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朗之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朗之万—先贤祠—马拉之死—傅科摆
热度 4 等离子体科学 2011-11-13 05:06
朗之万—先贤祠—马拉之死—傅科摆
周末,写一篇随想。 又讲到布朗运动与朗之万方程。春季学期的时候写过《 也说几句布朗运动 》,有这样几句: 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Paul Langevin 在 1908 年论文《 Sur la théorie du mouvement Brownien 》(英译稿《 On the Theory of Brownian Motion 》)从 Stokes 定律出发,写出著名的描述统计无规运动的 “ 朗之万方程 ” ,利用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 “ 平均 ” 与 “ 起伏 ” 的概念,直接计算了布朗粒子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得到了爱因斯坦理论同样的结果。这个工作比起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上更直观,简洁。所以 朗之万方程 及其发展的方法在物理学甚至其它科学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朗之万教授还有作为革命者的一面。他是第一位进入 法国巴黎先贤祠 ( Panth é on, Paris )的共产党人。尽管生前他的敌人的诋毁,他在 1946 年 12 月去世后不到两年就被迁入这座纪念“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的殿堂。而与他关系甚密的居里夫妇是 1996 年才迁入的。 在那张著名的“牛人”云集的照片里,朗之万(右)与爱因斯坦、洛仑兹坐在一起 法国的“先贤祠”是为了安葬共和国的奠基者( Founding Fathers )之一 Honor é Mirabeau (米拉波)而由 Abbey of St Genevieve (圣热内维耶瓦教堂)改建的。著名的思想家 Voltaire ( 伏尔泰 ) 的遗体接着被迁入。但是不久,共和国进入“ Jacobin Club (雅各宾俱乐部)专政”时期,“ Girondist (吉伦特党人)”的领袖们和雅各宾俱乐部内部的反对派领袖纷纷被送上断头台,作为“温和派”( moderate )的米拉波被“赶出”了为他建立的先贤祠,代之以著名的雅各宾派领袖、被“保皇党人”暗杀身亡的 Jean-Paul Marat (让 - 保罗。马拉)。下面这幅世界名画“马拉之死”( The Death of Marat )就是描绘这一历史事件的。 巴黎的法国先贤祠 名画——马拉之死 雅各宾派短暂的统治很快被“热月政变”推翻,其领导人被送上断头台。马拉尸骨未寒就被撵出先贤祠。 法兰西第一共和的民主之路,就这样在血与火走过。。。 以为民主政治可以避免政权更迭时的暴力与血腥的朋友,应该在去巴黎旅游的时候,不仅参观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也去看看巴黎的 Panthéon 。至少,作为科学工作者,应该去那里看看证明地球在转动的“ 傅科摆 ”( Pendule de Foucault )。 巴黎先贤祠大厅的傅科摆 【文章中照片都来自网络(见正文中的links)】
个人分类: 古往今来|7437 次阅读|7 个评论
也说几句布朗运动
热度 9 等离子体科学 2011-3-19 21:32
看到有关于“布朗运动”的博文。正好讲到这一章,也说几句。 布朗运动( Brownian motion )的研究是最后奠定原子论的基石之一。而解释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论模型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早在古罗马时代(大约公元 60 年),著名哲学家 Lucretius 的科学长诗《 De Rerum Natura 》( 英文版《On the Nature of Things 》在:http://classics.mit.edu/Carus/ ,请直接copy链接)就有过关于尘埃粒子的布朗运动的粗浅描述(作为“原子”存在的证据之一)。这应该是关于布朗运动最早的描述。【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有基于实际观察的“原子论”的学说,这与东方哲学家基于思辨认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学说,是不同的。】 而布朗运动得名于苏格兰植物学家 Robert Brown 在 1827 年对花粉在水中的运动的观测,尽管早在 1784 年一位荷兰科学家就发现了酒精表面的炭粉尘埃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Brown 的观测报告: A Brief Count of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 on the particles contained in the pollen of plants; and on the general existence of active molecules in organic and inorganic bodies 的影印本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sciweb.nybg.org/science2/pdfs/dws/Brownian.pdf 布朗运动的基本物理现象是: 1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做无规运动; 2 )其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与测量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 最早在理论上研究布朗运动的是一位丹麦数学、天文学家 Thorvald N. Thiele 。他在 1880 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最小二乘法的论文 第一次利用数学工具去寻找 布朗 运动的规律 。后来,法国的数学家 Louis Bachelier 于 1900 年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 The theory of speculation 》中独立地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理论模型,提出了股票和期货市场的随机过程分析方法。这也被认为是金融数学的创立。而爱因斯坦( 1905 )和 Marian Smoluchowski ( 1906 )分别独立地在物理上建立了布朗运动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的成功间接地证实了原子和分子的存在,进一步将热力学定律更稳固地放在基于动理学的统计物理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 1905 年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 über 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 》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www.physik.uni-augsburg.de/annalen/history/einstein-papers/1905_17_549-560.pdf 其英文译稿:《 On the Movement of Small Particles Suspended in a Stationary Liquid Demanded by the Molecular-Kinetic Theory of Heat 》则可以在这里找到: http://users.physik.fu-berlin.de/~kleinert/files/eins_brownian.pdf 这个工作从热力学出发,得到“涨落—耗散定理”(文中( 7 )式);然后引进“迁移概率”的概念,得到后来被称为“ Fokker-Planck ”方程的 14 页最下面的结果和 15 页式( 1 )。最后得到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与测量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的结果( 11 ),解释了 Brown 的观测结果。 后来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 Paul Langevin 在 1908 年论文《 Sur la the′orie du mouvement brownien 》(英译稿《 On the Theory of Brownian Motion 》)从 Stokes 定律出发,写出著名的描述统计无规运动的“ 朗之万方程 ”,利用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平均”与“起伏”的概念,直接计算了布朗粒子对初始位置的均方根偏离,得到了爱因斯坦理论同样的结果。这个工作比起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上更直观,简洁。所以 朗之万方程 及其发展的方法在物理学甚至其它科学的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P.S. : 有意思的是,Langevin的工作实际上没有得到新的结果,如果用现在“世俗”的眼光看,充其量不过是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论,算不得“创新”。但是这个简单的方法,却开辟了一块新的天地。 布朗运动理论,应该是“交叉学科”的典范了。Bachelier的工作(Theory of Speculation——“投机的理论”)在当时没有引起重视,传说甚至被学术委员会投票反对,14年之后他才找到一个正式的教职。只是 因为 Henri Poincaré 称赞了他的工作,他的博士论文才得到了“honorable”。但是即使是 Poincaré 的称赞也只是限于其推导误差Gaussion分布的方法。没有人会想到,到了1990年代, Bachelier的工作会衍生出成千上万的“hedge funds”。这些投机家们所使用的,正是 Bachelier提出的布朗运动理论方法。 另一个影响世界的,是中国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宋健的人口发展方程。这个方程也是基于 布朗运动理论发展出来的分析方法。而中国政府则根据这个方程的prediction确定了“一对夫妻一个孩”的国策,完全改变了现在80后、90后们的生活。其对世界的影响,可能几十年后才知道。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17244 次阅读|42 个评论
量子物理史话(8):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
gaoshan1900 2010-9-3 13:36
我相信,它是投向我们物理学迷雾的第一丝微光。---- 爱因斯坦致洛伦兹,1924年 玻尔的原子理论只是简单地规定了电子的奇怪行为,它仍然需要解释。人们会继续追问:原子核外的电子为什么只能处于分立的轨道上呢?它的能量为什么是量子化的呢?1923年,法国青年德布罗意给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解释:因为电子也似波! 第一届索尔维会议的成功召开唤起了人们研究量子的热情,这种热情也波及到了一位法国贵族子弟德布罗意。已获得历史学学位的德布罗意毅然转向物理学研究,他在1911年的日记中写到,我要将青春的热情投入到这些被深入研究过的有趣问题上。我发誓要不遗余力地去弄清楚这些神秘量子的真正本性。 1923年夏末的一天,在法国巴黎的一间设备精良的实验室里,德布罗意和他的哥哥莫里斯正在就X射线(一种频率极大的光)的性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他们都认识到X射线即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子的性质。这时,灵感的火花闪过德布罗意的脑际,他突然意识到,既然光波具有粒子的性质,那么物质粒子,尤其是电子,也应当具有波的性质!这个想法太美妙了,因为如果它是对的,那么将揭示出所有物质都具有的一种新的普适本性---波粒二象性。 之后,德布罗意发展了他的想法,并提出了物质波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个物质粒子(如电子)都伴随着一种波,这种波被称为物质波,它的频率v和波长 与粒子的能量E和动量P之间存在关系:E=hv 及P=h/ ,式中h为普朗克常数。德布罗意进一步发现,与电子相伴随的波正可以解释玻尔原子中神秘的分立能态,因为对于束缚的电子,与它相伴随的波恰好是一种驻波。正如一列在两端固定的弦中运动着的波一样,这样的波将只具有分立的波长和频率,从而根据关系E=hv 电子的能量便只能是分立的或量子化的。德布罗意指出,物质波的存在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他建议电子穿过很小的孔时将可以产生衍射现象。 德布罗意的想法太离奇了,当他将自己的新理论总结为一篇博士论文交给导师朗之万时,朗之万有些不知所措。在他看来,德布罗意的新颖想法似乎有些荒谬,但或许包含了真理的种子。于是,朗之万将德布罗意的论文副本寄给了爱因斯坦,请他发表看法。爱因斯坦立刻就意识到了德布罗意理论的重要性,因为它正揭示了物质(包括光和电子)的统一性。爱因斯坦自己早就注意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但他没有勇气将这一性质推广到所有物质粒子。现在,年轻的德布罗意大胆地迈出了这一步,爱因斯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在给朗之万的回信中,热情地称赞德布罗意的理论揭开了巨大帷幕的一角。
个人分类: 量子史话|2456 次阅读|2 个评论
居里夫人的惊世之恋
pukin 2010-7-15 23:42
在陈安博士的文章 居里夫人冤不冤啊? 里有一段话引起了一些博主(当然也包括本人)的关注: 【 居里夫人有一点点不幸的是,她的老公居里教授去世的时间有点早,这样,在还算年轻的时候玛丽-居里就做了寡妇。 寡妇门前是非多,连在法国的居里夫人也不例外,按照中国话来说,她后来有了一个相好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则叫partner。多说一句,甚至现在很多邀请成员带家属的请柬都写您和您的partner,至于partner究竟是何身份,人家不操心,反正是您的伴就行,我们温总理不也欢迎过某国男总统的男partner并握手致意嘛,这在这个年头真没啥! 】 估计陈博士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在博文里没有展开写。我因为也好奇,就放狗搜了一下,果然找到一些描写这段逸事的文章,放一篇供好奇者阅读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6786 次阅读|1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