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士大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教育与社会风气
热度 3 shn2010 2017-5-1 22:53
教育,是改良社会风气的最有效、最深刻的途径。接受教育的人在文化熏陶下树立起健全的价值观、是非观和人生观,在进入社会后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社会中其他未接受教育的人,自然就能够形成美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司马光说:“教化,国家之急务也,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也。”吕东来也说过:“尝思时事所以艰难,风俗所以浇薄,推其病原,皆由讲学不明之故。若使讲学者多;其达也,自上而下,为势固易;虽不幸皆穷,然善类既多,熏蒸上腾,亦有转移之理。” 真正健全的教育,是引领时代思潮,改良社会风气的地方 。西方自从文艺复兴到本世纪初,西方的大学都是诞生新思想、新发现的孕育场所。 上个世纪初期, 中国的大学里, 那些满怀热血的大学生也是在胡适、蔡元培、李大钊等优秀的思想家、教育家引导下,树立起怀抱济世苍生的理想,进入社会之后努力去拯救社会。 然而,现在呢?我们的学生在通过大学教育进入社会后,不仅没有在改良社会风气上面有所作为,反而快速地去沾染各种社会的不正之风,甚至成为恶化社会风气的帮凶。为什么而我们的大学生不仅不能在改良社会风气上有所作为,反而对社会风气的堕落推波助澜?为什么当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肩负起改良社会风气的责任?我认为主要由下述两个原因导致。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中,缺乏文化的熏陶。 学生究竟是去改良社会风气,还是被社会不良风气所同化,取决于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在大学里经过文化的熏陶而培养起了一身的正气,并形成了自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前,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着重于对受教育者予道德、文化、操守的熏陶,因此,从科举中出来的人,在道德操守方面,总体经得住考验。齐如山在《中国的科名》指出:“明清两朝以来,由科举进士出身的人员,不知有多少万了,而大多数都是正人君子,像严嵩那样的败类,确是极少的少数;而两袖清风、坚守正义的宰相大臣,则时时有之。”再看看我们如今的大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接受到除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外的崇高文化熏陶,所以没有培育自身的“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理想信念。所以,由于内心没有信仰和坚持,所以学生在拿到毕业证进入社会之后,在本能和利益的驱使下,快速而主动地去沾染社会中的各种不正之风,还自诩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强。 另一方面,当下高等教育中,不问是非的“成功学”、“ 厚黑学 ”、“情商论”等概念对大学生树立起健全人格、崇高信仰起到极为负面的影响。当下社会中的 成功学,都是在教育人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而所谓的高情商呢,就是教育别人如何更好地去揣摩别人,迎合别人。这样的学生,不是把社会正义放在心里,而是把迎合社会、迎合他人放在心里。 一个没有是非观而一味信奉成功学、厚黑学、情商论的人如果当上官,一定是贪官;这种“高情商”的人如果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一定会最先当汉奸,还自诩最懂得变通;这种“高情商”的人在 社会正义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疑地抛弃社会正义而选择个人利益。 岳飞、王安石、苏东坡、李靖、于谦、等等这些名垂青史的忠义之士,在那些信奉成功学、厚黑学、情商论的人眼里,无疑都是低情商的失败者。 然而,这些信奉成功学的人,终究只会是精致的草履虫,卑微的蚂蚁,缺乏脊梁的软体动物,而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综上,把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里的主要教育内容,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与信仰,是转移中国当下大学风气的根本,也是转移中国社会风气的根本。 通过教育,受教育者拥有了一身正气,坚定的信念,心怀天下,他进入社会后,就能够用他的思想信念去改良社会风气,而不是被社会风气所改变。那些大行其道的“成功学”、“厚黑学”、“情商论”,应当适当地给予遏制。
个人分类: 感悟|331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不分是非,只问阶级
热度 4 shn2010 2017-5-1 11:40
东汉末年的桓帝时期,宦官曹节等弄权,祸国殃民,对上蛊惑皇帝,对下专除异己,擅杀朝臣。外戚窦武、太尉陈蕃联合起来,想要将那些祸国殃民、弄权乱国的宦官除掉,结果由于谋划外泄,导致宦官反击,尽诛窦武、陈蕃及其家人僚属,进而发生了东汉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页悲剧。许多正义之士就此谢世,社会正义受到打压,朝廷风气萎靡,宦官权利进一步增长,间接导致了后面的黄巾起义和东汉灭亡。可是,这样一件事,却被当代大学问家侯外庐说成是“统治阶级的内讧”,说成是“外戚集团与官僚集团勾结起来对付宦官集团,却被宦官集团反击”。明明当时诸多宦官掌握权力之后大肆敛财、祸国殃民、蛊惑皇帝、擅杀朝臣,才导致了的士大夫阶层的不满,却被侯外庐说成是“宦官从士君子不齿的污浊地位,一旦拨云雾而见青天,忽然上济于诗礼世家之列,高贵的士大夫圈子里,忽然闯进混小子来,未免是清高的玷辱。因此,豪族地主阶级的官僚群体,从身份性的观点,群起攻击宦官。”对于侯外庐的世界观里,似乎评价一个人只应该看他的身份阶级,却没有是非曲直、正义邪恶。 当今社会似乎也是如此。比如前些天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明明是祁同伟等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却被某些人说成是从底层爬上去的祁同伟等人被上层社会合力绞杀。 评价一个人,不该看他是属于哪个阶级,而应该看他所作所为是否正义。可悲某些人总是拿阶级说事,却从来看不到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促进人类进步,这就是是“是”,就是“正义”。损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阻碍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是“非”,就是“邪恶”。 人,不该分为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这么两个对立阶级。只是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己主义者”,一种是“淑世主义者”。“人不利己,天诛地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是我们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去利己,是在道德运行的范围内去利己。如果破坏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破坏法律去谋取个人的利益,终究会受到法律制裁,比如东汉末年的候览、曹节等宦官,通过诛杀忠臣来获取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却对治国安邦毫无建树,这样的人就应当永远被骂为奸贼。而“淑世主义者”,是把促进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为自己信条的人。在党锢之祸中的窦武、陈蕃,为国尽忠,当时陈蕃已经 80 多岁了,却还想要为国家的治理而付出,这样的人就是“淑世主义者”,是注定该名垂青史的,是值得我们后人尊敬的。
个人分类: 周末随笔|5714 次阅读|4 个评论
【读书笔记】为往圣继绝学
热度 2 jmluo0922 2017-4-26 20:18
在经典科学思想和理论范畴内, 对氢原子基态及光谱辐射进行探索, 提出电子与质子的电磁辐射耦合机理, 证实了氢原子基态的存在, 通过基态轨道共振现象, 解释了氢原子线光谱。 捍卫了经典科学的尊严, 是践行“为往圣(牛顿)继绝学”士大夫职责的行为!
个人分类: 杂谈|2016 次阅读|12 个评论
【人民大学讲座】解读《庄子·齐物论》
xiao 2013-3-8 20:15
【讲题】解读《庄子·齐物论》 【主讲】黄克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主持】萧伟光(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候选人) 【时间】3月10日(周日)下午2点至4点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汇贤楼C座705室 【主办】燕京读书会 【提示】《齐物论》历来号称难读,然不明《齐物论》则难以明庄子,“莫若以明”乎?“莫若已明”乎?《孟子》与《庄子》为历代士大夫精神家园之两根顶梁柱,让我们一起尝试进入庄子的境界吧!
371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化建立在知识上吗?兼论五四余孽的春秋笔法
热度 1 zhanghuatian 2012-9-2 14:44
最近看某位学者的文章,发现他讨论鬼神和宗教的价值非常有趣。 他说: 知道鬼神没有,不过是知识。而能明了一切鬼神之道不过是人道,鬼神只是为了验证和考验我们的真诚恻怛, 则是智慧。 这里面更深层次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文化更多的是价值意义。文化的意义绝对不是为了揭露真相,探索自然真理。而是为了明善恶是非,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去的中医接受知识之前,先领悟的是医道,医道远比医术重要。想想也是,心术不正的医生,本事再大有什么用呢? 中国传统的文化核心部分是不能算知识的,只能算说教,是一种有意义的说教。古人教育我们要懂得仁义、利益廉耻等等。虽然没有推理、没有逻辑,但不代表没有价值。比如中国文化对人的评价有君子小人之别,什么是君子?就是那些有正确价值观 、明善恶的人。君子不见得比小人有本事,但君子绝对比小人有道德。价值与事实,不存在谁重要谁正确的说法,那些古代不惜一死为民请命的士大夫,近代为推翻封建制度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等都是为正确的价值观而活的,他们都是传统君子的典型代表。 什么是“五四余孽”呢?我之前说过,这个定义是著名5毛司马南发明的 既凡是美国的、西方的就是文明的、先进的,就无原则地接受。凡是东方的、中国的无论好坏,总能找到理由把它说成是愚昧的、并加以排斥。 科学网上的五四余孽大多没有常识,而且不讲任何逻辑,简单来讲就是打着理性的旗号玩双重标准。李铭认为圣经是知识,那我们古代的神话《山海经》是不是知识呢?那里面更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吗,而且中国这方面的知识绝对不比西方少。 文化当然包含知识,但是认为文化等同于知识,或者文化建立在知识上就有些无知了。 而李大博主提到的那本《汉谟拉比法典》是一本奴隶制法典,就是为了维护奴隶主权利的恶法,和十进制数学没有任何关系。从法律价值来看甚至不如一套《周礼》。这种有法典的奴隶制国家,甚至不如在没有法典的夏朝建立之前禅让制的原始中国社会。对比西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给中国人民的更多,不然古代中国也不会方方面面都领先于西方了。 其实反对传统也没关系,毕竟这也是一种思潮,但我看不惯的是用两套标准去衡量同一事物,看着让人心烦。
31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士的矮化(妾妇化)
seawan 2012-7-20 07:58
《虎狼》 http://book.zongheng.com/book/40721.html “很好。”镇东侯感觉这听上去就像是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自暴秦以后,春秋战国的士风渐渐消失不见,无论是当下还是士人怀念的汉唐两宋,士大夫在天子面前,首先把自己妾妇化。” “妾妇化?” “对,注意是妾,献媚争宠,手段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镇东侯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自我矮化:“然后又会用这种要求去要求更低等级的属下,要求他们从一而终,即使被冷落了也不能红杏出墙,而要在空房内等待丈夫的临幸,甚至不能哀怨,至死方休。如果一个寡妇守节而死,官府会给她一个牌坊;如果一个士人在冷落中郁郁而终,我们也会称赞他的松梅之志;反之,我们会把他们骂成淫妇。就是这样,千年以来,对待士人有如姬妾。” “黄伯伯的意思是应该用 合约 ,对吗?”多亏杨致远把社会合约述当作给儿子的家庭作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杨怀祖可以和镇东侯讨论交流:“小侄还是很难领悟您的意思。” “我中华的各家,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等等,全是发源于先秦,当时有才能之士,国家要虚相、上卿之位以待,自暴秦焚书坑儒,兴法家征诛之术,汉皇也是以霸王道御天下,好像我们就再也没有先秦那样的成就了。”黄石知道杨怀祖不太能理解自己,在封建社会中很少有人会认为钳制反帝王的思想有什么错:“到了两宋嘛,天子对不喜欢的文人,流放、驱逐竟然都会被歌颂为品德高尚、厚道。唉,就是妾妇化啊,丈夫把不讨他喜欢的小妾打入空房,而且还要求她不能心存怨恨。视人为姬妾玩物,却要对方行慷慨任侠之举,何其难也。” 。。。。。。。。。。。 “许平做不了什么的,我猜他现在差不多已经被无数的绳索捆得动弹不得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大团乱麻。”黄石记得自己以前周围就全是地雷阵,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变得一塌糊涂: “明太祖高皇帝一辈子胡砍乱杀,最后还是一事无成,”黄石记得朱元璋杀到了官员都不够用了的地步,剥皮充草、株连满门无而不用其极,但是大明官场依旧是无人不贪,一榜进士三年内统统落马,下一榜照旧如此: “当年我也被捆了个半死,嗯,不,是差点被生生勒死,交代得一清二楚的事情,下面的人也满口答应,不,是赌咒发誓,但做起来就是面目全非。就是知道出错了,也查不清到底谁出的错、什么时候出的错,就连是真错还是假错我都没把握。”黄石一边给儿子解释,一边连连挥杆去捞球:“许平也得重蹈我的覆辙,没跑的。” ============================================== 男性群体妾妇人格更值得警惕 “臣妾意识”、“妾妇心态”是历史上中国士人源远流长的病态人格。《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此时之“臣妾”,已不独为女性之自称,亦可用于指称一般男性,甚至大到一个邦国。几千年来,士大夫一直存在着以妾妇自拟的传统。在君权统治下,他们承受着可能被君王恩宠有加、又随时可能被贬黜疏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他们的心灵套上了一具阴柔的枷锁——天威难测、宠辱无端,他们的心底时常泛起类似于一夫多妻制下妾妇般的幽怨。表现在文学上,便产生了大量的拟女性的文学设计。 今天,虽然早已告别了君权政治,但这种曾经积淀为集体无意识的妾妇心理对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否完全消除殆尽,着实还难说得很。撇开知识分子或知道分子这一“精英阶层”不论,男性人格的“妾妇化”现象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同样在娱乐圈得到最为鲜明的凸显。风起云涌的选秀节目,选出了一大帮花样美男,他们奶油、白净、懦弱,在PK时泪如泉涌、楚楚可怜,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常用的“面如冠玉、唇若涂朱”的描写程式诡异地与眼下选秀节目的审美趣味相吻合。刚刚在某门户网站上看到一个“中国选秀史上十大绝色美少年”的帖子,果然绝色,都是屏角窥人,深闺处女式的风姿。 如果这样的男性群体、男性人格成为社会的主流,很难想象,这会是个有活力、有朝气、健康蓬勃的社会。没有人会傻到把娱乐影视作品对应于现实生活,所以,与其担心几部娱乐作品造就女性人格的倒退,倒不如关注、警惕正在“妾妇化”的男性人格。
个人分类: 历史与文化|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重读“师说”
Irasater 2012-7-10 15:52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个人分类: About life|2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刚毅于内,刚强于外,始成其为大丈夫
热度 2 周可真 2011-12-3 22:41
我们要吸取先贤的决不是他们具体的思想、观点(这些东西基本过时或多数已经过时),而是他们曾作为一世豪杰的为人品格和气质,这种东西是有一定遗传性的,但是它们不会自然而然遗传给后代,而是需要后代去细心琢磨、推敲,并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加以吸收。 孔子、孟子是一类人,孟子曾称“自有生世以来,未有孔子也”,其服膺如此。孟子岂是常人?他曾放言“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也”,一个如此自命不凡之人,对孔子却五体投地,何以故也?此后历代士大夫无不奉孔子为“至圣先师”,这不仅仅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也是他们对这位先贤出于内心的敬佩与尊重。 毛泽东又是一类人,他不像孔孟那样整天讲“仁义道德”,他所吸取的是法家君临天下的王者气质——霸气。在生存竞争激烈、甚至战火纷飞的残酷环境中,为人没有霸气,就永远不得翻身,只能做一个任人宰割的羔羊。毛泽东不是一个道德榜样,而是一个在生存竞争激烈、甚至战乱的残酷环境里中拼搏进取的强者的化身。 孔子和毛泽东,一儒一法,儒则刚毅于内,法则刚强于外,他们各具特色的阳刚之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上早已化为中华民族心理的一部分,而且是最精采、最具阳刚美感的一部分。 当今中国,市场经济初起,市民社会方兴,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人皆推崇及时行乐,而经济学术好尚投机取巧,不贵真才实学,以过寄生生活为荣,以博彩高中为幸,人多沉迷于“局影枰声”。这个年月培养起来的人,阳刚之气不足,而阴柔之气过盛,以孔子之刚毅为迂,以毛泽东之刚强为匪,极喜曾在纸醉金迷的旧上海红极一时的男儿女腔之调,听之而恨不能立马变男儿之身为女儿之身。如是尚阴久之,一旦既具西部牛仔之风骨而为人野性十足的美利坚民族的强悍之气袭来,即令中国不男不女之辈倾倒——因“阴阳人”心性既属阴,则遇阳必应也。以中国“阳为主,阴为从”之文化传统,则阴柔者必奉阳刚者为主矣,故无论对方如何骄横霸道,唯有以太监之语相款,妾妇之态相待,而美其名曰“吾拒斥粗野之语”,“吾好尚韬光养晦”也。 那些声容如太监,风姿如妾妇之人,竟然一朝横行于“天行乾”之中国,此非伯阳父所谓“ 阳伏而不能 出,阴迫而不能蒸”的“地震”之所由而“国将亡”之迹兆乎?
个人分类: 人生.世相|2451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历史 绕不开 的 李鸿章
dongzg101 2011-9-4 04:16
李鸿章的洋务起点 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之所以能率领淮军在常熟、太仓之战中屡败太平军,主要得益于英籍军官戈登指挥的榴弹炮、科赫恩迫击炮,以及浅水铁甲舰“海生”号的火力。是时,李鸿章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曾国藩虽以理学大家自命,但也无可奈何地承认:治国平天下应考虑到“利”。他痛感自王安石言利变法失败以来,士人鲜有谈“利”之风。在洋务运动中,曾国藩更发现自己开始认同南宋实用主义思想家叶适(1150-1223)的观点,后者写道:“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于不讲。”作为曾国藩最知名的学生,李鸿章比老师更进一步,他为官行事之道无不浸淫着叶适的思想——“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军事和经济两手都要硬 如前所述,李鸿章最初是为“天下无敌”的坚船利炮才开办洋务。他在1863年写信给老师曾国藩:“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但作为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在上海与洋人多番接触后,对洋人在经济领域的骄横霸道深感愤慨,认为中国若要“自强”,必须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着手。持此观点的也并非他一人,李鸿章在1864年收到了上海道丁日昌的信,信中称:惟有凭借轮船,才能击败跨海而来的洋人,无论“兵战”“商战”,均是如此。 造船还是买船? 但就李鸿章本人而言,“有敌自海上来”的观念是在19世纪70年代与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中具体化的。与汉唐宋明困于游牧民族侵攻所不同,清王朝在彻底解决了此一难题后,却两次被来自海上的西方国家击败。要想解决“海防”问题,自然非有军舰不可。经过洋务派的苦心经营,中国当时已有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两家造船厂,但李鸿章拒绝在国内造船,原因是什么呢?在中国造船还不如去地球另一头的欧洲买船便宜,何况铁甲舰一类的新式战舰国内还造不了。于是他在中央支持下,从德国买来了“定远”和“镇远”,从英国买来了“致远”和“靖远”。 “造船不如买船”的问题在当时并非个例:李鸿章属下的江南制造总局在创办的第六年,开始量产先进的林明敦式后膛来福枪,但只造了不到五千支,明察秋毫的李大人就看出了问题:国产林明敦枪造价不但是进口林明敦枪售价近两倍,而且质量还远不如进口货。李鸿章本着对国防大计负责的态度,果断拒绝这种国产步枪在淮军列装,继续带头进口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 "在贪腐中自强 洋务运动的产品确实如此——成本高昂、质量低劣——逼得李鸿章们不得不继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何在?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中国商人给官员回扣自古天经地义,毋庸再提;洋商与中国官员打过几回交道,也入乡随俗了。克虏伯进入中国不久,就学会了在合同金中划出专门比例送回扣。痛心疾首的李鸿章专门出台规定:所有采购都要经总办(总负责人)以及采买、支应、会计三个有关部门共同签字才能生效。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李大人此举见效甚微。二是人力成本高企。来华工作的洋人工资远比在本国工作要高,这倒好理解。中国没有技术骨干,能不求着洋人吗?问题在于,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这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19世纪70年代初,江南制造局只有40个官员领导管理;到70年代末,就有80个官员吃拿卡要了。 “中国特色” 这一情况并非李鸿章的江南制造局独有,左宗棠手创的福建船政局问题更为严重:高价买来的木材、煤炭和金属材料居然“不堪使用”;拖欠工人工资也是见怪不怪;局中职员多系福建达官显宦的亲友,连官居二品的船政大臣沈葆桢处理人事时也深感“棘手”。江南制造局和福建船政局,一处上海,一处福州,相距上千里,风土虽为迥异,贪腐却属雷同,只能归结为中国特色了。 "清朝特色的国企改革 国营不行,公私合营总行了吧?在搞了多年的国营企业后,李鸿章也深知其中不堪,于是改搞“官督商办”。简单来说,就是先将启动资本借给商人,然后由商人借政府参股的信用集资办厂,盈利后按股份分红。李鸿章在1872年主持筹建的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在1878年主持筹建的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厂——上海机器织布局,以及煤矿、电信等各企业,多以此模式建成。多年以后,李鸿章仍将轮船招商局看作事业上的最大成功,自称“招商轮船,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 在李鸿章看来确是如此,这位帝国的中流砥柱所关心的,只是轮船招商局能为“富国强兵”提供多少白银。至于那些入股招商局的民间资本的命运如何,日理万机的李大人是无暇顾及的。《盛世危言》作者郑观应曾经积极入股轮船招商局,事后以苦主身份大谈血泪史:“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晚清几乎所有的官督商办企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概不例外:“商民虽入股,不啻途入(跟班),即岁终分利,亦无非仰他人鼻息,而局费之当裁与否,司事之当用与否,皆不得过问。”想来也是,在中国,区区商人即使被黑得倾家荡产,莫非还能对堂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说半个不字? 富国强兵梦的破灭 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老师曾国藩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虑其始必不能善于后……有贝之财、无贝之才不独远逊西洋,抑实不如日本。”1884年6月,就在李鸿章为“富国强兵”大搞“国进民退”的同时,日本政府将最大的国有船厂——长崎造船所,以45.9万日元的惊人低价转让给了一家民营企业,这家企业在1893年更名为“三菱株式会社”。50年后,这个造船厂造出了世界最大的战列舰“武藏号”;而曾经的“洋务运动旗帜”——江南制造总局,已被侵华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19世纪,世界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时代,任何国际或国内斗争的失败,都可能被视为落后,洋务运动也因甲午战争之败被归为此列,但它不过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连续“失败”中的一次。尽管“自强”进程颇多可指摘之处,但传统中国的架构已被突破——洋务运动以引进技术为富国强兵手段;百日维新则以为立宪才能救国;“五四运动”时国人已认识到改革还需从思想着手。虽无人事先计划,但这一系列改革的推进,使我们感受历史自有其逻辑。 凤凰网历史 频道 出品 欢迎转载 注明出处 编辑:石立
18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利玛窦 - 明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观展后记
acthinker 2011-9-2 21:40
2010年05月02日 下午去上博看了“利玛窦 - 明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回来的路上,想了几个问题。 1) 为何明清有那么多的传教士来到东方?有一个观点认为传教士来华是搞文化入侵,是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中国的一种手段。不敢否认西方政府会利用宗教为其目的服 务,但是从传教士在中国进行活动的内容来看,传教士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他们是东方世界接触西方文化和科技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人家是主动过来的, 纯慈善活动。大批传教士来华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商队在东方航线的拓展为传教士提供了新的活动点。二是文艺复兴和西方宗教变革 引发了不同教派之间的一些竞争,不同教派都有一种传播自身教义的动力。而这些教士来华传播的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源于西方文艺复兴后在文化,医学和其它技术上 的发展,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引发了东方人的兴趣。 2)西方科技的发达。 从教科书上一般可以看到西方的天文学和航海技术在十六世纪就比较先进。令人惊讶的是,同时期西方的印刷科技不论在文字的精细,整齐,色彩还是图画印刷方 面,都大大的超越了作为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中国。西方当时印刷书籍字体的优美程度和大小和现在差别不大,而汉字的印刷在明代时还是比较粗糙的。 3)科举考试、士大夫和文官制度。历史学家把科举考试和文官制度看作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发明,这一套制度使得中国封建政府得以长时间平稳运行。不过由于中国 士大夫的考试科目重人文无科技,并且中国的政府部门长期由这样一些人控制着,再加上这个体系长期运行后形成的相对封闭性,对中国在后来的落后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可以说成也科举,败也科举。世界历史发展轨迹证明,文明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但是科举制度却使得中国的科技精英和技术天才被主 流社会边缘化。中国在发明科举考试为人文人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的时候,没有给科技人才一条光辉的道路。中国士大夫在科技知识上的缺乏明显的表现在绘画,文 学和音乐方面。在线条,角度,比例,力学和光学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西方的绘画能够经得起推敲,而中国同时期的作品则很少能够。从这里可以看出,将科 技人才的发展囊括到政府体系,或至少在战略层面和制度层面给予支持,是一个国家兴盛的必要措施。 4)东西方宗教的科技含量。 我们从西方传教士了解的广播知识可以看出,西方的教会学校是比较重视科技知识的教育的。姑且不论当时西方宗教宣传科技知识是为了证明宗教的存在基础,这样 一个体系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发展。与此相反,东方的一些文化系统并未包括较大量的科技知识,而且该系统对科技知识也缺乏探索欲,这使得其相对封闭并且长时间 没有较大的发展。
个人分类: 窗前偶思|2805 次阅读|0 个评论
端午节选择默哀
chyq721 2009-5-28 07:39
端午节选择默哀 昨日,朋友祝贺端午节快乐,我给的回复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我有三百六十三天是快乐的,而心情沉重的另外两天,一个是端午节,另一个是我的生日。 没人知道我的具体生日,所以这份沉重不会传染。但是端午节已经变成法定假日,到底是为假日而快乐,还是为端午节本身的意义而沉重? 屈原,并没有和孔子一样是司马迁心中并齐的地位,一个是列传,而一个是世家,可见一般。可是有人说,屈原所代表的楚辞,能与孔子整理的诗经一争高下。而且按照胡兰成《中国文化史话》的说法,诗经是士与民的共同创作,然则屈原所领衔的楚辞,却是纯粹的士的创作。也许史记,本身就是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自身的伟大创作,凸显同样为士大夫的屈原就会失去其因为士大夫精神而凸显的伟大性。但是,民间没有纪念孔子的节日,却有纪念屈原的节日,与其纪念屈原,更确切的说是推崇士大夫精神(愿意为国献身,敢于担当的责任感)。 体会默哀,是去年的 5 月 19 日 ,那三分钟里,我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什么是国民的强烈责任感。我相信,默哀才积聚了中华民族最强盛的力量。所以我选择在端午节为屈原默哀,从内心深处去探寻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潜在的士大夫精神。 与屈原对话,他跟我说,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年代里,有着积极进取的领导者,也有着宽容心越来越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所以尽情释放心中的士大夫激情吧。我秉记。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42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士大夫无耻亡国之史鉴——重温明季之事
可真 2008-9-22 14:16
顾炎武 : 明末士大夫无耻以招亡国之耻 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1613 - 1682 )曰: 耻之于人大矣!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与友人论学书》) 。 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 (《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又曰: 降及末世,人心之不同既已大拂于古 。 (《程正夫诗序》) 近年以来,人品各异志,所习者无非悖理乱常,所为者靡不欺上罔法。 (《菰中随笔》) 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无官不赂遗,无守不盗窃 (《日知录》卷十三《名教》) 。 嗟乎!今之牧守,其能不徇于私而计民之便者,吾未见其人矣 。 (《日知录》卷八《州县赋税》) 机诈之变日深,而廉耻道尽,其不至于率兽食人而人相食者几希矣 (《华阴王氏宗祠记》) ! 《明季南略》: 南明(弘光朝)君臣皆无耻 计六奇《明季南略》( 记载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四月至清顺治十七年南明弘朝成立至南明永历十四年间的史事 ) 《明季南略》自序: 呜呼!有明自南渡以后,小朝廷事难言矣!当时北都倾覆,海内震惊,即薪胆弥厉,未知终始。乃马、阮之徒,犹贿赂公行,处堂自喜,不逾载而金瓯尽缺,罪胜诛哉 ! (明崇祯十七年年甲申十一月) 时上 (福王) 深居禁中,惟渔幼女、饮火酒、杂伶官演戏为乐。修兴宁宫,建慈禧殿,大工繁费,宴赏赐皆不以节,国用匮乏边警日逼而主不知,小人乘时射利,识者已知不堪旦夕矣 。(《明季南略》卷二《朝政浊乱》) (甲申十一月)初二日丙戌,御史游伦奏: 今日国事淆乱,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 。 (《明季南略》卷二《国事淆乱》) (甲申十一月)十五日,张捷言: 先帝未造,民心、兵心、士子之心、将吏之心,无所不坏,要皆在廷诸臣之先坏,而种种因之,重贿所归,使人不知有法纪。以科场为垄断,以文字为纠连。举贪官 汅 吏之所渔猎,豪绅悍士之所诳逼,偾帅骄兵之所淫掠,聚毒于民。民心既去,国运随之,祸惨及于先帝矣 。按捷疏甚得当日情景,而立朝后一惟阿党是 狥 ,毒更甚焉 。(《明季南略》卷二《张捷论民心国运》) (南明弘光元年乙酉五月初八夜豫王率清兵渡江直逼南京之际) 五月初十辛卯,闭京师各城门,传旨缙绅家眷不许出城。午后,唤集梨园子弟入大内演戏,上与太监韩赞周、屈尚忠、田成等杂坐酣饮。二鼓后,上奉太后一妃与内官四五十人,跨马从通济门走出,文武百官无一人知者 . (《明季南略》卷二《弘光出奔》) (南明弘光元年乙酉五月十四日乙未) 报清豫王兵到都城大开洪武门,二大僚统百官献册,行四拜礼礼 。(《明季南略》卷二《十四日乙未》) (五月十五日丙申)《钦命这国大将军豫王晓谕南京官民》: 福王僭称尊号,沈缅酒色,信任佥壬,民生日瘁。文臣弄权,只知作恶纳贿;武臣要君,惟思假威跋扈。上下离心,远近仇恨 。时以为实录 。(《明季南略》卷二《十五日丙申》) (五月十六日丁酉) 是晨,豫王受百官朝贺,递职名到营参谒如蚁 。(《明季南略》卷二《十六日丁酉》)
个人分类: 伦理学|63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