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势能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势”
热度 2 fdc1947 2019-12-24 09:02
杂说“势” 目录:1.势和势能是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2. 前辈学者翻译的功力令人钦佩 3. 化学反应与势能面 4. 势字的变迁 1. 势和势能是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势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学物理中,学生就接触了势能与动能,接触了静电势等等,这里都有一个势字。教育学习大学普通物理的学生正确理解“势”这个物理量,是有意义的工作。 先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电量为q的点电荷(我们就称它为q),那么在这个电荷q的周围空间就产生了电场。显然,这个电场是球对称的。我们怎么来描述距离q的距离为r处的电场呢?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都用得着一个带有1个单位电量的检验电荷A,把A放在r处。 第一种方法是看A与q之间的作用力有多大、什么方向,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用以描述电场的物理量是电场强度。力是矢量,电场强度也是矢量。 第二种方法是看A与q之间的作用能有多大,用这种方法所得描述电场的物理量是电势。能量是标量,电势也是标量。 由此可见,电势与电场强度,都是用以描述电场的物理量,只是用两个不同的方法去描述。。 由于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有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也可以用引力场强度与引力势两种方式去描述引力场。 正如电场强度不是作用力一样,电势也不是电势能。在这里所说点电荷产生电场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检验电荷A只带有1个单位电荷的情况下,只是电场强度与作用力在数值上相等、电势与电势能在数值上相等罢了。 同样的道理,引力势也不是引力势能。 总之,势不是势能。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物理量。 首先,它们所描述的对象不同,势所描述的是力场的性质、与处在力场中的物质无关,而势能是处在力场中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第二,它们的物理含义不同,表现为它们有不同的量纲。 对于这些问题,应当从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清楚。这一点,我们有很多同志甚至教师也还有不正确的认识。 2. 前辈学者翻译的功力令人钦佩 物理学的理论以 及术 语是西方人发明的,我们是学习了他们的理论,翻译了他们所使用的术语。这里的“势”就是翻译自英语potential(是不是真的直接翻译自英语实际上我也并不清楚,但是欧洲各国语言在这些名词上都大同小异,说译自其他欧洲语言也没有什么大关系)。仔细品味英语potential和汉字势的意义,人们可以体会到我们的先辈学者在翻译的时候是多么用心,他们的语言功力真是令人钦佩。 英语potential(potentate)主要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力量、权力;另一个是潜在的、有可能的。物理学所用的力场中的势potential以及势能potential energy,是用它的第二种含义。 势能是一个相对的、潜在的能量。举个例子,房梁下悬挂着一把宝剑,人坐在宝剑下,会感到恐惧。因为宝剑挂在那里有势能,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转化为动能。如果有个邱小义或时迁之类的人物,呆在房梁上,宝剑的势能对他就不是威胁,只有他把宝剑摘走的份。 而汉字势,传统上恰恰正好也有这两方面的含义。势字的一个含义是权力、威力。在这个意义上的词有势力、权势、势利、势均力敌等等。有权有力就能够(可能)做很多事情,从而引申处可能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等义。在这个引申义下,有众多的词汇,如姿势、气势、山势、局势、势必、势不可挡、因势利导等等。物理学在势和势能也是用它的第二个含义。 所以,当初选择用“势”来翻译potential的学者,真是很了不得。造出“势能”这个词,也是非常确切地表现出potential energy的含义的。 3. 化学反应与势能面 势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化学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与势能有关。 我们先来看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体系的例子:两个氢原子是怎样组成氢分子的。 一个氢原子由原子核(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质子的质量就是电子的1837倍),当原子核间距略有变化,电子就能够迅速适应核间距的这种变化。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就可以把原子核的运动与电子的运动分别处理。也就是说,先把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固定,研究这个体系的能量和其他性质,然后,变化一个核间距,再进行研究。如此下去,就能够知道在所有的核间距下,体系的各种性质了。 固定两个原子核之间的距离为r,考虑电子运动的动能、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吸引能、电子之间的排斥能,由于电子和质子都是微观粒子,求解该体系的薛定谔方程,就能够得到这个体系的能量。 对r从0到无穷大之间所有的值,都求解出上面所说的薛定谔方程,就可得到相对于每一个r时体系的能量,再加上每一个r处两个原子核的排斥能,就可以画出如下的曲线。 上面图中那条曲线所表示的函数,就是求解原子核运动的薛定谔方程的势能函数,称为氢分子的势能曲线。 我们看到,当r处在无穷大时,表明两个孤立的氢原子分得很开,没有相互作用,或者说,它们之间的作用能为0。随着两个氢原子的接近,由于两个氢原子之间的作用,使得体系的能量降低。在r=r 0 的地方,函数存在一个最小值。如果两个氢原子进一步接近,由于两个质子之间排斥能迅速增加,会使得体系不稳定。也就是说,在核间距为r 0 的地方,体系的能量最低,体系也最稳定。r 0 就是氢分子的平衡核间距,图中虚线所表示的能量,就是氢分子的结合能。 在我们幼时玩玻璃球游戏时,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经验,地上的玻璃球总是滚到地面的坑洼处。从中学的物理知识我们知道,球在坑洼中的势能比坑洼边上的势能低,球在坑洼底部更为稳定。 分析势能曲线,得到氢原子形成氢分子的过程,与打玻璃球的经验是一样的,稳定的体系,总是处在体系势能的极小值处。 上面的例子中,由于体系中只有一个变量r,随r而变化的能量形成在平面上的一条曲线,称势能曲线。 如果体系复杂一点,体系的能量随两个变量而变化,其图像就是在3维空间的一个曲面,称为势能曲面。 如果体系更复杂,由N个原子组成,每个原子在3维空间运动,体系总共有3N个变量,去除导致整个体系在空间平动的3个变量和转动的3个变量,决定体系内部能量的变量还有3N-6个,这时体系的能量函数就可以表示为一个在3N-5维空间中的“超曲面”,称为势能曲面,简称势能面。 在反应体系的势能面上,往往有多个极小值,每一个极小值对应于体系的一种平衡构型,即反应物、产物和各种中间体。仔细分析体系的势能面,就可以得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即反应途径、反应势垒、反应能量等要素,从而得到该化学反应的机理。 当然,这样的计算和分析过程是复杂的,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机时和存贮空间。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利用不同近似程度的方法,计算出从几个原子(很精确)到几百几千个原子(较粗糙)的化学反应体系。当然,为了计算更大的体系,并且计算得更精确,人们期盼着将来“量子计算机”能够带来更光明的前途。 4. 势字的变迁 从古到今,人们总喜欢“说文解字”,即从汉字的形态说到它的意义。如果只是把字的样子去说它的意义,去解释字,那倒没有什么关系。各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如果去说古人造这个字的情况,就要小心一点,因为叙述历史应当符合历史的实际情况。 拿势(繁体字勢)字来说,有人说古人造这个字,用手拿着圆球(丸),或者说高地上有球( 埶 ),又用力,等等,那都是没有意义的,是唐突古人。因为这不符合古时候人们用这个字的实际情况。 古人很早就用势字,如《周易》就有“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的句子。不过,在古人那里,这个势字都写为“ 埶 ”。 清·郑珍《说文新附考》:“ 勢 ,经典本(一般指“六经”)皆借作埶。古无 勢 字,今例皆从俗书。《史》、《汉》尚多作埶。” 埶字的 甲骨文、金文及篆字的写法为 从篆字以前的写法可以看出, 埶字的左侧为草或木,右侧为人和手,这个字的意思是种植。右侧的偏旁不是丸,而是丮。 丮(音 jí )字的意思是抓握。在隶化的过程中, 埶字右侧的丮,写成了丸。 《诗·小雅·楚茨》有诗句:“我埶黍稷”,这句话后来写入《千字文》中。对于古人来说,能够种植就使人们有固定的食物来源,这是我国古人一件最要紧的事情。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种植是一个了不起的技艺。所以本义为种植的 埶字就衍生出如下两类意义:一类是才能、技术、才艺;一类是能力、权力。 一个埶,要表示这样重要的多种意义,在使用时当然是不方便的,所以,历史上人们又“繁化”了很多字,使得字义较为严格,不容易误会。 到了汉代, 在“才能、技术”这个意义下,埶字写成了 藝 , 如才 藝、藝术等词。《论语》中孔子说:“求也藝”,就是说冉有很多种才能。 孔子所教授的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被称为六藝。掌握技能(藝)的方法被称为“藝术”。 如今藝简化成艺。 也在汉代, 在“权力、能力”这个意义下, 埶字写成了 勢 。大概在宋代,民间根据草写,把勢写成了势,现在简化的结果势成为了规范汉字。 另外,我们还可以指出,不光是 勢(势)、埶、藝,还有執(执)、熱(热)、孰、熟等字,虽然在楷字中都有一个丸,但那不是“小圆球”而是“丮”的变体,其义都为“手持”。 真正的以丸字为偏旁的字极少,我们如今能够略常见的仅有一个字:纨。 纨的原义是白色的绢,后来指精细的丝织品。以纨制作的绔(裤),就是纨绔,象征着富贵。纨绔子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后又专指游手好闲、专事享受的子弟,而把他们专事享受、游手好闲的行动也称为纨绔。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88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势能为什么不是能量?
热度 24 hailanyun0415 2018-1-8 22:04
1. 没有势能,能量也是守恒的 以前我一直认为势能是客观存在的,还认为没有势能,能量守恒就不满足了。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 首先,动能的表达式里包括质量、速度,都是该物体本身的属性,势能与其他物体的质量、位置、电量等参数有关,是物体和环境的共同属性,并非仅仅属于物体本身。 其次,动能有确定的值。而势能的表达式里一般会有 r ,这是个相对位置,零势点不同,势能大小就不同,势能大小没有确定的值。 我们可以以椭圆轨道运动的卫星为例来说明: 假设地球半径为 R ,轨道近地点距球心为 2R ,远地点距球心为 6R 。(如上图中椭圆, 该轨道的 a 为 4R , c 为 2R ,球心位于焦点) 根据角动量守恒 可知近地点与远地点速度比为 3:1 。 那么动能之比就为 9:1 ,设为 9Ek 和 Ek ,则差值为 8Ek 。 怎么 算 Ek 呢?动能变化的原因在于万有引力做功。如果卫星质量为 m ,地球质量为 M ,那么,从远地点运动到近地点,万有引力做功 大小为: 万有引力做正功时,引力在 r 方向上的分量是负的 ,所以虽然是求从 6R 处运动到 2R 处万有引力的做功,但积分下限是 2R ,上限是 6R 。接下来就有下面这个等式, Ek 也就能算出来了。 远地点→近 地 点过程中,引力做正功导致动能增加了 GmM/3R ,动能 大小从 GmM/24R 变到了 9 GmM/24R ; 近 地 点→远 地 点 过程中 ,引力做负功导致动能减少了 GmM/3R , 动能 大小 从 9GmM/24R 变到了 GmM/24R ; 解释这一物理过程并不需要用到势能。能量的增加和减少不是凭空发生的,是由于引力做功引起的。 2. 为什么要引入势能?势能如何计算? 一方面力的积分算起来很麻烦,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只想知道状态量而不是过程量,所以人为引入了一个“势能”。势能的零点可以随便取,某一点的势能就是该点运动到零点时, 势能 相对应的保守力所做的功。例如: 如果 取轨道近地点势能为零 ,可算出: 如果 取轨道远 地 点势能为零 ,可算出: 两种情况相同的地方在于 远地点势能大于近地点势能,远地点和近地点的“ 总能量 ”相等。不同的地方在于势能大小、 “ 总能量 ” 大小不一样。为了统一所有不同的轨道,一般 取无穷远处势能为零 。定义 a 处的势能为: 当然,也可以 取地球表面势能为零 。定义 a 处的势能为: 定义了势能以后,就不用每次都要做受力分析然后积分算做功的大小了,但既然取不同的零点就有不同的值,那么势能确实不能看成能量, 势能大小 是物体在两点间运动时 ,保守力做的功,功不是能量。引入势能只是为了增加一个能更快速判断结果的状态量而已。 这个例子用的是引力势能,但电势能也不会例外。无穷远处势能为零也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取的,例如在带电导线或带电平面附近时,可以把导线看成无限长,平面看成无限大,此时取无穷远处势能为零的话根本算不出有意义的结果。 ====================== 本文是看完武际可老师的 谈谈“能量”概念的形成 而完成的。还参考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tential_energy 补充一个武老师博客下的回复: 结合众多博友的回复后,又考虑了一晚上,如果一定要把势能看成能量的话(当然大家都是这么看的,今后也还是会这么看),那么有问题的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了,能量总数永远不变! 但是,在某个参 照 系和零势能面来看,这个永远不变的总数是正的, 在另一个参 照 系和零势能面来看,这个永远不变的总数是负的。 参照系和零势能面有无数个,所以这个永远不变的总数也有无数个。 2018.1.10 再补充两点: 1. 如果把标题改成“势能为什么不是 物体在某一点的 能量?”是不是好一点?但这样又曲解原意了,毕竟我目前的观点是: 势能是 一个 用保守力做功 的定 积分算出来的 ,单位为N·m的物理量 。 定下参照系后,卫星的动能可以用函数Ek(r)来表示,每一点对应一个动能,可以认为动能是状态量。然而,卫星的势能必须用函数Ep(r0,r)来表示,不同的r0,势能有着不同的大小,而这个大小是通过引力做功的定积分算出来的,势能只是个披着状态量外皮的过程量。r0=∞要成为一个点,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把空间降维成球面,地球处于南极,∞处于北极,这或许就是当年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学黎曼几何来建立广义相对论的一个原因吧。 2. 一般人会认为势能是储存着的能量,那么把标题改成“势能为什么不是 储存于物体的 能量?”是不是好一点?但这样也同样曲解原意了,我目前的观点是: 势能是 一个 用保守力做功 的定 积分算出来的 ,单位为N·m的物理量 。 一般的人说的“卫星距球心为r,以∞处势能为零,则具有引力势能-GmM/r”,其实很容易让人认为“有-GmM/r的能量储存在这个物体内”,从储存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GmM/r的能量储存在物体以及r→∞之间的引力场中。负能量无法释放,但是物体再吸收GmM/r的能量后,就能运动到∞处(不考虑其他行星的情况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引力做功-GmM/r。 更简单的例子是 “物体距地面高度为h,以地面势能为零,则物体具有能量mgh。” 也很容易让人认为“有mgh的能量储存在这个物体内”,从储存的角度来说,可以认为mgh的能量储存在物体以及h这一空间的引力场中。一般人理解的“释放mgh的能量后,物体落入地面”,这一过程就是重力做功mgh。 过两天再解释下“电势能”好了。电势能虽然也可以看成保守力做功,但一般用UIt来测量计算。 留几个判断题: 地面有个洞,洞里有个质量为m,距地面高度为h的质点,以地面为零势面,可认为质点在空间中存有能量 “势能-mgh” 。 问题1:这个 “势能-mgh” 能不能转换为动能?能不能发热? (参考答案:不能) 问题2:把这个质点拉上来需要做功mgh,那么这个过程中, “势能-mgh” 是看成能量好一点,还是看成重力的负功好一点? (参考答案:重力的负功) 问题3:跳下去,在洞下再挖一个距质点高度为h2的洞,把质点推下去。 质点增加了mgh2的动能。增加的动能是不是重力做正功的结果? 质点的 “势能-mgh” 减至“势能-mgh-mgh2”,这个过程中 “势能-mgh” 起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是的,没有任何作用) 2018.1.11
个人分类: 其他|25546 次阅读|75 个评论
引力子射线的释放与吸收导致了宇宙膨胀
热度 13 kiwaho 2017-7-21 05:43
自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数据确证以来,关于其驱动 能量 的来源,一直就没有一个正经的说法,只好归咎于至今未知的 暗能量 。 暗能量是个筐,啥都可以装!设想一下:如果领导让你检讨一下业绩不佳的原因,你能蛮不讲理地推责到暗能量使坏吗? 这个暗能量借口注定了人类暂时的无能,它最终必须被一个更科学的理由取代。 我通过 类比 分析研究,似乎找到了 宇宙膨胀 的更合理解释。 拿微观世界的原子类比,比较贴合宏观宇宙星系。因为 万有引力 与 库仑力 就像一个模板整出来的,都与两参数的乘积成正比,而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电子也有自转和绕原子核公转,恰如行星的自转和绕恒星的公转。 已知电子的轨道 势能 ,两倍于轨道 动能 ,且取负号。那么类推后就知道:行星的 势能= -2* 动能 。 已知电子从外轨道向内轨 跌迁 时,会辐射一颗光子,其能量为两轨道间的能量差,或者说动能的增量。那么类推后就知道:行星轨道收缩时,也应释放 引力子 ,其能量为动能的增益。 已知释放光子的原子,不能自己消费其生成的光子,只能让远处的另外一个原子享用。那么类推也成立:一个星系释放的引力子,只能被另一个星系吸收,不能自噬,否者星云 吸积 盘不能形成,因为内轨释放的引力子,可能踢飞外轨物质。 引力子与光子都是 波色子 ,光子 自旋 为1 ,按理来说,引力子也应是1 ,不知为何理论物理学家,硬将其定为2 。 其实, 波色子都有使命感 ,也就是说它们注定是用来交换的,不能单体自创自用。当然重的波色子适合短程交换,而轻的波色子,适合远征传播。 光电效应说明了:光子要 解放 电子或使其跃迁,必须达到能量的 阈值 。而星系统似乎轨道并没有量子化,或者说即便量子化了,量子间隙也小得无法区别。 所以,如需将星系的某个行星完全踢出,使其成为自由的 流浪行星 ,此时吸收的引力子能量,需要超过该行星的绑定能量,而对于星系膨胀 跃迁 升轨,似乎没有阈值要求。 源和汇、供和需总是趋于平衡和能量守恒的。我们意识到吸收引力子,可使得星系膨胀,那么我们也不应忽视:释放引力子意味着星系收缩。咋一看,这一伸一缩岂不相消? 非也!计算表明,同样额度的能量交易,所能产生的空间膨胀和收缩差别巨大:一个星系极小的收缩,可导致另一个星系极大的膨胀! 要证明这个推断,检验氢原子模型就够了。应关注的是 |Δr/ΔE| ,即半径变化对能量变化,在收缩和膨胀两个方向的差异。 经典 波尔氢原子模型 的计算结果如下: 第一轨,即基态,半径53pm ,能量-13.6eV ;第 n 轨通式,半径53n 2 皮米,能量-13.6/n 2 eV。可算出: 第二轨,半径212pm ,能量-3.5eV ;第三轨,半径477pm ,能量-1.5eV 。 假设电子初态处于第二轨,可算出收缩时|Δr/ΔE|= 15.7pm/eV ,而膨胀时|Δr/ΔE| = 132.5pm/eV 。 而见:收缩率和膨胀率严重不对等, 膨胀率要远高于收缩率 ! 若考虑体积与半径的立方关系,上述试算值还要猛增。或者说,等 能量驱动下的球形膨胀和收缩,非线性能量函数的影响,必然使得宇宙总空间呈膨胀态势。 局部星系膨胀了,星系之间的间隙没有理由要缩小吧?故而,宇宙膨胀现象应该比比皆是。 微观原子世界也是如此:局部原子激发后膨胀,也会带动周边整体膨胀,否则会给外围容器造成压力。 人造地球卫星,在自然降低轨道高度时,也会释放引力子。若需人工干预降低轨道,需要“踩刹车”,而降轨后的线速度反而要增加,这看似与踩刹车的说法矛盾。其实不然,只不过相当于将应该辐射的引力子,转换成了刹车热耗散掉。 我们以前学习高中物理时,要算出物体从高度 h 跌落到地面时的速度,总是假定势能全部转换为动能,列出方程mgh = 0.5mv 2 ,从而求出v = √( 2gh)。其实,这只能算是一种近似,但精度还行,尽管忽略了引力子的辐射。 结论 :不计入暗能量,仅考虑引力子的辐射和吸收,也能圆满解释宇宙膨胀现象。 有位天体物理学家测算出:地月系统中,月球轨道每年要外迁3.8厘米;日地系统中,地球也每年升轨15厘米。照此趋势,太阳系及其内嵌子系统,正在吸收外系辐射来的引力子,处于持续膨胀中。 正如光子广泛飞行于宇宙空间,以至于人类仍然可以接收百亿年前的残余“野光子”,宇宙间也应该充满横冲直撞、能量各异的引力子,只是苦于人类现有科技开化程度,尚无能力用仪器检测,更遑论采集或聚焦引力子射线,转换成可利用的能量,以造福人类及推动文明进程。 一年多前,LIGO团队终于逮到据称来自10亿光年之外的引力波,报告说是双黑洞合并引起,论文作者推断:相当于3倍太阳质量的物质,勾兑成了引力波能量。只是这些巨能巨量引力子,到底在宇宙间掀起了啥狂澜,无人知晓。 下面若干段内容,纯属猜测。 引力子到底是从那个位置点,朝啥方向辐射出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仅从原子物理类推是徒劳的,因为量子世界针对光子的同样问题也是没有解的,尽管有学者猜测光子从电子表皮甩出来。 但根据角动量守恒的要求,可以推断引力子可能从垂直于公转轨道平面的方向射出。至于射出点,我猜测位于降轨行星与恒星连线上的两者质量分布的重心。 这个重心点,对于日地系统那样质量相差悬虚的配置,肯定在恒星内部。但对于质量相若的双星互绕系统,就不在任一天球内,这似乎有无中生有之嫌。反正是猜测,大家见仁见智就好。 行文至此,几乎全是从原子系统,类推星球系统。反过来,从已知的天文现象,反推原子系统的未知属性,是否会启迪原子世界的探索呢? 例如:陨石坠落到地球后,会发出耀眼的光子流,那是因为与大气摩擦产生极端高温的缘故。 电子坠落到原子核或轨道跌迁的时候,速度都要狂增,并能发出显著的高能光子,这与陨石坠落何其相似乃尔,只是其发光机制不被承认为与陨石类同,因为现代主流科学不认为原子内部,除了电子和核之外还有啥异物! 如果胆敢假定原子核外吸附了一定厚度的、无法检测的“以太大气层”,象地球大气那样内密外疏不均匀分布,就可让电子 跌迁 的发光机制,由电子与以太的摩擦来背锅。这些太玄了,我就不胡思乱想了。 留道习题 : 自由电子以速度v 匀速飞行,逐渐闯入一个离子或裸核外围的电子轨道区,而其入点几何位置,刚好使得被原子核捕捉后,仍能够平滑地保持原速度,只不过改做圆周运动,试证明这一过程释放的光子能量,两倍于原电子自由态时候的动能, 即E = 2*0.5mv 2 = mv 2 。 思考:这里的产出能量放大,是否反映能量不守恒? 类推:星系也能捕捉流浪行星,释放的引力子能量,也可能大于其流浪时的动能! 我已写出了与此对应的英语论文,供世界学术界研讨: A Conjecture of Gravitons Driving Cosmic Expansion http://vixra.org/pdf/1707.0271v1.pdf
8202 次阅读|41 个评论
势能 --- 是常识,还是科学之谜?
热度 13 bugu234 2017-6-6 08:21
天文学家在近日宣布, LIGO (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第三次发现了引力波。科学家们对黑洞的形成有了新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直到 2015 年 9 月 LIGO 才首次直接观测到。 2015 年 12 月科学家第二次发现了引力波。 2017 年 1 月科学家进行了第三次观测,这次观测到引力波源的距离最远,离地球有 30 亿光年(前两次都在 13-14 亿光年)。 有一位朋友问我:沿海看到的海水潮汐现象是不是引力波? 潮汐现象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如果是这样,人们是早就发现引力波了。我回答说, 海水潮汐现象不是引力波。 海水潮汐现象是由于地球上固定点的海平面相对于月球的距离发生了日变化以及月变化,这个周期性的距离变化引起地球上每个固定点的引力势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星体的质量作为引力源在转动时具有类似磁场效应,可是非常微弱,很难探测到。只有当巨大的星体碰撞时,才会产生引力波,引力波很难探测到。 我们强调指出: 引力势的周期性变化与引力波是二回事! 引力势能也称为引力位能。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只要有引力源,远距离的物体就在引力势的作用下运动,例如产生海水潮汐现象。 这是一种宏观非局域性效应。 关于为什么有引力势以及引力势能,这是一个科学之谜。引力势的速度是多少?更加是科学之谜。 关于电源与电场(或者说电势)的关系,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麦克斯韦以前,科学家早就发现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麦克斯韦以后才发现了电磁波。在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是常数 c 。然而,电磁波的速度不代表电场(或者说电势)的速度。 电磁波与电动势的周期性变化是二回事! 我们近年的测量交流电速度的实验表明,金属导线中交变纵向电场是非局域的。也就是说,交变电动势接近瞬时地把电势传送到电路中导线和电阻的每个部分。回路上每一点的电流的大小以及相位在某一时刻是相同的。当时间变化时,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以及相位是随时间整体变化的。所以, 交流电在金属导线中由电动势变化来远程传输能量和信息是一种宏观的非局域性效应。 这种非局域的超光速物理作用,不仅仅在量子力学领域存在,并且在宏观世界也存在。 总之,无论是由引力源产生的远程引力势能, 以及由电源的电动势产生的远程电势能, 依然是科学之谜!
4685 次阅读|35 个评论
拥有好的思考能力
热度 53 stone1971111 2015-3-31 08:41
我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都会在某段时间内发现自己思维比较凝滞,没有思路。在跟朋友的交流中,我们也经常发现有人思维很活跃,思维的火花不断涌现,有的人似乎没有任何火花。思考问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重要方式之一,一个不能思考的人似乎比较可怜,而一个能思考并且善于思考的人也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启迪,从而增加更多的人生体验。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流畅的思考,并且能够偶尔得到让自己惊喜的结果,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很好的体验。但是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下面几点值得思考。 一、保持健康的身体 ; 思维活动表面看不是一个体力劳动,但是大多数脑力劳动者都体会到高密度的思考活动给人的挑战不亚于高强度体力劳动 。实际上,思维需要大脑高速的运转,不管是养分的供应,还是身体其他机能的主动配合,都是对一个人身心的严重考验。当一个人的身体虚弱的时候,思考的能力相应下降。可能因为养分供应不上导致思考活动的终止。聂卫平下围棋到后期必须停下来吸氧就是比较好的证明。很多人思考问题不能集中精力,或者不能长时间集中思维思考一个问题,跟身体机能的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马斯洛也说过,健康的人才拥有最好的创造力,道理同样。 从这个角度看,人从小加强锻炼,有一两项长期坚持的体育活动,不光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也为后来的思维创造提供了很好的生理基础 。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欧美教育中,中小学鼓励体育运动的价值。 二、留出空闲的时间; 现代社会不光是一个忙碌的社会,还是信息流不断加快的时代,我们周围被快速变化的信息填满了。由于有各种不同的信息通道,我们主动或者被动的都在接收各种信息, 外界信息的输入有时候是正面的,但是大多数时候是负面的,因为信息的输入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思考,也会阻碍新的思考的产生 。我们在车上可以看到大多数人浏览手机新闻、看电子读物或者看电影录像等。有相当一部分人只要有空,就去浏览电子信息。这种不间断的信息填充是非常有害的,这使得我们不能有时间思考,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思考的能力。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这个道理。 思考需要一个安静的时间和环境,减少外界信息的干扰是思维所需要的外部环境 。 三、清除思维的淤积; 思维不活跃的另一个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曾经有过一些思维活动,并且有一些结果,但是我们习惯于将结果储存在大脑中,不去进行实施,不去进行交流,导致思维的结果淤积在大脑中。这对大脑来说,就好比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事情的结果,得不到有效的反馈,思维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更谈不上加强。 在科研当中,那些不愿意交流的人思维往往比较慢,以至于最终没有好的思维结果。思维好比在河里流动的水,前面的水没有流走,后面的水就不会流下来。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抓紧实施已有的思维结果,好的采纳,不好的及时抛弃。在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初级的科研工作者的思考结果绝大多数都是垃圾,因此及时将思维结果进行判断和实现,是保证后面拥有更好结果的重要手段。 假如我们还一如既往的想守住自己的小秘密,我们可能将失去拥有更好思维能力的机会。 四、提高思维的势能; 思维活动的快慢好比水流动速度的快慢,水流动速度取决于河流的落差,落差大的势能大,水流的速度才大。思维同样如此, 思维的势能是指思维的高度,从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将获得更好的思维势能,思维的流动速度才更快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天天只去思考衣食住行,我们的思维势能必然不够高,思维的活力自然就比较低。而当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思考问题,我们思维的效果将大大不同。很多英雄的人物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拥有超常的智商和神奇的天赋,他们做的可能最正确的事情就是思维的高度不同于常人,从而他们获得的结果自然也就很不相同。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有很好的思维结果,我们也可以尝试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高度。 五、评定思维的绩效。 人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婴儿的毫无能力到伟人的强大思考能力,中间的空间非常大。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让自己的思维能力能够不断提高,但是提高不是简单朴素的行为就可以做到, 一个最起码的行动就是要不断的给思维一个评价,筛选出好的结果,尽量摒弃不好的结果,给思维一个反馈,告诉它有些东西可以保留,有些东西必须放弃 ,这样思维就好比一个成长的孩子才能得到正确的方向。如果我们对自己思维结果的判断不能很确定,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陷入了自我否定甚至自卑的状态,思维活动将停止。对于那些只用集体意识对自己评判的人来说,思维的最终倾向就是集体意识,而失去自己的特色。 作为人,能够思考是做人的荣耀,拥有好的思考能力是一个人一生幸福的基础。 很多人之所以不幸福,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而是思考能力的不健全或者不健康。 但是思考能力并不来自于先天,而是不断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如果我们想拥有很好的思考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给思考留出时间,及时清理思维的淤积,提高思维的势能,并且不断评价思维的效果,是一个行之可行的路线。 人的一生需要做的事情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时间有限,生命有限,在短暂的生命活动中,思考是幸福的源泉。 保持有效的思考看似容易,实际来之不易。从现在开始,似乎永远都不晚。 silong.peng@ia.ac.cn 2015.03.31
个人分类: 空闲时光|40894 次阅读|60 个评论
卫星动能和势能的微课
热度 1 hailanyun0415 2015-3-2 18:45
寒假参加了省里的微课大赛,在去年制作的动画的基础上做了个微课: http://www.hunanweike.com/course/show/12238 首先需要点网页右方的没有帐号?立即注册,然后填手机号并点击“发送验证码”,收到验证码后,输入验证码以及密码就注册成功了。 注册成功后,点击“开始学习”-“微课视频”。看完后如果有时间可以点击“标记已学完”,顺便在“互动交流”-“微课评价”里给我一点鼓励。 另外,那个 网站的服务器貌似有时候会突然死机以至于进不去,等一天应该就好了。 主要的技术包括: 1.动态实时演示卫星椭圆轨道的变速运动以及距离、速度、引力、向心力等矢量。 2.公式推导的渐变动画以及定焦点顶点的椭圆轨道演变动画。 3.将12个问题按难度层次分成4类,层层递进,前后关联呼应。 缺陷也还是有的: 1.从书上看到轨道、矢量符号等时,每个人脑海里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图像,而我用动画把我脑海里的图像反映出来给大家看时,虽然这个答案或许是唯一的,但也许扼杀了大家潜在的想象力或者锻炼想象力的机会。 2.公式推导的渐变动画或许会让优秀的学生觉得不耐烦,认为自己被当成傻瓜来教了。虽然其实我当年学微积分的时候很希望有个人能像这样来教我,不过不同的学生要求不一样吧。 3.四 类 问题中每一类的第一个问题都与r有关,第二个问题都与v有关,第三个问题本来应该都和轨道有关,但第三类的第三个没联系上。如果强行把“每一个椭圆轨道都有自己固定的总能量值”加进去的话,推导论证过程会导致时间不够。 4.最后的双曲线轨道、抛物线轨道包括前面的椭圆轨道,我都没有数学推导过程。当然我可以说这是测量描点的结果,但是我没有在视频中说这句话。 5.没有强调速度方向沿轨道的切线,虽然这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上课时应该要强调,避免学生忽视。 6.语音僵硬,没有起伏。 这个以后要多加练习。 事情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候,自己眼中的优势和努力在别人眼中其实是不值一提的。不过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应该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技术高度。做这个视频的目的主要还是想激发自己的一些潜能。 微课0308无注释.swf --
个人分类: 视频|4319 次阅读|5 个评论
鸡蛋的直立及潜体的平衡
热度 8 youmingqing 2014-9-27 19:58
蛋壳没有显著的接触变形,难以在坚硬平面上直立;但依赖两三个细小盐粒的辅助支承即可实现大端直立。 潜体在重力、浮力和支承力作用下处于稳定平衡时势能达到极小值 。 鸡蛋的直立及潜体的平衡 尤 明 庆 (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10) 1 竖鸡蛋 某些地方风俗因电视和网络推动在国内得到了普及,如立春或春分竖蛋就有许多文章、照片和视频。竖蛋牵涉到刚体的稳定问题,文 特别予以介绍, 称“实际的鸡蛋壳表面并不光滑,粗糙的尖端存在许多突起的小点与桌面接触,这些接触点围成一个很小的区域 。 鸡蛋的重力只要不越出这个小区域就能直立不倒 ”,与 Wikipedia 所述类似 。 不过,肉眼或小倍放大镜下看,蛋壳表面并无 突起 ;而单凭“ 足够耐心”也 不足以 竖 直鸡蛋 ,至少还需手指极端敏感 。这些只要亲手一试,就能知道。网上有小学生的相关作文,都是没有成功 ;笔者和家人也曾多次尝试,未能成功。 刚体以表面一点稳定支承的条件是,支承点处法线通过质心,而曲率半径大于质心高度;或称质心高度、质心与支承点距离达到极小值 。考虑轴对称性,鸡蛋有4个平衡位置;其中对称轴两端点不稳定的。蛋壳具有一定刚度,不会产生显著的接触变形以增大支承面积。 当然,地面、刀板上微小凹坑或桌布变形,鸡蛋能够以大端直立 ; wikihow 所说“ Make a small mound of salt on a hard, smooth, level surface ; carefully balance the egg on top of the salt, then gently blow the excess salt away ” 也确实可行。试验表明,只要竖直鸡蛋,轻轻前推,受阻即止,尺度不足 0.5 mm 的两三个盐粒即可实现鸡蛋的大端直立 作为参考,若鸡蛋大端曲率半径 15 mm , 0.3 和 0.1 mm 的高度所提供的支承距离分别为 3 和 1.7 mm ,可以维持鸡蛋的稳定。又,盐粒尺度较小且硬度较高,因接触应力而粘连嵌入蛋壳,并不显眼,从而竖蛋可重复进行,且颇为容易。不过,这无疑是作弊行为。 鸡蛋大端的气腔因薄膜而大致固定,其体积随储存时间而增加,可以手电或蜡烛等小光源检查( candling )。因而吃蛋时该先敲大端似乎是合理的习惯,《格列佛游记》中小人国就此发生争论乃至战争。气腔使鸡蛋的重心偏离大端,从而更难以在平面上直立。笔者觉得,经水洗、干燥后的鸡蛋,似乎不能直立在干净玻璃、抛光石材或较好木桌的表面上。 显然,不稳定的平衡位置难以真实出现。 2 水中竖鸡蛋 好蛋比重大于 1 ,在水中不能浮起,需要容器底面的支撑力才能平衡。鸡蛋的重心与浮心都在对称轴上,但并不重合:浮心比重心更靠近大端。 若以大端支承,鸡蛋稍偏离竖直位置之后,因重心在上,且重力大于浮力,必然继续偏离。显然,以大端支承不是稳定平衡。 以小端支撑,浮心 B 在上、重心 W 在下,均高于小端的曲率中小 C 。记浮心、重心 W 至小端距离为 L B 和 L W ,小端曲率半径为 r 。若支承点 P 微小扰动偏离,轴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δ ,而法线仍通过曲率中心 C ( 图 1) ,则鸡蛋稳定平衡的条件是存在回复力矩: 这 等价于浮力与重力的合力作用点距小端距离小于 r 。 试验表明,水对鸡蛋的浮力不能满足公式 (2) ,实际稳定平衡位置如图 2 所示,轴线与水平面的倾角 θ 约为 30° ,小端在下。浮力 F B 和重力 F W 关于支承点 P 力矩平衡, 若鸡蛋从从平衡位置发生微小变动,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变化 d θ ;为图面简洁起见,图 2 中将水平线转置 ‑ d θ 而保持鸡蛋位置不变。扰动后的支承点处法线同样通过曲率中心 C ,其在轴线上截距产生 d S 的改变;而浮力和重力的力臂将同等减小 cos θ d S 。因重力大于浮力,重力矩减少多于浮力矩的减少,引起回复力矩。 依据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公式 (3) 计算的 力矩 M 随倾角 θ 增大而减小(逆时针为正)。浮力较大时,力矩 M 较大,稳定平衡位置的倾角较大;当浮力满足公式 (2) 之后,稳定平衡倾角增大到 90° ,即鸡蛋的小端。 加入食盐可增加水的比重,从而增加浮力,鸡蛋稳定平衡的倾角将增大。鸡蛋没有完全浮起也可以处于竖直状态,大端在上。农村晒酱时以鸡蛋在盐水中的姿态判断其浓度;不过,鸡蛋之间存在差异,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3 潜体的平衡 点 O 为浮心、重心连线与支承面的交点,记图中距离 OW = l W , OB = l B , l W 和 l B 的改变量相同,记为 d l 。支承面为势能零线,势能 由于 M 随倾角 θ 增大而减小,上式总是非负。因而力矩平衡的条件就是势能达到极值;稳定平衡就是势能极小值。上述推理过程并不需要轴对称的条件,完全可应用于一般刚体。 4 结语 鸡蛋大端存在气腔,壳体较硬没有显著的接触变形,因而干净鸡蛋难以在坚硬平面上直立;不过,依赖两三个尺度小于 0.5 mm 盐粒的辅助支承即可实现大端直立。 刚体固定于一点,质心在悬挂点下方时稳定平衡,势能最小;刚体位于支承面之上,势能极小时稳定平衡,等价于重心与支承点的距离达到极小值 。 浮体的浮心高于重心,与刚体悬挂类似;浮心低于重心,浮心曲线相当于刚体的轮廓线,稳心相当于曲率中心,达到稳定平衡时,重力和浮力构成的势能极小或重心与浮心的距离极小 。浮心就是支承点。 潜体的稳定平衡条件也是 势能达到极小值。      1 刘延柱 . 立春时节话竖蛋 . 力学与实践 , 2013, 35(1) : 97-98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Egg_of_Li_Chun 3 http://epaper.cnxz.com.cn/pcwb/html/2011-07/02/content_564813.htm 4 http://www.dysyxx.net/webs/class/default/articleRead.aspx?ID=15870 5 刘延柱 . 不倒翁、乌龟翻身和冈布茨 . 力学与实践 , 2010, 32(2) : 147-149 6 http://www.wikihow.com/Balance-an-Egg 7 谢建华 . 关于浮体的平衡与稳定 . 力学与实践 , 2010, 32(5) : 77-80 拙稿 11681_O.doc 于 2013 年 2 月 26 日投稿《力学与实践》, 于 3 月 20 日提交修改稿, 但最终未能采用。      补记: 2013年9 月初得到一批咸蛋,想待其稍稍老化再拍照片,而后修改文章;可惜, 10 月 24 日之后陷入与勾攀峰先生的争执,直至 2014 年 5 月 25 日方才想起——许多咸蛋已经半空。昨晚 8 时贴出博文,竟不知有此照片,半夜方才想起;而相机失电,晨 6时许方取出照片,添入文后。而博文因编辑 MM 精选,点击已过400;诚可叹也。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503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可调】关于卫星的简单动画
hailanyun0415 2014-5-18 23:51
flash文件较大, 最好不要用手机浏览。 如果网速较慢可能需要等2分钟并刷新几次页面才能看到。 也可以点 这个链接 ,如果链接失效,那就是swfcabin被墙了。 做这个动画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上周被人问起火箭发射与卫星椭圆轨道,没答出来。另一个是下周要讲势能和机械能守恒了,卫星的势能和机械能转换应该属于一个难点,至少我当年是学得很头痛的。做个动画出来,或许能帮助自己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顺便练练手。 上面的是动画,下面只有图片。 一颗行星和他的四颗卫星,前人真的很不简单,只是记录星星的位置就推断出了他们的运动规律,这该是多么的闲得无聊啊。 蓝色箭头表示重力,箭头长度是与半径平方 成反比的 绿色箭头表示速度,箭头长度是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所以随着半径的增加,衰减速度明显比引力慢得多。 加上轨迹以后,或许不会有一种到处乱飞的错觉了。 一颗椭圆轨迹的卫星,黑色的是向心力方向,垂直于速度,与引力方向不同。此时应该在做加速运动,只考虑引力的话加速度应该是不断增加的,至少法向加速度是不断增加的,但切向加速度又在不断减小,具体的物理过程分析起来很麻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运动过程中速度、引力、向心力的变化。我没有严格推导出速度、向心力的表达式,只是估计了最大值最小值然后做了个近似的模拟,如果想看个粗糙的结果,线性模拟和乘幂模拟其实都差不多。毕竟这也不是那种很变态的如Sin 之类的。 一颗注定要坠落的火箭,黑色的是向心力方向,此时在做减速运动。只考虑引力的话加速度大小应该在逐渐减小,法向加速度肯定是不断减小的。切向加速度应该也在不断减小,或许是先增加再减小,没有计算不清楚极值点在哪里。 红色的火箭这时如果抛弃掉一部分质量,利用动量守恒,也许能使自己顶部的卫星跳跃到蓝色的轨道上,然后一直转动下去。多级火箭应该就是用的这种原理。 整体看上去还是有些杂乱。上传后才发现文字里面关于 v 的变化似乎有讨论的余地,应该考虑 v 与引力垂直的分量而不是 v 本身。如果懒得做分量的话,一个椭圆就只有两个点可以用来判断了。 上图是用几何画板做的,很精准,很方便,但是互动性没有flash好,可能是我还不够精通吧。 这次的心得有: 1.如果不需要用for,做直线时还是不要加this了,不然用按钮处理一个this时,另一个也会受到影响。直接在变量名上打引号好了,还可以用._x之类的,更加方便。 2.文件名、变量不要用数字开头 3.Word的公式编辑器不能改字体颜色,几何画板的公式不知道该怎么放大,Mathematica的公式字体太丑了,而且粘贴到flash里居然会是个反的。flash可以改颜色,可以放大缩小,可以改变字体,但没有根号、积分符号等,得自己手画。 ===================================== 附件: Elliptical orbit.swf 右键保存或打开。如果没有flash player,下载后拖到网页浏览器里可以看,不过要点击地址栏下面出现的黄条允许阻止的内容。 flash player在 这里 能找到下载: 本人其他 小动画
个人分类: 课件|4960 次阅读|2 个评论
安徽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时横着放”的科普版
热度 20 tangchangjie 2012-6-12 19:34
安徽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时横着放”的科普版 (唐常杰) 今年安徽高考的读后感作文“梯子不用时横着放”引起了议论,有褒有贬。今天上午,有同学看了吕喆 梯子: 效率 -安全-责任 及其引文,提出假设,问,假如 把这个命题交给我,而且规定写科普,会怎么写。 不试不知道,一试困难到。平时有感而发写博文是“我要写”, 命题作文 是“要我写”,还规定了科普内容,真不好写,花了二十多分钟,只写出一个800多字的、有点另类的科普写法提纲,也不知考生应该用多少时间做,真难为高考考生了。写出的 提纲如下: 标题: 读“梯子不用时横着放”有感 (加副标题“---兼议社会梯型结构的稳定性”); 引言 :从题目提供的短文迅速切入正题(1-3行字); 力学定性解释: 从力学角度分析,横放重心较低,竖放重心高,储存的势能较大,在不当操作或外力干预(如地震)时,可能倒下伤人。 建模与定量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和符号体系,包括梯子高度 h ,质量 m , 干预外力 f等等, 为了直观,避开中学生不熟悉的刚体运动,而用能量守恒原理,通过实例说明打击能量的计算方法。 据常识,4米高的轻量级铝合金梯子,质量为10千克(竹木梯子重得多)重心在中点;设在某次事故中,梯子从竖放状态倒下,其重心砸在一米高的小孩头上。由于前后 两状态的重心高度差为1米,势能差为 mg(h 1 -h 2 )=10g=98焦耳,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这里的98焦耳不太直观,下面给出直观感受。 类比给出直观感受 质量为10千克的物体下落一米减少的势能,与质量为1千克的榔头自由下落10米而减少的势能是一样的,98焦耳势能差--动能--对受伤部位作功。 如果没有安全帽, 这个榔头 硬 着陆 在头上 ,如果硬着陆过程在 0.01秒完成,则打击功率是9800瓦;如果戴有安全帽,则是软着陆,由于过程时间可能会高一个数量级,从而击打功率也小一个数量级;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工厂和工地都十分强调戴安全帽。 还有一种 大致 估计 伤害力度的方法,98焦耳是把10千克质量举高100厘米作的功,如果此能量全部转换为对受伤部位做功的能量,并且使 硬着陆 部位在受力方向上凹进1厘米(很厉害的伤 ),则做功的平均力是 (100/1)x10=1000 (千克),其伤害程度可想而知。 相对势能最低原理. 分析结论是:竖放梯子隐患大,低势能状态最安全。 实验: 有条件时,做仿真实验验证,给出几个参数变化时的几种曲线。 讨论: ( 1 ) 不足之处. 从美国引进的梯子横着靠墙放的模式仍有不足,其重心还不是最低,顽皮小孩可能扳倒梯子砸自己的脚;梯子平放在地面上,重心才最低,但占地面积又太大,还可能成为潜伏的绊脚梯,真不好权衡;( 2 ) 相对可行性 :场地的限制,分情况讨论,工厂、学校、家庭(中国的家庭,美国的家庭),是否有小孩频繁活动,等等。 改进方法: 发明一个竖放的安全设施,比方用“膨胀螺钉加固件”,在墙上固定抱架或稳定绳,或者做上端有吸附性或有钩子的梯子,如果有闲心,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但考虑到太容易DIY或被“山寨”,可能没有实际收益。 推广引申: 提出新概念: 社会网络中的 梯级 结构 的 相对势能 ,有一类社会矛盾,如劳资、医患、宅基地争端、 国土争端,国际关系,黄岩岛事件等,在有载荷时,有几个到十几个等级,就像人站在梯子上;没有载荷时,也有两三个等级,就像梯子的平放、横放和竖放,建议称为社会梯级结构。 其 相对势能,建议定义为当前状态变到底线状态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或影响。 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方法,研究使 社会梯级结构 从“竖着放”平稳过渡到“横着放”的实施方法,等等 。 钓鱼岛与黄岩岛的“梯子横着放”: 邓小平提出把钓鱼岛“搁置它20年、30年”,就是要把“梯子横着放”,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尽管钓鱼岛距日本遥远而离台湾省很近,日本有些顽皮的小丑,时不时不远万里来钓鱼,想竖高这个中国梯子玩杂技吸引眼球,就不怕扳倒梯子砸伤自己的脚?这批小丑的钓鱼行动,正说明该岛是名副其实的“钓鱼岛”,这可是中国政府在中国版图上的法定名称,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是中国领土。 前些天, 菲律宾的某些 顽皮的政客,把其境外紧邻的黄岩岛这个中国梯子竖起来,进入高势能不稳定状态,最近好像怕砸伤自己,又快要“横着放”了。 生活中的推广应用: 开水壶放地上比灶台上好,两岁以下孩子在地板凉席上玩,比在床上玩安全。当年,我的母亲轮子女而游居,在大江南北当“研究孙”时,常唠叨这个道理,虽然没有上升到 相对势能最低原理 的高度。 未来研究和展望: 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果能与数据挖掘联上关系,给学生做候选题;如果能与应急处理扯上关系,就是陈安教授的题目了。 高考作文时间有限、字数有限,上述点子不一定全写,写够了字数,写出了靓点,就戛然而止。写得越多,出错被扣分的地方就越多。 此博文有一点点娱乐味道,写博文是一回事,要做“社会结构势能之研究”的科研是另一回事,那是需要从长计议,用心考虑的事情了。 相关科普博文 我所认识的Adlman 系列 盗梦空间科普札记 ; 云计算漫谈 , 趣味数据挖掘系列 卷积,小波的科普直观解释 安徽高考作文“梯子不用时横着放”的科科普版 里耶古城秦代竹简的时代错位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堆栈 圈内焦点座谈:假日议购平板和手机 新现象新话题,新困难新方案—带个WiFi去串门(唐常杰) 手机平板刷机:造反有理与授渔 六度分隔的扩展应用--穿越几次见欧拉(科普+科幻) 其它系列博文的入口 唐常杰博客主页 科学博客主页
个人分类: 科普札记|12947 次阅读|51 个评论
对弹性静力学中外力功表达式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热度 1 baibing 2011-11-15 14:02
外力功、势能等概念是弹性力学能量原理的重要内容. 但笔者发现, 经典弹性理论著作中给出的外力功、势能的表达式并非真实的功、真实势能值. 本文根据弹性静力学的基本假定和应变能定理对此进行了论证, 并以一维弹簧受压问题进行了说明. 对总势能、外力势能、外力功及保守力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 建议在介绍系统总势能定义的同时, 应一方面说明它不是系统的真实总势能, 另一方面要补充介绍这样定义总势能的原因是保证最小势能原理与平衡方程等价. 通过厘清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 以期给弹性力学的初学者以明晰的概念. 论文全文: lxysj2010-263.PDF
4989 次阅读|2 个评论
‘能量是什么?’,物理学从浅近至完整的回答
热度 4 chenfap 2011-5-5 08:45
‘能量是什么?’,物理学从浅近至完整的回答
‘能量是什么?’,物理学从浅近至 完整的 回答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5 ) 物理学上关于时空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 牛顿力学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 2.1 物理学中的物质 § 2.2 牛顿力学 中的物质 § 2.3 牛顿运动三定律 --- 牛顿力学的基本规律 § 2.4 对牛顿运动定律的修改 § 2.5 在牛顿力学中一切非质点物体都可看成是质点系 § 2.6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2.7 牛顿力学中的(动量、能量、质量)守恒定律 2.7.1 质量可变的 牛顿 第二运动定律 2.7.2 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 2.7.3 质点系的质量守恒定律 2.7.4 两质点的相互作用势能 2.7.5 质点系的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是什么?’,物理学从浅近至 完整的 回答 (《物理学上的时空与物质》 15 ) 2.7.4 什么是能量 两质点的相互作用势能 什么是能量 在具体地讨论经典力学中的能量及 导出 能量守恒定律 之前,我们先一般地讨论一下能量概念。能量是什么?粗略地说,能量是物体(或一群物体)作功本领的量度。这句话的意思如下:设物体原有能量为 E0 , 在它对外界作了功 A’ 之后,能量变为零,则必有关系(能量和功用相同的单位计量): A’= E0-0 ( 2.18 ) 这个关系式可以这样来理解:物体具有多少能量就具有多少作功的 “ 本领 ” 。 在大一普通物理学中讲过,一个物体能量的数值只能是相对地确定,它跟能量零点的选取有关。在能量零点的某种选择下,一物体的能量为零;而在能量零点的另一种选择下,该物体的能量便不为零。然而一物体能量的变化则与能量零点的选择无关,因此可把式( 2.18 )改写为普遍形式 A’= E0-E ( 2.18’ ) 式中 E0 为物体开始作功时所具有的能量(初态能量), E 为物体作完功时所具有的能量(末态能量)。 物体对外作了功,物体的能量要减少;反过来说,若外界对物体作了功,物体的能量就要增加。若以 A 表示外界对物体所作的功,则功 A 与物体能量的变化适合如下关系: A= E-E0 ( 2.19 ) 对于宏观力学现象,外界对物体作的功可以按照功的定义 首先必须强调,由式( 2.19 )(或式( 2.19’ ))所示的基本关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其次还要指出,这个基本关系也带有定义的性质。式( 2.19 )反映的是什么客观规律呢?物理学进一步认为能量是状态的函数,这就是说:若物体的状态(位置、速度等)一定,能量便一定;若物体的状态改变,能量也随之改变。式( 2.19 )说明,当能量是状态的函数时,则外界对物体(或体系,以下均如此理解)所作的总功便只由物体的初态和末态所决定,而与物体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大量的实验事实肯定了外界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这一客观特性。正是由于存在这一客观特性,才能在物理学中引进作为状态的函数的能量概念,而式( 2.19 )就是这些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另一方面,我们又往往通过式( 2.19 )来给能量下定义,亦即规定:能量是物理体系由于状态变化所可能作的总功。这就是物理学中对能量的完整回答。 还必须指出,关系式( 2.19 )是最普遍的功能关系,式中能量 E 应包括物理体系的全部能量,即除机械能量外还应包括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电磁能、同分子运动相联系的内能、以至与静止质量相联系的能量等等;而外界的功 A 应包括全部外界作用对物理体系的功,即除宏观力所作的功外还应包括微观力所做的功;热量的传递,究其物理实质,就是微观功的一种宏观表现。在热力学第一定律中,为了更明确地区分宏观力的功和热量的传递,往往更具体地把式( 2.19 )改写为 A+Q = E-E0 (2.20) 由于在经典力学中我们只讨论机械能量和宏观力的功,因此在应用式( 2.19 )或( 2.19’ )时要特别小心。如果在式( 2.19 )或( 2.19’ )中,把 A 仅理解为宏观外力的功,把 E 仅理解为机械能量,这只有在物理体系仅仅受到宏观外力的作用,并且体系只有机械能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不然的话还要考虑其它形式的能量和微观外力的功,或者要对( 2.19 )、( 2.19’ )进行适当的修改。 两质点的相互作用势能 在推导 质点系的能量守恒定律之前,我们先来研究 两质点的相互作用势能。设有两个彼此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质点 1 及质点 2 ,其惯性质量分别
13284 次阅读|9 个评论
机械运功——质点模型——力在空间的累积效应
fangzhengji 2009-4-1 11:41
力在时间的累积效应 我们在上次课中已和大家有了共同讨论,我们也得到了一些相应的定理和定律: 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 大家要注意到:1、守恒定律应用的条件质点系所受合外力为零; 2、当局部满足守恒条件在满足条件的方向可以使用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从本课程一开始我们强烈建议甚至要求大家做到:熟悉并掌握高等数学(微积分)工具。 好,我们今天开始一起来探讨 力在空间的累积效应 :(待续)
个人分类: 大学物理讲义|5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地球人忽视的巨大能源-----雨能
famingkuang 2009-2-24 17:48
在我的上一篇博文《 动动脑筋:水的原 始能量来自何方? 》中我们认识到了水所具有的势能来自于太阳能, 太阳光照在地球广大的水面上,使得水温上升,但水温不会无限制的上升,因为一部分的水会吸收能量让自己蒸发成为水蒸汽,这样海洋才能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成为水蒸汽的水成为了太阳能的载体,水的蒸发实际上就是太阳能转化成了水的势能。也就是说太阳能帮水克服了地球的引力做功而使水具有了势能。所以水的势能本质上是太阳能转化而来的。 而目前这一能量被人类所利用的只是江河中的那一部分,即人类利用江河中的水位差来进行水力发电,而利用雨水本身所携带的巨大能量好象还没有人去研究,我甚至听都没有听过(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其实雨水中所携带的势能不知比江河中的水所携带的势能要大多少倍呢。 全球每年降水量约合 11 . 9 万立方千米,如果以平均降雨高度为 1 千米 计算,那么全球降雨所携带的总能量为: E=mgh=11.9*10000*(1000)^3*1000*1000 =11.9*10^19( 焦耳 ) 据说三峡今年的发电量将达到 1000 亿千瓦时,也就是: 1000 亿千瓦时 =1000*100000000*3600000 =3.6*10^17( 焦耳 ) 1.19*10^20/ 3.6*10^17 330.6 ( 倍 ) 也就是说全球一年的雨能相当于是 2009 年的 330.6 个三峡电站。 如果人类能利用其万一就不必担心能源危机了,人类眼睁睁的看着这么多的能源从自己眼前经过,竟能无动于衷,可叹复可悲呀。 人类只看到了雷电所携带有的能量,其实雨能应当比雷电能更容易开发才是吧?请有识之士研究雨能,那将是人类之福矣。 参考资料: 人类生命之源 - 水 http://www.bjkp.gov.cn/kxbl/schj/gdnr/5/kp0936-01.htm 三峡工程今年发电将达一千亿千瓦时 http://energy.nmgnews.com.cn/system/ 2009/02/20 /010182155.shtm
个人分类: 智慧点滴|1179 次阅读|14 个评论
为中医学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
guoliuhu1950 2008-12-20 16:26
为中医学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 关键词: 位能、势能、整体观、动态平衡 摘 要:从 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 中 寻找中医基础理论 内涵 的一个 崭新认知角度 (现代语言翻译) 提供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探讨的一个 突破口 应用生物力能学的基本规律所研究的课题,几乎遍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生物力能学的研究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即宏观的角度和微观的角度。 宏观的生物力能学从整个体系的能量形式和变化进行研究,而不追究体系本身结构的变化细节。 所谓体系既可以指群体和个体,也可以指参与反应的一组分子。 微观的生物力能学把能量状态及变化和分子结构与运动结合在一起,具体研究能量从吸收到利用的全过程。 ...... 是当前生物力能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① 生物分子的电子结构研究 ...... 。 ② 能量转移理论的研究 ...... ③ 瞬时活性物质的研究 ...... ④ 结构与能量关系的研究 ...... ⑤ 损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生物学 Ⅱ 生物力能学 1401 1402 页 讨论的时候要分清两种不同的能 ── 位能及动能。 ( 位能也称势能 ) 位能 (potential energy) 是一个物体或一个系统中 束缚着的或在地位上的能量, 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释放出来变为动能而作功。 如果我们从宏观生物力能学进行认知,那么,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这种 整体性势能 (位能)在 动态中(复杂的相互作用中), 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现象 , 无论中医或西医都已经有了很多描述,只不过是没有进一步去认知,更没有去结合。 (在这方面还没人去探讨过) 如中医: 阴平阳秘的 整体观。 阴平阳秘 的 消长平衡 。 阴阳互根 即 阴阳在消长中的相对平衡观 ,缺一不可存在。 五行生克制化 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作用。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最基本的方法。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疾病的类别,不属于阴,便属于阳;疾病的部位,不属于表,便属于里;邪正的盛衰,不属于虚,便属于实。疾病的性质,不属于热,便属于寒;八纲是对立的统一,是互相联系的,其中阴阳是总纲。 阴阳离决即意味着死亡(失去了相互作用)。 如西医: 它在这方面的描述更为复杂(因学科繁杂)。 机体系统的整体、动态、等级、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 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在促进与抑制的自我调节中持续不断的维持机体有序稳态的功能 ; 失稳态和趋于稳态的反馈系统以及机体代偿力的域阶 ; 机体各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 , 信息交换。还有:血压平衡、血糖平衡、营养平衡、各部功能的平衡、新陈代谢的平衡、等等。在功能方面还有:修复机制、 免疫机制 、 代偿机制 、 促进与抑制的调节机制 、 再生与增生机能 、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 、 机体有序稳态的维持 、 反馈系统作用的平衡态 、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机能等功能与机能。 以上这些语言描述,如果从宏观生物力能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这正是对 一个机体整体中各局部间在相互作用中的势能(位能)关系的描述。 无论中医或西医,对 整体、相互作用、动态平衡、趋向平衡 等的这些功能现象,都各自有了各自的发现和各自的语言描述。 但各自对这些现象的语言描述却存在的巨大的差异。 可是,在客观上它们应该是统一的,是不会存在差异的。只不过是我们人类在对这些现象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历史的、角度的、知识层面的、认知深度的、语言描述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如果要想对这些语言描述进行统一,那我们就要把 这些语言描述提到对于机体 自已产生、自已发展、自已控制、自已调节和自已灭亡 的自动控制机制的客观性和必然性的高度上来。 我们在认识了这些因素之后,就应该大胆的去探索,去结合。去寻找这些语言描述方面的局限性,以正视听。 任何科学的语言描述都是有局限性的 。 这种整体中动态的趋向平衡的现象,是很简单的现象,又是很难用语言去描述的现象。 往往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 (就像大学生辩论被小学题难住一样)。这种现象不好用某种公式去计算或表达, 但它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存在的重要现象。 这种整体性势能的平衡 , 是消长中的平衡 , 是暂时的、相对的和不断适应进化的。 在生命现象中 , 不平衡才是绝对的 。在整个客观世界物质的运动方式中 , 能量关系都是朝着趋向平衡的方向运转的。有机生物界的客观规律 , 也是如此客观的进行着。这是 生命活动 的自然动力。 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 。这个设想,把一个生物机体看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其中各层次结构物质的相对位置之间,客观的存在着相对势能的相互作用 ( 否则将会失去其整体的客观存在 ) 。各层次结构物质之间的相对势能,在极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中, 整体性势能 ( 整体的位能关系 ) 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机能 , 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生命活动的客观动力, 也是整个客观世界物质运动方式的必然趋势。 这是有机结构的特性 ━━ 开放系统的属性。 但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是其 相对势能 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一个不可逆过程。 非平衡的有机结构形态, 是开放系统 活 的根源; 相对势能不断趋向新的平衡,是 活 的客观动力 ( 也是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 ) 。只有 非平衡 的机制,才是趋向 新的平衡 的条件。这个 新的平衡 还未完成,既又形成了一个新的 非平衡机制 , 这就是开放系统 ( 不可逆过程 ) 生命 的客观。 相对势能 趋向 新的平衡 的过程, 既是动能 ━━ 自由能作功的条件,也是物质与能量的代谢过程,更是生命活动过程的客观实质。 所以,我们从认知的角度,大胆的提出了一个 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设想假说。 力求在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探讨中,以此为框架: 1. 试图创建中医生理学; 2. 试图阐明现代医学中那些尚未最后结论的功能方面的问题。 3. 试图为统一的新医学的建立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这个假说 的建立,会给中医学在生理认知上的模糊概念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也就是给中医现代生理学提供一个思考模式)。对现代医学的某些功能概念,也会带来一系列认知上的冲击。 虽然这个模式比较简单,但是 它一目了然 。首先是整体这个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物质交换、能量交换),能够比较全面的表现出来。如:氧气与二氧化碳在肺部的里外交换,都是在 浓度相对差异而趋向新的平衡的一种自动交换 。如生物机体在生命活动中的 进化、适应变化 等现象,也都是机体的整体性势能在与外界环境复杂的相互中, 不断趋向新的平衡的一种客观和必然的现象。 (1) 、 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 设 : 整个机体 ─ A 整体性动态势能 ─ A 势 (2) 、按实验医学所证实的层次结构形态概念 ,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从层次 横 的方面设: 消化系统 ─A 1 , 呼吸系统 ─B 1 , 循环系统 ─C 1 , 分泌系统 ─D 1 , 神经系统 ─E 1 , 生殖系统 ─F 1 , 运动系统 ─G 1 , 泌尿系统 ─H 1 , 排泄系统 ─I 1 , 其它 ───J 1 ( 骨胳、皮毛、膜系等 ) 。 (3) 、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从层次 纵 的方面设 : 各局部组织---- A 2 、 B 2 、 C 2 、 D 2 、 E 2 、 F 2 、 G 2 、 ┅┅┅ 器管组织----- A 3 、 B 3 、 C 3 、 D 3 、 E 3 、 F 3 、 G 3 、 ┅┅┅ 细胞------- : : : : : : : ┅┅┅ 大分子------ : : : : : : : ┅┅┅ 分子------- : : : : : : : ┅┅┅ 原子------- : : : : : : : ┅┅┅ 无限性------ A n 、 B n 、 C n 、 D n 、 E n 、 F n 、 G n   ┅┅┅ (4) 、设 : 外界环境 ──── O ( 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 (5) 、设 : 生态动性平衡符号 ( 不可逆性 ) 相互作用符号 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 : { A 1 势 B 1 势 C 1 势 D 1 势 E 1 势 ┅┅┅┅ } : 自 { : ┅┅┅┅ } : 然 { : ┅┅┅┅ } : 因 {A 2 势 B 2 势 C 2 势 D 2 势 E 2 势 ┅┅┅┅ } : 素 { ┅┅┅┅ } : A 势 { ┅┅┅┅ } O 势 {A 3 势 B 3 势 C 3 势 D 3 势 E 3 势 ┅┅┅┅ } : { : : : : : ┅┅┅┅ } : 社 { : : : : : ┅┅┅┅ } : 会 { : : : : : ┅┅┅┅ } : 因 {A n 势 B n 势 C n 势 D n 势 E n 势 ┅┅┅┅ } : 素 为中医学试创中医现代生理学 这是一个 非常急迫 的问题,但是又谈何容易。自《黄帝内经》以来,几千年的中医都是从临床上发展起来的,学派众多。对于生理、病理的描述,都是各自根据临床现象,通过自己的思维认知, 进行各自的语言描述。 这就给生理、病理的语言描述带来了众说纷纭的模糊性、重复性、复杂性和抽象性。 但在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的重点是挖掘它们的内涵。 关于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与中医现代生理学 1. 对于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探讨,我们应该从中医的各种临床医案中,进行 逆向思维 。对各种医案中的病理描述,它们的生理标准是什么?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正气的内涵 是什么?它们的治疗方法: 调阴阳而趋平衡 。如:肾阴虚则内热治疗原则是滋补肾阴。肾阳虚则外寒治疗原则是温补肾阳,目的是将肾的阴阳(功能)调至平衡(正常)。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逆向思维,那它的功能正常值是什么?只能说,肾的阴阳皆不虚为正常。关于肾阴虚、阳虚全身症状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也都是局部功能(势能)与整体性势能不能持续维持新的平衡的一种现象描述。 2. 窥一洞而视全身,那么中医学无论生理、病理、整体辨证和治疗方法,都是从功能方面去认识的, 而这些描述还都是客观存在的。 现代医学在功能方面的语言描述,对生理、病理分析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也很需要从中医的认识角度去提高一下。 这就是中、西医之间在基础理论上的互补性和结合点。 3. 西医的认识角度是物质。中医的认识角度是物质的性质。现在,我们利用宏观生物力能学的认知和分析方法,对中医气的内涵进行翻译、挖掘和提高。 宏观的生物力能学从整个体系的能量形式和变化进行研究,而不追究体系本身结构的变化细节。所谓体系既可以指群体和个体,也可以指参与反应的一组分子。 宏观生物力能学广泛应用了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理论,首先是经典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并用热力学参数来表达数量关系 。 整体内各个系统和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是不可分割的。某局部一旦脱离了与整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个局部就会死亡。 这种整体性动态平衡的状态, 一般是很难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的。 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这种状态 一般是被忽略和不计的 。但这种状态还是 非常客观的存在 ,而且这种 相互作用的功能,还是非常强大的和必然的,更是开放系统生命的根本动力。 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去发现和总结它重视和认知它。 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生物学规律 。 而且这个宏观生物力能学动态模式,还是从它结构的横、纵两个方面去考虑的。 人的生命机体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与整体时刻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局部离开与整体的相互作用都会死亡。这个相互作用是包括理、化全部条件的。 也就是宏观生物力能学的研究方法,它不追究体系本身结构的变化细节,而去概述它们在相互作用中的势能(位能)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被中医的基础理论逼出来的。( 中医的整体观在这方面是全面重视的 ) 既然有相对位置的相互作用 ,其势能(位能)的因素就会客观存在 。只不过是 持续动态的趋向平衡的现象不容易被人认知和重视而已。中医学在这方面的朴素认识,还是比较深刻和全面的。 西医学在这方面为什么没有进行系统研究。一是学科繁多,二是对 这种平衡现象忽略不计 。三是无法提供精确的数学公式(模糊学)。四 . 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语言描述,如 机体系统的整体、动态、等级、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 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在促进与抑制的自我调节中持续不断的维持机体有序稳态的功能 ; 失稳态和趋于稳态的反馈系统以及机体代偿力的域阶 ; 机体各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 , 信息交换。 生物机体内 促进与抑制 功能的实质动力是什么? ( 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机制的客观因素实质是什么? ) 。机体的 代偿性机制 、 修复机制 、 免疫机制 、 调节控制机能 再生与增生机能 等各自在客体中自动化的共性 , 与发挥这些功能的客观动力、原因和规律是什么? 对这些现象,非常缺乏进一步的认知, 更没有提到客观和必然的高度 。 关于物质结构形态方面,如要结合,中医的形物质概念必须建立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关于中医的气即能量关系和西医的功能概念,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187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