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口预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柳叶刀上面发表的人口预测靠谱吗?
热度 1 jiangming800403 2020-7-17 18:39
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布了 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研究人员对2017年至2100年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死亡率、移民和人口情况进行预测分析,这个结果靠谱吗?预测网显示全球总和生育率(TFR)近年来显著降低,到2100年预计降至1.66,低于2.1的人口零增长指标。 在2064年全球人口达到96亿的峰值以后,到2100年降至88亿。从2017年到2100年,日本、泰国、西班牙等23个国家的人口将下降超过50%,中国预计减少48%。到2100年,人口总数居全球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约10.9亿)、尼日利亚(约7.9亿)、中国(约7.3亿)、美国(约3.4亿)和巴基斯坦(约2.5亿 到2100年还有80年,如果出生维持在每年1400万,届时总人口会在11.2亿以上,因为预期寿命应该会超过80岁。7亿的人口数据是建立在1.5的总和生育率和0.75的代际替换率的,以27岁为一代,到21000年大概为三代人,从1992到2019出生人口在4.2亿以上,那么下一代约为3.15亿, 子二代约为2.12亿,子三代1.59亿,合计6.88亿,接近7亿。 实际上柳叶刀上的预测可能是按照十年前的中国政策生育率, 现状父母代为1,那么汉族为0.88,下一代约为0.66,子二代约为0.42,子三代0.32,合计1.4,少数民族现状为0.12,将来保持目前出生规模,三代约为0.36,合计1.76,其中汉族约占80%,少数民族约占20%。总人口4.2×1.76=7.35亿,与柳叶刀估计数据差不多。但实际上目前汉族总和生育率不是1.5,而是1.7~1.8。 印度出生人口还在每年2500万以上,总和生育率>2。 印度1993年以来出生人口超过7亿,按0.75的代际替代,他们的子代5.25亿,孙三代3.93亿,重孙代2.94亿,合计12.12亿。但是印度总和生育率会很快下降到1.5以下吗?孟加拉人口暴跌更是匪夷所思。 目前全球人口约为78亿。相比之下,联合国去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预测2100年全球人口约为109亿,可能更靠谱 根据第五次( 2000 年)、第六次( 2010 年)两次人口普查和 2005 、 2015 年两次 1% 人口抽样调查的生育数据,各年龄段妇女截至 2015 年实际生育的子女数如下。 出生 年龄段 分年龄段生育率(ASBR ) 已生育子女数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76-80 6.0 114.5 91.7 45.8 18.6 ​ ​ 1.38 81-85 6.0 114.5 84.1 45.3 ​ ​ ​ 1.25 86-90 6.3 69.5 74.3 ​ ​ ​ ​ 0.75 91-95 5.9 55.0 ​ ​ ​ ​ ​ 0.30 96-00 9.2 ​ ​ ​ ​ ​ ​ 0.05 1976 — 1980 年出生者,截至 2015 年(中值年龄 37 岁)已经生育子女接近 1.4 个,她们终生的生育数显然会超过 1.4 个。 1981 — 1985 年出生者,截至 2015 年(中值年龄 32 岁)已经生育子女 1.25 个,她们终生的生育数也应该会超过 1.4 个。 1976 — 1985 年龄段是 2000 年以来婚育的主要力量, 1.4 的生育水平也和近十几年来的宏观人口数据相耦合。 1976 — 1980 和 1981 — 1985 出生者生育行为的年龄特征十分相似,均表现为在 25 岁左右出现一个出生的峰值,这也符合当时大多数女子都在法定婚龄( 20 岁)后不久结婚的社会现实。但是 1985 年以后出生的女子,她们的生育行为与她们的母亲与姐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女子婚育年龄明显推迟,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 50% ,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同龄人口的 5% 。妇女婚龄的中位数推迟到大学毕业以后,符合晚婚( 22 岁)晚育( 24 岁)的标准,这也使得生育的峰值年龄延迟,表现在分年龄段生育率( ASBR )的年龄过程曲线上, 1986-1990 年( 2015 年中值年龄 27 岁)及以后出生者不仅的 20-24 岁而且 25-29 岁的 ASBR 都低于 1985 年之前出生的人,但她们 30 岁以后的一定会高于前者。但是这在“六普”和 201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中无法反映,具体是多少只有等待 2020 年“七普”及以后的数据。总之,总和生育率( TFR )的计算是用面板数据代替历史数据,在生育行为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存在着用较低的数据估计年轻妇女未来生育可能性的趋势,这必然会造成对年轻妇女终生生育子女数的低估,但是低估多少只有通过未来的数据证明。 人类的婚育模式从早婚向晚婚晚育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总和生育率(TFR)的计算值<实际值的阶段,这加剧了低生育率陷阱的误区。同时,中国的特殊国情是计划生育政策曾经抑制了生育水平。中国人的实际TFR曾经在二十年的时间里稳定在1.4-1.5的政策范围。现在还没有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TFR已经恢复到1.7-1.8,这在国际上并不是太低的水平。 总和生育率( TFR )是反映人口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指标,它的内涵是反映平均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多少孩子。其计算方法是(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区别): 1. 把育龄妇女( 15 岁到 49 岁)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统计,每个年龄段覆盖五年,即,划分成 15-19 岁、 20-24 岁、直到 44-49 岁等年龄段,统计每个年龄段的妇女人数,以及普查之前一年内每一年龄段妇女生育的子女总数。这样就得到每一年龄段的妇女的出生率(注意, 出生率都是以每年每千人为单位)。这个出生率叫做分年龄出生率( Age-specific birth rate ,简写是 ASBR )。 2. 将各个年龄段的 ASBR 累加,再乘以 5 年,就得到总和生育率(公式见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 ... p=rep1type=pdf )。注意这时是以每千名妇女为单位。中国所采用的总和生育率是以每名妇女为单位,所以应该再除以 1000 。   按照最新发布的 “ 中国 2010 年人口普查资料 ” ,查表 6-3“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 2009.11.1-2010.10.31 ) ” ,可以计算出总和生育率: ( 5.93 + 69.47+ 84.08 + 45.84 + 18.71 + 7.51 + 4.68 ) × 5 / 1000 = 1.18 按照这种方法计算出 1.18 并没有问题,但这个公式只是它统计了普查前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子女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对于 15 至 19 岁,育龄妇女的 ASBR 值为 5.93 , 25 至 29 岁为 84.08 , 45 至 49 岁为 4.68 ,差异非常大,这非常好解释,是因为 15 至 19 岁生孩子太早, 45 至 49 岁生孩子太晚,这两个年龄段生孩子的数量肯定少,而 25 至 29 岁为生育活跃期,很多妇女在这个年龄段当了妈妈,因此,这样的数字进行求和及平均,可以很好的反映过去一年育龄妇女的生育活跃程度,却不能反映妇女终身生育的子女数量, 45 至 49 岁妇女以前生过孩子吗? 15 至 19 岁少女以后还会再生孩子吗?在这个公式里体现不出来,除非每个年龄段妇女的生育行为完全一致,否则 1.18 只能反映过去一年内育龄妇女生育活跃程度,而与我们关心的妇女终身生育多少个孩子无关。 TFR 这个指标名义上是指一个妇女在其生命周期中所生的孩子的总数,应当表征的是整个社会的生育行为特征。妇女的生育行为特征,和她所处的年代紧密相关。但是实际进行统计计算的时候,并不是根据一代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汇总。那样的数据,可以等到一代人彻底失去生育能力以后,比较精确地算出来,但是那样的数据,只有历史意义,没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实际的计算方法,是将育龄期妇女“当前的”行为特征进行平均汇总得出的。而且,从低到高各年龄段妇女的权重,与其人口规模也是一致的。 1.18 的总和生育率的含义是,一位女性在她 15-19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5.93*5/1000=0.02965 ,在 20-24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69.47*5/1000=0.34735 ,其它依此类推,最终算出来她生孩子的可能性是 1.18 ,也就是她在一生中生 1.18 个孩子。 但问题是,只有当所有年龄段妇女生育行为特征完全一致,而且各年龄段女性人口权重相同时理论值才是成立的,但是 20 多岁的女孩,和 40 多岁的中年妇女(实际上已经是两代人)的生育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009 年, 20-24 岁生孩子的可能性为 69.47*5/1000=0.34735 ,而 25-29 岁大约是 0.42 , 30 岁 -34 岁为 0.23 ,但问题是 20 多岁的女孩子当她们 30 多岁的时候,生育的可能性还会是 0.23 吗,过去十年随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招,妇女平均的除婚育年龄提高了不下 5 岁。现在 30 多岁的女性,她们 20-24 岁和 25-29 岁的生育可能性也不一定是 0.35 和 0.42 。而 40-49 岁的大姐和阿姨,她们年轻时候的生育可能性肯定不可能是 0.35 和 0.42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总和生育率指标指反映了过去一年中实际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 15 至 49 岁)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与一位妇女一生中实际生育的孩子数量毫无关系
个人分类: 人口与城市化|5238 次阅读|3 个评论
人口预测靠谱吗?
热度 7 wya 2015-10-30 16:48
http://money.163.com/15/1030/07/B75KCVSS00252G50.html#from=news 在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官方曾预计受该政策影响,我国大概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然而,梁建章曾估算称,在全国启动政策平均满一年时,全国申请数量仅有105.4万,新增出生人数会远低于105.4万。 而这远低于官方此前的预期。 (哪个专家或机构预期的?为何他的预测出现如此大偏差?) 如,我国人口大省河南在去年6月初正式施行“单独二孩”政策。截至今年5月31日,河南省共受理单独二孩生育申请4.7万件,生育1.3万人。在浙江, 2014年实际出生1.6万余人,远低于预期的8万人。 梁建章表示,从“单独二孩”政策实行一年多的实际效果来看,每年新增了几十万名新生儿。根据估算,目前我国20岁到40岁的育龄女性中,符合政策的可能有五六千万人。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 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 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 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现。 (该专家的预测比上一位专家多了一倍!)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则认为,政策实施带来的 新增人口每年不会超过600万 ,而中国的出生人口总量不会超过2400万。 (呵呵,这样的预测风险比较小!几乎把前两者概况进来了,说不超过800万岂不更好!) 对于“全面二孩”放开后受影响的人群数量,亦有专家提出不同的数据。此前,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全国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有近一亿对。 (如果按照黄文政年均500万多出生的测算,这些妇女4年就能全部生完!) http://news.163.com/15/1030/13/B7675IC30001124J.html 10.记者: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短期内会不会导致出生人口大幅增长? 王培安副主任:现阶段,全国符合全面两孩政策条件的夫妇约有9000万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今后几年出生人口总量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最高年份的出生人口预计超过2000万人 ,这是政策调整的预期效应。 看看八十年代的人口预测准确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1711do=blogid=550436 通过各种数据测算表明,二十世纪末中国总人口必定会突破十二亿。十二亿以内的人口控制目标肯定无法完成。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06 次阅读|16 个评论
人口问题不仅仅是数学统计,而主要是社会、经济问题
热度 1 wya 2015-10-29 08:58
人口学大师思想摘录(一): 20世纪70年代初的“晚稀少”式计划生育,就是由家庭决定的生育,鉴于其控制人口增长的效果极其显著,1973年国家将其确定为生育政策,一直实施至1979年, 反映其效果的1980年总和生育率值,实际已将至更替生育水平 (若是不受该年下半年紧缩政策传闻的抢生影响,就会低于于更替生育水平值)。 80年代初,将提倡的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强行作为只准生育一个孩子来执行,导致各种生育率指标都惊人地大幅反弹,效果滑坡,也就是说, 紧缩的所谓严格生育政策,一直起的是负面效应 (包括与之匹配的行政手段负面效应)。这种做法是在反极左中于生育问题上的死灰复燃, 直至今天,竟还有那么多学者把生育多少的问题,归咎在生育政策的放开与不放开上,把一个社会问题当作数学问题。 本世纪前后无论人口普查还是调查,都没有把数字搞准,都没有把大幅度增长的 不孕与继发性不孕 状况搞清楚, 所谓的人口预测几乎就是人口数字游戏。 现已充分证明,再过若干年来看,就更加证明,如此地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是多么可笑而滑稽! (作者:马瀛通 研究员) 博主注: 当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行为起主导作用时,生育政策就基本不起作用,即不论政府是出台鼓励生育还是限制生育的政策,与人们的实际生育行为关系不大。 由此可见,公共政策不是用软件模型公式测算出来的,而是要根据群众意愿,从当前社会经济情况出发,采取适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政策。 那些以为政策想让群众怎样,群众就会怎样的极左思想该休息了。 现在一些学者已经只知道算数字发文章,失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能力! 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QQ图片20151029184952.png 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0-29/doc-ifxkhcfk7417721.shtml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认为,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刘晓凯、陈志荣、金振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朱明国、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完)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761 次阅读|1 个评论
人口预测准确度:北京去年"单独两孩"申请3万例 官方预估为5万例
热度 1 wya 2015-1-12 05:27
博主注: 从下文可见,短期人口预测的准确度仅为60%,不知这个预估5万新生儿是由哪个机构、根据什么方法和数据估算出来的?是否代表了目前中国人口预测的基本水平?这种人口预测精度是否能够满足国家人口规划和政策决策的需要? http://news.163.com/15/0112/02/AFNN8OPE00014AED.html 京华时报讯 昨天上午,记者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了解到,自“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来,至2014年12月30日,全市共收到“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30305例。......此前,北京市曾预估“单独两孩”政策将使全市每年增加5万名左右新生儿,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申请量低于预期,不会出现生育高峰。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5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口预测与北京暴雨灾害的问题如出一辙
热度 1 wya 2012-7-23 09:55
表面成就光鲜,地下黑暗一片! 北京城地上光鲜夺人,地下无人问津,更缺乏系统的设计规划。德国人百年前能想到、能做到的,我们依然不行。 外行花费数百万元编制的人口预测软件表面能力无穷,甚至动用数台IBM小型机,做的事情却仍是教科书上30年前的例子。除此之外实际需要的功能,什么也做不了。殊不知,人口预测的关键是背后的数据评估和参数确定。只有领导参与,没有专家研究是不行的。 前瞻性规划和长远系统性设计需要高级专业人才,而不是拍脑袋的领导。不重视专业知识,只注重忽悠上级领导,必然带来短视的弊端。 同一个管理体制下,问题必然也是同样的:只注重表面文章,背后的技术实力被忽视! 其结果也必然是一致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http://news.163.com/12/0723/15/873USPIL0001124J.html 城市积水点的产生,深层原因是排水系统建设没能与城市发展同步。这其中许多是历史积累问题, 包括前瞻性不够、规划设计有缺陷等, 而要将这些历史“欠账”填平,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朝夕之工。 周玉文指出,中国在之前的发展中一直“ 重地上、轻地下” ,排水等地下设施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在地上、地下的资金投入,应该达到一比一。” 事实上,北京一直在努力改造排水管网。今年2月,《北京市“十二五”水资源保护及利用规划》公布,明确到2015年,将建成89个地下蓄水池,解决下凹式立交桥排水问题。 然而,在今年7月21日的暴雨中,因为积水超过泵站高度,北京被迫关闭杜家坎、莲花池、菜户营、马家楼桥、玉泉营等抽水泵站。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中科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城市快速发展使地下空间不断被占据,难于满足供排水系统升级不说, 还分属在市政、排水、环保、电力、通讯等不同部门,没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机构统一规划、建设 ,当务之急是明确责任,整合力量,改建排水管网。 北京市水务局曾回应说,北京排水管网的更新,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一些老旧城区的管网上都有新的建筑群,无法拆迁,只能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同时 ,因为城市建设项目面临审批等,项目的建设也跟不上,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 火箭和汽车 哪个才是“高精尖” http://view.news.qq.com/zt2012/hjqc/index.htm?pgv_ref=aio 我们没有新一代火箭,用老一代的也照样能把飞船和空间站送上天。 至于用相对落后的技术造成的效益损失,反正有 国家 来扛。 汽车就不一样了。汽车是 个人 消费品,同样是发动机,一个耐用又省油,一个故障率高又耗油,那我们当然选择前者。 后者也可以用,但是没人会去买,那就是一堆废铁 。… 能造出火箭却造不出先进的汽车很正常 其一,我们能造出火箭,但是什么档次的火箭?造出最尖端的火箭大概才能说明我们的综合科技水平够高。 其二,火箭和汽车本身就不是一回事。 把一个搞好了不必然代表能把另一个搞好 。 其三,汽车发动机既然国外已经搞得很好了,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可能造不如买。对于国家来说,把财力投入在火箭上更划算, 因为火箭吐着火焰腾空的一刹那是显而易见的,而汽车发动机藏在车的内部也看不出个好赖, 前者给国民带来的自豪感要强烈得多。 为了保证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能反复使用,就必须保证叶片周围的气体温度均匀,否则叶片转到热的地方就膨胀,转到冷的地方就收缩,一来二去,很快就会发生金属疲劳。 光是保证气体温度均匀这一项,就很难做到。 运营商否认预警短信存发送技术障碍 http://news.163.com/12/0723/14/873RJ9V70001124J.html 7月22日,北京气象局表示手机给市民发送预警信息尚有技术障碍,北京人口特别集中,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7月23日,北京移动、联通、电信纷纷回应称, 全网发送短信没有技术障碍。北京移动称此前与市政府合作多次,北京气象局并未和其有合作。 北京气象局回应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存技术障碍 http://news.163.com/12/0723/03/872LRKU20001124J.html 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说,这次暴雨预警比较及时,最早的预警在21日上午9点30分已发布,后又根据情况变化逐步调整级别。气象部门将这些预警发送给本市各部门的同时,也通过网络、手机、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渠道向公众进行了发布。对于媒体关心的能否给每个市民发一条提醒短信,曲晓波回应说, 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而且人口特别集中,很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 。“ 联通 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 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 ,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时候灾害天气已经结束了,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58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人口计划生育史:模型预测与人口承载力的前事之鉴
wya 2012-7-2 17:47
一封《公开信》推动“一胎制” 解密独生子女政策出台始末 原文出处:中国新闻周刊 http://cul.cn.yahoo.com/ypen/20101228/143600_1.html 摘抄: 在其中一次人口座谈会上, 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宋健语惊四座, 提出若再不控制人口,以后大陆上都没有立足之地了,只能站到水里去。 张敏才说,随后的《北京晚报》对宋健在座谈会的言论作了专门报道,并配发漫画。 几个月前, 宋健等人在《光明日报》发表以控制论对我国未来一百年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测算的结果 :“为使我国人口将来不再有大幅度增长,应该在今后30~40年内大力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一胎制”的方案仍进行主义之争时, 此文无疑为“一胎制”提供了现实的科学依据 ,受到相关部门重视。 在这次会议上,宋健再次成为焦点,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胡耀邦点名宋健起草《公开信》。 参加《公开信》起草工作的,一共有八个人。初稿由宋健撰写,后由张敏才、王连城执笔,胡乔木等人又作修改,最后提交书记处讨论定稿。 1980年9月25日《公开信》发表,1982年计划生育被中共十二大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全国各地, 不分城乡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紧缩计划生育政策,对于超生家庭给予严厉的行政或经济处罚 ,成为一场波及中国大部分家庭、影响千万人命运的“生育革命”。 “全国各地开始要求城市95%的家庭生一胎,农村90%的家庭生一胎,已经从提倡变成了要求和强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说。 “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如何变成“只生一个” 1970年代,中国实行“晚、少、稀”的人口政策。“ 晚”是男25周岁以后、女23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是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1978年,中央又提出“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人口政策。 此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靠舆论宣传和群众自觉来实行。 在节制生育方面政府尽可能提供方便。1972年10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称:避孕药和避孕工具不要钱还不行,还要送货上门,不然,不好意思去拿。 纵观整个70年代,据杨魁孚、梁济民、张凡所著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一书统计,自然增长率从1971年的23。33‰,下降为11。61‰,下降了11。72个千分点。妇女总和生育率,也就是一个妇女一辈子生育孩子的数目,从5。44左右下降到2。75左右,减了2。69。 人口下降速度之快,扭转了之前持续20余年的高生育和高增长的局面,创造了新中国人口史上的奇迹。但自1980年“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强制实施之后,除1980年略有降低,人口总和出生率出现报复性增长,再也没有回到1970年代的低水平。 与此同时,中共领导人李先念、陈云、华国锋、邓小平相继在公开场合提倡“只生一个”。 1979年6月1日, 陈云 在一次谈话时说,要“制定法令,明确规定只准生一个”“先念同志对我说,实行‘最好一个,最多两个’。我说再强硬些,明确规定‘只准一个’。准备人家骂断子绝孙。不这样,将来不得了。” 10月15日, 邓小平 会见外宾时指出,我们正在把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我们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凡是保证只生一个孩子的,我们给予物质奖励。 在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思想已经达成高度统一的情形下,这一年的12月15~20日, 陈慕华 在全国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会议上指出:“过去我们说‘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现在提出来‘最好一个’,后面那个‘最多两个’没有了。” “一胎制”的轨迹渐渐明晰。 "客观评价"真的客观吗?与叶永烈先生商榷 http://nf.nfdaily.cn/nfzm/content/2011-03/25/content_21855356.htm 叶永烈观点一:“万斤亩”在科学计算上是正确的 人们无法怀疑这个评价,但它是一个 伪命题 。叶文说:“正因为这样,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钱学森反复用计算尺计算了太阳光能转化为粮食的数量。他1993年甚至得出‘粮粒’可以达到亩产10万市斤的结论。”人们无从怀疑科学家计算的正确性, 问题是这样的计算有什么实际意义, 它能说明什么。 首先 ,这个计算是建立在一个纯粹的理论假设之上的, 即农作物可以全部转化照在大地上的日光能。这个亩产10万市斤的科学结论同样适用于沙漠, 如果能满足许多无法实现的假设的话。它是一种无用的正确,离实际相差太远太远 。 (博主注:任何模型预测的关键,不是技术的先进,而是所依据理论的可靠性以及参数、假设与现实到底差距多大?) 叶先生的这种表述,恐怕很少有人能表示不同意。尤其说钱学森是“亩产万斤”浮夸风的“元凶”,我虽不知这种说法的出处,但我完全同意叶先生的痛斥。不过,这个评价不能回答一个更加务实的问题,钱学森和当年的浮夸风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特别是毛泽东说“上了科学家的当 ”,叶文没有揭示它的内幕真相。其实这个历史悬案更加重要。 从叶文我们知道,毛泽东是看过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上的这篇文章的。叶文详细介绍了走访李锐的情况。 李锐回忆两次和毛泽东的谈话,都说到毛泽东说“看了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文章,才相信亩产万斤的”。 但是,叶先生述而不评,强调李锐的说法是孤证,不予采信。在第三点客观评价中避而不谈对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细节的判断,代之以推手、“元凶”的极端说法,这样否定批驳当然容易得多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口预测的误区:科学辩论的典范
热度 1 wya 2012-2-7 17:08
摘自: 风雨30余年的中国人口 与发展研究生涯感悟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10-4-20/191060.html 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西方发达国家数理模型人口预测方法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时,原航天部几位自然科学工作者首先将其引进,首开以人口预测数理模型方法来预测中国人口变动的先河。时隔不久,为了使其所获结果成为国家人口决策的依据,于是就在1980年2月,将其未出版的《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成果,在《光明日报》上杜撰出名噪一时的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所谓“社会科学一方”,只不过是一位跨行业跨部门刚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的人口学初学者,其既在人口预测数理模方面一窍不通,又在人口学常识方面与“自然科学一方”相差甚远,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差异之大足以到毫无可比性而言的地步。然而,“自然科学一方”却为冠以“社会科学”之名,竟将如此的“社会科学一方”列为《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一书的第二作者。 而这位对人口预测数理模型连一点儿基本常识都不具备者,不用说在1980年,就是在30年后的今天,也读不懂《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一书。不知为不知并不为怪,怪的是“无知”却不懂装懂地充起“专家”架势的那种可怕的“无畏”。诸如,1980年9月,竟心一点儿都不虚,脸一点都不红地为《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写出了评述性的后记 ( 田雪原 ) :“为了揭开未来我国人口发展之谜,为国家制定人口政策和人口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著名控制论科学家宋健等同志长期以来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这在国外也是一个新课题,所见不多”。这种把在国际上使用了数十年的极为常识性方法,却以己的无知说成是“创造性的探索”,在国外也是“新”,“所见不多”。 在令人因此而发笑之余,也不禁联想到富有尖刻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衣”,那不正是对诸如此类社会现象畅快淋漓地揭露与嘲讽吗?这种所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不就是一种有其名无其实的所谓优势互补及互相利用的忽悠吗?皇帝一丝不挂,只有天真孩子的直言,才道破了“新衣”赤裸裸的“神话”,然而,无奈的众人还得为皇帝的“新衣”去列队喝彩,而不敢不迎合地离去。这一寓言故事清晰地表明, 在 一定社会背景下,有时世上的欺骗也可以大摇大摆,横行无阻。这种“文革“中毫无诚信,说瞎话一点都不脸红,不说瞎话办不成大事,一旦得逞则贻害无穷。 可见, 从学术道德评价 所谓“社会科学一方”,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这位被后记称之是著名控制论科学家的学者,虽与后记作者学术水平根本不可相提并论,但也出乎所料地在其所做 序言 ( 宋健) 中, 留下了把假定条件完全当真的“著名” 断言 :“…短期预测的精度与人口普查精度一致”,“…人口预测是一种预报人口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可以为制定各类规划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然而,从其在《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一书中,所使用的以总和生育率值为控制量的人口发展数学模型预测法,便可清楚地知悉这是建立在稳定人口理论上的方法论 。 因此,完全可以断定其所做的中国百年人口预测,对实施计划生育初期,急剧变动的中国非稳定人口来说,只能是一种类似科幻中的模拟而已,远还谈不上人口预测的精度问题,但这终归还属学术范畴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能在数理人口学知识十分匮乏时期,引进西方人口预测方法,把着眼点落在服务于中国人口控制的问题上,无疑对那个年代充实中国人口学的内容是一种贡献。若将最早引进西方发达国家人口预测方法的非人口专业者,也在学术上像后来的人口专业者那样要求,那是否就有些苛求而不恰当地求全责备了。 可见,从学术道德评价 “自然科学一方”,简而言之,就是如何做事的问题 。 在主张中国人口须严格控制的问题上,著者与“自然科学一方”是既有大同也有大分歧。所谓大同,即共同点都是一致主张坚持严格控制人口,甚至在较长一个未来时期内也不改变;所谓大分歧,即在人口学术问题上,著者与其根本区别, 一是对应用于当时中国人口的这种人口预测方法,其根基的基础理论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都存在根本不同的认识; 二是对如何结合国情与民情,以民情为本来反映国情,使计划生育在取得最佳预期人口控制效果与社会效益问题上, 存在根本不同认识 。著者始终认为,如果他们能把自己作为非专业参与者的位置摆正,而不是以尚未求甚解的所知,自以为是地居高临下,对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指手画脚,那就理应受到赞扬与尊敬。若对 这种人口预测方法 的假定前提还尚未搞清楚,就以假定当真的所知,忽悠远离稳定人口的中国非稳定人口未来发展,以及所实施的计划生育与人口控制工作应如何如何,那就实在太缺乏相关人口数理统计分析学关于稳定人口与人口再生产的相关常识了。 人口预测是一个人口假定按某一未来变化进程发展,其所显示的一种未来数量与结构变化的计算结果,显然,“预测”与“预报”是截然不同的概念。那种定义“人口预测是一种预报人口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人口预测方法怎么竟能预报人口变化规律?人口变化规律若是人口预测所能预报,那么, 人口预测能预报人口变化规律的根据又是什么?根基于稳定人口理论的 人口预测方法,所预测的人口变化,也是根据稳定人口理论建立的人口预测模型所做的推算,其必然也是一个以稳定人口为假定,对非稳定人口相应规模与结构在未来一个时期变化的推算,而决不是所谓的“人口预测是一种预报人口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这种把人口预测所要遵循的人口变化规律,颠倒为人口预测是预报人口变化规律,实在是犯了不应犯的常识性低级错误。这令人不禁要问,这是与其主观强迫客观就范的人口控制理念相巧合呢?还是对以总和生育率值为控制量的人口预测,切实是没搞清其假定前提条件呢?或是还根本不晓得稳定人口与非稳定人口的概念,而误把稳定人口变化规律张冠李戴到非稳定人口了呢? 若是把那些近似稳定人口的发达国家使用此人口预测方法,视作与那些非未稳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并以此理解的认识水平,照搬应用到中国,认识中国的人口预测及结果,显然,其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是不可同日而语。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对之信以为真呢?这恐怕主要缘于不少人对那时署有 原航天部冠名的信任。然而,正是这种信任,才把源于西方常识性的人口预测方法,牵强附会地嫁接到相关中国的“人口控制论”上,误解为是把高科技跨学科地应用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恰恰是这种误解、错觉的普遍存在,才忽悠了方方面面的信任,甚至连其忽悠的人口预测准确度也毫未加以怀疑,所以,才成了力推不分城乡差异“只能”生育一孩,终止“晚、稀、少”政策,以及把人口计划控制目标制定在上个世纪末为12亿以内的根据。须知 那时未被其忽悠的只有极为有限少数学者,这主要缘于其人口学功底扎实,且又懂得以总和生育率值为控制量的人口预测方法,是根基于稳定人口理论,而对那时非稳定人口的中国根本不适宜。 博主注: 文中提及的牛人: “田雪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中科院院士??) “ 宋健 ”:原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及多国外籍院士。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00a2d10100ve23.html 蒋正华,究竟是“人口学泰斗”?还是“科研包工头”?? (学者,以探索科学规律为已任;包工头,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 蒋正华,男,汉族,1937年10月生,浙江富阳人,农工民主党成员。 1954年至1958年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电器制造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9年西安交通大学自控系助教、讲师。 1979年至1980年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讲师、副主任。 (蒋在43岁前,根本没接触“人口学”,这时他已是—正处级领导) 1980年至1982年在印度孟买国际人口科学研究院学习。 (蒋在43岁后,才去进修人口学——正处级的领导是去印度进修?还是旅游?) 1982年至1984年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讲师。 (回来后还是从事原职业,说明他进修的人口学知识并不急着用,忘了没?) 1984年至1991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4年开始从事人口工作,只是进修了些人口知识,可以知悉其人口学水平的一般,这种没有论文及系统人口学知识的教授、博导,难怪是颇有心计者,是一个有着“合格”证件的“骗子”、“大忽悠”,我们的用人体制真是太有问题了,不改真不行。不阳光的机制就产“投机”分子) (由讲师突升为教授,还突改任人口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背后的原因是……) (由只进修过二年人口学的人去领导长期从事人口学的众多学者,不知服否?) (我相信蒋的“天才”是心计,绝不是在学术上,因此,出了用“权术”压制“学术”外,自己非但搞不出有价值的新成果,而且对创新成果还要打击,这就是他的做人做事。) (当了副厅级领导才开始人口学工作,究竟有多少时间与精力在从事人口学研究?) (不懂可以装懂或滥竽充数,否则不会搞出如此低水平的报告) (也许,蒋从一开始从事人口学工作,就是“科研包工头”!) (可以想见你的推测是准确的,是有心计的“科研包工头” ) 1991年至1992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由副厅突升为副省,背后的原因是……) 1992年至1997年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1997年至1998年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2004年起,担任国家重大课题“中国人口发展战略”项目研究总负责人。 (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11-8-27/196895.html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的若干问题与科研体制问题) (此课题一开始,他就先定调:中国应稳定现有计生政策。) (也许担心有人指出他制定的计生政策的错误,使他所有的功劳成为污点。) (马先生确实了不起,一看就清楚做人做事都很正直、坦诚,是极有科学良知、有骨气的男子汉。) (项目研究前就先定结论,这也叫研究?白白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 !)(这种人可以查一查,也决不干净。) 2007年11月任中印友协会长。 原文出处 : http://bbs.jxcn.cn/dispbbs.asp?boardid=6Id=280082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2521 次阅读|4 个评论
医生的最后一招:如果没吃我的药,病情肯定会更严重!
热度 3 wya 2012-2-6 14:56
有的病人长时间吃医生开的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甚至衍生其他疾病。 特别是看中医,如刚得类风湿,一般在表,为热证。而一些庸医认为既然是风湿,寒湿引起嘛,当然用热药来治。本来热证,加之热药,病情由表入里,加速恶化。 对此质疑,有的医生会说:如果没吃我的药,病情肯定会更严重! 对于那些不懂医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病人,这便是最感困惑和矛盾的一句!信不是,不信也不是! 反正历史不可重复,没人知道如果当初没吃医生开的药,病情到底是好是坏!我想大多数没有经验的患者都不敢拿自己的身体去试验。这就是悖论!!! 其实,科学研究领域也充满了如此悖论,特别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领域的模型、模拟研究。 1、有人对某经济学研究员说,你预测的人口增长数据好像不太准啊,刚过了3年就偏离了统计数据。该经济学研究员说: 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我这就是好的。 如果你觉得结果不满意,我给你重新设置参数,你想要什么结果就有什么结果。此外,统计数据就一定准确吗?说不定实际人口就是我算的结果呢!要不你去数数中国的总人口? 而且,即使结果不太准确,有个预测总比什么都没有、瞎子摸象好吧? 2、有人对某资源环境研究员说,你模拟算出的中国人口承载力怎么只有6亿,现在中国13亿人不也挺好吗?该研究员说, 这是基于目前已有数据和国际通用方法得出的结论,如果今后数据方法有进展,我们的模拟结果也会随之更新。 3、有人喜欢假设各种政策情景,然后给出碳排放的演算结果。美其名曰:情景分析。他说如果社会按照我设定的参数和模式发展,肯定是这个结果。如果若干年后背离了这些情景,只说明经济社会没有按照我的参数发展,不是我的方法不对。 我的方法可是国际大牛发明的,发了N多SCI,他的徒子徒孙几十号人都在用呢! 4、还有诸如把生态脆弱区的人都搬出来,把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减少一半,让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均衡发展....等等大而空且无具体可行方案的政策对策建议,都是基于“到共产主义社会所有问题都解决了”的虚幻设想。 总之,历史不能重复,没有办法试验各种可能性。除非你能通过理论推导,证明自己的结论,否则任何基于个别人的经验模型和主观参数的模拟,都只是一家之言。无非就是发论文、拿课题和争取政治、经济权益的工具而已。 看看下文的图吧,用非线性拟合历史数据容易,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你能预测、拟合准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34155 科学网精选的气候文章不着调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93 次阅读|8 个评论
惊叹中国人口预测的乱象:人口预测到底是什么?
热度 1 wya 2011-4-29 09:56
不看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人口预测结论纷繁复杂,各执一词,互不干涉!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607557.shtml 官方人口预测之严重错误 2004年4月,中央组成了由蒋正华任组长、徐匡迪和宋健任副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三百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整整两年的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2006年4月,课题组完成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7年1月11日,课题组公开发布《报告》。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说:“根据本课题专家研究……(在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继续稳定在1.8左右,我国人口在未来30年还将净增2亿人左右。总人口将于 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 左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5页)如果从2005年起,在全国城乡全面开放生育二孩,到2050年峰值总人口将达到17.10—17.20亿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第131—133页,第1128—1131页)。专家具体研究,在报告的《人口发展态势分报告》、《20世纪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课题组、负责人翟振武)、《人口预测模拟报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负责人郭志刚)。       人口方面权威专家,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2011年4月27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翟振武是讲课老师),最近认为,到本世纪30年代,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15亿。人口数量仍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又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蔡舫,近来也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突破14亿人; 2045年,人口达到峰值14.9亿 。 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122923951167/ 蔡昉难道要杀人灭口? “十二五”规划全盘采纳了人口学会“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学术研讨会(蔡昉领导的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是重要参与单位)的建议。其“ 2015年13.9亿人口”的预测与蔡昉2004年的预测是一致的 ,我在《大国空巢》里已经驳斥了蔡昉的这一预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说明蔡昉的预测的是错误的:根据蔡昉的预测,2010年人口应为13.58亿;但《统计公报》认为2010年只有13.41亿人口。在每年人口增量只有600多万的情况下,6年的预测就相差1700万,蔡昉的预测可信吗? 但蔡昉照样有能耐将错误的预测塞进“十二五”规划。 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121410559767/ 洛克菲勒基金影响中国人口政策--牛文元误导中国决策 牛文元结论的背后是他的预测:“中国每年新增人口一千多万。每年新增的 GDP 大致是 7-8 千亿,新增人口每年要消耗掉新增 GDP 的五分之一左右,也就是新增 GDP 要拿出 20% 左右供养新增的人口” ,“我国人口大约在 2040 年后会达到 15 亿至 16 亿 ”、 “ 人口总量的增加要求就业比例不断加大” 。 作为宋健的主要助手,牛文元也是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重要成员,预测“中国人口将在 2033 年达到 15 亿 高峰”,给中央“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的建议。 我在《大国空巢》和多篇文章已经反复驳斥了“增加人口会降低 GDP 分子”、“增加人口会增加就业压力”的谬论,也驳斥了所谓的 15 亿人口高峰的预测。国家统计局数据也表明近年每年只增加 600 多万,而不是一千多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 . 森 ( Amartya Sen) 也认同减少人口并不能提高人均 GDP 。 就是说牛文元用错误的理论误导了温家宝总理,让温家宝说出了可以永载史册的“人口乘除法”的名言,让过去 10 年“超额”减少了四千多万人口。 现在牛文元仍然用错误的理论继续误导决策。比如他领衔编纂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 2010 》改口认为中国人口将在 2030 年达到 14.6 亿 的顶峰 。 http://yi.fuxian.blog.163.com/blog/static/10900580220114234518353/ 图解中国人口即将负增长—驳国家统计局“2032年达到人口零增长” 联合国 2008年的低方案也认为中国人口在2020年之后开始负增长 。但这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明联合国的低方案预测也是过于乐观。因为联合国认为中国1995-2010年生育率稳定在1.8,2010年总人口为13.54亿。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7937do=blogid=439020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年均增长人口739万人,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中年均增长人口还会进一步下降!根据目前的分性别人口年龄结构和妇女总和生育率(——指女性在全生育期平均生育的孩子个数)数据, 中国仍将会在2032年左右达到人口高峰,然后人口转而下降!中国的人口高峰人数将肯定在14亿以下,大约在13.8亿左右! http://baike.baidu.com/view/3271130.htm 2010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0》,《报告》指出,中国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有序地通过三大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即理论上所称的三大“非对称零增长时间节点”。 一是到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的“零增长” ,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二是到2040年,实现资源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三是到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在对应方向上实现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同时,报告也给出了中国各地(不包括自治区)实现零人口增长的时间表。 http://env.people.com.cn/GB/11572263.html 中国2033年将实现人口零增长最佳数量是10亿 2010年05月12日08:03 来源: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讯(记者夏令实习生陈媛媛通讯员赵钊怡)昨日,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省人口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张枫做客广东“民生热线”表示,何时放开生二胎要由国家根据整个人口发展的状况而定。我国要到2033年才能实现人口零增长,而我国最佳的人口数量应该是10亿。   ...生二胎的政策何时能够完全放开?张枫表示,广东人口计生委的目标是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何时放开生二胎要由国家根据整个人口发展的状况而定”。 据预计,2033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6.5亿左右,届时可实现人口零增长 ,而到2050年,整个人口将进入合理的增长阶段。“如果现在就放开生二胎,那2033年全国人口可能达到18亿~20亿。”张枫说。 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0-05/19/content_20077621.htm 专家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不会突破15亿 新闻中心-中国网 news.china.com.cn   时间: 2010-05-19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卫平19日在“人口研究前沿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上指出,根据现在公布的总和生育率,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PADIS)预测,未来中国人口总量将不会突破15亿。 姜卫平说 ,目前中国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是1.6-1.8,PADIS系统按此预测, 中国人口总量将会在2040年前后达到14.7亿左右后开始减少 , 2050年将下降到14.5亿左右。 他同时指出,2009年末中国总人口是13.35亿。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将持续下降,1976年这一比例是23%,2009年下降到19.5%,2050年将下降到15%左右。 “中国人口发展成就显著。”姜卫平说,据测算,如果维持20世纪70年代的生育水平,人均耕地、粮食、森林、水资源、能源等将比目前减少20%以上,碳排放量按联合国年人均3.8吨标准计算,将比现在每年多排放15亿吨。 .... http://news.163.com/11/0429/01/72P7G0R100014AED.html 统计局专家:2032年中国或达人口零增长 2011-04-29 01:39:26 来源: 新京报 (北京)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增长将继续下降, 预计将在2032年前后达到人口零增长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口学家陆杰华表示,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2032年、2033年左右, 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才能进入零增长,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 ********************************************************************** 都称为“专家”,但预测结果相差8年左右,当然不知道这样的差距是否在他们讲的“前后”的范围里。前者好歹还提了个预测假设条件 “目前中国公布的总和生育率是1.6-1.8” 和预测方法 “ PADIS系统按此预测”, 但也不全面:人口预测首先要进行数据评估和校验(方法很多,请自己翻书学习),而不宜直接用官方公布的数据,特别是在这些数据争议很大的背景下。 作为专业学者,陆老师及其课题组前期做了很多文献综述的工作,所以得出 “十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以后” 的结论,但他可能没有关注到 2010年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PADIS 得出结论与十年前“惊人”的相似! 作为专业学者,陆老师得出 “现在提前了,这和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的结论也值得商榷。众所周知,队列人口预测都是采用假设队列按照生育、死亡、迁移等参数进行分年龄递推,由于初始值和参数的不同,以及算法的稍许差异,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是很自然的事情。无论多么权威的预测,都是一种参考,或者是说基于一系列假设的 未来情景 。因此,本无所谓 “提前” 还是推后,说不定10年后另一个专家预测出来又变成2045年,变成推后了呢,当然这种可能性极小,说说而已。并且,这种“提前”不一定 只 和 “生孩子少密切相关”, 也许 与使 用模型的人及其采用的参数等有更强的相关性 ! 所以,陆老师是否应该改称: “ 对零增长预测的时间虽然大有不同,但是大致都差不多,年份相差也就8年左右,1年前预测时大约是2040年前后才能进入零增长,1年后明显提前了8年,这 与使用模型的人及其采用的参数密切相关。 ” 人口预测如同计算机游戏,1000个专家可以算出1000个结果,有的差距大些,有的则很接近。但专家最好能有靠谱的依据,不要成为出风头的“赌王”!实在不行,就按高、中、低设置一个区间,或者干脆参照《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一次发布百八十个预测方案,让读者自己选择也行。 望专家一定慎重,这可是国家用来宏观决策的基础参考数据啊! 如果喜欢做游戏,玩玩这个也不错: http://yes.nctu.edu.tw/www/exchange/Share/MSLee/Trend/Trend.htm 曉峰工作室作品分享: Excel 人口預測模組檔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5757 次阅读|1 个评论
希望人口预测技术能有所重要突破
wya 2011-4-28 15:39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仅供好友内部交流,不可转发! 谢谢! 你懂的! 人口预测模型相对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原理相对简单,关系相对确定,开发难度较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月即能完成,因此国内外的免费软件比比皆是,自从90年代以来在学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希望联合国专家告诉我们:发达国家使用的人口预测软件在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使用? 另外,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有权限使用的人受到严格限制,有出“国际版”的可能性吗? 人口预测软件形式上如同计算机游戏程序,可回推1000年,预测1000年也没问题的,关键在于参数的把握;高中低和区域预测方法80年代就有应用。 如果完全按照别人模型实现算法,二者误差应该极小,大约等于机器的数值精度和四舍五入误差,0.1%误差都是不应该的。 我见过一个数据恢复软件带了十几种国家的语言! 总之,人口预测软件大部分是免费开放的,好像没有什么高深技术,但我们还是十分期待人口预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在中国。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在人口预测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热度 1 wya 2011-4-26 16:10
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该文仅供好友内部交流,不可转发! 谢谢! 你懂的! 中国在人口预测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 http://www.chinapop.gov.cn/xwzx/zwyw/201104/t20110418_356249.html 突破在哪里?从介绍里没有看出来啊:( 人口预测模型相对于资源、环境系统模型,原理相对简单,关系相对确定,开发难度较低,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一个月即能完成,因此国内外的免费软件比比皆是,自从90年代以来在学术上几乎就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这是常识。无知者无畏啊! 联合国人口基金执行主任奥索蒂梅因衷心祝贺中国成功研发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认为这是人口领域南南合作的成功范例,表示联合国人口基金将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人口预测软件。 为什么只谈推动在发展中国家使用该软件?发达国家为什么不使用呢?难道发展中国家笨到连发达国家使用的人口预测软件都学不会? PADIS-IN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凝聚了中国人口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是被中国人口发展实践证明科学和有用的人口预测技术成果。 PADIS-INT中体现了中国人口发展的什么经验?能否列举一二?中国人口发展的最大经验就是计划生育,在这个软件里有体现吗? PADIS-INT是在中国人口发展领域首个国家级电子政务系统——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PADIS)基础上开发的人口预测软件,是PADIS的国际版。 不可以这样说的!PADIS是国家电子政务系统,有权限使用的人受到严格限制,怎么可能出国际版?否则PADIS就泄密了啊! 简单点说,所谓的PADIS-INT不过就是利用PADIS的国家经费免费为联合国做了一个人口预测软件的多国界面而已,与PADIS几乎没有关系,只是为联合国免费服务了一把。 该软件具备七大优点:一是功能强大,将超长期与短期预测相结合,可以回推评估100年,预测未来400年,并可按高、中、低3种方案,同时进行8个国家(或区域、种族)的预测,目前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人口预测软件就如同计算机游戏,回推1000年也无妨,预测1000年也可以,关键在于参数的把握;高中低和区域预测方法也非首创,80年代就提出了! 二是准确率高,与联合国人口预测结果为参照,主要结果误差率小于1%; 如果完全按照联合国模型开发的,误差应该极小,大约等于机器的数值精度和四舍五入误差才对。软件开发者应该检查一下1%误差的来源。 三是方便快捷,基于网络,任何浏览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实时使用; 有互联网,单机版软件也一样,这样的特点比比皆是! 四是可视化效果好,多种图形展示,对比清晰醒目; 就是几个传统的金字塔、线图、柱状图等,何谓效果好? 五是体现国际化方向,采用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便于全球推广; 6中语言算什么,一个数据恢复软件就带了十几种语言! 六是输入简单,输出结果丰富,有效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决策; 再简单也就基本的那些输入项,少了哪个都不行!模型复杂则输入复杂,模型简单则输入简单;输出结果再丰富也离开不各种人口数的堆叠! 七是技术先进,把人口预测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技术先进在哪里?列举一二让计算机专家看看吧? PADIS-INT的成功研制和推介会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人口预测软件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人口预测软件大部分是免费开放的,也谈不上有什么高深技术,何谓“走在了世界前列”?名列第几?第50也算前列吧? 写科技介绍文章的时候还是少用外交辞令吧。另外,多找几个技术专家把把关哦。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83 次阅读|2 个评论
会议通知:8月24日将召开气候变化与人口发展学术交流会
wya 2010-8-19 18:27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GIS研究组将邀请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发展政策委员会委员、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IIASA) 研究员曹桂英博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金融管理系主任、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孙来祥教授、中国气象局上海区域气候中心田展博士等专家、学者等来中心进行学术交流。 本次交流将以气候变化与人口发展为主题,围绕人口及劳动力预测方法、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环境与人口变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与粮食供应、 GIS 模型与数据支持等内容展开交流和探讨。会议时间定于 2010 年 8 月 24 日上午9:50,地点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会议室。 欢迎国内外人口、气候、社会、经济、地理等领域的学者、专家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人口学大师思辨|4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预测”不是“人口预报”
热度 1 wya 2010-7-27 17:21
看到文章 http://heyafu.blog.hexun.com/33702958_d.html 人口预测通常都是错误的,有感。 文章中的例子很不错,能说明些问题,但就人口学本身而言,可以讨论: 1、从狭义人口统计学来讲,人口学是科学,是研究人口的数量变动规律。虽然它所用的方法相对简单,但也不一定就说非常幼稚。具体定义可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054.htm 。 2、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这些本就不应该属于传统人口学或者狭义人口学的范畴,而更应该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领域去研究,人口仅是其中一个包含数量与分布的一个变量而已。如果把这些都归入人口学,恐怕人口学就是最大、最复杂的学科,也是一个永远没有定论的学科了。仅一个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争论了几百年的伪概念,更何况经济社会的关系。 3、人口红利更像是一个炒作的概念,具体认识可参见: 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3/9/58563.html 4、人口预测不是人口预报( http://zh-ii.demopaedia.org/wiki/%E4%BA%BA%E5%8F%A3%E9%A2%84%E6%B5%8B ),因此英文不用 forecast 、 prediction ,而是projection,是(根据目前形势所作的)估计、推测,是以各种参数的假设为前提的。人口预测公式本身是固定的,也就是人口平衡方程,输入什么样的参数就会输出什么样的结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5、人口预测的根据是稳态人口理论,如果人口本身是非稳态的,则人口预测 注定不会准确,如果准确了则只能是碰巧而已。 6、正确理解和使用人口预测,把它用到该用的地方才是关键。
个人分类: 人口数理分析技术|353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