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竞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Results of World Standards Day 2011 poster competition
LEOLAND 2011-6-13 17:55
Results of World Standards Day 2011 poster competi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11-06-10 – The WSC (World Standards Cooperation) has announced the results of the poster competition for World Standards Day 2011, which attracted 45 entries and 2 000 votes. Open to all, the competition was to design a poster for World Standards Day, 14 October, on the them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 Creating confidence globally”. The competition’s organizer, the WSC, comprises IEC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and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First prize and winner of 1 500 Swiss francs goes to Caterina Fiorani, (Italy). Runners up receiving 500 Swiss francs each are: • The team of Alexandra Schoenitz, Eurydice Avoine, Cornell Gorgas and Thibaud Cerdan (France/Germany) • Teguh Pribadi Adi Nugroho (Indonesia) • Eva Kohl (Germany). The winner, Caterina Fiorani, is a young architect, working as an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professional in Rome. This is how she explains the inspiration for her poster: “There are some gestures that have universal value: one of them is the open hand, which may indicate greeting, welcome, the reassurance of a peaceful attitude, a deep confidence in human skills. "Two open hands in contact suggest honesty, and the helpfulness of man towards other human beings, which makes it possible to cooperate for a common purpose. Moreover, two hands recall the concept of work which is the principal tool through which man can achieve quality in his production, with the essential aid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 necessary and powerful help to reach excellence. "The whole world is represented through dots, a standardized graphic sign which symbolizes the hope for equal dignity for human beings all around the globe. The use of colour emphasizes local differences as an added value that must never be forgotten." The competition was promoted via social media (Twitter, Facebook) and voting held online. It proved so popular that the deadline had to be extended to late May. The final competing entries were chosen by the WSC and displayed for voting on its Website. The World Standards Cooperation was set up in 2001 in order to strengthen and advance the voluntary consensus-bas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systems of IEC, ISO and ITU. Each year on 14 October, the members of the IEC, ISO and ITU celebrate World Standards Day, which is a means of paying tribute to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the thousands of experts worldwide who develop the voluntary technical agreements that are published as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In addition to the poster, the three partners will be producing a World Standards Day message.
个人分类: 标准文存|2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邀请赛开放注册——推荐系统相关
热度 9 babyann519 2011-3-19 11:21
中国的第一届“Kaggle”大赛~~ 本届竞赛的主题为交友网站的会员推荐算法研究,面向国内所有高校和研究所的在校学生(本科、硕士、博士)。 组织单位:中国科技大学与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筹备本届竞赛。 开放注册,网址为 http://www.statmodelingcompetition.com/ ——————————————   Amazon 的数百万图书, Netflix 的10万部电影,淘宝的8亿件在线商品,以及数以亿万计用户的资料和行为记录……互联网公司最近十年的迅猛发展伴随着海量数据的积累。然而,在线用户常常面对过多的选择而显得无所适从。心理学研究证实这类情境下的用户有时做出放弃交易的决定,从而造成大量潜在的用户流失。统计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在线服务商提供更有效的推荐算法,在帮助用户走出 信息过载 困境、改善用户体验的同时,还能够挖掘商品 长尾 、提升企业价值。在今天,用户不再局限于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系统无所不在地为我们发现自己的潜在需求。   推荐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同样受到业界重视。本届统计建模竞赛由上海花千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赞助,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 统计之都 (COS)网站联合举办。目标是为某个以婚恋为目的的大型交友网站提供会员推荐的智能算法,改善会员推荐的精度,增加网站黏度。 ◎ 奖项设置 本科生组: 非本科生组: 一等奖一名,10000元/队 一等奖一名,10000元/队 二等奖一名,5000元/队 二等奖一名,5000元/队 三等奖三名,2000元/队 三等奖三名,2000元/队 入围奖三名,500元/队 入围奖三名,500元/队   为保证公平,本科生组和非本科生组将分别进行评审和排名。成员中包含至少一位非本科生的队伍将划分在非本科生组中进行评比。非本科生组的模型需至少达到本科生组入围奖模型的效果时,才能获奖。为确保算法的真实有效性,未最终提交论文和源代码的队伍,不能获得该项奖励。答辩名单确定后,外地答辩队伍的差旅费用由竞赛委员会承担(每队限一人)。答辩地点另行通知。
719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竞赛加分与保送新政策
yaoronggui 2010-11-19 15:32
严格规范招生管理 维护教育公平公正积极引导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育部等五部门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积极引导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育公平,近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衔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进一步加强高考加分管理工作。 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为获取加分的资格或身份而弄虚作假、违法乱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社会反应强烈。 本次规范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有关法规、体现公平公正的要求,更好地发挥高考加分项目的积极导向作用。调整主要涉及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以下简称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以及体育特长生加分两个项目。 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二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或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三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保留高校招生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取得前6名;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参加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 二是对于仍然保留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测试项目限定在中学普及程度高、锻炼效果好的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各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还可根据本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项目。 三是要求申请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资格的学生,须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相关信息应提前在所在中学公示),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秩序册、成绩册、获奖证书,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 四是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的统一测试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通过测试达标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其所在中学指定地点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部分运动项目的省级统一测试标准由教育部制订。 上述两个项目的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2010年(含)以前已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仍可适用调整前的相关政策。 在加强高考加分管理工作方面,五部门文件要求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要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照顾强度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方面,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结合本地区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在统筹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后,提出本省(区、市)系统清理规范地方性加分项目的意见,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重新备案同意后实施。 为防范和打击资格或身份造假,五部门要求各省级有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强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资格或身份的联合审查。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规范和完善信息公开的程序和要求,加大资格考生加分信息公示力度和社会监督效度。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体育、科协等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工作,加强相关工作的程序公开和结果公示。民族、公安等部门要严格执行民族成份及户籍等变更工作要求,认真把关,从制度、程序、操作等各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文件还对有关违规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处理办法。对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取消其当年参加高考报名、考试或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考生的违规事实记入其电子档案。对在高考加分资格审查、公示中发现或接举报查实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育、民族、公安、体育、科协等部门工作人员,要依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组织或参与组织考生资格身份造假的其他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一查到底,坚决依法惩处。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答记者问 1.为什么要就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调整和规范? 答:自2005年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教育部及地方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公开公示和社会监督,加大违规惩处力度,总体上保证了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和规范、有序,得到了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高考加分政策在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多元评价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党中央、国务院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教育部积极贯彻落实,会同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认真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文件。 2.本次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工作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高考加分事关考生切身利益和教育公平。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必须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总体要求,教育部等五部门按照整体设计、统筹协调、平稳调整、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从加分项目是否合理、加分分值是否合适、约束条件是否增加,监督管理如何加强,违规惩处如何加大等5个方面,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认真评估,客观、全面地审视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规范和调整工作以当前社会关注度高、问题较为突出的项目作为突破口,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项调整、两项规范。两项调整是调整奥赛和科技类竞赛加分项目、调整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两项规范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 3.调整后的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相比原办法,有何变化? 经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研究,对当前涉及奥赛和科技类竞赛的保送、高考加分项目做了调整: 一是对奥赛全国决赛获奖学生、科技类竞赛相关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加分、保送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是否可享受加分照顾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委决定,不再具备保送资格。 二是对奥赛省赛区一等奖获奖学生,由原来的可具备保送、加分资格,调整为高校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参加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资格,不再具备保送、加分资格。 三是对获得奥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遴选为参加国际奥赛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仍给予保送资格,经所报考高校测试后决定是否录取。 4.调整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获奖学生加分项目,对赛事及学生科技活动开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中学生学科奥赛和科技类竞赛举办以来,在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兴趣、促进青少年学科和科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部分中学、学生及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盲目追求通过保送或加分等捷径升大学,违背学校教育教学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将客观上适合部分学生参与的奥赛和科技类竞赛项目,泛化为更多、更低龄的学生参加的必修性学习或活动。学生学习和参赛的功利性被强化,参赛的动机和行为被扭曲,导致部分学生过于注重本项目的设计,而忽视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偏科和基本知识学习能力缺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后劲。 鉴于此,为了给确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更加公开、严谨和洁净的竞争平台,抑制赛事不应有的功利色彩,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鼓励特长,又强化基础,同时也促进赛事的长远健康发展,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对现行竞赛保送加分政策做相应调整和完善。 有关赛事主办方预研判断,这一调整不仅不会对学生和赛事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会让赛事吸引和凝聚更多真正喜爱科学研究的学生以平常心态参与。基础教育部门认为,这一调整将有利于真正有兴趣、有潜能学生的脱颖而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将发挥积极作用,对部分有学科和科技特长的学生更好的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这次调整仍保留了部分奥赛获奖者的保送资格,即在全国奥赛决赛一等奖获得者中入选国家队集训的选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门制定了严格的遴选办法,确保选拔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确保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国际奥赛。 5.为什么要对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进行规范和调整?相比原政策,调整后的项目有何具体变化? 近几年来,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本着积极引导中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则,这次对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分项目限定为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羽毛球等8项。这8项都是在中学普及范围广、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同时,考虑到各地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在上述运动项目之外允许各省份增加一般不超过2个强身健体类项目。 五部门文件还对体育特长生加分及测试提出了严格管理要求。一是严格体育特长生加分资格认定程序。学生须先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其所在中学出具的考生体育特长情况说明与推荐材料,以及所获运动员等级证书及相关参赛证明材料,集体项目运动员还须提供上场时间证明等。省级教育部门将会同体育部门对申请高考加分的考生所提供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核。二是严格体育特长生省级统测过程。省级统测须全程录像,学生测试成绩现场公布,通过测试达标者须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其所在中学指定地点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学生方可获得高考加分资格。 6.为什么省级统测只设8+2个项目? 体育特殊加分项目的设置是鼓励那些在高中阶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训练,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水平较为突出的学生。因此,设置的加分项目应该是在中学普遍开展的竞技体育类项目。 教育和体育部门对当前全国中学生体育活动开展总体情况调查后确定了田径、游泳、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8个项目。这8个项目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从实践和规模看,深受中学生喜爱并且参与度高;二是这些项目对运动场地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各类中学普遍有条件组织开展,是目前中学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和各省级中学生运动会长期设置项目;三是这些项目锻炼效果好,对增强学生体质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考虑到各地体育项目实际开展情况及地方特色项目发展,允许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确定2个强身健体、开展广泛、深受学生喜爱、能达到锻炼效果的运动项目。 我们认为,通过这些调整会更好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大众化、基础化的体育活动中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和推动地方特色体育运动开展。 7.高考加分项目调整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高中在校生是否会受到影响? 按照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原则,项目调整从2011年开始执行。具体讲就是,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一的学生开始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仍执行调整前的办法。 2011年之前已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无论是已获得相关赛事奖项的,还是准备参加比赛的,根据其获奖情况参照原办法享受相应加分照顾。2014年招生时将全部适用调整后的新办法。现在公布这项政策,也是为了让相关学生和家长提前知晓,做好准备。 8.两项调整的内容已清楚了,在加强高考加分管理方面有何具体内容和要求? 调整和规范工作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进一步完善高考加分政策,更好地发挥其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除两项调整外,还有两方面规范措施。 一是要求各省(区、市)系统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各省(区、市)要按照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国家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注重结合本地区已开展或即将开展的高考综合改革、录取模式改革等新情况,合理适度调减加分项目及分值。对超出教育部规定范围和分值的项目,要酌情调减。特别要向当地考生及其家长解释清楚清理和调减原因,争取广泛理解和认可。   二是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加分资格或身份造假。进一步规范了加分工作流程,今后所有拟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等3个环节后方能予以认可。加强部门合作,联合审查考生加分资格或身份。有关部门将重点加强对相关赛事组织及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的管理,严格民族成份及户籍变更等关口,从制度、程序、操作等各方面防范和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严惩造假或参与组织造假者。对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相关加分资格的考生,将采取何时查实何时处理的办法予以惩处。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非法中介机构、个人,将依纪依法予以惩处。 以上内容来自于: 教育部: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1/111200.htm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11/111201.html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38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高中化学竞赛有效数字问题
yaoronggui 2010-9-24 07:51
(1) 有效数字就是在测量或运算中得到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值。构成一个有效数字的所有数字,除末位数字是不甚确定的以外,其余各位数字都应该是准确、可靠的。因此,有效数字应该体现测量或运算的可信度,应该具有实际意义。在使用手持仪器、传感器和计算器进行测量或运算时,得到的数据往往具有很多位数字,不应照搬全录,看似精确,实际上没有必要和意义,应该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和需要科学地进行取舍。在滴定实验和数据处理中,尤其应该注意有效数字问题。 (2) pH ,p K ,lg K 等对数值,它们的有效数字位数仅仅取决于小数点后数字的位数,其整数部分只是起定位作用,不能作为有效数字。例如, =1.810 -5 或1.810 -12 (均为2位有效数字),取对数得pH=4.74或11.74(有效数字都是2位,而不是3或4位,其中的4和11起定位作用,只表示10 -5 和10 -12 ,不能作为有效数字)。 (3) 几个数相加或相减时,其和或差的小数点后位数应该与参加运算的数字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位数相同。注意:这里关注的是小数点后的位数,例如:333.2+2.56+4.578=340.3 (4) 几个数相乘或相除时,其积或商的有效数字位数应该与参加运算的数字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相同。注意:这里关注的是有效数字位数,例如:3.0012.1=6.3 (5) 不论是加减运算,还是乘除运算,都要遵循同一个原则,即计算结果的精度取决于测量精度最差的那个原始数据的精度。 (6) 在运算过程中,中间数据的有效数字位数应该比要求的有效数字位数多一位,有高考计算案例表明:按照3位-3位-3位进行计算和3位-4位-3位进行计算,结果差0.1。 (7) 数字的修约必须遵循四舍六入五成双的原则。五成双有2点:如果5后面没有其他数字或都为0,则5前面的数字是偶数时则舍,5前面的数字是奇数时则入,即舍后或入后的数字都为偶数;如果5后面还有不为0的任何数字,不论5前面是奇是偶都要入。 PS: 1、 浅论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中的有效数字问题 2、 高中化学竞赛有效数字问题 本文来自于: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60179/archives/2010/1403313.shtml
个人分类: 高中化学竞赛|3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简单的研究生竞赛试题
accsys 2010-9-2 09:56
姜咏江 Altera杯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有一道简单的将-37表示成三进制补码的题。有判卷的老师一上来就提出答案的异议,认为1122 (3) 的结果不对,因为除去最高符号位之外,122 (3) =13 2 +23 1 +23 0 =17。这反映出我们长期进行的数字电路设计的理论教学存在问题。 要说将-37表示成三进制补码的提法有漏洞,那就是没有提出用几位来表示,不然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1122 (3) ,21122 (3) ,221122 (3) ,2221122 (3) ,,这些表示的值都是-37。 4位三进制的无符号整数是0000 (3) ~2222 (3) 这81个数,如果用它们表示有符号整数,那么范围是-1111 (3) ~+1111 (3) ,即十进制的-40~+40。判断4位三进制补码表示值的正负,不能看最高位是0还是1,而要看无符号整数是否大于1111 (3) ,是,则为负数。因此37的最少位三进制表示是1101 (3) ,依据求反加一(为什么),得-37的4位三进制表示是1122 (3) 。 现在我们的数字电路是用二进制器件,如果有一天人们搞出了三进制器件或更高进制的器件,搞清楚如何只用有限位数码来表示正负数的原理,不是非常有用吗? 2010-9-2
个人分类: 教学笔记|4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闲话“比赛”
jlxt33 2010-8-24 17:13
因为被迫参加了一次比赛,令我从小到大彻头彻尾反思了自己, 发现自己确实不喜欢参加比赛。 小学时考双百,得第一,好像都是顺其自然的事,反正都学过了, 从没有跟谁比赛争第一的意识, 因此,到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不是第一了,也没有惆怅。 此后的学业中,只奉行尽力了就好的原则, 没有争名次,争名校的竞争意识,顺其自然, 因此,直到现在也没有产生厌学的情绪。 工作了,参加过的正式比赛,就是校工会组织的排球赛, 因为上过正规的体育课,学过垫球、发球、接发球, 被迫作为主力上场了,居然创造了发球连得6分的佳绩, 慢慢地,经过训练其他选手可以上场比赛了, 我就勇挑后勤部长兼拉拉队队长的重担。 从内心中不喜欢与别人比,基本做到与事无争、与人无争, 包括申报教授职称,也是领导和同事劝说后,才报的, 没想到,很幸运,通过了。 唯一的一个国家基金,是2001年报的,是准导师鼓励申报的, 当时报的是青年基金18万, 没想到,很幸运,变成了纳米重点专项中的一项,给了24万。 我一直认为这是导师的提携,此后再报,就不中了,这两年干脆不报了, 省基金限额申报,先得争取学院出线,唉~~~ 因为不想争,尤其是听到跑课题就脑袋发晕,腿肚子转筋。 至于奖励啊、优秀啊、先进啊之类的,更是打死我也不争, 加工资的事嘛,要是阳光普照,那就注意点儿,别被漏掉就可以了, 要是有比例的,绝不会费劲拉关系求人,反正饿不着。 还有还有,炒股炒基金,在被劝了无数次之后, 在别人竖子不可教的眼神中,拒绝了开卡, 不是跟钱有仇,而是不想让那跌宕起伏而影响了内心的平静。 很笨吧,没办法,用笨点儿的眼睛看世界看事情, 相对会活的自在一点、开心一点、真诚的笑声能多点儿。 其实,换个角度看江山, 有时不过是一堆枯树朽木,争什么争? 在每个人都想进攻的现在, 我义无反顾地选择撤退! 这些个人单项比赛,无关紧要,可以撤退,不去争, 问题是有的比赛是团体赛, 作为队长是没有理由撤退的,是不是? 于是被迫带领其他主力去参赛了, 但是当参加这场规则似乎已经制定好的比赛时, 当站在场边听到开赛钟声后, 突然发现这规则不知何时被悄然修改了, 猛然出现了一批持外卡参赛的选手, 比着比着,又突然发现这些外卡参赛选手居然兼任裁判, 或者至少是裁判的亲戚, 哇,当场吐血,还用比吗?直接撤退! 悔啊,悔得肠子都青了,怎么就没早些动员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做裁判呢? 算了,仔细想下,那些亲戚根本就没一个认识裁判考证委员会的, 估计也没什么希望当上裁判。 看下裁判会不会宣布:所有参加比赛的选手均获得并列冠军! 否则,只有摘掉队长的袖标、永远远离赛场了。
个人分类: 光阴故事|3383 次阅读|6 个评论
集美大学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福建省第三届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结束
林煌斌 2010-6-25 23:35
集美大学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福建省第三届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结束 5 月 22 日 ,集美大学第二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暨福建省第三届结构设计竞赛选拔赛在集美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月明楼一楼报告厅落下帷幕。选拔赛由教务处、校团委和工程技术学院联合组织。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修明、党委副书记郭金锭,学院分团委老师,工程管理教研室主任刘强出席本次活动,厦门城市学院工程技术学部吴晓斌老师、集大土木工程教研室主任迟耀辉、张照华、苏泽斌、王妙芳、林煌斌等老师担任评委。   会上宣布成立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结构设计协会,由土木 08 林程程担任首任结构设计协会会长,该协会以 促进学风建设,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成就专业人才,实现自我梦想 为宗旨,搭建共同交流学习,探讨结构设计,参与结构设计、力学竞赛的平台,土木工程教研室所有教师任协会指导教师, 林煌斌 老师担任协会指导教师联络员。   本次竞赛题目为 纸质单跨简支结构设计、制作与加载 。来自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诚毅学院工程管理等专业 62 支队伍 300 余人参加比赛,竞赛专业评委会根据参赛作品结构造型与体系、结构理论分析、结构模型制作、陈述与答辩、模型加载试验等环节进行竞赛,评选出优秀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陈述与答辩等奖项,以及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胜奖若干项奖。最终张文荣、张康康、廖启发的 流水人家 队,王嘉嘉、康承伟、黄银梅的 射日 队,林程程、王涓、兰贵祥的 琳栏满木 队获得特等奖,并获得代表集美大学参加福建省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资格。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的全国大学生 9 个学科竞赛重点资助项目之一。福建省教育厅、建设厅和团省委把结构设计竞赛列入福建省大学生活动的重要赛事之一。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分别承办 2008 年和 2009 年的第一届和第二届福建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2010 年 7 月,福建省第三届结构设计竞赛将在厦门理工学院举行。通过本次集美大学选拔赛遴选优秀的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福建省第三届结构设计竞赛。在 2009 年 7 月厦门大学承办的第二届福建省结构设计竞赛中,集美大学表队全部获得省三等奖的好成绩。   结构设计竞赛与土木工程本科专业设置是 一脉相承 。工程技术学院尝试通过结合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从本质方面改进专业教学理念,破解学风建设的瓶颈问题,调动本科生形成良好学风,让更多本科生热爱本专业,致力于专业领域学习和研究。
个人分类: 未分类|923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生在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竞赛”中获二等奖
jshliu 2010-6-17 13:17
由中国科学技术部和沃尔玛(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等协办 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于近日结束。我院化工系参赛作品金鹰膜技术环保水处理有限公司创意获得创 意类二等奖; 幸运幸运!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跑题
rbwxy197301 2010-5-19 11:26
  看了一篇题为起点之世博园:是意外,是冒险,更是革命的文章,才知道世博园选址的一个小故事。 读完之后,对那个来自意大利的小女孩和她的设计团队心生敬佩。为什么她们能够有那样的思考?是偶然还是必然?   身在课堂,渐渐发现一些现象:有的同学上课经常缺席,最后考试却很顺利;那些经常上课的同学考试有时成绩却不一定理想。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只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不管是作业还是课堂提问,同学的回答总是那么相同,那么标准。有时候觉得学校成了工厂,在向社会输送着标准化的产品。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因素,可能一纸定成绩的考试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导致了学生重结果,轻过程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的自由的天性和灵感可能会消失殆尽。社会是多元的,评价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东,结果自然会有很多争议。 10+10+10+10+10+10+10+10+10+10=100 20+80=100 结果一样,但过程不同。 附: 跑 题 将世博园区放在城市中心,是世博会史上的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源于一次美丽的意外。 循着历届世博会的选址逻辑,上海市第一眼相中的是黄楼地区,它在城市外环的右下角,介于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中间,一块荒芜的开阔地。同样看中这块地的还有当年的迪士尼项目。 直到 2000 年撰写申办报告时,选址问题仍悬而未决,无一例外,三块候选地都远离市中心。 当原上海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将第一选址方案交给国际展览局时,她称:城市向来在不断把生地变成熟地的冲动中由中心向边缘滚动推进,选址黄楼正是这种习惯性思维的体现。 现在看来,是 1999 年的意外埋下了改变历史的伏笔。 当年,上海举办了一届夏令营, 6 组来自欧洲大学的建筑规划专业学生,选择上海来做他们 2000 年度的设计竞赛。考官夏丽卿给出的题目是 : 世博会规划方案;地点 : 黄楼。   一个满脸雀斑的意大利女孩令时任评委的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印象深刻,她和她的小组跑题了,放弃了黄楼,而选择了黄浦江。 因为跑题,这组设计得到了一个特别奖,而这一意外也让上海的注意力增加了新的选项。 这得到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的由衷认可,数年前,他考察澳大利亚的悉尼时发现,我从市中心乘地铁到郊区的奥运场馆区,整个轻轨上只有冷冷清清的四五个人,我在那儿呆了一个星期,只碰到了 8 个人。在他看来,悉尼为奥运会修建了豪华的场馆、架设了专门的交通线路,但当奥运结束后,这些设施却和那里的市民毫无关系。 创意非常棒。但夏丽卿紧接着的疑问是,黄浦江边,哪里能找到这么大的会址?所以创意一度还只是创意。 更大的意外发生在申博前夕,上海市政府接到当时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的电话:国际展览局官员更看重黄浦江。多少为了确保申博成功,世博会选址定在了黄浦江畔。 摘自:【南方周末】 http://www.infzm.com/content/44592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3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生可畏
liuxiaod 2010-5-4 21:43
老王的儿子是高一的学生,进了北京最好的奥数班。老王把儿子的两道题拿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开开眼,一道是平面几何,一道是排列组合,所里的年轻人都是国内名校毕业的,结果没有一个能做出来,当时大家争论的很热烈,把李教授也吸引过来了,李教授是科学院院士,非常和善,喜欢与年轻人打成一片。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我们把题目恭恭敬敬的给李教授过目,李教授让我们等等,他回办公室做题。于是我们一边继续讨论,一边等李教授,过了半小时,李教授回来了,一连跟我们说了好几个后生可畏,题目太难了。 看见大家都做不出来,小陆断言道:这样的题在我们上高中的时候一定能做出来,这需要一些特定的技巧,但是我们现在都大学毕业了,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了,那些技巧也忘光了,所以做不出来,学位越高越做不出来。小陆是北大物理系毕业的,当年的高考状元,大家都相信他是对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掌心电磁智能车
zhuoqing 2010-2-12 15:05
将我的儿子的玩具小车改装成了一个可以沿着电线奔跑的小车。
个人分类: 我的智能车竞赛|5241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中参加物理竞赛的回忆
boxcar 2009-12-18 18:49
吕 喆 1986年~1989年我读高中期间,全国范围的高中物理竞赛、数学竞赛等赛事 早已开展起来,我记得我们这届高中生赶上了第四届和第五届的物理竞赛。我所在的高中(四平四中,后更名为四平市实验中学)是从高一寒假开始组织竞赛小组的,当时的原则是从当时的6个理科班中抽调这两门课平时测验成绩都比较好的学生参加辅导。我由于高一的第一次物理测验得了个全班的最高分引起了教物理的柏树友老师(他曾是我们四平地区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注意而入选物理竞赛小组,由于平时的数学成绩也还不错而同时参加了数学竞赛小组,辅导数学竞赛的是夏克明老师。 那个时候入选竞赛小组是比较光荣的,至少是对学生的成绩的一种肯定,当然由于假期或休息日会多安排些补课,所以时间投入要比其他同学多,但当时这些补课对学生完全是免费的。由于我们在参加竞赛前必须完成整个高中知识的学习,所以补课的内容之一是提前学习进度,此外再加上一些辅导老师选的难题和怪题的解法技巧。由于当时中国的高中教育刚刚恢复正轨不久,而理科竞赛更是刚刚起步,图书市场也远没有现在发达,更无太多校际交流沟通的机会,所以辅导老师要很辛苦地到处找题,找解法,在我们那样一个小城能培养出几个竞赛尖子殊为不易。 到1987年放暑假的时候,数学小组曾选拔了几位同学到长春参加了省数学学会组织的奥林匹克数学夏令营(竞赛辅导班),那时的条件很艰苦,他们住的是解放大路小学的教学楼,在对面的吉大红楼上课。1988年暑假,我和戎红刚同学及下年级的另外三个同学参加了省物理学会组织的奥林匹克物理夏令营,当时我们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做实验,高一是上理论课。当时的实验一共36个,每天做2~3个,一共历时半个多月,期间还安排了一些学术报告(包括吴式枢院士、赵凯华教授等),在夏令营的闭幕式上,请了当时已年过80的余瑞璜院士给我们作报告,我由于买的当天下午五点的火车票,所以提前离开了,后来听说余先生那天谈风甚健(这是很有名气的),一直讲到晚上七点多。 我们那届的住宿条件有所改善,住的是吉大的一宿舍,吃饭就在当时的几个食堂(假期轮流开放)。 在高二、高三时,辅导老师通过2~3次测验在竞赛小组中选拔约一半人去报名参加省里出题的初赛。我的数学能力较差,在小组中名次不靠前,但高三那次赛前选拔却表现神勇,竟然匪夷所思地搏得了一个参赛名额,但在初赛中状态不好,没有取上名次(据说那年吉林省大概是取前150名,我校2人取得名次)。此后不久参加物理竞赛的省级初赛,那一届的竞赛题(中山大学主办)很难,考完后自己也觉得似乎没有什么把握,但成绩出来后却让我有意外惊喜,我的初试名次好像是12名,那次我们学校(并非省重点的名校)一共有四人取上名次(前84名),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之一(后来虽然初试录取名额扩招了,但再现辉煌的机会却越来越少)。当时学校很重视竞赛,专门张贴喜报,并进行了表彰奖励,我们六名获奖学生得到的奖品是一个价值50元的金碧辉煌的台灯,两个竞赛的辅导老师还各获得100元的现金奖励(这在1988年倒也不算少了)。 此后,我还参加了省级竞赛复赛,复赛是考实验操作,为此我们去参加复赛的同学在参赛前的那一周每天下午都去物理实验室,由柏老师和另外一位周学思老师辅导实验操作。可惜我们以前的眼界不够开阔,高中阶段实验操作训练也比较少,这种临时抱佛脚的临战训练效果很有限。 复赛前一天下午,柏树友老师带着我们四个学生(戎红刚、我、叶楠、程武)乘火车到长春,到设在吉大理化楼省物理学会报到后,去附近的邮电招待所住下。由于第二天早上我们7:30左右就要理化楼准备考试,而招待所的早餐时间是8:00以后,所以我们只好晚上冒雪出去买了包方便面。到了复赛的正日子,早早起床,和几个同学泡了方便面充饥,我由于平时很少泡面,开水加多了,结果喝了大半肚子汤水去考试了。考试的时候先考电磁学实验,然后依次是光学实验、演示实验和力热实验,每个实验一小时,中间由各实验室的实验员老师领着我们换场地。那天我状态欠佳,特别是电学实验考完后,灌的那半肚子水发挥了作用,急着去了趟厕所后果很严重!我到光学实验考场的时间晚了一点儿,结果这让我的情绪变得很慌乱,两个实验做得都很不在状态,结果那部分实验的得分可能只有1分。力热实验考得好像还挺好,大概接近满分。演示实验是观察现象,然后写出此现象的物理原理,这部分就显示出我们以往知识面狭窄的弊端了,20 分的题大概只得了不到10分。 整个上午赛完后,我们就算解放了,下午有时间去逛逛附近的书店,然后去吉林财贸学院(现在已经改名叫长春税务学院了)看正在读大四的二姐。晚上我们四个学生在房间看电视,电视里面正在放一个译制片,恍惚记得好像是《神探亨特》。那个电视图像很差,时有时无,图像一消失,戎红刚同学就用手拍它一下,这样就能对付着看一会儿,然后就又不行了,如此周而复始。那天晚饭柏老师没和我们这些学生一起吃,因为省物理学会专门宴请了带队老师。大概快9点的时候,柏老师参加宴会归来,到我们的房间和我们几个学生聊天。那天他在宴会上喝了点儿酒,回来的时候情绪很高,问完我们考试的情况,和我们聊起他上学和工作初期的一些故事。他是1966年从东北师大物理系毕业的,文革初期曾经去大串联,走过长征路的前半部分,他说他们当时从江西出发,徒步走到了贵州,后来中央不让串联了,就回东北来教中学了。那天他讲了一些他们在长征中的见闻。 次日早晨,我们按照物理学会的安排,一起乘车去长春市第11中学的礼堂参加颁奖典礼。成绩是按照初赛成绩和复赛实验成绩相加进行的排列名次。那次吉林赛区共有一等奖4人(将去广州中山大学参加全国的竞赛决赛),二等奖14人,三等奖32人,鼓励奖34人(三等奖和鼓励奖的数字由于时间久了,记忆的可能略有出入)。我们学校的戎红刚同学获得了第11名,是二等奖,我是第19名,算是三等奖的最靠前的。奖品是一本《英汉技术词典》(我一直在用)和另一本词典,虽然这两本词典后面都有书店打折的印章,似乎只值10元钱,但这是很宝贵的奖品。典礼结束后,指导教师和物理学会的老师们在楼前合影,随后有一位领导把我们柏老师叫到旁边说了几句话。然后长春11中学宴请了所有参赛的师生,地点是长春火车站附近西广场一带的一个小餐馆(那年代餐饮服务业很不发达!)。 那天下午候车的时候,柏老师告诉我,实际昨晚我的成绩被定为二等奖的最后一名,但清晨的时候竞赛组织者忽然发现,原来三等奖的第一名和我成绩相同,而二等奖只有15个名额,所以把我降到了三等奖并列第一的位置上(学会的领导和他解释的就是这事儿)。那次我虽然得了个三等奖,但一个月后却收到了省物理学会寄来的一枚银质奖章(看来我运气还好)。 回顾20多年前的高中物理竞赛,我只能说我们是幸运的。首先,我们遇到了非常尽职尽责的老师,是柏树友老师等教师的努力辅导,帮助我们提升了水平,获得了好的成绩。其次,我们也恰逢一个应试教育并不发达的时代,可以靠着学生的刻苦、灵气和辅导老师的努力,从并不多的资料入手,通过反复推敲、举一反三加深对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吉林省物理学会当年组织的物理奥林匹克夏令营的实验教学也给我们打下了比较好的实验基础,而且这个基础其实让我受益终身的。
个人分类: 教育|1140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烈祝贺我校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又获佳绩
yaoronggui 2009-12-10 08:57
热烈祝贺我校(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在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江西赛区)中获得 团体总分第一名 。 高三年级13名化学竞赛学生参加考试:其中 5名学生获得一等奖,8名学生获得二等奖 。指导教师: 徐晚华 。 高二年级8名化学竞赛学生参加考试:其中 2名学生获得二等奖,3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指导教师: 桂耀荣 。 另外, 高三年级2名学生进入冬令营(全省5名) ,将与其他3名学生代表我省参加2010年1月14日在杭州举行的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 在此对获奖的学生和辛勤的指导教师表示祝贺。
个人分类: 个人简历|3320 次阅读|1 个评论
阅兵之后是竞赛
ecosinic 2009-10-8 09:29
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国庆大阅兵,其精彩程度绝对是前无古人,无可挑剔。各方阵行进步伐之整齐、武器装备之精良、民众热情之高涨令全球为之震撼。新中国 60 年来的发展,醒狮的怒吼,亦令世界刮目相看。 阅兵对内是展现国力、鼓舞民族自豪感,对外,则是对中国的分裂势力展示震慑力的同时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展示自己的实力。 中国自古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对手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这次的阅兵,在心战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正如我在以前的文章提到的一样,中国尽管不断强调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也一直重复着和平崛起和谐发展和谐世界的方针,但西方和需要制造敌人或者假想敌来扩展其在亚太区的影响或地位的人或国家,是不会理睬你在说什么,他们是按照他们看见的和想象的方式行事。如美国打伊拉克才不管你真的有没有杀伤武器,只要他认为你有就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恐惧,也是一样,你的武器不管是不是对付他的,他只管害怕就是了。如果不让他害怕,中国就只有不发展了。 大阅兵展现出强大的中国就在他们身边,其武力足可以让美国人心惊胆寒,何况阿三阿四,再加上有心人的放大和渲染,无论中国如何表明不称霸,不对外用兵,亚洲的近邻们和全球的霸主们,都只会在心里盘算着各自的防御性武器该如何如何,是增加采购单还是加大研发力度。为此,新一轮亚洲军事竞赛就依此开始了。 中国不怕竞赛,英美都曾经赶超过,还怕什么,更不用说现如今财大气粗。中国甚至可以借这次竞赛拖住一些国家的发展,如美国人的星球大战拖垮了当年的苏联一样。 相信加入此次竞赛的第一选是印度。印度正和中国为领土问题而纠缠不休。咱们的青藏铁路建成后,解决了清代以来无法搞定的驻藏部队的补给供应问题,已经让印度若芒刺在背。而大阅兵更使其寝食难安。只有掏大把大把的钱从俄罗斯或美国军火商那里买些能让他们能睡得着觉的玩意儿。其次便是日韩两国。由于一些利益上的竞争和地缘政治的因素,他们历来就对中国存有贰心,这是并不会因为日本政府换届而解决。再加上美国主子在后面的指点,他们加强国防预算的理由更加充分。而与中国有岛礁之争的越南、菲律宾等等,更会考虑如何应付中国的海军发展带来的压力。他们海军力量的增长,又会引起其它东南亚国家的警惕,军备竞赛就一波一波地以中国为中心地拓展开去。 一旦亚太区的军备竞赛成形,坐收渔利的当是美国佬。他们的武器就会将中国包围起来,说不定靠买武器就能让老美走出经济危机。 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中国的崛起已经给全球带来重要的影响,除了军事还涉及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且影响还远远未到最大。不管是不是做好了准备,中国人必须迎接外部世界的变化。
个人分类: 台海|3530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次数学建模总结
zuozw 2009-9-29 13:47
前几天参加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想想自己总共参加三次数学建模竞赛,二次本科的,一次研究生的。记得第一次参加时带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恨不得一下把题做出来然后捧个大奖回来呵呵。等深入解决具体问题时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幼稚。刚开始只想赶紧把题做完,慢慢静下来才知道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第一天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第二天三个人一起讨论每句话每个字的意思,不放过每个疑点,甚至包括的意思;这一天总算知道了解这道题需要哪些知识和理论。到第三天时突然一下子感觉应该建立怎样的模型(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强烈感受到就是我们要找的模型,一定没错的。第二、三次参加就相对比第一次稳重成熟多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和种种原因,头两次只获得省一等奖,不知这次如何。总结这三次参赛,获益匪浅。 首先, 不要想着获奖 。参加竞赛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锻炼自己。等精神收获很多时,其他的物质奖励就不那么重要啦。其实任何竞赛都是这样。多些脚踏实地,少些功利。 其次, 团结合作和尊敬队友 。建模是三个人的竞赛,不是一个人的表演赛。同时不管你的队友水平高低,都要尊敬对方。在一个团结奋进积极的氛围下合作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再次, 合理安排时间和作息 。如果一开始就一味地做题,也不休息。最后会非常劳累并且精神状态不佳。该休息还是要好好休息啊。建模只是个比赛,不是打仗。 最后, 深刻理解题中每句话甚至每个字的暗含意思 。只有真正理解问题了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时为了能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了解和学习下面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一门编程语言:Matlab、C、C++等. 2)运筹学:规划论(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动态规划)、图论、决策论、对策论、排队论、存储论、可靠性理论等。 3)小波分析、神经网络、模糊数学和遗传算法。 4)模式识别和图像处理。 总之,只要你感兴趣和做好充足准备,你会收获一大笔财富。真可谓: 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7315 次阅读|5 个评论
数学建模竞赛试题研讨
hare 2009-9-19 22:39
今天去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北京组委会组织的竞赛试题研讨会,会议首先由各个学校的老师介绍了对今年赛题的理解和初步想法,然后由全国组委会的两位老师分解对竞赛的两个题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及点评,同时对于竞赛题目的出处以及评阅要点给出了说明。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研讨会议,通过大家的交流也初步了解了数学建模竞赛题目的特点和解决的一些基本思路,特别是全国组委会的老师的讲解更能使我们深入了解了数学建模的特点和如何深入分析一个数学建模题目。 我想这样的研讨会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题目,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数学建模的本质!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1880 次阅读|2 个评论
数学建模竞赛培训
hare 2009-8-24 22:39
今天开始给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培训,作为最后参赛前的集训,好多学生都按时来参加今天开始的集训,可是还是有2-3个队伍缺席,另外还有一些08级的学生要参加建国60周年的大学生方阵阅兵的训练,和数学建模竞赛的培训有些冲突,最后和他们的院长沟通一下,同意他们参加阅兵,数学建模集训这块等过两天再补上就可以了。 今天请了去年获奖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参赛经验,并进行了交流;下午,重点给学生介绍了数学建模论文的写作,给出了有关在竞赛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另外一个在选拔期间表现突出的队伍给大家介绍了他们的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性的竞赛,一些对于数学建模活动非常有兴趣的学生早早就联系指导老师寻求帮助和指导,同时还有些学生常常是指导老师找他们干点什么他们才去干,从这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的发现一个数学建模队伍的好坏。而且,每年获奖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非常活跃,经常找老师问问题的学生;特别是近年来这些学生也表现出比较好的求知欲望,有部分同学在参赛完全国竞赛以后还把他们的竞赛论文浓缩成一篇学术论文,并且发表。我指导的08年全国赛一等奖的学生,把论文投稿到一个国际会议csse2009上并被录用,审稿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从这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于数学建模如果真的有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成果的。 对于数学建模竞赛前的这次培训的安排,由于有5个队伍是在新校区房山区,和中关村有一段距离,因此学生要求安排住宿的问题,这一点没有事先和新校区领导沟通好,因此新校区领导说应该首先和他们沟通,否则万一出现点事件,那我们这种好事也就变成了坏事了,另外提前通知他们后,让他们安排班车或者住宿的地方就比较顺理成章了,而我们事先没有安排好,所以这一点做得不是很好,以后有类似的事情还是先找他们的领导比较好。这也是这次安排的一个小教训。 对于今年参赛的队数,学校只给了35个名额,而要求参加比赛的学生大概有50个队伍,这些天正在和教务处协商,看看能否再增加一些,增加的学生可以考虑让他们自己出钱参加比赛。 今天,同时联系了邮电大学和交通大学,他们对于参赛的学生在竞赛期间不安排统一食宿,为此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可以考虑不用给学生订餐了,从往年的经验看,给学生订餐有时是很浪费的。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1518 次阅读|1 个评论
比赛结束了,大概学会使用博客了,高兴!
moxj 2008-11-30 13:29
比赛还有一天,就有不少人离开了.难道科学网组织的这次比赛真的那么不堪入目吗?运动会上的比赛可没有哪次是这样的,即使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一样要尽力冲刺.不过对于写作来说,确实不会有很多深思熟滤的时间了.我也借这篇博文总结一下参赛时段的自己和对大赛的理解. 我的博客主页几经修改.都因为自己是第一次玩博客,很多东西很仓促.即使现在,也没有定下型来.(比赛前一点时间受教室同学的鼓动是玩过一点校内的,但不被同龄孩子接受,只好退出了.) 大家看到我的第一个栏目是《谈天说地》其实也是才改好的.短短的一个月比赛也就能聊这些了.很多人知道我是学地质.题目里写了古往今来,其实就是地质学思想里的一点分解.探索地质历史事件常用的思路就是将古论今.可惜我担心自己的博客不能让众多的外行人感兴趣,这个内容写了不多.上下四方到是说了一点,所以就成了现在的栏目名称.这里顺便做点解释,我理解 既然是参赛,而且是做一点科普,那么写作内容就因该是对专业的浅显简明介绍.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其中也有线索可以看到,但后来发现如果没有朋友捧场,这样做是行不通的.那样我写起来简单,参考一点手头的资料,写一个系列就可以了.但内容单一,如果有人感兴趣,直接推荐给人家文章和链接就可以了.况且科学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部分代替专业讨论会议的程度.所以我的博文即使引用的一点专业文章的信息,也带有综述的倾向.当然必须说的是:比赛的氛围,让人加快了更新速度,也侮辱了这样的介绍性文章. 另外一些也需要对我的博客做一点解释.关注的朋友因该看到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写完的.这也因为是比赛的原因,而且很多时间是不允许的.比喻 《 系列报道 ―― 几个地质队员在天山的一天 》 看到了系列几个字,后来却没有看到相关的一点内容.虽然这个帖不是什么歪门邪道.但也不是科普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当时我觉得这篇帖是公益性的,所以把连接发给同学,但不是每个选手都会对它的文章这样做的.这篇帖无疑会和别的帖争夺单篇奖,鉴于这种情况,我在此提醒评委,不要因为感动投它的票,我没有点不参赛,让你们看到它,只是为宣传而已.希望大家从它哪里能想到我的那些战友们,另外我的一些朋友是在西藏这样的地方勘测修路的,他们的帐篷是固定的,但也有别样的艰苦.我本科的同学都在油田基层工作,他们有很好的房子住,但荒漠上的孤单也不是这些年轻的家庭能承受的.... 再说一点我对比赛宣传的理解.对宣传程度的把握我有一篇博文 《 对大学支部生活的一点感受 》专门有简述.把博客发出去宣传确实是一件必须做的事情.但也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宣传,不然别人厌烦了,以后不来科学网了.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不是可持续的行为. 况且由于是比赛,要照顾到公平.所以很难办.比喻王军,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别的地方有博客可以同时宣传,这是无可厚非的.不能否定和有意见.当时有人建议我写些 《 系列报道 ―― 几个地质队员在天山的一天 》 一类的帖,发到门户网站.得到网络朋友的援助,比赛就好多了.其实这种想法我是有的.但看到报名来的人最后也就剩 300 了,坚持写的就更少了.把这样哗众取宠的帖在发出去,万一效果太好,不是对剩下的人更大的打击吗?整个比赛最让我伤心的就是自己不段的在矛盾中.不能专心整理文字. 对比赛票数我要说一点.和以往的我不同,我因该告诉同学们,在比赛中我坚持投票给自己了.这个问题,先不谈为什么.大概谈下我的认识.选手中分三种人:一类是有点网络背景,在别的地方也可以获得投票的人.一类是我 和郭向云 老师一样,立足这个比赛网,但告诉了朋友可以投票,(我举过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即使文章不好,朋友可能也会投) 希望获得投票的人.一类是 刘玉平 老师 那样在比赛选手里获得投票的人.因为有这第三类人的存在,让我不敢对自己的博客放肆的宣传.当然写的差是一个基础的原因. 当然了,就像比赛开始一样,有人对报名选手有意见,做了数据统计的说明,将来还会有人对票数增长和博主当日文章点击与评论凡响等关系有疑问.但由于比赛人数太少,评委选择余地有限,票数有决定的影响可能是必然的.所以我要再次提这第三类人:即 刘玉平 老师 、 刘卓 老师 、 段煦 老师 等 等这样的人.我在博文里两次引用爱因斯坦的话: 是智慧造就了伟大的天才吗?不,他们错了,是人格. 在比赛的环境里,这些人能够如此的坚持,就是人格.我觉得:为了我们科学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换会那些离开的人和伤心的人们的心.评委们: 你们看完我的这段文字后,把你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人身上去吧.想点别的合理方法,你们要对得起这些可能没有机会被你们看到的博主啊. (这里我向你们做点道歉,比赛开始我从选手的链接里发现了科学网,也去各位老师的地盘学习了.但后来我不去了,比赛之余我关注了这些坚持下来的人,即使 刘卓 老 师 的小说我一点都没有看,但还是给他们投票,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一篇文章打动我,那不但要有水平,还要合我的兴趣啊.但很多选手是这样的孤单.却又 这样的执着,我心情复杂随意给他们投票,是错误吗?评委们的博客,我比赛完一定去学习.现在大家就多留意这些不被我们关注的人吧.) 上面这段话只是我的情绪之作.写它们的时候,我想起来娱乐比赛里的亲友团.那样的比赛,亲友团的数目是控制的,只鼓励选手,不决定比赛,但我们的却不同.同时我也想起以前在中学,我伤害了别的同学,本来想公平解决,但跑过来站在我后面的兄弟太多了,让别人话都不敢说就让步了.我很内疚.也不想让大家内疚. 但大家关注上面说的第一类博主时,一定要想到:有这么多人来支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一定是人格高尚的人.受人尊敬的人.我们要为他们鼓掌,像他们学习. 要说感谢科学网的话,那也是非常多的.因为我的收获是有历史意义的.生活中姑娘见了我都像看到流氓一样饶开走路.这里的人居然叫我 王 老师,林哲小姑娘叫我叔叔,虽然有点怪怪的,但我也异常满足.还有就是我要告诉大家毕业了都来西部吧.这里很好,我在北京每次去西单,出进地铁警察都要我身份证,还要蛮横的盘问.去年在乌鲁木齐,上车没有等我给阿姨让座,少数民族小朋友就马上给我让座了(后来知道他以为我是伊斯兰教的阿红了).在兰州去回族小餐馆吃饭,小伙子们看到我就把烟灭了,素质真是太高了(他们也以为我是长老了).不管怎么说,虽然我在前面 《 我是哪个少数民族 ? 》里面宣扬自己是大汉民族,但见到的少数民族确实人很好,没有见到坏人,汉族里却到处都是. 另外还要感谢科学网的就是给我一个发言的机会.虽然我没有写多少社会评论,但如果是在别的网站开博客,我一定是关于经济和政策的评论会最多,当然这里也有一点隐晦.有一件事情我很内疚:从前和弟弟跑车的时候,有辆卡车撞了三轮车,里面的人出不来了,很危险,卡车跑了.我下去救援.给他们撬开了一点空间,但没有完全成功,弟弟就拉我走了.他说救了这样的人,他们没有前治疗,我们还要担责任的.我后来一直失眠.为什么见义勇为就一定要被表彰呢?罚款不也很好吗?所以我写了 《 80 后,我们该什么时候入党? 》 .    我在 90 年代除的新年来临前,看到的总是交通警察到各位司机家里索要东西,在马路上接受赃款.但到 90 年代末的时候就只有司机们上门给他们送还的找关系的地步了.村里的党员就是做了错事可以比百姓有特权的人....妈妈教给我正义只让我记在心里.如果因为我的一些言论不当,科学网要惩罚的话,我将是非常高兴的.因为 1000 块的生活费,这个月写博客只花掉 500. 给我这样的机会,我愿意把剩下的 500 全交了.以后让我更自由的说话,我把吃饭的钱也交了. 不能再多说了,比赛要结束了.大家看到比赛初期我接受师兄于英豪的建议成立过一个团队叫《科普志愿者》.结果不但没有团队要我,也没有人加入我,后来只有孟师兄主动联系我,所以不管你们怎么看,我都要为孟师兄带领我们的团队努力.(当然开始因为我们所里的学生要组队,受了点影响,但毕竟我们所一年只招 10 个人, 5 个很快就出野外了,所以团队没有搞成). 志愿两个字因该是我来的初衷.看到很多老师在公告里申明博文版权.而且科学院也专门请北京大学的 张平 老师给我们讲课.我那次又想逃课,结果门口有人看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我没有就相关话题和中国的企业现状和大家聊.这里只有一个想法:我走了,要把这些博文全部送给大家,版权也是你们的,欢迎联系.比喻湖南大学的杨静是唯一一个说我博文能算科普的人.你觉得哪篇对你有帮助,就作为你自己的东西收藏吧.还有就是看到你的照片,我盯着电脑半天,把水都倒在脖子和衣服上了.可惜不可能有机会请你喝酒认识你,只能在这里提醒你,喜欢的博文就连版权也给你吧.
个人分类: 生活随记|3035 次阅读|4 个评论
狂人自有狂人处
yangjingangel 2008-11-19 19:17
刚刚参加了一个关于某某竞赛的动员会,感觉自己真的是老了,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一员P都不识的老将,虽然从来都不缺少参加竞赛的热情,但是似乎却总是达不到那种应该具备的能力。 会议中间有一位非常牛X的同学自我介绍的时候罗列了一堆堆自己参加全国各式竞赛的奖项,而且还向老师提出了非常有见地的意见和看法,更是对他对面的一个女同学进行了一番小规模的鄙视:你们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懂,根本就没有参加竞赛的必要瞧瞧,牛人果然就是牛。尽管人家只是大三的,而我都已经是两个大三了,我都不敢对他的鄙视提出抗议。我想狂人也许真的有他能够狂的资本吧。 只是,我觉得,竞赛的精神难道不是重在参与么?至少我去参加竞赛的初衷只是为了从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学到些什么,能够拿奖固然很好,但是能够学习到其中的经验对下次再下次参加类似的比赛都是非常有用的啊。 惨兮兮了那群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还没动员起热情就已经被一盆冷水给泼了回去。我无所谓了,反正都是老将了,就没脸没皮一次吧。 虽然我的缺点是三分钟热度,但是我只要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到底的。这次博客大赛也一样。亲爱的队友们,加油吧!
个人分类: 感悟人生|2588 次阅读|2 个评论
竞赛往事(转自个人MSN空间)
tsrabbit 2008-9-18 00:42
昨天晚上,在燕曦 校友版的精华区里翻看老同学们记述的一些往事,也勾起了自己关于各类竞赛的一点回忆。我从小学起便开始接触学科竞赛,后来又很幸运地从湖南省津市市一中转入著名的华东师大二附中就读,身边有不少同学从小学起就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各类学科竞赛中频频获奖。在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下,我也一度成为过中学生竞赛大军中的一员,取得过一点成绩。虽然我获得的奖项和学校里的竞赛尖子生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对我而言,已是中学时代的难忘回忆,而且直接影响了我高考志愿的报考。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备战竞赛时获得的一些学习心得和感悟,也激发了我对相关学科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我之所以选择现在的专业——生物物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中学时参加过的一些竞赛有关。 对于各类竞赛的关注和亲身参与,贯穿了我从小学直到高中的这一教育阶段。在忆及自己参与过的那些竞赛时,和竞赛相关的一些其它往事也从脑海深处慢慢浮现出来。由此看来,这些竞赛也不啻我少年生活的主线之一。 我的小学是在湖南津市读的,一开始入读的是市三完小,一年之后转入更有名气的市二完小。不过,现在大概没有“完小”这种叫法了,市二完小如今的正式名称也应该是 “津市市第二小学”了吧。当时,小学生参与比较广泛的竞赛大概就是小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至少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只听说过这一种面向小学生的数学竞赛。来上海读中学之后,又陆续听说了如“华罗庚金杯赛”一类的全国竞赛,不过那是后话了。即使是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津市,小学奥数班也和其它大城市一样,开展得如火如荼。上课的具体地点我现在也记不大清了,也许是在津市市第一中学,我到现在还隐约记得在夏夜晚间参加奥数班的情形。讲课的教室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边上就是长满了各色灌木的小土坡。课间休息的时候出来走动,可以看见在树枝间飞舞的萤火虫,一闪一闪的很是好看。 小学的奥数竞赛题做起来还是比较费脑子的,思维灵活、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孩子在参赛时应该会比较有优势。老师给我们传授过一些比较诡异的解题技巧,不过现在已然忘得一干二净了。在正式的比赛之前,各个学校的参赛选手也会在老师的安排下做些模拟试卷练手。我在某次比较正式的模拟考中发挥得很好,大概只错了一道小题吧,辅导老师很高兴,还领我去见了校长。校长当时就问,能考出全国一等奖吗?我稀里糊涂地答:大概可以吧……而在正式比赛的时候,我却发挥得很不好,最后只拿到了全国三等奖。不过,这个奖放在津市市也还算是不错的了,因为我记得当时全市也只有一个全国二等奖和四、五个三等奖。获奖的学生在中学入学考中可以拿到8~10分的加分,这大概是参加竞赛的最实惠的好处了。 95年秋季的时候,我从湖南转来上海读书。父母费了很多心思,安排我入读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的英语教学深度远远超过湖南,其它科目的教学套路也不尽相同。我当时已经在湖南读完初一,可是却看不懂二附中初一的英语期末试卷,只得留级重读初一。也许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的原因,第一次期中考试排在全班倒数第九。后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忙于追赶课程进度,基本没有精力顾及各项学科竞赛。唯一的一次竞赛经历是上海市初中物理竞赛初赛,但是连复赛都没能进入。 98年秋季,我顺利入读二附中高中部。由于已经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加上自己对生物学的兴趣,便开始旁听学校在周末开设的生物兴趣班。当时的授课老师是何雄,他也是我后来的竞赛辅导老师。参加兴趣班的同学以普通班成员为主,而上海理科实验班和全国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则能享受相关辅导老师为他们另开的“小灶”。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理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一直有争议,国家理科实验班于2004年停止招生,一些省级理科实验班已经停办或名义上停办。)——我们那几届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理科实验班的成立需要获得教育部或是省教育厅的批准,此类班级多为各省市的一流中学所开设,招收理科竞赛尖子并进行集中培养。上海理科实验班(简称为上海理科班或上理班)的报考条件是需要获得省、市级竞赛的奖项;而全国理科实验班的要求更高,需要获得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的一等奖才有资格报考。当时,全国理科实验班(简称为全国理科班或全理班)一共只有四个班级,分别设在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师大附中和华东师大二附中,每个班级约20人。如果能进入全国理科班的话,相当于已经跨进北大清华的门槛了。每届全理班的学生多数都会选择直升这两所北京高校,少数会选择留在上海本地的复旦或是上海交大。上海理科班虽然不像全国理科班那样享受全体直升的待遇,每年仍然有很多学生凭借竞赛成绩获得著名高校的保送资格。我们那一届二附中学生由八个班组成,一个上海理科实验班,一个全国理科实验班和六个普通班(又叫做平行班)。我是普通班的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力争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普通班的学生虽然也会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但是和具有特殊背景,并在专门的教学计划中培养出来的理科实验班学生相比,我们的劣势还是很明显的。总体而言,普通班的学生很少有拿到市级竞赛奖项的,至于全国级别竞赛奖项的,就更是寥寥。 写到这里,我记起缪伶超同学对我说过的一件趣事:高中时有不少人参加过一项数学竞赛——“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我们当时的数学老师钟贞说起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有多少多少进入复赛,我们在讲台下发出奇怪的声音,表示自愧不如。钟贞安慰我们说:不要紧,你们的功能不同。其嘲无比…… 由于普通班与理科实验班“功能”的不同,我在参加兴趣班的当时,并没有对竞赛拿奖抱过什么期望。我在高一时就参加过上海市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的初赛,考得很是郁闷,部分题目考察的知识点更是闻所未闻。在此之后,我深感自己知识背景的不足是需要通过加倍的努力来弥补的。很幸运的是,何雄老师在当时对我很是关照,给了我不少鼓励和建议。他当时推荐的竞赛参考书单里便有陈阅增先生的《普通生物学》,当时在上海还不容易买到这本书,后来还是父亲托朋友在北京代购才到手的。这本书大概也是我仔细读过的第一部大学教材,写得非常清楚易懂,而其中不少精彩的点睛之句对我而言更是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也让我感觉到生物学的各门看似散乱的分支其实还是有其内在的统一性的。从现在看来,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的套路和其它的理科竞赛还是不大一样,基本没有什么繁琐的数学运算,也不大考察学生系统地分析复杂问题的技巧。理论考题多为选择题或正误判断,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的能力大概是最为关键的。这一特点也决定了生物学竞赛的成绩不容易通过短期突击的手段来获得明显的提升,平时点滴的知识积累也许更为重要。 在高一的那次生物学竞赛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刻意地为参加竞赛而进行系统的准备,这里的“系统”指的是根据“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纲要”之类的文件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只是由着自己当时的兴趣,在闲暇的时间读读《普通生物学》、《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自然环境卷和科学技术卷)之类书籍。另外,我在高中阶段开始连续收看的”Discovery”系列科普节目也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高二开始后我们有了生物课,任课老师是严鸿琪——对我很关照的一位老太太。由于我在高一时已经很“嚣张”地在教室里看那本厚厚的《普通生物学》,不少同学便推举我当生物课代表,而我也很开心地接下了这个差事。让我没有意料到的是,我在第一次生物小考中考得很差,当时还被梅竹松同学小小bs了一把。后来严老师安慰我说,搞竞赛的同学和普通学生在解题时的思路不同,在做普通试卷的时候未必能及得上不搞竞赛的学生,让我不要对一次考试的成绩过于在意。 到了2000年春季,眼看新一届上海市中学生生物学竞赛的临近,我也打算进行再一次的尝试。由于信息不畅,我去找何雄报名的时候已经很晚了,当时好像连准考证都快要发下来了。我险些错过了那届竞赛,参赛的名额还是何雄老师帮我去争取到的。另外,当时的我作为为数不多的参加竞赛的普通班学生,是没法享受理科实验班的小班辅导待遇的。欣慰的是,严鸿琪老师对我非常支持,她把她的竞赛资料悉数借给我,而且还默许我在上她的生物课的时候可以不听讲,自己在下面看竞赛的辅导材料。就这样,我在竞赛前集中复习了两个礼拜,忐忑不安地混杂在一大队二附中理科实验班的学生中,参加了那届在光明中学举行的上海市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我在答题的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然,经过为期一年的课外阅读,我对考题的陌生感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我对于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是无法和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来竞争的。 在考试结束之后,我和盛韦结伴去了家类似“永和豆浆”的快餐店吃午饭,我甚至还记得当时点的是咖喱鸡腿饭 =,=b,短暂的午休之后就是发榜时间了。在这里说明一下:每届参加市竞赛的学生大概在一千人左右,最后取6、70人进入复赛,复赛一般是考实验,而初赛则通常是考理论。那一年的公布成绩的方法是:进入复赛的学生的考号会写在一块小黑板上,由负责老师抬到学校操场上来进行发布。所以,发榜前的操场上站满了等待结果的考生和老师。实际的发榜大概比预定的时间晚了一刻钟左右,当大批老师和学生涌过去看榜的时候,我们则候在一边,等何老师抄下名单后,回来通报结果。当我意外地听到何老师报出我的考号的时候,兴奋得连蹦了好几次,那种激动的感觉在多年后仍然记忆犹新。由于只要进入复赛就至少有市级三等奖保底,所以我在参加后面的实验复赛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压力,虽然我在之前根本没有,也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准备。后来听何老师说,我的初赛分数属于正好过线的那种,在实验考之后,我的排名一下跃升至二十至三十名之间,和一等奖的分数线只差一点点。这对我而言,是很大的鼓励,也唤起了我继续努力的信心。 市级竞赛成绩给我带来的兴奋还没有消散,我们又接到通知:上海市将会组织获得市竞赛前150名的高二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上海赛区的比赛。学校的生物教研组也为准备这次竞赛而制定了相应的竞赛课程,并且请了华东师大的教授来给我们讲课,授课时间放在晚上。凭借着我在市级竞赛中的表现,我也如愿地加入了这次的小班教学。来给我们上课的教授头发已经全白,我隐约记得他姓冯,是位很和蔼的长者,很细致地为我们讲植物分类学以及植物形态解剖的相关要点。由于全国联赛试题的难度要高于市级竞赛,何老师又往我们的复习书单中加入了《普通动物学》和《普通植物学》之类的高教教材,并且还把他自己的借书证借给我,使我能够进入华东师大的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参考书籍。父亲也趁着出差深圳的机会帮我买到了湖南师大版的《生物奥林匹克教程》,使我得以为此后的冲刺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备考全国联赛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课余时间做了4、5000道各省市的生物竞赛考题,也写满了几大本读书笔记。由于时间紧张的关系,每天大概只能睡上4、5个小时左右,我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逐渐习惯了二附中住校男生在熄灯后的自修方式。由于学校宿舍在每天晚上10点半会准时熄灯,在此之后想要自习的同学一般只能带着学习资料和两个板凳跑到走廊或是水房里看书。我们通常用其中一个板凳当作写字台,另一个板凳则侧向放倒作为座椅。由于侧向放倒的板凳坐起来不舒服,我们经常会把枕头垫在上面(条件所迫,也顾不得那么讲究了)。当时,在水房里自修到凌晨一两点是很普遍的事情,水房里的空间有限,大家只好相互靠近来节省空间。偶尔有些水龙头会滴滴答答地漏水,我们便也习惯了在这有节奏的水声中自习的感觉。全国理科班的学生住在我们楼下,据说他们有专门的用来通宵自习的房间,我是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事。像普通班、甚至上海理科班的学生,如果想要找通宵自习的好去处,大概唯一的选择便是华东师大的少数几个通宵教室了。我和同学去那里自修过几个晚上,也初步体会到了大学生的自修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可以说,备考全国联赛的那段日子是我在高中最努力的时段之一,但我却无法在竞赛之外的日子中保持这样的学习强度。和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说当年和我住同一楼层,后来在高考前又分到同一个班的邬可遥以这样的学习强度度过了他三年的高中生涯。他是不是天天如此,我不清楚,至少我每次在熄灯后的水房或是走廊里自修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是我们那一届二附中学生的传奇之一(事迹一:上海市理科状元;事迹二:高中时就考出了GRE 2400分的成绩;事迹三……^^b),他的勤奋刻苦也让我高山仰止,自愧不如。当年经常一起在水房里自修的人里,还有后来获得物理奥赛金牌的上理班学生魏轶旻,和其它一批非常优秀的同龄人。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大批的尖子生,他们取得的成绩我在后面还会提及。 全国联赛不只是单纯的学科竞赛,它同时也起着甄选代表上海参加全国决赛的选手的角色。每届的上海队成员(通常是3名)便是通过这次联赛及其后的一系列考核来确定的。全国联赛的安排和上海市市级竞赛大致相似,上海赛区的做法是先通过理论初赛选出30人进入实验复赛,最后根据总分评定一、二、三等奖,并从排名靠前的学生中挑选上海队成员。由于我们那一届的参赛人数被限定在150人,而各省市的全国联赛奖项又是按照参赛学生数量来颁发的(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该占总参赛学生数的1%、4%、和5%,分别不得超过20、100和125人)。这样,便造成我们这届联赛的一等奖少得可怜,严格按比例发放的话,只能有1.5个一等奖。后来通过上海赛区与中国动物学会(联赛负责单位)的协商,勉强将一等奖名额增加到4人,而其它省市的一等奖名额基本都在20人左右!本来这个差异是不大会有人关心的,因为在当时,只要获得市级竞赛一等奖便有机会获得保送资格,这对于全国联赛上海赛区前十名的学生来说根本不成其为问题。只是国家在2000年底进行了保送生政策调整,将保送生名额缩减为原来的1/5,全国联赛一等奖代替了省市级竞赛一等奖,成为新的保送门槛。这导致了大批原本可以保送的学生不得不重新开始准备高考,包括我们这届全国生物学联赛上海赛区前20名中的大多数人。后来,在2001年,上海市总算将联赛一等奖的名额增加到了10人,但是对于我们这届学生来说,已经于事无补。我后来听到的一个说法是:由于全国联赛的试卷需要由各省市的竞赛委员会出资购买,上海市由于经费不足,所以只能购买少量试卷。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但可以确定的是,上海在目前仍然是发放全国联赛一等奖数量最少的赛区——上海赛区在06年的联赛一等奖为13人,而其它27个省或直辖市的联赛一等奖人数均为20人(浙江省22人)。这对于生物联赛水平在全国属于中上游的上海赛区来说,显得不大协调,也容易挫伤部分优秀参赛学生的积极性。我之所以写的这么“义正辞严”,是因为我也是受到保送生政策调整和联赛一等奖名额限制的参赛学生之一,: P 下面继续慢慢道来。 有趣的是,我是从我以前的数学老师口中得知我的理论考试成绩的。成绩公布的那一周,正好轮到我们班级值勤,我和其它几位同学负责每天早上在学校正门“站岗 ”。有一天早上,只见施洪亮(曾经是我的数学老师,后来担任了我们那届上海市理科班的班主任)笑嘻嘻地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考得不错,第八名。”我当时非常兴奋,但又不能离开值勤岗位,于是便站在原地作挺腰握拳状,看着施洪亮开心地走远——他带的班级中有四人进入了上海市理论考前十名,加上全国理科班的两人和在普通班的我,二附中一共有七人进入上海联赛理论考前十。在理论考与实验考的间隙里,何雄老师又联系了华东师大生物系的研究动物学的教授来给我们进行了实验复赛的辅导。在实验复赛后,我以总分第七的成绩入选了上海市生物竞赛集训队,在上海市的前七名选手中,二附中的学生占了六人。而这样的压倒性优势,对于二附中的竞赛集体而言是常有的事。我们那届有两人入选物理奥赛国家队(全国共五人入选),一金一银。至于全国联赛一等奖及以上的奖项,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我所获得的奖项与那些真正的竞赛尖子相比,还是差了好几个等级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大概是不会养成自命不凡的心态的。没有奥赛奖牌,你肯定不属于这个学校的最优秀的人群,就算有了奥赛金牌,也只不过是续写了前人所留下的辉煌,大可不必为此沾沾自喜。 扯远了,回来接着说正题。进入上海市集训队的一大好处便是可以免考部分高二会考的科目,这样有利于选手集中时间为后面的选拔考试做好准备。当时上海市竞赛委员会安排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在华东师大生物系进行集训。我到现在都记得师大生物楼里的一只大龟,只是不清楚到底是标本还是雕塑。还有我们的集训教室里的一瓶瓶动物标本,其中有七腮鳗、文昌鱼,及其它在进化史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生物种属。在听了一个月的竞赛强化课程之后,竞赛委员会组织了一场选拔考试,首先是理论和实验考,选出前七名进入后面的口试。我自觉那天的状态还不坏,植物学实验考还得了全队第一,所以也顺利地进入了最后的七人大名单。口试的题目由选手自由抽取,我记得是先进行对考题的口头解答,然后是自我介绍,包括对个人目前知识架构的梳理,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培训计划的想法。抽考题的时候,我排在倒数第二位,所以只是在最后的两个题目中二选一。不走运的是,我当时抽到的是关于细胞克隆方面的问题,而这个词条甚至都没有在“全国生物竞赛纲要”这份文件中出现过。于是,我只能根据我的一点模糊记忆进行了回答。在口试结束之后,一位老先生便拿纸过来,让我们留下联系方式,竞赛委员会会在稍后联系入选上海队的学生。读到这里,你肯定也会猜到我没能入选,不然,我就不用参加高考,也不用在前面发那样的牢骚啦。 : P 实际上,最后的名额分配还是有“追求平衡”的嫌疑:我们那届进入前十名的选手中,除了二附中的7名学生之外,还有两名建平中学的学生,和一名吴淞中学的学生,最后的上海队选手也是由这三所学校各出一人而组成。那届全国决赛的地点在武汉,代表二附中参赛的一名全理班学生获得银牌,另外两名上海队选手获得铜牌。全理的那位同学在高三毕业后是顺理成章地跑到北京去了,专业不详,建平的那个哥们保送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而吴淞中学的那个女生去了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入选集训队的其它学生多数去了复旦或者上海交大,只是不知道他们现在还读不读生物了…… 在2001年上半年,我又参加了在市北中学举办的上海市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并顺利拿到了上海市一等奖(大概是第九名吧)和20分的高考加分。正是有了加分,我才有了报考复旦的底气。当时的第一志愿自然是生科,只可惜正好赶上生物学超级火热的那几年,竞争极其激烈,所以最后被第二志愿的物理系录取。我进物理系一段时间后一直作怨妇状,自觉和生物系失之交臂是人生一大遗憾。直到后来发现班里一个哥们原先是江苏省生物联赛第五,放弃南大生科保送而报考复旦生科,最后也是由于分数不够才来了物理系,心态才稍微平衡了一点…… 不知不觉写了许多东西,现在回想起那些个为了竞赛名次而废寝忘食的日子,还是可以感受到自己当年的奋斗激情的。诚然,当时的竞赛考题在现在看来未免显得有些小儿科,而这些竞赛所考察的也不全然是做学问和做科研的潜力,死记硬背的东西还是占了大多数。那时之所以会心甘情愿地为了备考竞赛而全力打拼,除了对知识的渴求之外,大概更多的是对所谓“荣誉”、保送、或是高考加分的“觊觎”。幸运的是,自己对于生命科学的热情还能保留至今。而在反复诵读荀子的“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的时候,也可以心安而不至于羞惭。 注: 这里的“燕曦“指的是复旦燕曦BBS站,是一个主要针对复旦校内同学的网络交流平台。其中开设了华东师大二附中的校友版面。
个人分类: 求学往事|9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