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伽利略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伽利略

相关日志

[偶感] 为保住一条狗命,向荒谬低了头!
zlyang 2020-1-17 18:29
为保住一条 狗命 ,向 荒谬 低了头! 1633年6月22日(?), 血气方刚的安德雷亚怒不可遏,指责伽利略: “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 1701年安德雷亚: “倘若您在火刑柱的烈焰中终此一生,那人家就是胜利者了。” “我们不怕科学家没有成就,也不怕科学家性情文弱,就怕科学家没有说真话的勇气。” 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啊! 您有权里指责伽利略! 您更有义务, 去狠狠地砸罗马宗教当局的头!! 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 参考资料: 科学网,2018-09-21,“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浅谈《伽利略传》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9/339380.shtm?id=339380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在剧中对安德雷亚如是说。剧中的伽利略视此事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耻辱,当安德雷亚听完了恩师的述说,感动地向他伸出双手时,伽利略却对同样已经成为科学家的安德雷亚说:“你怎么可以去握一个像我这样的人的手呢?” 然而,与此同时,失败的绝不仅仅是伽利略一个人。他的那位好朋友,同样身为物理学家的人,当他成为教皇时,也和伽利略一样失败了,一个本来开明的物理学家马上蜕变为一个专制的教皇,当教皇的法衣一件一件被他穿上时,他的口气也渐渐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宗教权力的捍卫者。 魏得胜,《视野》,2016年第3期40-41:伽利略的懦弱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66779562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name=cjfd2016filename=syty201603033dbcode=cjfq 1633年6月22日下午5点,对于罗马宗教当局,对于渴望真理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对立的尖峰时刻。如果在这一刻,圣库斯教堂的大钟被敲响,则意味着伽利略向当局,同时也是向荒谬低了头。 人民网,1992年10月31日 伽利略蒙冤360年后获平反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31/365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2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伽利略:科学革命的先驱
fqng1008 2019-5-20 17:29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伽利略倡导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他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的源泉,也是他对近代科学的最重要贡献。伽利略认为实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用实验-数学方法研究自然规律,反对经院哲学的神秘思辨。深信自然之书是用数学语言写的,只有能归结为数量特征的形状、大小和速度才是物体的客观性质。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温琴佐热爱音乐,是个乐理学者。作为长子的伽利略同他的父亲一样,对身边的各种事物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就算是许多看似铁定的权威,伽利略的心中依旧保持着怀疑。 伽利略8岁那年,搬家到了佛罗伦萨。随后,他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卡马多莱斯修道院进行学习,开启了伽利略的传奇一生…… 伽利略虽然在年少时曾想过当传教士,但在父亲的再三坚持下,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的他最终选择了去比萨大学学医。由于从小到大的音乐修养,伽利略对身边伴随着韵律的周期格外留心。1581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看到摇摆的吊灯在风的吹动下摇摆时,好奇的他与自己脉搏对比发现,尽管吊灯摆动的幅度有大有小,可它们的周期竟然惊人的接近!伽利略心中充满了疑惑。于是回家后,他架起了两个长度相同的摆,把其中一个摆动的幅度大些、另一个小一些,经过一番仔细的测量,伽利略最终确定他们的周期的确相同。 北京天文馆的傅科摆 尽管当时从事医学的收入要比搞数学、物理学等多许多,但当伽利略无意旁听了几节几何课后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弃医从数”。尽管父亲的内心是拒绝的,但在伽利略的一再坚持下还是让他如愿转修上了数学与自然哲学。 伽利略设计了一种可以测量温度的仪器,这便是温度计的前身。 1586年他又出版了一本小书,上面记录了他设计发明的液压秤,也正是从那时起,他渐渐开始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伽利略温度计模型 但毕竟人家从小就得到艺术的熏陶,伽利略同样在素描等方面有着很深的研究。 1588年,他开始在佛罗伦萨的素描美术学院担任讲师,主讲透视法和明暗搭配。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伽利略也和佛伦丁画家西格里成了好朋友,在西格里的绘画中不乏有伽利略观测月球的情景。 正在观测月球的伽利略 1589年,伽利略被任命为比萨大学的数学主任。1592年到1610年间,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执教几何、机械和天文。在这段期间内,伽利略在运动学、天文学、材料力学等方面都有许多突破。除此之外,他也有许多兴趣爱好,伽利略对占星术别有一番兴致。 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图片来源于网络) 伽利略的一生为后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在天文学方面,他十分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通过改进过后的折射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从观测上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发现了木星最大的四颗卫星(现今为纪念伽利略将这四颗卫星统称为伽利略卫星)、内行星的相位、太阳黑子、银河是由众多恒星构成的……正是由于这些开创性发现,他被尊称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1989年10月18日,伽利略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这艘探测器以伽利略命名,是第一个围绕木星运行的探测器。2009年为纪念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400周年,联合国将这一年定为国际天文年 。 木星及伽利略卫星 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实验证明,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想必大家至今都难以释怀高中物理的斜坡与小木块吧~);受引力影响的物体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加速运动……他的这些发现对牛顿提出一系列定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现代物理学之父”。为了纪念伽利略,加速度的一个非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是“伽利略”,简称“伽(Gal)”,1Gal=1cm/s2。 伽利略斜面实验 伽利略为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开创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密逻辑相结合的现代科学,由于伽利略独到的实验思想,也造就了他在众多领域先河般的存在,难怪有 “现代科学之父”等美称啦!
个人分类: 医学史话|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度近视眼的人类科技美国中心,不可能出现牛顿!
热度 7 zlyang 2019-1-8 13:46
高度近视眼的人类科技 美国中心 , 不 可能出现 牛顿 ! 人类近代世界科学中心依次为: 意大利( 1540 ~ 1620 年),英国( 1660 ~ 1750 年),法国( 1760 ~ 1840 年),德国( 1840 ~ 1910 年),美国( 1920 ~ 1990 ), 中国( 1990 ~ ) 。 在 70 年的人类科技美国中心期间,为什么没有出现牛顿、高斯、爱因斯坦、达尔文、希尔伯特等真正高层次的科学家? 同期的 苏联 ,至少还有 柯尔莫哥洛夫 ( Andrey Nikolaevich Kolmogorov , 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Колмого́ров , 1903-04-25 ~ 1987-10-20 )。 柯尔莫哥洛夫 的研究领域此时几乎包含整个数学,以至于 1963 年召开的一次概率统计国际会议上,美国统计学家沃尔夫维茨说:“我来苏联的一个特别目的是确定 柯尔莫哥洛夫 到底是一个人呢,还是一个研究机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38905.html 人类世界科学的美国中心,为什么没有出现牛顿? 答案是多样的。 一种角度是: 美国人过于商业主义,高度近视眼, 所以, 人类科技中心转移到美国后, 没有出现牛顿、高斯这样的大科学家。 美国人只是做了一些大型的实验,当然这的确很重要。 美国人的近视行为, 把出现 牛顿、高斯、爱因斯坦、达尔文、希尔伯特的机会, 留个了中国!! 从这个角度说: 我们应该真诚地感谢 美国人 的 自毁长城 行为!! —————————————————————————— 第一,看学界公认的学术期刊; 第二,看期刊的影响因子(JIF); 第三,看被引用数; 第四,征求你的“传帮带”前辈教授或“长聘(终身)教授委员会”的意见; 第五,在学术会议上观察在可能被选为国际“同行评议”的评委对某论文感兴趣的程度。如果某评委对论文TX很感兴趣和好评,则把论文TX作为“代表作”。 就是“过于商业主义,高度近视眼”的具体表现。 其直接后果: 莴苣繁茂,胡杨凋零。 数十天,莴苣即可食用; 数十天,胡杨无法长成。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相关链接: 2016-08-18 ,近代人类世界科学中心: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可以再现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7287.html 2015-03-27 ,人类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77769.html 2018-12-08 , 教育之母,是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50581.html 2018-03-14 , 牛顿、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 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03814.html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已经丧失了我国科研的自主性,成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型的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43356.html 程少堂, 2018-10-05 , 苏联数学超级巨星—柯尔莫哥洛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1138905.html 柯尔莫哥洛夫的研究领域此时几乎包含整个数学,以至于 1963 年召开的一次概率统计国际会议上,美国统计学家沃尔夫维茨说:“ 我来苏联的一个特别目的是确定柯尔莫哥洛夫到底是一个人呢,还是一个研究机构 ”。 “柯尔莫哥洛夫在数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中都提出了独创性的思想,导入了崭新而强有力的方法,他的成就是无比光辉而影响深远的……” 张永祥, 2014-06-27 ,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87347.html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 Intelligentsiya 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 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被看成一大缺点,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推导的链(即所谓的“证明”)越长越复杂,最后得到的结论可靠性越低。复杂的模型几乎毫无用处。 搜狐, 2017-03-17 ,伊藤清:柯尔莫哥洛夫的数学观与业绩 https://www.sohu.com/a/129239244_464038 根据 Kolmogorov 的观点,数学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 (1) 因此数学的研究对像是产生于现实中的。然而作为数学加以研究时,必须离开现实的素材(数学的抽象性)。 (2)但是,数学的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于现实素材。需要用数学加以研究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种类,应科学技术的要求,是不断增加着的。因此上面定义的数学内容在不断地得到丰富。 数学与诸科学:数学的应用是多种多样的,从原理上讲,数学方法的应用范围是无边际的,即物质的所有类型的运动都可以用数学加以研究。但是数学方法的作用与意义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用单一的模式来包罗现象的所有侧面是不可能的。认识具体的东西(现象)的过程中总是具有下面两个互相缠绕的倾向。 (1) 仅将研究对象(现象)的形式分离出来,对这个形式作逻辑上的解析。 (2) 弄清与已经确立的形式所不相符的“现象的方面”,向具有更多的可塑性,更能完整地包含“现象”的新的形式转化。 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考察现象的本质上新的侧面,因而研究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上面的(2)的部分。这样的现象的研究(如生物学、经济学、人文科学等)中,数学方法就不是主要的。在这种时候,对现象的所有方面的辨证分析会由于数学形式反而变得含糊。 与此相反,如果用比较简单的、稳定的某种形式便可以把握研究对象(现象),并且在这个形式的范围内产生了在数学上需要加以特殊研究(特别是需要创造新的记号和计)的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时,这种现象的研究(如物理学)则在数学方法的支配圈内。 江晓原, 2009-1 2 -28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 http://professorjiang.blog.163.com/blog/static/126766314200911292574263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0gyz0.html 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链接!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本质|5867 次阅读|52 个评论
[求教] 伽利略1633年被罗马教廷判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热度 2 zlyang 2018-9-30 13:31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伽利略1633年被罗马教廷判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伽利略奥·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1564-02-15~ 1642-01-08 )。 Cristiano Banti's 1857 painting Galileo facing the Roman Inquisi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lileo_Galilei 马上就要被判刑了,还这么不服气。能不被判刑吗? 有消息说: 伽利略并不是因为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才遭受审判。 那么, 伽利略被判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33 年之前,伽利略代表了“真理”? 还是罗马教廷代表了“真理”? 为什么 1992 年梵蒂冈教皇约翰·保罗二世 10 月 31 日说当年处置伽利略是一个“善意的错误”? 请教这里的是非曲直。 请科技史专家们给个权威的答案吧! 附录: 伽利略,是俺的前世之一。这是 2004 年春天牛顿( Sir Isaac Newton,1642-12-25 ~ 1726/27-03-20 )告诉我的。 伽利略,不是爱因斯坦、霍金的前世,或同一人的时间旅行。人类,不具有时间旅行的能力。光速极限对人类是存在的,人类不能超光速。 所以,俺强烈想知道真相:为什么被判刑?怎样才能不被判刑?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吗? 真理是公平的吗? 真理是有力量的吗? 相关链接: 人民网, 1642 年 1 月 8 日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逝世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0108/735.html 人民网, 1992 年 10 月 31 日 伽利略蒙冤 360 年后获平反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31/3655.html 伽利略事件,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BD%E5%88%A9%E7%95%A5%E4%BA%8B%E4%BB%B6 虽然学者们对于伽利略为何被宗教裁判所审问这件事还没有达成共识,但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同意,伽利略并不是因为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才遭受审判。此案的事实并无争议。 权威资料: 人民网, 2014-10-22 ,毛泽东的“底线学问”:曾让周恩来把总政委之职给张国焘 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1022/c85037-25883788.html “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务,一、四方面军很难拧成一股绳。”毛泽东深思熟虑,选择妥协,但是让出哪个位置、退到哪一步是个难题。他找到张闻天,尖锐地提出这个问题。 张国焘想当军委主席,这个职务由朱德担任着,他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代替朱老总;只当军委副主席,他又不愿意与同为副主席的周恩来、王稼祥平起平坐。 张闻天一心只想到促成四方面军北上,说:“把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 “不行!”毛泽东断然拒绝,“他要抓的是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彭德怀后来高度评价毛泽东的谋略:“毛主席在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果当时让掉总书记,他以总书记名义召集会议,成立以后的伪中央,就成为合法的了。这是原则问题。” 中国共产党新闻,同张国焘斗争 毛泽东一生中一段最黑暗的路 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859875.html   张闻天说:“那就把我担任的总书记的职务让给他吧。”   毛泽东说:“那不行,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不能给他,这样革命的政治方向都会改变了。”朱德和周恩来也提出,把自己的职务让给他。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325 次阅读|9 个评论
东西方对木卫的发现
热度 7 Einstein 2018-5-7 09:58
按:拙文发表于2018年第5期《科学世界》“科史钩沉”栏目,感谢闫凯编辑。 在太阳系的8大行星中,木星拥有最多的卫星,有69颗。其中最大的4颗与近代天文学革命和伽利略密切相关。令人惊奇的是,早在198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天文学史家席泽宗(后当选中科院院士)指出,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天文学家甘德就发现了木卫。要知道,根据席先生的推算,甘德发现木卫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64年,或者说甘德要比伽利略早近2000年发现木卫!那么,伽利略和甘德各自发现木卫之事实究竟如何,其意义又在哪里,这正是本文要讲述的。 席泽宗院士 伽利略和马里乌斯独自发现木卫 科学史上就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并不少见。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解释,这是科学事业的内在属性,无可厚非。伽利略和马里乌斯就木卫的发现,便是其中一例,尽管他们没能像牛顿和莱布尼茨就微积分优先权而争得那么怒发冲冠。其实,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发现木卫中最大的4颗。席泽宗引用了一则史料,声称德国天文学家马里乌斯比伽利略早10天发现木卫。但事实是,当时马里乌斯与伽利略采用的历法不同,前者用的是儒略历,后者采用的是格里高利历(即现行公历),当把前者转换后,发现马里乌斯的首次记载晚伽利略1天。无论如何,天文学界并未亏待他们,还真的让他们共同分享了这一盛誉。怎么回事呢? 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用自制的一架放大倍率为20的单筒望远镜观测了木星,首次发现了木星身边的3颗小星。开始他以为是新发现的恒星,后来又发现1颗,观测一直持续到当年3月2日,他逐渐认识到这4颗小星一起在围绕木星运转。这是一项惊天发现,因为它直接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为了感谢赞助者佛罗伦萨的美地奇家族,伽利略在1610年3月出版的《星际使者》中称这4颗小星为“美地奇星”。现在我们知道,这4颗“小星”其实是木星卫星系统中最大的4颗,更通常称它们为“伽利略卫星”。 马里乌斯(Simon Marius,1573-1625),席泽宗译为麦依耳(Simon Mayer)。前者是他的拉丁化的名字——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后者是其德文原名。他早年受过良好的科班训练,跟随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学习。1610年他独立于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随后接受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建议,按照希腊神话宙斯(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Jupiter)4个情人,依次命名为伊娥( Io )、欧罗巴( Europa )、加尼米德( Ganymede )、卡里斯托( Callisto )。该命名方式很长时间遭受冷落,不过现在已经认可,并在新发现的木卫中得到沿承。 从“伽利略卫星”和伊娥等名字并用的事实可看出,这两位木卫的发现者均得到应有的尊重与纪念。 伽利略发现木卫时的笔记 甘德对木卫的观测 1981年,席泽宗在《天体物理学报》发表了一篇论文《 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 》。该文根据唐代《开元占经》几句话,论证并推测了战国时期的甘德在公元前364年已经发现木卫。学界很快对此进行了实验检验,无论模拟验证抑或实测验证,均确证了这项新发现。 战国时,我国出现了多位姓名可考的天文学家,其中齐国的石申和魏国的甘德名声最大,可惜他们的著作无一流传。幸运的是,在唐代《开元占经》中保留了部分内容,其中记载甘德在讲木星时的一段话,有一句是“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引起了席泽宗的注意。这里的“同盟”是春秋战国时常用的词汇,是指为了共同目的而联合的国家组合,类似一战、二战中同盟国的用法。结合甘德所言的语境,应该是指“小赤星”依附于木星,并与木星组合了一个系统。此外“赤”即浅红色,这也与4颗木卫的颜色相符。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席泽宗认为这里记载的可能是甘德发现了木卫,那么接下来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人类凭肉眼是否可以直接发现木卫;其次,甘德何时发现了木卫。 人类通过肉眼发现星体,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该星体具有一定亮度,在人类肉眼观测极限之内,也即视星等不大于6。这点4颗木卫均满足,其中木卫三的平均视星等最小(最亮),可达4.6。第二,两邻近星体应该有一定距离,否则肉眼无法区分。人类肉眼分辨的极限角为1角分,如果木卫距离木星太近,对人眼视线的张角小于1角分的话,人眼将无法区分两者。如果你对1角分的视角没概念的话,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数据:满月的直径大约是30角分或者0.5度。幸运的是,4颗木卫也均满足,间隔最小的木星与木卫一有2角分多。第三,两邻近天体亮度的对比度不能相差太大,否则暗的一颗会被亮的一颗所遮蔽。木星最亮时视星等可以达到-2.7(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只是-1.46),所以对周边卫星的“杀伤力”很大。不过,席泽宗认为当两个或更多木卫运转到木星同一侧时,彼此叠加的光亮会更有利于观测。他同时援引了德国地理学家洪堡(1769-1859)记载的一个肉眼可以识别木卫的例子,德国布勒斯劳城(Breslau,现波兰弗罗茨瓦夫市)有位叫舍恩( Schön )的裁缝,可以在无月的晴朗夜晚,相当准确地指出主要木卫的位置。但据1898年《大众天文学》一篇文章,在布勒斯劳天文台的严格测试中,舍恩并不能指出4颗木卫的位置,而是说他很容易看到木卫三,木卫一最亮时也能轻易看到,但从没发现过木卫二和木卫四。无论如何,舍恩的确凭借肉眼可以观测到木卫。席泽宗在论文中提到,他已经委托北京天文馆进行了模拟观测,认为甘德当年看到的应该是木卫三或木卫四,而木卫三最有可能。最后他推算了甘德发现木卫的时间,最满足条件的时间是公元前364年的夏天。 1981年3月,席泽宗的同事、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刘金沂在河北兴隆山区进行了肉眼观测验证。结果是,参加实验的8位人员全部看到了木卫三,其中1人能同时看到木卫一、木卫二和木卫三,另有3人可同时看到木卫二和木卫三。这次实验,完美验证了席泽宗的推断,甘德最有可能看到的是木卫三。 同年12月,北京天文台杨正宗和两位同事利用兴隆观测站的双筒天体照相仪,对肉眼观测木卫进行了实验检验,表明人类肉眼可以直接观测到木卫,而且最有可能看到的也是木卫三。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定公元前364年夏天甘德观测到了木卫,极有可能是木卫三。 如何评价东西方的发现 甘德早于伽利略和马里乌斯近2000年发现了木卫,的确令人称道,因为这是世界上首次观测到木卫,并对木星与木卫系统做了比较准确的描述。但是对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而言,两者并不能同语。 自从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到1609年伽利略首先把望远镜投向星空,新学说一直面临着旧学说的责难与四面围剿。伽利略在1609-1610年通过望远镜的一系列发现,包括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太阳黑子、四颗木卫以及金星的相位等,极大佐证、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为该学说的发展和传播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即便对当时一些倾向日心说的人,木卫的发现也是一针强心剂,因为他们极度困惑于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同时地球还在绕太阳作周年运转的体系。4颗木卫发现之后,不但可以亲眼观测到它们在绕木星运动,就像月球绕地球运动一样,而且它们还与木星一起,以12年的周期绕太阳运动。木星及木卫系统就像一个小型的哥白尼模型,显然要比地月系统更具说服力,用著名科学史家伯纳德·科恩的话说,“如此便消解了反对哥白尼体系的一个主要理由。”这也正是伽利略发现木卫的意义所在。在近代天文学革命的洪流中,木卫的发现虽不复杂,却力重千钧。 反观甘德的发现,尽管时间上早了近2000年,但并未对我国和世界的天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原因可能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以及传统思维方式有关。我国古代的确留下了世所罕见、浩如烟海的天象记录,其中绝大多数天象记录用于军国星占,与代数式的历法计算体系相距较远。而在西方,很早就建立了较精细的几何式宇宙模型,天象记录能够较充分地与之互动。传统思维方面,我国古代重视经验积累、轻视理论总结,从长程历史看,未能把这些零散的资料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体系。比如著名的哈雷彗星,我国早在公元前613年便有对它的记载,此后历次不辍,但是始终未能认识到它们是同一颗彗星;而英国的哈雷,在万有引力理论的指导下利用3次记录数据便计算出了其轨迹,并预言了下一次的回归时间。 最后,我们总结下东西方就主要木卫发现的历史。我国战国时的甘德在公元前364年夏天用肉眼发现了木卫(三),同时注意到了木卫依附于木星的现象,时间之早、观察之细,值得称道。1610年,意大利的伽利略和德国的马里乌斯几乎同时用望远镜发现了4颗木卫,成为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力武器,写就了近代天文学革命中的光辉篇章。 主要参考文献: 1、席泽宗,伽利略前两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天体物理学报》1981年第2期 2、刘金沂,木卫的肉眼观测,《自然杂志》,1981年第7期 3、杨正宗、蒋世仰、郝象樑,肉眼观测木卫的实验检验,《科学通报》1982年第15期
个人分类: 科普|12363 次阅读|16 个评论
找到伽利略——中国科技体制往何处去
热度 1 chunkexue 2018-3-22 22:42
什么是科学? 《实验、测量与科学》 给出有史以来最科学的答案! 本文是应环球时报约稿而作 中国的科技在过去四十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飞跃,相应的以指南为基础的研发立项和拨款、项目验收、论文考核导向等科技体制也是顺应这段特定的历史而形成和发展的。坦率地说,过去中国的科技进步尽管神速,但主要还是以补课、跟随、学习、模仿,然后部分改进性质的。因为要补课的内容基本都是国外已经大致成型,或已经确认方向的科技领域,采用这种模式大致上说是利大于弊的。虽然也难免存在资金分配是否均衡,重复研究造成资金浪费等问题。即使只是重复国外的研究内容,创新性不大,多少也算是培养了人。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客观地看到,一切能够列入指南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说都是不具备原创性的东西,这样说显然不是否认指南的价值。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总体的方向已经确立,虽然还存在很多有待深入研究的东西,但大方向已经不会错了,此时以指南为导向可以迅速集中资源,快速地在此方向上获得突破。这也不意味着说这种“大方向确立”就一定是正确的。很多时候全球科学家一致认可的方向,最后还是可能会出错。例如通信领域里的ISDN、ATM技术,全球通信科学家基本上算一致认可,但最后还是都错了。3D电视,一度也是全球业界一致推崇,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就算是人工智能,历史上也是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的。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现在已经快将国外领先的领域挖空,该补的课也都补得差不多了,唯一需要补的课是需要自己走到前面引领世界。此时,挑战和问题就与原来完全不同,现有的科技体制的确会突然间出现巨大的不适应。创新,尤其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方向,往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点,只是极少数对该领域有天才的领先者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但有些判断很可能是依据科学的原理和极少量的证据进行的直觉,它们很难有系统的可列入指南的依据。此时,我们原有的科技体制即使不能说完全失效,至少不再适应这种原创性的创新研究。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参考下国外的大量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是在什么体制下完成和实现的呢?有一个多年前的案例给我非常强烈的震憾,就是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中工作的科学家柏诺兹和穆勒,首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是高温超导体,将超导温度提高到30K。因该项杰出成就,他们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IBM苏黎世实验室获得的诺贝尔奖还有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除此之外,该实验室在通信领域也有众多杰出的原创性成就。这些成就本身倒并不令人奇怪,因为美国欧洲获得诺贝尔奖的地方太多了。真正让人惊讶的是IBM苏黎世研究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穆勒1963年就进入该实验室工作,1982年被提升为研究员。成为研究员后管理方式就有三个非常不同的地方: 可完全自由地选择研究项目,不要任何“指南”; 不要任何作息时间要求; 不要求任何研究成果。 穆勒正是在获得这种权力之后,选择了按常规理解根本就不具有导电性的陶瓷材料中寻找高温超导现象,并最终获得成功的。 柏诺兹和穆勒 按我们常规的理解,以上三个管理制度简直要翻天了,要这么搞,研究人员还不拿着钱天天渡假或搞一堆闹着玩的东西去了。但为什么IBM苏黎世实验室会采用这种科技管理制度并且如此成功呢?的确,这种管理制度是绝对不能随便任何人都给的,否则真会出大乱子。很多年后,我在中兴通信学习柯林斯的《从优秀到卓越》的企业管理课程时,突然明白了IBM苏黎世实验室为什么会这么做: 一个成功的企业最重要的事情,是让最优秀的、合适的人上车。 如果是一个整天擅长于钻空子的人,无论什么管理制度,他都能找到缝隙。你管理制度制定的再严格都没有。 让最优秀的、最合适的人上车 ——无论成功的科技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道理都是一样的。对那些最杰出的、追求科学真理的人来说,一切形式上的管理制度全都是多余的。伽俐略、布鲁诺,他们甚至愿意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去发现科学的真理。对这些人来说,科研项目指南,论文指标有丝毫意义吗?更别提作息时间。 我也曾做过软件的研发,在系统联调时,就是3天3夜不睡觉一口气把整个系统调式完是效率最高的,因为几千行代码连续干了一天后已经全在脑子里了,连续2天2夜不停地去调试,计算机在运行时,整个几千行代码几乎同时就在自己脑子里运行,有任何问题几乎很快就会想出是在哪一行代码出的问题。干完后连睡2天2夜。如果只在工作时间干一天就回去休息,睡一觉后一半代码就已经忘了。 前面两个管理制度不管怎么说还是可以“勉强”接受的,“不要求任何研究成果”却最让人放心不下。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有可能付出一生努力也一无所获。爱因斯坦在晚年选择统一场论作为研究方向,在作出这种决定时他就知道,很可能此后的一生全泡在里面却一无所获。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爱因斯坦在世时统一场几乎毫无进展,但他开创的这一领域后来不断出现杰出的研究成果,包括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场论。如果这样拿出一生代价去进行开拓的人,付出全部努力因为没有现实的业绩就受到惩罚,这对那些科学的先驱者会是多么残酷和不公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人,把钱和科学研究的资源给他们就足够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就算他们什么成果也没做出来,我们也认了。 当然,如果不能区别出谁是真正在进行科学的研究,谁是混日子的人。不要求任何成果的确可能是放开了一个天大的让人钻空子的口子。因此,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中国的伽俐略找出来,给予他们这种特殊的不要任何指南、不要任何管理、不要任何结果的“三不要”科技体制,这是中国能否从跟随走向原创必需要解决的关键难题。我在公众号文章 “‘严禁创新’的中国科技体制催生原创学” 一文中讨论过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颜宁后来又回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什么是“终身讲席教授”?就是把足够的钱给她,然后什么都不用管。该明白中国的科技体制是怎么把颜宁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赶走的了吧? 作者简介: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上海析易船舶 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 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 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000063)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即将出版 ) 《纯电动:一统天下》( 即将重新出版 )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 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3325 次阅读|5 个评论
伽利略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 ~ 1642-01-08
热度 2 zlyang 2018-1-3 13:21
Galileo Galilei, 1564-02-15 ~ 1642-01-08。 伽利略奥 • 伽利略, 或者, 伽利雷·伽利略。 开心的伽利略奥•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http://brewminate.com/galileo-from-pisa-to-proscription/ Portrait of Galileo by Justus Sustermans, 1636, oil on canvas /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London, Wikimedia Commons Galileo Facing the Roman Inquisition , by Cristiano Banti, 1857, oil on canvas / University of Missouri, Creative Commons 不知道伽利略到底冤不冤? 有网页说伽利略追逐教会天文学家岗位,没有得到才被判刑的。 相关链接: 人民网, 1992年10月31日 伽利略蒙冤 360 年后获平反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31/3655.html 央视网 , 历史上的今天: 1992年10月31日 伽利略蒙冤 360 年后获平反 http://news.cntv.cn/2015/10/31/VIDE1446260881168845.shtml 伽利略·伽利雷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C%BD%E5%88%A9%E7%95%A5%C2%B7%E4%BC%BD%E5%88%A9%E9%9B%B7/6028466?fr=aladdinfromid=154612fromtitle=%E4%BC%BD%E5%88%A9%E7%95%A5 Galileo Galilei,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lileo_Galilei Galileo: From Pisa to Proscription, Posted on January 21, 2017 http://brewminate.com/galileo-from-pisa-to-proscription/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6514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并不纯净、独立。但没有所谓的德意志科学或李森科科学
热度 3 liyou1983 2017-8-27 12:37
如题。 想起了伽利略、牛顿与莱布尼茨、爱因斯坦、玻尔与海森堡、米丘林与李森科,等等。 科学、科学家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复杂多样的关系。
1077 次阅读|4 个评论
1609年,一个新世界!
热度 10 Einstein 2017-8-23 08:25
文章首发今天“科学大院”公众号(二维码见文末),感谢殷向荣老师的编辑。这几天趁着美国日全食的东风,就写了这篇近400年前的有关天文学革命的一篇文字,敬请指正! 按(科学大院编辑所加):昨天(美国时间21日),横跨美国的日全食震撼上演,这是历史上观测和拍摄人数最多的一次日食。观测者共达数百万之多。   其实,约8年前的2009年7月22日,也出现过一次堪称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全食时长超过6分钟),这也是2009年也被定为“国际天文年”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还是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400周年。这才是它被定为“国际天文年”的最主要原因。 看完壮观的日全食,本篇文章就带你回到 400 年前,探寻那个引发人类宇宙观变革的新世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你已经 out 了,重要的事情要说 N 遍,N3 ! 科学史上有关科学革命的故事就有必要说 N 遍。 这次讲的故事,发生在 1609 年 ,一连串的 科学发现彻底动摇了旧世界的根基,让人类 放弃了旧的宇宙观,迎来了一个新世界。 故事的主人公是 伽利略 ,他用几具简陋的单筒望远镜引发了人类宇宙观的变革。 伽利略当年制作的望远镜之一(复制品) 有人嫉妒牛顿,说那么多科学发现、发明集于一身,任何人只要拥有其中的一项就足以名垂青史了。不错,类似的说法也可以用在伽利略身上。且不提他在物理学上的诸多奠基性贡献,也不谈他在近代科学方法方面的身先示范,单就 1609 年他把望远镜投向天空一事,便可以笑傲科海 400 年! 不服来战。 我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伽利略究竟如何变革了人类的宇宙观,引发了怎样的科学革命? 这一切,还是得从哥白尼谈起。 尼古拉·哥白尼 众所周知, 1543 年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是 近代科学革命的起点。 但其实在这本书里,哥白尼提出的是一个理想模型,把众星围绕地球运行的学说改变为地球只是一颗普通行星,与五大行星(当时天王星等还未发现)一道绕日运行。这个模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提出之后就像微风掠过一潭死水,未能泛起半点涟漪。 时代在召唤英雄! 第谷:在地心说的棺材板上钉下第一颗销钉 丹麦的第谷首先在地心说的棺材板上钉下了第一颗销钉。 第谷(注意其鼻子,因年轻时与人决斗被砍了部分,遂用合金补了一块) 1572 年 11 月 11 日, 26 岁的第谷在仙后座发现一颗新星,这便是后来命名的 第谷超新星。 所谓新星,故名思议在某一天区新出现的星体,在我国古代多以“客星”称之。该超新星在我国《明实录》也有记载,明隆庆六年十月初三,也就是 1572 年 11 月 8 日,“客星见东北方,如弹丸”。可见,我们这边还比第谷早 3 天观测到,但就天文学史上的意义而言两者不可同语。此问题暂且不表,以免枝蔓。 再接着说第谷发现的这颗新星。这有什么好说的呢?这事可不小。 原来,这颗新星先是亮如金星、白色耀眼,然后转为黄色,类似木星,再转为红色至暗青色,最后消失,前后历时 16 个月。第谷当时心无旁骛,一心追随。通过肉眼观测和仪器测定(注意那时还没望远镜),他发现 这颗新星在恒星背景下竟然无视差。 “无视差”——这三个字意义重大,一定要好好揣摩。 视差示意图 这里需要解释下什么是视差,拿一支笔置于眼前不远处,闭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观察笔与背景(可以是墙、电脑屏等)的相对位置,然后反过来换另一只眼,你会发现笔与背景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便是视差。 那么想一下,在你有生之年,你是否发现北斗七星有这种变化,为什么? (请想 5 秒钟) 如果此问题想通的话,你就明白第谷发现新星的重大意义了。 一句话, 因为它们距离地球太远了,所以观测不到视差 ——至少在那个年代依靠简陋的仪器观测不到。 那么 1572 年的新星有多远呢,在第谷看来,至少和别的恒星类似,远在月亮之上(实际距离超过 8000 光年)。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这或许也是当年第谷的心声,新星必定在月亮之上(距离远过月球),这对陈腐的地心说可是 当头一击。 要知道,从古希腊延续到那时的地心说的一个教条就是:月上世界很完美、永恒不变。这下可好,横空出世一新星,随即还消失了。这几乎是对地心说正面的一记响亮耳光,大幕已经掀开一角。 第谷超新星的发现虽然冲击了地心说,但对哥白尼的日心说还未给出有力、直接的证据。地心说这具僵尸阴魂难散,棺材板蠢蠢欲动, 时代在召唤力转乾坤的大英雄。 伽利略:五大新奇天象改变人类宇宙观 1609 年,伽利略 45 岁,那时他是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的教授,上半年 刚搞定自由落体的研究 ,正春风得意。 伽利略 这年夏天,伽利略在威尼斯听说荷兰一位眼镜商发明了一种可以将远处物体“拉近”的神器——望远镜。 他很快获得了制备望远镜的资料并亲自制作,先后制出了倍率为 3 、 9 、 20 的望远镜,最终在 1610 年 3 月制出了倍率为 30 ,相当于将观测物放大 900 倍的望远镜。 伽利略不是望远镜的发明者,但他是 有意识得把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的第一人 ,他随即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天象。在 1609-1610 年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发现了 五大新奇天象。 第一他发现了 月球表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这与地心体系认为的月球表面光滑的说法完全不同。伽利略甚至通过月球上山脉的阴影,计算出了山脉的高度。 伽利略 1609 年手绘的月相图 第二他发现了茫茫银河原来是无 数恒星汇聚的结果。 第三他发现了 太阳黑子。 有读者可能有疑惑了,这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我国古代有关太阳黑子的记载多去了,而且远比伽利略的时代要早。 的确如此,比如《汉书·五行志》记载,“河平元年(公元前 28 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太阳黑子的明确记载,要比伽利略的“再发现”早 1600 多年。 但是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太阳黑子是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有着 特殊的历史意义。 还记得前面说的月上世界吧?在地心体系中,月上世界完美无瑕,太阳就处在月上世界,本应该没什么瑕疵,这下可好,竟然有了黑子。这无异于又一次打了地心说的脸。 第四他发现了 木星的 4 颗卫星。 1610 年的 1 月 7 日,伽利略在观测木星时发现了它的卫星,起先是发现 3 颗, 2 颗在木星的东侧, 1 颗在木星的西侧;第二天他发现 3 颗星全都到了木星的西侧; 10 日,只有两颗星在东侧…… 13 日和 15 日木星周围出现了 4 颗星,只是排列不同。 经过认真分析,伽利略认为这是木星的 4 颗卫星在绕其运转,少于 4 颗的情况,无非是凌或掩,也即卫星掠过木星表面或被木星遮挡。 为了对其探究进行赞助的美第奇家族表示敬意,伽利略把这 4 颗卫星命名为美第奇星。不过,后来“名归原主”,这 4 颗卫星如今被称为“伽利略卫星”,它们是迄今发现的 67 颗木卫中最大的。 木卫系统的发现,解决了之前伽利略踌躇不前的一个障碍,因为之前他无法理解日心体系中月球绕地球的同时两者又绕太阳作周年运动。 现在,木卫体系完全类似,在以 12 年的公转周期绕日运行,那地月系统还有什么不可以。 第五个发现至关重要,对地心说可谓一剑封喉。什么发现呢?原来,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 金星的相位。 什么是金星的相位? 通俗地讲,就是说金星像月亮一样有盈亏。 太不可思议了,怎么回事?你可能还是不明白,这得靠图才能讲清楚,两个体系做一对比,高下自现。 下面两张图,图 a 是地心体系,图 b 是日心体系。注意两图中金星的轨道平面与太阳、地球近似在一个平面。 地心体系 现在我们看图 a ,再提醒一下这是 地心体系 ,也就是说金星和太阳均在绕着地球运转。 那你可能问了,那金星绕中间那个圆心运转是怎么回事?其实金星绕转的那个圆轨道叫本轮,至于什么是本轮就不解释了,否则这篇文章 10000 字也打不住。 我只说结果:有了这个本轮,就能解释金星的逆行。 注意行星逆行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非它们真实的运行状况,而是说在地球上观察它们在恒星背景上的一种临时退行(过一段时间会再顺行)状态。 正因为如此,行星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流浪者”,说明它们行迹诡异。 大家还知道,金星是地内行星,距离太阳较近,它总是出现在黄昏或清晨,在我国古代分别称之为“长庚”和“启明”。《诗经·小雅·大东》就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遗憾的是,那时不知道它们其实是同一颗星。 为了解决金星总和太阳“相伴”在一起,地心体系想了个办法,就是图 a 中那条直线,什么意思呢,是说金星在绕本轮的同时,和太阳一道等角速度(一年转一圈)绕地球运行。 日心体系 图 b 是 日心体系 ,容易理解。金星公转轨道半径小,在内;地球反之在外。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请集中精力、屏住呼吸! 这是决定地心、日心两大体系的关键对决。 1609 年 -1610 年初,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金星的相位。 这种情况只能在日心体系下才能成立! 你发现了吗? 如果你发现了,请跳过此段。如果没发现,请继续阅读。 在图 a 的情况下,可以看到金星像新月或残月的样子,但无论如何看不到金星近似满月的情况,因为阳光是从后方射到金星上然后反射到地球的。 但是在图 b 中,在金星远离地球的另一侧靠近正对地球处,无论是晨星还是昏星时,均可看到近似满月的圆面。此外,由于金星距地球较近,金星相位的大小变化也很明显(似满月时半径小,如钩时半径大),日心体系与伽利略观测到的完全符合。 一切 OK ! 这是伽利略本人智识思维跃升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认识宇宙世界征途上的一大步。 伽利略用他的望远镜,让人类迎来一个崭新的世界。 400 年后—— 2009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隆重纪念那一年,将之命名为 “国际天文年”。 自伽利略开拓鸿蒙,时光荏苒一晃 400 多年,如今我们借助更强大的望远镜,洞察并理解着宇宙的玄机。让人类的梦想在月亮之上自由的飞翔吧! 科学大院公众号:
个人分类: 科普|15470 次阅读|27 个评论
拳打亚里士多德,脚踢托勒密,他被教会视为异端却是现代科学之父
热度 6 beckzl 2017-6-11 00:40
现代科学的昌盛离不开先人前赴后继的努力,相信没有哪个人会对这句话有异议。 可是说起现代科学的起源,就没有这样一个共识了。 有人说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那个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 有人说那个统治了物理教科书的牛顿才是现代科学的真正起源。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我们无法否认亚里士多德的贡献,称他是世界科学的奠基人也毫不为过。 可是老人家笃信单纯依靠思辩就能得出真理,这与今天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现代科学大相径庭。 而牛顿作为理科生无法回避的一代大魔王,显然也是整个科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人物之一。 但是牛顿的时代又太晚了,现代科学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早已照亮了欧洲的大地。 在牛顿出生之前,科学还是宗教圈养的家畜。 听起来有些吊诡,现代科学的起源还真离不开那个打压哥白尼,火烧布鲁诺的天主教。 这段科学挣脱宗教枷锁的历史当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功不可没。 纵观他毕生的贡献,虽然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天文学三门学科,成果多却算不上开天辟地。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被誉为 “现代科学之父”、“近代力学之父” 。 他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姓与名只相差一个字母—— 伽利略·伽利雷 。 听到伽利略这个名字,大多数人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会是那个知名的 自由落体实验 。 这是很多课本当中都出现过的一个科学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越重越快。 千百年来这都是一条不可置疑的真理,只有伽利略不这么认为。 他找来了一轻一重的两个球,从比萨斜塔上当众释放。 结果出乎众人的意料,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地。 在众人的惊呼声当中,一个伟大的定律就此诞生,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推翻了1900年前的真理! 可实际上,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诞生并没有那么戏剧化,正如现代科学的起源一样。 … 伽利略的人生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开始。 他的父亲文森西奥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音乐思想闻名。 其长子伽利略不可避免地接受到了这种思想的熏陶。 伽利略 10岁时伽利略才开始上学,早年多是在一些修道会与修士一起学习。 7年后,伽利略跟随父亲进入比萨大学。 在比萨大学,伽利略很早就闻名全校了,倒不是因为他成绩出众,而是尤其喜爱反驳教授。 历史悠久的比萨大学 他在那个时期就已经着手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并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物体的下降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这一条。 因为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从天而降的冰雹会发生会诡异的事情。 所有较大的冰雹将会第一时间落下,而较小的那些永远会在最后才到达地面,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伽利略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重大发现。 据说当时还不满20岁的伽利略在比萨的教堂里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无论摆动幅度如何变化,摆动的周期总是相同的。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伽利略又做了很多实验,最终确定, 一个简单摆的摆动周期是固定的,与摆动幅度无关。 后来他还以此原理制作了可以供医生测量脉搏的装置。 调整绳子的长度,使得装置的摆动周期与病人的脉搏一致,读出绳子上的刻度就能快速得出脉搏准确数值。 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随着一场几何学的演讲而蔓延开来。 伽利略常常向当时的数学教授请教一些几何学的问题,其中一位宫廷数学家发现了伽利略的天赋,希望他未来能从事数学研究。 年轻的伽利略 可是伽利略的父亲很早就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毕竟当时医生的收入起码是数学家的30倍。 伽利略哪里会管这些,他连教授都敢反驳,违背父亲的意愿又算什么。 他没有完成父亲为他选择的医学课程,也没有取得学位就离开了比萨大学。 伽利略 随后伽利略便跟随这位宫廷数学家,正式开始了他的科学生涯。 让他成名的研究自然就是反驳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不过与我们的常识不同,伽利略实际上很可能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自由落体的实验。 因为要推翻亚里士多德,用亚里士多德最爱的思辩方式就足够了。 亚里士多德雕像 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速度大。 如果将两块石头绑在一起,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最终的速度介于两者之间。 假设这个结论成立,两块石头作为一个整体其重量比原本的大石头还要大,可下落速度却不增反降。 很显然, 亚里士多德对自由落体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 。 伽利略就是通过这样的逻辑推理直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1900年前的“真理”。 为了验证,他当然也做过相关的实验,只不过不是在比萨斜塔上,而是在严格控制坡度的斜坡上。 而比萨斜塔实验的出处据说是来自伽利略的支持者,其目的是让理论更容易理解。 实验所用的斜坡 对物体运动的研究也让伽利略注意到了阻力的存在。 羽毛之所以下落的慢是因为空气的阻力,在地面运动的物体之所以最终会停下来是也是因为阻力。 这又与当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异。 所以有这么一个幽默的说法,现代科学的诞生就是从反驳亚里士多德开始的。 不过这些现代人看起来正确无比的结论并没有让伽利略功成名就,反而让他成为了众人排挤的对象。 当时比萨大学的教材均出自亚里士多德学派之手,伽利略虽然没有将自己的研究公之于众,但也常常发表一下尖锐的反对意见。 这些言论引起了校内学派很大的不满,因此常常歧视和排挤伽利略。 同时也因为父亲的离世,伽利略选择了离开比萨前往威尼斯的帕多瓦任职。 伽利略 在帕多瓦的这段时间里,伽利略研究发明了许多新玩意。 包括一种能解决炮击问题的机械计算器,还有远称不上实用的试验性温度计。 除此之外他还结识了好友开普勒,在与开普勒的书信来往中,伽利略曾表示自己已经相信了哥白尼的理论。 但是谁都知道这种事情轻易不能张扬,哥白尼的遭遇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主张日心说的哥白尼 1600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位公开反对地心说的勇士布鲁诺被视作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这件事给了伽利略当头一棒,他明白,想要彻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派还需要等待。 异端被当众烧死 在布鲁诺被烧死的第九年,传说一名荷兰眼镜师发明了一种叫望远镜的仪器。 从小就热爱钻研仪器的伽利略立马也开始制作其自己的望远镜。 不出一年,伽利略就制作出倍率达到33倍的望远镜,用来观察日月星辰,甚是美妙。 伽利略的望远镜也给世人带来了许多新发现: 月球高低起伏的表面,木星的四颗卫星,无数发光星体组成的银河。 教会十分欣赏伽利略的天文学成果,对他也相当认可。 当年,他就接受托斯卡纳公国的邀请,担任宫廷首席数学家,同时出任比萨大学首席数学教授。 实际上他的这些天文学发现都是证明哥白尼学说的最好证据,教会的认可让伽利略认为时机到来了。 次年,伽利略前往罗马,意图赢得宗教、政治与学术上的认可。 教皇保罗五世亲自热情地接待了伽利略,还给了他一个院士头衔。 只不过神父们虽然承认伽利略的观测先发现,但是对于他倾向哥白尼学说的一些解释并未认同。 几年后,一群教士联合众多伽利略的反对者攻击他为哥白尼辩护,并控告他违反了基督教义。 伽利略当然明白事态的严重性,他立马赶往罗马挽回自己的声誉。 最终,教廷免除了伽利略的惩处,但是下达了一项禁令, 禁止伽利略以口头或文字的形式为日心说辩护。 不过,俗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伽利略的好朋友乌尔邦八世即将出任新教皇。 等到好友新官上任,自己就又有机会实现梦想了。 1624年,伽利略第四次前往罗马,恭贺好友乌尔邦八世上任,同时也打算说服新教皇接触禁令。 结果没想到好友表示十分理解和同情,并一口拒绝了他,继续坚持禁令不动摇。 但作为好友,教皇还是心软了,允许伽利略写一本同时介绍日心说和地心说的数,态度必须中立。 于是伽利略花了6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大作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 。 这本书很有意思,两位分别代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者在一个聪明却不懂天文的人面前辩论。 两人以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各自支持的学说,文风诙谐幽默,甚至还风趣地影射了教皇。 一经出版,迅速火爆全意大利,甚至被认为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的名著。 不过书中以支持哥白尼的学者大获全胜结局,加上对教皇侮辱性的影射,被有心之人抓住了把柄。 不少人在教皇面前煽风点火,包括教皇背后的政治集团也不断地施压。 教皇也许心里支持好友伽利略,但现实逼迫着他审判这个异端。 年近七旬的伽利略被传唤至罗马,等着他的是严刑威胁下的审判。 最终伽利略被迫跪在地上,在一份由教廷写好的悔过书上签了字。 随后主审官宣布, 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对话》一书尽数销毁,永远不得出版 。 审判伽利略 也许是因为伽利略良好的认罪态度,也许是因为教皇内心的挣扎。 伽利略的判决不久后又改为了在家软禁,由他的学生和故友负责看管。 然而在故友的鼓励下,伽利略又振作了起来,重新研究起了物理学问题。 同样以对话的形式将自己毕生的科学思想与科研成果撰写成书,偷偷在荷兰出版。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伽利略精力了最痛苦的时光。 他因为早年观察太阳而双目失明,大女儿在照顾他的时候不幸离世。 尽管如此,伽利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下科学研究,享年78岁。 1979年,在伽利略被审判的300多年后,罗马教皇公开在集会上宣布:1633年教廷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 这位科学史上的先锋才终于被平反。 可那已经不重要了,伽利略的科学精神早就已经深入民心。 牛顿系统地总结了伽利略及其惠更斯的工作,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三定律。 爱因斯坦也这样评价: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 科学的发展总是要经历阵痛,最早接近真相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这些流芳百世的名人。 只不过他们除了应有的学识外,碰巧还拥有 追求科学所需的特殊勇气 。
139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近代人类世界科学中心: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可以再现吗?
热度 8 zlyang 2016-8-18 19:43
近代人类世界科学中心: 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可以再现吗? 近代世界科学中心依次为: 意大利(1540 ~ 1620年), 英国(1660 ~ 1750年), 法国(1760 ~ 1840年), 德国(1840 ~ 1910年), 美国(1920 ~ 今)。 意大利中心有:伽利略奥·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1564-02-15 ~ 1642-01-08); 英国中心有:艾萨克·牛顿 ( Isaac Newton,1643-01-04 ~ 1727-03-31); 德国中心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03-14 ~ 1955-04-18)。 法国和美国中心,有谁出现? 美国中心,为什么没有出现牛顿? 在《爱因斯坦奇迹年》一书 的导言中,主编施塔赫尔 (John Stachel)比 较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奇迹年”的多项异同,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却完全没有被注意到,这个共同点也是经常被后来的科学家们有意无意忽略的,那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创造奇迹时,都没有用过一分钱的“科研经费”! ( 江晓原, 2009-12-28,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 相关链接: 刘立,2016-08-18, 哈佛高层领导详解教师考核和晋升: 3年小评5年大评8年终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997123.html 江晓原,2009-12-28, 爱因斯坦:曾经的超级“民科” http://professorjiang.blog.163.com/blog/static/126766314200911292574263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f2bc80100gyz0.html 因为学院式的环境迫使青年人不断提供科学作品,只有坚强的性格才能在这种情况下不流于浅薄。 科学网:徐明徽,李娇 ,2016-07-17, 人到中年仍博后:“青椒”生存艰难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7/351399.shtm 鲍得海,2014-12-25, 【圣诞反思录】--- 罗马教皇圣诞节例数教廷15宗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90-853747.html 01) 自认为不朽、不可或缺,以为自己有过人之处。 02) 过度勤奋,沉浸在工作中,忽略必要的休息,造成压力和焦虑。 03) 心理和精神僵化,失去内心的平静、活力和胆识,成为工作的机器,而不是天主的子民。 04) 过度规划与功能主义,以为透过完善的规划就能让事情有效进展,没有想像力和不能创新。 Pope Francis's 15 'new commandments' for Vatican staff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the-pope/11308360/Pope-Francis-15-ailments-of-the-Curia.html By Josephine McKenna, and AP6:10PM GMT 22 Dec 2014 1) Feeling immortal, immune or indispensable. A Curia that doesn't criticise itself, that doesn't update itself, that doesn't seek to improve itself is a sick body. 2) Working too hard. It is the disease of those who, like Martha in the Gospel, lose themselves in their work, inevitably neglecting what is better; sitting at Jesus' feet. The Pope said that Jesus called on his disciples to rest a little, because neglecting necessary rest brings anxiety and stress. 3) Becoming spiritually and mentally hardened. It's dangerous to lose that human sensibility that lets you cry with those who are crying, and celebrate those who are joyful. 4) Planning too much. Preparing things well is necessary, but don't fall into the temptation of trying to close or direct the freedom of the Holy Spirit, which is bigger and more generous than any human plan. 2016-08-08 , 沿着目前的模式继续走下去,人类完全可能在 200 年内自我毁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95180.html 2014-10-17, 科学,您可以不堕落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36443.html 2016-02-25, 教育中心 → 人文强国 → 科技中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8583.html 张永祥,2014-06-27, 顶级科学大师丝语: 俄罗斯玩不玩CNS?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418-806951.html 俄罗斯人对知识、科学和数学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俄语“ Intelligentsiya ” 的古老传统。这个词是其他语言中没有的,因为没有其他国家有一个类似的由学者、医生、艺术家、教师等组成的阶层,他们永远把为社会作贡献为先,个人名利在后。 俄罗斯数学传统的另一特点是倾向于全面地把数学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西方学界有可能一个人只是数学上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相邻分支一无所知。一个学者涉猎较广在西方学界 被看成一大缺点,而恰恰在俄罗斯一个学者研究领域太窄被看成同样程度的不足。 孙学军,2016-05-14, 发表压力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97718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5331 次阅读|28 个评论
[转载] 1992年10月31日 伽利略蒙冤 360 年后获平反
热度 1 zlyang 2016-7-18 22:52
1992年10月31日 伽利略蒙冤 360 年后获平反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31/3655.html    1992 年 10 月 31 日,伽利略蒙冤 360 年后终于获得梵蒂冈教皇的平反。   梵蒂冈教皇约翰·保罗二 世10月31日在梵蒂 冈说,当年处置伽利略是一个“善意的错误”。他对在场的教廷 圣职部人员和20 来名红衣主教说:“永远不 要再发生另一起伽利略事件。”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由于他在 1632年发表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的作品,支持和发展哥白尼的地动说,于1633年被罗马教廷圣职部判处终身监禁,后改为软禁,直至1642年去世,终年78岁。 (人民网资料) 看在传播真理的份上。 来自互联网: 教皇若望·保禄二世( 拉丁 文: Ioannes Paulus PP. II ,又译 作约翰·保罗二世,原 名卡罗尔·约泽夫·沃伊蒂 瓦(Karol Józef Wojtyła)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 ),是罗马天主 教第264任 教皇,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2250 次阅读|2 个评论
随想:可信科学与臆想
热度 11 zlyang 2016-3-30 17:37
随想:可信科学与臆想 可信科学,是有相对系统的实验支持的知识,如当前的青蒿素、互联网、转基因、牛顿力学。 有些“主流观点”,是“猜测+推论”,即“臆想”。如“猴子变成人”、“大爆炸宇宙”之类。 万一这些观点将来被否证呢? 具体些: (1)进化论是对的,有大量的证据。 今天 的农作物育种,就是一种人为进化和选择。当然有自然选择。实际上,进化是双向的 。如《研究发现物种进化并非只是“单行道”》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11/27/c_124009198.htm 但是,依据进化论推断“类人猿进化成人”(猴子变人),则不是很可靠的。一直没有化石证据。 (2)宇宙膨胀,有可靠证据。至少在2003年以前。 但“宇宙的大爆炸起源”这个推断,则不一定真实。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充分证据。既然黑洞合并引力波都探测到了,为什么更强大的原初引力波一直没有找到? 地心说和日心说 ,都是片面的。地心说,也有人人可知的“证据”。仅凭“微波背景辐射”,并不能满意的证明“宇宙大爆炸”的真实性。 伽利略被宗教判刑,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之前经常被排斥。今天我们该怎么办?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对。 有时候,真理只要越过半步,就是谬误。 附录: 1633年的6月22日,罗马教 廷对伽利略“日心说”案宣判。 1992年10月31日,伽利略蒙冤360年后终于获得梵蒂冈教皇若 望·保禄 二世(Pope John Paul II) 的平反。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2-11-27,研究发 现物种进化并非只是“单行道”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2-11/27/c_124009198.htm 科学网博客专题,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php?mod=subjectid=248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337 次阅读|28 个评论
关于近期的“量子力学”思考
热度 4 zlyang 2016-3-24 13:16
关于近期的“量子力学”思考 伽利略,Galileo -- Kids Encyclopedia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kids.britannica.com/elementary/art-87002/Galileo?articleTypeId=38 不久前在 拜读陈希孺院士的《数理统计学简史》时,想起1980年代一位职业数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忧虑: (1) “量子力学的测不 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不过是数理统计学里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的一种 近似。” (2) “傅里叶分析里,也有类似的现象。” (3) “我们是搞数学的,谁也不敢公开说这些。” 以及真傻自己的思考: (1)经典 力学,附加“利用奈奎斯特-香农 采样定理( 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 )”并 且在“大样本”条件下,应该 就是量子 力学。 特此贴出记录。 看到引起一定的专业讨论时,很开心:这才是俺心目中的《科学网》,一个像爱因斯坦的“奥林匹亚科学院”的地方! 伽利略是俺的前世之一。俺早就知道得罪“主流”的危险性,所以才痛感《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才常常想起 伟大领袖 毛泽东 ,在遵义会议之前, 经常被 陈独秀、王明,甚至是光明磊落的杰出革命家陈毅 “民主同行评议掉” 的历史。 痛感“ 真理(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而自然存在 ”的恐惧事实。 赵高丞相,秦桧丞相,阿Q绅士、汪精卫主席,无论哪位,俺都得罪不起啊。 听到刘全慧教授的喜讯“不会在物理学界产生任何漪涟”,俺几乎喜极而泣! 俺不用再当一次伽利略了! 没有兴趣再次 以身试法 了,因为俺已经 为 真理献过一次身 了。 说明: (1)俺近期不打 算思考“量子力学”。 (2)俺集中 在“风电的空间相关性预测”,以及 (3) “考试分数”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的研究方面。 这两方面的研究,都需要《数理统计学》知识,所以才拜读陈希孺院士的《数理统计学简史》。 感谢您在《数理统计学》方面的指教! 相关链接: 2009-09-07,科学网、奥林比亚科学院、Nicolas Bourbaki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254080.html 2016-01-24,控制科学与工程 的科学网“奥林匹亚科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2185.html 2016-3-23,caozexian 老师是民科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4422.html 沈惠川,2012-10-20, 罗杰·彭罗斯说,物理学从弦论到量子力学都错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5880-624403.html 李红雨,2016-03-23,量子通信是安全的吗?(上)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717-964277.html 量子论的进化已经发展了几代,不过很多量子专家的观念还停留在波尔的波函数塌缩理论框架里,虽然这个解释很形象,容易解读,但也是最丑陋的解读。 李红雨,2016-03-23,量子通信是安全的吗?(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717-964437.html 2016-03-22,《量子力学潜在的不严密性》终于没有被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4082.html 2016-03-20,量子力学潜在的不严密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3725.html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艰难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75.html 最可 怕的不是来自敌人的打击,而是来自身边“好同志”们的错误行动。 这是真正的悲剧, 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起到敌人起不到的坏作用,做到 敌人想做而做不到 的坏事! 2016-03-15,坚持真理,有的时候是十分悲惨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62788.html 2015-11-07,对西方民主的意外发现(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3963.html 2016-02-19, 学生考试的分数(电子数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7225.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978 次阅读|11 个评论
认识引力波III——谁提出了引力波的预言?
热度 1 smilemooncat 2016-3-8 09:23
从文II,我们已经了解了,是爱因斯坦提出了引力波的预言,来自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接下来的问题是,爱因斯坦是如何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但再复杂的问题,也有简单的答法,以下是种尝试。 图来自于网络 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 “相对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这里从1632年有记录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讲起。1632年,在意大利出版的伽利略的天文学著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o sopra i due massimi systemi del mondo, tolemaico ecopernicano)中提到,“一切彼此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对于描写机械运动的力学规律来说是完全等价的”。但并没有对时间和空间作出明确的定义。 牛顿的相对性原理 1687 年前后,牛顿建立了力学体系,提到了相对性原理。根据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提出了一种时空变换(后称为“伽利略变换”),可得到绝对时空观——时间是“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由其特性决定,自身均匀地流逝,与一切外在的事物无关”;空间是绝对的,“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时间和空间相互独立。牛顿的相对性原理可以描述成:所有惯性系中所有力学规律都是一致的。 牛顿经典力学面临的一次挑战 直至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一切力学现象可以被牛顿的经典力学完美地解释和预测。19世纪初发现的“电生磁”、“磁生电”现象,为麦克斯韦统一电磁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873年,他的麦克斯韦方程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断定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且光速应该恒定。 当将麦克斯韦方程用于伽利略变换后,发现在不同的参考系下数学表达形式并不是一致的,且光速被推测出不是恒定的,在说明一个参考系下的电磁波规律与另一个参考系下的电磁波规律不一致。如此一来,牛顿的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中所有力学规律都是一致的”不能推广至更美的相对性原理“所有惯性系中所有物理规律都是一致的”。是相对性原理错了?还是电磁波规律错了?还是参考系变换方式——伽利略变换以及背后的时空观不适用了呢? 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相对性原理错了,这个是物理学家所不能接受的,他们认为任何参考系都不应该具有特殊性。那电磁理论错了吗?那时,电磁理论已经得到诸多验证,光速的恒定已经得到证实,因此不是电磁波规律的错。那还有一个选择,就是伽利略变换的不适用,绝对时空观的局限性。 为了解决电磁波规律在不同参考系下表达形式的不一致与相对性原理之间的矛盾,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提出了另一种变换方式——洛伦兹变换,该变换所引入的量仅被看做是数学上的辅助手段,并不包含相对论的时空观。后来,爱因斯坦依据两条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以观测事实为依据,重新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并赋予了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时空并非相互独立的,并非绝对的,时间和空间相互联系,空间和时间均随物体运动速度而发生伸缩,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时空”的概念也就产生了。 根据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其相对性原理可以总结为“所有惯性系中所有物理规律都是一致的。”牛顿经典力学是狭义相对论在低速条件下的近似,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理规律不再适用于经典力学,而适用于狭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狭义相对论不适用于非惯性系,无法适用于涉及引力的问题,即狭义相对论适用于那些不考虑或忽略引力作用的系统。但牛顿万有引力指出,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必然存在万有引力。如何将牛顿的万有引力也考虑在相对论中,这是爱因斯坦思考的问题。 突破来自于爱因斯坦的一次脑洞大开,他认为: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地球对他的引力,即万有引力;在加速运动的参考下中,物体会受到一个和加速度方向相反的力,称为惯性力。对于一个处在无法看到外面的参考系中的观察者来说,他是无法区分自己是处在一个引力场中受到了引力的作用,还是处在一个加速参考系中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换句话说,引力其实也是一种惯性力,引力和惯性力等效而无法区分。 于是,爱因斯坦想到,他可以将非惯性系等效成一个惯性系处在一个引力场中,或将一个处在引力场的惯性系等效成一个非惯性系。在任一个局域的时空内,可以选取一个合适的参考系,消除引力项,这一参考系就相当于惯性系(称之为局域惯性系),适于用狭义相对性原理来描述,即所有物理规律在这些参考系中都是一致的。可以说,等效原理是广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核心。 但是引力并不是处处相同,如果要消除引力项,需要在每一个时空点都引入一个合适的参考系,使每一个局域惯性参考系都满足狭义相对论。如此一来,数学上描述就很复杂,该如何表示呢?幸好,有黎曼几何来帮忙。黎曼是高斯的学生,高斯当年为了研究曲面的性质,直接将曲面作为研究对象而创立了曲面的“内蕴”几何学。他的学生黎曼将高斯的几何推广到高维空间,形成了任意维度的曲面几何学基础。爱因斯坦发现黎曼几何可以描述时空弯曲的几何效应。 将引力视为一种时空效应,即物体的质量能够产生时空的弯曲,引力源对于周围物体(它们的质量对时空弯曲的影响可忽略)的引力正是这种时空弯曲所造成的一种几何效应,用黎曼几何表示出来。这时,所有的周围物体就在这个弯曲的时空中做惯性运动,其运动轨迹正是该弯曲时空的测地线。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解决了之前的狭义相对论无法解决考虑引力的系统问题,用弯曲的时空几何来描述引力(物质质量决定了时空如何弯曲),用弯曲时空下物体的运动来解决受引力影响的物理问题(反过来,时空弯曲决定了物质的运动)。 引力波预言提出的一波三折 1916 年,爱因斯坦采用了在弱场情形下的线性近似,去求解广义相对论场方程, 发现一个偶极矩的变化可发射出以光速传播的引力波,从而提出引力波理论 。1918年,他发表文章,首次计算了引力波,也就是他著名的质量四极矩方程,即四极矩的变化能产生引力波,而偶极矩的变化不可以,相当于指出了1916年的文章中有一个小问题。这样说来,1916年的文章提出了引力波的预言,但1918年的计算结果则是正确的。 1936 年6月,爱因斯坦和罗森向PR(现在的PRL,Physics Review Journal)投稿,标题是《Do Gravitational wave exist?》,认为引力波不存在。4个月后,爱因斯坦收到了编辑寄来的一封满满10页的由匿名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爱因斯坦很生气,回复编辑“我把文章寄给你们发表,并未授权你在文章看出之前拿给专家看。我也没有必要回答你那位匿名专家的错误评论”。果然,爱因斯坦表示要将文章发表在别的期刊。 不久,爱因斯坦将稿件投至《The Journal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果然很快被接收,不需修改就可发表。届时,爱因斯坦的助手从罗森换成了英费尔德。他和普林斯顿的罗伯特森教授是好朋友,罗伯特森告诉他,爱因斯坦和罗森的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错误以及解决方案,根据他们的理论实际上应该能推导出引力波的存在,但他们却因为一些错误认为引力波不存在。英费尔德说服了爱因斯坦,使他认识到他原先的结论是错的。1937年1月,文章正式发表,这时文章标题已经改成了《On gravitational waves》,结论也发生了改动,爱因斯坦在文中加了一段注释:因罗森前往俄国, 本文的第二部分由我作了大的改动。我们先前错误地解释了所得公式的结果。 在此感谢我的同事罗伯特森教授在澄清原来错误上给予的协助。 最奇妙的还是,2005年公布出来的PRL匿名审稿人其实就是后来爱因斯坦致谢的罗布特森教授。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129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追问:空间膨胀,星系到底扩不扩张?
热度 3 zhulin 2015-11-16 11:51
很多人包括一些有关专家都在谈论说,空间扩张但星系不扩张!那么就想想看,星系比如说银河系吧,它什么时候开始并保持这么大的?显然不会在宇宙初始时就这么大,难道和宇宙一样大的时候就那么大?银河系存在也有一百三十多亿年了,按宇宙大爆炸理论,一百三十多亿年前宇宙应该也就几亿光年大小。若银河系不扩张,一开始就是十万光年大小,对于包含多于上千亿个银河系这样星系的宇宙来说,当时只有几亿光年的宇宙该是怎样容下的?这些星系那是该怎样分布? 这不能不让人联想起伽利略所作的重物和轻物到底哪个先落地的逻辑推理。 初步估计一下,那时几亿光年的宇宙体积约为10的24次方立方光年,而每个不随之膨胀的体积不变的10万光年的星系体积是10的15次方立方光年,上千亿个银河系大小的星系极紧密地挨在一起时的体积大于10的26次方立方光年,而且要知道这是所有星系都强挨在一起的情况下也比当时宇宙体积大一百倍呀,如果考虑星系间距离比星系自身应大很多情况下,那所有这些星系分布的体积就得比当时宇宙大何止成千上万倍。 所以结论应该是那时星系还很小,星系应随着宇宙膨胀也逐渐发生膨胀才达到现在十万光年的尺度大小。否则,该如何解释得通啊? 以上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如同远远大于26的数,竟要小于24这样明显的数学问题,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应该认真对待的,而不应是回避不谈。即便指出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不妥当也好啊,这也有利于其理论更完善。 已有五位老师做了回答,其中只有一位老师给了直接很明确的回答:“星系停止膨胀是有个时间点的,当星系内引力的凝聚作用大于星系内空间的膨胀作用时,对星系而言引力成为主导作用,而空间的膨胀作用可以忽略,这时星系就不膨胀了。 宇宙初期空间膨胀作用起主导,当然星系要膨胀,没有谁认为宇宙初期星系不膨胀。” 我觉得这位老师的回答的表面上看倒是在理。但仔细分析,其中还是存在疑点,甚至把原来的问题还扩大化了,即是在星系停止膨胀前,空间的膨胀起主导作用,要是这样,那怎么解释在物质密度大时引力没起主导作用,反而在物质密度相对变小时倒起了主导作用呢?这与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不就矛盾了吗?也许是空间膨胀作用在变小?可这与其主导的加速膨胀更不相符啊。 期待能继续讨论。
个人分类: 问题讨论|875 次阅读|4 个评论
点赞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
热度 6 bugu234 2015-7-17 09:30
最近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詹明生和王谨领导的课题组通过设计创新性的冷原子干涉方案,使微观粒子弱等效原理检验精度达到 10 -8 ,从而刷新了此前国际最高检验精度 10 -7 。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相关报道的标题是:原子“比萨斜塔实验”精度创新纪录。 我为这个精确的实验结果感到高兴。可是,我更加点赞 400 年多前的 伽利略 比萨斜塔实验。 伽利略 ( G. Galilei,1564 -1642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 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 “ 近代科学之父 ” 。 在十六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占支配地位。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重量的物体从高处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成正比,重的一定较轻的先落地。这个结论到伽利略时已经接近 2 千年了。 伽利略首次用实验事实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1590 年,伽利略曾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 将两个重量不同的球体从相同的高度同时扔下,结果两个铅球几乎同时落地,由此 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了此前亚里士多德的延续了 2000 年的教条。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实验精度是多少?我们没有看到报道。我们仅仅知道:实验是简单的,结果是明确的,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非常重要。 事实上,正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开创了近代实验物理学。   伽利略的晚年是非常悲惨的。这位开拓了人类的眼界,揭开了宇宙秘密的科学家,却受到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失去了自由。 1637 年伽利略双目完全失明,陷入无边的黑暗之中。但是即使这样,伽利略仍旧没有失去探索真理的勇气。 1638 年,他的一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在朋友帮助下得以出版,这本书是伽利略长期对物理学研究的系统总结,也是现代物理的第一部伟大著作。时间已经证明,伽利略是正确的。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人们崇敬。 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个测量交流电速度的实验。 我们发现,在一定的电路条件下,交流电场速度远远超光速。 这个实验采用了现代的精确仪器,当然要比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自由落体实验复杂。可是在现代实验的水平上,这个实验是简单的。实验的优点是稳定和可靠。缺点是,由于实验中测量的时间差达到了示波器的精度下限,所以我们得到的实验结果只能表示为 交流电场速度超过光速许多倍,例如 20 倍以上。 有趣的是,交流电机发明人,特斯拉也有这个观点。 我们认为,在宇宙中,纵向电场是不受相对论光速极限限制的,与电磁学理论没有矛盾。相对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们的实验结果将打破延续了 110 年的相对论的理论教条。 伽利略是我的偶像。我感到幸运,我生活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 虽然我用了高倍老花眼镜,我每天可以与网友交流,每天阅读很多信息 ….. ,还在进行科学研究。
6103 次阅读|21 个评论
“伽利略”计划背后的美国鬼子
热度 2 jlpemail 2015-3-18 08:29
话说,我国和欧盟开始在“伽利略”卫星导航计划中合作后, 美国一些人感觉很不爽,就出动了说客,拉拢欧盟中的德法, 诱之以利,表示要在技术上支持欧盟,诋毁中国说,他们也 就是这两年稍微有点人民币了,不还得兑换成美圆让我们花? 于是乎,见利忘义的欧盟人,就这样疏远了合作者。我们只好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开发自己的“北斗”。 这是2005年的事情啦。十年后,法德等欧盟国家的那摩温才意 识到,美国鬼子的险恶用心——分裂中国和欧盟的合作关系,让 欧盟维其驴头象首是瞻。10年间,我国开奥运会前,还有小丑们 出来表演。大家注意到了,这些人中有德法人。 而今,欧盟的“伽利略”几乎还在10年前的水平上踏步不前,美国鬼子 是否离间了德法英等欧盟国家呢?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他们的计划, 和若干年前美国人的“马歇尔”(?)计划,有些雷同——雷声大, 雨点几乎没有;被北美的飓风刮跑啦。也许是,可怜的雨点,滴入了 亚马逊雨林中,居然连漂亮蝴蝶扇动翅膀的威力都谈不如。 由此看来,欧盟人呀。我们要送您一副眼镜和助听器。千万要记得,看清楚 谁是真正靠得住的合作者,谁的言语是肺腑之言,谁的言语是花言巧语。 千万不要被某些老大思想强得超过了设计能力的团体的蒙蔽了。 10年3650个日子,该看清楚啦! 可以这么预言吧,10年后,第三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将在包括 欧盟的上空飞翔;2025年的时候,欧盟的“伽利略卫星”能有多少在空 呢?不会比美国的多,不会比俄罗斯的多,多半也不会比中国的多。甚至, 说句不客气的,可能不如中国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在空飞行的导航卫星总和 数量多。既然,号称结了盟,就要真的齐心合力呀! 要知道,亚洲人的诚意;要知道美洲人(比如米国)的心意。哪个更符合实际, 哪个更对你们有力。 10年啦!还看不出来吗?还听不清楚吗? 你们,也是有千里眼的,也是有顺风耳的。还需要亚洲的穷哥们再掏腰包奉送吗?
个人分类: 北斗导航|246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夜空中的惊鸿一瞥
热度 1 wozaikx 2015-1-17 12:44
如果可能,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到1610年1月7日的意大利帕多瓦。现在是凌晨1点钟,映着黯淡的烛光,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 正弯着腰,怀着激动而迫切的心情把他白天刚刚制作完成的望远镜在靠近窗口的架子上固定好… 要知道,自从1609年夏天伽利略听说荷兰眼镜制造商的新 发现,他马上就琢磨自己也做一个。那是一种将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起来后可以拉近远处景物的装置。听说巴黎已经可以买到这样的新奇玩意,有两三倍的放大本领。伽利略先做了个 6 倍的望远镜,效果令人惊奇,他的信心一下增强,研究的兴趣也转向了望远镜的研究。 在 8 月伽利略又制成 9 倍的望远镜,可以比瞭望员早两个小时发现港口进港船只。当时引得威尼斯共和国元老院的元老们争相爬到近 100 米的圣马可钟楼观看,就连 35 公里远的 帕多瓦教堂都可辨认,而近处建筑中的人看上去更是面目清晰。元老们对这个装置十分满意,特别是它在军事方面的用途,并全票通过同意伽利略成为帕多瓦大学终身教授,加薪一倍。 12 月伽利略 用风琴管和两个自己打磨的镜片又造出一架放大20倍的望远镜,当他用这架望远镜指向了月亮的那一刻开始,天文学新时代的大幕缓缓拉开了。他惊奇地发现月球并不像古希腊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完美与光滑,而是一个自身并不发光的表面高低不平、布满圆形的火山口与峡谷的现实中的星球。在新月时观察,他注意到明暗交界处呈现锯齿状,根据阴影估计出月球山的高度,并细致描绘了许多张精美的月图。 在这之后的日子总有新的发现,比如银河是由难以计数的星体的汇成的;猎户座里的星辰居然增加了十多倍… 一月初,回到了本文开始的那个时刻。从这天夜里他把这架新制成的30倍望远镜指向木星时开始,他获得了当时最重要的天文发现。伽利略在笔记中这样写道:“我用望远镜观看天体,木星呈现在我眼前。由于我已制出一架确实优良的仪器,所以我在木星附近瞥见了3颗星,诚然很小,却很明亮…” 当晚他认为那可能是一些恒星,因为每晚都看到大量新的恒星,但他还是把它们的位置记录了下来。第二天1月8日伽利略无意中再观察时,发现这几颗星与前晚的位置不同,有三颗星出现在木星的西方,他认为可能由于木星是行星相对这些恒星移动而已,但方向让人迷惑与木星原本运动方向并不一致。9日阴云密布无法观测,10日夜空晴朗,他发现木星的西方只有两颗了,终于恍然大悟,这说明不是木星运动引起的,因为木星不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几颗星是环绕木星运行的,他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观测,确定了四颗木星的“行星”…这无疑成为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利证据,因为以前日心说的反对者就声称如果地球绕太阳运动那么月球就不会绕地球运动,现在找到了证据了,木星也是一样带着它的四颗星以12年为周期绕太阳公转,这说明地球至少不是所有天体环绕的中心。 同年3月伽利略出版了一本名字富有诗意的拉丁文小册子——《星际信使》(Sidereus Nuncius),他把自己几个月的发现都写进了这本书中。一经出版,几日售罄,欧洲轰动。一时谈论伽利略和他的新星成为一件时髦的事,而这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日心说的观点开始被欧洲更多学者所接受… 在四百多年前的那个惊鸿一瞥的夜晚,伽利略不仅仅从望远镜中读出了遥远星空传来的消息,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从根本上说,他作为忠实的天主教信徒摆脱了对前人经典的盲从,像对落体与变速运动研究一样,他从观察和实验出发,为近代科学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巧合的是,伽利略去世的日子是看到木星卫星32年后的那天,按英国当时的历法牛顿同年出生,而300年后的1月8日当代物理学家霍金出生,好乱哦!这还不算,因为在牛顿去世的纪念日,若干年后的同一天笔者诞生,嘻嘻…
34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学笔记(7):伽利略与孙元化的“弹道学”
热度 6 lev 2014-11-10 23:49
物理学笔记(7):伽利略与孙元化的“弹道学” 校验科学与技术最好的试验场是战场。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兴兵必先“庙算”,这是关于Game Theory的学问——按局戏或赌博的传统,它可译为“博弈论”或“对策论”;按算筹与谋略的传统,它又属于“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 )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战略与战术谋划是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的活儿——看看孙子与克劳塞维茨。剩下的,武器装备是物理与化学的活儿——看看阿基米德、墨子乃至于弗里茨·哈伯,情报分析玩的是计算机与密码学(其实还是数学)——看看图灵。到了战场上,阵地工事、冲锋阵型与火力覆盖靠的还是几何学——古罗马与秦帝国深谙此道,即使在现代战争中,机械化装备(包括海军与空军) 展开 与局部散线冲锋(包括二战前成熟的“大纵深理论”)也是需要阵型的 。 在“巨舰大炮”时代(也就是重视火力甚于机动性,然而罗马军团败给了阿提拉,整个欧洲的重装军团又败给了成吉思汗的子孙,“小胡子”的“虎王”败给了“大胡子”的T-34),“达瓦里希”斯大林教导我们:炮兵是战争之神! 当然,这个“炮兵之神 ”也可以是一个人——拿破仑·波拿巴,炮兵科班出身(24岁干到炮兵准将),正儿八经跟过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学数学和物理,还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还有“拿破仑定理”),玩的是出神入化! 拿破仑 念炮兵 科的 核心课 程是什么呢?——弹道学( Ballistics ),今天它也兵器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当然内容更丰富了)。 这门学问要从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Dialogues Concerning Two New Sciences,Henry Crew and Alfonso de Salvio,trans.,Macmillan,New York,1914)说起,这是伽利略老人家在《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之后,“贼心不死”且更为“狡猾”的集大成之作(1638年初版于荷兰),国内有武际可老师的中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在书中,伽利略讨论了一个弹道学的基本问题——“理想弹道的最大射程角”,即不考虑空气阻力,在同一水平面,当弹体出射速率一定时,求使射程最大的射角。 在物理上,这个问题依赖于运动学中的“斜抛模型”,我们今天处理这个问题的手法和伽利略本人的大同小异,即把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重力方向)的上抛运动。伽利略在书中介Sagredo(在两部《对话》中是态度中立的形象)之口写道: 如果运动在水平方向保持匀速运动,而自由落体也保持自己的特点——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地加速,并且这两种运动和速度能够叠加,而又互不干扰和妨碍,那么我不得不承认,这种论断是新颖、巧妙和令人信服的 。 伽利略总结道: 仅用数学便得到如此严格的证明,这使我心中充满又惊又喜的感觉。……大炮和迫击炮轰击时,最大射程(即炮弹发射的最远距离),是在仰角45度时获得的……但是要理解为什么发生这种情况,这比从别人那里得到证据甚至反复实验得到的证据重要的多……通过探索原因而达到对某一效应的理解会使人顿开茅塞,从而使理解和确证其他事实无须再借助实验,目前的例子恰好证明了这一点:由于证明了最大射程必定是仰角为45度时发生的,因此也证明了实际上可能从未观测到的情况,即在与45度相差(大于或小于)等量角度时,射程是相等的。 45度射角的结论在伽利略之前就被达·芬奇和塔尔塔利亚( Tartaglia,就是那位给出代数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著名“结巴” )掌握了 。 关于伽利略的论证表述,L.Cooper在《物理世界》中给出评价: 伽利略在《对话》的论文中用的完全是现代语言,这一点最为令人惊讶。除了文章的格式外(三百年来,文章的格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伽利略讨论的所有问题,他所用的名词——力、加速度、匀速运动、惯性——我们完全懂得 。 所以,今天我们处理这个问题(具备高中数理知识就足够了),只需要在伽利略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套上笛卡尔提供的“语言”——解析几何: v为出射速度, α 为射角。那么水平位移x和竖直位移y关于时间t的参数方程组为: 消去时间参数t,就可以得到轨道方程: 这是一个抛物线方程,表明弹体或抛体的空间轨迹是抛物线型。要讨论最大射程角,就是研究x( α )的最值问题。把整个运动时间 代入x(t),得 结合三角函数的知识,当且仅当 α= 45°时, x(α) 取最大值。 伽利略的弹道学研究主要是建立运动学的基本物理量和为牛顿动力学作铺垫,在实际弹道问题中,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否则枪管里就不需要膛线了)还要牛顿等后来者讨论。另一方面,实际中的弹道即使出射速率一定(这取决发射药装填等因素,属于“内弹道”问题),还要考虑出射点与落点的高度差、风向风速、打击效果等种种因素影响——一个狙击小组需要两个人,其中一位就要负责这些实战因素的校准以辅助攻击。理想弹道只能作为一个理论基准,其中最大射程角可以作为实际最佳出射角的校准参考,这里的“最佳出射角”是指考虑了空气阻力等等因素的最大射程角,而非针对实战的有效射程或杀伤射程。比如榴弹炮和迫击炮在打击目标时需要较大的俯角,越过障碍物,它们的最佳出射角一般要大于45度,而直瞄火炮(加农炮、反坦克炮,包括近距离使用的枪械)的弹道低伸,最佳出射角一般小于45度(一般的步枪大概在30度左右)。就是我们体育课的实心球项目,考虑出射点与落点高度差,最佳出手角度也在40到42度范围左右。 伽利略之前对最大射程角乃至于弹道学的认识是经验性的,它是严格理论的基础,是粗糙的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理论家”的工作大致结束了,但仅靠这些严格且精密的规律回到经验是不够的,缺乏经验修正的理论至少在应用上是不成熟的——炮兵需要掌握弹道学,但不能让他们在战场上像伽利略那样调用参数作计算,他们需要回到经验的浅显明了的“数值关系”,即需要弹道和“射击诸元”建立更直观的联系。当然“自控火炮”的出现,简化了这个过程,但在“电磁攻击”条件下(比如遭受电磁脉冲弹打击),自控系统往往会失效。美军在阿富汗山区的遭遇表明:有时候还是不能丢了传统且灵活的办法,“唯意志论”要不得,“唯装备论”也要不得。 换句话说,在战场实践中,弹道学理论推导掌握得如何与炮打得准不准没有太大关系(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关系,导弹弹道就比火炮弹道的理论要求高)。比如冷兵器时代弩机上的“望山”,从先秦时代没有刻度到西汉有刻度,就是一个应用上的飞跃,它意味着在实践意义上建立了弹道的“数值关系”。 关于战争的学问要在战争实践中丰富! 这方面的工作又需要提到一个人——明末学者孙元化,本来我是想把他放到“文人与军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7073-839395.html )这个系列中,但那里实在“塞”不下作为比较的伽利略老人家,干脆就让他提前出场吧。孙元化 (1581~1632)是明熹宗天启年间举人,作为徐光启的学生,是“西风东渐”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袁崇焕经略辽东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登莱”(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但他的下场也与袁崇焕类似。 孙元化曾从徐光启和利玛窦(注意,他作过伽利略的老师)习“天学”(主要是近代科学),主攻几何(著有《几何用法》、《几何体用》等)与西洋火器,亦曾受天主教(耶稣会)洗礼,是当时士大夫阶层中的天主教徒,教名 Ignacio 。 明初由于北元的骑兵压力(机动性优势),火器制作与运用(以火力优势对抗机动性优势)一度达到极高水平。明中叶以来,虽然内忧外患不断(比如“万历三大征”),不敌中央枢要“怠政”之积弊(不得不说是一帮不干实事只会在一旁挑理的清流言官惹的祸),火器水平急速衰落,以至于沦为“礼器”(就是在庆典场合放放“炮仗”)。万历朝鲜战争之后(日本人当时有火力优势),以骑兵为主(机动性优势)的后金军事崛起,迫使明廷从葡萄牙(据澳门)与荷兰(据台湾)大量引进“佛郎机”、“红夷大炮”等装备技术,与后金骑兵力量达到均势甚至一度反超(故,明亡非战之过),孙元化可以代表当时中国人掌握火器的最高水平——毕竟原始创新在我们这里,丢得快,捡起来也快! 孙元化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法神机》(成书于1632年, 类似的还有耶稣会士汤若望授,焦勖编篡的《火攻挈要》 )。在其中《点放大小铳说》 一篇 ,孙元化于 实践意义上论述了“最大射程角”: 点放欲知几远, 须为器以度之。状如覆矩,以铜为之,勾长尺余。股长一寸五分,以勾股交为运规心。只作四分规之一 , 规心透窍,系以线,线末用锤,循规绕边,匀分十二度。同时以勾入铳口内,则是此勾即同铳身也。以线所直度为高下,数以测远近之步即可知铳弹到处。此测量而兼以药力究竟也。然必度铳身及口折中之,不能虚度,以例推耳其定数具后。 每高一度,则铳弹到处较平放更远 , 推而至于六度,远步乃止,高七度,弹反短步矣 。假若平放,必须铳身上水银点滴不走方是。 图引自《西法神机》(杨恒福跋清光绪28年版) 此处的“一度”也叫“一分”合7.5 °,“ 至于六度,远步乃止 ”就是说射角达到45 °,射程最远。孙元化不仅给出了实践中校正射角与射程的工具“量铳规”,还以红夷大炮为例提供了射角和射程的对照关系: 仰角为零:268步 仰角一分:594步 仰角二分:794步 仰角三分:954步 仰角四分:1010步   仰角五分:1040步 仰角六分:1053步 此处“一步”合0.58m,这个“数值关系”既参考了西洋军事工程数据又结合了实战实测,并推广到各种火器建立“照表”(与有刻度的“望山”作用相同),它在实战中的意义大于理论推导的方程。特别是,孙元化还基于实战的打击目的(攻城、守城、斩将、击零,扫众、惊远、惊近等,见《 火攻挈要 》),探讨了实际弹道的修正(包括落点修正),指出: 全用其直势,亦半用其曲势,曲势过半,不能杀人矣 。 在耶稣会的“天学”启蒙和后金军事压力的双重条件下,明末士大夫阶层的一部分“循吏”在应用技术上与同时代欧洲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明与后金的军事较量中一度获得巨大优势。但历史终究有自己的走向,机会总是稍纵即逝。明朝的覆亡导致这部分开明士大夫阶层的崩溃(这与德川幕府建立前后的日本类似),昙花一现的技术繁荣灰飞烟灭——因降将兵变,孙元化被诬陷下狱冤杀,炮术不传。 四五十年后,同样的耶稣会士南怀仁(汤若望的继承者)们向帝国新的统治者奉献“天学”,当内外军事压力这个条件不复存在,它最终只是帝王深宫里的玩物罢了。
个人分类: 格物笔记|9095 次阅读|16 个评论
相对论是代替状态方程产生的可压缩性的一种近似算法
热度 4 yangxintie1 2014-10-14 23:33
给宋文淼研究员的一封伩 伽利略坐标的物质方程,本来经过简化,可得洛伦兹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提出的方程,可是当时无人知晓,于是被洛伦兹用尺缩作了错误解释。从而出现相对论时空变换的另一种解释,其实经过近百年的探究以后发现,相对论从本质上可看作小于光速的近似变换算法。 洛伦兹在迈克尔荪试验的结果出来后的解释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把波动方程运动方向的导数项乘一个尺缩系数,对这个新方程洛伦兹尽管解释错了,但是我们佩服他致死不随声附和相对论时空的解释。 然而可惜的是,洛伦兹那个时候不知道,他提出来的方程恰恰是一个带有可压缩性的波动方程,他的无量纲形式就是和完整的声波的完全一样的。而不是相对运动速度极低情况下的声波方程(达朗贝尔方程)。 也就是说,采用了状态方程,波动方程里面自然就会有类似相对论的变换系数。 有了状态方程,其实就有了质量、能量、运动之间的关系,而现在的电磁场方程就缺这个,所以要把这种关系的影响补上,这个近似的补充修正就是相对论 但是为什么至今为止分析和计算宇宙物质场、真空场、电磁场不能够用可压缩物质模型呢,主要原因是没有人作过,所以习惯上还是按照老路数来。 在一次国际科学讨论会上,遇到一个国际上著名的大学的教授(那国的就不用说了),他介绍了宇宙暗物质的方程组,下来我就问他,为啥这一套方程组只有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哪里去了,状态方程哪里去了?他说这是根据资料上的,于是我就问他那些资料,为啥这么说,他说改日谈;第二天早饭又遇到了,自然坐在一起,谈起没谈完的话头,此兄说头不太舒服,以后谈;第三次见面让我惊讶的是,他提着一个大箱子,我就只好说byby了。 可是此后出来的一系列论文也均如此,有的像模像样的也拿出了状态方程,可是指数给个零值,任何数的零次方都是1,这个方程名义上是状态的变化,实际上任何状态变化都没有。 那么状态变化的效果如何体现的呢,计算过物质场,或者做过实验的人都知道,为了把可压缩性加进去,要做一个变换,就是乘以一个可压缩因子,也可以说是x方向的尺缩因子,搞工程的人都喜欢x方向是单位1,变y方向也是等效的,那么就变y方向想,实际上把它是个增厚因子。这个变换在搞空气动力学的群体里面叫普朗特变换,格劳沃变换。用了半个世纪了,可惜爱因斯坦那个时候还没有几个人知道,据麻省的胡培泉说,爱因斯坦也确实去问过冯.卡门,冯.卡门说这很简单呀,几句话让爱因斯坦听了不好再问什么了。 现在计算宇宙(隐)物质场的大部分人,也是后面才把可压缩性修正加进去,要做一个变换,就是乘以一个x方向的尺缩因子。这个变换在搞电动力学的群体里面叫相对论变换。整得更神秘一点,叫做满足“度规不变性方程”。 也有真拿状态方程摆到里面做功课的,但是仅是摆个样子而已,没见过谁做过计算,否则可压缩因子一定在分析的最后显现出来,再加一个相对论变换,那就加多了,加了两次,反正文章没有真刀真枪,变化效应再加多一次,现在别人也看不出来。但是如果在流体力学里面就不一样了,设计出的飞机是要飞的,算的厚了薄了都是个玩命的事情。所以没有空气动力学家敢把这个变换加两次。 其实流体力学也可以搞成相对论、度规不变性、闵科夫斯基空间这样的东东,二十年前就有廖铭声先生曾经搞了流体力学度规不变性方程组,我还特别把他这本书介绍给宋健同志,他很高兴的拿过去了。但是这个方法用在跨音速时误差太大,超音速时根本用不成。流体计算里面后来连用在复数空间计算超音速区的复特征线方法都扔到博物馆和垃圾堆里面去了,拓展了一系列新的算法,然而没想到超过光速的范围里面,用复数来表达双曲性方程组的解,在物理界还满吃香的。 可怜的是,电动力学和宇宙物质场论的计算还是得用后面补可压缩性的那一套还罢了,为了保持“不变性”,又搞了一个时间延长,在光速附近,边界条件和方程都麻烦得不得了,实际计算的时候,幸亏还都没有算那么高速度的,实际还是忽略了算,或者干脆如同现在东北大学的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所做的那样,把它推导成流体力学的形式,回到守恒形式的方程组里面来计算。 话说回来,相对论真的就没有用了吗?相对论作为一种近似算法还是可以用的,误差确实在速度比光速远小的时候看不出来。所以给人以他是正确的错觉。 近似的方法,简单的方法,有时候还真管用,就在大风洞里面,我国的民用大客机C919改进的实验还在做着,低速风洞的试验结果相当于静止坐标系的实验,换算到相对运动坐标系里面,还是用类似相对论的“尺缩变换”来求最终的值。人们要问,为啥还要用这么简单的东西?其实工程上面只要可靠,越简单越好。流体上数值计算搞得那么红火,类似相对论的变换方法都在用着,何况电磁场呢,当然还是可以用的了 还有人问,真空可以压缩吗?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回答是肯定的,真空就是可压缩的。其所以真空和电磁场都具有可压缩的性质,原因在于满足了的真空传播的电磁波的波动方程竟然和可压缩介质的波动方程是一模一样的。洛伦兹当年把这个方程猜出来了,但是他不知道从可压缩性可以推导出来这个方程,却给人解释说什么相对运动的物体发生了尺缩,结果整个科学界都不相信他,从而给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另一套近似的解释留下了空子。 原谅我略去了那么多的公式和推导,现在上文中仅仅提出了真空的可压缩性问题,但是如同逯贵祯老师所说的:“提出状态方程,我想应该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现象。但是状态的确定的物理意义不知道如何确定,比如和存在物质形态的空间中状态的关系,和场的关系。如何将状态方程运用到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以及宇宙天文学的分析中。”这也是我心理面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向您请教。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希望您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相对论属于近似|3685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为什么来科学网
热度 4 tuqiang2014 2014-10-13 22:43
关注科学网的时间不长,今天也就两个月吧。我是今年刚刚考上研究生的,我想知道什么是科学,于是在网上查。这就是我来科学网的原因。 “什么是科学?”高中虽然忙,但我所能给出的答案就是这一时期的。现在我看到“科学”想到的就是伽利略的实验,说得再直接一点,就是控制变量法。 “你这不是科学,你这是实验方法”有人告诉有我,我当然是信他的。但这个想法依然是课本给我的答案。 前几天,看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上下)》也坚定了这种相信,因为这里面没有“控制变量法”。有的是“经世致用”,中国的这种科学非常奇怪——他不去问为什么——是这样的——可以为人民服务——拿来用——这就是科学。中国古代最好两门科学,我想就是农学和医学了吧。农学是政绩,医学是门第。得以发展和延续,不得不说是我们政治和家族的功绩。古代科学家有很多是政治家,他们不问为什么的,能做出业绩来就好。这这本书的引导下,我想,科学就是踏踏实实的为百姓们做点事啊。这里的科学家,是一位实干家。 与此同时,诺贝尔奖陆续发布了。于是又看了两部《诺贝尔奖获得者传》,他们为了“控制变量法”不惜花去大量资金去建他们的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贝尔实验室,可那也是科学。这里的科学与我们的科学又不一样了——他们一个劲的问为什么,他们连光的运动都不放过——天空为什么是蓝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物质能一直分下去吗?——他们问个不停。他们不想想这些东西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又有什么作用。他们的医学是残忍的——把人开膛破肚不说,还分得那么仔细。有很多人为了这些不关痛痒的问题丧失了生命。他们总之在观察、观察、观察,他们是深刻的观察家。这是我在课外书里得到的答案。 “什么是科学?” 来到科学网,我看了两个月的关于研究的研究者的新闻。这也是一种科学么?其实这里更像人们给我讲的科普。但还有一个效应就是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受到的“学长效应”。这是我在大学里发现到的:新生到学校里面,更愿意相信他们的学长,而不是老师。原因是学长回家给他们横多“窍门”,而这窍门往往是捷径,说白了就是蒙混过关。可能是我有“关注偏差”,在科学网,我看到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发文章。于是,发文章似乎也是科学了。这里的科学,像是一个评论家。 我们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谈科学,因为他不是空洞的。让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吧。
3724 次阅读|14 个评论
阿奎那的梦魇——从阿奎那到伽利略
热度 8 lev 2014-8-5 16:57
阿奎那的梦魇 Aquinas ’ nightmare 按:继续贴旧文。 各位看官能猜到1983年访问意大利的那一行物理学家都有谁吗(心里明白就好......) ? Both Science and Faith are gifts of God. 科学与信仰都是上帝的馈赠。 ——保罗二世 John Paul II 1983 年的春夏之交,在罗马大学( Roman University )物理系与梵蒂冈天文台( Vatican Observatory )访问的中国物理学家一行在教廷传道部( Department of Propaganda )的几位神职人员带领下游览了旅游胜地那不勒斯( Naples )。在昏暗的圣多明戈教堂( the Saint Dominic an Church )里,热情而好客的主人向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自豪地介绍道: 这里就是 托马斯·阿奎那 Sain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半生讲授神学——“论证上帝存在”的圣地! 话毕,难掩兴奋的主人期待着客人们由衷的赞叹与朝圣者似的追问,然而他收获的只有一片沉默与茫然 …… 一位当事中国学者在回忆这段尴尬经历时,不经感叹:托马斯·阿奎那 这个名字,太陌生了! 不错,在一代代的“布鲁诺”坚持不懈地努力下,这位耶稣基督与亚里士多德的忠顺仆人、“斯丢彼得神父”(“斯丢彼得”者, stupid 也 )们的优秀代表、曾经雄视古今的神学巨人已如尘埃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多少年之后,试问那些在一次次血腥镇压与疯狂绞杀中苟全性命者、那些业已取代腐朽教廷执掌世界文明的“科学斗士”,又有谁会去虔诚地追溯一个“敌人”不平凡的生命? 当然,笔者不准备像一个过了气的教士一样蜷缩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碾过的车辙里小心翼翼地述说这位神学家的伟大。只是试图以这个陌生的名字为手术刀,去剖开物理学史那个鲜为人注意的侧面 …… 救赎之路 自文明火炬从爱琴海之滨进入“七丘之城”( City of Seven Hills )以来,曾经生机勃勃的欧陆精神世界步入了暂时的沉寂。在以力量与秩序为基调的罗马时代,人们对“信仰”的理解仅限于军人式的无条件服从。随着以罗马教廷为中枢的天主教势力垄断欧洲文明话语权,虔诚而狂热的宗教情感更是将这种服从精神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血泊中一路走来的基督徒还来不及洗刷掉自己道袍上的血污就迫不及待地在整个欧洲着手建立崭新的、绝对的精神权威。 与世俗的国王领主们牢牢控制土地相比,在上帝名义指引下的神权阶层更多的是在文化领域实施独裁,即天主教的文化专制。历史上,凡文化专制的出现,总是以各种形式的“焚书坑儒”为标志,古希腊学人馈赠后世那些卷帙浩繁的经典大多作为异端邪说被束之高阁或付之一炬,而沿袭旧学的人作为不肯归化的“异教徒”往往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令教廷始料不及的是,自从苏格拉底在德尔非打开了令人恐惧的“潘多拉魔盒”( Pandora’s Box ),怀疑与反思就成为了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而此二者天生就是服从与虔诚的死敌。 德尔非燃起的星星之火正是上帝威权的致命威胁,救世主广布世界的福音竟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当无数人兴致勃勃地议论“信仰在先还是理解在先”之时,天主教廷已经不得不承认:在罗马帝国残酷镇压下崛起的强大信仰在希腊先哲的理性战车面前显得如此的不堪一击。 值此危局,圣多明戈会( the Dominic an Order )修道士托马斯·阿奎那毅然承担起拯救信仰的千钧重任。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阿奎那神父仔细地研读了古希腊学人的著作,深入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精心构筑的理性大厦,经数年苦思终于证悟其中奥妙:真理的合理性并不在于其本身,而是维系真理的纽带——逻辑。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上帝崇拜,拯救信仰的工作一定要从维护上帝的存在性开始。基督教神学定鼎之作《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ca )中,阿奎那首次将亚里士多德构造科学体系的利器——逻辑学移植入经院哲学。 在《物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地考察了宇宙中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从作为事实经验的“任何被推动者皆被某一事物推动”命题出发,在对无限递归的先验否定基础上,证明了存在一个“不被任何别的事物推动第一推动者”,称为“第一动因”( the first cause )。阿奎那受此启发,全面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论,并且独创性地在“第一动因”与“上帝”两个概念之间划上了等号。以此为契机,阿奎那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对信仰大刀阔斧的改造工程,奠定了“以理性维护信仰”神学思维范式。亚里士多德构筑知识体系的粘合剂,在阿奎那手中成为了信仰大厦的梁柱。像古希腊以来的科学或哲学一样,基督教神学也以依靠自身的逻辑化完成了自身存在价值的实现——又一种杂糅式的“和谐”。 但是基督教信仰在希腊文化的包装下重装上阵并不构成神学逻辑化的全部历史意义。 当 发源古希腊的理性烛火得以在壁垒森严的宗教禁地悄无声息地传承之时,“居功至伟”的 阿奎那并没有意识到,这条救赎之路的终点却是一个将信仰陷于万劫不复的噩梦! 比萨传奇 公元 1492 年 8 月,在前辈马可·波罗( Ma r co Polo )的指引下,雄心勃勃的意大利航海家与殖民者克里斯多夫·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率领自己组建的西班牙( Spain )探险舰队在万众期待中驶出了巴罗斯( Palos )港, 人类第一次以欧洲的名义向一望无际的大西洋( Atlantic )扬起了豪迈的风帆……轰轰烈烈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Age of Disc o ver y )由此拉开了序幕。 近 100 年后,同样是一位怀揣梦想的意大利人,以他阿基米德一般的旷世才华再次叩开了沉寂已久的物理学圣殿的大门…… 14 世纪以来,作为罗马帝国遗产的天主教神权势力对欧陆的绝对统治在愈演愈烈的世俗立国浪潮中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横亘南欧的阿尔卑斯山( Alps )南麓,热那亚( Genoa )、威尼斯( Venice )、佛罗伦萨 (Florence) ……大大小小的商贸重镇纷纷崛起。罗马帝国故地仿佛一夜之间尽吹古希腊多元化的城邦政治遗风,无怪乎高扬古希腊理性的文艺复兴发轫于此。 比萨( Pisa ),意大利西陲托斯卡纳( Tuscany )省港市,沉浸于文艺复兴风气之先,孕育着封建领主嗤之以鼻的资本主义( capitalism )以及与老朽经院哲学格格不入的新思想。 1564 年 2 月 15 日,这座古城迎来了历史馈赠的荣耀——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没落贵族凡山杜·伽利雷 ( Vincenzo Galilei ) 兴奋地给刚出世的长子取了一个别致的名字: 伽利略·伽利雷 Galileo Galilei ( 1564~1642 ) 今天人们首次听闻比萨这座城市,多半就是因为这个名字! 父辈的人生智慧 伽利雷家祖上曾是享誉佛罗伦萨的名医,辗转至凡山杜一代已家道中落。也许是流淌在身躯里的高贵血液使然,凡山杜年轻时,也曾像世家子弟一样徜徉于数字与音符的自由园地(这无疑也是毕达哥拉斯以降的传统),撩拨心爱的鲁特琴( lute )潇洒自在地游走于水榭楼台,收获无数士族少女的垂青……当炽热的音乐理想在时间中冷却,生活的现实便迫使他跻身贩夫走卒之流以养家糊口。 比萨与佛罗伦萨之间常年的商旅奔波最终磨蚀掉了浪漫作曲家的全部创作激情,在驴背上消磨光阴的凡山杜终于悟出了这个世界真实的旋律——人不能靠理想去生活! 正在瓦伦布莎( Vallombrosa ) 修道院享受学习时光的伽利略,却正是理想泛滥的年纪。在宗教弥撒与经院哲学的熏陶下,年轻的伽利略自信将以整个生命侍奉高高在上的天主(这个信念贯穿伽利略一生)。然而,有切肤之痛的父亲果断地斩断了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幻想。 凡山杜迫不及待地要把生活的真相告诉自己的长子伽利略——伽利雷家光耀门楣的唯一希望,他精心为儿子规划了未来之路——医生,这既是光复祖上荣耀的必由之路也是直达衣食无忧的体面生活的捷径。 背弃理想的人, 把现实面前的胆怯, 理解为正道的复归。 迷失本心的人, 将名利脚下的溃败, 解释为人生的智慧。 一切陈腐的经验, 不过是失败者的轮回! 这一夜,父子俩促膝长谈。老迈的商人必须要在不谙世事的儿子面前尽情嘲讽那个风华正茂的作曲家,而金币与音符两张面具下却是同样一个灵魂。不知是什么原因,激动的父亲不能自已,一时老泪纵横,最后竟嚎啕大哭起来。 沉默的伽利略顺从了父亲的意思,这是他人生之旅的第一次屈服。 “坏学生”的辩证法 1581 年, 17 岁的伽利略进入了比萨大学( University of Pisa ),作为一名医学生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医学教授的照本宣科乏善可陈,伽利略选择到图书馆蔚为壮观的珍藏中寻求慰藉,流连于欧几里德展开的几何世界,陶醉在阿基米德留下的奇思妙想。而老师眼中,集逃课与耍“小聪明”刁难教授于一身的伽利略无疑是“坏学生”的典型。 历史处处蕴含着奇妙的辩证法:“好学生”在旧秩序中出类拔萃,“坏学生”要奠定新秩序来出类拔萃,而新的秩序调教出一批新的“好学生”并等待着新秩序下的“坏学生”来埋葬自己。批量生产的“好学生”至多能承担书写或誊抄历史的任务,而不世出的“坏学生”才是历史的开创者与引路人。 在时任托斯卡纳宫廷数学家的耶稣会( Society of Jesus )士马窦·里奇( Matteo Ricci S.J. 即与明末学者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的“泰西大儒”利玛窦 )鼓励下,背负着医学教授的诅咒与父亲的无可奈何,伽利略成功转至比萨大学数学系。 心满意足的他并没有也不准备在数学系终结自己“坏学生”的荣誉头衔。在自由而广泛地吸吸收希腊“营养”后,他甚至变本加厉。至少在旁观者看来,伽利略已经开始把对老师的“无心刁难”升格为对权威的“有意蔑视”, 风化的石像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的大多数时刻,决定科学命运的并不是其本身,而是后人对它的诠释。 同为人类智能结晶的早期样板,亚里士多德逻辑化的自然哲学体系在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几何神秘主义的长期对峙中,却一直处于下风状态。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基督教在罗马世界确立正统地位,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哲学家在讨伐异教(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多神教)信仰色彩浓重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的同时,亦在亚里士多德体系的背后敏锐地嗅到了上帝对宇宙的天才设计。 于是乎,急于步阿奎那后尘的经院学者纷纷放下往日高傲的姿态,频繁穿梭于古希腊冰冷的废墟,不遗余力地攫取先哲的遗言以装点信仰的门面。处于上升阶段的基督教神学以一种不加节制的膨胀姿态吞噬了吕园残卷里的亚里士多德。 这是基督教最辉煌的一次远征。奥林匹斯山诸神向独一无二的上帝屈膝臣服,博大精深的爱琴海文明不过是煌煌《圣经》的注脚。教廷迫不及待地向世人炫耀掠夺而来的战利品——亚里士多德,他们竭力把这个俘虏打扮成先知( prophet )的摸样。整个罗马欢呼圣人的复临,不会有人注意到吕克昂摇摇欲坠的斜阳。 当智慧的鲜花成为威权的配饰; 当思索的果实成为刻板的教条。 圣人的石像在岁月中风化, 智者的面庞在阴影中变得可憎。 迷雾中的斜塔 只有狂妄悖逆之徒, 敢于向圣人咆哮。 因为他们既拥抱过爱琴海畔的朝阳, 也欣赏了吕克昂的落日。 1590 年某日,黄昏的比萨港。 沉寂许久的大教堂庭前人山人海。百无聊赖的贵族、无所事事的市民抑或偶然驻足的旅人,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一个人身上——伽利略·伽利雷。 1585 年,他尚未获得无数人艳羡的大学文凭便被迫离开了这座城市。 4 年后,年仅 25 岁的他作为第一任数学讲座教授回到了母校。 今天,一贯不修边幅的学者换上了自己最华丽的滚边领教士袍,从容地走入嘈杂的人群中。鼎沸的人声刹时安静下来,广场上出现片刻肃穆。这种氛围恍惚如苍老的苏格拉底当仁不让地来到了雅典市政广场中心,又好像身着艳丽红袍的枢机主教开始主持一场盛大的弥撒。 这离经叛道的家伙竟敢向亚里士多德开火! 长者们毫无顾忌的嘟囔打破了暂时的静寂。他们是伽利略曾经的老师现在的同事——比萨大学的教授们。固然,这些经院派始终弄不明白尊贵的盖特宝图侯爵( Marquis Guidobaldo )为什么要保荐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傻小子窃据神圣的大学教席,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以怜悯的心态欣赏伽利略这个可怜的狂徒当众出丑。 一定的重量在一定的时间内运动一定的距离;较重的重量在较短的时间通过同样的距离,即时间和重量成反比。例如,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另一个的二倍,则它通过给定距离只需要另一个的一半时间。 ——亚里士多德 《论天》 自然哲学或物理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认识自然,认识自然的第一要务在于刻画运动。人类对宇宙万物运动规律的不同理解是构造形形色色的自然观(包括宇宙模型)的第一步。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中,世间万象的物质本元被归结为四大元素( the four elements ),按由“重”到“轻”的顺序依次为土、水、气、火。四大元素在宇宙中各自占据着永恒静止的“自然位置”,由四大元素组合形成的宏观物体则按其元素比例存在一个向相应元素“自然位置”的运动趋势,这种运动被定义为“自然运动”。在亚里士多德构造的自然观中,物体在不受外界作用时的“自然运动”取决于其组成比例最大的元素。 基于对粗糙的实践经验的形而上总结,更多是出于对“线性关系”( linearity relation )的本能依赖,亚里士多德及其信徒坚信:对常见的自由落体运动而言,物体自由下落的速率与其所含元素的多少即“重量”呈正比关系。亚里士多德这套“各从其类”的运动学( Kinematics )为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体系的天球模型提供一种自洽的运转机制,历代经院学者对其深信不疑。 或好奇、或疑惑、或茫然、或鄙夷,各种各样来自人群的目光包围着伽利略。他微笑着从趾高气昂的经院派面前走过不加任何辩白。这一刻伽利略是从幕后悄然登台的主角,他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热切地渴望这些老朽的存在,他们的存在特别是他们发自肺腑的“铺垫”将为这幕好戏构造不可或缺的戏剧性。 伽利略走上大教堂的钟楼——比萨斜塔( Tower of Pisa ),那是比萨的制高点。 残阳西坠,斜塔颀长的阴影投射在广场之上。伽利略俯瞰广场上的人群,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与紧张。在比萨广场这个硕大舞台上,在塔下各怀心思的注目中,也许只有他明白将会发生什么! 围观的人群陷入了焦躁,连那些经院派的老朽们也按耐不住源自本能的好奇,鄙夷之态转而为迫切的期待,期待上帝来裁决自己的信仰。 伽利略向塔下示意,实验开始。他从塔顶抛下了两个铁球——一个重 10 磅,另一个重 1 磅。两个铁球的坠落不过持续了数秒,却释放了超出物理学计算的“能量”——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好奇者恍然大悟,疑惑者若有所思,茫然者不知所云,鄙夷者最终愤怒。惊恐的经院派不断在胸前划十字架,他们伏在地上痛苦地乞求,乞求主宽恕他们的“动摇”,乞求主结束这眼前的“虚幻 ” 。只有他们感应到了摧毁性的“能量”,在剩下的日子里他们需要不断地祷告来抑制崩溃。 观众四散而去,满意的也好,不满意的也好,都快速回归到了各自的生活轨道。只有伽利略斜倚着塔顶的栏杆,他要亲自送走今天的落日…… 残阳入海,夜幕深沉。雾失楼台,声销迹匿。 这个精彩的故事最早见于伽利略的关门弟子维维安尼( V. Viviani )撰写的《伽利略生平的历史故事》一书,而在伽利略本人及同时代学者的著述中均无记载……至于“两个铁球”的传奇,是伽利略晚年的记忆模糊,还是维维安尼出于布“道”的刻意杜撰,迷雾中的斜塔默而不语,历史背后的真相无迹可寻。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一年伽利略在其新完成的《论运动》( On movement )一书中首次阐述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论断——物体的自由落体速率与其重量无关,并以此为发端经历长期的研究探索——特别是基于阿基米德水钟( water clock )计时法的斜面实验(可能是“比萨斜塔实验”的原型),最终建立了以“加速度”( acceleration )为核心概念的近代运动学。 不久之后,伽利略为此付出了代价:忍无可忍的经院派在数学讲席的第一个任期结束后将他驱逐出了比萨大学。 1971 年 8 月 2 日,阿波罗 15 号( Apollo 15 )的登月舱前,一片羽毛与一支铁锤同时落地。在这个曾经引发人类无数美好遐想的荒凉星球上,宇航员大卫·斯科特( David Scott )面对全球亿万观众娓娓道来: 我们今天能够来到这里,其中之一原因就是数百年前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伟人——伽利略…… 雄辩胜于事实 如果亚里斯多德能重返这世界,我确信他会因为我对他所做的中肯而确实的反驳,在他的信奉者中选择我并接纳我,而不是那些盲目崇信并将他奉为真理的人。那些人只知道剽窃他著作中表面意念,而根本不曾进入他的思想核心 。 ——伽利略 一个思想体系的谢幕要远比承载它的生命的消亡复杂得多,亚里士多德、阿奎那早已作古,他们留下的自然哲学体系业已内化为这个时代最顽固的“常识”,并不甘于退出历史舞台。伽利略面对的并不是江湖骗子的痴人说梦,而是一个绵延千年的人类智慧结晶。这个庞大壁垒尚存一个坚固的地基,即我们的经验事实——铁球总比羽毛先落地! 对事实的尊重是一个自然哲学家的“良心”,伽利略无法对这个几乎不可逾越的经验事实视而不见。从这个角度出发,“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传奇近乎不可能的神迹,贸然进攻的结果必然是全军覆灭。 在柏拉图洞穴隐喻里,被羁锁的人始终背对由洞口入射的火光,火光在他们面前石壁上投射的黑影构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也就是他们全部经验事实的唯一来源。这些被羁锁的灵魂满足于并且只能满足于在虚幻的影子中拥抱所谓的世界。 为了挣脱锁链,伽利略需要强大的武器。 伽利略时代广泛普及的神学教育以“七艺”为纲,“七艺”又以亚里士多德开创的逻辑学为首。在虚无缥缈的玄学思辨盛行的时代,作为一把去伪存真的利剑,逻辑是维系真理的唯一力量。在圣多明戈教堂里笔耕不辍的阿奎那借助逻辑涤荡迷失,拯救信仰,并将逻辑内化为经院哲学的语法。不同于绝大部分时间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开普勒,长期混迹于贵族与神职人员圈子的伽利略谙熟养尊处优者的形而上癖好与经院哲学的“阿奎那传统”。 伟大的阿奎那神父毕生为自己从吕园废墟拾来的宝剑而骄傲,但他并不知道这把为自己披荆斩棘的利器本质上是凌驾于一切具体对象的思维法则。这就注定逻辑并不受主人意志的摆布,也从来不是神坛下忠顺的奴仆。 1 63 2 年,伽利略在教廷的疏忽下“侥幸”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ialogues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 s : Ptolemy and Copernicus )。在这部总结自己科学思想的巨著中,伽利略对逻辑这柄双刃剑的运用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他以一种幽默的姿态用同样被经院派熟识的柏拉图对话体展开了令阿奎那及其信徒彻底崩溃的巧思: 萨尔维瓦蒂 ( Salviati ) :如果我们取两个自然速率不同的物体,显而易见,如果把两个物体连接在一起,速率较大的那个物体将因受到速率较慢物体的影响其速率要减慢一些,而速率较小的物体将因受到速率较大物体的影响其速率要加快一些,你同意我的想法吗? 辛普利邱( Simplicio 蠢人的意思 ):毫无疑问,你是对的。 萨尔维瓦蒂:但是,如果这样是对的话,并假定一块大石头以(比如说) 8 的速率运动,而一块较小的石块以 4 的速率运动,那么把两者连在一起这两块石头将以小于 8 的速率运动;但是两块连在一起的石头当然比以前以 8 的速率运动的要重。可见,较重的物体反而比较轻的物体运动得慢,而这个效应同你的设想是相反的。你由此可以看出,我是如何从你认为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运动的快的假设推出了较重物体运动较慢的结论来。 …… 对话中,伽利略的代言人萨尔维瓦蒂以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式的反诘姿态,娴熟地运用形式逻辑中的归谬法 ( reduction to absurdity )一步步将经院哲学的传声筒辛普利邱“逼迫”入“两可两不可”的死胡同。伽利略自由落体落体悖论( paradox )成为科学史上精彩绝伦的一笔,正如它摧毁经院哲学阴影下关于自由落体的顽固“常识”,其存在也为固执纯粹理性的人带来一丝希望—— 在某种条件下,雄辩可以胜于事实! 在逻辑基础上构建的壁垒最终要靠逻辑来瓦解。 这是伽利略的胜利,还是亚里士多德的胜利? 斩断锁链的伽利略走出洞穴,在灿烂而温暖的阳光中,他似乎看见了 第一个挣脱锁链的苏格拉底正在弟子的注目下从容地啜饮那一杯血红的鸩酒…… 仁慈的警告 Men of Calilee, why do you stand looking into the sky?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 ——《圣经·使徒行传》( Acts of apostle ) 伽利略 · 伽利雷 平静地伫立在宗教裁判所的被告席上,聆听主审法官声色俱厉地宣读冗长的判词…… 世间也许再没有物种像人类一样喜好剥夺同类说话的权利。 1616 年 2 月 ,在教皇 保罗五世( Paul V )的授意下, 宗教法庭剥夺了伽利略宣扬哥白尼学说的权力。 在文艺复兴如火如荼的年代,天主教对固有文化专制的竭力维持与各色“异端邪说”的大行其道交织并举。查禁与杀戮,这些教廷的激烈反应恰恰成为了各种新思想最廉价的广告。哥白尼与布鲁诺的学说业已成为新锐学者圈子里隐秘而又公开的潮流。 早在帕多瓦大学( University of Padua )教授数学期间( 1592~1610 ),得风气之先的伽利略就接受了哥白尼的思想。也许因为长期沉浸在以追逐“新潮”来标榜“开明”的贵族们冠冕堂皇的奉承中而磨蚀了自己作为科学家敏锐的判断力,已贵为斯托卡纳宫廷数学家(同时兼任比萨大学数学教授)的伽利略竟然天真地以为:凭自己旨在拓宽人类视野的长年研究以及对上帝赤诚热烈的虔诚,仅仅修书一封就足以撼动教廷对“日心说”的“偏见”——他要让教廷相信合乎事实的学说并不会亵渎《圣经》权威。 天真本来就是一种滑稽,学者的天真只不过为滑稽平添了些书卷气。伽利略的公开信一时间在罗马教廷传为笑谈。嬉笑之后,一本正经的教廷要让这个愚蠢到“可爱”的人明白一个十分简单的道理——不要拿科学真理去和意识形态较量!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教廷给予了伽利略 “给出路”政策: 组织上还是信任和看重他的,也希望他相信组织,不要再执迷不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应该立即与哥白尼、布鲁诺之流划清界限。组织上保证, 只要他公开宣布放弃“邪说”,回归正道,宗教法庭可以既往不咎。 如若不然, ……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死亡? ——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哈姆雷特》( Hamlet ) 阶下的被告在沉默中犹豫不决,因为他深知隐藏在“仁慈的警告”背后的含义: 16 年前这些刽子手已经用烈火“超度”了一个激进的布鲁诺;今天,罗马城外荒丘乱坟的十字架下亦并不在意多收留一个沉默的伽利略! 苏格拉底的从容, 布鲁诺的勇气。 我们偏爱殉道的浪漫, 予苟活以鄙夷。 两点间最短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伽利略,这位“近代科学之父”、开启物理科学大门的巨人,没有为自己过早地选定结局。他屈服了,然后像一个失败却不失血性的懦夫,带着深深的自我厌恶,垂头丧气地回到了佛罗伦萨。 故交人情 1632 年 8 月,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简称《对话》)在公开发行 6 各月后被恍然大悟的教廷勒令禁止。这一年秋天, 68 岁的伽利略收到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第二张传票。这张传票来自伽利略的同乡、校友、相交 20 年的学术知己而今贵为教廷中枢的教皇乌尔班八世( Urban VIII )。 1611 年,时任枢机主教的乌尔班八世与风头正盛的伽利略结识于罗马,两人相见恨晚,互相引为知己。 1 6 2 4 年,锐意改革的教皇乌尔班八世允许老友伽利略以中立的态度阐述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宇宙体系,这正是伽利略写作《对话》的契机。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是人心,任何力量都可裹挟它而去。教皇宝座无上权威的诱惑与波诡云谲宫廷斗争的教训足以使任何一个雄心勃勃的改革者自觉伏倒在顽固的守旧势力的脚下。自天主教确立正统地位以来,梵蒂冈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是教廷世俗法权的全部来源,任何对《圣经》的“新解”都被视为是对教皇无上权威的挑战,这也是乌尔班八世对哥白尼学说态度的底线。即使乌尔班八世在充分顾及私人友谊与自身修养的情况下尚能容忍伽利略在《对话》中以蠢人辛普利邱影射自己的无礼行径(伽利略似乎将教皇与自己的私人交谈时的会话作为辛普利邱的语言蓝本),一旦他意识到《对话》中对正统经院哲学的肆意嘲弄(也就伽利略的幽默)可以成为新教叛逆攻击自己的武器时,这位一贯以开明与宽容自居的学者型教皇便会摇身一变成为冷血无情的老辣政客——一如他的诸位前任。 主动自首情节——这便是曾经以对哥白尼学说开明而宽容态度著称的乌尔班八世施舍给故人的唯一人情…… 没有申辩的审判 究竟是何等可怕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放下高贵的自尊,无所不用其极地贬低自己? 旷日持久的批判与声嘶力竭的控诉已经摧毁了老人的精神防线,神情恍惚中伽利略似乎又看见了鲜花广场上熊熊燃烧的烈火:烈火吞噬了布鲁诺扭曲的残体,烈火映照出教士们狰狞的笑脸……知识与理性支撑的思想大厦在不可抑制的恐惧中轰然倒塌,跪在冰冷石板上的伽利略战战兢兢,残存的意识使他明白:死亡与自己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报任安书》 伽利略一遍又一遍的说服自己,强迫自己用宗教裁判所的思路来自我反省。在某些时候,他像一个丧失心智的人那样自言自语,他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有罪,真的看到了自己对崇高信仰的背叛所造成的损害,他甚至为数十年来“虚夸的自负、纯粹的无知、粗心的错误”而痛哭流涕…… 1633 年 6 月 22 日,圣多明戈会的圣玛利亚教堂( the church of 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大厅。 10 名 枢机主教联席(实际 1 名因力保伽利略而拒绝出席)宣判: 放弃哥白尼学说; 焚毁《对话》; 禁止出版所有作品; 终生监禁; 禁止探视; …… 宗教裁判所这次亮出了除肉体消灭外全部的“杀人”手段。 伽利略恭顺地接受了判决,在象征认罪伏法的“忏悔书”上颤颤巍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他觉得自己就是比萨斜塔上亲手抛下的铁球,疾速坠落,最后粉身碎骨…… 死者已矣, 只有活人来默默承受苦难。 因为重任在肩, 苟且偷生也可以是一种崇高。 地球仍在转动 当伽利略被宣判时,他却满怀信心地宣告:地球仍在转动! …… ——格·季米特洛夫( Г . Димитров )在“莱比锡( Leipzig )审判”上的辩护辞 辗转半年后,已是戴罪之身的伽利略被软禁于自己的故居——佛罗伦萨附近的阿切特里 ( Arcetri ) 。他的余生选择在一种戏剧性的苦修中度过:日复一日的“忏悔”与至死方休的“继续犯罪”。 1638 年,伽利略耗尽心血的最后一部著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讨论与数学证明》( Discourses and Mathematical Demonstrations concerning the t wo New Sciences )通过友人的秘密渠道在风气自由的荷兰出版。这部物理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中,伽利略系统地总结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详尽阐释了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与数学定义,首次给出了物体重心( barycenter )、惯性定律( Law of inertia )、力的合成法则、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Principle of Galileo’s relativity )、力学相似性 等物理学概念的表述。 话语可以由强权垄断,但真理不容抹杀。天主教廷仍在为抱残守缺做最后的挣扎, 一个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了。 1642 年 1 月 8 日,在黑暗中求索了最后 5 年( 1637 年伽利略双目失明)的老人在家中安然离世。 宽恕 Galileo was right when he looked out in the night and he discovered wonders of the world to surprise and delight …… —— 2009 国际天文年主题曲《巨人肩上》( Shoulders of Giants ) 公元 2009 年,距伽利略在帕多瓦第一次用望远镜指向浩瀚苍穹已过去整整 400 年。为了纪念这一标志性事件,特别是促使人类重新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国际天文联合会( IAU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联手发起了以“探索我们的宇宙”( The Universe, Yours to discover )为主题的全球性国际天文年活动。随之而来的日全食( solar total eclipse )奇观把天文年活动推向了高潮,人类第一次在科学的名义下进入了不分种族、国界乃至意识形态的全球性狂欢。 伽利略去世了,“伽利略案件” ( case of Galileo )却成为了梵蒂冈永远的痛。阿基米德之死疏通了罗马的霸主之路,而伽利略的屈服却敲响了中世纪神权独裁的丧钟。 教化世人的宗教背负上了刽子手的恶名; 营造天堂的信仰承担了扼杀真理的罪孽; 广布福音的使徒丧失了道义的制高点; 上帝的天使堕落为撒旦的毒蛇。 教廷抛弃了伽利略,却等不来下一个阿奎那……救赎的道路在哪里? 账本要我自己去结算。灵魂要我自己去审判。双手要我自己去清洗。上帝的交给上帝。魔鬼的还给魔鬼。自己的,就勇敢地把它扛在肩上,甚至刻在脸上! ——戴厚英 《人啊,人》后记 面对镌刻在历史上的精神债务,没有直面灵魂的勇气,没有深刻的反思或真诚的忏悔,就没有彻底的宽恕,就没有通向天堂的路。宽恕别人就是宽恕自己,宽恕自己,即得拯救。 1979 年 11 月 ,在世界主教会议上,来自哥白尼故国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正式责成教皇科学院( 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重新审理尘封 346 年的“伽利略案件”。教廷以开放的姿态邀请了众多知名物理学家参与到审理工作中,他们中既有天主教徒、也有新教徒,当然也包括无神论者。天主教廷与科学家第一次平和地围坐在一起,没有诋毁与谩骂,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追寻这场思想悲剧的起源。 10 年后, 保罗二世受命梵蒂冈天文台主持编撰《约翰·保罗二世论科学与宗教:罗马新观点的反思》( John Paul II on science and religion: reflection on the new view from Rome ),梵蒂冈与科学界的互动推动了新一轮宗教神学与科学的对话与谅解。 1992 年 10 月 31 日,保罗二世代表梵蒂冈教廷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教廷撤回绵延 350 余年的判决,虔诚的天主教徒伽利略·伽利雷无罪。 “ 宗教不是基于科学的,就如科学不是宗教的延伸 ”(保罗二世语)。 伽利略,这位曾在宗教裁判所数次屈膝的巨人,他毕生秉承的理想——信仰与科学的分离正是教廷苦苦追寻了几个世纪的赎罪之路。而他自己,亦如前辈哥白尼,终于在辞世 350 年后重回信仰的怀抱,安息于自己灵魂的永恒归宿。
个人分类: 旧时文章|2688 次阅读|29 个评论
一个用相对论来近似计算可压缩流的大师,热力学鼻祖夏皮罗教授
热度 3 yangxintie1 2014-7-27 15:45
周培源先生说在广义相对论上 主张平直坐标是有意义的。和别人有区别。具体他说的是啥意思?是不是提到笛卡尔坐标表达的非线性方程其实和用闵科夫斯基空间表达的线性方程其实在一定精确度下是相同的?希望周培元先生身边的人对这宝贵的思想能够解释 其实我们在伽利略空间算非线性力学方程组不是也经常把边界变换一下,到一个变换空间去解线性问题吗?我们的格劳沃变换其实就是尺缩变换,只不过我们为了计算简化,玄长选1,那么实际尺缩的效果就是变厚。我们的格劳沃变换其实就是洛伦兹本人坚持的满足迈克尔孙莫雷试验的方法。也怪他倒霉,本来是个流体的声学方程可以解释现象,可是当时力学还没有到那里,可怜的洛伦兹硬把这个变换加在板砖一样的固体上,造成极大的反对,没人拥护他。于是让彭加勒和爱因斯坦的理论得了手。 在1934年前,夏皮罗又在他的热力学里面把洛伦兹这些东西用在气动变换上,排版用小号字排这一段,但是到夏皮罗50-60年代以后的版本,他又把这段内容删去了。与这段文字同时被删去的内容还有爆震发动机的原理,我觉得删的可惜,去年还有不少人问爆震发动机是怎么回事。
个人分类: 相对论属于近似|3262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术擂台】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不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
热度 7 maqingping 2014-7-15 14:07
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证明狭义相对论逻辑上不自洽 最常用到的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是“时间膨胀”,实际上是高速运动的不稳定微观粒子( mu 子或介子等)的寿命延长( Durbin et al 1952; Frisch Smith 1963) 。静止 mu 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6 秒。如果运动 mu 子的寿命也这样短的话,即使以光速运动,在大气电离层形成的 mu 子也很难到达地面。实验发现地面上仍然能探测到大量的 mu 子。静止 p+ 介子的寿命约为 2.5 x10 -8 ,在其速度为 0.99995c 时,其寿命 约为 2.5 x10 -6 。 相对论学者声称这证实了狭义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实际上因为这只是一个观察者的结果,所以这个结果本身是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时空观被证实了。 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与(伽利略 、 牛顿和)洛伦兹的时空观的根本区别就是其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在相对运动的两个观察者,如果第一个观察者看到第二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那么第二个观察者也会看到第一个观察者的时间(时钟)变慢。虽然这一结论从未被实验观察证实过,但是物理学界主流和新闻媒体却不断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宣传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时空观已被实验证实。 虽然目前的实验手段还不能检验相对论时空观,但是我们可以先用逻辑自洽性标准对其进行检验。仔细分析这些不稳定微观粒子( mu 子或介子等)寿命的实验似乎说明狭义相对论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假设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 66 千米,如果 mu 子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地面的观察者将发现运动时钟变慢 100 倍 ,mu 子能到达地面,符合狭义相对论的结论。不过,当我们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静止的观察者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 这里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多少?根据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一定是 66 千米。不少相对论者和反相对论者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认为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大大缩短的( 660 米)。这种看法违反了相对性原理。既然在 mu 子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时,地面的观察者认为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是 66 千米,那么,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当地球以 0.99995c 的速度向 mu 子飞行时, mu 子生成处与地面的距离也一定是 66 千米。 我们还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是否到达地面?我们再次使用伽利略(和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如果地面的观察者发现 mu 子到达地面,那么,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 mu 子也一定到达地面。以上这两点确定后,我们就可以看一看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静止的观察者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时空观遇到的一个难题是,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也就是这个相对于地面的观察者以 0.99995c 的速度向地面飞行的 mu 子)的寿命是多少?如果坚持狭义相对论的光速不变原理,距离除以光速得到这个(相对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静止的) mu 子的寿命约为 2.2x10 -4 秒。这个结果否定了相对论性时空观的基本结论,即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的寿命应该是 2.2x10 -6 秒。 如果坚持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时空观的基本结论,即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这个 mu 子的寿命应该是 2.2x10 -6 秒,那么,狭义相对论和相对论性时空观遇到另一个难题 ,即 光速不变原理又要被否定。距离 66 千米除以 2.2x10 -6 秒得到,相对于 mu 子或与 mu 子一起运动的观察者,地球的运动速度是 100c 。 所有所谓的证实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实验结果包括加速器中 p + 介子等微观粒子的寿命增加 ,都存在同样的难题:把狭义相对论用于分析相对于 mu 子或其它高速运动微观粒子静止的观察者必然要否定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或基本结论。这种难题只存在于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于经典或改进的洛伦兹时空观的解释,也不存在于(认为光媒介随局部优势引力场平移而不旋转的) 伽利略时空观 的解释。狭义相对论的这种自相矛盾说明狭义相对论在逻辑上不自洽。 结论:因为把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解释为狭义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导致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运动的观察者都发现对方时钟变慢、量尺缩短)与光速不变原理的相互矛盾,所以高速微观粒子寿命增加不是狭义相对论的实验证据。
个人分类: 物理|6240 次阅读|14 个评论
《量子力学中引力场与能量 》
w2644078219 2014-6-19 20:59
作者;郑智聪 内容摘要;在量子力学中用 逻辑的角度去分析,引力场与能量转换和光量子性质等,这会带来全新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 核场,正负轨道电子, 正负自由电子,磁矩,光量子,中子, 引言; 探索已久的引力场与核场有着怎样的关系,能量是怎样释放与转换的,一个过程而对一些粒子新性质也一一分析。 正文; 在牛顿中,力是 相互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和相对惯性)在伽利略中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惯性系或非惯性系)也是相对的, 所以包括引力(比如一个物体相对太空中重量为0,月球上重量是地球1/6等)能量传递(相对温度大小等)也都是有主观的对比,产生力或场的相对倾向变化,引力,物体的重力越重 引力场越强影响的范围越大,正如地球相对与月球.M 地 >M 月,质量对比所以月球的运动轨道在地球的引力场上会公转着,反之月球惯性运动轨道被地球的引力改变了,而这种宏观的物理现象,目前科学家还很难用微观的量子力学去解释,当然我们要找出一对质量比较悬殊的相对物进行分析, 太阳(恒星)质量约为1.989×10^30 千克,和最小元素氢1.67×10^-27千克,当太阳强大的引力下,聚集大量的氢原子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受力的氢原子进行分析,氢是有一个质子和两个可以忽略质量的电子而这时引力场改变了质子的运动状态,而量子力学中能改变,质子的运动状态只有两种力场,第一种是磁场(质子带正电荷)第二种是核场(质子带核场,核力)第一种磁场是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且具有两极性吸引与排斥,而引力场即不存在吸引与排斥,(坠入引力场是因为运动方向被改变了形成惯性周期运动,可根据洛仑兹力F=qv×B(B为引力场)不做功动量不变,向量发生变化)而第二种核场,原子核的核场与核力,两个概念有些不同核场是指以质子为中心场即包括了核内,与核外,而核力是指两个质子或中子粒子之间作用力比如两个或多个质子或中子之间的作用力 (短程力),所以核场也包括了核内核外的正负轨道电子,(在原子中可被测出有固定的轨道的电子,文中称为轨道电子)的运动范围,即轨道电子都是受核场作用,核场为长程力,同样太阳的表面,的氢元素中的质子也受到这种核场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所以物质原子中只要质子运动发生改变,整个原子物体的运动都会发生变化,即向量变化,所以受引力场的作用,地球像轨道电子一样绕太阳公转,太阳和地球的引力场只是看成两个较大的核场相互作用,比如地球引力场改变月球的运动轨道,而月球的引力场改变地球上海水的潮汐。但原子中的核场其实要比引力场复杂,因为原子携带电子让整个原子核充满电磁场。 通过元素的化学性质可以了解,原子核除核场外还有正负轨道电子 的电磁场,电磁场也是能量的来源电磁辐射(光量子)热辐射等,原子里都是充满能量的电子,而能量电磁波都必须经过电子转化而辐射出,那我们用逻辑的方式去加以分析原子内粒子,的分布与一些粒子的性质。 原子的大至结构为,核内中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显中性的中子,而核外是负电子,但核内外还游离着正负自由电子(电子云)但我认为因为正负自由电子相互湮灭波动,所以原子空间内都会辐射出电磁波。而研究中物体或原子,本身温度大于绝对零度都可以发射电磁辐射,而世界上并不存在温度等于或低于绝对零度的物体或原子,而这对于不断有着热辐射的原子,我们要疑问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跟正负自由电子有怎样关系,例如原子的正负轨道电子个数,核外电子数只有通过化学反应电子个数才会发生变化,相对形成分子相反,即使经过高温或自燃释放能量形成分子核外的电子总数依然,没有变化那能量是怎样转换的?所以我们这时更要对正负自由电子分析,正负自由电子与正负轨道电子都是有磁极的正负电子,唯一不同在于质量,由于正负轨道电子有质量受核场作用,形成固定的运动轨道,而正负自由电子在核场力,下不仅保持活跃自如的运动,且还可以游离导电,其传播电流的速度接近光速(3×10^8m/s)所以从以上几个现象与各自性质,我们可以下结论;自由电子是无质量且带磁极的粒子,自旋1/2,磁矩为g/2,即看成一份一份电子云当然无质量的正负自由电子只能用磁场将它留在原子上,同样跟宏观的磁极一样显示正极电场(既聚集一份一份的自由电子)所以内部核内质子带的电子为负极,轨道电子相反吸引正极自由电子形成正极电磁场(正电荷),反之核外的正极轨道电子周围吸引着负极自由电子形成负极电磁场(负电荷),所以单个轨道电子只吸引一份份自由电子才能形成一定范围的电磁场,如图1;图2; 犹如一对异性磁极一样,同样当我们感觉到N极磁场时,那么另一端绝对是S极磁场,这个世界无法找出单极的磁场或电场,都是一对对出现,所以感受到外面是N极场,那么里面绝对是S极场,所以无质量的正负自由电子才会吸附在原子上(无重量不受核场核力)当然按这样分析,那么原子内质子带负轨道电子显正电场,而核外正轨道电子显负电场,所以了解了原子内部新的结构后,我们又将进一步了解,正负自由电子对能量转换变化的过程。 电能;先从最常见的第一种电能开始了解,在闭合的导线内,受磁场的切割导体电场发生波动形成电流定向运动,(电流为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在正磁极(N极)切割排斥导体内原子核内正电场产生定向电流波动,同时负磁极在导体另一端切割原子核外的负电场产生波动形成定向电流(排斥产生波动是力的相互作用,比如吸引作用力;往河水里取一块石头,而排斥作用力;往河水里投一块石头,前者产生很少水波,后者产生大量水波),所以磁场N极(正极)切割排斥产生的是正极电荷的电流,同样磁场S极(负极)切割排斥产生的是负极电荷的电流,而现实中我们都只会去用直观的检测出只有一条,正极电流,为什么N极磁极能够产生一条正极电流(核内)而S极却为什么不能产生一条负极电流(核外),如图3中; 当磁体切割闭合导体时正极电流与负极电流经过钨丝灯时,钨丝内原子核内空间变小,通过变窄,这时正极电流(核内)经过时产生更强的波动频率(电压U=I.R),当正电场(自由电子)波动与轨道电子同时跃迁(波动频率较强而跃迁)至核外与负电场的自由电子相结合,这时无质量的正负自由电子相互结合,湮灭转化为光量子(电磁波)辐射出去。 能量转化,还可通过第二种途径,化学自燃,当碳原子与氧原子相遇时,在加热到可燃烧的温度的下,这时碳原子的核外轨道电子带负电场(负电荷)跃迁,而跃迁的轨道周期短范围小,当与氧原子相结合时碳原子的负电荷(核外轨道电子带负自由电子) 进入了氧原子的核内与核内正电场的正电荷(正自由电子)相结合转为能量,辐射出光量子。 同样碳原子的轨道电子也获得动量,形成更长的轨道周期,并成为二氧化碳CO2,核外电子共价键。而有些化学反应,如;氧化铁,氧化铜等,则因核外轨道电子相对周期长没有进入氧原子核内,所以不会发生自燃现象,所以很明显自燃释放能量后,从中又看到了正负轨道电子没有消失,还在原子上形成了分子,更加进一步证明无质量带磁极的自由电子是组成能量(光量子,电磁波)的重要粒子,如果要是把原子上的自由电子榨干,那么会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聚变。 聚变是 所有恒星能量来源,不仅可以释放强大的能量,而且同时也产生了,除氢以外更多的新元素。而聚变重要的产物是中子。当四个氢原子在高温下靠很近时,四个质子会撞到一起时,其中两个会发生衰变,即中子都是两个两个形成的,因为在离子的情况下a氢原子核外电子与b氢原子核内电子相互湮灭,而同样b 氢的核外电子会与a氢核内发生湮灭(交叉)释放出两个反中微子和正电子,榨干电场的自由电子,形成了显中性不带电磁场的中子所以如果恒星质量够大瞬间形成更多中子时元素会出现很多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相对形成的中子个数越多,释放的能量越多,比如科学家发现中子星一样,当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在寿命终结时坍塌形成的一种介于恒星和黑洞的星体其质量相当大,这时大量物质中原子核内核外挤在一起核外轨道电子挤进,核内形成中子释放能量,这时能量辐射是太阳的100万倍,它在一秒钟辐射的总能量都转为电能可供地球用上几十亿年,但它能量消耗快所以它寿命,只有几亿年左右,所以聚变是宇宙中,能量释放最强大的方式之一。 而由正负自由电子 组成的光量子,还存在着一些粒子未知的性质,这光量子的一些特性,我们可以从无重量带磁极的自由电子和一些大自然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光量子的一些物理现象----折射,衍射,绕射等。 能量转换中,当带正负极的自由电子湮灭转化为自旋为1的光量子(玻色子),其带磁矩;g=1(g为数值因子)但对外不显电性,同样在光电效应中光量子照射 到物体表面也会转化为一对自由电子,产生热辐射,且带磁矩的光量子,在大自然中会出现,比较特殊的自然现象,目前科学家还未对,光线的折射与衍射等,做出更好的解释(正常的情况光是以直线传播的)。 当带磁矩的光子通过凸透镜时,受到氧化硅(玻璃的材料)内的原子的电磁场影响导致光线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偏离直线,如同加热,总是最薄的局部吸热最快,所以一份光量子经过时镜片最薄的地方折射最明显,相对情况下,(而光量子是没有质量,不受核场作用的)发生聚光,又比如水杯中的筷子,河流中的鱼, 等一些关于折射的现象,而衍射和绕射等同样,当光量子穿过狭缝,小孔等受物体原子表面,即核外电磁场干涉,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散传播,产生明暗相间的衍射花纹等,所以从这些物理现象与光量子的结构(由自由电子组成)更加证明了无重量的光子,还具有自旋磁矩。 结论; 量子力学中我们通过逻辑的方式重新去分析了引力场,核场,能量及粒子的性质,从而我们更加深入认识了宇宙。
3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同一个数理方程有多少种近似写法?
热度 2 yangxintie1 2014-6-18 08:19
数理方程有多少种近似写法? 有个问题请教一下: 爱因斯坦用的黎曼几何用了度规不变量。 然而上海的廖铭声把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改写了一下,也修改成了黎曼不变量的形式。 尽管廖铭声的证明还有不严格的地方,但是一种用非欧几何表示的时空关系可以和伽利略空间可压缩流动的压缩性方程的非线性系数建立近似的等价关系。 当然还有人用推迟势的办法来从增加源项的第三个数学角度来描述这个问题的等价性。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结题,也成功了。用电磁场的方程解法来计算流体欧拉方程的激波角度。 其实就现有知识来说这些方法都指向了一个欧拉方程的解答。 所以是否能这么说,下面三种办法都可以逼近同一个数学物理方程,也就是同一个方程可以有下面三种表达方式: 1. 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变化(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变化)配套的所谓中间变换;甚至引入象黎曼空间这样非欧几何的表达方式 2. 非线性的微分方程系数非线性变化; 3. 微分方程添加的源项这三种方法是否都可以作为逼近一个数理方程解的途径?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逼近同一个数理方程?
个人分类: 非线性数理方法|4315 次阅读|4 个评论
抽象思维的4个层次:体、面、线及点思维
wangdehua11 2013-12-20 16:01
从抽象思维(认知水平)角度,可划分为四个思维层次即体思维、面思维、线思维及点思维层次,当然,思维并非从来就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思维产生这一基础上的即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对应关系的建立。为了论述它们之间关系,同样需要与欧式几何中的点、线、面、体的研究方式进行类比。体是最现实的,是对现实感受(视觉)的抽象化(简化),忽略其它只保留光滑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甚至可以进一步忽略其大小和位置 ) ,这对应着抽象概念(文字)的产生,如“人”、“兔”等概念,并不是有直接现实性,是某一类感受的总称。对于动态的过程就是对其运动过程的描述,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描述、开普勒对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描述等。这些思维方式就是体思维,就概念论概念各不同概念之间缺乏联系,这对应着不同形状的体显然是不同的。体是由面构成的,所以对于有些不同的体从面这一层次是相通的,可以由同一个面构成,其差异只是排列方式的不同。所以,对于某些不同的概念,从这一思维层次角度分析是可以建立联系也就是统一起来,如牛顿力学对于各种机械运动。牛顿力学的建立就将伽利略、开普勒各自概念所描述的机械运动形式联系起来了,这里开创的新数学运算微积分就是形成了不同的层次及之间的对应关系:微分 (d) 就是由上一层到下一层,而积分(∫)则相反从下一层大上一层。然后将这种对应关系推广到其它的运动形式,如经典电磁理论对于各种电、磁运动,热力学对于各种热运动等。这就是面思维对于某些不同的体在面这一层次是统一的。面由线构成,那么这就是属于更高层次了,有些不同的面在线这一层次是共同的,所以会有更多的不同的体在线这一层次是相同的。所以对于更多的不同的概念,面一层次的理论在线思维这一层次得到统一,如相对论对于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理论。量子力学对于经典电磁理论、热力学、化学理论等。最后,点思维。显然线由点构成,点已经不能再分,那么对于所有的线、面、体在点这一层次是共同的。所以任何的感受、概念、理论,在点思维这一层次都能得到统一。这就是还原论科学追求的终极理论。但只知道,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似乎还缺点什么,如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构成的,这就涉及到了系统科学了,整体、动态的研究系统、子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从点思维出发才能真正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因为点是最基础的,所有的这些关系的建立都必须从点开始。进入点思维阶段意味着抽象即还原的终结,重新回归于整体动态即实在的感受。那么建立在抽象思维上的欧氏几何及非欧几何就显得过于简化,在点思维阶段就不再适用了,需要利用具有复杂性的分形几何作为宇宙的框架。欧氏及非欧几何被包含在分形几何中,是其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部分,表示维数为整数、表面光滑的具体物体所占有的空间。 在方法论上,方法论就是关于研究问题的路径选择就是有一定稳定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体从面层次去研究,体由面构成这一组成方式就对应着机械唯物论的思维方式,将一切运动绝对化为机械运动。进一步将面从线层次去研究即体由线构成这一组成方式,这就更进一步了,对应着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动态、更全面深入的思考问题。但是这还是不够深入全面,线还可以再分由点构成,体最终由点构成的组成方式,这才是最基础的,对应着点思维即相互作用存在论,就是对语言本身的超越,还原到实在的感受,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就感受论感受。这就是随着整体感受的不断变化,而使洞察力和能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最终形成闭合的环,否定之否定也就是对语言的否定,从听觉感受回到听觉感受。
个人分类: 新科学,宗教观|363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伽利略的女儿
热度 3 yonglie 2013-10-31 08:50
1999 年, Dava Sobel 写过一本书,叫《伽利略的女儿》( Galileo's Daughter: A Historical Memoir of Science, Faith, and Love ),是一本很好的科学史。故事是从 1623 年 5 月 10 日 Maria Celeste ( Virginia )( 1600-1634 )给父亲的信开始的——那时,她刚从姨妈 Virginia (伽利略最疼爱的妹妹)的葬礼回来。 Maria 给父亲的信很多,现在还留下 124 封( http://galileo.rice.edu/fam/daughter.html#1623 )。我对“那过去的故事”不大感兴趣,但还是找那些信来看了几行。 380 年前的今天( 1633 年 10 月 31 日 ), Maria 感谢她 Most Beloved Lord Father 给她带来的大礼包: …… these are all truly generous gifts, but also very costly ones, so that I would not be quite so willing another time to make a similar demand, which your munificence, Sire, has met more than four times over, and for which I multiply my thanks a hundredfold. 那最后半句话读起来很有味儿(尽管是从意大利文翻译过来的),虽然今天的人不说那种“文言文”了。信中还提到一些好玩儿好吃好看的东西: ortolans, partridges, goshawk, broad beans, lettuce, cabbage, onion, artichokes, lemons, oranges ,另外还有一头骡子……今天在乡下也未必能全看见。 Maria 的信在形式和称呼上都非常正式,有点儿像当时的文人写给他们的 patron 。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她对父亲的无限敬仰,也因为那个年代的妇女地位,也许还因为她不是“正大光明”的“伽家”后人(伽利略没有和她母亲结婚)…… 1632 年,伽利略出版了他的《对话》, Maria 对那书应该是感兴趣的,可惜那年的信一封也没留下来。 突然想起伽利略的女儿,是因为刚得到一本漂亮的插图本 Renaissance Genius, Galileo Galilei His Legacy to Modern Science (by David Whitehouse, Sterling, 2009) ,也因为曾在比萨斜塔下的草地上,看见一个美丽的身影,当时就感觉那大概就是伽利略的女儿的化身。老伽也许没有从那塔上扔过东西,但他女儿一定走过那片草地…… 这是我亲自偷拍的照片……
个人分类: 随想|9829 次阅读|7 个评论
单摆运动纵横谈
热度 1 Mech 2013-9-16 21:20
发表于: 身边的力学 ( 徐秉业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7): 185-190
个人分类: 科研科普|4015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温课本(6): Schrodinger方程和伽利略不变性
热度 1 skylark1981 2013-8-26 14:24
假设下面的量子力学方程($\hbar = 1$, $2m =1$).在$O$参考下下,它满足的方程为 $i {\partial \psi(x,t) \over \partial t} = (-{\partial^2 \over \partial x^2} + V(x)) \psi(x, t)$. 在$O'$坐标系下,它满足的方程和上面的方程类似 $i {\partial \psi'(x',t') \over \partial t'} = (-{\partial^2 \over \partial x'^2} + V(x')) \psi'(x', t')$. 其中 $t' = t$, $x' = x + vt$. 那么,我们有 ${\partial \over \partial t'} = {\partial \over \partial t} + v {\partial \over \partial x}$, ${\partial \over \partial x'} = {\partial \over \partial x}$. 我们的目的是找$\psi'$和$\psi$的联系,如果$\psi'(x', t') = \psi(x, t) e^{-iS(x, t)}$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说Schrodinger方程是伽利略不变的,但是前提条件是$S=S(x, t)$是某个实数。 在量子力学中,这个相位对最终的物理影响不大。而且在连个不同参考系中有不同的相位很正常。这是量子力学和普通波动理论不一样的地方,需要注意。 这里需要和普通的Doppler效应联系在一起。以前我们讲”事件“,这个时间是具体发生的某个事情,比如颜色、相位、爆炸、车祸、碰撞、散射等等。但是在量子力学中,这个事件可能是某个态,某个本征值或波函数等等。这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 也是量子力学和之前的力学不一样的地方。 To be finished in future.
5329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温课本(5): Maxwell方程和伽利略不变性
热度 1 skylark1981 2013-8-25 09:37
一般来说,我们有这样的认识: 粒子满足伽利略不变性,而波则不满足 (这种认识非绝对)。这也许是为什么在电动力学中,关于波方程的伽利略不变性的讨论不多。当然没有讨论的东西不止这一个,Maxwell方程的洛伦兹不变性的讨论也没有。我们暂时可以认为这是现在教材的缺陷和不足。这个博客主要讨论Maxwell方程以及它的伽利略变换问题。 首先给出基本的物理图像。 To be finished in future.
4059 次阅读|1 个评论
重温课本(4): 多普勒效应和伽利略不变性
skylark1981 2013-8-24 16:06
首先讲伽利略不变性的意义。 考虑下面的模型,有一个人在静止坐标系,有另外一个人在运动坐标系下看同一个事物(Event): 这个事物可能是某个颜色、某个事故、或者某个物体现状等等。他们看到的会不会是相同的东西? 伽利略不变性是说,物理定律在不同参考下中是不变的。这是非常安全的,否则,如果不同参考下下看到的是不同的事情,那么就有可能时间逆转。这是灾难片才有的故事。 考虑一个一维的情况。我们假设事件是一个波,它有相位 $\psi_O = kx - \omega t$ 那么在$O'$参考系下,它的相位应该是不变的(如果相位有明确物理意义,而且是唯一的,量子力学中相位有特殊的含义,不在讨论之内), 那么 $\psi_{O'} =k'x' - \omega' t'$ 其中2个参考系的坐标满足下面的关系 $x=x' + vt', t = t'$ 那么我们得到下面的等式 $\omega = \omega' - kv$ 其中最后的结果就是Doppler效应。这个问题有趣的是,如果对量子力学又会如何呢? 一般来说,波动力学很难满足伽利略不变性,但是粒子力学却可以。这是一个大问题,以后再讨论。量子力学哈密顿一般都满足伽利略变化不变性,尽管它们都是低能有效模型。哈密顿的伽利略不变性在量子力学中讨论得不多,它在我们量子世界的影响也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一个有趣的问题自然是:如果刘洋在太空中组的是量子力学实验,它会观察到和地球上一样的结果吗? 我做这样的假设,是因为确实有物理学家在考虑在太空中做实验。 关于能量$\omega=\omega'-kv$很好理解。假设在 $O$参考性下,能量 $E_O = v_o^2/2m$, 那么在$O'$参考性下,能量则为$E_{O'} = (v+v_o)^2/2m$。所以能量必须有一个相应的变化。在量子力学中,能量的这种变化会很有趣。在Maxwell方程中也是如此。
8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因斯坦与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的对话录1
热度 2 wangxiong868 2013-8-1 22:20
爱因斯坦和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一起坐在航船里,约好一起去和上帝聊天讨论物理 伽利略:朋友们,我发现一个很酷的现象,“把你和一些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再几只苍蝇、蝴蝶或其他小飞虫;船舱里放一只大水碗,其中放几条鱼;挂上一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在下面的宽口瓶内。船停着不动时与船匀速运动时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相同的,没有丝毫变化。” 爱因斯坦:是啊,很酷,在匀速前进的船里,我认为一切物理规律都和地面上一样,不光是你看到的这些力学现象,一切物理现象都应该是一样,根本不可能通过船里面的物理实验知道船是否前进或以多大速度前进, 牛顿:啊,,什么是力学以外的实验? 麦克斯韦:牛顿啊,你out了,除了你的力学,还有很多物理规律,比如电磁场啊,方程比你的还漂亮哦 爱因斯坦:是啊 法拉第提出了场的概念 这真是牛顿之后的一个伟大创造,麦克斯韦写出了电磁场的方程,非常漂亮,我真是羡慕嫉妒啊 麦克斯韦:呵呵 方程我是凑出来的 我也不知道咋会这么漂亮 方程里我还有很多东西不明白啊 比如这个光 牛顿:光,神奇的东西,我玩过光的色散,好漂亮 麦克斯韦:是啊,不同颜色的光就是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但所有的电磁波的速度都是一样的,根据我的方程的预言,是一个很大的定值 牛顿:光跟机械波不一样吗?光的介质是什么? 机械波都有介质啊,速度决定于介质 麦克斯韦:我也不知道啊,光似乎不需要什么介质,或者也许是一种满布整个宇宙的东西,姑且叫以太吧, 牛顿:嗯,你说的就是绝对的空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麦克斯韦:但是很奇怪啊,机械波依靠弹性媒质传播,其波速由弹性模量和媒质密度决定, 一般是介质越刚性机械波速度越大,而光速比机械波快得多,那么几乎应该在一种比钢材还硬得多的介质中传播,但奇怪的是,行星和地球上的一切居然能在这些硬的东西里头畅行无阻,这太不可思议了 伽利略:等等,光速c怎么会是定值?光源以速度v运动一下,光速不就变v+c了吗? 牛顿:是啊 光源运动 然后速度合成一下 观察到的光速不就变了吗? 麦克斯韦:可是我的方程预言,光速不依赖于参考系啊 伽利略:是啊,太奇怪了,麦克斯韦,你的方程会不会有问题啊 麦克斯韦:不会吧,那么漂亮的方程哦,嘿嘿,是不是你的伽利略相对性原理有问题啊 伽利略:怎么可能,一切力学的实验,都证明我说的相对性原理是对的,一切惯性系里都力学规律都一样,这个可是一切力学的基础 牛顿:算了,也许你们都各退一步了,麦克斯韦,也许你的电磁规律并不是对于所有参照系都成立。所有惯性系平权就只适用于牛顿力学,而不适用于电磁场理论。伽利略,承认你的相对性原理不适应于电磁场吧。 麦克斯韦,也许可以用你的电磁理论,检验出一个绝对静止的空间? 我相信是有绝对空间啊,只是我的力学似乎满足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所以检验不出来绝对空间,哈哈,现在麦克斯韦的电磁学可以验证我的绝对空间了, 麦克斯韦: 嗯 也许是这样的 我的方程只对绝对静止的“以太”参照系成立,根据伽俐略变换,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应测出不同的光速。这意味着宇宙间存在一特殊的参照系---以太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光速是C,其它惯性系中将测出不同的光速。 牛顿:如果能找到这个绝对空间就太棒了,上帝肯定就居住在这个绝对静止的空间里,是一切的标准。 爱因斯坦:迈克尔逊--莫雷(Amichelson--Morley)做过实验,假设光对以太的速度为C,地球在以太系中运动,依伽俐略速度变换,那么地球上测出的光速不是C而是另一值,就像顺风与顶风骑自行车感觉风速不一样。 牛顿:是啊 是啊 他们找到了没 爱因斯坦:啊 牛顿,对不起。可惜实验没有找到你的绝对空间,或以太哦, 牛顿:等等,可能是地球拖着“以太”一道运动,地球与以太之间没有相对运动了,就像船里的空气,跟船一起在运动,当然测不出速度的差别, 爱因斯坦:嗯 但是你这一想法又被天文上的“光行差实验”所否定。“光行差实验”否定地球拖着“以太”运动。也就是光速确实是不依赖参考系的 牛顿: 那太可惜了,真的找不到我说的绝对空间吗,那为什么所有参考系都能观察到一样的光速呢?怎么理解 爱因斯坦:电磁场理论是如此成功,统一地解释了各种电磁现象,而且电磁场方程是如此地优雅简洁。很难想象电磁场方程有什么问题。 与此同时,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则是整个力学的基础,也是无数实验所证实了的,相对性原理必须贯彻 一切物理规律,包括电磁理论必须满足相对性原理,必须满足惯性系平权 牛顿:他们两个都对?那问题出在哪了? 爱因斯坦:啊 牛顿 对不起,问题就出在你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念 未完待续。。。 (科学网人人网王雄独家发布,转载请注明)
3383 次阅读|2 个评论
關於科學革命
热度 2 jiangjinsong 2013-5-6 23:01
關於科學革命 最近科學網對於科學革命頗感興趣。的確,這一變革,涉及到人類 認識方式、 思維方式的巨大變革 ,涉及到近代科學研究範式的創立,而絕非僅僅幾個重要的科學發現。對科學革命的深入理解,會有力地促進我們對近代科學本質的理解,也能幫助我們突破近代科學的思想禁錮,為創造科學新範式提供幫助。 由於國內教科書的干擾和誤導,人們對這一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有許多錯誤的觀念。比如,流行很廣的伽利略比薩斜塔做實驗的故事,早已為科學史專家們所否定。 而人們今天由於早已適應了後來的思維模式,往往無法正確理解科學革命究竟在哪些方面發生了改變。有兩本書是值得我們認真閱讀的:柯瓦雷的《伽利略研究》和庫恩的《哥白尼革命》。 而我本人所偏愛的費耶阿本德的相關論述,雖然貌似偏激和荒謬,但我認為可以幫助我們充分理解這一偉大革命的複雜性,對於我們常常太過 naive 的思維方式,頗具治療作用。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28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引力是什么——在罗马参观“圣人伽利略”的展览
热度 1 sunbaoxi 2013-4-5 19:50
在靠近罗马 Termini 火车站的天使的圣玛利亚教堂里,正在举办一个名为“圣人伽利略”的展览。当年被罗马教廷判为罪人并且终身监禁的伽利略的生平和科学贡献在天主教的教堂内展出,多少令我感到诧异。 展览概括了伽利略主要的科学贡献,比如,相对性原理的提出,落体定律以及对物体的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一致性的探讨等等。伽利略是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工作为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创造了条件。牛顿把伽利略关于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和行星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联系起来,指出引力是所有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同时也是该物体改变其他物体惯性的能力大小的反映。爱因斯坦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一致性出发,提出引力和因为参照系的选取而产生的惯性力在局域空间上可以用相同的数学来描述,从而指出引力的本质是描述时间和空间的度规张量的改变。星光在太阳引力场中的偏转的观测证实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当天文观测仪器伸向更为广阔的宇宙时,似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也遇到了麻烦。人们又提出各种各样的宇宙模型,如暗物质、暗能量等等。当人们无法解释新的物理现象的本质时,总是倾向于归因于存在一种从来未曾发现的新物质,比如,历史上的燃素说、热质说和以太理论等等。也许,当人们对宇宙范围内的运动规律和宇宙的起源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暗能量、暗物质等就像以太一样成为只能在物理学史的课本中才能找到的名词。 啊,引力。万物之间的吸引,时间和空间的弯曲。千百年来你吸引了多少智者的思考。啊,引力。你是上帝赋予的第一推动,还是爱因斯坦的神奇玩具?又将是谁,揭开你最后的神秘面纱?
个人分类: 旅游札记|43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站在比萨的斜塔上
热度 1 sunbaoxi 2013-4-1 20:57
在罗马待了几天,我决定去比萨。比萨是伽利略的故乡,也是恩里科·费米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 意大利物理学的两次辉煌都与比萨有关。伽利略是经典物理学的奠基者。恩里科·费米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他至少开拓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微子物理和核能的应用,另外,他还是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导师。 伽利略的研究工作终结于天主教廷对他的审判。费米的在意大利的物理研究终结于法西斯分子对他的迫害。早年读科学史研究者德雷克( Drake )写的《伽利略》,发现伽利略其实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和很多天主教神甫是很好的朋友。他所反对的只不过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学说。伽利略并不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早已是天主教教义的理论基础,反对亚里士多德无异于反对天主教。费米不懂得他的物理学研究与法西斯主义有何干系,只不过因为太太是犹太人,就成了法西斯分子迫害的对象。费米只有逃离,逃离也是一种反抗。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 一位游客指着磨损凹陷的石阶说,“看呐,这就是历史,永恒的历史。”其实,真正永恒的是伽利略。据说,几百年前,伽利略登上这座斜塔,完成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现在,站在比萨的斜塔上,我的手里也攥着两个铁球,我要把它们掷下去,听听地球的回响。 下楼梯的时候,我问斜塔上的工作人员,“几百年前伽利略真得登上过这座斜塔吗 ? ” “当然,可是他只到过二层。”
个人分类: 旅游札记|4553 次阅读|2 个评论
牛顿出生于伽利略逝世那一年的圣诞节?
热度 12 xcfcn 2013-3-16 13:11
牛顿出生于伽利略逝世那一年的圣诞节? 经常学生会问如下两个问题: 1 、牛顿真的是伽利略死的那一年( 1642 年)圣诞节出生吗?为什么书上说他出生于 1643 年 1 月 4 日 ? 2 、十月革命怎么是在公元 1917 年 11 月 7 日 啊?虽然有时注明是俄历 10 月 25 日 ?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两个知识点: 1 、就是儒略历与格里历(公元纪年)的区别。 2 、各国采用格里历的时间。 西方最早是使用罗马历,罗马 709 年(即公元前 46 年,汉元帝初元三年),罗马最高统治者儒略 · 凯撒,鉴于当时历法极度混乱,严重地影响国家生活的正常进行。于是,他颁布改历的命令,邀请了以埃及的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帮助他改革历法,他们制定的历法规定每年设 12 个月,月数逢单为大月 31 日,逢双为小月 30 日,唯有二月为 29 日,全年为 365 日,每隔三年在二月加一日为闰年 366 日。为了表示他自己的 “ 功绩 ” ,把他出生的七月改用自己的名字 “ Julius ” 命名,这个新历称为儒略历。但凯撒死后,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却不了解天文学家索西琴尼改历实质,以致把历法规定中的 “ 每隔三年设一年闰年 ” ,误解为 “ 每三年设一个闰年 ” 。因此,从公元前 42 年到公元前 9 年就多设置了三个闰年。这个错误到公元前 9 年才被发现,并由凯撒的侄子,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即屋大维)下令改正过来。他宣布从公元前 8 年至公元 4 年中不再设置闰年,而从公元 8 年开始仍按凯撒规定,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同样为了留名,他把自己出生的八月改成自己的称号 “ Augustus ” ,并把这个月增加一日变成 31 日。这一日从二月份扣去,同时把九月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对换。这样一来,破坏了原来大小月相互交替的规律,使本来很好记忆的单数月大,双数月小的历法,变得难记难用了,以致于二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受影响。 当时都认为《儒略历》是最准确的历法。于是,欧洲基督国家于公元 325 年在尼西亚召开宗教会议,决定共同采用。但《儒略历》并不是十分准确的历法,它的历年平均长度等于 365.25 日,比回归年长 0.0078 日。 365.25 日 -365.2422 日 =0.0078 日 这个差数虽然不太大,每年只差 11 分 14 秒,但逐年累积下去, 128 年就多出一日, 400 年就多出三日。这样从尼西亚宗教会议算起,到 1582 年已发生了 10 日的误差。因此,公元 1582 年,罗马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决定改革历法,采用业余天文学家、医生利里奥的方案,每四百年中去掉三次闰年。其方法是:那些世纪数不能被 4 整除的世纪年(如 1700 、 1800 、 1900 年等)不再算作闰年,仍算作平年。并规定把 1582 年 10 月 4 日以后的一天算作 1582 年 10 月 15 日。日期一下子跳过 10 天,但星期序号仍连续计算:即 1582 年 10 月 4 日是星期四,第二天 10 月 15 日是星期五。改革后的新历法叫《格里历》,全年天数是 365.2425 日,每年只比回归年多 0.0003 日,经过 3300 年才多出一日,比《儒略历》精确多了。因此,世界各国都陆续采用了《格里历》,也就是现行的公历。 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国 1582 年采用;德国、丹麦、挪威 1720 年采用;英国 1752 年采用;日本 1873 年采用;苏联 1919 年采用等等。我国也于 1912 年改用公历,并于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正式宣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 ” 。(这个可以看出各个文化 / 民族(拉丁语系(天主教) / 日耳曼语系 ( 新教) / 斯拉夫语系 / 东正教 ) 的区别。 http://www.xtrb.cn/epaper/ncwb/html/2007-08/03/content_7622.htm 所以那两个问题的答案是: 1 、牛顿出生的时候,英国确实在过圣诞节!但是如果同时采用格里历或儒略历,则伽利略的逝世和牛顿的诞生不是同一年,但牛顿采用儒略年而伽利略采用格里历( 这也正是当时的情况 )则他们都是同一年。也就是伽利略(格里历 1642 年 1 月 8 日 ,儒略历 1641 年 12 月 29 日 )在经历高烧与心悸后在意大利死去,而另一位遗腹子艾萨克 · 牛顿(格里历 1643 年 1 月 4 日 (儒略历 1642 年 12 月 25 日 )诞生于英国。这样,牛顿诞生于圣诞节以及诞生于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年都给牛顿抹上了浓密的神圣色彩。正如诗人亚历山大 · 波普 (Alexander Pope )为牛顿写下了以下这段墓志铭: Nature and Nature' law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与自然的定律,都隐藏在 黑暗之中; “ 上帝说让牛顿来吧! ” 于是,一切变为光明。 2 、十月革命的 1917 年俄国还是采用儒略历,所以是 10 月 25 日 。但随后革命成功的苏联在 1919 年采用了格里历。但出于尊重历史事实,还是称之为十月革命。
个人分类: 杂论|8219 次阅读|19 个评论
如今经济学或许处在伽利略时代前夕
热度 5 yanghualei 2013-1-28 08:02
许多人们,包括大众和学者,都认为现代经济学是数学对经济学进行 ideology 控制的结果。 和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尝试着去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并把一部分问题留给将来的经济学家和 amateur 的哲学家。但不像自然科学一样,经济学很少能够控制检验假说的实验的初始条件,源于这些检验者,对证明假说的事例的选择具有随意性,就是证明一个经济命题成立的事例很多,当然证明一个经济命题的不成立的理由同样很多 ,这在社会科学中太普遍了。可从柯尔莫戈洛夫选择数学研究,而非历史的历史事例中找到说明。证明数学一个命题成立或者不成立的理由只需一个就行,就足够了,但证明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就需要很多证据。所以在经济学中,证明并非总是靠谱的,特别是数学的证明,所以,发现和陈述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如今推崇的研究方法。   这些事实使得社会中的行为变得更加不可以预测,以及很难去证明或者证伪一个经济假说。当然这种证据选择随意性,使得在研究中,研究者本身参与了被研究的系统中,也成为了一个被研究的对象,这类似文学中“文本的开放性”,一个文学作品写完,还不结束,只有在作者看完,对作品赋予自己的感受,才能算结束。即一个文学作品的创造和好坏,不仅与作者有关,还与读者有关,只有读者和作者综合在一起,才能生成这幅文学作品。 实际经济观察的法则,类似一幅文学作品,是原始参与者和观察者共同创造的 。但这在自然科学是不存在,因为表征观察工具的原子是客观的,没有随机的选择性。这综合限制了如今对经济学研究的工具,如传统的实验,这就需要创造新的工具。这也给如今理论分析和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的可靠性打了折扣,因为基础理论没有检验,或者任意的检验,同时数据噪音很大。   故对经济学研究,必须先追溯到伽利略时代。这也是我为什么说 :“如今的经济学研究还是处在物理学的伽利略时代前夕,那时亚里士多德等人遗留下来的物理真理和谬误一样多,亟待实验的筛选和检验,很多对物理学的研究还采用形而上的思辨和简单的初等几何和其他初等数学工具,还没有所谓的实验 。 现在经济学现状,同样是被亚当、凯恩斯及马克思等人遗留下的真理和谬误一样多,且鱼龙混杂,分不清谁是谁非,同样需要实验的检验和筛选,大多对经济学的研究同样是采用思辨的形而上,和基础的数学工具,如简单的供需曲线的几何知识和初等的微积分数学知识 ,还没有有效的检验实验。      经济学如今现状和伽利略前夕的物理学现状相似,但并不意味着会完全走物理学发展的演化路:伽利略进行斜板实验,把望远镜伸向天空,第谷对天文数据的成年累月的观察,开普勒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牛顿对开普勒数据结果的理论升华等等。因为经济学还有其自己的特点:“经济学的实验注定将与物理学的实验不同,当然经济学将要采用的数学知识也将物理学创造的数学知识不同”。 知识和文化通常是一历史的概念,是过去经验和知识的总结,而这些经验只能应对那些在历史上出现过的情景下的事件和行为,对于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将无能为力。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断言:“该是社会学,如经济为数学立法的时候了 ”。      如今经济学要做的是:“发展更适合社会经济系统的实验和数学方法,去筛选前人的真理,去挖掘前人没有看到的真理,去总结真理,去系统真理,形成像牛顿三大定律那样的东西”。此时再采用如今经济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笛卡尔的数理演绎等”,估计经济学的发展会有另一翻的天地。不会再出现很多人所嘲笑的那样 :“经济学已经成为或者将要成为所有学科中最故弄玄虚的学科,特别是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故弄玄虚,数学不应该成为经济学的麦加,反而经济学应该成为数学朝圣的地方” 。
个人分类: 交叉科学|4390 次阅读|12 个评论
伽利略的斜面上下落实验
热度 11 武际可 2012-10-30 07:14
个人分类: 科技史|11625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为科学家加法号,天雷滚滚,转载自某贴吧
taozhou 2012-8-29 00:55
天雷真君富兰克林,电炽恶魂爱迪生,磁暴魔王特斯拉,屏蔽尊者法拉第。 万法归一麦克斯韦,不准道人海森堡,虐猫狂人薛定谔,波粒双形爱因斯坦。 定量贤者普朗克,核链法师费米,五师寂灭钱学森,梨花老君杨振宁。 不动明王霍金,搅基大手谢尔顿,果蝇之王摩尔根,分裂之魏斯曼。 上帝之手达尔文,测日魔王伽利略, 面瘫战神马库斯,天相真君竺可桢 。 炼金术士诺贝尔,苹果天尊牛顿,杂交帝仙袁隆平,两弹天尊钱三强。 数论魔导华罗庚,金轮法王祖冲之,浑天大圣张衡,豌豆射手孟德尔。 青霉神医弗莱明,坐标道人笛卡尔,逢考必挂拉格朗日,放射女尊玛丽居里。 万物皆波德布罗伊,机佬祖师图灵,积分尊者莱布尼茨,一柱擎天阿基米德。 包治未病巴斯德,色影无忌达盖尔,胶体圣光丁达尔,十万个为什么盖提亚。 螺旋双杰沃森、克里克,神算子欧拉,采花大盗洛夫洛克,虚空教皇格罗滕迪克 全能使者外尔,真理操盘手希尔伯特,风流顽童费曼,元始天尊毕达哥拉斯。 量子尊师波尔,星轨法师开普勒,质量始尊希格斯,电动怪杰费恩曼。 超弦癫神爱威滕,熵统孤魂波兹曼,弱电破魔温伯格,铀散原力奥海默。 逆克乾坤沃泡利,未元武者威伦琴,万道归宗庞加莱,虚旋天罡狄拉克。 如来神展傅立叶,万能法师伯努利,肉山魔王小奥托,日心杀手哥白尼。 狗之梦魇巴甫洛夫,核弹天尊奥本海默,万磁王奥斯特,冲天道人万户。 萌菌战士巴斯德,万王之王伯纳斯李,测地真君李四光,几何魔君阿基米德。 重力常量卡文迪许,两弹元勋邓稼先,炼金近祖波义耳,元素召唤拉瓦锡。 三系魔导能斯特,玩蛋高手冯布劳恩,数理推手高斯,方块达人门捷列夫。 威泽使者帕斯卡,痘战胜佛琴纳,变换双煞傅里叶拉普拉斯,转座子大轮王麦克林托克。 勾股圣手毕达哥拉斯,百算神童高斯,独眼大侠欧拉,微积刺客莱布尼茨。 曲面魔王黎曼,问题大叔希尔伯特,万理天尊牛顿,点兔成金斐波那契。 心灵捕手约翰纳什,大一梦魇吉米多维奇,比特居士香农,无限递归麦卡锡。 算法魔神高纳德,01精灵莱布尼兹,齿轮巨匠巴贝奇,纸带天尊图灵。 嗜蛙狂魔童第周,力场结界法拉第,骑塔天王伽里略,幻想花痴达芬奇。 无限罗汉布鲁诺,共振尊者赫姆赫兹,取肾狂魔乔布斯,乾坤挪移洛伦兹。 电穴妖瞳肖克利,复合帝君萨支唐,晶格仲裁者黄昆,农神复仇布劳恩。
3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对阿波罗15号登月(伽利略实验)的质疑》的质疑
热度 2 zhidaodaxue 2012-3-2 16:55
质疑?我们不仅仅需要质疑别人,我们同样需要质疑自己。因为我们质疑的目的是为了向真相、真理靠近。所以,即使是自己提出的观点,当它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时,我们也应该质疑自己。前几天写了篇《对阿波罗15号登月(伽利略实验)的质疑》,有些朋友提出了疑问(确实博文中的计算并没有精确,只是提供一种质疑思路),今天我就此文也提出我自己的质疑。 以下是博客原文,段尾括号内文字是我自己的评论。 据美国官方记 载,阿波罗15号于1971年7月26日登陆月球,并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 , 指令长 大卫·斯科特 (David Scott)和 登月舱 驾驶员 詹姆斯·艾尔文 (James Irwin) 分三次在月球表面工作了 18 小时 35 分钟。 在这期间, 斯科特和艾尔文 进行一个有趣的伽利略重力实验:将铁锤和羽毛举到同一高度放下,由于月球没有空气,因此羽毛和铁锤同时到达月球表面。如下为当年的实验录像。【没有疑问,都是其他地方的资料】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wD6RhCcaOM/ 但是录像却透露出另外的一个问题。 用秒表测出羽毛和铁锤到达月球表面的时间 t=0.89s 。【这个时间是虽然用秒表测量的,但是它准确吗?是不是要加入误差?】 月球的重力加速度 为地球的 1/6 ,即 a=1.63m/s 2 。【这个加速度准确吗?地球重力影响有多大?我们考虑了地球的影响了吗?是不是要算出地球对实验物的引力所提供的加速度,再用月球加速度减去它?这样一算,加速度反而比1.63还小,我们得出位移会更小,是否更不合实际?】 所以可以计算出羽毛和铁锤的位移 h=1/2at 2 =0.5*1.63*0.89 2 =0.647 ( m )。【a、t都有疑问,那么位移还能是正确的吗?我们算出的位移只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确定值】 那么,视频中,宇航员把羽毛和铁锤举到与肩同的位置,正常人肩高 / 身高为 0.85 ,所以此人的身高为 l=0.647/0.85=0.76(m) ,【正常人的肩高/身高为0.85,那么该名宇航员的肩/身比例就是0.85吗?是不是可以通过视频测出该宇航员的肩/身比】 显然很不合实际,因为宇航员的身高要求是 1.6 米至 1.9 米 。【那么该名宇航员的具体身高是多少?】 我们再看一遍视频,发现其中语言表述速度是正常语速,所以该视频并没有快进或者放慢,我们的时间记录是正确的。【我们可以改变该视频的播放速度,使得物体下落时间为正常加速度下的时间(是一个区间,不是具体数值),我们可以感觉感觉语速是否是正常语速】 所以,从视频可以推算出宇航员的身高和实际值差距太大。难道此视频根本不在月球拍摄? 【上一篇博文只是提出我的质疑思路,该思路就是通过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并计算出宇航员的身高,进而质疑该视频真实性。对此思路我不做任何质疑,因为它本来就是正确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一做精确计算,你会发现结果还是很可疑。】
5371 次阅读|3 个评论
对阿波罗15号登月(伽利略实验)的质疑
热度 2 zhidaodaxue 2012-2-27 18:36
据美国官方记 载,阿波罗15号于1971年7月26日登陆月球,并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天 , 指令长 大卫·斯科特 (DavidScott)和 登月舱 驾驶员 詹姆斯·艾尔文 (JamesIrwin) 分三次在月球表面工作了 18 小时 35 分钟。 在这期间, 斯科特和艾尔文 进行一个有趣的伽利略重力实验:将铁锤和羽毛举到同一高度放下,由于月球没有空气,因此羽毛和铁锤同时到达月球表面。如下为当年的实验录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wD6RhCcaOM/ 但是录像却透露出另外的一个问题。 用秒表测出羽毛和铁锤到达月球表面的时间 t=0.89s 。 月球的重力加速度 为地球的 1/6 ,即 a=1.63m/s 2 。 所以可以计算出羽毛和铁锤的位移 h=1/2at 2 =0.5*1.63*0.89 2 =0.647 ( m )。 那么,视频中,宇航员把羽毛和铁锤举到与肩同高的位置,正常人肩高 / 身高为 0.85 ,所以此人的身高为 l=0.647/0.85=0.76(m) , 显然很不合实际,因为宇航员的身高要求是 1.6 米至 1.9 米 。 我们再看一遍视频,发现其中语言表述速度是正常语速,所以该视频并没有快进或者放慢,我们的时间记录是正确的。 所以,从视频可以推算出宇航员的身高和实际值差距太大。难道此视频根本不在月球拍摄?
4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给儿子讲科学——之伽利略及其继承者
热度 3 hcrm 2012-2-25 19:14
儿子兴致勃勃地打开书桌的柜子,将里面掏了个空空如也,弄得满地都是书。这在他是很大的胜利,因为他发现了,破坏了,甚而说:“我要看!” 我且等他疯完了,慢慢收拾时,那套《人类文明之旅丛书》引起了我的注意。说是“文明”,其实讲的都是科学,什么《灿烂的科学》、《无限的技术》等,算是科普读物了。 “你不是要看吗?那好,从今天开始,爸爸每天晚上给你讲科学。”我对儿子说。 “好!”儿子答应得也干脆。 儿子已然三岁了,是该知道一些科学知识了,不求甚解,起码听听概念也好。 我既这么想,晚上睡前便不给他讲故事了,而是翻开了《灿烂的科学》一书。 “公元 1642 年,欧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伽利略去世了……”我想边读边给儿子讲解。 “什么伽利略啊?”儿子问。 “伽利略是一个人的名字,就像你叫黄曦,爸爸叫黄成。他是意大利科学家。”我认真地给他解说。 “什么意大利啊?”儿子问。 “意大利是一个国家,在很遥远的地方。我们的国家叫什么呀?”我反问儿子。 “中国。”儿子不费劲地就答出了,因为我曾经给他讲过。 “你知道什么是力学吗?”往后读着,我突然问他。 “……”儿子没作声。 “来,把你的小手给爸爸!”我伸出自己的右手去,握住他的一只小手,轻轻用了下力,“这就是力,感觉到没?” 因为没使多大劲,儿子不觉得疼:“再来,爸爸!” 我乐了,又轻轻地捏了捏他的小手:“感觉到了吗?” “感觉到了。”儿子肯定地回答。 “力学就是研究力的科学。”我进而释义道。 “科学。”儿子跟着说了句。我想,他知道“科学”这两个字,即是一种收获了。 “多米尼科·卡西尼在天文学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土星的研究……”我接着读的这一节是“伽利略的继承者”。 “爸爸,这是什么呀?”儿子指着书中的土星相片问。 “这是土星,看它像什么?”我也指着图片问儿子。 “球。”儿子倒不含糊,没被难住。 “知道它为什么叫土星吗?因为它看上去的颜色跟我们看到的黄土差不多。”我只有这样解释了,毕竟儿子才三岁啊! “这是什么?”儿子指着土星的光环问。 “这是一个圈,转着土星转的。”我客观地描述道。 “为什么呀?”儿子穷追不舍。 “因为……”我想了想说,“因为有一个力把它拉着不放,它只有不停地转圈。” “爸爸,这根棍子是做什么的呀?”当我读到伽利略的另一位继承者托里拆利的内容时,儿子的问题又来了。 “这是水银柱,测大气压的。”我感觉一晚给他讲得有点多了。 “不是,它是……它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儿子很高兴他认出来了,“我也有一个。” 我没有去给儿子解释什么,因为我可不想去纠正他的想像,这远比那根 76 厘米长的水银柱重要多了。 从伽利略到卡西尼,再到托里拆利,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写于 2012 年 2 月 25 日夜
个人分类: 闲话生活|4231 次阅读|6 个评论
让思想自由地徜徉
kejidaobao 2011-12-9 15:32
文/张 艳 诺贝尔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成就背后隐藏的曲折和艰辛的历程却不一定为世人所知。201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 Shechtman)。可在作出该项重大发现之初,谢赫特曼曾花费好几个月的时间,试图说服他的同事接受其想法,但同事不仅不相信这一有悖常理的新发现,还要求他离开他所在的研究小组。无奈之下,谢赫特曼只好返回以色列,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将“准晶体”的有关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真理是经得起检验的,这位被斥“胡言乱语”、搞“伪科学”的科学家最终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公正待遇。 这并非个例。纵观历史,先进的科学发现在提出之初常常是受到排挤的。我们所熟知的伽利略、布鲁诺正是这样的科学先锋。即使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是难以接受与原有体系背离的科学发现。这也许可以归结为人的思维惯性,我们总是习惯于接受熟知的知识体系内的东西,难以接受甚至排斥不同常规的研究发现。 《被禁止的科学——从远古高科技到自由能量的神奇之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一本挑战传统科学思维的书。该书作者由来自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物理学、医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行业先锋组成,诠释了关于前沿物理学、医学、考古学、精神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与思考。不管是古代非洲多贡人对世界本源的传说与现代科学的联系,玛雅人对2012预测的宇宙学依据,还是非主流物理学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艺术和物理在未来交汇的医学假设,甚至用量子力学来解释意志对物质的作用等等,书中谈及的内容和我们一直所接受的“科学”确有较大不同。 该书中知识的可靠性我们不置可否,但超脱该书所传递的知识本身,这种相对正统科学来说的“非主流”研究,无疑为我们在科学领域“解放思想”打开了一扇门,为公众展示了科学更多面的特点。这本书所带来的,首先当属充满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科学总是在不断发展的。从哲学的角度看,黑格尔认为科学是活的“生命”和逐渐展开的动态过程;马克思主张科学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库恩的范式概念更明确地解释了科学的历史特性,认为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前范式科学(经过竞争而建立起范式)-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使既有的范式发生动摇)-科学革命(经过竞争与选择而建立起新范式)-新常规科学”的发展过程。那么,科学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何在? 爱因斯坦认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正是人类不受约束的思考,不断地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对现有知识的质疑、不断创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精神成了科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科学以加速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众多辉煌的成就。相对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而言,科学对人类的影响已经太过巨大。当科学发展到过于维护自身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基于理性科学的信仰体系。如此强大的体系带给我们的,除了层出不穷的科技成果,往往还有思维的约束。钱学森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研究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很重要,而这恰恰与自由、质疑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而在我们现行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制中,知识的传播方式常常以教授和灌输为主,欠缺了“自由”和“多元”的展示和探讨方式。我们被告知的那些知识,总是装饰了“真理”、“唯一”、“权威”的光环。我们也习惯于以全盘接受的“拿来主义”对待学习内容。在这种体系下,我们会去怀疑达尔文的进化论吗?会去思考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可靠性吗?会去关心前沿学术领域那些一闪而过、可能已经被认为是伪命题的思想火花吗?思量前不久发布的一个震惊世界的消息,亦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发现超光速粒子!这一挑战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发现一旦得到证实,无疑将会动摇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石。当然,由于事关重大,科学界不得不重复那句老话:非凡发现要有非凡证据。针对这一重大发现的验证工作,仍在进行之中。 而本书正是以挑战权威科学的内容,让我们重新审视和判断那些习以为常的概念与知识,给了我们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看待科学、自然和宇宙,带我们去享受一道自由思想的饕餮盛宴。全书由19位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撰写的41篇大众普及文章构成,受到不少读者的追捧。阅读这本书,正如其中文总序中告诉我们的:“不要把每个观点都当做神袛来崇拜(事实上有些作者之间的观点是冲突的)”,而是体会这样一种多元的思考方式,至于书中内容,“你可以选择,可以嗤之以鼻,也可以真心叹服。” 让我们随着这本书,一起奔赴从远古高科技到自由能源的神奇之旅吧。书中所引用的英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的一句名言耐人寻味:“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很难和魔法区分开来。”也许在主流和非主流科学,甚至神话和宗教之间,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界限。事实究竟怎样,还有待我们去探究。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2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伽利略拍马屁
热度 9 lujiangxiao 2011-10-3 04:08
伽利略拍马屁
伽利略( 1564-1642 )原是个实用数学家, 25 岁时就当上了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当时他设计和制造仪器。他有个大发明是军用罗盘,可以有效提高火炮射击精度。这种在当时世界上尖端的军事技术虽然使得他很富有,可是伽利略并不满足自己的学术地位,他想变成一个科学家,当时叫“自然哲学家”。这是因为在十六世纪,实用数学家在科学界等级比较低,并不是科学家,相当于现在的测量工程师。而自然哲学家则享有更高的学术地位。可是自然哲学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们只争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比如宇宙中心在哪里,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伽利略的那些实用仪器和这些大问题不沾边。 不久伽利略又有了一项新的发明,就是经他改进的伽利略望远镜。这当然又是一个世界尖端的军事技术,能让你在敌人看不见你的时候就能看见敌人。可是伽利略为了自己想当科学家的目标,他把望远镜指向天空,希望用此来研究一个科学的大问题。 当时自然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到底地球是宇宙唯一中心,还是地球和其它行星一起围着太阳转。没想到六个月后, 1610 年初,伽利略就有了重大发现――他发现木星周围有四颗明亮的物体。经过以后几天的连续观察,他终于发现这是围着木星转的四个“月亮”。这个发现使他立刻成了科学界的明星。在那个自然哲学家只能争论却没有答案的领域,他用观察的方法明确地指出,不管你相信哪种理论,宇宙的中心不止一个,因为至少木星是它那些卫星的中心。 可是即使有了这么重要的发现,要当上自然哲学家还必须有个王公贵族作为赞助人。伽利略就去求麦第西公爵( Cosimo II de' Medici , Grand Duchy of Tuscany ),当时意大利中部的国王(又称 佛罗伦萨大公 )。有说法伽利略曾经当过麦第西的家庭教师,按说两人关系应该比较近。可是大公并不需要学者,而更需要一个能够富国强兵的工程师。由于这个原因,伽利略的请求并不成功。    这时拍马屁的作用就上来了。 1610 年3月,伽利略在发表木星卫星的书里,不仅描述他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卫星,而且把这些星体以 麦第西的名字命名。这下所有贵族都轰动了,原来科学发现还有为国争光的作用。由此伽利略顺利地得到了自然哲学家的头衔。    几百年过去了,麦第西大公的名字因为他赞助过伽利略而被人们记住。后来伽利略因为他的多中心学说被 教廷打击了不少年,那是后话了。 素材来自 Nova Podcast ―― Galileo and telescope  图片来自网上。 2010年10月2日,阴雨中写于美国盖色斯普镇。
6743 次阅读|9 个评论
不愧是伽利略的国家:蛤蟆和地震专家是平等的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1-5-26 14:54
不愧是伽利略的国家:蛤蟆和地震专家是平等的 蛤蟆(或其他征兆)能否预报地震? 这不是专家说了算,也不是蛤蟆说了算, 要看究竟地震了没有? 意大利不愧是出了伽利略的国度, 能够平等地把蛤蟆和地震专家摆在老百姓的天平上。 意大利 7 名科学家震前辟谣被控过失杀人 老百姓看见蛤蟆在马路上开会, 感觉到要地震; 地震专家却劝说老百姓呆在家里喝酒, 结果老百姓上了地震专家的当。 意大利 7 名科学家当地时间 26 日因 09 年未能预测地震被控过失杀人罪。该地震致 300 人丧生。震前当地居民已发现异常,专家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会发生地震,称居民可待在家喝红酒。
个人分类: 闲情和逸致|224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普教育应从“食盐”开始,“北斗”不着急
热度 2 xupeiyang 2011-3-19 21:04
孙家栋院士是在中国科协为促进科普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第一期“走近中国的北斗”上作上述表示的。 杨元喜院士讲述了“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谭述森引领大家认识北斗;刘经南院士详解北斗如何从农、渔、交通、大气和地震监测、国防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改变生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李祖洪信心满满地展望中国的北斗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一起组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3/19/c_121207253_2.htm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2095 次阅读|2 个评论
技术、科学、新神话
techne 2011-3-4 23:36
技术、科学、新神话 (草稿,请勿引用) 王 键   一   这是一个技术和科学统领一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对自己的前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根源正在于技术、科学带来的无比威力。   然而,曾几何时,神话也带给人类一些不可忽视的力量与幸福。当看到信徒们那无比虔诚的祈祷,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但是:技术与科学又何尝不是一种新神话?如果有一天,曾带给人类无比威力的工具轻而易举地毁灭了人类自身,那么技术与科学的自信不恰恰成为了一个新时代的神话么?   ——技术与科学若想击碎神话,那就必然会击碎它们自身。   二   自从伽利略时代的科学革命以来,自然的数学化图景就开始被逐渐确立;以至于现如今的人们很轻易地就会遗忘那关于质的规定,只把自己的眼睛盯在一些看得见的数字上。此刻,在我面前正放着一只水杯,一只普普通通的玻璃杯。而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再去关心那个虚无飘渺的“使这个杯子成其为一个杯子的东西”,人们只需要确定:它是用玻璃作的,它高20cm、重400克…… 甚至于,对于“玻璃”是什么也完全可以给出一个数学化的解释——不过是一些颗粒和三角形的组合外加相互间的作用力等等完全可以用公式表示的“假设”而已;而这,就是一只很普通的杯子,一只在现代人眼中的普普通通的玻璃杯。   由这种数学化的途径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人们逐渐对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人们开始认定自然不过是一些数学公式的堆积而已。而数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明晰和无可怀疑而闻名,数学在人们眼中几乎一向都代表了确定性最高的那种知识。那么,既然人们可以掌控数字符号构成的数学方程,人们自然也就有理由相信自己可以掌控那由数学公式架构起来的数学化了的自然,这算是人们要迈出的那不可回避的第一步。   伴随着这种对于掌控自然的自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地蓬勃发展了起来。最初,科技的力量还略显稚嫩,它所涉及的范围也不够广阔;但是科技仍然一步一步“支持”了人们的现代世界图景对于它的信任。随后,人们上天入海,无所不能……但是,虽着科技力量的无限壮大和涉及领域的无限扩大,一些在科技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开始进一步凸现出来;比如环境、生态问题,比如科技伦理问题等等。仔细回顾历史,重新审视科技的进程,我们也许会作出一个听来并不顺耳的推断:传统的自然的数学化图景已经开始面对一个阶段性的分水岭,它注定要走到自己的尽头;而奠基于这种世界图景之上的现代科技也比将随之而发生一次根本性的动摇,进而孕育出一种更具可接受性的“新科学”和“新技术”。   三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由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无法摆脱的问题,抛开琐碎具体的细节不谈,这里暂且把这些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1、 由自然的数学化图景中隐含的可掌控预设带来的问题,比如环境、生态问题;     2、由科技力量/权力的无限壮大带来的问题,比如核武器问题;     3、由科技涉及领域的无限扩张带来的问题,比如基因技术、克隆人问题。   要注意的一点是:其中,第一类问题才更具有根本性,虽然看起来它显得要比后面两类更温和一些。正是基于人们对于自然的可掌控预设和进而导致的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丧失,人类对于“利益”和“效率”的无节制的追求才得以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而上述的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之得以产生,都恰恰是出自于人类对于利益和效率的无节制的追求;区别在于:第二类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夜郎自大式地妄图用科技之剑征服整个外在的自然,而第三类问题的实质却是人类无可奈何、不由自主地把科技之剑指向了人类自身。而那些为科学辩护、持“科学技术中性论”的人恰恰忘记了:现代科技所奠基于其上的基础,真正是暗含着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轻视自然的价值倾向;由此,我们不能认为现代科技只是一种任人使用的无辜的“工具”,它必须为自己的后果承担则任。   四   为了形象地说明人类固守现代科技的命运,不妨构造出一下两个比喻:   1.假设人类是一位制造“能量”的爱好者。最开始,他很偶然地发现了火的秘密,可以用来烘焙取暖;随后他又发现了火药,可以用来制做枪弹……如此发展下去,人类最终变成了一位制造超级“炸弹”的爱好者;终于,在肆无忌惮地制造一个能量无比巨大的炸弹时,突然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于是一切都烟消云散,被毁灭掉了。   2.假设人类是一位天生的神医,手中握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刀片,用以剖析万物;可是,这位神医虽然洞察了万物的秘密,却对自己知之甚少;于是乎,他强烈的求知欲开始无法自制地用那把锋利无比的刀片去剖析自身……终于,在能够洞察自身的秘密之前,这位神医就很不幸地死掉了。   实际上,我相信这种比喻所描述的悲观结局是不会出现的,因为新的出路必然会结束现代科技的旧有进程。   五   那么,新的出路又究竟何在呢?这似乎是一个没人能够确切回答的问题。无论如何,可以预见的一点是:在“新科学”与“新技术”的“内核”中,经典的自然的数学化图景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可掌控预设必须被撤底地打破;只有实现这条核心信条的更新,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对于现代科技观中的“利益”原则、“效率”原则的反动。当前,某些新涌现出的学科已经暗含了这种趋向,比如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的出现,已经表明传统的对数学知识确定性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数学远远没有人们想的那么确定;计算数学的发展也已经开始表明:精确的数学求解大都是不切实际的理想,方程的近似求解更具有普遍性。拓扑学在现代数学中的崛起也开始表明:数学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作为一门考察“量”的学科。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我们存在于其中的自然并不像某些现代科技专家们所想得真那么简单;那种“抽掉质的规定性、考虑量的规定性”的传统数学化的自然图景是过于简化、不足够可靠的。对人类来说,即使自然不是完全不可掌控的,我们也不能认为它就是可以被掌控的一个僵死的无生命的对象。前沿生物、生命科学的进展则进一步向人们昭示:科技研究必须有禁区,科技涉及的范围不可以任意地扩张、无限地扩大。当牵涉到伦理、价值等问题时,科技必须受到包括法律和道德在内的社会规范的更多的制约和平衡。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1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时间的"维"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1-2-6 23:23
时间的"维" 我在标题为:《时空是客观存在,及对其认识的简史》的帖子中,已经谈到: “一切物质都在时间和空间中运动”,研讨物质运动就必须研讨时间和空间。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运动”的属性。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也是从认识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特性”开始的。 因为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是“相对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及其变动就必须选定适当的轴矢坐标系。经典力学认为不同轴矢坐标系的时间是相同的,即所谓“绝对时间”,仅选定3维空间轴矢坐标系,而把时间仅当作3维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坐标的一个参变量。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的“模长”是时间的函数,而其函数的性质与形式是因其空间位置矢量运动的性质和特征的不同而不同。这里已经表明:时间与空间是互为函数关系的,既是互为函数关系,就无所谓并列、串列了。在此,时间只是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的“模长”的函数,并非另外的1“维”! 但是,进而,大量实验(首先是著名的迈卡尔逊的光学实验),表明:“在任何惯性牵引运动参考系,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不随参考系的运动而改变”,此时,经典力学由“绝对时间”导出的“伽利略变换”已不适用。 洛仑兹仍在3维空间,仍按所谓“光在‘以太’中传播”,并且,“长度缩短、时间延迟”的观点,导出了符合实际的“洛仑兹变换”,但却不能证明所谓“以太“的客观存在,并导致一系列悖论,仍不能解释这个问题。 为此,狭义相对论才采用欧基里得4维时空的闵可夫斯基矢量表达客体的时空位置,即由4个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的) 轴矢组成的轴矢系,表达时空位置矢量。其中,“时间”不仅是3维空间位置矢量各分量坐标的一个重要参变量,而且是与3个空间轴彼此线性无关的 (对于正交系,为彼此正交延的)另一轴矢 (时轴矢)的主角,“时轴分量“的模长由ict表达 (i是虚数符,即-1的平方根,c是惯性牵引运动参考系真空中3维空间光速,t是时间),这才能把时间作为3维空间之外的另1“维”! 而由此直接导出了相应的洛仑兹变换,才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从而建立起相对论性力学(大量高能粒子实验的设计和结果,都是证实了它的正确性)。 而经典力学只是其在3维空间的低速 (其在3维空间的运动速度与惯性牵引运动系真空中光速相比可以忽略) 的近似。 “物质运动”必须用统一的4维时空位置1-线矢才能确切表达。“时间和空间” 描述“物质运动”状态和规律的一种“统一体”的密不可分的两个参量。它们的这种特性,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又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能与客观实际相符的认识。
个人分类: 物理|23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是流氓软件培育了我们,还是我们培育了流氓软件
热度 3 zxczxc0417 2011-2-5 07:31
是流氓软件培育了我们,还是我们培育了流氓软件
是流氓软件培育了我们,还是我们培育了流氓软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空时读读FASEB J的社论
热度 1 liluyuan 2011-1-6 01:26
有空时读读FASEB J的社论
美国的FASEB Journal是一本我喜欢的科学杂志,尤其是这本杂志每一期 由主编Gerald Weissmann主笔的社论,不光是言之有物,还常常是笔下生花。 记得Weissmann写过一篇社论,讲科学论文摘要的写作。他说,如果你的科学论文是一篇散文(Prose),那么这篇文章的摘要则是一首诗(Poem)。这个比喻毫不过分地强调了文字简练、明快,构思精致,语言表达准确,并且有“郁郁夫文采”对于摘要的重要性。事实上,很多人(没有做过调查统计,但我估计是多数人)读科学论文先读摘要。摘要有吸引力,才进一步去读文章。根据我的经验,美国很多教授审查科研基金申请也是先用五分钟读摘要。摘要如果没有吸引力,这篇申请书多半要进垃圾桶。 Weissmann最近有篇社论,纪念“历史上第一位女科学家”、公元4世纪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希帕蒂娅(Hypatia)。她在那时已经得出天体运动轨迹不是正圆而是椭圆的结论,并开始思考“日心说”,早于伽利略一千年。希帕蒂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她对束缚人的头脑的宗教教条的严格批评,和她在思想界的巨大影响,使她成为刚刚得势的基督教教堂的敌人。六十岁时,希帕蒂娅被埃及主教、后来被封圣的圣西利尔(St. Cyril)麾下的基督教暴徒在大街上绑架,用贝壳凌迟处死,成为第一个为科学献出生命的科学家。希帕蒂娅的死标志了希腊-罗马哲学和科学的式微。欧洲从此堕入中世纪的漫漫长夜。电影Agora讲的就是希帕蒂娅的故事。 Weissmann的社论引用的一段希帕蒂娅的语录说:“Fables should be taught as fables, myths as myths, and miracles as poetic fancies. To teach superstitions as truths is a most terrible thing. The child mind accepts and believes them, and only through great pain and perhaps tragedy can he be in after years relieved of them. In fact men will fight for a superstition quite as quickly as for a living truth often more so”。说得何其好! 有空时,读一读科学杂志上科学论文以外的内容是件赏心悦目的事。除增加知识外,读一些老资格编辑的文字,能够帮助英语非母语的人(甚至英语为母语的人)了解英文的修辞和文采,写出更好的英文。 Portrait of Hypatia of Alexandria (c355–415 CE)
个人分类: 未分类|532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伽利略首颗实验卫星运行
weixiuping 2010-12-30 09:54
伽利略首颗实验卫星运行良好 科技日报 总部位于巴黎的欧洲航天局 28 日宣布,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伽利略计划)首颗实验卫星 GIOVE - A 自 2005 年发射以来,在太空中运行良好,为今后正式卫星的发射奠定了基础。 GIOVE 项目负责人瓦尔特 阿尔普表示, GIOVE - A 和随后发射的 GIOVE - B 设计寿命均为 27 个月,但前者至今已在太空中停留了 60 个月,却依然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他认为,除了设计合理,这颗卫星的 长寿 也有运气的成分,因为它运行的 5 年正值太阳活动相对平静的阶段,这意味着它受到的宇宙辐射大大低于预期,损毁的程度也相对小。 2010 :伽利略计划遥望终点 科技日报 2010 年,欧洲的伽利略计划在压力下向前推进。伽利略初始运行能力( IOC ) 6 个采购合同成功授出 4 个,多个伽利略系统的地面站和控制中心陆续竣工,被屡次推迟并一再追加投资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向 2014 年完成初步部署并具备初始运行能力迈出了重要一步。 伽利略计划在不断推进 2010 年,经过多方协调,欧盟委员会最终授出 6 个伽利略初始运行能力( IOC )采购合同中的 4 份。这些合同的授出意味着伽利略计划全面启动了建造 伽利略 运行基础设施的工作。 伽利略计划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总耗资约 34 亿欧元,如何分配这个大 蛋糕 曾是欧盟的一个难题,各国也都为了本国的公司能够多分一杯羹而争吵不断。目前获益最大的仍是航天技术领先的德意法英等国。其中,意大利泰利斯阿莱尼亚太空公司获得了系统支持服务项目合同,价值 8500 万欧元;德国 OHB 公司领衔囊获卫星项目合同(建造前 14 颗卫星),合同总额 5.66 亿欧元;法国阿里安太空公司赢得了卫星发射服务项目合同,合同价值 3.97 亿欧元;运行阶段的空间和地面设施管理项目合同则授予由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和意大利空间通信公司联合建立的 Spaceopal 公司,合同金额约 1.94 亿欧元。剩下的地面基础设施完成项目和地面控制中心完成项目两个合同预计将于 2011 年签署。 另外, 2010 年,多个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地面站和控制中心陆续建成。包括 2010 年 10 月 6 日建成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全球服务网络最远的站点之一,位于南太平洋中的新喀里多尼亚 (New Caledonia ,法国的海外领地 ) 监测站; 2010 年 12 月 13 日正式落成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位于瑞典北部基律纳市的地面站;以及 2010 年 12 月 20 日投入使用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位于意大利富奇诺的控制中心等。 加之此前已经建成的地面站点,如 2009 年 11 月 19 日落成的位于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的库鲁地面站等,伽利略导航系统地面配套设施的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自 2008 年 4 月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正式启动以来,伽利略计划虽然不像想象中的顺利,但却一直在不断向前推进, 2014 年完成初步部署并具备初始运行能力已经不再遥不可及。 伽利略计划面临资金压力    2010 年,推进中的伽利略计划暴露出了其面临的沉重资金压力。由于原计划 2008 年投入使用的伽利略系统延期至 2018 年。增加的费用主要来自火箭发射费、安全保险费的提高,以及延期的费用等。 伽利略计划可能面临长期亏损,在未来 20 年里需要的补贴可能高达 150 亿欧元。伽利略计划未来平均每年的费用将达到 7.5 亿欧元,而现在的预算是每年只投入 2.5 亿欧元。目前来看,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的商业用途可能不会像最初设想的那样大,它与最大客户美国 GPS 全球定位系统的合作是免费的,并且还将面临来自俄罗斯的 GLONASS 竞争。 因此,作为伽利略计划主要的出资者之一,德国政府于 2010 年 10 月 24 日明确要求欧盟委员会提出可行性方案,以削减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实施成本。 伽利略计划的挑战和机遇 虽然面临投资增加以及多次延期的压力,伽利略计划作为欧洲独立于美国的重要一步,仍然得到了欧洲各国的支持。 为了降低风险并增加灵活性,欧盟委员会已经采取了双源策略,规定任何一家公司不能成为超过两类合同的主承包商,而每种产品都必须有两家不同的供应商等。 在技术方面,当 2005 年 12 月 28 日伽利略计划首颗实验卫星 GIOVE - A 被顺利送入太空轨道时,该系统在兼容性和精确度等设计方面都优于当时美国的 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大规模微芯片制造、星载铷原子钟 (RAFS) 以及遍布全球的监测站等方面,伽利略系统与 GLONASS 和北斗系统相比仍有一定优势。 与北斗相比,伽利略系统在未来应用市场领域仍占据很大的优势。这一方面得益于伽利略系统从设计之初就定位于民用服务,一直以来大力推动伽利略系统的拓展服务研究与应用;另一方面也和参加伽利略计划的国家和地区众多有关。而换个角度看,或许作为两个第二梯队的 运动员 ,伽利略和北斗真正的对手并不是彼此,而是早已成功运行多年的 GPS 和 GLONASS ,因此携手合作共同进步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个人分类: 遥感快讯|2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雨中游比萨
harveyho 2010-10-8 17:12
戴世强教授有关伽利略的 博文 里提到著名的比萨斜塔。 大概每个初中生都知道那个实验(我印象好像是英文课?)。想起在意大利游历时雨中游比萨的情景。趁着记忆还鲜活,写一点以图配文,以和戴教授博文。 由佛罗伦萨出发,约一个钟头到比萨。经过的是美丽的托斯卡尼(Tuscany)乡村景色。与德国巴伐利亚郊外的郁郁葱葱不同,这里多了一种黄色调。 惜时有阵雨,到比萨时正大雨,衣衫尽湿。比萨斜塔比想象中还要斜,在雨间歇停的片刻抓拍。 看这个斜度,就知道要确保这座塔不倒掉的工程的难度了。 阳光也露出一点,给乌黑的云镶个金边。 游客利用塔的斜度扮各种动作,有时搞怪到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比萨斜塔旁边的大教堂才是主角,塔本是配套建筑。因其斜,因伽利略的实验而名声大噪。知道这个美丽的教堂的人反而不多。 不管世间的我们如何吵吵嚷嚷,为仕途,钱途,基金,地位,院士衔头斗个你死我活,到头来一杯黄土恩仇尽抿。能在这历史长河里写下重重一笔的寥若晨星。 而伽利略深沉犀利的思考,充满勇气的实验论证,美丽而简单的数学推理,将随人类历史的延绵而永存。
个人分类: 人在旅途|389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方法漫话-2:伽利略的科研方法——从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谈起
sqdai 2010-10-8 07:22
大家知道,伽利略是现代科学方法奠基人,他的不朽著作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开了现代科学的先河。他首次较为系统地运用现代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在力学研究中,以实验方法为核心,综合采用逻辑方法、观察方法、抽象方法、数学方法等基本方法,解决了一系列重要问题。现以自由落体研究为例,对此加以阐释。 挑战权威 伽利略从不迷信权威,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关于自由落体,当时风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落体以匀速下落,速度与落体的重量成正比。伽利略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部署,开始出战了。 逻辑分析 作为第一步,伽利略采用逻辑方法,设计了一个思想实验:用短绳系住重量不同的大小石块,使之自由下落,按亚里士多德观点导得矛盾。他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 56 ~ 62 页)对此作了有趣的描述:显然当把两者合在一起时,较慢的物体使较快的物体有些减速,而较快的物体使较慢的物体有些加速。 如果一块大石头具有速度8,而一块较小的石头具有速度4,那么当它们合在一起时,系统将以比8为低的速度运动;而当把它们绑在一起时就变成一块比原来以速度8运动的石头还要大的石头。所以,较重的物体比较轻的物体以较低的速度运动;结果是与你推测的矛盾。 因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无法自圆其说!亦即,演绎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 观察分析 伽利略比他的前辈高明之处在于把逻辑方法与观察、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1589 年进行了比萨斜塔落体试验,观察到 10 磅 的球与 1 磅 的球同时落地,初步验证了他的逻辑分析结果。(参看博文《不屈不挠 忍辱负重记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 实验分析 严格说来,比萨斜塔落体试验只是一种观察,较为被动,而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关于观察方法与实验方法的区别详见以后的博文)。因比萨斜塔的高度仅为 56 米 ,落体落地过快,不易看清,当时也无条件进行精密测量。因此,伽利略设计了两种实验:斜面实验和单摆实验。前者实际上是一种 冲淡引力 的实验,小球在光滑斜面上滑落,使得实际收到的引力作用减小,实验发现,大小球滚动速度相同,且与斜面夹角无关。接着的单摆实验中,他发现只要摆长相同,摆动速度就相同,与摆重无关。这样,就从两个角度演证了自由落体运动。 数学分析 伽利略在斜面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初等数学方法,确立了物体下落时的加速度、时间的数量的关系,亦即目前中学物理学中所描述的数学分析。这里,他清晰地引进了加速度的概念。从而,使自由落体定律成为铁板钉钉的理论,亚里士多德理论就此落败。 抽象分析 伽利略并未就此停步。他进一步做了双斜面实验,将两个光滑斜面相向放置于桌面上,各自与桌面的夹角相同,发现从一个斜面上滚落的小球,到达对面的斜面的同一高度后往回滑落,在同一高度上往返滚动。接着,他又做了思想实验:设想斜面与桌面的夹角为九十度时,就回到自由落体情形;设想斜面与桌面的夹角趋于零度时,滚落的小球就会无休止地前行,这样他发现了惯性,实际上得到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当然,作为物理学家、力学家,他敏感地抓住了阻力问题。他知道,阻力是无法避免的,他的后一个思想实验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在他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有详尽的讨论,这里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伽利略善于针对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使之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方法。他在谈到自由落体研究时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开端。他身后的现代科学发展史证实了他的真知灼见。 伽利略做比萨斜塔落体试验距今恰好 420 周年,我们作为后来者,是否更应该多多聆听这位科学大师的声音,学学他的科学方法和治学之道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库兹涅佐夫, Б. Г. , 伽利略传,商务印书馆, 2001 。 2. 林徳宏,张相轮,创造的动力丛书( 2 )科学方法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1 。 3. 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4.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武际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写于 2009 年 4 月 20 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9479.html
个人分类: 科研方略|12787 次阅读|17 个评论
科学家风采(10)不屈不挠斗凶顽——记伽利略
sqdai 2010-10-8 06:38
我们有时抱怨科研环境不够理想,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把历史的车轮倒转四百年,与罗马教廷统辖一切的欧洲相比,我们科学工作者的遭际要幸福得多了,至少,我们不会因为坚持自然科学的真理而惨遭迫害,乃至有性命之虞吧!比如说,不会像布鲁诺在 1600 年由于力主“日心说”而丧身火海吧!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那个“乌云压城城欲摧”的黑暗年代的伟大的力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 1564 - 1642 )。 成就辉煌 伽利略是科技史上公认的现代科学之父。他开创了基于实验和观察的、且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现代科学。 伽利略首次引进了力学中的惯性、加速度等概念,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动叠加原理、单摆运动周期性等,为牛顿力学开创了先河;他首次用自制的望远镜观测了天体,许多重大发现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支持;他提出的相对性原理成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石,也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奠定了基础。 可惜的是,他生不逢时,不然,这位科学天才会有更加伟大的创造。他的一生是在与传统观念搏斗,与宗教裁判所抗争中度过的。 勇于创新 伽利略 1564 年 2 月 15 日 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附近的小镇比萨,他的父亲文森尼奥是一位数学家、音乐家,那时从事数学和音乐是不赚钱的职业,家境贫寒。家里把他送到比萨大学学医,而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对力学、天文学却情有独钟,因得不到家里支持, 21 岁时被迫退学,经过四年苦心孤诣的自学和创造,伽利略因数学、物理学上的成就而名扬天下, 25 岁时被母校比萨大学聘为教授;不久,他父亲英年早逝,他挑起了支撑家庭的重担,生活十分艰辛。 伽利略生来好学多思,无私无畏,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权威。那时欧洲的学术界是亚里士多德学说的一统天下,他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不容置疑。比方说,亚里士多德认定,物体自由下落时,重量大者先落地,对此,一千多年间无人敢说一个“不”字。可是,伽利略偏不,他要在太岁头上动土了!经过缜密思考,他发现了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说的破绽,决定对它公开宣战。 石破天惊 1589 年,伽利略 25 岁。他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始建于 1174 年,建成于 1268 年,共八层,高 54.5 米 (一说 56 米 ),由于施工失误,始建之后便逐渐倾斜,成了闻名遐尔的独特风景,也成了伽利略做落体观察、试验的好场所。只见他爬到斜塔的第七层,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手里各重 1 磅 和 10 磅 的两个球同时下落,很快,两球同时砰然落地!事实胜于雄辩,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科学史上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接着,伽利略又进行了细致研究,写成了《论运动》一文,批评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乳臭未干的小子竟敢挑战大权威,这还了得!伽利略的作为不能见容于守旧的比萨大学校长和一帮老教授;这时,他还因故得罪了佛罗伦萨公国的柯斯摩公爵,被逐出了比萨大学。 幸而,当时在亚平宁半岛上还有学者的一个“自由王国”——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经他的朋友天文学家、数学家蒙特推荐, 1592 年,他到该校任教。 才华横溢 到了帕多瓦大学,伽利略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他发现了物体斜面运动规律和单摆运动周期性,完善了自由落体学说,研究了地球的磁力线,制造了新型的罗盘和温度计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开始关注天文学研究,并因此而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1593 年,他在编写力学和筑城学课程大纲时,偶然接触到哥白尼的日心说; 1596 年,他看到开普勒的描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新著《宇宙的奥秘》,去信致贺,次年,向开普勒表示相信哥白尼学说。这时,他开始自制望远镜,夜观天象。 1604 年,他发现了一颗新星,并力排众议,发表了关于新星的演讲。 创造历史 1609 年 8 月 21 日 ,这个日子注定要载入科学史史册。伽利略用自制的可放大 60 倍的望远镜在海边进行了公开演示。 12 月 1 日 ,他用望远镜观察了月亮和行星。科学发展史专家认为,这种观察和研究标志着现代科学的发端。距今正好 400 周年。 1610 年 1 月 7 日 夜,他发现了绕木星运动的四颗卫星; 1 月 10 夜,他观察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并将其中的最高峰命名为阿尔卑斯山;接着,他又观察了土星、水星、金星,研究了木星的轨道;天文学专著《星际使者》问世;随后,他又把望远镜镜头指向银河,发现它由一簇簇星星构成;翌年,他首次发现和记录了太阳黑子, 1613 年,《关于太阳黑子的信》在罗马发表。 他在天文学观察和研究的成果使他对哥白尼学说更加深信不疑,四处宣传地动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他基于精确观测和严密推理建立的理论。 厄运临头 厄运悄悄地降临到伽利略的头上。 伽利略的发现和成功震撼了罗马教廷,因为他打乱了上帝所建立的“秩序”,亵渎了圣经,动摇了他们奉为至宝的托勒密地心宇宙体系。早在 1611 年,伽利略的反对者就把攻击他的黑材料送到了宗教裁判所; 1615 年 洛里尼神甫和卡西尼修道士向宗教裁判所密告,后者准备控告伽利略。 但是,伽利略还被蒙在鼓里。 1616 年春天,伽利略被骗到罗马,教会邀请他去讲学,给他以盛大欢迎。 3 月 6 日 ,红衣主教贝拉明家举行化妆舞会,伽利略应邀赴会。在灯红酒绿、握手言欢之际,图穷匕首见,贝拉明突然拿出罗马教廷头天作出的决议,重申地球的宇宙中心说,声讨日心说这一异教邪说,将哥白尼极其拥趸的著作列为禁书,否则严惩不贷。并且逼迫伽利略签字,保证执行此决议。 伽利略在这种软硬兼施的威逼下目瞪口呆,自知当时与教廷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违心地签了字。从此,他被剥夺了公开研究和宣传日心说的权利。 不折不挠 然而,在伽利略的内心深处并没有屈服于罗马教廷的恶势力。他表面上遵从教皇的禁令,实际上厉兵秣马,为日心说准备更多的理论依据。他精密测定了木星运动轨迹(航海家可据此在海上定位),细致研究了彗星运动, 1623 年出版了论述彗星的著作《试金天平》。 1624 年,传来新教皇乌尔班八世登基的消息,他暗中庆幸,因为新教皇是他的朋友;果然,不久就有了批准他出版潮汐理论方面的消息。他的心中涌动着希望,开始构思为日心说辩护的新专著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简称《对话》)。书中,他虚构了三个人物:萨尔维亚蒂、沙格列陀和辛普利耶和,分别代表哥白尼、中间裁判人(当然有伽利略自己的影子)和亚里士多德-托勒密。伽利略充分动用了他的过人智慧,让前二者联手,用机敏隐讳的语言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代言人冷嘲热讽,尽力批驳地心说。历时六年, 1630 年全书写成,他小心翼翼地写了篇序言,居然蒙过了教会的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审查, 1632 年 3 月,《对话》在佛罗伦萨出版。 随之,更可怕的厄运在等待着他。 惨遭迫害 伽利略高估了教皇的仁慈和明智,低估了教会人士的智能和残忍。尽管新教皇是伽利略的学生辈的朋友,经不住手下人(特别是那个贝拉明主教)的进谗和蛊惑,要对伽利略出狠招了! 1632 年 7 月,教皇听信谗言后震怒,明令《对话》禁止发行; 9 月 30 日 ,教会命令伽利略到罗马受审;年底,伽利略以 68 岁高龄和抱病之躯前去应审。 1633 年 3 月 12 日 他被押到宗教裁判所。主审官还是那个 33 年前主审布鲁诺、 17 年前诓骗过他的贝拉明主教。 法庭上,面对审判者颠倒黑白的无理指责,伽利略义正词严地进行了反驳。他说:“科学发展到今天,从望远镜里已经看到许多证据,我只不过将这些写出来供大家讨论,而你连这也不允许,这分明是要一个科学家去背弃自己的感情和那些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是你们在制造异端!”贝拉明理屈词穷,只得以判重罪相要挟。 审讯持续了三个多月,毫无结果。教皇大怒,下令对伽利略进行“严厉审判”。那个时代的“严厉审判”意味着将受审者折磨至死。他的老朋友和学生悲痛欲绝。伽利略却平静地说:“不管怎样,地球,我们大家,连同这座教堂,都在围绕太阳转动。” 6 月 22 日 ,罗马教廷判处他终身监禁。 奋斗不止 经伽利略的几位有地位的朋友求情,法庭才准许他离开罗马,到佛罗伦萨南面的锡耶纳大主教皮柯罗米尼家居住,由大主教实行监护;五个月后,教皇才“恩准”他回到阿切特里自己家中居住,条件是:不得私自去罗马,不许私自会见客人,不准进行科学讲演。 伽利略并没有从内心屈服。他继续从事力学和物理学研究,继续向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观念宣战。 1636 年,他开始撰写他的不朽的传世之作——《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简称《新科学》),翌年完稿。此书是他的 30 多年力学科研的大集成。两门新科学指的是材料力学和动力学。《新科学》中介绍了他最早进行的梁的强度的实验,提出了等强度梁的概念,讨论了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尺寸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落体的最速降曲线问题,给出了重力场下能量守恒的早期叙述,给出了简单情形下的虚功原理,讨论了大气压力问题,叙述了摆的等时性现象,提出了光的传播速度的概念和一种测量光速的设想 …… ,如此等等。书中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想,无不对后来的科学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力学学子更应感恩于这位伟人。 《新科学》问世之时,伽利略双目失明。一位 16 岁的青年维维亚尼自动来到他的身边,担任他的秘书,由他口述自己的学术思想,维维亚尼记录下来,为后世了解伽利略的思想和观点留下了宝贵资料。 1640 年,年青的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来到他家,陪伴他工作,不久之后,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计。 1642 年,伽利略在家中安然长逝,享年 78 岁。是年,牛顿降生。假若相信佛教的轮回转世,可能是,伽利略转世投胎,把发展科学的接力棒交给了牛顿,尽管后者的品德远不如前者。 冤案平反 1757 年,伽利略辞世后 115 年,罗马教会做出决定,解除对伽利略著作的禁令。 1992 年 11 月 31 日,教皇约翰 • 保罗二世为伽利略冤案平反,不再视他为罪犯,不再把他的名著《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视为异端邪说。 伽利略的冤案持续了 360 年,是科学史上历时最久的一起冤案。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才能更好地理解伽利略的名言: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 库兹涅佐夫, Б. Г. , 伽利略传,商务印书馆, 2001 。 2. 梁衡,数理化通俗演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3. 周立伟,科学研究的途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4. 伽利略,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武际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写于 2009 年 4 月 14 日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8099.html
个人分类: 名人纪实|6764 次阅读|4 个评论
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zhulin 2009-10-21 14:28
早在 16 岁时,爱因斯坦就从书本上了解到光是以很快速度前进的电磁波,他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运动,他将看到一幅什么样的世界景象呢?他将看不到前进的光,只能看到在空间里振荡着却停滞不前的电磁场。这种事可能发生吗? 与此相联系,他非常想探讨与光波有关的所谓以太的问题。以太这个名词源于希腊,用以代表组成天上物体的基本元素。 17 世纪,笛卡尔首次将它引入科学,作为传播光的媒质。其后,惠更斯进一步发展了以太学说,认为荷载光波的媒介物是以太,它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物质中。与惠更斯的看法不同,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发光体发射出的是以直线运动的微粒粒子流,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 18 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占了上风,然而到了 19 世纪,却是波动说占了绝对优势,以太的学说也因此大大发展。当时的看法是,波的传播要依赖于媒质,因为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光波的媒质是充满整个空间的以太,也叫光以太。与此同时,电磁学得到了蓬勃发展,经过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努力,形成了成熟的电磁现象的动力学理论 电动力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将光和电磁现象统一起来,认为光就是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从而将光的波动理论与电磁理论统一起来。以太不仅是光波的载体,也成了电磁场的载体。直到 19 世纪末,人们企图寻找以太,然而从未在实验中发现以太。 但是,电动力学遇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与牛顿力学所遵从的相对性原理不一致。关于相对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顿时期就已经有了。电磁学的发展最初也是纳入牛顿力学的框架,但在解释运动物体的电磁过程时却遇到了困难。按照麦克斯韦理论,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个恒量,然而按照牛顿力学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惯性系的光速不同,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适用于力学的相对性原理是否适用于电磁学?例如,有两辆汽车,一辆向你驶近,一辆驶离。你看到前一辆车的灯光向你靠近,后一辆车的灯光远离。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这两种光的速度相同,汽车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据伽利略理论,这两项的测量结果不同。向你驶来的车将发出的光加速,即前车的光速 = 光速 + 车速;而驶离车的光速较慢,因为后车的光速 = 光速 - 车速。麦克斯韦与伽利略关于速度的说法明显相悖。我们如何解决这一分歧呢? 19 世纪理论物理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但其中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海王星的发现显示出牛顿力学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电磁学与力学的统一使物理学显示出一种形式上的完整,并被誉为 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的庙堂 。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 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 爱因斯坦似乎就是那个将构建崭新的物理学大厦的人。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日子里,爱因斯坦广泛关注物理学界的前沿动态,在许多问题上深入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十年的探索过程中,爱因斯坦认真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特别是经过赫兹和洛伦兹发展和阐述的电动力学。爱因斯坦坚信电磁理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不安,这就是绝对参照系以太的存在。他阅读了许多著作发现,所有人试图证明以太存在的试验都是失败的。经过研究爱因斯坦发现,除了作为绝对参照系和电磁场的荷载物外,以太在洛伦兹理论中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他想到:以及绝对参照系是必要的吗?电磁场一定要有荷载物吗? 爱因斯坦喜欢阅读哲学著作,并从哲学中吸收思想营养,他相信世界的统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相对性原理已经在力学中被广泛证明,但在电动力学中却无法成立,对于物理学这两个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不一致,爱因斯坦提出了怀疑。他认为,相对论原理应该普遍成立,因此电磁理论对于各个惯性系应该具有同样的形式,但在这里出现了光速的问题。光速是不变的量还是可变的量,成为相对性原理是否普遍成立的首要问题。当时的物理学家一般都相信以太,也就是相信存在着绝对参照系,这是受到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的影响。 19 世纪末,马赫在所著的《发展中的力学》中,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这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05 年 5 月的一天,爱因斯坦与一个朋友贝索讨论这个已探索了十年的问题,贝索按照马赫主义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两人讨论了很久。突然,爱因斯坦领悟到了什么,回到家经过反复思考,终于想明白了问题。第二天,他又来到贝索家,说:谢谢你,我的问题解决了。原来爱因斯坦想清楚了一件事:时间没有绝对的定义,时间与光信号的速度有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找到了开锁的钥匙,经过五个星期的努力工作,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呈现在人们面前。 1905 年 6 月 30 日 ,德国《物理学年鉴》接受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同年 9 月的该刊上发表。这篇论文是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狭义相对论所根据的是两条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爱因斯坦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他坚信相对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阐明过相对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没有对时间和空间给出过明确的定义。牛顿建立力学体系时也讲了相对性思想,但又定义了绝对空间、绝对时间和绝对运动,在这个问题上他是矛盾的。而爱因斯坦大大发展了相对性原理,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空间,同样不存在绝对同一的时间,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和运动的物体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任何一个参照系和坐标系,都只有属于这个参照系和坐标系的空间和时间。对于一切惯性系,运用该参照系的空间和时间所表达的物理规律,它们的形式都是相同的,这就是相对性原理,严格地说是狭义的相对性原理。在这篇文章中,爱因斯坦没有多讨论将光速不变作为基本原理的根据,他提出光速不变是一个大胆的假设,是从电磁理论和相对性原理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这篇文章是爱因斯坦多年来思考以太与电动力学问题的结果,他从同时的相对性这一点作为突破口,建立了全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并在新的时空理论基础上给动体的电动力学以完整的形式,以太不再是必要的,以太漂流是不存在的。 什么是同时性的相对性?不同地方的两个事件我们何以知道它是同时发生的呢?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信号来确认。为了得知异地事件的同时性我们就得知道信号的传递速度,但如何没出这一速度呢?我们必须测出两地的空间距离以及信号传递所需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测量很简单,麻烦在于测量时间,我们必须假定两地各有一只已经对好了的钟,从两个钟的读数可以知道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我们如何知道异地的钟对好了呢?答案是还需要一种信号。这个信号能否将钟对好?如果按照先前的思路,它又需要一种新信号,这样无穷后退,异地的同时性实际上无法确认。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同时性必与一种信号相联系,否则我们说这两件事同时发生是无意义的。 光信号可能是用来对时钟最合适的信号,但光速非无限大,这样就产生一个新奇的结论,对于静止的观察者同时的两件事,对于运动的观察者就不是同时的。我们设想一个高速运行的列车,它的速度接近光速。列车通过站台时,甲站在站台上,有两道闪电在甲眼前闪过,一道在火车前端,一道在后端,并在火车两端及平台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通过测量,甲与列车两端的间距相等,得出的结论是,甲是同时看到两道闪电的。因此对甲来说,收到的两个光信号在同一时间间隔内传播同样的距离,并同时到达他所在位置,这两起事件必然在同一时间发生,它们是同时的。但对于在列车内部正中央的乙,情况则不同,因为乙与高速运行的列车一同运动,因此他会先截取向着他传播的前端信号,然后收到从后端传来的光信号。对乙来说,这两起事件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同时性不是绝对的,而取决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这一结论 否定了(确切的说应该说是突破了) 牛顿力学中引以为基础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框架。 相对论认为,光速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不变,它是物体运动的最大速度。由于相对论效应,运动物体的长度会变短,运动物体的时间膨胀。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运动速度都是很低的(与光速相比),看不出相对论效应。 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并且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 E=mc2 ,质能关系式对后来发展的原子能事业起到了指导作用。
个人分类: 科普|11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巡天遥看一千河
等离子体科学 2009-8-25 16:54
今天的 Google 的 logo 变成一架天文望远镜。还以为是因为七夕呢 :p 看了下日历,七夕是明天。 原来, 是纪念伽利略用望远镜进行系统天文观测 300 周年。 这是当年伽利略使用的天文望远镜 如今不仅有威力强大的射电望远镜,甚至有放到天上去巡天遥看一千河的Hubble望远镜。 上周在台岛最南端的垦丁海滨看夜晚的南天:银河璀璨、群星悬垂。 如果我们走进灿灿星河,会看到什么? (以下Hubble望远镜照片来自中国新闻网的图片频道) 。。。。。。。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5639 次阅读|1 个评论
教条时代的发现
eloa 2009-8-3 19:09
小蓟夏静好 发表于 2009-08-02 17:02 (这是译自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展评,原作者:Rachel Spence。感慨于人家能把一个展览的介绍写到这个程度,翻译之,贴在这里。 ) 在伽利略于1609年把望远镜的镜筒朝向月球之前,一种流行的理论曾认为那是个水晶做成的天体;也有些理论坚持认为那里是地球的镜像,或是一盆燃烧的火焰。伽利略的新仪器那个并非他的发明,却是由他发展起来的新玩意儿,证明了月球与过去的猜测全然不同。那架仪器说:月球的表面布满了环形山、峡谷和山脉。在那架仪器的帮助下,其他的发现还包括:太阳上的黑子、木星的卫星以及金星的相位。 当然,最著名的一点是,伽利略的观测令他确信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是对的,地球的确在围绕太阳转动。伽利略的日心说给他带来了天主教廷的异端邪说指控。这个人是个天才而非战神,他放弃了自己的主张,终其一生,被禁足于佛罗伦萨的家中。远离故乡比萨城的他,晚年曾双目失明,失落、孤独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这个人是如此得命运多舛,以至我们只能企望他的灵魂可以听到那个名叫爱因斯坦的后辈称呼他现代科学之父。那是在三个世纪之后。 为了纪念伽利略发明望远镜400周年,这场时间跨度从古埃及时期直至19世纪的展览中,伽利略的发现将作为天文学历史中的一章。在这场展览中,250件引人入胜的展品从考古发现到科学仪器、天球仪与星图、壁画、油画、绘图以及文本将为参观者带来一场格外刺激的发现之旅。 自文化初萌,人类便在尝试解释天。担心错过了种植庄稼的时令,古人依靠月相发明了历法;利用一天里太阳位置的变化,他们又发明了日晷。虽然已有了这些科学的萌芽,在古人的心中,天,仍是神居住的地方。线条优雅的神像刻在埃及的滴漏与日晷上,这些物件向我们证实了:在这个世界上,理性与宗教曾有过如此密不可分地融合。亚述人的楔形文字记载中,巴比伦人已经能熟练使用复杂的计算预测行星运动了。 古希腊科学的发展并未减弱人类对天的崇拜。毕达哥拉斯说宇宙是个球体,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在雕塑作品扛天的阿特拉斯(Farnese Atlas,上图)中看到。那件古希腊雕塑的古罗马复制品也许是第一个过去想象中的天球的三维表现作品。在那件雕塑中,肌肉矫健的巨人被一个布满星座的天球压得弯下身来。 在古罗马,占星预测被用来为王权辩护,描绘在壁画中的星座背后的神话传说加强了这种象征意义。曾经装饰在庞贝古城墙壁上的摩羯、飞马、人马,以及牛背上的欧罗巴等壁画即为令人赞叹的例子,也是那个时期栩栩如生的自然主义画作的代表。 《天文学大成》(Almagest)是来自中世纪前的最重要的遗产之一。这套专著共有13卷,出版于公元一世纪,作者是托勒密。这套书堪称对当时天文学理论最完整的阐述,但其支持的却是地心说,这正是它致命的缺陷。托勒密居住在埃及(希腊化时代),他的著作被阿拉伯人保存下来,并对伊斯兰天文学家们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建立祈祷和去往麦加朝圣的更准确的时间表,伊斯兰天文学家们发展出了各种精密设备,比如,迄今为止最早的齿轮星盘,本次展览中就展示了惟一球面视角的那种齿轮星盘当欧洲仍在黑暗时代中摸索时,这些阿拉伯人便已经开始尝试把经度理论化。 直到12世纪,托勒密的作品才被译作了拉丁文。这场展览中,14世纪时佛罗伦萨的《天文学大成》手稿以及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托勒密所做的雄伟却显然不正确的世界地图代表了那个时代对托勒密与欧几里德等其他几位经典思想家的重新发现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关键。 在捍卫古典理性方面,人本主义为区分宗教的观点与世俗的思维铺平了道路。然而,在文艺复兴早期,教会正在不遗余力地拥护正统的观念:地球是宇宙的中央,托勒密的地心说令他很容易就得到了教会的支持。在那幅挂毯宇宙的示意(1450-1500)中,中世纪支持地心说的一系列宗教艺术作品达到了创造力的顶峰。我们很少有机会在美国的托莱多大教堂之外看到这幅挂毯,它描绘了全能的上帝正监督着两位天使转动一个刻满星座的星盘,星盘的侧面则是古希腊的科学家们。这种和谐却等级分明的宇宙模型在波提切利1460年所作的壁画学习中的圣奥古斯汀(St Augustine in his Study)同样有所体现,壁画中,目光热切的圣徒凝视着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天球仪。 虽然教堂强烈支持地心说,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他的《天体运行论》最初的版本以一张靶标模样的插图开头,那是太阳神在一些摇摆的同心圆环中央 感谢编辑在引言中声称这只是假说,这本书才得以躲过了梵蒂冈审查官的审查。 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不同,伽利略不曾采取过预防措施。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第一本望远镜时代的书《星际使者》。毫无疑问,在书中,他支持那个波兰前辈哥白尼。最初,罗马教廷顺利接受了《星际使者》,但到了1633年,他们要求伽利略停止支持哥白尼。但就像奥塔维奥莱奥尼为他所画的肖像画中坚定的目光所预示的:伽利略有一颗不肯妥协的灵魂。作为回应,他于1633年发表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篇表面上折衷的东西最终羞辱性地舍弃了古代的宇宙观。 伽利略的展区摆满了引人注目的遗迹,伽利略的第一台望远镜,《星际使者》与《对话》的第一版,甚至他的一根手指,(伽利略的学生曾将他的一根手指取下来供奉起来,这是中世纪时期对待圣人表示尊敬的一种方式。月球草图也是伽利略展区的重要展品,这些草图由伽利略及其继承者们如波兰人赫维留(Johannes Hevelius)等绘制。)依靠不断发展的强大的望远镜的帮助,天文学家们对月球表面给出了更详细的描述,这是人类绘制天体图像的一个分水岭。在利用望远镜看清了天的物质本质的同时,伽利略对天的神圣意义产生了怀疑。 当然,象征主义手法并未消失,本次展览中最有冲击力的作品是鲁本斯那幅令人毛骨悚然的农神食子(1636-1638),这幅画的部分灵感来自伽利略的观测。就像古罗马的壁画所展现的,绘画具有能在现实与想象中穿梭的能力,但随着理性认知的扩张,这种能力消失了。就在那一天,伽利略拿起自己的望远镜对准了天空,他看到了未来那只是科学、宗教与艺术之间分裂的开始,在后来的启蒙运动中,这种分裂得到了加速。这场展览是个极好的机会,身处其中,我们看到了上述三者短暂的重新融合。
个人分类: 天文|14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望远镜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翅膀
xbyang 2009-7-16 09:02
  200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的作文题是: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么,究竟什么东西可以算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隐形翅膀呢?在我看来,它就是望远镜。望远镜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抵达深邃的太空,看到遥远星球的美丽风光。   人类对天空的关注同文明的历史一样久远。为了制定与农业生产、祭祀活动相关的日期和时令,古代的天文学者需要观测太空,从太阳、月亮和群星的活动中寻找答案。除了进行肉眼观察之外,不少普通人探索太空的隐形翅膀是想像力。在人们的想像中,太空并不虚无,那里有天堂和凌霄宝殿,是一个人们可以无忧无虑生活的地方。   伽利略可以算是第一个看到天堂的人。他在400年前首次把望远镜对准了太空,他看到的景象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并没有看到什么天堂,却看到了荒凉的月球,那里有高山和峡谷,却没有一丁点支撑生命的绿色。伽利略还利用望远镜让人们真切地知晓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普通天体而已。   伽利略利用望远镜对太空的探索不仅仅是天文学的一次重大革命,也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观测太空,否定了主宰人们思维2000多年的地心说,改变了人们的宇宙观。这不仅令当时的罗马教廷十分恼怒,更是令当时的学者十分震惊。学者们通过伽利略的实践,意识到先进工具的重要作用。   学者们的觉醒大大地促进了科学仪器在研究中的应用,对近代科学的出现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近代科学的出现和科学仪器的广泛应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准也越来越高。   为了纪念伽利略在400年前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联合国把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联合国希望通过发起一系列全球性的活动,激发人们探索太空的热情,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更加有效地保护可以维系生命繁衍的地球环境。   仿佛是为了回馈我们对太空的观测热情,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将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在2009年7月22日那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天空,观看这场近年来最壮观的天文盛宴。 (《科学画报》2009年第七期)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宇航局“大天文台”为伽利略庆生
eloa 2009-2-19 09:56
laosun 发表于 2009-02-15 8:35 伽利略在1609年第一次将他的望远镜指向了天空,这标志着近代天文学的开端。为庆祝宇宙探索四百年,2009年被命名为国际天文年。 2月15日恰逢伽利略的生日,美国宇航局将它的大天文台(great observatories)哈勃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精美照片分赠给美国超过100家天文馆、博物馆、自然科学中心和学校。 这些选定的场所将展出一幅9平方英尺的旋涡星系M101的照片,它是由哈勃的可见光、斯皮策的红外光、钱德拉的X光拍摄的结果合成的一幅多波段照片。这好比是同时用你的眼睛、夜视镜和X光视觉机同时看上去的效果。国际天文年设在华盛顿美国宇航局总部的首席科学家Hashima Hasan说。 这些场所当然也会展出相应的三张分别由哈勃、斯皮策和钱德拉拍摄的M101,每张照片表现这个星系在不同波段的样子,这不仅仅可以说明每个天文台工作方式的不同,也体现了自伽利略以来天文学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图:旋涡星系M101合成图像,右侧三张分别是斯皮策、哈伯和钱德拉太空望远镜拍摄。 M101是大熊座方向上大约220万光年远的一个旋涡星系。它比我们的银河系略大,但在很多方面都类似。哈勃的可见光像表现了由明亮的恒星和发光气体形成的旋涡,M101页因此得名风车星系。作为对比,斯皮策的红外照片透视了这些旋臂,揭示出这些闪亮的尘埃小道上,致密的气体云正在坍缩成新的恒星。钱德拉的X光像则揭示了星系的高能特征,如恒星爆炸的残骸或者黑洞周围物质的高速运动。三台望远镜的对比观测让天文学家和公众一起对星系有了深层的理解。 四个世纪以前伽利略作出的那些迷人的科学发现今天正在为使用美国宇航局的空间望远镜的科学家们所持续,Dennise Smith如是说,他是巴尔的摩的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负责本次展出的项目经理。美国宇航局的大天文台为我们送来这样精美的图像,让公众也能够可以分享探索宇宙胜景。 展览时间为2月14-28日,展出地点既有大城市也有小镇,并将举行有公众、学校和当地媒体参加的庆祝活动。 展览地点可以查询 http://hubblesource.stsci.edu/events/iya/participants.php 背景知识:美国宇航局的大天文台计划概念于1980年代提出,计划是四台大小相近、工作在不同波段的太空望远镜,分别以哈勃、康普顿、钱德拉、斯皮策四位美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文中提到三台望远镜仍在运转。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于1991发射,后因陀螺仪失效于2000年6月4日退役,其部分残骸溅落于太平洋。 下图为大天文台计划的四台太空望远镜。 扩展阅读: 美国宇航局国际天文年计划:http://astronomy2009.nasa.gov/topics.htm
个人分类: 天文|1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译]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eloa 2009-2-19 09:55
laosun 发表于 2009-02-15 4:08 原载《自然》(Nature)2009年01月01日第457卷第28页 天文学领域的技术进步极大地帮助人们解开那些困扰人类的最宏大的问题,Owen ingerich为你详细评说。 整整四百年前,欧洲流传着一件令人吃惊的新发明的消息两个透镜放在一个管子里,就可以魔术般地放大遥远的景物。它的确切起源已经在论战的迷雾中迷失了,但确切的是,荷兰Middelburg市一个叫做Hans Lipperhey的人曾于1608年申请过专利。他的申请被驳回,因为这项不具名的创新已经人所共知。 17个月后,一位意大利数学教授写的一本小册子宣布他用这种新发明的窥镜(spyglass)有了神奇的发现。扉页上伽利略称之为perspicillum似乎在暗示这是他自己的发明,不过如果他在自夸的话也应该可以谅解,因为伽利略的工作把这种其他人只是用来取乐的玩具变成了一种科学仪器。1609年12月,他用自己的窥镜辨认出了月亮上存在环形山、山脉和平原。四百年后,为了纪念这些令人吃惊的发现,联合国将2009年命名为国际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图注1:伽利略对月亮的观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610年1月,伽利略已经发现了木星的四颗明亮月亮(英文是小写的moon,与他同时代的约翰斯开普勒把它们称为卫星(satellite))。年底之前,伽利略又发现金星的位相(如月亮一般的圆缺变化),证明它围绕太阳运动。 这些发现的意义是巨大的。尽管尼古拉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543)这部著作提出了日心系统已经将近70年了,但只是被作为一本计算行星位置的手册,从不被认为是对宇宙真实的物理描述。居住在一颗每24小时就旋转一圈的球体上,这件事连想想都会觉得可笑!况且如果地球每年围绕太阳运动的话,它又怎么能带着月亮一起运动呢? 正是伽利略的著作让人们从理智上相信日心系统是物理上的真实。伽利略发现月亮跟地球是相似的,人们曾相信它与地球这个充满了堕落与衰败的地方不一样,是由水晶般的以太构成的完美球体。于是那个永恒而轻盈的天空开始破碎。木星悠然自得地带着它的卫星,而人人都知道木星正在运动,那么一颗运动着的地球为什么非要用看不见的以太才能把自己的卫星月亮拴在身边呢?伽利略在这件事上充满技巧的辩论术在他1632年的著作《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体现地淋漓尽致,这本书虽没能充分证明地球的运动,但其说服力却足以让他深深地触怒了宗教裁判所。 关于天空的不同观点 大约两千多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由土、气、火、水四种元素构成的世俗世界,而天空则是由轻盈的球层构成的亘古不变的纯净的存在。教会观点认为地球是沉重的,居于宇宙中心的,人类的悲欢就在这里上演,这一点非常符合亚里士多德的宇宙火山喷出的烟尘和火焰表摩纳哥了地狱之火的存在,而上帝的领地和上帝选中的义人就居住在群星所在的天穹之外。甚至连支持高贵的哥白尼哲学的英国天文学家Thomas Digges也在他的著作《天球运动的完整表述》(A Perfit Description,1576)中,也把义人的居所放在了群星之间。 如此绝大部分教会权威们拒绝这种新的宇宙学也就在预料之中了。不仅如此,罗马教廷的权威们还大发雷霆,因为伽利略这个业余的神学家竟然胆子大到告诉他们如何解释圣经。这显然是一场势力范围争夺战。伽利略被传讯至罗马,被允许他为极端的异端怀疑做无罪辩护,但仍被认定为能遵守禁令(教授哥白尼宇宙学),从而并被判处终身软禁。 图注2 Thomas Digges的日心说宇宙结构 伽利略的论证得到了开普勒的帮助,开普勒在理论天文学方面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出版于1609年。他很恰当地将之命名为《新天文学》,将重点放在了研究行星运动的物理原因上这与过去的天文学家们只是用严格的几何模型来说明天空中的事情。甚至开普勒的老师和指导迈克尔迈特林斯也敦促他要忘掉物理学,专心于天文学(也就是几何学)。但开普勒相信存在一个物理上实在的宇宙,他拥护哥白尼日心说甚至还在伽利略之前。 但日心说自哥白尼以来已经走下坡路了,露出了破绽。哥白尼对于行星的经度和纬度用了完全不同的几何模型来解释,而对于一个物理上真实的系统,同一个模型应该能够处理这两个坐标。根据哥白尼的观点,行星在圆周上运动(围绕太阳的偏心圆),当地球离太阳最近时其速度也不增加。正是开普勒对于物理真实性的追求促使他最终假定椭圆是行星轨道的基本形式,从而消除了困难。 与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一样,开普勒在行星理论的方面的进展也最终让哥白尼宇宙学被广泛接受。在《新天文学》的导言中,开普勒写道:可能会有人的信仰太脆弱,接受哥白尼就等于冒犯了他对上帝的虔诚,那就让他关起门来苦思冥想吧。他相信自己是最忠实地侍奉上帝,却不知道对于天文学家来说,上帝已经赐予我们用思维的眼睛观察地得更加清楚的权利。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天文仪器都在人类努力寻找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上居于中心地位。这个努力所费不菲。第谷布拉赫吹嘘说他的观测(他没有使用望远镜,但利用象限仪及其他仪器相当仔细地提高了裸眼观测的分辨率)花费了丹麦国王超过一吨的黄金,这在16世纪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制造大型望远镜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有人争论说这样的仪器真如诗歌一样对人类进步最终起到作用(或者一样没用),但它们能够获得投资,恰如最伟大的诗歌,或者建造哥特式大教堂一样,宇宙学是人类精神的征程,是个人或国家值得骄傲之处。为了了解我们在复杂的时空之网中的位置,是值得花费大价钱的。 在那遥远的地方 开普勒还改进了伽利略的作品,用一个凸透镜物镜和一个凹透镜目镜代替了伽利略的两片凸透镜,从而取得更大的视场,也可以放置十字叉丝,而观测天文学的下一次巨大进步则是发生在将近两个世纪之后。接近18世纪末,威廉赫歇尔,一位充满灵气的从音乐家转行的业余天文学家,开始了看似唐吉坷德式的对宇宙三维结构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天王星,这使他得以从业余转为专业人员。在作为天文学家最具创造力的那几年,赫歇尔开创了建造大型反射望远镜的方法,空前提高将光线收集能力。他最终数出来成千上万的星星,发现了数百个星团和星云,而后者则成为超越传统的裸眼所见的恒星天,通往更为广袤的外部宇宙之门。 一个世纪之后,感谢工程上的进步,人们发现了如何在玻璃镜面上镀银,并发明了照相术得以捕捉星星和星云的图像,天文学家们最终越过了这道门槛。1859年,在海德堡的一个化学实验室中,化学家罗伯特本生和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发现了解开宇宙中化学元素构成之秘密的钥匙:通过不同的谱线辨认相关的元素。同时,富裕的慈善家慨解囊,天文学家们得以利用新的巨大望远镜做出了一系列让人们增强自我意识的发现。其中就包括银河系的巨大尺度,它比赫歇尔曾设想过的任何结果都要庞大得多。随后人们认识到银河系也仅仅是无数星系中的一个,而这些星系都是从几十亿年前的一次灾难性的大爆炸产生的,它们正在相互远离,相互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光年。 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尺度和年龄的飞速增长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担心,正如古代的人类中心宇宙论破灭所引起担心的一样,人们会问:在近乎无限的时空旷野中,具有理性、能够进行观测的人类还有什么意义?这个存在论的问题在数十年间已经被反复提出,毫无疑问这也驱使我们心甘情愿地把纳税人的钱投入到将来的宇宙探索之中。 今天的,电子革命使CCD取代了照相底片,效率提高了近50倍,从而可以收集并处理数十亿字节的数据,并使用高速的自适应光学补偿大气变动,使天文学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面上的大型望远镜。宇宙中的恒星和星系居民们如今开始一一被列入统计表中,这远非从前可比。这也包括最近几年,对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的统计。这些研究的成功会帮助我们回答接下来这个令我们关于宇宙的观念再次发生剧变的问题:我们是孤独的吗? 美国宇航局的开普勒号任务计划于2009年发射,是第一个专门设计用来寻找类似地球的太阳系外行星的飞行器。不要期待能够收到某个行星上的智慧生命发来的无线电信号。但其他令人兴奋的信号必定可以找到。今天的光谱仪可以窥见遥远行星上的大气,并从中寻找可能表征生命存在的化学元素的痕迹这即使对于能够在行星大气层中产生氧气的最基本生命形式也会有效。这些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接下来那个会再次改变我们宇宙观念的问题:我们是孤独的吗? 国际天文年可能标志着我们在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又一次理性革命。它能否像伽利略和开普勒确立日心说那样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吗?时间会告诉我们一切。 注:Owen Gingerich是麻省坎布里奇市哈佛-史密斯松天体物理中心天文学和科学史荣誉退休教授,著有《上帝的宇宙》(Gods Universe) 原文见此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57/n7225/full/457028a.html
个人分类: 天文|1398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达尔文
热度 1 xinyumri 2009-2-13 12:39
今天是达尔文诞辰 200 周年 纪念日,今年也是 《物种起源》发表 150 周年的纪念年。 新年伊始,许多杂志便纷纷在第一期的版面以大篇幅或封面故事来缅怀这位科学巨人。 其实,纪念活动早在三年前便已经紧锣密鼓地拉开了序幕。纽约自然史博物馆策划的名为“达尔文”的展览,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迄今为止关于达尔文和进化论的展览之最。该展览于 2006 年初在纽约自然史博物馆首展,途经波士顿科学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最后于 2008年 十月落脚到伦敦的自然史博物馆,在达尔文的故乡加入到对这位科学巨人缅怀的行列中。 巧合的是,今年对天文学界也同样是个大年,因为四百年前伽利略开始用望远镜观测天体,人类从此开始了建立于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现代科学。 和伽利略相比, 达尔文要幸运的多。虽然他的学说对宗教有着更大的颠覆性,但他在死后便得到了葬入西敏寺教堂的待遇。所以尽管进化论至今仍然饱受争议,在进化论的普及上科学仍然在和宗教寸土必争地争夺着领地,但若是纵向地看这段历史,文明还是有了巨大的进步。 天文和生物学,堪称是两门最古老的科学。 2009 年,它们以如此奇妙的方式相遇,再一次提醒我们先哲们曾经走过的道路,也是人类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先哲们如今早已化为星辰,镶嵌在人类文明璀灿的星空上。而我们这些尚以地球为家的人能做的,便是继续睁大好奇的眼睛,仰望星空,关注地球,悉心领悟苍穹和生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个人分类: 读书|4542 次阅读|1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热度 1 penrose 2008-11-9 15:08
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连环画《皇帝的新衣》)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碰碰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被骗子蒙蔽穿了一件无法看见的衣服,也无人敢直言一句,最后只有一个无知的小孩喊出了皇帝在裸奔。那位小孩的命运不可而知,肯定是倒霉到家了。此等事情在学术界想必屡见不鲜,因为学霸们、权威们、先知们的思想总是统领某个或者整个领域。比如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便统领西方自然科学千年之久,堪称自然科学的皇帝。然而皇帝总有出错的时候,比如穿上了骗子的新衣。只是在科学领域,不只是存在一两个敢说真话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其中代表。我们还有更大胆的同学,他不仅仅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而且亲手在众人面前,扒掉了皇帝的新衣,让众人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皇帝,不过如此!这位胆大包天的同学,便是伽利略,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教义里有那么一条: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即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这条教义一直到16世纪仍然为人们所笃信,因为好像理所当然。不过从没有人怀疑过,这位哲人无非是转了转脑子就蹦出的这么句话,没想到成了金科玉律。事实上,早在伽利略之前,就有三人怀疑此语,只是他们没有流传下实验记录。而伽利略,作为实验物理的奠基人,第一次做了那个闻名遐迩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的设计很简单,让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同时在斜塔高出释放,看谁先落地。实验的思想却很精妙:假如小球下落慢v1、大球下落快v2,那么把两个球绑在一起的话,必然小球要拖慢大球的下落速率,于是这样的下落速率介于两者之间vv1+v2,可是两个在一起的质量大于任何一个m=m1+m2m1,m2,若看成整体那它们的下落速率应该大于其中任何一个vv1,v2。很显然,从同一个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肯定有问题的。据说,伽利略在公众面前做了这个落体实验,证实了两个球是同时落地的,于是证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其质量无关。有人也一直怀疑伽利略到底干过这个事情没,事实上,即使如此的实验,也很难判定的,因为抓重球的那个手会释放的慢一些,所以可能会导致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重球反而下落慢!这可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只能说,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一次成功的表演,真正扒掉皇帝的新衣的实验,乃是更为巧妙的斜面实验。 (比萨斜塔) 1632年和1638年是伽利略的丰收年,他在这两年里分别出版了两部《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这两部《对话》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而关于物体运动的相关讨论和实验研究,更是开创了用实验事实说话的物理学研究风格。更重要的是,关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惯性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讨论引出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于伽利略哪个精巧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斜面实验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只要测量斜面上铜球滚下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伽利略发现铜球滚下1/4距离所需要的实验正好是全程时间的一半,最终确认铜球滚下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比例,并且对于不同高度的斜面均能成立。由此可以推广到90斜面,即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高度应该和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是,这个实验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测量长度恐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测量斜面的几分之几而已,用根棉绳就可以做到,可是测量时间呢?读者恐怕会笑用个钟表不就可以嘛!事实上,您错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钟表,因为钟表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伽利略在后面的几年里关于单摆的等时性等后续研究中。 (钟摆计时器的发明原理是单摆的等时性) 没有表也要计时,这正是伽利略聪明之处,正如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有电流表电压表一样(那时甚至连电流电压是啥都还不清楚!)。一种说法是伽利略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聪明吧?),只要数脉搏的个数,认为任意两个脉搏之间等时间间隔就可以,不过若您要是有哮喘,那就完了。《对话》里的记录是伽利略发明了漏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在一个大水箱戳个小洞,接下所须计量的时间内所有漏出的水,然后称量它们的比重,只要得到不同时间漏出的水的重量之比,就可以得到时间之比!这简直太绝了。不过这一招,其实在公元前二世纪咱大汉王朝就用过了,而且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漏壶,此待《水煮物理》下期后话。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伽利略能精确计时,在于他有个懂音乐的老爸。伽利略小时候就跟老爸学小提琴,因此音乐节拍感非常强,所以只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哼支小曲就可以计量时间了,何不乐哉!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也就平时吹牛乐呵乐呵罢了。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之后,对物体的运动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用而准确的结论。他对时间计量的发明,更是开拓了人类如何记录和度量时间的先河。中国人会日晷、漏壶、沙漏、燃香计时,可偏偏没有发明出机械计时,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孔子的吃饭哲学堵塞了读书人的脑子,实属必然。 (伽利略发明的机械定时器)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6816 次阅读|3 个评论
【水煮物理】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luohuiqian 2008-11-9 15:04
之六:扒掉皇帝的新衣 (连环画《皇帝的新衣》) 中国有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碰碰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一种多么恐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被骗子蒙蔽穿了一件无法看见的衣服,也无人敢直言一句,最后只有一个无知的小孩喊出了皇帝在裸奔。那位小孩的命运不可而知,肯定是倒霉到家了。此等事情在学术界想必屡见不鲜,因为学霸们、权威们、先知们的思想总是统领某个或者整个领域。比如亚里士多德,他的思想便统领西方自然科学千年之久,堪称自然科学的皇帝。然而皇帝总有出错的时候,比如穿上了骗子的新衣。只是在科学领域,不只是存在一两个敢说真话的人,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哥白尼和布鲁诺就是其中代表。我们还有更大胆的同学,他不仅仅说皇帝的新衣是假的,而且亲手在众人面前,扒掉了皇帝的新衣,让众人看到,一个赤裸裸的皇帝,不过如此!这位胆大包天的同学,便是伽利略,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的教义里有那么一条:重物下落是物体的自然属性,物体越重,趋向自然位置的倾向性也就越大,所以下落速度也越大。即到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这条教义一直到16世纪仍然为人们所笃信,因为好像理所当然。不过从没有人怀疑过,这位哲人无非是转了转脑子就蹦出的这么句话,没想到成了金科玉律。事实上,早在伽利略之前,就有三人怀疑此语,只是他们没有流传下实验记录。而伽利略,作为实验物理的奠基人,第一次做了那个闻名遐迩的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实验。实验的设计很简单,让一个小铁球和一个大铁球同时在斜塔高出释放,看谁先落地。实验的思想却很精妙:假如小球下落慢v1、大球下落快v2,那么把两个球绑在一起的话,必然小球要拖慢大球的下落速率,于是这样的下落速率介于两者之间vv1+v2,可是两个在一起的质量大于任何一个m=m1+m2m1,m2,若看成整体那它们的下落速率应该大于其中任何一个vv1,v2。很显然,从同一个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了一个矛盾的命题结论,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肯定有问题的。据说,伽利略在公众面前做了这个落体实验,证实了两个球是同时落地的,于是证明物体的下落速率与其质量无关。有人也一直怀疑伽利略到底干过这个事情没,事实上,即使如此的实验,也很难判定的,因为抓重球的那个手会释放的慢一些,所以可能会导致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重球反而下落慢!这可不是人们所能接受的解释。只能说,比萨斜塔实验是伽利略一次成功的表演,真正扒掉皇帝的新衣的实验,乃是更为巧妙的斜面实验。 (比萨斜塔) 1632年和1638年是伽利略的丰收年,他在这两年里分别出版了两部《对话》:《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支持了地动学说,首先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两门新科学的对话》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这两部《对话》奠定了力学的基础,而关于物体运动的相关讨论和实验研究,更是开创了用实验事实说话的物理学研究风格。更重要的是,关于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和惯性的讨论,启发了后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等人,后来关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的讨论引出了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而这一切的开端,就在于伽利略哪个精巧的斜面实验。 (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斜面实验在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只要测量斜面上铜球滚下相同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以。伽利略发现铜球滚下1/4距离所需要的实验正好是全程时间的一半,最终确认铜球滚下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比例,并且对于不同高度的斜面均能成立。由此可以推广到90斜面,即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下落高度应该和所用的时间平方成正比。可是,这个实验有许多致命的问题。测量长度恐怕问题不大,因为只要测量斜面的几分之几而已,用根棉绳就可以做到,可是测量时间呢?读者恐怕会笑用个钟表不就可以嘛!事实上,您错了。那个年代根本没有钟表,因为钟表的发明其实起源于伽利略在后面的几年里关于单摆的等时性等后续研究中。 (钟摆计时器的发明原理是单摆的等时性) 没有表也要计时,这正是伽利略聪明之处,正如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有电流表电压表一样(那时甚至连电流电压是啥都还不清楚!)。一种说法是伽利略用自己的脉搏计时(聪明吧?),只要数脉搏的个数,认为任意两个脉搏之间等时间间隔就可以,不过若您要是有哮喘,那就完了。《对话》里的记录是伽利略发明了漏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在一个大水箱戳个小洞,接下所须计量的时间内所有漏出的水,然后称量它们的比重,只要得到不同时间漏出的水的重量之比,就可以得到时间之比!这简直太绝了。不过这一招,其实在公元前二世纪咱大汉王朝就用过了,而且发明了最原始的计时工具漏壶,此待《水煮物理》下期后话。我更喜欢另一个传说,伽利略能精确计时,在于他有个懂音乐的老爸。伽利略小时候就跟老爸学小提琴,因此音乐节拍感非常强,所以只要在做实验的时候,哼支小曲就可以计量时间了,何不乐哉!传说终归还是传说,也就平时吹牛乐呵乐呵罢了。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之后,对物体的运动问题做了大量思考,得出了许多有用而准确的结论。他对时间计量的发明,更是开拓了人类如何记录和度量时间的先河。中国人会日晷、漏壶、沙漏、燃香计时,可偏偏没有发明出机械计时,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孔子的吃饭哲学堵塞了读书人的脑子,实属必然。 (伽利略发明的机械定时器) 更多相关博文请访问 【若水阁】(科学博客) : 之零:物理当然很有趣 之一:物理是谁他妈生的? 之二:物理的第一次 之三:有关吃饭问题 之四:裸奔之行为艺术 之五:偷窥上帝的秘密
个人分类: 水煮物理|2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伽利略事件
eloa 2008-10-28 11:15
赵洋 发表于2008-10-28 星期二 1:03 文/ TIMOTHY MOY 译/ 赵洋 译者的话:明年是伽利略用望远镜观看星空400周年。对于这个被符号化了的科学巨人和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了解的并不多。通过下文所述的伽利略事件,今天的我们会知道,科学与政治、科学与宗教、传说与真相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伽利略在其他方面的瑕疵抹煞他对科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过去几十年来,科学史家重新检视了伽利略事件罗马教廷于1633年对伽利略进行的审判。虽然学者们对于伽利略为何被宗教裁判所审问这件事还没有达成共识(这很自然),但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同意,伽利略并不是因为相信哥白尼的日心说才遭受审判。 此案的事实并无争议。1616年,伽利略前往罗马,为他此前关于日心说的著作和公开言论作辩护。在此之前,有一些批评者指控伽利略传播与《圣经》相左的观点。然而这时,许多甚或绝大多数的教职人员已经得出结论,哥白尼的日心体系在预言天体位置(因为历法改革的缘故,这对教会尤其重要)时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并且十分有用。但是仍然存疑的是,这个宇宙体系是否是对真实情况的正确描述?最关键的是,从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哥白尼学说的基本假设地球是否以很高的速度绕太阳运转。其次,有一些《圣经》经文仿佛暗示地球静止地位于宇宙的中心。当时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棘手问题。当时的天主教会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正面临着新教改革的压力。教会对于任何有可能质疑其对《圣经》解释权的争论都特别在意。 当伽利略1616年在罗马逗留时,得到了来自某些有权力的自由主义神学家的支持。特别是枢机主教Roberto Bellarmine 和 Maffeo Barberini,他们辩解道,如果有一天哥白尼的宇宙体系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教会将不得不重新解释那些看起来与之矛盾的经文。无论如何,他们都支持伽利略最后的妥协方案:在能拿出最终的证明之前,伽利略应该承认日心说仅仅是一种假设,并不把它作为对宇宙的真实描述加以推广。 证据的难题 时间到了1624年,伽利略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苦苦寻觅的证明。更妙的是,他的旧盟友,Maffeo Barberini此时已加冕成为教皇乌尔班八世。这一年,伽利略回到罗马,六次觐见了新教皇。在会谈中,伽利略向教皇保证,他已经找到了地球运动的证据。乌尔班对这种实证可能带来的影响更有兴趣。他忧虑的是教会该如何处理这一证明带来的神学方面的问题。他同意伽利略就日心说问题进行写作,但是不许他将日心说描述为事实(而仅仅是一个有用的假设),除非他真的能证明日心说。 1632年,当伽利略确信自己掌握着日心说所需要的证明,并且感到教皇本人已批准了他的工作后,便出版了他的《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这是一本写得很机智的书,书中内容以三个人物的对话展开Simplicio(主张地心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Salviati(主张日心说的哥白尼主义者)和Sagredo(在这场辩论中持中立态度的博学智者)。在这场对话中,Salviati系统地驳斥了Simplicio的所有观点,并得出了伽利略所主张的,富有挑战性的关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证明。Sagredo最终总结道,睿智的Salviati(其实就是伽利略本人在书中的投影)是正确的。亚里士多德错了。然后三人退下,享受餐点和美酒。 然而,仍存在着一个问题:伽利略的新证明没有意义。这个虚假的论辩是关于潮汐现象如何证明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但是潮汐的起因并不是这个。当外界开始施加压力时,伽利略却根本不知道如何证明地球真的在运动。伽利略因此越过了那条十六年前划定的界限他正在推行一种与《圣经》不符的思想,却又没有提供关于其真实性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为了保护自己,伽利略在书中加了一个序言,声明自己对日心说的态度是把它当作纯粹的假说。但仅仅是对《对话》的粗略阅读也会看出上述说法不过是一种托辞。)伽利略的批评者在罗马立即展开了对其论据薄弱环节的争论。批评者认为应该指控伽利略犯了严重罪行:他违背了教皇的命令,并且推广与《圣经》相左的学说。(作者的重要说明:不像后人通常认为的那样,伽利略从未被指控为异端。异端是一种更加严重的罪行,会给被指控者带来极其严重的处罚。读者应该明白这种处罚是什么。) 到了1633年,伽利略被召回罗马以回应这些指控。对他的审判是一场拉锯式的战斗,牵涉到了包括教会法律、神学、数学在内的许多技术细节,最后由类似于陪审团的机构来裁决。在随后的辩护书中,伽利略承认自己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将日心说作为事实来推广是走得太远了。他承诺再也不这样做了。控辩双方同意达成一个顾全面子的折衷方案。然后,几乎就在最后一刻(原因仍是一个谜),宗教裁判所驳回了这个控辩合约,宣布了最终裁决。这个判决出人意料地刺耳:伽利略被判有罪,因为他是异端般地持怀疑态度(这虽然没有直接被称为异端那么糟,但仍然比违抗指令和推行与《圣经》向左的教义严重得多),并要求他公开发誓放弃对日心说的信仰。1633年6月,伽利略在宣布自己以前言论无效的声明上签了字。(作者注:我应该指出,伽利略从来没有被投入地牢监禁或者在审讯中受到拷打,虽然不少人有这样的错觉。按当时人的说法,他身处的环境其实相当令人羡慕。) 经过这次审判,伽利略回到了他在佛罗伦萨郊外的别墅。在那里他颇有为巧妙地渡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舒适的居家生活背后是软禁和不得写作物理方面文章的禁令。为了表明对他的判决是被何等严厉地执行,在他的余生里,伽利略经常住在托斯卡纳的贵族兼赞助人的宫殿中。不仅如此,他还公开违背了箝制言论自由的裁定,写出了《论两种新科学》一书。在该书中,他实际上发明了运动学和材料学(虽然伽利略的犯罪记录意味着这本书不可以在意大利出版,但它仍于1638年在荷兰出版了)。在纯学术层面而言,《论两种新科学》一书才真正堪称伽利略对现代科学的最伟大贡献。伽利略于1642年去世,在同一年,艾萨克牛顿诞生了。 伽利略受到的惩罚 事实列举得够多了。但是教会究竟为何如此苛刻地对待伽利略呢?有些学者认为这要归因于伽利略的运气不好。因为他恰巧在政治环境最糟糕的时候出版了他的《对话》。在17世纪初,天主教会竭力避免来自基督教界内部的造反(新教改革)。当天主教会受到攻击时,教会内部不少人都不喜欢放宽对天主教学说的限制。伽利略很可能成了一场更大规模战争的间接牺牲品。 另有历史学家指出了伽利略生平中为数众多的瑕疵。毫无疑问,在攫取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时,他是一个贪婪的往上爬的人。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宫廷里施展的政治伎俩为自己树立了不少有势力的敌手。他对哥白尼体系的证明(该证明并不正确)做出后,伽利略显然希望能够借此赢得巨大声望,攀到宫廷金字塔的最高峰:梵蒂冈教廷(他渴望成为教皇的官方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以自己对哥白尼体系的证明作为赌注,却输掉了赌局,承担了随之而来的一切后果。 还有一些学者暗示伽利略的失势应归因于他与教皇个人关系的滑落。有一些文件支持这样的结论,教皇乌尔班八世感到自己被伽利略的错误证明所出卖。更令其恼怒的是,伽利略曾把教皇与他的私人谈话通过Simplicio(那个书中的笨蛋)之口写入《对话》的最后部分。 我的个人观点是,伽利略卷入这么多麻烦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他认为日心说是正确的,并成为这个学说的传道者。悲哀的是,有很好的理由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那时已经在天主教主教团内部取得成功,并且即将成为一种可以被接受的基本学说如果伽利略强行出版《对话》的话。其次,他觉得教会需要改革其整个知识结构已达到现代化的更新要求,并用新的知识体系来抵御新教徒的攻击。特别是伽利略认为科学已经取代了神学成为教会的首要理解模式,这时接受哥白尼学说将是合适的第一步。第三,他认为在教会正好表现软弱、处于守势的时候,自己可以在形成新学说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影响。最后,他觉得他自己,伽利略伽利莱,有足够的权威和智慧来把天主教转到这一方向上来。当你阅读他的著作,便会明显地感到伽利略相信自己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技能给了他(和所有的科学家)一种特别的权威,使他可以做出神学方面的声明,并告诉罗马教廷应该怎样管理教会。坦白地说,得知宗教裁判所给他落槌定罪时我并不感到意外。 不幸的是,伽利略与教会之间的麻烦后来变成了一个科学与宗教间历史关系的通俗原型。没有什么可以比事实走得更远。对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而言,甚至延续到18世纪启蒙运动时,其间绝大多数时候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支持者是罗马天主教会。事实上,有一个科学史学家John Heilbron最近出版了一本名为《教堂中的太阳》的书,记载了在伽利略事件发生后,教会如何继续推动关于日心说证据的研究。其中甚至包括将整个教堂变成一个巨大的小孔成像照相机,以便数次测量一年中太阳圆面视直径的变化。由于数学上的缘故,用哥白尼体系算出的太阳视圆面直径变化结果将与用托勒密-亚里士多德体系算出来的略有不同。17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由教会主持的观测实验显示,测量结果显然支持哥白尼的学说。 因此,甚至是关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冲突的经典故事也比大多数人意识到的还要复杂。于我而言,这类传说中最伟大的一个罪犯还在以某种方式折磨我们:他混淆了对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方式之间的边界,在一种世界观里被专家断言为虚假的信仰在另一种世界观里却被推崇为权威。 进一步阅读 Mario Biagioli, Galileo, Courtier: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in the Culture of Absolut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Owen Gingerich, The Galileo Affair, Scientific American 247, no. 2 (1982): 132143. Giorgio de Santillana, The Crime of Galile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5). 译注: 本文译自Science and Religion: Are They Compatible? 一书中的THE GALILEO AFFAIR一文。 该文作者Timothy Moy是新墨西哥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07年7月22日,他在夏威夷瓦胡岛参加学术会议时因为救自己的儿子而溺亡。 查看他的网页,他在著名的无神论杂志The Skeptical Inquirer发表过Science, Religion, and the Galileo Affair, The Skeptical Inquirer 25 (Sep/Oct 2001) pp. 43-45.一文,不知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374.html
个人分类: 天文|34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普朗克原理 (Planck's Principle)
nwpacific 2008-10-24 20:27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 MaxPlan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须说明,我们不可借助此原理宣扬伪科学。伪科学者是没有基本的或严格的科学训练的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40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从伽利略到朱棣文
jlpemail 2008-9-11 21:16
从伽利略到朱棣文 重力测量点滴之三 有人把朱棣文用原子干涉仪进行的重力测量和先前的绝对重力测量仪器进行的测量结果的比较,称为现代比萨斜塔实验。这是有道理的。 这两个实验,都利用了自由落体规律。实验都表明,重力的作用,对于宏观的球体和对于微观的球体,是一视同仁的。 但是,朱棣文的实验,还使用了干涉技术。干涉技术多次被用于测量时间、距离或者重力。其他比如:迈克尔逊激光干涉技术、甚长基线干涉技术。他们利用了光、电磁波或者原子的物质波动特性,其实现远比伽利略时代的实验要复杂得多。 干涉技术只是实现测量目的的技术之一,测量量的观测还需要其他技术的配合。 而笔者关注的是,即使是原理简单的自由落体现象,其作用的发挥也是不断花样翻新的。谁能保证,以后不会有更奇妙的粒子,等待我们用于重力测量?精度再上一个台阶,不是没有可能的。 虽然相距 400 年,但可以说,伽利略是 16 世纪的朱棣文、朱棣文是 20 世纪的伽利略。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极度重视物理科学的实验性、操作性;强调技术细节。原理十分简单的试验,其实现未必简单。可能会在一些不为人察觉的细节上出现纰漏,导致试验的失败。 在从 1564 至今的四百多年中,对重力测量的理论和实践施加了重要影响的人物不胜枚举。笔者兴趣所在,还是进行了这些特别试验的人们。从早期的数学摆、物理摆,到 20 世纪早期的气压重力仪、再到弹簧重力仪,直至现在的原子干涉重力仪器,许多能工巧匠留下了他们的闪光名字。 他们的思想和理念值得研究和推崇。
个人分类: 思维秀场|403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