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主题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主题

相关日志

二进宫!国基,中了
热度 1 chaohe 2011-8-22 21:15
看到网上谈论基金中与不中,也按耐不住,来倒灌水一次! 首次接触国基还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记得那是和老板的年度工作谈话,询问实验进度以及来年的研究工作规划,也许老板看到俺埋头苦干,所以姑且放纵一次,让试水一下国基,从此也有了主动接触各种基金标书的动机。 刚开始撰写还是非常没有头绪的,先是接触了课题组老师中过的标书,细心品读,从中体会作为科研计划标书所应具备的一些要素,进而查阅文献、确立研究主题,像是贴“狗皮膏药”一样,一块一块拼凑一起,很自然的,第一年以失败告终,而且几乎全是差评,那是一个打击的厉害!那次提交之前,老板在邮件中说,不管中与不中,都是对我一次很好的锻炼,感谢老板的栽培!也算是第一次失败的安慰! 标书是一年接着一年,今年的尘埃刚刚落定,又得为来一年的申请而劳苦奔波!如此一来,我们的科研人员的科研何来? 庆幸的是,平稳的进入博士二年级的刻苦攻坚阶段,顺利的升级为课题组里的准大师兄,平静的科研生活未过多久,2011年的国基任务,又一次降临到肩上。当然,本人也是乐在其中的并感谢老板对自己的信任,下定决心,好好撰写一番。 这一次撰写,先是细细品读第一次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对国基的侧重也有了模模糊糊的认识。于是乎,确定主题、凝练存在的科学问题、在自己认知的水平上提出解决科学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改变了第一次贴膏药式的写法,从立项意义、依据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案,都是细细思考一字一字在键盘上敲打出来。离标书提交日期的还有将近二十几天才撰写完初稿,然后与老板来来回回交换大概3次,确定终稿并提交! 老板还是那个老板,邮件依然是那么几个字“不管中与不中,都是对我一次很好的锻炼”!不过,这一次提交心里却是踏实了很多。因为不管中与不中,这都将成为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 慢慢的等待,当知道消息的时候,忍不住尖叫了一声,自己倒是很淡定,却把身边的女朋友吓了一跳!表面的愉悦,却掩盖不了一年多来的奋斗、实验的积累、文献的阅读、活跃的学术思想,再加上一年多来陆陆续续参与的项目撰写,这都为短暂的收获做出铺垫! 中与不中,基金都在哪里,你不拿别人就去拿!
个人分类: 原创短文|61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讨论过后寒门子弟的命运能改变多少?
热度 1 Btree 2011-8-10 19:44
寒门子弟最近在科学网可以说是热闹了很久,昨天才举行在线访谈,而这几天博客头条有一半是关于这个主题。但细看头条这些博文,感叹完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了后,则更多是以自己亲身经历跟寒门子弟说如何在社会生存,坚持读书改变命运等。 而关于这些的作用我在上一篇博文《 有多少寒门子弟能有春天? 》就说过: 其实我相信农村出身科学网的用户,都是通过知识已经改变命运或者在慢慢改变命运; 农村教育虽然出了很多人才,但还有众多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声音被埋没了。 科学网用户如果是寒门子弟出生的,大概都已经知道如何在这个社会跟别人竞争。而这些观点没办法跟农村家长和孩子说,激励他们不断奋斗;再说现在客观条件已经不一样,而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又能有多少农村孩子能受到这些激励而成功呢。 我觉得很多人更想看到的关于农村教育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去改变等。 下面再附上之前写的对其他文章的评论: 寒门子弟 你喊什么教育公平,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教育公平都是一句空话; 你已经有免费义务教育,不能考上好的大学,就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不够拼,你看看有多少寒门子弟通过自己努力改变命运了; 你上不了好大学,你就去读一般大学,是金子总会发光,你读完不能找到好的工作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或者你上不了大学,就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种田,你的个人价值也就实现了。 国家为什么得给你教育公平,你看看多少寒门子弟自己读完大学毕业后都不回去建设自己家乡? 自己都不去改变自己家乡教育,还想国家给你公平? 可是,为什么不能给农村教育投入多一些经费改善硬件条件? 为什么不能给上不了大学贫困生多一些支持? 为什么不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让大家更加愿意回去工作? 其实广大的寒门子弟,并没有太多的奢求,不平等一直都是存在。但只希望农村教育经费能读一些投入,能提高农村教育者的待遇,能给贫困生多一些支持…… 但有多少既得利益者愿意放弃利益? 科学网关于寒门子弟的讨论估计也差不多结束了。 这讨论过后,寒门子弟的命运能改变多少?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37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议 个人博客向科学、商业价值的演变规律
热度 1 tengyi1960 2011-8-2 11:23
个人博客通常上线18个月后,会面临“死亡”的考验。 这是其内容普遍主要包含:生活阅历和体验,对工作、业余爱好,亲朋好友和感情等方面描述较多的缘故。 读者只想得到想要的信息,而不被其他主题所困扰。 因此,博主必然会经历“需要将原博文分割”和“聚集特定主题”的博文进化过程。 不管你愿不愿意,博文要对读者持续地产生科学、商业价值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 你可以考证生命较长的个人博客,它们都有这样的特点!
个人分类: 思想盆|1749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
热度 1 xuebx 2011-7-31 21:23
很多作者的论文从撰写到发表一般经过几个简单的流程:idea--撰写--投稿--期刊录用/修改/退稿。作者一般可以左右的过程一般是前3阶段,等到论文投稿后通常是提心吊胆的等着审稿专家的判断。 当我们拿到审稿意见时,多数文章是要修改的。一些负责人的期刊的审稿人或多或少把自己隐匿在文章里的瑕疵点出来了,审稿人先是用简单的一小段总结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新意怎样,顺便谦虚的赞扬下文章的意义,然后直奔主题,修改还是退稿,然后在下面层次清晰的给出文章需要改进的1、2、3、4点。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审稿人不留情面,有的人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那样做,有的人认为审稿人意见完全正确…… 因为审稿人都是同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对该领域的横纵向学科都有很清晰的把握。所以要想文章能够被认可,先要学会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对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修改,进行直言不讳的修改,要把自己文章的意义表达到一个极其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要对自己试验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要对一些材料的缺陷进行重新剖析,要在做一些补充试验丰富文章的数据,要把别人的工作在前言处表达完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确的剖析。 用审稿人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论文,一遍一遍认真的修改它,雕琢他,慢慢的会发现,文章真正的成为了自己成就的一部分。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3821 次阅读|1 个评论
聚会时谈论爱情方面事情
热度 7 cutefay 2011-7-29 23:20
晚上我们几个曾经的管理咨询协会的老会长和元老一起聚会,饭桌上除了谈起各人的工作情况之外,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爱情和婚姻。 我的下下届的会长,一位漂亮有才华的女子,也是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前几天刚刚结婚。上次见到她的时候还是单身,变化真快啊!她大学毕业后就自己开公司,一直做得不错,一个女子有这样的能力与魄力,真令我佩服。我也一直向往她那样的生活,但是我没有她那样的魄力,所以也只能在科研道路上混混了。 我们其中一位男士,谈起了他和他前女友分手的经历。由于两个人毕业之后分别去异地工作。女的刚去异地,看男的也不可能去那个城市工作,就很斩钉截铁地要跟男的分手。这让我感慨到,现在的女的真够理智的,反而男的更感性一些。这种情况倘若换成是我是那个女的,那我肯定舍不得分手,哪怕知道以后不会有结果的。 我们其中还有一位一直急着找女朋友的男士,听他谈起一些相亲经历,让我感慨到:现在的大龄男青年一个个都很着急找女朋友,会不停滴去相亲,着急到凑合着找个Ms. OK就行的地步;而大龄女青年,则一般不着急找男朋友,一定要等待Mr.Right的出现。
3022 次阅读|7 个评论
主题
jzc88 2011-7-23 23:43
拯救自己:缘起最近做什么都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也许是真的一个人久了,做什么都疲惫了。可我实在不想这么继续下去了,这不是真实的我! 该是努力的时候了,整理思绪,挖掘潜力,作回自己。主题,奔头!在生活与工作前行之间,经历了、体会了、感悟了、明白了.........................我得开始寻找前进的方向,也算是我第一个五年人生规划的部分: 1、主题一:感情于我来讲是头等大事,但更多的是个谜,现在的领悟是付出了、努力了、不想刻意的追求,用时间来等侯吧。 2、主题二:入主科学网,创建自己博客生涯的伊始。以下是我的科学网博客网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0580view=jzc88 3、主题三:整理祖辈们遗留给我的三代心血,用心费心去整理编撰成册。 我的爷爷:擅长于中医内科杂症和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治,脉法很准,颇有心得。 4、主题四:秀出金银花专场,表弟在家乡创建了300多亩地的金银花基地,希望自己能为表弟有所为。 表弟的金银花基地:莅临三青水秀的湖南邵阳隆回县高平镇茅坪村 渐渐成熟的金银花 金银花成品 清澈香甜的金银花茶 5、主题五:确定肿瘤的微环境学说、肿瘤与炎症的相关性;中医妇科的特色疗法为方向,整理收集近现代各专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寻找有意于人类健康的技术和经验。
个人分类: 个人日记|24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真正的心智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
热度 1 wangyl2117 2011-7-20 18:47
突然间想写点什么,想想主题,本想写写:如果真的可以得新来过?思考良久,觉得想的不成熟 所以,想到了自己的心智成长或成熟历程,觉得每一段成长都是付出代价的,往往是伴着心痛抑或是伴着感伤 人的成长,无论是思想,还是心智,真正的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个简单、天真、幼稚的傻子,有些事有些人似乎在这段时间才真正的认知与熟识 妈妈的突然离世,让我想了许多 昨天,跟哥哥视频互相宽慰,互相痛哭,感悟着人生,感悟着周遭 哥哥说,妈妈的离世诊断是:脑梗,让我很吃惊 后悔不矣,妈妈的病在瞬间爆发,而且严重的不可收拾,那天竟是突发脑梗!!!!???? 人生没有等待,本来就不该等,可往往很想等有时间了,有条件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可终是不能如愿 人生没有如果,如果就是虚假、是给自己忏悔的安慰,真的有如果也只是如果,是伤痛的如果 人生没有彩排,一切都是没有剧务的安排,一切都是自编自导的悲喜剧,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 有些,相信命运,相信因果,相信报应,相信轮回 有些,认命,坦然接受上帝安排的一切,坦然面对上苍垂青于我的一切 开始,学着、想着、试着去放弃、去选择,在放弃中学会选择 开始,顺着自然、顺着规律、顺着自我、顺着走走、顺着想想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我放弃了许多人,许多事,又重新地选择了一些人、一些事 有些人与事,不该占有我有限的思域,不值的去拥有,所以,要彻底放弃 妈妈走的这段日子,想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用心地去思考 妈妈在时,觉得自已还象个孩子似的 妈妈的离世让我自责、自恨,心痛 虽然,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我知道我要坚强,可偶尔的心痛都会让我良久不能自抑 作了母亲,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妈的不容易,妈妈对孩子的那份情怀 妈妈,为了这个家,为了儿女付出了她的所有直到生命的终结 妈妈,这一生过得很辛苦,实在是太苦了 想想,自己这么多年来,跟父母聚少离多,在外求学多年,跟父母真正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时常,觉得养儿养女的究竟是为何,除了传宗接代,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点贡献外,还有什么 为了老了有人养,有人陪? 可,有太多的老人,儿女虽多,可晚年却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 因,儿女们太忙了,没时间没精力去陪他们,那怕是打打电话 所以,我觉得一切都是藉口,作儿女的给自己编织了太多的理由,父母却从来未曾怪罪过 因为,他们知道儿女们不容易,压力大,工作忙,自已还有家有孩子 现在社会不知是怎么了,人人都在忙,年轻的年老的都在忙个不停,用生命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不知是否华丽的乐章,突然有一天,某位精英猝死,会影响一大批人,都会去思考自己要不要休息一下,可是又不敢停留太久 前几天,听师妹说,一位有名的科学家,每天都忙到很晚,现在身体有病,不敢吃肉,每天吃的也很少 我认识不少学者,其中好多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为了自己热爱的科学研究付出的太多太多 许多学者,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或是心理,当然,也有许多例外 这段时间觉得自己的心智成熟了些,是因为真正的痛了,真正的思考了 以前,自己总是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然而,身边的人和事并不简单 这个社会让人有太多的外壳,有太多的虚情假义,有太多的利益之交 无法去辨识一张面带微笑的面孔后面是如何的一张脸,是真笑还是狰狞的笑 这是一个随时会让人打冷颤的社会 人是最可怕的动物,有时还不如动物 突然间,觉得自己也比较可怕,可怕的是近两年内竟然没有好好思考过,太可怕了 所以,从现在起要常常思考一下 喜欢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交流,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学到些自己没有的东西 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想法与认知是不一样的 细数在此遇到的有:搞生态的、数学的、物理的、计算机的、水文的、气象的、食品的、微生物的、会计的、环境污染的.......可以说是上天入地的都有,跟他们聊天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个人有不同的品质,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也不同 我喜欢结交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或者可以聊天有深度的人,喜欢有大智慧的人,尽管我没有,但我喜欢与这些人聊聊 非常感谢在澳洲相认的每位友人,尤其是这段时间,在我最痛苦最孤单的日子里,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让我慢慢地坚强起来,慢慢地将痛苦埋在心底,勇敢地去面对一切已知的或未知的磨练 谢谢你们,也许我是他们人生中最为普通的一位过客,但他们却是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熟客,在我人生这一短暂停靠站台上,是他们陪我一起度过,陪我一起笑一起痛,我会珍惜一辈子,值得用一生来守候,真的谢谢你们! 在失去妈妈的这段日子里,每天总会与友人聊聊心理话,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听着我反反复复的唠叨 有时我真的无法坚强,时常,一个人痛哭不止 我真的做不到,不心痛,不流泪,做不到,永远也做不到 所以,想放弃一切,重新选择 但有时,还要虚伪着活着,虚伪地笑对 突然想起,Rene ,好象是印尼人,胖胖的 尽管我们语言不是很通,但他很风趣,初次见面感觉象是老熟人一样 昨天送样品给他,他告诉Duan,Reject it into the trash can,Duan也配合他去做了示意动作 我却吓了一跳 然后,我就对他说,Are you a Chinese? 他答,“李小胜” 我当时真的信了,可他一句中文也不懂 今天 去找他,我还是以中文开始,他依然很风趣 告诉我结果明天就能出来,可能要重新称样了,结果测定太低了,样品称少了 觉得要向他一样,乐观风趣些 人活着本来就很累了,何不轻松些呢? 又想妈妈了,总是觉得不是真的 今天下午与友人聊天时,还相互感叹生命的脆弱 是呀,生命真的很脆弱,在瞬间就会结束 人从出生哪天起,他的人生轨迹或许就会注定了 我也不例外,我的人生或许就是如此,在错误地选择着,在错误中错误着,一步错步步错,在错误中浪费着时间、耗竭的生命 我觉得自己被自己的幼稚思想害的比较惨重,不能在错误后及时的总结与思考,才导致了错上加错 总是觉得自己灵魂深入有种罪恶的东西在作怪,让我痛恨却不能遏制,有些可怕 不知这种罪恶会伴随我多久,是否会伴我到生命终结 今天 午饭时聊到人格分裂 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自己不曾察觉 我也一样,我曾深入地思考地自己,我很清楚自己 但还没有想好如何去定义自己现有的多个人格,哪个好哪个坏 但我允许它们的同时存在,接受它们的变化漠测,不同的人格如同变色龙一样,随环境而发生变化 这是,或许成为一个真的社会人的基本条件吧 有好多人不想做“变色龙”,所以会时常抱怨,时常逃避,做一个真正活在套子里的人 我能否做好一条“变色龙”? 但我会卸去浮华,尽量去除自己身上的浮燥,让自己更加有品质 我想我会努力去做到,会一直努力,加油! 小玲子! 单一的白!雪晨!GNG
4506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进展----肠道菌群元基因组研究获奖
xupeiyang 2011-7-20 16:28
四年一度的国际营养界盛会——第十一届亚洲营养大会7月13日在新加坡开幕,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各国营养学专家就亚洲各国共同面对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分享了各国在改善居民营养方面的经验。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发展中的亚洲——营养健康的机遇与挑战。 全文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995934324.htm
个人分类: 营养科学|17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月岁留痕
热度 19 张三火 2011-7-20 11:43
月岁留痕
近期,我们班级要办一个以“相识三十年”为主题的聚会,准备收集大家的一些老照片做成一个光盘。呵呵,找那些老照片的时候,也找回一些青春记忆,甜蜜回忆中感慨时光似水流逝,感叹月光如刀留痕啊! 3岁的时候 大三了 姐妹花 运动会 见习医生 毕业惜别 10年再聚首 20年相聚时
个人分类: 生活观察|4173 次阅读|61 个评论
[转载]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
tyutchjf 2011-7-19 17:01
每一篇我们投给编辑部的文章,期刊的编辑都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作者自己推荐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理这篇文章。审稿人拿到待审的稿件后,会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认真的分析这篇文章,最后给出自己的判断,认同或者反对。很多人很惧怕审稿专家,怕审稿专家不能看透自己自己文章的惊人意义,怕审稿专家把自己的科研价值歪曲了,怕审稿专家把自己文章的硬伤指出来,怕审稿专家把文章给枪毙了。。。 当我们拿到审稿意见时,多数文章是要修改的,很多作者会惊奇的发现,审稿人真的或多或少的把自己隐匿在文章里的瑕疵点出来了,审稿人先是用简单的一小段总结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新意怎样,顺便谦虚的赞扬下文章的意义,然后直奔主题,修改还是退稿,然后在下面层次清晰的给出文章需要改进的1、2、3、4点。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审稿人不留情面,有的人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那样做,有的人认为审稿人意见完全正确,将被退的稿子改投IF=零点几的小刊物上,有的人按照审稿人的意见重新设计试验,重新补数据、重新写文章。。。 但是大家有没有换位的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文章放在审稿人的笔管下痛批,为什么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详详细细的改文章,投出去的文章为什么修改意见密密麻麻,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作者写完文章后对自己文章的审视程度不够深,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态度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没有站在审稿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事实上,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作为自己文章的第一审稿人,用自己就是审稿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章。 很多人对自己的文章报喜不报忧,把坏的性能隐藏的很深很深,把自己文章的意义写的很神秘,自己读起来很兴奋。用非常高深的理论模型证明自己的推理,把简单的理论复杂化,将可以轻描淡写的的图表画的极其神秘,以此来迷惑审稿人,因为审稿人不可能对每篇文章的一切内容全部掌握,对自己拿不准的东西一般不会轻易否定,这样作者就得以蒙混过关,小修发表。这样做是对自己文章的极其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拿到别人的这篇文章,你的第一反映是什么,当然是直奔主题,将硬伤全部揭穿,枪毙文章。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了,自己认为有问题的文章能投出去吗?投出去了能中吗?多数是会被拒掉的,因为审稿人都是同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对该领域的横纵向学科都有很清晰的把握。所以要想文章能够被认可,先要当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 用审稿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文章,试验结果的某些性能好,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文章里要以科学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的不足,因为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写出文章的不足,认清文章的软肋并不代表否认了自己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值得推敲的,都应该有进一步继续研究的必要性的。如果自己用审稿专家的观点审视出了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修改,进行直言不讳的修改,要把自己文章的意义表达到一个极其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要对自己试验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要对一些材料的缺陷进行重新剖析,要在做一些补充试验丰富文章的数据,要把别人的工作在前言处表达完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确的剖析。要知道自己的创新点,文章的优势,更要点出文章的不足,在讨论处对这些不足进行详细论证,指出不足的原因,更要点出改进的科学方法,课题今后的研究难点、研究重点、发展趋势。。。 作为自己文章的审稿人严格审查自己的文章,一遍一遍认真的修改它,雕琢他,无形中会发现自己在进步,再用审视的观点做科研,自己的境界再慢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审视中得到极大的锻炼。。。慢慢的会发现,文章真正的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骄傲。。。 以审稿人的态度审视并修改后的文章投出去,命中的几率当然会大大提高了,因为审稿人要提的意见已经全部在文章里回答了,审稿意见应该是GOOD PAPER,GOOG IDEA。。。,即便文章退稿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能力还需要提升,还需要锻炼,但在今后的提升过程中,审视的眼光会帮助我们飞快的进步。。。 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即提高了文章水平,也审视了自己,磨练了品质。
7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考查更能让学生学到东西
热度 1 tarimriver 2011-7-15 09:50
这学期继续上自然资源学原理课程,用的是蔡运龙教授的教材。本来想闭卷考试,但学生是大三的,他们多数已经开始准备复习考研,不愿死记硬背一些他们认为与考研关系不大的知识,要求开卷。由于是提高课不是核心课,可以采用论文考查的形式,所以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同时,我要他们写论文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的形式。距离期末考试还有4周的时候,我抽一次课(2个小时)时间专门给他们讲了论文报告的结构、写作方面的知识。接下来的一周将论文题目发给大家,这次论文考查不是大家共用一个题目,而是每人一个题目,主题涉及资源现状评价、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投入产出、库滋涅茨环境曲线、文化资源开发等46个题目,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但是由于是讲完了授课内容才把题目展示出来,时间不够用,学生建议按照学号分题目,这个任务交给班长去做。我专门强调,如果不把草稿发给我看,论文一定不及格,发给我就是要考查他们是不是认真搜集资料,自己撰写论文。 给学生2周的时间准备,多数同学积极性还是蛮高的,问我要资料,让我帮助找资料的都有。大家准备了一周时间就开始发初稿给我,我指出了文献引用格式问题,文章结构问题,主要还是缺少数据资料支撑,而是空手道。也有几个别同学掐头去尾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企图蒙混过关,我就把原文发过去提醒。一周当中,每天都有20篇初稿发过来,有的同学修改4、5遍,修改3遍的是多数。有两三个同学受不了,email说老师饶了我吧,我还有一门什么课没有过,要复习任务很重,有的学生说了一番好话,最后说这遍可以通过了吧? 总体看,这种考试形式比闭卷考试能让学生更能学到知识,至少知道了论文结构、文献引用,和到哪里查找资料。但老师的工作量却增加了不少,事后对此进行了调查,学生普遍给予积极评价。
3286 次阅读|2 个评论
联想学院实训班第六期第二模块报道之一——科学与创新的互动
热度 1 hkhyper 2011-7-14 16:43
胡坤 http://www.mscas.ac.cn/news/channel/intro4111.shtml 2011年6月21日,中科院联想学院实训班第六期第二模块在重庆举行。本模块的培训主题是从科学研究到创新,如何从科学研究的发现或发明中产生更多可以促进产业发展的创新,是实现技术转移,保障可持续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 课程一——从科学到创新 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柳卸林教授担任了本模块第一次课程的培训讲师。柳卸林教授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科学?”和“什么是创新?”的基本问题,让学员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分类,政府制定科学政策的背后理论思想。科学政策最初的指导思想是从科学到创新的线性观——BUSH模型,认为支持基础研究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创新,就可以获得不竭的经济增长,这种观点提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线性创新链条。这种线性模式简单直观,便于理解,在过去30年里,大家一直认为基础研究是产业创新的源泉,大大促进了国家对科学领域的支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逐渐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对BUSH模型提出了挑战。罗森堡(Rosenberg)提出科学和技术的边界正在模糊,很多科学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但也有很多科学难以导致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会刺激产生许多新的基础研究。在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中,巴斯德象限代表了由解决应用问题而产生的基础研究。这类研究衍生出新的科学政策导向,即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对产业创新的贡献,对用户驱动型基础研究,从政策、项目组织和社会评价上予以重视,加强科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柳卸林教授随后介绍了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动机,基础研究是企业长期发展和战略竞争的需要,是企业积累知识和奠定能力的需要。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但今天的重大创新还来自于被称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是重新定位企业用户关系的创新, 是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工艺和营销创新的等的集成。创新可以由市场拉动产生,可以由技术推动产生, 也可以从两者的互动中产生。企业在不同层次的创新对社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技术-经济范式变革会几乎影响到经济的各个部门,从而导致经济周期出现。 柳卸林教授引用多个案例分析了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吸取的经验。中科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将发表的大量学术论文转变为产业界可以应用的技术?采取何种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如何密切与产业界结合?柳卸林在对这些重要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中,阐述了从科学到创新各环节的关键问题。联想学院实训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宗旨,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加强研究所与产业界的联系,促进中科院重视加强由市场需求拉动的创新。柳卸林教授的课程让学员们了解了国家制定科学政策背后的思想依据和创新产生的机制与影响,为学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并分享了许多具有参考意义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欢迎。 课程二——TRIZ技术创新原理 本模块第二课程邀请的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檀润华教授讲授TRIZ技术创新原理。檀润华教授还是创新设计研究所所长、IFIP(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WG5.4 (计算机辅助创新组织)副主席(亚洲)、中国机械工程学会TRIZ研究会理事长、河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河北省CAD研究会理事长、《机械工程学报》编委。数十年来致力于TRIZ创新理论的研究,被誉为中国“TRIZ第一人”。 TRIZ(萃智)来自于前苏联,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TRIZ理论成功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原理,着力于澄清和强调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其目标是完全解决矛盾,获得最终的理想解。它不是采取折衷或者妥协的做法,而且它是基于技术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整个设计与开发过程,而不再是随机的行为。大量实践证明,运用TRIZ理论,可大大加快人们创造发明的进程而且能得到高质量的创新产品。檀润华教授的授课从说明创新的规律性开始,正是由于创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才能通过一定的方法理解和掌握这种规律,从而更有效率的产生创新,TRIZ正是这样一种指导创新的世界级方法。 檀润华教授是我国最早研究TRIZ理论的专家之一,对TRIZ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是科技部创新方法专家咨询团成员之一,为多家大型企业培训创新科技工程人员取得显著成效。檀润华教授在课堂上为学员们详细讲授了TRIZ理论的产生背景、核心思想、主要理论体系和系统方法等,TRIZ中的发明原理是由专门研究人员对不同领域的已有创新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指导各领域的创新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常用的发明原理有40条,实践证明这些原理对于指导设计人员的发明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中,很多都用TRIZ方法来管理创新流程,据统计,通过采用TRIZ方法,能使新产品开发过程缩短50%;提升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并提高专利的质量。 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历来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引进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远比引进资金、设备和人才更为重要。虽然创新可以产生在各个环节和多个方面,但只有遵循创新的规律,采取科学指导创新的方法,才能突破创新效率的瓶颈,提高创新的效率!檀润华教授的授课向学员们介绍了TRIZ这种被实践证明的高效的指导创新方法,学员们均表示收益匪浅,意犹未尽,此次的授课只是开启了一扇门,之后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TRIZ这种创新方法,并用它指导科研创新,提高创新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个人分类: 技术转移|23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图示《情报学报》2000-2010发文主题
热度 3 rbwxy197301 2011-7-14 13:04
在学习ucinet的过程中,发现一种可以将期刊论文关键词快速转换为网络图的功能。传统的共词网络是把所有涉及的词两两共现数据形成一个矩阵后处理得到的共词网络图,其难度在于数据两两共现数据的获得。下面的图之所以称之为不完全共词网络,是由于它是将每篇文章的第一个关键词确定为网络中的自我点,其关系指向这篇文章的其它关键词,不考虑同一篇文章中其它关键词的顺序。具体过程可参见附件(《情报杂志》已录用)。这种不完全共词网络虽然无法全面揭示所有词两两共现的全部信息,但从中可以看出文章之间的一定联系。以下是以《情报学报》2000-2010年发文关键词数据逐年绘制的图形,与大家分享。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到《情报学报》发文主题的一些基本信息和发文主题的变化情况。关于这种图的不足,欢迎大家指正。 图1 《情报学报》2000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图 图2 《情报学报》2001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图 图3 《情报学报》2002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图 图4 《情报学报》2003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图 图5 《情报学报》2004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图 图6 《情报学报》2005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 图7 《情报学报》2006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 图8 《情报学报》2007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 图9 《情报学报》2008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 图10 《情报学报》2009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 图11 《情报学报》2010年发文主题不完全共词网络 201105127-1985591络的学术期刊知识图谱构建(修改版2)56.doc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5665 次阅读|3 个评论
乱弹 土地制度、财政制度与经济发展
tianchuanhao 2011-7-7 09:45
很多有意思的主题,我还是先从土地制度与财政制度的关系切入。按照本文的逻辑,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只有土地国有制,原因在于家天下,皇权不受制约,土地的没收、征税不需经过被征税者的同意,从现代私有制的角度来看,有道理。但是这意味着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没有地方存在土地私有制。所有的产权都不能保障自己不受国王或者领主或者共同体的侵犯,而产权的形成并不在契约的基础之上。然而,土地国有制是一种观念和意识形态。 “ 有组织而无制度 ” ,因为地籍测量没有完成。土地国有制的实现是通过征税达到的 。 按照本文的逻辑,税地当然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税人实现了间接的税地,因此也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税商实现了间接的税人,从而间接的实现了税地,因此也是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因此税收制度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紧密联系。我非常同意,要理解中国历史上和现在的土地制度,一定要从财政制度找原因 ,但是这样的分析还是可以商榷的。 我更有兴趣的是,从国家财政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土地制度安排;这样的土地制度安排导致了什么样的税收变化,对人口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第一:为什么从 “ 井田制 ” 类型的社区公有制演化为私有制(在本文里被称为国有制,因为税收)?传统的解释是人口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本文认为正好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因为战争)导致了公田上的劳役不能维持,从而转化为私有制。新观点,但是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 “ 什一使自赋 ” 并不能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此外,没有证据表明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诗经 . 甫田》 p57 作为证据是不够的。 第二,均田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一直有耕者有其田的均田思想?为什么有的均田制成功的延续,而有的失败了?本文的观点是均田制是国家征税的需要,均田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控制农业人口,从而达到税人而间接税地的目的。均田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国家掌控了大量的土地,若土地主要由地方豪强掌握,而中央并没有能力搞定豪强,均田制就不能成功。而均田制不能长期延续的关键就在于人口的增长快于国家控制耕地面积的增长,一旦人口密集到一定程度,均田制就无田可均,从而不能延续。 第三,是否存在地权配置集中的趋势?如果存在,原因是什么?按照赵冈先生的研究,至少明清时期的鱼鳞图册表明,这种地权逐渐集中的假说是找不到证据支持的。那么历史上的地权变化趋势到底如何?由于没有数据的支持,目前无法定论。程文承认了地权集中的前提,然后来解释为什么存在地权集中。他的主要逻辑和秦晖 一致,在于地主和权贵拥有免税的特权,土地税收的累退性质导致了地权集中 ,当然,还有 “ 权力剥夺权利 ” 的集中,比如 “ 赐田 ” 。 我的猜想:很显然,税收制度是累退性质的,因此一定会出现土地从小土地所有者朝大土地所有者转移,但是这种转移并非使用权的转移,土地经营非常可能还是以家庭经营为主,除非土地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人口的转移,比如宋,此时豪强可以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类似于农奴)来组织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但这种生产方式并不具有更高的效率。伴随着土地所有权转移的,是国家税收基础的流失,和地方豪强势力的增强。贫困农户难以通过土地买卖获取土地,而更多的是卖身为奴或者租赁土地。在农业人口密度较高的时期,简而言之,人多地少,此时土地租赁或者卖身为奴能够获取的收益是以人口简单再生产为底线,是否能够达到扩大人口再生产的可能则要看土地税赋(根据供需弹性在地主和佃户间分摊)和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状况。无可置疑的是,佃农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在朝代末期基本上只能维持温饱,娶不到老婆,还有可能连温饱都维持不了,此时造反就是一个不坏的选择。简而言之,在累退税的制度安排下,不论是土地市场还是权力侵犯权利,都会导致土地从小土地所有者向大土地所有者和权贵转移,虽然由于分家析产等原因不一定能够观察到地权集中的趋势,但是贫困农户和小土地所有者在这种制度下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是肯定的。 第四,土地租金和土地税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按照赵冈先生的判断,中国历史上的土地租赁的分成比例一直维持在 50% 左右,这是一个谜。程文也有类似的判断。我一直觉得这个判断有问题。其实分成率从 80-30% 都存在, 50% 只是一个比较多出现在文献中的一个数字。张五常的分析则表明,地主和佃农负担不同的投入,会导致不同的分成率。虽然他的分析局限在台湾土改,但是从逻辑上推理是可靠的。仍然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 50% 的分成率比较常见于文献?而不是 40% 或 60% 更为常见 ? 换句话说,如果分成率是市场竞争而产生的结果,为何 50% 的价格会成为市场均衡的一个最常见的解?是偶然的概率事件?还是有其必然的规律?最理想的答案是 50% 的这个判断本身不成立。 转过头来看地租和税收,如果国家直接税地,而且不存在特权免税,那么税收增加意味着在地主与佃农之间分摊,税收越高,土地租金也越高。由于租金有一个上限,因此税率也有一个上限,超过这个上限,流民四起,政权就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存在特权免税,必然会导致地权集中和人口流失,税基减少,从而税率增加,进一步导致地权集中和人口流失,这个正反馈过程只会加剧政权的崩溃。 第五,农业剩余、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好有趣的主题,已经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从程文和其他一些文献资料,基本可以肯定,中国农业剩余是非常高的 ,而不是因为农业剩余不足从而导致积累不足,因此没有出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积累没有转化为工商业发展的资本,以及这种积累为何没有持续下去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多种假说,比如中国重农轻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比如技术发展的模式从经验积累型转向科学实验,而中国没有这个传统。而程文和赵冈都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的城市化是虚假的城市化,主要聚集的是军队、官僚集团及其家属,而这些人都是靠国家财政养活,农业的剩余通过国家的财政制度以及官僚集团的搜刮(头税轻、二税重、三税四税无底洞)用于供养这些人口,以及附着于这个集团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这种城市化是没有经济基础支撑的伪城市化,国家意志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波动很大,在剩余足够的情况下,城市化率也可能很高。但是,由于农业产出的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可耕地资源的增长)赶不上农业人口的增长,因此农业剩余的比例会下降(马尔萨斯陷阱?或者尹懋可的低水平陷阱?),供养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也会下降,此时逆城市化就发生了。赵冈先生的研究表明,宋以后的余粮率确实下降了,这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化率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样的解释,比程文的动机说要好的多 —— 无论何种动机,最后还是要受到约束条件的限制,而这里的约束条件就是余粮率。 这一点大可商榷。文中的逻辑是,所有权从属于主权 P85. ,税收是主权实现的方式,因此土地税收等于土地所有权的实现。这个逻辑还是蛮跳跃的。 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制度演变。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制度的绩效。 当然,秦晖并不认同土地集中是中国历史地权变化趋势的判断,而是说,假如存在地权集中,这种集中也更多的是因为……,而不是因为市场机制导致的。 此外,税人的制度安排本身也具有累退性质。见前文分析。 个人感觉赐田不是所有权的赏赐,而是土地税收的赏赐。如果是土地所有权的赏赐,那么原土地所有者从哪里得到补偿?税收的赏赐似乎可行。当然,如果国家控制了大量的土地,此时所有权的赏赐也是可能的。 虽然农业税率很低,比如什一税或者三十税一,但这只是国家收的少,实际的税收率非常高,甚至可以高达 50% ,以至于税率高于地租率(当然,必然有免税的土地),以至于会出现农户纷纷投靠有免税资格的人,或者干脆放弃土地,去租赁那些不用纳税的土地。如果此时没有免税的土地,税率不可能高于地租率,当税率与地租率相等的时候,地主也没人当了,造反是最好的选择。 赵冈先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化发展有专论,很明显的一个现象,中国历史上一度城市化程度非常高,宋朝达到了顶峰( 20% 多?),然后才开始下降。
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日科网主题
热度 2 montec007 2011-7-2 19:15
吕喆先生的“ 围观生源争夺大战 ”,刘全慧先生的“ 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寒门子弟 ”,合起来,正是今日中国教育(广义)之现状: 学前教育:管生不管养; 小中大学、研究生教育:严进宽出; 博士之后:重引进,轻培养。 归根结蒂,还是农民思想,只管生,不管养。不管能不能养好,总以“儿子”之数目为虚荣的本钱。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249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唤醒个人内在沉睡的英雄_邮件
entropy 2011-7-1 11:36
唤醒个人内在沉睡的英雄 ——摘自《内在英雄》 Carol S.Pearson /著 英雄勇于冒险,与恐龙敌对,并寻得真实自我这颗珍宝。虽然探寻的旅程总是孤寂的,但到达目的地时,则会得到与自己、有情众生以及地球合而为一的回馈。每次在生命中面对死亡的时刻,就是与恐龙敌对,而每次我们选择走出绝境,并朝向深处探问“我是谁?”的时刻,我们便击溃了恐龙。我们为自己和文化再造更新的生命。我们改变了世界。经历旅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求,如果我们不冒险走这趟旅程,而只是遵循规范的社会角色,则必然会变得麻木不仁,并经验到疏离、虚无和内心空寂的感觉。没有勇气屠龙的人会内化这股驱力,转而宰杀自己。他们会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因而向肥胖、自私或其他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宣战。有的人因而生病,必须挣扎着使身体复原。胆怯回避挑战的人们,生活了然无趣,因此在文化中也比较没有生机。 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就是这种疏离和绝望的经验。反英雄取代英雄成为文学中要角的原因,是因为代表文化中生命旅程观点的英雄神话,已不见容于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想到的英雄形象,只是英雄原型之一的斗士而已。典型的斗士会经历一段漫长孤寂的旅程,以斩杀恐龙或其他方式打败敌人,解救受困的少女。 性别与英雄气慨的重新定义 在我们的文化中,斗士的英雄形象一直都只保留给男人——而且通常是白种男人。女人在这场戏中的角色是等待救援的受困少女,或被处火刑的女巫,不然就是那个拥有半壁江山的公主,作为奖赏送给英雄。少数族群的男人,都只是典型的忠诚仆人角色,至少在美国文学中如此。 坎伯在《千面英雄》中写到:英雄是“世界之主”。是这些世界之主——国王、王子及他们的御用诗人——在为“理想中的英雄”以及“谁的理想英雄”下定义。当然他们是根据自身的形象为英雄下定义,而且能成为英雄者只是特定的少数。随着民主的兴起,以及公平社会理想的发展,首先是蓝领阶级的白种男人,接着是女人及少数族群的男人,也开始要求拥有属于自己的英雄原型。 讽刺的是,当女人、蓝领阶级的白种男性以及少数族群的男人正拥抱斗士原型的时候,许多中、上阶级的白种男人却对此原型极端疏离;我想部分的原因是,虽然此原型主要呈现的是果决与权威等正面能力,但在它的一般形式中,却也显示出它是建立在疏离上的,也就是将自己与世界及他人分离。许多男人已经发现,不论短期间有多满足,但内心那股求好、支配与控制的驱力,只能带来空虚和绝望。 斗士原型也是一种菁英的神话,基本上它所落实的观念是,英雄之旅是少数人的事,其他人只是服务者和牺牲者。但我们每个人实际上是一体的;只要还有人没踏上探索之旅,发现自己的心灵与才能,并对世界做出独特的贡献,我们便会开始感到生命在枯萎——就连最有权势的人也不例外。没有人可以长久从别人的牺牲中真正获益。 当我最初开始检验 这个神话时,我确信所有现代社会的抑郁皆乃斗士原型的普遍化所致。以“屠龙”的典范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带来世界和平,也无法消除饿荒的。后来我了解斗士原型本身不是问题,因为它对人类意识的演进具有关键作用。当然,它对女人及少数族群男性的重要性,与白种男人是一样的,当每个人——而非特权的少数——都投入其中时,原型的定义多少都会被修正。问题在于,“只”专注在这个英雄原型上面,会窄化每个人的选项。例如,许多白种男人会有倦怠感,因为他们需要超越斗士的模式,他们发现自己在斗士原型中动弹不得,因为它不仅被认定是英雄的理想范型,同时也与男性雄风划上等号。不论在意识或潜意识中男人都相信,放弃自己对他人——特别是女人——的优越感,便是放弃自己的身份认同。 当我在研究《此刻我是谁?》以及稍后的《英雄文学中的女性英雄》的时候,我发现认为现代文学中没有真正英雄的看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例如,凯莎琳·波普和我所写的《英雄文学中的女性英雄》一书中就提出证据说明,女人也常常被描绘成具有英雄气慨的。受到女性主义的鼓舞,许多女性便扮演其斗士原型的角色。不过这不是全部的真相。她们也在探索某些在我看来似乎专属于女性的英雄模式。与男性不同的是,此一模式是建立在正真品格而非屠龙行径的基础上。女英雄甚至还常常将恐龙放掉哩!当温斯特的小说《维吉尼亚人》中的男英雄,会为了事关名誉的决斗,而在婚礼当天抛下新娘时,女人则倾向认为逃离危险绝对是明智之举。再者,妇女不认为屠龙是务实的,因为困住她们的人——丈夫、母亲、父亲、孩子和朋友们——坚持好女人应该放弃自己的旅程去服侍他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女性英雄故事中,没有真正恶棍的原因,或者至少不会出现英雄屠龙的场面。 我非常高兴的发现,妇女能发展出一套有别于英雄、杀戮、恶棍、解救到受害者的情节模式,她们拓展的生命之旅中,没有真正的恶棍或受害者,只有英雄。看来这种英雄主义的模式,不但为我们带来新生命的希望,同时也以平等的方式在进行。但是如果只有某个性别了解这种英雄主义的模式,那么我相信它是永远无法开花结果的。当我注意到周遭的妇女已乐观地在扮演英雄/英雄/英雄的脚本时,大多数我所认识的男人,则仍在演出英雄/恶棍/受害者的模式。无法在旧定义中成为英雄的男人,便只能扮演受害者或凡夫俗子的角色。但我也注意到现代文学作品中,可以找到已经发现英雄/英雄/英雄情节的某些男性角色,他们并且能够充分地扮演这个角色,既欢愉又有英雄气。 我也开始明白,虽然男人与女人有时在宣告英雄主义时,会有形式上或顺序上的不同,但却都会经历相同的成长阶段。对于两者而言,英雄主义最终涉及的是人格完整的问题,是在每个发展阶段中,与真实的自己更加贴近的旅程。诡异的是,我们每个人在过程中都受到原型模式的规范,才能发现我们的独特性,因此我们在发展的阶段中,既是非常独特的,也和别人非常相似。事实上,虽然我们的文化鼓励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方式认同原型,但是人类的发展分别受到天真者、孤儿、流浪者、斗士、殉道者和魔法师等原型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被预期的。 原型与人类发展 天真和孤儿为发展揭开序幕:天真者生活在亚当与夏娃堕落前的恩宠状态中,孤儿则要面对堕落的事实。接下来的几个阶段是在堕落的世界中设法存活的手段和策略:流浪者开始寻找和他人有别的自己;斗士学习用自己的想像来保卫自己并且改变世界;殉道者学习施与、承诺并为别人牺牲自己;整个进步的过程是从痛苦、经历自我肯定、挣扎到爱。 我明白流浪者的英雄主义不是用抗争来界定的。流浪者的英雄行为是脱离压迫的情境,并独自去面对未知的世界。 不过起先我忽略了殉道者的英雄主义,因为愈来愈多的现代文学皆替女性从传统的牺牲角色解放出来而喝彩。文学中有关女性反殉道的情感特别浓烈,因为女性社会化与文化的规范,已把女性殉道与牺牲的角色强化带入二十世纪。妇女被局限在殉道者的角色,比起白种男人困在斗士角色中更加严重。等到再一次审视殉道者的原型,我开始尊敬它的力量,并且看到为什么以耶稣上十字架殉道形象为中心的基督宗教,能如此吸引女人和弱势群族的认同,也明白为什么苦难与殉道对犹太教如此重要,在反闪族主义盛行的许多时代与地区尤其如此。 我又发现直到目前为止,有一个既重要又古老的原型,在过去比斗士原型被更少数的人垄断,而今日却重新被界定为适合每一个人的英雄模式。在此模式中,英雄是魔法师或巫师。魔法师在学会了用坚毅的纪律、意志力和奋斗力改造自己的环境之后,他们又学习和宇宙能量一起行动,并且还学会吸引同步法则的能力,自在地好像变成魔术一般与宇宙互动着。学会信任自性我,魔法师走一圈探索之旅,回到天真者的心态,发现信任是安全的。 每一个原型都向外面世界投射它自己的学习功课。被某一原型主宰的人,会视其目标为无可取代的贵重,而此原型最深的恐惧会成为世界问题的根源。他们会抱怨其他人的残忍、没有原则、软弱、自私或肤浅,许多误解由此展开。对殉道者来讲,流浪者的特立独行看起来像是一个可憎的自私行为。斗士们的果决态度,对孤儿们来说,则是一种残忍的酷刑。而当魔法师宣称只要这个回应是来自内心的真诚,则无论你怎么做,包括早先你害怕和拒绝做的所有事情,如自私、懒惰等等都无不可的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讲,魔法师的行径简直是一张最坏的通行证。 到了魔法师这个层次,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开始崩解。孤儿太执着于安全感的追求,又假设生命应该只有欢乐和轻松,以至于无可避免地会害怕痛苦和灾难的发生,魔法师则相信虽然我们会经验到痛苦和灾难,但我们仍然是安全的,痛苦和灾难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最后我们都在上帝的手中。同时,魔法师也明白只给不取也是失衡的,其结果仍然是自私的表现。我们的功课在于照顾别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照顾自己,自己和邻人一样需要我们的爱和关心。 魔法师超越个人主义与从众思想的对立,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却也是一体的。他们超越强弱的对立,了解坚定与容受乃是阴与阳之别,是生命的韵律,而非二元对立。最后,他们明白要不真切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只能做我们自己。我们无可避免的会站在我们在宇宙中应有的位置。 每个原型推动我们通过二元对立,而进入诡异之中。在每个原型中所排列的乃是基本能量从原初到精致之复杂表现的连续体。本书接下来的各章就是描述所有的原型,以及英雄们在探索每个原型时所遭遇的觉知阶段。然而,此处描述的某事乃是体系式的,所以读者在阅读时必须牢记,人们并非一成不变的通过这些阶段。每个人可以各自画出自己在通过这些“阶段”时的路线图,而且人们在面对它们时的方式差异,也是可以预见的。这点可适用于许多文化团体——不同的人种和族群,来自不同地区与国家的人民——但是在本书中,由于个人的背景和经验,我将专注在男人和女人的差异上。 比如说,男性与女性的英雄主义似乎就有差别,因为男人在某些阶段停留较长,而女人则在别的阶段驻足久些。因为女人被教化去扮演辅育与服侍的角色,也可能因为妇女有生育的能力,所以在她们有机会探索流浪者与斗士所蕴含的可能性之前,生命就完全被殉道者的原型所掌控了。男人则在了解自己是谁以前,就以一个斗士的模式被强迫去控制自己的生命和征服别人,他们很快地就成了斗士,但也卡在那个阶段中,还常常停留在最原始的层次里。他们通常很少得到或根本得不到鼓励。而且几乎没有可让他们发展优点、关爱和信守承诺能力的男性楷模。 妇女通常都不喜欢斗士这个阶段,因此要不是拒绝这趟斗士之旅,就是飞快地通过它成为魔法师。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吉琳根那本具有拓荒意味的书《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女性发展》中,把流浪者与斗士阶段的改变,描绘成只是个“过渡”阶段的原因;它介于关怀他人的道德(牺牲)和自我已被滤回进入图像(即共依存)的较高层级之间。 妇女似乎留恋在强调合作关系的殉道者和魔法师的阶段中,而男人则停留在强调分离和对立的阶段,如流浪者和斗士。诚如吉琳根所言,女人比较会把世界看成像是联络的网状物或组织;男人则将它看成一个梯状物或阶级组织,为了权力而在其中争斗。当我们没有通盘考量发展的形态,只粗略观看多数男人和女人的表现时,男女两性的成长方式似是分殊不同的。但是如果只注意方式,而不管时间上的差异和每个原型的功能强度,则男人和女人的发展是相同的。不过上面的两种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的说法是,男人和女人的发展是相同的,但男人和女人是相异的。 我们的文化中,最典型的男性发展是由孤儿阶段直接到达斗士阶段,并且停留在那里,唯有到了中年危机,被迫面临整合问题时,才可能产生改变。结果通常是被迫去面对亲密、关怀和信守承诺等过去他不熟悉的课题。男人典型的进程看起来像是:孤儿、斗士、流浪者、殉道者、魔法师。 传统的妇女则由孤儿直接踏入殉道者的阶段,而且常常一待就是一辈子,除非有某种特殊的事件推动她成长;有时是孩子长大离家、丈夫出轨、她的自尊被践踏、或接触到自由的思想等这些自我认同的危机,才会迫使她面对并开始探寻自己。经过一番磨练,她学会了果决主张。她的模式是:孤儿、殉道者、流浪者、斗士、魔法师。 一个早些在生命中努力寻求独立的职业妇女,一方面必然是因为在办公室中学会了斗争,一方面在家里又必须全盘付出,所以她可能同时要处理斗士和殉道者两个阶段。很多男人也走上相同的路径。不论男女,这个模式可简化如下:孤儿、斗士/殉道者、流浪者、魔法师。 在这种情况下,自我认同的课题在互不相容的两个价值冲突中被激发出来,直到斗士和殉道者发现他们可以合而为一为止,此时分裂的自我才有归一的感觉。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了解男人和女人不会永远或必然以不同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个别的差异是很大的。尤其有甚者,有许多不同学派的性格形态理论也不可忽略;在荣格的理论中,有些人被他们的分析性格和思考性格掌控,其他的人则具有同理心与感觉的模式。感觉型的人和殉道者原型很密切,思考型人格与斗士模式有关。我们通常发展自己喜欢的模式,等待时机,稍后再发展比较不喜欢和较不熟悉的部分。因此,偏好思考的女性和偏好感觉的男人,可能会同时处理殉道者和斗士的模式,因为我们的驱力会被性别角色的制约所强化,也会被他们的性格类型所左右。 但是某些对性别的概化观感还是很坚实的存在。在今日这个非常时代,大多数的男性仍然被斗士伦理所界定。而当代妇女的途径却分裂了,多数妇女不是殉道者,就是快速通过流浪者及斗士阶段,然后开始体验并成为一个魔法师。这种区别要根据你所关注的是哪个妇女群而定。你可以辩称殉道者的原型绝对是女性的原型,它和绝对的男性斗士原型互相抗衡。或者你也可以认为魔法师模式是一个新出现的女性系统,它有别于旧时代父权结构下的斗士伦理。前面的看法已被保守派人士接受,而女性主义者则欢迎后面这个想法。两者都没错,不过也都没有指出故事的全貌。 在文化意识中,女性主义者和好战的斗士被划上等号。但是真正自由的妇女似乎有着魔法师一样灵巧的掌理手法,带领自己走在人类意识转化的道路上,去探索早先潜居在内心深处的那些原型。发现魔法师的魔棒和道具,是改造今日世界的合适工具;它令男人和女人重新怀抱希望,它使两性间产生和平与爱的能量得以复原,同时也是人类和大地和平关系的开始。 ———————— 看了 一遍,感觉不知所……
2695 次阅读|0 个评论
AN围观(提问参与)南科大主题在线访谈实录
热度 1 liuli66 2011-6-24 10:44
在线访谈网址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谢谢南科大同学家长等人的答复。 与南科大学生家长 liuli66 :对张伟 南科大学生家长张伟先生,学校没有专职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据媒体,大体如此),您心里是否踏实? 2011-06-24 07:37 本期嘉宾张伟:孩子告诉我,下学期的老师很快就到位了,根本不担心,孩子学习很努力,我已经给他买了很多本现在一些课程的经典教材,收获很大。 2011-06-24 09:01 liuli66 :对张伟 谢谢学生家长张伟先生的答复。您说,下学期教师要到位了。那些教师是临时聘用的,还是长期稳定聘用的? 2011-06-24 09:45 本期嘉宾张伟:我只关心老师到位就好,具体情况学校今后会有说明吧。 2011-06-24 09:56 liuli66 :对张伟 仍打搅张伟家长:如果您的孩子参加高考,您估计可考上哪个层次的大学?重点大学, 211 大学? 2011-06-24 10:09 本期嘉宾张伟:努努力也许会上清华,不出意外可以去上海交大吧,这是我们原来的设想。后来觉得南科大很不错,就决定报考了。 2011-06-24 10:12 liuli66 :对张伟 谢张伟家长答复。能否问问学费情况?(可作为隐私不回答) 2011-06-24 10:04 本期嘉宾张伟:是免学费的,这个招生简章有——但我们不是为这个去南科大的。有人就认为我们是为了贪图小便宜去南科大,很无聊的。 2011-06-24 10:10 与南方科大论坛(非官方) liuli66 :对南方科大论坛(非官方) 据说有个 11 岁的孩子上南科大,对我这个普通的家长,普通的教师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2011-06-24 10:12 本期嘉宾南科大论坛(非官方):现在南科大学生年龄是 11 到 18 岁之间。是满足条件的好苗子,南科大会好好培养 2011-06-24 10:24 与博友 liuli66 :对陈安 陈安先生,您觉得您的应急理论和研究,可以为南科大服务么?如何服务? 2011-06-24 10:18 本期嘉宾陈安:现在南方科大遇到了因为朱校长的存在而带来的极大危机,真的需要应急管理,不过看朱校长的响应,他真的不懂。 2011-06-24 10:21 liuli66 :对李宁 刷屏是太快了。 AN 提问题都没有足够的时间 2011-06-24 10:06 本期嘉宾李宁:顺便报告编辑部。另一个问题是,回复的时候,小窗口覆盖了原来的问题,而且不能移动,这样想再看看人家的问题就做不到了。 End liuli66 :对 王洪才 李宁 张伟 张显峰 陈安 南方科大论坛(非官方) 谢谢大家,特别感谢南科大学生家长张伟先生。 2011-06-24 10:57 余论 陈安 :张伟女士,老刘你错啦! 2011-06-24 11:07 张伟 : 我倒有个建议,朱校长离任后让陈安先生去当南科大校长,南科大肯定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2011-06-24 11:15 ———————— haha哈哈
个人分类: 教与学|1130 次阅读|3 个评论
掐架啰!第三主题第一回合
热度 8 lix 2011-6-16 13:15
自从曹大侠提议大家来商定掐架的主题,并接受了老邪提供的第三主题之后,好不容易等到了网友 丛远新 2011-6-11 23:10 说:“ 俺以哲学人身份报名。” 参考:第三主题 -- 哲学家们能帮助我们搞地学的建立 “ 尺度学 ” 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53796page=1#comment 那太好了,咱俩先掐起来,别糟蹋了曹大侠的好主意。掐起来以后,再欢迎围观网友加入,按曹大侠建议的规矩办。 小丛如果同意,可以先发言,包括问我提议的主题没讲清楚的问题。
个人分类: 课件科普|3536 次阅读|15 个评论
无意中整了个编辑职业规划系列
热度 5 zhaodl 2011-6-11 21:14
下周,将应朋友之邀去给他们高校的年轻编辑做个报告。点名确定的主题是“编辑学研究”,我理解就是如何写论文。我倒感觉年轻人不是简单的论文问题,而是职业和人生规划问题。所以,我将主题和职业规划结合,准备了一个讲稿——编辑职业规划之编辑研究。这样,与4月份给年轻编辑做的“编辑人生”可以归于同一个系列。如果再加上我在本单位和省学会上做过的“未来期刊出版的走势”,作为“职业规划之角色定位”,完善一下应该也可以归进来。 我感觉,面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现实,另还有一个就是面对具体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我就可以将编辑职业规划这个专题完善成四个专题: 1,角色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4276 2,编辑人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3319 3,编辑研究;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51184249297/ 4,职业技能。(这暂时没有讲的计划) 这4个部分基本都有素材,以后慢慢整理到一起。 你感觉这样分合适不?还有什么需要关心和研究的。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位老编辑,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年轻编辑,使他们比我更早些走入不惑之境。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654 次阅读|1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