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西方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西方

相关日志

世界文明的历程
benlion 2013-2-19 01:01
世界文明的历程
公元约 500 年 -1500 年中国,世界上最发达繁荣,充满了创造发明精神的文明。 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在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先进的文明模式。 13 世纪到 17 世纪,东、西方文明的转型时期。 16 世纪天文学革命, 17 世纪建立了实验科学的传统, 18 世纪开启工业革命, 19 世纪建立了现代民主体制, 20 世纪物理学革命,开启了系统科学的时代。 逻辑思辨的传统源自希腊,中国为实践技术的传统,而科学是逻辑与技术结合。 法律体制源于罗马的传统,中国科举制是伦理传统,而民主是议院与文官结合。 经历了拉丁语、民族语言和英语的科学时期。 近现代欧洲文明,不是直接建立在希腊、罗马文明上面,现代中国,也不可能直接在古代文明上发展起来;因而,只能是建立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上。 《网络日记》 2011 年 6 月 ~2013 年 2 月 - 总结 -
个人分类: 2013|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人的社会与论社会的社会
benlion 2013-1-12 08:19
儒家 - 佛教社会讲究社会关系、人情交往,实际是论个人或修养的社会;因而,论人才和科举制、官员考核等在中国文化占住了很大分量。犹太 - 基督教社会讲究法律关系、个体独立,实际是论社会或法规的社会;因而,法律体制和选举制、公平竞争等在西方文化占住了很大分量。 道家 - 墨家文化发展图式思维和实践技艺的传统;因而,偏重于实用、工具和功利主义的社会形态。印度 - 希腊哲学发展内省思维和逻辑辩论的传统;因而,偏重于神秘、浪漫和理想主义的社会形态。 当俄国传统的理想主义与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结合,当美国传统的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结合;是否,这个结合的模式不太恰当?应该是理想主义与实践主义结合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实证主义与整体主义结合形成系统科学的传统。 在社会经济上,西方传统源于宗教 * 与科学的互动牵制、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和创新导向的发展模式,具有 2 大特征: 1 )信仰和诚信的市场交易; 2 )技术和品质的精工制作。 比如,“攒钱 ” 、“赢利”含有从别人那里获取财富之思维,依然为人际关系的特征,但“ make money ”和“ trade deal ”在思维上却是制造财富和协商交易,这在乔布斯和比尔·盖兹的公司理念 – 让人人拥有电脑,体现了出来。 因此,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必须建立信仰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民主法制传统,从而为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另,求知型与习俗型文化:授之以渔与予之以鱼的教育模式,独立思维与师徒传承的研究模式,自由探索与权威掌控的管理模式,协同合作与自我本位的群体模式,勇敢探险与保守模仿的经济模式,等。 * :基督教融合了法律传统(旧约)与伦理传统(新约)和印度 - 波斯传统(兼具神性和佛或人性的基督)。 - (网络日记 - 思想随笔) -
个人分类: 2013|12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方历史大部分属于伪造!
热度 1 huangwd99 2012-12-10 23:45
Normal 0 7.8 磅 0 2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西方历史大部分属于伪造 ! 作者链接 我在阅读西方有关历史著作的时候,常常很困惑,也很感触,因为,根据中国 2000多年的历史学问的规模和格式的标准去参照西方历史,西方的历史学问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我认为,西方历史著作大多是伪作。 中 国历史历来有信史和野史之分,所谓的“信史”,就是这样的历史著作往往是由那些训练有素的史官或者民间历史学者按照严格的时间空间流行秩序,而对历史过程 中的人、事、言的“直言”记载。中国的“信史”,往往有三个大的特点,一是资料详尽,二是时间清晰,三是强调直言真实。这样的“信史”与中国历史上早就存 在专职的史官和天官制度有直接关系,更与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所孕育出来的历法相关,只有那些确立了清晰的时间空间节律理念的民族,才真正可能产生得出 相应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当然,中国历史书籍中也有时代造成的一些神秘理念,但是,这样的神秘和官本位的记载,是符合那个历史时代的认识水平的,其也与 中国历史著作的“信史”本质无关,这是应该区分开来的。 相比之下,西方历史在17世纪之前,犹如茫茫雾霭,或者说是犹如一团乱麻,不仅 中国人难以将西方17世纪之前的历史了解清楚,恐怕连西方人自己也是永远说不清楚自己17世纪之前的历史的!我常常感到奇怪,中国近几十年来所编篡的“世 界史”中的“西方历史”章节怎么会那么富于逻辑条理,而且,这些“西方历史”怎么就和中国历史典籍一样,时间、空间和人物及其事件的脉络是那样的清晰和 “真实”。这到底是西方历史本来就如同中国历史那样清晰可信,还是因为现在的中国历史学者误入了什么套子呢?他们是否是在使用中国的历史定式和思维框套去 编篡了“西方历史”呢?    而事实上是,西方的所有历史著作,在描述自己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有两种情况,要么,他们就象18世纪末期的英国历史学家爱 德华?吉本(1737——1793)那样,可以在不引证任何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的情况下,就几乎凭空杜撰出了厚厚的几大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要么, 就象18世纪法国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6)那样,在自己的《风俗论》中,仅仅对欧洲中世纪以前的历史做一种很模糊的简单介绍。那 么,伏尔泰和吉本的各自历史著作,到底谁更严谨呢?应该说,伏尔泰更严谨!因为,在18世纪,各西方民族国家的图书馆中,要么就只有阿拉伯文和罗马文的历 史残本(这个情况,美国的历史学者汤普森(1869——1941)从严谨的角度,在自己的《历史著作史》一书中对西方历史上的各种历史著作做了考证和介 绍,根据他的研究,西方历史上的历史著作,大多就是些残篇残本,或者就是西方基督教会的杜撰本),要么,就只有圣经和荷马史诗这样的“神说”,要么,就只 有基督教会里的各种明显杜撰的历史文献,所以,西方的历史在当时还基本局限在基督教的说教中和民间的传说中,并无真实可信度可言。 西方 社会开始进行“信史”研究,仅仅始于19世纪,与西方考古手段的科技化直接相关,这就如同汤普森说的那样:“在19世纪以前的两千多年中,关于希腊时代以 前的世界史,人们并不了解任何新情况,直到19世纪初。罗素塔石刻才提供了一把辨认古代埃及及象形文字的钥匙。这个著名的石刻是1798年跟随拿破仑到埃 及去的法国学者发现的。”(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上卷 P 3 商务印书馆)。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关于欧洲中世纪以前的真正的“信史”研究,是从拿破仑时代的考古实物工作以后所开始的,所以,象英国吉本那样在18世纪 就在没有实证的历史资料的情况下便杜撰出了厚厚的几大本关于罗马历史的“巨著”,实在是不可信的!这点,目前中国历史学界好象并没有充分注意到!笔者发 现,即使是西方现代严谨的历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比如美国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美国的威利斯顿?袄尔克的《基督教会史》,也包括罗素的《西方 哲学史》,他们在描述西方17世纪之前的历史和思想史的时候,大多也都是采取虚写的办法,他们也很少在自己的著作中去引证19世纪之前那些西方古代的“历 史巨著”,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所谓的希腊思想家的那些“巨著”,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些著作几乎就是“说书”(汤普森语,他屡屡将西方19世纪以前的各种历 史著作说成是“说书”),或者说,他们在当时已经有确凿证据,清楚知道这些历史典籍和思想史著作(罗素在自己的《西方哲学史》中多次提到过古希腊古罗马的 哲学著作的不可靠性),都是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和基督教会统治下的“大学”所杜撰的。但是,很糟糕的是,笔者注意到,中国历史学界和哲学界在编撰西方的历 史和西方思想史的时候,大多都将19世纪以前的西方历史书或者思想史著作当成为了“信史”,特别是中国哲学界还普遍对古希腊时代的一些“思想巨著”(比如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一系列“巨著”)十分看重,这样,就造成了中国人所编篡的“西方历史”和“西方思想史”,往往比西方一些严谨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 编撰的历史书和思想史专著,还要“可信”,这,简直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为什么中国历史学界和思想史界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主要有三方 面原因所致:一是一些中国历史学者在研究西方历史的时候,所阅读的历史典籍往往很狭窄,他们大多习惯中国的治学习惯,将西方的宗教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分开 来审视,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他们看不清楚西方历史著作因为存在基督教教会参与杜撰的“伪”问题;二是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信史”历史学情况,所以,许 多中国人,当然也包括中国的一些历史学者和哲学学者,他们往往是“以君子之心”去看待西方的历史和思想史,先入为主的就以为那些西方著作都是很严谨的,他 们当中的许多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想到过西方历史著作和西方思想史著作与中国的历史学著作和思想文化著作的产生条件,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三是因为中国人太习 惯历法时间空间概念了,中国人一说自己的历史,往往很自然的就有种时间秩序观,象“张飞杀岳飞”这样的事情,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笑话;但是,中国人却很少 想到,西方历史上的政权组织就没有设立过专职天官和史官,所以,无论是西方历史学者,还是西方政权官僚,甚至也包括基督教会中的学者,往往没有中国人这样 明确的历年意识,在西方的历史典籍中,“张飞杀岳飞”的事情及其人神相杂的事情已经普遍到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步了,这正如汤普森说的那样,在19世纪,西 方社会还习惯引证《圣经》里编造的情况去说明自己的历史,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历史著作往往有“说书”味道的原因。 当然,无可否认,随着 西方现代科技的发展,西方历史学界开始使用碳元素衰变原理去测定西方历史上的一些文物的年代,但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通过什么样的科技方法去对文物 的历史状况进行理论推测,都是有条件限度的,不是可以随便“大胆猜测”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些文物没有相应的文献历史资料去印证,这样的纯粹依靠科技手段 对文物历史年代的测定且进行的历史情况推断,是很不可靠的,或者说,不能够作为信史。而西方历史上的文献资料,正如上面所说,“说书”性质大大过于“信 史”。所以,现在西方历史著作中的一些“编年史”,比如《塔西佗编年史》,特别是德国的维尔纳?施奈因的《人类文明编年纪事》中的那些将许多历史事件精确 到了年月的记载,我们中国人最好还是不要全信为好,因为,这些历年和纪事都并非完全可靠,作者也往往没有什么相应的实证资料可言,你也永远无法期望这种 “历史学家”会为你提供很实在的历史相关证据。 2、西方历史上的纪年不准确问题。 在西方科技手段没有引入到中国历史学界之 前,中国的历史记载,一是主要依靠文献资料,二是依靠金石之学,三是依靠地下发现的文物和简椟。但是,即使如此,历史之所以叫做历史,其一定是依赖时间纪 年而为自身基本存在条件的,所以,在中国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之前,中国的信史,是以汉武帝时代的“太初历法”以来的历法为“信史”的基本存在条件的。 因 为汉武帝时代之前,中国没有一部统一的历法,所以,中国古代严谨的历史学者,往往对秦汉之前的事情大多是存而不论的,这已经在中国史学界中形成了一种基本 治学原则。中国因为是具有精耕细作传统的统一农业大国,所以,“太初历”以后的历法就非常严格了,因为,这涉及到国家的统一和国家稳定问题。因此,汉武帝 以后的中国各王朝虽然不时发生更替,但是,文化(主要指文字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经典著作)则是统一传承的,特别是历法,各王朝都必须延续前朝的时间秩 序而制定,因此,中国历史纪年,往往可信度非常的高。 但是,相比之下,西方历史上的纪年情况则很紊乱。西方不是天文学发源地,西方历史 上使用的历法是来自于古巴比仑,古希腊时代的天文学家,大多是巫师和哲学家,他们和政治大多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古希腊盛大和古乱麻时代,天文学中的时间 概念和秩序,还没有真正和属于政治社会范畴的历史学紧密联系起来。16世纪之前,西方各王朝走马灯的转换,他们建立一个新王朝,往往就要毁灭前朝的文化, 甚至大烧前朝的图书馆和杀害异端。西方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西方在希腊和罗马王朝时代,一直没有建立起象中国秦始皇那样的“书同文,行同 伦”的文化制度,这样,必然要造成西方在16世纪之前的文化的不断变换和消灭异端的历史紊乱问题,因此,西方历史上很难建立出以统一语言文字和统一时间次 序为基本存在条件的“信史”来。 西方在16世纪之前一直使用儒略历法,因为以上所说的王朝更替中的对前朝文化的灭绝原因,儒略历法在西方历史上 的各个王朝中使用得非常混乱。西方历史上开始建立比较严谨的历法,主要是通过基督教教会千年的努力才逐渐形成的,准确讲,是12世纪以后,西方基督教教会 开始引入和吸取了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成果以后,他们才开始注意到了统一的历法对于农业季节的测算和对于教皇的管理是很有用的,这样,到了16世纪后期, 才由罗马教皇格雷果里正式下令和组织教会中的学者们进行了比较准确和统一的历法推算和测定,并于1582年在西方历史上才第一次正式规定了基督教所有教区 内的统一历法时间。由此可见,西方的历年次序理念产生得非常的晚,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高度注意到的。 大家知道,历史之所以叫做历史, 关键在于“历”,就是在于时间秩序的准确性,所以,西方真正的史学,在16世纪之前是没有条件的,16世纪确立了准确的历法以后,才有了一定的信史条件。 而由于前面说的西方历史上的王朝更替有毁灭前朝文化的惯例,所以,西方现代历史学基本上是建立在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考察基础之上的,因此, 西方真正的“信史”,只能够从19世纪以后算起。而且,由于我以上说的文物必须以文献史的印证为基本条件的前提,所以,我们中国人阅读西方的历史著作和西 方思想史著作,最好还是不要全信为好!或者说一定要打折扣,否则,我们将对西方的历史和思想史犯“想象化”的错误。 3、西方的思想史著作和基督教史的文字和载体问题。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在讨论中西方文明文化关系的时候,常常是言必称希腊哲学,但是,由于以上所说的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所谓的希腊时代的哲学思想著作并不真实!这些思想文化“巨著”几乎就是西方中世纪时期的基督教教会的托古“杰作”! 历 史的记载,必须以文字符号和文字符号的载体为自己的两个基本存在前提。中国文字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出现系统的甲骨文以后,虽然文字曾经在各王朝和春秋 时代各战国中有变异,但是,秦王朝的文字在500年时间中一直相对稳定统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篆书和隶书的汉字会以秦文字为基准的道理,也是秦始皇为什 么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现通“书同文”的 道理。根据现在四川的青川木椟文字(这枚木椟现在保留在四川博物馆中)看,可以证明,在公元前500年的时间区间中,当时的蜀地已经出现了方块汉字的雏 形,而且有了很经受得起时间磨砺的记载的“木椟”载体。到了秦朝和汉初时代,文字已经完全隶书规范化,其与今天的中文基本上一样了,记载载体也多样化,有 了帛书等。但是,尽管如此,中国的史学的发达,还是在东汉时代以后了,也就是公元105年蔡伦制造出了纸张(注:最早发现的纸张是公元前100左右)和公元1000年左右中国发明了活字排印以后, 同时也与东汉通过《熹平石经》统一了五经文本有关系。现在中国的纸版书,可以追溯到宋朝,也就是距今有千年历史。因为纸张才可以大量记载文字,所以,详细 的历史书,应该是产生在使用纸张以后和采用了活字排印以后。这,是个常识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产生在东汉尚未产生纸张以前的中国古典“巨 著”,其中也包括50多万字的《史记》、15万字以上的《管子》、《荀子》、《孟子》、《春秋》、《三礼》,很可能都不是秦朝以前或者不是西汉时代的作 品,所以,这就是中国史学界历来有今古文之争的原因。这就是说,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西汉初和西汉末,及其唐朝,分别有官方组织的且动 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托故改制”的大型编篡活动。事实上也是这样,现在发现的秦朝之前的文物中,除了《老子》这部典籍外,还没有发现那些据说是战国时代的 “巨著”,所以,即使是中国的许多“巨著”,也很可能仅仅形成于汉朝时代。当然,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信典”最多最实和最古远的唯一国家, 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文明都不能够相比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西方历史典籍中的十分明显的伪问题。即使根据德国史学家施奈因的记载,中国的造纸术也是公 元1150年才传到西班牙,1276年传到意大利,1350年传到法国,1390年传到纽伦堡,1494年传到英国,1576年传到莫斯科,1690年传 到北美。西方出现雕版印刷则是在1450年以后。西方首次出版纸张书籍,是在1472年以后,1499年才在西方出现了专职纸张印刷所,西方的活字印刷则 更晚了(以上记载见《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科学和技术分册》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而之前,西方使用的文字载体是羊皮书、纸草书(一种宽叶植物)和泥版书及铜铸铭文,这样的文字载体和方法,一是保存时间不会长 久,二是记载的内容也不可能多。 另外,西欧学者大多比较回避谈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历史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一旦追溯起来,常常会让一 些西方学者难堪,这正如美国布龙非尔德所说:“日尔曼诸民族接受希腊化拉丁字母,我们不知道是在何时何地,字母的具体形象也多少不同于寻常的希腊体或拉丁 体。”(《语言论》 P365 商务印书馆)。虽然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一世纪,但是,公元500年前,欧洲的地方方言各自为阵,罗马文字也远没有推广开来,这既有欧洲民族成分太复杂和 民族群体彼此隔绝的历史原因,也与那时候的希腊文字和罗马文字的本身不健全有直接关系。5世纪——15世纪,拉丁文字(既系统的罗马文字)才在基督教教会 的慢慢地研究下而完善起来,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教会一边学习希腊和拉丁文字,一边通过阿拉伯图书整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些残篇著作,一边又根据该时期出 现的民族国家而研究各民族国家的文字,这就是说,现在西欧各国的文字,也就是布龙非尔德所说的日尔曼各民族的文字,产生年代不会超过14世纪。那么,既然 西欧地区系统文字的拉丁文仅仅形成于5——15世纪之间,西欧各民族国家的文字不会超过14世纪,再加上纸张在西欧的使用也非常晚,于是,人们自然要怀 疑,那些罗马时代和古希腊时代的历史及思想文化“巨著”,究竟是怎么样炮制出来的?!这世界上难道有连文化材料都残缺不全就能够修建得起文化大厦的怪事 情?! 纵观由近现代的中国一些学者从西方翻译进来,且对今天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影响很大的“西方名著”的情况,可以发现,现在,中国人能 够读到的属于16世纪之前的西方历史和思想文化“巨著”甚多,思想史方面,包括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诗学》、《物理 学》、《政治学》、《动物志》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公元4世纪之前的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的《上帝城》和《忏悔录》等。历史方面,包括古希腊的《希罗多德 历史》和古罗马时代的《塔西佗历史》及《高卢战记》,也包括阿庇安的《罗马史》和6世纪法兰克帝国的格雷戈里的《法兰克人史》等等,这些西方16世纪以前 的历史学“巨著”和哲学思想《巨著》,都是厚厚的几十万言,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巨著”竟然超百万言之多,那么,我们就不禁要问,他们究竟是依靠什么样的 传承载体将这些典籍继承下来的?!如果这些著作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西方一些历史学家又屡屡要提到历史上的许多著作都是残篇。而且,西方历史上还有排斥 异端思想文化的惯例,西方历史上的政教合一政权,不仅仅要烧死异教徒,他们还要同时毁灭他们的著作文字,这种从毁灭异端肉体到异端思想文化的事情,一直贯 穿于西方的整个历史,其惨烈程度,是一向以“焚书坑儒”著称的中国的秦始皇所远不能够相比的。既然如此,他们这些巨著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特别是亚里士多 德的许多“巨著”,在中世纪之前,尚一直属于有异于《圣经》的著作,不可能在基督教政教合一时代的图书馆里长期保存,这,都太让人清楚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了。这就是说,是西方基督教教会,创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整个西方文明文化! 我们能够期望西方严谨的历史学者去自我揭穿这些西方历史典籍 的奥秘吗?!我看,这不太可能!一个民族和文明就象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自卑的隐私,我们要期望已经在世界上树立起了“具有悠久文明传统”形象的西方人去 自揭自身文明文化中的虚假,实在太难了!应该承认,象汤因比和罗素等西方智慧者能够承认西方文明的直接源流是来自于欧洲蛮族,已经就很不容易了,我们何必 又要去过分要求别人呢!推己及人,我们还是给西方历史学界和思想界,留点面子吧。但是,作为中国历史研究者,我们应该顾自清楚西方历史上的这些问题,即使 我们不必去捅穿西方史学界的这些隐私,否则,我们在研究世界历史的时候就要犯错误。 笔者在论证了西方历史学和思想史的伪作问题以后,一旦联想起 中国的顾颉刚那“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古史辩?自序》)的著名论断,就有种又佩服他又鄙视他的感受,佩服他的原 因是顾先生用很通俗的语言总结出了中国古代的一贯的疑古思想,认为历史越往后走,人们对前面的历史的总结描绘越多。但是,笔者很鄙视顾先生的是,他这个论 断对中国的史学却并不太合适,却异常适合西方的史学,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顾先生这样的论断恰好就是为严厉批评中国史学而说的,他却一直没有提到过西方史 学的伪作问题!这太不严谨!也说明顾先生的历史视野太狭窄了。 尽管我论证了西方文明中的历史著作和思想著作的“伪作”问题,但是,我还是不得不参照现在的许多西方著作去进行我下面所要讨论的西方历史问题和基督教文化问题,这,对于笔者来讲,并不轻松,也有种二难的心境!我对自己这样的二难心境,无话可说。 西 方的"历史著作"之"历史", 和中国"历史"的定义不同, 西文之"history", 原本是 his story 的意思, 即是他的故事, 只是人随便写写他人的故事, 你写我写他写, 只要条例允许, 会写字, 有工具就好写. 不过後来即近代才规范这字的定义, 解释趁向于和中国的"历史"定义一样, 即his story 是年记, 过往的记录的意思. 西欧在中世纪以前, 有系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并不存在, 在英法德等地只存在一个个以犹太一天主教会的小社区, 一个个以堡垒为单位的地方小霸主, 后来有些力大霸主吞并弱小的, 成为大霸主成为王/king. 而当初那些堡垒霸王(king)也只尊从神的律, 他们没有系统国家政治, 直至法国拿破仑, 欧洲才发展出有系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 所以至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人社会本身是零星散乱的世界, 有条件能会写的人, 也只能写局限于他周围零星散乱的他人的东西, "他的故事". 由於描写他的故事的人, 本来已很少, 能生存传下来的"他的故事"又更少, 欧洲人就把能生存传下来的全信当是真经历过, 发生过, 存在过的东西了. 不理他是否合理, 可不可能. 就如一直以来, 欧洲人以为犹太人的神经所描述的东西, 全是真的一样, 现今很多欧洲人都是如此. 所以就如我前面所说, 当某写了在某地见过有个非常高和壮观的灯塔, 有117米高, 灯塔上有一块镜, 晚上可把灯塔上的光, 反射出去照亮10公里以内的行道, 使船可如在日间太阳光一样的光亮环境下航行. 欧洲人就信这一定是真的. 就不去考虑用石头真能否叠到110米高呢? 或者他们当时也没这样的知识, 也没有人有能力做同样的实验, 验证110米高石塔的可能性, 所以就信为真了. 还编了古代奇观榜. 当它们全是真的存在, 真的发生过. 现今欧洲人15世纪以前的 欧洲史, 是由近代欧洲人据根一些零星传说资料, 一些单独传说故事, 进行横向抗展, 联想, 填补成为一个大故事, 又根据不同时期的大故事, 又再纵向抗展, 联想, 填补, 连接成一串大大故事, 那就是罗马史, 欧洲史了. 其实都是根据历史小说想当然, 再后向推演的大历史小说. 现在所知的西方古文明书写介面 古埃及人用"水草纸", 水草纸纵一排重叠上横一排压扁的水草杆晒乾. 厚度如草席 . 古希腊人, 犹太人, 欧洲人到中世纪以前用羊皮. 现有古罗马人用水松木批成簿片写字傅达命令和战场上军官向首都罗马作报告的考古发现. 300万字的犹太人的圣经, 用300-400个羊的皮, "一本"刻写在一卷卷羊上, 放满一房间. 柏拉图全集也是大约300万字, 河马史诗大约60万字. troy那本神话故事书大约50万字, 等等, 不知2300-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是用什麼介面来写他们那些动不动就几十万到几百万字的巨著. 草席厚度的古埃及水草纸? 羊皮? 水松木簿片? 特落伊之战老外吹牛说有十几万人的规模.可考证之后才只有几千人.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个人分类: 历史|1953 次阅读|4 个评论
一种新现象
vcitym 2012-11-20 11:04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中国学者到西方国家去寻找清净,以便能有环境促使思考学术问题;而西方一些国家的教授学术却越来越多地到中国来寻求热闹,以便从中国淘些什么。这种新现象可能会促进东西学术更好地结合?甚或可以东西相长?有待历史验证。
个人分类: 杂谈|2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看待西方?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2-8-13 22:34
对于西方国家,我们的认识是曲折的,也是复杂的。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的媒体对西方基本上都是否定的。当然,责任不能都怪媒体,是国家有这种要求。人家有一个罢工,我们都要报道,后来发现,那些罢工的工人是因为一时买不到啤酒。而且,任何一个社会新闻事件,如杀人等,也都会被媒体说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因。这个话,今天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但是在当时那个时候,这确实是千真万确的情况。不过,话又说回来,罢工也好,社会事件也罢,究竟是不是与制度有关系,也要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笼统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问题都归于制度,这肯定是有问题的。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中央电视台随访。其中赵忠祥跟着采访了一个美国工人家庭,问人家每月挣多少钱,好像结论是人家挺富裕。不过,当时看着那个被采访者,他没有一点高兴的表情,似乎挺不乐意接受采访似的。因为不在现场,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总觉得赵忠祥给出的结论挺牵强的。 在整个80年代,国内媒体对西方都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声音。这大约有几个原因。第一,那里苏联对中国不友好,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巨大的威胁不可能让中国人对苏联说什么好听的话。第二,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投入了相当的资金,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有帮助。第三,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对我们当时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说实话,那个时候的中国意识形态,对于西方的思想意识,基本上没有多少抵抗力。 1989年是一个转折。怎么说呢,自那以后,至少在国内的知识界,开始有一部分人对西方的意识形态产生疑问,而仍然有一部分人坚持对西方思想意识的肯定。在这个时期的初期,质疑的是少数,或者说是极少数,而肯定的仍然是多数。不过,从国家的主导看来,质疑的方面开始提升,但是也并没有对肯定的那一方采取什么动作。因为,改革开放的主流没有发生变化,如果过分对西方意识形态开展猛烈的攻击,似乎有些事不太好办。 过去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对西方的宽容并没有换来西方的谅解。西方人的逻辑就是这样,你如果横起来,我会重视你,你不够横,我就会试着步地欺负你。你要是退让,我就再往前挤你。你要横了,不乐意了,我再往回退一点。这似乎就是西方的行事逻辑。就像香港回归时,开始英国横得不得了,指责中国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邓小平火了,说主权问题不能谈判,说你要不愿意和平解决,那我们就用非和平手段。英国人老实了。因为他实力不够,不能像1982年对待阿根廷那样解决马岛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香港问题。等1989年之后,彭定康在1992年任最后一任港督。他以为时机对中国不利,他们这个大英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就开始不老实,开始折腾。中国不吃他那一套。最后白折腾了五年,最后彭定康和英国政府都瞎菜了。 过了这么多年,我们对西方的认识已经相对冷静一些了。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以及建立在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力之上的西方某种意识与体制,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老老实实地承认。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西方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大资产阶级,他们为大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在这个问题上,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是客观存在的,你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中国政府是为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资产阶级利益是有冲突的。可能有些人对中国政府的看法不是这样,但在总体上,窃以为,这个看法应该还是成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西方的意识形态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态度。过去总说西方亡我之心不死。这个说法也许有点绝对,但是西方肯定见不得中国比他们好,这一定是一个事实。所以毛泽东过去说,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这在与西方的关系中,有的时候是要这样做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什么时候都要和西方对着干。“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在我们现在与西方的关系中,是不能这样简单适用的。世界上的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就要复杂一点。像过去那样,完全跟着西方走,是一种形而上学,像现在某些观点说的,凡是都要和西方对着干,恐怕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用老百姓的话说,该怎么着的时候就得怎么着。你彬彬有礼,我也不卑不亢。你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我也不给你好脸色。为什么?西方人就吃这一套。那种所谓大度用起来是要有时有晌的,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用。
1868 次阅读|2 个评论
也谈筷子与叉子
benlion 2012-6-29 07:34
当我说到筷子是手指的延伸时,欧洲人则说叉子是 5 个手指的仿造。 在文化心理上的一个深层次差异:中国人在意于技巧和技能,欧洲人恰在乎于想法和技术,前者更多强调的是操练和熟能生巧,后者能够发明更简易方便的工具,这在科学研究上就体现出来了;因此,在海外留学时,西方教授常提及中国学生与西方学生的差异,甚至拿印度的软件是用脑,实验操作只是用手来说明,当然我的反驳观点是技术的发明和技术的方法是用脑,然而,现实中确实存在的问题 - 常有国内学生的兴趣是问及如何操作某一项技术,这在国外的实验室教授只会跟你说 - 那说明书和菜单上不就写着吗? 直接手抓是印度,古代印度分两期:公元前 1500 年之前,之后才是现代的印度白人 - 约公元前 1500 年左右迁徙到现今的印度,古代主要贡献是印度教和心灵哲学,可能还有数学、印度传统医学等;但是,近现代却产生了不少世界著名一流科学家。 佛教是佛陀对当时印度教的多神教反判而离家出走在现今的尼泊尔建立,佛教是要除去所有的偶像和神及等级,也就是没有神*,禅宗才是继承了其真谛,后来的佛教却回归到印度教的神像和多神偶像及等级制。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是找回基督教的本来宗旨、文化的本质精神。 至于帝王与百姓 - 欧洲中世纪的教皇和神父要更大强权到不但控制人的经济、科技而且人的精神、情感,中国却远远开明得多而有 3 教 9 流之盛行或发达,即使清朝末期的世界首富仍然是中国人,欧洲的发展或走向近现代文明是文艺复兴、英国大宪章、法国大革命等之后的事情。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俄国、美洲、澳洲和南非等都是欧洲的扩张,欧洲大量殖民地,还有遍布各大洋星罗棋布的岛屿,科技、经济走向发达繁荣和政治、教育走向民主开明。 筷子的发明是一个伟大发明,使用筷子也非常有益于健脑;但是,从这里引发开去也应该引起国人一个注意 - 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是思想( idea )和实现发明的功能(方便 - 如苹果的设计),近代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不是缺乏实践的技能,而是缺乏理论的思维。 个人以为应该从文化深层次心理去思考,近现代怎样走和目前中国的科技将如何走的问题。 *:犹太教的形成与佛教是同一时期,即人类轴心时代,犹太教是一神教,佛教在西方称之无神教 ,而称多神教为偶像制 。 - 评论( 小小筷子看文化 )
173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直想写而不敢写的一篇博文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2-6-26 06:57
   看到最近的地铁骚扰事件,轻轻地笑了下。    深深地感觉,在穿衣问题,还真是中西有“大”别。    出过国的人都会注意到大街上的西方女人(包括70岁以上的老太太),大批量地露出胸部皮肤的不在少数,而且,中间那道或深或浅的沟壑也让人的眼光很难忽略去。最近在乌克兰和波兰举办的欧洲杯,更是有诸多西方女士的过激表现。    但是,这样的打扮和行为在中国就很少见或者不得见,得是干露露这般女人以及一些不太红还想红的小星星们才会大范围地端出我国女士穿衣风格里不敢端出的部分。    这大概还是中西文化差异反应在着装上面的具体表现。    俺们前年巴黎之行回来,就特别想写一篇《那一道深深的XX哟!》,构思都完成了,内容和写法绝对会老少皆宜(少年儿童也看得),还能确保写得妙趣横生,没有任何读者会看出过分来。    可是,还是没敢写出来,看来俺们的内心还是很东方的。
个人分类: 新西游记|3834 次阅读|24 个评论
21世纪的地球 – 东西方文明整合
benlion 2012-6-16 07:35
地球文明,东方儒学和西方基督教为主体文化,法国启蒙运动引进儒家的文官体制,如果以公元 16 世纪为欧洲近代与中国古代文明划界;那么,可以称现代文明是儒学基督教文明,儒家体现为基督教的伦理学诠释,在体制上为现代的国家 - 政府模式。 国家机构是法律体制代表全体公民的利益,政府是行政机构执行与管理社会公益。近现代西方文明,经历 5 百年,从精神信仰到知识是力量,从知识产权到产业的转化,从市场经济到法制的管理,这整个发展链条构成欧洲近现代化的社会机制建立过程。教育和文化传播、政治和市场调控、科学研究与工业等互动与牵制构成现代社会的框架。 德国的研究型大学和知识工厂概念,在美国转换为工业和企业的科学实验室和发明工厂,尤其反映在现代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计算机和 IT 信息技术、基因组和基因工程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耦合,形成工厂化知识生产的资讯和数据库、规模化开发的技术集成和设计等,形成虚拟、知识和实业经济结构。 企业组织从跨国公司发展到全球公司概念,企业机构从制造与销售发展到拥有强大的研究与开发实验中心、产品和广告艺术设计中心等,以及创业、孵化和产业化的科技与工业园区建设等;因此,现代文明的文化创造中心转移到了企业行为模式,大学在美国转换为应市场需求的知识传播与人才培养机构,政府职能在中国转换为管理与组织经济、产业的发展。 人类文明起源于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交界区域,轴心时代文化构件的建立和文明因素的交流与结合,经历罗马、阿拉伯和中华帝国时期,从神权、君权发展到近现代商权和民权社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综合,自地理大发现就象征着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文化整合与创新时期,无论是实验和系统科学范式的形成,或是现代哲学思维和艺术风格的建立。联合国建立和文化、教育、科学、工业和金融等全球化发展,民族和区域传统文化和现代全球文化的交相辉映,构成未来地球文明的文化生态系统。 (结论)
28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中国“这不走,那不要”
热度 6 张能立 2012-5-15 08:07
现在国人经常可以在一些报刊或网络媒体上看见“中国决不走XXX之道路”,或者“中国决不要XXX之东西”,仿佛这些“道路”或“东西”,专门是为中国人设计的陷阱。当然立此宏论的阔人的理由也十分充足:中国有特殊的国情,这句话的潜台词貌似太阳照射中国不是直线似的,硬是在地球的东方这块神奇的土地,绕了了一个大弯,螺旋般旋转了无数次才肯让中国人感受到稍许温暖。其实,中国如何发展或曰走什么路,可以从农村人如何揩屁股得到某种启示。 城里人看到“农村人如何揩屁股”这句话,也许笑了:难道农村人揩屁股不用卫生纸么?算说对了,笔者出生农村,在领袖毛泽东同志领导时代,农村人揩屁股确实不用纸的。那个时代,可以说相当多的地方,连茅都没有一个。白天拉屎就去山野茅草丛中解决,拉完后就地取材,揪一把茅草揩屁股了事。不怕各位读者笑话,笔者小时候就干过此事。那个年代,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雄才大略,革命运动一个接一个,仿佛阶级敌人比革命分子还多些,不然怎么打倒一批阶级敌人,后面又产生了更大一批阶级敌人的呢?当然这些伟大的革命运动,导致的结果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勒肚子干革命。我们当地有民谣为证:一天三顿苕,早上一碗苕(学名:红薯),中午一碗苕,晚上还是苕。不过,也不能说这些伟大的革命一点好处没有,对于农民来说,就是能“看”到很多革命报纸,什么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之类。说是“看”,其实当时一个村没有几个识字的农民的,说成收集也许更贴切一些。这些革命报纸,农民收集起来就“变宝为宝”,有的妇女同胞将报纸剪成鞋样,更多的是拿报纸做草纸,留着揩屁股之用。人生很多悲剧是因不识字或曰文化程度不高所带来的,农民也不例外。有些不识字的农民,将刊登有伟大革命领袖和导数的报纸,剪成了鞋样或揩了屁股,这些行为在当时属于“现行反革命”,时闻不少农村妇女因为这事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1976年伟大领袖和革命导师仙逝后,中国现代化改革之路,才正式拉开序幕,农村人的生活才一天天好起来。首先,告别了用茅草揩屁股的日子,接着过一种用报纸揩屁股的日子,再也没有听闻过哪个农民兄弟因用报纸揩屁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最近几年,中央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用卫生纸揩屁股的生活。 如果城里人认为乡里人有权过一种“用卫生纸揩屁股的日子”,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暂时达不到,目前只能过“用茅草揩屁股的日子”,作为一个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城里人的我,从内心尊重这些城里人;如果富裕起来的城里人,同情乡里人的不幸生活,用大卡车拉一卡车卫生纸送到农民兄弟手中,笔者从内心感激这些城里人;如果城里人认为乡里人只配过一种“用茅草揩屁股的日子”,笔者就要从内心赌咒这些城里人--你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其实,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学习先进文化的心态拿捏得丝毫不差,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说道:“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彷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鲁迅先生不仅将国人的内心用X光看了一个透彻,而且也看穿了中国自古以来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先生渴望的第三个时代是否已经实现,笔者也不得而知。既然标准是鲁迅先生提出的,答案也要请他老人家来回答。其实,纵观中国近代史,也不难看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毛爷爷当年试将“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的豪言壮语恐怕历史上无人能敌,但是,结局又是怎么样呢?八十年代末的那个著名历史事件平息后,某领导人不是誓言“决不走市场经济之路”,结果不用笔者多言。莫非现在有人说的“这不走,那不要”,恰恰就是鲁迅先生所期待的“第三个时代”?倘若是,笔者从内心期盼这第三个时代早日到来!谁要是说中国人不配过第三个时代,阻挡第三个时代的到来,笔者要高声赌咒他!笔者一个都不原谅!
个人分类: 政论|26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制度与人,什么更重要?
热度 2 JRoy 2012-4-15 05:51
面积不大点的英国总是跟中国的改革有些关系。 因为英国是近代第一个超级大国,而中国一直都是个大国,包括她弱的时候,所以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 最近的政事,让我联系到历史上一个不大显眼的人物或者事件--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里等人到云南“考察”,与当地民众发生冲突而被杀,酿成严重外交事故----后称“马嘉里事件”。最后以清廷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屈辱了结。条约要求清廷须派员前往英国“致歉”,遂有郭嵩焘以中国首任驻英国公使的身份出使英国一事。 此事促成了,大清“天朝上国”第一次向西方派出了他的第一位驻外公使 (1876年)。这是一件不小的事了 这次发生在重庆的英国商人死亡案件,也算是引起了国内政坛不小的轰动。见面聊天时,不少的同事和老师问我,中国咋回事?他们提到scandal,提到murder,提到民主。我也不知咋解释,只能说应该没有CNN或者BBC说的那么严重,最终答案还不知晓呐。我一般还说: 中国太大了,民主自由得一步步来,超前了要出问题的。但是(纯个人)私下觉得这几年不是迈大步子不稳定,而是不迈步子或太慢了。就比如知识分子这层吧,89年的高潮之后到现在一直是一潭死水 这次,又一个英国人成为中国发展转折点上的一个药引子? 下面摘一些《转型中国》里面对上面第一个公使郭嵩焘 相关的内容: 光绪三年四月初二(旧历),参观了伦敦邮政局之后,郭在日记里写道: “英国行政,务求便民,而因取民之有余以济国用。……远至数万里,近至同居一城,但粘信票其上,信局即为递送,每岁所入千数百万磅。……此专为便民也,而其实国家之利即具于是。此西洋之所以日致富强也。” 光绪三年二月二十七(旧历),郭嵩焘与一干中、英友人讨论英国税务,得知英国官吏月薪300磅以上者,也都必须同等纳税之后,感叹道: “此法诚善,然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西洋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 英国在朝、在野两党平日和谐共处,遇到国事则各持己见,互不想让,最后投票以人多者为胜,败者平静接受结局,并无愤懑不满继续为难者,“不知何以能然?” 郭氏如此回答: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巨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臣民一有不惬,即不得安其位。自始设议政院,即分同异二党,使各竭其志意,推究辨驳,以定是非;而秉政者亦于其间迭起以争胜。……朝廷又一公其政于臣民,直言极论,无所忌讳,庶人上书,皆与酬答。其风俗之成,酝酿固已久矣!” “三代之治”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中的终极理想,郭嵩焘却说“蛮夷”政体之优良非“三代”所能及,这种赞誉显然刺痛了国内士大夫们脆弱的骄傲,不能不引起他们的愤怒。 何况郭还在继续说 (这是我认为其理论或认识的最精华,时至今日,仍不为过): “ 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是说:我们有圣人,西方没有;但我们靠圣人治国,圣人不能代代常有;西方靠民众自治,却可以推衍无穷。 若是换做数学上的理论证明,不难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一个欢呼和呼唤英雄、清官,能人的时代或社会是一种悲哀,因为我们忽略了我们真正缺少的,却去追求它的对立面。 --------最后这句,是我之前的博客上写的。正对题:制度与人,什么更重要?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文明与西方5百年
benlion 2012-4-7 04:51
全球文明与西方5百年
人类轴心时代奠基了文明发展的路径,即理论与实践: 1 )佛教传统和希腊逻辑学思辨、哲学理论思维, 2 )犹太教传统和儒家伦理学诠释、诸子百家实践。 文艺复兴之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诞生了科学范式与民主 - 国家体制,联合国、 WTO 成立,进入世界一体化时代。 历史的见证 - 北京西山八大处: ( 1 )公元 11 世纪中国文明发展到顶峰时期, 13 世纪元朝的版图西达地中海, 15 世纪明朝郑和下西洋。 18 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和 19 世纪中叶德国进入电气化时代。 ( 2 ) 15 世纪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市场经济建立, 20 世纪中叶联合国成立,近现代科学与工业文明经历了 5 百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深化改革的重心是建立知识经济 - 学术研究、实业经济 - 产品制造与虚拟经济 - 政府调控的合理结构与边界,以及 3 大经济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统筹兼顾的城市群规划,减少城乡、贫富、等级差距,建立科学创造和技术发明的经济创新机制。
个人分类: 2012|1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明的断裂与重建
benlion 2012-3-31 11:35
人类历史上常常发生文明的断裂现象,由于人类是动物可以迁徙,比如印度安人是公元前约 3000 年经华北、白冷海峡迁徙到中美洲,从埃及到东方、美洲都有类此的金字塔建筑结构,非常可能来源于古代埃及、巴比伦或近东地区,还中非洲的班图文明据考证可能源自埃及尼罗河上游,在印度也存在这个时期的文明遗迹和民族。 印度白人是约公元前 1500 年之前来源于里海和黑海地区,在希腊神话中能找到与印度教相同的要素,也可以是一种旁证。中国的四川发现三星堆文明, 20 世纪在印度北面发现一支从中国境内迁徙而来的古代以色列约瑟部落, 2009 年约瑟部落已经移民回到以色列,他们的长像完全是中国人特征,只是明显的是自然波浪型卷发。中国古代文化中传统可以看出与以色列文化的许多类同的习俗,故而在我留学以色列、德国(一些基督教习俗)之后,得出一个想法是:犹太文化 - 华夏文化、希腊文化 - 印度文化有一定彼此相关。 希腊、波斯、印度、华夏在同一个时期形成的希腊哲学、犹太教、佛教、诸子百家称为轴心时代的文化。罗马文明是犹太文化 - 希腊文化的融合时期,中华文明是华夏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时期,在公元 7 到 13 世纪的阿拉伯文明又充当了这个中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桥梁。 欧洲在中世纪的文明,基本属于与希腊 - 罗马文明的断裂时期,希腊和罗马文献被焚毁,流失到阿拉伯世界的以阿拉伯文保存了下来;因此,文艺复兴时期的希腊 - 罗马文化重新翻译成欧洲文字的同时,已经从阿拉伯文献中获得许多中国文化和资料,欧洲几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市场经济和文化(哲学、科学、艺术)、产业等已经是一种东西方的融合。 中国文明,明朝未期与欧洲文明在科技上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欧洲创建的新文明模式已经显示其新的生命力和优势,在清朝未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已经彻底超过中国。从清朝末期到现代中国,经历战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变,形成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的文明断层,这也符合人类历史规律;因为,一个文明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即具一定时空结构的文明体,新文明体形成和建立的过程才会重新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新的价值和文明因素而转换成建构新文明体的砖瓦。
3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应该感谢普京
jiangming800403 2012-3-8 09:24
只有弗拉基米尔.弗拉吉林.普京才能阻止共产党重新取得俄罗斯政权。在第二次俄罗斯总统选举中叶利钦险些败给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当时俄共也是杜马第一大党团),叶利钦在俄罗斯执政的末期,其支持率降低到了个位数,如果那时候举行大选,俄共肯定会赢。为了避免政权落入俄共的手里,叶利钦在其政治生涯的弥留阶段频繁走马换将后最终选择了普京,这是他10年执政中做的少数正确的事之一,当然也是对自由派路线痛苦的否定。强人普京高举强国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实现了俄罗斯最广大阶层的团结,一方面打击了少数了寡头和财阀,另一方面肢解了俄共,联合以前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为首的俄共温和派,组建了统一俄罗斯党,将俄共主流派边缘化。 西方应该感谢普京,只有弗.弗.普京才能阻止俄共重新取得政权,虽然他和俄共一样都主张建设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但是他毕竟不是共产党人(虽然他把苏共党证作为纪念品放在了抽屉里),一个共产党人重新入住克里姆林宫是西方世界的无法承受之重。 不是自由资本主义在俄罗斯水土不服,而是自有资本主义本身就有无法克服的危机,即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苏东剧变即是二战后一场长期、慢性、弥散性经济危机的高潮。通过和平演变,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诱导欧亚新型工业化国家以国民经济自杀的方式消除过剩生产能力,从而夺取资源产地和消费品市场。但是,帝国主义时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普遍的规律,苏东集团的去工业化,并未能组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实体经济的解体,世界工业中心进一步东移。 普京赢了,泪流满面,为了心中的大俄罗斯和母亲伏尔加; 希望俄罗斯不会为普京流泪。
个人分类: 国际观察|28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电影看文化差异
热度 1 benlion 2012-3-6 13:56
时代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当今时代将是什么样类型的英雄和什么样的时势呢? 从电影看文化差异: 国产电影,多见历史题材、夺宝故事,美国电影,多见科幻题材、探险故事,前者对珍宝和财富勾心斗角,后者多为历尽艰险发现宝藏,前者多为皇宫内室争斗,后者多为伦理和法律辩论,反映的是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面向人的争夺与面向自然的科技,在现实社会反映财富敛集与发明创造财富、求神拜佛与 救赎 世界的差异。 但是,这是当代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否则就不可能在历史上一千年领先世界。 在德国一次国内校长与国外所长聚餐,所长说中国古代有那么多的发明,为何现在看不到了?校长说所以我们来学习了。是啊!发明创造,科技发展到今天,西方积累不但在科学上突飞猛进,更重要的技术上的发达和精密复杂的仪器设备、软件发明,已今非昔比,如何在实验技术和生产设备上创新非同一般的不易。 驾驶汽车与制造汽车,制造汽车与发明新型汽车,操作实验仪器与制造仪器设备,制造设备与发明新型仪器,这在本质上都非常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技术,无论当时如何先进,仍然是比较简单的手工设计与制造,当今的技术涉及到综合与交叉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精细复杂的生产设备装置的制造技术和工艺。 如果仍然不能建立良好的科学 - 技术 - 工程 - 科学的管理机制,如果仍然不能建立起这个信息传递链的人才队伍,那么未来将会是什么?
3871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