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主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孔子学院遍天下
热度 1 wyc 2011-1-19 16:04
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主题为: 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 的第5屇孔子学院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 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 96 个国家和地区的 322 所孔子学院及 369 个孔子课堂的 中外合作院校的 大学校长和 孔子学院 代表 1400 多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以上摘自《大连理工大学报》2010、12、20版报道 《宁桂玲副校长赴京出席 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
个人分类: 未分类|117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
yhf0819 2011-1-18 21:07
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 因为: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总之:不要把希望、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寄托在熟人,后门或大树上(原因:除上面的外还有 -- 基金评审相对公正;有五个评委;基金实际批准的大都没大树)一个好的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标题要 “ 确切、醒目、主题明了 ” 。 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 “ 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 ” 。要反复推敲。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 “ 大题目、小课题 ” 。 400 字摘要:要具体不空洞 投放的学科要选准 = 报志愿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创新包括: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体系;新的规律源头创新=原始性+惟一性源头: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长江之 “ 源 ” ) “ 实质性的创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范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knowwhat,knowwhy,knowhow) 所以:题目 “ 有意义 ” 还不行,要属于基金资助范围。( “ 应用研究 ” 可申请 “ 联合资助 ” 项目) 不打一炮换个地方,有连续性较好。 选题要点 切忌 “ 大而空 ” 。 题目如有应用背景,则要 “ 明确 ” ,即讲清应用背景究竟在哪。 如果是 “ 交叉学科 ” ,则不能是 “ 表面的、形式上的,应是实质上的。 重要性化费时间 题目(摘要) ——————20%————10% 立项依据 ———————40%————50% 研究内容和目标可行性 ——30%————20% 其他 —————————10%————10% 立项依据编写要领 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 —— 避免评议时说你 “ 不了解国内情况 ” 。 国内情况既要有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不怕与 “ 研究基础 ” 部分有重复) —— 可以争取 “ 立项依据充分、全面 ” 的评语。 要写开展本项目研究的理由,最好写自己预研发现了什么,言下之意: “ 只有我才能干这一课题 ” ,否则反对你的评语言下之意可以是: “ 你写的项目是重要,但别人来做更合适 ” 。 “ 填补空白 ” 不是立项依据。理由:我国的基金是 “ 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 而不是 “ 填补空白 ” ; “ 填补空白 ” 实质上仍是 “ 跟踪 ” 。 主要参考文献 “ 不多不少 ” 、要 “ 新 ” —— 避免太臃肿又避免评语 “ 了解情况不够 ” 研究内容和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领:内容集中、目标明确  要写细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的申请容易得到专家的好评) —— 避免评语 “ 研究内容不够具体 ” 。 研究目标 ” 是 “ 解决科学问题、学术问题 ” ,而不是解决 “ 寻找最佳工艺 ” 或 “ 改进性能 ” 避免评语 “ 不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 ”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不能省略,而且要准确 —— 避免评语 “ 申请显目没有深度 ” 。也不能太多 —— 避免 “ 申请人缺乏完成本项目的能力 ” 。 研究内容要 “ 突出重点 ” 。解决一两个科学问题就不错了。切忌 “ 什么都做 ”—— 避免评语 “ 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 ” (这是很多基金申请常犯的错误)。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研究方法 ” 与 “ 研究内容 ” 要分清 —— 避免评语 “ 思路不清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写得具体清楚则容易得到 “ 可行性较强 ” 的评语。但有保密问题时酌情处理(主要对应用基础项目)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不宜太多(切忌为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方法都用) —— 避免评语 “ 范围太广,路线不明确 ” 。 “ 可行性 ” 是指 “ 学术上可行 ” ,而不仅仅是 “ 我有几个教授、几个研究生、几台仪器 ” 。 “ 研究队伍 ”+“ 研究条件 ”+“ 学术思想 ”= 可行 特色和创新之处 要中肯,避免扩大,切忌吹牛。 要写自己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的学术思想, 不是写该领域的特色。 “ 交叉学科 ” 是提倡的,但要说交叉点在哪。 “ 填补空白 ” 不是特色和创新,这里也不要写。 年度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 计划要具体。切忌如下计划:第一年文献调研,第二年实验研究,第三年写出研究报告。 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写入计划有助于增色,又有助于争取额外经费。 预期进展不必太具体,大致设想即可。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允许课题进行过程中不断修改。 预期成果。例如 “ 预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xx 篇 ” 不好,关键是达到什么水平。要与 “ 研究目标 ” 写的相吻合。强调质量。 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总目标:得到 “ 研究能力很强 ”“ 工作条件 具备 ” 的评语。 工作基础:避免只写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和积累。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有用,但要介绍申请人的工作。 工作条件:应写具备了基本条件。基金不支持购买大仪器,只能 “ 写 ” 缺少一些小设备(经费的实际使用是另外的事) 简历:不光是申请人的,项目组主要成员也要。介绍工作时著重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论文目录要有排名、题目、刊名、时间。(这有利与评审人判断课题组能力,也是科学作风的体现) 承担项目情况:要有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年月、内容;完成情况不能只写 “ 已完成 ”“ 顺利进行 ” (可写发表论文的水平、引用情况、研究生培养结果等) 努力做好申请书以外的几件事 平时多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动态非常重要,以免每年春节后临时抱佛脚。申请书是平时准备工作的积累和升华。 熟知基金申请过程、熟知有关规定。如:申请人的条件 ,限项申请规定 , 5% 管理费, 15% 劳务费 。 了解基金审批过程。一审 ,二审 在了解基金委的同时让基金委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用各种交流方式介绍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乐意交流的)。已经申请到的基金则随时介绍自己的成果(寄文章等)。 申请书的格式严格按基金委的规定。不要在小事情上栽跟斗。 附1:关于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一些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在即,许多同人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最近看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草稿),感到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在修改时引起重视以提高申请获准率。当然,有些问题现在修改(如选题)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多一次修改过程可以为明年的申请积累一些新的经验。 1, 必须认真按照申请书的格式和要求填写 申请人随意更改标题或者小标题,导致内容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很普遍。最突出的是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阅读的36份申请书中,有30份(约85%!!)变成了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少了 科学 2个字,于是很多申请书将电镜观测或者什么分子技术作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要求大相径庭。又如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的简历,有些申请书将主要成员漏掉了,更多的申请书则忽视了 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必须著录全部作者 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等”与“et al”,个别的甚至连前3名作者也没有。 2, 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作为基础研究,需要关注和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但决不可赶时髦:研究的热点固然重要,更需要关注科学前沿,强调“新”。客观的说,农口相当一部分申请是应用基础研究,除了原创性研究外,会有一些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展相应的深入研究的项目,这样的申请必须说明特色所在和对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书要避免写成技术性项目,纯粹应用某种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基金支持的方向。 科学基金的申请原则之一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有些申请书的题目过大,研究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没有找准重点。至于项目组并没有什么前期积累或者相关基础,仅仅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申请立项更是不行的。 3, 科学问题 科学基金不是攻关项目。基金强调探索科学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将其中一个黑匣子打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凝练出所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没有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的申请,肯定不能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提出的科学问题应该符合“有限目标”,需要细化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可贪大。 4, 立项依据 至少应该有3个方面:项目的重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工作基础。首先,需要论证的是所申请项目的重要性,而不是该领域(例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以国外或者国内没有做过的研究就作为立项依据,需要深刻的分析论证开展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3年以前的文献不能反映当前的科学前沿!但是有不少申请引用的文献都是2005年以前的,并不了解最近1、2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本不能说明拟开展的研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否已经解决,使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立项成了大问题。有一些申请书仅仅引用项目组最近的文章,但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引用权威刊物最近2年的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申请书有意无意的回避(不提)直接相关的研究最新进展,貌似新颖,实际上将适得其反。第三,需要点出科学问题和立项的基础,说明用什么新的思路探索,做什么,怎么做,项目组有什么相关的积累。所谓“学术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可行”之类的话,不是申请人自己吹的,而是要靠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视角体现出来的。 5, 400 字的摘要 这是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评审专家对项目的基本印象来自摘要。在基金申请中用“字字值千金”形容摘要的重要性是最恰当的了,因此摘要不必换行,内容避免重复题目,也要避免或减少中英文对照,尽量利用好400个字。可是有些申请书只写了250个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有些申请书花了250甚至300个字写背景,喧宾夺主,将项目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却漏掉了。至于400个字的摘要居然出现错字或者文句不通,等于自戕 !! 6, 特色和创新性 特色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方法上与思路上。对农口来说,某些特殊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将事半功倍;将生命科学的最新技术和理念直接应用到作物尤其是多年生植物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很多项目这部分没有写好,一种是确实没有特色,还有一类可能是“只缘身在庐山中”,将一切都习以为常,反而看不到创新点了,这时候需要和同事讨论,剖析和提炼特色和创新点。 7, 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项目组成员应该有不同的研究背景(有些研究必须有不同的单位的合作者),围绕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个课题组的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位搞大田,一位搞分子生物学研究)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学科合作。很显然,农口的申请如果涉及其他领域(例如医学、水产),却没有相应的合作者是难以获得资助的。有了合作单位,就需要在研究基础中介绍合作单位和合作者的资历。 一些具体的意见 1, 题目 不要很大,很笼统,要切入具体的科学问题。例如“农药”,就应该说明是什么农药,“机理”就需要分解,究竟解决哪一个环节。 2, 申请代码 国家基金不同于省基金,完全按申请人填写的代码分类送审。申请人需要查阅同类代码历年受资助项目的目录,最后确定申请代码。 3, 参加人员 人员的分工应该具体,除了申请人,所有人都要有具体科研任务,其分工应该涵盖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金项目中安排一位项目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是不适当的;分工中出现“指导”、“顾问”会使评委对申请人主持和承担基金任务的能力产生怀疑;至于申请人甘当副手,由参加人“负责项目设计、总结和撰写论文”的项目必定失败。此外参加人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个月,也不要超过10个月,学生多些时间无妨。 4, 立项依据 如前所述,国内外进展介绍要围绕主题,有些申请书只介绍相邻领域的进展,与项目直接有关的进展却避而不谈是不对的。同时要注意对前人的工作所作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和中性,不要轻易说前人做了“粗浅的研究”之类的话。 申请书的国内外进展应该明确标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统引的方式,与正文相互分离是不可取的。所列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的现象也需要改正。 5, 工作基础 围绕研究内容,不要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如果前期有相关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也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佐证。 6, 年度安排 极个别的申请书只报了2年研究计划,还有几个申请书在第一年安排查阅资料,完善研究方案和购买试剂器材,万万不可!! 7, 合作单位 不少申请书的所谓合作是对方出几个研究生,这样的合作是否会获得资助需要拭目以待,然而等到擦亮眼睛知道落选了,为时太迟了。还有一些申请书,虽然有合作单位,却没有在工作基础栏介绍对方单位也是重要的疏忽。 8, 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简介 简介不是履历!!并非只报申请人一个人!!简历中不要出现党派和行政职务。应该根据项目重新组织文字,突出与项目相关的工作业绩。所有人员介绍的基本格式应该一致。 国家基金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竞争,因此罗列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一些小课题反而有负面作用,同样,列出的文章也应该经过挑选,只录与项目相关的。如前所述,所列文章、成果必须按发表时的排序录入全部人名。 9, 其他 整个申请书应该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文字通顺。 必须加强校对工作,成文后至少请2个本课题组成员通读,确保语言通顺,杜绝错别字,避免口语化。 专用名词应该统一,有一份申请书,题目是乳酸杆菌,但是正文中90%的地方是乳杆菌,有不够严谨的感觉。 拉丁文学名,如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小写,用斜体。 有些申请是其他项目书的改版,有些是不同人提供资料的拼版,这些都需要按基金申请书的要求统一和规范,只有如此方可避免“本教研组”之类的字样。
1512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献资料的搜集方法
热度 1 bioysy 2011-1-18 14:27
昨天见孙学军老师有篇主题有点相似的文章,看了我也想写点,虽然前面写了篇博文和这个主题有点相关,我还是再继续,重新组织下,争取把自己用到或能想到的都展示下,和有类似爱好的朋友交流下. 1 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系统 获取资料好比是往粮仓中装粮食,先得把仓库准备好,得知道哪装玉米,哪装水稻.这里的意思是你需要获取哪方面的信息,这心理得有底,能对专业进行细分,这直接决定需要用什么文件夹.然后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个文件夹里.这样分门别类以后查找才比较方便.当然只有资料足够多的时候才有整理的问题.只有在一定的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才能对接触到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随着接触的资料越来越多,这个系统也会越来越成熟. 有个较好的知识系统,搜集资料的时候会更得心应手点.比如能够直接根据标题判断一篇文献的价值,并将其归入到合适的分类中,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很多文献你把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记着就行了.每篇文章都仔细的看,真没那么多时间. 2 利用搜索工具获取文献信息 2.1 利用google搜索信息 这不用多将了,现在许多问题用搜索引擎都能搞定.比如一个专业术语的意思.这里推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网站,是我用搜索引擎搜出来的,它对专业东西的解释还比较可以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in_Page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at anyonecanedit .) 另外如果用google搜索全文pdf可以这样干: 文献名(或关键字) filetype:pdf,这样可以只检索pdf文件.同理,filetype:ppt可以用来搜幻灯片.有时看文献可能不太好懂,结合幻灯看看更容易懂了. 用搜索引擎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好处,会有意外的收获,即搜索到,不是目标文献的,其它感兴趣的东西.这会增加点乐趣. 3 熟悉专业领域的主要期刊,并订制期刊内容email发送服务 这个应该是最重要的,这是信息来源主渠道.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期刊.比如我会关注Science,Nature,PLANT CELL,TAG等等.如果专业领域顶尖期刊的内容都比较熟悉,那知识面可能也是和国际接轨了,因为大家看的都是一样的东西.但这些期刊不是每篇文章都是对自己有用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如果每期都去看,也是件比较烦人的事,而且要长期坚持下来也不容易. 这个问题人家已经为我们考虑了,不直接去期刊网站,看看自己的邮件总是可以的吧.这就涉及到期刊的一种服务:到一个期刊的网站后(比如plant cell:http://www.plantcell.org/plantpreview.shtml),这里会出现这样一个入口: Receive this page by email each issue: ,从这里进去后,把email地址输进去,每当期刊内容更新时就会给您发封,期刊内容的email.这样,注册一次终身受益. 几乎所有英文期刊都有这种服务,订阅的方式是类似的.有的网站可能需要注册,不过一注册可以订许多期刊的.比如TAG和Molecular Breeding都是SPRINGER的期刊,到这里注册下还能订许多其它期刊. 也不要订太多,太多了看不过来.当有新东西发来的时候,看看标题,从标题中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抓出来,再加上5的方法,会有很大的方便. 4 熟悉专业领域的综述期刊,并经常阅读 5 学习一款专业文献管理软件 6 专业文献的阅读方法 7 获取全文的旁门左道 ........................... 框架有了,东西慢慢添
4894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OUTLOOK2003回复和转发时的一些问题
pinglime 2011-1-18 13:56
在收到邮件进行回复或转发时,原邮件主题前会加上“答复:”的中文说明,在 引用 的原邮件前也有:发件人:发送 时间 :收件人:抄送:主题 :这样的中文说明。 5,我需要的效果是:在回复或转发时,原邮件的所有说明为英文 比如:From:To:Cc:Sent:Subject:等,包括原邮件主题前为:Re:或Fw:。而不是中文的。 6,请问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方法: 工具——选项——邮件格式——国际选项——“回复和转发时,邮件头使用英文”。
24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自然科学基金12项申报成功之独家经验--一位教授的感受
热度 1 ChinaAbel 2011-1-18 12:49
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 因为: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总之:不要把希望、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寄托在熟人,后门或大树上(原因:除上面的外还有 -- 基金评审相对公正;有五个评委;基金实际批准的大都没大树)一个好的标题等于成功了一半标题要 “ 确切、醒目、主题明了 ” 。 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 “ 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 ” 。要反复推敲。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 “ 大题目、小课题 ” 。 400 字摘要:要具体不空洞 投放的学科要选准 = 报志愿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创新包括: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体系;新的规律源头创新=原始性+惟一性源头: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长江之 “ 源 ” ) “ 实质性的创新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范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knowwhat,knowwhy,knowhow) 所以:题目 “ 有意义 ” 还不行,要属于基金资助范围。( “ 应用研究 ” 可申请 “ 联合资助 ” 项目) 不打一炮换个地方,有连续性较好。 选题要点 切忌 “ 大而空 ” 。 题目如有应用背景,则要 “ 明确 ” ,即讲清应用背景究竟在哪。 如果是 “ 交叉学科 ” ,则不能是 “ 表面的、形式上的,应是实质上的。 重要性化费时间 题目(摘要) ——————20%————10% 立项依据 ———————40%————50% 研究内容和目标可行性 ——30%————20% 其他 —————————10%————10% 立项依据编写要领 既要有国外,也要有国内 —— 避免评议时说你 “ 不了解国内情况 ” 。 国内情况既要有别人,也要有自己的。(不怕与 “ 研究基础 ” 部分有重复) —— 可以争取 “ 立项依据充分、全面 ” 的评语。 要写开展本项目研究的理由,最好写自己预研发现了什么,言下之意: “ 只有我才能干这一课题 ” ,否则反对你的评语言下之意可以是: “ 你写的项目是重要,但别人来做更合适 ” 。 “ 填补空白 ” 不是立项依据。理由:我国的基金是 “ 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 而不是 “ 填补空白 ” ; “ 填补空白 ” 实质上仍是 “ 跟踪 ” 。 主要参考文献 “ 不多不少 ” 、要 “ 新 ” —— 避免太臃肿又避免评语 “ 了解情况不够 ” 研究内容和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要领:内容集中、目标明确  要写细节(研究内容比较具体的申请容易得到专家的好评) —— 避免评语 “ 研究内容不够具体 ” 。 研究目标 ” 是 “ 解决科学问题、学术问题 ” ,而不是解决 “ 寻找最佳工艺 ” 或 “ 改进性能 ” 避免评语 “ 不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 ”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不能省略,而且要准确 —— 避免评语 “ 申请显目没有深度 ” 。也不能太多 —— 避免 “ 申请人缺乏完成本项目的能力 ” 。 研究内容要 “ 突出重点 ” 。解决一两个科学问题就不错了。切忌 “ 什么都做 ”—— 避免评语 “ 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 ” (这是很多基金申请常犯的错误)。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研究方法 ” 与 “ 研究内容 ” 要分清 —— 避免评语 “ 思路不清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写得具体清楚则容易得到 “ 可行性较强 ” 的评语。但有保密问题时酌情处理(主要对应用基础项目)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不宜太多(切忌为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方法都用) —— 避免评语 “ 范围太广,路线不明确 ” 。 “ 可行性 ” 是指 “ 学术上可行 ” ,而不仅仅是 “ 我有几个教授、几个研究生、几台仪器 ” 。 “ 研究队伍 ”+“ 研究条件 ”+“ 学术思想 ”= 可行 特色和创新之处 要中肯,避免扩大,切忌吹牛。 要写自己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的学术思想, 不是写该领域的特色。 “ 交叉学科 ” 是提倡的,但要说交叉点在哪。 “ 填补空白 ” 不是特色和创新,这里也不要写。 年度研究计划和预期结果 计划要具体。切忌如下计划:第一年文献调研,第二年实验研究,第三年写出研究报告。 学术活动、国际交流写入计划有助于增色,又有助于争取额外经费。 预期进展不必太具体,大致设想即可。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允许课题进行过程中不断修改。 预期成果。例如 “ 预期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xx 篇 ” 不好,关键是达到什么水平。要与 “ 研究目标 ” 写的相吻合。强调质量。 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 总目标:得到 “ 研究能力很强 ”“ 工作条件 具备 ” 的评语。 工作基础:避免只写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和积累。本实验室的工作基础有用,但要介绍申请人的工作。 工作条件:应写具备了基本条件。基金不支持购买大仪器,只能 “ 写 ” 缺少一些小设备(经费的实际使用是另外的事) 简历:不光是申请人的,项目组主要成员也要。介绍工作时著重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论文目录要有排名、题目、刊名、时间。(这有利与评审人判断课题组能力,也是科学作风的体现) 承担项目情况:要有名称、编号、经费来源、年月、内容;完成情况不能只写 “ 已完成 ”“ 顺利进行 ” (可写发表论文的水平、引用情况、研究生培养结果等) 努力做好申请书以外的几件事 平时多了解本专业的国内外动态非常重要,以免每年春节后临时抱佛脚。申请书是平时准备工作的积累和升华。 熟知基金申请过程、熟知有关规定。如:申请人的条件 ,限项申请规定 , 5% 管理费, 15% 劳务费 。 了解基金审批过程。一审 ,二审 在了解基金委的同时让基金委了解你的工作和能力。用各种交流方式介绍自己的工作(他们是乐意交流的)。已经申请到的基金则随时介绍自己的成果(寄文章等)。 申请书的格式严格按基金委的规定。不要在小事情上栽跟斗。 附1:关于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一些建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在即,许多同人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最近看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草稿),感到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在修改时引起重视以提高申请获准率。当然,有些问题现在修改(如选题)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多一次修改过程可以为明年的申请积累一些新的经验。 1, 必须认真按照申请书的格式和要求填写 申请人随意更改标题或者小标题,导致内容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很普遍。最突出的是 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在阅读的36份申请书中,有30份(约85%!!)变成了 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少了 科学 2个字,于是很多申请书将电镜观测或者什么分子技术作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要求大相径庭。又如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的简历,有些申请书将主要成员漏掉了,更多的申请书则忽视了 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必须著录全部作者 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等”与“et al”,个别的甚至连前3名作者也没有。 2, 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 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 ”,作为基础研究,需要关注和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但决不可赶时髦:研究的热点固然重要,更需要关注科学前沿,强调“新”。客观的说,农口相当一部分申请是应用基础研究,除了原创性研究外,会有一些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展相应的深入研究的项目,这样的申请必须说明特色所在和对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书要避免写成技术性项目,纯粹应用某种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基金支持的方向。 科学基金的申请原则之一是“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有些申请书的题目过大,研究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没有找准重点。至于项目组并没有什么前期积累或者相关基础,仅仅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申请立项更是不行的。 3, 科学问题 科学基金不是攻关项目。基金强调探索科学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将其中一个黑匣子打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凝练出所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没有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的申请,肯定不能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提出的科学问题应该符合“有限目标”,需要细化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可贪大。 4, 立项依据 至少应该有3个方面:项目的重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工作基础。首先,需要论证的是所申请项目的重要性,而不是该领域(例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以国外或者国内没有做过的研究就作为立项依据,需要深刻的分析论证开展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3年以前的文献不能反映当前的科学前沿!但是有不少申请引用的文献都是2005年以前的,并不了解最近1、2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本不能说明拟开展的研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否已经解决,使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立项成了大问题。有一些申请书仅仅引用项目组最近的文章,但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引用权威刊物最近2年的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申请书有意无意的回避(不提)直接相关的研究最新进展,貌似新颖,实际上将适得其反。第三,需要点出科学问题和立项的基础,说明用什么新的思路探索,做什么,怎么做,项目组有什么相关的积累。所谓“学术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可行”之类的话,不是申请人自己吹的,而是要靠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视角体现出来的。 5, 400 字的摘要 这是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评审专家对项目的基本印象来自摘要。在基金申请中用“字字值千金”形容摘要的重要性是最恰当的了,因此摘要不必换行,内容避免重复题目,也要避免或减少中英文对照,尽量利用好400个字。可是有些申请书只写了250个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有些申请书花了250甚至300个字写背景,喧宾夺主,将项目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却漏掉了。至于400个字的摘要居然出现错字或者文句不通,等于自戕 !! 6, 特色和创新性 特色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方法上与思路上。对农口来说,某些特殊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将事半功倍;将生命科学的最新技术和理念直接应用到作物尤其是多年生植物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很多项目这部分没有写好,一种是确实没有特色,还有一类可能是“只缘身在庐山中”,将一切都习以为常,反而看不到创新点了,这时候需要和同事讨论,剖析和提炼特色和创新点。 7, 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项目组成员应该有不同的研究背景(有些研究必须有不同的单位的合作者),围绕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个课题组的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位搞大田,一位搞分子生物学研究)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学科合作。很显然,农口的申请如果涉及其他领域(例如医学、水产),却没有相应的合作者是难以获得资助的。有了合作单位,就需要在研究基础中介绍合作单位和合作者的资历。 一些具体的意见 1, 题目 不要很大,很笼统,要切入具体的科学问题。例如“农药”,就应该说明是什么农药,“机理”就需要分解,究竟解决哪一个环节。 2, 申请代码 国家基金不同于省基金,完全按申请人填写的代码分类送审。申请人需要查阅同类代码历年受资助项目的目录,最后确定申请代码。 3, 参加人员 人员的分工应该具体,除了申请人,所有人都要有具体科研任务,其分工应该涵盖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金项目中安排一位项目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是不适当的;分工中出现“指导”、“顾问”会使评委对申请人主持和承担基金任务的能力产生怀疑;至于申请人甘当副手,由参加人“负责项目设计、总结和撰写论文”的项目必定失败。此外参加人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个月,也不要超过10个月,学生多些时间无妨。 4, 立项依据 如前所述,国内外进展介绍要围绕主题,有些申请书只介绍相邻领域的进展,与项目直接有关的进展却避而不谈是不对的。同时要注意对前人的工作所作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和中性,不要轻易说前人做了“粗浅的研究”之类的话。 申请书的国内外进展应该明确标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统引的方式,与正文相互分离是不可取的。所列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的现象也需要改正。 5, 工作基础 围绕研究内容,不要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如果前期有相关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也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佐证。 6, 年度安排 极个别的申请书只报了2年研究计划,还有几个申请书在第一年安排查阅资料,完善研究方案和购买试剂器材,万万不可!! 7, 合作单位 不少申请书的所谓合作是对方出几个研究生,这样的合作是否会获得资助需要拭目以待,然而等到擦亮眼睛知道落选了,为时太迟了。还有一些申请书,虽然有合作单位,却没有在工作基础栏介绍对方单位也是重要的疏忽。 8, 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简介 简介不是履历!!并非只报申请人一个人!!简历中不要出现党派和行政职务。应该根据项目重新组织文字,突出与项目相关的工作业绩。所有人员介绍的基本格式应该一致。 国家基金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竞争,因此罗列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一些小课题反而有负面作用,同样,列出的文章也应该经过挑选,只录与项目相关的。如前所述,所列文章、成果必须按发表时的排序录入全部人名。 9, 其他 整个申请书应该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文字通顺。 必须加强校对工作,成文后至少请2个本课题组成员通读,确保语言通顺,杜绝错别字,避免口语化。 专用名词应该统一,有一份申请书,题目是乳酸杆菌,但是正文中90%的地方是乳杆菌,有不够严谨的感觉。 拉丁文学名,如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小写,用斜体。 有些申请是其他项目书的改版,有些是不同人提供资料的拼版,这些都需要按基金申请书的要求统一和规范,只有如此方可避免“本教研组”之类的字样。
个人分类: 科技论文写作、搜索经验集锦|455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热度 1 Wuyishan 2011-1-17 13:57
对话是人类的生活准则 ——在伯克利大学中美文化论坛圆桌会议上的发言 刘梦溪 http://www.workercn.cn 来源: 学习时报 今天圆桌会议讨论的主题,我的角色应该是“客串”,或者如佛教所说的“随喜”,总之属于边缘人物。因为我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而且主要是思想史和学术史。我并不研究国际关系,也不研究中美关系。按照学者的专业态度,我不应该作出位之思,在这里就中美关系的展望发表什么意见。但我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对人类的命运,包括中美关系,是有深深的关切的。 我觉得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来讲,我们对中美关系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这是一个健康的、有趣的、美好的关系。记得有一个数据统计,说近30年来,中国的家庭里面,一共有多少家庭,有多少人,都来过美国。他们来美国,有的读书,有的工作,有的经商,有的观光旅游。总之这个数字,这个频率,是非常之高非常之大的。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假设,说中国居然可以对美国构成威胁,我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根据的假设,没有理由的假设。你看今天上午几位学者的发言,一位是杜克大学研究中国戏剧史的教授,她讲到了英若诚。我虽然不研究戏剧,但我喜欢戏剧。你说的英若诚先生,我倒是认识他,他英文非常好,他能表演,也会导演,还懂文化,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喜欢中国文化,也喜欢美国文化。我几次来美国,我接触的美国学者,他们都非常之好,我们可以很快成为朋友。如果说中美之间出现了分歧,我认为大部分是由于误解,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够了解。如果有更深一点的了解,怎么会得出“中国是美国的威胁”这样一个违背历史也违背常识的不真实的结论呢? 但在众说纷纭的背后,的确还有我所关注的更为根本的学理问题,这跟我昨天的演讲有关,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哲学认知的问题。具体说,是关于人类文化的“同”和“异”的问题。几乎所有的人,在中国也是如是,包括许多学业有成的学者,他们在涉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观察的重点和重心,主要是“异”,而不是“同”。可是他们忘了,学术研究对于“异”即“不同”的解释分疏,最终的结果是为了寻找到“同”。 我个人很尊敬的一位前辈学者,他是很了不起的学问大家,他已经故去了,就是钱钟书先生。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他的太太杨绛先生,也是了不起的作家学者。钱先生有一个基本的观点,你可以看他晚年的四卷本的著作《管锥篇》,或者早年的《谈艺录》,所有这些著作里面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叫做“貌异心同”。长相不一样,心理是相同或相通的。他的《谈艺录》的开篇序言里,有一句很有趣也很经典的话,叫做:“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就是东方和西方,各个国家民族的不同的人群,大家的心理结构和心理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我们都不喜欢灾难,不喜欢挫折,不喜欢疾病,不喜欢丑恶。我们都喜欢美好和美丽,都喜欢大海和草地,都喜欢雨露和阳光,都喜欢健康,都喜欢美的艺术。 刚才讲舞蹈艺术的那位教授,我们大家立刻就学会了他的表演,不约而同地跟他翩翩起舞。对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我们的喜欢是相同的。我看不出人类有哪样根本的南辕北辙的天上地下的彼此完全不能相容的不同。当然我说的是文化和族群的整体,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个别的人。我觉得在哲学上要破除对“异”的偏执病。只有承认人类的共同性和共通性,文化的跨文化沟通才有可能。所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男女,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发生爱情。爱情的依据是爱情本身和人类的爱情心理。这是共通的人性问题和哲学的共同性问题。 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都需要面对我们共同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文化态度,我以为是沟通与对话。我有幸结识哈佛大学的一位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学者,我称他为西方的大儒,就是很多人都不陌生的史华兹教授,BenjaminI.Schwartz.他已经故去了。他是犹太人,精通多种语言,早期研究日本,二战期间有过功劳,日本袭击珍珠港的那个信号密码就是他破译的,但未引起军方的重视。史华兹教授一生坚持不懈的一个文化理念,就是跨文化沟通。他说,文化是一个松散的整体,里面充满了张力。为了论证跨文化沟通可以成立,他甚至提出,语言对思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具有那么大的作用。他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也是可以沟通的。而在我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应该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准则,甚至对话与沟通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再没有其他方式比对话与沟通更有益心智,更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我们做学问的人,经常离不开两个方面的沟通与对话,一是作为现代人,我们需要跟古人对话;二是作为中国的学人,需要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人对话。古代的那些文化典范,是我们建构新的文化灵感的源泉,我们离不开他们。不仅中国古代的典范具有此种作用,西方的古代典范同样有此作用。我们可以不了解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吗?我在给我的学生开必读书目的时候,总是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放在很前面,下面还有康德、黑格尔,尤其康德的三大批判著作,那是必读而又必读的书籍。康德的了不起,在于他的著作永远不会过时。他的那句名言,他说道德理性具有绝对价值,这是真正经典的大判断,常读常新,永远不会成为过去。 今天的学人,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而不了解“他者”的文化,不与不同背景的文化交流对话,就不能成为一个通博的学人。国际间的关系,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采取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处理争端,增加了解和理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美之间,为了两国人们的利益,为了人类的福祉,为了世界的安康幸福,难道还有比对话更好的交往方式吗? 我近来对我们这个世界的前途颇感忧虑,我觉得人类其实是太不聪明了。不是我们大家不聪明,主要是那些跟政治权力的杠杆连接在一起的人,他们太不聪明了。噢,也不是他们天生不聪明,是世俗的利益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他们是利令智昏!那些丝丝缕缕的私利,那些纠缠不清的利害得失,让他们的头脑变得愚笨。他们竟然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已经或者将要发生什么事情。 我觉得人类现在面临两方面的重大危机:一方面大自然的反弹的危机,这是大家都看到的;另外一个重大的危机,就是现在一些国家对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的拥有程度,大大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而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拥有者,一个个跃跃欲试,动不动就以武力相威胁。这个危机非常现实,也非常严重。但人们视而不见,美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发出理智的声音,尽管已往他们都发出了声音,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可是最近几年,很少看到他们有这样的声音发出。 我觉得我们的责任,人类的理性,就是要避免冲突。粗暴的冲突、残暴的传统,那是不智的,是没有理性的表现,是不文明的,是野蛮的,是动物的低级形态,对谁都没有好处。世界上一些优秀的头脑,他们有大智慧,应该站出来呼吁人类不走向自绝之路。21世纪面临的大自然的危机,我们远远估量不够。人类本身荒唐不智的危机,很多人还没有看到。在座的各位,哲学家、文学家、学者、教授,要发出声音,让人类的理智占上风,为人类的未来争取美好的前途。
个人分类: 东鳞西爪|2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的黑莓主题--数字化时代
smallland 2011-1-6 14:11
黑莓手机是电脑爱好者的玩具,不是用来打电话的。一部廉价的8830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怀疑移动的卡不好,自己写卡。主题没个满意的,自己做吧。毫无美感,但清楚,电量和信号都是数字,不用数几格。 人生就是折腾,过程不同,结果都一样:身体被烧掉,思想成为后人的符号,散落的基因是一些大分子组合。不想折腾的,就买个wm智能机,只需找一个满意的输入法,其他功能基本都是现成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3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Workshop on accessibility identifies priorities for in
LEOLAND 2010-11-24 18:46
【博主:上個月剛剛慶祝了世界標準日,這裡有一篇相關主題的報導,值得分享一下。另外,科学网博客看来要改进一下,标题字数的限值要加大一些,例如本文的标题就无法完整容纳】 Workshop on accessibility identifies priorities for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ccessibility has identified priority areas wher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ould ease the lives of the estimated 65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with some form of accessibility problem. The workshop Accessibility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was organized on 3 to 5 November 2010 in Geneva, Switzerland, by the World Standards Cooperation (WSC), which is the focal point for strategic cooperation set up by 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EC),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and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A core objective of the workshop was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a road map of future initiatives on accessibility standards and related support for these standards,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the key stakeholders. After three days of input and discussion,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viewed as highest priority for consideration by the WSC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a Strategic Advisory Group on Accessibility between the WSC organizations Develop a common accessibility policy between the WSC organizations Encourage national members of the WSC organizations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cessibility standards Strengthen WSC organization linkages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nd with disabilities organizations Revise ISO/IEC Guide 71: 2001, Guidelines for standards developers to address the needs of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to ensure consistent concepts in the area of accessibility Identify accessibility-related content in proposed new standards of the WSC organizations The workshop which was supported by sign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explored how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ould strengthen accessibility aspects in the design of products, services,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ies. Break-out groups addressed the following subjects: Accessibility and everyday products Accessibility and buildings eAccessibility and eInclusion The workshop was opened by Rob Steele, ISO Secretary-General; Malcolm Johnson, Direct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Bureau, and Gabriel Barta, Head of Technical Coordination, IEC Central Office, representing the IEC General Secretary. Welcoming the participants, Rob Steel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areas where standards are needed and where the three organizations can work together. He said: There are particular benefits and opportunities in using the standards process to gather representatives from a diversity of interests who may not usually meet together to discuss and resolve accessibility issues. The issue requires input from government, regulators, policy makers, industry, accessibility equipment providers, civil society NGOs, accessibility organizations, academia and researchers. Malcolm Johnson, Direct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Bureau, declared: The recent ITU Plenipotentiary Conference held in Mexico adopted the first ever Resolution on ICTs and accessibility which endorses and reinforces the actions we have initiated in recent years: facilitating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n our work, for example by providing captioning and sign language, and wheel chair access etc. All our new standards have to be checked to ensure they meet accessibility criteria. Many of the new ICT devices to assis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ne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o ensure interoperability. Gabriel Barta, Head of technical coordination, IEC Central Office, stated: At the IEC, the need of persons with temporary or permanent disabilities are taken very seriously. We have issued at free guide that helps standards developers and manufacturers to build those needs into their work. We're delighted at the very positive outcome and the many promising directions that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workshop, and look forward to seeing them implemented. Participants in the workshop agreed that as a background to the recommendations, they wished to underline that Accessibility is not limited to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elderly people or persons with temporary impairments, but aims at the usability of a product, service, environment or facility by people with the widest range of capabilities. Accessibility is the degree to which a product, device, service, environment or facility is usable by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including by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ts importance is underl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umber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either congenital, acquired or as a result of age 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650 million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can be a powerful tool for strengthening accessibility in all the above areas by setting the same standards for use worldwide. Key stakeholder groups participating in the Geneva workshop included disability organizations and consumer groups, governments and regulators, product designers, manufacturers and industry addressing accessibility needs, and standards develop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Under discussion were the current and future needs in the field of accessibility,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contributions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can make i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cessible solutions around the world. Among those attending the opening plenary were: Wan Hea Lee, on behalf of Kyung-wha Kang, Deputy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UN Convention for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Imed Eddine Chaker, International Disability Alliance, represented through the Arab Organization of Disabled Persons, Chairman of the Tunisian National Union of the Blind (UNAT); Inmaculada Placencia-Porrero, Deputy Head of Unit, European Commission, Unit for the Integr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Joan Durocher (USA), Executive Director, US National Council on Disability.
个人分类: 标准文存|2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田云章老师汉中市地税局讲座:《公务员基本礼仪规范》
tianyunzhang 2010-10-22 09:50
主题: 公务员基本礼仪规范 时间: 2010年2月23日 地点: 汉中市地税局直属分局 备注: 请有兴趣的网友下载参考。
个人分类: 培训讲座|410 次阅读|0 个评论
田云章老师南郑县地税局报告:《公务员礼仪知识讲座》
tianyunzhang 2010-10-22 09:43
主题: 公务员礼仪知识讲座 时间: 2008年10月17日 地点: 汉中市 南郑县地税局 备注: 请有兴趣的网友下载参考。
个人分类: 培训讲座|4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氧运动 提升全身骨密度-- 写在10月20日世界骨质疏松日
hucs 2010-10-20 18:07
有氧运动 提升全身骨密度 -- 每年 10 月 20 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 今年的主题是挺起你的脊梁,保护骨骼健康 --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 骨质疏松 、 强筋健骨的 有效策略 南昌大学(医学院)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与心血管(基础 、 临床),等 例如:接吻 、 拥抱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 -- 骨髓干细胞体外动员的有效机制? 胡氏健康生活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策略 十二五规划:胡氏健康生活方式迎来最佳机遇期 ---- 胡春松 副主 任 医师 副教授 在职博士生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南院大门旁) 南昌 330006 Tel: 18970816800 Email: chunsong_hu@yahoo.com.cn or cs_hu@yahoo.cn 雅虎博客 : http://i.cn.yahoo.com/chunsong_hu (2007.6-2009.10) 科学网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 2009.10- ) 附件:个人简介 胡春松 , 男 , 1968- , 江西进贤人 , 汉族 , 中共党员 , 医学硕士 , 国家留学基金委( CSC )公派赴美(新泽西医科牙科大学 / UMDNJ 波士顿 Tufts 大学圣伊丽莎白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2000.6-2001.6), 欧美同学会会员 (2004-), 现任南昌大学医学院副主 任 医师 (2002-) 、 副教授 (2003-) , 2005 年通过主 任 医师(正高)资格考试(人机对话),硕士生导师资格 (2006- ), 从事心血管内科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兴趣爱好广泛。在本专业领域合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如 E(e) 种子法则、 OOH 综合征、 RT-ABCDEF 策略、高 - 刘氏原则( SeCP )等;提出了发展冲突论;共同提出了人才就是 GDP ;共同创造性总结、提出并命名胡氏健康生活方式;提出 二一 0 级预防是从生到卒的策略; 以第一作者提出了转化医学领域的新概念;提出了消危术等。 已在《健康报》《江西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时报》《家庭医生报》《科学时报》《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发表一系列科普、编译、点评等文稿,是《遗传》、《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GPB (基因组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杂志)等审稿人;受邀为 BMJ (英国医学杂志)、 Hypertension (高血压杂志)等海外杂志审稿;是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心血管专业委员( 2008.11-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9.11- )。 强化博客平台,传播和谐理念,构建和谐社会,安享和谐人生。 科学网博客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cs.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央視的世博囈語:THE BETTER, THE CITY?
LEOLAND 2010-6-17 18:23
曲津華 上海世博熱已經熱了一陣,雖然有世界杯衝擊著,也仍然是熱。因為,南非遙遠難及,世博卻在國門之內。 近日看天威數字電視網點播欄目中的上海世博報導集錦,赫然發現一個奇怪的世博口號,如題。這個出自央視 2 頻道的世博系列報導,給欄目名稱魅力世博上活生生配上了這麼一句 THE BETTER, THE CITY ,不知是哪家英文,不知出自何處? 央視,這幾年就一直看你不順,你自己也該長點志氣,別老讓觀眾批評你!要知道,人家世博官方定的本屆口號可是 BETTER CITY, BETTER LIFE ,怎麼就生生讓你給改了?而且改得這麼無厘頭! 2010-06-17
个人分类: 双语文汇|33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撰写项目概述(Project Overview)
loong21 2010-6-14 21:06
在你开始执行项目或者撰写研究文章时,你会发现总结一个项目概述将会十分有用。把它想象成你的飞机航班或者路线图,它将会在合适的时间里,告诉你你将需要去哪里,你将要找什么东西,和你如何到达目的地。项目概述可以是制定一个技术项目,去撰写一篇文章,去准备一篇研究成果论文,去指导一项科学实验。简言之,项目概述将是组织思路和观点的好工具。 项目概述( Project Overview )包含: 一个完整的项目概述( Project Overview )包含四部分 ①主题 Topic : ②研究问题( Research Question )在这个主题下作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③方法和平台系统( Method Resoures )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平台 ④产品( Product ):帮助他人评价解决方案的东西。每一个产品自成一段。 第一部分 : 用一句话阐述项目概述的主题观点,包括许多必要的细节信息,如时间周期、特定的人群和一定的地理区域。 范例: In my project I will study immigration in the Capital Region and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late 1800s and early 1900s. 第二部分 :本文目标解决的关键障碍。 记住,要解决的障碍,要写得像一个问题 Question 。简言之,你想从这个主题中学习和获知什么东西 ? 范例: Through my research, I want to find out: Which groups of people came to live in the Capital Region in the late 1800s and early 1900s? Why did they come here to live? What happened to them after they got here? Where did they live? In what neighborhoods did they settle? Where did they work? What kind of jobs did they have? What education did they have? What happened to later generations of immigrants? Was the experience similar for immigrants from all the countries? For whom was it different? Why? 第三部分 :针对于解决方案,你需要获取的信息以及如何获取 范例: To find out information about my topic, I plan to read,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ensus records from the city of Albany , New York from the years 1855, 1892, and 1915. 第四部分 :对解决方案的呈现方式的说明 解释项目的结果将会是什么样子。你将以何种方式处理和呈现你所学到知识和信息。这些信息应该足以回答第二部分中的问题。 范例: Because I am working alone, my project will be three posters with charts showing the origins, settlement, and occupations of the immigrant groups that came to Albany during the period 1850-1917. 汇总四个部分,变成一页左右的综述。使用完备的句子,准确的发音、拼写、语法和大小写。每个观点自成一段。
个人分类: GNSS导航与手机定位|293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有些国家级项目的成果未能结项?(下)
spring87 2010-5-5 07:45
4. 结构松散或失衡、逻辑混乱不严密 课题研究报告,犹如一颗参天大树,框架结构即为大树的主干与枝干,各章节具体论述内容则为枝干上的细枝末叶。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参天大树,首先要处于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和环境所需,这样才可保证不会被砍掉。其次,各个结构组成部分要完整、平衡和协调,才能屹立不倒。最后,各个组成部分需有匀称与丰满之美,才能实现参天大树的完整功能,包括适用性、实用性以及美学特征。若出现以下问题,就会影响课题研究报告这颗参天大树的性能和功能。 ( 1 )主题不够明确、突出,研究内容比较宽泛,缺乏中心论点。 这不是参天大树,倒像灌木丛。 ( 2 )缺少清晰的研究主线,无关内容较多,冲淡了研究主题。 多处论证文字游离于论点之外,致使论证文不对题;提出论点后却不围绕论点作必要论证,导致论题无处生根。就如大树上一些不必要的枝叶,影响整棵树的营养供给和美观。 ( 3 )结构松散,各部分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 既不能形成逻辑上的因果关系,也不具备逻辑领域的分类关系和逻辑层次上的区分关系,导致其研究内容在逻辑上相互交叉,混淆不清,甚至有拼凑痕迹。试想一下,若大树的枝干长在树叶上,大的枝干长在小的枝干上,会是什么感觉? ( 4 )结构不完整, 缺少必要的引言(导言)或总结,或者缺少必要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综述不完整,或者遗漏了选题所应包含的重要内容,或者分析论证不够深入,导致研究结论不可靠或缺乏说服力。这好比大树有几个方位缺少分支,缺胳膊断腿似的,让人没有安全可靠之感。 ( 5 )结构失衡。第一,章节设置不合理。 一方面对基础资料的叙述性与评价性内容冗长,而对研究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过程和结果论述较少,给人头重脚轻之感。另一方面,个别章节讨论的主题前后重复。 第二,同一章节下,段落前后重复,或行文内容篇幅结构失衡。 这好比大树的主干不长,分支与枝叶却超级茂盛,最终导致这种树成不了大器。 5. 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晰,使用混乱 对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清晰界定与合理使用,是把握研究主题的基本前提。在课题研究报告中,常见的基本概念问题如下。(注明,本部分选取的案例是 2008 年至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报告中的真实案例) ( 1 )基本概念缺乏界定。 例如《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研究》,没有对核心概念基层社会作出明确界定;《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未对知识溢出效应这一核心概念作出界定,等等。 ( 2 )基本概念界定不准确或不清晰,导致使用混乱,前后不一。 以下三例较为典型: a) 《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研究和构建》,与成果相关的科技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中介服务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概念,应给出清晰的界定和说明,否则容易导致行文过程中使用不够统一和规范。 b) 《全民健身运动研究》,对健身、体育锻炼、体育活动、身体锻炼等概念均需明确界定,否则容易相互混用。 c) 《企业非正当政治行为对策研究》中,将企业非正当政治行为和企业不当政治行为这两个含义有区别的概念混用。等等。 6. 研究方法存在缺陷 研究方法存在的缺陷,主要如下: ( 1 )研究方法单一,或者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过于简单。 没有根据课题的需要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和设计合理的技术路线。 ( 2 )理论演绎式的解释多,实证调查不够,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的广泛性。 ( 3 )偏重于宏观研究和经验描述,缺乏研究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 4 )缺乏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 数据分析全部是二手资料,第一手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实证调研不足。 ( 5 )实证研究,调研设计和应用不足 。一是问卷设计不科学,调查样本或者太小,或者缺乏代表性;二是问卷调查没有达到设计目的,或者调查不深入、科学性不强;或者运用抽样调查方法时,抽样不科学、代表性不足。 ( 6 )案例研究:典型案例的选取较片面,代表性不足 。 ( 7 ) 在研究方法上犯了 因果循环论证的错误, 导致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 8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脱节。 例如研究中国的问题,却不恰当地照搬西方研究模型或研究方法,没有密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7. 对策建议薄弱 对策建议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应用对策研究所提的对策建议空泛、不具体,集中于概略性和方向性层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 2 )对策建议与理论分析脱节。 提出的对策建议与前面对研究领域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相脱节,对如何解决前面所提问题缺乏必要的回应。 ( 3 )具体对策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论证。 有些课题研究报告大量篇幅倾注在对国外相关情况的介绍上,没有联系我国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思路。 8. 材料堆砌痕迹明显,缺乏理论上的提升和创新 这一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 1 )低水平重复、缺乏创新性。 有的成果主要是介绍和述评,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研究深度不够。 ( 2 )材料罗列多而理论分析、概括、提炼与提升少。 对已有研究成果消化、吸收不足,借鉴、引用也较为生硬和浅显。对他人观点引用过多而又缺少提炼,以致介绍的内容太多,材料堆砌痕迹明显,冲淡研究主题。 9. 学风不严谨 学风不严谨,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 1 )注释和参考文献不规范。 一是引文未注明出处。二是未列出参考文献,或未标明资料出处。三是参考文献排序混乱,或注释体例不统一。 ( 2 )写作风格不一。 各专题撰写风格、体例和水平迥异,文内图表、注释、参考文献等也不统一。 ( 3 )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甚至存在整段资料重复使用的现象。 ( 4 )语言文字错误较多。 句子不通、文字错误(错字、别字、衍字、漏字现象较多),文风晦涩,语言表达不符合汉语习惯,公式图表杂乱,字体大小不一等等。 ( 5 )打印粗糙。 如多处出现装订颠倒问题,整个报告目录有页码,正文却无页码,甚至出现缺页现象。 以上因成果统稿校对不仔细,反映出学风极不严谨。 上述问题,或反映出课题组不具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治学功力;或反映出课题组不具备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或两者兼而有之,导致成果质量低下,学术硬伤频出。课题成果在结题验收时,必遭驳回,或重新修改,或撤项。 因此,我们在治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规范化治学。做科研,坚决杜绝粗制滥造,必须力图提高成果质量、端正治学态度、倡导学术规范、推动学风建设,使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同与好评,真正意义上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个人分类: 读研思考|6040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
Fangjinqin 2010-3-9 08:55
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 ( 2010-03-08 ) 杨善勇 按语:这里粘贴谭一中的来函,并通报在《联合早报网》看到一篇题名为《秩序是新家坡的主题》的短文,希望有利于促进大家讨论。(方锦清) 方 老师, 看到 一 篇文章有些感想,希望能与大家互动一下,可否?谢谢! 管理是什么? 昨天 在《联合早报网》看到一篇题名为《秩序是新家坡的主题》的短文 。文章短小,却主题鲜明,道出了一个何为管理?的事实。 这是一个使国家兴旺的事实,亦是国家发达的基础。作者并不是一个管理学者或学家,其所看到的是最平实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却最有力地说明了,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建立于秩序之上的事实。 我曾有感于:人在无意识之间拥有的感觉,往往会和规律性的内涵相吻合,就如同一个孩童对事物真切的认知,是基于没有后天刻意去成就一般!因此,我觉得这篇文章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它让我从抽象的理论中,换个角度,在平实的现实中找到了对管理的真切认识。正因为此,我感到这是一篇极好的管理的启蒙性读物,特热情地向大家推荐。谢谢! 附《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转引自《联合早报网》 秩序是新加坡的主题 ( 2010 -03-08 ) ● 杨善勇 外地媒体评论   开始感受新加坡的秩序,是离开研究所不久,还在东盟(亚细安)森林局做事时。邻国同行的代表透露,他们在城市植树的那些标准,是按照每 n 公尺一棵的规划一一种下;浇水、施粉、修剪,各有既定的一张时间表。    1998 年决定辞别新加坡的那间公司以后,我不在布城(编按:马来西亚新行政中心, Putrajaya )上班了,来往这个岛国的次数也逐渐寥寥可数。上一回是因为多年以前的地理信息系统商展;下机的深刻印象是机场德士安排的秩序,是那样的井井有条。   这一回到访新加坡,整体的印象,秩序还是主题。快要退休的总裁途中谈起,东盟国家中,新加坡建立的这套秩序,早见于他初次过境的 1980 年代。回想 1995 至 1997 游走东盟那些年月所观,我不得不同意,实情确实如此。   一切都有条不紊,整齐得不可思议。飞机着地之前一望,是个造建中的高尔夫球场,还有一排排的组屋和大厦,一字摆开逐一并立,如此的景观如此的壮观,到底是谁鬼斧神工的设计呢?   商谈的公司合约,细节总是清清楚楚的,交货的清单一样明明白白:楼房每一条电线和网络的衔接,都有注明 起承转合 。接触了一匹布长乱七八糟的工程,我想,这个国家的秩序,确是关键的卖点。   靠近酒店的河景两岸船只三三两两,停泊和亮灯的方式一样很新加坡。行人道林荫遮阳,游客群聚餐馆,桌面清洁场景干净,地面没有杯盘没有狼藉:垃圾丢在垃圾桶,罚单送到邮筒。   吃过晚饭,顺道绕了街景走了一圈,不但入目昏黄的那个画面也很新加坡,就连老外露出的身体也非常新加坡,所有的部分一概刚刚好:你看到你可以看到的她遮住她应该遮住的,合乎法律的分寸也成全了自由的界限。   是习惯还是规矩,这毕竟是个主张秩序讲究秩序的国家。所有既定的程序皆不会出轨。就是偶然偏离了大道,所有的异常将在第一时间一一被修正。是好是坏我不知道,但是,一少了秩序,这一片土地恐怕就不再是大家印象之中的新加坡了。 原载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2010 年 3 月 4 日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785 次阅读|1 个评论
2009世界标准日的纪念主题
LEOLAND 2009-8-8 18:20
曲津華 今年的世界標準日(WSD),主題的確定是非常合時宜的,那就是圍繞了一個非常嚴重和沉重的話題,全球變暖! 2009世界標準日的主題:Tackl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standards,我把它翻譯為標準幫我們應對氣候變化。順便把配套的招貼畫也奉上(作者是一位加拿大女藝術家)。 當否,請示。 2009-08-08
个人分类: 标准文存|38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圈子”文章推介说几句
刘玉平 2009-4-30 18:11
近来,某些文章推介到不同圈子的事情,已在科博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科博建立圈子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不同博主的思想交流,而不应成为博主思想的桎梏。 人,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而不是单一呆板的标准件。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知识界而言,既需要专家、也需要杂家。专业是学者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飞速增长的时代,知识的划分与交融并存。知识的分门别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样,科博不同圈子文章的推介,过度的细分和限制可能是无益的。只要与某圈子的主题有关,而不是将与某圈子主题毫不相关的文章恶意地四处推介,就应该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来对待。相信各位博主会慎重处理其文章的推介,共同促进科博和有关圈子的发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呼唤思想广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博文,而不是单调枯燥的八股文。文字是人类的也是自己的、思想是自己的更是人类的,希望每一篇好的作品,都能唤起更多的共鸣;而不是在被人遗忘的角落孤芳自赏最后,还是那条老建议,与其让两三千人的博客里圈子星罗棋布,还不如尝试让博主推荐板块滚动起来。
个人分类: 时评闲论|4305 次阅读|10 个评论
正在清理场地
jlpemail 2008-9-10 11:48
最近,博客更新频率偏低,除了由于手懒以外,也有些其他考虑。 主要是回顾往日习作时,自己很不满意。有三点需要改进: 一是偏离科学主题的文字比例偏高。 二是转载的文字偏多,有偷懒之嫌。 三是偏离学术兴趣的文字偏多。
个人分类: 消息场|282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