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棉铃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Bt棉田狼蛛的猎物遭遇和猎物营养含量是否影响猎物选择
wenlelei 2020-4-10 08:53
Bt棉田狼蛛的猎物遭遇和猎物营养含量是否影响猎物选择 Wolf spiders are abundant and voracious predators at the soil-plant interface in cotton crops. Among other prey, they attack late-instar larvae of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spp .,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est. Consequently, wolf spiders in transgenic Bt cotton could provide significant biological control of Bt-resistant Helicoverpa larvae that descend to the soil to pupate. The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s between wolf spiders and Helicoverpa could, however, be constr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ive prey and intraguild predators. This study used laboratory enclosures to analyse the effect of alternative prey on predatory selection of the wolf spider Tasmanicosa leuckartii Thorell. The prey included another wolf spider Hogna crispipes Koch (potential intraguild predator), the ground cricket Teleogryllus commodus Walker (minor pest), and Helicoverpa armigera larvae (major pest). We tested if encounter rates, prey vulnerability, and prey nutritional content influenced the likelihood that a prey was attacked. In three-way food webs, Tasmanicosa encountered and attacked Teleogryllus and Helicoverpa in similar frequencies. However, in the presence of a competing intraguild predator and potential prey ( Hogna ) in a four-way food web, Tasmanicosa did not always attack Teleogryllus at first encounter, but still attacked Helicoverpa at each encounter. Helicoverpa (protein-poor) and Hogna (protein-rich) were consumed by Tasmanicosa in similar proportions, suggesting that Tasmanicosa might benefit from nutrient balance as an outcome of diverse prey in this food web. As Teleogryllus (protein rich) escapes quicker than Helicoverpa and Hogna , Hogna may be an easier protein-rich option than Teleogryllus . Field surveys showed that while Teleogryllus was the most common prey, wolf spiders feed on diverse insect taxa, as well as other spiders. That Tasmanicosa readily attacked Helicoverpa larvae in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ive prey is an encouraging result that supports the potential of Tasmanicosa predation to assist in the control of Bt-resistant Helicoverpa larvae and thereb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and spread of resistance. 狼蛛是棉田土壤-植物交界丰富而又贪婪的捕食者。在其他猎物中,它们攻击棉铃虫 Helicoverpa spp. 的晚龄幼虫,这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害虫。因此,转Bt基因棉花上的狼蛛对下到土壤化蛹的抗Bt棉铃虫幼虫有显著的生物防治作用。然而,狼蛛和棉铃虫之间的捕食者-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受到替代捕食者和行内捕食者的存在的限制。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围栏分析了选择性捕食对狼蛛 Tasmanicosa leuckartii 捕食选择的影响。猎物包括另一种狼蛛 Hogna crispipes (潜在的行内捕食者)、地面蟋蟀 Teleogrolus Commodus Walker(次要害虫)和棉铃虫幼虫(主要害虫)。我们测试了相遇率、猎物脆弱性和猎物营养含量是否影响猎物被攻击的可能性。在三向食物网中, Tasmanicosa 以相似的频率遇到并攻击蟋蟀T eleogcrlus 和棉铃虫 Helicoverpa 。然而,在四向食物网中有相互竞争的行内捕食者和潜在猎物( Hogna )存在的情况下, Tasmanicosa 并不总是在第一次遭遇时攻击 Teleogrolus ,但在每次遭遇时仍然会攻击 Helicoverpa 。 Tasmanicosa 以相似的比例消耗 Helicoverpa (缺乏蛋白质)和 Hogna (富含蛋白质),这表明 Tasmanicosa 可能从营养平衡中受益,这是这个食物网中捕食不同猎物的结果。由于蟋蟀 Teleogryllus (富含蛋白质)比 Helicoverpa 和 Hogna 逃逸得更快, 因此 Hogna 可能是更容易得到的富含蛋白质的选择 。实地调查显示,虽然 Teleogcrlus 是最常见的猎物,但狼蛛和其他蜘蛛一样,以不同的昆虫分类群为食。 Tasmanicosa 很容易在有替代猎物的情况下攻击棉铃虫幼虫,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结果,支持了 Tasmanicosa 捕食的潜力,以帮助控制Bt抗性的棉铃虫幼虫数量,从而抑制Bt抗性的增殖和传播。 intraguild predators,其他人多翻译为集团内捕食者,我个人认为保留默认的“行(行会)内捕食者”这个翻译,其实也是不错的。 有道翻译等翻译软件对一些英文学术词汇的翻译也是参考了一些中英对照的摘要,但每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专门学术词汇的翻译需要有一些专业性的订正,至少生态学领域就该加强。 Rendon, D., Taylor, P.W., Wilder, S.M., Whitehouse, M.E.A., 2019. Does prey encounter and nutrient content affect prey selection in wolf spiders inhabiting Bt cotton fields? PLoS One 14, e0210296.
个人分类: 文献摘要|1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欢迎大家索取
cauTmac 2012-11-24 21:02
实验室常年饲养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 有多余,欢迎大家索取 有卵,幼虫,蛹各种形态
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昆虫参与嗅觉P450一点见解(写在P450研究50周年之际)
热度 2 helicoverpaCYP 2012-11-23 19:01
至2012年,有关P450的研究已有50年之久。本人在以棉铃虫-烟青虫-玉米-烟草为模式,研究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作物布局改变、耕作制度改变大背景下,昆虫寄主转变或迁移受挫后,无奈转入昆虫P450研究。 P450功能繁杂,底物多样,功力不够,颇伤脑筋。从本科实习起,一直在做昆虫气味降解酶。于是去挖掘P450在嗅觉方面的作用。前人关于昆虫P450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毒和代谢方面,如杀虫剂抗性,植物次生物质代谢;关于激素(如保幼激素(JH)、蜕皮激素)与性信息素合成与代谢的研究也不少;但在嗅觉方面比较少,国外以分发丽金龟为模式,从分子水平、生理水平、生化水平详尽地研究P450参与嗅觉的过程;以甘蓝夜蛾模式,研究P450参与嗅觉过程,已有十余年之久,已发现了部分触角特异P450基因,相信不久即将取得突破;2012年9月18日一篇文章,以海灰翅夜蛾为材料,鉴别了37条触角P450基因,为下一步的研究做了很好的基础,相信不久将会有喜人的结果出现。 气味降解酶自Vogt较为详尽的提出后,近些年关于其认识多集中在概念水平,关于其研究不够深入,迄今为止鉴别出气味降解酶基因屈指可数,主要有: 降解性信息素的 ApolPDE (多音蚕蛾触角羧酸酯酶)、 PjapPDE (日本丽金龟 Popilia japonica 触角羧酸酯酶)和降解绿叶气味物质的 SlCCE10 (海灰翅夜蛾触角羧酸酯酶)。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在此不赘述。 昆虫体内解毒酶很多(GST转移酶,酯酶,醛氧化酶,醇氧化酶等),但由于P450的自身特殊性,它很有可能负责底物更深层次更彻底的降解。 分异发丽金龟 Phyllopertha diversa CYP4W1参与嗅觉失活中性信息素降解的研究堪称经典,思路独特而研究,这其中也只有试验材料特殊性的原因(性信息素组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但少。 研究生两年来,始终要求自己保持独立的思考,回想过去,虽然挫折,还是有些收获: 1.天津温室病虫害监测预警研究项目,虽然不算真正加入,但近半年的查阅文献,积累病虫害监测预警的知识,了解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水果病虫害无损检测技术研究项目,也没有真正加入,但两个多月的文献查阅及向导师的学习,了解了近红外/X光/太赫兹/红外等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关于其理论基本掌握,也知道论文不算什么,真正重要的是生产力,国内在近红外无损检测方面和国外相比,还很落后。 3.研究昆虫寄主转变及其机制,虽无果而终,但是是自己通过查文献确立的新课题,也征得了导师的支持,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的数据。 4.昆虫嗅觉的研究。最头疼的研究。所幸从雄蛾触角中发现了许多羧酸酯酶基因,及P450基因。并学会了一些基本分子生物学技术:PCR,荧光定量PCR,克隆,原核表达,Western Blot,并且入了生物信息学的门,唯一遗憾的蛋白空间结构与功能这块至今未能突破。也有些试验虽没有亲自做,但也“算耳濡目染”(只有看别人做的份,那种滋味,只能咽唾沫了),只能说boss经费不足啊,RNAi没时间做,蛋白磷酸化等......没钱做啊 呵呵 5.最终终于相信,研究生期间别想文章要尽可能的学技术(原话“把所有老师所有同学身上的拿手技术挖走,不然就不是好学生”);博士期间跟个好老师,学技术学思路;毕业了随便挑方向(这条“过来牛人”的赠言)。 时间不早了,手里这篇文章写好快三个月了,一般;但是今天看到2012年9月18日那篇文章还是很不平啊,有思路没条件做真不爽;改改投了吧。 下一步,联系导师,复习考博!
4449 次阅读|2 个评论
棉铃虫的研究春天到了--从1999-2012国家基金支持的项目分析
热度 4 weizhaojun 2012-8-23 12:28
1999-2012 年间,国家基金共资助了棉铃虫项目 89 项,其中重点项目 7 项,经费共 4299 万元。这几年一直在等待棉铃虫的全基因组公布,我想等基因组序列公布后,棉铃虫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又将是一个热潮。 棉铃虫方面各年资助的项目数为: 年度 项目数 重点 经费(万元) 1999 5 0 62 2000 2 0 29 2001 1 0 6 2002 5 0 93 2003 4 1 165 2004 6 0 128 2005 4 0 105 2006 3 0 80 2007 4 1 196 2008 9 0 254 2009 7 0 170 2010 10 0 316 2011 11 2 1009 2012 18 3 1686 合计 89 7 4299 获得棉铃虫方面重点项目资助的有 中山大学 徐卫华 教授( 2 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教授、山东大学赵小凡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陈新文教授。 资助的棉铃虫项目方面,中山大学徐卫华教授获得 6 项资助,南京农业大学吴益东教授获得 5 项资助,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桂荣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陈新文教授、中国农业大学高希武教授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梁革梅教授分别获得 3 项资助,山东大学赵小凡教授等 12 位专家在棉铃虫方面分别获得 2 个项目资助。 序号 专家 单位 总项目数 重点 经费 (万元) 1 徐卫华 中山大学 6 2 552 2 王琛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 1 351 3 王桂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 1 348 4 赵小凡 山东大学 2 1 326 5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5 0 195 6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 3 0 176 7 陈新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3 1 127 8 汤清波 河南农业大学 2 0 103 9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 2 0 82 10 刘小宁 新疆大学 2 0 77 11 洪华珠 华中师范大学 2 0 68 12 梁革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 0 57 13 吴刚 华中农业大学 2 0 51 14 邱立红 中国农业大学 2 0 48 15 邵红莲 山东大学 2 0 43 16 邱星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 0 40 17 张继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 0 40 18 张钟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 0 38 19 沈晋良 南京农业大学 2 0 31 1999-2012 年棉铃虫方面资助的项目一览表: 项目批准号 / 申请代码 1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依托单位 批准金额 项目起止年月 31230067/C040301 昆虫蜕皮激素的细胞膜受体及膜信号转导途径研究 赵小凡 山东大学 295 2013-01 至 2017-12 31272115/C1408 Cry1Ah 蛋白杀虫特异性分子机制 张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85 2013-01 至 2016-12 31201524/C140205 杂草挥发物对棉铃虫天敌中红侧沟茧蜂的寄主寻找定位作用 于惠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4 2013-01 至 2015-12 31200124/C010802 棉铃虫病毒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功能研究 尹飞飞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6 2013-01 至 2015-12 31272064/C140501 棉铃虫对 Bt 毒素 Cry2Ab 抗性的生化与分子机理 杨亦桦 南京农业大学 82 2013-01 至 2016-12 31230066/C040301 胰岛素信号调节棉铃虫滞育的分子机制 徐卫华 中山大学 290 2013-01 至 2017-12 31272382/C040505 棉铃虫钙粘蛋白胞内和胞外结构域在 Bt 毒素 Cry1Ac 毒杀过程中的作用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82 2013-01 至 2016-12 31201541/C140501 Bt 棉诱导棉铃虫细胞色素 P45O 基因差异表达谱的构建和功能研究 吴少英 河南农业大学 23 2013-01 至 2015-12 31272111/C1408 棉铃虫神经肽促咽侧体素 GPCR 的鉴定及新型配体筛选 魏兆军 合肥工业大学 80 2013-01 至 2016-12 31230062/C140602 植物挥发物对棉铃虫嗅觉行为调控的神经和分子机理 王桂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90 2013-01 至 2017-12 31272373/C040504 棉铃虫糖受体的配体鉴定及表达特性分析 汤清波 河南农业大学 83 2013-01 至 2016-12 31201578/C1408 C- 型凝集素在棉铃虫抗细菌感染的血细胞免疫激活中的作用机理 刘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5 2013-01 至 2015-12 31260444/C140503 棉铃虫 CYP6B6 基因的 RNAi 沉默及其转棉花抗虫机理研究 刘小宁 新疆大学 53 2013-01 至 2016-12 31201525/C140205 Cry1Ac 抗性棉铃虫中肠胰蛋白酶基因沉默的启动子调控 刘晨曦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2 2013-01 至 2015-12 41275119/D0509 气候变化背景下积雪对棉铃虫越冬蛹的影响研究 黄健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76 2013-01 至 2016-12 31272060/C140501 棉铃虫 P- 糖蛋白介导的杀虫药剂跨细胞膜转运机制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 85 2013-01 至 2016-12 31228020/C140602 降低 fp25k 基因突变率以提高杆状病毒控害效率的机理研究 成小文 湖南农业大学 20 2013-01 至 2014-12 31260428/C140201 器官组织细胞荧光染色法来评价新疆棉铃虫不同地里种群的季节适应性 安尼瓦尔 . 库尔班 新疆农业大学 45 2013-01 至 2016-12 31171914/C1408 RNAi 介导的棉铃虫 HaHR3 基因沉默及转基因棉花抗虫机理研究 曾洪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52 2012-01 至 2015-12 31101487/C140602 棉田和加工番茄田棉铃虫及其寄生性天敌库源耦合关系的研究 杨德松 石河子大学 21 2012-01 至 2014-12 31130050/C040302 棉铃虫和烟青虫对性信息素的嗅觉编码及其遗传基础 王琛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91 2012-01 至 2016-12 31101672/C040504 棉铃虫应答 20E 调控体液免疫相关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汪家林 华中师范大学 24 2012-01 至 2014-12 31101449/C140205 杆状病毒在棉盲蝽体内存活及扩散的分子机制研究 田彩红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23 2012-01 至 2014-12 31171854/C140205 近缘种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差异遗传机制 刘柱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64 2012-01 至 2015-12 31171856/C140205 FPPS 调控棉铃虫趋光后生殖补偿的分子机理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 52 2012-01 至 2015-12 31130058/C0108 杆状病毒口服感染分子机制的研究 胡志红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90 2012-01 至 2016-12 31171875/C140501 棉铃虫营养靶标胆固醇载体蛋白基因的功能、表达及其蛋白结构分析 洪华珠 华中师范大学 60 2012-01 至 2015-12 31171887/C140503 2- 十三烷酮诱导棉铃虫 CYP6B6 表达调控机制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 68 2012-01 至 2015-12 31172156/C040504 鞣化激素对棉铃虫幼虫脂肪体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及其生理功能 安世恒 河南农业大学 64 2012-01 至 2015-12 31071976/C040504 棉铃虫幼虫期对滞育诱导的应答反应 徐卫华 中山大学 36 2011-01 至 2013-12 31071983/C040505 棉铃虫 Cry1Ac 抗性显性遗传品系的抗性机理及适合度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35 2011-01 至 2013-12 31071691/C140205 高 CO2 浓度与植物内源抗虫物质对害虫多代营养效应的影响 吴刚 华中农业大学 33 2011-01 至 2013-12 31071752/C1408 棉铃虫性信息素编码的细胞和分子基础 王桂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6 2011-01 至 2013-12 31071977/C040504 棉铃虫精巢、表皮细胞系对 AcMNPV 不同应答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邵红莲 山东大学 35 2011-01 至 2013-12 31071690/C140205 HMG-CoA 还原酶基因调控棉铃虫趋光后的生殖补偿 牛长缨 华中农业大学 34 2011-01 至 2013-12 31000982/C040504 棉铃虫血细胞包囊作用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刘绪生 华中师范大学 21 2011-01 至 2013-12 31071693/C140205 棉铃虫围食膜蛋白与 Bt 抗性机制关系的研究 李怡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32 2011-01 至 2013-12 31071714/C140503 拟除虫菊酯对棉铃虫幼虫感觉和运动神经元钙激活钾通道作用机理研究 贺秉军 南开大学 35 2011-01 至 2013-12 31000852/C140205 棉铃虫自然种群氨肽酶 N 基因突变与对 Bt 毒素抗性的关系 高玉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9 2011-01 至 2013-12 30970368/C040302 棉铃虫性信息物质多样性的机理研究 张钟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2 2010-01 至 2012-12 30971946/C1405 以细菌为投递介质诱导昆虫 RNA 干涉研究 苏建亚 南京农业大学 26 2010-01 至 2012-12 30971943/C1405 棉铃虫 P450 异源表达体系优化及代谢抗性相关基因的 RNAi 沉默研究 邱立红 中国农业大学 26 2010-01 至 2012-12 30960220/C1402 棉铃虫细胞色素 P450 CYP6B6 基因启动子中 2- 十三烷酮应答区域及应答核心元件的研究 刘小宁 新疆大学 24 2010-01 至 2012-12 30971921/C1402 一种棉铃虫 Cry1A 新结合蛋白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梁革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3 2010-01 至 2012-12 30971932/C1405 重要鳞翅目害虫营养新靶标 - - - 胆固醇载体蛋白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洪华珠 华中师范大学 8 2010-01 至 2010-12 30900148/C040504 棉铃虫变态时期脂肪体凋亡分子机理研究 董杜鹃 山东大学 21 2010-01 至 2012-12 30871672/C140602 苏云金芽胞杆菌、昆虫肠道及其共生菌三者协同增效作用机制 喻子牛 华中农业大学 30 2009-01 至 2011-12 30871633/C1402 半胱氨酸蛋白酶调节棉铃虫的发育 徐卫华 中山大学 30 2009-01 至 2011-12 30870343/C040505 Bt 毒素 Cry1Ac 与棉铃虫中肠受体钙粘蛋白和氨肽酶的互作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32 2009-01 至 2011-12 30800724/C1402 高 CO2 浓度下转 Bt 基因棉花被害虫为害后的诱导抗性研究 吴刚 武汉理工大学 18 2009-01 至 2011-12 30871642/C1402 转座子插入与宿主昆虫 P450 基因进化适应研究 王建军 扬州大学 30 2009-01 至 2011-12 30871632/C1402 棉铃虫和烟青虫性信息素受体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王琛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34 2009-01 至 2011-12 30800109/C040504 棉铃虫和烟青虫幼虫味觉神经元编码模式的比较研究 汤清波 河南农业大学 20 2009-01 至 2011-12 30871639/C1402 棉铃虫成虫趋光后的生殖补偿及内源机制 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 30 2009-01 至 2011-12 30871640/C1402 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间化学通讯的寄主植物基因调控及天敌嗅觉识别 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0 2009-01 至 2011-12 30730014/C040301 调节棉铃虫蛹滞育的重要基因鉴定及其功能分析 徐卫华 中山大学 150 2008-01 至 2011-12 30770281/C040301 棉铃虫三种不同细胞系被 AcMNPV 诱导后发生不同应答反应的分子机制探讨 邵红莲 山东大学 8 2008-01 至 2008-12 30771424/C1405 Cry1A 抗性棉铃虫新受体蛋白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梁革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8 2008-01 至 2008-12 30770084/C010802 棉铃虫病毒结构蛋白 HA44 的结构与功能及其核定位机理研究 邓菲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30 2008-01 至 2010-12 30670265/C040301 棉铃虫皮层溶离中蛋白酶的表达与调控 赵小凡 山东大学 31 2007-01 至 2009-12 30671405/C140602 棉铃虫齿唇姬蜂多分 DNA 病毒 CcIV1.0 基因的表达及免疫抑制功能研究 张继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8 2007-01 至 2009-12 30671368/C1402 源于棉铃虫幼虫粪便的诱导子的鉴定及对植物防御的诱导机制 李国清 南京农业大学 21 2007-01 至 2009-12 30571233/C1405 棉铃虫田间种群钙粘蛋白基因变异与对 Bt 毒素抗性的关系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28 2006-01 至 2008-12 30571227/C1402 棉铃虫唾液内的诱导素及其诱导植物直接和间接防御的机制 王琛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6 2006-01 至 2008-12 30570082/C010803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SNPV )侵染机制的研究 吕颂雅 武汉大学 26 2006-01 至 2008-12 30571226/C1402 用稳定性同位素评估 Bt 感性棉铃虫庇护所的作用 李典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5 2006-01 至 2008-12 30470199/C040301 昆虫保幼激素合成与降解的机理 徐卫华 中山大学 23 2005-01 至 2007-12 30471154/C1405 用 RNA 干涉技术研究棉铃虫细胞色素 P450 基因与抗药性的关系 吴益东 南京农业大学 18 2005-01 至 2007-12 30471147/C1402 棉铃虫蛾蛹黑型突变体( JBM )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规律研究 王沫 华中农业大学 22 2005-01 至 2007-12 30400293/C1405 抗性棉铃虫 P450 异源表达及其催化农药代谢规律研究 邱立红 中国农业大学 22 2005-01 至 2007-12 30470075/C010802 杆状病毒 HaSNPV 作为靶向性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 梁昌镛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 2005-01 至 2007-12 30471153/C1405 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棉铃虫谷胱甘肽转移酶组织特异性表达 高希武 中国农业大学 23 2005-01 至 2007-12 30370198/C040301 棉铃虫促前胸腺激素 cDNA 克隆及调控生长发育的机制 徐卫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3 2004-01 至 2006-12 30300233/C1405 Bt 棉花抗性棉铃虫钙粘蛋白纯化、基因表达及其与 Cry1A 结合位点定位 王桂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2 2004-01 至 2006-12 30370946/C1405 棉铃虫抗性相关细胞色素 P450 的分子鉴定 邱星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 2004-01 至 2006-12 30325002/C0108 病毒学 陈新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00 2004-01 至 2007-12 30270889/C1405 棉铃虫对转 Bt 基因棉抗性的分子遗传机理 沈晋良 南京农业大学 20 2003-01 至 2005-12 30270885/C1405 棉铃虫抗性相关细胞色素 P450 蛋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邱星辉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20 2003-01 至 2005-12 30270884/C1405 抗性棉铃虫神经钠、钙通道信号转导和第二信使调控研究 刘安西 南开大学 18 2003-01 至 2005-12 30200182/C1405 棉铃虫 Cry1AC 受体蛋白理化特性、基因克隆及与抗性的关系 梁革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16 2003-01 至 2005-12 30270878/C1402 Bt 棉对棉铃虫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影响 董双林 南京农业大学 19 2003-01 至 2005-12 30170629/C140602 杨树枝把引诱棉铃虫的机制 张钟宁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6 2002-01 至 2002-12 30000134/C160902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交叉感染的研究 赵同海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14 2001-01 至 2003-12 30070034/C010802 中国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 陈新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5 2001-01 至 2002-12 39900099/C130406 转基因棉花中多种抗虫物质对棉铃虫的协同作用 张继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2 2000-01 至 2002-12 39970494/C1405 棉铃虫对 BT 棉极低抗性等位基因的遗传检测 沈晋良 南京农业大学 11 2000-01 至 2002-12 39970509/C140602 多功能示踪重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及其杀棉铃虫的研究 齐义鹏 武汉大学 14 2000-01 至 2002-12 39970137/C0305 农田景观中作物 - 棉铃虫 - 天敌能流关系及其调控机理 戈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13 2000-01 至 2002-12 39970031/C010802 中国棉铃虫病毒重复序列 hr 与复制关系的研究 陈新文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12 2000-01 至 2002-12
898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PNAS:中国学者直击转基因作物面临的困境
蒋高明 2012-6-28 01:20
2012年06月25日13:28农博网 生物通报道:南京农业大学吴益东教授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棉铃虫对转基因棉花抗性的遗传多样性,这一国际合作的成果发表在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杂志上。该研究强调了研究和控制昆虫对转基因作物抗性的重要性    广谱杀虫剂喷雾会影响目标害虫意外的生物,为此科学家对棉花和玉米进行了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能产生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毒素,从而起到杀虫作用。Bt毒素能杀死特定害虫但对其他生物(包括人类)无害。这一环境友好型毒素被制成农药喷雾被使用了数十年,而且自1996年以来转基因Bt作物被大量种植。    随着时间流逝,科学家发现适应Bt转基因作物的昆虫数量越来越多,抗Bt毒素的基因突变变得越来越普遍。该研究首次在实验室与田间对昆虫的Bt作物抗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实验室筛选品系的一些突变在野生种群中也存在,那些在田间和实验室品系中存在显著差异的突变实际上非常重要。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在化蛾前会吃掉大量的作物,是我国主要的棉花害虫。棉铃虫对Bt毒素产生抗性,降低了Bt毒素喷雾或Bt转基因作物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对这一抗性现象背后的遗传学机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将实验室筛选品系中得到的知识应用于田间。    研究团队在田间棉铃虫种群中收集得到大量的遗传学数据,对野生型和实验室筛选品系棉铃虫群体中的抗性基因进行了直接比较。研究发现田间种群中检测到的突变中有一些和实验室筛选品系相同,而另一些突变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突变大多位于同一个基因。 研究人员还在田间种群中发现了显性突变。而在实验室筛选品系中的相应抗性突变却是隐性的。显性突变只需要一份拷贝就足以使昆虫产生Bt毒素抗性。而隐性抗性需要来自双亲的两份拷贝才能使昆虫产生抗性。    这使的在亚利桑那州对棉红铃虫有效的refuge策略,在我国受到了阻碍。因为refuges策略对于隐形突变很有效,但却难以对显性突变奏效。Refuges由不含Bt毒素基因的植物组成,允许对杀虫剂敏感的昆虫存活。在Bt转基因作物附近种植Refuges是为了产生足够的对敏感性昆虫,削弱群体中抗性昆虫的比例,从而使两个抗性昆虫产生抗性后代的几率减少。    这一研究是我国政府资助的,由中美科学家共同完成。南京农业大学的吴益东教授设计并领导了该研究的进行。他强调昆虫对Bt作物产生抗性是目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昆虫抗性的深入研究非常重要。他同时也指出,显性抗性基因的发现将激发科学家对refuge策略进行改进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和美国。2011年世界上Bt转基因棉花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一亿六千万英亩。美国Bt转基因棉花的种植比率达到75%,而自2004年以来作为我国主要棉产基地的北方这一比例超过了90%。不过我国北方的农民们还没有意识到抗性现象,因为目前只有约2%的棉铃虫产生了抗性。    在该研究中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的亚利桑那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院昆虫系的BruceTabashnik教授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农民、管理机构和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预警。 (文章来源:生物通)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40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基因棉的矛和盾:某团队四年内NS文章观点前后截然相反
热度 5 蒋高明 2012-6-23 02:10
蒋高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吴孔明研究团队2008年在“科学”上发表论文,题目是《由于种植鼻涕Bt抗虫棉抑制了多种作物中的棉铃虫》,说中国北方6省因大规模种植鼻涕棉(Bt转基因抗虫棉 ),棉铃虫在其他宿主(玉米、花生、大豆、蔬菜)中也没精神了。(英文原题: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 -Containing Cotton)。 两年后即2010年,他们第二次在“科学”上发表论文,题目是【多种作物中害虫的暴发与中国大面积种植Bt棉有相关关联】。(英文原题:Mirid Bug Outbreaks in Multiple Crops Correlated with Wide-Scale Adoption of Bt Cotton in China)。 又两年后即2012年,该团队又在英国《自然》发表文章《广种Bt棉少用杀虫剂促进生物控制》,2012年6月13日发表。该稿今年1月3日投出、4月23日通过,40天后6月12日刊出,直 通车一般神速。 与吴孔明团队命运不同的是,中国南京大学关于微小核糖核酸的论文,2011年9月在中国国内刊物上发表,震动了全球生物科学界(中国的生物学界无动于衷),此一重大科学发现 曾于2011年发表前2年投稿《科学》,被拒。在科学上,今日也是立场决定观点了?顶级科学杂志不爱科学却钟情于技术,对真正的科学发现冷漠到冰点。美英所谓顶尖杂志为中 国科学家在中国推广转基因技术鸣锣开道,甘心做马前卒,其用意耐人寻味。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孔明带领的团队报告与该团队在4年前发表的文章,最早该团队的进行了10年的研究成果正是,转基因棉造成小虫成 大灾,农民使用农药增加,近期的文章观点截然相反,反而说转基因棉促进了生物控制,不是自打耳光吗? Science 321, 1676 (2008); Kong-Ming Wu et al. 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 -Containing Cotton Science 328, 1151 (2010); Yanhui Lu et al. Mirid Bug Outbreaks in Multiple Crops Correlated with Wide-Scale Adoption of Bt Cotton in China (多种作物中害虫的暴发与中国大面积种植Bt棉有关) News: GM crop use makes minor pests major problem Published online 13 May 2010 | Nature |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513/full/news.2010.242.html 该文章说,吴孔明团队调查报告指出,转基因棉花长期规模种植使棉田害虫增加了12倍,若不控制,可使棉花收成减少50%;因此,棉农不得不增加农药使用(即转基因作物非 但没减少、反而增加了农药用量)。如此结果,本来是“小问题”的害虫事情、变成了“大问题”。 该文章说,美国克奈尔大学专题调研说明,转基因棉花种植不但使害虫增加,而且,因农药用量而使中国棉农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自然》杂志介绍吴孔明团队2010年的报告:小问题成了大问题(原文摘录)。 News: GM crop use makes minor pests major problem Jane Qiu, Published online 13 May 2010 | Nature |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513/full/news.2010.242.html Pesticide use rising as Chinese farmers fight insects thriving on transgenic crop. Numbers of mirid bugs (insects of the Miridae family), previously only minor pests in northern China, have increased 12-fold since 1997, they found. "Mirids are now a main pest in the region," says Wu. "Their rise in abundanc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scale of Bt cotton cultivation." "Mirids can reduce cotton yields just as much as bollworms, up to 50% when not controlled," Wu adds. The insects are also emerging as a threat to crops such as green beans, cereals, vegetables and various fruits. The rise of mirids has driven Chinese farmers back to pesticides — they are currently using about two-thirds as much as they did before Bt cotton was introduced. As mirids develop resistance to the pesticides, Wu expects that farmers will soon spray as much as they ever did. Two years ago, a study led by David Just, an economist at Cornell University at Ithaca, New York, concluded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Bt cotton in China have eroded. The team attributed this to increased pesticide use to deal with secondary pests.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5187 次阅读|7 个评论
生物技术保护棉花免受虫害
热度 7 Hexapodium 2011-2-9 20:27
生物技术保护棉花免受虫害
2010 年在美国南 卡罗莱纳州棉田有大量的棉铃虫为害。昆虫学家 Jeremy Greene 在一块田里种植了两个棉花品种,一个是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另一个是普通棉花。这种转基因棉花是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他们把一种细菌的毒素基因转到棉花体内,使棉花自身也能产生这种毒素。该毒素只针对毛毛虫,对人畜无害。 Jeremy 把普通棉以“ Tigers”(老虎) 的字样与转基因棉套种在一起, 在收获的季节拍到下面的第二张照片,普通棉被虫子害得一塌糊涂,而转基因棉却是棉桃白花花一片。 这种抗虫棉花现在在我国也有大量种植。 看来真的是害虫猛如虎啊!不过,科技人员还是总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信息和照片来自 http://www.clemson.edu/media-relations/3336/technology-protects-cotton-from-caterpillars-appetite/ )
个人分类: 虫事|10345 次阅读|11 个评论
[转载]转基因棉田里的新麻烦:棉铃虫走了盲蝽象上位
蒋高明 2010-7-16 19:57
引文地址: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15/61/85/2_1.html 《商务周刊》 作者:王强   转基因棉能抵抗棉铃虫,但盲蝽象悄然上位   它身长1.5厘米左右,由于高度色盲,只能靠嗅觉高度灵敏的两支触角感知外部世界和寻找食物。它害怕阳光,喜欢昼伏夜出,在阴凉月色下开始工作,把针刺式的吸食器刺进棉花的嫩叶、幼芽或者花蕾,贪婪地畅饮。   每年5月,华北的棉花开始进入生长期,当温度达到15℃以上、湿度高于60%,盲蝽象的虫卵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棉花枝叶开始伸展,盲蝽象也长大了。自从1997年开始大规模种植转基因Bt抗虫棉,这种半翅目小虫占据了棉铃虫的生态位,成为中国棉田最主要的病虫害。   5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络版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孔明带领的一个团队的论文《Bt棉花种植对盲蝽象种群区域性灾变影响机制》。   吴孔明等人的研究表明,Bt棉花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二代棉铃虫的危害,棉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但也给盲蝽象这一重要害虫的种群增长提供了场所,导致其在棉田暴发成灾,并随着种群生态叠加效应衍生,而成为区域性多种作物的主要害虫。   对于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不论是转基因技术的坚决反对者,还是转基因技术的拥趸们,都给予了认可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全球首个涉及多种农作物、大时间尺度的有关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棉铃虫走了   吴孔明研究棉花害虫已经20多年了,在转基因抗虫棉广泛种植之前,他们的工作主要针对的是红蜘蛛和棉铃虫等的防治。1990年代初的几年里,由于长期通过喷洒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付棉铃虫,使得喜欢钻吃棉桃的这种害虫产生了可怕的抗药性,棉铃虫在中国大面积爆发。在吴孔明的记忆里,1992年是一个顶峰,华北地区棉花减产超过30%,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正当中国为棉铃虫头疼不已时,国内外的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转基因技术,希望通过将一种苏云金杆菌(简称Bt)微生物的基因植入植物,使作物对棉铃虫具有天然的抗虫性。1996年,美国开始商业化种植Bt棉,这种转基因作物迅速表现出了良好的抗虫性状,农药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   1997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Bt棉。到2000年,中国棉花主产区之一的华北各省已经基本普及种植Bt棉。2007年,中国有380万公顷Bt棉田,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69%。   也就是从1997年开始,吴孔明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一项跟踪研究,即转基因Bt棉在中国商业化种植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范围涵盖到华北1000多万户棉农常年种植的300万公顷棉田和2600万公顷其他寄主作物。   2008年9月,吴孔明等人在田间模拟研究和分析19972007年间中国北方六省Bt棉的农业数据基础上,第一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而且是封面文章的显著位置。中国植保学家们经过10年对于棉铃虫种群地位演化与Bt棉花的关系的研究,阐明了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该成果为解释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靶标害虫种群演化的调控机理和棉铃虫的可持续控制奠定了基础。   但吴孔明等人当时也谨慎地指出,转基因Bt棉虽然带来了一种控制病虫害的新思路和新工具,但目前还不清楚其对生态和经济的长期广泛影响。    盲蝽象上位   在这项漫长的跟踪研究里,也包含着一项对棉田次生害虫的监测。   棉田是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活在其中的害虫就有300多种,不同的种植模式下,不同的生物会演化成为主要害虫。吴孔明说,我们的关键研究之一就是要观测在转基因Bt棉商业化种植后,谁会补上棉铃虫的生态位,成为主要害虫。   在长期的耐心监测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盲蝽象的害虫正悄然上位。吴孔明介绍,盲蝽象这种杂食性害虫在中国的棉田里一直属于次要害虫,以前喷洒农药在杀死棉铃虫的同时,顺便也就干掉了盲蝽象,基本无需专门防治。   但随着Bt棉花的大面积种植,用药量下降了30%40%,而Bt棉花只对标靶害虫棉铃虫等鳞翅目生物有防治效果,对半翅目的非标靶害虫盲蝽象不具防治意义。根据19972008年吴孔明等对华北六省38个观察点的监测,棉田盲蝽象的发生数量随着Bt棉花种植比率的提高呈显著上升趋势。他们对华北地区77个观测点的棉花、枣树、苹果、梨树、桃树和葡萄等作物上盲蝽象危害程度的监测也显示了同样的结论。   我们发现,自1997年以来它们的数量增加了12倍。现在盲蝽象成了北方地区的主要害虫。吴孔明说,如果不加控制,盲蝽象将成为另一个棉铃虫,危及整个棉花种植产业甚至国家经济。   而自从Bt棉花在中国商业化种植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也一直在就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对次要害虫和农药施用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该中心主任黄季和研究员胡瑞法从1999年开始对华北等棉区的Bt棉生产开展跟踪调查,他们的研究也显示,农民种植Bt棉花的主要结果之一就是大量减少农药施用量。而来自河南和河北的棉农向他们反映,盲蝽象确实上升为主要害虫,严重程度从2002年以前的轻度发展到2004年的重度。但他们在2007年发表的公开论文上认为,现在的证据表明次要害虫数量上升的原因除与转基因抗虫棉推广农民农药施量减少有关系,在更大程度上与气温和降雨有直接关系。   吴孔明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网站上发表后,一直对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持反对态度的绿色和平组织随后对该研究论文进行了解读,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方立锋称:此项研究再一次有力地证实转基因作物存在着严重的长期安全性问题,为中国目前对转基因水稻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外的实际案例都不止一次地表明:种植转基因棉花的棉农对农药的使用不减反升,生产成本投入比普通棉农增加了3倍,但收入反而低了8%。设想,一旦13亿人的主粮都遭受次生害虫的侵袭,这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形成巨大的威胁。   今年2月,绿色和平(中国)曾发布了一份名为《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代价》的调查报告,5月份,绿色和平将上述最新的解读加入了这份报告中。该报告指出,中国转基因棉花种植过程中次生害虫频发,并日渐成为主要害虫,致使农药施用量大增,生产成本加大。    转基因之祸?   套用一句时下最流行的卡佛式的语句:当我们在谈论转基因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一直以来,农民们希望这种技术能带来更高的产量、更少的病虫害以及更低的种植成本,绿色和平等环境主义者对转基因技术商业化持猛烈的批评和怀疑,而转基因技术的拥趸和跨国公司们一直在努力证明这种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光明前景。   棉田次生病虫害的问题,转基因是罪魁祸首吗?   在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结论情况下,绿色和平认为转基因技术起码是嫌犯。方立锋和他的同事们翻译了绿色和平大量的国际研究案例,也曾在去年到江苏省爆发黄萎病的转基因棉田里去调查。他们据此认为,目前中国的转基因棉花种植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2009年江苏省的棉花种植受病虫害影响损失严重,部分地区甚至减产绝收。当年中国棉花生产出现下滑,面积和产量均减幅超过10%,绿色和平认为转基因棉花可能是原因之一。   方立锋还告诉《商务周刊》,两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和中国科学家历时7年对481户中国棉农的调查发现,转基因棉花的长期经济效益不佳。这些农户在种植转基因棉花的第3年经济效益最大,他们的平均杀虫剂用量比种植普通棉花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但情况从第4年开始逆转。转基因棉花尽管抑制了棉铃虫,但间接纵容了盲蝽象等其他害虫。当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杀虫剂用量开始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种植户高了3倍,而他们的收入却低了8%。到第7年,转基因棉花种植户所使用的杀虫剂,已明显高于普通棉花种植户,加上转基因棉花种子成本也较高,净收入大幅下降。   记者采访得知,与康奈尔大学合作的中国科学家就是胡瑞法。但胡瑞法显然对绿色和平列举的这个例子不满,他告诉《商务周刊》,确实与康奈尔大学在2004年有过合作,当时的调查由他带队组织实施的,调查数据他们录入后分别由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康奈尔大学分析,但显然康奈尔大学错误使用了或者有选择性地使用了他提供的数据,得出了上述结果。   我们的数据不可能得出那样的结论,盲蝽象上升确实是一个客观问题,但它并不足以抵消棉农因种植抗虫棉带来的效益,直到今天,农民种植成本比种植Bt棉花前还是下降的,这是我们的结论。胡瑞法说,期间他们也曾一再与康奈尔大学交涉,但对方并没有理会。   吴孔明显然也不希望把自己的工作与转基因过多联系起来。他对《商务周刊》说:我们的研究出发点在植物保护和病虫害防治上,只是由于传统的棉田越来越多变成了转基因棉田,我们才与转基因有了关系,但我们是纯粹独立的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是为我国棉花害虫防治服务的。   吴孔明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其本身是中性的,不管是应用传统产品还是转基因产品,关键是评估该产品科学层面上的安全性而不是产品研发所采用的技术类型。他支持人类商业化利用已通过安全性评估的转基因产品,希望以一种科学与理性的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   盲蝽象的出现不是因为抗虫棉大面积种植造成的,二者有相关性,但不是因果关系。吴孔明解释,其实不论是种转基因抗虫棉还是非转基因棉,只要减少用药,盲蝽象都会上升为主要害虫,严格说,这和抗虫棉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与防治棉铃虫用药量有关系。   吴孔明告诉《商务周刊》,1998年到2009年期间,在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廊坊试验站,他们曾密切监测盲蝽象在Bt棉田、常规棉田以及不同农药处理棉田的种群季节性消长动态,结果发现,Bt棉花和常规棉花上的盲蝽象种群发生数量没有明显差异,而进行棉铃虫化学防治的棉花上盲蝽象的种群数量却显著低于不进行防治处理的棉花上的发生数量。   这说明,Bt棉花对盲蝽象种群发生没有明显影响,而防治棉铃虫使用的广谱性化学农药才是有效控制盲蝽象种群发生的直接原因。吴孔明解释道。   但危害的事实确实发生了。方立锋说,绿色和平的意见只是通过这些希望中国在转基因生物种植的决策过程能更加公开透明,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转基因作物的长期安全性问题未得到科学解释时,不要贸然颁发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大面积商业化种植。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已经被证实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如生态农业,能够综合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和保证农民生计,这才是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的失败案例   一、中国转基因棉花失败案例   盐城是江苏的主要棉产区之一。绿色和平走访了种植转基因棉多年的盐城大丰市三龙镇、万盈镇、大桥镇和草庙镇,发现由于转基因棉的病虫害、种植成本等问题,棉农们的收入开始不断下降,农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响。受访的棉农均表示,从2010年开始必定将减少种植转基因棉花的面积,甚至考虑放弃种植转基因棉花。   二、哥伦比亚转基因棉花失败案例   在 2008/2009生长季,哥伦比亚转基因棉花的失败案例使得农民损失惨重。在哥伦比亚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大省Cordoba,种植的两个转基因棉花品种被证实受害严重。这两种转基因棉花都具有抗除草剂(草甘膦)和 Bt抗虫(棉铃虫)性能。种植棉花的农民说,与开发这两转基因品种的公司的鼓吹相反,这两种抗性都没有体现,反而转基因棉花更易受到粘虫的侵害,也更易受到草甘膦除草剂的损害。哥伦比亚棉花种植者联合会(CONALGODON)估计,Cordoba省的棉花产量最终会因此而损失12.8%。哥伦比亚中部Tolima省的棉农也报告了一种新的孟山都转基因棉花品种的失败案例,该转基因棉花的棉纤维产量更低。   三、美国转基因大豆减产   转基因作物减产的迹象一般称为产量阻碍,是转基因技术非预期效益的实例。在1990年代后期,美国种植转基因大豆不久就表现出产量阻碍的现象。前美国政府科学顾问Charles Benbrook和内布拉斯加大学Roger Elmore都记录了这样的问题。据估计,20062009年,美国的农民因种植转基因大豆而减产的量达3100万吨。在最近的 4年时间里,由于减产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110亿美元。   四、美国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问题严重   长芒苋是一种风媒授粉植物,因此这种对除草剂的抗性就会通过其高度流动性的花粉进行远距离的传播。凭借风的快速传播,具有抗性的长芒苋群体正迅速扩大,在全美国范围受害的面积无法估计。2005年,长芒苋的草甘膦抗性在美国南部乔治亚州首次得到证实。2009年,仅阿肯色和田纳西两州就有超过50万公顷的农田受害。   (摘自绿色和平组织报告《转基因作物的经济代价》)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548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