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判断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人思维缺陷
热度 2 胡业生 2013-1-26 13:59
不读书不学习,爱耍小聪明而缺大智慧。2、缺乏逻辑和数学思辨能力。3、爱贪占小便宜。4、难以割舍的“救世主”情结使他们不断走向被奴役和自我奴役之路。5、只问目的不问手段。6、羊群盲从心理,无自我意识,对事物缺乏判断力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487 次阅读|4 个评论
微博一则:考考你的判断力
热度 3 王铮 2012-7-7 07:22
台湾保钓鱼岛人士打着五星红旗“保钓”,然后有人发出“台湾出手了,大陆怎么怎么办?”我总觉得此时有些蹊跷。日本、台湾与美国人都有军事互助条约,如果日本与保钓人士冲突,打青天白日旗,美国要么不出手,退避三舍,要么学周伯通,双手互搏,不会引起战争。如是五星红旗,……。这里面恐怕大有文章
个人分类: 国际问题|2326 次阅读|4 个评论
减少和杜绝论文抄袭还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
热度 1 hmaoi 2012-5-26 06:17
大家都在议论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的事情,这次我在论文指导中花了一些精力,尽量减少和杜绝学生论文抄袭。有一位同学在写开题报告时我就发现他有抄袭嫌疑,开题报告中的研究内容写得很完整,滴水不漏,我提醒他注意,同时让他修改了开题报告。到了交论文时,果然发现,他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抄袭的一篇研究生论文,开始他死不承认,还说,毛老师,你说我抄袭,请你明确指出,我文章的哪一段是抄袭哪里的,我回答他,我会给你正确答案的,后来,我终于找到了那篇研究生论文,抓着证据后,我让他写检查,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认真修改论文。 实际上,要鉴别学生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并不难,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有这一判断力,只要指导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同时对学生加强教育,减少甚至杜绝论文抄袭是可以做到的。
21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刘兴亮:李彦宏的判断力是如何炼成
hplu 2012-5-16 18:55
转自凤凰网: http://tech.ifeng.com/internet/detail_2012_05/16/14563382_0.shtml 2012年05月16日 11:08; 来源: 一财网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这样做,还是那样做?更是个问题。无论是对于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或是闯荡已久的老江湖,产业的风云际会固然澎湃成就事业的热血,而关键时刻的取舍则如同生死与爱情一般的永恒话题,考验着企业家的志向与心力。 回溯12年前, 李彦宏 放弃美国绿卡高薪,回国创立 百度 ,彼时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强敌林立,Google、 雅虎 等巨头也刚刚开始占领中国市场。 百度让搜索引擎行业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如今保持中国搜索引擎80%上下的市场份额,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掌舵人,李彦宏的每一次抉择总看来波澜不惊,却常常一语成鉴。"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断力",在为数不多的对外讲话中,李彦宏提到了这句话,或许从以下几个方面,能对李彦宏"判断的艺术"一窥究竟。 第一,足够的了解与热爱。"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曾如是说。扎实的行业知识和经年不变的热爱,是下判断的基础。 李彦宏自考入北大至今25年,从未减少对搜索引擎的热情。大学期间,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李彦宏自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同时,却依然把图书馆里面所有关于本专业的书籍读了一遍。28岁时,正是受图书情报学中科技论文索引方法的启发,李彦宏反复论证出了"超链分析技术"并成功申请专利,自此奠定了全球搜索引擎技术的基础,"我天天都在琢磨百度,因此,于我来说判断便并不难下,我的信息,我的兴趣,我做的分析全部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 第二,每一个行业的信息都值得留意。1991年,刚刚从北大毕业的李彦宏留学签证被拒,但他依然不改变出国攻读计算机专业硕士的想法,临时做了半年为企业追踪广告效果的问卷调查员,挨家挨户分发问卷,并进一步帮助企业分析广告效果。很多年以后,李彦宏回想,这段看上去和搜索引擎不搭边的工作,却启发了他对企业 营销 效果的理解,甚至对后来创立百度,创立搜索引擎营销模式起到了很大帮助。李彦宏认为,碰到不熟悉的行业领域,认真听,认真体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兴许当时不觉得,但后来可能成为一笔意外的收获,"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大脑和身体一样需要不断锻炼"。 第三,追逐短期利益最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细细看来,李彦宏对百度发展的很多判断,在当时都显得很反传统、非主流。1999-2003年,门户网站、网络游戏、SP公司等各种互联网增值业务十分火热,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投身进入这股快速捞钱的潮流中,曾有人给李彦宏投资让百度做无线增值业务却遭拒绝。几年过后,中国互联网用户猛然增加到3亿,百度成功超越了 谷歌 成为中文搜索第一品牌,而那些在无线增值业务叱咤风云时蜂拥而上的人们,早已偃旗息鼓。 第四,判断并非一成不变,同一问题隔两年反复自问。李彦宏要做"云"了,成为近两个月互联网的关注焦点。其中也不乏挖出李彦宏2年前或更久前的相关言论表示质疑者。"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在不停变化的,要养成习惯,同样的问题,每隔两年再问自己一遍",李彦宏其实早就给出了解答。移动互联网在十年前就有发展,但当时用手机上网是很痛苦的体验,"但是近一两年,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3G牌照的发放,到三家运营商非常激烈的竞争,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这都使得用户通过手机获得真正互联网的体验成为可能",反观之,百度搜索其实天然就是"云",12年来,百度支撑大数据量、大访问量、实时更新、非结构化的数据的技术,实际早已为百度云平台做好了准备。 "幽雅之于体态,犹如判断力之于智慧",17世纪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曾如此以判断力打比方。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创业潮中,成功者必经大浪淘沙,但不断打磨的判断力兴许会成为一盏指引梦想者的明灯,让更多的创业者们如李彦宏般成长与成功。(作者为闪聚CEO,创始人,互联网知名分析人士)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3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热度 1 xuxiujiang 2012-2-13 13:56
科学研究,学者应有最起码的自信,要相信自己判断力。对于自己的科研能力要有足够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科学研究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科学研究方法则是一套严密的逻辑体系。只要研究者坚持从实际出发,并开展了大量严格细致的研究工作,就没有理由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 创新源自于自信。学者只有相信自己所提出的问题的有效性,才敢于提出问题,只有相信自己研究问题的真实性,才会获得有价值的发现;只有相信自己的判断力,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550 次阅读|1 个评论
走出雨季【博客搬家,转自己文章】
热度 1 pfdragon 2011-11-5 20:24
人生的雨季无法预报。 头顶黑压压的乌云,无论是拔腿而逃还是箭步如飞,就是无法走出黑云的笼罩。 很气,很火,想拳打脚踢的把黑云散开,却只是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天的时候会以为第四天可以走出去,五天的时候会想熬到第六天就可以过去了。 到第八天,第九天的时候,就要完全崩溃, 拳打脚踢,吼破嗓子,绝望已经逐步笼罩,但是不能不前进。 越走越等不到边缘,越走越看不见光芒的时候,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已经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梦魇一般的渴望着一瞬间能醒过来,梦魇一般的希望把自己狠狠掐一把,拧一把就能醒过来。 连自己的疼痛感都不在相信的时候,开始折磨自己,开始痛恨自己。 开始怨恨天,开始祈求神灵,祈求天地。 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的人生只有这样了…… 失望,彻底的失望。 绝望,完全的绝望。 希望有任何人能过来拉自己一把,希望任何人都是救星,却发现谁都不能改变,谁都只能让自己更加更加的失望,彻底的走不出来。 雨季…… 人生的雨季…… 每个人都有雨季…… 每个人都在大雨滂沱中迷失过…… 雨季的痛苦于每个人不同,每个人的雨季有长有短。 雨季就是雨季,不存在有无,只有长短,雨季的长短只在看人不在看天。 周易中也许会算到几年运势不顺,但是雨季不是几年,不是等待就能结束的。 雨季需要自己去跨越,坏事是一个循环,一个犹如正反扣的循环,你改变其中一个环扣,可以把整个循环转过来。 第一,安静,走出雨季需要自己改变自己的心。 需要心静下来 气急败坏,发疯发狂,很难找到环扣的扣眼在哪里。 安静下来,很静很静,心静的像湖面一样, 让自己正确的面对自己在雨季中这一现实。 第二,投入,自己目前手中的事情。 事情仅仅是事情不要带着做完一件事情就能改变全部的心态去押宝,只是很认真的完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仅仅是一个走向解开环扣的部分。 用投入,忘记自己在黑暗中。用平淡的无色调的心态才能做出平淡的事情。平淡的事情才能不带黑暗的味道。 第三,平淡,保持平淡的味道,不需要去追求阳光,只要能保持平淡。放掉心里的抱怨,放掉心里的气急,放掉心里的焦虑,放掉心里所有的味道,只要干干净净的平淡。 平淡的面对问题,才能看到问题的细节和关联。 平淡的面对问题,所作的事情才能不带偏执。 平淡的做出决定,才能让决定在直线上,而不是延续以前的循环中。 平淡之中才能不知不觉的头顶上已经没有雨了。不知不觉的阳光的气息已经在你的生活中了。 而平淡已经成为习惯的人,也不会再为晴天而欢呼,为下一个雨季而悲恸。 平淡的看清楚,人生的曲线永远是上下波动的,每次的最低点不是别的,正是你自己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开始走出雨季的拐点。 雨季,需要用自己的脚一步一步的走出来,不要期望,不要梦想,不要假设。 真正的去看,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走出每一步 雨季会在不知不觉中化解。 ——给现在的我和一个黑暗中的人
2910 次阅读|2 个评论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4)
kejidaobao 2011-10-26 09:31
——如何帮助博士生成为有良好判断力的学者 文/冯长根 上文 讲了博士生导师如何帮助博士生改变情绪低落的状态,本文谈谈如何帮助博士生提高学术判断力。 专业学者的重要素质之一是判断力,通常,这成为学者“好品位”的具体内容。实际上,我们并不清楚各个专业领域的学习者(如博士生)究竟是怎样学会自己学科所需的基本鉴别力的,我们也不清楚这些专业内的行家究竟是怎样运用自己的鉴别力的。我们身边会有许多有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常年的工作经验中学会了如何判断自己领域内的研究、学术论文和专业著作的质量。即使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经过明确的指导。值得指出的是,21世纪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变迁,已经容不得对未来学者专家的培养走一条“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路子。在博士生指导工作中,高度关注博士生学术判断力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 虽然形成学术判断力和“品位”的基础通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而且与具体专业紧密相关,但从总体上讨论怎样指导博士生做好课题,怎样促进师生间对学术文化、学术惯例和判断力的认同感,这是对各方都有好处的事。这类事多讨论、早讨论对博士生益处多多。在这些青年精英一步步被培养出来的早期,他们在极大多数时候被指导如何掌握和运用知识(用学到的知识求解不同难度的各类习题、应付考试),学生们很少被告之知识被创造出来的过程,即使是内容极丰富的教材,一般也很难让人知晓当初专家学者创造这些知识的痕迹(学生教材被一代又一代的编写者“精益求精”、“深入浅出”)。很多时候,你还会碰到对学术圈的种种误解和成见。由此,了解学术生活、科学共同体的各个方面会对学生有很多帮助,他们会较成熟地看待自己的攻博课题,他们会以同专业其他人的研究为参照来看待自己的研究,他们会理解和运用本学科涉及的一些日常的惯例,此时他们成为科研组成员或系里的老师也就变得轻松多了。 导师可以尽可能详细明确地向学生阐释学术圈里的人是怎样做判断的。需要判断力的场合有编辑一份期刊、评审期刊论文、写书评、评审或鉴定科研成果,导师参加了这些活动都可以拿出来向学生解释,与学生分享。导师在学术界越不活跃,学生训练判断力的机会就越少。所以,帮助学生的方法之一就是让自己活跃起来。 学术会议是训练学生判断力的好场合。你和学生一起去听学者的报告,鼓励他们提问,之后还与他们讨论演讲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缺点。如果只有学生去了,你可以让学生们向你汇报演讲和讨论过程,总结他们的批评意见。如果是与你学术领域相关的会议,可以讨论的东西就多起来了,如你们在会上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上的发言如何,你和你的学生各有什么看法。 另一个培养学生判断力的好办法是让他们阅读自己准备中的学术论文。当年我和导师一起写论文时,导师常要我往文稿上补充一些东西,这让我得益匪浅。你可以把自己的论文草稿拿给学生分享,鼓励你的同事也这么做,并与学生讨论你是怎样为发表文章做准备的,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准备。我导师在编辑部寄来修改意见时,让我按意见修改论文,有时甚至稿子被退,导师也把退稿信给我看,这对我是无价的经历(我与导师一起发表了14篇论文)。如果你正在评定其他学者的文章(为某个期刊),而且你的评审工作允许学生帮忙,那么学生们就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同行评价是怎样进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日常之中有经验的导师容易将自己学术工作的某些方面,比如同行评价(无意识地)看作是一种不学就会的东西。这也的确不难理解,同行评价在鉴定文章能否发表、考虑颁发研究津贴和奖项等过程中非常普遍,以至于所有的学术工作者都会参与其中,我们已经习惯把它当作职业生涯中付出和得到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的人为判断对促进学科发展和决定学术作品命运所起的作用我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了。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起步阶段的学生很少会认识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这些事。导师知晓博士生们渴望了解这类知识的正面意义是有益的。同时,博士生的判断力更多地源于指导。 即使只有了些许判断力,也会让博士生产生自信心。他们开始有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同辈的研究及更为资深的学者的研究做比较。这有助于他们在整个学术研究的框架内定位自己的研究。一旦能够带着批判的眼光和实际功用的考虑去评判别人的研究,他们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并能够将自己的研究与学科领域内别人的研究有意义地联系起来。不要小看博士生的思考能力,经过带着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他们也就能开始认识到学术判断的一些微妙之处,虽然这些微妙之处常常难以描述。 学位条例对博士论文有相当明确的框架一样的要求,这些要求原则性强,但和博士研究工作无法作高考试题中判断题那样的对应。对这种形式上的规定进行师生之间的讨论仍然会提高学生的判断力,讨论会让学生了解攻博的课题应被放入一个“框架”,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会识别出评审人所重视的无形特质,从而知道如何安排数据、结论、分析才是合适的,一句话,怎样才能表现出学术写作规定的特有风格。最后,你一定也能想到,指导学生阅读博士论文也是培养判断力的一个好途径,这是博士生导师用得较多、较普遍的办法。 参考文献 冯长根. 怎样指导博士生打下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13) . 科技导报, 2011, 29(26): 83.
个人分类: 栏目:主编心语|3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热度 2 秦伯强 2011-8-6 16:16
常常看见学生写论文,把现象描述完后,就不会深入地挖掘研究中发现的现象之机制与意义。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经验不够,文献看得不够多。但是,深入地分析这种情况,是大部分青年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前沿情况缺乏思考。这种思考与自己的经验相结合,就形成一个人的判断力。 这种判断力,在科研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当你面临一个实验失败时,你是放弃这个实验,还是继续这个实验?这需要学会判断,是什么方面出了问题?是实验的假设不成立?还是实验设计得不够严谨而导致实验失败?当你在实验中观察到一种现象,觉得匪夷所思时,你选择的是一带而过?还是心存疑虑?这些都是我们在科研中常常会遇到,却常常处理不好的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还不具备较好的判断力。这是一种科研功力。如何炼成这种功力?对于天赋聪明的人,他(她)天生就有一种敏锐的感觉,能够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或者在多数情况下,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能力是不具备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最好的办法是训练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因为任何一种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学会从逻辑思维的角度来判断事情的本质,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途径。科学院有位领导非常强调逻辑的起点,这不无道理。譬如蓝藻水华现象,我们已经能够在野外观测到其现象,在实验室内,也能够培养出蓝藻水华。但是,仔细分析这些蓝藻水华,有许多许多因素成为其发生的诱导因子。这里需要判断是哪种因子是主要的?然后设计实验去验证其判断是否成立。这中间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是,最终还是会找到关键的因素与机制。在这中间,如果缺乏判断力,就会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而放弃实验。当然,判断力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你对这个领域的前沿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你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你对某个方面的问题或者取得突破与否,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等等。因此,除了学会逻辑判断,还要阅读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这些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独到的看法。这就是你的判断力!
5365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凭,让社会失去了判断力
aceyea 2011-7-18 19:10
比如上课,既然你文凭更高更有学问,那应该更有信心把他比下去啊,可为什么不让他跟你比?不屑? 比如申请课题,既然你文凭更高更有学问,那应该更有信心把他比下去啊,可为什么不让他跟你比?还是不屑? 看来还是武林中来得直接,不管你什么名头,一比见分晓,由不得你不屑! 当然竞争的人数众多,鉴别来鉴别去,黄花菜都凉了,做一个资格限制,无奈之举,理所当然!可偏偏就有些事情,竞争的人数就那么几个,完全有时间让他们PK,却也来个资格限制,就有点不好理解啦! 看文凭,如同标准化考试,简单,可操作性强,不用调动几个脑细胞,经济!
16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评价:宜主观不宜客观
热度 14 陈安博士 2011-6-8 10:50
  看过很多机构的评价标准:   1,获得973、863项目,NSFC的杰出青年,可以得优;   2,个人科研经费累计达到年度100万,可以为本院优秀工作者;   3,SCI论文一年发表3篇,影响因子平均大于1,可以得优;或一篇影响因子为3的文章也可以直接为优,奖金5000元;   如此等等,看上去真是客观啊。但是,仔细想想,怎么就没有本机构领导们加上学术委员会人员们自己的判断呢?全是人家判断好了,然后这里直接应用就可以了。   从这样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机构的领导和学术委员会自己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必须引用外来的客观标准。   而实际上,科研的成果,更多是可以主观判定的,尤其是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问题多多,哪个更重要呢?我说我的领域重要,你说你的重要,谁来投票决定?   但是,主观让谁来主观呢?得遴选一些有能力判断的人,那就选吧。   选不出来?您老的眼光就这么差呀?   一层又一层,一个又一个,全都对自己的判断力没有任何信心,中国科学界这是咋啦?
个人分类: 事论|3917 次阅读|25 个评论
休博与对肖氏反射弧盖棺定论
冯用军 2011-5-2 09:44
针对最近有肖氏利益集团分子及其坑蒙拐骗、买来的五毛党前来本博捣乱和无聊的乱咬,尤其是一些太监、见不得人的狗东西、无耻之徒到“虹桥科教论坛”发帖辱骂,本来准备休博,无奈被迫反击,发表以下几点意见: 1、肖氏反射弧(理论上、鼓吹中)=笑死反射弧(实际上),我相信正常人挠挠jj可能撒尿,患者挠挠大腿根或者腰部就能正常撒尿无疑于痴人说梦,笑死弧不偿命、笑死人可就要偿命,肖及其同党对同胞犯下的一切“罪行”(骗钱、利用实验搜集数据骗奖骗院士、患者并发症乃至死亡),这一切与小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731实验”有何本质不同。指望这种人刀下留情、发发善心、大发慈悲、救死扶伤是不可能的了,白求恩已死,但我劝诫一句,恶事不要做太多,更不要太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虽无监视器,但有上帝的望远镜,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早晚会得到惩罚和报应(有人说:小日本屠杀30万南京军民,9级地震已经应验了) 2、只有脑残的、利欲熏心和被肖花言巧语蒙蔽的人,才会认同肖所鼓吹的肖氏反射弧(笑死反射弧)能 治愈 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并发神经性膀胱病人的大小便功能, 只要心智、神经正常的人和有一点公德心、判断力的人都会认为:肖氏反射弧就是笑死反射弧,就是假、大、空,所谓的肖氏及其鼓吹者就是新宿老怪的纸老虎 3、肖氏靠一时的蒙骗拿到卫生部的实验许可、拿到所谓国家科学奖(这个李连生也拿到过),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吃进去的,早晚是要加倍吐出来的 4、造假者就是纸老虎,只要它是假的,无论是方是民,还是肖传国,亦或是其他人,只要他涉嫌造假,就要坚决揭露其丑行、其祸国殃民的恶性。 只有造假者、利益关联者才会认同肖传国的“祸国殃民”实验、才会认同方是民推销美帝国主义的孟山都转基因食品、才会为社科院新华社记者刘菊花的学术剽窃行为求情 5、假洋鬼子们和真洋鬼子们总是喜欢勾结起来,蒙蔽中国普通老百姓,比如之前的美国的XX医院、XXX教授,以为中国老百姓不知道那些是什么货色、那些是什么鸟文。我重复一次, 不要拿假洋鬼子们的东西来吓唬中国老百姓,现在不是清末、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中国人民不是任人屠宰的义和团,美国泌尿协会,谁不知道它是什么货色、怀着什么目的。在东海岸架2座大炮,弄两个洋鬼子就能唬住中国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你们的主子很快就要滚回美国去了 6、中国正在建设法治社会,中华民族正在崛起,假洋鬼子们、洋鬼子们与狗不得入内的时代正在来临,就像习惯了剽窃的小偷一样,总是三番五次进去,又三番五次出来,谁还能指望一个从局子里出来的人还会改邪归正、还会对他的同胞手下留情 7、是个人,或者具备人形的,有种、有本事亮个名头出来,不要做缩头乌龟王八蛋,更不要做见不得人的畜生、太监,用什么鲁迅、里奥斯基、星探等,同时,保留对虹桥科教论坛和上述人侵犯名誉权的民事诉讼权利(本人已拍照取证) 在中国人民经历了512的杯具、餐具后,方肖一锤子买卖给中国上演了一出洗具,而方刘的菊花刀像一出尿具。 别了,笑死反射弧
个人分类: 315质量研究院|2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草根开篇
热度 1 chejingguo 2011-4-29 09:55
很高兴成为scienceNet的一员,看到各位才华横溢、科研绰约,自己惭愧不已,在这里不得不称为science的草根!希望能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和各位讨论kuoyan、分享生活、畅想人生! 作为开篇博文,我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我是一名研一的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遇见一个个学生和教授,而后渐渐从陌生到熟悉。有时感叹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一年将要过去,刚来学校报到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回头看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似乎是刚刚开始,而问一下自己所得,似乎是那么的模糊不清。难道我的研究生生活就这样度过吗?考研时的坚韧和毅力哪里去了呢?大学时候的梦想又飞到何处了呢?有时又感慨时间好像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三年时光是那么的漫长,何时是尽头?太多的抱负等着我去履行,老师的叮嘱等着我去回报,父母的期望等着我去实现。。。不知何时自己好像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大人物! 为何我现在会如此的迷茫?有人说:“生气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力,恼怒会丧失一个人的判断力。”而我此刻是如此的淡定,曾经是那么的理性,何至我现在之困境?---现实之残酷、自己之愚笨还是社会竞争之激烈。。。不解?
个人分类: 个人心得|2952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的判断力
热度 7 yonglie 2011-4-8 08:53
在卓越网上新发现一本企鹅的《纯粹理性批判》英译本,下了单子,顺便查阅其他英译本(不懂德文,只好如此了),传说有 6 种: Kant, Immanuel. Critick of Pure Reason. Second edition with notes and explanation of Terms. Translated by Francis Haywood . London: William Pickering, 1848.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John Muller Dow Meiklejohn. London: Henry G. Bohn, 1855. Revised and expanded translation based on Meiklejohn, edited by Vasilis Politis, London: J. M. Dent, 1993.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F. Max (Friedrich Maximilian) Muller . London: Macmillan, 1881. Translated,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by MaxMu¨ ller, by Marcus Weigelt. London: Penguin Group, 2007.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orman Kemp Smith . London: Macmillan, 1929. Second impression with corrections, London: Macmillan, 1933.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Unified Edition. Translated by Werner S. Pluhar , Introduction by Patricia Kitcher.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 1996. 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aul Guyer and Allen W. Wood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企鹅版的正是 Muller 译本的修订,书还没看到。 很多读康师傅的人都说读英译本比读中译本好——我想大概是因为 我们对英文不敏感,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但中文却是看几眼就能判断的。 为了检验对比的效果,我随便翻阅了第一版序言的一段话: 这种态度 显然不是思想轻浮的产物,而是 这个时代 的成熟的 判断力 的结果, 这个时代 不能够再被虚假的知识拖后腿了, 它 是对理性的吁求,要求它重新接过它的一切任务中最困难的那件任务,即自我认识的任务……( 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 2004 ) 拿这段话出来,是因为我能判断 它当然是不好的中文 : 一句话里换了几个主语 。从它的结构,我猜想中间“这个时代”那句,是一个定语从句,中文将它这样夹在中间,只能破坏前后的连贯和语气;而后面那个 “它”,在这儿就很尴尬了——“它”前面有三个名词:态度、时代、判断力。 从严格的语法讲,“它”应该指“时代”,但如果说“时代是对理性的吁求”又不对,所以只好指开始的“态度”了。 这样的句子结构,在小学语文里是错误,在大学教授那儿,却是流行病 ——“这个时代”真是脱了节了。看来, 我们造句的时候,要多想想小时候学过的法则。 对照英文来看,那病似乎从外伤转成了内伤——原来,“不能再被拖后腿”的不是那个“时代”,而是我们成熟的“判断力”: This is evidently the effect not of the thoughtlessness of our age , but of its ripened power of judgment , which will no longer be put off with illusory knowledge, and which demands that reason should take on anew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its tasks… (剑桥版康德, Paul Guyer 译) 对比另一个译本,问题就清楚了: It is evidently the effect not of the heedlessness but of the matured judgment of our age, which is no longer willing to be put off with seeming knowledge. And it is a call to reason to take on once again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its tasks … ( Werner S. Pluhar 英译 ) 在这儿, it 显然与前面的 it 对应(尽管样子像形式主语,等于后面的 to take on… )。 Norman Kemp Smith 的译本也是如此: It is obviously the effect not of levity but of the matured judgment of the age, which refuses to be any longer put off with illusory knowledge. It is a call to reason to undertake anew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its tasks, namely, that of self-knowledge … 蓝公武 的中译本就是根据 Smith 的英译 :“此非由轻率所致,乃由时代之成熟的判断力所致,彰彰明甚,盖时代之判断力,已不再为虚妄之知识所欺矣。且此为对于理性之一种要求……” 还有一个 J. M. D. Meiklejohn 的英译,把 it 那句话分开来,更说明了“它”的意思: It is plainly not the effect of the levity, but of the matured judgement of the age, which refuses to be any longer entertained with illusory knowledge, It is, in fact, a call to reason, again to undertake the most laborious of all tasks—that of self-examination, and to establish a tribunal…. 这几句很简单,几个英译本还分不出高下来,但确证了一点:要求纯粹理性的乃是对当下科学的“冷漠”( it ),而 新的中译本却有点儿模糊和错误 。 英文能把很多东西塞进一个句子里,而中文没有那个功能——如果硬要让它去担当那个重任,就只好跛足蹒跚地走路,诘屈聱牙地说话了。
个人分类: 翻译|729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批判
jianghzhit 2011-3-30 22:07
批判,缺少批判。 没有批判就没有独立精神,就不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就会变成墙头草,随风倒。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判断力。这不是通过知识灌输就能获得的,必须对许多事情经过认真批判思考才会得到的。鲁迅先生说: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现在的教育向我们兜售他们的私货。我们被培养成两面派,说谎的专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没有批判和斗争就没有社会进步。
个人分类: 杂感|1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你每天关心/谈论/思考什么
热度 3 远行的骆驼 2011-3-6 11:15
在中国餐馆吃饭,突然听见一阵国语。再听内容很熟悉,有关装备和升级秘籍的,也没太奇怪的,三个大男人喋喋不休了一个小时,我都吃晚饭看完报纸了,他们还在继续切磋着。 我在国内当班主任的时候,有个学生迷恋游戏,最后全班就他一个不毕业。我劝过,他悔改过。家里也不富裕,就靠这么一个大学生来改变他自己甚至家人的命运,但是他做不到。太痴迷了,像吸毒似的。 你天天谈论的肯定是你感兴趣的,你的周围是什么样一群人也肯定会影响你的判断力和取向的。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宿舍里面,你实验室里面,他们是什么人,你又是什么人,也许无意间决定了你将来的人生道路。 如果大家都在奋斗,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你也许将来有更好的人生道路;如果大家都无所事事,混日子,你也会沉沦。好的学校和好的实验室,有时候不止是物质平台,也有精神平台。要想跳的高,就得到更高的平台。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从不知名的大学,可以到211,985大学;从国内名校可以到国际名校,从小舞台到大世界。也许路的延伸方向就是每天你的讨论和关心出发。 真正需要人才的地方,是不看你出身的,只看你未来的潜力。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3908 次阅读|6 个评论
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一套,我们的判断力在哪?
hjf306 2010-12-3 20:56
刚打开 QQ ,看到某个群弹出一张图片,图片里的文字大致如下:某某玩劲舞的女生,晚自习回家时被一辆大卡车撞死了,司机将她的尸体强奸后抛入河里(这位司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出如此举动,非凡人也!)。尸体十个月后才被发现(真是不敢想象),警方解剖她的肚子后(警方有这权利吗),竟有一个婴儿生了出来(天下奇事啊),该婴儿额头有颗红志(志为错别字,应为痣)。有老人说这婴儿是鬼投胎的(一般老人的话比较有说服力),如果你们不帮她找到凶手,那么下一个死亡的就是 * ( * 指代什么,你懂的)。你看见了(少了个这字吧)条消息后,就将她(她??太恐怖了吧 ~ !)发给 4 群,如果没发,你的 ** (这个你也懂的)会在一个月后被车撞死,你的 ** (同上)会得绝症。如果你照着上面做了,在 5 天后,你喜欢的人也会喜欢你(岂有这么简单的事,堪比魔咒啊 ~ !)。别怪我,不知道是哪王八发的,妈的,太绝因为我爱我家人。帮她发吧,我们都是孝子啊。(括号内文字为本人所加) 这样的消息真令人苦笑不得。类似的信息我读初中时就已经碰到过(说不定更早前就有了),我不知道始作俑者的目的为何,发这样的消息有意义吗?难得仅仅只是为了发泄情绪而已。又或者背后有什么阴谋(如虐兔女事件背后潜藏的利益关系)?更可笑的是那些传播者,竟然信以为真,不断传播散发这类信息。且不说上面那段文字的逻辑漏洞,单是那些语法用词之误,就值得人们怀疑了。如果转发这条消息就能达成心愿,那么我们还要需要努力还需要上进吗?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在不断普及,可类似的事件却依然屡见不鲜。我们最基本的判断力在哪呢? 这个时代很多人们总是嚷着要有自己的个性,可真正需要体现个性的时候,却又经常随波逐流,丧失自我。多么矛盾的事啊!个性应来源于自己的思考,来源于对生活的追求(也会受性格、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如果只是为了哗众取宠或其他目的,那这样的个性恐怕也没有多大的生命力吧。 因为我爱我家人,如果真爱自己的家人,那就多跟他们沟通交流,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平时多关注他们的感情世界转发一条没意义的消息就是孝子,那这样的孝子也太好当了吧。 看到类似的消息,本人从未转发过。我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的生活并不取决于他人的一条消息,而是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幸福岂会唾手可得,哲学家们的努力岂会付之东流。 当然,对待这样的消息也不用太在意,就像看待一张搞笑的图片,一笑而过即可。
个人分类: 我思我在|3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