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水分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羊草和大针茅等草原植物的光合速率与水分关系的研究
duzhanchi 2019-11-3 15:58
个人分类: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19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羊草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3)
duzhanchi 2018-10-7 16:01
3. 羊草光合特性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生态因子对光合特性的影响相当显著。这种影响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长期的生活环境,二是瞬时的生态因子。 3.1. 生活环境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生育期间,生态环境的差异对植物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特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而左右光合速率的高低。羊草亦不例外,其光合特性随土壤水分和氮素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而不同。 3.1.1. 生长期间土壤水分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对光合特性的影响尤为显著 。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生态类型的羊草群落,其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差别;其中,以羊草、杂类草群落最高,羊草、丛生禾草群落次之,羊草、冷蒿群落最低。1980年8月1-2日测定时,三者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3.2%、8.5%和3.6%。这三类群落依次属于中旱生型、典型旱生型和过牧旱生型,这是羊草对不同土壤水分长期适应的结果。 图9的测定结果表明,与羊草光合作用有关的特性,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其中,光合速率以及叶面积、叶干重、叶片含水量和绿叶片数等光合器官特性与土壤含水量均呈正相关;比叶重(即叶片干重与其面积之比)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从回归直线的斜率可以看出,叶面积受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大,与典型旱生型羊草比较,中旱生型增大45.2%,过牧旱生型减小53.1%。就光合速率而言,典型旱生型和过牧旱生型羊草分别比中旱生型羊草低23.9%和37.3%。 图9.天然群落的土壤水分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生长季节,给羊草、丛生禾草群落灌水,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与上述趋势大致相同。当灌水量在100-300mm范围时,叶面积的增加最为明显,与未灌水者比较,灌水200mm者增高58.5%。同时,绿叶片数和叶干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比叶重随灌水量的增加而较小。光合速率,最初随灌水量的增加而上升,当达到200mm后,便不再继续升高。(图10) 图10.灌水对天然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图例同图9 此外,灌水后,羊草的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以及光合的蒸腾效率(即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比)均有所升高,而叶绿素a/b值有所降低。(表3) 表3.灌水对天然羊草光合器官特性的影响 处理 叶绿素 光合的蒸腾效率(mgCO 2 ·g -1 H 2 O) 叶含水量 (%) 含量mg·g -1 dw a/b相对值(%) 上午(9:00-10:00) 中午 (12:00左右) 未灌水 0.97 100 9.76 5.94 134.6 灌水300mm 1.11 96 11.42 6.81 147.5 表注:实验地为羊草、丛生禾草群落。 3.1.2. 生长期间土壤氮素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从图11和图12可以看出,土壤氮素与水分的生态效应相似。施氮肥后,亦是光合器官面积增加最为显著,其中水分条件良好的移栽羊草,增加幅度可达46.1%;但当施氮肥达到一定数量(尿素112.5或150 kg ·ha -1 )后,即不再继续升高。从光合速率看,与对照(不施氮肥)比较,施尿素150 kg ·ha -1 者,土壤水分充足的移栽羊草和水分条件较差的天然羊草分别升高18.1%和12.7%。可见,氮素如与良好的水分条件相配合,效果更佳。此外,施氮后,叶绿素含量、绿叶片数、叶片含水量均有所增加,比叶重有所降低。 图11.氮素对移栽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图例同图9 图12.氮素对天然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其余图例同图9 图13为氮素对羊草光-光合速率曲线的影响。施氮肥后,盆栽羊草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虽无变化,但其相对光合的光强系数有所增大,在弱光(5klx)下,由不施氮的4.25%·klx -1 增至4.86%·klx -1 。 图13.氮素对羊草叶片光-光合速率曲线的影响 3.1.3. 三十烷醇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三十烷醇 是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喷于羊草叶面,其光-光合速率曲线有明显变化(图14)。首先是光饱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升高,喷施后约增高23%;其次是曲线的斜率增大,在5Klx下光合的光强系数,喷施前后分别为1.33 和2.04 mgCO 2 ·g -1 dw ·h -1 ·klx -1 。但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几无变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喷施前后,羊草的光合速率、单叶光合量和光合的光强效率,在不同光强下均有所增高,其中在弱光下增加幅度较大。(表4) 图14.喷施三十烷醇对羊草叶片光-光合速率曲线的影响 图例:喷施浓度0.1ppm。测定条件:土壤水分充足,气温21℃ 表4.喷施三十烷醇对不同光强下羊草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强 (klx) 光合速率 最上展开叶光合量 光合的光强效率 喷施前 喷施后 增加率 喷施前 喷施后 增加率 喷施前 喷施后 增加率 (mgCO 2 ·g -1 dw ·h -1 ) % (mgCO 2 ·h -1 ) % (mgCO 2 ·g -1 dw ·h -1 ·klx -1 ) % 5 8.3 15.5 86.7 0.39 0.84 115.4 1.66 3.10 86.7 20 20.7 30.5 47.3 0.97 1.65 70.1 1.04 1.53 47.1 70 32.4 39.9 23.1 1.52 2.15 41.4 0.46 0.57 23.9 3.2. 测定环境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测定时,变换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量值,光合速率便会随之变化,特别是在临界值时更为显著。这是利用气体交换法研究光合生态的独到之处。 下面仅就主要生态因子在特定条件下对羊草光合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3.2.1. 测定时土壤水分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通常,当土壤水分从最大持水量(含水量约20%)开始下降时,植物的光合速率并不立即减小;只有当低于光合的土壤水分饱和点时,光合速率才有明显降低。 如将最适土壤水分时的光合速率作为100%,可把相对光合速率为95%、50%和0%时的土壤含水量分别称为土壤水分的近饱和点 、半饱和点和补偿点。这三个指标可分别反映植物对轻度、中度和极端干旱的适应性。 7月下旬至8月初,在自然条件下,羊草日光合高峰时的气象条件,大致为光强70klx、空气温度22℃、相对湿度70%。在此适宜条件下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羊草光合的土壤水分饱和点、近饱和点、半饱和点和补偿点,分别约为16%、11%、6.5%和4%。羊草叶片出现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可视为临界土壤水分,该值大约相当于半饱和点。(图15) 据此,可初步将土壤含水量16%、16-11%、11-8%、8-5%和5%分别视为土壤水分充足、良好、半干旱、干旱和强干旱。后三者,对于旱生型羊草而言,均为土壤水分亏缺。 图15.土壤水分对羊草光-光合速率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某种植物的土壤水分饱和点和补偿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在午间强光、高温、低湿条件下,由于叶片含水量降低,气孔开度减小,光合速率下降,其土壤水分饱和点和补偿点必然高于上述适宜条件下的测值。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羊草光合速率随土壤水分减少而降低,与叶片含水量减少有密切关系。因为研究结果指出,其叶片光合速率与其含水量呈直线正相关, 显著性水平为0.01%(r=0.962 ** )。(图16)而叶片含水量又与土壤水分呈对数函数关系,显著性水平为0.001%(r=0.988 *** )。(图17) 图16.羊草光合速率与叶片含水量的关系 测定条件:光强70klx,气温约21℃ 图17.羊草叶片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测定条件:光强70klx,气温约21℃ 3.2.2. 测定时光照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图18表明,在四种生态因子组合下,羊草的光-光合速率曲线类型均相一致,即在低于光饱和点时,光合速率随光强上升而增高,呈双曲线函数关系。当高于光饱和点时,光合趋于平稳或随光强升高而下降。这个曲线,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光补偿点至半饱和点,光合速率增加很快,为迅速上升阶段;从半饱和点至近饱和点,光合速率升高减缓,为缓慢上升阶段;由近饱和点至饱和点,光合速率增加很小,为基本饱和阶段;光强大于光饱和点之后,为平稳或下降阶段,即当生态因子适宜时,光合速率保持不变;当生态因子不宜时,光合速率随光强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 上述四个点的生态学意义在于,光补偿点和半饱和点较低,表明对弱光和低光照的利用能力相对较高;近饱和点和饱和点较高,且两者相差较大,说明对强光的利用能力较强。其中,近饱和点可认为是羊草光合生产的适宜光强。 光饱和光合速率,特别是晴天最大自然光强下的光合速率,是衡量其对强光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从羊草的光-光合曲线特征看,它应属于C 3 阳性植物。 图18.在四种生态因子组合下羊草的光-光合速率曲线 图例:◆土壤水分充足(含水量20.6%),气温(26℃)和湿度适宜(相对湿度约60%) □土壤水分充足(含水量20.6%),高温(30℃)、低湿(相对湿度35%) ▲土壤水分亏缺(含水量7.6%),气温(20℃)和湿度适宜(相对湿度约70%) × 土壤水分亏缺(含水量7.6%),高温(30℃)、低湿(相对湿度35%)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光-光合速率曲线,虽然均呈双曲线函数,但其光合的光特性却有所差异,具体数据列入表5。从中可以看出,在土壤水分充足,气温和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近饱和点、半饱和点以及光合速率和光合的光强系数均为最高。当土壤水分亏缺时,光补偿点升高,其余指标均明显降低。在相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高温、低湿时与气温、湿度适宜时比较,半饱和点有所升高,其他指标均有所降低。当光强大于光饱和点时,羊草光合速率受光强的影响程度,因其他生态因子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光强110klx时与光饱和点时比较,在表中a条件下,光合速率不降低;在b、c、d条件下,依次降低3.0%、21.8%和45.5%。 表5.测定时不同生态条件对羊草光合速率及其光特性的影响 光特性指标 生态条件 光补 偿点 (Klx) 半饱和点 (Klx) 近饱和点 (Klx) 光饱和点 (Klx) 光饱和 光合速率 ( mgCO 2 · g -1 dw ·h -1 ) 晴天最大 自然光强下的 光合速率( mgCO 2 ·g -1 dw ·h -1 ) 5klx时光合的 光强系数(mgCO 2 ·g -1 dw ·h -1 ·klx -1 ) 土壤水分充足 a.气温与 湿度适宜 0.6 12.5 62 80 34.0 34.0 1.41 b.高温、低湿 14.3 58 70 30.4 29.5 1.16 土壤水分亏缺 c.气温与 湿度适宜 1.0-1.5 7.7 39 50 22.5 17.6 1.18 d.高温、低湿 11.7 36 40 17.6 9.6 0.77 3.2.3. 测定时温度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图19的曲线表明,羊草光合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多项式回归曲线。该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从低温补偿点至最适温度下限(即温度饱和点),为光合速率上升阶段;在适宜温度(相对光合速率为95%)的范围内,为平稳阶段;由适温上限至高温补偿点,为下降阶段。 图19.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羊草的温度-光合速率曲线 图例:—— 土壤水分充足,…… 土壤水分亏缺(含水量7.0%) 测定条件:光强60klx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上述曲线的类型虽然相同,但光合的温度特性有所不同。如表6所示,当土壤干旱时,其温度饱和点、最适温度、适宜温度和高温补偿点均明显降低,且高温时的相对光合的温度系数显著升高。这表明,土壤水分亏缺对其光合作用的温度特性影响很大。 表6.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羊草光合作用的温度特性 温度饱和点(℃) 低温补偿点℃) 高温补偿点(℃) 最适温度 (℃) 适宜温度 (℃) 相对光合的温度系数 (% · ℃ -1 ) 10℃时 40℃时 土壤水分充足 26 -4 59 26-29 21-34 3.56 -2.45 土壤水分亏缺 18 -4 44 18-21 15-25 3.41 -7.08 表注:1.低温补偿点由实测数据所拟合的多项式方程计算得出。 2.最适温度和适宜温度分别为相对光合速率是100%和95%时的温度。 3.光合的温度系数:温度每增加1℃,光合速率的绝对或绝对变化量。 3.2.4. 测定时空气湿度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测定时,空气相对湿度的调节范围,常温(约20 ℃ )下为5-100%,高温(约33 ℃ )下为5-70%。研究结果指出,在不同气温和土壤水分条件下,空气湿度对羊草光合特性速率与空气湿度的关系有所不同。 在常温下,当土壤水分亏缺时,羊草的光合速率仅在空气十分干燥(相对湿度5-10%)的情况下才有所降低;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即使在相对湿度降至5%时,短时间内光合亦未见下降。至于其空气湿度补偿点,在上述条件下均没有出现。 在高温下,羊草光合的空气湿度饱和点,当土壤水分亏缺时较高,相对湿度约60%(相当于饱和差20mb);当土壤水分充足时较低,约35%(相当于饱和差33mb)。在空气湿度低于饱和点的情况下,其光合速率与空气湿度成直线正相关。相对光合的空气相对湿度系数,土壤水分亏缺者比水分充足者大,分别为1.45 % ·% -1 和1.20 % ·% -1 。(图20) 图20.在两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羊草光合速率与空气湿度的关系 图例:—— 高温(33℃),土壤水分充足; …… 高温(33℃),土壤水分亏缺(含水量8.5%) 测定条件:光强60klx 3.2.5. 测定时空气CO 2 浓度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1. 空气CO 2 浓度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大气CO 2 浓度通常小于350ppm;低于此值时,羊草的光合速率与CO 2 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图21)在土壤水分充足时,CO 2 补偿点约50ppm;当土壤水分亏缺时,CO 2 补偿点升高,为65ppm左右。相对光合的CO 2 系数 ,土壤水分亏缺者高于水分充足者,分别为0.346 和0.332 %·ppm -1 ,表明当土壤变干时,CO 2 对羊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增大。 图21.羊草光合速率与空气CO 2 浓度的关系 图例:—— 土壤水分充足;…… 土壤水分亏缺(含水量7.8%) 测定条件:光强60klx,气温26℃,空气相对湿度65%。 3.2.5.2. 大气 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大气CO 2 浓度(340±10ppm)和CO 2 浓度倍增(680±10 ppm )条件下,分别测定l了羊草的光-光合速率和温度-光合速率。 (一)空气 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光-光合生态特性的影响 (1)对羊草光-光合曲线的影响 由图22可见,当大气CO 2 浓度倍增时,羊草光合速率明显增高。当土壤水分充足时,CO 2 浓度在大气和倍增条件下,其光饱和光合速率分别为32.1和46.1 mgCO 2 ·g -1 dw ·h -1 ,升高43.8%;当土壤水分亏缺时,分别为17.1和25.0 mgCO 2 ·g -1 dw ·h -1 ,升高46.7%。 图22.空 气 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 光合速率的影响 图例:◆CO 2 浓度倍增(680ppm),□大气CO 2 浓度(340ppm)下 测定条件:土壤水分充足(含水量20.2%),土壤水分亏缺(含水量8.3%) (2)对羊草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的影响 测定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在大气CO 2 浓度下,羊草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 别为80klx和550lx;当大气CO 2 浓度倍增时,光饱和点约升高17%,为94klx,光补偿点则几无变化。当土壤水分亏缺时,在大气CO 2 浓度下,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40kLx和1000lx;当空气CO 2 浓度倍增时,光饱和点升高25%,为50klx,光补偿点亦无变化。其光饱和点的相对增高幅度,为土壤水分亏缺时大于水分充足时。 (3)对不同光强下羊草 光合的 光强 效率 的影响 图23为大气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光合的光强效率的影响。当CO 2 浓度倍增时,在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在5和40klx下分别升高10%和28%左右;在土壤水分亏缺条件下,在5和40klx下分别升高55%和41%左右。这表明,在弱光(5klx)下,当土壤变干时,CO 2 浓度倍增后其光强效率的升高幅度明显增大。 图23. 空气 CO 2 浓度 倍增对羊草光合的光强效率的影响 图例:■CO 2 浓度倍增(680ppm),▲大气CO 2 浓度(340ppm) 测定条件:同图22 (二)空气 CO 2 浓度倍增对羊草温度-光合生态特性的影响· 在羊草生长盛期(7-8月),土壤水分充足条件下,测定了其光合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1)对羊草温度-光合曲线的影响 图24的曲线表明,当CO 2 浓度由大气转为倍增时,在温度高于10℃或低于38℃的条件下,羊草的光合速率升高,其中在适宜温度20-32℃范围内升高幅度较大,达20%以上。当低于10℃或高于38℃时,CO 2 浓度倍增时光合速率降低,且幅度逐渐增大,至7℃和5℃时下降10.7%和25.0,至40℃时和50℃时分别下降7.8%和37.3%。 图24.空气 CO 2 浓度 倍增对羊草温度-光合曲线的影响 图例: ▲ CO 2 浓度倍增(680ppm), + 大气CO 2 浓度(340ppm) 测定条件:光强80klx,空气相对湿度适宜 (2)对羊草 光合的适宜温度和温度补偿点的影响 表7的数据显示,当CO 2 浓度倍增时,羊草光合的最适温度范围和低温补偿点没有变化,适宜温度范围变窄,高温补偿点降低。 表7.大气 CO 2 浓度 倍增对羊草 光合的适宜温度和温度补偿点的影响 CO 2 浓度(ppm) 最适温度范围( ℃ ) 适宜温度范围( ℃) 高温补偿点( ℃) 低温补偿点( ℃ ) 大气CO 2 浓度 26-29 19-35 64 0 CO 2 浓度倍增 26-29 22-32 57 0 (3)对不同温度下羊草光合的光强效率 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大气CO 2 浓度倍增时,羊草光合的光强效率,在最适温度下升高25.0%;在低温侧,15℃时升高14.4%,10℃时未见变化,5℃时下降25.0%;在高温侧,35℃时升高11.4%,38℃时没有变化,45℃和55℃时分别下降24.2%和61.1%。这表明,当大气CO 2 浓度倍增时,羊草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增高幅度最大;超过这个范围,随着温度降低或者升高,增高幅度减小;降至10℃或者升至38℃时,大气及其倍增CO 2 浓度下的光能利用率基本一致;当温度继续降低或升高时,CO 2 浓度倍增后的光能利用率反而降低,呈现负值,且下降幅度逐渐加大。(图25) 图25.当大气 CO 2 浓度 倍增时,羊草光合的光强效率随温度的变化率
个人分类: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413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容易的一生
热度 1 xin 2018-1-2 13:57
坝上的树,活的真不容易。 想活下去,遭受种种考验。 秋天过后,水分持续亏缺。 一直要熬,熬到来年汛期。 先死树梢,逐渐整株死掉。 挺不过去,就要活活渴死。 茂密松树,看上去很风光。 多年耗水,土壤水分很低。 繁荣背后,危机正在酝酿。 总有一天,彻底恶化崩盘。 不仅缺水,还有很多难处。 冬天的冷,春天不止的风。 各种疾病,枯叶烂根难生。 细菌真菌,树皮地上一层。 同类竞争,争光夺水战争。 长得太矮,光水条件很差。 长得太高,立于林风吹之。 常年较量,总有死的一方。 意外大火,整体进入坟场。 来场运动,全部都一扫光。 这些考验,那个都不从容。 坝上的树,活的真是不易。
29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球最大土壤水分数据库(国际土壤水分网络)——武大是首个高校
热度 6 hillside 2016-1-18 16:15
—— 武汉大学成为我国首个加入该数据库的高校 据介绍,国际土壤水分网络(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简称 ISMN ),是全球最大的地面土壤水分共享数据库,由维也纳科技大学教授沃特·多里戈( WouterDorigo )和沃尔夫冈·瓦格纳( Wolfgang Wagner )牵头,致力于为数值天气预报、洪水预测、农业干旱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土壤数据。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50 个地面土壤水分观测网络、 200 余个站点的数据加入到 ISMN 。 国际土壤水分网络不久前发布通知,成功接入武汉大学传感网地面气象和土壤观测数据。武汉大学成为我国首个加入该数据库的高校( The new network SW-WHU, coordinated by the Wuhan University in China, is now available. Currently, it consists of 7 stations in the province Hubei, 5 stations are located in Wuhan and 2 stations are close to Yichang. Each station measures soil moisture in one depth, soil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Datasets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from autumn 2014 to June 2015.We would like to thank Chen Nengcheng and Xiang Zhang for providing the data. )。 按该网站说明,如要获取土壤水分有关数据,需要填写比较详细的表格进行申请。 http://ismn.geo.tuwien.ac.at/ismn/ Welcome to the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The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is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a global in-situ soil moisture database. This database is an essential means of the geoscientific community for validating and improving global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land surface models. Soil moisture, which is the water stored in the upper soil layer, is a crucial parameter for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 including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flood forecasting, agricultural drought assessmen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civil protection, and epidemiological modeling of water borne diseases. Therefore, the societal benefi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are expected to be large. This international initiative is coordinated by the Global Energy and Water Exchanges Project ( GEWEX )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Group of Earth Observation ( GEO ) and the Committee on Earth Observation Satellites ( CEOS ). The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has been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voluntary contributions of scientists and network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is operated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Global Soil Moisture Databank of the Rutgers University. http://ismn.geo.tuwien.ac.at/about-us/ Download Instructions Viewing the data is possible without registration. To download any data you first need to login or register at the bottom left of this page.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the data download and viewing process are explained. To start the data download/viewing application press the Data Access button on the bottom left of this page. Data Download To download data you have to select the networks and the time range from the menu on the left, you can also specify a latitude/longitude range but that's not mandatory. When the selection process is finished press the Download button and select the data format in which you want to receive the data. By pressing the Create File Button a .zip file with your data is created and a link to it will be provided as soon as it is finished. (Notice: This can take a while depending on the amount of data selected) Data Format Two format types are available (klick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Variables stored in separate files (CEOP formatted) Variables stored in separate files (Header+values) Data Viewing Depending on the zoom level the networks or the stations are shown on the map. Clicking on a network (red marker) will show you information about that particular network and a button to zoom to the stations of that network. Clicking on a station (blue marker) will sh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t and a button to view the data recorded by this station. When clicking the View Data button the data that is available, in the date range which is selected in the menu, will be loaded. You can then explore the data by selecting up to 3 variables from the selectors at the bottom of the data viewer. It's also possible to zoom into the data using either the mouse wheel, the buttons at the top or the range selector at the bottom. (Notice: If to much data is selected the data viewing can become slow and the browser may freeze depending on your system specifications. Try to use a modern web browser.) Advanced Download By clicking the Advanced Download button in the menu, a new window/tab opens and you can enter custom SQL queries. The database structure is displayed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screen and shows all the available tables and columns. The Execute button executes the query and returns a table with the results or an error. If the result is good the Create File button will generate a .zip file with your data. Automated Download It will be possible to download data automatically using python scripts that will be provided as soon as they are finished and thoroughly tested. 附1: http://www.gs.whu.edu.cn/index.php/index-view-aid-7796.html 武大加入全球最大土壤水分数据库 时间:2015年12月01日 发布者: 来源: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闻网讯 国际土壤水分网络发布通知,成功接入武汉大学传感网地面气象和土壤观测数据。武汉大学成为我国首个加入该数据库的高校。 国际土壤水分网络(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 ,简称 ISMN ),是全球最大的地面土壤水分共享数据库,由维也纳科技大学教授沃特·多里戈( WouterDorigo )和沃尔夫冈·瓦格纳( Wolfgang Wagner )牵头,致力于为数值天气预报、洪水预测、农业干旱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土壤数据。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50 个地面土壤水分观测网络、 200 余个站点的数据加入到 ISMN 。 武汉大学传感网( Sensor Web-Wuhan University ,简称 SW-WHU ),由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能成教授团队建设,此次 ISMN 成功接入了该网自 2014 年 8 月至 2015 年 6 月的地面气象和土壤观测数据。这些数据由分布在武汉和宜昌三峡两地的 7 个站点、共计 54 颗传感器提供。观测周期为 1 小时,土壤观测深度为地表以下 10 厘米、 40 厘米和 100 厘米。这些数据的共享有助于科研人员对武汉和三峡地表环境监测和建模开展更多研究。 据悉, SW-WHU 传感网的建设受国家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 973 计划“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工作流驱动的传感网即时协同制图方法”等项目资助。自 2014 年以来,陈能成领导团队在武汉豹澥、华中农业大学和三峡野猫面等多地部署了地面传感网,并以武汉大学 GeoSensor 为中心节点,接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监测传感网、抚顺西露天煤矿传感网和 NASA ECHO, NOAA CLASS 和 USGS Landsat 等多个地面和网络数据系统,已形成包含百余种万级数量传感器的分布式传感网试验场。 相关链接: https://ismn.geo.tuwien.ac.at/newsitem/new-network-sw-whu-2015-11-16/ ISMN 中 SW-WHU 的地理位置和摘要图 SW-WHU 在武汉豹 澥 部署的监测站 The International Soil Moisture Network_a data hosting facility for global in si.pdf 附: http://www.igsnrr.ac.cn/xwzx/jxlwtj/201411/t20141127_4261854.html 刘苏峡研究小组关于区域土壤水分的研究新进展 2014-11-27    区域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区域干旱预测、生态系统管理和水土资源配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水文模拟更看重降水和径流,视土壤水分为中间环节,缺乏深入研究。另外,土壤水分的观测资料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贫乏,资料积累尤为有限。刘苏峡研究小组自 1995 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区域土壤水分的研究。通过多渠道集成实测土壤水分及相关的土壤、植被、地下水位等多源资料,建成了中国统一时间间隔的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库,与美国、俄罗斯、蒙古等共建了全球唯一的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库,现已融入国际土壤水分网络,具有广泛国际影响 , 属于国际上较早开展区域土壤水分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应用于西北荒漠化的水文效应、华北水文循环和东北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重要国家需求 。最近在土壤水分和土壤物理因子的深表层关系、遥感、实测和过程模型模拟土壤水分的深化比较、区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驱动力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1 、建立了中国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存在线性总关系。发现该关系随深层厚度增加而降低,不受土壤水分量级本身的影响。对小麦、玉米、花生、油菜等植被类型可以用该总关系来由表层推算深层土壤水分,该关系是这类植被获取深层土壤水分的重要途径。鉴于目前大多数研究均用土壤质地来刻画土壤垂直剖面变异性的现状,采用室内室外观测分析方法,探索了其他土壤物理因子对土壤分层的刻画,发现在一些地方如河南新乡,滞后含水率、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是比土壤质地更重要的分层因子。    宋亚路,刘苏峡,马英,胡超,莫兴国, 2014. 土壤分层关键因子确定 —— 以新乡实验农地为例。地理研究 . 33(11):2115-2135    刘苏峡,邢博,袁国富,莫兴国,林忠辉 , 2013. 中国根层与表层土壤水分关系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37(1):1-17.    2 、基于熵理论的互信息原理检验了遥感土壤水分算子的有效性。发现采用指数滤波从遥感观测的表层土壤水分导出的深层土壤水分指数的互信息与实测深层土壤水分的互信息容量相当,给遥感反演深层土壤水分的研究提供了支撑。    Jianxiu Qiu (邱建秀) , Wade T. Crow, Grey S. Nearing, Xingguo Mo (莫兴国) , Suxia Liu (刘苏峡) . 2014. The impact of vertical measurement depth on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oil moisture times series dat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1(14), 4997-5004. DOI: 10.1002/2014GL060017.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4GL060017/abstract    3 、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方法研究了不同观测算子对应的 VIP 模型模拟的深层土壤水分和用遥感资料 (AMSR-E 、 MODIS) 反演的深层土壤水分的自相关系数的差异。发现同化后的模型估算的土壤水分跟实测的差别比未开展同化的模型估算和实测的差别要小;越深层次的土壤水分的估算受观测误差的影响越大;水分交换活跃的土层受遥感观测误差的影响比水分交换缓慢的土层所受影响要小。    Jianxiu Qiu (邱建秀) , Wade T. Crow, Xingguo Mo (莫兴国) , Suxia Liu (刘苏峡) .2014. The impact of temporal auto-correlation mismatches on the assimilation of satellite-derived surface soil moisture retrieval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Vol.7,issue 8. DOI: 10.1109/JSTARS.2014.2349354. http://ieeexplore.ieee.org/xpl/articleDetails.jsp?reload=truearnumber=6902782    4 、比较了 VIP 生态水文模型模拟的区域土壤水分、遥感 (ASCAT 和 AMSR-E) 土壤水分和实测土壤水分的差异。发现 ASCAT 、 AMSR-E 两组遥感数据在白洋淀流域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 0.044 和 0.054 m3 m-3 ,略低于 SMOS 、 SMAP 遥感土壤水分的目标精度 0.040 m3 m-3 。实测土壤水分及 ASCAT 、 AMSR-E 遥感土壤水分时间序列基本都包含在模型的不确定区间内,表明这三种数据源尽管在绝对值上有差异,但都能准确地捕捉到表层土壤水分动态,其距平值信息互补。    Jianxiu Qiu (邱建秀) , Xingguo Mo (莫兴国) , Suxia Liu (刘苏峡) , Zhonghui Lin( 林忠辉 ), Lihu Yang( 杨丽虎 ), Xianfang Song( 宋献方 ), Guangying Zhang, Vahid Naeimi, Wolfgang Wagner, 2013. Intercomparison of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soil moisture datasets based on distributed eco-hydrological model simulation and in-situ measurements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4 (19), 6587-6610. DOI:10.1080/01431161.2013.788799. 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1431161.2013.788799#.U5-zJPmSzuo    MO XINGGUO( 莫兴国 ), JIANXIU QIU( 邱建秀 ), SUXIA LIU( 刘苏峡 ), VAHID NAEIMI.2011. Estimating root-layer soil moisture for North China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In: Mohsin Hafeez ( ed. ) Grace, Remote sensing and ground-based methods in multi-scale hydrology, Melbourne , Australia,29 June-5 July.2011. IAHS publication 343: 118-124. 5 、根据 VIP 模型模拟、 AMSR-E 被动微波遥感反演、全球陆面模式模拟和实测等多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法 (EOF) ,从白洋淀流域、华北区域到全国多个尺度,研究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及驱动力。发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的驱动力随研究尺度而变。在流域尺度,地形因素是主要驱动力。在区域尺度,土壤质地比地形作用强。在全国尺度,地形和土壤性质是共同驱动力。随研究尺度增大,降水的驱动作用越强,遥感产品展示的空间变异程度越弱。    Jianxiu Qiu (邱建秀) , Xingguo Mo (莫兴国) , Suxia Liu (刘苏峡) , Zhonghui Lin( 林忠辉 ), 2014. Explor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physical controls of soil moisture at various spatial scale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Volume 118, Issue 1-2, pp 159-171.DOI: 10.1007/s00704-013-1050-6. 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704-013-1050-6
个人分类: 水文科学|13866 次阅读|8 个评论
Hillslope-gully soil moisture relations (I)
doniao 2012-12-18 11:09
Estimating the spatial means and variability of root-zone soil moisture in gullies using measurements from nearby uplands. P DF 基于小流域坡面和沟道土壤水分实测数据,主要基于扩展时间稳定性分析方法(利用研究区外的单个样点土壤水分数据估算研究区均值),探讨通过坡面单个样点(扩展时间稳定点)土壤含水量估算沟道土壤平均含水量;并基于土壤水分均值和空间异质性指标关系估算沟道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确定地估算沟道平均含水量和空间异质性。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29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咸水灌溉对春小麦水分消耗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热度 1 huozailin 2012-10-8 09:36
jiang FCR.pdf 通过在甘肃石羊河流域连续三年的春小麦咸水灌溉田间试验,揭示了灌水量及灌溉水矿化度对春小麦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我们连续开展了6年的咸水灌溉试验,试种作物包括春小麦、夏玉米及制种玉米,先后有7名研究生参与了该试验,目前研究成果正在整理中,这是第一篇这一试验的国外期刊文章,期待有更多成果的产生。欢迎作水盐胁迫、农田水循环及水盐运动的同行进行交流。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4170 次阅读|2 个评论
没有水分循环就没有人类和陆地生物
热度 1 zhangxw 2012-9-7 11:55
没有水分循环就没有人类和陆地生物 在水资源问题上不能仅谈存在量不谈周转量 张学文 ,2012/9/7 昨天我就中学地理 (8 年级 )教科书 对水资源的描述中仅谈淡水的存在量抹杀淡水的每年周转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错误 . 今天这个认识又获得了朱晓刚先生的支持 : 上个月,笔者发了 “ 海水淡化最大的功臣 ” 一文,意在强调地球上的淡水,绝大部分源于降雨和降雪,而降雨和降雪又绝对离不开太阳能的参与。 昨天读到张学文老师的 “ 新地理教科书对水资源的概括有问题 ” 一文,方才得知目前的地理教科书 “ 把广大陆地上的草场、森林、农田主要依赖的自然降水,完全给忽略了。 ” 为此,笔者又专门到 “ 百度百科 ” 上去求证,发现问题同样存在。比如在 “ 淡水 ” 词条里是这么说的: “ 目前,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水、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总和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0.77% 。目前,人类对淡水资源的用量愈来愈大,除去不能开采的深层地下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水只地球上总水量的 0.26% 左右。到目前为止人类淡水消费量已占全世界可用淡水量的 54% 。 ” 看来,在新版地理教科书和百度百科 “ 淡水 ” 词条里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只看重地球淡水的 “ 存量 ” 而忽视了 “ 循环量 ” ,只看重 “ 静态的淡水 ” 而忽略了 “ 动态的淡水 ” 。 其实,即便是 “ 静态的淡水 ” ,比如极地的冰川,还有地下水,其形成也主要源于大气降水,并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充。 中小学,是人生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有问题,后果很严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889-610010.html 我积极支持朱先生的 ” 中小学,是人生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教材有问题,后果很严重。 ” 观点。 我一直认为,淡水来源于自然降水,地球上每年有 1 米厚的降水落地。它是可再生的水资源。说我们依赖淡水是对的,但是这淡水主要是指降落到草原、森林、农田、江湖、冰川上的年年都有的降水。而不是南北极地大量存在的冰雪(将来可以开发利用)。 所以忽视年年不竭的降水在认识水资源问题上是严重错误。 没有降水就没有广大陆地上的淡水,于是陆地的生物以及人类就无法生存了。 没有水分循环就没有人类和陆地生物。 可我们的教科书把这个简单而又基础的问题忽略了。
个人分类: 水资源|3244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照、温度、降水,哪个对作物最重要?
热度 3 csiro 2012-9-1 20:18
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了很长时间。那是在大学上《农业气象学》的时候,概论以后,一章讲光照(与作物),然后一章讲是温度(与作物生长),再后就是水分(与作物)。 讲到光照的时候,光很重要,没有光就没有作物生长。光合作用有饱和点,还有补偿点。 讲到温度的时候,温度很重要,有三基点温度,温度低于作物的下限温度,不能生长,高于上限温度也不能生长。 讲到水分的时候,水分很重要,干旱会减产,作物有凋萎系数,没有水,作物也没法生长。 我糊涂了很长时间,这到底哪个重要?因为不喜欢问老师,就闷在心里很长时间。 不知道哪一天就豁然开朗了。温度、光照、水分同属于作物生长的必要因子,就是其中一个因子的限制作用,可以决定作物是否生长。也就是说,没有水,不可以生长,无论光温条件如何;温度太低太高(如冬天)作物也不可以生长;光照没有(如夜间)也没有光合作用。 所以,不是哪个因子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资料中反映了哪个范围的影响因子,看环境条件处在哪个因子的影响程度内。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很多人在做研究中都会犯错误。就是看模型对哪个因子更敏感,实际上都是限制因子,都是敏感的,但是需要界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得到的结论。比如在农田,温度、水分的作用常常明显,而光照一般比较高,除四川,或者长江流域的梅雨季节以外,光照限制作物生长的情况比较少。
个人分类: 交流篇|56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浅析烙春饼的物理机制
热度 24 boxcar 2012-2-5 10:27
浅析烙春饼的物理机制 吕 喆 昨天傍晚的 18 时许是立春时分,俺和科学网的许多博友一样,都应着时令准时拿春饼卷上豆芽之类东西咬春了。今年我家吃的春饼是从面食柜台上排了 10 分钟的队买来的,卷在饼里面的菜是从菜摊上买来的豆芽,切两个尖椒炒制的,当时还顺便又买了点儿拌干豆腐丝和脆骨丝(省得回家炒土豆丝了)。总算我去的及时,买到了春饼,要是再晚点儿等人家卖光了,恐怕就没机会“咬春”而只能自己个儿“咬唇”了。 咱这次吃着由店家烙的春饼,感觉和体会是绝对没法和咱科学网的各位名厨美食家们相比的,例如吕秀齐老师【 1 】、王修慧【 2 】等老师都是亲自烙的春饼,还在科学网上 show 了照片,让俺看得流口水。王修慧老师更绝,还给出了图文并茂的烙春饼“攻略”,想学习烙春饼的博友大可以去观摩一番,然后依法修习。读了王修慧老师的博文,让俺忽然产生了一点儿“研究”的冲动,于是在略加思考之后便匆忙写下这篇博文。 烙春饼的过程,相信大多数人都见过,其实我自己也实践过,只是手艺不精,加上“作案”(做面案)工具不给力,没有像样的饼铛而只有马勺,所以一直烙得不够好。但是,这也不妨碍俺进行观察和思考。 先说说烙饼的炊具。烙饼应该用饼铛(专用的平底锅),或者其他类似的平底锅,不宜用马勺。因为是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出来的平整的一张薄面饼,如果放在圆底的马勺中,必然首先面临边沿与马勺接触紧密,中部接触不好而出现受热不均匀的问题,结果当然是局部过热容易很快被“烙糊”,而其他部分却容易夹生。更大的问题是,当我们再马勺中勉强烙好了饼的一面,把饼翻过来时,饼被烙过的一面可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硬化,使饼呈现了类似球冠的形状,再想烙另一面就更困难了。。。。。。所以,俺没烙好饼会去怪马勺。俺要大声疾呼——没饼铛,再好的面也烙不出好大饼(除非是巴掌大的小饼)。 春饼为啥成对儿地烙?大家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春饼都是一对一对烙出来的,也就是把两个面剂子背靠背地贴在一起擀成饼,下锅去烙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春饼是要用来卷和菜(豆芽、土豆丝之类)吃的,所以必须既要很柔韧,又要很容易弯卷,所以就必须要做得足够薄,这样才能保证烙的过程很快,不会失去太多水分,在烙熟后还能很软和。而擀制非常薄(例如 1mm )的一张饼其实有一定的难度,也很费力,但同时擀叠合在一起的两张饼就比较容易,只需要把面剂子揪得小一点儿,把两个剂子贴在一起擀,擀到 2mm 厚就行了,这样无疑明显降低了难度还大大地提高了擀饼的效率。其次,也是更妙的,还是在烙饼的过程中。 烙春饼的时候,已经叠在一起的一付(或一对儿)春饼下锅,有一面先被烙到一定程度(参见王修慧老师博文【 2 】),然后翻过来烙另一面,如此反复数次,过一会我们会发现春饼的中间会凸起,鼓出一个很大的气泡(当然前提是春饼擀出来的时候边缘结合得很好,不漏气),正是这个气泡,泄露了烙春饼的“玄机”。在我看来,这种方法烙出来的春饼应该算是“半烙半蒸”出来的。试问,这个气泡是肿么来的?答案是这泡是饼里面水分蒸发产生的水蒸气鼓出来的。由于饼铛(或平底锅)表面的温度远在水的沸点之上,它导致了饼在烙制的过程中里面的水会不断地蒸发,如果是单张的饼,蒸发出去的水大部分会直接逃逸到空气中,饼会变得越来越干、越来越硬,如果是两张饼背靠背地贴在一起,水蒸汽从下面靠近饼铛的饼中蒸发出来会聚集在两张饼之间的夹层里,随着不断的蒸发而越聚越多、气压也越来越高,结果就产生了中间的大气泡。由于下面持续高温加热,水蒸气的温度一直保持在 100 ° C 以上,并不发生凝结,而与水蒸气接触的面粉会被高温水蒸气蒸熟,从而容易在烙制期间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柔韧性。如此看来,成对儿地烙制春饼对于保水保软是很重要的。 春饼烙好后,面案师傅朝着饼当中的大气泡一巴掌拍上去,把水蒸气放掉,两张春饼就比较容易分开了。如果不及时地放气,而任由春饼自然冷却,水蒸气会重新凝结成水滴留在中间,再想把两张春饼撕开就有点儿难度了。其实昨天我买春饼是遇到了这种情况,卖饼的老太太直说春饼凉了就不好撕了,当时我在看她撕饼的时候还没有完全想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算是豁然开朗了。 参考: 【1】 吕秀齐: 春饼加和菜,淌过立春时节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8991do=blogid=534314 【2】 王修慧: 立春吃春饼 —— 看俺一步一步烙春饼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45do=blogid=534392
个人分类: 科普|6289 次阅读|70 个评论
粮食“水分”的话题
热度 1 liwei999 2011-9-30 10:21
粮食“水分”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09/29/2011 05:47:58 袁院士们过分强调了粮食产量的问题,有文章质问了 水稻高产的水分有多少? 粮食的问题不单是个 产量 的问题,更是个 经济 的问题。连农民都知道产量要与收入挂钩的问题,舆论界的人难道不知道么?单纯提产量,连农民都不如。 粮食因为有“水分”问题,秤重量就很不确定了。老百姓的智慧是不论重量而量体积。这样不论粮食里的水分如何都可以有个合理的质量。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古人的智慧,说他们连农民都不如一点儿也不冤枉。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183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地蒸发在本地降水中的权重问题
热度 1 zhangxw 2011-5-29 12:05
本地蒸发在本地降水中的权重问题 2011-5-29 ,张学文 一个地点的降水量是 A ,蒸发量是 B ,而降水应当来自地面的蒸发。问题是本地降水中有多少是本地的蒸发?这个问题被气象学者和不同领域的学者议论着。我的一点认识是: 1. 一个地方(如北京,河南 … )的降水量中含有多少本地蒸发的水分(百分比,权重)问题是比较难回答的问题。 2. 这个问题与一个隐含的因素关系很大,这个因素就是你论及的降水是指多大的面积内的情况。如果论及的面积仅是 1 平方公里,我估计这个百分比在 0.1% 以下,即基本可以忽略。这因为蒸发的水分随风飘,很容易离开当地。可如果论及的面积如果是全球,则根据水分循环中必须保持水分平衡的原则,这个百分百必然是 100% 。简单第说,海南岛的降水中本地蒸发占的百分比肯定比新疆的百分比小,而新疆又比中国的百分比小 … 所以讨论这个问题,你必须考虑论及的面积问题! 3. 设想你讨论一个地域的本地蒸发在降水中占的权重,而你在这个地域周围建立一个很高的围墙,例如 10 公里高的围墙,把水分围起来,那么外来水分在降水中的作用肯定减低很多(空中水主要集中在 5 公里以下的气层内),而本地蒸发的权重就很大。根据这个分析,显然盆地就类似围墙,于是深的盆地,内部蒸发水分在当地降水占的权重就大一些。所以四川盆地、青海湖盆地的内部蒸发对降水的贡献应当比较大。对于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盆地蒸发量很小。那些蒸发跑到外地的可能性大,而恰好形成本地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小,这就是天气学的分析了。 4. 本人曾经在一篇文章( 2006 ,高原气象, 25 卷 2 期 190-194 ,大气水分循环方程)中从气候角度讨论了各地的蒸发与各地降水量的统一的理论公式。它给的一个计算例子见下表。在这个表里给出了不同纬度带的蒸发在本纬度带和其他纬度带变成降水的百分比。这个比例表可以用各地蒸发反算降水量! 表 3 离散的 大气水分辐合函数 的示例,北半球 (表中的值就是左侧纬度带蒸发的水分在上侧纬度区间降落而变成的降水中占的比例) 纬度区间 水分降落的纬度带 φ 0 90-70 ° N 70-40 ° N 40-10 ° N 10 ° N-10 ° S 10-40 ° S 40-70 ° S 70-90 ° S 该水分蒸发纬度带 φ 90-70 ° N 0.5 0.01 0 0 0 0 0 70-40 ° N 0.35 0.5 0.1 0 0 0 0 40-10 ° N 0.15 0.4 0.8 0.2 0 0 0 10 ° N-10 ° S 0 0.09 0.1 0.55 0.12 0 0 10-40 ° S 0 0 0 0.25 0.78 0.57 0.04 40-70 ° S 0 0 0 0 0.1 0.43 0.49 70-90 ° S 0 0 0 0 0 0 0.47 合计 1 1 1 1 1 1 1
个人分类: 水分循环17|3519 次阅读|8 个评论
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图和表
热度 1 zhangxw 2011-5-16 16:11
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图和表
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图和表 张学文2011.5.16 “新疆的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是我大学毕业到新疆工作5年时(1962)写的一篇长文。那里提出的关于新疆水分的基本数据50年来一直为各界引入,并且被实践证明这些数据的重要性。文中给出了不同类型的水分(降水、空中水、河水、冰川、地下水、蒸发)的循环与平衡的数量和关系图。其文字请见我的另外一个文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2425 ,但是该文没有把图插成功。1962年的原文见 http://zxw.idm.cn/atmo-hydro/xjsfxha.htm 这里单独提供对应的水分循环图。而不多做说明了。 新疆的水分循环与水分平衡图 这个图对应的表是 新疆水分循环和水分平衡表 单位(亿吨 / 年) 项目 收入 支出 空中水 外界流入 11540 本区蒸发 2212 合计 13752 流出 11340 降落 2412 合计 13725 大气降水 外来水形成( 85% ) 2048 本区蒸发型降水 364 合计 2412 永久积雪 56 冰川 28 山区地下水 325 河水 500 蒸发 1503 合计 2412 永久积雪 降水(降雪) 56 合计 56 冰川 50 蒸发 6 合计 56 冰川 降水(降雪) 28 永久积雪 50 合计 78 河水 50 山区地下水 25 蒸发 3 合计 78 山区地下水 山区降水 325 冰川 25 合计 350 河水 350 合计 350 河水 冰川 50 降水(降雪) 500 山区地下水 350 合计 900 蒸发 500 盆地地下水 200 流出国外 200 合计 900 盆地地下水 河水 200 合计 200 自流水溢出 54 蒸发 146 合计 200 蒸发 降水 1503 河水 500 盆地地下水 200 永久积雪 6 冰川 3 合计 2212 流出本区 1848 蒸发型降水 364 合计 2212
个人分类: 水资源|49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看待网上发布的材料?
sqdai 2010-8-17 05:52
昨天说了自己逛博客的一些感想,似乎意犹未尽。今天说说在看待网上材料的一些想法,与博友们一起探讨。 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极为广阔的信息天地,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尽收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大到时闻要务,小到鸡毛蒜皮,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只要在选定的网站,输入关键词,立即跳出你想要的消息或知识,也可以通过谷歌、百度等,随心所欲地搜索到所关注的信息。 网络有时在人们判断事物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里讲一个故事。 几年前,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之邀,我参加了一次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全委终审。任务是把当年基金委各个学部经网上公示的全部拟批准的项目最后过一遍。 评审会一开始,就抓岀一个公示期内有人揭发申请者一稿多投的项目来讨论。我拿过项目申请书一看,不禁笑了:这位申请者也做得忒明目张胆了一点,把作者、题目完全相同但发表刊物不同的三篇论文相继并列,一稿多投的劣迹如秃子头上的虱子,一目了然!于是,与会者一致同意,枪毙该项目:取消了该项目参加终审的资格。此例显示了网络公示的作用。(但我当时想,此项申请是如何通过通讯评议和会议评审的?此前的评审人也太粗心了吧!) 接着,在一般性质疑 - 讨论过程中,有一位名校副校长发言,指出,申请者中有一位 B 君,网上有人质疑,他的有效论文数有假,十几篇主要论文中,申请者为通讯作者且与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寥寥无几,多数与项目无直接关联性,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网上还有人揭发,此君十分霸道,长于把别人的成果窃为己有,他所领导的单位中,别的课题组的论文,他也抢着署名,有时还抢做第一作者,底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难怪他展示的论文显得他相当博学。 此言既岀,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参会者争相发言。归纳起来,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言论不可信,有些可能是挟私报复随意编造的;另一部分人认为,网上的揭发有较大的可信度,因为当事人提供了足够的证据, B 君涉嫌论文数造假。 那段时间里, B 君在网上小有名气,招来的议论真不少。恰好我在出访期间,抽空读了网上 关于 B 君的主要材料。发现:揭发者把论文内容、写作过程等等和盘托出,符合新闻学中写文章提供 6W 的原则;网上言论基本上是众口一词的, B 君的反驳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因此,我立即站在第二拨评审者一边,认为 B 君涉嫌的论文数造假罪名成立。 记得我当时这样说:对于网络上的信息的可信度问题,我的看法是:大致说来, 20 %真实可信,情况属实; 20 %完全不可信,属于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一类;还有 60 %则模棱两可,其中有可信的部分,也含有水分。就 B 君的网上材料而言,应该属于第一类。言毕,不少人鼓掌,表示同意。 接着,申请者研究领域的内行们(其中有人调阅了申请者的论文)充分表述了各自的具体看法,意见倾向于一边倒。 最后,通过无记名投票, B 君落选。是为当年终审中经投票唯一被淘汰者。 上面这个故事充分显示了网络的威力,人们只要正确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可以做过去难以做到的事情。 话说回来,对于网络信息,我们仍应科学地对待,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我前面提出了 20 %- 60 %- 20 %的分类,这只不过是我们做理工科研究者的积习:凡事喜欢量化,不尽科学、准确,只能说大致趋势如此。网上材料总有一小部分是水货,纯属胡编乱造;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含水货,不全虚假,不全真实。总起来说, 80 %是含水分的,我们不能轻易相信,需要仔细分析,去伪存真,去芜存精。 那么,水分从何而来? 别有用心者故意造谣生事。世上总有那么些人(尽管为数极少)唯恐天下不乱,善于空穴来风,瞎编故事。而谣言编得越离谱越恶毒,在网上传播的速度越高,造谣者深谙此道。 偏听偏信者随意传播谣言。有些人视力模糊耳根软,一听谣传就相信,跟着瞎起哄,瞎传播。更可恶的是,有人在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网上的消息随之越来越离谱。 无知者无心散布不实之词。更多的人是跟风、照搬。我有时到网上搜索一个主题,哇!出来成千上万条,仔细一看,只有头十条还算新鲜,其余多是你抄我,我抄他的二手货乃至十手货,其中不乏以讹传讹的传谣者。 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威力,又要对网上的材料慎之又慎:拒绝水分,更拒绝水货。 写于 2010 年 8 月 17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4581 次阅读|0 个评论
逛博客有感
热度 1 sqdai 2010-8-16 07:28
开博以来,我开始关注博客,大多留意同行、好友的博客,偶尔也到朋友们推崇的博客里去逛逛。到了暑假,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一点,把逛博客的范围稍加扩大,但关注的主要还是科技界的博客(特别是科学网的)。 不逛不知道,一逛吓一跳,外面的世界真精彩!人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要说, Internet 发达了,什么博客都有。 我把看到的博客大致分成两类: 一曰干货博客,即严谨的博客。干货,是我的后任副所长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你要汇报成绩吗?你要申报职称吗?拿干货来!解读一下,干货,是没有水分的货,有货真价实的意思。用以形容博客,指的是,态度严谨写作认真的博主的博客。在这类博客里,凡是要说到一件事实,事先必定经过反复核实(有时核实一时无法到位,则声明尚未核实,不过大多只涉及细节时才如此);凡是要评论一个人物,事先必定经过详细调研,掌握此人的正反面材料,有了足够的证据后才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凡是要引伸一个结论,必定经过严肃思考,有充足的论据才做出;凡是要引用一份材料,必定注明出处,核定其真实性,并经仔细过滤,去伪存真,去芜取精,才加以引用,并附以态度鲜明的评述。正因为如此,写出来的博文有可信性和可靠性,这样的博客才受人欢迎。我一般只看这类博客,通常是好心的博友来告诉我,又在胡言乱语了,我才去看另一类博客,今年暑假是例外。 二曰含水博客,即不严谨的博客。近年来听惯了注水猪肉之类的新闻,对含水的意思不必多加解释。这类博客的博主,或者为了哗众取宠,或者为了追求虚名,或者为了发泄某种阴暗心理,或者为了讨伐某个冤家对头 ,他们老是发布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推出一些断章取义材料,以求制造轰动效应;他们追求数量,无视质量,无厘头博文比比皆是;他们说人论事不做细致的调查研究,逮着只言片语点滴事实,就大张挞伐乱下结论;他们学识有限,却冒充博学,敢把鼻子深深地伸到别人的菜园里,对自己所论述的学问一窍不通或知之甚少,就敢信口开河滔滔不绝;他们对某些人抱有偏见,心里已有固定结论,抓住一些道听途说的虚假材料或有水分的材料,胡乱发挥。总而言之,这类博客的可靠度和可信度极其有限,所发表的言论,不是虚张声势,就是底气不足,经不起盘问或质疑;所给出的结论,要么以偏概全,要么难以置信。这类博客的生命力终究有限。 我们这些在一分为二理论熏陶下长大的人,现在已懂得应摈弃非黑即白的做法。所以,对博客不能完全以上述二分法来分类。第一类博客里也偶有含水分的材料,通常不是博主有意为之,一旦出现,他们通常会主动予以更正;第二类博客里,也会有好博文,但大量坏博文会掩盖了好博文的光芒,一旦名声坏了,人们很难相信他所说的一切。 我感到担忧的是,现时逛博客的多是年青人,因为老年人会玩网络的毕竟为数不多(但科学网上有不少老年博主和博友),而中年人忙于生计,较少逛博客。而年青人大多涉世不深,辩明真假的能力较弱,容易偏听偏信,而且含水博客相对来说更能夺人眼球,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所以,我希望年青人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辨别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逐步做到用火眼金睛来明辨是非。 最后我想说一句:本文不针对任何个人,是本人在暑假里看了几百篇博文后的随感;我更没有改变现状的企望,我经常与朋友们说:一般来说,很难通过说话写文章等等去改变一个成年人的想法和做法。我只是想告诉年青人,从网上读到任何材料,都要开动脑筋,仔细分析,然后决定是否采信。很多年青朋友已经这样做了,我看好他们。 写于 2010 年 8 月 16 日晨
个人分类: 灯下琐语|5648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