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古希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政经随想(3)美国的末日到了吗?
热度 6 fouyang 2011-8-24 07:15
由于美国的经济困难和应对过程中表现出的政治无能,引来了很多“美国末日”的言论。对于我们海外华人来说,与祖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蒸蒸日上的新闻对比,更是很难对美国的未来建立信心。这篇文章里,我就想谈谈自己的看法。首先要说明的是:讨论美国的前途有两个切入点。一个是因为自己生活在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美国的国运和走向与自己有切身的关系,也是自己观察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所以讨论美国的前途对于自己在知识上和利益上都有现实意义。我这里就是采取这个角度。另一个角度是通过美国的困境来证明中国制度的优越和不用改变。这篇文章将不涉及这个问题。 我对美国前途的认识,主要来自对于美国历史的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从来就不是高效率,而是有意设计成一个混乱,缓慢的过程。虽然美国宪法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人民(We the People)”,但正如制宪和建立联邦政府的积极推行者麦迪森(James Madison)所指出的,由于美国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人民”。有的只是各种相互博弈的利益集团。这个特点保证了以前只在古希腊等小国实践过的民主与共和制度可以在美国这样的大国实行,而不会导致像刚被唾弃的英国“中央政府”那样的暴政。的确,美国宪法中也充满了模糊含混的条文,特别是在一些如联邦与州的权力分配,蓄奴制度的前途等关键问题上。至今,为了宪法是否允许个人拥有枪支还有激烈争论。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充满了模糊和矛盾。宪法墨迹未干,“国父”们依然健在的时候,就在第三任总统的选举中,政见不同的国会与新任总统就在选举程序上僵持,差点造成总统难产。两党政治成形后,政治僵局更是成了政府运作的常态。然而,从宪法通过到现在已经二又四分之一世纪了,美国人口增加了100倍,疆界从13州增加到50州,从荒蛮之地变成了世界唯一强权。而宪法和政治制度却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中延续了下来,除了一次内战以外没有受到过严重的挑战。我的意思不是说美国制度就是天下最好的制度,也不是说美国在自己制度的框架中没有改进的可能与必要。我只是想指出,美国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是相互依存的。我们考察这个制度,也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考虑。 从战后的历史看,在每个十年美国都遇到过貌似“无解”的困境。五十年代与苏联的对峙,历史上第一次输掉了一场战争(朝鲜战争),麦卡锡主义;六十年代总统被刺,越战泥潭和种族冲突;七十年代能源危机和严重经济衰退;八十年代经济低迷,赤字高企,日本和德国步步紧逼;九十年代末的道康泡沫;本世纪起的恐怖主义威胁。。。有趣的是,这些困境大多数不是因为政府的“英明决策”而解决的,甚至大多数都谈不上“解决”,而只是时过境迁让位给了新的“困境”。如果你读报的话,任何一个时期美国都好像在朝不保夕的危机之中。关于“美国末日”的专著,在美国也从来没有缺席过。然而,那么多年美国也就磕磕碰碰地走过来了。 就拿中国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七十年代中期开说吧。那三十多年中,中国无疑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美国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刚经历了越战的失败,又将要面对大使馆人员被伊朗劫持的奇耻大辱。国内政治上刚发生了水门事件那样史无前例的丑闻。经济上面对油价飞涨,国内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并存,失业率居高不下(在八十年代初曾超过10%)。想来当时“美国末日”的呼声不会比今天少吧。在社会进步方面,“反歧视法”1968年刚刚通过,1971年还在为黑人白人同校上学而打官司。民权运动方兴未艾,马丁路德金1968年刚被暗杀。当时谁能想到一代人以后,一个黑人能当上总统?那时大学生中少数民族比例是17%,今天是37%。而人工流产也是1973年才全面合法化的。在生活水平上,当时有50%的人家没有空调(今天贫困线以下的人家中也只有22%没有空调)。当时连美国首都都没有地铁。如此“忆苦思甜”并不是要说今天我们不应该抱怨,而是想说明,“发展的眼光”对于美国也是适用的。 当然,正如投资界常说的,“过去的表现不能保证将来”。我也认为,美国目前遇到的挑战是结构性的和长期性的,不是“挺一挺”就能过去的。而且从长远看,美国二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实是特殊历史形势造成的,并不代表美国的应有地位。比如说,中国人勤劳聪明,吃苦耐劳一点不比美国人差,完全有理由过上同样水平的生活。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甚至人均GDP接近或超过美国,都是早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美国是否会从此堕入深渊,走向灾难?当然谁也不能打包票,特别是谁都看不到“隧道口的亮光”时。但是考虑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我觉得有乐观的理由。
个人分类: 政治经济|422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之赫拉克利特(8)
热度 2 Alexwjlster 2011-4-23 13:13
继米利都学派之后,出现了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该哲学继承了米利都学派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与前面介绍的哲学家不同,这位哲学家是个“单干户”,既不承认有师承(考证也不大明白),也没记载过有学生(从时间上讲,赫拉克利特晚于米利都学派以及毕达哥拉斯本人同时期的学派)。总之是自学能力超强,成为一代大宗师,空前绝后。后世被马列两位创始人表扬过——表扬他对唯物论的奠基作用,并把他的学术思想与米利都学派思想承接起来进行考虑。马克思信中曾直言他个人认为赫拉克利特的地位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而据说黑格尔教授却将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发掘整理把他的思想说成是唯心论的辩证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西方哲学家对他的评判也是分歧很大。有人将其说成是神秘主义者(这个中学课本上不会有的)。这点也是有一些根据的。 赫拉克利特最著名的观点是“一切皆流”,万物生灭变动不居。看看这位哲人的一生,也许会更加理解这句话。 赫拉克利特生平事迹也较少。他生来恃才傲物,蔑视群伦(他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有思想,不然,它就教给赫西俄德、毕达哥拉斯以及克塞诺芬尼和赫卡泰思想了。后面还 K 过荷马)。写的著作也大多晦涩难懂,据说这个是故意的,他看不起群众,有点孤芳自赏和超人意识,认为只有少数人是好的。柏拉图仅仅提到他是伊奥尼亚地方的爱菲索人,亚里士多德著作只有一处提到赫拉克利特一件无关紧要的轶事(那些留下的传说,大多只能是八卦花边了),剩下的只是零星的传说。直到第欧根尼老爷爷出现才编纂了他的生平(不愧哲学史界的太史公),其中有些彼此矛盾,不大可靠(但是俺觉得古书中矛盾的记载一般表明类似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较大,至于矛盾处,个人自己理解去吧)。 赫拉克利特被称为“哭的哲学家”与“欢笑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形成明显对照。由于文风晦涩,被人称为“谜样的人”、“晦涩者”,又因为蔑视群众得到绰号“辱骂群众的人”(成专有名词了)。他喜欢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他的思想(跟宣布神谕似的,只是暗示)。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这种文风就发飙了。赫拉克利特只用感性语言表达理性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俩对他的哲学很不理解,并多次进行非议,比如“事物存在又不存在”的学说,认为是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但是第欧根尼却美滋滋的赞美过赫拉克利特的表述有时候是简洁明晰的。据说苏格拉底对赫拉克利特论文的看法是“我所理解的部分是优美的,我敢说,我所不理解的部分无疑也是优美的(信而好古?),但需要像一个潜水探宝者那样去寻根究底(拼了老命也要理解?)。”在我看来赫拉克利特是用散文诗进行创作的,大家或许有一个初步感受了。 据说赫拉克利特是一位王子,本是王位继承人,为了表示宽宏大量,放弃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可是他的母邦爱菲索发生了一场民主运动,把他的朋友赫谟多洛驱逐出境了(赫谟多洛据说跑路到罗马帮助罗马立法,参与了十二铜表法的制作)。赫拉克利特本人爱莫能助,只好猛烈的抨击自己的人民“如果将爱菲索的成年人都吊死,把他们的城邦让给未成年的少年管理,那就对了。因为他们放逐了赫谟多洛——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人,还说‘我们不要最优秀的人,要是有这样的人,就让他到别处去和别人在一起吧’。”尽管赫拉克利特重视法律,认为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邦战斗一样。但是当他的同胞要求他为城邦立法时,他却加以拒绝;在他看来,爱菲索已经处于坏政制的支配下了(政制有问题,立法不管用?)。 于是哲学家避居到当地受崇敬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神庙附近,和孩子们玩骰子,拒绝参加政治活动。再后来干脆隐居山林(更加厌世和孤独)靠吃树皮草根过活(比素食美食家来的彻底多了),得了水肿病。只好返回城里,并以谜语的方式询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还不忘卖弄学术啊)。由于医生们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就钻进牛厩,希求靠牛粪的热力把体内的水吸出来(燥胜湿?)。但是这种办法没有奏效,他终年 60 岁。我国到了张仲景时代,才把水湿病症单独上纲上线,老先生的疗治方法匪夷所思。 从思想发展史上赫拉克利主要继承了米利都学派的思想;同时又受了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影响,才提出了逻各斯以及矛盾对立等重要的思想。亚里士多德虽然毫不留情的批判了赫拉克利的文风,但并没写他看的是赫拉克利的哪一本书。直到七百年后第欧根尼肯定赫拉克利写下了《论自然》(一本连续性的论文)。它分三篇论述,第一篇论宇宙;第二篇论政治;第三篇论神学。并将这部著作放在狩猎女神阿尔忒弥的神庙中。有人认为他故意将他的文章弄得比较晦涩,为的是除了接受他的人以外,没有人能探讨他。免得由于熟悉反而会引起轻蔑。而塞奥弗拉斯特则坚决的认为赫拉克利著作部分是半成品,其余部分是一种奇怪的混合物。赫拉克利的著作是由后人整理起来的,类似于我们的《论语》。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370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人生定律
热度 1 eduman 2011-4-16 22:59
人生定律 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 一、 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 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 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 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 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 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 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 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十四、 不对抗原则:切忌有与命运对抗的想法和心态,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运对抗,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这样越对抗越难摆脱。最好的心态是不管命运是好是坏,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来一日功,这样坏者变好,好者更好。所以“改变命运”应称为“修造命运”。 十五、 除草原则: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所以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相反正见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所有善知识和有用的有利的资讯,都必须时时接触和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十六、 行动原则: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例如一个人有了病,却不配合治疗,不进行体育锻炼,病会好吗?做了善事种了善因,就会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动向吉处推,但是没有行动,这股力量如何显现呢?所以学佛行善所带来的吉祥,也必须在行动中才显现出来。 人生定律 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 一、 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 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 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 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 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 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 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 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十四、 不对抗原则:切忌有与命运对抗的想法和心态,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运对抗,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这样越对抗越难摆脱。最好的心态是不管命运是好是坏,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来一日功,这样坏者变好,好者更好。所以“改变命运”应称为“修造命运”。 十五、 除草原则: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所以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相反正见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所有善知识和有用的有利的资讯,都必须时时接触和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十六、 行动原则: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例如一个人有了病,却不配合治疗,不进行体育锻炼,病会好吗?做了善事种了善因,就会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动向吉处推,但是没有行动,这股力量如何显现呢?所以学佛行善所带来的吉祥,也必须在行动中才显现出来。 人生定律 术数命理只能解释命运,而不是命运本身。人生的命运本质上是人的业力牵引而造作,由天、地、人三种力量不断互动影响而显现出来的。主宰命运的不是什么鬼、神,正是人自己。命运修造的几大定律与原则: 一、 因果定律: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命运当然也遵循这个定律。认同因果定律的不仅是佛教,还有基督教和印度教等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大科学家牛顿等人,也认为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產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二、 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人生道路充满陷阱,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现实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现实,稍有不慎,就真的会惹祸。又比如: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讲义气的血性之人,那这个人就总会碰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都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只看得见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会留意,甚至视而不见。所以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消极的或者丑恶的;一个人的心念是积极的善良的,那他所处的环境也是积极的或者善良的。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三、 深信定律: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一定能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比如一个人深信积极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积极的事物就一定会发生。又如果一个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那这个人很快就会死去。所以用好的信念,取代不好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四、 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任何心态上的懈怠或急躁,都将带来不良结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则这些东西的到来有时候能快到令你吃惊;相反,如果你对结果越焦躁,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甚至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举个例子:大热天晚上停电,你躺在床上大汗淋漓,睡不着觉备受煎熬,老在想着这该死的电什么时候才来,电总是在你着急的时候偏偏不来,但当你最后受够了,人清静安定自然凉快了,快沉沉睡去的时候,电就来了,倏忽间你的房里灯火通明,电风扇转起来了。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这是定律,这是放松定律。《了凡四训》中云谷禅师要了凡先生念准提咒要达到无念无想的地步,就是这个道理。值得注意的还有:所谓的无念并不是心里一个念头也没有,而是有念头但不驻留,“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 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所以修造命运的专注点、着手处只能是“当下”,舍此别无他途。根据吸引定律,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牢牢套在想改变的旧现实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人的担心就会把人不想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 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须知命运修造是长久的事,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要预期前80%的努力会有很大收获,只要不放弃,最后20%的努力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七、 应得定律:人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云谷禅师对了凡先生所说的拥千金者值千金,应饿死者必饿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要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 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例如: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必须通过首先提高别人的自尊间接实现。你要有所成就,必先通过成就别人间接达成。又例如:有些公司创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润,这些公司往往昙花一现,一两年内就消失;而那些致力于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和优质產品的公司往往长盛不衰,越做越大。这就是间接定律在起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 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例如:你布施金钱或物质,你将会成倍地获得金钱或物质回报;你布施欢喜心,让他人衷心愉悦,你将会成倍地得到他人回报给你的欢喜;你布施安定,让他人心安,你将会成倍地得到安乐。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 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例如类似的情况不知你有没有碰到过:一天你开车赶着去会见重要客户,路上看到一对年老夫妇的汽车爆胎了。你因为赶时间不想管,但又觉得必须管,于是你停下车帮他们换轮胎。你把轮胎换好了,老人家想付你一笔钱表示感谢,你婉拒了老人家并且祝他们好运然后你继续上路。当你赶到约会地点,却发现客户比你来得还晚,而且客户很爽快地就和你签了协议。你会不会觉得很走运呢?但这不是运气,而是定律。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给大象(施)称重量,大家说如果再给大象加一条丝巾(回报),大象的重量会增加多少呢? 十一、 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你如果不喜欢不满意自己,那么你是无法真正喜欢别人的。这点非常重要。有些人把爱自己等同于自私自利,这是误解。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你如果对自己不喜欢、不满意,就会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所以请先好好认识自己,先跟自己做好朋友,再谈爱其他众生。 十二、 宽恕原则:如果把消极思想比作一棵树,那么其树根就是“嗔心”,把这个树根砍掉,则这棵树就活不长。要砍掉这个树根,必须懂得如何宽恕。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记住你无需与他们勾肩搭背嘻皮笑脸,你无需与他们成为好朋友,你只要简单地、完全地宽恕他们,就可以砍掉消极之树的树根;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内疚这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会让你有所作为,相反会阻碍你成为面貌焕然一新的人。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 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做什么;人如果依赖心重,就会往后看,盯着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长吁短叹。事实上,对你负责的也只能是你自己。请时刻提醒自己:“我对自己的一切言行、境遇和生活负完全的责任” 十四、 不对抗原则:切忌有与命运对抗的想法和心态,这容易使人生不平之心。你想和命运对抗,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这样越对抗越难摆脱。最好的心态是不管命运是好是坏,我只管修自己,一日修来一日功,这样坏者变好,好者更好。所以“改变命运”应称为“修造命运”。 十五、 除草原则:人的杂念妄念就像花园里的杂草。杂草不需要专门的照料和养分,它自己就能长得茂盛。如果不管它,花园就会“杂草丛生”。所以一个好的花园,必须时常进行除草。所谓“时时勤拂拭”。相反正见善念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必须细心种植栽培,才能生长得好。所有善知识和有用的有利的资讯,都必须时时接触和复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把性格修造这种脑力劳动彻底变成体力劳动。 十六、 行动原则:有行动才有吉凶,无行动则无吉凶。例如一个人有了病,却不配合治疗,不进行体育锻炼,病会好吗?做了善事种了善因,就会產生一股力量,把人的行动向吉处推,但是没有行动,这股力量如何显现呢?所以学佛行善所带来的吉祥,也必须在行动中才显现出来。
个人分类: 文摘|161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张祥龙:经典与书写丛书总序
jiangjinsong 2011-4-10 23:15
经典与书写丛书总序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不限于时间上的源头,还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这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重回起头处,体验到最初的、边缘上的取向如何发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种边际处的敏感。非经典的文本则已经处于某种框架之中,近代以来的反经典潮流则指一种以“靠最先进手段直接解决问题”为标榜的倾向,否认经典有当下及未来的活的真身。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典的国度,只有西方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技术(高科技)的至高无上和无处不在。形而上学与科学同属于一个观念普遍主义的思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形而上学都是源出于广义上的数学因素”(《海德格尔选集》875页)。但我们也知道,数学同样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形成因素。只通过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也属于这个高科技崇拜的现象。 科学无经典可言。培养一位物理学家,根本无须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甚至牛顿的《原理》,只需要最应时(updated)的教科书、成果报告和实验手段。但要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命运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必读经典,非如此就无法以“究际通变”(司马迁)的方式来进入生活。 特定的科学很快地、越来越快地过时,特定的经典却不过时。一个原因是:科学自认为在追求一个可直接确证的真理,因此将语言只当作表达手段,经典却要凭借语言的时间结构、并通过重塑语言来领会和揭示生存的意义。高科技只有现在时,经典却是过去与未来的当下交织。科学的重复只是结果的验证,经典的重复却要生发。所以,不同于科学,经典不但不力求摆脱自己的特殊身份,要求“统一语言”,平整化语言,反倒只有在自己的独特语言、文明和生命结构中才成为经典,具备与其他经典传统打交道的能力和视野。这么看来,相比于现代科技的工具化,经典是语言化的;相比于现在进行时的口语,经典更倾向于那让过去(阴)和将来(阳)交织的构象书写。 经是书,书总在写,写总在生,此乃经书书写的书生意境。书-写不只是被印刷,哪怕是抄写、背写也有自己的生长分蘖。书-写让经典和思想有了手感与身命,自成格局,有生成意义的机制,有源头本身的尊严。这样的书写自能与它种写作区分开,也就有了自家的致思书法和笔调意趣。如此看来,书写不只是写出已有的什么,而是随手去写,在书中写,写中成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失言之意乃孤意,失书之言不过是表意之言,往而无返。只有意入言中,言浸于书体,书又得其意境,水墨意气回环往复,方成蕴藉结构,阴阳不测而生生不已,“鼓之舞之以尽神”。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最需要经典的回归。但这回归绝不现成。前一个世纪中,经典及其传统被以一些可怕的罪名――包括“吃人”――流放、劳改、判死刑,以十字架或蓝色文明的名义来诅咒,这些都不是文学的虚构。经典的真实回归,不会出现于自欺欺人的“繁荣”、“盛世”,不会出现于压抑精神深层创伤的强迫遗忘和轮番炒作。因为这种无罪感、无悲痛、无悔恨、无招魂的重塑金身,只是尸身的水晶棺化和为己所用而已。 “经典与书写”不反对且有保留地欢迎这种伪作,不仅因为假装的善待胜过直接的恶杀(假如“假”被意识到了),而且因为在某个层次上,“善者,伪也”(荀子),真戏有时也可以由假唱开始。但是倾心于经典与书写的人们是另一种态度。对于他们,经典经受的苦难及其原因(包括经典自身的原因),不被遗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当经典在一个世纪的流放和死刑判决后,重新跨进这个已经面目全非的家门时,它的忧伤和来自一个悲惨世界的他者性,让我们在轰雷般的惊呆中木然起身。这种再次遭遇经典、嗒然而丧我的终极体验,让经典露出它的面孔。 活在书写中的经典,只能是复数的。只有一本经典,等于无经典,因为唯一的经典只是宪章或神喻,其中无语言和书写的生命。华夏文化世界自古就没有某一本经典的独霸。四书五经都是经典,三教九流皆有经典。所以经典的书写或书写着的经典,一定有模糊的、开放的边缘,特别珍视那些能帮助当今中国人直面经典、让经典又开始实际书写的哲理,不管它来自哪一个经典传统。 这开放不意味着进入一个共经典(实乃无经典)的全球化时代,而是一种互为他者的、有亲疏远近之别的“经典间”的生存格局,或可称为天下格局。天下以家为根,各种层次上的家是活的血脉传统,而健全的家一定富含家间性(inter-familiality),“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所以天下可以为家,但不可家天下。 让我们这些不孝子孙在沉痛与希望中迎回自家的经典,那也就意味着,让我们的思想生命接回到华夏世界的最高脊岭,在又吸饱了阳光的冰川之泪中开始流动,得其雄奇之势,不回旋千折、跌宕万里不足以抒其愤、尽其性,而神其灵也。 张祥龙 戊子夏海岮谨识
个人分类: 傳統國學|16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之毕达哥拉斯(5)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24 20:27
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在几何数学工作者那里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他留下了一条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叫百牛定理。我们中国人又通俗称为勾股定理。 古代作家对于他的认识也只是几个传说,而且当时已经把他描绘成一个半人半神的人物(这个使我联想到了诸葛孔明),有点神神叨叨的意思。这当中是有原因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奇人。 毕达哥拉斯是因为流亡( 40 岁时逃避当时的僭主吕克拉底的残暴统治,而希罗多德的《历史》却对这位僭主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来到南意大利克罗托内城,招收生徒(这个是要交学费的),成立了一个集哲学、宗教、政治于一体的学派。有意思的是这个学派与泰勒斯的物质本原学派(伊奥尼亚学派)相对立,传授数目论和灵魂不死的哲学。 这个学派也可以称之为教派,毕达哥拉斯死后分裂为数理派和信条派。阿尔克迈翁和费劳罗斯是这个学派传承到柏拉图的关键人物。 毕达哥拉斯家境应该不错(虽然据说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据说他盖了一幢别墅,款待自由市民领袖,同时向他们兜售灵魂不灭的观点。他对当时所有人的思想进行潜心研究,丰富自己的智慧,同时也有许多其他知识,甚至鸡鸣狗盗之事(第欧根尼)。这里第欧根尼对这位做事有点不正经而且略带悲剧色彩的哲人是持批评态度的——“博学多闻并不教人思想,否则他就教会了赫西阿德和毕达哥拉斯”。杨布利科说毕达哥拉斯曾经问学于泰勒斯,但泰勒斯年事已高,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并劝他像自己一样到埃及去游学,而毕达哥拉斯也用后面的行动实现了这一建议。毕达哥拉斯还接受了斐瑞居德的影响(斐瑞居德是希腊人中第一个用希腊文写关于自然和神的著作的人,斐瑞居德还制造过许多奇迹——吸引青少年的神奇老爷爷,魔术师?),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斐瑞居德病危时,毕达哥拉斯专门跑回来护理,并为他营葬。到了自己人生后期,毕达哥拉斯也变成一个沉溺于兜售奇迹的老头了(数学和算术荒废了,这个好象是牛顿爵士的榜样)。 毕达哥拉斯来到埃及并住了好长时间,通晓埃及文字,当过埃及的僧侣(出过家),由此洞悉埃及宗教思想和制度,学到了一些奇怪的教规:不许吃鱼,不许吃豆子(这个和毕达哥拉斯的死有一点关系)等等。 克罗托内城(又译克罗顿)在意大利半岛的“靴跟”上,据说毕达哥拉斯到来后通过个人的能量使她从衰落的地位成为该地区最强大的一个城邦。他组建了自己的学派(赢得了 600 名以上的公民),研究宗教信仰和科学,十分拉风(据说毕达哥拉斯留着一头长发),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毕达哥拉斯有 2000 名以上的男性听众(竟然被他的说教吸引的不想回家)进而和妻子儿女组建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听众之家(毕达哥拉斯也得是个大嗓门才行),把他比作阿波罗神。靠着这些门徒,毕达哥拉斯为这个城邦立法,并成为意大利半岛上许多城邦的老师。 但奇怪的是出自于毕达哥拉斯本人的言论记载并不多,那是因为这个学派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保密工作做的到位。青年们主动找到他要加入学派时,他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青年们必须将其所有财产充为公有供大家使用(吃大锅饭,这个经济运作性不得而知),然后 balabala 讲一通之后留下一句话“朋友之物,公共所有”(蒂迈欧残篇)。 学派人多啦,啥人都会有了,矛盾斗争也就起来了。克罗托内有一个有钱的土地贵族叫库伦的想加入这个学派,此人据说为人刁钻古怪,飞扬跋扈,暴烈恣睢,但却千方百计,全心全意要加入这个学派(已经按照学派的方式生活了),但并不被圈子里的人认可为合格分子(俺觉得毕达哥拉斯对人格比较看重的,可能他逃来时是对波吕克拉底的人格有洁癖,或者说比较讲原则)。于是他和自己的党羽发誓要对这个学派以有力的回击。即加入不了这个组织,也要成为这个组织的强大对手。于是后面发生了一起惨案。也跟毕达哥拉斯的死有关(当时毕达哥拉斯也已老迈)。 一天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在米隆集会商讨政治问题,结果库伦党羽烧了米隆的房子(政治斗争就是火爆)。除了年轻强壮的阿尔客普和鲁西斯之外,其他人全部葬身火海。关键是当地市民们对此一点也不在意。毕达哥拉斯从此不再卷入政治漩涡里了,而敌对一方的迫害一直持续到这个学派的晚期。鲁西斯辗转到底比斯(终老),收厄帕米洛达为弟子,后者称之为“父”(教父?)。 毕达哥拉斯是这样死的。纵火案发生后,毕达哥拉斯要逃走,逃到一片豆子地,就停住了,说他宁可被捕也不愿穿过它,宁可被杀也不能糟蹋他的学说,于是被割喉而死。还有一种可能是他逃到摩西神庙之后 40 天后饿死的(第欧根尼老先生记载)。赫拉克利特记载却说安葬完自己的老师斐瑞居德之后发现克罗托内城的库伦大摆宴席(估计在庆祝战斗胜利),于是隐退了,不愿活下去而饿死的。赫尔米博却说他和他的学生在一场战争中作为部队前锋,在转变战线时,试图避开豆子地而遇难(估计跑了冤枉路)。但老先生确实是以一种无比悲壮的形式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神),用在毕达哥拉斯身上也是适用的。生前毕达哥拉斯就搞了不少神迹。亚里士多德记载在同一天同一个时辰,有许多人不仅在迈达朋托,而且在克罗托内看到了他,在奥林匹亚赛会期间,他站在戏台上,向人们展示,他的一条大腿是金子的(整个一个型男啊)。他还说渡过库萨斯河时,河水向他欢呼,许多人都听到了河水的欢呼声。还说毕达哥拉斯曾用牙齿咬死一条毒蛇。还预言过他的学派要遭受政治迫害。有鉴于此,他悄悄的(也许把学生都丢下了,后面的事情可能是知耻而后勇了)转移到了迈达朋托。第欧根尼记载毕达哥拉斯的大部分伦理教条来自于德尔菲神庙的女祭司赛米斯托克蕾娅之口(这个女老师身份不低啊,看过《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个神庙的女祭司有多么一言九鼎了)。 关于那个害死人的豆子禁忌,这里可以多说几句。毕达哥拉斯告诫(第欧根尼之《亚里士多德残篇》)说,勿食豆子,因为豆子像阳具,而且像冥王哈迪斯的洞口(豆子是唯一无肢节植物?),或因为豆子具有毁灭的本性,或类似于宇宙,或具有寡头政治的特点(豆子可以作为抽签选举统治者的实物,毕达哥拉斯是多么讨厌寡头政治可见一斑)。而后来我看到第欧根尼却认为吃豆子容易胀气,会不停地放屁(具有毁灭的本性 ^-^ ),因而也固执的不吃豆子(这个我在大学里第一次看到,觉得很新奇,我们从来没被教过如此的知识,自己每每吃豆腐、豆芽、豆粒时不禁莞尔,想起古希腊那位可爱又固执的老爷爷)。 毕达哥拉斯懂医术,阿尔克迈翁还是一个青年的时候,曾是他的一名听众。阿尔克迈翁的理论大部分和医疗相关,并认为人事大多是成双配对的( ^-^ )。 第欧根尼记载柏拉图曾在一封信中托狄翁从他那里买下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著作。赫尔米博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柏拉图来到西西里,花了 40 个亚历山大米纳,从费罗劳斯的亲戚手里买到这本书,并模仿着写下了《蒂迈欧》篇(古代的抄袭)。还有说柏拉图保释了一个年轻囚犯(费劳罗斯的学生)而得到了这本书。而柏拉图本人在底比斯听到过费劳罗斯的演讲(《斐多篇》)。 第欧根尼记载算术家阿波罗多洛说毕达哥拉斯为庆祝他那一条定理,举行了一次百牛大祭。而普罗科洛说毕达哥拉斯只烧了一头牛(我见过天坛祭天用的法器,就是把牛羊整个放在一个铁笼子里烧掉,而且毕达哥拉斯强调献给神的祭品普通人是不能吃的),这里我认同普罗科洛的说法。另外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两直角和也是他老人家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死后学派中的数理派和信条派相互攻讦,都自认为是正统(跟佛教的教派分裂有得一比)。简单一点来说,数理派数学基础扎实,可以把详尽复杂的知识表达出来。而信条派把毕达哥拉斯的许多不太确切的简要提纲(没有更多发挥阐述)作为教义根本(波菲留)。 毕达哥拉斯述而不作,苏格拉底和阿尔凯西劳斯以及卡内阿德都是如此(普鲁塔克)。这种只用讲话而不写作就能扬名且开宗立派的大人物历史上就几个,毕达哥拉斯就是其中之一。 ------------------------------------------------------------------------------------ 毕达哥拉斯在我看来是一个好学不倦,对自由民主充满渴望,极有个人魅力和表现欲望的哲人。他的教条约束了他那博大的激情,以致于牺牲自我,他对数理的钻研上升到了宗教信仰的高度。他是一面旗帜,又是风向标似的人物,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领军型人才。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5329 次阅读|8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4)
Alexwjlster 2011-3-16 17:08
米利都学派之阿那克西曼德与阿那克西美尼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阿派朗(无定、无定形)”作为万物的本原,并比较系统的说明了宇宙的产生和构造。他活了60 多岁(> 64 )。 阿那克西曼德发明了日晷的指针,制造了一个计时器,绘出了第一幅海陆的轮廓图,还制造了第一个天球仪。 据说他是泰勒斯的亲戚、学生和继承者。著有《论自然》、《论地球的旋转》、《论恒星》、《论天球》等,被视为第一个对自然做出书面表述的希腊人。而“本原”这个名称也是他最先使用的(泰勒斯有一些思想是被自己的学生捧出来的,那时可用的哲学词汇缺货啊)。 万物的本原和元素是“无定”? 阿那克西曼德说本原既不是水也不是另外那些被认为是“元素”的东西。而是另一类无定的本性或自然。一切存在的东西都由此而生成的也是他们灭亡后的归宿,这是命运注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他们要为各自对他物的损害而互相补偿,得到报应(这个很像佛教的因果轮回)。 亚里士多德认为除四大元素(火、气、水、土)单一一种不能生成万物,除此之外也不行。因为这样的东西把相反的性质元素结合在一起,一种元素会导致另一种的“缺失”,故而“无定”不能单独存在(中国的阴阳和合之道恰恰和亚里士多德在这方面有分歧)。所以部分否定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本原说。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无定”并不单纯。万物的总量是限定的(如何度量?)。阿那克西曼德和其他许多自然哲学家说“无定”是不朽的,不可摧毁的,也是神圣的(上升到宗教层次了)。 奥古斯丁记载阿那克西曼德不认为万物是从一个实体生成的(如水原论)。每一个事物都出于自身特有的本原。这样的本原是无限多的(让我想起了斯宾诺莎的自然神学观,敢情小斯同学也还不算原创啊)。并且产生出无数的世界,以及在其中出现的东西。在这些世界中每一个可能持续的年岁,此时灭亡,彼时生成。 幸普里丘认为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四种元素的相互转化(不是你永生我永灭),所以不能单拿出来其中一个作为基础(对称性权重相同思维?)。而宁愿选择另一种与这些不同的东西作为基础。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产生不是元素的相互转化,而是通过永恒的运动把对立物分离出来。 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观 阿那克西曼德说大地的形状是圆筒状的,厚度是广度的1/3 (飞碟?),且认为大地是中心,处于平衡状态 . 希波吕特对此提出反驳,认为大地悬于空中,是圆形的。 阿那克西曼德又说(艾修斯)太阳是一个比地球大28 倍的圆环(平面几何思维比较强,还能制作地图,可咋想不出来是个球呢?),像是风火轮。火通过某处的一个喷嘴样的小孔喷出来(这个有点眉目,太阳表面的日珥爆发也是相当壮观)。 阿那克西曼德把一切都归诸于风。认为雷电是风把云层撕裂产生的(艾修斯)。太阳在“吸吮”地球表面的部分(水汽)形成风,总有一天会把大海吸干。对此第欧根尼有同感(塞奥弗拉斯托斯)。 关于生命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第一批生命自潮湿生成(佛教的湿生?)还裹着一层荆棘皮,后来到干的地方后,干燥破裂,进行着短周期的生命生活。人类的哺乳期较长,跟其他动物一生下来不久就能独立生存很不一样,所以人来自不同的动物(伪普鲁塔克)。并且认为人是从加热的水和泥土中的一种鱼产生出来的。因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鱼是人类的共同父母,所以劝阻我们吃鱼(普鲁塔克)。 这里我们可以猜想阿那克西曼德是几乎不吃鱼肉的(人们可以因为自己的认知信仰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又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传统很重要)。他进而发展出了气是本原的学说(师生关系也很重要,学生不一定要认同老师的观点)。并认为气是无定的单一的,实体由于气的凝结、疏散而互不相同。气蒸发就生成火,凝结时就变为风,然后成云,凝结化水,而后是土,坚硬变成石头(和我们先辈的炁学说不谋而合),这些事物生成其余一切。 阿那克西美尼解释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我们快速吹气和缓慢呵气带来的冷热不同。由于嘴唇浓缩气而变冷,舒张气而变热(这个有意思)。 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就是神,神来自于气(奥古斯丁)。灵魂也一样是气,充满整个宇宙。 阿那克西美尼的宇宙观 阿那克西美尼说星辰是由凝聚而紧缩的气推动旋转的。阿那克西美尼说大地由于被浸湿和晾干而干裂成碎片,它被打碎和掉下的山峰震动。所以地震常出现在旱季和多雨季节(这个说法总之是极端天气下多一些,不知他是根据多少前面积累的经验做出这个判断的)。 这两位泰勒斯的学生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个性化的故事,从泰勒斯公务员干私活算起,第三代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学院化水平(阿那克西美尼开始用散文创作而不是韵文诗歌了)。 ----------------------------------------------------------------------------------------- 这里我觉得看经典和古著的最大好处是,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某些看似是错误的东西,使我们反思人类的思维局限以及回归到整体化思考的道路上来。我记得我国有一位古人(记得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爱看有错字错句的盗版书(或手抄书,那个时候书籍也贵啊),认为比读正版书来得有滋味。这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吧。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39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之泰勒斯(3)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11 17:50
泰勒斯 泰勒斯被认为是古希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最有名的一句话是;“世界是由水构成的(摆脱了神创论?)”(不过普鲁塔克认为这是他从古埃及带来的观点)。曾经教我们哲学的老师在课堂上打趣说,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说出同样的话,并被记录下来,我们就会取代他的位置了。但泰勒斯并不仅仅将思考放在这个上面,因为他代表了整整一个学派—— 米利都学派 。 这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泰勒斯 , 阿那克西曼德 和 阿那克西美尼 。他们以自然为研究对象,是第一代自然哲学家。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由 同一个本源 派生出来。 泰勒斯是一脉单传的贵族,有人说他活了 78 岁,还有的说是 90 岁 。我们印象中的古希腊哲人一般都喜欢散步,或孤独的陷入沉思——或坐或倚如罗丹的沉思者。但实际上这些哲人们首先应该是健壮的战士。我看过的这些哲人们几乎都参过军,而且不少人作战勇猛。泰勒斯也是这样,他曾在军中服役,并修改了一条河道,使得军队顺利渡河。 泰勒斯第一个来到埃及,把几何学传到了希腊(俺的偶像啊)。应当说埃及的几何学此时还是领先的。这期间,他观察了尼罗河水涨落的现象,认为是季风迎面吹向埃及,引起海水倒灌,提升了河水水位。 泰勒斯思考关于自然的一切问题,直溯本源。人们认为他是古希腊第一个研究星相的人,并预言了日蚀和冬夏两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天晚上,泰勒斯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掉入井内(希腊的井是什么模样的,附近适合观测星相?),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高天之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边脚旁的一切。这个侍女有点小小的俏皮,但史料没有记载我们的哲学家是怎样爬出那口井的。我猜这可能是泰勒斯对朋友们的口述,并被后人记载了下来,发窘的时候还能把侍女姿容记载下来,这基本上都要有切身的体验。 虽是贵族,可我们的泰勒斯却比较穷,那个时候人们就认为贫穷是一种罪恶,并把他的贫穷归咎于他的哲学研究,认为哲学研究一无是处。但有一次,泰勒斯通过星象研究,知道将有一个橄榄大丰收年,于是他就 凑了 一小笔钱赁入了米利都和凯厄斯岛上的全部橄榄油作坊(这笔钱究竟有多小啊?)。无人跟他竞争。待到丰收时,油坊紧张,这让他狠赚了一笔。他以此表明哲学家要富起来是极为容易的,然而这并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没准发财之后还要显摆几天。他未曾结婚就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普鲁塔克记载)。从这里我感觉到泰勒斯是一个好玩、可爱的人。经济上能养活自己,是特立独行的哲学家。 据说泰勒斯与梭伦有密切友谊,和吕底亚国王也有密切关系。在政治上也有过活动。第欧根尼(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老头,后面会讲)爆料说泰勒斯是从事政治活动后才研究自然的(这个眼界不一样)。 毫无疑问泰勒斯之前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先驱,但泰勒斯掩盖了他们,并留下了唯一的一本书《航海星象学》(第欧根尼认为是萨默斯人福克斯的作品)。 水是本原? 首先要知道水是什么。现在我们从化学结构上讲,水是 H 2 O 。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泰勒斯应该不会从结构上进行理解,而是从水的物理特性上进行归纳分析。东方的道家和儒家对水之品德理解是比较充分的,可以借鉴过来加以理解。儒家的 孔子曾赞美水有五德:有德、有义、有道、有勇、有法,所以 “ 君子遇水必观 ”。这一点和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是暗合的。 五种完美的品德 :( 1 ) 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一切生物,就是有德; ( 2 ) 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有义; ( 3 ) 浩大无尽,就是有道; ( 4 ) 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就是有勇; ( 5 ) 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就是守法度;量见多少,不用削刮(不会隐瞒正确的观点,违心地趋附别人),就是正直 ; 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归宿必处东 ,其实是最小势能原理,最经济最下流:) ),就是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就是善于变化。 我觉得泰勒斯看到了水的滋养性、变化性和回归性。世事无常,人们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凭借,泰勒斯也不例外。本原要生发一切,又能变化回归。泰勒斯认为自然的杰出代表者应当是水。至于本原是一还是多,泰勒斯没有说明,也许他自始至终抱着他的水的一原论,对自然现象做着解释,至死也没发现自身的阙漏吧。 泰勒斯曾说世界是由水支撑着(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是岩浆,温度和密度不同的水?),就像一只船在海上,地震是由于水的运动使其摇晃。亚里士多德对水原说进行了批评,但同样建立在直觉经验之上。 灵魂弥漫于整个宇宙中? 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似乎把 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 ,似乎他确实说过,磁石能使铁移动 故而 磁石有灵魂(这里直接把灵魂作为基础假设了)。第欧根尼的记载则显示泰勒斯可能已经发现了琥珀的摩擦起电,并再一次给非生物以灵魂。 灵魂弥漫一切,故而万物都在永恒运动,泰勒斯认为万物充满了神(这里的神和宗教中的神不太相同)。 这里我觉得泰勒斯是一个缺少遗憾的人,幸福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理论当世就可包打天下,至死有效,有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啊。 ------------------------------------------------------------------------------- 虽然自己英语水平还可以,但我对外文原著一般是敬而远之的(科研论文除外,诗歌除外),特别是哲学、心理学的专著。但是俺喜欢它们制作精美的图表(片)。原因在于个人认为外国人的思维习惯,人文环境和东方人大不相同,啃上一本跟磕一剂猛药效果差不多(这个要分人),——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猜疑一环接一环。所以自己基本上看前辈的成果,加以理解,发挥,在合理性和真实性方面平衡一下,有机会再考证,自己也少受一份罪。所以自己对文化交流学者、个人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真是冲在第一线的人。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个人分类: 思想史|3739 次阅读|9 个评论
学生的能力重要,但自信心更重要
热度 19 qpzeng 2011-3-8 19:15
从网上找到 一则古希腊的神话故事 。 话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位著名的雕塑家,他用象牙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佛洛狄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佛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并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上帝!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用通俗的话来说, 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说明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我在培养研究生时,很注重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我对他们说: 我也许不能把你们培养成最优秀的科学家,但一定要让你们成为自信心最强的人。 因此,我首先在口头上多给学生鼓励和赞美,平时我都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当实验数据出来后,我会尽可能从数据中找出规律性及合理性,从大方向上肯定他的结果做的不错。即使有些实验做得不好,也尽可能不板着面孔训斥学生,那会让他诚惶诚恐,大大地打击他的自信心,但可以和风细雨帮他分析,并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找出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再打打气,鼓鼓劲,这样他就能毫无思想包袱地重新开始做实验,而且成功率必定很高! 其次,在实验管理上,我要求他们以自己为主,只是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时,才去请教分管的带教老师,而决不允许他们每天老是跑去问带教老师,今天我干什么?明天我又干什么?当遇到学生过分依赖老师时,我总是严肃地批评带教老师,让他们千万不要包办代替!我说你这样不是帮了他们而是害了他们,你不放手,他们永远不会走,更不会跑!我跟学生们说, 不要怕摔跤,一定要学会自己走路。 我说即使你们实验失败,浪费大量试剂,我也绝不会心疼!你们不要在意钱,钱就是用来培养人的,只管去做,你就一定行! 这样经过几年的熏陶和训练,由于学生们的精神状态饱满,毕业论文工作总是能提前一个学期完成,几乎人人都发表过SCI论文,个个都拿过奖学金。他们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固然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我认为 “皮革马利翁效应”恐怕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然,有些学生只要给点暗示就能心领神会,但也有个别学生天生就胆怯,你给他好说歹说也无济于事。 我就有这样一位学生,他在实验室呆了一个学期以后,还不知道实验该从何下手。无论带教老师怎么给他讲解,他都不得要领,而我给他辅导时,他只知频繁点头。我还以为他听懂了,结果带教老师反馈回来的消息令我失望。听说他每天失眠,情绪低落,后来实在熬不下去了,说要回家一趟。看到这种情形,我觉得不能强迫,应该因势利导。我同意他回家,同时对他说: 你若不能树立自信心,别说学业混不下去,就是毕业后在招聘场上也会早早落马! 我还苦口婆心地对他说:你只有从现在开始振作起来,才可能迎来成功的人生。没有人比你更行,你只要树立信心,你也行!由于他外语比较好,我让他翻译一篇英文论文发表,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也许是我的一番话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经过回家后的短期休整,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改观。于是,我安排他从最简单的实验做起, 让他一点一点地积累成功的喜悦,慢慢树立起做实验的自信心, 后来他居然喜欢上做实验了,还发表过一篇SCI论文,并赢得研究生奖学金。最后,他不仅顺利毕业,而且找工作也非常顺利,我真为他感到高兴! 假如一个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做人畏首畏尾,做研究又束手束脚,那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我以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思维及动手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树立他的自信心!因此,导师要善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培养人才。
个人分类: 教研心得|5085 次阅读|67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2)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7 23:09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2)
前言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最先积累下来的知识一般都是神话传说,在我看来每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代表了这个民族先民思想最精粹的部分。是想象力不受约束追求完美的极致表现。曾经看过原野的《掌上流云》、《掌心化雪》,里面的老祖母大字不识一个,竟能背诵十几万,乃至几十万言的民族长诗。远古时的先民以人的记忆力作为信息载体,现在信息大部分变成了 0 和 1. 我们能够看到古希腊的最原始资料一般被称为各种各样的“残篇”,我初次阅读这些类似于《论语》、《老子》格言式的文体时,总会把它们和天书或者武林秘籍联想在一起。 希腊半岛地处地中海北部的亚热带气候,但它境内多山,很少有平原(我的感觉应该是类似于四川那样的丘陵山脉地形吧)。由氏族发展起来的小城邦国家很难统一起来。古希腊特产葡萄、橄榄。但大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不足基本上靠海外采购(西西里岛,亚平宁半岛,细牙、北非等)。希腊本土有许多海岛,特别是它的东部海岸线上有许多良好的天然港湾,这些促进了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 小时候我最喜欢听老师讲述的英雄历险故事,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星巴达航海记》,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这样的英雄,到异域历险,而完全忘记了英雄常常面对的是生死的考验。古希腊人的航海活动经常充满艰险,许多神话传说都与航海相关。 古希腊人的统一名称来源于当时日益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神话,据说是赫西奥德的著作《母系》( 汪子嵩 )留下的 100 多条残篇作为《神谱》的附录讲到:普罗米修斯(盗火者)和普罗诺亚生丢卡利翁和皮拉(兄妹?),这两个人是大洪水后的唯一幸存者;他们有一个儿子叫 希伦 ,他就是整个希腊民族的始祖。希伦的三个儿子成为了组成希腊民族的三个部族的祖先。丢卡利翁有一个女儿生了马其顿,成为马其顿人的祖先。共通的文化交流使他们追溯到了同一个祖先。而且希腊人也成了神的子孙。但学者的考证倾向于古希腊人中的主体来自西亚。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阿波罗神(太阳神和农业神)以及德尔菲神托所成为统一的希腊民族的象征。聚会使得娱乐歌舞比赛盛行,为后来的奥林匹亚运动会埋下了种子。这也进一步促成了希腊民族的个性。这些希腊人就是创造古希腊哲学的主体。 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神话是一对孪生姐妹。哲学起源于好奇,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精神探索。而作为哲学的载体工具希腊文字,学者们认为是自腓尼基带来并改造成的。古希腊的文字在公元前 7 世纪左右形成,大约 100 多年后(公元前 7 世纪末),希腊最早的哲学家—— 泰勒斯 就出现了。 公元前 5 世纪的希腊 历史是用血泪写成的,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一点是不错的。但是作为个体的人,他的思想、生活历练确实是那样的鲜活。古希腊奴隶主哲人也曾经思考过的问题,我们大多现在还在思考着。奴隶主思想家由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建造思想理论基础受到批判。换一种眼光看哲人们当时恐怕也一样是在尽全力构筑美好社会,维护社会稳定。 所谓改革与稳定,唯心与唯物,真与假等等恐怕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期都会以矛盾的方式滚动前行。 我只看这些哲人比较“好玩”的地方,和吸引他们为之思考行动的问题(诱因)。把别人的人生轨迹拉长了看,没准有几个亮点也可以映射到自己身上。做哲学的容易搞得比较严肃,有时候火药味十足,我希望不是这样。人生在世没那么长,不求高大全,只愿心有灵犀一点通,触动自己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就可以了。 我看的第一本古希腊哲学史是苗力田老师写的,看了汪子嵩老师的介绍(希腊哲学史第四卷序言)那个年代的文史人员坚持整理资料,做学问都不太容易。历史上类似的事情一遍遍重演,这也许是所谓的轮回吧。 -------------------------------------------------------------------- 参考文献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8. 苗力田,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ThomasJ.Sienkewicz,AncientGreece,SalemPress , Inc.2007.
个人分类: 思想史|398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开辟鸿蒙的年代——我的古希腊思想史读书后记兼开博祝愿(1)
热度 4 Alexwjlster 2011-3-6 12:23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读书需要时间,需要合适的环境,静心读书尤然。 作为八零后 的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大部分人青年的读书学习历程是顺水顺风。抗战时期,我们的中华大地容不下一张安静读书的书桌,文革时也充满了喧嚣。可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诱惑多多,困惑多多,欲望更多,静心读书也不会容易吧。所以在我看来从古至今,安静读书,倾听先哲的声音,都是绝对的奢侈。 我本是一个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总希望看到大山背后的人,见到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故乡的天空是那样的蓝,云朵掠过,清风时来,草木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宝石蓝的星空嵌满了离人很近的星星。冬天里皑皑白雪给山峦披上了一件洁白的外衣,自己这个时候哪也不去了,趴在窗台前对着雪峰开始了对未来的憧憬 ...... 自己喜欢读书,爸爸是乡村小学教师,有感于自己当年“无书可读”,所以尽量为自己的孩子创造读书条件。而自己尤其喜欢读历史,每每仿佛进入了那个时代,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小学四年级以前自己读过了《水浒》、《三国演艺》、《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三言二拍》、《可爱的河北》、《毛泽东选集( 1-4 )》。还有爸爸早年无书可读时的医药星卜杂书,权当连环画了。而且自己也有了连环画《星球大战》、《历史人物小故事(合集)》等大概一大纸箱。凡是农村中自己觉得好玩的书刊,自己都想办法看一看。记得同学薄薄的一本《大马哈鱼的故事》让我对“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产生了探险的冲动。 小学和中学自己数学成绩比较好,和那时的社会思潮一致,一度想当科学家。在我的视野里以为数学和物理就是科学的全部了。 后来上大学,学的却是机械,似乎和科学绝缘了。早年“乱”读书的习气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周末有时间基本上泡在学校图书馆或者国家图书馆。一路读下来不禁有这样的感慨:这世界真大,活法很多,有明确思想并一以贯之的人不多。在我看来个人的哲学,就是个人的生活哲学。许多事情我们感知到他的道理,却不一定去实行。现代哲学以及科学据说基本上来自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对于这一点,当时自己很好奇,决心从根上看一看。看看西方数学、物理学鼻祖们是怎样思考,怎样生活的。 于是有那么一两个月的时间,自己专门翻读了自己可以找到的中文希腊思想史、哲学史著作。发现古希腊先哲们普遍的特点—— 单纯 。无论从神话传说还是从生活历史行为都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爱恨情仇都很直接,他们的哲学思辨都很尖锐,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一往无前。国内研究希腊史的有一位老先生据说也被同化了,晚年要按照希腊生活方式和时间生活。希腊到现在也是一个有趣的国家,据说这个国家的宪法禁止人民打电子游戏。对比一下东方国家的日本,黑社会也可以是合法组织。 我在科学网上匿名关注了一年半,帐号申请下来也已经很长时间了。总觉得自己不算科学一份子,而且自己才疏学浅,有“不务正业”的嫌疑。在大牛面前只能玩心跳。 临近博士毕业,自己却开通了科网博客,有点“不合时宜”。自己本着学习的态度拜访科网的老师同学只想多多汲取,稍作品论即可,后面还有机缘互相认识提高。目前自己还是要把主要火力集中到毕业论文上来。 余昕老师是我科网好友中添加的第一位女老师,她建议我把自己对古希腊先哲的读书体会写出来。这也是第一位科网老师对我提要求了,我不想推辞。于是折中一下吧,自己尽量一周花上几个小时写一篇,连载下来,这个时间还是可以抽出来的。同时可以保存下对于那段时间美好的记忆。原创的而非转载的文章写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思想集中,相较之下比阅读转载品评文章消耗时间可能更少。一个重质,一个重量。 我会按照自己的组织方式来写,非严格学术化,但一定注明来源。 我希望在科网上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自己写的,转载的就列入自己的分享功能栏里。 希望自己能在科网大家庭里与各位老师同学不断成长,学哲学,用哲学,心香一瓣,让自己人生走过的路成为后人可资参考的方向。
个人分类: 思想史|3211 次阅读|8 个评论
希腊和罗马
热度 3 yanghualei 2011-3-3 14:33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精神上的享受理想主义的国度,追求自由又尊重自由,包容差异性,其杰出的数学和哲学成就是最好的论证 ,可以从下面数学巨匠和哲学圣贤欧几里得、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中发现,如柏拉图的“不懂几何免入内的”的学院门槛,“不应该从几何中获得好处”的学院准则,给问几何用什么用的学员几个硬币打发他走的行为决策,世界是上帝照数学设计的毕达哥拉斯信仰,欧几里得几何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故上帝选择的模板一定是美的且纯洁的,数学是自然的,现实是矫揉造作的,数学是理想的,现实是不纯洁的,故对数学研究是一种神圣的职责,从上面看数学和哲学就是一个理想国,其离现实比较远,故很少有外部激励,前进的动力就是对美真以及圣洁信仰的内在偏好,这可以解释女孩为什么不喜欢数哲,因为女孩是关注实用的生活中的哺乳动物,如果不关注实用孩子就无法养活,故 古希腊是一个注重理性和精神享受,追求自由和崇尚人性的民族,喜欢 数学和哲学 以及由其衍生的逻辑和规范,而其这种规范是对理性追求的必然结果。 罗马注重实用和物质享受,提倡勇敢的国度,同时主张规则和法律,在 建筑、医学 ,军事、法律以及水利道路和娱乐方面取得非凡的成绩 ,医学家盖伦等,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学家和医学家,如大型的洗澡堂等催生各种水利的建设,斗兽厂的游戏促使了规则的制定,军事的管理加速了法律的构建,战争使得道路的修建,对生理的享受促进医学的发展, 故罗马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和享乐主义的国度,在科学上其崇尚需求决定科学研究的风格,不提倡与现实不相关的研究,而其在法律上的规范是追求实用和享受的必然结果。 有一点强调一下希腊的规范和罗马的规范是不一样的,系统的规范来自对理性和精神的追求,表现在数学和哲学上,而罗马规范来自于对实用和享受的追求,其表现在法律、建筑以及医学上。
个人分类: 科学史|2843 次阅读|4 个评论
民主、“多数决”和合法性
热度 1 techne 2011-2-4 21:21
民主、“多数决”和合法性 王 键   研究民主也有些年头了,但很少写过这方面的文章,这次借新春的休息时段,简单谈谈对一些民主问题的看法。   这里,想谈下民主“多数决”的问题。根据我的感觉,国内在讨论民主问题时,有个倾向,就是把民主的基本含义,归结为“多数决”。我记得在北大读书时,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潘维教授,就是很著名的“多数决”论的鼓吹者,以此大批特批“民主迷信”,而且在国内有一定市场。不只潘教授是这个观点,其他教授也有持类似观点者。比如北大另一位很有名的政治学教授,许振洲,也这么认为。许教授还曾以文革“大民主”为例,对民主制度进行批判。   那么,民主的基本含义,到底能不能归结为“多数决”?搞清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民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民主或"democracy",应是起源于古希腊,从词源来看是“人民的统治”——这几乎已是老生常谈。很多人就是从这个解释,来把民主归结为“多数决”的。但是,民主制度从古典到现代的进化过程,还伴随着另外的几个维度,它们虽然不像“人民的统治”和“多数决”那么显眼,却同样在自由民主制度的形成过程中具备核心含义。这几个维度,应当包括“自主性”、“私域和公域的区分”以及“合法性”。   “自主性”这个维度,实际上潜在地作了这样的设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每个人应当也必须对他自己的命运以及所作所为负责,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屈从于外在的指令,或成为别人的奴隶。这个自主性的假定,和民主恰好可以融合在一起。因为“人民的统治”无非是同样地假定,人民是理性的,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人民应当对自己负责,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屈从于外在的指令,或成为别人的奴隶。在这个问题上,无论经典的左派还是右派,都是没有分歧的。无论是卢梭,马克思,还是伯克,尼采,他们都会赞同自主性的主张。至于人民究竟用何种方式对自己负责,这会产生怎样的分歧,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但是,由“自主性”还可以引出另一个潜在假设。因为我们说民主也好,某个人自主也好,都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在一定的界限内来谈论的。我们可以假设某人A应当是自主的,但当某人A和某人B发生了利益冲突时,这种情况下A的自主到底有没有高于B的自主的可能?A到底可不可以干涉B?那么由这个问题,就引出了“私域和公域的区分”。所谓私域,其实是做了这样一种设定:这是一种不可入的硬核,在这个领域内,某人(或小群体)事务是完全自主的,可以不接受外在干预的。而公域则是在私域之外,它是公共事务,众多人(或群体、共同体)的利益交叉,错综复杂,是需要用某种协调的方式来加以解决的。私域和公域的划分,就表明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在私域的层面上,适用个人(或小群体)自主的原则;而在公域的层面上,则适用共同体(可能具有不同层级)自主的原则。   在“自主性”和“私域和公域的区分”两个潜在设定之后,仍然存在其他潜在假设,因为上面已经说过了,私域和公域需要划分,那么究竟需要怎样进行划分?根据什么样的标准?又如何进行判断和裁决?由此就引出了“合法性”(或正当性)的概念,如果做最直观的解释,合法性就是说某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条文或规定,如果符合,就具有合法性,如果不符合,就不具有合法性。实际上,现代民主制度的兴起,也确实伴随着程序正义和法治社会的兴起。但这还只是个表面的解释。合法性本身实际上是超越法律条文的,它应该是个最深层的问题。合法性实际上说的是人类会持续追问这样一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正常/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常/不正当的?   符合法律条文,固然可以享有合法性,但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法”本身也需要合法性的支持。“法”并不天然享有合法性,而反倒需要合法性的支持。不具备合法性的法,不具备合法性的立法者,不具备合法性的执法者,本身就在合法性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并不会天然具备合法性,合法性具有更深层的含义。可以说,在合法性这个问题上,经典的左派和右派又是没有分歧的,无论是斯大林,毛泽东,或者希特勒,麦卡锡,他们都会赞同合法性的要求。当然,至于他们具体怎么去追寻那个合法性的基础,是找人民大众,代议制度,或者官僚架构,甚至神仙皇帝,这也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从上面这几个维度,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民主“多数决”的含义。民主“多数决”实际上是假定,在合法性的支持下,在进行了适当的公域和私域的划分之后,就共同体的事务而言,“多数决”会比“少数决”更具有合法性。但是,“多数决”只是民主方式的一种,一旦触及到到不可入的私域,民主方式就可能会变成“一票否决”(全体一致)。“多数决”固然更常见,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个表述之前存在的诸多限制条件。简单地忽略限制条件,把民主归结为“多数决”,是很荒谬的,也是概念混乱的。比如,如今世界上的自由民主国家,都不大可能存在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决定是否应当对某个公民进行批斗,或对他进行抄家这类荒唐的行为。再如加拿大或美国,也不可能存在以全民公决方式来决定魁北克或夏威夷命运的事件,即使有公投,存在的也只能是在魁北克或夏威夷的公投,而不是全加拿大或全美国对某个小地区的公投——这也就是从 “自主性”、“私域和公域的区分”以及“合法性”的潜在设定含义引出的行为。   当然,说到这里,可能有聪明的读者会问:谁说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公投?谁说不可能存在批斗或者抄家的行为?现实中如果真的就发生了,又该怎么解释呢?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它恰恰可以归结为人类对“合法性”的永恒诉求:到底什么是正常/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常/不正当的?其实,“民主”也好,“多数决”也好,归根到底都是在寻求以某种特有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合法性(正当性)的问题。
个人分类: 思想文化|1447 次阅读|3 个评论
元素是怎样诞生的
热度 12 xingzz 2011-1-23 16:05
“元素”一词最早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用于描述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基本组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元素中,最古老、最轻的元素当属氢,它是由英国化学家波义尔于 1671 年在铁与硫酸的化学反应中发现的。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发现的 66 种元素排列成著名的元素周期表,并由此预言了新元素的存在及其属性。迄今为止人类共发现了将近 120 种元素,其中大约 80 种是天然存在的,另外 40 种左右可以人工合成。第 92 号元素铀是地球上已知的原子序数最大的天然元素,人工制造出来的、原子序数大于 92 的超铀元素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尽管关于元素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中学生课本中的科学常识,但是大多数人也许并不知道宇宙最初只存在氢和氦,而构成人体的各种元素都产生于恒星内部的剧烈核反应。为此科普期刊《科学世界》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了“元素诞生的故事”,为读者讲述元素是如何在宇宙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俄国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创建的大爆炸宇宙学告诉我们,宇宙始于一个密度与温度都无穷大的初始态,历经一百多亿年的膨胀、冷却以及能量与质量的重组,直至演化出今天包罗万象的宇宙空间与星系结构。宇宙的最早期只包含一些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夸克、中微子及其反粒子。在大爆炸之后几微秒的时间之内,夸克结合成质子和中子,但它们却无法形成稳定的原子核,原因在于此时质子和中子不断地受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骚扰,后者所触发的反贝塔 衰变等核反应有效地抑制了核合成的发生。只有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一秒钟,温度下降到大约 100 亿摄氏度,使得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不再与核子发生相互作用,大爆炸核合成才真正开始。氢原子核是最简单的元素,只含有一个质子。当宇宙的年龄接近两、三分钟时,氢的同位素、氦元素以及氦的同位素才会出现,这时它们能够有效地摆脱宇宙空间的大量光子所导致的光分解效应和其他不利于核合成的因素。大爆炸核合成持续的时间大约二十分钟,在此期间内质子和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氢、氦以及它们的同位素和极少量的锂。令人惊叹的是,理论所预言的宇宙原初氢和氦元素的丰度与今天的天文观测实验结果符合得非常好。大爆炸核合成理论的成功,连同美国科学家哈勃于 1929 年所发现的宇宙膨胀现象以及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于 1964 年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构成了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三大里程碑。 但是元素周期表中那些比锂原子核重的元素却并非来自大爆炸核合成。它们主要诞生于恒星内部的核合成过程,因此远远没有氢和氦元素那样长的历史。沿着大爆炸之后的时间线顺流而下,宇宙在 38 万岁的时候容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中性原子,因为那时穿梭于宇宙空间的光子已经与物质分开,并形成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直到宇宙年龄接近 10 亿年,星系才开始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系形成于 46 亿年前,即宇宙大约 90 亿岁高龄的时候。“元素诞生的故事”一文以显浅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生命所必需的碳和氧元素是在恒星晚年通过内部的核合成制造出来的;而当恒星“平静地死亡”之际,会将各种元素抛洒到宇宙空间。超过太阳质量八倍以上的大质量恒星最终会“壮烈地死亡”,以引力坍塌型超新星爆发的方式向宇宙空间释放巨额的能量和多种元素。超新星爆发时的亮度相当于 1000 亿颗恒星的总亮度,但它的能量却主要是被中微子带走的。 1987 年 2 月 23 日,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领导的地下实验室首次探测到大麦哲伦星云内部的超新星爆发所放射出来的中微子事例,他本人因此获得了 2002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家对诸如此类的超新星爆发、聚星系内的超新星爆发以及其他极为剧烈的天体事件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宇宙空间中比铁更重的元素的可能起源。在地面上利用高能加速器等设备人工合成超重元素的实验,不仅能够不断地更新元素周期表,也有望在不久的将来重现宇宙演化过程中实现核合成的完整物理图象。 元素的诞生历程证明了人类与浩瀚的宇宙息息相关。但这并非故事的全部。从宇宙的年龄达到几百岁开始,神秘的暗物质深刻地影响了宇宙的演化进程和大尺度结构的形成。是否存在暗元素、暗原子乃至暗人类?这类看似荒唐的问题正在吸引科学家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许更大的惊喜就隐藏在未知之中。 (邢志忠:本文是为科普杂志《科学世界》期刊2011年第三期特别策划文章“元素诞生的故事”所撰写的卷首语)
个人分类: 科普|10735 次阅读|8 个评论
疫苗的基本原理
fs007 2011-1-7 11:32
寻正 【按:本文为Women's Health约稿发表文章,欲转载者请与我或者该杂志联系。发表文章有修改。】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中文“免疫”一词,出自明代《免疫类方》一书,指“免除疫疬”,也就是防止疫疾的意思。英文中对应的词是Immunity,它来自拉丁文Immunis,原指免除兵役与税收等公共义务,隐喻为传染性疾病不再累及有过感染史的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最早于公元前400多年就描述在疫病发生时,此前患过病的雅典人不再会被传染或者病程很轻,他们承担起照顾病重将死的患者的责任。 疫苗就是一种能引人或者动物对特定病原产生免疫力、抵抗力的生物制剂。人体在发生天花后不再得天花,得了麻疹后不再得麻疹,这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针对天花与麻疹病毒产生了抗体,在与天花与麻疹的斗争中学会了如何最快地消灭天花及麻疹病毒,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记忆细胞,把学会了的策略传递下去,在下一次遇到天花及麻疹病毒时,可以快速地消来天花与麻疹病毒,从而避免再次得病。这种能力在医学上称为免疫力。 中国人是最早针对天花接种的民族之一。那时人们用天花病人的内衣,或者直接接种天花脓疱中的脓液(痘浆)或者疱皮痘皮,试图让人感染上天花,而同时控制接触天花病毒的量,达到患一次小型天花而预防天花的爆发感染。 直接用原病毒制作疫苗是危险的,因为一不小心,就是一场人为诱发的严重疾病,比如天花,在琴纳的牛痘疫苗发明前,接种天花会有高达1-3%的死亡率。现代疫苗极为安全,常常由被灭活的病原、毒力显著减弱的病原、病原的致病毒素、以及病原的特定结构成份制作,达到模仿原病原的目的,同时又不造成对人体的大的危害。 『 返回疫苗专辑主页面 』
个人分类: 疫苗专辑|6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篇短文:《纯粹科学的第一步》
武际可 2010-8-16 06:02
康德(1724-1804)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这就是康德毕生的追求,因此这句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康德生当现代科学发展的早期,牛顿去世的那年,他才三岁。在那个年代,他便思索纯粹科学发展的规律。或许他的思索能够给我们一点什么启发,所以把它转载到这里。 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篇短文:《纯粹科学的第一步》 THE FIRST STEP IN PURE SCIENCE IMMANUEL KANT In the earliest days of which history has given us a record, that is to say with that wonderful people the Greeks, Mathematics had already started to travel along the sure road of a science. It must not be supposed that it was as easy for mathematics to find, or rather to build, this royal road as it was for logic, where reason is concerned with itself alone. On the contrary I believe that with mathematics it long remained a case of blind groping about in search of its true aims and destination. The Egyptians in particular were still in that stage. The transformation was the result of the happy idea of one man who was inspired to try an experiment; and from this point onward the road lay straight ahead, inevitable and endless. The exact history of this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much more important in its results than the discovery of the passage round the Cape of Good Hopehas not been preserved, nor do we know much about its author. But Diogenes Laertius, in naming the supposed discoverer of the way to prove some of the simplest of geometrical theoremstheorems which hardly seem to need any proof to us nowmakes it very clear that the vistas opened up by a new technique of geometrical construction and proof were regarded as of the most vital importance by the mathematicians of that bygone age. A new light must have flashed on the mind of the man (Thales or whatever his name may have been) who first found a way of demonstrating the essential property of an isosceles triangle. For he found that it was not sufficient to meditate on the figure as it lay before his eyes, or to brood over a mental image of it. It was not thus that the property of the triangle could be made clear. He tried an experiment; he made a construction and it was the construction which brought the property of the isosceles triangle wi thin range of his arguments and his previous knowledge of lines and angles. It was this inspired idea which opened up the endless vistas. A much longer period elapsed before Physics entered on the highway of Science when the wise Bacon gave a new direction to physical studies, or ratheras others were already on the right trackimparted fresh vigour to the pursuit of this new direction. Here too, as in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there is evidence of a rapid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 . . When Galileo experimented with balls of different known weights on an inclined plane, when Torricelli caused the press ure of the air to sustain a weight which he had calculated beforehand to be equal to that of a definite column of water, or when Stahl, at a later period, converted metal into lime, and lime into metal by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certain elements, a light broke upon all natural philosophers. They learned that reason only sees what it is looking for. It must not be content to follow humbly in the leading-strings of nature; it must push on ahead with principles of judgment according to unvarying laws, and it must compel nature to reply to the questions which it puts. For accidental observa tions, made according to no preconceived plan, cannot be united under a universal law. Yet it is this necessary law which reason seeks, and which it must find. Reason deduces the natural law from the observations which suggest and support it, and it is only when experiment is directed by reason that it can serve any useful purpose. Reason, indeed, must approach nature, not in the guise of a pupil who listens to all his master chooses to tell him, but rather in that of a judge, who compels the witnesses to reply to those questions which he himself thinks fit to propose. This is the inspiring idea through which, after groping in the dark for so many centuries, natural science was at length led into the path of solid and continuous progress. How exciting the quest must have been in those early days of Science! The whole of Nature was spread out before the questioning eyes of the Greeks, all asking to be explained. Thales had a multitude of successors: mathematicians, astronomers, geographers, biologists, and medical men, although we give a rather false impression by classify ing them thus. The Greek scientist was not a specialist; he was always seeking for universal explanations which would throw light on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s a whole. He studied fishes or planets or numbers, not only for themselves, but, still more important, for what they might tell him about the whole of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How did they make their discoveries ? How does Science seek Truth ? The answer, in another extract from Karl Pearson's Grammar of Science, may surprise you, but it is none the less true. It is the artist in the scientist who makes the great discoveries; it is the man of imagination who sees the hidden law behind the mass of facts.
个人分类: 科学杂谈|4960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