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京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京剧两说
heitiedan2012 2012-10-8 19:08
京剧中有两个剧目,我一直搞不懂其中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个是《铡美案》。剧情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是其中的剧情发展逻辑总是有点问题。说陈世美停妻再娶,这在那个社会,算得了什么事,包公为什么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薛平贵先有王宝钏,后娶代战公主,当王宝钏找上门来后,代战也没有说什么,王宝钏与代战还要互相谦让,说你为正来我为偏。薛平贵只是个郡王,不是皇帝。如果皇帝追究下来,虽然薛平贵由于军权在握,皇帝有所忌惮,不一定杀得了薛平贵,但这种事总不是什么十分光彩的事。可是京剧中的《大登殿》、《探皇陵》、《二进宫》里没有一点指责薛平贵。这不有点奇怪吗?同为京剧,同是停妻再娶,为什么陈世美就要处死,而薛平贵却封妻荫子,这样的价值观的差异难道不让人感觉奇怪吗? 如果说陈世美必死的原因是他派韩琪杀香莲母子,可是在剧中,韩琪并没有去杀,陈世美如果说有罪也是杀人未遂。而韩琪的死是他自杀,并非陈世美所为。所以至少按照当今的法律,陈世美罪不当死。在陈世美受审的时候,皇后和公主都一再讲情,弄得香莲还要说包公官官相护。可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皇帝是什么态度,这里没有任何交待。如果说皇帝的态度与皇后和公主的态度一样,那陈世美是死不了的。包公再刚正不阿,他也不敢违背上意,如果硬是要杀陈世美,那么事后,皇帝不是要杀包公,至少也得把他免职。可是包公事后什么事也没有。所以,由此可以推断,杀陈世美其实是皇帝的旨意,包公不过是按旨行事罢了。 皇帝为什么要杀陈世美,既不是因为他停妻再娶,也不是因为他要杀香莲母子,更与韩琪之死无关。皇帝要杀陈世美,关键是他的欺君之罪。他在家已经娶妻,而皇帝要招驸马的时候,陈世美隐瞒不报。如果陈世美事先推辞,也许皇帝硬要嫁公主于他,那么香莲母子找上门来时,陈世美没有必要那么慌乱。所以对于他曾娶妻一事,肯定是对皇帝隐瞒的了。 皇帝知道陈世美隐瞒已经娶妻,却又仍然娶了公主,这种欺瞒君主的罪过,任何一个皇帝都是不能容忍的。因此,陈世美必死无疑。只是多年来,人们看这出戏的时候,还真以为包公如何刚正不阿,如何不畏豪强,这真是有点过了。在《赤桑镇》里,包公铡了侄子包勉,可以说是公正无私。可是在那个年代,包公是长辈,包勉是晚辈,无论从公从私,包公都有权力处置包勉,所以杀包勉只涉及到与其嫂子的亲情关系问题,并无涉及官场上的人事关系。当然,能杀包勉的包公也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这与包公是不是都能够秉公而断并无直接的关系。所以准确地说,陈世美是死于皇帝之手,而非包公之手。 另一出戏是《四郎探母》。现在电视台上有什么戏曲节目,其中的《坐宫》一折似乎是必唱的。文革时,江青说《四郎探母》是叛徒戏。杨四郎被俘到辽邦,做了萧太后的驸马。两国交兵,杨四郎思念母亲心切,便去盗来令箭,去看望宋营押运粮草的母亲佘太君。后来批判江青,说她说得不对,这是民族团结的问题,不能算做叛徒戏。反正江青已经没法辩解了,这段公案也不太能说清楚。姑且说杨四郎杨延辉被俘是无奈,做了驸马也是无奈,看望娘亲是出于亲情。可是在宋辽交战时,这杨四郎到底应该站在哪一边,这的确是个问题。如果让他站在岳母家这一边吧,那他肯定是个叛徒,或者是个汉奸。如果他站在宋营一边吧,那对于待他十分恩爱的辽邦公主也是有愧。于国于家都是两难。不过,在《四郎探母》这出戏里,似乎主要是鼓吹亲情,或者说亲情至上。盗令箭去看母亲,是亲情。但是盗了令箭去看母亲之后,也一定要回来,也是为了亲情。看母亲是孝,回辽邦是亲。两边都照顾到了,至于交战这样的军国大事,就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了。 当然了,如果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来看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宋辽之争看成是兄弟之争,不过这个兄弟在当时还真的不能算作兄弟,正如岳飞抗金一样。岳飞是民族英雄,而女真族后来也确实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员。但这不能否认岳飞是民族英雄的史实。这样说来,宋辽之战也是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存亡的战争。据说,《四郎探母》这样的戏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不可以上演的。而在那个时候,表现梁红玉抗金的《击鼓战金山》曾是梅兰芳支持抗日而上演的剧目。
3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元恺 第三交响曲(京剧)
byk0104 2012-9-20 07:25
鲍元恺 第三交响曲(京剧) 第四乐章(生 西皮 辉煌的快板) 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 马里乌斯·斯莫基指挥
3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娘子不必性太烈:一代冬皇的辉煌和悲哀
热度 3 ssg334 2012-7-30 20:28
娘子不必性太烈:一代冬皇的辉煌和悲哀
耳畔响起 1947 年录制的老唱片,嘈嘈杂杂,模糊不清的乐声掩盖不住冬皇圆润清亮的嗓音。只这一句“娘子不必性太烈”,叫人不禁思绪回转,脑中逐渐勾勒出这位梨园名伶身前身后的辉煌和落寞、辛酸和无奈。 为什么要提孟小冬?当今世上,想写出叫人愿意一观的文字,大都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并且大叹人生道理的。如果不是为梅兰芳作传,当年堂堂冬皇恐怕也少有人问津了。笔者写孟小冬,一来是仰慕其清芳淡雅,二来是敬佩其心性刚烈,三来,就是痛心封建礼法对旧中国女性的残害。 1. 艺术生涯 大上海的市井繁华、灯红酒绿,正是莺歌环伺灯酒巷,彩衣迷蝶官贵庭。虽然没有那般繁华奢靡,北京城在那个时代,也是深巷豪宅一片,茶社酒楼几多。孟小冬区区女子,唱老生居然艺压群芳,二八年纪就在上海滩有了自己的席位。后来孟小冬迁至京剧之乡北京,就迅速名扬这座古都的大街小巷,成为女性老生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人称“冬皇”,齐名于当时的“四大须生”。这时,孟小冬只有十八岁。 少女时代的孟小冬 孟小冬在艺术上的成就,是艳惊当时,并让后世敬仰的。但她并没有像四大须生那样,在舞台上数十年,积淀自己的艺术,达到自成一派、影响后辈学子的厚度。原因何在?孟小冬十八岁时嫁人,作为有夫之妇,自然要淡出舞台。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夫妻结婚后一起工作赚钱的风气,而作为戏子登台献艺,更会有人说三道四。孟小冬的第一段婚姻只用了四年多就结束了,她伤心奔走,后来就登台过一段时间,声望依然如日中天。在此不久之后,冬皇跟随余叔岩学习余派戏,深居苦练,直至师傅去世,一直没有想过登台。 1947 年,杜月笙在上海举办赈灾义演,孟小冬才正式复出,但这也是一代冬皇的最后一次献艺。孟小冬四十岁时第二次结婚,之后辗转到香港和台湾,直至在台湾逝世,未曾公开演出过。 2. 梅孟之恋 作为女性,在中国的传统历法中,势必不能获得想男人一样的辉煌事业。即便像孟小冬这样有天赋和毅力的名角,也难免在嫁为人妇后放弃自己的前程。孟小冬的一生,是永远值得追溯的传奇。不仅仅是其在艺术上的造诣,更是辗转南北的爱情故事。十八岁那年,孟小冬和梅兰芳结婚。那时的冬皇,京城第一女老生,可谓是红遍大街小巷、皇城内外,而梅兰芳男生唱旦角,也是呼声极高的明星人物。一对金童玉女,又是各自领域里的大腕儿名角,搭档中爱意滋生,一时间被奉为神仙眷侣,引得世人称道。但那时的梅兰芳年过而立,有一房夫人,一房姨太,孟小冬入梅家虽然巧妙的得到了面子上的名分,实际里却就是一位偏房小姨太。这桩婚事,没有得到梅兰芳大姨太福芝芳(梅葆玖的母亲)的支持,于是二人在新建的梅宅(现北京东四地带)过起二人生活。可惜好景不长,两三年间出现的诸多事情让孟小冬这个性格刚强的女子对这段感情心灰意冷,最终竟闹得登报宣布离婚。 梅兰芳和孟小冬 有人说梅孟分手是因为枪击事件。因为嫁为人妇,孟小冬不再登台,这位梨园美女的粉丝众多,其中就有这么一位,携枪去对质梅兰芳,不料没有见到梅老板,到误杀了其好友。梅兰芳此事之后受惊不小,再加上怕自己和孟小冬的安全问题,回到原来的梅府,很久没有去他们住的新宅子。此事使得年轻的孟小冬有些委屈,毕竟错不在自己。有人说,他们的分手是因为吊丧事件。枪击案后一年左右,梅兰芳的一位长辈辞世,孟小冬披麻戴孝,前去梅府,不料被大姨太阻拦在门口,称其不是梅家人,没有资格吊丧。梅兰芳得知后头痛不已,值得说按规矩办事,孟小冬只得含恨离去。关于这对璧人分离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访美事件等等。孟小冬一代名伶,自然自尊心强,最后选择分手也是情理之中。最后登报示人,称“谁负了谁自有公道”,也算是离开的轰轰烈烈。 梅兰芳不忍自己所爱之人如此离去,但偏偏孟小冬不给其任何挽回的机会。直到 1947 年赈灾义演,梅想见孟小冬一面也最终不能如愿。回想梅孟恋史,梅大老爷是文化人,自然是注重礼节。枪击案后,为了安抚家人,回家去住一阵倒也不错;而吊丧事件乃是家族大事,怎么也不能任由孟小冬进去。就这样,梅兰芳诚心挽留,却给不了孟小冬一个名分;孟小冬为爱情放弃事业,却最终选择了捍卫自尊。放诸今日,人们觉得感情强求不得,分分合合很正常。但在上世纪初期的封建思想之下,梅孟的分手,更应是得不到女性的权益,也放不想强悍的自尊的结果。 3. 杜月笙 说到孟小冬,就不得不说杜月笙。当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龙头老大,怎么和人生凄婉的冬皇结为连理?而性格刚强的孟小冬,如何最终下嫁杜家,做一房三姨太?其实,早在孟小冬在上海大红大紫之时,杜月笙就时常去捧场,并且给出应去北京发展的建议。而孟小冬在京城声名鹊起之时,杜月笙也暗自去看过她的表演,只是二人那是没有见面。后来梅孟分手,作为双方的朋友,杜月笙从中调停,尽心尽力。孟小冬随余叔岩学戏数年,余叔岩去世后,杜月笙不放心,又将孟小冬接到自己的公馆,好生照料。抗战结束后,为了帮助军队物资运输,和筹建红十字急救组织,杜月笙千金散去,侨居香港,过着简单的生活。这时得到孟小冬的暗示后,六十岁的杜月笙迎娶了四十岁的冬皇。 杜月笙和孟小冬 六十岁的杜月笙,已经身染顽疾,多数时候难以站起。又过了四年,杜与世长辞,期间孟小冬侍奉左右,从未离弃。如果说杜月笙一世枭雄,身边女人无数,他对孟小冬这数十年的感情,也足以让人改编成各种可歌可泣的史诗级罗曼史。孟小冬虽然刚强坚韧,但她不是一个固执任性的人,最终选择杜月笙,也许是对多年承蒙爱慕的回应,也许,她从未真正的离开过杜月笙 … “娘子不必性太烈”,老余派的《搜孤救孤》,像是给 1947 年的赈灾义演留下了千古绝唱。这是中国新旧时代交替的绝唱,也是冬皇艺术生涯的绝唱。孟小冬的刚强,让她看似凄婉的人生更多显现出一代冬皇的霸气和情怀;孟小冬的“性烈”,让她如浮萍般的爱情道路留下了挣扎、不甘到最终超脱的艰辛历程,却树立起了女性追求自我尊严,反抗愚昧思想的一面旗帜。 1977 年,七十岁的孟小冬在台湾逝世,据说她寓所的卧室里只有两张照片:一张是师父余叔岩的,一张是恋人梅兰芳的。我想,如果一切再来一次,冬皇还会选择这样的一生。
6954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近听一些京剧
热度 2 heaszy 2012-5-13 12:18
最近听一些京剧,珠帘寨,李克用,太保推杯换大斗;程敬思,将宝达上殿,问千岁此宝你爱也不爱?念你千里迢迢路远来,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一礼全收往后抬。昔日有个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源,。。。。。。;战太平,花云,陈友谅。
个人分类: 业余|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工科男生的草稿(二)京剧情思
热度 1 zhangjinfang 2012-4-13 09:47
唱念做打行 生旦净末丑 浓缩的人生百态 精简的世事变幻 幕开幕合中 跨越千年 看尽历朝历代的荣辱浮沉 上妆下妆里 人物春秋 重温老幼男女的传奇旧事 脸谱种种 分明看到了谭家七代“定军山” 一曲忠良唱尽, 英雄泪肆意 鬓花朵朵 已然领略了四大花旦淌风流 几样美人婀娜 倾国心倾城 说不败的悲欢离合 道不完的阴晴圆缺 一轩一辕 千里日行 坐看人间一周天 云卷云舒 半步半趋 几世流光 窃听梦里话黄粱 花开花落 留声百年, 你听 须生马连良的甘露寺声依然犹在 你看 花旦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依旧迷人 百年留声 你听 威虎山的杨子荣杀敌声仍然响亮 你看 沙家浜的阿庆嫂斗智心不曾闪失 往事越千年 一朝得闻在剧中 英雄立百世 几次威武显眼前 情思不可断 国粹,传承
17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评弹与京剧
热度 1 fdc1947 2011-11-13 20:33
评弹是曲艺,京剧是戏曲。戏曲和曲艺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这个祖先就是所谓优,或者说俳优。据《说文解字》:优(優),饶也,一曰倡也。饶,饱也。倡,乐( yue )也。人吃饱了,就优闲(后来写为悠闲),优哉游哉,说说闲话,唱唱歌。说说笑笑,使人开心,唱歌跳舞,悦人耳目。有人有此天赋,比别人说得好,唱得好。专门从事此事的人就称优,或倡(后来写为娼)。君王爱享受,不但是物质上的,更要有精神上的,于是就养了一批 优倡 。 优倡们说闲话、说笑话、唱歌,往往有其内容,或真人真事,或真人假事,或假人真事,或假人假事,反正有人有事。让俳优(或称倡优、优伶等等)们演起这些人或事,大家觉得很高兴,有时还有点教育作用,寓教于乐。例如,当年刘备手下有许慈和胡潜两个文人,互不服气,经常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于是,刘玄德“群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效其讼阋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三国志·许慈传)。如果倡家把它作为保留节目,以后再演,那就应当算是戏剧了。所谓参军戏之类的原始形式的戏剧,大概就是这副模样吧。 有故事情节的戏剧 一定会向两个方向上发展。一个是大,演员更多,从两个到三个、到四个、五个,以至更多。伴奏的音乐也越来越丰富,以至有专门的伴奏者,甚至伴奏乐队。说、演、唱、舞俱全,这就是戏曲。京剧大概就是中国戏曲发展至今的最完美的形式。现在有人还要用交响乐队去给京剧伴奏,好听当然是好听了,可是,真要这样做,有几个人能够听得起?如果没有政府或有钱人的资助,艺人们当然没有办法靠这样的艺术生活下去。因此,在自然即市场的条件下,戏曲无法无穷尽地为美而扩张。 有故事情节的戏剧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便是小,小到一个或两个人说唱戏曲,许多曲艺例如弹词,便是这样。这一两个人,既是演员,又是伴奏员。所有角色,生旦浄末丑,都是他们。戏曲的几乎所有表演手法,甚至很多程式,在弹词中都能找到。由于只有一两个演员,演出成本从而观赏成本就很低。这样,就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普及。也正由于演出和观赏成本底,可以形成极其细腻的艺术,叙述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心情都极其细腻。就像京剧在戏曲中的地位一样,在所有的说唱故事的曲艺形式中,苏州弹词在艺术上无疑是最好的,好到空前恐怕也是绝后的。 戏曲和曲艺的最大受众是市民或接近于市民的富裕农民。所以,戏曲、曲艺的兴盛总在市民社会的繁荣之处,在宋代的汴京和临安,在明清的北京、苏州以及后起的上海和天津。而它的最高峰也是最后的兴盛时期,在 20 世纪 20-40 年代,北方的京津和南方的上海。 京剧的情况大家都已熟悉,谭、余、马、麒、高、言、奚,梅、尚、荀、程、张,郝、金、裘,叶,李(多奎)等目前流行于世的老生、正旦、花脸、小生、老旦诸流派,差不多都形成和盛行与这个时期。此后至今的大半个世纪基本上没有新的流派。这里毋庸多言。 评弹是一个解放以后才有的名词,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民间过去统称之说书,称评话为大书,弹词为小书,称评弹艺人为说书先生。苏州评弹的历史悠久,在乾隆时代已颇为流行。在乾隆四十一年,就成立了行会组织“光裕会所”(后改称光裕社)。但是,有意思的是,与京剧一样,评弹的最兴盛时期,也在 20 世纪 20-40 年代。 在这个时期,评弹界流派纷呈。与京剧不同,其流派主要体现在唱腔的曲调上,所以,京剧称某派,评弹则称某调。由于评话没有唱,其表演手法比弹词单调,所以一般人所谓评弹的流派指的是弹词的流派。虽然评弹的曲调与京剧不同,但是其艺术风格还是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如果把弹词的各个流派(各调)与京剧流派(各派)作比较,也是一桩有趣的事情。比如, 蒋月泉调(蒋调) 是现代弹词最流行的唱腔之一,其旋律婉转、韵味醇厚,我认为可以与京剧中 余叔岩、杨宝森派 相比。评弹另一个最流行的唱腔 薛 筱卿调 (薛调)刚劲清脆、爽朗利落,则可比之京剧的 谭派 。柔和婉约的徐丽仙调不妨比之以程派。委婉轻巧的杨振雄调与言派也有几分相像。而 张鉴庭张调 则活脱脱一个麒派。有意思的是,有些流派因个人天赋特殊而形成,而命运亦相似,如刚劲磅礴的朱雪琴调可与尙派相比,高亢劲拔的夏荷生调亦可比高庆奎派,而后人或难以有此天赋,朱、尙、夏、高均后继乏人。但是,苏州弹词毕竟是南方的曲艺,像徐云志调的软如“糯米”、周玉泉调的飘逸恬静、严雪亭调的行云流水亲切如话、侯莉君调的哀怨如哭等等,就难以与京剧中某一流派的风格硬性加以对应。 与北方的曲艺如大鼓书等相比,评弹的生存基础要好得多。北方的戏曲、曲艺最发达之处在京津两处,而京津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并不发达。评弹的中心在上海,其西北有苏锡常,其西南有杭嘉湖,在那里,每一个乡镇的近几百年来的繁华程度都不差于京津周边的县城。京津是两个点,江浙沪是一大片。评弹艺人中第一等的主要在上海,来回于苏锡常、杭嘉湖;次一等的立足于中等城市,在各县城及较大的乡镇间穿梭;而更多的艺人则在广大乡镇跑码头。据统计,仅上海市范围内, 1950 年有大小书场达 500 家之多,到 50 年代末尚有 370 家。估计苏南的苏锡常、浙北的杭嘉湖在数量级上都应当与此相似,因而那时书场的总数当有一两千家。这是一个极大的空间,艺人们在那里驰骋、努力、竞争。据我所知,当时一个第一流的评弹艺人的收入,是城市普通职员的数十乃至上百倍。 20 世纪的 50 年代对于评弹和京剧都是一个转折,与农业、工业一样,艺人们“合作化”了,或者“国营”了。艺术本来是极其个性化的东西,所谓 某派、某调 都是个人天赋和努力的结果,当然,别人的指导、帮助决不可少,但最终仍归于个人。大锅饭一煮,就再也没有新的流派创造。某派、某调到此画上了句号。虽然评弹设置了评弹学校,京剧有了戏曲学院,却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如今,戏曲、曲艺都处在危机之中,台下欣赏京剧的人、特别是听评弹的人基本上一片白发。与已经消亡或基本上接近消亡的许多戏曲和曲艺相比,京剧和评弹还是幸运的。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京剧似乎还有表面上的繁荣。评弹由于有历史上留下的广泛群众基础,虽然在苦苦挣扎之中,毕竟还存在。但是,评弹的根基正在消亡,成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中年人懂得欣赏评弹的人已经不多(因为那时只有样板戏,没有评弹),他们的子女,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里都开始讲普通话了,你还能指望他们能欣赏以苏州话为基础的评弹吗?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4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纯粹的才是真的
热度 3 yonglie 2011-10-13 08:23
齐如山 先生( 1875-1962 ,戏剧家,曾为梅兰芳编排过很多新戏,没有他的帮助,大概也不会有后来的梅大师)概括了京剧舞台的几个原理(见《国剧艺术汇考》): 有声必歌:极简单的声音,也得有歌唱之义。 无动不舞:极微小的动作,也得有舞之义。 不许真物器上台:一切像真的东西在台上不许应用。 不许写实:一点像真的动作不许有。 不知道这几点是不是京剧(或者还包括其他传统戏剧)的表演原则,但感觉实在是高。它要求所有的动作都有意义,不能有一点儿多余的东西——这几乎是另一种形式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而更妙的是,不能有一点儿“真的”——这与其他表演的容不得一点儿假的,形成有趣的对比。真与假在这儿似乎颠倒了意思,而核心是为了更“真”: 在真实的表演中不能有假的,在虚拟的表演里,不能有真的——所以,纯粹的才是真的。 这令我想起数学家 Hardy 的“纯”数学和“真”数学,大概是同样的精神。更一般说,“为什么而什么”的“唯什么”观(如“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也许是做好一样事情的不二法门……
个人分类: 艺术|3049 次阅读|3 个评论
年终活动3
热度 1 hep 2011-1-18 23:25
上个周末,我看到师妹背着一个小书包很可爱,就说:“你这个书包很可爱啊。” 师兄说:“是啊,就好像CS里面背着的炸药包一样。” 师妹: 我说:“嗯,再加上上次活动c老师的获奖的MP5,咱就可以打dust2(CS里面的一个经典地图)了。” 师兄: 其实年终活动项目不止一个,但是我最关注的就是K歌了,从一个月之前就期待。这次老师同学一起上,就更是难得了。不过我觉得可能是老师同学在一起,彼此都有点拘束吧,开始都没太有人唱。所以我就担任活跃分子,在忽悠老师的小孩唱儿歌的同时,也开始抛砖,连抛三块,两首蒙古歌曲、一段京剧西皮流水(跟师兄合唱),终于把我们一位老师的玉引出来了:“你唱草原,我也唱草原。” 及至后来,我发现我们的爱好还是挺一致的:我们一起唱了《套马杆》和《倾国倾城》,后来还一口气合唱了京剧《智斗》和三首革命歌曲,mv里面人头攒动和麦浪滚滚的镜头真是令人兴奋。我们老师说:“贺鹏神了,什么都能唱。”对了,我还和背小书包的师妹唱了《广岛之恋》,不过这不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都和老师的爱好接近,尤其是中年老师接近。而唱戏这件事,和老年朋友们的爱好比较接近。所以我在自己的签名里面写:“中老年之友。”
个人分类: 平淡足迹|34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 再见了,《赵氏孤儿》的前世今生 转载于天涯 作者:一道观止
chowsiutung 2010-12-25 20:07
               有网友说,电影《赵氏孤儿》试图颠覆传统价值。实在看不出片子有任何成功的颠覆,倒是觉得把自己给彻底颠覆了,观众在粗糙的手法下被一路生拉硬拽地抬上了道德高地。回头张望,竟找不到来龙去脉,其妙莫名。片子没有给观众设计出一条爬到道德巅峰的路,顺理成章而有说服力的路。所以,这个牺牲我一个幸福101个的道德结论,不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而是耍了个地上打滚的低级的混,叫作反正我的儿子也活不成了,不如索性将救孤之伟大道德进行到底!所以,片子的颠覆相当粗野,把一个本该安身立命的小人物用士大夫的铿锵道义蹂躏得百孔千疮,这叫相当无厘头的道德绑架。      比较一下元杂剧和1960年代马连良演出的京剧剧本,就可以看出电影的颠覆是何等的拙劣与无趣。      元杂剧和京剧本子,虽说把程婴均说成是草泽医生,但绝非一般的江湖郎中,而是赵家的座上宾和门客,和公孙杵臼不是一般的熟,京剧里写成是称兄道弟的拜把子兄弟。这一身份,潜伏下程婴之所以会一诺千金、舍子救孤的合理性解释。大丈夫既已答应,就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才符合士的身份逻辑。      另外,元杂剧的设计紧凑而精彩,京剧的改编倒也十分注重情节的伏笔、设扣、解扣、高潮等环节,似有些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味道。元杂剧把公主写死,京剧留下公主以为最终的见证,但两者不像电影里那样事出唐突、理由粗糙,经不住逻辑敲打,而是把救孤行动设计得情理交融。驸马赵朔在临被赐死前给怀孕的公主交待了一个终极遗恨,生儿当报此仇。公主回宫生下赵孤后,召不在追杀之列的门人程婴进宫托孤。整个救孤行动随着婴儿的走向,环环相扣、步步情理,一步倒下一个主角,最后彻底断绝所有讯息走漏的可能性来源,同时显示出程婴绝非有心无脑的等闲之辈,心计和义胆都是相当够用的。      元杂剧为了让赵孤活,就让母亲选择了死。实际就是让程婴走得没有任何顾虑,堵绝讯息扩散的源头。公主跪下向程婴托孤,程婴说,万一屠岸贾向公主要人,你说在我这里,我一家老小死了不足惜,可小主人死不得啊。公主听后连说:罢罢罢,程婴,我教你去的放心。三个罢字过后,公主自缢而亡。好聪明的程婴啊,他一定深知母亲为了儿子可以不惜代价的致命道理。程婴慌张出宫,途遇守宫将军韩厥,而韩厥发现药箱里的人参赵孤后,出于同情满门300口的惨烈景象而放了一马。程婴挪了几步又掉过头来反将了韩厥一军,让他去屠岸贾那里告发领赏算了。但程婴知道,堂堂韩大将军岂是卑鄙小人。为自己的英名气节而活的韩厥自然明白程婴的意思,于是二话不说便拔剑自刎,只留了句:待赵孤成人报仇后,别忘了他这个大恩人。为断讯息的第二个来源,将军死了,死在自己的名分上。不像电影里的那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夜猫子式的韩厥,整天琢磨脸上的那道伤疤,关键时刻只知道背后放冷箭,那还是忠烈之士吗?最多是一只复仇的耗子。救孤的第三步,程婴想起了一位熟人,因不满屠岸贾专权而退隐乡间的七十老宰辅公孙杵臼。见面后痛诉赵氏满门之悲剧,并商量怎样应对屠岸贾发出的死亡恐怖令:三日之内如不见赵孤,便杀尽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程婴心生一计,说自己也有一个同庚的儿子,采用调包的方式,把赵孤托付给老宰辅收养,并让老宰辅告发自己窝藏了赵孤。舍子救孤之义举感动了老宰辅。一个七十老叟怎能完成二十年后的复仇大业,程婴明白,老宰辅更明白。于是老宰辅替程婴挡住了最后风险,绝了信息的最后来源。程婴和公孙杵臼上演了一出苦肉计。程婴告发,但屠岸贾不像电影里那么弱智,而是首先质疑告发的动机。你和公孙杵臼无冤无仇凭何告发?程婴解释说:知情不报罪加一等,如不告发,我的儿子和其他孩子都活不了。元杂剧和京剧里的程婴,是用这个道德逻辑说服屠岸贾的,让杀红了眼的屠夫相信自己告发赵孤下落的动机是为保护自己的孩子,顺便也救了其他同庚孩子。这个理由相当充足,因为对一般人来说,自救顺便救人似乎天经地义得无懈可击,但还是不能完全解除屠岸贾的疑心。于是,责令程婴用鞭子抽打公孙杵臼,打得越狠,演得越真。老宰辅佯骂程婴,头撞屠夫,横尸堂上。程婴最终得到了屠岸贾的信任,趁机归于门下,假儿子、真赵孤潜伏为义子也顺理成章了。      元杂剧和京剧的程婴接手救孤计划后,并无心存侥幸,一石两鸟,既想自己的儿子活下来,又想完成救孤之任务。而是为了救孤,孤注一掷,所以才有悲剧的冲突和崇高。这也是古之为士者的天经地纬,决非今之道德绑架者所能撼动。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企图以小人物的两个都要为初衷,最后被逼上舍子救孤之道德梁山,似乎显得很近民、很人性,但这种逼迫下的道德选择既荒漠化了士之风骨,又刻意助长了草根的颈椎,沦为病态一种,因为电影有一个先验性的错误假设,那就是人不会主动选择道义和悲壮,所以需要被绑架。      此外,元杂剧和京剧都保留了一个人物,叫魏降的将军。他与宰辅公孙杵臼、丞相赵盾同朝为官,又同对屠岸贾专权误国愤懑。戍边回京,听到赵氏一家的血泪之后便与程婴取得信任,协助赵孤完成使命。电影没了这个角色,让一个孤零零的15岁的孩子去扳倒如此强大的屠岸贾,显得太儿童文学了。京剧没把公主写死,让她误解了程婴十五年,又在十五年后的某一天,祭父王的陵园里遇到了狩猎正欢、意气风发的赵孤---自己并不认识的十五岁的亲生儿子,唤起痛苦深处的思念。但问过身世后,本来满目慈爱的公主突然色变,赶走了赵孤。回到家中的赵孤便向程婴追问这一莫名其妙的遭遇,这才引出程婴拿出红袍、白袍、绿袍的连环画痛说悲惨家史的一幕。京剧让赵孤自己去发现自己,自然过度到解扣环节,比电影里留下那个刀疤脸作证不知艺术了多少倍。      赵氏孤儿,走过了它的前世今生,尽管元杂剧和京剧有着挡不住的艺术魅力,但从今天的教育意义上看,毋容置疑,有两个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无法再来批判继承的道德观---忠君与复仇。不管是主动的大丈夫式的,还是被绑架的草芥式的,都不值得大肆鼓噪。因为它与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相去甚远,抑或格格不入。打个括号悬存起来乃为上策。谁把它翻弄出来,不管怎么炒,其心灵的共鸣和震撼注定是低分贝的。所以,很同意有网友说的,电影压根就不该碰这个本子。                     2010年12月18日晨
个人分类: 未分类|147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剧杂谈—今天的京剧
zhumengyi 2010-12-8 19:03
京剧杂谈今天的京剧 京剧今天走的是下坡路,这是世人,无论是专业的还是观众普遍认同的观点。事实上,这个问题不好作明确的回答,过于简单的看法都不能说明问题。 在余叔岩,杨小楼,王凤卿诸老故去后,张伯驹就说京剧开始走下坡路了,有一定京剧素养的人一听就明白,这些名字所依附的个体是后无来者的,至少在今天看来是肯定的。我们不可能亲眼目睹诸老的演出,所以只能尽可能广泛地从现存的音像资料及文献来合理地推出一个与事实偏差尽可能小的结论,从而相对完整的看到一个脉络,然后再来作出评论。这是一个基本的方法。 对于京剧是否在走下坡路这个观点,只能说表象上是相对正确的。演员、剧目、技巧等等大体都不如从前,这是事实。但是有一点,只要是人所需要的东西,就不会消失,这也是事实,如果多数人不需要,少数人需要,那么这个事物就会慢慢退出或者进化。京剧也就两百年左右的历史,可是祖师爷却是唐明皇,唐朝的曲艺就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还可以再往前推很久,但是现在有没有人能够把唐朝的曲艺完整的、复原性的呈现呢?绝对不可能。这就证明事物都是在发展,一成不变是不可能的。曲艺的目的就是娱乐,好听好看好玩又有一定水平就是目的,所以大可不必谈论京剧必亡或者拯救京剧振兴国粹之类的话题,既费口舌又显浅薄。回过头来,国粹是文明、是思想,要上升一个高度,把京剧、书法、绘画乃至音乐等等称作国粹,未免太小看中华的文明了。 对于这几年新编的剧目,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我是不太爱看,所有新编的大概就看了个《膏药章》和《成败萧何》,都是在走话剧的路子,迎合观众,这当然是对的,戏就是给观众看的,爱看什么就演什么,新戏随你怎么演都好。《成败萧何》不就是把麒派的熟腔都加在一个戏里,慢流水,拨子,清江引,二黄碰板,没有新东西。但是老戏都不要乱动,现在谁都没有资格乱动。动不动就说老先生少文化,词不合理,剧情不合理,场次不合理,场面不合理,穿戴不合理,这不好。 于连泉说老戏好就好在简单。有些事情不用你长篇交待,一个圆场,一句念白,一句唱,打个冲头,吹个牌子什么繁复的东西都给你解决掉,剩下就看演员的能耐,这个就与话剧不同,赤壁大战实际花了多长时间都给你几个小时解决,《锁麟囊》《福寿镜》《赵氏孤儿》什么的,中间隔着好几年,小孩长大了,场面都给你圆过去,才有时间听你的二黄慢板,看你的四功五法。至于词写得好不好,剧情合不合理,倒真在其次,当然,词好就更好。《大探二》是没有的事,演不演?看就看几个人对啃,三人鱼咬尾都没有《大保国》四个人四句散板值钱。《武家坡》没有的事,演不演?《空城计》剧情不合理,唱词颠倒,官爵不分,演不演?现在谁敢改?《乌盆记》有鬼,演不演?《探阴山》都有阴山了,演不演?齐如山多少年前就批评余叔岩,你想都弄清楚,都有道理,没有个五十年的文化都不行,余叔岩都听,这是什么级别的对话啊。骨子老戏不是不可以动,是不可以乱动,乱不如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想到的谁都能想到。 现在演员也不行了,就想演新戏。老戏没学几出,量变引起质变,质还没变就先变质了,急功近利,多学点文化,提高点认识总是好事。总想展示出自己的东西,全按老先生的来,不就没了自己的东西,事实上是自己本来就没有东西,早得很。票界就不提了,永远赶不上从前的票界,反正是好玩,什么层次的人都有,什么做派都来,就略省文墨不必提及。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什么没喜欢上京剧?
Bobby 2010-11-30 19:22
小时候,看戏是一年中不多几桩的热闹事之一。对于小孩子来说,依依呀呀的唱腔和喧天的锣鼓并非是我们的重点。再说,我们也听不懂。我们主要就是感受那种热闹的气氛,顺便可以几毛钱吃个火烧(饼子)。 读书以后以及工作后,有两件事情让我对京剧来了兴趣。一件事情是:我村的一位村民,酷爱京剧,他虽然文化不多,但却能哼唱不少剧目唱词,而且见他不论是喜、怒、哀、乐,他都能用京剧来抒发自己的感受。看到他这样投入、着魔,我是大为好奇的。他说,十里八乡,不论远近,只要有戏,他都要赶去看戏。严格来说,他只是听戏。他主要是听唱,所以是否人多看不到戏台都不打紧。另一件事情是: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京剧票友亲口说,他自从学京剧唱京剧以来,十多年没得过一次感冒。 从某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试图跟着电视学习京剧,但都没能喜欢上这老古董。我思考了一下原因,觉得不是京剧节奏慢,不是京剧不时髦,也不是京剧调调不好听,而是剧中的忠孝节义那一套让我很排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2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xupeiyang 2010-11-17 01:36
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0年11月16日21:01 新华网 我要评论 ( 29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日决议,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活字印刷术昨日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网快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和《京剧》,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粹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世界非遗名录 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它广泛植根于中国传统叙事结构,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和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申报方北京市文化局表示,此次京剧申报的顺利通过,既表明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是对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方面的信任与肯定。【 详细 】 相关新闻: 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网内罗毕11月15日电 (记者 王雅楠)经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15日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被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详情 】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详细 】 延伸阅读: 专家批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和GDP化倾向 民俗学家、国家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以本命年来形容履约年。他呼吁中国尽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使保护非遗具有法律强制性。他还对目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向钱看问题表示严重担忧:现在有些地方的泼水节天天泼,来一拨泼一拨,这么干挣钱,还有什么文化保护的意义。比如,拿非遗打造这个,打造那个,现在张飞故里在争,赵云故里在争,孙悟空故里也在争,孟姜女哭倒的长城还在争这些做法让我们的非遗越来越受威胁。【 详情 】 我要评论( 299 ) 相关阅读: 中国京剧针灸印刷术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11.11 中国3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11.16 视频:中医针灸正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09.13
个人分类: 中医药学|2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剧推广一席谈
mazheng 2010-5-14 10:41
京剧曾经是一门最大众的娱乐。上至将相王侯,下至劳苦大众,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爱听爱唱者众多。京剧故事和台词的流行程度,就如同现在的网络IN语一般,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现在时过境迁,京剧尽管顶着国粹的光环,方方面面也有不少复兴的努力,但是仍然是每况愈下。这和京剧的普及推广方式是有关系的。 京剧成为一门艺术,在于她拥有理论体系、实践积累和鲜明的特色,突出大写意的艺术风格。然而如果从理论高度去推介,总是枯燥而乏味。这种方式在电视戏曲节目里最常见,专业人士和煞有介事的非专业人士一味显示曲高,而非展示兴趣,难免导致和寡。最后的效果是戏曲专家和戏迷自娱自乐,而不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 在一些给完全不熟悉京剧的观众,特别是给外国人看的演出中,往往脱离京剧的核心内容,大多安排大闹天宫、挑滑车这样的武戏。结果是光看了热闹,只有技巧炫耀,不见文化交流。 另一个例子是大型晚会里常有这样的节目:几个京剧名角唱着皮黄腔调的戏歌,唱词通篇是空洞大话,既无艺术价值,又无实际意义,更是破坏京剧的艺术特质。不是戏迷的不爱看,是戏迷的看了烦。 这些都是不成功的京剧推广方式。 老话儿说:生书熟戏。意思是人们听说书的,喜欢听新鲜的,没听过的故事才扣人心弦;看戏则喜欢看熟悉的,越是唱词倒背如流,文武场烂熟于心,越是看得有滋有味。一出好戏不但是百看不厌,而且是看得越多,越觉得有趣,越能体会到更多的奥妙。所以普及京剧要从名家名段的推广开始,特别是那些有特点,又不太长的剧目。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让更多的人多听多看,慢慢就会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科学的普及也可以从京剧的普及中借鉴一些经验教训,炫耀高深理论不是有效吸引受众的方式,空喊大话口号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密切联系生活,有趣的自然现象,正确的科学知识和通俗的表达方式,再加上不同媒体各自的特长,是推广科学的理想模式的要素。 PS: 推荐三出京剧入门剧目: 1 乌盆记。 全面展示老生表演的艺术魅力,同时众多丑角各具特色,全剧轻松流畅,情节紧凑。 2 二进宫。 经典中的经典,生旦净唱腔相得益彰。 3 豆汁记。 戏剧性强。身段表演,也就是唱念做打中的做,尤其出彩。
个人分类: 艺不压身|40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那几幕经过的‘剧’
BaoHaifei 2010-4-8 11:40
那几幕经过的剧 鲍海飞 2010-4-8 出生的时候,不由自主成了长辈的玩具,尽管每天哭啊,闹啊,但是人们就是喜欢这一出一出的闹剧。因为那是未来和希望! 少年时,偶尔会打坏人家的玻璃,经常恶作剧。但是人们知道那是无知懵懂的少年那。 年轻时,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这个时候,如果做不了自己的主人,就只能做别人的杯具了。如果被人操纵了,就成为道具了,搞不好就彻底成了人家的玩具。 人生会经历不同的不断地悲剧和喜剧。有分居,有团聚。 愿人生、朋友、家人少一些分居,多一些团聚,那该有多好啊。 长大了,我们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什么不能做,知道什么是恐惧。 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而常常能够扬起飓风、呼风唤雨的人确是巨人。 成年了,每个人,每天都带着不同的面具走来走去,每天都上演着大同小异的电视剧,流行的是韩剧;其实每个人何尝不是在放映着一幕一幕的历史剧,都在重复着昨天和别人翻录着相同的模具,而这些历史剧又是那么一幕一幕的惊人相似地上演。 唱得好的是京剧,说三道四的是评剧,让人琢磨的是豫剧。 学术不端行为会成为我们的教具。 购买家具要索取收据。 科学实验需要数据,法官断案需要证据,说话办事要真凭实据。 转基因是否在偷偷摸摸地篡改着我们的模具。 人生和社会一样会经历不同的悲剧和喜剧。 重蹈覆辙是悲剧,看见了未来,谁能说是喜剧还是悲剧?! 有的人拿着量具于是真的不可一世,本来是盛水的,却来丈量土地。 有的人,适合做一把很好的锯,无论电锯还是刀具,只要能够很好的切割和加工木料就可以了。 而有的人,能举起火炬,他不仅能照亮自己,还能照亮别人。 谁能拿得起刀锯?谁能擎得起火炬? 拿得起刀锯的人收获的不仅仅是为自己收获;擎得起火炬的人能照亮自己,未必就能照亮别人。照不亮别人,就照亮自己。有时候,我们真的连自己都照不清。 帷幕合上了,帷幕又打开了,下一幕是什么剧?谁又来上演?
个人分类: 随想|36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概念剧 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在京成立
mg 2009-6-19 07:51
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在京成立 作者:郭世胜 概念网讯:由中国社会工程院主办、北京工庄文化中心承办的概念《资本论》学术理论研讨会于2009年6月15日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金融资本势能在经济全球化时空中的向位性。会议同时宣告: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正式成立。 马克思作于一个半世纪前的《资本论》,而今却给足了全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者关于人类历史文明化进程的话语权。《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众多著作中的两部经典杰作;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众多贡献中的两大杰出理论贡献。马克思的《资本论》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不仅给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也照亮了资本主义社会自我反思的道路。毫无疑问,《资本论》及其对《资本论》的解读都构成了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有力话语权。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在全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进行反思的时候起,才能完成对封建主义社会经济的彻底反思。同样道理:只有在全面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进行反思的时候才能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彻底反思。有一句著名的哲学名言,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当然,武器的批判不可能离开批判的武器。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正是这有力的批判武器当中的锐器。 当前,这次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下次金融危机必然还会以新的形式更猛烈的爆发。借助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资本论》这一社会望远镜和显微镜,推进人类社会的经济自觉进程,已经成为全人类向往美好社会生活的最大利益诉求。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产物。 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到底能够表达出些什么?能够给人们带来些什么?人们到底能从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中得到些什么?欣赏到些什么?这正是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全体成员和观众共同思考且需要互动回答的共同命题。正如郭沫若《女神》序诗所倾诉: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个赤条条的我外, 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 所以我把她公开了。《女神》哟! 你去,去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那与我的燃烧点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 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到底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点燃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之光呢,还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点燃了马克思的智慧之光?概念剧网络版《京剧〈资本论〉》创作组到底是在用《资本论》的原理来观察、解读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呢,还是用人类社会进程的历史来检验和评判马克思《资本论》原理的真理性?这是一道极其简单同时又极度复杂的社会方程式,破解这一社会方程,或许十分困难或许非常容易。为了生活之树常青,让我们用沸腾的心血,冷静的来浇灌生命和凝集活力吧!
个人分类: 人文社科|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才叫反腐倡廉——我看京剧《孙安动本》
hep 2009-1-10 15:41
《孙安动本》是李和曾先生首演,属于高派新编戏。作为一个高派戏迷,这次吉林省京剧院的演出,必然要去。提前一个多月跑去长安大戏院买票。昨晚和同学跑去看,热情洋溢了一晚上。 上座率并不高,可能是因为这出戏不太有名,而吉林省京剧院相对于京津观众也比较陌生的缘故吧。我们买的是二层一排的座,回头看去,二排三排还可以,不过后面就都是空座了。我记得二层大概是八排座吧,这样就是空了一半以上的座位。站起来看一层茶座前排倒是都有人坐了,有点放心了。 7点半开戏,一上来就是尖锐的冲突:太师张从在襄阳修陵寝,修成后活埋三百民工。两边就开始冲突对打。不得不说,民工的头儿,就是那个叫量子啊不是,叫亮子的那个小伙子,身上功夫非常了得,打得很潇洒,几个跟头翻得相当有难度,可谓是惊心动魄,使得大家不由自主地鼓掌叫好。同志们哪,这时候男一号孙安还没出场哪~~~~~ 新编戏就是新编戏,尤其这出戏在上世纪50年代首演,必然加入很多人民群众的戏,比如民工和官兵冲突,民工的亲人控诉贪官,令人别有一番感觉。众生图不好描绘,这样做就很不错。 倪茂才扮演的孙安一出场,高亢的嗓音就激起台下一片喝彩声。而且配戏的那些演员,包括孙安的妻子,扮演张从和徐龙的两个花脸演员、扮演亮子母亲的老旦演员,嗓子都非常好。坐在我后面的大爷一个劲儿地说:这嗓子真棒! 戏剧冲突很尖锐,活埋民工、家属控诉、孙安接到诉状、进殿动本、怒骂张从、买棺材修血书、以死面圣,看得惊心动魄。尤其修血书那段,孙安在自保与诉状之间选择的矛盾心情跃然台上,妻儿劝他自保的真情令人潸然泪下。(我偷偷抹眼泪来着,真没出息,嘿嘿)细节刻画非常好,用英语说就是:哟西!(好像是日语 ) 唱腔设计就很传统了,估计李先生那时候就基本定了个框架,倪茂才等又改编完善了许多,后面大爷又说了:是高派的味儿!我似乎听到了《逍遥津》《胭粉计》等戏的影子。(听到影子,不太通顺,领会精神吧,有好的修改建议请留言告诉我 )这算是回归传统的一个例子吧,很喜欢这熟悉的唱腔。不过也听得出有所改动:半夜在家修书的时候那段唱,我记得李和曾是四平调的,这次改成二黄三眼转原板了。说实话,来之前《孙安动本》我就听过这一段,今天居然让我听出变化来,嘿嘿,小小得意一下。 情节非常紧张激烈,以孙安为首的一帮剧中人物高腔频出,叫好鼓掌不断。而且,中间还穿插有徐龙和黄义德插科打诨,让气氛张弛结合,老夫很满意 再就是开小差的事情了。我发现这里面的旦角扮相都很漂亮(不准说我近视,眼神不好哈),扮演孙安的儿子的那个应该是女演员,也很漂亮,嘿嘿。 拉胡琴的那位老师动作非常轻松潇洒,令我很羡慕。拉京二胡的那个戴眼镜的姐姐,那个头饰很好看,好像一串珠子(?),离得远,看不清楚。(还是眼神不好 ) 扮演小皇帝的演员应该是娃娃生吧,很有戏。不过我有个疑问:孙安最后上殿时,他起身迎接,为什么要起身从桌子右侧(对着上场门那边,观众眼里是左侧)走下来,大座儿应该起身向桌子左侧出来吧。弄错了,还是有意为之? 扮演徐龙的小伙子身上很好,嗓子也很棒,但是运用似乎不太好,个别地方有点疵花了。 还有啥?想起来再说吧。30元真值。估计今晚(即1月10号晚)上座率会不错的。(如果大家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话 )
个人分类: 戏曲曲艺|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谁说我没唱过花脸?
hep 2008-11-27 18:57
上一篇 说过,我曾经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目的,跑到京剧社去唱戏。到了那里,师兄听我唱了一段:嗯,不错不错,基础很好。 基础好?我当时总共也就会十几段,这基础还好?不过我后来就经常过去了。为什么呢?咱就会十来段,人家还有比我会的更少的呢。我的阿Q精神使我获得了严重的满足感。从此开始唱老生。-什么?有的同学不知道什么叫老生?就是脸上妆不是特别浓,挂着长胡子的中老年男士。 上图右边那个穿黄袍子的,就是老生。扮演者么,呵呵,京剧社某师兄。 左边那个白胡子的就是花脸了。 问题是,在京剧社玩了近一年,怎么还就想起来唱花脸了呢? 话说某次活动之前,qq上和上面那个老生师兄聊,我说:每次都唱老生太单调,我下次唱花脸吧。 他说:你那小身板儿,行吗? 哎?别小看咱这小身板儿。虽然我长得瘦,骨头缝里全是肉。 咳咳,扯远了。 师兄说,唱花脸还要鼻腔、胸腔共鸣,和老生发声方式很不一样。 嘿嘿,反正咱是玩儿,索性就彻底点儿。 于是,在上个月的某个周五,玉泉路三公寓,传来了本人浑厚的包大人。 包大人,包拯,包青天,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我唱的也是大家都熟悉的,不是戏迷恐怕也听过若干次的《铡美案》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上。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在朝房与驸马相过了面皮。我相你左眉长来右眉短,左膀高来你的右膀低。眉长眉短有儿女,膀高膀低你定有前妻。我劝你相认是正理,祸到临头后悔迟。包公尽可能放低身段的金玉良言并没有说动仗着驸马身份无比骄横的陈世美,面对陈世美的狡辩,包龙图才不得不与这位驸马爷正面冲突,他那段脍炙人口的〔西皮快板〕就此喷发出来:驸马爷不必巧言讲,现有凭据在公堂。人来看过香莲状,(王朝递状)驸马!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主,灭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将状纸押在爷的大堂上!劝你相认回府往,咬定牙关你就为哪桩? 一曲唱完,某位师兄(不是上面那位)问老师:他这个花脸味道浓不浓? 老师说:嗯,挺有花脸味儿的。 师兄回过头来,对我嘻嘻笑:以后咱们排戏,你来花脸吧。说定了,改行啊! 我$#$$%^*(^%$$ 我就玩一回,不是故意想改行的。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 给我投票
个人分类: 戏曲曲艺|4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