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越王勾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杂说“越”
热度 4 fdc1947 2019-12-8 08:37
杂说“越” 人对于自己幼年时思想和行为是失去记忆的。除了对于个别特别深刻的事件可能有模糊的印象外,人们一般难以记得自己在幼年时的行为、知识以及知识的来源。对此的记忆,往往来自稍长之后旁人对此的叙述。我也是如此。对于自己幼年时的知识水平,往往是小时候听大人叙述得来的,当然,还有一个来源,便是略长之后看稍年幼的伙伴们的行为。 我小时候与那时候的其他小朋友一样,都是会学着大人或大孩子的样,哼唱“绍兴戏”的,也会拿着手绢翘着兰花指装模作样地学着表演:“小别重逢梁山伯。他叫我三分欢喜七分悲”。在50年代初的江南,绍兴戏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要流行,但是,我大概到了七八岁才知道绍兴戏的正式名称是越剧。 大概也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不知道是听什么人讲的故事,还是看了《张正芳民歌集》,知道在虎丘有一个仙人洞,有人说是过去可以通四川峨眉山,又有人说是吴王夫差把越王勾践关在这个洞里。从那个时候知道了吴越相争的故事。 总之,在小时候就知道了,在江苏省的南面是浙江省,古代越国的国都就在浙江省的“绍兴”(应当说在会稽)。 近两千五百年前吴越相争的历史,故事情节是很吸引人的。夫差的骄横荒疏、勾践的心机深刻、伍子胥的正直坦诚、范蠡的机敏智慧、文种的忠诚、伯嚭的贪婪,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更加上传说中美丽娇媚的西施,故事就更加动人。 越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强大的。在灭掉吴国之后, 出兵北渡淮河,在 徐州 (今山东省滕州南) 与齐、晋等中原诸侯会合, 周元王 封越 为“伯”,称霸诸侯。为了长期与中原诸雄周旋,越进一步把国都从前吴国的都城(今苏州)迁到琅琊(山东省胶南县南,如今属青岛市黄岛区;也有人称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司马迁说: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从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到越王 无颛重新将国都迁回会稽(今苏州,灭吴后,称吴都为会稽),越国的国都在山东琅琊的时间,大约有100年。 在一般人的头脑里,越国总是在浙江的。但是,实际上,在其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那段时间内,其国都竟然有100年在如今的山东,还有好几十年在如今的苏州。我想,这一点大概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 不过,司马迁的《史记》和更早的左丘明的《国语》以及《战国策》对于越国的记载,并不很多。有故事可说的,主要只集中在勾践这一代。然后就是争霸而被楚所击败了,丧失了绝大多数土地,回到老家,今浙江东部绍兴附近。勾践 这几十年的精彩,使得越国好几百年的其 他历史都黯然失色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实现郡县制。过去越国的地方,都属于会稽郡管辖。西汉时期也是如此。 上面所说的越,是指周代的诸侯国,或者说,是可以说是由勾践作为实际上的开国者的越国。越国的实际开创者是勾践,至少司马迁是这样看的。《史记》所作《世家》的体例是以开创者为标题,如《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越王勾践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等等,几无例外。 但是,实际上先秦直到汉代被称为“越”的,并不一定是指勾践的越国,在东南和南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都被称为越。如,在福建的“闽越”,在广东的“南越”,总称百越。 据《 汉书 · 地理志 》记载,百越的分布“自 交趾 至 会稽 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汉语大词典》这样说:“百越是 我国古代南方越人的总称。分布在今浙、闽、粤、桂等地,因部落众多,故总称百越。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作为中学的语文课文的《过秦论》里说秦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象郡南面的交趾也是百越之地。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现在南边的那个国家为什么称越南了。 由于古代经济和交通的不发达,这些南方的越地真的是山高皇帝远,闹独立的也不少。汉武帝时代,东越、闽越都是自称皇帝的。后来朱买臣(就是戏文中被老婆休掉最后马前泼水的那位穷书生)受命灭掉了自称为皇帝的东越和闽越,把浙江南部和福建都收入到汉朝的版图中。在番禺(今广州)的南越王曾经归顺秦朝,但是又在秦末闹独立,也在汉武帝时代再度被汉朝的大军所攻克。 盖言之,越是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总称,而胡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这样古人就有“胡越”这样一个词来统指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由于胡在北,越在南,中间被中原大地所隔,所以胡越也用来表示两处相隔遥远,难通音讯。又由于一北一南,胡越又用以表示相互对立。 在古代,越与粤两个字假通,所以百越又写作百粤。到了近代,这两个字终于有了确定的分工。越指浙江,而粤指广东。 越剧是浙江的地方戏,而粤剧是广 东的地方戏。 越字的本义是度过、越过、逾越。《 说文 》:“越,度也。”《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25:“虎未越泛藓(篱笆)。”均用本义。引申为经过、超过、越位、坠落、轻捷、清越等义。 我们现在用的多的地方是表示程度加深。如:越发(更加)、越加、越来越快、越快越好,等等。 在这些意义上,我们如今的使用都是很容易的,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现在发现, 在先秦的出土文物上看,越国的越字本来并不写为走字旁,而是写 作“戉”或“ 𫑛 ” 。 戉(音 yuè ),本义是大斧,是一种古兵器。这是一个象形字,篆字象大斧之形,后来写作“钺”。 𫑛 ,是戉加上邑(后来演变为右耳旁),表示城市名(地名)。在这些出土文物上,越王都写为戉王或 𫑛 王。 到了汉代,由于越是常用字, 𫑛 是生僻字,人们用越字代替了 𫑛 来作为国名。我想,一开始大概也会有人说这是一个错别字的,但是,那是一个文字大改革的时代,由篆字变化为隶书,大家都这样写,错字也就转正了。从此, “ 越”行而“ 𫑛 ” 废, 𫑛 国也就成了越国。 附:最后两节里有一个字在手机版本上显示不出来,所以,加一张图,把最后两节用图表示。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787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大学为什么分数比南京大学高?
热度 1 tangwzh 2014-6-16 21:44
浙江大学分数比南京大学高,应该说是不无原因的。虽然浙江大学的学科精度比不上南京大学,但浙江大学的人气度却高于南京大学。这种人气度与其校园文化特质还是有关系的,应该说浙江大学是一所气度比较大,或者说校园文化比较大气的学校。 这种大气当然首先表现在其办学规模大,学科设置之齐全在国内一流大学中无出其右者,不仅南京大学无法相比,就是北大清华也无法与之相比。浙大的大气,与浙江 人从越王勾践及其谋士范蠡那里继承下来的,在事业经营上视野宽阔、有战略眼光,善于小中见大、小事做大的文化传统大有关系。在今天的中国,浙商创办的大企 业、大公司、大商业之多,使并称江浙发达地区的江苏也相形见绌。浙江人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除了不能象犹太人那样在军事上也能大气磅礴以外,在经济、 文化以至政治领域,浙江人确实有与犹太人相似之处。历史上以浙江为重心的南宋以历朝最小的版图,却能够成就历代最发达的商业、国际贸易和经济、文化,唯独 在军事上不能象以色列那样以小搏大。这也难怪今天的浙大什么学科门类都有,就是没有军事学这个门类。而当年征服中国的满族的故乡东北,却有一所在学科门类 上比浙大还齐全的著名大学 —— 吉林大学,这是普通大学中唯一设有军事学门类的大学,但吉林大学的实力和影响显然无法与浙大相提并论,一如当年的满洲地区在经 济文化上远不能与汉族文明的天堂杭州相比一样。 浙大的大气还表现在其屡遭离乱分割之痛,却从不怨天尤人,始终自强不息、宽以待人的历史气 节和宽厚气度。抗战时期的浙大备尝颠沛流离之苦,却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办成了 “ 东方的剑桥 ” 。新中国的浙大配合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在 1950 年代 的院系调整之中,分出了文理农医法及师范各学院,成为一所工学多科性大学,老浙大的精华大量调入复旦,成就了复旦大学 “ 江南第一学府 ” 的美誉。 想当年,浙大是蒋委员长的家乡大学,浙大并没有抱怨国民政府不予特殊照顾,以致比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吃了更多的苦,却同样能够取得骄人的办学成就。 “ 改革 ” 以来,翻案成为一种时代潮流,而浙大却没有抱怨国家什么,也没有抱怨复旦拿走了它的精华力量,更没有对同城之中从老浙大分出去的各兄弟学校傲慢无礼,只是 以浙江人固有的不失大气的精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浙大的这种气度最终赢得了国家的同情和支持,也赢得了同城一母兄弟的尊敬和认同,在分久必合的形势之 下,率先与各兄弟学校复合成为新的完全综合性大学,为恢复老浙大的荣光奠定了基础。 相比之下,南京大学在民国时代作为中央大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新中国作为中央大学的第一继承人,却被北大、清华夺了嫡位,因而备感失落。 “ 改革 ” 之后,在翻案潮中,南大本想率先翻 1952 年 “ 院系调整 ” 的案,拾回昔日中央大学的荣耀,最初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却因为没有 “ 小不忍则乱大谋 ” 的气度,对国家要价太高,并且未能处理好与同胞兄弟东南大学的关 系,最终失去了重温旧梦的机会。金陵春梦破碎之后,南大一些人迁怒于一母兄弟的东南大学,病态地祥林嫂似地在网上发贴攻击国家和南大校长都承认的东南大学校史,以老子 学校自居,非要东南大学承认是南大的儿子不可,这些复读机般的贴子在网上泛滥成灾。同时,为了扭转南京大学在华东五校高考录取中的分数垫底地位,南大的复 读机们更是疯狂运转,反复粘贴挖空心思统计出来的不知真假的宣传南京大学 “ 之最 ” 和多少项第一的贴子,以致为南京大学在网上赢得了 “ 宇宙第一大学 ” 的美 称。一所著名大学,为了吸引生源,沦落到靠不断的自吹自擂来维持其声誉,实在是可悲。 南大某些人的变态行为,与浙江大学比起来,太显得小家子气了,实在有悖于从中央大学延续下来的、来自北大的校长罗家伦专为不够大气的南京而提出的 “ 诚朴雄伟 ” 的校训。而这种小家子气,实际上也是从吴王夫差那 个时候就开始了,伍子胥和兵圣孙武当年都曾向夫差提出富有远见的建议和善意劝谏,却迭遭拒绝,孙武只好退隐山林,伍子胥则被迫自杀,夫差最后也落得个蒙羞自杀的结局。吴人缺乏越人的长远谋略和合作精神,而且听不得不同意见,这种小家子气正是吴王夫差的精神遗产。
个人分类: 科学|29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电视连续剧《越王勾践》观后感
carldy 2010-8-15 22:40
前几天呆在浙江义乌姐姐家,酷热无比。读书很累之余,看到家有《越王勾践》影碟,想起自己多年前就以蒲松龄的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许是因为这些文字里流露出一种英雄的豪迈气概,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内心里都会有做英雄的向往),再加之身在越国土地上,与今天的越人朝夕相处,有颇多感触。所以决定观看此片。 现在回忆一下,我们很少有时间去读这样的历史故事,去观看这样的电影,实在是一种遗憾。那怕现在工作不那么紧张了,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很少有机会去观看连续剧那简直是一种奢侈享受了。 而今天,趁着这酷暑,给自己来一个电影大餐,也算解解馋,一看到底。 总算看完了(老实说,太长了,全剧有 41 集,有些地方太罗嗦了,罗嗦得让我采用快进键帮忙跳跃)。花了时间观看,当然也有一点感想,随笔记下。 查阅一下百度百科,对越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首先,越王勾践实则应写作句践。古时并无勾字,用句字通之。乾隆刊武英殿本《史记》错引了明代不正规监本写成了勾践,造成后世从误者甚多,导致近代已积非成是。如《史记》中,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章中写道: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 我们知道现代汉字句与勾分了家,但有些古代人名和古代地名在书写时仍不能由我们任意改变,人名句中正,地名句无、句章等的句字均读 gōu ,但不能写作勾。但是现在勾践已经几乎当做正式的叫法了,即便是一些很专业的书籍,也成为勾践,那么我们也就将错就错罢。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当中原各国内政动荡之际,南方的楚、吴、越之间则开始了激烈的征战,一度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吴国在今江苏南部,都城为吴(今江苏苏州);越国在今浙江北部,都城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 先是吴楚争霸,而与吴国相邻的越国也不甘寂寞,乘吴忙于攻楚之际,经常袭击吴国。公元前 496 年,伐楚获胜回国的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新丧,王子勾践即位、国势未稳之际,大举兴兵伐越。年轻的越王勾践用奇谋大败吴师,吴王阖闾负伤而死。公元前 494 年,阖闾之子夫差替父报仇,再兴重兵伐越, 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为了保存力量,勾践退兵至会稽山,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他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改革内政,休养生息。后来勾践利用夫差北上争霸、国内空虚之机,一举攻入吴国并杀死了吴太子(这一点,说明政治的险恶以及人性极端险恶)。夫差返国后只得言和。勾践不断举兵伐吴。勾践二十四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 胶南 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 周元王 正式承认为霸主 。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整整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来洗雪越国的耻辱,吴越之战无疑是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更是持久战的经典范例。 该剧气势磅礴,场面浩大。观后的感慨,有很多,这里把最主要的记录下来: 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为复仇复国的行为多少有些狭隘,但他用自己一生的努力与忍辱,解答着人生的有限与责任的无限两者之间的关系,诠释着人生辉煌与历史永恒的答案,也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成则王,败则寇的教训,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成功的辉煌与永恒的魅力,这恐怕不是越王能想到的结果。但是,让我想得更多的是,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常人所为。这再一次说明,历史上只有一个越王,只有一个勾践。 2 ,出乎于过去历史课堂知识的意料,我第一次发现,吴王夫差竟是一个有情有义,很了不起的人物。历史课堂上,给我们的记忆就是:吴王夫差是一个沉湎于酒色、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君,但该剧却给观众一个全新的印象,有时候甚至让人一种感叹:夫差的人格魅力远胜于勾践。 3 ,伍子胥的愚忠与人生悲剧。伍相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忠臣,虽然他来到吴国有也有着他狭隘的复仇动机,想利用吴国攻打楚国(这又让我想起有关五羊大夫百里奚的故事),但从后来他给吴王阖闾和夫差的尽忠尽职来看,还是一个忠臣。即使是这样的忠臣,他也害怕断子绝孙,在吴王远征之前,就把自己的儿子打发出境,目的是让他能承继伍家香火。相比历史上的孙武功成名就之后的退隐,伍子胥有勇有谋,但是缺乏智慧。不过这是后人的观点,所谓旁观者清也。 4 ,范蠡的远见卓识及博大胸怀。历史故事让我记住的,更多是伴君如伴虎的教训。范蠡是中国士大夫的代表,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曾去过吴国,但没有找到自己的明君,后又来到了越国。到了越国后起初并不受重用,当重用之时他发现勾践的所为绝非善良之举。尽管如此,他还是忍辱负重,和勾践一起在吴王夫差的羞辱之下度过阶下囚的日子。当功成名就之时,他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及时退隐,保住了性命。只可惜他为越王、为越国牺牲了太多的个人利益,包括他本来可以拥有的西施对他的一片痴情这也是让老谋深算的伍相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5 ,王者之剑的神话。全剧以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欲得王者之剑展开争夺而开场,到最后吴王夫差以王者之剑自杀而结局,中间引入了好几个铸剑良师,如欧冶子、干将莫邪夫妻、钟离等。这些人除了钟离最终没有因剑而死(可惜他女儿死在越王的宝剑之下)之外,其余人都死在自己的铸剑之下。所谓的王者,也迫切渴望能得到王者之剑,可以想象,当今世界,核武器是那么多国家共力协商的王者之剑。其实,一个军队,真正强大的武器,在于士兵;一个国家,真正强大的武器,在于人民。当然,我们普通人,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王者之剑,那就是自己的真知灼见、运筹帷幄的本领以及处世泰然的态度。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 Inspirations from Life|3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