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过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随想:过度“评比/评价”可能产生危害
热度 6 zlyang 2018-8-23 13:29
随想:过度“评比/评价”可能产生危害 (1) 破坏了单位人员内部之间的协作,强化了内部隔离 (类似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 用个人最优,代替了单位最优。 结果从整体上损害了单位的利益。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是“各个军阀自身追求最优,同时破坏社会最优”的直接表现。是过度“评比/评价”的一种变形的具体表现。 “自由资本主义竞争,造成了经济危机”,就是过度强化“个人/公司”的局部利益,破坏了人类社会整体健康的直接表现。在美国,由两个罗斯福总统通过政府的干预,(至少部分)消除了这种破坏。 “人类社会的整体最优”,是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国家整体优化”,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 (2) 钱穆制度陷阱的直接表现。 过于复杂的管理,自身也会消耗社会创造的财富。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16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过度评估戕害科研体系
热度 16 张海霞 2017-11-12 21:35
刚看到周耀旗老师写的 《计件评估正在坑害这一代科研人才》 ,真的很切中要害,这样的计件评估不仅仅是坑害正在拼命的年青人,将他们变成熟练地“技术民工”,更可怕的是在这样过度评估的体制正在严重地戕害科研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计件式科研管理和评估让科研队伍中很多机灵的人快速脱颖而出,那就是什么事情有眼下的利益必定趋之若鹜、什么事情貌似不能立即见到效益必定敬而远之 …… 短时间之内,看起来很好,数字很漂亮、头衔很光鲜,一时间沾沾自喜,逐渐沉迷与对各种人才头衔和称号以及奖励的追逐和浮华的表象,让我们本该对科研产生的兴趣不知不觉中转成了对各种数字和帽子的兴趣,并不在意到底有啥真正的科研贡献,而且乐此不疲,以至于很多学者本该侃侃而谈学术的报告都演变成了数字 PK 大会:看不到科学问题,满篇尽是明码标价一般的数字炫耀! 更可怕的是管理部门“唯数字和帽子论”的管理模式,那些戴上帽子的各种人才开始进入各级行政岗位,热衷于运作团队、经营人脉,那些没有戴上帽子很多原本对科研还有些兴趣的老师,则感觉自己成了前途无望的滞销产品,就坐等退休,以至于在年龄超过 45 岁的学者中到处弥漫着“ 45 岁死 85 岁埋 ”的消极心态!那天我听一位我原本以为很热爱科研的教授这么说的时候,我真的是吓了一跳,可仔细一想,周围真的是这样啊: 45 岁以上年富力强的教授不是经营帽子、运作项目,就是在抱怨社会、潇洒过自己的小日子,哪有几个心情去做好科研、带好学生啊?! 这不得不说是我们的一大遗憾,这也是长期过度评估对我们这个集体造成的最大伤害!不仅是管理部门对科研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更可怕的是让科研群体本末倒置,把大家本应努力竭尽全力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目标变成了使劲浑身解数去追逐名利的水平,就像是准备比赛的运动员一样,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好好训练,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是正常的,差别不大,彼此你追我赶,可是不小心有人靠偷偷吃药大幅度提升了成绩,于是想获得名次就必须吃药,为了保持成绩必须长期吃药,结果不是药物把运动员的身体搞坏了就是被查出来取消了成绩;而那些不吃药的人则早早被逐出了赛场,而且自我感觉被淘汰索性也不坚持练了!这样管理的结果就是:吃药的运动员获得了一时的光鲜、失去了一生的健康,不吃药的运动员充满了怨气、消磨了发展的机会,总之,整体的运动水平都没有很好的提升! 过度评估的管理体制不适合科研,因为从事科研工作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跑得快就去冲奖牌,跑得慢就沿途多欣赏风景,科研管理需要的是激励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内尽自己的力、坚持跑出自己的风采、保持身体的强壮、 提升真实的运动水平 才是重要的。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480 次阅读|21 个评论
随想:过度竞争
热度 4 zlyang 2016-7-8 12:02
随想:过度竞争 下文里的部分引用没有标明出处,应当是大家熟悉的事情。 自由资本主义,是一种以“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为核心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是“私”的利用与强化。在利用人的私心驱动 劳动时,对私的强化,导致了利益团体(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的出现,更进一步的是行业垄断。 垄断破坏了公平,可以榨取超额利润。垄断阻碍了新 生事物的出现。所以美 国1890年7月2日,美国 联邦国会通过《保护贸易及商业以免非法限制及垄断法案》,简称《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过于注重“私”的制度,最终会导致整个社会私心膨胀。整个人类过度破坏大自然,最终被大自然平衡掉。霍金说:“ 未来1000年 内,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其实, 1000内 “被毁灭”的只是人类。地球有能力保护自己。 现在的人类文明模式,过于依赖“私心”、“竞争”,这种模式是人类自取灭亡的模式。沿着这种模式发展下 去,200年内 人 类就会被“宇宙(父亲)”、“地球(母亲)”所抛弃: 为了宇宙和太阳系的平衡,只能是“包拯大义灭亲逮捕包勉,下令斩杀包勉。” 人类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可惜 大多数人 “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重生存危机的挑战,而各国的大学对此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或者 熟视无睹 ,既不能从理论上又不能从实践上提出任何化解这些危机的根本性的对策。” 难道 追求灾难,乃是人的天性? 追求灭亡,乃是人的理想? Oh, my God! 吓死了! 解决人类目前面临的困境, 主要靠马列主义! 两个世纪前,恩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告诫我们:“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而今天,我们依然在交学费。“洪水泛滥”、“‘非典’猖撅”、土地沙化……,一个一个警告,一个一个报复。这才是“人与自然”的真相。 人体内的五脏六腑,既 分工 ,更彼此 信任 与 合作 ! 尊敬的伟大 的阿Q先 生,是 永远的 “ 完美 胜利者 ”! 相关链接: 新华网,2015年07月22日 ,斯蒂芬·霍金四大惊世预言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7/22/c_128045025_2.htm    2012年,霍金在70岁生日前夕参加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谈及有关世界末日的问题时,霍金表示,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未来1000年 内,地球会因某场大灾难而毁灭,比如核战争或者温室效应。   其实,“ 200年内毁灭” 在某种程度上系误读。霍金原话更恰当的翻译是,“如果能在未来两个世纪内避免灾难,那我们(人类)就 安全了,因为那时(200年后)我 们应该已经可以移居太空了。”   霍金所说的灾难,包括战争、资源殆尽、人口过剩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正在膨胀的威胁。 新华网,2010年08月10日,霍金发最 吓人言论:地球 200年内毁灭 快移民外星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8/10/c_12426947.htm   霍金表示,人类如果想一直延续下去,就必须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迟早会灭亡。至于这个时间期限,霍金预言:两个世纪。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 新华网,2010年08月12日 ,别嘲笑霍金“ 200年内 地球毁灭”预言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0-08/12/c_12437139.htm   而与此相对的是,大自然严厉地报复人类:“ N 年不遇”的极端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土地和水资源短缺、能源需求提高、人口快速增长、淡水危机、疾病增多、战争威胁、粮荒等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不说是人类“自私、贪婪”的结果,人类如不能在这条道路上悬崖勒马,早晚有一天,会遭遇到大自然更严重甚至是灭绝性的报复。 新华网,2012年05月03日,钱理群:北大等在培养利己者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5/03/c_123070005.htm 新华网,2015-07-17,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 http://www.nmg.xinhuanet.com/2015-07/17/c_1115953472.htm 人民网,2015-07-16,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716/c157278-27312927.html 中青在线,2015-07-15,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多方合谋的产物》 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7/15/content_11496421.htm   第三, 唯利是图 的社会环境是造成“ 精致利己主义者 ”的社会原因。 新华网,2016年05月27日,钱理群的学问与脾气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6-05/27/c_129021360.htm 张九庆,2015-01-06,科学进步的未来:一个比喻性的总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42-856902.html   科研经费的匮乏。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面对科学问题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科技创新变成了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风险事业,科研资金的匮乏也因为全球经济危机而加剧。青黄不接的资金资助形式使得科学家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短期目标上,而那些需要长时间研究才有可能带来重大发现的科研问题便少人问津。   科研不端行为的严重。科学家的信誉是建立在科研诚信的基础之上,然而包括剽窃、伪造、篡改等在内的科研不端行为的不断发生正在侵蚀着科学家的良好信誉。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检验科学是否诚信的主要手段之一。 2013年7月31日英国《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透露,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存在大量不具有可重复性的实验研究。例如,2011年,德国拜尔公司的一项内部调查发现,在67项内部临床前研究中,大约2/3无法验证。2012年,美国加州一家名为安进的制药公司对53项关于癌症的论文进行重复性检验,89%的研究结果无法重复。2013年5月,对美国德克萨斯州MD安德森肿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至少有50%的已 发表数据无法进行重复。这些证据说明医学论文中可能存在大量的科研不端行为。科学共同体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赢者通吃、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激励机制。适度的竞争是科学进步的动力,但过度竞争也导致了科研不端行为的泛滥,成了科学进步的阻力。赢者通吃使得科研经费、奖励和其他的回报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发表论文的科学家身上;快鱼吃慢鱼使得草率的研究挤出了精雕细作的研究。 2015-10-19, 现在许多学科或方向的“不可信、不能重复”的SCI论文占了大多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29350.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367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过度解读有时包含着小人之心
热度 16 lin602 2015-10-20 07:03
一些博文与评论对一些名人学者的发言、博文进行‘深挖’甚至‘过度解读,让人看了经常会‘五味杂陈’。这个现象不是一时一事。 甚至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说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可以解读出另外一种味道来。 开车的人都有这种体验,车走在道中,如果左右飘一点,就会压线,甚至走到其他道上去。有时候这种过度解读,就是硬硬地将‘车’从道中‘拉’到‘实线’上,甚至越界。 有的解读甚至是一种臆想! 其实完全可以就事论事,将别人发表的意见完整写出来,那句话说错了,指出来讨论完全是‘光明正大’的。 别人的真实意思未必就是解读的内容 。 怪不得许多人不说话,不开博,特别是有点名气的人,无论说什么,经常都是一地鸡毛。
3624 次阅读|28 个评论
希望,在前方(三十三)
panpine 2015-7-18 08:58
无论身在哪里,夜空里总会有星星为相信的人闪耀。 我来到另外一个国度,一个神秘的、至今仍然没有被人们完全熟悉和理解的地方——日本。 有一本叫做《菊与刀》的书,对于大和民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正如生活中所有存在的事物一样,听说的和眼见的有差距,眼见的和亲受的更是不同。那几日初尝里半知半解、悬浮在地面以上的新鲜感,在随后的几日里急速地转变成为浸肤入骨的真切感受。这里空气清晰,天空透亮如二街铺子里用刚刚哈出的口气和报纸擦过的镜子一样;这里路面洁净,少有尘烟,车辆繁忙的街道两旁,花草树木竟也鲜亮如新;这里人们礼貌恭敬,当一位年近中年的女性公务人员半蹲下身躯为你服务的时候,让人顿时不觉所措;这里人人都尽量遵守着相对繁琐的细节规则,垃圾分类、红绿灯通行、问候致礼。可是,这所有的一切在没有预兆的周而复始的生活中轻易地就绽开了伤口,出露了鲜红的肉血。卫生的生活条件源于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源于定性定量的社会规范和政府准则,以及对于随时可能出现危难的恐惧和避讳。如果有人违反了规则,面临的不仅是金钱的损失,还有名誉上的伤害,在案的不良个人纪录最终将会影响就业和人际交往。人们之间的礼貌仅仅局限于工作场合和场所之间。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前辈说,在日本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私底下结交的当地朋友。反过来,看一看对岸的祖国,一直让我头痛烦恼的宵夜、聚餐,现在想起来倒是有一些人情味,尽管是极为表面化的事情,在某些特定的时刻真能打通人们彼此之间玻璃似的那道屏障,获得共鸣和进而滋生的情感。 这里和祖国终究不太一样,这里有许多许多让人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等待着去发现、去体验。相信,这不长的旅途将会在踏上归途的那一刻,幻化成为锦缎般的记忆在脑海里温润地闪动,而我,也将会带上这一路的收获和新的希望,继续向前走去。
19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够好了”就可以了
热度 26 何裕民 2015-1-26 17:05
无意间看到美国学者的一篇文章,斯坦福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史蒂芬·克拉斯纳在《洛杉矶时报》上以“美国并非是政治体制的自然模范”为题,说美国人一直有种错误观点——认为他们拥有世界上无所不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能力。所以,他们总认为想达到什么目的,就能够达到什么目的!文章列举了很多这方面失败的例子。例如,美国老是想借助军事打击手段,改变其他国家的政权,最后希望获得他们认定的合理政治体制。但往往最后都丢盔弃甲地彻底失败了(如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等等)。 作者强调认为这其实是美国病,不切实际的。文章还引用著名西方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言,说“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外一种手段的继续 ”(此语国内也有人简单说成: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史蒂芬教授结束时强调认为:美国人应该系统地做出检讨,美国的目的——想根据他们意图,为所欲为地改变一切,从根本上说错了;美国必须改变他们自己的目标。美国的目标应该定位在“适度”及“够好了”的政治体制。所谓“够好了”,意味着能够在本国领土内维持好秩序,基本上相安无事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比较长,就军事、国际政治和经济我不想多谈。但看完这篇文章时让我联想起很多问题: 第一、我觉得克劳塞维茨关于军事的这句名言;“置换”到医疗健康领域,可以改说成是: 治疗只是保健的另外一种方式推进 。简单说: 治疗只是保健的继续 。或可进一步说:保健养生失败了(生病了),只能借助医疗。类似于政治斡旋手段无效了,只能借助战争。因为战争只是无奈之举,它毕竟要造成流血牺牲,导致巨大伤亡。医疗健康也一样——平素注意养生保健,确实能够帮助民众守住健康,减少疾病发生,这才是最本质的。不得已才进行治疗(因为生病了,大多数治疗都有创伤性,或多少有毒副作用。就像战争一定会造成伤亡一样)。故平时要从养生保健做起。医疗只是种简单而极端的措施。我们现在过分依赖医疗。就像美国在国际政治中推行他的模式时,过分依赖军事打击力量一样。那显然是错的,不可能达到目的。而中国人总是强调政治协商解决(能否解决是另外一回事),要聪明和低成本得多。 第二、这篇文章更提出了一个很清晰的界定,什么是好的政治——强调“够好了”就可以了。而且,是在一定范围内(国内)“够好了”就可以了。不要把目标扩得太大。这使我联想起美国的医疗保健问题。我曾专门写过一篇论文——《 修复人道与科技的边界 》,博客上也有转载。借助美国自己提供的2011年完整数据及美国顶级专家的研究结论:认为美国的医疗在全球领域绝对投资数及人均投资最大(每人每年平均8700美金),效果最差,期望寿命在16个发达国家(经合组织中)垫底(最低)。他们什么都希望通过高科技的医疗手段来解决,什么都追求最好的;就像在国际政治领域一样。结果则是令人吃惊的! 笔者在该篇文章中说到:“美国的市场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又是医疗领域高科技最领先的国度。粗略估算,全球医疗领域高科技40%以上是由美国发明,并最先利用于临床。仅就医疗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与美国医学研究所新近联合发布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科技、高投入(人均医疗支出全球最高)的美国医疗,却使美国人健康状况在全球富国中垫底。2011年,美国医疗方面开支占其GDP的17.9%,人均8700美元,比欧盟平均数(9%)高出近一倍。与此同时,有5000万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虽美国人较少死于脑中风和癌症,但平均期望寿命却在富裕国家中最短。美国人死亡和遭遇病痛的比例显得不当,因为其他高收入国家的百姓更长寿且身体更健康。这种劣势存在于从新生儿到75岁之间各个年龄层,甚至最富裕的美国人也往往比其他富国的同阶层人更多病。该研究小组负责人医学教授史蒂文·伍尔夫指出:‘我们为这些调查结果的严重性感到震惊。美国人民的死亡率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其它高收入国家比我们更长寿也更健康。让我们忧虑的是为什么在这十几年间我们的状况变糟了。’” 因此,回过头来看,造成美国这一尴尬局面的因素很多。仅就医疗而言,也许也应该达成一种相对共识——“够好了”就可以了。很多医疗措施要适度。首先应该像用相对温和的政治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样——确保以低成本、低创伤的养生保健措施来防范健康,守住健康,维持平时心身的良好秩序;不得以时,才可借助治疗等多少带有伤害的措施;就像是政治手段实在不行,才起用军事打击手段一样。而且,即使军事打击(疾病治疗),也应该追求“够好了”就可以了。不一定要达到极致。包括肿瘤领域,不要动不动就是最新靶向药;动不动就是一连串放疗化疗,赶尽杀绝;动不动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追求“够好了”就可以了也许是最聪明的。 这就是我看了史蒂芬教授文章后的一些联想。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2864 次阅读|27 个评论
过分的关注、积极的治疗,害死了他
热度 24 何裕民 2015-1-4 16:52
西安四军大有一批老教授是我的老病人。他们都已耄耋之年,大都在我这诊治有六、七年了。我对他们已经很熟悉了。其中,有三个肺癌患者是相互介绍的。我每一次去,他们往往结伴来找我。他们短的也有五年多了,长的超过七年了,一直很好。这次我去西安会诊,发现其中有一位老朋友没来,觉得很纳闷,我就问另外两位,他们面面相觑,尴尬而苦笑着告诉我:说他走了,而且走的很冤!这老人是搞基础医学的,患肺癌已经第九个年头了。接近79岁时,被确诊为肺癌,症状不明显,做了两次化疗后,效果不好,吃了一段时间的靶向药特罗凯,也效果不明显。然后就中医药控制,近四五年来一直效果不错,没有症状,偶尔有两声干咳嗽。但是肺内肿块每年长个1~2毫米,老头十分满意,且为人很谦和,容易满足。他老太也是个搞基础的医学教授。但老太和老头的性格截然不同,老太非常认真,可以说较真到了顶点。每次来,两个人都要拌嘴,当着我的面有时还要吵架。起因都是老太述说老头不重视,叫他去查,不查;叫他住院,不住!而且,每次去老太与我述说个不停,又是这个问题,又是那个问题!每次离开门诊后,老太一定会折回多次,再追问一些!老头则满不在乎。这时候,两人常常开始拌嘴了,老头总是嫌老太太烦了,管得太宽……。正因为如此,我对这对老夫老妻印象特别深刻。他们的缺席,让我遗憾,故门诊结束后继续进行了解,究竟怎么了! 原来,今年八月份的时候,老头还非常快乐,居然还上了西安城墙,参加了个庆祝活动,那时他已经88岁了,兴高采烈地。当然,上城墙有点喘。然后,八月底硬是被老太拽去,到附院做了个检查。检查完了以后,医生说你肺里一个病灶又大了两毫米。建议可以再观察观察,也可以不妨做一次微创。老头推托天太热,不愿意住院,医生也不勉强。回家后老太天天跟他唠叨。结果老头烦了,只能依从。可悲的是,老头自己走着进医院去,就再也没出来过。这下老太彻底垮了,老太平时话特别多,非常喜欢交往。但自从那(老头死了)以后,三个多月时间就一直把自己锁在家里,谁都不见,人们也不知道她现在怎样!也许,她认为自己害死了老公!自己一片好意,希望老头多活一点!没想到送他上了不归路! 同行的那几个教授,因为在我这看了很多年,都很熟识了,感慨地说:的确是他老太害死了他!我们会吸取教训的……。 其实,有时候,对健康的过分关注,过分积极并不是好事!可能是灾难。这类惨剧我经历太多了!我曾说起过著名哲学教授、我们的老前辈高清海教授就是完全类似的情况,肺癌康复不错,硬是被家属拽去,做了个微创,结果雄赳赳走进医院,几天后横着抬了出来,以至于几位学生几年后一直对强迫老师去做微创的家属,满肚子怨恨。上海市卫生局原来一位管科研的老处长也是这样,晚期肺癌,多处转移,控制的不错,想再努力一把,彻底消灭所有转移灶,结果彻底把自己消灭了。当时我反复劝阻,不听,,十多年过去了,家属最近说到这,还感慨万千! 须切记:人和自然,人和疾病,应学会共生和共荣;有时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才是最聪明的对策。因为人类不可能彻底消灭疾病,有所缺憾,就是常态!完全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特别对 中老年人,降低一点标准,从容一些,往往活的更长。 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二维码:
2315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弃过度消费观念,立必要适度消费思想
sqzhang 2013-4-30 22:4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59f0810102e62b.html 当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四大物质要素(水,空气,阳光与食物)的整体品质是稳定的,还是下降了?为什么?怎么办?这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并需急待解决的严肅课题! 人们通过信息共享技术与現代传媒,时不时地看到水危机(酸雨,江河黒水,海洋赤潮,地下红水等);空气污染(工业烟尘与废气,汽车尾气,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雾霾等);阳光中紫外线增强,核幅射,电磁幅射日益增多等;食品因转基因,有毒添加剂与配合饲料的泛用,重金属污染,畜禽肉类及奶制品质急速下降,人类旳免疫功能日趋低下,癌症,爱滋病,SARS与禽流感病毒形成瘟疫禍及人类 ,瞩目惊心!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的重視与反思. 造成如此严重恶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透过現象看本质,可以归结到近两百年来先西后东,先北后南的过度消费观念!资本与财富的集中与垄断,为追求更高利润,一味鼓吹消费决定生产.在供低于需求的年代或国家,无疑起过积极的合理性历史作用;但资本的高度集中与财富对多数人的扁平化,形成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这种供大于求时,资产者仍继续千方百计鼓励超前消费与过度高消费!这既浪费了地球的有限资源(可查两百年世界石油.煤,钢材.水泥.木材.粮食等主要资源的产量图表),又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恶性破坏!当然人类对地球的宏覌运动与变化是徵不足道的,但对人类生存相对短周期环境的影响是人类始料未及的严重!人们不禁要问自己:人类适应环境变化及演进的速度跟得上环境恶化的速度吗?! 按适者生存,不适者消亡的进化论看,人类也可能提前步入恐龙等消亡生物的复辙! 怎么办呢?我看,只有坚决抛弃过度消费的陈旧观念,构建确立必要适度消费的新思想,才能扭转重数量轻质量,重消费轻资源节约,重发展速度轻环境保护的世俗故跡与惯性作用,才能真正转到按客观规律发展,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健康发展对人类才有利,健康发展才是硬道理!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禽流感,我们是否应急过度?!
热度 4 zyzhai 2013-4-15 19:05
禽流感,我们是否应急过度?! 翟自洋 【按】读到《 禽流感致家禽业损失百亿 》这样的报道,这几天很不淡定,似乎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出身农村的我,对处于生产一线的底层劳动者有别样感情。他们用汗水为社会创造财富,供应人们衣食,为政府提供税收,却要承受各种无端灾祸,惶惶不可终日。 科学网近日组织的“从SARS到H7N9”访谈上,嘉宾认为“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卫生界的应对措施,全社会的应急能力和水平、甚至我们个人的应对措施,都成熟得多、进步得多了”。4月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SARS爆发十年之后,中国在应对流感方面得到很大提高”。 媒体上开始自我表扬,关于信息公开,关于应对有方。 且慢!如果说人们的生活只包括与所谓的禽流感作斗争,我们唱些赞歌可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认为禽流感期间和之后人们的生活还得继续,这为时尚早的赞歌比禽流感本身更令人不安! 博主既非禽业专家,也非流感防治专业人士,但根据各方报道,总结出三点: 1. 与非典根本不同的是,H7N9病例均为散发,未发现人传人特征。 2. 历史上流感造成严重后果,是在抗生素没有发明的时代。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H7N9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初步实验结果显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可以起作用,如达菲,帕拉米韦。 3. 截至4月14日18时,全国H7N9禽流感病例60例,今天增11例,共死亡13人。70%以上感染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是否可以说,免疫力过低的人群,不感染禽流感,也会受到其他某种病毒侵袭而致病? 毫无疑问,对不幸感染禽流感的患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必要的;必要的隔离和防疫措施也是必要的。但是,当前普遍的情况是,只有应急,没有民生;对感染者的关注,与对养殖户利益的漠视,已经形成强烈反差。政府的失态,经媒体推波助澜,使得民众不可避免的陷入恐慌,对禽类的消费降到冰点;许多地方政府,作风粗暴,大规模扑杀活禽。多方夹击之下,养殖业遭受惨痛重创( 鸡场老板日赔5000,煎熬和坚守 )。 政府不计成本的应急,无视养殖业(以及饲料业,等)根本利益的粗暴作风,恐已引起广泛质疑。 扑杀活禽,闷死鸭苗,关闭市场——需要持续到何时?今后,禽流感,猪流感,……,对动物的各种隔离、扑杀,将成为常态?人类就这样焦头烂额,疲于奔命?面对绝望的养殖户和商户们,政府、专家、媒体们,能够理直气壮地说应对有方吗?政府、专家、媒体的对与错,平庸与卓越,逃避与担当,可以交由时间证明。但是,整个家禽养殖行业,经不起时间折腾。正如《 禽流感致家禽业损失百亿 》指出,家禽价格暴跌后还可能暴涨。反复无常的禽殇,是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相比禽流感,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是更加普遍和严峻的问题,正如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 南方周末:养殖业的抗生素之殇 )。应对禽流感的种种举措,是否会加剧抗生素滥用? 巧合的是,科学网博主们刚刚自发进行了非典十年笔会。劳动人民是知识分子的衣食父母。科学网的专家、学者们在讨论文章、职称之余,需要的是为“政府信息公开,应对有力”弹冠相庆、沾沾自喜,还是切实考虑衣食父母的生存之忧?非典已是过去时,禽流感则是现在时。反思非典,意义自不待言;关注禽流感,更应责无旁贷。博主关心的是,如果精选梁进老师博文( H7N9禽流感已经侵入高校 )没有错,另几篇表达对禽类关切的博文( 可怜的禽,它们其实一直都很可爱 ; 你们人类作,让我们鸟怎么办 ; 关于禽流感新病毒,我们是否小题大作了 )是否应在第一时间得到编辑关注?这几篇博文在未被精选的情况下引发众多推荐、评论,甚至成为首页热门;被精选的梁老师博文,却有不少批评声音。两相对照,真实舆情是否蕴含其中? 作为媒体,选择跟风,没有风险,不必承压,但也平庸;保持清醒,独立判断,敢于发出不一样的声音,需要眼光、智慧和勇气,却能体现风骨和担当,最终将赢得口碑。 顺便说一句,对于禽流感,科学网虽已及时组织专题访谈,但视角似嫌不够全面,意犹未尽。大胆建议:科学网应适度控制娱乐氛围,深度关注这样严峻的社会问题切实关注民生,鼓励不同声音,并及时制作博文专题。 最后,博主的问题:是禽流感让人不安,还是眼下治理和防范禽流感的方式,更加让人不安?扑杀活禽、禁止交易,是否合理?需要延续至何时? ==================================================== 这里列举不同声音,并给出博主的解读,供读者明鉴: 1. 前文《 关于禽流感新病毒,我们是否小题大作了? 》下的评论: 曾庆平教授: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漏掉一个!理论上,可以检测每只鸡体内的禽流感病毒,但那样做的成本比杀掉它更大。 博主:“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漏掉一个”你赞同吗?三千鸡鸭,也是三千条生命;三千鸡鸭的背后,关联着一个家庭的命运。 2. 研究应急管理的陈安博士谈到吃瘟鸡时认为: 只要对一个人可能造成伤害,我们就不应该宽容 。 博主:博友举吃瘟鸡无碍的事例,只为说明病毒并不恐怖,并非宣扬吃瘟鸡合理。虽说博主不赞成吃瘟鸡,但对于陈博士看似正确的观点背后的思维,持保留态度——想要对所有人不造成伤害,是否会导致事实上更大的伤害? 3. 科学从本质上,以一般性、或常理性的观点为基础,要比忽视一般性理论基础,而过多关注细微末节更加可靠。就比如禽流感,虽然没有任何考证,但是可以说比人类的历史可能更长,从而一直是存在的。由于感冒病毒极易发生变易(异),那么变易(异)也一直存在的,也一直会有少部分传染给其它动物或人类。但是,禽流感传染到人类上,也不过是感冒,尽管人类没有其抗体,但是不要忘记普通的人类感冒也非常容易变易(异),也有很多是一开始无抗体的。幸运的是,正常人类的免疫系统很强大,只要过上几天,就会制造出对应的抗体。而且,一般情况下,如果控制了并发症,感冒也没有特别严重的危害,只有在非常极少数情况下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禽流感充其量最多是不太严重的新感冒…… 博主:某学者的理性分析,令人深思! 4. 李兰娟院士: H7N9不变异就不大流行 (青年时报,2013-4-13) 中国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表示,H7N9病例均为散发,没成为流行趋势,只要病毒不变异,就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 这段时间,我常坐飞机到各地开会。有一次在飞机上,刚好到了吃饭时间,空乘服务员送来两种飞机餐:一种是鸡肉饭,一种是牛肉饭。一名空乘服务员跑过来和我说,刚才有一个乘客埋怨她,‘都什么时候了,还给大家吃鸡肉饭!’我听了以后笑了,连忙说,‘那我吃吧!把那份鸡肉饭给我!鸡肉只要烧熟了,就没有问题!’” 李院士提醒,H7N9禽流感病毒在100℃高温下,2分钟之内就能被杀死。只要鸡肉烧熟吃,病毒就在高温中被杀死,就是安全的,尽管吃好了。 博主:李院士主动选择煮熟的鸡肉。在见风是雨、草木皆兵的网络和纸媒汹涌的舆论面前,这理性的声音显得过于微弱,轻易被淹没。 5. 前文《 关于禽流感新病毒,我们是否小题大作了? 》中两则评论: anonymity 2013-4-12 17:45 西医模式和哲学就是这样的。慢性病都要找到致病的可能的病原呢,据说也找到一些,细菌病毒什么的。拿它们说事。因为西医就长于这个。 肥胖的肠道坏细菌说,不是很流行吗?一些西医研究者,还要就此把肥胖解释成传染病呢。你信吗? 新病毒怎么了?美国哪年不发现十几个新型致病性病毒?病毒总在变,总有新的。 流感病毒的一些亚型,就是经常变异的。从对付病原的角度来预防和治疗,现在的办法都不让人满意。 博主回复(2013-4-12 23:50):好评论!博主虽纯属外行,但直觉现在大肆捕杀的应对模式不可持续!相信很多人有同感。病毒不断变异,被动应对,只会焦头烂额。 治本之道,至少应该包括改善环境,提高人群免疫力。 我相信,人类无法将致病细菌、病毒赶尽杀绝,只能通过某种方式共处。与冰山水面上的部分相比,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更加令人恐惧,却因其隐匿,被普遍漠视(《南方周末》:养殖业的抗生素之殇,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622 ) anonymity 2013-4-13 00:11 谢谢! 这事儿,是群体不可控问题。人类现在能达到的,是个体的高智慧。而一群人都有高智慧,群体行为会是如何?没人知道。一群蚂蚁寻找最佳路线的能力,都能超过计算机。一群人呢?还原论的智能分解,就是个冯诺伊曼机试的,神经网络计算能力,轻易就灭了它。 所以,人类还是很令人担心的。 博主回复(2013-4-13 06:48):谢谢再次深刻评论。 低等与高等,个体与群体,相反相成(可否这样表达),大自然如此安排,耐人寻味。 传统的农耕社会,封闭落后,生产力低下,却能延续千年。 如今开放了,生产力无比发达了,能延续多少年呢。 人是越来越聪明了,人类却越来越愚蠢? 在博主犹豫是否贴出此文之际,得到一位博友热情鼓励和协助润色,特此致谢!
4214 次阅读|15 个评论
过度的科研考核
热度 4 yuliping 2013-2-27 22:22
高校都要进行科研考核,然而各高校由于学科侧重点不同,考核时往往迁就优势学科,其他学科的考核标准自觉不自觉地向优势学科靠,特别对于一些“偏科”的高校,这种情况有时比较严重。 以课题经费为例,有些高校除了考核课题级别和项数外,还考核课题总经费。即使对自然科学而言,不同学科项目所需要的平均经费也是不一样的,根本不可比。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更无法跟自然科学相比了。所以考核科研经费总量实在是一件滑稽的事情,至多作为学院可以自己发展的目标,希望每年有所增长。 以学术论文为例,以往考核 SCI 、 SSCI 论文数量,现在开始分区。 CSSCI 期刊也分权威和一般期刊,这还不够,还要考核论文的他引数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还不够,还要考核论文的转载和获奖情况。 从考核机构而言,目前的科研考核机构众多,大学排名好几个,期刊排名也好几个,学科排名也好几个,太多了。 考核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也越来越莫名其妙,折腾。 2013.2.27 俞立平于宁波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3034 次阅读|4 个评论
还是不要过度消费刘洋
热度 21 outcrop 2012-6-18 10:20
中国第一个女航天员上天了,人间又多了一道美食:刘洋。 这时候,最美女教师似乎已经失去了关注;因为新的消费品又出现了。 每每出现有关注度的人或者事,那么这个人或者这件事,就转化成了一种消费品;精神上的。 刚刚消费完最美女教师,又来开始消费刘洋了。 消费之后,不知道还会剩下一些什么? 最美女教师现在怎么样了?杨利伟现在怎么样了?地沟油现在什么情况了?……反正我觉得已经没他们相关的声音了。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4209 次阅读|46 个评论
创新:我们是否已经过度
热度 73 stone1971111 2011-11-25 08:16
前天看到一篇文章,其中谈到人类能够顺利越过2100年的概率不超过50%,可能因为战争(这个概率最大),也可能因为气候。看了一身的冷汗,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似乎应该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创新,我们是否已经过度创新。下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一、我们需要那么多的产品形式么? 现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产品的花样不断翻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比如手机,短短20多年,已经越过了几十个产品等级,每个厂家每年都要推出几十种产品。但是这带来了巨大的问题,首先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虽然购买是个人行为,企业有盈利的本能,但是资源的浪费确实不可忽视的。大量的稀有金属被用来加工这些产品。其次,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并没有带来本质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手机通讯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应用是真正有意义的,那就是通话和短信,也许还包括彩铃和其他部分小功能。但是这些功能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相反,手机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还有计算机,我们的计算机更新的速度已经是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今年买的机器,两年后必须换代,否则有的软件已经不再能够运行。这样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事实上,在日常工作中,十年前普通的计算机已经能够胜任绝大多数的应用需求。 可是,为了所谓的体验,我们还在不断的提高所谓的性能,其代价就是不断地淘汰现有的物品。淘汰的代价是环境的恶化。 二、我们需要那么多的武器么? 现代化的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强,人类已经能够毁灭自己无数次。在所谓的国际平衡理论下,所有的国家都在不遗余力的发展自己的武器。人类用自己的精华在制造毁灭自己的武器。比如美国,在国防投入上每年达到7000亿美元。这些可都是人类的财富。我们把过多的财富投入到毁灭性的创新中。但是,先进的武器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而人类生存的空间却是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由于计算机软件的一个小小缺陷就可能导致人类的消失 。在复杂的系统中,稳定性越来越差,也有越来越多的毛病,这些毛病迟早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我们需要那么复杂的医疗手段吗? 问这个问题似乎是有悖于人类的,但是我还是始终觉得我们的医疗也是过度的。前天读到一本书,《中国人的幸福观》,书中谈到中国人几千年的经验中尤其是道家认为,对付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结束对死亡的恐惧。人不能不死,否则地球将无法承受。痛苦一样是生命的一部分。事实上,现代医疗手段,只是带给了人的生命的延续,没有带给人以幸福。比如,有些人在严重的病痛中继续生存,这不是一个好的体验。人类在没有现代医疗条件的情况下生存了几十万年。 可是当我们有了现代医疗条件,我们改变了整个地球生物种群的代谢规律。 生物手段的不断深入研究,将带给我们的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实际上, 人类更应该关注人自己的心理,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疾病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解决了心理问题,要比强硬解决疾病问题来的更重要 。 四、我们需要这么多的物质么?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色就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我们可以购买原来越多的衣服,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其实所有这些大多数并不是生存的必须,而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物质的丰富并没有带来永恒的幸福感,相反,越来越多的的人成为了物质的奴隶。为了物质可以放弃道德,放弃做人的底线 。 五、我们需要这么多的论文么? 在科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职业的情况下,每年全世界发表了几十万篇所谓的论文,相比100年前,增长了几十倍。但是这些论文中,对人类生存真正有价值的有多少呢?本质的科研成果比例越来越低,垃圾越来越多,以至于当我接到一篇审稿时,会觉得判断是否抄袭都越来越困难,因为新出现的论文已经超越了人的阅读能力。 我们被自己制造的垃圾包围了。我们把越来越多的财富投入到无意义的胡思乱想中。 六、科学成果的副作用的研究为什么做的人太少?我们做科研,功利心都是有的,那就是不断地试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证明自己是好的,但是从来没有见到一篇文章论述自己方法的本质缺陷,甚至论述自己方法可能带来潜在危险。 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癌症。我们因为功利,所以我们有意识的回避我们的缺陷。比如药物的使用,副作用被有意的回避。现代经验已经证明,大量的药物已经对人类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副作用。比如电子产品的使用,我们有意识的回避其对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的结果越来越失去其本来的意义,越来越对人类不利。 这些问题虽然耸人听闻,但是个人以为,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我不认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实际上, 我们的科学研究的方向起码不是周全的,而是有选择的。我们忽视了和地球共存的理念。 在未来,对现有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研究应该越来越多,消除这些影响的技术也应该越来越多。当然, 人类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技术,而是像《神圣人生论》一书中提到,人的终极追求依然是不断地自我体验,而非依靠外物。科研,需要调整,需要受到约束 ,而不是象病毒一样的蔓延和扩散。 有计划的科研,有约束的科研,是人类生存的必由之路。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11057 次阅读|16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