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沙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科学家将沙子放大300倍后发现了美丽的景象
lulingkxw 2018-4-26 09:50
放大镜下的沙子形态类似细胞和细菌……为什么?因为那是陨石撞击地表过程的能量模型的记忆(luling)。 科学家将沙子放大300倍后发现了美丽的景象,原来沙子如此不凡 2018年04月24日 22:27:21 来源: 卓凡品味 当我们行走在海边,行走在沙漠中,四处可见的是那些毫不起眼的沙了,沙子在人类眼中是一粒尘埃,其实地球在宇宙中也是一粒尘埃,也是一粒沙子,而地球这颗沙子内部却是如此精彩,美丽。那么地球上的小小沙子内部是什么构造,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精彩? 美国一位生物科学家盖瑞·格林伯格用高清显微镜将沙子放大300倍来观察,发现沙子并不简单,内部可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正所谓一沙一世界。 显现镜下,沙子不再普通,而是散发着宝石的光芒。我们可以看到,沙子是由五光十色的种类物质组成的,其中有动物的骨骼碎片,珊瑚碎片,岩石碎片甚至是陨石碎片等,不同的物质经过数百年,数年千,甚至是数万年的风吹雨打,不断打磨后形成了这个毫不起眼的沙子。我们要用微观的眼光去看世界,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相。 这位科学家还发现, 不同地方的沙子,内部构造成份也不同。海边的沙子多是由珊瑚碎片和动物骨骼碎片组成;淡水湖边的沙子成分像水晶一样晶莹剔透;火山边的沙子成分则是由许多黑色碎石组成;在研究南极的沙子时居然观察到了极微小的陨石。而月球采集回来的沙子,内部的构造更是大开眼界。 微观下看完沙子,我们再把目光放眼整个宇宙,像地球这样的星球,在宇宙中的数量多得数不过来,那么地球相对于整个宇宙不也是一粒沙子吗?但地球这颗沙子却活出了精彩,内部有物种丰富的生物,有美丽的大海,更有人类文明的存在。那么在宇宙中的其它沙子星球是否也有和地球一样的呢? 我想这是肯定的,人类不是宇宙中的独二无二的存在,或许其它星球也有和人类长得非常像的智慧生物,这个只有等未来,人类科技发达了,有了星际航行的能力,才能去探索。 地球是一个沙子,内部却是一个世界,而地球上的一颗小小的沙子,内部也是一个精彩的世界,我们的这个宇宙或许也是一粒沙子,但内部却是一个宇宙世界。一沙一世界道出了世界的真谛。
个人分类: 地壳形成|1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八:还有多少沙子要卖?
蒋高明 2017-5-4 18:42
《中国生态六讲》连载之三十八 还有多少沙子要卖?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生态六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16 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一轮乡村改造。据我了解,山东北部某城市近郊农民几乎全部上了楼,还计划将开发区附近几十个村子的平房推倒盖楼。农民上楼了,土地腾出来做了工业区,这种发展模式到底好不好? 在我的家乡沂蒙山区,我看到的另一个现象更加触目惊心。村里的一些有钱人,用低廉的价格将村里的河道承包了三十年,名义上种树,实际上盗卖沙子。他们雇佣了挖掘机,把河里的沙子挖出来卖到镇上,再由其他沙贩子高价卖到城市里。这种行为从2005年春节开始,持续至今。据村里人介绍,10亩河道一年挖下来,能赚10多万元。 除了沙子,这些年,贩子们还贩卖沂蒙山区的大石头,大卡车在山路上往来穿梭,热闹异常。 中国“快餐式”的城市化除了造成很多村落的消失,还耗尽了很多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沙子、石头和土壤。盖高楼虽然有很大的商业利润,可是,终究有一天,当国民富裕,再也不愿意住“鸟笼”般楼房里,是不是要推倒高楼重建平房呢?西方发达国家早就走过了这样的弯路。 农村毕竟是农村,农民是与土地打交道的群体,他们很少像今天这样,住在离地面如此高的楼上。农家院落尽管破旧,但是那里有历史,有文化。农家院是村落的基础,村落是中国乡村的基础,乡村是中国的文化基础。中国和美国不一样,我们的历史长达5000年,美国只有200多年;中国的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75%以上,美国不足2%。即使要搞城市化,也没必要将农民都“装”在方块楼里,把村落收拾得舒适一些,难道不更适合人居吗? 沙子、石头、泥土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目前,国家对于乡村河道管理基本处一种无序的状态。尽管各地河道属于地方政府的河道管理局管理,但是,一些承包人只要给村集体一些承包费,给河道管理部门交一些管理费(甚至根本不理这一套),拿到所谓的“采沙证”,沙子就基本是承包人的了。据我观察,承包人每小时花200元雇挖掘机,挖沙的速度是每5秒钟1吨。那情景跟“抢劫”无异。可怜乡村大好的河流湿地,被挖得千疮百孔。在山东农村,我几乎看不到小时候的那种自然河道――当年河道两旁分布有宽约几百米甚至近公里的银色沙滩,沙滩上还有各种湿地植被。消失的沙子已经永久地封存在城市或者乡村建筑的水泥里了。没有沙子,河流失去了其重要的功能:泄洪和水质净化。 石头和泥土的命运也一样。在山东济南,一座山被切成“豆腐块”卖掉了,成为“愚公移山”的现代版;在泰安,十吨以上的大石头摆在路边公开出售。名曰“泰山石”,有“镇宅”的功效,生意十分看好。更有甚者,中国宝贵的大量不可再生的石头(花岗岩和大理石)被加工成了各种形状或者“艺术品”售给了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各国。此风不止,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将面临一场浩劫。有很好黏性的土壤被烧制成砖头,成为建筑材料。而上述建筑材料,可能会因“建了拆,拆了建”这一恶性过程不断减少物质来源。 建筑无小事,动土应当是十分谨慎的事情。一些古老村落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历史的原因外,首先它们本身就是一件件活的艺术品。老一辈人盖房是很讲究的,是真正的“慢工出细活”,且大都是真正的手工艺品。不说古代的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制砖匠、制瓦匠的活做得漂亮,单就是仅学做那些活,三年的学徒期就初步看出他们的基本功。能工巧匠是对古人说的,今天的工人虽然能盖高楼,但所依仗的是现代化的工具,至于工程质量,则与古代差太远了。有的古建筑,千年不倒,现在的建筑仅仅几十年就成危房了。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台足浴店火灾防控措施“马后炮”
热度 3 dfedhw 2017-2-12 11:30
尽管“2.5火灾”损失已成惨痛教训,但是如果能引以为鉴,今后在类似的场所提前布置以沙子作为主打灭火剂的技术防控措施,层层设防,事发当天的场景会截然不同: 【预设措施B剧】 1. 重点防控区域设置自动灭火袋 整个足浴店上下虽有900平方米,但具有较大起火风险的无非就是汗蒸房、配电箱、厨房这几个区域,提前用自动灭火袋(塑料膜包装的沙袋,平均厚度约10厘米)作为房间天花板的吊顶,店内通廊、过道依葫芦画瓢,也可以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或是网格式设计。 2. 比照常规灭火器的设置部位要求同时配备 半自动灭火袋 半自动灭火袋可以层层堆垛,放置于墙角,每一竖列约20~30只,占地空间小。 3. 周围街坊邻居日常储备半自动灭火袋 【事件回放B剧】 同样是爆炸起火,令人猝不及防,自动灭火袋的塑料膜底面瞬间被破坏,沙子倾泻而下,从最大程度上压制住火势,通廊过道内同样如此,火势越大,塑料膜越快被烧融,沙子落下,铺就一条逃生通道。 未直接受到爆炸冲击的店内人员就近捡起半自动灭火袋,不断投向身边的起火区域(包括木质墙面和顶棚),开辟逃生及救援通道,随着沙子落地覆盖面积的扩大,过火区域被逐渐“蚕食”。 店外人员看见火起,纷纷四处找寻、携带半自动灭火袋前来增援,从大厅入口开始投掷,也可以向一二楼窗户抛投(玻璃已被震碎),逐步向店内推进,里应外合,灭火器同时使用,灭火的同时向内打开一条救援通道,随着外援力量的增多,火势逐渐受控。 消防队赶到,在前期灭火的基础上,使用水枪很快将火彻底扑灭。 【效果评估】 爆炸可以瞬间启动自动灭火系统,爆炸未波及区域,可以由火焰来“撕开”塑料膜,沙子快速落下,“沙雨”形成灭火“主力”,辅之以店内外人员抛投的沙子,对火势进行快速“分割”和“控制”。 由于火势更快得到控制,逃生通道的迅速形成,恐慌情绪的缓解,赢得更多救援时间和逃生机会,鉴于燃烧范围缩小,烟雾笼罩及火灾持续时间的缩短,人员伤亡数字会相比减少,火灾损失亦随之减轻。 整个灭火过程中,沙子不会对店内人员造成任何伤害,外援的自身安全可以得到保证,廉价的沙子确保了紧急状况下灭火剂得以大量和快速供应,而非事发当日起火后近20分钟内基本“无力还手”,围观群众不再只是看客,第一现场所有可以调用的人力物力均实现了快速“总动员”,救火贵速。 一张图看懂台州“2·5”火灾事发现场! 自动灭火袋实验视频 新型防火体系的再构
3519 次阅读|24 个评论
乡村调查之六:金线河变臭水沟
热度 6 蒋高明 2015-7-17 08:02
乡村调查之六:金线河变臭水沟 蒋高明 蒋家庄村的东面有一条小河,叫金线河,是沂河的上游,沂河从江苏入海。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沿河十几个村庄的村民就是靠这条小河河水,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面水都能喝,不需要进行水处理;这条河至今也是临沂市以及沿线城市的水源地,但需要进行各种水处理措施。 过去村里还没有空调的时候,这条河就是天然的空调。在炎热的夏季,忙碌了一条的人们,就是用这条河去除身上的热气,男人在上河洗澡;女人在下河洗,但男人的权利是白天和黑夜都能洗,而女人只有在晚上才洗。 下面是笔者对这条小河的回忆: 河里有很多的鱼,夏天发洪水时可以在浅滩上抓到几十斤重的大鲤鱼,鱼是从上游水库里跑出来的,水流平缓时也能看到一些鱼儿在浅浅的水底下静静地呆着。有一种鱼,我们叫它“沙里趴”,用手就能抓住,至于深水里的螃蟹、虾米、青蛙、泥鳅等等就更多了。孩子们用笊篱就能捞虾,手巧的还会织渔网,并织成簸箕的形状,绑在长杆上,就可以抓到更多的鱼。小河再往远处流便是密不见人的森林,胆小的孩子是不敢走进去的。森林里有一种叫小黄雀的鸟,羽毛金黄,小而灵活,孩子们的弹弓很难打到它。一到夏天,数不尽的知了响彻整个森林,天气越热,叫得越欢,这时候,孩子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一下课就去粘知了,拣知了皮,逮知了猴。 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到小河里游泳,虽然水深的地方发生过危险,大人不让孩子们到河里去,但我们仍然偷着去,非但小孩子喜欢到河里去,大人们也喜欢。劳作一天后,大人们总要到河里去洗澡,特别是天黑之后,男人们在上河洗,女人们在下河洗,那个时候可没有空调风扇,最好的避暑方式就是去水里。洗过澡后,男人们到打麦场继续乘凉聊天,女人们则回家照应第二天的生计。 这条无名的小河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小学和初中。上高中后,因功课紧,很少有时间再到河里洗澡,等我上了大学,与这条小河就更难亲近了。 (蒋高明. 2011. 中国生态环境危急, 海南出版社) 今天,这条小河已经严重变臭,不仅水不能喝了,更不能进去洗澡了,水里的鱼虾没有了,沿河的芦苇荡没有了,大人和孩子们都失去了亲水的机会,这条河每天迈着沉重的脚步,将各种污染物搬运到下游去,再经过沿线的城市,最终流向大海。 河流的变化是从砍伐本地森林开始的,这个过程大约发生在 1982 年前后,首先是分了集体林,将多样化的本地森林卖掉分掉,然后种植上清一色的杨树。随后,这里的每一块河滩地被人承包后,开始是种杨树,后来发现更发财的机会——卖沙子。 由于城市急剧发展,大量需要沙子,金线河的沙子被层层截挖,这里的沙子变成了城市里的水泥,被封进水泥里,有些变成永久的垃圾。 其次是各种污染多了,沿河疯狂建各种养殖场,大都是工厂化速生养殖场,养鸡养鸭,污水直排金线河;鸡鸭多了就地处理,于是沿河建起了屠宰场,屠宰废水基本没有经过处理进入金线河。 还有其他大小工厂,以及农田里排放出来的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的碎片,下雨的时候也进入了金线河。 这条曾经美丽的金线河,早在 20 年前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如果发展经济,沿河工农业赚取了 10 个亿的 GDP 时,现在花费 100 亿也很难恢复成当年的样子了。恢复工程中,需求最大的是沙子,山东乃至整个内地省份,已经很难找到沙子了。而底泥中的重金属等物质也需要专门的处理恢复,其代价的是昂贵的。 死亡的不仅仅是金线河,整个平邑县境内的大小河流,或者整个山东省的大小河流,或者整个华北的大小河流,或者整个内陆省份的大小河流,健在的已经不多了。 河流不健康了,人类的健康还会有保障吗?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87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教育之殇:请为孩子和社会负责!
热度 23 张海霞 2014-4-12 18:54
刚刚看到李阳明老师写的《论文检查感触:本科生毕业质量真差》的博文,正好结合我今天遇到的问题也来谈谈这教育之殇! 早上去公证处给女儿暑假参加科考办理一个证明手续,没想到周末的公证处人也很多,排了长长的队,要公证的事还真多:结婚、离婚、房产、无罪、亲属、身份等等,五花八门,负责接待的是两个年青小伙子,业务很熟练,对各种公证所需资料十分清楚,处理起来得心应手,尤其是负责办理涉外事物的这个,头脑清晰、口齿伶俐、办事极为麻利、效率很高,我在那里等待的过程中他处理了不下10个案子,旁边那个处理的速度远低于他,还时不时地需要咨询他问题,他都是立即就回答了,没有任何停顿和犹豫。这期间遇到很多反复问他一些基本问题的,有的人甚至几遍问同一个问题,他也都不厌其烦地解释了,不禁感慨他真是个业务能手,就在轮到我们办理的时候,旁边过来一个年青漂亮时尚的姑娘,看来是来过的: “您再跟我说一下那个委托书怎么写?” 小伙子说:“很简单,你就写:兹委托***为我代办***证件的公证,即可”。 “你再说一边,我没记住。” 小伙子又重复了一遍,还是没记住,小伙子真有耐心又说一、二遍, 姑娘急了:就是记不住,我能录音吗? “对不起,我们这里不准录音,不就一句话吗?兹委托***为我代办***证件的公证” 最后,还是姑娘拿了张纸让小伙子再一字一顿地说、她写,才算了事,还不知道是不是会再来...... 我在旁边看着开始觉得好玩,后来觉得很可悲:就像李老师博文里提到的那些没有学到本事的学生一样,这个漂亮姑娘不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次品吗?虽然各方面看起来都很好的一个姑娘,竟然连个这么简单的委托书都需要重复这么多遍,到了社会上去工作能不出问题吗?怎么可能是一个合格的员工呢?!尽管这样的极品不多,但是达不到基本要求就毕业的学生确实不少,李老师博文中的例子在中国广大院校里普遍存在啊!想想都觉得可怕,青年人本该是在学校里获得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教育成为一个教育输出的正品:从一颗“璞玉”经过教育多年的打磨变成一粒“金子”到社会的各级岗位上去发光发热,现在却是形成这么多滥竽充数的残次品--“沙子”流到社会上去,让招工招聘变成“沙里淘金”的过程,不仅仅是工作单位的难题,更是每个青年人和社会的悲哀:金子也被怀疑、难以委以重任,浪费了很多属于他创造力最强时期的大好时光;沙子难以生存,在社会的大熔炉里被涤荡到最底层苦苦挣扎! 这短短的经历,让我心里特别难过,这个姑娘的问题不正是我们教育的问题吗?有了太多的借口,有了太多的理由,我们当年放弃了对那个可爱的姑娘的基本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她本来也有机会成为与这个能干的小伙子一样的员工的人,可是今天呢?!我想就她这样的理解力和能力,无论在哪个都不会是主力!作为一个老师,心里真的很难过:为那个姑娘,也为我们的教育,更是感觉到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和责任心:无论你在哪个学校,无论你教什么,其实你的工作都是务必重要的,一定要有为孩子和社会负责的责任心,把每一个学生力所能及地培养成一个有基本技能和解决能力的人,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发热发光的地方,从认真培养和严格要求我们自己的每一学生做起吧!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555 次阅读|23 个评论
美国人的文章
热度 1 thermophysics 2011-12-24 23:06
两个破罐头盒,一盆烂沙子 用一个破秤砣,把破罐头盒压进沙子里 号称验证了流体、固体、颗粒体的特异性,连尺寸效应都没解释清楚 就是这篇文章,SCIENCE报道,PRL发表。什么世道啊!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2/convince-your-friends-youre-a-ge.html 就这文章,如果中国人写,能发在什么烂期刊上呢, 一帮傻*还在玩什么SCI!中国人还是好好搞自己的科研吧!
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研究何来数量一说?
热度 8 qiaoqiao1980 2011-11-17 15:15
孙学军老师写了一篇挺长的文章《没有数量何谈质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174do=blogid=508784 为SCI来辩护。说句心里话,我不太明白文章的意思,尤其是科学研究何来数量一说? (1)沙子再多,不会成为金子。科学研究比数量本身就是一个很愚昧的事情,是中国这样一个科技落后而又自以为是的国家为了方便官僚对于科学家的评比弄出来的东西。数量本身就不是科学研究中有的东西,为什么孙学军老师却如此的大加赞扬,还写了好几篇的博文来推崇呢? (2)文章和期刊都是学术的外在的东西,我们看得是学术而不是杂志。虽然今天,许多期刊已经绑架了学术,还美其名曰提高学术的进步,实际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学术来赚钱,就好象银行绑架了企业,总有一天是要遭到唾弃的。虽然就是我有的时候也赞成发好的杂志来提高学术的水平,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学术第一的原则,如果抛弃了这个什么都是妄谈。 (3)学术没有好坏的区别,只有水平的高低区别,虽然我们往往把这两种说法混合。我们往往把一个领域的开山之作看作是高水平的代表,然后后续的跟进工作依照创新程度的不同后逐渐降低。只要是逻辑清晰的,很多学术工作虽然水平不高,但是让我们更加详细的明白了一个问题的方方面面,这是很重要得补充。一般来说,一个刚开始做学术研究的会解决一些补充类的问题,而当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就会尝试去解决一些别人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文章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所以学术研究根本就谈不上数量一说。 (4)如果说坚持SCI可能还有一点道理,但是说坚持文章数量,那么给我的感觉就是走火入魔了。什么都是有个度的!SCI的政策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个没有人会否认。但是就是这样,也让我们注意到,我们偏离了学术研究的本性,一些东西已经积重难返。我们不再把追求卓越作为学术研究的唯一目标,而是把其他的很多无关的东西凌驾在了学术的上面。所以孙老师的这篇文章我觉得是不合时宜的。
个人分类: 是问居|4620 次阅读|22 个评论
快乐的沙子
热度 2 tangwei 2011-3-4 13:56
如果,一个快乐就是一粒沙 请小心收藏 不问大小,不管会有多少 别奢望积攒成一片沙滩 虽然也想躺着享受阳光 就做个小小的沙漏吧 看它们随着时光细细地流淌 从这边,漏到那边 像那些曾经的快乐 一遍又一遍的播放
个人分类: 未必诗词|2172 次阅读|1 个评论
沙里淘金的原理
yaoronggui 2010-8-10 01:30
金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很难同其他元素化合,因此它以游离态存在于自然界。在地壳中,由于金的含量很少且非常分散。所以它的价格极其昂贵。在一些江河的沙中混有少量的小金粒。要才能够沙粒中分离出金粒实质就是从混合物中得到纯净物,其原理是根据沙河金的比重不同,人们把含有金屑的沙粒在水中荡洗,使其一圈一圈地旋转,沙子比较轻随水流去,金子比较重留在底部,这就是常说的淘金。
个人分类: 化学与生活|13992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