不着的事情,但方舟子眼睛见不得钱,居然酸水泪水满面地说,没听说过捐款还有退回去的。方舟子给我的诧异,以此为甚。后来我居然在司马南等人在国内为方舟子设立的基金的通告中找到,遵循中国法律,若有捐款人要求,半年之内无条件退款的申明,我直接笑晕。 方舟子那么在乎几个小钱,直接让我怀疑其人品,我针对他出手的第一招,就冲他那管理不善的基金会去的。方舟子在我展开还击时惊呼,他居然攻击基金会。方舟子最爱踢人饭碗,往往踢不动时还要慨叹一番,中国多么黑暗呀什么的,但他也怕人踢他饭碗的。 注意到方舟子人品,我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在以前,我挺佩服他将新语丝非商业化,因为这包含着舍利逐义的人生哲学,这必须基于行为人不贪利的前提,一旦这个前提失去,解读就大不相同。方舟子跟人合作,创立了新语丝,新语丝办到一定程度,有了商业价值,别人要收购,新语丝面临一个选择,按照西方人的惯例,合作者采取投票的方式决定去留,方舟子不愿意被收购,而他的对手则希望被收购,于是二人开始西方人的民主解决方式,各自争取有投票权的合作者。方舟子处于下风,形势明显不利,投票的结果呼之欲出,方舟子变回了中国人,使用了传统的中国招数,他持合作资产,在纽约抢注了新语丝,一心以西方民主方式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傻眼了,灰溜溜地走了,新语丝成了方舟子的私产。 继揭露方舟子的强盗行径之后,我开始关注方舟子的国内饭碗,他的科普写作与他的打假名气。方舟子经常揭露人抄袭,而我第一枪就指向他的科普,当时他写了《蟑螂的民主》一文,这里面既有政治上愤慨,也有要敲他饭碗的想法,我指责他抄袭一位美国编辑的英文。方舟子的这篇文章,内容基本源于我指出来的原文,但他抄得聪明,算是原文的编译。方舟子自觉有底气,于是大张旗鼓地指责寻正等人造谣,为了显示自已的高明,方舟子还很得意地把原文译为中文。方舟子跟他时常攻击的对手一样,犯了大错,不该辩解,坐实了罪名:方舟子不还击,大家粗读寻正的批评,会觉得我是苛责,但方舟子一还击,就让人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他的确是抄的,因为他根本就不懂蟑螂,蟑螂的绳结状触角,他译为蟑螂触角要相互缠绕。他说蟑螂命硬,结果我请教有关专家,指出那纯是瞎扯也不完全是瞎扯,无非是英文非专业媒本中有此说法而已。 方舟子从英文普通媒体中编译抄袭冒充科普原创的行为随着我对他更多的科普文章的检验而原形毕露,他颇为得意的科普文章《最耐渴的动物》被选进语文课本,方舟子得意地拿到新语丝上去吹嘘,结果我从文字到科学,批得一塌糊涂,指出其科学硬伤不下 10 处。他自吹导师如何看重他,视他为古今第一牛学生,我直接把他抄袭量达到 60% 的文章捅到他导师处,要他导师评论并证实是否如此评价过他,搞得他导师狼狈不堪,只好以他不好评论,让我直接找方博士交流而草草收场。 为了证明方舟子很愚蠢,只要向新语丝投稿对他及新语丝进行吹捧,即使是文章里是针对方舟子的恶劣行径进行最大限度的讽刺,他也没有能力识别,我曾经三戏方舟子,把暗骂方舟子的讽文发进了新语丝及其论坛。 从此以后,我享受到了几乎是绝对的耳根清净,在我不反击方舟子时,方舟子及其粉丝甚嚣尘上,人身攻击不断。在我反击之后,方舟子基本上回避我对他的挑战,也没有兴趣挑起任何争端。最近我跟松鼠会的几位医生发生食疗的争议,方舟子过于轻信那些医生,以为抓了寻正的短处,在微博上放了我一暗箭,我忙于跟松鼠会群雄争辩,没兴趣理他,他也没兴趣进一步扩大争议,免蹈复辙。 在方舟子面前,不能示弱,辩解最是无用,忍让也无效,他把打假斗士的外衣一批,风里来,火里去,好象他就是上帝派来收拾你这恶人的天使一样。如何应付方舟子?做错了的地方,放下面子,认错,为错而辩,麻烦多多,越辩水越深。认错之后,抓一篇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来分析,那时你会发现,打假是件多么爽的事情! 中国弄张假博士文凭撑面子的人未必那么可怕,而拿着真博士文凭却靠卖伪科普谋生的人可能才是民众需要关心与防备的。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7445 次阅读|26 个评论
科学网开博公告
热度 1 fs007 2010-7-12 23:53
非常感谢科学网的管理人员允许我开博,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我是一名颇有争议的网客,争议在于许多人以为我好斗,树敌甚多,我没兴趣数,也不愿数,我究竟跟多少人结怨。网络生活跟现实生活有着极大不同,这是我不顾忌跟人结怨的根本,现实生活中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圆滑与事故,但网络上也如此行,就憋屈了。 我跟人结怨,不处乎科学之争,或者涉及不可回避的人文观念。比如我崇尚民主制度,推崇普世价值,比如司马南,我原本对他反对气功敬佩得五体投地,但他诋毁普世价值,我就不客气将他视为政治上的败类而竭力攻击之,尽管我没有太多的政治上的目标。我来科学网,除了偶尔在科学写作中捎带,不会发表政治性文章。 我是做科学研究的,当然懂得科学的博大精深。每每当我们回顾在科学我们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时,我们很快又被新的发展震惊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象亚里士多德、张衡、达芬奇、除光启、富兰克林这样的通才已经渐渐变得不可能,因此,在科学写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就在所难免。科学批评当就事论事,不涉及人身攻击。 我从不主动进行人身攻击,但保持着自认为还过得去的还击能力,这是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人跟我结怨的根本。来自别人的攻击我能忍受,但我的还击往往让人受不了,于是乎我有了死敌,或者自认为是我的死敌的人除了个别的人我特别憎恶外,大多数我既不认识,也没把他们当着敌人,机会适当,接纳成为朋友都是可以的。 有一种情形看起来似乎我在主动攻击,这主要体现在我跟不少国内医生的争执上。当国内医生毫不客气地称呼他们的患者为二百五、傻子等一类有侮辱性的名词时,我会毫不客气地把同样的名词扣在他们头上,不管他名气有多大,也不管他学位有多高。我的逻辑极为简单,当你对别人(尽管这个别人未必是我)进行人身攻击时,就意味着你愿意承担人身攻击的代价。 我跟不少医生的结怨源于一种哲学认知的差异。面临中国日益加重的医患关系危机,我认为医生需要改变自己,主动寻求医务管理与服务上的不足,善待患者,才构成医患关系改善的起点。显然,许多的国内医生不同意,他们认为医患关系的紧张是中国媒体误导的,是指责医生的言论造成的当然,寻正偶尔也要指责医生,无形之中对中国的医患关系就有了责任。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让我致今感到深深的诧异。 我在国内做过医生,许多的朋友也是医生,他们的敬业精神与学识让我敬佩,我也不时会咨询他们,我从无瞧不起医生的念头,也绝对信任他们,一如他们信任我一样。但朋友之间的信任,不会扩大到职业上的信任,我无法在面临事实时毫无原则地推荐病人信任医生,这是西方医学界也从未有的殊荣,在中国,更是危害的心态。西方医学界保险公司不信任医生,病人也不信任医生,所以有一个叫住Second Opinion(医学再议)的东西来制约医生。中国人其实用不着我解释,就明白为什么完全信任医生是危险的心态。 我做医生的朋友都很忙,在网络上闲逛的不多,而在网络上闲逛的不少医生,他们批责我错误诱导医患关系时,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论点提供现实的论据,他们没能用专业知识折服我,相反,他们在专业知识的巨大漏洞,往往让我加深了不能信任中国医生的一般结论!远者不说,最近我跟松鼠会的李清晨等医生又起了争议,我认为现代医学中有食疗,而且食疗效果显著,并且我指出高血压的最新规范是首先食疗,他们认为我是宣传伪科学。他们在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之前,就未细想要查考专业文献,意识不到自己在闹专业笑话;李清晨甚至宣称熬夜写出了教训我的高血压科普,(我至今无幸拜读)写出了高血压科普仍然不知食疗在高血压防治中的独特地位,仍然把现代医学中的食疗贬为伪科学,这样的医生我如何信任? 以李清晨医生的写作为例,他在松鼠会甚有声誉,大家都说他有爱心,比如最近他就在《新京报》发表了《这条小鱼在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生之路》,这篇文章造型奇特,因为在一位专业儿外科医生的笔下,先心病就是简单的与复杂的两类,除此之外,你见不到多少专业知识,李医生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展现爱心,尽管爱心的根源出自慈善机构的救助。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医生断言一位可能是华氏四联征的患儿通常活不过4~5个月,但偏偏这位患儿活了八年!对此李医生毫无交待,却说此时手术不是救命乃是催命,我完全赞同李医生,不过,只是限定在这家医院或者由这位医生来进行手术而言。 李清晨医生还专门写过一篇报怨国内行医环境的文章,叫《医生的困境:里外不是人》,2009年7月发表在《新京报》上。李医生对病人报怨医生深抱同情,甚至对个中不良现象的痛恨,甚至比普通患者更甚,在这种背景下,李医生却结论说,没有谁可以比医生做得更好,国内医生水平再低也强过外行不是?李医生就信不过同行,但他可以叫病人毫无条件地信任医生,因为你不听医生的话,耽误了病情只有自己认倒霉,而反过来,如果误信医生,因医生误诊误治,你却可以到医院讨个说法。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李清晨医生发出如此古怪的言论,可以把医患关系恶劣的原因归究于批评医生的人!李医生的底气,恐怕大多在于普通患者根本无法鉴别出来医生的误诊误治,事关健康,哪能儿戏,你以为是市场上买电视,可以退货的么?这样的完全信任,不要也罢。 我对人的伪善向来不留情面,尤其是这样的人有人身攻击的恶习时。李清晨医生在外行面前爱心十足,但事实上跟不少令人恶心的医生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文字可以粉饰,但狐狸总有尾巴,李医生这类网络医学家总是不经意地把自己蔑视侮辱患者的心态暴露出来。就在《里外不是人》一文中,李医生说遇到个非吃药不可的二百五(,)医生也不会跟他废话,开点药打发了省心。李清晨医生值得信任么?你们敢,我是不敢的,如果我的亲人抱着错误观念就医,被李医生这样打发了,甚至被骂为二百五,我对医生是什么态度?不要说其他普通患者,就是对中国医生处境深深同情的我,也想提起棍子揍人的。 我以改变医生处境为已任,毕竟当初我在国内行医时就对中国医疗体系的管理甚为不满,我改学卫生管理就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因此,我从来就把自己当着医生的一员,对于这些习于攻击我的医生,我甚感遗憾,我没有兴趣攻击医生,更不会为他们雪中处境加上一层霜,但我是一个正常的人,对于不合道义的事,我就会出手,并不因为对方是医生就会留情,而且,依照我的学识,我认为医患关系中医生要承担主动求变的责任,因此我就会苛责(按现代医学准则要求)医生,在苛责之后,才谈得上为医生争取更好的待遇。 来到科学网,我很感谢管理人员为我提供博客服务。我在网易与新浪也有博客,但见不惯那些成堆的广告与操作上的困难终于没有维持,希望在科学网上有愉快的经历。科学不喜欢人身攻击,因为是人,就会有感情有感觉,人身攻击必然仿碍科学的交流,在松鼠会,我看到了论坛中这样的规定,但非常遗憾,我对人客客气气,反而招来了无数的人身攻击,管理人员视而不见,直到我嘲笑他们一般地进行人身攻击反击,他们忽然有了执行相应规定的兴趣。松鼠会的论坛象是美国大学里的兄弟与姊妹会,特权意识浓厚,只允许有身份有地位的松鼠毫无顾忌地骂新人,而不允许别人骂回来。希望科学网的论坛管理人员有洁癖,对人身攻击的言论能一视同仁地对待,最好是禁绝之。 以此行开博公告,寻求跟读者与其他科学爱好者良性互动,浧清一些人可能存在的对我的错误印象。我以刺猬做为形象标记,但毕竟从来都是一只温柔勤劳的刺猬。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3276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