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认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认识世界:捧杀技大行其道(3)
cgh 2010-6-12 13:11
央视的一次捧而杀不着 昨天晚上回家路上听收音机一直在说足球世界杯,其实和中国关系好像不大的足球世界杯。 晚八点到了,cctv5是有专题节目的。不过,我实在受不了他们对南非等的吹捧,只希望看看实况转播。于是,不停的换台,过了20分钟在cctv新闻频道看到直播了。是我觉得还比较靠谱的解说员孙正平解说。 孙正平似乎真是在直播,没有提前深刻领会南非人民的涵义。当一只巨大的屎壳螂进入场地,解说员似乎有点吃不准怎么命名,最终还是将它命名为甲壳虫。随屎壳螂进场的还有足球形状的粪球。屎壳螂抬起它的后腿慢慢开始滚动粪球。解说还在一致说甲壳虫。 我是农村的,这动物见过,这动物行为也见过。所以感觉很纳闷,难道什么时候屎壳螂的取了个正规的名字叫甲壳虫?或是城里的同胞没有见过这厮? 我想,我们的央视是不是不忍心用那么俗的名字和行为去描述全世界瞩目的足球世界杯开幕式。 国内的媒体似乎有相似的特质,总是善意的描述国外的,甚至国内的但是到国外占了点洋气的事、物、人。下意识的对这些进行捧。有人曾经将其认为是中国人不自信的表现。我觉得恐怕不是。 媒体的捧杀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只不过,对于脚不落中国的事、物、人,他们没有那么长的剑。于是乎,只见吹捧之上部,没见棒杀之下部。更何况,那些脚不落中国的事、物、人,也不像国内那些属于被人拽着绳索的风筝一样,不是那么好杀的,搞不好搭上美好前程。 如果拿到抗战时期,捧外棒内的行为是不是该称作汉奸呢?如今已是21世纪,思想变了,但对它的评价总归是会有的,也许数十年以后,指不定是褒还是贬。 关于屎壳螂(似乎和南非着实有点关联),可以参考 http://www.zzlt.cn/bbs/viewthread.php?tid=170872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认识的基础性思考
fxl871437 2010-6-11 15:55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既发生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之始,也发生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一般而言,认识的过程在于:外界刺激人体,引起感官神经的冲动,神经冲动经由神经系统传人大脑等神经中枢,刺激在其中被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对外界的间接认识。 由此可知,认识的发生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有外界对人的刺激。认识不是脱离实际的一味冥想,不是闭门造车,而一定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脱离实际的空想家跟精神病患者无异。其二是有神经系统以及神经中枢对刺激的处理,而非单纯被动的物理刺激,不是风吹草动,而一定落实到内部的处理和反馈,不经思维处理的受力者同木偶一样。理论上讲,有可能存在着有别于地球动物神经系统的其他具有类似感知功能的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结构,机械生命和智能机器人看起来也不一定就是天方夜谭,另外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实践也暗示:电磁波也可能取代电流和化学物质作为信息传导的中介。 外界对于人的感官的作用情况如何? 类比力学中受力分析的方法:在已知宇宙中的四种基本作用力中,外界万物的万有引力对人体施加引力作用(但是由万有引力的特点,通常只有地球的作用力能够为人察觉,在此不作细论);电磁力也广泛存在(然而自然界鲜有天然荷电宏观实体,因而超距电磁作用表现得很不明显),对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人所沐浴其中的光(辐射)对人的作用、人所沐浴其中的空气对人的作用、人所接触的宏观物体对人的作用(三种作用方式对应的人体感官分别是眼睛、耳朵 鼻子味蕾 和皮肤 广泛分布于骨骼肌当中的神经感受器 );强力与弱力由于力程极短,很难讲在外界对人体的作用中起作用,在此也不予讨论。 光、空气与宏观实物可以直接与人体接触发生作用,从而体现自身的信息,同时,通过与其他物体的作用,其他物体的信息也通过光、空气与宏观实体反映给人(通常这部分信息更为人所真正关心)。那么三者分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介质(因为事物是在是相互联系的)对人体的作用的具体内容怎样呢(包含那些信息)? 光作为对象,自身包含的性质有(不谈光的化学组成),能量(功率与频率),方位。光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的方式有三种:生产(发光),反射与吸收(前两种作用情况下,光都可能与人体发生作用)。因而可能包含某物的信息:存在与否、方位、能量、形貌、(化学组成)与运动状态。比如太阳光让我们知道太阳存在,在那里,高温,球体,氢氦成分和自转。 空气自身包含的性质有能量,化学组成,方位。作为介质,空气也以三种方式与浸没在其中的某物发生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升华、凝华和扩散),声音(振动)和热传导。包含某物的信息:存在与否、方位、能量、(形貌)、化学组成与运动状态。比如一瓶敞开的香水在空气中的气化和扩散让我们嗅到,了解到关于香水的存在,方位,化学成分,运动。火车的呼啸声让我们知道火车的能量和运动。铃铛声让我们知道其中空的形状。 实物自身包含的信息:有无,方位,能量,组成,形貌,运动(自身的性质和与别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实物通过与某物直接接触而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也包含某物的若干信息。比如推动一张桌子,桌子与地板的相互作用让我们通过桌子认识到关于地板的信息,比如形状质地等。盲人利用拐杖也能够了解地面的信息(显然这个过程里听觉也起到了作用)。 到此,我的工作只是理了理可能为人所认识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的范围,我们也已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认识的限度。对于认识的限制来自两方面 在自然作用方面,有信息传递的先天缺陷:有一部分存在根本不与光发生作用,完全透明的物质,不透明物质的内部以及未知的可能存在;有的与光的作用是终极的而无法为人所感知,比如黑体,黑洞;这些都对人的视觉免疫。地球以外的存在物无法直接与空气发生作用,人的听觉嗅觉味觉等器官便对此失效。一步之遥的存在物,无法为人所触摸,则人的触觉也将无能为力。如此划出了各个感官所面对的自然信息的疆界,再对其进行组合(这一步工作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所限不便详述),则是人的整体的认识域。当然在绝对意义上讲,万有引力(乃至四种基本力)的普遍存在本来已然将宇宙的所有存在信息公之于众,奈何人的感官远远未精细到这个地步(实际上也是永远不可能的),因而就此过火的量级的差异来回避自然信息的局限显然不当。 在人的感官方面:效率原则使得人的感官具有广泛的选择性,然而效率提高的同时,局限也明朗化了。人的视觉虽然的确能够识别某物的存在、方位、能量、组成结构以及运动方式。但都是极其含混的:人眼对于可见光以外的,过大过小的,过于微弱或者强烈的,变化过快或者过慢的存在都是是盲目的,除此以外人的视觉认识有极多不可靠经验模式,海市蜃楼不是真实存在,立体画并非立体,筷子在水中还是直的,月球自身不发光,血液不一定滚烫,遥远的恒星貌似比萤火更微弱,实则却比太阳更大,燃烧地更剧烈等等。而人的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更加局限,只是能在极其有限的意义上区别声音,化学组成,温度和形貌。(对于过去近乎一成不变的自然生存环境,这些认知感官和模式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对于古老的人体和徐缓的进化模式造成了严重挑战。比如核辐射对人体伤害极大,然而人体自身对于它却没有任何感官基础,对其毫无知觉。) 然而自然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普遍的,加之人是能动的人,因此人就能够利用自然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对人来讲也是某种能力)来拓展自己的感官能力,弥补自然信息输入的局限。例如对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利用让人眼识别本来无法识别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补救人的感官方面的局限比较容易,对于自然信息方面的缺陷的补救则像对待硬伤一般艰难,比如对于黑洞的认识。所以我们看到,人的认识主要是在对于感官功能的不断扩展当中获得发展的,而认识的边界则最终由自然信息供给的可能性范围来限定。 外界对人的刺激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是将刺激转换成感受(由感官上升至心灵),这一步又是怎样实现的(十分复杂,在此只作初步假想)? 前已提到,外界刺激中业已包含了有无,方位,能量,组成,形貌,运动(自身的性质和与别物相互作用的性质)等方面的信息,翻译成感觉就是有没有、是什么、什么样子、在哪里、冷热,动静,与别的东西作用表现如何。对于宏观物体一般能够作用于多个感官,既有感觉分析又有感觉综合,比如一个苹果,视觉针对于形貌,味觉针对于化学组成,触觉针对于能量。而对微观存在,时常只有单一感受,比如光只有视觉感受,香气只有味觉感受等。 认识的结果指出,世界具有统一的微观组成,分裂的宏观组合。因此自然物具有与组成挂钩的普遍相似性,也有与组合挂钩的普遍相异性。外界反映于感官(而且感受的模式是固定的),感觉也因此具有相似性与相异性(草色遥看近却无)。人能够对相似的感觉归纳和归类,对相异的感觉划界,从而使感觉世界对应于现实世界,出现连续兼分立的统一图景。比如眼前的一个苹果,苹果的轮廓以内的视觉信息是相似的,以外的也是相似的而两者间则是相异的,因此它就成为视觉中的一个整体;如果有两个苹果,则两个苹果轮廓以内的视觉信息是相似的,以外的也是相似的而内外之间则是相异的,因此它们都是苹果。不止分析的感觉是相似相异的,综合的感觉同样如此,同样例如苹果,不仅看上去相似,闻起来吃起来也相似。因此当又新一个貌似苹果的物体出现时,我们便能够单通过视觉来判断其味觉等其他方面的信息(演绎),比如它也是甜的,大概多重等。 通过对于分析的感觉与综合的感觉的记忆与联想,人就逐渐发明和巩固了分析概念和综合概念,以概念为标尺再去衡量新的感觉,并对其分析归类,如此循环上升。记忆和联想能力的提升以及标准的改进有赖于标度实物图形语言文字数学的出现,而这些不仅大大有助于个人认识,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的必须前提。在所有感觉(所谓第二性质)里,广延成为量化的根基是有依据的:其一是光具有相对精细的结构,其二是人的眼睛相对最为发达(这一条是对前者适应的进化的结果,那么看来还是第一条具有决定作用)。除广延以外的其他性质则都依赖于对广延性质的转换而实现人对于其的精确把握,比如人对于重量的把握是很粗糙的,但是通过台秤的指针给人的视觉(广延),我们就能同样精确把握它。 然而文字的作用并不能够与记忆相比记忆作用附带着发达的联想机制,使得人能够方便自如地利用记忆成果,对于文字资料的使用则要死板的多。在此有另一类作用在鼎力帮助记忆积攒感性素材,那就是想象。人的想象则能够深化感觉印象,这深化有时更可以叫做升华。设想一种想象的方法,对某一个经验感觉比如一个(红色三角板)视觉图像进行想象创造,我们可以对于该图像的构成元素进行改造重塑,比如不断改变图像的颜色布局,我们能够想象任何颜色的该三角板;不断改变其形状,改变边长,改变角度以及角的数目,我们能够想象任何形状的几何图像以及立方体以至逼近任何外沿光滑的宏观物质实体,同时我们还能够令其以任何方式运动。我们设想我们的整个想象空间则将发现:即使它不能囊括我们的现实世界的全部,起码的它的内容绝不比现实世界贫乏。不过就像你在想象中对所有字符进行排列将得到已有与将有的所有文章却丝毫无助于写作一样,想象的可能性当然丰富无比,但是如若真的缺乏合适的套路,则对于想象成果的挑选利用本身也将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得探求对于想象的把握和控制,提高想象的效率,真正发挥想象的力道,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让想象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大部分想象更是超越现实世界之外的,这在我看来正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 在本文里用到的若干认识结果,认识给我们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大致如何呢?世界在那里(世界有无),世界分裂着(什么样子),世界有统一的组成(组成),世界相关联,世界运动着(运动状态)。人的内心的大致图景如何呢?丰富的可能性空间与局限的感官空间。因此总而言之,我把认识看作是人经由感觉实践将真实外界与自身想象的某种可能性的调和一致的活动,外界与内心是彼此开放的。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说一朵花是红的与说一朵花是漂亮的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颜色是分析感觉,单由视觉某一方面的感受决定。美丑则既与感觉相关又与内心紧密联系,是一种有感官感受上升到心灵感受的纵向综合感觉(前面曾提到的苹果的概念是多种基础感觉横向综合的感觉),相比于人眼,人的内心是多变的,因此相对于颜色,美丑这样的综合感受也是多变的,同样的,所有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多变且因人而异的。 最后,对于认识的认识可能发生吗?我一方面说因为世界是这样的,所有我们该这样认识它;另一方面又说我们是那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那样认识它。可是我所说的这样的世界以及那样的我们又无非都是从认识本身来的,如此以认识的结果来分析认识的过程,指导认识的实践难道没有矛盾吗,更何况这些认识本来是不确定的,而且认识面对的也是陌生的领域。面对历史也许是勉强合理的,但是对于未来,这一疑问着实难以自明,我更没法讲明白。可能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世界最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被我们理解。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世界:捧杀技大行其道(2)
cgh 2010-6-11 14:10
2、可怜的张悟本们 养生之道,恐怕不是张悟本的创举,估计少有人能否认中国自古就有提倡养生。 最近怪事,一个张悟本很是奇妙。 短短一两个月,媒体就活生生捧起一个养生专家,他的任何观点都吹捧成至理准则,出书畅销。接下来竟然搞得绿豆脱销。真是上天之后,无所不及。 可是,捧后遭杀却是惨淡的。 接下来,媒体又铺天盖地批判。骗子出书,无证行医,,家世翻了个底朝天,悟本堂也成了违章建筑了。 活生生一个普通人,历经吹捧上天和打入地狱,难得的人生经历! 有时候,不得不为各类榜样人物的余生担惊受怕。 甚至我们连杀手是谁都不知,有点恐怖。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3535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世界:捧杀技大行其道(1)
cgh 2010-6-11 13:50
本人愚钝,认识这个世界总比别人慢一拍。这里写上自己的一点认识,以备忘。 记得武侠小说上曾经形容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不用武功而制服对手。 其实,现今社会能达到这种境界的高人恐怕还真是不少。真正去勇敢地直面对手的,到最后大多没有好下场,倒是稳坐中军帐,不多废话的真高人,往往胜券在握。 看世间百态,恐怕可以举无数例子,足以让我这样的迟钝者感慨万千。这里仅列几例: 1、美国怎样捧杀中国? 在很多的媒体,无论是美国媒体,还是中国媒体,或是美国娘养的中国媒体,我们不难看到美国对中国的高度赞扬。中国对朝鲜、伊朗等有特别的关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指日即可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的导弹技术已经可以打卫星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和美俄相当; 然而,美国赞扬的后面却是:中国对朝鲜、伊朗等有特别的关系,为什么不帮忙修理他们为世界和平服务?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指日即可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为什么不开放进口?分明是有灭我美利坚的阴谋;中国的导弹技术已经可以打卫星了,我们美国已经没有优势了,中国对美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中国的载人航天已经和美俄相当,我们合作把,你们不用再费劲研究了。 中国境内确实有一帮美国娘养的,竭尽权力替美国造势,新闻往往一字不落搬过来,还生怕添加任何评语会误导读者的理解,直接把自己的脑袋当铁块了。 于是乎,美国的捧杀技在对付中国往往效率很高。简化的套路是:在太平洋东岸把中国捧起来,总统乘机过来捞一把回去,接下来一棒再把还飘在半空的冤大头揍下去,最后来一句:一边待着,这有一块糖。 当然,美国有足够的内功,能隔个太平洋将中国吹起来,而且每次都成功。倘若中国太轻,说不定也不需要什么内功就能搞定。 这一招这么好使,当然日本、法国、德国都是很容易掌握并熟练应用的。
个人分类: 自然感悟|2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诗人的殒落------我所认识的袁水拍(社会科学论坛版)
黄安年 2010-6-1 13:14
诗人的殒落 ------ 我所认识的袁水拍 ( 社会科学论坛版 )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6 月 1 日发布 ( 按 : 现在受权发布中国艺术研究院吕启祥研究员文章《诗人的殒落 ------ 我所认识的袁水拍》,载社会科学论坛 2010 年第 7 期第 101-113 页,原稿的附记现在一并发布 ) 如今,对于年轻一代 , 袁水拍这个名字已经陌生。只有中文系学生在现代文学史课程里会略知这位诗人;或者当人们回顾 1954 年那场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大批判时,会留意《质问文艺报》一文的作者就是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的袁水拍;或者想起十年浩劫末期他曾任荣任文化部副部长。这种种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过来人,也会渐渐淡化,以至淡忘。 由于某种机缘,我在水拍晚年与之有些接触往来。水拍于 1982 年逝世,十年之后,我写过一点回忆的文字 , 刊于《 一份缘》;至今,又过了将近二十年 , 算来水拍已届九十五岁了。翻检旧文 , 又重读了他的诗集,不免引发诸多感触和思索。现在将前文重刊于此 , 做为上篇 ; 将增补的作为续篇,合在一起 , 似乎可以拓展和深化对于水拍的认识 , 也算是我对于这位新诗人、老领导的一个纪念。 上篇 翻开抽斗,在斗底保存着一份十年前的讣告和逝者给我的两封信及两个便条。我不止一次地想写一点忆念的文字,因为在水拍同志的最后岁月,去医院看望者寥寥,了解病人彼时心情的怕也不很多。然而,或许是因为我很少写这类文字,或许是自觉人微言轻,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几次提笔又止,终于没有写什么。 一晃十年过去了,我惊异于自己竟疏懒至此,作为后辈,一种歉疚之情从心底油然升起,我实在不应该再耽搁。两张条子中的一张,或许竟是绝笔;而这信件,足可见出他辞世前心中的悔恨和渴望。 一 讣告是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四日由袁水拍同志治丧小组发出的,上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人员、著名诗人、中共党员袁水拍同志因患肺间质纤维化病,经友谊医院久治无效,于十月二十九日晨七时四十分逝世,终年六十六岁。定于十一月十日上午十时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向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会。 这样的讣告和仪式在那个年月可以算得是真正从简的。人们都记得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追悼会不断,为了纪念十年浩劫中的死难者,寄托哀思,一般都很隆重。而水拍的情形比较复杂,他既 在劫难逃 ,又于十年的末期重又被任用,因而再度受到审查,直到病篤住院,审查似乎还未结束。对他而言,不一定很在意讣告中 著名诗人 的头衔,却极其看重 中共党员 这四个字的分量。我不清楚在他生前是否被告知党仍然接纳他,但我确切知道这是他最后岁月中郁郁于心、耿耿于怀的一件大事。甚至可说是性命攸关的事。我去看他虽次数不多,但每次必听他提到党籍问题,深感他为此焦虑、忧伤,愈到后来愈益迫切。住院之后,我曾表示愿尽力替他转递一封信,为此,他复了我一信,照录如下: 启祥同志: 你来看我后写的信,已收到。我随即复你,说过二三天答你一信。经考虑,我不写那封信了。因为九月底、十月初,我在困顿中已写了封信。内容主要是检讨(当然只有要点),向党认错赔罪,希望在我的病情日渐加重中,能早日得到党和人民的宽饶,让我留在党内,请党继续察看考验,让我做一点写作研究工作,不是要继续窃居什么地位。目的是能够在社会上见得人,与老朋友老同志重新见面,与读者能够见面,为读者写一点东西,服点务。当然,给领导写信,不好写得这么具体,只能表示一个大意。这封信是辗转托收信人(本文笔者按:信写给陈云同志)的儿子陈元转给秘书室的,又,为了秘书室的同志,可能已不复是 60 年代的老同志(那时他们可能认识我),所以附了一封致秘书的信,说明写信人曾经得到过他的指点教导,在他的住宅里听过评弹的录音带,接受他的指示,为评弹写了若干文章,还整理过他关于评弹曲艺的指示,作为学习材料发给过开文艺方面会议的代表。那时我在中宣部文艺处工作,周扬、默涵同志,还有不少人,据我了解,是称赞这个艺术品种的。我家乡是南方,更是它的爱好者。我认为中国传统的讲唱文学有其特点、优胜之处。我的病如果不至于不起,我还想做一些文艺宣传,包括评弹的工作。最近从报上看到了陈云同志关于由《真情假意》评弹改编的电视剧《真与假》的谈话,多次想写文,无奈体力不支,多次搁笔。我不能再一次噜囌地给他写信,只能托你有机会向她女儿讲有这么回事。我只希望早日处理,哪怕偏重一点,让我求医问药,得到一些见得人 的方便。我确实犯了错误,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一定改悔。现在,我和我的孩子,都不知道这种病该怎么治疗。匆匆,体力有限,很草率,希谅!祝好。 袁水拍 十 二十一 从这封信里,可以看出他的诚恳认错之心、执着向党之心以及渴望做事之心。其时,他病已重,在我这样一个后辈,一个既不掌权又不出名的普通人面前,不必矫作,不必讳饰,所言是真实的。   在此前后,还给过我两个便条:      启祥同志:   冯、巫(按:指冯其庸同志和巫大夫)均已来过,谢谢您!   我大约过二、三天给你复信。   刻安 袁水拍 十 十      启祥同志:   艾克(按:指艾克恩同志)今天即来看我,时间短,但不容易,都是关照之故,他讲了不少使我宽慰的话,一片好意。   祝你去沪顺利,回京后给我一封信,谢谢!   祝好 袁水拍 十 二十二、 此处 去沪顺利 是指我一九八二年十月下旬去上海参加第三次全国红学讨论会。临行前曾去医院看望,告以回京后再来,从便条中见出他确在盼待。然而,待我会毕返京,接到的却是一纸讣闻! 二 我第一次见到袁水拍同志大约是一九六四年的秋天,其时正值毛主席对文艺 两个批示 下达之后,空气相当紧张。从各高校调集了一些同志来参加文艺评论,我也在其中。水拍同志是文艺处(相当于今天的文艺局)处长,我们多是来自基层的中青年教师,文艺处通过贾文昭同志管我们的工作,作为处长自有他的一摊事情,平时很少见到。 以前,也许是上中学的时候我读过他的《马凡陀山歌》,记得是一个有插图的,开本近乎见方的本子,封面有漫画式的作者像,在大学里,我曾参加过《现代文学史》的编写,自然知道马凡陀就是袁水拍,而且似乎还知道 马凡陀 谐音 麻烦透 ,那些政治讽刺诗,嬉笑怒骂,使得国民党政府伤透了脑筋。什么《一只猫》、《发票贴在印花上》等等,流传甚广。 正因此,对于这位文艺处的领导人,在我还有一种读者对作家的好奇心。一见之下,脑子里立刻跳出了那封面的漫画 真像,可谓得神,当时心里直想笑,对文艺前辈兼领导委实有点不敬。那封面大约是丁聪画的吧,这位画家有寥寥几笔神情毕肖的本领。私心以为写讽刺诗的人总该有幽默感,不会因为我的忍俊不禁而见怪吧。 现在回想,当时的中宣部有一种好的传统,那就是较少衙门气,对于各级领导人没有称 长 的习惯,从不叫某部长某处长,一律称同志 , 例如周扬同志、默涵同志、水拍同志、一平同志等等,习惯成自然,上下皆是,称 长 反而叫不出口。嗣后,不论世事如何升沉变化,对中宣部的老领导,我始终不惯称 长 ,对水拍同志亦然。这种比较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不单是形式上的,在工作中也有体现。记得我们几个人写的东西,这些领导人还认真看过并提出修改意见。今天看来,这批文章是 左 的路线的产物,缺陷和错误十分明显;然而就当年的工作作风和写作训练而言,仍使我至今受益。印象颇深的是在一次水拍同志主持的讨论会上,周扬同志讲了这样的意见:一篇好的文章总要有新意,或是有新的观点,或是有新的材料,或是有新的表述方法,三者居一,就可取了。又讲到论证问题,说论据不在多,只要有力量,一个例证就足可驳倒对方,胜过罗列一大堆与观点游离的材料。这些话并非针对哪一篇具体的文章,却给人启发,至今还记得很牢。会后水拍同志抓得很具体细致,我写的东西也经他改过,在清样上添画了不少。他曾长期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改稿是家常便饭,无怪具有做编辑审稿工作细致严谨的作风。此后,他还批评过我的粗心大意,从我校看过的稿件中发现不止一处的 漏网之鱼 ,很使我感愧。 六四年到京郊参加 四清 ,水拍同志也编在我们工作队里,但不常在乡下。当时工作队队长是文艺处支部书记李曙光同志,副队长是北京市的劳而逸同志。据我观察,他们对水拍同志在生活上给以很大的照顾。那时工作队都是在老乡家里吃派饭,且不说水拍是否吃得惯北方农村的白薯棒碴粥,单是上炕落座,就把他难住了,那高大的身躯,又从不会盘腿,大约连手脚都觉得没处放似的,那浓重的南音更难于和老乡沟通,如果不是队长们陪了同去,恐怕是很尴尬的。不过他和我们一般队员不同,在村里时间很少,常常是来了又被接走了,听说是为了商讨毛泽东诗词的翻译问题。 如果没有 文革 的劫难及以后的种种,我对水拍同志的认识大概也就到此为止,不过是下级对上级、读者对作家而已。在我眼里,他的诗挺幽默,人却蛮严肃的。 三 四清 的锣鼓未歇, 文革 的风暴已临。中宣部是阎王殿, 打倒阎王,解放小鬼 的呼号,响彻内外,水拍依其地位属于 大判官 之列,自应打倒。我在文艺处虽年龄辈份均居最末,地道 小鬼 ,但并无太多 解放感 ,盖因学校造反派追赠我以 修正主义苗子 之名,中宣部造反派又加我以 泄密 之罪(将文艺批判的材料报告给母校),于是便成一 灰色小鬼 。所幸庙大鬼小,虽蒙灰色,不可依靠,还是自由的,只不过对于 黑帮 当然没有红色小鬼那样的优越感和革命性了。 一天,在办公室走廊里,光线幽暗,对面一个高大的身躯移近来,突然,向着这面的小鬼们深深一躬,人们为之愕然。其时,文艺处的批判会自然常开,大字报更不用说,可是比之大学,这里温和多了,但社会上大风暴不住地往大楼里卷,过不多久,听说水拍禁受不住冲击,吞服了大量药,在医院里抢救,处里的男同志都曾去轮流值班。水拍后来的病,实是此时种下的因。 69 年中宣部军管,连锅端到了塞上贺兰县的 五七 干校,当时真有些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凉气氛,准备一辈子接受再教育。对于我们这些比较年轻的 三门干部 (按指家门、校门、机关门)来说,禁受大西北黄土、烈日、风沙、盐碱自然条件下的水田、菜地、基建、副业种种劳作,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上了年纪的老同志。而老同志中,经过延安大生产运动锻炼的,承受力显然要强得多;对于解放前长期生活在国统区文化圈、解放后一直在北京工作的袁水拍来说,环境就显得分外严酷。在那又滑又窄的田埂上,他走不稳,手足并用,几同爬行;偶尔食堂发一次面和馅包饺子,也成了他的难题。有一桩轶闻,传扬甚广,是说连队派水拍去放驴,驴跑了,他高喊 站住! 毛驴自然不懂诗人的语言,我行我素。这一场景我并未目睹,我只见过他赶着鸭子,但揆情度理,此事当非杜撰。毛驴在干校是个重要角色,磨豆腐送豆腐都得靠它。我在豆腐坊干过很长时间,日复一日伴着毛驴看磨磨浆。驾驴车送豆腐的多半是小伙子,要毛驴听话非懂得那几声特定的吆喝不成。水拍不谙此道,蹓牲口时呼叫 站住 ,不足为怪。 这是一个真实的笑话,却带着几分苦涩。 那年月,一天劳累,几乎不想什么。除去语录,无书可读,只有《红楼梦》例外。在文化沙漠之中,翻开《红楼梦》,真是如获甘霖、如逢知己。种种人生况味,升沉荣辱,几乎都可以从自身和身处的现实世界中得到验证。尤其是高层权力走马灯似的更迭,使得我辈凡人眼花缭乱,真所谓 乱烘烘你方唱吧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 七三年以后,干校的人陆续被调回城里,重新分配工作。原来的领导干部有的被结合,有的被冷落;有的升迁,有的黜降,又一论重新排列组合。水拍同志不仅重新 登场 ,且属升迁的一种。其中原委,非我所能通晓;只是因了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又成了他的下属。 缘由是中宣部既为 砸烂 单位,全班人马自不可能复归,走了一大程 五七 道路后只有各奔前程,我仍回到学校。其时正值招收工农兵学员,大搞评法批儒,拉着队伍,今日工厂,明日农村;今日道古,明日说今,既不教学,也不科研。一本鲁迅语录,我奉派讲过十数场大课,觉得鲁迅有知,未必愿有此殊荣,我辈后生如此宣讲法亦属 史无前例 。总之对不安定无秩序的生活难以适应,于是见了文艺处的老同事不免诉说,想找个稳定的学术工作静心去做,避免折腾。 水拍同志大约知道我在干校读 红 ,时下演 鲁 ,便告知可以去参加一项脂本《红楼梦》的校注工作,我觉得难以胜任,他说可以学习,他自己也想学。其时此项工作已经开始,校注组同志们带着部分征求意见稿四出求教时,水拍命我同他认真逐回校读,并要我去北京图书馆查看 程甲本 。这个校注组便是冯其庸同志主持的红楼梦研究所的前身,属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后研究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苏一平同志对这项学术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直至完成。 当时,以水拍的处境和地位想要做具体切实的学术工作是不可能的,他受命要管其他更多更 重大 的事。但即以这为时短促的一段工作而言,他确实十分顶真,兴趣很浓,不仅踏下心来仔细校读,还常常提出各种问题。我曾想过,对他说来,潜心做研究或搞创作,也许更适合他的本性。 四 四人帮 垮台后,水拍理所当然地又从他的高位上跌落下来,又一次受到了审查。文化界与他同辈的人对他多所诟病,不屑往来;他自己更觉难见故人,封闭起来。今天回想,在他固然有咎由自取的一面,也有身不由己的一面。何况,正如袁鹰同志所说,水拍一旦获得重新工作的机会,就全力投入,勤恳如故, 却不懂城廓依旧,人事全非。这种单纯和天真,自然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见《袁水拍诗歌选 后记》)。的确,他的单纯和天真,有时不亚于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几乎近迂。这个从三、四十年代起就真诚地热情地歌颂人民、歌颂党的诗人,对于那些假借党和人民名义以欺世的人,是未必能够辨识的。在他已经作古的今天,尤其应当平心静气地历史地来看,而不宜过分苛求的。 这段时期他蛰居家中,悔恨苦闷,精神极度压抑,偶尔,向我借书,记得是吴世昌先生的《红楼梦探源外编》,不久归还。附条说 承借吴氏书一册,谢谢。后,我又买到一本。现将书奉还,但非原书。原书有您签名,不料我看时,竟忘乎所以地将有些书页划了线写了字了。 这大约是八二年三月间的事。谨慎细心,一如往日,而且更甚了。有时也托我找些资料和文章来看,三月三十日给我函中谓; 信及大作剪报均收到。大作已读,甚佩用力之勤,分析甚细。文引甲戌本眉批,烘云托月,背面傅粉等语,不知是否均能举出具体例子来?过去似知道金圣叹有这类评语,亦未深究。所以只是传闻,有什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而联系不上书中某段某句 . 还有 : 烘云托月是否与背面傅粉是差不多的一回事 ? 不过是彼此说明的互文 ? 什么叫背面傅粉 ? 是否指写宝黛爱情却写他们的闹别扭 , 闹得越僵 , 托出爱的越深 ? 这是很粗浅的联想 . 不知究竟如何 ? 我不记得他看的是哪篇文章 , 信中提的那些问题也没有机会讨论 , 多半是因为他生病 , 反正是没了下文。在此前后记得有些相熟的同志和我都曾建议他写点评弹方面的东西或搞点翻译,总之是要做点事情,一边等待组织上审查的结论。但他终于没有做多少,没有心思做,后来病重了更没有精力做。   在水拍同志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那悔恨、急迫、诚挚的心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文化人,而且在文化界长期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共产党人,他自有欠缺和过错,这同他脆弱的一面相关,但他确实还有诚挚执着的一面,合起来才是他的全般。由于不是同一代人,更由于我是一个普通人,对我不需顾忌和掩饰什么,因此,我眼里的水拍也许比较近真,近乎他的本来面目。我并不熟识水拍同志的家人,他的夫人先他而去,我只见过几面,留给我的印象是一口柔软的苏白和一双柔软的手。他的孩子早已自立,似乎不在文化界,亦不知今在何处。 1985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袁水拍诗歌选》,徐迟为之作序,袁鹰写了后记。徐、袁二位都是诗人,而且是水拍的老朋友、老同事,相交数十年,相知自然也是很深的。读着这些序跋文,尤其是翻看这里编选的二百首诗,仿佛又看到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爱国青年和革命诗人的身影,感受到盛年逢盛时的充沛豪气和明丽时光,联想到我所看到的那蹉跎倾跌的晚年,不免感慨系之。选集中最后几首针对日本修订教科书掩盖侵华史实而发:《日本文部省修辞学发凡》、《课长申辩增广》、《教科书歌》、《今文观止:文官武辩记》,写于一九八二年 八 一五 前后,均载于香港《大公报》,国内读者不一定见到。我以为这几首诗既保有马凡陀式的锐利和辛辣,艺术上也更臻圆熟老到。可惜只有几首,而且此时离他辞世仅两个月。   作为一位诗人和评论家,水拍自有他的幽默、机智和锋芒。作为一个领导人,他的行政能力实在不怎么强,只是记录上级的指示和讲话特别详尽,谨慎得像一个办事员。我宁肯忘记了他是一个什么 长 ,而把写 马凡陀山歌 的诗人袁水拍保存在记忆里。这样或许更有意义。本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应当有他的一席地位的。    续篇 以上的文字写于 1991 年,从那时到现在的二十年间,水拍的影象时而模糊,有时反而更见清晰,优秀的诗人和勤谨的办事员的叠象反复呈现,令我困惑又促我思索。 五 推究起来 , 水拍与我之间,还有一种渊源,也是我较能理解和体察他处境和心情的缘由,那就是 , 在他身上我仿佛见到父亲的影子,也就是说,他的前半生 , 其经历和个性与我的父亲颇多相似之点。 水拍是苏州人 ,1916 年生, 1935 年考进中国银行作练习生 , 抗战开始调到中行香港分行当一名低级职员。我父亲 1908 年生长江浙,年轻时考进上海中国银行,从练习生做起。中行对练习生要求很严 , 历时很长 , 须遍历各业务部门的最底层工作 , 方始正式录用。 1938 年父亲调香港, 41 年返沪。彼时香港中行规模很小 , 人不会多 , 从时段上看 , 应同过事,但我从来未问过水拍 , 更无从由父亲处得知。我父亲于 1951 年病逝,存年仅 44 岁 , 是典型的严父,对幼年的我似乎从未说过什么话。 38 年全家随父去港时把我留在了上海。后来知道,香港中行有个叫王棣的与父亲同事,是水拍的儿女亲家。对此我亦未求证。这些都不重要 , 我想说的是 , 银行的职业训练养成那种勤谨、审慎、驯服的作风,其积极面是敬业、严谨,其负面则唯上级之命是听 , 保守拘束、胆小怕事。对父亲而言,循此习性,终其一生;对于年轻得多的水拍 , 也不免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解放前他写诗、编刊等是业余的,解放后他调入党报 , 又到中央宣传部主管文艺 , 身负重任。谨慎持重 , 自不待言,同时也显得拘谨呆板,勉力做他并不擅长的行政领导工作。华君武有幅漫画,速写除四害时水拍爬上屋顶 , 以长竿缚布挥舞,状甚严肃可笑。此画极其得神,水拍着西装,戴深度近视镜,虔诚得近乎迂,正是他执行上级指示状态的写照。记得水拍曾长期在胡乔木手下工作 , 对乔木同志的指示、讲话,他几乎奉若神明 , 我见过他开会做记录的那些小本子 , 一页页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乔木的讲话,几乎做到一字不漏,传达时也一字不易、源源本本。在文艺处水拍主持的会议总是上传下达、贯彻执行,少有他个人的见解,更不用说异议。他恪守上下级的伦理秩序与他旧时的职员生涯不无关系。印象中我父亲替上司 ( 行长、总经理之类领导 ) 起草信件时字斟句酌、反复诵读、多次修改 , 直至钞写恭整,自始至终都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心态。他一辈子就在这种代人捉刀的秘书性质的文字生涯中度过。青年水拍才高笔健、意气风发,及壮又身居高位,他的勤恳忠诚当然成就了很多业绩;然而世路并不平坦,一旦错误路线占了上风 , 一个不善独立思考、不敢顶风抗压的老实人,不栽跟斗、不陷泥淖,几乎是不可能的。十年动乱末期水拍的荣升文化部副部长导致新一轮悲剧也就势所必然。海外的朋友谓卿本佳人 , 奈何从贼 ! 是惋惜、是责备,更是深知其人的体谅。 中国银行对其从业人员的业务要求似乎也包括外文。我曾很奇怪,不知父亲的外文从何处得来 , 他并未上过大学 , 连新式学堂也似未进 , 旧学得自学塾家授;而面对哥哥姐姐就读的教会学校那颇深的英文,却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他职责范围内的运用 , 当不在话下。想来是自修的吧。水拍亦未读大学 ( 考入沪江未读而就业了 ) ,他的英文水平则达到能翻译外国诗的程度 , 在重庆时他译过霍斯曼、彭斯和拜伦等人的诗,以后还曾从英译本转译聂鲁达的诗。担任《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定稿组的组长,尽管组内有乔冠华、钱钟书、叶君健等外交和中外文学的专家 , 当组长固然是把关,也总得粗通吧。总之,我对水拍的外语水平 , 至今莫测高深,犹如诧异于父亲之无师自通。然而他们曾得益于中国银行这个涉外业务对于员工的外文要求,这点大致是不错的 , 至于水平高低则要看个人所下的功夫和修为的深浅了。 水拍一生生活在城市中,苏州、上海、香港、重庆、北京。他是个地道的城里人。生活相对优裕、稳定 , 不必说对农村、对农活一窍不通,就连日常的柴米油盐、饮食起居都备受照顾。一句话,就是生活能力极差。这样的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一旦作为革命对象下放到了农村里 , 其窘迫、尴尬、手足无措、乃至四面楚歌的境况是注定会出现的。前文已经叙及水拍在四清和干校时的状况,不必说劳动 , 生活就是一关。此际我很容易联想到父亲,肩不能挑 , 手不能提 ,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务俗事一概不问 , 据母亲说他一辈子连条手帕都没有洗过。在缺乏生活能力这一点上 . 两者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 , 对此,我是颇能体察的。 父亲早逝,完全没有经历五十年代起的种种运动。不同于父亲这样的旧知识份子,水拍早年倾向革命 ,194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历次运动他都是在革命的一边 , 以他者为革命对象的。文革风暴骤起 , 地覆天翻,自身被打倒,成为革命对象,水拍不能理解、不能禁受,他绝望了 , 吞服了大量的药。  我曾经想,如果当时在医院里抢救不及,回天乏术,那么 , 水拍就同老舍一样,他的悲剧,也就是与老舍同类性质的悲剧,没有了以后的种种 , 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就会不一样了吧! 然而,历史 , 包括个人的历史不能假设,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悲喜剧,水拍便属于十分独特的那一种。 六 对于袁水拍诗歌的成就和影响,我发现自己存在着很大的盲区 , 需要校正和补课。五十年代上学,只是知晓他的一些代表作 , 主要是《马凡陀山歌》里的篇章。这些歌谣,短小犀利,易诵难忘。比如《一只猫》军阀时代 : 水龙 , 刀, / 还政于民 : 枪连炮。 / 镇压学生毒辣狠, / 看见洋人一只猫: / 妙呜妙呜,要要要 ! 《东南西北古怪风》里的国以币治, / 善哉!善哉!大亨世纪 ,/ 万税!万税!又如 关金票 , 乌鸦叫 ,/ 千元法币没人要 关金票 , 三上吊 ,/ 百姓急得双脚跳 十八层地狱刀对刀, / 十八层高楼打中觉 (《关金票》) 黄浦氽到阶沿上 ,/ 房子造在金条上 ,/ 工厂死在接收上 ,/ 鸟窠做在烟囱上 脑袋碰在枪弹上 ,/ 和平挑在刀尖上 ,/ 中国命运在哪里? / 挂在高高鼻子上。(《发票贴在印花上》)此外像《幕开幕落》、《海内奇谈》、《人咬狗》、《四不象》等 , 单看题目,俏皮中就露出锋芒 , 可圈可点。到六十年代忙于眼前工作 , 即便是到了他手下 , 亦未认真研读其作品。长期以来总是把他看成一个讽刺诗人、一个唱响山歌抨击时弊歌颂光明的战士。 这当然不错,但远远不够。诗人兼老友的徐迟和袁鹰不愧是他的知音,如今徐迟亦已作古 , 袁鹰健在,重温他们为《袁水拍诗歌集》所写的序跋实在是最佳的导读和最切的评论 , 使我对袁水拍的诗作又有了若干新的认识。 首先说数量,徐迟是从一大包著译中进行选编的 , 其中成书的有二十本之多 , 包括诗集十本、山歌集两本 , 还有译诗集六本 , 诗论集两本。这还不全 , 编者还找出旧藏两本补上。其中解放前的诗集有《人民》、《向日葵》、《冬天,冬天》、《沸腾的岁月》和那脍灸人口的丁聪插图的《马凡陀山歌》等 , 新中国成立后有《春莺颂》、《华沙北京维也纳》、《歌颂与诅咒》等 , 还有一本编好而未出的《云水集》。所有这些合在一起 , 数量相当可观,纠正了我原来觉得水拍创作不算很丰富的老印象。 再来说艺术质量。我一向以为水拍诗歌的精华部分是山歌和政治讽刺诗,忽略了他的抒情诗。而徐迟以其诗人的艺术眼光和纯正趣味指出他写得最好的还是抒情诗。那应当是他最擅长的诗歌形式 , 自有他特具的优势和卓越的禀赋的。举出的往往都是从我眼皮底下滑过而不懂得体味品鉴的例子,特别是题目叫《火车》的那一首 , 写一列冬夜旷野里奔向僻远乡镇的末班车 , 在摇荡的车厢里和清冷的小站上 , 两头有相互牵念着我所约好的人,那期待和被期待的心情写得真切细腻,足以打动每一个人。我读这首诗被触动过 , 却不能领略那诗的真谛;徐迟誉之为廻肠荡气的抒情名篇。因为这种几乎人人都有却未必能说出的体验被诗人捕捉、表达出来了,能说出这种共感的抒情诗诚然是最好的抒情诗了。徐迟还认为如果袁水拍能将他的才华集中于写这种抒情诗,他将得到何等的丰盛收获。我相信他完全可以写得和彭斯一样好 , 和拜伦一样好 , 甚至是可以 , 完全可以写得和所有那些大诗人的抒情诗一样好的。这样高的评价令我震动和省悟 , 此非过誉 , 乃行家确评 , 校正了我对于水拍诗歌艺术成就的认识。可惜水拍未能在这一诗歌门类中充分展现他的才华 , 时代和现实驱使他把热情投向了山歌的创作。他那嬉笑怒骂幽默讽刺的山歌如投枪匕首 , 早已广泛流传赢得光辉战绩了。 复次还想说说水拍诗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 这是我们后辈从字面上从诗集里难以感受到的。水拍诗歌不出自象牙塔,而来自十字街头 , 最初都发表在报刊上 , 反映现实迅捷敏锐,锋芒犀利,痛快淋漓 , 当年国统区的进步青年集会少不了朗诵马凡陀的山歌。袁鹰回忆在一次营火晚会上表演过《朱警察查户口》(调寄《朱大嫂送鸡蛋》)观众情绪热烈。这表明山歌的鲜活 , 它在与群众的互动中获得了生命。今天我们虽则会唱《朱大嫂送鸡蛋》,在这熟悉的曲调中填入《朱警察查户口》只觉得幽默讽刺,甚至感到有点搞笑 , 这是由于时移世易,失去了现场感 , 对于诗的战斗性和影响力就无从切身体会了。同样的 , 对于水拍抒情诗的魅力也是意想不到的。徐迟还记得《铃鼓》和《哀悼》这两首抒情诗曾由育才学校的一位表演艺术家朗诵过 , 那一次是我一生所听到的最美的诗和最感人的朗诵了。这是何等令人陶醉的艺术享受!诗要能够朗诵,给人以美感,当然还要有能够欣赏的对象。我深感由于年代隔阂和水平限制 , 对于水拍诗歌的成就和影响是认识不足的。 此外,水拍的眼界胸襟还体现在他国际题材的诗作、翻译和外交舞台的活动中 , 他对世界和平运动和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是值得纪念的。 七 作为一个个案,袁水拍的生平和创作可以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比方说 , 适宜的环境和土壤怎样萌发诗人的才华 , 催生诗人迅速成长、成熟;又在怎样的条件下变得沉默、干枯以至于窒息。徐迟说得好 , 诗人要桂冠,勿要乌纱帽。水拍的才情在乌纱帽底下萎缩、压灭是不争的事实。本来,诗人、作家、艺术家是不宜做官、不宜受诸多限制的 , 连毛泽东都说水拍应当多写 , 我感到你做编辑不如外出旅行。可以请人代理你的职务,在信中称赞他讽刺教条主义的诗歌《摇头》(《毛泽东书信选集》)。时至今日,我真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组织部门总是要让那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 , 各方面的专家戴上大大小小的乌纱帽,使之官僚化 , 使各种学术、艺术、教育机构衙门化。创造性人才又何从生长呢! 水拍的创作道路其实也有相当的代表性 , 现代文学史上除去鲁迅早逝,名家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 , 他们的成就自然高于水拍 , 而他们的创作高峰期都在上世纪上半叶,与水拍相仿,尔后也都少佳作、概念化、不灵光了。 从作家的主观方面看 , 水拍身上存在诸多矛盾。我们看到他的艺术秉赋一旦触发是怎样地喷薄而出一发不可收 , 造就了四十年代的创作黄金期;他的谋生手段职业习惯又怎样与张扬的艺术个性形成反差。总之小职员和大诗人二者统一在他身上。还有那些一望而知相互矛盾的特征:身躯高大而慢声细气 , 笔下流利却拙于言词,颇有权威却谨小慎微。反正其人并不如其文。尤其是在我认识他的后期。一本正经,毫无幽默感 , 遑论抒情诗;运动起来,哪里还有山歌,只剩下了检讨。 在我的心目中很难想象水拍是富于审美情趣的 , 他进过艺专、学过美术 , 早年浸润在苏州深厚醇美的文化氛围里。我知道他喜爱评弹,以为不过是苏州人 , 听着顺耳。其实他对评弹艺术濡研很深 , 不仅自身创作得到了滋养,而且对这一艺术品种多所倡导和扶持,还由此与陈云同志结了缘。前文叙及他想给陈云同志写信就是因为有此旧缘,其时我曾承诺帮他送信,因外子时任教北师大历史系 , 兼做 77 级班主任 , 而陈云的女儿恰好在此班级。后来未曾找我而水拍自己通过陈云秘书递上去了。 这信的内容前文已引述,足证他对党的忠贞不渝。他似乎不大在意诗人的称号,然而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包括我这样的后辈不能忘记。尽管我的视角有局限 , 我亲眼目睹了诗人的殒落,而只能从书本里、从上一代人的回忆里窥见诗人当年的光芒。而这光芒,已经足够在诗的星空里永久闪烁了。 2010 年 3 月中旬增补 附记: 上篇原题 《我记忆里的袁水拍》,写于 1991 年 8 月,载中华散文文丛《一份缘》,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 年版。文中所提到的诗人和报告文学名家徐迟、原中宣部的领导周扬、林默涵、原文艺处的苏一平、艾克恩、贾文昭、还有巫君玉大夫,都已相继谢世了。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4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学物理“新课改”中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使用
zlyang 2010-5-26 09:44
中学物理新课改中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与使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里写到: 第一部分 前 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物理课程应该改革单一的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它们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一、科学探究   在《标准》中,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 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   (一)科学探究能力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科学探究能力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 ●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评 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 ●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尝试改进探究方案。 ●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 ●有团队精神。 ●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真傻以为, 我国的教育已经超过 Abraham Flexner (1866-1959)了! 我们具体做些什么呢?
个人分类: 本科-研究生教学|51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考新认识
hucs 2010-5-13 21:12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考新认识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人类已进入 21 世纪的历史航程 ,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也是如此。现阶段,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成为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和关键词。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适时总结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至少 100 年)指导中国和世界人民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论。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任何一次跨越式发展,无不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取得革命与建设的巨大成功。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伟大实践。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环境、资源、经济、金融、粮食、住房、教育、医疗和就业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和影响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因此,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个共同的信念和理论支撑并指导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实践证明,革命离不开理论,发展也离不开理论。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思想与行动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的终极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并阐述的科学发展观在尚不较长的时间内,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有历史意义的影响。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崛起令世界为之瞩目。科学的理论指导先进的实践。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的最新成果。没有科学的理论,没有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建设与发展就会偏离航向、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近来国际经济与金融局势的动荡,就是最好的例证。 和谐社会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人类社会朝着建立和谐世界方向前进的伟大动力。和谐社会论是科学发展观国际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伟大构想,和谐世界是其最终目标。当前,一方面要大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科学发展观国际化,促进更广领域和更多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伟大构想贡献中国的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不仅是 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诞生于中国,推动中国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属于世界的,推动世界的发展。它将指导全球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科学发展观国际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注:本文作于 2008 年 9 月,有个别修改。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世界是純客觀的嗎?
sheep021 2010-5-12 10:04
《西 有,但也不是沒有希望,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 , 朱清時 在《 物理學步入禪境:緣起性空 》中說道: 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其實, 套用《金剛經》的話說世界有三十二相:如來,佛,道,神,奎師那,上帝,天 然而,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其實何止三十二相,不同民族、不同時代 , 對世界有不同的認識,會給出不同的相 。不過,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 世界 。 二傻說:目前,只有粒子物理学家,才自以为理解 真空 。。。 如李政道,以为自己知道 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还搞出什麽 时间子 。。。 他自己都知道,答案根本不是他想说的那个东东! 結論 世界本來是純客觀的,但是當認識主體試圖去認識世界時,認識的結果已經不是那個客觀世界了,而是摻雜了主觀意見的,主客合一的世界,所以,《金剛經》才說說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現代科學家說:他認識到的是純客觀的世界,他把自己認識的主体,至於何等地位?沒有思想的純客觀肉體?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7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产仪器研发之“浅”见
热度 1 boxcar 2010-1-20 22:51
吕 喆 前面两篇博文已经讨论了国产科研仪器研发的牵和钱的问题平【1,2】,今天再说说浅。 我在这里要说的浅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涵义: (1)对开展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认识比较肤浅。很长时间以来,科研仪器研发并没有被业界看成是最重要的工作,在一个大的课题中,除非是专门立项进行某型或某种新仪器的研制,否则从事仪器研发的人员经常是配角,认为他们只是起到一种支撑作用。这样的认知可能源于我们在科研方面的长期落后(至少可能自己是这么看的)并因此太急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在这种追赶状态下,研究通常具有强烈的跟踪模仿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通常也是模仿国外先进团队的,甚至整个实验室的设备就是克隆一个国外课题组的,这时使用的仪器设备可能主要是早已经商业化的先进仪器,或者就是简单模仿加工的自制设备。在这种模式下,很多课题组的负责人甚至相关的领导会认为,有现成的高级科研仪器可以买,重要投钱就行了,除非人家限制出口,否则并不需要自主研发科研仪器。在这种对科研仪器研发跟踪的肤浅认识之下,国产仪器研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实际上,真正有望做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依靠有自己特点的先进科研仪器,特别需要那些运用到许多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自主研发的仪器。这样的仪器通常没有现成的产品可以买,即使有恐怕也需要买回来再升级改造和进行系统集成。显然,如果不重视仪器的研发,在实验手段这个环节上就轻易地输掉了关键的一局,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直接使自己处于落后的位置。 (2)进行科研仪器研发的基础比较薄弱,根基尚浅。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仪器研发领域的问题了。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在基础材料和加工技术方面比较落后,这种落后影响到了整个工业技术领域,仪器仪表行业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落后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在理论基础和研发实践经验方面的基础也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些与仪器研发相关的重要的科学原理没有吃透或掌握不全面,科研仪器研发队伍的实际研发经验不足等多个方面。在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根基的情况下,国产科研仪器的研发必然是任重道远的。 (3)从事科研仪器研发时经常浅尝辄止。由于全新原理的原创科研仪器的价值通常不容易被人所认识,因此新仪器要想打开市场卖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从事仪器研发和生产的单位通常更习惯于生产、改进和销售那些在市场上更加受欢迎的仪器,这些仪器有些是以往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大、口碑很好的老型号仪器,有些则是对这些老型号仪器做一些小的改进,通过提高一点儿数字化和自动化程度、增加部分功能(有些其实无足轻重,纯属噱头)、让人机工程设计更加合理、软件界面更方便漂亮等获得用户的青睐。这种研发其实就是小修小改的改进工作,总的来说太浅,远远无法达到原创的级别,但由于这样做以后很方便赚到钱,甚至是很高额的利润回报,不少科研仪器的研发生产单位就已经乐此不疲了,不再花气力和投资进行更有深度和难度的新原理、新方法的仪器研发,这就是我所说的浅尝辄止。 总之,国产仪器的研发目前还显得很浅,需要注意深化对科研仪器研发工作的认识,夯实基础,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才能在将来拿出独具特色的原创型国产科研仪器,帮助我国的科学研究走到世界的前列。 参考: 【1】吕喆: 国产科研仪器研发面临的牵引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6447 【2】吕喆: 国产仪器研发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8426
个人分类: 科研|733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再认识
lvnaiji 2009-9-26 10:05
吕乃基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起到划时代的影响。 首先,人类度过几百万年以改进工具为标志的物质时代,从此 跨入能量时代 。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近代科学革命的物化。一般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科学无关,是工匠经验的积累,实际上,工业革命中大量应用了力学知识,表现在纺织机械的改进,也表现在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中,如行星式齿轮装置以及威尔金森用镗床加工汽缸 , 等等。工业革命的关键一步即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过程中应用了潜热概念。因而应该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几千年积累的工匠经验和当时科学知识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近代科学革命在观念上认为人是机器,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则在实践上把人转化为机器,从而激起反科学浪潮。 第三,由工业革命而兴起的工业体系给传统的农业文化以极大的冲击,在人的观念和价值体系上造成深刻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工业文化。 第四,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一次伟大实践。人类的行为受两方面影响,其一是客观受动性,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二是主观能动性,克服客观因素的制约。正当人类的脚步遇到障碍难以前进之时, 18 世纪的一位工程师写道,一滴水化为蒸汽,把人类的疆域推向无穷的边缘。人类目睹了自己的力量,力量即用于征服自然。从此置客观受动性于不顾,主观能动性急剧膨胀。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上沿着天人分离的道路越走越远,终于酿成当代的一系列危机。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也是反科学思潮的批判对象。 最后,正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国力迅速强盛,对 尔 后 200 年的世界历史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普里戈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说明环境输出负熵对于系统进 化的重要性。工业革命之前的地理大发现为西欧的腾飞做了准备,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在总体上分为两部分:系统与环境。率先工业化的国家即是系统,殖民地和落后国家即是环境,后者向前者输出负熵:原材料、劳动力,甚至战争赔款,前者输入到后者的是商品、鸦片,甚至军队。从某种意义上说,今日世界南北格局的差异即源于此。至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还要以极大努力才能改变这种格局。
个人分类: 科技史|8734 次阅读|4 个评论
人类陋习(二)
moxj 2009-8-25 23:38
昨天因为听到一只狗大喊: 人类解决荒诞事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命寻找它存在的意义, 自己很有感触,写了一篇日记,但不知道加什么题目,索性自己也站到狗的一边,题目定了 人类陋习(一)。正好今天一个同学给我诉苦,晚饭后妹妹又给我打了电话。不知道他们的烦恼有什么联系,暂定 人类陋习(二)。 同学给我诉苦:他每次心烦都找一个好朋友聊天,那个朋友总陪他聊到很晚,这次,那位朋友好像有点不耐烦了,借故挂了他的电话。 我和他开玩笑讲: 你总在和别人喊狼来啦,而且只把你朋友作为习惯性的依赖,他已经觉得自己其实对你是很没有必要的部分了。 晚上堂妹打电话咨询我升本科的事情,电话聊了快一个小时。最后妹妹祝我晚安,感叹聊时间太长了,过年没有回家,大家也没有关心她,在外面这么久,这次总算和我算聊了很多。其实我只是周末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好几年了,充 100 块钱话费,一个学期不会差多少。并不是我不关心亲友,只是大家不需要的时候我也很少讲话。 我最后安慰妹妹讲: 家里人都很想你,只是尊重你的决定,怕在节日的时候问候你,你会想家,心情不好。很多人都等着你的消息,即使你带来的只是烦恼,大家依然是热心的 我觉得同学和堂妹的疑虑起源于人类相同的毛病: 群居时候保留下来的接受他人安慰的习性没有合理的成长,其中和人分享的习性退化太多,一个人的社会性变得失衡。 大概寻求自我对烦恼的思考是找到出路的更好方法,但只有极少的人走这条路。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44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认识自己,相信自己
woshiwenfeng 2009-8-25 18:38
我们惟一需要对付的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我们所想要的结果一定会实现。为了实现这一切,你要发现、认识上天赐给我们的所有。其方法就是运用我们内在的力量。 思想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它如此浩瀚、如此充沛、如此真切、如此有理有据、可行可用。这种知识所结的果实,实在是上天的恩赐。正是这真理使人获得自由,不仅仅是从匮乏和局限之中解脱出来,也从悲伤、忧惧、焦虑中解脱出来。还有,这一法则并不因人而异,你过去的思维习惯、你曾经走过的路,并不会给你造成什么羁绊,认识到这些,难道不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吗? 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给我们最大的启示,这一原理就让我们要坚守我们心中那块神圣的圣地,心中有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决心。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内定的目的的,我们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我们自己,我们要开发我们两耳中间的部分,我们要用我们的双腿去跋山涉水,用我们的双手去劈荆斩棘...人生真正的意义在于拼搏与奋斗,在于实现自己所发现的所谓伟大的目标。 我相信,对于这个原理的领悟,正是古代炼金术士们梦寐以求而不得的奥秘,因为,这一原理揭开了这样的秘密──如何使头脑中的黄金化为心中和手中的真金。 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人生因此而有所不同,生命为此而绚丽多彩。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类陋习(一)
moxj 2009-8-24 17:54
因为受伤了,昨天没有出去散步,聊了三个话题: 你跟在我背后 , 陈桥兵变 , 理想主义的灯火和现实主义的道路 。今天同学看到后有些感慨,和我聊他婚礼和孩子的事情。 哥们比我大两岁,戒酒、戒烟两年多了,一直很郁闷,但还没有生孩子。我开玩笑和他讲: LL 不沾烟酒,你让他帮你生个孩子 哥们终于无语,和我没有共同话题走了。 晚饭后躺在草地上看云在天空相互追赶。 耶稣不屑的在旁边寻找行云后面的月亮; 穆罕默德拉着海迪彻的手也在观望天空; 释迦牟尼一个人哼着小曲:天上没有安拉,阿伊莎会从云彩后面掉下来; 恩格斯和莉希拉着手过来凑热闹,几个人对婚姻这个问题吵成一堆。 莉希最早安奈不住了,估计拉恩格斯回去罚做家务了;释迦牟尼和耶稣对公主和妓女的问题争辩不清,默罕默德对着 海迪彻把话题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围观的人不知道如何劝阻这几个人,草地边顿时没有了恬静的气氛。 不知道是谁家的狗实在受不了了,喊了一句: 人类解决荒诞事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拼命寻找它存在的意义。 几个人都不再争吵,回去面壁思过去了。 和我聊孩子的那哥们正好路过,我也见机起来打招呼:上午我让 LL 帮你生孩子是开玩笑的,也不为难你和我女朋友同居了大家都很欣赏你,和我一样, 你是个重感情的人,但我也是个不和人谈感情的人,刚才那只狗讲婚姻是人类的一种荒诞行为,其实何止婚姻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3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盲目恐惧比流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
jiangweibo 2009-5-25 09:07
盲目恐惧比流感更危险 姜微波 上周下这小着雨时外出打车,少有空车。眼见前面来了一辆空车,却被另一位 MM 抢先拦下。正欲另行寻找, MM 却从先前拦下的车中下来,司机又将车停在我身边。上车之后问司机为何前面那位乘客下来了,司机说她要去机场,自己一会儿还要换班不能去。路上收音机播报新闻:北京发现了第二例输入性甲型 H1N1 流感患者。司机听后,顿生怒气,嘴中骂骂咧咧,指责这位患者不该在这时来北京。再一聊才知,他刚才不拉那位 MM 根本不是因为要换班,而是不愿去机场,害怕回来时拉到流感患者。我问为何那么害怕流感,司机说这种病太危险了,以前西班牙人得了这种病就死了 5 千万人,你没听说国家拿出 50 亿用来防甲流感吗?如果没那么危险,国家能花那么多钱吗 ? 几乎不容我插话,司机就从流感患者扯到了美国政府很坏,政府不管,导致甲型 H1N1 流感患者向全世界散播等等。看得出这位司机对甲型 H1N1 流感十分畏惧。问他哪来的这些信息,他说有从广播中听来的,有的是从乘客和朋友那儿听来的。 目前我国百姓中对甲型 H1N1 流感怀有恐惧心理的人还很多。各种媒体也时常传播着种种夸大、误导的信息。这种状况藏匿着具大的社会危害隐患。一旦出现 \ 发现较多 H1N1 的患者,势必会引发社会性的慌乱、动乱,正常的生活、经济秩序受到干扰。设想一下,如果北京突然出现上百名的 H1N1 患者,将会出现什么情况?是否会像 SARS 期间那样,全民进入紧急状态?严防死守是否就一定能避免流感疫情的出现?日本已经失守。虽然我国暂时还没有爆发 H1N1 疫情的迹象。但是在宣传上,有关方面应该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人们认识到,目前流行的甲型 H1N1 流感并不像最初被估计的那样可怕,其致病性 / 致命性实际上与普通感冒并无明显差别(墨西哥除外),使人们能够理性对待甲型 H1N1 流感。 有人用 1918 年的流感疫情危害来评估甲型 H1N1 流感的危险性,这并不科学。当今社会已不具备那种流感大流行的条件,如战乱、饥饿、民众和政府毫无卫生防范意识和防范措施等等;那时人们不懂回避与患者接触,病逝的尸体被随意处置、甚至满大街堆放;兵营成为孕育病毒的温床,军队的四处征战使病毒肆意扩散;很多区域首次接触这类病毒的居民毫无免疫潜能,从而大规模地导致患者丧命。 现在至少三方面的因素会有效阻止流感瘟疫的扩散。其一, 病源已不可能像战乱期间肆无忌惮的扩散,其二,很多人已具有一定的免疫潜能;其三,医疗卫生水平已有巨大的质的提高进步。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甲型 H1N1 流感不再会是高度致命的杀手。一些人(包括专业人士)在谈及甲型 H1N1 流感的危害性时,完全漠视了医学的进步。很多种过去曾经是难以医治的传染性病害,今天已经不再是不治之症。 霍乱、肺结核、痢疾、伤寒、炭疽病等等,在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条件的现代社会,都已不可能还象以往那样肆虐地残杀患者的生命。 1918 年流感使 2000 多万人死亡、 1957 年流感使 7 万人(也有人认为 200 万人)死亡、 1968 年流感使 3.4 万人死亡; 流感的致命危险性一直大幅度下降。 此后尽管流感常年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流行, 但并未造成患者大规模死亡现象发生。 有专家估计, 现在每年大约有 2 万多人死于流感及并发症。 这次甲型 H1N1 流感导致的确诊死亡人数 86 人左右,在墨西哥以外的地区患病致死率在 1/1000 左右。 北京、香港地区发现的患者(病毒携带者)并未引发病毒的人际间扩散、传染 。这些都足以说明, 人们大可不必对甲型 H1N1 流感持有特殊的畏惧。极度恐惧也会使人丧命。不少人认为,当年有相当一部分 SARS 患者是被吓死的。 即使我国真的出现甲型 H1N1 流感疫情, 我国现行的防御措施也完全有能力将疫情降低到最低水平。 这里并非鼓励人们放弃对甲型 H1N1 流感的防范意识,毕竟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现在还难以评估我国出现甲型 H1N1 流感疫情的社会负面影响。恐惧可能使甲型 H1N1 流感的社会破坏力放大千倍。 据有关方面统计, 目前全球每年死于癌症的人 700 万,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 1200 万人。 但人们不会广泛地对这些流行病产生畏惧,因为人们已经熟视无睹。而人们对 甲型 H1N1 流感的畏惧, 是由于人们(包括专家) 对此病毒缺乏正确的认识 。专家学者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向百姓宣传正确的流感防御观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命究竟是什么(转贴)
sheep021 2009-4-19 15:18
生命究竟是什么 ——兼论生物物理观 邵开峰杨瑞芳蔡绍皙 邹开峰:重庆大学97级细胞流交学博士研究生 杨瑞劳:教授博导 蔡绍皙:教授博导重大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生命是什么”? 所有这些疑问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探索生命的动然而,只有在近代经过几次科技革命,奠定了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体系后,人类才有可能对自身的生存环境有所认识。在取得对无机世界的一些理解后,一些物理学家开始了解释生命的尝试。1943年,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Schrodinger,1887—1961)在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发表了题为《生命是什么》的演讲,这位波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以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理论解释生命的本质,以“非同期性晶体”、“负熵”、“密码”传递、“量子跃进”或突变等概念来说明有机体的物质结构、生命活动的维持和延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他“力图把介于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基本概念向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讲清楚”。这次演讲直接启发了50年代克立克(Crick)和沃森(Watson)提出DNA的“双螺旋模型”,促进了1961年雅各布(F。jacob)和莫诺(J。Monod)提出的基因调控的操纵子学说,奠定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这次演讲也影响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化学家进人生物学领域,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思辩方法去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生物物理学科,忽如一夜梨花,突然盛开,其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生物学的所有问题,在本世纪中期取得许多憾世的成就,这一切都增强了以解释一切为己任的物理学家企图使用数理逻辑方法统一理解生命的信心。 然而,物理观解释不了生命! 一、 理论的低层次是物理观解释生命的困难 从物理学原理上看,物理思想和生命现象相悖。生命是不断进化的,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认为事物变化趋向热力学的平衡;生命的运动总是有着某种目的性,也就是说现在的运动方向是被将来的某种结果所规定的,而物理学则认为运动方向是由初始条件决定的。尽管薛定谔提出“负熵”的概念来解释物理原理和生物现象的不相容,但问题是:“负熵”是怎么一回事? 从认识对象上看,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常是永恒的、固定的简单性事物。在人们研究物质的特性时,物质结构(或体系)中事物的联系往往较为直观,还原论和决定论在解决这类“周期性晶体”时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而生命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的有机复杂性事物,其复杂性有三个特点:其一在复制生物结构的过程中,存在指令和控制,并由此呈现出生长性和自主性,其二是生物具有无双性,这导致不同层次,不同类群,甚至不同个体生物的复杂性,其三是生物复杂程度的超巨性,从分子-细胞-组织一器官一个体的每一个层次本身都包含着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层次之间又嵌含—厂人们无法想像的普遍联系。所以,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只能研究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事物”:“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的加以限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内最简单的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这些话尽管说得比较偏激,但我们认真地从哲学思想、逻辑———演绎和实践操作上仔细审视生物研究对象时,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天才的物理巨子说的并非不负责任。生命现象的运动是整体的行为,远非组成部件性质量的叠加所能锚述。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看,现代科学不是一个对生命体进行实践的有效工具。 首先,解释生命,必须正视遗传物质的起源问题,必须从实验上证明生命来自于无机界。这意味着在实验室用无机离子合成生命。然而,生命的进化由于是一个历史的、随机的、唯一的过程。它的产生和演化是在无数次突变的条件下选择了唯一快捷的途径发生的。以人类的有限生命和历史是否能进行这样的循环验证操作呢?一个简单的推销员问题,即正确确定出推销员访问100个城市的最短引程可能需速度最快的计算帆花费数十亿年才能完成,何况人类的进化?对此,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很难想象如此璀璨奇妙的生命世界能从柑锅和曲颈瓶中获得”。 其次,研究生命结构的现代科学也已到了尽头。过去物理学在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是因为认识客体在当时的结构层次上符合现代科技所能达到的认知能力,而当物理手段、思路所能辐射的范围渐渐完备后,当人们对生命运动的认识进入更深的层次,物理手段已无能为力了。测不准原理告诉人们,如果你要知道的结构越来越小,你就需要越来越大的设备,如果你需要知道越来越快的过程,你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而物理手段在这个问题上差不多已达到极限了。所以,面对生命中大量的未知:信号转导,意识存储等高级运动方式,远非现代科学进行可测性分析所能胜任。最后,生命体中的一些特异现象常令现代科学陷入尴尬的境地,例如蛋白质的折叠问题,蛋白质正确的构象是其体现生命的基础。构成每一种生命体的蛋白质全部都由大量氨基酸组成的序列而形成,一旦氨基酸被接人正确的序列,蛋白质便立即迅速折叠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唯一的三维结构。而用计算机寻找仅由100个氨基酸组成肽键的最终折叠形成,大约要花上10^127年的时间,这与“推销员问题”一样困难。再如人的贤与愚的问题被证明与遗传有关,然而,在可测的范围内,贤者和愚者的生理结构却是“相同”的。 以上这些生命现象都与数学、物理和逻辑世界中的人类的认知能力相抵触。面对这些“悖论”,反思我们的思维,只能说,要么人类所积累的科学有缺陷,要么自然界本身是不完全的。而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连结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物质和运动状态的链条,其中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和运动状态可以由“非物质”或“虚无”中产生,也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和运动状态可以转化为“虚无”,在“消除了对造物主的最后一次回忆”后,提示了自然界是一致的、完备的。所以,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面对生命的“悖论”,只能说明人类社会积累的现代科学有缺陷。 二、人类认识的缺陷导致现代科学的缺陷 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构建在:人类感官所感知的事实材料和由事实材料的启示而提出的基本公理(或假设)。这形成该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和解释起点,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东西。而一个理论体系的缺陷,常在于基本假设的谬误,基本假设的谬误又常起于对事实材料的东西“感知”(包括自然感知和借助仪器的辅助感知)的不确。这象牛顿力学中由于“感知”时间和空间是独立的,以此建立的“经典时空观”最终导致谬误一样,就是因为感知的错误。 那么,以物理学为核心的现代科学对生命解释的矛盾,是否出自对生命感细有缺陷呢?让我们暂时抛开人类已积累的文明,从人类认细的原初分析:人类认知起于且仅起千感官系统、例如,当考察一棵树,正如薛定谔所言“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树,但我并没有看到这棵树,这棵真正的客观的树通过一些巧妙的设置使它自身的映象投入我的意识之中,那就是我所知道的东西。如果你站在我旁边,树也设法把一个映象投入你的知觉,我看到的是我的树,你看到的是你的树,而客观的这棵树自身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所得到的仅仅是与我们感官有关的这棵树的一些现象和联系。 从这棵“树”的认识过程来看,主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存在三个天然缺陷:1、认识的局部性;I、认识的主观性;3、认识的独立性(主体感官不同,认识不同)。这些缺陷直接导致我们丢失了那些与‘‘感官’’无关的现象和联系,就好象在一个封闭的世界里居住的先天盲人永远不能理解白天和黑夜,永远不能全面描述高山和平原一样。同时,我们用感官能感知的那一部分也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中的树的那一部分,而是“那一部分”经过感官“翻译”出来的“映象”,就象可见光被人的视觉系统翻译成“颜色”一样。 尽管,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联系,同一事物人类不能感知的现象和联系与人类能感知的现象和联系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链,彼此作为原因都能在对方部分产生结果,以此提供了相互认识的途径。然而,对于人类认知来讲,一方面,可感知的部分作为原因在不可感知部分产生的结果由于不可感知而不可知;另一方面,不可感知的部分作为原因在可感知的部分产生的结果却形成了人类对其产生无法理解的事物或状态因而不可识(也许,蛋白质三维构象的折叠和对称破缺现象等就是不可识的例子)。这样,两方面的联系由于认识主体的“天然缺陷”而割断,不可感细的部分因此难以把握。进一步看,现代科学框架是建立在事物可感知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认为,事物的不同部分或层次存在质的不同:“企图用一个部分或层次的语言和理论来表达各个部分或层次的规律是不会成功的”。从根本上揭示现代科学的局限性,这也正是它在解释生命的“核心问题”与“异常现象”时的尴尬之因。 三、 生命究竟是什么如前所述,现代科学的局限性,是认识主体的认知缺陷造成的。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存在天然不完备性,当人类审视自己的时候,人类自身其实也变成了“我们窗外的那棵树”,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必然存在与感觉相对独立、客观存在的“盲区”。也应包括可被感知和不可感知两部分。 因为没有看清这一点,伟大的牛顿穷其二十七年的时间研究上帝是否存在,著名的物理大师薛定谔则从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出发,认为生命是一个纯粹的原子集合系统,人不过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在控制着原子运动”的人,二人都陷入唯心论。 而天才的爱因斯坦凭直觉认为:“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的精密性和逻辑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不是人类智力所及”而对生命的本质退避三舍。在认识到现代科学的逻辑体系不能全面解释生命后,同时代美国科学哲学家恩斯持。迈尔力求摆脱物理哲学的影响,他放弃对生命本质规律的追求,用“概念”和目的论对生命进行朴素的描述。以上这些,就是现代科学对生命的初步认识。 那么,生命到底是什么?也只能从哲学上得到一个普遍的理解。 生命,作为认识的客体,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与一切客观存在一样,是自然界矛盾运动的产物,即“我”从自然中来;同时,生命作为认识的主体,是生活在各自不同的主观世界里(客观自然界部分对主体的映射),不自觉的受到真实世界的约束而运动的“我”。 “我从哪里来”和“我是谁”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内涵。然而,由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局限性,生命内涵的两个方面却永远无法完全沟通,这恐怕是“我”永生的遗憾。 文献参考1)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2)徐京华,未来的物理学与生物学,《走向21世界的生物学》,华复出版社,1992。 3)局守仁,现代科学意义下的复杂性概念,大自然探索,1997(4):103。 4)郭垒,解释生命的逻辑之路,大自然探索,199了(4):113。 5)李建会,生物科学为当代哲学提供了什么,大自然探索,1996(3):106。 6)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2),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个人分类: 时间空间|3042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人体健康运行的认识
tingyy 2009-4-16 11:43
保持身体健康是人人都关心的问题。人体是自然界进化而来的最复杂的系统,起码在地球上是最复杂、最先进的。按照西方基督教的圣经说,人体是上帝在创世纪时的最后产物,也是上帝制造的最有灵性的东西。我们在这里不准备探究人体的来源,只是对人体这个复杂系统的运行机理进行简单的思考,以探究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人体的健康运行。这也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关切的问题。经过千百年的 努力探索,人类对自己身体的结构、运行方式、微观构成已经由表及里,由大到小逐步深入。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人体的各项指标,从简单的体温、心跳、血压,到复杂的血液成分、体液成分,甚至于人体细胞的DNA构成等等有了十分深刻的了解。人们可以借助于各种科学手段十分精确地测量这些人体指标,并且用各种严格定义的科学指标和十分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它们。现代科学对人体的了解甚至达到了可以用分子运动来说明某种蛋白质在细胞中的运动情况。虽然如此,但是人类确实天天有人生病,人们对于如何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如何不生病、少生病,如何正确地治疗各种疾病仍然是显得十分脆弱。因为人体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是一个ldquo;活的rdquo;,就是它永远处于和周围环境的适应运动中。局部器官的运行状况虽然和整体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整个身体的运行状况,健康状况并不完全决定于某个器官的工作状况。我们常常看见某个器官(甚至可能是重要器官)工作不好的人,甚至缺失某个器官的人,身体整体情况仍然是健康的,他并没有因此而ldquo;生病rdquo;。所以人体系统的正常运行,人的健康状况,人是不是生病,应该是整个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情况,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个器官的工作情况。相反,如果身体整体工作情况比较好,如果某个器官出了毛病,人体会自动启动强壮的修复功能自己治好器官的毛病,甚至可以进行器官的生长和修复。这样的例子太普遍了。基于这样一种人体系统特性,我们要保持身体健康,不生病,或者治好病,就应该对人体整个系统的工作情况,特别是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情况进行了解,使用好调节身体各部分的方法。对于人体系统的了解和调节功能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派别,一个是以西医为代表的医学派别,他们总是希望从微观上,从定量的数字指标上描述人体运行情况和健康情况。西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成就,在定量、微观上对人体的描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维护人体健康和医治疾病等方面都取得一些进展。然而要比较好地解决人类身体健康和疾病治疗上西医的确有很多目前看来还不可逾越的障碍。另一派是以中医为代表的医学派别,,他们主张从整体上和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来了解人体的运行情况,通过调节人体各部分的平衡以及协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来保持身体健康,从人体的整体情况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由于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系统,如果希望从微观上来描述人体健康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起码按照人类面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如果以器官的运行指标建立方程来计算人体的运行情况,大概用现代最快的计算机里运算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不用说,如果以每个细胞的运行指标来描述人体运行情况,可能人类再进步一千年也不能建立和计算这个数学模型。然而,中医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建立起人体运行的阴阳五行模型来说明人体运行情况。这个模型虽然是对人体运行情况的一个简单化的实用模型,如对于人类很重要的大脑就没有列入这个系统(对这个问题的合理性将在后面来说明)。但是,阴阳五行的模型却是对人体运行情况的非常有效和实用的描述,通过这个模型不仅能够很好地说明人体的正常运行情况,甚至可以对各种疾病的起因及防治作出很好的说明和指导。产生于两千年前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是人类思想的一项光辉的成就。甚至有人怀疑如此先进的思想是否来自古代人类本身,是否是由高度文明的外星人传授。中医的人体阴阳五行运行模型虽然把人的大脑器官排除在外,但是中医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病情时,又把精神与身体的关系考虑了进去,对大脑对人体的作用作出合理的描述。这里面有些不可思议的先进思想,连现代科技下的人体运行描述都望尘莫及,使得一些人惊讶得把中医理论疑为ldquo;巫术rdquo;而不愿意接受。但是,几千年来中医在这套ldquo;不可思议rdquo;的理论指导下,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医疗奇迹,却不得不叫人佩服。所以,现代科学家中有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认真研究中医的这套ldquo;不可思议rdquo;的理论。我们要维护身体健康,也需要对中医的人体运行机制的理论有所了解,特别是需要消除一些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上的误解和偏见。
个人分类: 中医和养生健康|2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转)
zylaser 2009-2-9 10:22
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 一、为了心态平和,我们不随别人喊口号,不给自己戴高帽。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   在这世界上,有些话就是正确,正确得你一方面做不到,恨得牙痒痒,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一点毛病,找不到一点理论上的缺陷,圆不溜秋,看来看去找不到缺口,这句名言就是其中一例。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个双向的过程,那么就不要让老师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扛,中国的师生比例,教育程度先天地决定了教育必然有一定的粗放性。美国人精耕细作都免不了校园枪击案,何况我们?我想,这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教不好的学生可能有人能教好。或者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们能做到被教育的学生比他的昨天好,大众化的结果评价式的好我们很多的时候做不到,否则怎么会有朽木不可雕也的古训。有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假期里孩子拼命打游戏,他管不了,让我管教一下,替她打一顿,我没那么傻,我只是给那个学生打电话告诉他,他的行为已经伤害了他的妈妈,他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违背了孝道。我们尽力而为,练好我们的内功,但我们没有某些大师的万能功法。   2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千万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太阳不会特别地照亮这一块,郑重其事地宣布教师这个职业是最崇高的,实际上正是对教育的贬损。以前看电视剧《新星》,里面有一个乡长,许诺一个女教师好好干将来提拔你做售货员。现在看起来觉得滑稽,但却映射出了当时的现实。只是从道德层面上提一些口号,类似颁发贞节牌坊的形式,不仅伤害了教师,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教育。让我们依然嗅到了君主时代的味道,感觉到了等级思维。对教师的一味拔高,用超道德来要求,把老师送上了神坛,而神坛和祭坛一般是同义词。   3. 享受收获和快乐,也享受辛劳和无奈。   选择教师作为职业,我们就选择了它的职业规范,法律是我们的底线,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恐怕做不来,因为灵魂不是高楼大厦,我们没办法设计,我们最多在灵魂的自我构建中适时的提些建议,唤醒未眠的良知,对那些良知已尽的人我们同样回天乏术。但是,我们的言行的确要慎重,改变一个学生很难,伤害一个学生却很容易,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创造永恒,伤害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园丁,因为学生不是任我们掐尖打杈的花木;我们不是春蚕,当然也不想作茧自缚;我们不是蜡烛,燃烧还不够吗?还要流泪。我听到过的最好的比喻教师是蓄电池,假期里接受了霍益萍(全国中学校长培训班的总课题负责人)老师的培训,霍老师也对教师做了个比喻,她说硬要给老师做个比喻,我想老师更应该像蓄电池,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输出,如果不充电很快就会报废,如果不输出也会很快老化   只要是比喻就有局限性,我们是教师,社会对我们的人格要求高一些是很正常的事。加入这个群体我们至少需要过三关递简历、面试、试讲,真正成为一名比较合格的教师还有许多功夫要练,就物理教师来说,至少有逻辑思维及其表达的能力、操作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数理运算及解题能力、学法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与自我更新能力。世俗点说:吃这碗饭,不容易呀!。我们毕业的时候叫分配工作,教学干不好的可以少教课,进实验室,或者不教物理课,我的一个同学就改教体育了,还有教不了课的当了乡镇干部,据说他们中间有人成了主管教育的副乡长、副县长,类似这样的滑稽事儿,今天很难发生了,现在的学校录用毕业生都很看重你的工作能力,在一所学校能否站得住,主要看你能否被学生认可,我不否认有极少数人靠社会关系维持。美菱集团的老总对他的外甥说你有本事我用你,你没本事我宁愿养活你,这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打铁还要自身硬,下面就从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开始。 二、练好基本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官话是这样说的   具有一定的普通文化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   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 ?   具有敬业乐群的精神 ?   具有为学生、学校和社会服务的责任心 ?   具有批判精神和反思能力 ?   具有相应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未来和全球的意识   传道、授业、解惑是三个层次道是为人为学之道,业是谋生谋幸福之业,具体小事之不解为惑。   1.师德是第一基本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前几天一个我只在高一带过半年的学生,准备去南大读书了,走前他送我一本他自己的随笔集,集子里说他写我就像他在写自己。我读到了很多已经被我遗忘了的故事,我把他记录的关于我的故事归纳一下,是什么使他记住了一个没有和他共同奋斗高三的老师。    (1) 真诚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他讲了我向学生认错,承认自己哪些方面不行),    (2) 对专业要求精(讲了上课的花絮,对他作业的点评),    (3)对学生错误宽容(讲了他忘带书钱的故事),    (4)对学生生活的关爱(讲了吃饭的故事)。    (5) 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讲了修正教改项目,提供选班建议)   我们的对象是人,人文关怀应该是我们的自觉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三思而后施于人。   2 知识基本功读书      沈克奇先生说:学生是把物理老师当成万能通的。    (1) 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理科;(2) 物理技术的应用工科;(3) 物理文化的传播文科 (4.)幽默笑话的穿插儿科   物理学的任何知识, 不论是现象、事实、概念、物理量、定律、理论等, 都必然涉及实验基础、逻辑体系、数学表述、思想方法、应用价值五个基本因素, 即使是描述一个简单物理事实, 都涉及实验测试手段、物理观点、方法、数据、曲线, 以及实际应用等, 这里实验事实是基础,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是主干, 而数学起着表述形式与推理工具的作用. 事实上, 始源于伽利略, 奠基于牛顿的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 正是由于找到了实验、逻辑思维和数学的正确结合途径, 才得以发展成为今天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伟大生产力,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可见, 要使物理学的知识结构能够包含上述这样丰富、广阔的内容, 特别要反映出物理学知识上述特点和本质特征, 反映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之间的具体相互关系, 单纯的理论知识结论或理论知识逻辑结构模式是难以胜任的 , 对于中学物理教师的要求总体上来讲有以下几方面: 要求对现代物理知识的观点、思想、方法要明, 普通物理知识( 含实验技能) 要精, 中学物理知识( 含实验技能) 要熟. 对于具体基础知识来说, 要求明确该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 它的发生、发展过程( 含所采用的观点、思想、方法) , 理解该知识内涵和外延( 含数学表述) , 明确知识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普通物理知识,开路有磁通量吗?洛仑兹力到底做不做功?变压器和变速车有什么关系?近代物理实验有几种经典的速度选择器?月亮为什么总是这一面朝向地球?地球年平均降雨量大约多少?一片孤城万仞山,飞流直下三千尺,高下能否出平湖?细雨为什么如丝?守株能否待兔?在劫难逃,劫是什么?有人说:长城是在月球上用肉眼能看见的唯一的人类建筑,你相信吗?僵尸扛麻袋会感觉累吗?   自然哲学知识,什么是对称性?什么是科学之美?老子的道德经和近代物理有关系吗?李约瑟难题是真问题吗?民族自豪和祖先伟大有什么联系?伽利略为什么和亚里士多德过不去?苹果掉在我头上会如何?   应用数学知识,一支铅笔的摆放方式和试题的数学难度,圆筒里放球方式和数学难度,不定解方程的判断。   物理和生活,眼镜需要增透膜吗?微波炉能空载吗?煮饺子是开锅煮馅吗?为什么每个人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彩虹?高清晰电视和普通电视有什么不同?   物理应考知识,过去考过什么?依据什么?   实用心理学 知识,   新型师生关系不是桶和杯的关系,是流淌的江河与小溪的关系   江河湖海和孱孱小溪特点: ①平等、民主、和谐   ②互注式、互动式、多向开放式   ③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新知不断更新   ④重在流动的过程,即教与学的过程中知识与情感的动态交流   思想来源:主体教育思想,还教的主体以教师,还学的主体以学生。   传统的桶杯式师生关系弊端: ①不平等   ②教学方式为注入单向封闭式   ③无源之水,死水一潭,知识没有更新   ④只是容量不同,并无本质区别   思想来源:传统的容器观教育思想。   总之,要改变现状,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要勇于实践,勇于面对现实,勇于自我否定,只有这样教学上水平才会实质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高水平的教师。   3 实验基本功模仿与创新   创造冲突使认识深刻。绪论中有瓦碎蛋全的实验,我把他做成砖碎头全。自感实验中断电闪亮,我先把他做成通电闪亮,断电不闪亮。向心力的课去跑弯道,机械波的课去操场模拟,学生们用拔河的大缆绳甩出了四个波节的驻波。力的分解教学时用一根线提不断还是用两根线提断了.   不代劳充分发动学生自带、自制,各种饮料瓶、罐头盒   4 语言基本功逻辑与色彩   逻辑性善于使用物理术语,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描述语言要准确无误。 Hi ,都听着了啊,俺家今儿个丢了一只鸡,夜里个又丢了一只鸡,谁拿了俺家那个小铁铲了?学会归纳与分类,把课本语言不分逗号句号的列出了 1.2.3.4. ,很整齐连贯的被撕散了,分类必须有分类的标准,而且要尽量避免交叉,不能避免也要侧重点明显。乌鸡黑蛋非洲,黑夜黑眼睛。鸟儿驮着夕阳归去,不小心把他抖在湖里。   感染力清晰,宏亮、语速适当、足够的停顿、生动幽默,语言的磁性是先天的,语言的真诚是可训练的。教师讲课力求讲普通话(猩猩的运动)、无方言土语(真不着掉),讲课时要巧设悬念,联系实际、注意应用,启发得当、给学生留有思维余地,有话好好说不要学菊萍。(在精英中学听试讲)   文采善于对比、类比和比喻,注意情感效应。偶尔用上生动、幽默、形象化的语言,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物理教师同时还应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把积累的教学经验,整理形成材料,以文字表达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与夸奖的滥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大力水手跳势井,吃牛奶还是吃菠菜光电效应。   如何设问和提问。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 好不好怎么说呢?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没有思维的深入,想当年听评述津津有味,没有问答那也是一种交流。一次公开课上 师:这个大,是不是? 生:是。 师:那这个就小了,是不是? 生:是。 师:所以这个就是不大不小了,是不是? 生:是。 师(一回头,停了一下):是不是? 生:是。   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从比值定义法到科学之美是阳春白雪,学生瞪着眼看我,我问我说错了吗有学生问老师,阳春白(学)雪是什么学?是物理的分支吗?。师说:整流二极管长的就像小绿豆。生说:老师我见过二极管,没见过小绿豆。不同的听课对象有不同的知识前馈,要找到和学生交流的语言接口,才能顺畅交流。   寻找妙点内字藏大,外字藏小,内大测大偏大,外小测小偏小, er 小无猜, e 相情愿。吃点酒,要要点儿,要留点吃。   5 学法教法基本功   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 -- 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年第 7 期)在倾听中,辨别出哪些学生具有更高的悟性和理解力。在倾听中,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在倾听中,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些什么。在倾听中,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了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   怎样设计课堂结构   怎样总结, 怎样考试,    6 、板书板图的基本功   规划版面,一次到位,一目了然,少抄课本。好的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每节课的板书计划,教师在备课时都要予先设计好,板书简洁有序,布局合理,板书内容尽量不擦,一目了然,字体清楚规范、成行、大小适当,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楚,重点内容可用彩笔突出。特别是物理符号(常用拉丁或希腊字母表示)书写要规范,读音要准确。物理教师还应具有画笔画的能力,板画准确、逼真,能突现物理过程。    7. 解题命题的基本功 三、个性和教师类型   1 、天马行空的搞表演   语言表达能力强,联想丰富,善于抓住教材中的一些典型问题产生广泛联想。他们的课堂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活跃。这种教师具有表演天才,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每堂课听了反映都说很好。容易在评优课中获奖。然而,他们教的学生参加考试,往往效果不佳。原因在于这类教师为了使课堂显得活跃,只注重了概念内涵的探究,忽略了概念指导下的题型训练;只注重了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题思路的分析,忽略了定理指导下的题型归类训练;一句话,他们只注重了课堂形式上的表演,忽略了知识点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师教学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   一堂课的时间是一个定值,如果在讲述概念,讲述定理和公式的推导时,用较多的时间去讲述概念的起源,去分析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那么,运用概念,运用定理,运用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就少了,很多知识点没有得到训练和落实。因此,学生一上考场,总感觉这也是新问题,那也是新面孔,怎么能考出好成绩呢?   这种表演型教师的成功范例往往不是物理教师,通常是语文教师。因为他们善于表演,能够在说课、赛课活动中获奖,但是,如果你教的学生一考就栽,效果不佳,既使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学校也不会对你作出好的评价。上课不是自我陶醉。   2 、中规中矩的搞应试   这类教师的特点是:注重知识点的落实,注重题型的训练,注重公式定理的运用。他们上课的特色是:概念表述清楚为止,概念的起源一带而过。定理的发现过程很少探究,公式的推导思路很少分析,只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般不作题外发挥。他们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应用上。在他们心目中一堂课的核心不是概念的多角度理解,不是定理公式的全方位探索,而是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有哪几个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本节课与概念、定理、公式有关的哪几类题型。他们从来不会在概念的起源,公式定理的发现与探索方面兜圈子,花时间,他们的概念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基本会用;公式定理的教学目标是能记住,会运用。他们把主要精力投放到概念、规律的应用方面。借用林彪元帅的话那就是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执行中理解。因此,他们的教学把知识的应用作为主要目标,把各种题型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主要手段,把知识点的落实作为教学的重点。他们向学生传授知识不绕圈子,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因此,他们的课堂教学时时处处都体现在知识点的落实,体现在方法的介绍和运用,体现在典型题型的反复训练。学生感觉到堂堂课有收获,愿意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因此,这类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都很好。这类教师在学校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很受学校领导的赏识。他们一直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和中坚力量。   由于应试型教师他们专注于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整天思考的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产生最佳效果。因此,他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表演艺术很少考虑,对如何去撰写教研论文,设计科研课题很少思考。所以,这类应试型教师在赛课活动中,一般是放弃或被淘汰,失去了获奖的机会。在教育专家们眼里,会教书,能教出好成绩,只能算作一个好的教书匠,不能算作一名优秀教师。在评定高级别的职称时,专家们规定,必须要有赛课获奖,必须要有学术论文,必须要有科研成果。在这种规定之下,应试型教师就被入另册了,因为专家们不欢迎这种类型的教师。   需要提醒的是随着考试的改革,应试型教师的应试型教学效果要打折扣,今年高考的数学题就提出了这样的警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
何裕民 2009-1-19 20:49
《家庭医药》杂志2008年12月 何裕民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癌症是不治之症!这是时下绝大多数人对癌症的认识。这种认识影响很广、很深。   可是,如果有人告诉您:癌症不可怕,癌症其实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是一种慢性病;癌症并非不治之症,很多癌症可以治愈,很多癌症可以与您和平共处;而预防癌症的钥匙,其实就在您自己手上您会相信吗?要消除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癌症二字基本与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癌症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放疗、化疗、手术,各种治疗的高昂费用,又令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财两空。   长期以来,由于治疗办法和治疗效果有限,加上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不足,使得这种身体病患,演变成了精神疾患:恐惧、孤独、绝望。加之中国几千年来对疾病讳莫如深的社会心理,更加剧了这种身体病患的精神性伤害。一想到癌症,几乎所有人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一幅凄凉的图景。以至于很多癌症患者并不是因病而死,而是被这巨大的恐惧感压垮的。恐癌心理已成为社会公共心理的一种。   可是,您可曾知道,这些对癌症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其实并不正确!中国人对癌症的恐惧和误解太深、太久,是时候消除人们的误会了,是时候将人们从对癌症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了。中国,需要来一场癌症认识革命,就让以下4个对癌症的颠覆性的新认识为您一扫阴霾吧!      癌症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疾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甚至可以说   癌症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怎么这么倒霉?命运对我怎么这样的不公平!一旦身患癌症,人们首先会觉得自己是个特别不幸的人,生活中千千万万的人都与癌症无缘,为什么偏偏自己受到癌魔的垂青?   其实,肿瘤的发生,远比人们想象的普遍、常见。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就有医学专家报告说:在80岁上下老年人的尸解中,有1/4左右的人身体内患有肿瘤,但这些老人生前都无与癌症有关的任何症状。他们的死亡,也是因于其它疾病或原因。换句话说,在老年人体内,出现肿瘤是十分自然的事。   最近,又有在欧洲从事免疫学研究的海归学者黄又彭教授,自诉曾每年解剖近200例尸体,其中80岁左右老人无一例外地身体内都患有隐匿性的、无任何症状的肿瘤。他还预计,如果人的平均寿命达到100~120岁,每个人体内的肿瘤将达到3~4个!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预测:假定美国公民期望寿命达到90岁,那么,将有47%的男性和32%的女性罹患癌症。   肿瘤发生率如此之高,但多数情况下,这些肿瘤并不威胁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甚或一定条件下不影响他们的生存期限。上海地区和美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比例都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如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以80岁计,在他80年的生涯中,患上肿瘤的机会是:803/1000=240/1000,即24/100。换句话说,约1/4左右的人在一生中会因癌症而求治。这再清晰不过地表明,癌症其实是一种常见病,是一种伴随着衰老而出现的常见疾病。   对此,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告诉记者,从本质上说,多数上了年龄的老人所发生的肿瘤,是一种伴随着机体的衰老过程而难以避免的生理偏差,就像老人会骨质疏松、脑组织会变性(早老性痴呆)一样。越到老年,细胞复制的次数越多,出偏差的概率就越高。加上老年人自身的免疫监视、识别、清理系统等的功能,也随着衰老日渐弱化,偏差增多。故异常分化的癌细胞难以及时被识别和及时清除,也促成了这一后果。   何裕民教授说,既然癌症如此普遍,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癌症也是自然界调控人类生命,使之趋于平衡,不至于严重失衡的一种重要机制。癌症和其它疾病一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其实这和美国人对待疾病的态度很相似,很多美国人认为,得病,不管是平常的感冒,还是癌症,都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都要以正常的心态对待。       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      对于怎样看待癌症这一问题,何裕民教授回忆起与台湾同行的一段难忘的谈话。   2000年前后,何教授在中医药研究所任所长时,一位台湾肿瘤学界同行来访,双方相谈甚欢。谈到兴致高时,这位来自台湾的医生说:癌症只不过是一种慢性病,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这样的论断,让何教授当时一愣。他继续说:不是吗?我手头有许多活过了5年,活得很好的患者!何教授很快也反应过来:对啊,我的门诊中至少有7成患者已过了5年,且总人数上千啊!这不是慢性病又是什么呢?况且,这些患者当时都是被宣判为寿限不过几月到一年的死缓患者,但现在都好好的活着!   随后,两人来劲了,一起交流了许多实例。并一致认为,对多数肿瘤患者来说,他们患的只不过是一种与冠心病、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疾病,比较棘手,治疗有一定难度,但绝非不治之症。这位同行甚至认定:恶性肿瘤有时还比冠心病、糖尿病等要好得多。不少肿瘤患者5年以后可完全稳定,甚或治愈,不再需要定期用药。而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只能终身服药。   由于有过这么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再加上一些重要的医学人士或组织也不断表达对癌症的新认识,何裕民教授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这么一种颠覆性的新观点:对于老年人来说,癌症只不过是种慢性病。何教授指出,癌症是衰老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种生理异常,或者说生理过程,就像衰老一样。因为当时有海外尸检报告提示,80岁以上老年人中,出现恶性肿瘤的机率很大,有1/4老年人身患癌症,却无任何不适,且死于癌症以外的其他因素。并且,由于人的年龄越大,肿瘤的自然发展就越慢,威胁和危害就越小,因此对老年肿瘤患者来说,它不但只是一种慢性病,而且越老风险就越低了。       癌症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   现代研究证实: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经历多个阶段。从正常细胞到演变成癌细胞,再到形成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只有当危险因素对机体的防御体系损害严重,修复能力降低,细胞内基因变异累积至一定程度,癌症才会发生。   因此,尽管绝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病情会呈进行性发展,但也跟大多数慢性病一样,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短时间内不会发作,从发作到死亡还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而且只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癌症患者也并不会迅速走向死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把癌症当作一种慢性病看待,理论上是有依据的,临床上是可行的。   而且,人们所熟知的癌症这一名词,并非代表一种单一的疾病,它实际上是200多种疾病的统称。并不是所有癌症都会危及生命,它们当中有些很严重,但有些(或者说大多数)并不构成生命威胁。以前列腺癌为例,根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医学中心教授彼得阿尔伯森的研究,即使不对其进行治疗,绝大多数患者也能存活20年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的新定义 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看法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自2006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权威机构纷纷改弦易辙,把原来作为不治之症的癌症重新定义为可以治疗、控制、甚至治愈的慢性病。中国医学科学院资深肿瘤内科权威孙燕院士曾明确指出,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癌症,也许就像糖尿病一样,仅仅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慢性病而已。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再加上越瞄越准的新药,癌症并没有那么可怕。 癌症只是一种慢性病!这对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等于死亡等陈旧认识而言,是一种彻底的颠覆。过去,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由于错误观点的误导而精神崩溃,或由此而追求过度治疗而殒命。今天,我们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接受、传播这一正确观念,彻底甩掉恐癌的心理包袱!       癌症的治疗并非一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决战,与癌症长期共存也是一种战略   抗癌之战需要全新思维      喜欢战争影片的人都知道,将军与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的思维是不尽相同的。前沿阵地里的战士只能保持一种勇往直前的姿态,他们要以钢铁的意志、以血肉之躯去厮杀,容不得任何恻隐、慈悲的杂念,只有你死我活的拼搏。而将军的境界却大不一样,他们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纵横捭阖,敌友无常,一会儿如猛虎雄狮,强令部属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某个战略要津;一会儿又是菩萨面目,谈而不战、围而不歼,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果把人类与癌症之间的较量看成是一场战争,那么,我们需要的正是将军的大局观念,而不是士兵的匹夫之勇。       鲁莽的代价   现今对癌症的治疗,很多时候是只要患者还有一口气,就不惜高昂的医疗费,动用手术、放疗、化疗等一切手段,要将所有癌细胞斩尽杀绝。   人们也正在为轻率、鲁莽的过度干预付出沉重的代价。譬如抗生素的滥用,过度化疗与放疗,譬如被各种医疗器械和药物折腾得毫无尊严的死亡过程。很多中晚期癌症患者在过度治疗之后,不仅没能延长生命,剩下的日子反而过得十分痛苦。更为沉重的是,为了挽救生命,有的患者家庭甚至整个家族倾家荡产,最终患者带着负罪感离去,给亲人留下沉重的经济负担。治病是为了救人,如果患者的生活质量非但没有因治病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而恶化;生存期也没因治病得到延长,那么,患者又何苦为治病最后落得人财两空呢?   我们在驱赶、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往往在制造出新的更沉重的痛苦,我们在驱赶着死神,却也同时驱走了生命终结时的那一份安详和宁静,让通往天堂与地狱的归途充满着恐惧。   这样的治疗理念,与战争中前线战士勇往直前、你死我活的拼搏何其相似,但却不是最佳战法,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抗癌战略的颠覆   在与癌症进行抗争的战斗中,我们需要舍弃一些战士思维,吸取更多的将军思维。即从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中走出,追求你受到有效控制,我仍活得很好!只要体内的癌细胞不进一步发展,就与它和平共处、带癌生存。不一定非要弄得斩尽杀绝,你死我活。试想,一位癌症晚期的80岁老人,治愈希望已经很小了,却还要进行大剂量的化疗,结果往往是钱花了,罪受了,人也没了。与其这样,还不如进行保守治疗,以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中有数以千例的癌症患者,不能说体内已无癌肿,也许检查提示体内仍有癌症存在,只不过多年来十分稳定,并无发展。与此同时,他们的生活及生存质量都很不错,有滋有味地活着!这能说不是很大的成功吗?至少这些患者自己认为自己在对抗癌症过程中算是幸运者,成功者。   近年来,人们研制肿瘤药的出发点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以往热衷于减灭癌细胞转为抑制癌细胞生长,其中肿瘤内科的靶向药物更是异军突起,通过精准靶向治疗,准确地作用于癌细胞,阻断肿瘤生长通道,抑制癌细胞增殖,减小对机体的破坏,让患者在总体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的前提下,将病情稳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生活如许多慢性病患者一样幸福。   总之,中晚期老年癌症患者的治疗重点应该放在调动患者本身的积极因素、抑制肿瘤发展、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上。让癌症患者饮食起居同于常人,病情稳定,5年、10年长期生存,人与癌和平共处,甚至逐渐康复,未尝不是患者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我命由我不由天,预防癌症的钥匙,就在您自己手上   防癌,关键在自己      近日,国际抗癌联盟(UICC)在日内瓦举办的国际肿瘤大会上,公布了一项世界性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人们对癌症存有很多误解。   误区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   该项包括29个国家、29925名成年参与者的国际性调查显示,人们往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有42%的人认为饮酒不增加癌症危险。在高收入国家,59%的人认为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比过量饮酒更危险。而事实上,研究结果显示,蔬菜水果的保护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   误区二:精神压力和空气污染的危害作用被夸大。   调查还显示,57%的人认为精神压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强,78%的人认为空气污染是比酒精更强的致癌危险因素。而实际上,并没有证据显示精神压力是癌症的危险因素;空气污染与过量饮酒相比,也只是一个较弱的危险因素。   这两条看似普通的调查结果,却反映出人们对癌症认识的巨大误区。国际抗癌联盟候任主席希尔认为,人们普遍把癌症的病因归咎于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夸大了环境因素(生活压力、空气污染等)的致癌作用,低估了行为因素(过量饮酒、肥胖)引发癌症的危险。   通过这几年的健康宣教,人们已普遍认识到酒精、烟草的危害。但是依然有相当比例的人把喝酒当作一种洒脱,把吸烟当作一种气派,甚至提出了喝酒、吸烟照样长寿的谬论。   大多数人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癌症并非不可预防。您每天的行为习惯,就是是否患癌的重要决定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预防癌症的金钥匙!少抽一支烟,少喝一杯酒,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预防癌症就这么简单。
个人分类: 何裕民谈肿瘤|5634 次阅读|1 个评论
存在和认识
zhangxp 2008-12-14 23:34
按:在 《逻辑和真随机的关系》 中留下一个话柄:生命才是最基本的。这一篇接上。 当我看一样东西的时候,我以为我看到的就是这个东西,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看到的是我看到的这个东西,认识产生存在,好好体会这一点吧。你是不是将客观事物当作是自在的加以研究----而不考虑它们是在我意识中这一点?你不知道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你以为这不是问题或者只是个小问题,你说我没对它干什么啊,我只是意识到它而已,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我反映一下也不行么?它的存在不关我的事啊, 不关我的事啊大哥,我只是路过嗻,我什么也没看到... ----吴孟达如是说,你没看到? 你没看到你就不会说你什么也没看到了 ----黑社会如是说,赶紧跑吧,说啥也没用了这些心狠手辣的要杀人灭口啊...... 同理,当我们试图研究世界的本质(即所谓本体论),很快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是在寻找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于是本体论实际上是关于本体的知识----本体论立即就转换成了知识论,你连转换的缝隙都看不到,所以只有知识论,哪有什么本体论啊。 所以根本的问题是:存在和认识本无法区分,在现实中,我们是把存在和对存在的认识分开的。对象,主体,主体对对象的认识,主语,谓语,宾语,通常我们是这么思考问题的,但这是错误的,将本体和认识分开,那就连哲学的门都没进。同样,企图将语法和语义分开也是个错误,形式和内容分不开,将世界的本质和人的道德准则(即真和善)区分为两类不同问题,也是错误的,比如象罗素所说: 哲学在其全部历史中一直是由两个不调和的部分组成的,一方面是关于世界本性的理论,一方面是关于最佳生活方式的伦理学和政治学。。。。。。 (见《西方哲学史》逻辑分析哲学章节已及下面若干段类似论调)。罗素有这个顽固的错误倾向,以为靠客观的逻辑分析能解决所有问题。通读《西方哲学史》,处处都有这种气息和论调,难怪杜威对罗素大为光火。根据我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把本不该分开的东西分开,那他必然就会把本不该在一起的东西放在一起(靠,好对称),他评价杜威的时候就这么干了(见杜威对罗素的光火)。 还是回到存在和认识的话题。先假设存在一个世界,然后是我们能否以及如何正确地表象这个世界----许多哲学思考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多数的结论是我们不可能正确地表象世界----不可知论。这个思路不对是因为存在和认识不能区分,这一点在科学中并不重要,科学可做的事情很多,但是假如科学试图在基础理论上正确地表象世界,就会出现矛盾。科学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代替哲学,这不是个复杂性的问题,不是个量的问题----打个比方----企图在股票市场中发现必然规律而后可以高枕无忧地运用这个规律赚钱,这是什么意义?而科学要干的正是寻找规律,所以说科学有非常强的限制条件,无论如何扩大科学的范围都不行,除非放弃寻找规律,但这是自杀性的。 科学寻找规律,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个数据压缩的概念, 但是随机的数据是无法压缩的,自由意志创造出来的随机性自身怎么会有规律?这一点我在《逻辑和真随机的关系》中略说了: 真随机源的随机性和产生的数据串的随机性不是一回事, 一个真随机源产生的数据串,你总是能找到一些局部规律----比如连续的很多个0,或者其它的疑似规律,很多的,当发现这样的规律后生命觉得很爽,就会拿这些规律去套之后的数据,粗粒化的有损压缩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块的学问是唯信息论的核心部分 ,我搞不明白,等李亚辉搞吧。生命进化是一个辛劳的过程,但是架不住规律的诱惑啊,生命是自由意志,之所以喜欢规律,是因为喜欢权力,以满足自己的利益,有权力就有自由,自由就是利益,生命和规律就这样左脚踩右脚不断攀升,生命越高级规律就越丰富,构建成一个越来越大的规律体系。那么利益是怎么判断的?要有一个价值观才能判断,价值观是什么?是滤波器。滤波器怎么来的?随机颤栗出来的,还是自由意志的自由行为,我们现在知道的最基本的科学规律,都是和生命捆绑在一起的。 这么说好象我否定科学,正好相反,除了老老实实的科学方法,没有任何其他求规律的方法是有效的,搞统学?搞回归中医?学二傻搞仙术?老实是做人的唯一正道,挺辛苦的,其他方法都是邪术,没有中间路线,除非你不做人了,真的不搞了,要搞就认真搞科学吧。科学的方法是什么?1、实验事实,2、数理逻辑找规律,3、同行评议。这个方法其实古已有之,和生命进化的方法是一样的,从最简单的生命开始,就是这样, 试探----归纳出规律----同物种间互相承认 ,承认之后,同步结构形成,宏量子长大了,进化了,不承认也没关系,那就变成其他物种了,从此各走各路,道不同不相为谋,要交流的话也是野蛮交流。我们以为科学方法是文明人才发现的,原来从最简单的生命开始就是循着这条老实的道路,一样样的,你要说科学用的数理逻辑如何可靠,罗素就迷惑了。这个扯远了,预告一下,以后在《个体的认识和共同体的认识》中再细谈。 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类的精神和信念是社会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 (摘自董志强《身边的博弈》101页)这就是说:自然中的物是有客观性的,而到人的层面就不同了。为什么有这个不同?这个不同是本质性的吗?不是,这两种情况不能找到明确的分界线,也就根本无法区分。客观性和主观性在两种情况下都有,程度不同,这个程度的不同是因为什么呢?是信息系统的层次。物理层面的规律和股票市场的规律,那可差远了,物理规律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股市有没有可重复的规律?如果你找到了,恭喜你,你升级了,现在其他人之于你就象动物之于人一样了,这规律对你来说是客观规律,对别人就不是,没可能人人都能掌握并应用的,否则的话那不是人人都发财了?sign,自杀了。我们往前看就好理解这一点----动物现在就掌握不了人掌握的规律,所以动物傻啊,当然,还有比动物更傻的,傻物质嘛,是个生命就可以指使欺负。 话说回来,即使相差悬殊,但是物理规律和股票规律还真是有很多共性,不是有好多理论物理博士在华尔街赚大钱吗?学完理论物理,直接就可以进华尔街,精英赚俗人的钱,天经地义,难不成还反过来?那谁还吃那苦中苦去做人上人?不过美国经济被这些精英搞跨了,中国人这回得意了:瞧瞧,资本主义那一套不行吧?太市场经济了不行吧?还是咱们这个搞法更科学吧?想要哪里市场经济,咱就让那一块市场经济,看到那里不行了,咱就把它计划起来,多么完美!要放就放,要收就收, 收放自如,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你看看现在美国人,在反思呢,在向我们学习呢,得意ing......这个又离题有点远了,李亚辉有一篇写得很好,不如链接到这吧: 《美国的下场》 物理事件的发生随机性小,所以表现得有物质性,人和人之间事件的随机性大,所以不表现出物质性,只是量的不同,本质没有不同。由此分析,自由意志和必然性并没有矛盾。所以,试图找到完全可靠的规律,没有可能,在物理领域,规律性会比较强,实验的可重复性强,但到了股票市场,谁谁说发现了什么客观规律都有点扯,这种地方是众说纷纭的,大家都在博弈着呢,有时候发现一个规律,可重复吗?不可重复的不能叫规律。人们喜欢科学,就是因为科学的确定性、无可争议性,但是世界并不是确定的,自由意志永远在争议和斗争,只是个争议和斗争升级的问题,斗争升级了之后,已经平息了的斗争就成物质性了,但是新层次的斗争依旧,尼采深黯此道,只有还原到权力意志才能没有矛盾,解铃还须系铃人。 谈自指: 因为事物是由认识产生的,所以但凡我们研究什么,都是对认识的认识,其形成自指是必然的,一开始就形成了,不是在某个环节才开始形成的。那么本体是什么?没有必要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本体始终只会是一种推测。 自指是无法逃避的,并不是我们研究到了自指的时候才存在,而是一开始就埋下了自指的种子,导致随着研究的深入必然发现自指这个悖论(不是佯谬,而是真正的自相矛盾,这是不允许的)。比较泛的自指很早就在哲学上就发现了,随着形式系统的研究越来越精细,自指也已经形式化了。 没有循环自指,就不会有时间。 摘自百度《分析哲学》 塞拉斯继承和发展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词的意义在于词的用法这一重要观点,认为阐明一个词的意义就是阐明这个词在语言中的作用。他还指出,意义不是表示一个词与某种外界事物的关系,而是表示一个语言项目与另一个语言项目的关系。 这段话很关键,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是无法区分的,形而上学问题确实无意义----这确凿无疑。那么什么问题有意义?柴米油盐问题?挣钱?爱情?打架?友谊?民主?科学问题?不幸的是,形而上学问题无意义成为定理后,可以推出上述其它问题也是无意义的,借用一句名言: 难道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难道青春不是用来虚度的? 除非不生活、不思考,除非不再有意识。企图将形而上学问题无意义化就会将所有其它问题(科学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也无意义化,承认其他问题有意义就会带回形而上学问题的意义。这应该都是可以用形式系统严格证明的,这个问题将会被证明,届时说形而上学问题无意义而又要搞其他有意义问题的人都给我shut up。形而上学最先承认自己无意义,率先这么干的人是多么难得啊,尽管这常常成为科学的笑柄。 一旦言说就要形式化,更进一步,一旦认识就要形式化。形式化和事情的发生在一开始就连在一起,不可分开,至于后来...后来...将形式和客观对象分开,已是误入歧途,生命就这样误入歧途了。形式系统不是在人们构建逻辑上的形式系统时才存在,在认识的刚开始就形成了, 刚开始就把主体排除在形式系统之外了, 所以形式系统的不可完全性是天生的。形式化是一个高级骗局,尽管他象个好人一样,似乎会告诉你很多很多有用的真理,但是骗子终究是骗子,不管在被识破前他表现得如何象一个好人。 但是逻辑之于真实有限,并不表示乱来就更符合真实,(乱来都有自相矛盾、冗余、循环定义、白走弯路),只能追求越来越广泛而又清晰的逻辑。这样就只能陷入到逻辑里面去了,不追求逻辑是不求上进流于庸俗,追求逻辑则只能是钻到越来越深的确定性的牛角尖里去,远离了俗众,结果就是越活越抽抽。别说别人越活越抽抽,你活一个既不庸俗又不抽抽的给别人看一下?《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张楚为什么这么唱?他还真就只能这么唱,不唱行不行?不行。 杨玲为什么伟大? 因为杨玲既不想活得庸俗,又不想活得抽抽,这个尝试是伟大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25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概念是一切认识的逻辑前提
可真 2008-9-12 03:30
概念是一切认识的逻辑前提,根据既有概念来反映外界事物是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 人类的认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意识过程,是以语言的产生和存在作为前提和基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识,就没有认识。人类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会思维的,因其学会了语言,学会了思维,人类才能开展其认识活动。 语言,只要它还是语言,它就是抽象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反映,亦即对客观事物之一般属性的反映。 例如,苹果一词所指谓的客观对象与客观存在着的苹果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后者的一般属性,而非后者的全部属性。即使像雷锋这样的专有名词,它所指谓的客观对象与客观存着的雷锋其人也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雷锋其人的本质属性(属于一般属性),而非其全部属性。 只要承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系统来进行的,就不能不承认人类对外界事物的一切认识活动包括经验活动与观念活动,都是在由一定语词承载着的概念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既有概念来反映外界事物,是人类意识区别于动物意识的本质特征。离开既有概念来反映外界事物,这不是人类意识活动,抑或充其量也只是动物式的人类意识活动在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那些似猿似人的过渡性动物的意识活动或许就是如此。 概念作为认识的逻辑前提,它在认识过程中是作为认识主体的思维工具而存在和发挥其认识功能的。欲善其工,必先利器。要保证认识的正确性和认识的高效率,其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精确而统一的概念。我国学术界的学术研究效率之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不注重概念在认识中的先导作用和工具作用,而往往是凭主观臆想或个人热情从事,因此,学者之间、同行之间常常缺乏统一而明晰的概念作为其认知交往的思想基础和知识条件。学者之间缺乏统一而明晰的概念,也就是意味着他们缺乏统一而有效的思维工具,这就使得这种工具难以在他们之间广泛流通,所以,即便某些学者发明了比较先进的思维工具(比较精确的新概念),但因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不注重新概念的意义辨析和统一定义,它也难以被迅速而顺畅地推广运用到学术界的同行群体中,由此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个人分类: 逻辑学|7027 次阅读|1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