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毒素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新型小分子营养物和毒素检测:等离激元质谱方法
nanomicrolett 2019-4-19 09:29
【引言】 临床上 食品 成分分析 依赖于先进的检测工具来提供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的关键信息。然而,食品样品成分的高度复杂性及动态分布,小分子营养物和食品中低丰度小分子毒素的检测仍极具挑战。因此,食品工业和临床营养学中亟需针对小分子分析的新工具。 本文亮点 1 基于等离激元纳米颗粒实现了小分子营养物和毒素的灵敏检测(~pmol)。 2 在复杂乳状样品中实现了目标分子的直接快速定量定性分析。 内容简介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 具有样品预处理简单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但在食品分析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两个难题:(1)面向特定应用高效率、个性化基质材料的筛选;(2)分析物定量需要解决激光解吸电离过程的不可预测性。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钱昆和营养学专家蔡威 等人开发了一种新型的 贵金属材料辅助激光 解吸电离质谱方法 ,成功检测了复杂生物乳状样品中的小分子营养物和毒素。研究以优化银纳米核壳材料(SiO 2 @Ag)为基质,实现了纳升(~nL)级别母乳的直接分析检测,无需富集分离步骤;将小分子营养物和毒素的检测限低至0.4 pmol,整个实验过程仅需几分钟。该研究不仅发展了生物分析中等离激元材料的个性化设计,同时拓宽了激光解吸电离质谱的应用范围。 图文导读 1 SiO 2 @Ag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通过经典的Stber法合成表面光滑、大小均一的SiO 2 纳米颗粒,以PVP的乙醇溶液作为稳定剂和还原剂,在SiO 2 纳米颗粒表面进行多次银镜反应以获取结构参数最优的SiO 2 @Ag来优化激光解吸电离过程。 2 小分子营养物的检测和鉴定 SiO 2 @Ag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在消耗样品极少(~nL)、无需任何复杂预处理的情况下,实现了母乳中乳糖的快速灵敏检测;通过综合判断Na + /K + /Ag + 加合物多重信号二级质谱进行分子鉴定。 3 母乳样品的同位素定量 同位素定量法与传统的酶方法相比,无需复杂的样品预处理,从间接定量变为直接定量,定量结果更准确。 4 食物中有害成分的检测 等离激元质谱法可直接检测牛奶样品中痕量的三聚氰胺且无需分离和负极;对三聚氰胺银离子加合物进行二级质谱分析以获取离子碎片,从而实现精准鉴定。 作者简介 主要研究方向: ①芯片材料器件;② 质谱技术方法;③ 生物分子检测;④ 生理疾病诊治等。 主要研究方向: ① 小儿肠外营养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研究;② 新生儿静脉营养合理临床应用研究;③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及潜在危害研究;④ 新生儿合理营养合理临床应用研究等。 相关阅读 1 用金纳米棒SERS探针早期检测 炎症巨噬细胞的粘附分子 2 生物功能化导电聚合物改性的石墨烯-CNTs纳米复合材料用于 蛋白质检测 的电化学阻抗分析 3 综述: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 生物传感应用 4 酵母菌可控生物合成金纳米片 及其性能研究 5 NML研究论文 | 超灵敏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基于MOF衍生物的CuNi/C纳米片阵列 关于我们 Nano-Micro Letters是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主要报道纳米/微米尺度相关的最新高水平科研成果与评论文章及快讯,在Springer开放获取(open-access)出版。可免费获取全文,欢迎关注和投稿。 E-mail: editorial_office@nmletters.org Tel: 86-21-34207624
2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食物的天然毒物和天然食物的安全性(一):河鲀(3)毒素利用
热度 1 jxz1963 2017-9-25 08:57
食物的天然毒物和天然食物的安全性(一):河鲀( 3)——河鲀毒素资源的利用 由于人工养殖的河鲀毒性降低,肉质鲜美,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河鲀养殖已在我国北起辽宁,南到海南的沿海地区,和内陆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开始试养红鳍、暗纹和菊黄东方鲀等河鲀鱼类。其产量已占世界河鲀鱼总产量的 70% ,大约 70% ~ 80% 河鲀外销到日本和韩国。据资料,早在 2003 年我国河鲀鱼养殖产量达 11545t, 其中淡水与海水的养殖产量分别为 1404t 和 10141t ,出口日本和韩国共 3000 多 t 。上市河鲀鱼主流规格为 600g/ 尾~ 1000g/ 尾,商品河鲀鱼销售的方式为 : 活鱼、冰鲜、冷冻和加工制品。 2002 年江苏省出台地方标准 DB32/T543-2002“ 无公害家化暗纹东方鲀安全加工操作规范 ” ,规定该品种的河鲀毒素 TTX 含量不应超过 10MU/g (注: MU/g— 鼠单位),而其余部位包括卵巢、肝脏、脾、肾、血液、眼球、胆、胃、肠、心脏、腮均作为有毒废弃物处理。 但随着暗纹东方鲀人工养殖业的发展,人工养殖的暗纹东方鲀被认为毒性降低或没有毒性。 2010 年 12 月 28 日,国家卫生部发布第 78 号令,废止和宣布《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的文件失效。为人工养殖低毒或无毒河鲀鱼,再按严格脱毒规范操作宰杀,生产安全食用河鲀鱼肉,开辟河鲀鱼资源利用的新途径。 对加工河鲀鱼脱毒的 卵巢、肝脏、脾、肾、血液、眼球、胆、胃、肠、心脏、腮均作为有毒废弃物,或对高含河鲀毒素的海洋河鲀鱼,进行综合利用提取河鲀毒素,用作医学研究应用。 1 、河鲀毒素的医学应用 河鲀毒素的医学试验研究,发现河鲀毒素 TTX 具有镇痛、降压、抗心律失常、局麻、戒毒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的功效。河鲀毒素降压假说的理论是 TTX 使血管逐渐麻痹,外周血管阻力减小,造成血压下降。 5×10 -4 μg·g -1 的河鲀毒素,就能够促使血管舒张产生降压作用。 0.05×10 -3 ~ 2.0×10 -3 μg·g -1 国产河鲀毒素给家兔静脉注射、 0.5×10 -3 ~ 2.0×10 -3 μg·g -1 给大鼠静脉注射均能产生降压作用。 由于河鲀毒素独特的作用机制,使人们对其性质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临床试验上,河鲀毒素针剂用以代替吗啡、杜冷丁、阿托平和南美筒箭毒等,治疗神经痛,镇痛的时间可达 12h ~ 20h 。河鲀毒素的毒性较大,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但在临床上可有以下几方面的用途:( 1 )镇痛,含 TTX 的注射剂曾用于治疗神经痛、癌痛、关节痛、肌肉痛、麻疯痛,以及因创伤、挫伤、烧伤引起的疼痛。( 2 )局部麻醉,由于河鲀毒素的麻醉作用比一般的局部麻醉药要强上万倍,故国外已有河鲀毒素与普通麻醉药配伍而作为麻醉药的专利出售。( 3 )镇静,可用作瘙痒镇静剂,对于皮肤瘙痒症、疥癣、皮炎等可以止痒,进而促使其痊愈。也可用作呼吸镇静剂,治疗气喘和百日咳等症。( 4 )镇痉,作为解痉剂,用于松弛肌肉痉挛、胃痉挛和其他痉挛,对破伤风痉挛的解痉效果尤为显著。( 5 )降压,河鲀毒素有独特的降血压效果可以考虑在临床上用来抢救高血压患者。( 6 )抗心律失常,河鲀毒素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活性,若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配用,可显著增强对心律失常的疗效。( 7 )其他,作尿意镇静剂,用于遗尿症的治疗。动物实验还发现,河鲀毒素在治疗癌症、延缓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河鲀毒素微胶囊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河鲀毒素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另外,河鲀毒素还可治疗与睡眠相关的疾病。 2 、河鲀毒素中毒的防范和救助措施 只要不食用含河鲀毒素的河鲀鱼和水产品,就会避免河鲀毒素中毒。对养殖的 “ 无毒或低毒河鲀 ” 鱼资源利用,要经具有宰杀河鲀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 “ 去毒 ” 加工,确认无毒后再烹饪食用。如果误食野生河鲀或含河鲀毒素的水产品,难免会有河鲀毒素中毒事件发生。河鲀毒素中毒潜伏期较短,绝大多数在食用后 10~45 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先是皮肤有麻或刺痛感,很快延及手指、四肢及其他部位,产生广泛的肌肉麻痹;消化系统出现呕吐、腹泻,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血压下降、循环衰竭。如果食用了含河鲀毒素的水产品,发生上述病况,尽快进行确诊。国内外尚无特效河鲀毒素中毒解毒剂,一般采用综合对症治疗措施,如早期服用 1% 硫酸铜 100 ml 催吐;用 1:5 000 高锰酸钾或 0.2% 活性炭悬浮液洗胃;静脉注射高渗或等渗葡萄糖溶液,以促进毒素的尽快排泄;维持呼吸;也可选用莨菪类药物,包括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樟柳碱等大剂量应用,对救治河鲀鱼类中毒有显著的解毒效果;肌肉麻痹者可肌注 1% 盐酸士的宁 2ml 及维生素 B 2 、 B 6 去麻痹,咖啡因、山梗烷醇酮和硫代硫酸钠与生理盐水一起静脉注射也有显著疗效。同时可采取对症补液等措施治疗。 经周瑞宝教授 2017 年 9 月 22 日 同意,本博客近期将陆续刊出周教授 参与编著的 新书《当代食物安全》的部分内容,希望得到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并积极进行热烈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1867 次阅读|2 个评论
食物的天然毒物和天然食物的安全性(一):河鲀(2)毒素性质
jxz1963 2017-9-25 08:50
食物的天然毒物和天然食物的安全性(一):河鲀( 2)——河鲀毒素的性质 1 、分子结构 与 化学性质 河鲀鱼类和含毒海生甲壳、软体和藻类生物中,含有一种毒性很强的河鲀毒素,这是 一种毒性生物碱 , 英文名 Tetrodotoxin ,缩写为 TTX , 又称原豚素 (spheroidine), 东方豚毒素 (Fugupoison) 等,分子式为 C 11 H 17 O 8 N 3 ,分子量为 319.27 ,纯品为无色柱状结晶,游离则以水合物形式 (C 11 H 17 O 8 N 3 . . H 2 O) 存在。 TTX 的结构特征是有 1 个碳环 , 1 个胍基 , 6 个羟基 , 在 C-5 和 C-10 位有一个半醛糖内酯连接着的分开的环。 河鲀毒素晶体难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浓酸,易溶于稀酸,能与苦味酸 , 柠檬酸形成盐,不溶于任何中性有机溶剂,包括乙醚、甲醇、乙醇、丙酮、 N,N’- 二甲基甲酰胺、二甲亚矾、苯、氯仿和乙睛等。将 TTX 溶于三氟乙酸,再将其冷冻干燥,获得的无定型的河鲀毒素 TTX 。 结晶的河鲀毒素在稀酸水溶液中极易溶解,在中性和弱酸溶液中对热稳定, 240℃ 开始碳化。在 5% 氢氧化钾碱性溶液中,于 80℃ ~ 100℃ 可分解成黄色结晶的 2- 氨基 -8- 羟基 -6- 羟甲基一喹唑啉。在日光下暴晒 20d ,或在盐水中盐腌 30d ,其毒性仍不能被全部破坏。在 pH = 7 以上和 pH = 3 以下不稳定,遇强酸和强碱时易脱水、分解成无毒的产物。 在河鲀鱼中,河鲀毒素与其毒素 同系物 是同时存在的。河鲀毒素的同系物种类较多,从河鲀、两栖类等生物体内分离得到多种河鲀毒素同系物。这些同系物可能与河鲀毒素的代谢或生物合成有关。在河鲀毒素的同系物中,河鲀酸等同系物的毒性较低,甚至无毒。它们与河鲀毒素性质相似,有一定的生理活性,如:河鲀毒素的小鼠 LD 50 为 10μg/kg ,而 6- 表河鲀毒素为 60μg/kg , 11- 去氧河鲀毒素为 71μg/kg 。 2 、河鲀毒素的制取方法 中国于 1958 年开始进行 TTX 的提取分离工作。采用热甲醇法、微火煮沸法、沸水浴法对河鲀混合卵和混合肝的毒素进行提取,得到的 TTX 的均值毒力鼠单位( MU )分别为:热甲醇法 1524 ,微火煮沸法 2518 ,沸水浴法 2491 。另外,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采用多重膜分离提取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河鲀毒素纯品,纯度可达 99.0% 以上。 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断研究、发展,经历过氧化铝柱层析法、圆形滤纸层析法、活性炭层析法和离子交换树脂 — 活性炭吸附法等,分离出 TTX 结晶。通常 TTX 的提取步骤是:河鲀卵巢 → 水提取 → 除蛋白质 → 离子交换 → 脱色 → 活性炭 吸附 → 浓缩 → 精制 → 结晶。现代分离河鲀毒素多采用层析法,先把富含毒素的样品绞碎,与含 1% 醋酸的甲醇液一起匀浆以抽提河鲀毒素,匀浆液经 5000 r/ ~ 6000r/ ,离心 10 ~ 15 ,沉淀物再用以上方法重复两次。合并上清液,减压浓缩,并用 氯仿 除去脂肪。之后经过冷冻干燥或再减压浓缩,浓缩液经 Bio-Gel-P 2 或 CM-Sephadex C-25 ( NH4 + )或 Amberlite IRC-50 ( NH4 + )层析,用 0.1mol/L ~ 0.4 mol/L 醋酸洗脱,合并有毒成分,浓缩后再经 Bio-Rex70 ( H + )层析,以 0.1mol/L ~ 0.3mol/L 醋酸洗脱,然后再重复一次, Bio-Rex70 ( H + )柱层析,即可得到纯度非常高的样品。 3 、河鲀毒素检测方法 河鲀毒素检测常用的方法有小鼠检测法、酶联免疫法、 薄层色谱 法、柱后衍生 高效液相色谱 检测法、气质联用法和液相质谱联用等。国外较多地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液相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河鲀毒素。 小鼠生物法(以 30 内将一体重 20g 小鼠致死所用河鲀毒素的量为一鼠单位( Mouse unit , MU )。也是最常用、最直观的检测方法,通过小鼠死亡前所呈现出的典型的河鲀毒素中毒症状,可迅速地将河鲀毒素与其他致死性物质区分开。此法测得的毒力用小鼠单位( MU )表示。有人将鼠单位换算成河鲀毒素单位,其公式为 1MU=0.178μgTTX 。 免疫酶技术是 20 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免疫测定法,它是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的有机结合。 1989 年建立了用牛血清白蛋白( BSA )连接河鲀酸( TDA )作为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ELISA )法,检出限为 0.3 mg/L ~ 1000.0mg/L 。由于 ELISA 法测定程序简便易行,速度快,灵敏度高,因而在河鲀毒素的定量检测以及预防河鲀中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高效液相色谱是分析、制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成熟的技术之一,它具有分离效率高、分辨率好及速度快等特点。张虹等采用醋酸与 TTX 结合形成离子,在 ODS 柱上采用紫外检测器直接测定 TTX 含量,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最低检测限 50ng 。 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质谱所具有的超强定性能力使色谱质谱联用,成为分析行业最有效最准确的分析方法之一。 1993 年用气 - 质联用从刀鱼中检测到 TTX 及其同分异构体的存在。已经利用气 - 质联用色谱仪,从暗纹东方鲀肝脏中检测到河鲀毒素含量。 荧光法是最早建立的定量检测 TTX 的仪器分析方法。原理是加碱水解后生成 2- 氨基 6- 羟甲基 8- 羟基喹唑啉,该物质发荧光,建立了最早的荧光分析法;其后,又有研究对荧光检测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连续自动荧光分析方法。但由于荧光分光光度计在中国应用不如紫外分光光度计普遍,因此根据 TTX 碱水解生成 C 9 碱的同时定量地生成草酸钠,此结构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峰的特点,该法与荧光法相比,二者最低检出限接近,但后者仪器设备较便宜。 建立了薄层色谱快原子轰击质谱的测定方法。先在 LHP-K 板上进行 TLC ,纯化 TTX 及其衍生物,然后用质谱定量。此法可以区分在其他 TLC 方法中难以区分的 TTX 和脱水 TTX ,其优点还在于不需 TMS (三甲基氯硅烷)硅烷化,甚至当被测物的 TLC 分析不清时也可以测定。 4 、河鲀毒素的作用机制 河鲀毒素为氨基全氢喹唑啉型化合物,是一种典型的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它能选择性与肌肉、神经细胞受体结合,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从而阻滞动物电位,抑制神经肌肉间兴奋传导,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理机能障碍,造成肌肉和神经麻痹。除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引起局部刺激症状外,河鲀毒素被机体吸收进入血液后,能迅速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发生麻痹,继而使得各随意肌的运动神经麻痹;毒量增大时会毒及迷走神经,影响呼吸,造成脉搏迟缓;严重时体温和血压下降,最后导致血管运动神经和呼吸神经中枢麻痹。 TTX 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知觉麻痹、运动障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经周瑞宝教授 2017 年 9 月 22 日 同意,本博客近期将陆续刊出周教授 参与编著的 新书《当代食物安全》的部分内容,希望得到网友的支持和响应,并积极进行热烈讨论。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23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细菌会直接影响阿尔兹海默症的疾病进展
hongkuan15 2016-12-4 22:29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兹海默式症 日前,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神经和大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发现,在 晚发性(迟发性)的阿尔兹海默氏症患者大脑样本中存在较高水平的革兰氏阴性菌的抗原,相比对照而言,这些患者大脑样本中细菌脂多糖和大肠杆菌K99菌毛蛋白的水平较高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这些脂多糖分子能够聚集在淀粉样斑块中,而这就和阿尔兹海默式症患者的病理学表现及疾病进展直接相关了。 研究者Xinhua Zhan说道,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18个老化的大脑样本进行检测发现了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组分:脂多糖和大肠杆菌K99菌毛蛋白,相对用蛋白印迹分析对照的结果而言,k99在阿尔兹海默式症患者的大脑中水平明显会增加,同时脂多糖还能够聚集在β淀粉样斑块上以及患者大脑的血管中。研究者并不确定是否细菌引发了阿尔兹海默式症还是该疾病导致的结果。 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来自患者的24份脑灰质和脑白质样本同18份并无认知功能下降证据的个体样本进行对比,在两组研究对象中研究者均发现了脂多糖和K99,而且在阿尔兹海默式症患者中这种流行率较高,相比利用蛋白印迹进行的10份对照样本而言,研究者在13份患者脑灰质样本中发现有9份样本中都存在K99,而且在患者脑白质样本中K99的水平也较高;同时研究人员在6份样本中都发现了脂多糖的踪迹,但在对照样本中均为发现。研究者认为,在大脑中发现细菌分子让他们非常惊讶,尤其是在阿尔兹海默式症患者大脑中那就更不可思议了,也就是说人们需要注意大脑中感染性因子的存在,这或许只是首批细菌分泌的因子而已。 细菌LPS和大肠杆菌K99在大脑中 这项研究提醒研究人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调查感染性因子影响阿尔兹海默式症的机制,如今研究者在患者大脑中发现了脂多糖和K99的存在,那么他们就必须阐明细菌在阿尔兹海默式症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了,阐明细菌感染性因子和阿尔兹海默式症发病之间的关联或未后期开发新型治疗疾病的疗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Sharp说道,如果脂多糖是原因的话,我们或许就会采取措施抵御脂多糖或者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从而抑制患者阿尔兹海默式症的发生。后期研究者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来对此进行证实,此外她们目前并不确定革兰氏阴性菌能够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进展或者仅仅是其它过程的一个副产物而已。最后研究者Zhan指出,我们在老化的大脑组织中检测到了细菌组分的存在,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确定细菌组分是诱发阿尔兹海默式症的原因还是结果,是否革兰氏阴性菌会诱发疾病,或者说是当个体患上阿尔兹海默式症后更容易遭受细菌感染,这有待于后期研究证实。 本文转载:(生物谷Bioon.com) 参考资料: Zhan X, Stamova B, Jin L W, et al. Gram-negative bacterial molecules associate with Alzheimer disease pathology. . Neurology, 2016.
1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美国Avure公司实验使用超高压技术处理椰子汁中的致死毒素
sqzhang 2016-7-6 08:39
原网页防复制,下面为原文链接 Avure Technologies has completed a study with the Institute for Food Safety and Health (IFSH) to test the potential risk of Clostridium botulinum in coconut water, and will sh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and other regulatory officials. http://www.beveragedaily.com/Regulation-Safety/Avure-tests-deadly-toxin-in-coconut-water-treated-with-HPP
个人分类: 研究心得|2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会讯:第12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大会将在延安大学举办
xuxiangtian 2015-1-7 10:06
2014 年 6 月 14 日 -18 日,由国际毒素学会( InternationalSociety on Toxinlogy, IST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海南大学联合承办的第十届亚洲太平洋地区植物、动物与微生物毒素学术大会( 10thIST Asia Pacific Conference on Animal, Plant Microbial Toxins )在湖南长沙枫林宾馆举行。此次大会为国际毒素领域的重大学术会议之一,是间隔 20 年后再次在中国举办的学术盛会,充分表明我国在该领域居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在大会期间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天然毒素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白占涛博士(委员之一)提交的承办申请,经全体委员一致同意,最终胜出。第 12 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全国大会将由延安大学、陕西省区域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确定的会议举办时间为 2015 年 10 月 9-12 日。 http://www.yau.edu.cn/info/1122/17297.htm
个人分类: 新闻快递|3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生态毒素学的隐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
热度 41 yhji 2014-11-20 13:44
近些年,有关我国境内胡蜂伤人事件的国内外报道呈井喷态势。其中陕西最为严重:仅2013年,陕西三市(汉中,安康,商洛)被胡蜂蛰伤的受害者就达1,675人,其中42人死亡。同年, 四川省有114人遭受胡蜂袭击并住院接受治疗,其中9人死亡;湖北,云南,贵州等地也频报胡蜂伤人事件。2011年7-9月间,湖北恩施县就有7-8人被胡蜂蛰致死。2013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发布了一个回顾性研究报告,研究对象是09 - 11年间,湖北省内1,091位胡蜂蛰伤的住院患者,其中48人死亡,住院死亡率达到5.1%。,超过了在我国发生的毒蜘蛛、毒蝎等陆生有毒物种的致死比率。胡蜂伤人致死业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无独有偶,上述事件应照了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场造成了连续40多年肆虐美洲的杀人蜂大祸。据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报告称:杀人蜂的引入是一项失控的科学实验的结果。该项实验本意是选择性的引入某些特征,例如抗病性和更快的繁殖率至本土蜜蜂物种。然而,少数非洲蜜蜂逃出至野外,与本土蜜蜂物种杂交产生了新的非洲化蜜蜂,后者主要具有来自非洲蜜蜂的特征(如凶猛、暴躁、攻击性强等)。现在杀人蜂的繁衍数量已超过10亿,从南美洲蔓延到了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已有1000人死于杀人蜂叮咬。 同样是生态危机造成的生物死亡问题: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海湾的一座美国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致7人重伤11人死亡。平台爆炸沉没约两天油井便开始漏油,漏油量高达5000桶/每天, 随即美国政府宣布把此次漏油危机定为国家级灾害。 这场灾害的另一直接显现是对脆弱墨西哥海湾生态圈投下的浓重阴影。那年冬天,当地海域内近400头世界珍稀海生物种-海牛丧生! Discovery 频道曾详尽地描绘了一个真实发生的人类生活侵扰自然界生态链失衡的鲜活案例。曾几何时,人们惊讶地发现,一些与人居住地临近海域的海豹上岸后群体性地表现出极度痛苦的酷似人类癫痫样病状。经几拨科学家的紧密跟踪研究,梳理出其背后的“罪魁祸首”竟是人类生活中毫无顾忌地尿素成分洗衣粉和农业尿素的滥用。经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用水流失进入大海,被海中的海藻吸收,在海藻内形成海藻酸(KA)类小分子物质,海藻被小鱼吞食,后者又被海豹猎食,因海豹自身缺失代谢和分解KA的功能,经食物链累积在海豹体内的KA便会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的KA受体,诱发了海豹的癫痫样病症。 中国民间对“毒性”与“毒素”的理解似乎比西方学界的定义更宽泛。凡机体呈现病变的现象可通归结为毒性发作,凡能引起毒性的物质可通认为“毒素”。中医理论中“由内而外,排毒养颜”,在一定范围内治病即是“排毒”。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上案例中提及的无论“ 苯或氮氨”,石油污染物,PM2.5颗粒物以及 KA 类小分子物质均可归属毒素的概念范畴。 对于生物毒素的界定中西方间似乎认识不二。下面再举若干生物毒素的相关范例: 前面提及的“海牛之殇”另一始作俑者是单细胞红藻和真菌类微生物。海牛属大型海生洄游生物,洄游的路径长达数千海里。在海牛长途跋涉的路径中,常与近些年海洋频发的赤潮不期相遇。形成赤潮的主要成分为单细胞红藻,会释放甚至可随风飘逸的有毒物质。这种有毒物质在海牛体内的累积,同样可导致海牛群体的突发性“慢性中毒”死亡。2013年,生活在佛罗里达海域的海牛死亡数量已达创纪录的769头,约占海牛总数的15%。 生物种群的食物链将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圈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有毒物种地域分布特异性:在墨西哥湾,生活着一种箭毒蛙(学名:Oophaga pumilio)。在繁殖后代时,会给新生的蝌蚪提供内置的“防御武器”:生物碱。成年的草莓箭毒蛙会从食物—包括蚂蚁、蜘蛛等—中获取生物碱。有趣的是,在相距仅数百公里的海湾对岸,同样的美国蛙种,却不具有任何毒性。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是另一由食物链形成的“犯毒”团伙。人们一直认为TTX为河豚鱼所独有,但近期相继地从蟹、蛤等海生物种中检测出了类TTX物质。河豚毒素是寄生的产毒菌(海洋中的弧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并积累的一种毒素,寄生在小球藻和小海螺上,由于河豚在生长过程中长期摄食带巨毒的小球藻和小海螺,这些毒素经食物链作用传递到河豚体内。其它物种的“染毒”途径或许也大致类似。 生态圈中的毒素的产生无疑包括人类活动和生物进化两方面原因。人的活动加剧了动物利用体内自我保护或摄食的内置武器—生物毒素的适应性进化。我们不得不悲观地设想,地球环境的恶化使得生物毒素演变成为大自然为达到“自净”目的对人类实行的类似“剔骨疗伤”报复行为?这种趋势并不耸人听闻! 让我们回首SARS事件:它是2002年首发于我国广东顺德,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传染病疫潮。尽管SARS的起因众说纷纭,暂且不论果子狸是否可作为传播SARS病毒的最大中间宿主嫌疑,SARS事件已被公认为是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生物毒素逆袭人类事件”。 再追溯到上世纪末,因食物引发的“O-157”大肠杆菌肠道传染病致使近万日本人感染,数十人死亡,一度造成全球性恐慌。八十年代末在我国上海地区爆发的群体性毛蚶食物中毒事件、另在我国西北地区频发的肉毒杆菌食品中毒死亡事件、屡禁不止的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件、在我国火爆的旅游业中屡屡发生的游客误食藜芦等百合科有毒植物的中毒事件等,究其祸根均归因于其已知或变异的生物毒素作祟。 另一方面, 在生物自我保护或摄食的主动与被动双重框架下,为实现适应性进化,生物间的内置武器有可能通过共生关系“经济地”互相借鉴。例如,古老蝎物种和海葵同属海生有毒生物,且研究表明:海葵毒素和α-型蝎毒素在钠通道靶器上占据同一位点。我们的研究发现,蝎毒素与海葵毒素的分子组装呈高度相似性,由此我们推测,两者间或许发生过基因的平行转移。即它们在长期趋异进化(divergent evolution)后留下来的相似性痕迹,提示两者可能起源自相同古老祖先 。 这项研究结果不得不促使我们应理性地看待“转基因食品”问题。在人类摄食大量“转基因”食物过程中,基因是否会发生除“垂直转移”外的“平行转移”形式?具体而言,发生“转移”的时间维度,物种交换,促发条件,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未解疑题仍有待深度探索与解密。 不妨还需强调:生物毒素是一把“双刃剑”,正确的态度并不是“谈毒色变”,也不应是“借毒杀人”,而是“化毒为宝”。 生物毒素有“伤”人的一面,由此引申出“生物毒素和生物恐怖”的现实担忧 。生物毒素还有“治”人的一面,迄今,FDA已批准五种天然有毒动物源毒素的新药上市。以生物毒素为模板改造的新分子正成为未来药物研发的重点 。 最后,当我们经意不经意地连锁上述种种鲜活实例的生态与毒素因果关系时,眼前浮现的是一幅何等错综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崭新交叉学科轮廓,即生态毒素学(Ecological Toxinology)。这门学科将是驽力多学科(生理、医学、生态、化学、物理、毒理、统计、社会等)交融,研究生态环境中有毒生物物种分泌的生物毒素结构组成、作用机理、潜在风险、治疗对策和利用价值探索等的社会性自然学科。 借用英国著名生理学家D.Noble在《生命的乐章》一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毫无疑问,经验来源于物质。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正有待我们去深入探讨。但这又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忽视其存在。这种情形的确会发生,比如,当我们试图弄清楚人类经验和物质现实之间的联系时,往往会说,“这真的很简单”,但事实并非如此”。 参考文献: Zuo XP, Ji YH. Molecularmechanism of scorpion neurotoxins acting on sodium channels: insight into theirdiverse selectivity. Mol Neurobiol. 2004, 30(3):265-78. 刘志睿, 吉永华. 邂逅幻化碧波的斑斓遐思—剪影夏威夷第17届世界生物毒素大会. 《生命的化学》, 2012年第32卷第5期, J0017-J0020页. 刘志睿, 吉永华. 抗毒血清科技创新崎岖路上的簇星点点. 《自然杂志》, 2012年第34卷第5期, 299-303页. ——见刊于《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1期 “文化研究新动向:气候变化与人类未来(笔谈)”专栏
7055 次阅读|50 个评论
科学迷信(1)排毒
热度 15 fs007 2013-10-9 09:37
寻正 【按:本文发表在《科学画报》2013年十月版,发表时有删节。】 〖系列导言〗: 信息时代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关医疗保健的各种建议,自封的专家亦爱成天向人兜售健康秘诀,其中最具欺骗性的建议往往带着科学的名义,而事实上其背后可能既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科学实验的验证,往往只是热衷执着于科学概念之一面而不可自拔的想当然。 科学的想当然往往源于西方,但中国本土的提倡者也会推波助澜,有时还会增加传统观念的阐述,以加强此类迷信的说服力。 多此一举的排毒 在西方传入中国的科学迷信中,“排毒”无疑是伪科学之首。在传统文化中,“毒”是一个抽象概念,涵括一切对于人体不利的因素,包括现代科学判定的内在性因素。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排毒”就象呼吸走路一样自然简单——实际上,不少“排毒”爱好者就把一切自然人体活动包括在“排毒”渠道中,比如出汗、呼吸、排泄、呕吐、咳嗽、喷嚏乃至于流泪、擤鼻涕、掏耳朵等,只要能跟“排放”扯上关系的,都可能是“排毒”良方。【百度百科 《排毒》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7671.htm 2013年9月15日访问】 在“排毒者”眼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毒”的世界里,呼吸的空气有污染,吃入的蔬菜中有农药残留,农场的小鸡被强行注入了抗生素与其它药品,还有日常所避无可避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化学药品,辐射,防腐剂,生活用品中超标的重金属,以及众多的垃圾食品与无所不在的病原微生物,产生了一个“毒”的世界。我们去真空中生活该可以避“毒”了吧?不行,体外的“毒”可避,体内的“毒”还会忠实地被我们带到真空中:自由基、宿便、胆固醇、脂肪、尿酸、乳酸、水毒、淤血,“排毒者”的毒素清单可以无穷无尽,直到具有合理推断能力的丧失判断力,成为他们的一员。 在国外,“排毒”本身成为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有不少专门以“排毒”为业的人,寄生在“排毒者”对健康的渴求上,而在中国,更多的是把“排毒”当着一个售买点,使它变得无所不包,买化装品要“排毒”型的,去餐馆吃饭要吃“排毒”宴,针灸按摩刮痧,不管有没有效,“毒”总之是排了一大堆的。 在各色媒体中,针对“排毒”大师时有爆光,又常有科普作品直斥其谬,然而,“排毒”产品经久不衰,“排毒”大师此伏彼起,“排毒”的商业价值并不因为这些爆光批驳而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排毒”的理论基础几乎不可动摇,从“毒素”这个角度而言,“排毒者”的“科学”含量达到100%——确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毒”的世界里,绝大多数的“毒”也的确避无可避,唯有一“排”。 对于迷信者而言,科学概念是可以任意扩充的,也是简单而固定不变的,一切,取决于自由心证,而不必遵循逻辑推理的基本规则。在科学上,并不存在固定的“毒素”,毒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我们缺水的时候,水就是最好的营养,而水超载,超过我们的排放能力,就是水中毒,水变成了毒素。正是迷信者超越科学规则地定义“毒”,导致了把一个原本良性的可适性的人类居住环境变成了令人恐怖的恶性的抽象的人间地狱。在恐吓的背后,是无数不劳而获者的贪婪与功利。 从严格的科学定义而言,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可怕——现实也的确如此。我们的生活环境并不像“排毒者”所认定的那么恐怖,遍地是“毒”,绝大多数的在超越特定剂量才能称之为“毒”的物质都一定程度上保持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而那些超标的环境毒素,所谓的“排毒”方剂或者用品或者操作都无济于事,无能为力。 如果我们接受“排毒者”那种广泛全包的“毒素”定义,的确我们生活在“毒”的世界里,然而同时我们的人体器官又在持续地自然地“排毒”,我们不做任何事,我们的身体就在“排毒”。一个尖锐到“排毒”提倡者能避则避的问题是,你怎么能确认这些产品与手段具有超越造物主的能力,能比天然的人体排毒更有效?事实是与天然的排毒手段相比,这些“排毒”要么是无效的,要么是反而增加了人体内脏器官的排毒负担。 〖系列结语〗: 许多人把科学与迷信当作反义词,认为相信科学就必然反对迷信,事实上却未必如此,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迷信却是以科学的名义传播以及信奉的。在一个科普满天飞,而科普作家还不如老农更加理解植物的水含量,动辄胡说八道的时代里,科学爱好者尤其需要当心。
个人分类: 健康之友|10132 次阅读|19 个评论
夏季饮食注意黄曲霉毒素
热度 3 hongkuan15 2013-5-31 14:26
夏季到了,气温升高,湿度增加,各种真菌、细菌也开始活跃起来了。原来没有注意过,昨天老婆检测了超市中的玉米面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发现入夏后,毒素含量突然增加,由原来的几乎检测不到,到现在差不多超标50%!不得不警惕啊!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T)是一类由黄曲霉 ( aspergillus flavus )等真菌 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在湿热地区的粮食,食品和饲料中较常出现 。 1993 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 1 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 B1 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B1 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 B 族和 G 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黄曲霉毒素并不是一种物质, AFT 目前已发现 20 余种。 AFT 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污染最严重。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尤其是高温高湿地区的粮油及制品种检出率更高(部分摘自百度百科)。 黄曲霉毒素几乎在食物中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它也是要生存的,身形微小,几乎无处不在。玉米和花生是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因此,与玉米和花生相关的各种产品都成了危险对象。 夏天,空气中湿度较大,温度较高,非常适合黄曲霉的生长,即使经过加工后的玉米面,由于没有经过高温,高压等灭菌过程,因此黄曲霉仍然存活其中,在适宜的条件下便会复活、生长,产生毒素。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几个小时就可能产生大量毒素,而我们却并不能有所察觉。市场上销售的玉米面经过夏天短时间的储存,黄曲霉便会大量繁殖,毒素必定超标! 夏天不能吃玉米面做的食物了吗?安全起见,还是不吃的好,如果要吃,有两种方法可以保证储存的玉米面黄曲霉不生长。一个是低温,一个是干燥。可以在夏季到来之前将没吃完的玉米面放入冰箱中冷冻或者冷藏起来,或者放入密封或者真空包装中与空去隔绝,保持干燥。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降低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但是最好还是吃新鲜的,挑选没有霉变的玉米现磨的玉米面。 花生也容易产生黄曲霉,但是一般吃花生都是整粒的,整粒的花生感染黄曲霉后比较容易发现,吃的时候注意挑选一下没有霉变的就基本上能够减少摄入黄曲霉毒素的风险。另外,万一吃到霉变发苦的花生一定要立即吐出来,用水簌口。用花生加工的食品则尽量少的摄入,咱不知道里面的花生到底有没有被污染。 奉劝各位,夏天里尽量不买玉米面,不吃玉米面加工的食品。少吃花生加工的食品。
663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日报网:研究揭露转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中英对照)
蒋高明 2013-4-21 00:23
有人说转基因食品是否有害,至今没有证据。事实上,国内外发现的转基因食品的有害证据多达数百组(以发表的论文计)。对于这些证据,挺转专家总是选择性失明,或者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不管你认账不认账,那些科学实验证据都在那里,留给历史去判断。今天,中国日报网又报道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毒素。要是用这样的玉米喂养动物,或者人吃,能不出问题吗?研究揭露转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 Study reveals GMO corn to be highly toxic 来源:中国日报网 ​ 字号 !--enpproperty 2013-04-19 09:01:40.0研究揭露转基因玉米含大量毒素转基因玉米大量毒素,转基因玉米有毒,转基因食品有毒,GMO corn highly toxic,genetically modified corn toxic,双语新闻,双语Study reveals GMO corn to be highly toxic 双语 1159410双语新闻2@lt/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A leaked study examining genetically-modified corn reveals that the lab-made alternative to organic crops contains a startling level of toxic chemicals. ​ A leaked study examining genetically-modified corn reveals that the lab-made alternative to organic crops contains a startling level of toxic chemicals. An anti- GMO website has posted the results of an education-based consulting company’s comparison of corn types, an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may be more hazardous than once thought. The study, the 2012 Corn Comparison Report by Profit Pro, was published recently on the website for Moms Across America March to Label GMOs, a group that says they wish to “raise awareness and support Moms with solutions to eat GMO Free as we demand GMO labeling locally and nationally simultaneously.” They are plotting nationwide protests scheduled for later this year. The report, writes the website’s Zen Honeycutt, was provided by a representative for De Dell Seed Company, an Ontario-based farm that’s touted as being Canadian only non-GMO corn seed company. “The claims that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MO corn and NON Gmo corn’ are false,” says Honeycutt, who adds she was “ floored ” after reading the stud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GMO corn tested by Profit Pro contains a number of elements absent from traditional corn, including chlorides, formaldehyde and glyphosate. While those elements don’t appear naturally in corn, they were present in GMO samples to the tune of 60 ppm , 200pm and 13 ppm, respectively. Honecutt say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FDA) mandates that the level of glyphosate in American drinking water not exceed 0.7 ppm and adds that organ damage in some animals has been linked to glyphosate exposure exceeding 0.1 ppm. “Glyphosate is a strong organic phosphate chelator that immobilizes positively charged minerals such as manganese, cobalt, iron, zinc copper,” Dr. Don Huber attested during a separate GMO study recently released, adding that those elements “are essential for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soils, plants and animals.” “Glyphosate draws out the vital nutrients of living things and GMO corn is covered with it,” adds Honeycutt, who notes that the nutritional benefits rampant in natural corn are almost entirely removed from lab-made seeds: in the samples used during the study, non-GMO corn is alleged to have 437-times the amount of calcium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versions, and 56- and 7-times the level of magnesium and manganese, respectively. 点击查看更多双语新闻 (Source: rt.com) 一项被泄漏出来的检测转基因玉米的研究揭示,实验室造出的有机玉米替代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含量惊人。 一家反转基因食品网站已经上传了某教育型咨询公司对两种玉米的比较结果,结果揭示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可能比人们先前认为的更大。 咨询公司Profit Pro的2012玉米比较研究报告近日发布在“全美母亲呼吁转基因食品标签”网站上,该组织称他们希望“通过要求在地方和全国出售的转基因食品上同步贴上标签来提高母亲们在这方面的意识,为母亲们提供食用非转基因食品的途径”。他们还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策划全国范围的抗议活动。 网站的真•哈尼卡特称,该研究报告是由德•戴尔种子公司的一名代表提供的。德•戴尔种子公司的农场位于安大略,号称是加拿大唯一一家出售非转基因玉米种子的公司。 哈尼卡特说:“那些宣称‘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没有差别’的论调是错误的。”她还表示,自己在读过这一研究报告后被“震撼了”。 根据这一分析报告,Profit Pro公司检测的转基因玉米含有传统玉米所没有的多种物质,包括氯化物、甲醛和草甘膦。天然玉米中不含这些物质,但在转基因玉米的样品中,这几种物质的含量却分别高达百万分之六十、百万分之二百和百万分之十三。 哈尼卡特说,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美国饮用水中的草甘膦含量不得高于百万分之零点七,而且她还补充道,某些动物的器官损伤已被证实和草甘膦含量超过百万分之零点一有关。 唐•胡贝尔博士在新近发布的另一篇独立的转基因研究报告中证实道:“草甘膦是一种强力的有机磷酸螯合剂,它能阻滞如锰、钴、铁、锌、铜等有益矿物质的流动。”胡贝尔博士还补充道,这些化学元素“对于土壤、植物和动物的正常生理机能至关重要。” 哈尼卡特补充说:“草甘膦会把生物中至关重要的营养素抽离出去,而转基因玉米则含有大量草甘膦。”她指出,天然玉米中所含的丰富营养价值几乎全部被从实验室造出的转基因种子中剔除了:在研究所用的样品中,据称非转基因玉米中的钙含量是转基因玉米的437倍,镁含量和锰含量也分别是转基因玉米的56倍和7倍。 相关阅读 阿根廷转基因奶牛能产人奶 研究:转基因“紫番茄”或可抗癌 研究:朋友多少由基因决定 研究:男人爱看美女基因使然 女人爱购物 都是基因惹的祸 研究发现高跟鞋情结可遗传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陈丹妮) ​ Vocabulary: GMO: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tout: 吹捧 floor: 使震惊 to the tune of: 达到……程度,达到……之多 ppm: 百万分之…… immobilize: 使不动;使停止流通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0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肠道细菌可以使隐藏在谷物中的毒素解放出来,危害健康
zhpd55 2013-2-12 10:59
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 CEN )周刊网 站 2013 年 2 月 6 日 报道, 蒙面毒素目前有可能会逃避食品安全监测,但是肠道内的细菌则可以使其隐藏在谷物中的毒素释放出来。被 揭露的谷物如 葡萄糖分子 修饰的小麦霉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 ,简称 DON ) , 其结构见下图中的 顶部结构;人类肠道细菌可以使 DON 分子发生分解,游离出其中的葡萄糖分子,同时形成游离毒素 ( 如下图底部结构式所示 ) 。 Unmasked Crops such as wheat modify the mycotoxin deoxynivalenol with a glucose molecule (top). Human gut bacteria can cleave off the sugar and release the free toxin (bottom). Credit: Chem. Res. Toxicol. 小麦的真菌枯萎病见下面的小麦照片 Fungal Blight The mold Fusarium graminearium grows on maturing wheat (visible on the lighter heads) and deposits harmful mycotoxins. Credit: AGER Project 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都是世界性流行病害 , 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ium) 是引起我国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基腐病两种病害的主要菌源。禾谷镰孢菌 生长在成熟的小麦穗尖端,而且会沉积有害真菌毒素。如小麦、玉米、花生等谷物因为患有 禾谷镰孢菌引起的病害, 会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隐藏一些化学物质,这些合物是由真菌产生的看似无害的毒素衍生物。最近 ,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 University of Parma )食品科学系等研究人员合作首次证明人类肠道细菌能使这些化合物通过水解并释放出毒素,这些毒素可引起胃肠道和神经损伤。更多内容请浏览: Masked mycotoxins are efficiently hydrolysed by the human colonic microbiota, releasing their toxic aglycones ;OR http://cen.acs.org/articles/91/web/2013/02/Gut-Bacteria-Liberate-Hidden-Toxins.html ;OR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tx300438c?source=cen ;
个人分类: 健康生活|26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一种细菌毒素可致细胞“自杀”
xuxiangtian 2012-8-2 16:29
德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细菌毒素可致细胞内的一种蛋白失活,致使细胞“自杀”。这一发现或有助于研究杀死癌细胞。 德国弗赖堡大学8月1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发现,可导致气性坏疽的产气荚膜梭菌可产生一种名为“Tpel”的梭菌毒素,这种毒素可将糖分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Ras蛋白上,以干扰这种蛋白的自然功能。 弗赖堡大学药理学家克劳斯·阿克托里斯介绍,人类细胞中的Ras蛋白在激发细胞生长时发挥重要作用,而Tpel毒素则会改变这种蛋白,让其无法促进细胞生长,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阿克托里斯说,人类癌细胞中常出现Ras蛋白的变种,这种蛋白在癌症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能够以变种Ras蛋白为靶细胞,利用这种毒素发挥作用,也许能致使癌细胞“自杀”。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来源:新华网 郭洋) 更多阅读 JBC 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个人分类: 论文报告|1898 次阅读|0 个评论
吃下去的恐惧
songshuhui 2011-4-11 17:07
科学松鼠会 发表于 2011-04-07 06:37 作者:赵承渊 人类非常关注“吃”的问题。作为生命体,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流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个是呼吸,环境中的气体在呼吸道与人体进行交换,这是须臾不可离开的 部分;另一个就是消化道,人需要间断摄入食物和水以满足身心需要。前者虽然极端重要,但可控性较差:我们可以选择在室内或者室外约会,也可以选择喝茶或是 咖啡,但我们很难选择吸或者不吸此时此地的空气。从某种角度来说,富商巨贾、王侯将相与当地寻常人还是同呼吸的。通常来说,人们对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往往 关注会更高。故此,公共场所禁烟要比治理大气污染更易得到共鸣和推行;而关于“这个吃还是不吃”,“吃哪个更好”的问题,人们就更关心了。加之我国近年来 食品卫生领域状况频发:从奶粉、地沟油到瘦肉精香肠、从转基因作物、人造鸡蛋到镉污染大米,热点层出不穷,人们那根紧绷的神经已经快到张力的极限,往往一 点点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种高度关注是一件好事。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下,无良食品商家才会有所忌惮,我们的餐桌也会更安全。去年有报道称市面上部分血豆腐有重大质量问题, 某些无良商家在血豆腐的销售和流通过程中加入甲醛以使血豆腐看上去色泽和弹性更好,更有甚者在制作血豆腐的时候就使用了甲醛等多种有毒添加剂。甲醛这种臭 名昭彰的致癌物已经在多个领域为大家熟识了,居室装修,家具、地板胶粘剂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已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故此提醒大家在食用血豆腐之前需提高警 惕。 不过近来另有一则关于血豆腐,血制品食物甚至肉类的传言在网上流行,很多人以此警告大众素食。流言称: “市场上能够买到的肉类当中,都发现有一种叫做“膍毒”的毒素在里面,这种毒素在动物被宰杀痛苦恐惧时,由于情绪的刺激所释放的。” “动物看到其他的动物死亡、自己竭力挣扎求生失败之际, 血液内的激素水平(特别是肾上腺素)急剧改变。这些大量的激素留存在肉里,人吃后自己的纤维组织中毒。” 原来动物的恐惧和怨恨也可变成毒素并被我们吃下去,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楚以下几点:第一,动物宰杀的过程是怎样的?是否会产生强烈恐惧等情绪?第二,强烈恐惧等刺激会给动物体带来哪些变 化?第 三,上述变化在动物死亡后是否长期留存?第四,人类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处理过程是怎样的?只有解决了上述四个问题之后,我们才能对人类食用这些动物的肉或 者血制品后是否会有中毒等不良反应作出结论。 我们先来看看以生猪为代表的常见食用肉类动物宰杀过程。我国目前已采用规模化生猪屠宰工艺。简单来说,就是将检疫合格、停食静养并洗净的生猪赶进屠 宰通道 (期间禁止脚踢棒打),用电流击昏生猪,在击晕后10秒内开始放血,放血后的猪屠体经过清洗、去皮、去毛、去除内脏、劈半后冷却保存。我国《生猪屠宰操作 规程》已关注了宰杀动物的相关福利,电流击晕的过程较之我们印象中的屠户钢刀要显得文明许多。不过在此过程中也会有某些意外情况,例如被击晕的猪中途醒来 等等,且不排除生猪在进入屠宰通道时受到某些精神或生理刺激。所以就实际情况而言,屠宰动物在被宰杀的过程中的确可能产生例如强烈恐惧等情绪,某些情况下 还可能遭受强烈痛苦。落后的屠宰方式则更是如此。 在实行“人性化屠宰”的前提下,生猪遭受的刺激和痛苦较小,而肉质也的确与此有关。生猪在被宰杀并放血后,肌肉失去了有效氧供,细胞内无氧酵解增 加,ATP减少,乳酸等代谢产物积聚,局部PH值降低。PH值降低和钙离子解离进入胞浆导致肌肉蛋白质变性和收缩僵硬,肌肉水分渗出,从外观上看,猪肉变 得色浅。如果在宰杀过程中生猪受到强烈刺激,上述生理过程将有某些相应变化。我们已经知道,应激状态下的机体会分泌一些激素,主要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 素、糖皮质激素、血管紧张素以及抗利尿激素等等。这些激素的主要作用在于收缩血管,兴奋心肌,保持体内水分,提高代谢效率。一旦屠宰动物体内应激激素分泌 增加,宰杀后肌肉的无氧酵解速率会大大加快,PH值迅速下降,肉质快速酸化形成所谓PSE肉。PSE是Pale(苍白)、Soft(柔软)、 Exude(渗出)三词的缩写,PSE肉色泽苍白,保水性差,滴水多,松软易碎且嫩度降低,故影响口感。但PSE肉并非不能食用,在一些生香肠加工时还可 能用到。 那么应激激素在动物死后是否会在肌肉、血液内大量留存呢?首先我们来看激素的种类和性质。根据化学结构可大体将激素分为四种:① 胺类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 素等属于此类);② 多肽及蛋白质类激素(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属此类);③ 类固醇激素(糖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属于此类);④ 脂肪酸类激素(前列腺素等属此类)。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应激激素可溶于水,糖皮质激素等甾体激素通过与血浆蛋白结合后经血液 运送到靶器官起作用,故此放血后留存在肌肉中的这些激素含量少到可忽略不计。肾上腺素、肽类等游离态激素在血液中保留的时间较短,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内就 被酶降解或排出体 外;类固醇激素血液存留时间相对较长,可达数小时至几天。故此担心肉类中含有某种因恐惧产生的“毒素”是不必要的;血液中激素存留时间也不长,更何况我们 在食用血液制品前还要经过加热等能破坏分子活性的工序,所以担心血液制品中有“毒素”存留也大可不必。 最后我们来看人体消化系统的工作流程。实际上消化系统是一个曲折的管道,食物在管道内一直向前,途中与消化液混合,营养物质被各种消化酶你切一刀我 切一刀地处理过,然后才以各种方式吸收入血。如此进入血液的营养物质,已经不大能保持原有的风貌了。而这些自肠道吸收的营养,还要首先经过人体的化工厂 ——肝脏的处理才得以进入体循环。我们的肝细胞是清除、代谢激素的一把好手,故此即便肉类食物经过清洗、加工、烹饪之后还残留激素类“毒物”,到这里也基 本被打扫掉了。 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我们最后来看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屠宰部门对动物福利有了一定认识,待屠宰动物是经过电击击昏后放血死亡,所以产生恐 惧等强 烈刺激的可能性在下降;其次,即便动物由于恐惧和痛苦产生了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的效用也只是会让肉类变得质量下降,而非变得有毒;第三,这些应激激 素的作用和结构已经研究得比较清楚,他们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储存都有迹可循;最后,肉类和血制品食物经过加工、加热、烹调后已与生鲜时大为不同,吃进去 后更会受到各种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处理,以原形入血并发挥毒理作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了:动物的恐惧和体内由此而来的“毒素”是不会对我 们的饭桌安全产生什么威胁的,担忧“吃下动物的恐惧”大可不必。对我们饭桌威胁最大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买血豆腐的时候可要当心了。 您也可能喜欢: FDA批准用肉毒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 鸡肉、激素和卵巢囊肿 素食真的能让人长寿吗? 谢肉祭——吃肉吃素的沉思录 新京报:ldquo;松鼠rdquo;们如何搞科普 无觅
个人分类: 健康|8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市向我判断泻湖病表示感谢
fs007 2010-9-21 07:45
寻正 2010年9月19日,国内友人接南京食品药品监管局电话,他们代表南京市人民向我准确判断当地出现泻湖病并及时向南京市政府提供情报表示感谢。 国内对公众发言应当一定的问责精神,南京市政府很不错。 公众应当学会嘲笑那些信口开河的假冒伪劣专家,比如方舟子,曾一度大举制造H1N1恐慌,宣称是又一个SARS。公信力是靠检验言论建立的,而不是自我吹捧或者相互吹捧出来的。 附:南京市食品药品管理局回信 XXX,您好! 本信件是南京市市长信箱的回复信件,以下是您2010年08月26日,标题为:美国也发生过龙虾中毒事件,这个病叫Haff Disease的信件的办理意见。 此邮件为系统发送,请不要回复,谢谢! 办理单位: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办理意见: 尊敬的XXX,您好! 您于2010年9月7日【按:南京市食药监局电话中亦如此说,请见信头,明确地指出了向南京市政府提供情报是2010年8月26日,而且,可以查看我的博客与微博,我是8月26日披露相关信息的】写信给南京市长信箱提供了南京小龙虾中毒可能是haff病这一重要信息。同一天,也就是9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确认与食用小龙虾相关的极少数个体出现的一过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确系哈夫病(Haff 病),您的怀疑与分析与之不谋而合【按:不是不谋而合,而是对相关工作有指导意义,南京市播出我的采访时,疾控中心专家对相关疾病还一问三不知】。在此,感谢您对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支持!欢迎您一如既往的支持我市食品安全工作! 我局2010年9月19日收到市长信箱转来您的来信,已于9月19日当天电话给您做了答复。 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九日 办理时间:2010年09月19日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16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吃小龙虾,横纹肌就不溶解了?
fs007 2010-9-11 07:24
寻正 【寻正按:本文发表于《南都周刊》2010年9月6日第34期。我应南都周刊编辑要求关注南京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症事件,回顾文献后我判定南京发生了泻湖病,当时南京人心惶惶,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为首的工作小组,彻查小龙虾生产营销各个环节,试图揭密横纹肌溶解的病因。我当日(中国时间8月6日)向南京方面的朋友提供相关信息,并在微博与博客上指出南京事件可以明确判定为泻湖病,此后南京电视台与现代快报进行了越洋采访,各媒体转载转播,大多数民众由此得知泻湖病。 我指出南京发生泻湖病之后,松鼠会的朋友还专门写科普文章教训我,抄来美国前国防部长Rumsfeld的狡辩杰作哲学诗,要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松鼠会的科普采用了我认为是误译的哈夫病一词,我随后指出该文章将错就错,并含有科学错误,于是导致了我跟松鼠会朋友在微博上的交锋。土摩托出言不逊,要科学记者团集体封杀寻正,随后被我打学位与学历工作经历以及科普的假,至今不敢回应。此文完成后一个月,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承认南京发生了泻湖病,肯定了我当初对该病的专业判断。 无论是依旧例将错就错,还是依翻译原则重译为泻湖病,并无太大的争论价值。但凡各人自有定见,未必能说服对方。重要的是当地政府认识到这一疾病本质,而不过度挠民与浪费资源寻求病因,民众认识到此病的有限发生几率,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民众了解到横纹肌溶解这一常见病理过程,采纳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 如果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如果是商业性转载,请联系出版商。】 摘要 :南京发生泻湖病,其致病因素是小龙虾,但毒素尚不明确。多种鱼虾类产品可致泻湖病,已发现10数种之多。横纹肌溶解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外伤与药物损伤肌肉时,大多发生这一过程。横纹肌溶解并不可怕,健康的生活常识即可避免。 正文 : 南京盛传食用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一时间让小龙虾贩大吃苦头,小龙虾价格跌了又跌,仍然乏人问津。而普通民众更是大为惊恐,这种病甚少听闻,肌肉溶解,听起来十分恐怖,这究竟是什么病? (插图 周熙ccemilie) 都是吃小龙虾害的 据悉,南京市卫生局正在组织力量研究,究竟是小龙虾及其生产程序中什么东西导致了最终的横纹肌溶解病。这不免让人大为佩服,科学就需要这种知难而上的精神,不过,普通市民还是不要对此抱太大的期望,因为泻湖病(Haff Disease)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为什么横纹肌溶解又叫泻湖病呢?并非所有的横纹肌溶解都叫泻湖病,而是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才叫泻湖病,Haff是德语,意为泻湖,指海湾被沙洲封闭产生的湖泊,此病最早于1924发现于德国柯尼斯堡地区的波罗的海海湾,故而有此名。 泻湖病在二战前报道较多,此后报道大量减少,原因不明。美国自1984年始到目前为止,共报道了23例,其中有9例源于小龙虾在美国的生产基地露易丝安拉州(小龙虾又称为露易丝安拉龙虾),当然,都是吃小龙虾给害的,而且,都是买了龙虾回去自已煮食后发病的。 泻湖病是罕见的食物中毒,因此,具有个案报道价值,尤其对从未报道过的中国来说,但试图明确其病因却是太具有挑战性了。由于此病稀有,研究病因极难,目前对于造成泻湖病的毒素处于猜想阶段,认为它跟人类所发现的排名第二的最毒毒素菟葵毒(也译为海葵毒素,Palytoxin)相似:耐热,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肌肉内离子通道的紊乱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 多种鱼类产品都是罪魁祸首 泻湖病毒素研究困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以来源于多种鱼类产品,在波罗的海地区多为江鳕鱼、鳗鱼、与狗鱼;而在美国则是牛鱼、三文鱼、与小龙虾;在巴西则是怕苦鱼(又名银币鱼)、大怕苦鱼、与淡水鲳鲹;在日本发现框鱼与鹦哥鱼。中国医生如果对本病敏感,说不定还可以鉴定出新的鱼种能致泻湖病。 上述症状大多数跟肌肉溶解相关,肌肉组织被破坏,就会发生炎症,产生疼痛,肌肉被破坏当然也会让它们无力,产生呼吸困难,在破坏中产生的大量细胞产物释放进入血液,随即产生恶心呕吐、口干、不适、以及出汗等症状。肌肉中含肌红蛋白,它对氧的亲和力比血红蛋白高,起运输与储存氧的作用,肌红蛋白进入血液,从尿中排出,就形成了赤黑色的尿液(俗称酱油尿)。 肌肉溶解会释放出一系列的肌肉内的酶,比如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GPT)、谷氨酸草酸转氨酶(glutamate oxalate transaminase,GO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等。其中CK可以激增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如果怀疑横纹肌溶解或者泻湖病,医生查验这些特异性的指标后易于确定。 泻湖病不是一个恐怖的疾病,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大部分的泻湖病患者都可以恢复,但有少部分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会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肌肉被破坏释放出大量钾离子,形成高钾血症,最终导致心脏骤停,或者形成急性肾衰。肌肉溶解会大量地释放出肌红蛋白,它能从血中渗入肾小管,在肾小管内,水份逐渐被吸收,大量的肌红蛋白就会沉积下来,象水泥蒸干了水一样,变成了固体,堵住了肾小管,从而导致急性肾衰。 表一、泻湖病的常见症状 肌肉使用过度也会导致横纹肌溶解 泻湖病是罕见疾病,但横纹肌溶解则不是,很多的致病因素会导致肌溶解。横纹肌溶解的概念可以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横纹肌溶解就如同泻湖病一样,是疾病的一个病理过程;而狭义的肌溶解则把它当着一个临床疾病,需要相应的病理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才称为横纹肌溶解,即临床诊断为肌溶解。 如果跟人不动刀搏击,时间稍久,受到击打的肌肉就会发生肌溶解,相应肌肉会发生前面提及的肌溶解症状:疼痛、触痛、无力等。如果去医院查CK,就会发现亚临床的横纹肌溶解。中国是武术之乡,国外则兴拳击,偶尔会看到某人被打出血尿来,其实那多半不是真正的血尿,只是因为横纹肌溶解而尿中肌红蛋白大量增加,此时产生了横纹肌溶解病。古代公堂用刑喜欢打屁股,屁股上主要是臀部肌肉,连续打击破坏下,就发生肌溶解,如果马上打死了,那是高血钾产生的心跳骤停,如果隔几天死了,那就是死于肾衰了。 除了物理击打外,烧伤、肌肉缺血性坏死、肌肉使用过度、以及电击等都能产生物理性的损伤,从而导致肌溶解。在物理损伤之外,还有不少化学生物性的因素导致肌溶解。感染性的疾病、中毒、滥用药品、电解质与代谢紊乱、药物副作用、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酗酒也是间接产生肌溶解的最主要原因。在酗酒时,病人大量脱水,脱水后的肌肉对于损伤更为敏感。酗酒后情绪易于激动,易打架,而酒精造成自己对身体控制能力减弱,增加挨打的机会,最终结果就是肌溶解。 在大多数的病例中,如果医治适当,在早期即予以大量地补充体液,以维持肾功能,同时维持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肌溶解都能顺利恢复,不造成不良后果。肌溶解是急性肾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急性肾衰病因的10-20%,如果出现了急性肾衰,现代医学使用透析技术,也可以保证病人健康恢复。目前,肌溶解总体死亡仍然有5%,应当主要是治疗不及时引起的。 用健康常识规避肌溶解 山珍与海味在中国文化中是食疗佳品,海味会引起肌溶解,山珍也会。野生蘑菇也会造成肌溶解,芬兰学者Nieminen等人针对常见可食的野生蘑菇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肌溶解作用。具体是什么东西起作用呢?到此为止,仍需要耐心等待科学家们在研究中突破。 对于不常见的食物中毒造成的肌溶解,目前科学所知有限,但其发生几率极低,不足以造成担忧。而常见的肌溶解人们仅需基本生活常识就可以避免,比如回避酒精、物理损伤、毒品兴奋剂、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些人因为吃生鸡蛋而感染沙门氏菌,最终形成肌溶解,大多数人凭直觉就可以避免。运动员与战士可能因为训练过度造成肌肉损伤与肌溶解,但对常人来说,其运动强度很难到达那种程度,也不足为虑。 表二、生活中常见致横纹肌溶解药物 链接:露易丝安拉州小龙虾中毒事件回放 2001年4月,一位26岁的女性中午1点吃了自己煮熟的小龙虾,下午5点发病,恶心,呕吐,胸痛,气急,大汗, 7点去医生住院治疗,体检正常,没有心绞痛,而肌酸激酶(CK)剧增,达到1024,到晚上11点,CK达到8670。患者第二天好转出院。 两天后,另一位33岁的妇女也发病,她从同一地方买的小龙虾。她8点进食,11点发病,主要是严重腹痛,胸痛,背痛,恶心,肌红蛋白尿。在下午1点入院,初查CK达884,第二天激增到8600,一天后降为正常。 此后,还有7位病人发病,都有相似的如胸痛,气急,恶心,大汗等症状,都曾从同一食品店购买小龙虾煮食,在3-16小时发病(平均8小时)。大家CK增高都达到6000-8000水平,然后很快恢复正常。 当地卫生部门都进行环境也流行病学调查,没有发现异常,对小龙虾标本进行污染物检测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未发现异常。 当地卫生部门回顾文献,认定为是泻湖病,认为鉴定其毒素将是长期过程。随后怀疑标本被送到CDC检查,无果而终。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20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龙虾中毒事件:有人怀疑是80年未解的“泻湖病”
fs007 2010-8-27 22:55
按:我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后的相关报道,各媒体大同小异,我随便抓了一份四川在线的报道转载如下,具体科普要等约稿杂志发文以后才能贴出来。在本文中,我加入一些评论,纠正一些可能存在误导的信息。 廖俊林博士告诉快报记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寻正按:应为在文献中】被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英文名叫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消失了 【寻正按:基本消失了,仍有零星报道,算不得完全消失】 。 卫生部专员抵达南京调查龙虾门 元凶还在排查中 昨天,卫生部有关人士到达南京,了解龙虾门的具体情况。记者从南京食安办获悉,昨天,南京暂无新增龙虾门病例,根据医疗机构的报告,仍然是19例。尽管南京的各部门已经开始对龙虾从源头、洗虾粉、致病元凶逐一调查,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进展。 昨天,卫生部有关人士抵达南京,对近日发生的龙虾门事件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非常关心,详细询问了患者目前的情况。南京方面的专家组也向卫生部相关人士汇报了患者诊断标准等相关情况,提出目前肌酸激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诊断无误。 昨天傍晚6:30,南京市食安办主任、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华文告诉记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醉酒、运动过量、药物影响、代谢异常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查明食用龙虾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具体关联因素,目前也没有新报告的病例。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横纹肌溶解症,实施上报制度,一旦有医院收治该病例,将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专家表示,目前,为期一个月的整顿还在持续,卫生监督部门将首先对各个辖区内销售龙虾的餐饮企业进行梳理,然后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问题将责令整改。 龙虾引发80年未解的泻湖病? 对于廖俊林博士泻湖病的提法,南京专家认为有待确认 龙虾门事件发生后,很多市民都关心元凶是谁,甚至就连远在海外的一些专家,也予以了高度关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廖俊林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当前南京发生的龙虾门事件,在国外80多年前就发生过,并希望将这些情况提供给南京市疾控部门进行研究。 昨天晚上9点,快报记者连线采访了远在美国的廖俊林博士。他告诉记者,这个病国外其实早就有,叫泻湖病,80多年过去后,这个谜仍然没有解出来,着实是一道生物世界难题.南京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两个病确实症状高度一致,但是否为一个病,还需调查 【寻正按:专家说法不太准确,泻湖病是排除其它原因后的诊断,我是根据当地医生与卫生部门追查无果而下泻湖病诊断的。医生发现该病,初步排除其它原因,当为疑似泻湖病,随后进一步排除其它原因,即可断定为泻湖病】 。 我认为适当的诊断应是泻湖病 破解致病毒素仍是世界难题 廖俊林是中国四川人,目前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工作,是公共卫生管理博士,曾就读临床检验专业 【寻正按:我以前做过外科医生,不是检验专业】 。他昨天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博文,指出龙虾门的患者其实就是国外有报道的泻湖病,这一发现顿时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廖俊林博士告诉快报记者,在食用鱼类产品24小时以内发生的横纹肌溶解症,在美国被称为泻湖病.1924年,该病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被首次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英文名叫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突然 【寻正按:应为基本】 消失了。泻湖病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 泻湖病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与南京龙虾门最相似的,当属2001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龙虾中毒事件,当地曾曝出一周内连续出现食用小龙虾后发生横纹肌溶解的九个病例,居民都是买龙虾回去自己煮,吃了之后发病,最严重的患者,肌酸激酶最高是正常值的百倍 【寻正按:上百倍的病例,未出现在小龙虾案例中,是其它案例报道的】 。之后,这个病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廖俊林说:这个病很偶发,总是发病一阵子后就消失了,从各种现象来看,我认为适当的诊断是泻湖病,至于破解致病毒素,是世界难题,尚需生化学家努力。 泻湖病症状与龙虾门患者相似 诊断和治疗都不难,但不能掉以轻心 廖俊林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泻湖病一般是吃完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有吃三文鱼,也有吃龙虾的,涉及到的水产品总共有11类,有淡水,也有海鲜。典型症状就是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最关键的一条,CK指标,也就是肌酸激酶往往增高几十乃至上百倍。而在之前的报道中,南京龙虾门的诊断金标准,就是这个指标。 鼓楼医院专家吴建中告诉记者,一旦这个指标呈几何倍增加,那就是横纹肌溶解症。而在有的重病患者里,确实存在尿液像酱油一样黑的表现。泻湖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中,大量补液是关键,由于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血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廖俊林说,可以看出,肾脏损害、肌肉溶解等表现,与南京龙虾门患者高度一致。 廖俊林说,泻湖病诊断和治疗都不复杂。不必过分担心,但仍有死亡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死亡者主要是治疗不及时。 美医学界仍在猜想泻湖病毒素 猜测认为和人类发现的海葵毒相似 美国多例小龙虾致泻湖病都是患者买回家煮的,也就是说,都是熟食发病,跟中国的案例很类似。据悉,事情发生后,路易斯安那州卫生部门及时获得样本分析,仍然没分析出原因来,当初美国卫生机构也怀疑龙虾是否被农药或者化学物质所污染,随即展开环境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食用的小龙虾没有受到农药或化学物质的污染,将剩余的小龙虾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重金属、农用杀虫剂及除草剂均为阴性,也就是说安全的。最后,他们将样品送到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进行毒素检测,也是无果而终。目前,美国医学界对于造成泻湖病的毒素仍处于猜想阶段,认为它是跟人类所发现的毒素排名第二的海葵毒相似,耐热,可以引起一系列的肌肉内离子通道的紊乱从而导致其临床表现。 印证 症状一致,有待确认 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告诉记者,之前他们查找文献,也知道泻湖病的说法,国外也有这方面的报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南京龙虾门事件里,患者所出现的症状与泻湖病所表现的基本一致,但究竟是不是泻湖病,目前还不能完全肯定。国外没有找到原因,但是他们要尽最大努力。 鼓楼医院专家吴建中告诉记者,要看到这份博士的材料才能确定是不是一回事,从记者的叙述来说,激酶增高、患者腰酸背痛等等症状,确实与龙虾门很相似。因为小龙虾是外来生物,其祖籍是南美地区,不排除是同一种病的可能。记者查询资料了解到,小龙虾学名叫克氏原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后向北美扩散,给美国五大湖泊的渔业生产和堤坝造成了极大威胁。上世纪20至30年代经日本进入我国南京地区,随后在江浙一带迅速繁衍,现在小龙虾已经在洞庭湖大量繁殖。 知道特征,很难排查 吴建中告诉记者,目前虽然知道这个毒素有特征,比如耐热,不溶解水,病毒可能具有区域性等等,但是排查起来仍然是非常困难的。最相似的一个例子就是织纹螺。近两天,有关部门不断发出警示,毒性高发期慎食织纹螺.织纹螺俗称麦螺,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细长,长度为1厘米左右、宽度约为0.5厘米,约指甲盖大,肉体呈淡黄色。第一例因织纹螺导致中毒的病例,是鼓楼医院1995年收治的,也恰好是吴建中抢救的,这个病人后来救活了,但是同样的病例还在不断发生中,后来徐州也发生了类似病例,吴建中过去组织抢救,又让病人转危为安。很多当地医生都很诧异,吴建中说:我当时只知道怎么治疗,却不知道是什么毒素,这与现在的龙虾门很相似.一直到2005年,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毒性大增。麦螺的毒素类似河豚毒,通常耐热,一般烹调温度很难将其破坏。织纹螺因其体内含有石房哈毒素,人食用后会因神经传导中断而中毒,可引起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症状,潜伏期最短为5分钟,最长为4个小时,重症者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寻正按:织纹螺中含有的是神经毒素,跟泻湖病中怀疑的肌肉毒素不是一回事,临床上甚好区分。】 吴建中称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以前没有发病,只是没有发现,现在发现了,不代表过去没有发病。自然界的生物,为了适应自然变化,也在不断调整自己,比如织纹螺,就因为一些原因,开始带毒了【寻正按:我比较怀疑这种说法,这些毒素是生物合成的,不是重金属或者污染物,是积累形成的,生物从不产毒,到产毒,是要发生基因与种系的变化的,更有可能是以前误诊了,没发现而已。】。 南京龙虾价格猛跌,销售近乎停摆 南京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下关惠民桥水产市场已开始对龙虾实行登记制度。据该市场的章茂华科长介绍,受龙虾事件的影响,他们在销的龙虾价格大幅下降。类似情况在全市多个大市场出现,例如南京宁工集贸市场负责人说,价格降了还是没人买;山西路集贸市场表示,他们仅有的两个龙虾摊位已经暂停龙虾销售。【寻正按:政府因此整顿市场,的确利民,但也不宜挠民过度。小龙虾不是一种坏食品。】。 龙虾价格每斤猛降10元 章茂华告诉记者,龙虾事件的冲击相当大,由于来进货的商贩越来越少,外地龙虾的到货量也在大幅下降,以往正常情况下每天的到货量一般都在26吨左右,而昨天就只有12~13吨。另外,龙虾的价格也暴跌了10元/斤之多,这在以往从未有过。昨天一两重的龙虾已经降到14~15元/斤,而之前要卖到25~26元/斤,最令人关注的是一两二到一两五的龙虾,从原来的30元/斤降到了只有20元/斤。 记者昨天在几家菜市场采访时了解到,香铺营集贸市场的龙虾,原来大都要卖到20元/斤,而昨天仅售16元/斤,尽管价格降了,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乎无人购买。 南京宁工集贸市场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价格也在降,现在的最高价20元/斤,最低价仅16元/斤,价格已经很低了,但是还是没人买。同在下关区的另一家集贸市场负责人也表示,现在很多市民都怕吃龙虾吃出问题,大多改吃其它水产品,而他们市场的龙虾已基本没有销售。 多个菜场不卖龙虾了 记者昨天采访时发现,科巷菜场已经找不到卖龙虾的摊位了。当记者赶到安怀村和尚书巷集贸市场时发现,这里的情况和科巷一样,除了龙虾外,什么水产都有卖的。当记者问为何没有龙虾销售时,有关人士很不耐烦地说:没进货,就没卖的呗。 山西路集贸市场的市场管理人员罗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已经不卖龙虾了。主要原因之一是怕龙虾惹出事情来。原因之二是,多数摊位在做零售的同时,每天都要给饭店供货,昨天有不少饭店纷纷打电话来表示暂时不要货了。再说鼓楼区工商局已经召集全区的集贸市场负责人开会,要求所有销售龙虾的摊主,必须凭进货发票和产地证明,同时市场还要做详细的记录和台账,以便一旦出事时可以追查龙虾的来源,这样做是好事,但摊主表示太麻烦,不如不卖了。另外,9月份之后,龙虾渐渐要下市了,所以不卖也罢。 惠民桥市场展开巡检 龙虾事件以来,受冲击最大是惠民桥水产市场,据章茂华介绍,前天,疾控中心已经在他们市场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一时半会还出不来,但是他们已经安排了专人在市场巡查,巡查的主要项目是销售要有产地证明,另外,所有摊贩不准用任何药水清洗龙虾。当记者问卫生部门以往是不是定期来抽检时,章茂华说,应该是要定期抽检,是不是定期抽检他就无权管了,但他希望卫生部门不要等到出事了才来抽检。 记者 安莹 刘峻
个人分类: 实事评论|3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横纹肌溶解案例当诊断为泻湖病
fs007 2010-8-26 08:31
按:这是我最近发的相关微博,收集于下,具体科普作品要等到约稿杂志发文之后再转载。 寻正 :南京吃小龙虾吃出了横纹肌溶解,当地卫生局、医生、及科学爱好者都在寻找根本原因。编辑叫我关注,不由得又好气又好笑。南京的医生下了个不适当的诊断,导致了一群人跟着要解决世界难题,有些不自量力吧?适当的诊断是泻湖病(Haff Disease),致病毒素尚需生化学家努力。 寻正 :寄语南京的医生,泻湖病并不常见,把病例报道出来,就做了巨大贡献,不要好高骛远去查找什么病因,你有本事把致病毒素鉴定出来,北美欧洲估计可以横着走了。泻湖病太不常见了,小龙虾是可以继续吃的。但我是不太喜欢国内的小龙虾的,怎么看都象有污染的样子。 寻正 : 这病在1924年发现,在当时德国的波罗的海地区发现,估计跟吃了泻湖中的鱼有关系,因此后来叫泻湖病(Haff Disease)在此后10多年中,共发现了上千例病例,但1940年以后,就少见了。@ pearlher 给点这个病的相关背景可以么 寻正 :泻湖病等到1984年才在美国有报道,此后报道了20多例。总的来说,在美国、欧洲、巴西、日本都有发生,现在加上中国。泻湖病在很多种鱼类中发生,在不同地区由不同的鱼类产生,在美国发生过数例小龙虾致泻湖病。泻湖病致病毒素尚处于推测阶段,它对热不敏感,大多数人都是熟食发病。 寻正 : 巴西发病者都有肌肉痛,而美国则不一定,有的人先有黑尿(赤尿)。吃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这些症状,一查血CK过高,诊断甚易。治疗也不复杂。不必过份担心,但仍有死亡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死亡者主要是治疗不及时。@ pearlher 那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 寻正 :肌肉痛,无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肌肉强直,震颤,触痛,大汗是常见症状,其它还有黑尿,全身不适,麻木,背痛,胃痛之类的症状。查血肌肉破坏释放的酶大增(CK增高几十上百倍),诊断甚易。 @pearlher 那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 寻正 :巴西发病者都有肌肉痛,而美国则不一定,有的人先有黑尿(赤尿)。吃鱼类食品24小时内出现这些症状,一查血CK过高,诊断甚易。治疗也不复杂。不必过份担心,但仍有死亡病例,也不能掉以轻心。死亡者主要是治疗不及时。 @pearlher 那典型的症状是什么呢? 寻正 :泻湖病的严重后果是肾衰或心跳骤停导致死亡。治疗大量补液是关键,肌肉溶解导致大量钾从肌肉释放,高钾血症引起血律失常,心跳骤停,大量补液可以给肾排钾机会。肌肉还释放肌红蛋白,如果肾脏需要保水,则会导致肌红蛋白在肾小管中凝集堵塞,从而导致肾衰,大量补液有预防作用。 寻正 :美国多例小龙虾致泻湖病都是患者买了自己回家煮的,跟中国的案例很类似。露易丝安拉州卫生部及时获得样本分析,仍然没分析出东西来。CDC与日本学者都曾获得样本进行分析,无果而终。因此,我不认为南京市卫生行政部门与有关医生能做得更好,不必浪费资源了,做点踏实的案例汇报工作吧。 下面是南京市政府对世界难题的高调反应: 南京市政府成立由常务副市长沈健 担任组长,分管秘书长担任副组长 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包括 :市卫生局、市农委、市工商局、 市质监局、市商务局、市药监局, 由市食安办承担具体协调工作。由 市卫生部门制定相关诊疗规范,并 将积极组织好医疗救治工作,同时 建立起相关病例的报告制度,做到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市食 安办牵头组织专家学者就食用龙虾 与横纹肌溶解症的关联因素进行分 析调查,尽早查明原因。市工商部 门牵头的在全市开展龙虾养殖、运 输、销售、餐饮加工等各个环节的 专项整治,以保证市民食用龙虾的 安全。
个人分类: 医学普及|5853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