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正公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科学杂志主编和美国前能源部长:中国学者和学生挑战权威
热度 1 杨学祥 2015-8-30 15:38
科学杂志主编和美国前能源部长:中国学者和学生挑战权威 杨学祥 2010 年 10 月 11 日 ,前美国科学院院长、《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博士应邀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生物技术与现代科普传播”研讨会,与国内同行“论道”。布鲁斯在会上说,向《科学》投稿中,中国作者最多,但中国学者被拒率最高;中国年轻学者对老师过于尊重,挑战权威不够。 http://www.djzhj.com/Item.aspx?id=13194 2015 年 8 月 14-20 日,以色列世界科技大会在耶路撒冷举行。 15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获奖者、和 400 余位来自 70 多个国家的青年科学家汇聚于此。 199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前能源部长朱棣文也受邀前往。新浪国际在现场独家对话朱棣文,探讨中国基础教育的成败与中美能源合作未来。 朱棣文指出,中国基础教育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他说:   中国的基础教育更加注重记忆、注重培养学生对师长的尊敬,但却不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或者说是与老师探讨、争论。无论是在中学、大学、还是研究生院,大部分人认为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   而在美国,我自己也带科研团队,有自己的学生,其中有一些是大一新生。当我给他们授课时,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或他们不认同的地方,他们可以直接说,“我不明白”,也可以说,“我认为你是错的”。大家可以就此开始讨论。讨论与地位无关,只是学术上的讨论。 我认为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关键的一点。当你在读到一篇文章、或听到某位收人尊敬的大人物的观点时,不会自动地去接受和相信这些观点。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一个理论有时候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去证实。 http://news.sina.com.cn/w/zg/2015-08-29/doc-ifxhkafe6166545.shtml 两位学者的共识确实击中了问题的要害。 我在 2009 年 10 月 24 日 指出,神话和愚昧是并存的,一个落后的民族总是把自己兴盛的希望寄托在外部力量之上。在外部力量的左右下生存,就像一根天生的尾巴,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唐僧精神就是代表:认为真经就在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取来真经,照经文去做,就会得道成仙,修成正果。真理是从外部取来的吗? 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以龚自珍的诗来形容当前科学界的“西学”一统天下实不为过,“洋为中用”变为“洋为中神”,中国民族文化至今仍在“西神”面前瑟瑟发抖。学术界的唐生们虔诚地到西方取经,复制了一点西方科学的皮毛,便披着虎皮借以吓人,要全部扫荡中国的文化传统,完全背离了西方科学的民主和开放精神 。 学西方科学首先要学西方科学的民主精神和开放环境,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平民,在法律和科学面前人人平等,即有知情权,又有参与权。学术权威只有尊重科学知识,尊重科学民主,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一旦违规剽窃,压制科学民主,就等于自绝于科学界。可惜的是,目前中国有惩罚贪官的法律,没有处罚学术腐败的学规,致使中国的学术腐败愈演愈烈 。 在中国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中,买办资本和买办文化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对清朝洋务重臣李鸿章的评价也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国科学界的行家里手大半英语不过关,英语较好的研究生留学就成为沟通中外的必经渠道。国外有名人指点,国内有权威支持,这些纸上谈兵的将军们因为年龄优势而执掌帅印。一方面,缺乏雄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没有西方科学的长期实践。纸上谈兵的将军是美称,知识买办是本质。得意者,官场发号施令;失意者,考场做枪手商场作内应。在英语学而优则仕的今天,知识买办财源滚滚,虽政绩突出但业绩平平,没有拿科技大奖的实力。在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和西方文明的主体意识进行对话中,他们只能起传声筒的作用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264641.html 我们正在挑战权威,可惜没有得到权威的应战。 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10-02/01/content_1048073.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6975.html 相关报道: 《科学》杂志主编 : 中国学者挑战权威不够 作者: 来源:汉网 - 武汉晚报 发布时间: 2010 年 10 月 12 日   喜欢吃中国米饭,而且用筷子不逊色于中国人, 72 岁的世界顶尖级科学大腕,亲切得让人觉得就像一名和蔼老头儿。昨日,前美国科学院院长、《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博士应邀来到华中农业大学,参加“生物技术与现代科普传播”研讨会,与国内同行“论道”。   当天的研讨会主题为“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普中的对话”。据了解,此次研讨会主要讨论包括转基因 (GM) 在内的农业生物技术安全政策等问题。   一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参与了论道,仅国内嘉宾就有北京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中科院院士张启发、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等。不大的报告厅内涌进了千余名听众,报告厅外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布鲁斯在会上说,向《科学》投稿中,中国作者最多,但中国学者被拒率最高;中国年轻学者对老师过于尊重,挑战权威不够。   美国科学院英文简称 NAS ,是美国科学界荣誉性及政府咨询机构。 1863 年 3 月 3 日 建立。它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民间的、非营利的、科学家的荣誉性自治组织,其下不设研究机构。   美国科学院有 8 位来自中国的外籍院士:华罗庚、贾兰坡、朱汉章、巴德年、袁隆平、白春礼、张启发和李爱珍。   中国论文被拒最多   在交流会上,有专家向布鲁斯提出,为什么很多科学家的稿子都难以发表在《科学》上?布鲁斯笑着说,《科学》每年接受各国学者投来的论文数量非常多,但是仅有 8% 能被采用;其中瑞典学者投稿的接受率较高,中国学者投稿的被拒率最高。   “不要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严重,《科学》在审稿上也会有一些失误,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投稿也曾经被权威期刊拒绝。”   那么,怎样的论文容易被采用?对这个问题,布鲁斯说,题材不能太窄,在某个领域能引起人们思考,而且还要有创新性。   “科学是为了理想,并不是奖励。”布鲁斯同时告诫,如果太重视发表论文,对经费和职称问题考虑得太多,可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考虑真正的科学问题。   中国学者过于尊重老师   布鲁斯还称,中国年轻学者对老师过于尊重,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难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说,年轻学者对老师太尊重了,挑战权威可能就不够,这将难以出创新成果。   对于中国有教授同时带数十个博士的现状,他感到非常惊讶。他介绍说,他当教授时,研究团队不超过 12 个人,一周有两天亲自做实验。美国人强调在不同领域、不同学校学习和工作,而中国总喜欢把最好的学生留在自己的学校。   诺奖不代表一切   昨晚 9 点,报告结束时,许多学生都提到,诺贝尔奖为何与中国人一直无缘。他说,诺奖不代表一切。他笑称,其实中国人也有许多不错的学者,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可能是评委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中国科学家如何才能拿到这个科学界最高奖?他说,最重要的就是,让中国年轻科学家得到成长,并且让他们做不同的研究,各自有不同的方向和目标。他说,他在北京生物研究所就看到,那里的年轻学者,很“自由”,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发挥特长。只有这样才会有进步,才会有创新。高校和科研机构一定要让那些创新的、非常棒的“ idea ”,得到更多关注,并且得到资金的支持。   科学家应只关注科研   “如何成为像你一样的科学家?”面对大学生的这个提问,他笑称,努力加好运。他说,作为科学家要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挑战权威。   他说,如果科学家什么都做的话,那么他肯定就会做得不专,这样也就难以出成绩。学科学不是为了当科学家,而是应对不断发展的世界。中国现在欠缺的就是创新。   他说,作为科学家,要全身心地把所有精力投到科学研究当中去。当年,美国科学院发出邀请,要他去当院长,他犹豫了整整一年时间。因为他怕一旦当了院长,就会影响他的科学研究。不过,后来,他还是接受了邀请。因为他最终考虑到,美国科学院不是政府部门,而是纯粹的科学研究独立部门;并且美国科学家每年要为国家提供 200 多份报告,这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他还建议,科学家之间除了竞争,还需要合作,有时合作更容易出成绩。 http://www.djzhj.com/Item.aspx?id=13194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2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们要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cenwei 2010-8-14 18:49
浙江多名高考生被指参加少儿游泳赛获加分///////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教育人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吗? 是教育人为了成功,不需要公正公平吗? 是教育人在人生重要的关口,可以去撒谎作弊盗窃甚至是违法,来达到目的吗? 他们不觉可耻不需要负责任,他们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个人分类: 感述评论|367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6: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