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优先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灭火逃生四象限2
dfedhw 2020-5-23 09:24
火灾有多种分类方式,四象限法可视为其一,综合从灭火与逃生难易程度来进行划分,便于更加清晰地认识火灾,从而分别有效应对。 1.一象限:有相当一部分场所,先天的防火条件有利,意外发生火灾的概率相对极低,并无太多的可燃物,造成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这样的场所 灭火设施可以减配甚至于不配备,抑或是简配 。减配部分乘以庞大的基数,所节约下来的则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如普通办公楼,中小学校的教室区域,人员活动频繁的低层建筑,净空高度较大且无太多可燃物的区域。如若质疑此观点,那么不妨先筛查一遍:针对此类场所,潜在的点火源有哪些?即便起火又能蔓延至何种程度?即使蔓延又可能造成多大的损失与伤害? 衡量火灾风险始终要结合点火源与可燃物之间的关系 ,抛开这一联系,就可能夸大火灾风险,过度投入,徒劳无益。 【风险指数】☆ 2.二象限:此类火灾一旦发生,蔓延速度较快,并伴随有其它意外风险,仅以初期现场的人力去灭火控火,难度极大,毕竟还要顾及到人的安全问题,除非能够借助自动灭火设施,然而此类设施的实际应用中又存在诸多问题(成本因素、安装条件、覆盖密度、可靠性、维护量、安全性)。 面对这类火灾,即使调用附近所有灭火剂,初期灭火控火能力仍极为有限,更多的则要从设备及物料的本质化安全管理入手,因为一旦起火,损失已成定局,差别仅在于后期救援速率所决定的损失多或少。 【风险指数】☆☆☆ 3.三象限:该区间内的火灾属于一类“顽疾”,防控难度极大,类似的场所点多面广,既存有一定数量的潜在点火源,可燃物数量也不少,加之随意行为的不可控,火灾可能会不时发生,而最致命的威胁在于:受环境限制,部分火灾就算过火面积不太大,既无法自救,也无法逃生,往往因此而造成伤亡,相比于一、二象限,逃生条件的先天局限伴随着时间延误成为致命的“软肋”,而现实当中却又无法立即普遍得到改善。 【风险指数】☆☆☆☆☆ 4.四象限:火灾发生时,并非所有人都着眼于向外逃生,总有部分人为了挽救财产或营救他人而主动“逆行”,无论实施灭火还是开展营救,滞留于火场必然面临一定风险,所以该区间人员的安危在某种程度上又主要取决于第三象限中对火势发展的迟滞能力。 【风险指数】☆☆☆☆ 第一象限不足为惧;第二象限中财物损失为主要矛盾,需要总体考量投入产出比;第三象限及第四象限以降低人员伤亡作为核心目标,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火场救援的两大目标分别是人员安全及财物减损,为了人员安全可以不计投入,但是财物减损却一定要核算总体成本, 如果把两项目标掺杂在一起来考虑设计,就会使整个消防问题变得纷繁芜杂 ,看起来理应当无限追加投入,以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然而又总是达不到一个令人基本满意的效果,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消防能力建设应设立两道标准:首先是保人,其次是保财物,如果仅从满足于人身安全出发,全面考虑人员逃生过程中的每一处细节并为之创造条件(也包括灭火能力),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财物减损,则始终要在权衡投入产出比的总体框架内实施。并不是所有的火都一定要花费巨大成本去应对,一定比例的损失在所难免,第一,有些火根本无法控制在意图范围内;第二,以数倍的整体代价去挽回局地的损失显然不值当。 举一个例子,变压器排油注氮自动灭火装置,假设变压器10万元/台,排油注氮装置1万元/套,假设100台变压器在十年内有一台发生火灾,损失仅为10万元,而100套装置则要花去100万元,与此同时火灾伤人概率近乎为零,由此看来不安装似乎还显得更划算,何况新增的装置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对原有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还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故类似的投入产出比值得再度商榷。 火场中盲目地坚持与轻易的放弃,都可能导致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么,之所以会时常陷入选择两难境地,根源在于从日常管理开始就没有明确区分“底线”(人身安全)与“上线”(财物减损),指导思路模糊,未能分别依照两道标准提前谋划与实施,进而把难题一直“留到”了火场。 借助于火灾象限区间的划分,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便于分清轻重缓急,减轻现场决策压力, 一旦“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物”的问题才变得容易 。预期效果是:在维持一个合理投入产出比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减少过度投入;或是在原有成本不降的基础上,一切手段措施均优先致力于营造疏散条件,从而普遍提升逃生能力。 只有当三、四象限的问题得到纾解,才可能把目光转向一、二象限。 蝈蝈创新随笔:把需求理清楚 创新者太在乎技术,往往是视野狭窄 大刘消防:智慧消防,出路在哪里!
21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15)
jiangjiping 2019-2-16 07:56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15) (十五)开车安全是第一优先 蒋继平 2019年2月16日 今天从公司下班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非常少见的险情。 我在一个丁字路口左拐到一条双向单行道上。 我在左拐前认真地察看了这条路上左右方向行驶车辆的情况, 在确定左右两方的车辆都在很远的距离内, 所以, 我有足够的时间安全地左拐。 我左拐到对面的车道后, 发现在我正面的车道上有一辆白色越野车正以高速向我迎面驶来,它的右侧有一辆黑色轿车并排行驶, 两辆以同样的速度并排占有双向单行道。 很明显, 这辆白色越野车是行驶在反向车道上的, 属于明显的违规驾驶。 不过, 它的主人也许是一个十分霸道的人, 自信地认为他的车子比我的耐撞, 所以, 他毫无避让和减速的迹象, 仍然毫无顾忌地全速在反向车道上向我迎面驶来。 在这种情况下, 我的第一反应是尽量避开这个可能造成重大伤亡的交通事故, 所以, 虽然觉得自己有点委屈, 但是, 还是本能地将车子开到路边右侧, 并且停在路边让其通过。 顺利避开了一场重大的交通事故后, 在回家的路上, 一边开车, 一边在回想刚才的险情。 我觉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 理智的人不挣一时的好胜。虽然在这次事件中, 要是真的发生了交通事故, 责任一定是对方的。 可是, 事故必定造成伤亡。在我看来, 没有必要的原因造成的伤亡是毫无价值的, 所以, 能够避免一定要尽量避免, 不管有理无理都一样。 世界上有些人总是有得理不饶人的习惯。 这是造成一些不必要纠纷的主要原因。 在我30多年的驾驶经历中, 我总是以安全为第一驾驶优先, 以驾驶规则为第二优先。正因为这样的认知, 我在30多年的驾驶记录上, 一共才获得三次违规罚单, 没有一次由我造成的交通事故。
个人分类: 个人经历|1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京腾退空间究竟优先做什么?是搞建设还是搞绿化?
热度 1 wya 2017-2-17 15:52
http://news.qq.com/a/20170205/018556.htm?winzoom=1 北京市长:城区腾退空间将不建设 变绿地公共设施 5日下午,北京市市长蔡奇在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题座谈会上,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出“7个就是”。 蔡奇认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在疏解中实现更好发展。 蔡奇表示“对于腾退后的空间不再建设,要留白增距,将其变成绿地,变成公共服务设施”。 (央视财经记者魏欣 张含晓) http://news.ynet.com/3.1/1702/17/12416853.html 北京腾退空间 优先用于保证中央政务功能 2017-02-17 11:16: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北青网 作者: 林艳   北京三年来疏解腾退出的空间,将怎么规划安排?对于这一问题,王海臣在发布会上做了回应,“疏解腾退空间,是北京的宝贵资源,我们高度重视。目前已研究制定了腾退空间的管理和使用意见,正在按照相关程序报批”。 王海臣介绍说,意见总体将按照北京规划以及京津冀协同纲要的要求,对腾退空间进行严格管控,强化政策支撑。腾退空间将保证北京的四个服务功能 ,优先用于保证中央政务功能,为重要中央活动留空间; 将用于补齐核心区基础设施、安全、科技文化设施等,提高四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此外,还将重点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留白见绿,多建绿地;用于完善公共服务,补齐短板,如停车场的建设等方面,让老百姓有更大的获得感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高考志愿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
热度 18 outcrop 2013-6-27 12:50
有时候专业和学校的选择,面临一个取舍。比如选择好学校可能调剂到差专业,选择差学校则可能稳上好专业。关于专业还是学校的看法,两位博友老师有不同的看法。 吴老师在博文《给考生(家长)说几句心里话》中提到:选择某个大学,不能决定人生,但选择某个专业,则可能影响一辈子;但也不要为了某个专业做出极大的牺牲,比如为了好专业放弃本科上专科,放弃专科上中专,在现在的中国一脚踏错,升级很难。赵老师在博文《高考填志愿,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则认为:在尊重孩子个人兴趣的前提下,学校第一,专业第二。 那么高考志愿到底优先考虑学校还是优先考虑专业?我觉得可能需要分开讨论。 如果考生有较为明确的理想、发展方向和专业兴趣与目标的话,不妨考虑吴老师的建议。可以坚定的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重点关注知识的学习而不必太在意学校的名声而浪费学习时间,走弯路;而且学校也可以改变。吴老师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1954-703088.html 但如果考生没有明确的方向,选择名校则具有一定的从众优势;赵老师的博文里也有详细阐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615-239702.html 当然,吴老师和赵老师所在的学校,都不需要为自己学校的名头担忧。 至于学校所在的城市,对学生的学习有没有影响。我感觉很多专业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广州高校的实习机会和接触世界先进事物的机会肯定比武汉多,哪怕在学校。 另外 ,1楼赵老师和3楼刘老师的留言,也提到了两个有价值的填报志愿策略,我也觉得有道理;值得参考。 推荐阅读: 自己填报志愿,减少决策埋怨—也谈高考怎样选学校和专业 高考选名校还是名牌专业? 我对填报高考志愿的几点看法 本文各楼层留言 ============================= 关于博主 =============================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8990 次阅读|39 个评论
一个好的政策应当具备的品质特征
liu005777 2012-10-14 15:49
—— 刘全稳 北非国家阿尔及利亚居民乱尾楼风景,看过后令人久久回想。它像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味,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亦或同一个时刻有不同的感受。你可能感概阿国政府财力雄厚,采取这种方式藏富于民;你也完全可以认为阿国制定此项政策的人不懂财税;当然啦,你也可以认为阿国领导人专制,不容许别人质疑反抗其错误的政策;你甚至可以由此得出“凡是有利于人民的政策都是好政策”的结论。 那么,阿国的这项民居工程政策究竟好不好呢?如何判断一项政策的好与坏?或者说,一个好的政策应该具备的品质特征有哪些?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想从某校某院系的博士招生指标分配办法说起。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朋友,就他所遭遇的问题与我讨论了与本文相同的论题。他的问题是这样的:学校为了加强博导的说话分量将今年的博士招生制度改为由各二级院系制定具体办法,朋友所属的二级院系根据今年考生笔试成绩说“经院教授委员会研究决定,今年各位博导的招生指标数为笔试通过考生数的一半”,一个月不到(其间对博士考生完成了面试)又改为“经院教授委员会研究决定,今年各位博导的招生指标数为面试通过考生数的一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性质大变,原来他(只有 1 个考生相继通过笔试与面试)必须与 A 博导(有 3 位考生过笔试,2位参加面试通过,1位没来面试)讨论招收 2 位博士生,面试后要与 B 博导(笔试过 4 位,中途转走 1 位, 3 位来参加面试获通过)讨论招收哪 2 位博士生,问题的关键是 A 、 B 两位博导都想各自招收 2 位自己的考生,而朋友也想要招收自己的这位考生。 根据院系政策,面试前有 4 个指标,面试后只许招生 3 个。而三位博导都想足额招收自己的考生。矛盾由朋友与 A 博导 PK ,转换为与 B 博导 PK 。而朋友的理由很充分:我是学校认定的具有博导资格的人,已经每年都有合格的博士生毕业,今年只有 1 个学生过线,自己也愿意带该学生,不可以有半个的说法存在,你来商量,无非是想让我放弃招生,不同意。 B 博导前后有 1 个差别,非常生气,原因是面试前他找各种理由安置了另外 1 个考生,这一成果没想到被院系领导享用,转而求朋友又碰一鼻子灰。于是三位博导矛头一致质疑这所谓的“经院教授委员会研究决定”的政策。 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一个好的政策应该具备的品质特征是:有助益,无伤害,可施行,可持续。 以博导招生这件事来讲:“有助益”是指你制定的政策应该有助于贯彻学校加强博导说了算的精神,发挥所有博导的作用,让更多的博导为学校的博士培养服务,有助益各个专业方向的全面平衡发展;“无伤害”是指你制定的政策不能伤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博士培养,不能伤害各个博导的招收博士生的权利;“可施行”是指你制定的政策应该是可以被执行的,一位有资格的博导怎么可以将他唯一的学生只招半个?;“可持续”是指政策具有连续性,可以不因为人事的更迭,时间的变换而轻易被改变。 相反的,那些“无助益,有伤害,不可施行,不可持续”的政策,肯定是不好的政策,只有 4 个特质同时具备的政策才是相对完美的政策。一项不好的对策可以反映出制定者“要么有私心,要么无水平,要么目光短浅、考虑不周,要么同时都具备”的情况。 拿这些特征来考察朋友单位这次博导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可以判断是一个不好的办法,因为它既无助益,又有伤害,还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办法。事实上是该院系将指标分配给了院系领导,有两位领导各享有 3 个名额,其他博导只是 1 - 2 个,当然也有 0 个的。 拿这些特征来考察阿国的民居乱尾楼政策,可以判断是一项有伤害,不可持续的政策,因为实施的结果会伤害银行的利益,伤害国家的财税政策,长此以往,国库将会被掏空,后来者不可以享受到同样的政策。所以,阿国的这项政策是一项不好的政策。 拿这些特征来考察“中秋、国庆节假日期间,所有高速公路对 7 座以下小轿车免费通行,而~~车辆限行”这一政策,你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有伤害”的政策,不是一个好的政策。因为它伤害了那些被此期间限行的车辆所有者的利益,伤害了由此政策次生出来的因堵车而造成的不好结果承担者的利益(比如快件按时获取,按时乘机),伤害了无车者的社会资源公平享有的利益,伤害了高速公路出口处附近居民享受环境条件的利益。 拿这些特征来考察新闻出版总署 2012 年 8 月 3 日出台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你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不可施行,有伤害”的政策,也不是一个好的政策,对此我有专文论述(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30142-621125.html )。 我为某院系制订的博导招生指标分配办法是这样的,你看怎样: 1 )所有博导按照自己(学科、方向、考生条件等)需要优先照顾的对象条件,将本年度考生招收先后顺序排队后交所属院系招生办; 2 )招生办公室按照所有博导送交的结果,采取先取第一位、再取第二位、再取第三位等顺序轮次,按轮次依据考生的笔试+面试成绩,由高到低录取考生; 3 )连续多年报考的考生具有优先被录取的权利; 4 )上年度没有招生的博导本年度具有优先权; 5 )本年度主动放弃招生的博导下年度具有优先权; 6 )条件相同时,具有领导职务的博导的考生排后、相对年轻的博导的考生排后、上年度无成果发表 / 出版或相对少的博导的考生排后; 7 )招生名额数以招满为止; 8 )学校、院系对学科、方向拥有决定先后的权力。 我想,凡是只要对事不对人,制订政策考虑“有助益,无伤害,可施行,可持续”四项特质,再经过大家切实地讨论过的政策,一定会是一项不错的政策。
个人分类: 出谋划策|43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网络优先出版效果的初步分析
热度 1 zhaodl 2011-1-10 10:01
网络优先出版效果的初步分析//赵大良 尽管我没有参加过培训,但中国知网开展的网络优先出版活动我一开始就很支持,理由我以前论述过,就不赘述。目前据我所知,利用这一平台优先出版的期刊有几百家,但是效果如何并没有看到分析。我一直关注这一问题,因为这决定着我精力投入的多少以及如何改进的思考。有关的已经发现的改进建议,陆续地提交,出版系统也在不断地改进之中。 我希望知网帮我提供的数据还没有拿到,前天在家没事我就对《西安交通的学学报》自己优先出版的情况统计了一下,现在简单分析一下,供同行参考。 2010年10月20日,我从2011年第1期开始实行网上优先出版,共计网络出版66篇,其中第1期23篇。截止2011年1月8日,共计被下载次数为926次,篇均14次。《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的印刷版出版日期为今天,每月的10号,优先出版而产生的被下载次数是523次,篇均22.7次。根据一般的规律,10号印刷版出版后传递到读者手上有几个通道:中国知网等全文数据库上网需要滞后30天以上,也就是讲优先出版的价值还有30天;纸质版通过邮局和编辑部邮寄到读者手上估计也不会少于30天;比较快的是本刊自己的网站,一般在一周左右就可以全文上网,而登陆本刊网站的读者多是本校和本刊的作者,用我以前的话来讲是孤岛上居民自娱自乐的园地,优先出版的效果应该对其他读者继续发挥过渡性影响。 也就是讲,优先出版的效果至少实现了:篇均22次以上的全文阅读,至于是否能够被应用,这还需要以后的统计分析来验证。具体数据见附表。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三谈优先数字出版:担忧和疑惑
zhaodl 2010-9-5 16:36
三谈优先数字出版:担忧和疑惑/赵大良 优先出版的力量不可小视,网络的未来不可低估,所以关于数字优先出版问题,我先后发表过两篇博文 。今天早上,在赵丽莹科学网博客上看到她关于优先出版的学习笔记(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7329 ),我想应该是参加相应的培训班的学习体会。其中部分内容引起了我的思考,并且促使我想再次关于这个问题发表点议论。 原文是这样:中国知网负责确认优先数字出版的每篇文献的数字出版时间, 并永久保存出版记录 。对于优先数字出版文献,期刊编辑部在期刊印刷版该文首页 页脚注明其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优先数字出版 一般不会被撤销(除了剽窃等)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承诺 :同 一篇稿件,如果选择多种出版模式提交出版,或者曾经修改,每个版本的稿件原文将保留并提供用户下载使用 。一般文章在线日期即为该文献的正式出版日期,被标注在电子期刊以及印刷期刊上。 这个规定我曾经见到过,也曾经发表过看法:我认为应该反过来: 一旦纸质版被收录到网上,就应该以纸质版代替原来的优先版(以纸质版为唯一 )。包括原来引用优先版的引文链接,应该指向经过编辑加工后的正式出版的纸质版文献!这一是因为纸质版文献的质量是最高的,是可以沉淀为知识的,对读者是负责的。二是因为网络版是建立在纸质版基础之上的,不能扼杀扶持网络版信誉的纸质版,也就是不能使期刊的品牌被扼杀。否则不仅纸质版期刊的品牌受损,网络版也缺少了依托! 我当时得到的解析是:没有问题。遵从大家的意见。在优先数字出版官方表述中关于二者的关系是这样表述在期刊印刷版该文首页 页脚注明其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标注数字出版时间没有问题,可以界定出版时间(尽管优先发表权应该以成果产生时间为准至少是投稿时间)。这里的关键是网址的 指向如果是优先数字出版 的文章,那么就存在重复,又重复就会有主次问题。不知道协议附件是如何界定和表述,或者实际操作是如何进行的。 如果我这次见到的培训班学员的笔记是大家认可的,看来大家的意见还是没有变化,或者说我的一家之言没有得到关注。前两天,我在接待云南省科技期刊代表团时就被问道如何看待这方面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之上,但现在看来我有可能会误导了同行。在此,我提出几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 (1)如何处理优先出版和纸质版数字化的版本关系,未来发展结果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轨迹? (2)在未来的发展中纸质版出版权和网络版出版权之间是怎么样的关系? (3)两个版本共存,以一个为主,那么另一方就应该为辅,主辅的利益关系将会如何? (4)纸质版出版的消亡不管是不是趋势或必然,这种变革或者叫蜕变的结果你有准备没有?是不是准备主动蜕变? (5)纸质出版的载体和形式的蜕变,会变成蝴蝶还是蛾子?或者说现在的编辑部角色会如何转变,这种转变你是否是有准备? (6)人的自杀是抑郁或绝望,纸质版出版? 这些问题是我想到的,也许还有更多。这些问题希望与大家一起研究。时下比较时髦的话应该是双赢和知情,清楚一点应该没有坏处。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谈学术出版的边缘化危机
zhaodl 2010-8-3 21:40
谈学术出版的边缘化危机//赵大良 前几天我发表了一点对中国知网优先出版的一点想法。最近听说有人误解为我反对优先出版!也许是我表达的不清楚,引起了同行的误解,在此我想说我十分重视优先出版这一动态!或者说: 我积极参与这个优先出版计划。这样反应的理由很简单:学术期刊关心的就是学术影响!优先出版或者叫预出版或者叫预印本,或者叫预发表,等等,其本质都是提前让读者阅读到最新的研究成果。现在的网络技术已经为这种出版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如果操作规范,尽量避免负面影响,这种出版方式的效果是明显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参与这个计划,就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我是这样思考的,写出来与大家探讨。 (1)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获取科研信息,纸质本的利用率越来越低是一个现实,网络平台集聚的读者是学术出版所不可忽视的。所以,现在的学术出版没有人排斥网络,无论是自建还是依托数字服务商,都需要数字化和网络化,因为我们的读者多数在网络上。如果你不上网就没有人知道你。谁能够第一时间将自己展现在网络上,谁就会被读者发现和利用!反过来,优先出版也就是在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最新的学术信息!这样,必然会进一步吸引读者的关注!强化读者对某些网络服务商的关注!集聚起更多的、更固定的读者群。因为实行优先出版的网站比不实行优先出版网站的信息更新、更有吸引力!这样的结果会怎么样,就值得斟酌啦。离读者越远,就越可能被边缘化。 (2)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特别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作者,关心的是学术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就是自己的研究在同行中的被关注程度。一方面集聚读者的地方,必然是作者所希望自己的作品传播的地方,那里可以找到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实现优先出版将作者的成果早一天发布就必然早一天受到关注和利用,有利于扩大作者和作者研究成果影响。有利于作者的平台必然受到作者的欢迎,那么作者必然优先选择这样的平台(参与这样平台的期刊)来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优先出版平台集聚起人气,作者的选择就可能会发生变化。离作者越远,自然也就会边缘化。优先出版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作者来说可以抢在第一时间宣誓自己的发表权。尽管目前法律上关于优先发表权的界定是以投稿日期为准,但那是法律上的界定。事实上有几个会深究你是几号投稿?往往是以成果的发表时间来界定,也就是以在同行中的影响来界定是一种模糊的感觉除非涉及获奖等需要严格界定的情况以外。发表在知名期刊的成果比发表在一般期刊的成果会优先被人认可,发表在国外比发表在国内会优先被人认可,这就是与传播效果和传播时间相关。一些作者投往国外的稿件有时被有意押后,也就是优先发表权的争夺。 (3)从出版者的角度来讲,特别是学术期刊的出版者只有满足读者和作者的需求,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在读者和作者聚集的地方也就是学术期刊传播的重点。单纯从优先出版本身来讲,我们可以发现:正常出版中,一般是上半年出版的论文被引频次比下半年的要多一点(在限定的统计年内),因为上半年的论文传播时间要比下半年的长。所以人们很重视第一期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优先于正常出版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无疑是增加了成果的传播时间!就是将排版的3个月节省出来,也就是将期刊成果的传播时间增加了3个月。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被利用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更何况:提前三个月发布成果的新鲜度提高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价值!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一项成果一年后再发布就有可能变得没有价值。这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缩短出版周期的目的所在。如果别人优先出版而你不优先出版,显然是会降低你期刊成果的新鲜度,长久下去也就会被边缘不被作者所重视。 (4)优先出版计划是中国知网推行的,这也是可能是你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一直不希望出现垄断,但自从有人挑起独家版权转让以来,这种垄断的趋势已经无法扭转。折腾下来,还有几家具有比较强的网络转播能力?更何况,在优势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符合学术传播要求的优先出版,更加强化了传播的优势。现在还看不到到有谁能够发展起来,包括以政府为背景的开放存取,没有看到希望。还好,目前开展的优先出版并没有歧视或者排斥非独家的期刊!这给我们在传播方面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 这是我关于被边缘化危险的分析,希望不是杞人忧天,单从我一直坚持的学术影响力的原则角度来说,我也不能排斥优先出版规范的、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少的优先出版! 附:优先出版的质疑和困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9589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101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