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输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64)
jiangjiping 2019-4-8 07:44
草中笋的每日体悟(64) (六十四)人生没有输赢 蒋继平 2019年4月8日 人们喜欢攀比, 都想争做人生的赢家。有的人羡慕有钱人, 有的人攀附权贵,有的人追捧明星。 反正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比赛, 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胜心理。 我发现, 人们的好胜心理是一种普遍现象, 好像是天生的本性。 不过, 人群中这种好胜心理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差异。 随着岁月的洗礼, 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世界上虽然大家都想当赢家, 但是,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赢家。 二次大战中, 德国的希特勒和日本天皇都想当赢家, 最后以惨败告终。 当然, 这样的事例属于极端。 不过, 普通的平民百姓的人生更是平淡无奇, 无所谓输赢。 有的人可能会说某某开国皇帝是人生的赢家。 我不这么认为。 这是因为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 赢得江山并不等于赢得幸福快乐的人生。 从皇家的历史记录来看, 当皇帝并不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从皇帝的寿命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还有皇家的权力内斗也是非常残酷无情的。 有的人可能要说某些大名人是人生的赢家, 比如说, 世界最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们, 拿着高薪, 踢踢球, 真是舒服。 我不这么认为。 换位思考, 你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一边啃着瓜子, 一边欣赏他们的卖力表现, 你觉得谁更幸福? 有的人会说, 某些富豪是人生的赢家。 我也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在我的心目中, 钱太多了可能成为一种累赘。 比如说,会引来绑票和偷盗等犯罪活动, 还有是家庭财产的分配会导致严重的家庭矛盾。 鉴于此种认知, 我现在已经切底改变了争胜好强的习性, 顺应天道, 与世无争,不与人斗,开开心心, 平平安安地过好每一天。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后一个洋葱瓣——中印对峙的输赢
热度 7 chunkexue 2017-9-26 10:59
《 让印度通告诉您中印对峙背后的惊天秘密 》一文就预测到:此次中印对峙最后的结果将是,洋葱剥完了,里面什么东西也没有。现在只剩最后一个洋葱瓣了。知道为什么最后什么东西也不会有吗?背后的深奥哲理和原因是什么?看完本文即知晓惊世答案。 不可思议的自我陶醉想象力 一次带数码视讯的研发领导去印度出差,他孩子很喜欢汽车,所以就很关注印度的各种奇怪的汽车。我特别提示他看印度电视上正在播放的TATA汽车广告,那个广告创意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地自我陶醉。 一群显然是日本汽车厂家的人,围着一辆TATA的汽车。看起来像日本汽车厂的一位领导很严肃地问: 我们能生产出制冷效果这么好的空调吗? 日本汽车工程师极为羞愧地低头回答:不能。 问:我们能生产出动力这么强劲却如此静音的发动机吗? 日本工程师:不能。 问:我们能生产出这么美观的外形吗? 日本工程师:不能。 问:我们能生产出声音这么好的音响吗? 日本工程师:不能。 日本领导暴跳如雷地问:那我们该怎么办? 所有日本工程师眉开眼笑地大声回答:赶紧买一辆TATA! 我的同事看完广告后笑得实在是喘不过气来了:日本汽车再怎么的也不能这么不客观地被印度汽车糟蹋吧?中国网友顶多发几张日本汽车不经撞的照片,攻击一下日本汽车碰撞“吸能”技术效果的差劲。尽管很多中国人不喜欢日本,尽管今天中国汽车工艺水平的确已经相当高,真的可以与任何其他欧美和日本汽车一比高下了,但如果有中国汽车厂家这么全方位地糟蹋日本汽车,早被所有中国人包括哪些最不喜欢日本的中国人嘲笑得翻天了。但人家印度人就能心安理得地这么干,塔塔已经是我们认为印度公司中最理性、最儒雅、形象最好的公司都这样,可想而知其他公司是什么样了。 所以,印度人这次认为洞朗对峙是他们最后赢了,甚至有印度的教科书认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印度打赢了,也有印度媒体认为班公湖被解放军一脚踹翻天的印度士兵“成功阻击了中国军队”,你还能有什么意见?你还能说什么?居然还有人对印度媒体这些说法很认真地对待,在此善意地提醒一下其他网友们千万不要笑岔气了。 曾经给我的同事们出过一个题目:猜猜印度的摩托车标准设计(提请特别注意是“标准设计”)最多能载多少人?最终答案是24个(Incredible!)而且是不加司机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前面文章中,我已经分析了印度人不可思议的特性。其实这些特性有很多印度人自己也知道。Sanjay是我做数码视讯国际市场时在印度的伙伴,我们也常在一起讨论印度人对低价的极端追求,甚至当成笑料谈。大约2010年时,有一次和他一起吃饭,再次谈到此事时我突然想起问他一个问题:“印度人为什么会对低价追求到如此程度,为什么会普遍地有这种特性呢?”,Sanjay的回答真得让我震惊不已: “不知道”。 我 :“什嘛!你们印度人把那么多供应商砍价砍到吐血,你们自己竟然不知道是为什么?” Sanjay :“真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在印度做生意对此也很苦恼啊” 我 :“印度学者里难道就没有人研究过印度人为什么是这种特性吗?” Sanjay :“真没见到过” 这太不可思议了,但我知道Sanjay说得是认真的,他们都知道印度人有这个特性,但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说起来也是,当年中国人见面都说“你吃了没?”,就算在厕所里见面也是这么问侯,当年也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外国人过来后发现这太奇妙和不可思议了,整天把这当成自己对中国人很了解的特点吹嘘,中国人发现自己有这么个特点后,真觉得不妥,现在就没人这么说了。但如果要问中国人过去见面为什么要说“你吃了没”,你还真说不出确切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我只知道自己很了解印度人的商业文化,但从那次与Sanjay谈话后,我就开始琢磨起这个关于其原因的问题了——印度人为什么会对低价追求到这种程度?理解这一点还真没费太长时间,我很快回忆起另一件事情。在德里附近的Noida还有一个做数字电视的当地伙伴,老板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他给了我相当多的产品和市场启发,我真的特别想和他合作。但我们已经有一个伙伴了,他说也很想和我合作,不过必须是独家。这样如果我要和他合作的话,就不能和Sanjay合作了,而我们和Sanjay合作得还不错,没理由放弃。谈过很多次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他都失败以后,我真的有点感到非常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独家,他解释到:如果不是独家的话,印度客户买了产品以后肯定还会向其他我们的代理寻价。如果他做成功了一个客户,其他代理又报给客户一个更低的价格,客户就会极为愤怒。他说到“极为愤怒”时的语气是非常非常重的,这使我理解到印度人对发现自己买到的产品不是最低价时,会产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人的极度负面情绪。并且很快回忆起与印度人打交道过程中很多类似的情景。 怎么来理解这个呢?中国人传统上认为最大的羞辱和不能忍受的是什么事情:“杀父夺妻”,这能让中国人豁出命去。印度人如果买到的东西不是最低价,他们产生的负面情绪的程度居然就会如同遭受中国人杀父夺妻一般的羞辱、愤怒和恨不能要豁出命去的仇恨。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对最低价的追求达到那样让人不可思议的极端程度,以避免受到这种程度地极端羞辱感受。其他国家的人对买到的东西更贵也可能会不爽,但怎么的也不至于达到像印度人那样的极端地步。甚至有中国人反过来,把在高档商场里买到的东西更贵当作一种显摆和炫耀。 这个解释我相信是较为合理的,至少可以说服我自己。很显然,一个民族如此普遍地具有某种特性,要么就是特别喜欢,要么就是如果不这样就特别羞辱和愤怒。印度人善于砍价原因并不是前者,而是后者。因为通过喜欢而做某种事情一般总是部分人所具有的特性,如果所有人都这样,一般就会是极大的负面因素强逼得结果。在网友给我文章的留言中,有人说从心理学上来讲,印度人这是强迫症的症状,这是有道理的。毫无疑问,对价格问题达到这种程度的情绪化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状态,会产生其他很多问题。印度人其实也意识到存在相应的问题。TATA公司甚至公开在报纸上声称自己在采购时并不一定强调最低价,这也有些要与自己国民的劣根性作战的意味。 可是,作为一个对科学研究有严谨要求的人来说,找到以上解释与其说是解决了问题,不如说提出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更进一步,印度人为什么会对没有买到最低价产生如此极端程度的负面情绪呢?问题一旦这样提出来,难度就相当地大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多年,才算有些结果。 研究人类特性产生原因的难度 我曾经想学习下时尚界对流行色的预测,但却一直没搞懂。人类的喜好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多的,怎么能够理解人们喜欢什么款式的衣服最初的原因是什么呢?尤其是它们还是非常多变的,这就使得对相应规律的研究极为艰难。最后的结果是我放弃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只能认为那些时尚界的人真的是有很高的直觉。 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了,自从现代智人约7万年前走出非洲,一步步普及到全球之后,其他人种都已经灭绝,现代全球的人类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生物学上对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有一个很简单的判别标准,就是他们交合以后生育的后代是否有正常的繁育能力。现代全球任何地方的人相互之间结合都会产生正常可繁育的后代,因此,他们之间并没有人种的差异。基因上细微的差别并没有太大区别性的意义,因为就算父子之间的基因也是有细微差别的。那么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之间会产生那么大的性格差别呢?那就不能从基因上找原因,而是要从长期的生活环境上找原因了。 可以有效支持以上判断的证据还来自于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印度人并不是纯粹的单一来源,事实上在印度的历史上有很多不同地区的人通过征服来到印度。因此,“印度人”这个概念其实是高度混杂的,印度人也被称为是人类基因库。最初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终结了最初的哈拉巴文化,并带来了现代印度文化的主流内容。此后来自印度西北口的入侵者就源源不断。甚至于有两个大的朝代统治者是源自中国地区的。其中一是贵霜王朝( 来自月氏国后裔,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去寻找的那个月氏国 ),另一个是莫卧儿王朝( 成吉思汉的后裔。可能有网友对此较真:成吉思汉算不算中国人,这与我此处的讨论基本没关系,所以这个责难也别提了,不在此讨论 )。希腊人,塞种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到后来的英国人都统治过印度。处于印度北部和西部附近历史上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成功入侵甚至统治过印度。因此,印度人其实是极为复杂的构成。但为什么无论什么人,来到印度一定时间之后,就具有类似的性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自然会让人想到是印度这地方的特定环境会造就印度这地方长期生活的人相应的性格。 研究历史的一贯标准 当研究历史问题时,我一贯坚持一个标准:不能去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遇到一个历史问题,就给出一个观点。遇到另一个问题,又给出另一个原因,这样的讨论不是科学。科学研究的理论和规律一定得有普遍性,而不只是为解释单一历史现象。以上我们的结论如果仅仅是为解释印度人,就难以保证其具有普遍性。因此,我认为不同历史之间的比较( 比较历史学 )不能当成一种边缘性的方法,而应成为科学历史学的最基础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要研究印度人的以上规律,就得比较一下中国人等其他地方的人是否也是如此的规律——基本性格的形成受当地环境深刻影响。并且,也不能对每一个印度人不同性格找太多不同的原因,而是原因的来源越简单,数量越少,就具有越强的解释力。 环境影响的中印对比 将中国人与印度人进行对比研究是极为有趣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极为显著,而越是显著的差异,越是更容易找到差异的原因所在。 前面文章中我们提到,中国人历史上时间观念一直就特别强。最终我找到一个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中国人发现的24节气。 现代科学对24节气可以从地球天体运行角度给出精确的解释。但是,如果单纯看下图的话,很可能让人产生一个巨大的误会:既然24节气是因为地球与太阳之间相对运动的位置造成的,那么全世界都应该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不完全是这样,地球上不同地区所受的影响是差异极大的。24节气是中国人在秦代就已经基本总结清楚的。如果读者仔细琢磨一下这个事情就会感到震惊不已:1年是12个月,1年24个节气就意味着每一个节气时间长度居然短到只有2个星期!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对1年之内气候的变化感受精确到如此程度!这当然可以解释为中国古人的聪明,作为中国人很多比较喜欢这种解释。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必须得有一个测量学的基本前提条件:中国地理环境四季气候变化显著程度,的确是达到让人可明显感知的程度,因为2000年前中国没有现代的温度计等气象测量设备。 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天体运动的关系 如果在印度、非洲或其他地区生活一定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些地方的一年内气候变化远远没有中国这样地显著和精细。在雨季就是雨一直不停地下,几个月之内几乎就感受不到气候有什么区别,时间就像完全停滞了一样。有一个特定的英文词叫“Monsoon”,它直接意思是指印度洋的季风,这个季风对印度的气候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理解了中国人时间观念为什么那么强,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印度人时间观念那么差了。 在农业社会,农作物的耕种是收成的关键。在中国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因为四季的变化是如此地分明,各种农作物的播种、特定阶段农作物管理、收成等时机都是极短暂的。如果在该播种的时间点上没有把种子播到地里,来年就得挨饿。相比而言,在印度、非洲、菲律宾等地区,很多农作物的播种时间点是很长的一段区域。甚至可四季任何时间点播种,不停地生长,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点就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人做事拖沓一些也无所谓,甚至因农作物的稀缺性而得到鼓励。因为如果在他人没有种植的时间点你种了,等别人的作物都收获完了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没了你的作物才成熟,因物以稀为贵而更显价高,尤其是不可储藏的蔬菜等作物更是如此。但中国人不同,在高度精准的自然气候时钟作用下,造就了大量特有的性格。 时间观念极强 特别勤奋,到了时间点你不干该干的活就没吃的,就可能得饿死,能不勤奋吗? 较少受其他规矩的束缚 如果总是存在一个绝对压倒性的时间点目标,其他一切规矩就不成为绝对的规矩了。到了该播种、该收获的时候,你就得干这个事情,其他一切规矩你都得放下,得让开。 工作效率和速度特别高 时间管理在今天也是企业管理中提升效率的最主要方法之一。这种以时间点作为工作目标点坐标会导致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以上很好地解释了中国速度为什么如此之高,在全世界都无人可及的长期历史原因。以后我们还会谈到短期原因。 印度气候变化的不清晰,在夏季的高温酷热,要么就是持续不断的雨季。在过去没有空调的时代,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你只能坐在那儿不动,动多了就得被热死。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重要的地理气候特点 中国不仅四季分明,南北和不同地区气候等条件差异也非常巨大。中国是世界农业史学界公认的全球三大起源中心( 中东、中国、美洲 )之一,在内部又可分出南部水稻和北部黍稷旱作等两个农业起源中心,更细的农业起源中心甚至还可以区分出来。例如,北京农业大学王在德,陈庆辉在论文《再论中国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将中国农业细分出8个不同的起源中心。 西南古羌族块根稻作农牧起源地 西北古羌族黍稷油菜旱作农牧起源地 中原华夏族粟芥旱作农牧起源地 东北辽河流域黄帝族黍粟豆旱作农牧起源地 黄淮流域少昊族粟稻鱼农牧起源地 长江中游古三苗族(古越族)稻鱼农牧起源地 长江三角洲古越族稻鱼农牧起源地 珠江流域古越族块根庭园农牧起源地 从一般性的人口与极限变动规律来说,当人口较少时,食物丰沛,人口会增长。但当达到人口极限点位置时,就可能会因冰期或其他因素导致社会大动荡。在中国历史上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次大的社会改朝换代,导致人口剧降。但在这类天灾人祸时期,中国人往往会采取逃荒方式避灾。但逃荒也得有个前提:一个地方没吃的了,其他地方因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巨大差异而很可能还有吃的。你总不能逃到一个同样荒甚至更荒的地方去是不是?因此,中国历史上因逃避灾荒、战争灾乱、相互征服进行迁徙的史事大量存在。虽然过去农业社会被学者们描述成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事实上一到迁徙的时候,中国人就会经历一次不同地区社会的相互混合。整个中国地区之所以很少民族文化的区分性,而出现单一的“汉族”,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老是隔一段时间就像和面一样混在一起搅合,然后就搅合成差不多一样的了。“湖广填四川”“广东客家人来自河南”“苗族最早定居在山东”......研究中国历史可以发现大量这类大迁徙的证据。 历史上中国统治者往往采取类似今天户口的制度去限制中国人口流动,这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性是何等之强烈。 人口的高度流动性,使得中国人不同农业起源地区的不同食物习惯经常进行混合。这就是为什么中餐的品种来源如此之丰富的原因所在。即使在今天我们还可以直接见证这种混合的过程。在北京、深圳或上海去所谓的四川餐馆吃饭,刚开始可能还比较正宗,过一段时间里面湖南菜、东北菜、粤菜......全有了,而且慢慢地就会出现一些再也说不清算是属于什么地方的菜品。 中国历史上人口总量的波动性,使得其在人口总量远低于极限点时,生活会处于相当富裕的水平,这使越来越多的人以浪费点食物的饮食方式以展示自己的富足。而到了灾荒年份,什么都得吃,不同地区就不断开发出新的可以吃的东西。这又强化了食物来源的丰富。 但印度却非常不同,其历史上虽然不断遭受来自西北角的外族入侵,但一直存在所谓的“村舍”制度。就是人们基本上是完全不动的,印度人历史上极少在不同地区间进行迁徙的行为。他们的房子要新建的话,就是把原来的房子拆了,原地新建一个房子。这种长期行为导致印度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文物非常少,基本上都是印度人自己很彻底地从地基上给挖光了。他们能形成大量不同语言的土邦国,也说明了其人口流动性非常低。印度历史上也同样会遇到各种自然灾害,那为什么印度人面对任何天灾人祸处理方式都是坐那儿不动呢?原因只能是动了也没用,你想去逃荒只能逃到一个更荒的地方。因为印度次大陆是一个大平原,一处遭灾,处处遭灾。坐那儿不动的话,活的时间还长点儿,别处一样遭灾,你去了照样没吃的,动多了只能是饿死得更快。有人曾以印度没有户口来攻击中国人户口制度,如果理解了印度文化的特性就会明白,这种观点实在是外行到极点,户口制度本身是非曲直先放一边不说,在村舍制度下的印度根本就没任何流动性,哪里需要目的只是限制人口流动的户口这种东西? 本来无一物 以这种完全不动的方式应对自然,你还能怎样呢?这就会使印度在各个地方的人口数量长期处于接近极限点的位置,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长期处于极度紧缺的状态。这就是印度人对外界任何能得到的资源总是采取吃干榨尽的方式。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揭开几乎一切印度人特有性格形成的奥秘,包括为什么总是追求最低的价格,为什么会对多一个新娘就索要一生的生活费,否则就会以烧死的令人恐怖方式来处理等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特性。 那些因追求时尚和快乐而形成的特性,往往都浮华多变,而来自于生存极限点的长期逼迫形成的特性,就会显得非常地深远,厚重,甚至达到自己虽然都会按此方式行为,但却完全不知晓其原因的程度。因此就会理解,为什么印度人对静坐从文化的最深处会有那么厚重的情感。 长期面对极端的资源稀缺,甚至干等着饿死的状态,只能更多以冥想来应对一切苦难,将一切恶劣环境视若无物。因为你要是没有这种本事的话,只能苦死了。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有一个四句佛谒: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被我们当作很高深玄妙的佛学奥义去参悟。但如果一直是生活在中国,无论你怎么修炼也无法真正具备将世间视若无物这种功夫的,况且,如果是美好的树木花草,干嘛要对它们视若无物而不是去欣赏呢? 2005到2006年,我曾在中兴孟买办事处工作过近2年时间。当时的办事处位置与孟买股票交易所只隔一条像墨汁一样黑、味道也相当浓厚的马希姆河,这里已经算是高档金融区,但附近就有一个很大的贫民窟。这个贫民窟现在虽然有少量变化,但总体上还在。当年每天只能穿过它旁边的一条小路Sant Dnyaneshwar Marg去租的一个公寓做的食堂吃午饭。这条路上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贫民窟孩子们提着小水桶过来方便,路上就像长了一片特殊的庄稼一样地密集。从国内出差到孟买办事处的中兴员工走到这里都会大为惊讶——怎么会是这样?这也太壮观了。走路即得小心别踩上“地雷”,同时还得回避一下视线,否则实在受不了。所以,中兴国内同事如果是短期出差来这里,我们一般不带他们到食堂去吃饭。但长年在这里工作的中兴同事早已经视若无物,否则怎么在这里生活下去? 从GOOGLE地图上拷贝的金融区旁边的贫民窟图片。照片上的河流是马希姆河的一条支流Vakola Nala。真实河流里河水的颜色比上图还要黑地更加纯粹。 印度贫民窟的细节景象 食堂本无楼 街上亦无路 本来无一物 何处味道臭 长年工作在这里的中兴员工,早已经个个都进入这种“本来无一物”的大师级境界,何需修炼? 惠能之所以写出那个四句佛谒,是因为禅宗五祖弘忍法师要选接班人,就让每个弟子写一段佛谒,大弟子神秀写道: 身为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这段话意识也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嘛!“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直接意识也就是“天天大扫除,保持环境清洁”。惠能认为神秀还是没能领悟到真谛,于是写出了前述的四句佛谒,这意思就是“扫什么扫,你看看印度这地方能扫干净嘛?全当它不存在不就得了嘛”。 真正的对峙真的在洞朗吗?根本就不是。对峙都不在这里,何来对峙结束的结果?能有的结果也不在洞朗。洞朗一无什么对峙,更无什么结果,何来结果的输赢呢?很没有智慧嘛! 那些想通过这个表面的对峙折腾中国的人,被中国人给折腾回去了。讨论对峙的输赢,本身就不过是想借此最后折腾中国一把,最后一个洋葱瓣。从原来的大洋葱瓣里都没找出什么东西,从这最后一个最小的洋葱瓣里又能找出什么? 如何确定谁输谁赢呢?看起来好像很明显,如果中国还在修路就认为中国赢了,如果中国没修路了,就认为中国作出了让步,中国就输了。所以就有记者追问中方是否停止了在洞朗地区修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是这么回答的:   答: “中方已经表明,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为了守边需要和改善当地军民生产生活条件,中方长期以来在洞朗地区进行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将综合考虑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有关建设规划。” 这问题一提出来,其实想都想得到会是一个云天雾地但却清清楚楚的回答。 关键问题是:如何去判断中国还有没有在修路呢? 说在修就在修,没修也在修 说没修就没修,修也没在修 既然你根本就没法去区分,讨论这个问题干嘛?何用之有?况且中国需要立即、马上、一定得展示出正在修路吗?华春莹回答的是“长期以来”就一直在修,而且特别注意是“综合考虑”....然后做好“规划”,你还能说什么? 还有传言说中国作为条件给了印度200亿美元贷款。很快也有网友出来辟谣这是一个显然的谎言。其实,就算我们认可真的有200亿美元贷款,那按惯例肯定是购买中国厂家设备才能用的。我十年前在中兴做印度市场时,中印贸易总额才刚过100亿美元。仅仅中兴一个企业从口行获得的给印度通信设备贷款就有几个亿美元。2016年,单是印度从中国进口额就达到594.3亿美元,对中国逆差为476.8亿美元,银行贷款又不是赔款,中国银行是赚利息的,现在区区200亿美元银行贷款能算得上个什么数吗?是1年用掉还是3年、5年用掉?大惊小怪的。通过这种谣言能折腾到中国吗?可以坦率地说,在正常贸易条件下,中方给印度的贷款本来就只会比这个多,绝不可能比这个少,如果算上中国银行支持的信用证等那就更多了。这只是那些根本就没做过国际贸易的人编出来让人笑掉大牙的谎言。 如果一定要确定一个输赢的话,唯一能确定的事情只是中印最后没打起来,那些花了巨额代价极力想让中印打起来的人肯定是彻彻底底地输了,而且输得痛彻心扉。对那些还在追究中印对峙最后结果输赢的人只想说一句:嘿,哥们,最后一个洋葱瓣都剥完了,还在里面找啥呢? 洋葱里面什么东西都不会有,也不可能会有任何结果,知道原因何在吗? 因为洋葱能消费的只有皮儿。 作者简介 汪 涛 独立学者,天使投资人,多家孵化器创业导师。 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者, 现为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际投资总裁。 著 作: 《通播网宣言》 《生态社会人口论》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实验、测量与科学》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即将出版) 《纯电动拯救世界》 (即将重新出版)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 (即将出版) 微信公众号:纯科学 新浪微博@汪涛_纯科学
个人分类: 纯科学|4106 次阅读|8 个评论
“赢”在起跑线上
热度 6 lvnaiji 2013-3-14 17:42
吕乃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近年来各类商家具有蛊惑性和杀伤力的广告词。 实际上,在社会中有不少“赢在起跑线上”的事例,其典型大概是举重比赛了。成绩一样,如何分高下?称体重,轻者胜。同样获奖,同样获得某种职称或官衔,那么比什么?查年龄。年龄更轻更小者会有更大的光环,至少受到更多关注。终点是一样的,体重轻、年龄小,赢在起跑线上。这大概是世界各国,人之常情了。 不过,与其他情况一样,赢在起跑线上,也有中国特色。 获得与其他国家同样的某些成就,如两弹一星,但我们用时较少;如医疗卫生事业,但我们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粮食自给,但中国耕地少……,如此等等。这样一来,虽然是同样的事情,但自豪之心油然而生。不比终点,比起点。拔高,不是往上,而是向下。比赛,不是比现在,而是比往事。往事中,隐隐然浮现出阿 Q 的身影。 更典型的是,中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榜样。虽没有统计,但保守估计,十有五六七八,或身患疾病,或家人遭遇不幸,或要承受其他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负、压力、痛苦。虽说榜样的力量无穷,遗憾的是,这些苦难却难以如唐骏的文凭那样可以复制;至多也就是复制在小学生作假的作文里。成就一样,比“体重”。不是比谁做得更好,而是比在一开始谁自残,谁更起劲地否定自己,以期“感动”某某。 这倒让博主想到了中世纪神学家安瑟伦的一段话:“轻视自己的人,在上帝那里就受到尊重。不顺从自己的人,便顺从了上帝。可见你应当把自己看得很渺小,这样,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原来如此。 不过近日有人碰了钉子。据说,在某“舞林大会”上,有选手应用此等战术,企图感动观众,感动评委,试图赢在起跑线上。却偏偏遭遇铁石心肠的毒舌金星。后者宣称:我只看现场跳舞,不问事迹;也就是只看终点,不问起点。呜呼,连体重都不让秤!那些感人的故事只好悄然退场。 顺便说,博主并非全然反对考虑起点;例如给予相对年轻者以荣誉和重任。然而这一点的着眼点在于,年轻,意味着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对而后新的终点的期盼,而不是对低起点的赞许。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879 次阅读|19 个评论
世界上有“最好的人”吗?
热度 3 qsqhopeiggcas 2011-12-14 13:10
俺一直认为自己愚钝,在俺看来,世界上有最长的河、最高的山峰、面积最大的沙漠,这是自然界已存在的客观现象,从某一尺度(如长、高、大)看,任何人都不会有疑义。 但对人而言,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人,只有相对好的人,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因为对某个人好与坏的评价,是靠别人做出的,而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某人认为自己是最好的,那是自吹自擂、目中无人的表现,古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给出了朴素的答案。 俺小时候看过《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认为八路军打鬼子保家卫国是好样的,是好人;日本鬼子在中国烧杀掠抢,是坏人。俺是中国人这样认为没错,但若观众是日本人,多数人不会这样认为,他们认为日本人是帮助中国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日本人是大大的好人。现在,多数日本人还是拒不承认他们当年侵略中国的事实,还在为自己辩解,这不是想找抽嘛!。 呵呵,说远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是美国最好的人吗?估计在美国至少有 30% 的人不会认可,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国绝大多数的人民更不会认可。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人,大部分人(智力正常)介于中间。一个人做一辈子好事很难,但更难的是一个人毕生只做坏事、不做好事。对某个人而言,这件事上或许做的很好,那件事上或许做的较差,实在正常不过。呵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啊。 老院士评选新院士也是如此,他们评选出来的新院士是他们心目中认为相对好的人,如果你是候选人得遵守这个“少数服从多数( 2/3 以上赞成票)”的游戏规则。落选后如果想继续申请院士,就信奉“沉默是金”的古训吧,卧薪尝胆未免不是上策。 科学研究也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神马事绝对化了,就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依俺的愚见,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人”,也不存在“最好的人”在遇到某事时赢和输的问题。 PS :本文不针对任何人,也就是“就事论事”。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3264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家就是赌徒,而且总是输
longfo 2010-12-7 13:38
科学家就是赌徒,而且总是输 科学家就是赌徒,只有输了,才见证科学的进步 科学家就是赌徒,挥霍的是思考 科学家就是赌徒,博弈的是人类的未来 科学家就是赌徒,最可怕的不是输赢 而是,耍老千
个人分类: 呼吸生理和社会|207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战场与商场
caoman 2010-8-12 14:55
有商场如战场的说法,中间是如不是同,这就意味着商场与战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能把战场上的做法照搬到商场,也不能把商场上的做法照搬到战场。 无论在商场还是在战场,真正的敌人都是自己,只不过商场输于情和智,战场输于勇和谋。例如,商场有不干自己不懂(智商)的行业和专注(情商)于自己擅长的工作等经验之谈,战场有刀光剑影勇者胜(勇)和不战而胜(谋)等名句。 无论在商场还是在战场,赢的都是人的心,只不过商场是客户的心、战场是人民的心。例如,商场强调换位思考是为了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关注客户价值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心理需求;战场有中国共产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壮大队伍战胜正规军的壮举,和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德国)与侵略者(日本)不得人心,都以失败而告终。 无论在商场还是在战场,都有输赢,只不过商场为利而战、战场为权而战(竞技场为名而战)。例如,商场定位企业的唯一目的是赢利,讲就亲弟兄名算账;战场内部讲就服从命令,外部追求你死我活(竞技场是争夺冠军)。 无论在商场还是在战场,都是和为贵,只不过商场讲究和气生财、战场讲究地利人和。例如,天人公司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竞争,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较好的业绩;中国强调安定团结和维护世界和平,赢得了快速发展和世界认可。 无论在商场还是在战场,要想赢就要得人心,要想得人心,就要以心换心。故得人心者得天下,即以心换心赢天下。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167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