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经络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经络现象千古迷 生物进化泄天机
热度 4 yindazhong 2010-10-12 11:00
经络现象千古迷 生物进化泄天机 印大中 蛋白质化学与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湖南长沙 410081 一.引言 面对生命体这个开放复杂巨系统,以分析还原为主要思维方式的现代生物医学越来越陷入迷茫。关于经络本质及其机制的研究更加在中、西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搏斗中徘徊挣扎,鱼龙混杂,艰难地面对着十几种假说,几百种表象,数千相关理化因子。中、外学者在近几十年的针灸经络探秘研究中 , 逐渐形成了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 : 神经生理学派、生理生化学派、生物场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派 。 神经生理学派认为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研究涉及大脑皮层、海马、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及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但显然不能解释循经感传的慢速度,双向传递,低电阻,高氧分压等现象。生理生化学派发现经络与多种流动的理化成分和生化物质相关,如神经激肽、 P 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多种递质和多种离子等。该理论与神经论相似,涵盖面很广,但却不能单独解释经络现象。生物场学派提出了与声、光、电、热、磁相关的诸多理论,但缺少对经络明确的三维物质结构的界定。结缔组织结构学派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筋膜是经络的物质基础: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 , 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 , 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 , 络脉是小血管 , 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 , 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由于对这些研究结果和现象的解读错综复杂,相关学界和领域莫衷一是。 二. 从动物神经进化史看经络信息传导现象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界中的有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感应,不仅在不同 物种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信息传递机制,而且同一个体上也并存着不同级别的信息传递系统。从这个角度切入思考,也许 初级动物体内的信息传导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单细胞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如眼虫、草履虫,但它们却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多细胞动物海绵有一个原始的神经系统,该动物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性联系,亦有感觉和运动的机能。 腔肠动物有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和来自感觉细胞的纤维组成的通过突触使兴奋进行弥漫性传递的神经网,如水螅和水母。在扁形动物中出现了脑神经结和连接横向神经的神经索。环节动物出现了可以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节连成中枢神经链。节肢动物的这种神经链就更趋于集中。 软体动物拥有脑、侧、脏、足四对神经节及其相互连接而成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出现了有脑神经节集中组成的脑。脊椎动物的进化主要就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完善。总的说来,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就是由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大脑的五个部分及大脑皮层 。 在动物进化之初,低等动物体内分化程度尚未完善,谈不上什么神经系统,即没真正的大脑、神经元、突触,但是依然可以处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对外界刺激具有直接反应的特性 。 然而,要更好地观察生物体内的次级信号传递,植物无疑更加有其简易可靠,返璞归真的价值。 三. 植物信号传递的生理功能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角度推测,动物与植物的感应性应有共同的解剖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 大量事实表明,经络现象似乎不仅仅在动物体内存在。 植物信号传递与植物器官运动、伸长生长、气孔运动、物质代谢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例如研究表明植物的电信号与转录、翻译 、钙离子水平、过氧化 、呼吸 、光合作用、植物趋光性 、诱导开花 、传粉 、韧皮部运输 、迅速地展开防御都有着紧密联系 。植物的细胞刚性结构虽然限制了它的活动,然而其细胞膜的功能却和动物的基本相似 。物理性冲击 ( 电流,震击、温度骤变等 ) 或有机溶剂等都会改变质膜的结构,使膜电位发生变化。与动物神经细胞轴突部的电信号传递类似,当刺激强度超过临界值 ( 通称阈值 ) 时,膜电位变化会爆发出电波冲动并伴有生理活性物质的释放,如种种激素、伤素和乙酰胆碱 (一种典型的 动物神经递质 ) 。这种冲动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传递。膜电位的波动还可以进一步操纵离子通道的启闭,进而,或者继续推进信号在胞间传递,或者在细胞内进行信号转导 。 四. 植物 神经 生物学及相关研究 尽管在植物体内至今没有发现类似动物体内专事电信号传递的神经系统,相关研究早已确切地发现植物体内存在着类似动物体组织内的电位传递。例如, 印度学者 Bose 的研究早就证明了含羞草在无伤害的刺激下就能引发出动作电波的传递来,而且植物体内的动作电波传递基本上遵循动物神经电波传递中全或无、不应期、调应现象、阴联阳断等规律 。 这说明动物与植物的可兴奋组织具有共同的电生理基础。轮藻的节间巨细胞就常用来作动物神经纤维的活模型。总之, 在高等植物中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电化学波的传递则主要是靠细胞的: 1 )局部电流;和 2 )伤素释放,这两种类型(与动物组织信号传导机理相同)的信息传导途径来实现的 。 早在 1930 年 Osterhout 等 就发现,动作电位在柔曲丽藻节间细胞膜上传递时可被氯仿阻断,但如果在氯仿阻碍区的两端用一个盐桥连接起来,动作电位便能绕过此阻碍区,沿膜继续传递。这说明动作电位在植物细胞膜上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循环来实现的。随后 Auger 和 Sibaoka 的实验发现当外界介质电阻降低时,动作电位的传递速度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局部电流学说。 此外,任海云等 在利用胞外、胞内微电极及显微注射等方法,研究白花紫露草体内变异电位传递方式时发现,白花紫露草叶片可分为不同的共质体区,在共质体区内,变异电位传递很快,远高于液相中物质的扩散速度(类似中医的经向传递,以下简称经向);而在各共质体区间,变异电位传递出现时间上的延迟,与共质体内变异电位传递速度相差一个数量级(类似中医的络向传递,以下简称络向)。 Sibaoka 用微电极配合荧光染料注射方法,发现含羞草叶柄的原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和韧皮部细长薄壁细胞是动作电位的传递细胞。这些细胞的膜电位较高 ( -150mV ~ -160mV ) ;而周围细胞的膜电位较低 ( 约 -50mV )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茎中则通过维管束中某些膜电位较高的细长薄壁细胞传递(经向),各维管束间通过束间薄壁细胞传递。与之不同的是,在含羞草的叶中,动作电位通过可兴奋细胞,在各个方向上传递(络向)。 总之,植物体内所观察到的多元化的组织细胞承担传递动作电位的现象,早已比在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研究深入详尽许多,给研究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作出了极好的提示。 一百多年前,达尔文曾经提出植物的根部为植物的类似低等动物弥漫性大脑的说法 。后来 Bose ( 1926 年 )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植物神经生物学 ( Plant Neurobiology) 这个概念 。 近年来,植物神经生物学再度兴起,然而,植物神经生物学概念却很快遭到了 许多 专家学者的反对,认为这个概念没有增加对植物生理学、植物细胞生物学以及信号传导的认识;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植物体内存在神经元、突触、大脑 。 经历激烈争论, 虽然相关学界目前还不能认可植物和动物一样拥有神经系统,但植物体的种种准神经系统功能却似乎可与动物体的某些经络信号现象相互印证,不仅其形态结构和经络系统可以相提并论,其生理调节机制亦如出一辙电波与递质两种传导方式相辅相成!从这个生命信息传导的波粒二项性角度上来说,人体在经络及其相关系统实施调控的物质基础和理化机理本质已经呼之欲出了。 因此我们认为 可以 提出新的生命信息传导系统集成理论 来诠释经络现象,进而 统一动、植物以至所有生物体的信息传递调控系统。无疑,这一理论既可解释动植物神经的平行进化,又可阐明植物的信息处理过程 , 甚至应用到更加宽广的领域。 五.经络现象即为生命信息传导的集成 应该承认,人类寻找经络解剖结构的努力迄今基本告败,但是大量相关的研究却揭示了在神经传导作用之外的种类繁多的电生理生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对生物信息传导系统分级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针灸等中医治疗措施对于动植物体内的各个水平的信息传导系统造成刺激作用的物质基础。诸多高级神经活动之外的,与经络相关的作用和现象,无疑应该属于与所谓植物神经生物学相关的次级信息传导及其相关作用。 宏观上,通过以上对动植物信息传导系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生物体内存在的信息传导调控系统进行分类,即: 1. 神经系统(神经水平); 2. 体液信息传导系统(导管水平); 3. 细胞信息传导系统(细胞水平 )。 微观上,生物信息传导是以电波与递质两种传导方式(类型)相辅相成! 以 生命信息传导系统集成理念 为指导 ,在生物体中两类型、三水平的 信息传导物质结构面前, 经络现象已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飘渺的想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解剖学实体的宏观集成。与之相关的治疗原理和方法也因此可以找到具体的媒介和靶点,且符合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种种基本规律。 将上述生物信息传导的电 - 化学共性与生物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相结合,我们进而可以理解经络线上的:低阻性 、直线 性 、滞缓 性 、自洽 性 、非确定 性 、筋腱特 性 、组织专属性、个体差异 性 、一定的可变 性 等生物医学的集成性状和效应。在实验研究层面,这似乎也可以很好地诠释大量的中医实践所遭遇的经络相关疗法的不恒定特征,或称自洽原理,所谓哪里有效就在哪里施术,又所谓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原则等理论问题。在方法学上,亦可以启迪理解中医在经络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压法、擦法、刺法、划法、刮法、扭法、振法、拔法、灸法等等千变万化的保健措施的深层内涵。 简言之,本文将经络现象的实质归结为生物体的信息传导集成。通过将动、植物的生物体信息传导现象归纳为三水平、两类型作用的有机整体集 成 ,错综复杂的经络现象的生物学本质从此不再扑朔迷离,匪夷所思,而是天机泄露,拨云见日 。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7963 次阅读|19 个评论
“经络的生物学本质”英文版上网
yindazhong 2010-9-9 17:54
开学了,经络的生物学本质英文版亦于九月四日在网上 www.sciencedirect.com 系统中刊出(在author 栏中输入 Dazhong Yin 即可在末端看到文章题目等)。现将摘要贴在下面供参考使用。(补遗:全文已有,请见附件) 附加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哪位大侠鼎力相助,找个代理途径下载一下全文(我们的系统暂时不乖),不甚感激! 若将来有缘相聚,可赠送我室开发的长命仙丹一瓶。不过本博眼下尚不能保证服用了以后能让老兄(妹)立马升入月宫与嫦娥万年相伴 ....... :) :) :) 文摘如下: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Essence of Meridians with Plant Neurobiology and Animal Nerval Evolution This article is not included in your organization's subscription. However, you may be able to access this article under your organization's agreement with Elsevier. Yin Dazhong a , b , , and Zhao Linli b a Guang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Dade Road 111, Guangzhou 510120, China b Key Laboratory of Protein Chemistr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Received 19 October 2009. Available online 4 September 2010. Abstract In the absence of a clear and independent anatomical structure, the biological nature of meridians (Jingluo) and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so on to prevent and cure diseases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main mysterious. Through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nervous system and comparison with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s of plants (the so-called plant neurobiology), the common bi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law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biological system were open-mindedly reviewed and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iologic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jor levels as follows: (1) the brain-relat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 neural level), (2) the vessel-depend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out the typical nerval structure (the vessel level), and (3) the intercellular and the cell-environmental sign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cellular level). Electronic and biochemical signal transmissions were pinpointed as two major mean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attern in the life system. In summary, the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unctions and traits of the meridians are suggested as an interplay of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applying electronic and physicochemical materials, namely the 321-Integration Theory of meridians.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M); animal nerval evolution; meridians (Jingluo); biologic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IT); plant neurobiology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Essence of Meridi
个人分类: 科学之道|46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香山会议准备的发言提纲
人为峰 2010-8-29 10:10
中医的科学探索 --中医征候的度量和经络的实质与机理 0 观察和分析的几个层面和角度 0 .1 认识论 0 .2 方法论 0 .3 技术手段 0 .4 马克思关于成熟科学的定义 0 . 5 从《论持久战》的观点看待中医的科学探索 1基本思考 1.1中医理论=虚拟:观察和应用是实,推理是虚。效果得到验证(基本符合实际),理论是象思维 1.2坚持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既不要神话中医、也不要苛求中医 1.3中医的系统、辨证,从整体出发 西医从具体、实质出发,从还原论出发。两者相向而行 1.4面对同一客观对象,绝对不会有两种科学 2中医征候的度量 2.1至今为止所谓的中医诊断客观化存在多个层面的误区 2.1.1背离中医的系统、辨证的整体观中医征候与生理、生化、机能参数是多对多的复杂关系 2.1.2简单、机械、片面、孤立、静止地模仿大夫的诊断,陷入西医的思维模式 2.1.3当对同一位患者三位大夫得到诊断都不能一致时,又如何要求仪器的诊断能够准确 2.2中医征候的度量(或诊断客观化)一定能够实现,但又是漫长的过程 2.2.1正确的思路与方法 2.2.2充分地获取信息: 2.2.3期待计算(数学)上的突破 2.3在光谱舌诊上获得令人振奋的进展 2.3.1冠心病、高血粘度症、肝炎、脂肪肝和糖尿病等得到很高的诊断精度 2.3.2在血球计数、血球压积率等无创检测上得到很高的精度 2.3.3对表寒里热症得到很高的相符率 2.4中医征候度量研究的下一步的计划与展望 2.4.1采用光谱成像从 舌 上提取更多的信息 2.4.2采取更多的手段从 舌 上提取更多的信息 2.4.3从 四诊 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2.4.4从 中医 和 西医(现有临床诊断仪器) 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2.4.5从 历史(电子病历) 中提取更多的信息 3经络实质与机理 3.1临床与科学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经络的实质 3.1.1临床效果 3.1.2科学实验 循经感传、经络的低阻 3.1.3经络敏感人(应该是经络发现的重要原因)、循经皮炎 3.2有关经络的误区 3.2.1从解剖学上否定经络:现有解剖学的近视与盲视:(可见)光学、大于细胞的外观结构 --功能、亚细胞结构 3.2.2试图创建独立于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生物场或其他形式的信息通道 3.2.3否定经络的实质 3.3我的研究思路及其依据 3.3.1经络的实质与低阻特性 3.3.2功能成像(特别是电导率成像)与细胞的离子通道(与细胞学说相衔接,也必须与现有理论兼容) 3.3.3研究的总体布局与初步进展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骗子李一神仙跟中医是同路人
wliming 2010-8-3 11:36
神道临幸羊城颠倒众生:他能通电治癌症?   羊城晚报2010-08-02   在信徒的心目中,李一是个神仙他不仅可以水下闭气生存2小时 22分钟,更可以徒手接通220V电流以触碰的方式为病人做检查,甚至治愈癌症。   正是这些神乎其神的特异功能,让李一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上 周六即7月31日,羊城晚报记者获悉李一来到广州讲座养生,于是混入听众团, 真实领略了一回神仙的风采。   经络   历经李一广州养生讲座联系人某先生的多番误导和将近两天的周折,记者终 于在讲座开始几个小时后才赶到位于番禺丽江明珠歌剧院的现场。   一进会场,记者顿时被一种奇异的狂热气场所震慑:1000多名听众在李一道 长的讲演声中,随着他的指示和引导,时而狂舞手臂,时而伸缩脖颈,亦步亦趋, 虔诚至极。    据李一介绍,现在美国人已用红外线成像技术找到了人体的经络,德国人也 利用声纳接收设备找到了经络,因此经络已经成为继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的 又一重大发明。   道长现场教给听众三个疏通经络的健身法:仙鹤取水、行云流水、 毛驴打滚。在一位白衣师兄的带领下,场内千名学员集体扭腰甩臂,连 李一都称,情形颇似群魔乱舞。随后,李一详细介绍了毛驴打滚的疏通 经脉法,声称有练此功的某富商夫妇,白发变青丝,颇有返老还童之妙效。 此外假若感冒,亦可憋气做三个毛驴打滚,换气后憋气再做,疗效甚佳。   为此,记者特地咨询了广州市中医院的李大鹏医生,他首先肯定自己从未听 说过美国、德国医学家通过红外线成像或声纳设备找到人体经络的消息,其次他 也不认为按摩气穴可使人返老还童。   辟谷   李一说,毒归万病之源,假若血液如同婴儿般纯净,那么根本不会发生 癌症。因此,利用辟谷的方法,十几天不吃饭使身体彻底排毒,可以达到很好的 治疗效果:辟谷7-14天时,人会有幻然感,觉得轻飘飘地,这是一种人凡转化 的过程,血管中的油也在溶化。   对此,广医二院的吴医生(化名)表示,癌细胞抢夺营养的能力很强。如果 营养摄入不足,癌细胞仍会比正常细胞抢到更多养分,这样一来病人身体会更加 虚弱,抵抗力更低,而癌细胞会更泛滥。此外,血管中的油脂、血栓等并不能够 偏私靠禁食而溶解。吴医生说:血栓像石头一样坚硬,是几十年积聚的, 不可能靠禁食分解。   至于十几天不吃东西的辟谷法,李大鹏认为,适度的饥饿疗法对治疗肿 瘤确有一定的好处,但是连续的饥饿是不符合科学常理的。不过中国人民大学的 刘刚博士却认为,辟谷之说确实有例可循,印度许多瑜伽僧人就可以禁食十几天。 假如一定要用科学原理解释,可能便是通过自身调节减缓了新陈代谢速率。   特训   会场里,横幅上写的是第七届博学MBA同学会论坛第二十一届中山大学企 业家成功论坛,而会议的主题却是李一道长的《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记者 咨询身边学员,得知李一从上午到下午,几乎一个人讲授了近6个小时。下午5时 多,李一的嗓音明显沙哑,可仍兢兢业业地回答观众提问。   不过,记者翻阅会场资料发现,李一的这场讲座并非免费的道家养生午 餐,其最大的卖点在于9月10-15日的特训营。参加特训营,需缴一笔巨额 费用,内容为类似于绝食的闭食排毒。现场主持人披露,特训营名额有限, 大约30人左右,而讲座快结束时已几乎报满。   记者从李一道长的缙云山道教主页上,找到诸多养生班不同的学习费用。 最贵的是总裁研修班,36000元/人;还有道医调理9000元/人、3800元/ 人的道家养生五日研修班及女子太阴炼形五日养生班。这些养生班通常 十分火爆,需提早预约。   李一是谁?   李一,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重庆缙云山绍龙观住持。近年来一直是媒体红 人,多次亮相凤凰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节目(见左图),并号称拥有3万弟子, 其中不乏王菲、李亚鹏、张纪中、樊馨蔓、马云等名人。最近《南方人物周刊》 对李一的人物专访,引起了针对李一其人的一片热议。   世上有没有胎息   世人都道神仙好,因为神仙有法宝。《世上有没有神仙》对神仙 神通的介绍虚虚实实,往往以虚拟的方式道出,不好与之较真。但是有两样神通 是神仙亲口在电视上说的:一是能辟谷长达3个月,其间没有任何的进食, 就喝一点点清水,每天还要大量地运动;一是曾经用胎息的功法,创下了在 水底下闭气2小时22分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辟谷3个月,只是神仙自己说的,没有任何佐证。 水下闭气2小时22分则 有1997年在上海一家电视台的当众表演为证,还有公证处工作人员现场公证其表 演真实有效,似乎让人不能不信。   但是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没有神仙的事迹。水下闭气吉尼斯世界纪录 保持者是德国潜水员汤姆席耶塔斯(Tom Sietas),记录为10分12秒。如果在 表演前先吸30分钟纯氧,则记录是19分21秒,保持者为瑞士潜水员彼得科拉特 (Peter Colat),是今年2月创造的。   可见神仙的记录并没有得到承认。   摘自方舟子的博客   传奇   闭气创纪录   在多份对李一的宣传资料上,均写有1997年1月19日,李一在上海电视台 《天下第一》栏目中使用道家胎息法,创造水下闭气生存2小时22分钟的吉尼斯 世界纪录一事。   虽然此事经过了上海市公证处的公证,但人们质疑不断。有网友说:威德 尔海豹最长潜水时间80分钟,柯氏喙鲸85分钟,抹香鲸据说有一个半小时。广 医二院吴医生表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憋气8分钟就有可能对大脑造成损害。 而一度保持闭气世界纪录的著名魔术师大卫布莱恩也表示,17分4秒已几乎是 个极限。更有报道称,李一水下憋气142分钟已超出哺乳类动物的极限。此外记 者发现,李一道长的闭气纪录并未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在册,最新的纪录保持 者是巴西的卡洛琳,18分32.59秒。   通电治癌症   在中央电视台编导、著名导演张纪中夫人樊馨蔓名为《世上是不是有神仙》 的书中,还介绍了李一驾驭220伏的电流,给人检查身体、治病乃至治疗癌 症的行气决脉法。书中记录,李一声称自己可以抗击、节制220伏的电。 据说李一还用电为一位高位截瘫病人治疗,使其四肢恢复知觉。   ■温故知新   严新   四川江油人,一位号称集中西医、气功、武术和特异功能于一身的气功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严新红极一时。他自称可以遥感诊治病人,通过发气 作用到病人身上,与病人的气相互发生作用,再吸收回感应,体察病人的异常现 象。据宣称,严新气功能治疗一些疑难病如冠心病、外伤性截瘫、癌症等,他还 在国外探索气功治疗艾滋病和戒毒的试验。有关人员曾请严新给两弹元勋邓 稼先治疗晚期癌症,未果。1995年,以何祚庥院士为首的科学家在《工人日报》 上旗帜鲜明地连续发表揭批伪气功等伪科学的文章,揭露了严新等一批所谓气功 大师的本质。后严新离开中国,目前居住在美国。   张香玉   1990年3月18日,张香玉开始在北京海淀区北太平庄农贸市场附近的一座 小红楼即自然中心功研究所所在地,为万人授功,每人收费35元,每批 500人,历时40分钟。据称其发功时,会念神秘的宇宙语,唱神秘的宇宙 歌。她声称做法时不但神鬼可以附体,狐蛇木石皆可附体。1992年12 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宣判:张香玉在公共场所、大专院校及居民家中, 编造迷信语言,进行欺骗活动,骗取巨额财物,其行为已构成诈骗财物罪,判刑 6年。据说刑满释放后,张香玉已跑到美国传功。   张宝胜   男,生于1960年,南京人,宣称自己有非眼视觉功能,并能作用意念 送物取货。1982年后,通过表演、报告、办班、治病等,他赢得了神人、 中国圣人、国宝级气功师、活佛菩萨等美誉。1995年5月26日,何 祚庥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超人张宝胜走麦城一份迟到的报告,揭 露了张宝胜伪科学的一面,自此,张宝胜销声匿迹。(刘玮宁) (XYS20100802)
个人分类: 社会|2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体经络探源(生命辉光技术发现经络)
热度 1 sheep021 2010-6-17 09:43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经过的含义。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因此,经络学说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对生命现象的记述。经络的记载详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区别仅在于前者是十二经脉,后者是十一经脉。中国目前出土的石针距今大约有一万四千年或更早,但经络是何时被发现的迄今仍是一个谜。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怀疑,经络是否真实存在,中国古人是怎么发现的,其他民族的古人有没有类似发现呢? 一、 生命辉光,照亮经络 经络学说早已成为中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被广泛使用。到了现代,人们总想眼见为实,科学家们也想尽千方百计,动用各种技术手段,去寻找经络的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自然界中,生命的生物体会发出色谱不同与强度有别的彩光,这些光有些是肉眼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科学家称之为“生命辉光”。1911 年,英国一名医生首次意外发现了环绕在人体周围宽约15毫米的光晕,色彩瑰丽,忽隐忽现,宛如飘渺的云雾,又像凝聚的气体。这就是人体辉光,或叫生命辉光。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中都放出一种微弱不同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线。这种紫外光线叫做有丝分裂射线,它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血液是这种射线的强源,辐射强度随生理条件,如疾病等状况而变化。 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人体辉光异常变化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把手放在高达25000 V高压和100 kHz高频环境中时,手阳明、大肠经的部位会出现一连串明亮光斑。更让人感到奇妙的是,神经生理学家利用一种仪器对刚死去的人进行测试,发现明亮的闪光点与中医针炙图上标明的741个穴位一致。美国华裔科学家对人体辉光的照片研究中,也发现人体光晕的明亮闪耀点与中国古代经络图穴位相一致。外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中医学中的针炙穴位是人体中经络系统对光最敏感的部位。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照片有力地证实了经络穴位的客观实在性。其实,人体辉光并不是经络,而是流动的“气”, 只 是借助高科技术段,将不可见的气“照亮”而已。这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经络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人没有高科技,他们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呢? 二、 教科书上,难圆其说 关于经络的起源,医学教材《针灸学》是这样记述的:“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并进一步指出,“经络学说的形成,可能通过以下途径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②腧穴疗效的总结;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我们将上述观点用更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就是经络的发现是因为首先发现了许许多多零散在身体的点(穴位),然后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点(穴位)串起来,就形成了今天所谓的“经络”了。这种认识结果其实就是用西方还原论思维看中医理论的具体体现,以上观点存在着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问题。 一是为什么只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经络?二是以“针感”等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这种以点到线发现经络的观点如果有可能成立的话,那是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有关这一过程记载的,但是中国古籍文献并没有发现大量零散记载穴位的医书,然后再在这些零散穴位医籍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经络这样的历史过程的记录。马王堆发现的帛书,记载的正经已经是十一条。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经络的起源中虽有小部分修改补充,但是,最关键的部分则是一次成型。而且,经络穴位系统,是先有经后有穴,不是靠一个个的穴连成经,而是经上布穴,否则,为什么这些穴位要这样连而不那样连呢?三是以解剖、生理知识启发找到了经络的观点更是让人“捧腹大笑”。即使是现代西医解剖及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都还没有人能从解剖开来的人体找到所谓的经络和穴位,古人何以能够精确地发现? 三、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赠隐者忘机》 宋 家铉翁 寂然不动机已兆,感而遂通机乃神。 一阳昨夜回冰底,生意流行万象春。 《易·系辞》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意思是说,只要你能够完全放松,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展开。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这样记载:“内景隧道,唯反观者能照察之”。 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那么,当今有没有人进入这个境界,亲身体验到经络的存在呢?应该说,这样的人,不仅有,而且为数还不少。其实,根本不知道经络的普通病人,也能在针灸或艾灸时准确地描绘出热感、气感、酸麻胀感流传的方向路径,与十二经脉的走向完全一致。 武当山祝华英道长,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中描述了自己体悟到经脉运行的情景: 有一天中午练功,当在咽津服气之时,明显感觉像是吞下一个清凉的圆团,降入脐部(下丹田)随之即停止了后天的鼻息,同时在“下丹田”出现了先天呼吸(胎息),即觉得身心非常清爽明净,而周身的气、血似停若滞,清晰地感觉脐部(下丹田)有约 3cm 的透明圆球在微微地缓慢地正反往来旋转。约十分钟后,即明显感觉到四肢之内、外侧各显出三条经脉并一致的运动着……,而胸腔和腹腔的脏、腑也有类似的阴阳进退机能,但位置分散,路线复杂而难辨别,据四肢之三阴三阳的明确运动可以推理而出:十二经脉路线及穴位,是固定不移的,其内在之阴阳经气却是有规律的伸、缩、出、入往返运动的。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祝道长认为:人体的某一道阴阳经脉路线好比火车道(铁轨),其腧穴犹如火车站,人体的阴阳经气好比“火车”,其“火车”既能运行到终点站,又能返回到起点站。若没有“火车”运行往来,其火车道与火车站也没有作用。故人死了,虽然其经络,腧穴仍在,但却失去了阴阳经气的往来灵机,如此便是没有生命了。经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故古圣最重视这灵活的阴阳经气。 四、 无思无为,致虚守静 古希腊、古埃及等都是文明古国,那里的劳动人民同样也在同疾病进行着斗争,原始部落,大家都有图腾,都有巫师,各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医学。世界上有些民族,比如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砭石。但是,放眼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如同华夏一样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经络穴位系统,而经络穴位却可以通用世界所有人类,这是为什么? 原因不外三点:天时、地利、人和。我们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关于地利,可以参考《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5月份的《大中原——大风水》一文。关于人和,应该与我国先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有关。我国先民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讲究顺其自然。大禹治水用疏而不用堵,就是顺其自然。 《道德经》五千言,乃至于《道藏》八千卷,南怀瑾先生用六个字高度概括:“致虚极,守静笃”。古人采取了一种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方法来寻求人体的奥秘,那就是静下来,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无思无为,致虚守静。如果让身体尽可能的静,把自己能够控制的运动都停下来,那剩下的动就是主观无法控制的动了,这种动就不是人强行赋予的,而是大自然赋予的,这种运动里面一定隐藏着生命的奥秘。大道至简,费尽心机去寻找,找到的东西往往不是大道。不如静下来,静极生动,大道自己就出来了。怎么才能静下来呢?只有让身体达到“顺”的状态,然后才能静下来,这时候身体所呈现的运动就是比心跳和脉搏隐藏得更深、更本质、更自然的运动了。 五、 十二经脉,至朴至简 通过气功锻炼至一定程度后,人体便会出现一种沿特定路径循行的气感,这一路径被称作“气脉”。“气脉”与十二经脉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较大区别。 首先,存在方式不同。气脉须经过特殊的气功锻炼才能显现、贯通,十二经脉无须修炼,人人可知,人人可学。 其次,作用对象不同。气脉是气功锻炼中的特殊路径;而十二经脉则是运行全身气血、津液,协调阴阳,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三、具体路径不同。不同的功法传承,有不同的气脉路径。如佛家密宗有“三脉七轮”,道家太极门有“二十四部大脉”,道门混元自然玄极宗则有“九玄真脉”之称,各家的气脉都有所不同。而十二经脉几乎人人一样,无多差别。 在《黄帝内经》将十二经脉比作江河的基础上,《难经》复将此前文献中提到的其他一些“脉”比作自然界中蓄积江河之水的湖泊,谓之奇经八脉。但后世对其属性的描述有根本性的改变,无论是医家还是习练武术气功者,都对其中的“任脉”、“督脉”等奇经八脉赋予了比十二经脉更为重要的意义。 大道至简。十二经脉就像康庄大道,人人可走。气脉则是坎坷小路,没人领路则行不通。老子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即大道平坦顺直,但俗人偏偏喜欢走所谓“捷径”。看来,道法自然,返璞归真,需要从认识经络做起。 六、 经络穴位,生命之门 如果一定要问,经络的实质是什么?气是什么?简单地说,气就是能量,经络是气运行而成的“气道”,是能量流。此气周流不息,运行不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在人体内,能量虽然流过神经、血管、肌肉、淋巴等等,它却没有固定的管道、没有形状,就好像天地之间都充盈着气,但是没有人可以为气定义壁、定义形。经络上有一些特殊的“节”。这些“节”往往分布比较表浅一些,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穴位,是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交互往来的窍。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生命不过是一个能量的聚散过程,散则为气,聚则成形。许多人把人体经经络看得很神秘,但它只不过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内在的能量系统,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自然本质。任何人,甚至任何生命,都时刻向周围散发着气,只是这些气的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测出来的那个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经络在整个中医体系中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认识到经络的本质,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研究生命现象的一扇门。但这也只能算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还有大量艰苦卓绝的任务需要研究、探索和实践,如经络的生理、病理以及如何调理等。 (备注:本文发表于《生命世界》2010.4)
个人分类: 大医将成|2953 次阅读|5 个评论
中国针灸起源与经络的本质
热度 1 sheep021 2010-4-6 14:28
按:本文由龚博士主讲,qq群讨论,本博整理,略有修改。 其实中医针灸 ( 经络穴位 ) 的起源就是“神明”。 劳动人民不会随便跌一交就正好跌在穴位上,更不会生病乱吃草才发现的中药。可以承认有部分药和穴位是经验的积累,但这绝不是主流。但是,难道一对杂乱无章的经验堆积在一起,就是中医吗?跌交、烤火就产生针灸么? “神明”是什么?道无鬼神,为什么会承认神明?因为神明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元气,是生命的本能。中医和针灸的产生,有人操纵,这类人就是大祭祀,又称原始部落的巫师。各位可以讨论下,其他民族有针灸么?尤其是懂得经络穴位么?如果世界其他民族或者说中国其他民族都不会针灸,那这些跌交、烤火发现经络穴位的概率都落汉族身上了?这合理么?如果说他们有部分会?那他们是怎么会的?原始部落,大家都有图腾,都有巫师,现在各民族其实都有自己的医学。那如果经络穴位是汉民族独树一帜的发现,却可以通用世界其他人类,这是为什么?是谁发现了经络穴位? 按我所知,世界上有些民族,比如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砭石。但是,放眼全世界,所有我可以得到的资料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如同华夏一样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经络穴位系统,这是为什么?包括印度的瑜伽等等所了知的,都和中医经络相去甚远,而和解剖学相距较近。 其实说来也简单,因为古代中国,秦汉,春秋战国,乃至周殷商…… 推及文明之始,均能少量出产一种特殊类型的人,这些特殊类型的人,就是通神明者,或者可以说修道者,或者修道的先行者。据各种记载可以得知,这种人在秦汉及秦汉以前的中国,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师徒相传,精工生产,有一定数目的,马王堆发现的帛书,记载的正经已经是十一条——《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从一个侧面更加证实,针灸的起源一小部分靠经验或者补充,但是,最主题和重要的部分,是一次成型。而且,经络系统,是先有经后有穴,不是靠一个个的穴连成经,而是经上布穴。 那种跌倒、烤火偶然发现穴位,连成经络的说法,真是无法自圆其说。反问一下,为什么这些穴位要这样连而不那样连呢?跌倒发现经络穴位的几率,实际比师徒相传,培养出通神明者的概率低多了。 这些通神明者,或者说完全达到了反观内视之人,发现并记录和描述了经络穴位系统,医的起源也正是这些通神明者的发现,虽然他们现在被贬低成巫了,但是我们可以看看,秦汉以前的巫是何等智慧而重要的存在。中华文明的开创者,黄帝本身就是一位大巫。过去,巫的意思是沟通天地人,所以是个美称。 什么能使天地人沟通,是神明!而神明不是什么离奇的东西,正相反,它是天地万物都具备的元真之气。过去一切的道书,前贤口水说干,一再强调要保真、保元、复真、归根…… 无非是为此。 神明,元真,元气,阳神…… 说到底,为的还是这个,然后复归于天地未开之初,全德同道。 经络的发现,是修炼中的副产品之一而已。现在,国家曾经花了 N 多钱,几乎很多中医学校都曾经有研究“经络实质”的项目。结果是什么?是一堆含糊其辞,说什么和血管神经电生理都有相关云云…… 骗了国家的钱钱不了了之。最后有些人没招了,干脆说经络是空间结构,然后一定要找到组成经络的实质性管道壁…… 经络不是玄学,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因为理念的错误,使得那么简单的东西,变成了难理解的玄学。 实际上,很多人想错了,方向错误,一切皆错。古人一句话就说清楚的事,他们要去瞎忙活。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这样记载 : “内景隧道 , 唯反观者能照察之。大家可以看看,有不少人红口白牙说经络就是血管,神经干,淋巴结等等,实际可以看看,经络的走向和这些都有差距,传导和神经的分布更加有区别。 经络系统绝对不是说理工具。可以用一句话很简单的来概括经络: 经络是气运行而成的“气道”,是能量流 。它流行不息,如同血液之流行,所不同的是,它虽然流过神经,血管,肌肉,淋巴等等,它却并没有壁,就好像天地之间都充盈着气,但是没有人可以为气定义壁。而且这种流行不是单向的甚至也不是双向的,至少是三向的。 经络上有一些分布较浅的 “节”。 “节”是人体与天地之气交互往来的窍 。 这里的气,简单地说,是能量。 神的本质是气 , 精气神三者的本质都是气 ,都是不同能量态的气。看上去都是气,实际气的能量值不同。所以道书上对气有至少三个写法 “炁”、“氣” , (气火)。 经气的流行至少有三向,因为它不是流过去又流回来。下面这句,大家就当我是瞎说,宣传迷信,哪怕一个普通的人,他的身体也时刻在向周围散发着气,而修行有一定成就的人,他周身都可以吸入和呼出气。 在现代摄影技术下,它们一个是强光点,而一个是弱光点。有时看见就是那些亮晶晶的小点,运动轨迹好像没有规律,有时候又聚为一个小棒状的各种形状,运动也不规律,估计是两种类型的气。 关键是西方科学试图就人类这个个体认识自身,而不是以天人合一的观点来看人自身。只是认识基础不一样,其实不见得不可以进步,其实西方现在已经开始注意整体观了,但那种方法研究的是尸体,我知道,气和气有别 但是都是能量,只是这些能量的运行方式好像不太一样,我们目前利用各种高科技测出来的那谢气估计只其中的一部分。是的,能量在不同值(状态)之下,运行方式是不相同的。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古书也是讲了很多,但是现代人一定要问,经络实质是什么?气是什么? XX 又是什么?这是人的内心试图用所谓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构中医和道学,那只有等科学足够先进再来吧,因为根本上,科学连最简单的生命实质是什么这个问题,都没有回答。 所以如果想知道经络到底是什么,想要“看见”经络,最靠谱的办法就是实证,目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办法。 翻翻书堆,搞搞仪器,做做试验,是没有办法令一个人得知生命真相的。就个人所知,可以去参加王力平老师的学习班,但他每年的地点不一样。 至于我个人,我和高人们不能比,我就是个蚂蚁,自己还被水泡着呢。 西方国家还进行过“生命实质的研究”。真的很傻,当一个人一定要用自己狭隘的知识、见解、心胸来解构非范畴的东西,就是这么傻,就是一个弯一层纸而已。其实,西方有很多不错的人,有些比中国人还更有一颗中国心,比如《空谷幽兰》的作者,比如很多求道修行的人。道不分南北东西,而且有些人来中国学中医,学的很棒。 为什么那些特殊类型的人,都产生在中国呢?说中原难生的背景是什么呢?首先,有那么久远历史的(国家)不多,其次,貌似中国地理特殊,再有,师之所在道之所在,传承必须要有源,才能有流。而源,正好选择了中国。 这个地理特殊也是的,听高人说,某些修行步骤,非要在中国的某些地方才 OK ( 12 福地, 36 洞天?) 源,说的是什么?源,观天地而自悟的圣人啰,师祖中的师祖。 对了,祝华英道长的《 人体十二经络揭密 》,要是出版,一定要拜读一下。我这样的愚人庸才,自己证不到,全靠少少学习高人们的言行了。 (书中)祝道长照片下: 自习中医 理繁眩迷 感通天地 方获真机 皈依武当悟玄机 专研天人合一理 今向世上献真言 但愿人类共勉力 祝华英道长: 如想医学升华,必须明白人体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 我们中国历代相传,有“十道九医”的言论。这即是说:一个超凡脱俗出家的修道之人,一定深明本体的五脏、六腑、阴、阳十二经脉和五行、四象及奇经八脉的生理知识,才能胸有定见的而修炼自己。既明白了人体之内的脏、腑、阴、阳和经络学等生理结构,便具备了一般的医学基础知识,兼怀着慈悲济苦治病救人的思想,故或多或少就能够给患者们解除一些疾苦。这即是“十道九医”渊源流传至今的因由。 作为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化与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的文化,如道家的自然观、辩证法、环保思想、人本思想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个人分类: 大医将成|3147 次阅读|2 个评论
mirror - 也谈经络
liwei999 2010-3-7 05:10
也谈经络。 (86842)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29, 2007 10:32AM 1。 中国传统医术之所以始终在臆想和经验之间徘徊,未能跨进科学之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人体解剖学知识。 的说法相当幼稚。因为 人的正常的行动法则不外乎是在“臆想”和经验之间的往复。不在这两者之间,就只能在“臆想”和“臆想”,经验和经验之间这样一个层次中的循环了。而这就只能是猴子的世界了。 不可过分强调“人体解剖学知识”,这更不是中国传统医术未能跨进科学之门的原因。道理也很浅显:外伤和疾病毕竟是两个世界。解剖学得到的那点儿见识,在今天也不过是疾病的结果,而非疾病的原因。也就是说,治伤、外科,“人体解剖学知识”十分有用。而对于疾病(的原因)和治疗,“人体解剖学知识”基本没有用。这是近代医学史证明了的常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余地。 2。 经络的所指,人人理解不同。镜某不赞同血管说。镜某的理解是“星座”说--有规律性的一面,即星座随时间的周期变化;也有任意的一面,即星座划分的恣意性。 国人有国人的分法,希腊有希腊的分法。今天看来,相隔十万八千里的星星,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一个星座。但是这个星座说法一定会传下去的,别看不是科学。 3。 认为号脉就是数脉搏的,无疑是以为喝酒就是嗜入酒精,酒就是酒精而没有各种酒的品牌。会喝的人,能够分别出酒的品种产地、甚至于年度。这就是“品”了。号脉也是一样,能号出妇女怀孕来,不是传说,也不是迷信,而是事实。 但是,如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品”酒那样,也不是每个中医都能号准脉的。 4。基本粒子都可以找,为什么经络就不能找呢?如果是有“科学素养”,也应该能够理解“找不到”也是个探索的结果吧。今天可以嘲笑百年前人们找以太的“愚昧”。但是以太说在科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还是有的。 5。精神病(分裂)的原因是什么?大家都在找。几十年前,医生们为此对患者大脑作过手术,有上万例。这病不是解剖学上器官的异常,这是个常识了。但是人们仍然在找原因。 6。 证明理论的荒谬并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所以在科学里请实验来当裁判。 如同体育运动中的裁判一样,也有裁判错的时候。还有一个更基本的道理:既然认为中医等等不是科学,那就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其荒谬了。这个道理不是那么容易被理解,方文就是一个没能理解的事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医疗卫生专栏|2475 次阅读|5 个评论
经络不是人的专利——万物皆有
热度 1 sheep021 2010-3-5 15:29
经络不是人的专利——万物皆有
人有经络穴位,动物也有,植物也有,地球也有…… 有点奇怪哦 如果是经络是能量流动的通道,穴位是能量进出的大门 如果说万物都是一个能量聚散的过程,一切都好说了。 人有人气,天有天气,地有地气,牛有牛气,羊有羊气,木有木气,…… 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如何发现经络呢? 传统方法——“望气” 科学方法——特殊摄像技术(人体辉光,人体场摄影术) 延伸阅读: 科学与迷信:从 龙脉 到地下 暗河 系统 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里还有牛羊猪的经络模型 科博館中展示的銅人,是依據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館藏仿製,表面的經絡清晰,正面胸腹的蓋板可以打開,內部臟腑齊全。北宋時的醫官王惟一,也曾監造過人體模型,做為針灸教學與考試使用。首先將銅人表面的穴位和經絡線用黃蠟封住,然後中間注入水或水銀。如果扎針的穴位正確,自然會流出水或水銀;如果針不能插入,就表示下針的位置不正確。由此可見十一世紀針灸醫術、冶金和雕刻工藝,已經有了高度的成就。館內同時也展示了牛、馬、狗的動物穴位模型。 见 您现在的位置: 图片频道 no_use 烟台风物 图片 ​ ​ ​ ​ 藏品名:古书《牛马经》 ​ ( 2004-10-13 11:35) ​   刘先生的父亲讲:宰相刘墉的马夫看见马不吃草,眼窝下陷,心里上火。恰巧被因躲赌债惹上官司,从栖霞一路跑出来的刘家祖上遇见,于是下了一副草药给马吃了,谁知药到病除。刘墉感谢他,赏了他一个灯笼,并告诉他到县衙凭这个灯笼就可以免去一身的官司。且不论刘先生的故事的真实性,可刘先生手中的四卷《牛马经》却实为难得,书中图文并茂,从如何看马、喂马,到如何给马治病、药方明细,一一记载清楚,其中书中的许多牛马的图示不但详细翔实,而且将动物身上的所有的穴位标识无遗。书成于光绪18年,共四卷,内附驼经。(一君 文 马跃 摄)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5142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经络的发现与研究评析
sheep021 2010-3-5 14:12
《中医药学刊》文/李康清 张瑜 经络学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基本理论。它宏观对应于天地,微观超出人类观察能力,现代科技的手段对它的探索也是步履蹒跚。虽然艰难,它完全不同于现代医学的玄妙理论,神奇效果,激励着科学家进行不懈的努力。 1 现代科学研究对经络存在的验证 1998年3月,上海复旦大学费伦教授领导的课题组率先报道了对经络物质基础的研究发现,首次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实验手段证明了经络穴位的形态学位置是在以结缔组织为基础、连带其中的血管、神经丛和淋巴管等交织而成的复杂体系之中.形成具有综合的复杂生理功能的某种生理结构。初步发现与穴位位置相对应的深层结缔组织结构中,富集有钙、磷、钾、铁、锌、锰、铬等元素。尤其是钙的含量要比非穴位的其它组织(骨骼除外)高数十倍至上百倍,而钙离子是重要的信使物质,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还初步发现.结缔组织中呈液晶态结构的胶原纤维具有一个高效率传输红外光的特征波段,这预示着人体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光子系统,在生命信息、能量的传输交换等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2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核医学科、炎黄经络研究中心陈英茂等人报道了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的透射扫描图象和发射扫描图象的融合技术显示出示踪剂循经迁移线在体内的三维断层图像及立体透视图像,利用科技手段初步证实了经络的存在及其在体内局部的空间位置及走向。 国外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对经络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清水芳太郎用测定皮肤电阻的方法发现了经络的电学特性。经络腧穴周围具有与其它部位皮肤不同的电学特性,主要表现为大电容、高电位,导电量较高。1950年中谷义雄发现了良导络。50年代中期。前苏联人巴特许别金发现了皮肤活动点。良导络及皮肤活动点和古典经络及腧穴线路位置十分相近。红外热像图摄影法记录的皮温图所确定的线路和经络间也存在着相似性,日本东京教育大学芹泽胜助教授自1971至 1974年间,对50名健康男子共拍摄了包括胸、腹、背以及头部等部位在内的2万余张全身红外线热像图照片.发现穴位处的温度明显偏高,呈现白斑点状。 更为直观的实验当属高频辐射场摄影术。辐射场摄影术最初由N.Tesla(1856~1943)所发现,由高频高压发生器产生一个高频电场,当被摄物体置于此场中时。周围就会出现可见光,1939年。前苏联工程师基利安夫妇 (S.V.Kirlian)再次研究此现象,他们发现人体某些部位比其周围地区发出的光要强,而这些点正与中国古代经络理沦中的741个针灸穴位相吻合。基利安夫妇的发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他们发现的这种人体发光现象被称为基利安效应。基于基利安效应发展起来的摄影术叫辐射场摄影术,又称为基利安摄影术,该发现反映出经络的存在,一目了然,变虚无为可见,为经络的存在找到了科学证据。 尽管经络的组织学位置至今仍在肉眼观察(包括显微外科手段)能力之外,但科学实验表明,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的。虽然科学实验还不能细致入微地揭示经络的一切活动,还不能证明它到底以什么物质形式存在;虽然对于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中药性味归经的具有实质性突破的实验研究几乎没有,但根据经络研究方法及结果推断,经络、阴阳五行及中药性味归经必然存在着其物质基础及信息传输通道,随着科技发展,也一定能将其形象地展现出来。 2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的 令人奇怪的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众多科学家的艰苦努力下才证实了经络的存在,而在中国医学古籍《灵枢经》中,对于经络走行路线的描述已经细致入微。各条经起止明确,曲折详尽,更有交叉回环,表里出入。不但循行肌肤,而且穿行脏腑。尤其是经络在脏腑间的走行起止,仅靠间接推断的方法几乎只能是臆测。那么.在科技手段落后的古代,古人是如何发现经络并将它应用于人体疾病治疗呢?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谈及阴跷脉时,引用了宋代张伯端(字平权,一名用成,号紫阳真人)《八脉经》的记载,并说: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之说不同,然内景隧道,碓返观者能照察之,其言必不谬也。从这段话看,李时珍无疑认为经络可以通过内视的方法观察到。这为经络的发现提出了另一认识途径,考虑到经络的繁杂及古时科技尚未出现,这也是经络发现的最合理的解释。那么。内视真的存在吗? 对此古代有许多有关记载,如扁鹊为齐桓侯治病的记载,扁鹊见齐桓侯并未切脉,也未问闻,而是一望而知其疾病的位置、深浅和愈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说他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道出了扁鹊的内视功能。另一记载是发明麻沸散的华佗,一望而知曹操脑内有病,愿为其开颅治疗。在当时的年代,对各种疾病并无x线检查或CT、核磁,扁鹊、华佗若无超常的感知能力,如何在一望之下就能明确其诊断呢?可见,内视是存在的。 古代祖国医学不仅用内视功能发现了经络的存在,同时也用此功能诊治疾病,那么,我们是否能用现代科学实验方法探索内视的存在?如果用现代科技手段能证实内视的存在,也就找到了古人发现经络的答案,找到了发现经络的另一途径。 内视也可称透视功能,即可自视体内或透视人体,隔墙视物,远距离视物,是世界上承认的特异功能之一。 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对此也进行了很多试验,2000年中国地质大学人体科学研究所沈今川等发表了一篇题为天目意影实验研究的科研文章,在八十年代末期取得成功的Rs人体场摄影术的基础上.在严密的实验条件下,取得一系列更加令人震惊的意识成像实验的成功,获得了一百张以上的极具研究价值的、内容丰富多彩、高清晰度的意影照片,即将天目中的影像用意念投射到底片上使其感光经冲洗而成,天目中的影像目标为与其相距很远的实物而不是幻想或虚拟出的物体。从而揭示了宇宙各种物体之间存在着无形的能量传输通道,人体具有感应能量传输的能力,用科学实验方法证实天目的客观存在及其所具有的真实反映事物的能力。 如果古人真的具有这样的能力,则他们一望而知其病症和数千年前就能精确的描述出人体经络图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气血津液、脏腑学说、中药性味归经等理论的建立也就是举手之劳。 3对经络发现的思考 经络是由更微观的物质构成众所周知,经络不同于人体中的其它组织器官,有其具体的形态、位置,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即便是细胞培养也可以通过显微镜对它进行观察、试验,分子水平的研究也可通过高精仪器对它进行测定,跟踪它的行踪。但对于经络这一切试验手段都不能在人体中找到经络的解剖位置,找不到它的实体存在,更不能满足临床的使用要求。实验结果告诉我们,经络有着更深层的物质基础,它涉及的物质更微观,它的存在形式比分子更微观,在现有科学研究层面体现不出来。 现代实证科学研究思路的局限性 本文所列举的实验研究,虽然验证了经络的存在,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显得难以实施,如果没有古代描述的经络图,如何想到把人放在高频辐射场中按照在辐射场中所显示的741个穴位上进行针灸,又如何想到用示踪剂定位全身经络,而依靠扫描仪和示踪剂将全身的经络完整、清晰、准确的定位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经络存在的研究只是对经络最初步的了解,相对于经络的存在,对经络的循行走向.经络与疾病的关系、经络与治疗的关系乃至阴阳五行、中药归经等中医理论体系的研究难度更大,经络的微观和不可触摸性,使现代实证研究方法不适合对它的研究。 鉴于上述两个原因,要对经络进行研究,必须改变现有科学研究思路,寻求其他的认识事物的途径。 中国传统医学没有现代的医疗设备及科技仍能准确诊断疾病,治疗效果不比现代差,而对于疑难杂症中医的治疗优于西医,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医所体现出来的科学道路是和现代科学不一样的,中医与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大科学体系,从古到今人类一定还存在着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的或还没有认可的其他的对事物的认识途径,内视即为对事物另外的认识途径之一。内视既然能够看到经络,也就可以看到人体脏腑机能失调时经络及人体各部位的病理变化并找出治疗方法。它对经络学及中医理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络的繁杂细微不是靠体感乃至现代科技所能描述清楚的。阴阳五行、中药归经也不是靠经验所能摸索出来的,而内视却可以使这些复杂的探索变得简单,在一望之下即可知道靠实验和经验难以知道的一切人体奥妙。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9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博文变铅字:生物世界,“管”之有道
sheep021 2010-3-2 16:56
按:看了柳东阳学友的博文变铅字一文,不觉想起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是本博的一篇博文修改充实后,写成的一篇文章,也算是本人第一篇铅字科普吧。特别感谢《生命世界》杂志编辑的推荐和支持。同时,感谢科学网这个平台,我注意到,科学网上变成铅字的博文非常多。本文不过是沧海一滴而已。关键是,开了这个头,拨动了这根弦,扰动了这颗心,可能就会有更多的铅字出来 这也算是有生于无,虚实相生、有无相成吧。 (本文发表于《生命世界》2010年第1期上) 生物世界,管之有道 从植物体内养分和水分的输送途径看人体经络 一、植物的生命之路 一株植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植物生长的季节,根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并运送到叶子里;叶子则要制造有机物并运送到根及植物的其它部分。植物体内的这种水分和物质的交流,无论是在高不盈尺的小草中,还是在高达 150 多米的杏仁桉树上,都在日日夜夜不停地进行着。 然而,植物中的这种水分和物质的交流,是靠什么来进行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试验就明白了。当你把一条带叶的柳枝折下,并立即插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在太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再把枝条从横向切断,这时,你会发现断面上有红色的点点;若是再把枝条从纵向剖开,又可以看到,在茎的剖面上有一条条红色的细纹。这些点点或细纹,就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出来的植物运水的管子,通常把它叫做导管。血管贯穿于动物的全身,导管在植物体内也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前面所说的枝条,如果让它在红墨水里再浸几天,这时,你又会发现,连叶子上的叶脉也染红了,这说明叶脉里也有导管,而且茎和叶子里的导管是相通的。 运水靠导管,运有机物质又靠什么呢?靠筛管。筛管在树木的皮内。俗话说,树怕剥皮。树剥了皮,就等于切断了运输食物的道路,植物就要饿死。还是用柳枝来做一个试验:把折下的柳枝下部的树皮剥去一圈,然后再插到水里。过不了几天,在伤口上方就会长出新根;伤口的下方,则因得不到上面运来的有机食物,便逐渐枯死。 总的说来,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基本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两条渠道进行的。一条是由根把吸进来的水及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经导管运输到叶子;另一条是由叶子把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质,经筛管输送到根等植物其它器官。 导管由导管细胞组成,单个的导管细胞,长不过 500 1000 微米左右(一微米为千分之一毫米),连成管子后,一般长约 10 厘米 。长的如枫树的导管,一根可长约 2 米 ,白蜡树的可长达 10 米 。组成导管的细胞,横壁都已消失,好像竹竿把节打通了的情形一样。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由于根内细胞液浓度与土壤水分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根压),特别是叶子蒸腾作用的拉力,以及水分子本身的内聚力(即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水在导管里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水柱,从而把叶和根连接起来。这样就使水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源源不断地沿着导管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筛管是由许多筒状的活性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及部分侧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因此,筛管细胞的连接处并未完全打通,是由一层象米筛一样有很多细孔的筛板隔着。相连两个筛管分子的原生质形成的联络索通过筛孔彼此相连,使纵接的筛管分子相互贯通,形成运输通道,可以双向运输物质。根、茎、叶都有筛管,并且是相通的。 因此,导管和筛管都是一些特殊化了的细胞连接成的管子。筛管细胞是活的,而没有原生质的导管细胞是死的,这是一个大的区别。 水在导管中上升的速度,最快的为每小时 45 米,最慢的也可达每小时 5 米。一般草本植物,由于比较矮小,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在吸入根部后,约隔 10 20 分钟就能到达叶。而高达几十米、一百多米的大树,它的茎的输水能力就比一般草本植物要大得多了。有机物质在筛管里运输的速度。每小时大约 0.7 1.7 米 。一般农作物,有机物质由叶运到根部,大约需要 30 60 分钟,这比水在导管里的运行要慢得多。不过,这种运送的结果也是可观的,如马铃薯、甘薯这些生长在地下的块茎、块根,其本身并不会制造什么物质,能积累那么多物质,都是通过筛管不断向下运输的结果。 导管与筛管,把根、茎、叶、花、果等各部分,连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管道网,组成了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担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二、从筛管看人体经络 按照《黄帝内经》等古典文献的记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指经脉,犹如直通的径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指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细小分支。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精髓之一,与脏腑、气血等基础理论一起,对中医各科特别是对针灸的临床辩证和治疗,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学习中医的先决条件。 然而,迄今为止,无论用多么先进的显微镜,现代解剖学也找不到与古典图谱一致的经脉。因此,在科学界,尤其是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否定经络的观点似乎是主流。当然,也有相当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神经系统。虽然这种观点也承认,还有很多经络现象目前难以用血管、神经作用来解释。但是他们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对大脑中枢神经作用认识的深化,用现代医学的观点,用神经作用的观点,是可以逐渐解释那些目前不能解释的经络现象的。 近年来,人们使用皮肤电阻测定、同位素跟踪、电磁波传导实验等方法发现实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循经分布规律。于是,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广义的经络系统包含血管、神经系统,可能还包含体液调节、淋巴系统等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的一些系统。但是,他们认为,除了科学已经发现和证实的系统外,人体还存在一种现代科学未知的系统,这是经络特有的系统。狭义的经络通常指这种不同于血管、神经系统等的独特系统,它有如下特征:独特的循行路线、独特的经脉脏腑关系以及独特的理论与医疗效果。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经络的科学实验都倾向于寻找到一条有形的可观测的经络通道,而忽视了经络本身的独特性。 植物体内养分和水分分别通过导管和筛管输送,导管由空心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是有形的死管道。而筛管则由有生物活性的细胞连接而成的,但在它们细胞的连接处并未完全打通,而没有真实的管道存在。筛管传递物质时,更像是一队人,一字排开,站立不动,从手到手传递物品一样。因此,植物死后,导管依然存在,可以继续发挥输送水分的作用,但筛管已经不存在,不能继续发挥输送物质的作用了。 人是比植物更高级的生命,既然植物的筛管可以是由非中空的活细胞构成,人体经络难道就非要是有形的、中空的管道吗?这个问题值得经络研究者思考。也许,当前经络研究中存在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经络研究者是血管、神经论者,他们并不相信经络是独特的未知系统。如何更科学、更严格地证明经络是一个独特的未知系统,仍是要解决的问题。有一部分经络研究者仍是在用解剖学的方法,把经络当作死物,当作组织结构来研究。如果经络是个活的结构,是功能系统,用解剖学的方法永远不可能取得突破。这如同要在已经干枯死亡的树枝上,企图发现筛管一样。由于经络的特殊性,从常规技术角度研究经络,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经络研究需要新的思想和方法。 本文的原始博文是: 从植物体内养份和水份的输送途径看人体经络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发现经络:人体辉光之谜
sheep021 2010-2-26 12:45
人体辉光之谜 科学之友:2009.7月 【奥秘】 作者:沈农夫 访问量:444 许多古典神话小说描写佛祖、菩萨等出现时多有笼罩着五色祥云、香气四溢、红光四射等语。过去,人们一直把这些祥云、红光当做纯粹的神话,但至今一系列的科学发现表明,这些描述对人体来说并非完全虚构。 据现代科学研究,年事较高的老人,患有疾病的人和大量吸烟的人,身体内都能发出一种极其微弱的光。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科研进展的辉光   其实,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都能够发光。除了众所周知的萤火虫以外,还有一些蚯蚓、鳞虾、沙蚕,甚至某些海藻类都能发冷光。特别是各种细菌、真菌、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鱼类、昆虫以及某些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向外界发射一些光信息;这种光是由于生命活动中的种种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它与体温无关,所以叫做冷光。而且,根据生物体不同的生态、体质与性状以及不同的生化反应,有生命的生物体会发出色谱不同与强度有别的彩光,科学家称之为生命辉光。   其实,人体的生命工程也会发出辉光。早在1911年,英国有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采用双花青染料涂刷玻璃屏,首先发现人体外周有一圈光晕,约宽15 mm,色彩瑰丽,忽隐忽现,令人称奇。   这一有趣的发现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国家的科学家的注意。有位俄罗斯生理学家就曾发现: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中都放出一种微弱不同的、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线。这种紫外光线叫做有丝分裂射线,它能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血液是这种射线的强源,辐射强度随生理条件,如疾病等状况而变化。   接着,俄罗斯工程师基里安做过很多试验,又发现人体只要在500 V以上的高压和50 kHz的电场中,会发出明亮的光晕。俄罗斯科学家西迈扬柯里尔和他的妻子瓦伦丁娜,用高频电场摄像术,还将人体明亮有色的辉光拍摄下来。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光是具有粒子性的。光的基本单位是光子,光的强度与光子的数量成正比。人体和大多数发光生物所发出的光子数量都很少,所以,仅凭肉眼是很难察觉出这种发光现象的。   日本东北大学的稻场文男教授发明了一种能够精确计量光子个数的仪器,使用这种仪器可以对许多极微弱的发光现象进行定量的测量。稻场教授通过这种仪器发现:在年龄较大以及疲劳过度或患有疾病的人的血液中,能发出较正常人更强的冷光。首先,稻场教授对出生2个月和11个月的老鼠分别进行了血样测量。结果表明,11个月老鼠血液的发光强度是2个月老鼠的4~5倍。可见,随着生物机体的老化,血液的发光强度将会提高。   2000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科学家相继用高科技仪器对人体辉光之谜进行研究探测。而日本新技术开发事业团采用世界上具有最敏感度的、用于微弱光检测的光电子倍增管和医学显像装置,成功地对人体放射出来的辉光进行了图像显示,并把这一潜科学研究成果使用到医学及保健上去。最近,我国科研人员获得的人体白细胞发光的成果,推动了生命之光这一潜科学的研究发展。 不同人体的辉光   数十年来,科学家们不断对人体辉光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他们发现人体的不同部位、人的不同年龄、人们不同健康的状况,甚至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人体所发出辉光的强弱、色彩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人体头部的光层呈现浅蓝色、手臂却呈青蓝色;手、脚的光层亮度比胳膊、腿和躯干的光层亮度要强。又如,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光层呈浅蓝色,发怒时则变为橙黄色,恐惧时又会变为桔红色。再如,生命之光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强,中年以后又日趋减弱。因此,青壮年人的光层要比小孩和老年人的光层亮得多,运动员和气功师的辉光也比一般同龄人要亮一些。   稻场教授曾用一种精确计数光子个数的仪器发现,人体辉光负载着生命活动的重要信息,甚至不同饮食的人,发出的生命之光也不一样。科学家们观察发现:北欧和北美人的辉光较明亮,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较高;非洲和南美洲人的辉光较暗,是由于他们比较贫困。同样年龄的健康人,如果饮食不同,其人体辉光也有区别。例如,经常吃肉类食品的人,其辉光艳红且明亮,而长期食用植物性食品的人,其辉光色纯且较暗。 健康状况的辉光   在医学领域,根据人体发出的冷光信息,不仅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还可以用来诊断疾病。因而,人体辉光实际上是窥视、诊断身心健康的一个窗口。   美国人体潜科学研究中心迈特尔博士指出:生命之光是最有前景的诊断手段。如正常人发出的辉光是对称的,如发生疾病,辉光会失去对称失衡现象。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辉光会发生类似太阳的日晕现象。中国一些佛家气功高手认为,呈红亮色的辉光说明健康状况良好,呈灰暗色的辉光则说明病重。   尽管所有的人都能发出微弱的体光,但研究人员发现癌症病人具有更强的生物光本能,这一发现将会导致一种新的疾病诊断法的问世。例如,稻场教授分别在健康人、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患者身上取血样比较,结果是患各种疾病的人血液发光强度较高,平均比健康人高出3~4倍。不过,食道癌或胃癌患者的血液发光强度相对较低,而在肝癌和胆囊癌患者的血液中,却显现出很高的值。另外,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可以诊断患肺癌,让病人吸入一种特殊的气体,如果肺部有痛组织,便会发出一种特殊云状辉光。   迈特尔博士等人对2岁~80岁的30位病人进行了人体辉光测定,结果表明:甲状腺切除者,甲状腺功能衰退者、正常人在睡眠时间以及夜间、在新陈代谢减缓的同时,人体辉光强度亦同时减弱。这也如实地反映了人体内的微妙平衡关系。迈特尔说:在甲状腺机能衰退时,病人的指甲就会发射出比老年人弱得多的光。所以,病人新陈代谢的异常和人体节律等可以通过辉光的变化来测定。   稻场教授指出:我们希望对人体辉光的光子进行广泛的研究测量,以便进一步解释它的含义,并希望发明一种新的疾病试验方法。这项结果在近期举行的日本激光医学年会上的发表。同时宣称,他们已研制出利用激光拍摄人体截面光子的电脑层析摄影法。 经络系统的辉光   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人体辉光异常变化的研究,找出了许多种疾病都有发光失衡的信息点,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心脏病、面部神经麻痹、感冒、甲亢等疾病,都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发光信息点。   中医经络系统是人体辉光网络吗?当人们把手放在高达25 000 V高压和100 kHz高频环境中时,手阳明、大肠经的部位会出现一连串明亮光斑。更让人感到奇妙的是,神经生理学家利用一种仪器对刚死去的人进行测试,发现明亮的闪光点与中医针炙图上标明的741个穴位一致。美国华裔科学家对人体辉光的照片研究中,也发现人体光晕的明亮闪耀点与中国古代经络图穴位相一致。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辉光式样。俄国和美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人体存在着一个光导纤维系统,中医学中的针炙穴位是人体中经络系统对光最敏感的部位。   那么,中医说的经络系统,是否就是人体的光导纤维系统呢?这的确是一个谜。 男女爱情的辉光   最近,科学家通过一种特殊的X射线观测微光仪发现,人们的爱情也会产生辉光。如在情侣的约会中,当男子出现时,女子身上的光亮度就会倍增;还发现一男一女会面时光的变化:如果是两个相互同情的人接近,光会明显活跃;若是两人的心灵在撞击,就会出现放焰火似的绚丽多彩的爱情火花。   在男子交际中,人体辉光还是爱情成功的标志。前不久,美国学者在一家照像馆利用一种高科技微光检测仪对一些拍摄定婚照、结婚照的男女进行了观测,发现手挽手情侣拍照时,女性指尖上的光圈特别明亮,会向男方的指尖延伸过去,而男子的指尖光晕却会略微后缩以顺应女性的光圈。每当两性真情拥抱接吻时,彼此的辉光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且变得分外明亮。   科学家们认为,利用观察到人体光,就可以检查出未婚青年或准备结婚的人,相互间是否真诚相爱以及组成家庭的可能性。 烟酒嗜好的辉光   人体辉光能显示吸烟者和饮酒者的嗜好及健康程度。2004年,俄罗斯研究人员曾对莫斯科100名夜晚酗酒者进行过健康状况调研,在人体辉光拍摄中发现:饮酒者在刚开始端酒杯时,手指尖的橙色辉光清晰、明亮;当醉酒之后,指尖晕光转向苍白色,同时发现光圈无力而向内闪烁着收缩,变得暗淡。   不久前,稻场教授对吸烟者也做了有趣的试验:一天只吸几支香烟的人,其辉光几乎保持正常;而当吸烟程度逐步增大时,人体辉光便会呈现出跳动和不调和的光圈;如果是位烟瘾君子的话,血液中每10 min发出的光子数达110~170个(不吸烟者只有55个),其辉光就会脱离与指尖的接触而偏离中心。但是,吸烟者在戒烟22 h以后,血液中的光子数即可降至正常值。如果重新吸烟,则立即又升为原来的值。 特殊人群的辉光   科学家预测:人群辉光还可应用于其他方面。如运动员比赛前,可以进行辉光体能预测。因此,教练可以及时了解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体内状况,尤其是足球、排球、篮球运动员关键替补上场时,更好地发挥场上运动员的主力军作用。更有科学家把人体辉光运用到犯罪学中去。因为人体辉光会随着大脑思维方式、行为意向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晕圈。如一个想行凶作案的歹徒,他的指尖便发出红色旋光,而预感将要受到侵犯的人,身上则会骤然出现蓝白色的光晕。   对犯人也能进行人体辉光监控,如审问时犯人企图说谎,身上的辉光便会出现几种色彩斑点的交替闪耀跳动。另外,精神病人犯罪案件,鉴定真假病人时,可以借助辉光作病理分析上的参考。 人体辉光之谜   人体辉光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个新的课题,国际潜科学与医学界有人设想把它用到人体保健等方面,如设立人体辉光档案,家庭里采用电脑监测装置,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遥控保健咨询等等。   但人类还没有完全识破人体之光的奥秘。虽然最新研究成果是白细胞发光,但是白细胞发光的生化反应、能量质传和体能机制怎样?同样年龄、同等健康,辉光何以不一样?至今还是自然之谜。   特别是人体辉光产生的原因,至今科学家们各抒己见:认为辉光现象除了人体白细胞之外,还可能是人体体表某种物质、射线与空气复合产生,或是一种水气和从体盐分与高频电场作用的结果?还是人体的光导系统经络系统显示它的庐山真面目呢?   所以,破译生命之光负载的身体活动的密码,揭开其中的奥秘,将为诊断保健和治疗疾病开拓出崭新之路,也将使人类重新认识自身,推动人体潜科学进程,以寻找康乐长寿带来的诱人前景。
个人分类: 生命之光|1119 次阅读|3 个评论
经络: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
wliming 2009-11-18 14:16
博主:这是科学院祝总骧教授集20多年的实验探究得到的结果。我想知道,这是真的吗?证据可信吗? 为什么现代医学不承认?这么重大的实验验证为什么不得诺贝尔奖? 下面的言论引自 http://www.91mymy.com/ad/312/ 经络是2500年前中国医学最伟大的发现。 《黄帝内经》 明确指出经络有 行血气、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 的重大作用,也就是说经络的作用是专门防病保健长寿,是人体的总控制系统。   然而,处于统治地位的西方医学,到今天仍未发现经络,甚至认为经络根本不存在,当然也就谈不到利用经络的理论防病治病了。这真是医学界最大的憾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终于用三种生物物理学方法证实人体十四条经脉线都可以精确的测定并和古典经络图谱有惊人的吻合。而且这三种方法所测定的经脉线,都有形态学依据,从而证实了经络的存在,请参考: 《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 ,北京出版社,祝总骧等著。
个人分类: 伪科学|2401 次阅读|9 个评论
解读经络 —— 实现钱学森人体系统科学遗愿的奠基石
热度 2 yindazhong 2009-11-4 18:16
中国科学界,一代大师,两弹元勋,钱学森先生仙去,举国致哀,学界尤甚。为寄托哀思,我们将钱先生生前极为关注的“人体未解功能”领域的一篇开拓性文章的主要片段贴到网上,请有关专家指教,一为祖国科学发展献智献策,也为钱老仙去合十送行。该文初步解读经络的生物学实质 —— 将是实现钱学森先生关于人体系统科学思想的重要的奠基石,也是我们有关中医理论研究 “ 3+X 理论”的 X(extra) 部分的核心理论。几天前,得到了出版杂志的正式确认,会在该杂志近期正式刊出,具体出版刊载信息将在杂志寄到后再广为告知。谨以此文,告慰钱先生在天之灵! 文中图 1 因格式不同,原位不能显示,附在文章末尾。 该文若有不当,不实,不明之处,欢迎严谨地学术讨论: 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和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 * □ 印大中 1 , 2 ** 赵林立 2 (1 .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 510120 , 大德路 111 号 ; 2 . 蛋白质化学与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 : 由于没有明确的和独立的解剖结构,经络的生物学本质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针灸等防病治病机理仍是中西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不解之谜。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衍变,尤其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关于植物信息传导系统,即所谓“植物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开拓解读 生物界中有机体对于外界环境感应的共同结构基础与 信息传递的基本 规律 。本文开拓性地将生物体信息传导系统分为三个系统(水平) : 1. 大脑相关高级神经系统(神经水平) ; 2. 没有神经结构但可传递生物电信号和递质的导管相关信息传导系统(导管水平) ; 3. 细胞间以及细胞与环境间的电信号与理化物质传导系统(细胞水平)。本文还提出生物体内的信息及其传导媒介主要可分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大类型。提出经络相关的信息传导机制为上述三水平、两类型作用的有机整体集 成 ,简称 “ 321 集成理论 ”,进而一统解读错综复杂的经络现象的生物学本质 。 关键词 :针灸 动物神经进化 经络 植物信息传导机理 植物神经生物学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Essence of Meridians (Jingluo) with Plant Neurobiology and Animal Nerval Evolution * Dazhong Yin 1,2** Lingli Zhao 2 1.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and Pharmacal Science of Guangdong,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Dade Road 111, Guangzhou 51012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Protein Chemistry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Hunan, China Abstract: For the absence of a clear and independent anatomical structure, the biological nature of meridians (Jingluo)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t al. to prevent and cure diseases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till remain mysterious. Through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animal nervous systems and comparison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s of plants (the so-called plant neurobiology), the common bi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law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f biological system were open-mindedly reviewed and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s of life were for the first tim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ajor levels: 1. the brain-relat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he neural level); 2. the vessel-depende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out the typical nerval structure (the duct level); 3. the inter-cellular and cell-environmental sing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cellular level). Electronic and biochemical signal transmission were pinpointed as two major mean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pattern in life system. In summary, the complicate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functions and traits of the meridians is thus suggested as an interplay of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applying electronic and physico-chemical materials. Namely, the “321-Integration Theory” of meridians.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imal nerval evolution; meridians (Jingluo); plant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plant neurobiology 一、关于“经络本质”及其研究现状 关于经络本质及其机制的假说百花齐放,研究精彩纷呈。中、外学者在近几十年的针灸经络探秘研究中 , 逐渐形成了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 : 神经生理学派、生理生化学派、生物场学派、结缔组织结构学派 。 神经生理学派认为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研究涉及大脑皮层、海马、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及周围神经和植物神经,但显然不能解释循经感传的慢速度,双向传递,低电阻,高氧分压等现象。生理生化学派发现经络与多种流动的理化成分和生化物质相关,如神经激肽、 P 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多种递质和多种离子等。该理论与神经论相似,涵盖面很广,但却不能单独解释经络现象。生物场学派提出了与声、光、电、热、磁相关的诸多理论,但缺少对经络明确的三维物质结构的界定。结缔组织结构学派认为结缔组织中的筋膜是经络的物质基础: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 , 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 , 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 , 络脉是小血管 , 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 , 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由于对这些研究结果和现象的解读错综复杂,莫衷一是,给现代中西医结合生物科学研究留下了一连串不解之谜。 1. 经络的物质结构及特性 经络到底是否有其客观的物质形态结构? 1963 年,朝鲜的金凤汉曾轰动一时地报道说找到了经络和穴位的实体 , 即发现了所谓“凤汉小体和凤汉管”等结构 ,但最终以身败名裂收场 。我国也有学者研究称经络是宽度在 1mm 以内,且有形态学根据的组织 , 但至今没有下文。 然而,尽管至今经络的生物学结构无从确定,以传统经络图为基础的经络特性研究却成果硕丰。例如半个世纪来,国内外不断有学者在对经络的低阻抗特性进行研究。 19 世纪 50 年代,日本学者中古义雄等 首先测量了人体体表的低电阻点,发现人体躯干上可联出 26 条低阻线(左右对称 24 条,正中前后共 2 条)称为“良导络”(虽然与中国 12+2 的经线数有所不一致)。接着,相关内容有了愈来愈多的研究报道,例如有研究报道经络穴位上的低阻性质,其阻抗一般为 80~100 千欧,其周围非低阻点的阻抗值则在 600 千欧以上,低阻点的分布基本上是循经的, 90% 的低阻点都分布在经脉(与本实验室目前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Lee 研究发现经络线上合谷和曲池段的导电性明显高于合谷和非经穴段 , 经络线上的导电性高于非经络 , 优先电传导现象存在于两个腧穴点之间。陈道亮 等的研究表明 家兔和小鼠表皮深层存在着沿经脉线连续分布的细胞连接通讯 , 提出在表皮深部沿经的方向存在着可能贯通全经的、连续无阻隔的细胞连接通讯 。 李刚从经络低阻抗特性入手,提出 “ 经络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特性细胞组成的信号传导组织 ” 的假说,认为因此有可以找到经络实质研究的突破口。 1973 年,祝总骧 进一步 发现了经络现象的普遍存在,而后的众多学者也报道经络在皮肤表面的定位和相应的生理生化表象:如隐性感传、 双向传递 、 跨体节传导 、 低阻高导 、 高氧分压 、高振动声、传输示踪物质、发光和发热、 Ca 2+ 浓度增加 、经穴 - 脏腑相关 、刺激后产生高频振动和低频振动传导等等。 另外,以诸多生物物理概念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关于经络的生物场学说,包括电场、磁场、红外线、电磁驻波叠加、孤立子波等。 但是由于生物医学研究至今仍没有发现人体或动物体经络的实际解剖学结构,因此人体以至生物体内到底有没有经络依然不断引起争辩。 2. 络病理论对气血调控的机理研究 在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吴以岭教授等近年来提出了一个“络病理论框架 ” ——所谓人体组织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 该理论提出 : “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 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 , 虽庞大繁杂 , 却具有明显细化分层和空间分布规律 , 按一定速度与常度 , 把经脉运行的气血,输布、弥散、渗灌到脏腑周身”。他认为输布于络脉网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速度和常度显然与经脉气血运行不同 , 具有“气血流缓、面性弥散、末端连通、津血互换、双向流动、功能调节”的特点 。 该理论从狭义角度将络脉分为经络之络 ( 气络 ) 和脉络之络 ( 血络 ) :“ 气络运行经气 , 脉络运行血液” ; 认为:气络的络气涵盖了西医学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另外,“行血气”是络脉的基本功能 , 络中气血畅行无阻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正常生命运动保持内环境稳定的基础。并认为:“由于络脉是气血津液输布环流的通路 , 且络体细小 , 分布广泛 , 分支众多 , 邪客络脉容易影响络中气血津液的运行与输布 , 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 , 导致络气郁滞、络脉淤阻、络脉绌急、络脉淤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等八类病机变化”。提出络气因虚而滞 , 是络脉病变由功能性病变向器质性病变发展的早期阶段 。 3. 经络信息传导的物质载体 关于经络信息传递的物质载体也有多种假说见诸文献: 例如,杨威生 推测:经络是信息载体物质扩散的低阻通道 , 经络信息载体物质是组胺,以及经络生物信息放大器是肥大细胞。进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关于经络功能的“疏松结缔组织 - 血管 - 神经机能一体化”假说。 又例如,谢浩然 认为:中医的人体经络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 , 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系统调控。 另外,非现代医学领域经常以虚代实,以想象代物质,关于经络是“气”之通路的假说和理论,不断花样翻新,充斥书籍刊物,可谓洋洋大观。 以作者的观点:与经络相关的生物信息传导载体,并不虚无缥缈,就在目前已知的理化物质中。归纳总结现代神经生物学的已知研究成果和知识,我们可以看到,生物体内主要有 “ 电信号 ” 和 “理 化物质信号 ” (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第二信使、代谢产物 等 )这两大类信息传导的基本方式。例如,神经系统的信息传导就是 “ 电信号 ”传导 和 “神经递质 信号 ”传导的精致组合(详情请见现代神经生物学的有关书籍)。 4. 动植物感应性 (经络现象 ) 的普适性 大量事实表明,“经络现象”似乎不仅仅在动物体内存在。 达尔文从进化论的角度推测,动物与植物的感应性应有共同的解剖学和生理生化基础 。 祝总骧通过对哈密瓜和香蕉的研究证明了植物体内也有“经络”的客观存在 。 为了更好地解读上述种种人体经络现象及其特性,下面我们暂时避开高级动物神经系统,看看是否可从植物组织细胞的信息传导机制得到关于经络结构和表象的有益的启发。 二、“ 植物 神经 生物学”及相关研究 高等植物的信号系统主要是指植物体某一部位受外界刺激而发出的或是自行发出的信号,传递给接受信号的靶部位,启动它作出相应的反应 。植物的细胞刚性结构虽然限制了它的活动,细胞膜的功能却和动物的基本相似 。物理性冲击 ( 电流,震击、温度骤变等 ) 或有机溶剂等都会改变质膜的结构,使膜电位发生变化。与动物神经细胞轴突部的电信号传递类似,当刺激强度超过临界值 ( 通称阚值 ) 时,膜电位变化会爆发出电波冲动并伴有生理活性物质的释放,如种种激素、伤素和乙酰胆碱 (一种典型的 动物神经递质 ) 。这种冲动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传递。膜电位的波动还可以进一步操纵离子通道的启闭,进而,或者继续推进信号在胞间传递,或者在细胞内进行信号转导 。 尽管在植物体内至今没有发现类似动物体内专事电信号传递的神经系统,相关研究早已确切地发现植物体内存在着类似动物体组织内的电位传递。例如, 印度学者 Bose 的研究早就证明了含羞草在无伤害的刺激下就能引发出动作电波的传递来,而且植物体内的动作电波传递基本上遵循动物神经电波传递中“全或无、不应期、调应现象、阴联阳断”等规律 。 这说明动物与植物的可兴奋组织具有共同的电生理基础。轮藻的节间巨细胞就常用来作动物神经纤维的活模型。又 例如,在高等植物中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电化学波的传递则主要是靠细胞的: 1 )局部电流;和 2 )伤素释放,这两种类型(与动物组织信号传导机理相同)的信息传导途径来实现的 。 1. 植物电信号的传递方式 一般来讲,植物电信息传递研究主要可观察到与动作电位相关的动作电波( action wave )和与变异电位相关的变异电波 ( variation wave ) 两种波形 (如 图 1,见末尾附图 ) 。 图 1 高等植物信号传导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几种主要波型 。 1.1 . 动作电位的传递方式 1.1.1 . 局部电流式传递(细胞膜去极化相关信息传递) 早在 1930 年 Osterhout 等 就发现,动作电位在柔曲丽藻节间细胞膜上传递时可被氯仿阻断,但如果在氯仿阻碍区的两端用一个盐桥连接起来,动作电位便能绕过此阻碍区,沿膜继续传递。这说明动作电位在植物细胞膜上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循环来实现的。随后 Auger 和 Sibaoka 的实验发现当外界介质电阻降低时,动作电位的传递速度增加,进一步证实了局部电流学说。 Tabata 等 在布氏轮藻节间细胞中,以电桥代替盐桥也证实了 Osterhout 等 的实验。无疑,动作电位在细胞膜上的传递符合局部电流说。 1.1.2 .电偶联式传递 ( 胞间连丝通路相关电信号传递 ) 1955 年娄成后等 将电阻测量和胞间连丝联系起来,发现胞间连丝的存在能使细胞间的电阻大大降低,为电流从一个细胞进入邻近的另一个细胞提供有效通道,从而首先在植物组织中发现细胞间的电偶联现象 ( electric coupling ) 。 在高等植物中,动作电位的传递也可以通过电偶联进行。在含羞草的叶柄中 , 0.0lM KCl 浸泡可使动作电位的速度提高 10% , 0.1M NaC1 可使其速度提高 60% ,这符合电偶联学说 。若用手术的方法切断维管束,动作电位仍可以很快地传过非兴奋细胞 ,这很难用化学递质扩散来解释。此外. Zawadzki 等 在羽扇豆茎中证明,动作电位是通过电偶联从刺激一端跨过阻碍区传递到另一端的。 1.2. 变异电位的传递方式(递质相关信息传递) 1916 年, Ricca 发现伤害刺激 ( 如切伤或灼伤,类似针灸损伤? ) 在引起变异电位传递的同时,可从伤口处释放出某种物质 ( 此物质后来被称为伤素或 Ricca 因子 ) ,可通过非生活组织,并在附近生活组织中引起电位变化。随后 Van Sambeek 等 用从植物中提取的含有“伤素”的粗提液处理离体番茄叶柄基部,发现能引起变异电位传递。近年来,德国有机化学家 Schildknecht 及其研究小组从含羞草和金合欢中分离纯化出类似 Ricca 因子的化合物。对其结构鉴定表明,它是含有 β - 糖苷的没食子酸 ( PLMF ) 。它可随蒸腾流传递至叶枕,导致小叶片合拢,在 10 -5 ~10 -7 mol/L 即有活性。总之,变异电位传递过程中确有化学物质参与。 Ricca 于 1916 年发现伤素物质的存在后,提出了伤素物质随蒸腾流传递的设想,此后 Snow , Van Sambeek 等支持和发展了蒸腾流假说。后来的研究表明,变异电位不像蒸腾流那样只能单方向传递,其传递速率也大于蒸腾流的速率,就拿含羞草来说,变异电位的速率为蒸腾流最大速率的 10 倍,分别为 3 mm/s 和 0.3 mm/s ,因此变异电位的传递与蒸腾流有关,但并不是由蒸腾流所决定的。 此外,任海云等 在利用胞外、胞内微电极及显微注射等方法,研究白花紫露草体内变异电位传递方式时发现,白花紫露草叶片可分为不同的共质体区,在共质体区内,变异电位传递很快,远高于液相中物质的扩散速度(类似中医的‘经’向传递,以下简称‘经向’);而在各共质体区间,变异电位传递出现时间上的延迟,与共质体内变异电位传递速度相差一个数量级(类似中医的‘络’向传递,以下简称‘络向’)。 对于有化学物质参与的变异电位的传递,娄成后 认为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组织受伤害刺激后释放的伤素物质引起其周围组织的电位变化,电位的突发性变化又引起这一组织伤素的释放,新产生的伤素又以同样方式激发其邻近组织的电位变化,变异电位就是这样以电化学波的方式传递下去。 2. 植物电信号的传递 途径 2.1 . 动作电位的传递途径 大量研究表明,植物茎中的韧皮部和大多数皮层都参与了动作电位的传递。动作电位可以在不同组织中传递,最先, Bose 将电极刺进含羞草叶柄的不同深度,发现韧皮部和木质部都能传递动作电位。 Sibaoka 用微电极配合荧光染料注射方法,发现含羞草叶柄的原生木质部薄壁细胞和韧皮部细长薄壁细胞是动作电位的传递细胞。这些细胞的膜电位较高 ( -150mV ~ -160mV ) ;而周围细胞的膜电位较低 ( 约 -50mV )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茎中则通过维管束中某些膜电位较高的细长薄壁细胞传递(经向),各维管束间通过束间薄壁细胞传递。与之不同的是,在含羞草的叶中,动作电位通过可兴奋细胞,在各个方向上传递(络向)。此外,用微电极技术,也发现在南瓜等具有双韧维管束的植物中,动作电位能沿外韧皮部和内韧皮部同时向一个方向或相反方向传递(经向)。 总之,植物体内所观察到的多元化的组织细胞承担传递动作电位的现象,早已比在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研究深入详尽许多,给研究动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作出了极好的提示。 2.2. 变异电位的传递途径 早在 l935 年 Houwink 在区分动作电位和变异电位的传递时就已经注意到,伤害性刺激含羞草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峰值之后常常出现变异电位。随后娄成后等 利用旱金莲进行叶脉的切割实验,发现灼伤旱金莲叶片引起的变异电位既可沿维管束 ( 叶脉 ) 传递(经向),也可沿薄壁组织传递(络向)。前者的传递速度较快,而这两种传递速度都高得不能靠单纯的伤素物质扩散或流动所能解释.以后,在几十个属的高等植物中都观察到了同样的情况 。在蚕豆和水田芥的茎中也观察到变异电位通过维管束间薄壁细胞传递。 Roblin 等 灼伤蚕豆叶片时发现,变异电位顺蒸腾流传递的速度要快于逆蒸腾流的传递速度.当逆转蒸腾流时,上述现象发生逆转。此外还发现变异电位可以从茎内的一个维管束传递到另一个维管束中,这表明动作电位可横向传递(络向)。研究表明,变异电位的传递可以通过细胞靠电偶联进行,也可以通过化学刺激物质的转移进行。水田芥的叶序为 2/5 ,即第一叶和第六叶、第二叶则和第七叶的维管束连结在茎中的同一维管束上,以此类推。通过维管束切割等实验,研究水田芥各侧枝间变异电位传递的规律时,发现烧伤引起的变异电位在茎中主要是通过分立的维管束独立地在侧枝间传递(经向),并且维管束之间也有电位的传递(络向)。在电位传递过程中.皮层和髓的薄壁细胞都发生了相应的电位变化。 此外,还有实验表明,将植物某一茎段的其它组织剥去,只留维管束,而后刺激叶片,变异电位可从维管束的这一端传递到另一端,从而证明变异电位能沿维管束传递(经向)。进一步切断维管束并在两断茎间套一装水的塑料管,发现变异电位能通过此管传递,证明变异电位可以在质外体间传递 。 综上所述,变异电位的传递既可沿共质体进行,也可在质外体间进行。 3. 植物电信号传递的生理功能 植物电信号传递与植物器官运动、伸长生长、气孔运动、物质代谢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 Davies 认为植物 电信号的动作电位在生理需要中 有着迅速、无处不在、信息瞬时等特点 ; 此信号可将信息由植物体的一部分带到另一部分,激发植物体产生运动、生长、生理代谢和物质运输等多方面的生理变化,协调植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以及植物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 。 Wildon 在西红柿中发现局部受伤可以通过电信号迅速地启动在远处的蛋白酶抑制基因,而这种电信号就是动作电位。最近研究表明植物的电信号在更多的生理功能中起作用,如转录、翻译 、钙离子水平、过氧化 、呼吸 、光合作用 。还有报道认为动作电位与蓝光诱导植物趋光性 、诱导开花 、传粉 、韧皮部运输 、迅速地展开防御有着紧密联系 。 三、 从动物神经进化史看“经络信息传导”现象 经络信息传导研究观察到的诸多表象似乎不仅与植物信息传递的种种表现关系密切,也与初级动物体内的信息传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 动物的神经进化史 单细胞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系统,如眼虫、草履虫,但它们却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多细胞动物海绵有一个原始的神经系统,该动物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性联系,却有感觉和运动的机能。 腔肠动物有双极神经元、多级神经元和来自感觉细胞的纤维组成的通过突触使兴奋进行弥漫性传递的神经网,如水螅和水母。在扁形动物中出现了脑神经结和连接横向神经的神经索。环节动物出现了可以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节连成中枢神经链。节肢动物的这种神经链就更趋于集中。 软体动物拥有脑、侧、脏、足四对神经节及其相互连接而成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出现了有脑神经节集中组成的脑。脊椎动物的进化主要就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完善。总的说来,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就是由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大脑的五个部分及大脑皮层 。 2. 从动物神经进化史所得到的启示 细胞是基本的生命单位 , 无论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 , 细胞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 , 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社会性 , 细胞间以及细胞与环境间发生的复杂精细的信息关系即为细胞通讯 。在细胞通讯过程中 , 细胞识别周围细胞或环境中各种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细胞内分子的和功能的变化 , 同时以其产物或行为对环境及其它细胞产生影响 。 可以说动物进化之初,在低等动物体内分化程度尚未完善,谈不上什么神经系统,即没真正的大脑、神经元、突触,但是依然可以处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对外界刺激具有直接反应的特性 。单细胞有机体没有神经系统,例如从变形虫这样的动物中我们可看得很清楚,它们的整个生活过程——呼吸、消化、分泌、运动等等都是由它单个的细胞来执行。同时变形虫也能通过对物质信号的反应,完成对外界刺激的最简单的分析,例如离开有害的刺激,而向食物靠近 。 初级动物表现出来的这种信息应答能力 和达尔文所提出的植物“根脑”极为类似,就像植物的根尖一样向营养丰富的地方延伸。多细胞初级动物的感知能力也应该是通过细胞间隙物质传导和电信号传导来实现的。诸如此类的低等动物体内的次级信号传递系统无疑给经络信号传递相关的诸多现象,如 隐性感传、 双向传递 、 跨体节传导 、 低阻高导 、 高氧分压 、高振动声、传输示踪物质、发光和发热等 提供了组织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的物质基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关于神经胃肠学领域 的 研究发现 : 人体内具有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肠神经系统 (ENS) ,该蠕动反射能够自主控制并推进食物在消化道前进。事实上早在 19 世纪中期 , 德国精神病医生奥尔巴赫在一次用简单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时 , 就曾惊奇地发现肠壁上的神经元多得惊人,当时他不知道他发现的正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总指挥部。相关研究发现,当施压于麻醉犬的小肠腔时 , 可导致口侧收缩和肛侧松弛 , 并可检测到一个高强度的电波信号 , 他们称之谓“小肠信号规律”。大量研究还表明,当切断中枢神经系统至膀胱和骨骼肌的联系后 , 所有运动元活动消失 , 而切断中枢神经系统至肠的联系后 , 功能仍然持续。不幸的是这一独立的肠神经系统概念一度被错误地认为是副交感的接替神经元 , 是 中枢神经系统 与肠道的效应器(如平滑肌、血管和腺体)之间的神经通路。这一观点甚至长期成为大多数医学院校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 Gershon 又重新研究并 提出了“肠脑 ” 或腹脑的概念,称之为人体内的“第二脑”。这对目前针灸研究发现的“经络 - 脏腑相关”的奇异生命现象无疑提供了极好地诠释。 四、“ 生命信息传导系统集成理论” ( 321 集成理论) 的提出 经络与针灸的防病治病机理是中西医学领域的千古之谜,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世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界中的有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感应,不仅在不同 物种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信息传递机制,而且同一个体上也并存着不同级别的信息传递系统。 我们从上述内容惊讶地看到,关于植物细胞组织的信息传导研究远比对动物细胞组织的信息传导研究要成熟和深入,这给我们对经络本质的解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在他的著作 “ 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 ” 中就已经提出植物的根部为植物的类似低等动物弥漫性大脑的说法 。后来 Bose ( 1926 年 )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植物神经生物学 ( Plant Neurobiology) 这个概念 。美国的测谎专家 Backster 对植物进行实验研究,于 1968 年在 《 国际超心理学杂志 》 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 Evidence of a Primary Perception in Plant Life ” ,声称植物有记忆力,有类似动物的感知能力 。 近年来,植物神经生物学再度兴起, Volkov ( 2000 年 ) 对植物韧皮部和动物的轴突进行比较研究显示,植物韧皮部是植物生物电化学脉冲传递的导体,和动物轴突一样是灌满电解质的管道 。 Baluška 等人 ( 2004 年 ) 再次提出植物 根尖大脑样区域 为植物控制中心,起着与大脑一样的作用;认为植物拥有获取信息、学习、记忆的能力;植物可以通过动作电位长距离交流信息;贯穿于胞间连丝的植物肌动蛋白 ( F-actin ) 和肌球蛋白 ( Myosin VIII ) 细胞骨架分子结构为植物神经样突触;以生长素为植物神经递质样信号分子,通过维管组织进行地面生长点与根尖大脑样区域之间的高速的植物神经活动并传递信息 。 Stahlberg ( 2006 年 ) 认为植物神经不但拥有动物神经一样的动作电位( APs , action potentials ) ,还有独特的慢波电位 ( SWPs, slow wave potentials ) 。 Brenner ( 2006 年 ) 等人把植物神经生物学阐述为植物体内以及植物之间的信号传导和处理植物从外界环境获取的信息的机制 。然而近来,“植物神经生物学”概念却遭到了 33 位专家学者的联名文章批评,认为这个概念没有增加对植物生理学、植物细胞生物学以及信号传导的认识;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植物体内存在神经元、突触、大脑 。 经历激烈争论, 虽然相关学界目前还不能认可植物和动物一样拥有神经系统,但植物体的种种“准神经系统”功能却似乎可与动物体的某些经络信号现象相互印证,不仅其形态结构和经络系统可以相提并论,其生理调节机制亦如出一辙——“电波”与“递质”两种传导方式相辅相成!从这个生命信息传导的“波粒二项性”角度上来说,人体在经络及其相关系统实施调控的物质基础和理化机理本质已经“呼之欲出”了。 因此我们认为 可以 提出新的“生命信息传导系统集成理论 ”来诠释经络现象,进而 统一动、植物信息传递调控系统。这一理论既可解释动植物神经的平行进化,又可阐明植物的信息处理过程。 宏观上,通过以上对动植物信息传导系统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生物体内存在的信息传导调控系统进行分类: 1. 神经系统(神经水平); 2. 体液信息传导系统(导管水平); 3. 细胞信息传导系统(细胞水平 )。 首先,“ 神经系统”主要指拥有神经元、轴突、突触和神经递质的种种高速信息传导系统:包括高级神经结构,也包括不受大脑中枢控制的植物(性)神经,甚至还有相对独立自主的低级神经结构(肠脑 等 );其次,“ 体液 信号传递系统”主要包括不具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的生物体中通过各种生物导管来实现的信息传导,如植物的导管、筛管中传递营养和激素,以及动物体内的血管、淋巴等传递激素和各种信息因子等;再次,“ 细胞信息传导系统”为在进化上 比较初级的细胞信号通讯,主要为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和较低速的理化物质信息的传导(见表 1 )。 表 1 生物信息传导系统分类及各子系统(水平)之间的异同 生物学结构基础 信号传递方式 信息传递途径 物种种类 神经系统 神经结构 电信号、化学信号 神经 动物 体液信息传导系统 无神经结构,藉助导管类结构 电信号、化学信号 导管 动物、植物 细胞信息传导系统 无神经结构,不藉助导管类结构 电信号、化学信号 细胞 动物、植物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生物体的信息及其传递主要可分为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两大类,两类信息传导方式相辅相成,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高等生物还是低等生物;无论是三大系统中的哪一个子系统都不例外,只是在信号传递的生物结构、途径、速度和物质等方面有所不同。当然不同水平和类型的信息传导可以交叉重叠,也可以互补互扰,还可以相互转变。 应该承认,人类寻找经络解剖结构的努力迄今基本告败,但是大量相关的研究却揭示了在神经传导作用之外的种类繁多的电生理生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对生物信息传导系统分级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针灸等中医治疗措施对于动植物体内的各个水平的信息传导系统造成刺激作用的物质基础。诸多高级神经活动之外的,与“经络”相关的作用和现象,无疑应该属于与所谓“植物神经生物学”相关的“次级信息传导”及其相关作用。 在 “生命信息传导系统集成理论 ”指导下 ,在生物体中“两类型、三水平”的 信息传导物质结构面前, 经络已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飘渺的想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有解剖学实体的宏观集成。与之相关的治疗原理和方法也因此可以找到具体的媒介和靶点,且符合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种种基本规律。该理论在哲学上甚而体现了老子所提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的从宏观到微观的扩散式思维逻辑。从微观回到宏观,我们由此可以简称该理论为“ 321 集成理论”。生物体内“三水平、两类型”的 信息传导集成最终产生了一个在宏观整体上与经络相关的对生物体造成的防病治病的综合效果。 将上述生物信息传导的“电 - 化学共性”与生物体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相结合,我们进而可以理解“经络线”上的:低阻性 、直线 性 、滞缓 性 、自洽 性 、非确定 性 、筋腱特 性 、组织专属性、个体差异 性 、一定的可变 性 等生物医学的集成性状和效应。在哲学层面上,这似乎也可以很好地诠释大量的中医实践所遭遇的经络相关疗法的“不恒定”特征,或称“自洽原理”,所谓“哪里有效就在哪里施术”,又所谓“宁失其穴,不失其经”原则等理论问题。在方法学上,亦可以启迪理解中医在经络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压法、擦法、刺法、划法、刮法、扭法、振法、拔法、灸法等等千变万化的保健措施的深层内涵。 值此,我们认为科学地诠释经络相关生物学现象的时机已经到来。在“ 321 集成理论”的框架下,我们认为针灸等方法的防病抗病作用,应该是该类措施通过对所有三大信息传导调控系统发生了作用(部分具体生化机理可参见本室相关文章“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 ),通过电子和化学等物质把调节信号输送至机体各个组织,使得相关联的组织细胞及时地或不及时地做出反应,而使相关区域或病变区域的组织改变内分泌性状、恢复机体平衡和增强应激防御,进而抵御种种病原或失衡造成的损伤积累,恢复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华萍 , 吕虎 , 原林 , 等 .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 . 中 国针灸 , 2006; 26(6): 407-413. 2 张维波 , 郭义 , 林玉英 , 等 . 经络研究近50 年回顾与今后研究方向 .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 2005 ; 7 (5) : 99-104. 3 祝总骧 . 古典经络学说的现代生物物理学证实 . 生物学通报 , 1988 ; ( 6) : 1-4. 4 长浜善夫 , 丸山昌朗 . 经络的研究 , 杏林书院、 1950. 5 中谷义雄 . 良导络的全貌 . 汉方的临床 , 1956; 3(7): 54. 6 Lee MS, Jeong SY, Lee YH, et al. Differences in electrical conduction properties between meridians and non-meridians. Am J Chin Med, 2005; 33 (5): 723-728 . 7 陈道亮,万隆,谢建珍 . 人胚胎发育中表皮细胞连接通讯沿经连续性的建立 .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 2000; 10(1): 33-35. 8 祝总骧 , 徐瑞民 . 中国经络科学的现代化研究 . 世界科学技术 - 中药现代化 . 2000 ; 2(5) : 23-26. 9 吴以岭 . 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其学科价值 . 前沿科学 , 2007 ; (2) : 40-46 . 10 杨威生 . 低阻经络研究 Ⅳ . 对经络生理学功能的推测 .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8; 44(2): 281-288. 11 谢浩然 , 李芳春 , 马小顺 . 试论经络实质 . 针刺研究 , 2007 ; 32 (3) : 210-213. 12 娄成后 . 高等植物中电化学波的信使传递 . 生物物理学报 , 1996; l2(4): 739-744. 13 祝总骧 , 徐瑞民 , 郝金凯 , 等 . 植物有无经络?—— 哈密瓜和香蕉循经低阻和高音线的发现 . 自 然杂志 , 1988 ; 11 (11) : 880. 14 娄成后 , 花宝光 . 植物信号系统── 它在功能整合与适应环境中的作用 . 生命科学 , 2000 ; 12(2) : 49-51. 15 Bose C . The nerve mechanism in plants. Green Co, London Longman. 1926. 16 娄成后 , 邵莉楣 , 祝宗岭 . 植物体内刺激的电波 传递 .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 1959 ; ( 5): 1-12. 17 Osterhout WJV, H i ll SE . Negative variations in Nitella produced by chloroform and by potassium chloride. J . Gen.Physiol, 1930; 13 (4) : 459-467. 18 Auger D. Contribution a l’'etude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variation dectrique chez les Charace'es. Compt rend Soc Biol, 1933; 113: 1437-1440. 19 Sibaoka T. Conduction of action potential in the plant cell. Trans.Bose Res. Inst, 1958; 22 (115): 43-56. 20 Tabata T, Sibaoka T. An Analysis of Osterhout and Hill's Salt Bridge Experiments in Characeae Internode.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1986; 27(4): 711-716. 21 娄成后 . 植物体内原生质的连续性 . 植物学报, 1955 ; 4(3): 183-222. 22 Sibaoka T . Acceleration of the exitatory conduction in the submerged petiole of Mimosa pudica. Sci. Rep. Tohoku Univ. (Biol.), 1960 ; 26:199-204. 23 Sibaoka T. Action potentials in plant organs . Symp Soc Exp Biol, 1966; 20: 49-73. 24 Brant- Zawadzki MN, Minagi H, Federle MP , et al. High resolution CT with image reformation in maxillofacial pat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982; 138(3): 477-483 . 25 Ricca U . Solution d'un problemc dc physiologic:la propa-gation de stimulus dans la sensitive . Atchivcs Italiennes de Biologie, 1916; 65: 219-232 . 26 Van Sambeek JW, Picard BG. Mediation of rapid electrical,metabolic, transpirational, and photosynthetic changes by factors released from wounds. II. Mediation of the variation potential by Ricca’s factor. Can Bot, 1976; 54: 2651-2661. 27 Snow R . Conduction of Excitation in Stem and Leaf of Mimosa pudica . Proc R Soc Lond B, 1924; 96 : 349-374. 28 任海云 , 娄成后 . 高等植物共质体区内与区间的电波传递 .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 1993 ; 19 (3) : 265-273. 29 娄成后 . 高等植物的命脉 —— 维管系统之谜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1992; 28(1): 1-10. 30 Sibaoka T . Excitable cells in Mimosa. Science, 1962; 137(3525): 226-227. 31 Houwink AL. The conduction of excitation in Mimosa pudica. Rec Trav Bot Necl, 1935; 32: 51-91. 32 Roblin G, Bonnemain JL. Propagation in Vicia faba Stem of a Potential Variation Induced by Wounding. Plant Cell Physiol, 1985; 26(7): 1273-1283. 33 郭金耀 , 杨晓玲 . 高等植物中的电信号研究进展 . 中国农学通报 , 2005; 21(10): 188-191. 34 Davies E . New functions for electricalsignals in plants. New Phytologist , 2004; 161 : 607-610. 35 卢善发 . 植物电信号的传递途径与方式 . 植物学 通 报 , 1996 ; 13(4): 23-27. 36 Wildon DC, Thain JF, Minchin PEH, et al. Electrical signaling and systemic proteinase inhibitor induction in the wounded plant. Nature, 1992; 360: 62-65. 37 Stankovic B, Davies E. Wounding evokes rapid changes in tissue deformation, electrical potential,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ation in tomato . Plant and Cell Physiology , 1997; 39(3) : 268-274. 38 Trebacz K, Dziubinska H, Krol E . Electrical signals in long-distance communication in plants. In Communications in Plants. Neuronal Aspects of Plant Life (Balusˇka, F. et al., eds). Springer Verlag, Amsterdam, 2006: 277-290. 39 Filek M, Koscielniak J. The effect of wounding the roots by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respiration rate of the shoot and propagation of electric signal in horse bean seedlings ( Vicia faba L.minor). Plant Science , 1997; 123(1-2) : 39-46. 40 Koziolek C, Grams TEE, Schreiber U, et al. Transient knockout of photosynthesis mediated by electrical signals. New Phytol, 2004; 161: 715-722. 41 Volkov AG. Electrophysiology and phototropism. In Communication in Plants: Neuronal Aspects of Plant Life (Balusˇka,F. et al., eds) , Springer Verlag, Amsterdam. 2006: 351-368. 42 Volkov AG. Green plants: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J Electroanal Chem, 2000; 483: 150-156. 43 Wagner E, et al. Hydro-electrochemical integration of the higher plant–basis for electrogenic flower initiation. In Communication in Plants: Neuronal Aspects of Plant Life (Balusˇka,F. et al., eds), Springer Verlag, Amsterdam. 2006: 369-389. 44 Sinyukhin AM, Britikov EA. Action potentials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plants. Nature, 1967; 215: 1278-1280. 45 Spanjers AW. Biolelectric potential changes in the style of Lilium longiflorum Thunb. After self- and cross-pollination of the stigma. Planta, 1981; 153: 1-5. 46 Fromm J, Eschrich W. Transport processes instimulated and non-stimulated leaves of Mimosa pudica. Trees - Structure and Function , 1988; 2(1): 7-17. 47 Fromm J, Bauer T. Action potentials in maize sieve tubes change phloem translocation. J Exp Bot, 1994; 45(4): 463-469. 48 Fisahn J, Herde O, Willmitzer L , et al. Analysis of the transient increase in cytosolic Ca2+ during the action potential of higher plants with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requirement of Ca2+ transients for induction of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and PINII gene expression. Plant Cell Physiol. 2004; 45(4): 456-459. 49 Wildon DC , Thain JF, Minchin PEH, et al. Electrical signaling and systemic proteinase inhibitor induction in the wounded plant. Nature, 1992; 360: 62-65. 50 Malone M, Palumbo L, Boari F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und-induced proteinase inhibitors and hydraulic signals in tomato seedlings. Plant Cell Environ, 1994; 17(1): 81-87. 51 Herde O , Fuss H, Pea-Cortés H , et al. Proteinase inhibitor II gene expression induc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control of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in tomato plants. Plant Cell Physiol. 1995; 36(4): 737-742. 52 Herde O , Atzorn R, Fisahn J , et al. Localized wounding by heat initiates the accumulation of proteinase inhibitor II in abscisic acid deficient tomato plants by triggering jasmonic acid biosynthesis. Plant Physiol, 1996; 112(2): 853-860. 53 Stankovic B, Davies E. Both action potentials and variation potentials induce proteinase inhibitor gene expression in tomato. FEBS Lett, 1996; 390(3): 275-279. 54 Stankovic B, Davies E. The wound response in tomato involves rapid growth and electric responses, systemically upregulated transcription of proteinase inhibitor and calmodulin. Plant Cell Physiol, 1998; 39(3): 268-274. 55 韩芬茹 . 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 . 甘肃高师学报 , 1998 ; 3 (3) : 62-64. 56 吴克复 . 细胞通讯与疾病 ,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6: 1-3. 57 徐先祥 , 戴岳 , 刘青云 . 细胞通讯与中药药理作用 .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 , 2008 ; 10 (1) : 98-102. 58 叶鹿鸣 . 神经系统的发展 . 中国医刊 , 1954; (3) : 26-29. 59 Л.А. 库库耶夫 , Б . 玛洛谢娃绘图 , 范果仪 . 神经系统的进化 . 生物学通报 , 1957 ; (2) : 39-43. 60 田在善 , 吴咸中 , 陈鲳 . 有关“ 腹脑( 第二脑)” 之说 .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 2005 ; 11 (5) : 454-457. 61 Gershon MD. The second Brain . Harper Collins, New York. 1999. 62 Darwin C. 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 s . John Murray, London, UK. 1881. 63 Bose JC. The physiology of photosynthesis . Longmans, Green and Co., London, UK. 1924. 64 Backster C. Evidence of a primary perception in plant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1968; 10(4) : 329-348. 65 Volkov AG. Green plants: electrochemical interfaces. J Electroanal Chem, 2000; 483(1-2): 150-156. 66 Baluška F, Mancuso S, Volkmann D, et al. Root apices as plant command centres: the unique ‘brain-like’ status of the root apex transition zone. Biologia(Bratisl.), 2004; 59 (Suppl. 13): 1-13. 67 Stahlberg R. Historical overview on plant neurobiology. Plant Signal Behav , 2006; 1(1): 6-8. 68 Brenner E, Stahlberg R, Mancuso S, et al. Plant neurobiology: An integrated view of plant signaling.Trends Plant Sci, 2006; 11(8): 413-419. 69 Alpi A, Amrhein N, Bertl A, et al. Plant neurobiology: no brain, no gain?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07; 12(4): 135-136. 70 印大中 . 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07 ; 27(7): 581-583. 文章中文版、英文版已到: 从_植物神经生物学_和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pdf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ological Essence of Meridians with Plant Neurobiology an.pdf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10571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国生物物理大会将探讨“告别经络”
热度 1 yindazhong 2009-7-3 11:28
本研究室关于经络的生物学本质全文已向有关杂志投稿,以下仅给出会议文摘,供同仁参考批评。 印大中 告别经络,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和动物神经进化看针灸的防病治病机理 赵林立 印大中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 ( dazhongyin@hotmail.com ) 经络与针灸的防病治病机理是中西医学领域的千古之谜,也是生物物理研究的世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界中的有机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感应,不仅不同物种间存在不尽相同的信息传递机制,而且同一个体上也并存着不同级别的信息传递系统。植物界有敏感强度不同的种类,动物体内也有种种信息传递功能不同的神经系统和次级系统。由于在某些植物体观察到了与动物体内的某些信息传递类似的现象,最新的研究提出了植物神经生物学的概念,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对植物信息传递系统的过分夸张。 通过比较分析动植物的信息传递系统,我们发现高等植物的信息传递系统与动物信息传递的次级系统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发人深省的是该系统与低等动物信息传递系统之间也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例如从结构上看:植物有导管、筛管、胞间连丝等结构;动物在除神经系统外的次级系统包括血管、淋巴、缝隙连接等组织结构。 从动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动物进化之初没有真正的神经系统,即没真正的大脑,神经元和突触,但是依然可以处理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例如单细胞原生动物,眼虫、草履虫既没有神经元也没突触;多细胞动物海绵有神经元但没突触;直到腔肠动物如水螅和水母才有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及使兴奋发生弥漫性传递的神经网;脊椎动物的进化发展导致神经网络不断集中而形成越来越高级的大脑。总的说来,动物神经系统的进化就是由弥散、网状、梯形、链状到管状,直至前端分化成大脑的五个部分及大脑皮层。 然而,即使在神经系统高度发达的人体内,依然存在 不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即能自主控制并推进食物在消化道前进的 肠神经系统,有人称其为 人类第二脑, 也称肠脑或腹脑 。肠脑的蠕动就象低等动物在游动过程中不断吸收营养,和植物的根部(根脑)一样不断地向营养丰富的地方延伸,腹腔内这类 第二脑 功能与初级动物极为类似。 因此,我们认为可以对生物存在的信息传导调控系统进行分级: 1) 最高级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强烈的主动活动能力; 2) 其次是不受大脑中枢控制的周围神经(肠脑),其主动活动能力不强,但拥有神经元,轴突,神经递质等; 3) 再次就是进化比较初级的低等信号传递系统,其中没有神经系统的各种结构,只有被动的在外界环境刺激时才能产生各种信号(如激素等)并传递,如植物的导管、筛管和动物体内的血管、淋巴等结构; 4) 最次级的信号传递系统则为细胞间的可以是较低速的理化信息的传递(如植物胞间连丝结构和动物细胞的缝隙连接),也可对有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应该承认,人类寻找经络解剖结构的努力迄今基本告败,但是大量相关的研究却揭示了在神经传导作用之外的经络脏腑相关现象,循经感传现象和种类繁多的电生理生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在对生物信息传导系统分级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针灸对于动植物体内的各个级别的信息传导系统造成的刺激作用的物质基础。上述与经络相关的作用和现象应该属于与当前充满争议的植物神经生物学相关的次级信息传递作用:如,激素样作用、细胞间信息的慢传递 和体液的直接电导作用。值此,我们认为告别古老的经络理论的时机已近成熟。针灸方法的防病抗病作用,应该是通过对所有 4 大信息传导调控系统发生了作用,把信号输送至各个组织,使相关联的组织细胞及时地或不及时地做出反应,而使相关区域或病变区域的组织改变内分泌性状、恢复机体平衡和增强应激防御,进而抵抗种种病原造成的伤害,恢复机体健康。 (全文已投相关杂志) 附:生物物理大会组委会秘书处通知 印大中 老师: 您好。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主办的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将于 2009 年 7 月 12-16 日在桂林召开。 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题为《 能量代谢与人类生理性衰老过程 / 告别经络,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和动物神经进化看针灸的防病治病机理 》的论文摘要已被大会接受,并被安排在 专题 作 报告 。 具体报告时间请详见附件的会议日程安排,请您提前做好报告准备。 感谢 您对本次大会的支持。欢迎您莅临大会。 祝 工作顺利! 生物物理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二 ○○ 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个人分类: 中西医集合|6791 次阅读|11 个评论
针灸穴名释义
sheep021 2009-4-24 10:46
gcheng 针灸穴名释义 通过考证,为穴位正名,阐发古人穴位命名的意义。 作者简介: 周楣声,男,汉族,我国著名针灸学家。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旁收,通《内》《难》及诸家言,弱冠既施诊于乡里,专从事于针灸,精于灸法,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周氏在针灸学上的重大成就,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并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周老平时治学严谨,思路活泼,崇尚道学,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能诗能文。幼年对金石书画,均有涉猎。及从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先后编写成《灸绳》、《针灸歌赋集锦》、《针灸经典处方别栽》、《针灸穴名释义》、《黄庭经医疏》、《周氏脉学》、《金针梅花诗钞》、《针铎》等多种。嗣而在台湾出版了《周楣声全集》,其后又编写了《填海录》,现又着手《说灸》的编写与耳灸、肛灸的研制,至于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则未作统计。在这些著作中,均是见解精癖,立论新颖,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声誉。   周氏的学术思想与科研道路,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自1984年开始,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举办过四届全国灸法讲习班,并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举办过三届全国灸法讲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班与多届全国针灸专长班上,讲授过灸法课程,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热症贵灸可以说是周氏对中医与灸法事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虽然已经有人(王雪苔、魏稼)在发出热症可灸的昌仪,但一齐之几何,众楚之咻易乱,终难挽既倒之狂澜。周氏认为如果要想扭转热症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为热症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选择一种急性、烈性与典型的热性传染病作为例证,使反对者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而属于中医瘟疫范畴内的流行性出血热,正好是选择的对象。1985年,安徽砀山爆发流行性出血热,周氏曾应用灸法治疗297例,取得了97.8%的良好效果,从而破除了热症禁灸的陈腐见解,为今后应用灸法治疗热性传染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周氏在这一方面的收获与科研成果,已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写成专著《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周氏认为灸,不仅对各种热症疗效卓著,鉴于目前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与热性病不能用灸的错误观点与畸形发展,多年来为振兴灸法而奔走呼号。在其所撰著的灸法专著《灸绳》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心,灸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可以想见其献身灸法事业的抱负与心情。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植物体内养份和水份的输送途径看人体经络
热度 1 sheep021 2009-4-14 14:47
有人以解剖知识否认人体经络的存在,现在,可以从植物体内养份和水份的输送途径看经络存在形式。 植物体内养份和水份的输送途径有两种: 导管:负责把根部吸取的水和营养输送到枝叶,导管是真实的管道,由空心的导管细胞连接而成。 筛管:叶子把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质,经筛管输送到根等植物其它器官。筛管,虽然也是由很多细胞连接成的,但在它们细胞的连接处并未完全打通,是由一层象米筛一样有很多细孔的筛板隔着。另外,筛管细胞是活的,而没有原生质的导管细胞是死的, 我的想法是,既然筛管可以是由非中空的活性细胞构成,人体经络难道就非要是有形的、中空的管道吗? 这个筛管更像是一队人,一字排开,站立不动,从手到手传递物品一样。 还有:电线无管道,却可以传送电力,其原理就是电子在原地做震荡运动,前进一步,后退一步。整个输电路上所有的电子同步做这种震荡运动,就实现了电力的输送。 附: 植物体内养份和水份的输送途径 植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植物生长的季节,根要把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类运送到叶子里;叶子则要把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运送给根及植物的其它部分。植物体内的这种水分和物质的交流,无论是在高不盈尺的小草中,还是在高达150多米的杏仁桉树上,都在日日夜夜不停地进行着。 然而,植物中的这种水分和物质的交流,是靠什么来进行的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试验就明白了。当你把一条带叶的柳枝放在水里切断,并立即插入滴有几滴红墨水的水里,在太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再把枝条从横向切断,这时,你会发现断面上有红色的点点;若是再把枝条从纵向剖开,又可以看到,在茎的剖面上有一条条红色的细纹。这些点点或细纹,就是我们用眼睛看得出来的植物运水的管子,通常把它叫做导管。血管贯穿于动物的全身,导管在植物体内也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前面所说的枝条,如果让它在红墨水里再浸几天,这时,你又会发现,连叶子上的叶脉也染红了,这说明叶脉里也有导管,而且茎和叶子里的导管是相通的。 运水靠导管,运有机物质又靠什么呢?靠筛管。筛管在树木的皮内。俗话说,树怕剥皮。树剥了皮,就等于切断了运输食物的道路,植物就要饿死。还是用柳枝来做一个试验:把折下的柳枝下部的树皮剥去一圈,然后再插到水里。过不了几天,在伤口上方就会长出新根;伤口的下方,则因得不到上面运来的有机食物,便逐渐枯死。 总的说来,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基本就是按照上面所说的两条渠道进行的。一条是由根把吸进来的水及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经导管运输到叶子;另一条是由叶子把制造出来的有机物质,经筛管输送到根等植物其它器官。 什么是导管,什么是筛管呢?植物是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的。导管和筛管为一些特化了的细胞连接成的管子。 拿导管来说,单个的导管细胞,长不过5001000微米左右(一微米为千分之一毫米),连成管子后,一般长约10厘米。长的如枫树的导管,一根可长约2米,白蜡树的可长达10米。由很多导管还可以连成一个更长的管道。组成导管的细胞,两端的细胞壁都已消失,好像竹竿把节打通了的情形一样。由于根内细胞液浓度与土壤水分浓度差产生的渗透压(根压),特别是叶子蒸腾作用的拉力,以及水分子本身的内聚力(即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使水在导管里成为一条连续不断的水柱, 从而把叶和根连接起来。这样就使水和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源源不断地沿着导管运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水在导管中上升的速度,最快的为每小时45米,最慢的也可达每小时5米。一般草本植物,由于比较矮小,溶于水中的无机盐类在吸入根部后,约隔1020分钟就能到达叶。而高达几十米、一百多米的大树,它的茎的输水能力就比一般草本植物要大得多了。 至于筛管,虽然也是由很多细胞连接成的,但在它们细胞的连接处并未完全打通,是由一层象米筛一样有很多细孔的筛板隔着。另外,筛管细胞是活的,而没有原生质的导管细胞是死的,这也是一个大的区别。有机物质在筛管里运输的速度,每小时大约0.71.7米。一般农作物,有机物质由叶运到根部,大约需要3060分钟,这比水在导管里的运行要慢得多。不过,这种运行的结果也是可观的,如马铃薯、甘薯这些生长在地下的块茎、块根,其本身并不会制造什么食物,它们所以能积累那么多的物质,都是叶子通过筛管不断向下运输的结果。 导管与筛管,它们把根、茎、叶、花、果等各部分,连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管道网,组成了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担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1386 次阅读|5 个评论
护眼双法——“茶水熏眼”与“转眼球”
sangjuyin 2009-2-28 17:30
最近忙于应付考试、事情多得压得自己也较以前容易感伤,眼睛老是容易疲劳。我的眼睛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是哭一下,不管大哭小哭,第二天保准眼睑是肿的,没法见人,于是有时候我会希望自己没泪腺;后来不知怎么不肿了,但却出现眼睛酸痛的症状,没法看书。有天抱着一杯绿茶,突然记起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的一本书上看过 茶水熏眼 好像可以缓解眼睛疲劳,于是便试了试,果真效果立竿见影。又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大同小异,方法如下: 用沸水泡茶,微闭双眼凑在杯口,同时用双手护住杯口,以防热气过快散失。无法忍受时可稍事休息,但熏的时间一定要保证在 10 分钟左右。坚持做,每天至少熏一次。但千万要小心注意安全。 我总是眼睛酸痛才会想起熏一次,不过效果真的很好,如果能坚持应该会更好吧。熏完之后,眼前会更亮,眼睛也轻松起来。至于茶水里有没有什么成分在起作用,我不是很清楚。但我想可以用经络腧穴的原理解释,大家知道眼睛周围是有很多穴位的,见 http://www.tcm100.com/tools/XueWeiFlash/ 头正面 .swf (单击那些腧穴名,就可以动画演示),茶水热气对那些腧穴的刺激可能跟直接针灸的效果差不多,但更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就是中医讲不通则痛,茶水热气促进了眼睛周围的血液循环,所以迅速缓解了酸痛感。 另外曾在网上看过中里巴人老师讲过一个迅速治疗近视眼的方法(见 http://jinjiduli.blog.hexun.com/3789327_d.html ),我觉得对缓解眼睛疲劳也有佳效,值得一试,遂一并转帖于此。中医讲肝开窍于目,肾注精于目,所以许多眼疾中医都从肝肾来调治,中药的羊肝明目丸,石斛夜光丸,明目地黄丸等等,无不遵循这种治疗原则。但是,这些方法对于治疗近视却疗效不佳。中里巴人老师认为: 根源就在于近视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长期的眼部肌肉疲劳造成的。问题并不在深层脏腑,而是在经络层面。 他主张直接调控眼部肌肉供血的膀胱经的后颈区(《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后出于项中 。)眼部的肌肉我们无法直接调控,触及不到,但我们可以把眼部的肌肉和后颈的肌肉连接进来,通过调节后颈肌肉就可以治疗眼疾。岂不是非常便利吗? 方法就是 转眼球 : 先按顺时针方向转眼球,转动速度须极慢,左、上、右、下,转眼的要领在于头始终朝前端正不动,只动眼,不动头。向左转时,目光要极力向左,能看多远看多远,但头不许向左转。向上转时要极力向上看,但不许仰头。向右和向下也是如此,极目而视。转动的轨道应为圆形,而不要只是左、上、右、下四个点。顺时针转完 25 次后,再逆时针旋转 25 次。这时会感到后颈发酸,关键就在这,必须要转到后颈发酸,才有疗效。 证明此时,眼部的肌肉神经已经和后颈的肌肉神经接通。 这时只要 按摩后颈的肌肉 ,酸痛感很快就会消失,而这时会感觉眼部变得异常的轻松。
个人分类: 中医科普|9560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术室里的针刺术
eloa 2009-1-7 14:50
BOBO 发表于 2009-01-05 22:00 前几日,青方写了一篇《 针刺疗法源自纹身?》, 我对其中的针刺疗法饶有兴趣。不久前,看了舍温努兰(Sherwin B. Nuland)的新书 The Uncertain Art : Thoughts on a life in Medicine (《不确定的艺术:用医学思索人生》)。里面有两个章节论述到他在中国访问时所看到的针刺疗法。我尝试翻译其中一章节,该节最早发表于1999年的the American Scholar。翻译不当及不尽完美处,请指摘。 作为耶鲁大学外科临床教授,医学史专家,他撰写了大量医学人文类书籍,豆瓣书单在此: 努兰教授书单(中译本) 。 手术室里的针刺术 1985年以来,我多次到访中国。作为耶鲁-中国协会医学委员会主席,我的到访是为保持耶鲁医学院与中国长沙的湖南医科大学(现湘雅医学院)的长期合作关系。像许多美国医生一样,我被读到的材料迷惑:在中国,复杂的手术只使用针刺就能解除疼痛。我极力想弄明白,没有麻醉下手术是否真的能完成。从长沙这座城市,我的探寻之旅开始了,随后在北京和上海,我继续寻找答案。我所亲眼看到的,从文献读到的并问到的情况让我相信:要认真对待针刺这回事。 在1846年广泛使用乙醚麻醉前,外科医生有很多方法让患者对手术不敏感。比如吞服天然的阿片类物质(译者注:该物质具有镇痛效果)。为制造麻木效果,催眠、过量饮酒、击打下巴也是出名的招数,却既不可靠也不安全。 乙醚、笑气以及1847年氯仿的应用,结束了人类对无痛手术的苦苦追寻。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尤其是近50年,对镇痛新方法的需求也日趋减少。麻醉领域现已成为最复杂的医学专科之一,正是麻醉拓宽了外科医生的手术疆域。 但在一个科技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寻求简单镇痛技术的脚步仍未停歇。直到15年前,现代麻醉方法、设备及训练在中国尚未普及。我于1985至1991年到访时,中国正困扰与经济、政治及领土的问题,似乎这一切比老百姓的健康更为重要。 1958年,毛泽东对传统中医作出批示,提出将中西医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其中,最戏剧性并最出名一条是,将古老的针灸技术变成麻醉医生的技能。针灸被用以减缓疼痛和疾病症状的历史达上千年,但在主席批示前,没有将其应用于手术的证据。 针刺麻醉这名词很快引起了西方人的关注,起初许多人期待最激动的成功故事传入耳际。但一阵兴奋过后,美国和欧洲等地的报告显示,针刺麻醉效果不一,互有分歧。而在70年代早期,许多国家组织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代表团前往中国,意图获取针刺麻醉的第一手资料。 1974年5月,在美国国立科学委员会资助下,一项包含12名美国专家的蓝带研究开始。他们的任务是评估针刺麻醉预防或减缓手术疼痛的效果。三周后,在走访16家医院时,科学家和医生一致认为,就某些病人而言,在某种社会及心理状况下,进行某些手术时,针刺是有效的。针刺的最好效果,也仅对10%病人有效。 答案不尽如意。专家建议,用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针刺麻醉的效果。这意味着他们虽未否定针刺的效果,但医生们所期待的确定性结论依然云里雾中,没有定论。 我也在期待着。在一次访问中,我向几位相交甚好中国同行问了些关于针刺麻醉的学术问题。返美后,我也向几位来自长沙的医生问了同样问题。我的间接资料不断积累,我开始相信当针刺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的确会有作用。我再次阅读专家报告后发现,有数据和观察支持我的所言。不知是不细心还是优柔寡断,委员会专家并没明白无误的指出这一点。 我决定孤身一人亲自验证,困难亦在眼前。我不是蓝带委员会成员,我不是科学家与麻醉医生,我只是一名普外科手术医生,这表示我的手术仅局限于消化器官、乳房及甲状腺。当时,我与一些中国医院关系并不深厚。此外,我必须熟悉中国式礼仪,破除表面上的深沉冷漠。 我决定在中国三所医院进行研究,并寻求当地外科医生帮助。他们与我相处工作过,拥有长期的共同兴趣。我有理由相信,他们会为我提供真实的状况。此外,我还要验证我的一位美国泌尿外科医生朋友对针刺的指控我知道他们干了什么。有人告诉过我,他们趁你不注意时会加点麻醉药。整件事其实是个骗局。 我计划访问的第一位同行是严章寿(译者注:音译)医生,他是湖南医科大学外科教授,此前我同他已建立密切的专业学术往来。我们是同时代的人,第一次相见及随后信件中,就发现彼此拥有许多共同兴趣点。当我所乘的火车到达长沙站时,严教授已在站台等候我的到来。相见时的喜悦难以掩饰,在坐车通过人口稠密的街道与被工厂污染的城区时,我们一直在热切的讨论。 严教授告诉我,他已要求一名同事安排了次日早上的针刺下甲状腺手术。他明确表示,这绝对让你大开眼界,因为针刺麻醉技术下进行甲状腺手术是他们医院的特色。他说:在一些医院,外科医生都不喜欢针刺。首先,这不是真正的麻醉。即便那些使用针刺的人也知道它并没有真正缓解疼痛。它所能做只是提高病人忍受疼痛的能力。对一些疼痛来说,针刺效果不好。比如,我们可以在针刺下来打开腹腔,但当拉动肠管时,病人就会很不舒服,感觉恶心,甚至呕吐。因此,我们从不把针刺用到腹部手术上。 严教授又解释道,其他部位手术也会面临同样问题。当意识清醒的病人需要在针刺下进行胸外科手术,他必须事先进行呼吸训练来控制气流。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尽管许多患者可以掌握呼吸技巧,但在呼吸时进行针刺对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来说还是个考验。因此,单是呼吸训练就会延迟手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经过几年的尝试,用针刺代替麻醉进行胸部和腹部手术,已被放弃使用。 身体有两个部位进行针刺下手术是没问题的,其中之一是头部。严教授告诉我,在脑肿瘤手术中,针刺有一定程度的普及。其他部位如脖子,尤其喉咙的下部,在那里甲状腺骑跨在喉头表面,一系列的U型软骨环,构成了上气道骨架。按计划,我将会观察针刺下了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也就是切除甲状腺的病变部分。 第二天一早,严教授和我来到湖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时,外科医生刚开始准备在一名34岁女子的甲状腺上切除2英寸腺体。她叫候丽慧(译者注:音译),是一名工人。先前,我写信给严教授,希望能看到针刺下甲状腺手术。她正好于一周前入院,进入针刺候选病人名单。 在这一周,侯女士的术前准备并无特别。术前一天,麻醉医生对她进行术前探视,整个访视时间不到30分钟。尽管将针刺用于手术仅40多年,但中国病人对针刺十分熟悉。麻醉医生教了她一些放松建议和呼吸技巧,以便让整个针刺过程顺畅。麻醉医生许诺说,她将有一点点不适,甚至没有。 在以往的针刺下手术中,病人常被灌输这样的概念:个人依靠中医取得治疗效果,将为主席和中国增辉。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与术前动员鼓舞配合的相当默契,候丽慧也不例外。她对医院充满信任,当医生告诉她,她很少或不会感觉到手术疼痛时,她相信这是真的。 术前一小时,护士给候女士肌肉注射了40毫克苯巴比妥,作为巴比妥酸盐药物,它具有温和镇静作用,并能持续五小时。麻醉医生徐启明,在病人左前臂打入静脉针后,缓缓推注生理盐水。随后,他向我解释应如何选择并利用穴位。全身有14条经络,今天我们会用到两条。他说,要保证脖子前面麻醉效果好,我们得干预肝经和胃经。这两条经络都穿越甲状腺区域,一种被称为气的能量走行其中,可通过经络的穴位找到它们。徐解释道:不同的医生喜欢不同的针刺方式。我比较喜欢针刺位于第一和第二跖骨间的太冲穴,来阻断肝经。对于胃经,我选择第二和第三跖骨间的陷谷穴。 徐用碘溶液对候女士的脚进行消毒,然后在选择的四个穴位插入长5寸的不锈钢针。随后,将每根针与一个小电池连接,给予低频低强度的电流。在长沙市中心的商店,你随时都能买到这些小设备。他说。当手术铺单完毕后,徐向候女士的静脉注射了40毫哌替定和4毫克氟哌利多,作为安定镇静药来对抗恶心反应。这两个药物是小到中等剂量,不会影响病人的意识。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就被众人视若无物,只有我通过一名医生问了她一个问题。她的脉搏和血压被监测,徐和助手不时的对她讲话。除此之外,她就像睡着一样,以标准的直立坐位进行这场手术。手术室里的医生一直在交谈,大多是简单家常里短,像世界上任何手术室一样。每人都试图保持手术室内气氛的平静,因为有人认为手术室内平静是成功进行针刺下手术的主要因素。 医生下刀前,先测试病人的疼痛程度。这一切看上去是为了我在表演,医生似乎已确信病人一点都不痛。他用科克钳提起侯女士喉咙上的皮肤,并紧紧的夹住。有那么几次,我看到助手挥舞着科克钳,我知道那会产生很剧烈的疼痛,但侯女士对此却连眉头都没皱过。我对此大为疑惑,并不由自主的摇头,严教授对我笑了笑。病人对疼痛缺乏反应,绝不可能是先前给过的那一丁点麻醉药的作用,显然有东西在发挥作用。 外科医生进行的非常缓慢细致。缝完最后一针,差不多已是针刺后两个半小时。此时,侯女士依然非常平静。中间,有少数短暂的片刻,她感到些许不适,后来她形容为掐尖儿的感觉。对于手术,她唯一抱怨的是长时间保持半直立位,的确太难受了。为了尊重我的泌尿科同事,我仔细查看了静脉输液管路,以及房间内的可能变动。在进行脖子这一极易疼痛手术的两个半小时中,除手术前给患者应用少量的巴比妥酸和麻醉药外,未使用任何可能影响疼痛的药物。手术结束时,她微笑并清醒着,没有麻醉后遗症。如果不是身上手术衣的关系,你甚至难以区分她与那些正等待手术的病友,有什么差别。几天后,手术医生查房时我也探视了候丽慧,她不需要任何术后止痛药物。 一周后,我在北京协和医院同样看到针刺下的甲状腺手术,仅是穴位的不同而已。心胸外科退休主任徐乐天教授带我观摩针刺。徐早年曾将针刺应用于多种胸部手术,其中包括开心手术。像严一样,他对针刺的有效性也没太具体的解释。至少,这些解释不能让具备现代科学训练却不熟悉经络和气的医生接受。不过,他和我都知道,中国和西方的研究人员已提供了一些初步的答案,这将是下期专栏的内容。
个人分类: 医学|16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络机理:是否存在其它的“场”?
人为峰 2008-12-20 18:01
网友rm在拙博客中提出: 动物有没有经络?经络就一定是电信号?会不会有未知的物理场,不属于引力场与电磁场? 顺便可以研究一下疼痛学,针灸可以止痛,刺入人体却无痛觉。也许可以通过微电极做物理麻醉控制神经传导。 动物也有经络,这在中医界基本上得到公认,现在有很多关于经络的研究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但一般认为动物身上的经络是确定的,穴位却没有共识。 经络一定有电信号,也有其它信号,如钙震荡、发声、发光等,很多人对此有较深入的研究 , 但在目前已掌握的情况来看,本人认为电信号是主要的,其它的信号可能是伴随的,如同电磁、电热效应一样。本人在其它拙文中有较全面的认证。 会不会有未知的物理场,不属于引力场与电磁场?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尚不能做出肯定与否定的答案。但任何研究,都需有现实的基础与手段,科学探索既需要不受任何限制的想象,又需要要可实现的、严谨的验证。随便提一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科学探索上也必须严格遵守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仅仅凭理论证明,更不能仅凭想象。必须有可重复验证的实验。 针刺并不是不痛,镇痛的研究也同样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课题,自量是不具备这个研究的任何实力、基础,也只好留给别人去建功立业。 目前,对经络的定位(深度与尺寸)的探索正在进行,渴望大家能够提供各种帮助,像rm先生这样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其它的建议、研究手段。在此先表示感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两个学术报告之二:中医的科学探索
人为峰 2008-9-7 08:51
中医的科学探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9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