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扼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汇集] “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
热度 3 zlyang 2020-8-21 14:19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为我国2070年开始 的诺贝尔 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 同行评议 ” 扼杀 原创 的权威观点 “原始创新指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它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也可以说,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 同行评议: 阻碍“0到1”, 不阻碍“1到2”, 帮助“2到3”。 显然,在靠近“未知”的地方,应该淡化同行评议; 相反,在靠近“已知”的地方,应该强化同行评议。 一、“同行评议”扼杀原创的权威观点列举 (1)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10/11/c_1210307397.htm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id=35306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2-2)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 PNAS, 2015 112 (2) 360-365;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3)徐匡迪院士:中国颠覆性技术是被专家“投”没的 http://www.acfic.org.cn/fgdt1/zjgd/201904/t20190430_120889.html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817/c1007-28642311.html “产生颠覆性技术,这种创新在目前的评审制度下,是难以实现的。”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4)2008-04-17,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布拉本教授认为,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5)2017-04-20,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6)1980年代阿加西教授:同行评议只会导致普遍的水平下将 (苏)A.H.卢克 著,马约(署肖自力) 译. 科学史上的高水平人才 . 科学史译丛,1987(2):58-66. http://www.irgrid.ac.cn/handle/1471x/810443 (7)国际科学编辑,2019-01-11,关于同行评审和Publons,你知道多少? http://www.internationalscienceediting.cn/solution-103.html https://www.sohu.com/a/288177449_100191228 https://zhuanlan.zhihu.com/p/54621785?from_voters_page=true 这种制度在美国学界也经常受到批评。美国学者认为同行评审看上去是个很好的机制,但实际上是有缺点和带倾向性的。 第一,由于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任何专家除了自己的专门领域之外,对自己专门研究之外的领域实际上所知有限,特别对一些超出自己知识结构的创新性研究的判断难免失准。 第二,同行评审在本质上是带有倾向性的。 许多观察家感叹,欺骗或错误的结果仍然登载在经过同行评议杂志的页面上。其他人抱怨的同行评审制度有利于已确立的思想和知名人士,会扼杀科学创新。 (8)一位真正的大专家, 1964年3月: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1957年6月19日:“但是压抑新生力量,压抑合理的意见,仍然是常有的事。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二、“同行评议”,其实“ 评 ”的“审稿 专家 ”的 人心 典型例子: (1)1670年,牛顿的《光和色》被“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哲学汇刊”拒稿; (2)1860年,麦克斯韦“被”阿伯丁大学解雇了(was declared redundant)。爱丁堡大学求职失败。 (3)1936年8月,奈曼关于置信区间的奠基性论文《基于经典概率论的统计估计理论纲要》被退稿。 见:陈希孺. 数理统计学简史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第260页。 福泽谕吉抄袭了褚少孙说: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的改变。” 谁去评?怎么评? “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 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 2014年一位牛人说: “中国是日本最早的老师,日本是中国最新的老师。” 或许可以外解一下? 参考资料: 吕小羽,中国科学报,原始创新,瓶颈如何突破? . 2018-05-28 第5版 院士大会特刊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5/335644.shtm?id=335644 http://www.qstheory.cn/science/2018-05/28/c_1122898250.htm 张辉. 钱堆不出创新 . 人民日报,2011-04-25 第020版 科技视野 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110425/20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6522.shtm?id=246522 无数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更加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科学方法,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长久的学术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体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需要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当然,没有钱也是不行的,我们也不能否定经费投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推荐阅读: 武夷山. 从保证5/6工作时间说起 . 科技导报, 1997, 15(7): 19. http://www.kjdb.org/CN/volumn/volumn_1439.s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JDB199707005.htm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1012447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0993.html 相关链接: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2020-08-01,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2020-06-12,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8824 次阅读|36 个评论
[转载]创新团队实则扼杀创新
pkustm 2010-8-6 21:24
谷歌美女副总裁:创新团队实则扼杀创新 摘自: 《商业周刊》日前(这是2008年12月的采访)撰文称,今年是谷歌创立1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商业周刊》硅谷站总编罗伯特霍夫(Robert D. Hof)对负责搜索产品和用户体验的谷歌副总裁玛丽莎梅耶尔(Marissa Mayer)进行了采访。 其中一部分: 创新团队实则扼杀创新   霍夫: 许多公司想知道他们能否采用谷歌的管理方式。鉴于谷歌独特的成功故事,他们做到这一点很难吗?    梅耶尔: 我不这么认为。你不必建立到处摆放着玩具的五彩缤纷的工作园区,提供免费食品。重要的是认识到每家公司都有其不同之处,他们提供给员工的好处一定要符合他们公司的文化和独特的状况。不过,显然有些东西是可以复制的,比如建立小团队,授予这些团队更多的自主权,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人才。或者,真正强调和要求公司每个人和每个部门进行创新。 一家公司所做的最糟糕的决定之一是,设立研发部门或创新团队。一旦一家公司让某些员工专注于创新,别人就会停止创新的脚步 。 原文: A lot of other companies wonder if they can adapt Google's methods. Is that tough for them to do, given Google's unique success? I don't think so. You don't need to build brightly colored campuses filled with toys and then offer free food. It's important to realize each company is different and the benefits they offer their employees need to customized to their culture and their unique situation. But there clearly are things that can be replicated, like having small teams, awarding a lot of ownership to those teams so you stretch and grow those people. Or really focusing on and demanding that innovation come from everyone and everywhere throughout the organization. One of the worst things you can do in a company is to have an RD segment or an innovation group. Once you have some people whose job it is to innovate, everyone else stops innovating . 中文全文见: http://www.gseeker.com/50226711/eceiee_164573.php 英文全文见: http://www.businessweek.com/technology/content/dec2008/tc20081214_636046_page_2.htm
个人分类: 科研管理|278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