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里程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原付川,姚远,卫玲:《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
kexuechuanbo 2011-8-27 12:02
_西国近事汇编_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caj 原付川,姚远,卫玲发表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编辑部邮箱 2011年 01期 摘要:《 西国近事汇编》是洋务运动时期由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主办的惟一一份周刊,采用原始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西国近事汇编》传播的西方经济学思想。该刊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开辟经济贸易专栏和《遐迩贯珍》论述自由贸易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首次系统传播近代西方财政管理思想,首次全面传播近代西方政府调控经济的思想,把西方的专利保护制度、金融资本的魅力、国际贸易的两面性等经济思想引入中国,大规模地传播近代西方经济学思想及其实际运用,在中国近代期刊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
个人分类: 弟子学位论文|2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科研动态与进展 8月11日
xupeiyang 2011-8-11 07:18
近日,在干细胞、大肠杆菌、海洋细菌、癌基因、人造病毒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许博主 · 《Cell》干细胞里程碑式成果:人造精子 (8-11) · 致命大肠杆菌研究成果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8-11) · Cell杂志最受关注十篇文章(8月) (8-11) · 使用工程化的大肠杆菌可从葡萄糖产出苯乙烯 (8-11) · 俄罗斯发现冻土微生物可合成数种药用生物碱 (8-11) · 科学家揭示克隆植物外观差异之谜 (8-11) · 研究称黑猩猩会考虑“他人”需要 (8-11) · 奥研究证实女性体内存在前列腺 会患前列腺癌 (8-11) · 科学家发现卵巢癌致病基因 (8-11) · 美首次证实细菌丝网具有导电性 (8-11) · 线粒体与一种海洋细菌拥有共同祖先 (8-11) · 日研究人员发现人耳中存在软骨干细胞 (8-11) · 脉搏血氧检测能帮助新生儿心脏缺陷诊断 (8-11) · 华裔学者:人造病毒可给艾滋病病毒定位 (8-11) · 康毅滨:miR-200小RNA—肿瘤转移中的“两面派”分子 (8-10) · 华人科学家冯国平连发两篇Nature文章 (8-10) · 熊跃教授Cell子刊解析致病机制 (8-10) · 如何鉴别胎儿性别?JAMA提出有效无创方法 (8-10) · 定量测定DNA-蛋白相互作用的新技术 (8-10) · 实验证实幼儿比大人更易在车内中暑 (8-10) · 乙肝疫苗补种项目获数学模型支持 (8-10) · 研究发现:父母地缘差异大后代个子高 (8-10) · 科学家称吃葡萄能对抗早衰 (8-10) · 英研究说熊去氧胆酸可治心律不齐 (8-10) · 美研制出艾滋病快速验血装置 15分钟出结果 (8-10) · 移植记忆“果冻” 可植入体内的电子芯片 (8-10) · 科学家发现导致少数人没有指纹罕见现象的基因 (8-10) · Science获癌症研究新突破:新脑癌基因 (8-9) · Nature新闻:锌指核酸酶技术可生成不可预知的错误 (8-9) · 一种病原体可以产生两种不同生物膜 (8-9) · 专家发现“木偶大师”基因 前列腺癌始作俑者 (8-9) · 美直接将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神经元 (8-9) · 以开发出治疗慢性伤口药物 (8-9) · 科学家成功培养“人造精子” (8-9) · 癌症风险分析的创新技术 (8-9) · 荷兰研究证明“情人眼里出西施” (8-9) · 研究发现:父母地缘差异大后代个子高 (8-9) · 生命中的量子力学效应 量子生物学曙光初现 (8-9) · 一种蛋白质能抑制癌细胞扩散 (8-9) · 四款新型流式细胞仪选购比较 (8-8)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21810 次阅读|0 个评论
7月快递:感知量子科学
热度 1 罗岚 2011-7-23 17:16
一、世界首款商业化量子计算机问世,加拿大量子计算公司 D- Wave (公司网址) http://www.dwavesys.com/en/company.html 近日正式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商用型量子计算机“D-Wave One”,量子电脑的梦想距离我们又近了一大步。D-Wave 公司的口号就是——“Yes, you can have one.”。被总部位于 马里兰 的环球安全公司 Lockheed Martin 以1千万$收购;马里兰是体现美国对量子科学领导意愿和实现理论的地点,量子科学起初公开的里程碑和工作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加拿大也想做量子领导,这要看对付70亿人口是否有足够提供优质服务的耐心,美国在这方面是长项。 http://pda.physorg.com/news/2011-06-d-wave-commercial-quantum.html http://news.ccw.com.cn/tech/htm2011/20110527_930522.shtml 二、挪威首都奥斯陆发生爆炸枪击事件: http://www.huanqiu.com/zhuanti/world/2011norway/ 挪威科技大学 LARS LYDERSEN 博士2011、6、21的论文 “Practical security of quantum cryptography” 附录里两篇“自然”期刊文章笑傲博士论文圈,应该加入 IACR 的博士数据库;博士论文的两篇攻击和避免攻击商业量子系统的 NATURE 文章暂且不谈(一用裁剪光亮度去黑商用量子密码系统,一是避免量子密钥分发的盲攻击,都还没读),第25页描述的量子传送的 4000 度高温,比太空舱穿越大气层的温度难题还棘手,做成个人商用确实水平非常高。 三、位于印度南部的帕德马纳巴史瓦米古庙发现数量惊人的黄金、钻石珠宝,初步估价上百亿美元。考古出来的历史总有些残缺遗憾,但是金银珠宝的光辉穿越时间的河流,很难磨灭 :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16/c25408-1391983419.html 四、2011 年 7 月 科学网遭遇攻击,寻求帮助。网络上出现微词,如果科学网不具备足够的水平,习惯没有门槛的玩家早就占领这块“土壤”,进行各种投机了。开放网络一定注意道德底线(国内核心、行业核心不属于开放网络,只要敢 SHOW 敢还原一切,就出问题:不适应世俗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硬件软件都被殖民的现在,推崇科学的网络不仅伤不起也玩不起。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930do=blogid=462372 五、美国东部时间7月21日5时58分(北京时间17时58分),“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着陆。这次着陆为美国为期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画上了句号。轿子、马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之后是什么?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917-1.shtm 六、哈勃望远镜发现冥王星第四颗卫星,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7/249841.shtm 以上是快递7:2011 量子专刊 ,现在大家使用的光技术体现在能源上,也许其他应用必须在量子领域,但是合理正确的展示出 量子理论 是非常有挑战的工作。 By NIABC elab
33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24日《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征集网友提问
热度 1 科学网编辑部 2011-6-23 16:34
科学网将于24日上午9:30-11:00举行《南方科大能走多远》在线访谈,现征集网友提问,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 随着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社会各界舆论一直关注着这个体制外的新兴大学。人们一方面是对之寄予厚望,一方面又对之心存疑虑。有人认为南科大的筹建过程是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突围;也有人认为南科大的发展不符合现在的国情,扰乱了正常的人才选拔制度。 近期南科大筹建团队的三位教授退出并在媒体公开质疑南科大和朱清时校长,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发表公开信回应力挺朱清时校长。南方科大和朱清时校长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打着“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口号横空出世的南科大,已别无选择的走上了一条举步维艰的成长道路。——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教育体制改革究竟路在何方? 科学网将邀请 南科大学生家长 与一直关注南科大筹建的 高等教育研究专家 ,与公众一同探讨南科大的发展与未来。欢迎您的参与! 访谈地址: http://talk.sciencenet.cn/?id=37
个人分类: 通知公告|46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李小文院士论著被引用情况(国内文献)
热度 3 xupeiyang 2011-5-13 13:51
 李小文院士,1968年毕业于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地理学硕士、博士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 现为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长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是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在国内外遥感界享有盛誉。主持过多项攀登、863、重点基金、NASA基础研究项目,现在是973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的首席科学家。 http://baike.baidu.com/view/238792.htm 全部文献见 http://www.alljournals.cn/search.aspx?q=%e6%9d%8e%e5%b0%8f%e6%96%87encoding=utf8prev_q=%e6%9d%8e%e5%b0%8f%e6%96%87field=author_nameorderby=referenced 排序: 相关度 OA 被引次数 共有481条符合 李小文 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1-10项 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条件植被温度指数及其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王鹏新 李小文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 2001,26(5):412-418 应用NOAA-AVHRR数据,在用条件植被指数、条件温度指数和距平植被指数进行年度间相对干旱程度监测的基础上,提出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概念,它适用于监测某一特定年内某一时期(如旬)区域级的相对干旱程度。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定义既考虑了区域内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变化,又考虑了在归一化植被指数值相同条件下土地表面温度的变化。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2000年3月下旬干旱的监测结果表明,条件植被温度指数能较好地监测该区域的相对干旱程度,并可用于研究干旱程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对干旱的监测结果与用土壤热惯量模型反演的土壤表层含水量的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植被指数和土地表面温度的干旱监测模型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王鹏新 WANZheng-ming 龚健雅 李小文 王锦地 《地球科学进展》 , 2003,18(4):527-533 干旱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自然现象,其发生过程中有关参数如地表覆盖度、温度和土壤表层含水量等可以通过遥感的途径进行定量反演,而这些参数客观地反映了地表的综合特征。综述了运用遥感反演产品——土地表面温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前景和进展,分析了距平植被指数、条件植被指数、条件温度指数和归一化温度指数等干旱监测方法的优缺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条件植被温度指数的干旱监测模型,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遥感尺度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苏理宏 李小文 《地球科学进展》 , 2001,16(4):544-548 尺度是与空间现象有关的术语,在地学研究中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忽视遥感观测的尺度效应,使得对地观测难以获得精确的地表参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遥感界的重视,遥感物理建模和遥感数据应用都有尺度问题,像元尺度上地表参数的定量描述是建立遥感尺度转换模型和信息转换模型的基础,试图从尺度的定义,遥感尺度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和遥感尺度效应研究常用的技术方法等三个方面论述遥感尺度问题的研究进展,像元尺度上地表参数的定量描述是遥感信息尺度转换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互补相关原理的区域蒸散量估算模型比较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绍民 孙睿 孙中平 李小文 刘昌明 《地理学报》 , 2004,59(3):331-340 利用黄河流域1981~2000年期间的气象、水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信息和数字高程模型,检验了平流-干旱、CRA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real Evapotranspiration)、Granger等互补相关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气候类型区域上的计算精度,讨论了不同气候因子对计算误差的影响,并分析了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平流-干旱模型、CRAE和Granger模型估算的年蒸散量除了干旱年份外,误差都在10%以下。平流-干旱模型估算的月蒸散量比较合理,而CRAE模型与Granger模型都存在冬季月蒸散量估算过高的问题。平流-干旱模型与Granger模型的水量平衡闭合误差空间分布比较一致,计算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而CRAE模型的水量平衡闭合误差比较大。互补相关模型在湿润和干旱的条件下以及在可利用能量比较高和比较低的条件下,计算效果比较差。互补相关模型的经验参数在不同年型、不同气候类型区域有不同的最优值。 相似文献 5. 先验知识在遥感反演中的作用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李小文 王锦地 胡宝新 A.H.Strahler 《中国科学D辑》 , 1998,(1) 论述遥感反演中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结遥感反演面临的主要困难 ,指出反演中引入先验知识的重要性 ,阐述将先验知识用于遥感反演的基本原理 ,并给出了对先验知识的数学描述 ,提出一种在有限遥感信息量条件下基于知识积累的遥感反演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蒸散量测定与估算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刘绍民 孙中平 李小文 刘昌明 《自然资源学报》 , 2003,18(2):161-167 以涡度相关法的实测资料为标准,对波比一能量平衡法、空气动力学法、Penman-Monteith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精度和灵敏度。结果表明:Penman-Montenh模型和波比一能量平衡法的精度最高,Shuttlewonh—Wallace模型和空气动力学法的精度较差。Penman。Monteith模型的稳定性较好,波比一能量平衡法受Δe和ΔT观测精度的影响大,风温湿观测高度以及下垫面是否均一对空气动力学法影响较大,Shuttlewonh—Wallace模型对各类阻抗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遥感反演中参数的不确定性与敏感性矩阵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李小文 高峰 《遥感学报》 , 1997,1(1):5-14 多角度遥感中二向性反射(BRDF)物理模型的反演,是当前国际遥感界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反演中先验知识的表达和利用,参数敏感性的判别和处理,已提出了若干年,但只是到最近,才有了将参数的先验概率引入拟合误差平方加权,及定义参数对观测值敏感性的尝试,该文简述了这些最新进展,并首次建议了反演中参数的“不确定性与敏感性矩阵”的定义,并以作者最近的反演实例,说明这样定义的矩阵,如何直接用于反演的多阶段目标决策 相似文献 8. 典型地物波谱库的数据体系与波谱模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苏理宏 李小文 梁顺林 王锦地 《地球信息科学》 , 2002,4(4):7-15 本文讨论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的数据体系与地物波谱模拟的相关问题,并给出波谱知识库支持的农业定量遥感应用示例。波谱知识库的数据体系强调波谱参数与环境参数的配套,波谱数据测量是在相关规范的支持下完成的,质量控制贯穿于数据采集的全过程。波谱模拟通过遥感物理模型完成,模拟波谱计算包括地表参数的时间、空间扩展与遥感物理模型运算。最后以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植被组分光谱模型和冠层遥感模型为核心,构造了定量遥感的农业示例。 相似文献 9. 热红外发射率光谱的野外测量方法与土壤热红外发射率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肖青 柳钦火 李小文 陈良富 刘强 辛晓洲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 2003,22(5):373-378 基于光谱平滑的温度/发射率迭代算法,提出热红外发射率光谱的野外测量与反演方法;分析了不同组分、粒径及含水量土壤的热红外发射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8~9.5μm波长范围内土壤的发射率随SiO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含H2O量的增加而增大;在11~13μm波长范围内土壤的发射率基本保持不变,基于此分析结果,提出利用热红外光谱数据反演土壤含沙量和含水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典型地物波谱知识库建库与波谱服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苏理宏 李小文 《地球科学进展》 , 2003,18(2):185-191 地物波谱知识库的建立旨在满足应用需求。为达到数据的共享,波谱知识库应对遥感实验测量的波谱数据和相关信息如观测规范、实验环境有清楚的说明,即要有完备的元数据让用户知道波谱知识库中是什么样的数据。为弥补地面测量数据与用户需要数据的时间空间尺度差异,用于外延观测数据的遥感物理模型必不可少;这要求收集分析遥感物理模型,评价适用条件并创建模型元数据,使用户了解在其工作条件下有何适用的模型,模型的依据是什么;同时波谱库使用遥感物理解析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模型完成植被参数的时间扩展和沿叶片-冠层-像元3个层次的观测尺度空间扩展,从而产生像元尺度可见光到热红外波段的参考波谱。为实现因特网上的波谱知识共享,需要研究如何组织波谱数据和模型,让用户方便地远程检索实测的典型地物波谱数据,并可以实现获取由遥感物理模型外延的波谱数据。人上述3个方面归纳了波谱库建设和服务需要解决的6个问题。 相似文献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4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科学问题
热度 5 PhysWorld 2011-5-7 14:32
“提出问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工业界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提出好的科学问题往往是科研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科学论题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时被“困惑”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导致了“新知识”的产生。对近代科学起源时的天体运行规律的理解导致了经典力学的诞生;从对火的认识和利用则产生了化学;对生物世界多样性以及它们的“横向”(空间轴)和“纵向”(时间轴)的理解催生出了生命进化理论;DNA双螺旋的发现也开启了近代生命科学的大门。所以这些“科学知识”都是由“好奇”而产生的,是人们追求理解这个世界过程的产物。 另一个科学问题的来源是当前“知识逻辑体系”中的矛盾现象。量子力学就是符合这种情况:当我们应用当时已有的知识没有办法推演出电子等客体的实验现象时,一种新的概念和逻辑体系必须被引入进来。这种情况也正是库恩所提出的“科学革命”的概念(《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所以,这也说明,科学知识是在不断“进化”和“更新”的,而不单纯的是在“积累”。 以上说的都是在科学史中的“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在我们当前时代下,而且在每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中,不太可能或者说不太容易由我们去揭示和发现类似以上那些重要的科学发现,但即使在小的领域中,提出科学问题的“范式”是相通的。 简而言之,好的科学问题的提出有以下两个主要来源(纯属个人观点,请批评阅读): 1. 理论本身的发展。好的理论是那些能够以最少的“假设”推演出最广泛(能够被实验证实)的结论的理论。但,往往一个理论最初被提出时只是针对一个或一类实验结果的,而其后续的影响则远远超出了其最初设定的范围。热力学理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所以,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理论,引入新的概念和方法,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策略。 2. 针对目前为止仍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策略是最本源的途径,它一方面来源于人类的好奇心,一方面又有可能造福于人类。比如,当前我们对于癌症、艾滋病等疾病问题仍然认识不清,这样使得我们在处理这些疾病时方法不多。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从小的方面来说,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某些实验现象进行理解、解释也是好的科研方向。 有人曾经说过:问题的提出等效于问题解决了一半。当然,这个论断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我们要先弄清楚自己要干什么,才能真正把事情干好。但是,这个说法仍然不能掩盖在后续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可能的“艰辛”。其实,在很多时候,如何解决问题是最为耗时、耗力的环节。期望,自己能够若干年后,在经历了很多后,也能对该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3103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抗菌产品体现立邦企业社会责任
greenbz 2011-5-6 19:34
日前,中国涂料行业的领导者立邦公司(NipponPaint)正式发布「立邦中国201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 Report)。这份报告不但总结了立邦2010年度于生产运营、员工发展、社区关怀、慈善公益...方面的切实举措与阶段性成果,同时分享了立邦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CSR)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深切体会与丰富认知。作为国内涂料行业的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立邦(Nippon Paint)更为中国涂料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上树起至关重要的第一块里程碑。 企业社会责任(CSR)阶段性小结,2010“报告书”启动全新开始 为向社会大众更完整的呈现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分享其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更为履行“永续大地精彩(ECOLOR)”的郑重承诺,立邦归纳2010年度中各方面工作的精彩点滴,经过反复推敲、筛选,最终浓缩成为一本可供线上阅读的「立邦中国201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网址 http://www.nipponpaint.com.cn/csr/ )。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Eric Chung)先生在签发这一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时坚定的表示:“立邦的企业社会责任以「立邦,永续大地精‘彩’」作为核心精神,将‘ECO(绿色、生态)’和‘COLOR(色彩)’相结合,立邦希望借此能够体现企业真正的价值,形成一个正向滚动的循环。2010年,我们延续‘为爱上色’项目、加入‘1+3计划’,打造绿色银行这个公益平台……我们做的越多,越感到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博大。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报告书一方面对我们2010年工作作个总结,另一方面与社会大众\其他有志于企业社会责任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带动更多的战略伙伴共同打造立邦企业社会责任之旅的全新开始。” 从生产运营到“五大责任项目”,立邦内外兼修贯彻企业社会责任 立邦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首先从企业自身做起。2011年,立邦中国正式成立由母公司立时集团总裁黄守金(WeeSiewKim)先生亲自担任主席的立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双蠃基础之下,推动立邦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CSR)计划。从无纸办公、环保的行动办公方式,到全员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管理制度...等,将环保与安全教育贯彻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并建立“立邦人”内部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对员工的实时传达与分享;在办公区域中,更从立时集团总裁黄守金、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立邦中国工业涂料事业群总裁杨铭潜共同签署的「立邦承诺」拉动员工一起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同时,通过其遍布全国的3,229家立邦专卖店向经销商、油工、消费者传播绿色环保知识,向社会公众播撒“绿色种子”。 「立邦中国2010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还阐述了立邦在产品的设计与环保方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践行。从推行超低VOC化、最大程度减少对使用者及大气环境的影响,到研发新一代绿色抗菌产品,减少细菌对人体的危害;从各项工业产品涂装方式的节能环保,到计划中2013年全新一代对环境影响更小、排放更低的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高达70%的废溶剂回收率、减少高达50%高浓度COD废水排放的清洗方式的革新等,都凝聚了立邦对产品、对消费者、对社会与环境的强烈的责任感。 除此以外,立邦的“‘1+3’计划”、“社区关怀”、“员工关怀”、“绿色行动”、“为爱上色”等五大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均在2010年取得了意义非凡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自2009年启动的“为爱上色”项目,迄今已经为超过24个省,63个城市、乡镇,为超过73所的校园用爱心上色,为超过12,000 个儿童、上百位老师带去了爱的色彩。同时,与青基会共创之专项基金,现已在全中国捐建超过25所立邦希望小学,90间以上的立邦快乐美术教室,用爱的色彩,让孩子们的未来更精彩。 立邦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无私付出,不但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环保的产品、为员工提供了完善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空间,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带去缤纷的美术课与充满欣喜的笑脸,还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在2010年度,立邦以其过硬的产品及品牌的绿色影响力首先获得读者文摘“信誉品牌”的信誉至尊奖;而立邦五大责任项目中的“为爱上色”则先后赢得《21世纪经济报道》授予的“中国最佳国际品牌建设案例”奖。 正如中国区总裁钟中林先生所说,「立邦中国2010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对立邦而言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面对2011年的全新开始,立邦中国正以坚定的信念与激情更积极地投身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可持续性发展事业,执着前行。
个人分类: 行业动态|1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忆英文版中国话剧《雷雨》在牛津公演(上)--隆重转载
pekoxfleyu 2011-5-6 16:57
大哥吴岸写的,我无意中翻到,特转载之, 英文版中国话剧《雷雨》于2002年初春在牛津的公演,成为这座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著名大学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连续四场精彩的演出,时至今日,还常常是众多戏剧爱好者们议论的话题。作为这部话剧的导演,如何将《雷雨》,这部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堪称里程碑的巨作,呈现在戏剧氛围浓厚,观众颇为挑剔,欣赏水平很高的英国舞台上,简言之,让观众既看得懂,又喜欢,还叫好,曾经是我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今,戏终幕落,掌声与鼓励犹在耳际。朋友们常常问及这部戏呈演的细节。应曹莉女士的约稿,我在这里写下该剧排演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与感受,与各位朋友分享并就教于同好。   起初对这部话剧的构思,是将北京人艺版的中文版话剧《雷雨》,按照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原封不动地“拿来”。但是,进入排演阶段后,我突然发现“拿来主义”根本行不通。   首先是从演出时间看,人艺版《雷雨》全长近三个小时。王佐良先生的译本,让演员手捧剧本照本宣科地读一遍,已经将近三个半小时。按照现代戏剧的制作规律,超过两个小时的话剧是很难让观众耐心坚持到终场的。   其次说到观众的接受。对于观众而言,欣赏《雷雨》是以20世纪前叶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基于对东方伦理(或者说具体一点,是五千年中国文化中积淀的封建主义)的认识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对于今天的中国观众,从这个意义上去欣赏《雷雨》,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对于跨越文化障碍的英国观众。过长的演出,无疑使观众对主干情节的理解效果有所削弱。   因此,作为导演,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对剧本的改编。   在英译版的前言里,曹禺先生就曾指出《雷雨》在国外的演出可以大胆缩短演出的时间,包括删节有关内容。前辈大师的宽容无疑是对改编者极大的鼓励。因此我主要对原剧进行了以下的改动:   首先,我致力于强化主要人物的戏分,并使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得以充分的表现。其中,周朴园与鲁妈,周朴园与蘩漪,周萍与蘩漪,周萍与四凤的情节段落得以大面积的保留。第一幕里“鲁贵说鬼”“蘩漪喝药”成为全剧故事情节展开的有力铺垫。第二幕中周萍与蘩漪的陈情,周朴园与鲁妈的重逢,加上大海与周家上下的激烈争执,环环紧扣,逐步将人性与伦理的冲突推向高潮。第三,四幕中,随着人物彼此相联的命运与血缘关系的展开,我将情节集中在烘托悲剧的气氛。第三幕中鲁妈逼四凤对天起誓,第四幕中全剧的大起底与之后孩子们的死亡,母亲们的发疯的着力渲染都是力图将人性与伦理的冲突刻划到极至。这也是与曹禺先生原作的脉搏相吻合的。相比较而言,鲁家内部鲁贵与大海的矛盾,相对就得削弱,即以产业工人为雏形的无产阶级与城市流氓无产阶级的冲突不再作为重点。鲁贵与鲁妈,鲁贵与四凤的对话,就更多地为交代故事情节与复杂的人物关系而服务。   其次,考虑到不使观众由始至终沉浸在悲剧中而影响戏剧本身对观众情绪的调动,我对原剧中的几段为数不多的亮点还是尽量保留甚至予以升华,如周萍与四凤的“爱情”,周冲对四凤描绘的对“我们的世界”的强烈憧憬。   为了弥补删节后的情节铺垫与气氛烘托的局促,这里,我借鉴了戏剧丰富的表现手段之一,即音乐。   原剧的音响效果,除了雷雨声,加上鲁贵哼哼的小调以及第三幕中场外卖唱父女的几句唱词的外,全戏没有一其他点音乐元素。改编后的演出,音乐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场景。   第一幕幕启时,观众听到的是由小提琴演奏的“二泉映月”,在如泣如诉的悲凉气氛中,弦乐队的协奏将巨大的悲剧主题推出。   第二幕的开头,是周萍与四凤的对手戏。我节取了歌剧“图兰多”的混声合唱“茉莉花”配合大幕的拉开,使观众与演员都从前场周朴园强迫蘩漪喝药的压抑中暂时释放出来,进入如同大墙下的白玉兰般片刻的浪漫中。正象“图兰多”的合唱“茉莉花”表现的苍凉遥远的意境,这种片刻的浪漫同样是略显压抑的,使演员入戏更容易些,同时为第四幕中周萍与四凤悲剧性的兄妹相认,提供了强烈的反衬托。   由于视整场话剧的音乐为有机的整体,我在整部话剧的音乐素材的选用上,也尽可能地体现一致,例如大多选用小提琴与 乐队演奏的中国乐曲。这种整体一致性甚至表现在幕间休息与演出结束的幕落时,分别选用了“新春”与“良宵”。如果将整场话剧的演出比作深黛色的天鹅绒大幕,这两首乐曲跳荡的旋律,宛如大幕侧边偶而露出的点点星辰,象对一丝希望的昭示。以至于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索要整部话剧的音乐效果专辑作为收藏,这是我当初始料不及的。   那么,又为什么要将音乐的整体一致性体现在小提琴与乐队上呢?这主要是剧场效果的考虑。乐队的齐奏,更容易使圆拱形的演出剧场充满音乐的震撼。在西洋弦乐的乐器里,小提琴更具有无与伦比的表现力,从紧张到弛缓,从喜悦到悲伤,在弓弦的诉说里,都显得那么的饱满而生动。   有熟悉《雷雨》的观众曾问起,为什么《雷雨》的故事发生地在中国的北方,而音乐素材却尽量选用江南的音乐?除了江南音乐本身丰富的表现力外,这主要是考虑将隐含在话剧中三十年前的无锡的往事突现的更充分一些。周朴园与鲁妈三十年前的悲剧,成为整个故事悲剧性的起源。而发生在三十年后周公馆里的悲剧性的重复(周萍与四凤)与悲剧性的扩张(周萍与蘩漪),在无法诠释的宿命论的阴影下,更是封建压迫的必然。因此,从“二泉映月”到“茉莉花”,音乐成为往事今时的承接与纽带。许多英国观众告诉我,《雷雨》在牛津公演的成功,与音乐的设计是分不开的,“故事与音乐同样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   也有朋友曾经开玩笑,说因为江苏是我的出生地,才特别钟爱江南的音乐?这倒是我没有意识到的戏外的一种联系,或者,称其为一种善意的“附会”。细想一下,其实也对。江南是我出生与成长的地方,我选用江南的音乐的强烈的冲动,大概也是无法诠释的喜剧性的地域宿命吧。在人种繁多的地球,我们无法改变的是作为华夏子孙的本质,而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故乡情怀的难以割舍,往往就体现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了。   经过改编的《雷雨》,在牛津的演出长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加上幕间休息,总共两个小时。   呈现给观众的是这样的开头:   最后一遍演出铃响后,暗场。   音乐起。由小提琴领奏,弦乐队的协奏的“二泉映月”,将巨大的悲剧主题推出。   音乐高潮处,大幕拉开。舞台上一束聚光灯在舞台中心照出一个橙黄色的圆形光圈,光圈的中心是用作道具的周公馆的沙发。我坐在沙发上,手捧《雷雨》英文版的剧本,埋头阅读。   音乐声渐弱,我合上书本,缓步走上台口,面对观众,说道(中英文):   是母亲还是情妇,   是妹妹还是爱人,   这是一个发生在东方家庭的传奇故事   这是一出充满爱与恨,还有矛盾的悲剧   请看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   Mother or Mistress?   Sister or Lover?   The mysteries of an oriental family,   The tragedy full of love, hatred and conflicts...   “The Thunderstorm” by Cao Yu   聚光灯暗。我转身走入侧幕。   音乐止。滚滚雷声起。舞台灯亮。   第一幕开始。鲁贵自中门上。   这种改编的提示作用是明显的。开头的提场念白配合音乐,将剧场的时空氛围倒推回八十年前,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周公馆,集中到鲁贵将要与四凤讲述的神秘的“周家少爷和太太闹鬼”的故事,以及由此展开的情节与人物命运。   以观众的欣赏角度为出发点,考虑全剧的编排,对原作大胆尝试修改,调动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丰富《雷雨》在英国舞台上的可视性与观赏力,这是我在导演这出戏过程中的一大收获。从演出的效果及观众与媒体的评论看,这次的改编是成功的。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作为本剧的导演,我是作为“提场”的角色出现的,而且提场词里不难看出几分“哈姆雷特”独白的痕迹,这究竟是对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刻意的模仿,以求引起观众的共鸣与联想?抑或是遵循英国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所推崇的导演入戏的创意?那么,这出英文版话剧《雷雨》中演员又是如何作为的呢?   关于其他有关表演上的改动和感想,以及中西和壁的剧组演出时的花絮,请看下回分晓。
个人分类: 也还年少时|4527 次阅读|0 个评论
里程碑: 语义P2P网络发明专利
huanglican 2011-5-6 08:14
里程碑: 语义P2P网络发明专利
里程碑:本人第一个有关语义P2P网络的发明专利拿到证书了。 专利证书 杭州域竹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独占使用权。
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梦想,千里行
alick1 2011-3-31 16:55
为梦想,千里行
2011,又是特殊的一年!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 来到科学院,无悔. 感概前辈奉献,感悟院士风范,感受牛导魅力。向钱老致敬,向吴老致敬,向郭老致敬!您们永远活在我心中。 三年的硕士生涯,就要结束。国外申请结果还未定,未来路在何方? 在自己脚下。 前一阵子,心态浮躁,去找工作。得到面试机会,但主动放弃,即便买了去面试的火车票。这是好事,因为通过这件事,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更加坚定信念,相信自己没有选择错。排除杂念,走下去就好! 为梦想,千里行。 Just do it! 火星上的远方,来源NASA。
个人分类: 人生真谛|2 次阅读|0 个评论
脑机植入经过1000天:里程碑
cafe 2011-3-29 19:43
http://www.newscientist.com/blogs/shortsharpscience/2011/03/power-of-thought-neural-implan.html
个人分类: 科研点滴|2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物基因组测序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kejidaobao 2011-3-28 11:00
张江丽 生物信息的序列化,是生命科学进入21世纪的划时代里程碑,也是生命科学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性标志。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对于科学家从整个基因组规模深刻认识、研究物种,阐明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细胞的发育、生长、分化的分子机理,疾病发生的机理,利用有利基因加速定向改良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等发挥巨大作用。除科学价值外,生物基因组全序列测定还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医药、保健、农业和食品制造等产业因此而率先形成了新兴产业,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基因作为生物资源的载体,已成为继国土(矿产等)资源之后一种战略资源,使得生物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竞争的热点。 1 生物基因组测序现状 1980年,噬菌体Φ-X174(5368 bp)碱基对得到完全测序,成为第一个被测定的基因组。1995年,嗜血流感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1.8Mb)测序完成,是第一个被测定的自由生活物种。随后,越来越多的生物被纳入基因组测序的名单。截至2007年,已完成测序的生物包括原核在内大概有300多种。2008年以来已至少有34个物种(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微生物)完成了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或框架图。植物类主要有18个物种(番木瓜,黄瓜,马铃薯,白菜,甘蓝,兰花,木薯,油菜,大豆,高粱,玉米,小麦,西瓜等瓜类,青蒿,团藻,丹参,棕榈树,苹果);动物类主要包括16类(家蚕,大熊猫,藏羚羊,猪,马,牛,老鼠,血吸虫,致命疟疾寄生虫、蜜蜂微孢子虫、脑癌细胞系,蚜虫,金小蜂,水螅,蚂蚁,海绵)。微生物类截止到2010年1月15日,已完成基因组测序6088个,其中病毒2327个,真菌细菌1363个(株)。 同时,更多物种的基因组测序计划启动,测序工作正在大规模开展中。2008年1月由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协作组宣布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是:2009年4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启动“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8月,又联合中国微生物领域顶尖研究机构、院校和企业启动“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2010年启动“1000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和“狮虎豹基因组计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2009年12月组织启动“鲤鱼基因组计划”项目;2010年2月茶树基因组测序计划在昆明启动;4月,人参基因组计划在长春启动;8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所牵头的中国梅花鹿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启动;11月,“莲藕基因组计划”依托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启动;12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计划”联盟(G10KCOS)的科学家联合宣布启动万种脊椎动物基因组一期计划。Nature杂志在2010年的“New year, new science”文章中用“A flood of genomes”来形容基因组测序的进展速度。 2 DNA测序技术发展现状 DNA测序技术自发明以来就一直在推动分子生物学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被测序物种之所以高速增长,与DNA测序技术的更新换代密不可分。从早期Frederick Sanger 的手工测序,以及基于Sanger法开发的第1代自动化测序仪,到目前第三代测序平台,这一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代基因组测序仪主要采用Sanger双脱氧方法,该方法耗时长,费用高。中、美、英、日、法、德等国科学家用此法历时13年、耗资30余亿美元才绘制出首份人类基因组图谱。2007年,伊鲁米那公司(Illumina)出资6亿美元收购了基因分析系统制造商Solexa,推出了Solexa测序仪,被称为第二代基因测序仪,此后便进入了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测序时代。2011年2月美国太平洋生物科技公司在“基因组生物学与技术进展大会”上介绍了第三代基因组测序仪,该测序仪实现了一次标记一个分子式的单分子速读,读出碱基对的平均长度是1500对,这是Solexa测序仪的10倍。 3 中国生物基因组测序发展重点与对策建议 物种基因组测序竞争的实质是基因和知识产权的竞争,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主要参与了人类和水稻的基因组测序计划,并主导完成了血吸虫、家蚕、黄瓜和大熊猫的全基因组测序,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今后5~10年中国生物基因组测序的发展重点,建议重视以下工作: 1) 加速研制生物基因组测序基础装备。当前,中国从事基因研究使用的第二代基因测序仪完全依靠进口,不但费用高,而且受制于人。因此中国应加紧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基因测序仪,提升装备自主化水平,使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能够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测序工具,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中国丰富的基因资源,加速我国基因战略的发展。 2) 加速具重要经济价值的动、植和微生物基因组的测序。 对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物种进行全面的全基因组测序,发掘基因组内蕴含的海量遗传信息,破解决定品质、产量、生长速度、抗病害能力等各类性状的基因奥秘 生物基因组测序在“十二五”时期将更加快速发展。中国应抓住机会,整合资源,建立国家级基因组测序工作协调机制,以对测序工作进行总体、全面的统筹、协调和推进。在目标物种的技术水平、资金投入以及研究基础等方面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框架,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和技术路线,分类分步、分工合作,对有重要经济和社会贡献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基础较好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生物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在5~10年时间内使中国生物基因组研究水平和可用基因资源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3) 加大投入。加大对生物基因组测序的经费投入,建立生物基因组研究和资源开发平台,培养一批生物基因组学研究人才,注重有效保护中国的基因知识产权,使中国各个领域基因组学研究处于国际前列。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工作大家谈|47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环境催化剂和环境催化净化技术的里程碑-再颂志成
热度 2 Nancyback 2011-2-28 22:24
上周接待 Journal of Catalysis 亚太地区主编 J.W. (Hans) Niemantsverdriet 。论及近 50 年来催化领域的重大进展。提到结构化催化剂尾气净化,也提到铂铑三效催化剂,并论及全钯和钯铑催化剂的发明。 Hans 说,还记得当年全钯催化剂获得发明专利那年,听说 Engelhard 公司的股票升值很多,金属钯的价格飞升,铑和铂的价格剧降。过了很多时日才归于稳定。 Hans 说,全钯催化剂的发明当然是一个里程碑,它的发明应该是环境催化领域近几十年来对经济社会进步最大的贡献之一,因为这一发明使得所有汽车都能够安装有效的尾气净化器,这才使的汽车的普及成爲可能,否则仅仅是汽车尾气,就足以使地球成爲地狱。当然,汽车的普及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能源的高速消耗,原油的储存量成了我们的担忧,但愿我们催化的同行们能够在原油消耗到极限之前,建立新的能源体系,找到石油的替代方案。 博士生金凯,今天通过 Skype 说,读了烃类选择性还原 NOx 的文献,读来读去还是感觉李跃进和 John N Armor1993 年在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2 (1993) 239-256) 发表的文章讲得透彻。还提到了另外一篇文章很有启发,是两位孔教授于 1996 年发表的 (Catalysis Today 30 (1996) 5-14) 。感觉这两篇文章百读不厌,总有新的体会。我告诉金凯,李跃进是我们当年的同学,在美国耶鲁大学做完博士,在匹茨堡大学做完博士后加入 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 Inc ,在那里与 John Armor 合作进行了前文的开创性工作。那时 John Armor 是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的北美地区主编。 Kung 教授现在是 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 期刊的主编,负责全面工作。我还告诉金凯,非常荣幸 Catalysis Today 30 (1996) 5-14 发表的那一期,我是客座主编。当然 Kung 教授和 Armor 博士都是催化领域的大师,他们的文章自然是很有启发的,金凯提到的两篇,是有里程碑意义的。 全钯汽车尾气净化三效催化剂,是1993年师弟胡志成博士为主发明的,那时他刚刚从 MIT 做完博士后,加入 Engelhard 公司不久。现在 Engelhard 公司已经被 BASF 公司兼并,胡志成博士也已离开美国,回国创业。李跃进同学还在 Engelhard( 现在已属 BASF) 公司工作。据说跃进同学在新泽西生活过的优雅美满,周末经常到教堂领唱,美声唱法愈发精美了。据说志成师弟回国创业历尽坎坷凶险,于去年4月终于把牢底坐穿,又回到他的首席科学家岗位,正在为他的企业领军冲锋陷阵。 上个月收到志成在 MIT 的合作者,现任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主编 Maria Flytzani-Stephanopoulos 学姐的来函,充分肯定并介绍了志成对催化科学技术的贡献。感动不已。有感于催化领域同仁们前赴后继,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做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成此短文。 2011 年 2 月 28 日星期一晚于天南大联合楼。 Hu,_Z._letter_of_support--2011.pdf Yuejm Li and John N. Armo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methane over.pdf Catalytic lean NO, reduction over mixed metal oxides, and its.pdf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70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基因组学研究成长的烦恼
jjb8104149 2011-2-21 15:51
  今年是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问世10周年。回首望去,尽管有价值的医学应用还极为有限,但过去的10年依然是生命科学激动人心的10年,人类在对自身和疾病的认识上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   然而,基因组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投资,美国塞莱拉遗传公司创始人克雷格·文特尔希望人们保持耐心,因为“基因组学革命只不过才刚刚开始”。 人类重新认识自己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启动,2000年工作草图绘制完毕,3年后正式完成了全部30亿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科学家称赞这个计划比人类登上月球还要伟大。2000年6月26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评价工作草图的意义时说,这项里程碑式的科学成果“将使多数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   10年之后,虽然克林顿的预言尚未成为现实,但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给生命科学带来了深远影响。   首先是人类重新认识了自己。在基因组图谱问世前,科学家曾认为人体内有数十万个蛋白编码基因,这样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生命结构。但令人吃惊的是,基因组图谱显示,人类的基因只有2.1万个左右,和老鼠相差无几,而且两者有99%的基因相同。有的科学家猜测,虽然人类基因数量与老鼠差不多,但人类基因的机能要远比其他动物复杂。   最出人意料的也许是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当时绘制首份基因组草图需要多国科学家联手,耗时10年,耗资30亿美元。现在,一个由几个人组成的研究小组,可以在一天之内以不到1万美元的成本完成同样的工作。这个费用在未来3年到5年内有可能降到1000美元以内,而时间预计只需15分钟左右。   测序成本直线下降使科学家有能力破译人类之外生物的基因组。有关统计表明,从老鼠到果蝇,从线虫到马铃薯,至少3800种有机体的基因组图谱已经绘制完成。   此外,基因组测序的成功,直接催生了许多“大生物”工程,比如2002年启动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用3年时间绘制了详细的人类基因组差异图;又如始于2003年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元件百科全书计划,目标是找出人类基因组中的功能元件。 个人基因组时代   再过几年,也许会迎来个人基因组时代。美国基因组测序公司“伊利尤米纳”首席执行官杰伊·弗拉特利乐观地预言,到2020年,给所有新生婴儿绘制基因组图谱将成为例行程序。美国塞莱拉遗传公司创始人文特尔则认为,今后10年,也许我们可以期盼为个人的精子、卵子、早期胚胎和干细胞等都绘制一份基因组图谱,以检查是否有疾病风险存在。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不可想象。到目前为止,绘制了个人基因组图谱的也不过才10多个人。不过到明年年底,随着“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这个数字将会超过2500人。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加入这个行列,一大原因在于基因歧视问题。比如,许多美国人担心,一旦自己被查出携带某些严重疾病的致病基因,雇主获知后将解雇他们,而保险公司知道后则要提高他们的医疗保险费用。   这些担心不是杞人忧天,美国政府于2008年制定了《遗传信息物歧视法案》,就是为了保护民众的基因信息不被滥用和歧视。 基因组学研究成长的烦恼   过去10年,有关糖尿病、冠心病、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疾病致病基因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人类健康从中得到的好处极为有限。   “基因组研究给临床医学带来的影响至今一直不甚明显,”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军人物、现任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的弗朗西斯·柯林斯在今年3月31日的《自然》杂志上评论说。   他指出,过去10年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一些巨大进展:为一些癌症开发出了强效新药;基因检测能告诉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化疗;视网膜黄斑变性的主要风险因素已得到确认;能准确预估10多种药物的疗效。“但平心而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尚未对个人保健产生直接的影响”。   科学家指出,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拥有大量的遗传信息数据并不意味着已经了解这些遗传信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生命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科学家也无法为某些问题弄出一个简单的答案。比如,研究表明,大多数癌症有各自的遗传学特征,因此目前还找不到一种能够广泛适用的癌症疗法。又比如,不少科学家曾认为身高是一个家族遗传的生物特征,可以简单地用基因解释。但如今已被证实参与决定身高的基因超过100个,科学家猜测参与决定身高的基因可能多达1000个。   现在,迫切需要科学家梳理清楚这海量遗传信息数据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弄明白它们的真正作用,这无疑将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正如3月31日《自然》杂志的封面语所言,这就是“基因组学时代成长的烦恼”。
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没有“垃圾论文”的往往是功利主义者
热度 7 DNAgene 2011-2-20 11:31
这个论坛里又有几位名人在争论该不该发表垃圾论文。 我们首先想想,什么是学术论文,为什么要发表学术论文。Science主编的看法是,“The ultimate goal of scholarly scientific publishing (is)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Alberts B et al. Reviewing peer review. Science 321: 15, 2008)”。做了研究,结果好得很,突破性进展,发表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这毫无争议,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梦想。 但基础研究可预见性并不强。怀着美好的梦想,花了几个月或者几年,开展了一个研究,但没取得好结果。要不要发表,发表了,就是众人说的“垃圾论文”一篇。如果你不发表,今后可能还会有一个倒霉蛋出于同样的想法,按照同样的思路,也花几个月甚至几年也做出一个垃圾结果。他也不发表,学术界就可能还会有下一个倒霉蛋。。。。。。。。直到科学的可预见性变得很高很高了。 我个人的主张,认认真真做了研究,没有造假,没有编造数据,不管结果好坏,都应该发表。好的发表了是经验,差的结果发表了是教训。都可以“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也就是基于与我类似的主张(可能还有盈利的目的),PLoS创办了 PLoS ONE ,Biomed Central创办了 BMC Research Notes ,最近Nature Publishing Group也开始办了类似刊物(但Nature的态度不够明确)。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低质量论文,而是学术评价过程中“以次充好”现象太普遍。明明没什么学术贡献,由于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或者更高的什么著名期刊上,就可以申报什么什么奖励,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 只发表重要结果,不发表差结果,才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发表很差的研究结果只能提醒别人少走弯路,对自己的学术地位提高贡献不大,所以花时间整理“垃圾论文”、耗费精力去投稿,这些人才是真正的纯学术人。 中国的功利主义者,是不求上进,满足于低水平结果、大量低档论文,骗取功名利禄(新语丝上点名的浙江宁波某高校某名人为此类代表)。 美国和国际上的功利主义者,就是只发表对自己有用的论文(这些论文确实有贡献,期刊级别高),评Tenure、上院士(美国的、英国的等)、拿炸药奖,不管后面的倒霉蛋。别人倒霉重复我的失败结果,我内心窃笑。这一类人往往科研水平确实高、贡献大,感觉自己是科学界的掌舵人。 没有“垃圾论文”往往是功利主义者。但也不排除绝顶高手,预见能力极强,每一个研究都是好结果。各位高手,请往这边对号入座,不要往功利主义那边靠。恭维大家一下,我们这个论坛的高手、点击本贴的网友都是预见性极强的那种学者。别来拍砖,我说的功利主义这不是您。 此处引用本人过去的一个小帖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772do=blogid=402278 请慎用垃圾论文一词
个人分类: SCI-科学荣誉|707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乞丐入馆案”是图书馆权利思想传播的里程碑--转载
wlp8631 2011-1-30 18:02
自2010年9月起,每个月均有一件轰动中国的“图书馆案”发生,斋主在《 2010年轰动中国的四大图书馆案 》中已经略有所述,没有想到,迈入2011年1月后,“乞丐入馆案”比去年的图书馆案更加轰动。 “乞丐入馆案”肇始于微博,迅速漫延至博客,成为近日网络的热门话题,然后从网络媒体转向平面媒体,各地报纸纷纷发表专文,最后上升到电视媒体,形成了“全媒体”“B52式轰炸”的局面,并且还在向纵深发展。这必将记入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因为它开启了全社会传播图书馆权利思想的新时代,是图书馆权利思想从图书馆学人在中国图书馆界业内的传播正式转向民众和媒体自觉向全社会传播的里程碑。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因为程焕文、范并思、蒋永福、李国新、吴晞、程亚男、李超平、张勇、韩继章、倪晓建、杨玉麟、楮树青、邱冠华等“非主流”图书馆学人的竭力倡导,湖南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杂志、黑龙江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建设》杂志的宣传推广,中山大学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东莞图书馆、佛山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图书馆的普遍实践,平等、自由、免费的公共图书馆观念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大陆的土壤中。 但是,图书馆权利思想观念的传播远远没有完成。这 一则是因为广大的图书馆人并未真正全面地树立牢固的平等、自由、免费的图书馆观念,二则是因为民众和社会的图书馆权利意识尚未普遍觉醒。“乞丐入馆案”之所以能够造成如此轰动的媒体效应,其根本即在于此。 在去年9月的“差教授进图书馆案”中,图书馆界曾经出现过莫名其妙的自虐冷血现象。在这次的“乞丐入馆案”中,图书馆界同样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自虐冷漠状况。面对媒体无穷无尽的穿透力和冲击力,围观的图书馆人不可以再冷漠下去,必须借力发力,去全力传播图书馆权利观念,而不是躲在书斋中撰写那些自娱自乐的垃圾论文与著作,或者藏在网络的某个角落闭门相互喷射唾沫。 “乞丐入馆案”是中国图书馆权利思想传播的一个里程碑,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图书馆权利思想传播新起点的标志。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个里程碑,我们就会丧失图书馆权利思想传播的天赐良机。如果我们不能从此出发去反思我国的图书馆权利现状,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步伐就不可能加快。与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让我们一起携手迈入图书馆权利思想传播与实践的新时代吧 ! --转自程焕文馆长博
个人分类: 图林新向|1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博五月,灌水如注,点击30万,影响因子仍不及格
liwei999 2010-5-15 17:26
今天一看,点击已经超过30万大关了。谢谢各位的支持和光顾,虽然30万不是年薪(I wish it were but 美国总统才40万年薪,平头百姓除了发斜财,年薪30万只能是做梦吧),点击也不能当饭吃,但是,知道自己的博客有人看,还是开心的事情。至少鼓励了自己继续博下去。 一转眼五个月了,发文 803 篇,点击300大千(其中当然也包括自己的点击和机器人的偷袭),留言 752则,看上去战绩不错,其实影响因子很低。我以为博客的影响因子大体可以根据留言的数目与发文的数目之比得出,752/8031. 凡小于1的影响因子,一律不及格。与本网几位顶级大牛做个比较即知: 王鸿飞老师的博客 :16234/886 = 18.32 嵇少丞老师的博客 :6621/378 = 17.52 武夷山老师的博客 :10212/1318 = 7.75 周可真老师的博客 :11121/1442 = 7.71 了不起啊。不比不知道,一比心脏跳。高山仰止。 我只有个小小的希望,希望到半年的时候,可以突破40万大关。更主要的是,希望届时影响因子至少要有 1 的突破。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4989 次阅读|25 个评论
被Pubmed收录,在线多媒体期刊JoVE堪称学术期刊领域的里程碑
drqian 2008-9-13 05:54
JoVE( Journal of Visual Experiments )杂志是一个以在线多媒体视频为出版内容的生物学学术期刊。经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NLM)和美国国立研究院(NIH)批准,从2008年8月起, JoVE 杂志内容正是被 Pubmed 收录。成为世界上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被Pubmed收录的以多媒体视频为出版内容的学术期刊。堪称学术期刊领域的里程碑,或开创学术期刊出版的新局面。 JoVE杂志创办于2006年末, 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城市萨默维尔。就其出版形式,我们可将其称作视频文章,即学术文章的内容完全是通过视频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到互联网上。虽然也配 有少量的文字介绍,但这些文字也只是以方便被搜索和收录为目的。目前杂志已拥有200多篇来自包括免疫学、神经科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等主要生物学领 域的视频文章。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JoVE就能被Pubmed所收录、并且还是以一种新媒体的形式出现在学术期刊界,不得不让人称奇。当然,它的成 功除了它自身的创新性之外,得到世界顶尖科研机构的有力支持也是一大主要原因。通过访问他们的网站,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视频文章都是来自像 哈佛 、 普林斯顿 大 学这样的超级牛校。再看一下它的编委阵容,21个编委有11个来自哈佛和普林斯顿,其受到的支持力度让人乍舌。另外,作为免费的、同行评议的在线生物学杂 志,JoVE对来稿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只有1/4的来稿最终会被接收和发表。而其另一种访谈形式的视频文章也只以邀请约稿的形式运作。 作为一种科学展示与共享的全新方式,在线视频文章的出现对科学的意义,笔者总结以下几点: 增 加文章的透明度、提高文献数据可重复性:目前科学研究的成果数据可重复性太差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一个科学家发表文章以及数据后,其他科学家根据其文 章描述的方法重复实验,却无法得到吻合的数据,那么这表明发表该文章的科学家在作假吗?当然有这种作假的科学家,那么这种赤裸裸的视频文章模式,将把这类 作假科学家拒之门外。另外,也有一部分科学家其实不是作假,而是因为在文章表述上的笼统与含糊,造成读者的理解偏差,最终导致数据无法重复。那么有了视频 的直观介绍,这种理解偏差将被大大减少。 拓展科学文献的展示纬度,并化繁为简:通过多媒体,通过动态的视频,人们能够具体 而详实地看到 从理论到操作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后者),比起看那些密密麻麻的蚂蚁文字和抽象图片,在线视频在帮助读者理解实验内容和掌握实验方法上具有很显著的优势。那 些深奥的科学通过视频的形象展示,降低了科学理论在描述上的复杂性和在理解上的难度。看文章的过程就像看一部科普电影般轻松,而且文章的内容在读者的脑海 中也将更加丰满,即能产生一个多维度的印象。 摆脱耗费在学习新技术上的无底黑洞:现代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层出不 群,稍不留 神,你就落后了。学习和掌握新的实验技术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苦差事,我们真有这么多时间去学这些技术吗?我们准备花多少时间、多少金钱在学习这些新技术 上呢?那可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呀!视频文章的优势恐怕就是在于它既是一片科学文章,同样也是一片非常优良的视频教程,学习新技术?没问题,你要做的就只是 follow me! 可及性是在线视频的一大优势:只要你能够上互联网,只要你的电脑上安装过浏览器,一般你就能够访问到这些文献。而且单就JoVE而言,它还是免费的午餐,而且质地优良,无副作用,不吃白不吃呀 直接将视频文章关联到传统文章上:这也是JoVE所倡导的一个模式,那就文章作者在发表传统模式文章的时候,附带上视频文章在里面。那么,传统模式文章的优点和视频文章的优点将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称这种文章为一种完整的文章了呢? 除了前面第5点说到的,有可能出现一种完整的文章的概念外,JoVE给文献应用格式上也带来了一些变化,那就是在引用在线视频文章的时候,必须得加上视频的所在网址了,如下格式(来自JoVE的网站): Carlson J.R., Shiraiwa T. (2007). Proboscis extension response (PER) assay in Drosophila. JoVE. 3. http://www.jove.com/Details.htm?ID=193 , doi: 10.3791/193 。这种变化只是一个缩影,笔者相信随着在线视频文章模式的进一步推广,还会有更多的变化发生。 21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它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不管你愿不愿意,适不适应,这种改变都将继续发生,而且还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地发生。当大众刚刚在为 Youtube 、 酷6 、 优酷 等在线视屏网站狂热的时候,才不到一年时间,科学家们就惊喜的发现,他们也能找到属于科学界的Youtube,那就是 JoVE 。这种转变、这种普及速度实在是快得惊人。那么各位,你准备好迎接这种挑战了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作者:钱俊斌 来源:新科学 http://www.xinkexue.com
个人分类: 科学2.0|994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