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拐点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在疫情发展判别中间请不要乱用拐点的含义来放松守备!
yangxintie1 2020-2-24 11:23
拐点的定义。其实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数学上都是很严格的。就是两段曲线一段超左面弯,一段超右面弯曲。中间衔接那一段就是拐点。那么要么就是他的曲率等于零。要么就是它的二阶导数等于零。乱用拐点定义会对中学大学教学带来干扰。 这个拐点的物理意义。在于连续的发展变化中间预示着事情有可能朝另一个方向变化了。一般来说就是势头反向弯曲过来了。势头反向弯曲过来并不代表趋势就变过来了。有可能趋势还是在增加的。这个趋势到了减小的情况应当远远在拐点的后面。 数学意义的拐点,可以预示疫情发展的趋势,对下一步的防疫措施有指导意义。但对当前的防疫措施无直接意义。当前的防疫措施只能根据当前的疫情来决定,目前字面上谈拐点,确实疫情判断意义不大,最多也只能提示峰值可能要到来的作用,告诉人们,冬天最寒冷的时候就要到了,春天也会不远了。 所以在疫情判断的时候,拐点使得我们看到疫情发展的趋势的反转,可以增加我们的信心,让我们知道疫情的峰值已经不远了,峰值后面才是疫情被压制,被彻底征服。所以在拐点的时候还是疫情往最凶恶状态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要把拐点当做放松守备的理由!
个人分类: 教育|3826 次阅读|1 个评论
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准备长期作战
杨学祥 2020-2-23 14:58
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准备长期作战 政治局已经定了调: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怎么办? 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判断表明,“战疫”仍“吃劲”,远远不能松劲。   而在第一季度已经过半、全年即将过去六分之一的当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也是“战役”,一样“吃劲”。 一手抓防控,这是“硬任务”;一手抓发展,这是“硬道理”。两手都要硬,就很考验统筹兼顾的水平。 疫情拐点不会很快出现:在2月至3月之间 2020年2月5日,我们的研究表明,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迅猛,趋势近似于SARS事件: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疫情发展速度快。 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疫情发展速度慢。 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迅猛,趋势近似于SARS事件。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87.html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我们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相关报道 政治局已经定了调:疫情拐点没来,还有一场“大战”,怎么办? 2020年02月23日 06:30 解放日报   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判断表明,“战疫”仍“吃劲”,远远不能松劲。   而在第一季度已经过半、全年即将过去六分之一的当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尽可能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也是“战役”,一样“吃劲”。   一手抓防控,这是“硬任务”;一手抓发展,这是“硬道理”。两手都要硬,就很考验统筹兼顾的水平。   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特别提出,面对眼前这场大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统筹兼顾之谋”。这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讲究全面、辩证的思想自觉——不能因为防疫任务吃紧,就坐视发展停滞,甚至对此心安理得;也不能因为急着复工复产,就对防疫产生懈怠,甚至纵容盲目乐观。   善统筹、能兼顾,也考验对方方面面问题的判断力、执行力。用市委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话说,疫情防控要突出“时度效”,“六稳”工作要突出“早准实”。   讲求“时度效”,就要不断地围绕“精准”做文章。   “精准防控”近来已被反复强调,真正的“精准”,来自对变动的快速反应,对各项措施尺度、分寸的妥善拿捏,和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特征的准确把握。在这个基础上,人力、精力和资源的配置调度,都要不断动态优化、提质增效。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完善差异化防控策略,要落实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这些正是对“精准”的顶层设计与要求。   站在执行层的角度,做各项决断、推出各种措施,就要多考量一些“当务之急”“现实之需”,多采取一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对策,多想一想措施背后的成本与效果。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管理便利,甚至追求某种“责任豁免”,就粗暴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留下后遗症。   讲求“早准实”,就要不断地围绕“务实”做文章。   抓发展务求实效,要落在一个个项目里,体现在一个个企业的活力中。这要有一种紧迫感,也一样要有精准施策的办法——大而化之、空喊口号都不会带来什么助益,何况上海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阶段。   “一年之计在于春”,此刻正是推动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一个窗口期;疫情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个转型升级的机遇期和分化期。能不能化“危”为“机”,首先看行动力。研判、谋划、行动得早,赢得时间、掌握主动的概率就大,拖一拖,可能机会就拖没了,困难也拖大了。   各项针对企业的政策、措施,也应当针对具体需求精准聚焦、精准落地;政府部门和干部对企业的关心服务,更要实打实,多去企业跑一跑,也多为企业跑跑腿——有时候要用一点“笨办法”,而它们其实正是好办法。   “时度效、早准实”六个字里,道出的既是当前统筹兼顾、答好两方面大考的招数,也是日常应对各类复杂问题、推动重点工作的遵循。其背后,还是强调再三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以及一个“目标导向”——防控与发展,各自都有目标,各项工作的思路和手势,都应该朝着目标努力,力求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实现目标。   显然,那些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官僚主义的怪样子,那些拉低办事效率、影响干事情绪的繁文缛节、陈规旧矩,那些不再适应当下形势的观念和模式,都应当被坚决摈斥。   而无论挑战多大,难度多高,一切的一切,终究要回到四个字:实事求是。 https://news.sina.com.cn/c/2020-02-23/doc-iimxyqvz5082346.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3r=0rfunc=79tj=nonetr=12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0 个评论
2月10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连续7日回落
杨学祥 2020-2-12 12:03
2月10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连续7日回落 关键提示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月10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381例,连续7日回落,较2月3日的高位下降了近六成;武汉、湖北和全国治愈比例明显上升,分别比1月27日的治愈比例上升3.6、4.4和6.9个百分点。数字上的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各地防控举措的成效,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战胜病毒、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 武汉封城后,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全国新型肺炎疫情趋势将出现地区差异:武汉地区由于被封闭,疫情恶化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患者不能流出,无法减轻武汉压力;另一方面,自然增长趋势叠加相关资源短缺,不能实施有效的隔离和治疗。这是需要全国支援武汉和湖北的原因。 武汉封城的目的是阻止疫情向武汉以外地区扩散,所以,非武汉地区疫情的好转才是封城效果的体现。由于近距离的扩散,武汉在湖北,湖北疫情加剧也是必然。总之,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下降才是封城效果的主要表现。如果不封城,全国会像湖北一样疫情迅速恶化。 事实上,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连降2日,这表明,封城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 据中国新闻网,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2月4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731例,2月3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890例。 应该说明,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这是局部地区(非疫情重点地区)的拐点和峰值,并非是武汉封城的最终目的。只有武汉和湖北地区出现拐点和峰值,此次封城才初见成效。 下一步的目标是,保障非湖北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下降的势头,全力支援武汉和湖北地区,争取全国出现拐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353.html 连降7日的喜讯振奋人心,胜利就在前面。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传来两则好消息但现在决不是放松的时候 2020年02月11日 10:00 人民日报   原标题:传来两则好消息,但现在决不是放松的时候 | 人民锐见   文/彭飞   这两天,抗疫战场传来两则振奋人心的消息。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月10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381例,连续7日回落,较2月3日的高位下降了近六成;武汉、湖北和全国治愈比例明显上升,分别比1月27日的治愈比例上升3.6、4.4和6.9个百分点。数字上的变化,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全国各地防控举措的成效,也进一步提升了我们战胜病毒、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和信心。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现在决不是放松的时候。这些数据更多是统计数字意义上的客观变化,并不意味着疫情的拐点已经到来。恰恰相反,当前我们在防控中甚至面临更大压力,以及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经历“漫长”的春节假期,不少居民几乎“与世隔绝”,眼看疫情似乎离自己较远,有麻痹、松懈的心态;一线医务人员、基层干部、志愿者等连续作战,长期超负荷运转,身心健康面临挑战。在疫情防控的长跑中,如何打破“生理极限”,激发持久的力量,是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当前不少地区陆续复工复产的背景下,人员流动、聚集、接触的几率大大提升,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如何保持疫情防控的强度不下降、意识不放松、效果不打折,同样考验着我们。   更扎实的防控举措、更牢固的防护意识,是各地复工复产的先决条件。员工口罩够不够用?如何在办公场所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企业复工前要先拉直这些问号。如何做好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工作?怎样避免密闭空间内的人员聚集?政府各部门也须想在前面。是否坚持上下班戴口罩?能否延续春节期间养成的良好防护习惯?我们每个人更需严格要求自己。在上海,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探索弹性工时、错岗上班、轮流到岗、远程办公、居家上班、变通考勤管理等有效方式,“花式”复工中展现出管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在江苏,对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且同一出发地、目的地的企事业员工和农民工,由各设区市统一制定运送方案,实施点到点包车运输,确保直达目的地,最大限度降低暴露风险。当前,严格而精准的防控举措是“1”,复工复产是后面的“0”,做好这个“1”,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避免“一失万无”。   当然,强调更严格的防控举措,也不意味着给复工复产设置不必要、甚至是非法的障碍。前段时间,一些地区出现未经批准擅自设卡拦截、断路阻断交通等违法行为,主观上也许是为了疫情防控,但客观上却对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经此一役,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看到,对整个国家来说,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平稳有序运行绝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体两面。从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护物资和医疗设备的生产供给,到疫情严重地区的食品、生活物品的物资供应,都需要充分动员起工业体系、农业生产体系中市场主体的力量。可以说,与疫情对抗是一场攻坚战、总体战,也是一场消耗战,既考验前线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的战斗能力,也考验后方的物资供应和补给能力。统筹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才有战胜疫情的底气。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通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达73%,其中医用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87%。伴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正常轨道,疫情防控尽管面临更多挑战,但也将获得更加扎实的资源供给和物质保障。这提醒我们,决不能放松警惕,把防控工作做得再扎实一些、再细致一些,胜利终究属于我们。 https://news.sina.com.cn/c/2020-02-11/doc-iimxxstf0467664.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7r=0rfunc=79tj=nonetr=12
个人分类: 备忘录|1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最新疫情消息: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连降5天
杨学祥 2020-2-9 12:31
最新疫情消息: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连降5天 最新消息: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病例连降5天 2020-02-09 09:33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2月8日0—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509例,连续第5日呈下降态势。而过去5日这一数据分别为:890例(3日)、731例(4日)、707例(5日)、696例(6日)、558例(7日)。 https://www.sohu.com/a/371611920_120214191 应该说明,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这是局部地区(非疫情重点地区)的拐点,并非是武汉封城的最终目的。只有武汉和湖北地区出现拐点和峰值,此次封城才初见成效。 下一步的目标是,保障非湖北地区确诊病例持续下降的势头,全力支援武汉和湖北地区,争取全国出现拐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429.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58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9332-1217714.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18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好消息!拐点出现夯实:全国非湖北地区4-7日确诊病例四连降!
杨学祥 2020-2-8 15:14
好消息!拐点出现夯实:全国非湖北地区4-7日确诊病例四连降! 四连降!全国非湖北地区昨日确诊558例 红星新闻 2020-02-08 09:15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月7日全国湖北以外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58例,连续4日下降(过去四日分别为:890、731、707、558例)。 https://imfeed.shida.sogou.com/detail.html?doc_id=2020890w1Qswo9o=push_Aseq_times=2yyid=94A1556302A746C5AE7698F79F91FB89ch=1sfsw=000 据中国新闻网,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2月4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731例,2月3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890例。 http://www.sohu.com/a/370956509_119759 应该说明,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这是局部地区(非疫情重点地区)的拐点,并非是武汉封城的最终目的。只有武汉和湖北地区出现拐点和峰值,此次封城才初见成效。 下一步的目标是,保障非湖北地区确诊病例持续下降的势头,全力支援武汉和湖北地区,争取全国出现拐点。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429.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拐点是否出现?不能让平均值抹平有用的信息
杨学祥 2020-2-7 15:17
拐点是否出现?不能让平均均值抹平有用的信息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图1 2020年1月20日至2月6日全国疫情新增/累计确诊、疑似趋势图(未分区) http://sa.sogou.com/new-weball/page/sgs/epidemic?type_page=pcpop 图2 2020年1月23日至2月5日全国疫情新增确准病例趋势图(分区) http://tech.sina.com.cn/csj/2020-02-06/doc-iimxxste9303156.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3r=0rfunc=79tj=nonetr=12 从图1可以看出,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全国新型肺炎疫情趋势依然继续增长;从图2可以看出,2020年1月23日至2月5日全国分区疫情新增确准病例趋势图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显然,未分区的结果是分区结果的平均值,很多有用的信息被平均掉了。 1月23日上午10点,武汉“封城”。武汉封城后,2020年1月23日至2月5日全国新型肺炎疫情趋势将出现地区差异:武汉地区由于被封闭,疫情恶化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患者不能流出,无法减轻武汉压力;另一方面,自然增长趋势叠加相关医疗资源短缺,不能实施有效的隔离和治疗。由于近距离的扩散,武汉在湖北,湖北疫情加剧也是必然。这是需要全国支援武汉和湖北的原因。这一分析在图2 中得到验证:1月26日到28日武汉和湖北新增确准病例出现一个明显的峰值,而全国非武汉地区新增确准病例平稳上升,并在2月4日出现明显下降。 武汉封城的目的是阻止疫情向武汉以外地区扩散,所以,非武汉地区疫情的好转才是封城效果的体现。总之,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下降才是封城效果的主要表现。如果武汉不封城,全国会像湖北一样疫情迅速恶化。 事实上,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连降2日,这表明,封城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 据中国新闻网,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2月4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731例,2月3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890例。 http://www.sohu.com/a/370956509_119759 应该说明,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这是局部地区(非疫情重点地区)的拐点和峰值,并非是武汉封城的最终目的。只有武汉和湖北地区出现拐点和峰值,此次封城才初见成效。 下一步的目标是,保障非湖北地区确诊病例持续下降的势头,全力支援武汉和湖北地区,争取全国出现拐点。 图1-2对比表明,统计数据的运用在于逼近实际的方案,不能让平均值抹平有用的信息。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23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拐点出现: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连降2日
杨学祥 2020-2-7 06:30
拐点出现: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连降2日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确诊病例28060例。(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 图1 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全国新型肺炎疫情趋势(红色为确诊,深蓝为疑似,蓝色为重症,浅蓝为治愈,橙色为死亡)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340429 从图1可以看出,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全国新型肺炎疫情趋势依然继续增长,增长的原因是湖北数据猛增,拖了全国的后腿。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在《新闻1+1》节目中表示,武汉形势严峻,大批患者没有及时收治到医院里来,这是面临的一个很大的压力,这批患者在社会上的流动,在家庭中的居住,会造成更进一步的家庭和社区的感染,这是加剧疫情的最重要因素。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20-02-05/doc-iimxxste9146272.shtml?cre=tianyimod=pchploc=8r=0rfunc=79tj=nonetr=12 武汉封城后,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全国新型肺炎疫情趋势将出现地区差异:武汉地区由于被封闭,疫情恶化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患者不能流出,无法减轻武汉压力;另一方面,自然增长趋势叠加相关资源短缺,不能实施有效的隔离和治疗。这是需要全国支援武汉和湖北的原因。 武汉封城的目的是阻止疫情向武汉以外地区扩散,所以,非武汉地区疫情的好转才是封城效果的体现。由于近距离的扩散,武汉在湖北,湖北疫情加剧也是必然。总之,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下降才是封城效果的主要表现。如果不封城,全国会像湖北一样疫情迅速恶化。 事实上,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病毒感染确诊病例连降2日,这表明,封城的第一个目标已经达到: 据中国新闻网,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2月4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731例,2月3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890例。 http://www.sohu.com/a/370956509_119759 铠霖最近撰文,提供了新证据:2月5日确诊病例首次出现大幅下降,疫情拐点即将到来?最新疫情趋势,似乎在说明这一点: 图2 2020年1月23日至2月5日全国疫情新增确准病例趋势图 但他认为,下此结论,可能为时尚早。   因为从另外两份国内高校做的模型来看,都预测2月中下旬将是全国疫情的拐点,即新增感染人数达到峰值。 http://tech.sina.com.cn/csj/2020-02-06/doc-iimxxste9303156.shtml?cre=tianyimod=pchploc=33r=0rfunc=79tj=nonetr=12 应该说明,2月5日0-24时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为707例,连降两日,这是局部地区(非疫情重点地区)的拐点和峰值,并非是武汉封城的最终目的。只有武汉和湖北地区出现拐点和峰值,此次封城才初见成效。 下一步的目标是,保障非湖北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下降的势头,全力支援武汉和湖北地区,争取全国出现拐点。 1月28日接受新华社采访中,钟南山院士表示:疫情何时达到高峰很难绝对估计,但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就会达到比较高了,所谓达到高峰,就是不会大规模地增加了。这符合全国非湖北地区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在2月5日连降2日的实际。 1月28日,高福院士也得出与钟南山院士一致的结论。在接受央视采访中,高福表示:病毒发生有自身规律,目前防控措施在起到作用,疑似病例在减少,这是好的现象。如果按照现在的措施,应该在近期能看到一个拐点。大家预计元宵节情况可能好转,按照现在措施,我个人比较乐观,甚至我个人评估比这个还早。 这个目标有可能达到,也应该争取达到。 应该说明的是,峰值和拐点在数学定义中是有区别的:峰值出现在拐点之后,拐点表明增减速度的变化,是极值的前兆。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4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情何时才会消失?多个预测汇集
杨学祥 2020-2-5 18:01
疫情何时才会消失?多个预测汇集 关键提示   疫情什么时候才会慢慢消失?以下是多个预测的汇集:   当年,SARS 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 6 天,我国 4 月 23 日出台管制措施,4 月 29 日非典疫情达到高峰。国家卫健委表示,新型肺炎的潜伏期大约在 10 天左右。   同理推测,理想情况下,从 1 月 20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进一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1 月 23 日武汉宣布封城, 预计也就是 2 月 2 日左右新型肺炎的疫情将达到高峰。   另外,上述估算 R0 值论文推断中, 西安交通大学等学者认为 1 月 22 日起,病毒有效繁殖数量就将下降,疫情有望在 3 个月内慢慢消失;陕西师范大学学者认为疫情将在 3 月 10 日左右达到峰值。   而钟南山院士在 1 月 28 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   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很难绝对地估计。 不过我想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达到高峰, 不会大规模地增加了。    他认为疫情将在 2 月 4 日到 7 日左右达到高峰。   可以看出,疫情高峰依然很难准确预测。不过模型终究和现实情况会有一些差距,我们可以从模型中获得一定的参考,获得我们所需的帮助,但也要结合现实的复杂变化来判断和行动。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2-05/doc-iimxyqvz037458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8r=0rfunc=79tj=nonetr=12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现在疑似病例增加,下一个阶段可能还有更多疑似病人需要排查,抗疫任务还很艰巨, 拐点不会很快出现 。 此外,蒋荣猛还表示,后面可能 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6号是第一个潜伏期,再往后算是20号,目前疑似病人还在增加。 https://news.sina.com.cn/o/2020-02-05/doc-iimxyqvz0327703.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2r=0rfunc=79tj=nonetr=12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分析:有隐性感染的,有第二代的, 一个潜伏期是14天,通过两到三个14天发现,我想应该把它控下来。 https://www.sohu.com/a/370591750_440788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 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 ,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相关报道 疫情何时才会消失?最关键的是这个数据 2020年02月05日 09:22 新浪科技综合 新浪财经APP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来源:爱范儿   2019 年 12 月 31 日,武汉市卫健委称发现 27 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今年 1 月开始,患者数量大幅上升,蔓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令人始料未及——1 月 18 日确认过百例,1 月 24 日确诊过千例,1 月 31 日确认过万例,截止 2 月 3 日 24 时,全国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428 例。。。。   就像在笼子里眼看着风暴靠近。每天,我们的情绪都随着一串串数字起伏不定。   那么,这些数字是否有什么规律,我们是否能够推测出:疫情到底会传染多少人?还会持续蔓延吗?什么时候达到峰值?什么时候又能消失?   是时候了解基本传染数 R0 了。    为什么要重视 R0?   随着新型肺炎的研究持续深入,除了临床和科研,科学的认知也是人们战胜病毒的关键。   而衡量病毒传播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就叫做基本传染数 R0(Basic repR0duction number of the infection)。   它指的是,在自然情况下(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多少人的平均数。   如果 R0 1,表示传染病得到控制,将会逐渐消失;R0 = 1,传染病则会变成人口中的地方性流行病,就像击鼓传花般一个传一个;R0 1,传染病则会以指数方式爆发,一传十百千万,R0 的数字愈大,疾病将越难以控制。   但因为患病个体可能死亡,部分病愈后会产生免疫力,加上种群数有限,这个人数不会无限增长,随着被感染人口降低,传播速度会显著下降。   人类历史上杀人最多的几种传染病,传播力都远超 1,最强的麻疹传播力 R0 达到了 12-18 ,天花高达 5-7,MERS 达到 3.5-6。    Wiki 数据   确定 R0 的数值,对我们此次防疫和决策至关重要。   2003 年爆发的 SARS 病毒就是最初爆发时 R0 为 2.9,在采取强力的防控隔离措施后,R 值 降为了 0.4。   而新型冠状病毒有太多未知。   在以往冠状病毒导致的大规模疫情暴发中,R0 值的范围在 2.0-4.9,当前的冠状病毒大流行已经到了第四代,传播更加地凶猛。   它的传播途径多,飞沫等呼吸道可以传播,门把手会留有病毒核酸,最新研究还能在粪口传播;它也非常狡猾,很多感染者表现都是轻微症状甚至可能无感,这也让人为控制更加困难,而病毒依然像喷嚏般一窝蜂泄出,透明地散射在空气中。   那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 R0 到底是多少呢?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力有多强?   现在,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已经对新型肺炎的 R0 值进行了估算,但 R0 值的结论始终众说纷纭。   它简单的预测方式,就是通过‘R0 =(估计)1 + 增长率 * 系列间隔(serial interval)’获得,其中增长率从病例开始增长时计算,系列间隔是指在一个传播链中,两例连续病例的间隔时间。   较知名的为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 Jonathan M Read 等人在 1 月 24 日发表的最初预测版本,研究得出的 R0 值为 3.8。   这意味着平均一个患者就会将病毒传染给 3.8 个人。必须通过控制手段阻断 72%-75% 的病毒传播,才能防止病例持续增长。   他们认为,若不加防控,到今年 2 月 4 日,预计病毒感染例数将为 19.15 万。   该研究小组 1 月 27 日发表了最新研究报告,此报告结合了早期确诊病例、潜伏期报告、最新案例数据等,将新型肺炎的 R0 值调整为 3.11,同时指出新型肺炎比 SARS 和 MERS 有更高的传染性。   当天,中国学者参与的建模研究也发表了。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者在 SSRN 发表的研究认为,在不考虑无症状感染的情况下,2019 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传染数可能高达 6.47。不过这个 R0 值的时间设置在了疫情爆发初期,所以也相对偏高。   另有西安交通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数学建模,结果也显得悲观。   该研究团队推算出新型冠状病毒 2019 年 12 月 12 日开始流行时,R0 值估计为 4.71,之后预计在中国可能导致 8042 例感染、898 例死亡,致死率为 11.02%。   不过结合更多研究人员的推算,新型冠状病毒的 R0 值还是乐观了一些,估算均在 2-3 左右。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的论文,讲述了迄今最详细的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估计的新型冠状病毒 R0 值为 2.2。   中国疾控中心目前对 nCoV 的 R0 估算也是 2.2。WHO 官方则在 1 月 23 日给出的数值在 1.4-2.5 之间。   只是新型冠状病毒的 R0 值目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   毕竟它需要大量的准确的数据,很多分析中的数据,可能是最保守估计的数量,或许还没计算无症状感染的情况,而且疾病传染期中也有着太多不确定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前提:估算 R0 值首先是没有外力介入。这就意味着,通过外力介入,这个数值还会朝好的方向变化。   现在,它正随着一系列严格的控制措施和预防策略而下降。    疫情何时才会消失?   当人为措施介入,我们就要开始计算另一个名词:有效传染数 R 了。   它指的是在基本传染数基础上,采取了防疫措施后的传播平均数。其中 R=(1-f)R0,f 代表的是免疫接种率、隔离率等手段。   我们不断在 R0 模型的‘最坏情形’上,创造着新的力量:   诊断试剂供应、医疗资源增加、春节假期延长、疑似病例隔离、医护人员冲前。。。。。。这些举措看起来日积跬步,每一步却都是争分夺秒、实实在在地降低着 R 值。   1951 年天花在我国成立之初肆虐时,病例高达 61462 例,死亡 12509 人,直到疫苗出现才在 1952 年全国人民开始接种牛痘,1959 年彻底消灭天花。   但新型肺炎没有有效疫苗,在这个与病毒交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间。有效传染数一降低,我们就有更多时间来创造更有效的方案。   好消息是,今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公布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   不过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依然是隔离。   1910 年清朝末期大爆发而造成 6 万多人死亡的鼠疫,以及 2003 年的非典,都是从隔离重点区域、管制交通和集体活动开始有效控制。   我们作为一个个潜在参与者,能献力的也就是避免成为感染者、减少外出感染机率。单是安稳地坐着,就已经能够降低 R 值、守护安全了。   而疫情什么时候才会慢慢消失?   当年,SARS 病毒的平均潜伏期为 6 天,我国 4 月 23 日出台管制措施,4 月 29 日非典疫情达到高峰。国家卫健委表示,新型肺炎的潜伏期大约在 10 天左右。   同理推测,理想情况下,从 1 月 20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进一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1 月 23 日武汉宣布封城,预计也就是 2 月 2 日左右新型肺炎的疫情将达到高峰。   另外,上述估算 R0 值论文推断中,西安交通大学等学者认为 1 月 22 日起,病毒有效繁殖数量就将下降,疫情有望在 3 个月内慢慢消失;陕西师范大学学者认为疫情将在 3 月 10 日左右达到峰值。   而钟南山院士在 1 月 28 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称:   疫情什么时候达到高峰,很难绝对地估计。不过我想应该在一周或者十天左右达到高峰,不会大规模地增加了。   他认为疫情将在 2 月 4 日到 7 日左右达到高峰。   可以看出,疫情高峰依然很难准确预测。不过模型终究和现实情况会有一些差距,我们可以从模型中获得一定的参考,获得我们所需的帮助,但也要结合现实的复杂变化来判断和行动。   在这场‘全国战疫’中,死亡、温暖、恐慌、感动、骚乱交叉呈现,社会百态中有人自扫门前雪,也有人不断奔赴前线,相同的是,我们都盼望着胜利的到来。   盼望着 R 能最快速度降到 1 以下,盼望着疫情快速终结。   毕竟春天来了,新的事物该苏醒了。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2-05/doc-iimxyqvz0374581.shtml?cre=tianyimod=pchploc=18r=0rfunc=79tj=nonetr=12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0 个评论
疫情什么时候会明显下降?通过两到三个14天应该把它控下来
杨学祥 2020-2-5 14:07
疫情什么时候会明显下降?通过两到三个14天应该把它控下来 关键提示 疫情的进程究竟是怎么样的?估计什么时候会下降?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分析:有隐性感染的,有第二代的,一个潜伏期是14天,通过两到三个14天发现,我想应该把它控下来。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防治 SARS事件的经验可以借鉴。 相关报道 疫情什么时候会明显下降?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李兰娟院士这么说! 2020-02-04 16:19 疫情的进程究竟是怎么样的?估计什么时候会下降?在控制完传染源后,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呢?我们来听听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的分析。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有隐性感染的,有第二代的,一个潜伏期是14天,通过两到三个14天发现,我想应该把它控下来。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传染源都控制了,接下来就是治疗病人,要把病人治好,尽量降低病死率,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也是我要做的主要工作之一。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 这个疫情在政府这么高度重视下,隔离的疑似的病人,可能一部分他转为病人了,发病了进行治疗;一部分可能疑似期过了,他没有感染,那就解除隔离了。第二个,病人全部集中治疗了,绝大部分的病人可能就康复出院了;可能也会有少数重症,特别是得有慢性病的这些人,也会有一部分人死亡,这都是正常的规律。现在,提高我们的救治水平能力,尽量减少死亡,这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https://www.sohu.com/a/370591750_440788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6038 次阅读|0 个评论
疫情拐点不会很快出现:在2月至3月之间
杨学祥 2020-2-5 12:27
疫情拐点不会很快出现:在2月至3月之间 关健提示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现在疑似病例增加,下一个阶段可能还有更多疑似病人需要排查,抗疫任务还很艰巨,拐点不会很快出现。 此外,蒋荣猛还表示,后面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6号是第一个潜伏期,再往后算是20号,目前疑似病人还在增加。 我们的研究表明, 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迅猛,趋势近似于SARS事件: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疫情发展速度快。 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疫情发展速度慢。 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迅猛,趋势近似于SARS事件。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 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 ,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703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防治 SARS事件的经验可以借鉴。 相关报道 疫情拐点还远么? 专家: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 疫情拐点还远么?专家: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118 视频-《新闻1+1》丨离疫情拐点还远吗?专家:还要一个潜伏期   原标题:疫情拐点还远么?专家: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   在2月4日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提问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蒋荣猛:有个问题可能不太好回答,封城12天了,您觉得距离疫情拐点还远么? 蒋荣猛:这个问题的确不太好回答,现在疑似病例增加,下一个阶段可能还有更多疑似病人需要排查,抗疫任务还很艰巨,拐点不会很快出现。 此外,蒋荣猛还表示,他表示,后面可能还要出现一个潜伏期,6号是第一个潜伏期,再往后算是20号,目前疑似病人还在增加。 (央视) https://news.sina.com.cn/o/2020-02-05/doc-iimxyqvz0327703.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2r=0rfunc=79tj=nonetr=12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拐点和极值
杨学祥 2020-2-5 08:23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拐点和极值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火线应用 研究表明,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紫外线低值有关。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疫情发展速度快。 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疫情发展速度慢。 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迅猛,趋势近似于SARS事件。 根据紫外线控制病毒发展的理论,2019年冠状病毒疫情始于2019年12月,处于紫外线一年中的最低值时期(冬季低值),预计2-3月(冬春之交)将出现拐点,4-5月(春季紫外线增强)出现峰值,5-6月(春夏之交)再次出现拐点,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出现第一波谷值。第二波峰值是否出现,取决于调控力度。 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时期是结束疫情的最佳时期。 理论基础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冬季爆发:一年中紫外线数量最少 已有 283 次阅读 2020-2-4 20:00 | 冠状病毒为什么在冬季爆发:一年中紫外线数量最少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流感病毒为什么爆发于冬季? 图1 一年中紫外线量的变化(把7月的量作为1000来计算的相对值) 我国的冬季为前一年12月到次年2月,是一年中紫外线最低值时期;在美国较冷的秋季,冬季和春季出现流感高峰,从10 月到次年 5 月,避开了紫外线夏季高峰。这说明,流感高峰与紫外线低值有关。 SARS事件开始于冬季高峰在春季 SARS事件从2002年12月5日或6日开始至2003年7月13日,共历时约8个月。即爆发于紫外线冬季低值,消失于紫外线夏季高值。 图2 SARS2003年死亡率统计:5月进入峰值 中东呼吸综合症爆发于冬季高潮在春季 图3 MERS病例发病数时间分布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613952 中东呼吸综合症(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又称新沙士、2012年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2)、2012年伦敦1号新型冠状病毒(Lodon1_novel CoV 2012),是一种2012年才发现的新型病毒,被认为和造成SARS的病毒相似,最早出现在中东。 根据图3,中东呼吸综合症发现于2012年冬季,疫情高峰在2014年3-5月春季,在6-8月夏季紫外线峰值迅速消失。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无黑子期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在2019-2020年冬季紫外线谷值时期,又恰逢太阳黑子低值年,这是此次疫情异常凶猛的原因。由于太阳黑子最低值已经过去,根据前两次疫情的统计规律,估计在春季疫情将进入高峰,夏季消失,秋冬季是否复出,取决于中国的调控力度。 陈薇院士最近指出,从现在来看,拐点可能很快就会到来。但是第一个拐点到来之后,疫病会不会还有第二峰、第三峰呢?对此我们还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拿出最充分的方案,准备最长期的奋战。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2/435299.s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6983.html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534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助力1个月内疫情拐点到来:40天里的第一批太阳黑子增强杀毒能力
杨学祥 2020-2-1 16:12
助力1个月内疫情拐点到来:40天里的第一批太阳黑子增强杀毒能力 关键提示: 中新网上海1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此间新冠肺炎最新防控信息和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表示:“最多还有20天到一个月,我们会看到一个拐点。”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日地研究卓越中心的通讯专家Jan Janssens在整合了有关太阳的研究之后说:“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他在邮件中同时告诉《科学在线》(天文在线):“这个40多天的无黑子期是20多年里持续最长的一次。” 一个新的太阳黑子区域的特写—在一连串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之后,也就是两个十一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间的太阳活动最低时期之后,首次被观测到。 太阳气象预报中心预测,SC25的活动周期预计在2024年达到巅峰,接着在2031年出现最小值。 太阳在2019年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与2019年12月开始的疫情完全重合。 太阳黑子已经进入拐点,逐渐增强的太阳活动将增强杀毒能力,助力疫情拐点到来。 相关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1个月内疫情拐点或将到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1个月内疫情拐点或将到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分享 157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一个月内疫情拐点或将到来   中新网上海1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3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披露此间新冠肺炎最新防控信息和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表示:“最多还有20天到一个月,我们会看到一个拐点。”闻玉梅表示:“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传染病把某一个国家的人打倒,它总是有一个过程或者有一个恢复期。”   新冠肺炎疫情拐点何时出现?科学依据是什么?这是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闻玉梅答疑释惑。她说,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人体会产生免疫。之后,病毒的载量和能力会下降。这位院士说,经过一系列措施干预,病人或者感染者的病毒被控制住后,可预见在一到两个潜伏期(一个潜伏期是12-14天,两个潜伏期就是1个月),会出现拐点。   这位专家指出,疑似感染数下降、发病数下降是拐点出现的标志。所有的感染都会有一个下降的过程。下降的时间取决于群体的免疫和采取的干预措施。她说,拐点出现的最重要因素是群体免疫力的提高,同时,早发现、早隔离;很快有抗体、疫苗,都可促进拐点尽早出现。   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两例没有湖北密切接触史的病例时,上海市卫建委主任邬惊雷表示,上海这两个病例是一对父女:父亲81岁,女儿52岁。本月中旬,两人出现乏力、咳嗽等症状到医院就诊,29日被确诊罹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邬惊雷说,从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两例患者没有湖北的居住或者旅行等相关的流行病学史;并表示,还在对这两例患者做进一步调查和追踪。   此外,对于无症状感染病例,邬惊雷表示,到目前为止,上海确诊病例中尚未出现无症状的感染者。上海将密切关注。他坦言,如果发现了无症状的感染者,病毒的传播途径会更加复杂,防控任务会更重。(完) https://news.sina.com.cn/o/2020-01-30/doc-iimxyqvy9128328.shtml?cre=tianyimod=pchploc=2r=0rfunc=79tj=nonetr=12 40天里的第一批太阳黑子预示了将要到来的太阳活动周期 天文在线 01-16 09:59 关注 太阳活动周期可能导致一些极端的太空天气,甚至可以干扰地球上的通信和电网。 两个新太阳黑子结束了我们这颗炙热明亮的恒星表面上长期的相对平静,预示了新一轮11年期的太阳黑子活跃期的开始--这将会导致有时极端的太空天气,可能会干扰地球上的通信和电网。 这两个新太阳黑子编号为NOAA 2753和2754,它们12月24日被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观测到——一颗在地球表面高度超过22000英里(超过35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上监测太阳内外变化的卫星。 它们是自2019年十一月以来我们观测到的第一批值得注意的太阳黑子,预示着新一轮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也就是太阳周期25,SC25--这一周期预期在五年左右达到一个磁活动的新高峰。 图解: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上的仪器可以揭示太阳产生的强烈磁场,因太阳旋转而纠缠在一起。 (图片来源: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肉眼可见的太阳黑子是由太阳的电磁干扰引起的,这些电磁干扰会取代太阳的明亮外层并露出稍凉(和较暗)的内层,通常持续几天但有时也会持续数周。 它们的大小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很大--通常比整个地球都大得多。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日地研究卓越中心的通讯专家Jan Janssens在整合了有关太阳的研究之后说:“太阳在11月14日开始进入无黑子期,一直持续到了12月23日”,他在邮件中同时告诉《科学在线》(天文在线):“这个40多天的无黑子期是20多年里持续最长的一次。” 图解:NASA的绕太阳动力学天文台上的仪器在12月24日拍到了两个太阳黑子照片,这两个太阳黑子来自新一轮的黑子周期 ---- 一个位于太阳的北半球,一个位于太阳的南半球,如图中红圈处所示。(图片来源: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 Jenssens说,这样持续这么久的无黑子期通常发生在“太阳活动极小期”--- 指在两个太阳活动周期之间黑子活动最不活跃的时期。 即使科学家们仍没有超过六个月以上的足够数据,来宣告新一轮的太阳活动周期的开始,但Jenssens表示:“这似乎证明了,太阳第25个周期正在形成之中,我们可能正处于、或者已经过了太阳能量最低点的时期。” 太阳活动周期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称,太阳周期以11年为一个周期,产生于太空中太阳的自转。太阳的自转周期大约为27天,其固体物质具有流体的特质,所以赤道的旋转速度要比两极快得多。 这种情况就使得太阳强大的磁场逐渐变得更加“扭曲”——而且太阳黑子的运动及其他的磁场运动则更加剧烈,直到整个太阳发生磁极倒转(磁极类似于电荷,但在这种情况下,磁极不分南北极)。这就好比,每隔几年,地球就会将南北磁极互换一次。 来自新周期SC25的太阳黑子将以相反的两极出现,相反的两极意思是更接近太阳的两极。同时旧周期的SC24的太阳黑子依然会出现在太阳赤道附近。太阳两极的变化引起了磁场的变化,太阳黑子最终会消失,导致太阳的减小。但是随着太阳的磁场的转动又开始纠缠在一起,太阳黑子的周期又开始了。 Jan说不同周期的太阳黑子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以后,会重叠在一起。来自SC25周期的太阳黑子可以通过它的磁极性被辨认出来,因为它与SC24的不同。 太阳的南北半球上,相对纬度较高的地方也会出现新的太阳黑子。具体位置在距离赤道25度到30度之间。旧的太阳黑子出现在离赤道几度的地方,他说。 太阳气象预报中心预测,SC25的活动周期预计在2024年达到巅峰,接着在2031年出现最小值 但Janssens说,“可以肯定的是,在2020年的将来,会有很多完美的日子,太阳活动仍将保持在极低到极低的水平。” 图解:新的太阳黑子是在12月下旬由NASA轨道太阳动力学观测站绘制的,该观测站使用了一系列仪器来研究太阳。(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太阳活动的最低限度 当新的太阳黑子周期达到顶峰时,太阳磁场活动的增加可能会对地球产生重大影响。 大型复杂的太阳黑子会导致太阳表面辐射的爆发,也就是太阳耀斑;在被称为质子风暴的太阳物质的强烈辐射中;以及被称为日冕物质抛射的巨大而密集的高能粒子云。 一个新的太阳黑子区域的特写—在一连串四十天的“无黑子”期之后,也就是两个十一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间的太阳活动最低时期之后,首次被观测到。(图像来源:NASA太阳动力学天文台)NASA的Goddard航空中心的太阳物理学家、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的项目组科学家Dean Pasnell说,这三种现象都可能导致对通讯系统、飞行器导航以及电网的破坏。来自质子风暴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带电粒子也可能在地球上空制造绚丽的极光。当地球外层大气被太阳活动加热时,位于低地球轨道的人造卫星可能会收到增强的拉力,从而导致它们的轨道更快地衰减;太阳辐射的增强会影响到地球保护磁场外围的宇航员。 “这些事情我们都看作宇宙天气的影响,”Pesnell告诉天文在线,“对我们的人造卫星的损坏、给宇航员的辐射剂量、人造卫星曳力—所有这些我们担心的、来自太阳的影响。” https://xw.qq.com/cmsid/20200116A0760O00?pgv_ref=sogousmADTAG=sogousm
个人分类: 全球变化|776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中国准备好了吗?
redtree 2019-1-8 14:07
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中国准备好了吗? 作者:高雅丽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8 10:04:30 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50年前后。 图片来源:环保圈 ■本报见习记者 高雅丽 刚刚过去的2018年,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改通过,还是明确“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七大攻坚战,都表明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时间表的“追赶”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生态环境治理迎来“重拳”出击,那么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未来走向如何?近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一文指出:“2025 年前后,我国基本能够实现以常规监测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但实现公众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35年前后,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则要到2050年前后。” 拐点研判是道“综合题” “尽管已有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进行了研判,但往往以某一领域几个常规指标作为衡量‘拐点’的依据,忽略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性、复杂性和严峻性,得出的结论往往偏于乐观。”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宝荣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黄宝荣看来,由于不同环境介质、不同生态系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一,面临的问题和治理难度差异大,这使得实现生态质量拐点的时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评估显示,2000—2010 年全国陆域生态质量总体好转,服务功能明显提升,陆域陆地生态质量也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湿地和近海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影响,受破坏后也需要经历更长的恢复周期,实现拐点的时间将更晚。环境方面,大气环境将率先跨越质量拐点;但是受水环境恢复周期长和众多新型污染物的影响,各类陆域和近海水环境实现质量拐点的时间将更晚;土壤污染治理难度更大,这将成为2035年我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转变、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一大挑战。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俞海说:“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给综合判断和预测带来了不确定性。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与污染物排放的拐点是不一样的。污染物排放峰值下降,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应该是在某一个时段开始趋于改善,所有的生态环境要素和区域都应当达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的目标要求。” 近几年来,我国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未来5~10 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黄宝荣说:“总体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处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相持阶段,呈现总体趋于改善、局部趋于恶化,某些领域趋于改善、某些领域趋于恶化,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逐步改善、新型非常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指标仍趋于恶化的特征。” 现状与矛盾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生态状况的变化是趋好的。从三大主要陆地生态系统情况看,森林生态系统好转,草地生态系统整体好转,而湿地生态系统还在退化。农业发展造成的生态问题好转,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生态问题恶化。”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主任欧阳志云表示。 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建立并实施了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以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虽然整体生态环境趋好,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例如一些区域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了河流干涸,湿地湖泊丧失。同时流域的生态问题严重,海河的生态功能基本丧失,黄河自然水文过程也基本丧失了,长江上游水电资源开发强度很大,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欧阳志云指出。 俞海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公共产品,单靠市场解决不了,而环保督察矫正了中国环保的航向。 “从主体来看,政府部门和企业不仅要继续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更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同时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同度高,但需要大力提高践行度。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平衡,改变发展路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县区一级的基层部门,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治理能力,都需要提高。”俞海说。 生态环境治理需长策 欧阳志云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生态保护的目标是扩大生态资产、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 从国际平均水平来看,在人均GDP达到14000~17000美元时,开始环境污染治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中国人均GDP为8000多美元。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高强度行动。 然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遵循社会经济和自然演变规律,要避免造成过高的社会经济成本。这意味着打赢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这场“硬仗”,还需要长期科学的治理。 欧阳志云建议,要优化生态屏障,提高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能力。实施区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地区,部署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流域系统治理,以水为载体,以中小流域为单元,系统规划、统一整治。 “未来要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形成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除了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攻坚战外,还需在科技、标准、制度、立法等方面,加强针对各类新型污染物的前瞻性布局,建立面向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和污染防治体系,有序推动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黄宝荣表示。 相关论文信息: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18.10.008 《中国科学报》 (2019-01-08 第7版 生态环境)
个人分类: 环境新闻|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美双方目前都面临着拐点——读书偶录(21)
热度 5 cswen 2014-5-15 16:08
中美双方目前都面临着拐点 ——读书偶录( 21 ) 温景嵩 ( 2014年5月14—15日写于南开园 ) 按照资中筠女士的说法,中美双方目前都面临着拐点。而且这些拐点都由三个问题所组成,本文首先先介绍美国方面的情况。 资中筠说,美国的拐点由以下三个问题所构成: 1. 所谓“世界领袖”的负担沉重不堪; 2. 出现了“虚拟经济”,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3. 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在国内分配严重不均匀,加剧社会不平等。 然后资中筠对此三个问题就分别加以简略的解释。 1. 自苏联解体,“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他就以“世界领袖”自居。世界上任何角落里发生的任何事件,他都以之为己任,要加以干涉,不论正当还是不正当。美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它的世界领导地位,警惕任何潜在的挑战。......今天的问题是,美国越来越诉诸军事手段和武力干涉,而不是经济和文化手段来确保它的“领导”。.........1955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在离任前的演说中就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军工复合体”(military_industrial complex)对美国政治影响的警告。今天,这一力量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全世界看着美国在对外事务中更加肆无忌惮,更倾向于用高压和武力,自己陷入一个又一个泥沼。不论这一躯体有多强壮,它能负担这样的重担多久? ......... 总之,美国需要在不断扩张的霸权思维轨道上刹车,停下来进行反思,使自己适应变化了的世界,学习做一个正常的国家。但是现在似乎还看不到美国决策者有这样的迹象。” (以上均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附录六) 2. “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本不是新事。......,当前的新现象时出现了所谓的“虚拟经济”,这是华尔街的那些智力超群的人士玩的游戏,他们发明了各种令普通人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和复杂的衍生品,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现在的问题是,下一个能触发经济复苏的新实体产业是什么?我们能否期待清洁能源以及与环保相关联的产业起到这一作用?......” (以上均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附录六) 3. “ 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促进了全班男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都从中受益。但是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到廉价劳动力市场,大量的利润进入了资本的口袋,牺牲的是劳工的利益。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工薪阶层通过多年斗争取得的谈判权大大削弱了。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即使在繁荣的年代也不例外。这当然引起社会严重不满,导致我们看到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占领”运动尚未起到足以推动实质性改革的作用。 上述诸多问题反过来足以腐蚀美国的民主,美国人民引以为自豪、如此珍视的民主制度似乎有异化的危险。......本人一直对美国有一个论点:对内行民主,对外行霸权可以并行不悖。但是现在,霸权正在发展而民主有异化的危险。...... 所以说,美国面临新拐点,需要对自己在世界作用中的定位进行反思,美国制度中的纠错机制是否还能发挥作用,尚待观察。 ” (以上均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附录六) 看来,资中筠对美国所开的“药方”:“学习做一个正常的国家”,还是不错的。然而对这一“药方”能否在美国实现,她自己也没有把握。可也是,谁能对未来的事情说得那么清楚呢! 谈过了美国之后,资中筠就来谈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所面临的拐点,她也谈了三个问题: 1. 当前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2. 腐败丛生,难以遏制; 3. 两级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化。 然后资中筠就对此三个问题也分别做了些解释: 1. “方今人们谈论很多的促成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实际与高能耗(最新数据,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加上低工资和人权保障的缺失。在经济结构方面,一大部分GDP是来自房地产投机而不是高科技创新。地方政府财政来源是靠卖地。再者,有利于出口导向产业的国际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所有这些问题呼唤对现有发展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以上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附录六) 2. “腐败哪个国家都有,不过当前中国的腐败是弥漫性的,几乎覆盖所有的领域,特别是本应是净土的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领域。......此外,还有一种“中国特色”的腐败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就是基于等级制度的特权,各级掌权者合法地、不受监督地大量消费“公款”按“级别”提供的各种享受。......中国国有大企业的CEO从他们的美国同行那里学来的给自己付高得惊人的收入,却没有引进对普通工薪收入者的基本社会保障。所有这些,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高度的社会不公和普遍的道德下降。另外,与美国不同的是,美国大企业是私人资本,而中国最大的企业都是国有垄断。土地也是国有。 (以上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附录六) 3.“中国也是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而这些年来中国全社会的财富大幅度增长。由于在中国的外资比例很高,所以我国高额利润实际上都落入了跨国资本的口袋。也就是说,养肥了华尔街大亨的不仅有美国劳动者,还有中国劳动者的血汗。而留在中国的那一块蛋糕,绝大部分为占中国人口极少数的权钱结合的暴富集团所吞食。广大普通劳动者只分得极小的一块。但是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由于过去的物资极度匮乏造成的极端贫困,即使那极小的一块,也足以显著地改善多数工薪阶层的生活。......既然既得利益者不准备让出一些份额来分给老百姓,那么就只有不断加速把蛋糕做大才能使那一小块分给老百姓的蛋糕也有所增长,此所以明知需要放慢脚步,做些调整,也不敢这么做,于是造成一味保GDP的增长模式。但是不可能长期如此。大家都看到,国际市场正在缩水,中国急需转变外向型经济,而中国人的普遍购买力不足以填补足够的内需。另外,年轻一代进入就业市场的大军,包括大学毕业生,不可能接受他们的前辈所忍受的艰苦条件,而机会却没有那么幸运地给他们每个人。 不言而喻,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加剧会导致不满情绪的蔓延,从而威胁社会的稳。问题是如何应对各种不平之鸣,防止社会动荡?是进一步加紧对各个领域的控制,牺牲国民基本的自由权利,从而制造更大的不公,还是向法治和民主的方向改革治理方式?体制内外多数正直和明智的中国人都意识到,目前的形势呼唤早已滞后的结构性的政治和社会改革。但是阻力还相当大,现在主要不是源于意识形态的因素,而是来自既得利益。现在,十三亿中国人的命运取决于如何跨过这道坎,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以上引自资中筠《美国十讲》的附录六) 前面资中筠对中国国情和问题的分析,十分全面,十分大胆,也十分透彻;她所提出来的对中国问题的改革意见也十分正确,我们很希望有关方面能够采纳她的建议,使上述种种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因而使中国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更大的改善。特别是资中筠女前面所提到的我国工薪阶层所获得到的低工资待遇问题。 严重的问题不仅在于工资待遇低,而且还在于近十年来工资处于冻结不动的状态。前些时候《光明日报》上曾载文,呼吁给公务员涨工资,因为据《光明日报》说,公务员的工资十年未动。于是在科学网上有网友也呼吁,要给大学老师涨工资,因为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十年未动。我当时就在科学网上补充说,应该给我国所有的工薪阶层都来涨工资,因为大家的工资,十年来也从没有涨过。 现在且让我们进一步拿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做一下对比。事情就更加使人触目惊心。本文末尾给出的附录,是从《360问答》网站上引来的我国从2001年的GDP到2010年的GDP十年来的增长情况。所引来的数据表明,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的GDP增长了3.63倍,亦即增长了363%;而人均GDP也增长了3.45倍,亦即增长了345%。然而十年来我国的工资却岿然不动,其增长率居然是0%! 众所周知,GDP(国民生产总值)主要是由我国的工薪阶层所创造出来的。因此他们理应分享这一用自己的劳动产生出来的成果,亦即他们的工资理应和GDP的增长同步增加。当然,其增加率应该小于GDP的增长率,以利于扩大再生产。但绝不应该是现在的0%!“零%”的增长率和GDP的飞快的增长率成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这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很希望今后能采取措施,以避免再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此点意见,不知朋友们以为如何?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朋友们不吝赐教,谢谢。 * * * * * * 作为本文的结束,我们最后要说:看来,资中筠女士不仅是位美国问题的研究专家,而且也是位中国问题的研究专家。因此我以为她不愧是当代的一位学术大师! 附录 近十年来我国GDP各年增长的情况 近十年我国主要GDP指标(基于现价;GDP:百万元;人均GDP:元) 年份 GDP(本币) GDP(美元) 增长率(%) 人均GDP(本币) 人均GDP(美元) 人均GDP增长率(%) 2010 39,798,315 5,879,063 10.3 29,748 4,394 (N) 2009 34,090,281 4,990,526 9.2 25,605 3,748 8.6 2008 31,404,543 4,521,827 9.6 23,708 3,414 9.1 2007 26,581,031 3,495,664 14.2 20,169 2,652 13.6 2006 21,631,443 2,713,495 12.7 16,500 2,070 12.0 2005 18,493,737 2,257,619 11.3 14,185 1,732 10.7 2004 15,987,834 1,931,644 10.1 12,336 1,490 9.4 2003 13,582,276 1,640,966 10.0 10,542 1,274 9.3 2002 12,033,269 1,453,820 9.1 9,398 1,135 8.4 2 001 10,965,517 1,324,818 8.3 8,622 1,042 7.5 (以上数据均引自《360问答》网站)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2029 次阅读|6 个评论
评:专家称我国心血管发病率持续上升 未见下降拐点
hucs 2014-4-22 16:03
专家称我国心血管发病率持续上升 未见下降拐点 作者:金振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 2014-4-22 15:01:42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金振娅) 在日前举办的“ 健康中国行·全民心血管健康行动”启动仪式上,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表示,近30年来,我国心血管发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 目前尚未看到下降拐点。 霍勇指出,从国际经验看,加强预防和全人群防治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其中,心血管疾病早期患者 应重视改变生活方式,避免或延迟用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的患者则不应盲目恐惧药物副作用,坚持用药。 该活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共同指导举办, 霍勇、葛均波、韩雅玲等9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作为行动特聘专家组成员,将为项目提供全程医学指 导。 (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4/292650.shtm ) (原标题:《我国心血管发病率持续上升》) ---- 2014-4-22 胡春松评论: 本人已提出并建立心脑血管等慢病(包括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通用公式,即健康长寿方程式(健康长寿=RT-ABCDEF + E(e)SEED-BasED + 210),它是每个人管理自己健康的金钥匙。 特向霍勇、葛均波、韩雅玲等9位国内心血管领域顶尖专家推荐。欢迎推广。 ---- 作者简介: 胡春松,男, 1968 年 2 月生,江西进贤人,中共党员,医生,诗人,南昌大学在职博士(生)。著有医学专业著作以及诗书《青春诗语》(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青春论语》(见网络版,纸质版待出版)、诗书《美丽中国》(待出版)、诗书《中国·梦》(创作中)、《青春私语》(创作中)。作者是“岭峰体”诗歌提出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并建立了现(当)代诗歌评价的“五美”标准(结构美、意境美、思维美、语言美、韵律美);作品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交织的多重色彩;尤以“纯韵”(亦称“春韵”—作者命名)诗歌见长;提出并建立慢病(包括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防治通用公式,即健康长寿方程式(健康长寿=RT-ABCDEF + E(e)SEED-BasED + 210),它是每个人管理自己健康的金钥匙。另有:科学网博客(2009.10-),人民微博(“颂子”,2013.3-),雅虎博客(2007.6-2009.9). .. 工作描述:左手医学,右手诗学。 ---- 胡春松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 在职博士(生)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1 号 南昌大学医院心血管科 南昌 330006
个人分类: 博士研究|134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icau系列*醒世收藏】川农:又一次站在新的拐点
leezb 2012-7-19 00:05
川农:又一次站在新的拐点 作者:川农一老教师(2007?2008年) 1、蔡山无语。青江无语。    偏居川西小城的川农,在一段时间内被誉为中国的康奈尔,也有人说,这是农人图腾精神的集中体现。曾经,解读并且推广“川农大精神”是各级部门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年来,或者说这些天来,在这片多雨而又多情的土地上,我们悲哀的发现,我们正在被一步步地边缘。百年名校,而今正在承受着不能承受之轻。    时隔五年之后,包括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在内多家喉舌再度聚集川农,也许正是川农的有一个拐点——一个可能振兴川农的拐点。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我仍旧要写出这篇文章来,我只是想要告诉我的同学们,我们的老师,以及我们所面对的社会一个事实——川农,依旧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圣地,也依旧拥有众多朝圣者。    兴衰浮沉,悲喜几重。顾川农史稿,掩泪却不能泣之于面。风雨百年,跌宕韦钰。检川农故纸,昂首却不能泪扬于散。    依旧记得我刚刚来到川农时的新鲜感和在百年校庆中感受到的那些无比震撼的场面,    依旧记得我在种种社会活动或者社会考察中一次又一次地不断重复川农的辉煌历史,    以及记得我带着我的川大同仁和复旦朋友在川农游览时他们发出的由衷感叹与敬重。    川农的这一个世纪比任何一所大学的世纪都值得被搜藏——这是我曾经写下的一句话。今天,面对曾经成都商报报导的失落,面对211之后成就寥寥的尴尬,我依旧想写这句话。风雨苍黄,天府风,渃渃见证一个百年的迷茫;白云苍狗,雅州雨,静静地洗礼半个世纪的忧伤。在忧伤之后,则是一个世纪的辉煌。    蔡山无语。青江无语。窗台外濆江水在哗哗地流淌。站在老板山上向脚下望去,我看见金色的阳光明媚地洒在整个川农苍翠中略显苍白的背景上——而笼罩在学校上空的迷雾,则若隐若现。    2、1956——1966,一个多灾多难的十年 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和随后的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其时,她的蚕桑、农经、林学、畜牧、兽医、农学在全国都负有盛名。1953年院系调整,蚕桑和农经被调整到西南农业大学,1956年将其余四门迁到雅安成立了今天的四川农业大学。    “这次搬迁是凄凉的,当时雅安交通不便,我们许多基础教学试验设备根本无法携带过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开头,在一块完全不熟悉的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白手起家,当时我们来的时候,周公山那边的农业还是刀耕火种。我们在这里,是孤独的。”——何训坤教授是经历了早期建校历程,至今依然健在老教授之一。当提到这次搬迁的时候,已是耄耋之纪的老教授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怆而泪流满面。    1956年九月,四川农学院正式在雅安独立建院。开设农学,畜牧兽医,林学三系,农学、畜牧、兽医、森林经营四个专业。全校教职工515人,其中教师205人(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54人,助教129人),学生1134人。建院时图书馆仅有藏书24706册。    “赵书记(指学院首任党委书记赵光荣)说我们连基本的PH实验都无法开展, 向上面求助。报告打了很多次,最后,为了保证教学基本需要,高教部拨款36万元,用于购置新建立的实验实习所需设备。我们还有成都狮子山园艺场、灌县灵岩山林场、雅安的濆江、姚桥、多营三个农场一共5个实习场地——当时交通不便,前面两个都废弃了。而这边三个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已故学者高之仁教授如此形容当时的尴尬局面。    在羌地西康,在废弃的原西康省政府的驻地上,在一片荒凉的喷江河岸,在庄严肃穆的苍坪山烈士陵园旁,川农就此宣告诞生。想必很多同学都看过杨老先生那篇催人泪下的新生开学致辞吧!    “自然,我们新搬到这里来,在精神生活和物质条件上,短时期内,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想一想修筑宝成铁路的人们,他们使“山岳低头,江河改道”的气魄和精神,是何等的伟大,我们年青的学农的小伙子,连我半老的人也在内,应该学习他们,使高山上的野生动植物,变成驯化的作物和家畜,丰富我们祖国的自然资源。我们是向自然的斗争者而不是向自然乞恩的可怜虫!不是环境的奴隶而是环境的主人!”——现在读到这些语言,依旧能够让人油然产生奋进的力量。    在这之后的20多年里,学校经受了历次运动的冲击,发展步伐逐渐缓慢。和所有遭遇“运动之苦”的中国高等学府一样,在打倒牛鬼蛇神的声浪中,川农遭遇了历史浩劫。其中一些事情是我们的老一代川农人无法释怀的。    也是在校庆的时候,我采访了一位白发苍苍的校友(原谅我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他提起往事的时候,眼中满是泪水。“当时我们夏老师(夏定友教授)在省上开会的时候说到了搬迁学校给教学造成的不便,随即就被定位为政治事件,并被升级为‘匈牙利中国试点’事件的高度。雅安的老百姓随后冲击了我们学校,整个学校陷入混乱。当时一位保安受伤极为严重,却不能得到妥善的医治。唉……其实应该责备那个时代,谁都没有错,只是时代的悲剧罢了。”    一个可查的数据是:在刚刚建校不到一年,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包括杨志农、夏定友教授在内的等7人被定为“反革命分子”,逮捕法办。85人被错划为右派,有305人被认为参加了“反动组织”。255名师生被下放农村“先当农民,后当专家”。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18人,助教15人被划为重点批斗的对象。      学校在1959年10月3日在就地分离为四川林学院和四川农学院,开始了农林分离办学(教学老师互用)将近二十年的历程,给学校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校庆期间,一位戴着大校军衔的校友如是回忆:“破败的校舍,泥泞的小路,混乱的校园环境,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学——当时一度传言,学校要搬迁到成都金堂,我们也就一直在期待。回过头来,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够顶住压力,保住这所伤痕累累的学校,已经超乎常人的想象了。” 3、1966——1976,风雨飘摇的十年    1966年,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雅安市的造反派在“造反有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冲击下,学校工作陷于停顿。一批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遭受到猛烈的冲击,纷纷被打成“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广大群众则被污蔑为“牛鬼蛇神”。    随着“破四旧”浪潮的兴起,红卫兵组织以“破四旧”为名,四处抄家,一些专家,教授、领导干部和群众的家,都被非法查抄。学校成为武斗主要据点,绝大多数教职员工被迫离校躲避。在武斗期间,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打伤、致残。学校教学基本中断。    其中,全国知名学者,土壤肥料专家彭家元教授也就在抄家风中被迫害致死。建院元老级人物,党委副书记叶萍被多次批斗后受迫害致死。    1970年12月30日四川农学院革命委员会军代表赵国良任革委会主任,原农场场长罗凯以革命干部的身份被结合为副主任。至此,川农彻底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漩涡之中。在“清理阶级队伍”中,被立案审查的83人,其中省管干部6人,教授、副教授15人,讲师22人,助教8,人,教学辅助人员4人,一般干部28人。    早年留学日本,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农学院第一任院长杨开渠教授此时辞世,竟被诬陷成“叛徒”,勒令毁灭其碑墓。继任院长杨允奎被诬陷为“特务”,关进“牛棚”隔离审查,任意批斗,对他的研究成绩全盘否定,抄查烧毁了他所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的试验资料,撤销了他主持的数量遗传研究室(如果这个实验室不被撤销,今天极有可能是川农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随即掀开了批斗浪潮,全校有855名师生于1971年5月初分别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雅安部队在名山县的农场和本校农场,进行“斗、批、改”和劳动锻炼,接受“再教育”。学校教学陷入停顿,1971年底被高教部从全国高校的名单中抹除。    直到1974年6月10日,高教部决定恢复川农。随即老书记赵光荣与老教授刘正挺、罗曦轨回校接任,并免去军代表赵国良的院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职务。时隔八年之后,川农再度从废墟中站立了起来。     虽然有12月的夏戎接任党务工作以及推行四人帮的朝阳农学院的所谓经验干扰了教学秩序,但毕竟学校还存在下来了。1976年10月, “四人帮”被粉碎,学校经过了迁建雅安的二十年的破坏和动乱,才重新起步。    我们在计算历史上,川农建立于1956年,事实上,四川农大的历史,在迁建雅安之后的二十年没有历史。真正的历史,在二十年后才刚刚开始。而此时,师资队伍损失近半,教学设备损失40%,图书损失达到30%。    川农,就是这样子在二郎山下创造了奇迹,就是这样子在羌江河畔书写了传奇。然而这些奇迹中间有很多伤感却是老一辈川农人不想去触及的。能够开列出来悲剧还有很多。如今,第一批到来的教授、副教授几乎全都已经离开人世;助教、讲师几乎都成为了学校教学研究方面的学科带头人——然而,诚如茶人所言,他们都老了。依旧还有很多名字为我们耳熟能详——比如颜济教授,这位与院士擦肩而过的国家级专家。 4、“吉普赛人的坚韧”    老一辈川农人,仅凭守护住了川农这个牌子这一个理由就足够高垂青史。    然而,诚如所有能够载入历史的人一样,他们拥有的不仅仅如此。    1969年,小麦室选育出小麦优良品种和优异的种质资源繁六。它的问世,结束了四川麦区长期依赖国外引进品种的历史,第一次创小麦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成为七十年代四川麦区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占四川麦区50%以上,使四川小麦平均亩产由100公斤提高到亩产150公斤。    1970年,水稻室育成新品种“珍广矮”比对照良种“珍珠矮”抗纹枯病强,高产适应性广,在雅安多点试种,亩产均在400公斤以上。1972年在雅安、芦山试种千余亩,一般亩产在350—500公斤。1972年12月四川省水稻育种科研协座谈会建议将“珍广矮”在全川推广。    1974年,水稻室选育出了再生力强的水稻早籼品种“蜀丰一号”、“蜀丰二号”。据1974年四川省早稻中熟组联合区域试验的表现,被推荐为四川早稻推广良种之一。它早熟、高产、较抗稻瘟病、糙米率高达80%以上,粗蛋白超过10%,再生力比当时生产用的早、中籼品种强。创造小面积(0.9亩)高产纪录,头季亩产达738.5公斤,再生稻215公斤。1977年试种面积达10万亩以上。    林学系,冈型木育系的育成。地理上远距离品种间杂交后代中出现各种类型的不育株系,来自原产西非的栽培良种“冈比亚卡”质源的不育株系就是其中之一。林学系以该材料为基础,于1975年育成第一批不育系:冈12(朝阳一号)A,冈12(三九矮七号)A,并完成“三系”配套,填补了国内空白。     同位素实验室在运动中被洗劫一空。1972年研究室成员重新聚集,重新建设实验室,开展了小麦辐射育种,辐射对钉螺的影响,本研究获得了国家科委和省血防办公室的经济资助。还进行氮肥增效剂脒基硫脲在水稻和土壤中残留的研究。    畜牧兽医系完成“巴南”杂交猪的选育工作,开展了雅南猪的杂交实验。此外,在对“成都白鸡”和“川农黄鸡”进行提纯复壮的基础上,还继续进行选育,建立了一个遗传性征稳定的核心鸡群。    川中耕牛水肿病取得巨大突破,从1972年起,经过两年的研究,确定出致病原因为食用青杠叶中毒。由于数量遗传室被洗劫,玉米研究成果被损毁。但川农在核技术与农业的运用以及鸟类研究上一枝独秀,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尤其是鸟类,发现了许多新的鸟类品种,填补了若干项科学空白。    青衣江会记住他们的足迹。吉普赛人的流浪以及对梦想的坚持,为灾难中的川农增加了极为灿烂的色彩。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他们共同的名字,老一辈川农人。他们是时代的俊杰,他们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俊杰。   5、“从一开始就很绚烂”    1979年7月任命杨凤为副院长。1980年,党委书记夏戎调省。同年10月任命高之仁、孙晓辉为副院长。11月任命王绍虞为四川农学院党委副书记。1982年,刘正挺离职休养,罗曦轨调省,谢云雪也随后凋离。同年7月经中央批准,任命杨凤为四川农学院院长。川农从此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老一辈川农人从新回到了这篇伤痕累累的土地,真正意义上的川农的从才算是开始。    1978年,学校设有农学、牧医、农化、园艺4个系和农学、农经、土化、园艺、茶叶、林学,农机、畜牧、兽医两个专业,全校共有六系九个专业,教职工总数807人,其中教师306人,在校学生939人。    7年之后的198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题写校名——要知道,此时距离学校从新起步仅仅只有8年——比较当前很多学校为了升格的梦想苦苦追求,川农从一开始就绚烂得近乎璀璨。 现在我们不难看出上世纪末川农辉煌的原因。平均每个老师带3个学生——而经历了几十年灾难之后的老师,对于学校和学生的不言而喻。而如此宽松的环境和小城雅安安静的学术环境都成为许多农业学者追求的圣地。    基于学者聚集的现状,一大批研究中心得到恢复、建设和发展。这个名单很长,比如杨凤的动物营养研究所、颜济的小麦研究所、杨开渠的水稻研究所、杨允奎的数量遗传研究室、邱祥聘的家禽研究室、刘相模的养羊研究室、肖永祚的猪遗传育种研究室、郭大智的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胡延玉的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室、王祖泽的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以及玉米研究所、森林培育研究室、果树研究室等,从而聚集了一大批睿智的研究者。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教学方面,培养出了周开达、荣廷昭这样的院士,也培养了杨洪全、刘永胜、杨汉春 、田世平、凌宏清、许为钢这样的国家杰青,也培养了龙漫远、雷新根这样的长江学者,也不乏陈育新、周悦这样的商界精英,当然也不会少了李登菊、于伟这样的政府官员。    而科研方面的成绩更是让人瞠目结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这样的成绩足够让许多名校汗颜,也足够让1977年才起步的川农在中国高校版图上占据重要的一角。    正是拥有这样炫目的成绩,川农得以取得了三次露脸的机会。其一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其二是,江泽民总书记冒雨专程造访川农;其三是,获得温家宝和中央对于“川农大精神”的亲笔批示。    有人评价说,川农是一个现象,一个一夜崛起的经典。直到211时候,很多人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川农是首批进入的农业院校?所有的川农人都在沉默。因为他们来不及解释,也不需要解释。    以水稻研究为例,业界“东有袁隆平,西有周开达”的说法就足够让所有的质疑淡然,再淡然。作为“杂交水稻亚父”的周开达,没有袁隆平的身价,没有袁隆平的知名,却有着与袁隆平毫不相让的贡献。川农也是如此,低调,再低调。   6、世纪末的转身:211的困境   这段话摘自川农茶人的《一声叹息:夕阳下的川农渐行渐远》    211工程,对于中国的大学意味着什么,名气,牌子,经费,还是其他。川农经过努力争取,终于获得了四川省的唯一名额,挤进了211的盘子,似乎,进入了211工程,川农便从一个地方高校,提升为全国重点大学,也意味着要从以前窘迫的困境中走出。    但现在看211高校,也最多只能算第二或第三流了,前面还有985大学,就是985,也还分档次。211工程两期投入3亿多,与211紧紧相连的是大学扩招,川农似乎第一次变成川农“大”了。    本人90年代初进入川农时,全校学生3000人,毕业时4000人,现在一年招生数都比过去在校生人数多。校区面积也扩大了,从一个校区扩大成了2个校区,不算分校,如加上温江校区,变成了3个。研究生规模也翻了几番,从原来的一百多人到现在的二千多人。与这些数字相比较,川农的实力,质量上了新的台阶了吗?    进入211以来,川农的标志性成果,是在2003年,周开达的学生汪旭东主持的水稻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目前川农唯一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主持获奖的,但惊人的相似,汪在北京时也与其恩师一样,突然得病成为白痴,智力水平相当于幼儿,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青年俊杰成为继周一样在其成功的巅峰时突然报废。    2005年,郭万柱的基因工程疫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进的郭已经六十多近七十了,今年,六十九岁的郭老被四川省推荐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轮便被涮下来了。2003年,第九批博士点审评,川农仅上了一个,果树学,2006年,第十批博士点审评上了一个一级兽医学,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川农博士点为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其他农业院校相比,少得可怜,在211农业院校中位列倒数第一,比山东农大,湖南农大,内蒙古农大,福建农林等非211的其他地方农业高校相比,也相差较大。    这个号称211高校的川农,没发表过一篇有影响的高水平科技论文,没有主持过一项973项目,没主持过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以上项目,没有一人获得过国家杰青项目,没有一人成为长江学者计划的特聘教授,没有一个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甚至于培育基地也没有。    这就是进入211工程八年的川农现状,一个充满暮气,越来越颓势的川农,一个人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弱,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吹得越来越凶,水平越来越低,成果越来越少的川农,沉迷于过去而不能正视现实的川农。 7、川农不可承受之重    川农的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而且还将继续,川农身处困局,眼前是迷局,如不破局,将在第二个百年黯然失色,悄无声息。追思川农的衰落,可能会列举出很多的原由,如地理环境条件制约,学校性质,经费投入,管理体制机制等。    地处雅安,是川农的隐痛,56年迁雅,非川农人所愿,但扎根50多年,失脱几次搬迁机遇的川农也很难有什么大的动作;至于学校性质,更是难以改变,不管改成什么校名,除了花哨,恐怕本质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川农仍是以农为本的院校,其实,学科没有贵贱,只有水平分高低,贡献分大小。与其怨人尤人,不如冷静思考,真行实干。    上帝从不喜欢怨儿,机遇从不降临自弃之人。川农要发展,关键是靠自己,这是百年川农历史的经验,也是川农精神的核心,艰苦朴实和奋斗创造,一直是川农人的强项。      试问,一所培养了6 国家杰青的学校,竟然在没有一个是在自己学校工作获得的,为什么?    再问,周院士倒下了,荣院士老了,新的院士在哪里?川农还会重新回到零吗?    再问,除了自己培养的雷新根(半兼职状态)担任长江学者之外, 还会有第二个吗?    再问,除了久传不厌的陈育新,龙波之外,川农还会拥有新的骄傲吗?
个人分类: Sicau|32 次阅读|0 个评论
系统预测(9) 趋势分析
TUGJAYZHAB 2011-6-14 06:05
上一篇,系统预测(8), 标准化,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331do=blogid=454941 第18幻灯片 趋势分析 分量的趋势值的期望等于一, 表明分量的增率和系统的增率相等。 趋势值大于一,分量在相对增长。 趋势值小于一,分量在相对下降。 第19幻灯片 二阶趋势 二阶趋势是趋势值的趋势值,TT=T(k)/T(k-1) 表明多维空间中系统运动连续三点之间的关系,显示运动轨迹的拐点。 从定义式可以推导出,二阶趋势是前后两端点的乘积和中点的平方的比。 如果中点恰好是前后两点的比例中项,则二阶趋势值等于一,轨迹平直,没有拐点, 可以用线性模型来模拟。 否则, 如果中点的平方大于前后两点的乘积,则有拐点,凸型。 如果中点的平方小于前后两点的乘积,则有拐点,凹形。 下一篇,系统预测(10),系统预测与校正,非马时间链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3331do=blogid=457558
个人分类: TIME SERIES|2391 次阅读|0 个评论
讲座(6-1)二阶趋势值和拐点
TUGJAYZHAB 2010-8-21 02:55
超球面模型讲座第六讲 二阶趋势值和拐点 “二阶趋势值”是“趋势值”的“趋势”。它描述“多维演替系统”在“多维空间”运动轨迹上连续三个点的关系。 趋势值考虑的是两点之间的关系,后面的值是否比前面的值大,得出上升还是下降的结论。 二阶趋势值考虑的是三点之间的关系:中间的点是否高于前后两点的几何平均,以得出是否拐点以及拐点是凹还是凸的结论。 二阶趋势的定义 : TT k =T k /T k-1 , TT k-1 =T k-1 /T k-2 , TT k+1 =T k+1 /T k … 因为, T k = Y k /Y k-1 , T k-1 =Y k-1 /Y k-2 所以, TT k = (Y k /Y k-1 ) / (Y k-1 /Y k-2 ),颠倒相乘得 = (Y k *Y k-2 )/ (Y k-1 * Y k-1 ) 二阶趋势值 是“中点的平方”和首尾两点的乘积之比。 二阶趋势值 大于 1 ,“中点的平方”小于“首尾两点的乘积”。拐点是凹形。 二阶趋势值 等于 1 ,“中点的平方”等于“首尾两点的乘积”。拐点是 二阶趋势值 小于 1 ,“中点的平方”大于“首尾两点的乘积”。拐点是凸形。 一 阶二阶趋势值的联合使用 凸、直、凹三形 上、平、下三势结合起来共有9种形势,应该比较全面、深刻地描述了多维演替系统随时间的变化动态。 待展开,待图示 直的。
个人分类: 第六讲|266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