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西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西方

相关日志

[转载]中国人民是不会上当的
dthome9180 2010-10-24 15:34
本文转载自:环球网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0-10/1194368.html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势力和一些与之呼应的人借为政治体制改革出谋献计之名,不断抛出以多党制、三权分立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宪政改革方案,宣扬西方 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混淆视听,迷惑群众,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归结到一点,就是认为我们应当照搬西方那一套政治制度,认为西方的政 党轮替、三权分立、议会制民主等是最好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宝贝。这种认识,在思想上有错误的,在行动上是有害的。   西方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大多是子虚乌有的,连他们自己都做不到。比如它们宣扬人权高于主权理论,但西方国家能开放边境,让发展中国家的巨量人口去 西方国家谋一份职,享受他们干净的空气、洁净的水和卫生的环境吗?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为什么没 有解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国际 关 系中的不民主。在处于国际生态顶端的富国俱乐部何时给广大后发国家民主、自由,让渡过它们把持的话语权和议价权?他们根本不会这么做。中国人民在追求民主 自由的百年征程,也不是没有尝试拥抱和移植西方政治民主模式,但每每都被列强和封建势力联合绞杀,他们只想给中国人以坐稳奴隶的自由。最终,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找到了民族解放之途。邓小平透彻地揭示了西方民主的实质,他说: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 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对于弱势民族和国家来说,这些美丽的辞藻无非是意识形态圈套而已   更何况三权分立也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模式。确立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美国宪法,比起当时欧洲和其他地方的君主专制或者君主立宪制的 确高出一筹,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之所以设立三权分立,表面上看是权力互相制衡,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限制众议院的权力。因为美国的统治阶级认为, 离群众最近的权力是众议院,议员是老百姓选的。所以首先设立参议院直接控制众议院,再用总统巨大的行政权力抵消和压制众议院,还通过最高法官否决权限制众 议院的权力,法官又是总统任命的,而且是终身制的。参议员任期6年,而众议员任期只有两年。这种压制老百姓的民主、限制老百姓的权力的三权分立,怎么能当 作民主的楷模来追求呢?   西方政治模式形成的前提既是不光彩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其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上长期的、大规模的、骇人听闻的攫取和掠夺基础之 上的。根据西方学者提供的数据,五百年来,三千万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资源丰富的南北美洲大陆被占领,五千万黑奴作为无偿劳动力被贩卖到美洲。其二,在 全球化生产和分配的格局中,西方发达国家攫取了最多的利润,它们的发展是建立在盘剥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把这个财富基础撤掉,其所谓票选制度、 多党制度就难以存在。到目前为止,所有拷贝西方民主制度的第三世界国家基本上没有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财富基础。因为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 如果利益冲突太大,票选就会失效,就势必通过暴力来解决。要缩小利益冲突,只能靠由国家转移支付的昂贵的福利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基础是从全球盘剥来的巨额 资源和财富。如果把这个基础撤掉,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运行良好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都会崩溃。比如,2005年法国的巴黎及其它几个大城市出现暴乱,一 夜之间400多辆 汽车 被 砸。其主要原因是大量阿拉伯移民移居法国后,就业很困难,特别是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从而对社会不满。其深层次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财富问题,因为法国的福 利制度不能把所有移民包养起来。再比如,2005年8月,美国东南部比较贫困的圣路易斯安那州和新奥尔良发生飓风后,灾区出现了成规模的武装抢劫、强奸等 现象,救灾部队不得不开着装甲车全副武装进入灾区。这样的情景在社会主义中国根本不可能出现。在中国的抗震救灾中,救灾部队是只带着救援工具和物资进入灾 区的,大家看到解放军就像看到救星一样,而美国救灾部队是武装进入的,它的 直升机 是受到枪击的。   西方发达国家从18世纪起到现在只有十几个国家,其总人口大概占世界人口的1/71/8,即10亿或更少一些。富人俱乐部里不可能增加更多的 人口,因为富人俱乐部的生活方式是无法普世的。例如,美国人均石油消耗量是中国的10倍以上,平均1.21.3人拥有一辆汽车,这个模式如果搬到中 国,中国就要有16亿辆汽车,全球的环境都无法负担这种生活方式。事实是这样的清楚,为什么还要歇斯底里地打着自由、民主、人权和宪政旗号,忽悠中国 百姓、打击中国政府呢?   邓小平对这些论调的分析是令人深省的。他指出:他们是要颠覆我们的国家,颠覆我们的党,这是问题的实质。他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 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事实胜于雄辩。如果照搬这些人所鼓吹的宪政和价值观,不仅会带来中国社会动乱,也会出现民族分裂的危险。看看西方一些势力 认定的和平人士都干了些什么。殷鉴不远,2008年3月14日, 达赖 集 团在拉萨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年7月5日,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在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外世界维吾尔代表大 会等敌对势力的煽动、支持下,在新疆乌鲁木齐有预谋、有组织地精心策划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些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中国搞多党竞 争、联邦制,中国必将天下大乱,他们要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绝不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受压迫、不受剥削和当家作主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看看如今一些国家 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所造成的社会乱象,看看西方的民主模式在这些国家的政治土壤上结出了颗颗恶果,不难得出结论:照搬照用,必将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橘,橘 生淮北则为枳的后果。 我们当然承认并在民主实践中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但是绝对没有理由要我们去照搬他们那一套。我们国家目前这种 大好局面来之不易,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经济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不断体现。如果照搬西方那一套,就失去了大家共 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失去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国家就会很快变成一盘散沙,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永远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任长霞、王英、谭东、郭明义等各条战线上英雄劳模,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他们出生入死、赴汤蹈火,为国为 民,是什么精神和信念在支持着他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恰恰是我们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模式的灵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是范跑跑们和 刘晓波们是无论如何都是理解不了的,也是西方一些势力所痛恶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可以战胜猖狂的侵略者,可以制造出两弹一星,可以战胜瘟疫、水灾、冰灾 和震灾,这是我们中国人不断走向胜利的法宝。中国人民有自己选择的科学的政治发展道路,无需洋教条和洋大人的指教。道理再浅显不过,试想如果中国 没有民主,没有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中国怎么会解放,怎么会发展起来?善良友好的中国人,正以宽厚的胸怀为世界做着贡献,不输出革命,不输出饥饿贫困,不 干涉别国内政,是维护世界和平真正力量。对此,那些敌视中国人民的人是看不见的。妄想中国再被殖民三百年,让中国人民连亡国奴都作不得的恶言恶行,欺 骗不了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是绝不会答应的。正如邓小平所言: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这是中国人 民的共同心声!   中国的道路是中国千百万民众用生命和鲜血走出来的一条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自尊自强的全民族的新路。一些人挟洋自重,想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 量,贩卖抽象的、干巴巴的说教和政治名词,掩饰自己的一己之私,终将为人民所唾弃!历史现实早已昭告世人:中国人民选择的政治道路,就是能够给百姓长期的 幸福与安康的道路,就是能够避免中国的四分五裂和战乱频仍的道路,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道路。凡是热爱我们国家的人,凡是对人民 大众抱有深切同情之心的人,凡是对祖国未来心存关切的人,都要担当起来,都要负责起来,都要清醒起来,在民主政治这条道路上,绝对不能走西方那条道路,而 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因为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最适合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
个人分类: 时评转载|199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篇很好的“民主”的讨论【《论民主系列》之八,推荐】
热度 1 JRoy 2010-10-17 08:30
所谓社会主义民主一定会带来混乱! 30年前,中国经济频临破产的边缘,邓小平上台拨乱反正,主张大力发展经济,救国救党于危难。但并不顺利,要求分清姓资姓社的呼声从来没有停下来过。每当紧要关头,有魄力的小平总是一边用黑猫白猫论,主张不争论姓资姓社等办法,让他们闭上嘴巴,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吸收当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30年后的今天,中国来到了另外一个十字路口。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暴露了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政府管制与日益觉醒的公民社会严重脱节的弊端。这个时候,胡锦涛和温家宝等一再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个时候,和30年前一样,有人站出来要求划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的界限,在政治体制领域发出了和30年前在经济领域发起的相同声调。 历史何其相似乃尔!中国何去何从?杨恒均教导我们: 看不清前途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下过去 。设若30年前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受制于那些姓资姓社派,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们都扪心自问一下,别说中国不会有当今的经济成绩,这个国家,这个党,能够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一点也不比30年前的小,只不过从经济体制改革演变到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是民主、自由与法治的改革。它关系到13亿人的命运,关系国家的命运,和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命运。如果今天听任那些为了一己私利的利益集团绑架国家,听任那些坐在房间里,靠一百多年前一位德国人的书本编造出一条的13亿中国人不得不走的路,那么,温总理所讲的死路一条,不会太久了! 最近一期《求是》发表署名秋石的文章,题目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优势与基本特征,提出了划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秋石是一位北大教授与几位《求是》杂志社编辑、记者的笔名,这篇文章是由他们组成的课题组共同推出的。 我一向对不争论持保留意见,如果大家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这个国家,为中华民族,而不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利,平和、公平、讲道理的争论是应该鼓励的。当我读到上面这篇《求是》课题组的文章,我却感觉到,这篇文章太多不顾现实,漠视常识,编造事实的地方。无论是作为一名公民,还是一位有2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我都应该出来说几句。 世界上只有两种民主? 首先要肯定作者一下,他们肯定了民主是世界潮流,是中国人百年追求的梦想,随即他们提出,争论的关键是如何实现民主,实现什么样的民主。然后他们提出了中国始终存在着两种道路与模式:一种是中国特色的民主,一种就是全盘西化的民主。 看到这里,我很无语,因为,他们像街头吵架的无赖,设立了一个前提,然后准备争论下去可是,如果他们的前提是成立的,根本没有必要争论下去,因为他们已经赢了。 就我所知道,他们反对的那个全盘西化的民主,迄今为止,在13亿中国人中,包括无数追求民主的仁人志士中,根本就没有几位。有谁主张自己的国家全盘西化?或全盘X化?请问,美国的民主何时全盘英国化了?法国的民主全盘美国化了?欧洲的民主和美国的民主能够同时用西方民主一笔带过?即便被美国占领的日本,实现的难道就是全盘美国化的民主?更不用说大量亚非拉的民主国家与地区,包括中国的台湾。 作者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把一个根本不成立,也没有多少人支持的全盘西化派树立为自己的敌人,然后大肆发挥这个十恶不赦的敌人唯一的对立面中国特色的民主。 其实,每一个国家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民众素质千差万别,加上历史因素,最终实现的民主也各不相同,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几乎都有不同他国的特色。可我们的作者并不只是在这种特色上做文章,而是要对民主的概念本身发起攻击,美其名曰争夺话语权。你与谁争夺话语权呢?你真要宣布专制就是民主,中文里的黑色就表示白色的意思,你看看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会和你争论这个问题? 你要说清楚的是,你说的民主不管有什么特色,到底还是不是发明民主这个词语与民主这个制度的国家们所界定的那个民主,如果不是,你完全可以换一个词儿,为啥一定要把自己的热脸蛋贴近西方人的民主冷屁股?争夺这种对一个词语定义的话语权的意义在哪里?这道理很简单,你不能随便从床底下抽出一双破鞋子,然后说,这就是民主,用枪逼着大人们和你一起说,在学校灌输给孩子们,这双破鞋就是民主。现在是什么时代了?指鹿为马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老黄历了。 民主也许并不怎么样,甚至比一双臭鞋子还臭,可一双臭鞋子,永远是臭鞋子,不是民主啊,课题组的诸位专家学者们? 什么是真正的人民民主? 这篇不知道从哪里拿了课题费的雄文,不但指鹿为马,还要玩一下指马为鹿的游戏。全文竟然出现了好几次如下不伦不类的组合词语:真正的人民民主,你说笑话不?民主在汉语里本来就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他偏偏要再用一个人民去限制你那个人民,而且还不罢休,又用了一个真正的词儿,结果弄到后来,大家都糊涂了,谁都不知道人民是谁,真正的人民的人民又是谁,于是,你糊涂了,他们却不糊涂,他们就出来代表人民了,去实行真正的人民民主。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更想证明的是西方民主不是真正的人民民主,其实,你不用证明,因为西方人这几十年来,谁都没有说他们的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至于文章中反复强调,西方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金钱操控的民主,总统都是有钱人,或者有钱人的代言人,就更不用什么证据了。因为,如果美国布什总统上台,他是有钱人;而如果是穷小子克林顿与奥巴马上台,他就是有钱人的代言人,总之,只要你当上总统,你就是有钱人的代言人。这个推理真是战无不胜啊。 说到西方的金元民主,说到西方民众终于认清了西方民主的虚伪本质,他们竟然用美国选民投票率低于50%来作为证据这也是本文唯一出现的一个用西方的数据来贬低西方民主的地方。他们是因为课题费不多还是都被挪作它用了?在中国不能搞民调,在美国可以啊,你们过去问问美国人不就都明白了?难道怕被由资产阶级伪装的无产阶级们欺骗了? 民众对投票兴趣不大,不但不能说是民主的质量差,恰恰相反,只有成熟的民主国家里才有这种现象,任何一个新兴的民主政体(包括西方民主刚刚起步时),民众投票率都非常之高(请看西方以外的民主国家),因为他们要把握国家前进的方向,确保选出自己中意的领导人。而在公民社会相对成熟的西方,投票率往往有偏低的趋势,因为所有参选的候选人,几乎都是在迎合民众,弄得他们之间的政策分歧越来越少,也弄得民众很难取舍。那些真正放弃投票的,其实绝大多数都是认为选谁都一样。澳大利亚为了防止民众不投票,竟然对不投票的人罚款50澳元(相当于300人民币),所以,澳洲的投票率是世界上最高的。 可是,投票率最高的澳洲最近也出现了无法分出胜负的情况,两个大党的得票率不分上下,和十几年前美国总统大选出现了同一种情况,这都说明,民众成熟了,候选人更成熟了。 这种选谁都一样,和课题组们的作者理解的对民主本质看透了的失望,完全是分马牛不相及的。如果按照作者所说,西方有投票权的人民其实有两个选择:第一,大家都来投票,把希望实现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候选人选为总统;第二,你号召剥夺他们不想使用的选票权试一下,保准全体美国人都会向你吐口水,每个人都会跳起来直奔投票站 找到西方民主的优点,狠狠地批! 这篇文章中,如上所说的硬伤比比皆是,几乎到了胡x说八道,惨不忍睹的地步。例如,为了强调一x党领导下,所有权力归于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民主之优越,竟然把西方的多x党制与权力制衡机制说成是西方无法克服的弊端,是让西方效率低下的罪魁祸首你查一下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为什么都是这种低效率体制的国家?他们的低效率在前苏联东欧那里被彻底解决了?我们倒是看到,几十个国家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几十个共产党组织一夜之间被推上审判台,这种效率倒是亘古未有。民主如果没有竞争与制衡,还剩下的不就只是 为民做主 ? 课题组为了抬高协商民主,竟然得出了美国人的民主只不过是四年选一次总统的结论,把西方人民描绘成被金钱支配的每四年一次去象征性投票的可怜的有待我们去解放的人民美国的民主只不过是四年选举一次总统吗?美国人的民主权力只在四年投票一次的时候才展现出来吗?权力之间的制衡,言论自由的媒体监督,民众无处不在的游x行x示x威等权利,哪一个不是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题组在争夺所谓话语权的时候,连基本事实都不顾,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饼,宣称我们现在的民主制度已经是超越了西方的更高一级的民主政治,弄到后来,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很显然,他们忘记了胡x锦涛在深圳讲话中强调的: 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各国的民主都有自己的特色,可无论多么特殊,总离不开选举与监督,离不开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权, 这些也是从邓小平到江x泽民到胡x锦涛几代领导人都多次强调的,可是,大家看看这篇《求是》课题组推出的文章,几乎到了颠倒黑白的程度。别说中国老百姓不会被你们忽悠,就是有良心的中国共产党员,又有几个还相信你们? 平心静气地说,即便西方民主,也存在不少缺陷,而且以人类发展的步伐,这个制度也绝对不会是人类的最高、最终极的模式,西方的民主不是不能批,而是要大张旗鼓地批,可还真没见到过这种专门找到人家的优点来批的。当你宣称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比目前这个最不坏的制度更好的制度时,你至少应该在民众中取得基本的共识吧?作者开篇就强调的,要正确引导民众,分清好坏。诸位,在人类进入到21世纪,在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民众认识好与坏,不都是靠你正确引导的,知道不? 任何党,包括共产党在内,在当今的社会,要想引导民众,只能靠真相、真理与真诚。 不搞民主不行,真搞民主更不行, 那咋办? 正如前面所说的,这篇课题组的奇文并不否认民主,而且相反,极端推崇民主,也认为中国必须走民主之路。可见,这些年下来,民主确实深入人心。世界潮流,势不可挡。正如一位政治学者在总结当今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时说的一句话,他说,他接触的很多领导都有这样的信条:不搞民主不行,真搞民主更不行。 这意思很明白了,当今不搞民主,不搞政治体制改革,老百姓是不会答应的,历史也不会放过你。可是,既得利益者也很清醒,真搞民主的话,他们的绝对权力就没有了,他们就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了,所以,真正的民主是不能搞的。那怎么办呢?很简单,搞假民主。或者打着民主的旗号,继续搞专制,搞独裁。 于是我们看到, 当今世界上越是不民主的地方,民主越是叫得响亮,例如,以前的不民主国家东德,连国家名字里都有民主两字,民主的西德却没有,当今,离民主最远的越南与北朝鲜,国名里都有民主两字,民主喊得比谁都响。 而我们这篇课题组推出的把当今现存民主制度说成万劫不复的短短文章里,民主两字竟然出现了102次之多。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个现象没有,现在跳起来攻击民主的,已经越来越少指责民主会带来混乱了。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民主等于混乱几乎是一些反对民主人士的共识,尤其是当台湾的议会砸杯子,泰国的民主出现街头对峙,希腊的民众游x行示x威冲击政府的时候,民主等于混乱与民主会带来不稳定的声音更是甚嚣尘上。 现在这种论调怎么没有了?因为他们亲眼看到,那些 民主国家的所谓混乱,只不过是在自由言论下被放大,只不过是民主政治的一种正常运作,只不过是一种有了充分自由的民众的一些过激表达方式而已,台湾国会互殴的镜头,全中国13亿人谁不知道?但发生在你身边的自x焚,老百姓向官老爷下跪讨公正,你知道吗?泰国街头流血了,中国有多少专家学者跳出来论述亚洲文化不适合民主?你什么时候看到他们以北朝鲜为例论证亚洲国家不适合专制?希腊民主出问题了,又有多少从来没有搞懂民主是什么东西的御用学者欣喜若狂,惊呼发端于希腊的西方民主即将走到尽头,中国特色的民主将会像便宜的运动鞋一样传遍全世界? 但,现在他们都不再提民主等于混乱这个命题,因为他们感觉到,真正的混乱将会发生在那些打着民主旗号的国家,那种混乱将会不可避免地到来,等到到来的时候,谁也挡不住,正如20年前的苏联东欧一夜之间解体一样。 当他们不再提民主等于混乱的时候,我却要重申,不错,有一种民主一定会带来混乱,那就是虚假的民主。 历史上,尤其是在科学尚不发达,信息比较闭塞的时代,专制制度是相当稳定的一种制度,一个王朝动不动就能统治上百年,甚至持续两三百年(如中国的清朝);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公民意识觉醒,民众被启蒙,公民社会逐渐形成,专制制度一个接一个土崩瓦解,民主制度成为一种稳定的政治制度。 民主制度自从在地球上建立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鲜有不稳定的情况发生,更少有被民众推翻的例子,他们也没有必要整天紧张兮兮地维稳。 这个民主代替不民主制度的时期,却也存在了另外一小撮国家,就是表面上标榜民主,背地却在延续专制独裁统治,这种制度就成为当今地球上最不稳定的一种。尤其在他们打出民主的牌子时,就更是冒了极大的风险。他们想让人知道 ,民主其实就是他们为民做主, 这在短时间里,在一些愚昧大众中,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说,这是危险的,老百姓不是傻瓜,当他们知道了民主这个词语的时候,他们会知道民主的真正含义的。 明年就是中国人追求民主与科学的一百周年,这一百多年里,中国之所以走了弯路,走了邪路,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一直在用假民主忽悠国人,鉴于中国人的教育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种忽悠还是很有效果的。然而,一百年来,中国在民主进程上毕竟取得了进步,表现在这个国家的人民进步了,越来越多国人的公民意识觉醒了,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与新的追求,他们已经那么容易被欺骗了 此时此刻,你还顺手从床底下掏出一双臭鞋子,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民主我以一位20年党龄的党员,也以一位公民的身份告诉你,你这种民主,一定会带来混乱,带来灭亡的! 杨恒均2010-9-20《论民主系列》之八
个人分类: About me|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新华网:诺贝尔和平奖是西方给刘晓波的“犒赏”
XUPEIYANG 2010-10-16 07:14
http://news.qq.com/a/20101016/000013.htm?pgv_ref=aio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刘欢)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刘 晓波一名因触犯中国法律而被中国司法机关判处徒刑的罪犯。这种亵渎法治的行为,与诺贝尔设立该奖时的初衷格格不入。人们不难嗅出其中暗藏的西方政治意图和意识形态阴谋。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声称,决定把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 晓波,一个重要理由是他长久以来用非暴力形式在中国为基本人权作抗争,并表示一直相信,人权与和平有密切的关系。 近些年来, 炮制了一系列文章和言论,一方面以造谣、诽谤等方式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组织或者劝诱他人组织签名并公开在互联网上宣传煽动他人加入其中,共同改变现有政治,推翻现有政权。 所谓刘晓波的人权抗争试图推翻现有政权和制度,实行西式民主和制度,公然违背了中国的宪法和法律既是他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确凿罪证,也是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重要原因。 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晓波,再度反映了西方干预中国政治进程的强烈企图。中国正在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也将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中国绝不会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挪威诺委会这个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需要的决定,将诺贝尔和平奖沦为西方一些势力的政治工具,严重损害了诺贝尔和平奖的公信力,也玷污了诺贝尔先生的荣誉。 诺贝尔和平奖应授予为促进民族和睦,增进各国友谊,推动裁军以及为召开和宣传和平会议而努力的人,这是诺贝尔的遗愿。而刘晓波从未在这方面作出过任何贡献,并不符合这条重要标准。挪威诺委会在授奖给刘晓波的同时,还指责中国违反签署的多项国际协议,甚至包括中国宪法所保障的政治权利。它表示,中国宪法第35条明文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事实上,中国公民要是行使这些自由,肯定会受到限制。 这种指责毫无道理。在中国,言论自由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公民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严格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在行使该项权利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中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同时,于第51条、第54条规定,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西方一些人在言论自由问题上总是奉行双重标准:对己讲自由与法律的统一,对别国却片面强调自由。西方一些人只知道本国公民要依法享受言论自由,却不知道别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同样也要受到法律约束。 因此,当中国有极个别人发表了推翻本国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本国政府的言论时,西方一些人不是去尊重中国依法对这种极端的言论自由所采取的法律行动,而是把其捧为英雄或人权卫士,把中国依法行事污蔑为独裁、侵犯人权,甚至还把中国有权依法处理的内政问题变成决定国际关系发展的条件。 言论自由在任何国家都是有限度的。比如,德国刑法第90条b规定了针对宪法机构实施敌对宪法的诋毁犯罪;瑞典刑法典第16章第5条规定了煽动规避公民义务或者违抗公共机构的犯罪;意大利刑法第342条规定了侮辱政治、行政或者司法机构犯罪;新加坡刑法第505条规定了煽动实施反政府或者反公共安定秩序的犯罪等。 在西方国家以煽动治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美国在上个世纪就先后审理了申克邮寄反征兵传单,煽动军人反抗服役案;艾布拉姆斯印制、张贴反对美国出兵的传单,呼吁军火业工人进行总罢工案等。在美国发表威胁他人乃至国家领导人的言论也会涉嫌犯罪。美国的言论自由同样是以能否维护其现存制度和社会稳定为前提的。挪威诺委会之所以把奖颁给刘晓波,显然不是要倡导绝对言论自由和违反本国宪法和法律,而是要肯定刘晓波攻击中国执政党、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言论,背后的目的还是要散播西方价值、推销西式民主。 这些带着明显政治目的的事情,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以前也不是没做过。1989年3月,达赖集团在拉萨制造严重的流血骚乱事件;6月,在西方某些势力的唆使、支持下,北京发生政治风波,随后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一系列打压手段;10月,诺贝尔和平奖很适时地落到了达赖头上。 当时的挪威诺贝尔协会会长毫不隐晦地说,选中达赖喇嘛既是为了影响中国的局势,也是为了承认中国学生从事民主运动的努力。达赖获奖人权问题不是新因素,政治则起了作用。诺贝尔委员会会长也宣称表彰达赖喇嘛是对北京政府的一种惩罚。很显然,达赖获奖是对达赖的政治犒赏,是西方势力全面打压、分裂中国的总盘子的一部分。 有达赖的先例,那么今天挪威诺委会又把诺贝尔和平奖给了刘晓波这样一个人,就毫不奇怪了。达赖煽动西藏独立,分裂中国,而刘晓波则鼓动抵制中国现行法律,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无论是分裂中国,还是颠覆中国国家政权,都是符合西方一些势力战略目标的。 刘晓波获奖后,10月8日俄新社一篇评论尖锐指出:诺贝尔和平奖一贯被政治化到极致,该奖主宰者的取舍和好恶取决于美国、北约和西欧的态度。 古巴辩论网站日前指出,刘晓波与美国几十年来培养的所有不同政见者没有任何不同。他们作为第五纵队人物,被派往那些不屈服于美国霸权的国家进行颠覆活动,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这些人的获奖让诺贝尔和平奖本已寥寥的名声更加受到异议。 作为中国人的刘晓波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大肆谩骂中国文化、鄙视中国人种,主张全盘西化。他还公然主张:香港100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样大,当然需要300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300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 一个如此推崇殖民地历史及文化的人有何资格和诚意大谈民主自由?!可见,无论是大肆宣扬殖民地理论,还是极力推崇西式民主和自由,均是刘晓波不顾自相矛盾急切切向西方主子献媚的八拜九叩,而诺贝尔和平奖正是西方主子扔给他的政治犒赏。可以看出,刘晓波也是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他竭力想帮助西方主子维护西方霸权,让中国沦为西方的附庸。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1742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的教堂,中国的庙
qyu111 2010-10-4 20:30
到欧美国家去旅游,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堂。它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庄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每一个城市和村庄的最奢侈的建筑。 这些教堂虽然都有近千年的历史,可是它们的坚固和气势却从未改变。当你看着它们,你由不得不去想,当时的人是花了多大的精力和钱财去完成这些伟浩的工程。这些人当时都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人力和财力去建造教堂?皇宫造的辉煌我们好理解,因为它是国王居住的地方。国王有权和钱,当然要把自己的房子建到极致。教堂是西方的上帝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他们精神领袖的皇宫吧。 这是不是反映了欧美国家的人对精神领袖的敬重和对精神的追求?欧美宗教追求的是今生如何做人,死后能和上帝在一起。每周上教堂听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追求心灵的平静。 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 教堂,叫做庙。庙里供着的是菩萨,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上帝。我们的祖皇的宫殿造的不比欧美的皇宫差。但是我们的庙和和欧美的教堂相比,那就很寒酸了。我们的菩萨叫做什么?泥菩萨。泥巴糊着稻草做的。我们去到庙里烧香拜佛是为了保平安和升官发财,希望菩萨能马上带来好处,追求急功近利。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文化差异?
个人分类: 未分类|4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原动力
sheep021 2010-9-15 13:42
自由与民主,无疑是西方舶来品。也是当今西方社会占据世界道义高地的一面重要旗帜。 虽然目前我们中国已经用不同于西方,甚至用西方难以理解的方式取得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但是在人类发展最高道义标准的争夺这块战场上,我们的确在西方这面大旗下还显得不那么自信。 但是,我却无意中发现了西方人宣扬、追求自由与民主的原动力。抛开社会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有深层次的原因 与东方人相比,西方人更缺乏自由和民主。 看到这句话,可能很多人会坐不住。别急,慢慢看: 东方文化以佛、道两家学说为主流, 道说:人人都有道心,皆可得道。 佛说: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也即是说,任何人与佛、道都是平等的,即是现在不平等,将来也有平等的可能,并给出了修行的途径。这才是普世的自由和民主。 而基督教则认为,上帝是创世者,是万物的主宰。除上帝之外,任何人都有原罪,需要向上帝忏悔,以求赦免。无论如何努力,任何人都没有成为上帝的可能。如此看来,西方人还有民主和 自由吗?因为没有,所以才去追求!即使永远也没有从上帝手中夺取自由和民主的可能。 《唐山大地震》中那句老天爷,你王八蛋! 这句话,西方人敢喊吗:上帝啊,你*****! 至此,方能理解老子的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再续一句如何: 上帝主宰,有民主;原罪加身,有 自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东方和西方
machan 2010-8-9 23:00
在我们的语境中,东方就是指中国。但事实是,能够代表东方的,除了中国,还有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朝鲜等等。 奥巴马在一个演讲中说过,科学已经证明人类,无论你是黑、白、还是黄,我们有 99% 以上是相同的。 但是,很多人天天看到的是 1% 的不同,看不到那 99% 的相同。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对的,人类有共同的追求。如果有人告诉你,西方人实现的梦想不适合东方的中国,那他肯定是骗子,骗子说话你能信吗?
个人分类: 社会|2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很“中医”
sheep021 2010-6-17 14:56
我以阿波罗及诸神的名义宣誓:我要恪守誓约,矢忠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如果我违反了上述誓言,请神给我以相应的处罚。 这是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宣读的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它的主要内容,取自古希腊一位医师的誓言。这位医师名叫希波克拉底,在西方被人们尊为 医学之父 。 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of Cos II 或者 Hippokrates of Kos ,约前 460 前 377) 被西方尊为 医学之父 的古希腊著 名医 生,欧洲医学奠基人,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奠基人。 希波克拉底虽然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但他的观点却更接近中医。如: 医学的医学家必须同时为哲学家。医生加哲学,近乎神明。 医术乃是一切艺术之中最为卓越的艺术 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我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谋利益。 葡萄酒作为饮料最有价值,作为药物最可口,作为食品最令人快乐。 一杯酒是健康,两杯酒是快乐,三杯酒是放纵。 医生有两件法宝:一件是药,另一件是语言。 【另一种说法是 医家有三宝:语言、药物和针刀,未作证实】 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 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莫让药物成为你的食物。 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他最先考虑的不是药物,而是食物。 能治疗疼痛者为神医。 给我发热的力量吧,我能治愈一切疾病。 人间最好的医生乃是阳光、空气和运动。 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了解人怎样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 或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 ) ,(或知道哪种人会生病 , 是比人会生哪种病更重要。) 太监不会得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痛风、年轻男性除非荒淫无度不会得痛风。【告诫人们要节欲】 要了解人体,一定要从整体来理解。 不要做得过多。 医疗首要的是,不致伤害。 医生的天职是尽可能利用、帮助、激发、调动人体的能力,而不是取而代之。 自然是疾病的康复者 大自然治病,医生只是助手。 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医生,而医生只是帮助本能的。 并不是医生治愈了疾病 , 而是自身战胜了疾病。 西方 医学之父 以上观点 与《黄帝内经》真的很相似,如果事先不知是谁说的,还以为出自《黄帝内经》呢。这说明 古代中医和古代西医似乎没有那么泾渭分明。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3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荣格:西方从外部攻破了东方,东方正从内部把西方包围。
sheep021 2010-6-15 15:19
卡尔荣格名言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性格决定命运。 荣格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荣格   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荣格   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荣格   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荣格 学贯东西,著述浩繁 卡尔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瑞士 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是 现代心理学 的鼻祖之一。著有《无意识过程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与梦的释义》和《记忆、梦、思考》等。 他是佛洛伊德最具争议性的弟子,并将神话、宗教、哲学与灵魂等佛洛伊德忽略的问题,引入了分析心理学派中。 荣格毕生致力于人类心灵奥秘的探索。他的一生著述浩繁,他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研究学贯中西。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不仅在心理治疗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而且对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学、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对东方文化和宗教一直很感兴趣,并借用到了自己的理论当中。他的涉猎很广,藏传佛教,印度瑜伽,中国的道学和易经,日本的禅学和东方的冥想,都有过深入的思考。他还曾引用过中国炼金术的理论和佛教的曼陀罗图治疗过精神病。 对东西方文明的评价 荣格认为,西方古代科学和中国的易经在原则上是共通的。但西方现代科学的因果规律,由于过分受到统计学的局限,反而比不上古代人的主观智慧,成为西方文明很大的弊病。他说,中国人常说的物极必反就远远超越了西方科学的因果关系论。当如今的中国人好像看到只有赛先生(Science)和德先生(Democracy)能够挽救中国时,荣格却大胆的指出:唯有中国古代文明才是互解西方文明的榜样。荣格还表示, 每一次物质文明的重大进步,都为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是浩劫。这样的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文化的价值。现代西方人因此而陷入精神的空虚、迷惘,于是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换句话说,对意识生活的不满,使西方人企求从心灵生活中求取补偿。然而西方的宗教,又不能在心灵方面为人们提供理性的满足,反而促使西方人倾向于享乐主义。他说: 西方的科技工业扰乱了东方的社会,东方则以非物质的成就扰乱了西方。西方从外部攻破了东方,东方正从内部把西方包围 。 见: http://cc.manaren.com/zhongguoshiguanli/200805/53_1.html 对《易经》的评价 中国的确有一种科学,其标准著作就是《易经》,只不过这种科学的原理就如许许多多中国的其他东西一样,与我们的科学原理完全不同。 见:《金华养生密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著,东方出版社 1993 P143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91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1629年,当中国面对西方科学
sheep021 2010-5-10 12:21
1629年,当中国面对西方科学   羽陵         1、崇祯历书      向来对崇祯没有好感,觉得此人是志大才疏的典范。这位孤独的勤政者,具有急躁与褊狭的性格,其内政和军事上的措置乖方,终于断送了大明帝国。但这位悲剧性人物,在他执政的17年中,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他始终支持西方传教士传播西学,支持士人们修习西方数理知识,支持新的科技(比如西式火器和西式水利)用于国家建设。   陈美东先生的一篇关于明末科技的总结性文章认为 ,当时中国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锦,西来的科技,更是锦上添花,当时中国科技的特点是重实践,重考察,重验证,重实测,相当注重数学化或定量化的描写,又是近代实验科学萌芽的标志,是中国传统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   徐光启是明末科技融合中西、走向近代的关键性人物。1934年竺可桢先生撰文《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将徐光启和同时期的西方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弗朗西斯培根相比,他们均是科学研究的组织者,又是科学研究的实践者。但徐光启在重视实验科学之外,对于公理演绎法也特别强调,这是中国固有文化所没有的,也超过了培根只强调经验的科学归纳法。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的最重要人物,但他的影响似乎只及于明末。   崇祯重视科技,应该和当时的时局有关。当时的明皇朝屡经天灾人祸,已经是风雨飘摇中。崇祯的能力值得怀疑,但他励精图治的意念极强,科技兴国是这种意念中的一环,由他一直大力支持火器研究可看出。崇祯一登位,就重用西学的领袖徐光启,而重用徐光启又引起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就是修订崇祯历书。   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钦天监推算日食失误,而徐光启用西学推算却与实测完全吻合。于是崇祯帝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修撰新历。徐光启聘请了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和罗雅谷四人参与历局工作,于1629-1634年间编撰成著名的《崇祯历书》。   《明史》载: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日食,礼部侍郎徐光启依西法预推,顺天府见食二分有奇,琼州食既,大宁以北不食。《大统》、《回回》所推,顺天食分时刻,与光启奏异。已而光启法验,余皆疏。帝切责监官。......于是礼部奏开局修改。乃以光启督修历法。   《崇祯历书》卷帙浩繁,共一百三十七卷,其中法原即理论部分占到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采用了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则使用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西方近代几何学方法。其参考的书籍,大部分已可明确考证出来,比如开普勒1619年的《宇宙和谐论》,1621年的《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第谷弟子Longomontanus 1622年的《丹麦天文学》,在当时而言都是很新的成果。   1634年《崇祯历书》修成,但过了近十年崇祯才下诏通行天下,一方面是因为时局动荡,一方面是因为保守派人士的反对,代表人物是魏文魁。魏是一位土产天文学家,他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方法推算的历法精度要高于西法,写了《历元》、《历测》两部书,攻击徐光启的西法。魏文魁以布衣身份上书崇祯,作为外行,崇祯自然无法判断,他命魏文魁组成东局,与徐光启领导的西法历局争论。和魏的辩论,徐光启记载在了《学历小辩》一书中,其标题是历局与魏文魁辩论文稿。   《明史历一》:时帝已深知西法之密。迨十六年三月乙丑朔日食,测又独验。八月,诏西法果密,即改为《大统历法》,通行天下。未几国变,竟未施行。   汤若望保存了明末刊行《崇祯历书》的雕版,并献给了清政府。且当时清政府迫切期望一部新历法来印证其天命所归,汤若望对《崇祯历书》作了删改和修订,顺治亲笔题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崇祯历书》终于得以另一个面目颁行于世。但汤若望最终因为这部历法获罪入狱,几乎遭磔刑,不久病死了,即所谓历狱。这是他所不能预测的了。      2、中国的科学革命?      明清鼎革,其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掩盖了很多我们本应该早就注意的中国近代化转型期的表现。《崇祯历书》的意义及其影响,便是被掩盖在明清鼎革的历史悲歌中。美国学者席文(Nathan Sivin)认为1630年左右西方数学和天文学被引进中国,事实上是中国的科学革命 :   『如果按照人们通常采用的标准,中国在17世纪可以说有过它自己的科学革命。假如我们始终冥思苦想于中国为什么不能有一个科学革命这个问题,那么,搞清楚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西方的数学和数理天文学被引进中国开始于1630年左右,其形式不久后在欧洲那些容许人们接触新知识的地方就变得过时了。一些中国学者很快对此作出了反应,并开始重新规定在中国研究天文学的方法。他们彻底地、永久地改变了人们关于怎样着手去把握天体运行的意念。他们改变了人们对于概念、工具和方法应居于首要地位地见识,从而使几何学和三角学大量取代了传统地计算方法和代数方程式。行星自转的绝对方向和它与地球的相对距离这类问题,破天荒变得重要起来。中国的天文学家逐渐相信:数学模型能够解释并预测天象。这些变化等于是天文学中的一场概念地革命。』   但这场中国自己的科学革命,并非始于西方的数学和数理天文学被引进中国开始于1630年左右。西方数学和天文数的传入,至少应该追溯到1583年利玛窦来华传教。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是欧洲天文学早期传入中国的代表著。天启六年(1626年)汤若望与李祖白合译的《远镜说》详细介绍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及其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在欧洲也属于崭新的天文学知识。1629年徐光启督修《崇祯历书》,上疏急用仪象第十项是请求装修天文望远镜三架,这是中国官方仿制天文望远镜的开始,距1609年伽利略创制望远镜观察天文现象,仅隔了20年。万历四十年(1612年)王英明著的《历体略》,天启年间(16211627)陆仲玉著的《日月星晷式》,则已经很好的融合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和西方传入的数学和天文学。   晚明对西学的迅速吸纳,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有关。晚明是一段很怪异的时期,在政治军事上的腐朽堕落中,又有着文化科技上令人兴奋的灿烂,犹如末世中忽然绽放出的绚烂的花朵。   席泽宗院士曾列出晚明67年(1578~1644)产生了9部世界水平的科技著作 :《本草纲目》《律学新说》《河防一览》《算法统宗》《闽中海错疏》《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瘟疫论》。这9部都是传统科技范畴的著作,如果考虑西学的传入,这个单子还应该加上一些著作。   其思想根源,应该追溯到王阳明的心学。王学的流行,导致了个人自我的解放和思想界的异常活跃。但王学流行,士大夫们空谈心性,崇尚玄虚之类的弊病日渐严重。颜元以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联为王氏心学的最高境界定谳,是对王学谈心性的辛辣讥讽。晚明国事日非,在这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士大夫们开始认识到空谈心性无补于世事,于是有了晚明的实学思潮。 徐光启早期接受的也是王阳明的心学,但心学对徐光启的影响似乎是正面的,孙尚扬认为 :心学对徐光启的影响并未使他走上逃禅出世之路,这种影响大概只限于使他的思想具有基于善疑的开放性,从而使他既不拘于正统权威之说,亦不拘于自己已接受并较为偏受的理论(王学)。   明末四公子之一方以智所属的桐城方氏,是明末士大夫学习西方数理科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桐城方氏以程朱理学传家,至方以智的曾祖父方学渐接受王阳明心学,是王学在东南地区的重要传人。方以智的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均学习西方天文学,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与李万庆、罗汝才等义军八战八捷而闻名天下,他曾师从意大利籍传教士熊三拔,其著作《崇祯历书约》是明末重要的天文著作。方以智和汤若望、毕方济等很多传教士均有深交,其《物理小识》尤为杰出。而方以智之子方中通师从波兰人穆尼阁,其数学专著《数度衍》系统介绍了对数的理论和应用。   明末数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士大夫的阶层。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一书曾论述明末长江下游地区闺阁中的女子,多有研习天文学的。而且,明末士人是真正的研习西方科学,与晚清维新人士们大多只是对政经文史感兴趣相比,这更令人惊讶。   1634年,中国用国家的力量修成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的《崇祯历书》。而一年前的1633年,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他的晚年极其悲惨。编撰《崇祯历书》的领导者徐光启(1562-1633)和伽利略(1564-1642)生活的年代几乎相同,虽然徐光启的科学成就无法和伽利略相比,但他们的科学思想很接近,都试图使科学数学化。伽利略在凄凉中死去,但他的科学数学化的思想事实上标志着近代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徐光启晚年出任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位极人臣,他的科学思想给他的时代带来了很多变化,甚至有席文所说的中国自己的科学革命,但最终如昙花一现。   或许,这也是一种有趣的中西对比。      3、李约瑟的滴定原理      席文探讨的1630年左右中国的科学革命,其实是对李约瑟问题的反驳。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或称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 )、李约瑟命题(Needham Thesis)、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等等,大致可以叙述为:为什么中国十五世纪以前在技术发明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却没有率先发生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而到了十八世纪,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席文曾是李约瑟的合作者,但他最终否定了李约瑟问题。席文认为:1、历史学研究并不能回答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个问题。相反的,我们应该探讨导致人们提出这个问题的种种谬误;2、按照科学史家的标准,17世纪中国曾有过自己的科学革命。   李约瑟曾经对中西科学进行过量化的比较,在李约瑟的模型中,中国科学是持续稳定的线性的增长,而西方科学在黑暗时代后复苏,得到来自东方的一些帮助,接着是科学革命后的爆发。   李约瑟画过一张非常著名的中西科学发展对比图 ,在图中,中国科学发展是一条倾角十多度的直线,而西方科学在公元前因为其先进的几何学而领先中国,然后陡然下降进入黑暗时代,在文艺复兴后又开始急剧上升超过中国。   在李约瑟进行中西科学发展的量化比较时,他运用了一个他自称的滴定(titration)方法。如我们中学化学课就学过的,我们可以用一种已知浓度的化合物来滴定另一种未知浓度的化合物的浓度,但这中间需要形成一种有明显颜色变化的第三种化合物来确定滴定的完成。李约瑟用这种方法将各大文明互相滴定,来确定各自的优先性。   在李约瑟的滴定方法中,有两个术语,一个是超越点(transcurrent point),一个是融合点(fusion point)。他将中西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超越点定为1610年,融合点定为1640年。也就是说,万历三十七年,西方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超过了中国,30年后的崇祯十三年,中国的这几个学科和西方融为一体。   李约瑟展现的中国科学是持续稳定的增长模式,并未获得普遍接受。李约瑟曾将北宋名相苏颂的《新仪象法要》译成英文发行,并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兰德斯(David Landes)正是用苏颂为例,说明中国的科学其实是间断性发展的。苏颂制造的这种堪称神奇的天文钟的命运极其坎坷,在北宋之后漫长的历史中这一技术一次次的流失,后来者不得不研究过去的记录,以恢复消失的制钟技术。   以明、清两朝而言,李约瑟的这个模型也值得怀疑。与明末科技相比,席泽宗院士激烈抨击了清朝中国科学的急剧衰退。而明朝整体的科技,与宋朝相比,大概也只能称是停滞不前,甚至是部分衰退了。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对于明朝数学和天文学一定程度的衰落,也直言不讳。      4、高水平陷阱/中国转向内在/东方专制主义      李约瑟的中西科学发展对比图,针对的其实是西方曾经很流行的观点:中国古代科技是停滞不前的。李约瑟认为那是陈词滥调。但李约瑟的持续稳定发展模型,并不具有说服力。或者说,他的模型只是揭示了一种趋势,与实际情况其实有出入。   恰好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种流行的观点,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在后期是停滞不前的。   尹懋可(Mark Elvin)1973年提出的高水平陷阱模型,是广为人们接受、但也很有争议的一种假说。尹懋可认为中国早期就建立了一些具有现代色彩的制度,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扩散。因此,中国早期的科技发展与欧洲相比要快的多。但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以至于到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的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但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这样中国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陷阱,在较高的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而这个陷阱又吞噬了所有的资本积累和有限的资源,中国工业的发展受到了约束。尹懋可试图论证中国在14世纪已经接近近代工业革命的门槛,但在高水平陷阱中这一步始终无法迈出,中国社会自此停滞。   刘子健先生则从文化角度阐述了宋之后中国的停滞不前。尽管西方学者曾普遍把宋代中国称为近代初期,当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令人印象深刻,人们不由得会想起欧洲近代前夜的种种特征。但是,在一个刻板的文化范型里,被称作具有早期近代特点的那些东西,不管是什么,最终都会被冻结:它们继续在发展,但不是向外产生什么新的想法和新的工艺,而是向内进行修正。......许多本来是外向的进展,后来却转为在内部编制复杂而精致的网,其间肯定发生了什么。   刘子健把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定在两宋之际,他认为把南宋和北宋视为一个朝代是一种陷阱。南宋的政治格局和北宋很不一样,自高宗开始,君主的权力空前膨胀,体制上不再有任何形式的约束。既然君主绝对专制的局面已经形成,君主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就决定一切。自此,士大夫们意识到政治必须从影响君主开始,其余皆为其次。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士大夫们就只有让君主皈依儒家学说内圣的一面。这样,中国的文化逐步转向内向。北宋是外向的,而南宋发生了质变,成为内敛的体系。宋之后,这种内敛得到继承和发展,中国历史自此停滞僵化。   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和中国转向内在假说均可以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李约瑟问题。而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问题也做过一些解答。比如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在地理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国的科技因为无从交流最终因日渐退化而导致落后。这一观点曾经非常流行,李约瑟早年曾倾向于此论,但后来放弃了。比如语言因素,中国非拼音化的方块字不利于近代科学,费正清和李约瑟均曾经支持过这种假说。比如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不注重形式逻辑和科学实验,所以无法孕育近代科学。   但这几种解答都遭到了有力反驳,而不能自圆其说。问题最终似乎集中到了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上。李约瑟本人的说法是:无论是谁,要阐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近代科学,最好是从说明中国社会未能发展商业的和工业的资本主义的原因着手。   中国的官僚制度、官僚主义,是李约瑟及他的合作者黄仁宇解释中国问题时都特别喜爱使用的词汇,这一概念来源于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李约瑟后来和魏特夫决裂,且批评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理论,但他承认早期受魏特夫影响很深。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很长时间被人指责抄袭魏特夫的观点。李约瑟1974年在香港大学有过一次名为《中国社会的特征》的演讲,由黄仁宇整理后发表。其核心思想是中国的官僚制度发达,而缺乏完善的技术管理,事实上中国社会是以伦理规则代替技术管理。这非常象后来黄仁宇创立的大历史观的雏形。   魏特夫认为东西方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密不可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的组织。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的人总是巧妙的准备行使最高统治权力,君主专制因此形成。而中国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反映,并由此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官僚制度。   李约瑟早年坚信近代科学只能在民主的环境中产生,后来则进一步认为虽然中国有大量的贸易活动和巨大的财富,但官僚制度控制了贸易;中国没有欧洲自由的城市气氛,没有商人精神,而自由贸易、商人精神和近代科学间有密切关系。   以晚明而言,这种假说仍然值得怀疑。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说法固然已经遭人唾弃,但余英时先生重新审视晚明历史后,确认晚明社会已经有了本质的转变,传统儒家开始转向重商主义,自由贸易和商人精神在晚明社会都不缺乏。   晚明的情况,明末中国科技的爆发,明清之际中国自己的科学革命,看起来可能只是中国固有发展模式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噪音。在中国历史自身发展的强横惯性下,这个噪音立刻湮灭不见了。      4、迷雾重重      或许,正如席文所说的,李约瑟问题只是个伪命题。在席文看来,出现这种错误假说的原因是欧洲中心论,只有欧洲是文明的胜利者,其它文明都只是失败者。研究李约瑟问题时的默认推理前提是:假如一桩东西欧洲有而中国没有,它就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必要前提;假如一样东西欧洲没有而中国有,我们便说它是近代科学革命的一个抑制因素。   但席文在解释明清之际那个短暂的中国科学革命的中止时,仍然指向了政治文化因素。当时西方天文学的拥护者都是长江下游的士人,他们在明清鼎革后坚持传统的价值观,拒绝承认清朝,拒绝为清朝服务。席文举王锡阐为例,他对王锡阐有偏爱,在吉利斯皮(G.G.Gillispe)主编的《科学家传记辞典》中,席文为王锡阐写了长达10页的传记。   席文以外人的身份来看中国历史,仍似显得肤浅。事实上问题要复杂的多,仍以桐城方氏为例。方中通之后,慑于清朝的文化高压政策和文字狱的空前繁荣,桐城方氏放弃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重新去扒拉故纸堆。著名的桐城派就是思想文化高度专制下的产物,五四时钱玄同给它贴了个标签:桐城谬种。即使如此小心谨慎,桐城方氏仍然不能免于文字狱。戴名世《南山集》用了南明永历年号,结果铸成大狱。戴供词承认《南山集》抄录的是同乡方孝标的《滇黔纪闻》,刑部判戴、方两家三百多人坐死,经康熙的宽恕,戴名世寸磔,方孝标戮尸,戴、方直系子弟坐死,其余流徒。方苞是桐城派的理论奠基人,原判绞刑,经李光地营救后幸免。   席泽宗院士《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一文的结论,我们能看出深深的遗憾 :按照明末发展的趋势,中国传统科学已经复苏,并有可能转变成为近代科学。由于清军人关,残酷的战争中断了这一进程,到了康熙时期,全国已基本上统一,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而且有懂科学的传教士在身旁帮忙,国内、国外的环境都不错,是送上门来的一个机遇,使中国有可能在科学上与欧洲近似于同步起跑,然而由于政策失误,他把这个机会失去了。   或许,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近代科学革命,真的是个伪命题。或许,1630年左右开始的中国自己的科学革命,也不过是如自由主义者们经常用的词汇,是阿Q式的意淫。但是,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明清之际,中国能够热烈的吸纳西方科学,并与自己的传统科技相融合。如果能这样,中国能不能发生自己的科学革命,有没有发生自己的科学革命,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立刻可以把西方的东西拿来自己用。   而且,当时的中国对自己的文化价值尚有足够的自信,象徐光启、李之藻那样倾向于全盘西化,或象方以智、王锡阐那样认为需要兼收并蓄、中西会通,都是自己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当中国再次面对西方科学时,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了。   席文的一段话,深深的刺痛我: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天文学在中国扎根的过程,是世界史上非西方科学与欧洲科学的最后一次较大的面对面的较量。到了18世纪,近代科学作为帝国主义的附属品而穿越国界,各种科学、文学和宗教等等凭借自身的价值而进行的竞争,成了过去的事情。   套用网上YY小说常用的一句话:历史,又翻过了新的一页,命运的车轮开始转动了......但这新的一页,却不是我们所喜闻乐见的YY模式,而是无尽的苦涩、委屈与悲哀。仿照大话西游中的一句名言:   我喜欢那个开头,但我不喜欢那个结局......            注释:       陈美东:《明季科技复兴与实学思想》。见《亚洲科技与文明》,香港明报出版社,1995. p.64-84.    席文:《为什么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是否没有发生?》,《科学与哲学》,1984年,第1期.    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年,第19卷,第1期.    孙尚扬:《基督教与明末儒学》,东方出版社,1994. p. 164.    J. Needham, Clerks and Craftsmen in China and the We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414.    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因》,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p. 9.    《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p. 8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让很多西方人失望了
xupeiyang 2010-4-13 14:04
西方希望中国沿着某种轨道发展,但是中国决不愿意听命于西方的安排,这就导致了担忧和失望。中国越强大,在西方看来就越无法成为伙伴,也就越难以满足西方的期待。也许西方首先就不应该有自己的企盼的确很多中国人这么认为,但是事实是,西方人就是怀着这种意图,并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耗费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想安排中国的国内国际发展道路。中国现在让很多西方人失望了。西方人还会继续失望的,因为中国就是中国,中国不会屈服于任何来自外部的压力或意图。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4-13/1124590260.html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4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盛唐时期,埋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伏笔
sheep021 2010-4-12 14:49
小小寰球,东西相错。分为东西,合则一体。 东西文明,花开两朵,相互促进,盛衰相因。 近一两百年来,中华文明被西方文明冲击,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埋了伏笔了。 而有意思的是,不仅中国有过改革开放,主动“下海”的历史,西方也有过被迫“下海”的历史。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主动对接西方先进科技文明,西方下海则完全是被奥 斯 曼帝国逼迫,走投无路而开始了对充满未知的茫茫大海的探索和冒险。 就这样,为了和平,中国使劲赶突厥西迁。为了生存,西迁的突厥又使劲赶西方人西迁,为了发展,西方人开始下海冒险,幸亏地球是圆的,一直向西发展的西方人又从海上绕到了中国东海岸。 幸亏地球是圆的,否则,真不知道,他们(西方人)会被赶到哪里去,呵呵。 简单回顾一下,有不到之处,还请补充、提醒。 1 汉驱匈奴西迁,唐、蒙古驱突厥两次西迁 被汉朝打败被驱逐出去的匈奴在西迁行动灭亡了西罗马帝国;而被唐朝打败的突厥余部,俘虏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并使之走向灭亡。蒙古西征的时候,西突厥是被征讨的主要对象之一,于是再次向更远的小亚细亚地区西迁。 2 西迁的突厥人成为中国遏制西方侵略的主力军 从唐朝安史之乱开始,到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其间长达465年,分布在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突厥人事实上成为中国来自西方扩张威胁的缓冲带,并且是遏制来自西方威胁的主力军。突厥人在抵抗阿拉伯人扩张、反抗直至推翻阿拉伯人统治,做出了长期斗争,最终取代阿拉伯帝国,随后在抵抗十字军东侵,遏制西欧封建主侵略东方的狂热,也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 奥 斯 曼帝国统合东西文明 奥斯曼帝国是突厥族历史辉煌的顶点。它兴起于塞尔柱帝国解体之后,蒙古军大举西侵的背景之下。 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是奥 斯 曼帝国的黄金时代 ,其疆域地跨亚、欧、非三大洲,在突厥史上前所未有。其疆域包括了前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视自己为天下之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统合。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在其存在其间,不止一次实行伊斯兰化及现代化改革,使得东西文明的界限日趋模糊。 4. 迫使西方下海,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 奥斯帝国虽然历经数百年,除了富丽雄伟的伊斯兰风格建筑可与拜占廷相互媲美之外,奥斯曼帝国对地中海上贸易的垄断,逼迫西欧国家积极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客观上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和新航路的开辟。 5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 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中叶恰恰是西方航海探险的黄金时代: 从15世纪初葡萄牙亨利王子南大西洋的海上探险事业,到1487年好望角的发现 1488年,巴托罗缪·迪亚斯饶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证明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是相通的,并进而证明南北两半球的风是对称的。这样就使世界航海探险活动步入高峰期。 1492哥伦布年率领西班牙船队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美洲。 1520年,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由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同时各大洲之间的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6.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 (百年屈辱史,由此展开) 7.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又站起来了 (近30年) 8. 1978 年改革开放,中国开始“下海” (30年左右) 9. 2010 年前后,西部大开成实质性启动,中国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逐渐统合东西文明 10 XXXX 年,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强国 统合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威力,奥期曼帝国可见一斑。 目前, 不仅我们在学习西方文明的优点,西方同样在学习东方文明的优点 谁能统合,谁强大。 那为啥说中国再次成为世界强国呢? 因为只有中国的思维才能统合东西方文明 他们太狭隘,太过杀伐。 (五行:“西方属金,其神白虎”,金主杀伐,白虎乃战神,只懂得打打杀杀。东方属木,其神青龙”,木主生,青龙乃生生之神) (未完,待续……) -------------------------------------------------------------------------------------------------------------------------------------------------- 众所周知,商路在世界贸易中意义重大。欧洲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奥斯曼帝国控制着亚欧大陆东西端贸易商路,征收重税,西部欧洲急需产自东方的香料等商品,对其中的暴利尤为渴求。随着“地球是圆的”这一科学论断逐渐流行,欧洲开始向大西洋探险,最终导致“地理大发现”,自此,其控制之下的更大范围的海路贸易兴起,相对而言造成奥斯曼帝国的没落和解体,也造成无出海口或不重海权国家和地区的相对衰落。再后来,伴随西方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其首先出现工业革命且不断升级,海洋商路与工业革命共同造就西方强盛一时。目前看,工业化仍在世界范围蔓延,中国加入这一进程影响已经显现。作为工业成就之一的高铁的诞生与普及,将在海上商路之外,诱发陆上商路的复兴前景。所幸从地缘环境来看,中国无疑属于“天之骄子”,既有漫长海岸线,也有极为广袤的大陆腹地,向西一直通向遥远的欧洲。这样一来,中国除了利用海路与世界建立贸易关系,还将面临复兴陆上“丝路之路”的战略机遇,从而解决中西部发展的商路问题。只是从当前来看,依托高铁的“新丝路”西进计划尚需时日,而中国的海权状况亦不尽如人意。遥想“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中国也曾在海权方面风光一时,然而,兴衰循环周期竟是如此之久长,以至到了今天仍未再度领先于世界。 见: 中美现阶段不至于摊牌
个人分类: 天下大势|2392 次阅读|3 个评论
西方千年长寿研究
热度 1 yindazhong 2010-3-20 10:38
自古以来,有无数先人 探索长寿之路,破解衰老之谜 ,并给出相应的方案与解说。本文按历史的常规,将西方文明对衰老和长寿的研究罗列为八个历史时期分述如下。 1 古代 人类的思维演变先后经历过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阶段、科学实证阶段。在人类历史文明的先端,远古人的思想都处于神学阶段。他们对众多现象,都用超自然的神来解释。他们认为神控制着人的健康与寿命。这一思想影响深远,许多现代人还残留着这些思想。古代的神话、传说、原始宗教很明显渗透这些思想。 在西方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文学记载人们想长寿的梦想,其中在神话《黄金世纪( The Age of Gold )》中描述的天堂般生活景象是:那里住着一群幸福的人们,生活富裕和平,且永远年轻,当他们死去的时候,毫无痛苦就像睡觉一样安然离开人世。这呈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长寿的渴求。但绝大部分的神话与传说都向人们展示上帝控制着人类的寿命和健康。例如在古巴比伦王国璀璨的 Gilgamesh 史诗中,述说了 Gilgamesh 追求长寿没能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暗示了人们要成功克服死亡的第一步就是要控制睡眠。 世界第一畅销书《圣经》,无疑对西方人早期的思想最有发言权了。它的内容涉及很广,时间跨度大 , 前后几乎包括 2000 年的历史。在《圣经》里,传说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天堂中,受蛇的引诱,偷吃了知识树上的果子,被神逐出天堂,给人类带来了原罪和死亡。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上帝控制着人类的健康与寿命。《圣经》中记载了许多长寿者,其中人类的始祖亚当活了 930 岁,在大洪水灭世后人类的新始祖挪亚活了 950 岁,在《旧约全书》中记载的玛士撒拉活了 960 岁。现在玛士撒拉已成为长寿者的雅称。《旧约》和《新约》里都表达长寿是正直品质的一种奖赏,但上帝掌握寿命。 公元前 1900 年,汉谟拉比法典( Hammurabi )由巴比仑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含有很进步的法律观念和惩罚观念,表明古代巴比伦的医生是遵循一定法律行医 。法典中记述了一些祝寿的词语,埃及这位伟大的神君对命运的决定胜过其他人的决定,他是神中之圣,领导一切,使我长寿。 2 希腊 -- 罗马时期 希腊罗马学派的出现使得原始的医学开始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神性走向了科学。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了自身,长寿与衰老的原因不再被迷信地认为被超自然的神所控制,而是用体液学说来解释。这一时期,希腊罗马人才辈出,群星闪耀 , 造就了医学的鼎盛时期。 公元前 5 世纪,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 希波克拉底( Hippcrates, BC460-377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体由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组成,它们分别具有热、冷、干和湿特性 。他认为这四种体液的流动维系着人的生命,它们相互调和,平衡。如果平衡破坏,人就会生病。他还将人生分成四个阶段。童年是热和湿的,青年是热和干的,成年是冷和干的,老年是冷和湿的。他有很多经典医学名言,他曾说人间最好的医生乃是阳光、空气和运动。 被但丁称作智者中的大师的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BC384-322 )是希腊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他认为老年的死亡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他的宇宙学说认为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由这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注定要死亡的,而天体则由以太组成,是永恒的和不消亡的。受希波克拉底的影响,他认为老年是不正常的冷和干,他还把老年人不断减少的先天之热比作易吹灭的微弱火焰。他在《论青年与老年生命与死亡呼吸( On Youth and Old Age, On Life and Death and on Respiration )》一书中详细论述了衰老与死亡的理论,认为保持热量对于维持衰老时不断下降的生命活力是必要的。他提出的凡是动物生长发育期长的,其寿命也长观点,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 西塞罗( Cicero , BC100-43 )是罗马僧侣统治集团中最著名的议员。在他的《 De Senectute 》一书中,这位伟大的共和主义者用对白的形式宣传他的观点:稳定的老年时代根基于稳定的青年时代;老年人由于其令人不快的习性而不能与青年人合群,这正是他们的缺点所在。 西塞罗对老年人消极的方面所作的论述是极其精辟的。他的书籍被认为是代表文明的经典论著。 塞尔萨斯( Celsus, 约 BC100-100 之间),罗马医药百科学家。西方医学界把他与希波克拉底和后来的盖伦并称齐名。他的书目前只有医学部分仅存,名为《论医学》,共 8 册,大约写于公元 25 至 35 年,该书记述了古希腊至罗马的医学经验。他提倡多种养生方法,推重适量运动、旅游、乡居、节制性生活、注重气候,环境的变化、水浴、水土养生法和情志调养等来保持健康和长寿。 盖伦( Galen,129-199 )是古罗马时期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医学大师,仅次于希波克拉底,被誉为内科医学的王子,他造就了古希腊罗马的医学繁荣。他总结了希波克拉底以来的成就,创立了自成体系的医学理论。他认为人生来有一定的内湿,然后不断干掉,当内湿耗完时,人就会死亡。内湿干掉的过程,也就是衰老的过程 。他认为生物在胚胎时期已开始衰老。他认为在干的过程中,组织和器官开始形成,同时身体生长和发展,到成年后,平衡发生了转移,干的过程由有益变成了有害。于是内湿就干掉,因此身体就变得越来越冷。盖伦的衰老理论隐含了如果一个人能保持内湿,那么他就能长生不死。 3 犹太 阿拉伯时期 这一时期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思想,尤其是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医学思想。 阿拉伯时期著名的炼金术大师是贾比尔伊本哈扬( 721-815 ) , 他所开创的炼金术传统抛弃传统炼金术的神秘主义成分,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另一位炼金术大师是阿尔拉兹(约 850-925 年)他继承了贾比尔的炼金术传统,注重化学实验,少谈神秘之术。阿拉伯炼金术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是后来的化学的基础 。 阿维森钠( Aviceman , 980-1037 )是阿拉伯医学之父,他的衰老解说是以盖伦为基础。他认为干的过程开始于胚胎时期,到生长发展未端(大约 30 岁)都是有益的,到后期是有害的。他认为内湿是身体的油,就像灯油,可以产生火焰。如果内湿燃烧完,内热就会消失,因此衰老的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冷和干。内热的丢失是衰老的原因 。像盖伦一样,阿维森钠对用医药来阻止衰老的进程持悲观态度,但他指出长寿是一个合理的医学目标。 Moses ben Maimon 又称为 Maimonides ( 1135-1204 ),他的思想方法是亚里士多德式的。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和圣经评论家,他继承盖伦的衰老理论。他善于独立思考,并勇于指盖伦的显而易见的错误。他建议老年人生活节制,避免操之过急,要定时就医,讲究卫生 。 Arnaldus de Villa Nova ( 1235-1311 ),是一位头脑敏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外交家和医生。他的《保持青春,推迟衰老( The Conservation of Youth, the Retardation of Aging )》一书写于 1290 年。 Drummond 于 1544 年翻译这部书时写道:凡有幸通读这本书者必受益非浅。 他信奉了盖伦的医学思想,认为衰老是因为冷干体液增加所致,同时也可用内湿来延缓衰老。 4 中世纪 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大学和医学学校,这为医学的大众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人文主义逐渐取代教条主义而步入主流。 罗格培根( Roger Bacon , 1214-1294 )是近代实验科学的思想先驱,他主张靠实验来弄懂自然科学、医学、炼金术和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罗格培根对衰老的解说和阿维森钠是一样的 。两者的不同就是培根认为内湿的丢失是可以中止,甚至可以逆转。这两个的武器就是养生学和药理学。培根的养生法并没有偏离传统手段,例如控制饮食、体操运动、呼吸、排泄、性生活、休息和情绪等方面。为了补充内湿,培根把希望寄托在药理学上,像中国道家的葛洪一样,培根列出了许多具有神奇效果的抗衰老的药物,例如珍珠、珊瑚、迷迭香、芦荟、毒蛇肉、鲸鱼、黄金和成年雄鹿肝。现在的实验证明其中一些物质确实有延防衰老的效果。 13 世纪,英国学者劳伦斯( Lauyens )提出了油灯衰老学说,即将人类的生命比作油灯的火焰一般,人到暮年后,一旦油尽了也即老化与死亡。 Zerbi G ( 1455-1505 )于 1489 年在罗马出版了《 Getontocomia 》,在书中他总结了盖伦的观点,回顾并评述了阿拉伯人的贡献,并列出了老年人 300 种常见病,是第一本关于老年病理的书籍。他的观察非常精细,有 57 章专门讨论了推迟衰老的方法,其中包括临床处方。有关长寿的讨论、占星学的影响、老年人疗养所的位置、保持健康的饮食疗法等,并列出了一些经验方剂 。他写到: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寿限则不确定。他认为只有对老年人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迟衰老。 5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的解放,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复兴加快了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衰老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自此,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崭新时代。 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 1452-1519 )的自我画像的复制品已有 500 年历史,它是老年人的象征 。画中的达芬奇,灰白色的须发平滑流畅,目光犀利,透人肺腑。某些油画家常把老年人画得呆滞刻板,但这幅画则以他本人的画法勾出了老年人的一般特征,使人类衰老的外表被他的神来之笔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 Granach 创作的油画青春的源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高傲自大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老年人问题是它抨击的主要对象。画面展现出各种运输工具载着枯朽无用的老年人去寻求仙水治病,而后变得年青、快乐并穿着得体的衣服。返老还童的治疗见效如此神速,性机能亦马上得到了恢复。那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夸口返老还童的魔力将使衰老现象永远消失。 Cranach 以画家批判性的目光看待这些,画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画面,这对歪曲生物学法则的人是一个辛辣的讽刺。 M.Ficinus ( 1433-1499 )通过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沟通了阿拉伯时代与现代的联系。他写了论长寿的《 De Triplici Vita 》一书,其中列举的养生措施虽历经过数个世纪亦无何变动 。在书中他谨慎的补充道:人们应当每 7 年找占星学家商量一次,因为根据占星学的理论,人体的结构在此时期会有规律的发生变化。 1534 年, T. Elyot 先生出版了《 The Castel of Healthet 》一书,提倡谨慎进食。告诫人们:要牢记老年人应少食多餐,他们进食的情况就像点燃的油灯,当油灯将耗竭时添油不可过多,速度亦不能太快,只能适当才能维持油灯长燃不熄。 这部杰出的著作比衰老研究的倡导者 L.Cornaro 所写的有影响的论文和书信早 25 年。 Luigi Cornaro ( 1467-1565 年)的长寿理论是假定每个人生来就有一定量的内湿,然后随着人的各种活动慢慢的消失。他提出长寿养生法,认为每个人只要在生活习惯改善,就会长寿。长寿之路的主要绊脚石是疾病,因为它能加快内湿的消失。他长寿理念是有节制的生活。他认为有节制的生活是保持四种体液平衡,从而阻止任何疾病,从而高寿。他认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有节制的生活 。 德国最著名的文艺复兴改革者帕拉塞萨斯( Paracelsus , 1493-1541 ),是一位有非常个性,才华横溢的又颇具争议的人物。他认为生命是一个化学过程。他认为疾病是由于生基发生了机能错误,死亡则是由于失去全部的生基,他告诉人们可以像分析化学药品那样来分析人的疾病。他在药理学发展和把生理学作为化学过程来研究上作了很有价值的贡献。 著名的 Sanctorius ( 1561-1636 )是 Padua 的医学教授。他的著作出版于 1614 年,对整个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他是研究机体代谢活动的先驱。他推论机体精气的衰败和普遍的纤维性硬化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原因。这一思想与 20 世纪的细胞内容物的变化引起细胞病理和死亡的理论很相近。 法国 Montpellier 大学的名誉校长 Fancois Ranchin 在他的《医学手册 (Opuscula Medica) 》一书中详述了自己对于衰老问题做出的卓越观察。其中有一章他用拉丁文专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达 138 页之多。他描写了在破旧的温室中对衰老植物生长情况所做的观察。 这一时期在老年医学方面的最重要人物是 John Floyer ( 1649-1734 )先生。英国著名的内科医生 , 在牛津大学研究医学。 1686 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他编写的《老年保健学( Medicina Gerocomica )》是第一本关于衰老的英文著作。他信仰盖伦和培根,他很多养生法都来自培根,他劝诫人们凡事需要节制。他最得意的长寿秘方就是按照老年人的体质来进行适当的热水浴或冷水浴。有些人,如 Charcot 认为他的这本书是老年病学方面的第一部现代教科书。 6 17 世纪 17 世纪是一个天才辈出的世纪。布鲁诺等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思想的自由。人们遵循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解剖学家所赋予的前所未有的发展精神,医学知识的积累为人类对生命地认识逐步深入到更高的层次做了准备。同时,人类在认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的哲学思想上的进步,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 1561-1626 年)是英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把他称作近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长寿和衰老理论大部分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和盖伦,他对衰老的解释是活力论和体液论,他置换了内热和内湿,而用了精气,相当于中国的元气一样 。这种精气是身体必需的,它能逃逸到空气中去,很可能耗干液体和燃烧完身体的油。为了延缓身体动力的消失,培根给了很多建议。( 1 )精气必需保存,一些药物,例如鸦片和硝酸钠能阻止精气消失。( 2 )一些草药能滋养并加强一些重要器官,适当的养生法(饮食、锻炼)可以促进营养的消化和吸收。( 3 )引起衰老干燥的过程能被一些按摩和特殊水浴法阻止,周期性地吃草药和泻药可以吸收新的生命力和排泄旧的生命力。培根的长寿实践创新是就是置换重要器官(肾、肺等)来治疗疾病。在如今已是普遍的现实,譬如人工呼吸机、人工肾等等。 笛卡尔( Descartes , 1596-1650 年)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生理学家。他与培根一样都致力于知识的实用性,都相信科学能改善人类的环境。他强烈意识到人生是短暂的,艺术是持久的。因此他非常渴望长寿,他想活过 100 岁。他认为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他尝试过 Cornaro 的养生法,甚至更细腻,有点像道家的饮食法。他的伟大创新是将人的身体比作机器,所有的功能都可以用机器来解释。他满怀希望地认为有一种药能冶衰老。他的《论人类》是生理学的一个里程碑。他强力地推动了现代生理学实验的发展 。 Richard Lower 是英国内科医生和生理学家。他在 1650 年用狗做了第一个成功的动物换血实验。 Jean Denis 是法国的内科医生,他首创探索了人和动物的换血实验,想通过年轻的血液来让衰老的器官返老还童,但没能成功,而因此受到诉讼,被禁止做类似的实验研究 。人类输血的实践直到 19 世纪初才有进一步的发展。 7 18 世纪 法国启蒙运动再次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长寿被视为一个在将来很快实现的目标,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长寿乐观派。 以雨天用风筝采雷电闻名于世,而被誉为现代普罗米修士的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本杰明富兰克林( 1706-1790 年)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所有的疾病将会得到预防和冶疗,连衰老也不例外。他预期人的寿命将会超过史前的记录甚而达到 1000 岁 。富兰克林非常渴望自己活得足够长,以期望奇迹的发生。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看看 100 年后的美国。他从淹死的苍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复活,想到自己的生命再生。他愿意以任何可行的方法死去,然后浸在马德拉白葡萄酒中,度过很长一段时间,然后被来自祖国温暖的阳光唤醒。他设计的冰冻实验计划将人冰冻在寒冷的地带,然后解冻复苏,使人能活任意长的时期。 富兰克林的朋友兼医生 Fothergill 于 1792 年出版了《人生保健守则( Rules for Preserving Health at All Ages )》一书。他告诉人们性情要温和,应当与年青人作伴,注意消除老年人容易出现的沉重心思。 Benjamin Rusu 是另一位颇具天才、兴趣广泛的美国人,曾对老年病做过细致的观察。按照 Buffon 的传统观点,他承认人的寿限。在《医学探索与观察( Medical Inguiries and Observation )》一书中,根据对老年病的观察和治疗,他用一整章的篇幅专门论述了老年人机体和精神状态变化的特点。他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强调遗传、性情、精神活动等是影响长寿的因素。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观察到所有老年人的死亡都与疾病有关,几乎没有谁真正老死。他的著作反映出他的见解和临床观察的深度明显地局限于病因学方面。 葛德文( Godwin , 1756-1836 年)是 18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葛德文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的力量和真理的万能能永恒地促进知识的发展,这些知识能够用来改善人种,他推想人通过精神影响物质来延长寿命。他认为人的不断完善能克服死亡。他认为道德败坏、精神和情绪不佳都能引起衰老。他认为好的情绪能冶疗身体的不适,不快乐的情绪能导致器官的疾病。他提倡心理冶疗。这种心理冶疗不同于现在的心理冶疗是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潜意识为主。他还认为正确的思考和良好的生活起居能长寿,不死的秘诀是欢乐、清醒的头脑和仁慈。他相信只要有长寿的信念和乐天的脾性就能延年益寿 。 孔多塞( Condorcet, 1743-1794 )是现代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相信发展,认为历史是进步的,此时的世界才刚刚昌盛,并有伟大的前景。他是长寿的乐观派。他长寿的三个理论基础是:( 1 )改善环境( 2 )获得性遗传( 3 )医药科学的迅猛发展。像 19 世纪的保健学家一样,他认为疾病主要原因是不纯的空气、工作过量、不明智的饮食和暴力情绪 。他认为随着理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调整,人的寿命将会延长。知识和道德能够代代相传,因此能完善人种。他把长寿的希望寄托在医药的发展上。他认为内科医学能使身体处在永久的健康状态,这就像制造钟表的技师通过他的技能使钟表处在完美状态。孔多塞的这种乐观长寿很快影响了他的那个时代。拿破仑也在 1817 年宣称科学的发展将会无限地延长人的寿命。 8 19 世纪 19 世纪,人们逐渐认识到衰老与疾病的关系,并深入研究衰老的真正的原因,为 20 世纪全面研究衰老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破解衰老之谜的大船高高地扬起了远航的风帆。 1804 年,爱丁堡的 John Sinclair ( 1754-1835 )先生出版了他的 4 卷大部头杰作,其中扼要地论述了在他以前探索衰老问题的著作的主要思想,并包括了 1800 年出版物的文献目录。他对于经典著作的翻译、统计学的评述、同英国知名人士的通信,以及对衰老研究的整个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是超群的 。 1817 年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和解剖学家 Anthony Carlisle ( 1768-1840 )先生出版了他的《论老年疾病 (Essay on the Disordes of Old Age) 》一书,作为献给伦敦皇家外科医学院的礼物。他建议年青人应采用良好的养生法以延年益寿,他描述了导致衰老的一些常见病,认为 60 岁是衰老的起始点。他对于老年外科问题所做的评论被编入第一套专科论文集中。他指出:高龄者不宜做危险性很大的手术,因为他们老年人体质的平衡能力和活力已下降 。 英国学者伽尔顿( Galton,1822-1911 )经过观察指出不同年龄的老人具有不同体格状况。温德特( Wundt,1822-1920 )研究了高龄动物许多方面的特点并与幼龄动物作了对比。 1839 年,德国 Carl Canstatt (1807-1850) 出版了论老年病学的著作。此书被赞誉为这一领域前所未有的杰出论著。与衰老理论有关的事实,只要符合逻辑他就完成赞同。他认为个体细胞的死亡意味着不可替代的普遍的分子死亡。四年后, Jean Martin Charcot ( 1825-1893 )在巴黎 La Salpetriere 开始讲授老年疾病。他是一位远见卓识的老年病医师,发现某些老年性疾病潜伏期很长,最后才发展成为病理改变 。 1867 年,他出版了享有盛名的《论老年人疾病的临床教程》。他在书中写道:今天我能开设的一般特征,并提醒大家注意最常见的老年疾病。 1869 年,法国内分泌学创始人布朗塞卡( C.E. Brown Sequard,1817-1894 )指出,用男性生殖腺(睾丸)浸出液注入人体内可抗衰老,并最先在自己身上进行了实验,宣称该方法确实使自己感到返老还童,精力充沛。这方法曾轰动一时, 广为流传。 1899 年,俄国学者鲍特金( 1832-1889 )对 2240 名老人作健康检查分析后宣布,疾病不是引起衰老的真正原因,他认为人由于衰老才易患老年病,这一论断,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衰老与疾病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研究方向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更加注重老化原因和机制的研究。 总之:从远古到 20 世纪初,西方文明对长寿的实践和衰老之谜的解说主要走过了两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和形而上阶段,在这漫长而曲折的探索中,有许多闪光的思想和理念,值得当今衰老研究和抗衰老生物医学研究合理地继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FREEMAN J T. Aging ― Its History and Literature . New York :Human Sciences Press,1979.32-33. 2. GRUMAN G J . A History of Ideas about the Prolongation of Life . Philadelphia :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66. 3. WILLIAM O. tr. The Works of Aristotle . Oxford :Calrendon Press,1912.644. 4. BROCK A J,tr.Greek Medicine:Being Extracts Illustrative of Medical Writers from Hippocrates to Galen . London :Library of Greek Thought,1929. 5. GRUMAN G J. ed. Roots of Modern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 New York : Arno Press,1979. 6. FREEMAN J T, Webber I L. Perspectives in Aging . Gerontologist 1965,5(2):1-53. 7. BROWNE R.tr. Cure of Old Age and Preservation of Youth . London.1683. 8. GRUMAN G J.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on the history of gerontology.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 1957,31:78-83. 9. MACCURDY E.tr. The Notebooks of Lenoardo da Vinci . 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1958. 10. BULTER W F. The Art of Living Long . Milwankee,1903.37-114. 11. BACON F. The Works of Francis Bacon(1870). Reprint,Collected and Edited by Spedding J S, Ellis R L, Health D D. . New York :Garrett,1968. 12. DESCARTES R. Treatise of Man . Hall T S. tr. Cambridge : 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13. COHEN B I. Benjiamin Franklin s Experiments: A New Edition of Franklin s Experiments and Observations on Electricity . Cambridge :Mass, 1941. 14. PRIESTlEY F E L.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and its Influence on Morals and Happiness . 3rd ed. Toronto ,1946. BARRACLOUGH J,tr. Skecth for a Historical Picture of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Mind . New York :Library of Ideas,1955.
个人分类: 生命科学|11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心中的神话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sheep021 2010-3-4 11:51
《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英】约翰霍布森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年11月出版 这部《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实际上是处于欧洲中心论知识环境中的作者约翰霍布森对这一荒谬体系的一次集中反驳。这是全然以历史数据勾勒东西文明交流史的历史社会学和比较社会学著作,具有一定朴学层面上的意义。它立志于一项极大的工程,即重述世界史。这也就意味着一系列的翻案文章,该书也就是以一系列小翻案来完成东风西渐史大翻案的过程。从而,让我们再次看到世界的双生一体,替代文化批评中显然的一字褒贬春秋大义,是更加客观理性意义上的对东西方文化隔阂的一次梳理和澄清。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东方,以及真正的历史上的欧洲。所以,它是一部极具意义的著作。寻找失落的身份和被遗忘的东方,以及追问东方化的西方如何完成所谓胜出,达成东方西方世界的分化等等,都是具有广泛意义的历史话题。 基于更宏观的视野,作者以19世纪为界,将历史分为两段,即东方为先发地区的时代,与西方为后发地区的时代。而书中所力图矫正的、长期隐没在暗处的历史,就是前者,即19世纪近代之前整个的历史。公元500年到1800年之间,世界就是以东方为中心的世界,长达千年的东方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的存在,足以说明,整个世界的跨文明进程就是一部东方全球化的历史。另一方面,作者也揭示出同时期欧洲的落后蛮荒的面貌。同时,专门对1492年到1850年之间所有欧洲中心论所幻设塑造的各种发现东方发现世界及独立创造近现代文明的神话,进行逐一论证,从而各个击破。同样,偏离欧洲视角来讨论近代西方崛起,看到的将是一场有悖于今天种种常识的东风西渐的遗忘之旅。 欧洲中心论者所阐扬的欧洲15世纪大发现时代,不过是夜郎自大式的文明标榜。亚非之间的航海交流很早就开始,并不需待欧洲人发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6世纪对东方经济的主宰也是吹嘘,它们不过是慢慢混入了原有亚洲贸易体系当中而已。直到19世纪初期,东方并没有因为欧洲对它同时期的专制堕落想象而沦落,而是仍然一直保持着对西方的绝对优势,中国明清时代的海军实力甚至远远大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作者着力说明的是,欧洲的崛起不是奇迹,而是东方文明的滋养积渐而成,但也不能否认近代欧洲自身的能动性,近代文明的承载者。欧洲启蒙运动的裂变性,在于一方面吸收了来自东方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被精心构建成为一个否定东方的全新知识体系。正如中国所谓正朔承传的观念一样,欧洲历史及其文明史也被勾勒成一部《传灯录》希腊、罗马、基督教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民主和工业革命,仿佛这就是欧洲精神、欧洲文明的衣钵正道,然而,所有后设的传承有序的谱系本身都透着可疑。 言必称希腊的西方文明发展史,创造一个永恒的西方,虚构了历史上东西方的界限。然而,希腊本身就是出于近代欧洲中心论的构想,它的文化既非西方,政体亦非民主。启蒙运动,则更多直接和间接吸收借鉴了中国的思想资源,是真正据为己有的拿来主义。亚当斯密所阐发的英国经济自发放任的原则,实际渊源则来自于中国道家治国无为的思想。工业革命和农业革命所依赖的大多数重要科技,全部都是经由全球化商路悄悄传到欧洲,甚至包括蒸汽机原理,都更早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著作中。 并不存在一个孤立的西方,欧洲的发展是被东方推动的,西方文明是后来者,它的真正起源在东方。然而,今天,西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代表,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径直成为西化程度的代名词。西方最终取得了胜利,甚至悄悄掩盖了东方的历史。许多东方包括非洲曾经为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和种族,被后起的西方指认为无历史的人。欧洲身份的塑造和变化,使欧洲的自我膨胀和帝国主义成为可能。作者尤其比较了中国的国际朝贡体系,后者貌似落后的等级制,维护的却是文明的中央王国;前者的人类主义道德理念,践行的却是以武力和掠夺拯救堕落东方,普及自己的文明标准。东方主义和欧洲中心论,都是在想象和虚构中贬东扬西。东方在有色眼镜中被歪曲为专制、放纵、野蛮的低等文明,成为永远不开化、未成人的彼得潘世界。这种分裂东西的文明优劣论本身分明是一种智力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也为帝国主义炮制出了征服东方的口实。 欧洲的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是以隐性种族主义达成其障眼法的。尽管种族主义的命名远远晚于帝国主义时代,但是实质上这种形成于18世纪的不以遗传而以文化政治环境来区分文明优劣,实质上也确实构成了种族主义式的歧视,从而导致欧洲人真诚相信帝国主义是用来帮助东方、拯救东方,从而忽略了其侵略的本质。19世纪诗歌《白人的负担》便透露出欧洲人甚至把对堕落东方的救赎当作是一种义务、道义上的责任。19世纪中叶科学种族主义的诞生,以及新教教义复兴,也是英国走向帝国主义的温床。历史走向近代,观念产生一切。道德的旗帜高扬,一叶障目,看不见的是哲学和想象对思想空间的霸权背后的道德悖论。最终,西方帝国主义对东方殖民地国家造成的消极的经济影响,甚至破坏性的文化影响,永远无法估量,而且,今天仍在继续。 还有一点是值得质疑的,即如果没有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东方最终能否凭借自身实现近代的工业化。毕竟西方的经济遏制战略抑制了东方的经济增长潜力。这个问题,在日本崛起的讨论中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解决。日本的明治崛起,不是常识意义上的美国佩里准将打开了它的国门,而是它自身德川幕府时代的积渐而成。当然,之后日本的脱亚入欧战略已经无奈地说明了当时历史情境下欧洲的优胜者地位。成王败寇,过河拆桥,历史的霸权逻辑从来都不失信。 从此,人们必将遗忘,19世纪之前曾是东方世界缔造了全球经济和世界一体的文明。本尼迪克特说过,历史岂能被写成仅仅属于某一族群的人的历史。欧洲的狭隘主义所创造的一系列自我中心的神话迷思,终将被摒弃。被边缘化了的东方及其长达千年的世界文明的主体地位,终将被重新认知。也正如《欧洲霸权之前》的作者卢格霍德评论该书后说的:世界历史需要重写,而我们正处在这项工作的初级阶段。为历史的正名,两百年、三百年的时间,都远远不够。(韩猛) 2010年03月01日 09:56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 http://book.ce.cn/spsy/201003/01/t20100301_21031315.shtml 目录 图表 前言和致谢 地图 奥博戴尔世界投影图 第1章 反驳纯粹西方的欧洲中心论神话:发现东方化的西方 第一部分 作为先发地区的东方:东方通过东方全球化发现并主导世界,公元5001800年 第2章 伊斯兰和非洲开创者:在亚非大发现年代构建世界和全球经济的桥梁,公元5001500年 第3章 中国开创者:第一次工业奇迹和中国孤立主义的神话,约公元l0001800年 第4章 东方保持优势:东方专制主义与印度、东南亚和日本孤立主义的双重神话,公元l4001800年 第二部分 落后的西方:东方全球化和基督教国家的建立,公元5001498年 第5章 基督教国家的建立和欧洲封建制度的东方起源,约公元5001000年 第6章 意大利开创者的神话,公元10001492年 第7章 瓦斯科达伽马时代的神话,公元1498约1800年 第三部分 作为后发地区的西方与后发优势:东方全球化与西欧作为先进西方的重塑,公元14921850年 第8章 1492年神话和发现美洲的不可能性:亚非对西方后来居上的贡献,公元l492一约l700年 第9章 英国工业化的中国起源:英国是擅长模仿的后发国家,公元17001846年 第10章 塑造欧洲种族主义身份和创造世界,公元17001850年:作为一种道德天职的帝国文明使命 第11章 英国工业化的黑暗面和放任主义的神话:战争、种族帝国主义与工业化的亚非起源 第四部 分结语:东方化的西方与西方的欧洲中心神话 第12章 理性的西方自由民主国家和东西方大分裂的双重神话,公元15001900年 第13章 东方化西方的兴起:身份/动力、全球结构与偶然性 评论: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东一西螺旋上升。 东方西方东方 中国的好日子真的不远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西方政要:谁动了我的心脏?
sheep021 2010-2-25 10:39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1. 叶利钦 2007 年 4 月 24 日 ... 1991 年对 叶利钦 是胜利的一年。然而, 1992 年和 1993 年的政治困境深深影响了 叶利钦 的身体健康,他得了 心脏病 、肝病、肺病甚至胃病。 叶利钦也亲口承认: 我在担任总统期间经历了五次心脏病 发作,还有一次心脏手术。 2007 年, 俄罗斯前总统 叶利钦 突发 心脏病 去世 。 2.沙龙 2006年 1月4日晚10时30分左右,以色列总理沙龙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耶路撒冷哈达萨医院抢救。经过两次手术后,脑部出血已被止住。但由此告别政坛,可能成为植物人 据美联社报道,沙龙之前服用的血液稀释药物给手术带来了很多麻烦。去年12月18日沙龙轻度中风后,医生给他开了一些血液稀释药物,防止沙龙再次发生血栓。有医生猜测,这一药物可能诱发了沙龙这次中风。 3、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 侄子首次披露内幕:阿翁可能死于谋杀 他质问: 究竟 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病情 怎么 恶化得这么快呢? 阿拉法特的身体究竟怎么了? 流感?心脏病?胃部发炎? 毒光辐射?大米中毒?心理打击?   一时间,关于阿拉法特身体状况的传闻四起。自以色列内阁原则同意驱逐阿拉法特后,就有报道称以色列可能选择一种高科技手段暗杀阿拉法特。这种方法是派遣特工将一束毒光射向阿拉法特大脑,引起他心脏功能逐渐衰竭,最终造成自然死亡假象。 4. 格鲁吉亚反对派领导人巴德里 2008年2月12日23时 , 格鲁吉亚反对派领导人巴德里-帕塔尔卡齐什维利巴德里 因心脏病 已在伦敦去世。他曾声称,格鲁吉亚国内有人想除掉他,杀手已经抵达伦敦。他为此雇佣了约120名保镖保护自身安全。 【2008年8月 奥运会开幕时,格鲁吉亚出现了一件大事】 5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 63岁的克林顿已做了3次心脏手术新华/路透 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2月11日突感胸部疼痛、呼吸不畅,随后住进纽约长老会医院接受心脏支架手术,以疏通堵塞的心脏动脉。手术过程顺利,已于当地时间12日出院。   现年63岁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6年间因心脏病接受了3次心脏手术。58岁时就因几条主要冠状动脉阻塞程度超过90%,只好进行搭桥术给冠状动脉架设了4条供血管道;接下来的6年,又因心脏缺血明显,不得不两次(包括这次)给他闭塞的冠状动脉置入4个血管支架,每次两个,支撑着心肌的血液供应。 人们怎能不问,克林顿的心脏怎么了? 6、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 2010年2月23日,医学检测结果显示切尼曾突发轻度心脏病,但切尼感觉身体已好转,有望一两天内出院。   切尼现年69岁,1978年至2000年曾先后4次因心脏病突发接受抢救。2001年,医生为切尼植入心脏起搏器。2008年,切尼因心律不齐症状复发接受电子脉冲治疗。 整理这个博文缘由: 美国前总统、前副总统接连心脏病发作。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立春与春节
netpig 2010-2-4 23:30
今天似乎是立春。 本来是个节日的立春,把春节这个名字给了被西历新年的掠夺的走的元旦,成了几乎被人记不起的日子。命运就因为一群海归的与国际接轨而改变。海龟真的是力量巨大。 然而鸡肋般的新元旦似乎除了放几天假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什么节日的感觉。在传统被打败的一百年后,传统的立春很少有人记起,新来的元旦只是个财务截至日。 希望新系统来的东西,要不就彻底颠覆旧的,要不就彻底被击退。让我这个穿着西方人不合身的衣服的东方心有个可以安放的地方。 希望有一天中国的文艺复兴能够照澈普天困惑于自己的人们。科学家们,你们这些离西方最近的人,请把握好自己,帮帮我们这些迷惑的普通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14 次阅读|0 个评论
“19世纪的纯科学有点像13世纪的经院哲学”——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六)
lvnaiji 2010-1-18 21:44
吕乃基 近代科学经数百年发展到 19 世纪,已经取得了完全独立的地位。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全部科学的动机来自 4 个字:恐惧和好奇。恐惧在于担心自然界的动荡变迁会影响人的生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界的所知越来越多,支配能力愈来愈强,恐惧之心消退,好奇遂上升为主要的动机。为科学而科学即是其写照。卡文迪许在 19 世纪末发现多个惰性元素,仅在日记本上记下他的发现,连论文都不发表!这肯定让生活在一百多年后忙于成果鉴定和发表论文的中国科学家们感到不可思议。在科研体制上,也是以个人研究为主,自己出钱,做仪器,雇一、二个人就干起来了。这就是所谓小科学。 社会文化思潮对科学的影响日渐消退,而科学的光环却愈益扩大。到 19 世纪,特别在下半叶,科学逐步成为主旋律,对文化的各个层面施加越来越大的影响。在 19 世纪,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实证主义,进化论, 文学艺术领域以及对科学技术自身地位的影响。此处主要谈最后一点。 20 世纪科学技术对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方面或许不是文学艺术、实证主义,甚至也不是进化论,而是科学技术自身。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反过来影响了它自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影响了科学家在社会中的地位。文艺复兴运动后,科学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行登上舞台。文化曾竭力围剿它,消融它,在不得不退让时,也总是以不信任的目光注视这个陌生的闯入者,科学摧毁了宗教信仰,动摇了传统道德基础,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但科学,特别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又给世界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当然也有种种不快,只是相比之下,社会是由于科学技术而获得前进。在科学技术大获全胜之际,文化终于接受了科学,进而把科学奉为文化的主流或旗手。 近代科学从一片杂草丛生的泥潭中破土而出,在尔后的发展中,科学竭力剔除一切文化泥土,去除一切感情色彩和主观因素。科学成功了,甚至能冷静地客观地承认人是猿的后代。到 19 世纪末,不是科学带有其文化背景的色彩,而是相反,在种种文化的层面中,无不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威力,打下科学技术的烙印。科学技术真的在它的文化背景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科学技术升任主角,科技人员也踌躇满志、显赫一时。科学家在 19 世纪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肩负越来越大的社会责任。 19 世纪不仅是科学知识、技术发明的鼎盛期,也是科学在文化中地位的鼎盛期,科学家在社会中地位的鼎盛期。巴尔赞则把一个沉浸在研究中的科学家奉为资产阶级美德的楷模 。 事实上,纯科学在当时所占的位置 有点像经院哲学在 13 世纪的情况 如果说,这一时期还有人对科学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出异议,对技术带给社会的不利方面提出质疑,那么对于科学家担任如此重要的角色,对于他们的社会责任却很少涉及,科学家本人则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科学和科学家本人的上述情况,到 20 世纪开始发生变化。
个人分类: 科技史|5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哲学的潮汐——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五)
lvnaiji 2010-1-13 22:51
吕乃基 随着浪漫主义横扫欧美大陆, 自然哲学乘浪漫主义之风汹涌而来,并对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产生重大影响 。 自然哲学在古希腊形成后经过 两 千多年历程,或沉浮、或变种,但从未完全绝迹。文艺复兴后近代科学兴起,自然哲学对科学家的影响处处可见,在哲学家(尤其是德国等大陆的哲学家)那里更有牢固的阵地,如法国的笛卡尔,德国的莱布尼兹等。就是在机械论盛行之时,在法国启蒙运动中,自然哲学也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即使以写作《人是机器》而闻名的拉美特利也认为,物质是能够自行运动的,不单是有组织的物质,例如一个心脏即是如此的,甚至当这种组织受到破坏时,也是如此。狄德罗则承袭莱布尼兹关于单 子本身具有活力的思想,认为物体不管是整体还是部分,都是充满着活动和力的。他又预言,在自然界中,当实验物理学更加进步时,我们也将遇到一切现象,不论是关于重力的、弹性的、引力的、磁的、或电的,都只是同一作用的不同面貌。霍尔巴赫用以说明势能的激动源出于 F 培根的痛苦和伯麦的物质的痛苦 Qual 。 近代自然哲学的潮汐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德国达到了顶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德国自然哲学的来源 。首先,自文艺复兴以来,德国处于相对落后、弱小的状态。 18 世纪末德国掀起狂飙突进运动,民族精神觉醒,以及要求人的解放和浮士德式的无限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发生在 14 、 15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于 18 世纪下半叶在德国的重演,于是首先复兴的也是古代的自然哲学。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德国的自然哲学是发展缓慢的德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参阅: 在世界史和中国现 代史的背景中理解五四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德国的自然哲学又可认为是当时蓬勃发展的浪漫主义的产物。浪漫主义虽源于卢梭,但先兴起于德国,因为德国没有法国古典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重负,以歌德为代表的狂飙突进运动即是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德国自然哲学是对浪漫主义的哲学总结。此外,德国素有思辨传统,以至在世界各国中,只有在德国,药剂师开药方时才不能不意识到他的活动同宇宙结构也是有关系的。这种传统使德国人喜好构思包罗万象的体系。顺便指出,在通往能量守恒定律的两条道路上,生活于自然哲学国土的德国人站在先有观念引导,从少数事实跳跃到普遍高度的道路上,而英国人焦耳则从经验逐级上升。参阅: 近现代英法德三国科研传统 。 德国自然哲学与以往的自然哲学又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受到法国理性主义影响。德国的自然哲学以一种严密的逻辑形式展开其体系,到黑格尔处实际上已看不到任何情感的流露。在某种意认上可视为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结合。一切艺术都应成为科学,一切科学都应成为艺术,或许是这种结合的写照。其二,以往自然哲学的庞大体系中仅点缀着几件事实,而德国自然哲学则有当时已大大发展的自然科学为后盾。黑格尔认识到哲学和经验必须一致,而哲学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以经验物理学为前提和条件的。由莱布尼兹、谢林、到黑格尔,可以看出由古典式自然哲学向成熟的自然哲学转化的过程。黑格尔代表德国自然哲学的顶峰,他明确指出,就像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空间和时间从属于运动等等。此外,他还批评热质说,指出电与磁的相互转化,认为光是连续性的间断。自然哲学对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发现电磁效应、 提出细胞学说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纵览哲学史与科学史,哲学影响科学的事例并不罕见。古代自然哲学实际上是人类的黎明时期科学与哲学合二为一的形态。中世纪后,哲学对科学的影响主要在认识论方面,虽然哲学也论及本体论问题,但与认识论方面的影响相比仅是次要方面,而与这一时期自然哲学相比较而言更显得微不足道。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 德国自然哲学在本体论上对同期科学发展的影响之大,几乎是整个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绝无仅有 。其原因大致在两方面。其一是在浪漫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对盛行的机械论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到厌烦。自然哲学则显得别致,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尤其是德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成了产生以及接受自然哲学的温床。其二,自然哲学确实具有当时自然科学的一定基础。经过两个世纪的积累,自然科学已经拥有充分的资料,正有待综合编织自然现象之网及回溯自然史( 19 世纪科学史:织网与回溯 )。自然哲学恰逢其时,成为科学家进行编织和回溯的指导思想。而在编织与回溯的过程中又发现和揭示了新的现象、过程和原理,反过来又增强了自然哲学在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 潮涨必有潮落时。 19 世纪前 30 年盛极一时的自然哲学随后从顶峰上跌落下来。首先,是由于这种特定的自然哲学本身逐步走向反面,走向僵化。浪漫主义式的精神冲动代之以绝对精神按逻辑展开的冰冷的理智和铁的必然性。自然界只是作为历史上绝对精神发展的遗骸保存下来。因此,太阳底下不会有新东西,自然界本身永不进化,只不过在空间无聊地展示自己的多样性而已。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的哲学成为普鲁士的官方哲学。其次,与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一样,德国的自然哲学依然是对自然科学过早过大的综合,为了构造体系而不得不进行猜测,或作缺乏根据的断言,例如谢林认为磁是最基本的自然过程。黑格尔相信,潮汐是月亮想飞向地球以解除干渴,电则是物体的愤怒等。自然科学革命以来培育了尊重事实传统的科学家对自然哲学不顾事实构造体系极为不满。如歌德因其关于色彩的理论而与科学家发生争论,仅得到黑格尔派的调解和援助。从另一个角度说, 19 世纪的自然科学尚不足以培育出辩证自然观,当时虽有辩证自然观的闪光,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机械自然观。德国自然哲学在这样的气氛中夭折了。此外,自然哲学之所以退出舞台还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更迭。 19 世纪享有盛誉的物理学家亥姆霍茨在 1862 年写道: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指黑格尔)所根据的同一性假说是正确的。本来自然界的事实才是检验的标准。我们敢说,黑格尔的哲学正是在这一点上完全崩溃的。他的自然体系,至少在自然哲学家(指科学家)的眼里,乃是绝对的狂妄,和他同时代的有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拥护他的主张。 对自然哲学的反动是如此强烈, 钟摆又摆回另一侧,造成科学与哲学的分离。 亥姆霍茨继续写道:哲学家指责科学家眼光狭窄,科学家反唇相讥,说哲学家发疯了。其结果,科学家开始在某种程度上要在自己的工作中扫除一切哲学影响,其中有些科学家,包 括最敏锐的科学家,甚至对整个哲学都加以非难,不但说哲学无用,而且说哲学是有害的梦幻。由此即导致对 20 世纪科学革命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
个人分类: 科技史|7085 次阅读|3 个评论
浪漫主义的搏动、冲动与反动——19世纪西方的科学与文化(之四)
lvnaiji 2010-1-9 08:22
吕乃基 在 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的浪漫主义是一场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的运动。广义的浪漫主义是指这样的一种立场或思想状态,即它本身同个性、主观、非理性、想象和感情共为一体,并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 浪漫主义的起因可归于对古典主义的反动、对机械力学和工业主义的反动,此外还与法国大革命的激情和波旁王朝的复辟有关。由于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复杂,因而在各个领域的影响也复杂多样。 浪漫主义对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漫主义以其对自然的感情、向往,对生命和运动的追求,反对科学对自然、 对生命以及对人作机械的解释 ,认为自然充溢着生命的搏动。卢梭是浪漫主义之父,他的口号回归自然甚至扩展到凡尔赛宫中。王后在宫廷的一角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农村,王后自己装扮成挤奶姑娘作为消遣。如果说启蒙运动试图以自然(自然状态)说明人的精神活动、行为和社会,浪漫主义则反之,以人的精神来说明自然。前者是将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客观地看自然、看社会、看自己,后者则将主客体融合,主观地看待一切。华兹华斯( 1770 ~ 1850 )以对自然的崇拜而著称。他不仅崇拜宇宙表面的美,而且把自然视为宇宙精神的具体体现。另一位浪漫派诗人柯勒律治( 1772 ~ 1834 )对自然的崇拜到了神秘的程度。在音乐中,我们听到了月光、田园,感受到芬格尔山洞中海水的搏动,领略到其中的神秘气氛。将浪漫主义引入美国的爱默生( 1803 ~ 1882 )写道,小鸟想要变成人,沿着一级级形态的旋梯,上升,上升,上升。 其次,浪漫主义是对工业化的反动。在启蒙运动中已经看到卢梭的立场。托尔斯泰号召摒弃物质财富,摆脱工业化的人才有的那种妒忌和纷争,去过接近泥土的生活。《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在流放中恢复了人性。《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是托尔斯泰心中的典范。莫里斯( 1834 ~ 1896 )希望英国是绿草如茵,雅致的花园,以及小小的、白色的、清洁的城市,歌颂小企业和手工业。德莱塞的三部曲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在工业化中的罪恶。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辛辣地讽刺了人是机器的局面。反工业化还与法国 的复辟有关,要求恢复昔日的一切。教皇统治下的政府拆掉罗马大街上的街灯,认为这是危险的新鲜事物。爱默生对工业革命的概括是,事物坐在马鞍上,驾驭着人类 。这里的事物指工业革命所提供的一切,包括机械论。在对工业主义的反动中须 区分三种情况:对人成为机器的反动,批判资本主义罪恶,以及留恋农业社会和封建制度。 第三,浪漫主义富于非理性主义的冲动,反对科学的理性精神。对浪漫主义来说,现实的主题太平淡太乏味了;他们只能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那种多少有点靠不住的科学,如果带来什么惊人的事情倒也可以利用 。我们已经在前面看到,浪漫主义出于这样的信念对渐成说、自然发生说的支持,对那种又斥又吸的电磁力的钟爱,以及对统一的力的追求。在方法上,浪漫主义主张直觉、顿悟、神秘的体验,厌恶事实和推理。卢梭抗议冷冰冰的思想教条,认为崇拜理性,等于依靠一根折断了的芦苇。思想的人是卑贱的野兽 。荷尔德林( 1770 ~ 1843 )关于浪漫主义的名言是,人在做梦时是神仙,人在醒来时,他是一个穷光蛋。 与崇尚直觉相关的是,浪漫主义者主张综合、反对分析。歌德认为分析只能研究一些个别部分、不可能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主张进化的圣提雷尔所提倡的综合法更为合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歌德反对牛顿将白光分解成单色光 ; 相反,他用天然白光和黑暗解释五彩缤纷的颜色。顺便提及,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出版后曾一度引起自杀潮。 巴尔赞把浪漫与理性的对立归结为灵与智的对立,并且戏谑道,如果用中文里的心来代替彼此对立的灵与智,就可免去很多不必要的纷争。然而,正是浪漫主义的冲动,时时提醒我们心中两部分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例如,卢梭的《爱弥尔》通过理智地阐明宗教信念震撼了 19 世纪很多人的心灵 ;而歌德的《浮士德》则以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广博的知识。灵与智的对立与均衡是人和社会前进的动力。我们倒要说,如果用灵与智来代替因模糊不清而可以到处套用的心,或许中国会更加透明,其发展道路也会更加简明。
个人分类: 科技史|62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由吉宗祥封博想到的(悲观的西方文化)
热度 1 sheep021 2010-1-6 16:20
大半年以来,吉宗祥在与我交流时总爱引用海德格尔的观点,我说,海德格尔其实晚年倾向于道家思想,他有点不信。而且他总是只看到失去的,没有看到得到的,总是看到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幸福,因此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 我很痛苦 为什么要我来这个世界受苦 为什么我吃的苦最多 为什么我没有幸福 为什么别人的最基本的 我都没有 我什么都没有 今天,他终于在愤怒与悲伤中发布了: 封博公告一切都结束了! 我动员一群人也未能将其劝住,未能使其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我深深自责自己的无能为力。或许他根本就没听进去。在复回其博文时突然想到,这似乎与他大量接触的西方文化有关: 这家伙上了海德格尔的当了。西方属金,在志为悲。西方作品(文学和哲学)读多了,容易受到感染善悲 ,进而滑入悲观主义的深渊也是在所难免。 试着分析如下: 一、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观主义哲学 。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归结起来就是:对死的领会把人从人生中拔出来,投入虚无之中;把人从社会中拔出来,返回孤独的自我。孤独的自我在绝对的虚无中寻找着自己,这就是他对死亡问题的抽象思辨的形象图解。我们终于发现他试图从死亡中发掘的积极意义是虚假的,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观主义哲学 。 叔本华直截了当地渲染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主张立足于虚无而否定、 解脱 这痛苦的无意义的人生;尼采主张用艺术肯定人生,立足于人生而对抗人生的痛苦和虚无。与他们相比,海德格尔的悲观主义有所不同。他和叔本华一样主张立足于虚无,但不是要否定人生反而是要肯定人生。他和尼采一样主张肯定人生,但不是立足于人生反而是立足于虚无。叔本华想说明:人生既然在本质上是虚无,就应该自觉地皈依这虚无,摒弃人生一切虚幻的痛苦和欢乐。尼采想说明:人生尽管在本质上是虚无,却仍然可借艺术的美化作用而获得其价值。海德格尔想说明:人生唯其在本质上是虚无,个人才理当无牵无挂,有设计自己的存在方式的自由,可以从非真正的存在向真正的存在 超越 。对于叔本华来说,虚无彻头彻尾是消极的,并且决定了人生是消极的。对于尼采来说,虚无同样是消极的,但是不能因此抹煞人生有某种积极意义。唯独在海德格尔那里,虚无似乎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性质。他不去议论虚无本身的可悲,仅限于挖掘它启示个人返回自身的作用。然而,我们已经指出,这并不能掩盖海德格尔哲学的悲观主义实质。 二、不仅仅是海德格尔,悲观主义文明论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 . 《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 ,是一部介绍西方历史上的文明衰落论的学术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而清晰地阐述了西方文化悲观主义形成与扩散地历史过程,再现了文明衰落论是如何在 19 世纪生成,又是如何在 20 世纪令人惊奇地演变成西方现代意识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的演变轨迹。 西方悲观主义文明论探究 ,一文指出,西方悲观主义文明论最早萌芽于古希腊神话 , 赫西俄德 黄金时代 理论可以视为其历史源头 . 在近代 , 乐观主义文明论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 悲观主义文明论只是作为支流而存在 ; 但卢梭的浪漫主义文明论促进了它的逆势发展 .20 世纪 , 斯宾格勒以 文化形态学 为核心的文明论 , 促使悲观主义文明论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 . 。 三、原因简析 西方属金,在志为悲。西方文化中有悲观主义倾向很正常,作为一个中国国人,在没有构建自己的知识文化背景、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之前,大量阅读西方作品,接触西方文化,则容易受到感染善悲,进而滑入悲观主义的深渊也是在所难免。 相传西方的最高神是西王母,实际上是女巫的名称,西王母后来演变成刑神,因此西方白虎也增加了凶神恶煞的意味. 我们顺着西方庚辛商声属金秋季白色刑神白虎之象战争乐极就会生悲忧伤这一个线路理下来,就比较清楚了。 所以,打铁还要自身硬,年轻人应首先用自己的传统文化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一点出发,我不赞成小孩子过早学习英语。 四、一点建议 说到底,这个是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多读读东传统文化如道家、儒家或佛家的经典作品,或许可以回心转意,逐步摆脱入悲观主义思潮的侵蚀。 如果中毒较深,还需用借助中药治疗,强力回转。治法似乎也不复杂,因为《黄帝内经》明训: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010-1-7补充: 《一个世纪的战争 - 英美石油政治和世界新秩序》 的书评 英语国家尤其是他们的精英阶层看世界的方式是冰冷的,偏动物性的。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个说法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就给了详细的解说。 关于2012年的那点事儿 关于世界的未来,西方的预测结果往往偏向于地球毁灭,而中国的预测结果偏向于天下 大同 在破译中重建秩序--试解 西方文学 阅读中的伦理难题Decoding to ... 作者:李迎丰 - 2000 - 相关文章 - 所有 4 个版本 西方文学作品中常有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和非道德化的伦理情境,相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可以称之为伦理难题。 西方哲学东渐的历史总结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日期: 2006 年 5 月 29 日 陈卫平   最近这些年来,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就是中西哲学的相互观照,即西方哲学的研究者注意到中国传统哲学对西方哲学的意义,而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则考察了西方哲学对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影响。汤一介先生主编的《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以下简称《东渐史》丛书)就是后一方面令人瞩目的杰出成果。它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对西方哲学东渐的历史所作的最系统、最深入、最全面的总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鲜明地揭示了西方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的实质联系。 其次,它全面地呈现了百年来西方哲学东渐的历史全貌。 再次,它深刻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所蕴含的普遍性问题。
个人分类: 感悟中医|1094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