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文化渗透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日本迪斯尼乐园思考文化渗透
wdj109 2012-2-4 09:07
在日本迪斯尼乐园思考文化渗透
只要身边有小朋友,到了东京,一定要到位于东京和千叶之间的日本迪斯尼。 这里是孩子的乐园。 我们从早上七点一直逛到晚上八点多,整整逛了一整天。 尽管精疲力尽,有的游戏项目还没有体验全。 不是游戏项目多的体验不完,是人多,每个游乐项目都得排 1-2 个小时的队。 到日本也很多地方了,无论是公园还是商场,东京迪斯尼是能见到日本人最多的地方,不是人多之一的地方。 这里也包括中国人、韩国人、印尼人、及其他国家的人,但日本人占主体。 我去过深圳的欢乐谷,但从娱乐的项目上讲和迪斯尼都差不多,但细细品味一下本质不同的是文化 ---- 美国的文化。 所有的娱乐项目都浸透着美国的文化。 马克吐温号航海船、美国西部开发时的过山车、森林探险的印第安人。。。。。 深刻感受美国文化的创造力、渲染力、整合力。。。 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智商、情商。 我们泱泱大国怎么就整不出这东西来呢? 我国历史那么源远流长,文化长河也曾那么璀璨夺目,各类故事也可以说是美轮美奂。。。 信手拈来个《西游记》就能整一阵子 ----- 要历险,有妖魔鬼怪。。 要风景,有火焰山、流沙河。。。 要养眼,有女儿国。。。 要体验,有天堂。。。 要涅槃,有地狱。。。 要幻觉,有嫦娥。。。。 找一帮自以为很了不起的文人、艺人、玩人、历史学家、风俗学家、娱乐专家整合整合,整一个《西游记主题乐园》。 在全世界也建个 7 个 8 个。 现在咱中国都不差钱了,难得还差文化吗? 最近国家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在世界各地建孔子学院。 我不太喜欢“大”的提法,发展繁荣是可以的,大发展大繁荣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一方面担心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会联想到文化大革命。 可能我们中国人就喜欢大的东西。 家用轿车就是个例子,两厢低排量的车既经济又实惠,在日本马路上比比皆是,但在咱们国家却不是很受欢迎。 为了迎合国人喜欢大的心理, N 年前硬把奇瑞生产的 QQ 和合资生产的飞度由两厢改为三厢,整的不伦不类。 我身边一些朋友津津乐道的车无外乎就是国外的汽车到了咱们祖国的生产线,都被迫增高一点,加宽一点,拉长一点,最后都大了 N 点。。。 其实质是浪费很严重,攀比很严重,污染很严重。 我个人认为文化发展繁荣靠的不是大,而是美。是人类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大多数形成共识的美! 奥黛丽赫本,在日本的一些商店依然用她《罗马假日》的剧照做海报。 台湾的林志玲和大陆的章子怡也频频在欧美和东南亚平面和媒体进行产品代言,因为美。 没有选择我,是因为不咋美。 去云南丽江,有个摩梭族,保留着走婚的习俗。没到地的时候那是心驰神往,梦引魂牵。可你真正到了那个村落,看到了摩梭女,让你白走婚你都会逃之夭夭。 就像你到了泰国,人妖看着也很美,但你一想到他们的身世,你就感受不到共识的美。 勾引你诱惑你的可能是好奇,真正深深吸引你的是美! 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很美,但日本也有部分人移民北欧,因为那里比日本还美。 吸引你的不仅有美人、美景、还有美文。 安徒生的童话、莎士比亚的戏剧、普希金的诗歌。。。。 还有我国古代的部分诗词,像“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余暇时间品味这些美文中的意境真是美的不得了。 据了解,目前孔子学院已经建了近 700 余所,定位为传授汉语。 我个人认为在海外更应该多建老子学院和阳明学院。 俗话说“老子天下第一”嘛。 老子的“和光同尘”、“道法自然”、“上善若水”能体现出普世价值和中西方都认同的共识之美。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唯求其是”也会很有市场。 我们单位跟风在俄罗斯也建了一个孔子学院。他们征求我的建议。 我说文化的渗透不能靠数量,不能靠大而全,要靠美,要靠美的内涵、美的细节、美的市场化运作来勾引老外、诱惑老外、吸引老外。。。 不能像现在跟风、形式、空洞、赔本赚吆喝 ( 不赚钱 ) 。 但美也不能搞垄断。 一个博友正告我,说一篇博文如果出现 10 张以上图片就会出现审美疲劳。 原因很简单,啥玩意都不能垄断。 垄断时间长了就审美疲劳了。 所以----- 有了麦当劳就得有肯德基; 有了空客 380 就得有波音 747 ; 有了迪斯尼那就更得有西游记。。。 还挺押韵滴。。。。 一进大门就能见到古堡,大部人都买个米老鼠或唐老鸭的卡通帽子,以示融入并认可迪斯尼的文化 这个野鸭子和小鸟都是真的,来觅食,都习惯了,不怕人。符合老子的道法自然 这个城堡是商店,大家都买中国制造的各类和迪斯尼相关的商品,手提包、小件、帽子。。。。 马克吐温号船,做了一下,时间挺长 乘坐小火车到森林探险,坐火车排队有点像中国春运的感觉。。。 印第安人部落,这些动物都是假的,但耳朵和角一动一动的,像真的似的 花车游行,两侧全是人。。。 晚上也有个表演,不错,我录了像。人头攒动。。。 闺女的照片
3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渗透与批判式思考
yufree 2010-7-20 23:29
这两天又是同学聚会又是学做菜又是整理网摘还看了几部电影,突然闲下来会觉得很无聊,但《全球通史》断断续续也在读,不过可能明天才能写笔记。今天的主题是文化渗透与相应的批判式思考问题(在概念问题上嚼舌头不是我擅长的,但我务求能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 近来越来越多的报道向所谓中西方文化矛盾这个方向上走,随便给几个名词:中医养生、西方文化、转基因、国学几乎从每一个词上都会有大量的讨论。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目前所谓的东西方差异的本质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对立,而是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所谓的意识形态差异的历史渊源跟中国传统文化没关系而很多网络评论员(用个敬称,你懂的)上纲上线时思维的混乱使他们搞不清楚或他们就是故意这样写。而今天就所谓文化渗透一说发表点感想,这里不特指西方。先说这个词的动机,要说看不出贬义那只能说理解有问题,而说这个是为了什么?用网评的话就是侵蚀我国未来栋梁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他们在认知上的错误观点。一般说完上面的话会再加上一些实例,例如日本的成人消费品(不解释)、港澳的黑帮暴力、米国的种族歧视应该说从原因到举例全是思维混乱加偷换概念的产物。 第一,请不要把青少年都当成脑残代名词,鉴别能力在每个人做出第一个选择时就已经在培养了,思想是否被侵蚀从一个观察角度很难界定,但显然断章取义已成为很多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功并不断发扬光大。 第二,认知上的对错要从因果关系上来推理而不是动用读者的惯性思维,要不然你虽然很容易认可《西游记》是部神话作品但应该想不到这种出版在统治者信奉道教的明朝却大肆宣传佛教的书曾是一本禁书(这个例子举得可能不太妥)。 第三,这里举到的例子是用现象说现象,产生一种文化现象都有其背后原因,有人说小学里的坏孩子学习黑帮是文化渗透,那么不看电影就没有了吗?还是有也不说了?这种逻辑跟当年说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而社会主义没有一样不讲理,很多东西不能从理想状态而要符合实际的看待,仅此而已。 说了半天就是想说所谓文化渗透是说不清真来自哪一方面的外来影响还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问题,但好像不把问题脸谱化处理就引不起读者兴趣。但要是说没影响那也是胡说,但一般的认知过程应该是在看到某个观点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这里会受成长环境文化影响)去进行判断,如果认同就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而不认同很快就忘了。那么这里就会有人提出青少年认知发展不健全,对新观点根本就进行不了判断。其实这句话根本就是废话,照目前的信息量来说每个人都处于发展中,但在对待新观点上能直接作出的判断的不论对错起码是在套用模式化思考或根本就没思考过,这里就引出了一个认知方法批判式思考。当然,要是从这里我开始写批判式思考的话那就是网评常用的转移话题了,所以还要把前面问题说清楚了再进入下一环节。不得不承认的是认知上靠直觉判断是有点天经地义的,最近的一篇 书评 指出了这种机制有保护自身的作用,而且在我看来这正是这种机制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那么就一定要接受远离所谓外来文化来保护自身的观点吗?这里要想一下这个过程:首先我们会接受A的观点,然后出现了另外的B观点(不同于A),这时A要是被认同那么B就会被排除,而又认可了B的话就会通过对比来吸收两种观点产生自己的观点C,遗憾的是总会出现D观点是更正确的,但当面对D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在我看来具有C观点的人更容易从D中内化出自己的观点而一直认为A是正确的却更可能对D置之不理。那么这就是我给出的观点:让青少年接受更多的观点,然后告诉他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与环境条件来应用这些观点要比只接受单一观点(虽然在某些条件可能是正确的)并应用到生活中要明智些。同时,我也很清楚很多青少年擅长于使用休克疗法,一套观点被证伪后马上投向另一套观点,但这不可怕,这只是缺乏安全感的人之常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或阅历的增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批判式思考。先来看个关于武松的 两个故事 ,看完了让你去评价武松相信会跟着两个故事完全不一样,很简单,各位心中还有个武松,但看完文章后你却可能更了解武松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批判式思考示例。那么如何进行批判式思考呢?网上方法一大把,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将当前观点跟自己的先验观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思考而不执着于所谓权威答案。这算个力气活,想多了脑子就变浆糊,所以这种方法要经常练习才能够很快的组织出进行观点对比的信息,但这只是个方法,也就是组织信息是一方面,有没有信息去进行组织也是一方面。所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很重要。至于权威的话,在科研领域权威的话还是有其独特之处的,多领悟而不是全盘接受他们的话很有好处,而通过看一些不同行当权威的话也会看出他们能够在某一领域有发言权与其具备的素质相关,创新就是一点,而这一点正是进行批判思考的一种可能结果。当然,换个领域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现在市面上畅销的人际关系类书籍大都是为那些不是一回事的领域的奋斗者准备的,当然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了。这里我也做了脸谱化处理,因为不这么写不形象,至于真实的情况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因为这不是我想讨论的,我只对方法原理感兴趣对于咬文嚼字及涉及立场的东西反应比较迟钝。 最后要论及所谓的东西文化差异,我更倾向于说现在的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大杂烩,拎出来强调传统什么的更像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民粹主义的体现。你可以从每个人身上找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善与恶但要是把这些从一个人身上割裂下来谈既没意义也很无聊(虽然有人是靠这个吃饭的),因为一个人就是一个整体而显然没人能真正意义上了解透自己的每时每刻就更不用说把别人一刀切的分类讨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感很恶心)。我倒是看到一组有意思的 图片 对比了东西文化,可以说这些行为背后有着更本质的一致性或异质性也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数以亿计的想我这样不完整的东方人整体表现出了一个典型的东方人,但这个典型的东方人绝不代表每一个东方人本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