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网络谣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他们为什么轻信?
热度 8 fdc1947 2018-4-4 08:15
他们为什么轻信? 看到一位朋友的4月2日的博文,题为《 真能阴阳相克吗?伟大的中医太神奇了! 》文章说: “ 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Lancet,昨天以个案报道形式抢先在线发表了呼吸医学领域一项令人振奋的临床观察发现:‘从一例女性恶性胸腔积液中分离肺癌细胞,然后将纯化的癌细胞注入一例男性恶性胸腔积液病人的患侧胸腔,后者的病情很快出现逆转,表现为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胸水消失、CT所见的肺部块影完全消散’。这篇只有一页篇幅的文章发表之后,立即引起医学界广泛的讨论,同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在Lancet网站twitter的交流人数短时间内超过3万人次。该名男性患者1942年出生于中国上海,退休前为英国伦敦一个社区医院的医生,于2008年9月初被诊断为临床VI期右肺腺癌,并出现右侧胸腔积液,专科医生告知他预期寿命不超过6个月。该名男患者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他精通中文,对中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中医理论中有一种“阴阳相克”的说法。当初他想到反正没有多少日子可活,不如“赌一把”。他说服同时住院的一位女性患者同意提供胸水标本,希望通过将“女性癌细胞”注入自己的体内将“男性癌细胞”杀死。……” 不少网友对该文发表评论,欢呼中医的伟大,希望进一步研究等等。其实,这显然是作者故意编造的“愚人节笑话”,人们不但可以从时间上估计,而且也可以从自己的常识来判断。 如这种愚人节新闻,编造者实际上一般都会善意地“露马脚”,让人看出破绽。例如在该文中,作者说那位患者“被诊断为临床VI期右肺腺癌”,癌症临床分类从来没有听说过有VI期的,这就是故意告诉读者,没有这回事情。 又如前几天在网上广泛流传的愚人节新闻《 突发:美国国会通过“陆羽法案”认定茶圣陆羽为美国国父 》也是极容易看出来的。该文说:“ 华盛顿最新消息:美国东部时间3月31日周六晚21:04:01(北京时间4月1日周日上午9:04:01),美国众议院以469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投票通过了《陆羽美利坚合众国历史地位认定法案》(简称陆羽法案),将中国茶圣陆羽认定为美国国父。” 首先,从时间看,4月1日。更重要的,美国众议院总共才435名议员,“新闻”却说“469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投票”。这也是作者故意的“马脚”。 那么,既然这些愚人节新闻并不难判断出是玩笑,为什么还有一些朋友信以为真呢? 除了一部分朋友平时学习不够,因而缺乏判断事物真伪所需要的必要知识之外,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常希望或极端害怕那些信息是真的。 当非常希望(或极端害怕)这种欲望非常强烈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会抑制自己的正常判断力。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作用的结果。 像对待上面的那一则“阴阳相克”,用女性的癌细胞“克”掉男性的癌细胞的愚人节新闻,很多人就是因为目前人们还不能很好地对付晚期癌症,对于癌症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同时,又迫切希望人们能够找到一种对付癌症的好办法。在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灵药”的情况下,他们把希望寄予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所以,一看,这个有了一种可能的办法,就急急忙忙山呼万岁,相信、“点赞”、传播这样的“新闻”。这时候,恐怕他们都来不及仔细阅读这样的“新闻”,这就是大脑中的一个兴奋点抑制了其余的思考。 像那则“美国认陆羽为国父”那样的“新闻”更是在正常条件下人们一看就不会相信的事情,却被不少人相信了。就是因为当前中美关系比较紧张,媒体上“中美贸易战”被宣传得惊心动魄,仿佛明天就会打起仗来似的,搞得很多人心里紧张,像快要绷断的弦一样。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又被描绘得干事情、说话极没有规律,所以,一听说把陆羽尊为国父,就觉得可能是好事,不动脑筋就认可了这样的“新闻”。 成语“利令智昏”说的是因为“利益”抑制了“理智” 。庄子说:“用一个小瓦罐做赌注,赌起来思路清晰;用裤带钩做赌注,就会‘胆突突’的;用黄金做赌注,就会‘昏头’了”(“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这个人赌博的技巧并没有变化,但是,由于赌注的不同,头脑中想的事情是输赢得失,抑制了正常的思考。与上面所说由于“希望是真的”这种念头抑制了理性的怀疑思考有相似的地方。 类似的事情还有许多人吃“电讯诈骗”的亏,也是因为“希望是真的”或“害怕是真的”, 这种刺激抑制了他们的正常思维 。他们想发财,盼望得到额外的发财好机会,而且相信自己能够幸运,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这就是平时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当骗子们说他们已经得到一个发财的机会时,他们大脑里的相应的部分立刻异常“兴奋”,“这个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就失去了理性,终于中计受骗。当然,另一类是担心自己会遇上“灾难”,这也是一种平时的心理暗示。当正好遇到骗子们的恐吓,便真的以为自己倒霉了,而相信是“公安找上来了”,把骗子当作公安,老老实实地照着骗子的话去做。 有很多人很容易轻信网络谣言,因为相信,所以很喜欢在“微信”上转送这些网络谣言。他们相信的网络谣言,有些真是他们的希望,例如,涨工资或涨退休金的谣言很多,一些离奇的方案,他们都相信,都很积极地转发。我国的工资制度和退休金制度,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确实需要改革。但是,这是一项大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各类人员的利益,更主要的还有经济发展水平,能不能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一看见符合自己这方面利益的方案,就立刻“兴奋”信以为真,你传我、我传他。又如,关于药品问题,食品问题等等,这些谣言之所以被人轻信和传播,都与人们平时的心理暗示相关。 境由心造,是一句佛教的用语,似乎有些“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实际上也有说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减少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于我们的身体、思想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 要想少一些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需要自己平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不要想着自己能够迅速发财,也不要老想着自己会倒霉。实际上迅速发财和倒霉的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对于极小概率的事件,并不需要老是挂在心上,以为立刻就会摊到自己头上。保持平时心态平和,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人类的现有的知识,要相信科学,相信科学家、医学专家。 相信科学就是要相信科学共同体 。要相信,现代科学知识在总体上是正确的,不可能有哪一个“天才的发现”会推翻现有的知识总和。即使一百来年前发现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没有“推翻”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学,而只是扩充了科学的领域。我们现在所用的绝大多数技术仍然是建立在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学的基础知识之上。所谓现在的科学都错了、现在的科学家都是骗子、只有新出现的某一个人的理论才正确,这种说法一定是谎话,“这个人”一定是骗子。 再有新的发现,也一定先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而绝不是互联网上的“宣布”。相信科学共同体,也能够得到一种心态的平和 。 总而言之,我们要想少轻信、少上当,除了平时注意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范围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就能够减少消极的心理暗示,减少消极的心理暗示对自己判断力的不利影响。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1164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说新闻界在控烟和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不同表现
热度 16 fdc1947 2016-6-24 08:16
说新闻界在控烟和食品安全问题上的不同表现 6 月16日,全国183位心血管专家、150位呼吸科专家、2244位公共卫生专家、100位律师,以及33位文艺体育界明星提出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建议书,呼吁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2003 年世界卫生大会上一致通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同年中国签署了这个公约,并于2005年得到全国人大的批准。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控烟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全世界相比,我们的工作做得实在是太差了。我国以不到世界百分之十九的人口占了世界香烟消费量的45%,也就是说,我国人均香烟的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数的近2.4倍。过去10年,全世界烟草销量下降2%,而中国的烟草销量却增长21%,这样的逆世界的正确潮流而动,不能不说是我们的耻辱。 吸烟有害于健康,这是全世界已经形成的共识。控烟与温室气体排放之类的事情不同,不是可以用经济需要发展可以解释的。这只能说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控烟工作的不得力,除了人们常说的有与烟草有关的各种利益集团之外,我看我国的新闻舆论界的宣传做得太差有密切的关系。 吸烟是涉及几乎全民的事情,而凡涉及大众的事情非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得力的媒体宣传不可以成功。 而在控烟的问题上,我们的新闻界实在是很难说做了多少好的工作。 我们只是每年的世界无烟日前后那几天,浮皮潦草地有几篇应景式的控烟报道。在余下的日子里,控烟基本上难于成主流媒体的关注重点。 每当要出台控烟的措施和政策,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只是怀疑。他们的文章和报道只是怀疑这些政策是否得体,这些措施能否执行。因此,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正面宣传。任何政策和措施的真正实施是必须强力的推行才可以有效的,在一片怀疑声中的任何措施都难以很好地执行。 我们的控烟政策和措施在实行的过程中,确实会受到各种利益攸关方的阻挠。例如,饭店等公共场所的禁烟,就往往有阻力。我们却很少看到我们的媒体记者的“暗访”,没有看到过对此有什么有力的揭露。对于在控烟过程各个环节中各方面的问题,也很少看到有深入的分析和所谓的“深度报道”。 人们会问,我们的媒体为什么在控烟的问题上会这样的表现呢?是中国的媒体人不了解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吗?抑或他们对于健康的问题并不关心? 他们对于健康的话题一直是超乎常人的关心的,不信,请看下面的事实: 在转基因问题上,全世界的主流科学界都认为,现在世界各国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是这样认为的,英国皇家学会也是这样认为的,欧盟委员会也认为他们批准的68种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数十年来,全世界至今没有发现一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对于这样的消息,我们的媒体似乎不大感兴趣,不大情愿宣传。因为我们的媒体人似乎对这些都不大相信,他们宁可相信被世界主流科学界认为不可靠的几个法国反转基因人士的转基因玉米致癌的所谓实验。对于这样的不被科学界承认的结果,他们倒很愿意大肆宣扬,搞得男女老少人人皆知。 关于符合安全标准的转基因大米被滥种的问题,农业部负责人曾经正式说明,不存在滥种的问题。某主流媒体却制造出随机购买5种大米,3种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谣言。有人还凭空捏造出一个所谓“上海某食品加工企业总经理”,说“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转基因大米已经扩散。湖南、湖北、安徽、福建一带的米,基本上大部分都被转基因‘污染’掉了”。 该媒体还声称在北京随机购买8份草莓全都检出在我国不允许被使用于草莓种植的农药乙草胺。如果参照欧盟标准,乙草胺残留量最高超标7倍多。而北京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通过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等地点抽取175个样本进行严格的检查,结果显示抽检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样本覆盖山东、河北、辽宁等草莓主要产地。像这种不可重复的所谓实验结果只能被认为制造谣言。而这种谣言的结果则是使种植草莓的广大农民损失重大甚至血本无归。 最重要的主流媒体是这样,其他媒体更是肆无忌惮,它们制造出大量谣言,如 乙烯利催熟香蕉会致癌,有人用甲醛处理蒜薹,苹果表面涂蜡致癌 等等,移花接木,制造出所谓真实的视频,用“惊呆了”“太可怕了”“出大事了”等令人惊怵的标题,声称“不转不是中国人”,在网络上大肆传播。使广大农民受到严重的伤害。 众所周知, 如今网络谣言泛滥。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谣言,占全部网络谣言的45%之多, 对于我国农业、食品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现在,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是历年来最好的,近两年的食品合格率都在97%以上,而不合格的也并不都是安全问题,有标识的问题、计量的问题、包装的问题等等。不安全的问题只是极个别的现象。 把我们的媒体对待吸烟和食品安全两个问题的态度作对比,就可以看出,媒体完全是只看小的,不看大的。 他们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过分敏感,草木皆兵,夸大其词,却对严重的烟草危害却熟视无睹,在宣传控烟问题上碌碌无为。 根据世卫组织的说法,中国成年男性的吸烟率超过半数,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媒体对此基本上视而不见。 吸烟者患冠心病的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3~4倍,脑出血是3.5倍,脑梗塞是3.73倍,吸烟使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0%。对于这样危险,他们几乎视而不见。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平均每位肺癌患者治疗费用超过11.6万元,高额的医疗费用造成的因病致贫已经成为社会巨大的负担。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9%,肺癌发病率却是世界总肺癌发病率的37.6%。对此它们也不大关心。 为什么在控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同样涉及到我们老百姓的健康问题上,我们的媒体完全是两种态度、两副面孔呢?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能否吸引眼球。食品安全问题是最能够吸引人们眼球的,如果能拍到某地的一个什么黑心小作坊,多么肮脏多么令人恶心的环境,使用了什么可怕的可能致癌、致畸的化学品。这样的视频当然吸引人们的眼球,收视率一定往上升。做好控烟的宣传则很不容易,需要好很大力气还不容易做得精彩、吸引人。 我们的媒体人一般都缺乏科学常识和数学统计的知识,没有多少量的概念。因而容易看小不看大。他们总怀念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其实,他们并不清楚过去的问题。他们不懂科学,不知道什么嘌呤、嘧啶之类的东西,从心理上就害怕这些化学分子,甚至见着这些名称就恶心。必须认识到,化学物的毒害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问题,但不是最大的问题。食品安全最大的问题一直是食品卫生问题而不是化学毒害问题,卫生问题直接导致了人们的疾病和短寿。 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恐怕在媒体人本身,许多媒体工作者自己就是“大烟鬼”,凑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就是吞云吐雾,搞得烟雾腾天。自己不想控烟,甚至还往往妄想着吸烟的种种“益处”,私下流传着各种控烟问题上的谬论,怎么能够去很好地宣传控烟?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698 次阅读|42 个评论
从“古人的错别字”所想到的
热度 28 fdc1947 2015-8-4 07:45
从“古人的错别字”所想到的 最近,看到有些人在说古人的“错别字”。例如,有人到济南来,看到大明湖正门牌楼上“大明湖”三个字中明字的左边写成一个目,认为是一个“错别字”。到了趵突泉,看到泉水旁所立石碑上“趵突泉”三个字中突字上面少了一点,又认为是一个“错别字”。 这样的现象到处都可以看到,还有的人对此类事情编出来许多故事,来解释古人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字,写字的人有什么良苦的用心如此等等。导游说得头头是道,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这样的事情,如果拿到一百年前去,大概不会发生。那时候,我相信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些“错别字”。过去的人写字,其实是很随便的,只要是别人这样写过,特别是过去的名人曾经这样写过,我也就可以这样写。大家能够看得懂,也就是了。例如,拿出一本元代赵孟頫的《千字文》,这是过去很常用的一本字帖,人们都照着那么写字的。随便翻出一页,大家看看,只看楷体字即可: 这一页的10个字是:“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我们一个个来看,策,他写成了草字头下面一个宋;功,右边的力写成了刀;勒,左边革字中间的“口”是空心的;碑,顶上没有一小撇,如今有人为西安碑林的同样写法还编了故事;刻,左边脚下的人写成了ㄑ;铭的金字旁一竖出了头;磻,右边最顶上少了一撇,溪,右边的幺写成了“一下面一个三角”。从今天有些人的观点看,十个字中至少八个字都是“错别字”。 再看一篇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也是随便选一页: 让今天的“同学们”来看,能够挑出多少“错别字”吧。不计那些该出头不该出头的东西,仅看笔画增减的。第一列,導字的下部,寸写成了木;第二列,澂字中间部分少了一横;瑩字下面的玉少了一点;鑒字右上角部分少了一点;第四列,恩字上部因中间的大写成了工;竭字右下方中间的人写成了一;第五列,澤字下部多了一横,成了一个羊字(顺便说一句,承德避暑山庄门口康熙御笔的避字也跟这里一样多出一横,如今多被人指责);流字顶上少了一点;最后一字,乾,左边写成了卓,右边上面少了一撇一横。您看,多少“错别字”?这是被后代许多人成为“天下第一正书”、“楷书之极则”的作品。但是,没有看到哪一位古人说其中“错别字连篇”,更没有人去编什么故事。 我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对于古人写“错别字”的传说会有市场?为什么编出那些古人故意写“错别字”的故事会有那么多人感兴趣? 归根结底,为什么如今的游客、观众、听众也确实认为这些真的是“错别字”? 虽然据说有的是故意写的(如已经编出故事来而且“深入人心”的曲阜孔府大门楹联),有的是不小心写出来的,而别人不敢指出(如康熙的“避暑山庄”匾)。 文字的应用和发展,同时存在两个过程,一个的“多样化”,另一个是规范化。比如,一个士字,分出来了仕,表示意义不同。写的时候,有人在士字两横的中间加了两点。这些都是“多样化”的过程。后来,写有两点的士字的人逐渐少了,印刷字只有“士”和“仕”两种,这就是规范化的过程。总的来看,到了近代,多样化的过程基本上停止了,而规范化却越来越严格。整个过程,大概与社会上其他领域如度量衡等的规范化朝同一方向前进。从1955年的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到1986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 表 》都是这个规范化的过程。应当说,这个规范化的过程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总的趋势是正确的。 但是,这种规范化是对于今人使用汉字,特别是印刷和对社会公众宣传而言的。人们在私人作品、艺术创造等领域使用汉字并没有受到限制。但是,由于在教育领域对汉字使用的标准化,使大多数人产生一种感觉:只有符合当今教育标准的才是唯一正确的,否则都是错误的。 今天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受了“标准教育”的。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就是错误的。 数、理、化、史、地、生等所有的学科都是如此。文字也是如此,一点、一画都不能多,不能少,多了少了就是错别字。写了错别字,对不起,扣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有人说中考、高考的一分值多少钱呐,实际上,在所谓“公平、公开、公正”的制度下,那是无价之宝,多少钱都买不来。 在从小就开始的,在小学、中学、大学的长期这样的教育之下,人们已经习惯于对于事物的判断就是两个选项,对或者错。这已经是一个思维的习惯。这个习惯已经固定在人们的头脑里。 因此,他们就把如今认为的错别字当作在古人那里也是错别字,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这些字的如此写法在古人看来非常正常。 这让我想起来前些年很流行的一个词“本本主义”。那就是死板的背诵的一些“本本”上的东西,不能够灵活运用。一方面,实际上还是没有弄清楚本本上所说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思想的极度僵化。 我们的很多研究生还是很能够考试的,他们很能够背诵书本上或老师讲授的知识,因此考试成绩总是呱呱叫。可是,他们做起科学研究来,往往做一点小事情就喜欢问导师:老师,我这样做对不对?他们很不自信,因为那里没有标准答案,这种情况要做了较长时间的研究以后,才能够逐步改正过来。但是,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之外,仍然时不时地会有依靠标准答案的心理和思维方式。 不光学生是这样,如今社会上的许多人,甚至很多步入老年时代的人,由于从小就受到和习惯了的标准教育和多少年以来的舆论一律,使得他们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当舆论不再一律时,他们就无所适从了。他们中许多人把网络当作了新的“本本”。他们听风就是雨,从网络上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或者乐滋滋地山呼万岁,或者义愤填膺地愤怒声讨。他们积极地去转传那些看来的消息,把他们的感情去感染他们的朋友。那些网络谣言也就在网络空间满天飞舞。如今的微信群里,这样的事情不是到处都是吗?
个人分类: 教育|17421 次阅读|63 个评论
情报的网络谣言攻击手段:斯诺登再爆料,英美网络造谣操控舆论
bfzhao2001 2014-2-26 13:12
无须赘言,对情报意识形态化还心生怀疑的人士、对中国情报学还在掩耳盗铃的人士,请看如下报道: 斯诺登再爆料:美英等国经常制造网络谣言 2014-02-26 09:19:04 来源: 央视 作者:记者 点击:3434 评论: 7 (查看) 分享到: 2   央视“东方时空”今天(2月25日)转引“今日俄罗斯电台”网站报道称,棱镜监控丑闻的爆料者斯诺登曾经提供一份的文件显示,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的间谍机构组成“五眼”间谍联盟(“五眼”联盟链接),其中间谍活动包括一个叫“网络魔术师”的项目。该项目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信息,利用社会学原理来操纵网络言论,从而得到间谍机构想要的结果。   具体来说,间谍可能假冒某位网友,在他的博客上发布虚假日志或者关于一家公司的负面消息,从而破坏某个商业交易。最终的目的,是利用网络手段,对网络事件或真实事件造成影响。      监控丑闻爆料者斯诺登   关于“网络魔术师”项目的具体内容,主持人张泉灵连线前方记者张鸥:   张泉灵:张鸥,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网络魔术师”项目具体会用到哪些操作手段,之前有哪些操作案例可以介绍一下?   张鸥:好的,泉灵。根据最新披露的斯诺登文件,世界再一次发现了,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在内部培训网络黑客,展开一系列在线秘密行动。可以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具杀伤力的网络部队。他们的目标呢?在内部机密文件上已经写的很明白了,就是利用在线技术,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上演某些事情,他们的目标包括某些特定的组织,特定的公司等等。   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既采取传统的间谍手段,比如说对可以利用的人,设立种种的圈套和陷进,比如美色引诱,最终目标是在网络上发布虚假的照片,伪装成受害者写一些煽情的博客,在视频网站发布煽情的视频等等。此外,也让人发送指定的邮件给自己的身边人,包括同事、邻居,朋友等等,最终目标是抹黑甚至摧毁特定组织或个人的名声。而对于某些公司,他们经常使用博客的方式,泄露相关公司的机密信息给竞争对手或者媒体。另外,就是在论坛发布特定的信息,以达到破坏特定的商业合同或者破坏相关的经贸关系等等。   政府通信总部内部文件把他们的目标概括为4个“D”,翻译过来就是否定(deny)、破坏(destroy)、贬低(debase)和欺骗(deceive)。用最早披露棱镜丑闻的记者格林沃尔德的话说,这已经暴露了英国是如何用秘密特工渗透互联网,来操纵、欺骗和摧毁特定目标的。 可在视频搜索中输入“ 网络魔术师 ”,以观看央视的源视频报道。
个人分类: 情报学|1546 次阅读|0 个评论
用更多真相“回击”网络谣言
热度 1 张显峰 2013-9-3 11:25
安徽砀山 网民于和玉在自己的微博上“报道”了一起交通事故——“事故造成16人死亡”,很快警方找到并带走了他。因为真实的情况是10死5伤,他“属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5日”。 但两天后,警方在其官方微博上称“处罚不妥”,“现已撤销”,并对被拘留者及其家属和网民“表示歉意”。而随后,网民于和玉也就自己的不当行为向公众致歉。 从抓人到“撤销”再到“道歉”,砀山警方也从舆论的“反面”站到了“正面”。砀山警方的“自我纠错”无疑是聪明的,“回击”网络谣言最有力的显然不是“拘留”,而是真相。 谣言的确令人痛恨,对那些恶意造谣者、以谣言制造事端和谋利者当然要请公权力出面“消除影响”。行政和刑事处罚是一方面,打击谣言同时给公众一个真相,才可能真正让谣言蒸发,守住公信力。 但互联网上很多所谓的谣言,并不都出于造谣的本意和恶的动机,相反大多往往是因为真相缺席,人们不得不偏信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和部分事实。于和玉把“10死5伤”发成了“16人死亡”,从信息传播的准确度来讲的确是不实的,当然要怪他不够严谨,互联网时代个人微博也具有公共属性,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发布前应当核实。但反过来讲,要求一个普通网民拿出准确的事实是不是有些过于苛责了?如果官方信息来得及时一些,他会不会发成“10死5伤”?那么,砀山警方也便免却了侦查之苦、“改判”之累。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企图掩盖真相或者让真相迟迟不见公开者,其实才是最大的谣言制造者。 俗话说得好,谣言止于公开。网络时代,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中,真相能不能跑赢谣言是对事件相关者的一大考验。真相告知越快,人们越相信政府的诚意,对官方信息的信任度就越强;事实告知越多,各种风传的谣言就越没有立足之地。一味坐等谣言倒逼真相,甚至试图掩盖真相,只会使谣言愈加发酵,社会公信愈加失守。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说:“当公众对一切都无法相信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相信一切。”在微博等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公众不会像过去那样有足够耐心去等,他们渴望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和真相,如果“官方发布”总是姗姗来迟,甚至为某些权势者的枉法背书,“民间发布”就会蜂拥而至、层出不穷,那么再寄望国家机器像消防战士一样赶来扑灭谣言,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益上看,显然是最不经济的做法。而对网络谣言的打击,恐怕也会陷入“谣言-打击-谣言”的怪圈。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315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网络谣言引发印度东北部人大逃亡带给人们什么启示?
wangxiaog04 2012-10-5 10:19
网络谣言引发印度东北部人大逃亡 带给人们什么启示 ? 印度阿萨姆邦种族冲突在印度全境引发恐慌,上演了数以万计的人员大逃离。印度政府认为,社交网站上的谣言在这次事件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将矛头对准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要求这些网站配合调查,提供上传仇恨信息、造假照片的造谣者的 IP 信息,否则要对这些网站采取行动。为制止谣言,印度政府还颁发了禁止短信群发的禁令。 应该说,印度的这次“大逃离”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网络谣言在其中起到的坏作用非常明显。近年来,世界各地因为网络而引发的动乱事件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比如去年的英国骚乱,社交网站就曾在其中推波助澜。这次印度动荡再次显示,网络谣言危害巨大。站在局外,我们能够更加客观、清楚地看到互联网同社会稳定之间的深刻关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对互联网实行管理的重要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国家攻击他国的互联网管理、鼓吹网络自由的真实目的。 首先,互联网同社会稳定之间关系深刻。随着互联网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已不再是虚拟空间,而是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有些谣言侵犯他人权益,严重影响他人声誉;有些谣言扰乱社会生活,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有些谣言引发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严重损害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可以说,几乎每一次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都有谣言的鼓动和伴随。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造成的冲击巨大,一点也不虚拟。由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冲击危害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谣言更为强烈。因此,一些专家已经称之为“社会毒瘤”。 其次,对互联网进行积极管理非常重要。如果网络空间中谣言横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当前,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依法查处并严惩造谣传谣者,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维护互联网信息健康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也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比如,美国最近发布报告称:“数字世界将不再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的疆域”。日本也拟立法制止网络传谣。在去年的英国骚乱中,英国首相卡梅伦甚至公开表示,今后可能在骚乱时期关闭社交网站。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营造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其中也包括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无论从普通网民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坚决铲除网络谣言这颗毒瘤。 第三,认清西方国家攻击他国对互联网进行管理、鼓吹网络自由的真实目的。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对互联网进行管理是不可能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互联网进行大力管理。但是,他们却经常攻击其他国家的互联网管理,包括此次印度为应对社会混乱局面所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也受到他们的强烈指责。英国《金融时报》称:“社交媒体不应成为替罪羊”;德国之声说:“印度镇压推特”。美国《华尔街日报》写道:现代技术有时可能会加剧紧张,但办法不是审查。这种明显的对内对外的双重标准,只是因为他们希望互联网能够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和干涉他国政治进程的万能工具。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保持高度的警惕。(燕凌)
14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分析网络谣言?——谣言动力学漫话(三)
sqdai 2010-8-20 07:24
电子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于大众,给人们生活带来种种方便和实惠,也可给大众带来一些祸害。就谣言而言,现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谣言的口口相传的特征,使其如添双翼,危害性大大增加,从而出现了网络谣言这一术语。研究谣言动力学,应该把主要注意力放到网络谣言上 去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在《人民论坛》上发表文章(见链接),论及网络谣言的十大特性,并呼吁人们以正视、研究、睿智、沉默、消费、文化六大基本态度去应对。 一般来说,谣言可分成个体谣言和社会谣言两大类;前者针对个体人物或个体事件,影响较小;后者涉及社会或公众人物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影响较大。但随着网络谣言的出现,一些个体谣言(如夏文中提到的闫德利事件或称爱滋女事件)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网络谣言实在可恶! 那么,我们应该从谣言动力学角度来认识、分析网络谣言? 首先,网络谣言具有一般谣言的社会学特征和物理学特征,如昨天的博文里提到的:社会学视角的虚假性、不确定性、传播放大性、传播快速性、受众猎奇性、传播心理从众性以及脆弱性;物理学视角的有源性、扩散性、变异性、随机性、传播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复杂网络特性。 其次,网络谣言使得一般口口相传的谣言特征发生如下变化。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增加了谣言载体的多样性和信源(谣言源)的难以追溯性。如今,网站(包括博客网站)、电子杂志、搜索引擎、群发电邮等等,均可成为谣言传播的便捷载体;而且信源较为难查,需要动用特殊的侦查手段,而这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 增加了谣言的传播速度。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增加了信宿(听信谣言者)的广泛性。只要想想每天有多少人在上网就行了,而且每天转帖不计其数,不少网民成了谣言的自觉的或不自觉的受众和传播者; 增加了谣言的存在时间。由于反复转帖,使谣言消失速度大大降低; 增加了谣言的迷惑性。网络谣言的高度重复性,会引发群体思考,导致认知失调,特别是青少年缺乏鉴别能力,容易接受谣言;即使一些老谋深算的正直之士,受到谣言的反复刺激,也会不知不觉地认同,甚至加以随感性的发挥。(记住:信宿未必是坏蛋!) 增加了谣言的杀伤性。这是上述增加产生的后果,网络谣言所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从物理学角度看来, 造成了谣言的多源性和强烈辐射性; 造成了变异性加剧,谣言在转贴中不断被修改,内容变化的速度大增; 造成了随机性加强,主要由载体和信宿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导致; 造成了谣言传播的复杂网络特性增强。国内外已有人对谣言网络建立了小世界网络模型和无标度网络模型,各有一定的道理。 就谣言动力学的研究水平而言,我国由于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国外。国外的谣言传播动力学的研究始于 1960 年代,而国内上个世纪仅有不多的研究,主要由文科人士做唯象性描述,而理科人士的介入和文科人士实现文理结合,则始于本世纪初。由于网络谣言出现得较晚,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国外的差距不算太大。 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希望更多的朋友关注这个研究热点。 写于 2010 年 8 月 20 日晨 【链接】夏学銮:网络谣言十大特性(文摘) 网络谣言十大特性(文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中新社 更新时间: 2009-12-8 12:45:40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新一期《人民论坛》刊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的文章,分析了网络谣言的十大特性,并呼吁以正视、研究、睿智、沉默、消费、文化六大基本态度应对。 这篇题为《网络时代的谣言变局》的文章说,网络的虚拟性和进入的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自由主义者的国土。在现行的网络运行环境下,每一个网络行动者,都是这一虚拟空间的国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行驶自己的权力,造成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以便炒作自己、推销自己。比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隐私侵犯已是网络的顽疾,成为网民诟病的对象。 文章分析说,网络谣言有以下新的特点: 隐蔽性。 网络身份仍是隐蔽的,这增加了普通网民查找谣言来源的难度,不利于及时揭穿谣言。 知识性。 许多网络谣言,以传播知识的面孔出现,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炒作性。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经常使一些不甘寂寞的人指使一些帮闲文人制造一些关于自己无伤大雅的谣言,然后自己再出来辟谣,借此炒作自己以增加网络名气。 自炒性。 在网络上,有人自己制造关于自己的谣言。这种谣言,美化自己的居多,丑化自己的也有,但十分罕见。这种丑化自己的谣言,其制造者的动机颇值得研究,大概逃不出不求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的思维逻辑。 攻击性。 在网络上散布某人的谣言,大都是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包括诽谤中伤、泼妇骂街和一些地痞流氓、光棍无赖的龌龊行为。 报复性。 最近在网络上发生的有广泛影响的闫德利事件,是其前男友杨某为了报复闫德利,而捏造闫曾从事性交易,并患有艾滋病的网络谣言,河北省容城县司法机关已对其男友采取了司法措施。 宣泄性。 有些网络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受到了委屈或打击,为了宣泄郁闷心情,在写博客时或留言贴中,不知不觉制造了一种谣言。 预言性。 为了吸引眼球,有些网络谣言以预言未来祸福吉凶的面貌出现,让人半信半疑。 诱惑性。 有些无聊好事之徒,往往以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制造遗产赠予的谣言,以考验你抵御巨大金钱诱惑的定力。 强迫性。 更有一些精神偏执者,在网络上发送一些莫明其妙的谣言信件,要求你转发给多少人以上,否则就对你和你的家人进行疯狂的诅咒,强迫定力不强的网民必须按照他的意志从事。 文章称,对待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应持的基本态度是: 正视 。首先要正视谣言,不要回避谣言。正视谣言,就是要承认,谣言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你不理睬它而自动消失。 研究 。其次要研究谣言,弄清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基本的传播手段。只有对这些心知肚明,才能发现有效的应对措施。 睿智 。谣言止于智者。当代公民对谣言的基本态度是:不制造谣言、不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 沉默 。沉默也是一种应对方法。对有些谣言,越解释越流传。为什么有些谣言会有越描越黑的效果,就与这类谣言的性质有关。 消费 。消费在这里有两种意义。一是当你听到谣言的时候,该吃,吃;该喝,喝,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照常消费,叫做消费谣言。二是当你听到谣言的时候,你还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或文章进行消费,叫谣言消费,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大度进行消费。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 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是一种野蛮的力量。对付野蛮,不能以野蛮待之,要以礼待之、以文化之。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是武力之功,而是文化之效。 http://www.cddc.net/cnnews/xmt/200912/12094.html
个人分类: 科海随笔|6419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