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发展周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与气候变化
杨学祥 2015-9-8 06:55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与气候变化 杨学祥,杨冬红 表 1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按持续时间长短排列) 排行 次序 朝代 年代(持续时间) 气候条件 吕厚远 葛全胜 许靖华 2 夏 约前 21 世纪 - 约前 16 世纪( 600 ) 公元前 2200 年冷 公元前 1600 年冷 公元前 1200 年冷 2200-1800 年小冰期 1800-1250 年适宜期 3 商 约前 16 世纪 - 约前 1066 ( 600 ) 1 周 西周 约前 1066- 前 771 ( 395 ) 公元前 900 年冷 公元前 600 年冷 公元前 300 年冷 1275-700 年小冰期 700-60 年适宜期 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 前 770- 前 256 ( 514 ) 前 770- 前 476 ( 294 ) 前 475- 前 221 ( 254 ) 秦 前 221- 前 206 ( 15 ) 秦汉暖期 公元 200 年冷 700-60 年 适宜期 4 汉 西汉 前 206- 公元 23 ( 229 ) 东汉 25-220(195) 三国 魏 220-265(45) 魏晋南北朝冷期 公元前 60- 公元 600 年小冰期 蜀 221-263(42) 吴 222-280(58) 西晋 265-316(51) 东晋 十六国 东晋 317-420 ( 103 ) 十六国 304-439 ( 135 ) 南北朝 南朝 宋 420-479 ( 59 ) 齐 479-502 ( 23 ) 梁 502-557 ( 55 ) 陈 557-589 ( 32 ) 北朝 北魏 386-534 ( 148 ) 东魏 北齐 534-550 ( 16 ) 550-577 ( 27 ) 西魏 北周 535-557 ( 22 ) 557-581 ( 24 ) 隋 581-618 ( 37 ) 隋唐暖期 700 年冷 600-1280 年适宜期 6 唐 618-907 ( 289 ) 五代 十国 后梁 907-923 ( 16 ) 唐后期至五代冷期 1280-1820 年小冰期 后唐 923-936 ( 13 ) 后晋 936-946 ( 10 ) 后汉 947-950 ( 3 ) 后周 951-960 ( 9 ) 十国 902-979 ( 77 ) 表 2 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按持续时间长短排列)(续) 排行次序 朝代 年代(持续时间) 气候条件 小冰期和相对冷期 5 宋 北宋 960-1127 ( 167 ) 宋元暖期 1200 年冷 奥特 1044-1080 南宋 1127-1279 ( 152 ) 9 辽 907-1125 ( 218 ) 10 西夏 1038-1227 ( 189 ) 金 1115-1234 ( 119 ) 元 1279-1368 ( 89 ) 沃尔夫 1280-1350 7 明 1368-1644 ( 276 ) 明清冷期 1800 年冷 史玻勒 1450-1550 8 清 1644-1911 ( 267 ) 蒙德 1645-1715 道尔顿 1790-1820 根据朝代的持续时间,我们得到我国历史朝代执政能力排行榜的前十名为:周、夏、商、汉、宋、唐、明、清、辽、西夏(见表 1-2 )。 这样的评价也不完全公允。表 1-2 中可以看到,在气候暖期,朝代更迭次数减少;在气候冷期,朝代更迭次数增多。这表明,在寒冷期更能表现出执政能力的强弱,在冷暖时期的交界处,往往就是新旧朝代的更迭之处。如果持续时间相同,冷期的朝代执政能力比暖期的朝代执政能力更强。这就是说,暖期的汉、宋、唐和冷期的明、清的执政能力相差无几,旗鼓相当。明、清在小冰期鼎盛期长久维持统一,更显得难能可贵。 历史经验表明,气候变冷导致严重灾害发生,加剧社会矛盾,是考验执政能力的关键时刻,且不可以掉以轻心。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相关资料: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竺可桢就曾经对我国 5000 年来的气候做过研究,发现我国近 5000 年来,就有四次温暖期和四次寒冷期交替出现,平均周期为 1250 年 。杰拉尔德 .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 1500~1800 年 。这一周期与潮汐变化周期相一致, 15-17 世纪小冰期是潮汐的高峰期,现在潮汐低谷对应变暖高峰,还将持续 400 年,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相一致 。 许靖华划分的小冰期周期:现代气候最适期 A :公元 1820 年以后;小冰期 B :公元 1280-1820 年;小气候最适期 C (中古):公元 600-1280 年;小冰期 D (公元初期):公元前 60- 公元 600 年(强潮汐在公元前 53 年);小气候最适期 E (希腊罗马时代):公元前 700-60 年;小冰期 F (荷马时代):公元前 1275-700 年;小气候最适期 G (上朝):公元前 1800-1250 年;小冰期 H (文明衰落):公元前 2200-1800 年;小气候最适期 I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 2900-2200 年;小冰期 J (雪中人时期):公元前 3400-2900 年 。 研究称全球变暖已达 500 年周期顶峰 接着或将步入变冷周期 2014-02-27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个不争的事实。之前,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人们普遍认为这“极其可能”是人类影响造成的。   比如,有种说法称,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使得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即温室效应。   然而,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格局,是在地质时期气候长期演变背景下形成的。由于自然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拟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器测温度记录也仅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要客观地认识百年来气候变化的过程和规律,需要从更长时间尺度的自然气候变化历史中去了解:数千年来的气候冷暖变化,是否存在百年尺度的自然周期?今天的气候变暖,是否叠加了自然周期的变暖过程、是否超过了自然周期变暖的幅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吕厚远学科组和国内同行最近在《科学报告》( Scientific Reports )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气候冷暖变化存在约 500 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刚好位于最近一次 500 年周期的暖相位上。   他们研究认为,今年已经达到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来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即将开始百年气候变冷周期,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太阳活动的 500 年变化周期,可能是驱动自然气候百年尺度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东北龙岗火山区的小龙湾玛珥湖年纹层沉积可以准确定年,科研人员就利用这一优势,分析了 5350 年以来 ( 到公元 2005 年止 ) 小龙湾玛珥湖周边地区植物花粉种类的变化。   在植物花粉含量的变化中,有两种花粉相互消长,分别是适合寒冷气候的松树花粉和适合温暖气候的栎属花粉含量,两者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根据松树花粉增加和栎属花粉减少的峰值,指示的气候最寒冷时期先后出现在公元前 2700 年、公元前 2200 年、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200 年、公元前 900 年、公元前 600 年、公元前 300 年,以及公元 200 年、 700 年、 1200 年和 1800 年前后,约每 500 年出现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谱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的 500 年周期。   他们对气候周期性变化驱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可能是驱动气候 500 年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即使不考虑中全新世以来的总体变冷趋势,仅从最近一次的变暖幅度上看,约 5350 年以来,近一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幅度并不是最高的。可以说,今天人类影响的气候变暖,应该叠加了自然周期的变暖贡献,而且总体变暖幅度可能还没有超过自然周期最温暖的幅度。   在中国历史上, 1550 年至 1851 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极寒天气,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我国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在这方面就有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注意到,清朝初年,有位历史学家谈迁写了一本叫《北游录》的书。书里面提到,当时不但中国北方寒冷,就连江南也出现了河面结冰的情形。 1654 年 ( 顺治十一年 ) 阳历 11 月,京杭大运河的吴江一段冰厚三尺多,从吴江一直冻到嘉兴,要壮士凿冰,每天才能前行 3 千米 ~4 千米 。阳历 11 月南运河封冻,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而且由于温度下降,当时的农业经济也遭受了打击。   清朝叶梦珠编辑的《阅世编》记载,江西柑橘本是贡品,当地家家户户广泛栽种。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顺治、康熙年间,橘子常常被冻死,橘农吓得不敢再种橘子了。   明清小冰期应该算得上是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寒冷时期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这项研究认为,约公元 1830 年以来开始的暖期,处在最近一次 500 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今年已经达到这个暖相位峰值的位置,有进入冷相位的趋势,这有可能减缓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 http://news.mlr.gov.cn/xwdt/jrxw/201402/t20140227_1305158.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95162.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 4 个暖期和 3 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 20 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个人分类: 备忘录|3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李佐军认为今年七八月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1913与2013的相似性
热度 5 杨学祥 2013-6-25 14:32
李佐军认为今年七八月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1913与2013的相似性 杨学祥 国内外的评论指出,2013年与一战前1913年的惊人相似,世界各国都步入经济危机。 李佐军:今年七八月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 2013年06月25日 09:57 财经网 我有话说(754人参与)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接过去,精心维护,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2016年,那时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所以说经济危机可能是2013年7、8月份   李佐军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被多个地方政府聘为顾问或首席经济学家。师从经济学家吴敬琏。以下是他2011年9月27日应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邀请,在一场内部报告会所作的《2013年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的报告内容。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点——形势;   第一大问题的第二点——社会危机;   关于社会问题的第二个视角;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点——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   第二个大问题——国际经济的展望。   第一个问题,究竟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怎么样、怎么演化?以及未来形势怎么看、怎么演化?这可能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我们企业及企业家,还有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办?   第一个大问题——形势。未来的形势,这个形势确实很微妙,我想这里重点就形势给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我们面临一些比较大的调整甚至危机。第二个问题,是未来国际经济究竟是怎么样一个演化趋势。第三是我们国内的短中长期的大的经济走势究竟怎么样?第一大部分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   第二个大问题,企业和我们个人怎么办?这就涉及到选择什么样的板块投资,包括选择一些什么样的投资方式,还有企业怎么来综合性地应对等等。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形势。   形势的第一个问题,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可能要发生一些事。一个可能要发生的事,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有人奇怪了,不是刚爆发了一场经济危机吗?刚爆发的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我们的银行还没有破产,我们中国人的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3年,为什么?给大家分析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跟大家说起,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我们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政府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我的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这里面的利息支出压力就非常大,光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有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两大块支出,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另一块,之前没有的,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的压力的到来。前几年,四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的城投和我们长沙的公路等等,开始显示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当然,有军队,把枪杆子往这里一放,谁说政府破产?政府就不破产了。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钱来自于银行,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第一个经济方面的原因,引发危机的原因。前一个房地产泡沫破灭可能带来的危机因时间关系不展开。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的原因,前几年我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的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我们经济的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也可以走,他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的回报利润。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中国的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国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的撤出。这会造成我们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这是我们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3年,因为2013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那么他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么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的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选择。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给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他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泡沫破灭之后的政绩是比较容易做起来的,否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一般来说,新的领导上台,在前面三五个月,出于政治上考虑,都要继承发扬肯定慎重,而在三五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步暴露前一任的一些问题,显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一个企业换个新的董事长,也都如此。所以为什么说经济危机可能是2013年,最可能是2013年7、8月份(下半年)。   第四个原因,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后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下去的,那么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08、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他们算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这么一个状况。   同时十二五期间前后,可能还会爆发一场社会危机。因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可能同时引发社会问题,目前,积聚下来的多种社会矛盾激化或爆发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关于第一大问题的第二点——社会危机   我从两个角度来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我们社会生病了,生病的表现是热。   第一个热,公务员热。全世界最难考的就是中国公务员,考大学,两三个人中考一个,考博士,一二十个人中也可以考一个。但是考中国公务员,几千个人中才考的上一个。为什么大家削尖脑袋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有钱有权有势有保障,因为我们中国政府已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权力,控制了越来越多的资产,土地是中国政府的,各种矿产是政府的,征税的权利是政府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也是政府的,很多重要的行业垄断也是在政府手里,中国政府太牛了,大家都想当公务员。公务员热反应的是改革在倒退。   第二个热,国企热、央企热、国进民退。目前一年央企的收入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五百强的总和,我国国有企业央企凭借着垄断特权,比如垄断土地资源,垄断信贷资源,垄断定价,获得超额利润,这反映了我们改革在倒退。   第三个热,房地产热。全民皆房地产,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现在都搞房地产,海尔、海信 、TCL 、雅戈尔(5.99,-0.16,-2.60%)、罗蒙、鄂尔多斯(6.63,-0.31,-4.47%)所有这些优秀的私营经济企业都在搞房地产开发,有些企业房地产在其内部的占比是70-80%以上,我问过国内的一些董事长和总经理,我说,你为什么要搞房地产开发呢,你实业不是做得挺好的吗?还挺大的吗?然后他反问,他说我为什么不搞房地产开发呢?搞房地产开发是我搞实业的回报的数倍以上,我不搞我傻呀,这是一些比较大的企业。那么那些中小企业呢?那他就炒房,他直接搞开发没实力,那么他产业空心化,实业不做了,炒房从温州炒到杭州,从杭州炒到上海,从上海炒到北京,从北京炒到三亚。然后有实力的一些个体呢,买房子,一个人买几十套。而买不起房的老百姓呢?他们谈房子,只要一见面就谈房子,只要有人见到我,就问,李老师,你说那个房价是涨还是要跌?什么时候涨,什么时候跌?全民皆房地产。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生病了。   第四个热,投机热,不是炒房就是炒股,不是炒股就是炒房,不炒房就炒农产品(6.15,-0.24,-3.76%),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现在炒资金,放高利贷,炒风盛行,投机盛行,这说明什么?说明生病了。   第五个热,移民热。当官要当上裸官,稍微有点实力的企业家纷纷要移民。这就是中国当下社会问题的真实性。   关于社会问题的第二个视角   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很多老百姓对社会不满的一个重要方面。   贫富差距是怎么拉大的?   第一个渠道,税收,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加强了征税,优先是保障国税,我们政府的税收年年保持20%-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两倍三倍于GDP和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我们很多政府就把这个作为政绩津津乐道,我们的GDP可能有点水分,但是财政收入可是真金白银。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政府与民争利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早早就该减税了,财税收入差距拉大不仅是各阶层的差距拉大,还有政府与企业、民众的收入差距拉大。现在政府控制的财富太多了。   第二个渠道,投融资的倾斜,在这次反危机的过程中,4万亿的投资,超天量的信贷投放,投到哪里去?主要投向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和大型企业,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广大的创业者拿到的比例比较低,就造成了财富、尤其是财产与收入的进一步拉大。   第三个渠道,垄断行业,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电信、电力、石油、石化、金融,垄断行业凭借垄断特权获得超额利润,有的垄断行业的收入是我们一般竞争性行业收入的十几倍。   第四个渠道,土地收入分配不合理。我们有两种土地所有制。一个是城市国有,一个是农村集体所有。农村集体所有呢,这是宪法规定的,他实际上是个假的,所以当土地用作农业生产用途的时候,他才是集体所有,只要这个土地要变现,要搞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产生大量的土地增值税,但广大农村农民集体只能拿到10-20%,70-80%被各级政府、开发商拿走了,所以为什么我们城乡贫富差距那么大,为什么我们中国农民总是比较穷呢,在西方国家农民只要有土地,那他一定是中产阶级。   检验我们是否真心实意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解决两件事:第一,给不给农民土地所有权;第二,允不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前者是农民最大的经济利益,后者是农民最大的政治利益。但这两个,我们是不敢的。如果我们把土地所有权给了农民,或农民集体,我们政府的土地财政就轰然倒塌,地方政府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没有了。所以,就造成了城乡贫富差距。   第五个渠道,高房价造成的贫富收入差距拉大。高房价是收入再分配的一个机制和平台。我们有些老百姓一辈子积累了很多钱,想改善住房条件,高房价把祖宗三代积累的钱一扫而空,把中产阶级一下子打回原形去,那钱到哪里去了呢?到各级政府、银行、开发商那儿去了。   第六个渠道,中国的股市,按吴敬琏说的是,连赌场都不如的地方。那么在股市上,中国股市谁挣钱?信息不对称的掌握信息的那一方是挣钱的。谁掌握信息呢?上市公司、证监会、基金公司的高管。至于那些不掌握信息的广大的散户要挣钱是不正常的,不挣钱是正常的,80-90%都是赔钱的。所以股市也是一个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平台。   除了以上六点之外,我们老百姓手里还有钱,他们把这些钱存到银行里,但是通货膨胀让这些钱实际在贬值。通货膨胀的实质是通货过剩,那么发钞的权利在政府手上,多印钞票的过程也就是让你的票子变毛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财富的重新再分配。贫富差距怎么拉大,通过这些渠道把他拉大的!有一次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说,2000年前后,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现在一个月3800块钱,现在的3800块钱的购买力还不如当初两千块钱,因为通货膨胀。   不仅如此,在2000年前后没有新三座大山:买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现在新三座大山压上来了,使得我3800块钱的可支配比重大幅下降,所以请问李老师,我的生活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他说的是事实。   但是这十年我国经济确实一直保持高速稳定发展,这就是现在为什么很多人对现在社会不满,有些人一上网,内容都不看,只看到标题就骂娘,他为什么骂娘?他有情绪了,觉得社会不公,所以为什么要爆发一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引发社会危机,那么这个危机也有可能与经济危机相伴随爆发。   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爆发并不意味着昏天暗地,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经济发展有周期性波动,这很正常,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高速发展,是该歇歇的时候了。暴风雨过后又是一片彩虹,所以到2013年爆发一场经济危机是一件好事,为我们长期发展赢得了机会。同时通过这场危机可以倒逼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所以即使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三点,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   从当下世界经济体的表现就能看出来,刚刚爆发的美债危机和正在爆发的欧债危机只不过是世界经济危机持续的一个插曲。美国经济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是负债累累,他之所以不想在利比亚陷入太深,就是因为没钱,小布什给奥巴马留下的是一个财政的烂摊子,打仗是要钱的。前不久,两党通过了关于提高国债上限至14.3万亿的法案,但是美国一年的GDP就14.6万亿美元,如果一旦超过GDP的值,就意味着以后一年辛辛苦苦所得的收入还不够偿还利息,这只是国债,美国还有其他很多债,比如企业债,金融债等等,累计有60-70万亿,是全球一年GDP的总和,美国如果是普通国家,其早就破产了,之所以不破产,因为他是世界上的霸主,可以利用他的美元霸权剥削全世界人民。   美国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实体经济的复苏不如预期。   第三个问题就是失业率偏高,目前依然是9.1%以上,美国政府特别在乎就业与失业,因为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们中国政府最在乎的是GDP和土地及财政收入,也就是自己的政绩和自己的收入。   欧盟经济体也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总在谈的欧债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欧元基础货币过多,因为他货币统一了,但财政没统一,各个国家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整个欧洲人口老年化还有整个福利社会,使得整个社会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而日本经济在九十年代以来就一蹶不振,地震、海啸加核辐射的三合一的危机让它雪上加霜,经济出现负增长,所以日本经济未来也不乐观。   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受累于通货膨胀,印度的通货膨胀一度超过10%,俄罗斯也超过10%,巴西超过6%,中国超过6.5%。这就是当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要状况,从这些经济体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后经济危机还没有结束。为什么还没有结束?首先过去一两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了快速见底反弹复苏,但是刺激政策刺激出来的,打强心针打出来的。只要强心针一撤,经济就往下走。   其次是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场大的危机走出来是要时间的。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有两种说法,一是,1929年到1934年,共五年,二是1929年到1941年,共12年;70年代的石油危机持续了7年;80年代的美国储贷危机持续了6年;90年代日本的坏账危机持续了8年;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那么这场危机跟大萧条相比没那么严重,跟其他的相比,至少相当,所以指望2-3年过去,没那么简单。所以国际经济危机还要持续,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来出口极大的压力,外需不足。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四点,国际的资源环境的危机。   现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总体是偏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最重要的都与中国有关,14亿人口大规模消费,消费影响环境,其他工业化国家跟我国相比,中国占主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世界第一,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五点,中美争霸带来的国际文明冲突的危机。   中美争霸10年前就开始,当时中国国际地位排在第五、六名,而美国要压制中国,就开始制造事端,如南海撞机事件,轰炸驻南大使馆事件,但是拉登的出现吸引了美国的注意力,让美国集中力量对付拉登,现在拉登走了,美国开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中国,所以近年来开始在我们周围搞军事演习、发动战争,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朝鲜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越南等问题。美国开始利用贸易竞争、支持反中国的各种势力、反中国产品倾销等等全方位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发展。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就是维护其霸权,打击一切对手。为打击苏联,分化瓦解苏联,为打击欧元,美国制造科索沃事件,为打击日本,签订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出现泡沫,使日本经济长期不振,为打击亚洲四小龙,索罗斯制造金融危机。   现在轮到中国,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近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排到第二,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10年、15年超过美国,这肯定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现在就看中国能否具备比前面那些国家更强的抗压能力了,如果没有,那么结局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比较险恶的国际发展环境,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谁叫你整天追求GDP、打肿脸充胖子呢?整天都忙于要实现赶超发展、弯道超车、超强规发展、三年大变样等目标,实际上,我们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别人却要你承担与之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压力。   第二个大问题——国际经济的展望。   国际经济的展望在这里主要强调六个要点。   这六个要点在两年前的数次研讨会中我反复地强调过,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当时的预测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其中包括对九一一事件爆发后美国经济走势的预测,我当时就说看美国怎么来应对九一一事件,当时美国有两种方法可选,第一种方法是美国当局宽宏大量,如采用这种方法来应对,美国经济将会继续繁荣。第二种方法是采用大规模的报复,如果是这样的话美国经济将从此走向衰落。事实上美国采用大规模的报复来处理此次事件,果不其然,美国经济在接下来的时间伤痕累累,元气大伤,表明我当时的预测是正确的。另外一个是对四万亿的投资政策出台后的预测,我当时就说过四万亿投资对经济刺激的效果最多能持续一年多,在2009年初的时候我预测2010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会往下走,当时中国经济处于V加U形,而是2010下半年刚好处于经济的拐点,事实证明在2010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确实往下走。我现在要说是2013年要爆发经济社会危机,大家可以检验我说的对不对。在两年以前对于经济形势判断的六句话也可以说是六个要点在这里我还是坚持。   第一点是国际经济危机还将持续。国际经济仍将在低位徘徊至少2到3年,这是两年前说的第一句话,现在看来事实如此,至于原因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此不再多说。   第二点是国际贸易投资和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乐观。国际贸易在2009年下降了13%,然后在2010年出现了反弹,虽然在2011年也有所反弹,但还没回复到反弹前的水平,国际贸易现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且这次是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搞贸易保护,跟以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搞贸易保护的特征不同,以前是发达国家强调自由贸易,现在是中国强调自由贸易,当前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第三点是美元从中长期来看还要贬值。美元为什么要贬值?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美国目前国债高企,从现在来看美国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偿还国债:第一、变卖国有资产来偿债;第二、逐步发展经济,发展产业来偿债;第三、借新债还旧债;第四、印钞票还债。那么美国会采取那种方式来偿还债务呢?美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即变买资产来还债吗?当前美国最大债主是中国,美国不大可能采用此种方法解决债务问题。而采用第二和第三种方法来偿还债务又显得过慢过累。权衡利弊后美国最有可能采用的方法是印钞票,因为这种方法成本低、效应高。而印美元直接好处还有:一是直接形成购买力,作为世界货币可以直接消费。二是直接消减债务负担,美元多了开始贬值,自然债权人就受伤。三是使美国产品出口竞争力上升。四是直接削减财政赤字。五是有利于华尔街金融市场活跃,因为金融创新、金融衍生品都以美元为手段,发行更多的货币就促使华尔街市场更加繁荣。美国现在对美元贬值有恃无恐最大底气在于其所拥有的大量黄金储备,其最坏的处境就是最后放弃美元,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货币,而其却可以轻松凭此摆脱自身巨额债务,所以说美元在接下来的时间仍将持续贬值。   第四点是新一轮全球性的通货膨胀难以避免。事实上,新兴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到来,发达国家的也即将到来,欧盟已达到了3%,美国也超过了2%,未来将进一步演化,第一个原因是各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都采取了低利率的政策,降低利率的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提振经济;而另一方面却又会引发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第二个原因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持高增长而采取印钞票的政策,现在很多国家都是通过印发钞票来维持高通 胀来刺激经济,导致了高房价,制造了经济泡沫。   第五点是全球产业结构正在加速成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实体经济比重上升,虚拟经济比重下降。因为虚拟经济有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所以现在各国都在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新兴产业在全球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将上升。所谓新兴产业是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当前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经济危机的化解都离不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三、新兴经济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上升,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将会有所削弱。   第六点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困扰今后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政府的支出多了,收入少了,这就导致国家发债券,如果在可控的范围内,还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如果超过范围就引发债务危机。   从这六个判断不难看出国际在未来两三年即“十二五”的前中期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这六个大的趋势还将继续演化。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30625/095715906993.shtml 生产过剩严重威胁中国经济:过度消费是抱薪救火 已有 409 次阅读 2013-6-19 15:16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高速度 高消费 高风险 生产过剩 经济危机 推荐到群组 生产过剩严重威胁中国经济:过度消费是抱薪救火 杨学祥 过度消费不是解决生产过剩或产能过剩的良方妙药,而是饮鸩止渴。更形象一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它与将牛奶倒入河中一样,是通过对过剩产品的破坏来维持过剩的生产规模。 高速度、高消费是与高风险一路同行,我们早在2005年就对这一模式提出过警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44605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0931.html 生产力: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 2013-6-18 20:23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财富 生产力 环境污染 能源 资源 推荐到群组 生产力: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 杨学祥 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具有既矛盾又统一的两大功能:既能创造财富又能吞噬财富。在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多重打击下,吞噬财富的功能明显增强。 周期性的生产过剩是生产力吞噬财富具体表现,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提前报废来扩大再生产,这是对社会财富的最无情的吞噬,对环境的最大破坏、对能源和资源的最疯狂的浪费。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4月6日报道:每年中国消耗全球一半的钢铁和水泥用于建筑业,产生了巨大建筑废物,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   仇保兴,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很显然,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环境威胁。 陈宜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告诉记者政府的盲目拆迁和国内房屋自身的建筑质量问题一直是中国建筑(601668)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9年中国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不断给政府敲响警钟。相比中国的35年平均建筑寿命,发达国家建筑,像英国的平均寿命达到了132年,而美国的建筑寿命也达到了74年。 http://news.sina.com.cn/c/2010-04-05/231820011742.s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309427.html 聚集财富的商品生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彻底摧毁了自由贸易的公平性:少数生产者通过破坏自然环境而暴富,把多数人置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之中。商品的环境成本由谁来买单 ? 徐迅雷最近指出,如今,把太湖、巢湖、滇池“三湖”治理列为“国家工程”,投入的又将是以亿为单位的资金,一些人恐怕又开始心中窃喜了:我可以从中赚来多少啊!办企业污染了环境,我赚了一票;包工程治理那污染,我又赚了一笔。地方官可能也爽得一颗心在胸腔里不停打转:办企业尽管污染环境,但GDP上去了;治污染投入巨资,同样能创造新的GDP数字!“污染”是我得利,“治污”又是我得利,天下这等“双赢”的好事,干得!“国家工程”如果成为傻大头,那么只有百姓吃苦头。千百亿巨资的投入,可以让湖水好上三天,然后一阵风吹走治污成果,一瞬间又将湖水染成黑色,一高温又能够变成绿色。所以,“三湖”水环境的治理,最重要的是如何将“国家工程”真正变成“百姓工程”,至少是千万双百姓的眼睛能够将它盯着的工程 。看来,国家为商品的环境成本买单只能加剧环境污染和财富怪圈的恶性循环。 九折臂竟成了良医,多年的磨难让文化人也看透了生意经。徐迅雷的分析入木三分,一语道破了开发商持续暴富的玄机。世界经济已陷入“财富困境”,富者自富,劳者空劳,资源和能源日益枯竭,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虚假的财富符号节节攀升。GDP 和“绿色GDP”恰恰反映了对世界财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度量和计算标准。如果把资源和环境计入社会财富,一些高污染地区不是越发展越富有,而是越发展越贫穷。他们不得不牺牲更多的GDP来恢复环境。世界上有很多过程是不可逆的,当生态环境彻底崩溃,只能“食尽鸟投林,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99083.html 面对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中国环保部门将2013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确定为“同呼吸,共奋斗”。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表示,中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继续破解难题。万本太提醒说,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一些地区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因此,各方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继续破解难题,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实现更大发展。 http://news.sina.com.cn/c/2013-06-18/113327430245.shtml 掌控得当的生产力可以创造财富,放任失控的生产力可以吞噬财富。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0683.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700837.html 2013年与一战前1913年的惊人相似 已有 1405 次阅读2013-1-14 15:17|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拉马德雷 世界经济长波 世界大战 2013 1913 推荐到群组 2013 年与一战前 1913 年的惊人相似 杨学祥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一篇查尔斯 埃默森的文章,题目为“灾难前夕 为什么这个世界在 2013 年看起来和一战前夕的 1913 年惊人的相似?”,把今年和 100 年前的世界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1/3483793.html 事实上,根据世界经济长波和拉马德雷现象的对应性,我们早在 2007 年就发现了 2013 年和 1913 年的相似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按照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在 2020 年结束,因此,罗杰斯认为 2020 年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这决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由经济科学规律决定的。   但是,经济规律也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我们的分析表明,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 5 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 同样,“全球风险网络”的报告指出,就中期而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并非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两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政治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社会政治风险;争夺能源和资源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对气候和环境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承受能力下降。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 - 格林斯潘最近在他的回忆录中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机是石油。他的这一言论震动了白宫 。这是政客通过发动战争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典型例证。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削弱了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高房价和高物价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最近,中国制造外销的渠道成本目前已经越来越高。国外卖场收费要求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供货商的一大难题和探索其他渠道的诱因。台湾贸易商周先生在大陆从事丝绸贸易多年,他把中国丝绸制品卖到美国各大卖场,他的客户名单上,既包括美国老牌百货公司,也包括全球 500 强企业中的大型零售企业。周先生的丝绸贸易额在中国丝绸进出口商中排在前几名,每年有 2000 多万美元的中国丝绸制品经过周先生的贸易公司被运往美国,但是进入 2007 年,周先生还是决定放弃对几家大型美国卖场的供货,因为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年收入 23% 被美国卖场“盘剥”走了。   由于存在西方经济强国的干涉和竞争,中国经济虽然面临 20 年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潜藏外部经济压力和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罗杰斯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因为这表明外部势力在介入操纵中国的股票市场。 希望与绝望同在,暴利同风险共存。在经过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激烈的人为调整阶段,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本国的存在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控制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7/content_672190.htm http://stock.jrj.com.cn/2007-09-17/000002689548.shtml 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07-09/17/content_659212.htm 表 1 给出了 2013 年和 1913 年的相似性 表 1 拉马德雷现象(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和世界经济长波的对应关系 时 期 1890-1924 1935-1946 1947-1976 1977-1999 2000-2035 拉马德雷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暖位相 冷位相 时 期 关键年 1890- 1913 1913 1914-1944 1845-1973 1974-1995 1996-2020 ? 2013 世界经济长波 第三上升期 第三下降期 第四上升期 第四下降期 第五上升期 注: 1914 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 10 年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三上升期; 2013 年与 1913 年的位置相同,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如果爆发战争,也会提前结束世界经济长波第五上升期。见: 杨冬红,等。 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 21 ( 3 ): 1023-1027 美媒称世界灾难或迫近 2013 年与一战前惊人相似 2013-01-13 13:31 新华网 1613 字号: TT   原标题:灾难迫近?与 1913 年惊人相似的 2013 年   新华网北京电: 2013 年,国际局势依然纷繁复杂,美国“财政悬崖”虽然推迟了,但风险仍然存在;欧洲在衰退中前途未卜 , 中东叙利亚的结局依然扑朔迷离……我们是走在摆脱危机的路上还是正接近另一场巨大危机的边缘?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发了一篇查尔斯 埃默森的文章,题目为“灾难前夕 为什么这个世界在 2013 年看起来和一战前夕的 1913 年惊人的相似?”,把今年和 100 年前的世界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以下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这个时代,原先全球领先的力量恰恰处在了相对衰落期,它们为国内的政治危机和不断遭到侵蚀的经济发展所困扰。同时,崛起中的国家正在世界各地争先恐后地寻求自己的位置。它们当中,有的正为自己在当前的全球秩序中寻找新的一席之地,有的则对这一秩序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民主和专制制度共存于一个不安的竞争体中。通过人员、贸易、货币流通以及史无前例的无视距离的新技术传播,世界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内联在一起。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性的道德意识,正在兴起。小镇上的美国人正在搭乘华尔街的高速快轨。亚洲再度崛起,哦是的,中东仍有麻烦事。   听起来很熟悉,对吗?    1913 年的世界,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当我们通过时光好奇地回放时,在许多方面, 100 年前的它似乎和今天的世界不怎么相像。若是我们把一个世纪的时间都压缩到眨眼这一瞬间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带着一种丝毫不觉得神秘的感觉来看待它。不过,回溯我们曾祖父母曾经生活的世界真的能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吗?   让我们以一种预见的方式得到那些警告吧。历史不会重演——至少不会完全重演。一个时期同另一个时期从来没有完美的类比。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    2013 年,美国的长处和短处都跟 100 年前的英国不太一样。英国倚仗自己世界银行的身份以及金本位制度下的地位在政治上获益。今天的美国尽管凭借发行世界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从政治和经济上同时获益,但和那时的英国相比几乎处在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位置:美国有庞大的国债负担。(有人或许会争论债务是否应该算作美国的大问题,因为目前美国国债最大的持有者是中国。不管怎样,如果北京没有从华盛顿得到它想要的东西,它是不会抛售美国国债的。但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事实给人一种感觉,即美国正在衰落。而这种力量此消彼长的感觉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国家如何对待它们的态度。)此外, 2013 年的美国和 1913 年的英国之间还有其他方面的差异。英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这点和当今国际秩序中的美国不同。从来没有一个单极英国时刻。 1913 年,英国已经在工业上落后德国几十年了,是个越来越依靠老本的国家。 2013 年的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它还是最有活力和最具创新性的。   此外, 21 世纪全球范围内势力强弱的消长与 20 世纪初是不太一样的。 1913 年,少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它们大部分来自欧洲)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土。在非洲只有两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独立国家。 2013 年,联合国成员中有超过 190 个独立国家,其中的 52 个国家都是非洲国家。 1913 年,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生活在欧洲,现在这个数字已经少于十分之一了。现在,把这个世界联系起来的国际法律和法规要比 100 年前厚得多。我们不应该忘记,用于战争法的海牙公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而海牙国际法庭的前身和平宫是什么时候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呢?你猜对了,就在 1913 年。   事实上,历史角度的类比是不完美的。 1913 年和 2013 年之间的类比也是如此,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毫无用处的。那只是表明它们需要小心严谨的解释。正如马克 吐温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它会押上韵脚。” 我们的任务就是倾听历史的韵脚,核对我们所听到的,以便捕捉到它们。   对于决策者或政策分析师来说,历史的效用并不是一包来自于当今世界、包装得整整齐齐的教程,从书架上拿下来之后就可以公式化地放之四海而皆准了。相反,它需要我们找出一种方式来思考变化和连续性,偶然性和机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提醒我们那些使国家和社会运行中止的惊人事件,同时还可以检验我们的热情,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时代是与众不同的。 1913 年的世界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年, 20 世纪的大灾难正处于萌芽状态。当然,误用历史是一种罪过,而滥用历史更甚。但是还有一种更糟糕的错误:想象一下我们已经逃离历史了。   技术是一个常见的罪魁祸首。历史如同亨利 福特所说,是骗人的鬼话,而科技却常常提醒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超高速的时代,一个拥有革命性创新的时代。当创新表现为闪亮登场的 iPhone 手机时——其亚原子的运作方式非常接近于魔法——人们很容易屈服于技术的狂想曲。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新的时代,这和以往的任何时候都不同。然而,激进的技术变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 1913 年,世界已经有了技术革命。无线电报被引入,提高了海上航运的安全,人们无需电线就可以访问全球各地的市场和战略信息。汽车已经走下了世界第一条生产线——它位于福特在底特律的高地公园工厂——并被运往世界各地,它们的消费者甚至包括蒙古的佛教僧侣。石油取代煤成为英国皇家海军(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的燃料 , 这些变化将英国海军部推向伊朗南部的石油业务,并开创了现代中东的石油外交。世界上第一部完整长度的好莱坞电影在这一年年底开始放映,第一部印度电影也到达了孟买的电影院。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甚至在他上一年度的总统选举活动中使用了电影作为宣传手段。(这部电影的主题也非常适合 2013 年:向富人收税。)   最后,显著的技术进步对事物的改变会超出我们的预期——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是很难预测的,但从发明到第一次应用,这中间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而新技术第二次或第三次应用带来的冲击也会越来越迅速。一个技术不管有多么先进,最后总是被移植到相对较老的技术上,然后才应用于人类个体、社区和国家。之后,最先进的技术可以被最落后的个体所操纵。不到 10 年,莱特兄弟第一次飞行(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和解放)的成果就被用于空投炸弹了:用飞机进行空中轰炸发生在 1911 年的利比亚, 1912 年和 1913 年的巴尔干地区。同样, 20 年前当互联网被人们誉为帮助世界各地被压迫人民解放的力量时——确实有很多人这么认为——独裁国家已经开始使用它为自己服务了。世界第二古老的行业——间谍——也迅速适应了这个开放的线上世界。技术或许是驱动历史变革的动力,但它也会屈从于历史背景。   从历史角度看,特定主题或是特定“韵脚”通过历史(人类的贪婪、操纵技术、决定军事行动时地理的重要性、塑造政治时信仰的力量、这个时代与众不同的坚定信念)重现是不足为奇的。你觉得 2000 年以来,债务推动的繁荣是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繁荣吗?答案是错误的。古希腊人,在熟知人类的贪婪、自我欺骗、骄傲自大以及因此所招致的惩罚后,无需哈佛商学院的金融专业硕士学位就能很好地解释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你觉得有了激光制导弹药和无人机,平息阿富汗将是小菜一碟吗?事实并不这么简单。你觉得全球化是注定要永远持续下去的,洲际战争是不可能的,且向前的民主步伐是不可避免的吗?打住,难道在 1913 年人们没有这么认为吗?    100 年前整个世界的关键,对今天的世界来说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但确实存在这么一个时期,它在不那么遥远的过去,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尽管并非与我们当今的世界完全不同)四分五裂了。究其原因,并非因为人类社会是被无法控制的命运之力所左右,或是因为他们的极端愚蠢。只是人们没有预料到事情会朝后来的方向发展。经历了 1913 年全年的人们并没有把这 12 个月看成灾难的前奏。现在回想起来,在地平线上曾聚集着风暴。但在当时,很多人认为自己正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或者他们只是有其它的事情要考虑。    1913 年的世界是动态的、现代的、互相联系的和智能的——就像我们当前的世界一样。 1913 年,现代欧洲的军械库艺术展征服了纽约。同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储备局,它成为之后全球金融力量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今天,以一种大致相同的方式,作为一个全球性交易货币的出现,中国的人民币为中国将来挑战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 1913 年,圣雄甘地在南非被捕,澳大利亚人确定了他们的新首都,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欧洲掀起了一场风暴,然后他们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这座城市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和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获得了同样的辉煌。 1913 年,当时中国最大党派的领导人宋教仁被暗杀。这次谋杀就像一年以后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一样,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1913 年,列宁还在加利西亚山上过着流亡生活。俄罗斯正处于工业繁荣的中心,很多人认为最大的革命危险已经过去,沙皇俄国将在欧亚大陆占据主导地位。还是 1913 年,日本,这个 60 年来一直隐居在世界舞台之外的帝国开始向外扩张,作为一个工业化的亚洲国家,它被其它大国视为对手而存在着。日本国内,新天皇刚即位的不确定性和对最后一位幕府将军的哀悼同时并存。在一战前的最后一年,德国已经成为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让伦敦和整个欧洲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即尽管英德在海军军备上进行着竞赛,但二者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如果国际工人们的团结没有阻止战争的来临,那么全球金融自身的利益也会阻止它。   当然,和任何其它时代一样, 1913 年也有预见到黑暗和厄运的预言家。世界各地有很多经验丰富的观察员,他们将自己周围的一切国际化进程——从测量时间到战争法的所有事情——都看作是水到渠成的历史演化的宏伟计划。“没有一个国家和一个大陆是单独存在的,“ 英国历史学家,古奇﹒ G.P. 在 1913 年写道,“全球合约化之后,人类对他们的统一性更加自觉了。思想、理想和试验造就了全球化之旅。文明已经国际化了。”很多人指出,经济全球化使战争无利可图;有些人认为这使战争成为不可能。像往年一样, 1913 年举办了国际展览会,以纪念世界的进步和走向更大的整合。而举办国比利时在会后一年内就颤抖在炮火的轰鸣中了。 1913 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一些人视为国际上的和事佬。就在几年前,加州和伯克利大学的校长还打算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呢。   那么,上面说的这些和 2013 年的世界有关吗?   这并不是说我们正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边缘,在读了这些之后,应该逃往山林并祈求最好的结局。未来大国之间的冲突并非是不可避免的,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预示全球贸易的崩溃——尽管我认为这些情况实际上比 10 年前更容易发生。不过,回顾 1913 年的世界可以提醒我们,关于全球化的连续性,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当然几十年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现有体系内,存在很多独特与貌似合理的冲击,让我们的预期疯狂地偏离了航线;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我们很难预测和参与,但我们可以为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间接的准备。   一般来说,把 2013 年的美国和 1913 年的英国做类比不是很合适。不过肯定的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比 25 年前更像 100 年前——它是一个竞争的多极化世界。正如 1913 年那样,技术、贸易和金融把我们今天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理性的利己主义告诉我们,这些力量所带来的整合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在过去几年中,贸易保护正在抬头,全球贸易谈判破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完全不足,互联网出现分裂。有一种激烈的、认为其会自我应验的言论认为,西方的主导地位——作为世界规则制定者的地位——正在终结。   人类注定要永远生活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但是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不确定性,纠正偏见,质疑假设,并延伸我们的想象力。通过了解其它国家——尤其是那些重新在世界上取得显赫地位的国家——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心态、期望和恐惧的事情。当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未来如何建立一个我们自己创造的历史进程,而不是一个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好了的进程。    1913 年的世界——一个辉煌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为我们提出了警告。在这一年里,世界的运行机制被许多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在 2013 年,当面对类似的全球变动时,我们可能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设想现存世界的运行机制会永远继续下去,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漫步到未来,未来就会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希望它变成的样子。这些令人欣慰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需要为一个更为艰难的旅程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王一 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1/3483793.html 中国股市牛市与世界经济发展长波上升时期 杨学祥 刊发时间: 2007-09-17 16:34:48  光明观察   已经越过 5000 点大关的中国股市何去何从,牵动每个股民的心。全球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昨日在上海给当前 A 股开出的“诊断书”是: A 股目前还不是泡沫,只是处于“潜在泡沫”时期。他认为中国股市的牛市会持续 15 年左右,但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他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在被问及中国这一轮 牛市可以持续多久时,罗杰斯的回答是,最短起码有 15 年,最长 25 年。在 2020 年之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罗杰斯 16 日的演讲始自对中国的赞美:“ 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 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21 世纪我认为是中国的世纪。”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人们只想记住全球著名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的结论,而忽略这一结论的前提和条件,这是非常危险的。最短的牛市有 15 年,在 2020 年之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其根据是什么?   罗杰斯认为, 21 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因此,中国的经济走向决定了 21 世纪的世界经济走向。股市是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21 世纪的国际经济走向大趋势决定了股市的基本发展趋势。   经济波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周期约为 50 年的经济长波是世界经济领域里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在《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一文中阐述了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过程。   原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 1925 年提出的经济长波理论,把经济长波分为上升期和下降期两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为 20 和 30 年。尽管此后长波理论各学派对经济长波不同阶段的划分及其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从 18 世纪末以来出现的四次经济长波中我们可以发现历次经济长波上升期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一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795 至 1825 年。在此次上升期中,发端于英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创新,推动了纺织和运输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在这些新兴产业中纺织业增长最快,成为当时最为成熟的产业。由于生产力变革首先发生于英国,英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迅速成为当时的世界经济中心。   第二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出现在 1850 至 1873 年。冶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当时的英国率先进入钢铁时代,钢铁制造业的比重大幅攀升,成为推动当时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进一步调整,产业现代化运动在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在这次上升期中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其经济实力接近并超过英国,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世界经济格局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   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电气、汽车制造等技术的创新不仅使电气、汽车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工业化国家产业的升级,并最终把汽车工业培育成当时的主要产业。产业结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垄断财团成为当时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垄断财团的出现标志西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美国最早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随着技术和产业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转移,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也进入资本主义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时期。   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这一时期科技创新来源于更多的领域,电子计算机、生物、航天和新材料等领域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向“高、精、尖”和“轻、小、薄”方向发展。在西方工业化国家相继进入国家垄断时,世界经济重心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走上经济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同时,根据此次经济长波上升期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适时地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经济腾飞,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尽管学术界对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终点和第五次经济长波起点的时间尚有争议,但研究者认为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 。   我们的研究表明,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为 1890-1924 年、 1947-1976 年,“暖位相”为 1925-1946 年、 1977-1999 年。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出现在 1890 至 1913 年,第四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发生在 1945 至 1973 年,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应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也就是说 21 世纪头 20 年是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比可知,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对应拉马德雷的“冷位相”,世界经济长波的下降期对应拉马德雷的“暖位相”。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   按照世界经济长波的发展规律,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的上升期在 2020 年结束,因此,罗杰斯认为 2020 年前中国的牛市持续没什么问题。这决不是时间的巧合,而是由经济科学规律决定的。   但是,经济规律也要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 1914 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第三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期提前结束。这一一对应的变化,明确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和战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   我们的分析表明,世界还有十几年的经济发展上升时期,如果科学无法理解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持强凌弱的战争就可能提前结束第 5 次世界经济长波上升时期。同样,“全球风险网络”的报告指出,就中期而言,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风险并非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政治领域。两者的观点是吻合的。政治风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的贫富差距加大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首要社会政治风险;争夺能源和资源导致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对气候和环境控制导致的生产成本上升和经济承受能力下降。最近的全球变暖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越演越烈,资源、能源、环境和海平面上升,限制了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短缺和争夺不可避免,冷战的阴云又布满世界的上空,军备竞赛持续升温 。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艾伦 - 格林斯潘最近在他的回忆录中称,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动机是石油。他的这一言论震动了白宫 。这是政客通过发动战争控制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典型例证。   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成本提高,削弱了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高房价和高物价是其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最近,中国制造外销的渠道成本目前已经越来越高。国外卖场收费要求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供货商的一大难题和探索其他渠道的诱因。台湾贸易商周先生在大陆从事丝绸贸易多年,他把中国丝绸制品卖到美国各大卖场,他的客户名单上,既包括美国老牌百货公司,也包括全球 500 强企业中的大型零售企业。周先生的丝绸贸易额在中国丝绸进出口商中排在前几名,每年有 2000 多万美元的中国丝绸制品经过周先生的贸易公司被运往美国,但是进入 2007 年,周先生还是决定放弃对几家大型美国卖场的供货,因为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年收入 23% 被美国卖场“盘剥”走了 。   由于存在西方经济强国的干涉和竞争,中国经济虽然面临 20 年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也潜藏外部经济压力和操纵。中国股票市场也毫无例外。如果明年 2 月份,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到 10000 点,罗杰斯就会卖出手中的中国股票。因为这表明外部势力在介入操纵中国的股票市场。   希望与绝望同在,暴利同风险共存。在经过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激烈的人为调整阶段,各国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都在为本国的存在与发展出谋划策,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控制权。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风险。   大国博弈智者胜,所向披靡勇为先。世事难料无需悔,参与过后始知难。 参考文献    1 . 投资大师罗杰斯称中国股市牛市至少持续 15 年。 2007 年 09 月 17 日 02:49 东方早报。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24913904704.shtml    2 . 湖北大学世界经济学科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柳剑平、肖德、程崇祯、彭斯达、陈汉林、孙铭;执笔:肖光恩、周先平)。第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7/27/content_65180.htm    3 . 杨学祥,杨冬红。五次世界经济长波与太平洋十年涛动。 2004-8-1 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 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998    4 . 杨学祥 . 政治风险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威胁 . 光明观察 . 随笔·杂谈 . 2007-09-06 10:46:37 。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06/content_666148.htm    5 . 毕远。格林斯潘称美国为石油发动伊战。 2007 年 09 月 16 日 08:24 中国新闻网。 http://news.sina.com.cn/w/2007-09-16/082413901077.shtml    6 . 索寒雪。美国卖场进场费看涨中国制造外销雪上加霜。蜀龙新闻中心。发布时间: 2007-9-17 0:17:05 。 http://www.su-long.com/admin/view.asp?ArticleID=18564classID=68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7-09/17/content_672190.htm http://stock.jrj.com.cn/2007-09-17/000002689548.shtml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652992.html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926 次阅读|8 个评论
沼气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caoman 2010-8-10 09:40
沼气产业起源于六十年代,同其他产业一样,一个发展周期要经历成长、震荡、成熟和衰退几个阶段。不同国家发展沼气产业的原动力、类型和发展速度不同,工业化大型沼气工程,欧洲尤其是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并有专业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户用小型沼气工程,亚洲尤其是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后期上的大型沼气工程规模也普遍偏小。中国土地所有权分散,沼气产业起步早,数量多但沼气总产量少,养殖业主同时是沼气产业主,但不是种植业主,沼气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质量和效益无保障。 沼气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分析,主要是源于能源和环境危机。欧洲如丹麦,起源于能源危机,从建大型工业沼气工程起步,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能源,工程规模以发电装机容量计,后期发展源于环境危机,速度较快从成长到成熟大约用二十年时间;亚洲如中国,起源于生活方式的改善,从小型户用沼气工程起步,目的是方便做饭和照明,工程规模以池容立方计,后期发展源于环境、能源和金融危机,速度较慢成长到成熟大约用四十年时间。 沼气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主要表现为政策依赖性和产业关联性。每次阶段性突破都是基于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关联产业的协调发展。例如,德国 2000 年开始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之前工程数量之和为 139 座,至今在短短八年间陡增到 390 , 0 座,且大都运行正常;同样,中国近几年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工程数量迅速增加,但多数运行不正常,原因就在于其关联产业多,协调难,如种植同养殖产业的分离,不利于沼液还田;可再生能源(沼电)同传统能源(煤电)产业的竞争,不便沼电上网。 沼气产业发展的前景预测,是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性基础产业。继能源和环境危机后,金融危机的出现又一次促进其发展,有人把沼气产业作为危机公关产业。其实,沼气产业不仅是避免污染、提供能源和有机肥的产业,而且是有机体和有机物回归自然的途径,随着原料从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到所有生物粪便、果实和尸体(包括人体)及其衍生物,用途从生活供气、发电、制肥到汽车燃料、制氢等,其内涵、用途和空间不断拓宽,必将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迎来一个又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沼气产业自诞生之日开始, 30---50 年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其标准化、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可持续的复合性基础产业,建议能源和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给以充分考虑。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2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