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SNS

tag 标签: SNS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对泛SNS实名制网络科研社区的畅想(一)
热度 1 wolfgang 2013-6-27 12:53
2012年F1000 Research的启动对于学术出版行业乃至整个学术界来说是个巨大的新闻,它率先开创了一个开放透明的基于发表后同行评审的学术出版模式。简单来说,相比于传统的学术出版,F1000 Research从根本上挑战了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而且大大提高了研究结果发表的时效性。 传统模式下,一个研究结果做出来整理成论文,提交到期刊网站,editor审,再找reviewer审,审个一到几个月,拒掉或者发回来补实验,补几个月实验送回去,reviewer看看成不成,成就接受,不成再拒掉或者继续argue,这样下来一个研究结果从发现到真正发表少说也得半年,搞个一两年是常有的事。在当今技术飞跃、学科交叉的日新月异的科研行业,这样往往导致研究失去了时效性,而且可能造成不同研究组对相同课题的重复研究,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现实的确是如此。 科学与技术的运行规则不同,技术需要保护、需要有专利,而科学需要公开、需要分享,这也是为什么发明家和科学家在姿态上会有明确的区别。像牛顿讲的,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于站在巨人的肩膀,可以说科学进步的根基就是分享。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迭代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今互联网已处在由web 2.0向web 3.0过渡的阶段。在web 3.0乃至web n.0的时代里(关于web3.0,参考ww.zhihu.com/question/19911163),每个自然人都将有一个(或几个)对应的网络身份(物联网的出现甚至将每个物体都赋予一个网络身份),这些网络身份的行为交织成的网络将渗透和包融所有人行为的每个细节——当然不可避免的,也将包融和渗透学术出版这个狭小的领域。如今facebook,twitter和微博等等社交网络的爆棚让人们交流和分享变得极其高效和方便。但在当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分享成最重要的主题时,恰恰本应是处在人类认知最前沿的学术界(academic community),本质上应该是分享最多却在共享科学发现和学术资源上做得很不够,可以说远远落后于人类的日常社交和经济活动在这方面的进展。 在一个理想的状态下,学术圈里每个人都将有一个对应的网络身份,很多学术交流乃至日常交流活动都会通过网络来进行,例如最基本的研究结果发表、学术会议、学术讲座,以及funding申请、进展考核、结题验收乃至实验室日常运转,都将在网络上进行来节省时间和成本。拿研究结果发表这一项来说, F1000 Research已经在评审和发表模式上有了突破性的示范了,但一个更wild的想法是,每个研究者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络身份像发表日志或发表博客一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将被领域内外的所有研究者去评审和议论,根据评审者意见的集合该项研究成果将得到同领域专业人士不偏不倚的评价(而不是受制于仅仅两到三个reviewer的看法或者偏见),而且不存在被期刊接受不接受一说,因为期刊将会消失或者以模糊的边界存在(当然会有领域精英组成的团体有在领域内有较高的话语权)。当然如果是类似于相对论这种超越时代的伟大发现,短视同行的评论也可能造成棒杀;但幸运的是,所有研究发现及所有评论者的意见都将被保留,留待时间来评判,像孟德尔这样30年才被翻案的情况将不会重演。而SCI和EI之类的学术参考工具对研究者的束缚也将瓦解和消失,由于学术界里所有研究者的行为都将被记录和保存,基于网络算法的新的学术评价系统将产生。研究者本身的 行为 和新出现的研究方向随时间演变的纵向趋势也将被记录和分析,这些大数据的产生和挖掘将会产生无数现在难以想象的价值。 对于这样一个internet academic community的畅想可以是无限的。但是最早期它应该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来促成这样一种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由科研学术人员组成的SNS网络实名社区。可是一开始我们无法使得研究者迅速组成这样的网络社区;理由很明显,大家使用这样一个社交网络的目的会很明确,就是能帮到自己的科研活动,而对于 已经功成名就、在学术上有相当地位的学者,他们的圈子早就已经形成而且很稳定,不可能会无私地花大成本向网络转移自己线下的社交圈。所以早期的学术SNS社区成员必然是年轻的初、中级科研工作者。这些研究者会由于较重的网络使用习惯慢慢形成学术社交的氛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轻的研究者中间必将有一部分成长为各个研究领域的中坚,而此时他们也将引领整个学术SNS的活跃。 待续,2013年6月27日
个人分类: 互联网|19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社会化广告与搜索付费广告
Ydavid 2012-10-7 21:02
本文是经过粗略思考得到的结果,旨在分析社会化广告和搜索付费广告之间的区别,并对两者进行对比,求各位看官拍脸。 --- 题记 社会化广告是基于 SNS 或者 SocialMedia ( SM )平台,向用户主动推送相关广告,实现企业相关策略的方式。搜索付费广告是企业购买相对应关键词,以获得在搜索结果上更高的排位从而实现更高点击率的广告方式。 Google , Yahoo 等搜索引擎开创了和传统平面、电视媒体等广告媒介不同的广告形式,搜索付费广告已经成为新的基于网络平台的主流模式,而 SNS , SM 等平台的兴起也成为新的广告平台, eMarketer 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了基于 SNS 和 SM 的广告平台越来越重要,其中 Facebook 的盈利能力也越来越强, 而 Twitter 作为 SNS 和 SM 的典型结合体,虽然商业模式尚未明晰,但广告必然是作为主要盈利途径,但尚未提出合理的广告模式,企业也为实现盈利。而在国内,除了传统的门户网站 ( 新浪、搜狐 ) 等,百度作为国内一家独大的搜索服务提供商,采用竞价排名的方式,目前实现了盈利,同时作为另一互联网大鳄,腾讯拥有庞大的用户网络关系虽然已经实现了盈利,但主要来源是用户虚拟产品购买行为,广告业务并不是其业务的主要收入模块。于此同时,人人、微博等平台都在处于开始盈利或者尚未盈利都的阶段。在都拥有庞大流量的情况下,搜索付费广告在盈利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基于 SNS , SM 平台盈利上相对困难形成强烈对比,因此,本文希望从广告模式机制、用户行为、广告主、广告商四个视角来对比社会化广告和搜索付费广告。 广告模式机制 传统的广告机制,如报纸、电视等方式是通过企业购买版面或者时间等,用类似于广播的方式向潜在受众宣传产品或者品牌信息,企业无法精确控制每一个用户的具体需求,通过对可能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或者其他特性进行估计可能收益率。相关理论告诉我们,广告的目的是为企业产品或者品牌在尽可能小的成本下实现获取更多的消费者关注,那么一个完善的广告机制就包括了广告推送方式、广告计费方式及广告的用户关注特征等。 搜索付费广告是通过企业购买相关关键词,当用户使用相关关键词进行搜索的时候,更具企业出价及其他排序条件对企业信息进行排列,实证得到位置越靠前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关注。这种方式的推送方式基本上是基于用户拉动式,用户输入的搜索关键词及本地 Cache 等信息是优化搜索结果的关键。企业对搜索关键词进行付费,主要计费方式有 pay-per-permission,pay-per-click,pay-per-concervation 。这种方式下,用户的需求确定,动机明确。 SNS 和 SM 平台广告的具体模式尚未完全明晰,但学术研究中大概思路是根据用户发布的不同信息,对用户的偏好做估计,然后去匹配不同企业的具体需求。企业相关广告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推送给用户,企业也为具体的广告支付相关费用,现有研究中对 SNS 和 SM 的广告机制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匹配机制上。个人总结,可能主流的广告方法是, 1 )企业在 SNS 和 SM 中开设账户,发布相关信息,这种方式在于主要想忠诚用户发布信息,一般认为非忠诚用户很少关注相关企业,广告的内容要求不高,难以实现拓展用户,同时也无法根据用户的内容或情境实现有针对性推送,这种方式在 twitter 上已经有大量应用,也存在跨多平台的企业账号集,形成多平台的企业信息推送和集中平台,企业仅需支付相当的企业账号费用。 2 )企业基于 SNS 或者 SM 平台中爆发出来的热点事件,依托于事件,扩大企业影响力,推出企业相关活动,这种方式需要机遇的支持,相对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相关案例比如 Twitter 利用美国大选和一个音乐节来快速扩大企业影响,国内也有宝马利用著名名人黄健翔,基于沙漠怪圈快速推广; 3 )这种方式可能会成为主流的方式,和学术研究相关,利用目标用户的情境信息,去匹配企业的具体需求,提供多种类型的广告,企业支付一定广告费用。 两种平台的广告模式,各有特色,搜索付费广告的需求稳定,流量稳定,企业成本高昂,同时效益也相对明显,对于 SNS 和 SM 广告平台,企业的目标更加多样化,广告模式多样化,广告形式多样化,实现主动向企业推动相关信息,发现潜在用户上更有优势,但劣势在于在匹配用户偏好和需求上更难,同时广告点击率会非常低。与此同时,搜索付费广告可以一次性列出大量广告信息,而 SNS 和 SM 的广告,只能一次出现一个广告。 用户行为 传统的广告模式中,通过对用户获得信息量进行刺激,以期对用户的未来的购买行为产生影响,用户行为和广告推动时间间隔较长,所以只有通过长期的推送行为来提高用户购买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搜索付费广告中,用户占据了更大的主动权,用户的购买行为主要分为用户搜索结果请求行为和用户点击行为,用户使用搜索引擎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同时评价搜索结果好坏也是依据用户的需求满足程度进行度量。用户的搜索词清晰,明确的反映了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主动性也提高了用户对得到结果的关注程度,蕴含其内的广告自然获得更高的点击率。 基于 SNS 和 SM 中,用户的需求和传统方式并未直接给出,但比传统方式更有优势在于用户行为的记录信息,用户发布内容、读取内容、关注行为等等都可以用来获得用户偏好,对比传统方式下基于用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估计方式更加准确, SNS 和 SM 广告中,用户网页浏览行为中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未带有直接的产品需求,如何依据用户的浏览行为对用户需求确定成为老大难问题。而三种广告方式带来的用户行为也不一样: 1 )基于关注行为的广告,用户是接受相关内容,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对企业的内容相对熟悉,具有一定忠诚度的情况下才会去关注企业账户,同时企业的广告也会同时快速带来点击行为,直接形成和用户的交流环境。 2 )热点事件会吸引大量用户,企业产品获得大量的曝光率,事件本身的可读性和讨论特征也积极促进了用户和企业的交流,带来点击和购买行为; 3 )广告推送方式带来了依据用户特征向用户推送相关内容,但获得点击的可能性远远小于搜索付费方式。 搜索付费广告之所以快速实现盈利与其广告模式中涉及的用户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在 SNS 和 SM 中,提高用户对广告的点击率对于提高 SNS 和 SM 的盈利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广告主 作为广告主,其目标是为了获得用户关注,获得用户点击,乃至获得用户购买,实现提高用户忠诚、提高用户保持率等目标,简单而言,只要广告带来的成本低于其收益就为广告策略提供了支撑。传统媒体中,广告主对于广告带来的购买行为只能从宏观上进行估计。 搜索付费广告中,广告主的关键词购买行为结合广告模式,使得广告的付费可以实现到基于单个搜索行为或者点击行为,在这种模式下,只要单个搜索行为,点击行为、购买行为带来的收入高于其成本就可以执行,同时,精确到单次搜索行为的支付方式使得广告成本门槛更低,使得获得更高的广告的成本更高,尤其是一个页面可以有多个广告链接。广告主在这种情况下,从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一定的广告上的竞价权力。 在 SNS 和 SM 中,其方式类似于传统广告,三种不同的广告方式带来不同的广告主行为 1 )使得广告成本门槛向无发展,那么广告的竞争越加激烈,广告主有动力去参与更多的广告,单个广告主想占据绝大部分的广告版面成本将非常高,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是物理世界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厂商在在线环境中将失去广告上的垄断优势,小厂商有了优势; 2 )基于热点事件或者推动一个热点事件的发生的成本很高,同时机遇因素也使得广告的实施成本高,但这种方式的广告效应非常好,作为广告主,有绝对的刺激来抓住相关基于实现广告目的; 3 )此广告模式应该是传统广告和搜索付费广告的结合,方式上更接近传统广告,而付费上和搜索付费广告更加接近,其优势体现在用户需求估计上更加精确,而推送广告的方式使得广告主有机会扩展更多的潜在用户,而计费方式使得广告主有动力去参与广告,广告的的门槛降低。在 SNS 和 SM 的广告模式下,总体上说降低了广告成本,多种广告模式的出现也使得广告的效应与搜索付费广告相比更加不确定。具有优势的广告主可能会缺乏动力去实施广告,因为广告的作用更多在于保持现有的客户,通过提高广告价格不能形成广告的成本门槛,而弱势方的广告主则因为广告的不确定性而获得了比传统广告更加多的机会,同时优势广告主的出价对其影响不大。 广告商 广告商的目的是通过出售更多广告来实现商业利润获取,这一点和传统广告商的形式类似,在具有统治力的时候,广告对广告商提供的服务的服务消费者的使用行为影响不大,当多家广告商进行竞争的时候,就会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影响,在互联网时代,目前主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家独大,国内的几家互联网巨头的发展情况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所以广告会是互联网企业的主流。 在搜索付费模式中,广告商占有主动权,其行为在于衡量出价高低对自然排序的影响,不同的定价策略对其收入也有影响,目前认为实际支付为保证排序位置的最小成本是比较好的定价策略。 在 SNS 和 SM 的广告模式中,尚未有对其定价策略的研究,其行为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但可以比较肯定是如何平衡收入和平台用户保留之间的矛盾,那么对于广告商而言, 1 )企业账户收费,目前大都已经采用, 2 )对第二种方式,难以控制; 3 )提高广告精确率。 总结 SNS 和 SM 平台的广告更加强调的是用户需求的发掘,其和搜索付费广告模式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如何在 SNS 和 SM 实现高效的广告获利会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 ---编辑于2012-10-07
个人分类: SNS|2482 次阅读|0 个评论
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热度 1 liufeng 2012-10-7 18:00
Big SNS(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作者:刘锋 一直以来,社交网络被认为就是互联网上人与人的交互社区。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现象的出现,社交网络的形态也必将发生改变,如何改变?原有的社交理论体系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这种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传统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无疑已成为今天互联网最热门的概念和应用,到2012年,Facebook已经超于Google成为世界第一大流量网站,在中国,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为中国网民最活跃的场所。 什么是社交网络?不同学者给虚拟社区下了不同的定义,其中Rheingold, H(1993)的定义比较全面,他认为虚拟社区是在网络中产生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很多人参加公共讨论,并且持续足够长时间,能够形成人气,最终形成虚拟空间内的个人的交互关系。 二,Big SNS(大社交)即将诞生 当互联网进入21世纪以来,以传感器为基础的物联网开始兴起,简而言之: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当物联网连接的物体不断产生信息并形成报告发送给向互联网用户时,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是,它们也将加入到传统的社交网络中,与社交网络中的”人“进行交互。 2012年10月,三星提交了一项自动化日志专利的申请文件。这项专利将会根据用户的一些数据自动生成诸如“今天发生了什么”这样格式的日志。日志信息的收集来源将会非常丰富,比如用户智能手机中的GPS软件、最新的天气预告、备忘录里的行程安排、照片甚至音乐播放列表。然后,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自动生成至少包含了一个完整句子的日志。 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它隐含的意义在于,如果这个自动日志不是针对人,而是帮助一栋大楼,一辆汽车,一个景区生成日志,并以大楼,汽车,景区的名义发布到微博或者facebook上,那么你社交的将不再是”人“,而是”物“。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 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 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三,六度空间理论在“大社交网络”-BIG SNS中是否还适用 @天使城杰夫 认为六度空间理论将不适用,他说人与人六度空间,是因人本身的流动性,依顺序为血缘亲人-三阶段求学同学-变换工作的同事-变换地址后的当地朋友,及所有人因为朋友的变动而指数扩展的网络连通。物则不然:一般被人安排在一个地方执行一个功能不变 @Alisoncastle:认为六度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存在联系,但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最多到第4层,我猜测此理论对于物的意义在于说明物对其他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但物的真正作用可能只在于4大主要方面 @韦英平:认为信息的流动确实正在跨界,但是说物与人、物与物的社交,还是有问题吧。毕竟物是无意识的 四, “大社交网络”-BIG SNS产生的根源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附: 《互联网进化论》2012年9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主要内容是用脑科学预测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互联网将成为破解大脑之谜的钥匙。本书总结了互联网进化的 9 条规律。阐述互联网如何从一个分裂,不完善的网络进化成一个与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组织结构。 详细介绍 请点击这里
5660 次阅读|1 个评论
以“兴趣”为基础:爱库,点点。。
seawan 2011-9-2 10:51
爱库网是一个收藏、整理、分享、发现任何网页、图片、视频的在线服务 网址: ikeepu.com 1.爱库对于不同类型的内容:网站、网页、图片和视频会根据不同内容的属性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展示内容; 2.爱库网也注重用户基于兴趣来发现具有相似兴趣的人和内容; 3.爱库后期会强化分享的功能,比如内容的分类共享;收藏是爱库的核心,基于用户的收藏我们希望通过对于内容价值以及用户兴趣的挖掘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 【个人觉得爱库网一个最大的特色,在于模仿微博的 关注 、以及按兴趣的 分类 功能】 堆糖: http://www.duitang.com/ 这个网站可以使用微博帐号登录。打成一片了。。。 关注度焦点是时尚的一些东西,例如衣服首饰等。 启发:基于微博,这也算是一种垂直搜索了。 网上评论:【 赶牛网 就是这类中的佼佼者。它是致力于财经、股票的微博,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我们草根站长可以借鉴的是其的定位和推广模式,微博定位的类型必须有较为广泛关注的人群,且其对于微博有一定的依赖性,或者利益所需。。。】 专注于用户的微捐赠系统: 来自《 google创意总监 》。。。 社会化书签: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 社会化视频浏览应用 电子书应该怎么发展?五宗罪: http://innovation.epuber.com/2011/0831/3833.shtml 最后,大家都是SNs: http://www.alibuybuy.com/posts/3256.html 到底你能让用户找到多少新朋友?又能让他“更为粘着”多少朋友?
个人分类: ★创意★|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Facebook实习生画的全球好友关系图
zjie 2010-12-17 18:13
Paul Butler 是 Facebook 的数据基础架构工程组(data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team)的一名实习生,他在12月14日基于Facebook的数据,发布了一张很有意思的“可视化全球好友关系图”(Visualizing Friendships)。 他的原始博文介绍了这张图的制作过程,简单翻译如下: “数据可视化就像摄影术。只是你并不是从一个空白的画布上开始,而是由你来操作镜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看”数据。 当这个数据来自5亿人的社会化图时,你可以通过很多种镜头去看她。其中一个引起我好奇的是朋友联系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很感兴趣看一看地理和政治的边界是如何影响朋友关系的。我需要一个可视图来展示不同城市之间的朋友联系。 我从我们的数据仓库 – Apache Hive(http://hive.apache.org/) 中抽取了1000万对朋友的采样数据。我将用户按城市进行数据分组,并将两个城市之间含有的朋友对的数量加和。然后再给每个城市加上的经纬度的属性值。 基于这个基础,我用了一个开源的统计工具 – R (http://www.r-project.org/)来做数据挖掘。我根据城市的经纬度画坐标点,画完后,已经能大致看到一个世界的轮廓。接着抹掉这些点,开始画点与点之间线(注:一条线代表两个城市之间有一个“朋友对”)。几分钟的渲染后,一个巨大的白团出现在图的中心。团的一些外边界大致上接近一些大陆的边界,但很明显的,仅仅这样画线,会由于数据太多而得不出有趣的结果。我想也许让线条变得半透明会更好,但我立刻意识到我的绘图环境不能处理足够的色度来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于是我想了一个替代方法来模拟。我定义了每一对城市间的“权重值”,该值是另两个参数的函数(一个是城市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另一个是两个城市所含“朋友对”的数目)。然后我根据“权重值”来画线,两个城市间“朋友对”的个数越多,该线条将越置于别的线条的上面。 我用了一个从黑到蓝到白的色盘来标识不同权重的线的颜色。我还将那些跨度超过半个地球的线做了一些处理,让他们尽量沿着图的边上走。 又经过几分钟的渲染,新的图终于出来了,我看到后大吃一惊。那个大白团变成了令人惊讶的一个世界图。不仅大陆架清晰可见,连一些国家的边界线都很清楚。这些真令人目瞪口呆,因为这些线条并不是用来描述海岸线、河流或是政治边界的,仅仅是真实的人际关系。每条线可能描述了一对远隔重洋的驴友,或者是分居两地的家庭成员,甚或是一对老校友! 最后,我按地球仪上两点的最短球面线将所有的线重画。得到了你们所看到的现在这张图! 当我把这张图拿给 Facebook 其他同事分享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幅可爱的画,这是跨越海洋和国境的社交网络对人类所产生影响的一个重新肯定! ” 高清版"Facebook 全球好友关系图",下载地址:http://sinaurl.cn/hb81D6
个人分类: 生活体悟|5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六度分隔理论的拓展-坚定我们的创新信念
smilesun 2010-10-30 22:16
六度分隔理论与创新 关注社会化网络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六度分隔理论,理论认为任何两个人之间,可以通过不超过6人建立联系。 我不是研究六度分隔理论,今天备课时,在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突然领悟到六度分隔理论不仅存在人际关系和互联网中,同样会存在生活的其它方面。 类比来说, 在任何两个事物之间,也存在六度分隔理论。 意思是你可以在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通过不超过6个其它事物而建立联系。 你或许认为我上面只是说了一段废话。下面我简单解释一下我的想法。 创新 要进行创新首先要有一种信念,那就是你能够去改变现状,你能够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很多人缺乏创新的能力,原因在于思想上的惰性。不愿意思考,不愿意突破,觉得这不可能,那不可能。 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人士都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之所以将六度分隔和创新联系起来。拓展一下六度分隔理论,任何因果之间,不超过6步即可实现。任何现状和预期结果之间,只通过不超过六步即可实现。 如果您相信我将六度理论所做的拓展,那么不管你将来面临什么问题,六度分隔会大大增强你的信心。 ======================== PS:由于今天刚刚领悟到,所以还没能清楚地组织我的思路,并清晰地表述出来。我想我今后会逐渐补充和完善的。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720 次阅读|1 个评论
神灵Web2.0痛脚(15)SNS不是万能
sz1961sy 2009-3-27 17:43
约4年前2005年10月21日本系列拙文《神灵Web2.0痛脚(6)与姚明建立联系是一种网想》 (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5/99.html )给传媒研究学者金老师的《您能与姚明建立联系吗?》( http://blog.hexun.com/jinjb/1233040/viewarticle.html ) 一文博客观点作了回应,认为: * 借SNS想与姚明建立联系是一种网想。 * 我们每一个人的电话(固话、移动)都与全球网络联络在一起,但是有谁敢讲:我可以把电话打给国家领导人?! * 互联网络是一个开放网络,每一个终端都可以隐蔽起来不让别人发现,凭什么理论可以说网络可以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如果说一定行,可能必须加一个前提:无时间限制。 下面是一位网络知名人士(本人未见过面的网友,下称某网友)在2009年3月23日凌晨(抱歉,自己电脑一天一夜没有关机,刚好半夜起来给儿子配奶粉见到MSN上有人找才顺便回答)的一段真实对话(略修改了一些相关内容): 某网友说 (23:14):池宇峰认识吗 沈 阳说 (3:23): 什么事? 某网友说 (3:24): 认识他吗, 完美时空的老大 沈 阳说 (3:24): 什么事?我第一次知道有此人 沈 阳说 (3:25): 完美时空与中山完美不是一回事吧? 某网友说 (3:25): 他做了一个纵横中文网,我想找一下他,是北京的 沈 阳说 (3:27): 那与我无什么关系呵 某网友说 (3:28): 我知道,呵呵,我不认识他,想问问谁认识 沈 阳说 (3:29): 不说SNS可以把天下人都认识吗?试过了? 某网友说 (3:29): 怎么可能呢,呵呵 某网友说 (3:30): 在5G试了下,还没找到 俺去百度一下:池宇峰找到相关网页约82,100篇( http://www.baidu.com/baidu?word=%B3%D8%D3%EE%B7%E5tn=bdscl=3ct=0si=www.w.org.cns=on ) * 池宇峰1971年生于北京,原籍武汉。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04年获得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池宇峰于2004年创立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CEO。2006至2008年,池宇峰连续三届被中国游戏产业年会评为... * 完美时空董事长池宇峰 英雄事迹:凭借一款自主研发的3D游戏引擎,池宇峰领导的完美时空推出了4款不同的游戏产品《完美世界》、《武林外传》、《诛仙》和《赤壁》,在网游业界独树一帜。2007年7月26日,完美时空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融资约达1.6亿美元,揭开了完美时空国际化新篇章。( http://news.idoican.com.cn/dnb/html/2008-04/21/content_4836804.htm ) 附:俺的ID sz1961sy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11,000篇,哈哈! 回想一下,一位网络知名人士想找另一位叫池宇峰的网络知名人士,去知名的SNS这个IT圈子网站5G试了下,还没找到,看来当年金老师的《您能与姚明建立联系吗?》测试,简单地改一下标题,叫《您能与池宇峰建立联系吗?》再试一下,就能比较有效一些。 相不信,大家终于可以试一下就明白,约4年前俺讲的神灵Web2.0痛脚新证:SNS不是万能的!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9年3月23日 4时50分 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家庭博客网.中国( www.Bmedia.cn , www.iitv.cn )
个人分类: 神灵Web2.0痛脚|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新基因在线文献管理系统
drqian 2008-11-3 00:54
文献管理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目前也有很多优秀的文献管理软件供我们选择,Endnote、reference manager、文献王、NoteExpress等等,都非常好用,只要你是搞科研的,大凡都是离不开他们的。但是,这些软件都是桌面的离线软件,文献库都必须保存在本地电脑,由此造成的不便我想大家也该有所体会,于是,在线文献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著名的有CiteULike、Connotea、Workref、Endnote Web等。这些网站在虽然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他们只支持英文界面和管理模式的,对中文支持都比较差,而且都不支持导入像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等国内常用文献库资料的功能。这给国内用户使用上造成一定的不便,所以国内使用者可能还相对较少。鉴于此情况,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 新基因 在线文献管理系统 这款软件(http://www.xinkexue.com),来给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文献管理首页 通过URL地址导入文献 文献选项输入界面 文献浏览 功能及特性介绍 特点一:该系统将社会化网络(SNS)与文献管理系统无缝连接,在让你轻松管理文献的同时,还能将它们分享给你的好友,甚至普通用户。 特点二:完善的本地化模式,更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一、文献管理特性 1.支持手工文献输入 2.支持通过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资讯的url地址来自动导入文献(通过DOI和arXiv地址导入的功能也指日可待) 3.支持标签分类管理模式 4.支持阅读优先级设置、读书笔记撰写、支持多附件上传以及管理 5.支持内容的修改和删除、附件的修改和删除 6.支持数据导入。目前支持Endnote数据的直接导入,并且可是设置导入的标签定义逻辑、默认发送到的群组、用户优先级、隐私设置等。 7.支持数据导出。目前支持导出为Endnote库文件。既可以导出全部文献,同样也支持单条文献导出功能,也可以根据标签、群组、阅读优先级等条件进行筛选后导出所需文献。(导入和导出方面,以后还将支持RIS、BibTex等常用格式) 8.搜索功能:支持按标题、摘要、标签以及全文等形式的搜索功能 9.热门标签、热门群组等功能 10.可按照阅读优先级别调整浏览的文献列表。 二、社会化功能 1.设置文献的隐私属性 2.支持将文献发送到特定讨论群组,借此打通文献群组用户之间的交流屏障 3.我的文献:支持按文献列表、作者列表、标签列表来查看 4.好友文献:支持按文献列表、作者列表、标签列表来查看好友文献 5.文献群组:按群组最新文献、我的群组文献、好友群组文献来查看。支持所有群组列表。 6.标签筛选列表将根据我的文献、好友文献、所在群组等自动生成相应返回的标签。javascript实现标签筛选功能。 7.支持文献评论功能。 8.支持将其他用户的来浏览条目复制到我的文献中的功能 7.添加文献、导入文献、评论等事件将被发送到feed中,出现在全站事件和好友事件页面中。 三、其他 1.支持wiki形式的帮助文档 2.支持相关内容,比如相关文献、相关帖子、相关日志等。(目前已经打通论坛、文献管理内部、日志的相关内容提取功能,打通wiki的相关内容之日可待)。 本人目前尚在攻读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阶段,而新基因网站以及在线文献管理系统是我在业余时间制作的,纯属个人兴趣。虽然做的工作还不算很多,但我还是希望能够继续去探索互联网与科学相关的课题。 希望有和我一样兴趣的朋友能够和我共同探讨、研究、合作。 我的邮箱是: dr.qian@live.cn 新科学网站地址:http://www.xinkexue.com
个人分类: 科学2.0|5483 次阅读|2 个评论
百度空间和其他SNS社会化网络平台产品优缺点分析
rayliu 2008-9-24 12:33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在中国,SNS社会化网络平台产品是近3年才开始兴起的一种网络平台,到2007年逐渐呈燎原之势。它以人为其运营的核心理念,一反内容为王的传统网站运营模式,受到了网友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其逼人的气势不仅令传统的三大门户网站相形见绌,连腾讯这样的大户也得避其锋芒。豆瓣网在07年吸引了大量的白领注册,它以影评、书评等兴趣点聚合了大量的小资用户;校内网也进一步壮大,几乎将大学生市场全部占领,甚至开始蚕食公司职员市场。而新兴的康盛创想公司,旗下聚集了一大批的小型SNS网站,希望成为SNS网站中的GOOGLE,其野心不容小觑。 SNS社会化网络平台产品的用户需求分析 1、 社会化网络平台产品的定位 由于传统的BBS社区已经汗牛充栋,人们在频繁的版聊和版聚过程中,出现了对社区产品更高的需求,那就是进一步的细分,进一步的强调互动。那就要求社区产品的功能更加强大,由以前专门的公共领域向公域和私域紧密结合的一个社交平台。既然定位为SNS社会化网络平台,其社会化的性质必然是其重中之重,社会化首先就要求成员必须具备身份,这是互相识别的主要标志;其次是兴趣分类,不同性格的人可以找到共同语言;地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离得比较近的人更有机会一起活动。 因此,SNS社会化网络产品的目标就是将社会上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聚合起来,为用户创造使用价值,而该平台也获得了用户的注意力。 2、 用户对社会化网络平台的主要需求 寻找朋友、获取信息、对外公关、发布信息 (1) 寻找朋友 朋友包括几种类别,一是同学,亲朋故友,二是兴趣一致的人,三是对自己有用的人(商业机会),四是地域接近的人。 (2) 获取信息 这里的信息不是社会上的新闻,而是跟自己有接近性的,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3) 对外公关 通过个人信息的完善,来获得与其真实社会地位相符或者不相符的网络身份,促进其网络交往;通过撰写日志,丰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博得别人的好感,从而达到树立自身形象的目的。 (4) 发布信息 由于社会化网络平台具有个媒体的性质,个人可以向其相关联的社会联系对象发布自己信息,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者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告诉自己想告之的人。 3、 用户对SNS社会化网络平台的特殊需求 (1) 个性化 (2) 心理认同 (3) 隐私保护 SNS社会化网络平台产品的用户体验分析 下面,我选取百度空间和它的几个主要竞争对手:QQ空间、新浪空间、校内网、豆瓣网、海内网等六家网站作比较用户体验分析。 百度空间 QQ空间 新浪空间 校内网 豆瓣网 海内网 用户定位 大学生和公司职员 文艺青年 公司职员 是否实名 是 是 校友录 有 有 有 好友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群组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站内信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分享 有 有 有 虚拟物品 有 有 有 迷你博客 有 有 有 好友新鲜事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即时通讯工具 百度HI QQ 新浪魔方 校内通 访客足迹 有 有 有 有 有 支持手机 有 有 分享 有 有 有 视频(播客 有 有 电影 有 有 有 有 相册 有 有 有 有 有 日志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书评 有 电台 有 背景音乐 有 有 有 游戏 有 有 集市 有 有 支付平台 有 有 注:红色字体为基本功能,蓝色字体为扩展功能,紫色字体为特色功能。 1、用户定位 百度、腾讯、新浪都是拥有数以亿计用户的业内巨头,因此定位不明既是其优势,表明还有很多用户可以挖掘;又是其劣势,不知道自己吸引的是哪一群人。百度和新浪的空间比较四平八稳,能够吸引大部分的受众;而腾讯空间则过于花哨,比较吸引小孩子和女性使用,但是由于QQ用户基数很大,因此QQ空间的用户也很多,但是将其作为自己正式社会身份的代表的少。 校内、豆瓣、海内都是后起之秀,凭借定位明确积聚了人气,但是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但是未来前景可观,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的进入。 百度空间如果想增加自己的用户忠诚度,靠贴吧、知道、百科这些松散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无法增加粘度的,在无法实施实名制的条件下,豆瓣的兴趣聚合模式和校内的校友录模式都已经被采纳,但是具体的实施方式还需进一步显明化,而不是作为一个隐性的功能存在。 2、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 从紧密到松散依次为:校内、海内豆瓣、QQ空间百度空间、新浪空间。之所以把QQ空间排到百度之前,是因为目前QQ的影响力比百度HI要大,好友之间互相访问频度高,在未来或许有所改观;而新浪空间是由于其博客业务起步比较早,因此新浪好友很多也是亲朋故交。 因此,百度空间在方便用户找到自己的朋友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扬长避短,长处是有先进的搜索技术,缺点是即时通讯工具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百度空间要通过开发自己的潜力增加百度HI的影响力,而不是坐等百度HI的壮大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4、 响应速度 SNS网站的响应速度普遍很快,在这方面新浪空间稍为逊色,但是并不是令人难以忍受。SNS网站响应速度快主要因为它们普遍采取了轻元素的设计理念,都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没有传统网站那样浓墨重彩,也没有复杂的特效。因此就能轻装上阵,甩掉了许多不必要的负荷,使用户获得比较好的用户体验。 5、 界面的友好程度 豆瓣、校内、海内的用户界面比较明确,频道区分明显,具有专门的工具栏罗列所有的功能项目,用户很清楚需要什么服务去什么地方寻找;百度、QQ空间、新浪空间的用户功能区分比较复杂,用户很容易忽略一些重要功能。 6、 邀请好友 这个功能是SNS社交网络平台目前比较流行的推广方法,在豆瓣里叫找朋友工具,现在具有找朋友功能的SNS社交网络平台有豆瓣、校内、海内等,那就让我们看看它们各自支持什么工具吧: MSN Gtalk email outlook 兴趣 QQ好友 豆瓣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校内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海内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支持 百度空间 支持 QQ空间 支持 支持 新浪空间 支持 支持 从上图可看出,海内邀请朋友的方式最为齐全,可能是由于它推广的压力比较大,心情比较迫切。校内和豆瓣都比较全面。QQ有自己的杀手锏,就是QQ好友,由于其用户基数庞大,几乎覆盖了大部分人群,另外它的兴趣划分也比较精细,可以找到各个层面的好友。 目前看来,百度的好友寻找方式的设计还是太简单,不利于百度空间的推广。 7、 用户功能总结 从图表可见,校内网的用户功能比较齐全,但是百度空间依托百度强大的产品线,有更多丰富多彩的功能,但是要引导用户使用这些功能,就需要下功夫进行进一步整合。 A、功能的实用性 B、创新性与趣味性 C、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百度空间与其他产品的优缺点对比 优点: 1、 整合了百度的产品线,包括搜索、贴吧、知道等各种功能,给用户体验较大的满足感。 2、 有博客界面和社交界面两种方式可供选择。结合了当下最主流的两种模式的优点。 3、 有庞大的用户支撑,数以亿计的人在使用百度的服务。 4、 根据兴趣对用户进行归类,方便寻找志同道合者,如果能自动形成讨论组更佳。 5、 美术设计精美,有多种风格可供选择,腾讯空间太幼稚,而新浪的模板数量太少,百度的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 6、 响应速度很快 缺点: 1、 非实名,导致在网上的好友大多是伪好友,没有实质性的交往。 2、 没有在线即时聊天功能,可以参考GMAIL的网页嵌入聊天工具。 3、 定位不准,百度的搜索服务还是太大众化,因此百度空间面临的用户也如恒河沙数,虽然基数庞大,但是没有品质提升,始终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因此百度空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运行理念,这个过程漫漫而长远。 意见和建议: 如果百度能进一步在和人打交道方面发力的话,可以保证自己目前在业界的首屈一指的地位。其内涵不仅仅是在产品设计方面人性化,而是整个系统的运作都要基于对人的挖掘。不是浅层次的数据挖掘,而是从社会心理、文化习惯方面去适应大众的需要,引导大众的使用。 有鲜果热文 二手书
个人分类: 读数|8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4)拜托别拿砖头挡门好吗
sz1961sy 2008-9-10 02:34
刚刚看了菁菁河边草大作 :《宁要博客这张脸,不要SNS推送器》(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28686.html ),其实今天自己正想写类似的一文,给那些中国式SNS圈猪运动泼下冷水。 原因是,自已的QQ邮箱、MSN邮箱、工作邮箱等近一年来不断推送来类似这样中国式SNS圈猪运动邮件: --------------- 09月09日 13:35 梁锋伟上传了新照片到相册《媒体创意》 查看此相册,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www.hainei.com/photo?a=mailviewr =801521r =356742r =gMyG9EDrhJM -------------------------- 加入海内网,你可以查看 梁锋伟 的更多日志、照片和最新动态。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www.hainei.com/account?a=inviteregr=gMyG9EDrhJMfr=photonoti 海内网 ------------- 而且同一封内容邮件同时向不同邮箱发。 而事实上,查看此相册,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www.hainei.com/photo?a=mailviewr =801521r =356742r =gMyG9EDrhJM 跳出的是这样的结果: 这就是中国式SNS圈猪运动的洋相: 强迫用户必须先去注一个ID才能与网友、朋友分享一下信息。而这算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分享精神吗?俺说:Noway! 如果象海内网这样所谓SNS网站,老代用户发类似垃圾邮件的分享信息,本人只能讲:拜托别拿砖头挡门好吗?否则别再打扰俺!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9月9日 15时28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http://数据经济网.中国 ( www.iitv.cn )
个人分类: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3)有限的透明度(续)
sz1961sy 2008-9-10 02:34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蓝皮 To: shenyang Sent: Sunday, July 20, 2008 12:33 AM Subject: Re: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3)有限的透明度--sz1961sy (2).htm 沈阳,你好! 感谢你对我文章的关注。我来回答你提出的几个问题。 1、开始实现这个与真正实现距离的判断还有多长时间? 蓝皮答:如果真正实现的标准是全民sns,那么为时尚早,毕竟中国网民更多沉浸在网游和QQ中。但是,UCH的扩张速度不可小看,据说现在有5万个使用uch搭建的社区面世(数据未经证实),这已经是个很大的基数了。 2、SNS社区与现有社区的互动功能(咱们不必去研究技术平台差距,那些太不大众化)差距有多大?能举一些现有例子说明吗? 蓝皮答:sns社区的解释是社会化网络,顾名思意,它实质是进行关系管理的一个工具或平台,重点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对外关系建立、关系管理、关系维护,因此,它本来就是为了互动而诞生的,其他如写日志、资讯分享、交友、互动等功能都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 现有社区我理解为BBS,是以话题为中心的讨论区,它的关键在话题,不在人,也不在关系,所以,互动性可想而知。 例子我就不举了,你下面几个垂直sns社区体会一下就清楚。互联网行业的5gsns.com,媒体行业的huabook.com,化妆品行业的 www.weyii.com/home/index.php 。 3、myspace.com、msn的space blog算不算SNS社区? 蓝皮答:myspace是典型的sns社区,只不过它侧重于以共同兴趣为出发点进行交友,另外的典型sns社区是facebook,它侧重于社会关系维护和管理。msn的space blog就是博客,属于个人媒体范畴,不是sns社区。 4、SNS社区还是社区码?Blog属于广义社区或者狭义社区? 蓝皮答:sns社区是社区的高级形态(与bbs相比),blog就是个人媒体,不算社区。 然后,我还想说明几点: 1、《博客过时了?》这篇文章就事论事,是对博客和sns社区在自我满足、对外交流、品牌提升目标下的横向比较,结果确实是sns社区胜出。但这并不表明我就是sns的鼓吹者(常看我的博客你就会明白),如果说文章有软文性质,那么你错了。至于中国式SNS社区将威力无穷、不可战胜那就更偏了,sns社区只是一个工具,一种服务,不是武器。 2、你提出sns社区欠透明度的观点显然是因为对sns社区性质不了解。作为一个管理个人关系的工具和平台,上面有太多隐私,屏蔽搜索引擎是最理智的做法,也是社区运营方一种以用户感受为中心的行为,值得大嘉称赞而不是质疑。注册才能浏览,登陆才能发言也是同理。至于用户匿名注册问题,我的看法相反:为什么要实名?详细请看: http://lanpicn.blogbus.com/logs/15096582.html 。 3、我的《博客为什么过时了?》在博客上获得的反馈和交流远远没有在海内、同事录、5Gsns这些sns社区上面多得多,这算不算更有效的传播?不能把你的没看到当作事实。 4、我非常不喜欢你这篇文章的标题。 P.S 蓝皮 发表评论于2008-7-20 0:35:00 给你回了邮件。另外,我把回答发在博客上了,在这里: http://lanpicn.blogbus.com/logs/25062558.html ( 普及sns常识 - 2008-07-20 ) 有读者看了我的一篇文章后特别撰文请教,那我就不谦虚了。顺便把回答当作一篇普及sns常识的小文章。特别需要指出,我不是一个互联网理论研究者,因此,我对常识的理解来自用户角度,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探讨,跻身于专家的观众,请略过此文。 首先,中国有没有SNS专家? 正如大家把方兴东博士、麦田当中国博客(Web2.0)专家一样,他们的中国博客(Web2.0)专家屁股还未坐热坑,就讲中国博客(Web2.0)过时的坏话,因此蓝皮先生2008-07-20大作《普及sns常识 - 》一文标明跻身于专家的观众,请略过此文。之备注大可不必有此门坎(?)。 其次,自称不是一个互联网理论研究者以《普及sns常识》的互联网研究作答本人问题,确实很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文风,让人看后不知是遇到严谨师长、或者古人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第三,一位也关注SNS问题媒体从业者认为:不用普及SNS常识,互联网本身是探索的过程,产品也是探索性产品,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一种启发。 第四,从严谨的行为学(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从事过4年研究动物行为学、也读过很多人类行为学著作的专业背景岀身)数量(学)模型,或者英文SNS( 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直译就是社交网络服务,也是英文Social Network Sofwaret缩写,这里SNS是特指一个采用分布式技术,通俗地说是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 语义学角度,把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加上社区有点放屁脱裤子的味道!这里笔者引用管理全球互联网IP/域名的机构ICANN近日发表的一些中译文报告引言为例( http://www.dnsnews.ac.cn/1/2008-07-18/268.htm ),报告中采用社群一词,更加准确地把国内社区一词被滥用或者泛化而定义有些不清。 事实上,从中文博客一词把Blog、Blogger、Blogging的英文类别(统称)、类别(特称)及动词(行为)、现在分词作名词全混淆了,造成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前8易其稿过程,就作了很多定义,避免了引起外国人误解(《博客服务自律公约》肯定会被人译成英文)。 最后,笔者不想再一一去回应蓝皮兄的回答,因为SNS社区本来就不是一个严格可界定的产品,让它取代别人不是因为36岁以下创业易拿疯投的钱方便而敢想、敢干、敢说、敢写而一概正确。 作为在传统产业工作时间是在互联网产业工作长近2倍时间的人,笔者觉得中国互联网产业从业者还缺乏中国传统产业的务实、还缺乏国外互联网产业从业者的踏实,... ... 一些很abc的东西需要用数据去说话、而不是数据未经证实去表明未来。 感谢蓝皮先生回邮,同意公开我们之间的观点之争公开。 一博之见,欢迎继续讨论这个有趣话题。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7月22日 1时19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个人分类: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3)有限的透明度
sz1961sy 2008-9-10 02:33
今天百度新闻订阅推送来21世纪经济报道网大声栏目一文,标题是《博客过时了?》,作者为蓝皮(在昆明定居、从事互联网应用工作者)。 蓝皮先生一文的关键点是: SNS社区都有博客这个功能,它自然也继承了博客写作者期望达到的所有目的:自我满足、对外交流、品牌提升。更重要的是,SNS社区相比博客,实现这些期望值的成本更低。 为此他从SNS社区添加好友方便性、文章会被自动推送、细分特性避免了行业之外的信息骚扰、个人品牌提升的速度也会更加快等4个方面作为论述( http://www.21cbh.com/HTML/2008/7/17/HTML_ABAQ150C3FY7.html )依据 ,让人看后也十分信服:在麦田博客过时论出台后、又岀现一位具有十分理性、推断中国互动产业逻辑发展趋势的内人士论证观点。 当然,笔者觉得蓝皮先生一文的基本推论与麦田博客过时论更为理想化一些,因为蓝皮先生一文的关键点表述论证基础是:SNS社区目前正在开始实现各行业的细分,用户进入某个垂直SNS社区、垂直SNS社区的细分特性。 笔者为此想问一下蓝皮先生: 1、开始实现这个与真正实现距离的判断还有多长时间? 2、SNS社区与现有社区的互动功能(咱们不必去研究技术平台差距,那些太不大众化)差距有多大?能举一些现有例子说明吗? 3、myspace.com、msn的space blog算不算SNS社区? 4、SNS社区还是社区码?Blog属于广义社区或者狭义社区? 基本上,从麦田博客过时论到蓝皮先生《博客过时了?》一文的观点,都没有正面回答上述问题,只是让人看到具有软文性质的一些推断:因为当年Blog叫部落格或者网志与博客之争,本人就在一旁写了一些自已不支持这类争论的Blog,最后源头三个人:刘韧(部落格)、毛向辉(网志)、方兴东(博客)不都让时间而和谐了吗? 欠透明度问题,这是本人近2年见到的绝大多数声称为中国式SNS社区存在一个缺陷。所谓 欠透明度是指它的公共性质不足: * 必须注册才能浏览。 * 必须登陆才能发言(贴)。 * 注册者匿名问题仍然不见得有什么治理良策: myspace.cn那个ID、声称在上海公安局行刺杀人犯事前有被公安人员非法处罚的造谣内容(见CCTV-12 中国法制报道近期新闻),就是刚刚发生的中国式SNS社区问题。 * 版权问题仍然不见得有什么治理良策。 从麦田博客过时论到蓝皮先生《博客过时了?》一文,我们似乎获得一些业内人士准确结论:那就是中国式SNS社区将威力无穷、不可战胜。 其实,麦田博客过时论一文只有经过Blog平台、网媒传播才让人知晓,蓝皮先生《博客过时了?》一文只有在平媒网站或者他自已博客网站( www.lanpi.net ) 传播才会从个人媒体变成大众传播内容,如果他们二位能够向公众证明是由圈养的SNS社区传播他们的观点比Blog平台、网媒传播更有效,我们才能相信:一个圈养的SNS社区茁壮成长起来了,让我们热烈地去拥抱圈养的SNS社区吧!? 一博之见,欢迎继续讨论这个有趣话题。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7月17日(今天俺儿子沈瑗杰一岁半了) 12时51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Re:中国式SNS圈猪运动(3)有限的透明度
个人分类: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2)信息就是信息
sz1961sy 2008-9-10 02:32
------互联网知名博客说博客已经过时了 这一文提笔前才加了这么一个副标题,因为有这么一位本人认识多年知名人士:他ID叫麦田,自我介绍是 互联网知名博客。现为蚂蚁网( www.mayi.com )创始人兼CEO。天津大学管理系毕业,12年IT行业经验,6年互联网经验;曾任博客网市场总监、互动总监、天涯社区总裁助理。 而《博客已经过时了》是2008-7-4 9:54:00 他的最新、也可能是绝博之作 ( http://column.iresearch.cn/u/maitian/archives/2008/28383.shtml ) 而引起了网络社区不少回响: 曹增辉(和菜头)《麦田,麻烦你找个SNS先做三个俯卧撑》一文认为 :麦田隔段时间就要发表一些奇谈怪论,比如说今天刚刚提出来的《博客已经过时了》。老麦田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发布IT评论,总有种作家和画家出来谈文笔的感觉。而且,话题有种自残的倾向。总是叫齐观众,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给自己脑门上来一砖。做为他的朋友,我对他充满了担忧,觉得从长期统计的角度来看,砖头获胜的几率要大得多。( http://www.wabei.com/news/200807/118369.html ) 陈国华(苏湘迅)《浅探SNS和BLOG之间的是是非非 --也说麦田的换个方式写博客》一文认为: SNS作为集成平台,把包括blog在内全都包含其中,几乎成为一个相对封闭圈子的小社会,虚拟游戏区,如果把SNS的隐私性排它,则和一个网站的框架:包括CMS,BBS,RSS,BLOG等等在内,没有什么区别;有区别的是,SNS带来了对象的精准,无论是facebook,myspace,还是校内,海内,等等...有可能为未来精准广告的投放预挖了一个很好的坑。(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1/126762.html ) 曾与方兴东博士作为BlogChina.com创业的麦田发出上述声音,环顾与麦田同一天(7月4日)传来搜狐网《博客网分拆业务转型SNS 方兴东称裁员少于90% 》的英雄断臂报道: 7月4日,有消息称, 博客网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90%。博客网创始人方兴东向搜狐IT表示,博客网正在进行业务调整,分拆旗下两大业务,在业务调整过程中,可能有部分监管和技术人员会离开,但裁员的比例很小,绝对没有传言的那样夸张。 方兴东表示,目前,博客网正在酝酿将旗下的博客中国和bokee分拆为两个独立的公司。据方兴东介绍,之前博客中国和bokee都指向同一域名, 而分拆之后,这两大业务将分别转向高端媒体和SNS。   另外,方兴东承认,之前博客网的用户体验并不太好,导致了部分用户的流失,此次改革之后将重点提升技术和产品体验。他透露,新的SNS产品将会加入虚拟物品等SNS惯用的工具,新版本将于8月份上线。(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807/1698fda3ce5f44529fa8e05715ed5f66.shtm ) 其实,这些由中国博客教父的黄埔军校出来弟子,往往很多创新理论、也不断实践,只是不断否定自己创新理论然后又创新。结果是 把外国先进的网络理论,不太成功地与中国21世纪网络实践相结合,留下了一个个EMBA失败教案。 有一本书叫《信息就是信息》,是由Bloomberg(布隆伯格)自述他从1961年失业之后创办网络金融信息、布隆伯格新闻社、布隆伯格广播电台、电视台财经新闻节目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启发人之处其实很简单:在信息过渡时代,给用户提供有价值、有用信息是所有称为媒体的传播平台生存发展基本原则。 方兴东博士也好、麦田也好,这些人给我们的理论观点是如雷灌耳,但是他们二位似乎把《信息就是信息》的基本原则给忘了。他们从Blog圈完地却发现领土太窄,因此又一转身告诉大家: SNS圈猪运动才叫成功的未来。 几年前本人对Bokee的评论招来网络恶意人身攻击并引发了那场博客告博客案,据说本来领资助的那位被告在近一年来亲自到北京来振兴TMT事业,但是也功不身而身退了。这是不一定说明笔者分析问题正确,但是说明中国的Web2.0确实不因为有博士理论水平、有疯投(VC)的几亿元人民帀试验费可以用而英特网(运营)一定会成功! 是否如此?!咱们再走上3年看吧,反正时间上大家都有同样机会去验证。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7月7日(记住61年前的历史) 2时18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个人分类: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95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1)被异化Web2.0
sz1961sy 2008-9-10 02:31
笔者于Web2.0最火时间、在2005年10月6日开写了一个神灵Web2.0痛脚 透视Web2.0的风趣系列文章( http://w.org.cn/user1/4/subject/25.html )。当时很遭人骂,因为用百度web2.0 作为新闻关键词订阅百度新闻推送,可知道这几年来以web2.0 为核心的网站多么火。当然,现在web2.0 似乎在中国成了过街老鼠,其代表人物的理论与现实落伍,让我们似乎感到了中国web2.0时代昙花一现梦幻结局。 然而,2008年的中国,web2.0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式SNS,现在没有最web2.0网站,只有最SNS网站。下面把过去己写的一些透视Web2.0的风趣系列文章标题介绍一下: 神灵Web2.0痛脚 神灵Web2.0痛脚(13)麦田被高红冰硬碰一下  sz1961sy 2007-12-7 9:40:00 神灵web2.0痛脚(12)Web2.0网站也有淘汰率?!  sz1961sy 2007-3-30 12:38:00 中关村周刊:思想裸奔在Web2.0时代  sz1961sy 2006-4-11 13:40:00 神灵web2.0痛脚(11)文化与Logo在春节也搭上2.0专列  sz1961sy 2006-1-31 12:44:00 神灵Web2.0痛脚(10)当刘峻用人民币封住Keso嘴后的灵感  sz1961sy 2006-1-20 21:34:00 神灵web2.0痛脚(9)265.com如此Web2.0插人?!  sz1961sy 2005-11-30 11:41:00 神灵Web2.0痛脚(8)博客搬家公司的Web2.0官非  sz1961sy 2005-11-26 21:52:00 神灵Web2.0痛脚(7)把Web译成互联网  sz1961sy 2005-10-23 10:52:00 神灵Web2.0痛脚(6)与姚明建立联系是一种网想  sz1961sy 2005-10-21 13:37:00 神灵Web2.0痛脚(5)博客精英化谬论  sz1961sy 2005-10-17 21:38:00 神灵Web2.0痛脚(4)杨致远李开复与陈彤口是心非  sz1961sy 2005-10-9 21:33:00 神灵Web2.0痛脚(3)博客门户是拨苗助长  sz1961sy 2005-10-7 23:20:00 神灵Web2.0痛脚(2)博客道德也Web2.0  sz1961sy 2005-10-6 14:58:00 神灵Web2.0痛脚(1)引言:神仙也难测  sz1961sy 2005-10-6 11:48:00 本文起笔者再用另一个角度、写写今日SNS圈猪运动特色。在落笔写此系列前,本想再用神灵Web2.0痛脚 那样带人类色彩的字眼选一个标题,后来感到没有特色,想起自己在1985-1989年曾经作为当时中国最大集约化瘦肉型猪场(面积700亩地,每天步行转一圈一个半小时时间)技术场长、作过长达4年的猪场行为学研究,对动物、特别是猪场圈养很有感觉,就找出用动物行为学观点分析今日最时尚的中国式SNS圈猪运动,写一些自己看法,以供大家饭后乐一乐文字。 所谓异化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5187.htm )中这么一些信息(注:未全引用): * 拼音:y hu *英文:1. catabolize,2. dissimilation,3. alienation *解释 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2.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3.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该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本系列第一个问题是:今日中国式SNS其实是一种被异化Web2.0。 如果我们认真地回顾互联网社区从1995年在中国商业化运行以来,原本很多人想汉化互联网的心态、到网大、网商、人人网、校园网、校内网等等,之后就Blog式web2.0、RSS等等互动互联网社区发展,不难发现 : 大而空的互联网社区远远比小而精专的互联网实用社区多,而前者往往以最时尚海外网络理论为忽悠热点,特别是近几年所谓web2.0概念,忘记了中国是一个有限度网络发表的大环境,我们有很多发表机制是远远缺乏可以理顺很多商业运作所必须的条件 ,例如: * 互联网社区信用体系协调机制,在我国信用体系在逐渐完善过程中,匿名互联网社区为主流的SNS是不可能给互联网社区信用体系带来更多的实质问题解决方案。因此,才有网络名誉权纠纷案的出现,才有网络社区诈骗案问题,才有带头大哥777的出现。 * 有人把2005年当作中国博客产业元年,但是现在似乎大家又开始拿起算盘给Blog社区秋后算帐,真的是印验了那一句:不是我看不懂,而是这世界变得快。而Blog作为web2.0概念核心,为何会有如此伦落结局呢?难道与web2.0概念(理论)没有关系吗? * 有了解中国博客产业伦落结局的业内人士讲:这是由于风险投资投伤了心而忍痛割爱。但是中国互联网需要有花钱圈地(网),因此Blog式web2.0概念核心就变成以SNS式为核心概念了。内幕是否如此,外人不得而知。 种种迹象表明:今天在中国成为主流网络的所谓SNS网站,它从技术结构、管理形式、参与流程、传播介质(载体)与传统的BBS、Blog、RSS等曾被定义为web2.0构件网络,并没有本质上彻底改变,它们仍然是在匿名机制下的随机互动,只是为了一些投资人高兴而把他们称为SNS网站,而不是web2.0网站而己。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6月30日 19时28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个人分类: 中国式SNS“圈猪”运动|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