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申请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体现公平透明的基金评审建议
热度 6 zdwhg 2011-7-22 10:38
其实不管是十多年前的国基评审(很多人都是得到通知才知道自己中的,但由于那时信息封闭,事实上很多人也是评审会一过就知道自己的基金情况的)还是如今的境况(大多人知道会评时间地点,甚至会评专家,也大多人知道会有很多人在会评后就有消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知道会评信息,了解甚至干涉会评投票的人都是存在着的,所以没必要建议封专家的嘴,封基金委的嘴,没用的,只要人执行,都是会漏嘴的。 我建议,基金会评,当场会评,当场出结果,出结果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宣布和发布基金的最后资助与否信息给单位以及申请人,缩短会评和发布之间的时间间隔。很多国际上的评审都是采取这样的形式的。德国的洪堡基金就是如此,周末开会会评,周一周二就发通知。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人为干涉的时间和空间。杜绝漫天飞舞的小道消息,也杜绝了人为的遐想。 基金委现在这种状况,其实大家都知道她相对很公正很公平,但是由于会评和最后的宣布时间长达一个月,充满了各种质疑和猜测,再加上许多的小道消息(而且都是最后得到验证的准确的消息),谁敢保证中间评审没有人为因素呢?? 宣布结果后,中间的文书工作,电脑录入,以及形式的委会会议啥的,都是可以后面来操作录入的。事实上这些形式,本身就是形式,无关会评结果的。 这里涉及限项和查重问题,因此会比较复杂。为了让科学家们能更多精力的集中于科研,我觉得按照基金委的改革思路,继续增强资助力度,例如每个项目增加到100万甚至150,研究周期还是4年。但是限项为每个教授在研面上项目只能有一项。重点重大的项目另外算。这样就不涉及到后面资助后的查重问题,刚递交申请时的形式审查就能把关好项目查重问题了。也就会评后就可以直接公布消息了。
2346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国家基金申请的小评委建议
热度 1 piaojian 2011-5-24 23:06
今年基金评审尽尾声了,几点感悟,或许对年轻人和同龄人有参考。 1、什么样的基金本子会被我(小评委)给双C? 方案和Idea理论上不可行。主要存在于青年基金本子中,小博士们总是看着别人碗里的饭香,文献调研又很不够,自然漏洞百出,好想法不是奇思妙想,而是还没入门的表现。评阅基金8年了,几乎每年都有1-2个类似本子。 建议,若没有充分的调研,别轻易转向一个不熟悉的方向,最好还是在自己博士论文工作基础上凝练科学问题,读完20篇以上的最近发表且高相关同行论文后再准备,成功率要大得多。 2、什么样的本子会让我在B、C之间犹豫和摇摆? 没有抓住科学目标,说了一堆自己要做的工作,内容庞杂而分散,但不知道他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尽管内容和方案基本明确而可行。重复也是有必要的,青年基金可能就网开一面。 3、什么样的本子我会给B? 本子有明确的科学问题,调研文献也很充分,方案也合理科学,申请人也有一定工作基础,但科学问题不热,解决与否跟本学科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申请人兴趣而已。 4、什么样的本子我会给A? 调研文献很充分,申请书有清晰、明确的科学问题阐述,选题对学科很有意义,是前沿和方向,研究方案合理科学,申请人有一定工作基础。
177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公布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
Fangjinqin 2011-5-7 14:39
关于公布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初审结果的通告 作者:   发表时间:2011-04-28   摘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11年度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共接收依托单位提交的各类项目申请147703项。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关于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类型项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我委对项目申请进行了初审。   现公布初审结果,共受理项目申请143790项,不予受理项目申请3913项。初审结果通知将发函至各依托单位,同时以电子邮件形式通知不予受理项目的申请人。依托单位可登陆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简称ISIS系统)查询本单位项目申请受理情况。申请人如对不予受理决定有疑问,可向相关科学部咨询;如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可在2011年5月20日前向相关科学部提出复审申请。有关复审申请程序和要求见我委网站(www.nsfc.gov.cn)中的“特别关注”栏目。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193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评议要点及解说
yubingp 2011-4-28 23:22
青年科学基金是有志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基金,其定位是稳定青年队伍,培育后继人才,扶持独立科研,激励创新思维,不断增强青年人才勇于创新的研究能力,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 申请人应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 ,其项目组的 主要成员以青年为主体 。 【青年基金也是国家基金,勉强可以算上是PI了。因此,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是基本条件。尽管这一条在专家意见中不常出现,但却是申请人首先要重视的一点,因为这是第一印象。】 请评议人从如下方面对申请项目进行评议,在此基础上给出综合评价等级和资助与否的意见: 一、 综合评议申请项目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基础研究类项目,对科学意义、前沿性和探索性进行评述;应用基础研究类项目,在评议学术价值的同时,还要对项目的应用前景进行评述。 请明确指出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注意评议人的评议要点,有的放矢地在申请书中予以体现。你不想评议人在你的申请书中到处找吧。博士答辩的经历还记得吗?得帮评议人将每个要点都准备好,最低标准是达到评议人能直接照抄的程度。如果评议人没有照抄,两个原因:你死了;评议人很牛。 还要注意一下:特色是特色,创新是创新。别搞混了。 】 二、 对申请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综合评议。 【最重要的是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注意,注意,再注意:科学问题。不是技术上的难题。这是申请书的魂! 所有的内容都必须以这个部分为依归! 如果标书未中,首先想想,这个地方出问题了没有。 】 三、 对申请项目的整体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议;如有可能,请对完善研究方案提出建议。 【 这个部分最重要的是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建立在研究方案的基础上。 别让评议人在这个地方动刀子。死得太冤! 】 四、 对前期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经费预算进行适当评价。 应特别注意评议申请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不必过于强调其研究队伍和工作积累。 【 大部分评议人对经费预算不关心,除非是有人太过分,明明30万限额却写50万等等。 注意后面一句话。 意思是说:如果评议人认为申请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比较好,可以折算研究队伍和工作积累。但是,反过来却不行。 直白一点说:即使有很好的工作积累,可以照毙不误。科博上已经有很多例子了。 另一方面,如果想法能让人眼前一亮,请大胆申请。基金委的意思是,麻烦评议人高抬贵手,基金委的钱现在花不出去。 】 综合评价等级参考标准: 优:申请人有较强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申请项目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恰当,总体研究方案合理可行。 【注意了:短短58个字,出现了3个创新!算上附加的字数,达到字数的5%以上! 这里可以看出:对于青年人,基金委最关心的三件事情是:创新!创新!创新!!!】 良:申请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申请项目立意新颖,有较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较好。 中:申请人创新思维一般;申请项目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应用前景,研究内容和总体研究方案尚可,但需修改。 差:申请人和申请项目某些关键方面有明显不足。 【提示一下:参考标准通篇没有研究基础的说法!】 【总体而言:青年基金面向的就是有想法的人!只要你有想法,一切就简单!当然,博士学位不是必须的,但是博士训练确是必须的。如何有逻辑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是一个必备条件。】
3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推荐信范例
jingyanwang 2011-4-8 17:02
  大多数学校都要求申请人提供二至三封推荐信。有力的推荐是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推荐信要客观、公正、切忌流于形式,内容空洞,要与申请人的其它材料(如成绩单)等相符。推荐信也应注意格式、文法等。因为向来有"名师出高徒"之说。推荐信的格式与一般书信基本相同。有信头,发信日期,收信人姓名,称呼,正文,信尾谦称,签名,推荐人姓名,职称及工作单位等部分。但推荐信还应着重以下方面:   1. 为了便于校方查阅,必须提到被推荐者的全名。   2. 必须交待与被推荐者的认识期间(何时开始认识或认识多久),认识程度(偶尔见面或密切接触)及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等)。   3. 对被推荐者的优点介绍及评价,这是推荐信的核心。主要包括被推荐者的天赋,学习成绩,研究能力,工作经验,学习精神,组织能力,品行及个性方面。   4. 必须表明推荐人的态度,是极力推荐还是有保留地推荐。   最近一些学校出于各种原因,设计了推荐表格,由推荐人填写,但其主要内容也和推荐信涉及的相同。 范例1 计算机教授推荐信 At the request of Mr. Xizhen Chen, my former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Univ. of Sciences, I am glad to write this letter furnishing my evaluation of his academic aptitude for your reference. Mr. Chen is interested in your graduate program in Computer Science. I came to know him in September 1987 when Mr. Chen enrolled in my class on FORTRAN IV Programming, a three semesters' course.In the class he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students. At the semester final he earned a high grade of 81, which should be "A" according to our grading system. I also found him good at other studies. After the class, he had personal talks with me several times. He indicated a great interest in computer hardware, In my opinion, Mr. Chen has a potential in Computer Science, which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In view of his previous achievements in this College, I am firmly convinced that Mr. Chen will make a successful graduate student.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of his admission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 范例2 商管系教授推荐信 It gives me a great pleasure to recommend Mr. Cheng as a transfer to th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your University in the summer quarter of 1989. During academic year 1980-1984, he was a student in our Department, World College of Journalism. I found him very diligent and intelligent. He often participated in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ontributing a great deal to community affairs. Though Mr. Cheng graduated from this college 5 years ago, he keeps, contact with me very often. Worthy of mention also is his personality, honest, reliable, responsible and mature. I strongly recommend this promising young man and 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and assistance to him will be very much appreciated. 范例3 法律系教授推荐信 I am pleased to write this letter for my former student Miss Nan Li, who graduated from this College with an L.B. degree in June 1978. Miss Li was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Law of this College in 1974 through highly competitiv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ich is conducted annually and is open to the whole nation. Even in such a selective group. Miss Li made herself distinguished. As professor and dean of the College, I have access to her records of academic work and moral conduct, In her fourth year study, I instructed her in Anglo-American Laws on Trespass. So I have known her quite well. Miss Li's performance, like that in many other courses she taken, was excellent with a superior grade of 86 for the first semester, and 84 for the second semester. In our university and in other university here, 80 is considered "A" , the highest level. As far as I know, Miss Li wishes to continue her study in Law for an advanced degree. I am sure she has had sufficient prerequisite knowledge for the subject and certainly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the study. I recommend Miss Li without reservation and shall appreciate your favorable consideration of her application.
个人分类: POSTDOC|8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关于研究基础的悖论
热度 2 sulihong 2011-3-9 10:21
我是一个不爱轻易发表研究结果的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很多不成熟的东西发出去了,会有漏洞,若领先也不必急一时之短长,所以还不如放一放;二是你发表新观点了,在如今这现实道德环境下,难免有人与你去争(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真比你发现还早,但发表晚了;还有一种就是无耻之徒惯用伎俩,无中生有)。 各种基金申请要求必须有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论文几篇和专利等,但这要求是想当然的认识。如果你的研究真是创新性的,这方面的论文应当很少或者没有才对;即使是相关,也只表明你研究过,有经验,但你能否取得突破和创新,那只是可能性大一点,具体基金执行的研究新思路方法和过程基础才是决定性的。恰恰真正的创新大多是出其不意和带有偶然因素的,沿着已有的研究基础思路大多数情况是出不了创新性成果的。 各种基金评审对于研究基础是否应当只是作为参考,看轻一些;而把申请人的核心思路和方法过程作为重点考查内容。为了避免评审人看不到真实的工作水平,我认为附上自己的取得的部分试验数据可能比已发表的论文更有说服力。实际这些数据补充研究和总结分析后,发出去就会是一篇领先的论文。但是有些评审人要不是真心搞科学研究的,要不就是没有仔细看过申请书,往往对此视而不见,而一概说研究基础云云,这只能说明此人真不懂创新研究的规律。 科学研究还是图实为好,有了解我的朋友说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不爱发表,比较吃亏。不过古人云吃亏是福,所以我就当自己增福了。
个人分类: 评论|111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的常见误区
热度 30 qpzeng 2011-3-3 22:07
离NSFC申请截止还有一段日子,在这里想利用最后的机会谈谈撰写申请书时常犯的错误。虽然我的看法不代表科学部的权威意见,但申请书的通讯评委就是我这样的人,因此我有资格在此啰嗦几句。 【 误区一】因为要创新,所以不懂的东西也要写进申请书里 不错,NSFC的最大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如果没有创新性思维,如何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科学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几乎每个申请人多多少少都会在申请书里面把自己的创新思路描述一番。但是,有些人为了创新而创新,以为提到一种时髦的技术手段就创新了,事实上他们过去从来没有采用这种技术开展过任何研究,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研究基础的外行,显然言多必失,说多了必然露陷。 记住:凡是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最好少提,凡是自己不懂的东西,绝对不要提! 【 误区二】 因为要研究科学前沿,所以申请书要写得够专业 NSFC的确鼓励研究科学前沿课题并探索未知世界,但由于遴选通讯评委的不确定性,往往申请书不可能都落到“小同行”手里,而更多情况下是由“大同行”负责评审。如果你的申请书写得过于专业,以为专业术语不用解释别人都看得懂,那么你就是太看高评审人了。也许他因为看不懂你的申请书而没有兴趣评审,你今年的申请就泡汤了! 记住:你写的申请书一定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专业术语最好解释清楚一些,太专业的问题不妨科普一下。 【 误区三】 因为研究力量要雄厚,所以高职称、高学历的人要多 当评审人打开课题组成员一眼望去只见几位研究生,当然会留下课题组的组成不合理、研究力量薄弱的印象,可能因此否决你的申请,但是如果你一味让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扎堆,而这些人又并不能胜任课题的相关研究工作,反而会成为评委爱抓的一个“小辫子”! 记住:课题组成员不要刻意搞“拉郎配”,只要看上去顺眼就可以了。 【 误区四】 因为资助经费多,所以直接实验经费可以少写点 谁都知道,写申请书时没人说得准哪一项该用多少钱,说白了就是瞎编,但因为有经费预算是否合理这条意见,所以评委就会看看你的经费预算表。今年的资助经费大幅度提高了,你也觉得实验用不了那么多钱,于是你就减少了直接实验费用,相应增加了其他杂项经费。糟糕!这样做很可能被评委认定经费预算不合理,从而降低你的评分或干脆把你枪毙掉! 记住:直接实验经费至少要占60%以上,杂项经费应该尽可能少。 【 误区五】 因为参加的项目多,所以不想全部列出来 如果在研项目多,全部列出的确会给评委留下没有时间主持该项目的印象,尽管谁都知道参加课题的人多数是挂名,实验根本不关他的事。如果是参加NSFC项目,即使你不写,评审人也可以查到。不过,NSFC以外的项目,评委是查不到的。另外,青年基金申请者不必担心跟导师一个研究方向,因为导师雄厚的研究基础只会给你加分而不会减分。 记住:如果你参加NSFC项目,应该如实列出,但非NSFC项目,可以少写或不写。 【 误区六】因为年度计划可以随意编,所以评委不会很在意 虽然实验进行以前谁也无法把握进度,但大致地预估一下实验大项的完成时间还是有必要的。一般实验进行的时间区间可以精确到某年某月,实验结束的时间可以到项目结束当年的年底,然后在次年3月前完成结题,也可在年底前预留3个月安排成果鉴定、验收及撰写结题报告。有的人写错项目的起始时间或写得太简略也会成为被评委枪毙的理由。更为滑稽的是,我就曾遇到过打字时自动生成的错误时间。 记住:申请书写完后,一定要认真核查年度计划,不得有误。 【 误区七】因为预期成果属于臆测,所以评委不一定那么看重 在写明预期成果时不要夸大其词,应该恰如其分,最好列出具体的验收指标,如发表论文的篇数、申请专利的项数、产品的数量及质量指标、推广应用的范围、规模和效益等。 记住:预期成果一定要有具体数据,用以作为项目结题及成果验收的依据。 【 误区八】因为研究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所以评委自己可以找得到 在个人简介中,论文或论著只要列出作者、题目、期刊和页码就行了,但是一些能突出你研究业绩的代表作有必要附上截图,给评委一种视觉冲击,可以给你加分。这些截图可以放在论文列表之后,也可以附在附件材料页面,只需包含期刊名称、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就可以了。如果论文数目不太多,也可以附上摘要,但没有必要将全文贴上。 记住:评委不会逐篇查阅你已经发表的论文,最好把一两篇代表作进行简单的电子化处理,以便加深评委的印象。 你的申请书还没有交吧?赶紧看看有没有必要改一改,衷心祝福各位今年一举中标,成功以后可不要忘记感谢我的这番金玉良言哦!
个人分类: 基金申请|17378 次阅读|79 个评论
中国专利制度简析——发明人或设计人的资格
热度 3 xsquare 2011-2-26 10:10
在专利权的体系中,发明人或设计人是否享有权利似乎还没讨论的很清楚。有学者认为专利权就是专利权人根据专利法所享有的权利,专利权人完全享有对专利权的控制、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和发明人或设计人无关;有的学者认为专利权不仅仅是一种专利权人的财产权,还具有人身的权利,其依据就是发明人或设计人有权在专利文件上记载其为发明人或设计人。 理论上的探讨暂且不论,从目前专利法的规定来说,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得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涉及到自然人的问题,就不得不讨论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在笔者的上一篇博文 “中国专利制度简析 —— 申请人的资格”(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0476do=blogid=415931 ) 中,已经说明在我国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种:不满 10 周岁的人为无行为能力人,不满 18 周岁的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年满 18 周岁或者年满 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对于年满 18 周岁或者已满 10 周岁而不满 18 周岁的精神病人,根据其精神状况可能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由于发明或设计这个行为本身被认为是一种事实行为,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作为发明人而无需考虑发明人的行为能力。根据中国专利法第 17 、 26 条的相关规定,在申请专利时需要写明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姓名。在目前的专利实践中,列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请求书中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即被认为是真实的发明人,不考虑其行为能力。但是如果发明人不想公布其姓名的话,根据 2010 版《审查指南》的规定,应该在请求书中该发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姓名后标注“(不公布姓名)”。 虽然发明或者设计行为是事实行为,但如果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根据中国专利法第 17 、 26 条的规定希望在专利文件中公开或不公开其姓名的话,这就是一种法律行为。既然是法律行为,那么行使发明人或设计人在专利文件上记载其姓名的行为就需要有发明人或设计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通观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例如美国和欧盟,都要求对发明人或设计人的资格做出处理:在美国,需要提交发明人资格申明;在欧盟,如果申请人与发明人不一致,需要提交相应的证据证明申请人享有申请专利的权利。目前中国的专利审查程序中,并不对发明人的资格做任何的审查,因此可能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下面着重讨论一下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作为发明人或设计人如何处理其登记事项的问题。 如果一个发明创造是由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做出的,那么无论申请人是该无行为能 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本人、其监护人或者其他人,在目前的专利制度下,该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姓名就可以当然地在专利文件上公开或者不公开姓名。这也体现了中国法律制度重实体,轻程序的特点。 如上所述,请求在专利文件上公开或不公开姓名是一种法律行为,那么应当有明确的意思表示,而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并不具有该种行为能力,因此在处理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是否在专利文件上公开或者不公开姓名事项时,应当遵照其监护人的意思,但在具体执行时,是否真的遵照了监护人的意思,目前的专利制度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对于目前这种情况,笔者觉得有必要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由申请人或者监护人提供相应的证明。 此外,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 13 条特别强调了“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对于目前中国的现状,这里对发明人的特别要求真的非常有必要,但仍然阻止不了不正常现象的发生,就是一个专利中有许多挂名的发明人,特别是领导挂名的现象特别多;当然,也有同事和同学之间互相挂名的现象,大家互惠互利,何乐而不为呢。对于笔者自己而言,虽然非常希望发明人的署名严格遵照上述的要求,但笔者也非常清楚这是不现实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造就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好是坏,谁知道呢?
644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转载:关于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一些建议
worldsheeper 2011-2-25 09:54
关于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一些建议 精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在即,许多同人正在进行最后的修改。最近看了一些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书(草稿),感到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在修改时引起重视以提高申请获准率。当然,有些问题现在修改(如选题)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多一次修改过程可以为明年的申请积累一些新的经验。 1,必须认真按照申请书的格式和要求填写 申请人随意更改标题或者小标题,导致内容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很普遍。最突出的是2.3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阅读的36份申请书中,有30份(约85%!!)变成了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少了科学2个字,于是很多申请书将电镜观测或者什么分子技术作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要求大相径庭。又如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的简历,有些申请书将主要成员漏掉了,更多的申请书则忽视了发表的论文和成果必须著录全部作者的要求,出现了大量的“等”与“et al”,个别的甚至连前3名作者也没有。 2,选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作为基础研究,需要关注和应用最新研究成果,但决不可赶时髦:研究的热点固然重要,更需要关注科学前沿,强调“新”。客观的说,农口相当一部分申请是应用基础研究,除了原创性研究外,会有一些在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特色,开展相应的深入研究的项目,这样的申请必须说明特色所在和对我国农业、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深入研究的不可替代性。应用基础研究的申请书要避免写成技术性项目,纯粹应用某种技术解决什么问题不是基金支持的方向。 科学基金的申请原则之一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有些申请书的题目过大,研究内容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没有找准重点。至于项目组并没有什么前期积累或者相关基础,仅仅根据项目的重要性申请立项更是不行的。 3,科学问题 科学基金不是攻关项目。基金强调探索科学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了解“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将其中一个黑匣子打开,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因此必须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并凝练出所申请项目的科学问题。没有提出新的科学问题的申请,肯定不能获得国家基金的资助。提出的科学问题应该符合“有限目标”,需要细化到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可贪大。 4,立项依据 至少应该有3个方面:项目的重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工作基础。首先,需要论证的是所申请项目的重要性,而不是该领域(例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以国外或者国内没有做过的研究就作为立项依据,需要深刻的分析论证开展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3年以前的文献不能反映当前的科学前沿!但是有不少申请引用的文献都是2005年以前的,并不了解最近1、2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根本不能说明拟开展的研究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或者是否已经解决,使研究项目是否值得立项成了大问题。有一些申请书仅仅引用项目组最近的文章,但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引用权威刊物最近2年的文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申请书有意无意的回避(不提)直接相关的研究最新进展,貌似新颖,实际上将适得其反。第三,需要点出科学问题和立项的基础,说明用什么新的思路探索,做什么,怎么做,项目组有什么相关的积累。所谓“学术思想新颖,技术路线可行”之类的话,不是申请人自己吹的,而是要靠对项目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的视角体现出来的。 5,400字的摘要 这是申请书的精华所在。评审专家对项目的基本印象来自摘要。在基金申请中用“字字值千金”形容摘要的重要性是最恰当的了,因此摘要不必换行,内容避免重复题目,也要避免或减少中英文对照,尽量利用好400个字。可是有些申请书只写了250个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有些申请书花了250甚至300个字写背景,喧宾夺主,将项目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却漏掉了。至于400个字的摘要居然出现错字或者文句不通,等于自戕!! 6,特色和创新性 特色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方法上与思路上。对农口来说,某些特殊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将事半功倍;将生命科学的最新技术和理念直接应用到作物尤其是多年生植物的研究中有可能实现跨越式的突破。很多项目这部分没有写好,一种是确实没有特色,还有一类可能是“只缘身在庐山中”,将一切都习以为常,反而看不到创新点了,这时候需要和同事讨论,剖析和提炼特色和创新点。 7,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合作,项目组成员应该有不同的研究背景(有些研究必须有不同的单位的合作者),围绕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个课题组的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例如一位搞大田,一位搞分子生物学研究)只是分工不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多学科合作。很显然,农口的申请如果涉及其他领域(例如医学、水产),却没有相应的合作者是难以获得资助的。有了合作单位,就需要在研究基础中介绍合作单位和合作者的资历。 一些具体的意见 1,题目 不要很大,很笼统,要切入具体的科学问题。例如“农药”,就应该说明是什么农药,“机理”就需要分解,究竟解决哪一个环节。 2,申请代码 国家基金不同于省基金,完全按申请人填写的代码分类送审。申请人需要查阅同类代码历年受资助项目的目录,最后确定申请代码。 3,参加人员 人员的分工应该具体,除了申请人,所有人都要有具体科研任务,其分工应该涵盖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基金项目中安排一位项目或者实验室管理人员是不适当的;分工中出现“指导”、“顾问”会使评委对申请人主持和承担基金任务的能力产生怀疑;至于申请人甘当副手,由参加人“负责项目设计、总结和撰写论文”的项目必定失败。此外参加人的工作时间一般不要少于4个月,也不要超过10个月,学生多些时间无妨。 4,立项依据 如前所述,国内外进展介绍要围绕主题,有些申请书只介绍相邻领域的进展,与项目直接有关的进展却避而不谈是不对的。同时要注意对前人的工作所作的评价要尽量客观和中性,不要轻易说前人做了“粗浅的研究”之类的话。 申请书的国内外进展应该明确标识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采用统引的方式,与正文相互分离是不可取的。所列文献前后格式不一致的现象也需要改正。 5,工作基础 围绕研究内容,不要海阔天空,离题万里。如果前期有相关研究,应该充分反映,这也是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佐证。 6,年度安排 极个别的申请书只报了2年研究计划,还有几个申请书在第一年安排查阅资料,完善研究方案和购买试剂器材,万万不可!! 7,合作单位 不少申请书的所谓合作是对方出几个研究生,这样的合作是否会获得资助需要拭目以待,然而等到擦亮眼睛知道落选了,为时太迟了。还有一些申请书,虽然有合作单位,却没有在工作基础栏介绍对方单位也是重要的疏忽。 8,申请人和主要成员简介 简介不是履历!!并非只报申请人一个人!!简历中不要出现党派和行政职务。应该根据项目重新组织文字,突出与项目相关的工作业绩。所有人员介绍的基本格式应该一致。 国家基金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竞争,因此罗列项目组成员所承担的一些小课题反而有负面作用,同样,列出的文章也应该经过挑选,只录与项目相关的。如前所述,所列文章、成果必须按发表时的排序录入全部人名。 9,其他 整个申请书应该逻辑严密,表述清楚,文字通顺。 必须加强校对工作,成文后至少请2个本课题组成员通读,确保语言通顺,杜绝错别字,避免口语化。 专用名词应该统一,有一份申请书,题目是乳酸杆菌,但是正文中90%的地方是乳杆菌,有不够严谨的感觉。 拉丁文学名,如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他小写,用斜体。 有些申请是其他项目书的改版,有些是不同人提供资料的拼版,这些都需要按基金申请书的要求统一和规范,只有如此方可避免“本教研组”之类的字样。
1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专利制度简析——申请人的资格
热度 1 xsquare 2011-2-23 21:05
所谓申请人的资格,所涉及的问题就是谁有权利在中国申请专利。下面笔者就国内的申请人和国外的申请人分别进行解释。 国内申请人: 就中国目前的法律制度而言,民事主体主要分为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自然人,大家都好理解,就是具有生命的个体;法人,可简单地理解为法律上拟制的人,这个观点是法学大鳄萨维尼提出来的,当然对于法人的性质还有其他的学说来解释,在此不赘述;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最多的法人形态就是公司法人,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啥的,还有就是一些机关,例如公安局啥的;其他组织就是除了自然人和法人之外的形态,例如合伙企业、个体户啥的。 对于上述的国内申请人而言,都可以提出专利申请,但对于自然人而言还有些许特殊之处。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为三种:不满 10 周岁的人为无行为能力人,不满 18 周岁的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年满 18 周岁或者年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但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当然对于年满 18 周岁或者已满 10 周岁而不满 18 周岁的精神病人,根据其精神状况可能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由于申请专利是一种法律行为,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都需要其监护人代理其专利申请的事务。 国外申请人: 对于国外申请人在中国申请专利的问题,涉及两个国际公约 —— 巴黎公约和 PCT 条约,以及 Trips 协议。巴黎公约规定了工业产权领域的国民待遇原则, PCT 条约是在巴黎公约的框架下为了简化申请程序而缔结的条约, Trips 协议规定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其他缔约国的国民在工业产权领域享有与本国国民同样的权利,主要是指实体上的权利,流程上各缔约国可以做出例外规定,例如是否需要委托代理机构等等;最惠国待遇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本国给予任一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优惠待遇,都要无条件地给予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因此,对于外国申请人而言,只要其属于是巴黎公约的成员国,或者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那么该外国申请人就可以在中国申请专利。 另外,巴黎公约还规定,对于不属于巴黎公约成员国的外国申请人,只要其在任一个巴黎公约成员国内具有居所或者营业所,则该外国申请人在任何巴黎公约成员国内也应享有国民待遇,也就是说该外国申请人有权在任何巴黎公约成员国内申请专利。 对于既不属于巴黎公约成员国,也不属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外国申请人,其是否有权在中国申请专利,则要看该外国申请人所属国是否与中国签订了相关的协议,中国按照互惠的原则处理该外国申请人的专利申请。 附: PCT 成员国、巴黎公约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至 2009 年 10 月) http://www.sipo.gov.cn/sipo2008/ztzl/ywzt/pct/zlk/200811/t20081117_425766.html
5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注意事项
shixiuchao 2011-2-19 10:21
面上项目中的自由申请项目:要求工作基础多,注重前期研究基础 面上项目中的青年基金项目:申请者必须为35岁以下。申请人前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是一旦获资助后,经费强度高于自由申请项目。 基金项目评审要点: 一、 立论依据部分 l.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50~60%是因为项目体现不出创新性。 2.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30.2%是因为项目立论依据不够充分。 3.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2.1%是因为项目无明显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 l 评审时创新性指标分为ABCD四档,有3个专家评为A,基本能获资助,创新性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述部分 以往落选项目中有5.1%是因为项目对国内外研究进展了解不够充分;对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不全;对近期有关国际研究进展及国内研究现状不是十分清楚。 l 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论述:如2006年申请,起码引用2005年的文献1~2篇;如果要突出自己的创新性,故意不引用已有相关新文献,评审专家上网查新时查到相关最新文献,就认为申请者不了解国内外进展而淘汰。 三、研究内容和目标部分 1.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具体占落选项目的13.1%, 包括内容、目标不一致,缺乏关联性,过于分散。 2.内容偏多,重点不突出占落选项目的12.1%。 3.缺乏特色或缺乏基础理论研究深度。 l 如果前一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为A(优),同等条件优先资助,即使一审不通过,基金委会考虑提请二审评审;相反,如果前一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为D(差),二年之内不能资助。(2003年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结果上网)。面上项目的经费强度20万左右,3年时间,如果项目研究内容过大的话,会影响完成质量,专家会评价很难完成目标,所以研究内容和目标宜明确、重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和前一项目的关系要讲清楚关联性,以及区别点。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部分 1. 方法、路线不恰当占落选项目的27.6%。 2. 方法不先进占落选项目的1.1%。 l 有些申请者怕泄密,技术路线写的非常简单而没有通过评审。其实,技术路线可以以路线图图示为宜,但是关键点要体现出来。 l 有些创新性很强的项目,但是技术路线可能存在问题或难以实现、不具体或过于简单特别是关键总是新思路、方法有新意,但写得过于简单。这类项目基金委可能会给予一年期的小额资助,集中解决技术路线中的关键问题。关键总是解决后,项目就会取得进展性的突破,可以再申请给予面上项目资助。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部分 1. 相关基础和积累不够占落选项目的18.6%,包括缺乏基础和必要条件;缺乏必要的前期工作。 2. 不具备关键性的研究条件占落选项目的0.1%。 l 申请者要有研究工作基础;没有工作基础和积累的申请者,申请书中前期预研的结果要表明出来。 六、其它 1. 申请手续及程序问题占落选项目的4.3%。 2. 不具备申请办法规定的申请资格。 3. 申请书未按规定填写或申请手续不完备。 4. 申请人或参加者超项申请。 5. 不属于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不属于所申请学科的资助范围。 6. 与“973”、“863”、攻关项目的研究内容相似(指与本人参加的973等项目研究内容) l 申请者承诺签字,除了项目组成员签字外,在申请者承诺栏必须亲笔签名,否则形式审查就不能通过。 注意事项: 1. 申请者不要轻易申请项目的研究方向,什么热点就靠热点,放弃原有的研究方向。 2. 在研项目的完成情况与申请项目挂钩,(阴性结果要如实汇报研究过程和结果,否则就被评为差) 3. 项目结束3年内继续报送研究成果(相关论文要标注基金项目资助号),基金委会根据以后的项目绩效调整以前的评价等级。 4. 与已经资助过的项目有何区别,基础研究方面有何深入之处? 应阐述清楚。 5. 申请书内容要实事求是 6. 用最简单、合理的方法解决关键问题和用先进技术方法之间的辨正关系 7. 项目组成员:要有1~2名固定成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其他的为研究生:人员组成要使技术力量有保证,人员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基金没中会丢谁的人?
boxcar 2010-8-31 07:53
在学术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简称国基或基金)是每年9月初的热点话题,这就像10月初的热点话题是诺贝尔奖一样,不但在人群中被热议,而且科学网的博友们也总要顺乎潮落,围绕着它写上点什么。这时候可以谈自己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失败教训,可以公布基金高中的喜讯和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没中的本子和评审意见贴出来让大家评说一番讨个非官方的公道。 基金中标当然可以很长脸,申请人满脸喜色以至于高兴得到小木虫上去撒金币;以后课题组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在下面写上获得国基资助项目编号等信息(有的是N个资助项目后面来个N+1);有诸多基金中标的单位领导在总结工作的时候会报出基金数和经费总额的增长点出来。基金不中(特别是像我这样年年勤劳地种庄稼却屡屡绝收的超级倒霉蛋)的则不免会在一脸晦气的同时发出庄稼不收也要年年种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毒誓,这时候说不丢人主要是安慰自己,在以成败论英雄的时代里可能还真没几个人信。但是,丢人其实也不简单,就像败家有时败的是别人的家一样,其实很复杂,所以我要分析一下基金没中可能丢哪些人? 首先是丢自己的人,这一点没人会怀疑的。脸长在自己的脑袋上,基金杯具了以后出现的低头沉脸堆苦笑无疑是大家都看得到的反应;如果心态甚好尚能强颜欢笑,也不免被早就在网上得知了中标名单(没上去的就是没中的和没种的)的旁人视作不知愁的怪物。在很多人都具有简单的两极化思维的情况下,丢人就是必然的。知道没拿到基金会丢人,好处是可以让人知耻近乎勇,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基金没中还感觉憋气窝火很丢人的坏处是可能严重打击申请人及其课题组的信心,可能会认为这个方向或者课题没有希望和前途(其实是没有钱途),急忙忙地转向找别的热门方向,丢掉一个挖了一半的井换个地方去重新刨坑,结果可能是不断地试却不断地逝。 其次,丢了所在单位的人。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公布的快传播得更快,但其实都没有排行榜生成的快(计算机排序很容易),所以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看到排行榜,自然会看到各家单位在排行榜上的浮沉。几家欢乐几家愁,项目拿得多、地位上升快的高兴,开会的时候也可以不大不小地骄傲一下,项目拿得少、排位迅速下降的不免觉得失落甚至在寒暄交谈中觉得抬不起头来。 第三,偶尔也会丢评议人和主管部门的人。虽然说这种话莫名其妙的话本来可能会没来由地得罪人,但也不能不说。总体来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是很公正公平的,但也不是绝对无可挑剔的。评审通过的申请书本子中可能会有 绣花枕头(语词包装到位而极其动人,方案却不切实际),评审之后不幸没有通过的申请书里面可能也有不少被埋没的金子(想法极好但表达不好,有重要创新却不被理解)。如果这些不能被明辨,让大忽悠们得逞快快乐乐地数钱,把真正有研究实力和创新想法的人晾到一边慨叹不公和默默垂泪,在中标项目结题时乏善可陈,没中标的项目却意外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错判的评议人和主管部门其实是挺丢人的(特别是当成功者拿出了错判的证据的情况下)。只不过,这种人丢的不明显,因为评议人是匿名的,主管部门看走眼埋没掉的好项目也只是个别的,所以丢也只丢在暗地里(在学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不是明面上。要防止这种丢人,其实也很简单,可以进一步增加资助面,先给更多的人以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去尝试,然后根据进展和成果水平,决定后续的投入,甚至完全采用小额科研贷款的模式进行(前几天看过一篇博文有此建议),做成了根据成果水平和进展情况继续投入帮您把研究做得更深入,一直干不成的话也做个科研信用记录,对以后的申请加以限制和约束。 总之,丢人这事儿关乎脸面形象,无论是具体的人还是略显抽象的单位机构都会很重视,大家总该想办法多做些长脸的事儿,少干丢人的事儿。想在基金这个问题上不丢人,申请人、所在单位、评议人和主管部门都该努力、用心地做好自己这段的工作才是。 本文背景: 名博王宝山老师前几天扬言要开始戴围脖【1】,不过两篇新作申请基金不是发论文【2】基金没中丢不丢人?【3】还都是头巾(头版头条金不换)级的大作,算不上围脖看来积习难改呀。关于基金,俺也早想说两句,今天不妨接着宝山兄起的话题,说说基金没中会丢谁的人。 ~~~~~~~~~~~~~~~~~~~~~~~~~~~ 参考: 【1】 王宝山: 无论冷热,从此只着一条 围脖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6051 【2】 王宝山:申请基金不是发论文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7193 【3】 王宝山:基金没中丢不丢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7777 本文接受《科学新闻》约稿。
个人分类: 科学网|856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示
tchaoke 2010-8-28 11:21
201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公示 序号 申请人 性别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领域 依托单位名称 国别或地区 1 陈兵龙 男 博士 教授 几何分析 中山大学 中国 2 陈曦 男 博士 副教授 拓扑绝缘体中的新奇量子现象 清华大学 中国 3 傅吉祥 男 博士 教授 复几何 复旦大学 中国 4 甘少波 男 博士 教授 微分动力系统 北京大学 中国 5 郭建华 男 博士 教授 应用统计方法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 6 韩良 男 博士 教授 TeV高能强子对撞实验物理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7 何力新 男 博士 教授 量子点物性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8 康国政 男 博士 教授 先进材料的循环本构关系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 9 廖益 男 博士 教授 粒子物理唯象学研究 南开大学 中国 10 雒建林 男 博士 研究员 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磁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 11 马琰铭 男 博士 教授 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效应 吉林大学 中国 12 申胜平 男 博士 教授 固体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3 王建国 男 博士 研究员 国防重大项目中的基础原子分子物理研究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中国 14 易俗 男 博士 研究员 偶极量子气体的物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 15 尹会成 男 博士 教授 偏微分方程 南京大学 中国 16 张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日冕物质抛射爆发机制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 17 张鹏杰 男 博士 研究员 宇宙大尺度结构及其在基础物理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 18 张泰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实验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 19 邹文明 男 博士 教授 非线性泛函分析及其应用中的前沿问题 清华大学 中国 20 黄志龙 男 博士 教授 高维非线性随机动力学系统的响应与稳定性 浙江大学 中国 21 王晓光 男 博士 教授 量子信息学及其量子物理基础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 中国 22 张丰收 男 博士 教授 重离子核物理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23 梁恩维 男 博士 教授 伽玛射线暴物理和宇宙学 广西大学 中国 24 芮和兵 男 博士 教授 代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 25 颜学庆 男 博士 副教授 激光加速器 北京大学 中国 26 季葆华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与仿生力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27 吴明红 女 博士 教授 核技术及其应用 上海大学 中国 28 陈鹏飞 男 博士 教授 日冕物质抛射、太阳耀斑、日珥和其它活动 南京大学 中国 29 刘景富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30 崔勇 男 博士 教授 手性分子组装及功能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31 游书力 男 博士 研究员 碳氢键直接官能团化反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 32 蒋兴宇 男 博士 研究员 分析化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 33 何静 女 博士 教授 介观结构催化和吸附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 34 张亚文 男 博士 教授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 中国 35 游劲松 男 博士 教授 基于芳杂环C-H键直接官能化反应的荧光功能材料的构筑 四川大学 中国 36 马旭村 女 博士 教授 单自旋水平上表面反应与催化的量子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 37 吕中元 男 博士 教授 聚合物结构与动力学模拟 吉林大学 中国 38 徐静娟 女 博士 教授 智能界面的构建与生化分析系统研究 南京大学 中国 39 张书圣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标志物的光电化学传感分析方法 青岛科技大学 中国 40 蒋健晖 男 博士 教授 生化分析及生物传感 湖南大学 中国 41 杨超 男 博士 研究员 多相搅拌反应器的机理模型和模拟及新反应器应用基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 42 王毅琳 女 博士 研究员 溶液中两亲分子聚集体的结构与功能调控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 43 朱新远 男 博士 教授 超支化聚合物的功能化及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44 应汉杰 男 博士 教授 基于能量ATP调控的生物系统催化的研究及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45 胡敏 女 博士 教授 大气环境化学 北京大学 中国 46 唐智勇 男 博士 研究员 纳米及介观结构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 47 吴水珠 女 博士 教授 含荧光生色团高分子体系的分子设计、聚集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功能效应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48 潘远江 男 博士 教授 有机分析 浙江大学 中国 49 占肖卫 男 博士 研究员 稠环功能高分子的可控合成和光电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 50 李广涛 男 博士 教授 超分子功能化学体系的构建与组装 清华大学 中国 51 申文杰 男 博士 研究员 形貌和尺寸可控的纳米催化材料及其反应性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52 段春迎 男 博士 教授 配位键导向的分子组装与荧光传感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53 罗三中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仿生不对称小分子催化和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 54 徐铜文 男 博士 教授 膜分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55 雷爱文 男 博士 教授 金属有机化学 武汉大学 中国 56 陆豪杰 男 博士 教授 蛋白质质谱鉴定新方法及其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 中国 57 李广社 男 博士 研究员 复合性能无机固体材料的合成和结构研究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 58 杨崇林 男 博士 研究员 细胞生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 59 赵书红 女 博士 教授 猪遗传育种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60 柴继杰 男 博士 教授 结构生物学 清华大学 中国 61 江涛 男 博士 研究员 神经营养因子相关受体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 62 郭岩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逆境生理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63 赖仞 男 博士 研究员 吸血节肢动物适应吸血生活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 64 朱教君 男 博士 研究员 防护林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 65 舒友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信号处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66 张玉忠 男 博士 教授 海洋适冷细菌的生理与生物化学研究 山东大学 中国 67 张友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农业昆虫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 68 王永红 女 博士 研究员 植物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 69 金危危 男 博士 教授 作物基因组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70 乔格侠 女 博士 研究员 昆虫系统学与分类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71 李枢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动物分类学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72 戴家银 男 博士 研究员 持久性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73 肖磊 男 博士 研究员 体细胞重编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 74 刘金华 男 博士 教授 动物传染病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 75 孙黎 女 博士 研究员 海水鱼类细菌性病害交叉免疫防治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 76 何正国 男 博士 教授 微生物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 77 汪以真 男 博士 教授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浙江大学 中国 78 叶恭银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害虫生物防治 浙江大学 中国 79 李仕贵 男 博士 教授 重穗型杂交稻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研究 四川农业大学 中国 80 蒋争凡 男 博士 研究员 固有免疫及其细胞信号转导 北京大学 中国 81 陆巍 男 博士 教授 神经生物学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 82 章卫平 男 博士 教授 糖脂代谢的调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 83 贺金生 男 博士 教授 植物功能属性及化学计量生态学 北京大学 中国 84 廖红 女 博士 教授 植物营养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中国 85 张和平 男 博士 教授 乳酸菌及乳品发酵剂基础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 中国 86 魏丽萍 女 博士 教授 天然反义核酸调控的生物信息平台建设及研究 北京大学 中国 87 刘爵 男 博士 研究员 动物分子病毒学与传染病防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 88 王强 男 博士 研究员 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89 李芳柏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壤化学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中国 90 高俊 男 博士 研究员 大地构造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91 余克服 男 博士 研究员 第四纪地质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 92 窦贤康 男 博士 教授 利用测风激光雷达资料进行重力波向上传播过程中的耗散和破碎特性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93 胡永云 男 博士 教授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平流层气候变化和臭氧恢复 北京大学 中国 94 谢周清 男 博士 教授 极地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95 田立德 男 博士 研究员 青藏高原稳定同位素水文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 96 沈仁芳 男 博士 研究员 酸性土壤铝毒害和养分胁迫交互作用与植物协调适应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 97 李小雁 男 博士 教授 半干旱区土壤水文过程与植被响应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98 贺纪正 男 博士 研究员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99 沈延安 男 博士 研究员 地质历史中早期生命与环境的共同演化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 100 李海龙 男 博士 教授 海岸带水文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 101 刘青松 男 博士 研究员 地磁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2 庹先国 男 博士 教授 核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仪器开发及应用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 103 王新明 男 博士 研究员 环境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 104 蔡树群 男 博士 研究员 物理海洋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 105 王非 男 博士 研究员 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6 陈文 男 博士 研究员 东亚冬季风系统变异及其内动力学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 107 黄清华 男 博士 教授 地球电磁学 北京大学 中国 108 黄少铭 男 博士 教授 单壁碳纳米管控制生长和机理的基础研究 温州大学 中国 109 潘洪革 男 博士 研究员 轻金属基储能材料 浙江大学 中国 110 甘志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调控和生物功能化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 111 许小红 女 博士 教授 金属磁性薄膜材料 山西师范大学 中国 112 刘冰冰 女 博士 教授 高压下典型功能材料的新结构和新性质 吉林大学 中国 113 邓龙江 男 硕士 教授 基于周期结构材料的多频谱隐身机理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 114 尹龙卫 男 博士 教授 轻元素化合物层状与有序介孔功能材料 山东大学 中国 115 杨槐 男 博士 教授 液晶性功能材料的分子设计、微结构调控、制备及性能 北京科技大学 中国 116 王俭秋 女 博士 研究员 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 117 邵宗平 男 博士 教授 能源材料科学 南京工业大学 中国 118 张怀金 男 博士 教授 人工晶体 山东大学 中国 119 柳忠元 男 博士 教授 磁性材料 燕山大学 中国 120 计剑 男 博士 教授 生物医用高分子界面材料 浙江大学 中国 121 林元华 男 博士 教授 铁性NiO/ZnO基异质薄膜的制备及其磁、电、光的调制 清华大学 中国 122 刘黎明 男 博士 教授 焊接工艺与装备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23 蔡袁强 男 博士 教授 饱和土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 温州大学 中国 124 李梅 女 博士 教授 稀土湿法冶金及轻稀土应用 内蒙古科技大学 中国 125 沈军 男 博士 教授 大块非晶合金特种粉末冶金制备过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 126 吴波 男 博士 研究员 混凝土混合结构的抗灾基础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 127 沈珍瑶 男 博士 教授 流域水污染控制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 128 李海波 男 博士 研究员 强震条件下岩体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 129 姜澜 男 博士 教授 激光微/纳制造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 130 孙宏斌 男 博士 教授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 清华大学 中国 131 朱旻昊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摩擦、磨损与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 132 程春田 男 博士 教授 水资源分析和利用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33 杨勇平 男 博士 教授 热力学,节能理论与技术,先进能量系统 华北电力大学 中国 134 王东升 男 博士 研究员 多相凝聚的微界面过程与强化混凝工艺原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 135 杨大文 男 博士 教授 水文学及水资源 清华大学 中国 136 王齐华 男 博士 研究员 空间摩擦学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 137 蒋明镜 男 博士 教授 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 同济大学 中国 138 周怀春 男 博士 教授 热辐射分析与燃烧监控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39 马衍伟 男 博士 研究员 超导电工材料及强磁场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 140 熊蔡华 男 博士 教授 康复医疗机器人柔顺驱动与运动规划理论及其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41 罗尧治 男 博士 教授 大跨度空间结构 浙江大学 中国 142 王秋旺 男 博士 教授 颗粒堆积多孔介质内热质传递及其湍流效应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43 陈本永 男 博士 教授 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 浙江理工大学 中国 144 郑婉华 女 博士 研究员 基于人工微纳结构的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器研究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 145 黄庆明 男 博士 教授 基于内容的视频处理与编码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 146 郑小平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通信理论与技术 清华大学 中国 147 陈熙霖 男 博士 研究员 图像与视频处理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 148 赵耀 男 博士 教授 图像视频编码与数字水印 北京交通大学 中国 149 刘民 男 博士 教授 复杂生产过程智能调度与优化 清华大学 中国 150 阳春华 女 博士 教授 复杂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 中南大学 中国 151 黎湘 男 博士 教授 反导系统中的雷达目标识别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52 白敏冬 女 博士 教授 等离子体电子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中国 153 胡昌华 男 博士 教授 数据驱动的导弹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技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中国 154 肖侬 男 博士 教授 网络环境中数据密集型计算的动态可扩展计算系统结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 155 王国仁 男 博士 教授 不确定图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 东北大学 中国 156 吕金虎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复杂多个体系统的建模、分析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 157 文双春 男 博士 教授 非线性光学与光子学技术 湖南大学 中国 158 汪宏 女 博士 教授 新型微波介质材料与器件应用基础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59 师文生 男 博士 研究员 新型纳米传感器与一维纳米结构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 160 李小俚 男 博士 教授 动态信号分析与系统监控 燕山大学 中国 161 顾书林 男 博士 教授 宽禁带半导体异质结构的材料生长与物性研究 南京大学 中国 162 杨小康 男 博士 教授 大尺度海量视频分析与内容提取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63 张首刚 男 博士 研究员 新型原子钟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 164 刘玉玺 男 博士 教授 超导量子电路和固体量子信息处理的理论研究 清华大学 中国 165 任天令 男 博士 教授 柔性微电子器件与系统基础研究 清华大学 中国 166 陈宝权 男 博士 研究员 计算机图形学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 167 冯丹 女 博士 教授 面向服务的大规模网络存储系统理论与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68 张卫东 男 博士 教授 系统建模与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69 曾大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协同式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 170 朱庆华 女 博士 教授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大连理工大学 中国 171 吴联生 男 博士 教授 会计与审计 北京大学 中国 172 李宏彬 男 博士 教授 关于性别比失调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 清华大学 中国 173 余乐安 男 博士 副研究员 基于商务智能的经济预测与金融管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 174 曾赛星 男 博士 教授 面向可持续竞争力的企业环境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75 黄丽华 女 博士 教授 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及实现路径 复旦大学 中国 176 李汇华 男 博士 教授 循环系统 (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 177 袁祖贻 男 博士 教授 免疫炎症调控调节巨噬细胞活性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 178 王红艳 女 博士 教授 人类神经管畸形(NTD)的致病机制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179 王雁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胎盘发育与子痫前期发病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 180 翁建平 男 博士 教授 糖尿病 中山大学 中国 181 杨正林 男 博士 研究员 人类视网膜疾病基因研究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中国 182 张罗 男 博士 教授 耳鼻咽喉科学 首都医科大学 中国 183 陈楚侨 男 博士 研究员 精神分裂症的内表型研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香港 184 章晓联 女 博士 教授 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武汉大学 中国 185 何玉先 男 博士 研究员 医学病毒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 186 李爱玲 女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免疫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国 187 周剑峰 男 博士 教授 肿瘤新型分子药靶的分离和靶向阻遏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 188 王洁 女 博士 主任医师 肿瘤学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 中国 189 毛颖 男 博士 教授 负性共刺激分子B7-H4 在脑胶质瘤干细胞免疫逃逸中的机理研究 复旦大学 中国 190 曾木圣 男 博士 研究员 肿瘤学(头颈肿瘤) 中山大学 中国 191 沈南 男 硕士 教授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理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 192 曹广文 男 博士 教授 乙肝和肝癌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中国 193 柳红 女 博士 研究员 药物化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 194 陈薇 女 博士 研究员 特种药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中国 195 张峻峰 男 博士 教授 核酸药物给药系统用于炎症性疾病和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 南京大学 中国 196 缪泽鸿 男 博士 研究员 抗肿瘤药物药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国 197 潘景轩 男 博士 教授 抗肿瘤靶点药物药理学 中山大学 中国 198 房敏 男 博士 教授 按摩推拿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 中国 199 陈纪军 男 博士 研究员 中药药效物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 200 孔令东 女 博士 教授 中药药理 南京大学 中国   联系电话:010-62326349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1279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