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招商引资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昔日“零排放”的光环难掩工业园的衰败
热度 7 Taylorwang 2019-1-28 08:26
“污染零排放”、“废水零排放”多么漂亮的光环,多么有诱惑力的字眼,这也必然成为一些公司为了开拓市场而招摇过市的招牌。而这些光环与招牌,对缺乏全面环境方面知识的决策者,往往能起到误导,甚至好大喜功的冲动。 其实这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不可能存在有万利而无一害的好事,也不可能真的存在所谓的 “废水零排放”,“污染零排放”的工业。 最近到了一个海边城市的工业园,二年前媒体上广泛宣传,要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建设一座 “废水零排放”的工业园。我当时就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宣传的口号不能替代脚踏实地的实践。建设工业园,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在工业园投资办厂,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经济利益,作为工业园,则必须尽量做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真的要做到所谓废水的 “零排放”,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目前通用的所谓要实现“废水零排放”的路径基本是清楚的,常用的水处理工艺为废水预处理,然后,通过反渗透浓缩,再采用各种蒸发的工艺,将废水中的溶解物,包括无机盐,全部蒸发成盐,水再通过冷凝水而回收利用。从这里看,好象没有废水排放了,但浓缩蒸发过程所需消耗的大量电能,在这些电能的生产过程中会不会产生污染呢?最后蒸发出来的产物——污盐如何最终处置呢?为了“废水零排放”,而产生的高额的废水处理处置成本,客户愿意接收与承担吗? 二年以后,我刚好到这个离海不远,离广州也有数百公里之遥的县级市出差,很自然,就想到了二年前曾经轰轰烈烈宣传的 “废水零排放”工业园。我让接待我的朋友,专门开车去那个工业园转了一圈。我那朋友听我要去看那个工业园,就跟我讲不知道有多少当地小老板的钱被那个工业园给套住了。投资那个工业园,也就相当于“众筹”的味道,股东很多,由于搞了“废水零排放”,使得废水的处理成本大幅上升,这样工业园能引进来的企业就很少,因为成本的原因,不少原来在当地开厂的老板,并没有象当初想像地那样全部迁入工业园,不少人舍近求远地跑到江西等地去办厂。工业园内也有几个厂,“废水的零排放”系统也投产运行过,但蒸发出的杂盐,到目前还没有出处,这些盐都堆放在专门建设的仓库里,越积越多,这也不是一个长远的解决办法。我的车在那个工业园走了一圈,工业园冷冷静静,宽阔的路面上,几乎没有行人,当初为工业园配套的一些商店,餐饮等生活设施,绝大部分也人去楼空。最近,又听到一个更不好的消息,搞“零排放”的废水处理厂,为了多赚钱,居然偷排含第一类污染物重金属的废水,被环保与公安捉个正着,二个相关的负责人被叮当入狱。 时髦的 “零排放”,首先忽悠了当地某些好大喜功的官员,在官员的组织下,一批抱着既有漂亮的“零排放”的环保光环,又有可能发大财梦想的小老板,筹集了当地大量的民间资本,建设了这座当初外表富丽堂皇的工业园。媒体报导与宣传,官员捞到了异地升迁的资本,狂热过后,经济规律必然回归,极高的运行成本,肯定吸引不了真正的工厂投资者,只能留给当地一地鸡毛。 若在水源保护地,要想搞工业,必须实现 “零排放”,以确保水源的安全。其实, 按照国家的环评要求,在水源保护地,就不应该允许建设有潜在污染的工厂,即使承诺 “零排放”,也不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但对于建设在离海边不远的工业园,或排污口后再也没有取水口的工业园,也要求处理出水的盐必须脱除,或要求废水的“零排放”,就是不顾经济规律的烧钱行为,也是没有真正做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 想一想也知道,正常海水的含盐 3% ,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废水,就要进入大海了,其中含有少量的盐,对海水的盐含量会有影响吗?
13461 次阅读|15 个评论
绵阳政府与万达集团第2次过招:削还是不削除那超高的10层楼
陈龙珠 2012-6-28 09:50
后记 : 绵阳百米高楼“超高”的背后 绵阳为拉万达的数十亿投资,不但拆了港府援建中学,而且在规划审批过程中不守法规,导致万达广场建筑超高而已迫使绵阳机场夜间停航。( http://www.ce.cn/cysc/jtys/hangkong/201206/28/t20120628_21184474.shtml ) 据日前传媒报道,当地政府在民航主管部门督促下已下令万达削除超高的10层楼,但万达以审批过程合法为由予以拒绝,与前不久他们回应撤除港府援建中学责任与已无关,如出一辙。 从维护法律尊严角度,本博赞赏万达的态度。在不是自己故意过错的情况下,即使最终为了机场安全要削除那超高的10层,其损失和责任,确实不应由万达来承担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若解决机场安全隐患的最终方案是超高建筑不削低、相应责任不追究、却是机场改变了起降航线,中国法律的严肃性又将是一次被大大的嘲弄了。 值得继续围观的是,在撤除港府援建中学事件曝光不久,绵阳的第一把手已被调往中共四川省委任宣传部长了,上述两件事情的追责,或许会增添更多的不确定性,甚至不了了之。绵阳机场能被默默地停止夜航2个月才有一点声响,或为例证。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9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各省引进内资比较
huailu49 2012-4-10 06:48
内资,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外资”而言,似乎可以定义为“来自境内的外省市区的资金”,但不应该包括中央财政的基建投资。目前各地叫法不一。 依笔者之愚见,“内资”早已与“外资”、“中央基建投资”一道并列为各地获取的三大外来投资,在地区发展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载入统计年鉴,以供各级政府宏观决策和经济研究人员所用。但由于目前正式出版的各类统计年鉴并未载入此项数据,笔者只好不厌其烦地从各省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取。 从各省市区 2012 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北京、上海、重庆、江苏、福建、河北、山东等省市区只提到外资,未见提及此项数据;天津、吉林等地仅仅提供了相对增长数据。笔者根据其余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整理如下。由于担心各地统计口径不一,故未加排序,仅供参考。 华北地区—— 山西: 全年到位资金 3620 亿元。 内蒙古: 全年引进国内(区外)到位资金 3000 亿元。 东北地区—— 辽宁: 吸引内资 5370 亿元。 黑龙江: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1700 亿元。 华东地区—— 安徽: 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 4181.2 亿元。 江西: 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 5000 万元以上项目资金 2579 亿元。 浙江:引进省外项目资金 640 亿元。 中南地区—— 河南: 实际到位省外资金 突破 4000 亿元。 湖北:引进省外资金 3376 亿元。 湖南: 到位内资 2086 亿元。 西南地区—— 四川: 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 7083.4 亿元。 贵州: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 2500 亿元。 云南: 引进省外到位资金 1790 亿元。 西北地区—— 陕西: 全年实际利用内资 2800 亿元。 新疆: 引进区外到位资金 1962 亿元。 甘肃: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1200 亿元 。 宁夏: 招商到位资金超过 1000 亿元。 青海: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 300 亿元。
个人分类: 数据采集|550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1/5市领导必读 -领导推荐
dongzg101 2011-9-22 16:57
选择和崛起 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树东 著 p94页 第二节 国家崛起的十一大陷阱
1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国兴衰之道——铁•制度•文化-(一)
sunapple 2011-6-11 12:35
大国兴衰之道 —— 铁 · 制度 · 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一、铁是国家    2006 年底, CCTV 放映了系列专题片《大国崛起》。这个据说花费 2 年多时间拍摄的专题片,讲述了历史上 9 个大国的兴衰的故事,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制度决定国家,即制度是国家。这反映了 CCTV ,也是中国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兴衰的主流认识。   无独有偶, 2007 年 2 月 21 日 ,日本国家电视台 NHK 每周三的固定历史栏目 ( 《その時 ( 那时 ) 》 ) ,放映了日本是如何崛起的专题片。专题片题目是:鉄は国なり(铁是国家)。这是 NHK ,也是日本精英指导阶层对大国崛起的主流认识。   让我们比较一下现代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历史的不同看法,铁还是制度决定国家?所谓的历史实际是当代史,是当代人对历史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为什么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被西方打开大门,会走上不同的发展轨道,现状是那么的不同,还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   那是一个英国、德国、美国等制铁国家抬头挺胸,横行世界的时代。一开始, NHK 的立论就与 CCTV 不同。是铁还是制度决定国家,这是中国和日本的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则属于文化。所以,此系列文章的副标题是 “ 铁 · 制度 · 文化 ” 。    1871 年,新成立的明治政府派出了遣欧使节团。作为遣欧使节团的一员久米邦武编的《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久米邦武回想到 “ 伦敦市天上有车行驶,地下有轮疾驰 ” ,在他的眼里看到的是 “ 铁 ” 。在他的回忆录《久米博士 九十年回顾录》里,陪同使节团到英国 Newcastle 和 Sheffield 等地访问的英国外交官 Harry Smith Parkes ,临行前,对使节团一行说 “ 英国是欧洲边陲的一块贫瘠土地,无论怎么劳作都不可能得到丰富的产出。但是,自从产出了铁,制造机器,借助蒸汽的力量,兴起了工业,就成为了富裕国家 ” 。在久米邦武耳中听到的也是 “ 铁 ” 。   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当年旅欧中国人留下的文献,中国人所见所闻的是 “ 制度 ” 。可能当时的中国人也看到听到了 “ 铁 ” ,但没有留下历史的记录。人会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对所见所闻进行取舍,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或者虽然有记录,但这些记录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对历史记录进行取舍,则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所以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是如此,这当代史的区别就体现了中国日本文化的不同。    1874 年 2 月 15 日 ,伊藤博文,当时的工部卿,甲午战争时的日本首相,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计划书中说, “ 铁道、船、一切铁制品都有必要自立制造 ” 。于是工部省开始了建设官营釜石制铁所。 1880 年 9 月,官营釜石制铁所试生产出铁成功,但由于各种困难最终失败。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失败后文会有详细论述。   日本明治政府封建专制集权腐败,权利没有任何制约,完全靠拍脑袋凭行政力量强力推进移植各种西洋工业和工程。政府官僚首先考虑的是政绩和形象,成功了自己有利益,还可以名垂青史,确实那些明治官僚后来都名垂青史了,失败了自己不用承担责任。这些项目失败的多,成功的少,经济效益低下,官营釜石制铁所则是其中最大的失败。近代工业项目失败导致政府财政困难,还导致进出口贸易急剧恶化,因为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做原料。为了转嫁财政危机,打击迫害 “ 士 ” 。 1877 年,士族反抗到了极点,爆发了西南战争。战争的结果,士族的反抗被镇压。内战使政府的财政更加恶化,只有靠多发纸币维持,导致剧烈的通货膨胀,政府处于崩溃破产的边缘。   为了挽救危机, 1882 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臧卿,施行紧缩财政。对内紧缩开支,抑制通货膨胀,对外则平衡贸易,削减贸易赤字。工部省推行的铁路、造船等现代工业需要进口大量的铁,官营釜石制铁所生产的铁不能满足近代工业的需要,这是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原因之一。 “ 如果今日的放任风潮,会给国家酿成大害,会遭遇不可挽救的危机! ”   松方正义紧缩财政的结果,使日本经济遭遇了很大打击,但 1886 年开始日本经济从谷底奇迹般回升恢复。于是,松方正义紧缩财政是好是坏,史学家们现在都没有定论。推动日本经济从谷底回升的主要力量是政府很少干预的传统产业,占总贡献的 95% 。而政府推动的近代工业则效益低下。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在这里可见一斑。    1894 年,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胜,获得 2 亿多两白银的赔款。日本政府突然有钱了,于是 1897 年决定在福岡县八幡村创办官营制鉄所。吸取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教训,这次成套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操作人员,而不是官营釜石制铁所的土法上马。 1901 年,官营八幡制鉄所第一座高炉建立,伊藤博文等日本政府政要出席开业庆典。    1901 年 11 月 30 日 《东京经济杂志》这么描述同年 11 月 18 日 开始作业的情况 “ 熔铁炉的炉门打不开,溶解的铁不能流出,失败,两院议院、当局大臣等都目瞪口呆。 ” 日本只引进了技术,却没有改革官办体制,失败是必然的,这是 “ 体制 ” 问题。不改革体制是不会成功的,这是中国人的认识。   但日本人却认为是由于使用外国设备和外国技术者,这些技术实际是 “ 盆栽 ” 技术, “ 盆栽 ” 的意思是不适合环境气候,也不能自我繁殖生长,不适合日本的矿石和燃料。巨额投资建设的溶铁炉不能生产铁,日本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国家的行列。这是日本人的世界观。中国人的看法是不改革体制就不能成为现代文明国家。   原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呂景义因为污职辞职,看样子官僚主义下腐败是必然的。 ……1904 年 7 月,改造后的第一号高炉重新点火成功。这座高炉经过了 60 年的岁月, 1961 年才被拆除。   官营八幡制鉄所成功制铁后,并不表示日本已经进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铁要加工成各种型材,如铁轨、船板、型钢等。野呂景义死后,国产铁轨相继出现破损 ……1930 年 1 月,日本终于实现铁轨的完全国产化。。その時 ( 那时 ) ,日本迈入了文明国家的行列!   日本自认为成了现代文明国家。但对外表现却一点也不文明,凭借着钢铁的力量, 918 占领中国东北。官营八幡制鉄所的技术人员被大量派遣到满州,修铁路建钢厂,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数据、图纸。官营八幡制鉄所的体制落后,效益低下,需要大量政府的补贴。政府的补贴实际是国民的税金,民脂民膏,导致日本国民极端贫困,大量的人移民满州,现在还有残留孤儿问题。    1945 年,日本战败,一片废墟。战后的复兴首先从钢铁开始,煤钢倾斜生产。大量的技术人员带着资料数据图纸回到日本,研究设计制造了新干线的铁轨。在钢铁的带动下,造船、建筑、汽车、新干线,这些铁制品把日本带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目的末尾展示了野呂景义的名言: “ 「現代の進歩は表面的なものになってはいないだろうか?  鉄というしっかりした幹を持たない産業という樹木が、果たして枝や葉を豊かに繁ら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のか。しっかりと考えて頂きたいのです」 ” 译文:现代的进步是表面的东西吗?产业树木没有铁这样牢固的根干,能够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吗?请好好考虑。   此节目后不久,陪同中国来的亲朋好友从新桥出发,游览东京湾。新桥是日本第一条铁路诞生地,有个不起眼的铁道唱歌纪念碑。一行人对东京湾的景色所折服,这才是现代化的国家。友人说日本还是有钱,还是制度好,中国需要改变制度。看起来,中国从 CCTV 到普通百姓都是一样的认识,这是 “ 制度 ” 问题。   我说,这不是制度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问题,无论怎么改变制度都解决不了。同样的景色,日本人看到的是 “ 铁 ” ,确实能直接看到大量的铁,正在施工的高楼大厦是钢结构,正在填海造地的是钢铁机器,已经建成的肯定也是铁。中国人看到的却是 “ 钱 ” ,如何改变体制挣钱,然后买这些铁。钱不过是纸,挣钱不过是从这口袋转移到那口袋,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挣钱的结果,是中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买日本的那些铁,新近购买的高速列车 CRH 其实就是一堆铁,对会造的日本人来说。不会造铁,中国永远不会现代化。没有造铁的意识,无论怎么改变体制都是不行的。   与日本官营八幡制鉄所近似的是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比八幡制鉄还早 7 年,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看样子大清确实很有钱,八幡制鉄实际也是大清 “ 援助 ” 的。它也是遇到与八幡制鉄一样的问题,洋设备与中国的矿石煤炭不合,生产出的铁轨不满足要求,没有买主亏损严重,最后倒闭。中国也想到过制铁,但却中途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这里附录一篇当代主流经济学家梁小民对汉阳铁厂的认识,读者大概可以想象,当年的中国主流经济学家肯定也是类似的认识。于是,当时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被中断了。现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也被中断了,因为那是主流观点。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和日本会有这么巨大的认识差距,它的历史演变是如何的?知道历史就可以知道现在,知道现在就可以知道未来。下面的章节,主要以日本的近代历史为线索,探讨 “ 铁 · 制度 · 文化 ” 是如何相互影响演进的。铁 · 制度 · 文化的变迁,推动中国日本在不同轨道上发展。这系列文章会很长,资料数据会很详实。当然,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工学知识,我会力求通俗易懂。    下章预告《大炼钢铁》   附录:   财经频道 左右间财经评论 经济茶座 梁小民: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来源:商界 - 中国商业评论 作者:梁小民   近代工业化,只与市场经济相容,以封建政府推动工业化绝无成功之望。   作者简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欧美国家的工业化是由资本家启动并推进的,走了市场经济之路,最初的投资主要来自原始资本积累。      尽管原始资本积累是 “ 火与血 ” 的过程,充满了罪恶,但历史证明,由私人推动工业化是正确的。中国的工业化是由官员启动并推进的,走的是政府亲历亲为的计划经济之路。   私人与官员推动工业化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私人投资于工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精于成本 — 收益分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换言之,私人资本家用自己的钱投资,成功了可以大富大贵,失败了身败名裂,非跳楼不可。有这种动力与压力,做起事来不能不认真。官员推动工业化的目标是强国,只要能办成,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况且,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成功了可以在现时升官,未来名垂青史,赔了也不伤及身家性命,官照当,福照享。这不同的路径就决定了工业化的不同命运。   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正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推动者。其结果如何呢?张之洞办汉阳铁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指导思想错误   在晚清官员中,张之洞是开放的,他想通过办工业来拯救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他担任湖广总督时筹办了炼铁、炼钢、纺纱、缫丝、铸造银元等厂。《清史稿 • 张之洞传》说他 “ 莅官所至,必有共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 。一位饱读四书五经,对现代科学、技术、工业、经济知之甚少的人,用政府的钱去办工业,会有什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张之洞想办钢铁业,始于他担任两广总督时。他看到洋铁之入超,一年达 230 万两白银,遂写出《筹设炼铁厂折》。他委托清政府驻英大臣刘瑞芬与英国谐赛德公司签订合约,制造炼铁大炉两座,日产生铁 100 吨,并随附炼铁、炼钢、压板、抽条,及制作钢轨的机器,共 83500 英镑。这一计划中的炼铁厂原定设在广州城外的凤凰岗,而两广地区缺乏铁矿和煤矿,多亏机器运回之前,张之洞调为湖广总督,继任的李鸿章以广东产铁不多为由不办,否则失败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这种偶然并没有改变张之洞办铁厂失败的结局,不过失败的代价不由两广人民承担,而由湖广人民承担。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之后,炼铁厂计划移至湖北,这就有了以后的汉阳铁厂。张之洞以 “ 务宏大,不问费多寡 ” 的思想来办汉阳铁厂,又对钢铁业一无所知而自以为是,一切由他决断,这就使办汉阳铁厂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耗费巨大的闹剧。钱花得很潇洒,但结果并不妙。这似乎成了以后一切官办企业共同的特点。   技术失误   先来看选址。湖北的铁矿在大冶,这是光绪元年就由盛宣怀雇的英国工程师勘探出来的,并由盛宣怀卖给了张之洞。张之洞把铁厂办在了汉阳,与大冶的运输距离为 120 公里 ,每日产铁百吨,所需铁砂的运费就达 60 多元。而且,汉阳附近无炼铁所用的焦煤。马鞍山的煤虽产量大,但所含灰份与磺质太多,无法使用。江西萍乡的煤是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后才发现的。这就只能用河北开平或国外进口的焦煤。加上运输费用,每吨焦煤要白银 16 ~ 17 两,而进口铁在上海的售价才白银 30 余两。   把炼铁厂选在汉阳已经错了,张之洞又坚持将厂建在大别山麓。这里地势低洼而潮湿,必须先垫高地基才能建厂。共填了一丈多高的土,填土用 30 余万两白银,相当于包括购买机器及运费在内的建厂经费 300 万两白银的 1/10 。手笔是够大的,用钱也相当可观,哪一个私人资本家会做这等蠢事?   建好了厂要买机器。炼铁炼钢用什么设备是有技术要求的。钢的含磷量超过 0.2% 质量就不高,容易断,因此,要根据所用的铁矿含磷量来决定采用哪种设备。当张之洞订设备时,刘瑞芬公使就打来电报,要求把铁矿的样本送至英国检验,以便确定制造哪种设备。但这时大冶铁厂尚未开工,张之洞又担心运去矿石耗费时间,只想早日开工,竟告诉对方,什么炉子方便就制造什么,我们中国什么矿都有。结果英国运来的炉子不适用,汉阳铁厂产的钢铁易脆裂折断,不能用于锻制或铸造,制造的钢轨也无法使用。钢铁质量差,价格当然就上不去。光绪二十年,汉阳铁厂的钢铁上市。当时进口钢铁每吨售价 30 余两白银,汉阳厂的产品每吨 23 两白银都无人问津。   制度之殇   官办的企业就是官场衙门的翻版。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清是官场最腐败的时候。由张之洞办汉阳铁厂,自然又是一个衙门。不懂企业的官员当政,专家就没有发言权。官员任用私人,公款消费,贪污肥己。一位洋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洋务是绝对办不成的,因为 “ 中国的官员不是在办洋务,而是在发洋财 ” 。无论张之洞个人的品质操守如何,他办的企业是无法避免低效率和贪污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唐浩明先生的历史小说《张之洞》。《张之洞》虽然是小说,还是反映出汉阳铁厂之混乱和贪污成风的状况。这样的企业即使没有选址、选设备这些技术上的失误,也注定是要失败的。汉阳铁厂开炉生产仅仅 4 年,累计的亏损已经达到 100 多万两白银。无论强国的动机多么高尚,赔钱的企业只能误国。这才有以后将汉阳铁厂转给盛宣怀官督商办。   官员办企业赔了钱自然要政府和纳税人 “ 埋单 ” 。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二省,财政收入有限,清政府财政又困难,张之洞就用币制改革来为自己的错误 “ 埋单 ” 。当时流通的制钱重一钱,铜元重二钱七,张之洞接受陈衍的建议改制钱为当十铜元(即 1 枚铜元等于 10 枚制钱)。仅此一项就获利 1400 万银元。这种币制改革大大增加了货币量,致使物价上涨了 10 余倍。   张之洞是以 “ 中体西用 ” 的指导思想来从事洋务运动的。这就是要在维护封建体制的条件下由政府推动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只与市场经济相容,以封建政府推动工业化绝无成功之望,这就是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失败的根本教训。 大国兴衰之道 —— 铁、制度、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二、大炼钢铁 —— 鸦片战争的冲击    1 时代背景    1839-1842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中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门,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进程。关于鸦片战争前因后果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前因无非是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封建专制愚昧腐败落后等等。至于后果,远的是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灾难深重,近来还有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民主自由的先进制度云云。   鸦片战争失败,在此之前是否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封建专制愚昧腐败落后实际已经不重要了。虽然近来有研究表明,实际中国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中国商品的竞争力无以伦比,挣到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银, GDP 占世界的大半,俨然是今天的美国。西方根本没有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能力和资格,只有靠鸦片平衡贸易。那么,就在鸦片战争刚结束的那个时点,中国人,或者说中国的精英阶层,对此做了什么反应?采取了什么对策进行补救,很少有文章述及。可能大清没有采取任何对策,也可能这些对策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因为今天的中国人对此毫无兴趣。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同样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人对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也没有兴趣,也就是骂当事人如何封建专制腐败无能获得快感跟今天的中国人一样。于是就我所知道的历史史实是一些鸦片战争的直接当事人被充军发配。稍晚一些,就是 1851 年开始的太平天国之乱。但很难说太平天国之乱与鸦片战争有什么直接关系。即使有,那也是草根暴民对鸦片战争的反应。中国依然按照惯性运行,一步步走向深渊,或者说走向民主自由。   鸦片战争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下面的叙述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在狭窄的国土上,被分割成近 300 个藩国。每个藩国由一个握有强大权利的大名,和他的战士 —— 武士们统治。在人口 200 万的巨大都市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将军受天皇委托组织中央政府,被称为幕府。虽然是中央政府,但幕府却只能直接管辖自己直属的占全国约 1/4 的土地。其它各藩国独立行使行政、军事、财政、司法权利,甚至还可以自己发行货币。幕府和各藩国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免不了时时通过武力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幕府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支配这些藩国,要这些藩国承担一些劳役和义务。这样的政治形态,被称为 “ 封建 ” ,即所谓的 “ 封国土,建诸侯 ” 。虽然这句话源自中国的古籍,但 “ 封建 ” 合在一起说,应该是日本的首创。近代的很多词汇,比如 “ 民主 ”“ 自由 ”“ 科学 ”“ 经济 ” 等等,其实都是日本人创造的,然后中国人就逆输入使用了。汉字是表意文字,但缺乏严格的定义,容易望文生义,于是这些词汇在中国就远离了其原始的含意。同样被称为 “ 封建 ” 的中国,却是中央集权的国家,与 “ 封建 ” 的本意毫不相干。于是,在中国反封建是反中央集权,在日本的反封建是建立中央集权,完全是反的。   日本的经济基础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日本的封建制度下,禁止土地自由买卖和自由经商。中国虽然也是农业和手工业,但却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和经商,一直就是自由市场经济,这是很大的区别。江户、大阪、京都三大都市不属于任何藩国,是幕府直辖市。各藩国在这些都市设立自己的代办机构,把本藩的土特产拿到这里自由交易,互同有无,于是这些大都市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幕府约 300 年的时间里,只通过位于日本西南端九州岛上的长崎港,也是幕府直辖市,也就是后来挨原子弹的那个城市,与中国和荷兰贸易,并禁止与其它外部世界和国民进行接触、交流。这就是日本的闭关锁国。鸦片战争前,中国可以和任何国家贸易接触交流,只是限于广州,其实中国并不存在闭关锁国的问题。贸易集中于广州,只是管理方便。   统治日本的指导思想是儒教,这与中国相同。武士出身的知识人,对应的还有农民出身的知识人,这与中国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是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任何人读了书就是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就可以加入政权参与国家管理。日本则不同,是固定的身份制度。身为武士世世代代都是武士,身为农民则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即便读了书也改变不了身份,于是有武士出身的知识人和农民出身的知识人之分。武士是日本的统治阶级,地位尊贵。武士可以带刀,穿武士制服,还有姓氏以显门地尊贵,此谓 “ 苗字带刀 ” ,苗字就是姓氏的意思。普通农民则没有这些特权,姓氏也没有,于是称 “ 百姓 ” 。武士对农民有生杀与夺的权利,只要依据法律。法律规定,如果农民不尊敬武士就可以被杀。那什么是不尊敬呢?由武士掌握,可能遇到武士鞠躬没有到位都算失礼,于是武士可以 “ 切り捨て御免 ” ,意思是砍了扔了免责。 “ 御免 ” 这个词流传到了今天,使用非常频繁。比如,挤电车时踩了别人的脚,就说 “ 御免 ” ,表达对不起的意思。封建时代的日本,武士把人砍了说声对不起就可以了事。中国就非常不同,是法制社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红楼梦》的开始,薛潘打死了人,也得吃官司,虽然后来薛潘免责,但也是依据法律程序正义处理的。武士也分三六九等,上级武士对下级武士也有这些特权。   于是,幕末维新的时代,西学东进,农民出身和下层武士出身的知识人,打出了 “ 民主 ”“ 自由 ”“ 平等 ”“ 法制 ” 等旗帜,为社会下层争取权利,后称 “ 自由民权 ” 运动。后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学到这些日语的汉字词汇,望文生义,为社会精英谋权利了,对社会下层则骂 “ 民粹 ” 。同样的旗帜,但目的内涵和日本完全相反。这些都是后话了。    2 睁眼看世界   武士从小就阅读中国的典籍,思考用中国哲学来治理藩政。对他们来说,中国不仅是简单的外国,而是一个超级巨人,是包围自己的世界中心。对西方学问感兴趣的武士还到长崎与荷兰人接触,学习西欧的科学。可能武士经常打打杀杀,免不了伤病,于是特别对西方医学感兴趣。他们学荷兰语,读荷兰书,被称为 “ 兰学 ” 。随着西方船只越来越多在日本近海出没,西方的压力越来越大,兰学逐渐兴盛。在江户、大阪等地也出现了兰学塾。   日本唯一的通商口岸长崎港附近的佐贺藩,承担保卫长崎港的任务,当然这是幕府的命令,费用由佐贺藩自己承担。在漫长的 300 年的和平时间里,武士们也没有忘记战斗的职责。从在长崎港的荷兰人那里听到中国鸦片战争战败的消息后,给武士们的心底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和威胁,这个巨人被西欧轻松打败了,直接本能的反应是扩张军备,下一个可能是日本!    1842 年,佐贺藩设立了 “ 兰传石火矢制造所 ” 。石火矢就是大炮的意思。模仿进口的荷兰青铜大炮,秘密聘请荷兰人做技术指导,铸造荷兰式的青铜大炮,准备同西欧作战。反应真快!   其实日本在战国时代已经大量使用火器了,最初的火器是从葡萄牙人手里得到的。但这些火器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于是学着仿照荷兰的青铜大炮,但此时的欧洲正好开始从铁向钢时代转变,导入西欧技术制造的青铜大炮已经完全落后于时代了。幻想用青铜大炮战胜西欧是非常可笑的,但却是日本近代工业化的起点。   铜的价格高昂,短期大量造炮使铜价急速上扬。即使象佐贺藩这样富裕的藩,财政也负担不起。于是开始摸索比铜价格更低,强度更好的铁,用铁制造大炮!佐贺藩从长崎港的荷兰人那里得到一本 1825 年出版的荷兰人的书《 Liège 炮兵工厂的大炮铸造法》。 1847-1852 年间,日本出现了这本书的三种译本,《铁汞全书》《西洋铁汞铸造篇》《铁汞铸鉴图》。开始是手抄本流传,后来《铁汞全书》和《铁汞铸鉴图》 有木版印刷发行。最初的《铁汞全书》 的翻译者,其中一人是杉谷雍介,他是佐贺藩铁炮铸造事业的主任技术格。从此书完成时期看,正好和佐贺藩转换制造铁炮的时期吻合。大概是边造炮边翻译。短时间有三种译本流传,说明关心的不止是佐贺藩。日本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 1836 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 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了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的著名思想。   睁眼看世界的结果,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认识都是相同的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只是日本的更具体些,这夷之长技就是造大炮。可能是因为武士是耍刀的出身,对具体的器械敏感些。但下面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3 大炼钢铁   认识到了只是心动,心动不如行动。佐贺藩首先按照荷兰人的书建设了铸造大炮用的熔铁炉 —— 反射炉,把心动变成了行动。受佐贺藩的影响,与佐贺藩同在九州岛的萨摩,接着是水户,学习佐贺藩建设反射炉,然后波及到长州、菲山、冈山、鸟取,最后还把豪农和商人卷了进来,发展成了席卷日本全国的大炼钢铁运动 —— 大炮铸造运动。   这场大炼钢铁运动,从外因来说是由于西方外来的压力引起,内因则是日本的幕藩封建体制。邻居藩有大炮了,如果自己藩还一心一意谋发展,闷头发大财。那么,如果藩国之间因为什么矛盾争执起来,刀枪相见,那钱肯定是属于有大炮的。于是,你造大炮我也得造。藩国造了,幕府也得造,要不然就没有军事优势支配那些藩国了。   这场大炼钢铁运动的技术源泉虽然都来自那本荷兰人的书,是一次向日本的技术转移。但是,没有进口一台外国设备,没有聘请一位外国人进行技术指导。当时外国的精英和优秀技术者都集中在中国捞世界,到日本的只是些等外品,聘不到是很正常的,这方面后文会提及。日本武士们组织传统的职人、铸物师、大工、陶工、石工,土法上马。根据这书上登载的示意图,建设熔铁反射炉,然后根据书中的说明一字不差的操作反射炉,熔化生铁,铸造大炮。   土法上马违背科学规律大跃进大炼钢铁必然失败。萨摩藩的第一号反射炉,试运行时,炉内的耐火砖不耐高温而脱落,并且基础不牢,炉体逐渐倾斜,最后只有解体。水户藩建设的反射炉上的烟囱被台风吹倒。武士们对反射炉这样巨大建筑所必要的基础和强度的知识一无所知,只按照书本上的示意图施工的结果。   更加困难的是反射炉运行后,熔铁的注入,大炮的制造。《铁汞全书》 的翻译者杉谷雍介留下了宝贵的初期运行记录,后被人编辑出版,名为《反射炉的由来》。这本书记载了 16 次试运行记录,全部失败。   第一次填铁 900kg ,只有大约一半融化,铁水向注口流动时变成糊状,阻塞了注口,最后只有 30kg 的铁水流到铸型,试验失败。   失败的原因显而易见是炉温不够。于是尝试各种办法提高炉温。终于在 5 个月后,第五次试运行时,成功用核铸法铸造出了第一门大炮。所谓的核铸法,是在炮膛的位置放一中子,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炮膛。虽然依然只有一半溶解,可以想象当时杉谷雍介成功的喜悦。但随后的大炮试验,装火药 700 钱,大炮炸裂!   荷兰人的书上说核铸法造的大炮强度低,应该用实铸法。所谓的实铸法则是铸造出一个实心的圆柱体,然后用钻刀开孔,形成炮膛。荷兰人的书上记载了钻床的示意图,佐贺藩调集大工土法上马制造钻床,水车驱动。终于在第 3 年 3 个月的时候,第 12 次试验记录了土钻床的工作过程:开始一昼夜能进刀一尺多,但水车经常出故障,修理耗费了大量时间,最后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才完成大炮开孔。试射时,铁弹重 1800 钱,火药 1000 钱,大炮破裂!   《反射炉的由来》记载了 3 年 7 个月时间的 16 次运行的记录。这期间,虽然每次铸件的质量都有少许改善,但没有一次大炮试射成功。总共核铸 3 门,实铸 8 门,共 11 门全部破裂,此外还有穿孔一门,断头一门,还有 4 门没有加工。   累累失败的记录,杉谷雍介冷静的观察,观察生铁的熔解情况,注口熔铁的颜色,破裂断口灰色的浓淡,调查汽炮的状况。与书中的记载比对,查找原因,寻找办法,改进工艺 …… 。现在的日本经济技术史学家们看到这些记述,对先人所呈现出的近代科学精神所感动! 100 余年后,中国也有一场类似的土法上马大炼钢铁运动,也留下了失败累累的记录。面对这些失败的记录,当代中国学者脑海中呈现的词汇是 “ 愚昧落后无知,不按客观规律办事 ……” ,说明当代中国学者的 “ 科学精神 ” 已经死亡,或许 “ 科学精神 ” 从来就没有过。 经过不断失败, 1852 年,佐贺藩终于制成了能用于实战的铁炮,到明治维新止,大约制造了 200 门大炮,竟然还制造了有膛线的大炮。   同时期的中国,查阅的资料显示中国军队大约装备了一半火器,但什么样的火器不详,同样是火器,传统火器与西洋近代火器有质的区别。找到这样的一个文献:   能静居士日记(节录) (注:赵烈文,字惠甫,自称能静居士,曾国藩的机要幕客。日记全稿共 54 卷,从咸丰八年五月四日起至光绪十五年六月二十日止,前后 32 年。)   (同治二年五月初九)初九日, …… 录王虚斋语:湘省造枪炮系包工,劈山炮每尊十三千,抬枪每支四千三百,小枪每支一千二百,铁炭在内。去年此处开局(注:开局,指设立枪炮局。),赴湘省招募铁工,彼处咨送五十名,开来工价则用点工,合计劈山炮须二十千四百,抬枪六千,小铁枪二千方够。本局计算太贵,又从湖省招来包工,同造劈山炮,计价十五千六百,抬枪四千三百,小枪一千五百,虽较点工轻减甚多,而视湘省实价尚宽数百文一件。制造之例,凡铁百斤用煤炭二百斤,谓之一铁二炭,即已宽裕,若不节省,有一铁三炭者。   从此文献看,这位曾国藩的机要幕客并没有实际造过枪炮,大概管财务和物资调拨。从 “ 凡铁百斤用煤炭二百斤,谓之一铁二炭 ” 一句看,肯定是按照传统工艺造的鸟铳,而不是西洋制法,原因会在后文叙述。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却没有在中国结实。一开始就体现了中国和日本的不同:日本是用手看世界,中国是用嘴看世界。原因可能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动手,而工匠们又是文盲,不能知道外面的世界。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武士,则身体力行,古来武士讲究文武双全。   看样子,中国要现代化,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劳动者与知识相结合是起码的要求。    4 铁改造制度,铁改造文化   大炼钢铁需要克服重重技术上的困难,克服这些困难,并不是单个藩国所能解决的,需要冲破幕藩封建结构,进行相互交流合作协同。   佐贺藩计划建设反射炉的时候,菲山藩已经建设了一个小型实验用的反射炉,开始了熔铁研究。佐贺藩建设反射炉的时,菲山藩派遣了技术者和职人协助。在没有熟练外国人指导的条件下,只有不断实验摸索,只有一次经验的人的助言都是十分宝贵的。菲山藩建设正式反射炉遇到困难时,佐贺藩派遣技术者和职人协助。菲山藩的反射炉一直完整的保存到今天。   水户藩的铸跑计划,则完全委托从其它藩聘请的 3 位兰学者做总指导。其中一人是萨摩藩的竹下清右门,是建设萨摩藩反射炉的技术人员。一人是很有名的兰学者大岛高任,来自南部藩。   南部藩,望文生义,可能在日本南部,实际在日本东北,今天的岩手县、青森县、秋田县,再往北就是北海道了,由于藩主叫 “ 南部 ” 而得名。这里有高品位的磁铁矿,群山环抱,森林资源丰富,是炼铁的好原料,南部藩是日本两大传统制铁地域之一。南部藩的首府是盛岡市。中国铁道部购买的日本 E2-1000 型新干线就运行在东京 —— 盛岡,再往北到达八户。盛岡往北约 2/3 的路段是隧道,新干线几乎不见天日,于是被称为 “ 地老鼠新干线 ” 。隧道出来则可以观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于是 E2-1000 型新干线的车窗非常大。中国铁道部慧眼识珠,选择了 E2-1000 ,可以顶风冒雪,翻山越岭,法国和德国车就没有这能力了。   大岛高任 17 岁时到江户、长崎学习兰学。兰学家们密切关注佐贺藩的铸炮进展,遇到的困难,思考原因,商讨解决办法。比较一致的见解是,佐贺藩的反射炉直接使用传统方法制造的铁,这种铁溶解困难,即便溶解了也不能造优质大炮。应该使用洋式高炉从矿石制铁。于是,大岛高任提出了高炉 —— 反射炉一体方案。   传统制铁法首先出现在今天的土耳其地区,后传播到中国,经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传统制铁法使用木炭或煤炭,温度较低,约 1500 度。煤炭中硫的含量高,会使铁变脆。根据湘军造枪炮用煤就可以判断,湘军使用的是非常古老的火器。   即便是在严格的封建制的制约下,大炼钢铁也必然催生了相互协作的必要。需要超越藩的框架进行协作交流。在江户、大阪、京都、长崎有大的兰学塾,这 4 个城市不属于任何藩,是幕府直辖地,是集中全国各地人才的场所。武士在这些地方的兰学塾学习,必然产生了与其它藩武士的友情和知识的交流,为将来打破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   随着佐贺藩铸炮事业的进展,深感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必要。 1852 年,佐贺藩成立了名为 “ 精炼方 ” 的研究机构,研究冶金和铸造,还研究蒸汽机和蒸汽船。由佐野常民负责,通过兰学者的人脉招聘请了不少外藩的藩士,如京都的兰学者福谷啓介、 “ 机巧堂 ” 的田中久重父子、和歌山的兰学者中村奇辅等。不久,福冈藩和萨摩藩也如法炮制聘请外藩人才建立类似的研究组织。藩国开始尝试打破封建的界限。   反射炉是综合的大工程。建设反射炉必须动员组织铸物师、锻冶师、陶器师、水车师、大工、左官、右工等等,这样的工程是手工业社会没有的。手工业社会也有很大的工程,但没有这么多职业需要相互协调配合。涉及的知识不仅是兰学,还有本土的手工业技术,还需要超越藩的框架去协作管理。这种大规模不同职业的协作,孕育着打破等级森严的封建身份制度,不问身份,有能力者立前头,即便是只有一次经验者。此外,这样大规模事业所需要的资金,即便是长州、萨摩、佐贺等西南雄藩,筹集资金也非常困难。   岛原、鸟取、南部等贫穷的小藩,自己没有能力筹集建设反射炉的资金。鸟取藩则与山林地主合作建设运行反射炉。岛原则基本采取民营形式建设反射炉。水户藩聘请南部藩的大岛高任建设制铁的高炉和熔铁的反射炉,由于安政大狱( 1858-59 ),幕府强制终止了水户藩的铸炮事业。大岛高任回到南部藩的釜石地区继续建设制铁高炉。由于贫穷的南部藩出不起建设的费用,由商人出资,大岛技术指导建设。这个根据荷兰人书中的示意图,日本土法上马,后被称为 “ 大岛型 ” 高炉, 1858 年 12 月 1 日 制洋铁成功。这一天被称为铁的纪念日,大岛高任也被称做日本铁之父。   大岛型高炉对日本来说是革命性的技术进展,使用水车送风,木炭消耗只有传统制铁法的 1/3 ,传统制铁法几日操业制铁完成后,炉子会被废弃,而大岛型高炉是半永久的制铁炉。随着大岛型高炉的成功,南部藩的铁山主逐步采用了大岛型高炉。到明治维新,南部藩有 10 座大岛型高炉,附近的仙台藩有 2 座,合计 12 座洋式土法高炉,成为一大型制铁地带。它们为明治维新后建设官营釜石制铁所提供了技术和人才准备。    1871 年,大岛高任随同明治政府派遣的欧使节团参观欧美。大炼钢铁的人,耳闻目睹的西方就是铁就不奇怪了,于是就有了《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的记述。这与后来中国学生到法国勤工俭学非常不同,对当时中国留学生来说,刷盘子送报纸和到工厂打工没有本质的区别,就是挣钱的多少,于是看到的西方就是钱。铁改变了日本人的世界观。   幕末大炼钢铁,与明治后直接联系的项目并不很多,但重要的是对日本制度和精神的改造。大炼钢铁在政治制度上突破了幕藩的封建框架,萨摩、佐贺、长州等大炼钢铁的主力,后经过曲折的道路实现联合,成为倒幕的主力,最后建立中央集权。经济制度方面,多工种的组织协作管理,洋法土法并举,与民间资本相结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明治后的各种经济政策和制度,都能看到当年大炼钢铁的影子。   大炼钢铁使日本人在精神上认识到:如果做,就能成。虽然会伴随着无数困难和失败。只要组织起来,团结就是力量,就可以克服艰难险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些其实都是老生常谈,中国日本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其实就是讲述这样的精神。但是,真正遇到困难,却是猪八戒式的行为准则:散伙,分行李,回高老庄。   今天,日本岩手县的釜石市,在大岛高任第一座洋式土法高炉的遗址上耸立着纪念碑。纪念大岛高任的丰功伟绩,是他还有他的无数前辈团结合作,把日本带入了铁的时代,虽然历尽艰辛和失败。而中国则是另外的纪念,中国的大炼钢铁已经被彻底否定,进博物馆的是小岗村散伙分行李的誓言书。大岛的土高炉把日本带入现代化,散伙分行李的誓言书不知道把中国带向何方。   铁改造制度,铁改造文化。实际就是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 。但中国人和日本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完全相反。经历了大炼钢铁的日本人,这么理解:推进新的生产力发展,然后改造生产关系与新生产力相适应,新生产关系再反过来促进新生产力发展。中国后来虽然经历过大炼钢铁,但被彻底否定了,于是这么理解:因为现有的生产力落后,需要采取旧的生产关系与之配合,旧生产关系反过来推进旧生产力发展。于是,中国的改革就是散伙分行李,导致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夭折。    5 大跃进   大炼钢铁除了造炮外,许多藩和幕府还制定了军舰建造计划。为了和西方舰队对抗,当然集中在大炮和军舰两部门。还有很多藩设想陆上作战,积极制造洋枪。洋枪使平民经过短期训练就可以取代职业武士,洋枪的逐步普及,一些藩还建立了不问身份的 “ 人民武装 ” ,这从根底上动摇了封建身份制度。造炮、造军舰、造洋枪成为 1850 年代一大席卷日本诸藩的军事工业运动。在这场军事工业运动中,武士们对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化。    1853 年,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制定了洋式帆船 12 艘、蒸汽船 3 艘的一大造舰计划。和反射炉一样,萨摩藩并没有建设洋式帆船和蒸汽机的经验,可能连实物的都没有看过。洋式帆船的建设,召集领内因海难漂流到海外,见识过西洋船的渔民。而蒸汽船,则组织翻译一本荷兰人的书《水蒸船说略》,根据书上所载的图建造。在这书的末尾,萨摩武士横山安容,落款为嘉永 5(1852 年 ) 年 7 月的跋文中这么写到:   欧洲人横行世界,所依赖的仅是军舰和大炮。我们已经能够制造大炮了,蒸汽驱动的军舰还不能制造。此书根据主公(岛津齐彬)的命令翻译。我们也将可以建造蒸汽船。   此文表明,随着当时大炼钢铁造炮逐步成功,诸藩的信心逐步增长。对于比大炮复杂得多的蒸汽机,并包含复杂推进系统的蒸汽船,如果继续深入研究荷兰的原著,也能够自力制造。这是当时他们对工业的初步认识。   在萨摩藩建设反射炉处于难航阶段,为了追上已经成功的佐贺藩,岛津齐彬的名言 “ 彼も人間なり、我も人間なり(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 ” 来激励萨摩的武士。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能造,我们也能造。看到此,让我感慨万千。读运十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的回忆录《天高歌长 —— 我的飞机设计师生涯》,其中有这么一段:改革开放后一次出国访问,程不时受邀讲飞机设计。随行的领导对他说:中国人造草帽还行,造飞机就算了。   岛津齐彬虽然是幕末对西方认识深刻的一位。但对于这么大的造舰计划的可行性,所需要的工业基础等几乎一无所知。对于这一点,佐贺藩主锅岛直正、菲山的江川太郎左卫门,还有大岛高任和杉谷雍介等,都没有太大的区别。推进这些事业的武士们,首先想到的是造炮,然后造军舰,由此关联产生的庞大问题则考虑不到。推动他们开始的仅仅是 “ 成せば成る(如果做就能成) ” 的精神。   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不尊重客观规律。 1854 年萨摩藩大跃进,基本靠自力建造了 4 艘洋式帆船和 1 艘蒸汽船。荷兰海军士官对此留下了宝贵的目击证言:   一艘约千吨的萨摩藩建造三桅帆船,根据古老的造船学教科书的图面制造,非常丑陋。从总体上看象以前东印度公司的船,各种装具不适合,所到之处都是缺陷 …… 。   这是萨摩舰队中的万年丸号。根据古老的造船教科书和漂流渔民的经验建造的。那么那艘萨摩藩建造的蒸汽船呢?荷兰海军士官这么写到:   两人到系留在我们船旁边的一艘很小的蒸汽船去参观。这艘只有 2 丈长的木船,装载着日本最初的蒸汽机。由于是最初的试验,非常不完善。从汽缸的长度判断,这蒸汽机大约有 12 马力,但漏汽及其它缺陷,实际只能输出 2 、 3 马力。   这是日本最初的蒸汽船云行丸。不顾客观条件,违反客观规律,大跃进造出的东西毫无实用性,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中国人是这么评论中国历史上的大跃进的。但日本人却认为这些大跃进是日本现代化的开始,值得载入史册,虽然粗苯丑陋。   陪同荷兰海军士官参观的是长崎海军传习所的学生胜海舟。外国军人和日本武士一起参观并评论日本制的蒸汽机,这是从未有的划时代事件。 1853 年,日本开港后,原来处于对西方垄断贸易地位的荷兰面临英、美、法的竞争。于是,荷兰为了加强与幕府的关系,在长崎设立海军传习所,培训幕府和各藩的武士。佐贺藩的佐野常民就被派到海军传习所学习。荷兰还赠送给幕府一艘现代化的蒸汽船 “ 观光丸 ” ,装备 150 马力的蒸汽机。长崎海军传习所的教官由学生胜海舟陪同参观萨摩的船只,则是在 1858 年。   这位荷兰教官继续写到:一次都没有见过蒸汽机,只根据简单的图面,能制造这样机关的人才能非凡,感到非常吃惊。   当代日本人读到荷兰教官的记述,会有相同的感想,仰慕先人的才能和成就,先人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基。但当代中国人则彻底批判先人的大跃进,两相对比,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中国不能现代化的原因。   在 “ 成せば成る(如果做就能成) ” 精神驱动下建造云行丸的武士们,到长崎研究荷兰赠送的 “ 观光丸 ” 。佐贺藩的杉谷雍介和精炼方的田中义右卫门也到 “ 观光丸 ” 做严密研究,他们也有大跃进土法造蒸汽机的经历。    1853 年 7 月, 4 艘俄罗斯军舰进入长崎港。在这之前,俄罗斯已经几度要求通商,这次是得知美国向日本派遣远征队的消息而来。美国佩里舰队 1 个月前进入浦贺港。佩里最初采取威压的态度,开着大炮进入江户湾,使江户陷入恐慌。相比而言,俄罗斯舰队一直是绅士风度,好言进行交涉要求通商。   在这期间,日本方面的交涉代表,幕府方的川路左卫门和佐贺藩士本岛藤太夫和饭岛奇辅等到俄罗斯的船内游玩,在船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是蒸汽机车模型。   走在先头的川路左卫门记载下了看到的景象,大概 5 寸大,用燃烧的烈酒驱动,在桌子上铺设的轨道上回转运动。俄罗斯方面的记载是:日本人看到后吃惊的合不拢嘴。   陪同参观的佐贺藩士本岛藤太夫和饭岛奇辅在这之前已经参观过蒸汽机车模型。本岛在佐贺藩负责制造洋枪。饭岛则是佐贺藩精炼方的技术人员。他们除了震惊外,还冷静科学的观察。离开俄罗斯的军舰后,很快向佐贺藩主锅岛直正汇报在俄罗斯军舰里的所见所闻,并进言由佐贺藩精炼方制造蒸汽机车和蒸汽船的雏形,也就是模型。   得到许可后,佐贺藩士们开始查阅外国文献,自力制造蒸汽机车模型。 2 年后,蒸汽机车模型制造完成,全长约 40cm ,轨距 143mm ,比俄罗斯军舰上的蒸汽机车模型更大。 1855 年 8 月,给藩主锅岛直正做了运行演示,陪同藩主的有年青的藩士大隈重信。明治后,这位大隈重信强力推进日本的铁道建设。   担任长崎港警备任务的除了佐贺藩外,还有福岡藩。这两个藩每隔 1 年轮流承担长崎港警备任务,相互间竞争意识很强。佐贺藩蒸汽机车运行的消息传到福岡藩主黑田长薄的耳里,于是他发出了 “ 我藩也能制造蒸汽机车 ” 的伟大号召。类似的话对中国人也非常耳熟,不过中国人认为是极左。于是福冈藩也制造完成了蒸汽机车,可惜的是没有留下详细记载。   这些大炼钢铁大跃进的武士们观察观光丸的蒸汽机运行,认识到了自己巨大的差距,其中一人写到:传统的铁工及器械,是不可能制造实用的蒸汽机。目前的情况,只能暂时先从荷兰购买。   云行丸的蒸汽机是黄铜制造。与其说是工业品,还不如说是艺术品。日本没有精密的铁加工传统,只有使用相对比较好的黄铜铸造技术。但是,黄铜的切削技术也没有,而是靠手工研磨。即使是开一个孔,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有人形容萨摩藩的事业是 “ 无翼者飞翔 ” ,机械制造的基础和金属加工的工艺完全没有。在长崎看到由精密机械加工的,完全没有漏气的 “ 观光丸 ” 的巨大蒸汽机,对他们的认识影响非常大。   越是积极想与西欧作战,积极扩展军备的藩;越是派人频繁出入长崎,与外国人接触,实际观察和操纵外国的坚船利炮;结果就越早觉察到与西方作战的危险。透过眼前看到的西欧巨大的船,精密的机械,强大的火力,他们能够看到背后制造它们的诸产业的协作网络,能很快意识到建设这背后的诸产业协作网络是国民的财富,国力的象征。亲手干过大炼钢铁大跃进的武士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而此时的中国人在干什么呢? 1862 年,长州的高杉晋作,萨摩的五代友厚,佐贺的中牟田仓之助,到上海,时值太平天国之乱末期。发现中国军队还在用传统的武器,于是问带队的将军为什么不用西洋器械。将军回答说,知道西洋器械的威力,但中国更尊崇人的 “ 勇武 ” 。如果对付不了长毛贼,还可以请西方的军队。日本武士认为这些话语说明中国军队已经自认不如西方军队,完全没有与西方作战的想法和勇气。可能这时候就埋下了后来日本入侵中国的种子。日本武士见识到了上海的繁华,但日本坚决不能做上海第二。   由于中国彻底否定了大炼钢铁和大跃进。中国人的思维就颇不相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香港的繁华会在旁边画个圈,想做香港第二。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却还在强调 “ 积极性 ” ,与一百多年前的将军强调 “ 勇武 ” 没有多少区别。读史到此只能感叹造化弄人。    6 转折   萨摩藩的自力造舰计划在 1855 年早早就结束了。自力实现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萨摩这样财力雄厚的藩也承担不了,从而转向购买军舰。五代友厚到上海的目的就是购买军舰,此时的上海是亚洲最繁华的城市,日本只是化外之地,购买西洋船只和武器往往需要到上海。    1862 年武士们的上海之行使他们民族主义高扬。长州的高杉晋作与伊藤博文、久坂玄瑞、井上馨等人弑血为盟,要刺杀在横滨的英国公使。在计划执行寸前,消息泄漏,被长州藩主阻止。但随后不久他们火烧了建设中的英国公使馆。萨摩武士则砍杀了英国商人,后称 “ 生麦事件 ” 。他们是日本的义和团。    1863 年 8 月, 7 艘英国军舰开进鹿儿岛湾,因生麦事件向萨摩藩讨说法。谈判破裂,开始炮战。以日本最强藩自负的萨摩,从 1840 年代开始发展的军事工业的成果,能否对抗西欧最强的舰队,这是绝好的检验机会。战斗以英国方面压倒的优势展开,两日间的炮战,萨摩藩的炮台基本被摧毁,鹿儿岛市街被烧,所有的三艘蒸汽船全部被击沉。但萨摩藩的大炮也击中了英国的旗舰,舰长等 8 人战死,也表现了英勇善战。   这萨英战争的结果对五代友厚非常不名誉。这些蒸汽船是他从上海买来,并和同僚松木弘安一起指挥。松木弘安曾在长崎海军传习所学习,是萨摩海军的希望之星。战争失利,藩内有人主张要斩此二人。二人只好潜伏起来,在潜伏地五代友厚给藩指导部写上申书。藩指导部接收了这上申书。在这种情况下,说明藩指导部开始认真检讨攘夷的方向。   五代友厚在上申书中一开始就提到西欧强国把亚洲的其它国家变成从属国。这开始的调子与 12 年前萨摩武士横山安容在《水蒸船说略》中的跋文相似。但接下来,横山安容写到 “ 我们已经能制造大炮了 ” ,口气是何等豪迈。 12 年后,五代友厚接下去写到 “ 现在应该怎么办? ” 。    12 年间,武士们无翼者飞翔,热衷于尝试制造大炮和蒸汽机蒸汽船,而现实与西欧作战,使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五代友厚认识到敌我巨大的力量差距,不知道世界就没有战力,现在这样盲目的攘夷能够避免印度和中国的覆辙吗?五代友厚提出先富国,然后强兵。武士们开始的种种事业往往因为资金不足而受到阻碍,这是他从现实中得到的结论。   明治后的 “ 富国强兵 ” 口号,就是在这时期形成的。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五代友厚还提出了富国的具体计划:先向上海卖米,获得的利润购买制糖机械,对西南硫球群岛生产的黑糖精制,获得的利润再购买农业机械和蒸汽驱动的水泵,用这些农业装置开垦新田,购买纺织生丝和棉花的机械,开掘金银铜铁矿山的机械,开展生丝贸易等等。难能可贵的是五代友厚还有具体的数值计算。五代友厚已经来到近代工业的门口。   萨摩藩干部们接受了五代友厚的主张,萨摩藩的方针发生很大转变。萨摩藩的新方针由三部分组成:一、先暂时放弃攘夷,而转向倒幕统一日本,集合全日本的力量才可能攘夷;二、法国与幕府关系紧密,尝试与法国对抗的英国接近。萨英战争中,萨摩表现英勇,英国也愿意交这朋友,不打不相识?!三、向西方学习压倒优势的军事、机械、化学、医学,派遣留学生。由五代友厚和松木弘安领队派遣 16 人留学生到英国,最后 15 人成行,其中一人是寺岛宗则。英语好的松木弘安负责对英国的外交。   方向转换,不仅是萨摩藩。与萨摩藩同样强硬攘夷的长州也逐步发生了转换,火烧英国公使馆后,先是派遣了伊藤博文、井上馨、井上胜、山尾庸三、远藤谨助等到英国留学。 1863 年 5 月 10 日 ,攘夷決行的期限日,留守长州的久坂玄瑞等人开始在马关无差别轰击通过关门海峡的外国商船。这马关也就是甲午战争后签定《马关条约》的地方。 1864 年 8 月,英法美荷 4 国军舰 17 艘,兵员 5000 人马关集结。在英国留学的伊藤博文、井上馨得到联合舰队报复长州的消息后紧急回国斡旋回避战争未果。 8 月 5 日 战斗开始,联合军登陆。高杉晋作率领的不问身份的奇兵队拼死抵抗,其中有后来指挥甲午战争的山县有朋。由于力量相差悬殊, 3 日后长州炮台被占领。之后,高杉晋作与联合舰队进行和平交涉,伊藤博文做翻译,达成和平协议,关门海峡自由航行,给过往船只提供食品、水等补给,撤去马关炮台等,赔款则由幕府侧承担。   积极扩展军备,准备与西方战斗的佐贺藩,也进行了方针转化,佐野常民、石丸安世等人也被派遣到西方。其后经过一连的曲折,萨摩、长州、佐贺实现了联合,成为倒幕的主力。维新后,这些曾经大炼钢铁、曾经干过义和团的武士们掌握了日本的政权,推进日本的近代化。   现代发展中国家派遣留学生往往导致头脑流失,而这时期派遣的武士留学生基本都回到日本。他们感受到西方列强强烈的冲击,他们观察理解西方社会,想在日本复制西方的现代文明。这时期他们在西方所见所闻对后来的日本影响非常巨大。   西方首先给武士留学生们压倒的印象是 “ 公平 ”“ 平等 ” ,留学中的五代友厚给萨摩藩家老桂久午的一封信中写到,一般欧洲国家 “ 国政公平,贵贱不问 ” 。与以严格等级身份为基础的日本幕藩制度形成鲜明对照。作为地位尊贵的武士,看到的是平等。而中国知识分子到西方看到的却是 “ 尊重知识分子,拉大差距 ” 。我想这其中的差别在于,武士们曾经大炼钢铁,在大炼钢铁的过程中已经体会到现代社会需要不同职业的人平等协作,孕育了武士自我革命的种子。   武士留学生们观察到支撑西方富强的是产业和交易。五代友厚给桂久午的另一封信中写到 “ 产业是开动各种机器,随意制作万物,是财富的基础 ” 。他们已经理解到产业是机器制生产,于是工业化是明治维新政府的基轴。中国知识分子到西方看到的是交易,交易的过程能增进彼此的效用,使财富最大化,交易是财富的基础。这之间的差别还是武士们曾经大炼钢铁,亲手制造过机器。尤其在义和团式的反抗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钢铁机器的威力。中国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参加大炼钢铁和义和团,还对他们的抗争冷嘲热讽。中国的知识分子只是消费者,只体验到交易带来的快感。   武士留学生们到西方留学,不仅仅被西方文明冲击。由于当时船舶性能低下,从日本出发的船,需要在上海加煤,再到香港加煤,再到新加坡加煤,再到孟买加煤,就这样一路之上不断停留西向。他们能够看到这些殖民地的繁华,但日本坚决不能做殖民地。他们观察到了西欧主导的工业化与殖民地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他们确信工业化必须接受西洋人的全面技术援助,但同时也确信西洋人直接投资的工业化会导致殖民地化的危险。   明治维新后,五代友厚和伊藤博文联手拒绝了美国领事提出的神户 —— 京都间的铁道建设申请。 1867 年,五代友厚曾经率领萨摩藩代表团到法国参加巴黎万国博览会,受到法国方面的照顾。 1868 年,法国方面向五代友厚提出修建神户 —— 大阪间的电信事业。五代友厚以已经官营了为由,冷冷拒绝了。武士留学生们一路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明治政府对外国直接投资保持高度警惕,对外国人个人投资也非常警戒,后文会有事例讲述。   彻底限制外资,使日本免除了 “ 低开发的开发 ” 。所谓的 “ 低开发的开发 ” ,中心是依靠外国资本的资本主义部门,外围是传统的经济部门。这两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外围向中心提供劳动力,中心向外围提供工资。这种经济模式,是同时期中国,现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状态。   同样是看到殖民地的繁华,中国知识分子的口号却是 “ 中国应该做三百年的殖民地 ” ,还会画个圈,以招商引资为荣。于是现代中国又走上了 “ 低开发的开发 ” 的道路。看起来在高速增长,实际所得却在下降,因为资源大量流失。我想这还是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经历过大炼钢铁,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想象不到自己也是人,也能够自力更生。   成せば成る ( 如果做就能成 ) 。 大国兴衰之道 —— 铁、制度、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第三章 洋跃进和政治体制改革及其失败   第一节 维新和不安   明治维新并不是充满诗情画意,温馨的光荣革命,也是充满血与火。 1867 年底,最后的幕府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归还给天皇,即所谓的 “ 大政奉还 ” ,幕府的统治在形式上终结了。   促成萨摩和长州结盟的坂本龙马,也想让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加入到新政府,结果被暗杀。坂本龙马被暗杀,至今是个迷,各方都有动机和可能。前不久 NHK 对此放了个专题节目,节目中间由观众投票是谁暗杀了坂本龙马。结果多数的人认为是萨长联盟干的。坂本龙马死后,萨摩、长州、佐贺(肥前)、土佐等反幕联盟积极向首都京都增兵,想挑起内战。 1868 年初,内战爆发,史称 “ 戊辰战争 ” 。在京都和大阪间的鸟羽、伏见,人多势众,但装备远落后于时代的幕府军,抵挡不了新式装备的萨长土肥组成的新政府军,刀的时代结束了。德川庆喜只身从海路逃往江户。 “ 刀的时代结束了 ” 是日本反映这时期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台词。日本人经过战争,意识到靠人 “ 勇武 ” 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人虽然也经历过近代战争,但只是底层的群氓,精英阶层却没有。战争失败,中国精英阶层总结出的结论是不够勇武或者制度不好,现在则强调积极性不够,要进一步改革体制提高积极性,幻想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   其后虽然经历了不流血的江户开城,但也有惨烈的会津之战。幕末会津藩承担守卫京都的任务,与其爪牙 “ 新选组 ” 严酷镇压长州等藩的尊攘派志士。作为报复,前面介绍的与伊藤博文等人弑血为盟,留守长州炮击西方商船的久坂玄瑞带队进入京都发动了禁门之变,结果失败,久坂玄瑞自杀。现在风水转了,长州当然不会放过会津。 1868 年的 9 、 10 月间,新政府军围攻会津的首府若松城月余,伤亡惨重。若松城陷落后,新政府军为了报复,不给会津伤者治疗任其死去,死者不给掩埋,私自掩埋者要受到处罚,任由乌鸦野狗啄食。萨摩、长州的藩兵在若松城下掠夺、強奸、虐杀无恶不作,以长州藩兵为甚。这野蛮行径,被萨长友军的土佐藩士兵在日记里记载了下来。从中似乎可以窃见将来日本军队的野蛮。   这场战争的影响一直到今天。 1986 年,长州藩城下町的萩市, “ 已经经过 120 年了 ” 为由,想与会津若松市和解缔结友好都市。会津若松市则以 “ 才经过 120 年 ” 为由拒绝。即使现在,会津若松市民所说的 “ 战争 ” 一词,不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指会津战争。   会津战败后,残余的幕府军退往北海道。此时的幕府军完全进行了政治改革,导入了美国的政治制度。领导人公推公选,民主自由,无计名投票。但先进的政治制度依然无法对抗先进的钢铁武器,也无法鼓起不自由勿宁死的勇气。 1869 年 6 月,最终民主选择了无条件投降,历时 1 年 5 个月的内战结束。   就在会津还在激战时,明治天皇和由反幕联盟指导者、宫廷的公卿们所组成的新政府搬迁到江户,江户改名为东京,此后东京成为日本的首都。京都周围的旧势力,与天皇和公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迁都的目的,就是把天皇从旧势力的包围中分隔开来。江户则是幕府的老巢,改革起来不会手软。    1869 年 1 月,内战还在进行中,萨摩、长州、佐贺(肥前)、土佐的藩主们就联名向天皇上奏,提出 “ 版 ( 土地 ) 籍 ( 人民 ) 奉还 ” ,把自己藩的土地和人民还给天皇。这很好理解,这四藩在做姿态,进行这场内战,不是谋求本藩的私利,自己把土地和人民都献出来了,以寻求其它藩的支持。版籍奉还虽然是自愿,但形势比人强,不管愿意不愿意,形成了 “ 版籍奉还 ” 运动。同年 5 月,所有的藩都 “ 自愿 ” 提出了版籍奉还申请,其实不敢不 “ 自愿 ” ,长州的山县有朋已经放出话来,如不 “ 自愿 ” ,他就提兵去打。内战一结束,天皇就毫不客气的接受了这些版籍奉还的 “ 自愿 ” 申请,然后反过来任命这些旧藩主为知藩事,一切照旧,换汤不换药。但在名义上实现了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统一了日本。虽然新政府当面所能直接管辖的只是所接收的幕府和敌对藩的土地。   作为对比,中国一直以来就是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中国近代没有发展起来,于是这句话就罪大恶极,中央集权封建专制,没有私人产权,人格不独立云云。一看日本反封建,中国也跟着反,但实际的方向完全相反。   明治政府的基础并不牢固。这场政治革命的领导者是武士,他们感受到外界西方舰队的压力,想与西方作战,在尝试了各种抗争手段后,他们体会到只有团结一致建立中央集权才能与西方武力对抗,于是自觉的参加到维新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去。这是他们唯一的共同之处。但对于统一之后的日本,该采取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形态,他们并没有考虑过。绝大多数武士没有预感到这场革命最终是革自己的命。   废除封建,建立西欧型的近代国家只是幕末留学欧美的年青武士和极少数看清世界形势领导者的主张。留学欧美的青年武士进入明治政府中枢,并不是得到其他大多数武士信任拥护的结果,而是新政府受到西方无数外交压力。因为外交的要求,需要多少会讲一些外语的官员,于是不得不大量使用曾经留学欧美的人。少数维新推进者实际与多数武士利益相背离,逐步引发了不安。   这不安很早就显露出来。内战结束不久的 1869 年 12 月,长州的大村益次郎被武士暗杀。大村益次郎是在内战中指挥新政府军一系列战役的军事天才,新政府兵部省的中心人物,日本陆军的实际创始人。有名的 “ 靖国神社 ” 就是他提议建立的,纪念这次内战中朝廷方面的战死者,开始叫 “ 东京招魂社 ” , 1879 年改为现名。靖国神社前的铜像就是他。熟悉近代战争的大村,认为传统只会耍刀的武士,即使在军事方面也对日本无用。于是创建了以征兵制为基础的国民军,普通农民也可以参加军队。这动摇了武士的特权,招致武士的反感,于是被暗杀。   第二节 全盘西化洋跃进   这些曾经留学西方的年青武士,把握政权后,急切想把西方所见所闻的一切搬到日本。一本记载大阪府 1868-1879 年事业的小册子,修史馆的文书题为《工业》。大阪是日本江户时代的经济中心,并且是幕府直辖市,维新后被新政府直接管辖命名为 “ 大阪府 ” 。直到 1871 年,日本依然延续封建时代的藩国体制,新政府并不能直接管理藩国。因此,作为旧经济中心的大阪,是检讨新政府工业化政策的绝好场所。   最早记述的项目是劝业场的前身,明治元年( 1668 ) 11 月设置救恤场。救恤场是紧急救援贫困到明天的饭都没有着落的人的场所。办了 1 年时间。明治三年 5 月再开,延续到次年 4 月。这反映了新政府下大阪的贫困,内战后更加经济困难。幕府时代的大阪是日本最富裕的地区,显示连大阪都十分贫困的另一份资料是弃儿记录。父母无力抚养刚出生的婴儿,往往乘深夜将婴儿放置在他人屋檐下,盼望好心人能收养。大阪府厅的 “ 市务课 ” 和 “ 郡务课 ” 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寻访这些收养弃婴的好心人,给弃婴登记户口。全部留下了数百人的弃婴记录。这一大厚本的弃婴记录,反映了当年日本非常贫困。   为什么《工业》里记载救助穷人的救恤场,救恤场跟工业什么关系?五代友厚在西欧看到,贫院里养者穷人,不是简单的施舍穷人,而是连囚犯都给 “ 工作 ” ,要他们能够生活自立。于是五代友厚回到日本如是照搬,先设置救恤场,后改称大贫院,再改成授产所,最后变成劝业场。《工业》里最先记述的从救恤场到劝业场,反映了与贫困搏斗的过程。   下一条记录出现在 1870 年,在东横堀川上架设铁制的高鹿桥。花费了大阪府的税金 17549 两。记录的第二年架设的比此铁桥长 3 倍的木制天满桥,才花费了 4934 两。因为采用的是先进铁结构, 1/3 的长度却花费了 3 倍半的税金,不能说是经济的选择。与前面贫困的记录比照,就会发现当时的行政离日本的现实非常远。   更加对比强烈的是 1871 年的记事。为了解决幕末货币混乱的问题,因为封建时代各藩都可以自己发行货币,政府紧急从香港造币局购买设备,甚至建筑本身,移设到大阪建立造币寮。购买和建设过程由五代友厚操办 ( 不知道他从中拿了多少黑钱 ) 。由于造币寮需要用瓦斯炉熔化金属。于是利用瓦斯炉剩余的能力点亮造币寮周围设置的 65 座瓦斯灯,夜晚把造币寮照亮成白昼。西洋式建筑、 3 座烟囱、令人目眩的灯火,成为当时一景。不知道是否是 “ 西洋景 ” 一词的由来。   更加离谱的是 1872 年,在大阪街道上设置了 1475 座玻璃灯台,照亮市街。大概相当于今天中国各地搞的 “ 亮起来 ” 工程。不过,当时没有电力,只有靠石油灯,设置和维护的费用非常高。对照前面的弃婴和救恤场,大量的贫民需要救助,而政府却把大量的税金投到铁桥、瓦斯灯、亮起来等华而不实的工程上。看到此情此景,会是什么感觉?明治政府专制腐败?没有民主自由,权利没有制约?不关心民众疾苦?   这些把持政权的当年幕末留学生,当年离开日本向西进发,沿途的西欧文明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西方舰队和商船根据地的上海,船和船的灯火交相辉映,使他们心底震撼。继续西进到达香港,美丽的灯火如 “ 夏天的萤火虫 ” ,夺去了他们的心神。虽然日本坚决不能做上海第二,但却想在日本复制上海的繁华。再不断西进,乘火车越过苏伊士峡谷,此时苏伊士运河还没有开通。他们记载了初次乘坐火车难以名状的感觉。穿过地中海到达西欧,看到超乎想象的巨大石造建筑群、铁制桥梁和结构组成的西欧街道,而此前他们只知道木制的日本街道。沿途所见到的一切把他们压倒。   感觉上,这些建设新大阪的年青官僚,是根据他们留学时的沿路体验,顺次照搬推进他们的工业化过程。《工业》里下面的记事是, 1871 年投资 5 万余元建设巨大石造的新大阪府厅。 1874 年,建设神户 —— 大阪的铁道。此外,在建设造币寮活跃的五代友厚,同时还主持了大阪港近代化工程。热衷于现代化的另一面,是五代友厚与在神户的伊藤博文联手阻止了外国人建设铁道和电信的计划。这也是与留学的记忆相关,他们观察到,只有靠本国资本建设铁路和电信才能避免殖民地被支配的地位。   明治初期,推进工业化的人,大隈重信是唯一的例外,都是西欧文明的实见者。他们只是凭着朴素的热情,也可以说幼稚,把西欧给他们带来冲击的东西,顺次移植照搬到日本。并没有对工业化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照搬的这些东西还游离了贫穷的日本当面迫切需要的现实。全盘西化洋跃进很快就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   这是大阪一地的记录。作为新政府全面推进工业化的工部省,也是一样游离于贫穷日本现实之外,一气照搬西方的工业化。工部省是 1870 年设立,伊藤博文任初代工部卿, 1885 年撤消,存在仅 15 年时间。工部省推进的事业,多数赤字没有效益。工部省的事业,超过一半是从幕府和雄藩继承下来的,主要就是那些大炼钢铁时代所遗留的造船、造炮、造枪事业。新政府成立后立即决定上马的铁道、电信、灯台等项目,工部省成立后也被继承。工部省成立后独自开始的事业是工学寮(工部大学校)和釜石制铁所。   经费支出约一半是铁道和电信,矿山次之。矿山投入的重点是能对外支付的金银矿山。其它作为产业粮食的金属矿山不受重视。投入煤矿也主要不是作为产业的能源,而是作为出口对外支付的手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部省几乎没有任何投入,工部省解散后得到大发展,后成为重要出口和支付手段的却是铜矿。这还不算,唯一作为产业材料强调的矿山业是釜石制铁所,却成为工部省最大的失败。看样子市场经济真的法力无边,照到哪里哪里亮,政府管到哪里哪里黑。   即便是投资相对比较成功的铁道和电信,到工部省废除的 1885 年,总共只修了东京 —— 横滨、神户 —— 大津、敦贺 —— 大垣、高崎 —— 横川 4 个分断的运营区间,总长只有 230km 。统计显示, 1870——1876 年,支出的铁道经费 988 万元,占工部省同期总支出 2467 万元的 40% 强,而当时单年度的政府收入只有约 2000 万元。而仅仅修建了 100km 的铁路。看样子政府的效率就是低。   政府效率低还体现在那些日本官僚没有一点开放的心态。 1867 年,幕府倒台前为了寻求美国的支持,答应由美国修建神户 —— 京都间的铁路。维新后,美国跟伊藤博文等人交涉,要求能兑现原来达成的协议,结果伊藤博文等人回答 “ 原来交涉的政府已经不存在了 ” 为由拒绝。英国看到有机可乘,提出由英国修建新桥 —— 横滨的铁路,英国免费建好后由英国经营,或者由日本政府收购也可以。那些日本官僚没有一点经济头脑,坚持要自己修,不懂技术就聘请英国的技术人员好了。那位只见过模型小火车的佐贺藩的大隈重信,为了省钱,一拍脑袋,把日本的铁路修成窄轨的。酿成大错,窄轨铁道的运输效率远不能与标准轨相比,虽然能便宜 20% 。这影响持续到现在,于是新干线不得不彻底甩开原有的线路。自力修铁路的结果,不断的试行错误,费用不断攀升。日本地形复杂,需要大量修建桥梁和开凿隧道。外国技术者又不能照顾日本国情,修建费用猛涨。修建铁路所需要的铁轨、车辆等日本还不能生产,需要大量从外国进口,使外贸收支恶化。还是同时期中国比较好,不修铁路,即使修,也积极利用外资,经济效益好,增长快。   工部省推进这些近代事业,还聘请了大量的外国人。《工部省沿革报告》里累计记录了 775 人雇佣的外国人名单,其中铁道是 253 名。名单里面除了技术者外,还有船员、机械工、操作工、司机等。不光建设依靠外国人,运营维护也依靠外国人。铁道经费里,雇佣外国人的费用竟然占了 10% 。于是就有人疑问了,这到底是不是日本的铁道?如果日本人不能独立做,那么这样的事业就没有推进日本产业的能力。幸好,或者说不幸,看站在什么角度说了。这样的情况没有持续多久,所有雇用的外国人被一扫而光。   在大炼钢铁时代,受封建藩国的财政限制,很多事业进行不了半途而废。现在日本统一了,财力雄厚了,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那些维新官僚,不顾日本的国情,盲目洋跃进全盘西化。并且凡事都想自己动手,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不讲比较优势,全球高效率配置资源。推进的大量事业没有经济效益,赤字严重,一步步把日本经济,连同明治政府及武士阶层拖入深渊。同时,那些维新官僚的私德也不好,明治中后期把持政府的是长州人,后被人称为 “ 腐败的长州官僚 ” 。核心人物是伊藤博文和山县有朋,此二人轮流做首相,一个好色,一个爱财,被传为美谈。甲午战争就是此二人干的,其时伊藤博文是首相,山县有朋是前线总指挥。   第三节 洋跃进和政治改革   内战结束,版籍奉还,只是在形式上统一了日本。新政府只能直接控制 1/4 强的土地和税收。为了使日本团结成 “ 一个国家 ” ,还要大力推进 “ 富国 ” 的大量事业,都需要大量的支出。现实中这些 “ 富国 ” 事业还大量赔钱,实际是贫国项目。此外,由于内战,政府和各地方大名都借了很多钱,非常疲惫不堪。新政府是在财政状况非常糟糕的情况下出发的。   为了缓解财政困难,新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增发纸币,结果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和纸币信用低下。政府不得不转向从直属的 1/4 领地增收地租,招致农民的反乱。那些直接担当的知事招到了猛烈批判,日本人奴性很重,不敢直接批判始作蛹的天皇。当然,也不是天皇,而是那些躲在天皇背后挟天子令诸侯,所谓维新的家伙。   增税不成又生一策,强制推行 “ 废藩置县 ” ,旧藩主名下残留的全国 3/4 的土地,干脆成为政府的直辖地。现在真的是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了。这改革没有招到很大的抵抗,给旧藩主们以优厚的补偿,并把他们作为帝国的贵族 ——“ 华族 ” 。本来那些藩国财政一直困难,把藩主们搞得焦头烂额,现在正好图清静省事,还有一大笔补偿,何乐不为?!   财政困难的中央政府通过 “ 废藩置县 ” ,终于可以从全国征税了,可以缓解财政困难了。结果却是捡到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反而招致了更大的财政困难。武士们的俸禄也就是工资本来由旧藩主支付,这下全转到由中央政府支付了。支付武士的工资竟然占到政府收入的 80% 。   本来想解脱困境,反而导致更大的困境。这似乎成了日本人的行事逻辑。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解脱深陷中国的困境,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这都是后话了。   为了解决武士俸禄问题。发行秩禄公债,有点类似于俄罗斯的私有化证券。不同的是,俄罗斯是人人都有相等的一份,日本只限于武士,还根据原来俸禄高低额面不同。俄罗斯的私有化证券大致相当于股票,是否有股息看自己的运气了。日本的是债券,政府支付固定的利息。靠这利息,就可以养活武士一家了,于是武士阶级全体转变成食利阶级。政府宣称 “ 到 1876 年,共花费 2 亿元,成功变为公债生活者 ” ,武士与政府的关系一刀两断了。   但实际情况呢,所谓的公债发行是指望未来的经济发展,现实却是洋跃进浪费贪污严重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结果导致通货膨胀。利息收入并不能养活武士一家。当然,债券可以用来投资入股或者转让,这与俄罗斯一样。不过,武士除了擅长舞刀外,即不会经商也不会管理也不会种地,这些进入市场的债券如泥牛入海,很快被骗干净。这下不光利息没了,本钱也没有了。但还要生活啊,于是当时的报纸时有这样的报道,某某家老 ( 地位很高的武士 ) 拉黄包车了,某某家老的妻女卖淫了,当然还有自杀的。大量的武士只有上山下乡,到北海道拓荒,或者在乡村做义务教育的教员。武士们以前有钱有闲能读书,文化水平比较高。还可以向小孩子传授剑道,虽然打仗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但可以强身健体。   经济的窘迫,带刀及参军的特权的丧失,武士非常不满。新日本是武士创造的,但却与武士无关。各地不断出现武士的反乱,佐贺之乱、神风连之乱、秋月之乱、萩之乱等等。武士的战刀虽然对付不了现代的钢铁武器,但砍杀一些政府要员还绰绰有余。 1877 年,明治 10 年,武士的反抗到达的极点。明治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这位 10 年前戊辰战争中倒幕军的统帅,维新功高第一的人,率领萨摩武士造反,发动了西南战争。发起创造新日本的是萨摩,反对新日本的还是萨摩。美日合拍的,汤姆克鲁斯主演的《最后的武士》,就是以西乡隆盛和西南战争为原型。电影中的武士使用冷兵器,现实中的西乡隆盛可是用现代化的武器造反。政府方面的代表是大久保利通,也是明治三杰之一,萨摩人,西乡隆盛的同乡,西乡隆盛的挚友。但为了不同的理想,不同的日本拔刀相向。战争的结果,武士造反失败,西乡隆盛自杀。此后,武士们有组织的抵抗结束了,零星的抵抗没有停止。战争次年的 5 月,大久保利通被武士暗杀,据说死时还怀揣着西乡隆盛写给他的一封信。    “ 士 ” 创造了新日本,新日本却革了 “ 士 ” 的命,革命反噬了革命者。至此,日本完成了政治体制改革,扫荡了封建,名实成为中央集权的近代国家。读史到此,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可能会发出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的感慨。历史往往惊人相似,几乎一样的故事在后来的中国重演,只是结果不同。   第四节 洋跃进的失败   随着内政危机的深化,财政危机不断恶化。不得不影响到洋跃进,于是尝试修改跃进的方向。由于日本陆地山地多,铁道建设困难,成本高,而周围是海。 1875 年,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重视海运,给三菱商会提供补助金,由三菱的商船承担沿海的干线运输。计划中的铁道,除了大阪 —— 京都以外,其它新线连测量工事也都中止冻结。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铁道民营化, 1875 年 6 月,九条道孝等 27 名华族组成的华族组合提出购买东京 —— 横滨的铁路。 8 月,大隈重信和伊藤博文与华族组合达成协议,对帝国的贵族,同时是自己的老领导们好商量。便宜处理了, 300 万元,分 7 年支付。结果招到被称为日本铁道之父的井上胜等人的强烈反对,计划最终终止。   政府首脑大久保利通认为以工部省为中心,大量雇佣外国人,推进的一系列洋跃进事业,无视日本的风土习俗,超越民间的性情智识,全盘西化的直输入方式,是非常不经济的事,是在贫乏的国家进行浪费。需要修改工业化的路线,提出 “ 人民的工业 ” 的方针。在财政危机深化的 1876 年 12 月,大久保利通提出内务省和工部省合并的行政改革方案,准备大幅度缩减官吏,解雇所雇用的外国人。大久保利通直接掌管的内务省也搞了不少洋跃进。大久保利通认识到需要寻找 “ 日本国适度 ” 的殖产兴业道路。   由于财政危机导致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又导致了更严重的财政危机。西南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没钱的政府只好再次大量发行纸币,导致通货膨胀恶化。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是当初农地改革时固定的地税,通货膨胀使实际地税减少。虽然导致农民的沉重负担逐年减少,但另一面却是政府实际税收减少,导致了进一步财政恶化。此外,国际收支急速恶化。幕府时代年年还有贸易顺差,维新以来推行的洋跃进使贸易赤字急速上升。国际银价的下落,使贸易赤字雪上加霜。   新政府依靠近代化国民军的力量渡过了最大的政治危机,终于经过 10 年的动荡稳固下来。 1878 年 5 月,大久保利通被暗杀,新政府的大久保利通 —— 大隈重信体制垮了大半边。领导的死使政府丧失向心力,将如何克服迫在眉睫的政府破产的危机。    1880 年,大久保利通死后主导政府的大隈重信,提出新的经济政策。陆海军的工厂、造币寮(看样子货币的主导权不能丢),金银铜铁的精炼所和铁道电信,继续作为政府的事业经营。其它内务省和工部省所创办的 14 个模范工厂全部卖掉,民营化。以此避免政府破产。看来市场经济的理论放之四海皆准,政府就是搞不好,民间才有活力。但是,后来日本经济复苏时,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却来自传统的手工业行业,这些民营化的工厂毫无关系,它们依旧没有效益没有活力。   政府的财政危机在继续, 1881 年大隈重信倒台。经过短时期的佐野常民, 1882 年松方正义出任大藏卿,也就是所说的松方财政的开始。实行彻底的财政紧缩、贸易收支改善,纸币回收。虽然终止了通货膨胀,但使日本陷入严重的经济紧缩中,人民苦不堪言。松方苛刻的紧缩政策,是挽救日本经济危机的善政,还是人民涂炭的恶政,现在都没有共识。明白的是,很多工部省的事业可能就差最后一口气被终止了,洋跃进终于失败。经济紧缩到 1886 年跌入谷底后出现了奇迹般的持续经济成长,这变化就象一个垂死的病人突然健步如飞。但是,这奇迹般的恢复, 95% 是由传统的手工业提供的,而洋跃进所产生的近代工业却贡献甚少。   读史到此,似乎觉得同时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加英明。修铁路造轮船遭到了严厉的反对,其中不乏游历过西方的人。造轮船 “ 殊为无益 ” ,说制夷,早已议和;说捕盗,已有水师;说运粮,已有沙船。不必糜费。修铁路是 “ 括天下贫民之利而归之官 ” ,将使沿线商民丧失生计会引起暴乱。   这些言论,说明同时代的中国人远见卓识,竟然能够预见到日本洋跃进的下场。凡事交给市场配置,自己不需要做任何事,深得市场经济的精髓。西方近代工业虽然厉害,但在市场的高效率配置下,传统产业是可以和西方近代工业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这样能极大促进经济发展,近来的研究,都体现了这一点。当时的中国人肯定也看到了随着西方的进入,经济持续增长繁荣。日本走了一通弯路,最后还要回到传统产业发展经济上。可能会有人感慨,当初不走弯路,日本经济会发展的如何如何。   下面的章节,将具体介绍制铁、手工纺织、造船在日本的发展和挫折,及与同时期中国的对比。其中制铁和造船是与甲午战争直结的产业,从中可以窃见中国为什么会战败的原因。通过手工纺织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由市场高效率配置资源的中国传统手工业为什么会高速增长后衰落。 大国兴衰之道 —— 铁 • 制度 • 文化 愚蠢小猪 foolishsmallpig@hotmail.com 2007 年 3 月 第四章 铁的洋跃进 • 挫折 • 更生   第一节 洋跃进   幕末曾经大炼钢铁,出国留学的青年武士维新后凭着激情移植西方的铁路、铁桥、近代化的灯台、近代化的西式建筑和港口。这些都是铁的产物。 1871 年,维新领导者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率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实见西方文明。他们在《特命全权大使米欧回览实記》中记述了所看到的西方是 “ 铁的世界 ” 。他们想把 “ 木的世界 ” 的日本一气带入 “ 铁的时代 ” 。明治时代的一个口号是 “ 鉄は力なり(铁是力量) ”    1874 年 2 月,工部卿伊藤博文提出了铁的国产化计划。在幕末大炼钢铁运动中,东北部的南部藩釜石地区建立了 10 座大岛型土高炉,临近的仙台藩还有 2 座,成为日本一大制铁地带,这一地区有资源、人才和技术储备。幕末维新的内战,南部藩与新政府敌对,维新后成为政府直辖地。于是,工部省计划在釜石地区建立近代化的制铁工厂 —— 官营釜石制铁所,来一次洋跃进。釜石还靠海,生产出的铁很容易通过海运,运往其它工部省建立的近代工厂。计划中的官营釜石制铁所占据了地利和人和有利条件。   南部藩土高炉的设计者大岛高任随遣欧使节团游历欧美,并顺路到德国的矿山大学留学,延期回国。对于在釜石地区建设新制铁所,大岛高任提出的方案是分散建立 5 座日产 10 吨的小高炉,这是在原来大岛型高炉基础上的发展,原来只有日产 1-2 吨的水平。此外,用马车铁道的方式给高炉运送矿石和燃料。   聘请的德国专家提出的方案是建设 2 座日产 25 吨的大高炉,达到西方先进国家 1870 年代高炉的水平。不过此时西方制铁业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用更大的高炉;然后用转炉和平炉炼钢,精确调整钢中所含碳的比例,形成各种规格的钢;再然后用锻压设备把钢加工成各种型材。但这种技术还没有成熟,移植到日本还很困难。但新高炉的设计还是比日本自己的大岛型高炉有革命性进展。炉高 60 英尺 ,是大岛型高炉的 3 倍高,炉高有利于提高炉温。更重要的变化是回收高炉顶部排出的一氧化碳 CO ,作为热风炉的燃料,并用蒸汽机向高炉送热风。这是与大岛型高炉决定性的差别。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驱动木制风箱送冷风。热效率低,单位铁需要的燃料多。炉温低,不容易维持铁的熔融状态,只能连续运行 4-5 天。运输方面则使用蒸汽机车牵引的正规铁路。所有的一切向西方先进国家看齐。   土法上马乎,洋法跃进乎?作为当时想一气跨入 “ 铁的时代 ” 的政府,对土高炉看不上眼, “ 只是承袭旧套 ” ,认为大岛型高炉只是工业革命前的木炭高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洋专家一句顶一万句,土专家的意见不受重视,不光中国如此,日本也一样。德国专家的方案被采用。因为木炭便宜,依然因地制宜使用木炭,而不是焦炭。工部省还很有经济头脑。   在釜石靠近海岸较为平坦的铃子地区建设了 2 座大高炉。还建设了铁的精炼厂和加工铁板和型材的压延工厂。在工厂内修建了 24.1km 的铁路,算是日本第三条铁路。还修建了港口,向工部省的长崎造船局订购了一艘专用的木制货船小管丸号, 1496 吨, 642 马力。日本当时只有木船制造能力。官营釜石制铁所 1875 年起工, 1880 年竣工。主要设备从英国进口,总的设备投资 237 万元,是铁道和电信之后,工部省最大的投资项目。   与官营釜石制铁所平行的,工部省的另一个核心项目是 1873 年建立工部省大学校。聘请英国人教师, 6 年学制。 1879 年底,工部省大学校第一批 26 名毕业生被派往釜石,他们是日本最早的工学士。同时,工学关系者之间交换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日本工学会建立。 1881 年,工学会的机关志《工学业志》开始出版发行。在人才方面,工部省也考虑得细致周到。现在万事具备,只欠点火了。   几乎在工部省建设釜石制铁所的同时,或者说稍微早一点。 1875 年,由英国技师指导,蒸汽机、焙烧炉、小型木炭高炉等设备全部进口,民间士族出资设立的中小坂制铁所开始运行。群馬県下仁田町的中小坂地区也是幕末大炼钢铁中形成的一制铁地区。武士因为秩禄处分拿到债券,就轻车熟路投资炼铁了。这是日本第一座近代化的,由蒸汽机驱动热风送风的高炉。是釜石制铁所投产前日本最大的近代制铁工厂。但是,生产的铁价格无法与进口铁竞争,身处内陆还运输不便。日本还没有近代工业基础,先进的洋设备运行维护困难。经营无法维持,于 1878 年被工部省以 4 万 2 千元的价格收购成为官营制铁所。官营后依然运行不顺,赤字严重。运行过程中故障不断,需要不断停炉检修。到 1882 年 4 月,累计只生产了 250 天,仅出铁 85 吨。中小坂制铁所 1885 年又转成民营,虽然经营者不断更替,但依然赤字,最后被废弃,这些是后话了。   中小坂制铁所的遭遇,似乎预示着釜石制铁所的未来并不顺利。   第二节 挫折    1880 年 9 月 10 日 ,官营釜石制铁所第一号高炉点火。 9 月 13 日出第一炉铁, 3 吨。很快达到 1 日 7 吨,产量逐步上升。 12 月 9 日 ,制炭所发生火灾,烧掉了 15 座仓库。 15 日,木炭见底,第一次作业被迫终止。共运行 97 天,平均日产 15.4 吨,达到公称能力的 60% 。第一次作业暴露出的问题点是木炭制造能力不足,其它都还很成功。   制炭所火灾,中国学者可能会上纲上线法,官办的无法避免低效率和玩忽职守。这是制度之殇,把制炭所承包了,或者私有化问题就解决了。但日本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是制炭能力不足忙中出错造成的。经测算,高炉及其它辅助设施日木炭消耗量应该有 45 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现有制炭设备满负荷运转,制炭和储炭。将制铁所的制炭用 2800 町步的山林,扩充到 4000 町步, 1 町步大约相当于 1 公顷 。建设新的烧炭设施,并为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烧炭夫,移住釜石地区。同时考虑到如果木炭不足,使用焦炭,并新建了 12 座炼焦炉。比较了高岛煤和三池煤,选择了成绩较好的三池煤作为炼焦原料。    1882 年 2 月 28 日 第二作业开始。此时已经存储了大约 3000 吨木炭。但是,按照日消费 45 吨计算,伐木、运输、烧炭需要的劳动力大约 2000 人。但此时制炭所总共只有 426 人,其中烧炭夫总共只有 68 人,全国规模的烧炭夫移住计划显然没有实现。增强木炭生产能力的另外办法是简化工艺,降低质量,却可以获得 2 倍的生产能力。时值日本经济危机的顶点,松方紧缩财政使制铁厂也必须厉行节约。增设新的制木炭和炼焦的设施成为不可能。第二作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急忙忙开始,很可能是想避免被民营化。日本财政已经很难继续维持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项目。   看起来,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人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的巨大威力。如果采用市场经济模式,制炭所民营化,或者完全不建立什么制炭所,完全从市场上买。需求扩大,会导致木炭价格上涨,会使更多的私人觉得有利可图投资制炭行业,使制炭能力急速扩张,最后使木炭价格下降。市场经济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计划经济只能导致短缺,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们将看到,计划经济是如何导致釜石制铁所覆没的。   第二作业开始还比较顺利, 3 月 10 日 达到日出铁 32 吨,超过了设计指标,表现相当好。但是,由于储备的木炭日见减少,开始使用简化工艺生产的木炭。简化工艺生产的木炭逐步暴露出问题,硬度不足还没有到达炉底时就碎裂了,导致通风不足,使炉底不能维持很高的温度。炉底温度下降不仅保障不了出铁质量,还发生凝固现象。简化工艺后的制炭能力依旧不足,使存储的木炭不断减少。最后决定使用焦炭。使用焦炭的结果,使出铁能力进一步下降,凝固倾向越来越严重。终于在 9 月 12 日 ,凝固块阻塞了出口,导致不能出铁,第二次作业被迫终止,总共作业 196 天,生产生铁 4313 吨。   工部省派遣伊藤弥次郎调查原因。伊藤弥次郎调查的结果是:矿山的铁矿石储量只有 3 万吨。 4000 町步的木炭山林只够 2 年作业使用。在釜石建立制铁所是不合理的。工部省 12 月 18 日 作出废山决定。 1883 年 2 月 16 日 矿山关闭。一个壮大的事业就这么悄无声息的结束了。   釜石制铁所基本完好。一座高炉出故障,但可以修复。另一座高炉则一次都没有使用过。精炼厂只试生产了 411kg 的精铁。压延、锻造设备完全没有使用是全新的。对于贫穷的农业国,极端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投下了 237 万元的巨资后就这么白白放弃了。很难说是对国民负责。   釜石制铁所失败所造成的损失远不止如此。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计划用国产铁制造日本最初的国产洋式纺织机。大阪炮兵工厂,准备使用釜石铁作为 “ 军器素材 ” 。计划中的敦贺 —— 长滨间的铁道准备用釜石生产的铁轨。工部省的长崎造船局计划用国产铁制造铁船,试生产的 411kg 精铁就是为长崎造船局准备的。此时世界造船技术正从铁船向钢船转移,可以向日本输出铁船制造技术。由于釜石制铁所失败,使铁船技术转移耽误了近 10 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长崎造船局高质量建造的釜石制铁所专用的木制运输船小管丸,却是在矿山关闭后才建成。当然,即使釜石制铁所能正常运行,这些相关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能否被市场接受也是很令人怀疑。事实上,即便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铁,它们也毫无市场竞争力,日本的近代工业基础毕竟和西方相差甚远。   近来有研究表明,釜石制铁所失败不是技术原因,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工部省派遣伊藤弥次郎调查团实际是与第二次作业同时进行的,只调查了正开采的两个矿地表部分。第二次作业向高炉投放了劣质燃料,甚至直接投放了煤!铁矿石和石灰石也没有经过预热焙烧就直接投入高炉,最后导致凝固堵塞出铁口。直接操作高炉的是聘请的经验丰富的外国技师,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么做的结果。可信的解释是他奉命而为,巧合的是第二次作业前,工厂的负责人被更换。与其高炉赤字运行,还不如造成一个物理损坏。在第二次作业前,釜石制铁所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了。   第三节 善后处理   釜石制铁所关闭之后,其 20 余公里的铁路连同铁轨和车辆一起被处理给了五代友厚,成为阪堺 铁道(现南海电气铁道),这是日本最古老的私铁,其它前面的所谓私铁是半官半民性质。 五代友厚很早就退官从商,成为大阪工商界的中心人物。参与设立了大阪股票交易所(现大阪证券交易所)、大阪商法会议所(现大阪商工会议所、初代会长为五代友厚)、大阪商业讲习所(现大阪市立大学、天王寺商业高等学校)、大阪制铜、关西贸易社、共同运输、神戸栈桥、大阪商船、 阪 堺 铁道等。现在大阪证券交易所门前还立着他的铜像。五代友厚亦官亦商,被称为政商。   大藏卿松方正义是萨摩出身,处理给同是萨摩出身的五代友厚顺理成章。更早一点的是导致原大藏卿大隈重信倒台的北海道官有物民营化事件。 1881 年,萨摩出身的北海道开拓使黒田清隆,把价值 1400 万元的北海道官有设施设备,以 38 万元的低价,还分 30 年无利息支付,处理给五代友厚经营的关西贸易社。这事件导致世论、尤其是当时风起云涌的 “ 自由民权 ” 运动的批判。这与当代中国颇不相同,当代中国的世论和民主自由派迫切希望能瓜分国家财产,还立法保护瓜分到的不义之财。前面说过了, “ 民主自由民权法制 ” 等近代词汇是日本创造的,中国逆输入望文生义使用了,其内涵与日本原词完全是反的。   政府内部大隈重信等人也对此批判。 7 月民营化计划被报纸披露,怀疑是大隈重信泄露的消息,一时舆论大哗。在此之前,大隈重信操办了类似的三菱民营化事件。佐贺出身的大隈重信勾结土佐背景的三菱,对抗萨摩。大隈重信也想借助民间的 “ 自由民权 ” 运动制衡萨长藩阀的力量。事件的结果,天皇做最终裁决,同情 “ 自由民权 ” 的大隈重信倒台,也被称做明治 14 年政变。作为抚慰,北海道官有物民营化也被中止。   釜石制铁所剩余的木炭和铁则处理给了另一个政商田中长兵卫。田中长兵卫幕末经营商号为 “ 铁屋 ” 的五金店。因为经常与萨摩做生意,维新后萨摩得道,他也跟着升天了,成为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跟陆 • 海军商业往来密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日本维新官僚,借搞洋务发洋财,由此可见一斑。这是制度之殇,不搞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如果当初釜石制铁所的制炭所民营化实行市场经济,釜石制铁所会失败吗?再进一步,如果不计划设立釜石制铁所,完全按照市场规律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铁不是更有经济效益?更进一步,如果不计划自己造船修铁路造纺织机,比较优势直接使用物美价廉的进口货岂不更有效益?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体会不到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忙了一圈后又回到原点,丧失了发展的宝贵机遇。实际上不止退回到原点,而是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倒退。洋跃进的结果非但没有发展生产力,还使政府的财政破产。后文还将论述,松方紧缩财政还导致传统产业受到很大打击,一下使日本经济倒退了数十年。   同时期的中国不炼钢铁不造船不修铁路不造纺织机,市场经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迅速。就在当时,即便已经开港,关税不足 5% ,是世界最低关税,西方依然没有能力与中国自由贸易,西方输往中国的主要还是鸦片,体现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优越。当然,有些所谓的洋务派搞洋务,但只是个人行为,不是国家计划,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当代中国人痛批洋务派不尊重市场规律,可以想象当时的中国人也是如此猛烈批判洋务派。洋务派虽然不尊重市场规律搞洋务,但还是尊重市场。比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 “ 钢铁质量差,价格当然就上不去。光绪二十年,汉阳铁厂的钢铁上市。当时进口钢铁每吨售价 30 余两白银,汉阳厂的产品每吨 23 两白银都无人问津。 ” 张之洞也得尊重市场,是市场中平等竞争的主体,不能强买强卖。日本就不一样了,大阪炮兵工厂留下的记录:釜石铁非常顽硬,不适合机械加工,即便是用作很少加工的部件, 100 磅 重的价格 2 元 30 钱,而进口铁只有 1 元左右。   尊重市场的中国和不尊重市场的日本,其后的发展渐行渐远。   第四节 失败的原因   官营釜石制铁所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制度问题。当代中国学者评论汉阳制铁所失败时义正词严指出:指导思想错误,技术失误,制度之殇,不尊重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了,读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了。我们读武侠小说就知道这分析方法了,人可以开山辟石,刀枪不入,神乎其神,如果修炼了《葵花宝典》。我想这大概是中国的游侠很早就边缘化了,知识分子根本不知道游侠有什么能力,于是凭想象,乐得把文章写的漂亮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正自己又不修炼。   日本学者就不一样,耍刀的武士出身,知道人力的界限,无论怎么修炼先进的葵花宝典,无论怎么调动积极性苦练内功,都是克服不了的。釜石制铁所的大高炉的木炭消费量已经远超过当地自然经济所能提供木炭的限度。当初工部省调查出的木炭价格低,是基于当地自然经济条件。人们在农闲之余烧炭卖点零花钱。传统制铁业的木炭消费不多,经过长时间市场经济高效率配置资源,木炭形成了比较合理的价格。   现代高炉制铁法,是从 16 、 17 世纪英国的水车送冷风的木炭高炉开始,一般设立在森林和河流边。随着产量扩大,森林资源枯竭,尝试使用煤为燃料。由于煤中硫黄含量高,使生产的铁较脆。于是用干留的办法除去煤中的硫黄成为焦炭。为了除去焦炭中残留的硫黄,通过蒸汽机送热风提高炉体的温度。这就形成了现代的焦炭高炉制铁法。在这技术演进过程中,高炉不断大型化,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如果这样的高炉继续使用木炭,会使木炭的消费速度巨大。从工部省的高炉作业情况看,如果一年运行 300 天,一座高炉需要消耗 1 万吨以上的木炭。 ... 华岳论坛 - " http://washeng.net "   这么巨大的木炭消费量,远超过当地的供应能力,不可能依靠当地的自然经济基础。当地人口稀少,即便他们修炼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苦炼内功,积极性高涨,也没有那么大的产出能力,导致木炭价格飞涨。高涨的木炭也吸引不了外地的木炭,因为当时运输技术能力的限制,涨的价格还不够支付运费。只能设置独自的制炭所。需要砍伐、运输、储存巨大的树木,要知道当时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全国规模的调动烧炭工烧炭。这些相关的土木工事费用,人员的移住费用,住房和相关生活设备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原来自然经济条件下所没有的。砍伐下的多是巨木,烧炭却要求用较细的,于是还需要把巨木分解,花工费时,要知道当时只能靠手工。职业伐木和烧炭工还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这与自然经济不同。这一切导致木炭成本急剧上升。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野吕景义十几年后现地调查的结果,木炭价格约为 1 吨 4 元,测算的釜石制铁所开业时的木炭价格是 1 吨 /13 元。由于成本高, 1882 年 6 月釜石铁的平均市场价格为 31.2 元,同期外国进口铁的平均价格为 27.5 元。这样还有巨大的赤字,这是导致政府放弃的直接原因。   铁矿石的开采运输也是一样,虽然有铁路,但矿山到车站都需要靠手工和畜力搬运,一天很难达到 15 、 6 吨,而高炉日消费量 40 吨。此外,冬季大雪封山,有 3 个月不能作业。铁路和高炉所使用的先进的蒸汽机很难使用维护,因为当地没有近代工业基础。   当然,这一切都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政府继续投入,使采矿、采伐、运输等近代化,而不是靠传统的人力畜力。但此时是经济危机的顶点,松方紧缩财政使政府已经拿不出钱了,这制铁所的规模已经超出了政府预算的限度。工部省高炉的早期失败,不幸中的万幸,避免了周围山林的破坏。   此外,釜石铁是针对机械加工的,而此时日本近代工业刚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能力很弱。釜石铁的质量离机械加工还有距离,工部省的赤羽工作分局和大阪炮兵工厂都反映釜石铁硬,很难用机械加工。质量差则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   总之,官营釜石制铁诞生过早了,远超过了它所处的时代。   第五节 土高炉再出发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田中长兵卫低价收购的釜石制铁所剩余的木炭和铁,本想运到东京销售,结果一算运费,亏了。他的女婿横山久太郎提议在这里设置小高炉,用剩余的木炭和矿石炼铁,然后再卖铁的方案。    1884 年,先在工部省大高炉所在的靠海的铃子地区建了两座小高炉。然后在山区的大桥又建了两座。大桥是幕末第一座大岛高炉建设的地方。这些小高炉日产大约 4 吨铁,使用水车动力送冷风,马车铁道运送矿石燃料。洋跃进之后又一气退回了旧时代,大岛高任的方案经过曲折的道路又复活了。   在矿区分散设置小高炉,就近利用森林和水利资源,减轻了运输的压力,用水车和马车取代蒸汽机则与当时周围的近代工业基础相适应。更重要的是,小高炉生产的铁,有大量传统的需求。   传统制铁法的炉温低,约 1500 度,生产出的铁是白口铁。铁中含有的碳以 Fe3C 化合形式存在,所以断面是白色的,且非常坚硬很难进行机械加工。但由于铁是以这种化合物形式存在,不易生锈,是制造锅釜的最适材料。白口铁中含碳量较少,容易在大锻冶炉中加热脱碳,所谓的千锤百炼,形成刃物用钢。是制造刀、农具的好材料。西式高炉制铁法虽然生产量大,价格便宜,但却不易实现这两种传统用途。在很长时间里,不构成对传统制铁法的冲击。开港后,传统制铁依然蓬勃发展。后面我们还将看到,对西方开放,先进的西方工业并没有冲击传统的产业,而是优势互补。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优势互补,所以同时期经济发展迅速,而不象日本那样大起大落。   大岛型高炉使用水车送冷风,炉温低,生产出的是高质量的白口铁。使釜石田中制铁所能够获得传统的市场,开始稳步发展。田中长兵卫不满足于此,因为陆海军的关系,想生产能机械加工的西洋铁 —— 灰口铁。   灰口铁顾名思义,断面是灰色的,铁中的碳是以游离态的石墨微结晶形态出现,在切削加工时,石墨可以作为润滑剂,是可以作为机械加工的铁。铁中碳 C 的含量在 2.0-4.5% ,硅 Si 的含量在 1.0-3.0% 时容易形成灰口铁。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提高炉体的温度,达到约 2000 度,高温使铁能充分吸收碳 C 和硅 Si 。要实现高温,需要往高炉里送 300 度以上的热风。   先是聘请原中小坂制铁所经验者秋元光爱给铃子一号炉安装热风炉。所谓的热风炉,是在加热炉中设置一蛇形通风管。蛇形管进口鼓入冷风,出口就是热风了。蛇形管的目的是增加热交换面积,提高出口处气流的温度。加热炉的燃料为高炉排出的一氧化碳 CO 。给高炉送热风,能提高炉温,是与大岛型高炉决定性的区别,是生产灰口铁的必备条件。   官营中小坂制铁所可以生产质量优良的灰口铁,但惨淡经营之后于 1882 年关闭,也是松方财政的受害者。热风炉 1885 年 12 月安装完成,其后 10 个月的苦斗,不能生产出满足要求的灰口铁,秋元光爱怕承担责任连夜逃走。 1886 年 10 月 16 日 ,经过 48 次失败后,终于生产出了 “ 与进口铁仿佛 ” 的灰口铁。在这成功的基础上, 1887 年 2 月田中长兵卫向大藏卿松方正义提出收购 “ 官山和诸器械 ” 的意见书。 7 月釜石田中制铁所正式设立。   其后,胡麻特别一号铁被送往大阪炮兵工厂。 “ 胡麻铁 ” 是釜石田中制铁所内对灰口铁的称呼。但大阪炮兵工厂对胡麻特别一号铁的评价是:虽然是灰口铁,但象白口铁一样难加工,铁的组织还非常粗糙,需要再次精炼才能使用。   工厂是作为海岸炮的炮弹铸造材料购买的,品质恶劣,价格又高,还不得不加一道精炼工序,称为 “ 釜石再制铁 ” 。但没有办法,谁让田中长兵卫是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与萨摩藩阀有特殊关系呢,不采用市场经济的必然恶果。经过千辛万苦, 1889 年终于成功试射了用 “ 釜石再制铁 ” 生产的海岸炮弹。其后, “ 釜石再制铁 ” 成为大阪炮兵工厂的主要炮弹材料,田中制铁所也确保了一个大客户,对制铁所的发展有重大意义,算是 “ 双赢 ” 。它们 “ 双赢 ” 的结果,却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被白白浪费,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直到 1893 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的前一年,大阪炮兵工厂对田中铁的评价依然是 “ 粗恶 ” 。田中制铁所自己能生产 “ 釜石再制铁 ” 则到了 1900 年。   田中长兵卫的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的身份非常重要,能够确保大阪炮兵工厂这个大客户,于是制铁所可以逐步成长。我们再来比较几乎同时期的中国。 1889 年,在山峦起伏的贵州省首先出现了高炉和贝色麻炉,即青骤铁厂。该厂不用洋技师,日出生铁 20 吨;创办人潘露竟因此积劳致死,该厂也夭折。贵州与釜石的自然环境相似,采用的技术路线也相似,不用洋技师,结果却非常不同。在中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他没有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的身份,他的铁不可能和进口铁竞争,产量又太大不可能被传统经济吸收,只有死路一条。即使是官办的汉阳铁厂,在中国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得遵守市场规矩,公平交易,质次价高无人问津。   今天,中国的大飞机计划重新启动,也非常时髦组建股份公司,想吸收民间资本参加。但是,如果没有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参加,它一样会在市场经济中公正公平的夭折。话说回来,中国也有 “ 官府御用达商人 ” ,但他们对造东西不感兴趣,对挣钱谋发展感兴趣,挣钱越多发展就越快,发展是硬道理。事情还没有开始,已经有重要人物提出要国际采购,不要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中国是如何不断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但最后却导致衰亡。   第六节 复活和毁灭   东京大学和工部省的工部大学校合并成东京帝国大学。 1889 年从德国留学回国的野吕景义是采矿冶金学科的教授。采矿冶金学科的学生,在最后学年,都必须在暑假期间,到矿山和冶金所实习,并写实习报告。今天,东京大学工学部的金属工学科依然保存了九本 1892-1900 年的学生实习报告。其中, 1992 年中村恭作的实习报告,记载了釜石田中制铁所创业初期的详细作业记录,非常珍贵。日本大学里珍贵的是这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还经常感叹工匠不足,他们能力的界限。同时期中国的大学,好象中国的大学出现要晚一些,产生的思想家一大串,但还感叹 “ 中国没有思想家 ” 。   另一个是釜石田中制铁所的土专家大岛善太郎留下的记录。大岛善太郎与大岛高任没有关系,没有受过系统的工学训练。 1888 年以杂务关系入社,后自学成才成为制铁所的中坚技术者。看起来,劳动者读书识字很重要,不知道大岛善太郎是否当年武士上山下乡普及文化的结果。同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处于庙堂之上座而论道,劳动者几乎是文盲,技术进步无从谈起,后人也无法通过他们的笔去考证历史的演进。   从这些记录中,可以窃见釜石田中制铁所的成长过程。大岛善太郎入社后看到的景色:木制的水渠大量漏水,水车达不到规定的转速。水车驱动的木制风箱大量漏风。热风管有豆粒大的铸造缺陷,还有裂缝,热风炉不断漏气。旁边还堆满了替换下来的,四处漏风的热风管。    4 年后的 1892 年,中村恭作的实习报告中这景色也没有很大改善。他估算出水量多时水车有 10 马力,枯水期则出力不足。缓慢运行的水车靠木制齿轮增速,有很大的动力损失。木制风箱和热风管的漏气大约占 40% 。经过系统工学教育的人看问题更细致些,能够量化估计。   铁制的热风管容易早期破裂。他们观察到,如果某种原因,高炉的还原反应不充分,会导致高炉产生的 CO 减少,进而导致热风炉冷却,会进一步使高炉温度降低,还原反应更加不充分,形成恶性循环。发现问题后,重新加热热风炉。于是,热风炉经常处于一冷一热,容易破裂。如果在夜间,作业人员由于磕睡容易疏忽,这种现象更加频繁。热风管的寿命大约只有 50-60 日。   这样的设备和生产条件。客户方大阪炮兵工厂的代表加藤泰久 1892 年 4 月调查工厂。釜石铁质量 “ 粗恶 ” ,客户当然不满,调查情况,看如何协作改进。他看到的情况是,炉温较高时出产的优等品一号铁只有少量,多是中劣等的二号铁。   如何改善?很显然,这些都是体制问题。整个工厂虽然是私营的,老板有压力和动力,做事会非常认真。但下面的从业员却不这么想了,那都是老板的,干我鸟事。又是大锅饭,没有积极性。老板的东西坏的就是快,水渠漏水,风箱漏风,热风管漏气 …… 。如果承包,责权利相统一,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向管理要效益。如果更进一步,竞争上岗,末位淘汰, “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 ,甚至可以不要水车,靠人力就可以把风箱拉得飞转。只要修炼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红楼梦》里贾探春就是如此搞承包推进贾府的改革,贾府的效益立竿见影得到很大改善。   但对于没有市场经济传统的日本,想不到提高人的积极性的办法。没有积极性,水渠和风箱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就想办法缩短热风管的长度,降低风阻。懒人也有懒办法。长度缩短后,为了维持热交换面积不变,修改管道的截面为椭圆,用几个口径较小的管子并联取代原来的一个大管,这些措施极大缩短了热风管的长度,减少了风阻,还增加了热交换面积。修改设计容易,重要的是如何改进铸造工艺生产出这些热风管。由于热风管是易损件,工厂需要自己生产。为了减少热风管的破损,把原来横置改为纵置,最后发展成蓄热式热风管。现在即便是从业员积极性不高粗心大意,产生的 CO 波动,也不影响热风加热,热风管也不易破损了。这里的叙述是简单的,实际这些改进缓慢艰难,没有积极性嘛, 9 本实习报告里有 7 本涉及热风炉的改进。   木制风箱容易破损和漏气的是木制气门,试验用橡胶制气门取代。最后用石川岛造船所生产的铁制鼓风机取代了木制风箱。彻底解决了木制风箱容易破损的问题。这也反映了日本相关的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随着日本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原来木制齿轮被更换为铁制齿轮。出力不稳定的水车也逐步被蒸汽机替换,先是用小型蒸汽机作辅助动力,逐步完全蒸汽机化。反映了日本蒸汽机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工厂对先进装备的维护保养能力的提高。   这些改进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进的过程。田中制铁所从大岛的土高炉出发,最后全面使用先进的西洋技术了。这与最初的中小坂制铁所和官营釜石制铁所的洋跃进不同,在这渐进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技术人才。也带动了日本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这背景下。 1892 年,采矿冶金学科教授野吕景义到釜石现地考察。现在木炭价格约为 1 吨 /4 元,北海道运煤制焦的价格大约为 5.3 元。但如果生产规模持续扩大,需要到更加险远的山里伐木烧炭,价格会急速上升,山路里只能靠手推车和牛运输。田中制铁所的 1200 人的从业员中,直接操作高炉的只有 50 人,而伐木烧炭运输的有 900 人。田中制铁所与其说是制铁工厂还不如说是烧炭工厂。他提出两条腿的经营方案,现有的木炭制铁继续,然后修建大高炉用焦炭炼铁。大高炉焦炭消耗率低,整体是合算的。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可燃气工厂可以做燃料。焦炭的火力足,可以在炼制过程中多添加石灰石,以利于硫黄含量高的釜石矿脱硫。更重要的是,大高炉不需要新建,工部省的大高炉及附属设施还非常完好,改造一下就行。   田中长兵卫接受了野吕景义的建议。 1893 年聘请野吕景义为制铁所顾问,着手改造工部省的大高炉。修改炉形,修改热风炉,修改焙烧炉 …… ,终于在 1894 年 11 月用木炭制铁成功, 1895 年 8 月顺利转向为用焦炭制铁成功。工部省大高炉经过 12 年的岁月,终于复活了。 1894 年是日本铁的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近代高炉制铁突破 1 万吨,达到 12735 吨,首次超过传统制铁法的铁产量。   复活的背后却是毁灭。 1894 年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了,是中国走向衰亡的又一次转折。我们指责大清封建专制腐败,北洋舰队训练不力,作战时携行的炮弹不够,弹种不对。道德的谴责是容易廉价的,但大清凭什么训练舰队和携带充足的弹药?凭高速增长的 GDP 和银子?此时的日本已经能够制铁,用自己的铁生产炮弹,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却不能。不能自己制造炮弹,如何训练如何备战?!甲午战争实际是日本优势的铁压倒了中国的银子。    1889 年,潘露在贵州创办青骤铁厂时,中国知识分子大概给他传授了市场经济的葵花宝典,给他了一个好制度。成功了大富贵,失败了跳楼,这样的大激励大约束下,干劲足干事认真,没有干不成的。但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潘露只能选择成仁。 1894 年 6 月,汉阳铁厂建成投产,全套的外国设备,全套的外国操作者,只有一个中国技术人员。洋设备适应不了本土的燃料和矿石,生产不出合格的铁,没有办法解决也不想办法解决。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能自动解决所有的问题,创办铁厂本身就是错误,违反市场经济原则!   甲午之后关于铁故事并没有结束。 1897 年,日本政府获得中国的战争赔款后,引进全套德国设备建立官营八幡制铁所。 1901 年建成投产。一样遇到洋设备适应不了本土燃料和矿石的难题。在釜石成长起来的野吕景义等近代技术者,改造洋设备成功。研制各种钢材,推进各种钢材的国产化,没有任何经济效益,但却把日本推向了铁的时代,迈入世界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国把没有经济效益的汉阳铁厂最终处理给了日资。经过高速经济增长的黄金十年之后,迎来了几乎亡国灭种的战争。今天,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但大量的特种钢材需要进口,大量的炼钢设备需要进口,实际依然没有炼钢的能力。   未来的中国会如何?   文中的釜石制铁厂,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营困难,被三井财阀接管。 1934 年,与八幡制铁所等其它钢铁企业合并成国营的日本制铁。 1945 年,釜石制铁厂遭到了美国军舰的毁灭性炮击。战后,财阀解体,日本制铁被分割成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釜石制铁厂是富士制铁的主力工厂。 1970 年,八幡制铁和富士制铁重新合并成今天的新日铁。 1980 年代,釜石的矿山和高炉相继关闭,现在只加工型材,并加工贩卖矿山关闭后流出的优质矿泉水。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40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一:招商引资的环境代价
热度 5 蒋高明 2011-4-23 00:27
蒋高明 从即日起,笔者将采取不定期连载的形式,在这里陆续发表新书《中国生态环境危急》(海南出版社, 2011)的主要内容,该书已正式出版,主要书店将陆续上架。希望笔者这些有关环 境保护的呐喊声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共同关心中国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退化问题,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这里发表第一篇。 (一)污染被纵容 中国经济的正式腾飞始于“招商引资”盛行的年代。招商引资一词源于中国,旨在集中吸收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带动本土经济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开发区的招商引资 ,引起了很大的示范效应,这一效应被各地政府官员发现,随后中国各级政府成立了大量的开发区并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是利用人家的品牌、资金、技术、销售网络,利 用本土的资源,人力、电力、实现“共同繁荣”。在招商引资“超国民”待遇下,外资可以不顾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即使出现了污染,环保部门在“上面”关照下,也是“睁一只 眼闭一只眼”的,这样的待遇在外资所在国是永远不会有的。有了这样的优惠,二三十年下来,几乎全球所有的著名企业均在中国投资建厂。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学家自 豪地称中国为世界“加工厂”。 然而,人家在你的国家生产产品,又控制着市场与定价权,且不负担环境污染代价,自然是人家赚了钱,将污染留给了你。因为你不好意思管他们,人家索性连生产原料也在中国 搞,于是乎,中国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农药厂、化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遍地开花,每年世界上几乎50%的资源在中国被消耗掉了。在毛泽东时代,我们想在钢铁产量上 超英赶美,结果损失惨重,现在不用赶我们也是世界绝对第一了,因为人家嫌污染不搞这些原料生产了。招商引资,引进了资本,也引进了环境污染,这是中国“带血的GDP”的开 始。 1900年是庚子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年。为掠夺中国财富,资本主义国家以军事行动入侵中国,当时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 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八国联合军队侵略中国,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两作为战争赔款。而今,进军中国经济主战场的还是这些 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前苏联除外),那个时候他们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大门,今天我们是以“招商引资”的“超国民”待遇,张开双臂,欢迎人家,人家照样将“白银”赚走, 却将一个污染的环境永久地留给了中国。更令人不解的是,中国人辛辛苦苦积攒的外汇,政府却又借给西方国家,而它们又采取各种手段,比如调整汇率等,使得很大一部分借款 永远地蒸发掉,这个数量远远超过当年中国向八国联军的战争赔偿。 (二) 廉价的“中国制造” 因为我们没有品牌,没有定价权,没有市场,仅赚了产业链最末端的这点小钱,而最末端的环节恰恰是高污染的环节。20年前,我在英国就感觉到来自中国的东西太便宜了,便宜 到你不能相信。50只国际信封只卖人家的5毛钱,合1分钱一个。因为便宜,国外超市的货架上几乎都是中国货,服装、大小文具、儿童玩具、宠物用品、鞋帽、小家电,等等,几 乎都是中国人生产的。买卷笔刀,应该按“只”计,或按“打”计的,可在国外市场,对中国的卷笔刀是按公斤计的,我们卖到国外的卷笔刀居然便宜到“论斤要”的地步!卷笔 刀很轻,1公斤得装一口袋呀!    便宜的不光是卷笔刀。中国企业向某些国家出口服装时,是按“包”计的;外国海关对中国商品征税时;则按“车厢”计;企业向非洲出口生活日用品时,则按“集装箱”计 。想想看,我们真是够“大方”的。一时间,来自“世界加工厂”的商品,遍及地球每一个角落,“Made in China”成了便宜货的代名词。外国人说中国商品物美价廉,这个价廉 是没有将环境的价值计算在内的。我们赚的是廉价农民工的血汗钱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钱。 中国是世界电视机第一出口大国,然而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价格却有增无减。中国电视机厂是靠什么来维持生产的?企业老总的回答很简单,除了科技进步,主要是一线工 人的平均工资下降了。听了这话,谁还能高兴得起来。中国经济以每年两位数左右的速度增长,一线工人的工资却在下降。应当说,中国经济的神话是中国的农民工创造的,是以 牺牲中国环境为代价的。 招商引资,起先是在沿海搞,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后来,连污染企业也引进来了;沿海提高了环保台阶后,就向中国的内地和北方草原纵深发展;以前招商引资是国家、 省的行为,现在是市、县、乡镇的任务。全国几十万个乡镇的一二把手的头号任务就是招商引资,至于是否引来的污染,没有人管。领导有硬任务,完不成招商引资指标是要摘乌 纱帽的。 以“八国联军”为主的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有如此多的优惠政策,地方企业更是“待遇从优,环保从宽”,不少都有“超省民待遇”、“超市民待遇”和“超县民待遇”金牌 ,由此留下的种种环境隐患可想而知。一些地方招商心切,对投资商简直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乃至形成了“相让资源、承受污染、拱送税费”的非理性发展格局。环境遭到破坏 ,当地人民群众也直接受害,而且危害的时间可以延续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但没有人理会这些。 当老百姓失去清洁的饮用水,呼吸着污浊的空气,连生命安全都岌岌可危时,GDP的增长、工业产值的飙升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发展的确是硬道理,但是如果发展破坏了生存环境 ,那就没有道理了。中国必须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不能再继续牺牲环境和健康换美元。否则,我们就是对子孙后代犯罪。 (三) 出力不讨好 财富是中低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在中国就是农民,也有人称农民工,是他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在生物界里,是没有财富这个概念的,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水分与空间资源就是 生物的财富;只有人类才会在衣食住行之外,有过多的奢侈追求;奢侈消费必须开发利用资源,而开发利用资源必然有人干;人要有力气,必须得填饱肚子,因此,食物是最初的 财富源泉。从历史上看,从事农业的人口是最受人尊重的,而今,中国的农民除了种地外,几乎干了城里人所有的话计,即使如此,农民的地位一落千丈,这从城里人对农民的称 谓中就可以看出。由上世纪50年代称呼农民为”农民爷爷”,80年代初称“农民伯”伯,现在则直接喊“农民兄弟”了。50年来,辈分连降三级。 过去30多年来,城市里的各行各业都以农民工为主力,甚至连印钞厂里也有民工的影子。正因为中国农民工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的巨大贡献,2009年,中国农民工上了美国 《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在这之前,吴佩孚、毛泽东、汪精卫、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曾上过该杂志的封面,那都是些明星人物 ,可见中国农民工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之高。中 国人在短期内创造巨大的 财富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是生态环境、农民工的生命健康以及整个社会道德。然而,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是,中国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美元有些永久成了废纸。“招商引 资“、“出口换汇”风光不在。    大量出口廉价工业品的直接后果,是中国进口资源和能源大幅增加。对国外资源和能源的严重依赖,使一些资源出口国在价格上不断要挟我们,铁矿石就是其中一例。一些国家一 方面享受着向中国出口或从中国进口带来的巨大好处,另一方面又在说风凉话,炒作“中国威胁论”,说中国扰乱了别国的市场,抢走了别国的就业,掠夺了别国的资源,制造了 大量的温室效应。以低价方式获取市场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大量生活日用品和工业品难以保持稳定的质量。一些企业为了保持低价,不得不在质量上“下功夫”。于是,在世界的 许多地方,中国商品成了穷国和穷人消费的对象,成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企业形象,也给有能力打进中高档消费市场的中国企业制造了重重 障碍。    中国成了世界的加工厂,当国际上一些人在责怪中国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时,有谁会说句公道话——中国消耗的许多能源、排放的许多污染都是在为别的国家服 务,并非真的都是为了中国人自己。中国在为全世界做出牺牲,却还要背上一个骂名。我们得到了许多,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靠招商引资建立的“世界加工厂”带来的环境污染 ,将使我们无颜面对子孙后代。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2363 次阅读|5 个评论
惊愕
suntao 2011-3-11 21:01
今天听Y姐说,他们那里有个别科室以高奖励激励SCI,5.0以上的20万人民币,只要你敢打包票先给你前期垫付10万,真是财大气粗啊。羡慕同时也有些惊愕,让我联想起来前一些年流行的招商引资。这股浪潮看来没有人可以逆转了,只能寻找一个恰当姿态随波浊流。
2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的粮食产业定价谁做主
热度 1 zhijieleng 2011-2-11 08:55
粮食产业是我20多年研究的领域,近几年看到外资公司,带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通过倾销、合资、兼并等等方式,渗透粮食产业链的各个关键环节,控制了大豆产业定价权之后,又开始全面进攻玉米、大米产业,把最有风险的部分留给中国政府,把最获利和定价权的部分逐渐控制在手里,虽然,中国博大,还不至于被全面控制,但是,四两是能够拨千斤的,丧失大豆定价权已经是一个铁证。从2005年,我们就在致力这方面的研究,呼吁警惕和相关对策的采用,越干、越看越着急,好在政府目前在努力,可是,仍然不能够起到遏制的作用。粮食安全是重要的,谁都知道,但在具体的商业运作中,又有多少地方政府得意于招商引资的功绩中,全然不管引进的会引起多大的后患。问题在于产业链的整体竞争需要种、肥等农资、产、加、销集成的能力,是否存在中国本土的产业链整体运作优势,包括定价权的能力和优势。 下面,存三则资料: 海外巨头纷纷组建合资公司渗透国内玉米种业 2011年02月11日01:13 中国证券报 我要评论 ( 0 ) 字号: T | T   本报记者 李少林    隆平高科 (000998)昨日公告,公司与Vilmorin Hong Kong Limited签署了设立合资合同的框架性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2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以杂交玉米种子的培育、生产和销售为主。这意味着隆平高科正式迈入玉米种业领域。   隆平高科联姻的海外种业巨头,只是抢滩中国种业市场的众多海外种业巨头之一。海外种业巨头拥有优良的种子,通过与国内种业巨头合作,有可能逐步挤占国内原有种业公司的市场份额。部分人士担忧,如果国产种业不能加快研发,掌握合资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任由目前的态势发展,未来中国的种业有可能受海外种业巨头控制。   发力玉米种业   VHK为Vil-morin Cie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而后者又为法国利马格兰集团持股72%的控股子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种业集团之一,优势产品为杂交玉米种、小麦种和油脂类种子。其在山西的种子研究所建立已有十年之久,近期该研究所的玉米品种成熟,并通过相关认证,获准上市销售。2010年5月,隆平高科获得利马格兰研发的玉米品种“利合16”的独家代理权。    长江证券 分析师乔洋认为,成立合资公司后,Vil-morin Cie集团有可能许可合资公司使用其技术,这将能保障公司有优良的玉米种品种来源。   受此影响,隆平高科10日开盘即以一字封涨停,终盘报收36.68%。在其带动下,种业板块全线飘红,荃银高科、 登海种业 的涨幅都在5%以上。   此前,在水稻种子占据优势的隆平高科去年开始发力进军玉米种领域。2010年1月5日公告,隆平高科以3600万元认购山西屯玉的控股子公司北京屯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新增资本,从而持有北京屯玉60%的出资额。   北京屯玉玉米种子年销量为1500万公斤,超过隆平高科本身的1000万公斤销量。这可以让隆平高科跻身玉米种子销售的第一集团军。   2010年4月,隆平高科聘任刘石为公司总裁。刘石2001年-2009年任 杜邦 先锋良种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在其任内,杜邦先锋与登海种业、 敦煌种业 合作的先玉335玉米种在国内获得成功推广,为两家上市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但2010年11月,隆平高科增资北京屯玉,进而控股山西屯玉的计划失败,隆平高科将所持北京屯玉60%的股权转让给山西屯玉。这也促使隆平高科将拓展玉米种业的重心转向国际合作。   国内市场激战正酣   玉米种业被认为是国内种业竞争最激烈,也是空间最大的领域。   玉米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占粮食的22%和25%。根据《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数据,2003-2007年,玉米总产增加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4%以上,位居各大粮食作物之首。相应地,玉米种业增产空间较其他粮食品种大。   国海证券分析师孙霞认为,玉米种的毛利率较其他粮种毛利率高,这也导致种业公司竞相进入该领域。目前,玉米种子的毛利率一般在30%,优良品种比如先玉335的毛利率达到60%以上。远远高过水稻等粮种的毛利率。   玉米种业又是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佟屏亚透露,目前我国有90%的种子企业在做玉米经营,大型种子企业的市场份额只占30%左右,大多数种子市场份额分散在中小企业手中。   而根据农业部2010年12月31日出台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企业注册资本从5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实行一体化经营的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该办法实施,目前全国8700多家种子企业预计将有九成遭到淘汰。由此产生的市场空间,将由种业大公司来填充。   依据2010年10月中国种子协会的排名,隆平高科、辽宁东亚、中国种子集团、北京德农和登海种业等公司排名前五位。在这些企业中,隆平高科的玉米种能力较弱。    宏源证券 分析师胡建军认为,玉米种业竞争中种子优良与否是关键。谁能够拥有优良的种子品种,再配以优秀的管理团队,将在市场竞争占据优势。这也是隆平高科延聘刘石和合资VHK的目的所在。   根据隆平高科证券办有关人士介绍,“利合16”玉米种属于第四季温带品种,主要推广区为黑龙江、河北、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区。“利合16”的销售正在刘石带领的团队下开始运作。   隆平高科的“利合16”与敦煌种业的合资子公司敦煌先锋的先玉335的播种范围相重叠。双方的遭遇战将不可避免。而先玉335成功正是来自于刘石的领导。   种业巨头纷纷抢滩   国内种业竞争格局中闪现的国际种业巨头身影引人瞩目。根据相关规定,国际种业在国内生产销售粮种需要与国内种子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并由中方控股合资子公司。   2002年和2006年,美国种业巨头杜邦先锋先后与登海种业、敦煌种业组建合资公司,从事先玉335的制种和销售,其中登海种业主要做夏播玉米种,播种范围为黄淮环渤海一带;敦煌种业主营春播种子,播种范围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新疆一带。   2007年,VHK通过股权受让持有隆平高科大股东新大新威迈46.5%的股权,进入中国市场。   胡建军透露,除了上述两家国际种业巨头之外,包括先正达(Syngent)在内的世界种业五强都在中国组建了合资公司。   合资公司为国内种业公司带来了丰厚利润。2009年,敦煌种业实现销售收入15.1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8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002.45万元。报告期内,敦煌种业与杜邦先锋的合资公司敦煌先锋实现净利润2.18亿元,为公司贡献了1.11亿元的利润。2009年,登海种业与杜邦先锋的合资公司登海先锋实现净利润1.85亿元,对登海种业的净利润贡献达到0.94亿元,占当年登海种业净利润的101%。   但分析人士担忧,随着国际种业巨头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控制力也将逐步增加,进而威胁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谁是粮价上涨元凶:中储粮外资粮商均遭责难 2010年11月24日09:55 中国企业家 我要评论 ( 26 ) 字号: T | T 粮价上涨到底谁是幕后元凶?从外资粮商到中储粮先后陷入责难。其背后,不过是各个市场主体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而已。它会导致粮食流通体制产生新的变局吗? 文 | 本刊记者 吴金勇 10月,赣东抚河岸边已是稻穗满田,由于连年丰收和粮食市场的整体高涨,无论是抚河两岸的农民还是当地的水稻加工厂,大都沉浸在兴奋之中。然而,过去两个月中,千年古邑金溪县内,一个占地仅25亩的大米加工厂所引发的外资粮企“阴谋论”,却给兴奋中的中国水稻市场带来了些许不安。 外资“抢粮”真相 位于金溪县工业园区的这家益海嘉里(抚州)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其前身为江西和氏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与益海(南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同为南昌宏客隆超市的客户。2008年,在宏客隆的牵线下,资金短缺的和氏米业将60%的股份转给益海嘉里。经技术改造,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位列金溪县第三位。 益海嘉里是世界500强企业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外资企业,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内地,以在食用油产业的巨大优势而闻名业内外。 这个成立不久,规模不大,看似不经意出现的大米加工厂是益海嘉里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大米加工厂,也是其在中国南方籼稻主产区的第一家工厂。2006年益海嘉里开始进入内地稻谷产业,第一个工厂设在国内粳稻主产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附近,年产能高达36万吨,是目前国内产业链最完整、单厂规模最大的稻谷加工企业。 益海嘉里打破了金溪既有的粮食竞争格局,中央粮食收储企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私人粮食加工厂还有稻农,每个市场主体都警惕地观察着它的举动。 成立4个月后,该工厂开始挂牌收购水稻。收购品种为当地晚稻优质品种赣晚籼923和926,开秤价为115元/百斤,收秤价为128.5元/百斤,收购总量约1.1万吨。 当年1.1万吨的收购量并没有给年产30万吨粮食的金溪县带来太大震动。“尽管晚稻口感好,但不适于长期保存,大多用于当年加工使用,因此,益海去年收的1.1万吨晚稻基本没有影响到中储粮和地方收储企业的利益;同时由于益海以加工优质品种为主,与大多加工普通品种的地方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之间竞争也不太明显,所以去年这里很平静。”在金溪县浒湾镇粮食加工一条街上,一位私人米业公司老板表示。 “火苗”产生于2010年夏天,由于江西本地人的传统习惯是食用早籼米,益海嘉里(南昌)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部门建议抚州工厂加工一些早稻,试水本地市场。8月1日,益海嘉里抚州工厂挂牌98元/百斤,收购早稻。由于益海的收购标准严格,当地农民对这一挂牌价兴趣并不大,两天后才收到了第一车早稻,一周时间也仅收购了191吨水稻。 但是,与去年的1.1万吨晚稻不同,益海今夏收购的这191吨早稻却惹来了轩然大波。8月末,中储粮金溪直属库负责人通过某权威媒体表示:“益海嘉里这个外资粮商虽然在南方早籼稻市场初来乍到,但其经营却显得缺乏民生观念和政策观念。自从去年收购和氏米业后,益海嘉里(抚州)公司一直在亏损,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本来作为大米加工厂其原料一般是中晚稻,但它却高价收早稻,让人觉得是在搅局,在扰乱市场。” 金溪县年产6亿斤的粮食中,早稻和中晚稻各约3亿斤,其中商品粮为50%。而中储粮金溪直属库的储备粮以早稻为主,总储量约为1.2亿斤左右。益海嘉里(抚州)公司的早稻收购动了中储粮的奶酪。 不胫而走的外资粮企新“阴谋”的言论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9月、10月,商务部、农业部、发改委等中央各部门先后赶到金溪县来调查事实真相。金溪县粮食局一位官员向《中国企业家》透露,相关部门的调研结论大致为:益海所收稻谷品质高于当地其它工厂,且并非第一家以98元/百斤收购早稻的企业;该工厂去年6月新建,由于开办费及其它财务费用的原因,当年亏损100万属正常情况。据了解,今年1-8月益海嘉里(抚州)公司已经盈利7000元。 尽管官方认定外资粮企扰乱市场秩序、恶意抢占市场份额的指责并不成立,但围绕今年水稻收购量、价格的问题,市场参与各方的博弈仍在继续。在江西采访期间,记者就收到一匿名短信,内容大致为:“粮食部门帮助益海嘉里收粮,其它收储企业还怎么活?” 记者进一步向当地贸易商和一些加工企业了解情况,结果显示:益海的早稻事件不过是一个导火索。中储粮金溪直属库的真正抱怨并非指向外资企业,而是针对与外资企业在收储环节上合作的地方粮管所。 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受国务院委托,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中储粮成立后,存在了几十年的原有粮食系统的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弱化。地方粮食系统不甘心。 “围攻”中储粮 进入10月后,情势突转。稻谷加工企业、一些粮食体系官员、粮食贸易商及部分农业专家开始“围攻”中储粮,并指责它是垄断粮源、抬高粮价的真正推手。 据报道,10月上旬,一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秋粮收购和当前粮食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的电文下发至县市级政府,明确要求,“中储粮全面暂停除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它一切购销经营活动。”据说,此次中储粮行为受限的原因,是今夏以来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政府感到了调控市场的压力。 事实是否如此?以本刊记者调查采访的金溪县为例,金溪县的传统水稻收购的主体是地方粮食局直属的粮管所和中储粮金溪直属库,2009年早稻收购,地方粮管收了3.5万吨,中储粮金溪直属库收了1万吨。今年的早稻收购战中,粮管所限于仓容和价格一直按兵没动,而中储粮金溪直属库则有约1万吨左右的轮入量,成为当地早稻收购的最主要力量。在益海嘉里(抚州)公司收购了191吨早稻后不久,中储粮金溪直属库就将早稻收购价提高到99.5元/百斤。从简单量价来看,中储粮确实可能推高了当地早稻价格。 “只要到田间地头去问一下,就知道抬高价格的到底是谁了。过去几年粮价节节高升,中储粮为什么还亏损?不就是因为它自己高价收粮嘛。”一位接近江西省粮食系统的专业人士对本刊说。 在粮食系统指责中储粮的同时,国有、民营甚至有粮食加工业务的央企也对中储粮颇有微词。“许多人将今年的粮食价格上涨归罪于央企中粮、华粮进军收购环节及各类性质的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的抢粮行为。”一位大型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分析,“其实今年的稻谷价格高企、异动与国家的托市政策有很大关系。” 2008年,中储粮以97.5元/百斤收购的水稻要实现顺价销售,即便不算包装和运费,拍卖价也要达到103元/百斤。2009年7月,国家又拿出托市粮以95元来拍,加上各种费用也要99元。这些就是今年新粮价格的风向标。 “农民当然有高价预期。今年早稻的最低保护价居然定到了93元,明显低了。如果2009年拍卖价是93元,今年早稻的最低保护价出到96元,这个价格关系就理顺了。”这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说。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下,从涨价中受益的一些农民也在抱怨中储粮的出尔反尔。连续三年的增产和连续三年最低收购价及托市拍卖价的上涨,使得稻农们坚定地认为今年粮价的走势一定是“高开高走”。 9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粮食局、农发行、中储粮总公司共同发布《2010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预案》规定,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0.97元,粳稻最低收购价每市斤1.05元。“去年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是0.95元,今年一下子涨了一毛。以这个涨幅为标准的话,意味着今年市场粮价至少也要比去年上涨10%。”桦川县先锋农作物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副主任韩俊德对本刊说。桦川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腹地,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 实际上中储粮出手更为大方,10月1日,中储粮桦川县腾谷粮食储备库召开收购前的贸易商会议,会议透露中储粮当地库点收购圆粒、普通粳稻价格为1.33元/市斤。韩俊德所属的合作社以此价格向腾谷粮食储备库提供了1000多吨稻谷,然而几天后,中储粮停收了。这让韩俊德有点郁闷。“普通粳稻价格1.33元/市斤,这价非常高了,因为现在(11月3日)优质粳稻绥粳4也就这个价。”韩俊德手中还有与中储粮桦川县腾谷库所签的订单,至今尚有4000吨没有执行。 按照中储粮与桦川先锋农作物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合同约定:中储粮应根据市场行情随行就市,按质论价,以市场当期价格为准,每吨加价30元。合同期限至2011年3月30日。现在中储粮的停收行为让韩俊德等稻农心里有些没底。“去年,中储粮只拍卖、没收粮,库是空的。现在这么高的价估计国家不能让它收。不收呢,中储粮又处于轮换粮的关口,它的选择将是未来水稻价格的最关键因素。我们只得继续等下去。”最让韩俊德放心不下的是,双方合同中的免责条款,即如果国家政策有变,导致合同无法执行,双方均无责任。 在保护农民利益与保持粮价稳定之间,代表国家执行粮食宏观调控的中储粮陷于两难。 谁是高粮价的推手? 很快“围攻者们”感到欣慰的事情发生了。11月1日,国家粮食局下发的《关于开展2010年秋粮收购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对中储粮直属企业违反国务院有关要求,从事与储备吞吐轮换直接相关业务以外的其它商业经营活动(主要是指粮食调控系统外的代购代销活动),要加以制止,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并及时报告国家有关部门。 中储粮被点名,似乎验证了“围攻”者的逻辑。现在所有矛盾又都集中到中储粮身上,都希望置其于死地。“如果把中储粮打垮的话,其它主体是否有能力、且有效替代中储粮承担国家的托市收购和调控政策呢?这是关系到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利益和积极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体政策设计问题。国家花10年时间建设的粮食调控体系不应该因各方利益博弈而进行颠覆性调整。”一位粮食行业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说。 2004年前后,国家设计出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目标是为了稳步提高粮价,保护农民利益。当时的策略是,使粮价小步稳走,即每年都涨价,但每年是小幅上涨,经过若干年,使粮价到一定水平,以使中国在整个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够有效维护农民的利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位长期关注粮食问题的专家称,一些地方收储企业抱怨中储粮垄断粮源,事实上,中储粮按照国家定价挂牌收,其它企业也可以入市收购。关键在于,中储粮执行托市收购政策,减少市场粮食流通量,支撑了价格处于较高水平。 中储粮研究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对本刊表示:“早在今年6月15日,当市场粮价超过政府制定的托市价格时,我们就停止托市收购了,而今年的稻谷托市至今没有启动。”他透露,中储粮的主要经营行为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围绕粮食轮换的经营业务,这一块是政策性业务,不可能停止;二,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的经营活动,如跨省转库、拍卖等,这个也在继续;三,以收储业务向上游延伸至订单农业,向下延伸至粮油加工,这个业务刚刚起步,而成品粮又一直是中央储备薄弱环节,这个方向也会继续坚持。 “把近期粮价异动的责任推到哪个企业或利益集团的头上都是很冤枉的。因为粮食价格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有专家指出,从今年粮食等 农产品 价格轮番上涨的成因看,粮价异动的原因越来越复杂,既包括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物流运输等因素,也与不同主体的购销行为、投机炒作、媒体舆论等推波助澜密切相关,还包括政府干预市场政策的溢出效应等。 在他看来,粮食系统、各类加工企业与中储粮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为了各自利益。在实行最低价收购之前,国家的政策性粮食收购任务是地方粮食系统承担。收粮有收粮补贴,保管粮有保管补贴,地方粮食系统对此念念不忘。现在转到了中储粮的垂直体系内,地方粮食系统无事可做。 稻谷安全问题之辨 站在 北大荒 米业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内可以清楚看到对面同属于黑龙江农垦系统的九三油脂集团。 “九三油脂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但这种规模与益海嘉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年前,我就提醒过同行们,中国的水稻不能走当年油脂行业的老路。”黑龙江省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路宏民望着窗外说。“尽管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集团可以控制中国的水稻价格,但这不意味着未来没有这种可能。”路所担心的并非中储粮,而是跃跃欲试的外资大粮商。 路认为,当下中国的水稻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规模化、机械化的道路上,谁走在前面,谁就可能左右这个产业的未来,就像10多年来中国的大豆产业走过的路一样。10年前外资来了,10年后中国人的油瓶子倒了,现在中国的百姓已经离不开外资食用油,而中国的豆农们则艰难度日。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北大荒米业成立于2001年8月,目前年稻谷综合加工能力高达700余万吨,下辖37个制米厂,其中年加工能力超过30万吨的工厂有7个,是中国最大稻谷加工企业。依托黑龙江垦区的巨大优势,该公司控制了中国1/6左右的粳稻产区,约2000万亩水稻。如此巨大规模的“米老大”仍不敢小看初涉国内稻谷加工行业的益海嘉里。 3年前,即2007年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公司正式投产,当时北大荒米业的总部仍在与佳木斯市相邻的建三江农场。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对于益海进入大米产业的初衷,益海嘉里大米事业部总监吴志华对《中国企业家》解释,因为中国的粮食加工产业落后,水稻生产加工粗放,缺少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因此,益海嘉里集团才投资了国内没有或紧缺的高端项目,意在填补空白。他强调,益海嘉里集团不会像同行所担心的那样“图谋”中国粮食加工业。益海嘉里集团在食用油产业取得的优势地位,是由于中国耕地和水资源不足,国家采取优先保障三大主粮作物供应的战略,油脂油料供应则不得不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而益海恰恰具有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能力和经验。然而这些经验在中国的三大主粮作物上是不可复制的。由于中国实行粮食配额管理,益海在中国境内加工的每一粒粮食都不可出口,因此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从市场份额上讲,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占据99%的加工能力,外资企业在稻米加工业中所占比重在1%左右,对市场影响极小。”吴志华说。 到目前为止,益海嘉里在国内的稻米加工能力总共才100万吨/年,而北大荒米业一家公司就有700多万吨,中储粮也有150万吨的稻谷加工能力。 路宏民说:“与益海相比,目前我们有绝对优势的是规模和基地,而他们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都有不足,况且益海也并非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没有野心。因此我们还得要非常谨慎、认真地看待它。” 据说,2009年,益海曾给国家粮食局和黑龙江省政府写了一封信,明确提出,水稻的 循环经济 产业模式,可使每吨水稻增值800多元,如果益海的产业模式能在黑龙江推广,仅水稻一项就可增加产值130多亿元。 “这封信转给我们之后,我们也就清楚了益海要在全省主产区布局的想法。”路宏民说。据路分析,现在,益海是刚把脚插进来,先布点,等到它开始走的时候,国内企业就跟不上了。如果益海嘉里在黑龙江省内有5个工厂,它的资金和杠杆优势就能显现出来。尽管外资企业不能出口粮食,但如果一个企业掌握一个行业20%,它就有价格话语权。粮食,不可能出口,但赚的钱是可以汇出的。外资企业本来就资金雄厚,前几年它要真的开始主动出高价收粮,相对控制之后再行低价策略,到那时,北大荒的粮源优势将会被冲击。 今年6月,黑龙江省公布了规划期为2009—2012年,可顺延到2015年的《稻米加工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全省将建设、整合和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截至9月,黑龙江政府已经批准了7个,其中北大荒集团有3个,外资就益海1家,其它地方国有加工企业3个。 从政府对外资谨慎的审批态度来看,中国粮食产业中央与地方、内资与外资力量的竞争消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地方政府博弈中央政策 试种转基因大豆等作物 2011年02月12日00:22 中国经营报 索寒雪 我要评论 ( 27 ) 字号: T | T 鲜为人知的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已经开始动转基因的脑筋。 近日,《中国经营报( 微博 )》记者独家获悉,多个省市都在悄然招商转基因研究中心,除此之外,一些省市还开始试种转基因作物,在这些试种的作物中,除了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棉花之外,还包括一些被国家列为禁止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比如转基因大豆、水稻等。 “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展开转基因作物的实验,而农业部却又禁止种植的推广,地方与中央间的利益博弈将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埋下隐患。”一家大型国际转基因种子公司科研人员向本报记者揭秘了地方政府在发展转基因作物问题上的价值链。 地方政府热捧转基因 有消息称,在扬州已经有转基因作物,除了有5万亩左右的棉花,有部分是转基因大豆。而根据国家规定除了棉花外,种植其他转基因作物都是不允许的。 对于此消息,记者未能得到扬州政府方面的证实,农业部也未给予回应。 “这在很多省市都已经出现了,各地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研究和种植其实是鼓励的态度。”上述国际转基因种子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经常有政府机构和我们联系,要转基因研究中心设立在他们那里。” “几乎所有的省都在招商转基因研究中心。”上述人士形容,“这背后有两条价值链。”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研究中心成功研制转基因种子之后,未来的规模化生产可以造成很多地域性的价格失衡。”上述人士透露,“比如种子价格,我可以在这个省卖500元,在其他省就卖800元,这就使得拥有转基因研究中心的省市拥有先天价格优势。此外,也可以为地方财政做出贡献。”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是农业部,但是,地方政府可以以农业技术研究的名义向科技部申请项目。”上述人士透露说。 “这种项目的支持资金动辄上千万元,地方政府申请到资金后,通常会把大部分资金挪作它用。转基因研究中心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申请资金的旗号而已。”上述人士表示,进行转基因的实验,其实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对于这种说法,记者致电国家科技部,但科技部并未给予回应。 据了解,湖北、河北、江苏等省份都设有类似的转基因作物研究机构。 而转基因研究中心的真正科研意义则十分有限,“有一次,我们研究国内转基因棉花种子的基因片段。” 上述人士很遗憾地说,“有85%的种子只是复制了我们公司的基因片段而已。” 不久前,农业部重申,目前农业部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可以通过进口在中国进行种植。 但是,地方政府对此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管理。有消息称,中国尚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中国制造的米粉却在过去几年间屡屡被欧盟和日本检测出转基因成分。 “其实进行转基因种植非常简单。”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一个人曾经用一个双肩背的背包就从美国带过来转基因作物的种子,一个背包的种子价值上千万元。” 转基因棉花撬动政策 事实上,转基因作物受到青睐,从农业种植本身也可以窥见。 中国棉花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棉花价格大幅上涨,且波动剧烈。预计2011年,导致2010年棉价猛涨的因素,如国内棉花的供需紧张、资金炒作等持续存在,今年棉价或将高位震荡。 疯狂的棉价正在影响着棉农的决策——种植更多的转基因抗虫棉。 在“农业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研讨会上,河北省高碑店市农民祖茂堂向记者透露了周边农户的决定:“今年我种了转基因棉花,收成很好,现在有更多的农民决定种植转基因棉花。” 几年前,祖茂堂还在种植普通棉花,“但是棉花遭虫灾,使用大量农药都没有作用,几乎一点收成都没有,有科研人员向我推荐了转基因抗虫棉,我就开始种了。”祖茂堂回忆,“当时一亩地只有20斤棉花的收成,我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在第二年,遭受的虫灾少了很多,周边农民开始效仿祖茂堂的做法。 祖茂堂种植的抗虫棉优势在于减少了棉铃虫的灾害。 2010年,祖茂堂种了9.6公顷棉花,约合146亩,“今年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因为棉花涨价,高价有的是到了7块钱一斤籽棉,今年比往年差不多翻了一倍的收入。” 2010年秋季,来自各地的官员、学者前往祖茂堂的棉田考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要种植转基因棉花了。”祖茂堂表示,“现在转基因棉花的价格也要高于普通棉花的价格。” 目前,在河北当地,已经有6000多农户和祖茂堂一起种植转基因棉花,国产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国抗虫棉种植面积的95%。 转基因棉花的成功种植样本,成为了国内转基因作物种植的支持者说服政府松动政策的依据。 据知情人士透露,转基因作物管理办法正在紧急制定之中,“在标识方面的讨论非常激烈。”一位参与讨论的学者向记者透露,“一些人认为,应该将产品中的转基因字样去掉,以免消费者产生歧视,但是另一些人认为,消费者有知情权。” 对生产研发转基因种子的省份而言,去掉产品中的转基因字样,对促进销售的意义不言而喻。据相关专家介绍,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的管理将适当放宽,但是种植种类不会放宽。
个人分类: 事件|43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挂帘村有机茶生产基地招商引资项目
medinstru 2010-6-14 18:50
挂帘村有机茶生产基地招商引资项目 招商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xNTQwNjg4.html 这是挂帘村的一个大项目,得到了省财政厅的大力支持,省市领导也多次莅临指导,现场办公 我们的项目将作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在洽谈会上做重点宣讲 希望各有识之士参加 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们的项目肯定能让您在最低的风险下 获得最高的回报 联系人 姚国灿 联系电话 15857396317 希望各位博友帮我们大力宣传,现在挂帘村房子建起来了.但是老百姓的钱袋子问题还没有解决! 这个项目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的困境
个人分类: 民情日记|1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国荒谬透顶的经济现象之一:自有资金不用,却优惠招商引资(更新)
huangwd99 2008-12-2 00:30
我国荒谬透顶的经济现象之一:自有资金不用,却优惠招商引资 http://hwd.caogen.com/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第一大荒谬透顶的经济现象是自有2万亿美元外汇不用,却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大量引进外资,给外资超国民待遇,免土地费,免厂房占用费,免增值税等各种税,出口产品还退税,使内资企业无法竞争。30年来,不过引进7千亿美元,远远少于自己积累的外汇。 引进外资唯一作用是挤跨了自己的企业。招商引资政策在税收方面对外资优惠,使现有内资企业比外资要多交纳赋税。任何一个行业,引进外资企业以后,由于外资企业资金雄厚(相对内资企业),技术先进(政府目的就是它们的技术),还有政府提供的各种优惠(税收优惠给外资带来的利润就比同样国内企业多100%,内资需要将多达自己利润的55%上交,而外资免税),以及媒体的吹捧(政府为了给引进外资造舆论,不惜吹捧外资企业,以取得老百姓支持),打败内资企业是必然的。 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先生的研究报告,我们开放的21个行业的前5大企业均是外资。现在国内中小型国营企业已经消失,民营企业也大都改头换面,变成外资或合资企业。由于挤跨了自己的企业,优惠政策下引进外资不但没有引进技术,而且使国内企业已经掌握的技术随同企业倒闭而消失。 胡温执政以来,虽然提倡和坚持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政府在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时,也认识到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然而,地方政府仍然延续了以前的做法,将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政绩。例如,今年(2008)1月28日在昆明市委九届四次全会上,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提出:要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第一政绩的理念。由于国家税务政策方面的差别,对外资免税,过去内资企业就要比外资企业要多交相当于自己利润的50%。近来,人大通过了法律,取消了这种歧视内资的荒谬政策,然而,地方政府将GDP作为考核的硬指标,为了增加GDP,仍然给予外资低价土地等各种优惠条件,以增加投资,从而增加GDP。国内银行储蓄高达40多万亿,还有2万亿外汇,无法使用,却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引进外资。这种荒谬政策下,唯一的后果就是使自己的企业被外资挤跨,自己的资金无法使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没有自己的企业,却能变成发达国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政府,会制定一个歧视自己企业的政策。歧视外资才是西方国家正常现象。日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纷纷投资美国,结果都亏本而归。加入WTO的基本要求是不歧视外资,给外资国民待遇。 虽然美国人不允许外资特别是非同盟国家资金控股实业,但是欢迎进入金融市场,其原因是金融市场是美国资本家坐庄开的赌场,美国人基本上有赚无赔。不像中国股市,大起大落,让很多人认识到其赌场本质。美国坐庄的金融大鳄比较聪明,让外资在货币数量上上涨,但实际价值下降。再说,通过一个金融市场,使大量美元货币不投入消费市场,实质上,是这些货币沉淀了,退出了消费市场,从而减小了美国大量发行货币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金融市场交易量达到每年600万亿美元。 在遭遇人民币升值导致成本上升情况下,大量外资企业一夕之间,人去楼空,遗留下工人失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有的还卷款逃走(国内银行给他们的贷款常多于它们的自有资金和财产),留下大量债务,连累银行和国内多家企业。与此相反,美国根本不允许你控股它的关键企业,联想买下IBM公司电脑部以后,美国政府就将IBM公司排除出政府采购范围。 无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都认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允许外资企业在国内开办企业,外加优惠条件,使外资企业处于优势竞争地位,外资企业很快就控制了整个行业,必然产生大量利润,这些利润都是中国人们创造的财富,送给了国外资本家。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是奉送更多的财富。国家发展经济,从来不缺资金,缺的是物质财富和设备。由于国内经济活动只能用人民币,而人民币是政府开动印刷机印刷出来的,我们不可能缺少以人民币表征的资金。显然我们也不缺少外汇,它不直接应用在国内经济活动中,它的唯一作用是从国外购买商品和设备。引进的外汇不用,一直保存下去,例如保存1万年,实际价值就等同废纸。根据程实博士2008年3月14日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文章,美元指数从 2001年7月6日的121.02到2008年3月7日的72.462,7年不到美元贬值了40%,如果我们将2万亿美元保存7年,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购买力下降,损失将高达8千亿美元,每年至少损失1千亿美元以上。 外资企业在中国办厂,拿美元换取人民币,在国内使用,由于政府不使用外汇,实际是我国政府奉送财富给外企办厂,让外企在中国获得利润和财富。 这种荒谬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荒谬的外资超国民待遇政策。现在中央政府放弃了荒谬的外资超国民待遇政策,但是,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为了GDP,制定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使这种荒谬的外资超国民待遇政策仍然在中国大地到处流行。只有完全排除现有的GDP考核法,改为普通老百姓最低收入作为第一政绩,才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使地方政府放弃追求投资,放弃为资本家服务的思路。资本家无需政府去支持。只要大幅度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消费市场,资本家就会千方百计投资赚钱。马克思在形容资本家贪婪追逐利润时描述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当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时,如果不增加消费能力,超出消费能力之上的生产能力必然停产倒闭。当前我国消费能力大大落后生产能力,生产过剩十分严重,只有大幅度提高普通老百姓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消费能力,从而缓解生产过剩的困难局面。 我们现在唯一欠缺的是政府官员和老百姓的思想认识。当前我国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全满足国内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需求。这些必须消费需求本身是刚性的,但也是有限的。只要我们能够生产足够的粮食等基本必需品,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保障,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是不可能陷入饥荒等困境的。富裕阶层基本上已达到饱和消费水平。给普通劳动者增加收入,只会改进普通劳动者福利,同时也不会影响富裕阶层的福利。担心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是不可能的。我国人均生产的物质财富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有效需求,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能力已接近饱和水平(见表1),即使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商品价格上涨,也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但是,同时大幅度增加了这些商品的市场容量和销售量。 大量外汇储备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由于外汇储备实质是我们拿财富换来国外政府用纸印刷出来的欠条,存在手里是财富损失。我们应当减少外汇储备。我们国家进出口总量年超过 2 万亿美元,平均每天都有超过五十亿外汇现金在流进流出。进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必须消费品,如奢侈品(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大部分进口),即使我们不预先储备外汇,也可以通过临时措施,如提高奢侈品等非必须货物的进口关税,同时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等措施,短时间增加外汇现金,增加外汇支付能力。所以,在没有外债情况下,不用保持外汇储备和外汇顺差。在有外债情况下,需要为还债储备外汇。当然,现在有大量外汇储备,和过剩产能导致的每年大量外汇顺差,我们即使从现在开始调整,在短时期内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达到外汇 0 储备和进出口平衡。同时国家还需要完善良好的金融管理。从现在开始,国家改变政策,估计至少需要 10 年以上,才能完成转变:首先要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增加国内消费能力,消化剩余产能,同时出口工厂要转向内需市场。这年 3 千亿美元出口能力的工厂的市场转向就需要很长时间,估计需要 3 - 5 年。现有外汇储备应首先置换国内外资企业股本,特别是银行股本,估计会去掉一半。剩下可能会有 1.5 万亿美元,需要先调整到每年外贸逆差,减少外汇储备,再逐步减少逆差,调整到进出口平衡状态。从现在开始改变出口导向政策,逐步实现进出口平衡,仅仅考虑美元贬值,从现在开始计算中国由于储存美元带来的损失,估计不会低于 5 千亿美元。 表1   物 品   单 位   产 量   人均占有量   简 评   粮 食   万吨   50150   2.08市斤/人 天    就算不计尚未列出的食品(例如,蔬菜、蛋类等),每人每天可占有的食品量已有:3.08市斤,这个食品量就连三岁以下的幼儿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同样拥有。咱们能吃得完吗?   油 料   万吨   2461   0.10市斤/人 天    糖   万吨   11110   0.46市斤/人 天    肉   万吨   6800   0.28市斤/人 天    水产品   万吨   4737   0.20市斤/人 天    水 果   万吨   18136 ①    0.75市斤/人 天    布   亿米   660   49.95米/人 年    能穿得完吗?   彩 电   万台   8433   0.21台/户 年    相当于每户人家每5年就能换1台新彩电。   冰 箱   万台   4397.1   0.11台/户 年    相当于每户人家每10年就能换1台新冰箱。   空 调   万台   8014.3   0.20台/户 年    相当于每户人家每5年就能换1台新空调。   手 机   万台   54857.9   0.42台/人 年    相当于每人每2.5年就能换1台新手机。我国就连刚出生的婴儿也能拿个手机打电话!牛吧?   微 机   万台   12073.4   0.31台/户 年    相当于每户人家每3.3年就能换1台新微机。   天燃气   亿M 3    693.1   0.48 M 3 /户 天    相当于每户3.3人口之家每17天就烧完一罐液化气(每罐按8 M 3 计算),能烧得完吗?   发电量   亿KW时   32777.2   22.72KW时/户 天    能源是有点偏少,不过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和对太阳能的利用以及大力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也是能够满足人们对日常能源的需要的。   煤   亿吨   25.36   5.26千克/人 天    原 油   万吨   18632 ①    0.39千克/人 天    城镇住宅   (存量)   亿 ㎡       27.1 ㎡ /人 ①    只要人们不要求住上别墅,有这样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已经能够满足生存的需要了。今后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还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   农村住宅   (存量)   亿 ㎡       31.6 ㎡ /人 ①    商品房   (年增量)    万 ㎡    58236   0.44 ㎡ /人 年    说明:  计算平均数量的基数为:人口数13.2129亿,全国住户数39519万户 ② 。   注:来源: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11/58273.html    1.以上没有标注的产量数据和人口数量均引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年度统计公报;   2.标有 ①的数据均引自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    3.标有 ②的数据引自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个人分类: 经济|2868 次阅读|8 个评论
反对引进外资之四:转载 招商引资:招来伤害,引来掏空!
huangwd99 2008-9-9 18:42
招商引资:招来伤害,引来掏空! Post By:2008-8-26 12:58:00 看中国问题要实事求是,事出皆有因,存在就是合理的,不要看不懂。我总是看不懂,那只能说明我自己有问题。比如说,当下各级政府对国家的未来利益从不关心,那是因为没有一个代表未来利益的声音来催逼他们、督办他们、考核他们;对百姓民生也没人愿意关心,那是因为办老百姓的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做了好事常常落得个坏名声,于公于己都划不来;但对于讨好洋人的招商引资则无不亲力亲为,呵护备至。那是因为,第一,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利国利民,名正言顺。第二,招商引资是干事实,容易出成绩,且非议较少,有利于个人提拔。第三,为吸引外资可以交换的政府资源很多,都是隐形的,给就给了;至于牺牲了国家利益,毁坏了环境那是多少年之后才算得清楚的帐,现在谁也不用负责。 世界500强在华威风凛人 在所有的外资中,对地方政府最有杀伤力的是那些挟着500强威风的跨国公司们。至于是500强的孙公司还是重孙公司并不重要;随之而来的,投什么项目实际上也不那么重要。跨国公司是傲慢的,是居高临下的,到某个地方投资那绝对是对当地政府的恩惠,不但需要极其优惠的硬条件,还需要父母官强烈的人格魅力和低三下四的款待。一把手多次亲率浩浩荡荡的招商团登门拜访,那是必须的;请客吃饭送礼那都是小事;各厅局、区县负责人要使出全身解数,拿出全副身家,以博得大外资们青睐下嫁本地。当然,一旦跨国公司成功引入,当地政府的荣耀是不言而喻的:在和兄弟城市比较的时候,可以脸上有光,在上级面前可以挺起腰杆,关键是对政绩的影响巨大,毕竟引进外资的金额可以影响一方父母官的升迁啊。一些省会城市,甚至有公开表示,如果你是500强,对口行业的十几家国企就送给你了。当然,政府中也有个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好官,但大多数跨国公司神通广大,手眼通天,那些好官们就算能抵抗得住鬼子们的胡萝卜加大棒,但对上级领导能不服从吗?否则还能是我党的好干部吗?可以说,跨国公司们进入中国恣意妄为如入无人之境。 按目前惯例,投100万见个科员;投几千万,能见个区长、副区长;如果说要投10个亿,那招商引资的干部们天天都得拍你马屁了。所以,外资如要拿到最优惠的条件,关键在于两个字忽悠,哪怕帐上只有10万块钱,也必须要冒个大泡泡,说有几十个亿,把当地政府搞晕。 政府都被掏空了些什么来迎合外资呢? 1.土地是通用王牌 跨国公司在哪里可都是香饽饽,各地政府的竞争那是相当的激烈。现阶段,在地方政府手中最方便、最有利的王牌就是土地了。实际上,各级地方政府从上至下的一致想法就是:要有远见,眼光不能就落在那点地价上。如何能在众多产业结构雷同,但又都嗷嗷待哺的兄弟城市中杀出一条血路,争相创造地价洼地似乎是唯一的招数了。 地方政府忙不迭地拿出巨幅土地,不惜违反法律,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让甚至白送。即使近年国家实行了最严厉的土地政策,非常细致地对中国每个省、市、县、区的土地都划定了级别,制定了最低出让指导价,并配以极其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然有许多外资有以极低的代价、甚至零地价获得了土地。 例如,某跨国公司拟去内地X城市投资,向当地提出了极其严苛的附加条件,那代价是当地政府要当掉子孙后代N代的幸福。不过,政府还是答应了,只是国家的土地政策那一关怎么想办法也过不了(按理顶风作案是要掉脑袋的)。如何既招来金凤凰,又规避风险,政府们想到的一招是瞒天过海:倒签合同到政策出台前(两年前)。 2.地方税要全免或全返 土地是哪个地方政府都能拿出来的,没什么特别吸引的,再便宜也还不能满足国际大财主们的胃口。精明的大跨国公司,早已把中国的各种政策和各地执行程度吃得透透的。大家把眼光盯在了税收上,上缴国家的税收不能返还,可留成的地方税收,各地总是可以自己做主的吧?得返给老外们!契税也得免!要按照国家规定交,那契税可是比地价还贵呢。每年地方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财政补贴,想着法儿也得要。一来二去,地方政府可是连20代子孙的底裤都卖给了跨国公司,这样的招商引资招来了什么? 3.工人们的社会保险也要赌进去 土地优惠、税收返还还不足以吸引外资大佬们怎么办?还有一招,就是拿职工的未来也赌进去。曾经有某个大跨国公司提出落户条件之一是地方政府得为这家公司的中国工人们(天知道是几千人还是几万人)支付原本该由他们支付的社会保险金!期限是50年。最终,这个地方政府因为财力有限无法兑现。当然,这家大外企去了另一个投资环境好的城市,具体条件不得而知。 4.环境已惨不忍睹 外资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横行,攫取这么多的资源,赚走了数以万亿计的财富,留下了什么?一个惨不忍睹的环境、一副劳累伤病的中国劳工躯体。据权威人士描述,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江河湖泊断流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绝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三分之一的国土已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前不久,我随一个小型投资考察团赴内地,当地官员竟还说,现在你们沿海大城市环保管得紧,有点污染的项目可以放到我们这里来。要知道沿海地区受污染影响还有局限,如果上游水土也污染了,中国可就彻底完了! 每每看到国外大企业以投资项目为名,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圈地运动,而我们的各级政府往往在各方势力的威逼利诱下,不惜牺牲国家、百姓的利益,卖国求荣,一种深切的悲哀油然而生。我一直困惑于政府招商引资的真正目的?为什么时至今日,尤其在外资热钱泛滥的特殊时期,一方面我们国家和企业积累的外汇天天贬值,花不出去,不得不寻求海外投资,还屡屡受到列强的阻击;另一方面,我们又在低三下四地牺牲环境、出卖子孙利益来招商引资?我们的国家战略决策者何以高明得让我们如此看不懂啊? 招商引资,岂不是招来伤害,引来掏空?
个人分类: 转载|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