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传染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浙江现H7N9人传人病例 活禽市场系重要传染源
杨学祥 2014-1-28 15:43
浙江现H7N9人传人病例 活禽市场系重要传染源 2014年01月28日10:20 新闻晨报 我有话说(512人参与) 自动播放浙江连续报告人禽流感 浙江连续报告人禽流感play 浙江连续报告人禽流感 H7N9不排除人传人可能play H7N9不排除人传人可能 浙江2014年共确诊49例play 浙江2014年共确诊49例   ■特殊病例出现在浙江,时间为去年下半年   ■尚未出现普遍人传人   ■近期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   ■杭州酝酿永久关闭活禽交易市场   □据新华社杭州1月27日电   截至1月27日12时,2014年度浙江已累计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49例,确诊人数已超过去年春季浙江46例的数量。   专家表示,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在外环境中普遍存在,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此外,去年下半年,浙江还出现了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病例。   死亡比例明显上升   记者27日从浙江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联防联控机制办公室获悉,在已确诊的这49例患者中,有12例死亡,1例治愈出院,现住院36例。死亡比例相比浙江去年有上升趋势。   统计资料显示,自1月9日确诊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以来,浙江已连续19天出现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病例数呈逐渐增加态势。   从近期的疫情看,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病例的发生地区进一步扩大。新发病县(市、区)不断出现,呈蔓延趋势。据统计,患者分布在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台州、嘉兴、金华、温州等8个地市的24个县(市、区),其中41例有禽类接触史。二是农村地区病例的比例有增加趋势。最近2周内,病例数超过2例的县(市、区)有萧山区、滨江区、余杭区、鄞州区、慈溪市、越城区、柯桥区、诸暨市、德清县、吴兴区、椒江区等11个,大多都在农村地区。三是发病人群有年轻化趋势。四是无基础性疾病的病例增多。五是病例暴露史以活禽或活禽市场暴露为主。   公众不必过于恐慌   此外,浙江已发现出现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病例。   专家表示,从目前研究看,这一特殊病例仅表现出有限的非持续的人传人,从病毒变异情况看,尚未出现普遍的人传人现象,公众不必过于恐慌。   卫生专家提醒公众,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要多洗手、勤锻炼;去涉禽场所要戴口罩;尽量避免接触活禽,购买“杀白”禽类或禽类制品。   而杭州市市长张鸿铭也向新华社记者证实,杭州市正酝酿出台政策,永久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实行禽类制品的全冷链供应。   卫生专家希望公众能积极参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发现有活禽交易市场没有落实每日清洗消毒和一月休市至少3天政策的、在市场外交易活禽的,或在当地政府宣布暂停活禽交易或休市期间仍有交易行为的,及时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      32例   广东省卫计委27日通报:深圳市和江门市各新增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数据统计,截至27日,广东全省共报告新增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32例。   10例   福建省卫生计生委27日通报,该省当日新确诊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至此,全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已增至10例。   5例   记者27日从江苏省卫生厅获悉,江苏省新增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元旦以来,江苏已确诊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分别是南京3例、苏州1例、无锡1例。   为何只能定为有限非持续人传人?   传染一个人以上才可称持续人传人,目前H7N9基本传染数只有0.09   □据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1月1日至26日,我国已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96例,其中死亡19例。   春节将至,疫情是否会暴发?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27日均做出否定的判断。   不能在人群中有效传播   近期每周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数已接近去年疫情高峰时期水平。冯子健说,H7N9禽流感疫情看来类似H5N1,具有冬春季高发的季节性特征。部分城市地区仍将继续出现散发病例。   舒跃龙说,监测结果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严重性、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等主要指标并没有改变,未发现病毒产生了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也未见其具备了能在人群中有效传播的能力,所以风险评估没有改变。   冯子健介绍,流行病学上,基本传染数大于1,即每个感染者传染1个人以上,才能造成持续的人传人。H7N9的基本传染数只有0.09,只能有限、非持续地人传人,在已发现的240多个病例中仅有个别几例,且都是二代病例。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并不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   舒跃龙同时强调,H7N9比H5N1更易感染人,病例死亡率达20%至30%。而且感染H7N9的禽类并无明显症状,不易识别,所以H7N9比H5N1更难防控。我们无法准确预测H7N9的变异方向,必须继续加强监测研究。   活禽市场仍是重要传染源   冯子健说,目前报告病例大约七成有活禽市场暴露史。去年一些发生疫情的地区关闭活禽市场、停止禽类跨区域交易后,新发病例明显减少。   他说,希望公众尽量避免与活禽接触,特别是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尽量不要购买活禽,食用禽肉建议选择白条鸡、冰鲜鸡等产品。如果与禽类接触无法避免,应在接触后尽快洗手,做好卫生防护。一旦出现流感症状,应尽快就医。   除了公众消费习惯有待转变,冯子健认为,禽类养殖模式也应升级换代,向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以减少病毒在禽间传播。 体温超38℃或被建议推迟出境旅行   □晨报记者 宋 杰   国家质检总局27日发布消息称,为保护出入境人员健康,防止疫情跨境传播,质检总局卫生司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口岸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紧急通知》)。   《紧急通知》要求,对发现或申报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流感样症状的出境人员,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对体温超过38℃、并有7日内禽类密切接触史的,必须采样进行病原体检测,同时建议其推迟旅行。   发现疑似限时报告   《紧急通知》指出,近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相继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疫情增长较快,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冬春季节是流感高发季节,加上春节临近,出入境人员较多,各局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动态,加强口岸疫情监测,密切保持与卫生计生部门的沟通联系,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疫情信息。口岸发现疑似病例时,各局应当在1小时内向总局报告,并向当地政府通报。”《紧急通知》说。《紧急通知》要求,当前重点加强对出境人员的监测,尤其是来自H7N9病例发生地区的出境人员。《紧急通知》强调,对拒不推迟旅行的,将要求其书面说明理由,同时还将告知注意事项,提供并要求其佩戴N95口罩,通知交通工具运营人采取防护措施。   在上海方面,晨报记者了解到,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日常在口岸就设有体温检测设备和相关人员,具备执行上述措施的硬件条件。   铁路暂时不查高温旅客   昨日质检总局发布紧急通知,建议体温超过38℃、并有7日内禽类密切接触史的推迟旅行。对此,晨报记者昨日了解到,目前铁路、长途客运暂时均未对高温旅客实施检测、限制措施。   不过,为确保春运旅客安全,铁路、长途客运等基本都拒绝旅客携带活禽乘车。   铁路部门表示,目前暂时没有检测高温旅客的相关通知,但为确保春运旅客安全,动物及妨碍公共卫生(包括有恶臭等异味)的物品等都不允许携带乘车。   “按照规定,活体动物不能上火车,活禽更是不行。”铁路部门表示,虽然目前铁路允许最多携带20只初生雏,但这一规定是日常规定,“初生雏包括刚刚出生的小鸡等,近期还没有临时禁止携带的要求。另外,实际运行中初生雏基本没有人携带。”   铁路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进入春运以来,携带活禽进站的情况很少,“以前会有回沪的旅客携带活禽。”   长途汽车方面,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也没有收到对高温旅客实施检测或限制的要求,“活禽是全面禁止的。”   长途客运业内人士则表示,携带活禽乘车情况较多的不是从上海出发,而是回上海的旅客。“以往从南通、泰州、盐城、扬州等地区进入上海的长途班线,市民比较喜欢购买一些当地散养的草鸡等活禽带入上海尝鲜,春节后这样的旅客将会增多。”   国家卫计委再部署防控   另据了解,国家卫计委26日举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地在春节前进一步部署各项防控措施,安排春节期间的防控和应急值守工作。   会议要求,继续把患者救治作为第一任务,认真研究、总结和推广医疗救治的经验,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加强病例筛查和早期诊断,努力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加强重症救治,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切实防范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医疗设施、药品和防护用品等医疗资源准备和调配工作,尤其是保证抗病毒药品及时、足量供应。   国家卫计委要求继续做好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加强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开展对重点人群和外环境的监测。及时开展风险评估,研判疫情形势,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病例的暴露情况和临床特点,尤其要重视对聚集性病例的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疾病传播特征的变化。   病毒主要存在于活禽经营场点   农业部发布最新监测情况:各地养禽场均未检出H7N9病毒   □据新华社北京1月27日电   农业部 27日发布的最新H7N9禽流感病毒监测情况显示,目前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存在于活禽经营场点,而各地养禽场均没有检出病毒。   2013年,全国共采样监测家禽或环境样品163.02万份,累计检出88份H7N9禽流感病原学阳性样品,主要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江西、广东、福建和河北10个省市的26个活禽经营场点。   今年以来,全国共监测3.34万份样品,其中病原学样品1.14万份,涉及2402个场点,在广东、福建、广西、浙江4省区的5个活禽市场中检出8份病原学阳性样品。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对病毒跟踪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从家禽和环境样品中分离的H7N9禽流感病毒毒力没有发生变化,对家禽仍无致病力。   当前正值动物疫病高发季节,防控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农业部将继续加强部门合作,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指导各地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千方百计降低病毒向养禽场传播的风险,千方百计降低家禽产业面临的风险。   另据了解,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提出,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高占成说,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患者流行病学史的追问,提高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早期识别能力,以及重症与危重症救治能力。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主任李兴旺说,新版诊疗方案提出,对甲型流感或H7N9禽流感病原学检测虽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病例,仍应当行抗病毒治疗,这有利于患者尽早得到有效治疗。   关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苗的研发进展,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介绍,一些企业基本完成了临床前研究,目前已经开始向药品监管部门申报。 http://news.sina.com.cn/c/2014-01-28/102029367087.shtml
个人分类: 防灾信息|17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恰当的分类法导致流感病毒来源的困惑!
热度 3 chengm2002 2013-5-13 21:54
不恰当的分类法导致流感病毒来源的困惑! 2009 年流行的流感病毒是H1N1流感病毒,初起叫猪流感,后WHO命名为H1N1人流感病毒,随后报告要流行的是H5N1流感病毒,后WHO命名为H5N1禽流感病毒,实践表明其没有在人群中流行,今年要预防的是H7N9禽流感病毒,WHO已点明是禽流感病毒,含义是不会在人群中流行。根据血凝素蛋白分型,流感病毒有H1至H15共15种亚型,人类流行的局限于H1至H3这三个亚型。而禽类带有所有亚型的流感病毒,因此有人认为人类流感病毒来自于禽流感病毒,但来自于并不是等同于,流行于人群的H1人流感病毒并不等同于H1禽流感病毒,不意味H1禽流感病毒可以在人群中流行,此H1非彼H1,流行及预防的原则不相同。 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病毒的命名从来就没有很好的统一,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家角度,病毒应该从流行规律、宿主与疾病的关系分类,而实验病毒学家主张从病毒核酸与结构分类,长期以来 没有兼顾各方面的合理分类;1937年有专家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和性进行分类,1948年提出根据病毒所引起宿主症状分类,但随着对病毒结构认识的深入,逐步转向按病毒本身的特征分类了,最终 经1996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决定,所有病毒不论寄生宿主,按核酸结构与蛋白质亚单位等分类,看来因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实验病毒学家的意见占了上风。 这确实有利于实验病毒学的研究,但这种分类法完全忽略了病毒对宿主的依赖作用,对人类病毒性疾病的流行与防治无指导作用,直接导致如今在流感病毒预防工作中的困惑。 因为结构相似的同科病毒对人类不仅有能否感染、能否致病之分,还有流行方式与预防手段不同之分。 以乳头瘤病毒为例,我们可以从人、牛、兔、狗、马、羊、鼠、猪、猩猩等许多物种发现乳头瘤病毒,这些病毒有共同的功能性结构和相似的生存规律,但各有其长期宿主,并不交叉流行。 痘科病毒中天花病毒可引起人类致命性病变,而牛痘病毒仅造成局部轻微反应;疱疹病毒科中人疱疹病毒仅诱发人类的自限性病变,而乙型疱疹病毒 在其长期宿主灵长目动物中感染率高达50-82%,一旦感染 人类死亡率极高,但其不能在人间传播。从另一面看,多种结构上毫无关联的病毒可以感染人体的同一种组织,如属小RNA病毒科的甲肝病毒、嗜肝DNA病毒的乙肝病毒、黄热病毒科的丙肝病毒、嵌杯病毒科的戊肝病毒,这些相互之间结构毫无关联的病毒都可导致人类的肝炎。对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仅根据病毒核酸与蛋白的结构特征,于人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毫无意义。离开宿主我们甚至无以发现与鉴定病毒;忽视病毒在自然界的习性,凭核酸序列判断病毒的传染源,纸上谈兵罢了,最多当个“事后诸葛亮”,难以指导病毒流行病防治。 这也是一条基因一个蛋白论点的误导结果,在实验室可能是如此,在自然界就不一定正确了。最浅显的例子就是乙肝病毒的e抗原与核心抗原,这两种蛋白源于一个基因,可这两种蛋白在结构上、分布上、功能上以及抗原性上完全不同;至今把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搅得如此混乱,也是这个基因惹的祸。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如此伟大,预言了解30亿对DNA序列后可知一生的健康与疾病,然而十余年过去才知后面还有更多、更难、更大的项目要做。核酸序列仅仅记录一种生物信息,信息转化为实物受制于不少因素,不想解释得太复杂,首先总要看看“场地”吧。如果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家的分类,新病毒流行(Emerging virus)必定有一个从点发至群发的渐变演化过程,不会得出因杂交突发流行的概念。 虽然由于分类的问题,病毒的命名有点混乱,但是WHO专家最终命名还是两者兼顾,比较靠谱,在有核酸分类标记的基础上加上宿主定义,没有顺从国际病毒委员会命名原则。 流感病毒的核酸序列分析可以了解流感病毒演化史,不能证明其某段序列是通过杂交获得的。例如根据线粒体的基因序列分析,人类的祖先起源于非洲,有一支走向北欧,在北方寒冷的气候,逐步形成深目高鼻白肤蓝瞳的人种特征,如其回到非洲要回复到当地人模样,恐怕不是几代人就能达到的,东方黄种人是另外一支,相貌特征介于中间,我们不能说是北欧人与非洲人群居而形成的吧。流感病毒也同理,通过跨物种传播,禽流感病毒演化成猪流感病毒,再演变成人流感病毒,需要相当的时间。如果禽、人流感病毒可以在猪身上杂交,杂交经一次传代就可发生,按病毒的天文数量,流感病毒“杂交大全”早已成就,还需要专家预言吗?当今生命世界,经历亿万年的进化,基因组的发展与进化极端有序,不管物种的大小繁简,都有严格的规则,不然其难以自保。基因是自私的,说的就是基因只顾自我复制发展,相互之间绝不交流;如能杂交,得到最佳基因组合的物种脱颖而出,万物世界就此消失了。自然界的杂交现象是配对染色体等位基因的交换,不是基因杂交。目前实验室的基因杂交还进不了自然,实验就是实验的,自然还是自然的,实验要敬畏自然,等“阿凡达”真正来了,人类就要真的听从实验的了。掌握先进现代化技术的实验病毒学家用基因洗牌,基因搅拌器如此通俗的言语来科普流感病毒进化规律,是不恰当的。
6898 次阅读|3 个评论
H7N9传染源如同SARS一般迷离,或许因为努力的方向不对
热度 3 wya 2013-4-17 09:26
博主注: 如果是因为气候寒湿影响人体平衡导致疫病流行,怎能从动物上找到传染源?懂气候气象学可以看一下当时阴雨天气的移动与疫情传播路线的关系,就清楚为何疫情最初发生在上海,然后向北方扩展,但都是在东部省份,西部干旱区则很少有疫情发生。早在SARS流行时,便有中医专家断言:天气转暖,SARS自己就会消失。 吃几中药,去除体内寒湿,自然就预防了,何必陷入西医苦寻传染源的死胡同? 医学在于解决问题。即使找不到传染源,依然不会影响中医治愈疾病;但基于西医理论,找到传染源似乎是必须的一步,如果找不到,是不是意味着向当年SARS一样不了了之?当然,该拨的经费也拨了,该买的设备、试剂也买了,结果不过是一批人的实验室游戏而已。医学不应变成研究为主,而更应该注重实效。 曾有中医专家撰文:从祖国医学看吸烟是否导致肺癌? 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Article/2009-10-8/191046.html 指出: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使用相关分析,应该建立在定性的基础上。 在没有从机理上证明吸烟导致肺癌之前,仅凭相关分析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如果有机构出资可以很简单验证:在吸烟的人群中很大一批没有得肺癌;得肺癌的人群中很大一批没有吸烟。 此次禽流感疫情也是如此:很多接触禽类的没有得病,得病的很多没有接触禽类。所以,禽流感真正的发病诱因并没有搞清楚。谁为那些被无辜捕杀的可怜禽类及相关产业负责! http://news.163.com/13/0418/03/8SNBPQDN0001124J.html 湖南畜牧局长带头吃鸡消除恐惧 如果再不撇清部门、行业利益,真正摆脱拍脑袋决策,损失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人心和对科学界的信任! http://news.163.com/13/0417/02/8SKM3N8200014AED.html 四成禽流感患者没接触禽类 专家建议,华东四省应防止农村家禽和候鸟接触 新京报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朝阳区疾控中心专家顾问团专家曾光昨日表示,现在有 近40%的H7N9禽流感患者没有明确的禽类接触史,亟需找到其病毒感染来源。 记者从朝阳区疾控中心获悉,从现在确诊病例的情况来看,50岁以上的病例占78%,60岁以上病例占71%,中老年人群是易感群体。 疾控中心专家:H7N9流感病毒喜冷怕热 http://news.163.com/13/0419/08/8SQGU0DJ0001124J.html 核心提示: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杨维中日前表示,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在开始上升,禽流感不会越来越严重。禽流感或者是流感的病毒喜欢冷的气温,怕热。
个人分类: 中医大师思想摘录|3283 次阅读|20 个评论
无病呻吟的典范和传染源
热度 4 iwesun 2011-6-15 11:17
央视 评: 举国大惊小怪
20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关于征集参与《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研究课题单位的通知
greenbz 2011-5-6 18:17
■背景概述: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传染途径,导致医院感染的居高不下。医院内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是指寄居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在免疫功能受损时成为致病病菌;外源性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感染。 中国从1986年开始提出院内感染管理并在2003年“非典”事件后得到加强,但由于投入不足,医疗资源紧缺,各大医院仍存在院内感染的重大风险隐患。 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根据“MRSA院内感染诊治策略新进展”会议获得的数据,中国内地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约为8%,每例院内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延长14天,花费增加6542元人民币,全国每年因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50亿元人民币。 抗菌是抑制细菌生长、阻止细菌繁殖的一种控制措施,使机体不受微生物活动的危害、防止物品因微生物生长活动而腐败变质或成为传播微生物危害的媒体(卫生部的消毒技术规范也把抑菌和杀菌作用的总称叫做抗菌)。 传染三要素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中间切断任何一环即可以阻止传染的发生。从控制传染来讲,抗菌的目的就是使这些制品不成为微生物积累和繁衍的污染源,赋予制品表面具有抗菌自洁的功能,而且抗菌长效性可与制品使用寿命同步,可减少许多清洗保洁等繁杂劳动。在医院等特殊场合,可减少环境消毒(如化学药剂消毒或紫外线等物理消毒)和减少因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交叉感染,降低感染的发生,这对于减少与控制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的应用》研究课题将着重对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必要性、在医院的应用范围与在医院应用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本课题还将开展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的应用的典型工程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应用工艺和施工工艺标准,以此来推动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标准化进程。 ■研究目的 1、推动卫生部立项课题; 2、推动卫生系统官员、行业专家及医院接受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的应用; 3、推动医院标准的制修订,以标准推动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的应用。 ■拟研究内容 课题名称: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研究 子课题一:院内感染状况与控制措施现状调研 子课题二: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必要性研究 子课题三:抗菌技术与产品应用与病菌耐药性关系研究 子课题四:抗菌技术与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子课题五: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范围与可行性研究 子课题六:抗菌产品在医院的应用案例研究 子项目1:抗菌玻璃在医院的应用研究 子项目2:抗菌涂料在医院的应用研究 子项目3:抗菌不锈钢在医院应用的研究 子项目4:抗菌塑料在医院应用的研究 子项目5:抗菌织物在医院应用的研究 子课题七:抗菌技术与产品在医院应用的标准化研究 ■参与单位要求: 1、抗菌技术成熟,抗菌产品通过达到相关标准要求,通过相关机构验证; 2、拥有抗菌产品的产业化能力,能够实现批量供应; 3、愿意推动公司产品在医院领域的应用; 4、有参与本课题意愿,原意承担分摊的课题研究经费。 ■联系方式: 电 话:010-62521791/82543468 传 真:010-82543499 邮 件: zhangyingzeng@vip.sina.com
个人分类: 学会资讯|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甲流感的过当防卫源自于WHO官方
chengm2002 2010-7-17 11:21
对甲流感的过当防卫源自于WHO官方 甲流感发生以来北半球已经进入的第二个盛夏,南半球进入了第二个冬季,流行早已偃旗息鼓了。南方周末2010.3.4 科学版大块文章提示甲型H1N1 大流感疫情没有过去,还有未知强度的第三波可能要来预警信息看来是要落空了。从内容描述看,2009年4月27日WHO最初制定甲流感警戒级别为3级,在被誉为禽流感猎人香港病毒学家的批评促使下,10小时后升为4级;24小时后升为5级,最后升为6级。世界各国因此而作出不同的动作,耗费了相应的物力与人力,人类整体承受了一定的精神压力。对于疾病流行作出预报和防治是必要与必须的,但是对于流感这类流行与病理规律性很强的病毒性疾病做出过高的估计,造成全人类的防卫过当,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在已有WHO相关专家提出异议状况下,有关专家再次宣传流感疫情,WHO组织也决定暂不改变对甲流感的警戒级别,这对WHO官方的信誉度是有影响的。事实上各国对WHO提出的警戒级别并不以为然,全球人与物流通如常。流感是人类的常见病,其流行与发病规律何时变得如此飘忽而不可测了!南方周末的文章是褒扬香港病毒学家对流感病毒研究的贡献,但实际上也将WHO对甲流感误判的源头导向了香港的病毒学家。南方周末的文章虽然不是正式的论文,但基本上都是应用香港病毒学家的言论与观点,是有代表性意义的。当这些论点与事实有很大的偏差,我们还能应用与宣扬这些理论吗? 香港科学家在1997年说服香港当局屠宰了当地所有的家禽,避免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爆发,事实上和理论上均证明禽流感根本不会在人群中流行或爆发。禽流感病毒在禽类中流行有自身的规律,当时宰杀所有的家禽表明香港病毒学家并不清晰禽流感病毒的来龙去脉,因此也难以确认其在禽流感上的成就! 在已有专家置疑WHO官方对甲流感的预警状况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应该是全球有关科学家应有的职责。 1.对甲型N1H1流感病毒来源的误判 核酸序列分析可以表明病毒的演化途径,实验研究证明感染人类的大多数病毒源自于动物,但这并不能说明流行中的病毒性疾病的传染源来自动物;因为从动物的寄生病毒发展为在人类中流行的病原体有一个演化的过程。病毒流行病学家Nathan D Wolfe (Origins of major human infection diseases, NatureVol 447 p 279-283 May 17 2007) 很清晰地分析了这个演化途径,分为5个阶段;从第一阶段,病毒只能在动物间传播;第二阶段,病毒可以由动物传播给人类,因毒力很强,人类不能携带而不能在人群间传播,如前些年的H5N1禽流感;等发展到第四、五阶段,病原体已逐渐适应人体内环境,已演化为人类的病毒(如这次全球大规模流行的N1H1流感病毒),以至于能在人群间大规模流行。反之,如这株病毒要回复感染最初来源的动物,则又要经历这么一次演化过程。演化过程中每个阶段,病原体都可能失去生命力而中断演化;SARS病毒就是一例,因其毒力不能以人为长期宿主,进而自然消亡的,并不是什么人用什么措施清除的,人类社会对传染源组织有效的隔离加速了其消亡。因此病毒的跨物种转化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是个概率性的渐变过程。我们不能因为N1H1流感病毒基因序列中有猪流感病毒的相同序列就断定传染源是猪或其它什么动物,演化来源与传染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流感病毒在人和一些动物中存在历史悠久,存在上述演化过程,因此人流感病毒有种种演化版本,不同的版本并没有提示传染源的意义。此次流感的发病与流行规律可清晰地看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只在人群中流行,而不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 而对于新流感流行的病毒源,香港病毒学家认定源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如猪、鸡、狗等等。因此流感猎人注重于在动物身上涉猎新流感病毒,防备动物流感病毒对人的侵袭,并且认同病毒是可以杂交的,猪有多种流感病毒的受体,猪是新流感病毒的混合器或杂交器,随着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人体极易成为新病毒的组装车间。禽流感病毒是否会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发生混合、杂交? 不能因为是低概率的事件,就当作不会发生。这种观点无视外源病毒感染人类的发病与流行规律,宣扬的病毒杂交理论也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南方周末科学版文章还引用2009年5月27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的文字,警告说甲型H1N1流感病毒突变或重组变成一个更致命的病毒最易发生在热带国家,非洲东南部国家为尤其为许多流感病毒提供了避风港。人类常常与牲畜生活很接近,病毒重组的风险加大了。上述话也是完全没有依据的,流感是全球性的,并不主要来源于非洲东南部国家。人类与猪鸡狗禽类动物的关系并不是近年来才密切的,流感病毒如能相互杂交或组装,杂交流感病毒也早就发生了,难道需要等到今天专家来预言吗?实验室的病毒杂交技术不能证明自然界病毒演化规律,现代病毒学研究虽然是一门基于实验研究的学科,结论应该服从于生命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与组装极其严格,病毒学中尚无明确理论证明病毒有杂交机制,香港病毒学家认定的流感病毒杂交理论有待进一步确论,不能作为经典来指导流感病毒流行的预防与治疗。 人流感病毒的长期宿主是人类,感染发生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清除感染的细胞与游离的病毒,但流感病毒可以在免疫压力下残留于部分细胞内,因此作为人类整体,可以保留各种流感病毒的版本。流感病毒的H和N抗原是免疫系统清除病毒的靶抗原,当体内残留的病毒因变异使这两种抗原发生改变,病毒可从已有的免疫压力下逃逸,病毒将再次增殖发展,携带这株病毒的个体就成为新病毒的传染源,而周围人群也因对新的病毒易感,诱发一次新的流感流行。因此新流感病毒决不是突兀其来无中生有的,而是残留在人体内原病毒突变而来。并且不在乎是哪个版本的病毒变异而来的。流感流行中诱导新的免疫反应,对流感病毒形成新的免疫压力,使易感人群逐步减少而终止流行;如此周而复始。 禽流感猎人告诉记者,在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中,有各种流感病毒,它们有的彼此只存在非常细微的差别,但研究者至今缺乏足够的知识认定哪种病毒会引起大流感。病毒的衍变有些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有些则并不具有。由于它们衍变的出口太多,研究人员只能跟在它们后面被动追击,而做不到主动出击到病毒前面进行防守。我们都只是事后诸葛亮。惟一可预测的就是病毒的不可预测性。这是真正的宣扬流感病毒的不可知论。虽然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但只要不发生表面蛋白N和/或H抗原变异而突破现存的免疫压力,就不可能得到扩散与发展,临床上也不可能察觉其发生或存在。因此不伴随N和/或H免疫原变异的都是无效变异。流感病毒的表现决不是千变万化的。 2对流感病毒毒力的误判 病毒的致病性主要分两大类,细胞毒作用和免疫病理作用,人流感病毒是以人类为长期宿主,已经完成与人类共处的传代减毒过程,因此没有细胞毒作用,其毒力的表现主要与宿主的免疫反应相关。病毒侵袭上呼吸道上皮细胞,由病毒包膜蛋白诱发的免疫应答是机体抗病毒的主要因素,病毒包膜蛋白不可避免地会从内质网膜转移到细胞膜上,成为免疫系统清除感染细胞的靶抗原,感染组织的炎症性损害也集中在上呼吸道,炎症强度与免疫反应程度成正比,如果免疫反应适时适度,被感染者可不表现临床症状,呈隐性感染过程。流感病毒的毒力显然与免疫反应的强度直接相关,体现在免疫病理方面。 流感病毒也可能发生含细胞毒毒力的变异体,一旦发生毒力强大的变异株,使细胞病变或解体,失去细胞庇护的变异体将迅速被免疫系统清除,无法得到延续,因此在表象上,流感病毒不会出现有细胞毒毒力的变异。别的物种的流感病毒对人体有细胞毒作用而毒力强大,如禽流感,感染人后病情较重,但不会在人群间流行;猪流感侵袭人也同理,至今无证据表明猪流感爆发时人流感伴行。 由于一些专家在传染源判断上的失误,认为是人流感病毒与其它物种的流感病毒杂交形成病毒,而带有异种病毒成分的新病毒可能发生细胞毒作用,因此才有等待新的毒力强大的流感病毒出现的预言。由于病毒有否杂交机制尚不确定,杂交病毒的毒力就更无法认证。 流感病毒也可能存在发生入侵肺上皮细胞或脑细胞的变异体,但是一旦发生如其不伴随免疫原的变异得不到发展,其次这种亲细胞特征、感染路径、疾病病理都发生改变了的病毒是否还称流感病毒就需要病毒学家重新考虑了。 甲流感死亡的定义也是有问题的,流感流行对人类生活干扰确实很大,但上呼吸道黏膜受损一般是不至于导致死亡。所有起因于流感死亡的病例都有其特殊的死因,存在原有的基础疾病或有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医疗条件等差异,与甲型流感有关的总体死亡率介于万分之二到千分之九之间,加上这个数字背后还有更大基数的无症状感染者,从统计学的概念分析,这个数字已经排除了流感病毒与死亡的直接联系;近代科技研究也没有证实有致命性人流感病毒的存在,即使是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的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也没有证实其含可致命的结构与毒素。那次流感恰逢战争、严寒、饥饿、医疗落后等因素,共同促成人类的灾难。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与抗菌素的发展,因流感并发症的死亡率逐步下降,这次甲流感盛行期间,死亡率也没有疫情发生之初想象的那么严重,可能仅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的死亡率相当,或者更低。人们正以平常心对待流感这类人类的常见病。 由于流感病毒的流行与发病,和人的上呼吸道免疫功能密切有关,而呼吸道功能可受气温的影响,因此流感流行有季节性表象,并不代表病毒自身有季节性的变化,季节性流感是个含糊的概念,不应该在此含糊流感病毒的本质,一些专家提什么甲流感与季节性流感的区别,是无中生有。 3对流感病毒预防的误解 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是疫苗,由于病毒的变异是随机的,因此疫苗的产生必定是滞后的,疫苗虽然有效但有限。流感病毒是通过人呼吸的气雾传播,很易扩散,隔离病毒源是个好方法,但实际上不可能做到的;因为流感症状的发生是在免疫反应产生后,而在此之前的潜伏期是病毒自由发展随意扩散的最好时期,有效的隔离必须是阻止从疫区来的潜伏期病人,以发烧为标准的隔离方法恰恰把这部分最主要的传染源遗漏了,从SARS借用来的测温隔离法在流感预防上原理上无效,甲流感仍按流行规律在全球蔓延,表明发热隔离法是对流感预防并不恰当。 流感病毒有群体感染的途径,流感流行期,同一环境的群体有几个个体发烧,表明流感已经发生,其他处于同一环境的个体是无法排除感染的,不发烧的个体是因为感染后免疫反应适时适度,没有临床症状并不表示未被感染。流感感染率与发病率差异很大,发病率背后有基数更大感染率,这是流行病的普遍规律。以流感病毒流行规律分析,一个群体受到流感病毒袭击后,不管发烧与否,整个群体获得了免疫,不会发生同一株流感病毒的再一波袭击。因此在一个学校里发生发烧学生再全体停课并不恰当,也没有必要再给其他学生注射流感疫苗。由于人类的流动性比以往更快捷,这次甲流感流行迅速而广泛,全世界各地都有报道,目前所使用的疫苗数量不足以阻挡甲流感发展的,流感终止是因为人类整体已获得免疫。所以说人群中只有3%的免疫人群,意味着还需要大规模地应用疫苗!这样数据的可靠性与代表性值得置疑,人类等待第三波的甲流感病毒攻击的预言实在难以领人信服的,要发生也应该是新的流感病毒株了!(2010.7.3)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1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