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荣誉感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与科技成果的相位差
热度 1 fdc1947 2020-1-14 08:49
【按】这是一篇写于八年前的文章,现在看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意义的。如今改动了一些字,删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 教育与科技成果的相位差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近三十年送到外面去学习的人也不少了,为什么科学技术的成绩都还是不够大,即使是在国外工作的,其成绩也没有达到的得诺贝尔奖的地步。 其实,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与科技成就不可能是同步的,他们之间有一个“ 相位差 ”。也就是说, 教育的成绩需要在若干年之后才能够显示出来,才能够化为科技成果;而对教育的破坏将影响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 前面的半句话,一般人都容易理解。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不容易。对后半句话人们的认识往往不够,往往以为破坏不难修复。实际上,破坏容易建设难,特别是对于教育的大的破坏,例如,对于“那十年”给中国教育的近乎毁灭性的破坏,就不是大家都有足够的认识的。 那十几年是教育的大倒退。教育基本上是空白。学生不读书,都去“搞革命”了。 拿我们自己来说吧,“那十年”开始时我十九岁,大学课程学了两年还差一个月,中间搞革命胡闹了几年,做了几年简单的体力劳动,到1978年考研究生三十一岁,中间荒废了一个人最好的十二年。 我今天看一张照片,说政协委员开会打哈欠。我很替那位老委员抱屈,年龄大的人,很容易打哈欠的,即使他的注意力很集中,也会忍不住打哈欠。我上小学、中学、大学,上课的效率都非常高的,上课学到的知识,课后不用多长时间复习。但是,到了三十多岁再去读书,上课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就开始打哈欠,精力难以集中。我在当时的研究生中间年龄并不算大,学习成绩也还算好的,你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整体水平了。我的前后这么多届研究生师兄弟,所有的人都与我的老师的水平差一大截。你说这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龄段就那么容易跳过的? 比我年龄略大几岁的,“那十年”以前,大学倒是读完了,开始刚参加工作就大革命了,荒废了十几年,什么都稀里糊涂的,大多数人的水平还不如我们这些读了研究生的。 比我们年龄小个十来岁、二十来岁的,大学是读得不错,以后还做了博士,即现在的“海龟”或“土鳖”,看上去都不错,是现在各单位做工作的中坚和领导力量,但是,老老实实的说,很多中学生应该知道的事情,他们却并不懂,先天不足。这中小学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够跳过去的。从事一般的研究课题,还能够对付,甚至也能够做点不错的工作,可是,要想成为真正的大家,难。 少年阶段,或者说青春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的很多能力,特别是所谓初级或者说是深层的能力,生活或思维习惯等等,都与青春期有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的口音,在青春期确定之后,再要改变,真的很难。所以决不可忽视中小学教育。 至于现在年龄更小一点的,从受教育的量上看,真是不错,但是,很遗憾,对于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的质量就很要打一个大的折扣了。一个学校,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最重要的是教师,有了好的教师,条件差一点也没有关系。相反,教师质量差,设备再好也没有用。由于“那十年”的原因,大量低质量的教师成为各类学校教师的主力。更令人悲哀的的,是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中更是充满了连低质量教师都做不了、其素质还不如这些教师的领导者和由这些“武大郎”挑选而来的比他们自己更矮的“次武大郎”。在这些领导者和教师的培养下,教育水平很难提高。 有人说过去不也有战乱?社会动荡比“那十年”更厉害,对教育也有影响。固然过去也有大的社会动荡,例如抗日战争,社会全面动荡,可是,学校教育仍在进行,不说最有名的大家现在都津津乐道的西南联大,其他大学、中学、小学许多都仍旧在运行。例如,我的导师就是在山沟沟里的“厦门大学”认认真真的攻读了四年,由于战争和动荡,四年中连过年都没有回过家,一直在学校苦读,学习了化学系、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几乎所有课程。这种动荡和艰苦环境对于像我的导师那样的学生反而起到促进作用。 反观在“那十年”中,所有的大学通通停止了教学和研究,十多年基本没有招生。全国所有的学校无一幸免。学生不读书还是小事情,而且被鼓动起来去迫害他们的教师,而且说这样做是正当的,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先进的、革命的。读书的同学和教书教得好的老师是反动的。这种摧毁性的打击,正像我刚才说的,影响了好多代知识分子。因此,中国教育受到的创伤,还将延续很多年。因此,真正要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全面地达到甚至领先世界水平,还需要很长的时期。 可以较快的赶上去的办法还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特别重要的是开放,不开放就谈不上改革,开放了而且开放到一定的程度,不改就不行。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就是要向国外看齐。可以依靠的最重要的力量还是这些“海归”。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落后,人家先进,你不依靠从先进地区来的,依靠谁? 在二十世纪初,依靠“海归”建立了中国的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体系。在50、60年代新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建设也依靠这些人的领导。“那十年”中间取得的那么一点硕果仅存的几个项目,也都是依靠这些老一辈从国外回来的“海归”的指导。 当然,那种忽视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的做法,也是愚蠢的。现在的各类人才,同工不同酬,教授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巨大的做法,是愚蠢的。因为真正做工作的大多数人,还是在本土成长起来的人才。 有人 以为只需要用高薪便能够聘回人才,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人们在满足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有荣誉感和信任感。我相信一个人在拿着比旁人高许多倍的工资的环境下工作,压力将是非常大的。这决不是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只用高薪,聘回来的很有可能只是华而不实的人物甚至是骗子。 如今需要的是在尊重有本事的海归的同时,全面解决知识分子的各种问题,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想做好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所以,要对所有的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减压,不要那么急功近利,不要那么多鞭策,不要那么多评比考核。教学和研究都是一点一点做出来了,评比基本上没有用处。 我们只有先把教育搞上去,把学生的教育质量搞上去。打好了基础,才能够盖其真正漂亮的大厦。这样踏踏实实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走到世界的最前列。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5050 次阅读|4 个评论
应当重视和正确对待“老人变坏”问题
热度 20 fdc1947 2017-7-5 08:55
应当重视和正确对待“老人变坏”问题 最近几年,“老人变坏”的话题常常被人说起,也常常有人义愤填膺地指出,这是一个伪命题,怎么可能老人都变坏呢?其实,网络舆论指出“老人变坏”的时候,写文章发议论认为“老人变坏”的人也不可能真的认为所有老人都变坏(至少不会包括作者自己的双亲)。反对这个命题的人也没有说老人都没有变坏。总之,两方面的人都没有否认,确有一部分老人不大好,或者变坏了。只是各种人对于变坏的老人的数目看法有分歧,从而对于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看法不同罢了。本文也是在这个语境范围下使用“老人变坏”这个网络术语。 这样的话题,为什么过去没有人提出来? 回答很简单:过去没有这么多老人。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古老的城市里,周边大多数是老住户,老邻居。我了解世事的时候已经是50年代了,那时候在这些老邻居里,在亲戚朋友家庭中,五十几岁的人就被认为老人了。我太太说,她小时候做作文常常喜欢用“年过半百”来形容那些“老工人”和“老农民”。民俗,过六十岁生日(往往只是59虚岁,民间有做九不做十(十与贼谐音)的习俗,实际上只58周岁)的时候,就要“竖寿板”也就是打造棺木了。那时候,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就很不容易,八十岁的人就极为“稀有”,真正的老寿星了。即使有几个老人,也是常年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寿命越来越长,如今在主要大城市中,人们的平均寿命都在八十岁上下了。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好。退休人员总不能成天呆在家里,所以,如今满街都是这么多的老人。人多了,老人之间、老人与年轻人之间,难免发生冲突。发生冲突的时候,总有一方欠一点儿情理,也就是“坏”一些。如今互联网发达,有一点坏事就立刻传遍天下,而且“记录在案”,网上一搜,通通可以放在一起“整理出版”。于是,老人们的负面新闻就显得格外多了。在这个意义上说,“老人变坏”这个说法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 上面已经说到,一部分老人会不大好,或者时髦一点说“老人变坏”,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 这里所说的不大好,或者坏,主要是指道德方面的,尤其是社会公德方面的不足之处。一部分的原因是“先天不足”,就是要从未老的时候说起,未成老年的时候就有问题。青少年的成长情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国国家,很多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阶级斗争”的岁月里度过的,特别是“无法无天”的“文革”中度过的,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很多人没有养成民主协商、彼此合作、达成妥协的习惯。斗争成了社会生活的习惯,一言不合,便与人相斗起来。另一方面。长期的生活资料的极度匮乏,一方面使人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使另一些人沉湎于贪欲,为了很小的一点好处便要去争夺。这就是成为“老人”之前的先天不足。 很多习惯养成之后,往往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另一方面,人还是有理智的生物,在人们尚在进行某一种工作,在某一个工作单位担任一定的职务的时候,人们往往能够得到一定的纪律或道德的约束和自我约束。但是,当人们离开了工作单位,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离开了自己的职务(即使只是一个小组长甚至一个普通工人的职务),成为一个退休者的时候,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一些在工作岗位时因理智而被压抑的习惯便会下意识地表现出来。与人在某一方面发生了分歧,便立刻拿出“革命战斗”精神,投入战斗。“文武昆乱不挡”,粗细兼备。文一些的,像汉奸、走狗、卖国贼之类的帽子,飞起来用不着思考;若是来武的,甩开膀子也不减当年勇。与朋友相遇或同行,不论何时何地,可以高声喧哗,旁若无人,美其名曰性情中人。若是商家为促销而发放一点无偿的小东西,也可以迅速蜂拥而上,用不着顾什么脸面,“不能像小脚女人那样扭扭捏捏”。总之,这些先天不足的问题,在失去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下意识地流露出了。 人总是要老的,到了一定的年龄,岁月的流逝常常在提醒人们,身体、精力都在走下坡路。时不可失、机不再来,这些古代的俗语总在耳边。而人总是有很多没有达到的要求,没有实现的愿望。也会有侥幸的心理。在贪欲和侥幸心理的支配下,有些老人或者“准老人”就会犯错误甚至犯罪。即使是没有多少权力的普通老人,有时候也会表现出贪小利,例如有的老人到了超市,看见免费提供的食品袋也会多拿几个,装进自己的口袋。对于这一点,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就告诫人们,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防止贪欲的泛滥(《论语》:“君子有三戒……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种自然规律影响下的人们的行为,就需要人们用自己的“修养”去控制、去约束,不使膨胀。 同样,由于时代的飞速进步,老人往往难以跟上,无论在精神上、物质上都会不如后来者。这往往使一些老年人产生嫉妒的心理。“某某人当年是我的下级,幼稚的很,他有什么本领,比我的级别还高?比我多拿那么多?”鲁迅所说的“九斤老太”是很有代表性的。而现实中,年轻人的生活条件往往大大好于老年人,倒不一定收入高多少,而是年轻人敢于消费,他们的衣食住行的标准都比他们的前代人高得多。他们的身体和精神情况更是远远超过了老人。而打破了大锅饭的社会,也使得社会上存在贫富差别加大的情况。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着时代的飞速进步,眼看着别人比自己好,而自己却不能与别人一样,甚至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有日暮途穷的感觉,有些老人心生嫉妒,心里变得阴暗,什么好东西都看不在眼。在他们的心中,世界一片黑暗,他们在聊天群里成天转发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他们怀念自己的青春岁月,幻想那时候的一切都比现在美好。他们中的少数人甚至心生嫉恨,凡自己得不到的也不希望别人得到,宁可大家都没有,也不让别人比他好。在这种愤世嫉俗的思想支配下,他们往往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甚至反社会的行为。这也是“变坏”的相当一部分原因。 如今通讯发达,使用通讯工具非常简单。这样,很多准老人或者低龄老人并不孤独,他们很容易相互交流,有些负面思想和情绪很容易相互传染。很多谣言、流言蜚语,他们会先入为主、顽固的坚信。而群体的力量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会大大高于个体的力量之和。拿群殴与他们争篮球场的小伙子这个事件来说,如果在荒郊野岭,一个对一个,老人和那位小伙子即使有争执,恐怕不会打起来,但是,后面有一大群老头老太太,事情就会发生。如果在城市中心,或者人多的地方,老人有时候也敢于“教训”年轻人,那实际上后面还是有一股“虚拟”的力量,就是传统的舆论,千百年的传统有很大的力量。有时候,老年人也会错误地运用这种传统的力量。 最后要说的一种原因,那就是老人的身体真的“坏”了。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物体,其组分迟早就是坏掉的。四肢的关节会坏,颈椎、腰椎会坏,血管会坏,五脏六腑会坏,脑子也会坏。当然,一般不容易一下子都坏掉,而是慢慢地坏。有些老人看上去的坏,实际上是脑子出了问题,有了病。前些天,有一位朋友的博客上说起一件事,一位八十高龄的老者去医院,因为人多拥挤,好心的相识者便帮老人办理有关事宜,不料老人回家后找不到医保卡,就硬说相助者拿了他的卡,甚至在争吵中出言不逊,说人家别有企图,当然,最后发现医保卡就在自己家里,只是当时忘记放的地方了。像这一类问题,发生在初期高龄老人的身上,还真不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也不是老人的道德品质有什么问题,想讹人等等,他就是一时糊涂了,这都应当归罪于脑子有一部分坏掉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年轻人甚至中老年人也往往不能理解,但这就是事实。随着年龄的增大,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到了完全痴呆的时候,大家才相信原来如此。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增加,所谓“老人变坏”问题也将越来越严重。如何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是放在社会各界目前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社会的各方面都作出努力。 首先,这个问题值得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的重视。必须看到,不管了人们现在的表现如何,大多数老人受党多年领导,党组织对老人是有威信和约束力的。除了关心他们之外,应当组织他们进行适当的活动,组织他们参加社会的各种义务或半义务的工作。实际上,很多社会工作是他们可以胜任的,例如参与维护城市交通、城市和市场管理、社区治安和卫生、对高龄老人和残疾人的服务等等。在工作中,他们将会有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也将会对自己各方面的言行更加负责任。在这些工作中,切忌只讲物质不讲精神奖励,只有更多地注意精神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使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可能的“变坏”。 社会各界特别是宣传部门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工作,对于那些恶劣的谣言,一定要针锋相对的进行辟除,对于故意造谣者,应当予以惩处。应当理直气壮的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即使是宗教部门。也应当鼓励他们多宣传与社会道德观相符的好事,尽可能避免与人类绝大多数人所尊崇的科学知识相对抗。对于老人自发组成的临时活动的主持人和领导人,也应当注意做好与他们的联系,做好这些人的工作,让他们做正确的宣传和引导,必要的时候,也应当立下一定规矩或公约,避免群发性的事件。 对于老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社会应当多加关心。对于身体上的变化引起的精神问题,社会应当正确地对待,医学和科学工作者应当进行正确的宣传。 总之,所谓“老人变坏”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包括科学界、教育界在内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作出好的研究工作,想方设法做出正确的对策。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6198 次阅读|37 个评论
在梦开始的地方
leslieminzh 2017-5-25 21:52
当用跳动的青春跟着运动会的节奏, 诠释着存在感、集体感、参与感、荣誉感的时候, 国外好友发来的马德里校园静谧柔和的五月风光, 曾经驻足眷恋的蓝天白云下红砖灰瓦的住房, 还有市中心古朴华丽金碧辉煌的殿堂。 一直以来不愿去回忆, 逃避去比对过去和现在。 一直以来坚信自己无悔的抉择, 终将收获最正确的未来。 我强大的祖国啊, 请接受一个回归游子倾心的崇拜和热爱。 请别再让我流着清泪书写对共产党的思念, 请别再把我的科研梦想搁置在地中海那边。 曾多少次隔着实验室的圆形塑窗, 遥望祖国的方向, 试问苍天, 何时才能回到我亲爱的故乡。 把寂寥化作力量, 当短短的脚量完长长的路, 坚定地收拾行装, 带上用八载岁月书写的篇章, 飞回到曾经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上, 无关风沙雪月, 任激情肆意飞扬。
85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让铺路教师有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黄安年 2016-9-10 20:05
让铺路教师有 幸福感、成就感、荣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6 年 9 月 10 日发布 如果说大学教师是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铺好路,那么中小学教师是为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夯实基础铺好路。教师是铺路人又是引路人。如同在科研领域基础研究往往是“短板”一样,在基础教育领域领域往往也是整个教育战线的“短板”,需要解决好补短板问题。 昨天,国家主席、总书记习近平回到上小学和初中的八一学校和师生共同欢度教师节。他说:“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 这些讲话精神都是很重要的。如今某些人大有万般皆下品,唯有科研高的味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高新科技的突破是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的铺路、开路、引路。 *********************** 习近平看望师生时说:这里没有首长,都是学生 2016-09-10 13:05 新华通讯社 图:新华社记者鞠鹏、姚大伟 文:新华社记者霍小光、张晓松 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 9 日上午, 习近平 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师生。 八一学校的前身是 1947 年聂荣臻元帅在河北阜平创建的荣臻子弟学校。 习近平曾在这里度过小学和初中的时光。他正是从这里初中毕业后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插队,在那个艰苦备尝的环境中经受了长期历练。 上世纪 50 年代的学校大门(八一学校供图) 当年小学部的教室(八一学校供图) 在展示上世纪 50 年代校园布局的展板前,总书记停下脚步仔细观看。他指着展板说,这里是礼堂、这是餐厅、这是我住过的宿舍楼 …… 总书记触景生情: “ 这都是小时候的记忆。 ” 始建于 1952 年的学校礼堂原貌(八一学校供图) 如今的荣臻礼堂楼(八一学校供图) 参观校史展时,习近平看到了自己的学籍档案,还有老师和同学们的老照片。总书记如数家珍地说起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名字,讲述了一桩桩有趣的往事。 这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 1979 年 3 月 1 日 。习近平和当年的老师同学一起回到学校,参加庆祝建校 32 周年活动。(八一学校供图) 如今,又回到阔别许久的母校,习近平边走边看、边问边忆,感慨道: “ 我非常怀念那段岁月。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惦念着母校,同母校保持着联系。 ” 1992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向学校 45 周年校庆发来贺信。 八一学校几位退休老教师如今已是古稀之年,今天他们高兴地见到了当年教过的学生 —— 习近平。师生见面分外激动。 习近平同陈仲韩、陈秋影等几位老师一一握手。 习近平同陈仲韩、陈秋影等几位老师一一握手,愉快回忆往事,还聊起其他老师、同学的近况。习近平说,看到各位老师精神这么好,我心里特别高兴。当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现在回想起来,终生受益。 习近平同几位老师交谈。 一位老师情不自禁地对总书记说: “ 您心里总是装着学校,装着老师,装着同学。 ” 另一位老师说: “ 您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 习近平答道: “ 是老师培养了我们。 ” 在同师生座谈时,八一学校校长沈军首先发言,他说,欢迎首长回到母校。 习近平说: “ 到这儿就没有首长了,都是学生。 ”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八一学校 八一学校今非昔比,已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历史名校。 习近平考察了学校的特色教育 —— 他走进实验楼,来到八一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人才开发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科普小卫星课堂,仔细观看学生们正在研发的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小卫星,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了解卫星实验内容和特色功能。 习近平对同学们说,你们很了不起,我上学时,也就是组装个矿石收音机。你们从中学阶段就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兴趣特长,打下牢固基础,将来上大学继续学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连贯起来,这很好。你们的小卫星发射时别忘了通知我一下。 足球,是八一学校的传统项目。宽阔的操场上,小足球队员在老师指导下正在进行带球过人训练,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看到总书记来了,老师一声招呼,小队员们兴奋跑过来,争着向习爷爷问好。几位小球员还展示了球技。 总书记走到孩子们中间,拍了拍几个小队员的肩膀,笑着对大家说, 50 多年前我就在这个地方踢过球。那时候还是土场子。 当年学生们在操场踢球(八一学校供图) “ 我们的球队在北京市比赛中拿过冠军,在全国比赛得了第四名。 ” 总书记对孩子们说,看我现在身体这么好,都是小时候体育运动打下的基础。德智体美要全面发展,其中体育对陶冶性情、历练意志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希望八一学校足球队将来出一批足球人才。 考察期间,习近平来到学校高中部教师办公室,看望正在备课的老师,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了解学校的课程安排以及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感受。总书记说,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 习近平还同师生代表进行座谈。 习近平强调: ——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 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http://news.ifeng.com/a/20160910/49949158_0.shtml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思考(07-11)|9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别指责中国的‘平民教授’!!!
热度 67 lin602 2012-12-22 13:18
网上有些帖子,说中国的教授们‘水平低’‘没有理想’。 我只能说,你们没有身在其中,或者‘夸夸其谈’地为了吸引眼球。 中国的平民教授们,已经做得够可以的了,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收入:中国的平民教授的工资收入,好象不如社会上许多行业的普通职员,更不好与政府官员们相比。我的许多学生们走向社会,几年后一年工资已经是我二年甚至更多年的收入了。 住房:我校九十五平方米的十多年房龄的旧房子(就我现在住的1999年建的房改房),现在卖价已经过二百万。一个教授年收入一般税后十万吧(许多人还达不到),你说一个教授可能要用三分之二人生的工资( 三十岁左右博士毕业,六十岁左右退休,工作三十年,用二十年教授级别的工资买一套房子 )买现在的一套旧房子。 权力:中国高校的平民教授是一点权都没有的,按教学计划上课,按时到课堂。申请到经费就做科研,申请不到只能望洋兴叹。 经费:没有官位,只能写申请书‘望天收’。运气好,得到一些小项目,大项目是根本与之无缘的。 实验室:与官员们相比,温饱也解决不掉的。经常出现买回来的仪器几年因为没有实验室不拆箱的现象。而极少数领导们的办公室,可以开舞场的,而且有几处办公室。 出国:基本上完全靠自己的科研经费,公费是完全没有份的。所以许多教授们一辈子还没有用公费走出国门。除非自费旅游。 话语权:中国高校的教师们在大学是没有话语权的。教代会、党代会,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荣誉感:因为在学校中都是官员们说了算,连学生们都认辅导员体系,学生们都不把教授们当作回事,教授们是没有什么荣誉感的。 主人翁意识:教师们有意见到那里反映,有多大用处?有些领导酒后说,他只接待正处,副处是不接待的。他们的手机经常不接,电话经常不通,短信经常不回。哈哈。我想不用我说了。 中国的科研水平不高,不要指责中国的教授们,不要跟他们大谈理想。有些高调,让人看了反胃。 更不要高调地指责博士们‘逃离科研’缺乏为中国科研事业贡献精神,他们的选择是社会导向的结果(现在不少博士及博后来应聘大学教师)。他们要生活,他们要住房,他们要养他们的子女与父母,他们要得到社会的尊重。他们到社会上踏实地好好工作,同样是值得称赞的,同样符合中国培养博士生的目的。
14402 次阅读|118 个评论
中国军队也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热度 27 fs007 2012-12-15 12:02
寻正 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其实很简单,经过三个月的松泸会战,日军占领上海,随后向南京进发。在上海战场上,中国军人表现出来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对日军来 说,心理优势应该说来遭到了沉重打击,日本军队伤人一千,也自损五百,原来在国际化,文明化,与现代化的招牌下建立起来的现代日本军队接受不了挫折的考 验,野蛮与凶残逐渐走向前台,日本军人不再是彬彬有礼,遵守国际准则,比如对战俘的对待等,但日本占领上海还仍然保持了军纪,并没有发生上海屠杀。 上海战役的失败,南京的陷落已无悬念,1937年12月9日,南京被四面包围,三面是日军,一面是水,日军要求当地驻军投降,限期24小时,24小 时后发动攻击,南京两日而陷,足见双方军力差距。日军在向南京进发过程中,军纪已经涣散,一方面是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另一方面也有以战养战这类野蛮残余战 略思想开始冒头,总的来说,南京的驻军,应当明白,从上海冲过来的日军已经是半人半兽了。 面对日军威胁,中国军队采用了更为野蛮恶毒的焦土政策,说穿了,就是不让日军就地获得供给,中国人向来爱粉饰焦土政策为“坚壁清野”,其实就是无耻 的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失去优势,或者仍占着优势,但为了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战略利益,向自己无能力保护的国民伸出黑手,让他们牺牲所有一切,为他们赢得战争 或战斗强行摊派的“爱国”义务。人民是没有选择权利的,被自家人抢个精光,烧个精光,连嘴都不敢还的,否则就是叛国罪,汉奸,就地正法!焦土政策阻止日军 的脚步吗?没有,增加了南京守军战略优势?也没有。唯一的作用是展现了中国军人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可惜日军不是吓大了的,苦了南京周围,上海至南京方 向上的百姓了。 南京总指挥唐生智,热血青年,面对日军巨石,硬是要拿起自己那颗营养不足的蛋,碰上一碰,“誓与首都共存亡”,他关心焦土政策下百姓的安全与利益 么?NO,他担心南京人民的安全与利益么?NO。我说南京大屠杀孬种的中国军队要负30%的责任,唐生智上将又要负其中一半以上,即南京大屠杀15%的责 任在这个赖皮狗。中国最无耻的上将做了两件事,把南京人民推向了死亡的屠场: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爱国心,力主战,烧掉了渡船,截断了道路;二是派宋希濂这 个白痴领一个师镇守南京通向下关码头的挹江门,授权向撤退的军队开枪。日军围城后,南京军民成为日本侵华一件大大的祭品,绝对无路可逃。以寻正对于中国军 人向来卑鄙恶劣的性格揣度,唐宋之流未必不是为南京人民故意设下一个套,因为国民党军力薄弱,还存在内部不稳,中国需要一个极大的悲剧与恐惧来凝聚人心物 力,抗击日军,而南京人民正好是这一牺牲的祭品,即使日本人能保持军纪,唐宋之流也有的是办法催生其残暴。 唐生智这条赖皮狗在日军攻城时很快就跑了,用的是他烧渡船时为自己藏匿起来的快艇,中国的军人,即使是后来军纪很好的,也向来没有荣誉感与信誉。白 痴将军宋希濂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唐赖皮狗的军令——当真地对着溃逃的友军开枪!大家不太需要脑细胞,想想不愿意做俘虏的中国军队会怎么办,当然是混入平民 中,习惯于拳头与武功的军人恐怕跟现代武器也很投缘,毕竟带着武器要有安全感得多。此时唐狗宋痴为南京人民做的套已经牢实得很了,日军军纪本已是半人半兽 状态,经过上海战役残酷的肉搏战,南京守军10万人突然化入平民中,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威胁,而且是持续的威胁,进城日军在这个大刺激下,完全兽 化,变成了一支野兽军队,南京人民为爱国牺牲铺垫的献祭开始了。 中国军队的信条是爱国,一个强大的国家,以可以欺负它国为荣,不喜欢当弱者,以丧土失地为耻,有人说得好,大刀下面出政权,中国军队是好样的,统治 者的最佳帮手,保家不是他们的责任,卫民好象也跟他们没有关系,维系一个看上去强大的国家是他们一生仅有的理想。南京大屠杀,中国军队负30%的责任都有 点低估,这帮家伙的整体策略就纯粹是把南京人民往火坑里推,然后指责点火的人。 兽化的日本军队起码还有一份良知,好歹没有把现代化训练与战争规则全忘了,南京人民再次需要外国人的救援,在日本凶兽与居心叵测的中国军队中间,一 个叫John Rabe的西门子公司中的人组织了南京安全区,为部分人提供了些许保障。南京大屠杀,死亡人数高达15-30万人,惨,悲,哀,痛,不过在外地人看来大约 是可怜,唐赖皮与宋白痴受到指责,也无非是丢了南京首都,跟没能保护好本国公民半分关系没有,唐赖皮上将此后仍然高官显爵,1970年病死,也算善终,宋 白痴将军也左右逢源,国共皆宝,以86岁高寿死于1993年,是“抗日名将”,这个称号是真的,但中国人自己老百姓的血也沾得太多了点。两个可耻的职业军 人,得享猪头肉,足以彰显因果报应之说的虚假,或者说南京死难者仍然是糊涂鬼?叹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平民占死亡人数的58%,在中国,这个比例高达81%。谁是屠杀中国平民最多的人?日本人?NO。战争一起,平民最惨,日本人 逮到了,杀了你是刁民,中国人逮到了,杀了你是叛徒。屠杀平民的竞赛中,在其它文化中或许不一样,但在中国文化中,注定是本地的军队赢,为什么?外来者属 于侵略者,杀起人来始终名不正言不顺,要考虑占领后的统治,不激起当地平民的反抗,反正是这样那样,瞻前顾后,杀得并不痛快,日本人搞个南京大屠杀,臭名 昭著,一辈子都是噩梦。中国军队以保卫国家的名义,以反抗侵略者的名义,杀得干净利落,理直气壮,有时还给你尸体上贴一叛徒的标签,再杀一次。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只是小事件,跟中国军队导演的大屠杀,不可同日而语,南京陷落,中国政府仓皇而逃,日军紧追不舍,中国人的孙子兵法再展雄威, 曰撒豆成兵。说撒豆成兵,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孙子兵法,讲诡诈之道,言天下万事万物,都可以借用,只要打得赢,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关云长水淹七军, 大胜魏军,就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些陷入水中的平民,毕竟,为光复大汉朝,人人有责,牺牲千万家,光复刘氏朝,在传统道德里,叫住天经地义,谁叫别人是天子 呢,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王叫臣死,臣死有荣,不得不死。没有能力保家卫民的中国军队,干祸害百姓的事,那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心比黑寡妇还毒,兽化 的日军,连小巫都算不上。 在1938年6月9日,中国军队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化水成兵,阻挡追兵,造成50-80万人死亡,500万人痛失家园,流离失所,财产损失无数,其 心之毒,其肠之狠,哪是日本人能比的?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国人常为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而义愤填胸,那批炸开黄河的人渣军队,更是直接做了一个简陋无比 的现场,然后怪日本人做的,跟南京大屠杀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正,只要有死伤,全部可以怪在日本人身上,几十年后,花园口大屠杀真相已经白得不能再白,浆糊 脑子仍然可以说,“下令决堤的是蒋介石,而造成这一惨剧的魁首,是日本侵略者”。难道日本人不可以用这一逻辑辩解南京大屠杀?人是我们杀的,但请怪你们自 己的军队化装成为平民威胁我们军队的安全!日本人起码还对南京安全区有所顾忌,中国军队顾忌什么来了?即使在最后关头,炸堤军队撤到了安全地区,仍然对周 围居民守口如瓶,看着别人掉入深渊…… 日本人否认南京大屠杀,无非是否认屠杀的量,炸堤后的中国军队,开始了系列的欺世盗名的表演,其行之丑,其态之陋,不堪与言。中国军队的表演跟日本人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政府干的,他们看不过意顺便来解放南京人民有什么区别?请中国人民牢记那些花园口大屠杀的罪魁祸首: 蒋介石,程潜,商震,魏汝霖,蒋在珍,熊先煜,以及他们领导的混账军队。终生谴责这些人类侩子手,人渣将军。 有了那么混账的军队,日本军队很多时候可以算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事实上,日本军队就曾解放过某些中国人民。1942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饿死 300多万人,中国政府不救灾,而身边的子弟兵,强征偷抢,搞得河南民不聊生,对中国自己的军队恨之入骨,但别人手中有枪,百姓只有忍怨含怒,1944年 日军发动豫中战役,38天内,解放38座城,灭中国军队20万人,河南人民奋起支援日军,用锅碗瓢盆、锄头镰刀缴了身边子弟兵的械,从而从残酷压迫中获得 解放,日军战领后救灾,在爱国青年口中,当然又无限虚假了,虚假得好象实物都化成气了,叹息。 中国统治者,中国的军队,是没有荣誉感的懦夫,他们所谓的抗击外族,并非保护本族,而是保证本族人只受本族人或者他们自己的压迫,尽管不少时候,本 族人的压迫远比外族的压迫严苛。面临强敌,中国的军队往往对本族人压迫剥削更甚,超过初来乍到的异族。大家好象看到的我都是指责以前的国民党军队,实际上 都是中国人,都受同样的传统文化影响,都把爱国当着最高荣誉,只是大哥二哥的问题,坐在军车里横行霸道的军人现在好象也不少。 没有民主制度,就没有真正的人民的军队,没有真正的军人的荣誉。真正的军人的荣誉,就是保家卫民,不是保家卫国,家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家园,民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平民。应当清算那些没有荣誉的军人的罪恶,但还得等,又是一个长夜……
个人分类: 人物评论|11209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为什么“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是不对的呢?
热度 7 szc009 2012-3-4 23:17
从读小学到大学这些年,“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这句话一直都被老师和学校宣讲着,也因此一直扎根在我的心底。为此老师和学校就会举出很多一直为荣的例子,高中的时候举例子无非就是谁谁考上了名校,到了大学的时候就会说我们学校出了几个院士,企业界的领袖等等,曾经我也想能够让母校以我为荣。然而在不断的梳理自己的教育历程与生活经历时,却发现这句话潜在的危害很深,可以说是毒害,从教育的目的和功能角度出发这个提法更是错误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结合自身的思考和经历,简单的提出该口号的以下几点错误: 首先是事实上的错误,就拿读大学来说,试问有几个人学生真的在校时有“我以母校为荣”的?相信读大学那时候对大学的不满还是居多的,更谈不上以之为荣了,当然这里说的是大多数,也有对老师或学校提出学校的历史、名人,跟别人吹嘘下,不过这只是虚荣。“以之为荣”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而不是虚荣心。而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真的“以我为荣”吗?恐怕学校以之为荣的还真不多,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母校真正自豪的还真是日后有出息的学生,要是能捐款,学校就更自豪了。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757do=blogid=536378 ) 其次是思想上的错误,看起来这句话是鼓励学生成材的,但更多的时候会适得其反。这里没必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为追求真善美,培养独立人格的社会人,但造就多元化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总可以吧。但是无论是看到这句话的学生,还是提出这句话的学校不想到的不是成就大名利?前阵子也看到一些关于教育的评论,尤其是师生关系的,其背后的逻辑跟这句话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这背后都是功利心,不是说功利心不好,对于教育来讲,功利化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有一件事情曾深深的触动了我,我过年的时候给初中、高中老师拜年,他们对我发出一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差了,跟你们那届比差远了。我确定老师是认真的,我就跟老师说,“我读书的时候也有老师这么说我们”,当然不是说我老师,也是有点开玩笑的意思。后来跟老师说,“其实老师很不容易,说的都是实情,现在孩子不好管,不过不拿他们跟其他届的学生比,应该会好些吧。”老师老师动情的感叹了一句:“其实把心思放在带的学生身上不容易,希望能够都有出息,怎么可能呢?交了那么多学生,有多少还记得老师呢?这些手里的孩子才是老师的骄傲……”老师说出这句话,我都有想哭的冲动,老师也不是跟我发牢骚,他对学生很用心的,可能也是力不从心了。其实有多少老师能够明白“手里的孩子才是老师的骄傲”呢? 最后是实践上的错误,错误常常是理论的先导,而错误的理论直接指导实践的错误。希望多出优秀的学生,杰出的校友本没有错,但是在教育实践上不能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就会伤害很多学生,更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成才。因为老师和学校也只有在校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影响学生,也才能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帮助,尤其读书的时候是成长最关键的时候。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如果母校不能够关心学生给学生哪怕“滴水之恩”,而只是喊着要他们“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期待着“明天母校以我为荣”,又怎么可能获得学生将来的“涌泉相报”呢?毕业后真正对母校有感情的,一定是在学校真正被关心的。记得大学有一次坐火车,车上聊天时遇到一个校友,他说毕业十年了都么回校过,我说,“学校今年校庆,你回去吧?”他顿了很久只说了三个字:“没意思”。每当看到“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横幅时,我都会想起火车上那一幕,一个学长提起母校以那种无法言语的表情说出的三个字。 曾经有个华人发财了,给美国的母校捐了很多的钱,国人都愤怒了,为什么不捐给国内呢?是啊,为什么呢?难道每一个学校和教育者不应该反省吗?我现在认为,若真的要“以之为荣”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学生以老师或者学校为荣是毕业以后,老师、学校以学生为荣只有在学生在校的时候。学生在校的时候才是老师和母校的真正荣誉之所在,因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学校才能培养真正的荣耀;而有朝一日,曾经的在校生回报母校的时候,请母校也不要以之为荣,告诉那位回报母校的校友“母校为你的行为感到欣慰”,也告诉他同时告诉每一个在校的真正值得引以为荣的学生“这位学长的成绩很使我们震惊,他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也请那些回目校做报告的校友们,告诉你等学弟学妹们,“我们对于母校的荣耀在我们毕业离开校门那一刻才真正开始,在校的一年中的365天里,每一天24小时里都是和学校一起成长的岁月,无论是知识、学识、能力和品格,每一天都进步,那才是学校的荣耀真正之所在,学校现在以你们为荣,不是我们,当你们和我一样走出校园的时候,我们要珍惜我们的荣耀——我们的母校,关注她的发展。如果在你们毕业以后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下刚要走出社会的学弟学妹们一把,哪怕他们不是我们的校友,母校也会为你感到欣慰,也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够做出让母校感到震惊的成就来……”
个人分类: 省思教育|36863 次阅读|25 个评论
致科学网编辑部:公开人员分工有利于更好工作
热度 9 Education 2011-4-13 08:31
一般出版社,报刊,大学科室人员的名单和分工都属于信息公开的部分。 看电影的片头,除了有演员名单,还有幕后工作人员名单。 这里的博主都是实名的,而每天处理博文的编辑目前完全隐在幕后。 公平公开公正的处理博文,是广大博主和游客的呼声,也是编辑们的愿望 编辑分工和名单公布,会增加了你们的心理压力, 但是更增加了你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博主们感谢你们长期以来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工作, 博主也可以在知识上业务上和博文管理上帮助你们,共同办好科学网 和科学网大学。 套句俗话,军功章有我们的一份,也有你们的一份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291 次阅读|17 个评论
‘院长不好当’,但许多许多人争着当
热度 15 lin602 2011-4-5 22:57
曹先生的博文‘ 院长并不好当 ’说了许多,其中许多道理也是对的。但是,事实上,在中国的高校,挤院长位置的人打破了头(不是外观破了,是感情破了)。 为什么?其实说穿了就是有好处呗。一个好处是领导们有荣誉感,有个官位光荣呀,二是可以管别人,有管人的快乐,有权力感,三是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学校领导们组团轮流出国出访,申请课题上优先,实验室优先,分配仪器及分配研究人数优先等,可以用单位资源为自己争取课题或项目,还可以通过工作关系认识许多上级领导与关键人物,普通百姓有这个方便吗。还有嘛,不当领导,招待其他人全是自己出钱,当领导有招待费呀,等等,如此很多很多。 我校近期又出通知竞聘一些副处岗位,报名参加竞聘的人数不少(刷了一轮,网上还公布不少候选人,如果有兴趣,可以登我校网上观摩)。下半年要进行全校中层领导换届竞聘,又会有一场场明里暗里的争斗,又会产生许多普通百姓的话资,哈哈。 中国从来都是喜欢做官的国度。
4067 次阅读|11 个评论
教授是‘蒙着眼睛推磨的驴子’
热度 22 lin602 2011-3-28 11:22
刚刚看了鲍永利老师的博文‘ 在国内高校也不那么好混了 ’,心里感到一种悲凉,就感觉到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们就象一只被‘蒙着眼睛推磨的驴子’。闭着眼睛‘别说话’(提意见也没有多少用),只管推着转就是了。如果不好好干,小心吃‘领导们’的‘鞭子’(考核与解聘)。 做到教授,应该让荣誉与尊重来鼓励做科研,让大家觉得有荣誉感。而且可以‘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这样考核,逼得教授们‘多挖点浅坑’,难出大成果。 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调动大家积极性与出成果,不完全是简单考核指标所能决定了的。特别是对于国家,如果都这样考核,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了。 荣誉与尊重,加上‘轮廓上’的评估,是高校的一个最核心的管理要素。
6254 次阅读|30 个评论
大家共同努力 共同来清除善良人身边的骗子
热度 1 xiezuopeng 2011-1-17 19:01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共同的经历,当你怀着真诚与诚信与别人来往的时候,如果人群中有恶狼,善良的人总是成为恶狼欺负的对象,这种black sheep 没有诚信可言,他们油腔滑调,外面一套里面一套,他们会轻易的给别人承诺,而且冠冕堂皇,但是却极少去兑现他们的承诺。当他们想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则会不择手段,在善良的人面前,嬉皮笑脸,油嘴滑舌。 他们的内心是如此阴暗和丑陋!当这种人的学历越高的时候,他危害人间与社会的可能就越大! 而社会上,没有诚信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前些年盛传的网络诈骗,及各种诈骗给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 但是如果一个人都博士毕业了,还如此不讲诚信,没有荣誉感,那他就真是极大的浪费人类资源,枉费了社会这样去培养他,他不配博士头衔,不配为人! 如果在我们这样的高智人群中,尚且存在这样的败类!请我们的志士同仁们,共同努力去清除这样的骗子,以免给我们的这个群体蒙羞,所以请大家擦亮眼睛,分清楚什么样的人,值得相信,值得交往! 最后希望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建诚信社会,共建诚信而光荣的团体!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42 次阅读|4 个评论
规矩、荣誉感与习惯
shenxzh 2010-8-19 20:29
很多时候会惊讶于日本人怎么会如此的遵守规矩。可能留给全世界影响最深的是广岛亚运会,开幕式结束时,全世界的人发现,几十万日本人退场后,在体育场里,居然没有发现一张丢掉的废纸!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一直在想,怎么都能够如此自觉呢?不少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经常聊起这咯话题,有不少看法和观点,最后觉得主要因素可能是下面几方面。 一. 有效的规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很多时候为了抑制恶的东西,必须要有强制性的规矩和制度。追求细节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特点,他们在制定一系列规矩制度的时候也是事无巨细。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一旦规矩制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肯定会遵守。而且打破这种规矩的话受到的制裁也是较为严厉的。这种制度的实施自始至终对谁都是一个标准,有时候可能一个制度不一定最高效合理,但是如果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按照既定的规矩去做,最终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二. 荣誉感。武士道是日本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其中崇尚的主要是荣誉和公平。如果做了错事或者做了危害别人的事,这是特别丢人的事情,因此行动时候势必会小心翼翼。前几年日本曾查处过买毒大米的米店。第一天查出来,第二天米店的老板和老板娘就自杀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做这样的事情实在无法面对亲戚朋友。由此联想到国内出现的毒奶粉事件,市面上出现了毒奶粉,当事人首先想的不是召回毒奶粉,减小社会危害,而想的是如何把这件事情尽量压下去,直到最后捅出来了,还在为自己辩护。在这种时候道德和荣誉都被踩在了脚下。一个社会和群体在灵魂深处应该有所敬畏,不管是对荣誉的崇尚还是对道德的执着。 三. 习惯。习惯是一种比毅力更重要的东西。当一个人凭着毅力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需要强迫自己,而形成习惯之后是一种不经意的动作和行为。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如果99%的人都遵守规矩,在大环境影响下,极少部分人也会自然的遵守。最明显的是很多来日本的外国人,看到街道上非常干净,肯定也不会去乱扔垃圾。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国家的特点另一个国家无法照搬,但是可以借鉴。特别是作为邻国,我们对这个长期的对手和朋友更应该有深入的了解。
个人分类: 坐井观天|3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