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祭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有关祭奠轩辕黄帝陵的祭文
xjtuhyg 2019-6-5 17:40
有关祭奠轩辕黄帝陵的祭文 提要: 轩辕开创中华民族的文明,他是华夏个民族的精魂。中华民族是数典不忘祖的礼仪民族。家祭均不忘族祖,那民族祭奠更首崇始祖黄帝。众多的祭祀文章未得流传。宋、元碑文尚在,足见当局的重视先祖。明代以来,迄于今日,大量碑文或刻于石碑,或存于案牍,综而述之,更能弘扬黄帝功德、轩辕精神。 作者:马家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轩辕开创中华民族的文明,他是华夏个民族的精魂。中华民族是数典不忘祖的礼仪民族。家祭均不忘族祖,那民族祭奠更首崇始祖黄帝。历朝历代,帝王和民间都祭奠轩辕,只是有的因故不能登桥陵。众多的祭祀文章未得流传。宋、元碑文尚在,足见当局的重视先祖。明代以来,迄于今日,大量碑文或刻于石碑,或存于案牍,综而述之,更能弘扬黄帝功德、轩辕精神。至于帝王官僚的祭文,有其局限,这是可以理解的。本文只评其正面精神,其余就省略不赘了。   一、明代祭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破蒙古人的元帝国,建立朱明王朝,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亲自撰写了祭奠黄帝的祭文。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篇祭文。此后,最高当局祭黄帝、诵祭文成为一种传统。    明代的祭文今存共11篇,计为:    一、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洪武四年(辛亥,1371),皇帝遣中书管勾甘献祭的祭文;    二、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秦王遣左长史茅延□(碑文上字迹不清)献祭的祭文;    三、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宣德元年(丙午,1426),皇帝遣应城伯孙杰献的祭文;    四、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景泰元年(庚午,1450)皇帝遣工科给事中霍荣致祭的祭文;    五、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天顺六年(壬午,1462)皇帝遣延安府知府献的祭文;    六、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正德元年(丙寅,1506)皇帝遣鸿胪寺丞张昱致祭的祭文;    七、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嘉靖十年(辛卯,1531)皇帝遣延安府通判梁和让致祭的御制祭文;    八、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隆庆四年(庚午,1570)皇帝遣延安府知府郭文和致祭的祭文;    九、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万历元年(癸酉,1573)皇帝遣尚宝司少卿石星致祭的御制祭文;    十、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皇帝遣延安府知府徐安致祭的御制祭文;    十一、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天启元年(辛酉,1621)皇帝遣锦衣卫加正一品俸都指挥使侯昌国致祭的御制祭文。    这些祭文和以后清代至今日的祭文,均按一种格式写成。即开头写明年、月、日及致祭者姓名,及致祭轩辕黄帝陵前的说明。之后,是祭文正文。祭文或长、或短,或散、或韵。祭文末尾以“尚飨”或“尚享”,请黄帝享用祭品。    明代的11篇祭文除了第一篇是散文句式的之外,其余10篇祭文的正文都是有节奏的四字句无韵诗。洪武四年的祭文,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祭文,值得特别看待,其全文如下:       皇帝谨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    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烝民主,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做载,虽切慕于心,奈秉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圣神,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       朱元璋的祭文头二层意思是说他出生于后世,是草野之民。当元朝失德,不能控制局面,全国纷乱,各路大军反元之际,他也投身卒伍之中,多亏皇天保佑他,平定混乱局势,当了皇帝,统治老百姓已经四年了。第二层意思是歌颂黄帝,说黄帝生在上古,继承上天意志,当了万民之主,确定了准则法令,他的神圣的功德和制定的法度,至今犹盛。第三层是说他朱元璋崇敬神灵,考定黄帝陵在中部县,但离黄帝的年代太遥远了。察看经典记载,虽敬慕轩辕,但由古至今已多少代了,人民习俗已变迁。不过,黄帝的神威圣德,乃是万世的楷模,所以派官员来祭奠并整修黄陵,希望圣灵接受诚意与祀典。朱元璋不亏出身下层,不忘祖先。他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与崇敬轩辕黄帝联系起来,表现君权神授的观念。    明洪武二十九年秦王的祭文,也有特色。明代11篇祭文,其中10篇是皇帝的祭文,唯独这一篇是亲王的祭文。略去头尾,祭文正文不长:       维帝继天立极,垂统保民,百王相承,万世永赖。钦承祖训,嗣守秦邦;奉命西畋,还经陵下。第以恤礼未终,弗克躬祀,敬遣文臣,恭陈牲帛,只告殿廷,惟帝歆格。       祭文前一部分说:黄帝承天意、立人法,其传统保万民安泰,后来世代帝王继承,都依靠黄帝的法则。后一部分说秦王自己,说他受命镇守陕甘一带。祭文中的畋,读“天”,指田猎。秦王说他奉命去宁夏、甘肃一带巡边,回来经过桥陵,献的礼品菲薄,自己又不能亲自登陵,所以派左长史茅廷□(碑上字破),摆上牺牲贡品,希望黄帝接受享用。秦王驻地陕西,黄陵就在中部,过陵下而派文官代祭,却不忘呈上祭文,也算是重视的。    明代祭文中,明宣宗宣德元年的、明代宗景泰元年的、明武宗正德元年的、明神宗万历元年的四篇,显然是当上皇帝那年,为保佑自己帝位牢固而派人祭轩辕黄帝的。明世宗嘉靖十年和明穆宗隆庆四年,皇帝派人来补祭黄陵。也是祈求祖先保佑的。这类祭文都不长,如明英宗天顺六年的祭文正文只剩下“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几个字了。万历二十八年的祭文完整,也不过:“追维明德,奉天抚民,盛治弘勋,万世永赖。陵寝所在,英爽如存”20多个字。这些祭文千篇一律,套用成词。如嘉靖十年的祭文:       昔者奉天明命,相继为君,代天理物,抚育黔黎,彝伦攸叙,井井绳绳,至今承之,生多福恩,不忘而报。       祭文说:过去奉天命当皇帝的,代表天意处理人间事务,安抚养育黎民百姓,安排(叙)伦理常道法度,洁身(井井)谨慎(绳绳)地遵守,到现在继承下来,生多福恩,不忘报答轩辕。这些话,不少祭文重复抄录,没有特色。    明代祭文越往后,越重视。正德以前的祭文,多由官员代劳起草,而从嘉靖开始,连同后来的万历元年、二十八年、天启元年诸祭文,都是“御制”的,即皇帝本人起草并派人送至陵前的。   二、清代祭文    满清入关,以求统治的正统性,频繁祭奠华夏各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不似明朝,明代一个皇帝多半在登基元年,祭陵祈福,为清代有的一个皇帝多次来祭(康熙、乾隆各10次,雍正2次,嘉庆、道光各3次)。也不光是登基祭陵祈求远祖保佑,而是遇上大事如皇太子的废立,皇太后、皇后的加封,或如太庙、庆寿、打了胜仗等等,都祭告黄帝。清代的祭文共28篇,超过明代一倍还多。    这28篇祭文是:    一、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祭文;    二、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康熙元年(壬寅,1663)祭文;    三、清圣祖康熙七年(戊申,1668)遣工部杨运昌祭告文;    四、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遣大臣祭告文;    五、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为孝庄文皇后升祔太庙礼成,皇帝遣鸿胪寺卿刘楷致祭的祭文;    六、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丙子,1696)因岁歉为民祈福,皇帝遣都察院协理院事左佥都御史常继圣致祭的祭文;    七、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为五旬万寿并亲阅黄淮堤工回銮祭告,皇帝遣大理寺少卿莫音致祭的祭文;    八、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为皇太子废而复立祭告,皇帝遣户部右侍郎加二级张世爵敬祭的祭文;    九、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为六旬万寿祭告,皇帝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蔡升元致祭的祭文;    十、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己亥,1719)为孝惠奉皇后升祔太庙礼成祭告,皇帝遣左春坊左赞善翰林院检讨臣吴孝登致祭的祭文;    十一、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1678-1735)雍正元年(癸卯,1723)皇帝遣通政使钱以禧致祭的祭文;    十二、清世宗雍正二年(甲辰,1724)皇帝遣都察院左副御史江珠致祭的祭文;    十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4)乾隆二年(丁巳,1737)为世宗配享圜丘礼成祭告,皇帝遣翰林院侍读学士世臣致祭的祭文;    十四、清高宗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为平定金川等时祭告,皇帝遣套常寺少卿钟衡致祭的祭文;    十五、清高宗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为慈宁太后万寿晋号祭告,皇帝遣太常寺少卿涂逢震致祭的祭文;    十六、清高宗乾隆二十年(乙亥,1755)为荡平准部太后晋号,皇帝遣太常寺卿熊学鹏致祭的祭文;    十七、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为太后万寿晋号祭告,皇帝遣宗人府府丞李友棠致祭的祭文;    十八、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为阿桂平定大小金川祭告,皇帝遣内阁学士唐古泰致祭的祭文;    十九、清高宗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1)为七旬寿祭告,皇帝遣内阁学士钱载致祭的祭文;    二十、清高宗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遣内阁学士胡高望祭告的祭文;    二十一、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遣内阁学士依兰泰祭告的祭文;    二十二、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1820)嘉庆元年(丙辰,1796)遣陕西副都统花向阿祭告的祭文;    二十三、清仁宗嘉庆五年(庚申,1800)为高宗配享圜丘礼成功祭告,遣户部右侍郎周兴岱祭告的祭文;    二十四、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为六秩万寿祭告,皇帝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和桂致祭的祭文;    二十五、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为太后万寿晋号,皇帝遣陕西榆林绥镇总兵官郭维昌祭告的祭文;    二十六、清宣宗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848)又为太后万寿晋号祭告,皇帝遣西安右翼副都统甘露致祭的祭文;    二十七、清宣宗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文宗 (咸丰)践位祭告,皇帝遣陕西西安左翼副都统常春致祭的祭文;    二十八、1908年同盟会的祭文。    由以上可以看到:明代祭文全是帝王的祭文,而清代的除了官方27篇祭文以外,还有一篇民间祭文,而且是革命政党的祭文。那27篇官方祭文是清代前6名皇帝的。清代共10名皇帝,从道光三十年之后,后三四名皇帝没有祭文。这原因很清楚: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民众抗争,封建皇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那还管什么祖先轩辕。就是八国联军打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跑到西安,离中部县很近了,也顾不得派人去黄陵乞求始祖保佑他大清王朝。    官方祭文有几篇有题而缺文。现在22篇祭文,以清代第一个皇帝顺治的祭文开头: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圣贤代起,先后一揆,功德载籍,炳若日星。明禋大典,亟宜肇隆。敬遣专官,代将牲帛,神其鉴飨!       祭文中的“道统”指儒家思想体系;“治统”即统治的系统;“揆”是尺度的意思;“禋”读若“音”,谓祭祀。祭文是说:“自古至今,帝王受天命,继承圣道的学说而又有新的治理系统。圣贤的人,每代都有,前后法度是一致的。黄帝的神功圣德记载在史册,光辉如太阳、星辰。祭祀盛典,极需异常隆重地举行。特敬派专门官员,代大清皇帝把血牲锦帛敬献陵前,请您享纳!”这篇祭文没有惯常的开头虚文,一开始就入正题。除了说满清新的统治是继前人的,应是合法理的、正统的以外,重在歌颂轩辕如日月的功德。    康熙年间的祭文,元年的是新帝登基,祭祖请求保佑,没有什么特色。二是七年却为别致:       维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十二月庚子朔,越十月七日丙辰,皇帝遣鸿胪寺卿刘楷致祭于黄帝轩辕氏之陵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御历膺图。时代虽殊,而继治同道,后先一揆。朕承眷佑,临制万方,稽古礼文,肃修祀事,兹以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虔修禋祀之典,用抒景行之忱。仰冀明灵,鉴兹诚悃!       文中“祔”即附,指合葬、合祀。太后死后与前皇帝合葬或灵位也摆进太庙与前皇帝共享贡奉叫“祔”。祭文说自古以来,皇帝受天大命。帝王经历当受祥瑞之图。朝代虽然不同,但继承治理的法则一致。我受天保佑,统治万方,考查古代的礼文,肃敬地举行祭祀,今把皇祖母孝庄……文皇后的神主灵牌迁升祔祭到太庙里,礼成以后,特地派专门官员,代我把血牲衣帛,虔诚地举行祭祀典礼,用来抒发我对你崇高德行的思念。仰望黄帝的英明神灵,能明鉴我忠诚的心意。    康熙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妻子。满清进关后,皇太极去世,她的儿子福临年纪幼小,一说:为了保住五岁儿子登上帝位,她嫁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福临登极,年号顺治。顺治帝因他的爱情(一说与董小宛)而在23岁时失踪。孝庄文皇后,又扶持8岁的孙子玄烨当上皇帝,年号康熙。她辅保两代幼主,故受其孙子敬重,于是将她的灵位升祔太庙。这篇祭文颁布,中部县地方上好刻碑歌颂那位文太后,“”功德懋重,三朝永固祭。这不同于一般的祈福祭文。    康熙三十五年的祭文也很不一般,它不是为帝王本人祈福,而是因为粮食歉收而替老百姓祈福。这篇祭文说:“ 自古帝王,继天出治,道德兼隆,莫不慈惠嘉师,覃恩遐迩。朕勒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灵光之默赞,溥乐利于群生。尚鉴精忱,永垂歆格! ”文中的“覃”(读“潭”):深也;“蚤”通“早”;“轸”(读“珍”):悲痛;“溥”(读“普”)“广大。祭文的大意是说:自古帝王,受天命而统治,道德都高尚,没有不对远近的老百姓广施恩惠的。我体恤老百姓,希望谈永远富裕。可以近年水旱灾不断,粮食欠收,白天黑夜让人痛苦思念。所以派专门官员来祭奠轩辕黄帝,为老百姓祈求幸福,希望您显灵保佑,普救众生。当然,皇帝祭祖为了求得国泰民安,自己的统治牢靠。但这离不开“民为贵”、百姓丰收、安居乐业是一切的基础的想法。    雍正、嘉庆、道光年间的皇帝祭文和乾隆的部分祭文,没有什么特色,不值得专门评述。这些祭文不外乎是新皇帝登基、皇帝作寿、皇帝给他父亲(先皇)把神位安放在圆形高坛上祭奠、皇帝给他母亲(太后)作寿或家封号等等。祈求始祖轩辕黄帝保佑。此外,有特点的是乾隆时期三次战争胜利即1749年为平定金川、1755年为平定准葛尔、1776年为平定小金川而祭告轩辕的祭文。    准葛尔为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该部落首领以“绰罗斯”为姓,故又名“绰罗斯部”。原游牧于天山北路塔尔巴哈太东和博克河、萨里山一带,后以伊犁为中心,兼并卫拉特其余三部,势力达到天山南路。清初,该部上层贵族葛尔丹等,勾结沙俄,制造分裂,不断破坏统一。清朝为平息准葛尔叛乱,自1690年起多次用兵,到1757年终于平定。《乾隆二十年(1755)为荡平准部太后晋号祭告祭文》说:“ 朕为帝王建极,乘时绥猷。制临无外,德盛而服远者神;教化原□,孝道以尊亲为大。兹以平定准葛尔大功告成,加上皇太后徽号。神人洽庆,中外蒙庥。敬遣专官,用申禋祀,伏惟鉴格! ”这意思是讲:我认为帝王建立统治,是不分内外的。以盛德使远方臣服,才有神威。而人伦教化以孝敬父母为最重要。现在平定准葛尔诸部已大功告成,于是给皇太后再加上封号,神人都庆贺,中外都受恩庇。所以敬派专门官员,来祭祀黄帝,请您鉴赏享纳贡品!    大小金川,在四川阿坝地区,那里是藏族居住区。清初,藏族上层贵族,破坏祖国统一,煽动民族情绪,多次发动叛乱,清廷几次派兵平息。乾隆四十一年(1775)为平定大小金川一事,祭告轩辕黄帝。祭文正文为:       朕惟帝王德洽恩威,义严彰瘅。锄奸禁暴,韶命讨之无私;辑远绥荒,振声;灵之有赫。兹以两金川大功全蒇,逆党咸浮。殄遗孽于番陬,戢武协求宁之志;缅丰功于前代,庆成觇耆定之庥。       祭文中的一些字意是:“彰”:表扬(善事);“瘅”(读“旦”):憎恨(坏事、恶);“蒇”(读“产”):完成、解决;“殄”(读“舔”):尽、绝;“番陬(读邹)”:外域的角落;“戢”:收藏、停止;“觇”(读“搀”):偷看。这篇祭文的意思是说:帝王的品德在于恩泽与威力并用,义正而严格,扬善而惩恶,铲除和禁止强暴,安定荒远,显示声威。现在大小金川已全解决了。叛党全捉住了,剩下的坏人全在外族的角落里消灭了,可以停止用武以求安宁。这都是上代的功劳与恩福在保佑。所以派专门官员来祭祀黄帝。    清代祭文中最有意义的是《一九零八年同盟会祭文》。这一民间祭文,与官方祭文大相径庭,它出于革命党人之手。祭文全文如下:       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五年九月重阳日,玄曾孙某某等谨以香花清酒牲肴之仪,敬献于我皇祖轩辕黄帝之墓前而泣告曰: 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齐孕灵。乃圣乃灵,允文允武。举修六府,彰明百物。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挥斥八埏,疆里万国。用是奠定中夏,绥服九州,声教覃敷,讫于四海。凡有血气,莫不尊亲。 自是以后,圣子神孙,历世相承,尧舜以禅让缉熙,汤武以征诛定乱,洎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能仰承遗绪,奋厥声威,镇抚百蛮,光宅九土。其间偶逢哀替,暂堕纲维,秽丑跳梁,蛮夷猾夏,然皆历时未几,族服厥辜,弃彼毡裘,袭我冠服。我民族屡蹶振,既仆复兴,卒能重整金瓯,澄清玉宇合,莫非我皇祖在天之灵,有以默相而佑启之也。 迨至前明甲申之岁,国运凌迟,建州虏夷,乘我丧乱,驱其胡骑,入我燕京,盗踞我神器,变乱我衣冠,侵占我版图,奴役我民众。神州到处,编染腥膻,文化同胞,备受压迫。剃发令下,虽圣裔犹莫逃;旗兵驻防,编禹迹而皆满。又无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二百年之惨痛犹存,十八省奇耻未湔已也。 且今年以来,欧美民族,对我环伺,各欲脔割大好河山,而满清政府恣其荒淫,不恤国耻。殷忧之士义愤填膺。 近有执义帜而起者,粤东如陆皓东、郑士良、孙逸仙;湖南如马福益、黄克强、唐才常,均矢志盟天,力图恢夏。某等生逢艰巨,何敢后人!乃集合同志,密筹方略,誓共驱除鞑虏,光复故物;扫除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体,共赴国难,检举不辞。决不自私利禄,决不陷害同人,本众志成城之古训,建九州复分之义师,伏望我皇祖在天之灵,鉴此愚衷,威神扶佑,以纾民生之苦,以复汉族之业。某等自不量力,竭诚奉告,不胜惶愧煎灼,郁结悲祷之至。尚飨!       这是清代最长的一篇祭文,文字也比以前帝王们矫揉造作的祭文要明白得多了。这篇祭文的正文第一层意思是歌颂黄帝的功德:说轩辕受天命掌管世界,他聚有各种才能,更有神灵的资质。他品德高尚、文武双全。他创建了掌管府库的六种官职,即司土、司木、司法水、司草、司器、司货;给百物明确名称。他在涿鹿灭了蚩尤,在阪泉打败炎帝。他挥斥把八方天地边缘,纳万国入疆域,由此奠定了华夏,安服九州。他的声威教化深广的施布于四海之内。第二层说后代子孙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王,以至秦、汉、唐、宋,都能继承黄帝的事业,发扬黄帝的声威,镇抚周围众多少数民族,光辉照耀九州。大朝代之间,偶有战乱,钢纪暂时中断,少数民族入侵,但都为时不久,许多民族都接受中华文化。我民族多次衰弱,又多次振兴强大,河山统一。这就是轩辕在天之灵的保佑。第三层意思是说:自从明朝灭亡,清人入主中华,改变衣冠,令人剃去头发,文化受践踏,民众都受压迫奴役。清兵在扬州杀人放火十天之久,在嘉定三次屠杀全城人民。二百多年了,遍布十八省的耻辱依然还在。第四层意思是说:不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而且近年,西方帝国主义又来割我大好河山。但清朝政府任西方列强胡作非为。第五层意思说:爱国的志士,义愤填膺,广东的孙中山、黄兴都举起了义气旗,我们祭陵的同盟会员也要聚集力量,推翻清朝政府,扫除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国体,希望轩辕始祖保佑我们这些革命者以解人民痛苦,光复华夏大业。这篇祭文坚强有力,词严义正,是一篇檄文、宣言。   三、民国时代的祭文    从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民国时代。这其间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的16篇祭轩辕黄帝的祭文。其中有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5篇,国民政府祭文6篇,陕西省各界祭文1篇,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祭文1篇,陕西省政府祭文2篇,它们依次是:    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祭文;    二、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祭文;    三、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陕西省各界祭文;    四、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祭文;    五、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    六、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国民政府祭文;    七、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祭文;    八、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    九、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政府)祭文;    十、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国民政府祭文;    十一、中华民国三十年(1942)国民政府祭文;    十二、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    十三、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国民政府祭文;    十四、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陕西省政府祭文;    十五、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    十六、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国民政府祭文。    这些祭文,无例外的一律仿照古代祭文形式,用文言文写成。最有意义的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国共两党在清明节共同祭奠轩辕黄帝,这是头一年冬即1936年“双十二”西安事变正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病谏,由中国共产党委派周恩来调停,蒋介石被迫宣布结束内战、共同抗日的结果。    《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祭文》由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并手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祭黄帝陵文手迹碑       毛泽东手写并派林伯渠代表中国共产党在黄帝陵前宣读的这篇祭文,是一首典雅、庄严、古朴的诗。它首先歌颂伟大的始祖轩辕,开创中华民族,他的子孙延绵,对他的崇敬与祭祀从不间断。他像崇山峻岭一样巍峨,像江河一般浩荡。他聪明、敦敏、智慧、神灵。他的光辉一直照耀到边远荒漠的地方。从此,他建立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事业,使泱泱大国,雄立在东方。祭词继而第二层说到世界的沧桑变化,历史的起伏升沉。几千年后,强大的邻国——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伦理道德,不顾人类正义,强占了我琉球和台湾,使朝鲜半岛沦为殖民地。现在,东北失守了,渤海沿岸,冀东一带又沦入敌手,什么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华北自治、香河汉奸暴动,王克敏之类的汉奸太多了。当局除了割让东北三省,又割给日本帝国主义以热河、察北、绥东、冀东,但敌人的欲望岂能满足?敌人用鞭子在抽打人,用绳子在捆绑我同胞,我们反成了奴隶。这一段祭词,联系实际,针对国民党不抗日,揭露得直率而大义凛然。祭词第三层意思是说:想我伟大的始祖轩辕,是盖世的英雄,他在涿鹿打败蚩尤。使天下太平。而为什么他的后代却毫无勇气到目前这个样子?难道我泱泱中华大国就这样沦陷敌手吗?祭诗最后一层是全部文章的重点。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和主张说:我毛泽东等人,虽不才,但武器装备俱已停当,大家预备奋起抗日。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崎岖的历程,来到陕北,就是为了报效祖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像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说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国破了,何处是家呢?中国共产党主张L各党各界,不分军民贫富,大家紧密团结,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全国人民一致抗日,才是救国良方。对内,国民党当局应放弃专制独裁,实行民主,改革内政,万众一心,抗日战争定能胜利,失地定能收复,主权定能维护。这首祭诗说出了一切进步人士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    1937 年的清明节,离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只有三个月。在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共同祭黄陵是颇有意义的。国共合作,关键在抗日。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祭词中说得十分明确具体了中国国民党方面的祭文又如何呢?国民党方面的祭文实际是三篇:一篇是它中央党部的,一篇是国民政府的,还有一篇是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的。三篇祭文内容差不多,而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的最有代表性。其祭文全文如下: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列,欲使来者直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代表致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    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天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矩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爰诛不庭,华炎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陈斯俎豆,来格来歆!尚飨!       这篇祭文的正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歌颂黄帝的功德,大意说:考稽远古,当时处于洪荒蒙昧之中,人民没有典章制度可遵循。而我始祖轩辕受命于天,诸侯归顺,他在制度、工农业、历法、文字、宫室、衣服等等方面都有创造,还平定了蚩尤之乱,安邦定国。他的功业保佑了四面八方和后代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要继承黄帝的业绩,祈求祖先灵魂保佑我中华民族,特献上贡品请黄帝享用。国民党与共产党同时祭典黄帝,共产党的祭文通俗典雅而联系抗日实际;国民党的祭文文字古奥,事例堆砌丰富,只为祭典而祭典。两篇祭文代表了两个不同政党各自的观念。    国民党中央党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再于1939、1942、1943年三次祭黄帝,和国民政府同时也在清明节于1938、1943年五次祭黄帝,有一部分祭文就提及了日寇侵我中华的现实。这一部分,出来讲黄帝的功德和祈求黄帝的保佑,有的指出“倭妖扰华”,“民众茹荼如饴,将士不懈益励;誓必戬灭寇虏”(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唯抗战已及四年,复兴有象”(民国三十年国民政府祭文);“狂倭蠢犯,飞海鸱张。匡扶领土,简励戎行……子孙大复仇之义,弓剑戡乱之广”(民国三十一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以及民国三十二年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还有的说“近自盟邦敦好,新约完成。幸国家地位之增高,知民族精神之愈奋”(民国三十二年国民政府祭文)。    1943 年到1949年,党政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再也没有祭祀过黄帝陵和发表祭文了。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祭文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进入新的时代。在全国解放后的初年,百业待兴,人民政府忙于社会事物,直到1955年才由陕西人民委员会派人祭祀轩辕,发表祭文。到1961年,实行全国调整,此后又因社会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此项活动,暂告停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恢复并发展祭祀黄帝的活动。从1980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每年都有陕西省各界(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延安行政公署、黄陵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等)公祭的祭文发表。1987年以后,特别九十年代,还有全国性公祭以及众多的地方民众和海外同胞的祭奠诗文。    关于当代人民政府和各界的公祭祭文,共有25篇,计为:    1955 年至1961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祭文7篇;    1980 年至1991年陕西省各界祭文12篇;    1992 年至1997年公祭黄帝陵祭文6篇。 五十年代后半期到六十年代初的7篇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的祭文其特点是:一、和历来祭文用文言文不同,都使用明白如话的现代汉语写成;二、篇幅都较长,一般都在千字左右,最长的1961年祭文长达1700字。这同明清祭文一般一百余字相比,内容说得更充实而透彻;三、祭文不再赘述黄帝行状与功德,也无祈求黄帝保佑的词句,而是每篇年度祭文都密切联系了当时的实际,陈述当时的政策、政治形势、工农各业的成绩(统计数字或增长的百分率)以及国际形势、当年的具体政治、经济任务;四、每篇年度祭文都使用着当时的术语、名词,有着鲜明的时事性。因此,它们不像以前的祭文那样的公式化、一般化,而是各年的祭文绝不会与他年借用或者不同年份的祭文相混同。它们各自的内容与特色是极有个别性而不可重复的。再有一个特点是国祭兼省祭,即包括了陕西省的内容。如《1959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祭文》在说了全国大跃进的成绩之后,也写了“我们陕西省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各条战线都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工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百分之69.1;过去是‘手无寸铁’,而1958年产钢2万3千多吨,产铁15万吨……”以下又说了煤、粮、棉、文教等放、方面的数字。并定出1959年发展国民经济计划中各种主要产品的指标数字。这些祭文还有着地方性的特点。最后,每篇年度祭文都在向黄帝汇报了成绩、价格,明形势之后,提出保证完成的年度任务和在国内、国际斗争中应坚持的原则和态度,都表达了胜利的信心。1961年的祭文结尾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    当此清明佳节,致祭轩辕黄帝的时候,我们回顾过去,成绩很大;面对现在,形势很好;瞻望未来,前途光明。不禁信心百倍,意气风发。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正确领导下,更高地举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坚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继承先民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发扬延安时期的优良作风,克勤克俭,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完成我们艰巨光荣的任务。谨以告慰。尚飨!      经过60-70年代的社会变动,停顿了18年的由政府出面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在1980年得以恢复。此后的祭文就不是仅以省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一家出面,而是包括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延安行政公署、黄陵县人大常委会、黄陵县政协各界以及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公祭时用共同名义宣读发表了。1980年至1991年陕西各界的祭文12篇,及其后仍是逐年于清明节祭陵,但远不止陕西各界而是更多同胞参祭。1992年至1997年祭陵时先后宣读6篇祭文。这18年来每年一篇的祭文在形式上不同于五十年代的纯白话文长篇祭文,而是祭文正文恢复用庄严肃穆的文言文,或散文,或骈俪文,或四言诗,都写得严整典雅。其篇幅字数均比五十年代祭文要短,但都唱过明清民国时期的祭文。在内容方面,恢复歌颂黄帝在创造中华民族文明、奠定民族基础方面的丰功伟绩,而很少重述黄帝升天的神话,更没有请黄帝保佑后代的意思了。祭文中有桥陵山川形胜的描写、甚至扩大抒写黄河、长江、万里长城和中华大地的壮丽雄伟,这都是说黄帝和我们民族的伟大。这种写景的文字,以往的祭文是很少有的。祭文都历数了近年在治理整顿、改革开放,由温饱奔小康的成绩,但都是用诗化语言,概括点睛,而不是枯燥地罗列一串串数字或百分比。在联系实际中,祭文都突出了一个祖国统一的伟大理想。港澳回归,台海两岸统一,一国两制的英明政策,是祭文中强调的内容。港澳台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台的同胞,都是黄帝的子孙,统一的大业是所有黄帝后裔所关注的大事。祭祀黄帝,虽由陕西省各界出面组织,但这是全民族的公祭。族祭黄帝,祭文自然会告慰黄帝以我中华儿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决心。这里我们举陕西省各界祭文与全国公祭黄帝陵文各一为例:    《1987年陕西省各界祭文》原由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霍松林起草正文,略经有关方面修改并祭文头段而成如下样式:       维公元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风和日丽,春满神州。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委员会、延安行政公署、黄陵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黄陵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黄陵县委员会及各界代表、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谨以鲜花清醴,敬祭于轩辕黄帝之陵曰:   皇皇元祖,继武羲农。崛起神州,斩棘披荆。   诸侯宾服,百姓康宁。大展鸿猷,始肇文明。   功高万代,泽被后昆。绵绵瓜瓞,咸秉懿行。   建功立业,虎跃龙腾。光辉历史,越五千春。   印吸弥巨,凝聚日增。子子孙孙,继继绳绳。   世居本土,永播清芬。流寓海外,亦皆寻根。   时逢盛世,节届清明。瞻望桥山,霞蔚云蒸。   心香亿万,恭献黄陵。缅怀往烈,誓振天声。   共兴华夏,壮志凌云。四化宏业,鼓舞群英。   双百方针,花放鸟鸣。邃密群科,勇攀高峰。   开发智力,选贤任能。四美教育,蔚成新风。   改革深化,除旧布新。开发收效,取精用宏。   加强法制,正气愈伸。发扬民主,众志成城。   艰苦创业,克俭克勤。文化昌盛,经济繁荣。   一国两制,五洲共钦。祖国一统,华胄同心。   昆仑毓秀,黄河澄清。美好现实,锦绣前程。   人歌乐土,史著丰功。敬告我祖,以慰威灵。   尚飨!       祭文大意说:伟大的始祖,继承伏羲神农的足迹,在神州大地创建中华民族,使诸侯归顺,百姓康宁,大展宏图,始建文明。他的功劳极高,他的恩泽施于后代。后代人一代代顺着黄帝的足迹与精神,建立五千年伟大功业,民族日益壮大,子孙繁衍不断。住在本土的在发展强盛,流落海外,也寻根祭祖。现在时代最好,政治、经济、文化,百业繁荣。我们要实行一国两制,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以丰功伟绩来告慰始祖轩辕。   另一例是《1994年公祭黄帝陵祭文》:      维甲戌年二月二十五日,序属三春,节届清明,九州日丽,万物争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李瑞环,中亚按有关部门代表,陕西省各界代表,部分省、市、自治区代表,台、港、澳同胞代表,海外侨胞代表,聚首桥山,以至诚肃敬之心,鲜花苹藻之供,缅怀始祖,致于轩辕黄帝之陵,曰:   赫威始祖,圣德神功,创我中华民族之根基,启五千年之曙光。煌煌伟业,泽被遐荒。亘千秋而愈盛,历万世而弥昌。代复一代,风云激荡。不论政平讼理,国富民强;而或战火炽烈,四海苍黄,幸有轩辕子孙,自励自强。千秋功业,万人共仰。   斗转星移,世道沧桑。历尽艰辛,多难兴邦。春风化雨,改革开放,赖始诅之英灵,奔四化之康庄。举国上下,慨当以慷。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惩治腐败,整肃纪纲;广开言路,民气畅扬。一国两制,大事共商;实现统一,人神共襄,同心同德,再造辉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始祖懿德,光大照彰。中华振兴,经济腾骧,炎黄子孙,龙凤呈祥。美哉中华,如日东升。   告慰始祖,伏维尚飨!       这篇祭文,是全国性的公祭文,它的致祭者有全国政协主席 ,这是自明洪武以来Z致祭人员中级别最高的,是全国领导人之一。这篇祭文致祭者虽有陕西各界,但更包括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和港澳台同胞与海外侨胞。它是全国祭文、更是世界性的祭文,即世界各地华人的共同祭文。这篇祭文的正文,先采用骈四俪六的文体,后转为四字句。虽用旧体和文言,但言语并不古奥,除个别词语如“泽被遐荒”(政治安定,诉讼得到处理)、“腾骧”(骏马般的飞腾)之外,一般读者读来是易懂的。它达到了既庄严典雅又通俗易懂,文字简练而不冗赘俚俗。祭文正文明确分列三段:一颂黄帝功德,二颂现时成就与愿望,三对全民族的光明前途进行赞扬。    新时期的民间祭文    新时期恢复祭祀黄帝陵以来,除了定于清明节的公祭,还有不定时的各种民间祭祀,这些活动有祭文祭祭文数量众多,长短不等,韵散各异,文白互陈,但都遵守传统祭文的格式:始有祭文的开头(包括时间、致祭者、祭仪);继为正文,不论正文用何文体与语体,一般先述黄帝功德,再说目前形势,有的还在前面回顾历史,最后表态度与决心;祭文结尾,按固定模式均向始祖请求“尚飨!”    民祭者有省内外的各界人士,也有海外的各方人员;有团体的,也有个人的。这些祭文少数在八零年代,多数在九零年代,其作者与致祭发布者及其祭文,已知者有:    黄陵县中华子孙祭祖谒陵接待委员会祭文(1989年10月8日);    中国人民政协黄陵县委员会祭文(1990年农历庚午年九月九日);    西安各界及台、港、澳海外同胞祭文(1990年4月6日);    西安黄浦军校同学会及“三胞”亲属祭文(1987年3月27日);    台湾返乡探亲团祭文(1988年1月17日);    台湾“中国统一同盟”大陆访问团祭文(1990年2月22日);    台湾胜大文化艺术祭祖团祭文(1991年9月19日);    西安各界及台、港、澳海外同胞恭祭轩辕黄帝典礼祭文(1991年4月6日);    台湾中华黄浦四海同心会恭祭轩辕黄帝陵祭文(191年4月5日);    全欧崇正总会联合会祭祖团祭文(1991年10月15日);    黄陵县各界代表及台湾同胞祭文(1991年10月13日);    壬申重阳民祭黄帝陵祭文(1992年10月4日);    一九九二年中华伦理教育学会清明黄陵祭祖团祭文(1992年4月4日);    甲戌清明美籍华人张良洲博士祭黄帝陵文(1993年4月5日);    一九九三年“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祭祖取火团祭文(1993年8月15日);    一九九四年台湾中华全球建筑学人交流协会祭祖团祭文(1994年4月5日);    甲戌年清明黄陵县民祭黄帝陵祭文(1994年4月5日);    一九九四年台湾中原大学祭祖团祭文(1994年4月);    中华伦理教育学会甲戌清明黄陵祭祖团祭文(1994年4月5日);    一九九四年台湾探亲祭祖团祭文(1994年8月9日);    甲戌重阳民祭黄帝陵祭文(1994年农历甲戌年九月九日);    一九九四年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祭文(1994年10月13日);    一九九五年黄陵县守陵儿女各地民间团体祭文(1995年4月5日);    一九九五年西北大学文选艺术传播学院祭文(1995年4月5日);    一九九五年第三届延安苹果节及首届黄陵苹果节与会代表谒黄帝陵文(1995年9月27日);    乙亥重阳节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祭文(1995年11月1日);    一九九五年中华名人协会祭文(1995年11月1日);    上述民间祭文27篇中,大陆祭文15篇。台湾祭文9篇。欧美华人华侨3篇。尽管这些祭文不是出自同一手笔,但它们的精神是一致的。    这些祭文都历数了黄帝的功德并加以歌颂。如《西安各界及台、港、澳海外同胞恭绩轩辕黄帝典礼祭文》。其中写道:      维我始祖,创立国邦;始制文字,肇创典章;芟荑荆莽,教民农桑;允文允武,功被遐荒;奠中华民族之初基,启华夏文化之晓光;聪明睿智,功业辉煌遣千秋之惠泽,历万世而永昌。       黄帝的功绩中最伟大的是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使华夏儿女繁衍全球。《全欧崇正总会联合会祭祖团祭文》说:      先祖黄帝,荫我后裔。枝繁叶茂,繁衍全球。龙的传人,秉承祖训。崇尚教育。团结互助。刻苦耐劳,敢作敢为。艰苦创业,爱国爱乡。思宗念祖,发扬光大。       《台湾中华黄浦四海同心会恭祭轩辕黄帝陵祭文》中也说道:      大武中华,巍巍寿丘;姬水泱泱,天降帝胄。生而圣灵,三皇翘楚;四方安和,仁民爱物。艺以五谷,六畜相辅;以礼教化,诸侯臣服。威振四海,禅封五岳;德昭天下,功垂宇宙。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的黄帝子孙却分离了几十年。对于骨肉离散,不管大陆,还是台湾,对此都为痛心。尤其台湾同胞,念祖寻根,在祭文中怀念祖国,盼望统一的心情是十分深厚的。《台湾返乡探亲团祭文》沉痛地写道:    一九四九,国土分裂;海峡天堑,骨肉离散;天地不仁,我为刍狗;天旋地转,万劫归来;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鬓毛虽衰,乡音未改;滚滚黄河,悠悠江水;巍巍五岳,大地苍茫;泰山昆仑,黑水白山;土泥芬芳,乃我原乡。徘徊陵前,心绪萦绕;仍有同胞,难谒故土;大劫未了,太平难期;愿我先祖,佑我华胄;同室止戈,永弃相残;再结同新,光大中华。       《一九九三年“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祭祖取火团祭文》写道:      黄帝子孙,龙的传人,一脉相承,谁不思根。统一祖国,四海和衷;振兴中华,屹立亚东,改革开放,气魄恢宏;人心所向,共谋大同。       的确,台海两岸,世界华人,血浓于水,均是黄帝子孙,为振兴中华,确应只争朝夕地为和平统一大业而献力。《台湾中华黄浦四海同心会恭祭轩辕黄帝陵祭文》说得好:      神州莽莽,华夏悠悠;家国多难,心怀九州;四十寒暑,祭奠愧疚;两岸黄浦,相期互助。率团谒陵,同心相求;河山一统,万世千秋。       数百年来,祭祀黄帝陵,绵绵不绝,恭诵的祭文祭诗一篇又一篇。但归根到底一句话,都是祈求我中华强大、民族昌盛。当今时代,统一祖国,建设四化是重要课题,这是振兴中华、使我中华大国以强大富饶而又民主文明的伟大形象。屹立于世界之林,这就是一切祭文的最终目标。              (1997年5月)
58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郑京生:回忆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的往事
xjtuhyg 2019-6-2 09:37
回忆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的往事 提要:天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那里生活、工作过四年,度过了难忘的岁月。从1988年开始至今,每年举行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成为天水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盛大节日。今年6月,天水市又将迎来这一个喜庆日子,这里将举办第三十届公祭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作为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筹备小组组长,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现场总指挥和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的主祭人之一,我回首往事,历史沧桑巨变,不禁思绪万千。 关键词: 郑京生,天水, 人文始祖伏羲,祭文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zjts/2019052311011563329.htm http://www.tianshui.com.cn/news/lszl/2007052321523652209.html 文字:郑京生(时任天水市副市长) 本文图片由郑京生同志提供 约稿:天水市政府节会办公室 天水在线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天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曾在那里生活、工作过四年,度过了难忘的岁月。   从1988年开始至今,每年举行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成为天水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盛大节日。今年6月,天水市又将迎来这一个喜庆日子,这里将举办第三十届公祭大典和伏羲文化旅游节。   作为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筹备小组组长,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现场总指挥和首届公祭伏羲活动的主祭人之一,我回首往事,历史沧桑巨变,不禁思绪万千。   谈起“人文始祖是伏羲,羲皇故里在天水”“中华文明8000年”的历史考证,讲起国家和百姓公祭伏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我想,这些早已昭示天下,专家学者们的真知酌见已很丰富,很深刻。在此不一一叙述了。   我仅就当年参与发动和组织这场大型活动的缘由和背景,谈几点回忆。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第一,记得1988年的龙年之际,天水市先后举办了几个轰动省内外、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以“龙的故乡”“龙的传说”“伏羲龙文化”为主线,形成了首次恢复公祭伏羲的历史背景。当时统称“四大活动”,又都是“首次”或“首届”,如今历历在目。   ——首次在龙的故乡天水拍摄春节联欢晚会《龙城春晓》,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不久又首次拍摄电视连续剧《麦积烟雨》,也上了中央电视台。   ——5月首次赴京在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天水风情艺术展”,又于8月在北京美术馆举办“天水书画作品展”。   ——11月在天水召开的三省十二方年会上做出了将由天水首创举办“首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的历史性重大决定,而后(89年)天水举办“首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暨“首届民间艺术节”。   ——在这样的背景和气氛下,首次公祭人文始祖伏義的活动于1988年6月举行。   有的大型活动形成常态化,成为重要的“节”或“会”。比如“西交会”,已由原有的陕甘川三省毗邻十二方扩大为陕甘川宁四省(区)毗邻十五方的庞大阵容,并升格为由商务部支持指导,一届一届由各地市轮流主办,与高科技发展、金融业、信息网络相结合,形成新的现代物流理念和模式,到2018年已是第二十七届(四川巴中)。   又如公祭伏羲,自八八年首次恢复公祭后,每年公历6月22日举办公祭伏羲的盛大典庆,同时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一年又一年延续至今,升格为国家级大型公祭活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内外影响很大。公祭大典2005年起已由国家港澳办、台办、侨联和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从2014年起,海峡两岸同时异地举办公祭伏義活动,美誉远扬。   有趣的是,这两项重大活动竟有时会在同一年“相逢”在天水市,同时举办,双喜临门。比如,第十二届“西交会”与2000年伏羲文化旅游节在天水同时举办,第二十二届“西交会”暨第二十二届伏羲文化旅游节于2011年在天水又一次成功举办。将带有“节庆”性质的公祭庆典活动和带有“会展”性质的经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如若“西交会”没“轮”到天水,市里也会安排其它大型经贸活动与伏義文化旅游节呼应起来。这些,在天水的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因此,当初举办公祭伏羲活动时,就没有看作仅仅是单纯、孤立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和旅游活动。我们把它与天水市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以及对外宣传一直拴在了一起。   由于这项重大活动得以受到国家、省政府和海内外的高度重视,加之,天水市年青的一届又一届领导同志,朝气蓬勃,有魄力,讲实效,担负起各项相关工作,从而公祭伏義活动越搞越成熟,规格越来越成型,活动越办越成功,影响越来越大,收获则越来越多。天水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走上了繁荣富裕的康庄大道。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第二,当年那一联串的大型活动,都是围绕天水的文化品牌、旅游资源和悠久历史,意在宣传天水、传承历史,目的是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实现老百姓奔向小康。   当年,宣传天水的大型活动此起彼伏,攻势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尤其是公祭伏羲活动,给天水这个经济落后和相对封闭的不发达地区带来了深刻的感召,强烈的震撼,较大的冲击。   说说宣传天水吧。我们那时的口号是“让世界了解天水,让天水走向世界。”这与首祭伏羲活动的直接推动,是联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借助公祭伏羲,大力宣传天水。”   记得86年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公布后,天水市还有不少人不服气,说“怎么连天水的名字也没有,审批部门太无知了吧。”的确,那时对天水的宣传还很不够。尤其是对我们的优势资源挖潜不够。   为之,我们承担起继续组织申报的工作,印画册、拍图片、画模型,数度进京,借助麦积山、仙人崖、南郭寺、玉泉观等,特别是羲皇故里,加大力度宣传力爭,最终取得了重大的突破,88年底就完成了申报工作,通过了审查,天水市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当时要凑够一批,故公布较晚,94年公布)。大地湾原始文化遗址是88年初获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推动了其它项目的申报进度,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至今,天水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7个。   说起伏羲的灿烂文明,谈起大地湾这片热土,“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和我……我们拥有个名字叫中国。”这些,成为天水人的自豪和骄傲。   我知道,兄弟省市对伏羲的研究与宣传,如洛阳的伏羲文化、濮阳的伏羲文化研究会、淮阳的祭祀活动,都不逊于我们。   我始终认为,天水一定要把伏羲公祭这台大戏唱好。宣传天水,要有的放矢,人文始祖,得天独厚,这是天水市独一无二的极为厚重的资源,应继续很好地大书特书。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第三,以公祭人文始祖伏羲搭台,由振兴经济、推动改革开放、致力脱贫致富唱戏,这个主旋律、主格调正是大型活动的组织者、发动者们的初衷。   当年,在举办公祭伏羲这一大型活动期间、前后,我们还举办和召开了一些改革与发展的研讨会,内容涉及到“中国区域经济的振兴与发展”、“西部大开发”、“新的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陕甘川毗邻区域经济圈”、“天水的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与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中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上的实践与探索”等。那阵子,我分管的市经协办、市科委等部门集中了一些研究力量,都下了大功夫来研究这些重大课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可以说是对“新时代的丝绸之路”雏形的最初探讨。不用说,天水的伏羲文明史话与西部经济振兴举措,都是研讨和论证“古丝绸之路与共建一带一路”课题的最好实例与实践。   谁能想到,当年天水人的设想和努力,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壮举,致力挖掘伏羲文明及其与对外的交流互鉴,竟会与如今的“一带一路”结了缘,沾上了边,形成了当今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指国内部分)和内在的经济基础。   数千年来,特别是根植于古丝绸之路的伏羲文明灿烂辉煌,通过公祭、典庆、回首、颂扬,有益于追求和推动对外的“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这恐怕也是天水人对当今“一带一路”的一大贡献。   因此,当年我们大力宣传天水,致力宣传伏羲史话,其明确的目的和动意就是将宏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立足于大西北的开发与建设相呼应,相结合,促进天水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在天水市历届同仁和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   第四,首祭伏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天水市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群策群力,简朴、热烈,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对伏羲祭祀敬拜的传统,相沿成习。88年以前,天水市民间世世代代一直开展着各式各样的祭典伏羲活动,丰富多彩,成为很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传统。我还去过卦台山参加民间祭拜活动,也去过武山县滩歌乡观看羊皮鼓舞表演,我和文化局毛向荣局长、旅游局韩德猛局长还和乡亲们一块打羊皮鼓,共庆丰收。   当年省旅游局主导,做了龙年公祭伏羲的这一大型活动安排,虽是发展旅游业的初衷,却推出了一桩重大的文化盛典。从此,天水市恢复了公祭伏羲典礼。   那一届天水市领导很有远见,也很有胆识,及时抓住了这次机遇。提前半年就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投入准备工作。顶着个别人指责祭典伏羲是“搞封建迷信”的压力,大力宣传祭典伏羲的重大意义,将这一重大文化、旅游活动提升到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搞活经济和振兴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高度,统一思想和步骤,艰难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确保了首次公祭大典的顺利和成功。   记得六月中旬的一天,为迎接公祭活动的到来,天水市秦城区主要街道上,男女老少主动打扫卫生,洒水铺砖,清除堆积物品,热火朝天,好不热闹,喜迎佳节迎远客。   公祭活动同时伴有五个文化艺术展览,伏羲展览、天水风情艺术展、民间民俗艺术展、龙年集邮展、花卉盆景展,五彩缤纷。   我记得天水邮电局发行了一枚伏羲祭典活动纪念封,一枚天水龙年集邮展览纪念封(朱学范题词),如若能收藏、保存到今天,那可是相当珍贵和难得的邮品。   那年6月26日(龙年农历5月13日,龙的生日)公祭活动在伏羲庙内举行,天水市民倾城而出,盛况空前。公祭仪式搞完后,民祭开始。天水市各届人民群众自发地组织了民间音乐、社戏、羊皮鼓、夹板队、旋鼓、踩高跷等队伍,鼓号齐鸣,载歌载舞。   由于人多拥挤,有一度通往大殿临时搭建的踏板桥断裂,公安人员奋力抢险,现场指挥得力,避免了踩踏。   由于首次搞大型公祭活动,缺乏经验和足够的费用,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博物馆等费用加起来不到十万元(维修伏羲庙的78万元是向省政府申报落实的)。因此,在大殿维修、彩绘、泥雕修整、典庆音乐、相关服饰、文物修䦅、场景装点、典礼布景、大典礼仪等各个方面都十分简朴,因陋就简,少花钱多办事,厉行节约。一场首次举办的公祭活动,在祥和、肃穆、欢快、热烈、平安、朴实无华的气氛中圆滿结束。   首届举办公祭伏羲,为以后继续在举办公祭中走向更高规格、更大舞台、更宽视野、更强阵容、更具特色、更有魅力、更佳效果、更获多赢,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如今的伏羲路、广场、戏台早已逝去了原有的容貌,经过扩建、改造和拆迁,形成了今天的美丽蓝图,壮哉!伏羲大庙内的古树苍翠挺拔,诠释着生命的永恒与不朽,见证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悠久历史与美好的明天。   记得在首次公祭伏羲活动成功之际,我还在《天水报》撰文《祭典华夏始祖伏羲致力为民谋福图治》。是啊,让伏羲文化代代相传,让天水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正是我们那一代追梦人的宿愿。   祝第三十届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文化旅游节圆满成功!   祝天水人民幸福,安康。 (郑京生 2019年5月) 以下为八八年首次公祭伏羲资料图片 煌煌华夏,地灵人杰;自强不息,乃创鸿业。 慎终追远,缅怀太古;曰有伏羲,世称人祖。 生于成纪,史有文明。乘时崛起,清渭之滨。 观法于地,观象于天;始画八卦,文字起源。 民处草昧,茹毛饮血;始作网罟,以渔以猎。 历史发展,有此阶段;如草方萌,如夜初旦。 继此而往,代有贤能;耕耘教化,日进文明。 四凶咸殛,日月重光;绳其祖武,民气恢张。 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奋发图强,前途无量。 顾我西部,开发甚早。先哲遗泽,润及枯槁。 丝绸之路,横跨亚欧;汉唐文化,光耀寰球。 宋元以来,渐趋落后;人谋不臧,地利如旧。 今逢盛世,中华振兴;同奔四化,岂甘后人? 卦台效灵,麦积挺秀;羲皇故里,车马辐辏。 陇右贤达,海外赤子;齐心协力,繁荣桑梓。 人文蔚起,经济腾飞;工歌农舞,水美田肥。 敬告太昊,用表决心;超唐迈汉,共建奇勋。 (1988年端阳节,霍松林先生为天水市人大常委会作)
895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母亲
热度 14 ZhangSH62 2017-10-24 19:00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走了。 母亲于10月13日晚饭后突发脑出血,昏迷5天后于10月18日凌晨1:02分离开了我们。母亲病后一直昏迷,没有留下一句完整的话。在离开我们的最后15分钟,她突然张口重复了几次似乎“等”字,那时我正在飞奔在回家的路上,只差8分钟,当我见她时,她的手还是温热的......。她平时生活很有规律,除有眼疾外,几乎没有发现其它异样,平时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母亲饮食也很规律,每天都吃蔬菜,定时吃水果,喜欢唱老歌,每天上下午都会唱一段。爸爸和我们兄妹4人对此都感到很突然,难以接受。母亲终年77岁,还有一个月即将过生日了。20日上午举行了入殓仪式,21日我们送走了她。 以下是我作为长子,在20日上午为母亲宣读的祭文。 我的母亲 我的妈妈——高振英,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华女子,也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母亲 1941 年农历 9 月 28 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县汤池乡三元井村。母亲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家境殷实,获得了当时最好的私塾教育,是当地很有名气的智者;她的母亲也出身于当地名家。良好的家庭氛围,母亲不但完成了高小教育,还练就了良好的修养。 母亲 20 岁结婚,嫁给了家里并不富裕的父亲。母亲婚前在娘家参加了几年生产队劳动,为当时缺少劳力的姥姥家尽了自己的一分力量。母亲与父亲共同生活了 57 年,她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爸爸和我们 4 个子女。母亲勤劳、善良、节俭。我们兄妹 4 人出生于文革前后。当时的生活异常艰难,可以说缺吃少穿,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母亲还是尽力让我们吃饱穿暖,把我们养大成人。 记忆尤深的是母亲极其重视子女的教育。母亲要求我们自小勤劳、明事理,养成良好的个人素养。母亲为我们的教育投入了极大精力,也受尽了煎熬。在母亲的怀中,我们就学会了 100 个数和简单加减法。母亲鼓励孩子们自小好好学习,孩子们每次学习进步母亲心里都会乐开了花!在儿子中学学习的年月里母亲常常不让儿子做一点家务活,唯恐耽误了儿子的学习时间。我们家因而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学习风气。记得上小学和初中时,为了替我交学杂费,母亲几乎每学期都是去附近邻居挨家挨户借钱,个中辛苦,他人难以体会。还好,我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我和三弟陆续完成了大学学习,成为了对社会有用的人。 母亲不但为我们几个子女操碎了心,还为几个孙子和孙女受了很多累。我的儿子在沈阳出生后,母亲有半年的时间去亲自帮助护理。二弟的两个孩子和外孙自小就生活在她的身边。母亲不但影响了儿女们,还影响了孙子孙女外孙们,五个孙子孙女外孙都读了大学,大孙子还留学日本,和外孙都获得了硕士学位。 令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母亲对父亲无尽的爱和宽容。 50 多年里,母亲一直在关怀和照顾父亲的生活,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母亲的视力已经令她不适合做家务活了,她还时常为父亲洗衣补袜,每餐絮絮叨叨的劝嘱父亲多吃、吃好!每天上下午定时为父亲洗水果、煮鸡蛋,天天劝父亲按时吃药。她的爱使父亲在面临困难时仍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使父亲一次又一次战胜了生活中的困难。母亲婚后的 57 年里,虽然早年因为生活困难和孩子拖累,受了很多困苦,但父母培养了我们几个兄妹,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满足和快乐。近 20 年,随着儿女的长大,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父母不需要那么操劳和辛苦,但父母仍然一如既往地为孩子们操心,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母亲对父亲的爱和关怀,也感动了我们,我们兄妹几个一定会学习母亲那样爱父亲、学习母亲照顾父亲,使父亲今后的生活仍然充满爱和快乐! 更令我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几十年来对我们几个兄妹无限的爱!不能忘记每次去看母亲的时候,母亲都要亲自摸摸儿的胳膊和腿,看看儿是瘦了还是胖了。儿是母亲的心头肉,尽管儿已不再年轻,母亲常常还会抱一抱,在母亲眼里儿再大也是孩子。 世界上最爱我的人不在了。母亲的离去让我们猝不及防,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难以接受,仿佛母亲还一直在我们身边。母亲您放心走吧!作为长子,我会忍悲痛为力量,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一起照顾好我们的父亲,让他生活中充满爱,让他的生活更加幸福!我们所有兄弟妹妹和儿孙后代都会团结互助,传承母亲的光辉,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万千! 母亲千古! 您的儿子:士宏 2017年10月20日上午10时
11236 次阅读|29 个评论
祭外祖妣文
热度 1 canghthr 2017-4-22 00:08
祭外祖妣文 时维太蔟,岁在戊子,困敦贞于孟陬廿日,夤夜子时,外婆瞿张氏之殁于汪头。堋殓之日,驽孙不孝,竟莫身临。今满一秩,怼予曏日之褦襶,乃秉肫挚,撰文表衋,以醊尊灵。 侁孙裒赴,鴥若晨风。齐衰皓首,殓殡奠馔,拜牢悽懆,怞怞惏悷,崩云屑雨。繄一外孙,未趋窀穸,实为不傔。今日揆之,擗踊欷 蛩相走,鼯鼪相鬨,咿嘤叽啾。鸤鸲相聒,蜿蟺相蠕,蟿螽趻踔,蚊虻噆肤。继而趋堂,痛哉!榱题黮 𪒡 ,牖木觩觩,蛛罭罨櫋,蝘蜒伏廧,地慝遍厹。昔畟畟之斸耨,今已斑斑矣。太夫人之遗容:高颡隆頯而赯颜,尚悬北垣,沕穆闇闇,慇慇而伤也。 外婆亹亹矻矻,素疾啙窳之流,操业秉家,呕心沥血。此生骫骳,劳心慱慱,挣于迍邅,蹩躠踶跂,骎骎日上。於庐於邻,莫不赑屃以佽,邻里子嗣,佥抃踊侻之,相与肸蠁,曰:“穆桂英”。育五子,不惑乃有家慈,门晟嘏僤,胤嗣甡甡,繄一外孙者予,百般爱愍,不啻家孙。虺尵之初,逢鬻药翁,诩此灵丹可庇孺成材,为諆, 辄怿然购之畀余,虽谌荒谬,此情可昭。 曩与家严篲瘗回乡,外婆闻之,躬自相延,竖子竟漠然胥拒,其心凊邪?虿芥邪?其肫其慈,今不禁潸然憯怛,欲自挝而莫谴。其饬吾辈莫畸馂于皿,饔飧必珍,今讫其食,必揆之也。呜呼!“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或曰,诔祭死者而生人阅之,罔过皛其长也。任其道哉!卬之赧赧孰知?自悛万千孰知?恸哉!生不知孝,敛不凭榇,窆不临竁,此恧孰知?深矉蹙頞,矊眇其兆,燉焰之爁焱,潟卤硗地,其暮必走磷飞萤,风凄露漙,不觉冯风涕零。《南华》云:“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善哉,死生,旦暮常耳,潸然闵毕,厥察如斯。窭苶一世,安于清虚,孰与承其矻懋。又云:“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於其痡时愈昂扬,於其勚时愈翀翔。兹为后胄之旌纛,永矢弗谖,劢勖后嗣。 呜呼哀哉,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哀籲天,驽孙百叩。 尚飨。 注: 本文初撰于 2011 年冬日,近日略作修改,以奠外婆十年之祭。
个人分类: 生活感言|3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明雨 墓前花 (清明三章)[文学版]
热度 1 pww1380 2012-4-4 12:03
清明雨 墓前花 (清明三章) 杨文祥 今天是清明,是我们这些生离死别的亲人相见的日子。 一年一度清明日,天上人间相见时。 手里的鲜花,心中的亲人。 远去的先祖、仙逝的父母以及这两年先后离去的我那挚爱的大姐和二妹,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你们的存在。宛如你们的生命之火仍在燃烧,音容笑貌一如生前。 我把手里的鲜花和心中的亲情一起祭奠在这里。 鲜花象征着你们勤劳正直的品格,象征着你们既往的光荣和人生的梦想。而亲情,则是我们共同享有的温馨。 和鲜花、亲情在一起的,还有下面这三首小诗——题为《清明雨 墓前花》的清明三章。这三首小诗写的是我诉说不尽的离愁和绵绵的思念。 安息吧。先祖、父母、大姐、二妹的在天之灵。我们明年的今日,再来此相聚,一叙一年的离愁别绪。 清明雨 墓前花 日暮清明雨, 离愁落纷纷。 墓前花一束, 一花一寸心。 慎终追远 思祖当追远, 慰慈贵慎终。 人伦立明德, 大道自恢宏。 杨柳知风暖, 春花念雨浓。 感时天落泪, 一岁一清明。 游子吟 孤旅天涯春日迟, 乡音无改鬓有丝。 死别生离销魂苦, 鲜花一束寸心知。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933 次阅读|2 个评论
清明雨 墓前花 (清明三章))[生活版]
pww1380 2012-4-4 11:56
清明雨 墓前花 (清明三章) 杨文祥 今天是清明,是我们这些生离死别的亲人相见的日子。 一年一度清明日,天上人间相见时。 手里的鲜花,心中的亲人。 远去的先祖、仙逝的父母以及这两年先后离去的我那挚爱的大姐和二妹,此时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你们的存在。宛如你们的生命之火仍在燃烧,音容笑貌一如生前。 我把手里的鲜花和心中的亲情一起祭奠在这里。 鲜花象征着你们勤劳正直的品格,象征着你们既往的光荣和人生的梦想。而亲情,则是我们共同享有的温馨。 和鲜花、亲情在一起的,还有下面这三首小诗——题为《清明雨 墓前花》的清明三章。这三首小诗写的是我诉说不尽的离愁和绵绵的思念。 安息吧。先祖、父母、大姐、二妹的在天之灵。我们明年的今日,再来此相聚,一叙一年的离愁别绪。 清明雨 墓前花 日暮清明雨, 离愁落纷纷。 墓前花一束, 一花一寸心。 慎终追远 思祖当追远, 慰慈贵慎终。 人伦立明德, 大道自恢宏。 杨柳知风暖, 春花念雨浓。 感时天落泪, 一岁一清明。 游子吟 孤旅天涯春日迟, 乡音无改鬓有丝。 死别生离销魂苦, 鲜花一束寸心知。
个人分类: 心香一瓣(Devotional Joss Stick)|2743 次阅读|0 个评论
唐山大地震祭(唐山系列000)
热度 11 gl6866 2011-7-27 22:24
【按】这篇博文是我写于唐山大地震35周年的祭文。出于对家乡的情感和在那里生活的五年时 光, 这些日子我就在想,我在唐山这段日子还是值得回忆一下的,因为那是个特殊的年代,而且我的经历似乎也是比较奇特,同时也正是思想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便接触到了农民,中国最为基本的一个阶层。而我们从城里“养尊处优”惯了的“可教育好的子女”对农村的一切都是新鲜和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知道如何处世为人,这个五年对我而言是终生难忘的。所以准备开一个所谓唐山系列的博文,我将在未来陆陆续续把我经历的人和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的遭际。这篇就算是个交代,也可以说是开场白。 -------------------- 我的祖籍是唐山卑家店,我于1968年与父母和弟弟们一同被遣送到那块我陌生的土地。此前我对她没有任何印象,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来到了这里。曾记得,我家抵达唐山老家最近的唐家庄时正值深夜,我们全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护送”我们的革命干部来到一个小客店。那时我才不到十五岁,觉得又困又乏,脚还挺痛。第二天,我真正老家的村干部来接我们回村,这个人叫赵连亭,是村里的民兵队长,瘦瘦的身材。后来在地震中他们夫妇双双被倒塌的屋顶拦腰斩成二截,惨不忍睹。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自行车的车把上左右各有一个车铃。这是我从未见到过的现象。我们没有自行车,他就和我们一同步行,聊村里的事情。对于他们,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于我们则是非常新鲜的。 初来乍到,无亲、无故、无房。生产队就先把我们安置在一间不大的西厢房里,等到春天再给我家盖房,因为来时父母的单位给了生产队一笔安置费。厢房一明二暗,门冲东。我到现在分东南西北还是参照当年下乡时的坐标,而非太阳。对面房住的是一位寡居的老妇人,都叫她三妈。三妈是位很和蔼的老人,她没有工作,据说她天津的弟弟给她些钱生活。三妈抽烟,不是我们现在的那种烟卷,而是当地人抽的旱烟。后来我才知道,男人们最喜欢抽所谓的“关东烟”,因为劲道很冲。三妈抽的是旱烟袋,烟叶也不是纯粹的,要在里面搀其他物料,我就问她那是些什么。她说是大烟壳。每次见到她抽烟都觉得她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看来大烟这个东西还真给劲。难怪现在的火锅店里的底料中都有罂粟壳呢。三妈没有生养,报养了一个女儿,个子不高,长得挺水灵,大眼睛一眨一眨的。我们来的时候她正读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唐山市的某个棉纺厂。老人本来想依靠女儿呢,可没想到女儿却在地震中被砸死了。老年丧子,人生大不幸啊! 我老家的房子很有特色,打地基、垒山墙都用石头,坐落在燕山脚下,有的就是石头。檩和椽子用木头,再在上面铺上秫秸杆。这还不算完,还要做一层当地人称之为“万年牢”的“焦子顶”,也就是用矿渣和着石灰的一种“建筑材料”。在地面上和好,然后弄到房顶,再用木锤一遍遍击打,直到一点孔隙都没有,整个房顶干燥后就是一个略有弧度的大盖子,人们可在面晾晒收获的各种作物。家乡人非常讲究这个,盖房没有万年牢就好象是没盖似的。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就是这种万年牢在大地震中成了他们的棺材盖。房倒屋塌会死人,但总会还有活人,如果屋顶不是那么扎实,或许能从上面自救或被救出来。但是压在这个焦子顶下的活人基本上都死去了。 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但是吵吵着要地震从1974年就开始了。1974年由于我生病被接到青岛后又到烟台生活了一年。没有赶上那场大地震。我们家也都平安地从唐山卑家店回到了城里,这都是后话。1974年我在烟台养病时,亲戚接到父母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我至今也不知道。反正有点儿类似于“托孤”之类的。因为要地震了,他们都要在唐山接受改造,无法离开,只有等死了。而只有我从唐山出来了,或许就是这类的东西吧,我猜。后来没有地震,我的亲戚还说了句“神经病”。看来他们当时也挺当真的,如果发生不测他们就要收养我。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时,我已经流落到武汉,听到唐山地震的消息后很难过,毕竟我在那里度过了五年,但同时又庆幸自己躲过了这一劫。我家盖的房子在我们离开时卖给了一位老乡,他的女儿在地震时就住在我们的房子里,她不是被焦子顶砸死的,因为我们没钱做焦子顶,她被埋在炕洞里,让烟灰捂死的。唐山大地震究竟死了多少人恐怕现在也没有个准说法。我的家乡在唐山郊区,以前行政区划是河北滦县,后归唐山。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想象当年唐山震中的惨象! 是为祭! 《唐山系列》相关博文 001、初到唐山第一冬(2011年7月31日) 002、卑家店与万福庄(2011年8月2日) 003、革命歌曲与涮羊肉(2011年8月2日) 004、家乡的副业生产(2011年8月3日) 005、临时安置房的邻居们(2011年8月6日) 006、康大丫头(2011年8月7日) 007、盖新房(2011年8月8日) 008、西不压东(2011年8月11日) 009、八印锅(2011年8月12日) 010、脱坯搭炕(2011年8月14日) 011、院墙的苦恼(2011年8月14日) 012、白薯窖(2011年8月18日) 013、 唐山七中(2011年8月21日)
个人分类: 唐山系列|4948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舟曲大灾祭文
houzhuojun 2010-8-16 00:44
舟曲大灾祭文     舟曲,位于甘肃之南,陇塬之上也。背靠千里岷山,面临白龙江水,风光奇秀,景色壮丽,物产丰饶,气候宜人。境内层峦叠嶂,翠色连天;水流宛转,碧波映彩。有飞瀑流泉,有古刹名寺,远尘嚣之污染,近自然之风情,天高云淡,山重水远,实乃藏域之江南,人间之仙境也。此物华天宝之地,人杰地灵之乡,适逢和谐盛世,天赐良机,自当尽享太平,人间安乐,奔小康而谋富强矣。殊不料祸从天降,大灾难瞬间形成;强降雨不期而至,泥石流深夜暴发。死伤之伤重,损失之巨大,盖有史之罕见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祸临头,亦非一日之误也。人与自然,欲享其资源,须识其规律。利则顺之,恶则除之,凶则避之,此人与兽之区别也。古有大禹治水, 凿 龙门 而通九河;李冰父子,建都江堰而灌天府。人民公社时期,有南考县委书焦裕禄,植泡桐树以治沙,水土得以保持;河南林县,建红旗渠引漳河之水,久旱得以灌溉。大寨大队,于穷山恶水之地筑起梯田,尤为艰苦卓绝,成为全国之样板。于如此险恶环境之下,亦能获得温饱,若小岗村之平原水网之地反而不能,岂不羞也?故当时万众一心,奋发图强;铁臂银锄,战天斗地;终使万流归海,桑田遍现于九洲矣。一时江山多娇,人皆舜尧,凯歌响彻云霄。        惜近三十年来,分田单干,各顾各人。林权承包,危害尤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冬春农闲,麻将消磨。而农田水利,无人问津;新既不增,旧亦失修。林木资源,砍伐无度;乱采乱挖,遗害无穷。为求效益,急功近利,水土流失,已触目惊心矣。无雨则旱,有雨成灾,泥石流也滚滚而至。若言舟曲纯属天灾,而汶川新建县城亦遭流石流之重创,岂非人祸也?新建项目皆须地质灾害评估,所费不菲,此款皆入王八之口乎?        呜呼!今日之祭舟曲,于国歌中忆当年,能不悲愤?若不及时改弦更张,重整河山,则今日祭他人,可知他日谁来祭汝也?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39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