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图书馆学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图谋与张厚生先生
libseeker 2020-5-14 11:28
2020年5月13日,与张厚生先生夫人高老师通电话。高老师提到我出版的每一本书中都有张老师,高老师说感谢你这么些年还时刻想着张老师,如今还能想起张老师的人不多了。我说我的所做所为,同张老师纪念与传承钱亚新先生所做的努力是相似的,我算是学习与模仿,且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张厚生先生的关爱与提携,就没有我王启云的“图谋”,这是实事求是的,我这些年的所有“图谋”(“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与张先生密切相关。特别是图谋博客(2005年1月28日至今)的坚持,从开设到之后的坚持,与张先生的支持与鼓励密不可分。图谋与张先生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可以有许多。 张先生生前(2000.11-2008.8),这8年可以说是相伴相随;张老师身后(2008.8-至今),围绕张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在不懈努力。张先生留下来的好多史料,原本确实很有价值的。需要有人进一步整理与利用,才会更有价值。我自身原本不是做图书馆史方面研究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张先生的影响,在尽可能地尽份绵薄之力。坦白说,即便到现在,许多东西实际上我也只是一知半解,我的作用或许更多的是作为替补队员暖暖场。随着时光的流逝,一方面,我愈来愈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继续做些工作;另一方面,我越来越体会到所做所为是于人于己均有益的,我能感受到自身在学习与纪念过程中有所进步,有些以前不大懂的,现在似乎明白了许多。 2000年11月在常熟高专参加江苏省情报科学研讨会,会上结识了东南大学张厚生教授。会上张教授做主旨报告,张教授的报告旁征博引,令我肃然起敬;在论文作者交流发言环节,我的发言比较靠后,原本是15分钟的发言时间,我只用了5分钟,这5分钟对论文进行了“导读”,还抒发了自己参会感想与收获,可以感觉出来现场反响不错。文化参观环节,不知何故我始终跟随在张教授身边(还有南京师范大学张智松先生),张教授他们很欢迎我的加入。期间,我向他们汇报了我的工作与学习的情况,及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期盼前辈的指导与帮助。 2002年参加了东南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个研讨会,会间再次拜会张教授,格外亲切。返回工作单位后,开始了较为频繁的邮件交流。张教授对我的进步非常满意(2001、2002两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我是1999年参加工作的),不久后张教授邀我参加其主持的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我很珍惜张教授给我的锻炼机会,我很努力。做课题期间共发表了4篇论文,有两篇张教授让我独立署名,另两篇署名是因为“被迫”,比如省规划办结题时要求项目主持人必须有第一作者署名的成果。发表的刊物分别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组论文的被引较高,依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被引次数分别为14、12、57、144。成果结项时将我列为项目成员(第四参与),这是我首次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 2004年暑假, 张老师为了让我开拓视野, 特意自费领我上北京参观国家图书馆( 老馆) 、首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图书馆考察调研, 整个行程, 安排非常周密, 我们住在中国科协招待所, 条件简陋, 但非常舒适。张老师处处为人着想, 尽可能不给人添麻烦, 讲求实效。张老师领我挤公交,从招待所( 位于北京西城区和平门) 到首都图书馆, 再从首都图书馆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前一段是上午正是上班高峰, 一个多小时路程, 我们多次被挤得悬在车厢之中; 后一段一个多小时路程, 烈日炎炎, 到达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时已是中午, 张老师领我在路边小店吃馄饨。张老师之所以亲自领我, 主要是为了引荐, 让我参观学习得更全面更深入。下午,因为张老师非常疲惫, 提前回招待所, 我独自前往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观。这次参观, 我目睹了张老师的待人接物, 有幸拜会了倪晓建、周金龙、孟广均、李春源等老师, 开拓了视野, 让我更加热爱图书馆和图书馆学。 2005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项目“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研究”(M3-012)课题结题之后,参与了2005年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申报书由我来写。最后定稿的时间是在正月里,过年那几天我住在张教授家里。2004年除夕那天,南京的雪下得好大。早上8点出门去办公室(东南大学科学技术情报所),中午我们在办公室吃泡面,忙到下午5点结束。那次申报, 申报表初稿由我填写, 张老师一旁反复推敲, 悉心指导。虽然这次申报未能获准立项, 但张老师的鼓励与扶持, 让我得到比较系统的锻炼, 增强了信心。此后数年,我或参与或主持了其它一些课题的申报,有所收获。 东南大学情报科技研究所1994年成立,经过10年时间,2003年取得了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方向有两个:一是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二是数字图书馆),张老师为此“积极奔走,北上西进”做了大量工作。张老师最想招我为硕士研究生“开门弟子”,鼓励报考。2003年我报考了,英语差2分没过东南大学的自主划线;2004年接着报考,英语多考了两分,但2015年的录取分数线也上调了2分,后来调剂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刘磊先生门下(刘磊先生是彭斐章先生的博士弟子,与张老师是同门)。按照当时东南大学的录取政策,我报考这两年,如果总分能再多2分,是可以破格录取的。张老师曾为我积极争取破格录取(以科研表现突出为由),经系列努力无效之后,积极帮我联系调剂。张老师知道,我争取到考研的机会也来之不易,我算是业余考研的,连我在考场考试过程中都有领导打电话找我。真是天无绝人之路,2004年未能得到调剂机会,2005年得到了。2005年还未确定调剂成功前,张老师曾经很懊恼地同我说过:“东大不录取你,是东大的损失”。说这句话,不仅仅是安慰,还有深深地遗憾与无奈。张老师门下弟子曾告诉我,张老师曾在课堂上表示惋惜之情。张老师逝世后,我在张老师的书房做整理工作时,我浏览到张老师的工作笔记,进一步知悉张老师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令我感动不已。顾建新《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年第1期)中“有一个学生因分数差一点调剂到其他学校,他也一直关心,学术上继续给予指导,合作申请科研项目”,这个学生指的是我。 2006年, 张老师参加完中国图书馆学年会后被查出身患癌症。此后的两年中, 张老师始终乐观坚强的面对, 顽强的与病魔抗争。生病期间, 主编了《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袁曦临同主编,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 编辑了《 钱亚新文集》( 钱亚新文集/吴林等同编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编审了《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王学熙同编审,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7) , 出版了专著《 书苑文丛》( 书苑文丛,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4) 。期间还指导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评阅了多篇博硕士论文, 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高级职称评审等。期间, 张老师查阅资料不甚方便, 我有幸参与过一些辅助工作, 张老师的严谨, 我记忆犹新。张老师非常喜爱《 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 每期必读, 一直密切关注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两年间,与张老师通过手机(电话和短信)联系较多,张老师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次到省人民医院、鼓楼肿瘤医院、东大附属中大医院肿瘤医院及张老师家中交流与陪伴。 我结识张老师8年来, 都是张老师请我吃饭, 吃过路边小店、麦当劳、粥棚、北京的西来顺等, 甚至, 虽然张老师不擅长做饭, 还亲自为我做过饭。2006年年初, 我和爱人买房, 因为张老师自己也刚在翠屏东南买了房, 本身也紧张, 还执意借给我一万元钱, 一再表示能力有限非常抱歉。得知张老师生病, 我急着把钱还上, 张老师还一再宽慰、推辞, 其实那时我已凑齐首付买了房, 渡过了难关。我在南京上学期间, 张老师有什么好事都想着我, 学生聚餐要把我带上、学生外出考察要把我带上, 出席会议也尽可能把我带上。2005年10月21-22日,张老师带指导的研究生苏州、常熟等地调研,我算是被“特邀”参加。2007年3月16日,提供一组李小缘照片史料,委托王启云在图谋博客上发表(不少为首次发表),以利同行分享使用,并以此纪念李小缘先生90年诞辰。当年在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的纪念李小缘先生的研讨会,张厚生先生带我一起参加了。2007年12月参加南京图书馆新馆全面开放暨百年馆庆典礼,张老师带我参加典礼,并且送给我一套书包括《钱亚新文集》《汪长炳研究文集》《卢子博文集》等。每次到张老师家中拜访时, 我是空手去, 满手归, 家里有水果、花生、皮蛋等吃的执意让我带些回去吃。 2008年6月18日, 我即将毕业离校时。张老师原本住在龙腾里儿子的家中, 专门邀我到江宁翠屏东南家中。那次是我第一次到张老师新家, 新家算是刚搬进去不久, 装修很简单。那时, 张老师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 绝大部分时间都要躺着。张老师头一天先到, 并委托高老师( 张老师爱人, 东南大学建筑系退休教师。) 包了饺子、买了西瓜, 第二天还特意买来“ 正宗”的南京盐水鸭。张老师和高老师为我忙前忙后, 用心良苦, 饺子是“ 弯弯顺”的意思, 招待我吃了很多, 吃得越多越开心。我在张老师家中呆了一个上午, 期间张老师翻阅了我的硕士学位论文简装本(我选择脱产3年攻读图书馆学硕士,算是如饥似渴地求学。我的学位论文先后得到包括张老师、刘老师等许多学者先进的指导与帮助。或许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出版;2012年修订再版,据读秀图书搜索检索结果,收藏馆684家。两次出版均遇上各路贵人相助,实际上算均没有花钱,因为先后获得了所在高校出版基金资助、科研奖励、学术成果奖等,我将“盈余”所得,先后赠书500册左右。第一本书所取得的成功,激励我在之后的10余年出版了多本书。近期还了解到居然有省属地方高校图书馆开设了“王启云著作专架” 。 ); 为我提供了多本文革期间的图书馆学期刊;谈到做学问马虎不得时, 还专门到书房找辞典查证了缪荃孙的出生年月。临别时, 我还相邀待康复了携同高老师到我家住段时间, 张老师和高老师乐呵呵地答应, 并送我至门口。张老师的乐观与坚强, 始终让我坚信张老师一定能够战胜病魔、创造生命奇迹。没想到, 这次竟是永别!张老师于2008年8月8日0时53病逝。 造化弄人,我并不是张老师的“亲学生”,或许实际上胜似“亲学生”,大概算是“私淑弟子”。纪念宜趁早,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也许恰恰是因为这样的身份,我可以更为“大胆”地做一些事情,实际上也确实较好地促成了一些事情。比如《书海一身击楫忙——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9)是由我倡议出版的,得到了东南大学图书馆顾建新先生的支持与采纳。这本书的顺利出版,对我来说,比我自身出版任何一本书更为开心。 附:张厚生先生简介 张厚生(1943.8.21-2008.8.8),1943年8月21日生于江苏泗阳, 196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 1976~1977年在南京图书馆辅导部工作, 1978年至1981年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攻读研究生, 毕业后到东南大学工作, 历任图书馆秘书、馆长助理, 副馆长、馆长。1983年负责筹建东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 并兼任教研室主任。曾为东南大学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教授; 南通大学兼职教授。曾任以下学术兼职: 江苏省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 南京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艺术、图书、文博、群文专业正、副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全国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主编学术著作9部,合作主编系列丛书1套12本, 参著、参编著作10部, 编审著作2部, 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 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50余篇, 获各级教学与科研奖励20余项。学术界理论和学术史权威研究成果都不约而同地将张厚生列入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四代学人名录。
个人分类: 圕人堂|21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悼念图书馆学家骆伟先生
libseeker 2018-2-27 22:02
浏览到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发布的讣告( http://ischool.sysu.edu.cn/cn/node/347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骆伟教授因病于2018年2月22日凌晨1:45在广州逝世,终年83岁。 骆伟,男,1935年12月(旧历)出生,广东乐昌人。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分配至山东省图书馆工作,1985年10月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现资讯管理学院)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等职,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7年3月退休。” 据易汉文主编《中山大学专家小传》(304页):“骆伟 男,1936年初出生,广东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山东省图书馆工作。1985年调入中山大学任教,1986年被评为副教授,同年任图书馆学系副主任(代系主任),后又继任信息管理系副主任。1991年评为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骆伟先生专著 (依据读秀学术搜索整理): 1 骆伟. 岭南文献综录.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6.10. 2 骆伟编著. 岭南姓氏族谱辑录.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2.12. 3 骆伟主编. 广东文献综录.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03. 4 骆伟编著. 岭南族谱撷录.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06. 5 骆伟,骆廷辑注. 岭南古代方志辑佚.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07. 6 骆伟著. 地方文献学概论. 澳门文献信息学会, 2008.12. 7 骆伟著. 简明古籍整理与版本学. 澳门图书馆暨资讯管理协会, 2004.08. 8 骆伟著. 岭南族谱.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07. 骆伟先生发表的部分论文题录 (依据为中国知网检索结果) 骆伟.岁月留痕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03):98-103. 骆伟.浙江汤氏臼丮宧和马氏智林图书馆藏书述略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1):68-71. 骆伟.关于地方志定义的再思考 .中国地方志,2014(09):13-18. 骆伟.清初王士禛著述考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06):54-60. 骆伟.近代聊城杨氏海源阁刻书、钞书与藏书印续考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2(05):87-92+123. 骆伟.古籍联合目录刍议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02):4-8. 骆伟.南海海难钩沉 .岭南文史,2012(01):18-23. 骆伟.文献的传承与流失——从《玉篇》看我国典籍的散失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05):91-93+111. 骆伟.试论古籍书志及其特点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01):90-92+98. 骆伟,邓骏捷.《澳门记略》清乾隆“西阪草堂”版本考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01):84-91. 骆伟.春华秋实——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工作历程 .图书馆论坛,2010,30(06):284-288. 骆伟.关于当前古籍普查与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思考 .山东图书馆学刊,2010(04):90-92. 骆伟.论王献唐先生对我国图书馆学的贡献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05):6-13. 骆伟.山高水远忆先师——缅怀路大荒先生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03):153-154. 骆伟.屈万里先生著述辑补 .山东图书馆学刊,2009(03):120-122. 骆伟.广东近代印刷术对我国文化的贡献 .图书馆论坛,2009,29(03):24-27. 骆伟.近代西方印刷品及其版本特征 .图书馆论坛,2009,29(01):42-45. 骆伟.关于地方文献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图书馆论坛,2008,28(06):214-217. 骆伟.试论《聊斋志异》版本系统 .图书与情报,2008(02):124-129. 骆伟.弘扬国粹 坚持不懈——香港学海书楼开展国学讲座历程、内容和特点 .图书馆论坛,2007(06):220-225. 骆伟.《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遭遇的三次盗版侵权事件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7(04):56-59. 骆伟.一代恩师 风范长存 .图书情报知识,2007(03):111-113. 骆伟.我国地方文献专题研究综述 .图书馆论坛,2006(06):99-103+128. 骆伟,安兴茹.论人才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根基——兼述广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图书馆论坛,2005(06):94-98+131. 骆伟.地方文献可持续发展刍论 .图书馆论坛,2005(02):1-4+202. 骆伟.莫名——人生路 .图书馆论坛,2004(06):248-251+255. 骆伟.古籍“藏板(版)”考略 .图书与情报,2004(01):30-32. 骆伟.文献学综论 .图书馆论坛,2003(06):49-51. 骆伟.岭南乡镇志、乡土志述评 .广东史志,2003(02):53-56. 骆伟.岭南李氏源流、分布及发展 .广东史志,2003(01):20-23. 骆伟.毛鸿宾湖广存札及其史学价值 .广东史志,2002(04):43-46. 骆伟.回眸与思考——谈对《中图法》编辑、问题与展望 .图书馆论坛,2002(05):88-90. 骆伟.中国20世纪后半期出土文献概览 .图书与情报,2002(03):21-25+43. 骆伟.清代黄丕烈校跋《穆天子传》考评 .图书馆学刊,2002(03):59-60. 骆伟,吴丹青.我国图书馆史有待深入研究——兼谈广东图书馆史的源流和背景 .图书馆论坛,2002(01):5-7. 骆伟.江门马氏发展源流 .广东史志,2002(01):39-42. 骆伟.对当前《目录学》课程的思虑 .图书馆论坛,2001(02):94-96+7. 骆伟.岭南族群与谱牒探研 .广东史志,2001(01):3-12. 骆伟,朱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图书馆论坛,2000(05):3-6. 骆伟.《南越志》辑录 .广东史志,2000(03):37-49. 骆伟.徐信符先生对广东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106-112. 骆伟.拓宽文献版本研究领域 .图书馆论坛,1998(05):22-26. 骆伟.谯国夫人与岭南冼氏 .广东史志,1998(03):46-49. 骆伟.我国印刷术发明权面临严峻挑战 .图书情报论坛,1997(04):67-70. 骆伟,冼杰.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布局论 .图书情报论坛,1996(03):22-26. 骆伟.木鱼·南音·五桂堂 .广东史志,1996(03):46-49. 骆伟.《聊斋志异》版本研究 .图书馆论坛,1995(05):13-16+71. 骆伟.抢救保存优秀古文献的重大举措─—写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出版之前 .情报资料工作,1995(05):38-39. 骆伟.关于《粤大记》及其佚卷 .广东史志,1994(04):62-64. 骆伟.《峤雅》及其版本 .图书馆论坛,1994(01):71-73. 骆伟.略论近代岭南学者——陈澧 .图书馆论坛,1992(06):80-83. 骆伟.试论图书馆的公共关系 .图书情报知识,1990(03):29-31. 骆伟.论广东图书馆事业及其发展趋势 .广东图书馆学刊,1990(04):23-27+32. 骆伟.试论地方文献的类型 .广东图书馆学刊,1990(02):48-51. 骆伟.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9(02):54-57. 骆伟.山东最早的官报《济南汇报》 .文献,1988(03):287-288. 骆伟.论地方文献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03):13-21. 骆伟.关于古籍整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03):40-45. 骆伟.《毛鸿宾湖广存札》概述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5(04):91-92. 延伸阅读: 赵宣.骆伟:勤力端方写人生:兼评《地方文献学概论》 .图书馆,2010,(第6期). 冯建福,乔好勤.当代地方文献学研究的总结与创新:读骆伟先生《地方文献学概论》及其它 .图书馆论坛,2010,(第6期). 于伟平,杨海峰,骆伟.骆伟访谈录 .中国地方志,2013,(第12期). 骆伟先生《地方文献学概论》序言(谢灼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becdb0100by3r.html 骆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对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的研究用力颇勤。他到广东工作后,又对广东地方文献的研究下了不少功夫。所以,他在古典文献学和地方文献研究上具有厚实基础,在讨论问题上,总是体现一种用事实说话、用实例说明问题的风格。同时,他对地方文献研究上一直追求求新求实、不断充实研究内容,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如关于地方文献范围的讨论,早些时期大致用事件、人物、出版物三项来概括。这样的说法当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地方文献范围包含的具体内容就应该有新的说法。作者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人物作了新的阐述。 图谋.我爱《地方文献学概论》 . http://libseeker.bokee.com/41426584.html 该文是2009年3月27日写的一篇博文,关于《地方文献学概论》书人书事的。 图谋于2009年6月收到骆伟先生签赠本。
个人分类: 圕人堂|4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钟守真先生论著小辑
libseeker 2018-1-8 21:42
圕人堂成员tianart于2018年1月8日19:56发消息:“钟守真教授不幸因病于2018年1月8日在澳大利亚辞世,享年81岁,我们心情十分悲痛!钟教授为南开大学图情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卓越贡献,她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高尚情操和精神,至今指引学科的发展。钟先生千古!”图谋特此粗略辑录钟先生论著信息,籍此缅怀。 钟守真(1937— )女,厦门人,南开大学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华北分院图书馆和天津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情报室等单位工作,1984年在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曾任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副主任、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号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编委会委员和天津市政协第九、十届委员。发表论著多部(篇),并多次获奖。( 信息来源: 丘东江主编,图书馆学情报学大辞典,海洋出版社,2013.03,第1160页)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南开大学华业奖教金三等奖。专著《比较图书馆学引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6年获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二等奖,软课题“天津市科教信息网络建设规划方案研究”获1997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最佳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天津市教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获1999年度天津市最佳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天津市启动信息港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获1999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崇尚“千教万教以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名言。( 信息来源 :http://www.baike.com/wiki/钟守真) 图书: 钟守真编著. 比较图书馆学引论.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3.11 钟守真,李培主编.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 钟守真编著.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文库 80 比较图书馆学引论.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3.06. 杨子竞,钟守真主编. 咨询理论与方法.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8.10.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编.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1.08.(第八章图书馆管理,由钟守真同志执笔编写;第九章比较图书馆学,由钟守真、倪波同志执笔编写。) 论文(CNKI检索结果): 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研究综述 .情报科学,2000(01):75-79. 钟守真,李月琳.论IRM的形成领域与发展阶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01):3-8. 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探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01):24-26. 钟守真.明天更辉煌 .津图学刊,1998(04):12-14. 钟守真.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津图学刊,1998(01):3-17. 钟守真,李培.天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晋图学刊,1997(04):1-10. 钟守真.一位美籍华人的精心之作——《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读后 .津图学刊,1997(01):34-38.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比较方法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01):3-8+19. 钟守真.澳大利亚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技术员资格认定规程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05):53-55. 钟守真.从文献统计看比较图书馆学的发展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06):52-56. 钟守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1995(05):1-4+72.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应用研究的文献统计与分析 .津图学刊,1995(03):9-17. 钟守真.刘国钧与比较图书馆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02):42-44. 钟守真.适应社会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01):14.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模式 .图书与情报,1993(04):71-80. 钟守真.概述比较图书馆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02):24-29.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平行研究模式 .图书与情报,1993(02):1-7.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渊源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1993(03):87-89+96-97.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在西方的形成与发展 .图书与情报,1992(04):8-15. 钟守真.中西图书馆起源之比较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2(04):39-42+6. 钟守真,梁淑玲.中美信息产业的比较 .图书与情报,1991(04):18-21. 钟守真 ,韩素云.非洲国家的图书馆员教育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0(04):37-38. 钟守真.论图书馆中的非正式群体 .图书馆学研究,1989(03):22-26. 钟守真.浅谈情报机构领导群体的特点及其优化组合 .图书馆学研究,1987(03):42-45. 钟守真,郭玉民.情报咨询有偿服务可行性初探 .图书与情报,1985(04):9-13. 论文(读秀学术搜索检索结果)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应用研究的文献统计与分析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5,(10):5-12. 钟守真.中西图书馆起源之比较研究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2,(4):39-43. 钟守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图书馆学研究综述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5,(11):20-24.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应用研究的文献统计与分析 .津图学刊.1995,(3):9-17. 钟守真.明天更辉煌 .津图学刊.1998,(4):12-14. 钟守真.概述比较图书馆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2):24-29.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平行研究模式 .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1993,(9):12-19.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导论 .津图学刊.1986,(2):129-139.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比较方法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7,(4):7-88. 钟守真.一位美籍华人的精心之作——《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读后 .津图学刊.1997,(1):34-38.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比较方法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3-9. 钟守真.澳大利亚图书馆员和图书馆技术员资格认定规程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5):53-58.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渊源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1993,(3):87-89,96. 钟守真.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津图学刊.1998,(1):1-15. 钟守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比较图书馆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1995,(5):1-4,72. 钟守真.图书馆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8,(8):67-78. 钟守真.刘国钧与比较图书馆学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4,(2):42-44.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在西方的形成与发展 .图书与情报.1992,(4):8-15.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的影响研究模式 .津图学刊.1993,(1):3.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跨学科研究模式 .图书与情报.1993,(4):71-80.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比较方法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7,(5):7-13. 钟守真.浅谈情报机构领导群体的特点及其优化组合 .图书馆学研究.1987,(3):42-45.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平行研究模式 .图书与情报.1993,(2):1-7. 钟守真.从文献统计看比较图书馆学的发展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6):52-57. 钟守真.一位美籍华人的精心之作(《现代化图书馆管理》读后) .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97,(5):101-105. 钟守真.适应社会需要 深化教学改革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1):14-14. 钟守真.论图书馆中的非正式群体 .图书馆学研究.1989,(3):22-81. 钟守真.图书馆和情报学教育的“新”分歧 .津图学刊.1990,(3):151-157. 李月琳,钟守真.大陆,台湾图书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之比较研究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1):6-10. 钟守真,李培.天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晋图学刊.1997,(4):1-10. 孙跃,钟守真.改革 发展 创新——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 .图书情报工作.1995,(3):74-76. 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探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24-27. 康卫华,钟守真.论证与研究文献信息学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3):47-50. 李月琳,钟守真.IRM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津图学刊.1996,(3):1-12. 李颖,钟守真.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9,(10):144-149. 钟守真,李培.天津信息港工程信息资源建设:机遇.挑战.对策 .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8,(3):10-16. 钟守真,李月琳.论IRM的形成领域与发展阶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1):3-8. 钟守真,李月琳.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研究综述 .情报科学.2000,(1):75-79. 徐肖君,钟守真.比较研究中,美,法,苏科学技术数据库系统(上) .图书情报通讯.1994,(3):25-29. 李月琳,钟守真.IRM与图朽信事业的发展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6,(11):99-111. 李吴妙玲,钟守真.澳大利亚图书馆事业概述 .津图学刊.1995,(2):137-143. 李培,钟守真.天津科教风信息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4):28-31. 钟守真,韩素云.非洲国家的图书馆员教育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0,(4):37-38. 洪颖,钟守真.中美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比较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8,(6):7-10. 李培,钟守真.天津信息港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与对策 .津图学刊.1998,(3):1-12. 洪颖,钟守真.中美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比较 .图书馆学刊.1998,(2):5-43. 钟守真,梁淑玲.中美信息产业的比较 .图书与情报.1991,(4):18-21. 钟守真,郭玉民.情报咨询有偿服务可行性初探 .图书与情报.1985,(4):9-13. 徐肖君,钟守真.比较研究中,美,法苏科学技术数据库系统(下) .图书情报通讯.1994,(4):60-63,34. 钟守真,李月琳.论IRM的形成领域与发展阶段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0,(5):56-62. 汤津红,钟守真,杨子竞.信息资源管理与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4):25-27. 钟守真.论比较图书馆学的影响研究模式 .津图学刊.1992,(A):3-29. 钟守真.比较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比较方法 .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1997,(4):7-12. 洪颖,钟守真.中美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的比较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8,(2):5-7. 延伸阅读: 原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钟守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1月8日凌晨在澳大利亚辞世,享年81岁。钟守真教授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信息管理系),曾在天津市电子工业局情报室工作,1984年调入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现信息资源管理系),后担任系主任。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理事,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五届学术研究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市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理事。著有《比较图书馆学引论》、《信息资源管理概论》等著作,并在《中国图书馆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终身致力于图情学科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教育实践,为南开大学图情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做出卓越贡献,她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高尚情操和精神,至今指引学科的发展。钟守真教授千古! 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
个人分类: 圕人堂|3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惠世荣先生著述辑录
libseeker 2017-8-12 15:35
图谋按: 惠世荣先生系“彭门四子”(又称“四条汉子”)之一, 图书馆学理论将其列为“第四代图书馆学家 ”。1996年“自我解脱”时,年仅52岁,令人痛惜。惠先生是目录学研究生,生前笔耕不错,著述颇丰,遗憾的是目前未见“惠世荣先生著述系年”,特此粗略辑录惠先生著述。 惠世荣 1944年5月3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5岁时随父母迁往西安市。中国党员。现任天津商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研究员。 中国索引学会理事,天津市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天津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会刊《津图学刊》编委,兼《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编委。 1962-196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校时受岐山郭子直先生面授,喜爱古文字学及音韵学。1968年分配至陕南三线工厂工作,历时10年。其间……无书可读,惟可在厂技术情报室翻阅工程技术书刊自娱。1978年秋在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于当年考入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为目录学研究生,指导教师为彭斐章、谢灼华教授。1981年底毕业,或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底分配到天津商学院图书馆工作,1982年期任该馆副馆长至今。1986-1989年主办天津商学院商业图书情报专业两届,培养学生60余人。1984年被评为商业部先进工作者,1984年和1985年被评为天津市先进工作者。 从1975年起先后在全国20余种图书情报刊物上发表过90余篇文章、译文等。其主要内容涉及文献检索工具、中外工具书、科技情报理论等。曾受国家教委高校图情工委委托,主编文献检索与利用系列教材之一《经济文献检索与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并参与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一些教授合编的《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图书官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等书。撰文常用的化名有:陈明林,林如冰,柳秀华、惠大果、亚楠、一果、大楠等。 ( 信息来源 :吴仲强主编.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物大辞典. 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1999.02:430. 文中省略号,省去数字。) 图书: 惠世荣主编. 经济文献检索与利用.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05. 惠世荣主编;高古城,高润芝副主编. 如何掌握经济及商业文献信息.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12. 詹德优,谢灼华,彭斐章,惠世荣. 中文工具书使用法增订本. 商务出版社, 2012.07.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科技目录的过去与现在 武汉大学,硕士,1981.共100页。 期刊: 惠世荣.从职称评定中古汉语可代替外语考试说起:论古文史学,古文献学的研究应具有…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6,(4):34-38. 惠世荣.从职称评定中古汉语可代替外语考试说起──论古文史学、古文献学的研究应具有改革开放的思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6,(4):34-37. 惠世荣.稿费、笔名、版权及其它 .编辑之友.1996,(4):57-58. 惠世荣.论古文史学、古文献学的研究应具有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图书馆论丛.1996,(2):25-27. 惠世荣.周恩来同志对我国工具书事业的关怀——纪念周总理逝世20周年 .情报资料工作.1996,(1):38-39. 惠世荣.稿费、笔名、版权及其他 .编辑学刊.1996,(1):95-97. 惠世荣.对《中国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的几点意见 .图书馆论坛.1995,(6):17-19. 惠世荣.尽信书,不如无书:论工具书中的错讹 .文献工作研究.1995,(5):17. 惠世荣.文字与文章——日读二札 .图书馆学刊.1995,(4):63-64. 惠世荣.“知识就是力量”?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5,(3):22-23. 惠世荣.文史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杂谈 .北京高校图书馆学刊.1995,(2):37-40. 惠世荣.结论?共识?:关于情报与信息定义讨论的综述 .津图学刊.1995,(1):66-68. 惠世荣,孙晓明.我国现代数书与国外类书 .图书情报知识.1995,(1):30-30,49. 惠世荣.读书治学 道德文章──五十自述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4,(4):36-38. 惠世荣.对文献信息学科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4):33-36. 惠世荣.关于信息与情报范畴的再思考 .图书馆杂志.1993,(1):14-15. 曹允,惠世荣.关于科技数据查找的若干途径 .天津商学院学报.1993,(1):77-80. 惠世荣.读书札记三则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1):62-63. 惠世荣.正确认识古文献的价值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9,(4):45-47. 惠世荣,薛调.对文史和古籍研究能否超越前人 .图书馆工作.1989,(3):42-50. 惠世荣.关于情报理论范畴的思索 .情报资料工作.1989,(2):11-12. 惠世荣.去浮求实 去虚存真 .图书馆杂志.1989,(1):20-22. 惠世荣.论引文分析法用作评价标准时局的局限性 .科技情报工作.1989,(1):17. 惠世荣.计算机检索广泛推行时期的手工检索 .情报理论与实践.1988,(6):20-22. 惠世荣,蒋亚楠.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新天地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1988,(4):63-66. 惠世荣.海峡两岸工具书使用法教学与研究之比较 .福建图书馆学刊.1988,(3):38-43. 惠世荣.与大学生们谈学术论文的写作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8,(3):58-61. 惠世荣,蒋亚楠.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新天地 .世界图书.1988,(3):3-6. 惠世荣.国外经济统计资料和数据的查找 .图书与情报.1988,(2):11-14. Allan Foster,惠世荣.联机服务和商业数据库(下) .天津商学院学报.1987,(4):87-94. Allan Foster,惠世荣.联机服务和商业计算机数据库(上) .天津商学院学报.1987,(3):105-112. 惠世荣.国外书目之目录 .图书馆学研究.1987,(1):144-149. 惠世荣.关于建立全国商业系统电子计算机文献情报检索中心的探讨 .天津商学院学报.1986,(2):102. 惠世荣.关于建立全国商业系统文献情报中心的探讨(下) .天津商学院学报.1986,(1):67. 惠世荣.商业部召开直属高校图书馆馆长会议 .大学图书馆学报.1985,(4):18. 惠世荣.关于建立全国商业系统电子计算机文献情报检索中心的探讨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1985,(2):102-106. 惠世荣.国内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概述 .津图学刊.1984,(4):147-147. 惠世荣.国内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概述 .津图学刊.1984,(3):152-152. 惠世荣.国内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概述 .津图学刊.1984,(2):139-154. 惠世荣.关于纂修《中国目录总录》之刍议 .图书馆学刊.1984,(2):30-37. 惠世荣.建议出版报道国内学术会议动态的工具书 .科技情报工作.1984,(1):30. 惠世荣.希望多出版“名录”方面的工具书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4,(1):41-42. 惠世荣.国内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概述 .津图学刊.1984,(1):147-160. 惠世荣.多从整体着眼进行改革 .云南图书馆.1983,(4):20-22. 惠世荣.关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资料的通报问题 .图书情报工作.1983,(3):16-20. 惠世荣,祝颖新.古籍和现代科学技术 .书刊资源利用.1983,(2):56-58. 惠世荣.中国书籍发行业之今昔 .世界图书(A辑).1982,(12):8-10. 惠世荣.中国书籍发行业之今昔 .出版工作、图书评介.1982,(12):20-22. 惠世荣.关于国内科技二次文献的系统汇辑与通报问题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88-91. 惠世荣,戴严.我国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的机读化及应做的准备工作 .情报科学.1982,(4):66-69. 惠世荣,王颖新.信箱 .技术与市场.1982,(4):100. 惠世荣.当前图书馆学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2,(3):19-21. 惠世荣.名录-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工具书 .书刊资源利用.1982,(3):55-57. 惠世荣.架起中美图书馆界友谊桥梁的前驱--纪念韦隶华女士 .四川图书馆学报.1982,(2):89-93. 惠世荣.也谈年鉴 .百科知识.1981,(12):10-12. 惠世荣.中国期刊的过去与现在 .世界图书(A辑).1981,(11):5-7. 惠世荣.中国的工具书目录 .复印报刊资料(图书评介、图书馆学).1981,(7):58-60. 惠世荣.中国的工具书目录 .复印报刊资料(国书评介、图书馆学).1981,(7):58-61. 惠世荣.中国的工具书目录 .世界图书(A辑).1981,(6):3-7. 惠世荣.解放前国内图书馆期刊简述 .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1,(5):119-120. 惠世荣.当前国内情报报导体系中存在的几个明显漏洞 .情报科学.1981,(5):75-78. 惠世荣,司易鲅.高等学校图书馆专业工具书教学小议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1,(3):33-35. 惠世荣,司易(鱼发).高等学校图书馆学专业工具书教学小议 .高校图书馆工作.1981,(3):33-34,37. 惠世荣,林如冰.编制索引、目录要避免重复 .技术与市场.1981,(2):54. 惠世荣.国外工具书的种类、形式与数量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1):34-36. 惠世荣.科技情报资料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国防科技情报工作通讯.1980,(5):18-22. 惠世荣.充分利用国外各种书评资料,做好选书订书工作 .江苏图书馆工作.1980,(4):23. 惠世荣.中外报纸杂谈 .图书情报知识.1980,(2):46-50. 惠世荣,鲁浚波.浅谈掌握国外科技会议动态的办法 .国防科技情报工作通讯.1980,(2):15-17. 惠世荣.建立我国机读目录系统的几个问题 .图书情报工作.1980,(2):32-35. 惠世荣.我国工具书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学刊.1980,(1):42. 惠世荣.关于开展国外社会科学情报研究工作的一些意见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0,(1):16-19. 化名作品: 1 郑零.评《中国目录学家辞典》:兼论目录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图书情报通讯.1996,(2):61-64. 2 林如冰.建国以来目录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学刊.1982,(4):45-51. 3 林如冰.建国以来目录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图书馆学、情报学、资料工作.1983,(1):64-71. 4 惠大楠.加强对商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广西商专学报.1994,(4):55-56. 5 惠大楠.南行小记 .老人天地.1993,(4):30-30. 延 伸阅读: 1 乔好勤:忆“四条汉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070728.html 2 广州阿华田.武汉大学首届图书馆学硕士毕业生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484850100uxtm.html
个人分类: 圕人堂|19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的“永垂不朽”
热度 1 libseeker 2017-7-21 08:26
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对于很多人,只是美好的愿望或祝愿。然而,对于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真真切切地告诉人们何为永垂不朽。 钱亚新(1903-1990)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钱亚新先生从1925年步入图书馆学领域起,至1990年1月逝世止,在图书馆学、目录学、索引法等诸多学科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和具体工作实践凡66个年头。其中,在南京图书馆工作的时间长达40年。1928年毕业于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业学校的前身),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工作,1930年钱亚新先生回母校任教并兼任《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主编,后又在上海大夏大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湖南大学、苏州社会教育学院从事图书馆工作和教育工作,1950年调到南京图书馆工作,直到逝世。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事业的无限忠诚致力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图书馆学、目录学学术研究,发表论著190多种,计200多万字,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索引学、校勘学和图书情报教育等诸多方面。 钱亚新先生到图书馆最早干的是外文期刊,以后从事分类、编目和索引研究,一边工作,一边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加以研究,撰写文章,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以后又专门从事过图书馆学教育。 钱亚新先生热爱图书馆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甘于清苦的奉献精神,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图书馆事业,致力于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致力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给学术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著作成果,受学术界所推崇,为后学所景仰和跟进。 钱亚新先生认为“著述不是个人财富,而是社会积累,不过由某人整理而已”。钱亚新先生完成了《杜定友遗稿文选》(《江苏图书馆学报》专辑,1987),又与白国应先生合编《杜定友图书馆学论文选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为研究杜定友提供了宝贵的文献,也是为我们在尊师重教方面做了表率。张厚生先生等完成了《钱亚新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钱亚新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谢欢先生完成了《钱亚新别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纪念与传承相沿相袭,弥足珍贵。 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可以说是近百年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史(1920- )上最为出色的。其一,首先归功于钱亚新先生自身的史料意识。钱亚新先生一生敬惜字纸,几乎精心保存了自己一生中全部文字作品!除此之外,还保存了大量照片史料及其它相关重要史料(学术通信、诗歌随笔等)。我有幸见识了钱亚新先生保存的多份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报告(1937-1940年),1938年4月湖南大学图书馆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那些工作报告的作者很有可能是钱先生自己,其时其身份为该馆“主任”。1933年春至1937年,钱亚新先生为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主任,“七七”事变,学校图书馆毁于日机炸弹,形势险峻,被迫离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竟能妥善保存至今!其二,归功于钱亚新先生的亲属,钱亚新先生的夫人吴志勤,及他们的儿子钱亮、钱唐,为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尽心尽力。其三,归功于受其或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批后学先进。比如张厚生、谢欢等等。钱亚新先生逝世后的18年,张厚生先生为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其工作基础为钱亚新先生留存的手稿(学术性为主),2008年张厚生先生逝世之前将手稿委托弟子苏小波保存。2013年,谢欢整理出版了52万字的《钱亚新别集》,工作基础为钱亮(钱亚新先生长子)留存下来的另一部分手稿(诗歌、随笔等),其时谢欢的身份尚为南京大学图书馆学在读研究生,如今谢欢已博士毕业并成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师,将为钱亚新先生的纪念与传承做更多工作。
个人分类: 圕人堂|4388 次阅读|2 个评论
倪波先生著述目录(部分)
libseeker 2017-4-24 17:00
图谋按: 据悉,著名图书馆学、情报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波先生于2017年4月23日上午9点50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2岁。本文辑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倪波先生著述目录(部分),以此纪念倪波先生。 检索范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检索时间:2017年4月24日 检索式:作者=倪波 or 中英文作者=倪波 or 第一责任人=倪波 and 机构=南京大学 倪波. 图书资料登录号的种类和选择 . 图书情报工作,1980,(06):33-34. 倪波. 再谈外国著者的国籍和姓名如何著录 . 湘图通讯,1981,(04):29-30. 倪波. 浅谈出版项的著录 . 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03):21-23. 倪波. 关于编写《理论图书馆学教程》的思考 . 图书馆学刊,1986,(01):21-24. 倪波. 论档案学的学科性质 . 档案,1987,(02):5-6. 倪波. 论文献族系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88,(01):20-25. 倪波. 开发和利用文献信息:江西图书馆事业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 江西图书馆学刊,1988,(01):12-13. 倪波. 励精图新 耕耘图苑 . 图书情报工作,1988,(03):2-3. 倪波,孙建军,葛如林. 我国出版文献预测分析的定量模型 . 图书情报工作,1989,(05):19-21+27. 倪波,黄奇,杨晓骏. 三论等级分类体系的数学结构——等级分类体系的自动标记 . 晋图学刊,1990,(03):39-47. 倪波. 我国学位制度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位授予点 . 图书情报工作,1990,(05):33-34. 倪波. 发展教育的关键:调整结构、提高质量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01):3. 倪波. 台湾图书馆学发展概况 . 图书与情报,1991,(01):8-16. 倪波. 论钱亚新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03):39-43. 倪波. 我国图书馆学教材建设史上的一部代表作 . 图书馆,1991,(05):11-13. 倪波,杨晓骏. 等级分类法的发展与类目复分方法——兼评《中图法类目复分方法及其疑难解释》 . 图书情报知识,1992,(01):12-14+25. 倪波,陈安阳. 灰色文献研究及其实践意义 . 图书与情报,1992,(03):7-11. 倪波. 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学位制度与授予 . 晋图学刊,1992,(03):1-7. 倪波,霍丹. 情报咨询的心理障碍 .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3,(03):21-25+92. 倪波. 发展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总体思路 . 图书情报工作,1993,(02):1-2. 倪波,陈安阳. 数据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3,(03):19-24. 倪波. 分层次办学是一项基本原则 .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01):13. 霍丹,倪波. 信息量与咨询障碍的研究 . 图书馆学刊,1994,(03):35-38. 倪波. 振鹄论 . 图书与情报,1994,(04):33-38. 倪波,纪红. 苏中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业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168-174. 倪波. 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重要前沿与新形势 . 图书情报工作,1995,(01):2-4. 倪波. 中国图书馆事业的辉煌历程 . 图书情报知识,1995,(01):2-8. 倪波,胡波. 论白国应 . 高校图书馆工作,1995,(01):23-27. 倪波,谭石孙. “图书市场”与图书馆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5,(03):20-22. 倪波. 论优秀著作 .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04):9-14. 倪波,吕斌,李国秋. 信息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图书馆学规范──一论理论图书馆学 . 图书与情报,1995,(03):1-7. 倪波,纪红. 论学派 . 南京社会科学,1995,(11):3-9. 倪波,陈雅. 我国咨询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 . 图书馆学刊,1995,(06):20-27. 倪波,吴国材. 澳门的公共图书馆 . 图书馆论坛,1996,(01):66-69. 宋余庆,倪波. 图书、情报与信息化社会 . 图书馆杂志,1996,(03):12-15. 倪波,吕斌,李国秋. 论图书馆信息交流职能的演变——三论理论图书馆学 . 图书与情报,1996,(01):1-7. 倪波,陈勤. 中国图书馆事业跨世纪发展战略构想 . 晋图学刊,1996,(01):1-6. 倪波. 情报学学科建设之我见 . 图书情报工作,1996,(02):7-8. 吴建中,倪波. 迎接未来 教育领先——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十四 . 图书馆杂志,1996,(06):39-41+37. 倪波. 群贤毕至 开拓进取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6,(04):9. 倪波,陈勤. “不惑之年”的回顾——贺《图书情报工作》创刊40周年 . 图书情报工作,1996,(05):38-41. 张小青,倪波.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中文工具书导论》读后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6,(06):39-41. 陈怡,倪波. 香港出版业及报业略述 . 图书馆论坛,1997,(01):13-16. 倪波,施云. 情报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评《现代情报学理论》 . 图书情报知识,1997,(02):77-79. 倪波. 办好学术刊物关键在于提高质量 . 图书情报工作,1997,(08):3. 倪波. 建设文化大省,图书馆界责无旁贷!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04):12-15. 魏琦,倪波. 论严怡民 . 图书与情报,1997,(03):71-72. 叶敢,倪波. 电子出版时代的编辑出版概念 . 大学出版,1997,(04):35-36. 杨林青,倪波. 信息传播技术演进中的大众传播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7,(06):2-5. 倪波. 论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 . 图书情报知识,1997,(04):3-7. 魏琦,倪波. 论21世纪的电子信息文化 . 情报杂志,1998,(01):7-8+11. 倪波. 将图书馆事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01):6-7. 仲崇山,倪波. 论荷生 . 图书馆学刊,1998,(02):59-61. 仲崇山,倪波. 清末民初时期的海外华人报业概览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02):25-28. 仍然,倪波. INTERNET网的负面效应 . 图书与情报,1998,(02):60-62. 仍然,倪波. 电子出版物为何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8,(04):2-5+36. 仍然,倪波. 现代信息技术特征分析 .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05):73-77. 王咏,倪波,杨英华. DCS在循环注气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 微计算机信息,1998,(05):23-25. 王咏,倪波. Y2K问题及对策 . 图书与情报,1998,(04):62-65. 倪波. 德竹论 . 河南图书馆学刊,1998,(04):35-38. 王咏,倪波,邰杰,张久海. 2000年兼容问题解决思路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01):5-8. 王咏,倪波. 我国IT产业发展的前景与策略 . 情报探索,1999,(01):1-2.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网络中心的WWW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情报探索,1999,(01):25-26.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东地区网络WWW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图书馆杂志,1999,(02):13-15. 邰杰,倪波. 近20年《江苏图书馆学报》编辑特色述评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01):24-27. 袁勤俭,邵波,倪波. 对CERNET网络的WWW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 情报科学,1999,(02):202-205.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网络中心的WWW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 情报资料工作,1999,(02):21-23+20. 袁勤俭,邵波,倪波. 对CERNET华东地区网络WWW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基于CERNET的信息资源调查与研究报告之一 . 山东图书馆 季刊,1999,(01):6-10. 颜祥林,倪波. 20世纪中国档案学发展的三次高潮 . 档案与建设,1999,(04):9-11.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东地区网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杂志,1999,(05):5-8.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北地区网络建设的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杂志,1999,(06):1-3. 朱庆华,倪波. 情报价值与情报增值分析 . 图书情报工作,1999,(06):3-8.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西北、东北地区网络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杂志,1999,(07):1-3. 袁勤俭,邵波,倪波. 光盘数据库网络在图书情报工作的应用与评价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9,(05):20-23.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南、华中、西南地区网络特色信息资源(上) . 图书馆杂志,1999,(10):11-13.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东地区网络建设的特色信息资源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04):21-24.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网络特色信息资源(下) . 图书馆杂志,1999,(11):16-17. 张玲玲,倪波. 情报学发展历程 . 图书与情报,1999,(04):12-14. 李刚,倪波. 试论洋务运动中的翻译出版活动 .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06):38-41. 李刚,倪波. 中国现代图书馆学的确立 . 图书情报工作,2000,(01):5-9. 巢乃鹏,倪波. 论情报检索的逻辑模型 . 情报学报,2000,(01):6-13. 倪波. 振奋精神 迎接新世纪!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01):3. 袁勤俭,邵波,倪波. CERNET华北地区WWW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津图学刊,2000,(01):60-72. 沈丽容,倪波. 新中国情报学论文分析 . 图书情报知识,2000,(01):8-12. 王咏,倪波. 知识经济与信息管理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2):3-5+9. 丁蔚,倪波. 因特网信息服务新模式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02):132-135. 颜祥林,倪波. 社会信息化与知识产权制度的互动影响 . 图书与情报,2000,(02):24-28. 倪波. 一位大学老教师心灵深处的“情结”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02):52-55. 丁蔚,倪波. 中美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比较研究 . 图书情报工作,2000,(05):81-86. 王咏,倪波. 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中ERP的应用研究 . 情报学报,2000,(03):214-219. 陆宝益,倪波,郑建明. 我国有关信息污染研究的进展 . 图书与情报,2000,(03):9-14. 丁蔚,倪波. 基于Web的信息服务 . 情报科学,2000,(07):646-650.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看知识管理 . 图书情报工作,2000,(09):5-9. 苗杰,倪波. 集成环境下的竞争情报系统设计研究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05):372-374+345. 王咏,倪波,王春勇. 20世纪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一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3-5+40. 王咏,倪波,丁尉,承斌. 20世纪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二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6-9. 王咏,倪波,邰杰,周效宇. 20世纪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三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10-13. 王咏,倪波,袁勤俭,朱为勇,梁伟. 20世纪网络通信业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四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14-17. 王咏,倪波,沈丽蓉,张弘林. 20世纪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IT技术世纪回眸之五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0,(06):18-20. 王玲,倪波. 与后世人相处之日长——评《中国古籍编撰史》 . 图书情报知识,2000,(04):74-76. 陆宝益,倪波.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之实践述评与动因分析 . 情报科学,2000,(12):1144-1147+1150. 彭静,倪波. 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世纪回眸 . 图书馆,2000,(06):30-33. 倪波,王玲. 论图书馆服务的革新与重构 . 图书馆杂志,2001,(01):11-13.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思想的起源——从情报学的发展看知识管理 . 图书情报工作,2001,(01):23-27. 丁蔚,倪波,成颖. 情报检索的发展——情报学世纪回眸之一 . 情报科学,2001,(01):81-86. 许晋军,倪波. 网络信息安全研究 .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01):60-61+64. 倪波. 论信息化与数字图书馆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01):3-6. 苗杰,倪波. 竞争情报系统的业务模式分析研究 . 情报学报,2001,(01):32-38. 张庆锋,倪波. 中国档案学期刊研究初探 . 档案学研究,2001,(01):36-39. 丁蔚,倪波. 知识管理系统与企业电子商务 . 图书情报知识,2001,(01):7-9. 苗杰,倪波. 评《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02):160. 颜祥林,倪波. 网络信息问题的归类、根源与控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04):40-43. 苗杰,倪波. 面向集成竞争情报系统的数据挖掘应用研究 . 情报学报,2001,(04):443-450. 倪波,卢子博 ,张荣光. 美国图书馆事业一瞥──访美系列报告之一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05):56-58. 李刚,倪波. 文献资源建设研究进展 . 情报学报,2001,(06):695-705. 倪波. 论新世纪图书馆事业运作轨迹 . 江苏图书馆学报,2002,(01):3-4. 李刚,倪波. 分期的意识形态——兼论“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 . 图书情报工作,2002,(06):48-51+56. 李刚,倪波.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的现代性与学科建制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04):13-16. 沈丽容,倪波. 论我国竞争情报教育体系的建立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03):86-88. 李刚,倪波. 《学衡》创刊与出版始末 . 新世纪图书馆,2003,(03):58-62. 李刚,倪波. 作为科际整合的图书情报学 . 情报科学,2004,(01):110-114. 倪波. 图坛夜语 . 图书馆论坛,2007,(06):248-249+247. 倪波. 祝贺与祝愿 . 新世纪图书馆,2008,(01):8. 李刚,倪波. 陶行知与新图书馆运动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03):21-26. 倪波. 图坛恩师 . 图书馆论坛,2008,(06):268-269+262. 陈怡,蒋滔,倪波. 论高校学报编辑的学者型编辑意识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21-124. 倪波. 三十而立 可喜可贺 . 新世纪图书馆,2011,(01):5. 延伸阅读: 1 倪波教授著述系年(1935-2004.9).pdf 2 长相忆 | 倪波:我,一个老头. http://sanwen.net/a/ebwhdpo.html 2016-11-25 07:31南大信管
个人分类: 圕人堂|18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培基乃美玉,光洁质坚优——回忆我与许培基先生的通信
libseeker 2016-11-5 10:21
培基乃美玉,光洁质坚优 ——回忆我与许培基先生的通信 王启云 嘉兴图书馆郑闯辉先生向我约稿,告知许培基先生已于今年2 月12日仙逝,嘉兴图书馆馆刊《味书轩》拟编发一期纪念文字,让回忆我与许培基先生的通信。纪念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纪念宜趁早。特此依据图谋博客博文及电子邮件信息,作一梳理,谨以此文缅怀许培基先生。 依据《苏州图书馆编年纪事》(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4.7),许培基 先生,浙江嘉兴人,1926年2月出生,1949年12月参加工作,1992年3月退休,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职称为“研究馆员”。1949年毕业于苏州社会教育学院图书馆学系,1957年到苏州图书馆工作。1957年11月至1967年任苏州图书馆副馆长(“文革”夺权止);1977年9月至1978年2月为“负责人”;1978年2月至1979年9月为副馆长;1979年9月至1989年11月为馆长。曾参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三版修订,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著有《冒号分类法解释及类表》、《苏州市志·图书卷》、《江苏艺文志》(苏州卷主编)。参与《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苏州文化手册》、《苏州词典》的编撰。 2012年1月17日我同谢欢先生通过电子邮件分享钱亚新先生写给张厚生先生的信,电子邮件中有:“《图书馆学家张厚生先生纪念文集》将于2012年上半年出版。欲采用一些学术通信,特此将提供给东南大学的2封学术通信(附一张照片)与你分享”“白国应先生同你联系是电子邮件联系么?如果是,希望告知。白先生是张厚生先生的老朋友,我希望了解一下白先生那是否保留有张先生发出的信件?如果可能,最好能在纪念文集中选用。”2012年1月17日14:40,收到谢欢先生邮件“下午整理钱老诗词,其中有张厚生先生相关记载”,邮件中分享了钱亚新先生1977年9月24日写的《得宝》及附注。 2012年1月18日,我撰写了博文《钱亚新得宝的故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530018.html)。钱先生“得宝”是指许培基先生、张厚生先生。笔者通过挖掘“内幕”,可以再现当时“非常愉快”的场景。钱先生75岁,许先生52岁、张先生35岁,老中青三人志趣相投,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饱经风霜的钱先生因年事甚高,且疾病缠身,“四处求珍宝,多年志未酬”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及至遇到许培基、张厚生两位年轻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实乃“后继有人”,因而感慨“今朝得美玉,光洁质坚优。”,如获至宝,喜出望外。 随后,我通过邱冠华先生联系上许培基先生,并于 2012年2月7日收到许先生2012年2月1日(笔者注:是日为农历正月初十)给我写的回信。我与当天写了博文《钱亚新得宝的故事后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535127.html),写了个按语“年前拜托苏州图书馆邱冠华先生将《钱亚新得宝的故事》转给许培基先生,2月7日收到许先生来信。该信出自一位87岁高龄前辈之手,长达3页纸,笔走龙蛇,一气呵成。笔者通过电话向许先生表达感动与感谢,由于许先生听力不便,由许夫人转达。”,并全文转发了许培基先生的信: 启云同志,你好! 苏州图书馆转交给我你的大作《钱亚新得宝的故事》一文,十分惊喜。我以前也未听说过钱先生有此诗作。钱先生在此诗中称我为宝,我是愧不敢当的,但我们师生之间确实是情深谊厚的。钱师思想进步,1948年春夏之交,风闻国民党苏州城防司令部要到社教学院抓捕地下党团员及进步学生。当时,我是学生自治会学术部长也在疏散之列,我在苏州没有亲戚就跑到临顿路东北街口一条小巷里的钱师寓所平安过了一夜,却累得钱师一家不得安睡。解放后,钱师在南图工作,我在苏州图书馆任馆长,每次到省文化厅或南图开会,必到钱师家拜访叙谈。钱师常常留我便饭,亲似子侄。 你文中提到的参加中小型图书馆分类法这些同志,我大多认识,其中如胡积辉是文化部图书馆管理局长,周继良、张琪玉、成素梅、李兴辉都是和我一起参加《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修订工作的。我从苏州图书馆退休至今已十五年了,对图书馆界的现状比较隔膜了,不知这些同志近况如何?常在念中,你文中似提到张厚生同志已不在人世,他年龄不大,可谓英年早逝了,悲夫!在图书馆学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图书分类学似居图书馆学之前沿,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还没有一部合适的大型图书分类法,当时只有人大法、科图法是大型的,但都有一定缺点,不适合全国公共图书馆之需要,另一方面是当时一些知名的图书馆学者如刘国钧、钱亚新等在这方面发表的论著较多。直到后来,才为情报检索所取代。 在图书分类法的具体编制工作中,李兴辉同志的贡献最多,《中图法》的几次修订都是他和韩承铎同志负责的,李兴辉工作比较踏实勤奋,但十分小心谨慎,在第二版的修订中,我负责D政治、K历史两大类,当时四人帮虽倒台了,但两个凡是影响仍在,所以样板戏之类之目删除了,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之类目仍未删去,所以当时编写的使用说明也存在这些错误,在我们修订过程中,钱师及张厚生同志曾提供图书馆学类目的修订方案,也因此未被采纳,当时对类目的取舍,较多顾虑各图书馆已分图书改号之困难,所以能不改号的尽可能不改号,以致很多类目不合理处仍在以后的各版本延续至今,我们参加修订的人,对此也是不满意而无可奈何的,中图法有一进步之处是首次应用了冒号:组配类目。所以,我和原湖北省图书馆后来到深圳的宋克强同志合作研究了印度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的冒号分类法,译著了《冒号分类法解释及类表》一书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继刘国钧先生介绍后,第一部全面介绍阮氏理论的专著,也算我完成钱先生终身研究改进分类法的遗念了。我现已八十七高龄了,看到你们年轻人对老一辈的尊重与关怀,感到十分欣慰,故拉杂写此复信以表谢意也。 此祝 春节好 许培基 2012年2月1日 拙作《图书馆学随笔 ——图谋博客精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12)收到样书之后,于2012年3月7日给许培基先生寄出了一本,印象中曾接到许先生家人来电告知已收到赠书。 与许培基先生的通信,收获颇丰,不仅收获了图书馆史料,还感受到了图书馆学家前辈的为人与为学。斯人已逝,言犹在耳,精神长存! 由衷赞曰:培基乃美玉,光洁质坚优。
个人分类: 圕人堂|283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叫好!
libseeker 2014-12-17 15:56
昨日收到来新夏先生夫人焦静宜惠寄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忆弢盫》上下辑,并附有感谢信。我的两篇博文《归去来兮,道气长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81042.html )与《图书馆学家来新夏先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781743.html )亦被收录其中。 “两期《问津》杂志分别为来新夏先生纪念集《忆弢盫》上下辑。弢盫是来新夏先生的字,来先生夫人焦静宜作序。上辑书分《传媒之声》《感念情深》《乡谊交游》三部分;下辑分《音容笑貌》《往事风怀》《学术人生》《诗联唁电》和《附录》五部分。收录了新闻媒体对来先生去世的报道和各地作家学者回忆来先生的文章等。”(见: http://blog.tianya.cn/post-554400-71276053-1.shtml ) 据感谢信,青年学者王振良先生是来先生的忘年交,为筹措来先生身后诸事不遗余力,该文集系其业余收集、整理并编印成书,有关来先生的各种资料当前仍在进一步征集,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增订,纪念来先生逝世周年。 收到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我非常高兴!纪念宜趁早,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碰巧我做过非常相似的工作。为纪念张厚生先生,我做过类似王振良先生的工作,张厚生先生夫人高红梅老师做过类似焦静宜女士的工作。我当时的学习榜样可以说是张厚生先生,因为张厚生先生为纪念钱亚新先生做过王振良先生的工作,钱亚新先生夫人吴志勤做过类似焦静宜女士的工作。其中的滋味,或许我能更好地感同身受,我认为实属难能可贵! 我期待来先生纪念文集早日正式出版。如果要提点建议,我觉得正式书名,可以进一步推敲,建议加附题名——来新夏先生纪念文集。原因是弢盫为来新夏先生的字,知晓度可能存在欠缺,本身这两字比较生僻。我收到赠书时,光看封面没明白怎么回事,“盫”字不认识,临时网上搜索——音同安,意“覆盖”。正式题名可以请名家题写,附题名用常规字体就好。此举有助于让来先生更好地走近读者,更好地纪念来先生。 延伸阅读: 来新夏先生资料征集启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6b5700101g7nc.html (该博客博主为《忆弢盫》一书编辑王振良,《今晚报》编辑)
个人分类: 圕人堂|3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来新夏先生
libseeker 2014-4-3 16:51
来新夏先生走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因为来先生在学界素有“纵横三学,自成一家”之称,在历史学、方志学、图书文献学等学科领域都开一时风气之先,来先生作为图书馆学家这一身份似乎被“隐没”,笔者留意到南开新闻网4月1日发布的新闻标题为《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来新夏逝世》( 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4/04/01/000172315.shtml )。 图书馆史及图书馆学史的研究,近年图书馆界颇为重视,有一大批成果问世。笔者以为,对于图书馆学家的研究,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纪念,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纪念宜趁早。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分会、南开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商学院(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档案学三个一级学科)等网站尚未发现任何有关来先生的仙逝的信息。笔者不揣冒昧,结合《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与成就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3))及《来新夏自订年谱》(朱彦民的博客,2011-09-24发布,1923年至2002年年谱),试图“科普”一下图书馆学家来新夏先生。 来新夏先生1979年9月奉派在南开大学分校创建图书馆学专业,被委任为专业主任。1980年5月,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学术会议。1983年6月8日晋升教授。1984年(62岁) 1月被任命为图书馆学系系主任,2月被任命为校图书馆馆长。1990年1月,图书馆长届满离任。1992年2月,被免去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系主任职。笔者以为来先生图书馆生涯(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及图书馆任职时期),至少为1979年9月至1992年2月,但不限于此时间,比如1993年10月至1998年3月,来先生曾应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挚友李华伟博士之邀任该馆顾问,负责该馆海外华人文献研究中心资料征集工作。2002年6月,来先生获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2002年“杰出贡献奖”。 除此之外,1981年来先生倡导成立了天津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并长期担任常务副主任,1983年创办天津高校图工委机关刊物《津图学刊》(1983-1992为内刊,1993-2004为正式期刊)并任主编20余年。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是来先生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国图书馆学界的学术地位。1984年9月修改1983年所撰有关中国图书事业史油印稿,定名为《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讲话》,并邀集合作者以此为基本依据开始分头撰写《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1985年2月《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讲话》稿在《津图学刊》1985年第1期至1986年第2期上连载发表。1986年春,《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分撰各章陆续交齐,经集成初稿70万字油印本。1987年2月,各方对《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审读意见及建议基本集中,开始对全书修订。因拟列入《中国文化史丛书》,为与他书书型保持大体一致,再次通读全稿,统一体例,查核史料,修饰文字。1987年10月,《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共5万字,印行3000册。1987年冬,《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完成定稿,共30万字,交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共26万字,印行3500册(内含精装1000册)。 1988年秋,开始策划撰写《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拟定专题,确立大纲,由历年研究生分题研究,撰写初稿。1998年春《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历时十年,经三代师生苦心经营,终于完成初稿,由来先生通读终审。 2000年12月《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0余万字,印行5100册。除“代表作”之外,还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古籍整理散论》等著作。 据《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与成就研究》,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历程:1979-1983年为结缘图书馆;1984-1991为全面拓展期;1992-2002年为体系成熟期;2003年之后为“纵横三界,自成一家”时期(“三界”,指图书馆教育、事业和研究三大领域)。 延伸阅读: 1 徐建华,冯凯悦.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思想与成就研究.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3):3-8 该文系“来新夏先生图书馆学学术生涯纪念专文”。 2 来新夏图书馆生涯年谱(含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及图书馆任职时期) 信息来源:来新夏自订年谱 http://blog.163.com/zhuyanmin2009@yeah/blog/static/10999140020118249271121/ (朱彦民的博客,2011-09-24发布,1923年至2002年年谱) 1979年,五十七岁。 3月,历史问题查清,做出结论,恢复原有教学工作 9月,奉派在南开大学分校创建图书馆学专业,被委任为专业主任。 1980年,五十八岁。 5月,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届学术会议 6月,整理点校清人叶梦珠所撰《阅世编》完成,交上海古籍出版社。 8月,《试论〈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研究对象与划阶段问题〉》一文撰成,并在《学术月刊》8月号发表。 1981年,五十九岁。 4月,晋升副教授。 6月,《阅世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共16万余字,印行8000余册。 8月,在山西太原参加中国地方史志第一届学术会议。 10月,《林则徐年谱》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4万余字,印行7000余册。 同月,《古典目录学浅说》由中华书局出版,共15万余字,印行13000册。 11月初,受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委托,召集安徽大学、宁夏大学等八院校有关人员,在南开大学举行《方志学概论》编写工作会议。确定编写方针、编写大纲,分配编写任务,并推我任主编。 1982年,六十岁。 4月间,《方志学概论》草稿第一次油印稿完成,并在苏州第一期方志学研究班上试讲,又征求有关人员意见,进行修改。,6月间印成第二次油印稿,7月间在太原、10月间在蓟县的两期研究班上试用,由学员逐章讨论,并经梁寒冰、傅振伦数位专家的审定,我作了最后一次修改后定稿。交由福建人民出版社。 6月,《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经最后一次修改后,即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10月,整理点校清人周亮工所撰《闽小记》完成。 冬,在福州召开的“鸦片战争与林则徐学术讨论会”上决定增订《林则徐年谱》,并列入将在1985年召开的“林则徐诞辰二百年纪念学术讨论会”的出版规划中 1983年,六十一岁。 1月,开始增订《林则徐年谱》。 4月,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56万字,印行精、平装本32000册。 同月,我以1980年发表的有关中国图书事业史的论文为基础,撰写了近四万字的提纲,油印成册。 5月,在北戴河参加全国清史第一次学术会议。 6月8日,晋升教授。 8月,《方志学概论》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共22万字,印行3800册。 9月,《中国近代史述丛》由齐鲁书社出版。该书共收录了我从五十年代以来在近代史方面的习作23篇和一组读书笔记。共30余万字,印行5000余册。 同月,受中华书局邀约点校注释之《史记选》完成,并交稿。 11月,《北洋军阀史稿》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6万余字,印行7ooo余册。 同月,在昆明参加西南军阀史研究第二届学术年会。 年底,整理点校清人施鸿保所撰《闽杂记》完成。 1984年,六十二岁。 1月,被任命为图书馆学系系主任。 2月,被任命为校图书馆馆长。 3月,被评为天津市市级劳动模范。 5月,《林则徐年谱》增订本完稿,计参阅书刊229种,较原谱增益60种。成文45万余字,较原谱约增近10万字。即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同月,在南京参加首次中华民国史学术会议。 同月,《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月,被任命为校出版社总编辑兼社长。 9月,修改1983年所撰有关中国图书事业史油印稿,定名为《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讲话》,并邀集合作者以此为基本依据开始分头撰写《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 10月,《结网录》由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共20余万字,印行7ooo册。该书是我1980--1983年间所写有关清史方面文章和札记的选集。以被焚读书笔记稿之名名之。 同月,在上海参加中国会党史研究学术会议。 1985年。六十三岁。 2月,《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讲话》稿在《津图学刊》1985年第1期至1986年第2期上连载发表。 4月,主编《天津风土丛书》,开始分工点校。 5月中旬,参加南开大学赴美教育考察团,历访旧金山、明尼苏打、堪萨斯、印地安那、宾夕文尼亚、西密执安、纽约、洛杉矶等地十所大学。6月初返校。 7月,《林则徐年谱》增订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45万余字,印行精平装本5ooo余册。连初印本计,共12000余册。 8月 ,《闽小记》与《闽杂记》点校本合为一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共21万余字,印行20000余册。 9月,上海人民出版派专人来津寓面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最后一种《北洋军阀》的编辑出版问题。 1986年,六十四岁。 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之理论图书馆学教程审稿会上,与会之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湘潭大学等十二所院校图书馆学系一致赞同编纂一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词典》,由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负责筹组编委会,并推我任主编。 同月,在上海参加中国文化史国际会议。 2月,我假赴沪参加中国文化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之便,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负责人就编辑出版北洋军阀资料问题作具体磋商,并订立了编辑出版协议,即开始工作。 春,《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分撰各章陆续交齐,经集成初稿70万字油印本,由我初审,并再次订正提纲,退请原撰者修改,第二次集稿后,又由我全面删订为50万字,成油印二稿,分寄有关专家审定。 5月,《天津风土丛书》各种相继完稿,为丛书撰写总序一篇,由天津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 6月,《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3万余字,至1988年先后3次重印,达14000册。该书列入由我主编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列教程》中。 夏,黑龙江方志学者齐红深倡议编纂《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由黑龙江省地方志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持全面工作,并推我任主编。 7月,在承德召开《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第一次编委会,讨论编写体例及专题划分,议定辞典内容。 同月,将历年与学生谈论整理历史文献的讲稿和笔记,整理成《文献整理十讲》油印本,备开设研究生“文献整理”课使用。 8月,赴新疆乌鲁木齐参加“林则徐遣戍145年学术讨论会”。会后赴伊犁、霍尔果斯口岸、乌孙山等地考察林公兴修水利遗迹。并在乌鲁木齐应邀为新疆编修新志工作者讲有关编修新志的问题。 1987年,六十五岁。 2月,各方对《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的审读意见及建议基本集中,开始对全书修订。因拟列入《中国文化史丛书》,为与他书书型保持大体一致,再次通读全稿,统一体例,查核史料,修饰文字。 3月,主编《天津近代史》完成,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共28万余字,印行5oooo册。 4月下旬,在武汉召开《中国地方志综览》编辑筹备会议,与会者有全国代表30余人,制定供稿纲目,进行初步分工。会后开始搜集资料和条目撰写工作。10月中旬,在桂林召开编务会议,确定全书撰稿篇目 5月,在湖南湘潭大学召开《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第二次编委会,审读词条初稿,进一步统一体例,最后确定词条,并分头修订。7月间,在兰州大学召开第三次编委会,集中人力, 按专题审查全稿,历时半月,原则通过书稿,确定委托主编单位收尾定稿。 10月,《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概要》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共5万字,印行3ooo册。为编写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所写的细纲。 同月,《谈史说戏》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共22万字,印行2000册,收录我所写有关文章十三篇。 同月,《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之一种)第一、二册成稿,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冬,《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完成定稿,共30万字,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年,六十六岁。 2月,在南宁召开《中国地方志综览》定稿讨论会,对各地分撰初稿进行会审。会后又经修改,由各副主分工编复审和主编审定成稿后,交黄山书社。 8月,《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册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共77万余字。 秋,开始策划撰写《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拟定专题,确立大纲,由历年研究生分题研究,撰写初稿。 10月,《中国地方志综览》由黄山书社出版,共76万余字,印行5000册。 年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修订完成,交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9年,六十七岁。 元旦,浙江图书馆所藏先祖遗著《萧山县志稿》手稿,由我整理完成,并撰说明一篇,置于书前,交天津古籍出版社。 1月,《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三册成稿,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2月,应齐鲁书社之约,主编《清代目录提要》。 5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修改意见退回主编单位,进行付印前整修。半月后完稿,再次交南开大学出版社。 7月,《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四、五册成稿,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9月5日,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访问该校图书馆一周。 10月,《北洋军阀史略》日译本(译名《中国军阀之兴亡》)由日本光风社再版。 1990年,六十八岁 1月,图书馆长届满离任。 2月,主编《史记选》,历时几近十年,终于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共26万余字,印行2500册。该书为《中国史学名著选》中之一种。 4月,《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共26万字,印行3500册(内含精装1000册)。 1991年,六十九岁。 1月,《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共89万字,印行精、平装本共8000册。 3月,《古典目录学》由中华书局出版,共19万余字,印行2000册。 4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图书馆及东方研究所之邀赴美访问讲学。 6月,奉派任天津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访美考察团副团长。5日,由纽约赴哥伦布市迎候代表团,对俄亥俄州六所高校图书馆进行对口性访问交流。20日,访问结束,代表团回国,我仍回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访问工作,6月底,回国。 9月18日,应日本独协大学之邀赴日,与该校齐藤博教授合作进行日本文部省科研项目“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 应聘任独协大学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授“中国地方志”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二课,聘期至次年四月。 10月,先祖遗著《萧山县志稿》整理本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共80万字,自资印行500册,分赠修志单位。 同月,《中国的年谱与家谱》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共五万字,印行14700册。该书是“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之一种,年谱部分由我撰写。 同月,列入《中华文化集粹丛书》之《薪传篇》和《明耻篇》二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前者有12万余字,后者为14万字。 1992年,七十岁 2月,被免去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系主任职。 3月底,独协大学客座教授任满回国。 7月,修改《文献整理十论》油印稿。改定为八轮,即:论分类、论目录、论版本、论句读、论工具、论校勘、论考据、论传注等八篇,易名为《古籍整理散论》,交书目文献出版社。 9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9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归去来兮,道气长存——敬悼来新夏先生
热度 1 libseeker 2014-4-1 10:09
归去来兮,道气长存 ——敬悼来新夏先生 3月31日晚9时许,有图书馆同人发QQ信息 《91岁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病逝 被誉“纵横三学”》 。我的第一反应是:“哦?前两天还看到他喜笑颜开的样子。”。随手点击链接,发现信息来源为“凤凰网文化讯”,尽管有几分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这一事实。年逾九旬,仙归道山,并不稀奇,只是有几分不忍、不舍。随即通过微博等传播了那条信息。 晚些时间,顾烨青兄发短信告知这一消息。今日上班,顾烨青告知在书社会以“另类”方式悼念来老,让我看看。我说:“来先生的东西睁眼闭眼都能接触到,我办公电脑用其《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增订本)垫高显示屏,不知道是否为“不敬”。我决定换一本。”我随即换了。读了顾烨青《转发旧文,悼念未到茶寿而逝的“四条汉子”老馆长来新夏先生》,那是2002年6月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写给来先生八十华诞的祝词。我认为确实是一篇很好的悼念文字。 及至发现发出的微博亦有3条评论:“揖送老先生早及乐土!”(豫阳书苑),“窃以为九旬以上完全可以说无疾而终。敬悼老先生!”(陶唐_bright),“这是教科书中的名字。”(黄凤nj)我决定也写篇悼念文字。原本我是有所顾虑的:平凡如我,身无长物,是否冒昧? 我前文说“前两天还看到他喜笑颜开的样子”并非虚构,“来先生的东西睁眼闭眼都能接触到”也并非夸张。我是《阅读时代》、《今日阅读》等刊物的“老”读者,时常可以读到有关来先生的信息。孔夫子旧书网等许多网络平台也会偶遇来先生。有的文字配有照片,最近看过一篇(具体哪篇记不起来了),大概算是近照。我收藏的一些图书有数本是来先生的,比如《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等,与其相关的就更多了。昨晚还翻阅了徐雁先生的《藏书与读书》,因为我知道该书中有篇文字就是关于来先生的。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曾与一位敬重的同乡通电话,他是我父亲的学生,比我年长一点(大一圈),但是学业突飞猛进,事业亦高歌猛进(博士后、教授、某高校二级学院院长)。我知道他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毕业,我告知他我在某高校图书馆工作。我们该次通话的共同话题居然为来新夏先生。言辞间,我感受到他由衷地敬佩来先生的道德文章,另一方面意在勉励我向图书馆前辈来先生(来先生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且曾任图书馆馆长)学习。此后数年,我确实进一步关注来先生。来先生在学界广受赞誉,且其学术生命“四季常青”,仅此两点,足以令我敬服不已! “归去来兮”出自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指归隐乡里,有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意味,体现的是一种出世的超然脱俗人生观。借用过来悼念来先生,笔者以为恰到好处:归去来兮,道气长存! 延伸阅读: 91岁著名历史学家来新夏病逝 被誉“纵横三学” http://culture.ifeng.com/redian/detail_2014_03/31/35328393_0.shtml 凤凰网文化讯 著名历史学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来新夏先生于2014年3月31日下午病逝,享年91岁。 来新夏,浙江萧山人,1923年生于杭州,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主要从事历史学、目录学和方志学等研究,被誉为“纵横三学”。他曾创办南开大学图书馆系,历任校图书馆馆长、校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著有学术著作《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北洋军阀史》、《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中国地方志》等,随笔集《冷眼热心》、《路与书》、《邃谷谈往》、《学不厌集、》《来新夏书话》、《不辍集》等。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顾建新: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
热度 1 libseeker 2014-3-12 11:30
转载自:顾建新.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116-118,122. 1982年1月,张厚生老师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东南大学(当时称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工作,他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4位图书馆学硕士之一,读研期间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学术上颇有建树,发表多篇论文。笔者85年曾经和张老师一起参加过全国的图书馆学术会议,与会的老专家们称他为图书馆界的闯将,可见他当时在图书馆界的影响。 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张老师历任图书馆业务秘书、馆长助理、副馆长、研究馆员和图书馆学硕士导师,直至2007年退休。他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凭借对图书馆的理解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洞悉,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对策,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和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队伍建设、图书馆改革与现代化发展、专业教学与学术科研等几个方面回顾张老师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通过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关键事件的挖掘,展现张老师勤俭敦厚、爱岗敬业的一生。 1 以人为本,重视专业队伍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界普遍人才匮乏,当时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前身)图书馆专业人员不多,图书馆学科班出身的更是凤毛麟角,张厚生老师到东南大学后,深得刘平馆长、朱斐馆长的信任和重用,针对人才缺乏的现状,张老师提议引进本校优秀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这一建议得到馆领导的采纳和学校的批准,1982年留了2位,1983年留了我们8位学理工科的,同时还从院系和校外引进多名业务骨干,并鼓励若干同事在南京师范学院夜大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馆的专业技术力量在当时的江苏高校中名列前茅,后来除了我担任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外,苏卫平担任学校图书馆副馆长、档案馆馆长,钱杰生担任学校教务处副处长,朱亦年后调到南京大学任信息中心主任,其他同志虽然离开了图书馆,但在业务上也都有所建树。 我们这批经选拔留校的学生,由于是非图书情报背景,刚开始工作难以适应。为了使我们更快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图书馆举办了图书情报进修班,让我们系统地学习图书情报的专业知识,一同参加学习的还有本校院系资料室和南京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具有类似背景的工作人员,张老师担任班主任。进修班的学习历时一年,通过学习提升了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大家都很有收获,田红梅同学后来担任了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的图书馆馆长。 当时的东南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没有足够的图书馆学专业师资,图书馆就邀请了南京图书馆的卢子博馆长、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吴观国馆长、王可权馆长、钱金虎馆长等参与授课,他们都是科班出身,又有实践经验,给我们讲授图书分类、图书馆学基础、读者工作、藏书建设等课程,南京师范学院的赵馆长给我们讲授工具书的使用,本校洪流副馆长、梁美云、时巨涛、陈骥、张厚生等老师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培训班的学习最后还安排同学们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实习,参观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区图书馆等相关单位,要求每人结合实习完成结业论文一份。培训班老师的联络工作基本都由张老师负责,结业论文也基本上都是他批改。当时张老师的爱人还没有调来南京,他在南京独自生活,很有年轻人的激情,平时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进修班的任课老师都学有所长,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精英,也是省学会和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业务实践和管理经验都很丰富,学生们也来自校内校外,20多年后我在给江苏高校新进人员培训班上讲授资源共享时,在PPT中特意放了一张当年进修班学生的毕业合影,指明这就是图书馆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个典型范例。 2 改革创新,加强图书馆情报工作和现代化建设 张老师注重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行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经他建议,1984年学校将科研处所属的各系所资料室与校图书馆所属的系所图书室合并为各系的图书资料室,业务上由图书馆统一管理,理顺了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之间的业务关系。张老师着眼于图书馆工作的未来,强调图书馆的组织建设,建议图书馆成立情报服务部、技术服务部、教研室、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外国教材中心、采编部、办公室等九个部门。这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在此之后,教育部有关部门曾专门在南京召开会议,探讨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议题。 组织架构确定以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做了两件对现在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事情。一是1984年11月建立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强服务水平,我馆在国内高校中最早一批开通了美国DIALOG系统联机检索服务,这项工作中张老师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开通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多次组织使用培训会,介绍使用方法,当时国内的科技情报信息非常匮乏,DIALOG系统的引进和培训深受校内外读者的欢迎。后来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和用户尽快了解熟悉相关知识,馆内又研制了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邀请了武汉大学陈光祚老师做鉴定。当时我馆的DIALOG系统除了开展情报检索外,还提供定题服务、原文订购和科技查新等服务,为日后的信息咨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东南大学图书馆成为教育部第一批设立查新工作站的单位,直到现在我馆科技查新工作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二是开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985年我馆筹划在目录查询、流通、管理等工作中推广计算机的使用,以适应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潮流,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1987年上半年,我馆和校计算中心联合开发研制的“多用户图书情报检索与流通系统”在图书馆流通部开始试用,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1989年以后,图书馆又自行研制了一套“集采编、流通、阅览、期刊管理等工作”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正是有了这些技术基础,在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JALIS)一期建设时,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开发的软件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先进经验,联合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研制了享誉全国的“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3 创办专业,投身信息检索教学 张老师自从到图书馆工作以后,一直积极在东南大学校内推广信息检索教学。我最初见到张老师是在1983年学校五四楼的大教室里,他为我们系的毕业班学生讲怎样利用文献检索工具书的课程,该课程一开始是选修,后来文献检索课就在全校范围内普及。1985年,学校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牵头,以图书馆为主体,联合各系选派的教员,共同成立了“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组,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授课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在此基础上申报的“情报检索课程的创新和实践”荣获1991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为本课程配套编写的《情报检索》(后更名为《信息检索》)教材也先后荣获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为了不断适应新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该教材曾多次修订再版,被多所高校和单位选用作信息检索课程的教材。1989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曾两次发文,由东南大学图书馆张厚生牵头主办全国高等学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两次办班均受到省内外的广泛好评。 在举办图书情报进修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图书情报人才紧缺的现状,张老师建议并积极筹备创办图书情报专业,该计划于1983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当年即开始招生。虽然是大专层次,但在教学安排和课程讲授等方面都严格管理,1989年和1991年学校先后两次嘉奖图书情报专业,到1992年该专业因学校专业调整,合并到经管学院时,已培养了200多名毕业生,有几位留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很多毕业生后来都成为行业内的业务骨干。 张老师一直对创办专业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2002年底我到图书馆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张老师跟我谈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图书馆学硕士点,当时虽然馆内有不同意见,但他认为图书馆的整体工作在提升,我们要建立研究型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馆内学术研究,提高馆员素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了创办图书馆学硕士点张老师积极奔走,北上西进调研,全身心地准备材料,并请彭斐章和倪波两位教授撰写了推荐意见。当时我也在学校积极做工作,强调研究生教育对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准的影响,最终学校同意了设立图书馆学硕士点。2004年,在图情专业离开图书馆十多年后,我馆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培养了近30名毕业生,其中我馆就有10位馆员在此硕士点获得了学位,他们当中3人担任了部门主任。我想,当初如果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们的图书馆学硕士点。 4重视学术,扩大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影响力 张老师长期担任图书馆业务秘书、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和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身体力行,带头做好科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在图书馆开展图情专业教育和文献检索课教学时,就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如研制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参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修订、参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参加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钱亚新集》等专业书籍的编写。他先后主持了江苏省社科“七五”、“九五”、“十五”三个规划项目,以及“面向21世纪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研究”(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难能可贵的是他申报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96BTQ005)”获准立项,这在当时的图书馆界十分难得。 张老师也非常注重对东南大学图书馆史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为了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他曾深入到东南大学首任馆长洪有丰先生的故乡搜集、考证一些历史史料,也曾收集过对东南大学有较大贡献的业务副馆长朱家治先生的资料。他撰写的《东南大学图书馆志要(1902-1998)》一文收录于《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三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撰写的《东南大学图书馆》一文收录于《百年建筑:天人合一,馆人合一》一书。 5 勤俭敦厚,积极提携后学 张老师1994年卸任副馆长,担任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一开始他有些不适应,但他以图书馆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新领导班子。他在日记中写道“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推诿,参与而不干预,和全馆同志一道在领导班子带领下,为办好东大图书馆,为图书馆上新水平新台阶而继续艰苦努力。开道人不拦道,做人梯而不做滑梯”。在对待工作和同事们的态度上,他要求自己“调整位置,积极支持,多干实事”。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图书馆人对工作的热爱,后来他把重心转向教学和图书馆学术研究。 在情报所招收研究生后,很多同学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张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有的同学本科学的其他专业,基础欠佳,张老师总是耐心地给予鼓励并循循善诱,打消其顾虑。有一个学生因分数差一点而遗憾的被调剂到其他学校,张老师也一直关心,不断在学术上给予指导,并让其参与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张老师在生活上对学生们也照顾有加,定期请外地的学生到他家中打牙祭,改善伙食。 张老师一直对后学尽力指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文检课时,他对年轻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准备备课笔记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编辑《情报检索》教材时,他大力启用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教师享受“编书”的乐趣。在馆工作的双学位馆员想考博士,他积极给予鼓励并极力推荐,这位同志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教授。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申报了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信息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培养研究”,并获得批准。这是我第一次主持科研项目,张老师在研究规划、人员组织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让很多部门的年轻同志参与课题研究,积累经验。在结项前,我去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当时也没有考虑再回图书馆,就请张厚生老师负责后期工作,并嘱咐可以不挂我的名字,但在最后结项时,张老师依然坚持把我放在第一。在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我也只是在项目申请时做了一些工作,若干年后结题时,张老师还是在参与人员中保留了我的名字。这一方面反映出他关心同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能继续回图书馆贡献力量。 还记得2006年张老师刚刚检查出身患直肠癌时,我们觉得他会渡过难关,一是他的体质一向较好,平时走路很快,二是我周围好几位患有该病的老师(包括前面提及的洪流副馆长,现已95岁)最终都得以康复,但张老师的病情发展不如人愿。在整理出版他的个人文集时,起初书名定为《书苑别录》,我特意建议忌用“别”字,后来改名为《书苑文丛》,但张老师还是匆忙地走了。张老师,你虽然走了,但你的为人为学、音容笑貌以及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将一辈子留在我们心中!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267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扬子晚报》:纪念图书馆专家洪有丰诞辰120周年
libseeker 2013-11-25 14:41
中午收到顾烨青兄短信:“可去买今日扬子晚报,有不小篇幅洪有丰!向顾馆长致敬!” 我用手机网上搜索了一下,无果。下午上班路上特意去买了《扬子晚报》,发现该文:顾建新、石磊.纪念图书馆专家洪有丰诞辰120周年.扬子晚报,2013年11月25日A10版。随手用手机拍了一下。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261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洪范五先生诞辰120周年言论摘编
libseeker 2013-11-5 08:27
信息来源: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信息动态”.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asp?id=67 (11月1日、11月4日 东南大学图书馆杨迎春供稿) 2013年10月31日,“纪念洪范五先生诞辰120周年暨图书馆学思想与实践论坛”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李文正图书馆润良报告厅举行。洪先生首开东南大学图书馆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后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馆长,并经历了图书馆西迁重庆的历史时期。后洪先生担任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举行此次纪念论坛,对于传承洪范五先生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程焕文教授指出,洪有丰先生是中国留美的第一代图书馆学人中坚之一,1917年-1919年留学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学校,有图书馆学“北刘南杜”之称的刘国钧曾指出他是在洪有丰先生的感染与教诲下走上图书馆学道路的。洪有丰先生是徽州人,徽州人的文化积淀和思想观念影响了他图书馆事业中的很多作为。洪有丰先生是新图书馆运动的中坚,1921年12月23日,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正式成立,会后决定成立“图书馆教育委员会”,洪有丰先生出席 。后来成立的地方图书馆协会,以及中华图书馆学会,洪有丰先生均任重要职务。洪有丰先生是二十世纪图书馆事业的先驱,长期专注于高校图书馆工作,担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建造了孟芳图书馆,扩大了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舍。洪有丰先生是二十世纪图书馆学教育与图书馆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一书,是我国当时图书馆学主要教材之一,并不断再版。时间节点对判断洪有丰先生在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有重要价值。 范并思教授认为洪有丰的一生是个传奇,他所有的学术敏锐、个人的高情商以及各种机缘巧合,成就了洪先生的在图书馆学中独一无二地位。作为拥有留美经历的职业图书馆学家,积极推动图书馆学教育和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促进了“新时期图书馆运动”时期的理论高潮。尤其是他的唯一的一部专论图书馆学论著《图书馆组织和管理》被范并思评价为“空谷余音”。该作超越了前人的“编译”痕迹,是图书馆学本土化方面真正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范教授还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洪有丰生平的几个疑难问题:(1)在金陵大学期间,如何认识克乃文;(2)《图书馆组织和管理》的地位评价;(3)1949年为何没有去台湾;(4)如何去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华东师范大学任职。范教授提出图书馆史研究以下四个问题:对历史缺乏学术敬畏,对史学资料缺乏追究,对学术史归纳总结以讹传讹,缺乏科学的、有创新思想的历史观。 顾建新教授指出,经查找文献、户籍、征询子女等家属多种途径考证,洪范五先生的诞辰日非文献通常记载的10月25日,而是清光绪十九年10月15日(公历1893年11月22日)。洪范五先生在东南大学图书馆任职期间,参与主持修建“孟芳图书馆”,并将建设体会录入其著作《图书馆组织与管理》中,书中提出的“先从内部之配合然后及于外部”、“建筑除内部由图书家支配外,其方法则非建筑家莫属”等到现在仍有指导意义。报告从业务管理、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介绍洪范五先生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期间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高度评价了洪范五先生在图书馆界的活动。 余海宪馆长指出,洪范五先生一生中的最后十年是与华东师大最初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余馆长以1952年到1963年洪先生在华东师大工作期间图书馆的全部档案(存华东师大档案馆)为基础,介绍了洪范五先生给华东师大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变革。余馆长强调,凭借洪先生的学识,华东师大图书馆在建立初期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达到当时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先进水平。他把洪先生对华东师大图书馆的重大贡献总结为6点,分别是:(1) 建立了完整的图书馆规章制度,成立了图书馆委员会。(2) 编制图书分类法,完成接收图书整编工作。先生对图书进行统一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排架,在先生编成的《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目录目次》里分成的9个大类基础上根据华东师大的特殊情况新增了两个一级类目:“通俗及儿童读物(800)”和“课本、教科书(中小学)(900)”。(3) 注重人才培养,为图书馆培训专业干部。(4) 倡导了资源共享的理念,建立了完整的总馆-分馆体制。先生首先建议开展馆际互借工作,亲自设计了借书证,并提出“图书管理上既然要集中管理,但在使用上需要分散”的理念。(5) 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编制各种专题书目。(6) 建言献策,为全国高校图书馆作贡献。华东师大图书馆1959年在给高教部的报告中就“改进图书资料为科学研究服务”提出了9条意见,其中,有3条意见在当时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真知灼见。这3条意见分别是:全面加强图书馆业务的统一指导工作,要重视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及要加强图书业务的科学研究工作。另,余馆长指出,根据档案记录,在1958年反浪费运动中,洪先生表达了对反浪费运动的看法,即反浪费的本意应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力图使运动回归它的本意。 吴稌年研究馆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洪有丰先生对于创建近代南京图书馆重镇的重要作用。首先他指出伴随着新图书馆运动,形成了武汉、北京、南京三大近代图书馆事业重镇,其中南京重镇大致从1921年开始创建,至1924年大致确立。其次,吴老师具体畅谈了洪先生留美归来,为图书馆事业大力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扩大了南京地区的影响,特别是1923年在东南大学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对于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接着他重点阐述了洪有丰先生以东南大学为基地,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改革,紧紧抓住科学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分类、编目问题,同时他对于孟芳图书馆的建设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吴先生还提到洪有丰先生以学术共同体为平台,积极参与中华教育改进社活动,创办“图书馆学季报”之提议等。最后吴老师总结南京重镇的认可,主要是在图书馆学术与活动两个方面形成,在这一重镇的形成过程中,洪有丰先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袁曦临研究馆员指出,洪范五先生的图书分类思想,切实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知识格局的变迁。袁老师首先介绍了民国时期图书分类法的本土化探索,包括对四部分类法的新认识和杜威十进分类法的本土化探索;接下来,系统介绍了洪范五先生编撰的分类法,洪有丰分类法是经历了对杜威十进位法反思而脱胎出来的,探索了中西典籍的合并分类,是建立在中文图书基础上的本土化尝试,其影响至今犹存;最后,袁老师提出古籍分类问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 洪范五先生家族代表、洪先生的长孙洪珊先生亦参加了纪念活动,并详细介绍了洪范五先生的生平,以及洪先生对图书馆事业所做出的具体事迹,给后学树立了积极的榜样,其精神值得后人发扬传承。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5228 次阅读|0 个评论
胡庆生确实是留美硕士,但不是图书馆学硕士
hero8151 2012-12-30 22:18
汤旭岩与李波在《退出图书馆界的名人——记我国早期留美图书馆学硕士胡庆生》(载《图书馆》2001年第1期)中提出,胡庆生“于1917 年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很快获图书馆学硕士学位, 此前国内大概尚无人获此殊荣”,亦即他“初步证实为第一位”中国留美图书馆学硕士(P77)。 程焕文在《论图书馆学宗师沈祖荣先生与胡庆生先生的关系——退出图书馆界的名人纠谬》(载《图书馆》2001年第5期)中指出,根本就没有记录指出胡庆生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P53)。 笔者查阅了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 Catalogue(1919-1920),发现该校“ Degrees Conferred During 1918-1919”,胡庆生( Thomas Ching-Sen Hu)获颁“ Master of Arts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Arts) ”(P283),即教育与实用艺术硕士学位。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人研究|47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王重民“爆棚”史
热度 1 libseeker 2012-1-21 16:08
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棚中花絮”记录了15则“花絮”。第一则为“图书馆学系一教授”,原文如下: “这位教授做过北京图书馆的馆长,是国内外知名的图书馆学家和敦煌学家。我们早就相识,也算是老朋友了。这样的人在十年浩劫中难以幸免,是意中事。我不清楚加在他头上的是些什么莫须有的罪名。他被批斗的情况,我也不清楚。不知道是怎样一来,我们竟在牛棚中相会了。反正我们现在早已都变成了哑巴,谁也不同谁说话。幸而我还没有变成瞎子,我还能用眼睛观察。 在牛棚里,我辈‘罪犯’每天都要写思想汇报。有一天,在著名的晚间训话时,完全出我意料,这位老教授被叫出队外,一记清脆响亮的耳光声在他脸上响起,接着就是拳打脚踢,一直把他打倒在地,跪在那里。原来是他竟用粗糙的手纸来写思想汇报,递到牢头禁子手中。在当时那种阴森森的环境中,我一点开心的事情都没有,这位教授是出于一时糊涂,手边没有别的纸,只有使用手纸呢,还是他吃了豹子胆,有意嘲弄这一帮趾高气扬、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牢头禁子?如果是后者的话,他简直是视这一般手操生杀大权的丑类如草芥,可以载入在旧社会流行的笔记中去了。我替他捏一把汗,又暗暗地佩服,他是牛棚中的英雄,为我们这一批阶下囚出了一口气。”(见:季羡林.季羡林精品集.世界文学出版社,2010.1:418-419) 我读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索隐”兴致颇高,种种原因,我对那段历史有一点了解,而且希望进一步了解。读到这段文字,我随即猜出那位图书馆学系教授是王重民先生。王重民先生与我“有缘”:我是图书馆学学习者、图书馆从业者;同姓,而且我准确的出生时间,几乎同王重民先生自尽在颐和园长廊上时间一致(附会一下,有点“转世”的味道)。之后,我对王重民先生进行了搜索,以期进一步了解,最有价值的是国家图书馆的《文津流觞》纪念王重民诞辰一百周年专辑( 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2003/11mulu.htm )。 因为近段时间,我对钱亚新先生在文革期间的遭遇比较关注,有以下体会。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忆》同邵延淼《钱亚新年谱简编与论著系年》中记录的钱亚新先生同期遭遇可以相互印证。钱亚新先生与王重民先生岁数一样,比季羡林先生长8岁。钱亚新先生同王重民先生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如此钱亚新先生的夫人吴志勤先生与王重民先生的夫人刘修业先生亦有不少相似之处。 季羡林先生说:“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研究中的很多结论,不管看上去多么确凿可靠,却只能是暂时的假设,与真正的结论相距极远。”,“大家都承认,今天我们对古代史的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超过前人。换言之,离开古代越远,则对古代史的了解越深刻,越细致,时代差距与了解正成反比。”我觉得其中的“古代史”也可以替换为“现代史”或“文革史”。 相关资料 : 1 雷颐 .暗夜幽烛:王重民之死 http://www.people.com.cn/GB/198221/198974/199954/12606512.html (以下内容为摘录) 王重民,字有三,自号冷庐主人。1903年元月出生于河北高阳,1924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专攻文史,致力于古籍文献及目录学研究。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北海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工作。1928年,清末筹建的京师图书馆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并将原北海图书馆并入,王先生进入该馆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就显著,于1934年被派往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搜集、整理、研究流散在法国和欧洲的敦煌遗书、太平天国资料、明清间来华传教士著述及珍本中国古籍。二战爆发后,他来到美国,将北平图书馆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近三千余种善本书全部制成显微胶卷,并撰写提要,后又为国会图书馆和其他大学图书馆整理、鉴定中国所藏中国善本书,并写提要。在海外数年,他对总共近六千种中国善本古籍一一作了提要,详细记录了些书籍的版本特征、流变、作者、编校者及刻工等情况,对古籍研究贡献殊伟。1947年,王先生回国,出任北平图书馆代主任,并在北大兼职,参与了北大图书馆专业的创办。两年后,新政权建立,他作为北平图书馆代馆长主持了将图书交给军管会事务,不久,出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并兼任北京大图书馆系主任。 1957年,他在中共邀请的民主人士整风鸣放座谈会上发言,对当时主管图书馆事业工作的领导提出一些应该改进的意见,后来又在中共北大党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对北大的图书馆教育工作也提出一些批评、改进意见。结果是,他被打成“右派”,受到降级、降薪、撤掉系主任之职的处分。  “文革”开始,王重民先生自然被关进“牛棚”。季羡林先生在《牛棚杂忆》中的“棚中花絮”一节中,记述了王先生“牛棚”中的一段遭遇。在牛棚中,他们这类“罪犯”每天都要写思想汇报。有一天,在例行的晚间训话时,完全出他的意料,王重民先生被叫出队外,先是被狠狠打一耳光,接着就是拳打脚踢,一直把他打倒在地,跪在那里。原来,王先生竟用粗糙的手纸来写自己的思想汇报,递到“牢头禁子”手中。季先生写道:“在当时那种阴森的环境中,我一点开心的事情都没有。这样一件事却真大大让我开心了一通。我不知道,这位教授是出于一时糊涂,手边没有别的纸,只有使用手纸呢?还是他吃了豹子心老虎胆,有意嘲弄这一帮趾高气扬,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牢头禁子?如果是后者的话,他简直是视这一般手操生杀大权的丑类如草芥。可以载入在旧社会流行的笔记中去了。我替他捏一把汗,又暗暗地佩服。他是牛棚中的英雄,为我们这一批阶下囚出了一口气。”(《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李贽是明思想家,是“评法批儒”中被广为赞扬的“法家”人物代表。这时,传来在福建泉州新发现了一部李贽著作《史纲评要》。1974年6月,江青在天津的一个“儒法斗争史报告会”上兴奋地宣布“发现了一部李卓吾(贽)的《史纲评要》,现在准备出版”。然而,经过一些专家鉴定,这本书并非李贽之作,而是假造的“伪书”。这个结论,使有关方面大为扫兴,于是,他们想起了目录、版本权威、北大教授王重民。北大、清华是毛泽东“亲抓”的“文革典型”之“六厂二校”中的“二校”,“两校”领导人是“通天”的非凡人物。此书的“鉴定”,便由“两校”的领导人直接负责,要王重民再作鉴定。他们知道王先生在这方面一言九鼎,如果他说不是伪书,便可镇住众人。然而,王重民先生的鉴定结果也是伪书,令他们大失所望。但他们仍不甘心,要王在图书馆继续“研究”,实际上希望他明白这是“政治任务”,要他得出与政治需要一致的结论。没想到,经过几个月的研究,王先生反而“不识时务”找出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是一部伪书。王先生的夫人刘修业女士在《王重民教授生平及学术活动年表》(《图书馆学研究》,1985年第5期)中回忆说,“两校”领导曾指着王发火地问道:“你说这部书是伪书,对你有什么好处?”   1975年4月15日下午2时,北大召开会校批斗大会,会上校领导以不点名方式批判王以资产阶级思想腐蚀党员、干部。会后,系领导还专门找他谈话,问他听到会上讲话有何感想。回家见到妻子,王先生悲愤难抑,泪流不止。晚上,系里又派人到他家中,仍强调要他“对自己脑海中的资产阶级思想作检查”。此时冠心病复发的王先生用微弱的声音回答说:“我不能再作思想检查”。但是,来人仍然强调他一定要作检查,然后离去。这一夜,王先生一直未能入睡,第二天清晨像往常一样,对亲人说出去散步。然而,这次他却再没有回来。刘修业女士回忆说,亲人、同事四处寻找,到深夜,发现他“竟步王国维先生的后尘自尽在颐和园长廊上,当发现他遗体时,他留下一封信给我说:‘我死了,给全家影响不好,我不要骨灰了。’”“他临走前还在他书桌上放下他常用的一只手表,及一本《李卓吾评传》,我事后细想,他所以放下《李卓吾评传》是有深意的,一则因他为李卓吾之事不肯逢迎‘四人帮’的意旨,次则李卓吾也是以古稀高龄,被明末当道者诬蔑,自尽于狱的。”几年前被关牛棚中被毒打倒地、跪在那里,他还能默默忍受,此时只是开会批判、写检查,并未拳脚相加,但他却以死相争。显然,在他的心目中,“古籍版本”这种学问、知识的真伪并非谋生的职业,而是一种比自己的生命还重、甘心为之殉道的志业。他,容不下权力对学术、知识的亵渎。 2 《文津流觞》纪念王重民诞辰一百周年专辑.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2003/11mulu.htm 3 王重民学术生平 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2003/11_09.htm 4 记与王重民先生交往二三事 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2003/11_01.htm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王 尧 附有王重民先生照片及信件等史料。 5 一位对推进学术事业矢志不移的老人——纪念刘修业先生逝世十周年 http://www.nlc.gov.cn/old/old/wjls/html2003/11_03.htm (作者为中华书局编审柴剑) 她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1933年进北京图书馆,1953年调入科学院历史所大半生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看重资料而不保守资料,愿意毫不自私地提供他人使之公诸于世,服务学术。
个人分类: 图林漫步|2631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所知道的“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
libseeker 2011-12-16 11:35
近日读到郑锦怀先生《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订正补遗》,笔者深知图书馆史研究的不易,我对这位80后青年图书馆学人相当敬服,他近年发表了多篇关于图书馆史的重量级的论文,难能可贵。 由于我对钱亚新先生(1903.12.23-1990.1.17)、张厚生(1943.8.21——2008.8.8)先生有一定的了解,浏览之后,察觉存在不少问题。郑文做了一些工作,但硬伤颇多。比如:《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下)》明确有“为徐召勋《学点目录学》写的序.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 5.”,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上)明确有“图书馆学及其著述的推荐. 读书通讯, 1948 ( 160)”《图书馆学及其著述之推荐》。郑文所列举的5条佚文,包含以上两条。大篇幅关于“原载不详”的信息,比如介绍书的开本,书中的序言及页数、正文多少页等,笔者认为这不符合论著编译系年编写规范,有“画蛇添足”或“掉书袋子”之嫌疑。此外就是文后参考文献只著录了两条(张厚生、刘娟.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佐证信息未说明信息来源。此文开篇信息,如“钱亚新学问渊博,著译等身。他一生发表了约190 种专著与论文,涉及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版本学、索引法和排检法等多个领域,另外还有140多种文稿未曾刊印。”,其实就是引自该文,未作标注。 郑文的研究基本是从文献到文献。张厚生先生同钱亚新先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是校友、是同乡、是目录学研究者、是科研合作伙伴……交情非同一般(从张厚生与钱亚新先生的通信、白国应与钱亚新先生的通信等,可见一斑)。张厚生先生1982年编写的《钱亚新论著编译简目》,钱亚新先生1983年元旦写给白国应先生的信中曾提及“张厚生同志曾辑录拙著编译简目,见载于《图书馆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可供参考。”。1984年7月14日写给白国应先生的信中有“最近承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编辑部盛意,编刊了《钱亚新著述系年题录》,现奉寄一份,请加指正为荷!”。由此可知,关于“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钱亚新先生自身是知情并且认可的。钱亚新先生仙逝后,其手稿由张厚生先生保管(张先生临终前做了妥善安排)。期间的18年,张厚生先生为了继承和发扬钱先生遗志做了大量工作。《钱亚新集》(1991)、《钱亚新文集》(2007)凝聚了张先生的心血,除此还做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努力。 笔者所知的“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有多个版本,张厚生先生主持完成的版本是最具参考价值的(该版也就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版,收录进入了《书苑文丛》)。但并不是完美的,确实存在讹误及遗漏。比如“太平御览索引.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34 年4 月*”、“《太平御览》研究. 1934 , 4.”,其实代表未发表的星号应该放在后一条。这样一来,两条都错了。郑文认为这块有问题,但并没有发现这一点。 最后要指出的是,关于纪念和传承钱亚新先生,通过大量图书馆学人张厚生、白国应等(甚至包括钱亚新先生本人)、钱亚新先生夫人吴志勤先生及其后人(钱亮、钱唐等)、南京图书馆等机构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说其“许多资料或遗失或流传甚少”,笔者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当前亟待做的:针对钱老的著述,也许是进一步的加以开发与利用;针对钱老的手稿、藏书及其它史料,也许该考虑如何加以保护和开发(当前这一块的意识淡薄,谁来保护?怎么保护?无甚举措。现在开始,尚且能有所作为,再过些时日,恐怕收效甚微。)。 囿于学识,且行文仓促,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教正。 附: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资料简介 1 张厚生.钱亚新论著编译简目.图书馆学研究.1982.1:80-83 刊载有题名、刊名、卷期,部分提供起始页码。 2 钱亚新著述系年题录. 文教资料简报.1984,5:29-35 钱亚新本人提供。条目记录有年份、题名、刊名、卷期。1983年6月13日,编辑手记“夕阳西下,晚霞从窗户透进,不觉已到傍晚时分。我带来的问题都有了满意的答案,便起身告辞,结束这次愉快的访问。”同时刊发的有钱亚新《投身图书馆界的第一步——回忆我的老师杜定友先生》。图谋注:《钱亚新文集》(2007)年记载的题名为《钱亚新著作选刊》。 3 《钱亚新》编辑组.钱亚新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1 编辑组成员:孔宪楷、卢子博、张厚生、陈培琪、邵延淼、钱唐 执笔者:卢子博、邵延淼 邵延淼.钱亚新年谱简编与论著系年:341-378 《要学点目录学》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钱唐提供.附录:钱亚新未发表的著述目录:379-384 4 张厚生、刘娟.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2:125-128,132 张厚生、刘娟.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110-113 刊载有题名、出版者、书刊名称、报纸的年月日、期刊的卷期。为便于读者对其中的某些发行量不多的论著和尚未发表的文稿有概略的了解, 对其中的部分作品编写了内容摘要。 5 南京图书馆编.钱亚新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编辑组成员:吴林、张厚生、王萍、刘娟 张厚生、吴林、刘娟 编辑.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620-642 内同基本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但省略了一些信息,比如图书略去出版月份信息。笔者认为颇为遗憾。 该书刊有《学点目录学》序(552)。 6 张厚生.书苑文丛,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300-316 同《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张厚生、刘娟 编辑 7 郑锦怀.《钱亚新论著编译系年》订正补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61-63 做了一些工作,但硬伤颇多。
个人分类: 学海泛舟|3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大家及其贡献
libseeker 2011-7-31 20:58
摘编自:王子舟 著.图书馆学是什么._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53-184 1 文献整理编纂家 刘向(公元前79-前8)——《别录》; 刘歆(约公元前53-公元23)——《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20余年的校书活动及《别录》、《七略》的完成,标志着古代校雠学(治书之学)的形成,并确立了校雠活动的完整程序。) 郑樵(1104-1162)——《通志》; 王云五(1888-1979)——《万有文库》; 顾廷龙(1904-1998)——《中国丛书综录》(1959-1962)、《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986-1998)(《人民日报》曾发文称其为检查中国古籍的“雷达”)。 2 经营服务拓展家 柳诒徵(1880-1956)——《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 袁同礼(1895-1965)——《永乐大典考》(1924); 杜定友(1898-1967)——《图书分类法》(1925)等; 顾颉刚(1893-1980)——《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 李小缘(1898-1959)——《全国图书馆计划书》。 3 学科理论创建家 章学诚(1738-1801)——《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梁启超(1873-1929)——《创设松坡图书馆缘起》(1916)、《西学书目表》(1896)、《佛家经典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1925); 杜定友(1898-1967)——《图书馆通论》(1925)等; 刘国钧(1899-1980)——《中国图书分类法》(1929)、《中国图书编目条例》(1930)、《图书馆学要旨》(1934)等。 4 专业人才教育家 韦棣华(Miss Mary Elizabeth Wood,1861-1931)——1910年建成美国式开架借阅和基本免费看书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Boone Library); 沈祖荣(1884-1977)——1917年回国后全力协助韦棣华创办文华图专,投身图书馆教育事业,终其一生; 王重民(1903-1975)——图书馆学教育家、目录学家、敦煌学家。代表作有《敦煌曲子词集》(1950)、《敦煌变文集》(1957)、《敦煌古籍叙录》(1958)、《国学论文索引》(1935)、《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1935)、《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等。 该章结尾,作者指出“以上四类图书馆学家的划分,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本书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依其对图书馆学的主要贡献分而述之,以示中国图书馆学的内涵精深和源远流长,不致今人数典忘祖。”。 后记 :笔者做以上摘录,并不代表完全赞同。所列举的“图书馆学大家”多数为目录学家,而且年代跨度也大,略显牵强。还有诸多堪称“图书馆学大家”者并未提及,如皮高品、钱亚新等。(参见:百名图书馆学家名录.http://libseeker.bokee.com/viewdiary.41478678.html)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3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外图书馆(学)思想辑
libseeker 2010-6-28 21:53
图谋按:图书馆(学)思想的归纳总结非常困难,图谋至今并未见到任何一位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思想被简炼概括且广泛认可。国外的图书馆学家图书馆思想的准确概括,因为语言障碍及原始文献的获取不易,尤为困难。图谋参考了蒋永福先生的总结,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特此辑录12位国外图书馆学家图书馆(学)思想,远不够全面准确,仅供参考。 摘编自:蒋永福 著.图书馆学通论._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318-325 1 诺德的图书馆思想 法国学者诺德(Gabriel Naude,1600-1653)被誉为图书馆学的开山鼻祖。1627年,发表了《关于创办图书馆的建议》,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图书馆思想,主要包括:图书馆应当对公众(主要是学者)开放;图书馆不能仅限于收藏古代善本,更为重要的是收藏当今的作品;馆藏不应当有倾向性和排他性,对宗教书籍与一般图书要一视同仁;必须科学地管理藏书;要慎重地选择图书馆员,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和称号;要为藏书配备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以便于馆员和读者使用及阅读;允许读者入库选书和外借图书等。 2 莱布尼茨的图书馆思想 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17世纪西方最有创见的图书馆活动家,其图书馆思想包括:(1)图书馆应当是用文字表述的人类全部思想的宝库,通俗地讲,是人类的百科全书,是和一切时代的伟大人物相互对话的场所。(2)评价藏书的标准应以质量为主。(3)图书馆必须有固定的经费,以保证图书馆的持续发展。(4)图书馆头等重要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读者利用馆藏,为此必须配置完备的目录,包括全国性的联合目录。(5)图书馆要尽可能延长开馆时间,允许读者自由外借,并为读者利用藏书提供便利设施。 3 施莱廷格的图书馆学思想 施莱廷格(M.W.Schrettinger,1772-1851)于1807年最早使用了图书馆学这一名称,表示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1808年出版《试用图书馆学教科书大全》,认为图书馆的作用是将所收集到的相当数量的图书加以整理,并根据求知者的要求将图书提供给他们利用。图书馆工作的核心是图书的配备和目录的编制。与此相关,图书馆学就是符合图书馆目的的图书馆整理方面所必要的一切命题的总和。 4 艾伯特的图书馆学思想 艾伯特(F.A.Ebert,1791-1834)是德国著名图书馆学者,认为图书馆学至少应包括图书馆整理和图书馆管理两部分内容,图书馆学是图书馆员执行图书馆工作任务时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 5 帕尼兹的图书馆学思想 帕尼兹(Anthony Panizzi,1797-1879),曾任英国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馆长,其图书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家图书馆要与该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图书馆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保证;要严格执行呈缴本制度,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图书馆的利益;要坚持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注重图书馆建筑研究;注重改善图书馆员工的待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6 爱德华兹的图书馆学思想 爱德华兹((Edward Edwards,1812~1886),被誉为英国公共图书馆之父,图书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1859年出版的《图书馆纪要》中,是以管理为主线,即使论述图书馆历史也是如此。 7 杜威的图书馆学思想 杜威(Melvil Dewey,1851-1931),美国图书馆学大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图书馆是最好的教育场所,是民众大学;图书馆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必须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读者需要高于一切,图书馆员不仅要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也要为读者提供情报,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类问题,乃至于为读者演唱歌曲和讲故事;图书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倡导图书馆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图书馆藏书应包括图画、幻灯片和其他媒体资料。一句话概括为:不追求理论上的完整体系,只从实用的观点出发来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8 鲁巴金的图书馆学思想 鲁巴金(1862-1946),俄国图书学家。鲁巴金注意到图书馆对自修的重要性,提出了图书馆民主化、馆藏不应有单方面的党性、图书馆应成为宣传优秀图书的中心以及研究读者兴趣是指导阅读的必要条件等重要观点。 9 列宁图书馆思想 列宁(1870-1924)曾在俄国科学院图书馆工作过(1891-1894),十分关注图书馆事业,其图书馆思想主要为:图书馆要坚持党性原则,图书馆应成为党的机构;衡量图书馆工作的水平要看有多少书被读者借走以及向大多数居民提供了那些方便;图书馆是政治、文化的教育机关,尤其在农村更是如此;建立图书馆用来帮助人民利用每一本书;国家集中管理图书馆事业;制定呈缴本制度,图书馆应优先及时地得到书籍;开展国际图书交换;强调内行领导图书馆;要使公民了解图书馆在做什么事情,吸引居民参与图书馆工作。 10 克鲁普斯卡娅图书馆思想 克鲁普斯卡娅(1869-1939),列宁的妻子,曾负责全国的教育领导工作,主管图书馆事业。她的图书馆思想概括为:建立图书馆事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图书如何为劳动人民服务的问题;图书馆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应把改进农村图书馆工作当作一项突出任务;发展和巩固儿童图书馆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11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思想 阮冈纳赞(S.R.Ranganatha,1892-1972),1931年提出图书馆学五法则:书是为了用的(books are for use);每个读者有其书(every reader has his books);每本书有其读者(every books has its reader);节省读者的时间(save the reader's time);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the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 12 巴特勒的图书馆学思想 巴特勒(pierce Butler,1886-1953),美国图书馆学家,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导论》被谢拉(J.H.Shera,1903-1982)誉为图书馆思想发展的真正里程碑。他提出了图书馆功用的记忆移植说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对图书馆的社会学分析是巴特勒图书馆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社会对于一本书的出版的贡献远远大于概述作者的贡献;书籍只是知识的记录而已;对群体特征和活动的持续的社会学研究是确保每一个社会机构改革成功的唯一的安全指南。巴特勒认为为了把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应该使图书馆学舍去技术的侧面。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33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学家麦尔威·杜威
libseeker 2009-9-15 10:36
读钱发平编译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西方哲学史._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4)229页,介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时,还出现杜威还发明了十大分类系统图书目录。(右图)。居然还附了一幅表示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的图,白色的书标上显示133.4 1987。大概是编译者信手拈来的。 像这样的张冠李戴,不是第一次遇到。曾经在图书馆学课堂上,也有老师曾将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0.20-1952.6.1)与麦尔威杜威(Melvil Dewey,1851.12.10-1931.12.26)两个人搞混淆了,犯了类似的错误。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两位同名,都叫杜威,同是美国人,年龄相差8岁,算是生活在同一时代。身为哲学家、教育家的約翰杜威,他是胡适先生的老师,曾在1919年到过中国讲学。他不仅在哲学界,而且在教育界、思想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比麦尔威杜威小8岁,但是活了93岁,多活了13年。 麦尔威杜威是著名图书馆学家。23-26岁在阿默斯特任图书馆助手,并于此时发明了他的杜威分类法。杜威分类法对世界图书馆分类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分类法。此后他搬到波斯顿并在那里创办和编辑了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这种杂志成为美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图书馆管理的一部非常有权威的杂志,有着133年的出版历史。麦尔威杜威与他的同事和朋友查尔斯埃米卡特一起组织了美国图书馆协会。麦尔威杜威创立了哥伦比亚图书馆经济学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关于图书馆学的学校。在麦尔威杜威的影响下在美国英语中目录一词写做Catalog,而不是Catalogue。 图书馆学家麦尔威杜威,同样值得我们纪念。 相关资料 : 約翰杜威.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9D%9C%E5%A8%81 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杜威出生於美國佛蒙特州的普通家庭裡。1879年畢業於佛蒙特大學,1884年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1889年在明尼蘇達大學教授哲學。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學任哲學系、心理學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還兼任該校教育學院院長。1904-1930年,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教職。還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合會、美國哲學協會、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主席。1896年他創立一所實驗中學作為他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並任該校校長。反對傳統的灌輸和機械訓練的教育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口號。其教育理論強調個人的發展、對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過實驗獲得知識,影響很大。杜威曾經到世界許多地方演講,宣揚他的想法,他曾經到過中國、印度訪問,因此他的思想也影響著美國以外的地區。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5%A8%81%E5%8D%81%E8%BF%9B%E5%88%B6%E5%9B%BE%E4%B9%A6%E5%88%86%E7%B1%BB%E6%B3%95 杜威十进图书分类法(英文: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是由美国图书馆专家麦尔威杜威发明的,对世界图书馆分类学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翻译成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挪威文、土耳其文、日文、僧伽罗文、葡萄牙文、泰文等出版,并被许多英语国家的大多数图书馆、以及使用其它相应译文之国家的部分图书馆采用。在美国,几乎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都采用这种分类法。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于1876年首次发表,历经22次的大改版后,内容已有相当程度的修改与扩充。最新的版本为2004年版。该分类法以三位数字代表分类码,共可分为10个大分类、100个中分类及1000个小分类。除了三位数分类外,一般会有两位数字的附加码,以代表不同的地区、时间、材料或其他特性的论述,分类码与附加码之间则以小数点。隔开。例如 330 表经济学 + .9 表地区别论述 + .04 表欧洲 = 330.94 表欧洲经济学。 麦尔威杜威.http://zh.wikipedia.org/zh-cn/%E9%BA%A6%E5%B0%94%E5%A8%81%C2%B7%E6%9D%9C%E5%A8%81 麦尔威杜威(Melvil Dewey,1851年12月10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亚当斯中心,1931年12月26日逝世于佛罗里达州的宁静湖)是图书馆使用的杜威分类法的发明家。 1874年杜威于阿默斯特学院毕业。他从1874年到1877年在阿默斯特任图书馆助手,并于此时发明了他的杜威分类法。 此后他搬到波斯顿并在那里创办和编辑了图书馆杂志,这部杂志成为美国图书馆学的发展和图书馆管理的一部非常有权威的杂志。 杜威与他的同事和朋友查尔斯埃米卡特一起组织了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876年的协会十周年大会上两人都发言。 1883年杜威当任哥伦比亚学院的图书馆管理员,此后他在那里创立了哥伦比亚图书馆经济学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关于图书馆学的学校。这所非常成功的学校于1890年移到奥尔巴尼,在杜威的领导下它改名为纽约州立图书馆学学校。从1888年到1906年杜威是纽约州立图书馆的馆长,从1888年到1900年他还任纽约州立大学的秘书,在这段时间里他彻底地改变了州立图书馆的组织,由此该图书馆成为美国最有效应的图书馆之一。此外杜威还建立了一个州立移动图书馆和图像收集的系统。 杜威主张改革英语的拼写,在他的影响下在美国英语中目录一词写做Catalog,而不是Catalogue。 杜威还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自然爱好者。 杜威支持种族主义,种族隔离。他对人的态度非常有种族歧视,尤其针对非裔,犹太人。他也反对女性权力。
个人分类: 学海拾贝|8894 次阅读|1 个评论
百名图书馆学家名录
libseeker 2009-4-12 10:23
图谋按 :本文根据图书馆学较有影响文献梳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学人榜。笔者除对存在明显错误的名字进行了更正、较生辟字给出读音外,尽可能述而不作。摘编囿于学识存在诸多不足,敬请批评指正。 信息来源1:徐引篪、霍国庆著.现代图书馆学理论._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104-125 四代图书馆学家 第1代——沈祖荣、胡庆生、刘国钧、洪有丰、戴志骞(qian,一声)、袁同礼、李小缘、杜定友、杨昭悊(zhe,二声)等。 第2代——桂质柏、裘开明、马宗荣;査修、皮高品、周连宽、吕绍虞、张遵俭、严文郁、毛坤、汪应文、汪长炳、钱亚新等;柳诒(yi,二声)徵(zheng,一声)、万国鼎、王云五、王献唐、王重(zhong,四声)民、张秀民等。 第3代——彭斐(fei,三声)章、佟(tong,二声)曾功、鲍振西、赵世良、郑莉莉、赵琦、孙云畴(chou,二声)、陈誉等;周文骏、朱天俊、张琪玉、黄宗忠、谢灼华、白国应、陈光祚、倪波、金恩晖、吴慰慈、肖自力、谭祥金、杜克、黄俊贵、辛希孟、沈迪飞、张德芳、钟守真、侯汉清、徐引篪(chi,二声)等;左恭、胡耀辉、丁志刚、杨威理、阎立中、孟广均、黄长著等。 第4代——乔好勤、倪晓建、李景正、惠世荣、张厚生、孟连生、马费成、刘讯、范并思、王世伟、韩继章、张欣毅、李国新、朱强、况能富等;李晓明、程焕文、董建华、柯平、周庆山、陈传夫、王余光、汪冰等;吴光伟、张晓林、黄纯元、吴建中等。 台湾两代半: 第一代(相当于大陆第三代):王振鹄(hu,二声)、沈宝环、胡述兆、卢荷生、张鼎钟、郑雪玫(mei,二声)、胡欧兰、何光国、李德竹、谢清俊、顾敏、李志钟、李华伟、刘钦智、周宁森等。 “中生代”:卢秀菊、黄鸿珠、高锦雪、赖鼎铭、吴美美、杨美华、陈雪华、顾力仁、傅雅秀等。 第二代(相当于大陆第四代):林呈潢、薛理桂、王梅玲、陈文生、徐金芬、曾淑贤、廖又生、王美鸿、陈昭珍、蔡明月、黄丽虹、林秋燕、黄慕宣、庄道明、林珊如、严鼎忠、谢宝媛、丁友贞、邵婉卿等。 信息来源2:程焕文著.图书馆精神._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 2.1 论图书馆人才的特征——关于“图书馆四代人”的探讨.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所谓图书馆人才,就是指那些在图书馆活动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较高的图书馆工作技能和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对图书馆学术的发展或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作出较大贡献的人。 “图书馆四代人”及其特征 20年代留美的,30年代40年代国产的,50年代60年代“留苏”的,80年代“多渠道”的、 开创与奠基的第一代:清一色留美;见识丰富;大器早成;创造力非凡;贡献卓越。沈祖荣、胡庆生、洪有丰、戴志骞、袁同礼、李小缘、李燕亭、刘国钧、杨昭 悊 、杜定友等。 承上启下的第二代:“国产化”;大气早成;注重实务;成就丰富;敢于应变;谨慎谦逊;德高望重。桂质柏、裘开明、马宗荣、皮高品、周连宽、吕绍虞、张遵俭、严文郁、毛坤、査修、汪应文、汪长炳、钱亚新、柳诒徵、万国鼎、王云五、陈训慈、王重民、王献唐、张秀民等。 开拓与中坚的第三代:尊崇苏联;勇于开拓;成果卓著;中流砥柱;大器晚成;创伤深重。佟曾功、彭斐章、赵世良、鲍振西、吕济民、郑莉莉、赵琦;孙云畴、陈誉(留美)。 探索与发展的第四代:多渠道;视野开阔;咄咄逼人;怀才不遇。未列举人名。 来源2.2:百年沧桑 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图书馆建设,2004年第6期,2005年第1期 四代学人 “留美”的一代:沈祖荣、胡庆生、杜定友、洪有丰、戴志骞、袁同礼、刘国钧、李小缘。 “文华”的一代:裘开明、桂质柏、査修、王文山、冯汉冀、田洪都、皮高品、严文郁、徐家麟、汪长炳、钱亚新、毛坤、周连宽、李仲履、吕绍虞、童世纲、于镜宇、汪应文、彭明江、岳良木、蓝乾章(台湾)、张遵俭、喻友信、邓衍林、程长源、沈宝环(台湾)、吴元清、顾家杰、徐家壁、李芳馥、曾宪三、房兆楹、徐亮、张保箴、黄星辉等。 “留苏”的一代:统称为留苏的一代,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更多的是苏联模式的图书馆学思想。佟曾功、彭斐章、赵世良、鲍振西、吕济民、郑莉莉、赵琦; 孙云畴、陈誉(留美)。国内培养:周文骏、黄宗忠、来新夏、朱天俊、谢灼华、阎立中、白国应、张琪玉、冀淑英、谭祥金、黄俊贵、刘湘生、孙蓓欣、辛希孟、孟广均、徐引篪、李致忠、肖自力、吴慰慈、陈光祚(zuo,四声)、金恩晖、詹德优、张树华、倪波等。 “开放”的一代:倪晓建、乔好勤、张厚生、曹之、吴建中、张晓林、柯平、范并思、陈传夫、王世伟、李国新、汪东波、戴维民、徐雁、王余光、王大可、肖希明等。 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韦棣华(Miss Mary Elizabeth Wood,1861-1931)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沈祖荣(1884-1977) “北刘南杜”——刘国钧、杜定友 大陆二十名家——图书馆学理论,周文骏、黄宗忠、吴慰慈、孟广均;目录学,彭斐章、朱天俊;文献学与古籍整理,赵万里、顾廷龙;图书和图书馆史,张秀民,来新夏,谢灼华;分类法与主题法,张琪玉,刘湘生,白国应;图书馆编目,阎立中、黄俊贵;文献检索,陈光祚、詹德优;图书馆事业组织管理,谭祥金、孙蓓欣。 “台湾六君子”——沈宝环、王振鹄(hu,二声)、胡述兆、卢荷生、李德竹、胡欧兰。 其它相关资料 : 1 中国图书馆界人物目录.http://www.liminghua.cn/renwujinian/renwujinian/renwumulu.htm 2 新年大餐与学派大封禅.http://oldhuai.bokee.com/4050814.html 3 李燕亭.http://www2.henau.edu.cn/xiaoqing/zmxy/ren/zmxy/17.htm
个人分类: 学习日志|1175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6: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