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海外投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浅谈曹德旺美国建厂风波
chunkexue 2017-9-19 13:58
曹德旺美国建厂的事情在国内闹得风风雨雨,绝大多数言论来自根本就不懂国际市场的人。这些“杂音”不仅离题千里,而且很可能真的对企业实际的国际市场产生巨大的危害。曹德旺的福耀玻璃远远不是第一个在国外建厂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企业选择在国外建厂是国际市场上非常普遍的事情。这样做的真正目的并不是针对福耀玻璃美国建厂问题,曹德旺所说的成本。而是权衡国内外投资环境之后做出的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为了国际市场的门票 在海外建厂最重要的原因是获得一张门票。 2002年我在中兴负责海外市场时第一次出国去巴西。当时中兴在巴西开办事处很多年,但一直未打开当地市场。在我与当地市场人员深入交流后发现,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巴西运营商如果真要采购设备的话,供应商必须在当地有工厂。我问当地销售人员,建一个工厂需要多少钱,他们告诉我20万美元就够了。那中兴在当地办事处一年的经费是多少呢?最低大约也是20万美元。那不就得了,与其每年花20万美元毫无可能性地做市场,为什么不马上把工厂建起来?我问当地市场人员为什么不把这个情况向公司总部反应呢?他们说早就反应了,但公司总部的人根本不理解:你一个定单都没有干嘛一上来先要求建工厂?但没有工厂就不可能有定单。 我在巴西出差后向公司提交了一份万言书,力陈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根本性差异,这份万言书可以说是中兴甚至整个中国国际市场研究的第一份具有开拓性的报告。中兴随后在巴西开了工厂,不久就开始有定单了。 很多国家为发展和保护本国的工业,都要求进口产品厂家要在本国开设工厂,或者对建有工厂的供货商有市场倾向性。 因此,你要想打开当地市场,就必须得去建工厂。有些所谓的工厂,在外行人看起来可能非常荒唐,最简单的生产是SKD(半散件组装)或CKD(全散件组装),什么意思呢?就是本来直接把电视机运过去卖就是了,但为了满足本地生产的要求,得找人把国内生产好的电视机人为拆开,再分别装箱运到当地找当地工厂再给装上。有些国家发现这种事情,为避免简单地拆开再装上,法律还规定不能你一个集装箱把所有散件全运来了,再找当地工厂装上,得是不同来源的散件。所以你不能简单地一个集装箱,甚至不能是一个运输路线把所有散件全运来,得是走不同路径运过来。这样不是成本更高吗?当然成本更高了,但你要知道这就是国际市场的门票,你不买这个门票你的产品压根就进不来,根本就不是成本问题。 本土化服务 如果说第一个原因纯属为满足所在国法律规定,那么服务的原因确实就是最重要的商业本身的原因——在本地有工厂,很多技术服务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福耀20年前就开始在美国有各种不同的投资了。原因就是客户在美国,他必须要就近建厂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我在2005年负责中兴印度市场时,负责推动建立了中兴在印度的第一个工厂。这个工厂主要不是生产什么产品,而是负责修理手机。这个工厂保证了中兴手机在本地市场的顺利发展。如果没有这个本地工厂进行手机的修理,指望运回国内修理不仅成本更高,而且服务质量就差太远了。 国际化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本地化,而本地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服务的本地化。能否提供产品的本地服务(交货的及时、设备类产品的安装、售后服务的便捷等)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降低企业国际化成本 成本涉及非常多的方面,需要考虑产品全寿命的综合成本。因此,简单用某一个方面评估成本肯定是不行的。即使在相同地区,不同产品是否本地生产在成本上也是差异非常大的。 福耀玻璃的产品生产要用到大量能源,能源价格就成为决定成本的重要方面,而软件生产与能源成本关系就不大了,所以切不可一概而论。一个产品仅仅从成本考虑上是否要本地生产,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活,需要针对特定产品进行全面评估才好下客观的结论。 2005年3月26日与中兴印度本地员工在孟卖办事处一起应祝HOLY节 国际政治与战略 一个企业做得越大,就需要考虑越来越多的政治与战略问题。为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和就业,一般所有国家都鼓励、支持并推动海外供货商在本地投资或建厂。 曹德旺在国内公开发表讲话谈在美国投资如何好,他说的当然是有依据的。但他为什么要在国内公开这么讲?福耀在美国各种投资都20多年了,干嘛今天才讲投资环境有多好?福耀在美国建设了这么大一个工厂,本地政府和其他各种资源当然给了大量的支持。如果俄亥俄州的州长或议员见到曹老板会说什么:“曹总,我们给了福耀这么多支持,你也利用你的影响力帮我们在中国多宣传宣传,拉更多公司来美国投资”。那不过就是几句话的事情,曹德旺能不帮这个忙吗?他当然要把现在美国投资环境好的方面更尽量充分地展示一下。他是用中文讲的,但福耀美国当地工厂的市场经理要把这个翻译之后,送到美国政府和福耀工厂的当地州政府议员和州长们案头——看,我们曹总多为美国投资环境说好话,以后再多给我们些支持吧,大家都很Happy。 没想到一大群中国人把这事情搞得越来越邪乎,在那里吵来吵去,几乎弄成一个事件了。 当然,曹德旺讲这些话对中国国内的经营环境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让中国政府获得一些国际市场环境变化的信息,而不要总认为中国经营成本是最低的,要想办法降低中国企业的负担,否则中国的企业经营环境真就不断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在海外的中国企业需要越来越理解国际政治,并在不损害企业自身和自己国家利益前提下尽量迎合当地国家政治和舆论环境。 中兴通信曾经的宣传口号是“中兴通信,中国兴旺”,很多中国企业都喜欢用这种带有民族自豪感的口号。长虹也曾在电视上不断宣传“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已任”。这种口号中国的政治家们和很多老百姓很爱听,但用到国际市场情况就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了。你中国民族产业很牛和我肯尼亚有什么关系?中国科技兴旺了和我英国有什么关系? 在国际市场上需要学会充分地换位思考问题。如果你是美国客户,你会是什么样的感情,你会如何来考虑问题?这纯属企业与自己客户之间的关系,与其他东西一毛钱关系也没有。当年柯达就是用“振兴中国民族胶片产业”的口号把中国唯一胶片支柱企业乐凯给收购了。中国企业什么时侯也能打着“重振美国民族IT科技”的口号把CISCO给收购了,什么时侯才算真正在国际市场毕业了。曹德旺只不过说下美国天然气还有一些税等便宜,另外本地建厂后也省了一些物流费用,也没说一切东西都便宜,这有什么受不了的?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天使投资人,多家孵化器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者, 现为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投资总裁。 著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 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 (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3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药跨境投资大时代宝典:了解七大变势,警惕四大难题
热度 3 jinwsapa 2017-3-13 09:05
医药跨境投资大时代宝典:了解七大变势,警惕四大难题 原文发表于:医药经济报/王进 近几年,中国资本涌入美国市场,尤其是美国东西两岸,进行投资和并购,以及建立在美国的研发、运营及商务中心,开拓业务和投资的势头很猛。2015年,中国在美国的收购及业务扩张达到150亿美元,创下历史记录。尽管2016年最后的统计还未出炉,但投资的力度和频度也不比2015年弱。 根据已经公开披露报道的数据分析: 2016年涉及并购的资金最多,有好几十亿美元。兴办合资企业的项目也不少,其中药明康德与JUNO合资、复星与Kete药业的合资,均属于大手笔和非常领先的创新产品合作开发。跨境合作项目数量最多的类型还是产品在中国国内的独家代理和开发,大约占50%。另外,有几十项跨境早期项目的股权投资承诺或已经投入资金若干亿美元。 跨境投资涉足的领域很广,包括新药研发、 诊断 试剂、医疗设备、疫苗、CRO服务、基因测序、精准医疗、 移动医疗 、 大数据 、医疗服务。其中新药研发方面的合作最多,涉及资金也多。新药授权转让与开发的项目,以“由外转内”为主,而“由内转外”也有起色,转让金和首付创历史新高。 本文将重点围绕跨境投资、合作与并购方面的一些热点,总结趋势、机遇与挑战。 七大变势 1、并购不再小打小闹 去年中国企业和财团所做的一系列并购,手笔很大,如果不算中国化工集团450亿美元收购先升达的超大型并购,光是收购欧美和印度药厂的出资金额就有好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比如:人福药业出资5.5亿美元收购美国Phar-ma及其关联公司 RE Holdco100%股权。复星药业收购印度Gland Pharma约86.08%股权,耗资12.6亿美元。绿叶集团 2.3亿欧元收购欧洲最大的独立透皮系统制造商瑞士Acino公司。另外还有最近三胞集团出资8.2亿美元收购Valeant药业旗下的Dendreon Pharmaceuticals(获得针对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Provenge的控制权)。 这些案例都很有特色,出资金额不小,都是全资收购。收购的目的,既可满足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又可建立海外的桥头堡和渠道,可谓一举多得。收购价普遍偏高,或许是因为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市场的估值和PE更高,及融资相对容易。 2、跨境投资成为常态 其实,生物科技的跨境投资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但以前只是零星案例,现在则是常态。 至少有几十家投资机构在做跨境投资的项目与合作,上百家医药企业在境外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参与度。有的购买新药中国市场权利,有的在境外参与股权投资,甚至控股和兼并时有发生。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在北美设立研发机构或派驻BD专员,部分投资机构也开始在美国派设常驻人员,以便积极寻找合适技术、产品和项目。 在今年JPM 会议 期间,笔者接触很多家公司,都表达非常浓厚的跨境投资与合作兴趣。而且多数已不仅仅停留在设想和计划阶段,而是已经实际参与了美国公司的项目投资与合作开发,并取得显着进展。 3、不再保守,青睐早期项目 与以往中国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做跨境投资的项目有所不同。过去往往偏重于相对成熟的项目,甚至是已经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产品,做商业化和本地化开发。 现在的投资与合作,多半已经进入更加有创新和前瞻性的早期项目,甚至部分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已建立了很好的合作机制,有的参与早期项目虚拟公司的投资与合作,有的直接从大学买断某些特定技术、IP授权,然后进行合投。 这种投资策略和跨境合作方式,也许短期收益不明显,甚至风险更大,但如果能坚持下来,并发挥双边优势,收益不会低,效果甚至会更好。因为生物科技产业的成长动力在于创新,越早期的项目,风险虽大,但估值比较低而合理。选中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项目,并形成批量和投资组合,胜算和收益反而更理想。偏后期的项目不能说没有风险,但普遍价格偏高,甚至高得离谱,不值得做接盘侠。 4、敢于控股 由于时空和人力资本的限制,加上文化和商业环境的差异,跨境投资往往不敢做大笔和控股性投资。但这几年,中国资本和上市公司已经不再按老套路运作(比如只做参股不参与管理),而是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控股甚至全资收购。 前述并购案不仅需要数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的投资,而且需要投后管理的信心和经验。这么大的投资,如果投后整合不到位,或核心员工流失,或许达不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和收益,甚至有投资失败的可能。 这几年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收购控股的企业,不仅有基因测序、精准医疗,还有新药开发、CRO服务、平台技术和医疗服务机构。对某些前沿创新领域,中国企业和投资人越来越擅长撬动资本,甚至不惜利用杠杆进行控股兼并。 尽管现在还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但若干年之后,就很有可能看到这方面的资本奇迹和可观收益。部分企业成功IPO是很有可能的。若把产品和制造转移到中国,也对产业提升有战略意义和价值。 5、首付不再拘束 过去,中国药企与国外企业做产品合作开发之所以难以成交或很少涉及,主要原因是技术产品的授权和买卖涉及风险的代价。国外动辄几亿甚至十几亿美元的合作交易,对中国药企而言基本是望尘莫及。以往合作项目经常是渠道换市场权利,涉及首付资金不多甚至“零首付”,这些项目的档次和质量自然也不高。 现在,拿下中国独家市场营销权已水涨船高,也能开出几亿美元的高价,中国药企支付几百万甚至几上千万美元的首付也屡见不鲜。 同样原因,中国创新研发项目转让给国外公司的代价也进入亿元时代。以前只有和记黄埔、百济神州的转让项目能获得几百万或几千万美元首付,现在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恒瑞、正大天晴、方康生物也有数亿美元的交易,均可拿到几千万美元首付。最牛的是苏州信达与 礼来 的合作开发,拿到首付6000万美元,里程碑支付和销售提成涉及10亿美元以上。这才是真正的创新研发的代价和应有的回报,值得祝贺和骄傲! 6、操刀私有化愈发娴熟 最近几年,跨境生物医药投资方面,中国背景的资本方越来越能体现和发挥专业化和国际化的高水准。在多家中概生物医药股的回归中,基本上是中国资本占主导,而且操作越来越娴熟。从亚洲药业、四环医药、沈阳三生的私有化到上市再融资,都有中国资本的有力支持。 药明康德33亿美元的私有化,主要是以汇桥资本为首的投资机构抓住机会果断下手,四个月就漂亮地完成了私有化。以至国外主流投资机构想后期参与都没有机会。 这种涉及大资金又有很大操作难度的私有化项目,由中国背景的投资机构操刀完成,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现在一切皆有可能。只有熟悉国内外资本行情和法律法规的专业化团队才能设计和操刀这类项目。 预计今年还会有迈瑞和其他几家少数仅有的美国上市公司会完成私有化,同样也将是中国基金唱主角。 7、投资方式更加多元 最近调研和接触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高管了解到,现在中国跨境投资生物医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本来就有专业团队的VC/PE开始加大力度在海外布局,比如LAV、OrbMed、ViVO、IDG和启明等专业VC。启明重点投资北美的美元基金,吸纳了有经验的合伙人负责北美投资业务。通和资本最近也吸纳新的合伙人常驻加州,积极开拓跨境投资项目及投后管理。IDG最先主导投资过海外上市公司,开发抗癌新药,最近还联合国内财团收购IDG美国业务,未来对美国的投资力度会更大。 企业创投方面以药明康德为代表。其旗下毓承资本这几年在北美的投资非常活跃,已有很多优秀项目参与并有退出,与美国主流VC也有许多合作,已经成为美国生物科技VC的知名投资机构,也带动了其CRO业务的拓展。药明康德的研发外包服务已经很有实力和规模,VC支持的许多虚拟研发企业都有医院与其合作。 尚华医药旗下的企业创投也在北美悄悄投资了十几家企业。其它CRO如博济医疗、泰格医药等,也分别设立了基金,参与海外并购和早期项目投资。 此外,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和投资基金参与海外创投基金的LP注资和项目投资,比如建信资本、康弘药业和京新药业等。 也有北京和深圳等地的投资机构在美国设立办公室,派出合伙人常驻并积极寻找项目投资和做投后服务。广发证券旗下直投部专门设立了与BayCity Capital合作的美元基金,并派出投资经理联合办公和投资管理。中科招商出资4000万美元投资美国Angelist,更深更广地布局早期天使和创新创业企业。 这些投资频率和力度的强化,反映出中国跨境投资的兴趣不断高涨,投资阶段提前,合作更加多元化。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纵深·未来 如果说过去几年中国医药企业和投资机构跨境投资开了个好头,那么2017~2020年,这方面的投资会更加活跃和频繁,机会也越来越多。 过去在与国外投资机构和药企打交道时,中国资本和企业并被对方放在眼里。现在很不一样了,原因有四:一是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二是中国的CRO非常发达,三是中国的新药审批环境和程序在改良和加速,四是海归人才回国服务和创业越来越多。因此,跨境合作越来越频繁,交流更加顺畅。如果不是资本跨境的限制和门槛提高,中国资本参与投资海外项目会更加积极和频繁,投资力度也会加大。 笔者相信,在未来5~10年内,中国本土创新研发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地显示其临床研究的价值,待价而沽到国外寻求合作。不仅中国资本会近水楼台先得月,也会吸引国外主流投资机构的兴趣。而国外风险 投资公司 或大药厂,也会积极寻找中国药厂和投资机构联合开发早期研发项目,借力中国资源和资本,可更快杀入中国市场。虽然目前中国资本在海外拿下最顶级的好项目、主导性投资的机会并不多,但如果中国投资机构与海外顶级投资机构牵手合作,介入更早期的项目,未来这方面的机会将很大。另外,由于IP+VC+ CRO (或再+Big Pharma)的合作模式会比较流行,中国投资机构和药企是有很多机会参与掘金的。 风险四大难题 跨境投资合作方兴未艾、热情高涨,这是好事,也有利于国内生物医药的可持续成长。 但是,这对中国医药企业的投资机构而言毕竟还是相对较新的业务,付出一些学费摸索和探路是必须的。从目前所能看到的大致有以下几点问题和潜在风险。 1、估值偏高 在最近几起投资并购案的报道中,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开价都不低,动辄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这些收购价普遍高于市场行情,也不是国外药企或投资人愿意出的溢价。主要是因为中国元素,或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和融资概念不同所致。这种情况也许是暂时的,未来的收购可以做得更加到位、更加理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药企在洽谈海外合作和并购时,并不是没有受过骗或被忽悠过。有的因为尽调没做好,明显买了被大大高估的项目和公司;有的签约不久就发生重大利坏消息( 临床试验 失败)等。 2、投后管理 在国内企业与投资机构签约合作或投资的项目中,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投资与合作后管理多少有些问题和瓶颈。跨境投资与合作成功与否,投后的管理与合作方的沟通也是一个必要条件。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加上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不少企业和投资机构在投后管理上还不够顺畅,主要还是缺乏经验和人才。 3、人力资本 跨境投资与合作,拼的不仅仅是资金实力和眼光,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才和行业资源。这方面国内药企和投资机构还是相对薄弱。对于国内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跨境投资与合作要求有熟悉业务和双边沟通交流的项目管理人才,在早期项目运作时更需要有经验的创业合伙人(VenturePartner)参与和管理,这方面问题需要时间、实践以及人才引进逐渐解决。 4、出海限流 由于美联储加息和实体经济及人民币逐渐走弱等因素,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这些本来不是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跨境投资与合作的政策,却也给希望在海外加大投资力度和合作范围的企业及投资人带来了不便和障碍。据业内人士反映,新的外汇管理政策增加了海外投资与并购的难度和审批门槛。所以,未来项目的投资及跨境合作,需要有足够操作时间和很强的资金调度能力。当然,对于已经在国外设立机构和基金平台或通过审批获得海外资金投资额度的,自然会不受影响。 解惑·建议 尽管有以上这些问题和潜在风险,但对外开放与合作、跨境投资与并购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对于国内企业和投资机构而言,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实力和兴趣,妥善制定未来跨境投资与合作的策略和重心。既不要过于乐观和冒进,也不要过于保守和拘谨而错失良机。 已进入者 对于已经在积极寻找跨境投资合作与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也许应该更多关注真正创新的技术产品和项目,尤其是要关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继续寻找与中小企业的投资与合作,以及与顶级投资机构的合作。收集和比较更多的行业动态和信息,做好做细尽职调查,学会更有效的沟通与谈判。 充分利用中国市场、中国概念和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争取获得更多更好的跨境投资合作项目。 由于创新项目和不同阶段的资产很多,不必盲目追高,避免增大投资风险和成本。重要的是要建立好的投资与管理团队,重用人才。这样才能做高质量的投资与有效跨境合作,做好投后管理。 用好国内政策、资源和资金,才有可能让投资合作获得理想的回报,创造很好的价值。 当然也不要低估跨境投资合作的风险。不要急于求成,机遇总会留给有准备的投资者与合作者。要谨慎评估和处置各种机会,在自我实践和别人的案例中,学习和提高投资和并购的能力和技巧,妥善控制风险。 新进入者 对于新进入跨境投资领域的机构和企业,要有足够的防范风险的心理准备,不要打无准备之战。可以先从合作合投做起,循序渐进既可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又能少犯错误。 在跨境投资合作方面,有许多功课要补,很多政策和技巧要学。投资投入事在人为,重视建立和培养精干的跨境投资团队,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和项目,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拼价格,要靠诚意、服务、实力和资源取胜,这样才会得到合作方的认可,也不容易被忽悠,成功几率也会相对更高。 结语 作为投资者,不是作秀和炒作。我们既要看到未来的机遇和潜力,也要看到跨境投资合作的风险和执行难度。只有在战略战术上都做考虑周到、执行给力、用人得当,中国资本在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与合作方面才会大有可为。
个人分类: 医药产业|574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海油151亿美元购Nexen获加政府批准,溢价61%. 袁芳,你怎么看?
热度 1 flyman 2012-12-8 14:18
老外来中国挣钱——可以20%的价格买银行股;我们去国外大多赔钱,数不胜数(铁建、平安、中铝、中钢。。。。。。)。看看中海油这次收购就知道了,溢价61%,猴年能赚回来了,国外可不是垄断市场,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想起了赵本山的一句台词儿:“败家玩意儿”。在借用小沈阳的一句话:“这是为什么呐?”
个人分类: 金融|16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限购催生资本外溢:国内炒房托起亚太房市
dongzg101 2011-9-24 20:23
限购催生资本外溢:国内炒房托起亚太房市 2011-09-24 02:29:5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广州)  有 1121 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 ( 5 ) 国内楼市限购之时,这给占据地理优势的亚太地产注入了发展良机。 尤其进入9月,国内楼市未迎来金九银十的传统 行情 ,冷清的交易背后,这为亚太的诸多地产机构却乘虚而入,以不限购、资产安全等名义,在京沪粤浙等资本充裕地区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宣传造势。 9月17-18日,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酒店,澳洲澳信集团及房产公司组织了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三大城市豪华别墅公寓前来联展,直指长三角一带富豪客户,在限购、限贷与房产税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制约下,投资海外并不失为一选择。 据澳大利亚新闻有限公司报道,亚洲买家已经在2010财年购地价值5.81亿澳元,一跃成为最大买家,澳信集团人士透露,这其中来自中国的客户首当其冲,这让传统投资主角色美、英两国黯然失色。 相比澳洲,离中国更近的花园城市新加坡,近年来也备受国内富人炒房族青睐,新加坡老牌上市地产公司永泰控股负责销售总经理林秀莲对本报表示,目前在新加坡发售的诸多高端地产中,中国的买家则成为了主流的客户,他们当中有的是经营中国500强的企业家,也有内地的地产商和社会各界的富人。 其透露,“2011年上半年,客户中中国买家所创造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所以目前公司甚至将今年定为 中国年 ”。 在中国房地产投资者黄怒波拟在冰岛东北部买下300平方公里的未开发土地,用于开发一个1亿美元的旅游项目之时,海外房地产市场越发重视来自中国的这股资本力量。 远则够到冰岛,那么离中国沿海3-5小时航程内的亚太,其地产市场对内地更具吸引力,离大陆越近,其受到青睐越多,在香港,楼市已经在大陆炒家的涌入下,吹起了另一个泡沫。 新港地区的中国炒房资本 从上周末到本周初,汇丰、 中银香港 、 花旗 香港等香港楼市主要发放按揭贷款银行,纷纷调高利息,汇丰调高的住房按揭利率最高则达到了0.5个百分点,配合香港多轮的楼市调控,香港楼市也正逐渐进入调整期。 根据香港金管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香港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内对中国内地非银行类客户的贷款总额相当于14106亿港元,较上年增加4440亿港元,增幅达到47%,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例已达10.1%。 香港中原地产研究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香港一手豪宅市场,内地买家占金额比例40%、占宗数比例38.4%,较去年下半年的35.4%及33.8%,升幅均为4.6%,创历史新高。 仲量联行香港董事总经理兼资本市场部主管曾焕平认为,在香港购买总价1000万港元房屋的内地买家,占整个购房人群的20%,购买2000万港币房屋的内地买家占30%,购买5000万港元房屋的内地买家占40%,超过1亿港元顶级豪宅的内地买家占70%。 易居中国 分析师薛建雄对本报表示,内地房地产调控政策让资本涌入香港,而人民币和港元汇率不断变化,在香港购买房地产,相当于在人民币基础上打了八折。另外则是香港贷款利率低下仅2%左右,而且香港在教育、医疗、消费等环境的优势,吸引了内地的投资客。 而与香港同有四小龙之称的新加坡,由于低廉的利息,高等的教育体制,以及优越的 生活 环境,这片5小时内就能抵达的投资生活乐土,并没有躲过大陆投资客的眼睛。 位于新加坡最奢华的地段乌节路, 新加坡老牌地产商永泰地产的豪宅项目嘉峰豪庭目前还在低调建设。嘉峰豪庭负责销售的人士告诉本报:“因为高端,我们对外都是不打广告,外面经过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里头已经在卖房子了,这一点也颇受中国顶级买家的喜欢。” 据悉,永泰地产这个豪宅项目,每套面积均上数百平方米,售价上亿甚至数亿元,而其采用中间顾问公司的方式,将内地亿万级富豪列入了其销售名单,目前,永泰已经将尚在建设中的高端项目嘉峰豪庭的楼盘信息发至这些富人们的手中。 永泰地产人士对本报透露,2009年,新加坡房产的海外买家中,中国买家处于印尼、马来西亚之后居第三位,2010年升为第二位,今年一季度已经蹿升至第一位。在中国买家的推升下,商品房市场份额中海外买家也由三成提升至五成左右。 2010年,一位中国买家在新加坡豪掷2亿港元买入别墅,单价破周边纪录。此外,一位中国北方买主拿着数千万现金在新加坡全款买楼,也在新加坡地产界传开。这让诸多新加坡地产商越发注重来自中国的资本力量。 永泰控股副主席郑维荣对本报表示,新加坡未来的定位是亚洲的财富管理中心,就像亚洲的瑞士一样,所以特别适合中国目前内地富豪的规划。且新加坡目前可做到七成左右的贷款、低至1%的利率,外加新加坡目前经济高速增长,2010年GDP增长高达14.7%,为近三十多年来最快增长,从前景上看,非常符合中国买家的投资思路。 澳洲投资的细账 房产投资资本外溢亚太,则是由于在国内楼市升温见顶之时,海外地产的性价比越发显现。 以澳洲某房地产集团目前在售的一套位于墨尔本市中心的精装公寓为例,76平米两居两卫,加一个车位,标价为57万澳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399万元,单价约为52500元/平米,而且与国内房产绝大多数按照建筑面积销售不同,该套房产销售、计价标准均为实用面积。 而目前,北京四环内一些在售公寓项目均高于这个价格。位于朝阳区建国路的长安8号目前均价为80000元/平米;位于东三环京广桥的首创禧瑞都均价为68000元/平米。在上海,算上建筑面积,这样的价位只够买中环左右的房子。 根据澳信集团统计的成交数据显示,国内的投资客户目前已经将主要目标转移到发展更有潜力的墨尔本,由于墨尔本人口的猛增和快速发展的经济,传统市中心稀缺的可开发资源日益紧张,而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的大墨尔本发展计划使得墨尔本市中心周边区域发展优势凸显,根据澳大利亚政府规划,预计墨尔本将在2030年超过悉尼,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 在政府公布这一经济发展指导方针的前期,来自中国的投资者的灵敏的嗅觉已经看好澳这里的投资,澳信集团投资专家透露,这也是近期国内投资客户从之前的公寓投资试水到现在购买土地的大手笔投资的信心所在。 中原地产北京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宏观调控新政以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楼市投资需求已经基本为零,而这一数据在去年同期则高达25%以上。限购政策堵截了大量的投资需求,海外购房正好为这部分需求打开缺口。数据统计,2010年通过房产中介赴海外买房保守估计50亿元。 国内买家海外置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地产项目进京推盘的热情。根据开幕的 “北京秋季房展会”信息,今年最大特色就是“国际化”,预计将有200多个项目参展,而海外项目就占了一半以上。 根据上海一位已经在澳洲购置房产的的李先生介绍,由于澳洲人口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澳洲的房产空置率只有1%,澳洲政府的政策也相对开放,鼓励外国人到本地置业。 北京四季房展国际业务总监魏克非介绍,悉尼、墨尔本和布里斯班仍然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三个城市,租金回报率也比国内一线城市要高。 以北京二环内售价3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两居室为例,平均租金6000元-8000元/月,而澳洲上述三个城市同等条件的房产,月租金在12000元人民币左右,租金回报率达8%以上,除去上缴的各种税费,仍保有5.5%回报率。 而据介绍,并非绝对的富豪才有投资海外的底子,一般来说,月收入在3万至5万人民币的中国人都有能力在澳大利亚购置房产。悉尼、墨尔本地段好的房子为人民币5万-6万元/平米,普通地段只需2万元/平米。 而根据当地便利的政策,中国人只需提供收入证明,就可以贷款在澳大利亚买到一套具有永久产权的房子。这比中国70年产权的房子,自然更具备吸引力。 责任编辑:NF016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1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汇储备的真相
热度 2 llllaa 2010-7-16 12:59
1、计划经济时期的上缴利润 计划经济年代,没有私营企业,都是全民企业,利润要上缴国家。 在名义上这样做是说的通的,企业是属于全体人民的,所以利润也是全体人民的,那么就由国家(政府)代表全体人民把利润收缴上来。 一种情况是钱收上来之后平均以现金发给老百姓,或者以福利的形式回馈百姓,这样做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 第二种情况是,政府说钱收上来我只是代管,所有权还是归老百姓,但是不能发下去,而是我来代表大家进行投资,以换取更大的收益,这就是以前政府做法。 第二种做法到底有什么问题? 首先,大笔的利润上缴而不分配导致结果之一就是全民的收入低。 另外,市场的作用之一是优胜劣汰,市场竞争能够促使企业以最优的方式进行投资经营活动,公平的市场环境能够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趋近最佳,而政府支配资本性质上是行政的、垄断的,一定会滋生腐败,而且是效率低下的。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也制定法律反对垄断的原因。也正因如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没有竞争过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所以企业的利润作为全民的收益,如果需要再投资的话,从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角度看,由政府来代理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样做还不如把利润留在企业,由企业自己进行投资决策,更有利于资产的升值。 2、如今的外汇储备 出口企业的外汇收入国家收走,同时给予企业等量的人民币,这样外汇作为紧缺资源统一由国家控制起来,这就是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增加的流程。 国家以任何形式增量发行货币,相当于从老百姓兜里等量地掏钱,二者的直接效果完全相同,只不过发行的量如果与社会财富增长的量相同,则不会引起通货膨胀,或者引起的很小的通货膨胀率,平均到每个人短时间内没有什么感觉。 如今的出口企业不必象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向国家上缴利润,国家虽然收走了外汇收入,但是补偿了等量的人民币,所以企业并没有吃亏。但是国家手里的财富却增加了,表现形式是外汇储备,这些财富实际上是通过发行与出口企业外汇收入等量的人民币而从全国的老百姓兜里拿走的,从这个角度讲出口企业收入的等量货币置换只不过为增加货币发行量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而且增加的量并不只是企业的利润,而是全部的企业收入。 可以肯定地说外汇储备就是国家从全体百姓兜里拿走的钱,而且拿钱的速度就是出口企业的收入总量。 所以,当前状况下的国家出口增加对于平民百姓不但不是福,可能还是祸。您是不是也曾经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而感到自豪?那么现在你可以算一算这些年来国家由外汇储备这一项从你头上拿走了多少钱,可能结果会吓你一大跳。 国家聚集了这么大的资本,必然需要再投资,前面已经讲过,国家(政府)的投资行为是一种行政的、垄断的性质,一定会产生腐败并且效率低下,无论具体掌管的人员多么杰出都不济事,这是垄断骨子里的东西。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买美国国债、两房债券、欧元债券、日圆债券以及一系列的其他的近乎弱智的海外投资。 今天外汇已经不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样是紧缺资源,国家完全没有必要延续当初的外汇储备政策,让出口企业的外汇收入保留在自己的帐户上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口头高喊着拉动内需,私下却背道而驰地抽百姓的血,我们距离和谐只会越来越远。 民富国强的中华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现实啊?
个人分类: 经济|294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