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制度缺失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方舟子妻“被打假”的制度尴尬
热度 5 abovesky 2011-5-6 12:39
徐玢 如果对刘菊花的举报的确出于有针对性的报复,我不愿意把它单纯地理解为对方舟子本人、对其个人举报标准的挑战,而应是对官方打假机制长期缺位的一场严正挑战。   除去诉诸铁锤和公堂的那次,方舟子成为焦点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但这次有些特殊,打假斗士与学术不端本身产生联系。有网贴曝,方舟子妻刘菊花的硕士论文涉嫌大量抄袭,属严重不端行为。这样的局面似乎有些尴尬。但细究起来,这不是一场单单属于方舟子的尴尬,当然也不单单属于举报者,而是一场属于制度缺失的尴尬。   抄还是没抄,报复还是正义,此时网络上你来我往,一派热闹。我承认,最初被吸引到这场热闹的论战中,是因为涉嫌抄袭主角身份的特殊。而我相信,自己并非人间孤例,因为刘菊花身份而关注这场不端论战的人并非少数。而这大概就是问题所在。   我们无法推测举报者是否打击报复,举报初衷如何。但实际结果是,举报者选择在网络而不是直接向相关部门举报,众人又因被举报者的特殊身份而围观、议论。回顾以方舟子为首的个人打假行为,基本都是这个模式:无论动机如何,个人身份成为打假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个人身份对举报成功率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举报者对举报对象的选择。   方舟子妻子刘菊花的一句话值得回味:“也许我的硕士论文有些引用不妥、不规范的地方,但像我这样的小蚂蚁遍地都是,方舟子穷其一生也打不完……”刘菊花所说的“小蚂蚁”,我推测既指自己被指控的不端行为并不严重,也指自己并非身份显赫之辈,被打假无“示范效应”。而回顾以往的被举报者,或者身份显赫或者与举报者有利益关系。虽然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的判定,但因身份特殊而遭举报,本身就是一种不那么“学术道德”的行为,至少说明学术道德已不是判定不端的唯一准则。   这却是个人打假模式下不可避免的局面。因为于方舟子,其打假行为要达到效果和“示范效应”,需要围观者,需要舆论推动。而于那些偶然为之的举报者,要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翻阅论文并一一比对,除不端者的行为已经众目昭彰外,大概最可能的理由和动力就是利益关系。这些行为似乎与书本上头脑中的道德正义不完全相符,却是人性的正常体现。而受到个人身份影响的举报,且不说是否全面、客观,至少这种个人对个人的打假模式带来的个人纠葛几乎是不可避免。最终可能导致学术举报被个人恩怨左右,学术打假偏离原本目的。方舟子对举报者的回击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举报不端行为多如他者、对清者自清的道理明晰如他者,在一番辩白后仍抛不开这是打击报复的猜测。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各界对“个人打假”行为亦褒亦贬,对“官方打假”的呼声不断。然而,虽然事后追惩不少,端正风气的会议不少,但真正的官方制度建设至今却仍无进展。“个人打假”不得已在贬抑声中、在日益复杂的学术生态中行使着本应由“官方打假”承担的职责,也使学术生态在个人对个人的举报中更多了一重纠葛。因此,如果对刘菊花的举报的确出于有针对性的报复,我不愿意把它单纯地理解为对方舟子本人、对其个人举报标准的挑战,而应是对官方打假机制长期缺位的一场严正挑战。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kjrb/html/2011-05/06/content_102201.htm?div=-1
个人分类: 科技话题|29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吊诡的签字
lwd8811 2010-8-22 01:09
吊诡的签字 签字是对某事务做出认真负责的承诺程序,大到国际事务,小到日常的借贷、委托等活动。然而,这一严肃的常识性常常发生不应有的缺失和异化。如一篇论文发表,导师被排第一位,发表后被捅出来论文是抄袭之作,导师出来辩解称:本人不知道没有签字为凭,于是不了了之。日常的申报成果、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多是没有当事人签字承诺程序,造成搭车、夹带现象常态化。这些都是当下升官、发财的硬指标,可又偏偏是任由桌下暗箱操作的环节。制度的缺失也是放纵违规、学术造假的需要。 下面仅就图纸签字及类似情形做点剖析。设计图交付生产、制造,必须有工艺、标准、校对、审查人员签字,否则不能制造,这是常识性规则。签字表明设计是认真的,也表明是对后果负责的。如果发生问题,造成损失,签字人是要负责任的,小问题面子上不好看,造成重大损失要承担责任,严重的要受到法律追究。有了签字制度,设计人员在工作中就会特别认真,交付制造后也不放心,特别关心制造过程中的反应,有问题及时处理。签字就是约束人们养成认真负责习惯。设想,如果设计图可以不签字,设计人员就可以不对设计负责,他就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不负责,他不会关心制造中会有什么问题。不管出多大问题,都与他无关。可以说是某领导让我画的,我没有签字,我概不负责。但是,现实中即使一个小差错,对于重要产品,对于大批量生产的产品,也会造成严重问题,甚至导致全军覆没。这样的事故在那些没有签字制度的企业是经常发生的。即使是极其认真,图纸上的差错还难以完全避免,何况任其不负责任,后果会怎样? 怕麻烦是一种简单理由,一张设计图签字前必须多看几遍。如果签字还怕麻烦,那肯定不会反复看几遍,其中的差错几乎就难免了。或者把签字当作一种形式,于是就发明代签,甚至盖章的办法,实际还是没有签字。 也有人把签字当作权力的标志,说是权力也是权力,图纸签字是一种技术性职权,是技术把关,是防止差错。但是,不是行政职权,在泛行政化的今天,有些单位特别重视行政权力。我有行政级别,我要行使权力,由我审查,表明你在我的管辖之下,需要满足权力欲,审查过程都可以免,只要签字的快感。如果老兄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设计人员心里会怎样想,图纸对与错,反正你也看不出来,你签字你负责,结果会造成许多龌龊,最后造成签字流于形式,问题无法避免。 也有一种情形是身居领导位置,技术水平低,没有审查图纸水平,但把审图权与利看得很重,不愿意他人审图,不愿意技术人员签字,他是想最后他可以把成果全部揽在自己名下。因此,就有意无意地不执行签字制度。就会导致设计人员人人不负责,问题不断,甚至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说到底还是名利惹得祸。这种领导人就犯傻了,既然你已经身居一定位置,不懂技术,谁也不会为难你,你把大家组织好,把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最终成果还是你的。你把技术人员都看成雇佣,不给予应有的尊重和鼓励,把名利完全归自己。谁也不是傻子,到头来,受到损失的还是你的或你领导的事业。 还有一种情形,是设计人员水平有差异,一般担负审查责任的技术水平相对高些。如果审查者水平相对不高,也会造成矛盾,常常互不服气,发生争执。这里使用相对一词,就是所谓水平高低是相对的,学识和经验再多,也会有不足环节,长于原理,可能结构不精;熟悉传统设计,可能对工艺、技巧不精。这种情形技术人员应该本着互相学习的态度,避免纠缠技术细节,抓住某一技术细节没完没了,争的脸红脖子粗,甚至伤了和气,就大可不必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7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