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产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师昌绪谈成为制造业强国的四个标志
热度 2 suqing1961 2011-8-30 19:14
今天下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和中国科技出版社在钓鱼台国宾馆联合举办《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路线图》首发式。国家自然科学基委员会原副主任、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出席。 年近90高龄的师老思维极为敏捷,他指出,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四个标志: 一是既能制造最大的机械装备,同时又能生产最小的自主芯片; 二是生产的机械装备必须是高精度、高效益、高寿命的; 三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必须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显示度; 四是拥有大量发明创造和真正的科技创新。
个人分类: 学者风采|5775 次阅读|3 个评论
是什么惹怒了工人?
热度 1 shuhualu1016 2011-7-8 10:14
文 / 舒化鲁 规范化管理实施指导网 首席专家 记得一年春节前,我应邀到一家煤炭企业作项目咨询前的调研诊断。他们上了 ERP 信息管理平台,花了一百六十万,可运行效果不行,系统提供的信息与眼见的现实有明显的差距。座谈会由分管副总主持,三个关联部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的三个部长都参加了,总共十多个人,地点就在他们办公楼的一个小会议室。 座谈会刚刚开始一会儿,就听到外边人声嚷嚷。这个副总说有点急事要处理一下,让财务部长主持座谈会,他和企管部长、人力资源部长,另外还有三个人,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 外边人声升级了,由嚷嚷声变成呼喊声。我们听不清外面呼喊的是什么,我问财务部长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没什么。参加座谈的人还有八九个人,可人们都有些心不在焉。我问了一些问题,他们不知可否地作了回答。他们都有心事,上午的座谈会开了两个小时就草草结束了。 后来明白了,原来是工人闹事,把办公楼大门给堵住了。我们出不去,企管部的一个专责陪着我,就呆在小会议室。我说,我们去看看。他带我来到一楼大厅的侧房,隔着玻璃从窗子向外一看: 哇!真还很有几分壮观。大门口足足堵了两三百人,大都是壮年男人,好多脸上还有煤灰没有洗,偶尔夹杂着几个女人和老人。他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表情冷漠,但都配着冻得发红的脸。公司保安有十多个人,他们用肘弯相互扣在一起,拦在大门口,都木着脸,堵着不让闹事的工人进入。 天空零零落落地飘撒着雪花,有一片没有一片地从高高的天空落下。透过窗子玻璃向天空望去,天色也很冷淡,灰灰的。可能是僵持的时间已经久了的缘故,再也听不到吵嚷声了。紧靠大门门柱,停着一辆黑色的奥的,车窗玻璃打碎了,散落在地上,粼粼点点反射着冷冽的光。估计是刚才有人激动给砸碎了。 一会儿,一阵清脆的警笛声打破了僵持的沉寂。两辆警车喀地停在正对大楼大门的柏油路上,从车上跳下七八个手执警棍的警察,边挥舞着警棍,边么喝: “都散开!都散开!上班的上班去!不上班的回家去!” 人群开始散了,有人在解释什么,没有人与警察作对。有个保安对着一个警察的耳朵咕噜了几句,这个警察用手指指了指几个工人,其它几个警察走过去,打了一下手式,有三四个人被带上警车,咔地一声关上车门,走了。 直到下午,我才弄明白,这场紧张对阵发生的原因。 公司实施目标管理,每个生产岗位都订立了目标责任,并且从每个工人的月工资中扣下了 20% ,作为责任保证,说到年底发给工人过年。只要达成了生产目标,会一分不少地发给工人,工作出色超目标还有奖金。可年终总结,有好多人没有达成目标。当时扣下的 20% 的工资,说年底发给,现在说是没有了。原因是没有达成生产目标。而没有达成生产目标的原因却是矿井发生透水事故,停产 40 多天。 快过年了,人人都巴望着把扣下的 20% 的工资拿回家过年。可在信息栏公布的结果是:他们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这部分钱了,更不用说奖金。一些工人心酸了,家里老小还盼着他带回大把的钱解决好多要急花钱的问题。一些人激动了,在下面找区队长闹。区队长说是公司在十个月前就定好了的目标责任,现在不能不兑现。公司不给钱,杀了他也没有多少肉。一些工人更激动了,不自主地结伙来到公司办公大楼前,有的还带上老婆和年迈的父母。本是想讨一个说法,结果就发生了上午的一幕。 有人说,“绩效管理其实很简单,就是目标加沟通。”这种沟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绩效目标设定沟通,二是绩效辅导沟通,三是绩效评价沟通,四是绩效改进沟通。可在现实中,就有人总是忽略沟通问题。前例就是如此。 绩效目标设定沟通不充分,没有界定清楚岗位员工个人要承担什么样的绩效目标责任。每月扣下的 20% 的工资是作为目标责任保证金的,达不成目标就扣掉的政策,很多人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绩效辅导沟通没有,因为透水事故导致的生产目标达成发生困难,这该如何进行责任分摊,如何把生产任务赶上去,没有人向工人作说明,更没有措施办法的交流。绩效评价沟通简单化,上司与下属岗位员工的直接沟通对话没有人作,仅仅通过一张公告,告诉工人谁达成了目标,可得到目标达成的回报;谁没有达成目标,原来扣下作为目标责任保证金的 20% 的工资要扣掉多少多少。这放在谁身上,谁也不会不激动起来,而且还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激动,更可能是激愤。 本文著作权归舒化鲁教授所有,转载须署名,违者必究!
个人分类: 管理杂谈|2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蔬菜生产呼唤国营和集体回归
热度 5 sqzhang 2011-4-25 10:56
最近出现了卖菜贱买菜贵的现象。对此,很多人作了分析。有人说是天气的原因,南北菜同时上市;有人说是运输的问题,汽油涨价运输费用增加;有人说是中间环节的问题,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环节过多,在最后一公里价格涨了不少;还有人说是农民的问题,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这些当然都对,但我认为没有看到整体。就象盲人摸大象,只摸到了局部。 那么,整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生产和供应方式与供应规模的矛盾。 目前蔬菜的生产方式是农民个体的小规模种植。每个农民都只有很少一点土地,产量非常有限。 然而,蔬菜的供应对象却是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 形成这种供应规模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产地远离消费地。北京吃的是海南岛的菜,东北一年四季都在吃山东省的菜,南菜北运的规模十分庞大。即便是当地生产的蔬菜,产地距离消费者也很远,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来的菜地越来越多的盖起了楼房,迫使菜地越来越远的离开城市中心。然而城市的膨胀却意味着人口的增加,蔬菜需求量的增加。 如此庞大的远距离供应由谁来完成的呢?不幸的是,个体菜贩是经销主体。这些个体商户按照自己的特点,划分为收购、长途运输、分销和零售等等。国营和集体完全退出了蔬菜的生产、运输、销售和储藏。 如此看来,蔬菜问题的解决的根本途径只能是扩大种植、销售、运输和储藏规模。 蔬菜市场呼唤国营和集体回归。
个人分类: 杂感杂议|2662 次阅读|14 个评论
建议严控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和燃放地点
黄安年 2011-2-4 11:41
建议严控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和燃放地点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2 月 4 日发布 不加严格节制的燃放烟花爆竹弊多利少。笔者建议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严格地控制烟花爆竹的生产、销售和燃放地点。 不加严格节制的燃放烟花爆竹,从经济上讲虽然有巨大的利润和税收收入 , 但是这类 GDP 基本上是种钱财的巨大浪费 , 说白了是烧钱 ! 从娱乐上说 , 虽然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和燃放者释放情绪,但是这种欢乐是建筑在巨大的安全风险基础上的,中央电视台大火和东北第一楼大火 , 以及难以计算的火灾与伤亡事故,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等于是玩火行为 ! 从民意的选择来看 , 部分人通过燃放烟花爆竹的欢乐刺激是建筑在许多人被动刺激的基础上的 ,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燃放烟花爆竹的 15 天内往往难以入睡 , 影响健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 , 不加节制的燃放烟花爆竹是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 包含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 有百害无一利。从行政组织层面看 , 过量的人力、财力、物立的投入 , 占用了过多的行政和社会资源 , 是否适宜? 笔者不反对必要的烟花爆竹燃放,但是这种烟花爆竹燃放需要严格控制。 具体建议是严格控制烟花爆竹的生产点和量。 严格控制烟花爆竹的销售渠道,例如只能在规定的燃放地点销售。 严控烟花爆竹燃放地点,例如在北京市只规定少数空旷地为燃放点,其他地方一律禁止燃放,这样会大幅度减少安全和火灾事故,也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同时也满足了喜爱燃放烟花爆竹朋友过把隐,做到兼顾双赢。 附一篇网文 ********************* 奚旭初:“能放却不放鞭炮”的民意更理性 2011 年 02 月 03 日 02:39 来源:新京报 作者:奚旭初   近日,东方早报民意调查数据库的随机调查,兔年春节的调查中,确定“不放烟花”的有 49.9% ,比要放烟花的人数高出了 16.5 个百分点。而根据东方早报去年春节的调查,回答会放烟花爆竹的人比起不放的多。( 2 月 2 日《东方早报》)   不仅上海弃放者多了,近期一些城市也传来了烟花爆竹卖不大动的消息。看来,烟花爆竹在遇“冷”不是个例,而是大趋势。事实上,媒体前几年就有报道,烟花爆竹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已经不“热”了。在农村,从无“禁放”一说,农民们历来是想放就放。然而没有任何束缚,农民们却选择了与烟花爆竹告别。他们说,放鞭炮既费钱,又危险,没什么意思。   这几年,总有议论说对烟花爆竹的“开禁”是顺应了民意,那么是否也可以问一声:许多人与烟花爆竹自觉的“告别”,不也体现了民意吗?民意当然应该尊重,然而在放还是不放这个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民意却凸现了“品位”的高低;我不想说“不放不行”是伪民意,然而我更想说,“能放也不放”的民意,显然更具理性。其实,“非放不可”的民意确实凸现了某种不理性: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却可以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问题视若无睹;将环境宁静视为自身权利,却可以对燃放鞭炮的“声音暴力”充耳不闻……   与烟花爆竹自觉“告别”的民意正在多起来。从开禁以前偷放,到开禁后反而不放了,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民众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弊端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找到替代燃放烟花爆竹的娱乐新方式需要一个过程。而这恰恰又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必然反映。鞭炮的淡出,乃是民众经过实践检验之后作出的选择,这种放弃,显示的是理性,画出了文明的行进轨迹。烟花爆竹遇“冷”更启迪我们:要充分相信民众的自律能力,要因势利导,而不是处处“为民做主”,动不动就禁这禁那。民众经过比较和鉴别之后的取弃避趋,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   □奚旭初(媒体人)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1_02/03/4555315_0.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6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碳纤维非织造布的生产及应用
nickwu008 2010-10-18 14:42
碳纤维无纺布的生产工艺: (1)碳纤维短丝通过梳理或气流成网后用针刺或粘合剂固定制成碳纤维非织造布。(碳纤维在铺网过程中易产生缠结,要用混合浆料或PVA浆料进行前处理可解决) (2)聚丙烯腈、粘胶或沥青纤维毡经预氧化后再碳化。 碳纤维非织造布性能 (1)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疲劳、比重轻、耐摩擦特性 (2)碳纤维非织造布具有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其可在2 000℃温度下使用,在3 000℃非氧化气氛的高温下不熔化、不软化。热膨胀系数小,几乎为零,高温遇骤冷不炸裂。 (3)碳纤维非织造布具有导电性。 (4)碳纤维非织造布具有优异的电热性能。 (5)碳纤维是一种电阻型吸波材料,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吸收和反射性能,因而用于屏蔽材料和吸波材料。 (6)碳纤维非织造布具有多孔性,再加上碳纤维或活性炭纤维自身的吸附性能,碳纤维非织造布是很好的吸附过滤材料。 碳纤维非织造布的应用 增强材料 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抗静电包装材料 面状发热材料 燃料电池多孔电极 电磁波屏蔽材料 现代武器装备材料 高质量音响材料 环保防护材料
个人分类: 未分类|2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沼气产业的内涵
caoman 2010-8-12 14:48
沼气产业是以动、植物及其生产、加工残余物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沼气和有机肥 的生产活动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服务活动 。 从原料方面看,可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如图 1 所示。其中,植物类指以植物体和植物加工残余物为原料生产沼气和有机肥的企业和机构,包括秸秆沼气站、水葫芦沼气站、废果渣沼气站、酒糟沼气站、高浓度农产品加工废水沼气站等;动物类指以动物和人的尸体以及动物生活、加工的残余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的企业和机构,包括畜禽粪污沼气站、肉食加工废弃物沼气站等;动植物原料可以混合使用,如城市生活垃圾沼气站。 从生产流程方面看,可分为服务业、制造业和建造业,如图 2 所示。其中,服务业指为沼气产业发展和沼气工程建设提供各项软服务的企业和机构,包括科研、咨询、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运营管理等;制造业指生产加工沼气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种设备的企业,包括生产厌氧反应器、气柜、沼气发电机、沼气锅炉、沼气灯、沼气脱硫器等;建造业指承担沼气工程建设的企业,包括沼气工程的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等。 从产品用途方面看,可分为沼气发电、沼气户用、沼气车用等,如图 3 所示。其中,沼气发电指生产沼气用于发电以获得盈利的企业和机构,包括研发和生产沼气发电并网设备和建设运营服务的企业;沼气户用指生产沼气供居民日常使用以获得盈利的企业或机构,包括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集中供气设备和服务的企业;沼气车用指生产沼气为汽车提供燃料以获得盈利的企业和机构,包括为汽车提供加气设备和服务的企业。 在欧洲,有专业的公司 生产 沼气 设备,提供 运营等咨询 服务, 沼气站一般是独立的经营机构,沼气产业较独立方便统计;在我国,专业 生产 沼气 设备 的公司较少,现阶段沼气站多附属于各养殖和加工企业,不独立经营,但其产值应属于沼气产业。如有些养殖和种植企业,是所有和运营管理者,不负责沼气工程的设计、制造和建设,沼气产业包含在养殖和种植产业中。 沼气产业除表现为复合性基础产业外,还具有原料复杂并多为废弃物、关联或副产品(沼渣沼液)量大、发展受政策影响等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沼气产业的内涵将不段丰富。
个人分类: 产业经济学|248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深圳“缝肛门”,难以缝合的伤口
fs007 2010-8-10 08:55
按 :我以为中国医生良心都被狗吃了,结果只是那几个做鉴定的家伙没良心。做旁观者,中国医生还是会说真话的。   林琳在深圳凤凰医院顺产下男婴后,发现肛门处被意外缝了线。助产士说是免费为其扎了痔疮,而产妇家属则怀疑是助产士索要红包不成趁机动了刀。孰是孰非,就如一出罗生门,最终撕裂的是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   南都周刊记者 李继锋 实习生_李蔓倩 杨青婉 深圳报道 摄影_孙炯 王子荣 陈以怀 邹韵   7月29日,林琳在新换的病房愁眉不展。   对于是缝还是扎、是否收受红包等争论焦点, 助产士(上)、凤凰医院(中)、产妇家属(下)等三方各有各的说法。   100元的红包   7月23日上午,陈刚在深圳凤凰医院送出了两个红包。   一个红包被助产士张继蓉(音)收了下来,另一个则被医生给退回去。这两个红包里各装着100元钱。直到现在,陈刚依然说,如果当初他把100元换成1000元,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陈刚家住在深圳罗湖区黄贝岭社区,离凤凰医院步行只有十来分钟。这家私立医院虽不大,但街头随处可以见到它的广告。由于林琳晕车,产检就近选在这儿。医生很负责任,我太太很满意。陈刚说。   7月23日,林琳住进了凤凰医院。陈刚选了一间豪华包间,刷卡付的住院费。这一举动让陈刚认为,他们把我看成一条大鱼了。   上午10点左右,助产士张继蓉第一次走进了他们的病房。   你们的孩子由我来亲自接生,他来到人世,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我,你要重视这件事。你们马上去准备准备吧。陈刚向记者转述了助产士张继蓉的说法。   陈刚一时没明白准备是什么意思。间隔10来分钟后,第二次她又进来问准备好了没有,我就懂了这是要红包。   之前,朋友间闲聊时曾向陈刚提点过,在南方的医院生孩子,一般有给医生包红包的明规则,一是图个喜气,二是希望医生多多照顾。因为从家里出来比较匆忙,陈刚就带了200多块钱,再加上太太分娩没有一个亲戚在旁照应,实在走不开。我就跟她说,放心吧,我们会给的,不是那种不给的人。   第三次张继蓉又进来了。你到底带了多少钱?她这样问我,我太太啥也不懂回答说,带什么钱,我们刷卡不就行了。我立马又解释没有时间去取钱,并承诺你放心我会给的,不低于1000块。陈刚回忆说。   张很生气地出去了,很快又第四次进来。准备好了没有?她又一次问道,我一看不给钱她是不给我们接生了,没办法(就把)200块钱拿出来。我身上有一张请帖,红色的,就把它撕了一个角,包住钱递给她说,这100块算定金。陈刚说。   这个助产士把这100元装在口袋里。我当时要她放心,剩下的1000元会给的。陈刚回忆道,余下的100元现金,在医生办公室,趁着手术签字空隙,我递给那位姓薛的主治医生,被直接就拒绝了。   助产士在很短的时间里反复进出房间,他们医院是有监控录像的,到时候警方可以调出来验证。陈刚说。   送红包在中国医疗机构已经从潜规则升级为明规则的当下,在陈刚看来,这一切都很正常。兴奋的他,一心等待着孩子的出生。   免费的手术   当天下午3时45分,妻子林琳顺产生下一个男孩,夫妻俩沉浸在喜悦里。由于采用的是椎管内局部麻醉的无痛分娩,林琳没觉得有任何不适。   回到病房后,晚上9点多,林琳开始喊肛门疼。陈刚看到妻子的肛门肿成了鸡蛋大小,而且还用黑线缝着。他就去找护士,但没有引起重视,直到第二天医生来查房。   不管是缝还是扎,肛门当时看起来就像扎口袋一样扎起来。不懂医术的陈刚并没有多想,他以为这是产妇分娩后的正常反应。但林琳的疼痛逐渐加剧,一直不能大便。无奈之下,陈刚便去问薛医生是否缝了肛门,医生坚称自己没有缝过。   疼痛难熬中的林琳,在7月25日下午,见到了助产士张继蓉,为自己按摩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三天来剧烈的疼痛一下子就减轻了大半。此时陈刚正外出办事,独自在医院的林琳没想到,张继容第二次按摩时,她突然连拉带拽地拆肛门处的线,刺骨的疼痛让我不停地喊叫,最后疼得受不了了,就把她赶出去了,然后反锁了门。事后,林琳回忆说,她显得很急,拼命地砸门,砸不开就拿了钥匙开门又进来了。   最后我太太疼得要报警,她才罢手,以致遗留的两截线头没被拆掉。陈刚指着照片里林琳肛门处两截黑色的线头和针眼说道。现在,他侥幸自己保存了最关键的证据。   由于林琳疼得实在难以忍受,当天,院方安排外科医生检查,称只有把痔疮切除了,疼痛才会最终消除。林琳同意了。此时, 张继蓉把陈刚拉到一边。陈刚回忆说,她拼命鼓励我动手术,说做了手术马上就不痛了,我想他们是要把证据销毁掉。   自称留了个心眼的陈刚,以产妇刚生产三天不适合手术为由,不愿意签字,并且说即使要动手术也不能在凤凰医院做。   7月26日,凤凰医院将林琳送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治疗。但该医院拒绝接收林琳,并建议不做手术,回原医院保守治疗。   此时,林琳在疼痛中煎熬,而刚出生的孩子,由于肺部感染,早在两天前转到别家医院治疗。心急火燎的陈刚,只能不停地找凤凰医院院长赵春芳讨说法。最后,院方答复他说,助产士见产妇有痔疮,顺手给她做了个手术,助产士是出于好意,而且手术是免费的。   这一天,深圳一家电视台率先披露了林琳的遭遇,产妇肛门被缝事件遂成为深圳街谈巷议的热点。   在院长办公室,赵春芳求我不要再接受媒体的采访,如果我一定要对外说,让我不要说是缝,这样可能会给医院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助产士也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8月1日,陈刚向南都周刊记者回忆说。当时正在门外采访的南方都市报记者肖友若,也证实了他们上述的谈话内容。   随着媒体的介入,医院开始与陈刚进行谈判。   凤凰连锁医院的福建出资方亲自到深圳灭火。陈刚向记者转诉说,自己得到的许诺是:将来一定不会亏待你,现在你和我必须死一个,你现在救了我,将来大家都能帮你。   而一名人高马大的神秘男子也频繁出现在病房,用福建方言询问来自福建的林琳:你老家在哪里?将来还要不要回家过年?陈刚认为,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胁。   行政调查   随着媒体的深入关注,7月29日上午10时,深圳市卫人委(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紧急召开了新闻通气会。   通气会上,深圳市卫人委认为张继蓉至少存在两项违规,一是未请示产科医生擅自对产妇进行结扎止血,超出其职业范畴,行医违规;二是收受红包。深圳市卫人委医管处处长周复表示,助产士肯定不能行使外科医生的权力为患者做手术,这一方面卫生部门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张继蓉的违规操作是可以认定的,卫生部门也会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罚。但对于肛门是否缝针、是否缝死等关键问题,深圳市卫人委未给出明确说法。   吊诡的是,通气会上,陈刚缺席并且手机关机了,这也引来了媒体对他的猜疑。陈刚同样非常诧异,7月29日上午,我接到院方通知,称有媒体要采访,所以我到医院总经理办公室等,我的手机关机是因为没有电了。   据悉,7月28日,卫生部门的调查人员前往凤凰医院调查时,只是查看林琳的病历记录,并没亲自检查她的肛门,究竟有没有被缝针,肛门处有没有线等关键问题并没有深入调查。陈刚说:他们就连被子都没掀开过。事后,卫生部门解释说,当时去的只是行政部门的人员,主要调查是否有违规行医。   由于通气会没有患者和专业人士参加,引来记者普遍质疑。在记者提出异议后,当天下午,卫生部门人员和记者又前往凤凰医院,要求助产士与记者见面,并临时安排专家组现场诊断。   由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北大深圳医院三位肛肠科主任及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主任组成的专家调查组暂时结论是:产妇确实有痔疮,肛门没有被缝闭,但用没用针难以确定。   面对记者,助产士张继蓉承认自己做痔疮出血处理违反了医院的程序,我应该叫医生的,我也没有想那么多,顺手就做了(痔疮处理)。张继蓉说自己是好心办坏事,她表示发现产妇痔疮出血了,而且是活动性出血,压迫止血没有效果,就采取了结扎止血的方法。张继蓉说自己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以前在其他地方做助产士时,同样这么操作过。   对于收受红包,自称有20年的助产经验的张继蓉,坚称自己没有索要红包,反而是陈刚向她暗示。同时,张继蓉称,陈刚给她红包的时间是7月23日晚上11点,小孩已经出生6小时之后(编者注:系张原话)的事情,当时她抱着小孩,是陈把红包塞到她的口袋里,自己拒绝未果后,第二天将100元红包悄悄塞回到产妇病床的抽屉里。   对此,陈刚也坚称,直到7月28日卫生部门上门调查,院长才说把红包退给自己了。   缝与扎   对于调查组的结论、张继蓉的说法,陈刚并不接受。   对于缝,陈刚坚持认为张继蓉缝了妻子的肛门。像扎口袋一样扎起来,直到25日被助产士张继蓉拆了线,才解了大便。   而专家组一致认为产妇肛门没有被缝死,但对究竟是缝还是扎,形成了相左的意见。深圳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王东表示,产妇生产过程中确实出现痔疮出血,根据伤口来看,医院采取了缝扎止血的方法,如果按照产妇手术到现在每天都有排便的说法,肛门还是通畅的,没有发现肛门被缝的情况,痔疮情况有所缓解,正在逐渐康复当中。   针对是否用针的说法,张继蓉强调自己用的是结扎,不会用到针,因此肛门附近不会有针眼。她否认了毁灭证据去拆线的说法:我都没用针缝,拆什么线啊,而且当天我也没带剪刀。   而专家组的意见则有分歧。据一位参与通气会的记者描述,王东开始表示,既然是缝扎止血,当然要用到针。但当记者提出张继蓉否认用针时,专家组的说法有所改变。北大深圳医院胃肠外科主任何美文说,由于痔疮有炎症、水肿,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下结论是用针缝扎还是用线结扎,目前只能看到止血线,至于是否有针眼,那需要把肿胀切开才能发现。深圳市中医院肛肠科主任魏志军说,到底缝没缝针,目前没有办法判断。但是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大便是通畅的,专家组没有发现产妇肛门被缝闭。   陈刚对专家的说法表示质疑:孩子出生至今,只有他陪伴在太太身边,直到助产士偷偷拆线之前,林琳没有解过大便,专家组又怎么判断,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大便是通畅的?   7月25日拆的线,26日就开始拉大便了。陈刚说,线不是什么羊肠线,而是一种较粗的线,很明显。但院方并不承认拆过线,而陈刚手头保存的视频和照片里,却可以清晰地看到针眼儿和嵌在肉里的黑线。   根据深圳远大肛肠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介绍,产妇易患痔疮,但产妇生完小孩后不能立即做痔疮手术。如果是顺产,要尽量等一个月后才能处理,剖腹产则需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如果生完小孩痔疮出血严重,最好通过药物治疗。目前所谓结扎术治疗痔疮的方法容易复发,一般不采用,而且这种手术必然会缝针,如果痔疮面积大的话缝针会比较多。   深圳妇幼保健院妇科医生吕晓明此前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很多孕妇会在怀孕后期长痔疮,但不能在怀孕期间治疗。产后马上进行痔疮手术更不可能,没有医院敢这么做。根据吕医生的经验,绝大部分孕妇在生完孩子后痔疮会消失。如果产后痔疮仍在,再转肛肠科诊治。    受伤害的女人   在陈刚抗议下,深圳市卫人委回复称,卫生部门的调查结果不是医疗鉴定,只是行政调查。如果此事牵涉到刑事问题,可以要求警方介入。   7月31日,陈刚向罗湖公安分局黄贝派出所报警,目前警方已经受理。回执单上显示,警方以助产士涉嫌故意伤害为由立案侦查。   既然产妇家属已经报案,只有等鉴定结果出来才有最终的定论。深圳凤凰医院院长赵春芳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嗓音嘶哑,一脸的疲惫。   现在医院在老百姓当中已经产生这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站出来说任何话的话都显得苍白无力。赵春芳说,面对网上不理智的谩骂,我们医院现在也是受害者,张继蓉已经被停职,她的压力最大。我每天都给她打几个电话,让同事们及时去开解她,怕她想不开。   出事之后,对于一直从事医疗行业的赵春芳来说,也是煎熬。她向记者反问说,在接产过程中发现痔疮出血了,那你说要不要管?任着出血?当然要是助产士请了外科医生的话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这属于好心没有办成好事。   对于凤凰医院的说法,广医二院VIP妇产科中心主任黄聪认为,产妇分娩时进行(阴道)侧剪,肛门本身是个相对污染的地方,对痔疮进行处理可能会污染到伤口,因此不应该做这个手术。由于产妇子宫压迫长期压迫,而诱发产妇罹患痔疮的较为常见,生产时痔疮出血或者脱落,医生不在,送入肛门或者紧急止血,也有助产士去完成的。但按医疗程序还是要请外科医生来完成。   在权威的调查报告没有出来之前,没有理智的评论容易激化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最后受影响的还是患者自己。黄聪收。   8月2日晚上,林琳从凤凰医院出院,但是,让陈刚担心的是,现在她不能看见穿白大褂的,并且肛门出现严重的水肿,经常疼得直哭。陈刚说,她现在老产生轻生的念头,回家后跟孩子在一起也许会好些。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3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资本主义总公式的推导
fanxiaoyingz 2010-7-11 14:56
资本主义总公式的推导 首先来推导资本主义总公式,第一步来推导生产领域的公式: 假设有某个产品,其生产厂家有 P 个,第 i 个生产厂家的每个该商品的剩余价值为 M i ,该厂每年生产的该产品数量为 N i ,那么该产品每年生产的数量 S 为 S=N 1 +N 2 +N 3 +.........N i +......N P ............................... 公式 1 用求和公式就是 S= N i (i=1~p) .......................... 公式 2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和 M 总 为 M 总 = N 1 M 1 +N 2 M 2 +.........+N i M i +......N P M p ......................... 公式 3 用求和公式就是 M 总 = N i M i (i=1~p) ........................ 公式 4 以上公式, . 公式 1 和公式 2 等价,公式 3 和公式 4 等价,仅仅是书写形式不同而已。 假设某个行业一共生产 T 中商品,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公式都和公式 1 和公式 3 相同。那么这个行业总商品量公式 S 行总 就是 S 行总 =N 11 +N 12 +N 13 +.........N 1i +......N 1p +...... +N i1 +N i2 +N i3 +.........N ii +......N iP + ........... +N t1 +N t2 +N t3 +.........N ti +......N tP = N i (i=1~tp) .................... 公式 5 那么这个行业总剩余价值公式 M 行总 就是 M 行总 =N 11 M 11 +N 12 M 12 +.........+N 1i M 1i +......N 1p M 1p + +N i1 M i1 +N i2 M i2 +.........+N ii M ii +......N iP M ip + N t1 M t1 +N t2 M t2 +.........+N ti M ti +......N tP M tp = N i M i (i=1~tp) ......................... 公式 6 那么再假设,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市场经济体)中有 F 个行业,每一个行业的商品生产都符合公式 5 ,其剩余价值都附和公式 6 ,那么整个市场经济体生产的总商品数量为 S 国 = N i (i=1~ftp) ................... 公式 7 整个市场经济体生产的总剩余价值为 M 国 = N i M i (i=1~ftp) ...................... 公式 8 其实以上公式并不复杂,仅仅是把商品数量相加,把每个商品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加。只不过使用了连加符号而已。 第二步推导消费领域的公式 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生产的商品能不能兑现为新增加的资本主要在于能不能全部销售掉。而消费的规律和生产的规律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需求是由商品的自身价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关联商品的价格、消费偏好和价格预期等五个方面决定的。但是我发现,消费本质上是个物理概念,与以上五点的关系并不大,而是最终决定于一个消费常数,不同消费者的消费常数有一定的差别,这些差别范围从十分位到数十倍之间,所以所有消费常数的集合构成一个消费区间,一个商品的消费区间是固定不变的,是个和生产没有关系的自然函数。 例如,一个人一年需要多少粮食呢?一个小孩和老人,他们的消费量很小,一天大约吃二两粮食,即 0.1 公斤,那么一年消费量就是 37 公斤。而一个钢铁工人,每天吃 1.3 公斤粮食,粮食年消费量为 475 公斤粮食。所以粮食最低值和最高值之间就是粮食的消费区间,粮食消费量在 37 475 公斤之间,在此区间内应该有一个平均值,中国人的这个平均值大约是 200 公斤。中国有 13.8 亿人,所以,当中国的粮食产量超过 13.8 475=6555 亿公斤时,粮食出现绝对过剩,当粮食产量不足 13.8 37=510.6 亿公斤时,粮食出现绝对不足(意味着全国人都要饿死),而当粮食产量超过 13.8 200=2760 亿公斤时,中国人达到了温饱水平,粮食产量出现相对过剩。而粮食产量在 510.6 4140 之间时,粮食产量是相对不足。 在中国历史上, 1929 年至 1931 年北方大旱,出现了粮食的绝对不足,中国有近一千万人饿死,而解放后到 1990 年前后,中国的粮食一直是相对不足,中国就一直有乞丐和饥饿的人。而在最近 20 年之内,中国生产的粮食也是只有几年是相对过剩的,基本没有出现粮食绝对过剩的现象。 这里必需增加一个新概念理想平均值:就是说如果让全国所有人都吃饱,那么每年每人平均消费的粮食是一个固定值 理 ,那么 就是 理想平均值。除此之外就存在每年实际平均消费值 i 。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消费需求的大小决定于需求区间,需求区间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实际平均值和理想平均值等系列概念组成。 第二,在消费区间最低要求以下,消费多数是刚性需求。 第三,在消费区间之内消费是软需求,人们可以通过节约开支、控制需求、使用替代品来抑制需求,也可以通过奢侈消费、超前消费增加需求。在这个区间内的消费符合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需求曲线,而在此之外基本不符合。 第四,在消费区间之内的消费可以有一个消费平均值。这个平均值是社会消费水平的反映,但是这个平均值和理想平均值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例如粮食,当 i 小于 理 的时候说明社会整体处在饥饿状态,粮食产量是总体不足的,当 i 大于 理 的时候说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粮食生产是充足的; 第五,消费的这些性状是由消费者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我把某种商品消费的这种自然的数量(消费需求的大小)称为消费值(暂时这样叫吧),用代号 R 表示,而把其它指标例如最小值、最大值、实际平均值和理想平均值,用 R min , R max , R tver , R 理 表示。这样就可以用以上概念来描述消费公式了。 假定,一个消费单位,这个消费单位可以是一个村子、一个乡、一个县,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这个消费单位的总人数为 W ,那么这个消费单位每年所消耗的商品数量的最小数量为W R min , 每年所消耗的商品数量的最大数量为W R max , 每年所消耗的商品数量的实际数量为W R tver , 每年所消耗的某商品数量的剩余价值为M 均 W R 理 。 M 均 表示该商品的全社会所提供的平均剩余价值。 其中 M 均 = M 总 /S= N i M i / N i ........................... 公式 9 那么,这个消费单位为市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就是 M 均 W R 理 。单个商品提供的剩余价值就是 M i ,单个人提供的剩余价值量就是 M j R i 。而全部消费者提供的总剩余价值量是 M j R j (j=1~w) 。理论上 M j R j =M 均 W R 均 这样,当生产的商品能够全部销售的时候,该商品的生产销售总公式就是: M 均 W R 理 N i M i M j R j (i=1~p,j=1~w) ................... 公式 10 而行业的总的销售生产总公式就是各个商品本性所决定的销售数量和生产数量的平衡体。 假定某个行业有 T 种商品,那么每一个商品的消费常数为R 1 R 2 ...... R T ( 由R Tmin ,R Tmax ,R Ttver ,R T理 组成)。每一种商品的平均剩余价值为M 均 1 , M 均 2 , .......... M 均 T , 那么该行业总的商品剩余价值为 W M 均 j R j 。 这样,行业生产销售总公式就是: W M 均 j R j = N i M i M j R j (i=1~tp,j=1~tw) ..................... 公式 11 同样的道理,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消费总公式就是: W M 均 j R j = N i M i M j R j (i=1~ftp,j=1~ftw) ............. 公式 12 公式 12 的本质就是资本主义发展总公式,我把它简称为资本主义发展总公式,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科技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这个公式,它表明了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 在这个公式中 p 是某商品的工厂数量, t 是谋行业的商品种类, f 是该国家的所有行业部门, W 是该国人口数量, R i 是谋商品的消费常数, Mi 为单个商品的剩余价值,之所以用 , 而不用 = 是因为公式两边并不是完全平衡的,而且当平衡的时候也是动态平衡,而不是恒等的。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52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guowencheng 2010-6-19 17:07
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当代生活方式下的艺术追问 郭文成 (东南大学 哲学与科学系;江苏 210096) 内容摘要: 当下对于艺术的理解还存在着无知和误解,因此对于艺术一词的概念以及追问艺术的方式仍然有待深入思考。本文试图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与当下的审美文化思潮,指出当下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此当代艺术的边界也就显现出来。 关键词: 艺术;技艺;生产;真理;存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对于艺术的边界,人们也许认为这个问题是老生常谈。一般的意见是:这是说不清的问题,最好的态度就是保持沉默。但这是否意味着艺术的边界就不用去追问呢?显然不是,艺术的边界在当下尤其令人困惑。在此,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沉思当代艺术的边界。 一、艺术的模糊本性 为什么需要重提艺术的模糊本性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以前的提问方式不对。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不在于艺术的具体内容如何,而在于艺术本身的提问方式。 在当代,艺术的提问方式与存在样式都有了新的变化,这要求我们重新去追问艺术。对这种追问,有必要交待一下:这是一种美学的追问,即研究艺术的哲学精神。因而这里不致力于描述艺术世界,而是描述我们用来对艺术世界加以分门别类时使用的概念。换言之,这里追问的是思考的方式、谈论的方式。因此,在提到艺术这个字眼时,一个哲学家或许不是对艺术这个字眼本身作出解释,而是去回答什么是艺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不同于艺术是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这样表达: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艺术是模仿,艺术是生活这种表述无疑击中了艺术的某些方面,但却没有回答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原因。也就是说,它遗忘了什么是艺术这一基础问题。要追问什么是艺术,首先必须从考察艺术一词入手。 从历史的历时态方面来看,艺术一词并不具有一种静止不变的特征,它是一种漂浮的能指;而从共时态方面来看,诗歌,音乐,绘画等这些主要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是在互不相关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因此,艺术的概念就好比一根电缆,它由许多不同的电线所组成,每根电线都有它特殊的历史,并和它自己遥远的过去相联系。 在西方的艺术史上,古希腊所说的艺术主要并不是指一种产品,而是指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尤指技艺(韵律的生产)。中世纪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黯淡期,在艺术理论上其继承了古希腊关于艺术的看法,并在神学的意义上加以改造。 托马斯阿奎那用理性的正当秩序来为艺术下定义,认为在制造者的心里就存在着一件作品的源泉。他是按照制造事物的观念去制造该事物的。邓斯司各脱在一种神学的意义上也曾涉及艺术的概念,认为艺术是行为的产物,把艺术定义为一种正确观念的产品。此时,艺术是神学的附庸。而到了文艺复兴,艺术的自主性才建立起坚实的地基,这一地基的形成是以美为尺度的。而在这之前,美与艺术是互不相关的。 而到了18世纪,真正的现代艺术体系才得以形成,艺术的概念进一步丰富: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总体而言,西方艺术概念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阶段是古代的艺术概念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18世纪),艺术被认为是种遵循规则的生产。第二阶段从1747年西方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直到现代,它标志着古代的艺术概念终于让位于现代的概念。 即艺术被认为是美的艺术,技艺与艺术才真正分离。另一方面,艺术概念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的力量,艺术概念的出现,必须首先要以把艺术作品孤立起来为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博物馆体制的建立对美的艺术的体系的巩固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时,我们不应该问什么是艺术,而应该问:事物何时才成为艺术。 这预示着一种多元开放的艺术概念的建立。因为现代艺术虽然以美的艺术为主流,但艺术概念已变得模糊开放。 在中国的美学史上,艺术的概念也有自己的历史。艺,在甲骨文中其通耕字,指生产劳动,这是古时最早的艺术本义;到了春秋时代,有了所谓的六艺,这里的艺指道德修养;春秋以后,艺的含义基本继承了春秋时期的规定。术与道相对,主要的含义有三:技艺,方法以及古代城市中的道路。由此,艺术这一词的命名表明中国古人对于它的基本态度,即艺术与道(真理)是不相关的,从而规定了艺术的低下地位。所以,尽管儒家、道家、释家对艺术的态度各不相同,然而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均把艺术作为一种技,并没有把艺术当作自主性的。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艺术概念基本缺乏自主性的一面。 在此,西方对艺术概念的论述的确更加深刻;现代中国的艺术概念接受了西方的理论,在此就不详细说明了。因此,现代艺术概念的模糊本性也传染到中国。那么,如何认识艺术的这种模糊本性?这意味着艺术概念是否就是混乱不堪,换句话说,能否给艺术下定义呢?由此,我们必须反思:艺术是否有本源。 二、艺术的存在本源 纳尔逊古德曼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看法,因此种种答案不免要以失败告终,问题不是哪些东西是艺术作品,而是某物何时才成为艺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的概念是历史的、生成的。然而除此之外,这里有一种取消主义的立场,认为艺术是不可定义的。 从本世纪50年代起,艺术是否可以下定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两种对立的派别:一派是反本性论,艺术并不具有一种独立的本性,因此无法下定义,代表者如维特根斯坦,他指出:这种寻找共同性质和它们的本性特征的冲动,因为某种错误的语言表达而受到鼓励。 另一派是本性论,艺术的本性特征是可以概括的,因此它可以下定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本性论者都认同同一种本性。反本性论者为我们澄清了艺术的概念,力图揭示出本性论者在观念上的模糊性,这是有价值的,但其错误也是明显的:取消艺术的本性就意味着取消艺术的普遍性。但在美学、艺术或艺术批评的领域里,一些普遍性的抽象概念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艺术应该可以下定义,但这种本性论必须注意:所有关于艺术的定义都是探索性的,它们的缺陷十分明显。因而一种适当的艺术定义将努力避免两种片面性,既反对一种取消主义的立场,也反对一种凝固不变的艺术概念的立场。因此,艺术概念不能一劳永逸地由凝固不变地概念来作出界定,它的模糊性也是不能排除的。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放弃这种努力,因为在当代美学中,一种可能的艺术哲学只能以一种含糊的有关艺术的观点开始。 因此,在把艺术哲学看作是一个松散的体系的同时,什么是艺术成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由于经过分析哲学的洗礼,艺术的定义已经不是寥寥数语,而是许多概念的集合了。这样,定义实际上意味着一种理论,而且也只能是一种试探性的理论。 但最基本的不是匆忙去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描述艺术之为艺术,就是说,给予艺术一个真正的基础。 在此,让我们来倾听海德格尔的追问。什么是艺术?这应该从作品那里获得答案。 这是因为作品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成物。而对作品而言,物性是其都具有的。这里的物性即物之物性(物的存在),其在西方思想上表现为三种形态:1、物是特性的载体;2、物是感觉的复合;3、物是赋形的质料。但这三种规定都遮蔽了物自身。因为他们采用的是日常的态度,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物的意义不是作为有用性,而是无用性。在对梵高的那幅农鞋的描述中,海德格尔让我们真正去看物:即现象学地看。物之物性不同于器具之器具性,也不同于作品的作品性。我们对作品的追问总是摇摆不定,这是由于我们过去从未探究过作品,所探究的只是半物半器的东西。 而这种追问态度正是传统美学的。我们不仅要动摇这种追问态度,而且要从根本上去思存在者的存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作品的作品性、器具之器具性、物之物性才会接近我们。由此,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的存在,这种开启,也即去蔽即存在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 因此,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 在此,海德格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在作品中去寻找艺术的本性。而且他指出,这种本性不是他物,只是存在的真理。这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性。在这里,艺术既不是模仿,也不是表现,更不是再现,艺术是它自身(如其所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就消除了所谓的主客体,没有了所谓的对象化。传统的美学观照被中断,这里只有现象学的方式,只有存在之真理在作品中聚集。与此相关,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方法尔仔细以梵高的《农鞋》为例阐释了艺术与真理内在的一致性。这里的真理不同于一般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即它不能理解为正确性(某某与之符合);而是要理解为存在者的无蔽状态。以此真理观为指引,海德格尔批驳了那些艺术终结论者。由上可知,海德格尔给予了艺术一个存在的基础。这种基础的规定是现代性的,它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本源的道路。 然而在当下,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是否依然能指示我们前行? 三、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当下,海德格尔的沉思是否还具有效性,即艺术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这一命题,是否仍可以解释艺术的本性?这就有待深思了。从当代艺术的实践以及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海德格尔的艺术沉思也只是现代性的;即他还抱有乡愁因而无法给当代艺术提供更好的思想养料。但值得肯定的是,海德格尔的提问方式是深刻的:追问艺术必须从艺术品开始。 如前面所强调的,这里的艺术品是已完成的现成物。比如静默4分33秒的演奏。不要以为这种改变是玩弄文字游戏,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作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着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他们实际上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艺术概念。 而那些不认为上述现成物是艺术的人,则是在保卫已有的艺术边界,对于改变它的种种企图进行抗击。这种争执实则是一种关于概念之边界线的争执。这种争执是十分重要的,其结果关乎我们未来文化的形式。但这里的争执并不急于有一个非是即否的答案,关键是把问题看清楚。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它是艺术与当下生活的融合问题,即审美文化问题,或者说是艺术化生存问题。在当下,艺术已经进入到人的生活中,并同日常生活同一。自杜桑以来,日常生活物品和行为变成艺术品似乎变成合法的。这种革命取消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我们应该承认这种革命的价值,它解放了我们的感觉,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革命只是一味地比拼谁最离奇谁最革命,那么革命和离奇就成为生活常态,就不会有感性积累。真正的艺术不是需要变态之后才能理解的感觉,它必须是卓越的生活直观。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不是用来挥霍感觉的,而是用来拯救感觉的。 因此,现代艺术必须是怀疑的( skeptical ),或者说是现象学的( phenomenological ):即废掉我们的感觉习惯,从而建设另一种心灵。只有这种革命才能使我们达到艺术化生存,它能重新形成感性积累,并且使我们的感觉双重化:令人眷恋和开拓想象的。 对于艺术而言,审美文化是必须面对的事情。我们应该看到,审美文化这一概念被爆炒以至于滥用。这里的审美文化,无非是指当代社会中艺术的普遍化甚至泛化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正是艺术的终结。黑格尔曾在绝对精神运动的前提下,指出艺术终将消亡,而被哲学替代。的确,他所谓的艺术是消亡了,那是古典艺术的消亡。对于杜桑而言,艺术的确被他终结,这里的艺术是作为美的艺术,即现代的艺术概念被终结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概念:审美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审美文化是对传统美学静观理论的反叛,它是真善美重新融为一体的文化。 传统美学的失误正在于分离真善美,因此要将分离的领域重新融合。在这种融合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艺术。 综上,当代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这是由于艺术概念永远在生成之中;当代艺术的边界仍然有一个存在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世界。此生活世界是一个技、欲、道游戏的多元世界,由此我们说当代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我们应该防止当代艺术成为技术主义、物质主义、虚无主义 的俘虏,使之真正成为建设新的心灵的力量所在,从而给当代人的灵魂以居住的家园。 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 .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页, 第240页, 第89页, 第7页. 朱狄.当代艺术哲学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第15页,第23页,第32页,第39页.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海德格尔选集》上卷. 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38页,第259页,第259页,第259页. 赵汀阳.拯救或者挥霍感觉 .花城,2000年第3期:第203-207页. 聂振斌 滕守尧 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8页,第351页,第352页. 彭富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读书,2002年第7期:第40-45页.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 0802064C )。 作者简介:郭文成( 1978-),男,湖北武汉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博士后,哲学博士。
个人分类: 未分类|60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院士解析科技体制困局:科研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
sunapple 2010-6-17 08:56
院士解析科技体制困局:科研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 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面对中央提出的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多位院士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破解科技体制困局已刻不容缓。 1985年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最初的指导思想是要落实两个面向的方针,即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现在回头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带来了一些没有想到的问题。实际情况与我们当初的设想有一定差距。刚刚卸任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坦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我们的科技发展,影响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 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已走过25年的历程。这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科研实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但面对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面对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压力,我们的科技界是否做好了准备?我们的科技体制是否做好了准备?现行的科技体制所依赖的框架模式是否反映了科技发展、创新发展的规律?现有的科技体制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科技的发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我国院士群体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在6月7日~11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期间,多位院士向记者表达了对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的关切。 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所作的《关于我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报告,引起了与会院士们的热烈反响。这份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工作委员会2009年设立的《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重大咨询项目,责成我牵头组织院士专家进行探讨和研究,向国家反映科技工作者对科技体制和政策问题的真实看法和建议。王志珍表示,这个报告只是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是针对我国现有的科技体制的若干深层次问题提出的一些初步思考和建议,2010年底会形成一份比较正式的咨询报告。 改革得失 邬贺铨向记者介绍说,我国的科技体制最早是学习前苏联的,12年科技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我国在主要的学科和技术领域几乎都有布局,科研院所也建了很多,有了一支门类和学科比较齐全的、从事现代化科学研究的科研队伍。文革时期,我国的科技事业遭到重创。改革开放后,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政策,但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科研生产两张皮的现象十分严重。 当时的指导思想,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推动二者的结合,采取的方式就是让研究院所转制,一部分院所进入企业,或自身变成企业,这是当时的指导思想。另外,完全靠国家经费支撑科研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院所直接面向市场,到市场中去争取科研经费。当时的出发点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一些院所进入企业后,面向产业需求的压力加大了,开始主动把科研成果变成产品,有些转制比较成功的院所,甚至已经成为很好的企业,而且它从横向所获得的经费比从纵向得到的国家经费还多。从转制的角度看,原来这两点设想是实现了。邬贺铨回忆说,当时也提出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把企业变成主体后,科研院所可以配合企业工作,但当时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长期以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它的研发力量十分薄弱,这使它在短时间里难以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的重任。 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是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但他们的考核目标不同,比如中科院的定位是知识创新,重点是基础研究,即便是研究一些应用技术,也并不是直接做产品。通常高校和院所的研究目标还到不了产品的程度;而多数企业又还没有能力直接承接院所的成果并将其转化为产品,中间环节缺失的现象严重。转制前,原来的应用性研究院所实际上起到了中间环节的作用。而转制后的院所变身为企业了,它把过去的服务对象,变成了行业里的竞争对手。他们本身的收入待遇可能都提高了,但相对而言,它对行业、对国家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到次要的位置。从这方面看,院所转制以及科技体制改革,不可否认是带来了一些没有想到的问题。对此,邬贺铨不无忧虑。 邬贺铨告诉记者,现在有人建议,把转制了的研究院所再转回来,这不可能,因为他们很多已经企业化了;还有人建议,把院校的工科研究所向产业方面转,这也有难度。因为院校的研究所定位不是直接做产业,他们更愿意做发表论文的工作。发表论文了,只是说验证技术原理是可行的,但能不能把实验室的成果大规模放大、变成产品?这之间还有很大距离,而后者更多的是要解决生产、工艺方面的技术。如果不了解产业,关在学校、研究所里是做不出来的。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是重复性工作,不太好写论文。所以,一定意义上,学校内部也没有把这项工作当成它的主要目的。 邬贺铨指出:新教改纲要出台前的一段时间,高校究竟要办成什么样的学校,目标是不明朗的。文革时期,曾提出要教育和生产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后来不提了;此后有一段时间,一些有实力的高校提出要办成国际一流大学,培养科学家,但没有人提学校要培养工程师,学校也不把面向企业、支撑企业的产业发展作为高校自己的使命,他们办企业或搞技术转让更多的是作为增收的手段。一些有能力的老师都希望去当教授、当研究员,很少有人愿意去做技术成果的孵化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面向企业、为企业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升知识、技术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以前提创新比较多,现在提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创新产业链里面有薄弱环节,我们现在的创新体系是不够完整的。邬贺铨分析道,科技体制改革就应朝着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去努力,要高度重视中间环节的缺失。现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希望通过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弥补这个不足。但目前,有些实验室还是依托学校、研究所,而他们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不强,实验室基本上还是为自己的定位服务,没有达到面向行业的创新体系的目的。如何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体制之弊 接受采访的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则指出,当前在科研过程中,一些不适应科学发展的问题亟须解决。其中包括评审制度不严格。现在的科技项目立项,很多是各级管理人员有实质性的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越来越流于形式。评审太过频繁,以至于评审质量下降,甚至科技界也出现了评审专业户的现象;科技评价缺乏真正的学术评价,现行的奖励制度已成为一些官员追求政绩和一些科技人员获取名利的渠道。因此,评审专家如何遴选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决不能把评审会变成互评关系网。 此外,还存在过度行政干预的问题。比如对某些科研专项、课题,搞时间节点,把它弄成了一个生产线,这样的指挥系统妨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是行政指挥过度。尤其是在产生创新的、原创性成果方面,这样的组织方式会制约创新。 再有就是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缺少发言权、自主权。选择技术路线、判断研究方向等科学问题,应由在第一线的科学家自主,他们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的主体,应该给他们提供系统表达意见的机会。否则,国家投入了大量经费,到头来只是收获了大量论文,没有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际成果,更不能为国家重大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这位受访院士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据参与《中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重大咨询项目组的有关人士透露,《关于我国科技体制与政策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几次院士、专家座谈会意见的整理分析,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胡锦涛总书记在院士大会的讲话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此,要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讨论,更加专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接受记者采访的院士、专家表示,以上讲话不仅反映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希望和要求,也指明了新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点和方向。为此,必须扫清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进一步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断改革和完善各项科技制度,为自主创新营造和谐的政策环境。 一位不愿具名的院士向记者表示,在科技体制中,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存在很大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国家部委多头管理、七国八治、九龙治水,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这不仅导致科技资源的高度分散和重复浪费,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时甚至成为创新的一种阻力。另外,科技立项中,一些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决定和巨大资金的分配在未经全面、充分讨论、辩论甚至争论之前可能就由少数人内定了的情况依然存在,并且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这使得一些学术带头人没有时间致力于科学问题,花气力搞关系、跑经费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不仅有损科学家的社会形象,也是导致学术浮躁、学术风气不正的重要原因。 破解困局 追溯近30年的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从科技体制改革至今,科技界始终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重任。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更多地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30年必将更多地依赖于中国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发展必然要依赖于科技体制为之提供的支撑体系,破解影响科技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是提供这种有效、持久支撑能力的保证。 如何破解科技体制困局?接受采访的多位院士、专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全面认识科技对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用更理性的思考对现行的科技体制整体框架进行总结和分析,认识科技创新的规律,建立一种更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能对国家持续发展带来长久利益的科技体制框架。 其次要明确科技体制中政府作用的问题。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主导作用?这是不应回避的突出问题。 接受采访的多位院士、专家表示,现行体制中太多地体现了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而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建构了不太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线性推进模式。他们认为,政府应真正地转变工作职能,做更公正、更公平的良好制度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过度的行政干预,一方面会束缚科研人员的手脚,影响创新思维的产生,也会给科技创新质量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会使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争取科技资源(项目、经费等)的非科研活动中,还会助长不良的学术风气乃至学术腐败。要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替代政府有形的手。 再有,在科技管理上,要让决策过程更加公开、透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项目决策中,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决策;要优化国家层面的科技计划体系,减少多头管理、重复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和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要真正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科技评价体系更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同行评议的同时,应引入第三方评议,确保评议结果的公正、透明。要不断探索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人才的评价机制,以促进人才成长。 更多阅读 李侠:饶毅之矛能否刺穿没落的科技体制之盾 李述汤院士:香港教授看内地科研体制改革 杨宝峰郑绵平赵文津三院士热议科技创新举国体制 学术不端举报人屡遭打击报复 专家建议改善评价体系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开题:生命周期评价
MJ2009 2010-2-10 01:45
寒碜了很久,索性就这样开篇吧。说说我目前的课题: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简单说来,LCA是一种环境评价的方法/工具,但是它的方法学与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还是很不相同的,慢慢道来,欢迎提问、拍砖~~ LCA最早萌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据传可口可乐公司为始作俑者。不过比较公认的说法之一是,1973年,为了表示对美国恢复对以色列军火供应的不满,OAPEC对美国及相关国家进行了持续了半年的石油禁运。美国工业界对此有所反省,有些公司开始考虑对自己的生产线进行耗能评估,即算一算自己的生产过程总共消耗多少能量,如何在整体上进行节约等等。慢慢的,围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核算的思路开始演绎,人们开始意识到,如果不能在整个“周期”上进行节约,光盯着某个局部去降低能耗什么的,并不能达到总体上节能的目的。 所谓产品的“生命周期”,简单说来就是“生产—消费—回收/处理”这样一条链。当然,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只处于这个链中的一环,即使它关注了自己的这一环的整个过程(比如生产电视机,从最开始生产电路板什么的到最后装配、包装),对于这个产品的LCA来说,仍然可能是片面的。这个一会再谈。 80年代后期,LCA研究慢慢兴起,但是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方法,难免产生很多混乱。1990年,欧、美分别(独立?)举办了一个LCA的研讨会,前者的主办方是国际环境毒理及化学学会的北美分部(SETAC),后者貌似是PG~~两年后,荷兰莱顿大学的环境研究中心(CML)推出了自己的一套LCA方法学,很快,丹麦、瑞典、瑞士等国跟进,CML在欧洲开始雄踞一方。1994年,ISO开始登台唱戏,一系列国际标准(14040系列)逐渐浮出水面,LCA的研究也逐渐由工业界扩展到学术界,规模和规范都已经有了不小进步。 我对传统的环境评估(EIA)了解有限,但是EIA与LCA确乎是很不同的思路,简单举例如下: 1)LCA看的是“产品”,即在做LCA之前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你的评估对象是个什么“产品”?这一点仍然脱胎于先前的工业界思路,而EIA就没有这种要求。因此对一个新建水电站可以进行EIA,看看它的潜在环境影响,这种事情LCA能否对付?把水电站当作一个“产品”,有点怪怪的,或许勉强也可以吧。 2)LCA看的是这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原材料开始计算,最终算到这些原材料重新回归到自然环境中,这大概是与EIA的最大不同,也是LCA精髓所在。仍以水电厂为例,EIA看的是这个水电厂“如果”修建起来,“将要”产生什么环境影响(三废,生物多样性,等等)。假如做一个水电厂的LCA(不知道有没有~~),至少得向上追溯到这个水电厂的修建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的生产(水泥、砖石、原木……),向下追溯到这个水电厂在计划运转50年(?)后,报废了,将要怎么处理。哈哈,听起来神的很,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懒得做这么长的“生命周期”,这是后话。 我目前做的是牛奶的LCA,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很少有人研究“农场生产--加工运输--被消费者喝掉--牛奶瓶/盒最终回收利用”这么长的一条链的LCA(大部分完整LCA都来自于粗略估计),我做的也就是这条链的开端:“农场生产”这一块。为啥呢,因为农业产品有个特点,生产阶段的环境影响往往比后面的消费、利用都高,比如牛奶生产,大部分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都在农场这个环节,所以备受关注。 呃,先写到这里,谢谢读者的耐心,欢迎提问、拍砖。 今天终于把修改了10遍、屯了半年的文献综述投出去了,第一篇投稿呀,汗一把,等结果吧。是为记。
个人分类: LCA|762 次阅读|3 个评论
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什么样的河床,流淌着什么样的河流?
热度 2 lvnaiji 2010-1-5 09:52
吕乃基 近日,科学网上指责学术造假的博文颇多, 杨文志 教授的博文对此作了集中梳理,众网友认为井冈山大学造假者是牺牲品有之,反驳者亦有之。还有对 SCI 、 CSSCI ,以及期刊规格的过度强调,课题和课题的规格,校园里计算绩效等的评述。有人认为学术界应洁身自好,不能突破底线或不可交换价值,有人则认为这一切拜体制所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凡此种种,争论各方皆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过,与其停留于这一层面的争论,不如退而求其次,考察中国科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不计中央和各级政府的讲话、文件和政策),也就是学术知识,从其源头到被社会认可的流程,考察流程的各环节及其权重,以及考察在每个环节上的主体,当知识流经该节点时的生存状况。借用科技发展规划的术语,上述考察,也就是试图绘制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考察路线图的优点是,可以暂时排除道德等意识形态;进行较为客观、科学、冷静的探索。 本人位居东南一隅,蜗居于斗室之中,并不了解详情,更不知晓内幕。自从进入此界到行将退休,多少年未曾拿过国家级哪怕一个课题,可悲可叹!然虽屡战屡败,却也屡败屡战,本无发言权。虽则如此,总感某些争论如隔靴挠痒,未及痛处,若沉下心来,沉到事实层面,或将有助于澄清一些观点。毕竟,价值是建立于事实的基础之上。故而斗胆进言,望各位指正。 路线图的核心大概是:资源、目标、手段、规则,以及成果的认可。 教育部、科技部(还有各省市和其他部委,主要是两部)拥有资源 :其一,经费,这是最明显的;其二,设立各种称谓、奖项和名目繁多的基地,这是政府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其三,制定游戏规则;其四,最重要的是,政府有权设立上述各项,有权做任意调整,以及拥有最终解释权。 设立目标 。在通行的职称系列之上附加令人眼花缭乱的排位体系,先是博士生导师,然后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33 第几层次人才,以及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台阶,并一再加以细化,如名目繁多的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基地、平台;优秀论文、提名奖。优秀成果等等。花样越多,演员就越摸不着头脑,面对铺天盖地的申报书无所适从,忘了或偏离自己的主业。这是游戏的第一步,先在游戏者的面前设定形形色色的平台。大学的级别同样繁复:首先当然是两校(恰好沿袭了文革中的称呼),然后有几加几,其中的几视情况而定,接着有 985 、副部级,再是 211 之类。 规定手段。 设定登上各级平台的宝典和兵器。兵器主要是论文,论文有级别。国家级课题或相当于葵花宝典。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此即可牢牢捆绑游戏者。学校和科研机构则需要多少什么级别的平台,方可升级。由此,单位一身而二任,一方面也沦为游戏者,另一方面是底层游戏者的看管者。 制定规则。 为了使游戏者高高兴兴顺顺当当往平台上跳,还必须有特定的游戏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诱使、促逼,以及路径类。 ① 诱使类规则,每个平台明码标价:可以有多少奖励,单位或有配套,以及享受何种待遇,如院士为副部级等。 ② 促逼类规则系逆向设定:否则如何。不登上某个平台者几乎没有任何资源,等于自我边缘化。学校制定各自的具体政策,如某校规定,老师必须每年有 5 万以上的经费方可带研究生,不带研究生则工作量不够,然后就是下岗。 ③ 路径类政策指明方向,怎样走会是通往西天修成正果之路: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拿到国家或省部多少课题,年均课题经费等。以保证学界人士沿着圈定的路径自觉不自觉地赶路。机关算尽的是,路径类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催化效应,一环扣一环。高级平台以低级平台为前提,其本身又构成跃上更高级平台的依据。机关算的更精的是,为了登台,先得到同一家店铺也就是两部购买葵花宝典国家级课题作为敲门砖。谁也别想私下练就独门武功或暗器。 ④ 规则重重叠叠互相嵌套,形成天罗地网。一切都在掌控之下。 成果认可,媒体异化 。在上述严密的制度设计下,媒体意外地获得了额外的权力。首先,优先、优惠以某某课题的名义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没有课题要发文章则难。这样,刊物便直接进入上述路径类政策之中。其次,刊物也划好等级,最高如 Science 、 Nature ,被 SCI 引用 , 文科则《中国社会科学》,一级学科的最高刊物如《哲学研究》、《经济学研究》等,至少要 CSSCI ,否则在绩效中积分为零。一旦学术刊物被纳入异化的路线图中,作者和刊物的关系便颠倒过来。 刘玉仙 老师的 正本清源:我们以何种姿态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 深刻地揭示了这样的状况。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093 奇怪的是,在传媒业,在娱乐界,到处所见是内容为王。试问,在娱乐界,周杰伦与媒体 pk ,谁胜出?当然可以说是共赢共荣,但媒体不可能成为老大。何也?其一,行政权力没有,至少未能介入其中;其二,广大观众和票房具有相当权重。一旦权力介入,必然扭曲其中的生态关系。此外,现行制度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早有人做过统计,全国那么多研究生,需要发表那么多文章,需要那么多版面,那么多刊物。僧多粥少,已成定局。 廓清了学术知识生产的路线图,其中位居于各个环节的主体的生存状况也就清晰起来。位于最高位的无疑是制定规则者。眼下,评审,是设定者敛财收取租金的一大法宝。例如卫生部,没有经济功能,但评选国家级卫生城,各地便跑步进京交租。君不见,在前些日子的本科评估中,评估组的一个小秘在各地如广西受到的隆重接待?设立的平台越多,对下越具有强制性,操作上越具有灵活性,设立者的收入连带租金也就越丰厚。拥有绝对的权力,高额的回报,唯独没有监督,也不承担责任。 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上,是被迫,也是受害者;而对下,则多半摇身一变为获利者。学校在平台上占据的位置越多、越高,争先进位,则领导的地位也就越高,具有更多升迁的机会。 在第一线的研究人员,一旦拥有多少、怎样级别的课题,以及多少经费,便可达到什么样的职称、头衔,可以在上述座次中有一个座位,申报成功者获得或多或少经费可供自己或课题组使用,更重要的是,因拥有如国家级项目而可以 申报 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乃至院士,沿着政府所设定的阶梯和路径递进。然而竞争激烈,朝不保夕。不排除在这样的体制下,有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把学术当作权术来做。他们已成为体制的一部分。还有大量处于底层的刚入门的青年、博士生、硕士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科研中的打工者,他们在迷茫中挣扎。其中甚至还有部分海归。除了少数与体制水乳交融者外,大多数学术工作者没有权力,只有微薄和不确定的经费,然而责任重大,处于方舟子等各种聚光灯的监视之下。 媒体刊物和出版社有幸既食利于其中,又游离于其外。前者意为面对学术界颐指气使,研究者纷至沓来,进贡朝拜,后者意为基本上不受评价体系之扰,特别是一旦做到高端。不过这一点似乎正在发生变化,对刊物的评价指标,同样如同紧箍咒,收紧媒体的幸福时光。这一点又应了前面说到的评审权。在眼下的中国,大概是评审为王。 维特根斯坦曾有河床与河流之说,河床是世界图景,规定河水的流量和流向,河床本身又可以为水流所冲刷和改变。在本文的语境中,政府设计并挖就了河床,知识流淌于其间。河床不是世界图景,而是由权力的花岗岩或钢筋水泥铸成,面对众多指责而巍然屹立。科技落后也好,成果难以转化也好,学术腐败造假也好,社会所扬起的鞭子一再落在河流而不是河床上,挥刀断水水更流。正所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媒体大概是守候在河边,以河中食物为生的水鸟。 遗憾的是,此山不是青山,此水也非绿水。在扭曲的河床中流动的是泡沫,大量没有价值的知识,是不会结果的花,是造假的污染和废水。并非没有猛士,但实在是凤毛麟角;并非没有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但在相当程度上被淹没。 知识,应与权力和资本三足鼎立,应成为权力和资本运行的基础,成为知识社会的基础。知识,如果不能冲刷和改变河床,则将以其污浊腐蚀和消融河床,最终瓦解权力和资本。 行文至此,想起一个话题:科学网是否也是一个河床,是一个另类的更有希望的河床,是未被权力刻意雕琢,可以被河流冲刷的河床(如 武夷山 老师的 采用哪些统计指标对科学网博客进行评价为好? )?河床中流动的河水是否在自由地创造着知识,这样的知识是否在改变世界图景?科学网,某种意义上作为体制外的河床与河流,是否、并将怎样与两部之河床与河流相互作用?
个人分类: 特别推荐|10952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从小麦-玉米可持续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说开去
FSD 2009-11-21 23:13
  小麦-玉米一年二熟是河北平原最主要的粮食生产方式。随着国家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的持续下降、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农民增收需求越来越强、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更多关注,这一种植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在提高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有益于改善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高产、省工、高效。   从提高产量的角度看,只要把保证种子质量、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小麦适期晚播、玉米及早播种并灌溉出苗水、掌握合理的播种量河群体大小、掌握合理的灌溉时期保证各个生育时期的需要、(从养分比例、施用时间、上下茬分配方面)平衡施肥、适时防除病虫草等措施落实到位,冬小麦亩产500,夏玉米亩产600公斤可以普遍实现,冬小麦亩产600公斤、夏玉米亩产700公斤也是不难达到的。   从节水的农艺设计角度看,在畦灌方式下,在其它措施合理设计和落实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土壤表面蒸发是提高水分利用(生产)效率的根本途径。由于夏玉米生育期与雨、热同步,且行间一般都有小麦秸秆覆盖,因此仅需要少量灌溉,节水的主要潜力在冬小麦生育期。减少土壤表面蒸发的可能措施包括地面覆盖、小麦足墒播种、足量减次灌溉,充分发挥土壤剖面的储水能力。从这一理论设想(也可以说是原则)来看,足墒播种、适当晚播、免浇冻水、拨节期和扬花期两个水分临界期各浇一水的灌溉模式是最理想的。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民田间的小麦亩产量绝大部分为400公斤左右,在生产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农户都能仿效理想的灌溉模式。为什么农民不能落实高产、节水的技术措施呢?在与农民、有关部门和专家的交谈中发现的部分问题以及农民对原因的解释列举如下:   1.不浇小麦底墒水(抢墒播种,浇或不浇蒙头水。不包括个别年份降水充足的情况)怕浇地后下雨;排队或抓阄排号浇地,轮灌周期长,不赶趟;土壤粘重,浇底墒水后影响征地质量。   2.普遍浇冻水怕死苗;底墒不足(蒙头水造成地表板结甚至龟裂),不浇不行。   3.不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质量、出苗不好、苗弱,产量不行。   4.小麦播种量偏大秸秆还田旋耕,出苗率下降,需要增加播量;跟别人学。   5.整地、播种质量不好秸秆还田引起整地、出苗不好;(专家看法:机械性能限制、作业时行进速度过快、宜耕期掌握不好)。   6.玉米播种后不及时浇水抓阄排号浇地,轮不到。   7.施肥不平衡用复合肥,省心,以为养分含量合理;玉米长大后(多次)施肥太麻烦。   8.植保不及时看到病虫草害比较严重时或者看别人开始采取防治措施时自己才做;(一些研究、推广人员观点:农民科技素质低,不懂相应的科技知识);(笔者观点:不能要求种几亩地的农民懂得和技术员甚至和专家一样多;研发人员的主要培训对象应该是当地技术人员而不是农民)。   上述问题的存在以及农民的看法,说明了技术研发和推广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几个方面的转变: 变专家的技术为农民的技术,变只有个别农民可以接受和实现的技术为能够为大多数农民所接受和实现的技术。 变一刀切的技术为分类指导的技术; 变要求100%到位的技术为可以部分到位的技术:技术要有针对性,还要扩大可能性空间,因为不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能做得很到位需要程序化、制度化,而避免过于技巧化、标准化,要程序或规程而不要标准。亩节水50方的技术,农民只能实现30%或30%的农民能实现的话,平均效果是节水15方;而节水20方的技术,如果农民能实现80%或80%的农民能实现的话,平均效果就是16方! 变追求超高产为追求满意产量的技术:把人力、财力、物力用在10%的耕地上获得600公斤的亩产量而其它90%的耕地亩产只有400公斤,平均亩产仅为420公斤。而如果努力使90%的耕地亩产达到500公斤,即使还有10%的耕地上亩产只有400公斤,平均亩产可达490公斤。后者比前者对农民而言要容易得多,更容易接受。   这就需要运用系统的农作制度研发方法,针对农民的不同情况分门别类地提供适用的技术方法,让农民乐意用、用得来、用得起,大家用、一直用。
个人分类: Articles on FSD|3076 次阅读|0 个评论
山东苹果生产基地考察感受
热度 1 yhqsd 2009-10-12 09:21
山东苹果生产基地考察感受 杨洪强 (山东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018) 2009 年 9 月 26 ~ 29 日,在山东沂蒙山区和胶东半岛考察了 20 余个成规模的苹果园和企业,其中有果农自己创造的优质高产典型,也有专家引进国外技术培植的样板园,还有苗圃和工厂企业。现把考察的感受与认识简报如下: 1 、高产与高品质并不天然矛盾 通常认为苹果亩产达到 50008000 斤,果实品质尤其是果实大小就会下降,但胶东半岛的蓬莱一苹果园,连续多年亩产 20000 斤,果实比附近亩产 5000 斤果园的果实平均单果重还要高,品质还要好;沂蒙山区,如沂源,也有这样的典型。这说明高产与高品质并不天然矛盾,不能为了提高品质而盲目限产。高产导致品质下降的关键在于土壤营养不足和树体结构不良。土壤肥沃、营养充足和树体结构合理是高产优质的基本条件。 2 、通过高产夺取果园高效益 除了成本外,果园效益主要是由产量和品质决定的,在成本相近的条件下,高产未必低品质,低产也未必高品质;而且,即使在高产园优质果比率有所下降,但由于产量基数大,优质果的数量并不少。胶东半岛的牟平观水镇 7.5 万亩苹果园,不少亩产近万斤,优质果率在 80% 以上,许多果园 每亩纯收入已超过 1 万元 。高产才有高效益,追求高产、通过高产夺取果园高效益,是目前提高果农收益的基本途径。 3 、努力减少果园劳动量,积极降低生产成本 高产优质果园生产资料成本的投入往往比较高,果实套袋摘袋、果园打农药、采果、修剪和施肥等劳动力成本也越来越高。应当积极研发不套袋也能提高果实外观品质的技术,研发少打药甚至不打药也能控制果园病虫害的技术,研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果实采收和果树修剪机械,以及研发新型肥料和改进施肥方式等,通过新技术和新机械的使用来减少果园劳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蓬莱亩产 20000 斤果园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减少了施肥工作量,很值得研究和学习。 4 、增强果树自身抗性,降低农药使用量 相对于我国西部果园,山东果园的秋季落叶比较轻,叶片保护的比较好,但这主要是依靠农药的大量使用而维持的。应当积极选育和使用抗性品种和砧木,研究和应用果树抗性诱导技术,同时真正摸清果树营养需求,均衡营养供应,增强果树树势,并通过施肥和土壤管理,培育新根,促进病树自愈。此外,高产并不必然导致树势衰弱,关键在于土壤和营养管理。培肥沃土,沃土养根,养根壮树,果树壮起来,其自身的抗性才会增强。抗性强,果树病害就少,农药使用量自然会降低。 5 、挖掘有机肥源,提高土壤素质 土壤质量是果园可持续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有机肥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综合素质的关键,但是,目前有机肥比较缺乏,廉价的商品有机肥供应不足。应当从多方面着手,挖掘有机肥源,比如开发利用海产品废弃物、人工栽培绿肥、主动回收农作物秸秆、果园附带动物养殖(种养结合)等。 6 、结合中国国情,研发成本低、简单易行、农民易接受的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 国外有许多先进的栽培技术和模式,但往往这些技术和模式投资高,需要大规模、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我国果农仍然是小户生产,经济实力比较弱,没有高的投资能力;同时,果品价格与国外相比还很低,果品未来价格难以把握,果农对投资回报的预期缺乏信心;此外,我国的自然条件和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也使大规模、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受到限制。所以,对国外先进技术,在引进后,要真正消化吸收并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照搬国外的技术和模式往往难以成功。中国农民也很务实,他们采用某项技术和模式前要算经济账,除非国家或他人给以无偿投入或补贴,否则,他们不会主动照搬照做。实际上,我国果农已创造了许多有中国特色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模式,蓬莱和沂源亩产苹果 20000 斤的果园就是很好的例子,非常值得研究、学习和推广。 7 、定植无(脱)毒大苗,为壮树高产奠定基础 苗木质量直接影响果树未来的生长势。除了土壤外,大苗壮苗是壮树高产的基础。病毒是影响苗木和果树的生长势重要因素,往往无(脱)毒苗木和植株生长势旺,树体健壮。应当继续发展和培育无(脱)毒苗,在新建果园定植脱毒大苗壮苗,为壮树高产奠定基础。 8 、合理补贴果园生产,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方式,保护果园环境,提高土壤质量 土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农药和化肥对土壤质量、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都有严要威胁,但果农更关心果树生产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取高效益热衷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注意土壤质量的维护和提高,不进行养地,尤其是承包时间即将到期的果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当由农机和果袋补贴扩展到土壤和生态补偿,对使用有机肥和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的果园给予经济补贴和支持,通过补贴和补偿的方式引导农民改进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给果园增施有机肥,间作绿肥,用地养地相结合,以经济手段鼓励和支持果农进行土壤培肥,补偿农民因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鼓励果农采用生态、安全和有机的方式获取果园高效益。 9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以经济手段支持和促进涉农企业(如有机肥生产企业等)的发展和技术研发,为果农提供优质廉价的农资,降低果园生产资料成本。 10 、专业人员在试验和示范中,应规范果园试验设计,注重果树科技示范园的长远效益和果农的实际利益。
个人分类: 有机园艺|8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破解经济发展困境:太阳能能否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能源?
热度 1 huangwd99 2009-4-22 22:24
破解经济发展困境:太阳能能否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能源? 黄卫东 一、 引言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我国近年来生产过剩严重,消费严重不足,过剩生产能力用于生产商品出口,换来大量美元,由于美元不断贬值,财富损失非常严重,每年超过 1 万亿元(附录 1 )。而且,这种经济发展也偏离了经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电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老百姓收入和福利,不是出口换美元欠条,等着美元贬值而使我们的财富消失。最近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消费量大量削减,导致我们的产品积压,企业大量倒闭,使我们的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也说明了这种发展方式遭遇困境。 给老百姓提供收入,增加国内消费,是解决生产过剩,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根本方法。但是,提供老百姓收入,遭遇的最大难题是资源枯竭问题。很多人认为,如果中国的消费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水平,则地球上没有足够的资源供应给我们。这是一种错误观点。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物质不灭,任何物质资源在地球上都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是在不同状态和位置上发生变化,例如富矿开采光了,被人类使用,变成废物,又会回归自然,变成含量较低的废物了。 我们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去富集利用它,生产原先的产品,因此,所谓资源枯竭问题,归根结底是能源枯竭问题。能量虽然也守恒,但是会耗散,会从高品质能源变成不能被人类利用的低品质能源 (附录 2 ) 。本文着重分析,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能源来源之一太阳能所能提供的能源,能否解决人类和我国的能源枯竭问题。 太阳能通常指 太阳光 的 辐射能量 。在 太阳 内部进行的由 氢 聚变成 氦 的原子核反应,不停地释放出巨大的 能量 ,并不断向 宇宙 空间辐射能量,包括我们肉眼看到的可见光,这种能量就是太阳能。 太阳内部发生的氢聚合成氦原子反应,可以维持 50 亿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太阳能够以目前这种能量辐射状态存在 50 亿年。因此,太阳能是人类最稳定可靠的能源来源之一。目前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辐射功率为 3.8x10^23kW ,其辐射能量变化很小,其中约 20 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层上,与太阳光垂直面上,每平方米为 1367W 。这个数值又叫太阳常数, 根据 1978-1998 年 6 颗卫星上的观测平台近 20 年连续不断的观测结果,得出的太阳常数值为 1366.1 W/m2, 标准差为 425ppm, 0.37% 的波动范围 (1363-1368 W/m2)(Lean and Rind,1998) 。 20 年卫星数据也揭示了太阳常数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 1957 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决定采用 1380W/m2 。世界气象组织 (WMO)1981 年公布的太阳常数值是 1368w/m2 。多数文献上采用 1367W/m2 。太阳常数有 周期 性的微小变化,变化范围在 1 % 2 %,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 由于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不同,世界各地太阳能资源变化很大。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从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 4 kWh/ ㎡以上,西藏西部最高达 7 kWh/ ㎡。 我国也是世界上直接利用太阳能最多的国家,所生产和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世界第一,占世界 70 %以上。 到达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能, 30% 被大气层反射, 23% 被 大气层 吸收,其余的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约为 80 万亿 kW ,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 300 万吨 煤 释放的热量。目前,人类消耗的能量约为每年 5 10^17kJ ,等于 16 亿 kW 。这说明,人类只需要利用到达地面太阳能万分之 0.2 ,就能满足目前的需要。 但是,我们利用太阳能,需要消耗能量生产转化设施。如果生产转化设施的能量消耗大于建成的设施所获得的太阳能,则我们仍然无法依靠太阳能。 地球 上许多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广义上的太阳能还包括了 风能 , 生物质能 ,潮汐能和水的势能(水电站发电的能量来源)等等,它们的能量间接来自太阳能。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在这些利用方式中,最重要的利用方式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能够高效转化为各种能量,特别是高效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各种设备运转。电能可以方便地通过电线传输,因而方便使用。本文主要综述几种主要太阳能发电利用方式转化设施的能量输入与产出关系,回答我们是否能够依靠太阳能解决人类和我国的能源问题。 二、太阳能发电技术介绍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有两种方式:太阳能转化为热,再将热能发电和直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离商业化还有更多问题,这里主要分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技术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它包括三大类型:一类是利用太阳热能直接发电,如半导体或金属材料的温差发电、真空器件中的热电子和热离子发电以及碱金属热电转换和磁流体发电等。这类发电的特点是发电装置本体没有活动部件,但目前此类发电量小,有的方法尚处于原理性试验阶段,故下面不作介绍;另一类是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热空气上升引入到高塔带到叶轮转动发电。由于其发电效率受热力学第二定律和气体温度限制,光电转化效率很难超过 1 %(葛新石,叶宏, 2004 ),这里不加讨论。第三种类型是将太阳热能通过热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其基本组成与常规发电设备类似,只不过其热能是从太阳能转换而来。下面对此类发电进行介绍。    利用太阳能,至少可以追溯到 1774 年。当时,法国和英国科学家实验在试管中将阳光聚集在氧化汞上,收集借助于太阳能分解氧化汞产生的气体,在其中点燃蜡烛。他们还利用大玻璃镜进行另一个聚焦太阳光的实验。约一个世纪后, 1878 年,法国人在巴黎建立一个小的太阳能动力站,该装置是利用碟式抛物面反射镜将阳光聚焦到置于其焦点处的蒸汽锅炉,由此产生的蒸汽驱动一个很小的交互式蒸汽机运行。 1901 年,美国工程师研制成功 7350W 的太阳能蒸汽机,采用 70 平方米的聚光集热器,该装置安装在美国加州作试验运行。 19071913 年间,美国工程师还研制成由太阳能驱动的水泵。 1913 年研制成 36 . 8kW 太阳能动力机,安装在埃及开罗附近,从尼罗河提水灌溉农田,这个装置采用长的槽型抛物面反射镜将阳光聚焦在中心管上,其聚光比为 4 . 5 : 1 。 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开采,油价下跌,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太阳能动力的兴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950 年,原苏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小型试验装置,对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基础性的探索和研究。 1973 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再一次点燃起人们对太阳能技术研究开发的兴趣。 20 吐纪 70 年代,太阳能电池价格昂贵、效率较低,相对而言,太阳能热发电的效率较高,技术上也比较成熟,因此在石油危机的刺激下,当时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作为国家研究开发的重点。据不完全统计,从 1981 ~ 1991 年的 10 年间,全世界建造了装机容量 500kW 以上的兆瓦级太阳能热发电实验电站 20 余座,其中主要形式是塔式和槽式聚光太阳能热电站,最大发电功率为 80MW 。塔式太阳能电站 利用镜面将阳光反射至中央塔,使塔内温度达到 1000 ℃ 以上,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驱动发电设备。由于太阳位置变化,需要为每面太阳镜设置跟踪太阳装置。 不久前, 我国首座 70 千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在江苏省江宁县建成并成功发电 。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人们在对当时已建成的太阳能热发电站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分析后,发表了很多技术性总结报告,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太阳能热发电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单位容量投资过大,且降低造价十分困难。因此,各国都相继改变了原来的发展计划,使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建设逐渐冷落下来。例如,美国原计划拟在 19831995 年间,分别建成 50-IOOMW 和 100-300MW 太阳能热发电站,结果都没有实现。    但是,在此期间,也建成了很多试验电站。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以色列和美国联合组建了 LUZ 太阳能热发电国际有限公司。从成立开始,该公司就一刻不停地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槽式抛物面反射镜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正当人们开始疑虑太阳能热发电前景的时候,该公司从 1985-1991 年的 6 年间,在美国加州沙漠相继建成了 9 座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总装机容量 353 . 8MW ,并投入并网营运。经过努力,电站的初次投资由 1 号电站的 4490 美元/ kW 降到 8 号电站的 2650 美元/ kW ,发电成本从 24 美分/ kWh 降到 8 美分/ kWh 。至此,该公司满怀信心,汁划到 2000 年,在加州建成总装机容量达 800MW 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发电成本降至 58 美分/ kWh 。这一进展,经济上已可与常规热力发电相竞争。遗憾的是, 1991 年 LUZ 公司宣告破产,而使该计划中断停止。近年来,人们又开发使用平面反射镜反射聚光太阳能,通过热吸收驱动汽轮机发电装置。该方法大幅度降低了发电成本,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可以达到与化石燃料发电成本相近的水平,从而替代现有的火力发电厂。目前这方面发布的资料还比较少。 对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的研究开发,人们并未因此而完全中止。 1980 年美国在加州建成太阳 I 号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装机容量 10MW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运行后,及时地作了技术总结。在此基础上,又建造了太阳 Ⅱ 号,于 1996 年 1 月投入试验运行。 去年底,世界上最大的塔式太阳能电站( solar tower plant )将于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 Andalucian )沙漠诞生。预计电站将于 2009 年 1 月开始运行,其功率可达 20 兆瓦,足以为 11000 户西班牙家庭提供能量。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太阳能动力系统。近年来,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利用圆形抛物面聚焦太阳光,加热工作介质如水,产生高压蒸气驱动发电设备。例如, 1983 年美国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完成的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其聚光器直径为 11m ,最大发电功率为 24 . 6kW ,光电转换效率为 29 %。 1992 年,德国一家工程公司开发的一种碟式斯特林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发电功率为 9kW ,到 1995 年 3 月底,累计运行了 17000h ,峰值净效率 20 %,月净效率 16 %,该公司计划用 100 台这样的发电系统组建一座 1MW 的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    太阳池热发电是利用太阳能加热水池中水,利用热水来驱动发电设备发电。最早是在以色列进行研究开发的。 20 世纪 70 年代,以色列在死海沿岸先后建造了 3 座太阳池太阳能热发电站。美国也曾计划将加州南部萨尔顿海的一部分建成太阳池,用以建造 8006000MW 太阳池太阳能热发电站。但后来,以色列和美国均对其太阳池热发电计划作了改变。可能的原因是太阳池热发电效率低(约 2 %水平),占地面积大。 图 1 、 50KWe 碟形抛物面聚光太阳能发电站,面积 400 平方米 图 2 、碟形太阳能聚光发电原理图 三 、太阳能热发电生命周期能量分析 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建造发电设施。建造和维护这些设施需要消耗能量。生命周期分析是分析一种产品在它的一生中所对环境造成的负荷评价的一种方法。包括从制造、运输、买卖、使用、废弃、再生为止所产生对环境负荷的综合评价。这里主要分析太阳能发电设施在生命周期内的能量输入输出情况。 太阳能发电系统建设和运行分为 5 个单元阶段 : 原材料获取阶段 ( 包括电站设备制造需要的耗材 ) 、电站建设阶段 ( 包括厂房、冷却塔和管路 ) 、运输阶段 ( 包括原材料和设备运输 ) 、电站运行阶段和废弃处理。 原材料获取阶段考虑了开采和加工各类材料所需要的能耗和排放。生产阶段考虑了电站设备及厂房建设等的能耗和排放。运输阶段考虑两个部分的能耗和排放 : 一部分是原材料运到电站所需设备的制造 ; 另一部分是电站建设材料运送到电站。国外已经为各种材料的生产和运输能耗提供了详细数据,例如,美国能源部支持建设的 GREET 数据库。本文仅介绍几个国内外研究结果。 1 中科院能源所王克红等,分析比较了两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能量消耗,给出的结果是每 MWh 消耗的能量,以标煤重量计算。该文未考虑电站报废阶段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耗。 表 1  两种太阳能热发电的概况 电站名称 SOLAR ONE SEGS Ⅵ 电站型式 塔式 槽式 站址 美国加州 美国加州 额定功率 /MW 10 30 年运行小时数 /h 2 700 3 019 年净发电量 /10 6 度 27 90. 6 聚光方式 平面反射镜 圆柱抛物面反射镜 镜数 / 面 1 818 960 000 发射镜总面积 /m2 72 540 188 000 汽轮机蒸汽入口 参数 / ℃ bar 1 510 /104 371 /100 总投资 / 亿美元 1. 4 1. 16 投资比 : 美元 /kW 14 000 3 870 使用寿命 / a 30 30 能量回收年限 /a 3.4 2.9 能耗 kg 标煤 /MWh 14 12 根据发电和能耗数据,可以估计系统能量回收年限(就是系统建成后,输出能量等于系统建设输入能量所需要的时间)。计算结果分别是 3.4 年(塔式)和 2.9 年(槽式)。 2 意大利 Molise 大学 Cavallaro 等,研究了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能量输入输出情况。根据聚光面积为 400 平方米,功率为 50kW 发电系统结果设计的 1MW 系统是分析对象。系统包括 17 个聚光器及跟踪系统, 5 个 stirling 发动机驱动发电系统。蒸气温度为 550 ℃ ,压力为 4.5MPa 。系统只能白天发电,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效率为 18 %。寿命是 30 年。下图是能量输入输出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输出能量远远大于输入能量。根据图中数据,估算回收年限仅 1.7 年。 图 3 、碟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输入输出能量 3 西班牙 lechon 等研究( 2008 )塔式和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系统能量输入输出情况,能量回收年限分别不足 1 年和 2 年。该文还提到另外两项研究得到类似结果。 表 2  两种太阳能热发电的概况 额定功率 /MW 17 50 辐射量 kWh/m2/a 1997 2016 聚光器数量 2750 624 聚光器面积 m2 264825 510120 全负荷时间 h 6230 3220 负荷因子 71.1% 43.6% 电站型式 塔式 槽式 年净发电量 /10 6 度 104 187.6 储存能力 16h 7.5h 储存介质 熔融盐 熔融盐 占地面积 ha 150 200 天然气消耗 MWh/a 48206 97691 电能消耗 MWh/a 10757 16338 太阳能收集效率 45.6% 47.6% 发电效率 39.09% 35.72% 净效率 16.07% 15.7 % 寿命 年 25 25 能量回收年限 / 月 11.9 22.9 单位面积净电能 240 312 MJ/m2/ 年 土地面积 万 km2 20.9 16.0 能耗 MJ/kWh 0.18 0.36 四、讨论和结论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可以输出净能量,平均每年输出电能,塔式系统为 240MJ/m2 ,槽式系统为 312MJ/m2 。用这两种系统,满足当前全世界能源需要,仅需要土地面积分别为 21 万和 16 万平方公里。与地球 表面积 5.1 亿平方公里相比,需要量很小。未来即使能源需求有较大增加,例如,中国能源达到日本人均水平,按照现有人口数量计算,我们建设太阳能聚光热发电系统来提供所有能源,需要的土地面积约 21.6 万平方公里,其中发电约需要 12 万平方公里(主要计算数据参见附录 1 )。沙漠地球阳光充足,本身没有合适的用途,适宜发展太阳能,我国有沙漠面积 70 万平方公里,有充足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太阳能发电系统。 担心资源和能源枯竭是毫无道理的。我们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为国外服务,换来大量美元欠条,由于始终外贸顺差,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使用这些美元欠条,换回给国内老百姓带来福利的物质财富。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我们用大量物质财富换来的美元所代表的财富不断自然消失。这种愚蠢的经济政策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再也不应持续下去了。只有大幅度提高国内普通老百姓收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才能消除国内生产过剩问题,才能同时转变贸易顺差为贸易逆差,从而使用美元换回物质财富,为国人服务。一方面我们产品过剩,人员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我们有大量老百姓生活穷困。我们应组织失业人员发展太阳能事业和环保事业,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改善我们的环境。 与化石燃料相比,太阳能生产成本高。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超过每度电 1 元,美国最大的槽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成本约每度电 8 美分,均远远大于化石燃料电厂。主要原因是开采化石燃料,所需要的设施很简单,生产成本很低,能耗极低,而且占地面积很小。单纯通过市场经济来竞争,是不可能在化石燃料枯竭之前,使用发展太阳能资源的。未来化石燃料枯竭,我们必须使用替代能源。太阳能能够大量供应,将是满足人类能源需要的较好方法。由于太阳能利用,先期需要投入大量能量,我们必须预先筹谋,否则,在能源资源枯竭以后,再发展太阳能资源,就会因为缺少能源制造太阳能利用设施,而发展缓慢。最近,欧洲计划在撒哈拉沙漠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规模达到 2.8 亿千瓦,满足欧洲未来能源约一半需要,我国应早日计划,在我国西部发展太阳能发电系统。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主要消耗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产品,我国当前这些产品生产过剩严重,发展太阳能发电系统,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能力,防止它们倒闭。 另一方面,我们的土地面积有限,还需要使用土地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因此,我们的太阳能资源有限,我们需要限制人口,但是,太阳能资源所能供应的人口应远远大于目前我国当前人口。我们应通过发展太阳能发电系统,了解太阳能供应能源的可行性,为我们远景发展规划打下良好基础。盲目担心资源枯竭和能源枯竭问题,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也无助于解决国家经济发展所遭遇的问题。 附录 1 : 美元贬值赖帐估算,我们每年至少损失 1 万亿元 2 资源不会枯竭,国家该如何积累财富? 3 按照日本人均能源水平估算中国未来达到日本水平,采用槽式太阳能聚光发电系统,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估算,使用的主要计算数据如下。 日本 2005 年电能消耗量为 1.03 万亿度(来源 http://www.eia.doe.gov/oiaf/ieo/index.html ), 2003 年日本人均能源消耗折算为 4.04t 石油(来源: 世界资源研究所 数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6%AF%8F%E5%B9%B4%E4%BA%BA%E5%9D%87%E8%83%BD%E9%87%8F%E6%B6%88%E8%80%97%E5%88%97%E8%A1%A8 ) ,1t 石油能量为 46GJ 。 日本人口: 1.2757 亿(来源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7/t20080626_402488313.htm 日本平均发电效率取 30.5% ,来源于美国 2000 数据 (annul energy review 2000) 中国人口: 13.3 亿人(来源 http://www.cpirc.org.cn/index.asp ) 太阳能单位面积能量为每天 6MJ/m2 ,热利用净效率 60 %。 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可以输出净能量,平均每年输出电能,槽式系统为 312MJ/m 2 。 4 美国 2000 年能源平衡图 5 巨型太阳能电厂 : 世界 13 大太阳热能项目 太阳能发电厂依靠集聚太阳光,把热能转化为电能。有不少集聚太阳光的方法,如抛物槽、装有镜面的电力塔、抛物型碟、 菲涅尔 反射器等。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世界上 13 个最大的光伏技术太阳能项目。 1. 位置:美国莫哈韦沙漠 总装机容量: 500 兆瓦,计划扩容至 900 兆瓦 所属公司: BrightSource Energy and Pacific Gas Electric 状态:最早于 2011 年运营 更多信息:这块区域的电力塔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集中太阳能项目。 PGE 与几家公司签订了合同,不久之后将运营超过 2000 兆瓦的太阳能。加州法律要求投资者所有的公用事业公司,至少供应 20% 的可再生能源。 2. 位置:美国莫哈韦沙漠 总装机容量: 500 兆瓦,可能会扩容至 850 兆瓦 所属公司: Stirling Energy Systems and San Diego Gas Electric 状态: 2011 年运营 更多信息: 2 万个抛物型碟分散安装在 4500 英亩沙漠中。每个碟高 40 英尺,能产生 2.5 千瓦电量。 3. 位置:南非阿平顿 总装机容量: 100 兆瓦,可能扩容至 600 兆瓦 所属公司: Eskom . 状态: Eskom 正在考虑是否继续建造这个项目 更多信息:这个项目过去几年一直是纸上谈兵,如果能最终实施,那南非将从第 15 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降至第 25 位。 这个项目使用电力塔方式生产。一圈移动的镜面和日光反射装置追踪太阳变化的位置。镜面将光线反射向中央塔。集中的光线可以达到 600 ?C ,依靠光线融化盐水产生的蒸汽来驱动涡轮发电。 4. 位置:美国莫哈韦沙漠 总装机容量: 553 兆瓦 所属公司: Solel and Pacific Gas Electric 状态: 2011 年运营 更多信息: Solel 是家以色列的公司,此项目用了 120 万块镜面和 317 英里长的真空管道,建成后占地 6000 英亩,为 40 万户家庭提供电力。 5. 位置:美国加利福尼亚 总装机容量: 400 兆瓦 所属公司: Solar Partners 状态:计划 2012 年运营 更多信息:凡帕太阳能发电系统 (ISEGS) 将由三个在中心点连接起来的电力塔组成。这个日光反射装置高 7 英尺,宽 10.5 英尺。工程分三阶段进行,先造好两个 100 兆瓦的塔,再造 200 兆瓦的。 6. 位置:美国莫哈韦沙漠 总装机容量: 310 兆瓦 所属公司: Florida Power Light and 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 状态:运营中 更多信息:太阳能发电系统 (SEGS) 由 9 个太阳能电厂的组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太阳能发电源。相比之下,至今运营中的最大的光伏太阳能电厂在西班牙,能够产电 20 兆瓦。 40 万块镜面覆盖在 1000 英亩土地上。这些镜面是在 1984 至 1991 年建好的。 7. 位置:西班牙塞维利亚 总装机容量: 11 兆瓦,计划增加至 300 兆瓦 所述公司: Abengoa 负责镜面, ALTAC 负责电力塔 状态:运营中,预定在 2013 年达到 300 万兆瓦产能 更多信息:目前的电力塔坐落在周围的向日葵区域上方 115 米处, 624 块日光反射境将光线对向电力塔。 8. 位置:美国佛罗里达 总装机容量: 300 兆瓦 所属公司: Florida Power Light 状态:预定在 2011 年运营 更多信息:该项目将帮助佛罗里达完成靠 20%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目标。,目前佛罗里达州的电力供应一半靠天然气, 20% 靠核能。 9. 位置:美国亚利桑那 总装机容量: 280 兆瓦 所属公司: Abengoa Solar and Arizona Public Service Co 状态:预定在 2011 年运营 更多信息:该电厂由西班牙太阳能公司 Abengoa 所建,占地 1800 英亩,提供了 1500 个工作岗位。这个项目为 7 万家庭提供电能,少排放 40 万吨二氧化碳。 10. 位置:以色列内盖夫沙漠 总装机容量: 250 兆瓦 状态:政府尚未确定 更多信息:以色列计划 2016 年达到 5% 太阳能的目标。该国 710 万人口中的 100 多万已经装有屋顶太阳能热水器。 11. 位置:美国莫哈韦沙漠 总装机容量: 250 兆瓦 所属公司: Florida Power Light . 状态:预定在 2011 年运营 更多信息: Beacon 太阳能项目将在 2012 英亩土地上使用 50 万个抛物槽。建成后,该电厂将雇佣约 1000 名工人。 12. 位置:美国加利福尼亚 总装机容量: 177 兆瓦 所属公司: Ausra and Pacific Gas Electric . 状态:预定在 2010 年运营 更多信息: Ausra 将为约 6 万户家庭提供可再生太阳能。作为 Ausra 的客户, Pacific Gas Electric 公司 12% 的能源需求由可再生能源满足。 13. 位置:澳大利亚米尔迪拉 总装机容量: 154 兆瓦 所属公司: Solar Systems and TRUenergy 状态: 2010 年运营, 2013 年达到最大产量 更多信息:完全建成后,太阳能将为 4 万 5 千户家庭提供电力。 2030 年前,米尔迪拉可生产 5000 兆瓦太阳能。
个人分类: 经济|281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什么我国科技落后?
huangwd99 2008-12-24 10:29
为什么我国科技落后? 黄卫东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人类进行科技活动的目的是改善人类的福利,应主要通过企业来完成。 由于世界还未大同,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目的,首先是改善中国人民的福利。因此,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促进我国生产系统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减少人们的劳动时间。这应主要通过企业来完成。 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才能独立自主发展经济,建设强大国家。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一方面对中国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不断进行分裂中国的行动,例如,出售武器支持中国的分裂势力。我们必须独立自主发展技术,保卫自己的国家。因此,探讨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自己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从现状来看,我们非常落后。 我们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个占世界20%以上人口的国家,其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还比不上一个人口不到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科研经费远远低于美国和日本。此外,科研人员实际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少,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在企业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尤其少。很少有国内科技成果用于实际生产系统,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一类是军工,国外发达国家封锁,一类是农业,国家一直非常重视。还有一个行业是通信。很多行业主要技术和关键技术来自国外。例如,我们的大飞机开发,除外壳外,主要设备均来自国外,因国外推迟供应设备,不得不一再推迟开发进度。 二十多年前,我们的运十大飞机就上天飞行几百架次,现在反而无法独立自主开发自己的飞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 错误的引进为主的指导思想,导致我们长期忽视发展自己的技术,现有技术也难以应用,是我国科技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技术上,中华民族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建国以来,我们的技术 突飞猛进,发展了两弹一星,飞机上天,杂交水稻、人工胰岛素合成处于世界前列。改革开放以来,连国产小汽车也发展不起来,难度小汽车比飞机上天,人类太空旅行还困难?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政府人员错误的指导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笔者曾经从事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例,主要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由于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质影响,性能变化很大,技术上通常需要保险系数达到20-100以上,相当于处理系统体积比理论上体积要大20-100倍以上,相应投资也同比例增长。通常国外多选用较大保险系数,国内为减小投资,多选用较小保险系数,实际建造时,我国大多选用国外所谓先进技术,认为外国先进技术比较可靠。然而,美国环保局曾调查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率仅在70%。西方国家发展的很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第一个大规模的工厂通常都是在中国投产的,包括一些不适宜建大规模厂的技术,中国成了这些技术的大试试验厂。 受西方误导,很多人错误地认为 技术研发投入 大,风险大。 产品开发, 通常 需要经历原理实验、小试、中试和生产规模实验,很多人感觉科研经费数量很大,我国经济上有困难。事实是 国家有2万亿美元无法使用 , 而 科研实际消耗的物资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往往生产 过程 复杂,批量很小。从货币价值来看,价值很大,实际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质资料很少,不像工业化 大 生产, 物质材料 消耗非常大。对国家来说,重要的 财富是物质财富,不是名义上的 资金,而 物质财富 也是由人 的劳动生产 的,最终来源还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给科研人员的工资。它们在我国今天劳动者收入持续多年停滞 ,生产过剩越来越严重 的情况下,实际上起到了增加消费支出 ,减少生产过剩,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经济危机 的作用。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难以回收的主要原因使国内老百姓收入低,市场小,利润薄。 技术开发,主要投入是人力,我们有足够的人力资源进行技术开发工作。 从物质 财富 消耗来看,每个劳动者维持生存消耗的资源相差不大,国家是否通过市场机制安排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发工资,他们都会消耗我们的社会资源,如果他们失业,等于社会资源单纯减少。因此,在生活资料供应充足的条件下, 应组织失业 人员应不遗余力用于生产力发展,进行科研活动就是一种直接的发展生产力活动。近年来,我国高度教育大发展,大批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一方面 人力资源丰富, 大量失业, 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却没有人做。 这是非常荒谬的。 西方国家还误导我们, 技术开发难度 大。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走出国门,发现西方发展水平比我们高出很多,许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脚下,一切都认为西方的好,就差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圆了。在技术方面更是如此。毛泽东时代 ,受科技人员数量限制, 长期发展工业基础,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轻工业方面才开始起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与国外相差较大。加深了我国技术落后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体刻意否认毛泽东时代的成就,夸大技术开发难度,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头脑中技术开发难度大的印象。毛泽东时代的技术积累也被放弃,从全力引进技术到引进外资,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走上了依附发展的路线,拉美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 发展技术需要不断努力,长期积累。 现代科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很清楚了,人们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论已很好建立起来,人们也许还需要应用现有的基础理论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从而指导技术发展。但是,过去那种瞎子摸象的情况再也不存在了,技术发展,很多情况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即使是引进技术,我们也需要不断实践,以消化吸收和改进技术,否则,我们还会很快落后。借口技术上与国外相差较大,就停止发展自己的技术。这种方式只会使我们彻底落后。发展自己的技术,一时落后并不要紧,日本人战后开发小汽车时,第一次试车没跑多远,发动机就脱落。技术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一些人认为采用自己的技术生产成本较高,市场没有竞争力。然而,西方国家的成本也是通过不断发展来降低的。我国的火箭发射数量不及欧美日,但可靠性高,发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为什么就认为我们在汽车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以较快增长。 因为发展中的落后国家可以节省很多研究技术的投入,只要集中训练人员,让他们尽可能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技术,应用到生产系统中,就可以有一个非常快的增长。当然发达国家是不会让你学习他们的最好技术,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术。但是,在发达国家,有很多技术己经公开,如专利技术,在专利保护期满以后,就可以免费使用,也有一些专利技术,虽然在美国的保护期没有满,但是在中国没有申请专利保护,我们也可以免费使用。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我们在技术上有较快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较快增长。等到这些公开技术利用得差不多了,你还可以购买一些技术,等到跟发达国家技术水平相差不多的时候,一方面最好的技术发达国家是要保密的,绝对不卖给你。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的技术了。这时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发展技术。长期以来,以发展GDP为目的, 采取 比较优势和贸易自由化战略,忽视发展自己的技术, 这只能 让中国人民永远处于国际经济的底层,老老实实打工。 第二,长期以来,我们优惠招商引资,挤跨了自己的企业,使技术发展失去了载体。 在优惠外资,歧视内资 环境 下, 任何一个行业,引进外资以后, 国内企业必然要被外资企业打败, 其原因包括以下 五 个方面。第一,在资金方面,外资企业实力雄厚,远比内资企业强大;第二,在技术管理方面,外资企业技术先进,有较高管理水平和经验,政府引进外资的 主要目的 之一,就是提高内资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第三, 为了给引进外资造舆论 , 取得老百姓支持,不惜吹捧外资企业, 从而增加了外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 外资企业在国外拥有至关重要的市场,使外资立于不败之地;第五, 政府 给外资企业 提供 的 各种优惠 ,使外资企业取得较大的竞争优势。例如,在税务方面,国内企业曾经需要上缴多达30-50%的所得税,而外资免所得税;此外,还给外资 免土地费,免厂房占用费,免 其他 各种税等,出口产品还退税 。 实际情况也证 实了招商引资政策导致内资企业竞争失败。 根据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 高梁先生的研究报告,我们开放的21个行业的前5大企业均是外资 。 现在开放行业的国营企业已经 基本 消失,民营企业也大都改头换面,变成外资或合资企业。 政府 引进外资的主要 目的是 引进 它们的技术 和管理经验 , 但是,由于挤跨了自己的企业,通过优惠政策引进外资不企业但没有引进技术和管理,而且使国内企业已经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随同企业倒闭而消失。 引进技术和管理应支持自己的企业,通过引进人才,购买技术来实现。 第三,市场经济下,导致技我国术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低工资制度。 由于工资低,老百姓 购买力低,国内商品价格始终低糜,企业利润薄, 商品积压严重,市场投入大,压力大, 无力发展技术 。针对低收入消费群体,市场不断发展低成本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打击不力,屡禁不止,使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应用困难重重。 在我国,投入到假冒伪劣产品生产销售中 的企业 , 既有 著名内资企业, 也有 著名外资企业,就是这种市场环境下产生的荒谬结果。 例如, 美国著名企业 肯德基的食品被多次查出,使用潜在致癌物苏丹红,累教不改, 屡禁不止,非常 恶劣(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3255384.html )。 一方面企业大量产品积压,无法销售,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收入低,占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仅相当于美国人收入1-2%,无法消费这些商品,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压制工资,导致的荒谬结果。只有大幅度提高普通劳动者工资,才能彻底消除生产能力过剩,使经济走向快速发展;才能提高企业利润空间,使企业有能力发展技术。低工资还使新技术难以投入应用,因为新技术难以在经济上与低工资竞争。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以计划为主,仍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毛泽东时代,也是如此。只要还有私有思想,我们就不能放弃市场经济,我们就必须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高全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从而提高有效购买力,使消费能够赶上生产发展速率,不产生过剩生产能力,损害生产能力发展。 大学研究所里的科研活动,受制不充足的经费。 由于经费主要来自国家,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政府官员沟通,实际从事科研工作时间少,而官员对科研的干涉十分严重,导致很多无意义的工作。笔者曾参与一个国家科研项目,所制定的课题目标和研究内容,对解决问题贡献不大。而国家组织的这些科研活动,与生产活动脱节,更多的是培养人才,跟踪国外研究的科研活动。这种科研活动与实际应用的科研活动相比,差距很大。 与此相比,在美国日本,企业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从人员到经费,大量参与大学研究所的科研活动,科研成果积极应用到工业生产。 此外,由于老百姓收入高,大量捐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2007年收到捐助349亿美元,接近中国当年所有科研投入。 美国的大学自有资金雄厚,主要来源于毕业校友赞助,为科研人员准备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国内大学很少有自有资金,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 第四,我国的专利保护不力,企业发展技术的积极性很低。 西方 国家 主要通过专利制度和专利保护,使技术研发成果得到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被企业垄断,从而使企业积极进行技术开发,这一政策促进了技术进步。我国现 在实现市场经济,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是专利保护做得很差,使得企业搞新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死得更快。因为市场仿冒非常严重,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对仿冒活动打击不力,往往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难以收回,更不用说获取垄断利润。 没有专利保护带来的垄断利润,企业不可能收回投资,因而不可能大量投入,搞技术开发。 总结: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包括:1,全体劳动者低工资制度,导致企业利润低,无力开展科研活动;2,国家长期优惠引进外资,挤跨了内资企业,使技术发展没有了载体;3,国家采用引进技术为主的失败发展路线,放弃独立自主发展技术;4,专利保护不力,影响了企业发展技术积极性。 附: 1 运-10飞机简介    运-10(Y-10) 是由 上海飞机制造厂 研制的四发动机喷气式 运输机 ,是中国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喷气式 客机 。运-10设计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美国波音公司的 波音707 ,因与波音707外观相似曾经有传说运-10的机体设计是由波音707的逆向测绘仿制而来,但据后来报道,运十飞机的研制者和波音公司都否定了这一说法。运-10计划采用涡扇-8发动机,是普惠JT3D 涡轮风扇发动机 的仿制品。运-10只制成两架。运-10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投产。   运-10研制工作自1970年8月下达任务后开始,1972年审查通过飞机 总体设计 方案,1975年6月完成全部设计图纸。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运-10设计任务时,主要是考虑作为首长 专机 ,要求能跨洋过海,航程7000公里,致使飞机结构及载油重量增加,商载减少。1970年代初,由于对中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的状况尚未改变,因而大量新材料、新成品、新标准均需自行研制。    1976年7月制造出第一架运-10用于 静力试验 。第二架使用的JT3D发动机(涡扇-8研制不顺利)及部分飞行电子设备来自中国民航机队中波音707的备件。1980年9月26日运-10首次试飞成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运-10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后,之后进行研制试飞和转场试飞。先后飞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等国内主要城市,并七次飞抵拉萨。国内首次按FAR-25要求组织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共飞行130架次,170小时)。试飞证明运-10飞机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由于经费原因,研制工作难以继续进行。1982年起运-10研制基本停顿。1986年财政部否决3000万元人民币研制费用预算,运-10飞机研制计划彻底终止。   从1970年8月下达研制任务到1985年2月停飞,运-10的研制前后历时14年,国家总投资5.38亿元,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本建设费1.75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基本性能   最大起飞重量 110吨   最大商载 25吨   最大载油量 51吨   最大商载航程3150公里,15吨商载航程可达6400公里;5吨商载航程可达8300公里   发动机:四台WS-8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推力8,650kgf(19,000lb)   最大巡航速度 974公里/小时   巡航高度 11000m   实用升限 12000米   客舱按混合级布置124座,头等舱16座,排距1.05米(41.34),经济舱108座,排距0.88米(34.65)。按全经济级布置149座,排距0.88米(34.65);按高密度布置(排距0.7366米/ 29.00)可达179座。 更多参见: http://tieba.baidu.com/f?kz=140865470 2 你知道中国发展大飞机的内幕吗? http://bbs.heze.cc/redirect.php?tid=505309goto=lastpost 中国要上马大飞机,而且要先从支线飞机入手,其中拥有70个座位的ARJ21中型支线客机将于明年正式交付使用,8年之后我们150座以上的大飞机就将正式飞上蓝天。毫无疑问,上马大飞机是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这不仅是民族的骄傲,更是国家经济和民族产业链的巨大引擎,是迈向强国之路的必经之途。最近,ARJ21中型支线客机已经收到订单208架,据说将被直接推向欧美市场进行飞行。这可真是中国大飞机工业的开门红啊,这能不令中国人骄傲吗? 然而,进一步分析推解后,大吃一惊。我们ARJ21中型支线客机的发动机居然不是国产的。我们两年前不就研发出太行大推力涡轮扇飞机发动机了吗?为啥这款极其先进的发动机不组装到我们自己生产的支线客机上?原来,我们的太行发动机虽然先进,可至今无法进行量产,大批量的生产工艺居然还不过关,所以我们的支线客机发动机就只能选用外国的。 中国大飞机的国产化率居然如此之低,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主要部件和系统居然都依赖外国。美国通用电气发动机集团给我们提供发动机,美国洛克韦尔柯林斯公司提供航电系统,美国汉米尔顿标准公司提供电源系统、辅助动力和高升力系统,美国派克汉尼芬公司提供液压系统和燃油系统,美国霍尼威尔公司提供飞机主飞行控制系统,德国利勃海尔空间公司提供空气管理系统,瑞士振动测量仪公司提供发动机振动监测仪和发动机接口控制装置,法国萨吉姆公司驾驶舱控制系统。我们自己生产什么呢?机翼、机头、前机身、中机身、后机身、垂尾和方向舵、挂架、平尾和升降舵、雷达罩,最后在上海飞机公司进行总装。天哪,我们居然只是生产外壳,飞机的内脏基本上都是外国的,这和我们制造的电脑、DVD、彩电有什么区别吗? 尤其是,大飞机的内脏全由外国提供,这就意味着我们生产大飞机利润的绝大部分将送给外国。这倒挺符合中国坚持世界工厂战略的初衷,上游产业交给外国,我们只在下游低利润的产业末端刨食。这样的项目,是民族的骄傲吗的?   ARJ21全球制造商列表:   发动机/短舱GE   系统供应商   航电系统RockwellCollins   电源系统HamiltonSundstrand   APUHamiltonSundstrand   高升力系统HamiltonSundstrand   液压系统ParkerHannifinCorporation   燃油系统ParkerHannifinCorporation   空气管理系统LiebherrAerospaceSAS,Toulouse   起落架系统LiebherrAerospaceGmbH,Lindenberg   发动机振动监测仪Vibro-MeterSA   发动机接口控制装置Vibro-MeterSA   系统供应商   主飞行控制系统Honeywell-Parker   驾驶舱控制系统SAGEMSA   防火系统KiddeAerospace   照明系统GoodrichHellaAerospace   内装饰系统FACC   控制板组件EATON   水/废水系统EnvirovacInc.   应急撤离系统AirCruisers   氧气系统B/EAerospaceInc.   驾驶员座椅ZodiacSicmaAeroSeat   风档玻璃和通风窗Saint-Gobain-Sully   风档温控和雨刷系统RosemountAerospaceINC   风门作动器MPCProductsCorporation   机体供应商   机翼西安飞机公司   机头成都飞机公司   前机身西飞飞机公司   中机身西安飞机公司   后机身沈阳飞机公司   垂尾和方向舵沈阳飞机公司   挂架沈阳飞机公司   平尾和升降舵上海飞机公司   雷达罩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   总装上海飞机公司   
个人分类: 社会|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卢映西 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能力稀缺
huangwd99 2008-11-20 13:46
生产能力过剩与消费能力稀缺 《 经济学家》2005年第5期 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123 博主 评:此文论证西方 经济学 理论的基本假设 资源短缺不是总成立,动摇了西方 经济学 理论基础 ,张建平的《西方 经济学 的终结》有同样的观点。关键是中国和西方都处在生产过剩的年代,西方早已发展了成套的手段对付生产过剩:高工资、高福利,不断提高老百姓收入,80%人口是中产阶级。但是推销给中国的 经济学 却少提或不提这些对策,推销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误导中国。   生产能力过剩(即生产过剩)是个老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温马克思说过的常识: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1) 即生产和消费是一体两面的过程,它们之间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生产能力过剩必然直接对应着消费能力不足,反之亦然。换言之,消费能力不足或者说消费能力稀缺,是理解生产过剩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源远流长的问题   一般人可能以为生产过剩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才有的现象,其实不然。事实上,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出现社会大分工的时候,生产力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从那时起生产过剩的问题就开始困扰着人们。   孔子曾经批评鲁国大臣臧文仲,列举了他不仁的三桩罪状,其中之一是妾织蒲,即允许小老婆织草席贩卖。(2)这种行为被视为不仁,是因为官员已有俸禄,再纵容家属从事消费品生产就等于夺民之业、与民争利。   春秋时代还有个叫公仪休的,官至鲁国国相,他也认为当官就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有了丰厚的待遇就不许占小便宜。(3) 史籍记载,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看见妻子在家织布,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4) 这两个例子说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先贤早已观察到生产过剩现象,意识到消费品的生产并不是越多越好。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因为现代主流经济学似乎已把经济物品越多越好当作不证自明的前提了。当然,在古代的生产条件下,人们的抗风险能力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产量极不稳定,关于生产过剩的零星记载往往湮没在更为常见的天灾人祸的记录中。上述孔子、公仪休的观点,在现代文论中已经很少有人提起。公仪休拔葵菜、烧织机的故事,过去曾被归纳为一个成语拔葵去织,如今在一般的成语词典里已经难觅踪影了。   同样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名著《管子》,也注意到生产过剩与失业、贫困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更为积极的解决办法。《管子》认为要让富者靡之,贫者为之,(5) 即让富人奢侈消费,给穷人劳动做事的机会。具体地说,就是丧葬时开掘巨大的坟墓,制作豪华的丧服,打造大型的棺椁。甚至还有更为极端的做法:鸡蛋、木柴在煮烧之前,都要雕饰一番。凡此种种,为的是给穷人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这一奇特的观点不仅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独树一帜,而且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也处于极为超前的地位。在西方,直到18世纪初,曼德维尔(Mandeville,1670-1733)才在他的成名作《蜜蜂的寓言》里提出类似的观点,(6) 但这书刚刚受到公众注意就被视为异端。这说明虽然生产过剩问题在文明社会一直存在,但除了某些思想家偶尔的灵光一闪外,很少为主流学说所正视。   二、消费能力也是稀缺资源   为什么生产过剩问题难入主流?笔者揣测,这大概是由于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曾有过漫长的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又经常遭遇天灾人祸,于是匮乏和饥馑就像噩梦一样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以致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直到现在,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我们仍能看到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深刻影响。例如,作为主流经济学立论之基的假设稀缺性(scarcity)――也就是匮乏,正是上述集体无意识的产物。按照这种经济学的观点,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消费欲望,资源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欲望,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出让有限资源满足无限欲望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我们看到,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下,生产过剩问题根本就无从提出,更遑论得到解决!   然而实际情况是,真正与稀缺资源对峙的是消费能力而不是消费欲望。尽管欲望可能是无限的,但是能力岂能无限?一个人吃两碗饭觉得饱了,就不会再想吃第三碗,这就是消费能力的有限性。自古流传下来的一些格言,如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也许有人会说,消费欲望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人们饱暖之后还会想要点别的什么,人类可以在无限广阔的领域中拓展自己的消费能力。然而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ary S. Becker,1930-)已经注意到这样的常识:消费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并不像主流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假设的那样可以瞬间完成。(7)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在五星级宾馆总统套房里睡觉的时候,就不可能同时到高尔夫球场挥杆击球。从这个常识出发,只要经过简单的逻辑推理便可得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首先,一天只有24小时,这对每个人都是绝对平等的,没人能突破这个限制。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合著的著名教科书《经济学》,在谈到时间的替代(trade-off)这个问题时,这样说道:以时间的稀缺性这一重要事实为例,人们可用于从事不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8) 换句话说,人们用于消费活动的时间也是有限的。那么,再往前走一步,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本来显而易见但一直被经济学家忽略的结论:人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这种能力与其他资源一样,都是稀缺的。到了这一步,整个主流经济学的根基便不可避免地摇晃起来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人跨过这一步。   随着数学方法的引进,经济学理论研究在形式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学者们越来越不习惯直接从常识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其实仅凭常识我们就足以判断,人的消费能力实际上受到三个方面的约束:其一是生理约束,其二是时间约束,其三是预算(收入)约束。前两种约束可统称为绝对约束,是对消费能力最根本的制约。主流经济学没有区分能力和欲望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只考虑预算约束一个因素,从而不能认识到消费能力也具有稀缺性这样一个重要性质,这就使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曾经提到过绝对的消费能力,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消费品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绝对的消费能力时,就已经难以为继了。他是这样说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9)   消费能力不仅是有限的,而且由于相对于消费能力,技术进步对生产能力的提高更为有效,所以现实经济生活常常表现出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倾向。当然,我们说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的时候,指的是一种常态,即经济生活的常态应是供过于求而不是供不应求。也就是说,作为常态,生产能力的实现要受到消费能力的制约,而不是相反。主流经济学认为消费要受生产可能性边界约束,完全是搞错了方向。   实际上,主流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就隐含着消费能力稀缺的前提假设,否则无法解释边际效用何以递减,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何以比富人大。同样,如果消费能力不是比生产能力更为稀缺,我们就无法解释市场经济中常见的消费者主权(consumer sovereignty)现象,即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影响产品和服务的构成,从而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占据主导和支配的地位。但只要承认消费能力是稀缺的,在理论上就使得由稀缺性构造出来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张关系涣然冰释,从而无力再撑起整个经济学大厦。也就是说,只要往前跨一小步,只要戳穿一层窗户纸,我们就能看出,原来身为显学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是自相矛盾的,根本不能自圆其说,充其量不过是只知其一(有用资源的稀缺)不知其二(消费能力的稀缺)的半成品。这也是目前经济学理论上几乎每一个问题都纷争不休、莫衷一是的根本原因。   三、真问题的根源和表现形式   正因为消费能力不但是稀缺的,而且比生产能力更为稀缺,才导致了生产过剩现象。如果我们不能否认消费能力也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生产过剩就是忽隐忽现地伴随着大部分文明社会生产过程的真问题。真问题决不会因为被忽视就不存在,但这种被忽视的存在只能通过隐晦的、歪曲的形式顽强地表现出来。于是,生产过剩问题直到现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人类搞出来的一些畸形的制度或习俗无意识地解决的。解决的路径主要有两条,第一条路径就是闲置或减损人的生产能力。在西方的中世纪,表现为社会供养一个庞大的僧侣阶层。在中国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则表现为使一半人口沦为残废的女性缠足习俗。文革时期大规模的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可归入这一类。有趣的是,现代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同样脱不了这一窠臼,法国和荷兰政府就曾劝说人们提早退休或申请残废身份,以使多余的劳动者成为纯粹的消费者。(10) 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让农民减少剩余产量以换取政府补贴,从此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就一直欲罢不能。   第二条路径就是放纵或鼓励过度消费。古罗马的贵族们骄奢淫逸,直到亡国。古埃及人狂热地建造金字塔。现代市场经济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径。虽然主流经济学没有把《管子》或《蜜蜂的寓言》关于奢侈消费的思想直接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但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必然要把过剩的生产能力压向有限的消费市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自从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勤俭节约的声音已难得听到,取而代之的是拉动消费、刺激消费、提前消费的喧嚣。仔细观察一下,其实很多消费就如《管子》所说的彩蛋雕柴一样是毫无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然而,提倡过度消费除了无谓地增加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外,对缓解生产过剩问题并无实质上的助益。因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剩程度早已远远超出主流经济学的解释能力和现实市场经济制度的最大容量。翻开经济史就知道,把美国最终从30年代大萧条中拖出来的,既不是市场的力量,也不是罗斯福新政,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4年,由于要供应自己的军队和盟国的军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一番。奇妙的是,在这期间并没有发生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大炮挤走黄油效应,而是美国的个人消费普遍增加,失业率从17.2%下降到了1.2%――这是美国有史以来失业率的最低点。(11)换句话说,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下,只有战争这种能瞬间破坏巨量物质财富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用战争来解决问题当然是个悲剧,我们面对的挑战就是怎样用喜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近现代理论视野中的生产过剩问题   本来生产过剩――即在一定的技术和组织条件下,人的生产能力大于自身消费能力的现象――应该是好事,但在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下却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这样的难题,单靠社会无意识地应付,是不可能得到妥善解决的。事实上,生产过剩一直是市场经济国家产生贫富分化,进而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1772-1837)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文明时代,贫困是由过剩本身产生的。(12)贫困的原因是过剩而不是稀缺,实在是一个天才的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系统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决不了包括生产过剩在内的种种问题,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凯恩斯也注意到了一种可富而不富(poverty in the midst of plenty)(13) 的矛盾现象,同样认为传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无法解决生产过剩问题。实际上凯恩斯的可富而不富与傅立叶的提法可谓异曲同工,只不过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大相径庭。在凯恩斯提出的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蜜蜂的寓言》的影子。   不过,尽管有上述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向生产过剩问题发起过挑战,并且曾经一再让人们以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但显而易见的是,直到现在,这个古老的问题仍在考验我们的智慧。对利润率下降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在市场经济中,过剩的生产能力作用于有限的消费市场,反映在企业财务上就是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早在经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候就被许多学者注意到了。亚当斯密就认为,随着资本的积累,利润率会由于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加剧而趋于下降。(14)斯密这样说的时候,还有点漫不经心,但李嘉图就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了。李嘉图说:利润的自然趋势是下降的。(15)按笔者的理解,利润下降的趋势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就如衰老对于生命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这一趋势发展的最后结果,李嘉图没说,但马克思说了:大量分散的小资本被迫走上冒险的道路:投机、信用欺诈、股票欺诈、危机。(16)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我们看到,欺诈早已无所不在,甚至进入到婴儿奶粉的产销领域。以财务稳健为生命线的保险业,在利润率下降趋势的逼迫下,正大张旗鼓地把资金投入风险莫测的股市。(17) 我们似乎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验证马克思说过的话。   需要说明的是,利润率下降趋势并不意味着利润率会直线下降,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顽强地抵抗着利润率下降的自然趋势。二战以后,战争废墟为生产能力的膨胀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各种发明创造导致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有效地提高了资本生产率,使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历了一段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于是,有些西方经济学家轻率地断言马克思错了。(18) 然而从常识上看,这种论断的浅薄之处是很明显的:我们怎么能指望每当利润率将要下降的时候都会有一个额外的市场空间或划时代的技术革新恰到好处地前来救驾呢?事实上,直到今天,任何一个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人只要投身到市场竞争中,他就不得不每时每刻都与利润率下降趋势进行艰苦的、而且常常是绝望的抗争。这种切身体会,正是那些只在书斋里做研究的学者们所欠缺的。   五、期待经济学中的哥白尼   稀缺还是过剩,这是个问题。由于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天文学发展史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争论。与地心说类似,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一个没有科学依据但又根深蒂固的错觉上的,这个错觉就是:人的消费能力总比生产能力大。其实只要站在常识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哑然失笑――假如消费能力真的比生产能力大,人类早就灭绝了。显然,在基础问题上搞错了方向,往后理论发展得越复杂、越精致,离现实经济生活就越远。确实到了认真正视问题的时候了。   如果我们盲目迷信实际上回避了真问题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指导现实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就难免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比如,我们的现实经济已经进入到过剩经济阶段,生产过剩引起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当务之急应该是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顺畅地把已经过剩的产品分配给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的消费者。可是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思想上仍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仍然认为提高企业的效率是主要问题。已经生产出来的都没有销路,再提高效率,产品卖给谁?那些发达国家倒是有钱,可是你把价廉物美的东西卖给他们,人家不但不领情,反而要告你倾销。可见生产过剩这种繁荣背后的烦恼是世界性的,WTO也解决不了这个深层次的问题。有些事情,我们囿于一些僵化的理论框框,早已见怪不怪,习焉不察了。假设有一帮外星人到地球考察,他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穷国不顾本国的贫困人口还温饱不继的现实,紧赶着把各种产品低价输送到富国,而富国却忙着把送上门的便宜挡回去。可以想像,那将出现怎样的友星惊诧!   由于主流经济学的基础性错误,经过这种经济学专业训练的人大多丧失了发现现实经济真问题的能力。在主流经济学家们还沉醉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幻梦中时,其他学科学者的洞察力已经直抵经济问题的核心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1913-2004)就揭示了一个容易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世界目前生产的食物多于它的需求。如果将这些食物平均分配,我们将拥有一个人民过于肥胖的世界,但是,这些食物并没有平均分配。(19) 确实,以高科技时代的生产能力而论,至少在满足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这种需求如上所述,是有限而不是无限的――的层面上,消费品的生产已经达到充分涌流的程度了。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不过就是要消除贫困,建立一个让每个人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20) 从而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21) 的社会。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实现这样目标的物质条件早已具备,我们欠缺的只是经济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实际上,让每一个人能够体面地、像人一样地生活,(22) 这本来就是对一个文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决不可能是可望不可及的乌托邦 (23)。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的消费能力也是稀缺的,而且比生产能力更为稀缺,我们就能看出,我们现在已经被现实生产力推到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社会的门槛上了。我们认不出这个门槛,只是因为我们的眼睛被一层错误理论的迷雾遮住了。   这样的迷雾显然只有哥白尼式的新理论才能驱除,然而新理论将出自何处?   六、希望就在我们中间   学术研究离不开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往往植根于对常识常理的敏感。保持这种敏感决非易事,因为我们每天都泡在常识常理的海洋里。但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失去了这种敏感,就很容易钻入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之类的牛角尖而不自知。还记得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个年代吗?可见,在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抛弃常识而把一种理论当作不可怀疑的教条,各种有悖常理的怪事就会纷至沓来。面对现实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从已有的理论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那就直接应用常识吧,诚如汪丁丁所言:在一个深不可测的领域里,我深以为然的指导原则是:返回常识。因为只有常识,是最可靠的知识。(24)   目前,贫富分化、失业、环境恶化等问题正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理论上有重大缺陷的主流经济学早已不敷应用。这样的形势,对于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实际上,对主流经济学提出质疑的声音在我国经济学界一直不绝如缕,(25) 而问题在于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足以取代主流经济学的正确理论。也许只要改变一下观察的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已经站在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等经济学巨人的肩膀上了。   这么说决不是狂妄,而是有根据的自信。有一个花絮值得一提:上面引用斯塔夫里阿诺斯的那段话,出自他专门为《全球通史》1999年中文版撰写的序言中,似乎是针对我们汉语读者说的。可能在他看来,他提出的问题,只有中国的学者能够解决?如果真是这样,这位历史学家的确眼光独到。放眼世界,我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所具有的优势实在是得天独厚:第一,我们的知识最全面。除了掌握现代西方流行的种种经济学理论外,我们还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素养,因此我们有可能从这两种很少交集的理论体系的碰撞中获得新的灵感。第二,我们的经历最丰富。我们既完整地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兴起和崩溃,又亲身体验了市场经济的成功与困惑。所以,在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学者中,只有我们中国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才最有希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固有模式之外闯出一条新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老生常谈的八个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左传文公二年.   3,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原文为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4,史记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原文为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5,管子侈靡.   6, 伯纳德曼德维尔.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Gary S. Becker.A Theory of the Allocation of Time .The Economic Journal,Vol.75,No.299,1965,(9): 493-517.   8,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8.   10,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6.   11, 布朗参考书出版集团编.经济史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8.   12,傅立叶全集:第6卷 .巴黎版,1845,35.本文转引自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13,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0.   14, 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因的研究 .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72.   15,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01.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4页.   17,卢映西.对保险资金入市的思考 .经济学家,2005,(1).   18,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6.   19,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3.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   23,我们现在要警惕的恰恰是斯蒂格利茨指出的另一个问题:在新古典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時候,它本身也具有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性质。参见:卢周来.作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新古典经济学 .二十一世紀网络版, http://www.cuhk.edu.hk/ics/21c/index2.htm (2004#0;12).   24,汪丁丁.知识产权不是霸权 .财经,2004,(24).   25,左大培.混乱的经济学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汪丁丁,叶航.理性的追问:关于经济学理性的对话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赵磊.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的危机 .经济学动态,2004,(7).
个人分类: 转载|1345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卫东:一分钟读懂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huangwd99 2008-10-3 09:43
一分钟读懂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首先看经济是如何增长的: 所谓经济增长是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增加了,从而国民产值增加,但是同时消费也必须要同步增长,以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否则产品必然积压。过多产品积压必然导致工厂停产倒闭,工人失业,生产下降,使经济不能实现增长。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生产能力明显增长,但是国内消费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生产增长速度,为保持生产和消费平衡,国家采取政策推进出口,如出口退税,使近年来,出口产值接近国内产值一半,带来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目前已增长到近2万亿美元。继续增加出口,就是拿我们的财富换美元白条。白条不使用,实际价值等同于废纸。今年美国遭遇金融危机,消费萎缩,导致我国出口到美国减少;同时在国外压力下,人民币汇率升高,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石油大幅度涨价,增加了运费,也使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这些都使我国的出口市场萎缩,导致国内工厂停产,工人失业,使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带来更大的危机。另一方面,国内搞楼市股市泡沫,吸走了老百姓的大量资金,使消费进一步萎缩。此外,将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刚性消费推向市场,提高了消费价格,导致老百姓手里的货币减少,使有效需求降低。 解决途径: 必须增加内需取代外销市场。首先建立覆盖所有人的福利制度;其次,增加老百姓收入,对农民,美国采取补贴,日本采取高粮价,对工人,包括民工,必须逐步提高工资,提高幅度应大于经济增长速率,弥补多年来的亏空。同时制定政策堵住股市和楼市泡沫。降低房价,使住房消费落到实处。西方发展历史证明,必须由政府通过法律手段推进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此外,国家增加基础建设投资,可以减少失业,增加消费。这是有利于劳动者、资本家和政府的对策。 后注: 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生产和消费必须保持平衡。多年来,我国就是一个生产能力过剩的经济,不断通过出口财富换回美元白条,由于无法兑现,实质换回的是废纸,国内普通劳动者低收入带来的低消费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生产发展。主流经济学家总是以经济过热为理由,紧缩银根,使中小企业倒闭,降低生产能力,适应低下的消费能力,不知道提高普通老百姓收入,从而提高消费能力,适应增长的生产能力。提高富人收入,是增加投资和生产能力,会使问题更严重。 西方发展经济学主要论述如何发展生产,不提和少提同样关键的消费能力培养包括分配问题。而在当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不市场化,最受政府控制的是分配,是劳动者收入。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福利制度,制定最低工资制度。这是因为马克思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早期历史周期性经济危机所证明了的,分配市场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自罗斯福采用凯恩斯对策以来,才通过政府介入彻底摆脱了这个问题。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同样受困生产过剩 和低工资 ,每 8 - 10 年就发生一次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大量资本家破产自杀, 工人失业,经济滑坡,经济发展速度受消费增长的限制,发展缓慢。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 经过近 一 百 多 年发展,到18 2 0 年, 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中国(附录2),同期 中国 从清初发展到 占世界GDP32%, 大于 所有西方国家 ,包括欧洲和美俄日 之和。 参见张文木:人生沉思录之八(七〇一七三〇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8/200809/45786.html ) 给工人提高工资,会使产品成本升高,通常工人工资提高10%,成本提高不超过4%(工资占gdp仅40%),而且同行业共同提高,使价格共同提高,而工资提高10%,则消费能力提高10%,产品销售量必然提高,只会使更多企业有更多销售量和更多盈利。 成本提高,会减少出口,但我国现在出口过多,积聚过多外汇,需要减少出口. 我国外汇储备2万亿美元,实质是凭空增发14-16万亿人民币给资本家(一部分是企业出口产品到国外得到美元,给中国银行换取人民币,另一部分是国外资本家直接拿美元给中国银行换人民币),国内没有任何对应的物质财富。如果我们不是生产和出口这些产品换美元,从而将产品留在国内,同时减少了美元储备,而是通过提高普通工人工资将增发的人民币发给普通劳动者,使他们有钱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岂不是更好?我们的经济发展也不会受国外市场影响。由于国内老百姓收入低,使用这些外汇购买商品,在国内没有市场,购买生产线,一样无法将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出去,从而导致倒闭。这使我们的外汇无法使用。 美元在2001到2008年期间,贬值超过40%,我们储存2万亿美元不用,每年至少损失1千亿美元以上。
个人分类: 经济|22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 数学:外星人怎样帮助中国人现代化
huangwd99 2008-9-25 10:58
外星人怎样帮助中国人现代化 http://www.xici.net/b180507/d13740525.htm -------------------------------------------------------------------------------- 作者: 数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总应当要提出一些想象的抽象模型来供人们思考。正如牛顿力学要研究一个光滑斜面上的纯粹木块的下滑过程一样。如果牛顿力学一开始就研究一只猫在跳跃过程中的各种力学现象,恐怕到现在人们对力学的认识还停止在支离破碎的定性认识上。 本贴子就贴一个我已经想了很久但现在也无确定结论的抽象的,很脱离实际的课题,目的是想得出某个经济学的结论。我在这里向诸位网友请教,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我的想象的模型是这样,假设我是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外星人,我已经拥有无限的科技能力和生产能力,比地球上的所有人的科技能力和生产能力大几亿倍不止,可以认为是无限大。 我作为外星人的代表来到中国,想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我并不打算施加任何强权和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而且,我们外星人历史上和中国也没有任何过节。 现在说我的课题:我怎样通过援助的办法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提高中国人民的科研能力?我怎样通过援助来使中国人民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生产系统?这个现代化的生产系统中的每一个细节他们都能够自己设计制造?以至于在我离开之后他们仍然能够靠着自己的现代化生产系统过着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这个课题是很难的。 一个办法就是大量的物质援助。既然我有无限的生产能力,中国人民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果他们要鸡蛋,我就在天外生产他们肯定吃不完的鸡蛋空降到地面上送给他们。如果他们要名牌服装,要汽车,要家电,随便他们要什么,我都能够在一瞬间生产出来运送给他们。甚至如果他们要住房,我也可以很快在地球上建造起来送给他们。 但是我觉得这个办法不仅不能够帮助中国人民提高生产力,反而会把他们原有的生产系统彻底破坏了。还要生产什么?凡是想要的东西外星人都提供了。我甚至摧毁了他们的管理。比如说每个人都要十辆汽车,我立即给了他们,但是交通管理是他们的事情。那么,道路拥挤,就需要警察维持秩序。可是政府能够雇到警察么?原来政府能够雇到警察是因为警察要谋生,要挣钱。现在什么东西外星人都给,我凭什么还要去当警察上班?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提供货币支持。本来我们外星人早已经不用货币了的。但是为了探索解决我上面提到的课题,针对地球上的中国人我们专门印制了大量的外星币,这是因为中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因此需要钱这种东西。 一种办法是我将大量的外星币援助给中国政府,中国政府要多少我就给多少。而且中国政府当然也可以用我给的外星币向我购买任何数量的产品。 问题在于,这也可以帮助不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提高,这很可能跟中国怎样用我的外星币有关系。如果说是用外星币购买了大量的课桌课本学校的校舍办起了好的学校呢?那么生产课桌课本校舍的厂家就要倒闭了。 想来想去,我总算是想到了两种很可能可行的办法,在这里向诸位的网友介绍,看有什么毛病。 第一种办法是,我作为外星人采买商,来到中国大肆采购,当然付的是我大量印制的外星币。这些外星币肯定是管用的,是因为如果中国人拿着外星币向我购买任何东西,我都会卖给他,但是我控制的价格,比中国国内的行情价格要高。这么一来就达到了这种效果,一方面我的钱是真的,因为中国人任何时候要拿着钱向我购买东西,我一定会给他们东西,钱能够换到东西,当然是真的。而另一方面从外星人手里购买东西是不划算的,因为本国人生产的东西更便宜。 那么,我从中国采购了大量的大米,小麦,轻工业品,汽车,家电,我用来干什么呢?我什么也不干,把它们统统当垃圾扔掉。因为我已经拥有无限的生产能力,我要这些个东西干什么?我无非是想通过这种采购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产力嘛。但这件事情对中国人民保密,对他们宣传还是说都用上了的。 这样一来我和中国人之间的贸易就产生了绝对的逆差,或者说中国人的顺差。这样,因为我的外星币确实随时都能够买到东西,因此就被中国人用作储藏手段,当作外汇储备大量存起来。 第二种办法和第一种办法是挂勾的,就是建立了外星币的信用之后,我作为投资者来到中国,到处开饭店开工厂,当然,我是坚持用外星币购买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产品来这么干的。这么一来我就用外星币获得了某种权力,比如可以要求工人一天之内只能上两次厕所什么的。因此我组织生产产品卖到市场。如果中国市场不买我的东西怎么办,好办,用第一种办法出口到外星去,也就是说作为购买者我把那些我投资生产的产品都买下了运到外层空间销毁掉。 因此,通过有无限信用的外星币,我能够保持中国市场的永远繁荣,市场行情永远是好的,生产者们兴高采烈地从我这里接到大批订单,成天生产了又生产,最终的目的是获得了大量的外星币储藏起来。生产力也是确实能够得到不断发展的。 但这里也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我无法从中抽身出来了,或者说,一旦我外星人离开了地球,外星币不管用了,我也不继续购买中国人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了。那么中国人的生产系统虽然具有能够生产出足以使自己吃好穿好生活好的能力,却因为产品卖不出去了而把自己给憋屈死了。这将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使中国人的经济系统崩溃。 但是我又想到了一种抽身出来的办法,那就是和中国政府秘密商定一个欺骗手段,给社会制造一个假象,外星人还没有走的假象。首先在一个秘密的大山洞里教会中国政府制造外星币的技术,然后政府聘请十个特型演员来扮演外星人,在国内继续到处采购到处办外资企业,而采购来的东西,当然是政府在一处地方极为秘密地销毁掉。 这样一来,市场仍然就保持了繁荣,生产力也能够永远发展。中国人不需要外星人的帮助也能够存在和生存且发展。 这其实就是我的通便器理论,即政府购买大量的产品销毁掉的理论。 但是我对于这个理论也是不大满意的,就是一定要生产出来许多好好的,还能够使用的财富,将其销毁掉,才能够维持住这个市场的繁荣和运行。不这样大家都活不成。这是很奇怪的事情。 其实,也正是因为我想到了这个课题,才隐隐觉得也许demmos先生的按人发钱的理论是正确的。 诸位网友们:你们对于外星人怎样帮助中国现代化有好的办法吗? 博主评:本文发表于2003年,深刻揭露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费不足带来的问题,对文章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政府购买大量的产品销毁掉。至少应该将产品发给大家使用才更好吧,然而,难以操作,也不知道是否适合大家需要。现实的应该是学习西方国家,给劳动者提高收入,从而劳动者自己生产,自己享用。而不是生产出来,出口换美元白条,美国人不拿美元白条换我们的产品,我们的经济就萎缩。
个人分类: 转载|1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卫东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分析:生产和消费必须平衡
huangwd99 2008-9-20 09:21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分析与应对策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当前我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集中表现再内需不足,如何应对,需要我们正确认识我们的实力。我们首先从人的需求角度来分析我们的生产能力,从而评价我们的经济实力。 按照马斯洛(Maslow)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必要需求和非必要需求。必要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非必要需求包括自我实现、自尊和情感需求。常说人的需求是无限的,主要指需求种类是无限的,这是由人的好奇心决定的,例如人对品尝美味食品的种类是无限的。但是,人对每一种物质的需求量是有限的。 就生命意义来说,必要需求是没得商量的,是人的本能需求;非必要需求属于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与个人的价值判断有关。必要需求中安全需求主要由国家设立的军队和警察来保障的。这里主要讨论我们国家在满足生理需求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衣食住行方面的能力。 衣:我们国家是全世界最大的成衣出口国,也是制衣原料化纤和棉花的最大生产国,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国内自身的需求。 食:我国粮食基本满足自己的需求,生产食油和饲料的原料大豆需要部分进口,主要原因是国家放弃控制,被美国通过自由竞争除去的。肉类产量达到年人均60公斤,超过日本,达到一些发达国家水平。 住: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超过日本人均住房15平方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行: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公路铁路里程、人均车辆等方面,但是,目前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虽然还需要发展,但是,不是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主要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生产财富的能力, 2007年全年增加外汇储备4619亿美元 (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080111/18224396311.shtml ), 这表明我们在这一年里,除满足自己的需求外,我们还为国外生产了4619亿美元的货物,奉送给国外,手里增加了4619亿美元白条。相当于人民币34642亿元,占GDP 246619亿元约14%,超过了给全国人民发的工资总额(近年来一般占11-12%),全国每人约贡献2500元,我国经济并没有发生大的问题。说明实际生产能力比国内消费至少大14%以上。 我国目前农村中青年大部分进城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占劳动力比例实际很低。不仅生产了基本满足我们需要的食品,肉类生产能力达到了使人均消费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了。这与六十年前,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才能满足吃饭基本需要,有了极大进步。 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不再是以前经济上自身生产能力不足导致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生产线开工率低,主要原因是消费不足,国外发达国家普通工业消费品市场已被我们大部占领,国内市场需求始终增长缓慢。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内需,提高内需就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包括增加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系统,使我们的普通劳动者有能力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同时我们的生产也应同时逐步转向内需为主的结构上来,调整产业结构和政策是下一步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 黄卫东 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82 黄卫东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缩略版)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918
个人分类: 经济|129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