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校庆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校庆

相关日志

北理生日之歌
bitdjh 2020-9-18 15:40
北理生日之歌 (一) 今天你的生日,我的母校。 此刻举校欢腾,围着生日蛋糕。 祝你生日快乐,歌声伴着烛光。 默默许下心愿,当烛光吹灭的时刻。 愿你乘风破浪,在国防科技的海洋。 乘风破浪 , 奔向远方! (二) 今天你的生日,北京理工。 此刻举校欢腾,围着欢庆会场。 祝你生日快乐,歌声伴着阳光。 默默许下心愿,当阳光闪耀的时刻。 愿你驰骋翱翔,在双一流的宇航。 驰骋翱翔 , 蓬勃向上! 北理工 邓甲昊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校庆115周年感怀 吴申庆
wushenqing88 2020-9-16 15:49
校 庆 感 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吴申庆 在东南大学 115 周年校庆之际,作为一名在东南大学学习,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校友,我常常问自己:东大给我最大最重要的的影响是什么? 我想,首先是那种在学术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精神。百多年来,学校几代大师名师以及无数教师以其言传身教,铸就了这种 “止于至善”的精神,深深地镌刻在东大学子的心中,成为学子们的终身信条。回顾自己的经历, 1978 年恢复高校研究生招生制度,我作为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从大学毕业的工作地青海考入东南大学,师从舒光冀教授。当时学校刚摆脱文革桎梏,百废待兴,舒先生已年过花甲,但是满怀热情投身到教学科研中。他亲自给我们开设新课 “凝固原理”,以当时美国 MIT 使用的最新原版著作为教材,在全国各高校中率先开讲。当时的授课条件远不如现在,没有多媒体,只能依靠板书或自己手画挂图。教室也无空调。无论酷暑严冬,他站在一块小黑板前全神贯注地讲授。对重要公式,从建立物理数学模型,确立边界条件,到求解数理方程,步步推演,一节课下来往往要擦拭多次黑板。高质量的教学,曾经吸引许多兄弟院校老师来观摩学习。舒先生对教学的严谨认真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撰写的论文,舒先生逐字逐句修改,有时一篇论文要修改几遍才可发出。记得扫描电镜 SEM 当时是一种新的分析手段 , 我校还没有。舒先生不顾年老体弱,交通不便,亲自带领我们到戚墅堰机车研究所去做电镜分析实验。许多年过去,导师的教诲言行一直记忆犹新。从导师那里不只是学到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学到了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作风。 母校给我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 几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母校的发展变化,亲身参与材料学院从成立到成长壮大的每一个过程,亲眼见证学院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势学科发展到今天的每一点变化,之所以有这些发展,依靠的就是几代材料人始终奉行的那种奋斗精神。 记得材料系成立初期,实验和办公用房十分紧张,只能东挪一间,西凑一间,材料系在四牌楼校区竟然分散在 11 处地方!当然有的地方只是一个楼梯间或地下室。教研室十几位老师,只能共用一间十多平米的办公室。老师们的生活住房条件也十分清苦。就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孙伟教授和老师们一起做出了院士水平的科研工作,何德玶教授为神舟飞船作出贡献,得到国家奖励表彰。当时建材实验室还使用着抗战以前进口的力学实验设备,经历抗战时西迁,战后又迁回,在实验室精心维护下,仍保持使用状态!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今随着高教事业的大发展,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新人正在新校园迅速成长。我想,虽然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东南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应该永远保持下去!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2017.5 发表于东南大学网 )
23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校庆寄语:评选优秀不重要,持续努力让自己更优秀最重要!
张海霞 2020-5-4 08:03
2020.05.04 今天是校庆的大日子, COVID19 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我们大家只能在网上云庆祝了,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希望跟各位远在天边的同学们说句话: 评选优秀不重要,让自己优秀最重要!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问题、各种评比,不记得是哪位哲人说过: 只要是有人参与的事都很难做到绝对公平 。评选各种优秀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果总是会有各种争议,即使是众目睽睽之下向全世界转播的奥运会比赛也有各种不可理喻的结果发生:最为让世人震惊的就是 1988 年汉城冬奥会上的拳击比赛: 71 公斤级拳击的四分之一决赛,韩国拳手朴熙洪对阵德国拳手 Vincenzo Nardiello , Nardiello 明显占了上风,但 5 名裁判最后却以 3-2 判定他输给了朴熙洪。当时观众席上嘘声不断,就连意大利的电视广播员也在直播时惊呼:不可能啊!这位倔强的拳手听到比分后,直接冲到裁判席上,试图想讨个说法,然而,裁判却依旧坚定自己的判罚,在巨大的失望和气愤中, Nardiello 崩溃地瘫倒在地上,泪流满面。 到了决赛的赛场上, 19 岁的美国拳坛新秀 Jones 对战韩国拳手朴熙洪。从开始到结束, Jones 都占有绝对优势,他连连进攻,朴熙洪招架吃力,甚至还 2 次被打翻在地,裁判数到第 8 秒他才勉强爬起来,还击更是想都别想。据统计,那场对决中, Jones 有效击中 86 次,朴熙洪只有 32 次,连 Jones 的一半都不到。当时,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在场的 5 名裁判依旧以 3-2 判定朴熙洪胜出, Jones 只拿到银牌。 所以,看到这样的“标杆事件”大家就能够明白这句话“ 只要是有人参与的事都很难做到绝对公平 ”真的是真理,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评比结果不如人意、无法解释,也就释怀了: 不需要过分去计较是否被“评”上了优秀和先进,最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让自己更优秀,这才是硬道理。 如果可能,大家去找一下 2018 年 2 月 23 日平昌冬奥会上武大靖在 500 米短道速滑比赛的视频,在中国队之前无数次被裁判判罚出局、拉倒等等不利的情况下,看看武大靖是怎么夺冠的?他从开始就一路领滑,根本就没有给对手任何可能拉到衣襟、脚下使绊子的机会!这才是硬实力! 今天是校庆,无论将来你们走多远这里都是关心你们爱护你们的家,也许你今天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不是它的优秀毕业生,但是我希望你记住,人生才刚刚起步: 你要在意的不是今天是否优秀, 而是要持续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尽一生的努力让自己成为北大的杰出校友!
个人分类: 杂文评论|3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开大学百年校庆
zhongmaoch 2019-10-17 05:41
题南开百年校庆(集句) 钟茂初 花枝尽合向南开 冬至阳生春又来 楼前芳草年年绿 不信东风唤不回 各句分别引自:唐·罗邺《叹平泉》;唐·杜甫《小至》;宋·张先 《忆郎还上层楼曲》;宋·王令《送春》。
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兰大为美
热度 5 nyj 2019-9-17 16:32
兰大为美!今天是母校建校 110 周年校庆日,祝福母校! 蝴蝶兰 大花蕙兰 卡特兰 兜兰 文心兰 嘉兰 风兰 火焰兰 贝母兰 白芨 鹅毛玉凤花 宽叶红门兰 芭蕾兰 香雪兰 石斛 兰大为美 (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仅作欣赏之用)
个人分类: 花草树木|3573 次阅读|10 个评论
大连海事大学110周年校庆
kd652 2019-6-9 08:36
昨天是大连海事大学110周年校庆,正式报道请看学校官网: https://mp.weixin.qq.com/s/ymCm9Mbvq5G576mk5VJAzA 我到学校转了转,晚上观看了演出: 演出阳刚之气十足,别说阳胜阴衰,DMU男女生的比例由1996年的13:1上升到了2018年的7:3。
个人分类: 大海大|2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783:相识四十载,重逢情更浓(二)
fqng1008 2018-11-12 22:5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1638 次阅读|0 个评论
783:相识四十载,重逢情更浓(一)
fqng1008 2018-11-11 22:52
湖北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也是783班相识40年的日子。 11月7日晚,我先参加温病专业的师生聚会,第二天上午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中午到东西湖区参加麻城+771班的聚会,晚上是783班参加不了崇阳聚会的同学小聚。 9日上午和江峰、吴宇一起,先赶往崇阳做前期准备,随后李海波、徐子华赶到,在刘华华家午餐。大部队下午在昙华林老校区集合并怀旧留影,然后3点钟出发,17部车陆续动身。 9日晚,刘华华在酒店宴请大家,李剑松做主持人,一边吃饭一边晚会,大家非常尽兴。 10日上午游玩,我们几个有事的午餐后动身离开,其他同学继续旅游。 11日上午,车队陆续离开酒店,各自返回。 我从群里收集了部分照片,先发出一些供大家欣赏,另有专门人员制作相册和视频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个人分类: 谈情说爱|20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电校庆:新甲子,新征程
ncepuztf 2018-11-5 18:59
华电60大庆刚刚落下帷幕,作为学校的校友和职员,祝福母校越办越好! 北京校部主楼 保定校区图书馆 校庆的“兔子”标(是不是寓意学校发展要像兔子一样奔跑?) 保定校区的跳伞塔,承载了无数校友的记忆,伞塔照每次发都会引来一片欢呼! 今年为了校庆,伞塔架上四端的四个鸟窝被拆除,安装了灯光设施,装扮一新。 保定校区“西门庆典”,办公楼前一片红,广场两边是展示长廊,中间大屏播放。 保定校区教一楼,承载“大电力学科”的电力工程系所在地,这标语,大的没谁了。 只是我想问:你确信月球上,卫星上,地球外没有咱的校友? 来张毕业证件照,留下你好大的“脸”(也给杨校长个面子)。 悦耳喷泉动听曲,璀璨灯光引人观,今日庆过六十载,再绘宏图谋大展。 巍巍学府,电力之光,甲子照片,时代绝唱。 校部主楼的标识就要被拆除了,校庆纪念卡上的照片将向后人诉说什么。 华电北京、保定的校区都邻近铁路,通过标识宣传自己具有绝好的优势, 曾经向校领导建议把标识做得大大的,让每个乘火车的人都能看得到, 省钱热闹,哎,可惜了我这招。校庆刚结束就看到通告:
个人分类: 生活|1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庆募捐也要写好“本子”
lidawning 2018-10-11 13:54
近日,笔者所在学校迎来了 60 周年校庆,这是一件值得全校师生和所有校友高兴的事情。全校上下都非常重视,各种庆祝活动接二连三,只要登录学校的官网就能感受到这种喜悦与热烈之情。除了这些庆祝活动,学校还向社会,主要是面向校友发起了募捐活动,希望以此筹集部分校庆活动资金。各个学院也都推出了募集教育发展基金的活动。捐款以微信作为支付途径。通过对募捐结果的对比,我发现募捐项目介绍(类比于基金本子)的质量与募得金额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在募捐的微信页面中,学校和各个学院均设置了相应的募捐项目。学校的募捐项目是校庆活动基金,各个学院的大多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要为学校或某个学院捐款,只要点击学校或相应学院的募捐项目就会进入捐款页面。该页面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显示募捐目标和已募得资金数;二是捐款项目介绍;三是捐款鸣谢,显示有哪些人分别捐了多少钱。在该页面的最下端就是捐款按钮,点击之后输入捐款人姓名和捐款金额即可完成捐款。总体上讲,这个捐款页面做的还是挺好的。 这个捐款页面中,学校或学院可以发挥的地方只有两个,一是设定募捐目标 XXX 万元,二是填写募捐项目介绍,至于能募到多少钱就看校友和社会大众认不认可了。说到这里,是不是与科研人员申报基金很相似啊?基金申请人要在本子里填写资金预算表、还要写清楚研究内容,以告诉评审人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为什么要由你来做等等。科学网上有很多老师写过关于基金本子的写法的文章,也有不少博主分享过他们基金申请成功的经验。这些文章和经验都告诉我们,要让别人掏钱支持你是不容易的,你的本子至少要体现对他们的尊重,你得让他们觉得你的研究有价值,而且你能做成。 回到校庆募捐这个话题。我比较了一下各个学院的募捐结果,也初略看了下各个学院的募捐项目介绍。我的发现是募得资金排在前几位的全都是填写了募捐项目介绍,且对募得资金用途做了说明的学院;排在后几位全都没有填写募捐项目介绍。用基金申请的那套逻辑就能很好的解释这种结果。我们只要站在捐款人的角度想想,就会发现那些连募捐项目介绍都不填的学院是有多不在意这种募捐活动。作为捐款人,又何必将钱捐给他呢。 应该说这种募捐活动是有意义也是有好处的。学校和学院募得资金后可以做更多对学校发展和教学、科研条件改进有帮助的事。校友可以通过此渠道回馈母校的培养,社会公众也可以借此表达对学校发展的关切和支持。但是,作为募捐活动的发起者应该写好募捐项目介绍,这就像基金申请人要写好本子,论文作者要完善好论文文稿是一回事。这体现的是己方的专业精神和对另一方的尊重。
个人分类: 生活见闻|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母校中科大60年校庆,我捐一个梦
热度 2 kd652 2018-9-20 18:2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9月20日,今天正好是60年校庆的日子,我是在1965年9月1日正式入学的,属于文革前最后一届中的一员,昨天看到母校举行的60年校庆的盛况,心中激动万分,为母校六十年来的成就感到自豪。国内外校友多有捐赠,个人不才无力捐资,在这里捐一个梦想: 这是关于龙的一个装饰品,在平面介质上常见龙的图形,有龙珠悬浮在龙头前上方,这象征着目标达到事业辉煌。 但是在立体雕塑就很难实现龙珠悬浮这种状况了: 二十年前,我经过多次试验,实现了龙珠悬浮在龙头前上方(并申请了专利:ZL98245779.0),在2000年1月8日大连电视台迎接龙年的专题综艺晚会九九合家欢上做了演示,下面是当时的电视荧屏截图: 后来又重新制做成样品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二楼展出: 照片中MM是大连现代博物馆的讲解员 并分析了龙吸宝珠的原理,从中还悟出了龙珠悬浮在龙头前上方的喻义:做事固然要有目标,而目标的实现还要符合客观规律. 我的梦想是,捐赠专利的使用权,母校可以在校内的任何地方(比如校博物馆或礼堂的风门厅内)自行设计建成利用此专利原理的雕塑,我唯一的要求是标明该专利(ZL98245779.0)的发明人是中科大毕业生学号652003.至于该专利的技术细节,对于母校学弟来讲一看即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个人分类: 思路|2402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科学》出版“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专刊”
sciencepress 2018-9-13 15:5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即将迎来建校六十周年华诞,《中国科学:化学》中英文刊、《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9月出版了“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专刊”,欢迎关注! 2018年正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为了集中报道该校近年来在化学和材料领域取得的科研进展,《中国科学:化学》邀请杨金龙和徐铜文教授担任特约编辑,组织出版了“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中英文专刊。英文专刊包含15篇文章,中文专刊包含13篇,详情见链接: 英文刊 : Celebrating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文刊 : 《中国科学:化学》出版“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60周年”专刊 专刊全文网址: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CC/61/9?slug=Browse 专刊全文网址: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C/48/9?slug=Browse 为纪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和近代力学系建系60周年,展示近代力学系在职教授和毕业生的最新科研成果,加强近代力学系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特别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0周年校庆力学专辑。专辑由13篇综述和8篇研究论文组成,详情如下: 《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六十周年校庆力学专辑” 专刊全文网址: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PMA/48/9?slug=Browse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China Press 公众微信号:scichina1950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论文|3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芯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热度 5 张海霞 2018-5-19 11:47
芯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18 年 5 月 19 日北大开放日 张海霞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北大开放日的现场,我是来自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张海霞,专业是微电子,也就是最近备受关注的“中国芯”,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就是《 芯片: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为什么说是芯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呢?因为,它的前身就来自硝烟弥漫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个故事:二战时期,美国为了快速计算出炮弹的弹道、提升打击精确度,在 1943 年开始研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所以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由战争引发的新技术革命的开端。当然,这台电子计算机跟我们今天用到的电子计算机很不一样,它是一台占地近百平米的庞然大物,它的最核心元件是 17840 个真空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有矿泉水瓶子那么大,耗电量惊人,更加可怕的是它散热很差、可靠性不行,因为任何一个坏了以后,整台机器就不工作了! 于是就有很多科学家开始想:如何能够让这个核心部件的寿命更高、体积更小、能耗更低呢? 1945 年贝尔实验室聚集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组成了一个攻坚团队,集中攻克用锗半导体材料制作放大器来替代真空电子管。 1947 年 12 月 16 号,他们给全世界送来了一个伟大的圣诞节的礼物:第一个晶体管诞生了!这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晶体管,可以在平面结构上实现电流和电压的上百倍放大,这也就是构成我们今天所说的芯片的最核心单元。贝尔实验室研究小组的三位科学家:约翰 - 巴丁、华特 - 布拉顿和威廉 - 肖克利, 1956 年以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中,研究组组长,威廉 - 肖克利在获奖之后选择不走寻常路,他竟然开始创业了:在他的家乡加州圣塔克拉拉山谷成立了肖克利实验室公司!但是他的创业故事没有成功,而跟他一起创业八个年青人,被他怒骂为“八大叛逆”,在离开肖克利之后却是开创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1957 年 10 月份他们凭着 3600 美元种子基金起家成立了仙童半导体有限公司,到 1959 年 7 月份他们就开发出了以硅材料为主导的平面集成电路加工工艺, 1958 年年底就成长为增长最快的公司。 仙童,这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高科技公司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仙童们的创业充满了激情,他们于 1960 年制造出了全世界第一块可以实用的单片集成电路, 1965 年仙童成为一家年营业额超过 2 亿美元的公司,这简直是天文数字!成熟的仙童 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这种创新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于是,他们从 1967 年开始从仙童出走创办了多家公司,有 National Semiconductor , AMD ,还有 1968 年 7 月八大叛逆之首罗伯特 - 诺伊斯、高登 - 摩尔和安迪 - 格鲁夫创办的 Intel ,到今年 7 月正式满 50 岁的 Intel ,可以说真正地改变了这个世界, Intel Inside 在全世界范围内所向披靡! 而和他们一样从仙童出来拥有核心技术的一大批人先后出来创业,而且这些企业都集中在圣塔克拉拉山谷这个当年他们被肖克利驱逐的地方, 1971 年 1 月 11 日,一位记者写到:圣塔克拉拉的山谷应该叫“硅谷”,因为这地方聚集着全世界最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用硅材料改变了世界!这就是八大叛逆用他们开创的集成电路产业缔造硅谷的真正来历。 而这个世界上的创新真的是没有止境,在硅谷的年青人纵横驰骋世界 30 年后,一个真正在集成电路行业实现颠覆、重整江湖的是我的老本家:张忠谋!张忠谋先生于 1987 年在台湾率先提出了要用代工的方式重整这个行业,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 + 专业代工 + 封装测试”三个相对独立又密切协作的行业模式,让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用专业的代工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这个伟大的产业中来。 张忠谋先生提出的专业代工模式,让集成电路真的成为了“运畴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行业,让芯片应用到了各行各业,遍地开花,成就了真正的“芯时代”,也成就了今天我们国内很多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出现。最成功的一个,就是华为的麒麟芯片,华为 970 有 55 亿个晶体管在上面,就是华为的海思设计、张忠谋的 TSMC 台积电加工制造出来的! 这个“芯时代”真的是让芯片进入了千家万户,看看我们自己今天随身带的装备吧:手机、电子手表、电脑等等,每一个都有至少一颗核心 CPU “芯片”!看看这张图,是我们中国 2013-2017 年集成电路产品的进口额和进口量!蓝色的是数量, 2013 年 2663 亿颗, 2017 年 3770 亿颗,红色的是进口额, 2013 年 2300 亿美元, 2017 年 2600 亿美元! 所以,你问我中国芯,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情况:我国集成电路的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只占全球的 7% ,而市场的需求量 却接近全球 1/3 , 2017 年进口额高达 2600 亿美元,连续 5 年排名第一,是排名第二的原油进口的两倍,超过铁矿石、钢、铜和粮食的进口费用总和! 更具有对比价值的是我们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贸易逆差: 1600 多亿美元,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因此,国际上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锁喉中国!中兴的事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这样的故事两年接二连三地发生了,而且是越演越烈! 所以,有人说 2018 年中美贸易大战是美国人“釜底抽芯”,想想真的是釜底抽芯啊!小小的芯片,现在是全世界的命根子,经济发展的最强劲动力,国家安全的最核心秘密! 看看一年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之前上了世界头条的一件大事: 2017 年 9 月 13 日,特朗普否决中资收购美芯片企业,认为涉及敏感领域,宣称保护国家安全。 对芯片产业的争夺,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而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 具有核心价值的都是非卖品 ! 所以,我们走出封锁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芯:中国芯! 其实,我国从上到下都很重视“中国芯”的建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习总书记5月2日来北大视察时还详细了解了北大原创研发的碳基 CPU ,鼓励大家一定要研发出自己的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的“芯路历程”可能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芯、探讨中国芯的出路。 在这个时间轴上,上面蓝色部分是我刚刚讲过的世界芯路历程,下面红色部分是中国的关键时间节点, 1956 年的政府及时把半导体技术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并在北大开始设立半导体专门化,可谓及时雨,可惜之后遭遇众所周知的社会大动荡,中断 20 年, 1978 年北大计算机系包括微电子才开始招生,可以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比别人完了整整 30 年!而在这天灾人祸不断的情况下,在北大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默默努力着,把这微弱的芯火传递下去! 他们是, 1956 年在北大第一个创办半导体物理专业的黄昆院士! 2000 年追赶世界并创办中国第一个世界级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的王阳元院士! 2017 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 5nm 碳纳米管基 CMOS 器件的彭练矛教授!他们 是一群永不服输、勇于创新的人!他们都来自北大,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 今天,在这里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更是要向他们学习,因为中国芯的崛起,仅仅有他们是不够的,需要的是一大批向他们一样致力于创新的人! 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召唤: 呼唤创新英雄,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核芯战争! 亲爱的同学们,来吧,北大欢迎你,中国芯从这里起步,创新从这个无拘无束的舞台上开始,因为我们相信: iCAN • PKU !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国际交流|246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们为什么能获得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
热度 3 txlu 2017-11-18 10:30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前身是1928年创建于安庆市的省立安徽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安徽大学,197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师范大学。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这个报告是安徽师大校关工委组织的系列讲座之一。在迎接九十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旨在向大学生们传递一个信息,一个非985、211大学,依靠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做出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我们获得了物理奖.pdf
8216 次阅读|7 个评论
抗战迁陕八十载,见微知著一病理
热度 5 yangjundr 2017-9-1 22:43
抗战迁 陕 八十载 ,见微知著 一 病理 —— 西医八十华诞之际, 记西医病理 人 的 点滴往事 1937 年 7 月 7 日全面抗战爆发,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西迁来 陕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后因日机轰炸相继辗转汉中、南郑等地, 抗战胜利后于 1946 年 迁 回 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现址 ,先后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 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 建国后,又经机构分合,前后改名为西北医学院、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习惯仍旧称之为 西医 )。 病理学 科 也 是最早随校西迁的学科之一,并 在 数 代病理人的努力下, 伴 随院校兴荣,渐成今日之格局。值此 西医 八十华诞之际,仅以 本人接触过、 曾教于我或 予 我留下深刻印象 的 几位 西医病理人的点滴往事以记之。如有不周不详、遗漏谬误、抑或不敬之处还请谅解。 我是 1989 年考入西安医 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自此,“89级”便成为我们这群人在校期间的代号和刻进每付皮囊里的印记), 1994 年本科毕业留校分配至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由此也便与 西医 病理结下了半世情愿。 病理学课程是 最具代表性的桥梁课程,是 医学生学完基础课之后首门描述疾病变化的课程 , 同学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都 很高。 病理学课程分 小课、大课 , 大概是在 1991 年前后 开课 。 小课 是 实习课,以小班为单位 在病理楼实习室 上, 主要是观察标本、描述 各种疾病样本 HE 切片的镜下形态。当时,给我们上小课的老师中, 有 一位身材高翘漂亮的女老师叫田东萍,另一位精明干练的男老师叫苏敏。苏敏老师给我留下最深 刻 的印象就是时常拎着一个浅色的保温壶 穿梭与病理楼和 一附院 之间 取标本。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 一对 郎才女貌的模范夫妻。现在,他们双双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继续从事病理学工作和法医工作 , 是我国病理行业和法医领域知名的教授和专家 。 病理学大课 是 在病南、病北教室上 的 ,全年级 十多个班 分 成 两个大班。印象中给我们上病理学大课的一位身材高大矍铄的老师叫牛恕淼 。 牛教授 上课时一定是身着笔挺的深色西服、佩戴红色领带,学者风范、绅士派头十足,让人肃然起敬。 而牛老先生治学之严谨、课堂用语之精准、思维逻辑之 缜密 、学术功底之深厚,更是在我 从事临床病理工作之 后才切实体会到的。记得大概在2002年前后, 邀请牛老先生在我 科举办 的《 全国临床病理继续医学 教育 培训班 》上 做一个关于甲状腺疾病 病理诊断 的专题讲座。虽然那时,电脑 、PPT 已开始普及, 数码相机也开始应用, 但是,牛老先生数十年间收集的 诸多 病例的显微图像 和授课内容都是 采用传统胶片 式 幻灯片保存 的 。因而 , 近两百张的 幻灯片 都要用老式幻灯机播放。而 按照次序播放、及时处理 卡片 故障 是 使用 老式幻灯机 授课必备的技巧 。 那时 ,年逾80高龄的牛老教授依然是身着笔挺的深色西服、佩戴红色领带、黑色皮鞋 。 并提出 要 指定 一位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来播放幻灯片 ,以确保授课治质量和会场氛围 。由此 , 足见其治学 态度 之严谨。 在工作的前几年,作为低年资住院医生,打杂跑腿的事自然就会多一些 。 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时常会拿一些疑难病理切片去医学院或一附院求助老教授会诊。 从事临床病理的人都知道,在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查广泛应用之前,甲状腺滤泡上皮的乳头增生与乳头状癌、滤泡性肿瘤的胞膜血管侵犯的镜下鉴别和诊断,是时常困扰甲状腺病理诊断医生的难题。 那时候, 我 才知道原来牛老先生 早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了我们国家地方性甲状腺肿及相关疾病的流行性调查和防治研究 , 参与制定了甲状腺疾病病理诊断的多个文件和标准,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 和 颇有建树 。 因此,有关甲状腺疾病的疑难病理大多会去请教牛老先生。那时的牛老先生已退休在家 , 因而,每每都会到牛老先生的家里去 会诊 。记得牛老先生的家在医学院家属院 一栋老楼 的一层, 门前小院的几株花草、果蔬犹显恬静。 窗前书桌上有一台老式自然光源显微镜,采用一根日光灯管照明。 初到 牛老先生家 ,当我 看到墙上先生身着燕尾服的大幅照片(也可能是油画 ) 时 , 才真正体会到英国绅士就应该是这样的派头吧。 每次去会诊,牛老先生都是先让座倒水,然后才打开日光灯、调好聚光镜,一边问病史和肉眼检查,一边浏览切片。并会对镜下所见讲于我听、指于我看,讲滤泡的增生与萎缩 , 讲胞膜 、 血管侵犯的结构特点 , 讲核內包涵体判断,有时还拿一些随访多年的病 例 来分享。 牛老先生 和蔼可亲的态度、深入浅出的专业讲解瞬时让我思路清晰,很快掌握了甲状腺疾病的病理诊断。 那时候经常去讨扰的 另一位病理学 教授便是 我校 一附院病理科的张学斌教授。张教授在 临床病理 诊断中很 有 造诣,尤其擅长软组织肿瘤的诊断 。 在见到张教授之前,就已久闻张教授在 病理 行业 和外科领域 的大名,科室前辈也常常 会 谈起张教授病理诊断水平如何之高深、对下属要求如何之严格。张教授个头不高、天庭饱满、发际很高、头发花白、不苟言笑,初见张教授 的 第一印象有点像孙中山,给人一种不言自威的感觉。 张教授每天早上很早就会到科室,大概6、 7 点就开始关门读书,英文版的美国病理学、临床病理学杂志是张教授每天必读的书籍。我经常会在早上 8 点之前赶到张教授办公室门口, 这样就可以 在张教授开门时第一个进行会诊,但在张教授开门之前是绝不可以敲门打扰的,否则,后果应该是有人体验过的 了 。 张教授阅片速度很快,他使用的显微镜是没有持片器的, 但 见他 两 指夹 持 切片在载物台上 快速 划 过 , 就已经诊断了 。 因此, 找张教授会诊的患者和临床医生经常开玩笑说:“张教授的眼睛也太值钱了,就那么一划,会诊者屁股还未坐定,诊断意见就 都 出来了 。” 也 常 有人由此而 质疑张教授 看片会不会漏诊,希望多看几眼 。可他们怎么知道,没有坚持几十年每日晨读 的 功底,谁能 有 这么一眼定乾坤 的胆识和气魄 呢!在张教授的影响下一附院很多病理医生也都卸掉了显微镜载 物 台上的持片器 。 我因为一台显微镜载物台持片器故障,现在也 习惯 不使用持片器了。 除了患者直接申请张教授会诊之外, 年轻病理医生如果没有做足基本功课 冒然去 找张教授会诊, 那 过程常常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所以,在请张教授会诊前,一定要做足功课,查病史、看影像资料和临床检查结果,仔细看切片,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鉴别诊断和个人关心的问题。因为,张教授经常会指着多头显微镜视野中的病理形态结构让你去辨认。这也才是真正的临床病理学带教方法。 张教授除了威严的一面,其实也 是蛮 和蔼的,我的第一篇专业学术文章也是在张教授几次 耐心 修改后发表的。 西医病理还有 两 位重量级人物 ,那便是大名鼎鼎的 司履生教授 和王一理教授 。花白凌乱的头发以及夏日的大裤头、老头衫、拖鞋 是司教授留给 西医师生 最直接的 印象, 这也成为很多年后西医师生回忆美好校园生活时每每谈起的一个话题。而 司教授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视角、不阿的性格和在病理学研究中的贡献才是真正让人佩服和敬仰的。 与司教授不同,王一理教授则是浓眉大眼、温文尔雅,说话声音虽然不大,但看问题的着眼点却极高,经常是几句启发式的话语便已点出问题的本质。由司履生教授与王一理教授 在上世纪80年代 创建并逐步发展、壮大的免疫病理研究室 位于 医学院 西门内北侧病理楼一层 ,是 当时 西医 校园内为数不多的几个昼夜灯火通明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 不仅是西医、西部地区乃至 全国 最较早开展诸如免疫组化、PCR、基因转染定点突变等细胞生物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实验室, 更是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医 医学 研究水平 的代表,也成为培养病理学学人才的基地。很多毕业的研究生也都由此踏上了出国留学之路,免疫病理也因此被 戏称 为 留学生培训基地 。 因而,免疫病理 也 就成为 那个时代青年 医 学生趋之若鹜的地方 ,而 能否考上免疫病理的研究生,也成为证实个人 学术 水平、科研潜力及 专业 前途的标志。 我有幸于2001年成为司、王两位教授门下的一名博士生,进入免疫病理也才深刻体会到江湖所传不虚。会议室内悬挂着司教授在免疫病理 成立十周年时 亲笔所书的一幅字——“十年不一般,今朝更好看!”如实记录了西医免疫病理的辉煌。而今,从免疫病理毕业的一百余名病理学硕士、博士散布于世界各地,并都已成为所在专业和领域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领军人物,做出了不凡的贡献,真所谓 桃李满 天下。 西医二附院病理科的张志谦教授朴实无华,曾经在全国性的食道拉网细胞学检查和我院体表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技术方法的建立和应用中做出了重要工作。退休之后的张志谦教授还继续从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工作,并依旧关心科室的发展并,近期,张志谦教授还陆续将个人的病理学专业书籍无偿捐献给科室。 西医二附院病理科的苏宝山副主任技师则不仅是西医病理技术人员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中国病理技术人员的代表,在病理学技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不仅将免疫组化、原位杂交、 PCR 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较早地引进到二院病理诊断工作中,更是改良、建立了多种病理染色技术和方法。苏宝山副主任技师超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对于病理技术发展的关注和“闯出病理人的一片天”的口头禅更是在国内病理行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高超的厨艺和退休后专注于赛鸽的生活状态也常为大家津津乐道。 而今,朔源已逾一世纪,迁陕也过八十载,西医病理 源远流长 、一脉传承,西医病理人也依然在细胞的世界里一路前行, 躬耕不辍 见细微 以 知真著, 潜心育学 解 机制而析病理。
个人分类: 学而有感|6970 次阅读|6 个评论
五四·师生·缘
张海霞 2017-5-6 15:23
五四·师生·缘 五四校庆,我们的传统活动:五四学术讲座与校友返校团聚: 上午的五四讲座邀请的是“磁蛋白之父”谢灿和炙手可热的“分子电子学大师”郭雪峰教授,两位青年新锐,却都已经是在国际上扬名立万的人物,讲座还第一次做了网上直播,效果不错,大家现场讨论得更加热烈,脑洞大开,潜在的合作机会也出来了,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学术氛围! 下午是返校学生的报告,我邀请的是几位在我们这里毕业已经做了教授的学生来做讲座,讲得很High,快结束的时候宋子健同学进来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老师和学生是多么有缘分的一件事啊!子健是最后一个要讲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创业者的代表:这个孩子是我在北航讲座时偶然认识的,偶然鼓励他参加iCAN大赛的,又是在iCAN大赛上他找到了第一个投资人正式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去年5月6日他在CCTV2创业英雄汇上获得了9800万的投资!现在他带着他的微跑团队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创业者啦!看起来这些都是偶然的缘分,可是,仔细想下这些年来我认识和带过的同学哪个不是如此有缘分呢? 董博士,来自山西的学生,他去MIT的机会是我偶然获得的一个机会推荐的…… 李博士,是在读书期间遇到挫折以后跟我走近的,后来成了长期的合作伙伴…… 栗博士,是在北大交换期间我们熟悉的,后来推荐他去美国做博士后…… 万同学,是我去他们中学做讲座时听过我讲座的中学生考上北大的…… 韩同学,是我当时拉来做备胎面试的直博生,没想到备胎面了第一名…… 朱同学,本来去拿了清华的offer的,可是还是割舍不下北大情怀就来了…… 吴同学,是大一时听了我的课喜欢创新就被吸引过来做创新的…… 孟同学,是当初因为懒和不负责任被我训得写检讨而后发奋图强的…… 当然还有很多素昧平生、偶然相遇的同学,比如在五四《讲述》舞台上感谢我的来自法学院的肖同学,因为机缘巧合认识而给予了他一些帮助和机会;还有这位特意写信来的当初想跟我读书而不得后来长期保持联系的朱同学: 最敬爱的张老师您好! 来信首先要表达我对您最崇高的敬意!这份感情我压抑了很久,今天就让我痛痛快快地说出来吧!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问题时您总是在第一时间给予我最真诚、无私、全力的帮助,从我保研到现在找工作的这段过程,都是您明里暗里地帮衬着我。您的帮助、指导和教育,不仅帮助我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而且很多时候都能给我带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我对生活又充满了激情和希望,对您不是一句“感谢”就能表达我的心意和心情的,能得到您的惠爱我三生有幸! …… 这就是老师和学生的缘分,茫茫人海之中,有机会相遇,或许我们能够有机会一起度过一些“美好”的时光,或许我们只是偶然相逢,但是互相关心和互相帮助的我们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三生有幸,在你们最好的年华遇到你们,也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你们一起创造一段有价值和有意义的青春记忆,无论你们将来做什么,也无论我们是否将来还有交集,总之若干年后你们回忆时可能想到:曾经在这里有一段开心而有收获的日子,曾经遇到过一位有思想又爱帮助学生的老师,我们这段师生缘也就圆满啦! 祝同学们健康快乐进步,年年校庆等待大家共叙师生缘!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大学106周年校庆随手拍(续)
热度 4 Einstein 2017-5-1 10:02
昨天,也即4月30日,作为游客,笔者的路线是二校门——校史馆——人文社科图书馆——天文台。延续上篇博文的形式,看图说话。 1、上午九点半左右,二校门的人流。 2、清华学堂前的人流 3、校史馆前广场上有学生组织的文艺表演,这里是口琴演奏。 4、跆拳道表演 5、在看上述表演时,9点45前后,从清华路西行的乐队(前有举旗帜的队伍)在学堂路与另一群舞蹈表演的队伍集中在一起,汇聚了大量观众。 6、校史馆内(特别是一楼)的展品很丰富,珍品较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20世纪科学发展的历程。下面这张是林家翘先生在清华读书时的成绩单。 7、1945年,叶企孙先生批改李政道的电磁学试卷 8、杨振宁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学生履历片(该照片在他的多本传记中均出现) 9、1944-47年,部分教授的工资单,其中杨武之是杨振宁之父,邓以蛰是邓稼先之父。 10、早期的学部委员。其中刘仙洲教授不但是著名机械学家,还是我国机械工程史研究的开拓者。 张维教授即高晓松之外公,是不是很像? 11、校史馆外走廊橱窗内展有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写给著名金属物理学家葛庭燧、何怡贞(何泽慧的姐姐)夫妇的字。 12、清华的人文社科图书馆大厅一角 13、在校天文台排队的观众,可惜白天无法工作(昨晚也未开放),上去只能看到望远镜的轮廓及旋转屋顶。不过在门口贴有二维码,能提前知道该馆开放的时间。 14、顶部内景
个人分类: 琐记|4759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烈欢迎校友回家
热度 2 zhuoqing 2017-4-30 16:19
2017年的四月底,北京迎来了创历史记录的同期历史高温天气,而清华园内则热闹非凡。全校在庆祝清华成立106周年。 各种的体育赛事活动,演出节目, 以及操场上嘉年华 还有热情洋溢,关怀备至的校医院
个人分类: 我的教学|4739 次阅读|2 个评论
校庆应成为高校文化的一面镜子
热度 7 xiaoshidaguan 2016-11-2 09:36
10月29日,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大事,该校举办了“致敬历史,开创未来——上海理工大学建校110周年‘致敬历史’”的主题校庆活动。为了迎接110周年的校庆,学校从年初就开始启动筹备活动,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举办了围绕师生的各类学术和文娱活动,校庆当日,不少校友都回到母校,以多种方式为学校庆生。(10月31日中国日报网) 高校校庆流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说法,每逢十年校庆,更显隆重。近年来,时常有一些高校因为校庆过于奢华,体现出较浓的“官场味”,教授、学术及普通师生的地位没有到彰显而被媒体披露。上海理工大学这次“百年又十”校庆,庄重但不奢华,打的是“文化牌”。 该校校庆的学术活动,除了理工类的讲座和论坛外,人文社科的“沪江讲坛”,也邀请了不少名家传经讲道,笔者也参加了其中的一些,颇有斩获。同时,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及各地校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育和艺术活动,如话剧、摄影和演讲比赛、音乐会、艺术作品展、宣传片、主题征文及“健步行”等,都融合了学校的古朴的校园风景、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师生参与度高,给人们呈现的是一道道文化大餐。 好在,该校的确有在文化上做文章的底气。上海理工大学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经历了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九十年代的高校扩招和合并、部委高校划归市政府管理,还有世纪之交的国家和市级重点与非重点院校的划分等阶段。其历史也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可谓历尽沧桑与繁华。一批学术、文艺大师和沪江大学老校门、宽阔的林荫道、以哥特式建筑著称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群及沪江国际文化园等标识,是时间抹不去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内核,已经超出了人们对高校应有大师和大楼的期盼和要求。在学校“上理精神”专场讨论会中,宣传部长叶磊老师指出,上海理工大学不仅有110年的历史底蕴,更有“上理精神”,即“爱国明志,和合共生”的办学传统,“术业精进,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崇真求实,守正出新”的学术理想以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精神品格。上海理工大学的系列历史变革,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唯有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随着时间的步伐日益强盛,熏陶着一届届学生的心灵。对于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高校来说,这种精神的确有必要悉心挖掘。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国外来说较迟,大部分高校的办学历史都较短,有100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占比寥寥。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又十”校庆,主打文化牌,对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加以概括和适当宣传,对其他高校举办校庆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作为大学“基因”的文化和学校精神,仍然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材的核心,也必将会成为高校胜出的王牌,教化学生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当然,要让学校的历史底蕴和校园文化成为高校发展的“助推剂”,必须重视文化的育人作用,从管理上下功夫。既要不断传承和挖掘其历史价值,又要与时俱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赋予学校历史与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确保这些内容体现在学校管理和育人的细节中,渗入师生的一言一行,让学生们耳濡目染。 (来源:蒲公英评论;作者:肖纲领) 详见: http://pgy.voice.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how/32986
个人分类: 教育视界|5550 次阅读|15 个评论
甲子随想:电子科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热度 2 wangxiaog04 2016-10-11 13:12
甲子随想:一所大学的光荣与梦想 (一) 一个甲子的历史纵深,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显然不够 “悠久”。然而“悠久”并不是一所大学值得自豪的“遗产”。无论一所大学在过去几百年间创造了多少辉煌,都不是今人抚今追昔陶醉其中或津津乐道浮夸炫耀的理由;同样,即便其历史近乎短暂,也不必因此而妄自菲薄或自惭形秽。 “成电”的历史只有六十年 ,论其悠久只是四川大学( 120年)的一半、格拉斯哥大学(565年)的零头。这或许会让许多惯于计较历史“悠久”的人感到失望——何必呢?! 若论历史悠久,人们首先会想到欧洲的大学。然而,今天每当提起世界一流大学,大多数人都会把目光投向 北美 。 美国的大学与美国这个国家一样,都极度缺乏历史的纵深。但美国的那些看起来十分 “年轻”、“幼稚”的大学,却和美国这个“年轻”、“幼稚”的国家一样,弯道超车,站在了历史的前沿 ,成为全世界赶超的目标和学习的对象 。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 今天的人类已不再指 能够 望通过追忆 “石器时代”的辉煌来拯救自身 。即便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成果能够在当今时代 “回光返照”,也依然无法满足当今的生存发展需要。“田园牧歌”终将成为诗意的想象,新技术时代的步伐根本不容许我们回头观望。 今天的大学也不能靠其在 “工业革命”时代绽放的异彩照亮前行的道路。 当 “量子通信”卫星已经升空之后,瓦特的蒸汽机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缅怀历史,或许可以告诉 我们 “来时的路”,也可以对先辈们表示应有的尊重,但沉迷于历史,并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现成的模式或经验。 处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大学, 尤其 不 该 守旧 、 啃老, 也不能因为历史的巨大惯性而 “尾大不掉”, 它更多地需要创造和活力。未来的历史,已经无法简单地从历史的轨迹中自然而然地推导、延伸出来。未来的历史更多地源于我们今天的探索和创造。 我们要缅怀 “瓦特”,更要培养新时期的“潘建伟”。 (二)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毫无疑问, “成电”的历史 是 很短暂 的 ,但这段历史却 十分 厚重。 今天,当我们翻开《电子科技大学志》,站在这个特殊的时刻 追忆六十年 来 壮阔波澜 建校过程、科技成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等等 ,依然 会 让人 对老一辈 “成电人”肃然起敬,并从心底里 油然生出一股 壮志 豪情。 总理亲自关怀,三校内迁合并, “中国民族电子工业的摇篮”就这样 在一个依然十分贫穷落后的新中国 诞生了。 翻开中国电子信息教育的发展史, “成电”决不是最早的发源地,但它却是中国电子信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座“里程碑”。 “成电”的独特,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尤其是中国“无线电”科技和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这不是某一个人的期望,而是一个浴火重生的伟大民族在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的阶段就前瞻性地把握电子信息时代脉搏的伟大部署。 “中国用三十年走完了 西方三百年走的路 。 ”这是对国家发展的概括,也是“成电”发展的真实写照。历史不允许新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缓慢地走完“工业化”进程,再慢慢地向“信息化社会”过渡。因此,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和电子信息教育也无法等到完成工业化进程之后才蹒跚学步。 “成电”正是在新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六十年里,“成电”不辱使命。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成电人”,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全国各地,为新中国的电子信息教育和电子信息工业做出了奠基性的重要贡献。 这就为新中国从 “工业化”向“信息化”快速迈进奠定了基础,也作为重要角色积极参与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今天,当新一代青年享受着信息化的各种便利并庆幸自己处在这个精彩的信息化时代的时候,他们应该知道这份便利和庆幸中其实饱含着“成电”的努力和奉献。 “成电”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相结合,它用六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一所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如果说历史正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那么, 它首先诉说的就是 “成电”的这种“中国情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未来,这种情怀都是成电人 “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一种目标指向,是一种根本性的归宿。即便是在21世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目标中,“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也是“双一流”的基本底色和内在要求。 “ ‘ 双一流 ’ 最应当强调的是,看这些大学是不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流的人才,看这些大学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国家作出了一流贡献。 ”这正是新一代“成电人”对“中国情怀”的一脉相承的诠释和宣言。 (三) 经过六十年发展,中国的电子信息教育已初具规模和水平, “成电”也经过一路跌宕起伏和坎坷曲折,终于迎来了今天“内合外顺”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说,我们从来没有感到距离“世界一流”如此之近! 如果说, 1978年是“成电”自诞生以来经历的第一个难忘“春天”,那么,现在“成电”又站到了历史的潮头,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当其他“行业性大学”与其所在的“行业”一起暗淡的时候,“成电”却迎来了中国进一步信息化的大潮。 经过六十多年的工业化建设,中国已经具备了从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社会基础和巨大需求;经过六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也有了向纵深阶段发展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础。 同时, 1991年 海湾地区的硝烟等种种症候,也时刻警示着我们与发达国家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巨大差距。这就使我们肩上的责任更增了一份厚重和紧迫感。可以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的信息化,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求。 这一切,都在召唤 “成电”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国家“同频共振”,继往开来,做出更多的贡献。然而,要做出更多的贡献,就需要“成电”在新的起点,做好向新的科技高峰和新的育人水准进发的充分准备。 相对而言, “成电”与中国的电子信息科技和电子信息工业都尚处在十分年轻的阶段。正因如此,它们还有大片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需要开拓,它们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施展抱负。而且,它们现在正处在朝气蓬勃的、不循旧路的、开拓创新的最好的状态,它们没有多么长的历史,它们只创造历史。 目前, “成电”已经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道路已然十分清晰。在建校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着力从“电子行业”转向“行业电子”、从“单科性”学校转向“多科性”大学、着力坚持“三个面向”提升科研与育人的水平的大学,这些都让无数“成电人”看到了蓝图和希望。 “成电”无疑是“年轻”的,因为它年轻,所以它不把历史当做“包袱”,不把传统当做教条,而是选择开拓、选择创造,激情四射、信心满满。它没有百年大学的“资历”,也没有百年大学的“暮气”,它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新鲜的气息,或许,不用等到下一个甲子,它就能屹立于“世界一流”的行列,书写出辉煌的一页。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王晓刚 ) (原载于《成电芳华——电子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第95-98页)
4039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师是院士,如今学生也已经是院士了——记西南交大120周年校庆
热度 3 pinjianlu 2016-5-16 16:57
西南交大教授翟婉明如今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在校庆纪念大会上现场感谢师恩。 图为翟婉明正在给恩师献花。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306 次阅读|7 个评论
五四燕园美如画
热度 5 张海霞 2016-5-4 00:26
又是五四校庆时,不知不觉在这个美丽的园子里已经工作了十五年,5500天,从青椒到教授,收获成长,收获自信,更收获独立自由的思想与人生!特贴一组刚刚照的燕园美景与诸位分享,快乐每一天! 碧空似湛,未名微澜,博雅傲岸,心翔燕园 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深入花丛,乐在其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29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交大校庆 请勿忘文革中惨死的老校长彭康
xjtuhyg 2016-4-26 16:56
交大校庆 请勿忘文革中惨死的老校长彭康 4 月8日,对于西安交通大学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纪念,难得的双甲子校庆,双喜临门。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校庆,彭康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1/15/30806008_549736812.shtml http://weibo.com/1045529987/Dqie3bvfO#!/1045529987/Dqie3bvfO?type=comment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fe0ba0102v4gg.html http://blog.renren.com/share/1645940224/7660937986 2016-04-11   风清云淡3       4月8日,对于西安交通大学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纪念,难得的双甲子校庆,双喜临门。   校庆日,西安交通大学隆重举行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誓师动员大会,交大西迁纪录片《向西向远方》在央视4套开播。今年是两岸五所交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台湾新竹交大)首次携手共庆交大建校120周年,可谓是盛况空前。   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从此,交大人在校长彭康的带领下,从黄浦江畔西迁到了古城西安。老校长彭康,也被称为西安交大的奠基人。   在双甲子校庆之时,自然不能忘记西安交大的老校长和奠基人彭康。同样不能忘记的,是彭康老校长在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   60年前的昨天,1966年4月8日,西安交大庆祝建校80周年和迁校10周年,一派喜庆气氛。一个月后,“五一六通告”出台,文革来了,天下大乱,西安交大也很快卷入了文革之中,校长彭康很快就成了批斗对象。   1966年6月,西安交大“掀起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揪出反党反社会主义彭康”,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的一切职务被撤销。同时,西安交大一万五千多人举行集会,“愤怒声讨彭康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   从此,彭康这位西安交大的校长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陪伴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游街和批斗。   1966年8月10日,西安交大师生员工上街热烈欢呼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文革时期曾流行所谓“百丑图”,这幅1967年1月30日西安地区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西北大学总部、   西北大学文化革命筹备委员会宣传部、国营五四四厂革命造反派文革统一指挥部制作的百丑图,真实记录了文革时的批斗场面。彭康被按压跪在地上,脖子上挂着“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彭康”的牌子。   从1966年的那个夏天开始,彭康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批斗会,胸前挂着沉重的牌子被红卫兵造反派押着去游街,栓牌子的细铁丝勒进了他的脖子。这位一直受人尊敬的老者曾经昏倒在地,但他还是挺了过来。当年大学校长一个又一个被批斗,武大校长李达1966年8月24日就被折磨至死。   被批斗后的彭康校长,就这么呆呆地坐在了地上。   彭康好不容易撑过了1966年、1967年,1968年来了。   1968年,革委会掀起“清理阶级队伍”高潮,工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全校开展“三忠于”(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四无限”(无限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信仰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崇拜伟大领袖毛主席)活动,定出可行的毛主席著作学习、讲用与考勤制度。打人、“黑帮”操练、逼供信等也随之升级,党委书记兼校长彭康被游斗折磨迫害而死。(以上文字摘自档案馆馆长霍有光教授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 )   1968年3月28日,在经历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批斗后,彭康校长的生命走入了尽头。   对于彭康之死,西安交大的一个学生曾写过一篇回忆录,对那天发生的事情有一个详细的记录。文章作者是西安交大电制63班的学生,1968年彭康去世前是电制63班负责看管的。彭康最后的日子,成了他本不愿回忆却抹之不去的记忆。他本不想说却不得不说,于是写下了以下这段文字,这应该是有关彭康生命中最后那天最真实的记录了,现全文转载如下。   原文链接http://blog.renren.com/share/246337835/8459317168    亲历彭康之死及后事的处理   明年又是个喜庆日子,交大115周年校庆到了。电制班63届同学自100周年校庆始,已经相聚三次了。真是酒越陈越香,人越老越亲,大多是过六望七的老人,仍热切希望明年再聚,从年初就有人开始张罗明年相聚的事儿了。   这一代交大学生回忆起校园生活,荣衰成败,喜怒哀乐,幕幕相连,波澜壮阔。谈及学校生活,无论峰顶波谷,浪花之上总会屹立着老校长的身影,这个身影影响着我们每个同学。由于1968年彭康去世前是我们电制63班负责看管的,而我,因缘际遇恰巧亲历了这个事件,所以有许多同学多次问我彭康校长去世的前后经过。这触痛了我本不愿回忆却抹之不去的记忆,本不想说却不得不说。   和一般同学一样,我与彭康校长并不熟悉,进校后,听高年级同学盛说他革命时的英勇故事和迁校中事实求实的作风,从而成为我崇拜的英雄。那时,交大青年学子因为有彭康这样的校长而自豪。文革开始后,运动的洪涛凶猛几至疯狂,听说彭康校长也被批斗了几次。到了68年,大多数同学逐渐看清了所谓的反修防修的斗争的真面目,厌倦了揭批斗争的无聊活动,文革初期那股狠毒与残暴劲逐渐消退。校园里已经没有运动之初那种三天两头抓人戴高帽子、挂黑牌子游街的事了,彭康校长也由校革委会安排电制63班的同学给“保护”起来。参加“保护”小组的同学全是挑选出来的“红卫兵”。我出身不好,自然没有这份资格,托了组长照顾,在后期才得以挤进这支革命队伍。   为什么我要硬挤进去干那本不属自己能干的事情呢?三年级开学时,俄语老师通知我可以开第二门外语,没想到文革暴风骤雨突如其来,二外开不成了。在“复课闹革命”的时候,我想彭康校长已经没有多少事了,如果能跟着他学点日语,总比整天学毛选强。于是挤进“保护”彭康的小组。谁料人算不如天算,心强不如命强,我去了大约只有一周时间,与彭康校长话没说上一句,他就被整死了。   那是个暮春时节,本该是草长莺飞万物竞生的时节,可是冬天的寒气仍然浓厚。彭康校长被整死的那天早晨,我早早起来,见小组的同学都在睡觉,彭康校长却不见了。去问组长,组长说是交大抗校的红卫兵昨晚送来了条子,要拉彭康校长去毛主席像前请罪,今早他们来人自行拉走了。我无聊地在门外转圈,周围静静的,早起的人低头缩肩,匆匆地走过,只有两个打扫卫生的中年妇女有一下没一下地收拾着冬青树间的杂物。在那个红色恐怖的时候,气氛冷清而僵硬,全然没有现在晨练的火热场景。后来我坐在台阶上,向西边张望,希望彭康能在那里出现,让我有个与他说话的机会。   过了许久,一群人从大路上转过,急急地向这边走来。站起来,先是看到前面两个人,接着看到四个人抬着什么,后面还有几个人跟着,连走带跑,不时磕撞着路边的冬青树。到了面前,前面两个人让开,我看清了,后面的四个人抬着的原来是彭康。彭康脸朝下,四肢被四个戴红袖章的人拉着,悬空吊在那里,头无力地搭拉着,随着那四个人的脚步晃动。到了台阶前,四个人松开手,彭康被扔到地上,动也不动地瘫在那里。没有一个人出面向我说明情况,一个红卫兵扔了一句,还不老实,装死!就一窝蜂地走了。   在那个没有王法的时代,恐怕即便警察在场也只有喘大气的份,没办法的!何况我是个西贝货,自不敢出面干预。   看着他们转过冬青树,顺着大路向西走去,我急忙下台阶去拉彭康。彭康校长软得像滩泥,怎么也拉不起来。我只得跪在地上,把他的头抱起来枕在我的腿上,然后双手掐着他的腰向上扶。这时彭康校长瘦弱的身子软软的,全然吃不上力,似乎沉极了。正在无奈的时候,打扫卫生的两个妇女过来,一个人把手伸在他的鼻下试试,轻声说,死了!一时我不知是没听清,还是没反映过来,瞪着眼,傻傻地看着她,她又重复说,死了。这次我听清了,头嗡地响起来。一把把彭康校长推到地上,冲进宿舍,到组长床前,边摇晃,边喊,快起来,彭康死了!   组长听到彭康死的消息,一骨碌爬起来,随着冲到外面,看了一眼,又回到房里,急急地喊起其他的人,七手八脚地把彭康抬回去。多年后,一个同学回忆说,他起来时,看到一群人围着躺在床上的彭康校长,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大家都没有了主意。组长拨开众人,向门外冲去,边跑边喊他去找医生。   我们焦急地在房子里转来转去,不停地到门口向西张望。大家的血液仿佛凝固了,时间好像凝固了。   好不容易看到组长和一个人过来,急急地进了门。那人走到床边,拉开彭康的褂子,在那苍白的肚皮上抓了几下,肚皮上显露出一条条无法消褪的白白的条痕。这时那人急了,回过头说,快拿急救针?组长回头对我说,这个医生没想到彭康会是这个样子,他是下夜班回家顺便过来看看,没拿药。你跑去医务所要急救针,快!   我一路不停地向医务所跑去,要了急救药,又急急地冲回来,这时彭康校长身体已经冰凉了,急救针已经没有用了。我们的老校长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他为革命出生入死奋斗了几十年,最后倒在了“革命”者的手中。   那是清晨发生的事,中午校学校领导就来人拿走了彭康校长早晨去请罪之前吃剩下的半块饼干和喝剩下的水,尸体也拉到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去了。   之后的几天,平静而沉闷,无聊无奈等待着。彭康校长的死讯在校园里已经流传开了,乱哄哄地流传着各样的说法。听说彭康校长的死与什么案件有关,中央对此很关心。某天,一个不愿意报姓名的同学电话中告诉我们他所看到斗争彭康校长的情况。那天,他在中心楼,看到一群人喊着口号,在电机实验室那儿推搡着彭康校长,有人在彭康校长头上打了一拳,彭康校长头就低下来,身子慢慢瘫软,这群人围上去,喊得更凶了。过了一会,人群散开,四个人抬着彭康校长向东门去了。一个在东一楼的同学也在电话中说,他看见四个红卫兵抬着彭康校长的手脚向东门走去,彭康校长的头低垂着,一步一摇,好像不行了。   彭康校长平日很注意着装,即使是挨斗的时候,衣服也穿得整整齐齐的,一身中山装,扣好每个扣子,领上的风纪扣也不忘记扣上。我们议论,也许就是这个风纪扣害了他。在他挨打后可能只是晕过去了,那帮红卫兵把他脸向下抬着,头深深低垂下,呼吸不畅,他本有患肺气肿,很可能因此窒息而死亡。   大约过了十几天,通知说要火化彭康了,让我们派个人去。谁去干这件为黑帮送丧的事?别人都是红卫兵,亲不亲阶级分,岂能干这样的事!我反正是黑五类子弟,干不干都是狗崽子,于是我主动承担了到火葬场去的任务。   火化那天,西安殡仪馆来车接人。我走之前,问王涟,在处理彭康尸体的事情上有什么想法。王涟默默想会儿,慢慢地说,他穿有一件毛衣,大概有六成新,还有那双胶鞋,也是新的。把毛衣、鞋以及袜子带回来。我一边听一边想,她不缺这些东西,可能是留下这些东西作为纪念,或是作为日后的证据。   先是到西安医学院,那是解剖彭康校长的地方。“保护”小组去了我一个,任务明确简单,去火化场取回骨灰。其他的人我都不认识,看那阴沉着面孔很威风凛凛的样子,好像是些什么领导。我跟在他们后面,进了一间阴森森的房子,里面弥漫着剌鼻的福尔马林的气味。房中间一个大台子,上面盖着白布。靠边的长长的一排矮柜子,一溜排着三个大大的玻璃瓶,里面装着肠子内脏一样的东西。一位医生模样的人过来,拉开台上的白布,对着那几位围在台子边的领导说,这是彭康。指着那三个玻璃瓶说,“内脏全部取出来了,装在这里面。”他边说边拉开罩在彭康身上的布,露出肚皮,从下巴到小腹最下处,整个肚皮上有一条缝住的切痕。“现在肚子里装的是麦草,”他边说边用手在肚子上比划了几下。移动了几步,他指着彭康头部说,“后脑取了三条切片,保存起来了”。我站在领导们后面,觉得心阵阵收紧,面对着台上这具瘦小的尸体,一时反应不过来。心中自问,这就是彭康,这就是原来我敬佩的校长?文革前,听高年级同学讲过他的革命故事,哲学家,文学家,革命者……,这在我心目中竖起了一座神圣的丰碑。平日我见不到彭校长,但是每当学校有足球赛,就会看到他。他总坐在靠近体育馆一侧球场旁边的一张桌子后面,桌子上放着两包香烟,看着球赛,抽着烟,一根又一根。他虽然并不高大魁伟,可是,远远看去,他身上仿佛闪烁着光环,不由得赞叹道,这么瘦小的身子里,竟然蕴藏着不可估量的能量和学问,想起“仰之弥高,俯之弥深”的句子,不由得感叹,真丈夫也!现在躺在我面前的他,一只裤管被卷到膝盖,一只裤管在脚脖处向上翻着;一只脚光着,一只脚上穿着绿色的胶鞋。瘦小、苍白、干蔫,比之我在60年代困难时期所见过的路边弃尸尚且不如。房间里的人,都沉默着,静悄悄的,寂静如磐石压在人们头顶。久久,还是那位作介绍的人打破如死的寂静,说可以拉去火化了。   殡仪馆的人搬进来一个长盒子一样的东西,翻开四边,把彭康的尸体放在盒底,四边的木板竖起来,盒子成了具棺材。领导们已经退出去了,我赶紧找王涟要的衣物。在靠近柜子的地方,找着了灰灰的毛衣,卷了卷夹在腋下。一只草绿色军用胶鞋穿在脚上,自是不能脱下,另一只不知丢到哪里去了,只好放弃。   领导走了,彭康的尸体装上了车,那是辆大卡车,殡仪馆的人和我都爬上去,站在棺材盒子旁边。   汽车一路开去,我分不清东南西北,也不想问。车走了好长时间,进了一个院子。院子周围荒极了,地里密密地排列着一个个的小土堆。我想这些小土堆可能是埋骨灰的地方。   火葬场里已经有了安排,彭康来的比较迟,排在第四个。看着他们把彭康的尸体盒子放在大厅里,一时还不能进炉,我们就在那等着。   在我们前面火化的是个姓贺的。小车把他推过来,揭去盖在身上的红布,让亲属检查。看去挺福相,身下垫着厚厚的洁白的褥子,穿着一身黑呢子衣服。突然不知从哪里冲出一位姑娘,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扑向躺在那里的尸体。两个人训练有素地挡住了她,她无奈地哭喊着,挣扎着,慢慢软软瘫在地上。一位像是她母亲的妇人,眼睛红红的,和几个人一起把她搀走了。   在铁轨上行走的铁车,载着尸体进了火化炉,尸体猛地一弓,小车乘机被抽出来,尸体和身下的铁板留在炉里。炽热的火和强劲的风,舔着新被褥和呢子衣服,把它们化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灰),飞舞着随风向上飞去,仿佛是一群黑色的蝴蝶蹁蹁起舞,伴送灵魂离开这不安宁的世界。   接下来,就轮着火化彭康了。简陋的木盒子被推过来,彭康直接被抬出来,放在小车的铁板上。敞开的上衣没有人替他掩上,卷起的裤筒一长一短依然如旧。与那姓贺的衣冠楚楚相比,这个颠倒的世界几乎一切都疯狂而无序,一位党的高级干部、哲学家、文学家、革命长者,竟然如此惨不忍睹地任人摆弄。   进了火炉,一样的一弓,一样的蝴蝶飞舞,在这里,没有级别之分,没有贫富之分,没有宠辱之分,灵魂被无常引向何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大约半个小时后,骨殖从炉里被扒出来,火化后的骨头保持着原来的形状,混放在铁板上冷却。工人过来问,这些骨灰用什么装?是全部带走还是只带一部分?我想骨灰不能丢失一点,应全部带回去。于是,我去前面柜台买骨灰盒,售货员听说是给彭康用,好说歹说,坚决不卖。无奈之余,请示学校。回答曰,买块布包回来。因为没有白布,只得买了块红绸布,到后面看着工人把骨殖研成骨粉,全部包起来。   殡仪馆的车把我和彭康的骨灰一起送到东大街,他们的任务完成了,剩下的事只能由我自己处理了。现在记不起是谁的指示,让我在街上买一只瓷瓶,用来装骨灰。在东大街商店(靠近新华书店,现在已经拆了)里,我看着货架上摆成一排各种各样的瓷瓶,头脑渐渐清晰,捉摸着应该买只稍微好一点的瓷瓶以慰彭康校长在天之灵,就选了最贵的一只,蓝底青点--他已经不是红色的了,还他一个清白吧!   回到学校,我把红绸子包着的骨灰、瓷瓶还有毛衣给了王涟,告诉她,鞋只剩一只,没有拿回来。她照旧没有任何表示,默默地接过东西走了。几十年过去了,彭康校长英名已经恢复,不知道王涟是否还健在,瓷瓶和毛衣是否还保留了着以使后人记住那个   在西安交大校庆网站上刊登了一篇校友李志杰写的文章 《人生的拐点——西安交通大学生活回忆》 (原文链接http://xjtu120th.xjtu.edu.cn/info/1058/1204.htm),该文对68年3月28日彭康校长的死也有这样一段记录:   1968年3月28日,我在学校行政楼前去散步,看见几个学生驾着彭康校长从行政楼前的马路上向东走,听说是他们驾着彭校长到图书馆前的毛主席像前“请罪”,“请罪”之后,看到彭校长身体情况不好,驾着往交大一村方向去。我看见他们时,彭康校长瘦弱的身子已举步艰难了,看样子自己已无法站立了,完全由别人驾着走,两条腿无力的在地上交换着步子,耷拉着头,眼睛几乎没有睁。这群人走过去后,我就到别处散步了。事后听说,那是交大极左派组织“抗大战校”工企排的学生游斗彭康校长,年老体弱的彭康校长就在这次游斗后丧命了。   昨天西安交大校庆日,我发了条这样的微博   “@问个老照片1966:今天是西安交大的校庆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不知道交大将怎样纪念他们文革中惨死的老校长彭康。”   此微博发出后,引起了不少西交人的跟帖和共鸣。“@兵马俑科研小霸王 : 对于那一段历史,真是感到深深的羞愧啊,今天的晚会上,老学长主动提到了这一段历史,让在座的交大学子无不动容,哎”。“@中国钢管:我在那里读书没人说过彭康是被斗死的”   不料也有西交人在我微博里兴师问罪,有的说我是哗众取宠,有的问我是何目的是何居心,有的说我是为喷而喷,与小丑无异,有的说我在喜庆的日子不该发那样的帖子。   昨夜与人打了一番嘴皮子仗后,小的我今日心有不甘,特作此文。   西安交大档案馆馆长霍有光教授编撰的 《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 ,真实记录了西安交大的校史,他在该年谱序言有这样一段话,我就借用他的这段话,作为本文章的结尾:   要把过去的“成功”和“错误”,变成“我们的财富”,前提是要认真“总结历史”,把这些“成功”和“错误”如实的记录下来,只有留下信史,才能“作比较”,使后来者知道过去,了解历史,由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败获得启迪,资政育人,更加聪明。反之,如果把沉重的历史从人们的记忆中轻松的抹去,那么就糟蹋了来之不易的财富,难免会重蹈覆辙。      彭康生平简介:   彭康(1901~1968),原名彭坚,笔名彭嘉生,江西萍乡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1919~1927年间留学日本,修完了帝国大学哲学系的全部课程后毅然回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初担任中央文委书记。1937年8月以后,先后担任安徽工委书记,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和秘书长,华中局宣传部长,华中党校副校长,建设大学校长,华东局宣传部长,山东分局宣传部长等职务。解放初任华东大学校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山东省文教委员会主任。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任命彭康为交通大学校长,1953年3月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59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68年3月28日,被红卫兵游斗致死。 《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出版发行 http://www.bookdao.com/book/1810122/ (百道网) http://item.jd.com/11281537.html (京东网)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3295843 (当当网) http://www.humanitybook.com.cn/news_view.asp?newsid=1657 (人文在线)
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不喜欢参加校庆的原因
热度 46 lin602 2016-4-12 07:37
我不喜欢参加母校的校庆,记得只有研究生刚毕业参加过一次南京大学化学系的系庆(好象是80周年),当时研究生同学来了不少,我是当年的班长又身在南京,有点东道的味道,为的是同学们聚一聚见见面。 本科是中山大学,没有参加过校庆。 我读的中学是盐城市时杨中学,省重点中学,因为学校在乡下已经大不如以前。我们读书那年头,这所中学在盐城赫赫有名,改革开放后,好教师都慢慢被城里中学挖走了。2002年50年校庆及2012年60周年校庆,学校都发出邀请,但都没有回去参加,其实也就三百公里。前几天我们中学同学群里,有人放上一张照片,说她参观了学校校史馆,每届一个校友代表,我还是1974届的校友代表呢,不过,我至今也没有进去过。 南京林业大学的校史馆在校园内生物技术楼顶层,许多年了,我也一次没有光临。 内心说,中国目前的校庆风气,真是很不喜欢,甚至反感。 权力、金钱、夸大宣传成为校庆的主旋律。 权力与金钱,将校友分成三六九等,校长与校友都成了官员们的陪衬,以得到官员出席、讲话、题词为荣的文化与学者的人生哲学格格不入。 有官位有钱的校友是座上宾,热烈欢迎,鼓掌有请,普通的校友经常不被邀请,即使来了,也经常成为仪式的‘导具’。 校庆的主席台,就是权力与势力的角逐台,其位置顺序非常考究,大会发言都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大学的校庆与学术无关,与大学的特质无关。说实话,大学的校庆,不需要看他们的节目单,基本上都知道,一个模子出来的。 我时常傻傻地想,大学的校庆什么时候能够向所有校友发出真诚平等的邀请呢?什么时候不放主席台只设校友区与在校生区另外设个非校友区,位置随意坐呢?什么时候发言不是官员,而是在学术上令人尊敬的真学者呢?什么时候校庆的文化不含有权力与金钱的气息呢? 其实大学的校庆,只设一个发言席,足矣! 喜欢自由自在地随意地与同学们聚聚,随便喝喝酒,说说过去,看看曾经的学校与宿舍教室,再说说互相关心的话题,多好。 校庆,充斥着权力与金钱的味道,令人不爽! ‘真水无香’!!
13883 次阅读|55 个评论
除了邵逸夫,中国也有如此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啊——唐立新
热度 3 pinjianlu 2016-4-5 17:43
捐赠记录: 2009年、2010年,捐赠母校重庆大学200万元,用于奖励母校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在校全日制学生; 2011年01月17日,捐赠母校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四中)500万元,设立“唐立新奖学金、奖教金”; 2011年03月,捐赠母校重庆大学880万元,设立“唐立新教育基金”; 2011年12月30日,捐赠母校重庆大学3000万元,设立“重庆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2年05月07日,捐赠电子科技大学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电子科技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2年06月07日,捐赠四川大学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四川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2年06月08日,捐赠西南财经大学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西南财经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2年06月12日,捐赠母校重庆大学2000万元,增设捐助项目“重庆大学学院建设基金”,电气工程学院、建筑城规学院、自动化学院成为首批资助学院; 2014年04月09日,捐赠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人民币15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4年05月12日,捐赠北京大学人民币1500万元,设立“北京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4年05月15日,捐赠西南交通大学人民币1500万元,设立“西南交通大学唐立新教育发展基金”。 2014年10月12日,重庆大学“立德树人 立教圆梦”建校85周年校庆晚会,捐赠母校重庆大学3亿元人民币,为母校修建一栋信息博览大楼,信息博览大楼选址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大楼涵盖学术交流、信息技术、博览等功能,同时这栋楼也将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师生设计。 截止2014年10月12日,唐立新先生向上述高校捐款累计人民币4.36亿元,其中重庆大学3.6亿元。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9FQNA-IxoJlQhMvRV1otPnEKGk83G9lkQA3XHGPodjRnJPWRFsHaj8vlrz6IgG_1RhDaSqWWpvm_CC8XGffp0tB5v5O3CltrmdqQ9ptgKq#reference- -8532725-wrap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98 次阅读|4 个评论
写在中原工学院校庆六十周年
热度 4 tangxn 2015-10-17 15:50
话说在号称东方芝加哥的郑州,有一所号称东方纺织名校的大学——中原工学院。曾经的郑州纺织工学院,也许是因为地处大中原,也许是因为老校区在郑州市中原区,中原区中原路,所以有了现在的名字——中原工学院。以至于提起校名时总是少了几分底气,总要忍不住多解释几句,我们学校在郑州,是本科,是国家统招二本,是原纺织工业部八所直属纺织院校之一。和世界上很多著名学府一样,中原工学院远离都市的喧嚣,地处风景优美的小镇,正如牛津大学位于牛津小镇,剑桥大学位于剑桥小镇,普林斯顿大学位于普林斯顿小镇,中原工学院则位于龙湖小镇。其办学规模与麻省理工学院相当,每年本科生的招生数量比清华大学还要多一些。中原工学院始建于1955年,比同样姓中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早三年,按岁数,是中国科大的大哥,比香港科技大学早36年,按辈分,是香港科大的大爷。 遥想当年,有闻名全国的四大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华南工学院。之所以没有中原工学院,也许是因为我们是第五大工学院,是四大工学院候补学院。正如四大美女可以名垂青史,第五大美女只能默默无闻,四大才子可以金榜题名,第五大才子只能名落孙山。作为工学院,中原工学院的优势学科是以纺织为代表的工科,当然,服装和艺术也是颇有名气,尤其是艺术类学科,开设多个艺术类专业,号称河南省最齐全。犹记得在中工读书之时,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广场操场,都会有种种的展览,摄影展,动漫展,服装设计展,工业品设计展等等。中工虽不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却是文理工艺交融,沐浴其中,可以尽情享受多学科熏陶的乐趣,只要你愿意。 当然,和纺织、服装和艺术等优势学科相比,中工的最大特色在于极其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因此,俗称龙湖课余生活大学。关于教学与活动的关系,曾经有这样一个定律——课可以不上,活动不能不搞。因此,在中工,最拉风的部门是校团委,最权威的大腕是辅导员和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作为一名中工学子,可能不知道院长是谁,但是一定会知道辅导员是谁,可能不知道本学科谁搞学术最牛逼,但是一定会知道本学院谁搞活动最给力,知道谁主导评奖评优的大权。班级要搞活动,学院要搞活动,团支部要搞活动,党支部要搞活动,社团要搞活动,学生会要搞活动,从操场到广场,从教学楼到实验楼,从餐厅到寝室楼,无论是阳光明媚的正午还是铺满晚霞的黄昏,哪里有中工学子哪里就有活动。至于活动的主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某某纪念日到某某名人的诞辰,从关注某某到远离某某,从感恩天地万物到呼吁爱护动物,从发挥什么创意到响应什么号召。当然,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中工学子为活动的献身精神,还有领导们为搞活动而抓壮丁的勇气,我们做不到每晚上自习,但是可以为了某个比赛或者晚会提前一个多月坚持排练,我们做不到每早晨读,但是可以为了运动会提前一个多月坚持每天六点起床,然后齐步走。多年以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太二逼! 我们没有安静的书桌,但是,我们有热闹的活动桌,我们没有写满大师手迹的黑板,但是,我们有写满活动口号的宣传板。中原工学院地处龙湖小镇,可以安静的学习,也可以热闹的活动,或许很无聊,或许有点料的活动,可以是学子们消遣时光的利器,也可以是老师们升职加薪的砝码。河南省首家知识产权学院,全省唯一一个独立自建的高校科技园,崭新的体育馆,气派的图书馆,时常更新的学术报告,作为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可以说中原工学院的领导对于学校的发展还是很尽力的。只是,作为全国仅有的几所以纺织服装作为学校主体和特色的院校,兄弟们都升格成了大学,我中工还是学院,那就安静的做个东方麻省理工学院吧! 有人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作为省属本科院校,我们没有大楼,最高建筑就是八层的图书馆,作为普通二本大学,我们少有大师,最多的就是上课很随意,考前划重点的所谓教授。犹记得读大学之时,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喜爱上课不点名,点名不挂科,考前划重点,考后多加分的老师。而沧桑的多少年后,终于明白,无论年轻的大学生有多少的劣迹,生活懒散,逃课旷课,沉迷游戏,追剧追星,上课不认真,下课损老师,但是至少有一点——年轻的我们有最基本的是非之心,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我们最崇拜什么样的老师?最崇拜真正做学问,有学术水平的老师,至少也是讲课很用心的老师。那些备课随意,考试放水,讲课犹如走过场一样的老师终会被无视。那些满嘴红头文件,威逼利诱学生搞各类活动而作为自己升职砝码的政客型老师,那些从不关心学生学到什么,以完成教务处所谓教学任务而拼凑工作量的水货型老师终会被鄙视。 作为中原工学院的学子,我们为中工感到自豪,正如很多毕业生都会为母校感到自豪一样。只是,令我们感到自豪的不是大楼,不是大师,不是学校的科研与教学,不是学校的荣誉与排名,而是中原工学院三落三起,11次更改校名的历史。辉煌的时候,我们在1958年就是本科,落魄的时候,我们在1970年被改建为郑州市纺织机械配件厂。我们的校训是博学弘德,自强不息,这一路坎坷的办学历史就是对自强不息精神最好的诠释,确实,我们不是最好的,无论是在河南省,还是在全国的纺织院校,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从未放弃。如海上波浪,有时起,有时落,中原工学院11次更改校名的艰辛发展史,是中原工学院送给每一位中工学子最好的礼物!
5534 次阅读|6 个评论
河海大学百年校庆原创歌曲
tonybean 2015-10-15 21:54
今年是河海大学诞辰百年,特创作一首歌曲献给亲爱的母校,纪念我们的青葱岁月。 《你在我心尖》 (国语版): http://5sing.kugou.com/yc/2936928.html 词:李增悦 曲:卞勇 唱:兰培,李增悦,何敏祯,卞勇 月色洒遍 星光满天 不见丝竹 不闻管弦 有一群人 相聚一圈 还是曾经少年 清脆话语 湿润眉眼 熟识步履 习惯容颜 温情拥抱 昨日重现 只是老了一点 一转眼竟是十年 十年前山花烂漫 十年后青草依然 你一直在我心尖 我们也许很少相见 你的脸却常常浮现 或是欢笑 或是伤感 和难忘的那些过去 都在我心尖 相聚短暂 话说不完 想把一天 当作一年 那些回忆 那些片段 很快就又走远 再转眼还有十年 十年可会再相见 记住今天真情涌现 你会一直在我心尖 一生能有多少十年 十年带来多少改变 很多过客消失不见 可你一直在我心尖 你的身影渐行渐远 你的声音越听越浅 默默转身 说声再见 和真挚的许多祝愿 都在我心尖 《河海当年情》 (粤语版): http://5sing.kugou.com/yc/2936896.html 曲/词:卞勇 唱:梁宜球,卞勇 回望昨天,那个从前 在脑海深处,每个片段 想起你,心多温暖 情谊永不变迁 仍旧记得,最美骏园 叠翠山嬉戏,星辉闪 一起唱,手相牵 困与苦都走远 让昨天记忆再现 目标永远在前面 路虽远,心坦然 勤与思为我嘉勉 时日已逝去如飞箭 在我心里依然怀念 万千思绪万语千言 凝聚了梦与青春,终可再见 驰名学府,已过百年 历遍沧桑岁月厚积淀 水之子,抱信念 愿把一生青春献 像昨天记忆再现 梦想永远响耳边 雁飞远,饮水思源 陪伴我为我加冕 勤俭艰苦不曾改变 为理想拼不曾疲倦 献身终会助我把梦圆 求实与负责让我翅展 年月飞逝星移斗转 在我心铭刻长留存 定珍惜记住意气当年 寻觅那梦与青春,终可再见 另附河海大学05级环境工程3班班歌《我们一起追梦》百年校庆版: http://5sing.kugou.com/yc/2936870.html 曲:卞勇 词:李增悦 褪色的红幕布,随风缓缓拉上 未知的结局匆匆散场 在回想过去,还是憧憬未来 甜蜜的青春或苦涩时光 岁月剥落的墙,开合年轮的窗 那出现又消失的地方 让笑容定格,把色彩隐藏 我们去追逐梦想 我,还在回望 还有想象,还是彷徨 哭泣吧,记住眼泪,忘掉忧伤 朋友不要再惆怅 且听天使在歌唱 真挚情感,永远流淌 时刻伴我身旁 诉真情热泪盈眶 一杯饮尽又何妨 笑容流转,色彩飞扬,向前闯 那绿荫的校园,是知识的殿堂 我们曾一起,茁壮成长 船帆在飘扬,不管多少风浪 装满青春热望去远航 无论你在何方,我都会记心上 为这份友情一生守望 让笑容定格,把色彩隐藏 为梦想再展翅膀 我,还在回望 还有想象,还是彷徨 哭泣吧,记住眼泪,忘掉忧伤 朋友不要再惆怅 且听天使在歌唱 真挚情感,永远流淌 时刻伴我身旁 诉真情热泪盈眶 千杯饮尽又何妨 笑容流转,色彩飞扬,向前闯 朋友不要再惆怅 且听天使在歌唱 真挚情感,永恒流淌 常伴你我身旁 诉衷肠热泪盈眶 千杯饮尽又何妨 笑容流转,色彩飞扬,赴远方
53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吉林工业大学60周年校庆
sqzhang 2015-9-26 22:31
作为一个大学,吉林工业大学这个名字15年前消失了,但是,作为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它依旧存在着,存在于已经毕业离校的校友心中, 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2015年9月25日,吉林大学工学学科暨原吉林工业大学 6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召开。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49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撰联祝贺天津大学120周年校庆
SYan 2015-7-10 05:12
撰联祝贺天津大学即将到来的120周年校庆 今年10月2日,是母校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日,特撰一联,以示祝贺: 桃李遍五洲,声誉享四海;历风云三世纪,经岁月二甲子;悠久神州第一校 德赛为中用,文理从西学;思宠惠东扶桑,忆太雷南穗城;巍峨学府称北洋 注: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成立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宠惠: 王宠惠,中国第一张 大学文凭获得者, 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太雷: 张太雷,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广州起义主要领导人。 此二者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的著名校友。
2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复旦的校庆宣传片叫一声好
热度 33 liangdeng 2015-6-4 23:47
曾读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先生在卷首处提示读者,要对既往之历史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这哪里是仅仅是读书的态度,立身处世,不也应该这样吗? 复旦大学办 110 周年校庆,一则应景的宣传片,却因涉嫌抄袭而引来漫天的口诛笔伐,好事者调侃“复旦大学成了复印大学”,这就有些刻薄了。 宣传片一类的东西,是有现成套路的,复旦大学如果走套路,相信就没有现在这些麻烦事了。正因其是复旦,才抛弃现有的套路,尝试了新的宣传形式,而新的宣传形式不可能凭空产生,模仿借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模仿借鉴之初。拿复旦的宣传片同国内其他名校的宣传片比一比,算得上耳目一新,一点也不辱没复旦百十年的名声。或许复旦学得生硬,尚有斧凿痕迹,但毕竟是在尝试,应该得到宽容与鼓励,而不是调侃与奚落,何况人家是在办校庆。 哎,坐谈客们,旁观者们,你们自以为是的客观公正,从来不知误了多少尝新的生命! 就算是学术研究,谁不是从模仿学习开始的呢。功成名就的大家巨子可以指责年轻人只会搞一些改一改,修一修,补一补的东西,但他们科研之初难道就没有拙劣的模仿经历。科研需要帅才,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同时也需要一大群“兵”才,朝着这个方向,做宽做深,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工作。某大科学家言,科学就两件事:集邮和物理。没有千万人集邮的功夫,又何来物理的顿悟妙理? 复旦的宣传片有模仿学习的痕迹,固然算不上大的创新,但他学习国外新的宣传片形式,对于国内也算是开风气之先了,非帅才亦无愧于兵才,亦集邮工作之先驱。 复旦开了头,相信大学宣传片不久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抄袭”之作,而在众多的“抄袭”之中,崭新的事物必将产生,而复旦引领风气之功,决然不可没! 话又说回来,这只是校庆宣传片,不是学术论文,没必要叫形式的真。我们更应该考察的是宣传片内容是否真实,是在讲复旦的故事,还是在讲日本大学的事。既然讲的是复旦的故事,宣传的是复旦的形象,又何来抄袭之说呢? 复旦立校百有十年,育人勋业赫赫,值此校庆之际,难道就激不起世人丝毫的敬意。不是复旦不足敬,而是大家心里没有了那份待人应世的温情。 游戏调侃之语可以休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7440 次阅读|67 个评论
“复旦大学”到底错在哪里?
热度 2 dsm9393 2015-6-1 14:30
“ 复 旦 大学” 到底 错在哪里? 复旦大学 110 年校庆引发的抄袭、复印、弄虚作假、将错就错,直到不好收场,其影响很坏,这是近年来高校事件中又增加一例。 半月谈网今日转发新京报专评“ “复旦抄袭门”最大的错在哪里 ? ”文中指出: 消极处理,应付舆论,恐怕这才是复旦抄袭门最大的错误。 笔者最初读报发现光明网 2015-05-29 日, 发表一篇专评“ 复旦校庆片抄袭丑闻,丑到丑不可闻 ”。这是官网最先发表的尖锐批评。 5 月 28 日 ,网友置评 校庆短片涉嫌抄袭日本东京大学广告片的丑闻。复旦大学官方微信中解释说:“像复旦这样的大学,能否避免以做文稿的方式做片子?我们想做一点突破,希望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复旦的各界人士能够包容这种尝试。” 该文已经定性复旦大学校庆片是抄袭,笔者还怀疑评论员文章过早定性。因此笔者对这篇评论的回复是希望调查,分清模仿与抄袭,如果是抄袭就不是 撤下涉嫌抄袭形象片换新版本 就了事,应该给予必要处理。没想到新版本一面世,又遭到网友质疑。说又是抄袭。这么一来就无退路了。凡事不过三,不能再发新版本。 2015-05-29 日, 东方网 发表一篇“ 复旦宣传片制片人道歉 承认参考东京大学宣传片 ”。光明网转载了这篇评论。 面对舆论, 该校宣传部副部长制片人 滕育栋表示,将坦诚地接受校友们和所有关心复旦的人的批评和质疑,并随时准备接受应有的处理。“作为制片人,我对这部片子对学校声誉造成的伤害深感自责,表示真诚地道歉。” 当晚 18 时,复旦官方微信发布了 2015 校庆宣传片(完整版)。 2015-05-31 日,大公网发表“ 被讽为“复印大学”的复旦公开道歉 将启动调查 ” 一文, 刊登了复旦大学官方表态,一方面致歉,同时启动调查。前后五天时间过去了,看见该校应对社会关注的事件所持的态度及处理不如人意! 1. 对校庆过于关注,不适时宜。 2. 校庆宣传片在网上公开之前,按常规校主要领导应该看过并表示同意。 3 发现网友置评是抄袭,慌了手脚,该校不可能不知道光明网评论。错失时机,发了新片。 新片再次被质疑抄袭,这一而再,再而三发生问题,不能再发新片。被迫致歉和启动调查。 4. BBC 中文网报道 了这一事件的过程,点名制片人是该校宣传部副部长 滕育栋 。说明此事已引起国内外关注。 5. BBC 中文网 并以网友名义讥讽该校为 “复制大学”或者“复印大学”。 6. 2015-06-01 日, 新京报 发表 “复旦抄袭门”最大的错在哪里 ? 指出 “复旦大学”的声誉和形象已经全面崩溃,在 2015 年高等教育年鉴里面,复旦抄袭门是一个绕不开的耻辱印迹。整个事件的反应方式,看不出复旦校方有治学的“严谨”、“求真”的风范,从头到尾展现给公众留下的是“诿过”、“卸责”的印象。 7. 事情已经发生,校方已正式道歉,当事主管人也表态接受处理。校方应该给公众和媒体一个交待,希望此类事件不要再发生。
个人分类: 博客|1971 次阅读|3 个评论
尊请复旦大学对“王正敏院士学术腐败案”给予公开答复!
热度 9 wych199771 2015-5-30 10:52
尊请复旦大学借校庆110周年之际,对“王正敏院士学术腐败案”给予公开答复! 感谢科学网多年的支持! 感谢众多网友的关注! 谢谢您们!
3364 次阅读|18 个评论
中国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
CAU05077 2015-5-13 08:19
中国农业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 !--$ end-- ​ ​ 发布单位:!--$ begin--中国农业大学!--$ end-- 发布日期:2015-05-07 浏览次数:4494 ​ !--$ begin--   教民稼穑、弦歌不辍,砥砺耕耘、桃李芬芳。2015年10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将迎来110周年华诞。我们谨向长期以来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给予关心、帮助和支持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是中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后历经了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农业大学、北平大学农学院等发展阶段。1949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等合并成立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中国农业大学。学校1954年被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年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建校110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发扬严谨求实、厚德博学、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传统,坚持以农立校、特色兴校,围绕人类的营养与健康,以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为导向,以培养高质量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下求索、开拓奋进。今天的中国农业大学,正向着“具有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适逢盛世、继往开来。我们本着“热烈、多元、务实、节俭”的原则,将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友联谊和学术交流活动。诚挚邀请并热烈欢迎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拨冗莅临,畅叙情谊、共襄盛举!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5月7日   校庆筹备工作办公室联系办法:   校庆网站: http://110th.cau.edu.cn   电子邮件:alumni@cau.edu.cn   联系电话:010-62737935,62738593   微信公众号: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CAUalumni
个人分类: 历史 记忆与事实|1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庆日断想
热度 8 nli2233 2015-5-2 05:29
微信大学同学群里说,今年校庆返校日是 5 月 3 日,尽管校庆是 5 月 4 日。返校日定在 3 号,因为这是个礼拜天,方便校友。可见,学校的管理也越来越人性化了。 有人会不同意这个校庆日,搬出来老北大 12 月份校庆的历史。其实我觉得较这个真没有太大意思,校庆定在某一天,大家约定俗成,就可以了。校庆么,就是在校学生放假,校友回来看看,新朋老友济济一堂热闹一番,然后大家各自散去,该干嘛干嘛。 不过,大学毕业 10 年内,我从来没有返校参加过校庆。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儿。尽管我有相当一段时间就住在中关村,离母校很近,后来我搬到芙蓉里,走路到北大也就 5 分钟而已。这 10 年内,我没少回母校。开始零零星星,有外地同学回京的时候,大家相约在母校附近一聚;后来有了孩子,我常常带孩子在周末去北大溜达,校园里安全,空气又好,那是一段令人留恋的日子;再后来,为了准备出国的英语考试,因为家里地方小,我干脆重操旧业,每天晚上去北大的教室楼里找地方看书。记得我还找了在北大工作的朋友换了些饭菜票,有时候晚饭就在学校解决了。那个时候觉得,北大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那么,既然这么方便,为什么校庆日从来没有回去过呢?原因很简单,在校当学生的时候,每到校庆,看见那些红光满面功成名就的校友们返校,也曾想着自己将来也有那么一天。出校门后的那些日子里,每到校庆,总要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有资格回去露一面,自己是不是做出了什么可以让母校和老师们感到一点一丝自豪的成绩了。每每这个时候,我的答案都是 NO 。于是,不回去参加校庆的最大功用,是避免了自己在那种场合的自惭形秽。 大学毕业第 10 个年头,我出国了。从此,就算想参加校庆,也赶不上了。大学毕业 20 周年的时候,正好是国内各种同学会校友会活动的鼎盛时期,于是,同学们就组织了一次毕业 20 周年返校活动,就定在校庆那一天。我在海外,自然是不能参加了。好在通讯技术极端发达了,我不仅有机会在同学聚会的时候适时地拨打了越洋电话,而且我还通过网络及时看到了同学们返校的视频。从视频里看,同学们已经跟当年看到的校友返校一样,一个个红光满面功成名就了。世事轮回,可见一斑。可能在校的学生的想法跟我当年做学生时的想法也是一样的。 今年是北大的 117 周年校庆,这意味着我离开那个校园,已经 27 年了。今天想起校庆的事儿,随便写了上面的几段废话。 我又想起,我还是中科院研究生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友,这所大学的校庆,我好像从来没有想到过。是因为自己内心里觉得本科和硕士教育在内心里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还是因为国科大校庆从来就不张扬以至于我从来没有在意过,不得而知。
个人分类: 心有所感|12670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秋天的布鲁斯 2015-4-28 09:01
至纯至真的诗人汪国真走了,微信中满是纪念的帖子,不禁也触动了我早已尘封的往事。正值我们大部分同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暨博士生入学30周年,刚刚返校参加了校庆。这是我第二次以校友的身份返校,第一次回到培养我、见证我成长的清华200号,我读硕士、做博士、又工作了6年的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走进南门、走到能科楼,五味杂陈的的近乡情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们相聚,看到核研院20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非常高兴。祝愿朋友们安好!祝愿母校蒸蒸日上。 曾经读到过汪国真的诗,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1985年底,新年+研究生毕业 ,我所在的清华200号组织了新年茶话会,师生共聚一堂。轮到我们班出节目时,我被推了出来。赶鸭子上架,朗诵了这首诗。因为要毕业离开原来的研究室、原来的班级,走向新的生活,也算应了当时的心境。这么多年过去,有过奋斗、有过低迷颓废,感谢母校的培养,感恩这些诗的陪伴! 附: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汪国真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   报我以平坦吗?   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   报我以崎岖吗?   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   报我以幸福吗?   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   报我以不幸吗?   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   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   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707 次阅读|0 个评论
沁园春。校庆
linxiangen 2014-10-29 12:51
沁园春.doc 为学校建校30周年而写。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热烈庆祝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陕西师大赋(霍松林撰
xjtuhyg 2014-10-13 16:57
热烈庆祝陕西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陕西师大赋(霍松林撰文并书) 霍松林   选汉唐古都之南郊,辟文化积淀之沃壤。建师范教育之学府,育国家建设之栋梁。历四代人经营缔造,经跨世纪风雨沧桑。陕西师大已造就十四万英才,荣登“211”金榜。   溯我校之简史,思创业之维艰。抗战晚期,师专始建。爱国师生,共赴国难。念闾阎之困穷,节衣缩食;怀救国之雄心,勤学苦练。新国初建,奋发图强。西安师院,竞创辉煌。依大唐之天坛,设马融之绛帐。汇中西之典籍,图书馆环绕绿树;传古今之智慧,教学楼普照金阳。领导尊师重教,教师敬业爱岗。文理并重,学科之建设有序;德才兼备,师资之培养有方。历届毕业生派入各地中学者或任教职,或任校长。皆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备受赞扬。   其奈好景苦短,灾祸无情。反右派,反修正。大批判,大跃进。三载饥荒,辍学放长假;十年动乱,停课闹革命。损失之惨重怵目惊心,永垂教训。剥极而复,人心所向。四害俱除,春雷乍响。三中盛会,甘霖普降。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我校即被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而扬帆启航,前途无量。   思想解放,理念更新。科教兴国,任务光荣。教书有理,读书有用。理直气盛,壮志凌云。我校遂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目标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办学目标而开拓进取,形势喜人。   学院二十有一,岂仅史哲文理?专业六十有四,兼容中外今昔。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授权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溢彩流光,逐年增益。长江学者、国家级名师、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创获丰硕,屈指难计。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名牌专业及特色专业不胜枚举,屡受国家级省级奖励。教学成果,奖项尤多,可贺可喜。本科专科生一万八千三十余,硕博研究生七千七百六十余,外国留学生八百七十余,群英毕集。副教授五百二十余,教授三百三十余,博士生导师二百九十余,硕彦济济。授业传道,树教坛之赤帜;破浪导航,探学海之奥秘。争圆匡时淑世之美梦,建文明而扬正气。广育富民强国之英杰,除积弊而兴百利。   华文教育,基地宽广。留学青年,选优培养。立足三秦,放眼五洋。学术交流,各取所长。校际合作,共谱华章。发赢互利,协和万邦。闳中肆外,四海名扬。   老校区焕发青春,新校区鸿图大展。接韦曲之西隅,踞上林之旧苑。楼馆高敞,堂舍完善。林带之晴翠扑眉,花圃之新葩耀眼。文明校园,教师摇篮。一校两区,分工共管。优势互补,斗丽争妍。   教师教育,使命神圣。八字校训,引领校风:不愧人师,首要“厚德积学”;堪为世范,尤须“励志敦行”。讲授钩玄提要,举一而反三;著作厚积薄发,稽古以拓新。(七拼八抄,往哲深讥赝鼎;千锤百炼,时贤更重真金。)做园丁之园丁,乐育秾桃艳李;当人梯之人梯,共攀秀岭奇峰。迎终南之爽气,听雁塔之晨钟。看和谐社会之完美建构,盼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豪情满怀,高歌猛进。   松林改旧作并书,时年九十有三   【注】该文曾刊登在《光明日报》上,学校已经决定在新校区图书馆南侧建立石刻碑亭,永久展示。 @@@@@@@@@@@@@@@@@@@@@@@@@@@@@@@@@@ @@@@@@@@@@@@@@@@@@@@@@@@@@@@@@@@@@ 陕西师大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 作者:张莹  摄影:白强  发布时间:2014-10-13 http://www.snnu.edu.cn/newshow.php?id=6146    春华秋实七十载,砥砺奋进谱新篇。10月12日,我校迎来了建校70周年华诞。长安校区彩旗飘扬,宾朋云集,处处语笑人喧,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上林体育馆前,学校和各院系(部)设置了校友接待点,体育馆上方悬挂着“热烈祝贺陕西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的大型横幅;馆内播放着校庆专题片《放歌西部奠基未来》,来自海内外的嘉宾、校友与全校师生员工5000余人齐聚一堂,共贺陕西师范大学70华诞。    上午9时,我校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林体育馆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甘晖主持庆祝大会。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李仲为,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厅长李兴旺,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婧等政府部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长安大学校长马建,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小力,兰州大学副校长高新才,美国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副校长厄尔•坎贝尔•特雷汉姆,韩国汉阳大学副校长鲜于明镐,吉尔吉斯科学院东干研究中心主任、院士伊马佐夫•穆克哈密,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吴正己,香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子健等兄弟院校领导;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主席田庆先,香港善源基金会会长朱恩馀等社会贤达、知名人士,以及我校知名校友、专家学者,文化界、新闻界、企业界的朋友,校友代表,在校的历届校领导出席了庆祝大会。 我校七十周年校庆活动,引起了上级部门、兄弟院校、海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社会各界友人、校友和校友会的广泛关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美国校友会、田家炳教育基金会、香港善源基金会、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曲青山校友,香港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原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我校名誉教授何崇本先生等单位和个人发来贺信贺电近百余封。    我校校长程光旭首先致辞。他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嘉宾表示了最热烈的欢迎,向海内外的校友和全体师大学子,致以了节日的祝贺,向70年来辛勤耕耘、奋斗不息,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倾注心血的老领导、老同志、全体教职员工表示了最崇高的敬意。    程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学校70年的发展历程。70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春华秋实,桃李天下;70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方针,名师汇聚,成绩斐然;70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咬定青山,守中不移;70年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不断传承和超越特有的师大精神,抱道不曲,励志敦行。    程光旭校长表示,今年是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启动之年,也是我校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未来5到10年将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突破口,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重点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我们要坚定信念,团结起来,同心同德,为把陕西师范大学早日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    庆祝大会上,李仲为同志宣读了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发来的贺信。贺信中说,我校70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特别是陕西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我校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力争早日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建设“三个陕西”和促进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兴旺同志,国内兄弟院校代表董奇教授,国外友好院校代表厄尔·坎贝尔· 特雷汉姆,我校教师代表邢向东,我校学生代表石茹慧,高等教育界校友代表王红艳,公共服务和企业界校友代表朱胜利,基础教育界校友代表申承林,扎根西部服务基础教育的校友代表扎西分别讲话,向我校70周年校庆表示祝贺。    庆祝大会现场,体育学院89级校友、新疆乌鲁木齐一中教师田新,音乐学院05级校友、宁夏固原市一中教师王晓娟,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82级校友、甘肃张家川一中校长米文贵,文学院90级校友、重庆市第一中学教师谭吉勇,历史文化学院08级校友、贵州新华中学教师熊国平,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99级校友、广西南宁第八中学教师黄焕星,化学化工学院79级校友、陕西省西安中学校长张克强和扎西等8位来自我国西部省区的长期扎根基础教育第一线的校友,在主席台接受了母校向他们献上的鲜花。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扎根祖国西部基础教育一线校友默默无私的奉献,才成就了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摇篮”的美誉。    庆祝大会表彰了我校第三届杰出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鼎新国际资本和上海众合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聂新勇分别当选。我校原党委书记谢振中、原校长赵世超为傅伯杰颁奖,我校原党委书记江秀乐、原校长房喻为聂新勇颁奖。第一届、第二届杰出校友澳门大学校长赵伟、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全国模范教师仰孝升和傅伯杰、聂新勇等5位校友在主席台共同接受了母校的祝福。    庆祝大会最后,甘晖书记表示,陕西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活动,得到了教育部,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教工委、教育厅,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兄弟院校、广大校友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衷心感谢他们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将以70年校庆为新的起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充实和丰富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发展,努力谱写发展的新篇章,开创发展的新局面。更多地造福人民,更多地服务社会,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强盛、繁荣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 @@@@@@@@@@@@@@@@@@@@@@@@@@@@@@@@@@@@@@@@@@@@@@@@@@@@@@@@@@@ 补记: 我校举行《师大赋》碑亭建设工程竣工典 编辑:李国华 发布时间:2015-05-28 11:05:58 作者:梁森 杨高玕 摄影:白强 http://news.snnu.edu.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8id=13289   5月26日上午,在我校长安校区图书馆南侧举行了《师大赋》碑亭建设工程竣工典礼。碑亭建设工程捐赠方——陕西神禾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柏景、副董事长何亚妮、常务副总经理王菲、副总经理秦剑和企业顾问王方晨出席了活动;我校党委书记甘晖,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涛,副校长王武海,党委常委、学校办公室主任卢胜利,校长助理党怀兴,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刘建斌,后勤管理处处长安水泉、副处长范玮熠,校团委书记鲁镇、副书记祁斌业以及百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典礼仪式。仪式由王武海主持。   王武海首先对柏景董事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对陕西神禾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捐资50万元,在我校设立“学生励志教育项目”,即建设《师大赋》碑亭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师大赋》碑亭的设计理念、建筑寓意,并深情回顾了我校与陕西神禾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结缘的过程。   柏景董事长讲话。他表示,很荣幸参加《师大赋》碑亭建设工程竣工典礼,陕西师范大学之所以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屹立于祖国西部,与拥有像霍松林先生这样的学界泰斗息息相关,与拥有高水平的学术人才息息相关,与拥有崇尚教育的校园文化息息相关。他认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每一位受教育者都应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谚,肩负“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社会责任。他希望,以《师大赋》碑亭圆满落成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增进与陕西师范大学的友谊,深化校企合作,为双方的共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王涛副书记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对陕西神禾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师大赋》碑亭建设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学校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在建设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的相关单位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讲到,《师大赋》碑亭由霍老作赋、甘书记牵线、柏董捐建,三位名贤同为陇籍人,共襄一盛事,可谓“名人名赋名书法,同乡同进共知音”,如此机缘巧合,必将成为师大佳话。他认为,霍老的《师大赋》兼具文化与书法之魅力,记录了师大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彰显了师大人励精图治、走出潼关,争取全国发言权的豪情;同时也昭示了师大人凝心聚力、深化改革,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追求与梦想。随后,他对《师大赋》碑亭圆满落成表达了三点感想:一是感恩,《师大赋》碑亭的建设凝聚了师大人和神禾人的共同期盼,柏景董事长以其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深深的家国情怀感动着每一位师大学子。他情系西部教育,助推师大发展的大爱之心值得全体师生尊敬和学习,希望广大师生以柏景董事长为榜样努力学习,回报社会。二是励志,《师大赋》碑亭是我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新的地标性建筑,它不仅是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更是一部对青年学子进行励志教育和校情校史教育直观且生动的教材。希望相关单位做好宣传工作,切实发挥好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让学生领略《师大赋》碑亭的真正内涵。三是弘道,《师大赋》碑亭是我校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学生励志项目,其昭示了师大精神,凝聚了师大正能量,必将激发全校师生荣校爱校的情怀。   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张聪同学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引用霍老《师大赋》中的诗句,表达了我校青年学子对霍老的敬仰之情,对陕西神禾置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感激之意,对师大的祝福之愿。   最后,甘晖书记和柏景董事长共同为《师大赋》碑亭揭幕。   揭幕仪式结束后,在刘建斌的陪同下,柏景董事长一行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我校博物馆。   活动期间,柏景董事长表达了与我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的合作意向,并就此与相关单位进行了探讨交流。   《师大赋》碑亭记:   适逢陕西师范大学七十华诞,立《师大赋》碑亭以志之。碑亭为汉唐六角木质结构,碑座高四十四厘米,分别以历代名作梅、兰、竹、菊、松、荷浮雕饰之,亭外石阶高六十厘米,亭高七百八十厘米,分别寓一九四四年建校、一九六零年始用今名、一九七八年划归教育部直属之意。是亭赋文且书丹者为唐音阁主、当代中国古典文学学术泰斗、我校霍松林先生,捐建者柏景先生,社会贤达,皆陇籍名贤也。美文嘉行,渐仁摩义。是为记。时公元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二日。
1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庆赋诗两首
linxiangen 2014-10-11 16:17
为浙江树人大学建校三十周年而作.doc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4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世界读书日:七律 • 贺江西师大附中
hucs 2014-4-23 10:27
七律 · 贺江西师大附中 胡春松 附凤攀龙翔华夏, 中国百重育新芽; 校风教风学风嘉, 庆桃贺李遍天下。 六秩如虹赛花甲, 十面强歌千里马; 周邦心语谁不夸? 年丰果硕誉中华! 注: 作于南昌大学,2014年4月16日。 今年十月是江西师大附中校庆六十周年。特此贺诗。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 1968 年 2 月生,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医生,诗人,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生)。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青春论语》(见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美丽中国》(待出版)、诗书《中国·梦》(创作中)、《青春私语》(创作中)。作者是“岭峰体”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五美”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尤以“纯韵”(亦称“春韵”—作者命名)诗歌见长;提出并建立慢病(包括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通用公式,即健康长寿方程式(健康长寿=RT-ABCDEF + E(e)SEED-BasED + 210),它是每个人管理自己健康的金钥匙。另有:科学网博客(2009.10-),人民微博(“颂子”,2013.3-),雅虎博客(2007.6-2009.9). .. 工作描述: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 胡春松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在职博士(生)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1 号 南昌大学医院心血管科 南昌 330006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大学里的事
热度 9 yaoych 2014-4-10 17:09
西科大是个年轻的学校,却也到了六十年华诞。就人生来说,甲子之年,已过“不惑”,当知“天命”,正走在“古来稀”的路上。而对大学来说,据我的观察,六十岁懵懂得很,还没到而立之年,特别是在咱们中国,名字还不算正式敲定。一会儿“学院”,一会儿“大学”,一会儿“科技”,一会儿“理工”,一会儿“东南”,一会儿“西北”,理工农医经管法、东南西北中发白,就像打一种老式麻将,仔细拼凑会多赢几番,在排行榜上占据上位。又比如独生子女,都是不急着报户口的,因为公还在说公的,婆还在说婆的,教学、科研、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孰轻孰重,孰先孰后,还不知道将来跟谁姓? 很久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帝都某著名的“牛B学院”,50年代让某大爷题写了校名。90年代一窝蜂改“大学”时,他们犯难了。改吧,丢了金字招牌,不改,又层次太低。想来想去,还是下决心申请“牛B大学”,这样只用动一个字的脑筋。而上级部门居然不批,非让他们改成“马C大学”。这才觉得亏大了,此时题名的大爷已经长眠,又不能把他叫醒了重写。 中国的大学,历来属于某一级行政,或者中央部委,或者省市部门。他们高高在上,就是你的亲爹亲娘。它可以任命你的书记、校长,可以规定你招多少学生、收多少学费,可以不让你上博士点、硕士点,也可以不给你科研项目、建设经费等。而在衙门里主事的爷,也就吃准了这些,211、985、2011,十年一个计划,五年一个评估。你总想争名次出彩吧?你不至于想落最后吧?那就时常去拜访“意思”一下,那就把优秀人才送给他们“挂职”,虽然明里暗里的“意思”没有单据,虽然“挂职”人员上级不给工资,但你还是屁颠屁颠呈上,算是在重要部门安插眼线,便于到其他倒霉蛋的碗里抢食。如果明白了这些,大学里选拔官员,也就不要蔡元培,也就不用梅贻琦,甚至不会“教学”、不会“科研”都可以,但人情世故必须要懂。 那些财大气粗,或者有些名气的高校,可以牛逼哄哄,可以不看脸色。但心里本来有鬼,或受欺负惯了,总想找机会出头的,就会主动奉承,逆来顺受。呜呼,中国的教育,自孔子两千多年前创办以来,还没有哪一辈人,像今天这样斯文扫地。遥想李白当年,面对皇上轻视,还敢拂袖而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如今的书记、校长们,哪个敢在上级部门,哪怕一个小吏面前,不去点头哈腰,不去低三下四。你找死啊,不考虑你自己,也该想想手下的兄弟。 大学从什么时候,就变成这个样子?记得十多年前,我刚来这里的时候,还不是这样。那时的中国教育,还是有些热血的,还算沿着改革路线,在循序渐进。当时酝酿体制改革,提倡干部能上能下,提倡官员比教授少拿。干部统统卧倒,重新竞聘上岗,也还是可以行得通的。当然那时候的学者们,也没人在乎当个啥的,无官一身轻,正好可以做学问。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风气就有些变了,人们不愿再去潜心钻研,几个博士竞争一个科长,也是常有的事。我这里不是假清高,也不说竞聘就有什么问题,只想举一个例子,证明人心确已不古。不说去比肩伟大的80年代,就是和患得患失的90年代相比,也已经大大地倒退了。倒退到选择干部几乎不看是否适合岗位,而是盘算他将来能否有出息,能否升到上级占据某个位置,将来又回来反馈我们。呜呼,中国的吏道,回到了需要送儿子当太监,送闺女做妃子的时代,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还有那些委员会,学术的、教学的、教授的,设计出来,就是为了把过分集中的权力,稍微地制约一些。而到了现在,几乎没人再期待这些了。中国的改革,邓大爷当初设计时,本意是循序渐进,先从容易的经济开始,再逐步健全法制,最后走到上层建筑。但暮然回首,却突然发现,似乎只是走了一个轮回。 我依稀记得,我也热血过,为了备好一门课程,通宵达旦好几个晚上。为了指导学生科技竞赛,四天四夜毫无倦意。我几乎是一个人,以新来的教师身份,以同时新开三门课的勇气,带出一个电子专业。又几乎毫无可能,却依然坚持申请,马不停蹄奔波,创立一个通信学科。虽然这些专业、学科,一派欣欣向荣,而对于这所学校,我却越来越陌生了,常在私底下怀疑。我是这里的主人吗?这是我追求的事业吗?虽然我一如既往爱这里,如同珍视自己的生命。 突然想起八百岁的剑桥,那一次去瞻仰的时候,本想把一句“老态龙钟”说出口,因为去的时候是深秋,落了满地黄叶。那些林立的教堂和森严的铁门,那些吱呀的木钟和古旧的石桥,却并没感觉它破旧,而看出它骨子里的年轻。是那叹息桥下的水草、康河里的木船、到处张贴的学术广告和倒了遍地的自行车,竟同时在秋阳里头,放出春光般的明媚。走到三一学院门口,我遇到十来个穿卡通衫,戴兔爷猫,浑身穿成通红通红,脚下蹬着轮滑的学生。拦住我不去找牛顿,不去寻林徽因,而是递上来一张,化妆舞会的邀请。 我终于明白了,大学是什么?除去少年的梦想,老时的追忆,就该是一群最智慧的人,在最黄金的年龄,因缘际会的场所。这里有充满道德、智慧和学问的长者,称为老师。有怀抱理想、豪情和勇气的同龄人,叫做师兄和师弟。 我也终于明白,大学不会永远地属于行政,甚至不属于专家学者。大学里的一切,应该永恒地属于这些学生。虽然他们来了走、走了来,常聚常散、时旧时新。但所有的经典历史,所有的名宿大师,都必须让位于他们。 记得我的前任院长马建国,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院长算什么?相当于过去的生产队长,来给大家平衡工分”。他在我们学校,最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最先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最先拿到国家精品课程,最先组建国家级教学团队,却在五十四岁时候,英年早逝。比起他的境遇,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唧唧歪歪,遇见稍许的委屈,就不能够释怀的呢? 校庆之际,谨以此铭记!
7305 次阅读|8 个评论
毕业30年同学聚会与武汉大学秋色
热度 41 lixuekuan 2013-12-8 17:10
毕业30年同学聚会在武大同学和武汉同学的辛苦筹备下上个月底终于在武汉大学化学系隆重开幕并与第二天胜利闭幕。前来聚会的同学超过应到同学的三分之一,会议符合聚会章程。 非常感谢武大同学的辛勤服务,尽管你们是名教授、院长、国家级名师,但你们为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端茶送水、安排吃住、迎来送往,委屈你们了,在此表示感谢。 感谢武汉同学的盛情安排,吃到了我最喜欢吃的粉藕排骨汤、红菜苔炒腊肉,冬笋炖土鸡。在此一并致谢了。 这些聚会是一个欢快的大会,上次聚会来的基本上都来了,上次聚会没有来这次还是没有来。 到了武汉才知道,我们聚会的时间与学校的120年校庆安排在一起,整个武汉大学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除樱花盛开的季节也许这几天“游客”最多,可这两天的“游客”大部分都是校友,很多都是白发苍苍、走路颤颤巍巍的老校友。 我感觉校庆是牛人校友的庆典,聚会是普通校友的盛会。 无论是校庆还是聚会在武汉的初冬进行都是明智的,因为这个时候的武汉大学是最美的,不信?请看照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2009年也是这个时间拍的武汉大学: 初冬的武汉大学(1) , 初冬的武汉大学(2)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13402 次阅读|102 个评论
谁是校庆、系庆的主人?
热度 3 lin602 2013-12-6 10:41
与一朋友聊天,他们近期办了系庆‘几十年’的庆祝活动。 我好奇地问?来了什么人,来了多少校友。 他说,来了某某高校的领导,某某学会的领导,校内其他院系的领导。开了一个庆祝会。 我问来了多少校友?他说:很少。只邀请了很少校友,反正人数不多。 系庆、院庆、校庆,好象是做给外人看的。 让我想起,如果父亲办个大寿,儿子女儿及孙子可以不参加,甚至不邀请,但一定要邀请‘当地名人’或‘乡绅’来参加。而且要风风光光,热热闹闹,最好能够电视直播一下。 到底谁是校庆、院庆、系庆的主人?
2553 次阅读|3 个评论
母校120周年庆诗词二首(附图片)
热度 38 syseco 2013-11-29 23:06
今天是武汉大学 120 周年的校庆日。天气异常的好。 行走其间,南腔北调,青丝华发。山道依旧,故居一新。歌声笑声,鸟鸣花香。大屏幕放映着专题片,小操场荡漾着青春曲。似曾相识的广播,忽然会惹动心底很柔软思绪。。。 前几日湘君等大仙谱下了几段神曲,一直想凑个热闹。就以此时此刻的一点感念,尝试一下吧,请诸友斧正。 在今天的大会上,北大校长王恩哥院士代表北大送上贺联一幅: 道有珞珈一脉,风物自强,九衢鼎镇,士林公度双甲子 学承弘毅精神,明诚朴勇,三楚日新,嘉业犹传二先生 甚有味道。 祝福我的母校,青春永驻,复兴壮大! 法曲献仙音 · 珞珈 秋问兼寄 霜冷风清,彩云襟月,雁影湖光长顾。 曲径幽深,暗香清远,残阳望断归路。 恰喜鹊林间戏,青衣笑中去。 渐日暮。晚霞飞,远芳如诉。 枫叶舞,多彩珞珈山麓。 问道不须答,侧身听,丹桂花语。 更有少年,踏歌声,几番恋曲。 任如来如去,处处佳山佳句。 七律 · 珞珈礼赞 一山屹立大江边,楚子征巡遍访贤。 湖广自强破旧索,神州弘毅谱新篇。 梅枫樱桂鸣三世,文法理工动九天。 百廿芳华谁可比,总将热血报桑田。 相关链接: 北大校长王恩哥:珞珈山与博雅塔交相辉映 http://news.whu.edu.cn/info/1002/39429.htm
16620 次阅读|112 个评论
清平乐 澎湃中学百年校庆感赋
热度 11 钟炳 2013-11-2 07:02
清平乐 彭 湃中学百年校庆感赋 五坡天碧,学子时相忆.百载杏坛争朝夕, 赢得骄人伟绩! 萤窗六沐春风,骧腾今有青骢. 旧事惊心如梦,师情乡思无穷! (注): 五坡岭,系广东海丰彭湃中学校址所在地.我是该校58 届毕业生. 负笈五坡时已遥,撩人岁月梦迢迢. 经秋亭古风兼雨,伏案灯青暮与朝. 三尺杏坛滋化育,一身薄艺此初雕. 苍颜不肯容娇懒,立雪程门志未消.
4979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中国海洋大学90周年校庆公告
lhjiang0413 2013-10-25 15:15
中国海洋大学90周年校庆公告 来源: http://xinwen.ouc.edu.cn/focus/2013/xqgg01/index.html 峥嵘岁月九十,志学兴术;踔厉学子万千,谋海济国。 201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海洋大学将迎来 90 华诞。 90 年来,中国海洋大学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与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奋斗不懈、发展壮大的蓝色华章。 沧桑砺洗,阡陌辉煌。 1924 年,中国海洋大学( http://web.ouc.edu.cn/main.htm )的前身 —— 私立青岛大学在青岛诞生。历经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几个时期的变迁,于 1959 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 1960 年 10 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 13 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 1988 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2002 年 10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经过近 90 年艰辛探索和团结奋斗,中国海洋大学这片名师荟萃、群贤毕至的杏坛圣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学校于 1999 年首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国家 “211 工程 ” 和 “985 工程 ” 重点建设高校,正朝着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昂首迈进。所有这一切,源自于一代又一代中国海大人的躬耕不辍和蹈厉前行,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怀厚爱和鼎力支持,蕴涵了无数校友的赤子衷肠和爱校情怀。我们感恩时代,感恩社会。 浩海求索,立言济世。中国海洋大学因海而生,因海而兴,因海而强。作为国家战略性大学,学校坚持 “ 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 ” 的办学宗旨,秉承 “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 的校训,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十余万名栋梁之才。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亚丁湾护航、辽宁舰入列、海水养殖浪潮迭起、蓝色经济蓬勃发展 …… 这其中无不有中国海大人的身影。他们遍布神州,远及寰宇,在各个领域辛勤耕耘、励精图治,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声誉。 踵事增华,共谱华章。值 90 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将举办系列学术和庆祝活动,以弘扬海大精神,展示办学成就,总结办学经验,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海大是山,壁立千仞;海大是海,海纳百川。我们诚挚期盼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和各界朋友以多种方式与全校师生同庆中国海洋大学 90 华诞,共襄盛举,同铸辉煌!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年 10 月 25 日 通讯地址:中国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校庆工作办公室 邮政编码: 266100 电 话: 86-532-66781771 传 真: 86-532-66781771 E-mail : xiaoqingban@ouc.edu.cn
1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经授权的代发)【正能量】CX校友委托我向XH同学说声对不起
热度 1 zlyang 2013-10-4 11:07
(未经授权的代发)【正能量】 CX校友委托我向XH同学说声“对不起”! 前言(缘起): 昨天是我们大学的校庆,以及我学院建院80周年纪念。由于老家来人要我陪同,未能参加学院活动。午饭回校后,见到比我们高一年级的两位校友,均为AA国公民的两位华人同学。 正文: 我们本科专业高一年级的同学校友CX,惦记着30年前的一桩“肢体冲突”事件,特别委托我向受到伤害的XH同学说声“对不起!” CX同学说: “当时教授正在上课(还没有下课),你班XH同学急于进入教室,便用力推拉教室的门。声音很响。我首先冲出去,揪住XH同学的衣领质问。其他同学一哄而上,群殴了XH同学。” CX同学说: “30年来,一直想向XH同学道歉,可是一直没有机会。请你见到XH同学时,一定替我向他说声‘对不起!’。对不起,永远不会晚。” 后记: (1)考虑到我见到XH同学的机会并不很多,特别发布在本博客,先行公开转达这一正能量。 (2)根据我的记忆,应该是下课时间已到。讲课的老师未按时准时下课。 (3)此事我不在场,是听说的。 (4)CX同学和XH同学目前都是成功人士。 以上内容错误难免,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感谢CX校友的正能量!祝福他!祝福所有的校友同学! 家和万事兴!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也是我们今天的榜样!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5538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烈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六十周年校庆
热度 1 zxj368 2013-9-26 13:17
校长题词 校长题词.pdf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校长书题词n.pdf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3008 次阅读|1 个评论
校庆捐款
热度 2 龚胜生 2013-9-9 23:08
序:今年10月2日,华中师范大学将举办110周年校庆大典。学校要求每位教职员工为校庆献礼,捐款以110元为单位,认捐其倍数,我认了四份。这个110岁的老人,我与她同行了五分之一的时光。1992年,我博士毕业来这里,22年的岁月蹉跎,把我从血气方刚的26岁,拖到了味如鸡肋的48岁。忆往昔,自由不再;看未来,百味杂陈。写下四句打油,纪实此刻心情。 《捐款》 2013.9.9 华师待我似草芥,我爱华师相思单。 百十校庆派捐款,四份礼金可心甘?
个人分类: 我吟我行|4067 次阅读|6 个评论
逢母校110年校庆,谈谈我的母校---河北工业大学
热度 2 ailiyakong 2013-7-9 11:55
历史上的河北工大 一、两个最早: 1、是全国最早的培养工业人才的学校 2003年6月9日和11月17日,《天津日报》在介绍天津全国历史之最时,两次把北洋工艺学堂列入其中。其实早在1916年当时的校长武浚源(留学日本的)在为《同学录》所写的序言中就 已写明,他写道:“夫中国工校之兴以吾校为最早,各有担簦来学者除云南、湖南、新疆、黑龙江外,莫不有其人焉。” 我校一建校就确立了“以教育培植工艺上之人才,注重讲授理论,继以实验,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之职。以发明工业为宗旨”的办学方向。 2、创办了全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 2003年3月2日,《光明日报》在第2版头条位置以《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在河北工大发现》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该报道在导语中说:“河北工业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查阅校史资料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高校校办工厂,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的北洋工艺学堂附设的化学试验厂和机器制造厂。” 二、两个第一: 1、我们学校是全国第一个“工业学院” 1929年5月,学校升格为河北省立工业院校,第一任院长魏元光在1930年9月5日学院纪念周会上讲:“工业学院的名字,在全国只有一个。就以前成立的经过,到现在有30年的历史。在国内工业界的影响,有如旭日东升,渐渐大放光芒”,“全国唯一之工业学院,可享荣于海内乎”。 2、在我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 1934年6月,学院开设水力学系,华北水利委员会、导淮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中央模范灌溉局、北洋工学院等与我校共同开展水利实验工作,并在我校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是由我校讲师博士李赋都主持设计的。 三、两个最多: 1、在我校任教、掌校文化名人和政府要员题词题字的最多 著名画家弘一大师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留学归来最先任教即在我校,任图绘教员;又如监督和庶务长赵元礼是天津近代四大名书法家之一,还被誉为天津近代诗坛三杰。 尤其是建校初期几任校长都是位高爵显的名人,如首任总办(校长)周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总办毛庆蕃是清光绪十五年进士,是“太古学派”的传人,调任甘肃任护理陕甘总署后,对遭受重大损失的敦煌文物加以保护抢救,成为保护敦煌文物的功臣。又如监督(总办改称)邢端,也是进士出身,曾留学日本,是科举制末代的老翰林之一,也是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曾受到毛**主席的宴请。 我校升格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后,由于进步快、成绩显著,很受国民政府的赏识,先后有多名政府要员为学校题词题字,仅收集到的有14份之多。 2、我校涌现的英雄人物最多 我校不仅有着悠久的建校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历次反帝爱国斗争中,广大进步师生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中,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独立富强进行了英勇斗争,先后涌现出一批舍身报国的英雄人物如:黄爱、卢绍亭、洪麟阁、杨十三、赵观民。 四、两大亮点: 1、首创了“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 这是由我校首任总办周学熙提出来的,他在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二日写给袁世凯的有关呈文中讲:“学堂为人材根本,工艺为民生至计,二者固宜并重。而讲求之道,亦属相资。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强调办学与兴工、学理与动手相结合,亦工亦学、手脑并用。 2、我校恩惠国家三代主要领导人的关怀厚爱 1939年7月,抗日英烈、学校前身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化工系教授、留美博士杨十三捐躯在太行山。9月18日,八路军总部在山西襄垣县土河村召开晋东南各界纪念***追悼杨十三教授大会,毛**同志特地从延安用电报向大会题送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横额是“浩气长存”。1978年5月,正当河北工大更名前的河北工学院处于全面向邯郸搬迁之际,刚刚复出的***同志就给予了直接的关怀,使学校不再搬迁,继续在天津办学。1995年,河北工学院更名为河北工业大学,时任总书记的***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新校名。三代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关怀厚爱都给广大师生以极大温暖和鼓舞,激励大家团结拼搏,奋勇前进。 五、一点要知 我们学校从创建以来的100多年间,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曾几度更名。 整个沿革的校名是这样的: 1903——1904 北洋工艺学堂 1904——1912更名直隶高等工业学堂 1912——1913又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校 1913——1928更名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1928——1929又改为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 1929——1946升格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 1946——1950改为河北省立工学院 1950——1951又改为河北工学院 1951——1958为天津大学(1951年与北洋大学合并) 1958——1962恢复为河北工学院(1958年恢复重建) 1962——1971为天津工学院{1962年与天津工学院合并还叫天津工学院(天津工学院系1961年由天津机电工程学院、天津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化工学院合并而得名)} 1971——1995河北工学院(1971年恢复河北工学院校名) 1995——现在 河北工业大学(1995年更名河北工业大学) 六、两点须知: 1、河北工大与天津大学的渊源关系 1951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出通知,提出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初步拟定为天津大学,并就有关事项做了具体安排。 通知要求自即日(6月2日)起成立筹备委员会,办理两校合并前各项筹备事宜,筹备委员会包括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教务长、秘书长,河北工学院院长、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及两校工会代表、学生代表、党支部代表各一人,天津市文教委员会派员一人。筹备委员会中设常务委员5人,等等。 由此我校与北洋大学合并(不是并入北洋大学)成立新的大学——天津大学。1987年我校在筹备建校85周年校庆(1988)时,我校与天津大学两校领导经过共同商谈,双方确认天津大学这段校史为两校共同历史,河北工学院校史连续为84年。这样等于我校把校史从天津大学分出来了,故天津大学剩下的就只有北洋大学了。 2、河北工业大学校址为什么在天津市 事情是这样的,天津在没有成为直辖市之前是河北省的省会,成为直辖市之后,两个省市进行了分家。原来天津市内的各高校,1969年学校划分时,河北只要了两所学校,一是河北大学,一是我们学校,即只要了一所文理综合学校,一所工科综合学校,其余的都给了天津,刚分完家,正赶上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战争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为了战备,中央发出了一号通令,准备打仗。由此大城市就要疏散人口,首先高校先疏散,天津当时的做法是市属高校进行疏散,而河北的高校必须搬出天津。河北大学是文理综合性学校,仪器设备相对简单,较为容易的搬到了保定。我们定的是搬往邯郸, 1969年11月5日第一批1570多名师生先期搬到了邯郸涉县索堡镇的山区里,其他师生以后要陆续搬走。但一是没有地方可搬,二是搬起来非常难,因为我们学校是工科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较多,不容易搬。故直到1978年也没搬了,正好这年***同志复出后主抓教育,5月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校老院长潘承孝教授给***同志写了一封信,主要讲搬迁造成的后果,小平同志看后在上批了一句话。河北省委经研究决定我们学校不再搬家,继续在天津办学,因而形成了河北工大校址却在天津。
3356 次阅读|3 个评论
似水流年:赛德同志,你们好吗?
liuli66 2013-5-4 16:55
今日青年节, Mison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了。 LL去给青年们上课去。 有个资深青年,回想着似水流年的岁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水流年 作词:郑国江 作曲:喜多郎 演唱1:梅艳芳 演唱2:徐小凤 演唱3:谭咏麟 演唱4:张国荣 望着海一片 满怀倦 无泪也无言 望着天一片 只感到情怀乱 我的心又似小木船 远景不见 但仍向着前 谁在命里主宰我 每天挣扎人海里面 心中感叹 似水流年 不可以留住昨天 留下只有思念 一串串永远缠 浩瀚烟波里 我怀念 怀念往年 外貌早改变 处境都变 情怀未变 留下只有思念 一串串永远缠 浩瀚烟波里 我怀念 怀念往年 外貌早改变 处境都变 情怀未变 留下只有思念 一串串永远缠 浩瀚烟波里 我怀念 怀念往年 外貌早改变 处境都变 情怀未变 留下只有思念 一串串永远缠 浩瀚烟波里 我怀念 怀念往年 外貌早改变 处境都变 情怀未变 留下只有思念 一串串永远缠 浩瀚烟波里
个人分类: 杂感|13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今天是校庆,下午举办动保讲座是最好的庆祝!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3-4-27 10:17
今天是清华大学102周年校庆,请校友邱仁宗教授来做动物伦理学讲座,是最好的庆祝啊!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404 次阅读|16 个评论
不管是100年还是120年
chemicalbond 2012-12-24 11:00
网上时常看到有媒体动不动拿武大校庆来说事。 【1-2】 要说武汉大学与自强学堂【3】一点渊源都没有那明显是胡扯,说有渊源而且依据很强悍也不靠谱,毕竟在那个年代的大学规模都非常有限,各种档案工作也不是很好。就是在一向严谨的美国大学,校史也不一定是经得起严格推敲的:比如美国的西北大学是1851年成立,可是那时候只有少数的几个员工,而真正的教学到1855年才开始。【4】这种不损害任何人员或者机构利益的事情本来不是啥大不了的事,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不会因为中科大的校史简短而否认它是名校,而武汉大学在民国期间的知名度却基本上不为人们知道了。因此,历史就是历史,某些琐事没有必要老去扯它,只是现今的媒体为了抓获眼球,就得找点这种鸡毛蒜皮之事动不动炒作一番。 几乎20年前,我正好赶上了那个有争议的百年校庆,不过,那时信息流通不发达,都不知道是否有争议。难道一定要学校再次修改历史,再搞一次百年校庆吗? 那种滑稽的事情不可能是学校愿意做的。不过,这倒可能给了那些本应该在其它地方有更多作为的媒体每隔10年就有了跟风炒作的机会 :-) 5年前匆匆地回去一趟,很多新建的好地方都没有来得及参观。明年的校庆,不管是100年,还是120年,都应该是可以回去好好看看,见见老同学的好机会。 Reference 【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654.shtm 【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12/272570.shtm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5%BC%BA%E5%AD%A6%E5%A0%82 (下面内容摘自网页【3】及其中链接) “自强学堂 ,是 1893年 , 张之洞 为培养“精晓洋文”的外交人员,奏请 清政府 创办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 中国人 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它揭开了近代湖北教育的序幕。 1902年 改名为 方言学堂 。 1913年 初,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规划在全国设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经教育部派员实地考察后,于 7月7日 决定在 东厂口 原方言学堂旧址,延用原方言学堂师资及图书设备,筹办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 6月,武昌高师评议会及主任会议决定: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 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6年 12月28日,北伐军攻下武昌后,武汉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原 国立武昌大学 、 国立武昌商科大学 、 湖北省立医科大学 、 湖北省立法科大学 、 湖北省立文科大学 、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 等合并而建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 5月18日 , 南京国民政府 大学院(后改为 教育部 )决定以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 7月24日 ,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Northwestern_University-2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庆祝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2
ssglwu 2012-11-21 21:47
热烈庆祝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2
吴国林 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校庆的第二部分照片.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庆祝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
ssglwu 2012-11-17 20:59
热烈庆祝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校庆
吴国林 华南理工大学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开拓性贡献。今天是华南理工大学60周年的校庆日,特发一部分照片。 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任校长 校道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3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夷陵中学50周年校庆及同学聚会散记
热度 1 罗帆 2012-11-11 11:13
参加夷陵中学50周年校庆及同学聚会散记
今年中秋节,母校夷陵中学举办 50 周年校庆。虽然很忙,但依然如约前往宜昌。想去看望老师,与同学共叙友情,故对家人说,中秋节要陪同学,就不在家里团聚了。 提前一天,与同学 LJ 相伴踏上旅程。坐在 LJ 的车上,边走边聊,才知道她那并不愉快的童年,不禁对现在乐观开朗的她增添了几分佩服。到达新校区对面的酒店,同学 HF 已经预定了宽敞幽静的房间。 下午,与 LJ 一起去看望了高中时的班主任杨老师,聊了许多往事。 杨云峰老师与我 詹丽萍 摄影 晚上,宜昌的同学安排了丰盛的晚宴,邀请了杨老师及女儿参加。饭后,我们没有去观看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女同学们来到酒店房间继续聊天,男同学们有的继续喝酒,有的打牌。 YF 带来精美的月饼,说与我们提前过中秋节。夜深了, CR 向我们告辞,说她只想见见同学,明天就不去参加校庆了。我与她握手道别,一切尽在不言中。 宜昌师专附中80届同学参加50周年校庆同学聚会 杨洁 摄影 同窗同室两载,姐妹情深意长 第二天清晨,由于同学们都要回家与家人共度中秋之夜,我决定去售票点改签下午的车票,赶回武汉与家人团聚。旅美多年的 TY 耐心地陪着我排着长队,聊着这些年的生活情况。改签完毕,我俩匆匆赶往会场。 上午九点,夷陵中学 50 周年校庆庆典在体育场隆重举行。在各位领导讲话之后,我们班的汪玉同学代表大家在庆典大会上的致辞。 汪玉在夷陵中学50周年庆典大会致辞 回到母校,欣闻今年高考再次刷新纪录,倍感自豪和骄傲。这得益于母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一代代夷陵人默默地奉献。走在这繁花似锦、满目葱绿的现代化校园里,回想起三十年前的学生生活,顿有早生之憾。在老师们一张张自信喜悦的笑脸上,在同学们一双双闪亮灵动的双眸间,我分明看到了“龙腾天地阔,人数夷陵骄”的高远志向和执着追求,让每一名长在夷陵、学在夷陵、心系夷陵的夷陵中学毕业生忍不住为母校喝彩,也更加激发了我们这些常年在外漂泊的夷陵校友的工作动力,忍不住想为母校做点什么。我想这是今天到场的每一位夷陵校友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难以按捺的情绪。 五十年华彩乐章,你我共同执笔;五十年薪火相续,师生共同传递。五十年的不懈探索追求,刻下的是历史和血脉,五十年风雨兼程、呕心沥血,期待的是今日的收获和明天的辉煌。当此之时,历尽沧桑,欣逢盛世,作为夷陵中学发展壮大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我相信母校一定能够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展示更加强劲的动力。 作为母校前身的宜昌师专附中的首届学生,我们对母校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深深的眷念。在这里,师长的教诲言犹在耳,恰同学少年风采依旧,秉烛苦读的身影清晰可见,母校给予我们一双隐形的翅膀,助我们高飞远行。这里是我们人生起航的码头,曾经承载我们多少梦想、希望和抱负。教学楼前花园里那块大石上“源”字所代表的“饮水思源”是我们共同的心声。作为一名从这里走出去的海军战士,能够一直走到今天,源于少年时在这里放飞的人生最重要的梦想——投笔从戎,报效祖国。这梦想奠定了未来人生的取向和价值追求,巩固了生命和事业的执着坚守,一路走来无怨无悔,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海军少将,有幸加入海军装备建设宏伟战略工程中来,实现了人生价值,报效祖国人民。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将我曾经参与论证研制的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模型献给母校,感谢这片沃土,同时也祝愿在校的小师弟、小师妹在这里放飞理想、追逐理想,投入到建设祖国强大海军的行列中来。 不拒细壤,故成其高;不拒细流,故就其深。在此,我代表所有夷陵中学校友发出倡议,愿我们内外同心,携手同行,共同为我们大家的夷陵添砖加瓦,再谱新篇。未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为母校的发展真诚努力过,奉献过,付出过,拼搏过!我们坚信,夷陵中学的明天会更好! 庆典结束之后,我们受邀参加学校安排的午宴。以前的任课老师都已退休,不与我们在一个酒店进餐。我想见一下梁老师,但她已答应饭后参加学生组织的后续活动,马上就要离开宜昌。几经周折,我终于赶到她上车前见了面,将从广州带回的月饼和茶叶送给她。 1986 年初秋,我在深圳出差时结识了宜昌葛洲坝工程局驻深圳办事处的几位工作人员。老乡异地相见,分外亲切。听说他们要回宜昌过中秋节,我给了其中一位一点钱,托他买一盒月饼送给梁老师,对方满口答应。时间久远,梁老师没提起过当年是否收到过月饼,我也从未问起过。 YF 赶来酒店,要开车送我去宜昌站。恰好,本校招生就业中心的 WT 也要回武汉,虽然与我乘的不是一趟车,但时间相差不远。我就坐了送他的便车,与同学们告别。 我们班这次回来的同学不多,外地的同学多数比较繁忙。一个人坐在回程的列车上,给没来的几位要好的同学发了短信,也陆续收到了回信。想起英年早逝的 BX ,以及正在病中的两位同学,心中不禁涌上一丝伤感。 关于杨老师和梁老师与我的故事,请看以前的博文 希望你好自为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354083.html 歌声依然悠扬动听: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2818do=blogid=351827 陪梁老师看画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2818-521403.html
个人分类: 人物写生|5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母校校庆主席台的嘉宾
热度 7 outcrop 2012-11-10 15:41
来自QQ空间的,看起来什么感觉呢? 第一排(从中间向两端排列) 1、张少农,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2、李卫红(女),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 3、王晓东,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 4、钟自然,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部党组成员; 5、范兴元,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6、郭生练,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盟中央常委、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主席; 7、唐良智,中共湖北省武汉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武汉市市长; 8、涂勇,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9、陈骏,南京大学校长; 10、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11、张宏仁,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12、朱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部长,现为河南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13、刘光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4、闪淳昌,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 15、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 16、傅家谟,中国科学院院士; 17、殷鸿福,中国科学院院士; 18、赵鹏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终身荣誉会员; 19、戎嘉余,中国科学院院士; 20、於崇文,中国科学院院士; 21、张本仁,中国科学院院士; 22、林学钰(女),中国科学院院士; 23、金振民,中国科学院院士; 24、邓起东,中国科学院院士; 25、莫宣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26、杨文采,中国科学院院士; 27、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28、钟登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29、翁震亚,大校军衔,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 30、焦念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盟福建省副主任委员; 31、刘建新,湖北省军区副政委; 32、龙凡,(缺资料); 33、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兼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地学中心副主任; 34、王鸿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 35、郝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 36、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第二排(从右向左排列) 37、杨锋,(不清楚); 38、尚钢,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常委、委员; 39、吴元欣,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 40、周应佳,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41、张昌民,长江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校长; 42、何伟军,三峡大学副书记; 43、孔建益,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 44、熊健民,湖北工业大学校长; 45、冯友梅(女),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 46、张清杰,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常委,兼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 47、马敏,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48、丁烈云,东北大学校长; 49、张文彤,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民建武汉市委副主委; 50、王小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51、林健东,浙江省松阳县委书记、松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52、李仁杰,四川省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53、王玉梅(女),河北省政协副主席; 54、谢承祥,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55、许国成,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56、吴勇,海南省儋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 57、胡立山,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书记、副厅长; 58、马旭明,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59、胡国亮,(缺资料); 60、李寅,(缺资料); 61、张大伟,(不清楚); 62、孙英辉,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主任; 63、柴育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常务副主任; 64、李金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65、黄国雄,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 66、张陟,国土资源部人事司司长、部培训办公室主任; 67、刘桔(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68、段虹,水利部人事司副司长; 69、曹栓成,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党组成员、副监察专员; 70、韩海青,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 71、王广华,湖南省怀化市供水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会计师; 72、姚华军,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 73、李家洪,(缺资料); 74、卢焱群,湖北省黄冈市副市长; 75、蔡民族,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76、陈安丽(女),湖北省教育厅厅长; 77、孙亚,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78、张怀平,(缺资料); 79、陈飞,(不清楚); 80、杜清坤,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总经济师; 81、崔讲学,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82、周水华,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83、郑春白,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84、张柏青,中南建筑设计院院长; 85、宁效云,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86、李峰,黑龙江省航务局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87、胡勇政,共青团湖北省委副书记; 88、张学洪,桂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89、李军,石家庄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90、韩晓峰,吉林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91、黄健柏,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商学院院长; 92、张强,(不清楚); 93、丁辉,(不清楚); 94、李成恩,(缺资料); 95、陈发虎,兰州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96、李有泉,(缺资料)。 第三排(外宾区)(右边:从右边向中间排列) 97、梅森,(缺资料); 98、Nguyen Phu Vu,(缺资料); 99、Ayoub A.M. Khalil,苏丹巴赫利大学校长; 100、杨洪,(缺资料); 101、Ronald K. Machtley,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校长; 102、Terry McMah on,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理学院院长、博士; 103、Scott Fendorf,美国斯坦福大学环境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博士; 104、Paulo Vasconcelos,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博士; 105、Sylvie Crasquin,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古生物学与古环境学研究中心主任、微体古生物实验室主任、法国自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106、William L. Griffin,(缺资料); 107、Suzanne Y O’Reilly,澳大利亚大陆地球化学演化与成矿作用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基金会地球流体系统杰出中心主任、教授; 108、Nico Goldscheider,德国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109、韩光夑,韩国驻武汉领事馆总领事; 110、蓝博,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法国外交部参赞、法国职业外交官; 111、李伟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 112、MUNYAI GREGORY LIVHUWANI PATRICK,(缺资料); 113、ABDELGADIR/ABD ALLA M D,(缺资料); 114、TAPUSALAIA/TO OMATA,(缺资料); 115、SIKONINA/AI CTOR,(缺资料); 第三排(非外宾区)(左边:从中间向左边排列) 116、余江河,厦门市委副秘书长; 117、李仕川,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院长、党总支书记; 118、王晓立,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119、方先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 120、周军,(不清楚); 121、葛世荣,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122、周向林,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123、徐屏,武汉体育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124、桑建平,江汉大学副校长; 125、徐柏才,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 126、李名家,华中农业大学副书记、纪委书记; 127、王祚桥,武汉工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128、叶中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129、侯增谦,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区域副主席; 130、张金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 131、姜玉池,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任; 132、韩子夜,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133、杨友生,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 134、石建省,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部地质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135、朱怀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136、杨长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院; 137、徐义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 138、胡时有,(缺资料); 139、陶家渠,中国航天电子基础技术研究院院长; 140、丁俊,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141、郭坤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副主任; 142、宋胜武,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143、黄学斌,四川省彭州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 144、刘丽华,(不清楚); 145、李巍然,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146、杨树兴,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147、高岭,西北大学副校长; 148、范迅,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 149、庞雄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教育部石油与天然气成藏机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150、查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党委委员、常委; 151、王维才,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152、刘建朝,长安大学副校长; 153、杨银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副校长; 154、刘树根,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55、李兴成,郑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156、全海,北京林业大学校党委常委、副书记; 第四排(从右向左排列) 157、张锦高,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158、赵延明,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 159、张国柱,(不清楚); 160、周宗文,周大生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省商业联合会副会长; 161、高岭,(缺资料); 162、童国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163、骆家宽,湖北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164、孙占学,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 165、陈新垓,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166、刘涛,(不清楚); 167、陈宜言,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院长)及党委书记; 168、梁键,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书记、董事长; 169、吴汉泉,(缺资料); 170、颜璠,武汉市体育局副局长; 171、张捷,(不清楚); 172、宋丽萍(女),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173、吴红峰,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 174、刘世良,(缺资料); 175、冯如进,(缺资料); 176、金海龙,江苏省苏州市政协副主席; 177、苏俊,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178、孟卫士,(缺资料); 179、叶爱斌,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 180、郭旭升,河南省信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181、詹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简称“国勘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 182、戴少武,中国石化油田勘探事业部副主任、总地质师; 183、张玉明,(不清楚); 184、戴勇,(不清楚); 185、周荔青,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华北分公司总经理; 186、李联五,河南石油勘探局局长; 187、蒋峥,(缺资料); 188、刘三意,中国地质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89、严光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全国地质资料馆馆长; 190、甘行平,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 191、李明祥,(缺资料); 192、姚华舟,中国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主任; 193、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 194、杜海燕(女),广西省地质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 195、张新虎,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巡视员; 196、谢连平,湖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党组书记、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197、吴孔军,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198、徐刚,(不清楚); 199、王逊,(不清楚); 200、李在文,贵州省地质矿产局局长、党委书记; 201、张建忠,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 202、袁明,安徽省地质勘查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203、廖香俊,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 204、李树,(缺资料); 205、刘颂东,新疆阿勒泰行署常务副专员; 206、倪军,水电七局一分局糯扎渡施工局一工区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207、陈祥云,江西省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208、黄宏伟,(缺资料); 209、李从文,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局长、党委副书记; 210、李仕荣,(缺资料); 211、王燕,(不清楚); 212、毛佐林,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213、李学同,汕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汕头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214、杨炜长,北京北方投资集团总裁; 215、曹克坚,浙江省开山集团董事长; 216、陈和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 第五排(从右向左排列) 217、刘振东,(不清楚); 218、熊熊,(不清楚); 219、吴爱民,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218、车长波,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219、余忠珍,江西省地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220、黄太柱,(缺资料); 221、姚志华,(缺资料); 222、杨存忠,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223、文浩,(缺资料); 224、孙和平,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25、潘仲芳,湖北省武汉地调中心(原宜昌地调中心)书记; 226、罗强,(不清楚); 227、何治亮,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228、郭启文,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29、关键,(不清楚); 230、高兆奎,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231、高申友,(缺资料); 232、陈飞翔,(缺资料); 233、刘自俭,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田地质局局长、宁夏煤炭勘察工程公司总经理; 234、王俊民,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巡视员; 235、吴嘉林,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236、虎维岳,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研究员; 237、徐小连,陕西省平凉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238、赵学社,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 239、张光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240、兰和平,(缺资料); 241、刘晓华,(不清楚); 242、吴春法,浙江省临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 243、李曙明,(缺资料); 244、王小平,(不清楚); 245、刘世伟,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246、付东,(缺资料); 247、赵震海,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248、杜时贵,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 249、郭力,(不清楚); 250、周发武,(缺资料); 251、姜益丰,福建马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252、王宪,(不清楚); 253、李忠荣,大庆采油七厂总地质师、授级高级工程师; 254、肖国琪,云南高新技术企业天鸿高岭矿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南省高岭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55、熊友辉,湖北省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56、徐庆銮,山西鲁能晋北铝业公司董事长; 257、赵丽,(缺资料); 258、李鸿朗,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校长; 259、姚运生,湖北省地震局局长、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武汉科技创新基地主任; 260、温兴生,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261、欧阳建平,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262、吴一民,(缺资料); 263、吴志振,湖北省武汉市科技局局长; 264、卢光发,湖北省武汉市科协主席; 265、涂山峰,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委副书记、区长; 266、胡亚波,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代区长; 267、鲍清芬,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鄂城区委副书记(挂职); 268、王学海,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武汉杰士邦董事长; 269、徐士元,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来源: http://user.qzone.qq.com/470169616/blog/135243171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497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创造让校友们自愿捐款的大学环境
热度 20 lin602 2012-11-10 08:47
现在各学校校庆,其中一个内容是明的、暗的让校友们捐款。有时候直接动员,有时候到成功校友们单位拜访,有的是校友聚会时做捐款动员报告,还有的学校在校庆报到处放个‘验钞机’。 校友给学校捐款,肯定是好事,许多国外大学是做得非常成功的。 国内大学呢,有的学校会有个大款校友捐不少钱,让这学校捐款数目令人羡慕。不少学校捐款总数‘不尽人意’。 不要怪校友们,一是中国改革开放时间短,有钱人不如国外多(国外是长期的资本主义,许多企业家有钱),加上企业也都处于发展期,可能还想将钱用在发展上。 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没有责任吗?你有没有创造出让校友们自愿捐款的人文、学术环境? 看看我们的大学,不少事情让人觉得不值为他贡献。 1 大学里的招待费那不是一个小数目,喝的酒经常是茅台、五粮液,一次饭可能会吃掉数千上万。尽管校友们的捐款可能专款专用,为什么不能节约这招待费也用于教学与科研呢? 2 不少领导干部用学校的公款今年到欧洲,明年到美国,后年到日本。今天在北京,过几天出现在云南,再过段时间已经到西安了。其中不少代表团成员是与教学科研无关的‘机关干部’。 3 大学中的教学质量、学生质量不如人意,没有好的学术环境。有点能耐的人都当官了,当官的有‘成就’了,真正有时间有精力做科研的教师们没有钱及其他资源。科研水平整体与国外差距越来越大,你说这钱捐得值得吗? 4 学校里的势利与功利已经影响着大学的形象。有官有钱有权的毕业生是座上宾,许多普通校友们不被邀请,回来也是经常有‘人数指标’,普通校友们回来观看‘同桌的成功校友们的风光甚至表演’。这种现象不但影响着普通校友们的心情,其实那些有钱有权的校友们也未必心里很‘舒服’。君不见,许多成功校友不愿回自己的母校参加校庆,因为他不喜欢这功利与势利的人文环境。 要让校友们自愿捐款,学校自己首先要做好,大学要象个大学,教授要象个教授,培养的大学生与研究生们有好的‘人文精神’与过硬的‘业务能力’。在污浊的金钱至上、权利为大、人心浮躁的今天,能不能让人感觉到高校还是一个清静、学术至上、真理至上、民主与自由的地方。在大学中教授抬着头,校长不要弯着腰,学生们朝气蓬勃、憧憬着未来。 不要急吼吼地鼓动校友们‘捐款’,让校友们回母校有回家的轻松感觉,不管贫富贵贱,校友们皆是母校的‘孩子’,不管现在什么状态,不要将校友们分成三六九等。收到的捐款是自愿并清白的,捐款人是光荣并值得尊敬的,不清白的钱或者口碑不好的校友的捐款是不能要的。 我们的大学,让校友们如何‘爱’你?
4682 次阅读|48 个评论
北医百年校庆晚会
热度 1 pkucarer4300 2012-11-1 12:29
有幸作为校友参加了母校北医百年庆典,晚会非常精彩。 老校长 两位老艺术家演唱老歌 学生舞蹈团热舞 苏有朋 毛宁 陈红 沙宝亮带病演出 韩红 柯杨校长的嗓音得到了热烈的掌声
个人分类: 摄影|5522 次阅读|2 个评论
HU研究组成立五周年庆典
热度 5 hagmhsn 2012-10-30 11:31
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有时候自己都忘记了“今夕是何年”。暑假前的一次聚会上听得几位研究生在神神秘秘地商议着什么,便随口问了一下是他们商议的主题。其 中一位同学面露难色看了看其他几位,然后说,既然胡老师问起了,我们也不好再隐瞒了,我们在筹划办一场研究组建立五周年庆典,纪念HU研究组这五年来的成 长。我想了想后说,也好,不过不要花费你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这以后我方意识到,自己开始招生做科研已经过了五个年头了。 时间还是不紧不慢地走着。老生毕业了,新生来了,今年下半年多了一门本科生课程,还是一周双课,同时我又被任命为本科生的班导师,还要分点心到奉贤校区那 边。一时间一大堆事情聚集在一起,让我疲于应付。九月中旬时分学生们问我庆典晚会的日程安排,他们想办在九月底(可能想一道为我庆生吧)。可惜当时手上有 两篇文章在改稿,无法分心,我说还是推迟到十月份吧。 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十月份是华理六十周年校庆季,学校里所有的事务都要为校庆让路。组庆当然不能抢校庆的风头,我让他们将时间安排在校庆之后,月底之 前。总策划SSY同学最后决定,庆典的时间定在10月26日,星期五。这个时间可以同时照顾到已经毕业且在上海本地工作的同学。 10月26日是一个平凡而又忙碌的星期五。参加完化分学院两位博士生的答辩会,时针已经指向六点。我谢绝了他们一道吃晚饭的邀请,匆匆赶回家。爸爸妈妈听 说我们组要举办成立五周年庆典,也想过来看看。他们对学校里的地理还不很熟悉,我自然要回去接一下他们。走过来的路上,爸爸问我庆典晚会有些什么节目,我 说,我也不知道,晚会都是研究生他们策划的,你们就过去看个乐呵就行。其实,我知道爸爸妈妈并不在乎有什么节目可看。他们过来参加庆典主要是想感受一下自 己儿子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事业。 当我们一家五口人出现在教工活动中心门口时,学生们都欢呼起来了。之前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的。当然,他们也应该会体会得来,这样一个重要的 时刻我怎么会不与家人分享?儿子没见过这样的阵仗,一下子给吓得哭起来了,我忙把他从婴儿车中抱出。这一幕又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在笑声中,我们走进了活 动会场。里面已经坐满了人,除了我自己的研究生外,还有一大半我不认识的,看起来都是本校的研究生了。 晚会的是在本学院一位研究生的吉他演奏中开始的。接下来的舞蹈,视频播放,游戏个个惊艳。爱人在一旁说,想不到你的学生都是这样的多才多艺,我回应道,我也没想到。 晚会中间时分,我也被拉上了舞台。先是一段表演,是几位毕业生指定的节目,我自然不好推辞。表演完毕正要下台去,却被他们叫住。他们先是请出一位“神秘” 的嘉宾,一位来自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在晚会进行时分,这位同学画了三张速写。一张对应我的正装照,一张对应我的表演,还有一张是我们一家三口。接着他们又 抬上来一个大蛋糕,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们准备的,为我们研究组庆祝五周岁生日(回头我翻了翻以前的组会纪录,发现我们组的第一次组会是在2007年10月 26日开的,不知这是天意还是巧合)。切好的蛋糕与会所有人一起分享,这个温馨时刻让人心里暖融融的。主持人接着宣布组庆的重头戏,为胡老师颁奖!我很荣 幸地从学生代表手中接过奖牌,那是一个仿08奥运金牌样式的奖牌,上书五个大字“最佳老师奖”。最佳老师不敢当,我愿意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晚会的精彩很难用文字去描述,三个小时的欢庆凝聚了同学们的无数心血。在这里我就把当时的节目单列一下吧。感谢庆典的总策划SSY同学,艺术指导HAO同 学和ZXM同学,感谢所有已经毕业和在研的研究生,感谢参与本次HU组五周年庆典的所有人~~和你们在一起,我永远快乐永远年轻。 SSY同学将晚会上展示的五段视频上传的网上和大家一起分 享。 HU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3ODIzMTAw.html 暖场介绍: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3NzU5OTYw.html 现役展示: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3OTA1NjUy.html 一天的生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4MTA0NTg4.html 友人祝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Y4NDE3NTYw.html HU组五周年庆典晚会节目单 暖场音乐(在他乡 如果这都不算爱) 嘉宾:张旭(材料学院) 刘剀(资环学院) 王佳玮(材料学院) 开场舞 燃烧吧 表演者:张仙梅(M12) 郝士婧 (M12) 陈淑丹 (D12) 董璐花 (M12) 陈瑜 (M11) 朱秀娟 (M11) 朱勤 (D12) 张宇轩 (M12) 王友付 (D11) 李志文 (D08) 邓胜 (D10) 孙士元 (D09) 对唱 渡情 表演者:支键 (D08) 陈争艳 (M08) 小品 非诚勿扰 表演者: 朱勤 (D12) 陈淑丹 (D12) 董璐花 (M12) 朱秀娟 (M11) 陈莹莹(M09) 张宇轩 (M12) 王友付 (D11) 李志文 (D08) 游戏 我来比划你来猜 独唱 男旦 表演者:宋德朋 (D10) 葫芦丝演奏 月光下的凤尾竹 表演者:胡爱国(PI) 游戏 一站到底 爵士舞 表演者:郝士婧 (M12) 张仙梅 (M12) 陈瑜 (M11) 朱川川 (M11) 支键 (D08) 邓胜 (D10) 戏曲串烧 表演者:陈莹莹 (M09) 王伟 (M10) 李菲 (M10) 杨恒 (M10) 游戏 谁是卧底 合唱 相亲相爱一家人 表演者:宋德朋 (D10) 邓胜 (D10) 朱川川 (M11) 陈瑜 (M11) 王伟 (M10) 李菲 (M10) 感谢以下人员的大力协助: 舞台灯光 音乐:蔡挺威(材料学院) 张旭(材料学院) 现场摄像:曹旭光(材料学院)陈勇(材料学院)朱宏业(材料学院) 视频制作:张苏周(机械学院) LOGO 设计:马颖云(艺术学院)
82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地学摇篮 甲子华章”——60周年校庆晚会
热度 2 lily201268 2012-10-22 16:55
当天下午4点50大家在体育馆东侧集合排队,等着领进场票。等到6点半时,大家排队入场。晚会7点半开始。 门票 节目单 现场
2795 次阅读|9 个评论
‘校庆’与教师、学生无关-悲也!
热度 10 lin602 2012-10-21 10:20
今年是校庆年,许多高校、中学搞校庆。 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可能不是一个高校这样,校庆的隆重典礼,本校的普通教师与学生都与此无关,即使是教授们,也没有入场券,各干各的活。 参加典礼的有:各级请来的领导、回校的校友、请来的嘉宾,可能还有些学生与教师代表吧(可能要看各学校了)。 回头想想不对劲呀,在职的教师及职工们特别是教授们都在学校默默工作着,是教学与科研的主体,他们应该是学校的主人呀,学生们(包括研究生)也是学校主体与主人呀。他们与校庆的典礼无关,这让教师与学生们感觉到是学校的主人吗? 校庆为了什么?做给外人看的?让主人感觉到与己无关?如何激发教职工与学生们的爱校热情?为自己的学校骄傲? 当回校参加校庆的毕业生们,在校庆的典礼场上,看不到自己曾经的教师们与此同乐,他们是什么心情? 当会场上主要是领导们的‘身影’时,是不是暗示着‘世上只有当官好’这个信条?如何激发在校学生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缺大学教授们的校庆,还是校庆吗?缺自己的教职工与学生们的校庆还是校庆吗? 严格意义上,大学的校庆,教授们应该坐在主会场的中间部分才对,因为他们是大学科研与教学的脊梁!!! 无法理解!悲也。 校庆是一件漂亮的外衣?不管里子是什么,也不管有没有个好身体,只要有件漂亮的外衣就OK了? 有人说,学生与教师人数太多,没有地方容下。提醒一下,不少高校有二个体育场,加上体育馆,不够还可以在大教室进行现场直播呀。二个体育场要装多少人?
33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期待10-20校庆晚会
lily201268 2012-10-17 20:48
今晚校庆晚会已经在操场彩排了,很期待。但是听说门票不好拿到,不过在图书馆外边的显示屏能看到。
19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刘延东给西北大学110周年校庆的贺信
热度 2 kexuechuanbo 2012-10-9 08:41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18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河北农业大学将迎来110周年校庆
yixingeryue 2012-10-7 09:38
河北农业大学是由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 2012 年 10 月 16 日,河北农业大学将举办建校 110 周年庆典, 9 月 20 日至 10 月 20 日是学校校庆活动月。我们与历届校友共庆母校华诞的同时,谨向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指导和支持河北农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海内外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 沧桑砥砺,铸就辉煌。 1 902 年,在北方变革重镇保定,诞生了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第一所现代高等农业院校。这就是今天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直隶农务学堂。以普及新知、开启民智、振兴农业作为教育目标的这所新式学堂,从肇创之初便心怀忧患,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视为己任,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在学校 110 年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一幅朴实无华而又雄浑壮美的画卷。学校始终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扎根河北,面向全国,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开创和坚持了“太行山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在一代代师生中薪火相传,学校相继涌现了河北农业大学先进教师群体和果树 9301 班优秀毕业生群体。 110 年间,河北农业大学培养的 20 万名毕业生,犹如经过雨露滋润的 20 万颗种子,把农大理想与实践结合、德行与才能并重的作风播撒在中华大地。 薪火绵延,耕耘不辍。 河北农业大学先后经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 1995 年,河北农业大学与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原河北林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 1909 年的顺天中等农业学堂。先后经历了京兆乙种农业教员养成所、京兆甲种农业学校、河北黄村高级农业学校、河北黄村林业学校、河北农业大学园林化分校、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河北林学院等时期。 2000 年河北省水产学校、畜牧科技学校并入河北农业大学(分别是现在的海洋学院和中兽医学院),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百又十年,弦歌永续。 进入新世纪、新百年以来,力求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提升内涵,适度扩大规模,形成了保定、定州、秦皇岛、沧州黄骅渤海新区功能互补的发展空间布局,如今的河北农业大学已经成长为一所以现代农业和生命学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目前有 26 个学院, 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5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20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8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 1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 个部级重点学科, 4 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群), 13 个省级重点学科; 85 个本科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 9 大学科门类,其中有 7 个国家特色专业, 13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势头强劲,正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奋进。
2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贺宁远一中七十周年校庆
热度 1 jiulianjushi 2012-10-7 09:03
贺宁远一中七十周年校庆 丹桂三湘四水香 名冠九嶷洞庭响 守中正心师道弘 勤学好问弟子强
个人分类: 几许感慨|3737 次阅读|2 个评论
亲爱的母校,你给所有的学子发出了实质性邀请吗?
热度 4 lin602 2012-10-6 13:06
今年校庆的学校真是多,一般学校都会向校友发出邀请,邀请毕业生们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但是,学校有没有向所有的毕业生们都真诚平等地发出邀请? 可能不少学校的领导们会说,我们都邀请了,登报、网站、联系人等都做了。‘欢迎广大校友回母校参加校庆庆典活动!’ 不过,许多校友并没有热情回应,为什么? 势利! 据我所了解的,不少学校校庆消息,有许多校友根本不知道,学校根本没有实质性地通知他们,没有真诚地发出邀请。校庆在报纸上的广告所有校友们能够知道吗? 现在大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官大面子大,回学校是座上宾,平民没有面子,可能都通知不到,即使回去,也经常会有冷落。捐钱多的回学校前呼后拥,没有钱的,回去是不是有人招呼还是问题。 现在的学校,太势利了。对于这样的学校文化,即使有点面子的校友,他也愿意去热闹吗? 作为母亲,是不是过年时,欢迎有钱有官的孩子回来过年,没有钱没有官的孩子就不欢迎回来?或者即使回来,有官有权有钱的孩子座上宾,没有官没有权没有钱的孩子回来就是‘后娘’生的? 如何让学子们非常踊跃地回来,关心母校,热爱母校,为学校与学弟学妹们做点事,就需要学校有好的文化,有好的传统,对学术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在社会上‘堂堂正正’。
3246 次阅读|7 个评论
中学母校110周年校庆,104岁老教师来到庆典现场(视频)
Wuyishan 2012-10-5 15:54
南师附中110周年校庆 104岁老教师添寿助兴: http://www.jstv.com/c/gg/yysy/201210/t20121001_1128628.shtm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8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文人大-- 贺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
热度 1 hucs 2012-10-4 23:04
人文人大 贺中国人民大学 75 周年校庆 胡春松( 南昌大学 在职博士 ) 人文日新谱华章, 大家风范成众亮。 七子治校达一流, 五湖四海美名露。 注 1 : 作于南昌大学, 2012 年 10 月 3 日( 5 日修改 )。 注 2 :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先后担任 中国人民大学 校长。现任校长(第七任)为陈雨露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 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http://www1.ruc.edu.cn/101587/25416.html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25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祝贺母校人民大学75岁华诞
niehuihua 2012-10-3 20:11
今年的 10 月 3 日 是母校中国人民大学的 75 岁生日。祝贺母校!风雨 75 载,一路走来,愿她前程一片光辉! 什么是母校?就是在学校里可以随便骂,但出了校门绝不容许别人骂的地方。作为一个喜欢针砭时弊的学者,我曾对人大提出了很多批评,也一直有机会离开人大,但我今天仍然坚守在人大。因为我相信,凭借母校的平台,凭借自己的努力,我以及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大校友可以让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由于历史原因,人大直到今天仍然背负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包袱,并且被很多人误解。我们不能阻止别人说话,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改善人大的公众形象,让更多人了解真相。其实,像我这样棱角分明的人可以在人大得到发展,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人大的包容精神。 我在人大度过了 4 年最重要的大学时光,在这里学会了坚强、独立和思考。我要特别感谢那些年密集的人文讲座和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廉价书,它们让我解放了思想。在中国社科院读了两年硕士之后,我提前一年毕业回到人大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在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我终于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来为改善人大略尽绵薄之力,幸甚至哉! 新校长陈雨露教授提出,人大的灵魂是“厚重”。对于一个历史不算悠久和建筑缺乏特色的大学来说,如何做到“厚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个人的浅见,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以思想创新为动力,以文化传承为己任,才能使人大变得“厚重”。 十月是祖国的生日,是母校的生日,也是我的生日。生于改革开放元年,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推进改革大业,包括教育改革,因此也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一起来想想:作为公民,我们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过什么?作为青年,我们为国家的富强做过什么?作为学者,我们为人类知识留下了什么?
3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 喜相逢畅叙浓浓母校情
毛宁波 2012-10-3 09:06
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 喜相逢畅叙浓浓母校情
踏着秋天的脚步,象征团圆的中秋、充满喜悦的国庆“双双”而至。“双节”期间,许多心系母校的校友回校无不感慨:“惊回首沧桑已过数十载 喜相逢畅叙浓浓母校情”。尽管官方主办的校友聚会、座谈和晚餐没有邀请我,但是接到同学打来的电话我已经很安慰了,毕业10年、20年的学生能记住老师这就是对自己从教的最大肯定。同学们告诉我地址,我晚上去学生们聚会的KTV、下榻的宾馆去看望他们,一个个拥抱或握手,为没有见到提前回家的同学而遗憾,我想会有机会再见到他们的。。。只要真诚,彼此就不会陌生! 今天一大早,我去同学们住宿的宾馆送别他们,有的同学走的很早。。。有的还在熟睡。。没有打搅他们。。。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块黑板,写的“一日小语”,好久没有看到如此公正的笔迹:“感到不公平就要付出努力 抱怨是没有用的”,把这句话转送给我的学生们。。。祝福你们一帆风顺、前程远大!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逸事|3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大之歌-贺母校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
热度 1 chenxiaoblog 2012-10-3 08:26
75岁了,为你高兴! 75岁了,愿光辉永驻! 我能想到为你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 听听校歌,看看旧照,回忆和思念你 ~ 祝你,永葆青春! 洪波暗涌情激荡 一勺青池揽三江 风云际会意抒畅 诸子百家绘墨廊
个人分类: 解码情思|2996 次阅读|2 个评论
60周年校庆,让我们怎么庆起来?
jingpeng 2012-9-29 16:26
60周年校庆,让我们怎么庆起来?
这是一篇小说,小小说。 场景一,校园 学校60周年大庆,一派喜气洋洋。开大会的操场上,全部涂上了靓丽的色彩,路边的围墙也翻修一新,连垃圾桶都全换了。暑假了,骄阳下,紧张的施工队把整条路重新挖开,铺设了巨大的线缆。 场景二,博士生宿舍 A君给家里打电话,老妈让回家别带什么礼物了。A君笑着答应了,他的积蓄已经用完,刚刚还问组长借了几百块钱。老妈不知道,学校的博士生工资是发10个月的,9月份的工资还没有及时发放。导师奖励暑假的努力工作,奖金也还没发下来。 场景三,学生食堂 几个博士生在一起吃饭,聊的不是科研,不是国家大事,说的是饭卡里的几十元钱,下个月的生活着落。 场景四,BBS B君在二手版发了帖子,要卖单车了。他刚刚才把电子书阅读器卖了。在冷清的PhD版,这几天格外火爆,已经沉寂的月经帖,又火爆地刷屏了。
个人分类: 生活-娱乐|21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校友”校庆引领社会价值 (外一篇)温家宝清华演讲
JYH64J98Y99H 2012-9-28 11:09
按:更多的大学校庆眼睛只盯着著名校友、达官贵人,非法剥夺了普通教师的现场参与的机会,个别学校最多只安排1/4教师参与,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有可以商榷之处。尽管不少学校花了不少心思,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喧宾夺主、厚此薄彼、劳民伤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庆典还是少办为好。如果是票选校长,那些附炎趋势的、盛气凌人的、抄袭剽窃的,都将有应有的结局。母校的价值在于她是一切校友的精神家园,在世俗社会的大染缸里,所谓混得好的,固然风光、荣耀,那些混得不好的,也能在其间有所慰藉与寄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相对来说就很有启迪意义。大学固然有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有媚俗与功利的一面,但这不应该是大学精神的全部,追求超凡脱俗应是现代大学精神题中应有之义。 光明日报:“全校友”校庆引领社会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即将迎来75周年校庆。据报道,校长陈雨露表示,人大校庆当天不举办以少数领导和嘉宾为主题、部分师生和校友参加的传统庆典大会,不按行政级别对校友进行排序,不局限于关注少数重点校友。 这让笔者想起了5月20日迎来110周年校庆的南京大学。10年前,南京大学在100周年校庆时,校方就提出对校友接待“只认长幼不认尊卑”的原则。今年,110周年校庆期间又提出“序长不序爵”的口号,接待校友不看官衔大小,而以长幼排序。南大这个安排开风气之先,因其对大学精神的维护、对宿弊的矫正而广受赞誉。 一说起大学校庆,我们总是会想到“杰出校友”会受到母校热情款待。而所谓“杰出校友”不外乎高官、将领、巨富、知名学者、航天员、著名文艺家等。那些在平凡的工作中,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平凡校友,往往不会被认为“杰出”,也不会受到母校的待见。这其实表达了一种对校友厚此薄彼的世俗观念。此次人大校庆不按行政级别对校友进行排序,不局限于关注少数重点校友,真可谓“全校友”校庆。 “全校友”校庆不仅要求大学平等对待所有校友,而且还要求大学拓展对“杰出校友”的定义。大学毕业生因其天赋、能力、机遇的不同,人生各异,有的获得了很高的名望,有的则平平凡凡。如果把“杰出”简单等同为“有名望、有地位、有官爵”,那么所谓“杰出校友”肯定是少数人。如果将“杰出”的定义放宽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那么就会将更多的校友纳入其中。这种定义既能让校友们感受到母校平等的爱,增强集体归属感,也符合大学的基本价值遵循。 日前迎来110周岁生日的西北师范大学也打破传统“杰出校友”非“大官、巨商、鸿儒”莫属的传统,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将乡村教师、公益达人、基层校长、媒体记者等校友代表邀请重回母校,登上“杰出校友论坛”,用他们的励志故事,启迪在校大学生从基层干起、踏踏实实奉献社会。对“杰出校友”概念的重新定义,有助于引导在校大学生人生理想——并非只有成为达官显贵,人生才是成功的,成功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 人大和西北师大的“全校友”校庆,不仅充分体现了大学对校友一视同仁的精神,而且必将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引领社会价值。听完“杰出校友论坛”报告会后,西北师大一名大四学生感慨地说:“这些杰出校友也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是用脚说话的人,他们是每一个师大人都能企及的高度。”是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如此,就是母校莫大的荣光。 中新网9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应邀到清华大学看望师生,并在学校大礼堂发表演讲。温家宝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逐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道路。如下是清华大学新闻网14日晚间公布的演讲全文: 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2012年9月14日) 温家宝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来清华看望同学们!上次我来清华的时候,同学们向我提出,说中国领导人出访时经常在国外的大学里演讲,能不能在国内的大学也作些演讲,并邀请我来清华作一次演讲。今天,我是来兑现承诺的。   走进清华园,看到同学们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心里非常高兴。清华是一块教育和学术圣地。清华园人杰地灵。一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精英,可谓人才荟萃,桃李满天下。“水木清华”,“婉兮清扬”。我年轻的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中描绘的宁静恬淡的意境,至今记忆犹新。 清华大学已经有100年的历史。10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为期颐高寿,但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却正值盛年,或者说还是青年。我祝愿清华大学永远年轻!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起曾担任过清华教授的梁启超先生。1914年11月梁先生第一次来清华作演讲,题目是《君子》。他引《易经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话,勉励学子们树立“完整人格”。我以为,他这次演讲,对清华优良校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以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成了清华的校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强不息”的品行,是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境界,它深深地融入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身心意识中,使其刚健而不屈,独立而不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作为客观事物的发展,以其“刚健”的品格,自行运动着,真正有见识的“君子”当知天时、任时命,顺应“天道”自然规律,以“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客观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厚德载物”就是要像大地那样广博宽厚,容纳万物。这是我国古代人生修养的积极方面。孔子就说过:“宽则待众”,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不念旧恶,怨则用希”。孟子主张“君子莫乎已,与人为善”,“利人者即为,不利乎即止。”厚德,就是要加强道德修养。清华老校歌中说:“器识为先,文艺其从”,意思是说上学受教育,首先学习的是“气度”和“胆识”,学文学艺是第二位的。这里的胆识和气度其实就是泛指做人的问题,文艺其实就是为学的问题,为人与为学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于两个命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是奋斗精神,一个是兼容精神。这两种精神,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内忧外患,历经磨难,仍得以繁荣昌盛,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品德。   清华大学历经百年沧桑,与祖国同甘苦、共患难。在老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他们不仅有着卓越的才智,而且满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事业的坚韧,表现出为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清华一位老校长说过:“我们的清华大学,我们清华大学中的每一个成员,不是离开国家、离开人民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学校的命运,我们学校中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和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密切地联系着的。”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南迁西南边陲,敌机狂轰滥炸,物质条件极端恶劣,但没有改变师生勤于治学、弦歌不辍的斗志,一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成才的,一大批老师也是在这里创造一流业绩的。在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清华人第一次践履“我愿以身许国”的忠诚誓言,隐姓埋名从事“两弹一星”研究工作。有的虽然留学海外,但在获得学位后不到10天就返身回国参加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师生踊跃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喊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强音,取得高温气冷堆等一大批先进科研教学成果,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我的事业在中国”的豪迈誓言和爱国情怀。长期以来,清华人在真理面前不苟且,不低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在困难面前逆势而上、敢于担当。今天在座的各位青年朋友,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承担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任。怎样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也是每一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这五千年是在艰难曲折中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从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代开始,经历过几十个朝代的更替,几十次分分合合。远的不说,就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距离我们这里不到一里之遥的圆明园遗址,就是祖国母亲身上一道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痕,是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历史见证。虽然历经磨难,但我们的民族没有倒,国家没有散,愈挫愈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弯路,犯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我们搞了多年社会主义,并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从不成熟到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和实践,走符合国情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生产力仍不发达外,还存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一些如收入差距扩大、司法不公、贪污腐败和环境污染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新问题。要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但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而且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内涵、形式、途径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为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一定基础。必须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这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任何政府如果不加以监督,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制约,都会蜕变和腐化,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我们之所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就是要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保障宪法赋予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建立有效制约权力、并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的制度。人民是国家一切权力的源泉,领导者应该恭敬人民,相信人民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依靠人民。   我们党从革命到执政,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以及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职能和领导方法就要相应地转变,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宪法和法律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具有任何人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是执政和治国的基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坚持司法独立和公正,是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为大众所分享,那么它在道义上是不得人心的,而且势必威胁社会稳定。必须毫不动摇地改善民生,改革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还要看到,我们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的进步。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保障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发展权利,让每个人生活得有乐趣、有尊严、有安全感。面对社会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明显成效,大家对国家的未来就会充满信心。我希望,在我们的社会,有对人心、人道和人本身的尊重,每个人都有其尊严、选择和发展机会,确保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提倡人间的同情和关爱,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人间永远充满青春、奋斗和自由的气息。这是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自由平等是对每个人人格和权利的尊重。人生而平等,每个人在尊严和权利方面都是平等的,享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权利。自由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进行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自由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言论、信仰等基本权利的实现。人类的进步就是在各种不同的思想的争鸣中萌发的。中国要有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必须发挥全体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特别要鼓励人民的创造精神,提倡独立思想和批判思维。社会活力和凝聚力来自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自社会文化的“个性化”,来自崇尚理性、尊重科学的精神,来自国民教育的普及。要创造更加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更加自由的学术氛围,让人民追求真理、探索自然的奥秘、社会的法则和人生的真谛。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逐步推进,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民主道路。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和全国人民不懈地奋斗,一个繁荣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会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今天和大家谈谈心,我感到很高兴。我们从清华的校训、清华的精神,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们国家的历史,谈到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其实,个人的命运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真实的苦难,这些苦难使我懂得了我们这个民族所经历的灾难太深重了。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爱我的祖国,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都浸透着对我们民族的爱,都流淌着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我的一切都是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即使将来我化为灰烬也属于祖国。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受无数为救国救民和民族独立解放所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影响。孩提时代,母亲给我讲爱国英雄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人民,我一边听,一边流泪,立志长大后要报效祖国,献身人民。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服务国家的机会,我也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今天,我已年届七十,即将退休了。我将回到母亲身边,回到群众中去,我永远也不会离开我的祖国和人民。   清华大学建立以来,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专家学者,他们以渊博的学识、聪慧的才智和严谨理性的气质,诠释着一代大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箴言,上续民族惠民,下行“内圣外王”之道,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不计名利,忧道不忧贫,始终保持高尚的境界和爱国的热忱,在艰苦的环境中洗净铅华,彰显本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倡导心存敬畏、行已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对社会要有奉献精神,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养成情操高尚的人格。这不仅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尊重,更是人的自信与庄严。我相信,新一代清华人一定会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努力学习,勤奋成才,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谱写清华大学更加辉煌的篇章!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15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河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汇总)
lily201268 2012-9-25 20:26
按:今天是河南大学的百年校庆,祝福我们的河南大学! 祝福河大师生共奋进,发展越来越好! 河南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汇总) 9 月 25 日,坐落在千年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隆重举行建校 100 周年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河南大学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刘云山,刘延东,梁光烈,路甬祥,韩启德,陈奎元,陈宗兴等国家领导题词或发来贺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 70 多个国内好友单位和兄弟高校也一同发来贺信。 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 : “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 ;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郭庚茂,河南政协主席叶东松,教育部副部长顾海良等领导出席河南大学建校 100 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大会上,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全面总结了河南大学的百年历程,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见证了现代教育的伟大历程,培养了治国兴邦的栋梁之才,奠立了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铸就了爱国奉献的历史丰碑,办好河南大学,定位是服务中原,重点是学科强校,方略是高端突破,关键是社会支持。他强调,把河南大学建设成国内一流大学,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河南人的嘱托,更是河南大学广大师生和校友的心愿。河南大学校党委书记关爱和指出,植根中原文化跃土,继承百年办学传统,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挺起河南高等教育的脊梁,打造中原地区人才培养高地,已成为河南大学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 河南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深情致辞母校:我不仅是河南大学的一名教师。我,还有我的儿子,也都曾是河南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因为河南大学,给了我人生最初的信念和憧憬,正是凭着这份信念与憧憬,我踏上了追求梦想的征途。从这里,我找到了坚实的支撑,从这里,我走向了三尺讲台,从这里,我找到了生活的价值,从这里,我发现了生命的精彩。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片充满信念,充满憧憬,放飞理想的土地,一片精神栖息的净土。“明德新民,止于止善”的大学精神随着时间的淘洗而历久弥新,成就几代人一贯的、不变的坚守。今天我站在这里,最想要说的两个字是喊着——感谢母校的培养。 据介绍,此次大会共有来自国际 17 国家和地区的 70 余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和专家学者参加本次活动。据悉, 9 月 25 日晚,河南大学将在金明校区图书馆前举办庆典晚会。该晚会从文学脚本到导演,到演员全部是河南大学校友和师生,他们将用自己的真情演绎河南大学百年历程,展示百年河大辉煌。 1 、蒋树声强调大学精神寄语河南大学希望 “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是温家宝总理对河南大学的嘱托。在河南大学百年华诞校庆盛典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强调要发扬河南大学人文精神。   蒋树声说,百年华诞,是河南大学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希望河南大学一定要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为关键,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   蒋树声强调,进入新的百年,还一定要牢记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多年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包含了大学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形成了一种学术自由、知识创新和严谨治学的学术环境。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校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虽然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弘扬大学精神,继承和发扬各自的优良传统,对抵制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侵蚀大学校园是非常重要的。 2 、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在百年校庆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河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这是一个令所有河大人永远难忘的时刻。我代表河南大学,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河南大学诞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里,成长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历经百年沧桑,成就世纪辉煌。     百年河大,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开启者,汇聚河南大学堂、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和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三支文脉,植根中原文化沃土,传承华夏古老文明,秉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校风,铸就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河大精神。这些文化传统,体现中原特色,反映时代风貌,是百年河大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折枝成林的建国初期,无论是在恢复发展的改革时期,还是在繁荣振兴的当今时代,每逢机遇降临,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河南大学自强不息;每当危难来临,总有一种意志在支撑,使河南大学百折不挠。这就是河大精神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永不停步、奋勇向前。     百年河大,见证了现代教育的伟大历程。从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艰难初创,到冯玉祥将军的改办大学,从省立大学的初具规模,到国立大学的空前鼎盛,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到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发展,从本世纪初的再度繁荣,到百年名校的全面振兴,河南大学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民族命运相连,历经数次重大分合调整,但每一次都以宽广的胸怀顺利实现融合,形成新的优势。目前,学校是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为代表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建有多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百年名校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     百年河大,培养了治国兴邦的栋梁之才。河南大学延揽名师、培育英才的办学传统薪火相传,哲学大师冯友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语言学家郭绍虞、经济学家罗章龙、考古学家董作宾、两弹一星元勋党鸿辛等,都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辛勤耕耘。建校以来,河南大学培养了 40 多万缤纷桃李,他们遍布大江南北、神州内外。毕业生中英才辈出,各显风流,有院士、学部委员 56 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150 多人,侯镜如、赵九章、赵毅敏、袁宝华、王国权、尹达、邓拓、白寿彝、梁光烈等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还有更多的河大学子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铁塔牌”学子的精神风貌。河南大学已经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人才汇聚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百年河大,奠立了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诞生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之中的河南大学,建校之初,即开风气之先,内聚青年才俊,外纳先进西学,以三分之一的外教和西学课程,掀开了前瞻开放的历史首页。随后,学校一直把开放办学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国内知名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的同时,自觉走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与 100 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成为世界大学校长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广泛开展中外校际交流,联合举办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在美国设立了孔子学院,在郑州建设占地 2000 余亩的国际化校区。正是这种持续的国际化办学实践,赋予了河南大学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深邃的世界眼光,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中原儿女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     百年河大,铸就了爱国奉献的历史丰碑。建校伊始,河南大学便秉承“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的办学宗旨,不断谋求强国富民之道。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关头,河大师生以“读书不忘救国”的历史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怀抱复兴希望,弘扬民族正气。在各个历史时期,河大儿女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从北京火车站的设计到动力气象学的开创,从青霉素的研制到甲骨文的研究,从两弹一星的研制到文学巨著的创作,无不浸透着河大师生辛勤的汗水,闪耀着河大师生智慧的光芒。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在植物逆境生物研究、特种功能材料研发、造纸黑液污染治理、中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奥运气象保障、高校统编教材编写、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以及黄河文明研究、军工科技研发、天然药物研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大学用责任与担当,铸就了一座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巍峨丰碑。     在庆祝河南大学百年华诞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一百年来为学校建设作出贡献的人们,不会忘记在院系调整时期独立建校和融入其他高校的人们,更不会忘记海内外广大校友和一百年来与我们一路同行的河南人民。在此,我代表河南大学,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百年华诞,是河南大学发展的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反思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取得事业发展的重大突破,实现百年名校的全面振兴。     校庆前夕,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河南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办好河南大学、振兴中原教育”。办好河南大学,我们责无旁贷;振兴中原教育,我们义不容辞。     办好河南大学,核心是培育英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今日之河大,要能够培养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一代代新人,使他们在道德上具有独立人格,在学术上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行动上能够脚踏实地做出创新成就。     办好河南大学,定位是服务中原。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拥有能够折射本民族文化精髓的一流大学;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地区,也必然拥有能够代表本区域的著名学府。文脉即国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河南大学位居中原,中原经济区是我们报效社会的宽阔舞台,要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肩负起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     办好河南大学,重点是学科强校。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学科积淀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要按照国家科技战略,凝练学科方向;按照一流大师成长规律,汇聚学科队伍;按照科技前沿的水准,构筑学科基地;牵手国内外名校,营造国际合作学科发展氛围。     办好河南大学,方略是高端突破。我们要强化优势,彰显特色,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中原社会发展,融入行业科技进步,打造高峰学科,延揽大师人才,共建高端平台,共享创新成果,提升国际合作层次,使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内一流大学的标准。     办好河南大学,关键是社会支持。中原经济区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务院“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的明确要求,河南省政府实施《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计划》的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与河南大学的互融共生,百年河大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底蕴,都为河南大学提供了持续提升的发展环境,值得我们倍加珍惜。我们要把良好的成长生态,转化为师生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只要政府和社会为河南大学提供政策、机会和舞台,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巨大成就。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同志们、同学们!历经百年风雨的河南大学,创造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不是历史的赠予,而是无数先辈上下求索、不懈开拓的结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神圣职责,落在了我们这一代河大人的肩上。新的百年,新的希望,新的期待,我们一定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努力把河南大学办成一所让党和政府满意、令中原人民自豪的一流大学!   谢谢大家 ! 3 、 1.5 亿元社会捐助注入河大 记者从校方获悉,作为我国首个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在校庆前夕共接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 1.5 亿元社会捐助。   2011 年 9 月成立的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性非公募基金会,是我国首个地方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为公立高校聚集社会力量办学趟出一条新路。   基金会获得的 1.5 亿元社会捐助资金,包括捐赠资金和合作建设项目资金。据了解,基金会成立一年来,已落实款项 6000 余万元。根据捐赠人意愿和实际需要,基金会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奖励、学生奖助等方面设立基金项目,如蓝天奖学金、本科生创新与科研基金等,均收到良好效果。 4 、河南大学概况 河南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开封。 100 年前,这里是河南贡院的所在地, 1903 、 1904 年全国会试曾在这里举行,上千年的科举制度在这里划上句号。 20 世纪初的欧风美雨和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孕育催生了这所大学。 1912 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贤在这里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 1942 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 6 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经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独立设置为河南农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水利、财经等院系也先后调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校本部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后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 1984 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2008 年 10 月 17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建校近百年来,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一代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和前瞻开放、面向世界,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不事浮华、严谨朴实的河大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教育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在以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冯景兰、罗章龙、郭绍虞、罗廷光、萧一山、樊映川、毛礼锐、姜亮夫、嵇文甫、任访秋、党鸿辛等一大批专家学者、院士为代表的名师执教下,河南大学已培养了 40 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学部委员 73 人,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近 150 人。不少校友如侯镜如、袁宝华、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杨廷宝、高济宇、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梁光烈等都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的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扩大招生、新校区建设等,在提高办学层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扩大发展规模、办学空间、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一所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农、教育、艺术等 12 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先后与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70 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世界大学联合会和亚太大学联合会成员。河南大学现设有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外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土木建筑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淮河临床学院、东京临床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人民武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民生学院、国际汉学院、欧亚国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公共体育教研部、公共计算机教研部等学院(部), 87 个本科专业, 42 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18 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2 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 10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教职工 4000 多人,其中专兼职工作的院士 12 人,教授、副教授 1100 多人。全日制在校生 41000 余人,其中研究生 6000 余人,留学生近 200 人。学校拥有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特种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建有国家教育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及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 4 个国家级教育、科研基地。办有出版社和多种学术刊物,图书馆藏书 400 余万册。校区总面积 4000 余亩,建筑面积 100 余万平方米。其中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一所具有厚重历史的高校,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近几年,江泽民、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吴官正、陈至立、李岚清、蒋正华、罗豪才、王文元、张思卿、周济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我校,对河南大学的发展寄予厚望。 2004 年 7 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时亲笔书写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河南大学办成全国一流高校”的题词。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河南大学的建设,一直把河南大学作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高校,并比照“ 211 工程”项目学校在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了重点扶持。在《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又进一步明确了“把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据此,在中共河南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到 2020 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教育国际化程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省部共建的基础上,争取进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水平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 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河南大学协议签署,使这所历经风雨沧桑的百年老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河南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百年的风雨和磨砺,百年的奋斗与辉煌,河南大学正乘风扬帆,充满信心,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方向迈进。 5 、著名校友 王拱璧 杨廷宝 张鸿烈 冯友兰 李敬斋 林伯襄 李俊甫 严 恺 张伯声 张 劭 张纯明 张静吾 徐旭生 曹理卿 刘敬宜 郝象吾 许心武 范文澜 刘季洪 张仲鲁 赵毅敏 李廉方 冯景兰 樊粹庭 刘潇然 侯镜如 袁宝华 王国权 尹 达 邓 拓 白寿彝 杨廷宝 高济宇 姚雪垠 周而复 吴 强 马 可 赵九章 梁光烈 6 、校庆公告    2012 年金秋时节,河南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在此,谨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河南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及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感谢和崇高敬意!   一百年薪火相传,一百年弦歌不辍。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河南大学虽然数易其名,几度变迁,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办学传统薪火相传,以文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格局传承至今,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 2008 年 10 月,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开启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春华秋实。经过历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空间日益拓展,办学实力稳步提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 12 个学科门类、 50000 多名在校生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构建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原地区人才培养高地,先后培养各类人才 40 多万人,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发展基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学校正按照“坚持一条主线,实现两大突破,实施五大战略”的工作思路,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行。   为展示成就、振奋精神、汇集力量、谋划发展,学校决定于 2012 年 9 月 25 日举行建校 100 周年庆典。这将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里程碑,重铸辉煌、再展风采的历史新起点,我们热忱期盼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各位校友关心和支持庆典筹备工作,并盛情邀请各位届时齐聚古都开封,共襄百年盛典!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7、河大全景 (1)历史见证 (2)时代特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526870102e2ww.html
1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浣溪沙
热度 2 luwj 2012-9-24 08:02
贺母校建校六十周年(1952-2012) 搏浪黑礁黄海边 逐光梅陇浦江滩 石魂香魄是黄炎 风雨六十难忘却 执着万古永流传 满枝桃李最心欢 2012-9-23
242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西北大学110周年校庆公告(第一号)(转)
zxj368 2012-9-3 10:19
2012年10月15日,西北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我们谨向二十余万名海内外西大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支持、关心西北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西北大学发端于救亡图存的清末陕西大学堂,得名于共和启蒙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所现代高等学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内迁来陕,组建西北联合大学,后易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与西南联大一起成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两大堡垒。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之一。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调整中,成为陕西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母体。1958年,为支援地方建设,学校划归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大学。2009年成为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百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办学愿景,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祖国辽阔的西北。依托西部人文与自然资源,放眼世界科学前沿,在中国大陆构造、早期生命起源、西部资源与生物医药、现代理论物理、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中国思想文化史、汉唐文学研究、周秦汉唐历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东文明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管理研究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深厚的积累,产生了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学派、张伯声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伯宇的“侯氏变换”、王戌堂的“王氏定理”等重大理论创新。师生中走出了以6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8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为代表的著名学者,涌现出王岐山、陈宗兴、贾平凹、迟子建、王子今、杨圣敏、张维迎、魏杰等大批中青年杰出人才。学校获得“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等美誉。2002年10月,西北大学百年华诞之际,江泽民、李鹏、李瑞环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欣然题词,对西北大学的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 近年来,西北大学面向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5个,国家特色专业13个。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15个。有长江学者岗位5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项,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15篇。“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思想学说史》《中东国家通史》《价值学说史》等一批著作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历史》六卷本、《高等地质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实践》等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承办的清明黄帝文化系列学术研讨会,编撰出版的《话说陕西》,参与制作的《望长安》《大秦岭》等在塑造陕西文化品牌,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2005年9月,占地1500余亩的长安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学校的发展受到来校视察的吴邦国、李岚清、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西北大学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学校将通过实施“改革创新战略”、“质量提升战略” 和“开放发展战略”,吸引和培植学术大师,建设若干个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和创新平台,产生一批尖端水平的科研成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西岐有凤,奋飞千仞。110周年校庆是西北大学继百年校庆之后的又一盛典。我们将以“文化校庆、学术校庆”为宗旨,通过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和系列学术交流,回顾办学历史,凝聚校友情谊,弘扬优良传统,提升办学理念,推动事业发展。我们热切期待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校友届时聚首西大,共叙友情,为学校的建设发展筹谋划策,添砖加瓦,共同开创西北大学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联 系 人:刘铁山 那龙宇 联系电话:029—88308600 029—88308677 传 真:029—88308600 电子邮箱:xqb@nwu.edu.cn 办公地址:西安市长安区 学府大道1号 5号楼三层 西 北 大 学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网址: http://news.nwu.edu.cn/xiaoqing/index.php
个人分类: 母校|185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西北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标语(转)
zxj368 2012-9-3 10:16
热烈庆祝西北大学建校110周年 栉风沐雨 春华秋实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激情和梦想齐飞 西大与你我同行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新起点,新机遇,新发展,新辉煌! 德行天下 自强不息 奋发有为 与时俱进 我的西大,我的骄傲。 为西大的昨天喝彩,为西大的今天自豪,为西大的明天加油! 人文西大 科学殿堂 弘扬传统,凝聚力量,创新发展,再铸辉煌! 同心谋发展,携手铸辉煌! 校友是母校的靓丽名片,母校是校友的温馨家园! 桃李盈门,同贺母校百十华诞;芝兰满室,共创西大美好未来! 开拓创新,承百年传统;锐意进取,铸世纪辉煌 植根陕西 立足西部 影响全国 面向世界 汇古往今来学术,融四面八方精英。 千年汉唐底蕴成三秦人文渊薮,百年京陕源流奏西部兴教弦歌。 百年学府历沧桑 盛世扬帆谱新章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西岐有凤,奋飞千仞。 名师汇聚,学科优良;英才毕至,共同成长。
个人分类: 母校|288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学校离我们渐行渐远?
热度 6 ailincnj 2012-8-17 10:18
提起母校,每个人曾经怀有感激之心和怀念之情。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就象儿不嫌娘丑一样,因为就象捐巨款给耶鲁的张磊所说:“她改变了我的一生”。曾记何时,在十年前校庆时,80岁高龄的老校友回来了,刚离开学校的校友也回了,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了,都怀着过去的和对同窗好友的眷恋,叙离别之情,找青年时的记忆。然而,今年是我校建校110周年,独立建校60周年,我感觉到与我们普通教师没什么关系,学校也好象离我们渐行渐远……   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现在教育产业化,政府把一种高尚的教书育人场所带上了铜锈味。师生间成了一种金钱交换的关系,我花了钱,你们并没有服务好。再也看不到那种毕业时找老师签字留念,课堂上尊师重教的场面。本人从教30年,越是早期毕业的学生,很多还有联系,越是近期毕业的学生和研究生,离开校园就音信全无。常怀感激之心,常念感恩之人。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其位置。   其二:学校已成为官僚机构,教师和学生并非主体,所有重大决策都是领导说了算,就是征求意见的形式都没有了。老师置于打工的角色,学生只是匆匆过客,交钱入校,混完毕业。例如:暑假校园整个成了一建筑工地,建什么?怎么建?没人知道。学院大楼装修,好好的吊顶拆了重做,珍贵的实木地板拆了换低档的强化地板,校友捐赠的会议桌椅全拆了重换。什么原因?只有高明的领导知道。学校的大拆大建,使这所充满文人气息,有较长历史的学校变成一所“崭新”的学校。难怪上次校友聚会说完全找不到过去的回忆,下次不来了。我们班级的聚会,同学们也安排在扬州,在我们在校人的建议下,才决定在校庆前两天举行,如愿意参加校庆的到时可回南京。  其三:感情伤害了,学校势利了。目前在中国官民对立大背景下,师生间再也不是那种纯净的教学关系。他们没有良好的沟能管道,民意不能有效传达,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关我屁事,那种爱校、关心学校发展之情荡然无存,就是有也没有用。譬如说新开专业要进教师,要从事建筑设计或艺术设计领导要求要有SCI文章,人可以无知,但不能无耻。再譬如:校庆想校友捐款,本人建议设10来个项目,如木材标本馆、实验中心、步行木桥、奖学奖教金等,无人响应,领导总以为自己高明,结果可想而知。因为中国出了个郭美美,好象学校根本就不差钱,那些校友捐给予你大吃二喝,怎么可能呢?再说学院怕接待,限额邀请不超过200人,一个班有的被邀,有的没有,学校只认升官发财的,让那些本想来的校友情何以堪?我想校方应该让所有想来的校友都来,哪怕是吃稀饭、快餐,同学相聚、师生相会快乐就行。   不管怎么说,本人是深深感激自己的母校和老师,使我从最早修铁路的农民工,成为今天的教授,但绝不是因为十多位校领导,这难道不能引起你们深思吗?
3933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百年河大----河南大学百年校庆(1902-1912)
热度 1 wpmai 2012-7-24 19:56
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转自百年河大校庆网站,作者魏千志。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它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始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布废除,总共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而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两次会试,都是在我们校园这片土地上举行的(当时我们校园是河南贡院所在地)。一次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一次是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之后,科举制度就被废除了。所以我们的校园,就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是乡试和会试(当然,殿试也很重要)。而这些考试,都是有定期的(恩科除外)。清承明制,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殿试以三月。但至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又改为会试三月,殿试四月,遂为永制。乡试在省城举行,会试在都城举行,殿试在宫中举行。   何谓“子午卯酉年”?何谓“辰戌丑未年”?可能有许多人还不太清楚,这里我需要作一简要的解释。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是公历,而在古代中国,则是用干支纪年的。“干”就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总称,也叫“十干”。“支”就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也叫“十二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等六十组,称为“六十花甲子”,用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仍然是以干支纪年的。   以“子午卯酉年乡试”,就是在干支纪年中,凡出现子、午、卯、酉字样之年,即举行乡试。以“辰戌丑未年会试”,就是在干支纪年中,凡出现辰、戌、丑、未字样之年,即举行会试。下面,我以与我们的论题有关的年份为例,来加以说明。根据干支纪年法,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己亥年,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庚子年,二十七年是辛丑年,二十八年是壬寅年,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是癸卯年,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甲辰年,三十一年是乙巳年,三十二年是丙午年。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光绪二十六年是庚子年,二十九年是癸卯年,都是在举行乡试之年。光绪二十七年是辛丑年,三十年是甲辰年,都是应举行会试之年。由此也可知,乡试、会试都是每三年举行一次。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以下问题:   一、前面说在开封举行的两次会试,一次在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一次在光绪三十年(甲辰年),而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并非会试之年,为何在这一年举行会试?   二、会试为每三年举行一次,为什么在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年却连续举行?   三、会试的地点是在都城,而清朝时期开封并非首都,为什么最后两次会试都在开封举行?   要回答上述这三个问题,还需要从当时的国内局势谈起。   本来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是辛丑年,应该举行会试。但当是中国却发生了一个重大事变,那就是英、德、法、俄、美、日、意、奥“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的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二十一日黎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在隆隆的炮声中,由德胜门仓皇出逃。当时慈禧太后穿一蓝布夏衣,装扮成乡间农妇,光绪皇帝也改换了服装。由于事发仓猝,来不及准备交通工具和日用物品,“两宫皆乘道旁骡车,王公内待皆步行”,“卧具皆不及携,是日勺水未入口”,情状十分狼狈。慈禧太后等经怀来、宣化、大同、太原等地一路奔逃,至九月初四日到达西安,才算最后安顿下来。慈禧太后等在西安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901年9月7日),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慈禧太后等才又耀武扬威地起程返回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等车驾发西安,十月二日至开封。在开封住了一个多月。十一月五日离汴渡河北上,二十八日回到北京。   由上可知,当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应该举行会试之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正在逃难之中,对该年的会试当然也就无暇顾及,也根本没有条件举行。为了弥补辛丑会试未能举行之缺,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七年十月二十四日“诏展会试于癸卯年”,也就是将辛丑科会试推迟到癸卯年(光绪二十九年)举行。这就是癸卯年并非会试之年而举行会试的原因。同时,由于当时北京贡院已毁于战火,所以清政府决定“癸卯会试,权移河南贡院举行”。第二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元1904年),乃是例行会试之年。这样,癸卯科和甲辰科的年份,就前后联在一起了。   行文至此,我想前面所提出的那三个问题,应该是可以得到解答了。   癸卯科和甲辰科这两次会试,除了都在河南贡院举行这一特殊情况之外,在考官任命的时间上,也与往届大不相同。按照惯例,考官都是在开始考试的前三天任命的。而且一旦任命之后,当即进行隔离,连家人也不得见面,以防舞弊。具体说,会试要考三场:第一场的时间是三月九日至十一日,第二场是十二日至十四日,第三场是十五日至十七日,这是定制。因此,考官一般都是在三月六日任命。而癸卯科和甲辰科考官的任命,在时间上都要早得多。   先说癸卯科。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的二月初一,也就是在开始考试的一个月前,清政府就任命大学士孙家鼐为会试正考官,兵部堂书徐会沣、刑部尚书荣庆、吏部右侍郎张英麟为副考官。乍看起来,这似乎不可理解。一反惯例地这么早就加以任命,有这个必要吗?难道就不怕出现舞弊行为?但细思起来,这样做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癸卯科会试的地点不在京城,而是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开封。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局限,从北京至开封,单在路上就要很多天。如当时慈禧太后等由开封回北京,在路上就整整走了二十四天。再加上行前的准备,实际上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不算太宽裕。上一次会试(戊戌科)的正考官就是孙家鼐,大约事情办得出色,所以这一次又被委以重任。但这次主考,孙家鼐办砸了:策题书写错误。结果当会试结束后,孙家鼐等人都被“交部照例议处。”   甲辰科会试的考官也是提前任命的,不过这次没有再任用孙家鼐等人,而是换了一班新人马。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初六,清政府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裕德为会试正考官,吏部尚书张百熙、都察院左都御史陆润庠、户部右侍郎戴鸿慈为副考官。任命的时间与上述癸卯科相比仅晚五天。   在这里我还想进一步说明,即不仅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最后两次会试都是在开封举行的,而且清廷所在地的顺天府的最后两次乡试,也都是在开封举行的。一次在光绪二十八年,一次在光绪二十九年。   前面曾谈到,根据清朝政府的规定,“以子午卯酉年乡试”。也就是说,在每科会试的前一年,各直省都要举行乡试,以选拔参加会试的人才。具体到清朝光绪末年来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是庚子年,本该举行乡试。但如前述,在这年的七月间,侵华的八国联军已经攻入了北京城,乡试未能举行。因此,清政府决定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补行庚子乡试。但北京贡院已毁于战火,所以清政府决定顺天乡试也权移河南贡院举行。按照规定,乡试的日期是在八月。但到时顺天要举行乡试,河南也要举行乡试,而河南贡院的号房有限,势难同时并举。于是清廷决定河南乡试给顺天让路,即顺天乡试正期于八月间举行,而河南乡试则展期到十月举行。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是癸卯年,亦为乡试之年。在这一年中,河南贡院最为忙碌。前面已谈到,辛丑科会试要于这年三月在河南贡院补行。而八月和十月,又要迎来顺天和河南的乡试。一个贡院,一年三试,这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恐怕是仅有的。   因为要推行学校教育,清朝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宣布,自丙午年(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为始,停止乡试、会试。这样,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度,就寿终正寝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封建科举制度行将就木之际,河南贡院扮演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在清光绪二十八至三十年间(公元1902年至1904年),短短的三年之中,在河南贡院就集中上演了四次乡试,两次会试。一时间,河南贡院成为中国科举制度表演的精采舞台,同时也使我们校园这片土地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2966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农生活二三事
热度 1 libseeker 2012-7-22 18:06
南农生活二三事 王启云 收到南京农业大学 110 周年校庆约稿信,信中“您在这里经历过最美好的年华:教学楼里,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您坚定执著;图书馆中,温馨的书香让您感受一份宁静;操场上,与汗水一同挥洒的是您张扬的青春;寝室里,虽是卧谈会却也挥斥方遒……”,“母校的一草一木都可能触动您内心最柔软的那一处:高大的梧桐树、幽静的紫藤架、灿烂的樱花丛,朗朗的读书声犹在耳畔、漫天的绯红色令人心醉……”勾起了我对母校生活二三事的“再回首”。 一、我不做老大很多年 看到同学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多处提及“老大”,继而有所感想。 读本科时,俺是宿舍的老大,比同宿舍最小的大 3 岁。足足做了四年老大。毕业后,我成了单位的“小王”,随后因为有了小小王,我很少做小王了。 六年后,我又成了宿舍里的老大,比同宿舍最小的大 9 岁。不少同学管俺叫老大了。师兄师姐这个称谓于大部分同学来讲很自然,于我却不然。师兄师姐,包括博士们比我大的不多,特别是“师姐”们,如果我当面叫她们师姐,恐怕很尴尬。 图林历史上,徐引篪,霍国庆描述中国图书馆学学说第三次高潮第四代学人 : 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较为混乱;有的大学还是同学,读硕士时便成了师生关系;有的读大学时是学生,读博士时反成了师兄;更多的十年岁相仿而连环师生的现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时代不同了。于我,道路依然是曲折的,前途希望是光明的。 二、献血记 献血是我大学时代的一个愿望。本科毕业那年,由于名额限制,未能现成。工作之后,见到采血车,心动而已,种种原因作罢。 中午去食堂吃饭。食堂门口停了两辆采血车。吃饭时,决定献血就在今日。 我不懂流程。凑到咨询台边,取一张表格填好。等待测血压。血压测好,拿着表格等待采血。 等待相当漫长。因为是中午,医生轮流去吃饭。排了半天队,说要去吃饭,让我到另一辆车去排。排队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发冰红茶饮料,还问同学们是否吃过饭,没吃的还给鸡腿和牛奶。献血的同学很多,有好些同学拿着献血的本子,表明他们以前献过。我前边一位女同学的表上写着是第三次献血。等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 先抽一点血。医生问血型。然后在纸上做实验,大概是排斥反应实验。核实血型吧。一会工夫后,开始采血。我献的是 300ml ,最后的几 ml ,流速好慢。采血的同时,工作人员在办献血证。采完血,送一个袋子。工作人员叮嘱:晚上早点休息。 快一点了,我径自回宿舍。准备休息会,然后去听两点开始的情报学硕士论文答辩。到宿舍时,看了一下袋子,里边有献血证、一把伞、献血宣传材料,此外还有平安保险( 1 万元)和医疗保险( 2500 元)。 想起献血车上的宣传标语:我不认识您,但是我要感谢您!作为献血者,我们并没有想着谁来感谢,充其量算是为社会献一份爱心。 献血于己无害,于人有利。根据宣传资料,还能利人利己。希望更多有条件的朋友加入到献血队伍。 三、三个一工程 2005 年至 2008 年,图谋(注:我的笔名。)的三个一工程是:一个博客(图谋博客);一个专栏(《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图林漫步专栏作者);一篇学位论文。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不懈求索。”这是一种理想与追求。图谋原名 a ,正如本博客显示“作者: a ”。图谋的本体是 a ,本质是图功谋利。功,从力 , 工声,“工”亦兼表字义 , 表示用力从事工作;利,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图谋出工出力,为的是有刀断禾,有饭吃,能生存。 图谋是纯朴的、执着的。图谋旨在解决自身功利需求之余,功也图林,利也图林。如果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30 年。 第一个“故事”为 2005 年 12 月 18 日 博文,背景为 30 岁的我,考研被调剂到南京农业大学,开始了我的在职脱产三年的求学生涯。第二个“故事”为 2006 年 6 月 14 日 博文,是我在南农学习期间的一篇“日记”,记录了一个发生在南农校园的“善举”。第三个故事为 2007 年 12 月 23 日 博文,如实记录了一名南农学子的理想与追求。需要做点补充的是,“图谋博客”作为图情专业博客之一,开设于 2005 年 1 月 28 日 ,至今仍在坚持,访问量近 300 万人次,且于 2011 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新华书目报》图书馆专刊(现名《图书馆报》)“专栏作者”这一身份,始于 2006 年,至今仍在继续,已发表专栏文字逾百篇;学位论文于 2009 年出版,曾获所在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及江苏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并于 2012 年修订再版。 南农特色的精神品格——诚朴勤仁,它的内涵是:诚信做人,诚实做事;求真求善、质朴敦厚;勤敏担当、持之以恒;心系苍生、仁爱天下。作为一名南农学子,南农的精神品格影响了我,并将继续影响着我,催我奋进,令我自新。
个人分类: 闲情偶寄|3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熊丙奇:校庆不办庆典办公益,值得提倡
zguangbin 2012-6-13 07:44
中国人民大学前日(6月10日)正式启动了75周年校庆,期间,人民大学将不举办传统的以少数领导和嘉宾为主体、有限师生及校友参与的庆典大会,而是在校内进行“关爱师生基金”校庆义卖活动等,让师生参与。(6月11日《新京报》) 不搞庆典,搞公益,人民大学这样举办校庆,有网友认为是“作秀”。在笔者看来,即便是“作秀”,这样的“作秀”多一些也无妨。这样的“作秀”总比大学铺张浪费,大搞排场有价值得多。 今年早些时候,南京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学校宣布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这一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虽然这一接待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撼动当年的大学行政化,但大学有这样的意识,已是进步。而相对于南大的“序长不序爵”,中国人大做公益迎校庆,有更大的进步意义。 通常来说,大学校庆应该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校友欢庆,回到母校,重温师、同学情谊,二是反思学校办学的问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找到发展的方向。国外大学校庆,往往就围绕这两大主题。去年笔者去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参加150周年校庆活动,发现该校的校庆主题,就是“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学校举办了建校150周年成果展,在成果展展出的150件展品,全是MIT学生的发明,既有雷达、第一台实时计算机、第一个人造假肢、更好的天气追踪系统、晶体管、频闪摄影,同时也有各种毫无实用价值的怪异发明。这种展出风格,确实比较符合MIT的“书呆子”气质:“严肃”的校庆,照样可以展出这么“荒谬”的“发明”。但是,MIT的“书呆子”们知道,所谓伟大的发明,很可能就孕育在“荒谬”之中。 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热衷举办校庆,其意图是通过举办校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同时获得更多的办学资源。所以,校庆的排场往往搞得很大,校庆的主角,不是师生,而是官员,不是每个普通校友,而是一些有身份的校友,这样的校庆,显然已经变味。 据报道,人大的校庆的形式将非常简朴。校长陈雨露说,人大已举行了第一项活动“关爱师生基金”校庆义卖。义卖善款将用于支持“关爱师生基金”,为身患重症疾病、遭遇意外伤害或遇到其他困难的师生提供援助。“这样的校庆活动体现的是公益性,以及校友和在校师生的参与。”这就让校庆充满关爱师生的气氛,也把校庆真正办为师生的节日。这可以增加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也改变社会对大学的认识。与国外大学校庆相比,虽然我国大学校庆的反思色彩还不浓,但在回归校友的节日方面,已有改善。 如何举办校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的办学宗旨和大学精神。我国大学意识到以前校庆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变,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变化还远远不够。不管是南大的“序长不序爵”,还是人大的公益校庆,都是积极的变化。可是,如果变化仅止于此,就难免作秀的嫌疑。 另外,从大学的健康发展看,我国大学必须认真分析办学的得失,客观而言,我国大学的办学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包括大学的行政化、功利化、同质化、空心化等。只有直面大学的问题,推进大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才能让我国大学的办学质量提升,赢得社会的信任。 (熊丙奇 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转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5462.shtm
个人分类: 新闻|13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要是在国内,就送孩子上浙江大学
热度 4 liwei999 2012-6-13 02:31
http://www.youtube.com/embed/u-xUCKsssp0 这个真心好,很赞。导演、创意、表演、音乐、制作,wow 浙大人才啊! 好拉风。青春万岁。 从此对浙江大学另眼相看。 这些大学生太、太可爱了。很久没有回校园了,对现代学生不是很了解。上次有类似感受还是在斯坦福美丽的校园里。 半年前去斯坦福,正赶上学生午饭时间,各种肤色的天之骄子们一涌而出,欢歌笑语,一个个那么阳光靓丽,骑自行车的,散步的,看得让人入神。领导也说,这些学生怎么个个都这么顺眼呢? 我想,我们是老了。于是格外羡慕、欣赏青春。 谁说一代不如一代?谁说独生子女是垮掉的一代? 新一代都能歌善舞了。不识五线谱被孩子嘲笑过,这都不会? (空) - mirror 06/10 09:57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3586 次阅读|5 个评论
校庆:谁是校友?
热度 26 xqhuang 2012-5-26 10:39
校庆:谁是校友? 读林中祥老师【 校庆,让我如何‘热爱’你 】,乱谈谁是校友? 林老师是南京大学化学系1985级硕士研究生,前几天南京大学110年校庆没有被邀请,估计有点小纠结 。我说:林老师不必纠结,你不是南京大学“校友”! 林老师可能会质问:难道只有本科才算校友,硕士就不算了?您误解了!算不算校友,校庆组委会说了算,那怕本科毕业的也可以不算。所谓校友,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进修没有直接关系,你 “杰出”了,比如有钱、有权,你在学校是扫厕所的又如何?人家也要给你戴上杰出校友的帽子。 先插一段关于校友的小八卦,因为种种原因,前CORE在公开场合只承认自己是上交大校友,这让南大很是郁闷,他们收集了大量铁证,进京逼CORE承认他是南大校友,听说CORE很不爽, 。。。,后来。。。,再后来。。。 那么,谁是校友?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校庆口号:“昨天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荣!”。这口号说得够赤裸裸的,是否有资格成为校友?关键看下半句,母校以你为荣吗?而林老师还在强调自己 是南京大学化学系1985级硕士研究生,这就相当于“昨天你以母校为荣,今天你还以母校为荣!”,你没有为母校做贡献,或者贡献不够,人家凭什么认你这个校友? 还有一类校友最牛,“昨天母校以你为荣,今天母校还以你为荣!”,比如姚明、刘翔、邓亚萍、。。。,这些校友纠结的不是被不被邀请,而是邀请后该怎么办?在我看来,校庆,一般人就不要凑热闹了,添堵!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7502 次阅读|46 个评论
校庆--让我如何‘热爱’你
热度 6 lin602 2012-5-26 07:45
同学聚会,我是比较积极的,2002年我们大学同学毕业二十年聚会我从南京专门赶到广州,看看同学、校园及老师(也是我毕业二十年第一次回母校,说来惭愧,当时太穷了)。今年七月份,我们同学们又从世界各地赶到广州参加毕业三十年聚会,我报名了。(十年后毕业四十年聚会时,大家都老了,能不能那么多人参加就难说了) 但是,我对校庆一直不怎么热心!为什么? 现在的学校大部分是‘爱富嫌贫’,校园中处处显示出‘成功校友’‘官员校友’‘富翁校友’的影子,看看各单位的宣传栏,看大学的网页,看母校寄来的‘宣传册’,总是那些名人的照片与信息。再看看校庆活动,成功的校友们是座上宾,各级领导接见,开会坐前排甚至主席台,领导们专门来敬酒,甚至还专门请他们另外‘专门场次活动’。无名校友们甚至都不被邀请,即使来了,也在成功校友们的影子暗处。 前几天南京大学校庆110年,有人问我有没有去参加,不好意思,我没有任何这方面来的信息呀,被邀请更谈不上了。我是南京大学化学系1985级硕士研究生,哈哈。(另一原因,我的14位研究生同学没有一个回来的,大部分在国外,其他几个在外地)。 学生都是母校的孩子,母亲只认自己的富孩子而瞧不起自己生的穷孩子?那这个母亲被尊重吗?母校只将名校友进行高规格对待,对普通校友‘有当无’,你说‘普通校友’有那个对母校的热情吗? 听说许多学校校庆对校友的邀请都有名额限制,哈哈,可以想象,这名额是如何分配的了。 2002年我校(南京林业大学)一百年校庆,当时征求意见,我当时的态度非常明确,所有校友回来一视同仁,如果做不到,高规格接待请私下进行,别让其他校友见到,那年还真可以,今年是110年校庆,不知道会怎么样了。
4353 次阅读|14 个评论
校庆日(519)之感恩、感怀和感悟
热度 3 lxyang 2012-5-19 15:14
校庆日(519)之感恩、感怀和感悟
今天无疑是扬州大学非常重要的一天: 建校 110 周年、在扬办学 60 周年、合并办学 20 周年 。 1988 年我首次离开家乡南通,考入地处扬州的江苏农学院,然后就和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本科( 1992 )到博士(2002) ,从助教(1995) 到教授(2009) 。 校庆日多少应该写点什么,我想到三个字:感恩、感怀和感悟。 感恩 :走到今天,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除了同事、同学和学生,当然更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和我的导师,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感怀 :( 1 ) 白驹过隙 : 20 年一晃而已。一晃 20 年过去了,再一晃就是退休,再一晃(如果久许再晃一下的话)就要说再见。( 2 ) 激情岁月 :人不聪明,却豪情万丈,总想做出点名堂。为此“吃”食堂、“舍”亲情、披星带月, 20 年之激情岁月!尽管没有灰头土脸,但也“伤痕累累”。 感 悟 : 20 年最大的一个感悟就是 个体之微弱,团队之重要 。我希望有生之年看到母校实现由目前的“足够大”到“足够强”的转变。强校需要强组,强组需要强人。因此,我更切实的希望是 未来几年内课题组内有 强有力的新星出现,把课题组做强,更多地走近学术的前沿。 我们在努力,希望这一天能尽快来到! 今天因故没有参加校庆日活动,但不影响我表达对母校的感谢和祝福! 附扬大历史沿革(简) 1902 年:张謇在南通创办通海农学堂及通州师范学校。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在扬州建立苏北农学院(江苏农学院前身)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扬州师范学院的前身)。 1992 年: 5 月 19 日国家教委批准,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联合组建扬州大学。 2012 年:扬州大学拥有 8 个校区 27 个学院 107 个本科专业 。 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 34700 多人,研究生 7900 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 11000 多人。现有教职工 3700 多人。
个人分类: 其它|45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2012-5-6母校百十年校庆之后!
热度 2 lnmlz33 2012-5-8 23:01
2002.5.6,母校百年华诞,我-材料学院的本科生 ,住在学生宿舍,依稀记得当日材料学院的坐场学生(或者当时没现在这么多本科生,不需要安排坐场,只是按次序做好就行了)比较靠前,庆祝大会的过场走完之后,乐呵呵 地和宿舍哥们领了免费的校庆午餐,吃完就睡一觉 ,下午打了会篮球,晚上看了会清泽园的音乐喷泉,总的感觉挺美的! 2007.5.6,母校建校105年纪念日,我-本校表面所的硕士生 ,住在学生宿舍,当日没什么活动,主楼前挂了红色横幅“热烈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05周年”,貌似有完成博士论文答辩,身着红黑学位服合影的不同年龄博士 (主要通过看脸和头发的颜色来判定)在校门合影,当时那个羡慕呀! 2012.5.6,母校百十周年校庆,我-表面所讲师 (2011.7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毕业,2011.10回到母校工作),在校外租的房子住,早上分别佩戴上100和110年的校庆校徽出发,配合单位的内部活动,买了水果,计划走西北门能近一点,结果被告知“没有通行证,不可” ,绕行至西门后,还好,顺利来到单位。之后,心理面默默地想,今天可是母校的校庆日,很特别,可别出什么问题 。坐在那里任思绪流淌,想起建校105年纪念日,也就是上面的2007.5.6那天,羡慕那几位身着学位服合影的博士的事情来,忽然觉得我现在怎么一点也不羡慕我自己呢?
个人分类: Freshmen|40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太原理工大学110年校庆正在进行中
whitesun 2012-5-6 09:17
今天是太原理工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欢迎各位关注太原理工大学. 下面是一些学校介绍校庆信息: 太原理工大学 的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 国立大学 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校也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 211工程 ”重点建设大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太原理工大学秉承“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传统精神,努力构建多层 次、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业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18万余名栋梁之材,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 进单位”,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一个多世纪以来,太原理工大学秉承“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传统精神,努力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思考人类、适 应时代、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文体为舟,承载德智,全面发展”和“求实创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6 万余名栋梁之材。 太原理工大学自2010年张文栋调任校长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是提高待遇;其次是博士毕业门槛提高;再次是做事风格发生较大变化,如简化财务报销,调研各学院等等;最后是招生规模扩大,如软件学院成立,2010年达到863,2011年达到973。 下面是一些校庆活动安排: 1 、 2012 年 5 月 6 日上午 10:00 ,在迎西校区田径场举行“庆祝太原理工大学建校 110 周年大会”。 2 、 2012 年 5 月 6 日晚上 19:30 ,在迎西校区体育馆举行 “2012· 相聚清泽 ” 文艺晚会。 3 、 2012 年 4 月 28 日下午 14:30 ,在迎西校区科学楼二层报告厅举行煤炭企业论坛 4 、 2012 年 5 月 3 日上午 9:30 ,在晋宝斋举行“庆祝太原理工大学 110 周年华诞”摄影、绘画作品展揭幕式。 5 、 2012 年 5 月 3 日上午 11:00 ,在迎西校区图书馆前举行孔子铜像落成仪式及校史展、 “211 工程 ” 建设成就展、杰出人才风采展揭幕仪式。 6 、 2012 年 5 月 4 日全天,在迎西校区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分享智慧”海外学者论坛。 7 、 2012 年 5 月 4 日上午 8:30 ,在迎西校区科学楼二层报告厅举行高新技术企业论坛。 8 、 2012 年 5 月 4 日下午 15:00 ,在迎西校区多学科楼报告厅举行转型跨越发展校企对接会。 9 、 2012 年 5 月 5 日 ---- 6 日 ,在迎西校区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校长领航”学术论坛。 10 、 2012 年 5 月 9 日,在迎西校区多学科楼报告厅举行“太原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大会”。 更多学术讲座、校友联谊活动,学校将在校庆网站发布。 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以贺电、贺信及捐赠等不同形式参与和支持我校 110 年校庆;诚挚邀请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及校友相聚理工,共叙情谊,同庆华诞,再谱新篇! 校庆网址: http://www.xq110.tyut.edu.cn 学校网址: http://www.tyut.edu.cn 电子邮箱: tyutxq110@tyut.edu.cn 电 话: 0351-6111211 传 真: 0351-6111211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 79 号校庆办公室 邮 编: 030024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6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太原理工大学110年校庆之感想
热度 3 long17 2012-5-4 22:01
太原理工大学110年校庆之感想
深思了好几次,瞎想了好多遍。但虽然文笔不好,还是想写点感想。。。。 5月6日迎来太原理工大学的110周年校庆(呵呵,比清华都大),这几天整个太原都成了理工大的天下,到处是校庆标语。让我这理工大人也丝许有些自豪。但清醒理智的头脑让我还是感慨这“校庆效应”的福与祸。其实福祸都不至于怎么样,只是这样表达一下吧。 从机场的太原理工大学欢迎您,经龙城大街一直沿路到校本部,那个广告,那个造势,好生威武。老师们窃窃私语:这得多少钱呀? 再看从一年前开始举行的迎校庆的“清泽讲坛”,可能在这里很多专家都赏脸去做过报告。其实我很愿意接受这样的讲座,但现实是,场场要求老师坐场,场场要求学生坐场。那既然是坐场,可想而知,和专家交流就凤毛麟角了,这是何等的一种“现象”呢?不知其他高校是否是这样的,感觉真是高校教育界的一种无奈。 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校庆的接待和接下来的校庆大会,电子屏上显示:*****公司70万;******集团 1000万;......。 校庆为了什么?为了“募捐”,所以没有想捐的校友,虽然校庆,都不会想到回母校看看,想看看的都不好意思回来,因为没钱。那这校庆是为谁而庆?为了能捐钱、有职位的校友而庆的吧(也许说的不对),总之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接到任务也是,一定一对一陪同好领导、老总。那些散落的游离与校间的“同学”又有谁接待呢? 多少落志的校友,多少成功的校友,都是校友。可是他们的人生在校庆的舞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真不知怎么说好。 看到这样的欢悦的场面,到底是庆给谁看?校庆大会仍然是安排坐场,我们就这样形式下去? 这可是高校啊,教育界啊。让我们怎么去教学生实事求是? 本人也被安排搞接待,到目前为止,预先申明要来的只有两位(也有50多年历史的专业)。 惑、惑、惑.....
1062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温总理手迹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1 20:54
今年11月7日,该校将迎来60年校庆。日前,应中国地质大学师生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母校题写了校名。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6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校庆101讲座大餐一瞥
liuli66 2012-4-28 08:43
校庆101讲座大餐一瞥
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医科大学喜迎80周年校庆
四面山 2012-4-16 21:57
本报讯 10月3日,享有“红色医生的摇篮”美誉的中国医科大学举行了建校80周年暨纪念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70周年庆典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出席庆典大会并致辞。 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1940年在延安经毛泽东主席提议,中共中央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学校诞生于红都瑞金,成长在长征之路,壮大在圣地延安,享誉于名城沈阳,据不完全统计,80年来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生中担任国家副部级以上职务者百余人,卫生部正副部长9人,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3位,被誉为“红色医生的摇篮”、“新中国的救护先锋”。 (周峰) 《科学时报》 (2011-10-11 B2 大学)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0/249535.shtm?id=249535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0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师大“一馆三园”揭牌迎60周年校庆
四面山 2012-4-16 21:45
本报讯 日前,沈阳师范大学“一馆三园”——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司徒安雕塑园、沈师学位园、校门景观微缩园揭幕,以此展开沈师大建校60周年各项校庆活动。据介绍,整个校庆活动既节俭实效又特色突出,期间,将陆续举办“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学术报告会”、“辽宁古生物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学术发展与沈师成长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 据了解,沈阳师范大学是辽宁省创办最早的本科师范院校之一,现有 63个本科专业,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5个,硕士授权点10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在校全日制学生25000余人,60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20万名毕业生。(周峰) 《科学时报》 (2011-06-14 B2 校园)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6/245395.html?id=245395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高中的同学--什么样的同学最容易大发达?
热度 10 dulizhi95 2012-3-30 09:04
再谈高中的同学 又见炊烟升起,勾起我回忆! 本博文太具体,是不是有点不太合适,我也没把握。 前几年高中的一个同学,当年的英语课代表,读的大学后来也属 985 , 211 ,给我打电话给他弄几本计算机教材,我说正好有 C++ 和 COBOL 的英语原版,其人谦虚地说,那只有你看得懂。我说,你怎么这么谦虚呢,你当年英语可是班上最好的,还是英语科代表呢。并问他是否记得当年高考班上英语谁最高?回答说记得,两人并列。 当年他在班上是英语最好的学生,也是英语老师所宠的学生,而我是英语最差的,总是挨批,还有上课看小说被缴,老师经常警告我英语要拖后腿。最后高考成绩竟然与那位课代表并列最高,说老实话,连我都不知道为什么。 当年高中整个年级为了过高考那根独木桥而拼命用功,独我杜某成天谈笑玩闹自如,不时还有上课看小说被缴,最后高考竟然力挫群雄,全校第一。 各位,谈这个绝没有炫耀之意,恰恰相反,是一种极大的自卑,因为现在当年高中的同学,没有一个比杜某混得更差的。甚至当年最差的同学的学生,在我杜某面前都可以做老大。所以我基本从不参加同学聚会以及高中的所谓校庆。 当年同年级的同学,私家老板应该有几位比较显著的,司厅长也有几位。最显著的无疑要数一位担任某大型国际集团总裁同时还兼任某大型基金董事长的老兄,说实在话,当年无论是学习能力,智商谈吐,课外知识兴趣,丝毫也看不出其人有过人之处,不过有一点,班主任很宠他。 当今中国有两个行当最不需要智商能力,一个是领导干部,另一个就是高校教师。我发现这两个行当愈平庸,愈容易混得高。并且,这两个阶层的“德”形式上是最高的,实际上则显著低于老百姓的平均水平。 同学中最显著的女同学,其先生据认为现在在皇储身边工作,那可是前景无量的。记得当年其先生进京后,几个同学还聚过一次,我对她的先生表示了敬意,回说,你是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未必还在乎当官的。我道:我的确不在乎当官的,但我在乎利益,当官就意味着利益啊。其人大笑:你这人太直爽,喜欢跟你这样的直爽人打交道。想想当年同学当中比她成绩好或比她漂亮得多的女同学可不在少数,现在谁能跟她比。感叹人生难测也!
391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母校的生日
热度 2 heitiedan2012 2012-3-19 21:39
明天,就是我的母校——北京一零一中学校庆66周年的日子。如果从入学那年算起,到今天整整五十年了。一零一中,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毫不夸张地说,这段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母校对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从我们入学的那一刻起,母校就用她的革命传统滋养着她的儿女。我们在校的年代,每年校庆,学校都会排练校史联唱,到了1966年,母校20周年校庆的那年,学校把校史联唱改编成歌舞表演,模仿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模板,排练了山寨版的音乐舞蹈史诗。歌还是当年那年歌,又加上了配歌的舞蹈。不过,那一年,我们已经毕业了,只有看的资格,没有参与的机会了。 学校对我们的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劳动。我们都有劳动课,每周都要劳动半天,一般都安排在星期六。要干的活,什么都有。初一年级的,去挖菜地,给菜园浇水。再大一点,上初二初三之后,就去厕所淘粪,并把粪抬到山上,浇到桃园的桃树下,有时也给葡萄浇大粪。到了秋天,甚至停课两周,要么给学校养的羊搂树叶,要么下乡帮助农民秋收。在夏天麦子熟的时候,更是要下乡去参加“三夏”劳动,即夏收、夏播、夏种。其实我们能干的就是帮助农民拔麦子,别的也干不了什么。 在劳动中,谁要怕脏怕累,那是会被大家耻笑的。只有争着参加不怕脏不怕累的活计,大家才觉得这样做才不是落后分子。我认为,我们在学校这几年所培养的劳动观点,对我们一生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后来,我参加工作以后,不管是在工厂,还是在学校,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包括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我们都不会怵头,而且一干起来,都特别带劲。 在1955年之前,母校是一所干部子弟学校,1955年之后,母校向社会招生。1962年,到我们入学的那一年,我们班既有北大清华的子弟,也有海淀街上劳动者的子女。可能是学校有意安排的,我们班没有干部子弟。后来上初二以后,来了两个蹲班生,这两位都是干部子弟,我们班才有了干部子弟零的突破。 我也接触过高年级的同学,其中有些干部子弟,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衣着朴素,学习努力,而且和各方面的同学都能打成一片。在一零一中,是不允许学生攀比家长的职位的。如果有谁这样做,肯定会被耻笑,这样的人实在太浅薄了。据说,八一中学的学生就喜欢攀比家长的职务,八一学校里的军队干部子弟比较多,在有军衔的时候,如果某学生的父亲是大校,另一个学生的父亲是上校,那么那个大校的孩子就可能会要求上校的孩子听他的。这在一零一中,是不可能的事。 在那个年代,所有的人同学都在学着艰苦朴素。即使是干部子弟,无论男生女生,都要学着做针线活,至少要能缝补自己的衣服。所以针线包流行每个班和每个同学身上。那时候,穿补钉衣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而且没有人认为穿补钉衣服有什么不光彩,有什么难看的。 在那个年代,极“左”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零一中也是如此。在文革前,一零一中就有高中学生对当时的课本教材,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某些课文开展了批判,其中就包括朱自清的《绿》。据说,在文化大革命中,北京一零一中的红卫兵率先跑到广州,揪斗红线女,还给红线女剃了阴阳头。红线女就是今天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的母亲。广州的市民对于一零一中的红卫兵很不满。在文革中,一零一中也发生了将一个美术老师毒打致死的事件。虽然那个老师因为某些罪错正在被劳动教养。所发生的这样的事,也正是作为一零一人所需要反省的。 一零一中还有一些做法至今仍然是值得肯定的。1964年和1965年,一零一中在北京郊区农村各招了一个班,都是京郊农民的子女。这在北京的重点中学中似乎还没有过。1966年,文革开始了,这项工作就难以为继了。至少,这说明,一零一中并不只是单纯为培养干部子弟,她在用自己的力量尽力为教育公平做出自己的努力。在改革开放以后,一零一中多次组织教师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培训当地的中学老师,与当地教师交流。这在北京市的重点中学中也是不多见的。 文革前,一零一中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高考报志愿时,第一志愿不是清华北大,而是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其次是报考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工业学院,这都是与国防科技和国防工业有密切关系的院校。1964年,大庆油田的报道风靡全国,我们学校的高中生就有不少同学报考了北京石油学院。那时没有人考虑毕业后工作条件的艰苦,只是认为这是国家的需要。一零一人总是把国家最紧迫的需要作为自己奋斗的志向,这一点到今天也值得称道的。
29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如何校庆?
wyc 2012-3-2 15:40
从南大校庆看大学应如何校庆 已有 92 次阅读 2012-3-2 13:36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校庆 class office center 如何 从南大校庆看大学应如何校庆 胡乐乐 据 2 月 27 日 《现代快报》报道,“砸中牛顿的苹果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随着南京大学建校 110 周年的日益临近,各种校庆活动相继启动。最近( 2 月 26 日 ),有网友微博爆料称,南大将在校庆前夕移植著名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老家林肯郡的苹果树枝。南大校庆办回应说,此事目前正在联络中,若进展顺利,牛顿苹果树将于一个月后现身南大仙林校区图书馆附近。 前一段时间,南大公开高调宣布校庆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的新闻,着实大博了一把全国人民的眼球,全国上上下下的舆论,赞弹不一,可谓既引来了高度赞美——树立了校庆校友接待去行政化飞新风,也招致了毫不客气的质问——校庆的“序爵”和“政治化的”校庆将依旧。这一次,南大被曝出“移植牛顿苹果树”的重磅新闻,随后校庆办证实,自然又一次大博了一把全国人民的眼球,然而与前一次不同的是,没有引来任何几个赞美,反而招致一边倒的强烈质疑。 且不说,牛顿的旷世理论万有引力定律,究竟是他经由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启发出来是,还是坐在树下苦思冥想时被掉落的苹果砸中而顿悟出的,单就一所大学靠移植牛顿苹果树,就以为能让学子见此树而发奋成为新牛顿,真可谓实在荒唐可笑。众所周知,一所大学能否培养出什么的学生,不是靠大楼,自然也不是靠牛顿苹果树,甚至也不是靠学术、思想大师,以及思想活跃的教授,而是靠自由的学风、丰富的藏书,以及严谨而不失宽松的校风——没有后者,即便有了前者,仍难以培养出什么的确特别的优秀人才。 南大作为一所即将 110 周岁的“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国家重点大学,在校庆这事上,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好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进而努力改革促进发展,而不应用于移植牛顿苹果树。如果移植了牛顿苹果树,南大果然就能结出果实新牛顿——培养出卓尔不群的优秀学生——来,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立即强烈建议教育部,以低价团购的形式,大规模引进牛顿苹果树,分发给除南大和天大(天津大学 2007 年 2 月第一个移植牛顿苹果树)的其余 37 所“ 985 工程”国家重点大学。这样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就一定能赶英超美了。然而遗憾的是,完全可以确定无疑地说,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美好幻想而已。 客观而言,创新人才的出现,一方面是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努力的使然,另一方面则是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脱离了这些,即便是一辈子都成天住在牛顿苹果树下,也注定无异于缘木求鱼。南大作为一所眼看就 110 岁的大龄著名高等学府,按理说,应该成熟起来,在校庆前推出全面检讨自己办学成败的报告,让校友和社会各界建言献策,以便促进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不应哗众取宠地、华而不实地、劳民伤财地移植什么牛顿苹果树。这不,已经有果木专家说了,南京的土壤和气候,非常不适合苹果树的生长。这样来看,恐怕真要印证晏子 2500 多年前的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了。 进一步展开来讲,大学应该如何办校庆才是一种好校庆?是一股脑儿地展示自己的办学成就,片面地只说自己的好而不说不好呢?还是宣称校友接待“序长不序爵”,但实质上仍然如故呢?抑或是新建献礼大楼、设立名人铜像、移植牛顿苹果树之类的有形物呢?让我们看看一所不叫大学,也不想改名为大学的世界顶尖一流高等学府是怎么做的吧!去年,麻省理工学院( MIT ) 150 周年校庆的主题是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和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偌大的校园中,没有一点庆祝气氛,甚至连横幅都没有。校庆大会开始后,举行的仪式是教授们身着博士服庄重地入场。更令人吃惊的是,整个校庆活动,居然没有一个主持人,没有介绍出席这次校庆的重要来宾。校长和教授们的发言,关注的则一律是未来 100 年学校的发展。 有着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的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在麻省理工这样一所世界鼎鼎大名的高等学府,虽有自不待言的傲人的办学成绩,但却丝毫不张扬,而且校庆以反思为主题进行;虽在科学技术领域领先全世界,可教授们的心思却集中在培养学生上……这足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何为真正的大学。据悉,麻省理工 150 周年校庆那天,还有我国的教育官员和大学校长出席,我们不知他们是否从中有所感触。就此而言,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南大的 110 周年校庆,两相对比,真是无语且无奈。但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一所大学怎么进行校庆,反映的是其办学理念,当然其背后更深的是,大学与社会,尤其是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 转载感言 由我在2009年亦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故有同感。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水-120228
lqf371 2012-2-28 19:20
110周年校庆将至,我所拉赞助,没有限额,于是在群里吼了一声。 朋友们,大家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距110周年校庆只有68天了. 表面所全体师生欢迎你们回家看看! 110,警戒之数,俗语说就是一个槛,男迈左脚,女迈右脚,过去了,一帆风顺,节节高! 太原理工大学的大门就在这里,就等你了! 记着,进门的时候,要迈对脚噢! 只剩68天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为了铺垫这个槛,大家有钱的出个钱场,没钱的出个人场! 我在这吆喝吆喝!大家校庆日时一起乐呵乐呵!
个人分类: 工作|1 次阅读|0 个评论
偏狭者眼中的“序长不序爵”
houxp 2012-2-8 01:09
南京大学今年的校庆打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序长不序爵”。舆论一片叫好,即使少数一些人担心无法实施,其内心也是承认这种做法。本来嘛,校庆就是给校友创造一个回校看看的机会,同窗相聚还要依爵排座次?学校似乎也应是“来的都是客,笑迎八方人”。 但是随着毕业年龄的增加,每个人所处的社会越来越分化,人的等级差别也越来越大。这种等级不仅仅是社会强加给你的,而且很大程度上也被自己“认可”了。昔日同班的那个家伙作业都是抄我的,现在他已经身价亿万,我仅仅是个高级工程师,怎能不“无言以对”?如果有人号召班聚,我还有脸面去吗?我想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大概不少。不仅仅是人有等级,高校之间的等级不也越来越强化了? 我有另外一种担心,南大的序长不序爵,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校庆资源(不是校友资源)在等级、身价上的分布非常自信,笑迎八方,来的都是省部级以上、大型国企的老总、身价不菲的主,实际上谁都是上帝,谁都不好惹,实在不好安排,所以提出这个聪明的口号;另一方面,也告诉那些(不一定是少数)上不得台面的校友,就不要来凑热闹了,也省得我犯难。这既是对后者的委婉排斥(不视其为资源),也是对一般院校的一种嘲讽:你们别跟着瞎起哄,想效仿的可要想好了,你们序得起吗? 你可以说是嫉妒,是偏狭,或者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但我不说不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帖: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2011-05-19
xianlaoguo 2012-1-23 22:02
题记:刘道玉校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很有名气的教育改革者。很遗憾,一系列改革没有走下去,但是八十年代武大走出的毕业生受益匪浅。对于刘校长本人,只能令人唏嘘!2011年,这位沉寂多年的教育改革者有动作,从中看到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崇敬的师长对现代高等教育的思考。谨以转帖其公开信,表达致敬!      原武大校长刘道玉给清华大学的公开信            清华,您好!      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我看了两校为庆祝校庆的安排,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150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5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3年以前就开始了1000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5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2005年5月11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篆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谁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我们无意苛求科学家要会认识篆体字,一定要懂得古诗文,但作为大学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此,著名的文化学大师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评说:“大学校长由对人文科学茫然不晓的理科教授担任,而此种现象导致大学文科奄奄无生气,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长,而只是暴露了我们遴选大学校长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      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刘达、刘冰等,从治校的实践中,他们要么成了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或者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头衔),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至今仍然被我国教育界所传诵!这几位校长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业绩和教育思想,都已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史册。对比起来,自80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院士,他们都是双肩挑的学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办好学校,因此他们都没有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85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问题就在这里,我国现在不仅校长,而且有些部处长也搞双肩挑,他们怎么可能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华应当珍惜自己的经验,选拔那些教育家当校长,心无旁骛地领导和管理好学校。也许,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长的要求,但必须放弃学术研究,要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绝不能利用校长的资源营建个人的学术汕头,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一样,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职业化校长。根据过去的经验,从国家部委或省市的领导人中,选拔那些既受过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风的人,到部分大学担任校长,也许比直接从教授中选拔要更好一些。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怎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请问:你们对教育部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吗?你们又给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多少的独立和自由呢?如果你们真的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那陈丹青先生又怎么会辞职呢?反倒是,他离开清华以后,才真正获得了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这难道不值得你们认真的反思吗?      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色十分鲜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被称为“创造的摇篮”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发明创造,而非科技产品化的开发。正因为他们注重原创性的研究,所以才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旋风电脑”、幽灵隐形轰炸机、第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等成就。同时,他们先后诞生了76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可能是我国举全国高校之力也无法企及的荣誉。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耶鲁大学的法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派,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高能物理劳伦斯学派等。      可是,我国大学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个性和特色。过去,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清华的特色。据介绍,清华大学的重点学科有49个,拥有全国第一的学科就有38个之多,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1997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7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58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我们应当反思“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误区,我们最终可能建设不出真正达到美国研究型那样一流水平的大学。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20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      去年,曾有学者质疑贵校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的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贵校态度一直暧昧。对待学术抄袭和剽窃,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查处,要不然怎么体现你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呢?另外,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一切形式主义,不能把国外退休的名家或ZF的高官聘请到学校装饰门面,把他们供奉起来养尊处优,这种做法只会有害而无益处。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作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的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性的和应用型之分。我理解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使我国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行胜于言”的警句,这被认为是该校的校风。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反映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为了表达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个人切身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70位亿万富翁的主要原因。      但是,从创造学的原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因此,我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后的60多年里,清华大学没有产生有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在未来的30年(一代人),能否产生一批思想和学术大师,这将是决定清华大学能否成为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顺便强调一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我国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不能像某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所说,他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相似性,所以就能够很快的建成一流大学。这完全是误导,相似性仅仅只是按照形式比较,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涵,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的观察和反思只不过是一点皮毛,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反思,必须由局内人士来作。借百年校庆之机,希望清华大学发动群众,进行深入和广泛而严肃的反思,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敢于否定自我,善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为了再次说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3年前就职典礼上的一段话,她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她勾画出了一流大学的精神,阐明了反思(即回头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问题的方法必须与当下关心的功利主义相对立。这是多么高屋建瓴的办学理念,我国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几所世界一流达到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几所大学,应该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走出为国家眼前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维,走进象牙之塔,致力于解决50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课题。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则是众多的普通大学或者技术学院能够而必须承担的任务,而一流大学应当肩负起提高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 。
160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2年是河南大学100周年校庆
热度 4 陈安博士 2012-1-15 13:36
  昨天,河南大学的朋友过来,一起聊了下,发现河南大学也已经到了100周年校庆了。   河南整体上说,依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所以,河南考生优秀的都去了外地的大学。教育部弄211,教育不太发达的省份顶多只能有一个名额,河南选了在省会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就很落寞。   我由于在河南大学推动成立了一个应急管理研究所,所以一直关注河南大学的事情,觉得其实还是有一些优势学科,或者可以建设一些优势学科,成为引领者的。只是,作为河南省政府来说,真的需要好好下点功夫了。   如果没有其他事情,我想在3月4月,我也会在河南大学推动一些国际性的交流活动,看是否有希望成立一些跨国的研究中心。
个人分类: 事论|3601 次阅读|7 个评论
河南大学之冬景——百年校庆献礼
热度 2 henuxhyang 2011-12-23 23:06
河南大学之冬景——百年校庆献礼
虽然是冬季,不过在太阳暖暖的照耀下,心里也暖暖地很舒服。漫步在学校老区,看着那些我们河大人为之骄傲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建筑,很有些感动,2012年9月25日,河南大学即将迎来100周岁生日,这组照片就当作百年校庆的礼物喽! 校门 大礼堂和后面的铁塔 黄河文明中心 博雅楼 贡院碑遗址——中国科举考试的终结地 环绕校园的古老的城墙和铁塔湖 以茶迎客 ^_^
6479 次阅读|6 个评论
我就是他妈的爱她
热度 1 pathologysmu 2011-10-29 00:07
这些天校园里彩旗飘扬,一派节日的气氛。马上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六十年的校庆时间了,我自己也被安排参与某些校庆的活动。想起 1987 年的 9 月当我踏入这个学校的时候,自己还是不满 17 岁的青春少年,时间一下子就穿越了 24 个年头,我已经从那癫狂少年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感叹时间的残酷是没有用的,想往后倒退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已经无法再让自己年轻了,虽然还会有那年轻的梦想。 其实踏入这个学校也是个偶然。原来她叫做第一军医大学,在军队的序列中有四所军医大学,分别位于中国的广州、上海、重庆和西安。她之所以叫做第一军医大学是因为她最年轻,因为其他的几所都比较有历史和传统,第二军医大学源于国民党的国防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源于以前的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而第三军医大学源于以前的国立中正医学院,而我们这所大学比较年轻,也饱受折腾,从遥远的齐齐哈尔到长沙到广州,等到文革结束后,在军队的序列中有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单独没有第一,因而把当时在广州的军医学院改编成第一军医大学。当时我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第一及第二军医大学在我们省招生,我记得父亲当时告诉我,第二军医大学很好并且在上海,当时我有点少年的轻狂,没有听,填报志愿的时候写上了第一军医大学,当时我想,改成第二甚至第三都很容易,但最后还是没有改成。似乎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注定与她有关了。 想起当年从南昌出发到广州的旅程,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 从那时起,我来到了广州和这个学校。因为是军队院校的原因,在新兵连度过了一个月的新兵生活,在随后的岁月中每天训练早操,学习上课,生活枯燥而充实,偶尔有些青春的梦想也早早熄灭了。记得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发狂般地写起小说,读些朦胧诗,写些小诗,还给某些著名的文学期刊投过稿,当然毫无例外都杳无音讯,现在想起来还能感觉到那青涩的岁月。 我们是学校第二届的六年制本科生,后面我们成了我们学校仅有的三届六年制本科生,成了这个学校的样品。学习的时光非常地漫长。那个时候是中国剧烈变化的年代,有困惑迷茫有热血和冲动。大学的后面时光我收敛了自己的文学梦,我觉得自己应该在专业上做点什么。在最后 1 年的实习时光,我在南方医院实习,成了一名正规而繁忙的实习医生,值班写病历做手术,很累很有收获,然后利用业余的时间开始准备研究生的考试。因为前面的耽误我没有被作为推荐免试生推荐,我只有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当然结果还是不错的,我在当年以优异的成绩被第一军医大学录取。 经过 6 年多的光阴,总算成了军队的一名研究生,那个时候的研究生不像现在这么多,还是属于比较稀缺的东西,那个时候的光阴似乎有点快乐,因为有工资的原因,喝酒吃饭好像也比较多了。我没有当成医生,在当时所谓的基础部做研究生,导师是个严格而又可敬的老太太。想起当年的研究生生涯,觉得做研究真难,当时没有一个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从头开始去做,什么也不懂什么事情也不会做,现在看起来我研究做的真不怎么样,刚刚学习了点皮毛。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留校当了一名老师,这样我与这个学校的缘分更近了,我成了这个学校的一员,我从助教到讲师,这个时候我那个可敬的导师也面临退休了,她的课题组解体了,我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在犹豫和彷徨之中我选择出去了三年,去了那个也与我有缘的第三军医大学。在当时尚未开化的重庆我开始了闷热湿冷的三年时光,那个时候我穿梭在广州和重庆之间,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交给了民航、铁路和中国移动,有的时候为了回家几十个小时在火车轮轨的撞击声中醒着梦着,有的时候几十个小时不能说一句话。那真是一段充满惆怅充满梦魇的时光。博士毕业后重新回到了学校,但是我的梦魇还没有结束,随后的 2 年我只是上上课,没有人管,像个孤儿,虽然自己坚持不放弃,这种时间持续到第一军医大学从军队变成了地方,成了现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因而我看着第一军医大学消亡,以为还有自己的青春。 我从军队的一名副团职干部变成了一名地方院校的老师,当时可以有机会离开这个学校,但是当时还是没有离开。最后在领导的支持下,我换了一个工作岗位,重新开始了起步,从 2004 年 8 月到现在,正好是从南方医科大学成立开始,我重新开始了新的研究和工作,我总算有了正常的工作,除了教书之外,还能做个医生,并且还能做些研究,我很喜欢这样的工作,并且我也很努力地做这个工作,我从讲师做到了教授,事业也开始起步。 可惜好景总是不长,在我去美国前我就感觉到了暗流涌动,从我前脚踏出国门,随后的一切就迅速改变。当我从美国匆匆地赶回,我发现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那晦暗的时光。其实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诺大个学校寂静无声,有的人我那么尊敬,也只选择了观看。 想想,我与这个学校还是有感情的,这二十几年,我曾经自以为我的血中也有她的味道。 我是很爱她,尽管她不在意我。因而我想还是离开吧。即使这样,在将来我还是愿意为她做很多事情。 这就是我,很傻吧。 因为我就是他妈的爱她。
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游记-6】校庆与校友返校日(Homecoming)
热度 1 yuncai 2011-10-25 10:18
【美国游记-6】校庆与校友返校日(Homecoming)
2012年 5 月 6 日,是我校的 110 年校庆日。 对于我校的 110 周年校庆,有人存疑。因为110年间充满了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因此,我们没有详细的数据,到底毕业了多少学生,没有完整的毕业生姓名。 校庆对领导而言,是一次成就展和几年在任工作的嘉年华,因而每年的校庆规模与精力投入是不同的。 校庆对已毕业的学生而言,在你们的嘉年华时才想起他们。往往造成“校庆参加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 10 月 22 ,是 Ohio 州内陆的 Olney Friends 中学每年一度的校庆日( Homecoming Day )。这是个非常小的私立寄宿中学,历史悠久但规模很小,现在在校生还不到 60 人。我很怀疑学生的学费能够支付教师的工资,及维护学校的运转。但这个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还有校友的捐赠,现在他们有一个捐赠计划,在 2011 年 12 月 31 日前要募集 15 万美金,在五年内募集 450 万美元。这是他们的理想。 让我吃惊的是:我拿到这个学校 2007 年印刷的一本校友录,里面记录了这个学校从 1879 年到 2006 年, 128 年没有中断的所有毕业的学生名单(下面是我翻拍的两页局部)。 我们不少学校都将“创新”一词列入校训,包括我校的子弟小学。在大家都日新月异、吐故纳新,而缺少了连贯与继承的时候,又有多少校友对校庆日( Homecoming day) 还有回家的感觉?
个人分类: 游记|4315 次阅读|1 个评论
山东大学110周年校庆
热度 3 feirfei 2011-10-24 23:20
总是很庆幸自己能赶上好时候,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遇上了学校110周年校庆。为了迎接这次校庆,中心校区好像从去年年初开始就一直处于施工的状态,地面基本被翻了个遍。还好,在校庆来临时,终于都弄好了,整个学校以焕然一新的新面貌迎接110周年生日。自己宿舍和教学楼都在北门,所以平时一直在北门区域活动,昨天去南门那边有点事,顺便细看了下南门区域,还真是变的别有一番滋味,更有文化味了,老图书馆前面的小广场个人觉得变得好看了,人财物的投入还是有效果的。 更让人高兴的是,校庆那天,全校学生免费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虽然我没赶上,但是舍友很高兴的跟我说餐厅的饭很久没有做的那么好吃了)。我更高兴的是后面的大礼,管院专给博士研究生还准备了一个厚礼,男士每人一条领带,女生是每人一条丝巾,在管院工作的同学说还价格不菲呢,反正拿到后觉得盒子很精致,东西也不错,很高兴嘿嘿。记得自己在本科的时候还赶上了管院20周年院庆,每人都得到了一个T恤和一个钱包,嘿嘿,我真是好运啊,都能赶上!虽然是小礼物,但都值得纪念!
3243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华东师大60年校庆不设主席台的背后
gardening 2011-10-23 22:43
母校是什么?根叔(李培根)说:“ 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 。”俞立中说:“ 你可以骂校长,但母校是无辜的,是我们这些子女在打扮她,母校是我们大家的,怎么可以骂属于我们大家的母校呢 ?”   东方早报记者 卢雁      此时此刻, 华东师范大学 老校长、著名教育家孟宪承先生的铜像“站”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人文学院旁的草坪上,有身后那一片浓密的香樟树衬托,略显清冷,却有一种庄严、静谧……   这是刚过完甲子生日的华东师大校园,深秋的阳光打在或步履匆匆或闲庭漫步的学子身上。   “我没想到社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响,我只想说,学生真好,老师真好,校友真好……”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明显很感动,只能用最简单的“好”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10 月 17 日,华东师大校庆的第二天,诸多媒体的报道都注意到一个细节:校庆不设主席台……于是乎,好评如潮。   可在俞立中看来,这是外界看到校庆外显的一面,“ 60 周年校庆是学校的大日子,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理念,要办一个有内涵的校庆,大学就应该用自己的‘清新’去影响社会。”   日前,东方早报记者专访俞立中,听他详解这个不一样的校庆。    小举动反映大学本质    东方早报 :还是从“不设主席台”开始吧,微博上也在热议, 16 日校庆晚会当日, 华东师大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 在自己的微博写道:“ 大学就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和尊严,而不是官文化和官气 。”这是学校刻意想到的吗?    俞立中 :我真的没想到媒体后来关注到这个。这次来参加学校庆典的有很多来自中央和上海的领导、明星,但都是以校友身份出席的。今年“五一”颁奖,我们这些校领导坐在主席台上,获奖者站在台下……我们感觉很不好, 大学的舞台应该留给学术和优秀的师生,而不应该去强化行政。我们领导班子商定以后尽量不设主席台 。这次校庆是我们的一次实践,也是我们一些理念的兑现。    东方早报 :有一个校友,后来在给本报的一篇时评中说:“这是这所学校本来的常态: 有大师的日子,谁能坐到主席台上去? ”真没想到一个小动作的改变却有如此蝴蝶效应。    俞立中 :形式变化的背后恰恰反映一所大学的本质,大学应该追求什么?淡化官本位、淡化行政色彩, 强调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    一线校友是师大财富    东方早报 :你似乎并不觉得“不设主席台”是你们这次校庆的主要亮点,那你希望外界看到什么呢?    俞立中 :对学校来讲, 60 周年校庆是一件大事,但归根结底是要有内涵,而非简单的表面上的热闹,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通过校庆达到什么目的,且绝非一个功利的目的。为此,我们反复听取全校师生意见后达成共识:希望能够 在校庆过程中更加凸显大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校庆来总结和反思 60 年的办学经验,希望坚守大学该有的“清新”以影响社会 。    东方早报 :确定理念之后,得通过一件件事具体去做,你觉得这次校庆你最高兴的是什么?    俞立中 :我们设计了 3 个“ 60 ”的活动,包括为社会做 60 件实事,采访 60 位校友,其中特别要提的是,我们请了 60 位在全国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的校友回到母校。之前,我们 让所有学生推荐影响他们人生的华东师大毕业的教师,由学校邀请他们回校 ,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成就,也没特别的头衔和光环,但学生认他们。校庆期间,这 60 位一线教师组织了 17 场报告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将为人师的学生讲述这个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我们想要传达学校的一种价值观: 无论你是明星还是普通教师,只要你为社会作出成绩,就应该向你表示敬意 。    东方早报 :这个创意不错……    俞立中 :这里我要感谢清华的一位学生,是他给了我灵感。今年去参加清华百年庆典,接待我的志愿者来自云南。他当时对我说,“我主动要求来当你的志愿者,我的老师是华东师大毕业的,我想看看他母校的校长,也想为他的母校做点事情。”我问为什么?他说:“ 我的老师对我的人生影响太大了,我很感激他 。”我回来后就说,基础教育一线的校友也是华东师大的财富,我们要请基础教育一线的校友回来,这是对他们服务基础教育贡献的认同。那位云南的老师最后也来了。    东方早报 :听说 15 日当晚的校庆晚会被网友们称为“春晚提前来了”,有刘翔、董卿这样的明星校友,也有校领导向老教师献花……场面热烈、感人,那晚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俞立中 :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师生能够参与这个庆典,第一次组织这种万人晚会,而且很多校友都在百忙中回来,但最感动我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我们会场已经摆了 11000 把椅子,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当晚站了几个小时,我原先最担心秩序,可一个晚上秩序井然,而且晚会结束后完全没有一地狼藉的景象,这就很好地体现了师大人的素质和一所大学的精神。    东方早报 :最近,在微博上搜索关于你的消息,好多是同学们在炫耀自己穿着学位服跟校长的合影……    俞立中 :我们考虑到有不少校友当年没拍过穿学位服的照片,就想到 校庆增加一个补拍学位服的项目,这是一个人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一种对自己责任的认同,那天的校园里,白发苍苍的校友们帮衬着穿学位服拍照的景象比比皆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    学术为魂、师生为本    东方早报 :感觉这次校庆来的领导和校长都不多……    俞立中 :我们只是想尽量把校庆注意力放在内涵上,而不是去追求很多领导,包括兄弟院校的领导,尽可能不去惊动他们。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很明确了,校庆要做成一次有内涵的校庆,我们追求的是让更多的师生能够参与进来,而不是刻意地去邀请兄弟院校的领导来参加,而且 10 月份他们都会比较忙,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的校庆去惊动大家,只希望他们在精神上与我们共享庆祝的喜悦。    东方早报 :这样做是想低调一些吗?    俞立中 :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很必要的,我们也很希望能够和兄弟院校有沟通交往,但校庆期间人来人往,没有充裕的时间让大家坐下来谈学校发展与合作。这次只来了三所大学,但是他们来也不是为了校庆,而是带着工作来的,不过知道我们校庆,还是带来了特殊的礼物,都是和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有关,比如维多利亚大学这次是给我们的交流生送奖学金,给交流的教师免去很多费用……    东方早报 :您在校庆报告中多次强调大学的本质是学术组织,且要永葆理想,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    俞立中 :得透过一件件事去呈现一所大学的价值观。这次校庆期间,抓斗大王包起帆正式加盟我校,与小木匠出身的郑伟安同为院长,成立了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这次合作是郑伟安提议的,他对我说:“ 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还是一个普通的小木匠,由于我的数学特长,刘佛年校长破格录取我为华东师大研究生, 30 多年后的今天,华东师大应该让包起帆这样有影响力的、工人出身自学成才的人才加盟进来,推进产学研结合,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贡献 。”于是,我们就把它作为校庆期间的一个活动。    东方早报 :总之,你们这次校庆就是给外界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俞立中 : 60 周年校庆的理念很明晰:学术为魂,师生校友为本,体现大学的社会价值。在我那么多年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学术追求是一所大学的价值取向,它在大学的文化当中占据突出地位。大学的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产学研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需要用大学的清纯和文化去影响社会风气,不庸俗,不跟风……用清新的面孔去引领文化的进步。大学的校长要学会与政府、企业沟通,但是大学有自己的原则和尊严。一所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这不是为了宣扬我们有多辉煌,而是要表达一种理念: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缺少思考的精神、反思的勇气。   《东方早报》   2011 年 10 月 20 日 版次: A08 作者:卢雁 10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庆祝建校60周年大会在 中北校区体育馆举行,现场未设主席台。CFP 图
个人分类: 社会生态|259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胡锦涛致信贺母校小学百年校庆 称不忘培育之恩
dongzg101 2011-10-23 20:28
胡锦涛致信贺母校小学百年校庆 称不忘培育之恩(图) 2011年10月23日 10:23 来源: 中新江苏网 作者: 周胜涛 字号: T | T 2 人参与 0 条评论 打印 转发 胡锦涛给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100周年发去贺信。 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陈列馆。周胜涛摄 中新江苏网泰州10月22日电 (周胜涛)10月22日,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迎来了建校100周年,中共领导人胡锦涛发去贺信,向大浦中心小学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贺信中,胡锦涛说,建校百年来,大浦中心小学始终致力于塑造学生美好品德,开启学生智慧人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取得了教书育人的可喜成绩。 大浦中心小学是我的母校。光阴荏苒,当年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纯真友情,至今记忆犹新。母校的培育之恩,我永远难忘! 希望大浦中心小学以建校百年为新的起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时光,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学好文化知识,陶冶道德情操,养成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魂,为将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衷心祝愿大浦中心小学越办越好! 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校长葛飞表示,胡总书记的贺信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充分体现了他对学校发展的期盼和对少先队员的殷切关怀,他们倍感亲切和自豪,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贺信精神,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泰州市委宣传部长倪斌说,青少年时期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举足轻重,要学习贯彻好胡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教书育人导向,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持之以恒,久久维护,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解决好文化名城人这一核心问题。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胡总书记的贺信是对泰州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认真学习胡总书记的精神,是当前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党组织都要认真传达学习胡总书记的贺信,把胡总书记对泰州教育和对泰州人民的巨大关怀和殷切希望传达到干部群众,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斗志。 据了解,10月22日上午,该校百年校庆仪式简朴而有庄重,来自江苏省、泰州市近100名教师、学生、校友、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庆祝大浦中心小学成立100周年,该校100名学生在100米长的布上,绘了100幅美丽的画,祝贺学校百岁生日。 相关新闻: 香港大学百年校庆宣传片:明德格物 卢俊卿独家受访:为非洲建希望小学是知恩图报之举 毕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标签: 胡锦涛 大浦 中心小学
757 次阅读|0 个评论
帮我猜猜:这是谁送的?
热度 2 jxz1963 2011-10-17 17:11
今天下午四点多,我的手机响了,一个不认识的号码说:“请你到大门口取一特快专递!” 我有些纳闷:“谁会给我寄特快?”用户名:炒乌冬面。 见了送特快的人只有签字的份了:“谁送的呀?聚美优品又是谁呀?” 我正在纳闷,一同事过来:“谁给送的小盒子,蛮漂亮的呀!” 我说:“我也不知道是谁送来的!” 回到办公室我急忙打开纸盒一看:原来是两盒化妆品,真逗! 我是从来都不用化妆品的,冬天到了就只用大宝 SOD 蜜润一下手,八块钱一盒一个冬天都用不完的。 我立即给女儿和夫人发了一则短信: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有人悄不声儿地给我用特快送来了化妆品:雅顿银级精华乳 50ml ( 169 元一瓶), Ferragmo 菲拉格慕同名男士香水(兰菲) 30ml ( 119 元一瓶),共计 288 元,你们替我猜一下送的人会是谁呢? 敏感的夫人很快回了短信:是你女儿送的! 不会吧,昨晚上我们还通电话了,作为学院学生会常务副主席的她,正在忙活着学校的 80 周年大庆的事情,听她说本来韩红要来助兴,结果感冒了没有来,倒是来了不少名气不十分大的,如刘和刚、佟铁鑫和闫妮,她还忙着校庆呢,咋能抽出时间给我送化妆品。 再说了不过年不过节的,送个啥化妆品呢?我才不相信! 那么,到底是谁送的呀?帮我猜猜吧!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010 次阅读|4 个评论
校庆了!自愿捐款!
hj58 2011-10-9 13:32
要校庆了,没有等来关于接待回校参加活动的毕业生的安排计划,却等来了捐款通知。为什么大学校庆时需要动员师生捐款?如果钱不够用,那么少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活动、请客吃饭的标准低一点好了。民间赴生日宴送礼情有可原,企业庆生送钱贺礼也正常,但大学就很滑稽了,叫在校师生捐款,就更莫名其妙了。
个人分类: 教育|2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参加安丘一中百年庆典
热度 10 wangdh 2011-10-7 00:57
参加安丘一中百年庆典
参加母校百年庆典 人生的风帆从这里启航,青春的利剑在这里铿锵。 多少红烛在这里默默燃烧,多少栋梁在这里茁壮成长。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让理想插上奋飞的翅膀。 安丘一中,精英的桥梁, 百年的梦想,培育桃李芬芳。 安丘一中,人才的摇篮, 百年的追寻,创造今朝辉煌。 这是安丘一中的校歌《启航》。 安丘一中(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是我的母校,我的高中时代在这里度过(1979- 1981)。 2011 年 10 月 3 日,安丘一中举行百年华诞庆典。母校的百年庆典,也是我们 81 届( 79 级)学生毕业 30 周年。 走进今天的安丘一中,已经几乎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当年的学校礼堂还在,现在已经很不起眼,里面也不再是空空的了。当年的学校伙房不见了,开水房不见了,平房宿舍不见了,当年的两排教室不见了,办公楼后面的篮球场也不见了 …. 代之以是一所现代化的中学,高楼林立,一应俱全,焕然一新。 回想当年,已经上了一年高中又被回炉学习初中课程准备备战中专考试的我们,突然接到通知在报考中专的同时也可以报考安丘一中。 1978 年安丘一中已经开始在全县局部范围内招生, 1979 年全县铺开进行广泛招生。据我们金冢子乡(当年的金堆公社)中学“升中专重点补习班”班主任王老师在公布我们的考试成绩时,无不遗憾地反复说我只有半分之差没有被中专录取(当年安丘县中专招生可以招收 8 名男生,老师说我是报考中专考生中的男生成绩第 9 名。不知是否属实。)。这样我就“很不幸”地进入了安丘一中,这也就成就了我的大学梦。记得当年村里还专门派拖拉机把考取安丘一中的我们两位学生送到了安丘一中的大门口(离家20里地)。也记得我们在报到时,我很自然地从班级张榜的一班中寻找我的名字,我的同伴则从后面开始找他的名字,没有想到一班没有,二班没有,三班没有 ….. 一次次失望,心里逐渐变得很不快乐。我的同学很快在五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被78级的师兄领走了,我还在一个班一个班向后找,最后在八班找到了我的名字。总共八个班,出乎意料我被安排在“最差”的班里(当时普遍认为一班、二班是重点班,班次排名是按照成绩排序的)。后来才知道,我们那一年排名是采取循环式的方式,第 1 名在一班,第 8 名在八班,第 9 名在八班,第 10 名在七班,地 16 名在一班 …. 这样循环往复,似乎我是高一八班的第一名(一直不知真假)。高二分科的时候,由于当时盛传有理工、农医和文科之别,我选择了农医,被安排在了七班。为此一直动员我学习文科的八班班主任王海清老师很是不满,记得他一直给我讲上一级一位老师的弟弟,情况跟我很像,改文后考进了北大法学院。后来也证明老师的劝告是正确的,有两位同学就是按照王老师的指点,一位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考入山东大学。父亲希望我学医,说这是铁饭碗。没有学文而希望学医的我,与生物学结了缘。 我们当时的高中生享受很高的待遇,可以转粮。也就是说安丘一中的学生可以将家里的玉米、瓜干和小麦等按照一定比例交到乡镇的粮管所里,可以换取粮票,就可以在安丘一中食堂里买饭吃了。按照当时人们的观念,就是可以吃“国库粮”了,可以吃上人们梦想的“大卷子”了(白面馒头)。每月定量男生是 30 斤粮,不足的同学还需要从家里自己捎干粮。我们公社(现在称乡)的粮管所还不错,每次都可以多转点粮,可以多换几斤粮票。当时学校食堂里的菜是 5 分钱(没有肉)或 1 角钱(有肉末)一份,炒白菜、菠菜等,但绝大多数同学还是从家里捎咸菜。记得用铁丝串起来的一串串的咸菜疙瘩吊在宿舍前面。如果不买学校的菜,每月只要5.8元钱就够了。还记得每周学校还有一次改善伙食,记得是菜肉包子,那是最向往最贵的一顿饭。当时是订餐,有值日生负责打饭、分饭和打开水。 我们 79 级( 81 届)高考时创造了一个记录,当年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 11 名同学,据说至今还保持着这个记录。也许是这个原因,这次百年庆典上,学校里专门给我们 81 届举行了一次年级聚餐。毕业 30 年,一个很值得回味的时段,不敢再多想的时段。这 30 年,各个方面变化太大了,人变老了,老师们退休了,有的已经远去了,有的同学也走了。这就是岁月,这就是沧桑。时间真的会催人老,人随着时间也会自然变老。 当30年后老师能在握手的刹那喊出你的名字,说道着当年的故事,当同学老远冲你走来伸出手喊你名字的时候,心里真的很激动,尽管都已经没有了当年青春的影子,但我们又年轻了。在校史馆里,同学执意让我在留言簿上写句话,我写下了“祝安丘一中的明天更辉煌。感谢安丘一中对我的培养,安丘一中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参加母校百年庆典,成了老太太唠叨了。 祝福安丘一中,祝福我的母校。 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学生 老礼堂 周恩来塑像 当年我的班主任、现已退休的朱老师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13367 次阅读|19 个评论
国庆节到了
热度 3 donghy 2011-10-2 09:55
国庆节到了
国庆节到了,紧张的节奏稍微有了一个停顿。 一门研究生课再上一次就要结束了, 一门本科大一新生课则刚刚开始讲了第一课, 大二的课按部就班,突然插班来了9个大三学生, 大四的选修课正好上了一半。 国庆节到了,热闹的80周年校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31年 学校创建于江西瑞金,19 41年 在延安命名为中国医科大学药科,1942年 独立为延安药科学校;解放战争时期迁校东北(佳木斯),命名为东北药科学校 1949年 迁校沈阳,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药学系,定名为东北药学院 1955年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将浙江医学院药学系、山东医学院药学系、上海制药工业学校(1958年)并入我院改称沈阳药学院 1994年 经国家批准,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 国庆节到了,新校址的奠基礼炮声还在耳畔。 公元2011年9月26日,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沈北新区的土地见证了学校发展史上的盛事, 也是学校向国庆62周年的重大献礼, 她将永远载入沈阳药科大学发展的史册。 国庆节到了,肩上的责任丝毫不能放松。 药学信息学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药学科学云计算刚刚起步, 药学过程模拟方针举步维艰,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面临挑战。 国庆节到了,教师节的颁奖词字字鼓舞人心: 在祖国药学教育的园地里,他是一个辛勤的园丁,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二十五年。 除了讲课,他著书立说,潜心科研,开创交叉学科, 德学双馨,爱心育桃李,执着追求,志做平凡之人。 国庆节到了,正好可以做好阶段总结。 要认真解答《计算机在药学中的应用》的思考题, 要仔细准备《计算机应用选论》的项目要求, 要精心开发《人工智能》课堂演示的一个实例, 要设计《C#程序设计》实践课题……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75 次阅读|5 个评论
校庆归来话校友
qsqhopeiggcas 2011-9-27 17:02
校友 是一种在特殊时段、特殊环境、特殊经历和特殊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真心实意的特殊朋友群体。校友情显然不同于亲情、爱情和乡情。她在人的心里总是念念不忘,具有十分明显的纯真性、长久性、稳固性和怀旧性。 今年 9 月 25 日,是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校 60 周年庆祝日。我作为一名校友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母校,目睹了校友欢聚一堂的激动和兴奋,见到了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师、事业有成的同系同学、依稀熟悉的其它系同届同学。 相聚在一起,大家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回到了读书时的青青校园,想起了诸多调皮捣蛋的往事,其乐融融,乐在其中。母校像母亲召唤游子们一样,使校友从天涯海角向着一个共同方向回家了 。尽管搬了几次家,不再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但是依然忘不了这个曾洒下情和爱的家呀,多少次魂里梦里盼望着再回家去,看看母校、看看校友。校友们拥抱、流泪、欢呼,一改平素的持重、儒雅、端庄,言谈举止好不掩饰,又“年少轻狂”起来。是啊,回到家该是多么的恣肆,多么的豪放,多么的感动。 参考: http://tieba.baidu.com/f?kz=796675274 郭志芬,谈“情”说“爱”话校友,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报, 2011 年 9 月 15 日 。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29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庆, hold住
hslqdkxw 2011-9-17 22:20
校庆, hold住
今天我校校庆,纪念一下。 60 岁! 太热闹了, 但我看不懂, 希望你们懂!
个人分类: 随想随转|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庆
热度 1 wangguishen 2011-9-14 15:40
山东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祝自己的母校60岁生日快乐。
26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中国地质大学10月18日校庆
geneculture 2011-9-9 07:50
[转载]中国地质大学10月18日校庆
http://baike.baidu.com/view/9848.htm 中国地质大学 百科名片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是首批“ 211工程 ”和“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地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和地学研究的基地,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中国的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两个独立的办学实体。2006年起, 教育部 和 国土资源部 共建中国地质大学。 中文名: 中国地质大学 外文名: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简称: 地大(CUG) 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创办时间: 1952年 类别: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现任校长: 邓军 (北京) 王焰新 (武汉) 知名校友: 温家宝 所属地区: 中国武汉·北京 主要院系: 地学院,资源学院,工程学院,环境学院等 校歌: 勘探队员之歌 景点: 逸夫博物馆(AAAA级) 学校性质: 211 、 985 优势学科创建平台 学校类型: 工科 目标定位: 特色鲜明、国际一流 高水平大学 目录 简介 校训 校徽 历史沿革 学科建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校校歌 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 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 大学 ,全国72所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之一,一所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的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以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为中国的 地球科学 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和国家“ 111计划 ”成员高校之一。   学校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建设,下设有研究生院,在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学校 校训 为 优秀校友 国务院现任总理 温家宝 同志题写的“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 校歌 为《 勘探队员之歌 》。    中国地质大学 校训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是著名校友 温家宝 于1994年10月19日视察母校时为地大的题词。   “艰苦朴素”就是要求师生要坚持朴实无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求真务实”,就是求大学之真,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之实。    校训 校徽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徽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   中间圆形为 放大镜 ,内置 地质锤 和 指南针 ,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   放大镜外围为 地球 经纬线 ,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系,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开放型、现代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徽 历史沿革 建校    中国地质大学 前身为 北京 地质学 院 。1952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由 北京大学 地质系、 清华大学 地学系地质组、 天津大学 (原 北洋大学 ) 地质工程 系、 唐山铁道学院 (现 西南交通大学 )采矿系地质组以及 西北大学 地质系本科3个班的学生(46名)等著名大学的地质系、科合并而成立北京地质学院。是当时著名的 八大学院 之一。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 李四光 任筹委会主任。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 曾昭伦 、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北京大学副校长 汤用彤 教授等各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并讲了话。李四光 李四光 在讲话中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我代表地质部向你们祝贺。   学校决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勋教授任副院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 学校行政及其他主要行政负责人是:教务长尹赞勋(兼) ,副教务长张席禔、李广信,总务长陈子谷,副总务长 杨遵仪 。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 端王府夹道 (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 河北 宣化 地质学校三处办学。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据1952年11月15日统计,北京地质学院有教授、副教授29人,讲师15人,助教94人,职员116人,工友175人,教职工总计429人。在校学生1527人(其中新生1188人),毕业生31人。 北京地质学院时期   建院初期,学校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地质调查所汇聚了一大批优秀教师。讲师以上的教师,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西南联大,许多人长期在上述名牌大学任教,其中有16人在20世纪20—40年代赴欧美深造,他们是:    袁复礼 :民国初年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留学,是中国 地貌学 和 第四纪 地质学的奠基人。    冯景兰 :20世纪20年代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回国后成为著名的矿床学家和 工程地质 学家。曾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云南大学工学院院长及采矿系主任。    张席禔 :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之一。    尹赞勋 :1931年在法国里昂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到欧洲许多地方进行地质考察,是中国地层 古生物 学的开拓者之一。曾担任过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   杨遵仪:193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高平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江西地质调查所所长和北京地质调查所所长。1943—1946年曾赴美考察。    傅承义 :1933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地球物理 学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多年。    潘钟祥 :1946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及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    王鸿祯 :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秘书长。    马杏垣 :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    池际尚 :1949年在美国布伦茂大学获博士学位。    周卡 :194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涂光炽 :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    苏良赫 :195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中国工艺岩石学的开拓者。    张炳熹 :195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陈光远 :1951年在瑞典额普赛拉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这些学者在欧美学习到了先进的地质理论和研究方法,到北京地质学院后又向来华的苏联专家学习到了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兼容并蓄,结合北大、清华、北洋等院校地质系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使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学工作从建校开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使其能在50年代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并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陷入全面瘫痪状态。1968年8月25日,工人、解放军宣传队进驻学校,接管了学校的全部工作,进行大批判、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整党等所谓的“斗、批、改”,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从1969年11月15日起,千余名教职工被送往江西省峡江县仁和公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京市原有的46所高校中,有13所被迫外迁,其中以地矿、农林院校为主,北京地质学院为受害学校之一,学校进入了动荡、颠沛流离状态。在仓促的搬迁中,仪器、图书资料、标本、教学文档等损失惨重。 武汉地质学院时期   1975年,学校由湖北江陵迁至湖北省府武汉市,并将原武汉地质学校并入,学校进入恢复重建时期。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回迁无望的形势下,老院长高元贵带领新校址考察小组,先后奔赴湖北省黄石、大冶、武昌、孝感、蒲圻、咸宁、花园、广水、襄樊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论证,择优选址武汉市。在国家地质总局和湖北省革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方案获准。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在武汉市建校。   1974年12月18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湖北地质学院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5年4月20日,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城市建设委员会批复:武汉地质学院建校地址界定在武昌喻家山和南望山的南麓、华中工学院以西、武汉邮电科学院以东、181厂以北地段。学校开始第二次创业。   1975年8月8日,国家计委、教育部电告湖北省革委会:   武汉地质学院为地质方面的骨干院校,该院全体教职工必须暑假全部迁汉,并安排今年秋季对几个急需专业招进一部分新生。安排好全部教职工和新招学生用房。   8月中旬,在郑州黄河大桥修复通车后,铁道部为学院安排第一辆专列,将第一批教职工直送武汉,分别寄居在原武汉地校、省委党校、华中农学院、武汉教师进修学院、华中工学院,地跨武汉三镇,实行“乌兰牧骑式”的多点办学。   在办学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学校边建设边招生,1975年招收工农兵学员479人,恢复了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 、矿产地质及勘探、 水文地质 及工程地质、金属及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化学 找矿、地质力学、 探矿工程 6个系7个专业。1976年学校又新增 应用化学 系,设化学分析专业。招收工农兵学员489人。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开始在科学技术与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恢复了高等学校新生入学考试制度。学校当年招生428名。1978年,除恢复“文革”前的原有专业外,又增设了地震地质班和坑探工程班。当年招收新生887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先后为整风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的同志彻底平了反;对“文革”中受冲击的干部、教师落实了政策;同时对所谓“批清”运动中受到错误伤害的一大批师生员工予以纠正,赔礼道歉。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学校建设和发展速度大大加快。1976年2月29日,第一栋教职工集体宿舍楼破土动工。1978年6月抢建教学楼和第一栋学生宿舍楼,当年9月竣工。基本上解决了生活和教学用房急需。到1980年基本完成了建校第一期计划工程。   1986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11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为第二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武汉地质学院跻身于全国33所研究生院之列。学校有权自己审核“地质学”和“地质勘探、矿业、石油”两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试点权等。   学校南迁后,留京的教职工在原来留守处的基础上,经治理整顿,于1978年成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5年9月9日,地质矿产部决定,将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和 中国地质科学院 研究生部合并,成立了“北京地质教育中心”。翟裕生教授任主任。 中国地质大学时期   1987年11月4日,国家教委下发地矿部“关于同意成立中国地质大学的批复”。   1987年11月7日,在建校35周年的同时,在武汉和北京学区同时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地质大学挂牌揭幕仪式。   1988年4月9日,地矿部就中国地质大学领导班子及4个实体做出决定,同时明确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和两个管理干部学院,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实行任期制,任期四年。   1988年5月29日,朱训校长主持召开第一次校务会议,决定大学办公室1988年6月1日开始办公,同时启用”中国地质大学”印章,在京汉两地办公。至此,形成”一所大学,两地办学,四个实体,总部在武汉”的特殊结构的联合办学新格局。从此中国地质大学成为了一所在武汉、北京两地办学,具有四个相对独立实体的特殊大学。各实体人、财、物独立或相对独立,可对外独立开展教学、科研、生产经营,而中国地质大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权益、功能、名誉,这既涵盖各实体的权益、功能、名誉,还增加了新的内容,有的还作了新的调整。中国地质大学发展成一所理工文管齐全,普通成人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配套的、以地质类学科专业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88年7月2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岩石学、 矿物学 、 古生物学及 地层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探矿工程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年12月6日,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第一批进入 “211工程”行列,成为国家进行重点建设的大学。   2005年3月,根据教育部文件,位于武汉的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和北京两个校区独立办学,教育部仍然以一个中国地质大学整体进行建设。   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文件宣布共同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同年,学校申报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得到教育部和财政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的一部分。   200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将学校的学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学校校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现在校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 邮编: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现在校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http://baike.baidu.com/view/9848.htm
个人分类: 中国地质大学|31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一所大学的百年校庆
liaodehua01 2011-8-28 19:28
作者: 杨照 2011-04-14 10:10:02 来源:南方周末 京都大学的老师、学生,他们用批判学校、批判校史,来表达对于学校的骄傲与敬意 1997年,我到日本京都度假。惯例一定绕道京都大学附近逛逛,在老店“进进堂”里吃一顿简单却滋味淳厚的加里饭,入旧书小铺,找到了一套文库本的河上肇自传,心情大好。 然后进了京大校园,发现那一年刚好是京大创校百年。让我意识到“京大百年”的,不是什么的庆典,不是什么的华丽布置,也不是什么热闹的学生活动,而是一张近乎简陋的海报,上面写着:“京都大学与殖民政策——反省百年京大犯过的错误”。 那是京大法学院教师团体办的座谈。我直觉地以为那一定是激进的团体,特立独行带着唱反调意味的活动。然而,在校园里走了一圈,我愈走愈惊讶,甚至该说,愈走愈感动,因为法学院教师团体的活动竟然不是特例,放眼望过去,和“京大百年”主题相关的讯息,一半以上都是批判性、反省性的。 这是什么样的学校?或者该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学校?换作任何其他学校,百年的特殊日子,一定是努力去创造出一种光荣与炫耀的气氛──“看啊,多么了不起,我们这样一所学校在一世纪间有那么大的成就!”──一定想办法突显学校最光彩的一面,自己将学校的历史形象涂抹得愈漂亮愈好。 京大却用这种冷静、忧郁、近乎愤怒的方式来“庆祝”学校百年?这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在想什么?这所学校的领导,又在干什么?那几天,我参加了几场“京大百年”的活动,我的日语、对京大的了解程度不足以让我听懂会场中所有的讨论,然而如此有限的理解,却已经够给我清楚的答案了。京大的老师、学生,他们用批判学校、批判校史,而不是张扬学校成就,来表达对于学校的骄傲与敬意。 他们一再提到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的差异。东京大学是日本政府的骨干,从战前军国主义政府到战后自民党政府,一贯如此。而京都大学则始终扮演从左翼批判制衡权力的角色,在许多不同学科领域,都有自成一格的“京都学派”,而几乎毫无例外,“京都学派”都比主流的学派来得大胆、前卫、激进些。 这些批判学校的老师、学生,其实都热爱京都大学。他们觉得突显、保持京大荣光的方式,就是坚守批判立场。京大百年,学校不可能没犯过错误,借此机会将批判眼光转回自身,才真正符合京大的传统,才真能确保京大和其他学校,尤其是和东大的不同。 京大曾经犯过的错误之一,是积极参与了殖民统治,尤其是对于台湾的米糖剥削。他们讨论这件事时,不会知道台下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台湾人,因为他们讨论得如此认真、激烈,而几度热泪盈眶。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办出一所老师、学生清楚坚持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记取校庆意义的大学呢?
153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典礼并致辞
hucs 2011-8-18 21:53
李克强出席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典礼并致辞 2011年08月18日10:05 来源: 新华网 8月18日,香港大学举行百周年校庆典礼,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典礼并致辞。这是李克强(中)在典礼上。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8月18日,香港大学举行百周年校庆典礼,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典礼并致辞。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8月18日,香港大学举行百周年校庆典礼,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典礼并致辞。这是李克强与香港大学学生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
个人分类: 领导活动|16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校庆何以如此之滥
lzxun123 2011-8-18 16:06
中国大学校庆何以如此之滥 □ 刘道玉 自上世纪 90 年代始,随着大学合并、改名、升格和扩招之风狂飙,又掀起了一股大学校庆热潮。翻开报纸,一个又一个大学校庆公告,真让人目不暇接。依照我国惯例,国庆、校庆厂庆等,都是逢五逢十庆祝的,依此而论, 2011 年是清华大学建校百年纪念,在校园内举办一次隆重的校庆活动是完全应该的。可是,清华大学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校庆,遭到了普遍的批评,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尽管如此,我国大学校庆热依然没有退烧,而且一浪高过一浪。一般,提前一年发出公告,有的甚至提前三年,每年发布一个公告。据统计,仅 2011 年头 5 个月公布的已经或即将举办校庆的大学就有 42 所,其中百年校庆(含百年以上)的 7 所, 90 周年校庆两所, 80 周年两所, 70 周年 5 所, 65 周年 1 所, 60 周年 20 所, 40 周年 3 所, 10 周年两所。到年底,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大学举办不同校龄的庆祝活动。看了这个不完全的统计,就不难得出我国大学校庆泛滥的结论。此外,还有建校的校庆,合校的校庆和迁校的校庆,花样不断翻新。为什么 40 年、 60 年、 65 年、 70 年、 80 年和 90 年都要搞校庆呢?也许有人会说按照中国历法, 60 周年是一甲子,是个值得庆祝的校龄,但 40 、 65 、 70 、 80 和 90 周年的校庆又怎么解释呢?这样频繁地搞校庆,不是搞形式主义又是什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那些著名的大学并不重视校庆的形式,像我国这样兴师动众搞校庆,也绝无仅有。例如,拥有 900 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曾经培养出了 47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2 位圣人;培养了英国 6 位国王和世界 7 个国家的 11 位国王;走出了 86 位大主教和 18 位红衣主教——无论在科学文化或在政治、宗教领域,都深深影响着英国乃至于世界部分国家。牛津大学完全有资格借校庆吹嘘这些非凡的成就,可是查其官方资料,几乎没有举办过像样的校庆活动。对此,牛津大学副校长 W.D.Macmillan 的解释是:“由于历史悠久,建校之日已不可考,故此牛津大学未举办过校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对学术和对真理执着的追求,让牛津远离媒体宣传,拒绝铺张浪费的形式主义。 1986 年是美国哈佛大学 350 周年校庆,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表示,他有意在校庆时作现场演讲,并希望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可是,校长博克没有向里根发出邀请,明确表示:“无意奉承总统的虚荣心。”如果是在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另一方面,中国官员中诸多的假博士学位证书,不都是由各个大学颁发的吗? 有人说,东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国已经形成了校庆文化。果真如此吗?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当属东方文化,可是日本大学也没有像中国大学这样搞校庆的。例如,京都大学创建于 1897 年,仅比我国北京大学早一年,可该校已拥有 12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获诺奖者总共 17 个)。为什么京都大学会有如此骄人的成就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该校具有“反骨”精神,它的形成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1933 年京都大学法学部教授泷川幸辰对于日本关于“通奸罪”的条款提出异议,因此遭到日本文部省的打击,要求校方将泷川教授免职,但校长不服从。后来,文部省强行将泷川等教授免职,校长也易人。可是,法学部全体教授以辞职抗议,学生的抗议活动也随之爆发。这是震惊日本的泷川事件,显示了京都大学师生与官僚体制激烈抗争的精神。 20 年之后,泷川成为京都大学第 15 任校长,抗争精神也就成了京大的光荣传统。二是务实和求实的精神。京都大学的前身是 1869 年建立的第三高等学校, 1897 年以第三高等学校的法学部和工学部为基础,成立了京都帝国大学,但该校并没有把建校时间追溯到 1869 年(这样京大建校的时间就提前了 28 年)。如果在中国,那一定是要攀延的,即使绕过九曲十八弯,也要把校史尽可能地提前,以满足虚荣心。像今天我国某些“百年老校”,除极少数几所外,其他的大多名不副实。这种恣意伪造和篡改校史的做法,是与大学务实求真的精神背道而驰的。例如,我国某大学把创校时间追溯到 1902 年创办的垦牧公司附设的农学堂,现已发出第一号公告,将于 2012 年举行建校 110 周年的隆重庆祝。把当初几所中等专科学校作为大学的创始时间,完全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说明专升本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也是我国现在不少“百年老校”攀延校史的思路。领导人有了这种浮夸的思想,怎么可能树立严谨的学风呢? 1997 年京都大学百年校庆时,一位台湾作家正好到京都度假,乘兴到京大游览,一睹百年校庆风采。令这位作家吃惊的是,整个校园没有华丽的布置,也没什么庆典,仅在一张简陋的海报上写着:“京都大学与殖民政策——反省百年京大犯过的错误。”将京都大学与我国大学豪华的校庆对比,就不难解释京大获得众多诺贝尔奖的原因,也由此说明了我国大学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因为京大追求的是高深的学问,探求真理,有传统的抗争精神;而只比京大晚一年建校的北京大学,如果不秉持独立、自由和民主的精神,不从根本上革除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歪风,恐怕再用一百年的时间,也仍然达不到京都大学今天的成就。 我国大学仅有百多年的历史,在解放前没有兴师动众的校庆,在上世纪 80 年代,也没有像现在这样频繁地搞豪华校庆的作派。很显然,我国大学校庆热是与大学合并、升格、改名、“建一流大学”、扩招等浮躁和浮夸风相适应的。据报道,北京还创办了一份《中国校庆报》,各媒体关于校庆的广告和宣传报道,对校庆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绝非像有些人所说,中国已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校庆文化,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形式主义歪风,必须坚决予以遏制。 那么,为什么大学校庆在我国会如此之滥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有四—— 首先是形式主义歪风作祟。形式主义在我国既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又有文化和思想上的根源。在文化上主要是方块汉字所体现的象思维方法(仅从形式上看问题),思想上主要是受唯意识形态论的影响。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告诫:“要防止形式主义误党误国。”他还尖锐地指出:“形式主义害死人。”大学改名、合并、升格等浮夸风,都是追求形式主义造成的。在英文中, university 与 college 都是指高等教育机构,显示不出大小与高低之分;而在中文里,大学与学院就有大小和高低之分了。于是,除了受到歧视的民办学院,一哄而起把学院统统改成大学了。可是,在国外诸如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达特茅斯学院、威廉与玛丽学院和法国高等师范学校等,都是世界顶尖的大学,谁也没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需要将学院改名为大学。形式主义害死人,我国大学出现的混乱局面,不就是追求形式主义造成的吗? 现在大学的校庆热,也是一股形式主义歪风,只要看一看各大学搞校庆的老套路就一目了然了。都要发几次广告,都要搞倒计时,都要请名人和高官捧场,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或高峰论坛),拍摄专题宣传片,印制豪华画册,制作精美礼品,借机大肆吹嘘学校的业绩。遗憾的是,我国大学尚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没有国际公认的学术大师,更没有世界公认的科学学派,否则便要把牛皮吹上天了! 其次是受政绩观的驱使。为什么庆祝了 50 周年校庆又要举行 60 周年校庆呢?离百年校庆已不遥远,为什么又要举办 90 周年校庆呢?原因是当政的大学领导们,受到任期制的限制,等到百年校庆,他们已不在其位了,故利用 90 周年宣传自己的政绩。这是心照不宣的事,明眼人都能猜透他们的心态。古训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绝对需要的是殚精竭虑地做事,一所名校都是集一代又一代学者心血而成,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绝非一人之功。那些醉心于搞“形象工程”,以建立个人政绩作为高升阶梯的官员们,与“成事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相比,显得多么渺小! 第三,财政上的大锅饭体制。这也是导致豪华校庆的原因之一。在我国高校体系中,公立大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它们都靠国家拨款。这是一个大锅饭的财政体制,办学者们既不需要筹措经费,使用经费也不受董事会的制约,可以一掷千金举办豪华校庆,即使举债办校庆也在所不惜,反正都是国家为其债务买单。我国大学 2500 亿债务,就是这种大少爷作风造成的,这难道不需反思和追究责任吗? 第四,是在抓教育改革上的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问题成堆,群众怨声载道,为什么不把主要精力用于抓教育领域的改革?说到底,这是当今大学领导者在教育改革上不作为的表现。我国有句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把这话延伸一下:内行抓门道,外行抓热闹。举办校庆就是一项热热闹闹的活动,只要有钱、有人,不愁搞不起来;抓教育改革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富有改革精神,要懂得教育的规律,要深入调查研究,要身体力行进行改革的试点,还必须面对改革失败的风险。搞校庆活动既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学术水平,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事,正因如此,国际上崇尚务实求真的国家少有举办校庆活动的,而追求形式主义的敝国高校,才对大操大办校庆趋之若鹜。我国大学的领导者,至今没有意识到校庆泛滥的问题,还在互相攀比,这是非常可怕的! 有鉴于此,我国大学校庆热必须降温,尽快回到常态。国家应通过高等教育立法,或由大学管理章程规定,只能 50 和 100 年(以后类推)才能举办校庆。大学的校庆必须围绕着学术开展,重在反思学校工作的错误和失误,倡导开展各类学术争鸣,广泛听取师生和校友的批评与建议。在平常年份,把校庆日变成开放日和接待日,成立一个接待组,接待回校参观的各个时期的校友,引导他们参观和寻师访友,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我相信,采取这些措施,既可以恢复实事求是的学风,又能使校庆有利于学校的建设,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武汉大学原校长、教授,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 原载于《同舟共进》 2011 年第 8 期 ,
个人分类: 争鸣|1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热度 1 毛宁波 2011-6-1 22:09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Greetings from space Astronaut alumni wish MIT a happy 150th from 200 miles above Three MIT alumni with something unusual in common — they were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together for eight days last month — co-star in a new video offering extraterrestrial congratulations on the Institute’s 150th anniversary. MIT庆祝150周年的第146天,2011.6.1 MIT主页 Two of the three, Greg Chamitoff PhD ’92 and Mike Fincke ’89, are crewmembers on Space Shuttle Endeavour, scheduled to return to Earth today, June 1. The third, Cady Coleman ’83, spent five months on the ISS, returning to Earth May 24 in a Russian Soyuz craft. Chamitoff — who has previously found ways of incorporating his alma mater into NASA missions — reached out earlier this year to William Litant,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for the Department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eeking to bring astronaut alumni into the MIT150 celebration. “There is no more enthusiastic MIT alum than astronaut Greg Chamitoff,” Litant says. “He has used both his visits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o connect with MIT." For this mission, Litant and Chamitoff came up with two ways of commemorating MIT’s myriad contributions to space travel: the video tribute from space, and the inclusion in Endeavour’s payload of a 1961 letter written by longtime MIT professor Charles Stark Draper, whose navigational systems have guided space shuttles and the ISS. Before settling on these ideas, Litant and Chamitoff considered several other iterations. Endeavour’s initial launch date would have had the craft back from its final mission by mid-April, so their original plan was to bring all seven crew members to campus for the MIT Open House on April 30. Then, when the launch date was moved to April 19, that plan was scuttled in favor of a video featuring Chamitoff, Fincke and Coleman. “The T-shirts were Greg’s idea,” Litant says of the trio’s attire in the 158-second clip. “I ran over to the Coop, bought three shirts, and FedExed them to Greg in Houston just in time for him to include in his personal cargo.” Inspiration for much of the astronauts’ commentary came from the speech given on April 10 at the 150th Convocation by David Mindell, the Frances and David Dibner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We particularly liked David’s references to William Barton Rogers’ emphasis on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hands-on experiences,” Litant says, adding that the wordsmithing went down to the wire: “We were tweaking the remarks until about a day before Greg and Mike launched.” http://web.mit.edu/newsoffice/2011/astronauts-iss-150-video.html 博友 vividfn 翻译了上述报道,参考译文如下,谢谢 vividfn ! 来自太空的祝贺 MIT宇航员校友从200英里高空祝贺MIT建校150周年 近日,麻省理工的三名校友为自己的母校送上了一份出人意料的贺礼。上个月,他们一同在国际空间站呆了整整八天的时间。期间,他们联袂为母校建校150周年录制了一段视频。 他们中的两位——MIT92级的Greg Chamitoff博士与89级的 Mike Fincke同为“奋进”号船员——将于今日(六月一号)返回地球。而另一位名叫 Mike Fincke,为麻省理工83级毕业生,在国际空间站待了5个月的时间,已于5月24日乘坐俄罗斯联盟号返回。 Greg Chamitoff之前就希望能在宇航局的工作中为母校送上祝福。年初,他联系上航空航天部公关主任William Litant,试图让宇航员们也能参与MIT的150周年庆典。 “众多校友里,他绝对是最有热情的,”Litant说,“驻留ISS则成他的机会。” 这次,他们设计了两个途径来记念麻省理工及其为太空航行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是在太空录制视频,二是一封1961年被带上奋进号的信——写信人是麻省理工的Charles Stark Draper教授,他的导航系统对航天飞机与空间站贡献颇多。 期间,他们也是波折不断。原定“奋进”号将于4月中完成任务并返航,其后他们一同7名机组成员会在4月30号的MIT开放日前往学校。但后来启航日期被推迟到4月19号,所以原计划流产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先前提到的三人在太空录制祝贺视频。 说到他们三人在158秒的视频中穿的T恤,Litant说:“那是Greg的主意。我跑到超市买了三件T恤,又快递给身在休斯顿的Greg,刚好来的及让他写上自己的标语。”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4月10号,David Mindell教授与研究工程和设备制造历史的David Dibner教授在150周年会议上的发言 我们特点喜欢David教授就威廉•巴顿•罗杰斯为例所说的:亲自动手,方能有所收获。谈到他们在最后关头才写上标语时,Litant说:“我们在Greg和Mike出发的前一天才定下我们的标语。”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940 次阅读|1 个评论
美国参议院通过一项决议:祝贺麻省理工学院(MIT)建校150周年
热度 3 毛宁波 2011-5-27 07:39
美国 参议院通过 一项决议, 星期一 晚上( 5月23日 ) 纪念和 表彰 麻省理工学院 建校 150周年 。请大家补充一下,还有哪个国家的参议院专门通过一项决议祝贺一所学校校庆的。 The U.S. Senate passed a resolution Monday evening (May 23) commemorating and honoring MIT on its 150th anniversary. The bipartisan resolution was co-sponsored by Sens. Scott Brown (R-Mass.) and John Kerry (D-Mass.). The proclamation is the only congressional resolution in recent memory specifically recognizing MIT. “I am pleased that the Senate has recognized th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hat MIT has made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Brown said in a statement. “Since its founding, MIT has been a world leader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 salute the Institute’s many contributions to Massachusetts and our country and proudly support it on this historic anniversary.” “Massachusetts wouldn’t lead the count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f it weren’t for MIT,” Kerry added in a written statement. “Whether wowing the world with it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turning out some of America’s brightest minds, or creating whole industries and countless companies born through its innovation, it’s hard to imagine Massachusetts without MIT. Here’s to another history-making century and a half.” The full text of the Senate resolution reads as follows: (美国参议院决议如下) RESOLUTION Commemorating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Whereas when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ferred to in this preamble as “MIT”) was founded by William Barton Rogers, on April 10, 1861, the doors to a powerful new institution for education, discovery,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were opened; Whereas the commitment of MIT to inno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has trained innovators and delivered groundbreaking technologies that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fields of computing, molecular bi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iomedicine, new media,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Whereas there are an estimated 6,900 companies founded by MIT alumni in the State of Massachusetts alone, which have earned worldwide sales of approximately $164,000,000,000 and represent 26 percent of total sales made by Massachusetts companies; Whereas the distinguished living alumni of MIT have founded approximately 25,800 companies that, as of 2011, provide jobs for approximately 3,300,000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earn $2,200,000,000,000 in annual sales; Whereas MIT has many notable alumni and professors who have contributed to lead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including 76 Nobel Prize recipients and astronauts who have flown more than 1/3 of the manned spaceflight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ereas MIT engineers and researchers have pioneered countless innovations, 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random-access magnetic-core memory (commonly known as “RAM”), which led to the digital revolution, the mapping of the human genome, the creation of GPS navig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ngineering of the computers that landed Americans on the moon; Whereas MIT biomedical researchers remain at the forefront of many fields and have contributed years of key advancements, such as the first chemical synthesis of penicillin, the invention of heart stents, and the mapping of molecular defects to produce the first targeted therapies for cancer treatment; and Whereas MIT has excelled as a world-renowned pioneer that promot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economic growth, scientific breakthrough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the State of Massachusetts 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Now, therefore, be it Resolved, That the Senate— (1) commemorates the 1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2) honors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made by the alumni, professors, and staff of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roughout the past 150 years, including the efforts supported by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hat have spurred the industrial pro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innovation.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3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谁是百年清华一百零八-1将?
热度 11 xqhuang 2011-5-7 17:43
谁是百年清华一百零八-1将?
谁是百年清华一百零八-1将? 上图,清华百年校庆的特刊封面,相信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都见过N次,骂这张照片的人很多,有清华自己人也有外人,有名人李承鹏、名报《南方周末》,还有咱们科学网多位博主。 这封面设计得很有水平,把百年清华浓缩成一张“仕图”,高!不过出乎设计者意料,这煞费苦心的马屁居然没拍好,不小心直接拍到屁眼上,弄得里外都是“屎”,百年校庆,千古笑话。 周末无事,对上图进行了一番研究,下面就与各位分享初步研究成果。 能上这个封面,不论是清晰的“红”还是模糊的“灰”,都是人物,当然能进入红色“二校门”必然是大人物。有多少人可以进入“红校门”?如何排出上下左右?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清华果然有能人(心想,把这聪明的脑子来做科研多好!)。 数了一遍红校门内的人数,一百零七位!奇怪,为什么不是一百零八?认真再数,还是一百零七!不解?冥思良久突然顿悟,一百零八为双,无核无心,一百零七为单,有核有心,太英明了! “二校门”造型为上、中、下三层,上为屋顶、中为房梁、下为门柱,共有一百零七位“入住者”,连蒙带猜也只能认出其中十位左右,罪过!好奇,杨振宁、李政道怎么被塞进门柱里?梅贻琦校长在哪里?。。。有人提醒上图不是大师图,乃清华校友官职排名图,瞧我多么糊涂,终于找到突破口。研究表明入住“屋顶”的十四位,必须是政治局常委、委员,他们是: 姚依林,吴邦国,胡锦涛,朱镕基,宋平 胡乔木,李锡铭,曾培炎,吴官正,习近平,黄菊,王汉斌,刘延东,胡启立 有趣的是,第一排胡书记为中心,第二排胡乔木、胡启立分立两头,看来这排名图奥妙多着呢!第二层次应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这个级别,钱学森、钱伟长、周光召、朱光亚等科学家能入住“房梁”,大概不是因为他们的科学贡献,是因为他们的官衔与彭珮云、华建敏等领导相当,否则也只能与杨振宁、李政道等一起去当门柱。
个人分类: 乱七八糟|3731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师”何在?
热度 3 等离子体科学 2011-5-4 21:52
清华刚校庆,不到一星期,北大又校庆。 北大校庆跑火炬接力了,是另一种喜庆。 清华百年校庆就不同了,被人追着问:这些年你们培养几个大师? 其实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都是梅校长一句话惹的 :p 首先需要定义什么才算得上“大师”。 这些年“大师”遍地,今天有“ L 大师”,明天有“ X 大师”,后天又有“ W 大师”。念过几句佛、画过几张画、写过几本书、甚至忽悠过几个人,就都成了“大师”了。倒是真做学问的,没有被称 “大师”的。 所以不能按街面上的标准。 那学术的标准是什么? 笔者觉得,这同做学问一样,不是可以“量化评价”的。举世公认你是,你就是。著书再多、立说再奇、忽悠再厉害,没人认可还是不行。 有人统计,清华百年,培养出 29 位大师。看了一下列表,确实都是专家、学者。但是以此为标准, 30 年以后再看,这个表肯定会增加不少人进去。不信?!咱们就等清华 200 年校庆的时候看!这也是中国特色——盖棺定论。要等你人不在了,才肯让你“大师”。当然名单里还有几个在世的。但是论学问成就,比一些不在的还是要高一点的。 相比起来, Harvard 比较官本位——先列政客(连加拿大的“政治领导人”、还有联邦政府的住房与城建部长都列在最前面。甚至“ Facebook creator ”都在科学家们的前面。 见下面的 Harvard 著名校友名单: Among the best-known people who have attended Harvard University are American political leaders John Hancock , John Adams , John Quincy Adams , Rutherford B. Hayes , Theodore Roosevelt , Franklin Roosevelt , John F. Kennedy , Al Gore , George W. Bush and Barack Obama ; Canadian Governor General David Lloyd Johnston , Canadian Prime Ministers Mackenzie King and Pierre Trudeau , and Canadian political leader Michael Ignatieff ; Secretary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Shaun Donovan ; religious leader, businessman philanthropist Aga Khan IV ; businessman philanthropist Bill Gates ; philanthropist Huntington Hartford ; Chilean President Sebastian Piera ; Colombian President Juan Manuel Santos ;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 Israeli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 Peruvian President Alejandro Toledo ; Mexican President Felipe Calderón ; UN Secretary General Ban Ki-moon ; philosopher Henry David Thoreau ; authors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William S. Burroughs ; educator Harlan Hanson ; poets Wallace Stevens , T. S. Eliot and E. E. Cummings ; conductor Leonard Bernstein ; cellist Yo Yo Ma ; comedian and television show host and writer Conan O'Brien ; actors Jack Lemmon , Natalie Portman , Mira Sorvino , Ashley Judd , Tatyana Ali , Elisabeth Shue , Rashida Jones , Scottie Thompson , Hill Harper , Matt Damon and Tommy Lee Jones ; film directors Darren Aronofsky , Mira Nair , Whit Stillman , and Terrence Malick ; television executive Brian Graden ; architect Philip Johnson ; musicians Rivers Cuomo , Tom Morello , and Gram Parsons ; musician, producer and composer Ryan Leslie ; Facebook creator Mark Zuckerberg ; unabomber Ted Kaczynski ; programmer and activist Richard Stallman ; and civil rights leader W. E. B. Du Bois . Among its most famous current faculty members are biologist E. O. Wilson , cognitive scientist Steven Pinker , physicists Lisa Randall and Roy Glauber , chemists Elias Corey , Dudley R. Herschbach and George M. Whitesides , Shakespeare scholar Stephen Greenblatt , writer Louis Menand , critic Helen Vendler , historian Niall Ferguson , economists Amartya Sen , N. Gregory Mankiw , Robert Barro , Stephen A. Marglin , Don M. Wilson III and Martin Feldstein , political philosophers Harvey Mansfield and Michael Sandel , political scientists Robert Putnam , Joseph Nye , and Stanley Hoffmann , scholar/composers Robert Levin and Bernard Rands . 思考题:这个名单里,有几个“大师”?
个人分类: 假语村言|2750 次阅读|6 个评论
今天难道不是北大的校庆嘛
热度 8 陈安博士 2011-5-4 07:10
  98年,北大光荣了一回   13年过去了,不知道今年北大的生日咋过?      我咋奇怪地想起这件事来了呢?真是古怪。   一个大学的校庆选哪一天恰当呢?   比如北大这种选择,是慈禧太后圈阅文件并用毛笔给出批示的那一天,还是开始租房子准备招生的那一天?还是选择在建校21年后,北京突然爆发出来一个著名的运动的那天更好?   有专门研究大学校庆日选择的朋友没?给俺们科普科普。
个人分类: 事论|33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EAPS这样庆祝MIT校庆150周年
热度 2 毛宁波 2011-5-2 13:51
EAPS这样庆祝MIT校庆150周年
据MIT网站报道,EAPS(MIT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4月30日在系主楼(Green大楼)门前草坪上举行了庆祝MIT 150周年的活动。所谓庆祝就是用一系列的科学展览和演示活动对外开放,让世人了解地球科学和展示MIT地学研究成果。相比国内的轰轰烈烈的讲话和宴请,这是不是来的更实际一些!以下是活动照片( http://eapsweb.mit.edu/news/150th/content/green150_large.html )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4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3论清华是亚洲二流学校
热度 5 冯用军 2011-4-28 12:58
港大 清华 校庆 100年 100年 目前地位 亚洲一流 亚洲二流 2年时间 大师级讲座 筹备校庆 印象 简朴而智慧奢侈而浪费 外人感觉 很低调很学术 很高调很官僚 国家领导无 7常委 口号 知识 传承 服务 排场 形象 娱乐 评价 学者的聚会 政客和商人的狂欢 花费 500万港币 临时舞台3000万(其它未知) 决策 国家重点投入 国家减少投入 何时一流2015世界一流 2111? 参考文献: http://gcontent.oeeee.com/c/5e/c5edb4d47fd2a226/Blog/290/e6acec.html 今年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也是香港大学百年诞辰。与清华校庆的隆重盛况相比,港大百年庆生活动一切从简,几乎没有竣工、奠基等各种隆重仪式,媒体上也鲜见报道。取而代之的是跨度两年的学术论坛、讲座及国际教育交流,连立法会主席曾钰成、政坛铁娘子范徐丽泰等政坛知名人士回校庆贺也无大排场。 大师级讲座持续不断 香港大学1911年成立,1912年举行了正式创校典礼,时任港督在创校时主张港大“为中国而立”,孙中山先生是该校校友。 经过百年的发展,港大已经成为亚洲顶尖学府,也是香港高等教育的象征 。 据悉,“香港大学百周年启动礼”在今年1月9日正式启动,至今将近4个月。这段期间,港大百年校庆似乎很低调,媒体上也鲜有报道,港大静悄悄地举办了5期“百周年杰出学人讲座”,邀请了包括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莫逊以及4名诺贝尔奖的得主以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进行专题讲座,还邀请了剑桥大学校长到访, 与学生共同探讨大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 其实,为期2年的港大百年校庆远不只如此。早前港大校长徐立之宣布,港大百年校庆一系列活动将围绕着“知识”、“传承”以及“服务”三个主题开展。从5月3日起,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等多名诺奖得主将继续开展“杰出学人讲座”。 同时,作为香港的学术活动中心,港大将在校庆期间举办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包括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及学生峰会、英联邦大学协会首脑会议,而其他著名学者校园访问和与学生交流活动,以及数百个学科内部的研讨会更是数不胜数。 动员师生参与世界义工服务 在“历史传承”方面,香港大学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助理总监徐佩莹向南都记者透露,港大多位学者将出版7本历史著作,透过探讨港大的历史脉搏,反映香港本土的发展,其中包括由前任校长王赓武教授等人编著的《世纪求索———港大百年文选》,以及著名作家龙应台从人文角度出发书写的港大故事。 此外,港大百年也没忘服务社会。“服务100”也是港大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动员港大学生、教职员及校友,一起投入世界各地的义工服务,带动全球的港大人服务社会。不久前,“服务100”计划举行了“向港大出发”活动,邀请超过500位小学生体验做大学生的滋味。而“每位学生不应因经济或家庭环境而被剥夺追求知识的权利”更成为港大的口号,“第一代大学生助学金”便是专门为首个读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家庭而设。 “排场不大,显得有点冷清” “ 大学的核心在于学术,这一点应始终坚持不变 。”徐佩莹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学术味浓、一切从简,这是港大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甚至百年诞辰具体在哪一天也没设定。“感觉很低调,排场不大,反而显得有点冷清了。”港大一年级学生屠同学告诉南都记者。 尽管范徐丽泰、曾钰成、任志刚等众多政界知名的港大校友也回母校庆贺,但在港大师生们看来,似乎也没有引起多大动静。“其实一直以来时常有知名校友回来交流、举行讲座,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校庆)主要由校友事务部门负责安排,学校行政这边只是进行配合。”港大传讯及公共事务处经理尹慧筠对南都记者如是说。 港大二年级学生、学生会学生福利秘书陈进龙更是直言:“ 重量级校友回来探望母校当然值得开心,但一个学校借名人来抬高自己倒没必要。反而应该想想,母校给了他什么,如何培养他,才让他做出了成就 。” “ 一个有内涵的大学是应该真真正正以学术为主的 。”在陈进龙看来,港大百年校庆一系列活动让他开始真正了解港大的历史、意义。“希望港大能为中国培养更多人才,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借‘百年’这个契机,为未来做好准备。” 他说, 百年庆典固然要庆祝,但更主要的还是要“辞旧迎新”,回顾过去进行反思,并且探讨港大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谈及港大近20年的变化,他感触颇深:“现在港大的趋势是成为国际化学府。”对此,徐佩莹也表达了类似的感受:“加强和内地交流、扩展国际化视野,是港大近年来的趋势。” 南都记者王日晶 大学的核心在于学术,这一点应始终坚持不变。学术味浓、一切从简 ,这是港大百年校庆系列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甚至百年诞辰具体在哪一天也没设定。 ———港大传讯及公共事务处助理总监徐佩莹 重量级校友回来探望母校当然值得开心,但一个学校借名人来抬高自己倒没必要。 ———港大二年级学生、学生会学生福利秘书陈进龙 港大校庆大师级讲座 ●主题“全球高等教育的急剧发展:女性何止半边天” 演讲者: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SBecker教授 ●主题“艾滋病-对抗新发传染病的科学与人类历程” 演讲者:200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Franccedil;oiseBarré-Sinoussi教授 ●主题“诗是人间烟火” 演讲者:1999-2009英国桂冠诗人SirAndrewMotion教授 ●主题:“蛋白质世界与日常生活” 演讲者: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urtWüthrich教授 ●主题“展望十二五” 演讲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 ●主题“环境保护和政策的重新审视” 演讲者: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ElinorOstrom教授 ●主题:“病毒终结者———T细胞” 演讲者:1996年诺贝尔生物以及医学奖得主PeterDoherty教授 注:港大校庆前后共有20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演讲,以上为2010年9月-2011年5月演讲安排 链接 今明两年都是港大百年 香港大学于1911年由“香港西医学院”和“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至今年刚好一百周年;1912年,港大首届学生正式入学,并正式举行了创校典礼。因此,广义而言,今明两年都可以说是港大的百年校庆。 作者: 王日晶 1月9日,港大百年校庆的启动礼就像一所中学的开学典礼。据港大
个人分类: 国家教育科学院|290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大学精神在于追求卓越和自由辩论—访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热度 1 halcon 2011-4-27 05:11
牛津精神在于精益求精和自由开放, 牛津大学是一所开放的高校,在这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方面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李芮、黄堃发自牛津 《国际先驱导报》: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的大学鼻祖,您认为是什么样的牛津精神指引着牛津大学长盛不衰?    安德鲁·汉密尔顿: 是的,正如你所说,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中最古老的高校,我们自己甚至都无从考证建校的具体日期。说到牛津精神,我认为牛津精神中包涵了一所顶级大学所需要的精神。如果让我总结一下,我觉得可能有两点: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追求卓越;同时鼓励自由向上和勇于挑战的精神 。    在 教学方面,我们坚持导师制 ,拥有很好的科研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优秀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牛津引以为豪的地方,也是牛津精神的精髓。   牛津大学还是一所开放的高校,在这里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讨论,不管是学术上的,还是行政方面的。导师制的延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可以与导师面对面就任何问题交换意见,我们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因此,在我看来, 精益求精和自由开放的讨论 ,是牛津精神的两个重要方面 。 (注: 牛津大学已有800多年历史,是英国和美国等英语国家所有大学的源头所在。通俗地讲,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 牛津的导师制是从本科就开始的,每名本科生都会有指定的导师,每位导师一般只带两三名学生。每个星期,导师和学生之间都会进行一小时左右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讨论,这种讨论是完全平等的,学生既可以自由地提出问题挑战导师,也需要在辩论中捍卫自己的观点。 这种辩论的好处:“可以在牛津的毕业生身上培养出一种自信。”牛津大学为英国培养出了包括现任首相卡梅伦在内的20多位首相,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多位外国元首也曾就读牛津,他们的成功不能不说与在牛津培养出的自信有关。 Q:“学院制”是现代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内部管理制度,但如何划分学院,各国做法不同。中国高校普遍按照专业类别划分院系,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制”不同与此,是按学生住所、教学住所和以学科方向为依据划分的。您能谈谈牛津大学的“学院制”有哪些特点吗?    A:学院制在牛津大学已经拥有800多年历史了,是牛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38所学院,每所学院的人数从500到700人不等。其中,30所是混合学院,这些学院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7所学院仅招收研究生;还有1所学院没有学生,只接收访问学者。   我认为,学院制具有很多好处。首先,这些学院就像不同的社区在牛津大学的大环境下提供了一个教学和社交的小环境,让新生更容易融入其中。其次,学院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了学科交叉和多元性。我们的学院不是按照专业领域划分的,我们没有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相反,每个学院都拥有较为广泛的学科组成。这一点很重要。一个来到牛津学物理的学生都会发现,和他在同一学院居住和学习的同学,专业可能是哲学、法语、工程或者其他学科。这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了解和熟悉其他很多不同学科的观点及思维方法。同一学院的学生们有机会在每天的早餐、午餐和正餐中认识彼此,从各自专业的角度讨论问题。 Q:中国的高校几乎都是按照专业学科划分的学院。您认为哪种组织结构更好?    A:我不会简单地判定孰优孰劣,因为每一座高校所选择的组织结构都是其独特历史的反映。在牛津,我们相信我们所选择的结构是最适合牛津大学的,也是最好的。在拥有学院制的同时,也有系别的划分,学生和教职员工与这两者都有联系。    Q:至今牛津大学坚持的昂贵“导师制”,目前都面临哪些主要困难?    A:是的,“导师制”是昂贵,现在是这样,一直以来都是。我很确定,经济因素是“导师制”将面对的最大的坎儿。   我们估算过,虽然每个学科差异较大,比如医学和自然科学可能会更贵,但平均下来,一名牛津大学的 本科学生每学年导师制需要花费1.7万镑左右 。目前,英国政府给每个学生提供5000镑补助,学费中用于支付导师制为3000镑,因此还有很大的差额。学校不得不从其他途径寻找赞助和补贴,这对我们坚持导师制而言相当困难。经济因素之前就是一大挑战,而英国政府削减开支后,挑战仍将继续。 学术成果的评判标准绝不唯一    Q:您既是牛津大学校长,也是一位化学家。在您看来,牛津大学的科研环境是怎样的?    A:非常好!牛津大学拥有杰出的科学院系,在自然科学领域和医学领域都作出了很多非常重要的贡献,对此我们非常引以为豪。我个人也很高兴在担任校长的同时,也承担化学系教授的工作。在最近一次的英国高等教育学术评估中,牛津大学在科研排行中首屈一指。在科研和生物医学方面,我们是一所非常有实力、有活力的重要机构。    Q:中国高校往往依据论文数量来评定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对此,您怎么看?牛津大学有怎样的评判标准?    A:我觉得, 在评价学术研究和学术成果时,绝不能只有某一种判断标准 。牛津大学在判断科研成果时,会衡量很多不同因素。发表论文的数量是衡量标准之一,但我们还会评判论文内容的重要性,在同一领域进行横向比较。在竞争相对激烈的领域,是否具有吸引和留住科研基金能力,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方面。此外,我们还关注科研的创新性和创造力。牛津大学的评判标准是多元化的。    Q:我们知道,牛津大学的Isis中心主要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职能。您能否具体谈谈牛津大学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经验?    A:是的,你对我们的情况很了解。我们很自豪创办了Isis创新有限公司,它在转化牛津大学的科研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创办的Isis创新有限公司是牛津大学全资控股的技术转移公司)   牛津这座城市在英国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过去是,现在也是。而牛津大学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Isis主要是发现和完善牛津大学的科研成果,发掘其中对社会有益的部分,并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将其进行技术转移和转化。他们协助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将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商业化,包含专利申请,许可授权,衍生公司等。在过去几年间,Isis平均每几周就组建一个衍生公司。我们非常自豪,Isis已经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很多成功的衍生公司。科研成果转化在今后仍将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工作。 Q:关于大学排名和英国涨学费问题的谈谈您的看法? A: 即便拥有如此辉煌的背景和难以否认的卓越,牛津大学在一些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的位置也时常经历起落。汉密尔顿在谈起大学排名时表现淡定:“我很少担心你提到的这些排名变化。” 大学排名是作用非常有限的评价工具,有时纯属人为制造的戏剧性事件,对牛津、剑桥、哈佛这些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名校来说,短期排名的变化说明不了什么。   选择大学时不要过多地考虑排名,而是应该寻找在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适合自己的学校。    牛津大学的学费也提高到了原来的3倍。这主要是因为牛津大学的导师制花费昂贵,需要更多的财政支持,“ 牛津从来没有把教育看作是一个产业 ”。根据英国政府学费上限调整政策而提高的学费,最后仍将是用在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在牛津享受卓越的教育。 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 Vice-Chancellor of Oxford University   注:在英国的大学体制中,Chancellor一般是请社会名流担任,相当于中国的“名誉校长”,牛津的现任Chancellor是曾任香港总督的彭定康,而Vice-Chancellor才是实际掌管各项大学事务的负责人,相当于中国的“校长”,汉密尔顿从2009年开始担任牛津校长。
2454 次阅读|4 个评论
反思自省比评功摆好更重要——请看老教育家刘道玉致清华函
kexuepifu 2011-4-26 23:14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张狂,不但招致了各界的反感,而且再度触发了中国社会对当下大学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 80 年代领衔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老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最近公开致函清华,呼吁反思中国大学制度之弊端。此文首先在《看历史》杂志发表了节选,后又被有责任感人士转载于博客中国网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持有刘老先生观点者大有人在,相信也包括回校“省亲”的某些清华校友。面对清华校庆活动的严重虚夸和不知自省,笔者原本打算写一篇博文,现读得刘老先生的函件,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故先行推荐如下。                大学需要反思精神                  武汉大学前校长 刘道玉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组织委员会: 您们好!清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喜庆,我借此机会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清华大学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祝贺:祝贺你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为这些成就做出贡献者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们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 此说不通,应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笔者注 ) 在中国,清华大学有着“中国麻省理工”之称的美誉,说明贵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我也一直认为,清华大学是我国重点大学的“排头兵”,是最有希望最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这说明,贵校重任在肩,千万不要辜负了自己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也迎来了建校 150 周年的纪念,看了两校的校庆安排,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据麻省理工学院宣布:“自 1 月 7 日至 6 月 5 日,将举行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在持续 150 天的校庆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而且将举行严肃的反思活动,思考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然而,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筹备工作,早在 5 年以前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后又改为组织委员会,下设 11 个专项工作组。此外,还成立了发展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 3 年以前就开始了 1000 天的倒计时活动。筹备工作不谓不充分,舆论不谓不大。可是,整个校庆活动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格式化的思维窠臼——大造舆论,邀请名人捧场,极尽评功摆好之能事。在这一方面,拥有丰富资源的清华又开各校之先,舆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自去年以来,该校就开展了“百年赋”、“我爱清华”、“百年清华、行健不息”、“两岸同心”等活动,而且还把舆论造到了国外去了。去年,该校派代表团访日,举行了“东京大学—清华大学周”和“早稻田—清华大学日”活动。在美国的造势的范围更大,先后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办了“清华周”,在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哥伦比亚举办了“清华日”,在哈佛大学举办了“清华大学与哈佛大学学生论坛”。 但是,我却没有看到清华大学有任何一项反思活动,更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这就是清华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当然,缺乏反思精神的不只是清华大学,包括教育部在内及各大学,都没有反思精神。要不然,为什么人们从来就听不到国家教育部对人们批评的回应,如扩招冒进、大学合并瞎指挥、教学评估造假、学术腐败、特聘教授假引进,评名师搞官本位、债台高筑等,从而使我国高教问题越来越严重。 我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明明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教育部就视而不见呢?说到底,就是没有反思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反思有过很多的论述,他说:“哲学认识的方式只是一种反思”。因此,反思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进行反思。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经过 20 多年的冒进之后,更需要进行反思。不经过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就不能认清教育的规律,不能成为一个清醒的领导者,也就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既然没有看到清华大学的反思,那么我作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于责任感的驱使,不妨替你们作一点点反思,但愿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校长?这个问题的答案本来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学应当选择一流的教育家当校长,但是这个问题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各重点大学都没有解决好。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得不重提 5 年前发生在清华的一件事。 2005 年 5 月 11 日,清华大学校长主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演讲,演讲完毕赠送礼品时,校长念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诗时,由于不认识小篆的“侉”字而语塞,并进一步导致举止失措,把赠送礼物说成了“捐赠礼物”,接受对方礼品后又忘记说声“谢谢”。这本来是很庄严的场合,却闹出了大笑话,并遭到了普遍的批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谁都有念错字的时候,我也念过错字。我们无意苛求科学家要会认识篆体字,一定要懂得古诗文,但作为大学校长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对此,著名的文化学大师王元化先生在逝世前曾批评说:“大学校长由对人文科学茫然不晓的理科教授担任,而此种现象导致大学文科奄奄无生气,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件事并不能怪罪校长,而只是暴露了我们遴选大学校长标准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如果把遴选校长的权力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相信他们能够选举出符合教育家标准的校长。 其实,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校长,如梅贻琦、蒋南翔、刘达 ( 中国科大原党委书记——笔者注 ) 、刘冰等,从治校的实践中,他们要么成了学者化的职业校长,或者是革命化的职业校长。梅贻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名并不是因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头衔),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话:“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而非大楼之谓也”,至今仍然被我国教育界所传诵!这几位校长作为著名的教育家,其业绩和教育思想,都已载入我国高等教育史册。对比起来,自 80 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的历任校长都是院士,他们都是双肩挑的学者,不能专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于办好学校,因此他们都没有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 85 年以前曾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之兴衰。这种事业之责任,不值得一个整个(指心无旁骛)的人去担负吗?”问题就在这里,我国现在不仅校长,而且有些部处长也搞双肩挑,他们怎么可能做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华应当珍惜自己的经验,选拔那些教育家当校长,心无旁骛地领导和管理好学校。也许,也有些院士符合校长的要求,但必须放弃学术研究,要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的利益,绝不能利用校长的资源营建个人的学术山头,像世界那些著名大学校长一样,做一个专心致志的职业化校长。根据过去的经验,从国家部委或省市的领导人中,选拔那些既受过良好教育(假博士不要)又有民主作风的人,到部分大学担任校长,也许比直接从教授中选拔要更好一些。 第二,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说:“学校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史上,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蕴育出了大批翘楚和大师级的人物。可惜,这种精神并没有继承下来,无论是独立也好,或是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不过为了宣传而已。请问:你们对教育部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吗?你们又给了学校的教授和学生们多少的独立和自由呢?如果你们真的有独立和自由之精神,那陈丹青先生又怎么会辞职呢?反倒是,他离开清华以后,才真正获得了创作上的独立和自由,这难道不值得你们认真的反思吗? 第三,一流大学应当具有鲜明的特色,绝不能贪大求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特色十分鲜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她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媒体实验室”,这是一个被称为“创造的摇篮”的研究机构,专注于发明创造,而非科技产品化的开发。正因为他们注重原创性的研究,所以才发明了世界第一个“旋风电脑”、幽灵隐形轰炸机、第一个拥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等成就。同时,他们先后诞生了 76 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可能是我国举全国高校之力也无法企及的荣誉。美国其他大学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和理论物理,哈佛大学的行政管理,耶鲁大学的法律,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派,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高能物理劳伦斯学派等。 可是,我国大学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个性和特色。过去,人们都知道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现在不知道什么是清华的特色。据介绍,清华大学的重点学科有 49 个,拥有全国第一的学科就有 38 个之多,重点多了就没有重点,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没有被认为最吃香的医学院、法学院和商学院,尽管有人建议要办这些学院,可是校长雪莉·帝尔曼却说:“正因为我们不需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所有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我们认为,小就是美!” 1997 年该校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足不出户,用 7 年时间证明了困扰世界数学界 358 年的费马大定理,从而创造了世界学术界的奇迹!这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色,我们应当反思“大而全”的办学模式,不走出“大而全”的误区,我们最终可能建设不出真正达到美国研究型那样一流水平的大学。 第四,世界一流大学应具有什么样的学风? 20 世纪初,是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国学院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四位大师,他们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下,都正值风华正茂。王国维先生在逝世前,曾出版了他的《人间词话》,在谈到治学的精神时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是王国维先生和那时一代学者治学的学风。“独上高楼”是什么意思?就是进入“象牙塔”,像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树立以学术为终身志业”的志向,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从事高深学问之研究。当今,我们的大学做不出传承千百年的学术成就,就是缺少了这种精神。王国维和他提出的这种学风,正是清华大学的精神财富,难道不应该反思和继承吗? 去年,曾有学者质疑贵校一位文学教授有学术剽窃之嫌,尽管学术界不停地呼吁清华大学成立调查委员会,但贵校态度一直暧昧。对待学术抄袭和剽窃,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查处,要不然怎么体现你们严谨治学的学风呢?另外,必须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一切形式主义,不能把国外退休的名家或政府的高官聘请到学校装饰门面,把他们供奉起来养尊处优,这种做法只会有害而无益处。在《参考消息》上,清华大学是作广告最多的大学,凡是广告都吹嘘或夸大其词,这是与严谨学风相悖的,必须制止以赢利为目的的广告。 第五,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精英大学贵在精,贵在致力于高深学问的研究,清华大学应当是这类大学的佼佼者。什么是高深的学问?它是指影响世界未来的前沿问题,能够传承百年、千年的学问,能够引起科学和技术领域哥白尼式革命的重大发明和创造。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科学研究中,必须放弃急功近利和立竿见影的指导思想,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安贫乐道的精神。德国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曾说:“当大学决心于经常为国家和社会利益集团服务的方针的时候,马上就背叛了学术工作和科学自身。大学如果确定了这样的目标,无疑等同于自杀。”本来,大学是分为精英型的和大众化型的,也有纯学术性的和应用型之分。我理解阿伦特的话,是针对极少数精英大学而言的,这是繁荣学术的需要。如果这样理解是正确的话,我认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重点大学,应当放弃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这是使我国科学跻身于世界先进之林的需要! 在清华大学校园里,竖立着一方石碑,上面镌刻着“行胜于言”的警句,这被认为是该校的校风。这句话当然是正确的,反映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叫陶知行,为了表达他的教育理念,索性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我个人切身感受到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务实精神,兴许这正是该校出现了 70 位亿万富翁的主要原因。 但是,从创造学的原理来看,任何一项重大的科学发明创造,最初都源于一个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诞生。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怪异的想法或求异的思想躁动,就不可能从事发明创造。因此,我认为仅仅强调“行胜于言”是不够的,它可能导致师生“形而上”的思维贫乏,从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象力。正因为如此,在解放后的 60 多年里,清华大学没有产生有影响的著名思想家。在未来的 30 年(一代人),能否产生一批思想和学术大师,这将是决定清华大学能否成为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我顺便强调一下,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我国只注意硬件(各种硬性指标的统计)的观念,必须重视一流水平大学的质量标准,不能像某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所说,他的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相似性,所以就能够很快的建成一流大学。这完全是误导,相似性仅仅只是按照形式比较,如果没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内涵,如众多的诺贝尔奖和世界各学科大奖的获得者,没有一批学术大师,没有几个科学学派,培养不出大批的杰出人才,尽管各项硬件指标上去了,但仍然不能称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的观察和反思只不过是一点皮毛,更重要的和有价值的反思,必须由局内人士来作。借百年校庆之机,希望清华大学发动群众,进行深入和广泛而严肃的反思,总结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敢于否定自我,善于不断地超越自我。 为什么我国教育部和各大学都不愿进行反思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被政绩观遮住了眼睛,只讲政绩却避而不谈问题;二是“官本位”主义,抱着“领导高明论”的思想,认为领导永远是正确的。为了再次说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学女校长德鲁·福斯特在 3 年前就职典礼上的一段话,她说: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是要对永恒做出承诺。” 她勾画出了一流大学的精神,阐明了反思(即回头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问题的方法必须与当下关心的功利主义相对立。这是多么高屋建瓴的办学理念,我国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几所世界一流达到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极少数几所大学,应该给自己准确的定位,走出为国家眼前经济建设服务的传统思维,走进象牙之塔,致力于解决 50 年甚至一百年以后的重大课题。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则是众多的普通大学或者技术学院能够而必须承担的任务,而一流大学应当肩负起提高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这是不同类型大学分工所决定的。 最后,我祝愿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获得圆满的成功!                      一个老年教育工作者 刘道玉 谨呈                          2011 年 3 月 19 日
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清华校庆:感恩与感怀
热度 2 jiahepeng 2011-4-26 10:25
4 月 24 日,带着孩子回到百年校庆中的母校清华,进的是离我住处最近的西北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医学院、生科院,就连一直呆在那里的天体物理中心,周边也修饰得如同花园一样美好。 真漂亮啊, 据我 12 年前研究生毕业时确实脱胎换骨 。 清华确实是清华,做起事情来一切都一丝不苟。就连空间不大的新建的标本馆,也放满了各种漂亮的标本,惹得 6 岁的儿子一个劲儿说,“我长大后一定要上清华大学。” 一所大学,如果能成为其学子们愿意代代传递的目标,这当然值得学子们对之感谢。 然而,一边转,一边总是觉得缺了点东西,又说不出来。 就在这时候,几个老同学有幸拿到了校庆文艺演出的票,结果看到节目单后,他们都跑了出来,大家又聚在一起喝酒。我看到那节目单上,要么是歌颂清华,要么与清华风物有关,总是不能感觉到有什么让人震撼的感觉。 在校园中闲逛,找到一个出售清华校庆书籍的书摊。有很多本校庆的书,却有点让人失望。这些书大多总结清华的历史、教学经验和人物典故,看到的都是大家如何在清华这个环境中的工作,看不到的是清华贡献的思想,是清华人让人感动的精神。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清华年谱,可惜不研究历史了,没买。 在这些书中,最让人失望的是一本名为《清华文化研究》。本来以为这是一本以清华作为案例的文化研究著作,但发现其实不过还是清华的大总结,从传统讲到现状,仍然看不到多少反思,没有任何根据表象对实质的探究。清华文科现在吸引了那么多学术大牛,唉!大师何在呢 ? 相信清华在校庆上花了不少钱,包括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但是总感觉都停留在形式上,看不到精神,感受不到震撼,无处追寻感动。一句话,校庆被变成了一场运动,处处都是形式美,而形式之下是什么呢? 在学校里,又参观了清华科技成就展,最大的感觉就是现在的清华既不是国学院时代的清华,也不是工科独大时的清华,前者有王国维、梁启超等四大导师的辉煌,后者是一大批国家需求的顶梁柱攻关项目,虽然可能不一定产生很多论文,而现在的综合大学时代,却感觉不到有颠覆性的成果。现在发表了很多论文,但看不到划时代的东西。 从清华科技展来看,清华在综合大学的路上还没有走出自己的方向,文科看不到思想(虽然有不少列入“工程类”的丛书),理科看不到引领学科发展的原创研究。也许这与清华开始走综合大学的道路为时不长有关。但,这无论如何也需要领导人多反思。 然而在校园中,却逐渐地有了一种让人感动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校庆服务的志愿者,热情而礼貌周到;这种感觉也来自在校园四处那两鬓苍白的学长们,也许他们没有成为部长和院士那样的精英(成为这样的精英后,在校庆中就属于特殊礼遇的贵宾,很难在校园中闲逛了),但是那种为母校骄傲和自豪的神情,深深地刻在他们脸上。 这才是清华的魂魄,清华其实最需要褒扬的不是发表了多少文章,而是一群群勤恳实干的学子,一批批成长奋斗中的青年教师,甚至是无数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比如我所住的 15 号楼的楼长,那个纯朴的北京人?比如宿舍楼旁边 13 食堂的一位大师傅,当年我节衣缩食、购买 5 毛钱一份的廉价剩 cai 的时候他似乎总往我的饭盆中多盛一勺。还有那些普通甚至是贫困的学生。他们的平凡工作中其实体现着不平凡的清华精神。 清华的精神其实不仅仅是大师们的精神,而是普通人的精神,而我们的校庆组织者是否想到了要表现这些普通人呢?如何去表现那种人情、人性、人道呢?是否可能让我们这些校友们回到学校,看到的是百年来这些普通人的贡献?听到这些普通人的心声? 百年校庆,人们议论得最多的是清华如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我也在想,清华如何成为一所感动世界的大学。
个人分类: 科教圈|4829 次阅读|2 个评论
追忆母校大庆的日子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1-4-25 11:11
看到博客们在讨论清华的百年校庆,不由地回想起参加自己母校大庆的一些经历。 上大学期间,正好赶上自强学堂的百年校庆。领导冒号之类都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天的午餐绝对是大学期间最好的伙食,而且是 free lunch 后来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也赶上150年校庆,可惜印象更少。不过,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在密西根湖边烧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5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走自己的路:试论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热度 19 Synthon 2011-4-25 08:14
日前我们这里组织了一个清华-耶鲁百年论坛,我之前也转过一个相关的帖子。论坛上有一个panel discussion,就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问题,我本人也是panelist之一。 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这里面又有两个子问题,一个是用什么指标衡量一个大学,再一个是,指标确定之后,每项指标达到何种程度可以称为世界一流。 要讨论第一个子问题,就涉及到大学排名问题。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大学排名,2003年推出的上海交大大学排名,2004年推出的QS排名和2010年推出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排名。有意思的是,QS和THE本来是合作推出大学排名的,但是在2009年,THE发表了一个声明,说QS的排名标准有问题,排名数据也有问题,因此两者分道扬镳。至于这些排名是否有效呢?我之前一篇博文里面也提到过,清华在上海交大排名里面比北大靠前,是杨振宁先生一人的贡献,而北大在THE排名里面比清华靠前,则是由于留学生数目多。所以,单看排名,似乎是很不准确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算我们有排名了,排名多少算是一流大学呢?顾秉林校长有个理论,说哈佛MIT是一流大学,但是还有不少一流大学不如哈佛MIT呢,不能说不如哈佛MIT,就不是一流大学了。。。美国有个大学联盟(AAU),有60个成员,都是美国比较好的大学,当然也包括哈佛MIT。顾校当年说,比较了一下清华的各个办学指标跟AAU的平均值,发现基本相当,清华略优,所以有信心说,清华在百年校庆之际跻身一流大学行列。当然顾校后面还有个注解,说“跻身一流大学”跟“建成一流大学”是不一样的,“跻身”的意思是差不多一流大学里头的最后一两名。当然这个注解被我们的无良记者们毫不犹豫的忽略掉了。。。 单从排名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觉得顾校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能办到美国差不多30名大学的标准,那单从排名上讲,可以算是一流大学的尾巴了。 然而在我们的panel上,来自科大的陈倜学长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陈学长说,一流大学要做一流的研究,但是一流的研究,除了老爱这种五百年一遇的天才之外,都是用钱砸出来的,那么中国处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有没有这个必要砸钱砸出一个一流大学呢?陈学长的另外一个观点更有意思,他说我现在就可以做出一个排名,把清华、北大、中科大排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前三位。 而另外一方面,陈可忠故校长之子、IEEE终身会士陈兴耀先生则认为,大陆已经有了这个财力,可以扶植一两所一流大学。另外,陈兴耀先生也认为,2050年的时间表是合适的。如果从现在开始,着力培养中小学生,那么2050年的时候,现在这批中小学生成为中国大学的中流砥柱之时,如果他们成长的好,或许我们就有了一流大学。 我的观点则是,一流大学不能脱离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清华历史上的学科变迁,从30年代开始的工学院逐渐壮大,到50-60年代蒋南翔建设现代工科,再到80年代重建理学、人文、经管诸学科,到90年代复建法学院,其实都是顺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那么,清华,或者任何一所中国大学,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也不应该脱离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跟西方国家还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顾校长在校庆给校友的信里面也提到,清华在“研究、设计、开发”诸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你如果看西方国家的一流大学,比如我刚收到耶鲁工学院院长给工学院院友的信,就只提到了研究成果,至于设计、开发,那是公司应该做的事情,学校不管。但是中国的国情是,绝大多数公司没有能力、也没有愿望来做这些事情,那么这个任务只能交给大学,于是大学在教学和研究之外,又多了两项任务。所以说,跟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比,我们中国大学的负担是更沉重的。当然对工科研究来说,有些时候结合实际可能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大多数时候,只是牵扯了太多精力。 在我之前写的几篇校庆文字里面,有不少网友对清华提出了批评。有意思的是,有些网友说,清华这么多年也没啥原创性成果,发SCI都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同样也有些网友说,清华这么多年也没给国家解决几个技术难题。前者很重要,研究成果是对全人类有益的,而后者也很重要,解决国家的需求,作为一个国立大学,似乎也是清华的责任和 义务。我想清华现在很多的问题,其实是野心太大,试图在两个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是反而没有那么多精力和资源,所以可能两个方面都做的不够好吧。 现在我们要建一流大学,那么又应该怎么走呢?是应该按照已有的一流大学,哈佛等校的模式,完全放弃设计、开发之类的工作,而专心于教学和研究?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服务的活动?这一点,我没有想清楚。但是我希望,肉食者,应该比我清楚。那么一旦这个问题清楚了,就自己走自己的路好了,神马排名,神马一流大学,都当做浮云好了。或许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之后,人们一看,嘿,这就是一流大学!
个人分类: 其他|7753 次阅读|35 个评论
百年校庆:北大、清华,谁更有“品位”?
热度 25 xqhuang 2011-4-24 14:45
百年校庆:北大、清华,谁更有“品位”?
百年校庆:北大、清华,谁更有“品位”? 一九九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大学百年庆典在神圣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这之前没有哪所大学获得过这样的待遇。北大百年校庆的盛况,可以通过下面的文字去感受: 那一天,校园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处处是鲜花,处处是笑语。欧美校友从海外包了专机回国,南方的校友在深圳包了一列火车专列返回母校。五月四日早上七点,数十辆豪华大巴排成浩浩荡荡的车队从北大所在的海淀区向人民大会堂进发。为了让北大的车队顺利的通过沿途的街道,北京市的交通部门专门进行了交通管制。一个有幸参加大会堂典礼的北大一年级的学生座在豪华的大巴里,张望着长龙般的车队,自豪地说:“只有我们北大才有资格这样!”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国两大最高学府,绝对是中国“左右丞相”级“一品”高校(见林中祥老师博文: 清华大学:‘一品’而非‘一流 ’)。当年北大高规格、高调的百年校庆,让人们对十三年后的清华大学百年庆典有了更高的期望值,谁说只有你们北大才有资格这样?果然,今天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盛况和“品位”,显然远远超越当年的北大。 林中祥老师认为北大和清华都是“一品”,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说北京大学是“一品”,当今的清华大学绝对是“极品”,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各大门户网站关于清华百年校庆的头条新闻: 清华今日迎百年校庆 培养出9名政治局常委 。 再瞧瞧今天的政治局常委,清华大学校友有几位?北大校友又有几位?两校根本不属于一个“品级”。 今天访问水木社区,发现不少关于清华校庆的帖子,其中一贴是关于北大、清华谁更有“品位”的争论,A:今天胡,吴,温,贾,习,李将出席,一共6个,比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的5个常委多1个,呵呵。B:问题是常委的总数多了两个,比例从71%跌至67%啊!北大、清华,到底谁更有“品位”?一声叹息,北大、清华都这么没“品位”,中国大学真的可以彻底解散了。 北大百年了,清华也百年了,再这样比“品位”真的很没有品位,是不是到了该制定新游戏规则的时候了?强烈建议:以后大学校庆,所有政治局常委不题词、不参加庆典活动,校庆不得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高校去行政化,先从校庆去常委开始!
个人分类: 猴眼窥世|18843 次阅读|57 个评论
我印象中的清华
热度 7 wangfangnk 2011-4-24 13:31
清华百年校庆了,很想写点什么。为了年轻时代我那些清华的好友们,如今他们有的远在异国他乡,有的也多年没有音信。而我关于清华的记忆,似乎就是关于他们的记忆,那么可爱的记忆。 我高中班的C一直是我非常欣赏的竞争对手,后来我上北大,他上了清华。与此同时还有若干人等分别上了这两所学校,其中比我低一级的冬萍是一个极其有个性的女孩子,在我心目中清华的女孩子就是她那个样子,果敢、幽默、极其聪明。我俩年龄相仿,十分投缘。是一圈交往甚密的两校同学的核心,主要因为其他人都是男孩子吧,呵呵。有好些个周末的下午,我们若干人等要么是在北大43号楼物理系的男生宿舍里(主要是女生楼不让随便进)打“拱猪”,一边斗嘴。要么是在清华的“之家”或什么地方吃好吃的东西,一边听某人讲“宇宙的起源”。那时的话题甚广,从时政、到课程,或者讲笑话,现在想来,都是些伶牙俐齿、唇枪舌剑的“废话”。连带我和冬萍同学还取笑一下某人穿衣,领口可见繁复的每一层内容。想来少年时代多么不更世事。前两年曾被我们暗笑的清华男生路过天津,一起吃饭,我忍不住又望向他的领口,非常整洁得体。当然人家已经是某上市公司的副总和董事了,但是语言依旧那么犀利,几次我都有点转不过弯来,看来人已近中年,智商却丝毫不老。 记忆中清华的食堂又便宜又好吃,印象很深刻。那时上学不要任何学费,吃饭饭票是学校发的,女生好像每月28斤?吃不完可以从小贩手里换袜子或贺年卡。菜票要自己买。刚上学时很节省,一个月买二十块钱的菜票就够了。我们宿舍有位家境很好的独生女,买四十块钱的菜票,就吃得很好,连其它同学也能沾上光。清华的同学们男生很多,前后好几级,就一、两个女生。我的清华同学主要分布在水利系、机械系、化工系等。出了北大的小东门,走过那条窄窄的通道,往右拐就看见清华的西门。还记得有次和冬萍在清华校园里边骑车边笑谈,忽然感觉自行车有些不对,等跳下车的刹那,前轮就离开自行车自己往前飞奔而去了。好险!唉,买这辆二手车时只看到它被擦得锃亮,没想到已经这么旧了。 一进清华园,生龙活虎的气息扑面而来。体育场上总是龙腾虎跃,很多很多的男生在锻炼身体、跑步。马路上自行车流如潮,大家都很匆忙,一脸正气一脸匆忙,让人立刻产生紧迫感和压力感,浪费时间的犯罪感油然而生。清华同学的课很多,很累,女生很少。他们常常将时间按刀切般的分配开来,几点到几点跑步兼背英语,几点上自习,几点打球,几点听听力。尽管北大的生活也几近如此,但是在未名湖边,你还是会找到一种悠然安闲的感觉,美丽的女孩子漫步在湖边,长发飘飘,让人不那么紧张,甚至还很惬意。 虽然我更喜欢未名湖的“一塔湖图”,但是清华的水木清华、荒岛、闻一多的雕像、大讲堂也是非常独具风格的。清华的建筑风格和北大截然不同,一个是古色古香的中国皇家园林风格,曲径通幽,灵秀婉约,一个是方正严肃、棱角分明的异国风情,透着理性与秩序。多年以后,我发现,非常喜欢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它的建筑、学风是十分匹配的。 我的清华同学故事很多,其中有一位是水利系的男同学,说有天发现他姐姐给他织的刚穿了几次的毛衣不见了,后来上楼时发现楼上有位同学正穿着那件毛衣往下走,于是很客气的又“借”了回来。后来偶然在中央二台的节目里看到这位同学,又想起那件事,不过他西装革履,做为财富领袖侃侃而谈,没有穿毛衣。还记得另一位同学的自行车丢了,在上课的楼前发现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分别被组装在不同的两辆车上,于是守株待兔,要了回来。当然更值得一说的是,他们那些令人振奋的消息,英语过六级了,得奖学金了,出国了。。。去年在美国,发现了大批的清华人。我说这么多年不见,敢情都跑美国来了。 清华无疑是杰出的,我的清华的好友们也证明他们的确是杰出的。值此清华百年校庆之际,又回想起曾经和清华有关的一些青春岁月,那么青葱、上进而珍贵的记忆。清华,那是一所我因为今生不能去读书或工作而感到遗憾的、伟大的大学。
个人分类: 杂感游记|7176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与清华大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热度 2 terahertz 2011-4-24 09:09
我与清华大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今天,是 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纪念日 。受到了国内领导人、媒体、学者的高度关注。详看相关链接 。祝福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我心目中是一所非常敬仰的大学之一。尤其是其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人利用2009年6月份到北京开会的机会,有幸参观了这所梦想照进现实的清华园,并在此留影。 参考: 清华大学网站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6606/2011/20110423232739469364111/20110423232739469364111_.html # 热烈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校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436634 回忆清华力学岁月:写在百年校庆前夜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4316do=blogid=436551from=spac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几年前的旧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热度 1 liwei999 2011-4-23 16:06
几年前的旧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作者: mirror (*) 日期: 04/22/2011 22:28:55 不知是否凑巧,如今方家后院儿起火了,方夫人遇到了抄袭门。大约“红旗”是抗不 下去了。原因并不是抄袭门,根本的还是年龄问题。 有不少人对方博士的学识有质疑,镜某也是其中之一。对一般人的学识水平还是不公开议论为好,就如同不宜当面评论女子姿容一样。但是对于公众人物就没有这类担心了,所谓公众人物就是给人们“八卦”的。如果镜某说“白天高加索人”和“夜晚高加索人”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事情发生在方博士那里就不然了。 舆论对药家鑫事件的讨论也有些莫名其妙。看案情就是个很单纯的杀人事件,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余地。一个两千万人的国家可以不要死刑,一个二十千万人口的国家就需要考虑维持死刑制度了。人口多了生态也就不一样了。 清华百年校庆,胡主席回校访问(应叫视察)很是风光。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样的政治人物不去大学出席这类的仪式才是办好大学的开端呢?清华的校训是两句还是四句问题网上有争议。显然应该是两句,这是历史的事实。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754 次阅读|1 个评论
清华大学校园美景
热度 3 ChinaAbel 2011-4-17 14:37
清华大学校园美景
前几天的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很热闹(网上看的),与以往的各个学校的校庆相比,最给力的莫过于7亿人民币社会捐款!再过几天,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校庆,期待更加给力的事情!(事先声明,我只是一个局外人,和清华没有什么关系!),由于现在进清华校园游玩需要证件了,不像以前可以随时出入。这里就转发一组照片,先预热一下,哈哈!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9072 次阅读|6 个评论
《水木清华》之水----兼贺清华百年校庆
热度 26 lixuekuan 2011-4-15 21:03
《水木清华》之水----兼贺清华百年校庆
14日中午终于把所有的材料收齐,下午就可以装订任务书和预算书,历时1年零一个月的课题申请总算告一段落。 尽管疲惫但也高兴,马上给 liuli66 发短信,预约下午时间。但 liuli66 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只能约到5点以后。 这样正好,中午可以好好睡一觉。3点钟自然醒,打车去清华南门附近的宾馆与同事聊申请项目的工作计划等待刘教授的召唤。 刘教授有点拖堂,5点多外事活动才结束,我跨入清华已经夕阳西下。马上是清华的百年校庆,校园里到处张贴着庆祝这次校庆的小彩旗,很多民工在修路或者给建筑物打扮。场面有点乱,但一周之后肯定就不会这样了。 从南门到西北门有很长的路要走,气温如此之高根本不是春天的感觉,也许天气也在为清华校庆烘托热烈的气氛。看看夕阳的高度给我们留下的拍照时间不多了,我加快的步伐,见到 liuli66 时我已经汗流浃背了。 在 liuli66 办公楼下为外宾拍了合影,我们就向清华有水的地方进发。太阳很不给面子,刚刚拍几张就落山了。 清华的水面不大,说是个湖有点夸张,但中国校园里那么大一片水的大学还真的不多。水面很静,新绿的树叶映在水里倒影很漂亮,如果心也像这水那么安静绝对是一个安放书桌的好地方。 可惜的是我很久没有使用小DC拍片子,一着急忘了调整参数,所有的照片都是在ISO800下拍。松下的机子在高ISO下照片质量很差,拍出的照片能明显看出颗粒度。当然发现这些是我传到计算机上才知道的。辜负的刘教授的希望,这次我机子上的照片实在是失败。 看 liuli66 机子的片子还不错,我心里有一点安慰。 很美的片子发出来才知道宽度被自动压缩,照片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很多商业网站压缩照片宽度是为了在旁边加广告,科学网博客照片边没有广告为什么要压缩那么小哪?我曾经给编辑发短信,但没有回音。
个人分类: 美图欣赏|6292 次阅读|86 个评论
九个领导四个给校庆题字,是光荣还是羞耻?
热度 12 陈安博士 2011-4-6 21:55
  不知道有没有学校在N年校庆时不请领导出席和题字的,如果有,而且不是那种想求题字和出席而不得的,请一定告诉我。      看有学校校庆,说九个大领导里有四个给题字的。   这个说法究竟是——   1,显摆?【题字的领导 真多啊,竟然有四个,一般大学求到一个就不容易了 】   2,自责?【 公关工作不利,其他五个根本就没理校庆筹备委员会的人 】   3,丢人?【 本来一般至少弄个70%-80%的给写俩字,结果活动了5年,才弄来四个人给写字,有一个还是秘书代写!不够跌份的! 】   4,或者竟然是在批评呢?【这么重要的活动,九个人里 竟然才这么几个人给题字,真是够呛! 】   孔老二说:唯XX(此处省略2个字)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改写一下:唯马屁精与不要脸面者难养也,给脸则想登鼻子,不给脸老来贴脸。      谁来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预告:下一则关于校庆的新闻估计是:九领导齐齐出席我校百年庆典,八校长七张老脸露出甜美微笑】
个人分类: 时论|4360 次阅读|12 个评论
老同学见面,格外眼红
热度 55 陈安博士 2011-3-1 23:22
  【Blog主人按:老同学聚会见面,很容易格外眼红。大家多年后再见应该聊啥?最好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但是,难!很容易做成“比较会”,你的衬衫500美元一件啊,我这条围巾是女儿从巴黎买回来的,1000欧元呢。如此等等,那就看谁的眼更红吧!】   以下是俺们整理的同学聚会经典比较例句,还望有意者参照使用——   【以后的房产政策真是不好,还要征税,我那十套房子得卖三套了】   【我们家那口子前年当上的院士,他可不想当了,可是单位非得推荐,结果一次就当上了,他还郁闷了好几天】   【这次同学聚会咱们可得多点些家常便饭,我最近海参鲍鱼都吃腻了,这次最好是粗茶淡饭。对了,别点茅台啊,实在是太难喝!】   【我那篇20年前的论文,去年得了SCI经典引文奖,我真是没觉得有啥科学价值,回头我把pdf发给你,给多批评批评哈~】   【你们男生,当年没暗恋过林翠翠的请举手?】      以下是 清华大学某系一九七七暨七八级为百年校庆聚会制订的《和谐守则》,从中也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的同学聚会都在说什么 。   A 、禁止攀比职位。少年得志的请照顾大器晚成的;后来居上的请礼遇小时了了的;出人头地居高位者最好展现您虚怀若谷的气度;无名英雄基层人员不妨保持您不卑不亢的姿态。   B 、 禁止攀比家产。腰缠万贯的当感念创业成功的幸运,身无外物的多享受精神生活的充实。   C 、请配合筹备组的食宿安排并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坐拥豪宅的和暂居陋室的请共同回顾五号楼或十二号楼的同居岁月。纵是食不厌精或非绿色有机不屑的也请一起回味九食堂当年共享的粗茶淡饭。   D 、 请对外貌、着装、发型、发色、腰围、体重、视力、行走速度等等状况百异 、 个性千秋的同学一视同仁。女生禁止攀比老公,男生禁止攀比老婆,男生女生禁止攀比儿女。有无神仙眷侣、儿女是否出众、膝下尤虚或子孙满堂,不是此次聚会的主要议题。禁止有家室者再度偷猎爱情 , 或有过不和谐历程者分享经验。   E 、 禁止恶意揭底和延续恩仇史。三十年之前的情敌、政敌、债主 , 不论是感情纠葛、竞争恩怨、还是财物纠纷,三十年后请一笔勾销。   F 、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政治制度 、 经济体系 、 风俗习惯 、 因地而异 、 因人而异。寸有所长 、 尺有所短, 希望大家求同存异 , 共同遵守和平共处的N项原则。   G 、 吸烟的同学请保护环境及怜惜旁人的肺。醺酒的同学请注意场合并心疼自己的肝。提倡适度适量。   H 、 热烈欢迎表现欲望超强者,去财务组负责人那里追加赞助费。   总之,希望我们珍惜这三十年一聚的机会,壮心不已指点江山的携手去留无意修身悟道的,大家欢聚一堂和睦相处。   
个人分类: 事论|10791 次阅读|114 个评论
[转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庆将举行150天反思活动
xupeiyang 2011-1-8 20:25
http://news.sina.com.cn/w/2011-01-08/175021782802.shtml 今年的1月7日是麻省理工学院建校150周年的纪念日,为了庆祝学校成立150周年,学校将会举办持续长达150天的盛大庆祝活动,向以往的成就和贡献者致敬,虽然诞生了7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麻省依然表示,他们也将在自己150岁的周年庆上继续反思如何继续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2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MIT建校150周年-----MIT校长Susan Hockfield发表题为“发明
毛宁波 2011-1-7 21:25
MIT at 150 Inventing the Future In 1861, the year MIT was founded, technology had only just taken on its modern meaning, and launching an Institute devot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was a bold experiment. Yet our founder, William Barton Rogers, had nurtured ideas for this new Institute over more than 20 years. He wrote and spoke widely about the imperative of mak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useful and of making the useful arts scientific. He anticipat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with the practical c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s industry and economy. On April 10, 1861, the Governor of Massachusetts signed MITs charter. Two days later, the Civil War began. Rogers remained undaunted, even though MITs first students would not enroll for another four years. After the war, the Institute that Rogers founded quickly became a powerful mechanism for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 By teach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hands-on activities and by valuing practice as well as theory,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research, Rogers bold idea helped America design its future as an industrial powerhouse. While MIT faculty revolutionized teaching and pioneered research in fields from physics to architecture to chemical engineering, MIT graduates us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transform daily practice in factories, railways, mines, shipyards, and laboratories across the country. Some led in their professions while championing a more egalitarian ideal of American education, such as architect Robert R. Taylor (1892), MITs first black graduate, whose vision still defines the campus of Tuskegee University, and chemist Ellen Swallow Richards (1873), MITs first woman graduate, who directed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testing in America and pioneered the new field of ecology. Some graduates, like chemistry students A. D. Little (1885) and Pierre DuPont (1890), and aeronautical engineers Donald Douglas (1914) and James McDonnell (1925), went on to shape entirely new industries. By founding his new Institute on the vibrant interplay of exploration and creativity, Rogers had given the world a compelling model of an innovation machine. In another hour of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and following World War II, MIT again contributed powerful ideas that propelled our countrys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radar here at MIT made a decisive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war effort, and in the years that followed, the Institute became a preeminent example of a new engine for progress: the modern research university, fueled by federal investments in peer-reviewed technology and science, following the visionary blueprint of MITs Vannevar Bush (PhD 1916). The talent and ideas that flowed from MIT and other research universities helped fuel an enormously productive future, with decades of economic growth, the birth of new industries, countless medical advances, and the emergence of virtually all of the technologies that enable our modern quality of life. Today, as we face another period of potentially transformative change, I believe the MIT community again has a crucial role to play and an important calling. We can demonstrate to the nation and the world that progress is possible against the great problems of today and tomorrowenergy, climate, water, poverty, megacities, disease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eply informed by wise policy and pursued headlong with the can-do culture of MIT. We can set a path toward a new future for American manufacturing, through innovative systems, processes, and materials. Building on our entrepreneurial spirit, we can deliver the innovators and innovations that will drive the next wav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MIT can inspir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of every background, to understand that science, math, and engineering can give them the exhilarating power to participate, not passively as spectators and consumers, but as the active explorers, entrepreneurs, and inventors who will design the future. In short, once again we can and will produce the kind of powerful new ideas our nation needs. We will do so by building on MITs core strengths: our tradition of practical optimism, our appetite for tackling demanding problems with hard work, and our unbounded curiosity and steady confidence, built on bedrock standards of excellence and rigor. Susan Hockfield President From http://web.mit.edu/facts/focus.html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46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贺MIT建校150周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今天开始庆祝建校150周
毛宁波 2011-1-7 21:14
今天是1861年William Barton Rogers建立MIT 150周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今天开始庆祝建校150周年----庆祝活动持续150天。MIT专门设立了校庆网站 http://mit150.mit.edu/ 。 2011年1月7日 MIT网站主页 MIT校庆150周年网站主页 http://mit150.mit.edu/ MIT 150周年校庆主要活动安排 Reception and opening of the MIT150 Exhibition Friday, January 7, 2011 Time: 3:00pm - 5:00pm MIT Museum, Bldg. N51, 265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 Artistic Menagerie: Collaborations of Mind, Hand and Imagerie 1900-1926 Saturday, January 22, 2011 Time: 4: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MIT150 Symposium Economics and Finance: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o Policy Thursday, January 27, 2011 - Friday, January 28, 2011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n VanDerBeek - The Culture Intercom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Time: 6:00pm List Visual Arts Center, 20 Ames Street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ydriotaphia" by Tony Kushner - presented by MIT Dramashop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 Saturday, February 12, 2011 Little Kresge Theater,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s, Process, Art, and the Social Friday, February 4, 2011 Time: 1:00pm - 5:00pm Bldg. 34 Rm. 101, 50 Vassar Street MIT Libraries “Technology” through Time: 150 Years of MIT History Exhibit Opening Friday, February 4, 2011 Time: 1:00pm - 3:00pm Maihaugen Gallery, Bldg.14N Rm130, 160 Memorial Driv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ic | MACHINES : Celebrating 50 years of Music and Technology @MIT. Saturday, February 5, 2011 Time: 9:00am - 10:00pm Media Lab Complex, Bld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Human Diversity and Social Order Forum The Fruits of Diversity Thursday, February 10, 2011 Time: 7:00pm Media Lab Complex, Bld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Program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MIT150 present: MIT’s Moments of Decision: An Historical Retrospective Tuesday, February 15, 2011 Time: 4:00pm Media Lab Complex, Buildin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Human Diversity and Social Order Forum Diversity on the World Stage Thursday, February 17, 2011 Time: 7:00pm Media Lab Complex, Buildin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del's "Israel in Egypt" Saturday, February 19, 2011 Time: 8: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Sponsored by the Office of the Dean for Graduate Education An Evening with Isabel Wilkerson Tuesday, February 22, 2011 Time: 7:00pm 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Kirsch Auditorium, 32-123 MIT Public Service Center IDEAS and MIT Global Challenge – Generator Dinner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Time: 7:30pm Stratton Student Center, La Sala Puerto Rico Room Human Diversity and Social Order Forum Minor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ursday, February 24, 2011 Time: 7:00pm Media Lab Complex, Buildin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Applied Nichiren Buddhism at MIT (ANB@MIT) 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USA (SGI-USA) From a Culture of Violence to a Culture of Peace: Transforming the Human Spirit Sunday, February 27, 2011 - Wednesday, March 2, 2011 Tang Center, Wong Auditorium, Bldg E51, 70 Memorial Drive Human Resources 2011 Excellence Awards Tuesday, March 1, 2011 Time: 3:00pm - 5: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Sponsored by the Office of the Dean for Graduate Education An Evening with Jennine Capó Crucet Thursday, March 3, 2011 Time: 7:00pm Tang Center, Wong Auditorium, Bldg E51, 70 Memorial Drive Dedication of the David H. Koch Institute for Integrative Cancer Research Friday, March 4, 2011 Time: 4:00pm - 5:00pm Building 76, 500 Main Street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uroscience of Expression Saturday, March 5, 2011 Time: 11:00am Media Lab Complex, Bld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Room 633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ical Patois: Reflections of Language in Music Saturday, March 5, 2011 Time: 2:00pm Little Kresge Theater,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uage of Music' concert featuring the Lontano Ensemble Saturday, March 5, 2011 Time: 8: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cy Crossroad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cy Crossroads Symposium 2011 - Biotech Policy Wednesday, March 9, 2011 Time: 2:00pm - 6:00pm TBA MIT150 Symposium Conquering Cancer through the Convergenc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dnesday, March 16, 2011 Time: 8:30am - 5: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Human Diversity and Social Order Forum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ursday, March 17, 2011 Time: 7:00pm Ray and Maria Stata Center, Kirsch Auditorium, building 32-123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hed by Fire: The Music of Keeril Makan Thursday, March 17, 2011 Time: 7:30pm Bost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100 Northern Avenue, Boston, MA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ST OPERA: 'Death and the Powers' - an opera by Tod Machover Friday, March 18, 2011 - Friday, March 25, 2011 Cutler Majestic Theatre, 219 Tremont Street, Boston, MA MIT150 Symposium Leader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Women of MIT Monday, March 28, 2011 - Tuesday, March 29, 2011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MIT Public Service Center MIT Global Challenge – Community Choice Award Voting Wednesday, April 6, 2011 - Monday, April 25, 2011 Onlin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reaking the Code Thursday, April 7, 2011 - Sunday, May 8, 2011 Central Square Theater, 450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 Ronde' by Arthur Schnitzler Thursday, April 7, 2011 - Friday, April 15, 2011 Little Kresge Theater,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WMBR WMBR 50th Anniversary Saturday, April 9, 2011 Time: 7:00pm Morss Hall, Walker Memorial Building, 142 Memorial Drive MIT150 The Next Century Convocation Sunday, April 10, 2011 Time: 2:00pm Boston Convention and Exhibition Center, 415 Summer Street MIT150 Symposium Comput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actically Everything Monday, April 11, 2011 - Tuesday, April 12, 2011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ng-on-a-Can and Kronos Quartet Mini-Marathon Friday, April 15, 2011 Time: 7: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ST Forward: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MIT Saturday, April 16, 2011 Time: 10:00am To be determined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nce Technology and Circulations of the Social, Version 2.0 Thursday, April 21, 2011 - Saturday, April 23, 2011 Media Lab Complex, Bldg E14 6th Floor, 75 Amherst Street MIT Public Service Center IDEAS and MIT Global Challenge Poster Judging Session Monday, April 25, 2011 Time: 6:30pm - 9:30pm Lobby 10 and the Bush Room, 222 Memorial Drive MIT150 Symposium Earth, Air, Ocean and Space: The Future of Exploration Tuesday, April 26, 2011 - Wednesday, April 27, 2011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Science Festival Saturday, April 30, 2011 - Sunday, May 8, 2011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150 Open House Saturday, April 30, 2011 Time: 11:00am - 4:00pm MIT Campus MIT150 MIT Public Service Center IDEAS and MIT Global Challenge Awards Ceremony Monday, May 2, 2011 Time: 7:00pm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MIT150 Symposium Brains, Minds and Machines Tuesday, May 3, 2011 - Thursday, May 5, 2011 Kresge Auditorium, 48 Massachusetts Avenue Division of Student Life MIT Awards Convocation Tuesday, May 3, 2011 Time: 4:00pm - 5:30pm Maclaurin Building - Building 10 Rm 250, 222 Memorial Drive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an Downey: The Invisible Architect - List Visual Art Center exhibition Thursday, May 5, 2011 - Sunday, July 10, 2011 List Visual Arts Center, 20 Ames Street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ST Light: The culmination of MIT's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aturday, May 7, 2011 Time: 7:00pm - 11:00pm MIT Campus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Building the Future: Dedication of E62 Friday, May 13, 2011 Time: 9:00am Bldg. E62, 100 Main Street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Building the Future: MIT Sloan Alumni Weekend Friday, May 13, 2011 - Sunday, May 15, 2011 Bldg. E62, 100 Main Street FAST Festival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llona, Destroyer of Cities" by Jay Scheib Friday, May 13, 2011 - Sunday, May 15, 2011 Boston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 100 Northern Avenue, Boston, MA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Systems 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 on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in Social Networks Tuesday, May 31, 2011 - Wednesday, June 1, 2011 MIT campus in Cambridge MIT’s Investiture of Doctoral Hoods Thursday, June 2, 2011 Time: 11:00am - 1:00pm Rockwell Cage, 106 Vassar Street MIT's 145th Commencement Exercises Friday, June 3, 2011 Time: 10:00am - 1:30pm Killian Court MIT Alumni Associ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MIT150 present: Toast to Tech! Saturday, June 4, 2011 Time: 9:30pm - 11:00pm Killian Court
个人分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见闻|7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母校校庆
tonybean 2010-12-5 19:44
今天,我的中学母校广州市第三中学举行了校庆活动,学校来了几十年以来的各级校友,还有文艺表演,非常热闹!下面是摘自百度百科的广州三中词条: 1863年,法国天主教教会在约瑟路(现三中校址)兴建了一间颇具规模的学校,命名为圣心书院。该书院以学外文为主,兼修中文,校长是法籍黎神父,教师大多数为外籍修道士,也有少数教中文的中国教师。1914年(民国三年),改为四年制私立圣心中学,1945年,又改名为启育中学。1925年,天主教广州教区出资,在圣心中学相邻的一块空地上新建了两座楼房,开办明德女子中学,学校全部招收女学生,由当时广东省财政厅长冯祝万的夫人陈秉卿女士任校长。1952年9月,启育中学与明德女中一起将学校献给政府,合并成广州市第三中学。同时并入三中的还有越山中学,真光中学高中部,南武中学高中部,新中华会计学校,珠海大学,东方无线电学校,导正、华夏、协和等三间名校的联合体。1952年学校定名为广州三中以来,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努力培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历代三中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了学校长盛不衰。学校1978年被评为广州市越秀区重点中学,1993年被评 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1998年8月,又顺利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第一次复评。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验收。 母校经历了三朝,见证了我们国家从被迫卷入全球化到日益强盛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开始的时候,三中是教会学校,紧邻的是广州最有名的天主教堂石室圣心堂,以前周日补课还经常听到礼拜的钟声。教会办校的历史直到共和国伊始。曾经,三中人是越秀区崇拜的对象,我在读的6年里,学校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可能从我这一届开始,成绩开始下滑,辉煌的被崇拜史也慢慢地逝去。原因可能是出生率下降而学校扩招,好的学生都被吸引到最top的学校,而我们只能更多从本来应该属于更次一点学校的生源中招学生。从我小学毕业开始,广州的小学开始了合并的序幕,几年后中学也开始了,直接说明了出生率下降带来了教学资源的过剩,结果是出了最好的学校,其他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生源都大大下降。 很怀念当时在班里的那种氛围,大家都很努力去学习,不少人都考上了好的高中或大学,和很多老师都有很深的感情。从和老师的对话里听出,现在的学生真的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看着现在的学生们,和我们这一代的人也真的很大差距,真是代沟挺深的。不过,老师还是那样子,虽然很多教过我的老师退休了,但样子基本没变,我们见面了都很兴奋。 旧高中楼,以前外表是黄色的,现在统一成红色 报告厅现场 学生的合唱表演 几个退休老师的表演,其中有几个教过我的 祝愿广州三中越办越出色!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451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是北京师大校友
jiangxun 2010-10-18 10:34
作者:蒋迅 蒋劲松老师 说, 中国最牛的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 ,这让我心里一阵暗喜。从他的 文章 中,我还找到几个校友:李小文、吴飞鹏、田松、杨玲。 这两天北师大校长没事偷著乐呢 , 这话肯定没错,我现在也在乐。我为自己是北京师大的校友而乐。有朝一日,我可以说,我和一位得过国际大奖的人是校友。我在校时的宿舍跟他在同一层楼。要是有先见之明,我那时候怎么也应该跟他要求一个合影啊。我还知道,他的导师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新闻工作者北京师大一级教授 黄药眠 先生。1987年教委让黄先生考虑是否给他授予博士学位。黄先生表示:我看他的文章属於学术争鸣。因为有黄先生的保护,他才在1988年获得了文艺学博士学位。北师大应该感谢黄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校庆日定于每年9月10日教师节 。今年的校庆过去了。我觉得北师大应该邀请他参加下一次的校庆,他应该有权力参加下次的校庆。
个人分类: 杂谈|4939 次阅读|5 个评论
哈工大90年校庆文艺晚会
boxcar 2010-6-7 23:34
2010年6月5日晚20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工大体育场举行了哈工大90年校庆文艺演出(晚会)。本人作为哈工大的一名在职教师,亲自去现场观看了演出,并借助手中的照相机,努力记录下了这次晚会的一些片段。凑巧的是,这天恰好是我的生日,所以,我常开和别人玩笑(吹牛!)说有人给我办了次非常盛大的生日晚会。下面就请大家看看一个业余选手拿着一个貌似专业的照相机在晚会前后拍摄的一组照片: 1)傍晚的格物楼。该楼原来叫新楼,但看上去一直很旧。为了校庆,新戴了铁帽子楼顶,还按照主楼的色调粉刷了外墙漆,如此一番捯饬之后,果然焕然一新了,我看可以考虑恢复其新楼的称号了。 2 法院街。这条街正对着著名的电机楼,右手边是行政楼、格物楼、管理学院楼与理学院楼。灯柱上挂着的彩旗充分显示了校庆的热烈氛围。 3 看台上笑逐颜开的学生们(作为道具的那个望远镜其实是我的)。 4. 这样的一个90够炫吧?!这种场合,必须要有足够惊艳四座的设计,这个有烟花喷出的90算是一个。 5. 火树银花。伴随着歌唱家李双江的一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舞台后面喷射出了璀璨夺目的烟花。 6. 给歌唱家李双江鲜花并扬言要拜师的机器人,这绝对是哈工大的特色和绝活儿。 7. 六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合唱苏联歌曲《喀秋莎》,我把镜头全拉出去了,10.3倍的光学变焦,总算看清了几位先生。 8. 校园歌手们的激情表演。 9. 留学生们的表演。 10. 宣誓。 11. 英雄的航天员们(杨利伟、翟志刚和刘伯明),主持人是黄宏。 12. 最后一曲合唱《哈工大之歌》 13. 曲终人散时。22点,晚会胜利闭幕,校友、老师和同学们井然有序地退场。 14. 张灯结彩的活动中心
个人分类: 教育|12958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李长春《母校九十华诞感怀》
botnet 2010-5-26 21:24
今年是我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90周年。90年前,哈工大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中诞生,伴随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程不断成长壮大,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为海内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己任,汇聚了一大批卓越名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出色成果,为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的哈工大,已经成为国家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青年学子十分向往、社会各界广为赞誉、师生校友无比自豪的著名学府,正在意气风发地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迈进。作为一名老校友,感慨万千。借此机会,我谨向母校90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向为母校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校领导、教师、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是1961年考入哈工大的,在母校度过近7年(因受文革影响延期分配)宝贵的青春时光。虽然离开学校已经40多年,但每每回想起在母校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恍如昨日, 历历在目,倍感亲切。母校宏伟的主楼、宁静的校园、参天的古树、茵茵的绿地,常在梦中萦绕。紧张的学习生活、愉快的文体活动、繁忙的劳动实习、融洽的师生情谊,不时在脑海中浮现。印象最深的是,母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运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严谨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学识、志向和品格全方位的培养,提升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使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受益终身。 母校十分注重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教书育人、育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任务。母校紧紧抓住这个根本,把传授知识技能与坚定理想信念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校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的过程。我还清晰地记得,李昌校长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常常要作政治报告,讲述一二九运动史和他担任队长的抗日民族先锋队斗争史,深情回顾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历史,激励我们这一代青年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才。吕学坡副校长为我们作过三十而立的人生成长报告,勉励大家把学习和事业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恋爱婚姻问题。电机系党总支书记战汝澍每学期开学都给我们作一次时事政治报告,他善于把政治理论和国内外大事紧密结合,鼓励大家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他的报告成为宝贵的精神大餐,深受同学们的欢迎。记得有一次他专门作了反对苏联修正主义的报告,对三年困难时期苏联政治上施压、经济上逼债、科技上撤走专家给我国造成的困难分析得十分透彻,给学生以极大的激励,誓为祖国强盛而读书,至今仍记忆犹新。五四青年节学校经常表彰优秀团员、优秀学生,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同学学习先进帮助后进。学校在加强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学、五四、一二九这三个时间节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当时学校的辅导员制度很完善,每个年级配备一名辅导员,还有一名学生队长,经常与学生同吃同住,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时候,辅导员可以称得上是学生人生的导师。我的辅导员朱天荣老师,就经常与我们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他后来成为我的入党介绍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去年5月我到江苏调研时专门看望了他,我们一起回顾了那段难忘的时光。对辅导员老师的敬重之情,几十年来我都 不曾改变。学校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组织积极分子参加党课,开展谈心等,给学生压担子,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强调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到毕业前夕,我们班共发展了6名党员,都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学校还组织我们深入到工厂和农村,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对我们了解工农群众和社会实际,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道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的专业课老师更是身教重于言传,甘于埋头奉献。去年7月我到青海调研时,在原子城的两弹一星功勋人员名单中,赫然看到当年电机系副主任、曾给我们作新生入学报告、全国高等学校通用教材《电工基础》编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老师的名字,这才知道他从1962年调到核工业部后,一直在这条战线上默默工作了几十年。回到北京后,我专程到他家中看望,见到老师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十分欣慰。更令我感动的是,他说到两弹一星的艰辛历程时,总是讲党的领导和其他同志的成绩,只字不提自己的贡献。这种高风亮节的胸怀、谦逊平和的态度,充分体现出母校老师崇高的品德和风范。工企专业教研室副主任王冀生老师在专业实习动员时注重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母校有着严谨求实、刻苦勤勉的治学风气。学风代表学校的形象,好的校风是名校宝贵的无形资产,是长期铸就的校园文化。尊师重教、治学严谨是哈工大的优良传统。李昌校长和高铁副校长大力倡导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大力推进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理念。高铁副校长是负责教学和科研的,他对教学要求严格,他首先要求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水平关(即三关),把教的功夫做到家。同时,强调学生一定要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即三基)上狠下功夫。母校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全国各高校都很有影响。我们刚一入校,就受到了全面深入的传统教育,把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牢记在心。当时学校有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高铁副校长带头尊重教师、尊重人才, 在学校师生中传为美谈。我记得他曾在街上看到哈工大老师在雨中步行,就立即叫司机把车停下,让老师上车。学校把学术造诣特别突出的年轻教师吴从炘从助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当时学校职称很实,教授、副教授很少),影响很大。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在老教师的指导和苏联专家的培养下,学校形成了一支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立志为党的教育事业而献身的青年教师队伍八百壮士,苏联专家撤走后,他们很快成为各个专业的骨干。他们不仅是过好 三关,提高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骨干,更是严谨学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特别强调学生要掌握好三基,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秉持严师出高徒和铁将军把关的教学理念,对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我们刚入学时,全国高校理工科教材普遍缺乏,母校组织翻译俄文教材、自编教材,缓解了高校教学的燃眉之急。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能把抽象枯燥的公式、概念变成形象化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我们娓娓道来,使教学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老师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精辟透彻的分析推理和条理清晰的抽象归纳的能力,对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深刻的启迪,这种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的老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那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行大课制,外语、答疑、自习以及专业课实行小班制。骨干教师都在教学第一线教授大课,同时也经常下到小班答疑。小班答疑并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师生互动。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后,老师围绕学生所提的问题再反问学生一些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如果学生都掌握了,老师才回答问题;否则,就要求学生回去重新复习,然后再请老师答疑。请求老师解答疑难问题本身就是一道关。很多课程的考试是笔试和面试相结合,交了试卷后,再用抽签的办法确定面试题,主课老师面对面地抠你,看学生能否融会贯通,活的知识掌握得怎样,是否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思路。没有平时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种面试关是很难过的。这种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钻研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至今,一些严师讲大课的风采和小班答疑的音容仍历历在目,如讲授《高等数学》的刘谔夫老师、讲授《电工基础》的吕碧湖老师,讲授《电机学》的汤蕴璆老师等,他们都受到学生的普遍尊敬。当时,学校有着严格的考试、补考、留级、勒令退学制度,我们班就有两位同学因补考后一门课程仍不及格而留到下一年级,还有一位同学因身体不好跟不上而中途退学,班里也有上一年级留级下来的同学。当时,自觉学习、刻苦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在同学中蔚然成风。我们常常是每天一大早就到主楼对面的图书馆抢占自习座位,到晚上10点钟闭馆时,管理员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大家还不肯离开,星期天也不例外。就是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同学们还拿着自己制作的单词卡背外语单词。这种刻苦学习精神,在哈尔滨各高校中是出了名的。正是得益于刻苦学习和严格训练,得益于过硬的三基要求,使得母校享有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校期间,学校党委副书记彭云同志给我们作报告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哈工大有6个毕业生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他们到办公室上班后了解到,厂里有规定,工程师坐皮转椅,一般技术人员和新来的大学毕业生坐木板凳。在哈工大毕业时,他们6人都已获得了工程师资格。于是,他们就向一汽有关部门反映,经核实确认了他们的工程师资格,厂里马上给他们把木板凳换成了皮转椅。这个故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大地增强了大家作为哈工大学生的强烈自豪感。 母校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特别重视实验和实习环节的锻炼,使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独立开展工作。从基础理论课的普通物理、普通化学、金属工艺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专业基础课的电工基础、电机学、电器学、工业 电子学,到专业课的继电器接触器自动控制、电力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自动调节原理等,都有完备的实验安排和严格的实验要求。当时的实验条件相对较好,不少实验设备和仪器都是从苏联购进的。实验课由学生自己提出所需器材,每个实验小组4到6人,人人都有任务分工,自己连线,自己调试,采集数据,分析讨论。实 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实验辅导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验完成后还要写实验报告,老师认真批阅修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大家深度分析、勇于创新,提高报告水平,好的报告还要在全班进行点评和表扬。记得我写的直流发电机-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实验报告,就得到过专业教研室主任赵昌颖老师的好评。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整理实验报告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就是自我总结提高的过程。多年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成为我牢记在心的师训。老师利用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和激励我们深入思考,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并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紧密结合。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除金工实习在本校实习工厂进行外,其它都是在工厂的生产一线进行的。记得在学习机床电力装备课后,到哈尔滨汽轮机厂进行专业实习,正好和工厂4米龙门刨床大修结合起来(这个正好肯定是老师精 心安排的结果),我们直接参与了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这对于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帮助极大。学校还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那时我曾在系学生会工作,学生会在接待新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组织文体活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班也都充分发挥团支部、班干部的日常组织管理职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起到很好作用。所以很多哈工大毕业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都表现出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母校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我们进校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母校千方百计解决实际困难,后勤部门想方设法改善学生生活。当时,哈工大的助学金是比较高的,我们班除一名同学是高干子弟没有助学金外,其他分一、二、三等,人人享有。新生报到后都把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交上来,辅导员老师和班干部研究个方案上报系里批下来就定了,没有人为助学金问题闹意见。同学们都以感激的心情报答党的恩情,不是党的助学金,很多贫困家庭的子女根本无法圆大学梦,更谈不上进重点大学。一些南方同学报到后,学校发给棉衣棉被,他们都深受感动,热泪盈眶。在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为了使学生尽量吃好,我们电机系食堂就发明了一种电糕,把玉米面发酵之后再通电,使面团的体积更加膨胀和松软,吃起来十分可口。同时,学校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与教育引导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记得当时学校领导经常讲50 个农民养一个大学生,12个高中毕业的同龄人中只有一个能上大学,激励我们勤奋上进,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为了补充粮食供给,学校在北大荒办了个清河农场,每年都组织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同学们坐船沿着松花江经过一个晚上才能到达目的地,一路上碧波荡漾,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在掰玉米、割水稻、挖萝卜的农业劳动中,大家享受了收获的喜悦,也磨炼了顽强的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老师们处处以身作则,发挥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他们中有很多人是从南方来的,克服了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等多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勤奋耕耘、孜孜不倦,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学生,也成为那个年代哈工大艰苦奋斗精神 的象征。在学校的关心教育和老师们的感召下,同学们面对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生活条件的压力转化成了决心为改变国家的贫困面貌而奋斗的强大动力。学校号召同学们刻苦学习、强健体魄。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成了那一代哈工大学生的座右铭。大学时代塑造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战胜各种困难,起到了长期的激励作用,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奠定知识基础、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键时期。我常常为自己青年时代有机会进入哈工大这样优秀的大学感到幸运。母校不仅使我们受到了良好的知识教育,更在信仰确立、能力培养、作风养成等方面给了我们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如春风化雨,历久弥新,成为我受用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离开母校后的四十多年里,如果说为党和人民做了一些事情的话,与母校的培养和老师们的教诲是分不开的,与母校严谨学风和优良传统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饮水思源,我对母校的教育培养始终铭记在心、感激不尽,对曾经教育过我的老师深情感怀、师恩不忘。这些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我始终关注着母校,对母校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高兴;始终惦记着当初教育过我们的老师和同窗数载的同学,真希望能重新相聚、畅叙友情,回忆那难忘的峥嵘岁月。 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母校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铸就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了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协作精神,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母校历经风雨、成长壮大的重要支撑,是母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哈工大学子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最响亮的时代主旋律。事业催人奋进,前景无限美好。希望哈工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强大动力,以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创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为主攻方向,以建设一支兼具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高水平优秀教师队伍为支撑,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努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锤炼办学理念和先进校园文化,培养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推出更多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成果,为我国早日进入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做出更大贡献,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再过十年,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胜利实现。母校也将在2020年迎来百年华诞。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伟大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亲爱的母校必将更加进步兴旺。衷心祝愿母校在与祖国发展同行、与民族复兴同步的伟大进程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更加灿烂辉煌的业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48 次阅读|1 个评论
庆祝厦大建校85周年
李丕鹏 2010-4-10 21:23
10年前,有幸在厦大呆过几个月,也正是这个时候。伴随着教育台庆祝厦大建校85周年晚会的进行,我脑海里也闪现着那段美好的日子。厦大的校园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其周边的美丽更是其他最美高校所不能及的。 下面,从我当时学写的10余万字的小品中改编几段文字,贴于此,以示庆祝厦大华诞! 来这里已是南国的春末,校园里盛开着鲜艳的紫荆花、杜鹃花以及很美丽的大簇的红牛角花等。 在我到这里的第一个晴天,春光明媚,温风扑面,有一种久违的暖洋洋的感觉。我出学校西门沿环岛公里,直奔虎里山炮台。 人行道上,一双双情侣携手游历着海滨美景;沙滩上,一对对恋人相拥而坐。其中有不少是年少学子,春风满面,喜气洋洋。 炮台三面临海,东西两面是开阔的沙滩,南面正对浩瀚的大海。海的前面是大大小小的岛屿,使这里的海似开阔的湖泊,所不同的是海风 阵阵,海浪一波接一波。这里的海滩比烟台的要开阔,细沙如粉。海面上穿梭着渔船和货轮,已有不少男女在沐浴着阳光或海水,临水的大石礁上坐着一群人在看海。小贩甩着装有石子的小铁管在海滩上来回的游荡着,手里的糖葫芦逐渐地在减少,烧烤者在海边架起了烧烤盘,做着烧烤海鲜的营生。 我选了一处紧依炮台避风的沙地,有一只废木船搁浅在旁边。我先坐在船上,感到不是很舒适,就又在旁边的沙地上席地而坐。一边远眺着眼前无际的大海,一边打开电脑记录着我这些天的经历。 经过虎里山炮台,是个小坡。原来炮台就筑在坡沿上,倒是居高临下,把守着鹭岛港湾。炮台往东,路间有棵特大的榕树,树冠铺天盖地,树干边筑一小亭,很是奇特。 走近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那树已有 200 多岁了,小亭也算高龄老人,建于民国 24 年。亭名 瑞芝亭 ,内有石桌和圆凳。坐在石凳上抬头望去,北面墙上有碑文记载着亭子的历史,西墙上刻着 瑞草祥地 四个大字。 在环岛公里旁,有一条观光车道。这是当地政府在公路边修的一条慢车道,路面铺成暗红色,很是好看。路很宽,可同时并排行两辆车。我靠路边缓慢的边行边看着右面的大海,海面平静如镜,点点渔船漂浮在海边,有几艘客轮在遥远的海面上蚂蚁般游动着。 听说在前面不远处有椰风寨,是看金门的景点,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对面的国民党旗和标语。我先前望去,在远处临海确实有两个蒙古包一样的锥形红色建筑,周围有高窕的树耸力着。待行至跟前,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椰寨,路口的大石上刻着特大的名字。路两边的高树似霜打了般,枝叶破烂不堪。蒙古包是茶房和酒馆,供游人休息和用餐的地方。正有不少工人在整修着围墙和屋顶。 打听后才明白,原来这里可好看了,但去年一场海风将这里吹得不像样子。刚才路边好多 100 年、 200 多年的蓉树都刮倒了,甚是可惜。沙将路边的草坪盖了有一尺厚,都是解放军先用锨铲后用扫把清除掉的,干 了整整两月。 我经过蒙古包来到沙滩上,向对面望去。因雾太大,能见度很低,什么也看不见。转身却在路边山崖上看到了一国两制 统一中国巨幅标语。这一行字可真大,约有两人高,宋体红字,很醒目。山上隐隐可见一些房屋和水泥建筑,可能是军事工事。 听说在对面的金门那边写的是三民主义 统一中国,天好的时候彼此都能看见。过去这边写的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那边写的是反共清算,光复大陆。不知道过去是否如此,也不知道十年后的今天那八个大字是否还在!!! 走出大学老南门。说是南门,却向西开。门外是大学一条街。路南沿街是众多的小杂货店、柯达彩扩部和饮食店。北面紧临校门是巴士终点站和停车场,停满老式双节公共汽车。再向西是著名的南普沱寺,形成一道特别的美丽风景。游客、僧人和学生混杂在一起,沿街两边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我想以后要出家,这里真是好去处。 南普陀寺大门前有一个最大的池子,是荷花池,在前院的最前面,两边有小桥连着小岛。东边的小岛上有小亭,内有石圆桌石墩和长石椅。西边那个小岛为绿地,植有两簇刚竹。旁面还有一个两层小亭。后面还有个小池,叫放生池。放生池前有一排小佛塔。 荷花池真大,呈倒 凹 字形。临放生池边内凹面为凸起的半弧形,池边以花岗岩护栏相围。七个小佛塔位于台阶前沿,一字排开。约有两人多高,如泰国寺庙的建筑。 在放生池两端有各有一个高塔,万寿塔。塔筑在一人高的台基上,塔高约有一、二十米,八角形状。基部二米多高,光滑如镜。其上为八个神龛,也有一米多高,有如来佛像居于其中,禅指挥出,赐世间安泰祥和。 万寿塔 金字黑匾就镶在正南和正北面的神龛之上,塔基正北面刻记着捐资修建者等,说明塔建于 1992 年。神龛上为十一层塔楼,玉笋状直冲云霄。我们沿万寿塔下而过,漫步走向放生池。 放生池呈正方形,可能是寺院在重大节日放生以表善行的场所。池内壁上刻着许多佛语。南向正中是 南无阿弥陀佛 ,两边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着四位高僧的诗句。 一首:佛本不离心,放眼耀古今;生鱼迷了性,池水见天真。会泉 二首:正念佛音殿,扬眉现法身;佛鱼因不二,名别性同心。转庐 三首:一指金刚眼,欲开顶上门;活活兼泼泼,鱼质似浮云。瑞等 四首:莲池八德水,华敷性圆通;化了无心相,生鱼悟性空。清亦 放生池西、南和东护栏内分别镶嵌着二块长匾,以此由西北开始刻着: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和南无多宝如来。 放生池水清澈,有鱼无数。锦鲤成群结队在池边嬉戏,其它大小不等的鲫鱼、花鱼等或吸食着池壁上的食物,或在水中游荡。一只绿头鸭似云游的和尚一样在池中孤独地游动,时而站住垫石上,翘起尾巴,涂脂抹粉,梳妆打扮;时而呆呆地望着水中的锦鲤,将嘴伸进水中,顾影自怜。 在放生池后面高台上,有一高大的闽南风格的两层阁楼式建筑,红缘绿瓦。这就是天王殿,是进入后院寺庙殿堂的大殿。屋脊两条彩龙盘踞两边,头各东西。屋缘角高高上翘。 天王殿 金字黑匾悬挂在上屋缘下。 高台的壁上,深刻六个苍劲有力的颜体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字大如斗。阿弥二字中间刻记着修建放生池的碑文,原来放生池建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大字两侧是拾阶而上的阶梯道。内侧树立着细高的旗杆,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另一种旗。 殿西紧邻着是闽南佛学院的校门,而厦大的校门则在东边不远处。 离开寺院,在路口交汇处的绿地上,对对男女依偎着席地而坐。
个人分类: 杂谈|269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说百年华南农大(2)——历史沿革篇
jlxt33 2009-11-9 15:53
校史馆以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图表文字说明,展示了华南农大百年办学历史和办学成就。在此就用校史馆的照片说明华南农业大学的历史沿革。 此后,名称几经变化,于1984年改名为华南农业大学,到现在已成为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院设置和办学规模如下: 来到华南农大的人都感叹校园之大之美,的确,这里的美景和生态在其他院校还真少见,下面的沙盘大概可见一斑吧。 用一张盛开的鸡蛋花来祝福华南农大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吧!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5103 次阅读|6 个评论
图说百年华南农大(1)——中式建筑篇(修改版)
jlxt33 2009-11-7 23:39
前记:下面的内容是7日晚草就的,很不成熟。昨天是热闹非凡的校庆日,忙着接待校友,晚上是文艺汇演,节目还是挺精彩的。实在太累,没有补充,更未写新文。这么多博友推荐和阅读,总觉得这样的文章对不起大家,趁现在还在首页,赶紧再修改一下。是为记。 2009.11.09午 ======================================== 从1909年到2009年,华南农业大学走过了风雨百年 明天就是她的百年华诞了,今天下午用了3个小时,走了一小部分华农。 这里先展示一些50年以上的中式建筑。 树丛掩映的是2号楼,可见历史悠久了。现在是人文与法学学院。 这是3号楼,也是有历史的了。 以下3幅是4号楼。望着这些斑驳的栏杆雕花的窗,还有房檐上蹲着的吉祥物,感觉到了与历史的对接。该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总面积约2085平方米,原为中山大学化学馆,后为华南农大生物学院办公楼。 4号楼的背面,其实是现在的入口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所在地。在楼西侧有一座钟楼,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凉亭,凉亭顶部悬挂一口大石钟,在原中山大学时期用敲钟以示上下课,钟声洪亮悠远,庄严肃穆,传遍整个校园。但我没找到钟的痕迹,遗憾! 倒是对面的喷水池依旧,是不是很有大家风范啊?这个建筑中西合璧,既有中国古典的狮头喷口,又有西方简约风格的绘画。当年暮鼓晨钟,流水潺潺,使这片土地更加精美雅致、洒脱自然。 以 下是5号楼,也是华农大的标志建筑,竣工于1934年,有70余年历史了,建筑面积5294平方米。最初是中山大学理学院,后来为华南农学院办公楼,现为校史馆暨丁颖纪念馆。是出自著名建筑设计师、中山陵与中山纪念堂的设计者吕彦直之手的传统建筑,外观承继了明清时期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线条简洁明快,又不失磅礴气势,与中山陵及纪念堂的经典建筑风格非常相近。 近看5号楼,几乎所有的华农毕业生都在这里留影纪念。门楣上悬挂的匾额即为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华南农学院。 踏着红地毯,仿佛嘉宾一般,拾级而上,来到5号楼内,直面的就是校友赠送的鼎盛大鼎。 5号楼内的基本结构让人觉得宽畅厚重,我还是更喜欢以前的旧式建筑,好像有很深厚的根基和积淀。 从5后楼后面出来就是明天庆典召开的竹铭草海了,竹铭是丁颖院士的字。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置会场。 这是老的华农图书馆,今年10月前是行政楼,现在不知是什么楼了。 复建的红满堂,承载了几代华农人的记忆。于1958年建成后,一直是学校政治、学术、文化、生活的中心,1999年因安全原因拆除。在海内外的校友强烈呼吁下,于今年在原址按照原貌复建。红满堂重现广东壳的造型,地上地下共两层,工程总面积1049平方米,700平方米的大厅没有一根柱子,开创了我国驳壳结构建筑。 这是9月底启用的新的行政办公楼,虽然没有50年的历史,但建筑风格与前面介绍的老楼的一致,故展示在这里。该楼共11层,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绿瓦红墙,与古楼群互相辉映。作为学校行政办公中心,党组织系统、校行政组织机构均在此综合办公,有望提高行政效率和办事效率。 一栋老房子改建的代代相传的咖啡屋,里面一半木质桌椅,一般现代沙发台灯,表现着承袭,环境优雅,小坐适宜。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4945 次阅读|7 个评论
回母校看老师有感
donghy 2009-10-31 20:11
2009年10月30日,我们中药二班一批同学代表,回到了毕业30多年的母校,见到了当年的部分老师。 时光穿梭,校园巨变,新的校舍,拔地而起。 唯有从老校区搬过来的一条小路,被命名为创业路。 走过它,可以记住博学洁行 厚德济世的校训。 走过它,我们可以记住师恩,勇挑重担,担当栋梁。 今年正值母校-沈阳医学院校庆六十周年,以此为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梦想一路走来
haiyan1228 2009-10-26 10:00
中文版 我要写一篇文章送给母校六十周年校庆。写点什么好呢?就写写我的初中和初中毕业后十年来追逐梦想的一些经历和感悟,权当简单的回顾,亦可作为经验鞭策后来的校友们。 1995年9月,以固阳县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我进入固阳一中,开始了初中生活。那段日子对我来说是珍贵的。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教过我的好多老师:西装笔挺,学识丰富的数学老师郝茂林;个子矮小但自信十足且滑稽有趣的英语老师王国庆;还有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贺玉莲;当然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杨希望,总是冷静从容,泰然自若。记忆越久远反而越清晰,那些孜孜以求的日子,游荡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面,快乐的时光占了大多数。 如果给我一个梦想,我可以给你一个精彩的未来。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有一颗不安静的心,梦想是幸福和美妙的。初中的时候简单地概括就是有梦想就会实现。带着儿时的天真,一切都顺利的近乎完美:我的成绩一直是全年级第一名;我参加过的竞赛除了物理没有拿奖外全都得到过至少市一级的奖励;最让我感到荣誉的是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的三等奖铜牌,那时候郝老师还激动的泪光闪闪呢;每年的冬季越野赛我都给班里拿过好的名次。然而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初中以后是高中,高中以后是大学,还有以后的;回想起来,在我往后学海生涯中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在固阳一中学习期间奠定的扎实的基础。 98年中考后,以每科平均90分的成绩,我考入了包头市第四中学。说起来,我上学的路上最不快乐的时光可能就是高中这三年了,环境,语言,生活和竞争的压力,让我突然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和学习的乐趣。重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太多的束缚和压力,动力抑或压力往往在转念之间。后来想想其实自己在高中时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一直都试图融入那个环境却始终游离其外。尽管如此,我的成绩在高一高二一直是全年级30名之内,高三下滑有点大,但是高考也不算太坏,561分,超过重点线40分。第一志愿大连理工大学没有录取,第二志愿被内蒙古大学录取到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环境系。这个时候的我依然爱做梦,但是知道了不是所有梦想都会实现。要提醒那些即将步入高中的同学们,与其说高中时期是学习上的竞争,倒不如说是心理素质上的考验,提高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坦然应对成败。 2001年9月,我迫不及待的离开了高中的环境,虽然有点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到了内蒙古大学,但我很快就融入了快乐的大学生活。大学里面宽松,开放,自主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我如鱼得水。在那里我有了最明显的成长。开始我在生态学系,后来选拔入生物学基地分子生物学专业内蒙古大学较好的专业之一。另外,我参与了丰富的娱乐活动,打台球,看小说,上网,k歌,逛街什么的。我还结识了许多朋友,那个时候的我表现了大部分的自我属性,这些用个性魅力交来的朋友是我的宝贵财富。大学时没少逃课,可能是因为我的天性不喜欢被束缚,上课或自学相对自由的选择,让我过得既充实又高效。为了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花费问题,我做了好多份家教,也做过餐厅服务生等。大学期间获得过3次校级二等奖学金。我很满意我的大学生活,觉得丰富而有趣。有压力但是没有被压垮,反而越来越强大!大四的时候由于成绩优异,我被保送到了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专业。对大学的概括是:更多梦想,更多选择!我曾努力地学习过专业课程,钻研过英语,也接触过日语等,这些都为我的梦想添上了翅膀。 2005年9月,到了中科院以后,和另外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在一起,我的梦想有了更多色彩!这三年里我真正地接触了科学研究的课题,以及具体的理论和细节的研究方法等。以前对专业不是很自信的我,突然发现我在做研究上很有天赋,而且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是发现和探索有趣的生命现象,以及解释我们看到的生命现象背后所藏的玄机。由于向往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出国深造的念头渐渐萌生了。准备硕士毕业论文和准备出国考试,我都不敢耽误。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我考完了GRE和TOEFL, 而且成绩好地让我自己惊诧不已。要知道没有几个人是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两门考试的,当然如若没有多年来扎实的英语功底,我也是望尘莫及。联系了10所国外的大学,有3个大学同时发来了录取通知函。最终我选择了佛罗里达大学的植物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这个时候,我对梦想的理解是:梦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2008年9月到了佛罗里达大学,又是一番陌生到熟悉,无名到认可的过程。我体味着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教学方式的变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里张扬自我,多元并包,思辨自由的学术气息。每天都有挑战,每天都在进步!仅仅一年,我觉得专业方面起色很大,最值得高兴的是我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日俱增,决定投身于发现有趣的生物科学奥秘。当然,压力是无处不在的,当你学会以客观和理性的姿态去调试自己和压力的关系时,你的每次进步都有质的飞跃。我期待着自己可以在科学这个崇高的领域里面做出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那意味着我需要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思维及理念,不断创造。总是莫名中感觉到一种使命感,当我潜心追随时,仿佛又不确定,到底是什么样的使命要求我来完成呢,让我们且走且看,拭目以待。这个时候我的梦想宣言是:有选择地梦想,有计划地追随。 一路走来,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全凭自己把握和命运安排。简单地说,对于我的每个选择,其实并没有经过很仔细地计划和思考,有时只是人云亦云,有时只是一晃而过的念头。人生并不是一切尽在规划之中,可能只是走走画画而已,而画好画坏就在自己的资质和机遇了。然而所幸的是,我的梦想始终伴随我,渐渐清晰却依旧遥远。要送给大家的一句话是:带着梦想起航,乘风破浪或波澜不惊,找到你梦的港湾。 从1998年到2008年,这是我的十年。母校固阳一中在这十年中也经历了许许多多至关重要的改变:校舍的逐渐更替建设,由初中高中部并存转型为独立高中办学,以及教师和领导的引进和更新,还有莘莘学子们的一茬茬轮转流长。始终如一,我们固阳一中人的共同目标是:为固阳一中可以培养出更多独具特色的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努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汗水和学子们的孜孜不倦,更需要社会各界对固阳一中的关心和支持。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对于教育的资助和扶持是一本万利的投资,更是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长远福益事业。在新的环境下,坚持我们校训的同时,营造自由、自主、自我创新的学术氛围更能体现现阶段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当今社会对建设人才素质的本质要求。 谨此献上我的祝福和感谢,愿母校越来越好,永创佳绩! English Version Goes all the way for dreams I want to write an essay as a gift for the 60th birthday of my Alma Mater- Guyang 1st high school. What should I write down? How about my junior school life and the experience and sentiment when I followed my dreams after graduation? It may either be treated as retrospection or experience that could have an urge on the young schoolfellows. Sep, 1995, as the No.1 student I entered in Guyang 1st high school and began my junior school life. It was precious time for me. Hitherto, a lot of teachers vividly present in my memory: the one who always wearing trim business suit and with great wisdom is my Math teacherMaolin Hao; the one who a little dwarfism but extremely waggish and funny is English teacherGuoqing Wang; And also amiabl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Yulian He; And of course our supervisory teacherXiwang Yang, who is always easiness and imperturbation. How fabulous that is the more longinquity the memory, the more clear it is. In those industrious days, wandering in the immense knowledge sea, joy occupied most of the time. Given me a dream, I will give you a wonderful future! I am a girl falling in love with dreaming, and with a restless heart, and I believe dreaming is blessedness and great. In summary, the junior school life is it is going to be true whatever your dream is. With childs simplicity, everything is favorably almost perfect: my grades was always the first one among the entire students; except physics, I won at least Baotou-city-level prize in all the competi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the one made me feel great honor was the 3rd brand medal in the national Hope Cup math contest, and Mr. Hao was ablaze with tears in his eyes at that moment; I had very good performance in each years Cross-country race. Whereas, at that time, I never knew after junior school is senior, after senior is University, and so on; Fetching up, no steps that I went through in my studying life can be achieved without the well-knit foundation built up during studying in Guyang. In 1998, I entered in the Baotou 4th high school, with an average score of 90 in the entrance exam. The three years in high school was the most awful and unhappy time in my studying life, the pressure from environment, language, life and competition led me to lose my past confidence and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studying life in those key high schools has too much restriction and stress, motivation or stress fast switches between each other in our mind. Think it over, my attitude was not adjusted right during that time, I was kept trying to get used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but dissociated outside all the time. Still, I maintained among the top 30 students in the 1st and 2nd year. There was a big slippery in the 3rd year, however, it was not bad in th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 My grade was 561, which was 40 points over the entrance line of famous universities. I was not admitted to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refore, enrolled in 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At that time, I still loved dreaming, but I knew that not all the dreams would come true. Just to remind those guys who are going to step into high school, the high schoo1 life is more a trial on mental quality than a competition on studying. Enhance your endurance on mentality, than you will be capable of facing success and failure in calmness. In Sep, 2001, I left my high school and entered 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although failed everybodys expectation on me, I blended in with the happy university life pretty soon. The freedom, open, and independent life and studying atmosphere, made me feel like a duck to water. I had grown up a lot there. At first I was in th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department, after one year I was chose into the biology (base) program, which is one of the best major in this University. In addition, I took part in a lot of recre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playing pool, reading novels, browsing on internet, singing in the KTV, go shopping and so on. I made many good friends also, because I exhibited most of my ego attributes at that time, those friends were attracted by my personality charm, and they are precious fortune to me. I skipped a lot of classes, maybe because I dislike to be tied in nature, and thus, went to class or self-study, let me led a substantial and efficient life. In order to make money for my daily expense, I worked as a tutor for a lot of junior and high school student, in addition, I worked as a waitress in the restaurant. I won 3 times of 2nd class scholarship. For the enrichment and fun, I greatly satisfied with my university life. There was also a lot pressure, but I was not collapsed, instead, I was more and more powerful! Due to the good performance on my grades, I was recommended for admission into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my last year. To summarize my university life: more dreams, more choices! I had been hard working on my major courses, and also dug into English extensively, and I learnt some Japanese too, and eventually those all put wings on my dreams! I entered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Sep, 2005, and with other young guys embraced their own dreams, my dream was more colorful. In these 3 years, I truly got in touch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including the practical theory and detailed investigation techniques and so on. Compare to past unconfident in my major, I suddenly found that I was gifted on research, and my interest lies in discovering and exploring mysterious biological phenomena, and explaining those occult that hide behind our eyes. Looking forward to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freedom and active science atmosphere outside, the idea for studying abroad grew little by little. Dare not to delay, I prepared for my masters thesis and GRE and TOFEL test at the same time. In no more than half a year, I took the two tests, and the grades were too good to be true. You know what not so many people can achieve these 2 tests in so short time, of course, if without those years diligent studying on English, I cannot complete this. I contacted 10 foreign universities, 3 of them sent me an admission letter. Finally, I chose to pursue my PHD degree at the plant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program (PMCB) in University of Florida. At this moment, my understanding to dream is: we can go as far as our dream is! I arrived at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 Sep, 2008. It was another process from strangeness to familiarity, from nameless to approbatory. I appreciate the difference from culture background, and the change in teaching style, and soon I fell in love with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which is aggressive, diversified but conciliatory, and speculative-free. The more challenge everyday, the more progress! Only one year, I feel that I have had a great improvement in my major. What makes me feel great is that my interest in biology has been increasing day by day, and I will devote myself in biology to explore the mystery. Indeed, pressure is everywhere, but when you learnt how to adjust the relation between yourself and pressure with impersonal and rational attitude, you can achieve a qualitative leap at every progress. I expect myself can make special and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sublime science field, which means I have to continuously renovate my ideas, thoughts, and belief, and continuously maintain creative ability. Always I have an un-definable sense of mission, while I adhere to it, it became indeterminate. Whats the mission on earth that calling for me to fulfill? Let's wait and see what happens. Now my dream declaration is: to dream with serious selectivity, and to pursue with careful plan. Through it all, difficulties or easiness, it all holds in oneself and is arranged by destiny. Simply, not all my choices have been undergoing very carefully plan and consideration, sometimes I just followed others, and sometimes it was just a flash idea. I believe that not everything can be fully planned in your life, and it is more likely a mixed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experiencing, while whether it goes well or not depends on your intelligence and opportunity. Fortunately, my dream always goes with me, it is gradually clear but still far away. Let me tak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s a gift to everyone: navigating with your dream, no matter to sail through wind and waves or to ride peacefully, you will find your dreamy harbor. From 1998 to 2008, it was my decade. During the decade, Guyang 1st high school went through lots and lots alterations as well: the re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the change from mixed junior and senior school into senior school only, the renewing of school teachers and leaders, and also the circulation of students, and so on. To be consist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our common goal is: to work hard on educating more and more unique talented students who are going to serve for our society! However, the purpose cannot be realized without industrious teachers and diligent students.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e support from various circles of our society. No matter yesterday or tomorrow, the supportiveness on education is an investment which makes big profits with a small capital, and even more it is a project which benefits to the people and society in a long term.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sticking to our school motto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freedom, independent, and self-creative academic atmosphere is more able to embody our fundamental task on basic education and our societys essential requirements to the quality of our talented students. Hereby express my blessing and acknowledgement, and I wish my Alma Mater to get better and better and mak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forever.
个人分类: 回忆录|4605 次阅读|1 个评论
母校60周年大庆
liudongyang 2009-10-19 14:51
母校河南科技学院60周年大庆。选取网上部分图片以为纪念。 百泉校区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原行政楼,现停用。校友怀旧的标志性建筑。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此校区学习,打工。 新乡校区图书馆,常在此处看书,2004年的考研复习也在这里完成。 在0号教学楼上俯瞰新乡校区人工湖,北面是住宅区,东面是操场。当年湖中很多鱼儿,2000年7月大雨,湖水溢出,鱼在校内游动,也成一景。 有关校庆详细报道 http://210.43.32.9/Lists/List3/DispForm.aspx?ID=2059 关于百泉校区的一篇博文: http://home.cyol.com/10016675/viewspace-80873.html 作者:孙文斌 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而心欲宁静淡泊者,最好是有外因相辅。环境清幽,少杂乱,这样的环境我似乎很多年没有遇到了,而大学之后处处嘈杂,我的心几乎就没有静下来的时候,寂静之声连同天籁,似乎在天上,人间已经听不到了。最近的一次彻底寂静,是六年前在天坛。这种状况,一直维持我到了百泉校区。 百泉校区是我学校的老校区,我的学校与共和国同龄,最初的历史就是起自百泉,这次去百泉校区我已经做了将近半年的计划了,因为百泉之地还有魏晋时期孙登阮籍长啸的苏门山啸台,所以从上学期开始我就计划着去,但是因为路远,时间也不是说有就有的,于是就耽搁到现在。而对于百泉校区,我也不知道确切的出于什么心理,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学校的本部迁到新乡市内之后,百泉校区就渐渐的老在了原来的地方,多少年来也没有丝毫消息传到新校区。作为了学校的专科校区,多少年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去了又走,绿叶鲜花自生自灭,无人问津。新校区的所有学生平时是绝不会想起自己还有这么一个老校区的。但有时候我心里总莫名的感觉大学四年不去百泉校区会留下很大遗憾,似乎是一段尘缘未了,现在隐隐的知道了原因:现在的校区不但和百泉校区同气连枝,而且起自百泉,去百泉,总有寻根的归属感既是这学校的人,就应该了解学校的历史,毕竟学校是当初自己选择的。或者这是我这种人独有的一种情结。 经过数十里的跋涉,公交车出租车的倒,在中午大概不到一点的时候我们站在了百泉校区的门口,小小的城镇,破烂的街道,简陋的店面,让我有回到上世纪初期的感觉,只是我的人已经不是站在当初童年的入口处了;小小的校门就像许多小学校门一样大小,完全没有高校应有的样子,比之现在新校区的大门,根本就是柴米油盐与豪门盛宴的差距。校门口竖挂着一张牌子:河南科技学院。这么多年,这么多年,有多少年学校不怎么关注这个老校区了。学校的名字这二十年来改了多次,以至于很多然不知道现在的河南科技学院是何物。这就涉及到了学校的历史,这座和共和国同岁的学校现在的名字虽然连本地人都未必知道,但是改名之前,就是我眼前的这个小小的和大型中学差不多大面积的学校,在河南省却是声明赫赫的百泉农专。今天,昔日的光华早已暗淡,这所学校里只有 1000 多人在里面安静的读书生活,他们和这个校区我从自己的世界开来,似乎早已经被外界遗忘了,而这种与世无争的环境,让我唏嘘不已。羡慕?失落? 走近学校内部,因为还处在端午三天的假期,学校里的学生很多外出还没有回来,整个学校似乎就是属于稀稀拉拉的几个人的清修之所。或有情侣促膝树下,或有女子读书草地。那些大树不乏合抱者,不知道可有历经半个世纪和这座校区同龄的前辈。多少人来了又走了,可是他们不走,不管从这里走出去的人走向多高的位置或者多发达的前程。今年学校 60 周年校庆,我的那些前辈学长们,作古的应该有的是了,健在者还回来到这校区,和我一样来寻根吗?那些大树还认得他们吗,到时候拿皱纹来比比大树的年轮,谁的多些?是否会感叹:当年豪气,于今安在?抚今思昔,不禁怆然!然后再度离开,今生或者不会再来。我的情感真的过剩了。在事实上,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我最终也是去者里面的一员。 在河南的这两年里,我到了不少所谓的著名景点,总体的感觉是,宣传力度越大,越是声名在外的景点,给我的失望越大,八里沟沟有多长人的队伍就有多长,万仙山是名副其实的万人山,开封杂乱无章就像演算高数的稿纸,令我彻底分不清东西南北总之我到河南的任何一处景区,所能观看的景点只有相同一个:庞大的人口。虽然有话说大隐隐于市,但我还到不了这境界,开封这地方这辈子我是不想去第二次的,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这幅下联恰好和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异曲同工。我和一个女生聊天,得知就是平常正规上课的日子,这校园里的人也和现在差不多,很多人呆在宿舍不出来,活动的时候可能操场人比较多,但是一般这里也听不到。我笑着看满校园的大树,在这里,人影鸟鸣,尽皆隐约,偶到一处楼后,疯命生长的草丛里数只麻雀惊起,乌鸦叫声偶尔想起,不知来自何处,人影、地籁、天籁浑然一体。自从一进百泉校区的校门我就打心里喜欢,以为这是学中文的人清修的好地方。要是真的能和这里的人互换一下,我来老校区,他们去新校区,我真正的巴不得呢。能在这里读书生活与世无争几年真是一种福分。可惜,可惜,我是没这机会的。如果能来这里,我宁可不上网,不逛街,不消费,只要在这校园里呆着。但我也知道,如果真把中文系转到这穷乡僻壤的地方来,恐怕除了我也没人忍受得了。我到过北大清华的校园,环境也很美,无奈人太多,再清静的环境也经不住折腾。 走在百泉校区院内,看着古旧的教学楼和许多废弃不用的平房,心里平和之至。在一所中学那么大的地方里,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神秘感就那么一片小小的地方,却让我看不厌,也看不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息时刻侵袭着我的体魄。我多想这股气息能够浸透我。尽管老校区最高的建筑也就是一座四层的教学楼,但老校区里总有种说不出的东西是现代化的新校区远远无法比拟的。大楼可以建造,但是历史是不可以复制的,精髓是不能挪用的。到了百泉校区,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什么是和共和国同龄,对自己的学校升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尊敬。 中午有点困了,我躺在百泉校区一块四周被大树包围的粗糙的水泥地上,把同伴的墨镜弄过来带上小憩了一会,明媚的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斑斑点点的照到地上,风移影动,我渐渐的醒了,同伴正和一直坐在这里看小说的一个女生聊天。摘了墨镜,心里一喜,天空虽然没有江南的湛蓝,但是也是在新乡从没见过的蓝色。 躺在老校区校园里的时候,我的心里彻底的安静。上次的我记得最清楚的安静是在 03 年的夏天,在北京天坛的长椅上坐着,看各类人在眼前晃过,或东或西。那已经是 6 年前的事情了,很难说清 6 年的时间代表什么。奢侈?愤青?奔走?离别?从我小学受教之日到我的大学,我先后经历八个学校,期间只有三个除了给我不灭的印象外,还深深的触进我的灵魂,但那些学校都是我生命中极重要的驿站,百泉校区与我只有一面之缘,却似乎有一只手指在我的心灵上轻轻一点,并且点在了一个很重要的点上。让我的心灵休眠了那么一小下。 从此,我就忘不了百泉这个老校区,它会老在我的心里,也会年轻在我的心里。
个人分类: 见闻评论|991 次阅读|3 个评论
校庆,该不该捐款!?
maczone 2009-9-20 09:42
以实际行动为50周年校庆奉献爱心 校领导带头为校庆捐款 此为在某高校网站上看到的校庆专题新闻,主要内容如下: 自本学期开学以来,全体校领导、各机关处室和各二级学院的主要负责人 积极奉献爱心, 带头捐款,用实际行动为学校的 50 华诞做贡献。 副校长、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A指出, 校领导带头为校庆捐款, 可以在全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全校上下积极为校庆做贡献,在全校掀起人人为校庆做贡献的热潮。对各机关处室和各二级学院的捐赠情况要随时予以公布,增强捐赠者的荣誉感,增加未捐赠者的紧迫感,提升全校教职工的责任感。 全 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包括离退休职工都是我校的核心校友,更应该为带头捐款 ,为其他校友作出榜样。 据悉,此次党委书记B、校长C每人各捐 2000 元,其他校领导每人各捐 2000 或 1000 元。 附本次捐款名单。 (以上红色为博主所示,以下具体名单省略) 实在搞不明白,其他高校校庆也是要师生员工捐款才能搞得起来的么?十年前一20年校庆,十年后一50年校庆,把合并进来的院校也算进校史,年纪长了一大把!领导有钱捐就行了,没钱搞校庆要师生员工捐款做什么!要师生工员捐款倡导一下就行了,明儿来个通知做什么!没看见千儿八百的一捐,副教授、讲师的月收入就少了一半!当然校庆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宣传一下多年来跑步前进的经验,可以总结一下多年来的成果,可以联络一下多年来毕业校友的感情。
个人分类: 生活|45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季羡林:清新俊逸清华园
Synthon 2009-7-14 10:23
这两天季羡林先生西去,网上各种文章都很多,我却突然想起八年前的一篇文章来。 八年前,2001年春天的某天,我们正在上大学物理课,一堂课讲到大半,任教的郭钊老师突然停了下来,问道,分析化学班的科代表来了没有?请到讲台上来一下。于是我跑上讲台,还没来得及解释我们的班号分0不是分析化学而是高分子的简称,郭老师就拿出一张报纸说,这里有一篇文章,我的普通话不好,你来给大家读一下。 这篇文章便是季先生写的《清新俊逸清华园》,当时正临近清华90年校庆,该文便是为校庆所作。说实话,当时的我,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只知道季先生是著名学者,很模糊的印象,但是当我读完这篇文章,不禁为季先生对母校的感情所打动。 日前季先生仙逝,我对季先生的了解仍然不深,无法像网上各位那样写长文纪念,只能把季先生当年的文章重录于此。同为清华校友,我祝愿季先生在天国一切都好。清华百年校庆即将来临,也希望清华大学像季先生文中说的那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   清华园,简单淳朴的三个字;但却似乎具有极大的启示性,极深邃的内涵。谁见了会不油然从内心深处漾起一缕诗情画意呢?人们眼前晃动的一定会是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宛如人间的桃源,天上的净土。   记得在七十一年前,在 1930 年 夏天,我从山东到北京来投考大学。当时我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幼稚到可爱的程度,别的同学都报六七个大学,我却只报了清华和北大。这是中国最顶尖的两 所大学,一直到今天,八九十年来,始终是千千万万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当年我的狂妄居然得逞,两所大学都录取了我。我为了梦想留洋镀金,终于选中了清华, 成了清华的学生,校友。我生平值得骄傲的事情不多,这是其中之一。   闲话少说,我想讲的是当年入学考试的国文作文题目。清华出的是 梦游清华园记 。因为清华离城远,所以借了北大北河沿三院作考场,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到过清华园,仅仅凭借 清华园 这三个字,让自己的幻想腾飞驰骋,写出了妙或不妙的文章。我的幻想能力自谓差堪自慰,大概分数不低,最终把我送进了清华园。在这里,我还想顺便补充几句:那一年,北大出的国文作文题是 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 。两校对照,差别昭然。去年,我曾根据我在清华四年,在北大五十六年的观察与反思,写了一篇谈两校校格不同的文章,我认为北大是深厚凝重,清华是清新俊逸。例证当然是很多的。仅仅从上面谈到的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上不也就能参透其中的消息吗?    一走进清华园,我立刻对照我那一场人造的梦来检验梦中的清华园和现实的清华园有多大的差距。差距当然会有的,而且会极大。在梦中只能有一团团模糊的影 像;但是,在现实中却有巍峨壮丽的校门,古色古香的清华学堂的匾额,美轮美奂的欧洲古典式的大礼堂,绿荫满窗的大图书馆等等,等等。在自然景观方面又有水 木清华,荷塘月色,西山紫气,三秋红叶。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决不可能见到的。但是,梦中的水木明瑟,花草葳蕤,却是一点也不差的。这颇给了自己一点慰藉。    星换斗移,时移事迁,与我同寿的母校到今年整整九十岁了。这是清华校史上的一件大事,热烈庆祝是义不容辞的。庆祝的方式多种 多样,自在意中。我认为,其中最能别开生面的一种就是清华同方集团邀请国内外著名画家描绘清华的自然风光,新老建筑,兼及著名学者和行政领导,并选出其中 优秀作品,编纂成册,名之曰《名家绘清华》,出版问世。这实在可以说是一件心裁别出意义深远的举措。这样的画册,对向往清华想投考清华的青年学子来说,他 们看了一定会 狂喜不已,更增强了报考的决心。他们用不着再写 梦游清华园记 那 样的文章了,他们梦想的人间仙境就历历摆在眼前。对新老校友来 说,他们毕业有先后,术业有专精,现在遍布全国、全世界,看到了绘画,一定会唤起思古之幽情,望母校之风光,感平生于畴昔,一定增强对母校的热爱,加深对 母校的向心力。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用不着丝毫怀疑的。看了这些绘画,我自己的感受怎样呢?在这方面,我可以说是有独特的优势。我曾梦游过清华园,又 曾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内,亲自把梦境与现实对照过。而今,在七十一年以后,又看到这样一些优秀艺术家的绘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艺术家的生花妙笔下,清 华园活脱脱地站在我眼前。艺术家的本领在于,出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他们画出了清华园的形,又画出了她的神,歌德在他的《谈话录》中曾有一个绝妙的说 法,说艺术家能改变自然。眼前的这一本画册,就是艺术家改变清华园的结集。在这里,我忍不住要引 徐葆耕 教授的话,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他说,相当多的艺术家同我所说的清新俊逸有近似的感觉,绘画的色彩洋溢着春天的生命气息。听到这些话,我不禁颇有一点手舞足蹈洋洋得意了。    文章写到这里,本来可以打住了。但是我意犹未尽,想再引申一下,写了下去。这个关键的灵感是清华同方集团带给我的。这个集团 所从事的业务是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用一般人的通俗的说法来表示就是理工科,就是科技。这是目前最走俏的大潮。不少的人认为,建设一个国家,只要有科技就 行了。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建国不能没有科技;但是只有科技也还不够全面。科技必须辅之以与之并提的人文社会科学,在一些人的口中就是文科。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人类社会才能前进,人类文化才能发展。可惜的是,这一正确的观点并不为所有人所共有。同方文化公司的领导们具有远见卓识,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身 体力行,《名家绘清华》这样的书于焉产生,这一个并没有大肆宣扬的行动,实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定能受到全体清华人以及整个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欢迎与赞美。   综观清华九十年的历史,走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阳关大道。 1952 年 以前,清华是一所具有文、理、法、工、农的综合大学。院系调整以后,清华成了单一的工科大学,连理科都被排挤出来。这个决 定当时是否正确,我不敢说。但是,经过了以后三四十年的实践,却证明了它是缺乏远见的。清华大学当局于是当机立断,决定恢复人文社会科学院系。锲而不舍, 勇往直前,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绩已灿然可见,斐然可观,一个新的充满了活力的清华正在腾飞。最近又与工艺美术学院合并,清华万象,更加更新。这引起了一 个大科学家李政道教授和一个大艺术家 吴冠中 教授联袂携手共辟新的教学和科研的途径的做法。他们想把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培养完全新型的艺术科学家和科学艺术家。这是一条文理结合的具体的新途径,前途未可限量。   我在上面讲到的我对清华园的印象:清新俊逸,这不仅仅指的是清华园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指的是清华精神。什么叫 清华精神 呢? 我的理解就是: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生命活力,永远走向上的道路。缅怀过去九十年的历史,审视当前发展的情况和动向,我不能不得到这样的印象。我离开清华 已经六十七年了。最近半个多世纪,我在北大工作。但是,燕园与清华园相距咫尺,弦歌之声可以相闻。特别是最近若干年以来,清华在努力恢复人文社会科学的院 系,我到清华参加会议的机会就多了起来。作为清华的老校友,我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只要有可尽力之处,我一定会尽上我的绵薄。这里面难免搀杂上了一点报恩 思想:没有清华,就没有我的今天,清华园毕竟是我的学术生涯起步之处,我虽然身不在清华,但心却从未离开那里。我想,现在遍布五湖四海的清华校友也无不如 此。清华的一切成就我 都感同身受。眼前清华蒸蒸日上的局面,我老汉看了也不禁 漫卷诗书喜欲狂 了。我相信,清华将同像北大这样的友校一起,永葆青春,永远充满了活力,阔步向前,巍然立于世界名校之林,为我们伟大祖国增添无量光辉。 2001 年2 月18 日
个人分类: 其他|4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工要60周年校庆了。祝贺一下!大工加油吧!
dlutbmgepm 2009-6-20 17:32
明天就是大连理工大学的60周年校庆庆典日了,学校里很是热闹,彩旗飘飘,人头攒动。各地的校友穿着校庆服装在校园里溜达,回忆着,议论着,高兴着。做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正规大学,看到这么多出色的校友回到自己待了快9年的学校,心里也有点点自豪感!既然校庆,自然少不了友好学校,友好人士的到来。今天日本东北大学的校长,非晶合金(金属玻璃)领域的大牛,井上先生也来到了大工,而且据说还要做为国外嘉宾代表在明天的庆典大会上发言(听来的,还不确定!呵呵,小小透露一下先)。对于井上先生,我们搞非晶的人应该都不陌生了,我就不多啰嗦他的事迹了。日本东北大学的材料研究世界一流。因为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大工材料学院有着不错的合作和联系,今天有幸在实验室再次看到了这位非晶大牛。作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还是感觉荣幸了一把,呵呵!希望沾点大牛的牛气啊,说远了。至此大工60周年校庆之际,希望大工能越来越好!桃李满天下!顺带也祝自己能早日做出点东西来,完成学业!
个人分类: 未分类|39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标题:转载宝塔诗一首,贺清华大学98周年校庆
Synthon 2009-4-28 10:51
发信人 : eclipsqq (eclipsqq), 信区 : THU 标 题 : 【 合成子 杯征文】念清华 发信站 : BBS 未名空间站 (Fri Apr 24 22:57:33 2009) 爱 清华 这四年 色彩斑斓 泪与笑相伴 一切无法重演 青春无悔的誓言 如何书写我的思念 无数熟悉陌生的容颜 在我脑海里闪电般盘旋 唯记得这园子美丽如画卷 每一个角落都让我如此留恋 我们的青春在这里盛开着绚烂 往事一幕幕袭来如幻觉般的光电 想起了很多想不起很多昔日又重现 记不起什么忘不记什么大脑一片混乱 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表达无尽的怀念 但愿你明白我如此地爱你我的清华我的园 尤记得春日里的细柳莺啼夏日里的百花争妍 还有那冬日的银装素裹秋日的晴空万里碧云天 二校门如雪的汉白玉御赐的金牌匾下凝重的庄严 大礼堂厚重的红漆门斑驳锈迹中掩藏着沉默的气轩 西操场上银发老者手中握紧的线轴另一端高飞的紫鸢 老馆落地窗外斜照进的夕阳余晖轻抚檀木桌上沉睡书卷 荒岛开屏的孔雀笨拙的鸭子密林修竹中掩藏着的水榭亭轩 荷塘戏水的鲤鱼如水的月光下袅娜的开着兀自美丽着的睡莲 工字厅守候的石狮碎银般的积雪觅食的鸽子盛开的腊梅的风范 古月堂斑驳的石砖青褐的琉璃滴水的屋檐满墙满墙爬山虎的盎然 难忘每一片落叶每一株细草每一朵开放着的而或含苞着的花的容颜 亦难忘每一桩往事每一个怀抱每一张匆匆而过的熟悉或者陌生的笑脸 系馆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师兄师姐师弟师妹齐聚一堂彻夜未眠做实验 主楼七层熬夜看书通宵自习作业太多考试太难全班一同艰苦奋战 蒙民伟楼琴声悠悠舞姿婀娜艺术细胞虽先天不足但培养靠后天 东操西操挥汗如雨大步狂奔每年三千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男生节的早餐女生节的玫瑰每一份惊喜点滴感动留在心间 一年一度学生节不管你啥角色即使路人乙也要上台表演 食堂里买面买馅大家一起捏中国的饺子过西方的圣诞 草坪上没灯没蜡全系打着手电借着月光中秋大联欢 桃李麻辣烫十四牛肉饼紫荆免费汤和万人的套餐 小桥煎饼西门鸡翅路边烧烤大排档吃了无数遍 组织生活每周两次国事家事天下事无所不谈 支部活动俺班发起校园义务导游成了经典 随机过程随机而过汇编语言可以不会编 量子力学量力而学实变函数要学十遍 压力虽大生命可贵鹰击长空不能干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永记心间 少说多做勤勤恳恳行动胜于言 埋头苦干脚踏实地不辱光环 岁月如梭母校九十八寿诞 身在异国此文作礼呈献 细数往昔感慨又万千 四年相遇今生无憾 任光阴流转变换 清华不老容颜 爱恋永未变 天地可鉴 心已言 唯存 念 -- ※ 修改 :eclipsqq 於 Apr 26 09:38:52 2009 修改本文 ※ 来源 :WWW 未名空间站 海外 : mitbbs.com 中国 : mitbbs.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2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写在交大113校庆,敬献徐光宪学长
WJccn 2009-4-16 11:49
跨越三个世纪的辉煌,一代代交大人以人类福祉为己任 为国家民族而自豪, 经历百余年的风雨洗礼,一代代交大人家国集于一心 是膝恭与致敬。 上海交通大学盛世年华,因你而倍感容光, 上海交通大学,今天千万学子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祝福你生日快乐,如意吉祥。 事件回忆:   近来上海交大迎来了113的校庆,特别设立了所谓的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这一届一共有四位学长获此殊遇:钱学森(1934届校友,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航天技术的开创者和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张光斗(1934届校友,资深两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吴文俊(1940届校友。数学家,数学史家)、徐光宪(1944届校友,化学家),其中徐光宪老学长给全校师生做了报告。 主题:科研创新方法学探索向母校师生汇报我就读母校以来69年的学习心得 主讲人:徐光宪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 时间:4月12日(周日)上午9:15-11:3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陈瑞球楼演讲厅 (1)89岁高龄很是感动   作为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首先这就很是很让人感动。   徐老是交大44届的校友,算了老前辈;同时,因为其在稀土萃取分离方向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去年,又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切的荣誉都与这位89岁高龄,但是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的老人相关联。这使人不得不感动。   然而,他关注国家战略布局,心系母校发展,关心学生成长,无不彰显他高贵的人格,无愧于教育家的称号。这更使人感动不已。 (2)不一样的人生历程   听了那场所谓的汇报才知,徐学长的人生也是磕磕绊绊。   徐老才科研这条路上,因为客观的原因一共转了三次方向,但是他都是无怨无悔,一直兢兢业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他的那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是否也让你心颤。   同时,徐老也是很幸福的。徐老就读的交大,已经有了女大学生,而且当时的校长黎照寰曾诙谐地说道:交大Girl必嫁交大Boy,利权不得外溢。,这也成就了徐光宪学长和高小霞学长的今世良缘,两人又都当选为中科院的院士,真是羡煞旁人。。。。 (3)稀土资源   稀土金属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中国的探明储备,全球第一。   早期,由于国家的需要,徐学长挑起的分离萃取的科研重任,之后千辛万苦,使中国的科研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也就造成了国内大量勘采,大量资源以低廉的价格流失国外。   近期,徐学长两次上书温总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的稀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采和利用,终于国土资源部对其开采进行了限制,有利的保护了我国的珍惜资源。 ********************** 我的几点感悟:    科学研究是接力赛跑,起跑点要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要把前人的有关知识接过来。所以研究生的导师很重要,他把接力赛跑的棒交给你,你就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前沿起跑。牛顿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能看得远一些。这是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   --我觉得这个说得很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努力的学习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总是有好多人认为:    这个东西做的没有意义。岂知,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看似没有价值的东西,最差也可以为后人提供反面的示例;更何况划时代,有卓越贡献的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要做一套全新的理论,我不去学习别人的。我想说的是:你不深入的研读别人的理论,你根本没有资格去评论别人的成果;同时,改进总比全部否定,再创新来的容易,就算是爱因斯坦,也是并不是全面否定了牛顿的理论,而是建立了适应性更强,包含更广泛的相对论理论。    在飞机的设计中,要试验飞机的外型和材料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阻力的关系。这种试验很难在空中飞行时进行。于是创造出风洞来模拟飞行。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之 的逆向思维方法,即把飞机固定,让高速空气流向飞机,其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研究中常用的风洞实验室方法 。   --这个东西,我其实是去年准备考博复习时,就已经了解了。我本来是材料加工专业的硕士生,机缘巧合,认识了我现在的博士生导师,他是交大船海专业的博士生导师,我不得不为了考博而自学船海专业的两门专业课。现在想想,还是觉得这个东西太让人震惊了,反向思维,居然能够这么轻易,这么方便的解决一直让我们很是棘手的问题。说道这里,还要说说船舶的空气阻力,居然是把船模反扣在水中,测量水的阻力,然后利用水和空气的阻力系数相互换算,得到空气的阻力。总是感觉,问题分析的相当透彻,解决的如此完美,太让我感叹了。。    系统科学(或称横断科学)是从传统科学中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来研究,因而产生的科学。它是最广泛的交叉学科。如果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看作科学分类的经线,那么系统科学就是横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纬线,所以也可称为横断科学。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非线性科学,协同学,运筹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超循环论等 。   --将学科按照以前那种单向分组分类,只有单方向的包容,没有相互之间的交叉,总是让人不甚满意,而所谓的这种经纬分类法,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也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学科,不但很好的解决了很多问题,也促进了老的学科深入发展。据说,徐老要新出一本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对现有学科进行重新编排的专著,期待中。。。 **************** 科研创新方法学的探索 1. 创新前的准备:中药铺的抽屉和知识框架 2. 创新链和创新树 3. 分类研究法 4. 学科交叉法 5. 移花接木法 6. 四两拨千斤法 7. 逆向思维法 8. 柳暗花明法 9. 天上人间法 10. 傻瓜提问法 11.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法 12. 意外机遇法 13. 灵感培养法 14. 虚拟实验法 15. 综合集成法(系统科学的创新) 16. 接近于无中生有的原始大创新
个人分类: 交大情缘|3944 次阅读|3 个评论
2008-09-12 | 50年校庆院庆
zhijieleng 2009-2-9 14:17
12号时学校的大庆典,非常热闹,和节日一样,我看到许多老校友回来,其中人大的斗士张明也回来的,大家不停的寒暄。我也拍了两张照片留念。 50年校庆是一个大日子,10号是院庆,我们准备了很久,我参加一个诗朗诵。有许多校友踌躇满志的回来了,也有刚离休回来的,同学10年甚至20年的相见,感慨万千,有泪水不断的,有欣喜若狂,在这个日子中我尽力接待好干专1985级的同学,尽量使他们高兴而来,但做不到乘兴而去,因为,他们年龄大了,大多数快到或已到退休或2线年龄,感慨着见一面少一面,所以只能伤感而去。他们之中以为同学用毛笔题词献给校庆,颇具功底。看到他们就是10年后的我,淡泊人生,做尽该作的事,不留下遗憾最重要,人过不惑,心态最应平和。
个人分类: 事件|3306 次阅读|1 个评论
zz北大女硕向师兄的表白过程
carrielu 2008-11-12 16:23
今天 是 很特别的日子,校庆日:先生84年前的今天创校,光棍节的第二天(将这两者并提有点奇怪。。。) 将逸仙时空上很火的帖子拿来和大家分享纪念先生顺便追忆我的光棍节哈哈。。。 喜欢了两个学期的师兄 我硕,他博 之前他一直有gf,偶是有良好道德情操滴四有新人 所以坚决不撬人墙角 这学期他和gf分手了 偶纠结好久 要不要去表白 555 纠结 纠结 纠结了一个学期 昨天跟闺蜜两个人在咖啡店喝咖啡 偶就纠结地说这个 闺蜜鼓励我去表白 说你不表白呢他就不是你的 你表白了他没准会是你的 大不了他拒呗 有什么损失的 总比你一个人在这里碎碎念好! 我就 头脑发热 冲动 鼓起勇气 出门前还买了瓶啤酒 晚上一个人在宿舍 喝 喝完了 跑下楼去 决定给他打电话 又纠结 于是又跑到小卖部买了瓶啤酒 又喝了 有点晕 找了个没人的树下 就拿手机拨通了师兄的电话 师兄接电话说:喂 我 。。。。。 叉着腰 对电话大声说 师兄!我是***!!! 师兄说:哦?师妹啊,什么事? 我。。。。。。 我说: 师兄!!!****课的中期论文什么时候交.... 师兄说:bla bla bla(日期) 我说: 师兄!!!我还没写..... 师兄大概不明白为什么我没写要跟他说,因为他又不是助教,他也只是选课的 不过还是安慰了我一下,指点了一下可以去哪里找材料 我就挂了电话。 然后我站在树下发了半天呆 又走到小卖部买了个糖葫芦吃了。。。然后给闺蜜打电话 闺蜜听说我还没表白,就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 我被骂得热血沸腾 怒了 发誓 说 砍头不过头点地!! SHIT!妈的 我连北大都能上 几十万人我都击败了 WHO 怕 WHO 我就 又买了罐啤酒 揣在兜里 跑到师兄楼下 然后又给师兄打电话 要他下来 师兄光着脚 穿着拖鞋 里面就穿个T 外面套个衬衫 就下来了 看样子刚洗完澡 师兄:?很惊讶地问我有啥事咧 我左右看看 又找了个树 跟师兄说:我们到那里说话啦 师兄就跟我走到树下了 然后 我很紧张 紧张地 抖抖抖 就跟中学时候做演讲比赛那次 妈的 心里骂了自己无数遍 有点后悔了 呜呜 要是 被拒了 下周怎么上课啊 呜呜 哪个讨论课统共就五个人 呜呜 都不敢翘课的 师兄就又问:什么事情啊? 我:。。。。你很忙么?有事情赶着做么? 师兄:。。。。事倒是没有。不过我很冷哎。。。。 我低头看看他的光脚,就当没看见。。。。。。。。 我摸了摸兜里的啤酒 掏出来说 。。。。师兄!喝不喝酒! 师兄无语:。。。。。。 然后微笑说:呃。。。。不太想喝。。。 我:。。。。。 师兄大概觉得不忍心吧,我大老远带罐两块八毛钱的啤酒来 就说:。。。要不我带回去喝八。。。 我很高兴地把啤酒给他 给完后 555 纠结 是不是该走了 还是表白呢 555 寒风一阵阵地吹~~~~~~~~ 师兄站在树下开始哆嗦了 ~~~~~~~ 我的心中热血澎湃 有一种要慷慨就义的感觉~~~~~~~~~~~ 寒风~~~~寒风~~~~~~~ 师兄看起来想要走了 我 决定再也不能拖了 妈的 死就死了!! 我就大声说: 师兄! 师兄吓了一跳。。。。。说:啥? 我放低声音说 。。。。呃 我是来表白的。。。。(哎 还是不好意思说我喜欢你四个字。。) 师兄很镇定地:。。。。你是不是跟同学打牌输了啊? 我:。。。。我从来不打牌 师兄:。。。。 我:我是认真的。。。 师兄:。。。。 我:你说句话啊! = =为什么感觉我在逼良家妇女卖春啊。。。。 师兄:。。。。 我:你嫌我不好看? 师兄:。。。。没有,你挺好看的 我:你嫌我太高? (俺170cm,师兄171cm,俺穿高跟鞋了....师兄穿拖鞋....) 师兄:。。。。没有。。。。。。 我:你嫌我学历低?(囧RZ我自己.....纯粹没话说了...) 师兄:囧。。。怎么会。。。 我:你怕我会读博?(再囧我自己.....我听说一般男生都不喜欢博士MM) 师兄:囧。。。。(大概再问这是啥问题。。。) 我: 呜呜,你说句话啊 师兄:。。。。。有点太突然了,我考虑考虑好么 我:。。。好吧 我看看他的脚,估计已经冻成胡萝卜了:那我走了噢 师兄:。。。。好,路上小心(从ccxy回来要过马路) 我就跑了 一路走,走过一个小卖部,心里突然好害怕哎! 看见卖糖葫芦的 就又买了一个吃 站在小卖部门口 突然觉得好孤单 就在这里看看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 正在吃的时候 手机就响了 师兄的短信说:到宿舍了? 我:没 师兄:你在哪 我:****旁边哪个小卖部 师兄:那我过来 我就赶快把糖葫芦吃完了 傻呵呵地 ....... 囧 然后师兄就过来了 然后捏 嘿嘿 我俩就在小卖部门口傻笑了半天 囧 师兄接受了 不用过光光节了 囧 = = 怪不好意思滴说!
个人分类: 未分类|3634 次阅读|4 个评论
zz北大女硕向师兄的表白过程
carrielu 2008-11-12 16:21
今天 是 很特别的日子,校庆日:先生84年前的今天创校,光棍节的第二天(将这两者并提有点奇怪。。。) 将逸仙时空上很火的帖子拿来和大家分享纪念先生顺便追忆我的光棍节哈哈。。。 喜欢了两个学期的师兄 我硕,他博 之前他一直有gf,偶是有良好道德情操滴四有新人 所以坚决不撬人墙角 这学期他和gf分手了 偶纠结好久 要不要去表白 555 纠结 纠结 纠结了一个学期 昨天跟闺蜜两个人在咖啡店喝咖啡 偶就纠结地说这个 闺蜜鼓励我去表白 说你不表白呢他就不是你的 你表白了他没准会是你的 大不了他拒呗 有什么损失的 总比你一个人在这里碎碎念好! 我就 头脑发热 冲动 鼓起勇气 出门前还买了瓶啤酒 晚上一个人在宿舍 喝 喝完了 跑下楼去 决定给他打电话 又纠结 于是又跑到小卖部买了瓶啤酒 又喝了 有点晕 找了个没人的树下 就拿手机拨通了师兄的电话 师兄接电话说:喂 我 。。。。。 叉着腰 对电话大声说 师兄!我是***!!! 师兄说:哦?师妹啊,什么事? 我。。。。。。 我说: 师兄!!!****课的中期论文什么时候交.... 师兄说:bla bla bla(日期) 我说: 师兄!!!我还没写..... 师兄大概不明白为什么我没写要跟他说,因为他又不是助教,他也只是选课的 不过还是安慰了我一下,指点了一下可以去哪里找材料 我就挂了电话。 然后我站在树下发了半天呆 又走到小卖部买了个糖葫芦吃了。。。然后给闺蜜打电话 闺蜜听说我还没表白,就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 我被骂得热血沸腾 怒了 发誓 说 砍头不过头点地!! SHIT!妈的 我连北大都能上 几十万人我都击败了 WHO 怕 WHO 我就 又买了罐啤酒 揣在兜里 跑到师兄楼下 然后又给师兄打电话 要他下来 师兄光着脚 穿着拖鞋 里面就穿个T 外面套个衬衫 就下来了 看样子刚洗完澡 师兄:?很惊讶地问我有啥事咧 我左右看看 又找了个树 跟师兄说:我们到那里说话啦 师兄就跟我走到树下了 然后 我很紧张 紧张地 抖抖抖 就跟中学时候做演讲比赛那次 妈的 心里骂了自己无数遍 有点后悔了 呜呜 要是 被拒了 下周怎么上课啊 呜呜 哪个讨论课统共就五个人 呜呜 都不敢翘课的 师兄就又问:什么事情啊? 我:。。。。你很忙么?有事情赶着做么? 师兄:。。。。事倒是没有。不过我很冷哎。。。。 我低头看看他的光脚,就当没看见。。。。。。。。 我摸了摸兜里的啤酒 掏出来说 。。。。师兄!喝不喝酒! 师兄无语:。。。。。。 然后微笑说:呃。。。。不太想喝。。。 我:。。。。。 师兄大概觉得不忍心吧,我大老远带罐两块八毛钱的啤酒来 就说:。。。要不我带回去喝八。。。 我很高兴地把啤酒给他 给完后 555 纠结 是不是该走了 还是表白呢 555 寒风一阵阵地吹~~~~~~~~ 师兄站在树下开始哆嗦了 ~~~~~~~ 我的心中热血澎湃 有一种要慷慨就义的感觉~~~~~~~~~~~ 寒风~~~~寒风~~~~~~~ 师兄看起来想要走了 我 决定再也不能拖了 妈的 死就死了!! 我就大声说: 师兄! 师兄吓了一跳。。。。。说:啥? 我放低声音说 。。。。呃 我是来表白的。。。。(哎 还是不好意思说我喜欢你四个字。。) 师兄很镇定地:。。。。你是不是跟同学打牌输了啊? 我:。。。。我从来不打牌 师兄:。。。。 我:我是认真的。。。 师兄:。。。。 我:你说句话啊! = =为什么感觉我在逼良家妇女卖春啊。。。。 师兄:。。。。 我:你嫌我不好看? 师兄:。。。。没有,你挺好看的 我:你嫌我太高? (俺170cm,师兄171cm,俺穿高跟鞋了....师兄穿拖鞋....) 师兄:。。。。没有。。。。。。 我:你嫌我学历低?(囧RZ我自己.....纯粹没话说了...) 师兄:囧。。。怎么会。。。 我:你怕我会读博?(再囧我自己.....我听说一般男生都不喜欢博士MM) 师兄:囧。。。。(大概再问这是啥问题。。。) 我: 呜呜,你说句话啊 师兄:。。。。。有点太突然了,我考虑考虑好么 我:。。。好吧 我看看他的脚,估计已经冻成胡萝卜了:那我走了噢 师兄:。。。。好,路上小心(从ccxy回来要过马路) 我就跑了 一路走,走过一个小卖部,心里突然好害怕哎! 看见卖糖葫芦的 就又买了一个吃 站在小卖部门口 突然觉得好孤单 就在这里看看卖东西和买东西的人 正在吃的时候 手机就响了 师兄的短信说:到宿舍了? 我:没 师兄:你在哪 我:****旁边哪个小卖部 师兄:那我过来 我就赶快把糖葫芦吃完了 傻呵呵地 ....... 囧 然后师兄就过来了 然后捏 嘿嘿 我俩就在小卖部门口傻笑了半天 囧 师兄接受了 不用过光光节了 囧 = = 怪不好意思滴说!
个人分类: 未分类|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热度 1 nipy 2008-10-31 22:50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 昨天收到哈军工校友发来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的有关资料,我也是哈军工学员,看到这些资料,特别是我们 91 岁高龄的刘居英老院长的讲话,感到格外亲切。老院长在讲话中再次语重心长的提到了毛主席在 1953 年对哈军工训词中强调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我想,这不仅是对军事院校,而应是对任何院校,在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中都应该积极倡导的精神,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应丢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此,特将刘居英院长的讲话转贴于此与科学网上各位朋友共享: . 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刘居英 . 首先我个人向参加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的同志们、战友们问好! 哈军工已经完成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历史任务。哈军工虽然不在了,但哈军工有宝贵的遗产,那就是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我们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国防建设优秀人才,包括从军工走出来的院士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许多事情是靠哈军工培养的人干出来的,他们能够合格的完成任务,而且完成的比较好,这是我们的功劳。是我们全体师生员工按照毛主席指示艰苦工作得来的。 哈军工培养尖端干部首先是 从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做起,要相信共产主义。要政治思想过硬。这是最重要的 。正如毛主席训词中说的:要 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 ,要有不怕困难、不怕死的精神。学院的教育给大家打下了深深的基础:他们要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奋斗终生。 现在培养人才,第一要务还是要从政治着眼,解决世界观问题。不能像三鹿奶粉那样,为了钱不要命,还坑害别人的命。第一要务是为人民服务,要把个人利益摆在人民利益之中,而不是摆在人民利益之上。要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第二点希望同志们时刻注意身体健康问题。要保持身体健康,只要没死,就要挣扎,就要想办法活好。现在,大部分人应把身体健康摆在重要位置。 第三,要注意教育自己的家人、子女,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注意和群众的关系,不要在群众头上拉屎拉尿。 这是我对大家的三点肺腑之言。 ( 2008 年 10 月 18 日 于中国剧院) . ************************************** 下面摘录校友会理事长李慧芬的一段讲话,帮助我们了解哈军工创建 55 年来的基本历程 纪念哈军工、传承哈军工精神 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 55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词 哈军工北京校友会 理事长 李慧芬 尊敬的刘院长、各位老首长、老教授,各位师长、学长,各位校友:大家好! 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庆祝我们的母校哈军工创建 55 周年。首先,我代表哈军工北京校友会向今天到会的我们德高望重 91 岁高龄的刘院长,向今天虽然没有到会,但给大家转达问候的 102 岁高龄的李懋之副院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对我们的第一任院长陈赓大将以及已经离开我们的院、部系老领导、老教授、老学长表示深切的怀念。对我们这次纪念大会中央军委、总政领导非常重视,我们的校友总政原副主任唐天标等上百名将军到会;北京市市委统战部、社团办给予指导和支持并派员到会;军工六校领导、全国各地校友会闻讯专程赶来参加今天的大会。今天与会的在京哈军工新老校友约 2000 人。让我们大家热烈鼓掌,一并表示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哈军工全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是在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美援朝的胜利后,为适应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于 1953 年创建的。五十五年前,我们敬爱的第一任院长兼政委陈赓大将根据党中央的命令,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领导创建了我们的母校。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名字,就铭刻在中国的军事教育史上 ! 正如毛主席当年给学院的《训词》中所指出的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哈军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是我军培养高级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哈军工的创建和发展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永远的光荣和丰碑。 哈军工作为综合性国防理工科高等学府,在五六十年代曾与清华、北大齐名,是有志青年学生追求、向往的圣殿。哈军工曾经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个哈军工的学子都是满怀少年壮志和青春理想来到松花江畔的。从 1953 至 1965 年,哈军工招收了 13 期学员,毕业生 1.1 万余人,这些人大都成为国家和军队装备研究、设计、使用的骨干之材、领导之材。当年走出哈军工的这些学子,以母校给予的品格和才华,克服了各种困难,在国家和军队的各条战线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有 40 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博导、教授、研究员,历届中共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上百名,还有 100 多名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遗憾的是, 1970 年文化大革命中,哈军工被解体南迁、分建,这是一个损失。但是,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哈军工已经演变和发展成为 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等六校 。现在,哈军工的实体虽然已经走进了历史,但是哈军工所开创的事业和铸就的精神是永存的。 我体会哈军工精神不是抽象的, 它以毛泽东主席给我们的训词为主旨,它是一种优良的传统,是对我党、我军的无限忠诚,无私奉献和无止境进取的一种美德,它包含着尽忠报国的理想信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自我牺牲的英勇气概,以及爱党、爱国,自强不息,纪律严明,敢为人先,忘我工作的优良作风 。它体现在我们这些哈军工人的群体当中、而具体表现各有不同,它是哈军工人身上的一种共同而特有的精神风貌,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一个人来说几十年是很漫长的,但我们为什么还感到母校就在身边呢 ? 那就是母校铸就的哈军工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就我个人来说, 1958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1960 年被选调入哈军工,毕业后留校任教,我亲身感受到哈军工和普通大学最大的不同是,它把贯彻毛主席给学院的训词 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勇气概 作为培养学生政治素质的根本要求,形成了有哈军工特色的优良作风和学风。 .... . 相信科学网上也应有不少哈军工(含六校)校友,愿我们在哈军工创建 55 周念之际,共同 纪念哈军工,承传哈军工精神! 欢迎联系! 倪鹏云
个人分类: 历史回忆|48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大学最后一学期的几个片段:献给安徽大学80华诞
热度 1 bookscent 2008-9-18 13:33
这会儿,安徽大学80周年校庆活动已经曲终人散了。我在遥想校友们惜别的景象。 看到邀请函、接到邀请电话的那一刻,感觉比较复杂。意外,欣慰,还有一丝内疚。就像一位旧友,你早已不再想她,而她却在某一天从天而降,喊出了你的名字,并且告诉你她很在乎你。 在大学毕业后的17年里,我再也没有去过合肥、回过母校。虽然我对母校新貌的好奇已经积攒了多年,但还不足以让我为了回去而回去。我还在走向另一个梦想的路上,了无成就,根本没有心情去沉浸于过去。 在电话里我告诉生命学院的人,由于时间上安排不开,这次还是回不去,将来一定会另找时间回去看看。至于要等多久,其实我并不知道。 晚上,我找出了大学时期的日记。短短四年,我写完了8本日记,如此翔实的记录以后再没有过。读着这些文字,一幕幕早已模糊的画面又渐渐清晰起来…… 情绪所致,无法按奈。我节选了毕业前最后一学期的几段日记,录在下面,算作纪念,并以此献给母校。 (1991年) 3月26日 星期二 晴 天气怪透了。 一觉醒来,满天阴雨。下午雨停,却起了大风,好一通刮。阿立下楼去拾衣服,看见地上落了一大堆,自己的一件却已不知去向。 不能再等天气转好了,系刊的征稿启事得搞出来。 美编之一的徐国胜下午有实验课,我只好一个人干,一口气干了一个下午。 …… (1991年) 3月27日 星期三 云 请马飞帮忙,将昨天的“作品”贴了出去。一次次用手指抹浆糊,手冻得通红,要掉了似的。估计反馈不大,历来如此。 晚上和阿立去徐晋麟副教授家商讨做毕业论文实验的事。 我是第二次去徐老师家。上次帮他搬东西来过一次。 一进屋,和我想象的不大一样。我原以为他有一个自己的书房,至少有一个书桌。然而,眼前的他,伏在客厅的圆桌上备课,一大摞书使不大的桌面更显得拥挤。爱人陪坐在桌边打毛线。气氛紧凑,倍觉和谐、安静与温馨。 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再难的问题也变得容易解决了。 我们谈了一会,就走了。 回到寝室,气氛两样。 …… (1991年) 3月28日 星期四 云 下午的水产专题,是谢麟阁教授主讲。 他已近70高龄,一向外显瘦弱。下午连着讲了三节课,很不容易。他讲的内容是“罗氏沼虾的养殖”,最后提供的一些人工海水配方很有用。这些都是他参阅了大量外刊外书总结积累下来的。 他算得上是本系的元老了,虽然讲话缓慢,课堂节奏拖沓,但还是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总是用平常的材料、简陋的方法来完成他的科研。与轰轰烈烈的大科研相比,他是科研的“个体户”。…… 我总觉,一个人能与自然相处得如此和谐融洽,不向自然索取太多,却又能洞悉自然,是一种境界。 上午去省图书馆读了两本书。 苏联人写的《世界探险史》,似乎过分夸大了俄国人的贡献。但总的说来,内容丰富,史料性强。我着重重温了阿蒙森、斯科特探索南极的感人故事。这是让人百读不厌的,每次我都心潮沸腾。阿蒙森的成功和斯科特的惨死都显得如此悲壮。 ……我有时设想,自己也被搁置于杳无人烟的野林或茫茫冰原,我会怎么样?…… 《重建与优选——当代生物科学认识的哲学反思》是舒炜光、张之沧的较好之作。以反思的角度重看一些有争议的生物学问题,触及到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诸如进化、获得性遗传、生物的本质等,历来都是探讨的热点,也是生物科研的任务之一。很多生物学家都关心过本领域的哲学问题,如雅克莫诺、P.卡洛、克里克、朱洗、张作人等,…… (1991年) 4月4日 星期四 晴 今晚是系刊、系报编委成员的第一次例会。我早早去了,并且心想,时隔两周,他们是不是忘了,恐怕没几个能来。 出乎意料的是,万宇、徐国胜、张伟、葛磊等几个都来了,葛磊还带来了两篇稿子。虽然李红等另几个人没来(李红还是例会发起人之一),会是完全可以开得起来了。 我们互通了一些信息,谈了一些体会,布置了一些当务之急的任务,半小时就结束了会议。…… 天黑得可爱。 我一个人,提着吉他,来到图书馆旁的池塘边,拨弄琴弦。琴声清淡悠扬…… 多希望身旁有个知音。 (1991年) 4月7日 星期日 云 晚饭后,无聊。不由自主走到广场。晚风习习,恰见苍蓝天幕下几片风筝,心中顿时一喜。 不如倚坐广场石栏边,欣赏这人与风筝的无限乐趣。 两家老小正兴致勃勃地调玩自制的花风筝。天伦之乐,自在其中。 思绪悠悠,想起童年。“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决心自己也做个风筝玩玩,找一个爽风的日子,几个人一路,就像他们…… (1991年) 4月13日 星期六 雨 又是连阴。 本想和马飞、小詹骑车出去玩,看来只好作罢。正好心情也不佳,所谓天解人意。 …… 几天来,寝室掀起一股象棋热,多是源于老马。 老马棋艺不佳,却嘴硬自夸,总是输总是不服,瘾大气粗。下棋时口中念叨不停,贬低对方,结果往往是自己受困。 就这样,他竟要和他从未赢过甚至也从未和过的阿戈打赌,说对方要能赢三盘中的一盘,他出一包好烟。阿戈说他不愿意太挫伤老马的“自尊”,算了。 其实阿戈是爱和老马下棋的,每每此时,虽然旁观者都被老马给弄得气急败坏,阿戈自己却心旷神怡,谓之下棋的“乐趣”也。 …… (1991年) 4月14日 星期日 晴 散步于校园,看到盛春的景象:四处都有黄黄绿绿的花草,一边品赏,一边在心中温习植物分类知识,确也是件美事。 …… 一口气练完了那首《强尼吉他》,发觉这确是一首极好的小品。尤其对初学者练习A小调各和弦和节奏的把握很有用。 只是其中一段轮指技巧,自己始终不满意,看来还要苦练。 自学练琴和师授练琴相比有一大好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学习音乐的潜力。在没有任何指点和音响材料的情况下,要练好一首曲子,确实不易,但也正能考察自己对音乐表达方法的领悟。 …… (1991年) 4月17日 星期三 阴雨 昨晚,阿东、阿立、小亮、张奕几个人,在427寝室喝了一通。 427有酒精炉,自己备菜,自己开火。几人围成一桌,畅饮酣聊,颇为痛快。临近毕业,此类举动都自然多了一层含义。 看来喝得不少,一个个满面红光,若醉若醒。周万东怕自己夜里吐,在床边放了个盆。 今天,我们还在开玩笑,谈他们几个的酒后行容。 七块钱的肉补发下来了,救星! 还可以对付几天吃饭。家里钱没寄来,好多事不能办。 (1991年) 4月19日 星期五 云 上午的“植物分类”课考查真有意思。老师让认20种植物,将其种名、科名写在卷子上。 三四十个学生,老师一个人哪管得过来。同学们佯装围在一起,识别标本,其实是互相抄袭,“取长补短”,于是卷子很快就做完了。自始至终,课堂像是交易场,气氛格外热烈。 据说,杜丹文原地不动就做完了卷子。 他们食品生化是采用检查笔记的方式。所谓“检查”,无非是老师粗粗一览,便可通过。于是怪事百出,未做过笔记的便借用其他同学的笔记,加头去尾,改表换面,竟都通过了。 是学生应付,还是老师应付。 还没下课,几个同学就在外面敲教室门,和里面的同学呼应,惹得里面的老师气极。课间几分钟,他面对我们这帮“顽徒”,一通谴责,还在黑板上写下“下不为例”几个字。 有同学笑:今天是我们大学最后两节课,还有什么“下不为例”呀。 我站在一旁,不想作声。看着老师气怒之态,实觉理解。在心里默默说几声:我们不尊重了,对不起。 到今天,大学课程全部结束,最后几节课在一片敷衍中划了个淡淡的句号。 …… (1991年) 4月21日 星期日 晴 早上做了个极为清晰又令人怀恋的梦。醒后不仅能记起梦中万物的色彩,还能记起那些最难记住的:语言,对话。 她不美,黄黄的头发。然而她那般真情,笑得那般可爱…… 看窗外,又是一个晴天! 老马一早上用湿毛巾“擦身”:先擦裤子,又擦线衣,还擦了西服。凡是外面看得见的包装,他都擦了。他口口声声说,这是国外常用的一种快速干洗法。 可惜,他那一身的油色污垢,并不能擦去。 台湾蔡志忠的漫画独具风格,大有日本手冢治虫的夸张习惯。用漫画整理古籍,效果更是独特。 做这种尝试的人恐怕不止一个,蔡的成功是显著的。 我索性买了一本《禅说:尊者的棒喝》。 晚上看完电影后,天已黑透。闲着没事,和阿戈、老鲁他们一起去捉青蛙。 他们的实验导师是史配璜。去年他的实验室烧了,如今他家的客厅就是实验室。一进门,一股浓浓的味道,几桶青蛙正摆在屋角。 我们拎了桶出来,在老游泳池、图书馆后塘等几个地方来回转了几次,收获不大,只捉到二三十只,多数为雌的,雄的只搞到五六只。 搞了一身泥,特快活。 我顺便捉了三只蟾蜍,拿回寝室实验。好长时间没有做过标本了,正好再练练。 真不幸,阿立的手腕处溜冰时不小心伤了,到安医打了石膏。是右手,好象是尺骨端骨折了一块。会耽误几天的写字和实验。 (1991年) 4月26日 星期五 云 昨天张宏从北京凯旋而归。 兴致勃勃讲述复试趣闻之余,他劝我也快去上海,不能耽搁。…… 阿立也打算去北大联系,力争转到北大。 实验暂停。 一切都在默无声息地进行着,上帝保佑。 (1991年) 5月14日 星期二 晴 天晓得,金寨去天堂寨的车一天只一班:早八点的。我和阿立从合肥一路颠簸到金寨,已是中午了。 只好找个旅社住一晚。先买好了明早的车票。 偏偏遇上了个又旧又差的旅社。房间漏水,上面正在整修,床单发霉,气味潮湿。好在只将就一晚,而且价格便宜:包一间7元。 在县城买了些必备的东西:胶卷、尼龙网袋、电池、火柴、香烟。香烟是备着人情上用。 晚上没事,晃了晃,看了场录像。 …… (1991年) 5月16日 星期四 晴 辛苦工作了一天,可谓曲折惊险,真不知从何写起为好。 早饭后,我和阿立立即上山,不走游览山路,基本上沿水而上,一路检查。在水石间行走跑动,不乏惊险镜头。 这儿由下向上,依此5条瀑布,称一、二、三、四、五道口瀑布,是主要游览线,附近还有一个九影瀑布,也很壮观。沿途有不少旅游者观赏留影,其中不乏成队的中小学生。 我们逐个检查水潭,发现了不少鲵,可惜它们反应太快,不好捉。 五道口瀑布下最多。我们在那儿搞了个工作台,即一块大石板。 …… 我们的午饭,是带在身上的两个鸡蛋。吃完后,抹抹嘴继续干。 谁知节外生枝,一位导游似的人物发现了我们,阻拦我们工作,那认真劲儿让人感动。如果对保护动物都这么负责,情况就一定会好起来。 我们尽量解释,又出示了介绍信,但他还是说需要林场场长的条子才能让捕。我们暂时应和。其实我们已经捕了8条了。…… (1991年) 6月22日 星期六 上午,答辩顺利通过。 成绩:优。 (1991年) 6月29日 星期六 晚,自己买了两瓶啤酒。 将上学期迎考用的政治复习提纲烧了,很痛快! 痛饮之后,头昏上床。思绪翻滚,大哭了一场,一个人。 (1991年) 7月4日 星期四 云 安徽遇灾,雨水无情。…… 毕业前的每一天,是忙碌的,更是让人兴奋不已的。 别情离意,个人感慨,等等,到了这个时候,每个同学都真真正正感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到了友情的珍贵,感到了时光流逝的无情。 六十多颗心无一日平静,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赠言,唱不完的歌,理不尽的思绪…… 离别(有的可能是永别)的日子愈来愈近了…… 顺利考上上海生理所,毕业论文又得了一个优,我应该是最高兴的了。 然而,因了渐渐积厚的无限感受,此刻,我只有难言的怅叹。 四年,总结一句:有失有得,失去很多…… (1991年) 7月5日 星期五 云 下午,毕业典礼。 缺少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气氛。发言全是做八股。 一种形式而已。 临别,对合肥产生了一种眷恋。 上海的人,上海的气氛,我总觉不适应。唯有这儿,是我最感亲切的地方,是真正的自己的家。 晚上,我立于四牌楼天桥上,望着下面来往的男男女女,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来。 就要再见了,当然不是永别,我会常常回来走走,看看。 爱你!我大学四年生活、玩乐的地方! (1991年) 7月6日 星期六 阴 夜晚的细雨很舒服。 一个人听歌散步。思行千里后感到很累。…… 同学纷纷离去。别情如梦,归心似箭。 (1991年) 7月15日 星期一 晴热 我到家了。 这次与安大、与合肥市是真的告别了。再见了,我过去的一切。 有一种喜悦,满怀对未来的憧憬。 先好好过一个暑假吧。
个人分类: 生活随感|515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