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普图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从深圳人才公园π桥上错误的谈数学普及
热度 3 ouyangshx 2018-4-13 11:07
2017 年11月1日是深圳市立法确认的首个“人才日”。这一天,深圳人才公园正式开放。这是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体现了深圳市对人才的重视。公园不但风景秀丽,还有一座独具数学文化魅力的 π 桥。桥两侧的栏杆上铺了圆周率 π 精确到小数点后2017位的近似数字,同时以文字展示了 人类文明之境—— 圆周率的估计历史和相关文化。 π 桥是寓教于游乐的科普小展馆。 遗憾的是,其上有多处事实错误及待商榷之处。 一个错误是将我国著名数学史学家 “ 钱宝琮”的名字写成了“钱宗琮”。最先犯错误者可能是将“宝”的繁体字“寶”看成“宗”字,也可能是输入错误,然后以讹传讹:百度搜索“钱宗琮”可以得到187个结果。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文章《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就犯了这个错误。其作者韩雪涛是有一定影响的数学普及作家,编著有《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等7本数学普及图书,他与王元院士等合编的《改变世界的科学——数学的足迹》曾获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桥上有待商榷的一句话——“直到19世纪初,求圆周率的值应该说是数学中的头号难题”——也可从这篇文章中找到。这易使人猜测,正是这样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设计者,导致了π桥上钱宝琮的名字的误写。 桥上另一段写道“我国河南郑州的孟和平老人写了一首3140字的叙事诗《山巅妖肆(3.14)传奇》。一首意境优美、情节生动,便于记忆的爱情长诗。”这里所谓的长诗, 是利用谐音牵强附会地编的一个故事,内容无聊,文字佶屈聱牙。 这则“新闻”的生命力很强,从2006年开始,即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出现。2016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书《说不尽的圆周率》第191页也抄录了类似的“赞词”:“河南郑州的一位老人……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解读成一首意境优美、情节生动、便于记忆的汉语故事。” 这样的内容出现在书中、桥上,缺乏求真精神。 数学工作者的错误蔓延至人才公园这个深圳市用来彰显城市精神的重要公共空间,反映了一个现象:不少数学普及读物的内容真中有假,一般读者难以辨别。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作者产生的错误,容易使数学水平不成熟的读者接受。 我们不妨以浙江大学著名数学教授兼诗人蔡天新的作品为例来作进一步说明。 蔡天新的科普代表作有两本。一是商务印书馆于2016年出版的《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该书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前身是他在2009年出版的随笔集《难以企及的人物:数学天空的群星闪烁》。二是中信出版集团于2017年出版的《数学简史》,它是蔡天新于2008年、2012年两度出版的《数学与人类文明》的修订版,其中2012年的版本曾入选2014年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 但就是这两本有很高声誉,经过了约10年时间打磨的书,仍存在一些硬伤。 例如,《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第182页倒数第1行至第183页第1,2行中写到:“ 高斯提出了被后人称为素数定理的猜想,也即不超过x 的素数个数为x/log(x) …… 。” 正确的表达是:当x 充分大时,不超过x 的素数个数 近似 为 x/log(x) 。 《数学简史》第216页第2段中有一句:“ 在那个年代,由于人们对实数系缺乏认识,因而存在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认为所有连续函数都是可微的。 ”实际上,连续函数不一定可微是一个熟知的简单事实。当时数学家只是错误地认为,连续函数只在一个孤立点组成的集合上不可微。书中将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归于“对实数系缺乏认识”也不尽然。 如蔡天新教授这样成熟的作品仍有错误,可想象一般图书是怎样的境地。例如,《圆周率π的计算历程》这篇文章结构和内容看起来都不错,但还有其他错误:将钱宝琮著《中国算学史》出版年份1932年写成了1931年;将用无穷乘积表示圆周率的沃利斯公式发现的时间1655年写成了1650年。《说不尽的圆周率》书中第32页第一行有公式,说不超过x的素数个数与 x/log(x) 之比的极限约等于1。极限值还能约等于一个数? 实际上,这里应该用等号。 写作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数学普及图书的写作确实不容易。为避免错误流传,作者、书评家和社会应共同努力。 作者应该审慎认真,珍惜自己的影响力。书评家应该有所担当,做好监督。蔡天新教授的这两本书分别获得了著名数学家张益唐、彭实戈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和莫言等名人的推荐,以及不少专家书评的称赞,鲜有批评声。事实上,有数学工作者明白蔡天新书中不乏错误,但往往不敢公开批评。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更多优秀的作者来从事普及工作,写出精品。 好的科普很重要。杨振宁先生就多次以自身经历说明“好的科普工作是有好的社会作用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19日,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也谈到要 推动科学普及,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 人才公园从启动到完工,大约半年时间,体现了深圳速度。但文化依赖于积累,科学普及需要时间,好的作者需要培育。 科普,包括数学普及,任重而道远。我们期待,乘着国家重视的东风,有一天,人才公园 π 桥上这样的错误少出或不出。 2018 年4月13日 PS:我们也无意批评任何人。数学普及作家是一群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爱护的群体。我们指出部分错误,是为了说明我们任重而道远,需要努力。
174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元素收藏:视觉冲击下的科学启迪
hujunping 2015-3-20 22:19
图1 格雷和他神奇的元素周期表桌子 在外人看来,西奥多 ·格雷( TheodoreGray )的确很“疯狂”:他的收藏品 竟然是化学元素。这个“科学怪人”曾经获得2002年度搞笑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发明了一张“元素周期表桌子”。那是一张按照元素周期表的样式设计制作的木质桌子,摆放着元素周期表中对应元素的收藏品。到2009年,他的藏品达到了2300多件。这本《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The Elements: A VisualExploration of Every Known Atom in the Universe ) ,就是这些特殊藏品的见证。 图2 该书的中文版 陈沛然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像大多数藏品爱好者那样,格雷对这些元素藏品能够如数家珍,包括元素的存在形貌、性质特点和应用等。作为一位化学家,他在专业上没有任何障碍。如果把阅读这本书比作是参加了一次科学与艺术交融的盛宴,那么精美的图片就是绝对主料,其中的文字则是调味的配料。人们喜欢色泽上很有吸引力的食物,最终不只是为了一饱眼福,而是获取营养。欣赏这些化学元素的图片,读者们所收获的也不仅仅是乐趣和好奇感的满足,而是在视觉冲击下的科学启迪。 任何文字表达,没能比得上图像给人以直观和真实的感受。在本书中, 每种元素,都有一张整版的大尺度主图,另加 3-5 张不等数量的小尺度配图。喜欢图片是人类的天性。用图片来展现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 —— 化学元素,这个想法本身就极富创意和活力。 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翻阅页面的先后顺序、停留时间的长短都可能不一样。小读者们首先是被形状最奇特、颜色最炫目的图片所吸引。而俗气的大人们,恐怕最先要看的是“铂”、“金”这些贵金属元素的图片。下面不妨就以这些元素为例,欣赏一下这些精彩绝伦的图片吧。 78 号元素“铂”,主图展示的是一张铂材质的金属网,看起来像蚊帐,实则是实验室中的物品。配图是用铂制作的实验用具(如电极、过滤器)或医疗用具的图片。这些物品与一般读者有些距离感,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而 79 号元素“金”与此大相径庭,主图展示的是 1890 年发现的一块重达 1 盎司的天然纯金块,配图有高纯度的真空气相沉积金晶体、镀金的廉价首饰、年代久远的金涂料、铀电镀工艺制备的“希利金”等。这些图片囊括了金元素的天然状态、纯晶体态、悬浮液态、涂层等多种形态,让读者见识到形形色色的金元素。当你再往后翻一页,会惊喜地发现作者用比一般元素多一倍的页面来展现金元素: 500 个原子厚度的金箔、 3 盎司纯金做的金条、 1891 年制造的金币、“亮闪闪”的镀金项链等图片展现在面前。 头脑稍稍冷静一下的读者就会向作者发起一轮轮挑战,想看到一些比较难收集或难以用图片来表现的一些元素。比如,原子序数为 1 的氢元素。的确被你“难”住了,氢元素的主图就不是一件藏品,而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的鹰状星云,这种壮观的景象是宇宙中大量的氢吸收了太阳光形成的。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右侧的惰性气体元素,在纯净状态下通常是无色气体,作者又是怎能用图来展现这些无影无踪的物质呢?正如你所预料, 2 号元素氦、 10 号元素氖等元素的配图中,就有一个古老的安瓿,“空空如也”。但是主图却是散发彩色光的元素符号造型:这是利用了霓虹灯的原理,让惰性气体在电流下发出有颜色的光。还有一些元素具有“杀伤力”,比如放射性元素,作者也收藏有吗?翻到 92 号元素铀这一页,你就会看到一块 30 克的铀金属,这种元素是可以用来制作原子弹或建设核电站的! 图3 宇宙中的氢吸收太阳光形成鹰状星云 图4 难得一见的铀元素 尽管图片是这本书的绝对主角,但书中的文字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书中,文字的段落是与小尺度的配图镶嵌在一起的。这些文字不仅补充了图片不能直接传递的内容,还使得阅读的过程变得轻松幽默,平添了几分乐趣。这些文字就像是爽口的调味料一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本书大多数元素的介绍文字具有一个典型的特点:最后一段文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相邻的元素。比如, 7 号元素氮,它的最后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我们的四周有许多氮,大气中超过 78% 的成分是氮。另外 22% 是什么?大部分是我们赖以呼吸的氧。”这样就把 8 号元素氧介绍出场了。作者准确又巧妙地找到相邻元素之间的这种关联,形成一个自然的过渡,如同节目主持人的串词一样。 从语言特点上说,这本书在准确传达科学信息的前提下,文字表达做到了活泼生动、幽默诙谐,又充满个性色彩。 4 号元素铍是一种可以用作导弹和火箭部件的元素,同时又是受女士们喜欢的绿宝石中的一种元素。针对这一性质特点,作者写道:“铍是一种快活的、像詹姆士 · 邦德那样的金属,在这一刻能发射火箭,而在下一刻能取悦女士。”再比如,介绍 9 号元素氟的化合物特氟隆时,作者写道:“最著名的高稳定性氟化合物特氟隆,它的发现纯属偶然。那么多重要的化学产品都是由于意外的因素被发现的,真让人怀疑化学家究竟是多会做错事的一群人。或者,也许当那些意外毁了他们的一天的时候,他们具有善于从意外中发现惊喜的特殊能力。”通过这种调侃的活泼语气,作者把特氟隆的意外发现的科学事实进行了介绍,同时又把科学家善于观察和思考、绝不放弃任何现象的个性进行展现。 除此之外,本书图片说明的文字也不是刻板生硬的。比如,在介绍一个装有砷的小铁罐时,作者的说明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带着一小罐砷?我无法理解。”在一个用银线做的短裤图片旁,作者的旁白是:“如果真的有必要加以防护,用银线做的短裤可以抵御电磁场。”对所谓的“镭避孕套”的图片说明是:“镭避孕套 ——谢天谢地——其实根本不含镭。”总之,作者讲述科学事实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这种特别的表达,让读者深深感觉到:科学也是有温度的。 最后,我不得不说,这本图书对于专业的化学研究人员而言也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即便是专业人员,也不一定对这 100 多种元素非常熟悉;即便是在文字上熟知了,也不一定有机会能见到含有这些元素的物质。何况这本书的右侧页面边缘空间还给出了各种元素原子半径、晶体结构、电子填充顺序、原子发射光谱等专业特征数据。感谢西奥多 ·格雷这无比具有创意的分享! 【原载: 科技导报,2015,33(1):123. 略有修订】
个人分类: 自然之奇|41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3.06科普类图书排行榜——它们为什么连续上榜
wenhuazhoukan 2013-7-29 13:31
​ ■田松 把排行榜连起来看,还是能看出些门道的。如果连续上榜,多少可以看出哪些书被人买。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是它们? 实际上,上榜的书我都没有读过,所以下面的点评,只是基于曾经的阅读经验,属于大胆假设,尚未小心求证。 霍金的书其实不好懂,当初《时间简史》的畅销,至今仍可作为营销案例。刘兵教授的“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当属有史以来最忽悠人的广告语之一,贻害不浅。2003年霍金来中国时,我恰在央视主持短暂的“科技新闻”版块,也曾参与“造神”,撰写解说词曰“他的身体被束缚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则包容着整个宇宙”。霍金神话与其著作的畅销,互为表里。《宇宙起源》之连续上榜,与此神话不无关系。当然,十年之后这个神还在发光,也与题材有关。天文学向来是传统科普的重要领域,虽然现在城市里很难见到星空,人们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惯性,这很好。 法布尔《昆虫记》连续上榜,让我感到安慰。百年经典,历久弥新。不仅可以装饰品位,而且真的能够读懂。在我看来,博物学对于未来的意义远远大于数理科学,这是人类拯救灵魂的一条小道。人需要花一些时间关注我们身边其他的生命,人需要一点时间,远离功利。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哈默手稿》上榜,让我意外,这也应该是一部相对专业,不容易看懂的书。不过,这是榜中少有的真正有作者的著作,而且这作者还是达芬奇! 连续上榜的“海洋生物系列”应属博物学一类,但从直觉上看,这类“编著”的书,还是传统科普的路数,会倾向于知识的介绍,尚无博物意识。同期榜上《神奇的化学元素》与此类似。这类以低龄儿童为读者对象的科普书,购买者常常是家长,而不是儿童自己。很多书会落到这个下场,家长买回来,自己不读,孩子也不读。 连续上榜的还有一些比较神秘的门类,诸如《水知道答案》和《探测灵魂入门指南》,李大光、武夷山和刘兵几位教授都对其属性表示了质疑,科普乎,伪科学乎?我当然赞同他们的观点,不认为它们是科普书。《水知道答案》当然不是科普,因为它是心灵鸡汤。 不过,我想说的是,出于兴趣,这些书倒是可以买来自己读的。 关注神秘乃是人类的本性。如果青年人都失去了关注神秘的热情,世界会很呆板、无趣。“人类失去想象,世界将会怎样?”尤其是,在一个让人困惑迷茫的时代,这类书会更加畅销。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方向。不单是个人失去了方向,整个民族也失去了方向。所以,人们会期望来自超自然的、超人类的神秘力量,从中获得安慰,期望获得拯救。在我看来,本期上榜的《世界未解之谜》和《人类消失后的地球》也映射了同样的大众心理。 甚至,两部冷门书,《很冷很冷的冷门知识:话题达人的秘密武器》、《难倒你没商量: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大全》也可以勉强归因于这个心理。虽然,两家出版社同时出冷门,让我觉得冷 。(榜评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3-07-26 第14版 读书)
个人分类: 读书|1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张天蓉
热度 2 ustcpress 2013-7-11 15:02
ISBN: 978-7-312-03182-3 著译 : 张天蓉(科学网博主) 日期 : 13-06 开本 : 16 开 版本: 1 印次: 1 页码 : 152 定价 : ¥ 28.00 元 当当网购书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3305364#ddclick?act=clickpos=23305364_32_1_qcat=key=%D6%D0%B9%FA%BF%C6%D1%A7%BC%BC%CA%F5%B4%F3%D1%A7%B3%F6%B0%E6%C9%E7qinfo=1680_1_48pinfo=minfo=ninfo=custid=permid=20111026110408169602058174148589726ref=rcount=type=t=1376878510000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一步走近神秘的量子世界,最后走近更为神秘的量子纠缠。量子理论说起来神秘莫测,却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文明社会。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近年来的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建立在量子论发展的基础上的。从 1901 年开始,一百多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颁发给了与量子论有关的课题。这个数字足以说明量子论对现代高科技功不可没。如今,量子纠缠现象的研究正在带动量子信息、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有可能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本书是一本深入浅出、老少皆宜的科普读物。本书的主要叙述部分基本不用数学,即使是非理科读者也能读懂。对于想深入了解量子论的读者,可参阅附录中的简单数学推导,或者阅读其他相关的图书。 【作者简介】 张天蓉博士, 1978 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1980 年公派到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物理系攻读博士,作黑洞辐射方面的研究。获博士学位后,在该校毫微微秒激光实验室作博士后,从事毫微微秒超短脉冲激光器的研究工作,以及用超短脉冲激光探索半导体材料中载流子的超快速输运过程等。先后在 COMPACT 、 ANSOFT 、 INNOMEDIA 和 CADENCE 等公司任高级研究工程师、课题负责人等职务,从事高频、微波通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网络电话、高频电路系统软件和 EDA 集成电路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工作。现为硅谷 Sunrise Inc. 公司技术主管,开发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在美国物理评论、 IEEE 的量子电子学等杂志上发表三十多篇专业论文。 2008 年出版长篇科普读物《新东方夜谭》(北方文艺出版社)。近年来在科学网博客上连载《走近量子纠缠》和《走近混沌》等系列科普文章,备受好评。 【目录】 序一 (i) 序二 (iii) 前言 (v) 第一章 从“薛定谔猫”谈起 (1) 第二章 量子“小妖精” (6) 第三章 上帝掷骰子吗? (12) 第四章 世纪之争 (19) 第五章 狄拉克的世界 (25) 第六章 纠缠着的妖精 (30) 第七章 哥本哈根最后一位大师 (35) 第八章 追寻爱因斯坦之梦 (40) 第九章 贝尔不等式 (44) 第十章 量子态、叠加态、纠缠态 (48) 第十一章 实验室中的光子 (54) 第十二章 实验给出最终判决 (64) 第十三章 幽灵成像和量子擦除 (76) 第十四章 何谓量子比特 (82) 第十五章 费恩曼先生敲边鼓 (86) 第十六章 三光子之舞 (91) 第十七章 量子加密 (99) 第十八章 量子计算机 (105) 第十九章 量子隐形传输 (112) 第二十章 连续变量也纠缠 (120) 第二十一章 世纪幽灵的面纱 (125) 第二十二章 破解“薛定谔猫” (128) 附录 A 狄拉克方程 (131) 附录 B 希尔伯特空间和狄拉克符号 (134) 附录 C 量子比特 (137) 参考文献 (139)
个人分类: 物理图书|78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向兵团战士致敬,为兴边安邦出力
热度 2 suqing1961 2012-11-29 16:24
向兵团战士致敬,为兴边安邦出力
——在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战士和青少年捐赠科普图书仪式上的讲话 上个世纪 60 年代,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记录片《军垦战歌》,让我这个 60 后永远记住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军垦战士这个光荣的名字,永远记住了《边疆处处塞江南》《要把沙漠变良田》《中华儿女志在四方》等美丽动人的兵团歌曲。 今天,我和我的同事陪同 北京志远功臣关爱基金会耿志远理事长,一同来到景仰已久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举办主题为“向兵团战士致敬 为兴边安邦添力”的科普图书捐赠仪式,心情十分激动。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全体职工向英雄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职责,建团 58 年来,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戈壁母亲”金茂芳、“感动中国人物”李梦桃、“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姜万富、“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王孟筠等兵团英模人物, 让我深受教育。 科学普及出版社隶属于中国科协,是我国出版科普图书历史最长、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央级出版社。我社与新疆有着深厚的情缘,与兵团科协是一家,改革开放初期我社还曾在新疆设立分社。为表达我社职工对广大兵团战士的崇高敬意,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我社特向兵团驻扎在边境的农三师、四师、五师、六师、九师、十师共 6 个师捐赠 100 万元码洋科普图书,并在这些师的团场设立“功臣关爱科普书屋”,为丰富兵团战士精神生活、促进兵团文化建设尽绵薄之力,带动更多的新闻出版单位关爱我们可亲、可爱、可敬的兵团战士。 昨天下午,我们与兵团科协机关、兵团下属农垦师以及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领导干部座谈,听取他们关于针对新疆地域特色、兵团特定人群开发科普图书选题的意见和建议,收获很大。 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大会报告提出,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特别提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们希望今天的捐赠活动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谢谢大家! 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主持人唐健大校主持捐赠仪式及文艺演出 向兵团老战士和青少年捐赠科普图书 来自北京和兵团的文艺工作者举行义演 参会的兵团老战士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020 次阅读|4 个评论
追《追星》的人
热度 2 suqing1961 2011-1-22 19:05
1 月 17 日 上午,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 著名科普作家、天文学家卞毓麟教授,来科学普及出版社做了题为“科普的追求——一位作者兼编辑的感悟”专题讲座。出版社各编辑事业部、杂志中心的编辑以及业务部门的有关干部职工 40 余人聆听了讲座。 卞毓麟教授是利用参加 2010 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机会专程抽空来我社讲课的,他的原创科普图书《追星—— 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 》荣获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讲座开始时,我在向卞毓麟先生表示祝贺的同时,专门介绍了他从事天文学研究、科普创作和科普图书编辑的传奇经历。 30 多年来,卞毓麟参与编著、翻译科普图书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 500 多篇,其中十几篇科普文章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数字杂说》等。 卞先生能写、能翻译、能策划图书,无比热爱科普事业,密切关注国内外科普出版动态,熟悉阿西莫夫和卡尔 · 萨根等科普大家,在我国科普界享有盛誉。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里,卞毓麟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的科普创作、科普编辑实践,着重谈了科普出版物编辑的追求:追求好的科普作品,追求强烈的使命感,追求科学、人文、艺术的完美结合。通过讲述一位科普作家和科普图书编辑的人生感悟,卞教授让与会职工围绕着“什么是科普”,“什么是好的科普作品”,“什么是科普大家”等问题,一同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和编辑体会。 卞先生的讲座内容丰富,哲理深刻,语言睿智,生动有趣。在他看来,最好的科普作品和科学人文读物,应该令人感觉不到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在哪里开始。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卞先生认为,“科普,决不是在炫耀个人的舞台上演出,而是在为公众奉献的田野中耕耘”;“我们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卞教授的讲座既开拓了我社职工的视野,又给与会者以教育和启迪,使我社职工接受了一次非常难得的职场培训。讲座结束后,他还专门和与会职工交流,回答了我社职工的提问。 卞毓麟教授与科学普及出版社渊源颇深,他的第一本科普图书《星星离我们多远》 1980 年由我社出版;他还长期与我社如 祝修恒、金涛等 资深科普人士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联系。讲课时,他对我社 20 世纪 80 年代出版的许多优秀科普图书,如《最新科学指南》、《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等如数家珍,让听课的我社职工惊叹不已、敬佩不已。 座谈会上,卞老师成了我社职工热捧、追星的人。 以下是讲座开始时我向社里员工介绍卞毓麟老师时的讲话: 卞毓麟教授是名人,他的简历在网上一搜就可以得到,我就不多说了。我仅在这里说说他的几个小故事,也许对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卞老师这次是来领奖的,他的科普原创作品《追星》荣获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我们知道这是科普图书的最高奖项,卞老师应该成为我们科普图书编辑追星的对象。 卞老师先是一名科学家,他 1965 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曾在北京天文台工作 33 年,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并担任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后来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 1998 年, 55 岁的时候,卞老师改行当编辑,加盟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创建版权部并任主任。人们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卞老师年近花甲还学艺的传奇,应该能给我们太多的感悟。 他和同事推出的“哲人石丛书”成为科普图书的典范,他策划的“名家演讲录”、“嫦娥书系”等都受到读者的欢迎。“探月工程”刚提出,卞老师就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主编出版“嫦娥书系”科普图书。 卞老师是一位学者型的科普图书编辑,他刚到上海时,一次听徐匡迪市长的讲座,讲座完后,他真诚地指出了徐匡迪院士讲课中的一个错误。这样的质疑,不仅彰显了他知识的渊博,更表现出了他作为学者唯真求实的品德。卞老师由此也约到了徐匡迪院士的一部书稿。 卞老师是策划编辑,同时还可以对整套书的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专家对话,这是专家型编辑才能做到的,那些作者对卞老师都非常尊敬。 我们常说做编辑忙,没时间写文章,那就看看卞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做出榜样的。 30 多年来,卞老师麟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百余种,发表科普文章 500 多篇,著译的代表作有 《星星离我们多远》 等;他有十几篇科普文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如《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数字杂说》。这又是一个传奇。 卞老师和我们科普出版社也很有渊源,他的第一本原创科普书就是在我们出版社出的,就是 1980 年底,图书的书名是《星星离我们多远》,据说是李元老师和我们社的祝修恒老师等资深科普人士建议他出的。这本书非常有影响。 卞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太多了,仅与科普有关的就有: “ 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 、 “ 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 ,以及去年年底刚刚获得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我说得太多了,还是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卞老师,让他和我们谈谈他的“科普的追求”,以及他作为“一位作者兼编辑”的人生感悟吧。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3877 次阅读|1 个评论
《发现伍连德》一书受到国内外媒体关注
suqing1961 2010-12-19 16:43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发现伍连德诺贝尔奖候选人华人第一人》一书自 2010 年 9 月出版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予以评介、宣传、报道,并有报纸开始连载该书的主要章节,同时入选人民日报、人民网评选的 2010 年度最有影响力 10 本书候选书目。 2010 年 9 月 21 日 ,我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伍连德讲堂举办了《发现伍连德》首发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中国科学院程光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王一方教授、美籍华裔教授刘美瑞女士、出版社社长苏青,以及《发现伍连德》作者礼露女士分别作了精彩发言。 首发式结束后,中国新闻社、新华社、香港中国通讯社、新加坡亚洲新闻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联合早报》(新加坡)、《科学时报》、《中华读书报》、《健康报》、《深圳商报》、《人民医院院长》杂志、《海内与海外》杂志等媒体,均对首发式和《发现伍连德》图书做了报道;网易、搜狐网、凤凰网、中国科协网等门户网站,纷纷对相关报道进行了转载。 《哈尔滨日报》通过与我社接洽,自 2010 年 11 月 23 日 开始,持续一个月在该报副刊连载《发现伍连德》一书。据悉,这是我社出版的图书首次被重要报刊连载。人民日报读书版和人民网读书频道自 2010 年 12 月 2 日 开始举办 2010 年度最有影响力 10 本书,《发现伍连德》一书入选 60 本候选图书,开始接受公众的投票,目前所获票数名列前茅。媒体的宣传、报道大大提升了伍连德博士的知名度,使社会公众对伍连德及其业绩有了更多的了解。 0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48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推介中国科普图书
suqing1961 2010-12-15 00:32
2010 年 12 月 10 日 出版的美国《科学》( Science )杂志(第 330 卷, 6010 期),专门推介了中国科普图书,其中重点评论了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潜海世界》、《走近科学》和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蜜蜂的故事》。这篇题为为了年轻的读者来自中国的两本图书书评文章,刊登在该刊图书及其他栏目,作者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裔学者刘建国和李舒心。 这篇书评文章 指出:今年 , 我们将专题报道一批来自中国的青少年科普图书。这些图书是由中国的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央电视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和一些重要出版社的同仁推荐提供的。本期推介的两本书( 《潜海世界》和《蜜蜂的故事》) 适合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年龄段的学生阅读,它们向读者介绍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奥秘。 《潜海世界》收录了作者陈漪在科普出版社主办的科普刊物《知识就是力量》开设的同名栏目上发表的 33 篇系列科普文章。 《科学》杂志评介该书的视角也很独特: 陈漪是一位潜水爱好者,通过她的潜水经历,把读者带到了一个遥远和未知的世界。她的潜水范围不仅限于中国,还包括非洲和菲律宾等世界各地。该书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裸鳃亚目动物、蟹、海蛇、珊瑚、鱼、龟以及鲨鱼。书中还描写了一些有趣的历史人文逸闻,如几十年前,在修建河北省的一个水库时,发现隐藏在水下的一段古长城。作者与读者一起分享了发现带来的快乐和惊喜。 这篇评论文章还专门提到了科普出版社 出版的另外一本科普丛书《走近科学》: 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和其他著名学者编辑了一套著名的科普丛书《走近科学》。该套丛书是以 CCTV-10 科教频道播出的电视节目为脚本而撰写的。该书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科学的热点和社会问题。 《科学》( Science )杂志创刊于 1880 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 AAAS )主办。该刊为周刊,每星期向全世界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发表全球科技研究中具有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 下图为这篇书评文章的全文截图。
个人分类: 图书评论|6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达尔文到DNA
cherrylu1960 2010-7-22 23:04
一本不到100页的12开小书(按小规格纸计算,实际尺寸18.5*23.5,比正常16开书小),可能看起来更像时下许多印刷精美的网络直销宣传小册子,无论是坐在地铁里,还是躺在床上,花花绿绿的图片,硕大的标题字号,多少有些广告宣传册味道的、宽松的版面没计,总是能持续吸引你的眼球,方便你的阅读。 很难想像,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能有多少人耐心细品铺满文字的大部头图书。无疑,今天阅读的热点,早已向读图时代转移。图书,图书,无图的科普图书越来越不能吸引人的眼球了)。 《从达尔文到DNA》作为引进DK版图文并茂科普图书(我习惯叫这类书为画书),的确是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起码它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当然与我的关注点有关,与我的兴趣点有关。尽管本人也写过不少介绍遗传科学的科普图书,但一提到图文并茂,头就痛,因为成本太高,请人绘图、制图、印图都贵。现在的科普书创作要求恨不能是一年磨十剑的速度,投入又少,难怪科普画书精品多少有些欠缺。只好将就从引进画书中去淘些好东东了。 尽管《从达尔文到DNA》里面所讲的内容,全部是我熟悉的,已经了解的,但仍然愿意花时间籍此重温一遍其所展示的有趣的科学,有趣的进化。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之一,会让你去重新咀嚼、回味知识的美味。 科学知识就是这样,并不会吸引所有人的注意,与生活无关的知识往往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我们作为生命的一员,不能不去关心自身还有周围那些相互依存的生命,它们,还有我们,从哪里来,向哪里去?我们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不能不关心我们自己细胞中不断上演的DNA所导演的悲喜剧。 达尔文在150多年前发现了多姿多彩的生命如何登上这个星球,展示了它们之间在进化上有着何等美妙的联系,从而震动了世界,惊动了神灵,引发了生命起源的大讨论,其理论数度遭到动摇;而今天发展的已经很厉害的DNA科学,却可以从多个角度揭示生命起源与进化的分子秘密,直接或间接地印证着达尔文的理论。 从一个达尔文巨人到无数新科学探讨者,达尔文的捍卫者,已不只一个人、两个人,是一群人,是一群科学。相联的不仅仅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和DNA科学的相互呼应,今天的世界早已编制成一个多科组成的、相互关联的巨大科学网络。也许不必系统地去看科学,我们只要了解其中的热闹,就可以获得愉悦。变得聪明。 《从达尔文到DNA》并不是一本系统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和DNA科学的画书,甚至没有就若干热门的科学概念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解释,可它并没有漏过许多有趣的热门话题:万物的故事,有关进化的争论,化石之谜,达尔文引发的革命,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的科考大探险,生存斗争,眼睛奇观、突变、设计生命、侏罗纪公园如果这些还不能吸引你的眼球,你一定对我们人类还在进化吗?我们能不能像鸟儿一样长出翅膀、在天空飞翔这样的话题感兴趣。我也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是进化的产物,都是生物基因库的贡献者,这本书引出的许多话题,会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对生命的好奇心徒然而增。 也许,我们不能苛求一本科普画书反映的科学问题百分之百准确,就像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相信基因决定一切一样,关于进化,关于遗传基因的作用方式,基因的开启和关闭,有太多的东西有待人们去研究,去验证。 科学的魅力也许在于激发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奥秘。也许,科学传播使命本身也是这样,目的并不在于给人多少知识,而是摆出事实,发掘问题,引发人的思考,激发人们继续探谜的兴趣。 大多数恐龙化石,包括恐龙化石,都太古老以致于无法恢复任何DNA,解决问题的一种大概方式是,从一个现存的动物开始,然后向后倒推。我们知道,鸟类是恐龙的后裔,因此,有可能通过开启或关闭鸟的基因重新创造恐龙。科学家已经成功地使鸟类胚胎发育出较长的尾巴,以及让覆盖着鳞片的腿上长出羽毛。 但是,纵使我们确实培育出一只新的恐龙,又能做什么呢? 是啊,等到哪一天,人类能随意操纵DNA,随意开启和开启基因的开和关,也许我们可以实现变成超人的梦想,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我想,如果你是一个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无论是成人,还是接触过一些相关知识的孩子们,建议一定要读读《从达尔文到DNA》,不到30元,不过是一顿廉价的午餐,得到的精神享受绝对物有所值。 在本书评结束之前,还想顺便呼吁一下,国家应将更多的钱投入科普图书的创新,投入更多的钱,免费向公众派发这类优秀的科普画书。因为,公众的读书意识需要引导,光靠自己掏腰包可能不行。书还是嫌贵。
个人分类: 图书推介|612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