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红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书评影评(二):伪本红楼梦《癸酉本石头记》评析:各版错乱
热度 1 huaqx2016 2018-3-26 11:12
伪本红楼梦《癸酉本石头记》评析:各版错乱(上) -华庆新- 《癸酉本石头记》本身有诸多网络版、纸质印刷版 ,各版本都有重大修改,哪个是真? 仅凭这点,不真即假即伪!有人戏言:红楼梦的成书一如‘哥德巴赫猜想’。癸酉本几个不同版本错乱不堪,版本学更加扑朔迷离。 2017年底,微信广为流传一条名为《旧时真本横空出世 红学大厦轰然坍塌》的消息 ( http://mp.weixin.qq.com/s/uq8Of_uqKGXSGEsbHwhzrg ),夺人眼球。称 :“随着《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以下简称‘吴祖本石头记’或‘癸酉本石头记’)的横空出世,真相终大白于天下,几百年来的诸多红楼谜团亦随之迎刃而解!遗憾的是,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了!”不少网友知我写过几篇红楼梦评介文章,就问我意见。笔者当时没有看过原文,只笼统答曰:我粗略印象,不是真本。随后就请北京的兄长网购,又几经周折寄到我家。仔细读完全书并作笔记,先点评癸酉各版的矛盾错乱,随后或许再简介各回概要,并评点文本内容。红学家对癸酉本完全没有评说,似乎是不屑搭理,代表最高的蔑视。本人还是想发表些感想评点,否则对不起我心目中的圣贤:曹雪芹! 图 1 2017年当代世界出版社的癸酉本封面封底 【笔者注:本人是生物学者, 50年代开始读红楼梦,有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红楼梦,74年得到1973年版的影印不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90年代后更是收集了许多红学读本、评论以及电子文档。退休前后开设新浪博客,其中在‘小说评介’栏目有六篇红楼评论。如: 正邪两赋贾雨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0zii7.html ; 红楼梦中的骂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2x183.html 等。 】 本文较长,共分八段: 癸酉本石头记有诸多版本,作者是谁 ? 混乱不堪 癸酉本的藏家、编者、序言作者、网络楼 主 也同样混乱不堪 不同癸酉版,有七回的回目标题不同 癸酉本删去四分之一,并有重大改动,仍是真本 ? 其 82 回是 十独吟或二独吟 ? 癸酉版的反清内容是否可能留存 ? 108 回的回数由来 何人作伪或托伪 ? 一.癸酉本石头记有诸多版本,作者到底是谁? 虽然也看到癸酉本网络版,但还是看完 2017年印刷版才敢评说几句。若要评论这癸酉本,涉及红学、曹学、脂学、版本学、探佚学、索影学等等诸多方面。我想先说版本。提到癸酉本的版本问题,会以为是指这一癸酉本与其他脂评本的异同。其实我这里指的是癸酉本本身的版本异同。一部古书会出版多次,会有些字句、标点的大同小异补遗删错,但不会有重大更动,除非有特殊说明。可是笔者却被这些看似一样,其实不同的版本搞糊涂了。 图 2左为2015年线装书局版,右为2014年九州出版社 笔者持有的是最新的 2017年版,封面如图1,作者为‘佚名’,与2014年版相同。肖文林,即至真斋主,作万言长序,文中明确说: 《癸酉本石头记》除了后 28回结尾明确指出原创者是吴梅村外,藏家提供的第一回异文也指出原创者是吴梅村:“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风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目前人们知道的是,癸酉本 原本为何莉莉所持有,因此被称为 “何初本”;由其中批语知成书于“癸酉腊月”,故又被称为“癸酉本”;由其批语自述作者为吴梅村,故又被称为“吴本”或“吴祖本”。图2显示,2014年,金俊俊(即刘俊俊)、何玄鹤于九州出版社出版《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而2015年何莉莉、王晓丰编著,由线装书局出版《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封面题“曹雪芹著”;但由吴雪松打印装订的《全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过录本原文》则写着“原著:吴梅村”。这几本书的内容实际上都源自何莉莉 。为何出现不同的作者?既然全盘否定曹雪芹为作者,甚至公然否定有曹雪芹此人存在,为什么 2015年何莉莉把作者定为曹雪芹?既然说此书是吴梅村作,又为何在2014、2017年出版时以‘佚名’为作者?按常人理解,真书上写的是谁就是谁!作者只应有一名。 根据红学家孜孜不倦的考证探佚求索,目前比较公认的意见认为曹雪芹是全书作者,后 40回也好,28回也好,都是他的著作。全书都已写完,只是后面部分不幸丢失,才引起各种续书、伪版蜂拥而至! 二.癸酉本的藏家、编者、序言作者、网络楼主也混乱不堪 网络癸酉本‘官方’代理人(主要宣传者或序言写手)名字多变,真真假假,似乎是故弄玄虚,特意要把读者绕糊涂。现在的网络无所不能,新浪网、当当网等都有付费或免费的全文 28回文档下载。但为免错误,下面只选两个网站,一是收藏者何莉莉等人的网络癸酉本‘官方’网站: 癸酉本石头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uiyouben 其中的癸酉本石头记正文各回目,可读后 28回: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57802967_2_1.html 二为维基文库的网页:吳氏石頭記增刪試評本,第 81-108回可逐一阅读: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癸酉本石頭記/第八十一回 这维基文库也必是藏家何莉莉、‘代言人’金俊俊认可授权的。而 2017年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癸酉本石头记的一万六千字长序,是 肖文林所写,网名为‘至真斋主( http://blog.sina.com.cn/zhizhenzhaizhu )。 在 红楼梦吧的 贴吧,有他的文章“最新《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进展” , ( https://tieba.baidu.com/p/4770763778 ) 其中他根本否定曹雪芹为作者,在回复网友质疑时回复写道: 至真斋主 : 否定你心目当中的曹家孙子,会让你难受的 。 2016-9-7 (红色字 copy自网络,下同)。 至真斋主 : 曹雪芹是集体化名,是明末清初的人,不要再理解成曹寅的孙子 。 2016-9-17 。 他又说: 至真斋主 : 透露一下,那个真本目前保存基本完好。只是个别书页有粘连模糊的地方,比如黛玉作十独吟有 8首粘连 。 2016-10-6 。 至真斋主 : 我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个本子目前保存的很好。终有面世的那一天。那些叶公好龙的,还有各种歪解红楼梦的专家以及跟风的,最后将证明几乎所有的著作都是垃圾,几乎所有的解读都是歪解 。 149楼2017-09-23 23:05。 至真斋主 : 这里叶公好龙的人不少。其实不用后面的结局就应该读懂红楼梦,可惜,受 胡适 、 周汝昌 、 冯其庸 等伪红学家们的误导,叶公好龙者们都陷在曹家沟不能自拔。 139楼2017-05-25 07:55。 看来肖先生是全盘否定曹雪芹为作者,也全部打到所有红学家的!另外, 俊俊评癸酉本 也是金俊俊或刘俊俊的主要文章发布场所,见之于 癸酉本石头记的博客 ( http://blog.sina.com.cn/guiyouben),内有后28 回的每回试评。 其实何莉莉曾说她的姐姐对后 28回,删掉了四分之一篇幅。还作了文字改动。又说,家人为考虑安全,要把书送到台湾的叔叔处。也不知真假。 这癸酉本是否有照片?在吴雪松的网页里看到一张,见图 3 。 图 3 左为吴雪松手持癸酉本(?)的照片,右为肖文林博客文章照片 吴雪松(网络名,九峰真人)是 2017版书本的‘序二’作者,当然也算是权威发布。书虽残,还是可以请相关专家(文物专家及大陆、台湾、海外红学家),连同现代专业科技手段检测纸质笔墨年代。为何从2008年至今十年,不肯示人?而肖文林在其网站发布的所谓癸酉本真本照片,居然是模拟照!(第一次听说模拟照这个词!)其上的署名又竟然是吴梅村、曹雪芹二人!在作者姓名上前后不一,真真假假,令人怀疑原书的真实性!据说“ 何莉莉称,她家人为了安全起见,已经将本子送到了台北的叔叔家。这位叔叔目前同样不愿意公布癸酉本石头记的更多内容,因为他打算永久私人收藏。 ”若果真如此,图 3吴雪松手中拿的是真本或伪本? 图 4 肖文林的博客网站还发表了癸酉本印制插入的‘关帝诗竹图’! 癸酉本收藏者及序作者,一方面真本秘不示人,另方面发布照片居然是模拟的虚构图片,或思想内容与红楼梦毫无关系的关帝诗竹图,不伦不类,狗尾续貂!正巧,笔者 2005年曾写博客文章‘ 在英国的关帝诗竹图 ’,回忆自己 1985年在伦敦作访问学者时,看到原燕京大学教授J.B.Tayler购自中国的诗竹图,讲述了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点击可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2a26c930100zhj5.html 可巧的是,诗竹图持有者希尔达的妹妹就是戴乃迭,其夫婿为杨宪益,二人合作翻译红楼梦。博客中还有西安碑林的原碑。)关帝诗竹图旨意在歌颂关公的正统仁义忠君的品德,与贾宝玉的反儒道思想格格不入。若真是癸酉本的正文前有此图,也只能说明此书编著者文思混乱,既不是曹雪芹,也不会是吴梅村! 此书原本来历,根据何初本吧的一篇文章《 何初本面临无妄之灾,何莉莉出面澄清真相 》( https://tieba.baidu.com/p/2898281626 ),说道:“ 2008年我加了一个邻月村红楼梦群,忽然想起家里曾经有一个本子,是我的祖父 国民党 团长军医在 抗日战争 时期在战场上得的一个本子,是个伤员临终交给我祖母的,这个本子在文革中侥幸保存下来了。到了 80年代,被我用笔记本随意抄写下来。到了90年代,笔记本也卖废品了,我凭着记忆还原了本子情节,推荐给邻月村红学会的赵振东。 ” 这段话不知真假,匪夷所思。这么好的记忆力, 能把 31万字的后28回,还原出来?!若加上前80回的近百万字,那更是非常人所能为! 图 5 左为网络常见书本封面,无出版社,癸酉(1753年)会有彩色印刷?右为肖文林发布的何莉莉父亲的笔记,他猜曹雪芹为查士标。 三.对比网络版和纸质版,居然有七回回目标题不同 笔者读 2017版书时,也同时对照阅读网络版。却发现二者有诸多不同。列表如下: 2017年书中回目: 2008,2010年网络回目 第81回 惜昵近公子做良媒 讳笞罚丫鬟结恶党 * 避祸念旧凭带为媒 承辱怀怨蓄恶结党 第82回 王熙凤病求千翼方 林黛玉闷作十独吟 * 贾宝玉佯捧万章经 林黛玉闷作十独吟 第92回 家宅乱恶子通强梁 世道艰道人连流寇 * 山雨近阊阖笼霭晦 风云喧末世漫尘烟 第93回 山雨近阊阖笼霭晦 风云喧末世漫尘烟 * 家宅乱恶子通强梁 世道艰道人连流寇 第94回 骨肉泯良女落风尘 贵贱失恶奴劫浮财 * 大厦倾公府逐末路 权势败豪门沦草芥 第95回 水月庵龄官挞贾蔷 岳神庙茜雪慰宝玉 * 醉金刚风雨行侠义 痴丫鬟危难献忠贞 第101回 呆霸王惹祸牵旧案 悍妒妇作歹设新谋 * 时艰年荒骨肉漂泊 运蹇命薄裙钗流离 左侧回目取自《 癸酉本石头记 后 28 回》 2017/6,当代世界出版社,作者 (清)佚名 , 289页。可点击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癸酉本石頭記 ,这维基文库的癸酉本回目与我的纸质书一样。但文前说明及按语不同。同样的回目也被转载于网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ed28e90102xaac.html 另, 2014/3 九州出版社的《 癸酉本石头记 后 28 回》作者(清)佚名 ( 266页),也是同样的回目。 而右侧回目,来自另外两个网站,也是其‘官网’,则显示不同回目标题。 2008年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57802967_2_1.html 癸酉本石头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guiyouben 网络回目, 2008/10 哪些是所谓癸酉本的原书标题?谁人改动,又为何改动? 四.癸酉本删去四分之一,并有重大改动,仍是真本? Wiki网络版第八十一回前,有两点专门说明: 第一,这个本子属于早期的稿本,行文未加充分润色;第二,该本的过录者因誊抄工作繁重且不识原文中的很多繁体字,当年过录时删去了四分之一的内容,剩下的四分之三也进行了文字改动。最重要的是家人不愿轻易公布全部原本内容。 又,维基文库的网络版第 90回末有元春遇害的两大段近千字文字,但在纸质版中被删除!主要意思是: “ 皇帝詔曰:元妃借領兵破賊之際,私與戎羌勾結,收受賄賂, 圖謀不軌,現已查明。實愧對社稷,有負朕懷。爲正綱紀,顯國威,處凌遲之罪, 賈府一門皆由錦衣府查找罪證,量罪發落。”“只見元春鬢髮散亂,身着鋼甲,甲上血跡斑斑,枷銬鎖身,鐵鏈觸地鏗鏘之聲不絕。元春聽完聖旨,怒目直視宣旨 之人。” 为什么删去这两段?或者是,本无这段落,完全是今人托伪所加? 而第 91回起首,有红字: (注:据何氏透露,目前发布的第 91 回至第 94 回被她姐姐删改的最为严重,请各位见谅。) 回末显示: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 2018 年 1 月 17 日 但是 2017版书中没有一字提起该书是删减本,这是对读者的欺瞒!人们不禁要问,随意删改红楼梦这样的中国文典,何俊俊(或其姐)尊重原作者吗?不管是曹雪芹,或吴梅村,或当时集体创作团队,如微信朋友圈那样!同样书本不作这些重要说明,对得起掏钱买书的广大读者吗? 还有,在维基网络版第 93回回末,有两段很重要的发布说明: 注 1: 此文最早公開的版本 2008年11月21日見於(癸酉本石头记的博客),而此版本2014年2月9日見於百度貼吧(癸酉本吧)。兩相比較,改動較大(例如,最早的版本無開篇詩云,沒有黛玉翻書找禦敵之法、平兒與黛玉的大段對話等節,不一而足)。可見後期不斷潤色的痕跡。 注 2: 這是去年憑發布者的姐姐的簡體手抄本的影印資料加上回憶,整理完成並出版的刪節梗概版, 不代表真本原文,發布者說發布這個版本只是為了讓更多人知道,以促進原文的公開。 2014-06-16見於這裡:天涯社區發布者賬號 本次出版,金俊俊对正文中的个别现代语进行了替换,修改了部分错别字。 何玄鹤结合甲戌本、庚辰本、蒙府本、戚序本等古抄本,在每回正文底部附注了一些透露后半部情节的重要脂批。 最后,为保证各位的知情权,在此重申:本书的内容不是癸酉本原文,真实性也有待专家鉴定。我们出版此书是为了让更多朋友知道癸酉本,从而促进癸酉本原文的公开。谢谢各位的理解和支持! 2013 年 12 月〉 注 1说癸酉本有几个版本,究竟真本是哪个?‘后期不断润色’,谁在润色?凭什么润色?是何莉莉或其姐姐或金俊俊?‘黛玉翻书找御敌之法’究竟有没有?注2再次承认这是删节版,不是癸酉本原文。那为什么不公布最原始的真本,由专家和广大读者评说?网络的这些话后面写: 本页面最后编辑于 2018年1月17日。 这是两个月前更改确认的。第 94回末也有类似词句。 98回还有一重大删改:宝玉知道黛玉在林边上吊自尽后,在地上找了一根木棍,在那地上边哭边念,写下长篇诔文几千字。可是维基网页中此回最后加上一段重要按语: 【金:据藏家透露,因为诔文太长,而且不认识的字太多,所以发布的时候删去了一半,甚至有一段话浓缩成一句话的情况。诔文原文引用了很多历史冤案典故,如李后主、梁武帝、杜宇,藏家觉得太烦人,都删去了。】 这诔文太长,碍于篇幅,难以引用。重要的是,藏家不知历史典故嫌烦,就可以删节吗?既然有很多字难以识辨,最后这诔文究竟是何人所写?真是癸酉年的真本吗? 除 91-94回被何莉莉的姐姐严重删改,第100-108回也被大量删节!维基网络版第100回回前红字写道:【 第 100 回内容错误百出。透露原本贾珍、尤氏被皇上杀头了。贾珍、尤氏,司棋,12 个戏子都被窜改了。 】 随后 【回末按语: - 據姓金者透露:由于每次增补内容都难免虎头蛇尾,所以第 100 回至第 108 回这 9 回每回都比较简短,原文中的很多情节都被删去了,请各位见谅。 】 笔者查看 2017版书,第100-108回,共81页。而81-89回有91页!可见最后9回有十分之一多的篇幅被砍掉。是些什么情节被何姐姐删去?又为什么被删?是否其中有前人作伪的把柄,需要削足适履?实在是令人生疑。以上红字都见诸于癸酉本! 五. 82回是十独吟或二独吟? 我发现第八十二回的黛玉十独吟,在纸质书本和网络大大不同。 十 独 吟见之于 wiki网络版,而书本只有第一、第五两首(朱淑贞、李清照二人)。并写道:(按: 原文共十首诗,因藏本破损严重仅剩下朱淑真、李清照两首内容完整。 )而 癸酉本石头记的博客 2014年发布的却是全部十 独 吟! 两相矛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010d70101sw7z.html 包括: 其二 薛濤 : 寂寞古華世事換,佳人鬱懷自絕憐。懊恨此身非我有,怕臨荒臺淚難幹。 其三 朝雲 : 朝歲何人綴釵頭,孤城殘夢汀水流。零落風煙不相逢,君子無心解閒愁。 其四 馮小青:欲尋前跡空惆悵,綠蔭門掩望西窗。急風吹散鴛衾夢,病翼易痊難療傷。其六 卓文君:尊前半醉啓寶奩,佳賦已成賽金言。鏡盟釵誓全爲君,深杯欲共笑人間。其七 霍小玉:繡幄情斷負春盟,錦屏人妒怨曉風。西樓倚扇追前事,亂愁如織撲簾櫳。其八 楊太真:新沐恩澤醉和春,聖主城闕仙樂聞。展眼坡下紅顏老,池苑空寂怨何人。其九 崔鶯鶯:一片相思情最真,小憶多情又多心。 只因博向強中取,笑語頻頻賦佳聞。 其十 杜麗娘:人愁春老芳情苦,一載癡夢爲誰主? 西風亦明寂寞情,促成佳緣閒恨無。 究竟存留的是二独吟,或十独吟?我倒比较相信残留二独吟是实话实说。如此多的新增八首诗,是今人新作?为什么选这八人?何人所作?应留大名! 六.癸酉版反清内容是否可能留存? 刊登在‘官网’的‘ 癸酉本石头记的博客 ’ 《藏家何莉莉:红楼梦之谜【一】》 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57802967_0_1.html (2014-07-06)明确写道: “ 当时的年代文字狱非常严重,作者再小心谨慎,都不会瞒过任何一个看书的官员,会引来杀身之祸 。”既如此,书中为何有 赤裸裸的反清内容。很明显,此书是推翻清朝后所写。反清的‘反动’言论,如第 93回说: 紫鹃道:姑娘没听说过梁山贼寇吗,人皆称是官逼民反。黛玉叹道:“物不平则鸣,自古王道威严,鲜有体恤民众疾苦,倒像举国紧要惟他一人,万千百姓命若草芥,实则不然,民为贵,君为轻 ……。若是小人新建王朝,重蹈覆辙,民生多艰,迟早亦是官逼民反,命断魂丧,历代更换,换汤不换药,百姓几时有过富庶平安?上行不义,下必效仿,王者以暴夺权,高呼天经地义,百姓必然亦是学而习之,再以暴夺权,以不正教习民众,民众岂能心正?” 黛玉这样大段的反清复明言论,犹如反帝宣传檄文,难道契合‘真事隐’的宗旨,符合‘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的初衷吗?第一百回又写道: 如今皇宫被戎羌占了,咱们汉人被人夺去权位,国仇家恨重比天 高。咱们联合起来,组织队伍都反了,到京城把戎羌赶跑。咱们汉人仍做朝廷,恢复河山。 这样赤裸裸的反清复明言论,在癸酉年能够见诸文书流传?笔者不想一一列举类似言辞,也不管这些言论是否秉持黛玉的所思所想,这些会 引来杀身之祸的段落, 与何莉莉所说的文字狱严重形成完全的悖论,能自圆其说吗? 七.108回的回数由来 何莉莉及其‘代言人’‘发布人’否定曹雪芹是石头记作者,当然也就否认脂砚斋,脂批多次在批语里写雪芹作书,写‘一芹一脂’。没有曹雪芹,何来脂砚斋。他们还全盘否定所有红学家。可是在癸酉本又处处引用脂砚斋、周汝昌重要观点,以证其真。 金俊俊曾经在网络发表“结合癸酉本论红楼梦 9×12的结构美学”一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d010d70101sjwv.html 说明 80回后应是28回,共108回。其实,9×12文本结构最早起于周汝昌。现在此文完全模仿刘心武的“八十回后真故事”第二讲,‘红楼梦结构之谜’一文,刘说: “ 据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考据,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的文本结构,有一个 9×12的规律。也就是说,大体上是每九回构成一个情节单元,全书是十二个九回,加起来就是一百零八回。”(刘心武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第二讲“红楼梦结构之谜”p16-27,2010年出版)他还指出:脂砚斋在四十二回前面有条批语说“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曹雪芹的全本《红楼梦》的三分之一应该是三十六回,总共一百零八回。更早,是周汝昌在1953年出版的《红楼梦新证》就提出,‘全书当中以第54回为分水岭’,元宵盛会是由盛变衰的转折点!即使说刘心武,他的书出版于2010年,而‘俊俊评癸酉本’文章则在2014年!俊俊之说,显然取自刘心武。癸酉本的持有者人等,虽然极力否定曹雪芹,否认脂砚斋,不屑于红学家,巴不得红学大厦‘轰然倒塌’,但似乎在癸酉本前前后后引用脂砚斋,契合脂评点评。以高度契合为荣,说明癸酉本合情合理。 下面再看网络发表的前 80回中的影印图片:图6第一页右侧吴雪松涂抹掉的两三句‘润色人’字迹,居然涉及吴氏的核心资源,现在不能公布!令人难以理解。润色人笔迹似乎与过录抄写者一样。是现代人,还是清初什么人?未被抹去的红字最后是‘ 本回阅之颇觉草草存留难定 ’数字,熟知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第 67回诸本有异,确应重视。此页中间骑缝处有‘水墨工坊’四字,需文物专家评考确证。整页笔墨纸张新颖,完全不像1753年保留至今的文物,更像是最近的过录手抄本,其真伪莫辨!此回标题‘探奇宗(踪?)宝玉惋故友,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而通行本标题为:‘见土仪颦卿思故里,闻秘事凤姐讯家童’。这些差别原因何在?此图第五页则显示蓝框内多出的评语,这67回还有另外两段批语。这里的批语涉及此后引发抄检大观园的引信:绣春囊。此处吴雪松加批道: ‘此乃伏线“秀春囊”事件,原抄本必有此文,吴祖本此文令人叹为观止。’可见他对脂砚斋常说的批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引用认同的。癸酉本的后 28回,完全立足于脂砚斋的点评,顺着脂砚等人的点评脉络,一路新编出这28回。应该说它与曹雪芹无关!金俊俊等虽然完全抹杀曹雪芹、脂砚斋、红学家,但处处以与曹雪芹对榫为乐,与脂砚斋接卯为快。反映内心的不自信,不自在。 图 6 癸酉本第六十七回第一、第五页影印图,取自新浪网 八.何人作伪或托伪? 因此说癸酉本是旧时真本,是曹雪芹之外的作者所写,说癸酉本是先于雪芹的祖本,这完全站不住脚。 曹雪芹的《红楼梦》前 80回问世不久,雪芹的‘红粉丝’ 就绵延不绝地写后梦、真梦、残梦、复梦、新梦、梦醒、补梦、梦补、夢续、续夢、 幻梦、圆梦、梦影、 外传、别传名目繁多,眼花撩乱。年轻人也评红续红,前些年一位 28岁 的女孩胡楠, 就 “ 斗胆 ”写出后四十回 《梦续红楼》。当然名气颇大的刘心武 2011年还出版了《刘心武续红楼梦》,按照后28回格局和脂砚斋在前80回的批点写成,承接其秦学等脉络,自成一家。 老作家萧赛则写了《红楼外传》, 着重描写了大观园中抱琴、侍书、嫣红、良儿、紫鹃、莺儿等三十余名侍婢和其他一些下层人物的种种遭遇与结局,同时形象地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败亡。聂鑫森写红楼梦性爱揭秘。逍遥子 (清)的《后红楼梦》,甚至把林黛玉描绘成身带武功,有‘练容金鱼’的不死神人。 林辰 写《 林黛玉新传 》把 故事设计成黛玉死而复生,认清宝玉荒淫本性,坚决不嫁这种 “天下古今第一淫人” ,她也有什么玉金鱼, 像 《后红楼梦》的现代翻版。当然,创作自由,这些续书都有生存的理由,只要不说续书是早于甲戌本的祖本! 我认为癸酉本作伪,有三种推测可能:古人作伪(乾隆年间),前人作伪(清末、民国初年),近人托伪( 90年代至今)。 1)说古人作伪,比较可能是看过脂砚斋点评石头记的文人,依据甲戌本或脂砚斋增删五次过程中看到的本子,随后根据评点线索写就此28回。虽写成于后,但署名时间为1753年的癸酉年,沽名钓誉,以示其早于所有人公认最早的1754年甲戌本。而同时在书名、作者上混淆视听。 不过,笔者还想到一种可能:红学家马瑞芳曾写《红楼梦成书过程推测》(红楼梦学刊 2004年第2期p245-275)说:红楼梦或许最早有富察明义看过的,早于甲戌本的有头有尾的版本?她还给出了清晰的版本演进次序,明义所见《红楼梦》是最早版本与雪芹旧作《风月宝鉴》同时。她还给出了许多分析,特别对明义的20首“绿烟琐窗集”作了详细分析。因为确实无人看到这本书,许多红学家不同意她这一观点,似乎其后马也没有再坚持这‘有头有尾’的早本一说。2010年刘心武在其《八十回后真故事》一书的第一讲‘全本红楼梦之谜’,也同样详细引述了明义20首诗的最后两首诗。他认为明义看到过曹雪芹写的原笔原意完整的手抄本。那么这个本子或其抄本,是否可能就是癸酉本?我认为可能不大,原因在于癸酉本中大量赤裸裸的反清政治倾向,早已构成清朝杀头之罪,与真事隐的写作宗旨完全满拧!人物的言辞、作为,能前后判若两人吗?您能想象孔子挥动偃月刀,孟子弯弓射大雕!从内容看,这28回与曹雪芹前80回完全不搭界! 看看曹雪芹成书年份: 1752年乾隆17年,雪芹29岁石头记撰成,脂砚斋首次评阅。雪芹生前五次批阅:1)乾隆xx年,首评;2)1754年甲戌重评,乾隆19年;3)1756年丙子三评,乾隆21年;4)1760年庚辰四评,乾隆25年。5)1762年壬午五评,乾隆27年, 始 有畸芴叟批语 ,雪芹在世最后一次脂批。每次评阅后 2-3年再评。1763年雪芹病故。因此癸酉本绝不可能是曹雪芹、脂砚斋撰写、点评的,癸酉到甲戌只一年时间,绝无可能改写出如此内容反转、性格迥异的两部不搭界的文学作品。 2)说前人托伪,可能是20世纪头一二十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红楼梦方板行,续作及翻案者即奋起,共有的各竭智巧,使之团圆;久之,乃渐兴尽,至道光末。( p306页)可能在乾隆之后一段时间,石头记被人推崇刻印续书流传,多半续写贾府家道复兴。然后年月就消沉了。到1920年后,胡适推出其收藏的甲戌本,写成“红楼梦考证”;俞平伯发表“红楼梦辩”,使红学再次兴起。可能这段时间有人根据甲戌本独有的901条、庚辰本独有的349条及二者共有的573条(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p679),而续写出这不伦不类的28回,而反过来署其完成在癸酉年(1753年)。这点推论也符合何莉莉、金俊俊所说“民国时期过录的。”这样,反清内容可以说得过去了!所谓过录,也可能是大幅度的改写。 3)说今人托伪,应该在八九十年代红学再度兴起时段,这似乎在怀疑何莉莉、金俊俊。我没有根据,应该相信他们的人格,不会有这么大胆量,也很难想像会毛笔手抄30万字的后28回,更遑论前80回的近百万字了! 仅从癸酉本印刷版、网络版的上述错乱,可知其疑云重重,难以服众。只希望收藏者能大度些,公开原件,请两岸、海外红学家、文物专家‘会诊’,并以高科技手段评估真伪。若属实,国家图书馆应高价或天价收购这中国国宝,以 大快国人,大快天下! 最后敢问当代世界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线装书局,你们是否看到过‘癸酉本’真本,确认其为1753年的版本,然后出刊发行?如若不然,购书者或许会向你们讨个说法。 根据多方考证,应该说曹雪芹才是80回后红楼梦的作者,他全部完成了全本红楼梦的著作,只是后28回被借阅者丢失而没有流传下来!目前的通行本应冠以“程伟元、高鹗整理”字样,如红学家胡文斌、吴新雷所说。 2018年3月25日完稿
个人分类: 书评影评|1232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红学新说:益王府说的主要观点
shilou 2014-1-9 12:38
红学新说:益王府说的主要观点 (转自石楼的 BLOG http://blog.sina.com.cn/shilou12013-09-16 22:35:53 ) ( 1 )关于红学的定义,益王府说阐明了真事隐和假语村的含义,提出红学就是研究真事隐和假语村的学问。 ( 2 )关于红楼梦的发生地,益王府说用三百多个地名证明了红楼梦的发生地在江西,通过对益王墓出土的六块墓志铭的考证,证明了益王府有甄家风俗,红楼梦的故事原型是明末益王府,提出甄家风俗是检验红楼梦作者的必要条件, ( 3 )关于红楼梦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披蟒腰玉的研究,揭示了书中的祖先遗像和北静王都是明朝的,贾府是汉人,不是满人,解释了通灵宝玉的原型是一块玉带板,不是传国玉玺。 ( 4 )关于红楼梦作者,益王府说论证了红楼梦的作者是出身于益王府的延宁郡王朱由梿。红楼梦第四十三回宝玉城北祭奠的是朱由梿的弟弟、永宁王朱由植(植下加心),朱由植在南明时期晋升为亲王。 ( 5 )论证了曹姓是朱姓的祖姓,说明了曹雪芹为什么姓曹。 ( 6 )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在清初,不是乾隆年间。 ( 7 )红楼梦有反清悼明的内容。 ( 8 )解释了书中的诸多难题,如贾琏为什么叫二爷等。 (9)红楼梦是用南京官话写的。 (10)红楼梦的写作目的是使益国(益王府)的抗清英雄昭传。 (本文作者:马兴华)
个人分类: 红楼梦研究|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近代进步思想与红学
热度 1 黄安年 2013-7-1 16:30
近代进步思想与红学 推荐钟敬文 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7 月 1 日 发布 今年是 人民的学者和教师、 我国民俗学的创始者和奠基人 钟敬文老先生诞辰 110 周年。半个世纪前的 1963 年,钟敬文先生撰写长文《近代进步思想与红学》,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63 年第 3 期第 59-74 页上。今年也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逝世 250 周年,为纪念钟敬文老先生 , 也为了纪念伟大作家曹雪芹,特在博客上发布《近代进步思想与红学》 FPD 版,共 16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33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草根红学杂俎的序言节选
rxd1981 2012-5-13 12:13
这几天又翻开邓遂夫先生的书,看到序言,不禁又觉得很妙。看来不论哪个学科,要想免俗,还是很难的。这里再贴出邓先生的序言前几段,聊表感慨。只可惜邓先生可以做草根红学,置身事外。我们作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如果也做草根科学,便又成了所谓民科,而民科却又不太能长足的发展。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和网友的要求,我把自己二十余年来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研究论文及随笔漫谈结集为这本小书出版。却心血来潮地给它起了一个略显异样的书名——《草根红学杂俎》。 / R! S' y! r. o f1 Q 9 V# q" u( ^6 B* D( Q   贴上一个“草根”的标签,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倒像是恰如其分的对号入座。当然也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面对近年来在红学界愈演愈烈的门派倾轧,排斥异己,我一方面深感再陷入其间恐难应对;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此罢手,永别红坛。故而决心步周汝昌先生后尘,索性远离那个学风日下而有欠公正的队伍,融入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更宽泛更自由的营垒中去。 " f0 p. e/ Z% p- | 其实,这个营垒历来就香烟不断,聚者甚伙。从根柢上讲,我打从步入红坛起,一直都是这个营垒中的一员。只不过这个营垒中的人们,从来就没有一个可以借以凝聚、惺惺相惜的旗号和阵地。但不能不承认,目前仍坚持在红学领域里“人自为战”的这类非主流、非正统、非专业的研究者或曰爱好者,其人数之多,潜力之大,影响之广,实不亚于某些自以为“正统”的人所把持操纵的少量“正规军”。而另一方面,正统人士对这类研究者的不屑、鄙夷、排斥、压制,也须臾不曾停止过。柔弱一点的,便只好偃兵息甲,避而远之;像我这样稍顽固的,虽也在我行我素地继续作战,终不免瞻前顾后,大有迅翁当年不得不“横站”以防背后冷箭之忧。堪称当代红学泰斗的周汝昌先生亦愤然宣布“退出红学界”,便是一个显例;近年于红学颇下功夫的著名作家刘心武所受冷遇和讥诮,则是又一个显例。 然 而红学这门学问就是有点怪。它总是不以少数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能顽强地生存和蓬勃地发展。因为它在国人尤其是知识阶层的潜意识里,从来就有着不同于其他任何一门学问的历久不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而集中体现在一部伟大巨著中的一个极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红楼梦》和曹雪芹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所使然——就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对于英国民族一样。 b V+ ' J, h6 [3 W2 `    所以,不论什么样的权势者,试图控制垄断这一门学问,使之走向神秘化、模式化、单一化,成为少数人随心所欲唬人欺人的私家领地,其结果都是徒劳的。谁也限制不了这一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国学”在中华文化的广袤大地上普遍生根、蓬勃发展。 这是《红楼梦》之幸,红学之幸,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幸! 可是也要看到,权势者的打压,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红学的正常发展,却会在一定程度上败坏其学风,助长邪气的上升,有损于红学的声誉,挫伤大多数研究者包括许多专业研究者的积极性。而更严重的是,还会压抑、摧残或扭曲红学新人的健康成长。 ; \$ q" @# X0 ?+ n! a : j3 h9 q1 ?2 S4 B Y! J( i   有鉴于此,不妨借拙著结集出版的机会,冒昧地给自己、也给和自己相类的同道们树一面旗帜——草根红学。甚至还想在不久的将来,邀集一些有志于此的朋友,辟出一块真正能够正常开展学术争鸣的生动活泼的红学园地。
个人分类: 人生百味|29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狮山下,二月河开坛讲“落霞”
热度 2 liudongyang 2012-4-25 21:26
狮山下,二月河开坛讲“落霞”
4.23夜,作家二月河先生来到武汉,在狮子山讲坛讲述自己的创作历程。 有幸于现场聆听,记之备忘。 1.开讲前,主持人强调两次:“为了表示尊敬,在提问环节,请称呼二月河老师,或者凌老师。” 2.为何搞创作?仕途渺茫。两手准备,以红学为晋身之梯。 3.学问的底子来写小说。部队十年读古文,拓古碑,读冷文。读明清文章,如喝凉水。清人笔记看过不下三百种。读史喜读“志”,从中间窥见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4.创作理念:历史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不再走御用文人的假大空小说路子。 5.为何称为落霞三部曲。康乾盛世,不过是两千年封建历史的回光返照。 6.想写太平天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宣传机器说的太平天国和历史记录是两码事。 7.看重民间的褒奖。读者是掏出带有体温的工资来买我的书。 详细报道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2-04/25/content_4995240.htm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17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试说文彬治“红”
黄安年 2009-10-27 17:08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试说文彬治红 黄安年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0 月 27 日发布 按 : 这里发布的是吕启祥文《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 ---- 试说文彬治红 》,写于今年大暑中伏 , 首发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10 月第 11 卷第 5 期 , 第 90-94 页。刊物正式发表时加上了提要和注释等,请见影印件。 *******************************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 试说文彬治红 吕启祥 翻开一本刚刚出版的新书《红楼梦与台湾》,这是作者胡文彬赠我的一系列红学著述中最近的一本。他编著出版的红学书籍迄今总共约在四、五十本之数 , 我因受赠而大多齐全。我尝对他和周围友人说 , 这些书 , 该归拢起来,建一个胡文彬文库。这并非玩笑,是认真的。当下 , 我无意为这一新著置评,更无力为这文库述总 , 只想就长期以来得读文彬的诸多著作 , 谈谈个人的感受和印象,试图从中概括胡文彬治红学的若干特点,虽不见得全面和深入 , 却是真实诚心的。 我以为,胡文彬的红学著述,概而言之有以下数端值得看取 : 一谓历史的视野,二谓资料的整合 , 三谓人文的关怀 , 四谓文采的追求,五谓编次的精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对红学的痴迷或曰对红学的执着。 手边这本书,因其新鲜而方便,不免较多地拿来作例,文彬当能宽容我的疏懒,未能一一翻找文库。全面准确的评述,自有年轻的学人来作。在这里我只能举其一隅,当然亦有窥一豹见全般之意。 首先说历史的视野。 文彬是学历史出身的 , 历史的眼光成为他考察《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视角。他的一部最为厚重带有集成性的著作《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的题记中明言,我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寻找曹雪芹与他的《红楼梦》自己的血脉、自己的土壤,从而寻找出《红楼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小说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成为不朽名著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所谓土壤、血脉其实就是历史的环境、历史的线索,著者是在努力寻找一个历史的坐标为《红楼梦》定位。任何事物包括天才的作家和不朽的名著归根结蒂都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眼光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就事论事的局限 , 以更为开阔的胸襟获取新知和洞见 。也正是缘于这种相对开阔的眼光,港台海外以至异域他国的《红楼梦》的流传和研究较早进入了胡文彬的视野,自八十年代初期起 , 便为之介绍引进 , 编选出版 , 以后又有《红楼梦》在国外的专著行世。在这方面鲜有第二人作出这样的实绩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其实手边的这部《红楼梦与台湾》也适足以提供这方面的例证。本书也给人以一种历史感 , 虽则由单篇连缀而成 , 仍依循历史的轨迹,由 150 年前的石头渡海直至当今的宝岛红坛,其间凡《红楼梦》被在台人士或台籍人士阅读、评批、吟咏、研究 , 均历历在目。虽则不是台湾红学史 , 亦可看作夹叙夹议亦文亦史的长编 。 还应当注意到在胡文彬自己文集中的许多文章,其写作的时间和缘由往往都在历史的节点上,比如新旧之交、世纪之交、雪芹生卒年的整数、某重要版本发现或行世的纪念日 , 以及某些重要学术会议、学术活动的开闭幕、起结点,等等。我常常惊异于他怎么会记得这些日子,赞赏他善于把握时机,回顾过往,前瞻未来,阐发出题中应有之义。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机敏或细心,不如说得益于他的历史感觉、宏观视野。   其次是资料的整合。 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占有资料。无砖无瓦 , 何以建屋?这是常识。每一个受过基本学术训练尤其是史学训练的人都会谨记在心。难得的是做得到位、做得持久、做成习惯。从文彬送我的第一本书《红边脞语》起 , 就鲜明地体现出他治学重资料、善积累的特点。在涉红资料的发掘、追踪、收集、整理方面,他不愧是个有心人 , 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目光四射、巨细无遗。从《红楼梦》小说本文的一词一字、作者的家世生平、版本述闻、脂评的典故出处、续作的相关资料 , 以至于一切涉红的故实逸事,都在他的蒐集范围之内。每隔一定时段,都可以看到在他的相关著述中归纳整理、分门别类,惠及同好。正因为有这样的储备和根基,便可以在红学的各个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发言权。有的资料 , 孤立来看 , 似乎细碎 , 一经串联整合,其义显豁,往往能解破某些疑难问题。在端木蕻良和邓云乡二位前辈为《红边脞语》所作的序言中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文彬收集追踪资料之勤奋是十分突出的,用前贤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这两句话来形容颇为切合。资料是要去找的,不仅要动手抄 , 首先得动脚跑,跑北京本地的各大图书馆不必说 , 还常听得他去江南某城市或东北某地方寻书访故,出门在外 , 为某一资料绕道、延期,甘费周折。不论是无功而返还是喜出望外,前提都得跑,得付出。更有的文献资料近在咫尺却尘封冷堆 , 无人问津;文彬却能拨开雾障,不辞辛苦,淘出宝来。 2004 年发现曹寅《北红拂记》抄本便是一个切近的佳例。此抄本原在戏曲专家邵锐捐赠文化部藏书中 , 归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接收,既未整理,更无编目 , 且与其他几种戏曲同在一册内 , 几近淹没,而文彬慧眼识珠,竟能发现 , 无怪引起了学界一片惊喜! 发现固然不易,考辨同样重要。如上举《北红拂记》只署鹊玉亭、柳山,要确认其为曹寅作品还须多方佐证。因而发现者下了一番工夫 , 将此本作者、作于何时、有何价值一一厘定 , 才郑重向学界介绍。类此的考据辨析,同样需要耐性与功力 , 目的在于证明所占有的材料的真实可靠 , 这样的材料才有价值 , 才能加以整合和利用。而在考辨中 , 辨伪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伪是真的反面 , 考定为真 , 固然可喜;识其为伪,可免误导,同样重要。比如清代《红楼梦》评点家太平闲人张新之 , 前人曾考定太平闲人为仝卜年 , 又有人提出另一个同名的张新之 , 文彬经多年辛苦追索 , 辨明仝卜年不是张新之,另一为苏州籍的张新之没有评点过《红楼梦》。这些考辨文字就收在新著《红楼梦与台湾》中,澄清了一椿红学史上的公案。 这里,特别要提到脂本《红楼梦》的校注,文彬参加了最早七、八十年代的人文本初版工作 , 在最近的三版修订中,从正文到注释,文彬总揽其成 , 出力最多 , 因而收获也最大。为他今后的研究 , 奠定了更为深厚的基础。 要之 , 文彬治红所体现的朴学传统、实证工夫是很明显的。他的著述中,目录、版本、选编、搜辑占很大比重,这是红学的基础工作。在我看来 , 一本翔实的资料书 , 其价值远胜于那些并无真知灼见的洋洋大著。学术需要积累 , 积累既靠勤奋,亦赖识力 , 文彬可谓两者兼备,成绩斐然。 第三 , 社会的关怀 , 此指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 上文说到朴学传统,是指它的积极方面,今天毕竟不是乾嘉时代 , 一个人文学者不能只钻故实,疏离社会。我所认识的胡文彬恰恰是一个十分关心世道人心 , 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平日里他的交游范围广 , 对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所接触和了解 , 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愤世嫉俗之言时有所闻。可以说,他是一个淑世主义者,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积极入世情怀。这样的品性和个性不能不反映在他的治学和著述之中,大体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 一是对《红楼梦》本身的研读,一是对红学学风的关切。 从文彬最早的红学论文《猛烈冲击封建制度思想家 ---- 曹学芹》(与周雷合写)就体现了鲜明的社会关怀 , 尽管此文有当年谁都不能避免的时代记印,其影响却不容忽视。此后逐渐摆脱了简单生硬的批评模式,真正进入到作品的文学世界 , 文彬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作了无数次讲演和系列讲座,写了多部著作 , 这些著作的主要篇幅,几乎都是用来分析讲评《红楼梦》人物的 , 不限于主要人物、十二钗、女性人物,而是几乎囊括了书中所有的人物。从中我们固然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的尊严、人的品性、人的特点以及作家如何写人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的讲析,同时也感受到了作者关注社会的现实情怀 。比如 , 作者感触良深地由元春劝告警示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一再强调贾府教育失败的沉痛教训。比方对男性人物颇为精到的概括 , 贾政之庸、贾敬之空、贾赦之色、贾珍之奢、贾琏之浪、贾瑞之妄,等等,为他书少见。即使是极次要的人物,顺笔点到 , 亦颇有意味 , 如谓邢夫人之愚蠢并不罕见 ,特别是那些觉着自己有地位的人,时常把自己的愚蠢当作聪明。总之 , 文彬谈红 , 有一种人间情怀、现实参照。这是特点,也是优长。 在新著《红楼梦与台湾》中 , 这种社会关怀尤为鲜明,跃动着一颗挚爱宝岛、企盼统一的爱国之心。所谓劫火难烧才子笔 , 两岸同根一家亲,全书各个章节中,不论是说古道今、评书述人、开会纪游,处处洋溢着亲情、乡情、思念之情、认同之情。单看红楼渡海百年情、纵有关山不隔梦、海珠凝泪到今圆这些标题,就可以体察到作者情系宝岛、心怀祖国、沟通搭桥的一片挚诚了。作为学者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坦露无遗。 另一层面则要提到文彬对于红学领域内树立健康良好学风的呼吁和对于不正之风的抨击。这方面的倡导和批评 , 见诸他的许多文章 、序跋、讲话稿以及受访记等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学术商品化、娱乐化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 文彬对于出版、传媒业的现状颇为熟悉,尤其关注红学书刊的出版和传播,偶尔向我言及,多所感慨和忧思。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近年来秦学大行其道 , 借强势媒体覆盖海内外的情势下,率先站出来明确表态予以严正批评的学界人士,就有胡文彬。记得在大观园的一次公开讲座中 , 他以《红楼梦的诱惑和红学的困惑》为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红楼梦》不是密电码,无从破译,不需猜谜。那些嗅觉灵敏的记者很快报道出去,一时间人多气盛的秦学护戴者大有兴师问罪之势。文彬本人明显感到压力,我闻知后竟有一种文革大民主群众运动卷土重来之感 , 这真是中国学术的悲哀。作为一个红学研究者,唯有凭借自身的学术良知和社会责任发言行事,文彬是深知这一点并且不避锋芒身体力行的。 第四,文采的追求。 如果以为文彬是学历史的因而下笔质朴少文 , 那就错了。虽说文史不分家 , 但也要看你主观上是否爱好并且营造一种文学的品格和氛围。《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评论和研究她的文字应当力忌干巴巴 , 尽量文学化 , 这是大家的期望,也是文彬的追求。在这里只想谈一点 , 即文彬著述中极为显豁和突出的一点 , 这就是他每一部书的全部章节标题几乎都是诗化或曰诗句化的。换句话说 , 就是他都是用一个七言句来为每篇文章命题。有时连书名都用七言句式,配套成龙 , 《酒香茶浓说红楼》 那同时出的四本就是例子。老实说,早先我对此并不以为佳甚或有些担心,总觉得文章之美是内在的,刻意求工是否会弄巧成拙。现在看来是过虑了。你看一本又一本的书翻开目录页几乎都是排列整齐的七言句,从早年的《红边脞语》到最近的《红楼梦与台湾》都是如此。我首先为这种三十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执着追求所感动,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彬颇有题不动人不罢休之概。说到这些题目本身,总体上都与每篇文章的内容合辙呼应,虽有优常之分 , 却无游离之虞。比方有一类谈各色人物的 , 自可依傍原著,或借判词、或用诗句、或撷出书中语句,这样做的大有人在,然而文彬仍自有匠心和创意,如贾政一篇题为平庸无能到公卿就很不错。而那些考据性、记叙性、评论性的文章也要以七言标目就不那么容易了,难得的是文彬坚持不懈,有的还很恰当和巧妙。仍以新著《红楼梦与台湾》为例,当头一篇《海天重话石头禅》概说《红楼梦》在台湾的流传及研究 , 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题标举追索张新之生平的过程,以《五云捧出游仙笔》原句标出丘逢甲的题红诗,类此 , 都醒目而恰切。在书评一类中 , 对苏雪林、张爱玲两位作家分别以《只缘身在此山中》、《领新标异惊世殊》作题 , 很有意味。尤其是前者,含蓄而褒贬寓焉,苏先生这位前辈作家是否识得《红楼梦》的庐山真面目,读者自明。想出这样的题目,不仅要把握对象的特点,还要拿捏分寸,并不容易。 追求文采 , 当然不限于标题,也体现在行文之中。文彬擅写短文,一事一篇 , 一思一篇 , 有更多的想法和材料 , 他宁可写成两篇、多篇。这样的好处是单纯、集中、令人印象深刻,亦便于谋篇布局。最大的好处是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标题的追求文采也使读者乐于翻阅、赏心悦目。我想 , 文彬的书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 长销不衰 , 与其行文的特色、文采的追求是大有关系的。 第五 , 编次的精心。 编辑之道 , 笔者是外行 , 但知道文彬曾长期从事编辑工作 , 深谙此中奥妙。他之所以能将平时日积月累、广搜博采的资料和日思夜想、深思熟虑的心得 , 变成一本又一本的著述,除去勤奋之外 , 应当说得力于他精心的编辑。换成别人 , 面对一大堆文稿和资料,也许会无从措手 , 而文彬则胸有成竹。他有很强的整合能力,或按时序、或以类从、或着眼于外部相似、或者发现其内在联系 , 总之依循规一定的规则加以编次 , 成为一个完整的东西。他自编的书 , 往往如此 ; 最近这本《红楼梦与台湾》可谓佳例。此书将《红楼梦》在台湾的流传及自清代至当今的研究、对台版红著的一系列书评、两岸开放以来的学术会议、展览、游踪、交往,事不论巨细,人不分远近均包罗其中 , 最后附台湾《红楼梦》研究书目。编次有序,眉目清楚,使用方便。可谓知识性、学术性、工具性兼备。以一斑可以窥见全豹,其余著作编次或有胜于此者,不再列举。 最后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红学的痴迷。 只要放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就可以看出胡文彬于红学结缘之长久和广远了。没有一份执着 , 是不可能达到此种境地的。 大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初 , 文彬开始踏入红学这块园地。在七八十年代,他有幸与老一辈红学家如吴世昌、吴恩裕、吴组湘、端木蕻良、周汝昌等相识、请益;当然更与冯其庸、李希凡等长者有共事求教的机缘。有关七十年代中期红楼梦校注组的组建、 79 年《红楼梦》学刊的创办、 80 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的成立,这些在当代中国红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胡文彬与周雷、刘梦溪等都是亲历者、策划者、奔走出力者,帮助冯李两位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学刊自创刊及前数期由他编发 ,80 年代及 90 年代前期的一系列学术研讨会他直接参与筹备和组织召开。可以说 , 他个人的学术生涯和当代红学的历程是同步互彰的。 对前辈长者,胡文彬是受教传承者;对许多青年学人和广大红学爱好者,他又是提携指导者。他曾经热心地给许多青年学人提供资料、开启思路、设置课题、撰写序言。以至联系出版。只要翻一翻他的著作 , 就可以看到他为之作序的一长串名单。他还经常为北京和其他地方高校的青年学生开讲座,与之对话、答疑,既是对青年的辅导 , 也为自身带来活力。 这里,还要特别郑重提到胡文彬对围绕《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文化活动所付出的心力及其影响。首先,他是 87 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监制人 , 此剧口碑尽人皆知 , 文彬对该剧自动议到拍摄播出的全过程及其经验教训了然于胸。其次,他对北京大观园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保持文化品位贡献良多。再次 , 他对红楼饮食下过工夫 , 曾在电视台做过多次专题节目 , 对来今雨轩的红楼宴悉心指导 , 成为品牌 。此外,梦酒、茶、泥塑、绢人各类工艺品 , 《红楼梦》题材的书、画、雕刻 总之 , 与《红楼梦》相关的文化活动 , 艺术创作 , 只要是有助于原著的普及和有益于群众欣赏的 , 文彬都有一份关注和帮助。 笔者闻见有限 , 不免挂一漏万 , 意在说明文彬的红学世界之广阔 , 不限于书斋 , 不囿于著述。 从以上纵向和横向的简约勾勒 , 不难看出文彬不愧为红学的活动家和组织家。当然,更重要的在于由此映照出他心中的红学图景宏富丰瞻、蔚为大观,这是一个值得为之痴迷、为之魂牵梦绕终身相许的文学世界。他那一系列红学著述的产生 , 实在不是偶然的。 今岁文彬年届古稀,学问日趋成熟,心态日益平和。论年龄 , 笔者长于文彬;论学问,他当为我学长。这是实话,毋庸置疑。他本人几乎抵得一部红学小百科。在此 , 笔者权充一次冷子兴,试说而已,失当和不及 , 在所不计了。 行文至此,收结之际,唯祝愿文彬身强笔健、心宽神旺。 二 00 九年岁次己丑 时值大暑中伏 附:照片 7 幅。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9)|39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杜景华著《进入新世纪的红学》提要
黄安年 2009-6-13 15:45
杜景华著《进入新世纪的红学》提要 黄安年辑 杜景华著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6 月 13 日发布 书名 进入新世纪的红学 作者 杜景华 出版 白山出版社 书名题字 顾智宏 选题策划 邢志有 董志新 责任编辑 宋 杰 装帧设计 赵连志 责任校对 郭春鹰 印刷 辽宁印刷技术研究所 幅面尺寸 170X240 印张 22 字数 350000 字 版次 2009 年 4 月 书号 ISBN 978-7-80687-661-9 定价 人民币 45 元 目录、序、跋见影印件, 图片 10 幅 附 沉痛哀悼著名红学家杜景华先生 黄安年文 学术交流网 / 学术问题研究 /2004 年 10 月 25 日首发 著名红学家杜景华先生因病于 2004 年 11 月 19 日在北京清河家中去世 , 享年 66 岁。今天上午在京一百多名红学研究者和杜景华的亲朋好友,冒着寒流前往八宝山公墓向这位为红学事业奉献一生的研究者作最后的告别,表达我们的万分悲痛和惋惜之情。 杜景华先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等职,对于组织和推动中国红学研究的繁荣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红楼梦艺术管探》、《红楼梦心理世界》、《红学风云》等多部学术专著,发表了《论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原则》、《 红楼梦 第五回与全书主题》等数十篇学术论文。杜景华先生过早地离开我们,是我国红学界和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杜景华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景华同志治丧小组今天发布了杜景华同志生平,全文如下: 著名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优秀党员杜景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 2004 年 11 月 19 日在北京逝世,享 年 66 岁。 杜景华同志 1938 年 2 月 16 日生于北京良乡。 1964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 1964 年 7 月起在中联部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 1969 年 2 月 55 1973 年 3 月下放五七 干校劳动, 1973 年 4 月调至北京语言学院任教, 1979 年 7 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工作, 1980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 记、《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等职。 杜景华同志政治立场坚定,注重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运用于指导学术研究工作,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旗帜鲜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杜景华同志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 60 年代起对中国小说和《红楼梦》进行研究。从 1979 年开始,他一直从事《红楼梦学刊》的编辑工作,同时对《红楼梦》、《三国演义》、魏晋南北朝文学以及文艺理论进行研究。杜景华同志在编辑岗位上一直尽职尽责,认真严谨,为《红楼梦学刊》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杜景华同志多年来一直孜孜追求、笔耕不辍,在多个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有《红楼梦艺术管探》、《红楼梦心理世界》、《红学风雨》等多部学术专著问世,他参与了《红楼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发表了《论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原则》、《 红楼梦 第五回与全书主题》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古典小说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他编著了《中国小说学基础》、《秦始皇赢政传奇》、《清代文字狱案》 ( 与张书才合作 ) 、《中国酒文化》、《陶渊明小传》等著作,校勘整理《广陵潮》,并有《中国小说理论中的概念》、《创作动机论》等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以及小说、剧本等共百万余字。杜景华同志的一系列学术著作和文章在红学界颇有影响,确立了他独特的学术地位,同时他勤奋踏实的治学态度也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杜景华同志出身寒门,志存高远;昂扬进取,精勤不倦;鸿辞满腹,不事张扬;尊敬先贤,体恤后昆;处事执着,忠厚朴实;光明磊落,敢吐真言;严格自律,清正廉洁;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实事求是,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奋斗不息。 杜景华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的不幸逝世,是我国红学界乃至学术界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我们感到万分悲痛和惋惜。我们对杜景华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杜景华同志,我们永远怀念你 !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杜景华同志治丧小组 2004 年 11 月 2 3 日 学术交流网 (www.annian.net)/ 学术问题研究 /2004 年 10 月 25 日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1187cid=24 ***************************** 红学风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奇观书系 作者:杜景华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2-1 作者简介 杜景华 1938 年 2 月 16 日生于北京良乡, 2004 年 11 月 19 日在北京逝世。 杜景华 1964 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 1964 年 7 月起在中联部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 1973 年 4 月调至北京语言学院任教, 1979 年 7 月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工作, 1980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等职,对于组织和推动中国红学研究的繁荣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景华同志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的研究工作。 60 年代起对中国小说和《红楼梦》进行研究。从 1979 年开始,他一直从事《红楼梦学刊》的编辑工作,同时对《红楼梦》、《三国演义》、魏晋南北朝文学以及文艺理论进行研究。杜景华同志在编辑岗位上一直尽职尽责,认真严谨,为《红楼梦学刊》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杜景华同志多年来一直孜孜追求、笔耕不辍,在多个学术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红楼梦》研究方面,有《红楼梦艺术管探》、《红楼梦心理世界》、《红学风云》等多部学术专著问世,他参与了《红楼梦大辞典》的编纂工作,发表了《论曹雪芹的现实主义原则》、《〈红楼梦〉第五回与全书主题》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古典小说和文艺理论研究方面,他编著了《中国小说学基础》、《秦始皇赢政传奇》、《清代文字狱案》(与张书才合作)、《中国酒文化》、《陶渊明小传》等著作,校勘整理《广陵潮》,并有《中国小说理论中的概念》、《创作动机论》等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此外,他还在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以及小说、剧本等共百万余字。杜景华同志的一系列学术著作和文章在红学界颇有影响,确立了他独特的学术地位,同时他勤奋踏实的治学态度也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http://www.bookyes.cn/Book/Hongxuefengyu--ershishijizhongguowenhuaqiguanshuxi.Html
个人分类: 书目提要评论(07-11)|326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