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常回家看看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常回家看看”: 做个守法的好公民
chemicalbond 2013-7-6 16:57
最近出台了一个好玩的法律,被人们用一句歌词总结为 “常回家看看”。说的是父母在,就是你在再远的地方工作,也需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关爱父母。这个法律怎么看上去都像是多年以来共产党教育自己基本上全盘腐败的官员一样,就象是早年的“八荣八耻”,基本上也就是起个宣传作用,而年轻人,还有象我一样的中年人和比我还要老的人,都是很忙很忙的,都有很多很多的借口,是基本上无法做到“常回家看看”的。 幸好这个法律最近才出台,否则,我以前的作风是严重违法了,说起来都脸红啊。倒是最近回国工作以后,才真正有了一些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仅春节都回老家住上一星期,基本上平时还能见上2次,在一起生活几天。而最近,我说服了父母,让他们来北京和我一起住上一阵,直到他们厌倦了想回去换换环境为止。这么一来,每天回家都可以看见了,执法人员再也无法可说了。好歹,咱也一向是个守法公民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常回家看看
热度 10 liuxuxia126 2013-7-2 20:04
因为送生病的公爹回老家,顺便也回自己家看了爸爸妈妈和奶奶。 没有回家,就直接去了哥哥的瓜地。这块地,也是父亲当年种瓜的那块地。 当年读大学的生活费,多数是父亲种瓜卖瓜的收入。 哥哥种的西瓜已经开始卖了。如果不是春天父亲生病,耽误了哥哥种瓜,也许早就开始卖了。 父亲白天在瓜地里给哥哥看瓜,中午吃送的饭。哥哥还没有放假。妈妈在家做饭。大嫂抽空就去卖瓜。瓜地头有机井,用水比较方便。大哥买了桶装纯净水,渴不着。 今年的瓜价钱还可以,听哥哥说,第一车瓜卖的价格是9角或1块钱一斤。因为是头茬瓜,瓜比较大且样子好看些。随着西瓜的大量上市,瓜价钱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天天下跌了。 远处的简易瓜棚,就是白天父亲乘凉的地方。虽然有风,在太阳暴晒下,也很热。 大学的几个暑假,几乎都是在这样的瓜棚,或者远处的公路上度过的。 下午二嫂带着留守儿童们,奔赴广州,去找孩子们的爸爸妈妈了。我去看了奶奶。 奶奶91岁了,春天在父亲生病时她也生了一场病,现在已经康复了。精神矍铄,吃饭睡觉也很规律。婶子说还可以吃一大碗面条,和年轻人一样。 我们只坐了一个小时,就要离开了。起身的那一刻,奶奶的眼里突然闪出了泪花。我拥抱了奶奶。给奶奶,妈妈和婶婶照了合影。 奶奶坚持送我们出去。 我们走出了好远,奶奶还站在巷子口眺望着。 孝心,是需要常回家看看来表示的。
个人分类: 家人朋友|321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常回家看看第一案 多久算“常”?怎么算“看”?
xupeiyang 2013-7-1 19:23
多久算“常”?怎么算“看”? 【“常回家看看”第一案】 今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首次将“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写入条文。今日,77岁高龄的老太储某将自己的女儿女婿告上法庭。法院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经济补偿外,还需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一次。 http://t.itc.cn/PSTpU 在今天審理的案件中,原告儲某是77歲高齡的老太,被告馬某、朱某則是她的女兒、女婿。此前,儲某與一雙兒女簽訂協議,寫明其由女兒、女婿負責養老,但多年相處之後,儲某與女兒一家產生矛盾,後更是賭氣出走,至兒子家居住,至此,儲某與女兒馬某一家算是「劃清了界限」,其女兒馬某在老太離家後,並未前往看望。 因氣不過如此被女兒對待,儲某一怒之下將女兒、女婿告上法庭。法庭上,儲某的兒子與女婿爭鋒相對,爭論不休。北塘法院高鑫法官在協調未果的情況下,依法判處被告馬某每兩個月至少需至儲某居住處看望問候一次,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節這些節日,馬某也應當至少安排兩個節日期間內對儲某予以看望。 【“常回家看看”第一案宣判:两个月看一次老人】 无锡老太储某在女儿家养老,矛盾频生,最后搬到儿子家。然而女儿却一直未前往看望,储某一怒之下告上法庭。法院今天宣判,被告人每两个月至少需至母亲住处看望一次,端午、重阳、中秋、国庆、元旦,至少安排两个节日去看望。中新 http://t.cn/zQvbMHr 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应经常看望或问候;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人,禁止对老人实施家庭暴力。再忙,至少多给爸妈打几个电话!
个人分类: 老年健康|3230 次阅读|1 个评论
常回家看看—纯扯
热度 7 zhangpengju 2013-7-1 17:08
没想到建党节的时候,国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生效,在规定九九重阳节为老人节的同时,貌似也被媒体消费了另外一些令人喷饭的条款: 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很多主流的媒体,比如某浪,某鸟站等很坦然地面对此次消费,腾讯就不怎么跟风,直言不讳说其他网站“擅自”解读新规,这样我想起了无信仰的国足面对虔诚的泰国队员,自然而然生产出纯属虚构的“大比分”新闻实料,够显摆。 国际惯例曰,65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按照这个最低年龄来计算,中国的最小的老年人的父辈就超过2000万。我心想,如果我们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制定法律的机构和组织的爷爷,奶奶们客观公允地规定:常回家的起价是1次/3个月,即4次/年;同时配套的规定是,看望是指和老爷子在一起的时间不低于72个小时,那么出去自己睡觉-如果不介意和老爷子一起睡,就需要约一周的时间,从时间来看,是够孝顺的了。那么问候呢,问候是指要视频通话不低于60分钟,但是经常问候的经常更正为2次/周,算下来一年就是100多个小时,其实我不想折合话费的,请注意有的长途不能视频的,最好是弄个可以视频的软件,这样80岁以上的老爷子就可以多学点东西了,QQ和Skype这两个软件都是比较容易上手的软件,也建议腾讯赶紧推出QQ老年人版本。 如果我们退一步,不视频,只通话,长途话费按照0.1元/分钟,通信公司再我还没有算这笔账之前已经高兴的失智了,年总话费T=老年人数1.78亿*话费单价0.1元/分钟*时间6240分钟=1110亿元,够意思了吧,一个新规就给移动联通电信等国企这么大的蛋糕,还是亲儿子啊。 如果我们把老爷子们都安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差不多刚好把一线城市以及一线半城市占完,这样可爱的老爷子们就可以享受祖国最好的医疗,教育,娱乐设施啦,这样按照我们每年4次的看望起价,这些大城市与外界偏远地区的沟通次数就几何级增长,绝对会把祖国的产能过剩彻底消化,并且一点不拉,估计到时候再修建百八十条高铁线都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探亲需求与臃肿的交通之间的矛盾。 扯远了,我才发现,修改法律的这帮人大都快成了老年人,但是亲们也不能这样折腾我们年轻人啊。祖国法律的修订都靠意识形态来支撑了么:一群快退休的老爷子们正襟危坐,大声喊:你们要常回家看看,否则,违法。顿时这些话变成一个个鎏金玉字,刻入法典。 --------------------------------------- 公知女神柴静在最新一期《看见》栏目采访小贝,问大神级“万人迷”小贝中国足球的话题,小贝很单纯地告诉我们:应该让中国的球员具备更多的激情和热情,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的孩子。媒体会延伸为国足球员需要更加的爱国,总之,你也知道,媒体总是误解大神们的想法,同时也会在伤口上撒盐。我看了国足的惨败,我被很感动地认为这场惨败至少证明:国足球员对祖国没有一丝的恨,这一点难能可贵!让一个球员对祖国没有恨和让他去爱足球的难度是一样的么?不得而知。 中国足球的问题不是球员的问题,更和主教练关系不大,也不仅仅是足协的问题,你非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到底是什么问题,我认为,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这个社会本身在处理幼苗的时候,不是按照一个爱护着,守护者,教育者的心态去做的,是一直用去利用,去挖掘,去塑造的功利者的心态来调整幼苗,这样的幼苗长不成树,即便是长大,即便是强壮,也会是一种地下的盘根错节的厚黑强大,而不具备为自己,为社会,为国家负责的,遮风挡雨大树般的强大。 足球运动员可以随意践踏球迷对他的尊重,映射的就是这个社会的体制随意在践踏正在对那些应该被尊重的人的默默群体,一个没有契约原则的社会,一个充斥双重标准的社会,产生一些个微不足道的惨败可以博一下我们的疲劳的眼球,也可以杂耍一下我们混乱的价值观,更可怕的是,他可以夺去很多无辜的生命,如若用生命的代价都换去不来我们去遵守合理的规则,那么,我们还能做什么,就拼命地修改法律吧。 当然,换人也可以。 不闯 红灯 ,还是先从你做起吧!
3482 次阅读|17 个评论
法律里的“常回家看看”更令人忧伤
热度 4 张显峰 2013-7-1 15:39
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很多人将其概括为一句话:不常回家看看将违法。 法条原文是这样表述的:“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既没明示什么频次算“经常”,也没界定何种态度算“冷落”,更没规定违法了怎么办,难怪有评论称之为“表态式法律”。 法律条文可能的确有失严谨和严肃了,但这样的内容特意写进一部专门的法律里,其用意和含义是严肃而沉重的。孔老先生早有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圣人古训而今于大多数人成了无奈感慨。法律出面,是道德的尴尬,其实也是这个社会的尴尬。 十几年前的除夕晚上,听几位“不回家”的歌手在央视春晚舞台上唱《常回家看看》,陪父亲喝酒的我还不太能理解,回家竟然要“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那时我刚上大学,心想日后再忙,经常回家看看父母应是很轻便的事,歌里唱的太矫情。十几年过去,我已漂泊在外,成家立业,竟觉得那首老歌原是那么有先见之明。离家数千里,经常打电话可以做到,但“常回家看看”真的没那么容易,真的需要“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我相信如我这般者不在少数,有时并非道德有瑕,实乃现实无奈。父母在,仍远游,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功利化和社会资源不均的投射。无论打工创业,还是学业有成,必然向往经济发达的地方,向往资源丰厚的大城市,那里意味着更多报酬和机遇。不能常回家看看,有时也是现实所迫。说起来我的境遇算好的,弟弟中学毕业到深圳打工,连着几年春节没能回家,因为那时正是厂子里最忙季,根本不允许请假,除非舍掉两个月工资辞工,你知道这对一个打工者意味着什么。 我无为己开脱之意,也没有轻视法律之心,且更希望严明的法律能让那些“抛弃”老人的不孝者回心转意。但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以及这个社会的治理者,也要看得见这背后的无奈和诉求。都说中国人是流动的,每年春节几十亿人次奔波在路上,其实大多数人为的还是回家看看。但这种流动是无奈的。如果可以在家门口轻松就业,公平地获得各种保障,还有多少人愿意踏上奔波之路;如果能够随时回家看看而无稻粱之虞,何需歌声呼唤“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那么,“常回家看看”大约也就犯不上惊动法律了。 法律里的“常回家看看”比歌声里的更令人忧伤。某种意义上说,这既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法律问题,而是被社会现实撕裂的人文之殇。倘若我们的社会无法弥合不公、洗涤功利,不能还孝心一份从容,那法律条文终究会沦为一纸空文。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543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关于母亲,很感人的微电影
热度 1 echo1116 2013-1-31 21:56
http://t.cn/zYvEPPM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17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关于生孩子那点事
cgh 2012-8-10 05:12
关于生孩子那点事 一、所谓传宗接代 有财富有地位的,需要自己人来享用,给外人心里就觉得亏了。 没财富没地位的,希望儿女接着努力,将无尽的事业进行到底。 二、养老与“失独” 某计生委主任失独了 。其实也没啥,被咒到的一个。记得小时候对很多咒语很畏惧,比如:干……事被雷劈,干……事断子绝孙,……。后来经常居然有看到被雷劈的报道,甚是好奇。再后来,居然那么多人被迫“断子绝孙”。现在看来,天灾和人祸,从早先的诅咒角度看,其实还是相关的。很不科学?! …… 三、“常回家看看”入法 前段某 些 代表们提出“ 常回家看看 ” 入法 。对于这些斯来说,它们不存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收刮了足够的老百姓血汗来供奉它们的身躯甚至地位来源。而经常违背“常回家看看道德”多是没有基础而为了改变人生的人。其实,他们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本事远走高飞。可怜这些父母,为了子女可以苦了自己。到头来还被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给戏弄了。谁不想全家团聚,只怨自己没有那么多能耐,总是连时间、花费等因素都可以阻止。在多个兄弟姐妹的年代,父母也许不能享受到所有子女的孝顺。在独子时代,常回家看看的问题似乎又不一样了。入法,就当它是别人导演戏好了,做个不闹事的龙套。该怎么孝敬父母还怎么孝敬父母就是了。 四、一点感慨 封建社会,人们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预防和解决问题,不给皇帝的国家制造麻烦。现在,人们必须按要求制造问题,再一个问题,然后自己解决,给国家代表们添了很多麻烦。 借用一句:“人生就像一场戏”,被别人导,身不由己。
个人分类: 杂谈|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要常回家看看父母亲
热度 1 xupeiyang 2012-6-28 16:14
根据调查 每周看 父母 的为 16.4% 每个月看 父母的为 13.8% 每三个月看 父母的为 9.5% 每半年看 父母的为 14.9% 一年看一次父母的为 33.4% 很多年没看 父母的为 11.9%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到总人口的13.7%。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2亿。 据中国老年科学研究中心的统计,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只占56.9%,农村老年人这个比例竟为33.1%。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2407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回家看看(留守儿童版)
热度 3 yangleader 2012-2-1 11:18
常回家看看(留守儿童版) 春节回老家,体验了众多留守儿童的现状。深感有必要借用 戚建波 作曲的流行歌曲“常回家看看”,将车行歌词进行篡改,形成“常回家看看”的留守儿童版(为区别起见,将车行的版本称为“年迈父母版”)。请车行兄多包涵,别追究版权了,就当网民们自娱自乐吧。 特别将此版本奉送给 常年在外地打工的青壮年农民兄弟姐妹们 !  留守儿童版              年迈父母版 找点空闲少点加班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 民工父母常回家看看        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带上父严带上母爱         带上笑容带上祝愿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儿子预备了一堆委曲        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 女儿丰收了高分考卷        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 学校的课程与儿子说说       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 家里的生活与女儿谈谈       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儿子理理书包洗洗脸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儿女不图父母为家挣多少大钱呀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见父母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给女儿梳梳头发聊聊天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儿女不图父母为家挣多少大钱呀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 见父母不容易就图个喜喜欢欢    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
5204 次阅读|5 个评论
父亲节祝福
热度 3 菲在路上 2011-6-17 16:54
又是一年父亲节,虽然前一段时间弟弟已经把礼物寄回家了,但是还是忍不住想念爸爸,想回家看看他。离家又快半年了,今天才得知这半年爸爸的身体每况愈下,今年还突然半边手脚都麻木,打了半个月的点滴,怪不得姐姐说回家见到爸爸说瘦了10多斤,还以为是减肥成功呢。唉,赶紧暑假找机会回家看看二老吧,又不知道老了多少,赶紧顺利毕业吧,那会可能会多花点心思在他们身上,工作去哪里好呢,就业形势不乐观。 爸爸是一个小学老师,快50岁了,工作了30多年了,事业上没什么建树,生活一直很平淡平凡,对什么事情都能看得开看得淡,唯一的安慰就是几个孩子都通过念书走出来了大山,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我们姐弟顺利毕业,生活顺利,能常回家看看他们。 姐弟几个最让他不省心的就是我,最叛逆,最多事,最不听话,现在也一直几个地方跑,每次打电话都问我在哪里,呆多久,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也不都告诉他们,免得他们担心,他们也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也不告诉我们,也怕我们担心,连生病也是,上次爸爸住院的事直到过年回家我才知道,惭愧!想当年我和爸爸是最亲的,最近几年一直在外面,可能太忽视他们了,有时候周末都忘记打电话回家了,他们也只是发短信问一下是不是很忙,太忙就算了。不能再这样了。不能再这么不孝了,再这么自私的为了自己的追求不管他们了,所以接下来的计划真的要好好安排一下,好好考虑一下。 父亲节,想爸爸了,也想妈妈了。 祝愿爸爸身体健康,也祝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5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元宵晚会对联
热度 1 tiancanrong 2011-2-17 21:31
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 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 好联啊。
2200 次阅读|2 个评论
常回家看看
热度 2 rendp 2011-1-22 11:30
学校就放寒假了,学生都陆陆续续开始回家,往常喧嚣的校园突然变得很安静。寒暑假无疑是学生一年中最盼望的两个假期。可以在假期中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参加工作后就没有这么逍遥的日子了。 从上大学开始,妈妈就给我计算一年可以在家住几天,然后告诉我,你在家住的日子数也能数的清楚,放假了就赶快回家。回家了也没什么重要事情,但妈妈就喜欢我们围着她转,看着家里有点生气,喜欢给我们讲一些日常琐事。有时候,我们听烦了,妹妹就会说,妈,你整天给我们说这些,就不嫌烦吗?妈妈也很有理由地说,平时想给你们说话找不到人,现在你们都在家,当然要找你们唠叨。我和妹妹渐渐学会了有选择地倾听,就让妈妈发泄一下吧。 在家的时候很烦家长的碎碎念,但在外面工作累的时候,却特别想念家中的温暖。在学校感觉压力大的时候,真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哪怕是回家看一眼也行,给习惯了漂泊、劳碌的心找一份暂时的宁静。 现在妈妈在一年一年变老,而我们能陪着她身边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所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再忙碌也要回家看看,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那久违的亲情。
个人分类: 心路历程|10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票难求”与“常回家看看”
热度 10 yuewenzhu 2011-1-18 13:27
“一票难求”与“常回家看看”
上周末连续两天一大早就去售票点排队买票,最终得出的答复是票六点多就没了,可是大家都知道规定时间是九点才开始售票。于是接下来的几天天天盯着电脑刷屏,妄想能有人在网上转卖车票,结果几天来打了上百个电话,离希望最近的一次是在我打电话之前一分钟票被别人预定走了。当然期间打电话也有有票在手的,不过不是代理就是黄牛,少的加价一百多,多则狮子大张口要价两三百。几经折腾,已是身心俱疲,既浪费了不少时间,心情也是搞得极为不爽,后来干脆作罢。 每年春运时,抱怨 “ 一票难求 ” 的舆论呼声似乎从未停过,今年也不例外。自然受苦受难的广大人民群众也不止我一人。当然了,不例外的还有,铁道部很自觉的会站出来给买不到票的公众一个画饼:几年后就不会一票难求了。面对民众的抱怨,在近日的全国铁路春运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表示,春运期间 “ 一票难求 ” 问题虽然今年还无法解决,但到 2015 年, “ 一票难求 ” 将成为历史。很明显意思是说:到 2015 年 “ 一票难求 ” 就不会成为问题,春节回家就不会这么难了 —— 可惜这个承诺,并没有让寒风中排了一夜队仍买不到票的求票者看到希望。大家还记得否, 2007 年,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称, 2010 年一票难求将得到很大解决。到了 2009 年,则把时间推到了 3 年后,称 2012 年可基本解决一票难求。并在受到质疑后言之凿凿肯定 “ 这一说法有根据 ” 。可到了 2011 年,解决问题的时间表又推到了 2015 年。公众差不多年年都能听到这种承诺,可每年承诺的时间都不一样。这些铁道部给出的时间表在网上都可以检索到。当然了,我们也知道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人口过多,城市发展不均衡,公路、水路以及民航等辅助交通措施滞后等等),我们寄希望于铁道部来从根本上解决一票难求的状况是不切实际的,可是既然无法去真正的解决问题所在,就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想办法去将各个环节更加合理化,不是在在这里一味的 在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上作空口承诺。况且目前的售票市场混乱不堪,很多情况下不是没有票,而是普通民众拿不到手里,很多黄牛党与车站内部人士相互勾结而从中谋取利益成了有票难求的原因之一。自身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老老实实地将困难告诉公众,公开相应成本,让社会看到本部门的努力,买不到票的公众虽会不满,但冷静思考后会理解铁路部门;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轻易地作出承诺,给公众一个画饼,抬高了公众的期待,到时满足不了,只好将时间往后推,推来推去,公信力都消失殆尽了。 同样,说起春运,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前段时间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 草案 ) 在 “ 精神慰藉 ” 一章中规定, “ 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 ” ,并且特别强调 “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 。老年法拟将 “ 常回家看看 ” 列入立法,意味着子女不经常回家探望父母,就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该法案一经发表,在网民中引发强烈反响,网民对此有的赞许,有的反对。不少网民抱怨工资少、假期短、工作忙,常回家看看很难实现,同时网络上一篇题为 “ 算算你还能陪父母多久 ” 的亲情网帖以另一种方式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 尽孝从现在做起,别让今日的借口变成日后的愧疚,让这张看似简单的亲情考卷变得愈发沉重。常回家看看,子女为父母尽孝这个在以往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却需要立法来约束,我们不敢说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但至少可以明确地一些在以往靠道德约束的东西现在却需要法律来强制,这是我们的悲哀。其实从骨子里讲,受我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子女们还是很愿意回家很父母一起聚聚,要不然也不会出现春运,节假日运输的高峰。只是我们目前的这种运输承载力,以及休假制度,让很多多人在节假日回家探亲时望而生畏。面对短短几日的休假,面对一票难求的现状,很多人只好避重就轻,在外地过年。所以有时候,愿望总是美好的,可现实却让人很无奈。或许等某一天像某部门承诺的真的让“一票难求”成为历史的时候,“常回家看看”自然成为每一个子女心向往之的,因为父母、家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   
个人分类: 中国特色|2303 次阅读|13 个评论
逃离大家庭
Bobby 2011-1-13 08:28
父母一辈希望子女常回家看看(还有人想立法来保障),享受子女呵护、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本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可我实在感觉这种大家庭日子不能太久,否则会让我的生存意志都要崩溃。 大家庭日子常见的场景是:父母一辈对教育下一代问题横加干涉;我对孩子咆哮,父母一辈对我呵斥。不同子女小家庭之间相处的微妙、生活习惯的差异和下一代之间吵闹,再加上生活空间的骤然压缩;不能为所欲为,不得不东也要顾忌,西也要顾忌。这种窝火的日子一天不结束,我的神经就会一直崩到极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44 次阅读|1 个评论
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
tarimriver 2011-1-8 00:56
最近听说要将常回家看望老人写入老年人保障法里,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出发点,但不说现实生活中有人没有钱常回家看看,也有人工作繁忙没有空常回家看看,我觉得这是将中国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顺即孝文化孝得到提到了法律高度。当然,道德与法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目前要法律化这个问题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前途光明,道路漫长。 与之相反,现在在依法保障广大劳动人民权益方面却存在法律问题道德化的倾向。譬如拆迁,例如征地,又如上访,虽然频频出现被伤亡被入狱事件,但法律却漠然置之,没有多少责任人受到应有的制裁,空留一些人网上长吁短叹,成了道德问题。
个人分类: 触景生情|3434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