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外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
热度 5 蒋高明 2017-10-20 07:47
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 蒋高明 长期以来, 在食物生产与加工领域,存在着的一种严重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人们为了让食物有好的卖相,通过各种所谓科学技术,添加了各种不应当添加的非食物成分。虽然卖相好看了,但食物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了。 比如,为了让面粉更白更好看,就发明了面粉增白剂并添加到面粉中;农民希望猪粪更黑,看起来更更壮,饲料商就在饲料里面添加了金属铜元素;菜贩子为了让蔬菜没有虫眼,有好的卖相,就要求农民反复打药;为了让猪肉更瘦,看起来肥膘少,就添加瘦肉精;为了让猪肉颜色看起来更鲜艳,就添加了有机砷之类的化学物质;为了让苹果有红艳艳的色彩,就将苹果套起来,平常不让苹果见光,只有在收获前短短的一二十天内,用反光膜猛烈照光;为了让黄瓜顶花带刺,看起来好看,就用激素类药物蘸花;更有甚者,有人发明了拉直素将原本自然弯曲的黄瓜取直;各种膨大剂使用,除了增加产量,更是为了让水果、蔬菜有好的卖相,否则卖不上价。 还有一些农业设施竟然是为领导看的,如所谓的万亩有机园、万亩果园、万头猪场、大面积发展的反季节大棚、植物工厂等,这些设施相对于大量的投入根本不赚钱,可还是摆在那里供人看,成为某些领导炫耀的某种资本。其实,农业的形象工程最要不得,那些农业设施还不如自然的农田好看。 北京有一家很有名的反季节大棚设施,非常高档,内部有各种现代化设施、控温、控光、控水、控肥,但就是这样的高大上设施,每年都在赔钱,结果还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吸引很多人去参观,除了领导,还有社会群众,大中小学生。遗憾的是,那样的设施,相对于大量的投入和高昂的运行成本,不可能产生经济效益。最近有个非常流行的一种植物工厂的做法,这个做法也严重地违背自然规律,把植物“圈养”在工厂里,搞没有土壤的栽培,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食物也基本是为了好看。因为环境封闭,虽然可以暂时控制一定虫害或病害,但是其营养成分不可能与真正有机的蔬菜相比。陆地植物的根系是扎在土壤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是共同组成生态系统来运作的。植物工厂连“植物生长需要土壤”这样基本的自然规律都违背了,再加上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效益,那些不冒烟的植物工厂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什么呢? 还有一些食物是作为礼品送的,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然而过度包装做法就是为了好看,而不是为了好吃了。月饼、茶叶、水果、酒、乃至普通的杂粮,给予非常奢侈的包装,看起来很华丽,其实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且很容易将有问题的食品用过度包装掩盖了。过度包装的材料,包括纸、塑料、布匹、丝绸、铝、铁皮、竹、陶瓷、木头、玉石乃至金银等。我们不禁要问,你是送食品呢,还是送工艺品呢?过度包装材料,其命运大都最后与垃圾为伍,这样打着食物的名义的产品是否该叫停呢? “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如果为了好看,就需要添加各种非食物的东西,比如重金属、面粉增白剂、各种防腐剂等等。那么人类吃了这样的食物,尤其孩子吃了以后就会容易生病,影响他们的自然发育,就会增加患病的概率。人活着也不是为了让医生看的,让医生去找毛病的。当把食物里添加了很多的毒素,人生病的时候医生是没有办法把你身体的毒素挑出来的。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还原食物的本性,让那些生物在自然健康的环境中生长,不含有害物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健康才能够保障,大健康工程才能够实施。 正如“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作”的一样,食物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给人看的。遍地开花的房地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浪费,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样,偏离食物生长规律的各种做法,导致了医院人满为患,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的严重污染,加重的是健康成本与生态环境成本。食物是保命的,是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人类的很多重大疾病,都是与优质安全的食物有关的。我们的长期实验表明,有机面粉中的食物,钙含量就会比用化肥生产的高达76%,但由于我们没有添加东西,面粉不如工厂化生产的好看。目前人们缺钙现象很普遍,那主粮里都缺钙了,身体缺钙就难以避免。人类的各种心脏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儿童性早熟、多动症、抑郁症等等,是与病人长期摄取那些好看不好吃的食物有很大关系的。 建议有关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将食物中那些不应当添加的东西立即叫停,对那些可添加可不添加的,尽量不要添加。要加大科学宣传力度,让市民消费者觉醒过来,让他们知道食物的自然生产过程,不要为了满足感官去消费食物,要对那些看似漂亮,长期存放不腐烂的食物予以高度的警惕;同时要教育农民不要为了农药商的利益过度打药,不要用激素、膨大剂之类的东西,那样做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最终的苦果是食物质量下降,农产品严重滞销,害人的结果最终导致害己。最后,建议一些科学家,不要昧良心搞发明,那些添加了你们以为高科技元素的食物,你们自己吃吗?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9333 次阅读|7 个评论
天通中苑部分楼盘外观
黄安年 2013-11-14 07:38
天通中苑部分楼盘外观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3 年 11 月 14 日 发布 天通中苑是天通苑开发商开发居民楼的最后一片建筑群 , 这里显示的是早在两年前已经完工的居民楼在进行外墙粉刷 , 照片 5 张是笔者 13 日中午乘坐 620 公交车返回天通苑途中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終於找到“屏占比”這個詞了
LEOLAND 2013-2-12 12:44
曲津華 多年來,對手機平板電腦之類帶顯示屏的 device ,一直有個喜好,就是屏幕“越大越好”。其實也不是真的要越大越好,而是感覺上屏幕要儘量大一些,或者說 device 的正面所包含的屏幕,其所占比例要大一些;自然,也就希望屏幕的邊框儘量要窄一些。 這個喜好一直在影響著我對數碼 device 產品的選擇,從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到手機,都是。應該說,爲滿足這個喜好,選擇購買對象時一直堅持一票否決的原則,就是外觀第一,不入眼的堅決不看。 因為沒有合適的詞可用,這個小心思一直不知如何表達出來,直到前不久再次關注世界頂級的年度數碼產品大展——美國拉斯維加斯的 CES ,才了了這個心願。在這次盛會上,咱深圳的華為公司不僅推出了震驚業界的 6.1 吋巨屏手機,而且讓我發現了華為所力推的獨家概念“屏佔比”,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那個心思。 (華為巨屏新機) 所謂“屏佔比”,有了前面的鋪墊,不說也都懂了。華為把這個概念大推特推,應該是滿足了我等對電子產品外觀的描述之需,爲我等“外貌協會”一族提供了一個可量化的精準概念。 說起來,在蘋果先後推出 iPad 1 、 2 、 3 的漫長日子裏也是我爲其寬寬的邊框所糾結的日子,因為有了法國 ARCHOS 的大平板,所以一直沒有入手一部 iPad 。應該說,這個糾結一直到看見並把玩了 iPad mini 才告基本結束。 這一段時間,華為爲其主推的手機都提供了屏佔比數據,比如對上述 6.1 吋巨屏手機的宣傳中,就強調其屏佔比爲業界最高端 73% 。從圖片來看,該款手機確實漂亮,邊框很窄,顯得屏幕很大,很入眼。經過反復搜索比較,得知索尼近期將推出的一款手機,屏佔比達到了 75% ;而三星更是厲害,在眼下最火的 Note 2 手機如日中天之際,竟也透露了 Note 3 的驚艷圖片——其側邊框超級窄,窄得似乎不能再窄了。說到三星手機,從 S III 到 Note 1 和 2 ,也都是邊框不夠窄,於筆者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購買衝動不大。 (傳說中的三星Note 3) 說了半天屏佔比,它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手機性能指標,但目前还只是華為一家在推動,其他的手機廠商尚未重視和跟進,在門戶类手機網站上也還難以看到各款手機的屏佔比數據。希望,屏佔比能爲更多的手機商家所重視,多多提供給業界,也給消費者選購產品時一個決策參考。 再看其他类的電子產品,彩電從平板化以來,其邊框就越來越窄,也越來越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近一年來,市場上甚至出現所謂無邊框的平板電視機。這些都說明,高屏佔比的產品,不僅是筆者的一直追求,也是消費者的普遍喜愛。 最後,希望這類數碼device的正面,上端的“額頭”和底端的“下巴”都儘量小一點。畢竟,臉都瘦了下來,大腦門和大下巴肯定也不好看。四邊都小,才是好看的。
个人分类: 科学劄记|3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面理解“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的理论与实践
热度 12 yanjx45 2010-12-28 14:44
关于健康犬是否传播狂犬病毒这一问题,在国内相关学术界与普通公众中的争议由来已久。最近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狂犬病检测中心召开了一次专家鉴定会,邀请了国内外十多位知名狂犬病专家参加,其中包括国内的院士和美国的著名教授。结果与会的专家们在此问题上也仍有争议。 本文试图将争议的问题与观点进行梳理,并对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观点进行评述。 首先是对所谓 健康犬 的 定义 ,各方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这可能是引发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 健康犬 只在 理论上 存在, 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这句话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 (下文还将具体说明)。但对于公众来讲,健康犬的提法并无太大意义;公众往往会想当然地将健康犬理解成外观健康的犬。 对于公众来说,如果不强调犬是否健康很难确定,而笼统地宣传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结果很容易引起公众误解 。已知有相当一部分动物的狂犬病的表现是不典型的、非特异的。 中国每年因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而死亡的二千多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正是被外观健康的犬咬伤所致。 外观健康在狂犬病的宣传中是一个模糊甚至是错误的概念,因为从外观是不能对狂犬病进行确诊的。 如果有很多人都误认为外观健康的犬不传播狂犬病毒,则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怎样确定某只犬是否健康(或是否可能传播狂犬病)呢? WHO 明确认定: 只有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狂犬病 。我国卫生部 2008 年发布的狂犬病诊断标准( WS 281 - 2008 )也是这样规定的。目前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必须取犬的脑组织进行检测,即 必须将犬处死后才能确诊狂犬病 。 WHO 的文件中写道:除非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否则对任何其他怀疑有狂犬病的家畜和野生动物,都应进行人道主义处死,并采用正确的实验室技术检查其组织是否存在狂犬病抗原。  现实情况是,很少能达到上述对犬是否携带狂犬病立即进行实验室确诊的要求。 首先,不大可能将所有抓、咬过人的犬立即处死进行狂犬病检测。其次,目前国内可以进行此类狂犬病检测的实验室很少,可以常规对外开展检测服务的只有武汉和北京的一、两个科研单位。目前实验室的鉴定方法对多数病例可在 2 小时内得到肯定的结果,但对少数疑难病例可能需要一天至数天才能得到明确的结论。由于相关检测要在有特殊生物安全保障的实验室进行,检测费用比接种疫苗还要高许多。所以目前在中国,在 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通过实验室检测立即判断犬是否健康是不现实的。 不处死动物能否判断其是否可能 传播 狂犬病呢? WHO 的正式文件一直认定可采用 十日观察法 :如果涉及的动物为犬或猫,且动物在暴露发生后 10 天的观察期内 保持健康;则可终止暴露后预防。 不处死动物能否判断犬是否可能 携带 狂犬病毒呢? 各国海关对犬狂犬病的检疫期是 6 个月 ,即如果不处死动物, 只有观察 6 个月才能判断一只犬是否携带狂犬病毒。 所以, 任何人也不可能仅凭肉眼观察就快速为一只犬作出肯定是健康犬的判断。为了在中国减少狂犬病的发生,应当让每一个人(不管是专家还是公众)都认识到: 外观健康的犬可能传播狂犬病毒。 健康犬 (或猫) 不传播狂犬病毒 ,这句话本身在理论上又是完全正确的。这句话的 具体含义是: 1. 如果在人被犬(或猫)咬伤后能 立即将犬 (或猫) 处死并取其脑组织进行检测 ,则可立即判断这只犬是否可能传播狂犬病毒, 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 的说法适用于这种情况。如果未检测到狂犬病毒,则被这只犬咬的人可不接种狂犬病疫苗。 2. 人如被犬咬伤而患狂犬病死亡,则咬人的这只犬不可能是健康犬,这只犬最终也必然因狂犬病而死亡;即 絕对不可能出现 人患狂犬病死亡后,咬他的犬仍一直存活 的情况。 犬与人一样,一旦感染了狂犬病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后,必然会发病死亡。 狂犬病不存在隐性感染 ,即不可能像其他某些传染病一样,部分被感染者不仅不发病,而且还可能在随后产生免疫力。换一种说法,就是狂犬病不存在所谓 健康带毒 的可能。 这里还有两个概念要区分清楚: 传染期 和 潜伏期 。 传染期 是指犬可能将狂犬病毒传染给人或其他动物的时间段。犬发病前 3 - 5 天,加上从发病直到死亡的 3 - 7 天时间(总共为不超过 2 周的时间),都属于传染期。 潜伏期 是指犬从感染狂犬病毒到发病的时间段,通常在 10 天至 6 个月之内。 这是海关将犬的狂犬病检疫期定为 6 个月的主要依据。 潜伏期通常比传染期要长。 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属于传染期,仅在潜伏期临近结束的 3 - 5 天才有传播病毒的能力,在这段 3 - 5 天的时间里潜伏期与传染期是重合的。 从狂犬病的病理学来讲,犬受狂犬病毒感染的过程与其他病毒感染不同:狂犬病毒进入犬体内后,并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是沿神经缓慢到达脑部,在其中增殖后再回传到唾液腺等外周器官,此时才有传染性。犬仅在发病前 3 - 5 天才有传染性,此时犬脑中必然已有狂犬病毒的大量繁殖。咬人且其唾液中带毒的犬在 3 - 5 天后,随着其脑部病毒的进一步繁殖,它必然会发病。所以 WHO 规定对外观健康的犬应实行十天观察法。由于犬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 6 个月,犬也可能在十天观察期以后发病。但在这种情况下被咬的人仍是安全的,因为虽然犬后来发病,证明该犬在咬人时确实脑中带毒,但此时病毒尚未繁殖到一定的数量,还未转移到唾液腺,即咬人时这只犬尚处于潜伏期,未到感染期,其唾液中不带病毒。所以在考虑传染期而不是潜伏期时,观察期限仅为十天而不是 6 个月。 笔者是赞同 WHO 的 十日观察法 的。笔者最近十多年来未能在国内外发现任何可靠的证据足以否定该判别方法。 结论 : 在 理论上 ,必须肯定 健康犬不传播狂犬病毒 ,但由于目前在 实际上 无法借助于实验检测快速判定犬是否健康,所以必须同时大力向公众宣传: 外观健康的犬可能传播狂犬病毒 。 至于外观正常的犬中有多大比例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则是另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的来讲,目前在中国对此问题还缺乏有统计学意义的系统研究,还缺乏公认的或官方的正式数据。但粗略地估计,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城市,多年无狂犬病报告,此比例必然很低,接近于 0 ;而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多年来一直有狂犬病流行的乡村地区,此比例较高。不过在较大范围统计,此比例通常也不会超过 2% 。当然,不排除在个别集中流行的小范围内(例如在一个有狂犬病流行的小村庄或某个受感染的狗群中),带毒的比例可能超过 10% 。 中国的现代狂犬病检测技术是最近十余年来才逐步建立起来的。更早在中国曾有关于外观健康的犬中狂犬病毒携带率高达 17% 甚至更高的研究报告,这类结论甚至被写入教科书中。在今天看来这些结果的科学依据可疑,而且与国内外学者的理论推算差距太大,不足为凭。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23404 次阅读|38 个评论
外观静安寺
黄安年 2010-7-26 16:08
外观静安寺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7 月 26 日发布 6 月 29 日 -7 月 11 日我们在上海期间,住地距离静安寺仅仅 5 分钟步行路程,虽然没有进寺瞻仰,但是对于寺庙的正面、侧面、后面和不同层面,都进行过观察。处在市中心的静安寺引来了众多的信众和观众。我有机会不止一次地观察静安寺的外景,即时拍摄留作纪念。 附相关报道: 静安寺 静安寺是上海市的著名古刹之一,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年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 1216 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 1686 号),至今已近 780 年,早于上海建城。清末,寺成现今规模。民国 34 年( 1945 年),书法家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沿用迄今。   静安寺位于静安区南京西路。原名重元寺、重云寺。静安寺是上海著名 静安寺 真言宗古刹。静安区由静安寺而闻名。是这闹市中难得的清修之地。 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雄伟壮观。寺内还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   清同治元年( 1862 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近代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今以现代化旅游设施称雄;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 34 年( 1945 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 历史沿革   静安寺相传始建于三国孙吴赤乌十年( 247 年),初名沪读重玄寺,寺址位于吴淞江边,唐代该寺更名为永泰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年)始名静安寺。宋嘉定九年( 1216 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倾圯危险,寺僧仲依将寺院迁至芦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清朝   元、明两代,静安寺屡经兴废。迨至清乾隆六年( 1741 年),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乾隆四十三年,又有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殿堂。同年巡道盛保修治寺前涌泉等名胜,并于寺东隅建报恩院供僧居,捐田 24 亩供香火。 清同治元年( 1862 年),租界筑跑马道至静安寺,形成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间,因地利之便,以静安寺为中心构成的交通网络成为沪西城市化进程的起点。   静安寺庙会起源于一年一度的浴佛节。清光绪七年( 1881 年)重开,终于 1963 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数十年来,庙会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庙市,    静安寺 堪称静安区商业的渊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寺院相继出租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变幽静乡郊为商街闹市,十里洋场西端市口日趋繁荣。至 20 世纪 30 年代,静安寺商市已初具规模,今发展为上海重要商业中心之一。   静安寺旧有静安八景之说。古寺山门前的涌泉,被誉为天下第六泉。元明以来为沪上游览胜地;近代因中西结合的营业性园林著称;今以现代化旅游设施称雄;可谓古与今的连接点,中西文化的汇合处。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静安区历史发展的源头。光绪二十七年和民国 34 年( 1945 年)设置的警区和行政区,均以静安寺命名。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   静安寺遭兵燹,至同治年间( 1862 ~ 1874 年),仅存 1 座大殿。光绪初年,大殿塌记。光绪三年( 1877 年)住持僧鹤峰募捐重建山门和佛殿,因捐资不继,被迫停工,致使佛像戴笠披蓑,受雨淋日炙数年。后由李朝觐、唐景星等人合力劝募,并得邑绅姚曦、浙商胡雪岩等捐助,于光绪六年三月开工续建,次年四月初八日落成。僧鹤峰等勒碑记其事。此后静安寺多次修葺。光绪二十年,住持正生在大雄宝殿左右增建两庑房屋    静安寺 ,再次修葺全寺,静安寺渐成现今之规模。光绪二十五年,公共租界向西扩张至静安寺,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并因筑路而拆除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 民国年间   静安寺又几度兴修。民国 10 年( 1921 年),沪西一带日益繁荣,静安寺香火旺盛,寺宇不敷应用,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空地上建 l 座三圣殿,扩充寺基至 5 亩。民国 34 年,回静安寺两边商店林立,山门被遮蔽,住持德悟和监院密迦在原山门东首另建新山门,并由邓散木题额:静安古寺。次年,在新山门前建成 1 座印度阿育王式石幢,称梵幢,以为佛寺标志,并疏浚涌泉,整修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 上海解放后   市人民政府将静安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 1951 、 1954 年 2 次拨款共 2 万多元 静安寺 对静安古寺进行修复。 1953 年 4 月,住持持松法师在寺内复兴自唐代以来失传已久的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是年 5 月 20 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举行开光仪式。嗣后每逢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对外开放,游人前往瞻仰、礼佛者众多。 文革时期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静安古寺遭受严重冲击,住持持松法师遭到迫害,所有佛像、法器悉被捣毁,僧众被迫还俗,寺舍被占用。 1972 年,大雄宝殿失火焚毁,古刹废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 1983 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古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1984 年,成立静安古寺修复委员会,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按历史原貌修复。是年,市人民政府又拨专款 30 万元。至 1990 年,静安古寺修复工程基本完成。经全力修复, 1998 年,为配合轨道交通 2 号线静安寺站的建造,静安寺又一次进行了改造。现为上海市中心地区佛教开放场所之一。 主要景点   元人有所谓静安八景,即赤乌碑、陈朝桧、讲经台、虾子潭、涌泉、绿云洞、沪读 静安寺 垒及芦子渡,历代题咏甚名,今均湮没。涌泉即沸井,俗称海眼,泉旁筑石栏,四周有铁栅,旁竖阿育王式石柱梵幢,题曰天下第六泉。寺内尚有云汉昭回之间石刻,是南宋淳熙十年( 1183 年)光宗赵谆当太子时为学士钱良臣之藏书阁所题,阁毁后移于寺内。近年经过大修,重现古寺风貌。   静安寺庙会起源于一年一度的浴佛节。清光绪七年( 1881 年)重开,终于 1963 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数十年来,庙会逐渐形成规模宏大的庙市,堪称静安区商业的渊源。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寺院相继出租土地营造商业用房和里弄住宅,变幽静乡郊为商街闹市,十里洋场西端市口日趋繁荣。至 20 世纪 30 年代,静安寺商市已初具规模,今发展为上海重要商业中心之一。   赤乌碑,在静安寺,乃孙吴赤乌中创寺碑刻。宋祥符中迁寺而碑没于江。元钱岳诗:悲凉断刻三江底。想象雄文六代前。   陈朝桧,在静安寺。相传陈朝植双桧于殿庭之左右。宋政和间,媚臣朱勔图以进徽庙,遣使求之。暴风震雷忽碎其一。今殿右者尚存。元成廷珪诗:香骨自来盘左纽,苦心未忍弃前朝。 重扬汉地佛教密宗   静安寺在近代由禅宗趋向密教, 1947 年由子孙丛林改为十方选贤制丛林,即方丈不再由本寺和尚师徒继承,而是向全国招聘,选贤能住持。 1953 年,当时的方丈持松法师在寺内设立真言密宗坛场,复兴了自唐代以来失传的汉地佛教密宗。现在寺院楼上仍设有密坛,挂有甚多曼茶罗。   持松 (1894 1972 年),俗姓张,湖北荆门人,少年出家,敏而好学,曾住持常熟    静安寺 兴福寺、主持上海华严大学。曾三次去日本求学,习两部大密法,得阿阇黎位。归国后曾在武汉、上海、杭州等地讲经灌顶。持松在抗日战争期间,保持气节,拒绝敌伪诱迫。持松后来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并赴东南亚、南亚诸国访问。一生学通显密,诚为密宗大德,著述有《密教通关》等二十六种行世。 中国最大玉佛    1991 年,大雄宝殿重建竣工。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来自缅甸,纯玉雕成。玉佛高三点八七米,宽二点六米,重一万一千公斤。由于玉佛太高大,奉安时不得不拆除门墙,真可叫破门而入了。玉佛的修饰按照汉族传统佛像的样式,面如满月,庄严吉祥,慈和安静。这尊玉佛比著名的玉佛寺中的两尊玉佛要大得多,也是目前中国大陆最大的玉佛。 史料记载   宋代绍熙《云间志》:静安寺,在沪渎。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 《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本朝祥符元年改今额。 《释迦方志》云:晋建兴元年,有二石像浮于吴淞江口,吴人朱膺等迎至沪渎重玄寺,像背题曰维卫、曰迦叶。《松陵集》:建兴八年,渔者于沪滨沙内获石钵,以为臼类,荤而用之,佛像见于外,渔者异之,乃以供二圣。今佛与钵皆在。有毗卢遮那佛,吴越王瑜伽道场中像,佛五脏皆书钱氏妃嫔名字。有陈朝桧,皮日休、陆龟蒙等重玄寺双桧诗。   元代周弼《寺记略》 、清代嘉庆《松江府志》、同治《上海县志》和《法华乡志》均有附载,今按《法华乡志》:华亭东北百里,松江绕焉。有寺在沪渎,曰重玄。大中祥符元年,因避讳改今额为静安。嘉定九年,僧促依以旧基迫近江岸,涛水冲汇,迁于芦浦之泉,即沸井浜也。中流数尺,独深如井,昼夜沸腾,或指为海眼,因寺而异其名。寺之灵验最显著者,西晋建光元年,有二石像浮于江浦,吴县人朱膺,迎置于寺,视其背,则有铭,盖七佛中之二,曰维卫,曰迦叶。后六年,渔者又获两石钵于沙际,大如臼。羯辛稍触之,则变怪辄现,因以为石像供具。佛阁则因异僧智严而立。严有异行骇俗,号虾子僧,常敛蒲草为万余绳,挂诸廊庑,且曰:我将作大缘事。继而示寂。人竞乐施以钱,绳皆满足,阁果成就。是皆传于闾里,著于杂书,彰新者也。自佛法渡江而南,浙西信乡将甚,精蓝净舍,所在布满,究其从始,其最远者,极天监、大同而止。孙吴赤乌十年,康僧会始至建业,建寺以居,谓之    静安寺 建初。此寺实相踵而成焉。自石像既迁于吴门开元寺,而钱氏瑜伽道场卢舍那宝像与永熙、宣和两偈、屹然尚存。双桧偃蹇,如虬如凤,则鲁望、袭美之所题咏也。风恬月淡,钟声梵响,悠扬于沧波浩渺之外,与天无际,安知无石像再浮而致发光彩于芦苇之间哉。华亭吾外氏所宅,少所闻而异焉,故述而为记。元代至元《嘉禾志》:静安寺在府东北一百里,考证元沪渎也。按寺记,吴大帝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景筠石幢记》中,间号永泰禅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   元代寺宁《静安八咏集》杨维桢《序》 :淞东北去九十里支邑为上海,邑之阴,古伽蓝曰静安,建自吴赤乌年。钱(才鼎)《静安八咏事迹》中述赤乌碑:孙吴赤乌中,天竺僧康僧会始入建业,创寺曰建初,华亭继有重玄,勒碑记事。宋祥符间,教名静安。至嘉定依师以址薄江,迁是地,碑未徒,而水啮没之。张抑《重刻静安八咏集后序》:静安寺者,建自孙吴赤乌中。《大明一统志》卷九松江府   山川沪渎江,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松江东泻海而灵恠者,曰沪渎。 《广韵》 ,沪,水名。《白虎通》 ,发源而注海,曰渎。渎上有垒。晋虞潭、袁崧防海寇处。傍有芦浦,俗呼为芦子城。    静安寺 唐皮日休诗;全吴临沧溟,百里到沪渎。涌泉,在上海县静安寺。泉涌如沸,上有亭。   宫室讲经室,在静安寺。宋嘉定间,僧仲依尝筑土台,跌坐讲习。元杨瑀诗:华宁不归千载鹤,至今遗迹锁空山。钱岳诗:江月夜摇金篆冷,天岁风送宝花来。   寺观静安寺,在上海县治西北一十里。吴赤乌中建,号沪渎重玄寺,宋祥符中改今名。 清代乾隆《上海县志》:静安教寺,初在沪渎。吴赤乌中建,号重元寺。唐更永泰禅院,宋祥符初改今额。   清代王韬《瀛壖杂志》 :静安寺建自赤乌,僧寮数众,苦行清修,香火梵呗,昔称极盛。每逢四月八日浴佛大会,士女毕集,施舍无算,春秋传戒之期,远近众观者趾相错也。 玉佛和银佛   静安寺玉佛并非我国最大玉佛,我国最大玉佛应该是辽宁省鞍山市玉佛苑 静安寺 中的玉佛,是世界最大玉佛,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2009 年 12 月 19 日,静安寺 15 吨纯银浇铸的如来佛祖银身像进驻寺内。大雄宝殿上,未来将添置菩萨、诸弟子等十余座 3 吨重银像。   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静安寺很小,却很别致,大雄宝殿后的藏经楼至今尚未完工,完工后的静安寺会更加雄伟辉煌!   静安寺的邻居有著名的百乐门、梅龙镇、恒隆等著名娱乐、商业中心,佛门清静之地似乎不再了。每天早上的诵经很好,很有感染力,诸多居士和僧人的制造出一种很有感染力的声效,不妨可以去听听。 历史背景    静安寺古泉天下第六泉 上浮起两尊佛像,背上有佛名,吴县信士把佛像迎到了重元寺。唐代改寺院名为永泰禅院,宋代始改为静安寺。寺院的原址在吴淞江畔,因江水波涛冲击,危及寺基,乃于南宋嘉定九年 ( 一二一六年 ) 迁至现在的地址。静安寺久经风雨,也不知建了多少次,毁了多少次。比如,太平军东进时,静安寺一带战火连天,巍峨的殿宇被大炮轰成一堆颓垣残壁。后来,由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资助,重修山门殿宇,又将山门外的涌泉安置井阑。涌泉,昼夜沸腾,状似温泉,又名海眼,深可通海,有人将之题为天下第六泉,以沸井、涌泉而在天下名泉谱中占据一席之地。文革时,静安难逃,庙亦不庙,变成织染厂的天下。拨乱反正之后,大力修复,寺院获得新生。   静安寺风景独秀,元代诗僧寿宁将寺院之景吟为静安八景,历代文人对此题咏很多而今已灰飞烟灭。虾子潭只留一段趣话:宋代寺僧智俨,一次啖虾一斗。渔公来要他付钱,智俨没钱可付,就将虾子全部吐回寺门前小潭中。虾子居然全活了,但已无芒。此后,潭中便产这种无芒虾,直至一九一九年沸井被填死后,虾便就此绝迹。最后一景涌井也因为修路而被加盖了。   近百年来,静安寺周围渐成商业闹市,寺屋多被蚕食或被迫出售,寺院规模日小,甚至山门被商店遮蔽。一九四五年,只好另建新山门,即现在的山门。寺院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楼、念佛堂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30314.htm?fr=ala0_1_1
个人分类: 国内所见所闻(10-11)|7536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